護理臨床研究范文

時間:2023-12-07 18:02: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護理臨床研究,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護理臨床研究

篇1

【關鍵詞】母嬰分離;產婦護理臨床研究;進展

產婦經過分娩后,角色轉變,心理多會發生較大變化,而由于早產、新生兒疾病等因素導致新生兒必須進入新生兒監護室做相關護理及治療,常導致產婦承受較大的恐懼、低落、緊張等不良情緒,導致產婦生理受到一定的影響。近年來隨著臨床對母嬰健康的重視,母嬰分離對產婦的心理及生理影響的研究逐漸增多,而心理護理、教育引導等方法在臨床廣泛使用,獲得了較大成效。

1母嬰分離存在的問題

新生兒出生后由于早產、窒息、高膽紅素血癥等因素導致新生兒出生后需要母嬰分離,產婦易出現嚴重的情緒不良,如失眠、愛哭、少言寡語等,而母嬰分離會導致產婦未得到及時有效的吮吸,導致乳腺管淤塞不同,極易出現脹痛情況,生活滿意度明顯下降。國內對母嬰分離產婦護理關注發展較晚,產婦心理護理干預及生理干預尚不全面,導致產婦存在較大的心理問題。而國內臨床研究中關于母嬰分離的研究多集中于分離產婦心理狀況的調查及護理,關于其心理護理干預及干預后臨床效果的研究則比較少,從而導致臨床護理及觀察缺乏一定的參考及標準。

2母嬰分離產婦心理狀況

母嬰分離會對產婦心理造成較大精神負擔已經成為臨床研究者的共識,而產婦心理狀況亦會對其生理狀況及產乳情況產生影響。高文[1]等在臨床研究中采用抑郁自評量表及焦慮自評量表對產婦的心理狀況進行觀察,研究結果顯示,母嬰分離的產婦在7天時發生抑郁及焦慮的幾率分別為45%、68.3%,相較產前1天的抑郁及焦慮(22.5%、51.7%)明顯增高,作者認為雖然產婦自身妊娠合并癥及并發癥有關,然而母嬰分離亦有一定的影響,而通過母嬰分離產婦與母嬰未分離產婦比較證實這一觀點。韓冬韌[2]等采用愛丁堡產后抑郁量表對母嬰分離產婦的產后抑郁狀況進行評價,結果顯示,即使到了產后6周,仍有43.2%母嬰分離產婦存在產后抑郁現象。楊海虹等[3]在對溫州市490例產婦的母乳喂養情況進行調查時發現,產后住院期間的純母乳喂養率母嬰分離者為80%。而母嬰同室者為88.3%,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

3母嬰分離產婦臨床護理研究

母嬰分離對產婦生理及心理均造成較大的不良影響,這就要求醫護人員在日常生活中對其進行有效的生理及心理護理干預,充分與其進行溝通交流,將母嬰分離的必要性告知產婦,從而獲得其諒解。近年來隨著母嬰分離產婦護理的探究,對產婦護理方式逐漸深入及擴展。許孟希[4]等在對136例母嬰分離產婦進行研究時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給予觀察組產婦一對一的護理模式,給予參考組產婦平常集體宣教護理方式,結果顯示觀察組產婦嬰兒護理知識及技能掌握能力、母乳喂養及護理滿意程度等水平均明顯高于參考組,P

4結束語

在臨床護理中,醫護人員在對產婦進行心理護理干預的同時,需要加強嬰幼兒護理知識的宣傳與教育,同時對出現脹痛等情況的產婦進行針對性護理,從而增加產婦生理及心理舒適度。而部分臨床研究顯示,家庭系統的支持對母嬰分離產婦的護理亦有著重要作用,因此護理人員要給予產婦有效支持。隨著母嬰分離研究的深入,母嬰分離產婦護理必定出現更優質更多的護理方式,從而為產婦心理及生理健康提供更好的治療及護理,保證產婦及新生兒健康。

參考文獻

[1]曹燕霞,高文,鄭瑩.等.高危孕產婦母嬰分離的心理調查與分析[J].護理管理雜志,2006,6(3):8-11.

[2]吳麗萍,何仲,韓冬韌,等.信息支持對減輕母嬰分離早產兒產后焦慮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07,42(4):297-300.

[3]全小珍,楊海虹,鄭秀紅.影響母乳喂養的相關因素探討[J].中國婦幼保健,2005,20(1I):1305-1307.

[4]許孟希,姚翠蘭.人文關懷在母嬰分離產婦護理中的應用[J].基層醫學論壇(下旬刊),2011年,15(18):490-491.

篇2

【摘要】目的 探討醫院獲得性肺炎的臨床分析及護理方法。方法 采用回顧性方法分析108例醫院獲得性肺炎(HAP)患者,進行總結和分析。結果 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基礎護理不到位,使用侵襲性造作,使用侵襲性造作,住院時間長短,都是影響醫院感染的因素。結論 對于(HAP)患者,采用恰當的治療方法,精心的護理措施,是提高其臨床效果的好辦法。

【關鍵詞】醫院獲得性肺炎;護理

多年來,醫院感染給社會、經濟以及醫療帶來的影響一直是醫學發展的一大障礙。醫院感染的發病率各國報道差異較大,平均為5-10%,而我國為5.52%,以下呼吸道感染即醫院獲得性肺炎為常見。為此,本文對2008-2010年在我科發生的108例醫院獲得性肺炎(HAP)患者進行總結和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調查方法及觀察指標

1.1 采用回顧性方法查閱發生HAP的患者病歷,包括一般資料:性別、年齡、住院日期及發生HAP的日期。影響因素:發生前伴有的基礎疾病,抗生素使用情況,有無使用免疫抑制劑,是否伴有侵襲性操作。

1.2 參照中華醫學會呼吸學分會,HAP診斷和治療指南,確定HAP患者。

2 結果

2.1 一般資料本組108例患者中,男性57例,女性51例,年齡在21歲-85歲,平均為70±5歲,大于60歲患者90例,占83.3%。住院時間最短為7天,最長為70天,平均為38天。其中92例患者有基礎疾病(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肝病等),50例患者有2種以上疾病。

2.2 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因素本組中有83例患者入院時常規使用抗生素,其中61例患者聯合使用抗生素。

2.3 基礎護理不到位因素口-胃腔細菌逆向定植咽部后誤吸入下呼吸道是革蘭陰性桿菌至醫院內肺炎的發病機制。

如昏迷、臥床病人不能及時、有效的進行口腔護理及吸痰,不能有效的翻身、叩背、痰液淤積也可造成HAP的發生。

2.4 使用侵襲性造作因素侵入性操作破壞了機體的防御屏障,給細菌進入并定植提供了條件,是引起相應部位醫院感染的重要原因。本組中有過侵襲性操作史的患者有56例,其中呼吸道操作31例,留置導尿的16例,靜脈留置插管的45例。

2.5 住院時間因素調查發現,住院10天以內者,發生HAP的為10例占9%;住院11-20天為41例,占37.9%;住院20天以上者為65例,占60.1%。可見住院時間越長,發生下呼吸道醫院感染的機會越大。

3 分析及護理

3.1 老年人因免疫功能及抗病能力下降,容易受到病原菌侵害。同時,老年人伴有的基礎疾病越多,治療上使用多種藥物,造成免疫功能進一步下降,更易誘發感染。因此,除針對病原菌選用殺菌作用強、療效高的藥物外,尚應注意改善患者體質,增強免疫功能。

3.2 廣譜抗菌藥的應用進一步削弱了機體防御能力。并增加了多重耐藥菌的感染概率,從而增加了治療難度,影響預后。臨床上使用抗生素之前應盡可能的對患者的病原體做出病原學診斷,嚴格掌握抗生素直營指征,盡量減少抗生素的用量和縮短用藥時間;在執行醫囑使用藥物過程中要注意給藥時間和間隔時間,使其既可維持有效濃度,又不至于蓄積中毒。

3.3 加強關鍵部位的護理,重視老年患者的口腔護理,常規口腔清潔護理可減少微生物寄生、繁殖,定期做口腔PH測定,口腔分泌物培養、藥敏試驗,根據結果選擇合適的漱口液;對昏迷病人經常翻身拍背,及時有效的吸痰,吸痰裝置定期消毒,吸痰時勿損傷口腔粘膜;對老年患者進行深呼吸訓練和有效咳嗽指導,適當飲水,有利于排痰;對于各類留置的導管及時消毒更換,留置靜脈導管的護理,2002年8月,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DC)了新的靜脈導管相關感染預防指南,指出在經外周中央靜脈導管時也采用最大化無菌屏障;在觸診、置管、更換敷料和導管前后洗手;局部使用透明敷料每7天更換,如使用紗布加膠帶則每2天更換。選用聚氨基甲酸乙酯或聚四氟乙烯制成的導管或有特殊裝置的導管、防止腸道菌群易位等綜合措施預防。要密切觀察穿刺部位有無紅、腫、痛等癥狀,做到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

3.4 由于HAP得發生與住院時間呈正相關系,因此,要及時檢查。及時診斷,及時治療。老年患者,特別是慢性病患者在病情穩定后,應盡早出院繼續治療,定期門診隨訪,減少住院天數。

3.5 加強感染管理和消毒隔離室減低醫院感染的重要措施。

3.5.1 建立醫院感染管理體系,加強控制醫院感染的宣傳教育,對醫院職工包括非醫務人員如勤雜工、陪客進行衛生宣教。嚴格遵守和執行消毒隔離制度,尤其是簡而易行的洗手措施不能忘記,要使每人皆認識到洗手是預防感染的重要措施。據報道,醫務人員每天堅持高質量的洗手,可使手部的細菌減少60-90%,并使醫院感染發生率降低25-50%。

3.5.2 認真做好消毒隔離工作。醫院是各種病人聚集的場所,應定期在病房環境中取樣檢測,根據細菌培養的情況,采取相應措施。病房每日通風換氣,保持病區環境干凈、整潔;掃床、掃地均采用濕式清掃法;治療室、換藥室、重癥病房每日紫外線照射一小時;合理安排床位,盡量減少恢復期的老年患者和新病人、重癥患者同室,強調患者按病種分室收治,感染病人與非感染病人分開。

參考文獻

[1] 李燕明; 孫; 劉敏; 吳東群;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臨床研究[J]. 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 2000年03期

[2] 周斌; 128例患者呼吸機相關肺炎危險因素的對照研究[J]. 亞太傳統醫藥 2008年08期

[3] 江月貞 黃芝;小兒肺炎501例臨床觀察與護理[J]. 海峽預防醫學雜志 2000年06期

[4] 田方; 黃霖; 李莉; 周秋玲; 徐效峰; 呼吸機相關性肺炎37例分析[J]. 中國急救醫學 2005年09期

篇3

[關鍵詞] 舒適護理;晚期癌癥;疼痛;臨床研究

[中圖分類號] R473.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3)05(a)-0131-02

癌癥是一種嚴重威脅人類生命安全的疾病,而疼痛是癌癥晚期患者最主要的癥狀之一[1]。一般癌癥的疼痛率占53%,晚期癌癥則高達91%[2]。減輕晚期癌癥患者的疼痛,提高其生活質量已成為腫瘤護理學的重要課題。本院2011年3月~2012年12月對50例晚期癌癥患者實施舒適護理干預,減輕癌痛,取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本院2010年3月~2012年12月收治的50例住院時間超過4周的晚期癌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經過病理確診為癌癥晚期,且主訴有疼痛感。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齡23~70歲,平均(45.2±8.60歲。腸癌15例,肺癌11例,胃癌11例,卵巢癌5例,胰腺癌5例,其他3例。將50例患者按隨機原則分為研究組26例和對照組24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及疾病類型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預方法 對照組只實施常規整體護理。研究組患者在實施常規整體護理的基礎上給予舒適護理,內容包括,(1)評估疼痛:使用NRS評分法[3]由患者評價自身疼痛感,(即用數字0~10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10分為劇烈疼痛,0分為無痛),每12小時評估疼痛程度一次。(2)減輕癌痛:該組患者主要止痛措施是口服嗎啡控釋片,每12小時口服一次。用藥后及時評估止痛的效果。輔助止痛措施:采取轉移或分散患者注意力的方法,如聽音樂、參加活動或按摩等,或采用針炙止痛、物理療法等方法減輕患者的疼痛。(3)心理護理:了解該組患者的心理狀態,為患者提供心理、精神和情感上的照顧,肯定患者的生平,使其能夠勇敢地面對死亡;主動地了解其愿望,幫助其樹立積極正面的態度,消除消極情緒,走出死亡的心理誤區。(4)環境準備:為患者創造安靜、整潔、溫濕度適宜的病房環境,使患者能安心休養。(5)營養支持:協助患者進食,并排除影響進食的不利因素,必要時使用PICC等深靜脈置管,給予靜脈營養。(6)加強基礎護理:給予生活照顧,確保排泄通暢,保證充足睡眠。(7)建立社會支持系統:主動與該組患者的家屬建立聯系,促使他們在心理、生活及經濟方面給予患者更多的支持。

1.2.2 研究工具 使用NRS評分法由患者評價自身疼痛感;癌痛治療效果判斷:CR為完全緩解,PR為明顯緩解,MR為輕度緩解,NR為無緩解,有效緩解=CR+PR;使用國際通用的焦慮自評量表評兩組價患者的焦慮水平(患者得分越高,焦慮狀態越重);并使用模糊數字評分法由患者評價自身舒適度(10分為非常舒適,0分為十分不舒適)。

1.3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當P < 0.05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研究組患者經過護理干預,患者的焦慮水平明顯下降,疼痛減輕(研究組有效緩解率為84.62%,對照組有效緩解率為54.17%),止痛藥的日平均用量減少,舒適度增加,與對照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詳細結果見表1。

3 討論

3.1 舒適護理模式簡介和理論研究

舒適護理模式的定義是使人在生理、心理、靈性上達到最愉快的狀態,或縮短、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4]。其理論研究主要包括四個方面[4]:(1)生理舒適:指身體的感覺,包括環境中的溫度、濕度、光線、音響等所帶來的舒適;(2)心理舒適:指心理感覺,如滿足感、安全感、尊重感等;(3)社會舒適:指包括人際、家庭、學校、職業等社會關系上帶來的舒適;(4)靈魂舒適:指方面帶來的舒適。

3.2 舒適護理減輕晚期癌癥患者疼痛的臨床實踐與研究

3.2.1 疼痛的觀察與有效控制疼痛,促進患者達到生理舒適狀態 在臨床工作,癌性疼痛的觀察容易被忽視,只有患者提出疼痛難忍或要求鎮痛,才被動地給予處理。這實際上是一個誤區,護士應讓患者了解疼痛的性質以及他們在疼痛治療中的作用,鼓勵患者報告疼痛,使疼痛尚未開始或剛剛開始便得到控制。護士只有準確評估疼痛,積極采取措施,嚴格遵守有效控制疼痛的原則,才能制定個體化的鎮痛方案[5]。研究組的30例患者,在護士的指導下規則使用鎮痛藥物(嗎啡),同時由護士提供輔助的止痛措施如音樂療法等,疼痛的控制取得滿意效果,疼痛緩解率為84.61%,疼痛減輕,嗎啡的日平均用量減少。

3.2.2 讓患者心理達到最佳舒適狀態,可提高鎮痛效果,減輕疼痛 疼痛是一種復雜的主觀體驗,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在疼痛的研究中發現,痛感和病變當中缺乏固定的相關關系,疼痛的質和量受焦慮和憂郁等情緒變量的巨大影響,持續的焦慮和憂郁可明顯增加痛感[6]。愉快興奮的心情可以提高痛閾,提高疼痛耐受力[7]。由此可見,癌痛與心理因素同時存在,對患者加強心理護理和精神支持,可提高鎮痛效果,減輕疼痛。晚期癌癥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消極悲觀、焦慮抑郁、悲憤易怒等負面情緒,尤其在疼痛時更明顯。我們針對患者不同的心理特點,制定出相應的心理護理措施。同時還充分調動其社會支持系統,使患者能感受到親人、朋友及醫護人員的關心,滿足患者的心理需求,達到心理的最佳舒適狀態。如針對消極悲觀的患者,我們向其講解一些國內外先進的治療方案和進展,并請一些療效好的患者現身說法,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病痛的信心,消除不良情緒,積極配合治療。鼓勵患者向家人、朋友表達內心感受,告知患者疼痛是可以控制的,講解減輕或解除疼痛的自理技巧,提高患者治療的依從性,提高控制疼痛效果。

3.2.3 舒適護理是整體護理內涵的延伸 舒適護理是貫穿整個護理過程的整體行為,一種積極的選擇。舒適護理與整體護理的一致性在于其目的都是使患者達到最佳的身、心、社會、靈性的健康狀態,而舒適護理順應整體護理的發展,補充、完善了整體護理的內涵,使護理目標更加淺顯易懂,具有可操作性。開展舒適護理,要求護士具備廣泛的醫學、心理學及社會學知識,在護理過程中以精湛的技術、豐富的專業知識以及體貼周到的服務滿足患者的需求。本院在為癌癥晚期患者實施舒適護理的臨床實踐中,注重培訓護士舒適護理的相關理論知識的同時,多角度的為患者提供優質的護理服務。例如,我們根據癌癥患者的需求,推廣PICC等深靜脈置管技術,使患者避免反復靜脈穿刺帶來的痛苦,減少其化療藥滲出導致的組織損傷;加強晚期癌癥患者的皮膚護理,保持其清潔衛生的同時,更使患者感受護士對其尊嚴的關注和維護。

綜上所述,舒適護理是一種整體的、個體化的、創造性的、有效的護理模式,其涵蓋了整體護理及人性化照護的內容,并賦予更深刻的境界[8]。對晚期癌癥患者實施舒適護理能有效減輕患者的疼痛感,減少毒麻藥的使用,提高患者生命質量,具有積極的臨床意義,值得在護理實踐中推廣。只要護士在舒適護理干預中,學會換位思考,做到以人為本,滿足患者的實際需要,并不斷學習國內外先進的相關知識,不斷的應用于護理實踐,就能不斷豐富舒適護理的內涵,為患者提供更優質的舒適護理服務。

[參考文獻]

[1] 李樹貞. 現代護理學[M]. 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0:128.

[2] 孫燕,顧慰萍. 癌癥三階梯止痛指導原則[M]. 北京:北京醫科大學出版社,1999:20-21.

[3] 廖紅輝. 拓展舒適護理研究.提供優質護理服務[J]. 黑龍江護理雜志,1999,5(7):40.

[4] 張宏. 舒適護理研究進展[J]. 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2001,20(1):15.

[5] 張女. 舒適護理在腫瘤病房臨終癌癥患者中的應用[J]. 現代醫院,2010,10(6):115-116.

[6] 馬鴻建,李其松. 中重度癌癥疼痛的心理反應和人格特征[J]. 實用腫瘤雜志,1998,13(6):347.

[7] 孔軍. 舒適護理干預癌癥疼痛的效果觀察[J]. 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0,12(18):203-204.

篇4

【關鍵詞】骨科;骨折;護理;研究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4)04-0575-02

股骨頸骨折是老年人最常見的骨折疾病之一,隨著我國老齡化人口的不斷增多,各種外力的撞擊和跌倒都會導致股骨頸骨折的發生[1]。高齡患者高發此疾病。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是目前治療股骨頸骨折患者的常用措施。2010年4月――2012年5月筆者所在醫院應用此技術對98例高齡患者進行治療,總結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98例手術病人,男40例,女58例;年齡60歲-99歲;受傷原因30例為路面濕滑滑到或絆倒,20例由于爬樓梯不慎跌傷,20例車禍28例由床上跌下致傷。經過精心治療和護理,出院時復查對位對線良好。此組病人通過采取相應護理措施后,無一例出現術后并發癥。

1.2 方法

1.2.1 手術前護理措施所有患者在手術之前均做好各項基礎護理工作,以為患者手術做好準備工作。手術前患者進行各項輔助檢查,并進行備血等準備措施。常規對患者進行備皮,清洗全身,做好衛生工作。手術前患者因緊張會有不良心理狀態發生,護理人員應對其進行干預,消除其不良心理,讓患者以樂觀的心態面對疾病治療。可組織已完成手術治療的患者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疾病治療的情況,讓患者安心接受手術治療。

1.2.2 手術后護理措施手術之后對患者的情況進行密切的觀察,包括患者的呼吸、生命體征等。患者的應正確擺放,穿“丁”字鞋。患者切口處的引流應對其進行仔細觀察,發生異常情況及時上報醫生。手術后患者應多增加營養,多補充營養以促進疾病康復。手術后患者避免大幅度活動,從而引起并發癥發生。可和患者進行溝通,讓其了解此項情況,其不可進行下蹲、坐小矮凳、盤腿等活動[2-6]。家屬應輔助患者做好護理工作,幫助其翻身。高齡患者長期臥床會出現下肢靜脈血栓的并發癥,故應對患者的下肢血運情況進行密切的觀察,及時做好各項記錄工作,并可給予患者應用預防藥物進行治療。患者手術后多比較虛弱,此時應多補充營養,故可與家屬溝通,多食用對骨折有促進作用的食物,如蝦、骨頭湯等,但不可過于油膩。高齡患者多有其他慢性合并疾病,故應對患者合并疾病進行控制,治療期間密切觀察患者合并疾病情況,及時藥物予以控制。

1.2.3 功能鍛煉患者手術后可做相關肌肉的早期鍛煉,避免肌肉出現萎縮,但鍛煉不可幅度過大,應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鍛煉可先從肌肉簡單地伸縮鍛煉開始,逐步加強力度。家屬也可對患者的肢體進行按摩以避免患者肌肉出現松弛。

1.3 出院指導患者康復出院,囑每天堅持鍛煉,勞逸結合,休息時不要內旋,內收膝關節或交叉雙腿,不能坐在低于小腿高度的座位或彎腰撿拾地上物品。保持髖部外展中立位,以免引起髖關節位。患者進行各項活動都應謹慎,不可幅度過大,鍛煉也應逐漸不可大幅度進行。建立與患者聯系方式,定期要患者來醫院就診,檢查患者恢復情況。指導鍛煉方法、注意事項、常見問題的處理,以保證患者康復的連續性。

2 討論

股骨頸骨折是老年人最常見的骨折疾病之一,隨著我國老齡化人口的不斷增多,各種外力的撞擊和跌倒都會導致股骨頸骨折的發生[1]。高齡患者高發此疾病。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是目前治療股骨頸骨折患者的常用措施。骨頸骨折多發生于老年人,股骨頸的應力特殊,老年人該區都有不同程度的骨質疏松,術后并發癥多。高齡患者進行手術治療需給予做好術前護理準備工作,如進行備血、心理干預等,充分地術前準備及患者樂觀的心理狀態是進行手術治療成功的前提。手術效果與手術技巧、術式選擇,內固定器材均有一定的關系。先進的材料、精湛的手術技術只有結合完善的術前準備、及時正確的術后護理、康復鍛煉、積極的預防各種并發癥才能獲得最理想的療效[7-12]。本文所有患者均順利進行手術治療,無一例患者發生并發癥,患者恢復情況良好。術后患肢功能鍛煉對于其功能恢復至關重要。科學、系統、人性化的整體護理措施同樣是良好愈后的重要保障。護理的重點是重視并發癥的預防,正確進行患肢功能鍛煉和健康教育[13-14]。實施健康教育應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根據患者文化程度、性別等信息,前期做好實施方案,實施時應重點介紹手術治療的優點,并告知患者手術中給予配合的重要性,實施健康教育課讓患者對手術治療不再懼怕,有了一定的認知程度。

總之,股骨頸骨折是老年人最常見的骨折疾病之一,隨著我國老齡化人口的不斷增多,各種外力的撞擊和跌倒都會導致股骨頸骨折的發生[1],給予患者進行精心的護理措施可明顯降低患者發生并發癥的幾率,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彭懷慧.67例老年股骨頸骨折的臨床護理體會[J].中國健康月刊,(b刊),2010,10:176.

[2]湯淑芳.全髖關節置換患者早期并發癥的預防及護理.護理與健康,2010,3(1):27-28.

[3]唐子華,王紹光,等.老年患者髖部骨折治療方法的選擇與預防探討.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1,19(10):668.

[4]雷鳴.髖關節絨毛結節性滑膜炎患者全髖關節表面置換術的護理.護理雜志,2011,10(1):42.

[5]鐘杰琴,顏平之.老年患者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圍手術期的護理.廣東醫學,2011,22(11):89.

[6]王愛紅,李海玉.45例老年患者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圍手術期的護理.中國醫藥指南,2008,6(5):56.

[7]曾志英.老年患者人股骨頭置換術的圍手術期護理體會.湘南學院學報(醫學版),2010,1(2):47.

[8]鄧姝萍.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圍手術期的護理.吉林醫學,2010,31(20):26.

[9]鄧國群,廖紅云.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前后的護理.現代臨床醫學,2012,31(6):76.

[10]刁兆香.人工股骨頭置換術的圍手術期護理及康復訓練.中醫藥臨床雜志,2011,18(2):289.

[11]王芳歌.老年患者人工股骨頭置換術的護理.實用醫技雜志,2009,16(10):44.

[12]孫瑩,趙家駒.老年人工股骨頭置換術的圍手術期護理.中國醫藥導報,2008,5(7):322.

篇5

關鍵詞:新生兒;早產兒;鳥巢式護理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value of bird nest nursing in premature infants. Methods 44 premature infants born in June 2012 in September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each group of 22 peopl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nursing care and neonatal baseline, using conventional towel folding package of newborn. The research group received baseline nursing and routine neonatal care, to the bird nest type nursing method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neonatal bath towel wrapped. The 24h sleep duration, blood oxygen saturation, the change of body position and the time of the warm box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t the same time observation and statistics of the two groups of neonatal warm box during the period of breathing and apnea occurred. Results 24h sleep duration, blood oxygen saturation, temperature fluctuation range and the temperature of the warm box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study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In the absence of the warm box, the study group of 1 cases of respiratory apnea, the incidence was 8; the control group of 4.55% people occurred apnea, the occurrence rate was 36.36%. The incidence of apnea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study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bird nest in premature infants can effectively maintain the body temperature, and it can provide a good metabolic and growth environment, and promote the stability of the vital signs.

Key words:Neonate; Premature infant; Bird nest type nursing

在臨床上,胎兒一旦在37足w之前即被產婦以各種方式娩出,即被定性為早產兒[1-3]。早產兒的首要特點就是體質量顯著偏低,而且合并有多臟器功能發育不全、免疫力低下,因而其出生后很容易繼發一系列嚴重并發癥,體現在呼吸系統最常見的疾病為吸入性肺炎[4],而體現在消化系統則主要為喂食耐受性不良或壞死性腸炎等[5]。因此,臨床新生兒科領域必須對其實施相應的臨床干預,以完善其生存環境,給予其器官功能代償性治療。而對于早產兒的臨床護理而言,最主要的一點是為新生兒提供有利于其生長發育的早期生存環境。為此,我院近年來開展了早產兒鳥巢式護理的臨床專項研究,以期模擬早產兒的子宮內環境而促進其生長發育,效果確切,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授權實施,甄選病例均為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降生的44例早產兒。所有患兒其生母孕齡在32~36w。患兒體質量在1500~2000g之間。同時排除產傷、肺透明膜病、腦出血,壞死性腸炎、先天性臟器功能缺陷、生母有嚴重妊娠期并發癥等不適宜納入研究的情況。所有患兒家屬均表示同意參加受試,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將所有患兒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22例。兩組一般資料相比而言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護理方法

1.2.1基線護理 所有新生兒給予24h生命體征監護,將床板搖高30°,給予其經鼻胃管鼻飼配方奶或母乳,12次/d,即2h哺乳1次。

1.2.1對照組 本組應用基線護理的同時給予常規護理:將新生兒置入暖箱為其實施常規保暖,為其科學優化光線強度,且嚴格避免燈光對新生兒雙目的直射。常規遵醫囑給予其抗感染治療。新生兒相關的毛巾、衣服、尿布、繃帶等物品定期更換清洗,并嚴格無菌化處理。新生兒每日需實施沐浴護理,澡畢為其皮膚皺褶處涂抹爽身粉,務必使其皮膚干燥。而后每日以醫用酒精消毒器臍窩及臍帶殘端,避免感染。每日以棉簽蘸取生理鹽水擦拭其眼睛,并定期對其鼻腔及耳內進行清潔。每次喂奶后為其實施常規口腔護理。新生兒出生6h后可讓其吸吮母親,并指導產婦實施母乳喂養。本組新生兒的包裹上,進行常規的浴巾折疊法,也就是連續對折兩次浴巾、而后將新生兒平放其上,而后將浴巾兩邊向下卷至軀干的兩個對側。

1.2.2研究組 本組應用護理方案與對照組大致相同。唯一不同的是新生兒的包組實施鳥巢式護理。將新生兒浴巾實施對角折疊,而后卷曲成長條,圍成鳥巢狀的橢圓形浴巾圍欄,圍欄長度略等同于枕骨-下肢,寬度等同于新生兒左右肩寬,而后將新生兒放置在暖箱內,在其頭肩部放置浴巾尾部,在其下肢處放置浴巾中部,使其四肢自然屈曲。

1.3評價指標 對比兩組新生兒24h睡眠時間、血氧飽和度、變化幅度及出暖箱時間。出暖箱需滿足以下幾點[6]:①體重2kg以上,狀況良好;②箱溫29 ℃以下時,體溫仍然在正常范圍內。同時觀察和統計兩組新生兒暖箱保溫期間的的呼吸暫停發生情況。

1.4統計學方法 本次臨床數據以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給予t檢驗,計數資料進行χ2檢驗,P

2結果

2.1兩組早產兒護理整體情況對比 研究組患兒24h睡眠時間,血氧飽和度、體溫波動幅度及出暖箱時間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

2.2兩組早產兒呼吸暫停發生情況對比 在未出暖箱期間,研究組1例發生呼吸暫停,發生率為4.55%;對照組8例發生呼吸暫停,發生率為36.36%。研究組呼吸暫停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字2=5.03,P

3討論

在臨床上,早產兒優于胎齡孕周均未達標,故新生兒各器官發育并不健全,很容易誘發各種疾病。而新生兒器官發育不健全,廣義上來講也反映出新生兒的新陳代謝調節能力不健全。而這與新生兒護理最相關的是,早產兒其體溫調節能力較差,早產兒需要比足月兒更苛刻的溫度和濕度要求[7],因而,必須將早產兒至于暖箱內,以提供近似于子宮內的溫度和濕度環境,使早產兒在生理環境盡可能符合其胎齡的正常前提下進行生長發育。

鳥巢式護理是高度模擬胎兒在子宮內的體態,即:胎頭俯屈,使其頜部向胸壁貼合,屈曲肘關節,上臂與胸部靠近,前臂交叉或平行于胸前,膝、髖關節重度屈曲,大腿與腹壁貼合,小叉或平行蜷縮。在保持該的前提下,將新生兒浴巾包裹成類似子宮的形狀,使其娩出并置于暖箱的體態及環境盡量接近子宮內部結構,為胎齡不足的新生兒在發育不健全的早期提供相對舒適的生存環境。

相比之下,早產兒常規護理并未顧及新生兒提早脫離子宮適應性落差的問題,單純注重監測早產兒各項指標及調節其周圍溫度,在考慮早產兒周圍環境上存在著巨大的漏洞[8]。由于早產兒體溫調節能力差,散熱快且產熱能力不足,常規護理模式下,新生兒體溫波動明顯,尤其是醫護人員在實施操作開關暖箱時,更會使暖箱內熱量大幅度流失[9],這對早產兒的生理發育產生很顯著的負面影響,尤其可導致新生兒呼吸暫停[10],且新生兒的生長發育速度也會受到顯著的干擾。

本次研究中,研究組患兒24h睡眠時間,血氧飽和度、體溫波動幅度及出暖箱時間均顯著優于對照組。這說明研究組患兒的體溫環境得到了顯著的保障,生長發育狀態也好于常規護理,新生兒能夠盡早地達到安全體重、完成適應子宮外環境的器官發育,脫離暖箱。同時,研究組呼吸暫停的發生率更低,也提示了鳥巢式護理能夠更好地保障了早產兒的適應性生存環境。綜上所述,早產兒實施鳥巢式護理對早產兒的早期生長發育及生命安全極為有利,具有顯著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趙艷紅.早產兒使用水囊鳥巢護理模式30例護理體會[J].河北醫學,2012,18(8):1130?鄄1161.

[2]蘭藍.鳥巢式護理在新生兒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4,11(5):700?鄄702.

[3]謝翠蓮.鳥巢應用于早產兒護理的進展[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4,33(3):497-499.

[4]張梅.撫觸聯合鳥巢式護理對早產兒體重增長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4,33(3):574-575.

[5]朱琦.解析鳥巢式護理對新生兒疼痛感知的影響[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5,9(2):175-176.

[6]薛菁.鳥巢式護理在早產兒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22):44-45.

[7]李云婷.鳥巢式護理對早產兒胃腸功能的影響[J].海南醫學院學報,2012,18(8):1120-1122.

[8]李桂花,余勇妙,梁建紅,等.鳥巢式護理結合非營養性吸吮對低出生體質量兒生長發育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2,18(10):1124-1126.

篇6

重癥急診患者的病情較差,不穩定,易出現反復情況,給予患者帶來嚴重的身心壓力,心理極易產生焦慮、抑郁、恐慌等不良情緒,嚴重影響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和預后,也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存質量,因此,臨床護理相對于患者至關重要[1-2]。本文結合常規護理和心理護理對重癥急診患者的不同護理效果比較,探討心理護理在重癥急診患者護理應用的重要性。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3月-2016年3月期間我院收治的重癥急診患者60例為研究對象,按照護理方法的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患者,其中,對照組患者男18例,女12例,年齡23-66歲,平均年齡(45.3±2.5)歲,疾病類型:肺部感染6例、心血管疾病6例、重癥外傷9例、腦血管意外5例、急腹癥3例,其他1例;觀察組患者男17例,女13例,年齡23-65歲,平均年齡(45.2±2.4)歲,疾病類型:肺部感染5例、心血管疾病7例、重癥外傷8例、腦血管意外6例、急腹癥2例,其他2例。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疾病類型等一般資料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給予患者進行血尿常規、營養補給、健康宣教等常規護理。

觀察組患者給予心理護理,內容為:①重癥急診患者發病急、變化快,患者產生出血、呼吸困難、休克等嚴重癥狀,極易產生不良心理情況,護理人員應立即對患者進行心理疏解,穩定心理狀況,防止其惡化。②全面了解患者病況,主動與患者溝通,建立互信關系,引導患者進行傾訴,了解患者心理真實情況和想法,針對其心理情況進行對應的疏解。③為緩解講解疾病相關知識和成功案例,提高患者的自信心。④為患者營造一個舒適、溫馨的治療環境,降低不良心理情緒的產生。⑤對家屬進行相關工作輔導,和家屬一起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況,提高治療依從性和積極心理狀況。

1.3 觀察指標

觀察分析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焦慮、抑郁評分情況、護理滿意度情況。護理滿意度判斷標準:滿意度總分為100分,超過80分表示滿意,60-80分表示基本滿意,低于60分表示不滿意。滿意度=滿意+基本滿意。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和分析,各項指標均采用均數±標準差(±s) 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 檢驗,P

2.結果

2.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焦慮、抑郁評分情況

護理前,兩組患者焦慮、抑郁評分之間相比,組間差異不明顯,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焦慮、抑郁評分改善程度要好于對照組患者,組間比較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情況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100%明顯要高于對照組的80%,組間比較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重癥急診患者的病情非常嚴重,疼痛等對于患者的影響較大,患者病情變化快,極易對身心產生嚴重的壓力,進行產生嚴重的焦慮、恐慌、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緒,嚴重影響患者的治療[3]。

重癥急診患者在治療的過程中,護理人員不僅要做好身理上的護理工作,還應給予患者心理護理,緩解患者的不良心理狀況,提高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從而提高治療依從性和治愈率。護理人員根據患者在不同的病理狀況下產生的不同心理狀況進行對應的心理護理措施,在與患者溝通過程中,護理人員應輕言細語,給予患者親切、和藹的感覺,建立互信度,通過交流或轉移注意力等方案緩解患者心理上的不良情緒,提高護理服務質量,達到改善心理狀況,提高患者依從性和治愈率的效果[4]。本研究表明,心理護理緩解了重癥急診患者的不良心理,提高了護理滿意度和治愈率。

綜上所述,心理護理在重癥急診患者護理應用中的效果顯著,改善了臨床癥狀和生活質量,降低了不良反應的產生,提高了治愈率,臨床上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張美春,陶慧,劉丹,等.心理護理在神經內科患者救治中的臨床應用[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5,18(2):90-93.

[2] 張美榮,曲洪翠,孫霞.細節管理聯合心理護理在婦產科急危重癥患者中的臨床護理效果[J].世界中醫藥,2016,21(B03):853-854.

篇7

[摘要]目的探討護理干預對產后抑郁癥發病的影響。方法經初篩后,對54例產后抑郁癥的產婦實行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包括產后指導、心理護理、護理干預等取得良好效果。結果干預組產后抑郁癥發病率為3.92%,對照組產后抑郁癥發病率為18.8%,顯著低于對照組(P

[關鍵詞]孕產期產后抑郁癥:原因:護理干預

產后抑郁癥是一種非精神病性的抑郁綜合征,是產婦分娩后出現的抑郁癥狀,是產褥期精神綜合征中最常見的一種類型。發病率在35%-33%之間。孕期健康宣教及保健與產后抑郁癥的發生有關。隨著人們健康觀念的改變,對產婦心理問題的研究也越來越重視。我院對108例產后抑郁癥的產婦實行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和采取積極有效的護理干預取得良好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對象

2008年10月至2011年6月在本院行產前檢查和分娩的孕產婦,年齡22-36歲,平均(28.65+4.17)歲,均為初中以上文化。隨機分為對照組(n=54)和干預組(n=54)。均無嚴重智能障礙,精神癥狀或陽性家族史。產后抑郁癥是一種非精神病性的抑郁綜合征,無明顯不良社會因素影響。兩組均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抑郁自評量表(SDS)進行初步心理健康篩查,以評估結果作為主要判斷標準,剔除異常者。兩組年齡、體重、文化程度、孕次、孕周、分娩方式等背景差異無顯著性(P>0.05)。

1.2方法

1.2.1對照組

進行常規產前檢查及產后護理。

1.2.2干預組

在產前心理健康水平和營養狀況初步評估基礎上,采用個性化護理干預形式,針對個體特性、心理特點等制訂個性化護理干預流程和具體措施,自產前第6周至產后第6周末,每周1次給予包括心理干預在內的綜合護理干預,允許孕產婦在測評結束前隨時進行門診或電話心理咨詢,直至問題得到妥善解決:心理干預:利用SCL-90及SDS量表進行心理健康狀態評估,加強與孕產婦的交流,耐心傾聽,深入了解孕婦的生活經歷、性格和心理狀態,理解、體貼和鼓勵她們:鼓勵夫妻間的溝通與交流,獲取家庭支持,共同分擔壓力,讓孕產婦體驗家庭成員對她們的尊重和理解,感受家人的關懷與溫情:指導孕產婦進行自我身心護理,鼓勵她們保持樂觀情緒,保持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健康宣教:由專業護理人員講解優生優育、產后保健及育嬰知識,指導孕婦進行合理的活動、鍛煉和產前運動;分娩時可根據產婦需求安排丈夫在場,以減少產婦的恐懼和不安:以積極的心態看待新角色、新生命,建立和發展適應新角色的社會及心理支持系統。營養支持:主要以孕產婦體重作為研究指標,干預組采用“一對一”營養支持措施,針對不同生理特點,鼓勵并幫助孕產婦進食、進水,保持足夠的營養和能量,平衡膳食,均衡營養:由營養師指導孕產婦改善飲食結構和飲食習慣,使其保持精力充沛,減少飲食不當引起的并發癥。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l1.0統計軟件包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sup)2(/sup)檢驗,以P

2結果

2.1產后抑郁癥發病率

產后3周末,對照組304例產婦中,EPDS評分≥13分,確診為抑郁癥者54例,發病率為18.8%:干預組304例產婦中,EPDS評分≥13分,確診為抑郁癥者12例,發病率為3.95%。干預組發病率與同時段對照組相比差異有顯著性(x(sup)2(/sup)=24.06,P

3討論

干預組在接受常規護理基礎上采用個性化護理形式有針對性地進行綜合護理干預,以預防產后抑郁癥的產生,取得較好的效果。產后6周末測評結果顯示,干預組產后抑郁癥的發生率為3.95%,顯著低于對照組。干預組SCL-90及SDS得分顯著低于同時段對照組,結合發病率看,提示綜合護理對抑郁情緒等不良心理行為有較好的抑制作用:負性生活事件增加是產后抑郁癥發生的促發因素,產后干預組解決問題及求助因子分顯著高于同時段對照組,而自責、幻想、退避、合理化因子分顯著降低,由于積極應付方式與產后抑郁水平存在相關性,提示強化孕產婦的成熟應付方式能有效降低產后抑郁水平。產后抑郁癥發病率的顯著降低提示綜合護理干預對產婦抑郁情緒的產生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篇8

【關鍵詞】 急性心肌梗死; 心理護理; 焦慮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由于急性持續性冠狀動脈閉塞痙攣、血液循環受阻缺血造成的部分心肌壞死的一種臨床常見病,病情重且變化快,病死率高,是一種極為嚴重的心血管急癥。據醫學統計表明,心肌梗死發生的最初幾小時是最危險的時期,患者情緒波動大,可使患者血中兒茶酚胺分泌增多,心肌需氧量突然增加,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從而導致左心室負荷明顯加重,藥物作用因此就會減弱[1]。因此,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改善患者焦慮情緒,增強依從性和遵醫囑行為,配合用藥,對促進患者康復具有重要意義。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試驗觀察對象為2010年8月-2012年10月因急性心肌梗死入住本院急診內科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診斷標準參照2008年中華內科雜志發表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溶栓治療的中國專家共識(修訂版)”制定[2]。入選患者共98例,其中男57例,平均(58.2±9.58)歲;女41例,平均(64.1±7.83)歲。按入院的先后順序將9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49例。試驗組中男27例,平均(56.4±8.57)歲,女22例,平均(62.8±8.68)歲,小學文化5例,初中以上文化44例,前壁梗死28例,下壁梗死8例,后壁梗死9例,廣泛梗死4例,合并心律失常12例,合并心衰3例;對照組中男30例,平均(59.8±7.63)歲,女19例,平均(66.2±7.73)歲,小學文化6例,初中以上文化43例,前壁梗死24例,下壁梗死11例,后壁梗死9例,廣泛梗死5例,合并心律失常10例,合并心衰4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情輕重、合并疾病、文化程度、梗死部位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無禁忌證的情況下行靜脈溶栓治療,藥物為rt-PA,對照組給予常規治療和護理,如入院常規宣教、遵醫囑用藥、常規護理、出院指導等。試驗組在常規治療和護理的基礎上,重點給予心理護理。從患者入院后第1天待病情穩定后就對患者進行心理狀態的最初評估,根據患者的病情輕重、患者本人對疾病的認識程度以及對相關知識的需求程度、心理狀態差異設計個性化的心理護理方案,然后再采取一對一的心理護理指導,以滿足不同患者的個體需求。1周后采用Zung焦慮自評量表(SAS) 評估兩組患者精神狀態,隨訪觀察2個月后評估后兩組患者依從性與遵醫囑用藥行為。

1.3 心理護理措施

1.3.1 集體心理護理 每周三下午請專科醫生和專業的心理護理專家為患者及家屬講解有關急性心肌梗死的相關知識及預防保健措施,運用相關的表格或式圖片進行相關的測試(如艾森克個性問卷﹑焦慮測試相關題目等),使他們在一定程度上對所患疾病有一定的認識和理解,從而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和勇氣,使他們積極配合飲食和藥物治療。

1.3.2 個體心理護理 由專業人員對患者實行一對一的心理輔導,傾聽患者訴說不適癥狀,認真回答患者提出的問題,通過交談發現患者的不良情緒,對情緒低落者給與勸導和安慰,使其心情舒暢;對心存顧慮者給與解釋,消除其顧慮情緒;對于易激動者,指導其用宣泄法、轉移法保持平靜的心境去應對不良的刺激等,總之根據患者本身的性格特點,消除患者因其不良情緒帶來的一系列負面影響,配合治療。

1.3.3 行為治療 認知行為療法(CBT)認為心理障礙的形成和產生不是激發事件或是不良刺激的直接結果而是通過加工在歪曲或是錯誤的思維影響下形成的,所以要根據患者的性格特征,采取不同的心理治療方案,幫助患者建立正確的應對方式和行為模式,如改變患者的飲食習慣、幫助患者建立一種健康的運動方式或是生活習慣等,教會患者采取自我放松方法調劑自己的不良情緒,如大口深呼吸或是采取復式呼吸方法放松情緒。

1.3.4 人際心理治療 護理人員要與患者在互相信任的基礎上建立良好的護患溝通關系,像家人一樣體貼關心和愛護自己的患者,在日常的護理治療工作中與患者邊做治療邊溝通,經常詢問患者:“您有什么事需要我幫助嗎?”,“你這樣躺著舒服嗎?”,“我還可以幫您點兒什么? ”等。這樣的心理溝通方式更易于患者接受和認可,這樣就能更好地在充分了解患者病情發展基礎上得到制定心理護理方案更多有效的信息。在此基礎上制訂出一系列的護理計劃(包括影響疾病療效的可說服性圖例、臨床案例等)。

1.3.5 音樂療法 在不妨礙患者休息的前提下每天早上7點半到8點,晚上7點半到8點安排音樂欣賞時間,播放一些讓人感覺舒適、放松心情的音樂例如貝多芬的鋼琴曲和莫扎特的音樂等,讓患者在輕松愉快的音樂聲中緩解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

1.3.6 爭取社會支持 最佳的心理康復環境莫過于擁有一個和諧的人際氛圍,良好的社會支持使患者心身早日康復。急性心肌梗死對患者造成的情緒波動特別大,所以要幫助患者尋求有效支持。醫院會安排下午3點到4點半的時間為家屬探病時間,鼓勵患者與親屬、朋友、同事及其他患者間的溝通交流,形成良好的康復治療氛圍,最大限度地消除負性情緒刺激,排除患者的孤獨感,讓他們感到親情的溫暖。

1.3.7 出院指導 患者出院后仍要繼續治療,應建立護患聯系卡,定期隨訪,提供無償醫療保健指導,指導患者逐漸增加體育鍛煉,改變不良情緒。鼓勵患者堅持長期服用阿司匹林對抗血小板聚集,預防心肌梗死的發生。

1.4 評價指標

1.4.1 精神狀態評價 試驗1周后,采用Zung焦慮自評量表(SAS)[3]進行測定,以標準分大于50分作為判斷焦慮癥狀的標準,以此來衡量心理護理對患者精神狀況的影響狀況,標準分小于30分為精神狀況穩定,大于50分為不穩定,30~50分為基本穩定。

1.4.2 依從性及遵醫囑用藥行為評價 隨訪2個月后,發放調查問卷,問卷內容包含能否遵醫囑用藥,能否堅持復查、合理飲食、運動鍛煉、克服不良習慣、戒煙、戒酒等依從性。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 字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精神狀況比較 1周后試驗組患者在焦慮指數上優于對照組,情緒穩定人數多于對照組,不穩定人數少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2 患者依從性與遵醫囑用藥行為結果比較 隨訪2個月后試驗組患者完全依從性與遵醫囑用藥行為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急診內科的常見急危重癥,發病急驟,發病初期,患者因為經歷壓榨樣的心前區疼痛、氣促、出汗甚至強烈的瀕死感,生活環境的改變、社會角色的快速轉換都易導致患者出現恐懼、焦慮等負性情緒。而對疾病知識的缺乏、疾病預后的不確定,更加重了焦慮的程度。焦慮可引起交感神經興奮,釋放過多的兒茶酚胺,導致血小板聚集,血液黏度增高,血管收縮,加重心肌缺血缺氧,可發生猝死[4]。同時Moser等做了焦慮與并發癥關系的研究發現,焦慮是引起住院心梗患者并發癥的常見危險因素之一[5]。緩解上述焦慮情緒最好的方法是給予系統的心理護理,通過講解本病的相關知識和保健措施,關心體貼患者,解答患者問題,消除顧慮,音樂療法等規范而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措施可以有效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焦慮癥狀,積極配合治療,促進早日康復。本研究結果也表明試驗組的情緒穩定程度優于對照組,這有從另一個角度顯示出心理護理可以使患者充分了解病情與治療方案,減少對疾病的恐懼和不解,緩解患者緊張焦慮的負性情緒對患者康復痊愈有重要的意義[6]。

急性心肌梗死的誘發不僅與情緒激動有關,勞累、飽餐、受寒等均可誘發,其危險因素還與高血壓、糖尿病、肥胖、吸煙、飲酒等有關。此病病程長、易復發,需長期而規律的服藥并定期復診。其發病與不良的生活方式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應為患者制定一個合理的生活起居和治療計劃,為患者提供改善其行為和生活方式所必需的知識和服務,是急性心梗控制的關鍵一步。本組研究通過健康教育、集體和個體心理干預、認知干預、人際心理治療、社會家庭支持、出院指導、定期隨訪等多項措施,促使患者了解本病的誘發與危險因素,認識到依從性及遵醫囑行為的重要性,由被動接受治療和護理轉變為主動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為,本研究結果表2表明心理干預治療隨訪2個月后,試驗組患者的完全依從性及遵醫囑用藥行為達到了77.6%及83.7%,而對照組僅有57.1%和65.3%。

綜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種心身疾病,既有心理應激導致的疾病,又有身體癥狀導致的心理障礙,同時心理因素又影響治療效果。心理護理作為一種安全有效的輔助治療措施,在護理方案不斷改進的基礎上必將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康復治療過程中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不僅改善患者的焦慮情緒,使機體植物神經功能趨于平穩,還可以增強患者的依從性和遵醫囑行為,自覺糾正不良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減少疾病的復發,在藥物治療的幫助下達到生活質量提高的治療目標,值得臨床推廣[7]。

參考文獻

[1] Huffman J C,Pollack M H.Predicting panic disorder among patients with chest pain:an 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J].Psychosomatics,2003,44(3):222-236.

[2]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溶檢治療中國專家共識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溶栓治療的中國專家共識(修訂版)[J].中華內科雜志,2008,47(2):170-173.

[3]鄭碧玉.125例心肌梗死臨床護理體會[J].現代護理,2010,7(15):83-84.

[4]娜,陳仙芳,陸弋.心理干預在治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慮情緒中的作用[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8,17(23):3685-3722.

[5]張桂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焦慮情緒分析及心理護理[J].家庭護理,2006,46(8):14-15.

[6]肖海燕.護理干預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響及效果評價[J].中國醫療前沿,2010,5(8):76-77.

篇9

【關鍵詞】 圍絕經期綜合癥;益脾補腎;心理護理

圍絕經期綜合癥是婦女常見疾病之一,也稱更年期綜合癥。中醫稱絕經前后諸證,又稱經斷前后諸證。其是指女性體內性激素水平下降,導致患者精神、心理、神經、內分泌和代謝變化,所引起各器官系統癥狀和體征的綜合征群[1]。其發生年齡是40~60歲,據國內統計90的圍絕經期的婦女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癥狀,10~15婦女癥狀較重,需要進行治療和心理調理[2]。臨床本病西醫主要采取激素療法,中醫主要注重調補腎陰陽,其他療法還有針灸,耳針,氣功,飲食等。這些療法單獨應用,配合應用的報道很多,但從循證醫學觀點出發,不免難以蓋全。因此,我們根據臨床實際經驗,應用益脾補腎法配合心理調護和康復保健,以觀察對圍絕經期綜合癥的治療作用及心理療效。

1臨床資料

一般資料:180例系兩院門診就診患者,按門診順序簡單隨機分為治療組80例、對照組(對照組A、對照組B)各50例,三組年齡、病程、月經情況經統計學分析比較無顯著性差異(均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2治療方法

2.1對照組A

激素類療法:尼爾雌醇1mg/片,每周服用1片,共服3個月,用藥第3個月第16天開始口服安宮黃體酮8mg/天,連續14天,如有撤退性出血,出血第5天開始下一療程,方法同前。

2.2對照組B

益脾補腎法(湯):以淮山藥、白術、茯芩、山茱萸、枸杞、熟地、仙靈脾、仙茅、旱蓮草為基礎方。若腎虛加龜板、女貞子、制首烏;脾陽虛加附片、干姜;腎陽虛加附片、鹿角膠、肉桂、兔絲子;失眠者加酸仁、百合、五味子、夜交藤;口渴者加石斛、玉竹、麥冬;高血壓加鉤藤、牛膝、;汗多加生龍骨、生牡蠣、浮小麥;月經量多加鹿角霜、紫草、阿膠珠;腰背疼痛加巴戟天、續斷、寄參、杜仲;肝郁者加合歡皮、綠萼梅、柴胡、香附等。每日一劑,每日兩次,水煎服。十天一療程,服用3療程。

2.3治療組

2.3.1 益脾補腎法(同對照組B)

2.3.2心理護理:50歲左右婦女月經斷絕屬生理現象,但有些婦女在絕經前后,會產生一些不良情緒反應,如精神變異,神志不寧,或煩躁易怒等癥狀。如果長時期地存在不良情緒影響會損傷身體健康,甚至產生嚴重后果。故要減少絕經期諸癥的發生,不僅要用藥物治療,還要注意身心方面的調養,更應重視各種心理因素的調節,加強情志護理、心理保健。為此,首先要幫助病人消除思想負擔,使之積極配合治療,指導病人生活要有規律、勞逸結合、保證充足的睡眠,二要多安慰病人,生活上給予細致的照顧,如保證營養的調攝,注意腹部保暖,外的清潔,勿感受風寒等,避免精神刺激,耐心地向患者講解有關更年期的知識,糾正其錯誤的觀念,疏導思想癥結,消除其緊張、憂慮情緒。三要取得家庭成員的配合,了解更年期給病人帶來的不適,對其情緒上的異常要充分理解,避免與其發生爭執,幫助其合理安排生活,提供精神心理支持,保護其樂觀開朗的心情,使其平安度過絕經期。

2.3.3康復保健

,艾條灸:取穴分2組,一組取百會、涌泉、足三里;二組取關元、氣海、腎俞。每穴用艾條灸5―10分鐘左右,每日1組,交替使用,每日一次,10次一療程。

,揉按內關、太溪、三陰交穴必須要有酸脹感覺,每穴每次5-10分鐘,每日1至2次,10次1療程。

3療效觀察

3.1療效標準

治愈:治療后自覺癥狀和體征消失。

顯效:治療后自覺癥狀和體征基本恢復正常。

有效:治療后自覺癥狀和體征較前改善。

無效:治療后自覺癥狀和體征無改善。

3.2統計學方法所得數據采用x2檢驗

3.3治療結果:三組療效比較見表2

4體會

圍絕經期綜合癥是婦女常見疾病之一,中醫認為女子絕經是腎氣虛衰的結果,腎虛為其病理特征。腎為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從而產生腎陰陽失調為中心而傷及其他臟腑功能復雜多性的病理變化。根據我市地理、環境、文化、經濟等特點,筆者在臨床就診中,從循證醫學觀點出發,發現農村婦女患此病人數較多,且絕經期比城市婦女提前,究其因多有脾虛在前之侯。脾為后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轉相滋養,相互為用。脾虛化源衰少,則五臟精少而腎失養,腎虛陽氣衰弱,則脾失溫煦而運化失職。本課題以益脾補腎立法,輔以疏肝養心等法實踐與臨床,篩選出適應臨床的理法方藥,使先后天調和,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根據祖國醫學理論,《素問?靈蘭秘典論》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即心是主宰身體健康的關鍵之一。大腦所掌管的思想、情緒、感受等內容可分布于中醫的五臟,但尤以心為代表。心理護理關鍵在于他能喚醒身體自愈的潛能,提高抗病能力。《靈樞?邪客篇》曰:“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藏堅固,邪弗能容也…”。故益脾補腎法配合心理護理,標本兼治,內外雙修,促使患者樹立信心,配合治療,事半功倍,從而恢復健康。

現代醫學通過藥理研究和臨床研究認為,補腎中藥可提高下丘腦-垂體-卵巢軸的功能,調節性激素水平,還可以提高性腺上雌激素受體水平和絕經后婦女白細胞上雌激素受體含量[3]。因此有望替代和補充激素替代療法對本病的治療作用。其理論觀點與中醫理論不謀而合。兩者有機結合,各自發揮優勢,臨床療效因此相得益彰,治療組的臨床治愈率和有效率明顯優于單純的對照組。

參考文獻

[1]樂杰.婦產科教師用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4:349-352

篇10

正確的診斷是對神經源性膀胱患者進行康復的前提。首先是病史采集,尤其注意排尿功能的異常;其次進行神經系統查體,包括意識、精神狀態、運動、感覺及反射功能檢查;最后采用相應的輔助檢查如X線、CT、超聲、膀胱造影、尿流動力學等進一步明確診斷。膀胱造影能客觀反映膀胱和膀胱頸部的改變,確定是否有輸尿管反流及腎積水現象。

一,神經源性膀胱的康復措施

1,神經肌肉電刺激

盆底肌電刺激:盆底肌群影響尿液的儲存與排放,尤其是膀胱。傳統方法采用小腹放置電極片,目前多采用經或陰道置入電極,通過刺激陰道粘膜或直腸壁間接刺激部分盆底肌群。盆底肌電刺激因其操作簡便,未見不良反應在臨床應用廣泛,但應注意其適應癥以及電刺激的輸出頻率及刺激時間的不同導致治療效果差異。

骸神經刺激和骸神經調節:等研究顯示骸神經刺激可以顯著改善部分患者尿頻、尿急癥狀。骸神經調節用較低強度的電流持續刺激骸神經的傳入纖維,經脊髓和腦皮質反射后再作用于排尿器官,改善排尿功能障礙-急迫性尿失禁和尿儲留。

經尿道的膀胱內電刺激:經尿道的膀胱內電刺激主要用于膀胱收縮功能低下或膀胱感覺功能障礙的不完全性神經損傷患者,它能夠誘導和改進膀胱感覺。

神經調節:神經由起自S2-S4神經根的體神經纖維組成,是支配盆底肌、外括約肌、尿道外括約肌與盆腔器官的主要神經。國外對于其應用于神經源性膀胱的研究較多,而國內相關報道鮮見。

2,膀胱功能訓練

膀胱功能訓練是一個系統的康復訓練治療,是根據學習條件反射理論,通過患者的主觀意識活動或功能鍛煉來提高或恢復高級中樞對膀胱的控制及調節從而改善膀胱的功能,使下尿路功能部分恢復,減少其對機體的損害,包括飲水計劃、排尿習慣的養成,膀胱訓練,盆底肌訓練等。

飲水計劃:臨床應用中由于患者要進行康復訓練,很難嚴格保證每2小時飲水,而且輸液量的不同及患者個人飲水習慣的不同飲水量也存在明顯差距,需要制作個體計劃。

排尿習慣訓練:蘇善英等將“運動想象”理論應用于留置尿管患者取得滿意效果。具體方法為置患者于安靜的環境中,全身放松,想象自己試圖排尿,同時由他人緩慢開放導尿管,也可僅有想象而不開管。該方法因其簡單便于操作適宜在臨床康復護理中廣泛推廣。

膀胱訓練:常保東等研究顯示,綜合性膀胱訓練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恢復膀胱控尿能力。由此可見神經源性膀胱的膀胱功能訓練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并且依然是當前研究的熱點。因此,神經源性膀胱患者應盡早開始膀胱功能訓練。

盆底肌訓練:研究報道多配合電刺激、生物反饋、針灸治療效果明顯。由于此方法具有操作簡便、安全、不受場地局限等優點,從而廣泛應用于臨床,但其治療效果無具體數據支撐,還需進一步研究。

二,神經源性膀胱的康復護理措施

1,導尿護理

導尿方式從傳統的長期留置尿管轉變為間歇導尿,現階段無菌間歇導尿逐步被清潔間歇導尿取代。

留置導尿:留置導尿的目的在于解除尿儲留,適用于原發神經系統疾病急性期,生命體征未平穩時,短期內留置尿管是安全的,但若長期留置增加感染風險。黃瑞瑜等回顧性分析62例腦卒中后神經源性膀胱患者,發現留置導尿管4周內發生尿路感染45例,感染率達到72.7%。

無菌性間歇導尿:國際尿控協會推薦治療神經源性膀胱功能障礙的首選方法為間歇導尿,分為無菌性間歇導尿和清潔間歇導尿。何莉等對64例神經源性膀胱患者實施無菌性導尿,觀察結果顯示治愈率為67.1%,好轉率25%,感染率為1.25%。雖然無菌性間歇導尿彌補了留置導尿的許多不足,例如降低感染率,提高治愈率等,但它不是最完美的方法,有關導尿頻次對尿路的影響、尿管的選擇等需要進一步研究,還有實際應用中的人為因素,因此在臨床工作中我們需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再做判斷。

清潔間歇導尿:清潔間歇導尿屬于間歇導尿的一種,是在清潔條件下而非無菌條件下,主要由患者操作間歇導尿的方法。Moore等對照實驗表明患者采用清潔間歇導尿與采用無菌性間歇導尿最終尿路感染率無差異。因此只要掌握具體操作,患者可自我清潔間歇導尿,而提高患者依存性則需要醫務人員向其做好宣教,讓患者了解并掌握清潔間歇導尿的每一個細節。

2,護理管理工具的應用

隨著護理技術的發展,傳統的以疾病為中心的護理方式轉變為以病人為中心的護理方式,各種護理理論開始應用于臨床實踐中。王桂榮等通過路徑化健康教育提高神經源性膀胱患者間歇導尿的自我護理能力,使患者的平均住院日顯著降低。艾艷等對65例患者實施健康教育路徑也取得了滿意效果。劉文偉等運用PDCA管理模式對患者實施個體化膀胱功能訓練,訓練組殘余尿量少80m1者46.7%,明顯優于對照組的21.4%;訓練組尿路感染率4%,對照組46.4%。可見,應用護理工具來管理神經源性膀胱患者對膀胱功能的恢復有積極作用。

3,心理護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