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生態保護措施范文

時間:2023-12-07 18:02: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村生態保護措施,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農村生態保護措施

篇1

[關鍵詞] 農業 水資源利用 生態保護 環境影響 措施

農業水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是為了在查清工程影響區域環境狀況,采取對策措施 ,把不利影響降低到最低限度,在此基礎上 充分發揮水 利水電工程對 環境的有利影響,使水利水 電工程與環境相融合、相協調,實現水利水電利用與區域 經濟持續 發展,資源的持續利用,生態良性循環的目標。本文中,筆者就淺析農業水資源利用與生態保護。

一、農業水資源利用對生態保護的影響

在施工過程中,會將污水隨意排放,造成地面水的污染,嚴重的會使飲用水受到污染,甚至影響下游水道的水質。主要包括:生產廢水排放在施工初期,大壩、電閘等的開掘與混凝土保養等容易造成沙流入河,以及增加江河渾濁度以及漂浮物。化學藥劑的排放。主要以水泥灌漿為主,特殊情況需采用甲凝 、丙凝和環氧樹脂,并附有部分稀釋劑和固化劑。生活污水。主要包括施工人員的污水以及糞便等。油污的排放。汽車、挖掘機 等大型流動機械,多以油料為動力,在施工過程中很容易造成油料泄露等情況的發生。在農業種植過程中,各種汽車、推土機等大型機器會排泄出大量尾氣,由于道路凹凸不平等原因也會產生各種粉塵,給當地居民帶來了很大的困擾,其中很多漂浮物含有有害物質,會對農作物造成不良影響,造成該地區的環境質量嚴重下降。

二、農業水資源利用與生態保護措施

1.農業水資源利用與生態保護要堅持一定的原則

在農業水資源利用的過程中,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生態環境效益與社會經濟效益協同發展為原則,做到“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從過去單純的施工管理、單純的考慮工程效益轉變為施工、生態環境、安全生產的全面管理,尋求工程效益與生態效益的最優組合。正確處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將對環境的不利影響降低到最小,使得生態系統能夠繼續維持協調運作。在實施農業種植時應建立與自然環境相和諧的關系,從而能夠做到實現合作共存、互利互惠,相得益彰。

2.農業水資源利用與生態保護要完善用水戶參與管理

為了充分利用農業水資源,對生態實施保護,積極促進用水戶參與管理這一模式的只用,必須要不斷進行實踐,并且不斷對問題進行總結,首先要明確參與式管理所具有的意義,政府以及相關部門、灌區的管理單位必須要對用水戶參與式管理具體的意義以及內容,進而采取一個積極地措施來促進開展農業水資源利用與生態保護工作。積極支持以及培育我國農民用水戶協會的建立,這樣能夠劃清責權利界定,使運行效率更高。其次,要完善灌區產權的界定,水資源量缺乏性使得用水戶和灌區之間、用水戶之間競爭程度不斷增強,十分容易產生利益的沖突,所以,必須要完善灌區的產權界定工作。最后,要實施全方位宣傳,將群眾充分發動起來,大力推進用水戶參與管理,這已經密切關系到了農民自身的利益,每一個級別的水利部門都必須要加加強其宣傳的力度,充分利用廣播形式、電視形式以及報紙形式來實施深入的宣傳,進而形成一個關注農村用水戶協會發展以及全社會共同努力的氛圍,要重點加強對于廣大農民用水戶宣傳工作,使他們能夠充分明白改革的意義、好處以及目的,對當地農民用水戶自身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以便能夠吸收更多的用水戶來參與到改革之中來。

3.農業水資源利用與生態保護要加強水資源管理

加強是資源管理工作必須要形成一種城鄉水資源統籌管理這樣的制度,水資源管理已經成為了涉及到生產生活關系、產業關系、人與自然關系、政府市場關系等等諸多關系在內的系統性工程,必須要充分運用系統的方法以及思維來實施管理,進而從本質上加強流域水資源實施統一調度、統一配置以及統一規劃,加強黑龍江省城鄉水務一體化的進程,必須要將城鄉分而治之的局面徹底改變,努力從本質上實現從農村供水管理轉向為需水管理,從無序開發、過度開發轉向有序開發以及合理開發,加強實施水資源的管理,將市場機制積極引入,因此,必須要積極探索我國水權流轉,不斷建立和健全我國水資源管理的制度,充分運用價格的杠桿,將水資源價格機制進行完善。

三、結語

本文中,筆者首先對農業水資源利用對生態保護的影響進行了分析,接著又從農業水資源利用與生態保護要堅持一定的原則、農業水資源利用與生態保護要完善用水戶參與管理以及農業水資源利用與生態保護要加強水資源管理這三個方面對農業水資源利用與生態保護措施進行了探討。

參考文獻

[1] 崔冬;;論環境行政指導在水資源保護中的運用[A];水資源、水環境與水法制建設問題研究――2003年中國環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上冊)[C];2003年.

[2] 唐釗;楊利雅;;環境稅與水資源保護――以洞庭湖水保護為例[A];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與水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問題研究――2008年全國環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C];2008年.

篇2

當前,制約天津市寶坻區發展鄉村旅游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與鄉村旅游相關的機構設置、制度體系尚不健全與大眾旅游產業相同,鄉村旅游是一項系統化的工程,其與眾多的行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如服務業、建筑業、農業等,另外還設計到特色農業生產、生態資源管理以及歷史文化遺產的運用等。所以,鄉村旅游的發展需要一個全面、綜合的管理體系來支撐。雖然,天津市寶坻區的農村旅游發展已經具有一定的基礎,但是尚沒有得到地方政府的全面關注,沒有成立綜合化、針對性的機構或者部門來管理以及協調整個農村的旅游工作,存在管理粗放、機構設置不健全、協調性不強等問題。另外,寶坻區尚還沒有出臺具體的規章、制度來規范和約束地區的鄉村旅游事業。上述為與農民、鄉村以及農業經濟發展相關的基礎性工作,其體系的不健全會直接影響到鄉村旅游的持續、健康發展。

(二)經濟效益與生態保護間的權衡沒有受到充分重視對農村旅游可以簡要理解為依托生態環境等客觀條件來實現開發地區經濟效益的提升。可見,農村旅游經濟效益的獲得很大一部分是建立在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對于天津市寶坻區而言,也是這種情況。但是,縱觀當前寶坻區的發展現狀,普遍存在著鄉村旅游項目缺乏總體規劃,重經濟效益忽視生態保護的問題,經常會發生諸多破壞生態環境的現象,如景點的亂搭亂建、生態資源沒有給予硬性的保護措施等,這些都會導致隨意破壞生態環境的現象出現。這些行為雖然在短時間內能夠取得一定的經濟效益,但是對于鄉村旅游的持續發展以及前景非常不利。

(三)基層缺乏與鄉村旅游相關的專業建設人才鄉村旅游的起源地為廣大的農村,其絕大多數的從業人員為農民和基層政府的工作人員。這些人員因為受到文化教育水平的限制,在素質水平、文化程度以及專業能力方面遠遠不能滿足當前鄉村旅游經營管理的需要。另外,相關部門對于鄉村旅游從業人員的教育以及培訓體系也處于缺失的狀態。上述現象都導致了鄉村旅游專業人才的匱乏,這必然會導致在鄉村旅游的推進過程中產生一系列的問題,最終會制約其戰略性發展。

(四)農村對于鄉村旅游的認同存在差別鄉村旅游在寶坻區的發展時間尚短,在其經濟效益、經營目的以及發展前景方面,農村地區的很多居民都處于一知半解的階段,沒有深入的有深入地認識與理解鄉村旅游的意義和價值。這些人員由于認識上的不足,難免對鄉村旅游項目存在一定的偏見,可能會認為其會打破鄉村原有的生活格局,影響其一貫的生產和生活活動。另外,大量旅游人員的進入也會使一部分人感到恐慌,認為其侵犯了其生活領域,進而對鄉村旅游存在一定的偏見。這種消極情緒的存在勢必會影響鄉村旅游的服務質量和服務水準。

二、天津市寶坻區發展鄉村旅游的前提

振農村經濟的措施分析針對上述提及的制約因素,筆者結合多年的基層經濟工作經驗以及當前的鄉村旅游發展現狀,認為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發展鄉村旅游、振興地方經濟。

(一)建立健全與鄉村旅游發展相關的機構以及制度建設,為鄉村旅游提供基礎支持天津市寶坻區經過一段時期的農村旅游的發展,在基層農村已經初具規模,如當前寶坻區的每個鎮都有農家院等旅游、休閑景點。但是,目前還是個人化的行為,每個鎮的政府沒有相關的部門以及制度對其進行專門負責管理和規范。這一問題在前文已經提到。為了改善這一狀況,為鄉村旅游提供必要的基礎支持,地方政府必須要針對各自的鄉村旅游發展特色、現狀成立綜合事務辦公室,用來管理、協調、推進各自地區的農家院建設,使之形成特色化、規模化,提升品質,創造出自有的獨特品牌。另外,要在對鄉村旅游進行充分考察的基礎上,綜合各方面的專業、社會人士以及基層農民的意見制定出相應的制度,用來規范和約束鄉村旅游。總之,通過機構以及制度體系的建設,能夠對寶坻區的鄉村旅游起到導向作用,使之協調、健康前進。

(二)全方位平衡經濟效益與生態保護間的關系,實現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為了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保護的雙贏,實現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一定要對將要進行的各個鄉村旅游子項目進行嚴格、全面的科學調查、研究和論證,對所涉及的生態環境影響力做出正確評估。在以生態保護為前提下,充分地、秩序化地發展鄉村旅游,通過科學的措施來提高生態資源的利用率。例如,當前寶坻區一些地區開始嘗試生態村項目建設,即將農村的鄉村旅游項目和文明生態村(美麗村莊)項目結合起來,在發展農村經濟的同時建設美麗的家園,給與生態環境充分的保護,而不是一味盲目的發展經濟。其中文明生態村建設包括村內道路硬化、街道亮化、街邊綠化、能源清潔化、垃圾污水處理無害化、生活健康化、等主要項目。隨著鄉村旅游地區對于生態保護意識的增強,這些地區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搞好生態文明的同時也能吸引更多的游客,進而獲得了更高的經濟效益。

(三)多途徑構建鄉村旅游建設人才隊伍,夯實人力資源面對當前寶坻區鄉村旅游人才隊伍匱乏的現狀,當地政府以及相關的從業人員要積極構建多個途徑來完善鄉村旅游人才隊伍建設,夯實人力資源,為鄉村旅游項目的發展提供堅實的主力軍和后備軍。首先,要對現有的鄉村旅游從業進行全方面的培訓工作。即基層政府要針對各自地區的發展現狀,通過外聘教師培訓、視頻教程、組織觀摩會等形式對本地區的主要從業人員進行培訓,然后再通過這些人員的推介,以點帶面,從而推動整體從業人員的素質水平。其次,要積極引進優秀的專業旅游人才來充實和壯大基層鄉村旅游管理部門人才隊伍,要給與人才充分的重視,在物質和精神雙方面給與其支持。這樣能夠通過人才的引進來創新管理理念、方法和途徑。同時還能夠帶動現有工作人員對專業知識的渴求,激勵其不斷地追求自身的成長。

(四)向農民大力推介鄉村旅游,獲取其大力支持,提供旅游和諧環境針對寶坻區當地農民對鄉村旅游認識膚淺,存在一定偏見的問題,基層政府要積極地向農民推介鄉村旅游,通過播放宣傳片、基層走訪、座談等途徑來加大對鄉村旅游的宣傳力度,將其實現途徑、最終目的、社會價值以及經濟價值等向農民詳細的說明,可以通過成功案例說明的途徑來完成,這樣能夠使對方從感官上體會到鄉村旅游的益處。另外,還可以合理安排一部分村干部到鄉村旅游開發成功地區進行觀摩,切實感受到鄉村旅游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收入、促進農民就業以及改善農村生存環境等方面的作用。最終爭取獲得廣大農民的大力支持,為鄉村旅游提供一個和諧的環境。

三、結語

篇3

(一)嚴格落實交通建設項目業主的主體責任。在項目前期工作、建設、驗收各階段要嚴格落實環境保護措施,將環保費用列入工程造價。招標文件、合同條款中要落實環境保護相關要求,并在工程量清單中單列環保措施費用。在項目實施過程中,要落實專崗專人,統籌開展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工作,嚴格按照環評批復要求開展環境監理與監測,每季度向屬地生態環境、交通運輸行業主管部門報送項目環境保護工作情況,主動、自覺接受行業主管部門監督。

(二)嚴格落實交通運輸主管部門行業監管職責。堅持“管行業必須管環保、管業務必須管環保、管生產經營必須管環保”的工作原則,配合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完善交通建設領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機制,加大監督檢查力度,將建設單位施工期環保措施落實情況納入信用管理,共同抓好交通建設領域環保工作。

二、嚴格執行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制度

(一)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嚴格落實環評文件未經批復不得開工建設的剛性規定。項目開工前或在建設階段發生重大變動,需重新報批環評報告的,應及時履行重新報批程序,發生重大變動的路段在環評未重新取得批復前不得開工建設。對自建混凝土拌合站、路面混合料拌合站和碎石加工場單獨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并按屬地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規定履行審批或備案程序。

(二)嚴格執行環境保護“三同時”制度。環境保護工程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施工過程中需嚴格落實環評批復要求,及時施作邊坡生態防護、植被恢復等生態修復工程,做到“邊施工,邊修復項目交工驗收前,建設單位負責組織相關單位對照批準的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核查生態環保設施完成情況,并向屬地生態環境、交通運輸行業主管部門備案。環保設施未能與主體工程同步投入使用的,建設單位不得組織開展項目交工驗收。

三、做好前期工作階段環境保護工作

(一)加強生態選線和生態修復設計。嚴格避讓劃定的生態保護紅線,確實無法避讓的重大建設項目應按規定開展項目占用生態保護紅線不可避讓論證。盡可能避讓生態敏感區,確實無法避讓的優先采取橋梁、隧道等“無害化”方式穿(跨)越,同時通過設置動物通道、濕地水系連通等設計方案降低對自然生態系統的擾動。推進農村公路建設項目同步開展生態修復設計,落實生態修復資金,加強植被保護與恢復。

(二)加強環境保護設計。應按照《公路環境保護設計規范》、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及其批復文件要求,在初步設計、施工圖設計以及環保專項設計中,全面梳理項目全線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點位,有針對性的落實各項環境保護工程措施,細化環境保護工程設計,完善橋面徑流收集系統、聲敏感路段隔聲設施、服務區污水處理設施、環境監測點位、道路綠化、臨建工程污染防治等設計內容。

(三)加強設計成果審查把關。加強對初步設計、施工圖設計、環保專項設計的審查把關,邀請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或環保行業專家參與設計文件的評審,確保環評報告及其批復中的環保措施要求及其費用納入設計文件及相應概預算文件。

四、做好項目建設階段污染防治工作

(一)落實生態敏感區保護措施。生態敏感區屬于環境保護工作重點關注對象,在項目建設過程中必須嚴格按照專題報告、環評報告及其批復要求,落實生態環境保護措施。

(二)落實水污染防治措施。全面禁止生活、生產廢水直接排放。施工駐地生活污水應優先接入城鄉污水管網,無法接入的,應設置化糞池收集,用于農林灌溉。拌合站、砂石料場生產廢水和橋梁、隧道施工廢水應完善施工場區排水系統并設置三級以上沉淀池,根據排放量和目標水質要求,合理選配污水處理工藝和設備,經沉淀處理后循環使用或達標排放。

(三)做好揚塵治理。按照《道路揚塵專項整治行動方案》要求,落實揚塵治理工作責任,建立揚塵污染防治責任制和預防施工揚塵預案,深入開展施工工地揚塵治理。施工場地嚴格落實場地硬化、施工打圍、灑水降塵、產塵物料及裸土覆蓋等環保措施。重污染天氣應暫停土石方施工,大風和灰霾天氣土石方施工應采取濕法作業。施工便道出入口嚴格落實道路硬化、配備洗車池、沉淀池、車輛高壓沖洗設備、運輸車輛覆蓋等措施。

(四)加強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氣治理。按照《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氣污染防治辦法》相關規定,督促施工單位積極配合生態環境主管部門開展非道路移動機械的排氣污染檢測摸底和信息登記管理,做好進出場編碼、信息等核實和登記工作,選用排放達標的非道路移動機械和來源正規、質量合格的燃油,建立非道路移動機械與燃料使用臺賬。杜絕在城市人民政府劃定的禁止區域內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動機械。

(五)做好噪聲和光污染防治。優化聲環境敏感區域(以居住、醫療衛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辦公為主要功能的區域)施工便道、便橋的設置,盡量遠離噪聲敏感點位;淘汰落后設備,選用低噪音、低振動的施工機械、設備和工藝,因地制宜采用搬遷、隔聲窗、聲屏障等措施降低噪聲影響;避免在噪聲敏感點位附近夜間施工,途徑噪聲敏感區的施工車輛應禁止鳴笛、慢行通過。施工現場應對強光作業和強照明燈具采取遮擋措施,減輕對周圍光環境敏感區的影響。無法有效避免噪聲和光污染的施工作業,應做好對周邊居民的解釋安撫工作,盡量避免投訴。

(六)做好固體廢物和危險廢物收集處理。對辦公區和生產生活區產生的生活垃圾應設置分類收集垃圾桶,及時收集清運。對施工中產生的樹根、不適用填料、建渣、材料外包裝帶等建筑垃圾應按規定集中收集、清運、處置。臨時堆棄的建渣、石料等應及時定期清運,及時進行復綠。對于試驗室產生的危險廢物以及項目建設過程中產生的廢機油、瀝青廢棄物等危險廢物,應按照相關規定,規范設置危險廢物暫存間,做好防滲措施,委托具有危廢資質處置單位進行轉運處置,并建立轉運及處置臺賬。

(七)落實水土保持措施。合理設置排水、截水設施,及時實施邊坡防護工程,防范邊坡崩塌或滑坡,減少水土流失;嚴格落實表層耕植土剝離、儲存和復墾利用措施;嚴格落實棄土場先擋后棄和分層碾壓措施,確保渣場安全使用;及時取得取、棄土場變更的手續。

五、做好項目環保驗收工作

試營運期間,建設單位應自行或委托相關單位開展環保驗收調查,依據調查情況對環保措施進行整改完善。在整改完善后,按照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規定的標準和程序,對配套建設的環境保護設施進行驗收,驗收報告應依法向社會公開,并向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審批單位申請備案。

篇4

關鍵詞:水土保持;水土流失;土地整治

中圖分類號:X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0)15-0374-01

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規模不斷擴張導致的城市資源短缺、生態環境惡化及人口極速增長等問題給城市生態系統帶來巨大壓力。伴隨著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人類對城市內部及其周邊地區的水土資源的擾動強度加劇,引發了越來越嚴重的水土流失,給城市居住環境與安全構成了威脅,制約城市現代化的發展。搞好城市水土保持,改善生態環境,保護和利用自然資源,創造優美舒適的人居環境、建設適宜居住的生態城市,實現城市及農村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城市和農村發展的主流。

我國現有水土流失面積356萬km2,其中受水力侵蝕的水土流失面積165萬km2,受風力侵蝕的水土流失面積191萬km2,在水蝕和風蝕面積中有26萬km2的水土流失面積為水蝕、風蝕交錯區。全國水土流失面廣、量大,不論山區、丘陵區、風沙區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問題。

1 當前水土保持工作存在的問題

1.1 農村建設項目引發水土流失

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深入展開,農村住宅區、道路、引水和排水工程、垃圾處理等建設項目也相繼實施,由于對水土流失認識不足,建設過程中未做好水土保持規劃,加上施工現代化水平低、管理粗放,在建設施工期和生產運行期直接、間接地造成了大量的水土流失,而且情況復雜。

1.2 土地整治項目管理不善造成水土流失

國土部門通過實施田塊規劃平整工程、農田保護措施工程、取水樞紐工程、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及其配套工程、田間生產道路建設和防護林建設等工程建設,對農村的田、水、路、林、村進行了有效的綜合整治,提高了耕地質量,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積,改善了農業生態環境,但有些地方只注重先期的整治卻不重視后期的管理、建設,一味追求最大出地率,過分強調工程措施而忽視植物措施,致使經過土地整治后的的土壤在降雨作用下大量流失。

1.3 投入不足和管理不夠完善

隨著治理任務的不斷完成,后續的治理難度越來越大,因此治理過程中必須付出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由于農業產出效益低,多數農村的耕地主要用于糧食生產,廣大農民尚未從粗放落后的農業生產中解放出來。許多地方出現了邊治理邊破壞現象,粗放落后的農業生產方式、亂砍濫伐、隨意墾殖草地和林地,造成了生態修復工程實施后的水土再度流失。

不少地區國家水土保持專項投入或投入很少,加上地方投入十分有限,造成工程建設總體投入嚴重不足。

2 水土保持工作困境的消解策略

2.1 把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在當前生態文明建設中,應確立以“生態保護”為前提的發展戰略并將其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方針,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關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同時應把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作為重要內容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列入政府重要的議事日程,切實解決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中出現的新矛盾、新問題,不斷開創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新局面。

2.2 堅持綜合治理,推動生態修復戰略

以小流域為治理單元,以修建基本農田和發展經濟果木為突破口,山、水、田、林、路、溝綜合治理。工程措施和耕作措施既是治理水土流失綜合措施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有效實施造林種草的必要條件。制定的生態環境建設規劃必須是一個全面的綜合治理規劃,而不是單一的林草建設規劃。繼續推動生態修復戰略,發揮大自然的力量促進大面積植被恢復,開展好水土保持生態修復試點工作,不斷總結經驗,爭取以較小的投入取得顯著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樹立人和自然和諧的理念,為生態自然修復創造條件。

2.3 進一步完善水土保持監測機制

對水土保持的監測是明釋水土流失現狀,統籌規劃的基本保障。水行政主管部門要積極開展水土流失動態監測工作,及時了解水土流失現狀,積極規劃水土保持監測網絡和信息系統建設,完善監測網點,為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提供理論基礎。要加強對開發建設項目水土流失的監測和小流域綜合治理效益的監測,為領導決策提供定性和定量的依據;加強與水保科研部門的協作,積極引進與推廣新的治理技術、治理工藝;要堅持不懈地抓好紅砂巖強度流失區和稀土尾砂的綜合治理試驗并確保其成功,以切實解決嚴重水土流失區綜合治理的難題。水土流失治理是“治”和“理”的統一,對已經治理的區域要進一步加強管理,以免再次遭到破壞而產生新的水土流失。

3 結語

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是一項開拓性的工作,必須綜觀全局,對水土保持進行統一規劃、分期實施。只有堅持不懈地搞好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才能不斷提高農村環境質量,人居環境的安全才能有保障,才能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一個良好的生態平臺,為實現環境優美、生態協調的新農村提供有力的生態支撐,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參考文獻

篇5

    (一)草原生態工程建設內容比較單一,缺乏整體性、協調性

    退牧還草工程主要進行圍欄的投資建設,對飼草料基地建設、畜種改善、草場改良、草原生態監測等方面的內容沒有涉及,工程的建設內容相對單一,局部地域圍欄濫建,對草原畜牧業正常生產經營活動的負面影響比較明顯。草原生態移民工程過多地關注奶牛的購進及其飼養設施的建設等,沒有充分考慮市場條件、牧民技能以及轉移牧民的多元就業、社會保障等問題,一旦養殖奶牛等不成功,移民的生計便陷入困境,有的只好返回原居住地。另外,各項草原生態保護建設工程之間往往互相割裂,缺乏統一性和相互協作性。一些工程分屬于不同的部門管理,甚至同一地區的工程也是各為其主,缺乏整體性和綜合性規劃,使得工程效益大打折扣。

    (二)生態補償力度不足,牧民增收與生態保護之間的矛盾依然存在

    草原牧區生態治理工程及政策沒有很好地理順生態保護與牧民生計之間的關系,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牧民的增收。目前,實施草原生態保護建設的大部分項目區是較貧困地區,在這樣的地區進行草場植被保護,圍封使用過度的草場,實行一定區域、一定時間內的禁牧等,牧戶的牲畜飼養量必然要減少,而牧民的收入來源主要是草原畜牧業,在牧民的觀念中,牲畜就代表著財富,可以說牧民牲畜財富少了,牧民的穩定增收也出現了下降。特別是在生態補償不足的情況下,牧民的生計得不到保障,甚至牧戶收入下降、生產生活難以為續;同時也影響牧民實施禁牧、休牧等的積極性,牧民為了維持原有的生產水平和原有的牲畜頭數,與建設保護生態形成矛盾,使草原生態建設保護的目標不能實現。如在退牧還草工程中,國家給予牧民的補貼只是圍欄費和飼料糧等,對于相關配套建設的棚圈、飼草料基地、人畜飲水設施等內容一般不進行補貼,補償的額度也比較低。再加上有的地區為了避免因補償不平衡而導致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實行了“平均主義”甚至是“大鍋飯”的辦法,對于在草原生態建設保護中損失大、貢獻大的牧戶的補償就更加不足了。如果牧民獲得補償后還達不到原來的收入水平,保證不了牧民不受經濟損失,他們仍然會千方百計地維持原來的放牧養畜規模,其結果是所有的牧戶都得到了一定的補償,但所有的牧戶都退不了牧、還不了草。補償時間較短、資金到位不及時,工程期結束后沒有了補貼,繼續執行禁牧、休牧會更加困難;到時大量人畜回到草場,繼續破壞草場植被,草原仍然會退化。在草原生態移民工程中[2](P.8),對需要轉移的牧民而言,生計費用不斷增加。未搬遷前,他們日常所需的肉、奶食品、油、燃料等生活必需品可以自給自足。搬遷后,這些生活必需品都要購買,生活支出必然增加。雖說移民享受城鎮低保待遇等,但還是要靠打工等維持生存。而來自牧區的牧民除了經營畜牧業外,幾乎沒有其他技能,導致就業范圍狹小,就業率低,僅限于體力勞動及服務行業,收入不高,也極不穩定。在移民補償方面,缺乏核算依據,政府隨意性較大,補償資金分配和使用的監管渠道不暢或缺失,牧民實際享受到的補償較少。移民后牧民生計成本大幅度增加,收入增長卻緩慢,出現不少牧民移出來又返回去的現象。2011年開始實施的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因地區不同,牧民人均承包的草場面積差異較大,相應地補獎金額也差異較大,在一定程度上會拉大牧民收入的地區差異。根據有關專家對錫林郭勒盟阿巴嘎旗的研究[3],禁牧區養羊戶每畝草場每年按10.53元、草畜平衡區養羊戶每畝草場每年按4.99元進行補償,這只是對牧民的實際損失作了補償,沒有任何獎勵的意義包含其中。而目前實施的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的補償標準是禁牧區每畝草場每年6元、草畜平衡區每畝草場每年1.5元,這顯然有點低,還不能使有一牧區牧民的損失得到完全補償。

    (三)草原牧區生態保護建使草原畜牧業的生產成本增大

    在草原牧區生態保護建設過程中,牧民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轉變,草原畜牧業的生產成本特別是飼草料購買費等大大增加,還需要加大配套措施的投入,如建設圍欄、棚圈、水利設施、飼草料基地等基礎設施,所需資金較大。禁牧休牧等是草原牧區生態保護建設工程的重要實施辦法,而禁牧休牧、圍封舍飼等措施實施后,草原畜牧業的生產成本大大增加。2005年,內蒙古草原畜牧業生產中間消耗比2004年增加了21.8%,其中飼料、飼草消耗增加了25.5%,燃料、用電量、畜牧用藥的消耗增加了20%。經測算,一個羊單位在禁牧舍飼條件下飼養成本是放牧條件下的3.5倍左右,目前飼養一個羊單位牲畜的平均成本比2002年增加了近2倍。牧民的生活成本相對較高,平均來看,衣、食、住、行四類支出分別是農區的2.5倍、1.4倍、1.4倍和6倍。牧民必要的生活消費支出高于農民,2011年,內蒙古牧民人均消費支出要比農民高出3000元左右。由于生產生活成本大幅度增加,人均純收入的增長相對緩慢,使得相當一部分牧民不得不舉債度日。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牧民人均負債達6000元左右,債務負擔較重。近幾年的自然災害使很多牧民入不敷出,再加上政府補貼數量的有限,很多牧民在生產投入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需要政府及社會的資金支持。而目前,由于牧戶經濟規模較小,貸款需求規模不大、貸款成本收益率較低,很多銀行不愿涉足牧區牧戶;農村信用社由于制度、資產實力等原因,滿足不了牧民的借貸需求,大多數牧民的借貸為私人借貸,甚至是民間高利貸。

    (四)草原牧區水利設施建設嚴重滯后,草畜矛盾仍然尖銳

    草原牧區大部分屬于干旱、半干旱地區,年降水量較少,地表水和地下水極其有限,缺水是草原牧區面臨的嚴峻問題。過去,我國長期實施“以糧為綱”的政策,不少地方亂墾濫開草地種糧,占用為畜牧業開發的水源灌溉農田;現在節水灌溉草飼料基地很少,草原牧區水利設施建設嚴重短缺,人和牲畜的飲水存在一定的困難。而在實施草原生態保護建設工程尤其是禁牧舍飼后,牧民面臨的最大困難是飼草料不足;為了解決過冬的飼草,牧民要么高價購買飼草料,要么還沒有到打草季節就搶著打牧草,不僅增加了養畜成本,還導致過度使用草場的局面,加劇了牧民的貧困和草原生態的惡化。因此,只有大力開展牧區水利基本建設,在牧區主要是半牧區適當建設節水灌溉型飼草料基地,推廣牧區繁殖、農區育肥、農牧有機結合的飼養模式,建立完備的飼草料加工、運輸、儲備體系等,才能逐步緩減牧區的草畜矛盾。

    二、對策建議

    (一)完善對草原牧區的補貼、補償和獎勵制度

    完善草原牧區禁牧休牧制度。研究制定一套生態、技術、經濟標準,對于什么樣的草場需要長期禁牧或階段性禁牧、什么樣的草場需要休牧進行界定,對于草原的保護恢復情況、生態效用的大小進行評估,對于草原生態環境治理辦法、草原資源的利用方式進行評價等。對于生存環境非常惡劣、草場嚴重退化、不宜放牧的草原應該實行禁牧封育,不要盲目擴大禁牧草原的面積,切實保障牧民生活在草原、承包草場、放牧經營的權益。現在禁牧補貼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加強,但還要建立休牧補貼制度,根據牧戶休牧的時間與規模,分年度給予充足的飼草料或現金補償;對于禁牧、休牧的模范戶給予獎勵等。健全草原生態補償制度。建立科學保護、合理利用草原資源的完備的草原生態補償體系,明確生態補償責任,多渠道籌集草原生態補償資金,提高現有的補償標準,延長補償期限,充分考慮牧戶承包草原面積的不同、牲畜數量的差異以及人口差異等問題,完善補償方式,確保補償資金及時到位,從根本上解決牧民的后顧之憂,為切實推進草原生態經濟良性發展、有效維護草原生態安全奠定基礎。在實施好禁牧、草畜平衡及休牧等獎補機制的基礎上,建立并實行草原牧區礦產資源開發生態補償制度[4]、草原生態效益補償制度等。所謂草原生態效益補償制度,是根據草原生態系統的各種生態服務價值等,確定科學合理的補償辦法及補償標準,對草原承包經營者給予適當的經濟補償,從而理順草原生態功能維護者與草原生態效益享受者以及政府等相互之間的利益關系;要根據牧民為有效保護、永續利用草原資源,為恢復、維持、放大草原生態系統的生態效益所作出的貢獻,進行長期的生態補償。礦山企業在享受礦產資源開發帶來的經濟利益時,當地居民卻承擔著資源開發后的種種不良生態后果,這種外部不經濟效應的治理成本應當內化成企業的生產成本,讓其為經濟行為的不經濟性“買單”,要堅持“破壞者恢復、使用者付費、受益者補償”的原則,健全完善補償渠道、補償方式、補償標準和保障體系等,礦山企業給予牧民的補償可以采用豐富的補償方式,補償費用與礦產開發的效益掛鉤,同時可以結合折地入股、投資投勞入股等方式,建立健全完善的草原牧區礦產資源開發生態補償制度。草原生態補償標準。以內蒙古草原牧區為例,在實地調研、估測的基礎上,結合相關專家的研究,我們粗略地得出幾種類型草原生態補償的大致數值范圍供參考。草原生態建設保護工程、政策的生態補償(由政府向牧民提供的補償):禁牧區補償,每畝草場每年8~16元;草畜平衡區補償,每畝草場每年3~6元。草原牧區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生態補償(由企業向政府、社區、牧民等提供的補償):每噸礦產每年50~80元。草原生態效益補償(由域外草原生態效益享受者、政府等向草原所有者、承包經營維護者提供的補償):每畝草原每年1~6元。草原生態補償時間。由于草原類型、草場退化程度、草原保護措施等各不相同,其補償時間也不盡相同。如草甸草原退化程度較輕,只要利用適度,在雨水充沛的條件下,8~10年就能得到較好的恢復;而荒漠草原或干草原,由于其退化程度相對嚴重,即使是利用適當、雨水充沛,其植被高度、密度以及草群結構的恢復優化仍需要更長時間。因此,根據各類草原的生態特點及草原畜牧業的生產規律,草原生態補償時間以10年為一個調整期,即以10年為最低期限,直到草原生態具備可持續發展能力[5]。

    (二)要有效防止不合理的圍欄建設

    在“草場公有承包,牲畜戶有戶養”的改革過程中,為了明晰產權特別是牧戶對草場的使用權,強調牧戶圍欄其承包的草場。現在為了保護草場、恢復草原植被,也把圍欄封育、自然修復作為主要辦法,這是正確的。對于氣候干旱、土質沙性的北方草原地區,如果也把造林種草作為生態建設保護的主要內容,其生態建設必然引起更大程度的生態破壞,其教訓是深刻的。然而,“圍封”既要考慮保護草場、明晰產權,又要顧及草原資源的合理利用,“圍封”應因草場的類型、退化的程度及草場的利用方式而異,封育可采用圍欄封育與人工管護封育相結合的辦法。不是圍欄越多就越好,也不是所有牧戶把其承包的全部草場都圍起來就是圍欄追求的目標。在草原生態保護中,要有效防止圍欄的亂建、濫建。禁牧區既要適當圍欄封育,又要雇用草場管理員,使圍欄封育與人工封育有機結合;輪牧區應主要按照劃分輪牧場的方式,進行網圍欄建設;休牧區可在飼料地周圍建設網圍欄等。

篇6

關鍵詞中國西部;生態保護建設;生態系統

中圖分類號X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104(2013)

西部地區生態系統多樣,具有保持水土、防風固沙、調節氣候、水資源和農牧產品供給、生物多樣性等重要生態功能,因其特殊的自然地理氣候條件對我國其他地區的生態環境有跨區域的影響, 是維持我國整體生態環境穩定的要害地區, 加上其本身生態系統相對脆弱,一旦遭到人為的破壞, 很難恢復, 若不給予特別保護, 西部生態環境惡化不僅阻礙當地經濟發展, 而且直接影響我國中部與東南部地區的全面發展[1]。目前,西部地區由于其區域自身自然地理條件不足、人類活動對區域生態環境的壓力以及長期的不合理開發,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水環境惡化和植被破壞等嚴重問題愈發明顯。在西部大開發戰略中,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被列為重要內容,使得西部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的改善,不僅造福西部,而且惠及全國。盡管西部的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工程及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不少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工程,在工程規劃、設計、實施和可持續性等諸多方面存在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生態環境仍處于局部在改善、整體在惡化的狀態,環境問題仍很嚴峻。

1西部地區生態環境狀況

西部地區生態系統類型多樣,組成復雜,且區域差異顯著,是中國生態環境最脆弱的地區。西部地區地域遼闊,自然條件復雜,根據中國科學院開展的遙感調查,主要分為6類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約占西部土地總面積的42.91%;森林生態系統,約占16.43%;農田生態系統,約占10.00%;聚落生態系統,約占0.52%;濕地生態系統,約占3.19%;其它生態系統,約占26.94%。同時,西北地區地處干旱、半干旱地帶,多黃土高原和沙漠盆地,生態環境脆弱,由于降水量少,氣候干燥,除冰雪融化產生的徑流外,水資源貧乏,僅占西部水資源總量的16%;西南地區多高原山地,降水充沛,地表水和水能資源豐富,占西部水資源量的84%,但巖溶地區由于水資源儲存條件差表現為干旱缺水;除青藏高原東南部、川渝桂云貴地區以外,西部其他地區降水量大多在400 mm以下,區域差異顯著。此外,目前西部地區突出的生態問題有:水資源失調,干旱災害嚴重;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嚴重;荒漠化加劇,風沙災害蔓延等,生態環境的惡化降低了整個西部地區對人類活動的承載能力[2],使自然災害強度加劇并且頻度增加,造成社會經濟的突出損失、增加了社會發展成本、限制了社會經濟的發展速度和方向。

2中國西部的主要生態服務功能

2.1中國乃至亞洲的重要生態屏障

劉紀遠等:中國西部地區生態保護建設路徑的探討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3年第10期 西部地區森林、草原、濕地、冰雪構成完整的生態屏障地帶。青藏高原東南部邊緣形成了從熱帶到寒帶的多種生態系統,即在祖國的西南邊陲上形成了一道以森林生態系統為主體的天然屏障,影響著毗鄰國家和地區;而青藏高原中東部是我國長江、黃河和瀾滄江的發源地,該區域的草地生態系統和濕地生態系統等保障了我國長江和黃河流域地區生態環境的長期穩定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以內蒙古高原為主體的中國北方草原作為中北亞地區戈壁、沙漠南緣的綠色屏障,一直發揮著阻止沙漠前移、減少風沙入河、削弱強風卷攜起沙能力的重要作用,是我國北方的重要生態保障。除了自然形成的生態地理單元之外,國家在西部地區布設數量眾多的自然保護區進一步強化了其生態屏障功能。

2.2提供水資源和農牧產品

西部地區水資源豐富,畜牧業發達。西部地區是長江、黃河、黑河、瀾滄江、珠江等大江大河的發源地和主要集水區。特別是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青海三江源地區,河源地區冰川積雪的季節性凍融,發育了眾多湖泊,形成了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高海拔濕地群,更有“中華水塔”的美譽。長江流域46%、珠江流域64%的水資源由本區提供,西部地區水能資源豐富,占全國可開發量的70%,西電東送為東部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提供能源。我國的五大牧區均分布在西部地區,為國家提供了大量的優質肉、奶、毛絨、皮革產品。由于西部地區獨特的自然地理條件,產出大量的特色農產品。

2.3重要的生物多樣性聚積區

西部地區地域遼闊,氣候、地形和基質等自然條件復雜,生境類型多樣,西部地區擁有高原、山地、丘陵、谷地、盆地等地貌類型,分別有寒溫性、溫性、暖溫性、暖熱性和熱性等氣候類型,有森林、草地、農田、荒漠、濕地等生態系統類型。為多種生物種類棲息、生長、繁衍提供了優越的環境條件,生物多樣性極為豐富。西部地區是我國最為重要的生物多樣性基因庫,集中分布了許多特有的珍稀野生動植物物種。物種多樣性表現為哺乳動物約占全國的52%,爬行動物占1/3,兩棲動物占50%,各類動物特有種約占全國的50%-80%。植物種類更為多樣,僅苔蘚植物就占全國的近1/2,特有種占全國的1/4。青藏高原更是世界上山地生物物種最主要的分與形成中心,是全球25個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

3生態保護建設概況

西部大開發戰略部署以來,相繼啟動了一系列重點生態保護與恢復工程,包括:退耕還林還草、天然林保護、退牧還草、京津風沙源治理、已墾草原退耕還草、長江中上游防護林、長江中上游水土流失治理、“三北”防護林、濕地保護、三江源生態工程、青海湖生態工程、塔里木河流域綜合治理工程、沙漠化控制與沙化土地修復、石漠化治理、退化植被修復和重建、野生瀕危動植物保護即自然保護區建設、流域生態保護、區域生態綜合整治、受損生態系統修復與重建等。自2000年以來,全面停止3 000多萬hm2天然林采伐,減少森林資源消耗量6 100多萬m3,調減商品木材產量1 230多萬m3,新增林草面積1 460多萬hm2,其中新增森林面積860多萬hm2,工程區內森林覆蓋率增加3.72%;到2009 年中央累計投入資金176 億元,在六大草原牧區和云南、寧夏等8 省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圍欄建設4 503.5 萬hm2,其中禁牧圍欄2 216.5 萬hm2,休牧圍欄2 201.4 萬hm2,劃區輪牧圍欄85.6 萬hm2;退化草原補播改良970.9萬hm2;巖溶地區草地治理試點10.7 萬hm2。工程區內的平均植被蓋度為64%,比非工程區提高12個百分點;高度、鮮草產量和可食鮮草產量分別為21.3 cm、3 185 kg/hm2和2 713.5 kg/hm2,比非工程區分別提高36.2%、75.1%和84.1%[3]。

4生態保護建設存在的問題

4.1部門主導執行模式不盡合理,工程缺乏針對性和協調性我國分散的生態保護與建設的管理體制導致了我國的生態保護與建設總體上表現為“部門主導”的政策執行模式,由于生態建設主要由中央財政投資,許多地區與部門希望在中央投資中多爭取到一些資源。因此,各部門和各地區相應的部門多立足本位去爭取工程立項,在制定計劃時片面強調本部門特點,造成了許多不合理結果。“部門主導”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地方政府和工程區農牧民的主動性與自主調控能力不足,在區域層面的生態環境治理的綜合效益發揮不夠,地方政府沒有主導權,工程所需配套政策不足,難以適應工程完善和后續發展要求,更達不到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幾大生態工程隸屬不同的部門管理,生態建設工程缺乏統一協調,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不能達到很好的銜接,工程布局和建設內容要么缺乏明確合理的分工,要么存在交叉重復的現象,造成了科技支撐的缺位、滯后和脫節,使得生態建設項目在設計論證階段得不到有效的科技支撐;政出多門,不同部門、不同區域之間政策的不一致導致了盲目攀比、資源的浪費以及效果異化。

4.2草地生態系統保護重視不夠,持續退化趨勢沒有得到根本扭轉在西部大開發中,也實施了草地生態系統保護與建設得項目,但對草地生態系統保護仍重視不夠,持續退化趨勢沒有得到根本扭轉[4]。首先,草原監理和技術人員少,不能滿足草原生態保護和建設工作的需要。據不完全統計,西部平均每150萬畝草原只有1名草原監理人員,目前的人員狀況和條件難以保證完成如此繁重的草原監理任務;平均每100萬畝草地只有1名技術人員,草原技術綜合服務能力遠遠滿足不了現階段草原生態保護工作的需要。其次,草原生態鏈缺失,鼠害治理效果差。超載放牧和鼠害是草地退化的兩個最主要的因素。超載放牧,草場的經營方式粗放,安排方式不合理等因素,會導致草地退化。鼠害對草地具有極大破壞性,不僅影響植物的正常生長和繁殖,減少草地植被蓋度,而且破壞土壤結構,加速地表蒸發和水土流失。若草地退化嚴重,鼠類則會向未退化和輕度退化的地區遷移,這使鼠害對草地的影響更加突出。再次,重視退化草地的治理,忽略原生草地的保護。在西部所有的草地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中,都只重視對退化草地治理和恢復,很少考慮不退化或輕度退化的原生草地的保護。

4.3替代產業短時間內難以形成規模,農牧民長遠生計未得到根本解決符合西部地區的替代產業在短期內難以形成規模,農牧民的生計未從根本上得到解決。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天然林保護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改變了西部地區農牧民的生產方式,但其并沒有創造非種植業就業機會,客觀上影響了農牧民的收入,而且新的退耕還林政策也沒有相關配套措施去提升農牧民轉變就業、從事非傳統農牧業活動的能力,僅通過延長工程補助期和解決農牧戶基本口糧和生活問題,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農牧戶的替代生計和發展問題。此外,由于西部地區生態環境本身較為脆弱,社會資本相對薄弱,符合當地實際特點的替代產業難以短時間內建立、并形成規模。在新一輪補貼期限結束后,如果替代產業和替代生計沒有很好建立起來,農牧戶復墾、超載的風險依然存在。

4.4生態環境和工程成效的監測與評估滯后

國家級的西部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監測評估體系尚未建立,工程的成效評價指標單一,主要以覆蓋率和生產力等表象性指標為主,極少考慮土壤、植被群落結構等指標。與此同時,國家對于西部地區過去幾十年生態系統退化的真實過程及其成因不能全面掌握,對生態建設工程所取得的生態成效及其存在問題也無法科學評估、快速揭示,直接影響了未來規劃制定的科學性和針對性,影響到工程的科學決策與滾動實施。此外,地方上監測能力建設滯后,對已經執行的工程成效說不清楚,也嚴重影響了生態工程的滾動實施與決策。

4.5生態補償機制遠未建立,資源開發補償政策有待完善生態補償在我國部分行業和省份已有較好的試點,但國家層面的生態補償機制到目前為止仍停留在呼吁、宣傳階段。事實上,科學合理的生態補償,有利于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有利于堅持公有原則和永續利用原則,更好地體現生態資源擁有的間接社會經濟價值;有利于正確化解生態資產大量“蒸發性”流失;有利于改正各種扭曲的環境及其經濟利益關系。迅速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對于保護好西部地區生態環境、統籌推進西部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妥善解決當地生態工程區農牧民生產生活困難等問題具有戰略意義[5]。

西部地區資源開發補償政策也不完善。在西部大開發過程中,“西電東送”、“西氣東輸”以及其他礦產資源與能源開發等重大工程,對西部資源開發和東部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但資源開發在當地所帶來的生態環境成本并沒有完全包含在這些工程的建設和運行成本中,地方政府實際上要承擔這些生態環境成本。這種較低的資源稅征管體制,既不能有效調節收入和保護資源,不能體現煤炭開采社會成本內在化和建立補償機制的要求,也不利于煤炭資源優勢轉化為地方財政優勢。

5生態保護建設政策建議

5.1改革和完善生態保護、建設的管理體制

改革過去“部門主導”的政策執行模式,建立中央宏觀綜合管理部門統一主管的、地方政府負總責和執行的政策框架[6]。首先,改革和完善現行生態管理體制,整合分散于各部門的相關生態管理內容,科學規劃生態保護與建設項目。在總結既有生態建設與保護工程及政策經驗的基礎上,制訂西部地區生態保護、恢復和建設的整體計劃。建立綜合部門規劃協調,各部門分工協作的合作機制,聯合開展生態綜合治理工作。建議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為綜合協調和主管部門,對西部地區生態環境建設項目在國家層面上進行有效整合。其次,完善西部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對生態環境建設“負總責”的制度和機制。具體來說,即由省區政府負本省區生態環境建設之總責,組織專家起草和規劃本地區生態環境建設方案,經中央主管部門論證后,交由省區組織實施,由獨立的第三方機構對生態建設展開動態監測和綜合成效評價。第三,建立國家大型生態工程建設項目的科技支撐機制。在體制上建立、健全科研單位與專業技術機構在工程的前期規劃研究、工程實施和驗收過程中的深入參與和決策支持的機制。因地制宜地制定科學規劃,快速及時地提供監管信息,科學、準確地進行獨立評審,以保證生態恢復和建設能按照自然和經濟社會科學規律開展。第四,統籌制定生態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的長期戰略。一方面,要逐步取消目前單一的生態建設工程項目任務,統籌規劃長效的建設和管理機制,綜合考慮生態區內各項保護、治理、恢復、管理、利用和發展等問題,逐漸將單一的種草、種樹和禁牧、禁采工程轉變為集生態修復、保護、長期管理和可持續發展的長期業務工作,從而在機制上保證生態建設區具有長期的建設和保護規劃、穩定的管理體系、持續的發展戰略。另一方面,要將生態系統的保護和科學合理利用結合起來,根據不同地區、不同植被的特點,設計已恢復生態系統的可持續利用方案,將單純、絕對的退耕、禁牧、禁采等轉變為有效保護和科學合理利用。第五,以生態保護綜合建設區為基本單元,因地制宜的設計生態建設方案。根據生態保護綜合建設區的實際情況,制定和實施有針對性的、科學的、長期的恢復和建設戰略,按照生態學中的自然地帶適宜性原則,規劃建設項目,設計建設內容,同時,在投資標準、補助標準、政策標準、技術標準、評價標準等方面根據各建設區的具體情況,因地制宜的進行設計。

5.2加大草地生態系統的保護和建設力度

加大草原執法監督體系建設力度,盡快建立一支高素質的草原監督管理隊伍,著力改善基礎設施條件和服務手段,切實增強服務功能,盡快將禁牧減畜、草原管理、工程設施管理等工作納入法制化軌道,是鞏固草原生態保護和建設成果的根本保障[7]。

盡快建立健全草原技術推廣服務體系,提高技術服務能力和水平,加大退化草地治理、草地生態系統保護、預警體系建設等方面的基礎研究,進一步加快草原生態保護建設步伐,提高草地生態保護和建設的科技含量,為生態治理項目提供科技支撐。抓好草原管護工作,進一步加強草原管護力量,在每個村牧委會一級設立公益管護崗位,每個村牧委會設若干名草原管護員,草原管護員在縣草原監理站和鄉人民政府的指導下開展草原管護工作。對于未退化和輕度退化的原生草地,要采取切實可行的保護措施,除了圍欄外,要加強鼠害的監測,并采取以生物滅鼠為主、化學藥物滅鼠為輔的鼠害綜合防治措施。生態滅鼠是利用生態系統中自然存在的食物鏈進行種群間的自然調控,從根本上惡化鼠害的生存環境,不僅可以達到草地鼠害的生態控制,而且具有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多層面收益。

5.3協調好農業發展與生態保護關系,積極發展農業替代產業生態恢復和重建的根本途徑只能是協調好農業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關系,改變當前不合理的農業生產方式和土地資源的利用模式,降低農村特別是生態脆弱地區的人地壓力,將替代產業發展納入到生態建設工程之中。

在生態建設與保護工程實施區,首要保證農牧戶的生計安全,在基本土地保障的基礎上,積極主動地調整土地利用結構,發展替代產業,促進西部地區的非農就業和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西部地區生態環境比較惡劣,人均土地資源并不豐富,生態系統生產力低下,當地居民生活相對比較貧困。因此,在不能保證較大面積的人均土地面積情況下,生態工程應當規劃有必要的移民減壓、口糧補助、就地安排入職等措施[8]。在傳統土地利用方式之下,陡坡和其它邊際土地的墾殖造成了天然植被的破壞,帶來了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森林和草原等植被的恢復必須改革傳統的坡耕地種植方式,代之以可持續的土地利用方式。政府應著力提高經濟發展的活力和后勁,促進土地利用方式與產業結構的轉變,將脫貧與生態環境建設結合起來,將經濟發展和生態恢復建設結合起來。此外,非農就業和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對西部地區緩解人地壓力、轉換農業產業結構和轉變土地利用模式,至關重要。改變當前農民、牧民和林農諸多“不可持續”的土地和資源利用模式,根本的途徑只能是通過充分利用市場機制來促進勞動力轉移。通過農業和農村人口向城市和東、中部地區的逐漸遷移,逐漸減少過多農業人口對生態承載力有限之土地和資源的壓力。

5.4迅速開展生態補償試點,完善資源開發補償機制

西部地區生態系統提供的生態服務具有顯著的社會公益性,中央政府應當迅速開展重點生態服務的補償機制試點,同時完善資源開發補償機制[9]。

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森林生態服務價值補償機制,加快建立草原生態補償機制。對于受益主體難以明確界定的森林生態服務,在短期內,政府應建立健全森林生態服務補償基金制度,并逐步提高補償標準;在長期,可通過立法形式設立生態稅,為森林生態服務補償提供穩定的資金來源。對于受益主體相對明確的森林生態服務,按照“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建立森林生態服務收費制度。此外,可積極參與國際林業碳匯交易、建立綠色碳基金或森林綠色彩票等方式,拓展森林生態服務補償渠道和資金來源。加快研究和落實以重大草原保護建設工程為內容的工程性補償制度,以征用、使用草原付費為特征的利用性補償制度和以超載減畜補貼、草畜平衡補貼、種草補貼、牧草種子補貼等為主要內容的鼓勵性補償制度。實行積極穩妥的草原生態移民政策,緩解人口對草原的壓力。

建立跨省區的流域水資源生態補償和賠償,建立濕地保護生態補償機制和濕地占用補償政策。主要圍繞水資源、水環境保護和水污染防治,由中央政府協調和引導,建立以省際橫向補償或賠償為主,中央財政引導或獎勵為輔的利益補償機制;建立起下游對上游水資源、水環境保護的補償和上游對下游超標排污或環境責任事故賠償的雙向責任機制。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周邊社區對濕地資源的利用,因此理當對原來長期使用濕地資源的居民提供一定的生態補償。對濕地生物多樣性特別重要的地區,采用租賃和買斷土地使用權的辦法,為濕地保護提供更好的保障,與此同時,應對湖泊與濕地實行類似基本農田保護的占補平衡政策,對濕地占用實行經濟補償,補償資金用于濕地恢復。

也應進一步改革、調整和完善資源開發補償機制,增加資源開發地區的經濟收益并用于地區的生態保護與建設事業[10-11]。首先要抓緊推進資源價格改革步伐,切實建立起反映市場供求、資源稀缺程度以及污染損失成本、代內與代際公平成本的價格形成機制。其次,要積極推進資源稅費制度重構,實現對各方特別是對資源型城市的合理補償,并適當提高資源開發補償標準,提高央企分支機構的煤炭企業所得稅預繳比例,將石油、天然氣企業所得稅給留適當比例;擴展資源補償價款的用途,增加能源基礎設施建設、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生態與環境保護等。

5.5建立西部生態環境監測評估體系,全面評估西部生態環境建設建立區域生態系統過程綜合監測與評估關鍵技術體系,全面評估過去生態環境建設成效,并為未來的生態建設規劃提供科學決策依據。

研究并建立適合中國西部地區生態環境特點的生態系統綜合監測與評估指標體系,研究并完成生態系統綜合評估規范;以現代空間信息技術為支撐,建立30年以來中國西部地區完整的時間序列數據庫,研制數據-模型-軟件一體化的生態參數遙感反演子系統、生態系統宏觀結構分析子系統、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價子系統,開發數據/成果庫管理與信息子系統,集成形成中國西部地區陸地生態系統綜合監測與評估運行平臺;分析1978年以來經濟轉型、社會變革和生產力提高的背景情況下,西部地區不同空間尺度上生態系統的空間格局、不同生態系統類型的宏觀結構特征、自然保護區生態系統空間分布與變化過程;在對過去30年主要生態系統演化過程和邊界空間位置變化全面分析的基礎上,評價生態系統的支持功能、供給功能和調節功能的現狀,模擬分析其變化過程,在大尺度上開展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模擬與典型驗證,分析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演化規律;以中國北方防風固沙功能區、青藏高原三江源水土保持功能區為示范,研究開發脆弱生態恢復典型區生態系統綜合監測與評估系統,并基于該系統分析脆弱生態系統演變態勢,提煉不同典型區域水土保持、荒漠化防治、退化植被系統恢復、高效生態產業等生態綜合治理模式;在模擬分析各種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之間的相互轉換和平衡關系的基礎上,開展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區劃,研究地區之間的生態系統功能服務關系和生態補償機制,建立用戶界面友好的典型脆弱生態區生態補償決策支持系統。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周珂,王權典,陳特. 我國西部生態安全的法制保障[J].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 2002, (4):98-104.[Zhou Ke, Wang Quandian, Chen Te. The Legal Guarantee of Ecosecurity in Western China[J]. Journal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2002,(4):98-104.]

[2]孫志東. 美國西部開發的教訓看我國西部生態保護的重要性[J].環境保護, 2002, (6):38-39.[Sun Zhidong. Talk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in West China Using the Lessons of Developing West America[J].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02, (6):38-39.]

[3]全國草原監測報告[R].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 2009.[National Grassland Monitoring Report[R].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09.]

[4]張立中. 中國草原利用、保護與建設評析及政策建議[J]. 農業現代化研究,2012, 33(5):523-528.[Zhang Lizhong. Policy Recommendations and Assessment of Grasslands Utilization, Protection and Construction in China[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2, 33(5):523-528.]

[5]蔣升,陸發安. 建立西部生態補償機制若干問題研究[J]. 市場論壇, 2007, (1),27-32.[Jiang Shengyong, Lu Faan. Several Studies on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in Western[J]. Market Forum, 2007,(1),27-32.]

[6]李清源. 西部生態建設的制約因素分析及策略選擇. 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 (2):20-23.[LI Qingyuan. Analysis of the Restrictive Factors and Strategic Choice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in Western Area of China[J]. Journal of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5, (2):20-23.]

[7]劉云芬,包宗武,包桂蘭. 草原生態保護建設淺析[J]. 內蒙古草業, 2003,15(1):23-24.[Liu Yunfen,Bao Zongwu, Bao Guilan.Analysis of Grassl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Construction[J].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Prataculture, 2003,15(1):23-24.]

[8]朱淑芳. 發展生態經濟農業是西部農業的出路[J]. 生態經濟, 2001,5:4-6.[Zhu Shufang. Way Out of Western China’s Agriculture[J]. Ecological Economy, 2001,(5):4-6.]

[9]王信,尹杞月. 建立西部地區生態補償機制的對策探討[J]. 生態經濟,2009,(2):161-164.[Wang Xin, Yin Qiyue. The Countermeasures of Establishing Western Area Ecologic Compensation Mechanism[J]. Ecological Economy, 2009, (2):161-164.]

篇7

關鍵詞:湖庫型;飲用水水源地;問題;環境保護工程

由于我國人口不斷增多,對于水源的需求也日益加大,但由于人類生產生活的范圍不斷延伸,水源地的建設越來越困難。湖庫型飲用水水源地是供給我國居民用水的重要資源,其環境保護工程的建設是保障飲水安全的重要舉措,需加強管理。但是當前湖庫型水源地存在著水質惡劣、水位下降及水利建設不完善等問題,導致水源質量越來越差,面對這些現象,我國已經逐步意識到水源地環境保護工程完善的必要性,開始計劃環境保護工程的建設措施。筆者通過淺析當前湖庫型飲用水水源地的實際情況,對構建環境保護工程提出個人看法。

1湖庫型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工程的現狀問題分析

1.1立法明確、缺乏實施。水源地環境保護本應是政府職責所在,但是通過實際情況發現,雖然我國《飲用水水源地保護規范》、《環境質量標準》、《環境保護法》等法律條例對飲用水水源地有明確保護措施,就這些條例而言,指導性意見措施非常完善,但是就實際運行機制而言,并未有明確的環境保護措施實施,對于環境保護工程的建議也未有成效。這種“光說不做”的現狀是當今飲用水水源地缺乏合理保護的最大障礙,導致人們無視法律條文,不重視對水源地進行保護。

1.2水源地功能退化。湖庫型飲用水水源地作為供給內陸水資源的重要渠道,不僅需要滿足人們生活用水,還需滿足周邊地區農業及工業用水,大大加劇了水源地的供給壓力,使水源地循環效率降低,水量驟減。并且由于城市化范圍的擴大,城市污染、垃圾堆放、下水排放等現狀都極大地影響了水源質量,給水源地造成了污染,導致現今湖庫型飲用水水源地的生態功能較為脆弱,難以自行修復。

1.3管理機制不完善。水源地的保護應該具有統一規劃及整體管理條例,但是我國當前水源地是經由多個部門共同管理,部門間獨立性強,各部門都對其做出了完善意見,導致在保護過程中易出現意見不一的現象,并且各部門資源整合性差,導致在管理過程中效率低下。

1.4突發狀況解決不清。湖庫型水源地易出現突發污染現象,但是目前環境保護對于該方面的防止未有深入,導致一旦發生突發污染,會影響區域用水,給經濟發展造成影響。所以,對于突發現象的預測與解決計劃等方面需要進行提前分析,構建水源地預警機制。通過對于環境變化實時監測,可以避免突況下不能及時出現應急情況。

2提升湖庫型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工程質量的措施

2.1生態工程保護。加強水源地的環境保護建設,首先要改善生態環境,保護區自然生態環境需要進行圍欄護理,避免周邊水域受到人為活動影響。同時對于河道適時清理淤泥,河內種植水生植物,優化水體。并在周邊地區建設生態濕地與綠色屏障,保護水源地內生物的多樣性,完善水源地生態平衡,以此優化水質。此外,加強水源地林地建設也是一項重要的環境保護工程,將湖庫分區域進行規劃,多樣樹種、多樣草種有效結合構建綠化生態網,是保持水源地區域內綠化工程的重中之重。并且周邊城鄉綠化設施也應不斷完善,不僅要使水源地內的水體不受污染,更要保證城鄉水體的質量,才是有效進行環境保護工程的手段。通過對生態保護及綠化面積的工程建設,可以達到涵養水源、優化水質的效果,從而提升湖庫型飲用水水源地的環境保護力度。

2.2法律力度實際實施作用加大。立法項目的明確是有效開展環境保護工程的前提,面對當今各部門對于水源地的規劃措施,說明對于水源地的保護已有充分掌握,在此基礎上,各部門應該聯合進行水源地的合理保護,將環境保護工程科學合理的實施出來。首先,應該樹立群策群力的意識,水源地環境保護工程本就是多部門聯合實施,那么應該總結多方位的建議與意見,結合大家觀點做出合理環保規劃;其次,實施過程中,應該不斷宣傳水源地環境保護建設的重要意義,不僅對工作人員做思想政治教育引導,更要對周邊群眾、企業做出合理引導,利用群眾的力量擴大環保渠道,讓更多人意識到保護水源的必要性;最后,對于破壞水源地的群眾或企業,采取有效的懲罰力度,并對這種破壞行為的后果明確告知人們,將合理避錯進行實際開展工作。通過將法律規定進行項目規劃并明確實際應用的措施,是有效提升水源地環境保護工程的方法,可以實現水源地水質的提升。

2.3完善預警機制,通過預估完善環境保護工程。對于水源地應該分片建立布控設施,實時監測,有效分析各片水體的質量情況,預估其污染能力對于整個湖庫的影響,針對較大問題做出評估表,明確各項指標的解決措施。

3案例分析

某城鄉交界處水庫,建立15年左右,上流域林地面積廣泛,近期進行檢測過程中,發現水質受損。一是由于上流域工廠多,造成污染嚴重,二是受人類活動影響大,居民生活用水排放不合理,并且農業生產時,大量農藥殘留物隨地表及地下水流入水源地,影響水質;三是對林業的開發,造成生物多樣性減少,林地涵養水源能力下降。由于在水源地周圍出現的各種問題,政府決定優化水域,構建環境保護工程。該地區在環境保護工程建設中,采取了以下幾方面措施:

第一,圍欄護林,對于林區的亂砍亂伐現象,政府首先對其開展了保護措施。通過對周邊居民與企業進行法律知識引導,發動群眾的力量共同保護林區發展,同時也降低了周邊人們活動對林區的影響。此外,政府加大林區規劃建設,對于林區其他樹種科學種植,豐富林區多樣性。同時,構建水源地周邊防護林,防止水土流失。

第二,水質優化,政府加大經濟資金投入,對水域內種植水生植物,優化水體,并設立防護網,對于湖庫水源區明確警戒線范圍,違反規定者給予一定經濟處罰。第三,政府加大環境保護宣傳力度,在城鄉地區公布欄張貼公告,說明水源地受破壞的嚴重后果,警醒人們合理用水、節約用水。同時發放保護水源地的宣傳手冊、環保袋,利用實際宣傳提升人們的參與性,有效保護水源地建設。

4結束語

水是人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財富,而湖庫型飲用水水源地作為居民用水的重要來源,必須要確保其水體的循環性與可持續發展,面對水源地環境保護工程存在的立法、管理、保護措施等問題,必須要不斷構建生態保護與優化水源的機制,促進水源地的合理發展,以此為人們更好的服務。

參考文獻

[1]周伶.基于GIS湖庫型城市飲用水源地安全系統分析[D].重慶:重慶交通大學,2012.

[2]李鑫.芻議湖庫型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工程策略[J].環境與生活,2014(8).

[3]王.村鎮飲用水水源地安全評價技術研究[D].鄭州:華北水利水電大學,2014.

[4]唐肖.湖庫型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研究[D].蘇州:蘇州科技學院,2011.

篇8

關鍵詞:土地整理;生態環境;問題與對策;探究

現階段,我國的土地整理只是單純的追求增加耕地的數量,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還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導致土地被開發整理后質量較差,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生態環境,帶來了很多不利影響,甚至會對土地的可持續利用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造成嚴重后果。所以土地整理的過程中,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措施,才能真正把土地整理的目標實現。

一、土地整理中生態環境建設的意義

1、利于土地整理綜合效益的提高

在土地整理中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對提高土地整理的綜合效益非常有利。歷史表明,如果不重視在土地整理的過程中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建設,付出的代價是極其慘重的。因為土地整理是一種綜合性活動,涉及到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不合理的開發建設,產生的社會后果會很嚴重。

2、利于保持區域的生態平衡

在土地整理中,要建設大量的工程,就會使動植物的生存環境遭到破壞,使生物的棲息地減少,會使生物的多樣性受到影響,進而打破區域內的生態平衡,因此,在土地整理的過程中加大生態環境建設,就能有效的改變這一局面。

3、利于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

土地整理的開展,目的就是改善人們的生活和生產環境,積極開展土地整理過程中的生態環境建設,利于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促進新農村和諧發展。

二、土地整理中生態環境存在的問題

1、資金投入不足

據相關調查顯示,在土地整理過程中,大部分資金都投入到道路、溝渠的建設中,用于生態環境建設的資金不僅所占比例較小,而且僅是用于防護林的建設,對區域內自然、人文景觀的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等等方面的投入更是微乎其微,缺乏充足的資金投入會嚴重阻礙生態環境的建設。

2、土地整理對植被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在土地整理的過程中,人們只追求耕地數量、質量的提高,因此不斷地對荒地進行開發,大面積的進行土地平整行為,表面看起來使土地的墾殖率快速上升,有效地增加了耕地面積,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對生態環境的不重視,忽略了在這一過程中對生態環境問題的研究,使得理論研究滯后,缺少具體的實施措施,造成在土地整理的實際工作中,區域內的各種原生、次生的自然植被不斷退化,數量急劇下降,甚至一些人工的植被面積也在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單一的農作物。因為改變了區域內的地形地貌,占據了野生動植物的棲息地,不利于他們的生殖繁衍,使生物的多樣性遭到破壞,進而影響了該區域的生態平衡,另外,在土地整理中過分強調道路、溝渠的順直、硬化,不僅降低了景觀的觀賞性,也使生態系統的結構日益簡化,生物種群越來越單調,致使病蟲害的發生的頻率加快,強度增加。理論落后對土地整理項目的生態效益的評價比較粗略、不具體,特別是一些大型項目建設,也缺乏可行性分析。

3、水土流失嚴重

在土地整理的過程中,大量的土地被開發、平整,使土地原有的生態條件得到改變,雖然新的生態系統逐漸建立起來,但是耕地面積的不合理擴大,干擾并打破了長期以來自然形成的生態平衡,使得生態系統變得更加脆弱,降低了生態系統的緩沖性,使原有的生態系統不堪一擊,造成了新的水土流失,所以,在土地整理中,對土地資源應該進行嚴格的評價,選擇適宜的對象用以開發,采取妥善的措施,盡最大的可能使水土流失的面積減少。

三、改善土地整理中生態環境的對策

1、加大投資力度,為環境建設提供強大的經濟基礎

土地整理的資金投入量非常大,而利潤回收的周期又很長,所以現階段,要想方設法拓展資金渠道,保證資金來源多元化,比如調動社會資金參加土地整理生態環境的建設,引入市場機制,形成土地整理良性的投融資機制,走出一條穩定多元的社會化和產業化土地整理融資道路。

2、采取多種措施保持生態環境

為了使生態環境與社會環境、經濟發展取得良性循環,應該在土地整理的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保護生態環境。首先從全局的角度制定好規劃,區域內原來有的濕地、水坑池塘等盡可保留;盡可能保持溝渠原來多變的斷面形狀;減少硬化,為生物提供適宜的棲息環境,同時加強農田防護措施,形成人工和自然相結合的生態系統。其次,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水土流失的防治。如在道路、河流的周圍植樹種草,保持水土,涵養水源。另外,開展好土壤改良工作。在土地平整的過程中,采用局部平整方案,能夠對耕作層減少破壞;表土剝離后及時回填,使熟土在上,生土在下,使農田出產能力不會降低;采取物理、化學等措施,使新增耕地的土壤得到改良,提高土地質量。在土地整理的過程中重視對生態環境影響的評價研究,建立科學、系統的評價模型,分階段評價,使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力降到最低,做到土地整理的生產條件與生態環境同步建設,保證土地整理項目向生態友好方向發展,從而實現保護土地生態系統的目的

3、合理制定土地整理的對象,加強土地整理后續管理

在土地整理過程中,應對土地整理的對象有一個明確的認知,包括利用率較低的耕地和其中各類廢棄地等等。在土地整理中,對每一個對象都應有針對性。如濕地是一種自然景觀,所以不能大規模的開發濕地,既保護了濕地,也保護了生物的多樣性;把對山坡荒地的整理作為重點,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另外,在土地整理的后續管理中盡量減少農藥的使用;推廣節水灌溉,提高水、肥利用的效率;推廣新品種,控制污染,建立起有利于生態保護的耕作制度,大力推廣綠色農業。

四、結束語

在土地整理中,不能為了增加耕地面積,忽視生態環境的效益;也不能只局限于局部地區土地資源的利用,忽視整個區域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土地整理應當保證土地整理在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同時,也獲得最大的生態效益。

作者:吳萌 單位:陜西省土地工程建設集團

參考文獻:

[1]李巖,歐名豪,趙庚星.土地整理的區域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研究[J].生態環境學報.2010(02).

篇9

關鍵詞:**省生態保護保險缺位與對策

引言:本文針對**生態保護中的保險缺位進行闡述,運用生態學的方法和成果研究**省保險業存在的問題,從生態主體、生態失調、生態環境等方面提出多項改進和完善措施,對**省生態保險達到動態平衡和良性循環狀態,實現保險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繼而對**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一些自己的看法,最后對文章做一個總結。

相關索引:

經濟與環境共同發展,既是國家實現宏觀調控理念,也是市場調節的目的,在工業革命爆發以來,科技高速發展,很多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與科技上都出現狂飆式發展,但是隨著工業化發展,生態問題日趨嚴重,,二十世紀60-70年代,當全球生態問題急劇惡化時。大部分國家通過建立中央行政環保管理體系應對全球生態問題急劇惡化,強調制訂新的對環境保護的法律、國家標準化和監控、直至生態審批。“污染者支付”原則成為被采納的環保法的最重要的原則,使國家在自然保護活動中無需或少量支付補貼。但在這一時期,對自然保護采取的經濟調節和激勵機制較少被運用。在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同時,生態保險成為了一種污染支付的生態經濟調節手段被提出。

在經濟市場上,生態保險到底是什么呢?俄國學者МоткинГ.А.對生態保險做以下定義:生態保險是針對具有超高生態危險性的企業和投保人的財產利益開展的一種責任保險,生態保險中的責任是由自然環境污染事故引發的,開展生態保險是為了對環境污染造成的部分損失進行賠付、并開辟一條新的對環境污染預防與恢復措施進行資金積累的渠道。生態保險的主要任務是:在保護參保雙方的利益的同時,對由環境污染給受害方造成損失進行賠付,并對保障生態安全的措施進行補充撥款。

在生態保險中,保險學中的風險時空分散效應得到了很好的應用。在繳納保險費的同時,投保人把對第三方進行賠償的責任交給了承保方,自己避免有可能發生的、超出所交保險費很多倍的損失。承保人考慮到,事故的發生具有以下特征:A、在時間和空間上具有一定的隨機性;B、具有一定的概率。

一、背景(針對**省環境污染,作者引入的生態保險):

據了解,近年來,大型民營企業和鄉鎮工業污染不斷加劇,造成**省生態環境趨向惡化,一些鄉鎮企業缺乏環保意識,加重了農村環境的污染。一些布局分散、規模小、經營粗放的鄉鎮企業使得周邊環境污染尤其嚴重,主要集中在土法選金、電鍍、化工、建材等少數企業及其落后技術上;大型民營企業雖然工藝技術先進,但有的企業環保設施“三同時”制度未執行,如甘河灘工業園區已進駐十幾家大型企業,但是截至目前,工業園區還沒有建設廢水污染處理設施,企業未經處理的廢水隨意排放,工業園區下游農作物累遭企業廢水污染,使農民遭受損失。生態破環,造成了當地居民很大的不忙,省政府與當地市委對此也非常重視,責令要求企業對其污染做出賠償。例如,**同仁鋁業污染事件

(中國企業報2008-08-22)這是一宗涉案原稿2660名,訴訟標的額達2600萬元的集團訴訟案例,訴訟標的額達2600萬元的集團訴訟案例,**省高級人民法院成功調解了這起因環境污染引發的損害賠償集團訴訟糾紛案,法院各級領導秉公執法,維護了法律的尊嚴,我們保安鎮城內村等11個行政村的老百姓感謝你們。”**省同仁縣保安鎮2660名村民的代表日前為**高級人民法院執行局送來了表揚信,感謝**高級人民法院(以下簡稱**高院)執行局經過多年努力,為他們兌現了因**同仁鋁業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同仁鋁業)污染造成的220萬元賠償款。

雖然,同仁縣2660民村民保護了自己的合法利益,但是從公司的角度來說,卻是一個很大的損失,為了使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促進經濟市場的利益,筆者認為應該提出生態保險,因為生態保險能一定度的減少企業在賠償中的損失,又能一定度的減少村民因自己受害,而公司從而給公司帶來的負面影響。

從上面可以歸納出,生態保險就是各種保險組織為了生存與發展,與其生存環境及內部其他組織之間在長期密切聯系和相互作用過程中,通過分工、合作形成的具有一定結構特征執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復雜聯系、有序競爭、良性協作的動態平衡系統。為此,筆者想引入談談保險生態的基本特征:A.保險生態是經歷了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發展演進過程的動態系統;B.保險生態的秩序結構是從競爭中形成的,競爭的最主要特征是優勝劣汰;C.保險生態是在一定政治、經濟、文化、法制環境下形成的,具有鮮明的制度結構特征;D.保險生態也是一個具有自我調節功能的體系;最后,保險生態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的,外力影響超過限度就會破壞保險生態平衡。

自然生態環境污染事故所造成的損失意味著:生態保險中所提的損失是以以下兩個條件為前提的:第一、由某一有害物質源流入自然環境是由一定的事故引發的;第二、對受害方造成一定的不利影響。在環境污染事故責任保險中,必須對肇事方和受害方進行人性化處理,在環境污染引發的財產保險當中,不標明單一污染源的貢獻率。從這一原則出發可以推導出:對損失進行資金上的補償不僅僅是由不同的肇事方來保障,而且承保人也將有針對性地使用以前收繳的保險費。

通過上面分析,可以看到一個有效的保險生態在一定保險環境、保險組織、調節機制著三個方面具有顯著的生態特征。對于調節市場,規范市場環境,減小企業因賠償帶來的危害,給參保雙方利益,既然,生態保險能有這么多的好處,繼“綠色稅收”調節手段后產生的又一“污染者支付”的生態經濟調節手段。

二、現狀(針對**生態污染,**生態保護中的保險缺位而提)

**省工業近幾年污染嚴重,破環水資源和其他生態環境,例如,據悉,**湟水水泥有限公司始建于1985年,年生產能力10萬噸,1999年擴建后年生產水泥18萬噸,形成固定資產近8千萬元。主要產品為普通硅酸鹽水泥,主要環保設施為簡易靜電和布袋收塵,無脫硫裝置。這個生產系統生產設備老化,環保設施落后,生產性粉塵長期超標排放,年排放工業廢氣9.2億立方米、粉塵2200噸、二氧化硫61噸,年消耗原煤近3萬噸,嚴重污染周邊環境,被列入西寧市2007年的關閉企業。

雖然,**省已經按照國家的產業政策,按照資源節約環境保護要求,先后淘汰了不符合國家的產業政策、污染嚴重的企業。

但是造成的污染,給當地的百姓帶來的損失,誰來買單???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表示,環保部門正從過分依賴行政手段向運用經濟手段推進污染減排方向轉變。

“現在是沒人買單,但生態保險推出后情形就變了。”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梁本凡說,可操作的辦法是,重化工企業購買生態保險,儲存一筆公眾健康補償資金,以備災難暴發之需。

生態保險顯然不止于應公眾受損之需。它是繼“綠色信貸”之后,由環保總局推動的第二項環境經濟政策。“這是對建立環境經濟政策體系的又一次探索”。

由于**的產業結構比較特殊,**已經確立“生態立省”的發展方向,以環境事故污染責任保險的形式實施的生態保險將以保障生態安全、在以承保人和投保人雙方受益為前提的條件下,對受害第三方的損失進行賠償為己任。這里保費的費率會根據事故污染風險的大小以及污染給受害方帶來的損失的大小來計算,收上來的保費的一部分將被用于自然生態環境保護預防措施的實施。

以財產保險形式實施的生態保險,只有在承保人對投保人進行保險賠付時不造成對投保人的生態不負責任行為做物質鼓勵,才可以成為生態安全保障體系的組成部分。因此,在生態環境污染風險保險中保險費率水平應有一定的上限;只有在承保人與投保人聯手預防事故發生的條件下,環境污染風險保險才能順利進行。

根據保險業固有的運行規律、組成成分及本質屬性,以財產保險形式實施的生態保險,只有在承保人對投保人進行保險賠付時不造成對投保人的生態不負責任行為做物質鼓勵,才可以成為生態安全保障體系的組成部分。因此,在生態環境污染風險保險中保險費率水平應有一定的上限;只有在承保人與投保人聯手預防事故發生的條件下,環境污染風險保險才能順利進行。這樣說來,生態保險的發展道路也不是一帆風順,當然問題不單單是這樣,筆者想深入談談生態保護缺位的狀況:

1.破壞了保險生態的自我調節機制,違背市場規律的人為干預。

自然生態的自我調節能力具有一定限度,與自然生態一樣,保險生態的自我調節能力也有一定的限度,外力影響一旦超越了自我恢復限度,保險生態就會失去平衡。

(1)保險主體批設的數量和速度超過了保險生態閾限(自然生態的自我調節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

一些新設機構為了生存,采取高回扣、高手續費等形式變相降價進行惡性競爭,使一些險種價格低于成本價,造成全行也經營效益,盈利水平的低下。

(2)生產者的形式比較單一;

我國的保險主體絕大多數是以盈利為目的的商業保險公司。在“十一五”期間保險業面臨的發展環境是社會轉型加速、經濟持續快速增長、金融環境日趨復雜、國際交流合作繼續深化等等,單一的生產者形式很難滿足市場的需求。2005年,我國的保險密度379元,保險深度2.7%,雖然保險業一直在發展,但是目前較世界平均水平還有較大差距。針對**省生態保險基本不存在生產者不足的現象,經過長期的發展演進,保險業逐步形成了自身的運行規律和發展邏輯,成為一種具有諸多生態學特征的、有生命力的現代組織活動。維持保險生態平衡也隨之成為各相關方的重要課題。但是,現階段保險生態還存在諸多問題,內在秩序和邏輯結構不完善,生產者不足乃是問題的集中體現。

(3)市場上的產品具有很高的同質性;

經濟市場中存在著競爭,保險市場也存在競爭,無論在財險市場,還是壽險市場,這個問題都是不容忽視的,就商業健康保險來說,其產品同質率高達到90%。這樣的產品結構不能有效滿足多樣化、個性化的保險需求,而且是造成保險市場惡性競爭的主因。**省份的生態保護中,由于保險市場的惡性競爭造成,造成生態保險不能有效滿足多樣化的需求。好像,中國人壽、平安壽險、太平洋壽險等大型保險公司存在獨占鰲頭的現象。就**省來說,這樣導致保險業不能健康發展。

(4)對資金的運用限制影響了保險業的發展;

我國《保險法》規定,保險資金運用僅限于銀行存款、政府債卷、金融債卷、買入返售、一定比例AA級以上企業債券和證券投資基金等。對于那么大的投資市場,然而投資風險過于集中,投資渠道狹窄,使資金運用回報率低下。很多時候公司考慮到保險的力度會很低,從而失去到投保的熱情,那樣對于公司負債管理、產品創新,費率調整形成了不利影響,削弱了保險生態的抗風險能力。這對**省健全的發展經濟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

2.制度不完善,阻礙著保險生態的健康發展

(1)對保險公司而言;針對**省保險機構由于產權制度的缺陷和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另外還有產權不明,從而在和其他企業簽約時帶來很大的麻煩,特別的導致交易過程中的摩擦和障礙,因為雙方都是想保障自己的利益,所以在執行起來帶來很大的爭執,那樣保險公司的信譽必然下降,產權不清晰還導致了**省保險公司競爭力不足、市場創新動力缺乏,從而**省的生態保險的力度還是做的不好,為此,**省很多地方都是采取行政管理的處理企業污染等等的問題。

(2)由于今年來,國家和省政府對**省的污染非常重視,特別的針對,**省的生態保險不完善的情況下,很多時候都是采取國家干預方式進行市場管理,對污染企業采取行政管理,對污染地區也是國家撥款解決,例如,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該工程國家總投資約75億元(2005年),全面完成三江源地區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在制度環境方面,在保險經營活動中,直接或間接的行政干預、執法不力等現象屢有發生,嚴重干擾了保險生態的自然發展。國家的干預對保險市場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強調規模的力度與強調效益的力度不對稱。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保險業還處于初級階段。將保險密度和保險深度與發達國家相比得出保險潛力巨大的結論,屬于認識誤區。中國有8億農民,他們生活剛達溫飽,哪有多余的錢買保險。定位不準確,過分強調速度、夸大潛力,強調做大,忽略做強,必然是揠苗助長,人為破壞保險生態,后果難以想象。

(3)保險公司經理層的任職及薪酬與經營的業績無關,因此在保險市場發展的同時,經理層都是首先考慮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不是公司利益最大化,另外,國有保險公司產權主體的虛設,也使各種監督與激勵機制難以建立。設想,如果上級領導缺乏道德觀念,那么保險市場又怎么健全建設。

(4)保險的基本職能是分散風險和經濟補償或給付;在市場經濟中,保險公司以營利為目的,如果過分強調社會管理職能,**省總是采取行政方法要求保險公司代替政府承擔一些較大的業務,只會造成保險公司經營狀況惡化,影響保險生態的自我發展。畢竟保險公司也是希望在市場競爭中獲取利潤,如果什么總是承受,那么誰愿意挑這個擔子。

(5)保險公司在執行期間都是需要充分的證據或資料才對投保方給予補償,但是對于企業發展來看,市場最經不起的就是時間,對于企業在市場中的效率始終是占很大的地位,如果保險公司的效率很低,對于企業來說是一件很麻煩的事,例如,針對**某地區的居民來說如果自己受到企業的污染時,總希望企業在最快的時間內給予賠償,而不是等待,有些還到企業周邊喧嘩,那么對于一間企業的信譽、執行工作帶來一定的損失。所以有些企業慢慢的就對保險生態開始不信任,從而生態保護中就慢慢出現缺位。

3、保險監督體制的薄弱;

(1)保險企業和一般企業一樣,也存在著經營失敗,需要建立破產、清算、兼并、重組等法律程序。由于缺乏這方面的法規,經營失敗的保險機構遲遲得不到有效的處置,從而導致了社會風險越來越大,惡化了保險生態。

(2)從當前保險發達國家發展趨勢看,國家逐步放松了對保險產品和費率的監管,更側重于償付能力監管。在誠信環境方面,隨著**省保險業的發展,以欺詐手段騙取賠款的案件不斷發生,并呈上升趨勢。保險詐騙之風的蔓延,不僅使保險人蒙受巨大經濟損失,也使保險聲譽受到嚴重影響。

(3)由于監督體制薄弱,現在有些企業都是晚上才排污水出來,總的來說就是充當“小偷”角色瞞著政府。那樣企業就不會白白浪費資金買保險,畢竟對于一個小型企業來說,買保險的資金還是需要很大的支出,而且覺得根本就不需要花這筆“沒用的錢”。

(4)由于市場的不健全,在誠信方面,隨著保險業的發展,以欺詐手段騙取賠款的案例不斷發展,并呈現上升的趨勢,保險詐騙之風的蔓延,不僅使保險人蒙受巨大經濟損失,也使保險聲譽受到嚴重影響。所以一些保險公司辦手續起來比較麻煩,這對保險公司發展帶來一定的阻礙。

總的來說,雖然生態保險可以保障投保雙方利益,而且給第三者一定的補償,種種的問題導致生態保險在**省并沒有很完善的發展,筆者針對上面的為題談談一些措施。

三、改善**省保險生態的建議

1.提高保險信譽;提高保險信譽筆者想從如下幾方面入手。

(1)針對目前,很多公司都是靠效率辦事,所以首先要提高保險辦事效率,也就是說從保險公司入手,一方面加大對內部人員的管理,提高人員的素質與愛崗敬業精神,另一方面制定一套科學的制度,比如通過考核獎罰制度、培訓提高制度,那就要針對保險業內部的狀況決定。

(2)考慮到職權問題,對**省來說,如果國有股份有限公司過多,可能導致到產權清的問題出現,所以筆者因為,利用其他投資主體的硬預算約束解決國有產權軟預算約束問題,有序、適當的降低國有產權的比重,將從總體上提高國有產權主體人格化程度,以及在保護產權利益方面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確保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

(3)加大管理基層,完善監督機制,考慮到一個企業在發展中總有監察機構,對保險業也一樣,因為保險公司也是想提高自己的信譽吸取更多的人來參保,那么保險基層就要做好。

(4)加大宣傳,提高競爭力度;在外部治理結構方面,首先要建立充分的競爭,促進與維護公平競爭,轉化激發成員的斗志,引導保險市場向健康的市場結構,公平有序的保險生態環境,一方面做好自身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加大對保險宣傳活動,這方面,很多保險公司都做的很好,例如現在保險個人鼓勵別人參保,單位到地方搞活動,提高其他企業加大生態保險意識。筆者在這里想補充一點,就是針對**省生態污染問題,從保險公司出發,應該讓一些企業明白近年來由于省委對環保問題要求嚴格,如果誰破環了環境,對公司來說可能是一個很大的損失,另外,在公司信譽方面也大大打折扣,如果參加了生態保險,不但可以減少企業賠償中的損失,又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減少環境的破壞。當然在宣傳的同時要圍繞公司的發展和公司的優點或特出方面入手。

2、從實際出發,解決生態保險審計問題;

(1)保險業(就生態保險方面)要在市場發展除了要吸引一些公司參保,同時也要注意一些保險審計問題:A.根據生產中使用最多的危險化學物質的名單;B.根據數倍超出環境影響最高標準這一點;C.從污染風險與其對應的損失的計算值出發。從上面幾點可以確定工業生產項目的危險性。所以筆者認為,進入環境的有害物質所具有的“造成損失”這一特征對于自然環境污染風險方法提出特定的要求。

(2)針對**省生態環境污染中,必須對肇事方和受害方進行人性化處理,在環境污染引發的財產保險當中,不表明單一污染源的貢獻率,對損失進行資金上的補償不僅僅是由不同的肇事方來保障,而且承保人也將有針對性地使用以前收繳的保險費。

(3)優惠政策;在降低環境污染事故風險的同時,生態保險給參保雙方創造了經濟效益。因為事故發生概率加大將引起保險費率升高,投保人會不斷提高自己的生態安全水平。除此之外,因為沒有事故發生,投保人會在經濟上得到一系列的優惠——在續簽保險合同時享受優惠條件;從承保人的預防措施基金中劃撥更多的資金用于自然保護措施的實施;等等。同樣,承保人在降低生態風險的過程中,制定出一系列的預防措施,包括對投保人的狀況進行生態監督(審計)。承保方有責任花費一部分預防措施基金用于對投保人進行生態審計,改善環境監測工作,以及其它生態需要。

(4)生態保險的投保方既可以不是受害方,也可以不是污染源方。投保方可以是想保障生態安全的國家機構。如果是當地的環保部門,所以對于一些環保部門要著重從生態環境和保障居民利益出發,省政府對地方參加生態保險重視,鼓勵公司或環保部門參保。

3、尋找投資方向,加大生態保險力度;

(1)一方面,國家要加大對保險生態的重視,如果是國家關心的項目,很多型的公司就不用擔心得不到賠償。另一方面,因為在保險業中,中國人壽保險、太平洋保險、平安保險等等公司在全國是很有民的,當然在市場的競爭中,國家要通過市場干預對市場進行管理。規范市場公平競爭。

(2)眾所周知,任何時間都非常需要找到對自然生態環境保護措施進行投資的新的資金來源渠道。找到一個具有吸引力的自然生態環境保護措施投資方向。筆者認為生態保險應該提供的刺激投資的生態經濟學方法,使投資者轉向從事自然保護設備的生產與環境保護措施的實施,例如,同時市場手段(生態保險的承保方的利潤由環境質量直接決定的,而環境質量——是由自然保護預防措施體系決定的)。實現這一目標的資金來源是保險單位籌建的生態的生態預防措施保險基金。所以保險公司除了要審查當地環境的質量還要對環保方面進行防御。

(3))拓寬投資渠道;股票一級市場遠高于銀行存款水平。因此,股票一級市場與可轉債市場都是比較適合保險資金投資的渠道。隨著保險公司投資技術的提高、經驗的積累與人才儲備的加強,可考慮允許保險資金以適宜比例進行股票二級市場投資,既扶持資本市場的發展,同時也為自身積累投資經驗。

4.健全制度;

(1)獎勵機制;保險過程自身能夠對未來最小化降低風險和社會費用的單位與個人進行獎勵。因此,生態保險機制可以成為使環境損失大大降低的風險調節器與管理手段。這種直接的經濟激勵機制的應用可以作為對社會與自然相互關系調節的傳統經濟與法律手段的有益補充,也是真正能夠使得污染者支付原則得到實施的經濟手段。

(2)市場機制;建立嚴格完善的市場退出機制,堅決淘汰經營不善、償付能力嚴重不足的公司,以激勵其他從業主體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經營績效,從而凈化保險市場,防止行業性風險的整體爆發。其次,通過有效的制度安排,使經營失敗的保險公司以最小的社會成本和單位成本退出市場,如增資擴股、發行債券、兼并收購等方式,避免對社會造成太大的負面影響,將相關經濟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

(3)法律、協調機制;通過研究相關法律的理論及實務問題,促使各類保險法律關系主體正確適用法律,達到推動保險業務規范和發展的目的;同時,在研究和實踐中,及時發現和總結法律適用中比較普遍的、爭議較大的現象及新生的保險現象,通過與主管機構、相關部門溝通協調,制定司法解釋或指導意見,從而實現保險法制的持續完善。針對近些年保險糾紛訴訟案大幅增加、保險公司敗訴的報道屢見報端,在消費者中形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成為制約保險業發展的不利因素。對此,建議通過保險行業協會建立保險糾紛案件協商調解機制,例如,在行業協會下設立保險糾紛案件調解委員會,設計一種對被保險人或受益人自愿、對保險人適當強制的案件聽證制度。通過該制度,充分發揮民間調解作用,減少保險糾紛案件及其所產生的負面社會影響,從而為保險業發展創造更為健康、和諧的生態環境。

三、我對生態保險機制;

為了提高經濟效益、給受害者一定的賠償,**省把生態保險機制引入了市場當中。我是人保財險公司的一員,我深知,生態保險是繼“綠色政策”調節手段后產生的又一“污染者支付”的生態經濟調節手段,在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時,如果說國有企業還計劃實施一些自然保護措施,那么私有企業充其量只能說是遵守了自然保護領域的法律法規,并在執行這些法律法規時往往會再打打折扣,生態要求被忽視。所以很多時候,對于環境帶來的危害誰來買單???

針對**省今年來生態破環嚴重的角度出發,如果國家使用行政的手段處理一些企業,那么對規范市場又是一個難題,雖然,國家和省政府都非產重視**省生態問題,特別的針對三江源污染,國家不斷的撥款建設,但是在國家宏觀調節中,不可能只是針對某個地區,所以國家提出,“誰污染,誰治理”的政策。但是對于企業來說,總是希望能最大限度的減少污染,所以,在**省中,生態保險政策,省委要著重宣傳,當然保險公司也要加大宣傳力度。生態保險無論參保人是污染企業或國家結構,它都是維系中生態環保提出的一項生態協調政策,在市場與環境下起到很大的作用,例如:

(1)生態保險實現了市場規范化的發展,促進了企業和保險公司的健全發展,正好符合**省實現生態保險的目的。

(2)以環境事故污染責任保險的形式實施的生態保險將以保障生態安全、在以承保人和投保人雙方受益為前提的條件下,對受害第三方的損失進行賠償為己任。為第三方找到賠償的對象,解決的社會矛盾和經濟市場的沖突。

(3)生態保險是生態經濟調節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對**省的生態經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加快了市場規范化的步伐。

(4)生態保險的投保方既可以不是受害方,也可以不是污染源方。投保方可以是想保障生態安全的國家機構,例如,地方環境保護部門。它們的利益在給居民造成損失的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的框架內得到。所以,地方環保部門能進一步的關心居民的損失和關心生態的保護。帶頭保護**省生態環境。對政府機構樹立好的形象。

由此可見,生態保險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協調政策,是繼“綠色政策“之后的又一生態經濟管理策略,生態保險機制可以成為使環境損失大大降低的風險調節器與管理手段。這種直接的經濟激勵機制的應用可以作為對社會與自然相互關系調節的傳統經濟與法律手段的有益補充,也是真正能夠使得污染者支付原則得到實施的經濟手段。既保障力當地居民的合法利益,也減少了高風險的賠償損失,如果是國家結構參保,還可以進一步保障當地環保部門的利益,針對**省工業帶來的污染和生態惡化的情況來看,引入相互保險公司是**省保險業發展的當務之急,是解決**省保險生態系統中生產者不足,促進和維護保險生態平衡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論我國保險生態的動態平衡與良性循環》來源:中國論文下載中心編輯:studa0714

2.《綠色信貸困難重重生態保險漸次推行》作者:陳峰2008-02來源:華夏時報

篇10

關鍵詞:水電站建設;施工影響;生態修復

向家壩水電站是金沙江最末一級水電站,一期工程施工時間從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二期工程施工時間從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盡管有關部門在向家壩電站建設過程中規劃并實施了大量富有成效的環境保護措施,由于事物的認識是在的不斷實踐中得到深入,在施工期間不可避免的出現了不少不容忽視的環境問題,導致工程區域環境質量有所下降,生態環境出現了惡化的趨勢。

一、研究區概況

(一)地理位置

向家壩水電站位于金沙江干流下游的向家壩谷出口處,是金沙江下游梯級開發的最末一個梯級,壩址左岸位于四川省宜賓縣,右岸位于云南省水富縣,庫區涉及云南省水富縣、綏江、永善,四川省宜賓、屏山、雷波共6個縣。

(二)地形地貌

向家壩壩址區位于云貴高原與四川盆地南部丘陵地區的結合部, 兩岸山勢向下游傾斜,谷坡相對低緩,地勢開闊,地形復雜。

(三)氣候條件

向家壩庫區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內, 同時具有云南高原氣候向四川盆地氣候過渡的特點。區域內熱量充足、雨量豐沛、四季分明、水、熱也同步、夏季溫高濕度大、冬溫暖、無霜期長,有利于亞熱帶林木、農作物的生長。由于獨特的地形條件,加之地形高差懸殊,氣候的水平地帶性和垂直分布性較明顯,上游地區氣溫高于下游地區,降水則正好相反。

(四)生態環境

由于人為活動破壞嚴重,植被類型中原生植被大多破壞殆盡,現存植被主要以次生林為主。植被類型大致可分為五個類型,及闊葉林及闊葉疏林、針葉林、灌叢、灌草叢、農田植被。向家壩壩址區的植被類型主要以灌木林、草叢為主,覆蓋度高的森林植被較少。向家壩水電站施工擾動對陸生生態及水土流失的影響

1、施工擾動對陸生生態的影響

向家壩水電站工程施工對陸生生態的影響主要為:施工期間,樞紐工程建設、施工場地布置、料場開挖和渣場填筑等施工活動,直接破壞原有的地表植被,施工區占用現有植被覆蓋以后,將完全轉變為人工建筑,使原本就較為單一的景觀生態結構進一步簡單化;工程直接占用地將完全毀壞原有的植被類型,植被生物生產力將發生變化,生產量損失為 7391.53t,各植被類型損失的生產量以果園、經濟林、管草叢所占比例較大,占83.24%,農田占 12.86%。

2、施工擾動對水土流失的影響

(1)工程占地對水土流失的影響。工程占地對水土流失的影響表現在:破壞原有地表植被,降低土壤抗侵蝕力,重塑或破壞原地形地貌。在雨季,已發生濺蝕、細溝侵蝕等水土流失。

(2)工程開挖與回填對水土流失的影響。工程開挖尤其是土方明挖使原有地表植被、地面組成物質、土壤結構及地形地貌受到破壞、擾動,地表裸露,失去原有植被的防沖、固土能力;同時工程開挖回填形成的裸露地表和高陡邊坡,使其自然穩定狀態受到破壞,易產生沖刷、垮塌現象,增加水土流失量。

(3)工程棄渣對水土流失的影響。因工程建設而產生的棄渣邊坡若不采取適當的攔擋、 護坡等防護措施, 棄渣表面長時間無植被覆蓋, 在沖溝洪水和雨水的沖刷下,造成渣體沖刷、坍塌,引起嚴重的水土流失。

向家壩水電站施工占地破壞地表的統計表:

二、采取的對策

(一)陸生生態環境保護措施

陸生生態環境的保護主要包括:

1、植被保護。植被保護又包括有三個方面:(1)濕潤河谷經濟林區。濕潤河谷是水庫淹沒區“果園、經濟林、人工疏林”面積最大的植被類型。為保護好這一植被類型,并使生態保護與農業經濟協調發展,擬在云南綏江縣和四川屏山縣龍橋鄉建立濕潤河谷經濟林區;(2)營造水土保持林或水源涵養林。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植被破壞,因此防止水土流失,除了采用工程措施外,恢復水源地區的植被也是一項重要措施,在水庫上游和周圍地區建設水源保護林;(3)建設好基本農田。保持水土離不開基本農田建設,在丘陵山地上修建梯田是現在我國農村普遍采用的辦法。

2、恢復植被。主要措施為主河道兩側的陡坡上人工撒種耐干熱和貧瘠的坡柳、馬桑;沿江坡面旱地增設綠籬,減少水土流失;發展紫膠生產寄主樹;在沖刷易產生的紫色土區散播山黃麻或用山黃麻袋造林;發展大棚蔬菜,發展飼料材料種植經濟作物等。

(二)水土流失保持措施

1、大壩樞紐區:主體工程設計中以采用鋼筋混凝土襯護、混凝土襯護、掛網噴射混凝土封閉、坡面截排水溝及坡體排水、邊坡錨固、采空區回填及邊坡修整等措施加固巖體,從水土保持角度分析完全滿足防護要求,在工程施工和運行期間不會發生水土流失危害。另外,為美化環境,結合廠區景觀規劃,在左右岸均設置了鋼筋混凝土框格梁,框格梁內回填客土撒播草種恢復植被。

2、道路防治區:挖方型路段在路基兩側均設置有漿砌片石內側和外側排水溝,開挖邊坡根據邊坡坡度、長度及地質等因素采取漿砌石或網格植草或噴植植被護坡。填方型路段兩側邊坡控制在 1:1.5,外側邊坡坡腳采用漿砌片石護腳墻擋護,兩側邊坡均采用干砌石防護。

3、石料場區:工程措施包括在邊坡坡腳修筑排水型截水溝,與料場周圍布置的排水溝相連;同時為了防止平臺與平地覆土后發生水土流失危害,在平臺、平地外側干砌塊石,修建成石坎梯田;植物設計措施,為恢復植被,解決當地就近搬遷農民的耕地問題, 規劃對開采形成的平地及平臺覆土。 平地覆土后由就近遷移的農民耕種;平臺覆土后撒播草種,種植當地適生灌叢,恢復植被。

4、棄渣場防治區:工程措施:坡腳防護、坡面防護及排水處理等。排水設計采用明暗結合,渣場四周設置截排水溝;在路基礎修建攔渣壩,坡面采用漿砌片石框格梁防護,并在框格梁內覆土撒播草籽綠化。植物措施設計:因渣場的渣料主要由碎石、卵礫石等組成,缺乏土壤,因此在工程措施實施后在棄渣上首先覆土,然后撒播草種進行綠化。

5、施工營地區:在主體工程設計中,在場地平整前,根據場地地形條件,先進行溝水處理,如在蓮花池區預先進行水波溪溝水處理等,在施工營地場地平整后,在場地周邊均布設了排水設施,回填、開挖邊坡采取護坡處理,可確保施工營地邊坡穩定、不受雨水及地表徑流沖刷。另外,根據水土保持的總體規劃在工程完工后,栽種樹木,恢復植被。

參考文獻:

[1]金沙江向家壩水電站環境影響報告書[r].長沙:中國水電顧問集團中南勘測設計研究院,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