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學的各種理論范文
時間:2023-12-05 17:56:2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教育心理學的各種理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諸如英語詞的概念與其物質外殼的關系,有與漢語現象一致的地方,也有不一致的地方。如“一張書桌”的組詞的漢譯英a desk,這是典型的英漢兩種語言現象相一致的,學生學這類組詞無多大困難。但在語詞所表達的概念與外殼英語兩種語言現象不一致時,如“一袋大米”,學生往往容易犯a bag rice這樣的錯誤,又如把“不久”譯成no long,“前幾天”譯成before some day。至于“一 本英語書”用a而不用an,“幾本書”用book而未加s的現象,也是相當普遍的事情,這就是一種漢語中介心理的障礙現象。
在句子結構上,英漢現象一致的英漢翻譯干擾不大,但在不一致時,這種中介心理干擾就大了。如“這不是書”,“書在桌子”上就容易譯作“This isnot book”“Book on desk”之類。漢語詞序定冠詞和系詞等盡被“忽略”,這說明作為語言模式已基本固定的中小學生習慣了漢語觀念,處處都造成學習英語的心理障礙,急需英語教師的點示和啟發。從科研的角度看,學習英語實質上,是使英語材料在頭腦中與漢語系統接通,進而才能建立新的聯系系統的心理過程。
語感心理問題
有人認為,在中小學階段,還談不上培養語感,其實不然。因為語感本身就屬于閱讀能力所包含的諸因素的一種,只要教學大綱有要求閱讀能力的教學目的,就要遇到語感問題,因為語感是閱讀能力的根本和實質,就是說閱讀能力的高低,實質上是外語語感的強弱,語感就是對語言的一種直覺,因此,培養中小學生的語感心理,從而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是當前英語素質教育在學科教學中的當務之急。
如英語中行為動詞單數第三人稱加“s”,語感強的會脫口而出“He workshard。”而有的學生經老師反復指出,仍然忘了加“s”,可問到這項語法規則,幾乎人人都會說他知道。但一運用,語感不同的人表現就不一樣了。
又如:“We saw a bear dancing on the stage?!庇械膶W生可以馬上在腦海里出現一幅有趣的圖畫,一只熊在舞臺上扭來扭去地舞蹈,從而形象鮮明地銘記這個句子,而有的同學則要老師講解一番“see sb doing sth”的語法分析才能明白,并且記憶也不深刻,這就是語感心理成熟的程度差異造成的。因此,我們的英語教學要走出“純語法”的教學誤區,在閱讀能力和語感心理方面加大教學力度,是提高中小學生英語學習質量的一條素質教育改革之路。
遷移心理問題
遷移的基本條件,是不同技能是否具有共同的因素。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先行學習(已經獲得的知識、技能等),往往影響后續學習(學習新的知識如技能等),這在教育心理學中稱為“學習的遷移”,培養學生成熟的遷移心理素質,是英語教改中的重要課題。
如果先行學習對于后續學習產生積極影響,就是正遷移,反之就是負遷移。
在英語教學中,正確認識和處理學習的遷移,認識遷移是有條件的,有規律可循的,對促進學生正遷移心理的形成和防止負遷移的發生,是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的。
篇2
[摘 要]:新課程改革對高中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確立了人本教育的重要性與意義。本文分析了高中物理人本教育的內涵,強調其要通過創新物理教育人本觀念,探究高效的教學方法,創設良好的教育情境,構建合理的評價體系,以確保人本教育能真正服務于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
[關鍵詞]:高中物理 新課程改革 人本教育
當前,新課程改革在全國各地轟轟烈烈地展開。新課改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全體學生的創新思想與人本素養。但筆者在新課程改革的高中課堂中發現,許多物理教師因自身素質或習慣上的惰性,或對新課程人本理念的理解存在偏差,在課堂教學實踐中表現出了一定程度的盲目性、隨意性和被動性。那么如何在教學實踐中使物理教學最大限度地發揮構建人本世界的作用,值得探討研究,也是新課程理念下探索物理課程創新發展的新動力。
一、物理人本教育的內涵
人本主義起源于歐洲文藝復興,它以人為中心,肯定人的價值和力量,倡導個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反對封建神學統治下對“人性”的泯滅與扼殺,積極追求“人”的幸福、自由和快樂,肯定人是世界的中心,涵括人的個性、自由、價值、尊嚴、意志、道德、情趣、人格、態度、權利、人性等的一種文化精神和生活準則。它以“實現完整人性為基礎,以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為目標。”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的政治、經濟建設成就卓越,但國民的人本素質沒有同步進境,為構建社會人本和諧社會,為社會和人的可持續發展,人本精神的弘揚顯得十分必要,我國傳統的高中物理教育歷來有重視人本知識、基本方法、基本能力、重視教師的主導作用的優良傳統。物理知識的掌握,對學生的成長,特別是對他們的性格潛移默化的形成過程中,有比較明顯的優勢。在新時期,物理教育要以面向全體學生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根本目的,要著眼于受教育者發展和社會發展的要求,要注重于受教育者的各種能力的開發。也就是說,要重視學生的終身自主學習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我們所培養的學生物理能力不僅包括能夠理解運用教學概念和方法,組織正確的邏輯推理,進行準確有效的判斷。還應包括會處理生活常見的物理現象,會利用圖表和計算機網絡去組織、解釋、選擇、分析和處理信息,會選擇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工具和策略。
二、物理新課程人本教育的方法與措施
1.創新物理教育人本觀念
轉變物理教師的教學觀是人本教育的前提。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根據新課程理念下的學生觀和教師教學行為方式要求,筆者認為創新物理教師人本教學觀的具體要求是以學生發展為本。人本教育應關注學生的學習動機、興趣以及學習和認識物理的能力,關注學生學習物理的思想感情的變化,變“以課本為本”為“以學生發展為本”,在物理教學中不再片面強調知識的傳授,而更加注意與學生情感的交流,注意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開始從“以教師為中心”轉向師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學任務,注重教學過程中師生信息的交流,注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反對以往的“讀死書和死讀書”的“書呆子”教育,倡導“知識、技能、情感和品質”的教育學習理念。
2.探究高效的教學方法
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課型,不同的學生可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探索實踐高效的教學策略,即通過有效的互動達到教學的高效,讓學生在有目的地認識活動中通過師生共同參與,使學生主動建構知識和能力體系,形成良好的情感和態度,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自然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比如,在課堂上,對于學生能夠自己獨立解決的問題,老師無須包辦,只須做好最后的評價,像光的直線傳播、反射,分子的熱運動,超導及其應用,回旋加速器等內容,基本上學生都能夠完成相關知識的學習;對于學生通過動手實驗能夠探究出來的問題,教師千萬不要進行詳盡的示范,只須做好引導和合作就夠了;對于有一定難度,絕大多數學生無法完成的問題,教師一定要給學生搭建合理的平臺,讓學生比較順利地攀到知識的頂峰,比如牛頓第二定律、動量守恒定律、機械能守恒定律、閉合電路的歐姆定律、楞次定律等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必須注重引導和點撥的梯度。否則,就很難做到課堂教學結構的均衡,也就難有理想教學效果的實現。
3.創設良好的教育情境
人本教學環境絕非僅僅是為了博得學生的笑聲、掌聲,它在追求知識與情境兩者結合的美妙境界,使知識的吸收和情境的熏陶相結合,有利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創設人本教學環境的技巧多種多樣,要因內容、學生而異,如討論法。在分析物理概念時讓學生充分討論,亮出自己的觀點,而不是強迫學生信服教材觀點;也可以聯系學生的思想實際,采用問題法,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去認識、分析、解決問題,使學生的思維處于積極狀態。還有就是創設情境問題。教師從單一信息輸出,學生單向信息輸入的沉悶的注入式教學,轉變為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師生同步合作雙向信息交流的啟發式教學。上課伊始,教師設置情境,用高尚激越的情感,妙趣橫生的藝術語言,提供導讀的線索,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他們的求知欲,為主動地學習創造必要的外部條件。接著讓學生閱讀課文,教師設計問題,然后,通過討論相互交流,學生提出問題,找出問題解決的最佳途徑,學生通過參與教學活動,培養創新意識。
4.構建合理的評價體系
自從新課改實施以來,高中教學評價問題一直未能很好地解決。雖然高考在命題上也正在一步步地向著新理念靠近,但在操作方法上卻相對滯。因此,教師迫于高考成績評價的壓力,不得已還是傾向于使用傳統方式進行教學,要真正貫徹以新課改條件下的教學理念,就要盡快構建有效而且恰當的考核方式,建立完善的、易于操作的評價體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要把學生的正確答案當成是理所當然的,應經常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及時發現和捕捉他們的閃光點并適度加以贊賞和肯定,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在給學生個別答疑時,我們建議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一般先不直接給出答案,而是進行必要的提示。同時提出一些問題,給有疑問的同學留下一定的獨立伸展空間,讓學生在充足的學習過程中,克服困難,感受成功,在學習中感受物理學科的迷人魅力。
總之,在新的高中物理課程教學中我們應培養學生的人本意識,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終極目標,竭力弘揚人本精神和科學理念。
參考文獻:
[1]于連濤,劉偉.創新與創業教育[M].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4.
[2]楊芷英.從師范生的素質缺陷看高師院校的教學改革[J].中國高改研究,1999,(5):62.
篇3
論文摘要: 新的課程標準對初中英語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英語教學如何適應時代的發展,這是每一個英語教育工作者面臨的新問題。這次新課改將構建一個開放的、充滿生機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基礎教育課程體系。本文主要從初中英語教學的方法方面探討了初中英語教學中的幾個問題。
英語教學改革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它要求我們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對英語教學的觀念、目標、內容、策略、手段、評價等各方面進行重大改革,以適應21世紀人才培養的需要。初中英語新教學大綱提出:“當今世界,以信息技術為主要標志的全球化使外語日益成為我國對外開放和與各國交往的重要工具?!币虼?,在信息變化迅速、科技突飛猛進的今天,如何使學生學好、運用好英語,是擺在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對此我國近年來在英語教學方面,特別是在初中英語教學方面進行了較大的改革,取得了可觀的成績。但是我們看到,當前英語教學中仍存在著一些問題,急需解決。
一、當前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老式的大班教學
在我國目前的初中階段,每個班都是50—60人,我們的英語教學也就是隨堂就班。在大班,教師與學生彼此之間相互溝通的機會很少,情感聯系就會減弱,教師難以照顧每一個學生,這樣就會使少數學生有被老師和集體冷落的感覺,從而產生消極的情緒。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都很明顯,不同的需求會導致心理沖突,影響課堂氣氛,形成消極甚至是抵觸情緒,使課堂教學難以順利、有效地進行。
2.傳統的教法模式
傳統的英語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始終處于被動位置,成為知識灌輸的對象,個性潛力也被扼殺,這種狀況既阻礙英語教學的開展,又阻礙素質教育的實施。平時教師在上課時常用一張嘴、一支粉筆、一臺錄音機、一張講臺,或至多簡單地用一用多媒體,就構成了一節課。學生根本沒有獨立思考和展現自我能力的時間和機會,因變成信息的被動接收者,甚至成為“漏勺”,成為做題的機器,造成大部分學生只會做題卻不能在實際需要中靈活自如地活用英語,久而久之,他們就對英語失去了興趣。當前的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仍然受“應試教育”、“升學率”的影響,教師把持課堂的現象仍很普遍。
3.興趣轉移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的強弱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成績的好壞。目前,有不少學生對英語失去了興趣,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把學習英語的興趣轉移到其它科目上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小學先后在三、四、五、六年級開設了英語,有不少學校把英語作為“副科”。英語課的排課較多地排在下午第二、節;由于學生平時不重視英語的學習,在期中、期末考試中成績較差,故認為英語難學而過早地失去學英語的信心。
(2)部分學校在初一英語師資的配備上相對弱于初二、初三年級,有不少學校歷年來往往把有較強能力的英語教師安排在初三年級,因而形成了初一英語基礎相對不夠扎實的局面。
(3)初一教師在英語起始教學中對音標教學和如何記憶單詞上不夠重視,造成了學生單詞記不牢、不愛動口,存在畏難、膽小怕羞心理,因而失去了學英語的興趣。
二、解決初中英語教學中存在問題的對策
針對上述初中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幾個問題,我進行了客觀的分析,并根據解決問題的實踐經驗提出如下幾種對策,以供同仁參考。
1.全班分組教學
根據初中生在心理上有較強的求知欲、表現欲、求成欲這些特點,我們可以把教學班全班學生大體按座次編排成學習小組。全班學生共分成若干小組,把每組學生序列編號,注意上、中、下各層學生的組合搭配,每組設一個組長。每節課都要以小組為中心進行會話、表演、討論,最后歸納總結,這樣使每個學生都有實踐的機會,同時成績好的學生可以幫助成績不太好的學生,使其所學語言知識與能力從中得以鞏固,一舉兩得。小組展示結束后,評出優勝者并予以鼓勵。在記分時把分數分為紀律分和表演分,以便更好地控制課堂紀律。為了獲勝,學生會在每次課前自覺預習,對將要學習的內容真正做到心中有數。這樣,學生會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學習的積極性得以調動,學習的熱情得以激發,內因的決定性作用得以施展。
2.合理分配時間
在現代教學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教師進行的一切教學活動都應在考慮教學目標和教學目的基礎上,以學生的需要、學生的能力、學生的發展為出發點,以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為前提。根據心理學研究,初中生能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事物的時間約為30分鐘。依據這一特點,我們可以在英語教學中采取師半生半的時間分配,把時間留給學生操練。這樣既能使大多數學生集中注意力聽課,又有足夠的時間完成教師的教學內容,同時還能使每個學生都有展現自我的機會,而且教師可以走近每個學生,了解他們對所學內容的理解把握狀況,然后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調節教學側重及教法,為學生以后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3.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如果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而只是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币虼?,教師在加強學法指導的同時,還要注意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努力使學生保持高昂的學習熱情,這是學生今后的英語學習能否順利發展下去的前提之一。因此,英語教師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在教會學生掌握英語的同時,還要培養出學生的“愛學英語”的興趣和樂趣。這樣既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又能使他們對英語產生興趣,使他們有學英語、說英語的欲望。
4.提高教師自身素質
素質教育的直接實施者是教師。英語教師的思想素質、英語水平素質、英語教學能力素質和身心素質,特別是英語水平素質,是決定外語教學質量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人們常說,教師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備一桶水。外語教師要熟練地掌握教材,駕馭教材,掌握所授學科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與相關的學科知識,并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努力使自己成為具有創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師。
5.多媒體輔助教學
篇4
任何一門學科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對象,那么,教育心理學是研究什么的呢?有人會認為教育心理學就是研究心理學的一般原理如何在教育活動中加以應用的科學。這種觀點是將教育心理學看成是普通心理學的附屬學科,忽視了教育心理學本身的獨立性和特殊性。事實上,教育心理學并不是將普通心理學的一般原理和方法拿過來簡單地在教育領域中加以應用的學科。
教育心理學是研究人在教育過程中的心理現象及其發展變化規律的科學。
教育既包括學校教育,也包括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然而,一個人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的獲得和道德品質的形成,主要是通過學校教育實現的。因此,通常所說的教育心理學主要是研究學生及教師在學校教育過程中的心理現象及其規律。
學校教育過程中的心理現象的規律主要是指學生如何學習和教師如何教學的基本心理學規律。
二、教育心理學的性質
教育心理學做為心理學的一門分支學科,也是一門兼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性質的中間科學。教育心理學是研究學校教育情境中學生學習于教師教學的心理規律的科學,其研究對象的特殊性決定了它與教育領域中人們的教育實踐活動密不可分,教育心理學被看作教育科學體系中的一部分。在這個意義上,教育心理學更偏重于社會科學的性質。
教育心理學研究對象的特殊性,決定了它要緊密聯系教育、教學實踐,因而它具有很強的應用性,也有人因此認為它是一門應用學科。另一方面,教育心理學在服務于教育和教學實踐的過程中,也不斷地進行自身的理論研究和建設,提煉出學習、教學的各種理論,并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學科理論體系,因此,它又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學科。教育心理學既具有理論性,又具有應用性,是一門基礎理論與應用學科。
三、教育心理學的主要內容
教育心理學的主要內容概括為以下七個方面:
(一)教育心理學概述
(二)教育心理學的基本理論
(三)學習心理
(四)教學心理
(五)教學評價
(六)教師心理
(七)學校管理心理
四、教育心理學與鄰近學科的關系
教育心理學與許多學科有關,其中關系比較密切的有普通心理學、兒童發展心理學等。
篇5
關鍵詞:教育心理學 問題 對策 范式
教育心理學是研究學校教與學情境中人的各種心理活動及其交互作用的運行機制和基本規律的科學[1]。其特殊功能是將心理學研究人性特質的理論與方法轉化為教師的智慧,用于學校教學,推動教育教學改革[2]。1913―1914年桑代克(E.1.Thorndike)三卷本《教育心理學》的出版,標志著教育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而誕生。20世紀20年代,西方的教育心理學開始傳入我國,改革開放以后國內學者一方面繼續學習和引進西方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結合我國實際情況開展了一些獨立的研究。盡管目前已取得不少驕人成績,但也存在著一些實際問題。通過對問題的關注和透視,從而揭示我國教育心理學在發展過程中的矛盾,以期盡可能地尋求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對策。
一、當前我國教育心理學的主要問題及其根源
(一)內容體系缺乏系統性和整體性
我國教育心理學在初創時期主要是翻譯和引進西方的研究成果,后來許多心理學家結合我國的教育實際做了不少獨立研究。到80年代,我國教育心理學內容體系傾向于以基本理論為前提,以學習心理為主干,同時兼顧教育教學情境中其他重要的心理學問題。當前我國教育心理學內容體系中除重視學習心理外,對品德心理、教學心理、教師心理、心理健康教育等也日漸重視。但這些內容體系所包含的課題在邏輯上孰先孰后,分量上孰輕孰重,目前教育心理學家們尚未取得共識,有的偏重于學習心理,有的偏重于品德心理,還有的則轉向教學心理的研究[3]。這表明我國教育心理學體系零亂和內容龐雜的現象依然存在。我們認為,我國目前教育心理學的內容體系缺乏統一的核心,其系統性和整體性不夠,沒有建立科學研究的基本“范式”。有學者認為,這種現狀可以從三個方面表現出來:第一,內容龐雜,無統一的理論指導。教育心理學的主要內容取自普通心理學、兒童心理學、人格心理學、心理統計與測量以及各學科心理學,學科本身沒有嚴格的理論體系,研究者各自為政,缺乏聯系。第二,研究課題五花八門。從小學生的記憶實驗到中學生的思維研究,從教學技術到學科心理,從學習的神經心理學到教學策略的研究,龐雜的課題充斥著教育心理學研究領域。第三,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內容、領域和方法變化無常,缺乏相對的穩定性[4]。教育心理學的內容體系之所以難以形成相對穩定的“范式”,一方面是由于它的研究對象非常復雜。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學校教與學情境中人的心理現象,它既研究施教者和受教者在教和學過程中各自的心理活動,又研究二者在相互交往中產生的心理現象。人內心的復雜性、交往的復雜性以及教學情境的復雜性,必然導致教育心理研究對象的復雜性。另一方面,研究者的認識具有局限性。我們對一門學科的認識往往是由簡單到復雜、由零散到系統,不可能在短時期內就全部認識清楚,這決定了教育心理學的內容體系同樣有一個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此外,研究方法和手段的限制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
(二)研究方法和手段缺乏創新性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從產生之初,一直沿著兩種取向發展。一是實證主義方法論取向的定量研究。它強調自然科學的客觀方法,注重實證分析,力圖精確而客觀地用數據表達研究結果,具體方法有實驗法、測量法和問卷法等。如桑代克、斯金納(B.F.Skinner)等人的研究就屬于這種取向。二是現象學方法論取向的定性研究。它認為人的心理活動不同于自然現象,主張采用非自然的定性方法進行研究,具體表現為參與觀察、深入訪談、個案研究和教育經驗總結等方法[5]。教育心理學家皮亞杰(J.Piaget)和羅杰斯(C.Rogers)等人的研究則屬于這種取向。這兩種取向貫穿著整個教育心理學發展的始終。研究方法的創新無疑是推動一門學科前進的強大動力,目前我國教育心理學研究方法的創新還有待加強。我們幾乎沒有自己獨具開創性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大多數都來自基礎心理學,脫離了教育教學的實際。具體表現在:一方面,研究方法仍偏重于定量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受西方教育心理學發展的影響,在實際研究中定量的方法占據主要地位,并未真正將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有機結合。另一方面,研究手段缺乏現代化程度。盡管當前的教育心理學研究使用了諸如計算機等高新技術手段,但他們使用更多的是局限于數據統計和分析,在研究設計和研究過程中的使用還很有限。我們認為,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之所以出現這種現狀,具有如下原因:第一,實證主義方法論的深遠影響。自馮特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實驗室開始,實驗法等實證主義的研究取向便一直在教育心理學研究中占據主導地位。華生和桑代克等行為主義學派的教育心理學家們紛紛采用實驗法、測量法和問卷法等進行了大量研究,即使是以現象學方法論為指導的人本主義學派的教育心理學家們也仍然沒有拋棄這些定量方法。這就直接導致了我國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是以定量研究為主,顯得過于單一和陳舊。第二,研究者缺乏創新意識。大多數研究者希望矯正方法內的一些誤用而造成的不足,而學習者則只關心如何熟練運用業已成型的研究方法,兩者都沒有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思考研究方法的推陳出新。第三,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方法缺乏深入探討??v觀現在有關心理學研究方法的書籍,缺少對教育心理學研究方法的專門論述,只分別涉及到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而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多數都是借用,借用的方法在研究教育心理學現象的實際操作上存在缺陷。
(三)理論與實際聯系缺乏有效性
在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歷程上,對該學科性質存在著兩種對立的傾向:一種觀點認為教育心理學是應用性學科,它的任務在于把心理學的原理應用于教育領域。另一種觀點認為教育心理學是理論性學科,它既獨立于教育之外但又不依賴心理學的特殊性,更偏重于研究教育現象的心理學規律。這種“應用性”與“理論性”之爭,使得教育心理學在理論和實際的聯系上困難重重。目前,我國大多數學者認為教育心理學理論和應用的性質并存,并偏重于應用性[6]。盡管教育心理學工作者在理論與實際的結合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結合的程度還不夠高,具體表現為:第一,理論研究與實際應用脫節。一方面導致研究者在高?;蜓芯繖C構從理論到理論,其研究成果難以指導實踐;另一方面,各中小學教師只能從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憑經驗摸索,明知教育心理學有用,但不知如何用。第二,在教育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不顯著。教育心理學應該在教育改革中扮演更直接、更積極的角色,它除了可以用其發現的關于人類學習和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之外,還應該直接參與教育行政部門的重大決策,推動教育改革的發展。第三,學科服務范圍狹窄。目前教育心理學只是服務于學校中的教育對象,局限了教育心理學應用的廣泛性。教育是一種社會現象,它應當是伴隨終身和全人類的,不僅僅局限在學校的范圍之內。我們認為,教育心理學理論和實際之所以難以有效結合,可能的原因有:一方面,理論研究者對當前教育實際的了解不夠深入,重理論,輕實踐。他們從理論研究中發現問題,而沒有在教育實踐里思考問題,沒能看到教育實踐的實際需要。另一方面,應用工作者的理論素養和科研水平不夠高,難以從經驗上升到理論。他們忙于繁重瑣碎的教學工作,很少去認真思考教學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難以將經驗上升到理論高度。
二、我國教育心理學現存問題解決途徑的初步探索
(一)以整體的觀點研究教育心理現象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應該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的各種心理活動(知、情、意、行)相互制約、相互促進、不可分割[7]。因此,人自身是一個整體,我們的教育目標是要培養身心統一、人格健全的人,我們應該以相互聯系的整體觀點來研究教育心理現象,反對把心理現象孤立起來進行研究。例如,我們不僅要從認知的角度研究學習,也要從動機、情感和意志的角度,在整體上把握學習的本質;要在整體上研究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和自我監控技能在不同的學習情境中的有機結合等等。
(二)建立教育心理學內容體系的基本“范式”
第一,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相結合,橫斷研究與縱向研究相結合。定量的研究方法可以使我們的研究客觀化和精確化,但是教育心理現象不僅僅表現出不相容,更多的是相容[8]。因此單純使用定量方法并不能有效解決教育心理研究中的問題。定性的研究方法強調在自然情境下由觀察者參與體驗,并最終獲得和解釋關于研究對象深度信息的研究方法[9]。定性研究能夠使研究者產生更多的新思維和新假設。但是定性研究對觀察者的素質要求過高,主觀性強。因此,我們應將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結合起來,力求創造出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如區間估計和模糊數學等等。第二,增強研究手段的現代化,提高研究效能。傳統的研究方法要繼續保留,同時應該利用新技術來創造新的研究方法。高科技的迅速發展不僅為數據處理和分析提供了極大方便,也為定性研究提供了許多新的支持。比如在運用調查法時,可以借助網絡技術,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調查的取樣豐富,操作更經濟、便捷。
(三)建立理論和應用層面的教育心理學
我們強調教育心理學理論和實際的聯系,并不是主張放棄基礎理論的研究和構建,一味地追求“實用”,相反,在強調應用的同時,也絕不排斥那些跟實際相結合的理論的研究。理論對實踐具有不可忽視的指導作用,不重視理論的研究就會盲目實踐。要解決理論和實際難以緊密結合的矛盾,我們可以建立起理論性和應用性相結合的教育心理學。理論性教育心理學著重研究教育教學情境中的基本心理規律,為解決教育教學中的理論問題提供科學的依據。應用性教育心理學著重研究如何將理論用于實踐,解決學校教育教學情境中的問題,為理論性教育心理學提供研究課題和內容。
參考文獻:
[1]張大均.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6.
[2]張春興.現代心理學[M].臺北:東華書局,1990:1.
[3]張愛卿.20世紀我國教育心理學發展的回顧與展望[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8,(3).
[4]葉浩生.21世紀教育心理學的十大研究方向[J].教育研究與實驗,1997,(1).
[5]張春興.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34-36.
[6]章澤淵等.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3.
[7]段蕙芬等.我國教育心理學的發展與趨勢[J].教育研究,1994,(1).
篇6
早在20世紀初,西方心理學家就開始專注于研究教育與心理學之間的關系,以桑代克為代表的一批心理學家對教育學與心理學進行了最為深入的研究。桑代克所著的《教育心理學》就是第一本講解教育學心理學之間關系的著作,我國也對該書進行了翻譯,并形成了具有中國教育特色的教育心理學體系。桑代克在他的書中分別對人性與心理進行了全面的論述,并對心理學教育的觀點與發展方向進行了歸納,后期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方向和內容與之大致相同。所以,我們可以將其看作教育心理學的開山之作?,F如今,教育心理學得到了深入的發展,它的研究并不局限于心理學在教育界的作用,研究課題方面也開始變得多種多樣。它已經將研究方向深入到教育心理學對社會教育的影響,將原本理論化的觀點進行社會實踐,從而對教育心理學理論的正確性進行檢驗。這種實踐行為也促進了教育實踐活動的推廣,有著重要的影響意義。
2.教育心理學獨立性發展
在20世紀前期,教育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從心理學體系脫離而出,但缺乏心理學理論的支持,教育心理學開始變得空洞起來。值得慶幸的是,這種發展模式并沒有持續很久,意識到這個問題的教育工作者開始自覺擴展教育心理學內容,并盡可能地脫離課堂式、說教式的教育,使教育心理學走進社會,從而實現了教育心理學與社會心理學這兩大心理學的最廣泛的結合。這就是所謂的教育心理學的獨立發展時期,該時期的教育心理學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它不斷涉及新的領域,提高教育心理學在社會中的地位,使它不再僅僅是心理學的一個分支,而是作為教育學與心理學兩者結合后的一種服務于校園與社會的實踐性學科。
3.教育心理學研究課題的變化
我們可以從各種學科研究課題的變化上看出其研究重點的改變,這種改變有時候是方向性的改變。其中作為這一領域的代表人物,維特羅克提出了他自己在教育心理學上的理解,他將教育心理學從單一的理論研究轉變為實踐教學,這種不同于傳統的教育方式在推廣初期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教師既是參與者,又是傳播者,學生既是教育對象,又是試驗對象,這種復雜的關系能否得出正確的結論本身也是一個問題。所以,后期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課題開始向教育工作者的自身能力與教育對象的學習方法方面進行轉變。我們以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的教學改革為例,在傳統教學過程中,單純的理論知識的學習使得很多學生理論豐富,但實踐不足,導致學生無法在畢業后直接進入心理醫學領域獨立工作。所以,針對這種情況,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將真實的心理疾病案例引入課堂教學,這種更為直觀形象的教學方式為學生提供了實踐的機會。這種實踐性的教育模式在豐富了課堂內容的同時,還培養了心理學專業學生的獨立性。因此,傳統心理學的純理論研究方式向實踐教學研究轉變是非常有必要的,而這種轉變必將是成功的。
4.教育心理學啟發與影響
教育心理學自20世紀初發展到現在,無論是從理論教學到互動式實踐教學,還是從單純的心理學到教育學與心理學的統一,都對社會有著不同的啟示作用。受這種啟發影響最大的是教育界,以美國教育界為例,加德納就曾對美國教育進行過批評,他認為教育要結合文化,文化的豐富性和包容性直接影響到智力的發展,早期美國對外界文化,尤其是中國文化,采取排斥的態度和政策,導致美國民眾無法了解中國,更不用說對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進行深入的了解。這種在心理學界對美國政府的批評直接影響到了美國政府對中國的態度,之后美國逐漸放開了對中國文化進入美國的限制,將中國文化作為美國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美國也通過對這種文化的包容和學習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這也是心理學家運用心理學對教育事業的貢獻,對政府決策進行影響和啟發。
5.總結
篇7
中專院校開設幼兒教育心理學這門課程,就是以培養學生實際的能力為目標,通過理論知識的學習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目標一體化發展。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重視課本的理論知識,讓學生系統地掌握幼兒教育心理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還要教會學生在幼兒教育實踐中能夠充分運用這些原理來分析幼兒教學活動,做到充分運用學習理論去分析幼兒學習活動中產生的心理現象、特點和規律,做到有效地指導幼兒學習與發展,引導學生嘗試解決幼兒學習和指導中的實際問題。教師要教育學生不僅要掌握基本的理論知識,還要將理論知識實際運用到指導幼兒教育活動的實踐中,做到理論與實踐相互依賴、相互共存。
二、充分運用計算機技術,豐富課堂活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幼兒教育心理學知識不僅具有很強的抽象性、理論性,還伴有一定的枯燥性。作為學生很難運用抽象、形象的思維來理解這門學科,所以,部分學生就失去了學習這門學科的興趣。對于一些死記理論知識的學生又無法做到用理論知識聯系和指導實際,所以,部分學生就會產生學無所用的錯誤想法。讓學生建立起學習這門學科的興趣是教師教學的主要責任和目標。只有建立對幼兒教育心理學的興趣,才能做到主動學習、積極好學。所以,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改變傳統盲目灌輸的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先進的教育方式;改變單一的教學模式,充分運用先進技術。教師要利用計算機設備進行輔助教學,將幼兒教育心理學的理論知識通過多媒體途徑進行展現,改變生硬的知識為靈活生動的圖片、動畫、影片等。通過對抽象的內容具體化、復雜的知識簡單化、死板的內容生動化,激發學生探知和求索的欲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有效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三、利用信息技術參閱已集成的資源庫,借鑒和創新,實現幼兒教育心理學教學資源的互通與共享
信息技術應用于教育行業為教育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契機。信息技術帶動了教育的現代化模式,推動著新型教育模式的發展,為教師的教學發展提供了資源整合的服務平臺。信息技術的充分利用促進了教學資源與學習資源的信息化,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優化過程。在幼兒教育心理學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網絡平臺獲取更多的教學資源,借鑒優秀教學的案例,吸取他人教學模式的經驗,通過網絡的共享與利用,豐富自身的教學資源與教學經驗,構建科學合理的教育心理學理論體系,從而實現課程教學的豐富性。
四、創設真實情景,充分運用情景模式加強學生的深刻記憶
篇8
關鍵詞:教育心理學;教育技術學;現代教育
教育起源于社會的生產勞動,目的是使人們具有與社會生產活動相適應的知識和能力,能夠適應社會生活。伴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發展,信息時代的到來使得社會生產力、生產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尤其是互聯網的出現和普及使得信息廣泛流通,帶來了社會經濟結構甚至政治結構的變革。隨著社會生活的變化和發展,教育心理學隨之出現、發展并逐漸成熟??茖W技術的發展對于教育領域的沖擊是巨大的,我們必須根據教育心理學的發展特點,充分的利用好技術這一手段來促進教育的發展,促進教育心理學的完善。
1慕課視域下的教育心理學
隨著網絡教育的興起,幕課時代的到來對傳統授課方式產生了很大沖擊?;ヂ摼W共享技術的發展使得慕課教育讓全球優秀的教師資源得到了共享,但也使得學生對于傳統課堂的興趣大大降低。目前來看,幕課教育更適合于成年人等自制力比較強、目標明確的人去學習。當代的建構主義就強調要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強調學生的自我探索,因此這更加側重學生的自我約束能力。網絡教學平臺,同當代建構主義的核心思想很契合,學生自主的去尋找自己需要的資源沒有任何約束。對于早期的兒童,這種自主的學習還不完全適合。因為兒童的自我約束能力比較弱,需要成人去引導約束。技術的發展讓兒童的生活豐富了起來,首先從當下來看,技術改變了兒童的經驗來源。在信息還不是特別發達的時代,兒童的經驗主要來自于對生活的感知,一般來說,家長、老師、同伴是兒童觀察學習的主要榜樣來源,但在當今社會,電子產品已經深入每個人的生活,其對兒童乃至青少年的觀察學習和行為塑造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2教育心理學與教育技術學結合的必要性
技術改變著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節奏,當下電子產品對于兒童的吸引力之大,非常值得我們去探討,我們會發現真正優秀的教育技術,是在能夠引發兒童興趣的基礎上,讓兒童獲得更進一步的知識和發展能力。所以當我們將技術引進教育的時候,必須還要注意到人發展的階段特性。根據階段成長的不同,去合理的發展教育技術。建構主義的知識觀非常符合信息時代知識爆炸性增長的特點,我們的知識幾乎每分每秒都在更新換代,知識不再是問題的最終答案,我們需要學生自主的去判斷去思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找到每個人的價值,尊重每個人的知識經驗和發展水平。在如此龐大的知識系統下,各種學習之間相互連接著,所以合作學習互幫互助是這個社會的生存法則?;谝陨蟽烧咧g的聯系,如何將兩者結合,更好的去發展教育呢?教育心理學急需去跟這個時代進行結合,因為隨著科技迅速發展,我們的教育心理學還沒能及時跟進。成長環境的差異決定了現在的兒童跟以前的兒童行為方式、思考方式等的不同,因此迫切需要我們去了解現代兒童的心理活動,以此來更好的指導我們的教育發展。去探索現代的電子科技對兒童適不適合?怎樣的教育方式更適合他們成長?怎樣才能更好的利用技術去改造教育?只有明白了我們的教育對象他們的心理活動以及思考方式,我們才能根據他們去打造更好更有效的教育模式和技術。
3教育心理學在教育技術學中的應用
教育心理學理論對于現代教育教學的作用與應用可以拓展到多個領域。通過教育心理學可以更好的實現當下的教育改革,比如對自我意識與學習動機的研究,對個性發展、師生關系、成功與失敗的歸因理論的研究,對課堂行為與管理基礎理論、個性差異教育理論等的研究,這些都為我們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比如教育心理學可以為翻轉課堂的應用提供教育理念、課堂結構、教學模式、教育評價、考試模式等方面的研究理論。
參考文獻
[1]葛玲芬.教育心理學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4(6):39~41.
[2]楊芷英.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研究綜述[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7(11):70~77.
[3]胡珊,邢濤.慕課視域下“教育心理學”課程教學[J].現代教育技術,2015(6):78~82.
篇9
由于每個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學習能力、理解能力都存在著差異,教師僅僅依靠學科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需要更多更好的運用心理學知識,科學合理的去因材施教,提高工作效率。在大學的輔修課程里,有關心理學基本理論知識的課程,而作為教師,站在一個教書育人的知識傳授者的角度上,我們學習教育心理學時,在準確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之前,首先要保證我們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試問一個心智不健康的教師,又怎么成為一名瘦學生愛戴的好老師呢?教師應該具備比普通人更良好地心理素質,健康的心理素質除了能促進生理健康以外,更與工作主動性、效率息息相關,只有處在良好地心理條件下,才能發揮工作最大潛能,取得積極地工作成果,教師的心理健康首先表現在有健全和高尚的品德,教師的言行對學生有很大的影響,在給學生傳授學術知識的同時,也不能忽略了自身的品德修養。
二、教育心理學的學習對教師和學生起到的重要作用。
從心理學角度去看,高校教育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去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的過程,這其中包括知識學習的掌握,思想品德及人格的塑成等等,一個學生的心理情況、人際關系、朋友圈以及生活狀況都會對學生本人的心理健康成長產生深刻影響,它往往會關系到學生的成才與前途,教師在施教過程中的一言一行也會影響到學生,試想一下,一名本性樂觀開朗、積極向上的孩子可能由于老師對他性格片面批評而變得沉默寡言、悲觀墮落。教師了解了學生心理的特點和個性發展,就可明智地結合教學內容、教學對象、教學材料、教學環境,將其轉變為具體的教學程序或活動。例如,根據對學習動機的規律的研究,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采取創設問題情境、積極反饋、恰當控制動機水平等手段,來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功機;依據學習遷移的規律,可以在教學內容的選編、教學程序的安排等方面采取措施,促進遷移,使教學產生最佳效果。在學校的素質教育學習中,教師扮演的不僅僅是學習上的良師,更是生活中的益友,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尊重學生的感情,是我們教師工作的重要方面,所以教師作為伴隨學生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角色,具備出色的心理學教育能力就顯得非常重要。通過學習教育心理學,有助于提高師資水平,提高教師解決教育實際問題的能力,有助于教師更加深入地了解學生,提高教育教學的針對性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教育心理學有助于進行教育教學改革,有利于更好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工作,搞好教書育人,并把教書育人提高到更科學的高度;同時有利于教師總結工作經驗,自覺開展教育科學研究。
三、教育心理學未來的發展與我們教師的發展息息相關。
篇10
關鍵詞:美術教學;研究對象;研究任務
一、研究對象
美術教育教學心理學,是以普通學校美術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互動行為為對象,研究教學情境中的各種心理表象及其發展規律。它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研究美術教學中學生的心理活動,包括學生在美術欣賞過程和美術創作過程中的心理活動以及在學習技能和理論過程中的心理特點等,從而找出教育者在美術教育影響下形成的思想情感、道德品質、個性、智力發展等方面的心理規律,用以指導教學活動,以促進美術教育教學理論的科學化變化。
美術教育教學心理學既是教育心理科學的一門獨立分支,也是美術心理科學的獨立分支。因此,對于美術教育心理的研究,有人認為它與教育心理學研究的對象沒有太大的差別,只是對象更加具體化。
我們認為,美術教育教學心理學,既不是簡單地應用心理科學理論知識來解釋說明美術教育教學現象,也并非把美術教育教學過程當作心理活動的一般過程,而是要揭示在美術教育教學情境中,美術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在美術教育教學影響下,學生的心理活動及其發展規律。
美術教育教學心理學,一方面與兒童教育心理學、發展教育心理學、生理教育心理學、社會教育心理學等心理學的分支有著密切的聯系與交叉,另一方面也與美術教育心理學、美學、教學論、美術教材教法等學科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它主要是在美術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理論的基礎上,密切結合美術教育教學實踐,綜合這些學科的有關知識進行高度的概括,形成自己獨特的理論體系。美術教育教學心理學體現了美術教育科目與心理學科目的交叉,體現了基礎科學與應用科學的結合。
二、研究任務
研究特別對學生美學創作和鑒賞中感知力和觀察力的培養作了探討。簡要介紹了有關感知與觀察的定義及其與思維的關系,并提出了對學生在美術學習中的感知與觀察進行研究的目的和方法,在分析一般美術活動中的感知與觀察的心理過程及美術活動過程中感知與觀察特點的基礎上,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出發,分析了學生美術學習中的感知與觀察的過程及特點,提出了在美術學習中,學生感知與判斷力的發展所遇到的困難,從學生美術創作活動探討中學生感知力與觀察力的培養,從學生美術欣賞方面探討中學生審美感知力與觀察能力的培養。
首先,探索創建本學科的知識體系理論概念,促進心理學和教育學的全面發展。美術教育教學心理學作為獨立學科,在我國尚未形成完整的、統一的科學體系。譬如從時間鏈上看有幼兒美術心理、小學生美術心理、中學生美術心理的研究等,從空間鏈上看有美術教育教學目標論、美術教育教學模式論、美術欣賞教育教學心理、美術創作教育教學心理、美術表現教育教學心理等。這些方面研究的成果,勢必為構建我國美術教育教學心理學奠定了基礎。
其次,指導美術教學的過程實踐,為美術教學的過程實踐提供科學觀點、知識結構及方法、技術,為美術教師科學地、有效地解決美術教學過程實踐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提供依據和參照。
三、研究方法
1.方法論原則
(1)認識和實踐相統一的方法
哲學認為,世界是可知的,在紛繁復雜的現象背后必然存在某些規律性的東西,這些規律性的東西是可以認識、可以預測、可以控制的。而認識必然以實踐為基礎,在歷史地展開實踐活動中認識、預測、控制對象。
(2)歷史和邏輯相統一的方法
邏輯可以避免概念的雜亂堆砌,它要求有序地揭示概念、范疇的內在必然聯系,歷史的東西是在已往時期發生的發展歷程。時間是有先后順序的、不可逆的,所以具備歷時性發展過程的對象都有它的歷史。歷史不僅是指已經發生了的事實,還包括活動著的正在展開的過程以及未來進行的可能性事實。
歷史和邏輯相統一的方法不是歷史自然過程具體事實的描述,而是從宏觀的歷史結果上判斷事物的發展規律,消除了偶然因素及人為因素對客觀歷史發展的影響,拋開了歷史的具體細節描述,擺脫了偶然性和歷史的外在形式。正因為如此,才可以對美術教育教學心理學有完整的認識,使對它的預測、控制成為可能。
美術教育教學心理學的宏觀研究是在方法論原則的指導下進行,它的具體研究方法則是多層面、多視角的,既包括學科的方法,又包括經驗的描述和理性的概括。
2.學科的研究方法
(1)心理學方法
心理學其實與科學的發展方向是一致的,實驗心理學的方法在美術教育心理學的研究中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主要是測定美術教育的效果,總結美術教育的經驗教訓,尋找達到美術教育目的的有效方法和途徑。實驗方法較側重生理的層次,不能說明美術作品的文化內涵和價值。對于這種實驗心理學的方法,前人曾經說過,任何人都無法從光波和聲波的物理測量中準確地推斷出它們可能產生的和諧的或沖突的效果。實際情況是相當復雜的,它所涉及的心理因素實在太多了,所有這些都構成了以物理學為基礎判斷顏色或音調的和諧效果的嚴重障礙。因此,實驗心理學的方法不是唯一的,要把它和其他的方法對比結合使用。
(2)社會學方法
社會的文明狀況決定著美術教育教學心理學的規模、水平,精神文明建設對美術教育心理提出目的、任務和方向性的要求,美術教育教學心理學要致力于這些任務和要求,在這一過程中不斷發展和完善。同時,美術教育教學心理促進個體審美能力和知識經驗的培養,使人建立理想的、科學的、自我實現的人生,這有助于個體融入群體,使人際關系走向和諧,最終促進社會的有序發展和精神文明的建設。
(3)美術學方法
美術作品是以意象形式存在的,它通過感染接受者而不是理性地說教來發揮作用,接受者在接受過程中必須以自己的情感經驗模式去解釋、體驗、玩味,不能有標準化的答案。因而,美術教育教學心理學在重視教育的形式、方法的同時,還必須通過交流、平等和富有感情,從而使廣大的學生不僅可以在技能水平上得到提高,還可以在思想水平和心理素質方面得到發展。
(4)教育學方法
美術教育教學的發展形勢還會受到當時的國家政策和法律法規的影響,尤其是對教育思想的改變。在封建社會的科舉制度下,念圣賢之書、培養符合封建倫理的順民,是國家的教育導向,因而,美術教育是封建正統教育的附庸和點綴。在當今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下,它對社會發展的作用日益明顯,對人們的認知要求已經成為時代的重大課題,這就為美術教學教學心理學方面的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制度保證。
所以,研究施教者所應具備的能力要求,受教者所應具備的素質,教育媒介所應具備的特殊形式,其運作的過程、推動、調控等,都是教育學方法要探討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