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主義知識觀范文
時間:2023-12-05 17:32:1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現代主義知識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7-0103-01
一 我國現階段高中政治課程的現狀
我國長期以來都以“課程是知識或學科”的課程觀來組織教育教學活動。在現代課程改革中,大致的思路是批判繼承“課程是知識或學科”的課程觀,提倡“課程是經驗”的課程觀,后一種課程觀強調了學習的主體性,更加強調了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作用和地位,新課程的實施要體現學生的生活經驗,教師就必須轉變其知識觀,開發本土的課程資源甚至是鄉土的教材,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從生活中獲取學習的經驗。在學習的過程中,它也改變了依據單一學科知識的授課方式,更能體現綜合性和交叉性,學習的經驗是多元的、綜合的,而不是單一的或者是指定的,所以其更具有生成性、塑造性。
關注課程是經驗的課程觀就不能不提到后現代主義的知識觀,后現代主義對于教育中知識的理解,更強調內在的主觀建構,而否認知識的外在客觀性,否定真理作為知識本質的存在,否認基礎主義的概念圖式和理論體系,倡言返回常識世界和日常生活世界,主張師生的平等對話,在教育過程的個體間以及個體和群體間的互動,個體對生活意義的理解、詮釋和創造,重敘事而不是抽象概念符號的解析。
高中政治課程改革也吸收了一些后現代主義的思想,如放棄了以往以統一尺度對課程內容進行界定,實現課程內容標準的層次化。原有的高度集中制課程管理政策不適應地方、學校、學生的差異,不利于利用當地的課程資源、不利于調動學校自身的積極性,不利于形成學校特色,不利于學生多方面的豐富個性的培養。高中政治新課程的編制充分考慮了學生學習水平的差異和學習興趣的不同,依照學生未來發展的方向和學習水平設定了多種課程的內容標準和實施與評價的標準。后現代主義關注本土知識、關注學生生活、關注正式課程和學生所獲得的課程之間的落差,這對我們的課程觀有很大的啟發,給高中政治課堂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決問題方式。
二 后現代主義知識觀對高中政治課程的影響
高中政治課的教學改革中,知識與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始終是其中的重點,拋開其他影響因素,單從學生的角度來思考高中政治課的實施,就必須考慮到課程的設置和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以下將從課程的設置和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兩個方面談談后現代主義知識觀對高中政治課教學的消極影響。
課程的設置一直是教學中的重點,無論哪種課程觀都遵循一定的價值取向,強調通過一定形式的課程設置來實現教育教學目標。高中政治課的教學改革中,德育始終是課程設置的重點,目的是引導學生積極地認識、體驗和身體力行,以形成學生良好的品德和自我修養。后現代主義否定知識的本質,以道德相對主義為理論基礎,它認為每個人都具有自己的價值觀,價值就是相對的,是可以隨著個人的經驗而變化的。后現代主義認為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和其他學生不應該對某人的選擇進行明確的是非判斷,后現代主義不承認在當今社會有一套人們所公認的道德原則,因此它主張價值觀是不可教的,應該尊重別人的價值觀。在去中心化的價值觀下,課程的設置會存在著很大的變數,無法做到穩定的課程設置和實施,這對以學校為單位組織的教學來說是一個巨大的災難,它不利于以社會主義價值觀為指導的高中政治課堂教學的實施,也不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學生的身心發展是教學的起點也是目標,高中政治課程是促進青少年在道德、思想、政治方面實現社會化的關鍵因素,高中政治課承擔的功能目的之一就是引導青少年健康成長,使他們具備能夠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品質。后現代主義知識觀倡導學校文化、學生文化的主動性,它一方面有利于學生主體性的發展也有利于教師的教學自由,另一方面卻消解了教師、知識的權威,傳統的師道尊嚴固然不甚合理,但教育要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適當的教師權威是必要的。后現代主義“沒有人擁有真理”的反本質主義則從根本上消解了教師、知識的權威,也消解了高中政治教育的意義。在沒有既定真理、權威的前提下,反本質主義的批判就是一種混亂,一種真正的自大和反叛,這對于學生的身心發展也是很不利的。政治教師不能以課程的開發者和建設者來組織教學活動,就無法實現其教育目標,更談不上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了。
三 結束語
后現代主義不僅僅是一種知識觀,更是一種人生觀、一種社會觀,其思想有一定的啟發意義,但其反本質的巨大顛覆思想必然與其美好人性的追求背道而馳。一個否定本質追求的人必然不是一個理性的人,一個不能取得共識的社會,必然不能保證社會的自由,高中政治課程擔負著學生品德教育的任務,如果沒有清醒地意識到這一點,后現代主義知識觀給高中政治教學帶來的災難將遠遠大于其啟示。
篇2
關鍵詞:現代建筑;深基坑支護;施工管理
中圖分類號:TU71文獻標識碼: A
1、深基坑工程特點
隨著城市中的高層和超高層建筑的大量建設,深基坑工程也越來越多的應用到建筑施工中。特別在上世紀90年代,深基坑的工程問題已成為我國建筑業的焦點問題之一。其基坑工程的規模、分部、數量急劇增加,特點主要如下:
(1)基坑工程技術和許多的因素緊密結合并綜合應用。比如場地的勘察基坑施工、設計、監測等現場管理都會有著相互的影響。
(2)建筑逐漸的想高層化的方向發展,而且基坑工程也向著大面積、大深 度的方向發展,有的寬度和高度甚至有百米,這樣會給施工的支撐系統造成很大的難度 。
(3)基坑支護工程事故頻多,所以要考慮地質條件的影響。無論基坑深淺都會造成頻發事故并給國家建設造成無法估計的損失,甚至影響著居民的安定生活 。
(4)基坑支護的形式具有著多樣性,同時還具有各種優缺點和其適用范圍。類似的地質條件也可以使用不同的基坑支護結構形式,需從各個方面進行比較選出最適合的。
(5)工程的地質條件變的越來越差。城市建筑施工不像核電站、水電站一樣能夠在地域寬廣的場地進行施工,選擇好優越的施工場地需要根據城市的規劃進行。這種地質條件較差的情況在一些沿海城市顯得格外突出。在高水位、土多以及其他一些復雜的條件下進 行基坑開挖 是非常 容易發生基坑失穩、土體滑 移、坑底隆起、樁體變位、支擋結構的嚴重漏水、流土現象等以至破壞建筑物、地下結構和線管的安全性能。
2、深基坑支護技術韻要求
在實際的工程中,為了確保其深基坑施工,支護結構必須經過科學的處理與設計,并使用合理安全的支護技術舉措。建筑工程的深基坑支護技術,主要的作用是將基坑挖土的時候 能夠把水和土擋住,保證基坑的開挖或周圍基礎施工的安全,對周圍建筑物、地下線管等都不得造成影響。支護結梅經常是臨時的結構,在整個建筑工程完工之后,也會隨之消失。所以,深基坑支護結構不但使工程順利施工、保證基礎安全,還能夠提高效率,減少施工成本。
深基坑支護技術的基本的要求有:具有較為先進的科技,簡單的構造,可靠的承受力, 基坑的圍護體系可以起到真正的擋水擋土作用,基坑的四周邊坡具有穩定性,基坑周邊的建筑、底線線管還有道路等不遭受影響,在施工期間不要出現土質的變形、坍塌、沉陷或者移位造成的危害,基礎施工中要通過排水、降水、截水等其他的措施,可以在地下水位之上進行,并且保護環境,經濟需合理,施工安全也要得到保證。
施工的檢測內容:需通過使用預應力錨桿來對支護結構的位移和坡項的沉降、地下水的水位、接近建筑物還有街道周圍的水平位移來進行檢測。在進行施工的時候,要堅持一天一次的進行檢測,在基坑開挖完畢之后,且在變形減少時,才可以進行適當的把檢測次數給減少,但是不能完全的不給予檢測,要一直到支護工作完成為止。而且在開挖過程當中,基坑的頂部側向位移要比開始開挖的深度高于2 5%,此刻就要加強觀察力度,并且及時的采取措施來利于支護加固度。如果發現深基坑的頂部移位超標,地面會出現很大的裂縫,再錨樁支護的部分用補打錨桿的辦法補救,在土質釘墻處盡量用加密型土釘,或者采用預應力打 入土釘的辦法給予解決,以防事故擴大。
3、施工過程中的深基坑支護
3.1施工前期準備
施工前期一定要先做好充足的準備,在項目開工前要制定專業的項目施工方案。并且 同時需及時的向上級報告。為了可以有效減小中間的時間差,監理過程一定得緊緊抓住審批回復并按 時退回到施工單位。緊接著,施工單位需要把簽署的文件下達到每個工作人員手中,這樣施工工作才可以正式的進行開始。為了可以有效的讓工程施工的整個過程出現的問題得到行之有效的處理解決,需要安排專業人員進行檢修找到解決方案。還需在施工前期記錄各個部門工作人員的聯系方式,以便于之后產生的各類問題及時的做出有溝通交流。
3.2對施工過程加強控制
在工程的施工期間,要把安全施工和工程施工質量進行非常嚴格的控制。對每一個的施工人員都必須進行生產施工的質量意識和安全知識的培訓。對于深基坑支護施工單位的技術負責人和安全人員要向在場的所有人進行安全交底。同時,還要嚴格的依照深基坑支護設計方案和組織設計與技術交底等地方進行施工。
4、建筑工程當中存在的深基坑支護問題
4.1 深基坑復雜的環境
在設計的過程當中,要根據所提供的材料進行支護設計,但是因為環境條件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不可能顧慮到實際建設中碰到各類問題,由于地質的調查覆蓋程度不高,現實之中的涌水地層和軟弱地層有可能偵查不到,所以在實際的施工中要多加的預防意外發生,實施既定的預防措施,保證施工支護質量安全順利。
4.2施工和設計不達標
由于設計工作者對施工的認識不足或者一時大意疏忽,在邊坡施工設計的時候必然會存在一些問題。這種情況雖然很少發生,但是也是相當關鍵和重要的。其中主要的就是施工方在施工時,沒有按照設計初衷和有關的規定要求,比如噴射混凝土養護時,混凝土沒有按照要求給予合適的養護,沒有達到建筑設計的剛度要求就直接進行深基坑支護建設,或者是土釘支護的過程中,錨桿沒有到達設計強度等等問題,都是經常性遇到的。同時,對邊坡面處理也不恰當,無法達到要求的標準,以及施工方的負責人急功近利,基坑的正確的施工工序步驟要協調工作,不得盲目追求施工的進度,一味趕快,這樣會給建筑的支護帶來各類的 安全隱患。
4.3地下水對深基坑施工影響
在深基坑施工的支護與開挖中,地下水具有重要的影響,必須給予足夠的對待重視, 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伴隨深基坑的開挖深度不斷的增加,很多地方的基坑都會達到地下水位并且受著地下水的干擾,尤其是地下水位高的地方,以及在粉砂類地基中,經常性的會有地下水滲透 的災難,很容易的給基坑施工帶來工程上的危險。對于這基坑支護中的地下水上涌、滲水現象,需要提前的進行安排。
結束語
近些年來,為了可以適應當今建筑業突飛猛進的發展,我國深基坑支護技術也在不斷取得進步,其在設計與理論以及施工當中逐漸建立其一套較為完整的技術理念和實踐經驗,適應各種條件下的施工要求以及進行不斷的完善與改革。設計者唄施工熱源都要不斷的對成果進行論證與比較,不斷的改進調整,并逐步的實現具備有更加高科技的水平能力,從而加速我國建筑業的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篇3
在國外一項研究中,科學家將學生分成兩組,其中一組連續10周食用豆漿、豆腐等黃豆制成的食物,與另一組沒有吃大量黃豆制品的學生相比,他們的記憶力測驗成績進步而且反應也變得更快。專家介紹,黃豆制品中含有植物雌激素──異黃酮,對促進記憶力、預防失智癥有一定幫助。
治療牙周病可改善肝功能
日本一研究小組日前報告說,非酒精性脂肪變性肝炎患者攜帶牙周病致病菌的比例是健康者的近4倍,通過治療牙周病,能夠大幅改善肝功能。
雖然此前的研究表明牙周病與心臟病和腦中風存在一定關系,但是發現其與肝炎存在關聯還是首次。研究小組負責人說:“為避免脂肪肝發展成肝炎,保持口腔衛生非常重要。”非酒精性脂肪變性肝炎患者無明顯飲酒史,但他們的肝臟切片在組織學上的變化與酒精性肝炎很相似。在日本,每3名成年男性中就有一人是脂肪肝,其中10%至20%是非酒精性脂肪變性肝炎。橫濱市立大學和大阪大學的研究小組在調查102名非酒精性脂肪變性肝炎患者的牙周病致病菌時,發現約有52%的人攜帶這種致病菌,這一比例是健康人的3.9倍。研究人員讓肥胖的小鼠感染牙周病致病菌,3個月之后,它們的肝臟平均變大至原有水平的1.5倍,肝炎癥狀也有所惡化。
研究人員還對10名同時患牙周病和非酒精性脂肪變性肝炎的病人進行治療,清除他們的牙石或用抗生素抑制牙齦炎癥。3個月后,這些患者的肝功能指標基本都恢復正常。
空氣污染增加心梗風險
法國研究人員綜合以往多項研究結果得出結論,呼吸受污染空氣幾天后,人們罹患心肌梗塞的幾率會增加。
研究人員發現,空氣污染地區居民患心梗的幾率普遍稍高。這些污染緣于工業生產和交通運輸,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碳、二氧化氮和非常小的灰塵顆粒。研究人員查閱以往34份相關研究報告,這些報告的研究對象人數從400人至30多萬人不等。結果發現,每立方米空氣污染物濃度增加10微克,這一地區居民一周后遭遇心梗的幾率增加1至3個百分點。
科學家們指出,人們呼吸受污染空氣后,污染物的細小顆粒會抵達肺泡并隨血液流動運至心臟。污染物還可能影響血管的擴張和收縮能力,進而影響血壓。
輕度脫水影響情緒思維
美國一項新研究顯示,即便是輕度脫水也能導致人們在情緒、思考能力和生理等方面出現變化。研究人員因此建議人們保證身體水分充足,避免脫水帶來的負面影響。
美國康涅狄格大學人類行為實驗室的研究者指出,輕度脫水是指體內水分流失約1.5%。研究者為相關試驗招募了26名男性志愿者和25名女性志愿者,他們的平均年齡分別為20歲和23歲。這些健康的志愿者按要求進行運動,造成身體輕度脫水,然后由研究人員評估他們的警惕性、注意力、反應時間、學習能力、記憶力和推理能力,并將這些評估數據與志愿者正常情況下的測試結果進行對比分析。
研究人員發現,輕度脫水會給人們的情緒帶來負面影響,而且無論人們是否進行劇烈運動,輕度脫水都會造成同樣影響。與男性相比,女性更易受輕度脫水影響。她們的認知能力盡管不會出現明顯波動,但會覺得所面對的問題變得更難。同時,她們還會感到頭疼、疲勞、無法集中注意力。
年輕時睡眠質量差,年老時更易患老年癡呆癥
一項新研究表明,年輕時睡眠質量差的人,年老時更易患上老年癡呆癥。
華盛頓大學的科學家們測試了100名45~80歲被觀察者的睡眠情況后發現,失眠對人有著長期的影響。研究過程中,人的睡眠時間約為8小時,但實際平均為6.5小時,因為在夜間他們通常會中途醒來,睡眠中斷。如果一個人每小時醒來5次以上,大腦就會有淀粉樣蛋白斑積聚,并隨著年齡增大,慢慢導致老年癡呆癥。研究還發現,睡眠效率低的人也易患老年癡呆癥。
玻璃炊具餐具安全性引關注
日前,中國消費者協會召開座談會,探討玻璃炊具、餐具的安全問題。中消協消費指導部主任張德志介紹了多起因為使用所謂耐熱玻璃器皿爆炸導致傷人的事件。
玻璃炊具中,很多是不適合在微波爐和烤箱等高溫環境中使用的,如果使用會造成爆裂,對使用者造成傷害。
目前市場上的玻璃器皿種類很多,比較常見的是標有“鋼化耐熱玻璃”等字樣的玻璃器皿。所謂鋼化玻璃是鈉鈣玻璃成型后,通過風冷、離子交換等方法,使機械強度和熱沖擊強度提高的強化玻璃,其實從本質上講鋼化玻璃不屬于耐熱玻璃。因此,中消協建議消費者不要將鋼化玻璃器皿放入微波爐或烤箱中使用。對于目前市場上玻璃器皿標注不明等不規范情況,首先是要明示,能否在高溫環境中使用。其次,還要保障質量,有的產品質量是良莠不齊的,這樣也會給消費者造成損害。
據了解,為了保障消費者的人身安全和切身利益,中國日用玻璃協會參照借鑒國外的成功做法,準備在我國實施加貼耐熱玻璃制品標識的工作,目前已經制定出了相關管理辦法,希望通過這些措施的實施,保障消費者權益。
總發短信會導致語言能力下降
加拿大一項最新語言學研究結果顯示,總發短信會導致語言能力下降,更難接受新詞匯。
研究人員以大學生為調查對象,內容涉及包括短信在內的各種閱讀習慣。之后,研究人員向參試大學生展示了一組詞匯,其中既有真實詞匯,也有杜撰詞匯。結果發現,手機短信對人們的語言能力會產生負面影響,特別是在理解和接受詞匯方面。研究人員表示,與更多閱讀書籍、雜志和報紙等傳統印刷媒體的人相比,經常發短信的人對新詞匯的反應速度更慢。
研究負責人表示,人們之所以接受更多的詞匯,是因為他們能夠更好地理解詞匯的意義,對不認識的詞匯持包容態度。而新調查發現,大學生發短信越多,他們越容易拒絕更多的詞匯,或否認這些詞匯屬于真實詞匯的可能性。傳統印刷媒體可以向人們展現語言的多樣性和創造性,而年輕人所發的口頭語或白話式的短信,則無法做到這一點。閱讀有助于提高語言使用的靈活性以及對不同詞匯的容忍度,還有助于提高讀者對新詞匯的“破譯能力”。
科學家找到去除炸薯條中致癌物的方法
篇4
論文摘要:寫作教學內容是寫作教學中教師和學生共同作用的對象,是聯系寫作教學中教與學雙方的中介和紐帶。寫作教學內容從知識到經驗再到活動,逐步擺脫現論對人的異化,走向后現代化。在后現代主義語境下,由于課程的哲學觀、主體觀、知識觀、課程觀都發生了變化。后現代主義寫作教學內容表現為追求知識多元化;重視學生經驗和生活的總和;強調學生在寫作學習活動中的生成與創造等。
后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是20世紀后半葉在西方社會流行的一種哲學、文化思潮。后現代主義教育思想強調多元、崇尚差異、主張開放等,它推崇創造、否定中心和等級,去掉本質和必然。寫作教學內容是寫作教學中教師和學生共同作用的對象,是聯系寫作教學中教與學雙方的中介和紐帶。在后現代主義語境下,課程的哲學觀、主體觀、知識觀、課程觀都發生了變化。寫作教學內容從知識到經驗再到活動,逐步擺脫現論對人的異化,走向后現代化。后現代主義寫作教學內容表現為追求知識多元化;依賴于學生經驗和生活的總和;強調學生在寫作學習活動中的生成與創造等幾個方面。
一、后現代主義寫作教學內容追求知識多元化
傳統的知識觀認為,知識是獨立于人類經驗之外,是被賦予的、歸屬性的,因此也是客觀的、普遍的、絕對的和永恒的。而后現代主義在知識觀上,反對現代元敘事,強調知識的個人化、境域化、建構性;在課程觀上,認為課程是提供給學生的現實機遇,是學生的生成與創造過程,強調開放性、多元性、內在性。后現代主義寫作教學內容追求知識的多元化。
首先,是寫作題材知識的多元化。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生活日益變得豐富和多姿多彩。中學生在學校可以感受到不同老師給自己帶來了不同的知識面。在家里可以感受到不同家庭給自己帶來的刺激。在社會,各種報刊雜志各種電影電視以及網絡,完全把中學生卷入一個無所不及的信息圈。中學生已變得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因此,中學生作文題材變得異常豐富。試看以下一些作文題就可略知一二:《網為何物,恐龍飛舞》、《向前看向錢看》、《搞笑課堂one and two》、《老師們的兵器譜》、《老鼠夫婦西行記》、《一個太空人的遭遇》。成長中的中學生往往對各種事物都充滿著好奇,他們盡可能接觸生活中的各種事物,他們的某些見識甚至超過教師和家長。因此,作文教學中題材多元化成為大勢所趨。
其次,是寫作語言知識多元化。后現代主義力圖對基礎主義的顛覆,對主流話語的顛覆。這一顛覆解放了邊緣的、被壓倒的話語,使“他者”走上了舞臺,后現代主義話語中,德里達主張“撒播”和“延異”,利奧塔高呼“向統一性開戰”。后現代主義主張一切人的聲音。后現代主義對話語霸權的顛覆,形成寫作語言知識的多元化。當前中學生對生活廣泛關注,對知識不斷獲取,加之電影電視的廣泛普及和網絡的普遍運用,社會上產生了許多新語言。中學生迫不急待地應用到作文中來。如“美眉”“菜鳥”、“大蝦”、“灌水”、“頂”、“7456”,等等。這種網絡語言經常性被學生應用到作文中來,雖然遭到老師的批評,但作文中依然屢見不鮮。再加作文中英語語言的夾雜,文言文語言的夾雜,中學生作文語言自然地形成了多元化的局面。
二、后現代主義寫作教學內容重視學生經驗和生活的總和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世界各國、各地區推出的適應新世紀挑戰的課程改革舉措中,呈現出一個共同的趨勢:倡導課程向兒童經驗和生活回歸,追求課程內容的綜合化、生態化。杜威把教育看做經驗的不斷改造,認為經驗是人類存在的基礎,經驗充滿思考,能夠產生智慧。因此,課程的全部內容都包含在學生在校的經驗之中。泰勒認為:“學習是學習者對所處的環境作出的反應而產生的。” “學習經驗”是指學生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因此,學習是學生通過主動行動而發生的,學生的學習取決于他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師做了什么。泰勒認為,教師需要建構多方面的情境,以便學生能夠通過主動與情境發生交互作用而獲得教師所期望的那類經驗。后現代主義課程認為學生個人的寫作學習經驗是復雜的,不可控制的。
首先,學生的經驗不僅僅是外顯的行動,更多的是內心的體驗;不僅僅是理性化的智力,也是非理性化的情感、意志等因素,具有主動性、多樣化的特征。
其次,經驗產生于生態化的背景,這些生態化的背景,尤其是校外的因素,是很難控制的,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隱蔽課程的影響。因此,經驗的產生實際上處于一種類似“混沌”的狀態,其規律是深層次的、不可預測的。
再次,相對于既定目標而言,經驗可能是負向的,它會抵制目標的貫徹。在后現代社會,社會民主化,開放化,價值觀念多元化,學生作文立意表現得越來越多樣化。如常見的議論文中,學生反其意而行之的大有人在。如“近墨者未必黑”,學生認為自己身正,近墨也沒什么了不起。“弄斧到班門”,學生認為到魯班門前弄大斧,才算真正找到了行家,才可增長自己的見識,砥礪自己的行為,提高自己的修養。學生們在作文中思古抒懷,品評古人,點撥名人。這些都是產生于學生的內心體驗,是深層次的,不可預測的;學生任由自己的思維奔馳在寫作內容的原野上。
三、后現代主義寫作教學內容強調學生在寫作學習活動中的生成與創造
后現代主義課程觀認為,課程內容是由學生在學校所從事的各種學習活動所構成的,學習者通過與活動對象的相互作用實現自身各方面的發展。活動課程內容具有如下特點:強調學習者是課程的主體以及作為主體的能動性;強調以學習者的興趣、需要、能力、經驗為中介實施課程;強調活動的完整性,突出課程的綜合性和整體性,反對過于詳細的分析;強調活動是人的心理發生、發展的基礎,重視學習活動的水平、結構、方式,特別是學習者與課程各因素的關系。
學生在寫作活動中往往容易找到自己的興趣和愛好,能夠充分調動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和發現寫作相關的知識、感受了生活意義,由此引起他們對生活的反思與體驗,達到寫作經驗的生成。寫作活動是激發學生創造性的最好方式。學生在寫作活動中往往能夠心馳神游,思想自由,獲得寫作的最佳靈感。寫作活動中同學之間的相互交流,師生之間的交流,也往往給學生個體帶來寫作上的啟發,客觀上促使了寫作內容的生成。
總之,后現代主義寫作教學內容強調差異、多元、以及創造性、開放性等,打破了傳統寫作教學中教師絕對權威、學生被動、統一接受、課堂中心、書本中心等現狀,在知識、經驗、活動等方面顯示出了自己的個性。
參考文獻:
[1]張傳燧.中國教學論史綱[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128.
[2]歐用生.課程發展的基本原理[m].臺灣: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1.194.
[3]鐘啟泉,張華.世界課程改革趨勢研究[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86.
[4]勒于樂.現代課程論[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191-192.
篇5
關鍵詞:后現代主義;哲學;特征;比較;前景
在西方哲學中,與現代西方哲學相關的還有后現代主義。通過哲學和后現代主義的比較研究,有助于在現代與后現代的視野中澄清哲學對現代性的反思;從而應該以哲學的基本方法為指導,分析批評后現代主義的基本思想;同時又借助于后現代主義對邊緣、裂隙和空白的關注,探討文本中曾經被忽視、被誤解乃至被遺忘的因素,以完整地把握哲學的理論結構,以此不斷澄明哲學的當代意義。
一、哲學簡述
在19 世紀40 年代產生于西歐,當時西歐資本主義已有相當發展。哲學是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是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統一、唯物論自然觀和歷史觀的統一。哲學是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統一、唯物主義自然觀和歷史觀的統一。哲學是一個開放的理論體系。哲學永不枯竭的生命力在于理論和實踐的緊密結合。真正的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馬克思、恩格斯適應時代和實踐的要求,在批判和改造以往哲學優秀成果的基礎上,創立了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從而奠定了整個理論的大廈的根基,為我們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二、后現代主義綜述
(一)后現代主義的涵義
筆者認為可以從廣義與狹義兩方面來理解后現代主義的涵義。廣義的“后現代主義”泛指19 世紀以來所有對現性展開批判和超越的哲學流派或思潮。狹義的“后現代主義”特指西方20 世紀60 年代以來所出現的思潮:以拉康、福柯、德里達為代表的后結構主義或解構主義;以羅蒂、奎因、戴維森、理查德·伯恩斯坦等為代表的新實用主義;以格里芬等為代表的“建設性后現代主義”。簡單地說,后現代主義是一場發生于歐美60 年代,并于70 與80 年代流行于西方的藝術、社會文化與哲學思潮。
(二)后現代主義的產生和理論來源
蘇珊·桑坦格、萊斯利·費德勒和易卜拉·哈桑等人在文學藝術領域倡導后現代主義是對現代性的某些壓迫性方面的反抗,出現了肯定性的后現代主義,形成了現代規模和當代意義上的后現代主義思潮。后現代主義的興起在其現實性上有兩大根源:一是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二是科技領域所發生的巨大變革。筆者在搜集各學者的不同觀點的基礎上,認為:后現代主義的理論來源具體有以下幾點:1.唯意志論哲學。2.現代西方哲學中的反形而上學傾向。3.維特根斯坦的后期語言哲學。4.海德格爾對西方哲學的激烈批判及其關于“存在”、“語言”的學說。5.解釋學的發展對傳統哲學的沖擊。6.法蘭克福學派的理論遺產。
(三)后現代主義的主要流派及主要特征
斯賓諾莎曾說,“任何規定都是一種否定”。筆者主張將后現代主義劃分為激進后現代主義和建設性后現代主義。簡單地劃分為(一)福柯及其知識系譜學與權力理論(二)羅蒂及其后哲學文化(三)德里達及其解構主義(四)利奧塔及其知識合法化危機。
后現代主義的主要特征:第一,反中心特征,即反邏各斯中心主義、反語言中心主義、反人類中心主義。第二,反本質特征,即反基礎主義、反還原主義。第三,反整體特征,即主張差異性,反對同一性。第四,反理性特征,即消解理性租現代性。第五,反主體特征,即消解主體或主體性存在。
三、哲學與后現代主義之比較
(一)哲學與后現代主義相同點哲學與后現代主義在人和自然的關系、東方和西方的關系等一些重大問題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通性,兩者在當代的相遇根源于同一個目標,即兩者都關注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都源于對西方傳統哲學的反叛,對形而上學的拒斥,雖然兩者在時空上相隔甚遠,但哲學和后現代主義思潮在當代必然不期而遇。哲學具有后現代意蘊。
事物都處在普遍聯系之中,哲學與后現代主義有共性,當然不可避免的也有其各自的個性,即兩者之間存在的差異。
(二)哲學與后現代主義的不同點
首先,從本體論角度來看,后現代主義反對任何形式的本體論和共識,認為“存在就是差異”,一切都是文本的游戲。
哲學在實踐的基礎上實現哲學對象的轉換,建構了實踐的新唯物主義哲學理論,主張在實踐中把握和理解本體、基礎,同一性和差異性等,始終堅持以人為本。
其次,從認識論方面看,后現代主義有鏡喻哲學傾向,其未能真正反映人的心靈特性,僅僅把心靈看成是反映客觀實在的心靈的鏡子。哲學主張,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意識是物質世界高度發展的產物,意識對物質有反作用。
再次,從歷史觀角度看,后現代主義或者把歷史看成是“文本”、“文件記錄”或者只強調社會結構之間的共時性轉換成某一方面的特征,認為歷史只能是斷裂的、無連續的歷史。認為人類歷史是一個自然歷史的連續過程,其歷史觀同其本體論一樣,以實踐為基礎,強調人的解放或人的自由、人的全面發展為社會歷史發展的最高目標。
四、哲學與后現代主義的發展趨勢
(一)哲學的發展前景
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哲學是一個開放的理論體系。哲學永不枯竭的生命力在于理論和實踐的緊密結合。馬克思哲學具有時代性,彰顯和闡揚馬克思哲學時代性最根本的途徑和方法,是對時代特征、本質進行反思,對時代問題進行科學解答,包括立足于我們時代特有的問題和境遇,對中國當代社會和現實生活的本質進行準確的透視和定位。
(二)后現代主義的發展趨勢
后現代主義于80 年代以后注重理論研究,有些派別也有了新的進展,而建設性的后現代主義和新歷史主義的出現,又給后現代注入一股新的活力。而這正表明,后現代主義已大勢已去,為了不至于衰亡,其中的許多派別在退場的同時,紛紛發生轉化或轉向,出現新派別。
當然,所謂后現代主義的分化與衰落,并非指后現代主義徹底銷聲匿跡了,而是指作為一個思潮的后現代主義已雄風不再,但是,作為曾經領一時的思潮,它仍然會出現在人們的研究視域,仍值得人們去深刻反思,吸取它的合理之處。
五、哲學與后現代主義對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影響
(一)哲學對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影響
哲學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世界觀、認識論和方法論的基礎,歷史已經證明,哲學在中國革命和建設過程中,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指導中國人民取得了革命和建設的勝利。因而,繼續推進哲學的中國化,運用中國化的哲學,將是2l 世紀中國哲學發展的主流。面向新世紀的中國化的哲學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推進現代化建設的強大思想武器。筆者認為,哲學與中國現代化建設之間存在相互作用關系,互相作用,相互影響。
(二)后現代主義對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影響
后現代主義從總體上講是與意識形態不相容的,但筆者認為我們不能因此而完全否定其有合理的一面。后現代主義堅持了哲學的批判性,關注時代關注現實,批判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看重被現代性所忽視的一切。后現代主義要求人們解放思想,關心現實問題,緊跟時代的脈搏,把握時代的信息,反對教條主義文本對人們思想的束縛,這對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是有積極意義的。
六、總結
哲學屬于現代唯物主義,但它又以敏銳的洞察力捕捉到“現代”中露出的“后現代”端倪,并對其加以批判審視。對于后現代主義來說,哲學是一座從現代走向后現代必經
的思想橋梁,是“不可超越的意義視界”。哲學和后現代主義的比較研究,當有助于我們正確地看待和處理現代化和“西化”、全球化和民族性等關系,為尋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提供切實有力的理論啟示,凸現哲學的當代性,充分發揮哲學對當代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方法論意義。
參考文獻
[1]美]詹姆遜:《與后現代主義》,參見《與現實》,2002 年第2期
[2] 俞吾金:《后現代視野中的馬克思》,《天津社會科學,》,2002。年第5 期。·264
[3]勤著.永遠的馬克思:《馬克思哲學的當代性》. 上海大學出版社,2004 年08月第1 版
[4] 徐飛著.《哲學與后現代主義的比較》. 知識產權出版社,2006 年01月第1 版
[5] 趙光武.《后現代主義哲學述評》.西苑出版社,2000 年
[6] [荷蘭]佛克馬,伯頓斯:《走向后現代主義》,第12 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7] [法]利奧塔:《后現代知識狀況》,第211 頁,湖南美術出版社,.1996
[8]趙光武,黃書進編.《后現代主義哲學述評》.西苑出版社.2003 年3 月第1 版
[9]高宣揚著.《后現代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年11 月第1 版
篇6
關鍵詞:后現代主義教育觀;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B
后現代主義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對西方社會乃至全球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當然也不可避免地沖擊著現行的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在傳統的現代主義模式下,人們注重統一性、絕對性、權威性和控制性、有序性、線性。這些理念反映在教育領域就形成了教育目標統一規劃、教師的權威性、學生的奴性、序列化排列教學方法的呆板、單調等。與之不同的是,后現代主義強調差異性、多元性、創造性、開放性和平等性等。
1當前大學課堂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為了比較全面地了解大學的教學現狀,湖南大學姚利民、成黎明兩位老師對湖南省5所大學的310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該調查結果表明,大學的教學存在不少問題,總的說來,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沒能很好地考慮學生的需要和實際水平。教師在教學時往往沒有從學生的需要和興趣出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不高,比如在教學方法上,有85.3%的大學教師或“有時”或“經常”或“總是”采用講授法,搞一言堂。大學教師在教學時常常忽略學生的發展水平和接受能力,調查顯示,僅有2.8%的大學生認為教師在教學中“總是”以學生的接受能力、理解水平為基礎。
(2) 過分地制度化,主體性教學缺失。受過去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影響,大學課堂教學以知識傳輸為全部,將教學內容的選取和組織建立在兩個假設上:假定教師能完整準確地接受教材承載的內容并能客觀準確地傳授給學生,假定學生能完整準確地接受教師與教材傳授的內容。大學教師只是依據知識的邏輯性和教學的便利性選取教學內容,原原本本地教授指定的內容,沒有考慮學生的理解水平和發展需要。
(3) 教學關系僵化,缺乏人性成分。教師上課時背課本進教室,下課則匆忙離去,師生關系冷漠、僵化甚至對立,缺乏民主、理解、信任的成分。
2后現代主義教育觀
后現代主義思想是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具有世界影響的文化思潮,它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反對傳統的形而上學同一性、靜止結構、二元對立的立場,它用超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代替了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從而更全面地把握事物的本真狀態。從后現代主義思想可以得知,后現代主義將教育的本質看成是教師和學生以“語言”為中介進行交互的過程。教育活動的本質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互動,如果教師和學生離開了交互關系,那么也就不存在教師和學生的角色身份,即孤立的教師角色和孤立的學生角色。因此,計算機基礎教學在本質上講應該是通過老師與學生的交互作用來形成。在教學過程中,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形成和發展整個過程,并不斷地對教學方案進行調整。可見,后現代主義教育觀鼓勵教師和學生發展一種對話關系,在教學過程中持續進行思想交流,教師和學生在各自不同的立場上表現自己的思考,通過與對方的溝通最終達成和解(而非一致)。教學過程應該是一個開放的、自組織的過程;是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的過程;學生的計算機基礎學習也不再完全是被動的接受式學習,而是在活動中不斷地成長的過程,是主動地參與和實踐探究的過程。
3后現代主義教育觀對我校計算機基礎教育提出的要求
(1) 重新審視教育目的
后現代主義在教育目的上提出的基本主張:認為教育就是人的個性發展、自然發展,不用追求什么終極的教育目的,應對學校教育的目的采取比較寬容的態度,不能局限于單一的教育目標,教育應重過程而非結果,要求教師要善于發現每個學生的獨特之處,強調教師對于學生的個性以及特長的培養,不強求每個受教育者都得到“全面發展”,也可以培養“片面發展”的人。因此后現代主義的教育目的主要體現為教育目標多元化、師生關系平等化、反學科中心傾向、課程類型和課程開發主體多元化等。
(2) 重新考量師生關系
我們從后現代主義的視野之下重新考察了師生關系,認為教師是學生中的平等的首席者,強調師生之間平等的對話關系。
(3) 轉變教師角色
“傳道、授業、解惑”長期以來被視為教師的主要角色,從而教師也養成了唯我獨尊、唯我是從的那種發號施令的思維定勢。后現代主義教育觀中的教師不再是凌駕于學生之上的唯一權威,師生雙方都是主體,雙方一起探究世界、探究知識,因此教師從知識的傳授者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教師的作用在于有效地將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與教學過程整合在一起,將課程與學生整合在一起,輔助學生在總的課程目標框架下設計自己的學習目標和達到目標的途徑。教學過程中,經常會遇到非常現實的問題,在碰到具體問題的時候,教師的作用不再是教導性地告訴學生應該怎樣,而是要引導學生自己去研究,甚至親身去體驗。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或遇到疑惑時,與教師展開對話交流,教師為學生指點迷津,引導下一步學習,或者創設新的問題情境。這種平等民主的對話型師生關系,使得教學不再是將知識從教師手里傳遞和轉移到學生手里,而是實現教學的“轉變”──將課程內容轉變為學生的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實現學生的發展。
(4) 轉變學生角色,確定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后現代主義教育觀認為教育是“主體教育”,即為了抵抗物質主義的侵襲,在教育目的上它強調受教育者應該具有鮮明的主體性、個體性并注重人文精神的培育。他們承認學生是人,是完整的人,而絕非同一種標準的人。在傳統的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中,要求學生的統一、整齊,讓認知、智力、情感、基礎、經驗完全不同的學生在同一時間和同一空間,按同一進度和同一內容學習,并以同樣的標準評價他們。在原有的不同起點上,要達到最終的統一目標當然是不科學的,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后現代主義教育觀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應充分考慮到教學內容與社會及個人需求之間的相關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針對學生的能力傾向和興趣特點,開展個性化教學和分級教學,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在學習計算機知識的同時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
4改革思路
根據當前大學課堂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后現代主義教育觀,對我校計算機基礎教育進行進一步改革勢在必行。對我校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的思路歸納起來,我們認為有以下幾點。
(1) 創設和諧的課堂氣氛,建立平等、互助的新型師生關系
借鑒后現代主義重視平等、否定中心和等級的觀點,我們教師將成為學生、團體的一個平等的成員,教與學的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我們不僅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協作者和啟迪者,更是課程的開發者和行動研究者。教學將一改過去以自我為中心的單一的灌輸式教法和以注重講解、示范的教學形式,變為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重視個人的選擇和參與,提供學生個性化發展的時間和空間,由此將師生關系置于同一個對立面――處于“平等中的首席”位置的教師將學生植根于“知識學習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和創造者的新型師生關系的新‘話語’”之中,以發揮師生群體的最大化效能來實現“教學相長”。
(2) 提倡師生平等互動,同為知識的創造者
借鑒后現代主義者多爾的觀點:在教師與學生的反思性關系中,教師不要求學生接受教師的權威,相反,教師應要求學生與其共同參與研究。我們將做到教師和學生平等,尊重和鼓勵學生,充分相信學生,互相理解,并進行師生之間民主平等的對話關系,表現為一群共同探究有關課題過程中的相互影響的個體,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作用是輔的,從簡單的傳送者變成更具有難度的引導者,其創造性也將有更大的發揮。
(3) 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轉變學習方式,提高學習的效率
后現代主義認為,人作為知識的主體,而不是被動的受體,知識是一種動態的、開放的解釋,知識和技能的獲得并不是外部知識及其結構的簡單移植,而是一個積極內化、主動生成和共同建構的過程,是繼承與創造、解構與再構的統一。其次知識并不是一種絕對客觀的、固定不變的終極真理,而是具有不確定性、建構性、多樣性、可質疑性和文化性等特征。
以往我們教學比較注重教師的權威性、主導性,老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都是由教師一手操辦的,學生沒有選擇的權利,在教學方法上,主要采用教師講解固定模式進行,因此表現為教學方式比較單一,教學過程比較枯燥,學生學習缺乏熱情、學習效果比較差等狀況,這也是觸動計算機基礎課程改革的主要動力所在,由此提出了以學生為中心、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并倡導了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教學方法。
(4) 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幫助學生“轉化智慧”
我們教師將在課堂上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幫助學生“轉化智慧”,我們教師以自己具有的知識,協助學生探討自己的個人歷史,協助學生認清各種意識形態、權利與知識之間的關系,以培養批判能力,最終解放自己。
5結束語
綜上所述,就教育觀點而言,后現代主義在教育目的、師生關系等方面所提出的觀點,豐富了人們對于教育的認識,為教育研究,為解決教育中的各種實際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視角。
參考文獻:
[1] 李三福. 論后現代主義的教學觀[J]. 外國教育研究,2004,31(1):21-23.
[2] 姚利民,成黎明. 期望與現實-大學教師教學現狀調查分析[J]. 中國大學教學,2007(3):37-40.
[3] 張麗萍,陳,陳風華. 憑借后現代主義教學觀構建幾則教學論點[J]. 教學與管理,2006(9):5-6.
[4] 小威廉姆•E•多爾. 后現代課程觀[M]. 王紅宇,譯.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篇7
一、后現代主義寫作教學內容追求知識多元化
傳統的知識觀認為,知識是獨立于人類經驗之外,是被賦予的、歸屬性的,因此也是客觀的、普遍的、絕對的和永恒的。而后現代主義在知識觀上,反對現代元敘事,強調知識的個人化、境域化、建構性;在課程觀上,認為課程是提供給學生的現實機遇,是學生的生成與創造過程,強調開放性、多元性、內在性。后現代主義寫作教學內容追求知識的多元化。
首先,是寫作題材知識的多元化。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生活日益變得豐富和多姿多彩。中學生在學校可以感受到不同老師給自己帶來了不同的知識面。在家里可以感受到不同家庭給自己帶來的刺激。在社會,各種報刊雜志各種電影電視以及網絡,完全把中學生卷入一個無所不及的信息圈。中學生已變得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因此,中學生作文題材變得異常豐富。試看以下一些作文題就可略知一二:《網為何物,恐龍飛舞》、《向前看向錢看》、《搞笑課堂OneAndTwo》、《老師們的兵器譜》、《老鼠夫婦西行記》、《一個太空人的遭遇》。成長中的中學生往往對各種事物都充滿著好奇,他們盡可能接觸生活中的各種事物,他們的某些見識甚至超過教師和家長。因此,作文教學中題材多元化成為大勢所趨。
其次,是寫作語言知識多元化。后現代主義力圖對基礎主義的顛覆,對主流話語的顛覆。這一顛覆解放了邊緣的、被壓倒的話語,使“他者”走上了舞臺,后現代主義話語中,德里達主張“撒播”和“延異”,利奧塔高呼“向統一性開戰”。后現代主義主張一切人的聲音。后現代主義對話語霸權的顛覆,形成寫作語言知識的多元化。當前中學生對生活廣泛關注,對知識不斷獲取,加之電影電視的廣泛普及和網絡的普遍運用,社會上產生了許多新語言。中學生迫不急待地應用到作文中來。如“美眉”“菜鳥”、“大蝦”、“灌水”、“頂”、“7456”,等等。這種網絡語言經常性被學生應用到作文中來,雖然遭到老師的批評,但作文中依然屢見不鮮。再加作文中英語語言的夾雜,文言文語言的夾雜,中學生作文語言自然地形成了多元化的局面。
二、后現代主義寫作教學內容重視學生經驗和生活的總和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世界各國、各地區推出的適應新世紀挑戰的課程改革舉措中,呈現出一個共同的趨勢:倡導課程向兒童經驗和生活回歸,追求課程內容的綜合化、生態化。杜威把教育看做經驗的不斷改造,認為經驗是人類存在的基礎,經驗充滿思考,能夠產生智慧。因此,課程的全部內容都包含在學生在校的經驗之中。泰勒認為:“學習是學習者對所處的環境作出的反應而產的。”“學習經驗”是指學生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因此,學習是學生通過主動行動而發生的,學生的學習取決于他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師做了什么。泰勒認為,教師需要建構多方面的情境,以便學生能夠通過主動與情境發生交互作用而獲得教師所期望的那類經驗。后現代主義課程認為學生個人的寫作學習經驗是復雜的,不可控制的。
首先,學生的經驗不僅僅是外顯的行動,更多的是內心的體驗;不僅僅是理性化的智力,也是非理性化的情感、意志等因素,具有主動性、多樣化的特征。
其次,經驗產生于生態化的背景,這些生態化的背景,尤其是校外的因素,是很難控制的,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隱蔽課程的影響。因此,經驗的產生實際上處于一種類似“混沌”的狀態,其規律是深層次的、不可預測的。
再次,相對于既定目標而言,經驗可能是負向的,它會抵制目標的貫徹。在后現代社會,社會民主化,開放化,價值觀念多元化,學生作文立意表現得越來越多樣化。如常見的議論文中,學生反其意而行之的大有人在。如“近墨者未必黑”,學生認為自己身正,近墨也沒什么了不起。“弄斧到班門”,學生認為到魯班門前弄大斧,才算真正找到了行家,才可增長自己的見識,砥礪自己的行為,提高自己的修養。學生們在作文中思古抒懷,品評古人,點撥名人。這些都是產生于學生的內心體驗,是深層次的,不可預測的;學生任由自己的思維奔馳在寫作內容的原野上。
三、后現代主義寫作教學內容強調學生在寫作學習活動中的生成與創造
后現代主義課程觀認為,課程內容是由學生在學校所從事的各種學習活動所構成的,學習者通過與活動對象的相互作用實現自身各方面的發展。活動課程內容具有如下特點:強調學習者是課程的主體以及作為主體的能動性;強調以學習者的興趣、需要、能力、經驗為中介實施課程;強調活動的完整性,突出課程的綜合性和整體性,反對過于詳細的分析;強調活動是人的心理發生、發展的基礎,重視學習活動的水平、結構、方式,特別是學習者與課程各因素的關系。
篇8
【關鍵詞】后現代主義;理解;多元;經典童話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17(2013)02-0017-03
后現代主義作為一種文化思潮,對社會、政治、藝術、文學、教育等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經典童話作為兒童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幼兒園語言課程的主要內容之一,在后現代主義的影響下逐漸失去了在兒童童話世界的“統治地位”。具體到幼兒園教育中,經典童話教學內容受到了后現代思潮的解構和挑戰,逐漸演變為部分編輯的創作藍本,被改編成新的富有時代氣息的故事,進而改變了傳統經典童話傳遞的價值取向,呈現出新的特征和后現代主義價值取向。因此,本文基于后現代主義理解與多元的特征,探討經典童話的改編過程,為經典童話的改編、幼兒園童話故事教材的選擇以及故事教學提供理論和實踐上的支撐。
一、后現代主義的緣起及特征
當前,學界普遍認同的現代期指工業革命到二十世紀中后葉,這時盛行以唯科學主義和理性主義為核心的現代主義思想。這種思想為人類大發展作出貢獻的同時也導致了人類中心主義、個人中心主義膨脹,人與自然關系破裂與失衡,全球化問題突出,人們的思想受到束縛等。各種問題的出現呼喚著一種新的范式來解決社會所面臨的難題。因此,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后現代主義在西方應運而生,對西方資本主義高度發達的現代文明所帶來的各種問題進行了激烈的批判。圖爾明在《回歸宇宙論》中指出:我們必須調整自己……認識到我們不再生活在現代世界。“現代”世界已成為過去的事情……(后現代世界)尚未發現如何以“是什么”來界定自身,目前僅能以“不再是什么”來界定。在適當的時候,從現代到后現代科學的轉變將通過哲學和神學的相應變化來呼應。
后現代主義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概念,許多研究者都試圖對它進行定義,其中,王岳川(1999)先生認為,后現代是一個歷史概念,指二戰以后出現的后工業社會,而與此相關,后現代主義是這一社會狀態中出現的一種文化思潮。這一概括既反映了后現代主義興起的歷史文化背景,也體現了它的特性。后現代主義是后現代社會的文化表征,它反映了后現代社會的意識形態,其基本特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理解性
理解性是指不確定性、多重可能性和解釋性,對事物的理解從絕對到相對,從客觀到主觀。后現代主義摒棄了現代社會對同一性的追求,強調對事物的多元化理解;強調人的主觀性和不確定性,要求對科技和知識真理進行多維度或多方面的審視。它認為真正的理解只能是由學習者自身的經驗背景和認知取向而建構起來的,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個人經驗、不同的認識立場對同一事物的理解完全可能是多樣化的。
(二)多元性
后現代主義認為現代性過于相信人的理性,導致把科學知識尊為最高貴的知識,并最終演化為對科學的迷信,使得人的理性成為一種工具的理性。后現代主義認為,科學并不是一種客觀的知識,而是一種較為主觀的、相對的知識。因此它反對一元論、二元論,而倡導多元化與多重的價值觀,對永恒的真理表示懷疑;它反對任何人為設定的理論前提和推論,放棄了現象和本質、主觀與客觀之間二元對立的看法,放棄了對事物本質和真理的追求,而重視現實圖景的表象和枝節,走向差異和多樣化。這種多元化的知識觀消解了科學知識的權威性,解構了權威和經典,激烈地批評了現代社會“科學知識最有價值”這一論斷,認為不同類型的知識之間是平等的關系。
后現代主義的理解性和多元性特征,對文學、教育、課程等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后現代世界對教育的挑戰之一便是設計一種既能容納又能擴展的課程。而經典童話作為兒童文學和幼兒園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后現代主義及后現代主義課程觀的影響下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
二、后現代視閾下經典童話的嬗變
童話的英文為Fairy Tale,其中fairy是指仙人、仙女、小精靈;tale指故事,即童話就是“仙女故事”或者“精靈故事”。《辭海》中提到:“童話是兒童文學的一種,它通過豐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張來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對兒童進行思想教育。”經典童話是指最具權威和典型性的童話,它們經歷了漫長時間的淘汰,并從眾多童話故事中得以保存下來。經典童話除了具備兒童文學的普遍特征外,還具有它獨特的特征,在現代主義取向下,其文學特征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模式化,即故事開頭結尾、故事形態與情節結構的模式化。其中開頭結尾模式化表現在以“從前”開始,以“從此以后”收篇;故事形態模式化也可以稱為“類型化故事”,如“天鵝仙女型”“灰姑娘型”“兩兄弟型”“三姐妹型”等;經典童話的情節結構多采用三段式情節結構。二是傳統化,即主題傳統,主要包括懲惡揚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等主題。
后現代主義要求經典童話摒棄現代主義取向下的模式化、傳統化,從而走向理解與多元。目前,基于經典童話具備了后現代主義的基本特點,許多的創作主體對經典童話進行了改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內容和主題從封閉走向開放,從單一走向多元
隨著社會進步,經典童話的內容已經不具備時代的適應性及超越的導向性,傳統的表現懲惡揚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主題模式,對經典童話的理解強調標準化和統一化,凸顯了童話文本的封閉性和結構性。后現代主義思想使經典童話呈現多種可能性和解釋性,并且要求我們尊重其差異性和多元性。具體表現為:后現代經典童話的內容與主題多元化,從封閉走向開放,從單一走向多元;對內容及主題的理解從絕對到相對,由“作家中心”到“讀者中心”或從“文本中心”到“幼兒中心”,重視幼兒的主觀理解和多元理解。如,在巴塞爾姆創作的后現代童話《白雪公主后傳》中,王子雖然有著貴族的血統,但完全是一個猥瑣無能的人,根本不能完成拯救白雪公主的愿望。因此,這一改編后的童話完全將童話里所宣揚的善良最終將戰勝邪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傳統主題徹底消解了,使經典童話的內容主題更加多元化。
(二)敘事方式從宏大敘事走向多元敘事,敘事結構去中心化
經典童話的敘事方式是以總體性的宏大敘事方式為主,而經過改編的童話則采用了多元化的敘事方式;經典童話圍繞一個中心,各個片段互相聯系,呈現統一性的特點,后現代主義使敘事結構去中心化,出現多中心敘事結構。后現代主義在童話故事題材的選擇上尊重多元化,并且要求幼兒教師要充分挖掘故事的多個中心,開展語言教育活動。如,巴塞爾姆的《白雪公主后傳》打破了宏大敘事的傳統慣例,全書雖然分為三大部分,一百零七個獨立片段,但讀者很難看出各部分之間的聯系。他聲稱碎片是他信賴的惟一形式,故事是不同片段隨意組合的一個集合體,各個片段相對獨立,敘事結構多元化。
(三)情節與人物角色體現生活化、情境性
生活化即故事情境貼近社會生活現實,人物更加寫實生動。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故事情境生活化,后現代主義從經典童話常發生的情境(城堡、森林等非真實的情境)轉向了現代生活情境。二是故事角色生活化,人物貼近幼兒的生活經驗,反映了幼兒的真實生活。巴塞爾姆的《白雪公主后傳》是典型的代表之作,故事中的主人公們離開了神秘的大森林,來到了現代都市中生活,做著與我們日常生活中一樣的事情。童話的情境被放置到了現代社會背景之中,人物角色變成了現代社會的普通人,這一場景和形象更利于幼兒聯系自身的經驗來理解經典童話。
(四)模式打破傳統,結局凸顯多重可能性
后現代主義打破了讀者對傳統故事結局的期待,使故事結局擁有多重可能性,讀者通過“白組織”來理解經典童話,引起了兩者之間的相互“對話”,引領讀者以開放的、多元的視角來解讀童話故事,為讀者提供了更廣闊的思維空間,也為經典童話的創作注入了活力。例如巴塞爾姆的《白雪公主后傳》故事的結局并非是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而是王子吃了巫婆為白雪公主準備的“毒蘋果”――一杯有毒的伏特加吉布森酒,公主在王子墓前為愛而死。這一故事結局徹底顛覆了讀者對傳統故事結局的期待,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這種新形式給人獨特的、全新的心理體驗。David Wiesner在2001年改編的《三只小豬》甚至讓讀者看不到結局,留給讀者無限想象的空間。
(五)內涵淡化道德說教功能,道德判斷從絕對走向相對
經典童話創立之初是用于培養兒童社會意識的,以穩定和鞏固社會秩序。后現代主義改變了經典童話傳統的認知范疇,即非善即惡、非白即黑的二元定律道德判斷法則。它認為沒有絕對的善,也沒有絕對的惡,道德判斷從絕對走向相對。因此,教師要啟發幼兒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允許多元化的道德判斷。在安徒生的經典童話《丑小鴨》中,塑造了一只相貌極丑的丑小鴨因為其長相而受盡了折磨,最終通過自己的努力變成了一只漂亮的白天鵝。而席斯卡和斯密斯參照《丑小鴨》創作的《真正的丑小鴨》中,故事放棄了丑小鴨的浪漫幻想,回到了現實故事本身,主人公還是那只丑小鴨,但是它由自卑的鴨子變成了自信的小鴨子,通過對高雅天鵝理想的破滅,告訴我們現實生活中的理想不一定都會實現。由此可見,在后現代主義的影響下,故事一改傳統的道德判斷方式,開始以多元化的道德判斷法則來理解故事所表現的道德原則。
三、經典童話改編的未來:傳承與超越
后現代主義使兒童文學更加多元化,關注兒童個體的文本解讀和多元理解,使讀者擁有多元化的理解方式和獨特的心理感受。同時,也提醒我們不可一味地固守經典、迷信經典。然而,我們應當明確被后現代主義“顛覆”了的經典童話,依然是兒童文學作品中的杰出代表和典型。結合對后現代主義影響下的經典童話嬗變的探索,對于經典童話改編,應當做到傳承經典與超越經典。
(一)傳承經典
傳承,就要繼承經典童話的“經典味兒”。在后現代主義視閾下,經典童話因其過分強調童話故事的模式化和傳統化,遭到“顛覆”,但“顛覆”并非滅亡。經典童話充分表現了作者豐富的想象力及表達力,它擁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和美感,表達了人類共同的懲惡揚善的普遍心理,傳遞給兒童發現、創造和維系愛與美的價值取向。同時,它反映了一個時代的精粹和特定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是兒童文學中一筆寶貴的文化財富。在對經典童話進行改編時,要在注意“以兒童為中心”的基礎上,汲取經典童話在人物選取、情節安排和價值傳遞等方面的精髓,讓經典童話繼續發光發熱。
篇9
關鍵詞:當代文學;后現代;文學批評
中圖分類號:I02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9-9166(2010)017(C)-0284-02
后現代主義是雜合現代西方的一些思潮、流派、觀念的一種體系,而這些思潮、流派、觀念的背景和來源都是相異的。所以說,后現代主義并不是一種完全獨創新的文化思潮,也沒有形成統一的理論基礎,它是一種能夠折射出當代西方文化裂變征候的雜合體。反叛性和解構性是后現代主義最突出的理論特征,也就是說,它懷疑、批判、顛覆和消解了已經形成的各種權威性的傳統理念、理論范式。
首先,顛覆了理性主義。所謂理性主義,指的是一種推崇知識與理智的主流文化思潮,其來源于古希臘文化傳統。在迅速發展的工業革命的巨大勝利和科學技術的影響下,在近現代,人類將理性主義推向了極點,也就是說,理性主義取得了科學領域的統治地位的同時還成為社會領域的最高價值標準。
科學拜物教是當性主義的惡性發展所導致的,而后現代主義對其持反對態度,它認為,雖然奴役、壓抑的根源被科學理性所破除了,但是這種理性錯誤的解釋了科學進步,從而使社會的精神裂變,使當代人精神世界淪落,因而,它又設置了新的奴役和壓抑給人類精神。在這樣的理念下,一種有道德價值的、創造性的多元價值觀是后現代主義所強調和發展的,并對非理性主義大力倡導,顛覆、解構了現代性的觀念、理論以及理性。
其次,后現代主義消解了基礎主義。所謂基礎主義,指的是一種學說,這種學說是對認為人類的知識、文化都具有某種絕對的理論基礎的泛指。在本質上,西方傳統哲學的目的是推演出一個絕對可靠的基礎,而這個推演的手段便是還原論,并認為,人類的認識和行為都是以這種基礎為絕對的準則和依據的。然而,后現代主義對事物的多樣性、差異性和不確定性進行強調,并對終極本體是世界存在的基礎進行了根本性的否定,所以,后現代主義認為,基礎主義作為西方文化的一種形而上的積習,必須會導致一種所謂的“權威話語”的壟斷統治,從而使得“霸權主義”成為人類文化的最終走向。
最后,后現代主義破除了中心主義。基礎主義規定著西方傳統這些,同時,中心主義占據著西方主義傳統哲學。在古代社會,自然是人們尊崇的主體,并認為宇宙是以自然為中心的;到中世紀,上帝成為人們尊崇的主體,并認為宇宙是以上帝為中心的;到了現代社會,認為,萬事萬物是以人為中心的。并且,在工具理性發展的影響下,人類中心主義愈演愈烈,并在人征服自然的過程中而不斷增強,從而使得一系列社會問題發生。而恰恰是這樣的思想觀念下,后現代主義提出,人作為實體是世界的一部分,而并不是與世界萬物想獨立的,它認為人已經“死亡”了;提倡對主客之分進行消解,對二元模式中主體的中心地位進行破除,對人與自然的和諧與平衡進行中間,從而使一種自覺的反中心主義的哲學思想得以體現。在這種思想影響下,在西方哲學思潮中,主體間性正逐漸替代主體性。
恰恰是以后現代文化為立場,批評家將“消解深度模式”和瓦解對現實的超越性信仰的價值取向賦予于本土后現代主義文本的解讀中,從而使后現代批評話語的齊聲喧嘩形成。從他們的角度來看,現實價值的尺度不斷地沖擊和嘲諷著新時期以來的人道主義和人文主義理想,知識分子開始反思自我生存狀態,并開始懷疑以“意義的尋覓”為基礎的啟蒙話語。在巨大的現實反差下,對于主流意識形態和權力話語,后現代主義批評家進行著本能的拒斥,并開始對新時期文學的“人”的出發點開始懷疑,開始對商品社會的沖擊所產生的的既定現實越來越認同。正如有學者指出的:“后現代批評不再追求崇高與神圣,拒絕談論歷史、世界、對象、社會、人物,而樂意談論語言、解構、生存、轉換、替補,樂意捕捉并感受語言在能指和所指的無端角逐中帶來的快慰,把批評還原為無限開放的語符形式中的一種高智商游戲。如果說,在文學告別狹隘的功利束縛的觀念變革中,倡導游戲精神促進了批評主體意識的自覺和自由的心態,那么,后現代主義批評中的游戲,則以人文理想的消解為代價,語言的能指滑動可以不負載任何意義的內涵。”檢視一下當下許多后現代主義批評文本,諸如解構、平面感、去中心、消解深度模式、復制、情感零度、不確定性、零散化、碎片、文化工業、拼貼、時間缺失、顛覆在場、異端、散漫、曲解、變形、移置、反諷等話語隨處可見。然而,這些概念從本質上講是一種“借挪式”的操作,因為它們幾乎是直接移植于從西方后現論家。從這個角度來看,后現代批評家正在試圖直接參與所謂的“世界性”話語的對話過程,并與過去決裂,但從實際方面看,他們已經陷入了一種“文化失語”狀態。然而后現代批評所面臨的這中窘迫恰恰是通過從“自我失語”走向“文化失語”而表現出來的。
但是,中國后現代批評話語是直接從西方后現代話語形式挪移過來的,因而說,它是在他者“影響的焦慮”下的新生兒,從而使“文化失語”的處境進一步加劇。自上世紀起,陌生的異國話語便一直充斥在中國文學批評界。也就是說中國的評論界的思想幾乎都是直接移植于西方,其中包括了經典人文主義批評話語、批評話語、現代主義批評話語等。從而導致了我國文學批評界喪失了話語本位,從而使我國淪落到了一種“文化失語”的無根狀態。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后期,中國文學評論界雖然表面熱鬧,但卻沒有一種話語是土生土長來自本體的,平等地與西方理論話語對話的堅實文化基礎已經喪失了。主要表現在:在這一時期,西方后現論話語成為批評家們的又一種非本體話語,他們在追趕當代世界新潮流時處于一種第三世界文化的“邊緣焦慮”上,從而更加加劇了我國“文化失語”的困境,致使“浮躁癥”頻繁出現在了理論上。
任何一種思想理論都有其特殊的文化語境,新的文化土壤能否接納和吸收它取決于它對本土文化闡釋的有效性。對于西方后現代主義文化思潮,我們應立足于這個標準,不能置本國本民族的實情于不顧而隨意嵌套。后現代主義是西方后工業社會的產物,是現代主義充分發展之后走向極端自我叛逆的結果。西方社會由于經過了兩百多年的發展,現代價值觀念已經根深蒂固,對它的消解與顛覆只是一種自身的更新與激活機制。然而,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依然存在較大的差距,依然還沒有確立起現代價值觀念,也就是說中國目前還處于現代化轉型的征途中。目前,中國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生產依然處于前現代,也就是準現代階段。為了全面實現社會的現代化轉型,中國必須對科學思想與理性精神、主體觀念與啟蒙意識、真理尺度與價值理想的精神維度大力倡導和發揚。當今,關注與適應這種社會發展的內在要求是人文知識分子選擇理論話語的主要依據。由于中國對于這些觀念十分缺乏,為了消解啟蒙主義者們千呼萬喚出來的現代價值觀念而過早地將后現代主義理論引入不僅能不幫助中國社會現代化轉型,反而會對其造成不利影響。
從上文所述中,我們可以得知,作為滋生于異域的一股復雜文化思潮,后現代主義存在積極方面的同時也有消極影響存在著。首先,對于西方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進行了哲學性的反思,從而極大地超越了傳統思維方式,提供了一種新的認識視角給人類。在后現代主義中,非決定論被強調了,并在人們進行個性的張揚,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思維方式的啟發方面具有重大意義,這主要是因為后現代主義主張多樣性和差異性。其次,后現在主義徹底否定管理理性、基礎、中心,這就是使在單一的逆向思維中,難以有效地控制人們走向極端相對主義之中,從而負面地影響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所以說,后現代主義是一種矯枉過正的哲學文化思潮。因而,在面對后現代主義的這種悖論性格時,既不能對其進行簡單地品牌,從而有文化排外主義,同時,也不能良莠不分盲目隨從,而是保持一種情形的學生批判眼光。中國當代文學批評所應該具備的學術自覺,首先必須對曾有的失衡和放荒進行擺脫,然后在對文化本位進行減持的基礎上,對西方后現代主義進行批判地消化和吸收,從而使具有本土特征的理論形態形成。
作者單位:河南省永城職業學院語言文化系
參考文獻:
[1][英]特里?伊格爾頓.后現代主義的幻象[M].華明譯,北京[2][英]阿蘭?羅德威.展望后現代主義[A].[英]戴維?洛奇.二十世紀文學評論(下)[M].葛林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3;515―516.
[3]陳曉明.無邊的挑戰[M].吉林;時代文藝出版社,1993;1.
[4]刑建昌.文學批評中的后現代話語[J].當代文壇,1998,(1).
篇10
【關鍵詞】建筑設計;知識的批判;后現代主義
批判性的知識在目 前如此多元化的世界里是不完備的,因此接受質疑與再批判是必須的。知識的批判與重建是以建立完善的建筑設計體系為目標的,這就必然受到審視與詰難。本文從后現代主義角度出發,進一步通過崇尚鄉土與地方性、推崇文本性直到追求反審美的愉悅四個方面來對建筑設計知識的批判與重建的可行性分析。
1 后現代主義對現代性的詰難
后現代主義是作為新的批判性學術范式誕生的。后現代主義是一場文化運動,具有革命性、批判性,并從根本上消解了構科學要素和社會科學要素巾的核心。為從根本上改變人們的原有認識,對現代性存在的內在矛盾和缺陷,從多個角度進行了揭示與批判了。后現代主義對各種領域之間的學科劃界的可能性表示懷疑。因此,后現代主義沖破這些界限逐漸出現在建筑學與設計學中,在建筑設計領域中,拋棄既往的現代主義功能布局設計,用后現代主義化的設計所取代。反映解構主義建筑的外部形象與形式優先的建筑形式,或是提供拼貼式建筑以反映復雜性與矛盾性。
2 崇尚鄉土與地方性
就崇尚鄉土與地方性本質上而言,地方性應涉及民族特征、傳統及歷史文化、政治經濟形態、自然環境氣候條件四方面。曾作為歷史時代下的主體建筑文化的地方性建筑,在抗衡現代性的過程巾,將各種新思潮融合,向綜合性和混雜的風格發展。人文主義和地域主義是地方性建筑帶有傳統的特性。建筑師在建筑設計時應將民族與社會利益作為指導,從而塑造高文化的親和社區。從現代建筑的疏遠感和非人性化的全球化趨勢走出來。因此,地方性建筑人類特征及其相互關系的部分體現。另一方面,地方性建筑批判了現代建筑設計西方主流文化侵入和國際化模式。以維護固有文化品性為最終的目標,矛盾的處于舊價值體系交鋒的困境中,只是變異和補償的對傳統的進行革,成某種聯盟或共同風格的現象時有發生。在20世紀的一段時期中,受蘇聯影響政府控制建筑設計和建設,現代性的藝術、美學建筑被禁止,因為會被看做是資產階級的頹廢產物。但是,資源與環境問題在濫用現代性科技下出現是修正式的批判,崇尚鄉土與地方性人、自然和創造物的空間界限彌合起來,在設計作品之中融人傳統、習俗、自然因素等。
3 推崇文本性
建筑設計事件和現象由每個創作行為與設計過程構成,也可以說是構成文本。文本性則指文本與其他文本有著密切相關的關系,事物與其他事物也是相關的。C.詹克斯有“有文脈的=特定性+規劃專家”的一個公式。“特定性”將規定性和統一目的性拋棄,防止了現代性理性決定論的發生,對文本的開放性與流動性要重視,文本理解及二次解釋的創造性是設計者本人應該予以諸多重視的。文本和理解者的視界被這個新視界包含了,同時提供了可能性給新的經驗和新的理解。設計是一種歷史和他者的參與,并且超越自己的視界。通過語言達到理解。而建筑的言語則包括:建筑位置、地貌與地形、空間關系與周圍環境、功能多樣性與使用要求、使用者的特點、設計方法與策略、建筑形式與類型、工藝技術與材料,等等。因此,可以說建筑的存在本質就是文脈。因此,針對現代主義建筑的模棱兩可與暖昧不定,雙重功能性元素,總體上不能一目了然,世代相傳的等建筑設計,可以采用下列方法:韻律和方向不協調;“毗鄰”東西的比例尺度的不同;堆砌和重疊對立和不相容的建筑元件;片斷、斷裂和折射方式的采用;脫開室內和室外,即建筑設計的文本性的充分映照。現代主義最激烈的批判是解構主義文本論批判,對解構建筑的文本性了解,我們可以從韋克斯納視覺中心、巴黎維菜特公園規劃設的設計作品中得到。
4 追求反審美的愉悅
不再追求藝術審美的優美愉悅形式是后現代主義審美,對永難企及之物與意義的緬懷不再憑借趣味上的共識去達成。審美形式的標新立異是后現代主義不斷尋求的反叛權威陳說,凸顯后現代知識的“表征危機”是被文化藝術與美學領域引發狀況。追求反審美在以下幾方面的表征:
4.1 平面感
為了獲得審美的意義,要求閱讀者對現代主義作品通過不斷地闡釋和發掘深入其意義深層。后現代主義作品對現代主義經典作品的意義不再提供,不需要尋找其作品的意義,語言符號背后沒有隱藏深層意義。
4.2 斷裂感
現代主義傾向個人記憶雙元和歷史傳統的同時探討。歷史被后現代主義理解為只存在純粹的幻影和形象。照片、文件、檔案成了歷史事件轉換,過去已消失成歷史,在非歷史的當下,審美的斷裂感需要從時間體驗中去感受。
4.3 生活化
傳統美學通常要求審美標準應有一定距離感,比如:距離說,移情說,典型論等,同時說明藝術與生活不等同,只有將藝術與人的現實生活距離化才能給人更好的審美感受。顛覆了傳統美學觀的后現代美學,距離感的消失是其根本特怔。當今世界創造了太多虛擬現實,使人們的真實和現實感喪失,被文本和類象所包圍。同時,藝術作為權威核心隨著滲入日常生活,興盛大眾商品文化,喪失了本源。這導致出現了時尚的生活化與流行藝術。世界的每個角落都深入了生活化藝術。一些建筑師倡導,建筑與設計應學習拉斯維加斯。設計的靈性甚至可以荒誕、平庸、丑陋的生活化與商活化形象中獲得,對其他人品味的領會和價值的接受。
參考文獻:
[1]段曉丹,楊毅.批判的失落:90年后中國建筑批評泛社會化現象淺析[J].室內設計.2009(1)
[2]萬書元.當代西方建筑美學[M],東南大學出版社,2001.
[3]懷偉,高筠.以“批判的地域主義”拯救我們的建筑設計[J].藝術與設計(理論).2007(7)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現代科技發展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