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體育課程性質范文

時間:2023-12-05 17:32:1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小學體育課程性質,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小學體育課程性質

篇1

首先,是道德教育理論的研究跟不上實際需要,這方面的專家學者和專業工作人員還拿不出多少成熟的理論成果來指導和影響學校教師的道德教育活動。因此,在中職學校的教育活動中很多教師只能生吞活剝國家的道德教育指導方針和寫在文件里的德育基本原則及其規范體系。其次,是教育者的形象不佳。按照教育規律,沒有教育者的為人師表形象,教育者不能率先垂范、身體力行,就沒有教育,德育教學更是這樣。一種成功的道德教育,教育者應始終是主導,被教育者是主體,主體是否愿意被主導,跟著主導走,重要的不是教育的內容、方法和形式,而是教育者的“教育形象”。這就是我們說的以身立教、言傳身教。再次,是學校里的道德教育,特別是中職學校的道德教育,管理機構和制度都不大健全,職責不明,人員不足。作為道德理論教育,中職生的道德教育主要是通過中職德育必修課程進行的。這些課程由于其課程目標和標準的限制,涉及德育的內容實際上不很全面,并不能解決中職學生應當掌握的德育理論知識。從實際情況看,還存在脫節的現象。一般來說,德育教學的課程形式都存在一定弊端,僅靠單獨開設專門課程進行德育教學,容易讓學生感到德育問題是脫離其他理論和實踐內容的附加的內容,僅靠在各門課程中穿插德育理論內容,容易因教師政治理論和實踐的欠缺而無法將問題深入。

二、提高德育課程教學實效的對策分析

學校的德育教學是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的教育活動,也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來道德教育的基本方式。作為改造學生的一種活動,不僅需要教師有強烈的責任感,堅持和遵守道德教育的基本規律及其原則,而且要求有科學的教育方法。有了好的方法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德育課程的教學除了課堂講解的方式以外,還必須提供更多的讓學生參與實踐的機會,可以嘗試在如下方法的結合中提高德育課程教學的實效性:

第一,教師演講和客座演講。教師可以用演講這種傳統的教學方法向學生介紹有關德育課程的基礎理論及其歷史發展概況。例如,職業道德價值觀、人生價值和自我價值在社會實踐中的倫理困境、價值抉擇的框架和模式,社會現實生活中的關于人生價值的大討論等。教師也可以邀請有經驗的社會工作者和管理者以及職業教育機構專職教師來給學生做專題報告或聯合教學。這種教學方法,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所學的德育理論與實際工作的密切聯系,提供給學生一個接觸實踐情況的機會;另一方面,可以彌補本校德育教師本身在抽象的德育理論方面的不足,讓學生了解范圍更廣、層次更深的相關理論。

第二,討論和辯論。教師可以在德育課堂教學中,將學生分為小組,就某個德育主題進行討論,每個小組推舉一名代表記錄討論的情況并在全班做反饋報告。也可以將學生分成辯論小組,設定一個辯論題目,讓學生有時間收集相關的材料、發展和完善自己的觀點,然后做一個正式的辯論。討論和辯論都可以從某一個具體的案例開始,例如溫嶺虐童案折射出新形勢下幼師職業道德面臨的挑戰,讓學生設想可能的解決方案。討論和辯論也可以安排在每一部分政治理論的講解之前進行,這樣學生可以不受約束地發表自己的意見,在教師講解了德育理論以后,再讓學生回顧以往的討論、檢討和對照自己的觀點,可以增強討論的實際效果。

第三,角色扮演的情境訓練和個人示范。教師可以提供學生一個實際案例,通過多人組合創式情境模擬訓練,讓學生分別扮演案例中所涉及的角色,像警察、肇事者、旁觀路人、調查員等,從表情、服飾、姿態、禮貌用語、熱情接待服務等多方面考察和訓練,并通過分組互相點評、教師點評等方式,糾正其不足之處并演示正確做法,是學生感受職業禮儀規范。教師也可以只提供案例事實的一個大概情況,以便留下足夠的空間讓學生想象和設想在不同的場景之中可能出現的不同倫理問題,并大膽嘗試解決這些問題的不同方法,這樣的角色扮演可以既是生動形象的,又是富有創意的。在德育教學過程中,特別是對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教師自身的表率作用和受教育者所在集體內的相互影響,是兩個不可忽視和偏廢的方面。凡是要求學生應當有的行為,教師本人應該首先具有這種行為,并且做到表里如一、始終如一。所以,教師在進行德育教學的過程中,“與其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人格才能影響到人格的發展和規定”,“只有性格才能養成性格”,“人只能用人來建樹”。活的最有影響的道德教育只能是教師、家長等人的全部生活和一切言行舉止。

篇2

關鍵詞:體育教學;隱性課程;目標;控制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14-0162-03

《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已明確指出,新時期學校體育課程教學要樹立“健康第一”和提高學生體育素養為主要目標的教學指導思想。但目前學生體育知識、技能的獲得,體育能力的發展,良好品德的形成,主要通過體育顯性課程的學習來實現,在培養學生體育動機、態度,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潛能,提高學生的體育學習能力等方面存在許多問題。因此僅靠顯性課程還不能圓滿地實現體育課程目標,還需要體育隱性課程,隱性課程有許多顯性課程所不具有的作用。

體育隱性課程體現了素質教育的本質內涵,具有素質教育的全體性、全面性、主體性的基本特征。由于隱性課程具有的兩面性,我們必須在隱性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對其進行有效的控制,使其達到素質教育的目標。

1 研究對象

高校體育隱性課程在體育教學中的目標與控制。

2 研究目的

通過研究體育隱性課程要達到的素質教育的目標和對體育隱性課程實施過程中的控制,發揮體育隱性課程的作用。

3 研究方法

文獻資料法:在論文的選題和進行中,閱讀了大量相關文獻資料,對本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4 研究內容

4.1體育隱性課程概述

體育隱性課程是指受教育者通過學校體育環境,以間接、內隱的方式所獲得的體育教育性經驗的總和。它重視體育環境對學生的潛在作用,主張利用環境中的各種體育教育因素開發學生的生理潛力與心理潛力,使學生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中獲得潛移默化的陶冶與感染。

體育隱性課程是相對于體育顯性課程而言的,二者既相互區別又相互交叉,密切聯系在一起。體育隱性課程與顯性課程比較,有許多獨特之處。第一,隱性課程的影響具有彌散性和普遍性。隱性課程的影響可以說是無處不在,只要存在教育,就必然存在隱性課程的影響,因為每一個主題的心靈特性都是獨異的,在同一個教育環境中,不同的主體會讀解出不同的意義,而這些意義是超出教育者預測之外的。第二,隱性課程的影響具有持久性。許多隱性課程都是通過心理的無意識層面對人產生影響的,像對情感態度的影響、對價值觀念的影響、對性別角色的形成等,都是潛移默化的,這些影響一經確立,就持久地影響人的心理與行為,難以改變。第三,隱性課程的教育影響既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不論是知識的學習,還是情感、價值的陶冶,隱性課程對學習者的影響既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教育者的教育藝術集中體現在如何發揮隱性課程的積極教育影響和減少隱性課程的消極影響上。第四,隱性課程的內容既可能是學術性的,也可能是非學術性的。有些隱性課程是學術性的,如潛移默化地學會某種學術知識、學術觀點、學術態度、學科探究方式等。也有些隱性課程是非學術性的,如隱含于班級和學校結構、行為規范和規則、人際交往方式等方面的隱性課程影響。

4.2體育隱性課程在教學中對學生的影響

隱性課程對于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不具有強迫性和被動性,學生可以在無意識狀態下受到教育。所以,在強調以學生為本方面,隱性課程具有比顯性課程更大的優勢。

4.2.1對于學生行為的影響。杜威認為學習是學生必須靠自己才能干的事情,雖然教師應該盡最大努力開發和釋放學生的創造力、技能、智力和自律精神,但是我們還應特別關注學習的態度方面和社會環境方面。杜威把這些因素作為間接學習的一部分,并認為這種學習不能被放任自流。杜威認為許多教師只是重復教材而沒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沒有培養學生自我成長和自我管理的技能和態度。體育顯性課程主要向學生傳遞體育知識、技術、技能等理性文化,體育隱性課程能有效地調節與學習效果相關聯的動機、興趣、情感等心理活動,讓學生獲得關于體育態度、價值、規范等非理性文化,隱性課程的這些因素提供了教育的載體,在課堂和課堂以外的時空學生是否能培養出有利于自己成長的興趣和態度是至關重要的,從而引導學生行為。

4.2.2對于學生個性心理特征的影響。目前高校進行的教育活動是有計劃地在教室中由教師使用教材展開的。但是,借助這種教育所傳授的,不僅是清楚的體系化的知識和技術本身,還包括學生個性心理特征的修養和學習。體育教師的道德品質和思想意識以及課內外的言行舉止,教師對學生的反應所做出的表情和發言,或者教師對學生的服飾和遣詞之類的生活態度的注意等,都對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征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學生個性心理特征的發展是知、情、義、行的過程,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個性心理特征的形成只能通過相互交往,在各種生活實踐中逐步形成的。隱性課程對其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教師人格與教學行為、領導方式,教師的教育態度和方式對于學生的學習態度,教師的興趣、愛好,處理問題的能力,處世哲學,言談舉止、行為習慣等等,都會對其形成具有一定的影響。

4.3體育隱性課程在教學中要實現的教學目標

體育課程的目標,不僅僅局限在傳授體育知識、技能、增強體質上,還應該通過改善體育教學環境與氛圍,促進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的發展。因此體育隱蔽課程的開展,可以加強體育顯性課程的動力系統,促進學生的人格的健全發展。從當代國外對隱蔽課程問題的研究來看,已不僅只重視不知不覺的潛移默化,而且也開始注重有意圖的安排和精心編制隱蔽課程。編制的隱蔽課程具有明確的目的指向性,其影響和作用的范圍必須以預定的教育目的及其具體化的教育目標為指南。

4.3.1圍繞素質教育,樹立學生“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圍繞素質教育,樹立“健康第一”和提高學生體育素養為主要目標的教學指導思想已成為學校體育教育的根本出發點。《綱要》和《標準》已經明確將學生體育動機、態度、興趣等隱性指標納入學校體育課程評價范疇。體育課程不僅僅包含傳統的以傳授學生體育知識、技能為主的顯性課程,還包含側重于學生情意目標與個性品質發展的隱蔽課程,二者共同構成了體育課程的完整體系。這必然要求教師具有相當高的素質,不僅要求教師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而且具備與體育有密切關系的生理、心理、衛生保健、環境、社會、營養等諸多學科領域的相關知識,同時主管體育的校內領導重視體育工作,正確認識新時期體育課程,改變舊有教學觀念,重視對體育課程目標的全面理解和深刻認識,從而加速體育隱蔽課程的實施和開展。

4.3.2培養終身體育的意識,激發運動興趣。借助體育隱蔽課程的力量,使學生在體育學習中擁有更強烈的學習動機、正確的學習態度、高漲的情緒、頑強的意志和完善的個性,從而加速體育顯性課程目標的實現。布盧姆(Bloom)指出,隱性課程能很好地達到某些教學目標(特別是在品質、習慣、態度方面),并比顯性課程的明確目標能保持得更久。學生長期在體育隱蔽課程的影響下往往會形成某些穩定的個性心理特征。學生在學校中形成這些社會性品質,以后走入社會所起的作用與學生形成的學習技能對以后工作所起的作用同樣重要。體育顯性課程只是對于教材的重復而沒有重視學生的興趣和激發學生的興趣。

4.3.3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體育隱性課程的實施離不開學生的參與和合作,教育者只有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才能保證順利實施。在傳統學校體育教育模式下,學生只是被動地按照教師的安排進行聯系以掌握某種運動技能,從不重視學生的感受和體驗。實施體育隱性課程時應自始至終將學生置于主體地位,把學生看作學習的主人,通過對教學環境、教學資源、人際關系和教師的言行等方面的精心設計,使學生在學習體驗中來發展自己的運動技能,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潛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學生的學習是積極主動的,而不是被動的。

4.3.4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尊重學生個性差異。由于每個個體的學識、興趣、愛好等不同,個體對體育隱性課程所傳遞的經驗會按自己獨特的內部攝取機制進行選擇或加工,從而獲得自我需要的經驗,因此表現出個體差異性。因此體育隱性課程對學生的影響表現出求異性,因而體育教學應視學生具體情況予以個別對待,因材施教,以培養體育活動能力,發展個性。在深刻了解學生的體育能力和人格特征的基礎上,對每個學生都形成恰如其分的期望值,并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讓學生感受到,必然會促進學生自信心的建立,激發學生在各方面刻苦努力,從而主動地與教師合作,促使和諧的課堂氣氛的形成。

4.4體育隱性課程在教學過程中的控制

體育隱性課程的普遍性、隱藏性和兩面性,要求對體育隱性課程進行有效的控制,消除體育隱性課程的消極因素,使其達到素質教育的目標。體育隱性課程的控制包括正面控制和反面控制。正面控制就是加大體育隱性課程積極因素的影響,反面控制就是減小體育隱性課程消極因素的影響。

4.4.1通過學校管理實現對隱性課程的有效控制。

4.4.1.1構建校園體育文化。校園文化包括很多方面的內容,如校規、校訓、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氛圍、學校的建設布局等等許多方面。校園體育文化則包括:校園體育傳媒、學校的體育觀念、體育道德、運動會、課外體育活動、學校的體育氛圍、學校的體育制度等。針對體育隱性課程教育的潛移默化效果,學校應積極構建適合本校特點的校園文化。例如,學校可以把傳統的校運動會轉變成為“體育周”或“健康月”。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邀請體育專家舉辦一些體育論壇、體育講座,讓學生了解體育健身、體育道德、體育與人生、體育與生活、體育與社會等方面的知識;舉辦適合全體學生的體育活動,如跳繩、拔河等活動,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其中,讓他們體會健身的快樂和集體協作的力量;如有體育比賽,可以邀請校外球隊來校比賽,可以召集學生觀看比賽,不僅提高學生的體育欣賞能力,而且愉悅了學生的心理。學校作為學生全面發展的社會化機構,良好的校園文化可以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實現培養社會需要的全面人才的要求。校園體育文化就本身來說就屬于隱性課程的內容。通過對校園體育文化的構建,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就可以很容易地把體育隱性課程中積極的因素灌輸給學生。而學生同時也可以積極地學習,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

4.4.1.2培養體育教師的教學能力。體育教學應以活潑、自由為主,兼顧嚴肅,避免長時間的單一練習方式,以免引起超限抑制。教學方法的選擇和教學手段的運用,既要有針對性和科學性,又要有教育性和藝術性,融益智、健身、染情和添趣于一體。宜將傳習式的、封閉式的體育教學,發展為創新式、開放式的教學,并在此基礎上加強創造性教學活動,力求使本身單調的教學內容具有新意,以不斷引起學生的注意,喚起他們的強烈求知欲和學習愿望。此外,體育教師除了掌握自己的專業知識外,還必須具備社會學、人際關系學、心理學等方面的知識,要實現對隱性課程的控制,就必須通過對體育教師的綜合能力進行培養來提高教學能力。體育教師的綜合素質不僅直接關系到工作的質量和效果,而且對學生發展體育興趣、愛好以及養成鍛煉習慣至關重要。因此,只有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水平,才能促進學校體育風氣的形成與發展。

4.4.1.3監督和評價體育教師的教學行為。作為體育教學的實施者,體育教師的禮儀、品德、社會價值觀等方面屬于體育隱性課程的內容,它在體育教學中將無形地影響著學生。對體育教師教學行為的監督和評價,就是為了消除體育隱性課程的負面影響。例如,學校定期組織教學督導組看課或者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了解體育教師的言行、儀表、舉止、敬業精神、教學效果等情況,對體育教師的教學行為進行監督。

4.4.2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對于體育隱性課程的控制。體育教師可以是體育隱性課程的設計者,也可以是體育隱性課程的實施者。所以,體育教師對于體育隱性課程的把握相當重要。因此,體育教師應該明白體育隱性課程的兩面性,并在體育教學過程中發揮體育隱性課程的積極因素,避免體育隱性課程的消極因素。體育教師的一切行為都將直接影響學生的情緒、思想、行為、意識形態的形成、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學習方法等方面。通過整潔優美的教學環境,教學器材安排合理,安全有序,教師和藹可親,教學氛圍輕松愉悅,教學比賽競爭激烈,使學生產生舒適感、安全感、競爭感、進取感,并感到充滿生機,躍躍欲試,從中獲得教益,讓學生主動地去學習。

5 結論

學校體育教育過程不僅發生在課堂上,還發生在眾多不同的環境中,教育產生的結果也不僅是提高身體素質,學習掌握體育項目技能、技術和技巧,而是提高學生個體的整體素質,促進學生人格健康發展。體育隱性課程與素質的培養是密切相關的,體育隱性課程對于學生的影響往往比體育顯性課程更容易影響學生的行為和個性心理特征,因此必須使用有效手段來控制隱性課程,更好地規劃學校體育管理,教師個人素質和教學能力以及相應理論知識的提高等幾方面需密切配合,通過實踐經驗的積累,不斷改善提高體育隱性課程控制的具體的方法和手段。

參考文獻:

[1]姚蕾.對體育隱蔽課程與體育顯性課程關系及其內容的探討[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2,(4):123-125.

篇3

摘 要:隨著社會科學技術的進步、教育技術環境的不斷更新,運用多媒體實施學科信息化教學,已成為教育現代化的一種趨勢。將多媒體與中職語文口語教學相整合,改革傳統的封閉的教學模式,給予學生自主創新的平臺,優化學習資源,更有利于學生口語水平的提升和綜合素質的發展。本文試圖以中職幼師專業為例,嘗試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口語教學模式,以期應用于中職語文口語教學。

關鍵詞 :信息化 口語交際 中職語文

當今的社會是開放的社會,社會開放擴大了人們交際的范圍,人與人之間的口語交際明顯增加,語言的交流價值也日趨體現,口語交際能力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口語交際能力作為當前社會生存的基本技能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良好的口語交際能力必能促進溝通交流。中職生——一個面臨就業即將踏上社會的群體,其口語交際能力的現狀不容樂觀。如何在語文課堂有效培養其口語交際能力正成為一個備受關注的話題。但是,長期以來,由于口語交際知識的匱乏和缺乏科學有效的口語訓練,當前中職幼師學生的口語現狀并不令人滿意:普通話語音不標準,方言味道重,缺少用普通話表達的習慣;許多學生自信心不強,不能積極主動交流溝通;語言組織能力差,表現力不強,不能滿足專業需求等諸多問題。因此,迫切需要專業教師開發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口語教學模式,應用于幼師學生的專業教學。而信息化手段、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為口語教學提供了更便捷、更廣闊的教育實踐平臺。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有以下三個基本點:第一,要在以多媒體和網絡為基礎的信息化環境中實施課程教學活動;第二,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信息化處理后使之成為學生的學習資源;第三,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讓學生重構知識。[1]調動豐富的網絡優質資源,運用多媒體教學平臺、信息化手段,可以使口語教學內容更加充實,使教學情境更接近學生的生活,使教學評價手段更加有效,使師生交流平臺更加寬闊,可大大提高口語教學的成效。

然而,信息化教育不只是信息技術,它需要在先進、正確的教育理念指導下,選擇合適的信息技術手段,開展有效的教學。它的本質是教育理念與信息技術的有機融合,即“現代教育思想理論+現代信息技術=信息化教育”。[2]信息化教育的實現除了技術條件的準備外,還需要現代教育理念的支撐和引領,通過“自主合作式”教學、任務驅動法、情景教學法、多元的課堂評價方式等現代教學理念的實踐,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在學習和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學習創新能力、信息媒體和技術能力、生活和職業技能,自主研究和解決問題能力,適應職業角色,充分滿足現代社會對人才素質的全面需求。

一、充分利用網絡信息資源,建立表達的自信心

俗話說:“言為心聲。”良好的心理狀態和強烈的溝通欲望是口語交際的前提條件。中職學生由于文化基礎較為薄弱,語言表達水平參差不齊,在實際教學中,困難和問題很多。因此,口語教師首先要幫助學生克服緊張、恐慌、害羞、膽怯、自卑等情緒障礙,采取豐富多樣的課堂形式,創設良好的交流氛圍。如:師生共同學唱《飛得更高》《仰望星空》《感恩的心》等非常受學生喜愛的勵志歌曲和影視節目,在課前演唱,通過音樂的渲染和激勵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調動學生參與的熱情,增加課堂活力;從熱愛生活、熱愛幼師專業的角度出發,從他們最關心的QQ群、微博話題入手,建立班級空間進行專題討論,如“我為什么選擇幼師專業”,“幼師專業的職業發展”,“如何與幼兒溝通交流”,“我最喜歡的明星”,“我最喜歡的影視劇角色”等,選擇切近他們生活實際、符合專業特點的話題,打開他們的心結,鼓勵他們積極主動地自我表達,大膽交流,暢所欲言,展示個性特色和自我風采,從中體會到溝通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增加語言表達的自信。在此過程中,教師一定要以鼓勵為主,耐心引導,善于傾聽,貼近學生實際。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使他們打開心扉,真誠溝通,勇敢地交流,大膽地展示自我、表達個性,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結合普通話機器測試標準,利用軟件平臺,規范表達用語

以中職幼師專業為例,幼兒園教師要用普通話進行教學活動,要在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面符合語言規范,成為幼兒學習語言的典范。因此,學前教育專業的中職生要念準字音,做到發音清楚、吐字準確,不念錯別字;在詞匯方面,要避免使用方言詞匯,也不要使用生造詞匯;在語法方面,要避免句子成分搭配不當和語句不通順的現象。如果教師讀錯字音,用詞隨便,語病較多,對幼兒語言的學習必然產生不良影響。同時,要通過幼兒園教師資格認定,取得幼兒教師職業資格也必須通過普通話測試,取得相應合格證書。因此,口語的規范性是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基本要求。

要使中職幼師學生達到這一要求,順利通過普通話測試,取得教師資格,就必須從入學伊始,就加強普通話的學習和訓練,使他們習慣于使用普通話進行日常交流。在學習普通話基本知識的基礎上強化語音訓練,利用普通話學習音頻、視頻資源、學習軟件,根據同學中普遍存在的發音缺陷、方言問題進行專題教學,重點輔導。學生可在課后時間,根據自身情況,堅持練習發音,形成同位互相糾正、同班共同糾正、師生互相糾正的濃厚學習氛圍。同時,為更好地適應機器普通話測試,對學生進行普通話模擬測試,創設實際測試環境,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測試,檢測學習成果。在達到一定熟練程度后,參加真實測試,則可以大大提高普通話的測試成績和口語表達的規范性。

三、情境再現,案例教學,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合作學習

中職學生畢業后馬上要面臨擇業,進入職場后也要應對各種復雜的交際環境。因此,在口語課堂創設接近工作、實際生活場景的口語交際訓練,一方面使學生有話可說,另一方面鍛煉學生的臨場發揮能力,培養良好的口語表達、人際溝通能力。這樣的訓練突出了口語教學的實踐性,為學生步入社會奠定良好根基。

以中職幼師專業學生為例,根據他們的專業特點和實際需要,筆者在課堂上創設了許多虛擬的交際場景,如幼兒園面試應聘、幼兒教師的自我介紹、與孩子溝通的準備和語言技巧、幼兒園教學的課堂導入、小朋友之間爭執調節、如何學會欣賞和鼓勵孩子、當家長發生誤解時等具體情境,并在我校幼兒園進行采訪錄像、實景提問,讓學生直面具體問題,在實踐中反復摸索、鍛煉、提高。例如:進行自我介紹練習時,可讓學生做好課前準備,引導學生如何抓住自身特點,突出重點,實事求是地展現自我,注意神態自然大方、有條不紊,給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全班分為4-6組,每組一位代表發言,一輪發言過后,請全班同學點評,每組給出一個分數,取平均分作為最后得分,依次再進行2輪發言,看哪組得分最高。學生們在實踐和點評中,發現自己的優劣勢,不斷改進,取長補短,互相促進。同時,還可結合應聘中面試的問答,由兩位學生扮演招聘人員,要求求職者自我介紹和回答問題,鍛煉學生的臨場反應能力,提高語言組織能力和應答的心理素質。經過教學驗證,這種教學模式很受學生歡迎,幾次課程之后,學生的口語進步十分明顯,許多上課從不發言的同學也大膽地走上講臺,較好地完成了訓練要求。

現代語言學認為,交際的過程就是信息傳遞的過程,是交際雙方在特定的語境里,為了特定的目的,運用語言手段和適當的表達方式而進行的思想情感的交流,是聽說雙方的互動過程。情境教學口語訓練模式正是僅僅把握住了口語交際的這一基本特點,遵循語言學習的規律,因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動畫情景,復述表演,發展學生綜合素質

誦兒歌、聽故事是孩子們最喜愛的活動之一。幼師專業學生要走上工作崗位,除了要具備正常的口語交往能力,還需要經過大量的誦讀訓練、故事講述訓練和教學口語訓練來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但在實際教學中由于課時的限制,往往難以在實踐中充分實施,因此,可結合幼兒文學、教師口語等課程,充分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選取優秀范例,通過案例教學,加強口語表達的技巧訓練,在實踐中提升能力,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為了增加學生參與的熱情和講述的感染力,筆者搜集了許多經典故事兒歌的動畫素材,在反復觀看后,先讓學生對內容進行分析和講解,設計導入語和提問、總結語,再針對其中的情節、人物進行潤色、加工,找出文本中需要加強或變化的重點,例如語調、重音、音色、快慢的變化,表情、手勢等態勢語的運用,使講述和表演更加完整、形式更加活潑有趣。在學生準備好后,分組來進行講述或角色扮演,再由其他同學來點評打分,改進后可以再來展示。如此反復實踐,使學生們充分參與其中,對課程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許多同學還利用課余時間排演了童話劇,大家一起分工合作,進行了自己的加工和想象,將童話人物表演得有聲有色,不僅口語表達能力得到了訓練,肢體語言和表演能力也得以提升。學生還將拍攝的故事、兒歌誦讀和童話劇作品在校園網、班級空間、微博進行展示和評價,在協作、交流中充分體驗學習和參與的快樂,實現了真正的自主學習、快樂學習,綜合實踐能力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提高。

事實證明,口語課程既是一項知識積累的過程,也是綜合素質的實踐鍛煉。中職口語課程應著眼于職業教育的專業需求和學生特點,充分運用現代信息和教育技術,以現代教育理念為指引,綜合多種教學手段,激發其口語表達的愿望,挖掘學生潛能,增強口語表達的自信心,使中職學生更加自信走上工作崗位,更加規范、清晰地進行口語表達,更加游刃有余地適應人生的各項挑戰,為未來的職業發展插上一雙騰飛的翅膀。

注釋:

[1]李克東:《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目標和方法》,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2年,第4期,第26-28頁。

篇4

摘要明確運動技能學習的含義,以及它和基礎階段學校體育的關系,使體育教師能夠有系統、有邏輯和有序地教授學生運動技能知識,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和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同時對學校體育課程改革和建設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運動技能中小學體育

運動技能是動作技能的一種,專指在體育運動特定條件下按照一定的技術要求,通過練習而形成的完成某種技術動作的能力。動作技能包括技能的發展、技能的學習、技能的控制三個領域。在我國,近年來在這一領域也開展了一些研究,但多數是從嬰兒的成長發育入手,以兒童、青少年的動作發展為研究目標,即從我們所說的學校體育方面開展研究的,則寥寥無幾。本文從運動技能學習入手,從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和提高人的生活質量的角度去探討基礎階段學校體育課程改革的重要性。

一、研究背景

新一輪的體育課程和教育改革以2000年新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開始實驗為標志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新的體育課改的確有許多理念,有許多新的說法,也引發一些新的思考,帶動了一大批研究和探索。新的體育課程與教學改革在理念上和理論上都是試圖推陳出新的,在當前的體育課程與教學改革實踐中,卻發現有一些不成熟的理論在混淆著體育新課改的精神,不時有一些帶有明顯錯誤的理論和說法出現。如“淡化運動技能的教學”。這些錯誤的理論和本末倒置的做法,其背后有著錯誤的思想根源和思維邏輯,以及對某些理論的認識之淺。出現這些問題,根本原因在于我國的學校體育研究還沒有建立起對學生動作技能學習發展規律的認識。多年來,雖然廣大學校體育工作者在課程內容、課程結構、教學方法等方面做過許多研究,對學生健康發展和教學指導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對學生運動技能學習的研究以及運動技能學習對學校體育的教育改革帶來的作用如何沒有深入思考。也就是說,不同的年齡階段應該教授適合學生運動技能發展規律、身心健康發展規律、認知規律的體育內容,同時一個年齡階段和下個年齡階段間應該有很好的銜接和過渡,另外技能的教授學習過程一定要達到自動化階段,便于技能的遷移和掌握,學生的運動技能學習也應該體現出順序性和可預見性。

二、現狀分析

我國青少年國民體質連降十多年,這和學校體育有著直接的關系,目前大多數學校的體育課狀況不樂觀,比如小學上中考的內容、中考上達標的內容等等,為了達標不惜花很多時間去訓練加強。這些都是違背運動、游戲、身體鍛煉的真髓的。中考的跳繩、中長跑、跳遠這些項目的達標只是一個測試指標,只是一個工具,是用來測驗學生的體質情況,并不是說開展體育課就是為了達到這些指標。學生想練習的項目不開展,反而去安排一些他們沒有興趣的項目,這樣下去會給他們帶來心理上的厭惡,對體育這門學科產生歪曲的理解,致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難以得到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幾乎無法表達,學生難以有愉快的體驗。更嚴重地妨礙其終身體育鍛煉意識的養成。

三、運動技能學習

(一)定義

動作行為是美國體育教育專業的教學內容,它是一個傘術語:包括動作學習(motor learning)、動作控制(motor control)和動作發展(human motor development)三部分。《課程標準》中將運動技能定義為:“在體育運動中有效完成專門動作的能力,包括在神經系統調節下不同肌肉群協調工作的能力”。體育院校通用教材的定義是:“運動技能是指人體在運動過程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專門動作的能力。運動技能是動作技能的一種,專指在體育運動特定條件下按照一定的技術要求,通過練習而形成的完成某種技術動作的能力。

(二)分類

運動技能的學習是程序性學習,從生理學角度來講,運動技能學習可以分為泛化、分化、鞏固學習三個階段,從心理學角度來講,運動技能學習可以分為認知階段、聯結階段和自動化階段。認知階段是指練習者學習一項新的技能的最初階段;聯結階段是指練習者正在完善,還需要一些微小的調整階段;自動化階段是指實施該技能幾乎不需要認知加工,自動化處理階段。運動技能的最高階段是自動化,這是一種過渡學習。將外部信息通過內化建立起來。運動技能是通過身體的練習獲得的,是順利完成某種任務的動作、活動方式順利表現出來的能力。是一種主觀經驗的表現,是以一定的身體和心理素質為基礎的,是主體對特定運動技術的掌握和表現。在體育教學中,運動技能的形成過程離不開思維,離不開大腦對運動技能的分析和綜合,在分析與綜合的基礎上,動作表象才能轉化為動作概念,學生才能掌握動作要領并進行有效運用。動作技能的學習是以有意學習為主,但其間不能忽略無意學習的存在,相對于有意學習,無意學習是沒有計劃,沒有目的的,在不經意間產生效果。

(三)運動技能學習的重要性

人類動作發展特征的知識也可用于確定一生中其他階段的動作成熟水平,在教育上它是個非常有用的工具。通過全面理解人在某個階段的動作典型特征,就能以最有效的方式來提高教育的能力。大家知道,某些動作的發展順序具有高的可預見性,了解這一發展順序的老師以這些證據為基礎準備課程和活動,以推動學生高效地、系統地按可預見性的發展順序學習。比如在教學中,以發展的視角觀察學生做動作時,教師會考慮是哪些因素使學生達到現在的動作狀態,未來他們將發展到什么程度。遺憾的是,因為沒有針對兒童少年動作發展的專門研究,所以很難回答學生的“運動技能發展”規律是什么,為什么要在某個年級設置這些教學內容,為什么要在這個年級采用這樣的教學方法,等等。

四、理論闡述

(一)小學生身體發展特點

1-2年級的學生骨骼比較柔軟,容易變形;在動作的協調性方面,骨骼肌肉有了一定發展,對簡單動作有所控制,但小肌肉發育差,所以手部小動作的精確性較差。1-2年級學生的力量發展較差,臂和肩部的力量特別差,反應時間長。3-4年級的學生在動作協調性方面,骨骼肌有了一定的發展,運動覺也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對簡單的動作有所控制,動作的精確性、靈巧性進一步增強。小學高年級學生開始步入青春發育期,骨骼肌和小肌肉群有了較大的發展,動作的精確性、靈巧性有了較大的發展。

(二)小學生心理發展特點

1-2年級的學生觀察事物往往注意事物的新鮮性、有趣性或較為明顯的特征。他們以無意注意為主,既沒有預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注意力容易分散和轉移。他們對美的體驗僅僅與事物的具體形象相聯系。3-4年級的學生有意注意有了迅速的發展,注意的穩定性有了明顯的提高,注意范圍也在擴大,逐漸學會根據活動任務將注意力從一件事情轉移到另一件事情上。學習動機與學習興趣發生緊密聯系,此階段的學生的學習興趣包括直接興趣與間接興趣。5-6年級的學生自我意識開始增強,學習動機仍然與學習興趣發生聯系,但此時學生的間接興趣有了明顯的發展。

(三)初中生身體發展特點

初中生進入青春發育期,他們的體重開始明顯地增加,表現為骨骼、肌肉和內臟的發育。而身體各部分的肌肉增長不同步,一般是大肌肉群先增長,小肌肉群后增長,因此,初中生完成運動動作的精確度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四)初中生心理發展特點

這一學期學生的腦神經活動機能的主要特點是興奮性高,興奮過程比抑制過程要強。有意識記在記憶中占主導地位,學習目的逐漸明確。初中生對情緒情感的理解更加深刻,因而更易于激發對有情緒體驗的事物的學習興趣,因而在初中階段學生記憶有情緒體驗的事物的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五、教學建議

(一)針對小學

1.小學是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階段,小學階段的體育課以養護鍛煉為重。小學生處于6―13歲的年齡階段,包括兒童期和少年期,是身體發育的旺盛時期,他們對體育活動具有廣泛的興趣,有著喜歡競爭,喜愛玩耍的心理需要。教師在教學內容的選擇還是教學方法的變化都要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尤其是小學1-2年級階段,教師選擇生動、活潑、貼近學生生活、符合兒童身心發展特點的教學內容,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恰當的時候運用情景教學法),以不斷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讓學生體驗到參與體育活動的愉悅感。1-2年級學生是發展基本運動能力的最佳時機,因此通過將競技內容教學化,發展跑、跳、爬、躍等基本活動能力,通過這些簡單的內容教學,使兒童初步掌握各種運動的基本動作、基本活動能力,發展身體素質以及運動感知覺等能力。將各種簡單的運動技術動作的學習融于充滿樂趣、生動活潑、具有新奇氣氛的,以游戲為主的過程之中。

2.3-4年級的學生的體能有了一定的發展,是靈敏、協調和平衡能力發展的有利時機。通過多種游戲發展位移速度和動作的靈敏性;通過多種練習形式(如各種跳躍游戲和跳繩)發展跳躍能力;通過多種練習形式發展平衡和協調能力。他們經過兩年的學習,已經學會了一些簡單的運動動作,那么教材的選擇就要選擇那些能夠鍛煉大小肌肉群的,有組織、簡單的組合活動。

3.5-6年級的學生是通過多種多樣的練習發展體能(速度、平衡能力),促進生長發育的重要時機。體育課程的選擇要關注能夠提高大小肌肉群控制精細動作能力的活動,還需要特別注意:一、在小學階段,應少用競技化、成人化的教學內容和手段,多采用兒童化的游戲內容和練習手段去發展學生體能。二、根據體能發展的敏感期特征,確定在某一階段水平側重發展的某些體能。

(二)針對初中生

1.中學生一般在12―19歲左右,在這個年齡階段包括少年期、青春期和青年期。教師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要在小學階段發展的基本活動能力的基礎上注重發展他們的基本運動技能。初中階段的學生體育興趣與愛好已經逐漸集中,開始形成對某一項運動項目比較穩定的興趣。所以初中的體育與健康課程要減少學生學習運動技術項目,增加某一項目學習的時間,為學生體驗某一運動項目的學習、改進、鞏固、提高、運用過程提供可能性,利于他們掌握運動技能,積極參與體育活動,養成自覺鍛煉的好習慣,為終身體育打下良好的技能基礎。另外,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身體發育的鼎盛期,體能與運動技能有了迅速的發展,具備了較好的學習競技運動的條件。同時,這一階段的學生對于競爭性、對抗性的競技運動項目往往比較感興趣,這些都為初中階段學習競技運動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因此,競技運動項目(如球類運動、體操、田徑、武術、游泳)這些課程可以加入到學習計劃中去。但是,初中生正處于生長發育階段,體能與運動技能還不能適應競技運動的要求,必須對所學習的競技運動在場地、器材、規則等方面進行改造,使之適應初中生的體能要求。

2.小學和初中的區別與銜接

中小學階段應該要發展五項基本身體素質(力量、速度、耐力、柔韌、靈敏),但是小學階段和初中階段練習的側重點、強度等應該有所不同。兒童少年時期關節韌帶的伸展性大,是發展柔韌素質的最好時期,但是柔韌素質的提高要有一定的力量素質做基礎,也就是發展柔韌素質同時結合力量練習。但是小學階段的力量素質練習應該控制好運動負荷和練習的密度,據力量素質增長的年齡階段研究報告指出:男生在12―15歲增長速度最快;女生在7―13歲增長最快,所以在初中階段發展力量素質最好。而兒童少年時期的耐力素質發展較慢,從有氧供能能力來看,男子在12―16歲達到最大吸氧量,隨年齡增長在18歲達到最高值,女子從13歲開始增長到最大值,這些數據表明少年兒童具有一定的有氧供能能力,對一般的耐力有一定的適應能力。所以,青春期后期可以采取強度不大的有氧耐力練習。小學階段的學生可以在游戲中,綜合運用已經掌握的各種基本活動能力,去進一步發展靈敏、速度、柔韌、耐力、力量等身體素質。同時,已經獲得的身體素質也可以在技能的學習中強化跳、爬、躍等活動能力。

六、結論

(一)體育課要以基本身體素質、基本的運動技術技能為基本教材,小學、初中、高中、大學中,循序漸進、由易到難,基本身體素質和主要的運動技能要貫穿始終。每個階段要有基礎和重點發展的項目,重視基礎性學習,發展基本身體素質(速度、靈敏、耐力、柔嫩、力量),只有基礎牢固了才便于日后動作技能的自動化。

(二)重視技能遷移發生的規律。運動心理學中把已有的知識、技能、經驗對新學技能的影響稱之為“遷移”。如果已有的知識、技能對新技能產生積極影響,能促進新技能的形成,就是正遷移;相反,若已掌握的知識、技能對新技能的形成產生消極作用,妨礙新技能的形成,就是負遷移。教師在安排體育教學時,一定要注意到遷移,比如課基本內容前的輔助、分解練習,都是希望產生遷移。同時學習無意學習和有意學習的理論知識,遷移是無意學習的一種形式,是為學另外一個技能服務的。體育教學是一種有意學習,教師有目的地教,學生按計劃地學。教師上什么內容、怎么上、怎樣安排等都是有計劃的,但是學生達到的恰恰是一種無意學習,如課的內容是學習前滾翻,那可以為日后學習前空翻服務,學生不一定知道,但是作為老師一定要知道。

參考文獻:

[1]董奇,陶沙.動作與心理發展[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葉利群.課程教材改革探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篇5

一、學校領導力主體模型的建構

(一)學校領導力主體模型

領導力是指領導者對被領導者的影響力,它包括領導者的言行、要求以及領導者自身的品格等引起被領導者作出積極反映的感召力量。

從學校領導力的作用主體考察,領導力群體可以分為校級領導團隊領導力、行政團隊領導力、教師團隊領導力、學生團隊領導力。

(二)學校領導力各主體之間的關系及作用對象分析

一個學校以校長為核心的校級領導團隊在整個學校的領導力當中處于核心地位,起著重要的基礎性作用。學校管理的核心是人的管理,學校領導團隊是決策的集體,在人的管理中處于重要地位,每一位領導者積極性的發揮都直接影響著他們所管理的工作績效。良好的學校領導團隊建設可以充分提高中層行政團隊的行政效率,促進教師更有效地協調好家校關系,對學生團隊的培養起到積極的作用。

行政團隊直接受校級領導團隊的領導,并對學校教師團隊、學生團隊起著組織、協調、引領、管理等作用。學校的行政團隊直接對校級領導負責,是聯系和輔助教師團隊的重要部門,以幫助教師團隊更好地管理學生,對學生團隊的培養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教師團隊的領導力是學校領導力的核心要素,它對學校組織的變革與發展具有直接而強大的作用,而且它會通過組織要素的變革對教師團隊、學生團隊的領導力產生影響,是校級領導團隊了解學生的主要途徑之一,也是學校領導力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

學生團隊的領導力是學校領導力中最基礎的部分,它的強弱是直接評定學校領導力的重要依據,對幫助并配合教師進行班級管理有著重要的作用。

以上不同群體領導力的作用主體需要通過各群體領導力的作用對象,才能表現出來。學校總體領導力的作用對象即學校組織要素,大體主要包括:組織目標(一個學校的發展方向與愿景)、組織人員(全體教職員工、學生等)、組織結構(學校部門、處室的設置與職能劃分等)、組織程序(學校工作制度、規范和流程等)、組織技術(學校課程設置、教育教學技術、教育教學管理理念等)、組織文化(校風、學風、班級文化、辦公室文化等)。各群體要在以上六個方面統籌兼顧的運行條件下開展各群體領導力的培養和提升。

二、學校不同群體領導力培訓課程模塊設置

(一)培訓課程模塊設置

根據培訓群體類型的不同,將培訓課程分為兩類:一類為通用課程,另一類為各群體特色課程。

通用課程適用于校級領導團隊、行政團隊、教師團隊、學生團隊等,主要包括:職業素養類、角色認知及定位類、演講與溝通能力類、團隊協調與合作類、國學思想類、心理學類。

特色課程,主要是開設專屬于不同群體團隊的課程。一是針對校級領導開設的課程,主要有:風險管理類、財務管理類、創新發展類、戰略管理類;二是針對行政團隊開設的課程,主要有:決策計劃類、激勵能力類、執行力類、壓力與情緒管理類;三是針對教師團隊開設的課程(重點是班主任):授權意識與團隊建設類、執行與決斷力類、班級危機處理和控制力類、創意與激勵類;四是針對學生團隊開設的課程,主要有:授權意識與角色定位類,執行與決斷力類,計劃、控制與危機處理類。

(二)學校不同群體領導力的培訓形式

第一,課堂學習形式。即通過語言表達,系統地向受訓者傳授知識,期望這些受訓者能學習其中的重要觀念與特定知識。一是講授內容要有科學性、系統性,條理清晰,重點突出;講授時語言要清晰,生動準確。這是保證效果的基本條件。該課堂形式有利于受訓者系統學習新知識并控制學習進度。

二是模擬演練與趣味游戲,主要針對已經出現過的并且有成熟經驗可供參考的事件進行情境模擬。參訓的學員進行具體事項應對的模擬演練,通過以特定案例為背景的角色扮演,熟悉該類任務的組織運作,提高學員的應對能力和策劃技巧。

三是案例討論與經驗分享,通過培訓教師與參訓主體之間圍繞特定主題,并結合案例進行討論,解決疑難問題。每次主題確定后,要選擇能體現培訓目標并且受訓人員感興趣的案例展開討論,并啟發他們積極思考。該形式的優點在于:受訓人員能夠主動提出問題,表達個人的感受,有助于激發其學習興趣;鼓釷苧等嗽被極思考,有利于能力的開發和經驗的交流。

四是設定項目,讓參訓人員通過特定的項目進行實踐。參訓人員和他的團隊,經過團體協作選定課題,針對調查出的諸多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在調查與實踐過程中,發現問題研究方向。

第二,拓展訓練設置。拓展訓練是一種體驗式教育活動,主要借助于各種精心設計的特殊環境營造各種氛圍,通過各種巧妙安排的趣味項目(游戲),以戶外活動的形式讓參與者進行體驗,從而讓學員在輕松的氣氛中確立相關理念,從中感悟到活動項目所蘊含的道理。

根據培訓群體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拓展訓練形式及內容。這一環節是領導力課程學習的延伸,尤為重要。通過參與不同形式的實戰訓練,使學員了解領導力的內涵、領導者具備的基本素質、建立和鞏固領導意識、關注領導力的各種行為,并引導學員積極自我反思,發現領導實踐中的問題,從而進一步提高學員的能力。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無論是團體還是個體都更加注重自身的發展,注重提升團體和個人的綜合素養,只有這樣,才能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因此,構建學校不同群體的領導力課程并進行實施就顯得越來越重要。

篇6

【關鍵詞】就業指導課 高校 大學生 職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6-0040-01

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高校的精英教育變成了大眾教育,高校大學畢業生隊伍在不斷擴大,但面對市場需求,社會競爭越演越烈,高校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問題一直都是社會廣泛關注的話題。與此同時,很多高校開設了就業指導課,更好的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和綜合素質,正確指導學生積極應對就業壓力,就業指導課在提高學生就業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上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一、目前高校就業指導課開設現狀

針對當今社會競爭力較為激烈的背景下,很多高校在就業指導工作上也開展了很多的活動,特別是針對性的開設了就業指導課,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了很多大學生進行正確的就業指導,但從實際工作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主要體現如下三個方面:一是高校領導思想上不夠重視,缺乏明確的指導理念,開設的就業指導課時間短,大部分學校僅僅是在臨近畢業前開始一些課程,并沒有開展全程性職業教育;二是教學內容隨意性大、內容不充實、知識滯后、理論指導性與實用性不強;三是在對就業指導課的傳授上,普遍存在“重理論教學輕實踐指導”的現象,根本無法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導致就業指導課的教學效果并不高。

二、就業指導課開設的作用

(一)是社會就業的發展所需

面對我國經濟體制不斷開放搞活的情況下,傳統的分配制已經被打破,高校大學畢業生面臨了越來越嚴峻的社會就業壓力,就業形勢一直不容樂觀。對此,高校開展就業指導課是根據時代的需求而產生的,可以將時代的變遷、市場的需求及時的指導給畢業生,讓學生們能夠認清社會形勢,正確選擇工作崗位。

(二)為高校未來的創建發展打好基礎

就業指導課是社會就業形勢的集中體現,畢業生作為高校成果的體現,成果的輸出情況就是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就業指導課的全程性的教育可以提高學生的就業率,提升高校的知名度,促進生源質和量的提高,同時還可以為畢業生的就業、創業做好指引,為高校未來的創建發展打好基礎。

(三)可以有效、合理的調配人才資源

社會經濟的發展對人才的需求量逐步加大,高校是人才輸送和培養人才的地方,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的重心是盡量合理地調配人才資源,避免人才的浪費。高校就業指導課就可以起到很大的調配作用,培養學生正確的就業觀,引導學生更適合的進行擇業。

三、就業指導課開展全程性職業教育的方法

(一)加強對就業指導課的重視程度

就業指導課是培養高校大學生就業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嚴峻的社會就業壓力,高校為了更好的提高就業率,高校領導必須要加強對就業指導課的重視程度,要應充分認識到開設這門課程的重要意義,切實把就業指導課程建設納入高校人才培養工作,合理安排就業指導課的課程安排,配備一支良好的教師隊伍,建立良好的課程運行機制,為高校就業指導課的順利開展提供更多的人力、物力條件。

(二)開展全程化的教學體系

高校必須要不斷完善就業指導課的課程體系,結合學校的教學特點,制定科學有效的教學大綱,明確高校大學畢業生的教學目標,開展全程化的教學體系。如高校可以將就業指導課融入到各個年級,根據不同年級的特色和側重點,將就業信息正確的指導給大學生,將原本突擊式的就業指導工作轉變為大學三年或是四年的全程指導,大一讓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生涯的意識;大二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樹立長遠的發展目標;大三指導大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深入學習專業知識;大四搜索畢業信息,提高創業素質與能力。

(三)增強就業指導課的實踐性

就業指導課要根據大學生就業擇業的實際需求,加強就業指導課的實踐性和實用性,摒棄傳統單一的講授法,加強校企合作,將大學生輸送到知名的中小企業開展定向實習工作,同時高校就業指導課還可以邀請一些社會各界人士進行就業指導的現場講堂,建立就業服務的信息網絡平臺,滿足大學生對求職信息的需求,從而通過多元化的方式開展就業指導課。

綜上所述,在高校開設就業指導課是十分必要的,通過高校就業指導課的正確指導,可以有效的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可以糾正學生的就業觀,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學生充分認識當前我國的就業形勢,以積極的心態應對殘酷的社會競爭,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的能力,提高高校就業率,為社會輸送更多的有用人才。

參考文獻:

[1]黃宏偉;淺析高職院校就業指導課程建設[J];出國與就業(就業版);2010年22期

篇7

關鍵詞中英兩國 體育課程 比較 啟示

1999年6月,中央下達了《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目的是為了全面推動素質教育,建設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體系。該決定指出,在課程體系建設上,要加強結構和內容的搭建,同時下達試行國家、地方和學校課程的指令。2011年6月,新一輪的教育改革正式開啟,國家頒布了《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教育部也成立了關于學生體育與健康的課題組,開始編寫相關的體育課程標準。同年9月,新課標開始實施。

英國的體育教學起步較早,在1997年,布萊爾工黨政府就頒布了《1997教育法案》,對英國各課程實行了資格管理。次年1月,英國教育大臣要求開設資格與課程局,針對英國課程改革中的問題提供咨詢和服務。1999年8月,該部門全面完成了新課程改革的推廣并向教育大臣提交了最終研究報告。1999年9月,英國政府宣布,將在2000年9月正式推行新課標,所有公立中小學必須立刻執行,其中體育課程新課標也在其中。

一、中英兩國體育教學比較

1.中英兩國體育課程性質比較

近年來,體育與健康成為了我國群眾普遍關注的話題,“健康第一”的思想也已經深入人心。在此思想的指導下,新課標中規定,中小學必須開設“體育與健康”相關課程,雖然還沒有明文規定高中必須開設體育與健康課程,但高中學校對體育與健康問題也十分重視。新課標中對該課程有著詳細的定義,指出這是一門以增強體質為目的的課程,通過體育鍛煉來實現。在新課標的指導下,體育課程在原有基礎上不斷加強,已成為了一門鍛煉身體并增強學生體能的重要課程。

英國的基礎教育是以“新英國國家課程”為指導的,該課程是一套專為中小學生定制的,具有完整的教學內容、清晰的教學體系同時具備法律效應的課程,其中還規定了學校提交教學報告的方式。參與制定該課程的學者指出,認定一套課程是否有效的標準不只在于其內容是否有利于學生學習,同時課程也需要得到其他群體的認可。體育教學不只是為了增強學生體制,更是為了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讓體育觀念深入人心。“新英國國家課程”具有非常大的變通性,它允許學校根據自己的教學情況對課程內容進行適當調整,這項規定為學生和教師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獲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評。

從兩國的課程性質比較我們發現,我國的體育課程是以健康為宗旨,而英國則更加注重學生的能力培養。兩國雖然課程性質不同,但歸根結底都是為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提高教育水平服務。但教學性質直接影響教學內容,教學內容的不同導致學生思維、綜合素質有所不同。因此,接下來我國體育教學的重點將是如何協調體育與健康之間的關系。

2.中英兩國體育課程的價值目標比較

我國的新課標中將體育課程的中心思想分為課程和理念兩個部分,其目標是促進身心健康,同時獲得體育知識與技能,增強社會適應力。此外,還對體育學習領域進行了劃分,分為了參與、技能、身心健康等幾個部分。

英國1888年頒布的《教育改革法案》中對體育教學目標進行闡述,指出體育是為了促進學生精神、體制、道德等方面全面發展,讓學生有更好的體能應對未來的工作。英國體育教育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學生的各種體能特征都是體育教育的依據,依照學生的特征量身打造一套基礎課程。英國教育局認為體育教育是英國學生享有的一種權利,是實現學生自我發展的重要課程。

從兩國的課程價值目標比較可知,我國的體育課程主要目標是促進學生身心健康,但是從目前教育的發展和需求來看,仍然不能完全體現體育教育的應有價值。我國正處在社會全面轉型的關鍵時期,體育教育也應該在其中發揮獨特的作用。英國的體育教學目標重點強調學生精神、道德方面的發展,強調人與環境、社會的和諧共處。我們可以借鑒英國體育課程的教學目標,大力發展體育文化,在鍛煉學生身心的同時加強學生的公民意識,培養學生的責任感。

3.中英兩國體育課程內容結構比較

我國體育課程內容結構有五個領域、六項水平,分別對不同年齡學生的學習目標和結果進行了規定。而英國體育課程內容結構分為學習綱要和目標,其中分別闡明了學生要學什么和參加什么活動,以及參與活動應該達到什么標準。

從中英兩國體育課程內容來看,英國的學習綱要和目標更加詳細一些,其中還有細編的教學大綱和細則供教師參考。我國的教學內容則簡單一些,給了師生更大的主動性,學校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選擇教學內容,這樣也能夠更好的滿足學生各方面的需求。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區域的教育水平很不相同,如果一定要求各地執行統一的教學標準,對所有學生的全面發展是不利的。如果我們一味照搬英國的教學內容,那么很難控制全體學生的目標達成情況,這對我國的體育教學發展反而是不利的。

英國體育標準中對學生學習情況作出了明確規定,要求每名學生都有自己的學習計劃,從計劃中得到發展和進步。為了讓學生有更大的學習興趣,課標還規定了在每個學習階段都要開展競賽性活動,以激勵學生的學習。2002年10月,布萊爾政府發起了體育競賽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加體育競技運動,同時要求學校加強對學生體育能力的培養,努力培養出高體育水平的學生。2006年,已經有75%的學生參與了競賽活動,2007年達到了85%,都已達到規定的標準,且在以后的幾年人數也有一定的增長。此外,英國政府還與有關部門通力合作,對體育教育出臺了更為詳細的大綱,使得體育課程更加的規范,讓廣大師生更加有法可依。

4.中英兩國課程實施與督導比較

目前來看,不管是英國還是中國都沒有統一的體育課程評價體系,具體表現在:沒有完善的監控手段對課程進行規范,且部分課程設計存在缺陷性問題,這都導致了體育課程評價無法順利實施。2013年,英國《獨立報》稱英國中小學的考試頻率是西方國家中最高的,各學校院長紛紛表示希望能結束政府的考試制度。由此可見每一個課程標準在推行之后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我們仍然可以從英國體育課程實施中得到一些啟示。英國資格與課程局是獲得英國教育局授權的專門對國家課程進行檢測和評估的機構,每年他們都會公布英國課程實施與調查的報告,也會公布考試情況。除此之外,該機構還規定了學校也需要向家長提交書面報告,其中包括學生的考試情況、學生在校的表現、學校在全國的排名等。這些方法不僅能夠讓家長解學生的基本情況,也可以讓全社會來監督學校課程的實施情況,如果有問題可以及時提交給有關部門,便于對課程的修正和改進。我國于2001年已啟動了基礎教育改革,2007年4月和2013年5月下發了新課標修訂和征求意見的通知,對基礎課程的實施情況進行了調研。但從目前來看還沒有形成規范體系,存在一定的滯后情況。因此,形成一個制度性的信息監測網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政府、師生、家長共同監督并提出指導性意見,這對完善我國體育課程體系是非常重要的。

二、中英兩國體育課程比較對我國的啟示

1.英國體育課程設置的經驗

通過研究發現,英國體育課程在課程劃分、工作內容規定、從業人員要求等方面都有著更加系統的規定,對我國也有重要啟示。

(1)課程劃分細致

英國的課程劃分非常的細致,不僅有對教師的職業規范,還強調了從業人員的服務和組織管理能力,要求從業人員專一多能,在技術、領導等方面都能符合新型人才的要求。在體育課程的功能內容規定上稍顯復雜,要求從業人員能夠清晰地認識職業能力,并做好培訓和鑒定的工作。而我國的劃分則表現在概念性較強,只是對從業人員的工作內容進行了描述,并沒有對其技術指導、組織管理等能力要求進行規定。從這方面來說忽略了學生其他的技能培養,對學生整體水平的發展是不利的。

(2)工作內容規定具體

英國體育課程在工作內容規定上具體性比較強,不僅按時進行反饋,在準備階段及評估階段也都做出了規定。而我國只對工作中的內容進行規定,沒有對前期的準備和后續的評估進行規定,這對規范教師行為、提高教師工作能力是不利的。從這方面來說,英國體育課程還是有很多可取的地方。

(3)從業人員要求高

英國的課標對體育教師的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希望體育教師能夠從更專業的角度來指導學生。在相關知識要求上,課標將知識點羅列得很詳盡,而且更加強調讓學生掌握變通能力,能夠將知識更好的理解和運用。而我國的課標中對體育教師的要求略顯不足,只是強調技能要求,沒有具體的實施細節;在相關知識要求上只是大塊羅列,沒有具體的操作性與運用性指導。

2.英國體育課程設置給我國的啟示

我國應借鑒英國體育課程規范,完善我國體育課程新課標體系,使之更加具體化,同時注重對從業人員的要求。

(1)規范體育課程的標準制定

在定制標準前,應多與各部門進行溝通,加強對體育課程發展的了解以及對教師的技能要求,這樣才能夠制定出具有更強指導性的標準,為從業人員提供詳實的操作步驟,確保教育的專業性,又有利于挑選更為優秀的從業人才。此外,還要嚴格規定《標準》中的考核鑒定程序,加強權威性構建,使之成為被社會廣泛認可的標準。

(2)明確從業人員的工作能力

體育產業的本質也是服務性行業,教師教導學生的不僅是專業知識,還有其他的技能。因此體育教師需要具有較強的協調、溝通與服務能力,能夠處理各種突發問題,這對體育課程教學的發展是很重要的。盡管在《標準》中對相關工作要求內容有所涉及,但沒有形成完整的規定,并未引起足夠重視。因此仍需要從業人員加強對專業技能之外的能力培養,并引起重視,為學生起到一定的表率作用。

(3)注重從業人員的工作考核

體育課程標準中對從業人員的考核主要表現在工作中,對事前準備和事后反饋并沒有名文規定。因此需要制定全面的考核標準,這樣不僅能夠全面指導從業人員調整工作內容,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有利于對學生綜合能力進行考察。

(4)加強對技能標準的規定

關于技能標準的要求,需要更加的詳細化和具體化,這樣學生才能準確掌握學習要求,在考核上也有章可循,避免了考核中考評人員加入自己的主觀認識,影響結果的公正。

(5)完善知識點內容

在知識點內容上,應該更加的精細化,最好能將每個知識點都明確標注出來。這樣有利于加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使他們能夠更好地掌握和運用體育技能,避免出現在學習中沒有主次的情況,同時也節約了師生時間,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在知識點的掌握上,不僅要理解和記憶,更關鍵的是要熟練運用,所以在知識點內容的完善上還要對學生靈活運用能力進行規定,這樣能幫助學生更好的學以致用。

綜上所述,我國與英國的體育課程在性質、內容、目標、督導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在我國體育課程設計上,可以以兩國的課程對比情況為基準,找出我國的優勢與不足,吸取英國優秀的課程設計來發展自身。

參考文獻

[1] 張學忠,王俊.我國基礎教育體育課程發展30年回顧[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1(6).

[2] 毛振明.回顧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的理論研究與教學實踐[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11(6).

[3] 劉昕.關于體育課程實施若干問題的理論探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9).

[4] 李忠堂,閻智力.我國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60年回顧[J].體育學刊,2010(12).

[5] 馮海波,楊國慶,劉文魁.中外體育課程目標比較分析[J].運動,2010(11).

篇8

關鍵詞:小學,一堂體育課 , 素質 , 能力,用心

Abstract: the elementary school sports is for all the students basic activities development ability and physical quality as the starting point, China's education policy is to cultivate virtue, wisdom, body develops in the round, with the reform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of the concept of the transition of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has not only before, which require us to have a sports teacher, not only require a high degree of dedication to work and the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but also must have a rich theory knowledge, the many kinds of teaching ability, constantly updating the teaching method, so that the students for the sports this course and to learn.

Keywords: elementary school, a physical education, quality, ability, the heart

中圖分類號:G633.9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對上好一堂體育課,在不同的時期都有不同評價的標準。新課標下該如何上好一堂體育課呢?對此,我的一些膚淺的看法和觀點是:

首先就要要求體育教師不僅要有一般小學教師的素質要求,更要有任教體育學科的能力要求,同時體育教師還必須要有責任感、有扎實系統的專業知識。

二、應該“用心”去投入,即用心去理解《新課標》,落實課程理念。在新課改革中,我們要正確把握新課程的內涵,理解什么是《新課標》?第一、《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體育與健康課程是一門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體育與健康知識、技能和方法為主要學習內容,以增進中小學生健康為主要目的的必修課程,是對原有體育課程進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標的一門課程。第二、體育老師要認真落實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即: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激發運動興趣,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等。我認為,作為一名體育教師,只有正確理解新課標的性質和理念,才能更有效地上好體育課。

三、打破常規、樹立新意,用心去設計教法和布置場地器材。在有限的條件下上好體育課是我們體育教師的職責,精心設計教學方法與布置教學場地器材是加強素質教育,提高體育教學質量,吸引學生主動參與體育鍛煉,實現《標準》目標的必要保證。在教學大綱要求的范圍內體育教師要自由地、隨機地選擇適合低年級學生學習的授課內容,用簡單、富有樂趣的內容吸引學生,注重簡單的技巧練習,培養學生的協調性,靈活性。相信只要充分發揮我們每一個體育教師的聰明才智,激發體育教師的工作能動性,“勤,定能補拙”。 四、用心去讓每個同學們都能夠“動”起來。一堂好的體育課,自然應是學生盡情運動,課上生龍活虎,并伴有對下一節課的渴望……今天的學校體育在“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導下,呈現出欣欣向榮的發展趨勢:活動的樣式多樣化了,活動的空間擴大了,活動的時間增多了,活動的內容豐富多彩了。學校體育課程改革的形式和內容可以千變萬化,但必須堅持讓同學們動起來,為了有效地增強學生體質,學生體育課和體育活動中,必須讓學生承載一定的運動負荷。我們體育教師要在體育改革中,時刻銘記學校體育的主要功能,決不能把體育課上成“休閑”課。五、 用心去關注“每一個學生”。《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提出了“關注個體差異與不同需求,確保每一個學生受益”的要求。由于受先天遺傳、后天環境的影響,學生在身體條件、心理、興趣愛好、運動能力等方面會呈現出千姿百態、多種多樣的差別,差異是一種客觀存在。要實現新課程標準下的“教育平等”,我們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關注“每個學生”,對“每一個學生”要確定層次水平目標,尋求適合學生的有效的教學方式,有針對性地因勢利導,幫助學生認識自己的優勢,發展自己的潛能,真正讓學生在體育課中找到屬于自己的樂趣。 六、有始有終,注重“放松活動”

篇9

摘 要 本文主要針對傳統的高中體育課程評價單一而導致課程評價功能的不足,著眼于高中體育課程的整體觀,提出體育課程的評價應涉及體育課程編制與實施的各個方面,并結合《體育與健康》新課標,分析探討對體育課程的理念、目標、結構以及學生和教師等方面進行評價的意義和方法。通過研究與分析,摸索高中體育課程教學學生學習評價方法。

關鍵詞 高中 體育課程 評價

一、研究背景

體育教學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而且也是素質教育的主要手段,近年來對高中體育課程教學評價的研究是目前高中體育教學的熱點問題。高中體育課程教學評價是通過系統地收集課程實施過程中學生運動情況、體育教師教學情況以及學生課堂中的身體鍛煉和表現等信息,依據一定的標準和方法進行價值判斷的活動。

二、高中體育課程評價的發展概況

我國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性質,決定了體育課程是在學校教育中落實“健康第一”指導思想的主要途徑,要貫徹落實“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必須在體育課程目標的確定,體育課程的設計、體育教學內容的選擇和體育課程的組織實施、課程評價等各個方面,都體現“健康第一”的要求,以促進學生身體機能水平、心理健康水平和社會適應能力的提高。

教育部在1978年制定并頒布的《全日制十年制小學體育教學大綱(試行草案)》和《全日制十年制學校中學體育教學大綱(試行草案)》對體育課考核標準有具體的表述。由于各地的情況和條件不同,在試行中如不符合本地情況,可參照大綱中的項目標準,制定出本地區的考核項目和標準。我國傳統體育課程的評價基本上是一種終結性評價,它的基本性質是在公平、公正的旗號下,用統一的運動成績考核作為對學生學習、教師教學及課程實施的主要評價標準和評價方法。在實施中常常是教什么,考什么,偏重于生物性的評價,評價內容也與教學目標脫離。它既不可能全面的反映課程目標的要求和學生學習的結果,也不能很好地發揮促進學生學習的作用,而且很容易挫傷由于遺傳等客觀原因造成的運動技能學習方面存在困難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不是評定學生健康狀況的最佳手段。可以這樣認為:傳統的評價方法由于比較簡捷而便于教師的操作,但不是有利于促進學生發展的好方法。

三、體育課程評價的具體表現

長期以來,在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中,對于學生的評價大多是以鑒定為目的的終結性評價,這種評價已不能適應新課程下對普通高中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主要表現為:一是評價功能單一,過分強調評價的甄別、選拔、鑒定功能,忽視其教育、改進、反饋與激勵的功能;二是評價標準單一,評價的內容過多地限于學業成績,很少涉及學生的多元智能,更少提高到情感、思想、心理、能力等層面上;三是評價的主客體單一,始終呈現“他評”的特征,忽視了被評價者的作用;四是評價的時效單一,過于強調終極性評價,忽視過程性評價等,所以,這種評價難以全面、系統、準確地對學生的個體發展狀況進行跟蹤評價,不能體現學生的動態發展變化。

以人為本,就是要從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中學生的實際出發,滿足他們的合理需要,相信學生、依靠學生,從而促進所有學生在不同程度上的個性化的發展與提高。所以,倡導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有助于滿足普通高中學生在體育與健康課程中創新精神的需求,提高對學生發展性評價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新的體育與健康教學大綱對體育課成績考核的表述是:“考核評定成績的方法,主要通過教師對學生的觀察、測驗,并參考學生自我評價和同學間相互評價的意見,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采用優秀、良好、及格、不及格等級評定。教學內容中,凡可進行定量測驗的(主要是跑、跳、投等身體基本活動能力),應進行階段性的測驗,認真記錄成績。這些記錄是判斷學生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發展的依據,也是了解和評價學生身體健康狀況以及身體綜合素質的參考數據。強調學生自身發展和進步的幅度,進行綜合評價,使每個學生都能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補其所短,激勵進步。特別要注意學生的個體差異和體弱學生的特殊情況,使每個學生都有前進的信心,每學期評定一次成績,每學年進行一次綜合等級評定。”

四、對體育課程評價的建議

綜合國內外體育課程評價的發展概況,我個人認為在體育與健康課程評價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第一;精心制定體育課程學習目標。體育教師應根據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任務、教學目標,結合體育課程本身存在的特點和學生個體體育發展的不均衡性等特點,在教學之初就應幫助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設立個人進步的目標,目標的制定要切合實際,要本著“跳一跳能夠摘著桃子”的目的,制定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目標。第二;體育課程評價的全面性。體育課程評價可從學生運動成績的提高幅度,身體指標變化情況,以及學生對體育活動的態度、基礎知識掌握、努力程度,協作精神等方面進行評價。評價可采用教師評價和學生自評互評等形式。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會更客觀、合理,再者,自我評價本身,就是一個學習體育、關心體育的過程。第三;突出課程評價內容的重點。評價要注重體育情感等非智力目標的評價,如體育態度、意識、合作創新精神等,這些因素對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的養成有很大的影響,也是現代體育教學的中心價值趨向。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42.

篇10

【關鍵詞】小學體育安全問題特點安全隱患安全對策

體育課的本質任務是增進學生身體健康、增強學生體質。如果體育課教學忽視安全與安全教育,就很有可能發生傷害事故,影響學生的學習、生活與健康、甚至造成終身的殘疾,因此, 體育課教學必須十分重視安全教教育,切實加強安全施, 確保學生健康成長。

一、小學體育課程特點

小學體育的授課對象是7~11歲的兒童,這個階段的小學生身體發育快速增長,但是骨逐漸骨化,肌肉力量尚弱,容易發生肌肉拉傷和骨骼變形。我國的《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第一,體育與健康課程是一門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體育與健康知識、技能和方法為主要學習內容,以增進中小學生健康為主要目的的必修課程,是對原有體育課程進行深化改革, 突出健康目標的一門課程。第二,體育老師要認真落實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即: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激發運動興趣,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等。根據授課對象的特點以及新課標的要求,作為體育教師應該正確理解新課標的性質和理念,才能更有效地上好體育課。

二、小學體育教學中存在安全隱患

1 安全意識淡薄

作為小學生,對于安全的認識還未完全成熟,在體育課上的準備活動和主要內容授課過程中,常有學生不按照教師要求完成準備活動,致使在接下來做大肢體運動時造成肌肉拉傷事件,對有些危險性的器材,學生不按照教師要求擺放和操作。如在擲標槍教學中,由于標槍器材的特殊性,要求學生要遠離標槍落點范圍,但常有學生不遵從教師口令,擅自活動,據有關報道,長春一所小學,在這個內容的教學中,標槍刺中一學生小腿,險些造成生命危險;部分體育教師的教學還存在松散管理,“放羊”式的課程屢見不鮮,也是造成安全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

2 體育場地的安全性

體育課程教學,需要一定的場地和體育器材,有研究表明,城市中30%的小學場地不符合國家標準,而在農村不達標的場地超過50%以上,尤其是一些偏遠山區,這種差距就更為明顯,由于場地的不規范,勢必造成安全性存在很大問題,這對學校的體育教學埋下了安全隱患。

3 學生安全知識匱乏

據有關調查指出,小學生體育安全知識相對匱乏,同時,有學生為了追求“刺激”在完成動作的時候,常常伴有危險性的動作。對于體育課,訓練內容不同,使用器材不同,注意事項也應有所不同。在單雙杠和跳高訓練時,器械下面要準備好符合要求的海面墊子;在跳箱和鞍馬訓練時,要有老師在一側做好保護;跳遠訓練時,要嚴格按照老師的要求助跑、起跳、跳后落入沙坑;進行投擲訓練時,要按照教師的口令行動,不可有絲毫大意;在短跑訓練中,要按照規則進行,因為人在沖向終點時,人體的沖量很大,如果不按照規則,易發生學生之間沖撞,造成身體傷害。

三、存在隱患的安全對策

1 教育學生樹立安全意識

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教師應在教學中注意學生樹立安全意識。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教師不僅自身要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識,同時也有責任和義務教育學生樹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尤其是小學生,安全意識更加薄弱,如有的小學生上課調皮,站隊時相互推撞認為好玩,他們根本也不知掌握力度和分寸,另外加上有的學生本身平衡協調能力就差,很容易因碰撞而摔倒,造成身體損傷等安全事故,尤其是小學生在運動時出現類似的動作更加危險,如學生跑步時,如果被后面的學生推倒,等等。在小學學生對教師有很強的依賴感,他們信任老師,相信老師的話,教師應在教學中要時常地提醒學生那些是錯誤的行為及其可能發生的不良的后果,提醒并使學生思想上引起認識和重視。促使學生高度的安全意識得以形成,防止安全事故發生。

2 教學內容要合理,運動負荷適宜

小學生的肌纖維較細,中樞神經系統的協調功能還欠完善,肌肉群的活動不協調,力量素質較差,只適應采用負荷較輕、動作較快的練習,而過重的負荷練習和過長時間的靜力緊張練習,則會引起關節損傷,抑制骨骼生長,在小學適宜安排一些速度性的運動內容,我們一定要根據小學生的實際能力去要求并引導教育學生。

3 要保證好場地、器械的安全

由于場地、器材引發的安全事故層出不窮,如場地方面不平整、過硬、有沙石等; 由于器械的安裝的不穩固,器械上銹,老化等。所以學校應該定期對場地、器械進行檢查,預防由于場地、器械原因引發的安全事故。

4 建立小學生病史檔案

對小學生建立病史檔案,常見的病癥和損傷的急救和處理方法。學校應建立學生的病史檔案,將不適宜進行劇烈運動的學生名單交到體育教師手中,例如,學生有先天性的心臟病、脆骨病等。避免不適宜進行劇烈運動的學生由于參與劇烈運動而引發的傷害。同時要做好對學生病史的保密工作,可以對不適宜劇烈運動的學生開展一些中等強度的運動。并配備運動損傷處置藥品與設備等等。從而讓學生能夠愉快地投入到體育運動中。

5 運動前準備活動要充分

準備活動既要有一般性的活動,活動肩、膝、踝關節,還應根據教學內容的動作技術要求。重點做好針對性的準備活動,如在進行技巧類練習時。除了一般的肢體伸展活動外,還要安排頭、頸、腰、腹等部位的活動。另外,準備活動要有新鮮感.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從而使學生在生理、心理上都準備好,提高對教學中安全事故的預防。

場地器材的準備是最基本的安全預防。也是引發安全事故的最主要外部因素。是可見的.也是可預防的。在上課前我們教師必須仔細做好場地和器材的安全檢查,如有安全隱患應及時排除后,再進行組織教學。

總之,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教師要在體育課的課前設計上、課中的組織管理上、課后放松調整上,教師都應留心觀察,預防可能出現的安全問題,以便早發現早處理,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

參考文獻

[1]戴永琴.論體育游戲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價值[J].安陽工學院學報,2008(12).

[2]岳安生.淺談體育游戲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J].湖北體育科技,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