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反思總結范文
時間:2023-03-13 17:15:2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教學反思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緊張而有序的“讀題、審題專項訓練課”的展示匯報已結束。細想下來,有許多地方回味無窮。本來,開展次項專項訓練是針對學生審題不細,做題丟三落四而粗心出錯而開展的。由于此一項專題訓練以前大家都沒搞過,想當然的大部分教師剛開始都上成了練習課。當然,有失必有得,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通過兩次專項訓練的開展,收獲還是頗豐的。
首先,針對數學組三位教師的展示課來看,此類課的大體的框架已經搭起來了。應該說王加國老師是這一次展示課上的較為成功的一位,大的環節已沒有問題,所缺的只是選題及讀題后對題目的思考及思路的引導的到位的程度而已。
其次,教師們再沒有將這種展示課當成一種任務,而是將它當成了提高個人教學能力的一個平臺。這應該是本次一個最大的收獲。當然,這之中也不乏個別老師有照搬老式練習課,找省勁的想法,但這畢竟是個別人的個別想法,總體情況還是比較理想的。特別是思想的改變為以后的“讀題、審題專項訓練課”的繼續開展以及考前對學生的強化訓練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第三,通過這兩次專項訓練課的展示,經過學生考試成績的反饋來看,初見成效。粗心丟分的現象大為減少。這也無形中增強了教師們繼續進行次項專項訓練的信心和決心,并決定將它逐步深化到日常教學中。
第四,專項訓練對于靠前復習來說。不可否認也是一種新的復習途徑,而這與中考前的專項復習也不謀而合。故完全可以大膽嘗試將以后的考前復習課全改為專項訓練課。以避免以前的考前復習中,學生做試卷,教師批試卷,學生改試卷,教師講試卷的簡單的機械重復。減輕教師和學生的重復勞動,是考前復習更有針對性。
第五,通過兩次專項訓練課的展示結果來看,雖然暴露出了部分教學設計及教學上的不足,但經過仔細研討,進行這類課已經有了大體的步驟以及需要注意的一些注意事項,現簡述如下:
1)設計課的內容時,選題一定要精練,務必做到精而不雜。一般可設計三到四個題,但每個題的信息含量一定要大,有一定的深度和拓展延伸性及可探究性。一般來說,應避免填空和選擇題的選用,因為這類題的信息含量一般都不太大。
2)教學過程一定要精練,避免拖泥帶水。可以開篇點題,廢話少說,三言兩語直接導入新課,用不著長篇大論的解釋這類課的作用和功能。教學目的也不用上學案,盡量減少不必要的信息對學生的干擾。
3)讀題是重要的一個環節,至少要三遍。第一遍,中速讀,明白大意即可;第二遍,慢讀,并找出已知條件和隱含條件,并用鉛筆劃出;第三遍,找出關鍵詞語,并理解關鍵詞語在題目中所起的關聯作用。
4)師生互動,思路引導要充分。讀完題后,先不要讓學生做,要先讓學生結合題目所給出的條件反饋自己所獲得的信息,一個學生說不全,兩個說,兩個說不全三個說……,直到所有的條件信息挖掘完整為止,包括有用的和暫時看起來無用的信息,這樣棵可以提高學生思維的全面性。另外,在此過程中,要注意對學生的引導一定要到位,“過與不及”都達不到應有的效果,還要注意提醒全體同學認真聽取別的同學的發言,博采眾長,才能有助于學生全面考慮問題的思維的發展。
5)做題一定要學生獨立完成。反饋完信息后,70%的學生對題目的解答方法已胸有成竹,但并不代表這部分同學就能將這個題目完全做對,還應注意步驟的有序性。在學生做題的這個時間段內,教師可以針對個別后進生進行單獨差異輔導,相信效果一定不錯。
6) 集體訂正,規范步驟。經過了前幾個環節后,大部分同學的解題思路已經很清晰,但解題步驟上還會有不嚴謹的情況出現,因此,這一環節可通過學生互相糾錯或板演來實現,當然,個別難題還應當講則講。
篇2
【關鍵詞】高中化學 不斷提高 教學方法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5.077
化學學科在現代化社會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化學中的知識促進了社會很多領域的發展,由于學科知識的廣泛性,學生在學習化學時需要以創新的思維和方法進行學習,不應該把化學知識的學習機械化。由于化學學科知識非常的靈活,教師自身的知識結構需要不斷地更新,教師的教學階段可能是固定的,但是知識結構必須不斷地更新,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培養學生基本的化學素養。在高中化學學科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對教學進行一定的反思總結,對教學過程的總結主要體現在教師自身的專業素養的提高,對教學方法的反思和對課堂教學過程及環節的安排等。
一、教師應不斷更新自身的知識結構,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
作為教師,在教學中就應該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當學生需要一杯水的時候,教師必須擁有一桶水,這是教師的基本修養。作為高中階段的化學教師,其主要任務不是培養學生的基礎技能,而是訓練學生的化學素養。這就意味著教師不僅僅需要把教材中知識講出來,而且需要通過有效的方法使學生理解所講的知識,這些都要求教師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不斷豐富拓展自身的知識結構,從而提高學生在化學學科上的學習能力。
高中階段對化學知識的考查都是立足于學生的遷移能力,化學學科中的知識點并不是很多,要求學生機械背誦的知識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學生對化學知識的學習最多的還是要理解。然而高中階段的化學知識都非常的具有創新性,相同的化學物質可能出現在完全不同的兩種題型中,這就要求教師能夠對每一個知識點都有完全熟練的掌握,這樣在教學中才能更好地對學生進行知識的拓展,而不是使教學只停留在教材所涉及的知R范圍內。要具備這種對知識有足夠的拓展能力,并不是簡單的事情,無論是有經驗的老教師還是才教學的新教師,雖然都有一定的知識儲備,但是學生的創新能力是不可預計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學習問題很多都是非常奇怪的且具有拓展性的。所以,教師必須不斷的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以便于更好地應對學生日常學習中遇到的學習問題,從而更好的進行知識的拓展。高中階段教學要求是能夠樹立學生靈活的知識應用能力,很多教師在教學中都意識不到這一點,也有很多教師憑著經驗主義忽視了不斷學習的理念,最終都對學生的學習產生不好的影響。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師必須根據社會發展進行自身的知識水平的提高。
二、對教學方法的反思總結
當前我國很多高中都是實行一個教師帶兩個班的制度,甚至有的學校一個教師帶好幾個班,教師的教學方法面向不同的班級,就要采取不同的形式。學生的學習能力千差萬別,不同水平的學生在學習上都有不同的特點,這就意味著教師在實施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能夠面向全體學生,能夠兼顧到大多數學生的學習。化學學科是一門成績差異非常明顯的學科,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注意,對待優秀的學生應該采取提優的教學方法,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應該加強課后輔導。高中階段的學生對師生之間的關系變化都非常的敏銳,教師對學生的態度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對該學科的學習興趣,有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教學重心放在優秀學生身上,使很多成績一般的學生感覺教師的教學只面向了優秀的學生,從而導致學生的學習態度發生巨大的轉變,這種形式最終很可能導致優秀的學生越學越有信心,而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則越來越差,從而形成嚴重的兩極分化。所以,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日常課堂表現和學生的成績,進行教學方法的反思總結,使教學能夠面向絕大多數學生。
另外,化學學科是一門實驗性學科,學科知識的考查也都是以實驗考查為主,但是日常教學中不可能將所有的實驗涉及到,而且實驗的考查大多都是考查學生對實驗本質的把握,只要學生能夠掌握實驗的本質,無論考題形式怎樣變化,都不會難住學生。這種解題能力是需要學生能夠真正理解化學實驗的知識的,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就幾個重點的實驗進行重點講解,開設實驗課堂,讓學生能夠真正的進行動手實驗。在實踐過程中,學生對實驗過程及現象都可以有直觀的觀察與理解。化學中的定律性質不是背熟就會應用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于實驗的講解可以拿出充分的時間,讓學生理解化學概念的內涵及其外延,全面的掌握住知識的規律,從而形成一定的拓展能力。
三、課堂教學環節的反思探討
高中化學課堂教學的開展需要學生能夠全神貫注的聽講,因為化學知識銜接都是非常緊密的,稍微的走神可能就會導致知識點的遺漏。教師在課堂教學時,很難確保每一位同學都能夠全神貫注的聽講,這就需要有效的課堂教學方法,提高學生整體的聽課效率。第一,教師可以采取課堂提問的形式,將課堂提問穿插在課堂教學中,不定時的提問不僅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聽講效率,而且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根據學生的聽講情況進行選擇性的提問,教師對課堂的把握可以通過學生的聽講情況體現出來。提問一般為重點知識的講解時,通過提問可以重復這部分知識,加深學生的理解,而且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對重點知識的把握程度;提問還可以是創新知識的講解時,化學課堂不是教師一味的講解,學生聽,在化學課堂上,學生的大腦必須處于思考狀態,課堂提問可以確保學生的思維處于運轉狀態,從而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提高課堂氣氛。
篇3
高中英語教學給我的印象是:與時俱進;一氣呵成;環環相扣,步步為贏;師生互動,教學相長.學生永遠是主體,教師是漁夫,授學生與漁。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高一英語教學反思總結,歡迎閱覽。
高一英語教學反思(一):
英語是高一年級學生的必修課,學得好能為學生的終生學習奠定扎實的基礎。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很多學生都覺得自己在初中是英語成績挺好的或還算能夠,但到了高中卻發現“退步”了,考試時總是達不到初中時的分數,變產生灰心甚至放棄的心理。其實,并不是退步了,而是沒有適應高中的英語學習。
導致學生這種學習狀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1、對高中英語產生畏懼心理。很多學生對新環境、新老師、新方法一下子很難適應,再加上英語課程的難度加大,詞匯量增大,課文中句子結構長而復雜,學生更是束手無策。很難應付。前一兩次的考試成績更是把相當一部分學生尚存的自信大得煙消云散。這時,很多學生就會對英語產生畏懼心理及厭煩情緒。
2、學習方法不得當。很多學生還是沿用初中的學英語習慣及方法,殊不知,高中英語與初中英語有很大差異,學習方法也就應隨之而改變;還有很多學生愛用學理科的思維及方法學英語,很多東西愛問為什么、特較真,殊不知,英語有時更多的是習慣問題,沒有為什么。
那么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幫忙學生克服學習障礙,盡快適應高中英語學習呢?
一、幫忙學生克服對高中英語產生的畏懼心理,樹立學好英語的信心。
首先,教師不要急于教授高中新課,先花大約兩周左右的時間,幫忙學生梳理以下初中的語法、重要的單詞、短語及句型,讓學生自然地向高中英語過度。同時,能夠讓學生在這個過渡過程中盡快地熟悉新環境、新老師。教師也就應透過學生在課堂上的反應及學生作業狀況盡快了解學生的學習水平。而且更重要的是,就應課下與學生多交流,除了多關注他們的學習狀況還應多關心他們的生活及思想狀況,這樣能夠拉近與學生的距離,讓學生對老師產生親近感,從而喜歡老師及英語學科,為學好高中英語奠定基礎。并且。在這一過渡期,組織一次盡量簡單些的小測驗,讓所有的學生都對自己在高中能學好英語充滿信心,而且,教師在平時英語課堂上盡量多表鼓勵學生,讓他們經常感覺到成就感。對于高中英語與初中英語的差異,教師不要過度地渲染夸大,或者過分強調。讓同學們相信,任何同學只要努力就能學好高中英語。
二、向學生簡介初、高中英語特點,幫忙學生轉變學習觀念,調整學習方法
初中是打基礎的階段,各種學習主要是側重知識的記憶和積累,一般側重簡單的聽、說、讀、寫的訓練,知識點教淺,靠背背記記就能夠學好。而高中英語則是再提高的階段。進入高中后,如果僅僅是記單詞、學語法是學不好英語的。因此,教師要及時促使學生的學習觀點改變。高中英語的重點轉向讀后理解,轉向實際運用,強調運用潛力,高考正是體現了這一點。學生要想辦法擴大自己的閱讀量,在此基礎上,還要訓練自己對語言材料的理解潛力、寫作潛力和聽說潛力。
三、幫忙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1、養成朗讀和背誦課文的習慣
根據多年的外語教學經驗,我們認為到了高中,學生能不能繼續學好英語,全面提高自己的潛力,良好的朗讀和背誦的潛力起著關鍵的作用。只有能流暢的按正確的語音、語調朗讀課文和背誦課文,同學們才能有了進一步學好英語的最基本的條件。我們認為,在高中,在某種程度上,語調比語音更重要。事實證明,只有按正確的語調朗讀才能真正提高聽說潛力,只有按正確的語調朗讀才能真正提高學習英語的趣味。很難想象,一個不會用正確語調(升降調、重讀、輕讀、連讀等潛力)讀一句英語的人能真正學好英語。
2、養成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的習慣
課堂教學是學好英語的主渠道。學生要想上好英語課,首先要做好預習。就閱讀課而言,一般來說,要把課文中的生詞、短語學習以下,然后結合注解把課文通讀一遍,對其資料做初步的了解。這時,需要把自己遇到問題和難點標出,待到課堂上注意教師的說明和講解或是請教老師,使問題得以解決。這樣,從聽課的角度而言,在課堂上就能抓住自己學習上的重點,做到有的放矢。課前不做準備,對課文沒有大概的了解,聽起課來就沒有頭緒,似乎什么都是新的東西,似乎什么都成了難點和重點。這樣的學習不會有好效果的。所以說預習不僅僅僅是時間上的問題;而且是效率的問題。除了閱讀課,寫作及練習課也應如此。
課前預習的第二個好處還在于知識和技能的再次認識和操練上。也就是說,語言材料經過預習和課堂上講解與練習有兩次接觸機會,要比不預習的學習操練效果高出一倍以上,所學資料和技能務必扎實、牢固。知識和潛力積累的實效性與時間和次數成正比,這正是英語學習的特點。
課后復習是上好英語課又一輔助要素,也就是說是另一個先決條件。因為只有牢牢把握住先前的知識和技能才能進一步深入地學下去,獲取新的知識。否則,前后脫節,新的資料不能很好的理解和掌握,舊的東西又離你而去,最終不會取得好的學習效果。
課后復習的作用還在于能夠使學到的知識得以深化和完善。由于課堂教學所包含的知識量及其活動時間有限,因此,想透過課堂聽課解決自己學習上所有問題是不現實的。從傳授知識的角度而言,不管是從教師的主觀努力來講還是從課堂教學的客觀來講,都不足以包含每個學生實際需求量。這一不足應依靠于我們學生自身的努力,透過適時的復習,查漏補缺,從而全面、深入地掌握所學資料。
3.養成課下閱讀的習慣
高中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透過提高學生閱讀潛力,單純透過教科書中的課文教學是不夠的,還要根據學生的具體狀況,有計劃地指導學生在課外閱讀必須數量的讀物。”這是因為:第一,先行的課文教學擔負著語言知識教學的任務,故課文生詞和新結構的密度大,不是用于流暢閱讀的訓練;第二,精讀實質上是綜合訓練,超多時間用于為語言點的復用掌握而安排的聽、說、寫操練上,讀的專門訓練不夠。那里所指的課外閱讀即泛讀。首先是讓學生獨立閱讀,但又不是“放羊式”的閱讀,而是在教師有計劃的指導下進行的課外閱讀。所以,泛讀既是閱讀材料的問題,又是閱讀方法的問題。
課程標準對于語言技能目標(七級)的要求是:“除教材外,課外閱讀量應累計到達23萬詞以上。”那么,對于一個高中學生來說,每一天,務必堅持200多單詞的課外閱讀量(包括節假日),才能到達此目標。教師就應給學生推薦一些適合他們閱讀的報刊、雜志及原汁原味的文章。學生在超多閱讀的狀況下,能夠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增強語感,提高閱讀速度及理解力。對于高考高強度的閱讀是十分必要的。
4.要養成及時總結并建立錯題檔案(本)的習慣
同學們在學習過程中,要善于探索、善于研究、善于總結。個性是對于一些有代表性的題目,做過后要有總結,如命題的思路、解題的方法及一些規則等。此外,還要準備一個筆記本,將每次作錯的題和不會做的題目記錄在本子上,并將作錯的原因和正確答案一并記錄在案。以后還要不斷地翻閱,加強記憶。這樣就能夠有效地避免再犯類似的錯誤。
總之,提高高一學生英語成績的關鍵在于教師幫忙學生消除學習障癌并適時地予以學法指導,使學生從初中的學習狀態中走出來,盡快適應高中的英語學習。只要我們應對現實,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注重加強基礎訓練,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成績必須會提高。
高一英語教學反思(二):
高一新生正處于心理和生理的迅速發展階段,這是他們成長過程中的一個特定時期。他們渴望獨立,卻又有較重的依靠心理;他們精力旺盛,而潛力水平又較低;他們有必須的自覺性,卻易沖動,易受暗示,表現出較差的自制力。由于生理發展迅速而自我意識發展不平衡,容易動感情,常常為一些小事而激動,行為帶有沖動性。
對于高一新生來說,英語學習的具體困難在于:
(1)初、高中英語知識目標和潛力目標的差異使高中新生對高中英語學習有一種陌生感。
(2)漢語言的語法結構規律及表達方式,漢語言的思維方式和思維習慣都對英語學習構成干擾。
(3)學習方法和思維習慣不同,在新的環境下需要時間來適應而同時發現自己成功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被新的現實所否定,再加上思維定勢,在學習過程中,缺乏必需的意志和韌性,對學習喪失信心。下面是作者在教學實踐中提高高一學生英語學習潛力的一些經驗:
一、重視過渡,從思想上幫忙學生適應變化。在初中階段,英語教學側重句型教學,講簡單的語法,詞匯量要求不多。高中英語教學則要求學生掌握必須的閱讀技能,加強閱讀量,同時,語法知識更復雜、更系統,詞匯量也大大地增多。這些變化對于剛踏入高中大門的學生來說,一時是很難適應的。有些初中時的佼佼者一時適應但是來,成績下滑,學習興趣就逐漸減弱。因此,高一教師一開始就要加大感情投入,給予學生細心的指導,讓他們從思想上、心理上理解新的學習節奏。教師在教學中應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勵,讓他們能盡快擺脫困境,適應并喜歡高中英語,以嶄新的面貌,信心十足地投入高中英語的學習中。
高中教材資料豐富,知識容量大,并在初中的基礎上注人了超多的語法點、知識點,使句子結構更為復雜,同時側重提高閱讀潛力且加大詞匯量和閱讀材料的份量,加上教師對重難點資料沒有更多的時間強調,對各類題型也不可能全面講細和鞏固強化,學生一下子難以適應,教師要個性注意學生這方面的苗頭,使學生盡快適應高中英語的教學。
為此,教師要認真學習和比較初高中教學大綱和教材,全面了解初高中英語知識體系,找出初高中知識的銜接點、區別點和需要鋪路搭橋的知識點,透過摸底了解學生大致水平,利用上半學期的時間從語言、詞匯、語法、句型等方面系統復習,及時給學生彌補初中的缺漏知識,要結合實例,采取與初中比較的方法,給學生講清高中英語資料體系特點和課堂教學特點,讓學生了解到初中英語與高中英語教學資料、方法及難度差別。在適當的時間可請高年級學生談體會講感受,向學生介紹一些優秀學習方法,引導學生少走彎路,盡快適應高中英語學習。
二、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
高一是初中與高中學習的轉折點,為了讓高一學生在短時間內適應高中的英語教學,教師務必教會學生用科學的方法學習。
第一,培養學生的學習潛力,使他們學會學習。授人以魚,只解一日之饑;授人以漁,足食終身之魚。學校教育重要的不在于教學生多少知識,而在于培養他們獲取知識的潛力、實踐的潛力、終身學習的本領。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注重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使他們主動參與研究學習方法,培養其成就感。
其次,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使他們善于學習在預習中學習。透過預習,學生能夠自己先解決課文中較容易的問題,對難點也已做到心中有數,在課堂上就能集中精力與老師互動,用心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去,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在比較中學習。在學習新課時,要善于找出與以前所學知識相當或有各種聯系的資料,對于其中的易混點、疑似點要善于分析比較,弄清細微差別。在設疑中學習。在學習過程中,要求學生自始至終帶著疑問進行鉆研,力求發現、總結、歸納出具有代表性的語言表現法或文章的脈絡,從而實現知識的積累。
三、在教學中化解教學難度
為了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可設計由易到難的不同梯度的任務目標,并想方設法分解教材中原有的難題,為學生修建坡度適宜的臺階,使每位學生都有機會體驗成功。這樣,基礎好的學生能“如履平地”,基礎差的學生也能夠“拾級而上”。例如,Unit4的Reading部分是小說片段,描繪了兩個人應對突如其來的洪水驚恐萬狀,爾后為了逃生所做的一系列的反應的故事情節。這段文字缺少上下文的支撐,敘述凌亂繁雜,不靜下心來讀,往往會不知所云。
筆者在教閱讀課時,注意分解較難的教學任務,將其拆分成若干較易達成的目標,各個擊破,改教材中的Pre-reading,Reading和Post-reading三個步驟為pre-reading,Fast-reading,Careful-reading和Post-reading四個步驟,并根據學情由易到難設置問題,使臺階較為平緩,便于學生到達目標。Pre-reading的問題盡量接近學生的實際生活;Fast-reading的問題是學生能夠根據課文資料迅速作答的導讀性問題;Careful-reading的問題往往與課文的細節有關,要求學生仔細核對相關信息;Post-reading的問題則通常是一些概括性的或擴展性的問題,用于鍛煉學生的分析、歸納潛力和創造性思維,鍛煉他們的語言組織潛力。本套教材中的聽力題有難有易。為了讓學生有效的進行聽力訓練,聽力題的設置不宜太難。在教學中,務必針對學生的實際狀況調整教材中難度較大的聽力題,調整的方法有:聽力訓練前,針對材料的資料進行提示性提問;改回答問題為填單詞完成句子等。
四、結合課文,拓充教學材料
筆者為學生帶給必要的輔助材料,使教學目標更加具體,教學任務更加明確,幫忙學生抓住關鍵,克服表達上的困難,拓展知識,提高潛力。主要注重補充以下幾方面的材料:
1、單元要點及學習指導。提前將計劃教學單元的交際項目要點、語言知識要點、閱讀課所需準備的問題和相關的練習整理打印,學生人手一份。這些材料能幫忙學生掌握單元的重點和難點,有利于他們的預習和復習,還為他們在課堂上的口頭訓練和筆頭訓練帶給了支持。同時也節省了超多的板書時間,留出了時間組織課堂活動,到達了新教材大容量授課的要求。
2、所需詞匯及話題材料。新教材每單元以話題為中心組織材料。每個單詞都有很多的與話題相關的Speaking課堂活動。如果學生沒有豐富的詞匯,或對話題范圍內的知識不熟悉,就很難參與其中。在課堂上及時給學生帶給一些與話題有關的詞匯、對話,讓他們應對新課胸有成竹;還可根據學生需要和教學資料,適當地補充相關的鏈接,例如作者介紹、作者的其他作品賞析和相關資料的文章等,讓學生拓寬知識面,每位學生在每堂課上都有話能說,有詞可用。
如歸納詞匯:Unit5的WarmingUp,部分要求學生分辨不同種類的音樂,談論它們之間的區別,并描繪自己所喜愛的音樂的特點。學生對音樂這個話題并不陌生,但用英語來談論音樂,他們感到為難,不明白哪些詞能夠拿來應用。為了便于學生表達,筆者帶給了以下詞匯讓他們選用:classical,pop,folk,rockandroll,light,piano,dance,solomusic,symphony(音樂的種類);light,relaxed,happy,sad,heavy(給人的感受);cheerful,livelymelody(歡快的曲調);strong,slow,soft,(音樂節奏)等等。有了這些詞匯的幫忙,學生很快就投人到話題討論中,在規定的時間內,用心思考問題,組織語言,課堂氣氛顯得十分活躍。
小結
高一是一個承前啟后的過渡時期,也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關鍵時期。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才是終身受益的。在課前可要求學生先預習,找出語言點;課后整理總結筆記,并發現重點難點。只有透過輔導學生掌握一套科學的學習方法,并培養學生的自學潛力,才能使學生的學習用心性和主動性得以發揮。自學潛力的提高還取決于學生課外超多的獨立的閱讀和綜合訓練。此時,教師就應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要成為學生學習英語的激發者、輔導者、各種潛力和用心性的培養者,把教學的重心放在如何促進學生主動學習。這不僅僅能促進課堂教學的優化,而且也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高一英語教學反思(三):
作為一名新教師,為了能很快地挑起高一英語教學重任,我時刻注意持續進行高一英語教學反思。前幾天作為新教師,我上了一堂匯報課,資料是高一英語必修2中的unit4Wildlifeprotection——Warmingup的部分。本來匯報課的好處是要展示我的課堂常規潛力和教師基本素質。但是,在這堂課當中我傾注了更大的精力力圖能在課堂上體現出我對于英語新課程的理解和探索。
新課程所倡導的資料之一便是學生的研究性學習,但限于時間、硬件條件和教材資料等等因素的影響,目前我們所能做的研究性學習課題十分之有限。鑒于這堂課的主題——野生動物保護,我認為十分值得與學生一齊來進行一次研究性學習的探索和實踐。在授課之前,我便向學生布置了一次課題任務,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定一類瀕危野生動物作為研究對象,針對其特征、生活習性、生存現狀等展開調查。學生最終的調查成果要求制作成為幻燈片的形式,結合文字和圖片的資料在課堂上進行展示。并且每一小組都應由一名學生對本組的課題進行全英文的講解和說明。
學生對于本次任務的參與度之高,也是我所始料未及的。他們做了超多的調查和研究,透過上網、剪報、翻閱雜志等方式搜集了不少十分有價值的資料。學生的組內分工也十分明確,匯總后的資料交由精通電腦的學生一一錄入電腦制成精美的幻燈片,并且選派了口語流利的學生上臺作最后的成果展示。作為代表上臺陳述的學生的敘述也顯得相當有條理,將野生動物的特點、習性和現狀一一介紹之后,自己得出了結論即我們要保護野生動物。在這整個流程當中,我只是扮演了指導者的主角,所有的資料搜集、錄入、制作和展示都是由學生自己來主導完成的。這就是我對于學生自主學習的詮釋和實踐探索。從中我也意識到,平時我們對于學生的主動性學習潛力是大大地低估了的。作為教師的我們總是有這樣的思維定勢,不敢放手也不愿放手讓學生一試,認為給學生的太多自主空間,就是對他們的放任,其最終結果總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然而當我真的放開手,才發現學生的潛能是如此之大,只但是這其中的一大部分還未被我們發掘出來罷了。看來不定時的進行高一英語教學反思是十分必要的,只有不停地反思自己的方式方法,才能更好地進步。由此,我聯想到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多做一些大膽的嘗試,對于學生各種潛力的發展來講,似乎會有更大的
好處。這些潛力是亟待著我們教師去開發和培養的,如若長期無視之,久而久之也就荒廢了事,那真是作為教師的一種悲哀了。
在學生講述之前,我先介紹了兩種珍稀野生動物的狀況,之后再由學生小組介紹成果。而在學生的每一段落陳述以后,我都會對其資料作簡短的評述和總結。這樣的處理是為了構建師生合作學習的模式,在學生講解的基礎上,再以教師的角度進行點評,讓學生體會到建立在平等好處上的共同學習和探究的樂趣。
然而研究性學習的部分并不是到那里為止就戛然而止了,在我想來一堂完整的研究性課程它的外延就應衍生到課堂之外去。切實做好了課后的反饋和經驗總結的研究課才是真正有價值的。如果缺失了這一部分,那么所謂的研究也只但是是一個空架子罷了。因此,課后我透過量表的形式對學生的反饋進行調查。主要是針對研究學習的效果、參與性、合作學習的滿意度等方面展開學生個體自評、小組互評以及教師點評等幾項調查。這樣一來,研究性學習滲透到了課前、課內以及課后三個環節中去,能夠做到目的明確、貫穿始終。我想這一部分的探索是取得了一些成果的。
如何在英語課堂中體現人文關懷也是我一向在關注的問題。之前閱讀了一些文章,也作為新教師參與了學校的校本培訓,透過語文教研組的評課活動開始關注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問題。由此我開始高一英語教學反思,反觀英語教學,對于語言本身的關注遠遠超過了對于人文性的關注。我自愧在此之前,甚至沒有想到過這樣的問題。對于語言工具性的偏重,而忽視人文關懷會使得我們的英語課堂缺乏語言教學應有的文化氣息和人文背景,這樣的課堂可想而知是索然無味的,因帶了更多的功利意味,試問又如何讓我們的學生喜歡上英語課呢?在此后的教學中我開始嘗試做出一些改變,在教授語言的同時也在教授著一種文化。
在野生動物保護這堂課上,我的教學目的是要讓學生透過本課的學習感受到保護野生動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倡導學生從自身做起來保護野生動物。我認為這種情感的產生不能是教師灌輸而得的,而就應是學生由課堂習得的過程中自己感受到的。那里就存在著一個如何引導學生的問題了。在這個教學環節上,我設計了一條明晰的主線:首先透過教師和學生的共同介紹使學生對于野生動物現狀有了明確的認識,即數量不斷減少。之后引發了學生的討論——為什么野生動物的數量會逐年減少?討論結束后,我播放了一段極具震撼力的視頻,表現了人類對野生動物的殘殺。學生的心靈受到了極大的沖擊,談論感受的時候自然地提出了要保護野生動物的話題。這樣一來,我便順理成章地導出了另一個討論的話題——怎樣來保護野生動物呢?此時的學生已經漸入佳境了,一個個都有了想要表達的想法和觀點,討論的熱烈程度也開始升溫。于是,我適時的引導學生認識到了這樣一個關系——動物是人類的好朋友。緊之后我的話鋒一轉,反問學生,人類是否真正做到了把動物當成好朋友呢?我隨之拋出的是一幅幅人類殘殺動物的慘景圖片,在血淋淋的現實面前學生再次受到震撼。動物與人類的關系如同朋友,當我們的朋友受到殘害的時候,就如同在殘害我們自
身。因此保護動物就等于是在保護人類自己。最終,師生達成了共識——要保護動物。在這個引導的過程中,我并沒有高唱主旋律,而是透過課堂情境的創設,使學生“自覺”。我以為,我們課堂人文性的表現,就應是讓學生在言語習得的過程中產生心靈的共鳴。如果能牢牢抓住學生心靈上那一點微弱的火花,適時地燃起一場“大火”,那樣我們英語課堂的人文性便能夠真正張顯出來了。
我以為,這堂課之所以差強人意,是由于我對于課堂教學的研究性和人文性方面的探索所做出的努力。當然這其中的瑕疵也尚有不少。結合各位老師的指導,以及我自己進行的高一英語教學反思,我想自己在以下方面尚有待改善:
首先,是對語言的關注不夠。借用王小慶老師的話來說,“語言的課堂,它的本真是要求用語言尋找好處,在語言中尋找好處。因此,課堂內諸因子,都要歸結到語言本身。這堂課,雖是WarmingUp,但仍要關懷后續的閱讀文本,關懷學生的語言使用,這是外語課堂中我們萬不能回避的問題。從對學生的研究性成果的評價來看,對語言的關注稍欠豐富——雖則我們的關注,能夠隱蔽而深遠。”我們也曾探討過這個問題,王老師向我指出在學生展示成果之后,我只對學生研究的資料做出了評價,但是對于學生語言的本身仍缺少關注。我事后回想,覺得的確如此。我們所有的教學手段最終的目的還是要服務于語言的習得本身的。假如我能在評價當中適時地引導學生對語言的關注,那么就能在不動聲色之時,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之中習得語言的知識和結構了。樓慧華老師給我提出的意見是,在這堂課中缺失了學生對話的參與度。的確,學生個體的發言并不能代替對話的效能。假如能鼓勵學生熟練運用對話進行討論,不僅僅是創設了良好的情境,是能夠培養起學生譴詞造句和語言運用的潛力。說到底,這還是對語言的關注度不夠所造成的。
另外一點的不足之處,也是我深以為憾的就是教師語言的問題了。回顧這堂課從頭到尾,我的學生表現出了良好的素質和語言潛力。相形之下,我的教師語言就亟待加強了。尤其在課堂的收尾階段,師生的情緒到達了致高點,這時我的語句在組織上就顯得有些力不從心、凌亂不堪了。要做到盡善盡美就需要在自身素質的提高方面下一番苦功了,要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不斷充實自我,提升自我也是務必做的。作為一名新教師,我要學習和提高的地方還很多很多,當然我也會努力去做到的。
在這次的高一英語教學反思的最后,我想談的是一名教師的課堂控制潛力。聽課的老師指出在整個課堂的表現中我是親和的,但是顯得“勢”不足。對于他所指的“勢”,我私下以為是指教師的“場”吧?一個強“勢”的教師,就應是充滿了人格魅力的,也就是能夠抓住學生的全部注意力,牢牢吸引學生目光的教師。而我作為女教師,個性是青年教師,更多地是試圖在課堂上體現自己的親切,而有時候這種情緒,尤其是在本課的后半段時明顯是不適合的。那么就要求教師用自己的“勢”去帶動學生走進他為學生創設的情境中去了。但此時親和的我情緒上的突然變化顯得有些突兀,反而不那么自然了。如何體現出自己的“勢”呢?在這個問題的把握上,我想我需要做更多的思考,這也更加需要時間和閱歷的積淀吧?
高一英語教學反思(四):
經過一年高三的洗禮,今年又重回高一,感慨良多。回首高考的目標,回想起高三時的教學目標和教學經過,回憶起高三學生“很想提高但又力不從心”的痛苦,身在高一的我不覺常常反思:為了高三能有質的飛躍,我們高一時該讓學生學會什么?因此,在這半個學期的教學過程中,我一向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實踐,去探索。很幸運的是,孫教授的及時來訪給了我很多的啟發,他的觀點和我的想法不謀而合,因此,我從中收獲良多,他的話給我們的教學指出了一條很可行的路。下面結合孫教授的講座,談談我對高一教學的一些反思。
2010年1月6日,很榮幸地,我們學校邀請了上海外國語學院的孫劍斌教授來到學校給我們全體英語科組的老師做了一個講座,主題是“建立中國學生英語學習新流程”。在他的講話中,他主要給我們講了兩大方面的資料:“英語教與學的困惑與困境”與“英語教學的對策”。孫教授的講話重心,用他的話要說,就是“站在高考的角度,談高一學生的學習”。孫教授的講話對我們的啟發很大,因為他的推薦都是針對一般的甚至是中下層的學生,尤其適合我們學校的實際狀況。
(一)英語教與學的困惑與困境
孫教授首先說出了我們一線教師的心聲:老師上課很辛苦,學生的學習效率不高,我們教師已經想盡了我們能想的辦法,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被發揮得淋漓盡致了。但是,盡管如果,應對基礎差的學生,我們還是無能為力,效果不明顯。因此,我們就要探究問題究竟在哪里?為什么學生的英語總是提不高呢?就應怎樣教呢?下面就是孫教授給總結出來的一線教師的困惑與困境:
1、音標:學生不會讀,沒有潛力自己拼讀新單詞。
2、單詞:教師在困惑:該分散教還是集中教?
3、語法:學生對句子結構的把握很薄弱,原因是從小既不重視也不訓練,包括小學語文都已經不像以前那樣再教句子結構了。連漢語的句子結構都不會,要學好英語的主謂賓又談何容易呢?
4、聽力:高考聽力越來越難,甚至有個別大學四、六級的題目,而學生的聽力時間越來越少,所以聽力的提高十分緩慢。
5、閱讀:學生的最大問題是閱讀速度太慢,理解潛力薄弱。
6、口語:由于高考不怎樣考口語,口語基本上被很多人忽略了。
7、寫作:用中文的思維寫英語。
(二)高中的英語就應怎樣教?高一的英語就應教什么?
有很多專家提出了很多英語學習的理論:聽說讀寫,齊頭并進;閱讀領先;聽力領先;口語領先;讀聽領先;詞匯領先;語法領先,而孫教授個人認為就應“讀聽領先,既讀又聽,既聽又讀”。
1、學好一門語言應先了解什么?孫教授認為,高一一入學的新生,我們就就應告訴他們:中英文之間存在著兩種語言文化背景;兩種語言民族習慣;兩種語言表達規律。所以,由于中文的思維和英文的思維不一樣,高一的學生首先要明白明白兩種文化的不同,然后從一開始就用英文的正常的思維來學英文,不要總是以中文的思維來學習英文。
反思:本學期開學我們沒有做到的東西就是:沒有去介紹中英文化的不同,尤其是強調中英文化的不同思維方式和語言特點。所以,在下學期,這一課我認為需要補上。畢竟,“亡羊補牢,為時未晚”。
有了這個基本認知后,高一的學生就要從最基礎的東西學起,所以即使到了高中,他們實際上還要補很多學英語必須要掌握的東西:音標,詞類,基本的句子結構。再次從基礎學起。
2、音標:很多學生,尤其是差生的最大的困難是記不住單詞,記不住單詞是因為不會讀單詞,不會讀單詞是因為不會音標。雖然是高一的學生,但實際上在我們這樣中等的學校,中等的學生里面,沒有幾個人完全掌握了音標,大部分高一學生的音標水平基本上等于零。所以,我認為,高一的學生入學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學音標,目標是基本上每人都能夠自己獨立地把書本上大部分的新單詞拼讀出來。但同時我們也要明白,音標不是一兩節課就能夠教會學會的東西,學習音標需要在會讀的基礎上超多地練習,到達熟練的程度,到達一看到音標就能夠不費力地拼讀單詞的程度。
反思:而我們本學期的實際是:我們確實有花時間去學習音標,但是只是用了兩三節課的時間,用孫教授的話說是“正學了一點點,才有點入門,可老師又不教了”。事實就是這樣,由于著急課本講不完,音標只能是蜻蜓點水式地學了一下,個別學生有了點進步,能夠勉強拼讀單詞,大部分都還不行。此刻到了期末,學生就應又忘得差不多了。
3、單詞:學會音標后下一步就是超多地記單詞。記單詞是一件很需要下工夫的事,也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必須要付出努力。但是,怎樣才能夠讓付出的努力有收獲呢?孫教授提出“極限單詞程序記憶法的六個步驟”:
1).音節拼讀,準確讀詞。(記音節)
2).連詞成句,朗朗上口。(記讀音)
3).手指中文,看中讀英。(3-5遍)
4).音形結合,分析拼寫。(找規律)
5).念英拼詞,快速默寫。(看中文)
6).畫框訂正,分析錯誤。(要總結)
這種方法的最根本之處在于學生必須要會讀單詞。聽說經過了不少人的實踐,都覺得這種方法很有效果。極限單詞記憶法的五個原則在于“1.兵貴神速:每個單詞只讀一遍;2.拼讀準確清晰;3.自然集中注意;4.注意力快速擺動轉移;5.限制聯想”。總之,孫教授認為,記單詞的秘訣在于“不要在一個單詞上花太多時間,而要在一個單詞上多次花時間。”
反思:這種方法我們以前都沒有試過,以后或許能夠做一些嘗試。
4、詞類:孫教授認為高一就要讓學生學習十大詞類,不能等到高三才學習,那時已經太晚了。本人很贊同這個觀點。學生在學習單詞的時候就要搞清楚單詞的詞性,然后明白什么詞能夠放在句子的什么位置,例如,定語的用法和位置,介詞的位置,狀語的位置等。只有把這些詞類的基本用法搞清楚才有可能寫出的句子。
反思:本學期我們沒有時間去講詞類,但也從來沒想過在高一就講詞類。所以,孫教授的這個推薦還是很有參考價值的。高一下學期能夠看看有沒有時間去講詞類。
5、句子:有了單詞后,學生要學的就是句子結構,也是我們教學中最重要的地方。沒有句子,就沒有文章,就談不上學習英語。所以,在高一階段,學生務必學習五種基本句型,而且務必要過關。在這方面,孫教授給了我們一點推薦。孫教授認為,英語的句型簡化后實際上只有兩種:be句型和do句型。然后就是把句子擴展,把各種句子成分添加到基本句型里面,把各種詞類用在句子里面,從而組合成高級的句子。
反思:我個人很贊同孫教授的觀點,所以我堅持在高一上學期務必要教五種基本句型,也推薦備課組長統一要求全級教授五種基本句型,因為沒有正確的基本句子,到后面的從句等高級句型學生就很難學下去。所以,這個基礎必須要打好。而在本學期中,雖然我們也教了五種基本句型,但我相信還不是很到位,有的學生還是沒有掌握好,所以,句子結構這個方面也需要在后面的學習中不斷地鞏固。
6、語法:孫教授認為,給高中生講語法,不要把他們當高中生,要用最簡單的詞匯,不要出現生詞。他主張的語法教學法是“道可道,十分道:正反向語法拓展訓練——由易到難,由難到易”并且根據學生常犯的錯誤,孫教授推薦“時態分離教學”,“時”為“過去、此刻、將來、過去將來”;“態”為“一般、進行、完成、完成進行”。分開教學有利于學生清楚地掌握時態。
反思:孫教授的說法里面,令我們恍然大悟的是要用最簡單的詞匯教學生語法。如果單詞的意思又不懂,語法又是新學的,那么學生肯定很費勁。另外一個讓我們恍然大悟的是,孫教授提到:我們小時候學語文的時候,都是老師給我們字,我們自己寫詞語,詞組,然后讓我們自己造句;但是反思一下我們此刻的英語教學,我們從來沒有給學生機會自己造句。通常我們都是直接給學生句子,或者是給中文讓學生翻譯成英文,從來都沒有給學生機會造自己的句子。這就有可能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主動性,因為老師給的句子不必須都和他們的生活相關,會令學生覺得這些英語他們都用不上。當然,讓學生自己造句會是一個很費時的過程,而且老師無法檢查學生的句子對錯與否,所以,讓學生自己造句是一個很有建設性的做法,但是需要經過必須時間對學生加以訓練。
7、閱讀:閱讀潛力是學生的弱項,主要原因在于詞匯量低,閱讀速度慢,還有就是自身的背景知識缺乏等原因導致的閱讀理解潛力低下。針對初級階段的學生,孫教授在講座上給我們介紹了“如何以爬的姿勢飛行?透過非機械性重復迅速提高閱讀速度”的胡敏的十遍讀書法,具體做法是:
第一遍;通篇快速瀏覽,捕捉全文大意。
第二遍:總結形容詞和名詞的搭配。
第三遍:總結動詞和名詞的搭配。
第四遍:總結大副詞與動詞、形容詞的搭配。
第五遍:查找帶介詞的短語。
第六遍:體會英文語序,注意英漢比較。
第七遍:研究句子開端,追求表達變化。
第八遍:透析句子之間聯系,學會運用銜接手段。
第九遍:把握段落過渡手段,領會文章嚴謹布局。
第十遍::汲取語言精華,摘錄文章亮點。
我個人認為,這種方法只能是在初始階段能夠嘗試,因為它很費時。總的來說,要提高學生的閱讀潛力,還是要靠學生多看多讀多練。正如中文里的一句話,“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我覺得英文也是這樣,所謂見多識廣,讀多了,不僅僅在閱讀速度上有幫忙,在文章的理解上也會有幫忙。
(三)孫教授的推薦
要學好英語,需要我們教師去創設一個好的語言環境,需要把學生沉浸在英語的環境中,讓學生潛移默化地理解這個外來的語言。因為“沒有幾百萬字的輸入無法學好英語。語言的習得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超多的“輸入”。一個由漢語武裝起來的頭腦,沒有幾百萬字英文的輸入,即使要到達一般水平也難。絕大多數的英語學習者正是由于缺少了這一環節,所以停留在一個無奈的水平上。”所以,孫教授推薦:
1、在班級設立英語圖書角,讓學生定期閱讀英語圖書,能夠定期讓學生寫讀后感。圖書角的圖書原則上要“趣、易、薄、多”。
2、多讀報紙,例如ChinaDaily等國內著名的報紙,因為報紙上的東西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學生會喜歡讀。
3、有了必須的基礎后,讓學生堅持讀一本英文原著,因為一本英文原著里面包含了所有的高考詞匯,出現所有的高考語法。
4、多讓學生接觸英文,能夠在課間時間聽聽英文歌,聽聽英文故事,不用挑剔學生聽的資料是什么,只要學生喜歡,只要學生聽的是英文,目的就到達了。
5、有條件的學校要多讓學生閱讀電子圖書,充分利用學校的電腦機房。因為在網上讀英文有一個好處就是不用學生自己翻字典,利用電腦的網絡字典,幫忙學生閱讀,而且學生能夠閱讀自己喜歡的閱讀材料。這樣既能夠節省學生的時間,又能夠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
當然,這些推薦都需要學校給予支持。孫教授期望在進行這些措施的同時學校能夠改變對學生的評價方式,下面是學生學習成績評估范圍、權重和方式:
1)期中期末考試成績25%
2)課外學習任務完成狀況35%
3)課堂表現30%
4)出勤率5%
4)努力程度5%
方式:教師評定、學生自評、學生互評
學習策略的培訓
結束語:孫教授的這次講座,給了我們很多的指引,引發了我們對于高中教學,尤其是高一英語教學的思考。這天,我正身在高一,我正在對高一的英語教學不斷地反思:從長遠的人生學習的角度,從中期的高考角度,和從短期的期末考試的角度,學生究竟需要學習什么,我們究竟就應教會學生什么?這是一個很值得我們每位為人師者反思的問題。
高一英語教學反思(五):
新課程下高一英語教學反思
從事英語教學五年,筆者接觸兩種不同新教材----人教版和人教新課標.雖然執教時間不長,卻頗有感觸.個性是九月份開始接觸人教新課標這本教材,深深感覺到教學永遠是形影不離的.高中英語教學給我的印象是:與時俱進;一氣呵成;環環相扣,步步為贏;師生互動,教學相長.學生永遠是主體,教師是漁夫,授學生與漁.
作為授漁者,要了解授漁的漁具.教師首先必學對新教材有深刻的認識,對其指導精神了如指掌.在筆者眼里,新教材本著”以人為本”,要求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究學習,具有以下特點:話題與時俱進,語言地道自然;;教學理念先進,倡導體驗學習;引導探究學習,編排體系合理;設計圖文并茂,留給創造空間;單元生詞大幅增加,語法進度大步加快.
作為教授者,要了解授漁的對象.筆者執教于一所縣城中學.大多數學生來自農村,往往都具備這樣的特征:英語基礎薄弱,底子差,深受”語法”為中心的傳統教學的影響,只關注語法和單詞用法,聽力口語零階段.同時,由于條件的限制,大多數學生見識少而學習態度不端正,認為學習英語就是考試會做題.總之,對英語學習興趣不高,缺乏學習方法且自尊心特強.
針對這些狀況,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采取了以下嘗試:
一.教學過程中,注重常規教學中求創新,注意高一年級與初中的銜接過渡:
高一新學期開始,我們能夠透過入學考試等了解學生的大致水平,及時給學生彌補初中的缺漏知識。利用開學后一月左右的時間從語言、詞匯、句型、語法等方面幫忙學生系統復習。盡快使學生適應高中英語教學,具體做法是:培養學生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的良好學習習慣;堅持盡量用英語授課,要求并鼓勵學生用英語思考問題、回答問題;根據高考要求,從高一年級開始就培養學生的閱讀潛力,教會學生一些閱讀技巧,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另外,課后加強與學生接觸,盡快和學生熟悉起來。
二.重視語言知識的教學,不玩花架子
1.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1)記的習慣(2)讀的習慣(3)寫的習慣
2.高中英語教學要始終貫徹交際性原則,強化學生主體意識:“讓游泳者到水中去。”這是交際語言教學理論的思想核心。語言學家毛魯(kemorrow)曾說過:“tolearnit,doit…onlybypractisingmunicativeactivitiescanwelearntomunicate.”貫徹交際性原則也就是要把教學活化為實際,我的做法是:
⑴.建立“課前五分鐘會話”,培養課堂交際氛圍。如一進課堂我說:“it’snicetoseeyouagain./it’sfinetoday,isn’t/howareyoutoday”星期一上課問:“didyouhaveagoodtimeattheweekend”學生會作出不同的回答,引出更多的對話,從而到達交際的目的。
⑵.如果有可能的話,盡量堅持讓學生作dutyreport鍛煉學生開口的好方法。具體是讓當天值日生在講臺前向同學們介紹當天日期、天氣、出勤等狀況,也能夠讓他們講故事,并允許他們隨意挑選同學回答問題。
⑶.適當讓學生表演對話或課文資料。針對近期所學資料,布置學生課后進行討論排練,然后再搬上課堂表演。
⑷.定期舉辦英語課外活動,如:辦英語小報,舉行英語晚會。這些活動不僅僅能夠豐富學生第二課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而且能充分調動學生開口參與交際的用心性。
3.培養學生的自學潛力:只有透過輔導學生掌握一套科學的學習方法,并培養學生的自學潛力,才能使學生的學習用心性和主動性得以發揮。我的具體做法是:培養學生的預習潛力、各種方法掌握英語基本知識的潛力、學生自己整理所學知識的潛力。另外,自學潛力的提高還得益于學生課外超多的獨立的閱讀,于是高一我們就要求學生人人盡量有一本英漢詞典作為工具書,讓他們勤查字典。
4.認真抓好英語早讀:外語教師下班級認真抓早讀課,除了對學生起督促鼓勵的作用外,還能及時發現學生的發音、朗讀、理解課文及語法概念上存在的問題,并及時給予糾正、示范和指導,從而掌握了學生實際水平的第一手資料。這樣就能夠有針對性地制定各階段的教學計劃及具體教學安排,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早讀課不像上正課那樣規矩嚴格,師生之間的交流也不拘形式,這樣有助于密切師生感情。而這時情感的產生往往在激發學生學習外語興趣方面起著用心的作用,同時也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動力。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早晨是人的記憶高峰期。在這個時期明讀外語、拼讀單詞、背誦課文或練習語音語調等,能在短時間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透過以上的做法,學生的興趣明顯增強,信心也增強了,學習變得主動了.然而在教學的過程中,筆者也對教材的使用存在有不少困惑:
1.生詞量大,學生難以掌握.新課標要求的詞匯量:修完1-5本必修課本,詞匯量為2400-2500個,到達七級要求;到達八級要求,即修完1-8本教材,詞匯量要求為3300個;九級要求的詞匯量是4500個.鑒于這樣的安排,每個單元的詞匯基本是在50-60之間。對于我們農村中學的學生來說,難度頗大。
2.聽力材料多而長,設題較難不便使用。新教材每個單元中的聽力資料比較多,連同練習冊中的至少有三個聽力材料與練習,盡管所選材料都與本單元話題密切相關,但是總體難度都很大。我們曾在教學第一單元時,按照要求給學生聽第六頁的短文,后讓學生完成相應練習,結果學生普遍沒聽明白,不但浪費了一節課,還容易使學生喪失信心。
3.workbook部分包括有利于鞏固或進一步提高知識與技能的練習和活動,容量幾乎和主教材相當。有的教師惟恐不周,為了趕進度,只好加班加點,走馬觀花過一遍。有的教師以課時有限、學生消化不了為由放棄workbook。只有少數教師根據需要有選取地使用練習冊的資料。
篇4
1、結合主題,開展豐富多彩的區域活動
這學期,我們結合主題課程,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區域活動,真正意義上做到了“靜與動”的結合。為了給孩子們創造一個優美整潔且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活動環境,我們充分利用各片場地,設計最佳的區角位置,找資料、齊動手,在活動室里自然角、操作區;孩子們對手工活動非常感興趣,不但提高了他們的動手能力,而且也提高了孩子的創造能力。孩子們在玩中學習、在玩中挖掘才能、在玩中得到快樂、在玩中健康成長!
2、加強常規建設,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
俗話說:“沒有規矩,難成方圓”。良好的常規可以使幼兒的生活具有合理的節奏,使神經系統得到有益的調節,有利于培養幼兒自我服務的能力,為今后的生活和學習打下良好基礎。然常規也不是以犧牲幼兒的個性、快樂為代價。我班有個別幼兒生性好動,比較調皮,我們兩位老師步調一致,共同合作,重抓教育,使小朋友逐漸能互相幫助、關心集體,搗亂的小朋友少了,熱愛勞動的小朋友多了。中班幼兒的獨立意識增強,而且自我服務的愿望和要求日趨激烈,我們抓住孩子這一心理特征,開展了“值日生輪換制”,讓做值日生的孩子負責擦桌子、發蠟筆鉛筆、排椅子、點人數……抓住這些細小的機會,既培養了他們為同伴服務的能力,而且督促了孩子的自律,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從而促進了整個班風班貌的提高。還培養了孩子們從小愛勞動的好習慣。
3、做到保教并重,促進家園互動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本著“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一切”的宗旨,盡心盡力為幼兒服務,從每個細節上去切實照顧好他們,天氣好的時候,帶他們散散步,下雪的時候,帶他們去看雪花飄……雖說中班幼兒的自理能力提高了,但冬天的衣褲太多,檢查并幫助幼兒塞衣褲則成了我們每天必不可少的一項工作,為了力求讓每個幼兒都能穿戴整齊地回家,我們老師手上都磨出了肉刺。為了預防口足手病的發生,我們在那個時期每天都把幼兒的用具放到紫外線燈下消毒,,每周還進行玩具的消毒工作,雖然工作量很大,但我們毫無怨言,班內無一傳染病發生。在老師的督促下,我們中班的孩子還養成了飯前便后洗手的衛生習慣。每次的手工活動和剪貼作業后,也提醒幼兒盡量保持教室的整潔,并及時清理干凈,孩子的環境保護意識比較強。個個都爭先恐后地去清理碎紙屑、整理操作工具。
在注重保教工作的同時,我們多形式、多途徑地開展了家長會。家園工作十分重要。通過,向家長反饋幼兒在園的各種表現,有特殊情況,及時和家長電話聯系。電話聯系不上就送孩子去父母單位,對于一些幼兒在園內取得了一定進步,我們也馬上和家長取得聯系,請家長繼續配合,使孩子不斷進步。對教師關心和愛護幼兒的一些舉措,很多家長表示了認可。
為了充實家長們的育兒經驗,每月都及時更換家教欄中有關保育的文章,刊登在園報上,通過家長之間互相交流育兒的經驗。我們希望家長們對幼兒園的工作給予更多的建議和意見,我們也將認真地總結采納,使我們的工作開展地更和諧、成功。
篇5
本學期我擔任一、二年級的美術教學工作,在這半年里,滲透德育、智育、美育,以智力促技能。通過一學期的學習,學生初步學會觀察,學會造型,在實際生活中發現美創造美,表現美。審美素質有所提高,現將一學期所做工作總結如下:
一、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
開學初,與同年級代課教師討論,制定可行的教學計劃。
二、積極利用網絡資源充實自己
為了學習新理念,接受新觀念,轉變自己的教學方式,我除了熟讀《小學美術教學大綱》以外,還利用網絡,從網絡上查找各種各樣的新教學方法、新的教研課題。
三、學生為主,課堂圍著學生轉
美術課教學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設計備課。并且針對各個班的不同特點,培養各班學生繼續發揚優點。把握課堂知識目標,知識重難點,因班而異,因勢利導,因材施教,設計不同的導入和思路,在各班教學中,根據各班學生帶的材料進行講解和分析。經過一學期的教學,學生們在繪畫、制作等方面都有提高,從而順利完成了本學期的教學目標。
四、本學期采取的主要教學措施及成就
首先是教學行為的轉變,不再單純傳授繪畫技法,而主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創新能力、觀察事物和描繪事物的能力。認真備課、上課。做好課前的各項準備活動,拓展教學思路,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異。
其次對學生評價的轉變,對于學生的作品不再單純的評價為:優良、合格、不合格。而是根據學生的具體作品先評價作品中優秀的部分,也就是肯定學生作品中成功的地方,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然后把作品中不足的地方引導學生修改,同時注意保留和發展學生的個性。
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自評、互評作業,舉辦班內、班際作品展評,增強競爭意識及榮譽感,互相學習、提高學習興趣。
在后進生方面,在轉化工作中針對性地教育學生。我首先做到在更多的關心他們。讓他們感受到來自老師的關切。樹立他們的自信心,不再自卑。愿意和我親近,和同學親近,能在集體中快樂地生活,才能使他們有了學習的勁頭。
總之,本學期的教學任務圓滿完成了,但是回顧這半年的工作,有不足之處:
1.在新課程的實踐中思考得還不夠多,不能及時將一些教學想法和問題記錄下來。
2.教研方面,理論的學習不夠,在教學實踐中許多方面不到位,研究做得不夠細和實。
因此,我還需不斷學習、不斷充實、完善自己,積極努力準備好下年的工作。
三、經驗和教訓
1.在傳授雙基、培養能力過程中,加強思想品德教育。充分發揮美術教學情感陶冶的功能,努力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提高中生的審美能力。
2.貫徹啟發式原則,采取多種教學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生動活潑地學習,大膽地進行藝術表現和創造。
3.教師加強示范,并充分利用展示圖片、美術作品及放映幻燈、影片、錄像片等教學手段和現代教育技術進行直觀教學。
4.要關心美術教學的改革和發展,積極進行教學改革實驗,努力提高教學質量。
5.學業考核以平時成績為主,采用多種方式鼓勵學生。
6.對學生美術學習的評價要盡可能做到態度習慣養成和知識能力發展并重,并鼓勵大膽創進和個性發揮,即著眼于實際成績,更注重未來發展。
四、自身素質
篇6
20XX年X月XX日進行的教學演練測試,我非常有幸的參加了。此次教學演練雖然是在網上進行的,可我覺得專家評委、高校發展中心的老師們及參與演練的老師所做的準備工作比線下現場的教學演練測試反而更多了,大家也都做了很好的準備,第一組教學演練測試的效果個人覺得還是挺不錯的。
這次教學演練總共有XX位老師參加,從這些老師的教學視頻以及專家的點評中,我可以看到其他老師的一些優點的地方,比如說有些老師上課比較沉穩,語速合適,上課聲音洪亮,普通話講的很好,這些是自己需要注意和學習的方面;當然也看到有一些不足之處,如有些老師授課邏輯性不強,沒有明顯的章節、知識點的區分,授課時總對著PPT的文字念,這些也提醒自己要盡量避免。教師教學演練包括說課和授課環節,自己在說課環節時把很多教學方法都講述了,但是當自己在授課時其實病人資料和病例是有不足的,這些我覺得是可以加強的。
作為一位人民教師,自己的教學態度很重要,作為一位剛進入教學崗位是我,自己要加強學習,努力學習本專業的知識的同時,多學習一些好的教學方法,多琢磨如何將知識更好的教給學生,讓學生保持良好的學習興趣等等。同時,自己應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思想,多引導學習自主學習,不僅要教會學生具體的知識點,更應該讓他們學會如何去學習,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篇7
③情節:教師的技巧很重要。無論是教學方法的設計,還是突發事件處理中問題,教師都要涉獵、反思、小結。 ④過節:課堂教學雖然學生為主體,但教師是組織者、導演,此角色是否有過失?是否有失敗?這些都要反思。 二.要樹立正確的教學育才觀: 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主體觀。教學活動以學生在課堂上做事為主,教師的作用是負責組織、引導、幫助和監控,引導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事,讓學生經歷獲取知識的過程,關注學生各種能力的發展
,促進其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態度與價*值觀的全面發展,建立學生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課堂模式,創設和諧、寬松、民主的課堂環境。追求學習結果應轉向追求學習過程,真正把學生當成獲取知識發展自我的主人。“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學生”,切實地構建“以學生為中心”主體觀。 1、創設各種情景,鼓勵學生大膽地使用英語,對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失誤和錯誤采取寬容并互相糾正的態度。 2、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和直接交流的機會,以及充分表現和自我發展的一個空間。 3、鼓勵學生通過體驗、實踐、合作、探索等方式,發展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 4、創造條件讓學生能夠探究他們自己的一些問題,并自主解決問題。 三.要樹立正確的教學情感觀: 關注學生情感,創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氣氛是教師在新課改教學中的基本要求。 學生只有對自己、對英語及其文化有積極的情態,才能保持英語學習的動力并取得成績,刻板的情態,不僅會影響英語學習的效果,還會影響其它發展,情態是學好英語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努力創造寬松民主、和諧的教學空間,做到: 1、尊重每個學生,積極鼓勵他們在學習中的嘗試,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和積極性。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總會有"創新的火花"在閃爍,教師應當充分肯定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一些獨特的見解,這樣不僅使學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廣,而且對學生也是一種贊賞和激勵。同時,這些難能可貴的見解也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可以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因此,將其記錄下來,可以補充今后教學的豐富材料養分。
2、把英語教學與情態有機地結合起來,創造各種合作學習的活動,促進學生互相學習,互相幫助,體驗成就感,發展合作精神。 3、關注學習有困難的或性格內向的學習,盡可能地為他們創造語言的機會。 4、建立融洽、民主的師生交流渠道,經常和學生一起反思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互相鼓勵和幫助,做到教學相關。 四.要樹立正確的
教育質量觀。 建立“以能力為中心”的教育質量觀。傳統教學是由老師單向灌輸知識,以考試分數作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標準,教師注重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接受現成的知識和結論。這種“守成性”教育嚴重影響了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為了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要求,更好地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高素質人才,要求課堂教學不僅僅是傳授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不斷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過程,教師所講授的知識應該成為培養學生英語能力的“火種”。也就是說,課堂教學是一個在老師引導下學生主動參與、獨立思考、自主發現、不斷創新和培養實踐能力的過程,讓學生由“學會”轉變到“會學”。 五.要樹立正確的學生學法觀: 加強對學生學習策略的指導,讓他們在學習和適用的過程中逐步學會如何學習做到: 1、積極創造條件,讓學生參與到階段性學習目標,以及實現目標的方法。 2、引導學生結合語境,采用推測、查閱和協調的方法進行學習。 3、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自我評價,并根據需要調整自己的學習目標和學習策略。 評價可以使學生認識自我,樹立自信,有助于反思及調整自己的學習過程,評價或采用測驗及非測驗形式,平時重視形成性評價,對學生回答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所改進的誠績,及反映的情感、態度、策略某方面進行及時的評價,如有口頭評價、等級評價、學生之間互相評價等方法,充分發覺學生的進步,鼓勵學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測驗以學生綜合運用能力為目標,側重于學生理解和獲取信息,能力減少客觀題,增加主觀題,通過評價學生學會分析自己的成績和不足,明確努力方向。 第二.實際操作層面: 1、得益于教師高度得責任心和愛心,并在此基礎上所進行得教學研究、備課、上課和月考及階段教學反思。高度的責任感和愛心主要來源于師德師風的學習,縣局領導的信任、黨員先進性教育的學習和以黨員的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從而產生教育教學行為的自律。
2
、得益于周密的教學計劃、適中的教學進度、嚴格的學習督察制度和科學、合理的復習計劃。 3、得益于“高分數(應試能力)=學生的知識能力+技能化訓練”的教學理念下的所精選的兩套練習和一套聽力訓練材料。 4、得益于對學生的監控上:頻繁地開展夜訪督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并指導學習,以加強學生的養成教育,并同時加強了與家長的溝通。 此次考試雖然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成績,但本人考慮到此次市統考對于初三學生來說是一次非常重要的考試,試卷難度偏大,量大,題型全面,既注重基礎知識的考查,又重視考查學生的能力,其中部分題目體現了開放性和靈活性,基本體現了中考的命題方向和初中的課程標準。故此,本人以學生試卷為對象,認真地進行了質量分析。并從質量分析中發現了這半年來教學的不足和學生存在的知識、能力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聽力能力方面:部分學生缺乏聽力題中應有的答題技巧;近音詞辨析不清,忽視口語中的連讀和不完全爆破規則。 2、語法方面:語法知識不全面,造成綜合運用能力和分析句子結構能力差。 3、閱讀方面:對短文的整篇理解能力差,特別是歸納短文的寓意和標題的確立上。 4、寫作方面:表達句子的能力較差。 根據質量分析中存在的問題,本人認為在今后教學和復習中,應在以下幾點予以重視和加強: 1、在聽力訓練上,仍要采用仁愛版的聽力訓練材料。針對部分學生答題技巧預見性差,可采取“聽對話后,不提供問題,請學生自創問題和答案;之后,再現材料中問題和答案,讓學生自悟并培養答題技巧”的教學策略;同時,在聽短文時,可先明告學生以下短文中有幾處連讀和不完全爆破現象,注意聽,并相互交流;要歸納同音詞和近音詞,反復誦讀,以提高詞匯的辨析能力。 2、在語法教學中,要采用“張法”集中教學法,對語法進行一次完整的梳理,并選擇一套練習對學生進行考查,并對學生存在的問題、缺漏,記錄在案,在期中和期末復習中予以強化和綜合;由于大部分學生分析句子結構能力差,在語法教學中,要加強“詞匯辨析、句子成分、句子類型及部分典型句型的歸納”等內
容的講授、鞏固和考查。
篇8
有人說:你們當前進行的所謂“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和”,只不過是在電腦房或多媒體教室上其它學科的課——換了地方而已。也有業內人士說:你們每人一機的電腦屏幕上展示的也只不過是本該在大屏幕上顯示的內容。更有人尖銳地表示:“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是課程改革的小花招,它把信息技術課與學科課程僵硬地綁在一起。面對如此等等對該課題的誤解,作為國家重大教育課題實施的成員,更多的是對我們種種教育行為的深思。
深思一:網絡環境下新課程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作用和學生的價值
1、教師的作用
傳統的教育中,教師的基本作用是向學生傳遞一定學科的專業知識。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學生可以自主的通過各種途徑、各種方式進行學習。教師是:
(1)學習的組織者和協調者。對于給定的學科內容,學生不僅通過向教師學習,還可借助因特網學習,也可通過小組討論、調查訪問等多種途徑學習。在這種學習情況下,我們教師不在再只是講授知識,而對各種學習活動起著組織和協調作用。
(2)學習網絡的促進者。為了對學習活動進行有效的指導,我們教師必須把握對應于各種學習課題的學習途徑、學習資源。例如上Looking for things的復習課前,我從網上下載了一部分資料供學生閱讀;同時也提供了一些相關網址,讓有能力和有興趣的學生自己去瀏覽。教師相關信息的了解又促進學生的關于網絡和學科的雙重自我學習。
(3)學生信息能力的培養者。學生在利用多種途徑進行自主學習中,信息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這次課前,我的四年級學生從未接觸過在“網絡教室”里與同學進行即時討論。這既是一個難點,也是一個興趣增長點。我要求他們在“易思多媒體網絡教室”的“集體討論”環境下,首先用中文聊天,以此來熟練它的操作。接著有目的地用所學單元的英語句型談論方位。學生必須對他人發出的信息有選擇地予以及時的友情回應。而成功的反饋信息賦予了學生充分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2、學生的價值
信息社會需要的是具有創新精神、創造能力和善于實踐的人才。傳統的教學以知識的傳遞、知識的理解為中心,學生是被動地接受知識。信息技術地廣泛應用,要求他們不僅是被動地接受,更重要地是主動地獲取新知。在教育信息化地學習環境中,學生對信息的獲取、處理、創造、表現的能力可以得到培養。例如我將課件上傳到校園網,學生只有掌握了上網的技巧,才能看到課件中的學習內容。對于部分學生,這無疑是一道關卡。他們在同伴的幫助和自己的摸索下,也體會到成功的歡樂。
網絡環境中有著海量的信息,教師與學生擁有的信息的機會是均等的,更多時候,全體學生掌握的信息比教師還要多,這樣我們教師將逐步失去以往占有教學信息資源的絕對優勢。
在網絡環境下,可以很方便的展開群體活動來培養學生的群體意識、競爭和合作能力。學生之間可以不用直接面對,而是教師通過網絡把分散在課堂中的學生,連接成學習團體。他們傳遞文本信息,以此達到在有限的時間里同步傳遞信息,加強互相交流的目的。在Looking for things的復習課中,我認為最能體現學生價值的就是這種群體活動。
深思二:信息技術在英語教學中地運用教學策略
一.運用信息技術,活躍課堂氣氛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在主觀上總是想方設法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但因受到傳統教學手段和教學模式的局限,總是強差人意。運用信息技術可以讓學生看動畫,聽錄音,看錄像,做練習,而且可以提供各種新信息,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參與、討論、實踐,大大提高英語學習積極性。在Looking for things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看卡通片,這是用FLASH制作的小狗SNOOPY在不同方位的場景圖。SNOOPY是孩子眼中的動物明星,Where is Snoopy?的提問很快吸引了孩子,他們應用已所學爭先恐后回答問題。
二、運用信息技術,增加課堂容量
信息技術的應用,不受時空的限制,為教學提供大量的信息。根據這一特點。教師可以主動人為設置、增大課堂容量,也可以由網絡為教學提供大量生動、形象的素材。這樣不僅有效地擴大了學生視野,提高了信息傳播效率,而且提高了學生的接受和存儲效率,從而增強了教學效果。
篇9
《教學大綱》指出,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差異,為學生提供多種學習選擇。對于基礎薄弱的學生要進行補償教學,對學有余力的學生要進行拓展教學,以適應學生的個性要求。二語習得理論“omprehensive input”指出語言的輸入應該是理解性輸入,這樣的輸入才能有效輸出(output)。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第二語言能力狀況,調控他們語言使用的環境、方式、內容等,從而使學生接收到適當的語言輸入刺激,促進他們的調試和發展。
二、有效做法
新疆班高三英語教學和復習需要在“備學生”和幫困補差中尋找出路。學生的母語是維語,漢語能力較差,英語是他們的第三語言,學生剛來上海時我是從ABC開始教的,班級37名學生的英語學習程度呈現出頭小、身粗、尾巴大的特點,如何在高三這一年“速成”復習需要老師特別細致的精心設計和重視后進生的補缺補差。
1.構建班風是關鍵
學科成績體現效益得益于良好的班風學風。四年來,我在培養班干部、抓班風學風方面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也歷經了困難和考驗。針對新疆學生進取心缺乏、自控力不強、學習動力不足、學習勤奮不夠等現狀,從建班到高三下學期堅持實行班干部任期制、輪換制、周匯報制及優生激勵機制、學制、學習進步獎、衛生考評等,這些都是采取公平、公正、民主公開的方式進行的,培養了一批歷經考驗的班干部及優良學風的典型代表。在差異較大的班級,促進“peer help”(同伴互助)有益于教學效益的提高。在英語學科我發揮十名尖子生的優勢,組建英語學習小組,每次考試課代表進行組內均分評比和班主任點評,在同伴互助和競爭中帶動了整個班級英語均分的提高。
2.嚴抓多幫是出路
針對本屆新疆學生基礎薄弱、勤奮不夠的現狀,在三年的英語教學中,我一直嚴抓基礎,把好每天課前的默寫關;他們80%的同學沒有復習英語的習慣,我堅持每天自己編寫五句新疆英語作為翻譯練習,即時鞏固當天的語法和詞匯,對不過關的同學重默、及時個別輔導,這些功夫我連雙修日和寒暑假也一直堅持抓。為了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在參加浦東新區英語 ICELT培訓期間,我請方略培訓的外籍教師Neil、 Jackie、 Gram針對學生的層次,親臨課堂指導四次TP(教學實踐),在傾聽外教的純正英語和變換風格的教學中,同學們學習外語的興趣大增。 雖然我一直很嚴格,但同學們一直和我積極配合。
備課組的公共教案給我們的教學提供了便利,但是結合學情就復雜了。在把握從句和非謂語是重難點的原則下,我盡量用“新疆英語”教得學生易懂。單詞默寫重點抓,詞匯默冊完成了3輪,同學們的英語每天在進步。我對后10名學生從高三九月考后堅持補習,先從思想工作為首、再抓課堂聽課態度、最后是利用周末每周一次基礎語法加強課及每日單詞默寫過關測驗,收到了一定的效果。2011屆高考英語題偏難,但我班考入同濟大學的古麗尼尕爾同學英語考了123分。另外柔鮮古麗同學考進上海外國語大學,后進生巴麗根英語從九月考的57分提高到高考英語92分,她以驚人的勤奮和毅力進了中國政法大學。看到學生的成績進步和發過來的感謝短信,我感到由衷的喜悅。
3.預復習檢測促效益
元認知(Metacognition)是Flavell(Hacker,1998)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它指的是對自身思維過程自我意識的基礎上,個體對主體認知過程的自我反省、自我控制、自我調節等。元認知策略是控制信息的流程、監控和指導認知過程進行的策略,如制定計劃和自我調節學習。通過元認知訓練,發揮元認知在開發語言學習潛能的作用,幫助學生糾正認知偏差,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英語學習的效益。
針對新疆學生學習習慣差、接受能力偏弱的現狀,為了培養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和提高聽課效益,我堅持把好預、復習關 ,這也正好與我做的區課題“高中英語元認知訓練的實證研究”相吻合。三年來我班學生人手一個預習本、錯題本和復習檢測用的小卷。我定期要求學生整理筆記,并收上來批閱;每天集錯,對錯題歸類整理。在預習和筆記的幫助下,促進了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基礎相對好的同學提高了自學能力,更多的困難同學能夠聽懂課,促進了輸入的可理解性,因此更多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互動,建立了學習的信心。
為了提高新疆班教學的有效性,我在跟備課組大部隊走的同時,每周設計一次英語復習檢測,以督促學生多看錯題本和做過經過的綜合卷。在高考前的一月,我對基礎詞匯及非謂語和從句等設計了八次過關檢測,促進了更多同學的基礎達標,班級英語的高考成績高于同類。
三、幾點反思
1.從“備學生”出發,精選試題,加強基礎的落實
高三的試題鋪天蓋地,本部的試題新疆班同學全部依照進度表練習、考試和講評對新疆學生來說是吃不消的,教師要從題海中跳出來,針對新疆學情精選題目、重視學生基礎題的練習和落實。在高三英語復習教學中,我有選擇性地適量布置作業,收到學生的效果反而比發整張卷的效果要更好一些。有時針對學生的學習層次,還自己編寫一些“新疆英語”作為翻譯練習,這讓更多的后進同學鞏固了基礎、增強了學習英語的信心。有些難題、偏題我們教師可以“棄之”,不讓學生花時間和精力做費時低效的無用工,這一點對控制作業量和學生的身心健康具有雙重意義。
2.培養民族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的重要性和挑戰性
在有限的時間內和基礎薄弱的情況下,民族學生只有主動勤奮學習才能提高效益,教師在提供幫助的同時,激發他們的內驅力比逼壓的方式更有效,這也是民族團結的需要。在整個高三的復習教學中,我精心設計每一堂課,多一些激勵和表揚,偶爾播放英文戲劇片《小鬼當家》等,活躍了學生學習英語的氣氛,調動了他們積極主動學習英語的興趣。
然而大多數同學基礎薄弱,在沒有老師的指導和要求下,能夠真正做到主動學習的新疆學生很少;感覺自己提供給學生的輔助多也有弊端,就是更多的學生更加被動,他們對老師的依賴性很強。我努力地提高學生的元認知水平,但開展的課題研究的有效性不太高。記得高考前我在最后一次講評課上我收英文默冊,令我欣喜的是八位同學在我沒有特別要求檢查的情況下,堅持完成了全部默寫,而其他29位同學在沒有監督的條件下沒有自覺完成學習任務。如何提高更多學生的學習自覺性,還有待我不斷自我完善和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Ellis, R(1994),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篇10
一、教學開放活動有特色、重實效。
1、開放活動主題鮮明,組織周密。
此次開放月活動我校以“創建開放式學習環境、促課程改革的研究”為主題,按照實施方案的要求,周密地進行了安排與部署,使開放活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開放活動中,學校教學領導、教師、學生家長做到了全程參與,客觀評價,實現了評價主體的多元化,教學內容的開放,促進了課堂教學的優質高效。
2、開放活動注重全面性與實效性。
為期一個月的教學開放活動,我們做到了班班開放、科科開放,面向全體教師及所有家長;實現了教學方法最優化,教學手段現代化;注重了課堂教學與現代信息技術的整合,學科間的整合;促進了教師的教學方式及學生的學習方式的根本轉變,提高了教師的實施新課程的能力。活動結束后,我們能傾聽家長的意見,讓教師進行探討交流,并針對活動中的不足對教師進行培訓、指導,使全體教師在活動中不斷提高自身素質。
二、教學研究活動不斷深入,有聲有色。
本學期,我校把教研工作作為一項制度,強調其規范化,其次注重充分發揮教師參與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研究學校本身急需解決的教育教學實際問題。三月份,學校開展了全校性的教研活動,教師們進行了研討、交流與反思,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四月份,我們把工作的著眼點放在組級教研上,更增強了教研活動的針對性與實效性。我們強調討論研究問題必須來源于課堂,還原于課堂,運用于課堂,旨在通過教研活動改變教師的思維方式,讓教師學會自我反思,促進自身專業性發展。
我校的組級教研注意抓實“五重”。一、重自身學習。二、重集體研究。三、重公開示范教學的實效性。即組內教研要發揮集體智慧,又有個體風格,課后認真導評,做到一課一得。四、重對外交流。采用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讓教師分期分批外出聽課學習,或請名師來校講座。五重資源共享。在會課及教學設計上,重視發揮集體智慧和團隊合作精神,少走彎路,提高效率。
由于學校扎扎實實地開展了兩級教研活動,教研組內形成了討論、研究、交流的良好氛圍,促進了教師教學水平的提升。
三、期中考試工作安排井然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