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報表范文
時間:2023-03-28 19:22:4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財務報表,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財務報表是企業所有經濟活動的綜合反映,提供了企業管理層決策所需要的信息。認真解讀與分析財務報表,能幫助我們剔除財務報表的“粉飾”,公允地評估企業的決策績效。
財務報表看什么?
要讀懂財務報表,除了要有基本的財務會計知識外,還應掌握以下方面以看清隱藏在財務報表背后的企業玄機:
瀏覽報表,探測企業是否有重大的財務方面的問題
拿到企業的報表,首先不是做一些復雜的比率計算或統計分析,而是通讀三張報表,即利潤表、資產負債表和現金流量表,看看是否有異常科目或異常金額的科目,或從表中不同科目金額的分布來看是否異常。比如,在國內會計實務中,“應收、應付是個筐,什么東西都可以往里裝”。其他應收款過大往往意味著本企業的資金被其他企業或人占用、甚至長期占用,這種占用要么可能不計利息,要么可能變為壞賬。在分析和評價中應剔除應收款可能變為壞賬的部分并將其反映為當期的壞賬費用以調低利潤。
研究企業財務指標的歷史長期趨勢,以辨別有無問題
一家連續贏利的公司業績一般來講要比一家前3年虧損,本期卻贏利豐厚的企業業績來得可靠。我們對國內上市公司的研究表明:一家上市公司的業績必須看滿5年以上才基本上能看清楚,如果以股東權益報酬率作為績效指標來考核上市公司,那么會出現一個規律,即上市公司上市當年的該項指標相對于其上市前3年的平均水平下跌50%以上,以后的年份再也不可能恢復到上市前的水平。解釋只有一個:企業上市前的報表“包裝”得太厲害。
比較企業的利潤水平是否與其現金流量水平一致
有些企業在利潤表上反映了很高的經營利潤水平,而在其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方面卻表現貧乏,那么我們就應提出這樣的問題:“利潤為什么沒有轉化為現金?利潤的質量是否有問題?”銀廣夏在其被暴光前一年的贏利能力遠遠超過同業的平均水平,但是其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卻相對于經營利潤水平貧乏,事后證明該公司系以其在天津的全資進出口子公司虛做海關報關單,然后在會計上虛增應收賬款和銷售收入的方式吹起利潤的“氣球”。而這些子虛烏有的所謂應收賬款是永遠不可能轉化為經營的現金的,這也就難怪其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如此貧乏。
將企業與同業比較將企業的業績與同行業指標的標準進行比較也許會給我們帶來更深闊的企業畫面:一家企業與自己比較也許進步已經相當快了,比如銷售增長了20%,但是放在整個行業的水平上來看,可能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如果行業平均的銷售增長水平是50%,那么低于此速度的、跑得慢的企業最終將敗給自己的競爭對手。
小心報表中的“粉飾”
財務報表中粉飾報表、制造泡沫的一些手法,對企業決策績效的評估容易產生偏差甚至完全出錯現象。
以非經常性業務利潤來掩飾主營業務利潤的不足或虧損狀況
非經常性業務利潤是指企業不經常發生或偶然發生的業務活動產生的利潤,通常出現于投資收益、補貼收入和營業外收入等科目中。如果我們分析中發現企業扣除非經常性業務損益后的凈利潤遠低于企業凈利潤的總額,比如不到50%,那么我們可以肯定企業的利潤主要不是來源于其主營的產品或服務,而是來源于不經常發生或偶然發生的業務,這樣的利潤水平是無法持續的,也并不反映企業經理人在經營和管理方面提高的結果。
將收益性支出或期間費用資本化以高估利潤
這是中外企業“粉飾”利潤的慣用手法,比如將本應列支為本期費用的利潤表項目反映為待攤費用或長期待攤費用的資產負債表項目。在國內房地產開發行業中,我們可以經常地看到企業將房地產項目開發期間發生的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和利息支出任意地和長時間地“掛賬”于長期待攤費用科目,這樣這些企業的利潤便被嚴重地高估。
以關聯交易方式“改善”經營業績
采用這一手法的經典例子是目前已經不存在的“瓊民源”公司。為了掩蓋虧損的局面不惜采用向其子公司出售土地以實現當期利潤,而下一年再從該子公司買回土地的伎倆,后來“東窗事發”,遭到財政部和證監會的嚴厲懲處。所以,我們在分析中應關注企業關聯方交易的情況,研究其占企業總的銷售、采購、借款以及利潤的比例,并應審查這些交易的價格是否有失公允。
通過企業兼并“增加”利潤
某些企業在產品或服務已經尚失贏利能力的情況下,采用兼并其他贏利企業的手段來“增加”其合并報表的利潤。這些企業的會計高手利用國內尚未有合并會計報表的會計準則和目前合并報表暫行規定中的“漏洞”,將被兼并企業全年的利潤不合適地并入合并報表中。在分析中應特別注意企業的收購日期,收購前被兼并企業的利潤水平,在合并利潤表的利潤總額和凈利潤之間有無除所得稅和少數股東收益以外的異常科目出現。
通過內部往來資金粉飾現金流量
有的企業在供、產、銷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不足,便采用向關聯企業內部融通資金,并把這些資金的流入列為“收到的其他與經營活動有關的現金”的手法使現金流量表中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看起來更好。
不夸大財務報表的作用
對財務報表進行分析,有助于我們全面地把握公司的財務情況和評估決策績效,但是也應清醒地認識到財務報表分析的局限性:
首先,企業的資產以及利潤表中的產品銷售成本是按資產或存貨獲得時所支付的金額記錄的,因此資產和銷售成本不是按資產或存貨現行價值反映的。在通貨膨脹的情況下,有可能引起資產報酬率或權益報酬率的高估。另外,歷史成本的原則還導致同業新老企業比較的困難。比如,假設甲、乙兩家企業生產完全同樣的產品,生產能力一樣,本年銷售收入也完全一樣,都是1億元,甲企業是10年前成立的企業,由于固定資產購建比較早,因此當初的成本比較便宜,再由于使用中折舊的緣故,故其固定資產的賬面值較低,僅為2000萬元;而乙企業是剛成立3年的企業,固定資產的購建成本較高,累計提取的折舊較少,所以其賬面值較高,為6000萬元。我們計算甲、乙兩家企業的固定資產周轉率可得:甲企業為10000/2000=5(次),而乙企業為10000/6000=1.67(次)。若我們將兩家企業的周轉率相比,則會得到乙企業的周轉率僅僅為甲企業的1/3,乙企業的資產管理效率似乎遠遠不如甲企業的結論。但是,這樣的結論顯然是有失公允的。解決這一局限性的方法是在企業內部考核中采用資產的現行價值來計量資產的價值,比如甲乙企業的對比中,我們可以按固定資產重新購建的成本——重置成本來替換其賬面值。
其次,會計方法選擇和會計估計的普遍存在。財務會計準則和制度中常常允許對相同的業務采取多個可選擇的方法之一,即使對同類固定資產都采用直線法折舊,不同企業對資產的使用年限、使用年限未能夠在市場上可變賣的價值(殘值)的估計也可能是不一樣的。克服這些問題的方法有:其一,在企業集團內部的績效考核之前,應該按行業統一企業會計制度,盡可能地減少或甚至禁止對同一類經濟業務的不同會計處理方法。其二,作為分析人員,應采用一些剔除由于會計政策不一致對財務指標的影響。
篇2
財務比率基本上有三種類型:第一種比率概括了公司某一時點的財務狀況的某些方面,是兩個“存量”項目的對比,通常也稱為資產負債表比率;第二種比率概括了公司一段時期的經營成果的某些方面,將利潤表的一個“流量”項目與另一個“流量”項目作比較,習慣上稱為損益表比率;第三種比率反映了公司的綜合經營成果,是將利潤表中的某個“流量”項目與資產負債表中的某個“存量”項目加以比較,稱為損益表與資產負債表比率。“存量”項目作為來自資產負債表的余額,不能準確地反映這個變量在一定時期的流量變化情況,因此采用資產負債表期初、期末余額的平均值作為某個損益表與資產負債表比率的分母,可使其更好地反映公司的整體情況。下面提及的保障比率、周轉率和盈利能力比率均屬于損益表與資產負債表比率,都需要采用“存量”項目的平均值。
二、財務報表比率分析框架
1.清償能力比率。是衡量公司償還短期債務能力的比率。清償能力比率是對短期債務與可得到的用于償還這些債務的短期流動資金來源進行的比較。
(1)流動比率。顯示公司用其流動資產償還流動負債的能力,是最常用的清償能力比率。其計算公式為:流動比率=流動資產÷流動負債。一般情況下,流動比率越高,反映公司短期償債能力越強,債權人的權益越有保證。一般認為2∶1的比例比較適宜。但是流動比率也不能過高,過高則表明公司流動資產占用較多,會影響資金的使用效率和公司的獲利能力。
(2)酸性測試比率,也稱速動比率。表示公司用變現能力最強的資產償還流動負債的能力。其計算公式為:酸性測試比率=(流動資產-存貨)÷流動負債。
2.財務杠桿比率。反映公司通過債務籌資的比率。
(1)產權比率。反映由債權人提供的負債資金與所有者提供的權益資金的相對關系,以及公司基本財務結構是否穩定。其計算公式為:產權比率=負債總額÷股東權益。產權比率表示,股東每提供一元錢債權人愿意提供的借款額。在通貨膨脹加劇時期,公司多借債可以把損失和風險轉嫁給債權人;在經濟繁榮時期,公司多借債可以獲得額外利潤。
(2)資產負債率。反映債務融資對于公司的重要性。其計算公式為:資產負債率=負債總額÷資產總額。資產負債率與財務風險有直接關系:資產負債率越高,財務風險越高;反之,資產負債率越低,財務風險越低。
(3)長期負債對長期資本比率。反映長期負債對于資本結構(長期融資)的相對重要性。其計算公式為:長期負債對長期資本比率=長期負債÷長期資本。長期資本是所有長期負債與股東權益之和。
3.保障比率。
是將公司財務費用和支付及保障它的能力相聯系的比率。利息保障比率表示公司支付利息費用的能力。其計算公式為:利息保障比率=息稅前利潤(EBIT)÷利息費用,或=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EBITDA)÷利息費用。折舊和攤銷是按照權責發生制對以前發生的支出的調整,實際上仍然屬于本年的現金流量,也可以用來支付利息費用。因此,筆者認為,采用EBITDA比采用EBIT更為精確。
4.周轉率。是衡量公司利用其資產的有效程度的比率。
(1)應收賬款周轉率。反映公司應收賬款的質量和公司收賬的業績,說明應收賬款年度內變現的次數。其計算公式為:應收賬款周轉率=年銷售凈額÷應收賬款。
(2)應收賬款周轉天數,又稱平均收現期。其計算公式為:應收賬款周轉天數=一年中的天數÷應收賬款周轉率,或=(應收賬款×一年中的天數)÷年賒銷金額。應收賬款周轉率和應收賬款周轉天數這兩個比率與公司的信用政策環境有密切聯系。應收賬款周轉越快,銷售實現距離實際收到現金的時間就越短,但過快的應收賬款周轉速度與過短的平均收現期可能意味著過于嚴厲的信用政策。賬面上應收賬款余額很低,卻可能使銷售額和相應的利潤大幅度減少。
(3)應付賬款周轉率。其計算公式為:應付賬款周轉率=年賒購金額÷應付賬款。
(4)應付賬款周轉天數,又稱平均付現期。其計算公式為:應付賬款周轉天數=一年中的天數÷應付賬款周轉率,或=(應付賬款×一年中的天數)÷年賒購金額。
(5)存貨周轉率。其計算公式為:存貨周轉率=銷售成本÷存貨。
(6)存貨周轉天數。其計算公式為:存貨周轉天數=一年中的天數÷存貨周轉率,或=(存貨×一年中的天數)÷銷售成本。存貨周轉越快,表明存貨越具有流動性。但過快的周轉速度可能是存貨占用水平過低或存貨頻繁發生缺貨的信號。
(7)營業周期。是從外購承擔付款義務到收回因銷售商品或提供勞務而產生的應收賬款的這段時間。其計算公式為:營業周期=存貨周轉天數+應收賬款周轉天數。營業周期的長短是決定公司流動資產需要量的重要因素。較短的營業周期表明對應收賬款和存貨的有效管理。
(8)現金周期。其計算公式為:現金周期=營業周期-應付賬款周轉天數。分析現金周期必須注意,該指標既影響公司經營決策又影響公司財務決策,并且人們可能忽略對這兩種決策的錯誤管理。例如不及時付款,損失了公司信用,卻能直接縮短現金周期。
(9)總資產周轉率。表示公司利用其總資產產生銷售收入的效率。其計算公式為:總資產周轉率=銷售凈額÷總資產。
5.盈利能力比率。
(1)毛利率。是公司的銷售毛利與銷售凈額的比率。銷售毛利是指銷售凈額減去銷售成本的余額。銷售凈額為銷售收入扣除銷售退回、銷售折扣及折讓的差額。其計算公式為:毛利率=銷售毛利÷銷售凈額=(銷售凈額-銷售成本)÷銷售凈額。毛利率是商品流通企業和制造業反映商品或產品銷售獲利能力的重要財務指標。商品流通企業商品的銷售成本為商品的進價成本,而在制造業則為產品的生產或制造成本。當毛利扣除經營期間費用后即為經營利潤。可見,毛利率反映了公司產品或商品銷售的初始獲利能力,保持一定的毛利率對公司利潤實現是相當重要的。
(2)銷售利潤率。是利潤額占銷售收入凈額的百分比。該指標表示,公司每銷售一元錢產品所獲取利潤的能力。其計算公式為:銷售利潤率=利潤額÷銷售收入凈額。運用該比率進行分析時,利潤額習慣上使用利潤總額,但由于利潤總額不僅包括銷售利潤,而且包括投資收益及營業外收支等,造成分子和分母計算口徑的差異。所以筆者建議,采用狹義的銷售利潤,這樣得到的實際上是主營業務利潤率,它是衡量一個公司能否持續獲得利潤能力的重要指標,對管理層決策更有價值。
篇3
關鍵詞:財務報表;煤礦
經營基于煤炭行業供給測結構性改革的需要,煤炭企業經營面臨的環境日益復雜,實現煤炭企業經濟效益的發展必須要加強對財務報表的分析,尤其要重視對財務報表關鍵指標的分析,只有這樣才能及時了解企業的發展現狀,從而制定出科學的經營方案。
一、煤炭企業財務報表中的關鍵指標
財務報表是企業會計系統的產物,是對企業財務信息的匯總。加強對財務報表的分析能夠幫助企業管理者及時了解企業的經營現狀,并且預測企業未來的發展空間,因此加強對財務報表分析對于煤炭企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由于財務報表包含的財務信息比較多,為了能夠快速的通過財務報表了解企業的經營現狀,可以加強對財務報表關鍵指標的分析進行了解。財務報表關鍵指標具體包括以下內容:(1)流動比、資產負債比;(2)銷售毛利率和資本金利潤率;(3)流動資產周轉速度指標;(4)年度平均利潤增長率等等。
二、財務報表關鍵指標如何體現煤礦經營現狀
實踐證明通過對財務報表關鍵指標的分析可以了解到煤炭企業的經營現狀,結合實踐工作,其實現的策略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流動比率體現煤炭企業的財務狀況。流動比率是企業流動資產與負債比,該指標是反映企業償債能力的重要指標,如果流動比率較低就說明企業存在償付風險,而流動比率較高則說明煤炭企業的資產利用率較低。例如某煤炭企業2015年的流動比率接近于1,說明該企業的流動性比較合理,因此企業不存在償付風險。2.銷售毛利率和資本金利潤率體現煤炭企業的盈利能力。煤炭企業生存與發展的關鍵在于銷售,如果企業的銷售毛利率高表明企業的市場份額比較大,因此說明企業的發展能力比較強。例如某煤炭企業在2016年的銷售毛利率達到30%,通過對企業銷售實際觀察,該企業在煤炭行業一直處理銷售領先地位,因此表明企業的盈利能力非常強。當然如果企業財務報表中顯示的銷售毛利率較低,說明企業的營銷決策出現了問題,一方面可能是企業的營銷比重下降,出現了壓貨或者銷售不出去的現象;另一方面煤炭企業的生產成本高于或者銷售成本造成銷售毛利率降低。3.流動資產周轉速度指標體現煤炭企業經營能力。流動資產周轉速度指標是流動資產余額與經營收入之比,是企業應收賬款的變現能力,一般情況下,比率越高,表明收賬速度快,短期償債能力強。例如企業的流動資金余額低于企業的經營收入額度,一旦出現企業資金使用就會造成資金緊張的局面,從而影響到企業的戰略。當然如果企業的流動資產比過高,則表明企業的資金效益沒有得到發揮。例如當企業的流動資產高于經營收入額許多,雖然能夠有助于企業未來資金的應用,但是其表明企業的決策不合理,造成資金閑置,影響經濟效益。4.經營收入增長率,年度平均利潤增長率經營收入增長率是企業經營收入與上年同比增長之比,反映企業經營收入的變動情況,是企業成長情況的反映,一般情況下,比率越高說明企業業務收入增長越快,市場前景好,反之則表明企業競爭力可能有所下降,但這需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年度平均利潤增長率是企業在幾年之間的平均利潤增長比率,指標越高,說明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越強。一般情況下會選擇3--5年作為一個周期進行平均利潤率研究。上述兩個指標主要反映的是企業可持續性增長及企業良性循環能力,突出研究在某個行業中的競爭能力。
三、運用財務報表關鍵指標提高煤礦經營決策科學的保障措施
基于財務報表關鍵指標對企業經營決策所產生的影響,為了更加清晰的分析關鍵指標以此為煤炭企業的經營決策提供科學的財務數據,煤炭企業應該采取全面的舉措以此提高財務報表關鍵指標的分析能力:1.提高財務工作人員的專業能力對財務報表關鍵指標的分析關鍵在于財務人員,只有提高財務人員的專業能力才能提高財務報表關鍵指標的分析準確性,才能及時在復雜的財務報表中快速發現企業所存在的經營問題,為企業管理者提供準確的數據。因此財務人員一方面要積極學習各種先進的財務專業知識,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能;另一方面提高自身素質,杜絕為了私利或者其他因素而進行會計舞弊行為。2.構建科學的財務報表分析體系與方法通過對財務報表關鍵指標的分析能夠體現出企業的經營現狀,但是如果財務報表編制不科學則會造成錯誤的信息,因此作為財務工作人員必須要加強對財務信息的搜集工作,保證財務數據的準確性。與此同時還需要構建科學的財務報表分析體系,采取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分析方法。3.正確認識報表分析的作用財務報表分析,可以使企業全面把握過去年度的財務狀況及運營績效,但財務人員也要充分認識到財務報表分析的局限作用。對企業的財務分析是信息使用者為取得有效信息所開展的必要工作,其中對財務指標及數據的分析只是一個組成部分;完整的財務分析應當是對企業的全方位的分析,必須考慮進各種現實影響因素,且要剔除各種因素對財務報表造成的干擾,這樣才可以滿足財務分析的有效性要求總之在經濟新常態環境下,面對煤炭企業經營環境的日益復雜現狀,煤礦企業必須要加強對財務報表關鍵指標的分析能力,通過對關鍵指標分析了解企業的經營現狀,以此制定科學的企業發展經營決策,實現煤炭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劉蕊,基于企業戰略的財務報表分析[J].會計師,2014年06期
篇4
一、財務≠會計
長期以來,關于財務與會計的聯系和區別的爭論一直未停止過,此類爭論的焦點主要是“誰大誰小”的問題,即是“大財務”和“大會計”的爭論。前者認為財務包含了會計,后者則認為會計包含了財務。通過長期的爭辯,大多數學者認為,財務與會計是兩門學科。財務是國家財政體系的基礎,它從一產生就擔負著籌集、組織、監督、正確處理和調整資金各種經濟關系的重任;隨著國內、國際經濟的運營,還向外匯風險防范、國際避稅等方面拓展。而會計則是確認、記錄、計量和報告經濟活動,并向相關利益者提供決策所用的會計信息。(劉曉棠、孔凡莉,2004)財務與會計的區別,綜合起來有:
(1)會計與財務的概念不同
會計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全面地、系統地、綜合地反映和監督經濟活動的過程”,財務是“通過合理的財務制度安排、財務戰略設計和財務策略運作,有效地培育和配置財務硬資源和軟資源,以求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最大化和協調化,維持理財主體的可持續發展”。無論是理論研究、課程設置上,還是實務操作、職能科室的安排上,都是既有會計又有財務的,比如科研室有財務研究室,會計研究室,課程安排上有財務學和會計學.企事業單位的財務和會計功能也是分設的,這些都說明財務與會計是相并行而存在的,不是同一個事物。(劉曉棠、孔凡莉,2004)
(2)會計與財務的職能不同
財務與會計的概念不同。二者的職能也存在很大的差別。一般說來。會計的職能主要是反映和監督;財務的職能主要是預測、決策、協調和控制。會計的反映職能又可以分解為確認、計量、核算和報告職能,即會計是對企業所發生的一切會汁事項進行加工處理的過程會計的監督職能是指會計在對生產經營活動核算的同時.以國家的法令、法規和制度進行控制、干預和指導,確保生產經營活動合法、合理有序高效地發展。財務的協調職能是指協調企業與國家、企業與其他經濟組織及企業內部各部門、各單位之間的財務關系的職責和功能.財務的控制職能是指通過編制財務預算,進行財務分析,來控制資金的籌集,使用和分配的職責和功能由于財務與會計在職能上存在差異,作為完成職能結果的財務報表與會計報表不應是同一種報表。(夏既明,2002)
(3)財務與會計的依據不同
會計核算的依據是國家的統一會計制度,具體會計政策、會計估計的選用由單位根據國家統一會計政策、結合單位實際情況選定的。而財務管理的依據是在國家政策法律允許范圍內,根據管理當局的意圖,單位制定的內部財務管理辦法,享有獨立理財自和自主決策權。(施逢武、田斌,2004)
(4)會計與財務的責任主體和責任對象不同
企業本質上是多邊契約關系的總和,在信息非對稱的條件下,企業的所有者和經營者在獲取企業實際控制權方面處于有利地位,其他利小勢微的主體利益很難得到保證,甚至受到損害,與此同時也影響著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所以會計工作要求本著客觀、公允的原則對各利益主體負責。會計工作的責任對象就不僅僅是企業的所有者和經營者,還應包括國家財稅及主管部門、銀行等債權人,也包括企業的職工和潛在的投資者等。會計工作應負責向各利益主體提供客觀、可靠、及時的會計信息,報告企業的財務狀況、盈虧情況、償債能力、企業發展前景等有關信息。各利益主體作為信息使用者,則依據會計所提供的信息,結合本主體的利益要求和財務狀況,作出相應的決策。然而,實踐中在較長時期一直未明確會計工作的責任主體,導致會計信息存在著嚴重的失真,甚至是惡意的編造和篡改,影響和誤導了相關主體的決策。為此,新《會計法》第四條明確要求,“單位負責人對本單位的會計工作和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負責”。單位負責人就是單位的法定代表人,公司或企業就是董事長。所以,單位負責人及其所控制的會計人員就是會計工作的責任主體。(許小青、廖春玲,2002)
(5)會計與財務的工作內容不同
企業財務工作的主要內容是理財,它包括資金籌集、風險預測、投資機會的選擇、資產管理、成本費用開支范圍及標準管理、盈虧計算與分配以及企業清算等。而會計的內容主要是從事核算及信息的提供工作,它主要包括會計的有關概念與定義,要求內容的確定,計算方法、科目設置及分類、核算程序、賬務處理、報表編審及信息提供等等。(叢佩茹,1995)
(6)財務與會計的工作性質不同
從財務與會計的工作性質看,財務與會計有質的區別,歸納如下表:(湯業國、張宏偉,1996)
項目會計工作財務工作
工作對象資金運動中能貨幣計量的經濟業務組織資金運動中的資金核定、籌集、運用以及分配各環節
工作方法設置賬戶、復式記賬、填審憑證、登記賬簿,編制會計報表等預測、決策、預算、控制、分析、定量方法與定性方法相結合
工作原則客觀、真實、可比、一致、穩健、重要、歷史成本、明晰等適應環境平衡收支、系統協調、優化比例、靈活組織資金運動
工作目的提供系統的、完整的、真實的、有用的會計信息優化財務狀況、控制風險,合理收益分配、增加所有者權益
工作依據會計準則體系企業財務制度、財務管理方法
工作程序取得原始憑證編制記賬憑證登記賬簿成本計算編制報表預測決策預算控制分析,是一種典型的管理活動程序
工作要求合乎規范與慣例,信息真實有用合乎管理目的
工作人員知識結構會計慣例、簿記、會計原理、專業會計、經營知識金融理論與實務、投資理論與實務、管理學、財務學、會計學
由此可見,財務和會計是兩門學科,在會計準則中不宜使用財務報告、財務報表等財務學的專業術語,應當使用會計學的專業術語。因此,財務報告≠會計報告,財務報表≠會計報表。
二、報告≠報表
從漢語詞組的含義上講:報告①把事情或意見正式告訴上級或群眾;②用口頭或書面的形式向上級或群眾所做的正式陳述。報表是指向上級報告情況的表格。(編輯室,1995)
從會計學科上講:“財務會計報告由會計報表、會計報表附注和財務情況說明書組成”;(《會計法》第20條)“財務會計報告是企業對外提供的反映企業某一特定時期的財務狀況和某一會計期間經營成果、現金流量等會計信息的文件。財務會計報告包括財務報表(作者注:稱‘會計報表’更準確)和其他應當在財務會計報告中披露的相關信息和資料。財務報表至少應當包括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等報表及其附注。”(《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第44條)。因此,會計報告≠會計報表,財務報告≠財務報表。
三、財務報告與財務會計報告、會計報表的關系
由前可知,財務報告≠財務會計報告≠會計報表。會計報表是財務會計報告的組成部分。“財務會計”有兩層含義:一是指財務學和會計學(FinanceandAccounting);二是相對管理會計(ManagementAccounting)而言的企業對外會計——財務會計(FinancialAccounting)。國家制定統一的會計法規制度的初衷,就是要規范“企業對外提供的財務會計報告的內容、會計報表種類和格式、會計報告附注的主要內容等”,而“企業內部管理需要的會計報表由企業自行規定”(《企業會計制度•2001》第153條)。可見,會計準則中的“財務會計”是指的后者,即就是一般常說的“企業會計”。所以,在會計準則中統一使用“財務會計報告”更為科學。另外,自《企業會計制度•2001》頒發以來,國家就再沒有單獨制定財務制度,而是并入會計制度之中,從完善會計制度內容角度將財務制度的內容融化其中。所以,使用“財務會計報告”更加確切。財務會計報告是指企業對外提供的反映企業某一特定日期財務狀況和某一會計期間經營成果、現金流量等會計信息的文件。會計報表是根據日常會計核算資料,通過歸集、整理、加工、匯總,用以反映企業一定日期的財務狀況及經營成果和現金變動情況的表式書面文件。編制會計報表是會計核算的一種專門方法,也是會計信息系統的最后環節和最終結果。
會計報表原稱財務報表,是財務報告的組成部分。由于它的編制依據來源是會計核算,要遵守會計準則、會計法規,并以規范的格式定期反映,故理論界常將財務報表稱為會計報表。
會計報表的基本特征:以會計核算資料為依據;需要對會計核算資料進行加工;定期編制;表格式為主;通用式(具有法律規范);資本運動(會計信息運行系統)的最終結果。財務報告、財務會計報告、會計報表三者的關系如下圖:
結論:會計報表提法科學。在財務管理學中宜用“財務報表”;在會計學中宜用“會計報表”;在會計法規中宜用“財務會計報告”。
參考資料
1.財政部:企業會計制度•2001,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年;
2.編寫組:最新企業會計準則講解與運用,立信會計出版社2006年;
3.叢佩茹:企業財務與會計的關系,黑龍江財會1995年第9期;
4.湯業國、張宏偉:論財務與會計的區別,四川會計1996年第7期;
5.夏既明:會計報告、財務報表和財務會計報告辨析,會計之友2002年第3期;
6.許小青、廖春玲:試論財務與會計的聯系和區別,江西財稅與會計2002第3期;
7.施逢武、田斌:怎樣區別財務與會計,中國工會財會2004第7期;
篇5
【關鍵詞】合并財務報表 會計信息披露 建議
一、合并財務報表的意義和我國會計準則的情況
(一)合并財務報表的意義
合并財務報表是指以企業集團為會計主體,根據母公司和子公司的財務報表編制的,反映母公司及全部子公司形成的企業集團整體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的財務報表。合并會計報表包括合并資產負債表、合并利潤表、合并現金流量表、合并所有者權益變動情況表、附注等。
(二)我國合并報表準則的情況
我國于2006年2月了《企業會計準則》,其中的《企業會計準則第20號——企業合并》與《企業會計準則第33號——企業合并會計報表》,明確了企業合并與合并會計報表的處理方法。企業合并準則規定同一控制下的企業采用類似權益結合法合并,非同一控制下則采用購買法合并。合并會計報表準則規定以控制為基礎確定納入合并報表的范圍,以母公司和其子公司的財務報表為基礎,根據有關資料,按照權益法調整對子公司的長期股權投資后,由母公司編制。企業會計準則符合我國的國情,也實現了與國際會計準則的接軌,但合并會計報表一直是會計界備受爭議的難題之一,在合并報表的實際操作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現就企業合并準則與合并會計報表準則的不協調等問題進行探析。
二、合并會計報表準則執行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企業會計準則中企業合并與合并財務報表準則的不協調問題
合并財務報表的編制與企業合并是緊密相關的,因此在準則制定時應當注意不同準則間的相互銜接。《企業會計準則第20號——企業合并》明確區分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并分別按權益結合法和購買法進行會計處理,但在《企業會計準則第33號——合并財務報表》卻沒有區分同一控制下和非同一控制下企業合并分別規定合并財務報表的編制程序,導致相關規定不夠協調,割裂了企業合并會計處理與合并財務報表編制的內在聯系。事實上,CAS33對合并程序的規定主要是針對非同一控制下控股合并,但不完整。如在抵銷長期股權投資對合并財務報表的影響時,權益結合法下規定母公司對子公司的長期股權投資與母公司在子公司所有者權益中所享有的份額應當抵銷,同時抵銷相應的長期投資減值準備。但在購買法下,除進行上述抵銷處,還應將購買成本超過購買日子公司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的部分確認為商譽。同時還將購買日可辨認凈資產的公允價值和賬面價值的差額分配到子公司相關項目,以便在購買日合并資產負債表上將子公司凈資產的賬面價值調整為公允價值,并據此調整購買日后子公司的凈利潤。然而資產負債表的合并程序中沒有相關規定,容易引起編制者的誤解。CAS20和CAS33中均沒對少數股東權益及計量進行明確,而兩者在權益結合法和購買法下的計量存在明顯的區別,這不利于準則的執行。
(二)商譽的性質、計量及攤銷問題
1.商譽的性質
商譽是指企業在同等條件下,能獲取高于正常投資報酬率所形成的價值。商譽按取得來源分為自創和合并商譽。自創商譽是企業長期積累的結果,不能單獨計價,合并商譽是由企業合并中購買方所支付的購并成本與被購買企業凈資產公允價值的差額所形成的。在合并會計準則規定,在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中,購買方對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購買方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差額,確認為商譽。
2.商譽的計量
以購買方的合并成本減去被購買方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的差額計量。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是在購買日被購買方可辨認資產的公允價值減去負債及或有負債的公允價值的余額。合并中取得的無形資產,其公允價值能夠可靠計量的,應當單獨確認并按照公允價值計量。在確定單項資產或負債的公允價值時,應具體分析,以合理的方法確定其公允價值。
3.商譽的攤銷,也即商譽的后續計量,準則規定直接進行減值測試
企業應當在每年年度終了與其相關的資產組或資產組組合進行減值測試,對于因企業合并形成的商譽應當自購買日起按照合理的方法分攤至相關的資產組或資產組組合;難以分攤至相關的資產組的,應當將其分攤至相關的資產組組合。在對包含商譽的相關資產組或資產組組合進行減值測試時,如與商譽相關的資產存在減值現象的,應當先對不包含商譽的資產進行減值測試,計算可收回金額,并與相關賬面價值相比較,確認相應的減值損失。再對包含商譽的資產進行了減值測試,比較這些資產的賬面價值與可收回金額,如相關的資產的可收回金額低于其賬面價值,應當確認商譽的減值損失。
4.商譽攤銷中存在的問題
(1)難以區分自創商譽與合并商譽 。企業合并后作為一個整體來對其未來超額獲利能力進行估計的。合并商譽與自創商譽共同為企業帶來超額獲利能力。但這兩種商譽產生的效益難以區分,在實際中只對合并商譽進行減值測試。盡管準則規定商譽必須分到相關的資產組或資產組組合才能確認減值損失,但資產組或資產組組合的未來獲利能力并不等于資產組或資產組組合構成的企業整體的超額獲利能力。
(2)計量難度大,公允價值難以準確確定。準則要求每年對商譽進行一次減值測試,就要獲取公允價值與未來超額利潤等大量信息。由于我國的證券市場不完善,股價往往被高估,流通價格難以反映企業內在價值。合并方的流通股權及其他資產的公允價值難以準確計量。資產組合劃分的不確定性和我國資本市場發展狀況限制,企業很難對資產組做出估價,從而影響合并商譽計量的準確性。由于計量難度大,要求評估人員素質較高,每年測試一次與原來的直接攤銷相比,加重了企業負擔,違背了成本效益原則。
(三)合并財務報表信息的披露問題
(1)會計信息披露不夠真實。合并財務報表提供的是整個集團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高度綜合信息,但信息披露的只是子公司的基本信息,未披露集團中各子公司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這樣財務狀況不同的子公司因合并而抵銷,從而使財務分析中資產負債率、流動比率、速運比率等償債能力指標變得模糊不清,對債權人來說這些指標可能毫無意義。因為合并實體中某一成員資產并不能償還另一成員的債務。因此合并財務報表所披露的償債能力信息不夠真實。
(2)信息披露不夠充分。《企業會計準則第36號——關聯方披露》的第二條規定,對于包括在合并范圍內各企業間交易不予披露,但應當披露與合并范圍外各關聯方的關系及其交易。在關聯方交易披露中,合并范圍內各企業間的融資情況未得到反映,合并報表中內部交易相互抵銷,也不能反映內部融資情況。合并財務報表所披露的信息并不顯示使用各個子公司的現金時所受到的約束,也沒有提示公司間的現金流,以及此類現金流量所受到的限制。這模糊了資產的流動性與所要償付債務之間的關系,不利于外部信息使用者了解企業集團的融資情況及由此帶來的財務風險。
三、合并會計報表準則及執行的完善建議
1.逐步實現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完全接軌
企業合并采用購買法進行會計處理的方法。因為有時對屬于同一控制下還是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的難以認定,而企業會計準則規定對同一控制下與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分別采用不同的會計處理方法,使得企業合并行為如采用不同會計政策進行操作會得出完全不同的結果。隨著資本市場的發展和完善,資產公允價值取得更加可靠,企業合并采用購買法的條件更加完善,企業合并準則與合并會計報表準則統一采用購買法,使得會計準則更方便執行同時也可杜絕企業操縱合并報表行為的發生。
2.提高公允價值的測評質量,加強商譽的監管力度,提高商譽信息的可比性
在企業會計準則下,無論是商譽合并成本的計量,還是后續減值測試,都需運用公允價值進行計量。因此為了提供可靠的會計信息,合理確定公允價值是前提,目前對于公允價值的運用仍然存在一定的人為可控因素,尤其對未來現金流量現值的測算,其不確定性大大增加利潤可操縱空間。因此,我們應完善企業的內部控制,建立嚴格的規范準則的監管體系,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提高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及可比性。
3.會計準則對合并會計報表信息披露應作更具體的規定
首先,應編制分部報告,提供真實有用的會計信息,針對不同會計信息使用群體的要求,分部報告的意義各有側重,這樣財務信息質量大大提高了。其次充分披露企業集團成員間相互提供資金的相關信息。為使報表使用者充分了解企業集團的財務風險,應當充分披露合并范圍內各企業間相互提供資金的相關信息,可以按重要性原則分類披露;再次,統一會計政策和會計期間,及時提供相關性更高的合并會計報表,準則應當對合并會計報表信息披露的格式、內容及信息披露范圍作出更具體的說明。這樣既便于會計人員實際操作,也利于報表使用者及時獲得有效的會計報表信息。
參考文獻
篇6
納稅評估是指主管稅務機關根據納稅人報送的納稅申報資料、財務資料和日常掌握的征管資料及其他有關資料,對納稅人一個納稅期限納稅情況的真實性、準確性進行審核分析,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斷,及時發現、糾正和處理納稅人納稅行為中錯誤和異常申報問題,從而采取進一步征管措施,達到對納稅人整體性和實時性控管的目的。國家稅務總局下發的《納稅評估管理辦法(試行)》(國稅發[2005]43號)中將納稅人申報數據與財務報表數據進行比較分析作為評估分析的方法之一,這也就充分說明了在納稅評估中運用企業財務報表分析數據的重要性。
稅務部門作為財務報表主要使用人之一,其目的就是要通過財務分析了解企業納稅情況、遵守稅收法規的情況。財務報表分析是認識過程,通過分析通常只能發現問題而不能提供解決問題的現成答,只能作出評價而不能改善企業的狀況,而納稅評估恰恰就是利用報表分析的結果,進一步運用約談舉證、實地核查等手段,以確定納稅人納稅申報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二、企業財務報表分析的基本方法
企業通過編制財務報表,可以將企業的生產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以書面的形式提供給社會各有關方面。閱讀會計報表如果不運用分析技巧,不借助分析工具,只是簡單地瀏覽表面數字,就難以獲取有用的信息,有時甚至還會被會計數據引入岐途,被表面假象所蒙蔽。做好財務報表分析,正確揭示各種數據之間的關系,主要就是從資產負債表、損益表和現金流量表三張主要報表著手,收集完整資料,對企業各期的經濟指標進行比較分析,將大量的報表數據轉換成有用的信息,主要包括對數據的橫向分析、縱向分析,趨勢百分率分析和財務比率分析。橫向分析就是將企業連續兩年或幾年的會計數據進行絕對金額增減和百分率增減的分析,以揭示各會計項目在這段時期內所發生的絕對金額變化和百分率變化的情況;縱向分析是同一年度會計報表各項目之間的比率分析,即將會計報表中的某一重要項目的數據作為100%,然后將會計報表中的其余項目的余額都以這個重要項目的百分率的形式做縱向排列,從而揭示出各個會計項目的數據在企業財務中的相對意義;趨勢百分率分析是將連續多年的會計報表中的某些重要項目的數據集中在一起,同基年的相應數據百分率比較,揭示企業在若干年內經營活動和財務狀況的變化趨勢;財務比率分析是指通過將兩個有關的會計項目數據相除而得到各種財務比率來揭示同一張會計報表中不同項目之間或不同會計之間所存在的邏輯關系的一種分析技巧。
三、財務報表分析指標在納稅評估中的具體應用
財務報表分析指標不是孤立的,要把它們有機結合起來,才能真正發揮計算出的指標應有的作用。
結合總局《納稅評估管理辦法(試行)》中納稅評估通用分析指標、納稅評估分稅種特定分析指標,財務指標分析在納稅評估中的具體應用應該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企業盈利結構分析的具體應用
根據企業的年度損益表,首先分析利潤構成情況,弄清企業當年利潤總額的形成來源,包括營業利潤、投資收益、補貼收入和營業外收支凈額四部分,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析營業利潤、投資收益、補貼收入和營業外收支凈額的具體組成及增減變化、結構變化及相關指標的變化情況。評估人員應結合會計制度及稅法有關規定及兩者存在差異,重點審核稅法和會計的差異之處,企業在申報納稅時是否按規定進行調整。
1、分析主營業務收入變動率、主營業務成本變動率、主營業務利潤變動率、銷售毛利率變動率
主營業務收入變動率=(本期主營業務收入-基期主營業務收入)÷基期主營業務收入×100%
主營業務成本變動率=(本期主營業務成本-基期主營業務成本)÷基期主營業務成本×100%
主營業務利潤變動率=(本期主營業務利潤-基期主營業務利潤)÷基期主營業務利潤
銷售毛利率變動率=(本期銷售毛利率-基期銷售毛利率)÷基期銷售毛利率
在企業內部管理及外部經營條件基本不變的情況下,這四個指標的變動趨勢、幅度應趨于一致,一旦那個指標變動較其他指標變動出現異常,評估人員應結合企業報表其他數據進行分析。具體來說,如果主營業務收入的增幅小于主營業務成本的增幅(主營業務利潤率及銷售毛利率必定下降),評估人員一方面應對企業主營業務收入情況進行分析,結合資產負債表中往來款項科目的期初、期末數額進行分析,如果“應付賬款”和“其他應付賬款”出現紅字和“預收賬款”期末大幅度增長情況,應判斷企業是否存在少計收入問題,通過分析存貨中委托代銷商品、發出商品、分期收款發出商品,結合企業有關購銷合同及應收賬款變化情況,判斷企業是否存在帳務上少計收入問題,根據企業增值稅及所得稅申報情況,審核企業有無按會計制度不應確認收入而按稅法應確認收入企業未作納稅調整的情形;另一方面評估人員應對企業主營業務成本項的具體構成進行分析,了解企業成本的結轉情況,分析企業是否存在對成本中“料”的部分改變成本結轉方法、多計發出成本,少計存貨(含產成品、在產品和材料)等問題,對成本中“工”的部分重點查看應付工資科目年末結余情況、工資計算表、企業員工花名冊、工時產量統計表等輔助資料,分析企業工資是否存在多提多列支問題,對“費”的部分應重點結合固定資產變動及累計折舊變動,分析是否存在改變折舊計提方法,多計成本的問題。
2、分析三項期間費用增減變動率、三項費用占銷售收入的比重
三項期間費用增減變動率=〔本期營業、管理、財務費用之和-基期營業、管理、財務費用之和〕÷基期營業、管理、財務費用之和×100)×100%
營業(管理、財務)費用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營業(管理、財務)費用÷主營業務收入×100%
具體分析:三項期間費用增減變動率應與主營業務收入變動率結合起來分析,本期營業(管理、財務)費用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應與基期營業(管理、財務)費用占基期主營業務收入比重結合起來分析,前后兩個指標變動情況應基本保持一致,如果變動太大,需結合企業“應付賬款”、“其他應付賬款”、“預提費用”、“應付工資”等往來科目,看企業是否存在通過預提費用形式多列支費用,有沒有將應列入長期待攤費用的項目一次性進入管理費用,有沒有將應資本化的利息直接計入當期財務費用,對營業費用則應分析具體項目構成,如果其中運輸費用變動較大,一方面應和企業當期銷售的變動結合起來分析,看企業是否存在產品發出應確認銷售而未確認的情況,另一方面還應加強對取得運輸發票的審核協查,以判斷企業是否存在使用虛假運輸發票抵扣增值稅、列支費用的情形;此外還應結合企業所得稅申報表,看企業超過稅法允許列支部分的費用有沒有作納稅調整,如工資及計提的“三費”、交際應酬費、開辦費、廣告費的扣除、業務宣傳費的扣除、無形資產的攤銷、遞延資產的攤銷等。
3、營業外收支增減變動分析
營業外支出變動率=(本期營業外支出數-基期營業外支出數)÷基期營業外支出數×100%
營業外收入變動率=(本期營業外收入數-基期營業外收入數)÷基期營業外收入數×100%
分析:營業外收支是指企業發生的與企業生產經營無直接關系的各項收入及支出,一般情況下,發生數額不會太大,如變化較大或本期發生額較大,應重點關注以下幾點:
(1)、企業是否將收取的價外費用、包裝物押金等計入營業外收入科目,是否按規定納稅。
(2)、企業處置的固定資產是否應當繳納增值稅。
(3)、結合企業所得稅申報表及相關資料,判斷企業處置資產的損失是否報稅務機關審核批準或備案,企業提取的各項資產減值準備是否進行了納稅調整。
(4)、企業與生產經營無關的罰沒支出、捐贈支出等是否按規定進行了納稅調整。
(二)、企業營運能力分析的具體應用
企業營運能力分析指標包括存貨周轉率、應收賬款周轉率、流動資產周轉率、總資產周轉率。
存貨周轉率=銷售成本÷平均存貨
應收賬款周轉率=銷售收入÷平均應收賬款
流動資產周轉率=銷售收入÷平均流動資產
總資產周轉率=銷售收入÷平均資產總額
其中平均數=(年初數+年末數)÷2
分析:這幾個指標應和基期數結合起來考慮,存貨周轉率、應收賬款周轉率加快,表明企業存貨占用水平較低,流動性較強,銷售能力增強,存貨轉變為現金、應收賬款速度加快,而如果企業應納稅額減少,應考慮企業可能存在隱瞞銷售收入,虛增成本的問題。此時應重點審核存貨收、發、存記錄的真實性及存貨計價方法前后的一致性,核實企業是否存在人為調節發出存貨的計價方法,從而虛增發出存貨的成本減少庫存存貨成本。
(三)、稅負指標與財務報表相關指標的綜合分析
1、增值稅稅收負擔率
增值稅稅收負擔率=本期應納稅額÷本期應稅收入×100%
將此指標與行業指標對比,如果與行業指標偏離較大,應結合財務報表具體項目和其他指標開展分析。
如果銷售收入增幅較大,而稅負指標下降,首先根據財務報表查看企業存貨與期初比是增加還是減少,結合存貨收發記錄,查看有無隱瞞銷售行為,有無發生視同銷售行為不按規定計提銷項稅的行為;其次,分析存貨的主要構成,將存貨的銷售價格、購進價格與上期相比的變化情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析進項稅金構成情況,查證有無擴大抵扣范圍,對四小票抵扣比例較高的應重點開展核查;此外還需查看銷售收入的主要構成,查證有無價外費用、混合銷售行為等不提銷項稅金或錯用稅率問題。
2、所得稅稅收負擔率
所得稅稅收負擔率=應納所得稅額÷利潤總額×100%
篇7
【關鍵詞】 財務會計報表; 統計財務報表; 差異比較
眾所周知,統計與會計是兩門不同的學科,二者在研究對象和基礎理論等諸多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差異,但同時又在技術方法和實際應用中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在實際工作中,會計主要服務對象是各類企業和經濟組織,統計的服務對象則側重于服務國家宏觀調控;在使用方法上,會計主要用于價值形態的管理,反映的是價值形態,而統計既反映價值形態,也反映實物形態;在特點上,統計及時、全面、靈活,會計則實際、準確、嚴謹。雖然統計和會計存在差異,但財務統計核算離不開會計核算,財務統計是以會計核算為基礎,結合統計核算的需要而建立的,是統計與會計緊密結合的具體體現。
一、會計報表與統計報表的相同點
(一)數據來源基本一致
資產負債部分,數據來源主要取自該單位的資產負債表;利潤及分配部分,數據來源主要取自該單位的利潤及利潤分配表;其他部分,數據來源主要取自該單位的會計賬戶核算資料。
(二)指標名稱基本相同
統計財務指標的名稱除個別指標外,基本都和會計科目名稱一致。
(三)部分審核關系相同
統計財務狀況表中有些審核關系和會計公式是相同的。如:“所有者權益合計=“資產總計-負債合計”是會計恒等式“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的變型;“營業利潤=主營業務收入-主營業務成本-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其他業務利潤-營業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也和營業利潤的形成過程一致。即使兩者有些不同,也是根據會計表中關系轉變而來。
二、會計報表與統計報表的不同點
在會計核算中,準確、嚴謹的觀念貫徹始終,這一點也體現在會計報表中。而統計報表根據國家宏觀調控需要決定指標的取舍。因此也就決定了統計報表和會計報表的不同。
(一)報表設置不同
1.價值量的計量單位設置不同:由于統計與會計的服務對象和工作目的不同,價值量的計量單位設置也有所不同。統計財務狀況表價值量的計量單位為“千元”,而會計報表的價值量的計量單位一般為“元”。
2.定報報告期別設置不同:按會計制度規定:會計期間分為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均按公歷起訖日期確定。統計財務報表與會計報表年報的報告期是一致的,但在定報報告期別的設置上有所不同:定報的報告期分別為“1-2月”、“1-5月”、“1-8月”、“1-11月”。
(二)指標數據取得的依據不同
1.根據會計賬戶余額填報的統計指標
“現金”與“銀行存款”指標在財務統計報表的資產負債部分,雖然此部分的數據來源主要取自該單位會計的資產負債表,但這兩項指標不能直接從資產負債表上取得。因為資產負債表上只有包括此兩個指標的“貨幣資金”指標,而“貨幣資金”指標是包括現金、銀行存款和其他貨幣資金三項指標的合計數,因此這兩項指標要根據其會計賬戶期末余額數填報。
2.根據會計科目加工填報的統計指標
在會計科目中沒有現成的“本年折舊”指標,此指標應取自“累計折舊”科目,而“累計折舊”科目的期末余額數,反映的是該單位自成立以來的累計折舊數。因此“本年折舊”指標是“累計折舊”科目中本報告期的折舊數額。在不存在固定資產報廢與轉出情況下,累計折舊賬戶期末余額-期初余額=本期的貸方發生額=本年折舊。而在有報廢與轉出的情況下,以上等式不成立。
3.需要分析填報的統計指標
會計科目中“實收資本”科目下是按具體投資者進行的明細分類。因此統計指標“實收資本”下的“國家資本”、“集體資本”、“法人資本”、“個人資本”、“港澳臺資本”、“外商資本”等指標就不能從會計科目中直接取得。要區分投入資本的性質,需要結合工商營業執照、公司章程和企業實際情況等進行分析填列,如企業填101表時的登記注冊類型為股份合作制企業時,不管是否存在個人投資,其控股情況都應填集體控股,103表中的資本類型也應填集體資本,否則審核關系就不能通過。
4.需要從會計科目中計算的統計指標
會計制度上有很多會計科目沒有規定明細科目,各單位根據其具體情況進行明細分類。如“管理費用”中的“稅金”、“財產保險費”、“差旅費”、“工會經費”等指標,在單位沒有明細分類時是需要從會計科目中摘算的;再如:會計制度規定“財務費用”科目核算企業為籌集生產經營所需資金等而發生的費用,包括利息支出(減利息收入)、匯兌損失(減匯兌收益)以及相關的手續費等。因此統計“財務費用”中的“利息支出(凈額)”指標時若存在利息收入和匯兌損益的情況下是需要計算得出的。
(三)報表的審核關系不同
1.資產負債部分
會計資產負債表中指標存在關系都是相等的。如:流動資產合計=貨幣資金(現金+銀行存款+其他貨幣資金)+短期投資+應收票據+應收股利+應收利息+應收賬款+其他應收款+預付賬款+應收補貼款+待攤費用+一年內到期的長期債權投資+其他流動資金。而統計財務狀況表流動資產合計的審核關系為:流動資產合計≥現金+銀行存款+短期投資+應收賬款(凈額)+存貨。類似這樣的關系還有一些,在此就不再一一列舉。
2.利潤及分配部分
會計利潤及利潤分配表是根據利潤形成和分配過程一步推算下來的,前面已說過到“營業利潤”指標,統計和會計核算關系都是一致的,但是“利潤總額”指標,統計與會計在報表設計上就存在著一定的差別。會計報表利潤總額是根據“利潤總額=營業利潤+投資收益+補貼收入+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得出的。而在統計財務狀況表上的利潤總額不含營業外收支,所以營業利潤和利潤總額之間不存在審核關系。
三、對于做好會計報表和統計報表的思考與建議
財務統計是統計工作中一項重要內容,同時也是統計業務的一個難點。因此把握統計財務報表與會計報表的聯系與區別,對于正確統計財務情況,提高統計數據質量是十分必要的。
(一)加強統計報表制度建設
現在各行業規模以上的單位都有上報統計年定報表的義務,其中很重要的就是上報統計財務報表。要保證上報的統計數據的真實性,對統計財務報表上報要求的理解就顯得十分重要。基層單位的實際情況千差萬別,沒有遇見過的問題很多,而會計處理方法的改變,定會影響到統計財務報表。因此應加強統計制度建設,對統計指標與會計科目的不同,作出明確和詳細的解釋。
(二)建立統計報表信息反饋平臺
由于制度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建議建立統計報表信息反饋平臺,利用互聯網優勢,讓基層統計人員把實際遇到的問題及時反饋上去,有利于上級統計部門隨時了解報表過程中的問題,及時做出指導。1.兼顧工業、商業、服務業等各個行業需要,設立各行業的問題反饋專欄,使各行業能將問題分門別類的及時提交上報,同時能了解到上報統計數據的問題和情況公告。2.保證反饋的具體信息能夠得到高效率的處理,建立行之有效的處理機制。將各行業問題分類總結后,上級統計部門可以在第一時間在網上予以解答,也將減少政府統計機構工作人員重復解答問題,提高工作效率。一段時間后將有代表性的問題匯編成冊,下發到各下級單位。這樣可以利用網絡提高統計報表填報的正確率和辦公效率,較好地滿足基層單位的業務應用需求。為信息化建設打下基礎,以進一步創建具有特色的現代化統計信息體系。
(三)開展財務統計分析
如何使用和分析財務會計指標,開展財務統計研究,更好地利用會計信息為統計工作服務,是統計工作面臨的迫切任務。而解決此問題首先要解決統計教材過于專業化的問題。在統計學歷教育和職稱培訓中都有會計和統計課程,但課程都過于專業化:會計課程中沒有關于在統計工作中如何使用會計報表的內容;統計課程中沒有關于如何使用統計理論和大量的核算資源對會計指標進行分析的內容。建議編寫會計統計兼顧的統計人員繼續教育教材,且教材不能照搬統計和會計類課程教材,它應既包括統計和會計的基礎知識,又兼顧兩門學科的交叉部分,還應有統計人員如何利用所掌握的統計財務資料進行統計分析的內容。而統計知識與會計知識的融會貫通將會打開一片統計分析的新天地。
(四)加大對統計人員的培訓力度
財務統計報表與會計報表的區別,對統計報表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在現有基礎上要加強對統計人員尤其是基層統計人員的培訓工作,要讓統計人員尤其是基層統計人員理解:統計和會計是兩個不同的專業,應當有跳出會計的觀念才能進一步了解統計、學習統計。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把握統計報表的要求,從源頭上提高統計報表的數據質量。
【參考文獻】
篇8
一、審計意見付費者和使用者錯位
普通商品交易的付款者一般對應的也是商品或服務使用者,而審計行業在這方面有所不同,即其付費者和使用者的不一致。一般的財務報表審計從理論上講,應該是由公司的股東委托注冊會計師對經理層的經營情況進行審計,審計委托關系存在于被審計單位股東和會計師事務所之間。但在具體操作中,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股東的分散使得股份公司董事會的一部分權力落到了管理層手中,雖然形式上仍然是股東投票決定用哪家會計師事務所,但是備選會計師事務所卻是由管理層來選取的,支付審計費用的任務也落到了管理層手中。因此,可以說從會計師事務所的聘請到審計費用的討價還價及支付都是管理層操辦的,由此造成一種怪象。
二、財務報表保險制度的引入
對于這個問題,之前有學者提出過一個比較著名的解決方法,這里就來介紹一下美國紐約大學的喬斯華·羅恩提出的財務報表保險制度,其具體實施分為七個步驟:
第一步:保險公司對投保公司進行風險評估。
第二步:保險公司根據風險評估結果向投保的上市公司提交投保建議書。
第三步:上市公司的管理層向股東大會(或其代表機構)呈報自己的保險計劃,由股東大會決定投保的保險金額,也可以決定不向保險公司投保。股東大會的決定必須對外公布。
第四步:如果股東大會同意向保險公司投保一定金額的財務報表保險,則由保險公司聘請審核人員和會計師事務所對投保公司進行審計。
第五步:如果投保公司的財務報表獲得的是標準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則保險公司同意承保并向上市公司簽發保單;如果注冊會計師出具的是非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則由保險公司和投保公司重新商議保單條款(比如縮小保險范圍或提高保險費率或增大免賠額等),或者拒絕承保。
第六步:投保公司向社會公眾披露保險合同的主要內容。
第七步:如果保險事故發生,保險公司根據保險合同的約定對投資人進行賠償。
三、對財務報表保險制度的分析
對于財務報表保險制度有支持者也有質疑者,其中質疑者的主要觀點集中于以下幾點:
1、費用增加。由于在審計過程中增加了保險公司的環節,必然導致對于同樣的審計業務相應的審計費用增加了,這對于那些沒有舞弊行為,管理層對于財務報表如實反映的公司來說,由于其本來就不存在分擔舞弊暴露風險的初衷,從而提高的投保費用足以成為其不愿投保的理由。這樣就使得保險大數法則遭到破壞,特別是當財務報表沒有問題的公司都選擇不參與投保的時候,保險公司顯然也是不愿意加入這種“虧本買賣”。然而,審計費用相對于公司經營成本來說只占一小部分;相反,對于投資者來說,財務報表沒問題的公司會得到低保費、高保額的合同,從而與不誠信的公司區分開來,反映在公司股價的“溢價”中。中國有句老話叫:“一分價錢一分貨”,用在這里也很恰當,雖然誠信的公司多付出了審計費用,但是其從股市里獲取的公司價值的增值將遠大于其多付出的保費。
2、保險公司與被審計單位管理層合謀。財務報表保險制度使保險公司處在了原來注冊會計師的尷尬位置,所以人們不禁擔心一旦管理層與所有者利益不一致時,被審計單位改而與保險公司達成某種合謀來危害所有者的利益。
實際上,一方面由于保險公司的財務報表保險的收入僅占到其總收入的一部分,相比注冊會計師的審計費用是其收入的主要來源,保險公司與被審計單位管理層之間的博弈會更加積極和均衡,不會像注冊會計師那樣處于完全的弱勢,被管理層控制與其形成合謀;另一方面保險公司作為金融機構,一旦其與管理層的合謀暴露,保險公司將遭受巨大的經濟損失,保險公司的其他主要業務也會因其信譽危機而受到沖擊,在經濟上和信譽方面的損失相對從合謀舞弊獲得的利益來說是得不償失的。因此,作為理性的經紀人,保險公司會極力避免這種因小失大的錯誤行為。
3、注冊會計師與管理層的合謀。雖然財務報表保險制度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兩者之間的聯系,但是我們也不能完全割裂會計師事務所與管理層的聯系,畢竟注冊會計師要與被審計單位產生聯系才能取得審計證據。雖然會計師事務所不用擔心被撤換而倒向被審計單位管理層,但是我們不能阻止不道德的注冊會計師被管理層收買而合謀危害股東的利益。
對于原本就存在的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在財務報表保險制度下,隨著保險公司的加入,并充當類似于中介的角色,一旦注冊會計師與管理層發生合謀危害出具不實報表,則該注冊會計師必然會失信于該家保險公司,甚至整個保險行業對其執業操守有異議而不再給其介紹業務,在這樣的制度下,注冊會計師就沒有了客戶的來源,也就意味著整個職業生涯的結束。不僅如此,保險公司為了其自身利益必然會積極地檢查來防止這類事情的發生。這樣的情況下,管理層是很難收買注冊會計師的。
篇9
1.財務報表分析的主要內容。
1.1資本結構分析。資本結構我們也可以通過對企業財務報表進行分析而得出,其最為主要的分析內容就是針對企業的盈利狀況和負債狀況進行恰當的分析,以確定企業是否存在資不抵債的現象,進而了解企業的經營發展狀況,具體來說,針對企業的資本結構進行分析的最為核心的評價指標有資產負債率、股東權益比率和利息保障倍數等,這些評價指標都可以通過企業財務報表中的一些相關數據經過恰當的運算而得出,針對這些評價指標的具體狀況,我們就可以了解企業的資本結構,進而了解企業是否存在債務危機,這比直接分析企業的債務償還能力更加具備說服力,另外,有形資產債務率和負債權益比率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企業的資本結構構成特點。
1.2盈利能力分析。對于一個企業的正常發展來說,其盈利能力是比企業的償債能力更為重要的一個內容,也是我們針對企業財務報表分析時需要特別關注的一個內容。企業的盈利能力代表著企業的發展能力以及企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值得我們進行深入的分析,針對企業的盈利能力來說,其最為核心的評價指標有總資產收益率、主營業務利潤率、成本費用利潤率等,這些指標或者直接反應企業的盈利能力,或者反映企業的盈利利潤多少,都是比較直觀的一些反映指標,能夠在較大程度上提高我們對于企業盈利狀況的了解,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從企業財務報表中分析得出企業的毛利率、每股收益和凈資產收益率等計算指標,這些指標也有助于我們全面的了解企業的盈利狀況和盈利能力。
2.財務報表分析的要點。針對企業財務報表進行分析需要我們針對財務報表所蘊含的內容進行恰當的取舍,因為我們都知道財務報表所蘊含的信息量是比較多的,其中有我們需要的,也有我們不需要的,甚至還存在一些失真的信息,針對這些內容進行全面的分析能力在較大程度上保障企業財務報表分析的真實性和有效性,具體來說,針對企業財務報表進行分析的重點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2.1確認財務報表信息的準確性。在進行企業財務報表進行分析之前,我們必須首先保障企業財務報表中所反映出來的內容是真實有效地,不存在任何的錯誤,尤其是針對其中存在的一些誤差要進行準確的區分;此外,針對企業財務報表信息的準確性進行分析還應該包含其時效性內容,即只有最近的企業財務報表才能夠準確的反映出企業的發展狀況,否則分析結果也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2.2綜合選取多種分析方法。針對企業財務報表進行分析時,我們會發現,當前存在的企業財務報表分析方法和計算方式有很多,其中可以用來進行相關信息評價的指標也有很多,針對這些計算方法和計算方式如何進行恰當的選取就需要我們慎重思考,尤其是針對這些方法的優劣進行比較,選擇出最佳的計算方式,當前我們通常是多種分析計算方法并用,然后綜合比較,選擇其中最佳的一種方法進行參考利用。
2.3合理利用非財務信息。在完整的企業財務報表中,其實不僅僅涉及到了財務信息,好包括很多的非財務信息需要我們重視,其中當前我們最長應用的有最新的經濟政策、企業管理層的變動狀況和企業所經營業務所涉及到的整個行業的發展狀況等都可以用來進行分析,以幫助我們更為全面的了解企業的發展狀況和未來發展趨勢。
二、企業財務報表分析中存在的問題
1.財務報表本身問題。對于企業財務報表的分析現狀來看,其中存在最為根本的問題就在于企業財務報表自身存在一定的缺陷,這種缺陷主要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1)首先,滯后性是影響我們進行企業財務報表分析的重要因素,正是因為這種滯后性導致我們通過財務報表所分析得來的很多信息都是無用的;(2)失真是我們針對企業財務報表進行分析所面臨的又一個重要問題,也就是說企業財務報表自身存在著準確性問題,這種不準確問題就導致了我們經過分析運算所得的一些評價指標存在一定的不合理問題;(3)不全面也是當前企業財務報表所面臨的一個重要自身問題,企業財務報表主要反映的就是企業自身的資金發展狀況,主要涉及到的就是金額大小問題,而針對一些知識產權等物質信息卻不存在準確的計算,這就導致了針對企業的評價不全面,尤其是對于一些高科技科研企業來說是最為不公平的。
2.財務報表分析方法錯誤。除了企業財務報表自身存在缺陷之外,我們進行分析時所采用的具體分析方法和計算公式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很多計算方式并不適用于我們需要得出的評價指標,甚至存在較大的失誤,尤其是對于一些比率的計算來說,其中存在的錯誤更多,更加需要我們在今后的企業財務報表分析中進行慎重的選取。
3.財務報表分析人員素質不高。針對企業財務報表進行恰當的分析還必須有賴于一批高素質的財務報表分析人員,這也是保障企業財務報表分析準確性的一個基本條件,而當前我國的很多企業財務報表分析人員都不具備較強的綜合素質,其計算能力仍然存在較大的問題,嚴重的影響著企業財務報表分析的準確性。
三、解決財務報表問題的對策
1.完善財務報表分析的相關制度。制度建設是當前我國企業財務報表分析中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也是提高財務報表分析水平的重要指標,針對當前的企業財務報表分析制度來看,其中的缺陷和不足還是比較多的,需要進行統一的規范和指導,這都是完善相關制度的主要目的所在。
2.融合財務報表分析方法。當前我國企業財務報表分析過程中還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其分析方法過于單一,針對某一指標進行分析的話計算方法比較簡單,因此所得的結果也就相對比較簡單,而這種分析結果不利于我們全面了解企業的發展狀況,因此,綜合企業財務報表的各個分析方法也是解決當前企業財務報表分析不良現狀的一個主要途徑。
3.健全財務分析人員的素質。對從事報表分析人員進行專門的培訓與考核,提高相關工作人員的業務、工作方式、職業道德等相關素質,才能夠保證在未來的分析工作中保持對問題的判斷能力。此外,報表分析人員也應著意在未來的分析工作中更多的引入電子化的數據分析工具,一方面可以提高數據分析的精確性,同時也能夠提高工作效率,這將是未來報表分析發展的必然趨勢。
四、結語
篇10
1.審計程序不合理,審計工作受局限合并財務報表其自身具有著明顯的綜合性以及復雜性,在進行合并財務報表制作的過程中,與一般的財務報表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也有著自己獨特的要求。但是由于我國大部分的企業在進行審計工作的過程中,其對于審計工作的程序問題缺乏足夠的重視,因此造成合并財務報表的審計程序與合并財務報表的實際審計工作不適配,對合并財務報表審計工作的展開造成局限,不利于合并財務報表審計工作的順利進行。
2.審計資料收集困難,審計管理存在弊端由于合并財務表報其反應出的信息量相對較大,包含了子公司以及母公司等多個方面的經濟運營信息。因此企業有關審計人員在對合并財務表報進行審計的過程中,應準備好充足的資料進行審計參考,保障審計工作的質量。但是由于合并財務報表中涉及的信息十分的廣泛,并且分布于不同的子公司以及部門之中,造成有關企業審計人員收集資料上的困難。除此之外,企業在對合并財務報表審計工作的管理上也存在著一定的弊端。其中最主要的問題就體現在管理制度不足,管理力度不夠等方面。這使得企業審計人員在進行合并財務表報審計的過程中,工作行為難以得到有效的約束,造成工作過程中的不規范,不合理。
3.缺乏完善審計標準,審計質量難以保障在對合并財務表報進行審計的過程中主要的工作就是對合并財務表報中展現出的信息的真實性進行判斷。但是由于企業內部對于信息真實性的判斷標準沒有明確的規定,并且由于信息的分散性過強,因此在對合并財務報表進行審計的過程中,審計的質量難以被有效的保障。
4.審計人員素質不足,審計效率難以提升審計人員是進行合并財務報表審計的關鍵,因此企業內部審計人員的素質與合并財務報表審計工作的質量有著直接的影響。通過對我國部分企業審計人員的素質進行調查,我們發現我國企業中部分審計人員在審計過程中存在著個人專業素質不足的問題,難以對審計工作進行有效的把握,并且對審計工作中出現的一些問題無法進行及時的解決,造成企業內部合并財務報表審計工作質量的下降。
二、針對合并財務表報審計中存在問題的解決措施
1.完善審計程序,進行特殊審計鑒于合并財務報表的審計工作與一般的財務表報在審計方式上存在著一定的不同,因此有關企業在今后的工作過程中應對審計工作中的程序問題產生重視,對不同審計工作進行區分對待。尤其是針對合并財務報表的審計工作,有關企業應對其進行特殊審計,制定出符合合并財務表報審計工作需要的審計程序,確保合并財務表報審計工作的順利進行。值得注意的是在進行合并財務表報審計程序制定的過程中,有關人員應對傳統審計程序進行把握,明確傳統審計程序與合并財務表報審計工作之間的差異,并從實際的差異性入手進行合并財務報表審計程序的制定,只有這樣才能保障新審計程序的合理性與科學性。
2.加強資料搜集,完善審計管理資料的搜集問題一直是進行合并財務表報審計過程中的難點問題。有關企業工作人員要想對合并財務報表審計工作質量進行提升,就應在相關資料收集方面下工夫,確保相關材料收集的全面性。鑒于此,在今后的工作過程中,企業應充分的借助網絡資源,將各子公司與母公司聯系在一起,通過網絡技術的應用,實現信息的共享。尤其是在經濟資金流動等方面要進行詳細的記錄,并允許審計人員通過電腦對相關資料進行查看。其次,子公司應注重內部財務工作的條理性,保障內部財務表報的清晰明了,為合并財務表報審計工作的進行提供便利。
3.建立審計標準,把握審計重點審計標準主要是對合并財務報表真假性的一種判斷,因此有關企業應在明確內部審計標準不足的基礎上,對相關合并財務表報審計過程中需要應用到的各項標準進行完善,并充分的對各子公司的審計標準進行掌握,整合出一套符合合并財務表報審計工作的審計標準。同時,由于合并財務報表工作的審計內容眾多,因此為了有效的提高合并財務報表審計工作的審計質量以及審計效率,有關審計人員應對審計工作中的重點問題進行把握,關注審計重點。
三、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