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創新的知識點范文

時間:2023-11-29 18:04: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文化創新的知識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文化創新的知識點

篇1

文化源于社會實踐,又引導、制約著社會實踐的發展。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檢驗文化創新的標準所在。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高中文化創新的作用知識,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高中文化創新的作用知識1、了解中華文化的特征和包容性(P64—70)

①中華文化的特征: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漢字和史學典籍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見證.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具有獨特性、區域性、民族性的特點.

②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包容性即“”和“兼收并蓄”.所謂“”,就是能與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諧相處;所謂“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鑒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積極成分.這種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關系中交流,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認同、以外城文化的理解.

2、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P72)

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

3、認識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的必要性(P78—79)

①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

②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綜合素質的必然要求.

③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不斷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的要求.

④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需要.

⑤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保證.

4.(1)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

(文化源于社會實踐,又引導、制約著社會實踐的發展。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檢驗文化創新的標準所在。)

(2)文化創新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傳統文化才能煥發生機、歷久彌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滿活力、日益豐富。)

(3)文化創新,是一個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證。

5、了解大眾文化的含義(P89)

“大眾文化”指的是“為大眾的”文化,即面向廣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與呼聲,為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的社會主義文化.

6、觀察和分析社會中的文化現象,自覺進行正確的文化選擇(P91—94)

(1)提高辨別不同性質文化的眼力,增強抵御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能力.

(2)我們要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原因:當今,各種各樣的文化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織、相互激蕩之勢.透過紛紜復雜的文化現象,我們應看到: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始終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無論是思想內容還是表現形式,都發揮著強有力的導向和示范作用.②社會主義文化以其自身的科學性和先進性,并依靠社會主義政治和經濟力量,在人民大眾的文化生活中始終占據著主導地位.③隨著時代不斷前進,我國人民的文化生活內容更加豐富,形式更加多樣,特征更加明顯,更加充滿生機和活力.因此,我們要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

(3)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基本要求(P94):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堅決抵制腐朽文化.

3、了解當代中國先進文化的內涵(P97)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以為指導,以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

文化創新簡單題匯總1.文化創新的途徑有哪些?

(1)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立足于社會實踐

人類在改造自然和社會的實踐中,創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動力和基礎,所以,立足于社會實踐是文化創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

(2)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

①繼承傳統、推陳出新。

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相結合,這是實現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之一;要著眼于文化的繼承,繼承是發展的前提,文化創新必須批判的繼承傳統文化,“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體現時代精神是文化創新的重要追求,所以文化創新還必須“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②面向世界、博采眾長。

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借鑒和融合,既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動力,也是文化創新必然要經歷的過程。實現文化創新,需要博采眾長。

2.怎樣理解面向世界、博采眾長?怎樣進行文化的交流、借鑒與融合?

(1)理解:就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借鑒與融合

①是學習和吸收各民族優秀文化成果,以發展本民族文化的過程。

②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相互借鑒,以“取長補短”的過程。

③是在文化交流和借鑒的基礎上,推出融匯多種文化特質的新文化的過程。

(2)做到:必須以世界優秀文化為營養,充分吸收外國文化的有益成果

①需要海納百川的胸懷、熔鑄百家的氣魄、科學分析的態度

②要正確處理好文化差異和文化競爭與文化合作的關系

③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3.如何理解當代文化與傳統文化的關系?

(1)文化創新具有繼承性。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文化創新既是一個“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改造傳統文化的過程,又是一個“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創造新文化、發展先進文化的過程。傳統文化既是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根基。也是實現文化創新的前提。

我們不能離開傳統文化空談文化創新。任何時代的文化,都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繼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棄傳統而從頭開始。對于一個民族來說,如果漠視對傳統文化的批判性繼承,其民族文化的創新就會失去其基本內涵和根基。因此,文化創新不是對傳統文化的根本否定。

(2)但是,體現時代精神,是文化創新的重要追求。社會實踐的發展,帶來了經濟、政治、文化各個領域的變化,要求文化體現新的時代精神。文化創新不是抱殘守缺,而是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要警惕和防止一味固守本民族的傳統文化,拒絕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來文化的守舊主義、封閉主義。文化創新的重要追求就是問傳統文化注入時代精神的內涵。所以,文化創新,表現在為傳統文化注入時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4.如何理解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

(1)文化的多樣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創新的重要基礎。文化的交流、借鑒和融合,是學習和吸收各民族優秀文化成果的過程,是“取長補短”、推出融匯多種文化特質的新文化的工程。實現文化創新,需要博采眾長。不同民族文化之間,只有平等交流、相互借鑒,才能共享世界文化創新的成果。因此,我們對待外來文化不能一味拒絕和排斥,而要有海納百川的胸懷、熔鑄百家的氣魄、科學分析的態度。

(2)外來文化中有優秀的部分,也有落后的部分,我們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結合自身發展的需要,有選擇地借鑒和吸收外來文化,以世界優秀文化為營養,充分吸收外來文化的有益成果,做到以我為主、為我所用。文化創新不是固守本民族傳統文化、盲目排外的“封閉主義”,也不是一味推崇外來文化,根本否定傳統文化的“民族虛無主義”和“”。

5.在文化創新過程中,怎樣做到堅持正確方向,克服錯誤傾向?

(1)要正確把握當代文化和傳統文化的關系,反對“守舊主義”和“”的錯誤傾向。“守舊主義”一味固守本民族的傳統文化,拒絕接受新文化;“”則 ─味推崇外來文化,根本否定傳統文化。

(2)要正確把握好本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反對“封閉主義”與“民族虛無主義”的錯誤傾向。“民族虛無主義”一味推崇外來文化,根本否定民族文化,甚至民族的存在;“封閉主義”則拒絕接受任何新文化和外來文化。

(3)以上兩種錯誤傾向都不利于文化的創新,必須予以克服,才能保證文化創新沿著正確的方向、采用正確的方法進行。

文化創新知識點1 文化發展的實質

文化發展的實質就在于文化創新。

2 社會實踐文化創新的決定作用(重點)

(1)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

(2)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動力。

3 文化創新的作用和意義(重點)

(1)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

文化源于社會實踐,又引導、制約著社會實踐的發展。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檢驗文化創新的標準所在。

(2)文化創新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

意義:文化創新是文化富有生機和活力的重要保證,是一個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證。

4 文化創新的途徑(重點)

(1)根本途徑(實踐):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動力和基礎。立足于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

(2)基本途徑之一:繼承傳統,推陳出新(古今):文化創新必須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努力為傳統文化注入時代精神。

(3)基本途徑之二:面向世界,博采眾長(中外):加強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鑒與融合,做到博采眾長。學習、借鑒其他民族文化的優秀文化成果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4)堅持正確方向,反對錯誤傾向:文化創新要把握好當代文化(今)與傳統文化(古)、民族文化(中)與外來文化(外)的關系。反對“守舊主義”和“封閉主義”,反對“民族虛無主義”和“”。

5 創新與繼承的關系

①文化創新的過程,既是一個改造傳統文化的過程,又是一個創造新文化、發展先進文化過程。對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之一。

②文化創新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繼承,繼承是創新的必要前提。對一個國家民族來說,如果漠視對傳統文化的批判性繼承,其民族文化的創新,就會失去根基。

③創新是繼承的必然要求,文化創新表現在為傳統文化注入時代精神。

6、創新與借鑒、融合

①文化創新的過程,既是一個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過程,又是一個借鑒、汲取人類一切優秀文化成果,發展民族文化的過程。不同民族文化之間要交流、借鑒與融合,是文化創新必然要經歷的過程。

篇2

互聯網的發展帶來了營銷工具的變革和以此為基礎的商務模式的創新,互聯網的工具性、平臺性特征不斷影響和改變著國際市場營銷的工具、背景和戰略策略。互聯網環境下國際市場營銷跨越了傳統的國際市場“地域”的界限、使跨地域、跨文化的國際市場更加具有“溝通性”、營銷手段更加豐富多彩、內部管理更有效率。因此互聯網在國際市場營銷中的運用應成為當前國際市場營銷課堂教學的重點,在內容體系變化的基礎上,為實現更好的教學效果,建議采取案例教學方式,通過精心選擇案例、設計教學方式和進行過程控制,更好地完善國際市場營銷課程體系。

關鍵詞:

互聯網;國際市場營銷;變革;創新

國際市場營銷重點以國外顧客需求為中心,針對國際市場的歷史、地理、文化、商業慣例、政治和法律環境,制定與實施國際化的營銷戰略。基于此,高校開設了國際市場營銷學課程,是市場營銷學的延伸和應用,重點研究國際化的市場營銷環境、市場營銷手段及全球化的營銷戰略制定和實施等方面的內容。

一、互聯網環境下國際市場營銷的變革

國際市場的形成得益于交通和通訊技術的發展,國際市場營銷重點進行跨地域、跨文化的交流和營銷活動,其中通訊技術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20世紀60年代后,互聯網技術的商用給營銷活動帶來契機,尤其是21世紀以來,互聯網的普及、應用,改變了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模式、生活習慣等多個領域,對于國際市場營銷活動更是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一)互聯網跨越了傳統國際市場“地域”的界限

傳統的國際市場是以地域劃分的區域市場,一般是地緣和文化接近的相關區域,由政府強力推動,貿易保護主義和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而形成的。政治性、地域性、條塊性明顯,真正的意義是對內的開放性和對外的保護主義。“信息傳播無國界”,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的發展,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傳統市場格局的地域界限,基于網絡空間形成了更加廣闊的國際市場,在這個類似于“虛擬空間”構建的市場里,供需可以更好地對接,基于經濟而非政治可以在營銷領域進行更好地合作和交流。在這個市場里,供給和需求可以無限可能地對接,可以無視地域而進行交流,對國際市場空間進行了無限的放大。

(二)互聯網使跨地域、跨文化的國際市場更加具有“溝通性”

國際市場營銷的難點之一是跨地域、跨文化。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不同習慣、政治和法律等環境,使得彼此的理解和共識很難達成,歸根結底,這是學習、溝通的不方便、不充分產生的結果。互聯網為跨地域、跨文化的國際市場提供了更加便利和充分的學習和溝通平臺。一方面,互聯網的工具性、平臺性應用為跨越地域和文化的交流提供了便利,如百度、谷歌、facebook、微信、微博等工具和平臺的運用,可以為跨文化的交流和溝通提供便利。這種平臺型軟件的運用,融合了傳統的信息和語音功能,也具有現代即時性、互動性特點,還能幫助進行及時的查閱和學習,為跨文化的交流和學習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在這種學習和溝通的基礎上,在更深層次方面會形成基于業務領域、專業特色和興趣主題的各種群體,在這個基于互聯網空間的群體中,可以更加深入地交流和學習,甚至一些商業溝通也在這樣的基于網絡的溝通中進行。

(三)基于互聯網的營銷手段使國際市場營銷更加豐富多彩

互聯網對國際市場營銷的影響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互聯網工具在國際市場營銷中的運用。如企業網站、電子郵件、搜索引擎、微信微博等即時通訊工具、論壇等社交工具軟件等,通過這些工具和軟件,營銷人員可以在互聯網上進行基本信息查詢、市場調研、商務溝通、廣告促銷等多項市場營銷活動,把這些具體的工具與傳統的4C、4P、4R等營銷策略結合,這些新興的互聯網工具與傳統的市場營銷活動的結合,在發展傳統市場營銷工具和策略的同時,也形成了一系列新的營銷理念和營銷方式,如微信、搜索引擎、網絡病毒、網絡廣告等新的營銷模式。另一方面,基于互聯網工具,企業創造了新的商務模式。市場營銷是企業基于國際和國內市場進行的企業戰略和策略性活動,屬于管理學的范疇。互聯網在促進傳統營銷創新的同時,形成了很多新的基于互聯網的商務模式,從而在戰略方面形成了營銷引領創新的局面,可以說,這是互聯網時代市場營銷的一種變革和適應。如有的企業根據互聯網的特點和營銷模式,實行了全方位的互聯網渠道模式,如韓都衣舍、我的百家、夢芭莎等企業,摒棄了傳統的專營店、百貨等渠道,深入挖掘互聯網渠道,所有的產品和渠道都是基于網絡開發;也有的傳統企業實行線上線下渠道的融合,即在傳統渠道的基礎上,開發網絡渠道;有的基于互聯網工具的營銷手段,形成了新的商務模式和群體,如微商等。

(四)互聯網使得國際市場營銷的內部管理更有效率

互聯網不僅在外部市場開拓中發揮作用,在國際市場營銷內部管理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企業借助互聯網優化工作計劃、生產工藝和采購流程等,尤其是在企業營銷工作和內部管理的計劃、組織、協調、控制以及人員和銷售管理等方面,互聯網使得管理更有效率。

二、國際市場營銷課程教學方法改革探討

國際市場營銷是國際商務、國際貿易、市場營銷等相關經濟和管理專業的一門專業課程,在本科和研究生相關專業中均有開設。課程具有綜合性、邊緣性、實踐性和藝術性的特征。課程用以幫助學生掌握現代國際市場營銷的基本原理,培養學生的市場營銷實戰經驗,使學生具備國際市場營銷策劃的能力、國際市場研究能力、制定國際經營戰略、選擇國際目標市場并進行市場定位能力、進行國際市場產品、定價、分銷、促銷決策等方面能力,提高分析和處理國際市場營銷問題的綜合能力。互聯網環境給國際市場營銷帶來了變革和契機,在教學工作中要把這種思想和背景貫穿進去,從內容方面完善國際市場營銷的體系。另一方面,在教學方法方面,結合課程特色,采用案例教學比較好。

(一)案例選擇

按照教學內容和課時的安排,建議選取3—5個案例,案例要分別覆蓋國際市場的環境分析、國際市場機會評估、全球的營銷戰略等方面的知識點,案例的選擇注意經典性和創新的結合,尤其在營銷戰略策略部分,要更加注重互聯網對國際市場營銷的影響方面的引導和分析。

(二)案例教學方式

1.角色轉換。

案例教學中,改變傳統教學中以教為主的教學方式,采取課堂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教師是教練、培訓師的角色,負責引導和啟發,學生負責討論和分析。

2.以歸納式為主。

知識點蘊含在案例中,每個案例中蘊含的知識點的覆蓋性要強,在閱讀和分析案例的過程中,通過讓學生自學、討論的方式對知識點形成基本的認識,讓學生從案例中體會、歸納、總結和升華知識點。

3.分析能力的提升是重點。

與傳統的以知識點為核心的教學方式相比,案例式教學以探討的方式進行分析和研究,重點在于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及對前沿性問題的關注和分析能力的提升。因此,知識點不是案例教學的最重要內容。

4.問題導向。

好的問題比結論更重要,案例教學中,問題導向是一種應用性學習,一邊用一邊學,而不是傳統教學中的先學習后應用。在學習中遇到新的知識點,啟發學生帶著問題查閱資料,使學生由被動式學習轉變為主動性學習。總之,在案例教學實施過程中,過程重于結論,重點在過程中的自學和啟發式教學,案例結論本身并不重要。

(三)過程設計

選擇案例—確定知識點—設計教學方案—布置閱讀—課堂討論—過程控制—歸納總結。

1.根據教學內容選擇合適案例

盡量選擇有實踐調研的一手案例資料,并進行精心設計。

2.確定案例中需要學生掌握、分析和歸納的知識點

每個案例從不同的角度能夠容納不同的知識點,但是要明確課堂上需要掌握的知識點。

3.方案設計。

設計好問題和順序,以及提問的時點,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和歸納。

4.提前閱讀。

學生需要進行提前的閱讀和準備工作,有時可以結合實際情況在課堂進行。

5.課堂討論、過程控制。

學生在圍繞知識點討論時,一個案例可以引發多種模式的思考,在發散的案例中,需要進行過程控制。

6.歸納總結。

教師和學生一起進行歸納總結,一方面,回歸于課堂教學的知識點學習,另一方面,進一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作者:李成鋼 單位:北京服裝學院商學院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初中 思想政治 創新教育

思想政治課是一門極為復雜的人文學科,其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樹立辯證唯物土義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打下堅實基礎。既有嚴謹的科學性,又需要有生動活潑的實踐方法,大有學問可做。但是由于學科的特殊性,思想政治課的授課內容多以理論為主,有的同學感到課程學習困難較多,思想政治課的教學質量不僅影響到每個學生的未來,而且關系到國家的前途。

一、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

1.政治教育書本化傾向明顯當前.

我國基礎教育普遍重視知識的學習,并且把知識局限于書本。局限于教材。教師、學生都滿足于對書本知識的抽象記憶。如果教學活動只注重書本知識的學習,忽視學生的直接經驗和真實的生活體驗,那么,他們獲得的書本知識就可能只是一堆沒有活力的死知識,也容易導致本應生動活潑、充滿生命活力的教學活動變得枯燥無味,缺乏趣味性和吸引力。偏重書本知識,脫離生活世界的教學培養出來的學生保守、教條、僵化。不會變通。不會創新,適應不了日新月異的生活世界。也缺乏社會責任感。更多的成為。有知識而沒有智慧,有智慧而沒有文化。有文化而沒有思想,有思想而沒有生活的人。

2.政治教育工具性價值突出

長期以來,我國偏重教育的社會功能和工具價值,主張教育要以社會的焉要為最終目的,為國家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服務,在此基礎上衍生出來的思想政治教育偏重于它保證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工具性價值。淡化了思想政治教育滿足人類創造升華和人類素質發展需要的主體性價值。主體性價值是思想政治教育這項人類特殊實踐活動的內在價值,工具性價值只是它的功能性體現。主體性價值被淡化和忽視,就會把思想政治教育作為被動的、任人擺布的客體,其工具性價值也就成為消極被動的甚至被扭曲的,逐漸脫離人的日常生活世界。

二、 初中思想政治創新教育的原則

初中思想政治創新教育應當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培養有創新意識、創新個性特征、創新思維品質以及創新技能的學生。為了實現初中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創新的目標,在教育創新活動中就必須遵循以下原則。

首先,啟發性原則。傳統思想政治教育過于重視知識的記憶,注重死記硬背、反復練習,而忽視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不利于學生思維的多元發展、開拓發展,不利于學生真正領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髓。因此,思想政治課程創新必須加強啟發式教育、探討式教育,從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學習,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自覺性。

其次,進步性原則。思想政治教育要大力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精神,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教會學生做人,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優良品質。

再次,合作性原則。合作學習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與思維水平,促進知識的掌握,還能夠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與社會合作精神。

第四,主體性原則。思想政治教育應當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第五,整體性原則。思想政治教育在創新中必須堅持全面性與整體性,全面提高學生的德智體美勞,促進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才。在課程創新中,必須對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評價等進行綜合創新。

最后,個別性原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應當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對不同特點、不同水平的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最后,知行統一原則。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必須遵循知行統一原則,切實解決“知與行”、“知與不知”間的矛盾。

三、 初中思想政治創新教育的策略

1.教學內容的創新

在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上,要重點加強信念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必須與時俱進,啟迪學生牢固樹立立場、觀點,學校要堅持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民主與法制、倫理與道德、教育,增強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心,增強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要豐富教學內容。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進程和教學內容,有計劃地適當增加社會實踐內容,組織學生開展社會調查、參觀、社會服務等形式新穎的實踐活動。社會實踐活動內容的增加,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還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吸引力;注意理論聯系實際,多以身邊的實例入手講解深奧復雜的理論知識。這樣不僅能使抽象空洞的理論深入淺出、生動活潑,使學生易于理解記憶,而且還可以讓學生增知識、長見聞,提高他們的認知能力和思辨能力。

2.學習考核評價方法的創新

一方面,考試成績作為學生學習的評價標準有其合理性。但是思想政治課教學考試存在一個顯著弊端就是課堂主講知識點,書本上劃知識點,頭腦中記知識點,試卷上考知識點,閱卷中評知識點,然后由此評定學生成績,這是一種片面的考試評分法,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思想政治課程的考核需要走出以往的誤區,要加大從知識、能力、覺悟三方面對學生進行全面的考核評價,不只是對知識點的死記硬背,更加重要的是劉一知識點的理解掌握,運用所學知識點解決現實生活中所遇到的實際問題的能力,注意考察學生的綜合能力。

另一方面,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獨立思考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前提。課堂是一個教與學相互促進的過程,這個過程是一個設疑、質疑、解疑的依序漸進的過程。教師要精心設計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所提問題應能與社會生活實際相聯系,與課本知識相關,讓學生討論,激勵學生質疑,積極引導學生去探索學習,鼓勵學生發表經過獨立思考的、帶有個人認識和個人情感的理解、體會、意見、看法。通過獨立思考,學生可以更好的理解掌握所學知識。同時教師也要以指導者、組織者、參與者、研究者的角色積極參與到討論中去,引導學生大膽探索,暢所欲言。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歷史教學;創新教學;教學模式;教學探析

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和研究結果不難發現,現行的高中歷史教學模式存在僵化的問題。而這一問題導致多數學生認為高中歷史學習是枯燥且無趣的,這樣的認識是非常不利于歷史學習的。所以,為了改變這一現狀,高中歷史教學模式必須進行創新優化。因此,本文從現行的高中歷史教學模式的問題入手,對歷史教學模式的創新進行探索與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在高中歷史教學模式創新中結合現代化信息技術

隨著我國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高中歷史教學模式創新有了更大的可能。這是因為原本傳統的停留在書本上的歷史知識,可以在多媒體等信息技術的支持下變得生動且具有“生命”,而這也是目前高中歷史教學模式創新的主要方面之一。

比如說,在講授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車同軌,書同文”時,便可以在課堂上給學生播放紀錄片,讓學生通過觀看視頻來對相關歷史有更加深刻的了解。與此同時,在紀錄片中相關歷史知識配以音樂、解說和生動的畫面,學生在學習這些知識的同時能夠受到來自視覺、聽覺等多個感官的刺激,從而在腦海中對這些知識點留下更為深刻的印象。當然,這種融入現代化信息技術的教學模式相比于傳統的“黑板加粉筆”的教學模式明顯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這是因為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為了講解這個知識點,大多數老師采取的教學方法是將其中的知識點用簡單的文字一一羅列在黑板上,甚至部分老師為了保證教學進度,還會選擇直接讓學生在書上畫出知識點。這種傳統、僵硬的教學模式往往會讓學生誤以為只要上課跟著老師將知識點畫出,再加上死記硬背,那么就可以學好歷史,而實際上根據長時間的教學經驗來看,這樣的教學模式所帶來的教學效率是非常低的。

因此,為了使高中歷史教學獲得更高的教學效率,為了使高中歷史教學模式有所轉變,老師在對教學模式創新的過程中,應該大膽地使用現代化信息技術,使學生在牢記知識點的同時獲得更大的樂趣。

二、創新歷史教學場景,融入體驗式教學模式

對當代學生而言,學習歷史知識的一大障礙就是自身經歷與歷史的脫節。根據長時間的研究不難發現,相比于歷史學習,高中學生往往對生物、物理或是化學的學習有更大的興趣,而導致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就是生物、物理以及化學學科可以讓學生設身處地去體驗相關知識點,而當學生能夠切實地觸摸到相關知識之后,學生就能夠對相關科目的學習擁有更大的興趣,并對相關知識點留下更為深刻的印象,因此,在這些學科中實驗課程是非常重要的環節之一。

與此同時,部分歷史老師認為,歷史就是過去的事情,而過去的事情是無法重現也不能進行“實驗”的,所以想在歷史課上實施體驗式教學基本上是不可能實現的事情。其實不然,歷史雖然是不可改變也不可再現的,但老師完全可以通過設置歷史場景,帶領學生回到那個年代、那段時光,讓學生也扮演一回“歷史人物”,而這也是歷史教學模式中的重要創新。比如說,老師可以根據實際的教學狀況,選擇某一節課,將教室簡單裝扮成某一個歷史場景,然后讓學生去扮演場景的“歷史人物”,讓學生去體會如果自己在那個年代,會做出什么樣的抉擇,而自己的抉擇可能會給歷史進程帶來什么樣的影響,為什么歷史中的人物會做出那樣的抉擇。只有當學生處于那個環境之下,并且站在歷史人物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才可能會對歷史故事以及歷史人物的觀點有更為全面的了解,從而在相關知識點的記憶過程中也會留下更為深刻的印象。

三、在歷史教學模式創新中融入互動式辯論教學

在傳統教學模式中,讓許多老師困惑的問題之一就是歷史課堂缺乏“生機”,歷史課上老師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且歷史課堂成為老師的“主場”,學生與老師之間缺乏互動。因此,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建議老師在歷史教學模式創新中融入互動式辯論教學。當然,互動式辯論教學不僅僅指的是學生與學生之間互動辯論,還可以指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辯論。這是因為,在歷史學習之中,必定會有學生對某些知識點抱有困惑,而互動式辯論教學模式則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有更大的空間與自由來發表自己的觀點,他們的觀點不一定是正確的,但只要他們能夠大膽地說出來,那就說明在他們的腦海中必定對相關知識點進行了思考,而老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辯論,可以使知識點在討論中獲得更好的記憶,從而也就能夠使高中歷史教學獲得更高的效率。

高中歷史教學對學生了解歷史知識,學習本國傳統文化有非常大的幫助,因此老師應該通過多方面的努力來促進歷史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使得高中歷史教學獲得更好的成效。

參考文獻:

[1]章愛蘭,董仲文.岳陽市君山區許市中學的課堂教學模式探微[J].當代教育論壇:教學研究,2010(4).

篇5

關鍵詞 高職學生 移動學習 知識資源 以學生為中心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s.2016.12.022

Abstract Construction of "student centered" mobile learning knowledge resources system is one of th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mobile learn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The author analyzes from three aspects: one, build to reduce duplication from the knowledge network, strengthe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knowledge resources; two, the appropriate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 resources to increase interest; three, knowledge resource evaluation in order to reduce the error, strengthen the knowledge renewal and innovation.

Key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mobile learning; knowledge resources; student-centered

隨著移動設備的普及、信息網絡的發展,移動學習在國內外已經引發了教育變革。在國外,已經有很多學校開始為師生配備移動學習設備。早在2011年美國伯靈頓高中就為每一位學生配發了ipad,學生可以從網上下載課件到移動設備,減輕學生的負擔,為學生學習提供了方便,增加了學生之間的網絡交流。

日本移動學習也發展很快。日本網絡大學是日本惟一一家僅通過互聯網提供全部課程的大學,經日本政府批準成立于2007年4月,可提供100多個課程,并可授予學士學位。這所大學已經開始提供在手機上學習的課程――關于金字塔的秘密,以后將擴展到其他科目。①

在我國,隨著移動設備的技術的發展,移動設備價格大幅度降低,性能優的移動設備,不再是大多數人眼中的奢侈品,根據網上問卷調查的結果,幾乎所有的大學生擁有手機(部分為智能手機),55%的學生擁有筆記本電腦,12%擁有平板電腦。②隨著WiFi覆蓋范圍的加大,網絡資費的降低,移動學習越來越受到重視,成為了大學生數字化學習的重要發展方向。在這種趨勢下,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移動學習知識資源體系是提升學生移動學習效果的重要舉措之一。

1 移動學習知識資源體系發展現狀及問題研究

1.1 移動學習知識資源體系發展現狀

首先,《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加強網絡教學資源體系建設。近年來,教育部組織開發了40多個國家高等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300多門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程教學資源、1000門網絡教育精品課程和1000門視頻講座,③各省市也建設了網絡學習空間和資源庫。同時,還有大量數字化文獻資源,如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等主要包括國內外期刊、博碩論文、報紙、年鑒、專利等。其次,為促進高校教師的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教育部已經舉辦了四屆信息化教學大賽,參賽教師累計達到5000多人次。教師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推動高職院校教學改革,有利于促進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的變革,有利于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實踐的深度融合。

1.2 移動學習知識資源體系存在的問題

(1)有效知識資源缺乏。目前,通過網絡獲取新聞資訊、娛樂、歌曲電影、招聘就業、成長健康以及生活百科等內容比較便利,但是系統化、有針對性的學習資源相對匱乏,學生要更好地搜集自己需要的學習資源比較困難,需要采用科學的檢索策略和方法,而且搜索到的很多網絡資源資源大多是未經加工的。因此,很多高職學生并不愿意花費太多的時間在檢索學習資源上,而是希望有針對本專業的移動學習資源方便學習。

(2)重復建設問題嚴重。目前高職院校之間缺乏信息資源的交流和共享,在同一高職院校的各系之間,科研、人事、教務等各系統之間,教師之間都缺乏必要的信息資源整合和共享,因此,在本專業某些領域存在知識資源重復建設,而其他領域則存在真空現象。這就需要加強高職院校之間資源建設及共享,同時高職院校內部各子系統之間需要建立統一的系y整合各系統的資源,實現知識資源的共享,減少重復建設,減少真空地帶。

(3)知識資源之間缺少關聯性。現有知識資源庫的素材之間缺少關聯,是一種碎片化、零散存在的,是知識資源的堆積,雖然也有一些標示,但是往往過于簡單,使得學生在大量資源中很難找到能滿足自己需要的資源。知識資源建設應是對知識資源深層次的挖掘和再加工,建立起資源之間的相互關系。

(4)知識資源陳舊,更新緩慢。知識資源的建設應該與時俱進,體現時效性,內容、信息要不斷更新,以保證知識資源的質量,而很多資源庫的知識資源都不能及時更新,造成了資源的陳舊,新知識的匱乏,知識資源質量降低,不利于學生的使用。

(5)大多數忽視隱性知識的累積、傳播與共享。隱性知識共享是以人為中心的,它具有非公共性、非邏輯性、實用性、情景依附性、社會性、個性化等諸多特性,這使得其傳播與共享具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很多知識資源建設就忽視了教師和學生的隱性知識資源建設,只提供顯性教學資源,造成移動學習的一大損失。

2 搭建移動學習知識資源體系的建設內容

知識資源中內容的選擇、內容之間的關聯情況是知識資源體系建設的重點,直接關系到知識資源的有效性、可用性。

2.1 人才培養目標定位

2012年6月的《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已經提出了高等職業教育要重點培養產業轉型升級和企業技術創新需要的發展型、復合型、創新型的技術技能人才。所以,高職教育必須要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根據社會發展做出迅速反應。面對互聯網帶來的龐大信息量,不僅要培養學生的獲取信息的技能,更要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及冒險精神、獨立思考和獨立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以適應我國新型工業化道路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適應我國的經濟轉型。

2.2 學情分析

現在的高職生主要是“95后”,文化基礎薄弱,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興趣低,對傳統教學抵觸情緒嚴重。“95后”絕大多數同學擁有自己的智能手機、電腦等移動設備,多數高職生上課很少記筆記,而是對感興趣內容進行拍照。熱衷于網絡學習,平均上網時間(包括手機上網)為5小時。④通過網絡,學生的知識面不斷擴大。但在“快餐文化”的影響下,對于知識的獲取只求了解不求深入,因此知識面在擴大的同時,深入程度并沒有同步增長。同時,學習能動受興趣支配,學生自主學習的內容大多數與專業知識無關。

教師的選擇是遵循規律,順應自然法則,宜“疏”不宜“堵”。因此,高職學生移動學習資源體系建設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對自己專業的熱愛,引導學生對專業問題的深入研究,利用動畫、視頻圖片、虛擬實驗室等多種媒體形式滿足學生需求。

2.3 知識內容網絡構建

改變過去知識資源零碎的、分散的、相對獨立的羅列堆砌式的建設方式,建立系統化、科學化的國家、省、校三級移動學習資源系統。

第一步:分析專業培養目標和學情。移動學習資源體系的建設要針對高職學生的學習特點,知識內容要重難點突出,同時還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便于學生的自主學習,引導學生對專業問題的深入研究,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創新精神、創新意識。

第二步:分析課程之間的關系,針對專業背景、專業基礎、專業課、職業發展課程進行分析。雖然學校做了大量宣傳教育,但是很多的高職學生對自己的專業還很迷茫。要讓學生對自己的專業充分認可,專業背景必不可少,主要涉及今后所從事工作、工作環境、崗位需要能力、職位的發展前景等。專業基礎課、專業課是一個專業的核心課程,必不可少。職業發展課程主要是要與行業企業合作,而開發的培訓課程,以便更好地為學生將來進入企業工作打好基礎。

第三步:根據課程體系,進行知識點劃分。知識點劃分要充分考慮移動學習的特點,要難易結合,有些知識點能在幾分鐘內完成學習,有些則相對較長,這樣既能夠充分利用零散時間學習,又能把一些重點難點知識點展開,提高學習效率。

第四步:將知識點進行建模,不僅要考慮知識資源的尋找途徑,還要考慮學習知識點所采取的策略,可以采用概念輻射式、邏輯遞進式、要點提煉式、問題引領式、熱點關聯式⑤等不同模式形成知識系統網絡,這樣知識點就不再是碎片的、分散的,還可以避免不同課程之間知識點的重復建設。知識點網絡構建過程見圖1。

知識點網絡構建完成后,同一課程下,存在相關聯的多個知識點。同一知識點可能在不同課程出現,也可能以不同形式、不同情境出現。各知識點之間通過概念輻射式、邏輯遞進式等不同模式連接起來。所以當學生完成一個知識點的學習時,符合學生需求的相關知識點信息能夠及時地推送給學生。知識點關系見圖2。學生學習網知識點A之后,系統就會自動推送與知識點A相關的指點B、D、F、G這些知識點給學生。

3 知識資源媒體形式

高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趣味性要求較高,對枯燥內容往往不感興趣,注意力不集中,因此,要選擇適當的媒體形式以提高學習效果。常見媒體形式特點分析見表1。

知識資源建設不是平時授課視頻、課件、教案、試卷等資料的簡單上傳,這樣很難激發學生的興趣,而是“以學生為中心”,根據知識內容,選擇契合學生的認知形式、方法策略,采用不同媒體形式呈現,增加趣味性,提高移動學習效果。

知識點分為重點、難點、一般知識點,對于一般知識點,特別是那些通過自行閱讀就可以自己掌握的知識點,則選擇普通的PPT、word即可。對于重點、難點,需要教師對創設的情景知識進行提煉和升華,為此進行教學設計。要選擇既與課本內容相關又與學生生活實際密切相關的場景,創建一個相對真實完備的場景,使抽象的知識形象具體,并具有情境性,可以借助圖片、視頻等直觀形式展示出來,讓學習者運用多種感官充分感知學習熱藎有利于提升學習者移動學習的水平,感受知識的重要性。加強學生與教師的交流。學生移動學習時,受到經歷、經驗、知識基礎等的影響總會有各種的問題,可以通過在線交流,為學生解答疑難。

4 移動學習知識資源評價

對移動學習知識資源進行評價,是對資源建設質量的把關,是資源建設和使用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是為了保證庫中資源都是優質資源。通過建立評價標準,不僅對資源開發過程進行評價,而且還要對資源在后期的試用和使用進行評價,主要評價以下五個方面:

教育性:主要考慮資源的教育意義,通過測驗、練習等方式看其是否對學生身心發展起到正面的促進作用,是否符合教學要求,是否達到了預期效果。

科學性:資源內容是否客觀、科學,是否有錯誤,是否產生歧義。

技術性:資源的清晰度、畫面布局是否合理,課件運行是否與現行瀏覽器相符。

藝術性:主要針對多媒體素材而言,是否采用多樣的形式、生動的情節、合理的構圖等做到寓教于樂,使學生易于接受,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創新性:是否使用全新的教學理念、創新的媒體技術、創新的教學方法,做到寓教于樂。通過創新,才能使移動學習知識資源庫得以不斷豐富,最終實現知識資源共建共享的循環過程。

5 總結

知識資源建設應順應時代的發展要求,緊密貼近符合學校自身實際需要的資源開發體系與模式,提升學校的建設成果。在這里筆者作為一線教師重點討論了知識點網絡構建、知識內容呈現的多種形式、知識資源的評價幾個方面,有助于增加有效的知識資源、減少重復、增強知識之間的關聯性,但是對師生之間的交流、學生之間的交流研究較少,不夠到位。

注釋

① 李健,王文萍.大學生移動學習現狀分析.現代情報,2014.3:158-161.

② 劉倩汝.大學生移動學習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西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5:31.

③ 吳升剛.突出應用驅動強調學習導向 加快高職教育信息化建設.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5:10-13.

篇6

趣味是教學的前提。小學階段的學生還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的學生自制能力較差,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往往是由趣味決定的,他們一旦覺得有趣,就很容易投入學習熱情;反之,學習就會處于一種被動的局面。當然,僅僅有趣味是不夠的,游戲教學需要一定的規則,所以筆者主張在游戲教學中融入趣味與競爭,通過游戲競爭,學生既能在輕松的氛圍中學習,又能在競爭中完成教學任務。比如學習“Thefirstdayatschool”這個課時的時候,筆者就引入了小組競爭模式。首先將班級按照座位分成四個小組,要求小組學生結合所學的知識點回答問題,搶答成功并且回答對一個問題就給小組記一分,采用分數累計形式參與競賽,競賽題目的設置可以是由易到難逐步遞進。比如第一個環節是簡單的“選擇填空題”:Itis(first/thefirst)dayofthenewterm.They(is/are)happy(see/tosee)eachother.Allthestudents(is/are)back.這樣的搶答題目相對簡單,基本上采用小組輪流競答。隨后筆者將課前準備的幾個小盒子讓學生進行競猜,提問:What’sinthebox?學生在溫習了Therebe的相關句型后,讓他們回顧自己的校園,自己總結,比如Therearefourcomputersintheclassroom.……通過這樣的競賽,學生的積極性提升了不少,也有助于學生之間形成團結、互助的氛圍。通過競爭小游戲,學生普遍反映一堂課的時間過得很快,并且能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

二、在游戲中趕走焦慮與緊張

傳統的英語教學,一般都是通過教師布置任務來完成對知識點的鞏固。在口語練習和交際中,學生會有一種心理上的緊迫感,這種緊迫感帶來的是一種焦慮與緊張的情緒。學生如果過度焦慮和緊張,就很難進入情境并順利完成學習任務,有的學生甚至因此而對英語學習產生一種畏難情緒。而游戲教學法可以在寓教于樂的過程中驅趕走焦慮與緊張的情緒,讓學生拋開思想上的負擔。學習“Atelephonecall”相關知識點的時候,介于班級有部分較為內向的學生,在進行會話練習的時候總是帶著緊張、焦慮的情緒。筆者就讓學生們起來進行角色扮演,比如有的學生扮演醫生,有的學生扮演病人,有的學生扮演路上的指路者,他們在打電話的過程中,對課本上的知識點進行靈活運用。同時,為了更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我采用多種故事角色導入,比如讓學生起來扮演“村長”,給“小灰灰”看病,讓“熊大”和“熊二”去給“光頭強”看病等,通過他們熟悉的角色,讓他們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參與游戲。焦慮情緒是影響學生口語交際的一個主要障礙。游戲活動可以較好地驅走這種焦慮情緒,讓學生放下思想上的包袱,主動投入課堂情境中。

三、在游戲中滲透多元與創新

游戲教學法絕不是單純的“玩”,而是要結合先進的育人理念,以教材作為基本出發點。所以,為了讓游戲教學法在英語教學中取得實效,教師需要在游戲中滲透多元與創新。英語教學在國內中小學的開展中總是遇到這樣或那樣的障礙,這主要是基于英語是一門語言類學科,而我們又恰恰缺乏英語學習的大環境。有鑒于此,教師可以通過在游戲教學中滲透多元與創新,引導學生具備英語的跨文化意識,靈活應對語言交際。比如結合“Anewhouse”這一小節內容知識點,我用多媒體呈現出很多外國小朋友設計的房子照片,比如有的臥室分為上下兩層,上面一層是書房,下面一層是臥室,臥室的小床也非常時尚,還有一些房間落地飄窗一打開就是一個小花園。在這樣的開放式的氛圍中,筆者融入了多元與創新的理念,讓學生通過電子白板上的拼圖游戲,將房子設計成自己喜歡的樣子,這樣的小游戲不僅增強了學生的興趣,也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學生根據課堂所學的知識點說出房子里每一種家具的名字,雖然有一些名詞教材沒有列出,學生們還會利用課余時間去查閱并學習。

四、總結

篇7

一、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運用案例是追求有效課堂的必然選擇

案例教學法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和教學藝術,通過精心選擇一個或幾個案例為主線,設計幾個問題為切入點,進而對案例進行分析、挖掘,對于增強學生學習興趣、領悟課本知識、開啟新思維、提高綜合能力,打造有效課堂有重要作用。

另外,有效、恰當的案例是對現行教材進行有益補充。而時代的進步,加之學生的學情不同,我們教材中的理論和例子就顯得有些“水土不服”和“落伍”。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運用充分恰當的利用案例的形式,有助于克服教材的缺陷,實現對現行教材的有益補充。特別是那些聯系黨和國家政治生活以及學生學習、思想、生活實際的案例,充滿了濃厚的時代氣息和生活氣息。對于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非常有幫助。

二、高中政治課案例教學需注意的原則

1.案例要“接地氣”,彰顯生活性

新課程理念強調“構建以生活為基礎、以學科知識為支撐的課程模塊”,選擇案例盡量做到就地取材,離學生生活、學習環境近一些,有針對性地舉例,讓學生感到可親可信。在解說“科學技術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這個知識點時,我選用的材料是身邊的成功企業“常州裕成電子的成功”,材料內容特別突出了以下內容:歷經14年的發展,江蘇裕成電子有限公司自主開發的揚聲器等產品打破了日、韓企業壟斷市場的局面,成功與西門子、三星等國際大公司建立起緊密型業務關系。他們生產的輪轂電機及洪都牌電動車,都被評為江蘇名牌產品。問:裕成電子成功的秘訣是什么?這則案例讓學生們對于家鄉的成就很驚喜,很自豪,大家也積極的談自己的看法,最后大家的答案中比較集中的指向正是科技的不斷發展,推動了裕成電子發展。我進一步引導大家發散性思維,認識到正是科技的不斷發展,推動了社會的生產力發展。

2.案例要“精心選”,注重典型性

在教學中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一個知識內容可以用多個材料、事例加以案例、說明,但課堂教學的時間又是有限的。因此,我們只能精心選材,力求少而精,使用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材料,以起以畫龍點睛之功效,因為典型的事例既能使學生較為全面清晰地感知事物的形象和基本屬性,又便于學生確切地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實質。決不能抓住一些相關事例全部搬到課堂,將政治課變成了故事會,這樣做勢必會造成喧賓奪主,本末倒置。比如,在講到“消費心理面面觀”時,很多老師喜歡選用四個案例來說明四種心理,而我選擇了用蘋果手機這一個學生比較關注的例子作為主線設計了以下四個小案例情景:大多數同學希望獲得一個蘋果手機――從眾心理;蘋果手機不停的換代升級――滿足消費者求異心理;有報道說一名大學生為了買蘋果手機賣掉自己的腎――攀比心理;學生清醒認識到自己的學生身份不買手機――求實心理。案例簡單明了又典型,學生很快就全面掌握了這個知識點。

3.案例要“藏笑點”,激發趣味性

由于政治課有些模塊理論性比較強,難免有些枯燥乏味,這就要求政治教師在設計案例時要暗藏“笑點”,注意趣味性。可以在適當的教學過程的一些時間節點上穿插些趣聞軼事,寓言、典故等都可在教學中可以隨機使用。我為了說明“創新推動了人類文化的發展”,舉例了周立波的“海派清口”。我特別選擇了周立波的一張表情夸張滑稽的照片,問:這個有腔勢的上海男人是誰啊?大家爆笑,齊聲說:“周立波!”我又問:“喜歡他什么節目呢?”“海派清口”“很搞笑”“搞笑又不失藝術性”……失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的說著。我補充說:“聽說周立波的演出十分受歡迎,場場爆滿,經常是一票難求。請問周立波的演出為什么會一票難求?”學生回答說:“因為它應景應時,常演常新。”還有的回答說:“創新的文化形式使它受到大眾追捧。”我順勢總結說:“創新對于文化而言也是十分重要的,正是有了創新才推動了人類文化的發展。”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適當的肢體語言和語調的變化來活躍課堂氣氛。

4.案例要“重引領”,堅定導向性

高中時期是樹立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時期。在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中教師就必然承擔著傳授知識和德育教育的雙重任務。比如,在“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這一框題,教材里運用了孔繁森、雷鋒等人的先進事跡。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結合身邊的生動事例來補充,如金壇的英雄教師殷雪梅老師的事跡就是很好的素材。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這些已有的事例,加入先進人物典型的其他事跡,豐富人物的形象,加深學生的認識。

此外,教師講課過程中,可以根據知識點需要,選擇一些國內外重大新聞材料作為案例。這既可以對學生加強時事政治教育,又能增強政治課的理論說服力。在目前各個課程模塊的案例設計中,所有要運用到政策理論的都要更新到以十以及2013年政府工作報告的政策理論為準,要不斷用新的時政知識讓政治課堂煥然一新。

三、高中政治課案例教學對教師的要求

1.教師平時要主動做好素材收集、儲備和更新

俗話說:“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要準備一桶水。”要做到這一點,教師要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及時、準確地了解和掌握第一手資料;平時要多注意收集和掌握各種有關資料。如政治課中所涉及內容的最新觀點、經濟動態和有關數字、國際國內形勢的熱點問題和政治動態的最新信息,新的政治法規及社會重大事件等。政治老師應成為一名雜家,視野開闊,胸中有萬卷,這樣在講課過程中才能把許多材料信手拈來。這樣準備課時,才能確定什么樣的案例適合并且能激發學生的興趣。

2.教師要引導好學生探討案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教師針對案例設計恰當問題,重要的是讓學生去思考、討論和探究,以啟發學生思維,教師要在一旁引導、點評,在問題討論之后要加以歸納總結。這樣的案例教學法的運用才能促成高效課堂的實現。

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充分精心選擇和設計有效的案例,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就能有助于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最終獲得高效的政治課堂,將自己的思想政治課教學上升到一個新的臺階。

篇8

我們知道:高中英語教學的總目標,是使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英語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英語學習的目的,發展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語學習策略;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而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語言知識、語言技能、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素養整合發展的基礎上的。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是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基礎。情感態度是影響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重要因素。學習策略是提高學習效率、發展自主學習能力的先決條件。文化意識則是得體運用語言的保障。

我們長期以來形成了這樣一種觀念:要求學生掌握知識,就是為了能正確回答所提出的問題,能夠完成作業,能夠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誰能夠把知識保存在記憶里,一旦老師提出要求,抑或是考試,就能把它們倒出來,誰就被認為是有知識、有能力的學生。我們對學生的評價,就是以這個為原則的。殊不知,這樣一來,學生學到的都是一些“死”知識,并且脫離了學生的精神生活,脫離了學生的智力興趣,使得掌握知識變成了毫無樂趣可言的事情,變成了為知識而知識,知識因此變成了不能移動的重物。積累知識,只是為了“儲備”知識,久而久之,所學的知識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運用,首先是不能被用來去獲取新的知識,不能進入周轉。這種現象,在我們的英語教學中普遍存在著。

如:英語課堂上,老師在滔滔不絕地講著語法,領著學生做大量的訓練,而學生,只是被動地死記硬背一些知識點;學生們天天上英語課,課下卻從來不講一句英語;學了十幾年英語的年輕人,見了外國人,卻根本不能正常溝通……我們所學的,原來都是些“啞巴”英語。也許,我們培養出的學生,高考中會取得優異的成績,但他所得到的,只是分數而已,而不能得到的,恰恰是在以后人生道路上所必需的能力!

因此,我們學習知識的目的,不應該只是為了掌握知識,而更重要的是,要運用所學的知識去發現、去創造,不能把知識當成“死”的東西,要把知識作為一種工具,利用它去掌握更新的知識,利用它去實現我們更高的人生目標。一句話,我們高中英語教學,一定要改變以往的“為知識而知識”的傳統觀念,讓知識“活起來”!只有當知識變成精神生活的因素,吸引人的思想,激發人的興趣和熱情的時候,才能稱之為真正的知識。而一個人的知識越多,他去獲取新的知識就越容易。這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那么,我們如何才能讓知識“活”起來呢?

首先,我們應該明確一種觀念,即知識既是最終目的,又是獲取新知識的手段和工具。在這種理念支配下,可以使知識在學生的腦力勞動中、在學生的精神生活中和相互之間的關系中“活”起來,在急速發展的、經常不斷的精神財富的交流中“活”起來。在英語教學活動中,我們要時刻牢記,英語作為一種語言,是一種工具,一種用來思維、交際的工具。因此,我們要指導學生用所學的語言進行思維,進行交際。當學習一個新的知識點或是新的語法項目時,我們不能按傳統的“填鴨式”來授課,而是應該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點進行創造,進行思維,進行交際,讓學生在知識的運用中掌握知識,體會到掌握知識和運用知識的樂趣和成就感。

比如,學習了每個單元的詞匯時,我常常讓學生用一些重點詞匯造句連文。并給學生設定一個相關的話題,讓學生運用所學詞匯進行對話,交流。學習了語法后,除了進行專題訓練,我經常要求學生用所學的語法結構結合當前的熱門話題造句成文。這樣,在運用知識的過程中,掌握了知識,知識也變得“活”了起來。

其次,作為英語教師,我們要為學生創設英語環境。良好的英語環境是我們學好英語的重要條件。我們都知道,一個幼兒,如果讓他在一個說英語的國度成長,不用專門培養他說英語的能力,他也能夠說一口流利的英語。而我們的中國學生,從小學英語,大學畢業后,不少的卻不能用英語進行正常交流。這就說明,良好的語言環境對于掌握一種語言的重要性。在教學活動中,我規定只允許說英語。每堂課前,讓值日生用英語匯報天氣、學生出勤情況,并運用所學的知識和詞匯匯報一下發生在班級或校園的重要事件。每隔一段時間,便拿出一天作為“英語日”,規定只能用英語進行交流。與其他英語老師一起組織英語角,每周進行活動,模擬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場景進行英語交際活動,比如購物、問路、就餐、出游、聚會等。還組織學生進行英語主題演講,英語歌曲演唱比賽,舉辦英語晚會等活動。通過一系列豐富多彩、行之有效的活動,創造了良好的英語環境,不但激發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而且使學生的英語水平逐步得到了提高。

篇9

【關鍵詞】例句;英語教學;選擇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國際間的交流進一步加強,英語語言教學顯示出更強的生命力,教師方面也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如何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課堂活動中,精選英語例句成為很多老師的不二之選。例句作為一種信息發送與接受的共享負載媒介,如果選區的當,就會提高課堂效果,達到預期目標,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在例句的選擇上,也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要科學

這里的科學是指教師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所選例句不能與客觀事實規律相違背,也不能明顯的違背語法規則。因為例句是語言知識的載體,它本身是不能有語言知識的錯誤,也不能給出那種模糊不清,存在爭議的句子,例如在講There be句型遵循就近一致原則時,對于初一的學生,由于還處在英語學習的初級階段,就要盡量避免使用單復數同行的詞,因為如果缺乏具體的語境,學生很容易迷惑,不知道應該用單數還是復數。另外在選用多個例句進行比較的時候,必須符合學習者的認知規律,從而實現語言學習者的期望值,即必須遵循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規律,同時所選例句還必須在學生的認知水平之內或最近發展區,根據維果茨基理論,教師在選擇例句的時候不能過于超出學生的已有的認知水平。

二要相關

這里的相關是指教師所舉的例子必須是與所要講解的目標知識點息息相關,如果教師所選例句偏離目標知識點,那么給出的例句就沒有傾向性,當然學生也不會對該知識點有敏銳的洞察力。另外除了要與知識點相關,還要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教師在選擇例句的過程中就可以利用結合周圍的事物,充分利用教室內外的素材或者是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那么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由于受自我相關性的驅動,就會表現出更高的學習興趣。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是討論Food.本身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自古就有”民以食為天“,食物已是大家喜聞樂見的話題,如果在課文的導入部分,教師能充分利用該地區學生所熟知的超市引入,就會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教師就可以用這樣的例子,結合學生所熟悉的超市圖片引入。”Last Sunday,I went to the Yonghui supermarket. There are many food.”隨即出現該超市的圖片和食物,一下子就能吸引學生的眼球。(注:永輝超市是當地一家非常有名的超市)

三要創新

正如著名學者Otto Jesperson所說:“新的思想,新的生活習慣和文化發展了在語言上必然反映出來”從哲學的角度來說,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既然我們的社會存在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例句作為社會意識的一種形式,它必然也要體現發展的觀點,必須有所創新,必須緊跟時代的潮流,必須投射時代的前沿科技,必須反映更學科的相互交錯。例如教師在講解“hear of“這個短語的時候,假設列舉了以下兩個句子:

A : I am happy to hear of your success.

B: The Chinese are excited to hear of Sunyang’s success in London.

眾所周知,語言學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如果沒有牢固的知識基礎,就會顯得蒼白無力,通過比較不難發現,A句顯得很單調,空洞,相反B句就更加生動,內容也更加豐富,同時也反映了時代的潮流,帶有當代的氣息。另外創新也體現在形式上,句型教學的最大毛病就是通過機械的替換操作。為了避免這一毛病,教師可以隨機應變,靈活以前學過的知識,創設新的情境來幫助學生加深記憶,因為心理學告訴我們,相較于抽象思維而言,人們更傾向于形象記憶,同時學生也更容易在情景中受到啟發。例如教師在講解打電話這一場景時,就可以采取情景再現的方式來幫助學生理解,教師就可以現場找兩位同學來模擬這一情景。另外教師也可以利用一些創新型的用法來激發學生的思維。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完全不懂中文的外國人徒步到中國旅行,當他走到湘西一帶的時候,他已是筋疲力竭,饑餓難耐。由于語言的障礙,他無法清楚的讓別人明白他的意思,后來終于找到一個人略懂他意思的人,表示愿意和他一起生火做飯。但是這個中國人也同樣不懂英語,只知道幾個零碎的單詞,他想要讓這個外國人往爐灶里添柴,卻不知道如何表達,萬般無奈下,卻蹦出了這樣幾個詞“feed the fire”如此的生動,形象,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說完這個外國人就使勁往灶里添柴。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我們在具體的語境中不應拘泥于某種固定思維,要適當的有所創新。

四要熏陶

英語例句在傳遞英語語言本身的同時還要負載文化的信息,在例句的背后,可蘊含豐富的人文,地理信息,最好是能引用一些文學佳句。例如在講不定式to做主語的時候就可以引用莎士比亞的《Hamlet》中的名句: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這樣既切合主題又朗朗上口,便于記憶。又例如在講”in possession of “這個短語時,就可以引用《傲慢與偏見》中的第一句話: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 ur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這樣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了文化的熏陶,培養了他們的文學素養。另外德育在教學中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因此在例句的選擇中,教師要有傾向性的選擇一些鼓勵人積極向上,催人奮發的句子,從而無形當中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當然精選例句知識提高課堂效果的方法之一,前提是教師必須要有足夠強的專業功底和文化底蘊,因此教師在業余時間可以多多留心典型,幽默,優美的句子,并投入到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只有這樣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參考文獻】

篇10

摘要: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存在著為知識而知識的陋習,學生所學的知識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運用,就不能形成高的英語素質。要改變這種現狀,就要讓知識“活起來”,就要改變傳統觀念,為學生創設英語環境,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

關鍵詞:高中英語教學經驗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培養高素質、有著創新精神的人才,是素質教育對我們的要求。作為高中英語教師,就應該培養學生優秀的英語素質,為學生以后走向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高中英語教學的總目標,是使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英語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英語學習的目的,發展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語學習策略;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而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語言知識、語言技能、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素養整合發展的基礎上的。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是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基礎。情感態度是影響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重要因素。學習策略是提高學習效率、發展自主學習能力的先決條件。文化意識則是得體運用語言的保障。

我們長期以來形成了這樣一種觀念:要求學生掌握知識,就是為了能正確回答所提出的問題,能夠完成作業,能夠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誰能夠把知識保存在記憶里,一旦老師提出要求,抑或是考試,就能把它們倒出來,誰就被認為是有知識、有能力的學生。我們對學生的評價,就是以這個為原則的。殊不知,這樣一來,學生學到的都是一些“死”知識,并且脫離了學生的精神生活,脫離了學生的智力興趣,使得掌握知識變成了毫無樂趣可言的事情,變成了為知識而知識,知識因此變成了不能移動的重物。積累知識,只是為了“儲備”知識,久而久之,所學的知識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運用,首先是不能被用來去獲取新的知識,不能進入周轉。這種現象,在我們的英語教學中普遍存在著。

如:英語課堂上,老師在滔滔不絕地講著語法,領著學生做大量的訓練,而學生,只是被動地死記硬背一些知識點;學生們天天上英語課,課下卻從來不講一句英語;學了十幾年英語的年輕人,見了外國人,卻根本不能正常溝通……我們所學的,原來都是些“啞巴”英語。也許,我們培養出的學生,高考中會取得優異的成績,但他所得到的,只是分數而已,而不能得到的,恰恰是在以后人生道路上所必需的能力!

因此,我們學習知識的目的,不應該只是為了掌握知識,而更重要的是,要運用所學的知識去發現、去創造,不能把知識當成“死”的東西,要把知識作為一種工具,利用它去掌握更新的知識,利用它去實現我們更高的人生目標。一句話,我們高中英語教學,一定要改變以往的“為知識而知識”的傳統觀念,讓知識“活起來”!只有當知識變成精神生活的因素,吸引人的思想,激發人的興趣和熱情的時候,才能稱之為真正的知識。而一個人的知識越多,他去獲取新的知識就越容易。這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那么,我們如何才能讓知識“活”起來呢?

首先,我們應該明確一種觀念,即知識既是最終目的,又是獲取新知識的手段和工具。在這種理念支配下,可以使知識在學生的腦力勞動中、在學生的精神生活中和相互之間的關系中“活”起來,在急速發展的、經常不斷的精神財富的交流中“活”起來。在英語教學活動中,我們要時刻牢記,英語作為一種語言,是一種工具,一種用來思維、交際的工具。因此,我們要指導學生用所學的語言進行思維,進行交際。當學習一個新的知識點或是新的語法項目時,我們不能按傳統的“填鴨式”來授課,而是應該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點進行創造,進行思維,進行交際,讓學生在知識的運用中掌握知識,體會到掌握知識和運用知識的樂趣和成就感。

比如,學習了每個單元的詞匯時,我常常讓學生用一些重點詞匯造句連文。并給學生設定一個相關的話題,讓學生運用所學詞匯進行對話,交流。學習了語法后,除了進行專題訓練,我經常要求學生用所學的語法結構結合當前的熱門話題造句成文。這樣,在運用知識的過程中,掌握了知識,知識也變得“活”了起來。

其次,作為英語教師,我們要為學生創設英語環境。良好的英語環境是我們學好英語的重要條件。我們都知道,一個幼兒,如果讓他在一個說英語的國度成長,不用專門培養他說英語的能力,他也能夠說一口流利的英語。而我們的中國學生,從小學英語,大學畢業后,不少的卻不能用英語進行正常交流。這就說明,良好的語言環境對于掌握一種語言的重要性。在教學活動中,我規定只允許說英語。每堂課前,讓值日生用英語匯報天氣、學生出勤情況,并運用所學的知識和詞匯匯報一下發生在班級或校園的重要事件。每隔一段時間,便拿出一天作為“英語日”,規定只能用英語進行交流。與其他英語老師一起組織英語角,每周進行活動,模擬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場景進行英語交際活動,比如購物、問路、就餐、出游、聚會等。還組織學生進行英語主題演講,英語歌曲演唱比賽,舉辦英語晚會等活動。通過一系列豐富多彩、行之有效的活動,創造了良好的英語環境,不但激發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而且使學生的英語水平逐步得到了提高。

第三,要讓學生所學的英語知識“活”起來,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讓學生了解西方國家的文化、風俗、習慣。可以通過過洋節、英文電影欣賞、英文名著原著閱讀、英文報刊閱讀等方式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每年的圣誕節、復活節、萬圣節、母親節、愚人節等節日,我都指導學生進行相關的主題活動,讓學生在快樂中了解熟悉西方的文化習俗,運用所學的英語知識,達到形成跨文化意識的目的,并且用這種意識來促進學生的英語學習。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總之,我們高中英語教學,就是要讓知識“活”起來,把學生的知識變成一股“活水”,使學生形成運用知識進行思維、交際、創新的能力。只有讓知識“活”起來,學生才能形成終身學習的能力,才能終生受益;只有讓知識“活”起來,才能夠適應素質教育對我們的要求。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