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電視工程就業前景范文

時間:2023-11-29 18:04: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廣播電視工程就業前景,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廣播電視工程就業前景

篇1

編導專業的產生式隨著大眾傳媒的多樣化發展而來的,從最初的廣播媒體到電視媒體。就職業界定而言,編導專業有一定的特殊性在里面,它不同于一般紙媒的編輯,也不同于導演、制片的。

因為編導工作室貫穿于整個節目制作始終的,對各個環節都要進行有效的掌控和把握,所以編導更像是一個傳媒領域的全才,是廣播電視等傳媒領域非常重要的人才。

學習編導專業,設計的具體學科是比較多的,但統屬于文科范疇,當然也需要考生有很好的公共學科基礎,和很好的藝術感受力以及美學修養。所以說,編導專業對個人的修養要求還是比較高的。

一般來講,編導考生最理想的就業單位還是電臺電視臺等媒體。根據各自的主攻專業不同,我們可以從事編輯、導播、記者、編排等等工作。媒體工作和一般的工作相比,稍微辛苦一些,但是這個職業也更光鮮亮麗,接觸的各種高檔人脈比較多,收入也會高出不少。

說到底,編導專業的就業前景還是非常寬泛的,在專業學習中,我們可以把自己培養成一個專業領域的全才也可以就專業中某一項成為一個高端人才。無論哪一樣,都可以有很好的職業前景。在這里要說明的一點是,很多編導專業的同學在學習編導之前就是奔著進電視臺的目的去的。其實很多電臺也很有發展,現在隨著汽車的普及,電臺作為車載傳媒最有效的媒體,已經越來越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如果我們有很好的創意和敬業精神的話,電臺也一個不錯的選擇。

縱觀近幾年的藝術高考,編導專業成為繼表演專業、美術專業之后又一熱門專業。由于各高校在選拔編導人才時,更加注重考查學生綜合能力的可塑性,進入高校后,編導類學生在語言表達能力、交際能力、社會事務分析分辨能力、民俗風情把握能力等各方面都會有大幅提高,因此學生畢業后能迅速適應編導崗位需求,就業形勢看好。

位于中國傳媒大學校內的藝考機構中藝縱橫已經有14年的辦學歷史,其編導藝考專業在全國藝考機構中,最早聯合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出版編導藝考教材《影視專業高考完全攻略》,被全國100多家培訓機構指定為培訓教材。根據媒體報道,中藝縱橫已經成功培養了3000名編導藝考學員,這些學員絕大多數考入編導類重點高校,畢業后在主流媒體或者事業單位從事傳媒和宣傳工作。

篇2

官方數據顯示,1980年前,全國普通高校的本專科學生中,女生一直約占總數的四分之一。女生第一次突破三分之一是在1988年,當年本專科女大學生共有68.94萬,占到了33.4%。而2007級是女性在招生數上實現逆轉的年級,女生比重由上一年的49%躍升至52.9%,首次超過一半。2007年的所有在校生中,女生也由48%升至49.1%。

到2008年,全國普通高校招收的6076612名本專科新生中,女生有3321962人,約占54.7%。從在校生來看,20210249人中有10076592名女生,占比超過49.85%,距離“半壁江山”僅有一步之遙。

在這樣的增速下,中國大學校園“男多女少”的傳統局面已經改變。

各大名校追捧自主招生瘋搶生源

據統計,目前實行自主招生的高校年已經有80所,并有逐年遞增的態勢,未來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優秀生走上自主招生行列,而自主招生也將成為每個高考生心中的一個目標。

高校通過自主招生選拔人才的評價標準以兩大大方向為主。

其一是學生所在的中學評價,即是否是重點學校。通常參加這些高校自主招生的學生主要集中在重點中學,屬于普通中學學生的機會不多,這是現在的客觀現實。自主招生高校對學生所在中學的要求表現在兩方面:一是有的高校實行學校推薦制或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目前這些高校只把推薦名額給一些好的中學;二是有的高校對申請者實行篩選,會對學校層次和學生成績排名提出建議要求。

其二,在自主招生體系里,學習成績仍然占首要位置。各高校會以學生的排名來看他的學習能力是否達到學校的基本要求。高校在自主招生時,通常會要求學生提供中學平時成績,包括高一、高二重要考試的成績,還有學生在這個班級或者整個年級里的排名。

從這兩大方面可以看出,高校在自主選拔人才方面還是以成績為主要考核目標,學生是否在一所重點中學也就意味著學生是否擁有這塊“敲門磚”。

準備參加自主招生的學生,確切來說應該從邁入中學開始就打好基礎,將每次大考認真對待,才能為接下來的自主招生贏得決勝權。

北郵等11高校結“高科”聯盟

北京郵電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北京化工大學、華北電力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礦業大學(北京)、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北京林業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等11所“211”工程院校聯合成立北京高科大學聯盟,目前除哈爾濱工程大學隸屬于工業和信息化部,其余高校均為教育部直屬。

“北京高科”聯盟各校雖然行業特色鮮明,但往往單科優勝,交叉學科建設發展受限,復合型人才培養難度很大。11所高校結盟后,學科將涵蓋電子信息、網絡與通信、鐵路公路交通、新型材料、冶金、化工、電力、地質、礦業、石油、林業、造船業、核工業等重要工程領域。各校將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同創新,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師資隊伍建設、招生就業、國際合作、校園文化等方面深度合作。

今年春季學期盟校間就開始學分互認,盟校學生還將有跨校選課、相互訪學的機會。目前,各校的教務、研究生、學生工作等部門已開始對接。

復旦大學籌建本科生院

目前,復旦大學正在籌建本科生院,以改進本科培養的體制機制。全新的復旦本科生院將全面負責本科生的培養事務,包括招生與就業、教學培養與管理、學生社團、住宿等各方面工作。同時,這一新的管理體制將著力推進復旦特色的書院制度和書院文化,形成輔導員、導師、學生自治三位一體的管理體系,使通識教育從課堂向課外延伸。

復旦大學同時在推進小班化、研討型教學。將來,教學班規模在30人以下的課程會占到復旦大學全年開課總量的50%以上。去年該校復旦學院已經在部分書院施行新的試點,新的試點書院增強了導師的指導力量。通常復旦學院是按照1∶40配備導師,而試點書院則是按照1∶8的比例來配備導師,以更有針對性地開展個性化的指導。

此外,復旦大學還健全了學生學業預警體系,建立了對學習成績達不到學校要求的學生的退學標準,此舉旨在完善教學管理對學生學習的約束和干預機制。

最熱門的5大藝術專業

1. 播音主持藝術專業。播音主持藝術在我國是一個新興專業,隨著文化產業的飛速發展,播音主持人職業將成為未來就業領域的熱點和亮點。

考試內容:自我介紹、自備稿件朗誦、即興評述、主持小欄目、才藝展示。身高要求男生一般170cm以上,女生一般160cm以上;嗓音條件好,普通話發音標準,形象氣質俱佳。

2. 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廣播電視編導主要是指廣播電視節目的策劃和制作,此專業應用廣泛,就業前景寬泛。

考試內容:故事寫作、影視作品評論及分析、文藝常識、才藝展示。要求具有較好的文字寫作功底、較強的口頭表達能力、較強的形象思維和藝術感知能力。

3. 表演專業。影視表演主要是培養電視、電影、話劇、節目主持人、音樂劇及廣告演員等。

考試內容:聲樂(美聲、民族、通俗唱法均可)、形體、臺詞、表演。身高要求男生一般175cm以上,女生一般165cm以上;形象氣質俱佳,有表演的欲望和天賦。

4. 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數字媒體藝術是一個寬口徑的以技術為主、藝術為輔,技術與藝術相結合的新專業。主要培養熟悉先進的數字影視技術及數字影視制作生產流程的高級人才。

考試內容:綜合面試、繪畫、速寫、才藝展示等。要求具有較強的形象思維能力,有一定的繪畫構圖能力,有一定的音樂才藝及素養。

篇3

關鍵詞:發展;前景探討;電子技術

如今我們身處的這個信息時代,當然不能缺少信息科學與技術這方面的人才,而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的專業前景是不錯的。展望未來,電子產業(包括方興未艾的光電子專業)還將繼續站在世界技術發展的最前沿,一如既往的帶動全球經濟的發展。

一、本專業的主要研究方向和未來發展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主要從事以下領域的研究:通信與廣播電視、厘米波與毫米波技術、傳感與自控、雷達技術、電磁場與微波技術、數字信號處理技術、超導電子學、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及集成電路系統的研究、微電子技術、電子離子光學與計算機輔助設計、信息顯示、光電子技術和真空微電子學、傳感技術與應用系統等方向。

專業基礎課程為高等數學、線性代數、計算機編程語言、英語、電路分析、模擬電路、數字電路等。

專業主干課程為電路分析基礎、模擬電路、數字電路、高頻電路、計算機語言與程序設計、數據結構、微機原理與應用、單片機原理與應用、信號與系統、數字信號處理、電磁場理論、數字圖像處理、信息論基礎等。

我國信息產業部部長吳基傳曾經在“信息技術與微電子產業發展研討會”上表示,未來10年是我國發展微電子產業的關鍵時期,國家將微電子產業作為重中之重,優先扶植發展。而大力發展以電子信息技術為先導的高科技產業及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無疑是國家加速結構重組進程的重要手段。現在電子信息產業對GDP的貢獻也逐步提高,郵電業產值占GDP的比重,就由1994年的1.10%上升到1998年的3.03%。電子信息產業已經逐漸成為我國最大的產業,成為推動國民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

麻省理工學院是世界上最早開設電子信息學專業的學校,并且一直與世界最新科技發展保持同步,取得了許多科技成果,培養出了許多著名人士,例如我國搜狐的總裁張朝陽就是從麻省理工學院畢業的。我國最早開設本專業的是清華大學,并且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我國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1999年招生34342人,占招生人數的2.24%,并且每年的招生人數還在不斷增加。

二、本專業在國防及國民經濟中的應用

毋庸置疑的是,信息技術無論是在國防還是國民經濟中都起著相當大的作用。據我比較了解的通訊行業和信息產業來說,人們常用一日千里來形容。

在通訊行業中,十幾年前手機還是人們炫耀的資本,計算機還是不為人們所熟識的陌生物,但是今天,手機和計算機已越來越多地走入尋常百姓的家庭,漸漸地成為人們生活的必需品。這期間,微電子技術、數字信號處理技術、模擬電路、以及集成電路系統等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十年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不光令人們詫異,更讓人們看到未來的希望,下一個十年會是什么樣,沒有任何人可以精確地做出預測,因為發展的速度大大超出人們的想象。

而信息產業可謂是國家鼎力支持的一個產業,幾年前部委改革時就單獨成立了一個信息產業部,而且信息產業部的地位一步一步地在提高,這當然不是國家行政干預的結果,而是政府積極適應市場的一種行為。國家已經預見到信息產業的高速發展,而且預見到信息產業在未來經濟地位中重要作用,所以國家積極調整政策,以順應這種發展的趨勢。國家對信息產業的大力扶持可以說就是對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畢業生的最大鼓勵與幫助,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市場做大了,信息產業對人才的需求自然也就增多了。雖然從根本上來說是市場自發運作的結果,但國家宏觀政策的引導也是功不可沒。對于高速發展的信息產業來說,人才可說是必不可少的劑;同樣的,迅速擴大的信息產業市場也為越來越多的畢業生提供了廣闊的就業市場。

畢業后從事任何與電子信息通信領域相關的工作,就業前景廣闊,社會需求量大,可以成為:

通信系統設計工程師――各種有線及無線通信系統的研究、設計、開發、管理與維護工作。

電路設計工程師――各種電子電路、設備及系統的研究、設計、開發、管理與維護工作。

計算機開發人員――計算機應用領域的軟硬件開發。

信息技術已是經濟發展的牽動力量,而在關系到一國生死存亡的軍事領域,電子工業更是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現代戰爭越來越向高技術、信息化的方向發展,電子戰已經成為殺傷敵人的一種強大手段。任何國家都不想在全球的信息戰中處于被動挨打的地位,包括我國在內的世界上比較有“實力”的國家,對于信息技術的投入都非常大,即便是非常“燒錢”的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國家也不惜重金投入,以期在新時代經濟及戰略爭奪中居于主動地位。下面我就談談本專業在當代軍事高技術中的應用。

篇4

關鍵詞:普通高校;招生宣傳;原則建議

1 前言

近幾年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和社會形勢的變化,高校之間生源競爭日趨激烈。生源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學校培養人才的質量,并對學校各項事業的前進和發展產生重要的深遠的影響。新形勢下,通過招生宣傳為高校爭取豐富生源和爭奪高素質的考生,不僅成為高校招生工作的重要環節.也成為高校的重點工作之一。本文就如何有效進行高校招生宣傳工作進行探討。

2 高校招生宣傳的原則

按照教育部“陽光高考”的要求,高校的信息必須準確、真實、全面。高等學校只有通過實事求是地介紹學校的優勢、特色,介紹學校所開設專業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就業前景等考生關注的問題,才能使家長和考生覺得真誠、公正和可信。高校招生宣傳工作還應堅持以考生為本的原則,把服務于考生作為自己的宗旨。招生宣傳人員要把為考生釋疑解惑作為工作重點,為考生填報志愿提供真實的信息保障,耐心了解考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然后依據他們的個性特點引導他們如何揚長避短,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此外,招生宣傳的對象也要有針對性,這樣才能確保招生宣傳工作的成功率和效率。

2.1 實事求是原則

招生宣傳直接關系到考生的切身利益,所以要從實際出發,有的學校在宣傳時,以點帶面,夸大某一方面優勢甚至弄虛作假,和考生玩“數字游戲”,這是有害無益的。時間長了勢必會失去考生的信任,也會給學校帶來許多不安定因素和負面影響。

2.2 指導服務原則

招生宣傳不僅是為了宣傳高校自身、提高生源質量,更是招生工作重要環節,應增強服務意識,以考生為本,為考生服務。在招生前期擔負著指導、幫助考生填報院校、專業志愿的重任,充分利用新聞媒體和計算機網絡等渠道,以多種形式開展招生宣傳工作。使考生和家長全面、準確地了解招生政策規定、高等學校客觀情況、錄取日程安排及有關錄取規則等招生信息。為真正落實陽光工程,在招生工作進程中,要切實加強招生信息管理和服務平臺建設,逐步建立和完善省級招生考試機構、市(縣)級招生考試機構和高等學校三位一體的咨詢服務體系和錄取查詢系統;錄取期間要成立專門小組并指定專人負責做好對考生的咨詢、接待工作,加強為考生服務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進一步提高廣大考生對招生工作的滿意度。

2.3 講究實效原則

招生宣傳要講究實效,要關注宣傳的過程和結果,切合實際地制定有效的宣傳方案,才能達到預期的且的。切不可鋪張浪費、貪大求全,注重宣傳的時效性,若招生宣傳過早,則考生和家長把自身的精力投入到學習和備考中,基本無暇關注高校的宣傳信息;若招生宣傳過晚,則考生填報志愿的時間已過,即使招生宣傳做得再到位,也無法使考生再修正高考志愿了。所以,招生宣傳的最佳時間在高考前兩三個月到高考志愿填報截止,尤其是考生集中填報志愿的這幾天。一句話,招生宣傳時效性就是選擇最佳的時間進行招生宣傳。

2.4 針對性強原則

所謂的針對性原則就是在招生宣傳時,高校要根據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考生的情況做出分析,準確定位,選擇適合自己學校的生源,有目的有計劃地爭取這部分生源,才能確保招生宣傳工作的成功率和效率。普通院校在招生宣傳時要對自身辦學實力和辦學水平準確定位,才能找準自己的生源層次和生源根據地,也才能對考生進行客觀公正的指導和咨詢;普通本科院校要在不同的招生宣傳階段進行不同內容形式的招生宣傳,雖然填報志愿前是進行招生宣傳的黃金時期,但也不能忽略其它時間段的的宣傳工作,只有這樣才能在考生和家長心中對學校形成一種較為穩定的認識;普通本科院校還要針對不同省市的考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宣傳,不同省市的考生有著不同的生活環境、文化習俗、興趣和理想,要根據各省市考生的特點制定不同的宣傳策略和開展不同形式的招生宣傳活動。

2.5 重點突出原則

招生宣傳工作,既不能以點代面,又不能以面代點,要做好點面結合,才能準確反映出學校的水平和特色。特別是隨著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各高校在專業設置、人才培養等方面越來越趨于“一致”,在制定招生宣傳內容時,要突出“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辦學特色,才能增強吸引力。

2.6 長效可持續原則

招生宣傳是一個逐漸積累和循序漸進的過程,人們對事物的認識都有一個不斷強化、不斷清晰的過程,招生宣傳也是如此。長期在某地區持續加強宣傳會使該高校在當地考生和家長心中留下一個比較深刻的印象和烙印。并且,從經濟角度來說,宣傳的時效性同招生效果成正比,同投入費用卻成反比,也就是說,宣傳時間越長,費用投入則越少。

3 高校招生宣傳的建議及對策

我國已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目前,我國各類高等教育在學人數超過2300萬人,毛入學率已達23%,在生源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招生宣傳工作被各個高校放到首要位置。招生宣傳是高校招生工作的重要環節,它是高校發展的需要,也是為了滿足考生及家長的需要。做好招生宣傳工作,要注重招生宣傳策略。招生宣傳總體思路策略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根據考生及家長所需,結合高校實際,精心策劃,實事求是地做好相關招生宣傳材料;二是充分挖掘高校培養人才的成功典范,按照“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策略開展招生宣傳;三是探索招生宣傳的有效模式,不斷擴大和拓展新的宣傳途徑;四是加強對招生宣傳人員的培訓,塑造良好的人文與品牌形象。

3.1 要精心策劃宣傳方案

一個好的宣傳策劃,應該包括工作的指導思想、工作目標、工作體制、工作策略和經費預算等方面。具體策劃過程中,要總體了解招生區域內各中學的現狀和生源情況,確定招生的目標市場,認真分析各類信息,通過最佳途徑最佳時間招生宣傳廣告,注重信息情報的收集、整理、分析、反饋工作,知己知彼,為科學決策提供信息支持等。

3.2 建立一支過硬的招生宣傳隊伍

招生宣傳隊伍的整體素質直接關系到招生宣傳的效果。因為參與招生宣傳的老師要直面對考生和家長,代表著高校的形象和喉舌。考生和家長有可能會問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一但招生宣傳人員回答不出、回答不當或者回答不實,不僅誤導考生,還會損害高校的形象。因此,建立一支過硬的招生宣傳隊伍就顯得尤為重要。招生宣傳人員必須具有以下基本素質:首先,招生宣傳人員必須是個“本校通”。包括全面了解和掌握本校的基本情況,如專業設置、師資隊伍、學科特色、學習生活條件、往年的招生錄取情況、畢業生就業率及就業去向等等;其次,招生宣傳人員要有服務考生的意識。有時考生的問題很瑣碎,涉及到今后進入高校生活的方方面面,負責招生宣傳的老師要有耐心,做到有問必答,準確把握招生宣傳的內容。要通過招生宣傳的內容,讓考生和家長充分了解學校的歷史概況、辦學條件、師資狀況、專業設置、在同類大學中所處的位置和水平等,以便于進行判斷和選擇。

3.3 精心準備宣傳材料

從考生及家長需要了解哪些信息出發,樹立以考生為本的思想,有的放矢地進行宣傳,這是高校招生宣傳的基本出發點。結合高校實際,精心策劃,實事求是地做好宣傳材料。一個好的宣傳策略,讓考生及家長看了就能清楚高校的辦學情況,便于判斷和選擇。而衡量一所高校,主要是看這所高校的辦學特色、辦學條件和水平、學科建設、師資隊伍、專業設置、教學科研、學生升研和就業率等。針對這些指標,結合高校實際,精心策劃招生宣傳材料的編撰。編印的資料要講究質量,精美大方,給人視覺以美的享受,讓人愿意看或能夠吸引人來看,這樣才能增強宣傳的效果,宣傳資料又不能太復雜,語言表述上要言簡意賅,形式可以多樣化,在較少文字中獲取所需的信息。我校今年還結合行業特色,著重宣傳我校的郵電通信信息產業特色,不斷加大與通信運營企業如中國電信、移動、郵政、聯通,以及通信制造企業、科研院所等單位戰略合作力度,從科研、就業、實習等多個方向與企業展開廣泛深入的合作,使考生對我校以及郵電通信信息產業都有了更加深人、理性、生動的認識,增強了他們的信心,明確了他們求學、從業的目標。

3.4 建立全方位信息化、網絡化的招生宣傳模式‘ 傳統常用的招生宣傳手段有:廣播、電視廣告;印刷媒體廣告;人際傳播方式宣傳等。這些方式都在某一方面存在較大的弊端。廣播電視廣告的覆蓋面廣,但時間短暫,只能造成瞬間印象,不能深入展示;印刷媒體廣告覆蓋面很大,也可以持續較長時間,但難以具體深入地展現學校風貌,難以給考生留下持久深刻的印象;人際傳播宣傳方式比較直接,有說服力,但無法將學校的實際情況現實地展現在學生眼前,而且往往是個人色彩較濃,宣傳人員對相關內容的理解存在差異。利用高科技和網絡技術隨著電腦普及和因特網的飛速發展,網絡宣傳可以說是招生宣傳中的后起之秀,宣傳的靈活性和大量的信息彌補了招生專刊的不足。特點是高效快捷,可以滿足考生的個性需求。在高考填報志愿前期,各普通本科院校招生信息網點擊率明顯提高,說明其招生宣傳的效果越來越明顯。因此,各普通本科院校必須重視招生信息網的建設,在網絡上提供的招生信息要全面、真實和準確,內容要及時更新,特別是關系到考生報考的政策等信息要第一時間公布在網上。同時要建立院校與考生之間的“交互”平臺,加強與招生主管部門和生源地高中之間的友情鏈接,積極參與各省市招生主管部們主辦的網上咨詢活動,這樣才能達到理想的宣傳效果。

3.5 利用高校在校學生的傳播作用

對高校而言,辦學效果最重要的檢測指標就是人材培養的質量如何,而最能評價學校辦學優劣的也自然是親身在此接受教育的學生。一所辦學有特色、關愛學生、教育教學質量高的學校,即便是自身不宣傳,來自于全國各地的學子也會將學校的美譽傳播到全國的四面八方。我院今年組織由校團委、招就處聯合舉辦的以“感恩母校,拜謝恩師,展現西郵學子風采”為主題的寒假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選拔全校各院系優秀學生,利用寒假開展感恩活動,通過走訪高中母校,拜謝高中老師,與中學學弟、學妹開展座談等活動,感謝高中母校對自己的精心培養,與高中母校的老師和同學們分享自己在西郵期間的成長經歷和學習收獲、心得,展示西郵學子的風采、宣傳西郵文化。通過長期適時組織在校生回中學母校活動,與母校老師、中學生充分交流溝通,在校學生的現身說法會起到超越招生廣告的實際效果,并更有信服力。

3.6 加強與中學生面對面互動交流和感性宣傳利用校園開放日、各地高考咨詢會,派出高考招生宣傳工作人員與考生面對面交流溝通,提供個性化服務咨詢;加強生源基地的建立,與中學建立長期有效多形式的合作關系,組織優秀中學生來高校參觀、舉辦夏令營、開展我的一天大學生活活動,讓考生充分了解學校,并不定期地派出教授和專家為生源基地中學舉行專題講座、科普知識報告,優先接受生源基地中學教師進修課程、參與課題研究,接待其師生參觀學園及實驗室等。

篇5

關鍵詞:藝術類大學生 學習特點 學習態度

近幾年來,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推進,藝術高等教育也呈現大眾化的趨勢。由于藝術類專業的特殊性,使藝術類大學生在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學習能力方面表現出與非藝術類專業大學生迥然不同的特點。認識和了解藝術類大學生的學習特點,是進行藝術類大學生教育和管理的前提。為了切實了解藝術類大學生的學習現狀,分析其學習特點,特在大連藝術學院大一、大二藝術類專業發放問卷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95份。問卷調查了以下專業的部分學生影視表演、廣播電視編導、美術教育、聲樂、美術學、服裝工程等。問卷回收后,進行了統計分析。

一、藝術類大學生的學習現狀

藝術類大學生的學習問題一直是藝術教育工作者廣泛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藝術類大學生的學習問題呈現出多種多樣復雜的表現形式。主要表現為學習態度不端正、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動力不足以及學習方法不科學等方面。

第一,未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由表1可以看出藝術類大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第二,學習目標不明確

近年來,大學生普遍就業難的現狀對在校大學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沖擊,尤其是藝術類大學生的就業前景更是不容樂觀,畢業后很難找到與自己專業對口的工作。就業的心理預期直接影響到了學習目標的確立,相當一部分藝術類大學生簡單的將就業與學習目標劃上等號。當預測到自己的就業不容樂觀的時候就失去了學習的動力,不能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不知道自己應該學習什么,有時候難免隨波逐流,找不到學習的方向。也有一部分學生將自己的學習目標定的太高,一味地迎合社會上對畢業生的各種要求,為考證而學習,結果往往半途而廢不能堅持到最后。

第三,學習動力不足,存在倦怠心理

學習動力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業成績的好壞。藝術類大學生大多學習動力不足,存在很大程度上的學習倦怠心理。藝術類大學生中的相當一部分學生并不是出于自身的興趣、愛好和特長選擇就讀于藝術專業而是出于文化課成績差為了圓大學夢退而求其次的無奈之舉。有16.7%的學生在對“您學習的動力是什么”的選擇上選擇的是“家庭的施壓”,18.8%的學生選擇的是“沒有學習動力”。這種選擇必然導致其缺乏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甚至產生厭學心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學習倦怠心理。所謂倦怠心理國內部分學者是這樣定義的:學生在學習過程匯總因為課業壓力或其他個人心理層次上的因素,以至于有情緒衰竭、乏人性化及個人成就感低落的現象[1]。藝術類大學生就其學習經歷來說比普通類大學生付出了更多的精力和金錢,教育的回報意識強,渴望成名。但進入大學后經歷了從入學后的新鮮感后進入到了巨大的失落感的落差,漸漸放松了對自身的要求,進入學習倦怠期。調查結果如下表2所示,我們可以看出有74%的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學習倦怠心理。

第四,學習能力欠缺、學習方法不科學

學習能力包括自我控制能力、利用學習資源的能力、自學能力和理論聯系實際能力等多方面。大學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階段,尤其是自學能力的重要階段。然而藝術類大學生與普通類的大學生相比,在學習能力上有所欠缺,學習方法不科學。大多數的藝術生從報考志愿那一刻開始對本專業懷有強烈的認同感,熱衷于專業課的學習,忽視文化課的學習,尤其是對那些相對比較枯燥,純理論性的課程產生先天的排斥心理。本身文化修養的欠缺,放蕩不羈的藝術思維與實用嚴謹的科學理念的差異使藝術生在學習上茫然失措[2]。據調查大多數藝術生數學和英語水平比較低,有的期末通過考試都很難,干脆放棄。調查“您學習中遇到的最大煩惱是什么?”選擇“個人學習基礎差的”占35.4%。在利用學習資源的能力方面比較欠缺,不會使用圖書館資源尤其是不會使用網絡電子資源學習。

二、藝術類大學生的學習問題的原因

藝術類大學生在學習方面呈現出的上述問題既有內因也有外因,既有來自整個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也有藝術類大學生自身的因素,既有學校教育環境的影響也有來自藝術類大學生家庭背景等的影響。藝術類大學生教育工作者必須從自身的實際工作出發探索出適合藝術類大學生學習特點的教育對策。

第一,社會轉型期的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網絡媒體愈益發達,西方的價值觀念和文化思潮也不斷地涌入國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背景下,我國的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和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格局等日益多樣化,人們的行為方式、思想觀念、道德標準也呈現出差異性和嬗變性,社會上一些奢靡腐朽的生活方式也開始進入大學生的視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都還沒有完全確立的藝術類大學生更易受這些不良思想和社會風氣的影響,會出現生活方式的混亂、價值取向的紊亂以及道德判斷力的削弱。藝術類大學生普遍認為藝術無國界,甚至用西方自由主義的思想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這一系列的變化反映到學習上,表現在學習態度上急功近利,喪失積極向上的學習進取心,學習動力嚴重不足,甚至萌生退學心理。

第二,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缺失

藝術類大學生中的相當一部分學生選擇藝術專業是出于高考升學壓力的無奈選擇,而非擅長藝術或是熱愛藝術、追求藝術的結果。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都是圍繞高考這個指揮棒,忽視了對學生興趣的引導和個性的尊重。如此這般的教育前提只能導致這些大學生淪為應試教育的產物。他們學習興趣不高,學習目標不明確,文化基礎相對薄弱,“專業不專”、“特長不長”,甚至出現倦怠心理也就不足為奇了。

第三,主觀因素的影響。

藝術類大學生個性強,情感豐富隨意,喜怒溢于言表,愛動情也易移情。考慮問題簡單,心理素質差,追求物質享受,自我控制能力弱,缺乏責任心,容易受他人的影響和左右。藝術類大學生進入大學以后往往極易隨波逐流,容易受學校學風、校風的影響,在學習上容易陷入“從眾”心理。

三、改進藝術類大學生學習問題的幾點對策

第一,轉變學生的學習觀念,提高學生學習能力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告誡學生說:“在選擇自己生活道路時,不應從狹隘的實用主義觀點出發來考慮問題,不管他們將來從事何種勞動,他們應該抱有一種強烈的愿望去學習,去認識世界,以不斷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倘若學生只是以將來是否有用這種觀點來看待知識,他就會沒有激情,就會計較個人利益,就會動機不純,甚至情操低下。”[3]因而,從事藝術類大學生的教育工作者要從實際出發轉變學生的學習觀念,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培養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養成學生自我管理、自覺學習的意識,從而多方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素養。

第二,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愛因斯坦也認為對于一切情況,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要想辦法調動學生的學習欲望,充分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努力探索課程改革和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創設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學習平臺,變學生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使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主角,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第三,抓日常管理,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良好的意志品質是實現學習行為的有力保證。學習是一項艱苦的活動,需要耐心、恒心。然而,人都有好逸惡勞的心理傾向。從教育學和心理學的方面來說,每個人都有害羞和懶惰的兩種感覺,大學就應該是從挖掘特長、潛能和培養能力入手,鼓勵人消除害羞感和懶惰的感覺,使他們融入校園和社會,能夠在社會中進行和諧有序的競爭,這是樹立大學生全面學習思想的基礎。[4]學校的管理人員和輔導員要從抓日常管理開始,從學生的上課狀態到學生的課下復習,從平時學習到期末考試,從晨讀到晚間的自習等細致入微處入手,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第四,創設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營造樂學氛圍

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對學生的學習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和諧、積極的校園文化會幫助學生形成樂學態度。藝術類大學要努力構建積極向上、和諧的校園文化。構建和諧、積極的校園文化包括的內容非常多,諸如學風、教風、工作作風等。學校要努力營造一種學生勤奮學習、積極向上的學風;教師為人師表,教書育人的教風;領導深入實際,實事求是的民主作風;工作人員認真負責、愛崗敬業的工作作風。此外,學校的建筑文化、校園景觀,要使人感到學校是探索自然、探索人、探索社會的學堂;校旗、校徽、校歌、校訓需要精心設計體現一個學校的“精華”所在。比如我院作為一所建校十年的藝術院校,在校園建筑風格、景觀設計、校徽、校訓等方面處處體現了高雅的藝術殿堂和大藝人對藝術的執著追求精神。

社會對人才尤其是藝術類人才的需求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動態過程,而人才的培養和形成,學生的學習是第一位的。高校、教師、學生必須與時俱進,立足自身實際問題,修好內功,牢牢抓學生“學習問題”,才能為社會培養拔尖的藝術人才。

參考文獻:

[1]鄧新洲 王遠思.“90后”大學生學習倦怠原因分析及對策[J].文教資料,2012,(1):230.

[2]羅達.素質拓展在藝術生入學教育中的引入和探索[J].文教資料,2010,(3):166.

[3]蘇霍姆林斯基.學生的精神世界[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1.2-4.

篇6

關鍵詞:新聞傳播學;考研熱;學風建設

一、知識經濟時代語境下的“考研熱”

自1999年以來,在高等教育改革“擴張”、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眾化的社會背景下,對廣大民眾而言,上大學已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按照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當任何一種需要得到滿足后,下一個更高層次的需要就會成為主導。在上大學受教育的需要得到滿足后,人們就會產生接受更高層次教育的需要。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伴隨知識經濟時代到來的是高新技術產業的迅猛發展,高、精、尖技術需要大量高學歷的技術人才來開發。社會的高速發展迫切需要培養更多擁有豐富知識的高素質、高層次創造型人才。而各高等院校的應屆大學生在畢業后,考取碩士研究生,向著更高的學習目標邁進,提高自身素質,提升日后在人才市場的競爭力,是其成為此類人才的重要途徑之一。此外,每年大學畢業生人數的迅猛遞增造成了就業形勢的日趨嚴峻,大部分專業就業率逐年下降。由于大學教育的逐步發展所造成的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社會就業形勢嚴峻所造成的發展壓力以及知識經濟時代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都促使廣大莘莘學子將考研作為畢業前夕的主要選擇。

我國近年來“考研熱”持續升溫,有人戲稱為“高燒不退”,尤其是一些地方院校或相對冷門的專業,本科生考研的比例已高達50%。2004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約有94萬人報考,考生中,應屆本科畢業生有4714萬人,占報考總數的5012%,比2003年增長2314%。2005年11712萬人考研,2006年超過了120萬,2007年更是達到了140萬以上,創歷史新高。新聞傳播學專業的學生不同于文史、理工類學生,尤其是播音與主持、廣播電視編導等藝術類學生更是有其鮮明的個性特點。他們的優點是思想活躍,富于創造力,自我意識突出,感性認識能力強,注重專業技能學習,其不足之處是忽視集體合作,思辨能力相對較弱,不重視人文基礎學科的學習,隨意性較強,性情較為松散,紀律觀念差。在學習課程的選擇上,往往表現出專業課學習熱情高,而公共基礎課則學習熱情低,甚至排斥,認為沒有用,不必學。[1]基于此,人們往往有一種成見,認為傳媒類學生雖社會活動能力強、動手反應快,但坐不住、心思多不在讀書上,再加上日后所從事的新聞傳媒行業是朝陽產業,所以“考研”的苦行僧生活離傳媒類學生還是有一定距離的。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筆者任教的新聞與傳播學院近5年全日制本科學生考研人數呈逐年上升趨勢。新聞傳播學專業的一部分學生剛入校時滿懷對未來職業的激情與憧憬,熱切渴盼“與新聞共舞”,隨著學習的逐步推進,與往屆學長接觸的越多,再加上記者職業本身存在的一些劣勢,譬如身份的被動性、工作的漂泊性等,在臨近大學畢業時,有的學生毫不猶豫地選擇與本專業相關的中文、法律、經濟管理、社會學等專業考研。當然,也有學生對新聞傳播專業情有不舍,但他們選擇考研,甚至有志于在碩士學位后繼續深造,一心想的就是擁有高學歷、高學位,學成之后可以在新聞傳播院校謀一個較為理想的職位,不用再受整日奔波街頭巷尾、捕風捉影之苦,將考研作為增加就業資本的主要途徑之一,從而義無返顧地投身考研大軍。且不論具體出于何種動機,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在傳媒類學生中興起的這股持續升溫的考研熱潮對新聞傳播院系甚至整個高校的學風建設都會產生較大的影響,這種影響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負面作用。

二、“考研熱”對學風建設的良性促進

(一)對高校學生良好學風的倡導考研是一種積極追求上進的表現,必然會相應地促進

和提高考研生學習的認真程度。他們一般在大二甚至剛入校時就已確定將考研作為自己在大學階段的終極目標。對于學院安排的一般課程,除了在考研前如火如荼備考的那一年時間,其余時間的學習態度都相對較好,大多不會出現曠課現象。而對于新聞傳播類的專業課,特別是與自己要報考的方向一致的研究生入學相關課程,學習積極性高漲,表現非常主動。上課時認真聽講,記下教師教案的每一個字,不敢有半點疏忽或遺漏;下課時更是踴躍地向專業教師反復咨詢與考研相關的所有事宜,勇于提問。考研生如此勤奮好學的姿態,會在一定程度上帶動其他非考研生的學習熱情,在學習風氣不是很濃厚的新聞傳播院系營造出一種努力向上、一心向學的學習氛圍,使得一、二年級整體學風都朝著良性的方向發展。

(二)對高校本科教學質量的推進在新聞傳播類多門考研課程的學習過程中,相對其他

學生而言,考研生往往學得非常細致、扎實,力求對課程內容和相關學科的研究現狀與發展動態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他們對專業教師的授課有著較高的要求,往往不會滿足于對知識點浮光掠影式的簡單講授,而希望教師能結合最新學術動態做出深入淺出的闡釋和點撥,便于他們考研答題時思路清晰、邏輯嚴密,這一需求間接刺激了教師授課態度的端正與教學質量的推進。筆者認為,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教始終應該占據主導地位。教師的知識結構、授課方法、授課內容、授課態度、精神狀態等對學生都有著巨大的影響,提高教學質量的首要環節是抓好教師這一關。教師的作用是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如何思考、如何求證,引導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提供更多更新的信息,真正體現啟發式和創新式的教育。更進一步,學生的學習動機還會在一定層面上激發教師的科研意識,提升教師的學術水平,可謂“教學相長”。

三、“考研熱”對學風建設的負面影響

猶如一枚硬幣的兩面,在客觀剖析正面功能的同時,我們更有必要理性審視“考研熱”的負面影響。回顧近年持續不斷的考研熱潮及其對高校學風建設的影響,在肯46定其積極意義的同時,做些冷靜的思考,有助于其健康發展。

(一)對高校本科教學秩序的強力沖擊

“考研熱”對高校本科教學的干擾是毋庸置疑的。由于相對某些傳統學科,新聞傳播類專業的考研競爭要更為激烈一些,在這樣的情勢趨使下,一部分勢在必得的學生從大三、大二甚至剛踏入大學校門的那一天起就開始實施嚴格縝密的考研計劃。不少學生在學校周邊租住廉價的民房,關起門來一心只讀圣賢書,擯棄一切課外活動和人際交往,心無旁騖地埋頭復習考研課程;一些跨專業考生甚至逃離自己的專業課堂,終日呆在準備報考專業的課堂上旁聽、“蹭課”。

近年來的“考研熱”使考研培訓迅速發展成為一個巨大的產業,這種中國特色的典型應試教育通過對歷年考研試題的深入研究分析,進行針對性的強化,輔之以題海戰術等策略,對考研成績確實有所幫助,多數考研生踴躍報名參加。規模的擴大使培訓在休息日安排不開,只好與正常上課時間重疊,學生經常理直氣壯地向教師請假,甚至直接逃課。[2]此外,由于許多學生專注于打聽、了解準備報考學校的專業,執著于與準備報考方向的導師溝通,特別是從大三第二個學期開始,距離考研只有不到一年的時間,考研生的緊迫感增大,感覺學習時間不足,逃課現象日趨嚴重,常規教學活動往往無法正常開展。對于任課教師來說,課堂上只有為數不多的學生“捧場”已是見怪不怪的現象。

更重要的是,大四第一個學期安排的新聞專業實習是極其重要的培養環節,是傳媒類本科生最后一個實踐環節,它既是對整個本科階段學習的實戰總結,又是針對就業后開發工作的職業訓練,是學習和工作的銜接過程。但學生往往以考研為由,草草應付了事,嚴重妨礙了畢業實習的順利開展,使得教學目標無法實現。這樣做的結果是四年新聞本科念下來,一些學生根本無法達到一個傳媒本科畢業生所應該達到的知識水平。眾所周知,新聞傳播學是一門相當重視實踐動手能力的學科,本科階段的實踐性課程體系明確了對本專業領域大學生技能和素質的要求與訓練,如果培養計劃所規定的畢業實習也是馬虎對待,這樣的學生在破壞學校實踐教學體系的同時,又如何成為新聞事業合格的后備軍,如何成為媒介競爭日趨白熱化狀態下所需求的“準記者”?在一個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媒介化時代,新聞傳媒后備軍唯有不斷發現應用中的問題,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然后動手解決問題,才能逐漸提升自己的能力。《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第十六條規定:“本科教育應當使學生比較系統地掌握本學科、專業必需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掌握本專業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關知識,具有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在思維最活躍、最富創造激情的年齡段,大學生因考研而放棄了創造性訓練,對以后的職場就業或學術深造都會造成消極的影響。

(二)對高校應試教育之風的推波助瀾中小學的應試教育弊端已引起中央高層的高度重視

另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考研熱”帶來的大學應試教育之風也正在悄然形成。由于各高校招考研究生時一般都是按照筆試分數的高低依次錄取,這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本科教育中仍然存在的應試教育弊端,這與當前中央倡導的素質教育精神是完全相悖的。[3]大學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激烈的考研競爭使學生局限于對課本內容的掌握,忽略了在此基礎上進行的應用實踐,使大學成為了高中的延續,學習局限在數學、英語、政治以及兩門考研課程上。

當前,一些就業困難的地方,非名牌本科院校幾乎成了名牌大學的考研基地,傳媒類考研生中普遍存在著與考研有關的專業課程就認真聆聽,沒有直接關系或關系不大的一些通識課程就敷衍了事的兩極分化現象,存在嚴重的偏科。如果用應試教育“唯分數論”的考試方式來選拔研究生,我們招收的將不會是知識結構合理、高素質的好學生,而是擅長應付考試、高考分的好考生。這樣的學生進入研究生學習后必然暴露出知識結構單一、創新性不足等先天性的缺點。這一問題在每年夏季的高考中一直遭到有關專家的高度質疑,而在培養高層次人才的研究生招生中重蹈覆轍,這不得不令人扼腕嘆息。“考研熱”帶來的應試教育之風,使得在上個世紀90年代以前一直頗為純潔的研究生入學考試近年來也頻頻出現作弊現象,請“”代考已成為坊間不爭的事實,在無形中助長了虛假、浮夸的社會不良習氣。

(三)對高校傳媒人才培養的消極作用“考研全因就業難,不是考研,而是研究考試”,新聞專業學生向筆者訴說起自己考研的不得已,“我們專業呀,找工作難,找專業對口的工作更難,繼續深造也是一種曲線就業”。一些準畢業生選擇繼續讀書并非自己想要的結果,不過是實在沒辦法而為之,他們將考研當成了就業“避風港”。三年后就業壓力是否一定能夠得到緩解另當別論。筆者在這里要關注的是那些因求職無果而無奈考研的學生在考研失利后的被動局勢。

考研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素質培養,不可避免地也影響到他們的就業前景。近幾年筆者所在的新聞學院考研學生僅有20%能夠被各大高校錄取,剩余的學生就業變得困難,雖然這與社會就業的大環境有關,但我們不能不注意到,許多考研生的專業水平過低也是一個重要因素。走向市場的新聞媒體不得不追求經濟效益,這就使得新聞單位在招工時尤其注重應聘人員的實踐應用能力和實際工作潛力,往往希望新記者能夠很快適應工作崗位,減低媒體培養新人的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但往往事與愿違,有的學生在面試時表現欠佳,讓用人單位望而卻步。

另一個更典型的現象是有些媒體或公司的公關部門來招聘畢業生時,首先要求學工辦提供考研生名單,將他們打入另冊,徹底剝奪了面試的可能性。有學者分析,個中原因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方面很多考研失敗的學生實際上并未放棄考研,工作后繼續考研,不安心本職工作,工作態度、工作效率和工作穩定性都必然受到影響;另一方面,考研學生的知識面窄、動手能力差,導致進入工作角色慢,與人協調和溝通的能力欠缺。[4]這兩方面都是當今新聞機構用人的大忌。

四、引導“考研熱”,完善學風建設

在眾聲喧嘩的考研潮流中,大家的目的大相徑庭。以提高自身素質為目標者有之,為學歷證書,為增加籌碼,為改換專業的亦大有人在。在這種急功近利的思想支配下,很多大學生身上彌漫著浮躁、淺近、輕飄的學風,研究風氣淡薄,思考能力下降,缺乏真才實學、沒有獨立見解。[5]在這樣的氛圍中,很難想象,學生會潛心學習本專業課程;在這樣的環境下,大學又如何能夠培養出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

可見,若不對這股在高等院校方興未艾的“考研熱”加以合理引導,將會對大學學風建設帶來相當大的沖擊。大學是拉動社會進步的源頭,大學的學風和文化若受到腐蝕,社會進步也會受到影響。大力加強學風建設,這是社會對高等院校提出的迫切要求,也是高等院校自身發展的需要。一流的大學必定要有一流的學風早已成為各大學治校者的共識。為此,筆者所在的新聞學院針對傳媒類學生的實際特點,圍繞學風建設開展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工作舉措。

(一)加強專業引導,開展讀書活動針對傳媒類學生專業意識較為淡薄的現狀,我們注重在平時的教育過程中加強專業引導。每個學生在剛入校時就發了專業培養計劃,讓每個學生都清楚地知道本專業的課程安排體系。擁有豐富的知識面是新聞院系培養學生的必然要求。《中國青年報》著名記者李大同說過,明白新聞的基本理念和價值標準,閱讀200本有用之書,就沒有做不好的新聞工作。學院在三年級學生中開展讀書活動,并統一指定了閱讀書目。這20種書目除新聞傳播學經典專業著作外,還涉及基本理論、文學、歷史學、哲學、法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藝術學、科學技術、傳統文化等著作以構筑學生較為完整的知識框架。學院定期邀請國內外知名傳播學者和優秀業界精英舉辦最新學術、業務講座,組織學生在寒暑假參加各種與專業有關的社會實踐,增強他們對本專業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筆者認為,在培養學生對本專業以及日后要從事的職業的高度熱愛之后,學生對自己在臨近畢業時是否選擇考研會有更為理性和成熟的思考,以便合理規劃自己的人生。

(二)倡導教書育人,實行班導師制

竺可楨早在1936年擔任浙江大學校長時就曾指出:“教授是大學的靈魂,一個大學學風的優劣,全視教授人選為轉移。”教授、導師的作用由此可見一斑。在日常教學過程中,筆者所在的新聞學院積極倡導教師除了教書還要育人,在一、二年級實行班導師負責制。由年輕博士擔任的班導師能夠起到言傳身教的示范效應,榜樣作用不僅體現在專業學習、業務實踐上,還表現在進取精神、學術品格上。導師的職責包括幫助學生盡快適應在大學的學習和生活,主動了解學生的各種困難,并給予切實可行的指導和幫助;在業務學習、專業方向的選擇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指導;鼓勵和協助學生參加科研工作,提高學生的專業興趣,培養學生的科研意識和科學精神。[6]在本科階段讓學生接受較為嚴格規范的學術訓練,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學士學位論文的寫作水平,還可以提高學生考研的通過率,更為重要的是能夠營造一種濃厚的學習氛圍和終生學習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