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文化振興經驗范文
時間:2023-11-27 17:31:3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鄉村文化振興經驗,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中華傳統倫理道德;法治;禮法
中華傳統倫理道德是現代法治建設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如何辯證性地看待中華傳統倫理道德中的積極和消極因素,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關鍵。
一、中國傳統社會是倫理道德與法治結合的體現
長期以來,中國傳統社會關系就是以道德與法治為基本內容,兩者共同構成了中國傳統社會發展演變的基礎。
1.倫理道德是中國社會結構與生俱來的特性
梁淑溟認為,中國社會缺乏團體生活的傳統,家庭生活的重要性由此突顯出來。正是因為重視家庭活動,中國人將倫理關系作為組織中國傳統社會活動、建構中國傳統社會框架的基本因素。所謂的倫理關系是“此一人與彼一人相互間的情誼關系”,凡是社會中的關系都離不開倫理關系的影響,整個中國社會就是一個大型化的家庭,這在政治層面表現得尤為明顯,如以父子關系定義君臣關系,囊括皇帝到地方官員在內的官僚體系發揮著家長式的作用。
2.法治在中國傳統社會治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多數學者認為,中國古代社會是不存在法治的,與其說“依法律而治”不如說“以法而治”。雖然如此,“法”的重要性依然被中國傳統社會所重視,具體表現在統治階級重視通過國家立法機關制定法律,經過幾千年的發展,中國古代社會建構了一整套獨具特色的傳統法律體系。
3.倫理道德與法治相互結合并共同規范著人們的日常行為
首先,“禮法合一”思想是中國傳統法治觀的核心,中國古代法治觀的發展既是“禮”與“法”融合統一的過程,也是中國古代倫理法發展演進的過程。從周朝開始,“禮”就被上升到國家治理層面,成為規范國家政治生活和界定社會關系的基本規則。孔子認為,“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可以看出,儒家將禮視為法律刑罰發揮作用的前提,這一思想在之后又被董仲舒發展為“德主刑輔”的理論,宋明理學更加重視倫理道德,不僅在傳統儒家思想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了“禮法合一”的思想,更將其提升為天經地義的“天理”。
其次,中國古代法治建設的倫理色彩濃厚,一方面,中國古代的法律規范體現了儒家關于倫理道德的基本思想,法律并不是目的,而是實現“倡導禮義、推崇禮法”這一目標的手段;另一方面,在實際的法律實踐中,法律的執行者并不會做到“秉公執法”,“法外開恩”“刑不上大夫”等體現了在社會生活中依然會有逃脫法律懲罰的現象。從本質上來說,倫理道德是法治的核心,它們共同構成了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治理模式。
二、道德與法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兩翼
中國古代法治建設的根本目的是倡導禮法所蘊含的倫理道德觀念,最終維護封建王朝的皇權統治,在這一制度下,人們的日常行為必須以其基本的社會身份為前提,必須符合倫理道德的標準。辯清這種做法所帶來的利弊是探討倫理道德與法治關系的前提,也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關鍵。
1.重視倫理道德的社會功能對法律起到良好的補充作用
倫理道德產生于人類社會漫長的實踐活動,往往代表著一種被人們普遍認可的價值取向,它或是一種理想化的觀念,或是一種現實存在的文化,但它總能發揮積極正面的作用,能規范人們的日常行為,引導、促進人們向善。在實際的法治建設中,法律的作用往往是硬化的,這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會帶來種種問題,如在法律的制定上忽視道德人性;在法律的執行過程中過度強調刑罰和法律條文的嚴謹性等。此外,重視法律道德的教化作用不僅可以使社會成員自覺遵守法律規范,還有助于國家各級機關成員帶頭修身自省,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修養,從人性層面減少違法亂紀行為的產生。
2.法律是倫理道德發揮作用的物質性保障
雖然中國古代的倫理道德有諸多消極因素,如完全服從家長、男女不平等等,但我們不能完全否定其在教化民眾、培養人才和促進社會和諧方面產生的重要意義。法治,從其表象上來看,系依制度為之,以制度作為行動的指南。一方面,法律的制定使處于文化范疇的倫理道德真正成為可視的條文規章,有利于避免道德說教流于空談;另一方面,通過具體的刑罰能使民眾對原本模糊的道德標準有更清晰的認識,尤其是在中國古代民眾知識水平普遍低下的情況下,這一作用更加明顯。
3.道德法律一體化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基礎
我們既不能只重視道德,也不能只完全看重法律,基于兩者的積極作用,實現道德法律的一體化是推動建設和諧社會的基礎。一方面是推動道德法律化,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自覺形成的意識規范轉變為真正能塑造人們日常行為的規章制度;另一方面是法律道德化,法律既要和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相符合,又要被賦予道德的意義和功能。
三、結論
道德與法律是有界限的,在部分情況下兩者必須有所區別,無論是過度的道德法律化還是過度的法律道德化都不利于法治建設的推進。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進程中,我們不僅需要提高立法質量、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提高全民法治素養,更要從推動中華民族現代化進程的角度創新發展中華傳統倫理道德,使之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活力源泉。
(八)展現科技性,促進協同發展
文化是一種內容,而科技是一種支撐,也是一種表達、傳播,文化與科技是結合體,不是對立面。要摒棄傳統鄉村、傳統農業的固有印象,注重鄉村建設、農業生產的科技性,充分利用科技力量實現城鄉基礎設施連通、公共服務共享,實現鄉村旅游與文化旅游、生態旅游和休閑度假旅游協同發展,實現鄉村旅游業與文化產業等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
四、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河南鄉村旅游創新和升級發展路徑
(一)特色精品戰略
要注重整合現有資源,突出鄉土特色,保留傳統農耕文化,使發展旅游與當地自然條件、風土人情和民俗文化有機結合,發展個性化、差異化的旅游業態。適度推進鄉村林果采摘游、鄉村花卉觀光游、鄉村民俗文化游、以餐飲為主的鄉村游、綜合性鄉村度假游,著力突出鄉村民俗文化游。依托豐富多彩的中原民俗文化,以特色村鎮為平臺,通過挖掘創新,形成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特色鄉村游產品。
(二)精準扶貧戰略
近年來,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鄉村旅游發展和旅游精準扶貧,加大支持力度,形成了政府主導、部門分工協作、社會共同參與的發展格局,發揮了鄉村旅游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農業結構調整、農民增收致富、貧困人口脫貧方面的積極作用,也形成了頗具特色的“鄉村旅游+精準扶貧”文化氛圍。在此基礎上,要圍繞扶貧攻堅,深入實施“雙百千萬鄉村旅游扶貧工程”,結合貧困地區的旅游資源條件、區位優勢和市場基礎,調動多方力量參與旅游扶貧,通過鄉村旅游實現精準扶貧,以精準扶貧戰略推動鄉村旅游深入發展。
(三)文化營銷戰略
加大文化宣傳營銷力度,叫響鄉村旅游品牌。要將知名度高、基礎條件好、發展潛力大、市場培育成熟的鄉村納入河南省重點旅游線路和整體旅游營銷計劃,利用各級各類媒體,積極宣傳推介。加大鄉村旅游產品推銷力度,有溫度的產品、有文化的包裝、有目的的營銷,才能真正實現“可帶走的記憶”,鄉村旅游才能不流于淺層次的觀光游覽,不局限于旅游資源的表面現象,更富于觀念和感情的溝通與體驗,樹立起鮮明的鄉村意向,真正體現美麗鄉村的獨特魅力。
篇2
實施“法治惠民”工程,構筑公共法律服務體系
司法局在縣、鄉、村三級公共法律服務實體平臺全覆蓋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平臺規范化水平。對鄉村振興相關法律服務事項實行代辦、領辦制度,為重點項目、特殊服務對象等開通“綠色通道”,優先辦理。以“互聯網+公共法律服務”為工作切入點,滿足群眾多樣化法律服務需求,運用3臺公共法律服務一體機“法律小管家”,為群眾實現自助法律服務,力爭實現覆蓋全業務、全時空的法律服務網絡。深化法律援助便民服務,實施法律援助“應援盡援”“應援優援”工程,充分發揮12處法律援助站點的作用,構建“半小時”服務圈,著力為群眾提供優質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務,今年以來,已辦理法律援助案件160件。深入推進“一村(社區)一法律顧問”工作,組建23人的鄉村振興律師服務團,開展鄉村振興基層法律服務專項行動,指導律師和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做好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法律服務工作,主動服務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法律服務的方式服務鄉村振興事業,打通法律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不斷增強群眾在法治領域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實施“法治育民”工程,構筑法治宣傳教育體系
深入開展農村法治宣傳教育,廣泛宣傳憲法、刑法、民法、婚姻法、繼承法、土地管理法、環境保護法等與農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今年以來,已開展“法律進村居”20余場次。強化法治文化陣地建設,打造20個農村法治文化精品,營造了良好法治文化氛圍。扎實推進全國、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創建活動,已創建13處。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增強農村基層組織的法治意識,深入推進基層依法治理工作,促進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進一步完善。
篇3
針對我縣城市與農村之間、片區與片區之間、鄉鎮與鄉鎮之間發展不平衡問題,縣委統籌考慮全縣地理區位、發展基礎、資源稟賦、自然條件等因素,提出加快構建“五路共進、全域振興”發展新格局,重塑全縣區域經濟版圖,明確了每一路的區域劃分、功能定位和重點產業,致力于推動各路優勢互補、錯位發展、同頻共振。縣委作出部署以來,縣五路共進全域振興領導小組充分發揮作用,縣級有關部門和各鄉鎮(街道)積極行動,全縣各區域發展呈現出協同推進、相互促進的良好局面。然而由于地理位置、交通條件、自然資源、歷史文化、產業結構、思想觀念等多方面因素影響,我縣各鄉鎮(街道)在經濟規模、經濟實力、發展質量等方面的差異仍然較大,而且短期之內無法徹底消除,因此必須繼續深入推動“五路共進、全域振興”發展新格局建設。在推進過程中必須要抓好鄉村振興、區域協調發展、新型城鎮化三個重要發力點,多點突破、系統推進全縣各區域協調平衡發展。
推動“五路共進、全域振興”,首先要解決好城鄉發展不平衡的突出矛盾,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走城鄉融合發展道路。要統籌推進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大振興”,積極爭創市級鄉村振興先進縣和一批省級、市級鄉村振興先進鄉鎮、示范村。要注重城鄉融合、多規合一,堅持規劃先行,科學合理編制完成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和試點規劃,加快推進土地整理助推鄉村振興試點。要加強鄉村人才隊伍建設和鄉村平安建設,積極培育文明鄉風。要立足資源稟賦,依托麥冬、藤椒、生豬等農業基礎優勢,加快現代農業園區建設,不斷延伸生產、加工、流通和銷售環節價值鏈,提升農產品附加值,提高經濟綜合效益,自覺對標省級現代農業園區標準,積極爭創省級園區。要認真學習推廣浙江省“千萬工程”先進經驗,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以垃圾、污水、廁所“三大革命”為主攻方向,完善新村聚居點公共場所配套設施,積極打造幸福美麗新村升級版,大力建設美麗宜居鄉村。要持續深化農業農村改革,堅定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縱深推進“三變”改革,深入開展城鄉融合發展綜合改革試點,認真抓好綿陽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省農村改革綜合試驗區建設和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擴強權鎮等各項改革試點任務。
區域協調發展,是新時代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矛盾的重要途徑。在推進區域協調發展過程中,要深入貫徹落實《關于“全面構建‘五路共進、全域振興’區域發展新格局”工作方案》,優化拓展中路50萬人口、50平方公里的現代化中等城市,推動北路平壩河谷區率先突破,重點發展東路鄉村振興試驗區,持續深化南路丘區脫貧攻堅示范區建設,整合提升西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綜合示范區。縣五路共進全域振興領導小組要積極落實戰略研究、總體策劃、政策制定、統籌協調、督促檢查等職責,按照“統籌規劃、分步實施、試點先行、動態調整”原則,及時制定落實各路發展規劃和年度行動計劃,分區域制定差異化支持政策,加強縣級層面資金、項目統籌力度,打破行政區劃限制,促進土地、人才等要素在各路各鄉鎮(街道)間有序流動,加快形成城鄉統籌、區域協調、全域振興的發展新格局。
新型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最大的內需潛力所在,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也是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xx是農業大縣,城鄉發展差異明顯,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推進城鎮化更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是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有力支撐,對實施“11331”發展戰略,推進高質量超常規發展,加快建設四川三產融合示范縣和深度參與川渝合作示范區、打造綿陽南向東出戰略支點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在推進新型城鎮化過程中,要著力補齊發展短板,加快構建現代城鎮體系,嚴格執行城市控制詳規和鄉鎮總體規劃,促進城鎮空間布局優化升級。要深入推進宜居縣城建設,全面提升城市規劃建設運營管理水平,加快完善城市基礎設施。要持續推進全國重點鎮和“百鎮建設行動”試點鎮建設,因地制宜發展特色小鎮。
篇4
鄉村旅游是把農業與旅游業結合在一起,利用鄉村景觀和農村空間吸引游客前來觀賞、游覽、品嘗、休閑、體驗、購物的一種新型農業經營形態,即以農、林、牧、副、漁等廣泛的農業資源為基礎開發的旅游產品。近年來,我國各地鄉村旅游蓬勃發展。據調查,迄今已有至少1萬個村、約300萬人口通過發展鄉村旅游致富,鄉村旅游已成為旅游業新的成長點,成為帶動農村脫貧致富的亮點,但其總體上尚處于起步階段,一些方面還有待完善。
從宏觀環境來看,在國內很多鄉村旅游資源豐富并具特色的地方,當地政府已把興辦鄉村旅游業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手段之一,為鄉村旅游業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然而,出于扶貧解困等目的,部分地區違背了旅游資源開發和市場發育規律,造成對自然旅游資源和原生傳統文化的損害,不利于鄉村旅游的健康與可持續發展。
從資源開發來看,中國鄉村旅游資源豐富多彩,但部分投資主體的市場認識狹隘,過于注重現實需求,追求短期利益,對資源只進行表層開發。有些地區急功近利,甚至放棄自己的原生態文化和民間資源,造成資源浪費和流失;有些地方為建設觀光型農業科技園,盲目引進技術和資金,但效益不高;有些地區片面強調對鄉村自然資源的開發,忽視對鄉土文化、鄉村民俗等文化內涵的開發。
從產品結構來看,目前各地的鄉村旅游均在向集觀賞、考察、學習、參與、娛樂、購物和度假于一體的綜合型方向發展,但產品類型和內涵都有待加強,以進一步提高產品品位和延長產品生命周期。例如,部分以農事活動為依托的傳統觀光型農業旅游產品,僅停留在游客入園摘果、采茶和賞花上,可供游客參與的農業生產活動和娛樂活動不夠;部分以民俗風情為依托的鄉村文化游,僅限于住“農家屋”、吃“農家飯”、游“民俗村”,知識性和趣味性不強。
從經營管理來看,由于鄉村旅游業從業人員缺乏必要的管理培訓,市場競爭意識不強、經營理念缺乏、相關業務技能和管理經驗能力不足,跟不上市場發展的要求。經營者更樂意在建筑、設施、設備上花錢,而對吸引游客至關重要的一些因素,如地方特色、鄉村環境、服務水平與質量等往往重視不夠。
總體來講,鄉村旅游具有旅游行業的一般特征,即勞動密集性高、關聯帶動性強、就業門檻低、就業方式靈活等,這些特征使鄉村旅游具備了產業化發展的條件。隨著旅游者對鄉村旅游品種的多樣性、內容的豐富性和體驗的差異性要求的提高,鄉村旅游也要因時而變,提質升級,在“新農村、新旅游、新體驗、新風尚”思路的引領下,鄉村旅游應逐步過渡到旅、農、工、貿綜合發展,走上產業化發展的道路,以持久地發揮鄉村旅游振興農業、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的作用。在具體實施產業化發展道路的過程中,鄉村旅游應關注以下方面的內容:
——提高產業化認識是鄉村旅游產業化經營的前提。中國農村受土地分散的影響,鄉村旅游項目類型多,但規模小,沒能組建成大的旅游企業集團,未能形成旅游服務六大要素(食、住、行、游、購、娛)一條龍的產業體系,影響了鄉村旅游的進一步發展。有不少經營者忽視了鄉村旅游發展的部分重要環節(農業資源基礎、旅游基礎設施、衛生環境等),簡單認為通過開發現有農田、果園、住宅便能建成一個鄉村旅游區。鄉村旅游產業化是鄉村旅游在農村進一步發展的必然選擇,要實現鄉村旅游特色化、規范化、規模化和品牌化經營,就必須提高鄉村旅游地政府、企業、農民的產業化認識。
——加強政府主導與科學規劃是鄉村旅游產業化發展的重點。為豐富鄉村旅游活動、規范鄉村旅游業發展、擴大鄉村旅游發展規模,從資金的投入、鄉村旅游地方標準的建立、基礎設施的建設到人員業務培訓等等,各個方面都離不開各地各級政府的主導。加強政府主導,對鄉村旅游進行統籌安排、科學規劃,既可減少鄉村旅游的投資失誤,避免無序開發和重復建設,又可以實現區域城鄉之間的優勢互補,促進鄉村的健康、穩定發展。鄉村旅游規劃應重點解決以下問題:一是鄉村旅游布局區位的選擇,二是鄉村旅游的產品設計,三是鄉村旅游的容量確定,四是鄉村旅游市場特征與需求的分析,五是鄉村旅游地形象的確定。
篇5
截止今年,持續五年的脫貧攻堅戰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全縣所有貧困村實現脫貧摘帽,工作重心也將從扶貧脫貧轉到了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實現鄉村振興上來。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要任務,事關廣大農民根本福祉,事關農村社會文明和諧。當前,農村人居環境狀況很不平衡,臟亂差問題在一些地區還比較突出,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求和農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還有較大差距,仍然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短板。對此,我結合在溧陽所看所學的新經驗,就我所工作的xxx鎮境域內,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情況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鎮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開展情況
近年來,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農業農村工作,傾注大量工作精力和資金,持續增進民生福祉,以創建美麗宜居鄉村為目標,全力推進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強化領導,精心組織,突出重點,成效明顯,“臟亂差”現象有所改觀,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加強領導,環境整治全面鋪開。一是組班子。成立了由鎮長任組長,分管副鎮長為副組長,各站所、各村負責人為成員的農村環境整治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了實施方案,落實了人員經費,構筑了鎮村組三級環境衛生管理網絡。二是定目標。制定了《xxx鎮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方案》、《xxx鎮農村“廁所革命”行動計劃》,明確了我鎮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及農村“廁所革命”目標任務,落實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責任。三是造氛圍。結合“四創”工作,鎮村組分別召開環境整治工作宣傳動員會和推進會,印發環境整治工作宣傳手冊,教育干部群眾進一步增強文明意識和環保意識,激發廣大干群參與環境整治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夯實基礎,整治工作初見成效。一是全面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程。以鎮政府所在地、xxx以及庫區沿岸、主要交通干線、重點示范村等為重點,兩年來共啟動實施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項目10個,實際竣工建設項目9個,落實財政資金300余萬元,累計完成3個行政村的環境整治,項目涵蓋農村飲用水源保護、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農村生活垃圾及畜禽糞便污染治理、農村居民院落周邊整治等方面,通過一系列環境整治工程的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有一定的改觀。二是抓投入,農村環境設施逐步完善。近年來,大力開展水源地保護區生態保護工作,落實飲用水源保護區拆遷及環境整治資金1000余萬元,拆遷水源地紅線以內居民47戶,新建垃圾中轉站4個,添置垃圾車6臺,封閉式垃圾箱55個、移動大容量垃圾桶500余個,建垃圾池20余座,推行“扶貧+生態+環保”模式,調整配備40名“御源軍”、89名公益崗位,強化了生態環境保護和貧困戶脫貧致富“雙贏”目標。深入推進“廁所革命”工作,拆除廢舊雜房、旱廁300余棟,新建村級衛生公廁7座,改建戶用廁所399戶。三是加大美麗鄉村創建,打造城鄉統籌典范。按照“政府引導、村民主體、財政獎補、示范帶動”的方式,近年來,共創建市級文明村3個、縣級文明村4個,突出村莊環境整治,鄉村面貌煥然一新。四是落實河庫保潔責任,保護水源環境安全。全面推行河長制管理,開展巡河專項行動,及時清理河道兩岸垃圾,加強入河排污口的監管,開展飲用水源地周邊環境綜合治理,河道水質得到有效改善。五是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狠抓農作物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科學指導農民用肥,有效減少因化肥造成的面源污染。推進省級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程示范村建設,農業生態不斷發展。
(三)嚴格考核,整治責任不斷增強。制定了xxx鎮環境整治工作實施方案和考核辦法,為工作開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持。鎮環境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依據綜合整治考核辦法,采取日常督查與暗訪相結合的辦法,對整治活動進行經常性的檢查,并將各村進展情況及時通報,實行獎罰,有力促進了各項整治任務的落實。
二、溧陽當地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情況
在溧陽學習的有一站是溧陽市上興鎮牛馬塘村。據介紹,位于溧陽市西部的上興鎮牛馬塘村,原本是交通閉塞、鮮為人知的小村落。該村2017年被列為江蘇首批省級特色田園鄉村后,緊盯富民強村發展目標,深挖優勢資源,發展特色產業,既保持了“三塘擁田舍,悠然見曹山”的原鄉風貌,又形成了獨特的鄉村振興“新樣板”。 今年該村成為外地游客的網紅“打卡地”。在村史館中,了解到牛馬塘村在實施特色田園鄉村前,邀請了專家通過前期走訪、政府商議、村民討論、學者評審等程序,立足牛馬塘實際,規劃時通盤考慮了村里的土地利用、產業發展、居民點布局、人居環境整治、生態保護和歷史文化傳承等多個方面,細致科學規劃,深入分析優劣勢,最終確定了“以中華薯文化特色文創農業為基礎,以山水田園和鄉村生活為載體,以鄉村民宿、田園體驗、文化驛站和文創活動為紐帶,帶動村一二三產業共同發展,打造以特色農業、田園生活、民宿文化等功能于一體的具有傳統意蘊的鄉村居所”的發展定位。究其鄉村振興在牛馬塘村能成功的本質,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有效開展是分不開的,據介紹,牛馬塘村在建設過程中,一方面加大對現有生態資源的保護,竹子、古柏、櫸樹等原有植被都盡可能保留,適當點綴之后變成了老人乘涼、孩童嬉戲之地,不僅有效節約了人力、物力和財力,更留住了原生態的“村味”和“鄉愁”。另一方面則加大對“臟亂差”環境整治,鋪設污水管網、修建河堤駁岸、整治黑臭水體、新建垃圾崗亭、推行垃圾分類,在全面改變環境面貌的同時提高了村民保護環境的自覺意識,以此不斷提高綠水青山的“顏值”來實現金山銀山的價值,讓綠色成為鄉村振興的最濃底色。
三、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中存在的問題
在學習觀摩了溧陽先進經驗以及對我鎮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情況進行了調研后,我認為現階段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中還存在以下問題。
1、農村人居環境“臟亂差”現象依然突出。一是受不良習慣和落后觀念影響,很多村民隨地亂丟垃圾習以為常,建筑垃圾隨意遺棄。路邊、溝渠、河岸及屋前屋后成了垃圾場,塑料袋、紙屑、果殼等垃圾四處散落,村民蓋房產生的廢棄材料在房前屋后長期亂堆亂放,形成“垃圾圍村”現象。二是住宅與畜禽圈舍混雜,動物糞便和沖洗圈舍的污水隨意排入露天溝渠,農戶生活污水未經處理隨意排放的問題仍然相當普遍。
2、垃圾收轉運體系建設滯后。一是配套設施嚴重不足。垃圾箱、垃圾池、垃圾轉運車輛少,滿足不了現實需求,形成面上垃圾長時間堆放不能及時清運。二是垃圾終端無害化處理難解決。由于垃圾終端處理規劃布局滯后,因環境制約我鎮無法建立垃圾填埋場,垃圾面臨就地還是外運處理的兩難局面。
3、廢舊雜房、旱廁拆除難度較大。大量危舊廢棄不用的雜房、旱廁、殘垣斷壁的存在,嚴重影響了村容村貌和村民生活質量的改善,特別是有的村莊旱廁林立,露天敞開,臭氣熏天,加上村民拆舊意識不強,等待觀望,拆除難以到位,嚴重制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有序開展。
4、資金投入保障難以到位。隨著整治工作的深入,資金需求量不斷增加,預算投入與實際所需資金差額較大,導致環衛硬件設施不全,保潔員不敢多聘。目前,涉農資金整合難度較大,多渠道投入機制尚未建立,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資金投入缺口很大。
5、輿論引導和長效管理機制不健全。一是缺乏接地氣的宣傳媒介,對農民群眾的環保需求缺乏有針對性的宣傳,沒有考慮到農民的接受能力和生活習慣,不夠深入人心,起不到共鳴作用。二是農民主體作用發揮不夠,參與程度不高,環境整治工作存在上邊熱、下邊涼的現象,認為環境整治是政府的事,只當旁觀者,不當參與者,既不主動作為,也不支持配合,等靠要思想嚴重。三是農村人居環境長效管理機制尚未形成,主體不清、責任不明、問責力度不大。在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方面很少問責干部,導致一些村重視不夠,推進不力,效果不佳。
四、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建議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實施以來,取得了一些成效,也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隨著整治工作的深入推進,擺在我們面前的難題會越來越多,這就要求我們必須保持工作定力,守正篤實,久久為功。
(一)規劃引領,示范帶動。一是科學規劃,因村施策。堅持“無規劃不建設、無設計不施工”的理念,發揮規劃的先導性作用和基礎性地位,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全面開展村莊布局規劃、村莊整治規劃,并做好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銜接,鼓勵推行多規合一。要在學習先進經驗基礎上,深入群眾,充分吸取環境整治的意見和建議,制定適合本地鄉村環境整治的工作方案,明確優先建設的重點村和中心村,確定整治重點和時序。要根據各地民俗、經濟水平和農民期盼,科學確定各地區整治目標任務,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集中力量解決突出問題。二是示范帶動,精準發力。農村環境整治工作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任務,特別是在起步階段不可能面面俱到,要通過以點帶面,先行先試、示范帶動,促進農村環境整治工作的整體提升。按照“典型引路、示范帶動,突出重點、全面推進”的工作思路,以美麗鄉村建設為平臺,以農村綜合環境整治為重點,實施青山綠水建設工程,輻射帶動全鎮各村開展整治工作。注重鄉土味道,保護鄉情美景,讓村民“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二)政府主導,村民主體。一是加強統籌協調。各村要充分認識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重要意義,切實加強對有關工作的統籌安排。要強化政府主體責任,明確牽頭責任站所,統籌安排年度工作任務,為工作持續開展提供組織和政策保障。要加強對各村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的指導,建立聯動機制、分工明確的協調推進機制,整合資源,共享信息,形成工作合力,職能站所要經常開展監督檢查,及時掌握各村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有關情況,確保農村突出環境問題得到及時發現和解決。進一步加大輿論宣傳力度,利用村民喜聞樂見、通俗易懂的方式,及時報道工作動態,宣傳報道好典型、好經驗、激勵先進,曝光問題、鞭策后進,真正把各方面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形成人人關注農村環境的濃厚氛圍。二是充分發揮村民在村莊整治中的主體作用。要動員廣大群眾主動參與,變“要”為“我要干”。通過召開群眾大會、加強村組干部學習培訓、組織到外地考察等形式,使農村環境整治政策家喻戶曉,讓村民親身感受村莊整治的變化和好處,激發廣大村民內生動力。充分發揮黨員干部帶頭作用,在主動搞好自家環境整治工作的同時,組織村民投工投勞。如牛馬塘村探索垃圾分類積分制,可在愛心超市等兌換日用品,將垃圾分類和農民日常生活緊密結合,吸引農民積極參與,很有借鑒意義。
(三)突出重點,扎實推進。一是深入開展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做好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垃圾減量是首要。傳統的“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集中處理方式,雖然直接成本最低,但是運輸成本、生態成本、用地成本、資源利用成本全部加起來的代價很大。對大部分農村來說,只有從源頭減量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這次到溧陽學習考察,他們的經驗告訴我們,做好農村垃圾分類,得立足農村實情,多想接地氣的好招。城鄉生產生活環境和垃圾成分不同,比如瓜果皮、剩飯菜等易腐垃圾,城市很頭痛,而農村恰恰可漚肥再次還田。有的地方將農村垃圾分為“可腐”和“不可腐”,最大程度方便村民理解,再通過保潔員的二次分類,少部分來自城里的垃圾如塑料、玻璃、金屬制品、電池等可運回城里回收處理。這樣一方面減少垃圾總量,另一方面也將極大地降低轉運成本。二是梯次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有一定經濟實力的村莊要建立集中污水處理設施;居住比較分散的地方,應建設戶用污水處理設施。我鎮有些地方農村住房分布較散,住戶之間距離很遠,用集中式污水處理很不經濟。建議結合農村生產生活的方式,采取分散式、低成本、易管理的方式處理,解決好農村污水轉化利用和處理問題。自己的污水處理設施建在自家院子里,村民會更加愛護,維護費也大大降低。三是示范推動農村“廁所革命”。小廁所,大民生。廁所問題不僅關系農村環境的改善,也關系到社會文明進步。要堅持以戶改廁為主,建公廁為輔的原則,按照重點區域優先改、整合資源集中改、農村旱廁整村改的要求,盡快明確改廁方式、流程、質量標準等,統籌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大力推進傳統旱廁改造,要完成重點區域農村廢棄不用旱廁拆除工作。不斷增加有效投入和專項資金補貼,嚴格考核獎補,提高廣大村民改廁積極性,解決村民愿改不急改的問題。因地制宜示范建設無害化公廁,搞好農村公廁的建設和管理,方便群眾和過路行人。加強改廁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有效銜接,將廁所糞污、畜禽養殖廢棄物一并處理并資源化利用。
篇6
5月6日至9日,在xxx同志的帶領下,赴浙江省安吉縣余村、魯家村兩地進行了學習考察,實地了解當地在鄉村振興發展道路上成績和經驗,讓我開闊了眼界、轉變了觀念、創新了思想、收獲了理念,下面就本次學習談談我的心得體會。
一、抓住機遇,大膽解放思想。余村和魯家村之所以能夠成為全國的樣板,關鍵就是通過解放思想,抓住了浙江美麗鄉村建設的機遇,并且通過這些年的努力逐步達到了環境優美、產業發展、經濟繁榮的效果。思想決定出路、觀念就是財富,余村和魯家村的發展歷程已經有力的印證了這一點,這也就啟示了我們就目前的形勢和長遠的發展來看,我們在鄉村旅游、環境治理、扶貧開發等各方面要堅決擯棄照搬條文、自我設限的思維模式,既要堅持既定的發展思路,更要抓住機遇大膽的試、大膽的闖,努力在挑戰中抓機遇、在實干中求完善。
二、規劃先行,堅持科學指導。在美麗鄉村的建設過程中,我們不能一味的追求速度,一蹴而就,在魯家村的建設過程中,首先就是進行了規劃,在建設初期就用了七分力量抓規劃、三分力量搞建設,堅持做到了“畫餅”與“做餅”相結合,使得建設能夠有序推進。因此在制度鄉村發展規劃的時候,必須因地制宜、科學布局、分類推進,要統籌考慮經濟發展水平、產業條件、人口規模、地域特色等因素,使規劃符合鄉村實際、真正對美麗鄉村建設起到規范引領作用。同時也要根據各村的差異性,不搞“千村一面”,要更多的關注地域特色和文化個性,形成各具風格、各有風情的鄉村格局。
三、產村結合,促進農民致富。余村和魯家村把美麗鄉村建設與加快產業轉型升級、促進農民增收、傳承優秀文化緊密結合起來,以文化為魂,變農業為景色,變山水為景觀,變村莊為景區,變民居為民俗,變綠水青山為金山銀山,讓廣大農民增收致富,同時反過來又為美麗鄉村建設注入強勁的動力和活力。在謝家鋪鎮接下來的建設過程中,我建議根據自身特色,按照“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的要求,加快發展壯大農村產業,除了完善好現有的農村產業外,要積極尋求其他發展機遇,結合本地農民實際,加快推進和發展xx鎮旅游、文化產業,變村莊管理為村莊經營,把優美的村莊資源變成經濟和產業優勢。
篇7
新瀉縣的傳統織物“小千谷s?越后上布”,已成為無形的文化遺產。《自[人》與武藏野美術大學合作的研究計劃,致力于把這種傳統工藝商品化,而旅館住客可以率先試用這些商品的樣本。
「住
面對當地的古民居陸續損壞的情況,《自[人》提出了翻新成旅館的建議,使建筑物的傳統特色得以保留下來。例如支撐房屋的結構“t墼欷輟保現在已經很難重新再造一次。
「食
新瀉出產的傳統蔬菜比京都和金g還多,在這里可以吃到以這些蔬菜為主的野菜料理。旅館所處的南魚沼市出產越光米最有名的地方,加上當地有名的日本酒,可說是絕妙的搭配。
「農
身處于以米聞名的新瀉縣,而《自[人》亦有栽培自家品牌稻米的經驗,不難想象在這里的住客可以參與種植體驗。
「健康
“里山十帖”提供的都是以有機蔬菜為主的低卡路里飲食,而在寢具方面亦下了一番功夫。另外,旅館不會使用殺蟲劑,為住客保留了一片新鮮的空氣。
「藝術
在旅館內,到處都可以看到不少藝術家的作品,旅館將它們視為啟發地方經濟活性化的原動力,而旅館亦會定期舉辦展覽會和講座。
「游
在旅館周圍,可以看到樹齡超過300年的櫸木林、棚田和山脈,在冬天亦可以看到一望無際的雪景。
「愈
旅館的露天溫泉,得到不少雜志和電視節目的介紹。從溫泉可遠眺日本百大名山之一的卷積山,在晚上亦可眺望星空。
「集合
這里既是一間旅館,也是一個“集合”的場所。除了前述的藝術家講座,旅館亦會不時舉辦創意工作坊,邀請各地的旅游專家,跟當地的居民,討論和啟發“地域活化”的前路。
里山十帖
“里山”二字,日語中意指人與自然的交界。從空間上講,就是位于自然與城鎮之間,人與自然共存的鄉村地帶。長久以來,日本形成了獨特的“里山”文化,在廣袤田野中偶見幾戶傳統民宅,人們的活動點綴于自然之中,并在融合了自然的生活當中產生出傳統手工、思想與智慧的生存藝術,引導后世如何與自然和諧共處。但現代化的步伐使得日本山村面臨耕地荒廢、老齡化的嚴峻問題,顯然不少人已經覺醒――巖佐十良與他的“里山十帖”便是其中一例。
巖佐十良將老溫泉旅館的改造當作雜志選題來做,在他眼里,“雜志算是紙張的媒體,這里是實物媒體,盡管都算是媒體,雜志是把內容全塞進紙本里,旅館的話可以解放到整個空間,可以觸碰,可以坐下,可以吃。”
延續《自[人》的主張,保留建筑主體的原木風貌,開辟12間房,其中9間房擁有絕景溫泉,面對海拔兩千公尺的卷積山,一邊享受溫泉一邊看漫山豪雪絕對是獨一無二的體驗。空間改造對室內設計專業的巖佐十良來說并非難事,他利用所長,與設計師合作,打造出風格迥異的房間。空間上頗費心思,從丹麥設計大師阿納?雅各布森的“蛋椅”到日本工藝大師柳宗理的“蝴蝶椅”,各種設計真品遍布房間及旅館各個角落,在古樸舒適之外,增添了些許個性。
除了空間,食材與飲食的挑選,亦是巖佐十良十分看重的部分。從多年前準備著手采訪稻作專題開始,自然所孕育的生態理念,一直是《自[人》想要傳遞的。他們請來三星主廚神田裕行,用口感豐富的神田米以及新鮮采摘的時蔬,制作出自然料理“早苗宴”。“早苗”寓意感恩:自古以來,插秧結束后,當地會舉行名為“早苗”的晚會。
這些之外,巖佐十良及其團隊還繼續發散。在立于主建筑外的小閣樓里,與不同生活品牌合作建立合作商店,而由“里山十帖”自主經營的店,則是每月編輯精選,從農產飲食、經典家具、紙品衣物到地方民藝。館內的用品幾乎都可以在商店買到,材質一流的寢具、家居服,住過一晚后,許多客人第二天都忍不住在此消費。
2014年,“里山十帖”正式開業,“里山十帖”這個名字,意指“食”“住”“衣”“農”“環境”“藝術”等構筑旅館的十個要素。在巖佐十良團隊的精細構筑下,“里山十帖”成為一個靈活的媒介,當地美麗的風景與豐富的物產,通過觀光客、媒體的力量宣揚出去,不僅吸引了更多的人前來,帶動了相關旅游和文化產品熱度,更由于宣揚有機食材,以體驗帶動消費,聯動了當地農業的繁榮,南魚沼地區的農產品訂單大增,有效提振了地區經濟活力。
開業不久,“里山十帖”便榮獲了當年日本的優良設計大獎(2014?Design Award,G-Mark),這也是以工業設計為主的Good Design首次有旅館入選。南魚沼這個并不算熱門的景點也因為這間旅館而聲名大噪。
他山之石
“里山十帖”以農田為實踐場域,旅館作為媒介,試圖探討地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重振日益衰頹老化的農業地區,同時也實現了雜志的轉型。它并非外來力量撬動當地經濟的首個成功案例,在新瀉縣的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節已是現象級的地方藝術節。
“里山十帖”的成功,讓以文化與藝術之力振興鄉村又一次成為顯學。近些年在臺灣與大陸,標榜“里山經驗”的項目遍地開花。而細究起來,大部分只是流于形式,并沒有對地方經濟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這些本著功利主義心態,認為文化藝術只是經濟發展的附庸的行為,必然導致對文化藝術的投入是一種短期應景式的,無法為地方經濟帶來任何長遠的發展。想要真正的撬動鄉村,不是喊兩句口號,做幾場表演能夠實現的。還需扎根當地,放棄啟蒙者和拯救者的心態,根據自身的資源稟賦,因地制宜地挖掘在地資源,實現鄉村價值的輸出。
海峽旅游:里山十帖之所以成功,關鍵在于哪些方面?
德村志成:民宿這個概念最早由日本而來,民宿在日本有其獨特的模式與價值,日本民宿講究由內而外的文化存在,里山十帖之所以成功,首先是因為它有良好的區位條件,新瀉的稻米農業發達,經濟基礎相對較好;其次里山十帖保留了當地最原始的風貌,與周圍的溫泉風景及自然環境結合的不錯。再加上里山十帖根據在地特色,設計出實在的旅游觀光線路,形成了一個旅游、生態、文化、產業的鏈條。
海峽旅游:如果說要把里山經驗復制到其他地區,您認為最重要的是什么?
德村志成:民宿最早由日本傳到臺灣,漸漸往精品民宿方向發展,而到大陸之后,則完全成為沒有主人的奢華鄉村酒店。站在學者的角度,我是不太贊同復制里山模式的。如果要談的話,我認為是文化要素的導入。
篇8
一、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1980年3月5日,聯合國大會向世界發出呼吁:“必須研究自然的、社會的、生態的、經濟的,以及利用自然資源過程中的基本關系,確保全球的持續發展。”1987年,以挪威首相布倫特蘭夫人任主席的“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CED)出版了《我們共同的未來》一書之后,才在世界各國中掀起了可持續發展經濟和社會的浪潮。 “協調經濟、社會、環境三者關系”的思想,是人類謀求新的發展模式的基礎。
二、開發鄉村旅游的經濟價值和社會意義
(1)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問題。農村農田的減少和產業結構的特殊性導致很多農民長期處于“隱性失業”狀態,旅游業的獨特優勢對于吸收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具有重要意義,農民可以在自己的家鄉實現就業。(2)增加農民收入。城市周邊以及比較偏遠地帶的自然景觀、田園風光和農業資源是開展鄉村旅游的主要所在地,農民在參與旅游業開發的過程中實際上也是農村資源優化配置的過程,農業的附加值提高,進而農民收入提高。 (3)改善農村環境,提高農民生活水平。鄉村旅游市場想要擴大,必須要對餐飲、住宿的衛生狀況、接待服務水平、旅游接待地居民態度等方面尤為重視,這有利于促進農村基礎方面的投入,進而有利于農民生活水平與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縮小。
三、中國鄉村旅游發展現狀與問題
(1)經營管理不到位。問題主要體現為經營水平低,目前中國鄉村旅游項目大多處在一個僅限于村鎮和農戶的基礎上,許多當地的居民則成了鄉村旅游區的管理人員。(2)缺乏發展策略,呈現一窩蜂態勢。鄉村旅游具有季節性強、產品使用率低的性質,需要對鄉村旅游的經濟效益以及增加就業機會的能力進行客觀的論證。地方政府和經營者往往缺乏對鄉村旅游內涵、性質以及發展方向的理解,重復性建設和盲目招商引資的現象在很多地區大量出現。因此,開發鄉村旅游的地區應當在資金投入前對鄉村旅游的開發進行專業性規劃。(3)鄉土文化的完整性受到破壞。大部分的鄉村旅游產品往往只是片面的強調自然資源,在中國的發展中忽視了對本土文化、當地民俗等文化內涵的開發;同時所發起的鄉村旅游服務項目也只是停留在低水平的提供食宿和餐飲水平上,對于那些很強有參與性、知識性、娛樂性的鄉村文化傳統和民風民俗資源的挖掘還顯得十分不夠,致使鄉村旅游的游覽方式主要還是觀光旅游,知識性、趣味性和參與性的旅游產品普遍缺乏。
篇9
近年來,水城縣始終把農民教育培訓工作作為鄉村振興,特別是人才振興建設的重點擺在工作首位來抓,始終堅持面向農民和講求實效的原則,以農廣校為核心,挖掘農村有實踐能力的“土專家”“田教授”,組建培訓師資隊伍。利用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省級農業示范園區、種養殖大戶基地作為教學實訓基地。圍繞獼猴桃、茶葉、剌梨、溫氏養豬、桃花雞、食用菌、中蜂等主導產業,采取田間課堂、線上線下、理論課堂、學員“現身說法”、外出參觀實訓等方式,培育了一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2014年以來,水城縣累計培訓農民3734人,建檔立卡貧困戶834人,其中生產經營型1790人、專業技能型1284人、社會服務型607人、青年農場主53人。促進帶動就業創業1.2萬余人,領創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321個,農村創業致富帶頭人980人,認定高素質農民702人。采取面對面、手把手傳授、院壩會、微信、電話解答等方式,開展服務2800余次、受益農民2.9萬人次以上,微信交流農技信息15萬條以上。班級評價滿意度紙質版98%以上、網絡版80%以上。2018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295.5億元,財政總收入37.5億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02元。
二、存在問題
(一)多部門開展培訓,浪費培訓資源
職校、農業、殘聯、人社、群團等多部門實施農技培訓,浪費培訓資源。主要表現在培訓內容缺乏針對性、五花八門,重復培訓多,普遍存在“培訓的用不上,要用的沒地方培訓”現象。有的培訓為了完成任務而培訓,缺乏實用性,有的培訓為了銷售產品而培訓。
(二)學員思想意識陳舊,競爭意識不強
主要表現在學員“要我學”思想難以轉變為“我要學”,有的農民有培訓需求,但只求眼前利益,而忽視通過培訓學習,帶來長遠利益。有的學員認為培訓耽誤生產,“等、靠、要”思想根深蒂固,常把主觀努力寄希望于政府,缺乏市場競爭意識,更沒有形成“不要錢不要物、只想學技術”的意識。
(三)青壯年農民大量外出,招生困難
水城縣系國家級深度貧困縣,貧困人口多,大批青壯年農民選擇外出務工或創業,留守在家多為老弱婦孺和兒童,參與培訓熱情不高,接受和掌握新事物、新技術能力普遍偏低,符合培訓要求的學員少之又少。
(四)學員群體差異多樣化,滿意度評價不高
學員在年齡、文化方面參差不齊,多數學員對現代農業生產經營理念,難以轉變、接納和吸收,對互聯網、大數據、智能手機、云上智農手機App學習應用膚淺、望塵莫及。部分學員年齡偏大,均使用老年機,僅會接打電話。部分學員雖使用智能手機,下載微信社交軟件,也僅用來接打電話、簡單語音、視頻聊天和“互唱”地方民歌,對微信公眾號的關注,利用手機App學習現代農業技術更是一知半解。更多農民認為參加培訓或參訓學習結束后,也無法利用云上智農手機App進行培訓申報或班級滿意度評價。
三、對策
(一)統籌整合涉農培訓資源
以縣農廣校、鄉村農民文化技術學校為培訓主體,統籌整合經信、農業、民宗、文旅、扶貧、勞動等部門資金,形成人財物綜合優勢,有序開展農民教育培訓。吸納龍頭企業、合作社、勞務公司等實力雄厚、信譽較好的企業,加入培訓服務領域,建立農科培訓服務資源庫,結合農民需求導向適時開展教育培訓。
(二)強化師資團隊建設
農民教育培訓教師既具備良好職業道德、豐富的理論知識,又具備熟練的實踐操作技能;既是理論教學的教師,又是實踐技術指導的農藝師、獸醫師、畜牧師等。在提高教學能力基礎上,將專業實踐技術指導納入常態化管理,長期深入田間地頭,參與生產實踐,提升農技實踐能力。
(三)強化分類培訓指導
按照學員梯次結構,將村組干部、婦女、致富能手帶頭人、普通村民逐級分類培訓。按年齡、學歷層次進行分類,制定培訓計劃和內容后開展培訓。按區域、資源的不同,結合“互聯網+”、大數據,開展專題培訓。將地方主導產業、特色優勢產業結合起來,開展產供銷一體化專題培訓。
(四)強化遠程教育培訓
縣鄉村開展農民教育培訓時,以中國農村遠程教育網為依托,將云上智農手機App列入重點學習內容,讓廣大農民朋友適時通過智能手機、云上智農,進行線上技術培訓學習和信息交流。
(五)強化志智雙扶
將農民教育培訓傾斜于深度貧困鄉村,培訓內容與產業扶貧深度融合,確保培訓真實有效、落地生根、開花結果。遴選學員時,向建檔立卡貧困戶傾斜,優先納入參訓學員。力爭通過教育培訓,激發內生動力,早日擺脫貧困。
(六)深挖“土專家、田教授”
給老百姓上課,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引用當地典型人物、事例進行宣傳,讓他們身臨其境、事倍功半。將村“兩委”成員、“種、養、加、銷”大戶和農村各類實用人才組織起來,經過專業培訓后加入農民教育培訓師資隊伍中。堅持培訓“三貼近”,深挖本地有較強生產經營經驗、實踐操作能力的“土專家、田教授”等鄉土人才,充實培訓師資隊伍。將專家教授與鄉土人才有機融合,確保培訓既有高度深度又接地氣。
篇10
一、圍繞中心,著力抓好普法教育重點內容的學習宣傳
1.突出抓好黨的十精神的學習宣傳。堅持以黨的十精神統攬、指導、推進法制宣傳教育工作,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和“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一系列重要部署,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進一步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不斷增強全社會學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識。
2.加強憲法意識和憲法權威的學習教育。切實貫徹落實在首都各界紀念現行憲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切實加強憲法學習宣傳,廣泛普及憲法知識,提高全民的憲法意識,進一步在全社會形成崇尚憲法、遵守憲法、維護憲法權威的良好氛圍。
3.及時宣傳普及新頒布或修訂的重要法律法規。根據省、市普法教育工作的安排,今年在全區公民中重點宣傳普及“四法一條例”,即憲法、民事訴訟法、精神衛生法、社會保險法、省審計條例。充分利用年度統編普法教材,通過個人自學、集中培訓、法制講座、參與網絡法律知識競賽活動、媒體宣傳、組織全民法律知識考試等多種形式,扎實推進“四法一條例”的學習宣傳。
4.積極開展專題普法教育。結合各個時期的中心工作和群眾需求,圍繞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積極謀劃和組織開展專項或專題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著力引導公民依法有序表達利益訴求、維護合法權益,全面、深入、扎實地推進“六五”普法規劃的實施,充分發揮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的先導性、基礎性作用。
二、分類指導,著力抓好重點對象的法制宣傳教育
5.加強重點普法教育對象的分類指導。根據各類對象的不同特點分類指導,強化整體推進,注重總結各類重點對象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經驗,及時宣傳推廣典型,強化機制性、制度性建設,推進重點對象學法用法工作有效開展。
6.切實抓好領導干部、公務員學法用法。繼續堅持黨委中心組集體學法、政府常務會議學法、黨校法律知識培訓、公務員學法考試考核等主要學法形式和制度,不斷推進領導干部的法制宣傳教育,突出領導干部和公務員學法用法的表率、示范作用。
7.切實抓好青少年法制宣傳教育。進一步落實中小學校法制副校長和法制輔導員制度,不斷推進中小學法制教育課時、教材、師資、經費“四落實”,著力提高法制教學活動的策劃水平。充分發揮法院、社區矯正中心等青少年法制宣傳教育基地作用,分批組織青少年接受有針對性的普法教育。
8.切實抓好企業法制宣傳教育。以依法經營、誠信經營為重點,緊扣企業發展中的重點、難點問題,進一步做好企業防范法律風險試點及推廣工作。積極協調工商、稅務等部門進一步加強對企業經營管理人員的法制宣傳教育和培訓,完善非公有制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學法用法機制,提高依法經營管理水平和依法維護企業合法權益的能力。
9.切實抓好農民和流動人口的法制宣傳教育。把法制宣傳教育與“三送”活動緊密結合,大力開展“送法下鄉”活動,不斷提高農民群眾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認真組織對流動人口及服刑在教人員、刑釋解教人員等特殊人群的普法教育,進一步增強法制宣傳教育的滲透力。
三、創新創優,著力提高“法律六進”實際效果
10.按照著力建設振興發展先行區、先進制造業驅動區、商務商貿核心區、宋城文化創新區、民生保障示范區,爭當贛南蘇區振興發展排頭兵的總體要求,不斷豐富“法律六進”新內容,拓展新領域,培育新載體,探索新途徑,提升新效果。
11.認真總結推廣各部門、各單位開展“深化‘法律六進’,服務科學發展”法制宣傳教育主題活動經驗,學習、宣傳和推廣“法律六進”先進經驗,推動“法律六進”活動深入開展。
12.針對機關、鄉村、社區、學校、企業、單位等工作實際,進一步建立健全“法律六進”工作制度,完善“法律六進”考核機制,加強監督檢查和考核評價,推進“法律六進”活動常態化、制度化、規范化。
四、依法治區,著力深入推進法治創建活動
13.不斷推進法治城市創建。上半年,制定法治城市創建實施意見,確定創建工作指標,加大典型示范和經驗推廣。
14.不斷推進基層依法治理。堅持“條塊結合、以塊為主”,扎實開展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工作。廣泛開展民主法治示范村、民主法治示范社區、依法行政示范單位、學法用法示范機關(單位)、依法治校示范校、誠信守法企業等基層創建活動,不斷提高全社會法治化管理水平。
15.扎實抓好各級各類典型。及時總結開展法治創建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建設的好做法、好經驗,適時組織開展法治創建現場推進活動,總結交流開展法治創建活動經驗,樹立不同類型法治創建活動典型。
五、嚴格考核,著力抓好“六五”中期督導檢查
16.制定考評方案進行“六五”中期督導檢查。按照“六五”普法規劃要求和省、市普法辦統一部署,區普治辦將在6月底組織開展“六五”普法中期督導檢查工作。
17.扎實開展自查和抽查工作。各部門、各單位6月中旬前完成本部門、本單位“六五”普法規劃實施情況中期自查工作,認真建立健全各項普法臺帳,查漏補缺,中期情況及時報區普治辦。
六、豐富載體,著力擴大普法教育的覆蓋面
18.注重發揮大眾媒體法制宣傳教育優勢。充分發揮廣播電視、報刊、網絡和移動通訊等大眾媒體在法制宣傳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積極支持《贛南日報》、電視臺、人民廣播電臺等重要新聞媒體的法治欄目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積極做好衛視《金牌調解》、五套《目擊者》、新法制報《法治人物》等法治欄目新聞線索推介工作。
19.注重推進法制宣傳教育大型陣地建設。積極創造條件,整合各方資源,著力建設法治主題公園、法治主題廣場、法制宣傳長廊等大型普法教育陣地,加大公共場所電子顯示屏、樓宇電視、公交移動電視等動態法制宣傳陣地建設,積極引導社會各單位加強法制宣傳欄、普法教育園地建設,充分發揮城市、鄉村公共文化場所如圖書館、文化場館的作用,不斷拓展法制宣傳教育平臺。
20.注重籌劃法制宣傳教育重要節點宣傳活動。切實組織好“12·4”全國法制宣傳日系列宣傳活動,運用各專項法律的宣傳日、宣傳周和宣傳月等開展集中宣傳活動,不斷擴大法制宣傳教育效果。充分利用各種途徑加強對外法制宣傳。
21.注重探索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路徑。廣泛開展法制文藝匯演、展演、巡演、大獎賽等各種形式的法治文化推進活動,積極探索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路徑。
七、強化組織領導,著力健全法制宣傳教育工作長效機制
22.充分發揮各級法制宣傳教育工作領導機構和工作機構的作用。通過健全完善制度,明確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工作職責,充分發揮各方面的優勢,形成工作合力。法制宣傳教育工作機構要充分發揮組織、指導、協調、監督作用,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推動各項工作深入開展。
- 上一篇:廣播電視的作用和意義
- 下一篇:圣誕節營銷策劃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