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案例范文

時間:2023-06-16 17:37:5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鄉村振興案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鄉村振興案例

篇1

為踐行國家普惠金融和鄉村振興理念,牢固樹立“以客戶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的經營理念,建立城鄉全覆蓋的金融服務體系,全面提升我行服務社區居民、農村農民、小微實體經濟的能力,實現自身業務的健康、可持續發展。特制定**銀行提升金融服務,助力鄉村振興暨金融服務網格化實施方案。

一、組織領導

為提升金融服務,助力鄉村振興(下簡稱本活動)是一項長期戰略性工作,為保證此次活動的全面開展,總行特成立專項領導小組,總行董事長任組長,其他班子成員為副組長,成員由各部(室)、各支行負責人組成。活動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業務拓展部,辦公室主任由部門負責人兼任,負責此項工作的組織、策劃、協調、檢查和考評。各支行要成立本單位的工作領導小組,負責本支行活動的組織開展、統籌協調及考核管理。

二、活動時間

第一階段:2021年5月1日-2021年5月31日

總行專項領導小組牽頭,以各支行區域的物理網點為基礎,虛擬網格為依托,全面開展此項工作,支行結合自身情況制定支行的具體工作方案,明確自身網格范圍,內部劃定二級網格,每個網格落實到人。同時,充分調動員工積極性,培訓員工營銷技能。

第二階段:2021年6月1日-2021年12月31日

總結精準營銷工作開展過程中存在的難點、痛點,找到業務開展過程中的薄弱環節,對癥下藥,采取針對性的工作措施,制定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案,攻堅克難,推動提升網格化精準營銷工作措施再完善、任務再落實、業績再提升。

三、主要目標

一是轉變經營理念,引導各網點人員樹立主動營銷意識,精耕細作當地金融市場,打造本行的核心競爭力。

二是打造本行金融服務品牌,構建基礎金融不出社社區(村)、綜合金融不出街道的服務體系,全行實現信用貸款、農戶貸款、小微貸款分別達到億元;個人授信覆蓋率達 %,授信戶數達 戶(2019-2022年)。

三是采集完善客戶信息,通過引導各網點建設金融服務網格,持續開展客戶走訪與回訪,登記完善客戶信息,不斷積累本行的數據資產,及時掌握客戶的金融需求,切實解決金融產品與客戶需求之間的不對稱問題。

四是實現業績可持續增長。通過對采集信息的持續追蹤,充分滿足客戶的各方面金融需求,帶動本行業務的全面發展,以更好地支持和服務實體經濟的發展。

五是量化目標。整合客戶資源,對細分的實體網格和虛擬網格進行網格調研、信息建檔和產品營銷,實現本行發展戰略目標落地和存款、貸款、金燕e貸、電子銀行等渠道產品等關鍵性經營指標提升。

三、工作安排和步驟

按網格化營銷理念,立戶建檔,籌備區虛擬網格、城鄉結合部整村授信,專業批發市場和生產經營商戶行業授信,區域內通過消費品協會、餐飲協會、裝修協會等合作為客戶授信,以三條主線推進網格化營銷服務,通過一段時間的運行,總結沉淀,歸納細化,進一步做實做精做細,不留盲區。

(一)外環區域

老城、增福支行,城鄉給合部,該區域以農戶為主,住戶較為集中,采取整村授信形式進行集中授信。此部分客戶以增加授信戶數和市場占有率為重點,額度控制在5-20萬元以內,產品對接以金燕E貸為載體,具體工作方法可參照成熟農商行整村授信方案進行。

支行需要依托周邊社區,以轄內城鄉居民為服務對象,對沿街商戶、小區進行全方位的宣傳,切實提升區域內客戶與我行業務的合作度和粘合度。同時,結合在周邊市場、商場,將初步對網格營銷和整村授信方面進行逐步推進,通過廣泛宣傳,建檔立案,重點對社區有影響力,典型的創業商戶開展授信,以點帶面,逐步全社區覆蓋計劃在5月底前做一個行業手心,6月中旬做社區或整存授信。

(二)中環區域

解放路、營業部,距市中心有一定距離區域,以專業批發市場和生產經營商戶為主要群體的區域。對該區域內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加工廠、批發商和商品商進行授信服務。此區域內客戶以集中宣講,重點授信為方式進行授信。一是與專業市場對接,如家具市場、水果市場等,力爭通過集中宣講的形式,讓入駐商戶了解我們的產品,然后再對有資金需求的商戶進行重點授信和用信,授信以金燕E貸為載體,“商易貸”,金額最高20萬元。二是對于部分職工收入較高的公司可對其員工進行集中宣講授信,為職工提供消費貸產品。授信以金燕E貸為載體,可取名為“精英貸”,金額最高20萬元。三是對于區域內的小微企業進行授信,授信以“稅信通”為載體。根據近兩年納稅額度進行測算授信。此區域客戶群體的有效用信戶數會較高,預計可增加授信客戶1300戶以上。

(三)市區支行

西關、和尚橋、建設路支行

1.緊圍繞“深耕社區、服務小微”的市場定位開展精準營銷,打造特色化精品服務網點。舉辦各類引客手段,進行存款精準營銷;培養員工營銷主動性,按區域、按行業、按商圈等多層面展開外拓服務,開展針對性的掃街式營銷;以支行為基點,展開定點輻射式聯動營銷;電話營銷、老客戶帶動新客戶等一系列營銷方式作為補充渠道;與各類平臺,包括各類專業市場、工業園區、行業協會、商會以及政府發展基金等開展合作,推動小微企業批量營銷,提高批量授信水平,為各類組織成員企業提供信貸支持和綜合金融服務。與轄內商超合作,為其推薦的下游經銷商提供金融服務;與記賬公司合作,為其推薦的客戶提供金融服務;利用異業客戶,外出集中宣講。推進對各類批發市場、建材城及周邊沿街商戶等商圈客戶進行資料進行收集及預授信,進行結算賬戶開立、結算渠道等綜合營銷。與社區、居委會、物業公司尋找合作方式,營銷社區居民客戶。

(四)農區支行,持續推進整村授信工作

各支行的試點網格化營銷探索,逐步確立我行提升金融服務,助力鄉村振興,網格化金融服務思路,探索切實可行的符行我行實際的網格化營銷實施細則。

四、配套措施

(一)設計產品組合

金融網格化實行客戶綜合化營銷,存貸聯動營銷,爭取做客戶的主辦銀行。針對不同客戶群體特點,通過以下產品進行一攬子營銷。社區網格:通過許昌都通卡、社保卡等業務切入,主推金燕e貸和存款類、手機銀行產品,主打存款類產品和家庭消費貸款;商區網格:通過金燕e付作為切入點,主推貸款產品和電子銀行產品;園區企業網格:通過貸款產品作為切入點,順勢推薦工資、高管理財、員工消費貸款產品。公共服務機構網格:以金燕e貸作為切入點,主推存款、手機銀行等產品。

(二)打造特色服務

為全方位場景化服務客戶,搭建本行和客戶之間的互動機制,根據各支行組織活動需求,制作相關業務產品、金融知識宣講課件,培訓內訓師,為社區居民和機關企業職工向廣大客戶介紹金融知識、防詐騙、珍惜信用、安全用卡等方面的知識。進一步深入社區,提高我行知名度。

為社區居民,開展一系列增值服務,包括上門走訪、健康體檢、上門開卡、便民服務、關注親子教育,提高我行惠民度。

(二)加強宣傳造勢。

1、設計宣傳用語,在本行網點所在的主要交通要道、社區和村組張貼或懸掛宣傳標語、宣傳牌,銀行網點電子顯示屏上要滾動播放宣傳標語。

2、豐富宣傳方式, 總行以及各支行要充分利用多種宣傳渠道對本行金融服務整村授信戰略進行宣傳,提高本行品牌知名度以及市場的認可度。宣傳形式包括不限于:1、大平臺宣傳,比如當地電視臺、電臺、報紙宣傳;2、發揮網點優勢,利用網點的LED屏、電視機、海報進行宣傳;3、戶外媒體宣傳,比如汽車車身廣告、墻體廣告、路牌廣告、三輪車車貼、員工汽車貼等;4、充分利用線上宣傳渠道,比如短信、微信平臺、微信群、朋友圈等。

五、工作需求

(一)強有力的推動督導部門。成立相關部門組成的專門辦公室,督導關注進程,確立定期總結分析會議,逐步建成思路清晰、執行力強,接地氣的實現方案。

(二)狠抓工作落實。相關部門要正確處理好本工作與其他各項工作的關系,統籌兼顧、有機銜接,確保本項工作與其他工作兩手抓、兩不誤、兩促進。

(三)強化協同配合。落實總行領導、部室、支行三級管理體系,合力推進本項營銷工作。對支行提出的諸如禮品設計、訂購,活動開展,總行給予大力支持。

(四)及時進行總結。相關支行要深入查找本項工作的問題和不足,及時向總行專項辦公室反饋,包括但不限于好經驗、好做法、發現的主要問題與情況、下步工作計劃及建議等。總行將定期編發簡報予以推廣普及,以推動各項工作扎實有效開展。

篇2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甘肅省;農業保險

一、前言

鄉村振興戰略旨在推進我國農業農村的可持續發展,農業保險作為農村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減貧、脫貧發揮了重要作用。2019年,中國人民銀行等五部門聯合《關于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指導意見》,從建體系、抓重點、求創新、強基礎四個層面進行了頂層設計,并提出要持續提高農業保險保障水平,增加農保險種、有效提升覆蓋面,科學確定保費補貼機制,增加財政補貼種類,探索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農產品保險,完善農業再保險體系。甘肅省作為脫貧攻堅難度較大的省份,2020年已如期完成脫貧摘帽,但仍然要把鞏固脫貧成果、防范返貧惡化作為重點工作。因此,加強甘肅省農業保險發展研究,為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二、甘肅省農業保險發展現狀

(一)農業保險覆蓋情況

近年來,甘肅省農業保險整體發展情況良好,各項指標穩步上升,覆蓋率逐年增加。保費收入從2013年的5.73億增長到2020年的19.13億;保費賠付額從2013年的3.07億增加到2020年的15.72億;賠付率從2013年的53.56%增加到2020年的79.68%;保險密度從2013年的37.06元提高到2020年的131.52元;保險深度從2013年的0.095%增加到2020年的0.219%。據銀保監會數據顯示,近三年甘肅省累計簽單保費44.5億元,共賠付28.3億元,其中直接受益農戶301.5萬戶次,有力支持了農戶的穩定增收和特色產業的良好發展。但據甘肅省2020年農戶參保戶數計劃表顯示,全省申報參加農業保險的農村居民7203939人、1830158戶,[1]僅占全年農村居民20460133人、5055097戶的35.21%和36.20%,也反映出甘肅省農業保險的普及率還有著較大的增長空間。

(二)農業保險經營模式

農業保險因農業的弱質性而具有收益外部性、高風險性、高賠付率、高技術要求等特點,被界定為半公共商品,世界各國對其發展也都采用“市場+政府”“自愿+強制”的雙向引導。我國自2004年試行“有政府補貼的商業化農業保險”,2007年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自主自愿、協同推進”的原則在全國范圍推行。甘肅省農業保險亦采取“市場+政府”的經營模式,即委托商業保險公司經營,政府給予一定的補貼。人保財險、中華聯合財險、國壽財險、太平洋產險、平安產險、黃河財險等12家保險公司都擔負著甘肅省農業保險業務的經營,并且“每縣經辦機構原則上2家,不超過3家”,經辦期限3年,通過競爭性磋商等簡易程序確定服務地區,進而與地方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2]推進農業保險防災減災、助力農業災后恢復生產。在中央保費補貼支持下,2007年開始逐步推進農業保險試點工作,如2007年在甘州、安定等地試點能繁母豬險種,2008年試辦奶牛保險,2010年試辦玉米制種保險,2012年在天水、慶陽、平涼等地開辦森林保險等;同時,也開發了啤酒花、藏羚羊、牦牛、青稞、馬鈴薯、中藥材等甘肅農業特色險種。目前,全省政策性農業保險已多達105個,覆蓋羊、牛、薯、藥、果、蔬六大主導產業[3]。

三、鄉村振興戰略下甘肅省農業保險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具有時空差異的資源稟賦結構導致甘肅省鄉村發展的差異化分布,也使農業保險發展兼具背景性的共性問題與特性問題。

(一)甘肅省經濟水平落后制約了農業保險發展

農業保險功能的有效發揮需要有充足的保險保障資金,該資金一部分來自保費收入,一部分來自投資收入。目前,為引導和支持農民參加農業保險,通常由政府財政為投保農戶提供保費補貼,這就意味著地方經濟水平好壞直接影響農業保險發展水平。對甘肅省而言,近年來,經濟總量逐年上升,但與全國其他省份相比差距較大,長期以來經濟體量位居全國末端梯隊。2020年,全省GDP實現9016.7億元,實際增速3.9%,總量僅高于海南、寧夏、青海、四省區;全省人均GDP約3.41萬元,不及全國同期人均GDP水平一半。與此對應,全省財政收入亦有限,2020年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874.5億元,僅為廣東省的6.77%、浙江省的12.07%。實體經濟發展的落后,使得投入農業保險的財政資金不夠充足,嚴重制約了全省農業保險的發展。另一方面,經濟發展落后意味著農民收入低,限制了農業保險購買積極性。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甘肅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44.3元,較2019年同比增長了7.4%,但僅占全國平均水平17131元的六成,居全國各省排名最低位次。這種農村居民的低人均可支配收入,再加上靠天吃飯的傳統觀念過于濃厚,對農業保險認知不充分,致使農村居民主動投保意識弱,直接影響農業保險的發展。

(二)農業保險供給力度有待增強

農業保險屬于政策性保險,國家旨在保護糧食安全和農業經濟發展,但農業產業固有的低收益、高風險、高賠付率使農業保險盈利性較差,與保險公司的商業逐利目標矛盾。為此,國家自2010年起推出多項促進農業保險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如2010年5月財政部和國稅總局聯合下發《關于農村金融有關稅收政策的通知》,對保險公司為種、養殖業提供保險業務取得的保費收入,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按90%比例減計收入;保險機構從事農牧保險及相關技術培訓業務免征營業稅及后續對應的增值稅。這些稅收優惠政策在2017年財政部的《關于延續支持農村金融發展有關稅收政策的通知》中再次延期至2019年底。此外,還允許經營政府給予保費補貼農業險種的保險公司在企業所得稅前扣除巨災風險準備金,具體按補貼保險保費收入的25%計提。甘肅省貫徹執行,即使這樣,農業保險的高風險成本和低保費收入下的優惠政策之比仍不及盈利效應,甘肅省還是農業自然災害頻發地區,農保賠付率更高一些。這些明顯抑制了保險公司參與農業保險發展建設的積極性,整個市場政府主導力量明顯,市場自發調節力度弱。與此同時,省內保險公司之間的數據信息共享平臺尚未完全建立,容易導致承保農作物的方位、面積等數據不準確,農業指標監測設施不完善,不利于承保工作的進行。各保險公司針對農業保險特色產品的開發創新力度也不足。目前,甘肅省農業保險覆蓋了包含主糧作物、藏系養殖、森林在內的主要農產品,以及包含果樹經濟作物、特色養殖、蔬菜種植等在內的特色種養殖產品,但大多保險產品同質化現象明顯,缺少市場競爭。同時,隨著新型經營主體和特色經濟林果類產品種植規模的增加,逐步開展了針對蘋果、玉米的“保險+期貨”試點,增開高原夏菜、羊肚菌、枸杞、李廣杏、茶樹、湖羊、絨山羊、黑山羊等11類品種的天氣、價格指數保險;以及紅花椒、核桃、油橄欖、藜麥、金銀花、設施蔬菜、中藥材等9類產品的收入保險。這些創新型險種總計20余種,僅占全部農業保險品種的18%,并且很多尚處于試點環節,未大規模推行,創新力度明顯不足,理賠標準和理賠方式上的較大差異也影響了相關產品的信服度與普及率。隨著市場主體的不斷增多,規模種養殖大戶越來越多的對理賠提出高要求,傳統的成本保險已經無法滿足農戶化解風險的需求。與現有物價匹配的產值保險、收入保險成為主要需求,但現有產品表面創新多、質變節點少,尚未涉及到深層改革,這些都從供給層面影響著甘肅省農業保險的可持續發展。

四、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甘肅省農業保險發展對策

以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背景為依托,要想獲得甘肅省農業保險的高質量發展,必須重點解決財政補貼、需求提升和供給增強三大問題。

(一)加快地區經濟發展,增強財政補貼力度

經濟有效增長是帶動農業保險良好發展的動力,而農業保險的良好發展又可以推動農業經濟的快速增長。因此,一方面,借助“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甘肅省的特殊地理位置優勢,順應國家雙循環戰略、鄉村振興戰略等發展契機,積極推動省內實體經濟的發展,增加財政收入,同時優化財政資源統籌,增加對鄉村振興等重要領域的財政支出比例,確保并逐步提升農業保險保費補貼。另一方面,提高中央財政轉移支付資金的利用效率。作為經濟欠發達省區,甘肅對中央財政轉移支付依賴程度較高。2010-2019年,全省財政收入占全國財政收入的均值僅為0.463%,而財政支出占全國財政支出均值卻達到1.658%,全省財政支出與財政收入的比值從2010年的4.153倍增加到2019年的4.654倍。[4]財政部數據也顯示,2013-2018年,中央對甘肅省財政轉移支付總量(不包含稅收返還)從0.16萬億增加到0.2萬億。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已成為甘肅省財政支出的主要來源。以財政補貼為主的農業保險在甘肅省試點以來,中央、省級、市縣三級財政補貼比例分別約占40%、25%、15%,2007-2019年,累計政府保費補貼61.23億元,占保費收入的83%,其中,中央、省級、市縣級各自累計補貼額為25.66億元、21.69億元、13.89億元,[5]中央補貼是主要構成。2020年,全省農業保險保費收入19.13億元,按照“財政補貼資金計劃”,中央補貼3.49億元,省級補貼5.04億元,分別占保費收入的18.24%和26.35%。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在甘肅省加快經濟發展同時,資金缺口仍需中央政府補貼,因此,既要積極爭取中央財政專項轉移補貼,還要提高轉移支付資金的使用效率,加強資金使用監督,避免尋租、資金缺位錯位使用情況,確保資金用在最主要的地方。此外,一些特色性、經濟價值高的果蔬類農產品,農民投保需求受到地方財政壓力和省政府保險任務計劃限制,只能部分投保,保險覆蓋率較低,亟需財政補貼的持續增加。鄉村振興需要繼續推進“一縣一品”“一村一品”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相關農業保險則因產品特色多處于創新試點環節,并由縣級財政主要補貼,而省內高貧困率意味著多數縣級政府地方財政有限,無法承擔高額保費補貼,保障規模有限;農民的低收入也制約了自繳保費比例不能太高,這就導致“全而弱”的惡性循環。從長遠發展來看,甘肅省農業保險的健康可持續發展仍需中央財政的大力扶持。

(二)提升農民需求

提升農民需求是促進農業保險發展的根本。按照目前甘肅省農業保險中確定的中央補貼品種,除育肥豬實行“成本+目標價格”保險、由農戶承擔20%的保費以外,其他實行成本保險,農戶承擔保費占比5%-30%不等。其中,承擔比例最低的是公益林,農戶僅分攤5%;商品林分攤比例最高,需分攤30%;馬鈴薯、能繁母豬農戶分攤20%,玉米、棉花、冬小麥為15%,青稞、藏系羊、奶牛為10%。蘋果、中藥材、肉牛、肉羊、蔬菜、雞等省級補貼品種則區分農戶貧困程度,貧困戶承擔10%,非貧困戶承擔20%。與此同時,作為成本保險,相關補貼品種的保額根據開辦時的物化成本確定,從300元到10000元不等,費率從2%到6%不等。據統計,2007年,全省農戶自籌保費546萬元,占總保費收入13%;2019年,自籌保費33380萬元,占比20%;2007-2019年間,農戶累計自籌保費12.02億元,僅占保費收入的16.3%[6]。傳統補貼品種保額與現行物價增長速度的脫節,使農戶享受低費率同時,又認為成本投入和保險賠付之間有差距,尤其是設施投入大的高經濟價值農產品,更因保障程度不高而降低了農戶投保意愿。這就需要依托鄉村振興戰略,在產業脫貧的基礎上積極推行產業振興,提升農戶手工技能,增加穩定的從業工資收入和財產凈收入,從而可持續地提高農戶可支配收入,在現有消費基礎上滿足農業保險費用開支的增長,從根源上緩解甘肅省農業保險投保率低的現狀。此外,還需加大農業保險宣傳力度,改善農戶傳統“認栽”觀念。在偏遠農村地區,保險普及力度并不樂觀,一些農戶只知道社保,對農業保險知之甚少。因此,在鄉村振興戰略持續推進的政策環境下,鄉村干部以及農業、保險等相關部門工作人員應深入村社,積極開展農業保險普及宣講會,為農戶們講解農業保險的專業知識和理賠案例,通過淺顯易懂的方式讓農戶意識到“以小換大”的風險防范重要性,了解農業保險的功能,積極配合國家政策的順利開展,增強參保積極主動性。同時,利用“抖音”、“快手”等民間流行并易于接受的短視頻方式,找當地已參加農業保險并獲益的農戶做代言,多做產品介紹和優惠政策宣傳,從而提高農業保險投保率。

(三)提高保險公司供給積極性

1.繼續推行并落實財政部規定的有關促進農業保險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提升稅收服務質量,營造良好的稅收營商環境,鼓勵并吸引保險公司主動開展農業保險業務,提供更多的農業保險服務,積極協助甘肅省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2.引入更完善的競爭機制,建立多元主體的農業保險市場。截至目前,甘肅省尚未有專業性的農業保險經營主體開展服務,農業保險由綜合性商業保險公司經營,并只占各經營主體業務的小部分,這就使服務專業性欠缺,在產品設計和費率厘定及條款制定上專業性不強,提供服務的積極性和質量也劣于專業性農業保險公司。未來可以在提升經濟發展、確保并增加地方補貼的基礎上,吸引專業性農業保險公司來甘肅拓展業務,增加市場競爭力,提升服務質量。3.規范保險經營管理,提高理賠效率和精準度。《關于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指導意見》中指出,地方政府要結合自身財政情況增加對農業保險的補貼,引導保險機構到農村基層網點,下沉服務重心,開拓新型農業保險產品試點范圍。因此,一是甘肅省政府要進一步結合鄉村振興發展需求,科學確定保費補貼機制,推動“以獎代補”政策的試點;二是現有從事農業保險的各家保險公司應加大對農險業務的重視,積極創新農業保險產品類型,增加對鄉村振興中“一村一品”的高經濟價值特色農產品保險保障,明確理賠范圍,做到精、準、細。在現有成本保險為主,試點產量指數保險、價格指數保險、產值保險、“保險+期貨(權)”等產品形式的格局中,根據保障對象的特殊性,試點成熟后逐步推廣普及。三是提高理賠服務質量,及時賠付,增強保險信譽度,提升農戶投保熱情。四是利用互聯網技術,拓展農業保險的產品宣傳、開發創新,完善省內“互聯網+農業保險”的發展模式,推進農業保險承保的電子化發展。

參考文獻

[1]甘肅省農業農村廳關于提前下達2019年中央財政農業生產發展專項轉移支付資金計劃的通知

[2]甘肅省保險行業協會.甘肅省農業農村廳組織召開農業保險工作聯席會議[OL/ED].

[3]王曼麗.甘肅省政策性農業保險效率評價及影響因素研究[D].2021年甘肅農業大學碩士論文,第18頁;

[4]李永海、潘菊霞.甘肅省財政轉移支付對居民收入差距的影響研究[J].隴東學院學報2021(5):33-37;

[5]王曼麗.甘肅省政策性農業保險效率評價及影響因素研究[D].2021年甘肅農業大學碩士論文,第19頁;

篇3

當前,制約天津市寶坻區發展鄉村旅游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與鄉村旅游相關的機構設置、制度體系尚不健全與大眾旅游產業相同,鄉村旅游是一項系統化的工程,其與眾多的行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如服務業、建筑業、農業等,另外還設計到特色農業生產、生態資源管理以及歷史文化遺產的運用等。所以,鄉村旅游的發展需要一個全面、綜合的管理體系來支撐。雖然,天津市寶坻區的農村旅游發展已經具有一定的基礎,但是尚沒有得到地方政府的全面關注,沒有成立綜合化、針對性的機構或者部門來管理以及協調整個農村的旅游工作,存在管理粗放、機構設置不健全、協調性不強等問題。另外,寶坻區尚還沒有出臺具體的規章、制度來規范和約束地區的鄉村旅游事業。上述為與農民、鄉村以及農業經濟發展相關的基礎性工作,其體系的不健全會直接影響到鄉村旅游的持續、健康發展。

(二)經濟效益與生態保護間的權衡沒有受到充分重視對農村旅游可以簡要理解為依托生態環境等客觀條件來實現開發地區經濟效益的提升。可見,農村旅游經濟效益的獲得很大一部分是建立在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對于天津市寶坻區而言,也是這種情況。但是,縱觀當前寶坻區的發展現狀,普遍存在著鄉村旅游項目缺乏總體規劃,重經濟效益忽視生態保護的問題,經常會發生諸多破壞生態環境的現象,如景點的亂搭亂建、生態資源沒有給予硬性的保護措施等,這些都會導致隨意破壞生態環境的現象出現。這些行為雖然在短時間內能夠取得一定的經濟效益,但是對于鄉村旅游的持續發展以及前景非常不利。

(三)基層缺乏與鄉村旅游相關的專業建設人才鄉村旅游的起源地為廣大的農村,其絕大多數的從業人員為農民和基層政府的工作人員。這些人員因為受到文化教育水平的限制,在素質水平、文化程度以及專業能力方面遠遠不能滿足當前鄉村旅游經營管理的需要。另外,相關部門對于鄉村旅游從業人員的教育以及培訓體系也處于缺失的狀態。上述現象都導致了鄉村旅游專業人才的匱乏,這必然會導致在鄉村旅游的推進過程中產生一系列的問題,最終會制約其戰略性發展。

(四)農村對于鄉村旅游的認同存在差別鄉村旅游在寶坻區的發展時間尚短,在其經濟效益、經營目的以及發展前景方面,農村地區的很多居民都處于一知半解的階段,沒有深入的有深入地認識與理解鄉村旅游的意義和價值。這些人員由于認識上的不足,難免對鄉村旅游項目存在一定的偏見,可能會認為其會打破鄉村原有的生活格局,影響其一貫的生產和生活活動。另外,大量旅游人員的進入也會使一部分人感到恐慌,認為其侵犯了其生活領域,進而對鄉村旅游存在一定的偏見。這種消極情緒的存在勢必會影響鄉村旅游的服務質量和服務水準。

二、天津市寶坻區發展鄉村旅游的前提

振農村經濟的措施分析針對上述提及的制約因素,筆者結合多年的基層經濟工作經驗以及當前的鄉村旅游發展現狀,認為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發展鄉村旅游、振興地方經濟。

(一)建立健全與鄉村旅游發展相關的機構以及制度建設,為鄉村旅游提供基礎支持天津市寶坻區經過一段時期的農村旅游的發展,在基層農村已經初具規模,如當前寶坻區的每個鎮都有農家院等旅游、休閑景點。但是,目前還是個人化的行為,每個鎮的政府沒有相關的部門以及制度對其進行專門負責管理和規范。這一問題在前文已經提到。為了改善這一狀況,為鄉村旅游提供必要的基礎支持,地方政府必須要針對各自的鄉村旅游發展特色、現狀成立綜合事務辦公室,用來管理、協調、推進各自地區的農家院建設,使之形成特色化、規模化,提升品質,創造出自有的獨特品牌。另外,要在對鄉村旅游進行充分考察的基礎上,綜合各方面的專業、社會人士以及基層農民的意見制定出相應的制度,用來規范和約束鄉村旅游。總之,通過機構以及制度體系的建設,能夠對寶坻區的鄉村旅游起到導向作用,使之協調、健康前進。

(二)全方位平衡經濟效益與生態保護間的關系,實現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為了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保護的雙贏,實現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一定要對將要進行的各個鄉村旅游子項目進行嚴格、全面的科學調查、研究和論證,對所涉及的生態環境影響力做出正確評估。在以生態保護為前提下,充分地、秩序化地發展鄉村旅游,通過科學的措施來提高生態資源的利用率。例如,當前寶坻區一些地區開始嘗試生態村項目建設,即將農村的鄉村旅游項目和文明生態村(美麗村莊)項目結合起來,在發展農村經濟的同時建設美麗的家園,給與生態環境充分的保護,而不是一味盲目的發展經濟。其中文明生態村建設包括村內道路硬化、街道亮化、街邊綠化、能源清潔化、垃圾污水處理無害化、生活健康化、等主要項目。隨著鄉村旅游地區對于生態保護意識的增強,這些地區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搞好生態文明的同時也能吸引更多的游客,進而獲得了更高的經濟效益。

(三)多途徑構建鄉村旅游建設人才隊伍,夯實人力資源面對當前寶坻區鄉村旅游人才隊伍匱乏的現狀,當地政府以及相關的從業人員要積極構建多個途徑來完善鄉村旅游人才隊伍建設,夯實人力資源,為鄉村旅游項目的發展提供堅實的主力軍和后備軍。首先,要對現有的鄉村旅游從業進行全方面的培訓工作。即基層政府要針對各自地區的發展現狀,通過外聘教師培訓、視頻教程、組織觀摩會等形式對本地區的主要從業人員進行培訓,然后再通過這些人員的推介,以點帶面,從而推動整體從業人員的素質水平。其次,要積極引進優秀的專業旅游人才來充實和壯大基層鄉村旅游管理部門人才隊伍,要給與人才充分的重視,在物質和精神雙方面給與其支持。這樣能夠通過人才的引進來創新管理理念、方法和途徑。同時還能夠帶動現有工作人員對專業知識的渴求,激勵其不斷地追求自身的成長。

(四)向農民大力推介鄉村旅游,獲取其大力支持,提供旅游和諧環境針對寶坻區當地農民對鄉村旅游認識膚淺,存在一定偏見的問題,基層政府要積極地向農民推介鄉村旅游,通過播放宣傳片、基層走訪、座談等途徑來加大對鄉村旅游的宣傳力度,將其實現途徑、最終目的、社會價值以及經濟價值等向農民詳細的說明,可以通過成功案例說明的途徑來完成,這樣能夠使對方從感官上體會到鄉村旅游的益處。另外,還可以合理安排一部分村干部到鄉村旅游開發成功地區進行觀摩,切實感受到鄉村旅游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收入、促進農民就業以及改善農村生存環境等方面的作用。最終爭取獲得廣大農民的大力支持,為鄉村旅游提供一個和諧的環境。

三、結語

篇4

結合當前工作需要,的會員“媚兒”為你整理了這篇2020年文化和旅游局工作總結范文,希望能給你的學習、工作帶來參考借鑒作用。

【正文】

2020年文化和旅游局工作總結

1.高質量通過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驗收

2020年,重點完善提升15個鎮街綜合文化站和圖書館文化館分館、664個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52個貧困村文化設施,打造了73個村級圖書館文化館服務點。新建3處城市書房和10處城市書吧,目前全區共有7處城市書房,與區圖書館一卡通用,方便讀者就近借閱。大力進行創建宣傳,在報紙、電視、廣播及新媒體平臺,進行深度報道,形成宣傳聲勢;在公共文化活動場所以及主要街道、商超、車站、機場、賓館、酒店、銀行等場所,設置宣傳標語,形成人人了解創建、參與創建的良好局面。深化城市文化內涵,全區先后重點建設了19個紅色文化展館、打造了29個“文登學”文化展館,命名了12處紅色主題公園。

2.群眾文化生活滿意度不斷提高

在嚴格執行疫情防控措施的同時,加大走訪調研和群眾文化活動力度,線上線下共同發力,滿足群眾多樣化文化需求。2020年,培訓基層文化管理員、文藝骨干5批次,送戲下鄉活動遍及每個村,每村至少5場演出,公益電影放映7233場次,各類公益文藝輔導上萬場次,文藝愛好者利用自家閑置場所改建“文化活動點”超過500個,全區形成部門帶動城鄉文化聯動、民間劇團覆蓋各片區、小文藝隊覆蓋各村居的多層次文化活動陣地。2020年上半年威海市文體生活群眾滿意度調查中,文登區排名第二;11月份,威海市公共文化建設的滿意度暗訪評估中,文登區排名第一。

3.精品旅游有序健康發展

梳理全區文旅資源,發掘了167個有特色、有故事的優質景觀和歷史遺跡,推出慈口觀、顧家、梧桐庵、六度寺等10個主題民宿及一批網紅打卡地;利用3年時間,打造18個精品旅游特色村,今年,慈口觀村被評為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制定自駕旅游整體規劃,培育文化體驗游、紅色教育游、康體養生游、鄉村民宿游等融合業態,推動全域旅游高質量發展。10月,新增天福山紅色旅游景區和威海回龍山李龍文化民俗園2個3A級旅游景區。在威海市政協組織的精品旅游視察中,文登區在8個市區中排名第四,取得歷年最好成績。

4.激活文化旅游消費市場

全面落實上級系列減稅降費政策,為9家旅行社退保證金84萬元,為3035家文化體育、住宿餐飲、旅游娛樂等企業減免稅費4520萬元。加強線上線下節會的營銷推介,從第二季度疫情防控形勢穩定后開始,堅持月月有節慶,舉辦了蒲公英文化節、櫻桃節、金雞菊文化節、西洋參文化節等,線上助力文登特產銷售,實現“富民”產業與精品旅游的深度融合。5月—10月廣泛組織商戶參加威海市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費季活動,整個活動期間,參與項目7個,交易筆數1490筆。提振冬季旅游市場,自12月1日至明年2月底,開展A級景區免門票惠民活動。

5.文旅項目集中落地

全區新上了15個文旅產業項目,其中,啟動續建呼雷湯溫泉,郁竹苑田園綜合體、蓮花城田園綜合體、新農創春分小鎮、聽風觀海文化旅游項目等精品旅游項目已有部分設施投入使用。“雙包雙促”有效落實,全局78名干部包促文旅企業,重點幫促解決問題35件,受到企業的好評。

6.改革創新工作不斷推進

(1)行業精準扶貧經驗為國際旅游減貧事業提供參考。2020年,區文旅局推薦的米山鎮西山后村生態旅游開發扶貧案例,入選“世界旅游聯盟旅游減貧案例100”,是威海市唯一被收錄的案例。

(2)文登音樂廳啟動省市縣三級聯合購買文化惠民演出試點工作,這是省委制度創新的重點任務,全年上演了11場精品劇目,“花小錢、看大戲”的惠民舉措,深得觀眾好評。

(3)文登圖書館榮獲威海地區唯一的省級“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機構功能試點單位”。

(4)文化館“藝彩龍鄉”志愿服務隊被評為山東省2019年度志愿服務“四個100”最佳志愿服務項目。

篇5

為什么要成立新的金融機構?是金融機構的數量不夠嗎?當前除了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之外,還有11個股份制銀行,110家城市商業銀行,3萬多家農村信用社。僅僅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就有十多萬個分支機構,遍布全國城鎮鄉村。目前,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一個重大措施就是精簡基層金融機構,將縣以下的金融機構裁減、合并。在中國的金融市場上,銀行數量并不少,再增加幾家銀行的意義并不大。

當我們說,金融領域缺乏公平競爭環境的時候,并不是指金融機構數量多少,而是說由于這些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屬于同質競爭,因此市場競爭發育不完全。現存金融機構絕大多數都是國有獨資,或者國有控股。在產權結構上高度雷同。因此,這些金融機構的運行規律、經營特點、服務對象都極為相似。同質性競爭促進效率的作用有限。特別重要的是,同質性競爭很難比較出制度上的優劣,缺乏制度創新的意義。

當前,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問題非常嚴重。中央三令五申,要求加強對中小企業融資的支持,在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專門設立了為中小企業融資服務的辦事機構。但是,一年又一年,中小企業融資渠道依然沒有打通。當今,金融領域最缺乏的不是那些執行國家政策的機構,而是扎根于基層,為中小企業、民營企業服務的金融機構。由于東北振興銀行的產權結構和其他國有或國有控股商業銀行基本一致,其他銀行做不到的事情,怎么能苛求東北振興銀行?在缺乏制度創新的情況下,盲目增加銀行數量只能是加劇惡性競爭,而無助于提高金融體系的整體效率。

有人說,創建跨地區銀行有利于調動地方政府的積極性。其實,地方政府辦銀行并不是什么新事物,在前些年已經試驗過好多次了。廣東、深圳、海南等地已經提供了許多寶貴的經驗教訓。

政策性銀行的生存空間

有人說:“東北銀行之所以在短期之內獲得批準,因為它具有特殊的政策目的”。如果這句話當真,那么這家銀行的未來就很難樂觀。

東北振興銀行資本金高達50億元。而且既然是國家出資,就不能不執行政策性貸款,也就很難避免出現大筆壞帳。其實,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對此早已憂心忡忡,他們說:“它很可能會為了支持東北地區的國有企業脫困和產業結構調整來提供政策性的金融支持,而這些金融支持可能會產生大量不良貸款從而影響銀行的經濟效益。”

在1999年西部大開發時,西部各省不滿足于中央增加的撥款數量,于是有人建議,既然中央給的錢不夠,那就給個政策吧。他們提出要成立一家西部開發銀行。消息傳出之后遭到了國家開發銀行和許多經濟學家的堅決反對。海南發展銀行只有一個婆婆,就亂花錢,欠了一屁股債,倘若成立一個西部開放銀行,十個婆婆,大家比著花錢,還不闖大禍?東北振興銀行雖說只有三個婆婆,但是,哪家不缺錢?爭來奪去,豈能不出問題?前不久,這家待建銀行的落戶地還是黑龍江、吉林、遼寧東北三省的爭奪目標,可是,要不了多久,恐怕就成為誰都不要的燙手山芋。

能不能像國家開發銀行一樣頂住外部壓力,審慎貸款,是東北振興銀行必須面對的非常嚴峻的考驗。看起來,東北振興銀行財大氣粗,但是,倘若用來拯救那些大型國有企業,恐怕救不了幾個就要陷進去。現在已經有人擔心:“作為一家股份制商業銀行,東北振興銀行卻懷著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政治使命從事某些政策性業務,是不是會重蹈海南發展銀行的覆轍?東北振興銀行與國家開發銀行會不會發生沖突?”

推進政企分開

組建東北振興銀行仍然以官方的行政指令為主,行為主體仍然是政府官員,組建程序是自上而下,依靠力量被局限在一個非常小的圈子里面。顯然,這樣的銀行很難做到政企分開。新建的金融機構將同時受到來自于中央和地方雙重行政干預,離開市場更遠。按照計劃經濟的老規矩辦事,從上至下組建銀行,看起來很規矩,很符合手續,但是,發起人卻忘記了最重要的一條教訓,怎么樣才能在這些新建的銀行中實現政企分開?

篇6

[關鍵詞]旅游管理;應用型人才;學科整合;參與式教學

隨著我國旅游業的發展,旅游活動出現全域化、休閑化、多元化、自助化、定制化等特點。“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區域內,以旅游業為優勢產業,通過對區域內經濟社會資源尤其是旅游資源、相關產業、生態環境、公共服務、體制機制、政策法規、文明素質等進行全方位、系統化地優化提升,實現區域資源有機整合、產業融合發展、社會共建共享,以旅游業帶動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一種新的區域協調發展理念和模式”[1]。在這種“融合共享”特征明顯的旅游模式下,現有旅游從業人員的單一知識儲備和簡單專業技能已無法適應社會需求。旅游人才類型和培養模式需要以就業為導向,向高知識、高技能、高應用能力方向轉化。高校旅游管理是培養旅游行業高素質綜合應用型人才的專業,旅游人才培養中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實踐和創新是實現人才培養模式轉型的關鍵所在。199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了《世界教育分類標準》,其中對應用型人才的定義是:是與普通高校培養的高等學術型、工程型人才相對應的高等職業技術型人才,是能將專業知識和技能應用于所從事的專業社會實踐的一種專門的人才類型。它要求培養出的人才要熟練掌握該行業一線生產所需要的各種知識和技能,是從事行業一線生產的技術型人才[2]。旅游行業的導游員、飯店服務員、禮儀人員、空乘人員等均屬于這類人才。目前我國高校本科旅游專業人才培養還存在一些問題,如:培養定位模糊,教法單一,教學資金投入不足,學生專業自信力低,一線服務技能差,學生就業導向不夠清晰等。結合時下社會需求,高校旅游管理本科專業對人才的培養應以高素質綜合型為宗旨,以“學術+應用”“知識+技能”“全國+地方”“行業+專業”為模式,重點通過教學模式的不斷實踐和創新,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技能,實現學生從普通“旅游服務員”到高知、高技、高能的綜合型“旅游服務人才”的轉變。

一教學內容的創新

(一)通過“互聯網+”模式,拓寬知識獲取渠道,保持教學內容先進性

旅游行業跨界明顯、知識容量大、更新速度快,教學中必須跳脫出單純依托教材的傳統知識獲取模式,緊跟“互聯網”“大數據”,才能保持學科和教學內容的先進性、前瞻性,才能保持起旺盛的生命力。在信息時代,“‘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但這并不是簡單的兩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3]。教學中以手機等自媒體作為主要的學習工具,一來可關注旅游企業、科研機構、旅游院校等的微信微博公眾平臺,及時獲取國內外旅游業發展的最新動態和知識。一來可進行“互聯網+旅游”“互聯網+微平臺”“互聯網+課程”的學習拓展。如通過“雨課堂”“釘釘”等互聯網平臺開展師生課堂內外同步學習交互,學習交流更為方便快捷。

(二)緊扣行業發展趨勢,突出地域特色,加強地方特色內容教學

大理是全球知名的旅游熱區。作為地方高校,大理大學在旅游地域性研究方面獨具優勢。旅游管理是理論和實踐高度結合的學科,所以,在教學中廣“接地氣”,增加旅游“地方性”的內容極為必要。比如,在“鄉村旅游”授課過程中,應緊扣鄉村振興主題,依托大理深厚的歷史文化、豐富的少數民族風情、獨特的地質資源以及眾多的古村鎮文化旅游空間資源,吸收借鑒環洱海保護開發的先進經驗,借助多樣的文旅、農旅休閑模式和案例,通過案例和田野教學,理論聯系實際,豐富教學內容的同時,引發學生對行業政策、發展的關注和思考,提升他們對鄉村旅游途徑下的鄉村振興的科研興趣。

(三)多學科融合教學,拓寬學科視域,提升學生的綜合修養

旅游學科屬于綜合性學科,應適當增加不同的學科知識,提升學生綜合素養。比如教學中地理與旅游的融合,能有效地展現旅游資源的“地方性”特征,能幫助學生加強對旅游動機形成、游客空間位移、旅游景觀和旅游模式的特色化發展等內容的理解。再則,在“旅游地理學”“人文地理學”課程中,結合大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態勢,加入人口、民族、農業、工業、城市、宗教、語言、政治、旅游等地理要素主題,既能增加學生的地學修養,又能引起學生對人類社會發展的關注,突出旅游專業的地方性特征。還有,旅游與藝術的融合,在模擬導游等技能型課程中加入民歌、舞蹈等地方文藝專題,在“旅游人類學”課程中加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內容,能有效拓展學生知識面,增加學生的藝術修養和專業技能。

(四)加強旅游行業從業資格準入和技能提升內容教學,提高考證過關率,為學生就業奠定基礎

旅游專業的學生可考的國家級從業資格證書有:導游資格證、茶藝師資格證、人力資源師資格證,教師資格證、普通話資格證、會計資格證、秘書資格證等十多種,這些證書是學生就業的“敲門磚”,但是證書的獲得對學生實做技能的要求較高。為幫助學生提高這些資格證的過關率,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加入相關內容,加大實訓力度。如利用“旅游語言基礎”課程加入語音學的知識,提高學生普通話的語音標準度;利用“茶藝鑒賞”課程加大茶藝實訓,提升學生手動能力;利用“導游業務”和“模擬導游”課程,進行導游考證面試模擬,加入應試技巧的內容,同時密切關注每年國家考證的變化,及時更新教學內容,提升學生導游考證過關率;在課內技能實訓教學的基礎上,利用“專業技能強化訓練”課程對學生的專業技能進行再強化,鞏固學習成果。

(五)以科研項目為載體,促進科研與教學內容的深度結合

首先,有條件的師生積極申報各種課題,積極參與地方性旅游規劃和科研項目。其次,在教學中增加科研的內容,如大理地區,大家都較為關注的大理全域旅游發展模式、大理“六大景區”發展現狀、大理導游的生存現狀、大理溫泉休療現狀、環洱海地區鄉村旅游發展模式、蒼山和洱海的保護問題、大理旅游線路設計現狀、大理古城人民路“擺客”現狀、問題和解決對策等,豐富課程內容,提升教師的教學科研水平,增加學生對旅游業的關注和科研修養。

二改進教學方法

(一)全面踐行學生參與式教學,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為避免“灌輸式”教學帶來的聽課疲勞,在遵循常用教學模式的基礎上,應注重教學主體轉換下的參與式教學,確保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公平性。參與式教學相對于“灌輸式”教學,教學中讓所有人能積極主動、全身心投入學習中,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擁有參與和發展機會的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是一種合作式或協作式的教學法。這種方法以學習者為教學的積極成分和中心,通過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不僅能夠積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且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探究、創新和實踐精神[4]。1群體參與群體參與即全員參與。在旅游專業教學中應經常使用,如教師給出論題,學生分組討論并陳述觀點。由于學生的參與能力有差異,在這種分組教學法,很難確保每一位學生都“動”起來。我的做法是:利用手機或自媒體設備,各組學生自行查找內容,組內組間互通信息,避免雷同和抄襲,找到資料后組內各成員均需進行內容的文字或者錄音分析。時間允許時,每位組員上臺定時進行口語表述;時間不允許時,組內選出分析表達最好者,代表小組上臺陳述。多年的教學效果表明,此法“一箭雙雕”,既能保證參與的廣泛性,又能保證資料查找的準確性和全面性。理論課程可采用此法。如“導游業務”理論授課時,請學生查找導游帶團相關案例,學生的積極性高,內容記得牢,很受學生歡迎。2個體參與教學中也要強調學生的個人參與與個性展示。以“旅游學概論”課程為例,教學中加入“每日一聞”播報。在課前布置與課程相關主題,請學生課下查找,課程開始時進行5分鐘左右的旅游要聞播報,按學號順序進行,確保每一位學生的公平參與。此法增強學生對旅游行業的關注度,同時,大大提高了學生口頭語言表達能力、總結歸納能力和自信力,學生參與和接受度高,教學效果較好。3角色參與以“假如你是我”“今天我為師”等為主題。利用“翻轉課堂”,進行師生角色互換,要求學生以教師身份完成一個完整的短時教學過程。此法顯示,角色互換是一種“教”與“學”的公平,鍛煉學生組織能力、表達能力、教學技巧的同時,也給教師一種提示和參考:尊重學生需求,教學效果必然更高一籌。4視覺參與結合教學內容,適當播放音視頻教學資料,通過“視頻+記錄+評論+感悟+糾正”的方法進行學習。如利用“模擬導游”課程,對學生利用實驗課自制的景區導游視頻進行觀看分析,糾正講解中的不足;利用“人文地理學”課程,將理論講授、師生互動教學與人文地理視頻教學緊密結合,題材應結合課題廣泛而深刻,如人口、語言、文化、環保、戰爭、地緣、城市、糧農危機以及地方發展等皆可納入,學生受益匪淺,教學效果非常好。

(二)以學生參與為主導,積極推行情景模擬教學法

“情景模擬教學法”是一種創設接近工作真實環境的場景,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場景中,進行不同工作角色模擬,從而整合專業知識、提升專業技能的一種方法[5]。比如在“導游業務”課程中,可經常采用這樣的方法:讓學生分組創設導游帶團情景,準備道具,模擬導游員、游客、旅游服務供應商等等,以情景劇的形式表現導游帶團場景。多年教學經驗表明此法極受歡迎,尤其是在公選課采用此法,多專業學生協作完成情景模擬,學習過程人人參與,寓教于樂,極大地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既增進了不同專業學生的交流,又展示了旅游專業靈活的教學模式,還能引起學生對旅游從業人員執業環境的關注,此種教學法對于學生的組織能力、表達能力、表演能力、隨機應變能力、職業適應能力、心理素質都有較大提升。教學效果極佳。但是,此法多適用于技能型課程的實訓環節,而且人數太多效果不一定理想。

(三)群體參與和個體參與結合,采用野外觀察學習法,節約教學成本

此法適用于有野外實踐環節的課程。如“鄉村旅游”,在理論講授鄉村旅游的概念、特點、類型的基礎上,利用實訓課時帶學生到周圍鄉村旅游形態典型的村落進行田野調查,讓學生實地觀察鄉村旅游發展狀態,以小組為單位,從不同角度尋找存在的問題,回校后寫成調研報告。比如大理環洱海地區鄉村旅游發達,案例典型。學校到調查點,公共交通便捷,費用較低。再如“模擬導游”課程,教學中需要進行景點的實地講解,可以利用校園環境進行講解訓練,不出校門,方便安全,不產生任何費用。野外觀察學習法,學生的理論學習和實踐應用能力都能獲得提升,選點合適的話,既能完成課程內容,又節省教學成本。

(四)充分利用現有課外資源,推行實景講解法,全面提升學生的專業綜合應用能力此法為“模擬導游”課程專用教學方法,課程具體講授導游資格證考證景點和景點景區講解的技能技巧。可充分利用現有課外資源,先以校園環境為一級講解點進行初講訓練,以小組為單位按單體景觀分個人講解,待講解成熟,再選擇當地內門票費用少,交通便利,自然條件好,文化內涵高,距離較近的代表型景區為二級講解點進行實訓。講解點不一定選熱點旅游區,但必須具備以下特征:景觀典型、資源有特色、自然與人文結合、歷史悠久、民族特色濃郁、體驗度高。大理地區首選大理大學、大理古城、感通寺、南詔德化碑、洱海月濕地公園、白族名鎮喜州等。實景講解,學生綜合應用能力提升快,是一種較適用的教學方法。

三結語

篇7

網絡是現實世界的延伸,推動網絡文明共踐共行,就要弘揚“有擔當”的社會責任,使網絡成為謳歌真善美、傳遞正能量的媒介和載體。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寧聚正能量”網絡文明建設網上宣傳活動總結2021最新資料。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歡迎你的閱讀。    2021年,xx黨委網信辦聯合屬地教育、公安、工會、團委、婦聯、人民銀行等部門,策劃實施“寧聚正能量”網絡文明建設網上主題宣傳活動,通過搭建話題、作品創作、征集展示、網絡名人示范引領等方式,引導廣大網民弘揚主旋律、傳遞正能量,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截至10月底,活動全網傳播量超過5億次。

   一是主動設置網絡互動傳播話題。xx黨委網信辦在網絡媒體平臺搭建“寧聚正能量”話題,協調“xx新聞網”等新聞媒體賬號及時正能量信息,引導屬地網絡名人做好示范引領,動員“xx政法”“平安xx”等政務新媒體賬號各部門各行業正能量事件,吸引廣大網民參與互動傳播、分享身邊感動,記錄平凡生活不凡之舉。截至10月底,話題集納相關作品超過1000部(篇),傳播量超過5億次。

   二是創作優質網絡文化作品。挖掘展示中華傳統節日內涵,在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期間,以短視頻的形式記錄醫療衛生、交通運輸、環境保護、城市建設、社區服務、志愿服務等行業基層工作者的真實故事,生動闡釋愛黨愛國、愛崗敬業、犧牲奉獻、助殘幫困、誠信友善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價值內涵,《不畏驕陽,換萬家出行安康》《披星戴月,換一城靚麗清爽》《中秋獻給執勤人》等作品受到關注。聚焦網上關注度較高的高空拋物、餐飲浪費、飯圈文化、地域歧視等不文明行為以及預防電信詐騙等內容,結合相關案例進行情景演繹,創作《禍從天降》《消防員的愛情》《真假二維碼》《守住錢袋子》等短視頻作品,積極傳播社會主流價值觀,教育引導廣大網民提高文明素養。

   三是開展網絡正能量作品征集展示。xx黨委網信辦聯合教育、工會、團委、婦聯、人民銀行等部門,面向全網征集關于經濟社會發展、鄉村振興、網絡文明建設、突發事件等方面涌現出的正能量事跡及榜樣。截至10月底,共征集到相關作品300余個,《英雄們中華兒女銘記心中》《哪有什么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等優秀作品感動了無數網民,網絡空間主旋律高昂、正能量充沛。

篇8

一、天津市寶坻區發展鄉村旅游面臨的制約因素分析

當前,制約天津市寶坻區發展鄉村旅游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與鄉村旅游相關的機構設置、制度體系尚不健全

與大眾旅游產業相同,鄉村旅游是一項系統化的工程,其與眾多的行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如服務業、建筑業、農業等,另外還設計到特色農業生產、生態資源管理以及歷史文化遺產的運用等。所以,鄉村旅游的發展需要一個全面、綜合的管理體系來支撐。雖然,天津市寶坻區的農村旅游發展已經具有一定的基礎,但是尚沒有得到地方政府的全面關注,沒有成立綜合化、針對性的機構或者部門來管理以及協調整個農村的旅游工作,存在管理粗放、機構設置不健全、協調性不強等問題。另外,寶坻區尚還沒有出臺具體的規章、制度來規范和約束地區的鄉村旅游事業。上述為與農民、鄉村以及農業經濟發展相關的基礎性工作,其體系的不健全會直接影響到鄉村旅游的持續、健康發展。

(二)經濟效益與生態保護間的權衡沒有受到充分重視

對農村旅游可以簡要理解為依托生態環境等客觀條件來實現開發地區經濟效益的提升。可見,農村旅游經濟效益的獲得很大一部分是建立在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對于天津市寶坻區而言,也是這種情況。但是,縱觀當前寶坻區的發展現狀,普遍存在著鄉村旅游項目缺乏總體規劃,重經濟效益忽視生態保護的問題,經常會發生諸多破壞生態環境的現象,如景點的亂搭亂建、生態資源沒有給予硬性的保護措施等,這些都會導致隨意破壞生態環境的現象出現。這些行為雖然在短時間內能夠取得一定的經濟效益,但是對于鄉村旅游的持續發展以及前景非常不利。

(三)基層缺乏與鄉村旅游相關的專業建設人才

鄉村旅游的起源地為廣大的農村,其絕大多數的從業人員為農民和基層政府的工作人員。這些人員因為受到文化教育水平的限制,在素質水平、文化程度以及專業能力方面遠遠不能滿足當前鄉村旅游經營管理的需要。另外,相關部門對于鄉村旅游從業人員的教育以及培訓體系也處于缺失的狀態。上述現象都導致了鄉村旅游專業人才的匱乏,這必然會導致在鄉村旅游的推進過程中產生一系列的問題,最終會制約其戰略性發展。

(四)農村對于鄉村旅游的認同存在差別

鄉村旅游在寶坻區的發展時間尚短,在其經濟效益、經營目的以及發展前景方面,農村地區的很多居民都處于一知半解的階段,沒有深入的有深入地認識與理解鄉村旅游的意義和價值。這些人員由于認識上的不足,難免對鄉村旅游項目存在一定的偏見,可能會認為其會打破鄉村原有的生活格局,影響其一貫的生產和生活活動。另外,大量旅游人員的進入也會使一部分人感到恐慌,認為其侵犯了其生活領域,進而對鄉村旅游存在一定的偏見。這種消極情緒的存在勢必會影響鄉村旅游的服務質量和服務水準。

二、天津市寶坻區發展鄉村旅游、提振農村經濟的措施分析

針對上述提及的制約因素,筆者結合多年的基層經濟工作經驗以及當前的鄉村旅游發展現狀,認為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發展鄉村旅游、振興地方經濟。

(一)建立健全與鄉村旅游發展相關的機構以及制度建設,為鄉村旅游提供基礎支持

天津市寶坻區經過一段時期的農村旅游的發展,在基層農村已經初具規模,如當前寶坻區的每個鎮都有農家院等旅游、休閑景點。但是,目前還是個人化的行為,每個鎮的政府沒有相關的部門以及制度對其進行專門負責管理和規范。這一問題在前文已經提到。為了改善這一狀況,為鄉村旅游提供必要的基礎支持,地方政府必須要針對各自的鄉村旅游發展特色、現狀成立綜合事務辦公室,用來管理、協調、推進各自地區的農家院建設,使之形成特色化、規模化,提升品質,創造出自有的獨特品牌。另外,要在對鄉村旅游進行充分考察的基礎上,綜合各方面的專業、社會人士以及基層農民的意見制定出相應的制度,用來規范和約束鄉村旅游。總之,通過機構以及制度體系的建設,能夠對寶坻區的鄉村旅游起到導向作用,使之協調、健康前進。

(二)全方位平衡經濟效益與生態保護間的關系,實現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為了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保護的雙贏,實現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一定要對將要進行的各個鄉村旅游子項目進行嚴格、全面的科學調查、研究和論證,對所涉及的生態環境影響力做出正確評估。在以生態保護為前提下,充分地、秩序化地發展鄉村旅游,通過科學的措施來提高生態資源的利用率。例如,當前寶坻區一些地區開始嘗試生態村項目建設,即將農村的鄉村旅游項目和文明生態村(美麗村莊)項目結合起來,在發展農村經濟的同時建設美麗的家園,給與生態環境充分的保護,而不是一味盲目的發展經濟。其中文明生態村建設包括村內道路硬化、街道亮化、街邊綠化、能源清潔化、垃圾污水處理無害化、生活健康化、等主要項目。隨著鄉村旅游地區對于生態保護意識的增強,這些地區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搞好生態文明的同時也能吸引更多的游客,進而獲得了更高的經濟效益。

(三)多途徑構建鄉村旅游建設人才隊伍,夯實人力資源

面對當前寶坻區鄉村旅游人才隊伍匱乏的現狀,當地政府以及相關的從業人員要積極構建多個途徑來完善鄉村旅游人才隊伍建設,夯實人力資源,為鄉村旅游項目的發展提供堅實的主力軍和后備軍。首先,要對現有的鄉村旅游從業進行全方面的培訓工作。即基層政府要針對各自地區的發展現狀,通過外聘教師培訓、視頻教程、組織觀摩會等形式對本地區的主要從業人員進行培訓,然后再通過這些人員的推介,以點帶面,從而推動整體從業人員的素質水平。其次,要積極引進優秀的專業旅游人才來充實和壯大基層鄉村旅游管理部門人才隊伍,要給與人才充分的重視,在物質和精神雙方面給與其支持。這樣能夠通過人才的引進來創新管理理念、方法和途徑。同時還能夠帶動現有工作人員對專業知識的渴求,激勵其不斷地追求自身的成長。

篇9

一、牢牢把握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方向

1.深入學習宣傳全面依法治國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進一步推動鎮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開展全面依法治國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專題學習活動。

2.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四中全會精神。按照全會《決定》中關于加大全民普法工作力度的要求,繼續深入宣傳全會精神。

3.持續深入開展憲法法律和黨內法規宣傳教育活動。推動村(社區)和鎮直單位常態化學習宣傳憲法,精心組織2020年度“12·4”國家憲法日和憲法宣傳周集中宣傳活動。繼續開展“江淮普法行”活動和“法律六進”活動。推動鎮直各部門開展憲法法律考試、憲法宣誓、舉辦學習報告會、法律知識競賽等形式,持續推動憲法法律和黨內法規的學習宣傳。

二、切實提升服務中心服務大局的能力水平

4.大力開展肺炎疫情防控法治宣傳教育工作。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省、市、區關于堅決打贏肺炎阻擊戰的一系列決策部署,組織開展“防控疫情、法治同行”專項法治宣傳行動,組織開展傳染病防治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宣傳和以案釋法活動,為疫情防控提供法治保障,營造良好輿論氛圍。

5.繼續深入開展“服務大局普法行”活動。督促指導相關單位做好重點法律、法規和規章宣傳工作。深入開展“服務大局普法行”活動,進一步加強脫貧攻堅中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加強掃黑除惡專項斗爭中的法治宣傳教育,圍繞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加強法治宣傳教育。利用各種重要時間節點,開展各具特色的法治宣傳活動。圍繞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范三大攻堅戰,圍繞文明城市創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征地拆遷等,加強有關法律學習宣傳。組織開展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安全生產、消防安全、森林防火、婦女兒童維權、老年人合法權益保障等相關主題法治宣傳活動,營造濃厚法治氛圍。

三、著力推動法治宣傳工作提檔升級

6.切實落實“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督促責任單位制定公布普法責任清單并組織實施。強化“誰執法誰普法”“誰主管誰普法”“誰服務誰普法”主體責任。統籌協調責任單位,針對不同普法受眾群體,開展分眾式、差異化普法。推動行政執法機關、司法機關在執法、司法過程中普法,推動全程說理式執法。加強對落實普法責任制的督查考核。積極開展以案釋法,做好案例征集、審查、展播、報送工作。

7.抓好“關鍵少數”學法用法。推動落實黨政主要負責人履行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職責,嚴格落實黨委中心組學法、述法制度。繼續開展“機關法律學習月”活動。加強和改進干部任前法律知識考試制度。舉辦領導干部法治講座。

8.抓好青少年法治宣傳教育。認真貫徹落實《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切實把法治教育貫穿幼兒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各個階段,分學段分重點開展。

9.與時俱進改進普法宣傳方式。推進“互聯網+普法”,加強新媒體在普法宣傳教育中的運用,探索運用微博、微信、抖音等直觀、生動、便捷的普法形式開展智能化、可分享、可互動、可體驗的普法宣傳教育,滿足人民群眾對法律知識的多元化需求。推廣使用“智慧普法”系統。加強普法志愿者、法治副校長、普法講師團等普法隊伍的建設。

四、扎實開展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

10.全面推進法治鄉村建設。抓好《關于加強法治鄉村建設的意見》貫徹落實,認真落實《省關于加強法治鄉村建設的實施意見》和《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動態管理細則》。積極參加市區級“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評選表彰活動。大力推進農村“法律明白人”“法治帶頭人”雙培養工程。推進農村法治文化陣地建設。

11.深化部門行業依法治理。提升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水平。持續推進道路交通、網絡詐騙、環境污染、食品藥品、建筑工程、校園欺凌等重點領域和黨委政府關注、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層面的依法治理工作,提升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五、不斷激發法治文化創新活力

12.大力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積極推動法治文化陣地建設,積極爭創市級、省級和全國法治文化建設示范基地。征集、展播優秀法治文化作品,著力推出一批具有特色的法治文化作品。

篇10

【關鍵詞】新時期;農業推廣

新時期背景下,農業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變化離不開農業推廣,通過加強農業推廣,能夠顯著提升農民經濟收入,提高農產品質量,推動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為了保證農業推廣工作的成功開展,本文重點分析新時代背景下我國農業推廣中存在的問題與解決措施。

1案例概況

寧鄉縣回龍鋪鎮地處城鄉結合部、扼守縣城西大門,是中西部二十一個鄉鎮進出縣城的必經之地,具體內容見表一。寧鄉縣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縣,邊地市農、林、牧、副、漁產品(糧食、經濟作物、竹木材、工業用油及漆膠、禽畜產品、蠶繭蠶絲、干鮮果、干鮮菜及調味品、藥材、土副產品、水產品特別豐富。

2新時期背景下加強農業推廣的必要性

第一,加強農業推廣,實現農民增產增收,推動農業改革步伐,為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第二,推廣先進的農業技術,能夠為廣大農民群眾提供先進的生產技術,調整農村經濟結構。農民作為農業推廣的接受者,通過學習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能夠提高其經濟收入。第三,提升農業推廣水平,可以更好的傳播農業知識。農業推廣人員結合寧鄉縣的具體情況,調整原有的推廣機構,實現全面覆蓋,提升當地農產品質量,真正實現增產增收目標[1]。

3提升農業推廣水平的有效措施

3.1遵守因地制宜推廣原則,促進農民增產增收

為了保證農業推廣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要求農業推廣人員全面了解該地區的農業條件,積極主動下田調查,掌握第一手數據,并結合農作物的生長情況,包括當地氣候條件特點,科學選擇農藥,遵守因地制宜原則,推廣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為當地農民提供良好的技術支持。例如,在水稻病蟲害防治期間,農業推廣人員要遵守“少用藥”原則,針對雙季稻,傳統用藥早稻是2次到3次、一季稻4次以上,晚稻最少3次。通過采用專業的防治措施,調整原有的用藥次數,早稻2次、晚稻2次,一季稻2-3次,真正達到病蟲兼治,省工、省力、省成本目標。

3.2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推廣隊伍,強化農業推廣質量

通過打造一支高素質的農業推廣隊伍,能夠幫助當地農民更好的掌握先進農業技術,奠定堅實的鄉村振興發展基礎。建設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干部隊伍,讓農業技術推廣人員更好的投入到日常工作中,加強農業技術推廣力度,減輕廣大農民的農業壓力。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在日常工作中,還要注意以下問題,具體見表二。此外,在寧鄉縣糧食生產、生豬養殖、養雞、養牛、蔬菜種植等領域,已經注冊的種植與養殖專業合作社超過2000家,每家合作社均具備自己的種植基地或者養殖場所。當地農業部門需要積極引導農產品銷售企業,主動和種植合作社聯系,根據合作社提出的意見,改進原有的農業推廣方案,保障農戶的基本收益[2]。

3.3加大媒體傳播力度,充分發揮農業推廣的社會功能

農業推廣具備直接功能與間接功能,所謂直接功能,主要指的是農業推廣人員通過加強推廣力度,能夠更好的挖掘農民勞動力,提升農民的文化意識,可以利用媒體傳播方式,將先進的農業技術知識傳授給農民,提高當地的農業生產水平。在農業推廣過程中,推廣人員還可以利用先進的媒體技術,網絡平臺,定期播放農家生活資訊,為廣大農民提供良好的農業資訊服務。通過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農業推廣,能夠提高農民的決策能力,保證農業科研成果得到高效利用,提升農民生活質量。農業部門還要積極引進社會企業,寧鄉縣周邊地市的農產品獨具特色,銷售企業能夠逐步實現有計劃對接,與農戶簽訂合作協議,在帶動周邊產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不斷豐富自身企業供貨數量與品種。例如:石門的柑橘、湘西的水果加工、望城區的蔬菜、瀏陽市的黑山羊、湘西黃牛、臨武鴨等等,這些農副產品都已經成為了省內外,甚至國內外知名品牌,物流中心可以通過靈活的合作方式,擴大農產品銷售面,真正實現雙贏[3]。針對已經成功掌握新技術的農民,農業推廣人員還要加強后期跟蹤,及時了解各項農副產品的銷售情況,根據農民提出的意見,積極改進農業推廣模式,更好的適應當地農業經濟發展需求,實現農民增產增收。針對成功的農業推廣案例,農業部門可利用微博與微信等媒體平臺,進行循環播放,不斷擴大傳播范圍,讓農民更好的認識到農業推廣的重要性,并主動學習農業推廣人員傳授的知識。當然,農業推廣人員還要主動和農民溝通,從農民角度來思考問題,打開農民心門,不斷提升農業生產水平。

3.4互聯網+機制,提升農業推廣效率

以往的農產品銷售模式主要是實體店鋪加物流配送,此種模式,在一定的時期內,仍然以農產品銷售為核心模式,能夠保證銷售企業的銷售量,但是,店鋪租金昂貴,銷售人力成本比較高。通過采用電商平臺配送,實現一網通天下,能夠顯著降低銷售成本,提高銷售利潤。農業推廣人員可結合當地農業經濟發展現狀,以及各個合作社的運行情況,推廣互聯網+機制模式,實現線上銷售,提升服務質量,不斷降低農產品配送成本。農業推廣人員還要合理利用媒體,例如紙質媒體、網絡電視媒體,做好全方位宣傳工作,結合時下流行的“DIY”方式,利用親子游樂、旅游觀光體驗活動,向游客展示我縣美麗鄉村建設成果、農副產品生產加工標準化流程[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