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法的定義范文
時間:2023-11-23 17:54:5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教學法的定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摘 要 體育教學方法一直以來都是教育界爭論的話題,不同的專家和學者都給予過不同的解釋。到迄今為止,人們對體育教學方法的定義都沒有一個統一的認識。教學方法是聯系學生、老師和教材三者之間的紐帶,只有定義清楚了,才能對其進行合理的分類,教師也才能根據教學方法的特點,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本文試圖查閱文獻資料對體育教學方法的定義進行探討,并在此基礎上對體育教學方法進行歸類整理,希望能對工作在一線的體育教師選擇和運用體育教學方法提供理論支持。
關鍵詞 體育教學方法 體育教學方法的分類 體育教學方法的運用
一、研究的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的對象
體育教學方法。
(二)研究的方法
1.文獻資料法。本文通過在中國知網上查閱大量的文獻資料,其中碩博士論文共計165篇,同時還閱讀與體育教學方法的相關書籍,為本文的撰寫提供理論支持。
2.整理歸納法。主要是對所查閱的文獻和書籍進行整理,并總結歸納得出結論。
二、結果與分析
(一)體育教學方法的概述
迄今為止,體育教學方法的定義大多都是從教育學中引用過來,其說法不盡相同,當我們說到體育教學方法時,總會出現很多的詞匯,如教學模式、教學策略、教學手段、教學方式等,但是這樣籠統的、含糊不清的概念解析,讓我們很難確定體育教學方法所指的具體是什么。教學方略實際上是教學方法的上位概念,更多的時候代表的是一種指導思想;而教學技術與傳統的教學方法含義基本相同,其中提問法就是這種方法的具體體現;教學手段又稱教學工具,和傳統的教學方法相比,它則是體育教學方法的下位概念,如提問法中使用的掛圖法。
本文對體育教學方法的概念進行界定:認為體育教學方法是指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為實現體育教學目的、完成體育教學任務而有計劃的采用可以產生教與學相互作用的具有技術性的教學活動的總稱,它主要包括教學策略、教學技術、教學手段三個主要層次。
(二)體育教學方法分類的現狀
體育教學方法的分類就是將各種體育教學方法按照一定的標準,根據不同的特點把它們區分開來,以此建立體育教學方法的秩序。
1.練習法、語言法、直觀法、預防與糾錯法
2.體育教學指導法、練習法、思想品德教育法
3.傳授體育知識技能的方法、發展體能的方法、思想品德教育與培養個性的方法、學生自學自練的方法
4.分為語言感知類、視覺感知類、本體感知類、綜合感知類
5.將體育教學方法分為三個層次即技術教學法、組織教學法、教學組織法
從表1中,我們可以看見,體育教學方法隨時間的發展越來越完善,涉及的范圍也越來越廣泛。教學活動中不僅有教師教的方法,還有學生學的方法,并且兩者之間相互影響;其中思想品德教育也成為體育教學方法中的組要組成部分,對學生關注的面更加全面,既有身體方面的,也有心理和社會適應方面。
(三)體育教學方法的選擇與應用
1.合理選擇體育教學方法的基本原則
(1)方法的選擇要符合教材內容的性質和特點。如球類運動,在傳授基本技術時大多采用示范法、講解法和領會法等,但是在傳授戰術配合時比賽法運用的比較多。
(2)方法的選擇要符合教師和學生的特點。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導者,因此在選擇教學方法時要充分考慮教師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科學合理的選擇有效的教學方法。
(3)方法的選擇要考慮學校的實際情況。教師要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合理有效的開發新的教學資源,并選擇與之相應的教學方法。
2.運用體育教學方法的注意事項
教學質量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能否合理有效的運用教學方法,好的教學方法不僅能讓學生學好知識,同時還能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的內容、目的任務、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的環境以及老師自身的特點,有針對性的選擇合適的體育教學方法。體育教學方法的運用還要考慮各個方法的有機組合,每一個教學方法都有各自的特點和功能,為了有效的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樹立整體化意識。把教學方法看作是一個有機的系統,注意各種教學方法之間的有機聯系,用優化的觀點整合教學方法,最大效益的發揮體育教學方法的整體功能,提高教學質量。
三、結論
(一)體育教學方法的定義具有不穩定性和不明確性,缺乏對定義中心詞的統一。
(二)教學方法有可學性與不可學性。可學性是指具體的教學方法,如講解法,不可學性通常指的是教師的個人魅力,如幽默風趣的教學特點。
參考文獻:
[1] 邵偉德.學校體育學理論與教改探索[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2.
[2] 周登嵩.學校體育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4.
[3] 毛振明.體育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 劉海元.學校體育教程[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1.
篇2
教育立法是用法律手段和國家意志來保障教育事業發展的方向、動力和機制。依法興教和依法治教是發達國家發展教育事業的基本經驗。《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的頒布對我國義務教育的普及和提升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也證明了法律在發展教育事業中的重要力量。因此,加快學前教育立法,是學前教育事業發展的必然要求,是保證學前教育事業健康、穩定發展的必要途徑,也是建立和完善我國教育法律體系的必然需要。在整個教育體系中,是否存在學前教育法,不只是衡量教育法律體系完備程度的標尺,也是一個社會是否有明確的兒童意識的標尺,是衡量一個社會兒童觀的科學性程度的標尺,還是一個社會總體文明程度的標尺。因此,學前教育立法是我國教育立法的當務之急、重中之重,必須把學前教育放在我國當前教育立法工作的首要地位。
2010年《國務院關于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頒布以來,各級政府和廣大公眾對學前教育重要性的認識水平不斷提高,逐步認識到學前教育關乎兒童一生的成長和發展,是影響兒童一生的教育;學前教育關乎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是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學前教育是我國人力資源強國戰略的起始工程,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各地高度重視學前教育的發展,尤其是加強了對學前教育的投入,我國的學前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各地通過三年行動計劃的規劃和實施,學前教育的規模和質量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中央對中西部的直接投入對中西部學前教育的發展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從全國范圍看,入園率得到了提升,“人園難”和“入園貴”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緩解。但總體上看,學前教育還是我國教育體系中的薄弱環節。由于長期以來對學前教育重視不夠,投入少,欠賬多,學前教育發展的很多核心問題還沒有真正解決。學前教育發展過程中的矛盾還比較尖銳和突出。進一步理順管理體制,進一步擴大合格和優質資源,進一步實現教育公平,進一步提升教育質量,是學前教育事業發展中長期的任務。解決學前教育發展問題的關鍵在政府,政府對學前教育的責任還有待進一步認識和落實。因此,要解決這些問題,僅僅依靠一般的政策是難以實現的,必須通過法律手段,形成對各級政府及廣大公民的監督和制約機制,創造一個真正有利于學前教育健康發展的良好環境。
20世紀90年代,我國頒布了《幼兒園管理條例》和《幼兒園工作規程》,但這屬于政府條例和部門規章,還沒有真正的法律效應,還不能得到國家立法機構的監督,顯然不能滿足我國當前學前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甚至正是因為這兩個法規還缺乏約束力,才在一定程度上沒能有效制止上世紀90年代后學前教育的滑坡現象。因此,研究制定和頒布實施《學前教育法》是學前教育領域非常重要的事項,也是學前教育長期穩定健康發展的保障。
二、學前教育立法的基本原則
加強學前教育的立法,建立科學有效的學前教育法,要求我們必須堅持一些基本原則:
第一,優先性原則
兒童利益優先原則是文明社會基本的價值準則,也是國際社會倡導的基本倫理。在社會生活中,應密切關注兒童的利益;在決策和選擇中,應盡可能將兒童利益最大化,保障兒童基本的身心需要,保障兒童成長的基本環境和條件。發展學前教育是體現兒童利益優先性原則的主要途徑,社會應最大限度地保障兒童接受有質量的學前教育的機會,切實在社會資源的分配上優先滿足兒童的需要。這也是我們政府承諾實施的《兒童權利公約》的基本要求。因此,學前教育立法必須站在優先性這個價值立場上,與國際社會的基本價值接軌,只有這樣,《學前教育法》才能真正起到引領學前教育事業不斷發展的作用。
第二,公平性原則
追求社會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內容,也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核心內容。社會的公平正義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學前教育是體現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領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一造成的學前教育在東中西部的地區差異,傳統的城鄉二元結構造成的城鄉差異,等等,是影響學前教育公平性的重要因素。此外,優質教育資源的緊缺、幼兒園規劃布局的不合理、合格師資的缺乏以及經費投入的不足等因素,還帶來了很多更加具體的學前教育的不公平現象。因此,學前教育立法,必須堅守公平性這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原則。
第三,專業性原則
學前教育立法的終極目標是為學前兒童的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廣義的學前兒童是指0-6周歲的兒童,在涉及幼兒教育時,學前兒童特指3~6周歲的兒童。學前兒童有著特有的身心發展規律,他們的需要具有特殊性。學前兒童的身體結構和機能正處在發育和完善的過程之中,他們的心智水平決定了主要的學習方式不是符號尤其不是文字,而是動作和經驗。因此,學前教育的任務、內容以及空間、時間、材料和方法等都有別于中小學,學前教育的立法應從學前兒童的特點和學前教育的特點出發,體現學前教育的專業性。確保保教并重,確保足夠的游戲和活動空間,確保具有學前教育專業合格證的師資,確保兒童活動的材料。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科學有效地滿足學前兒童發展的需要。《學前教育法》要真正體現是為學前兒童的教育而立的法。
第四,協調性原則
學前教育是一項社會事業,需要全社會的關心和支持。應該明確家長對學前教育重要而不可替代的責任。家長把兒童送進幼兒園或其他教育機構,不是交出了全部的教育權和教育責任,而是增加專業的教育合作者。家長應該同政府、幼兒園、社區等保持良好的協作,同樣,作為承擔學前教育專業工作的幼兒園更應該國家長及其他部門保持密切的聯系和協調,共同為學前兒童的成長和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充實科學有效的資源,形成教育的合力,共同保障學前兒童幸福美好的童年。《學前教育法》在規范家長、教師的教育行為的同時,必須規范公共媒體的公共信息,對于違背學前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現象必須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加以制止。
第五,未來性原則
未來性是法律的基本特性。沒有一個法律文件不關注未來的發展趨勢。任何國家的任何法律不只是解決當前的問題,還應解決未來有可能出現的問題。學前教育的立法,在立足當前現實和問題的同時,必須有一定的預見性,要考慮未來的發展。尤其是要關注新三年行動計劃的實施,關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教育規劃綱要》)的貫徹和落實。要聯系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趨勢,關注我國人口發展和流動的總體趨勢,要關注國家城鎮化的基本政策和思路,關注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本目標,把學前教育放置到整個社會發展的大背景中去。只有這樣,《學前教育法》才能真正起到引領學前教育實踐不斷發展的作用,才能真正規范和協調學前教育發展進程中的各種利益與關系。
三、學前教育立法應處理好的基本關系
學前教育立法就是確定學前教育的地位、性質以及舉辦、師資及課程等方面的準入原則,并理順學前教育發展過程中的基本關系的過程。涉及學前教育的基本關系錯綜復雜,可從不同的角度討論學前教育中的基本關系。在此,從關系主體的維度提出學前教育發展過程中的幾個主要關系。
第一,政府與家庭的關系
學前教育是對學前兒童終身發展具有重要影響的教育,家庭與政府都有義務和責任為學前兒童創造良好的學習、生活條件。家庭教育必須以政府倡導的科學的兒童觀和教育觀為指導,必須貫徹國家的相關法律和法規。《教育規劃綱要》指出,非義務教育實行教育經費分擔制,家庭和政府共同負責學前教育的經費。一些地方法規和政策提出,有條件的地方實行免費學前教育。學前教育立法就是要確定家庭與政府在發展學前教育中的責任。
第二,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意見》中指出:“必須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辦民辦并舉,落實各級政府責任,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學前教育法》應將政府主導通過法律途徑確定下來,將政府在發展學前教育中的核心作用確定下來。應堅持基本普及學前教育的目標,堅持學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堅持學前教育的非盈利性特點,調動各方面的積極因素,引導市場補充公共資源的不足,滿足不同群體對學前教育的需求。政府對學前教育的整體發展要起到方向把控作用、力量組織作用以及主要投入者的作用,應力求讓更多的學前兒童享受到政府財政的支持。
第三,各級政府的關系
要從我國學前教育發展的現實出發,研究和確定各級政府在學前教育發展中的作用。切實加強中央和地方政府對學前教育的共同投入,尤其是要加強中央財政對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的投入,要加強對東部輸入人口過多地區的鼓勵性投入,支持和鼓勵縣(區)政府積極提供有質量的學前教育資源。要更科學地設計各級政府對學前教育的投入形式和投入比例。通過法律手段,明確各級政府在學前教育發展中的責任和義務。
第四,政府各部門的關系
《意見》提出,各級政府要加強對學前教育的統籌協調,健全教育部門主管、有關部門分工負責的工作機制,形成推動學前教育發展的合力。教育、編制、發展改革、城鄉建設、國土資源、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價格、財政、綜治、衛生、民政、工商、質檢、安全生產監管等部門對學前教育的責任要從法律上加以確認,避免任何事都找教育部門又都難以徹底解決的現象。各部門分工負責要落到實處,要變成確定的義務和責任。
篇3
一、語法教學地位的缺失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可以引導學生隨文學習必要的語法知識,但不必進行系統、集中的語法知識教學。” 同時,從人教版的課本教學內容的設置看,只是在課本后面有一個“語法修辭知識要點”的附錄。語法知識只是在書后的“附錄部分”被提及,并沒有相關的知識要點和例題鞏固。這樣的課程要求和課本設置,明確地把語法“踢出”初中語文教學體系,也導致一線語文教師對語法基本上不講、不上。
再從初中語文試卷題型的設計來看,語法已經不被列入考試的主要內容,頂多就是仿寫句子和病句的修改,而這些并不需要系統的語法知識,花一定的時間進行強化訓練即可。既然不考,那教師和學生就更不會去上繁瑣的語法課。再加上,現在各種理論和研討會對人文性的提倡,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更多的是倡導學生對文學作品主體的感悟。從而使初中語法教學徹底陷入了低谷。
二、語法教學缺失的尷尬
但一個非常尷尬的現狀就是,語文教師在具體的語文教學中并不能回避語法知識。
考試盡管不靠語法,但要考病句的修改,修辭手法的仿寫等。這些并不難的知識點在九年級語文總復習課的教學中卻成了難點。因為學生一直沒有系統的接觸過詞、短語、句子等語法知識點。面對病句修改上的一些術語往往是不知老師講的是什么。從基礎開始重新講語法,那是不現實的,但是不講,讓學生憑語感。憑語感,學生是會改但不知錯誤的原因,誤人子弟。
不教語法帶來的弊病不僅僅是病句修改,還有很多方面。如:考試中句子的仿寫,就涉及到修辭的知識;閱讀中句子的賞析,就涉及到修辭的作用;綜合性學習中的對聯,也離不開語法知識;文言文學習中更離不開語法知識,一個詞類活用就會讓學生分不清東南西北。
三、語法教學不能淡出
那么,到底要不要教語法?我覺得淡化語法是有道理和應該的,那些過于繁瑣的語法知識,過于機械化的語法訓練是應該淡化,但淡化并不等于淡出,常用語法知識的學習是有助于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的。
首先可以減少學生的錯別字,了解了中國漢字集聲音、形象、詞義于一體的特性,學生就不會因為形近、音近而寫錯字了。其次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修改病句,學生了解了詞性,句子成分以及句子的構成后,就能分析出句子錯在哪。三是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含義,掌握了修辭的用法后,閱讀中句子的賞析,就能針對修辭手法的特點加以分析。四能提高學生學習古文、對聯等內容的興趣。
因此,初中語文教學并不能完全不要語法,需要的是去建構合理的初中語文語法知識體系。
四、構建合理的語法教學體系
首先可以根據學生知識梯度和具體的教學需要,采用專題講座的形式,系統地向學生介紹應該掌握的語法知識要點。在專題講座之前,可以讓學生閱讀語法知識短文的文本材料,先自己探究、分析。接著教師采用講解、啟發、點撥的形式進行專題講座。采用這種方式教學可以包括這些知識點:形聲字、實詞、虛詞、短語的基本類型、常見的四種句式、常見的單句、復雜的單句、常見的復句。
同時,結合學生和教材的實際,倡導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在活生生的語言中隨文強化。
例如:可以在文言文的學習中學習詞性和詞類活用。如《童趣》中的“捉蝦蟆,鞭數十”中的“鞭”,學了詞性知識后,學生就很容易知道它是名詞用做動詞,做“鞭打”解釋。在教學中,我就根據不同的文言句子,適當的引入詞類活用的現象,強化學生對實詞、虛詞的理解。這樣既完成了語法教學,也完成了文言文重點字詞的落實。
再如:在詩歌中的對仗學習中,可以強化短語和詞性的語法知識。如《過故人山莊》中的“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這句話就是對偶句。告訴學生對偶的基本要求:字數一致,詞性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還有短語上下一致。在詩歌的教學中,有機的補充強化詞性、短語的基本知識。
篇4
1研究緣起。隨著社會物質與精神文明的迅速發展,美術教育也日慚趨于包括整個社會和人的整個一生的方向,其本質也轉向培養受教育者的藝術審美和創造能力,促進其全面和諧地發展。但是,當前的中學美術教育卻多置美術之美育功能與任務于不順,只施以臨摹寫生的純技能訓練的應試教育;而小學美術教育又多是片面夸大稚拙童趣的藝術性,忽視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教授,使"稚美"思想壟斷整個小學發展階段,造成兒童的審美素質與創造能力的長期"低幼化"。
2現狀略析。以上所述的"有術無美"的功利主義教育與"有美無術"的自然主義教育其本質都是一種與全面發展相背的、殘缺偏窄的、停滯孤立的審美誤導,在實踐中產生了諸多矛盾。
(1)與教的矛盾首先,普通中小學的美術教育區別于專業學校的美術教育就是其具有普及性、基礎性、綜合性并有一定建立于興趣之上的應用性,皆著眼于螺旋上升的發展。而對技能的片面強化與對拙美的靜態依重均割裂了知識技能與情意美感內容的有機聯系,形成小學與中學間的智能斷層和中學畢業生審美素質的嚴重匱乏,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和教學質量的提高。其次,美術教學必須遵循以審美教育為主線、精講多練講練結合、循序漸進等原則,遵循思想性與藝術性相結合、情感體驗與道德判斷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自覺性相結合的美育原則,在教學中也需要采用直觀、形象、情感與動作相結合的方法,而前述兩種顧此失彼的誤導都與此相去甚遠。
(2)與學的矛盾美術學習是一種促進主體美術知識、審美情感和表現技能逐漸準確和不斷發展的過程,是一種比其它學科學習還要復雜的生理和心理現象。
技能教育忽視了動機與興趣、情感與審美的心理基礎,忽視了學生身心發展的平衡性;小學夸張稚美的教育則忽視了學生在右腦神經系能控制與其它神經系統密切配合下的操作性,忽視了發展的生理基矗兩者都違背了學生身心發展特點。
(3)與個體完善和社會需要的矛盾美術教育作為學校美育的主要課程之一,除了對受教育者的審美結構的美育功能之外,還具有倫理結構的德育功能、智力結構的智育功能以及身心結構的健康功能。只有這些功能的全面發揮,方能培養出德智體美勞各方面健康發展的完善個體。
二、中小學美術教育與發展的審美定位
1美術的教育目的與發展中小學美術教育的目的可簡單概括為審美教育、智力開發與美術知識技能培養三項。目的總是依賴于過程。如果說美術表現與創造活動是一種行為藝術的話,那么這種行為本身就是智能、情緒、道德、知覺、美感、社會感與創造性等不斷成長提高的過程,而中小學美術教材也正從形式與內容上整體地表現出了這種發展性,并要求通過繪畫、欣賞、圖案、手工等課題予以實施。
2美術的學科特點與發展作為視覺化的造型藝術學科,美術具有其自身的特點,即教學的直觀性、形象的審美性、美術的創造性及制作的技能性。教學必須以直觀性前提,以技能性為條件,運用審美性方法,追求創造性目的。故而要求不斷為學生創設感受環境、提供審美對象、教授表現與創作方法,提高其美術的創造能力(美化生活的能力、美化環境的能力及藝術的綜合創造力),這就體現了美術審美教育功能的特殊性--通過形體、色彩、材質、空間等方面直接感性的視覺審美能力的提高,發展學生對視覺對象的欣賞、表現與創造能力。
3美術教育的現代化與發展隨著國家素質教育體制的完善與對藝術教育的不斷重視,現代美術教育已突破了學校教育的范疇,成為一種以美術智能和審美素質教育為核心的社會活動,旨在培養人高度的創造性,這就要求中小學美術教育首先要強化美術教育意識,轉變以往囿于學科內的美育思想,放眼整個社會生活空間,發掘并利用藝術、自然和社會中的一切審美因素進行全面的審美教育。
其次要加強美術教育的改革與研究,以適應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要求,適應二十 一世紀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再次,在新知識、新技術不斷涌現的今天,傳統的教學內容、方法與手段已不能適應時代要求,故而引進新的教學內容、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也是美術教育的基本要求。
4美術的素質教育與發展作為普及型立體型的美術素質教育,圍繞發展的核心表現出以下征:①科學性--基礎性與系統性的統一,即向學生實施具有輔德、益智、健體(心)的美術"雙基",具有全面整體的、優化結構的、層次遞進的、有序發展過程的教育,②實效性--因材施教與以點帶面的統一,即以因材施教為根本;③創造性--主體性與適應性的統一,即充分發揮教學雙方的主體能動性,做好相互間的合作與配合、促進教學活動從不適應向適應方面發展;④規范性--有一 定的教育評量體系與活動,即對學校美術教育實施綜合評估并納入教育、管理常規,根據甘一世紀學生美術素質的綜合要求與表現,建立健全一整套過程與結果并重的美術活動的評量規則,并使之在實踐中應用化;⑤發展性--以人為全面發展和"教育是基礎生產力"的統一為宗旨,即確立了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方向,使未來的勞動者具有審美方面的生產能力和美化生活的能力的教育任務,以及培養學生具有一定審美能力并能運用美術語言手段去感受、理解和創造美的教育目的。
三、發展的審美教育的實施
1樹立"大美術"觀念,將審美教育融注于一切美術教育活動之中。采用開放式的素質教育,以廣義的美育思想指導學校、家庭和社會的美育活動,發揮多種美術教育要素、形態和范圍的綜合作用,形成美育的總體效應。
2加強美術教研,促進美術教改。面向未來和世界,著眼于全面發展,廣泛深入地研究中小學美術教育的內外因素,結合時代與學生主體特征因材施教;加大教改力度,探索出一條適應個體與社會、有特色的中小學美育新路。
篇5
【關鍵詞】小學科學;科學概念;發生定義
中圖分類號:G62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6)01-0036-02
科學概念是構建科學理論的基本單元,科學概念也是科學思維的基本單位。小學生在科學學習中獲得科學認識、展開科學思考,也依賴于科學概念的建立。科學事物的發生方式和其來源是小學生容易感知和理解的,小學科學課程中的很多科學概念是以發生定義的方式獲得的。
一、發生定義的內涵
發生定義屬于概念的內涵定義。內涵定義:一個概念的內涵,則是該概念所代表、指稱的對象的特有屬性或區別性特征,通過這些屬性或特征,能夠把這類(或這個)對象與其他的對象區別開來。內涵定義的主要構成是屬加種差定義。屬加種差定義是先找出被定義概念的屬詞項,然后找出它與同一個屬下的其他物種之間的區別,簡稱“種差”,并以“被定義項”的形式給出定義。
二、典型歸納中發生定義的應用
典型歸納推理的前提是選擇具有典型意義的代表性個體。這樣的個體通常是根據一類事物的定義屬性來選擇的,這種定義屬性,可以看作這類事物質的內在決定性。這也是科學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也被稱為科學歸納法。
首師大版科學教材第六冊《勺柄是怎樣變熱的》一課,對“熱傳導”這一科學概念是這樣描述的:溫度不同的兩個物體接觸時,溫度高的物體會向溫度低的物體傳遞熱;同一個物體,也會從溫度較高的部分向溫度較低的部分傳遞熱。這個概念是從熱傳遞的發生條件(接觸)和發生過程(傳遞)進行定義的,屬于概念的發生定義。而在教學中,采用如圖1所示的實驗裝置,即用一根金屬棒作為典型代表,根據其熱的傳遞所得到的傳遞規律將推廣到所有固體。這種概念獲得的邏輯方式,是典型歸納。也就是應用典型歸納法,尋找固體熱傳遞的特點,從而作出發生定義。
實驗現象:蠟燭燒銅棒一端,直立的火柴(用凡士林將其粘在銅棒上)先后掉落。引發問題:為什么火柴會掉落下來?火柴掉下來的先后順序說明了什么?引導學生分析,火柴掉落,是被燒銅棒變熱,使凡士林熔化。這里運用了轉化的方法,把無法觀察的熱(安全考慮,不能觸摸),通過粘火柴棍的凡士林的熔化反映出來。火柴掉下來的先后順序,說明火焰把熱量先傳給接觸火焰的金屬棒、距離火焰近的金屬棒又把熱量傳給距離火焰遠的金屬棒。得到判斷:火焰可以說是一個物體,金屬棒可以說是另一個物體,兩個不同的物體相互接觸時,熱從高溫傳向低溫;同一個物體,比如銅棒,它的熱量是從高溫處傳向低溫處。同時需明確:火焰與銅棒的接觸,銅棒內部各部分間的接觸,構成這種熱傳遞的條件。展示熱傳遞過程的實驗和對這個過程所呈現信息的分析,使學生對“熱傳導”過程達到明顯感知和理解。這時,學生可以順暢獲得發生定義的“熱傳導”概念。
三、求同歸納中發生定義的應用
求同歸納是指在不同環境中,都有一個因素總是存在,都出現了一個同樣的現象,則這個因素與這個現象存在因果關系。
同樣是“首師大版”科學教材第六冊《勺柄是怎樣變熱的》一課,課件提供了直鐵絲、“S”形鐵絲 、“弓”字形鐵絲、“米”字形鐵絲,如圖2。也是利用凡士林將火柴粘在不同形狀的鐵絲上面,引發學生猜想:用蠟燭燒這些鐵絲的一端,其上粘的火柴棍會怎樣?實驗現象是:無論酒精燈給什么形狀的鐵絲加熱,酒精燈火焰的熱量都是先傳給接觸火焰的鐵絲,接觸火焰的鐵絲再將熱量逐漸傳給沒有接觸火焰的鐵絲。可以看到,在所提供的四種不同情景中,都有一個因素存在,即火焰加熱;都產生了相同的現象,即熱由高溫傳到低溫。這是思維方法――求同歸納法的使用。概括得出認識結論:當溫度不同的物體接觸時,溫度高的物體會向溫度低的物體傳遞熱;同一個物體,也會從溫度較高的部分向溫度較低的部分傳遞熱,此時也要引導學生注意熱傳遞過程的接觸性。對每一個實驗而言都是充分感知熱傳遞的發生過程,通過發生定義的方式獲得“熱傳導”概念。這就是在求同歸納中發生定義方式獲得科學概念的應用。若作為拓展或概念應用練習,可以進行追問:如果把“米”字形鐵絲無限加密,會變成什么形狀?(圓形),教師此時呈現圓形的平底鍋,并繼續提問:如果給平底鍋進行加熱,熱會怎樣傳遞?這樣的問題設計體現了科學概念的解釋和預測功能,同時通過這樣的問題設計來拓展、加深學生對傳導的認識。
四、小學科學教學中應用發生定義要注意的問題
1. 把握科學事物發生的過程和來源,是建立發生定義概念的基礎
上面兩個教學案例,都關注讓學生自己通過實驗去體驗、感知傳導發生的過程,并在體驗、感知的基礎上讓學生將觀察到的實驗現象進行描述,之后指導學生對描述的內容進行本質判斷,即抽象,然后再進行概括,即將實驗中使用的具體材料一般化和普遍化,這樣學生就明白了傳導概念發生的過程和來源。
2. 觀察實驗的設計要能夠呈現科學概念的發生過程和來源
無論是指導學生通過對一個實驗現象的分析來建立科學概念,還是指導學生通過多個實驗現象的分析來建立科學概念;無論是指導學生運用典型歸納法、求同歸納法等哪種思維方法來建立科學概念;無論是運用了轉化法、放大法等哪種實驗方法來提高學生的感覺和直覺,其最終的目的都是要讓學生在實驗中親眼目睹、親身經歷概念發生的過程,基于此教師的觀察實驗設計要體現直觀性、典型性的特點。同時考慮到小學生的動手操作特點,觀察實驗還要做到操作簡單。上面所述實驗設計,揭示傳導發生過程就做到了直觀、典型、操作簡單,它為學生建立傳導概念提供了豐富的感性經驗。
3. 關注概念發生的條件
首師大版科學教材第六冊明確要求教師要指導建立三種熱傳遞方式:傳導、對流、輻射(傳導、對流、輻射的定義方式都是發生定義)的概念。同時教師還知道,建立這三個概念不是最終的目的,最終的目的是學生能夠對生活中的這些現象進行準確判斷并能夠利用這三種熱傳遞的方式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為此教材還單獨設計了《保溫和散熱》一課來考查學生對這些概念的理解和應用情況。這就提醒教師不但要指導學生認識發生定義的發生過程,同時也要指導學生認識發生的條件。
總之,在小學科學教學中,要區別出哪些科學概念的定義是用發生定義的定義方式進行定義的。針對這樣的概念,教師要注意指導學生通過典型、直觀的實驗,讓學生親眼目睹、親自體驗到概念的發生過程和來源、條件,同時指導學生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對觀察實驗中所獲得的感性材料進行加工、形成科學概念,為學生科學概念的遷移和靈活應用打下基礎,進而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更高效。
參考文獻:
[1] 陳波.邏輯學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82
篇6
最近聽了一節四年級數學公開課“解決問題的策略——列表”,對于課本中的例題(蘇教版第七冊第66頁,圖略)“小明說,我買3本,用去18元;小華說,我買5本。小華用去多少元?”教師首先出示活動要求:
根據情境圖,先整理表格,再根據表格列式解答并交流想法。
(1)觀察情境圖,你知道了那些數學信息?
(2)根據已知條件,你能求出哪些數學問題?
(3)根據所求問題,找出需要的已知條件。
(4)你能列表整理出需要的已知條件和所求的問題嗎?
學生獨立思考后逐一回答問題,教師結合學生的回答,適時用課件展示學生口頭表述的列表情況,即
師:“根據所列表格仔細觀察,要求小華用去多少元,可以怎樣想?在小組里交流你的想法。通過整理和討論,你能列式解答嗎?”
生1:“5-3=2(本),18÷3=6(本),18+2×6=30(元)。”
教師停住了正要板書的手,說:“這種方法是對的!還有呢?”顯然,生1的解法不在預設范圍之內,教師只是稍稍肯定了一下就不理會了。
生2:“18×5=90(元)……”
教師打斷生2的回答:“哦,你再想想,坐下!”
生3:“18÷3=6(本),6×5=30(元)。”
教師面露喜色,順勢將生3的回答板書到黑板上。顯然,這是教師預設的解法——歸一法。
生4:“我還有其他方法。18×5=90(元),90÷3=30(元)。”
教師說:“生4很聰明,大家用掌聲表揚他。”接著就進入了下一環節的教學,對前面課堂上生成出來的不同解法,教師既沒引導學生弄懂每種解法的緣由,更沒有進行算法的優化處理。
盡管授課者在按部就班地完成著教學任務,可聽課的教師卻有不一樣的看法:
對于生1的回答,不能僅僅用一句“這種方法是對的!”一帶而過,要讓其說說解題思路,并將此種解法與生3的解法比較,使其明白生3的解法更簡潔。
對于生2的結巴,教師應該留給其思考的空間和回答問題的時間,耐心地等待一會兒,不要輕易打斷學生的思路。
對于生4的回答,用一句表揚的話就打發了事,顯然不是上策,教師應該讓生4和其他同學說說這種解法的思路,“18×5=90(元)”和“90÷3=30(元)”這兩道算式分別求的是什么,算式中的“5”和“3”各表示什么。
大家議論的,也是我所思考的。只是我在想,生4的解法是瞎貓碰到死老鼠——蒙的,還是家長教的呢?我還在想,教師如此輕描淡寫、蜻蜓點水般地一帶而過,是不是自己不理解這種解法呢?
下課后,我去詢問生4:“這種解法是自己想到的,還是家長教的?”生4說:“我是聽了生2的回答后想到的。”
我說:“你能說說18×5=90(元)求的是什么嗎?90÷3=30(元)呢?”
生4說:“買3本,用去18元,3本擴大5倍是15本,18元擴大5倍是90元,90元是15本的總價;15本縮小3倍是5本,所以90元縮小3倍是30元,30元是5本的總價。”
為了看看一旁傾聽的兩位學生是否聽明白生4的表述,我追問道:“算式18×5=90(元)和90÷3=30(元)中的‘5’和‘3’是不是分別表示5本、3本呀?”
“不是的,不是的,這里的5和3都是表示倍數關系。”兩個學生的回答著實令人滿意。
在我和學生交流后,授課的教師也參與了進來。她紅著臉說:“生2回答時,沒有回得過神來,所以讓他坐下了。后來感覺此種解法是可以的,所以生4回答后,就作出了肯定,但是沒敢多追問其解題思路。”
在生成狀態下,教師的角色到底該如何定位呢?
生成狀態下,教師的角色不僅僅是學習的組織者、知識的傳授者,更應該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合作者。這就需要教師在充分了解學生和吃透教材的基礎上,靈活運用教材進行教學,根據學情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堅決摒棄那種照搬教材和教案,照本宣科式的落后的教學方法。
如果本案例中的教師,課前如能根據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預設,完全可以考慮到學生的各種情況。如此,心中有了把握,面對學生的不同回答,教師就不會處于被動狀態,以致教師的主體作用得不到發揮,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的提高受到了扼制。即便預設不到位,課堂上教師也應積極面對生成的問題,不能采取回避的態度,要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多說、多交流,在交流、討論中發現問題,尋求最佳的解決方案。
篇7
1 發展性課堂教學的價值定位:讓學生學一生有用的東西。
發展性課堂教學的價值取向顯然是“發展”。說到“發展”,便想到蘇聯教育家贊可夫的“小學教學新體系”。贊可夫認為,現行的教學體系太陳舊了,不是修修補補的問題,“必須進行根本的變革”。這一新體系的核心就是“發展”,即要“以最好的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的一般發展”;“發展”的價值就在于“學生在一般發展上取得的成績,又是自覺而鞏固地掌握(知識)的可靠基礎”。與贊可夫的“小學教學新體系”一樣。“發展性課堂教學”的價值也定位在“發展”上,它所關注的不僅僅是學生的現在,而且包括學生的未來。贊可夫借用維果茨基的話來說,就是“教學不應當把眼睛看著兒童發展的昨天。而應當看著兒童的明天”,“只有是在發展前頭的教學才是好的教學”。
值得注意的是,“發展性課堂教學”的“發展”的核心思想是“讓學生學一生有用的東西”。“一生有用”,與“眼睛看著兒童的明天”,主旨是一樣的,但還是有差異的:“眼睛看著兒童的明天”,從時間與空間的維度,關注兒童的未來,而“一生有用”既有時空的維度,而且有“有用”即價值的維度;不僅如此,“一生”比“明天”更具體、更長遠;同時,“一生有用”是有載體的,即“一生有用的東西”。“發展性課堂教學”就是這樣,用“一生有用的東西”來進行價值定位,作為教學的永恒的價值追求。
我們把一所普通小學正在研究、探索的“發展性課堂教學”與教育家、當代國外著名的教學流派“小學教學新體系”相比較。決不是說“發展性課堂教學”已超過了贊可夫。實事求是地說,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發展性課堂教學”還很不完善,還很稚嫩。但是,我們既不應該盲目自信,也不應該妄自菲薄。“發展性課堂教學”對“發展”的價值定位及其解釋,的確是比較鮮明的,也是比較具體的,同時也具有中華民族的文化元素。對這種本土化的教學研究與試驗。我們應有一種自豪感。要知道,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都是人創造出來的。
2 一生有用的東西:學生能帶得走。
一生有用的東西肯定是學生能帶得走的,因為能帶得走。才會對學生一生的發展起作用。帶得走的東西,是說它不是停留在書本上,不是停留在教室里,不是“還給”教師。總之,一,它不是外在的,而已內化在學生的素質結構里,成為學生的一種素質,是屬于學生自己的。二,它不是暫時的,而一直伴隨著學生,不時地影響著學生的行為方式,不時地指導著學生的認知方向和認知風格。三,帶得走的,實質是可以再生的,它會隨著學生經驗的豐富、知識的更新以及時代的發展而豐富、而更新、而發展,產生新的內容和形態。帶得走,使“一生有用”有了既具體而又生動的解說。更富有意蘊,也更能引起我們的想象。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學生能帶得走的?“發展性課堂教學”研究,從兩個方面作了探索和初步的回答:一方面,從內容的角度。帶得走的,是“基礎”,因為基礎是根基,決定著大樹的生長。還可以用庫恩的“基質”概念來說,基礎就是基質,就是發展的基因。他們認為,重要的基礎是:情感,愛學習,愛讀書;態度,認真、刻苦;行為習慣,形成“學習自覺”和學習品質;能力,主動獲取知識以及各種信息,觀察、發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既有一般能力。又有學科的特殊能力……另一方面,從學習方式的角度。方式比內容更重要,學習內容是有限的,而掌握了學習方式后獲得的知識等則是無限的。實際上,還是我們耳熟能詳的那兩句話:不應授人以魚,而應授人以漁。“發展性課堂教學”特別強調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同樣,也強調接受性學習方式,不過,他們要求這種接受性學習方式也應當是自主的、積極的。
3 發展性課堂教學:發生根本性的變革的課堂。
篇8
[關鍵詞] 贛南文藝學校 藝術職業教育 定位發展
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發展規律。只有從事物的興衰過程中尋找發展規律,才可能使這一事物得以生存和持續發展。贛南文藝學校從1958年建立以后,在動蕩、挫折中成長,在竟爭中奮斗不息,在市場經濟的發展中調整,幾起幾落,歷經半個世紀的風風雨雨。本文試圖通過考察贛南文藝學校的興衰起落,從歷史的角度來探討中等藝術教育的生存和發展,通過對個體的剖析,找出起支配作用的共同規律,為21世紀我國藝術職業教育的發展尋求新思路,開辟新天地。
一、藝術職業教育的興旺期
事物的發展變化都是有原因的。贛南文藝學校也曾有過輝煌的歷史,在社會經濟尚不繁榮的時期贛南文藝學校卻非常興旺,這有其外在的歷史原因,也有其內在的特殊條件。
外在的歷史原因有:一方面,在計劃經濟體制時期,大中等院校實行的是國家計劃招生、國家干部編制分配制度,中等藝術學校辦學由地方財政支持,學校無須考慮經費問題,只要一心把學校的教育和管理抓好就可以不斷為社會培養藝術人才。另一方面,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文藝急待發展,但文藝工作正處新老接替時期,人才青黃不接,藝術類職業中專學校,為滿足各級各類藝術院團、文化館站、藝術高校培養了大量的舞臺后備力量,成為了整個文化事業發展生態鏈里的重要一環。
內在的特殊條件有:一方面,贛南文藝學校文藝教育人才濟濟。有了政府的支持、有了社會的需要,為數眾多的專家、名人開始在贛南文藝學校治校、執教,文藝名人和理論專家構成了強大的教師隊伍。另一方面,贛南生源充足,藝術學校門庭若市,在計劃招生制度能考取贛南文藝學校的學生鳳毛麟角,個個才華出眾。這些具有文藝天賦的學生經過精心打造譽滿各地。
專家治校、名人執教、生源優質,使文藝學校充滿生機和活力,出現空前的繁榮。
二、藝術職業教育的低潮期
贛南文藝學校是贛南藝術教育的搖籃,為客家藝術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為贛南的文化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但是,文藝學校景況為什么會出現低落呢?
從外部條件看,中等職業教育出現的跌落是社會變革、制度轉換等原因直接造成的。改革的深化,經濟的變遷使各個領域都處在急速變化之中。經濟層面、制度層面、文化層面的變革和沖突,犬牙交錯,內外互動。經歷了這樣的動蕩、調整和挫折,人們更希望盡快地告別過去、瞄準未來、輕裝前進。于是,國內的藝術職業中專紛紛忙著轉型和升格為職業學院。隨著高校的擴招、社會轉型及文化體制改革下文藝團體的轉型和分解,原有的生態鏈被重新組合。中專學歷層次的職業學校一下子被邊緣化,許多行業由于產業調整都不再承擔行業辦學功能,存留下來的學校雖然還能享受財政保護和行業主管部門的部分依托,但辦學硬件投入不足、教師隊伍老化或年輕教師的專業精神不夠等等問題卻日益凸顯。高校擴招、普通中學藝術特長生的教育擴張、如雨后春筍般發展的民辦專業學校也在通過各種手段吞食著已經很不富裕的生源市場,再加上失去了原有行業系統的就業渠道保障,生源吸引力被大大削弱。藝術職業中專學校的日子艱難了。
從學校內部來看,教育人才的大量流失、生源往高校獨木橋上擠是中等職業學校低落的內在原因。在國家大力調整教育結構體系之時,一批學校升格成為職業學院,而沒有搭上這班快車升格的中等職業教育學校則四面受困。專業文藝學校的教育管理伴隨著幾十年悠久光榮歷史的同時,面臨經費投入不夠,設施陳舊,面積狹小,教學設備不足等等一系列硬傷。由于辦學條件差和個人收入低,骨干教師大量流失。截止2003年,贛南文藝學校的在編人員削減了近半,美術專業的副校長、聲樂專業的校長前后調到高等學校任職。在受到重創之際,贛南文藝學校便把培養人才方向也對準了高等院校。但是,高校擴招,文化、專業考試線降低,普通高中已經成為考上大學藝術專業的捷徑,學藝術不需要到中等藝術學校學習就可以拿到專業考試合格證,加上中專文憑就業的危機,學生紛紛涌向高等學院。只有文化成績差且專業水平不高的學生才無奈選擇藝術類中專。而藝術類中專的部分專業教師把主業當副業、學校的文化課課時量不足、文藝學校學生要考取高等藝術院校還需請家教等現象,給中等藝術學校的生源帶來極為不良的后果。
三、藝術職業教育的定位發展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將伴隨著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必將蘊含著中華文藝的偉大復興。要開創中華民族文化的新輝煌,藝術職業教育必將再度走向繁榮。
文藝歷來是陶冶人們道德情操、抒發人類美好理想、豐富人們藝術生活、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一個重要領域。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新時期以來,我國文藝氛圍更加融洽和諧,文藝創作更加積極活躍,文藝隊伍更加意氣風發,包括文藝在內的文化對于國家、民族興衰更為重要。面對世界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的大潮,面對國家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對文化發展的新要求,面對社會文化生活多樣化的活躍態勢,如何找準我國文化發展的方位,創造民族文化的新輝煌,增強我國文化的國際競爭力,提升國家軟實力,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現實課題。藝術職業教育,作為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樣重大的現實課題面前,責任重大,使命光榮,任務艱巨。
新世紀新階段,繁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和諧文化,是我國文化工作的主題。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建設和諧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條件。文藝求美,而“美是和諧”。文藝工作者理應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發掘民族和諧文化資源,借鑒人類有益文明成果,倡導和諧理念,培育和諧精神,營造和諧氛圍,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強大的思想道德力量。
客家文化是中國文化的寶貴財富,贛南采茶戲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贛南文藝學校不斷為贛南采茶表演藝術輸送人才,秉承傳統文化資源的保持與發揚。贛南文藝學校以“服務為宗旨“的辦學思想,爭取政府的大力扶持和社會的廣泛關注與支持、為開創中華民族文化的新輝煌,迎來藝術職業教育的再次繁榮奮斗不息。為此,我們要準確定好藝術職業教育的位置,探求走向新的繁榮對策。
對策一:求真務實,端正辦學方向,采取綜合性辦學。
端正教育思想,培養對社會有用、適應和推動藝術發展的人才,那么我們藝術教育事業的發展會更健康、更順利、更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滿足社會各方面的需要,最終形成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藝術教育體系。中等職業學校的培養目標是培養中等專業表演人才和實用型群眾文藝人才。國內許多職業學校就致力于就業型、實用型人才培養,把藝術團作為學生實踐的基地、學校宣傳的窗口,直接解決藝術實踐和生產的問題。中等文藝學校的發展應朝著綜合型藝術職業學校、就業型職業學校發展方向發展。教育要以職業訓練為中心,要千方百計聘請演藝界第一線的專家、演員加入教學隊伍;要建立能與社會實踐銜接的工作室或教學環境,建立學校教學實習基地,使學生能夠在實踐中學習;要可把選修課和跨學科選課作為輔導學生的重點,讓學生在多學科選擇和多專業邊緣化上謀求發展,北京盛基藝術學校就在這方面創造了成功經驗,走出了一條以就業為導向的發展路子。
對策二:中等職業學校要辦出特色,適應社會多層次的需要。
中等藝術職業學校既然是為地方文化需要服務,辦學就要有地方特色,學校沒有特色專業就沒有生命力。學校要利用自己的特色發揮優勢專業求生存圖發展,在新專業上開拓市場。立足特色,面向市場,機制靈活是中等職業學校也是藝術職業學校的辦學模式。許多國內中等藝術職業學校不盲目求大,踏踏實實的辦好現有中專,辦好特色教育。廈門藝術學校,學校規模很小,以舞蹈專業為主,其他的一些專業主要是服務地方文化,地方戲曲專業的學生主要就是為當地的戲曲院團培養演員。廈門藝校有個全國具有很大影響的舞蹈團,在全國的專業舞蹈比賽上也是舉足輕重,占據廈門市整個官方演出市場2/3以上的份額。江西的吉安文藝學校也是以舞蹈為優勢專業辦學,與北京舞蹈學院合作,建立教學資源共享,這都是特色。藝術學校還應根據社會和市場的需要,建立包括普通學歷教育、職業班教育、短期培訓在內的多層次教育體系,服務群眾,服務社會。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深入社區培養學生特長,建立升學和就業的藝術訓練營以及考級、上崗證和成人興趣培養班。贛南文藝學校2005年辦了首屆劇團班,為各文藝學校立足市場、為職業藝術多層次教育積累了可喜的經驗。
篇9
關鍵詞:化學需氧量;快速測定;相關性分析
一.引言
化學需氧量是在特定條件下氧化處理水樣時所消耗的氧化劑的量,它是以毫克升來表征水的污染程度,是我國現行的經典標準方法,氧化效率高、能夠比較準確的反映水中有機物的含量。但操作時間長且所做的樣品數量有限。快速測定儀有快速、操作簡便的優點,對其測定法的準確度、精密度及與重鉻酸鉀法顯著性進行檢驗,是否能夠滿足環境監測的需要。
二.實驗儀器
CTL―12型測定儀是由承德市華通環保儀器有限公司生產,采用冷光源和窄帶干涉技術、單片機數字處理技術的光學比色裝置和數字自動控溫、計時的加熱消解裝置(專用的催化劑和氧化劑和專用的玻璃具塞試管)。
三.實驗方法和步驟
(1)儀器開機,調至開始打印且儀器變為加熱升溫狀態
(2)取水樣3.00mL裝于反應管內(空白用實驗用水代替),加入1.00mL的專用氧化劑混合均勻后,用移量管垂直加入5.00mL的專用催化劑。將反應管放入已預熱到165℃±5℃的反應加熱孔內,按“消解”鍵10min后儀器蜂鳴,取出反應管放置試管架上兩分鐘,在分別加入3ml的實驗用水,閉塞多次搖勻,再水盆中冷卻兩分鐘后取出。
(3)按“功能”和數字“4”鍵顯示“P”按“1”打印曲線后顯示“A0”倒入空白水樣少許沖洗后放空,再貼壁慢慢倒入剩余的水樣,蓋上遮光的蓋子,20秒后按“輸入”顯示“n1”放空水樣,在倒入水樣少許后放空,再倒入余液,蓋上遮光的蓋子,按“輸入”顯示“0.****”,帶此值穩定后,(響7或8聲不變)按“輸入”打印。最后按“.”結束。
四.實驗結果
4.1精密度
精密度是指在規定條件下,相互獨立的測試結果之間的一致程度。常用標準偏差表示。
為了保證實驗數據的準確可靠,根據重鉻酸鉀法測定濃度上限700mg/L,用鄰苯二甲酸氫鉀(基準)配置成CODCr濃度分別為70mg、630mg/L以及中國環境監測總站標樣350mg/L的工作溶液,對這3個濃度的溶液進行4次平行測定,結果見表1。
實驗結果表明,該方法的穩定性、重現性比較好,精密度能夠滿足定量分析的要求。
4.2準確度
準確度是指測試結果與測量真值或約定真值間的一致程度。準確度用加標回收率表示。
采用已知濃度的①為80 mg/L和②為200 mg/L溶液進行加標回收實驗,結果見表2。
實驗結果表明,加標量為80mg/L,回收率為98.8%,回收范圍為98.0%~102.5%;加標量為200 mg/L,回收率為99.5%,回收范圍為98.0%~103.5%,符合環境定量分析的要求,準確度可靠。
4.3與重鉻酸鉀法的顯著性驗證
根據環境監測分析方法標準制定技術導責要求,應用與比較兩種方法的精密度是否有顯著性差異用F-檢驗,兩種方法的準確度的顯著性差異用t檢驗法。
分別取不同污水樣的工業廢水樣1和2,每個樣品測定4次。重鉻酸鉀法①、快速測定法②(其中工業廢水樣2稀釋十倍)測定結果見表3。
兩種方法的精密度的F檢驗查表得F0.05=9.28,準確度的t檢驗查表得t0.05=3.18工業廢水1F0.05=1.56
五.結果討論
從實驗結果可以看出COD的快速測定值同重鉻酸鉀法的測定值非常接近。準確度和精密度符合水質質量控制指標。試劑用量少,大大節省了密閉回流的時間、實驗空間和能源,降低了實驗成本。通過對兩者相關性的F檢驗、t檢驗可以看出,在對實際采集的樣品的測定中,兩者無顯著性差異,說明兩者的氧化效率比較接近。可以替代重鉻酸鉀法,適用于工業廢水的測定。
參考文獻:
[1]奚旦立,孫裕生,劉秀英和編.環境監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篇10
關鍵詞:兩系雜交稻;大群體;摻雜回收;帶型比對
中圖分類號:S511;Q78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2)18-3941-02
Study on Detection of Seed Purity of Two-Line Hybrid Rice by Simple Sequence Repeat (SSR) Ⅲ.Adulteration and Recovery Experiments between Two Different Varieties
LIAO Fang-li1,LIN Mei1,ZHANG Yu-fei1,ZHAO Hong1,XIONG Xian-feng1,ZHANG Kai2,TU Shu-xin3
(1. Seed Management Bureau of Jingzhou City in Hubei Province, Jingzhou 434020, Hubei, China; 2.Agricultural College, Yangtze University, Jingzhou 434025, Hubei, China; 3.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0, China)
Abstract: The groups seeds purity of two-line hybrid rice variety Liangyoupei 9 adulterated another different variety Xinliangyou 6380 was detected through exterminating leaves with the method of SS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Xinliangyou 6380 adulterated could be recognized exactly. The same lane between Xinliangyou 6380 and Liangyoupei 9 sterile line was observed during detection in the laboratory.
Key words: two-line hybrid rice; a large group; adulteration and recovery; lane alignment
由于DNA提取方法的簡化、瓊脂糖凝膠電泳技術的運用,以及SSR分子標記鑒定兩系雜交水稻種子純度具有快速、重復性好、多態性高等優點,使得SSR法成為目前室內鑒定兩系雜交水稻種子純度時應用最為廣泛的分子標記方法[1-6]。但是瓊脂糖凝膠電泳成像的譜帶分辨率低,信息量不充分,譜帶的主帶一般表現為不育系、恢復系和雜交種3種類型,不能區分不同的雜株類型。
為驗證該方法的可靠性和準確性,前人的研究一般是在鑒定時,采取人為在鑒定樣品中摻入該組合的恢復系、保持系、不育系的方法來檢驗[7-9]。但在田間正季種植鑒定條件下,用兩系雜交水稻種子大群體定位摻雜回收,且對摻入的雜交種子雜株譜帶特征的研究目前鮮有報道[10-13]。
此次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單對引物對親緣關系較遠的品種的識別率,驗證單對引物SSR法測定親緣較遠的兩系雜交水稻種子純度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同時探討樣品中混入其他雜交種的譜帶特征。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試驗材料是在通過系譜比較后,選用遺傳背景不同、親緣關系較遠的兩優培九(培矮64S×9311)和新兩優6380(03S×D208)兩個品種。這兩個品種由荊州市種子管理局從市場上抽取商品種子,并經生產企業確認。所用引物及試劑均由北京鼎國生物有限公司提供。
1.2 PCR反應體系
PCR擴增反應總體積10 μL:10×buffer 1 μL,10 mmol/L dNTP 0.2 μL,50 ng/μL primer 0.2 μL +0.2 μL,2 U/μL Taq酶0.6 μL,25 ng/μL DNA 1 μL,ddH2O 6.8 μL。PCR反應條件為:94℃預變性4 min;然后進行35個循環的擴增,循環參數為94 ℃、15 s,55 ℃、15 s,72 ℃、30 s;最后在72 ℃下延伸7 min。擴增產物在含EB的3%瓊脂糖凝膠中進行電泳后,應用凝膠成像系統觀察記錄。
1.3 摻雜和抽樣方法
試驗于2011年4月15日播種,5月15日移栽。小區單本栽植500株苗,50行,每行10株,行距26.7 cm,株距16.7 cm。每個植株用4位數編號,前兩位數表示所在的行數,后兩位數表示所在行的位置,例如0508表示第5行的第8株。在兩優培九田間鑒定移栽時,每隔9株混栽1株新兩優6380。兩個品種之間的植株特征特性差別較大,易于田間識別(表1);同時兩個品種之間的遺傳背景差異較大,易于室內檢出。
返青后按對應編號采取田間各植株的倒二葉葉片,用RM11對兩優培九進行室內分子檢測,為了防止人為因素干擾,試驗過程中將摻雜、田間鑒定和室內SSR檢測的操作分別由3批不同的專業人員獨立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