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思維型教學的認識和理解范文

時間:2023-11-23 17:54:0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對思維型教學的認識和理解,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對思維型教學的認識和理解

篇1

關鍵詞: 小學語文 思維型課堂 教學質量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核心活動是思維。思維型教學理論包括認知沖突、自主建構、自我監控和應用遷移;提出了明確課堂教學目標,突出知識形成過程,聯系已有知識經驗,重視非智力因素培養,訓練思維品質以提高智力能力,創設良好教學情境,分層教學因材施教七個方面的課堂基本要求;同時,還強調了在教學活動中“雙主體”的師生關系的重要性,倡導師生的課堂互動。

一、思維活動是課堂教學中師生的核心活動

教學活動是教師教的活動和學生學的活動的有機統一。布魯納(J.S.Bruner)教學理論的中心思想中的“發現學習”主張由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贊可夫的“教學與發展”實驗主要研究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強調在各科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贊可夫,1980)。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生的學習是一個積極主動的建構過程。學生在日常生活和以往的學習中,已經形成了豐富的經驗。CASE項目的理論強調師生的積極思維、互動、反思、遷移等,并重視教師的專業發展。國內比較有代表性的研究有馮忠良的“結構—定向”教學實驗、劉靜和的“現代小學教學實驗”、邵瑞珍的“學與教”的研究和盧仲衡的“自學輔導教學實驗”??傊季S是智力和能力的核心,思維活動是課堂教學中師生的核心活動。

二、思維型課堂教學的基本原理

第一,認知沖突。在學生主體和客觀事物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社會和教育向學生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學生已有的心理水平或心理狀態之間的矛盾,是學生心理發展的內因或內部矛盾。這個內因或內部矛盾也是學生心理不斷發展的動力(朱智賢,1979)。

第二,自主建構。自主建構包括認知建構和社會建構兩個方面。學習是一個積極主動建構的過程;從教學的角度來講,教學是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

第三,自我監控。自我監控能力是教師教學能力的核心和學生學習能力的核心,不僅影響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而且影響其他能力的發展。

第四,應用遷移。知識、技能與智力思維有密切的關系。離開了學習和訓練,什么知識都不懂,什么事情都不會做的人,他的智力、思維缺少形成的“中介”,這顯然是無法得到發展的(朱智賢,林崇德,2002)。

三、思維型課堂教學的基本要求

課堂教學中師生的核心活動是思維,因此,思維結構的構成要素及其影響因素為我們提出了課堂教學的基本要求。

第一,明確課堂教學目標。思維是主體和客體的交互作用中,在感性反映形式基礎上產生的一種理性認識;這種理性認識以自覺的定向、能動的預見未來、做出計劃,有意識地改造自然、變革社會、調節自己為前提。

第二,突出知識形成過程。思維過程是思維結構的第二個成分,它要回答三個問題:過程多長、什么順序和怎樣的流程。依照知識的性質,知識可以分為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前者是關于“是什么的知識”,后者是關于“怎么樣的知識”。

第三,聯系已有知識經驗。在我們思維的“三棱結構”模型中,思維的材料是思維結構的第三個成分,思維結構是動態結構和靜態結構的統一,隨著思維目的、思維材料、思維過程、思維環境等方面的變化,思維結構也發生變化,動態性是思維結構的精髓。

第四,重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思維中的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因素、意志因素、個性意識傾向性、氣質和性格,對學生的學習活動起著動力作用、定型作用和補償作用。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兩者相互影響,相輔相成,只有兩者的有機結合,才能發揮思維活動的效能。

第五,訓練學生的思維品質,提高學生的智力能力。作為思維結構的第五個成分,充分體現了個體的思維水平、智力與能力的差異。

四、小學語文思維型課堂

第一,做學生興趣的激發者。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人們對感興趣的事物,便會積極主動、愉快地去探究它。例如在上《兩小兒辯日》一文時,筆者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自主自愿地選擇,學生們探究的興趣被充分調動起來,紛紛進圖書館查資料。一旦有了成功的喜悅,興趣也就慢慢產生了。

第二,引領學生進入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結合具體課文,抓住學生興趣著眼于課文內容的拓展,把學生由教材世界引領進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例如教學課文《燕子》一課后,學生對小燕子興趣盎然,筆者引導他們去搜集帶“燕”字的詞語(成語)、古詩、名句等,最后他們在交流的過程中開發了創造潛能,發展了語文思維能力。

第三,強化語文與其他學科的有機整合。我們要打破學科封閉系統,從語文于其他學科的聯系中找到“接點”。例如,課文《阿里山的云霧》描繪了臺灣阿里山云霧的靜態美與動態美。在課堂上,筆者以語文學習為主軸,整合音樂、美術學科的教學方法,同時引導學生與文本多次對話,使學生在優美的語言環境中感悟、積累、運用語言,獲得讀文后的愉悅感。

第四,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反思。反思是一種思維活動,經常性的自覺反思,不僅僅有助于回憶和回顧已有的心理活動,找到其中的問題和答案,而且還有助于批判性思維能力的養成。例如在教學《生命生命》一文時,筆者引導學生我是怎樣看待生命的,現在我的生命要體現什么樣的價值,使他們對課文的理解就更深入了,然后集中探究、釋疑,通過釋疑,既增強了同學勇于懷疑的精神,又培養了批判性思維能力。

第五,對思維狀態進行評價。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把學生看作“對象”、“主體”,還要看作是教學思維的重要構成和生成者。課堂是因學生生成而精彩的,課堂也因學生發展而成功。

[參考文獻]

1.胡衛平.(2008b).創新人才的培養途徑.人民教育

篇2

[關鍵詞]活動板塊 教學策略 組織形式 評價方式

一、引言

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據新課程標準編制的新教材,主要包括兩部分內容:敘述性課文和活動板塊。其中,活動板塊是教材和教學的主體。在教學中應該怎樣處理活動板塊,體現課改新理念,達到課改新目標呢?下面,筆者試著從活動板塊中各類型題目的教學策略、組織形式和評價方法三方面談談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以期達到拋磚引玉的目的。

二、“活動板塊”題型和教學策略

七年級地理一共安排了81個活動近200個題目,大致分為六種類型,每一種類型有不同的教學策略。

1.讀圖識圖型

即指導學生通過地圖找到相應地理事物,明確該事物的位置的題型。全冊共有24題,占所有題目的12%。明確地理事物的位置和分布是學習地理的基礎。在該題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兩點:一是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識圖用圖。二是指導學生記圖,形成“腦地圖”。為了實現地圖的“遷移”,一方面,要求學生讀圖后當即閉目想圖;另一方面,教師要創造機會激發學生的記圖熱情。比如說,在學習中國政區時,筆者使用Authorware制作了中國政區“過三關”拼圖游戲,在計算機室指導學生通過拼圖實踐學習政區的分布、輪廓和各省級行政區的名稱、簡稱和省會名稱、位置。實踐證明,這樣的活動深受學生歡迎,有效地激發了學生記圖的興趣,也為中國地理的學習奠定了空間基礎。

2.讀圖分析型

所謂讀圖分析,是在識圖的基礎上分析地理事物的分布規律、形成原因等。這類題型在所有題目中所占比例最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切忌越俎代庖,將分析結果直接告訴學生。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觀察、思考,鼓勵學生大膽表明自己的見解,最后由教師歸納總結。

3.材料分析型

這類題目共有53個,占總題量的27%。旨在培養學生閱讀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同時體會地理學科與生活的密切關系。

4.拓展思維型

地理課程改革十分重視對學生地理情感、態度和世界觀的培養?!巴卣顾季S型”具備的就是此功能。在“認識地球形狀”一節,教材在介紹完人類認識地球的形狀過程后,及時安排了一個拓展思維題:“談談你從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中感悟到了什么”,有的說:“科學來不得半點虛假”,有的說:“獲取真知的過程是一個曲折、艱難的過程”……不一而足,有的就事論事,有的甚至聯系生活聯系自己,小小一個問題,學生的反應竟如此熱烈!學生的反應促使筆者以后在處理這類題目時作更充分的準備,有意識地將七嘴八舌的討論引導更深入,以免漫無邊際,離題萬里。

5.動手操作型

地理科學是以人地關系為研究對象的科學,涉及許多抽象的、學生難以理解的內容,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知識,教材在安排教師演示的同時,還安排了學生操作和制作內容。如“地球儀的制作”“地球自轉、公轉的演示和觀察”等。過去,課內動手操作題容易以教師演示代替,課外操作題則學生愿做就做,不愿做就算了。殊不知,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比觀看教師動手,一可以激發學生興趣,二容易讓老師發現問題。如在進行《天氣預報》的教學過程中,教材安排了一個讓學生扮演播音員播報天氣預報的活動,筆者利用計算機設計了一個輔助課件:(如左圖)

活動時,學生甲用鼠標單擊城市名,說出城市名稱,學生乙根據圖中出現的天氣符號和氣溫進行播報。例如,(甲)武漢,(乙)多云轉陣雨,27~32攝氏度(如左圖)。同時,屏幕閃動六下以告知該城市位置。該活動贏得了學生一致的歡迎,在激發興趣和熟練掌握天氣符號、培養語言表達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動手操作題的處理,教師要作示范性講解,并有預見性地提出可能出現的問題,以避免學生走彎路;對學生的創造成果要及時給出評價以幫助學生進步,保護學生的積極性。

6.主題探究型

在人文地理的學習過程中,鑒于教材篇幅有限,各地區宗教、建筑、文化和風俗習慣等特征不能面面俱到。教材特地在活動中安排主題探究型題目,要求學生根據主題搜集有關資料進行加工并展示出來。資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和加工能力是新時代學習能力中至關重要的能力,是地理課程新目標的有機組成部分。教材全書共10題。在活動過程中,教師要達到三要:一要作好選題和技術指導;二要隨時關注探究過程,包括組員參與情況、資料收集情況、整理綜合情況等;三要組織和安排好成果交流和評價工作。

課程改革,教材是主體;教材改革,活動是主體;活動中,讀圖識圖型、讀圖析圖型、材料分析型是舊題型,主要培養學生的知識與技能,是基礎,是重點,需要穿舊鞋走新路;拓展思維型、動手操作型、主題探究型是改革后的新題型,是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的主陣地,屬于穿新鞋走新路。不管穿的是新鞋還是舊鞋,走的都要是新路,都要貫徹新的教學理念,以達到課改目標。

三、活動組織形式──小組合作式

新教材的學習,很大程度集中于“活動板塊”,筆者認為最實用、最佳的組織形式是小組合作式。即將全班同學分成4~6個小組,每組6~8人。小組間整體水平要大致相當。小組合作式的優點在于:便于采取討論、辯論、角色扮演、主題探究、競答等形式活動,與教材活動板塊合拍;同時,在班級內部分組,便于教師加強管理,小組組長被賦予了組織管理的職權,使活動容易混亂的問題得以解決;此外小組間的競爭和小組內的合作對學生的學習有很大的激勵和促進作用,使學生合作和競爭意識得到了鍛煉??梢哉f,小組合作式是活動板塊的運用中的最佳方式。

四、評價方式──平時成績與考試成績相結合

地理課程標準指出:“地理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習結果,也要關注學習過程,以及情感、態度、行為的評價。以往的地理評價,往往在學期末一卷定成績,卷面分數就是學生的學習結果。這樣的評價方式必然導致教師和學生對“活動板塊”的變相處理:重視讀圖識圖型、讀圖析圖型和材料分析型(給答案),忽視拓展思維型,放棄動手操作型和主題探究型。筆者認為,在七年級學生普遍接受了分數的前提下,將分數分解是最佳辦法,即學生的最終成績=平時成績(活動中定量和定性成績)×?%+卷面成績×(100-?)%。這樣一來,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積極性大為增強,活動效果也較好。

五、后記

新教材教法是一線教師貫徹課改理念、達到課改目標應該研究和應用的新課題?!敖逃蟹?,教無定法”,筆者認為,只要本著新課程教育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發展為前提,就是可行教法,“條條道路通羅馬”。

參考文獻:

篇3

1.利用互利效應,指導學生加強基本學習習慣的培養

每個學生都不一樣,他們各具特點、各有所長。如全面型與特長型、思考型與運動型、形象思維型與邏輯思維型,性格外向型和性格內向型……比如對于實踐操作,即使同樣是動手能力強的學生,在不同的操作項目所體現出的能力也不一樣。學生在一個學習小組里為了實現共同的目標,互相學習,互相提高,這就是互利效應。小組成員在學習基本習慣,如課前預習、課后復習鞏固、不懂就問、有錯就改等方面也存在種種差異,有的在這一方面做得較好,有的在那一方面做得較好,好的習慣需要不斷鞏固,教師要不失時機地表揚、暗示、適當批評,在組內樹立學生身邊的榜樣,適時指導學生取長補短,養成好的習慣有助于學習。

2.利用互律效應,指導學生加深對基本概念、定理的理解

互律即互相制約。小組成員之間為了按時高效地完成學習任務,會在必要的時候互相監督,提醒那些暫時放松的學生趕快進行小組合作學習開發。組內成員會相互提醒:“你記上了嗎?你理解了嗎?有好的方法嗎?要抓緊時間呀!”引入概念時,可引導小組內學生眼、腦、手、口并用舉出熟悉的實例,小組討論逐步加以抽象,弄懂含義,認識本質,把握它的內涵和外延,鼓勵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對概念如何下定義,組間比一比,賽一賽,相互質疑。對于定理的認識,要注重它的發生、發展和推導過程,小組討論總結它的條件、結論、作用。

3.利用互勵效應,指導學生敢于提問、學會提問

互勵即互相激勵。小組成員在一個小集體里進行學習,會開發潛能,他們要求自己將最優秀最積極的一面展現給自己的同伴,這是一種自發的激勵;同一個小組內的成員會以語言或行為互相鼓勵,這種“同行者的激勵”有時比教師的鼓勵更生動、更有力。在良好的互勵效應下,每個小組中的成員團結友愛、坦誠相見、民主平等,能高質量地完成學習任務。思維從問題開始,會提問題是獨立思考的表現。對學生而言,要想學得更深刻,須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如何指導學生提問呢?首先要鼓勵提問。對學生所提的問題,不論簡單與否,正確與否,教師都需要耐心回答,保護學生的自尊心,絕不可說“這都不會?”“你怎么聽的?”這樣的話;對不愿提問的學生,要求他們每周提一個理解不透的問題,培養善問的習慣,再逐步提高要求。這類學生在學習基本概念時,如學習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后,可在小組內當“老師”:假如你是老師,針對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你認為要留心哪些關鍵字詞,你能編一道選擇題或填空題,設置一些“陷阱”考考組內同學嗎?引導組內學生適時激勵:“這道題編得真有水平!”“看,你都能當老師了!”其次,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產生問題的源泉,逐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問題,這也是解決問題的動力。在平時教學過程中,遇到需要討論的問題,故設懸疑,激勵學生,小組討論,組間辯論,誰有高招?誰有金點子?讓學生的思維碰撞,在此過程中解決問題,產生新的問題。

4.利用自我反省,指導學生勤于思考,總結方法思路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有總結反思,才有提高升華。

篇4

而且這次培訓使本人對新教材有了新的認識和感受。盡管學習時間短暫,但在老師的精心準備、多方引用和深入淺出的講解下,我對語文教材有了新的認識。

(一)、強化閱讀,構建三位一體的閱讀體系。

教材編者非常用心地思考語文學習過程應遵循的基本規律,形成“精讀”、“略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閱讀體系。精讀課文、略讀課文和“快樂讀書吧”各自承擔著不同的功能:精讀課文學習方法,略讀課文運用方法,“快樂讀書吧”使課外閱讀課程化,引導學生進行大量閱讀實踐。通過這樣的設計,使得課外閱讀與課內閱讀有機結合,共同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總之,新教材有新氣象、新要求,要深入理解教材、用好教材教,還需要我們對教材下更多的研讀功夫。

通過專家的講解,我對教材有了一個新的認識。新教材的內容更加的貼近學生的生活,尊重兒童的天性,引導學生去發現,去自主的探究。我們應當理解教學目標,明白教材編排的意圖和特點,選用恰當的手段,激發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中來。其次,語文新教材的編寫理念以及教學策略進行了詳細的講解,使我們全面地了解了新教材的內容,讓我們有了新的認識,對教材的分析,幫我們明確了今后教學的思路。新課標在識字、寫字方面,實行“認寫分開”、“多認少寫”,提出,會認、會寫兩種要求,這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以及獲取信息的能力都有很重要的意義。我們會在今后的教學中認真鉆研教材,努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加強寫字指導,提高學生的寫字能力。再次,新教材對閱讀也提出了一個新的高度,鼓勵學生多閱讀,廣積累。一年級閱讀教學,學生要會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能讀準字音,會停頓。認識常見的標點符號,能說出課文中明顯的信息。教師不用刻意去解釋課文,讓孩子在朗讀中理解,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同時也要聯系兒童生活,關注兒童的成長。盡快讓學生盡快進入自主閱讀。

(二)、搭建圖表鷹架,促進深度閱讀

張占國主任圍繞“搭建圖表鷹架,促進深度閱讀”這一主題,向我們詳細講解了閱讀時可以借助“圖表”鷹架的具體方法及使用說明,如:思維導圖、雙氣泡圖、魚骨圖、概念圖、維恩圖、心情變化圖、意見椅、六何分析圖等。這些圖表鷹架的搭建,有效的實現了思維看得見,“跳一跳,夠得著”,閱讀有深度!

方向已指明,但路還是自己走出來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接下來張主任退居幕后,“隔岸觀火”,讓我們實際操作。這里的“火”指的是可我們這些“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活動,還真是“熱火朝天”的呢。每個小組結合所學,設計一張以人物支架、圖示支架和問題支架為要素的“展學圖示”。各組進行成果展示,并對自己的成果進行詳細講解,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博得了大家的陣陣掌聲。張占國主任適時進行了指導點評,并對設計新穎的思維導圖給予高度的贊賞。

篇5

夸美紐斯曾說過:“假如一個老師想用知識去啟導一個葬身在無知之中的學生,他便先得激起他的注意,使它能用一種貪婪的心理去吸取知識?!睌祵W活動中,我們必須調動學生的求知欲,而求知欲的強弱決定著學生想不想去摘“蘋果”。

教學“體積”時,創設:準備完全一樣的兩個玻璃杯,倒入同樣多的紅色水。在其中一個杯子放入一塊小石頭,讓學生觀察后問:發現了什么?學生會說水面升高了。追問:為什么會升高呢?一學生說因為石頭把水給擠上去了(這是學生的生活語言)。再在另一個杯子里放一塊較大的石頭,問又發現了什么?學生會說水面也升高了。繼續觀察、比較:這兩個杯子有什么不同,為什么?學生會說第二個杯子上的水面升得更高了,因為放入第二個杯子中的石頭大。

像這樣,教師在情境中引導學生觀察(特別是把水面的變化作為觀察重點),并把握住學生原有的知識體系(把水擠上去了),使學生自覺向新的認識轉化。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貪婪”地學數學,“貪婪”地探究其中的奧秘,為知識“遷移”做好了鋪墊。

二、給予“跳”的途徑,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

知識來源于生活實際,脫離生活的學習是形而上學的;反過來,學習的目的是用學來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如果我們培養學生聯系生活來解決問題,那學生就會越學越靈活。

例如:有21人要過河,每條船上最多坐5人,最少要租用幾條船才能使21人同時過河?學生會列式:21÷5=4(條)……1(人),怎么解答呢?說要租用4條船還余1人,可以嗎?當然不行。這就要學生結合實際想出要租用5條船。再問:你怎么分配人員坐船合適呢?是否第5條船就坐1人呢?學生更要聯系實際思考,最后得出比較合理的分配方案――有1條船上坐5人,其余4條船上分別坐4人。

這樣的知識學來以后,學生就可以正遷移――為自己的生活服務。所以說學習時要遵循“知識是從生活中來,又到生活中去”的原則,學生將不僅會采摘到更多、更好的“蘋果”,并會為日后的領悟,遷移傾注了更多活力。

三、誘發“跳”的動機,培養學生多維思考習慣

課堂教學中,要使學生掌握并運用多維思考法,教師平時就必須經常給他們提供成功的機會,讓他們在喜悅中逐步養成習慣。

就拿“解決問題的策略”來說,據特級教師胡光娣分析,目前學生有這樣幾種心理現狀:思維的狹隘性與片面性;思維缺乏可逆性和靈活性;思維缺乏確定性和獨立性。針對這些特點,除了采取一些常規的學習方法外,我認為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并運用其中的思考方法――還原、列舉、假設、轉化等來配合常規方法,就可以活躍解題思路,溝通各類知識之間的聯系。

比如:男生人數是女生人數的5/6,可以得出哪些相關的結論?用還原、對應的思考方法可以得出,女生人數是男生人數的15/6;用對應、還原、假設的思考方法可以得出,男生人數比女生人數少1/6,女生人數比男生人數多1/5,男生人數是全班人數的5/11,女生人數是全班人數的6/11;用對應、假設、轉化的思考方法可以得出,男生人數與女生人數的比是5 ∶ 6,女生人數和男生人數的比6 ∶ 5,男生人數與全班人數的比是5 ∶ 11,女生人數和全班人數的比是6 ∶ 11。

篇6

關鍵詞:物理教學;中學生;提問能力;調查與分析

1 學生質疑提問情況及其相關因素的問卷調查

1.1 研究目的

研究初中學生質疑提問情況與個體的學習動機、物理學習興趣是否存在相關;初中學生質疑提問情況與學業成績之間是否存在顯著差異。

1.2 研究方法

(1)被試:研究被試為南昌幾所中學的320名學生。(2)測量工具:①質疑提問情況問卷,測量學生質疑提問的基本情況及其歸因取向。②學習動機問卷,測量學生內在和外在動機取向。③物理學習興趣問卷,測量學生對物理學習的興趣。④學業成績指標:學生的學業成績以暑假期末各門功課的聯考平均成績為指標。

1.3 實施過程

以班為單位,采用集體施測方式,由主試向學生說明指導語,待他們完全理解答題要求后再作答。

2 提出問題能力的測試統計結果

2.1 提出問題的數量

從統計結果可以看出:4%的學生提不出問題;25%的學生能提出一至兩個問題;51%的學生能提出三個問題;20%的學生能提出四個以上的問題,在提出一至兩個問題中,性別差異不大,在提出三個以上的問題中,男同學的數量多于女同學。

2.2 提出問題的水平

從測試統計結果可以看出:72%的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屬于低層次的水平,其中幾乎沒有性別差異;20%的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屬于中等層次的水平,其中有一定的性別差異,男同學能力稍強;8%的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屬于高層次的水平,其中性別差異不大。

2.3 對統計結果的分析

(1)多數學生根據問題情景,運用所學的物理知識,能提出一定數量和低層次水平的問題,缺乏提出多數量問題和更高水平問題的能力。(2)少數學生在閱讀情境材料過程中,具有“揭示規律”、“獨創”、“發現”的特征,提出問題能構成物理問題,有些學生有較豐富的聯想,也具有一定的創造力,提出了一些新意的問題。(3)大部分同學對這種具有廣闊性和發散性的思維活動感興趣。在問卷調查中,有83.3%的學生對根據情境提出問題的活動感興趣。(4)陳述問題的能力有待加強。測試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不能恰當地陳述問題,只能用“為什么”提出問題,表達單一,不能及時地轉換問題。如把“為什么”轉換成“是什么”或“怎么樣”的問題,從而限制了思維,使陳述的問題缺乏探究方向。

召集學校部分老師就學生提問狀況進行了座談,具體情況是:(1)主動向老師提問的人很少,偶爾有人提問,問的問題多數是在完成作業時遇到不能解的習題,學生間交流的問題也常屬于此類問題。對課本、教學輔導資料、老師的講解質疑的同學更是鮮見,有時學生發現了問題,但表述困難,抓不住問題的本質。(2)老師們也袒露了對學生提問的一些認識偏差:認為提問是教師備課時鉆研的問題,答問是學生的責任,不信任學生會提出什么有價值的問題。(3)老師們也談到了共同的教學現狀:老師迫于升學壓力,教學過分遷就惰性思維的學生,對勤思好問的學生未留下思考、質疑的機會。(4)教學過程過分忠實于教案。教師經常會遇到學生問的問題,教案中有的沒預想到。實驗中學生所觀察到的現像不是教學中所要得的現像,而教師仍在津津有味地按原計劃執行教案,忽視學生問題,淡化了學生的提問。(5)課堂問答單調也阻礙了學生的提問。所謂“啟發式”,在很多老師那里被異化成了“問答式”。教育給學生提出的問題多達十幾個,而沒有學生提問的機會。(6)有些老師也認識到學生提問更有利于調動學生思維,促進教學的雙邊活動。學生提問可以反饋教學,如果學生提的問題太膚淺而不能突出知識的重、難點,那么教師應調整自已的教學方法和思路,根據學生提問的水平因材施教。

3 影響提出問題的因素分析

3.1 影響提出問題的認知因素

(1)知識。教師應引導學生擴大知識面,幫助學生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2)遷移。教師應在“從具體到抽象,從個別到一般”上下功夫,努力提高學生的知識概括化程度。(3)定勢。教師應在教學中加強學生思維靈活性的訓練,幫助他們克服思維定勢的消極影響。(4)表征。任務在于正確地感知和理解問題,弄清問題的性質,發現問題情景中各因素之間的內在聯系,找到問題的關鍵,并選擇最佳的表征方式。(5)認知策略。集中注意是條件,善于記憶是基礎,巧妙而敏捷地組織信息是關鍵,而不斷完善自己的認知技能則是提出問題的保證。

3.2 影響提出問題的個性因素

(1)動機。好奇心會時時讓人感到一些問題在向他挑戰,他才會對各種新觀念保持較高的敏感性,從而促進他孜孜不倦地提出問題并力圖解決這些問題。(2)興趣。它使學生樂有所為,欲罷不能。(3)意志。提出問題總是與克服困難相聯系,如任務繁重、他人譏笑、消極悲觀的情緒、膽怯懶惰的性格、知識經驗的不足等,如果沒有堅強的意志,那就會遇難而退,一事無成。

3.3 影響提出問題的環境因素

3.3.1 學校環境。①學生集體:良好的班集體使班級內成員在提出問題時能相互啟發,互相承認彼此的價值,有健康的集體輿論,彼此尊重和理解。②教師的教學風格,民主型教師能以平等的太度對待學生,不以權威自居,在課堂上他們能給學生較多的自由,允許學生發問,懷疑,甚至反對教師的見解。思維型教師:這類教師善于通過自己的施教行為引起學生的積極思維活動,善于圍繞教材激發學生去分析事物、提出問題、提出假設,他能使學生于“無疑處”有疑、“無語處”有話、“習以為常處”發現不尋常之處。創造型教師:靈活、有創新的欲望,善于發現一般人不注意、易于忽視的問題。教學方法不斷更新,對學生提出的新思想、新計劃,能持歡迎態度,教學中充滿創造活力,時刻激勵學生創造思維的發展。

3.3.2 家庭環境。父母的管教方式和家庭氣氛是影響兒童提出問題的主要因素,如果家庭教育過分嚴格,家長過分要求兒童服從,兒童提出問題的能力就差,如果家庭氣氛比較民主,家長注意發展兒童的創造性,情況就會好得多。

篇7

課堂教學不只關注學生知識的獲得,更關注學生人生的發 展。 面對一個個各具個性的生命體,語言教學應是豐富多彩、 獨具特色的。 這正是新課程對理想的教學狀態的期盼。 隨著新 一輪課程的不斷深入,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方式都已經發生了 可喜的變化,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等現代教學方式已廣泛運 用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課堂教學逐漸活了起來。 然而,課堂 教學有效性缺失仍是亟待解決的嚴重問題。

一、創設和諧的課堂教學環境,樹立服務意識

教師在課堂中要樹立服務意識 ,做到把“玩”的權利還給 學 生 ,把 “做 ”的任務派給學生 ,把 “說 ”的機會讓給學生 ,把 “創”的使命留給學生,從而將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推 向自主探索獲得知識的舞臺,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教 師要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定目標,并根據目標進行預習 、嘗試、 操作、探索、歸納等,努力做到: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學會的 ,教 師不教;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做的 ,教師不替代;凡是能讓學 生自己講的,教師不暗示。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探索欲望。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思維總是由問題開始的,并在解 決問題中得到發展。 學生學習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創設 問題情境的過程,它可以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的求 知欲,使學生的思維在問題思考與探索中得到促進和發展。

(二)合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學習資源是學習過程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 提供什么樣 的資源,以何種方式提供,就成為實現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教學 最重要的策略。 教學中教師要合理整合各種教學手段,“因材 選媒”,突出多媒體的輔助教學作用,淡化其“裝飾”效應。 但放 眼時下的語文課堂,似乎不采用現代教學手段就是保守,就是

觀念不先進。 為此,上課前教師總是不惜花費時間 、人力、物 力、財力,精心制作多媒體課件,可結果卻并不理想。 在語文教 學中引入多媒體輔助教學, 對課堂效率的提高無疑起到了不 可低估的作用。 但教師在設計課件時,首先應明確目的,思考 如何才能把問題用多媒體特有的優勢表達清楚; 其次教師必 須清楚地認識到語文教育重在對語言文字的感悟, 任何語言 文字之外的手段都不能成為語文教育的主導性手段。

(三)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鼓勵學生質疑和創新。

學生是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即以學生為本,發揮學生的學 習潛能;學生是課堂學習中的主人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主動 參與學習過程、實踐過程,教師的作用則是隱性的 ,是為學生 的學習服務的。 教師在提供了一些豐富的素材后,學生就要進 行大量的自主探索。 學生可根據自己完成學習任務的情況,選 出認為最優秀的學習過程和成果向全體同學進行展示。 教師 利用多媒體的功能, 使全班學生都能詳細地看到展示同學的 情況,進行評價并提出自己的意見和想法,教師還可適時進行 調控并提出相關問題,以引起全班學生更深層次的思考。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動參與性越明顯,課堂教學的有 效性就越大,越表明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教師要鼓勵學 生自主學習,勤思多問,因為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考 ,都 有好思的習慣。 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時一定要注意多啟發、多 反問,不要包辦代替,要鼓勵他們想問題 、提問題、鉆研問題。 現在有些學生不但手懶,腦子也懶,有一點難題就想問 ,總想 依賴別人,一看題目較難尚未好好琢磨就去問教師,這時如果 教師鼓鼓勁,學生仔細一分析,就可能自己解決了。 如果鼓勁還不行,教師還可以給學生指明思路,根據學生所提的問題教 給學生思維方法。 只有在自己會思、會問、會學的基礎上,學生 才有可能和別人合作交流, 也只有在學生個體的潛能得到發 揮時,課堂教學才變得有效。

二、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大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 習方式。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 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 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 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 習需求,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 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形式。 教學內容的 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 ,都應有助于這種學 習方式的形成。

(一)實踐感情——活動性學習。

積極引導學生動手實踐、活動探究,是新課程大力倡導的 一種學習方式。 應用外顯的動作來驅動內在的思維活動,從中 感悟并理解新知識的形成和發展, 體會學習語文的過程和方 法。 活動性學習,目的在于讓學生以更科學的方法學習知識, 尤其強調對學習方法、思維方法、學習態度的培養。 倡導活動 性的學習方式應突出學生的主動學習, 強調圍繞一定的主題 進行,并使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思考。 教師可變示范性教材 為探究性材料、變封閉性提問為開放性課題、變終結性結論為 過程性探究,努力為學生創設活動性的氛圍。

(二)自主探索——探究性學習。

新課程大力倡導開展多樣化的探究性學習, 探究性學習 能啟發和鍛煉學生的思維,培養多方面的能力。 探究性學習, 強調教師知時、必要、謹慎、有效的指導,以追求真正從探究中 有所收獲。 教師首先應傾聽學生各自的理解,再以一個研討者

的身份適時地、平等地參與學生的討論。 由于學生的經驗與知 識背景的缺少,由于教師的專業出身與經驗閱歷,教師的參與 往往會令整個研討過程發生戲劇性的變化。 作為教師,就是要

創造條件讓學生在相互影響中使自己的個性優勢得到充分發

展。 在共同的學習活動中,學生能用優勢去克服劣勢,取人之 長、補己之短。 例說:在組織學生小組學習的基礎上,提倡組內 合作、組間競爭,效果明顯優于單純的競爭。 這樣能大大激勵 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三)合作交流——互動性學習。

篇8

一、數學陷阱的題目類型

數學陷阱五花八門、形式各異,它們廣泛分布于小學數學學習的各個階段。綜合數學陷阱的主要特點,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幾類:

1.簡便方法型,或稱“魚目混珠”型。我們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通常會尋求簡便、快捷的解決方案。如果簡便“意圖”在我們面前一目了然,我們就有可能被錯誤引導。如:75-75÷150=0

2.逆向思維型。學生在學會對某類題型的解答方法后往往會形成一定的思維定勢,在習慣性思維的支配下,通常見到“多”自然想到用加法,見到“幾倍”首先想到用乘法。如:“雞有30只,比鴨的3倍少6只,鴨有多少只?”算式:30×3-6=84(只)。

3.多余條件型,或稱混淆“視聽”型。學生在平時數學習題訓練中很少碰到多余條件的,所以,在思想意識上都會有這樣的認為――每一個條件都是有用的。而事實上多余條件的問題出現的實質是在考察我們學生是否對數量關系真正掌握了。如:(1)甲每天生產20件,3天完成。乙生產66件,2天完成。甲比乙少生產幾件?(2)一條長2400米的路,修路隊6天完成了3/4,平均每天完成這條路的幾分之幾?

4.數字遺漏型,也稱語文“感冒”型。語文數字出現在數學應用題中,學生很容易忽視其存在,造成整個題目在解答思考及運算中的數字遺漏。如:在一條長100米的路的兩旁栽樹,每隔5米種一棵,整條路一共種了幾棵樹?再如:六(3)班班主任王老師與50位同學一齊參加師生平安保險,每人需繳保險費60元,共需要繳多少元錢?

5.錯誤引導型。往往以判斷是非的形式呈現,這類題,前面的鋪設是正確的,但根據正確的前設最終“引導”得出了錯誤的結果。如:鐵的密度比棉花大,所以1噸鐵比1噸棉花重。又如:a能被b整除,所以a是倍數,b是約數。

6.思維順延型。如6÷3/5÷2/5,8÷3/4÷1/2,分數連除應用分數除法的性質可以把后面的除數改成倒數后用乘法計算。幾個連續的相同題型出現后,突然來個乘除混合運算,學生往往會順延以上的思維定勢,造成乘數也改成倒數后再計算的結果(在這里,我將這種現象稱之為“左右思維”)。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忽視了對運算符號的審視,從而在解決方法的選用上思維被左右了。

二、避免陷入數學陷阱的解決策略

在教育學生如何避免陷入數學陷阱的認識問題上,不但考驗著一個優秀教師的教學智慧,更是促進學生掌握解答各類問題的正確思考方法,在培養學生養成認真、細致的學習習慣的基礎上,提高實際問題的解答能力。由此可見,設計使學生避免陷入數學陷阱的成功方案對于我們從事小學數學教學的教育工作者來講意義深刻、責任重大。

1.深化教理推究,拒絕錯誤認識。數學陷阱具有迷惑性強的特點。學生在學習新知的初始階段,辨別能力比較薄弱,一旦認識被錯誤混淆,很容易產生根深蒂固的影響。所以,教師在新課講授時應該預見到這種結果,防范于未然,舍得在深化教理推究的環節上下功夫,這樣才能取得最為理想的教學效果。

2.掙脫思維束縛,增強洞察技能。惰性思維往往是伴隨著與假冒的簡便方法相結合而產生的。由于惰性思維的運用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表現省時、省思的優勢,所以長久以來惰性思維有其存在的理論依據。結合生活實際和生活經驗,以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為例來進行啟發教育,可以幫助學生增強問題的洞察能力。如到菜市場買菜,某攤位的棒菜標價如下:單獨買菜葉一公斤賣1元,單獨買菜莖一公斤賣2元,請問買整根棒菜每公斤1.5元,你認為合適嗎?以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引發學生對學生的思考,一方面容易調動學生的興趣,另一方面能使學生在自主探究數學問題上學會“數學”地思考。

3.加強對比訓練,提高辨別能力。適當地多做一些容易出錯的對比練習,能夠幫助學生增強正確判斷、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當然,教師應該科學地、有層次地設計練習。在解決問題時充分體現兩條主線:一條是所需的數學知識,即解題的明線;一條是蘊涵在內的數學思想方法,即解題的暗線。這樣才能高屋建瓴,有效訓練。

篇9

1. 不重視對基礎知識的學習。部分學生對待學習個人感覺良好,不重視對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學習、理解,對課本上的習題不屑一顧,好高騖遠,喜歡做難題,問難題,以顯示自己的水平。而恰恰到正規作業或考試中總是因為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導致基本運算出錯,進而影響考試成績,留下深刻遺憾。

2. 沒有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老師上課一般都要講清知識的來龍去脈,剖析概念的內涵,分析重點難點,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學上課不能專心聽課,對教師強調的要點不聽或聽不完整,上課筆記記了不少,問題也有一大堆,課后又不能及時鞏固、總結、復習、尋找知識間的聯系,知識點沒有掌握好,做作業效率很低,晚上加班加點,白天無精打采,形成惡性循環;或是上課根本不聽,也不看黑板,老是低著頭,自己另搞一套,結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3.對教師有很強的依賴心理。許多同學進入高中后,還像初中那樣,有很強的依賴心理,跟隨老師慣性運轉,沒有掌握學習主動權,缺乏學習的主動鉆研和創造精神。表現在:一是期望教師對數學問題進行歸納概括并分門別類地一一講述,突出重點難點和關鍵;二是期望教師提供詳盡的解題示范,習慣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而不會課前認真預習教材,閱讀教材,思考問題的來龍去脈,課后也不好好復習教材,習慣于課堂上坐在教室聽講就能學好。而高中數學在思維形式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數學變得抽象起來,這種經驗型向理論思維型的轉變使很多高一新生感到無所適從。事實上,如果長期依賴老師,學生的鉆研精神被壓抑,創造潛能被扼殺,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日趨下降,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就不可能在學習中意識和感覺到自己的智慧力量,體驗到創造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

針對影響學生數學成績的上述情況,我做了深入的反思,總結,發現要提高學生成績,就應該適應新課改的要求倡導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閱讀自學等方式,把握學生的心理狀態,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學生真正領悟和體會到學習數學的無窮樂趣,進而愛學、樂學、會學、學好,必須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努力。

首先,教師要坐下來進一步認真鉆研

一是鉆研課程標準和教材,嚴格按照課程標準提取知識點,突出重點和難點,讓學生清楚教學內容的知識結構體系及其各自在結構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深入調查研究,了解學生實際,包括學生學習、生活、家庭環境,興趣愛好,特長優勢,學習策略和水平等等;使數學教學內容要盡量聯系生產生活實際,使學生在理論學習過程中初步體驗到數學的實用價值。三是研究教法,既要有利于學生接受理解,又不包辦代替,讓學生充分動腦、動口、動手,掌握數學知識,掌握數學過程,掌握解題方法; 轉貼于

次,教師要加強學法指導

培養良好學習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包括制定計劃、課前預習、自學、專心上課、積極參與課堂學習,及時復習、獨立作業、解決疑難、系統小結幾個方面。制定計劃使學習目的明確,時間安排合理,但計劃一定要切實可行,既有長遠打算,又有短期安排,執行過程中嚴格要求自己,千萬不能為自己打破計劃找理由;課前預習、自學是學生上好新課,取得較好學習效果的基礎,自學不能搞走過場,要講究質量,力爭在課前把教材弄懂,不懂的做好記號,上課有張有弛,認真聽自己不懂的內容,著重聽老師講課的思路,把握重點,突破難點,盡可能把問題解決在課堂上;上課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關鍵環節,“學然后知不足”,課前自學過的同學上課更能專心聽課,他們知道什么地方該詳,什么地方可略;什么地方該精雕細刻,什么地方可以一帶而過,該記的地方才記下來,而不是全抄全錄,顧此失彼;及時復習是高效率學習的重要一環,強化對基本概念知識體系的理解與記憶,將所學的新知識與有關舊知識聯系起來,進行分析比較,一邊復習一邊將復習成果整理在筆記上,使對所學的新知識由“懂”到“會”;獨立作業是學生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靈活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進一步加深對所學新知識的理解和對新技能的掌握過程,這一過程是對學生意志毅力的考驗,通過運用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由“會”到“熟”;

解決疑難是指對獨立完成作業過程中暴露出來對知識理解的錯誤,或由于思維受阻遺漏解答,通過點撥使思路暢通,補遺解答的過程,對錯誤的地方沒弄清楚要反復思考,實在解決不了的要請教老師和同學,并要經常把易錯的地方拿出來復習強化,作適當的重復性練習,把求老師問同學獲得的東西消化變成自己的知識,長期堅持使對所學知識由“熟”到“活”;

系統小結是學生通過積極思考,達到全面系統深刻地掌握知識和發展認識能力的重要環節,小結要在系統復習的基礎上以教材為依據,參照筆記與有關資料,通過分析、綜合、類比、概括,揭示知識間的內在聯系。以達到對所學知識融會貫通的目的,經常進行多層次小結,能對所學知識由“活”到“悟”。

再次,教師要用心投入,積極引導

篇10

〔關鍵詞〕初中 數學直覺思維培養 策略

初中數學知識邏輯性非常強,教師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形式,不斷地分析和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多方面的思維能力,鍛煉他們的解題思維,培養創造思維。作為一名初中數學教師,只有在良好的培養模式下才能培養出更好的、更優秀的學子。

1 直覺思維的主要特點

1.1 簡約性。直覺思維是對思維對象從整體上考察,調動自己的全部知識經驗,通過豐富的想象做出敏銳而迅速的假設,猜想或判斷,它省去了一步一步分析推理的中間環節,而采取了“跳躍式”的形式。它是一瞬間的思維火花,是長期積累上的一種升華,是思維者的靈感和頓悟,是思維過程的高度簡化,但是它卻清晰地觸及到事物的“本質”。

1.2 創造性。現代社會需要創造性的人才。直覺思維是基于研究對象整體上的把握,不專意于細節的推敲,是思維的大手筆。正是由于思維的無意識性,它的想象才是豐富的,發散的、使人的認知結構向外無限擴展,因而具有反常規律的獨創性。

1.3 自信力。學生對數學產生興趣的原因有兩種,一種是教師的人格魅力,其二是來自數學本身的魅力。不可否認情感的重要作用,興趣更多來自數學本身,成功可以培養一個人的自信,直覺發現伴隨著很強的“自信心”。相比其它的物資獎勵和情感激勵,這種自信更穩定、更持久。當一個問題不用通過邏輯證明的形式而是通過自己的直覺獲得,那么成功帶給他的震撼是巨大的,內心將會產生一種強大的學習鉆研動力,從而更加相信自己的能力。

2 初中數學直覺思維培養的策略

2.1 興趣培養,創造性思維培養的根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學生來講,好奇是他們的天性,他們對那些比較新穎特別的事物才能產生良好的興趣。對于教師來講,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熱情,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滿足他們的好奇心。但是傳統的教學模式以及教學理念是很難做到這一點,學生在封閉的枯燥的教材中、單調的課堂上非常難獲得熱情和求知欲。教師使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利用其圖文并茂、聲像并舉、能動會變、形象直觀的特點為學生創設各種情境,可激起學生各種感官的參與,調動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

2.2 創建直觀環境,培養形象思維能力。對于學生來講,形象思維能力的培養也是非常重要的。形象思維主要是指學生在解題過程中以一種高度的思維型材料為主要表象進行一定的思維。在初中數學的學習過程中,主要以自己已有的思維來探析教材,并且針對這些教材來形象地認識事物的本質以及知識的原理和特征,從而能真實地判斷,這樣就能更好地對形象思維有一個促進作用。在形象思維中,想象是極其重要的。愛因斯坦曾這樣認為:“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嚴格地說,想象力是科學研究中的實在因素?!币虼丝梢粤私獾脚囵B學生的想象力是激發形象思維的關鍵。

2.3 重視數學基本問題和基本方法的牢固掌握和應用。直覺不是靠“機遇”,直覺的獲得雖然是有偶然性,但決不是無緣無故的憑空臆想,而是以扎實的知識為基礎。若沒有深厚的功底,是不會迸發出思維的火花。所以對數學基本問題和基本方法的牢固掌握和應用是很重要的。所謂知識組塊又稱知識反應塊。它們由數學中的定義、定理、公式、法則等組成,并集中地反映在一些基本問題,典型題型或方法模式。許多其他問題的解決往往可以歸結成一個或幾個基本問題,化為某類典型題型,或者運用某種方式模式。這些知識組塊由于不一定以定理、性質、法則等形式出現,而是分布于例題或問題之中,因此不容易引起師生的特別重視,往往被淹沒在題海之中。在解數學題時,主體在明了題意并抓住題目條件或結論的特征之后,往往一個念頭閃現就描繪出了解題的大致思路。這是尖子學生經常會碰到的事情,在他們大腦中貯存著比一般學生更多的知識組塊和形象直感,因此快速反應的數學直覺就應運而生。

2.4 重視解題教學。教學中選擇適當的題目類型,有利于培養、考察學生的直覺思維。例如選擇題,由于只要求從四個選擇支中挑選出來,省略解題過程,容許合理的猜想,有利于直覺思維的發展。實施開放性問題教學,也是培養直覺思維的有效方法。開放性問題的條件或結論不夠明確,可以從多個角度由果尋因,由因索果,提出猜想,由于答案的發散性,有利于直覺思維能力的培養。

2.5 鼓勵學生大膽進行聯想、猜想。直覺是創新思維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任何一個創造能離開直覺活動,由此可見,創造力與直覺密切聯系。學校的任務就是引導學生掌握“直覺”的天賦,做更多的工作去發現并以低年級起便開始發展學生的直覺天賦。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和啟發學生運用直覺思維大膽猜測和沒想,敢于提出自己的見解,不受邏輯形式的約束自由地進行思考。在教學時,教師通過引導學生經歷觀察發現、大膽猜想、實際操作驗證、分析歸納等教學活動過程,讓學生通過觀察豐富的圖片,聯想這些截面圖與實際立體圖形的關系。學生為猜想與實際相符會感到極大的滿足,更增加了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這樣的教學過程,對訓練學生的數學直覺思維能力,幫助他們去偽存真,迅速做出預見,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是十分有益的。

2.6 培養對錯題的反思意識。對于錯題的整理與反思是糾正錯誤、加深印象和提高成績最有效的辦法。因此,教師應當注重學生對錯題反思能力的培養,對于學生的學習習慣做硬性的要求,使學生在不斷地總結與反思的過程中去發散思維,得到新的啟示。學生可能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如在做一道題時,反復思考都得不到答案,但是一經別人的提點或者一看答案解析,就立馬想到了做法,實際上這還是因為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掌握不牢固。因此,學生要培養錯題反思、整理的意識,在了解標準答案的同時還要對自己不熟悉的知識進行著重的記憶,在造成解題障礙的環節上多下工夫。另外,學生在整理錯題的過程中往往能收獲新的解題方式,或者能對題目有更深的理解,這些都是思維鍛煉的方式。

綜上所述,直覺(靈感)是解決問題的捷徑,也是創新的源泉。培養學生的直覺是我們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參考文獻

[1]楊銀妹“探究”讓數學課堂靈動起來[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