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認識范文

時間:2023-08-09 17:40: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認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認識

篇1

關鍵詞: 中職教育 思想政治 教育策略

就現在所處環境的改革和進步并舉的時代中,學校一定要著重加大對學生價值觀取向的引導。隨著資源自主調節配置的逐步完善,“無形的手”在各種物質資源配置中主導的作用越來越明顯,讓全球所有行業領域出現了眾多改變,同時進一步使大家的信仰、想法及目標追求偏離軌道。這個時期帶來的最大變化就是讓廣大學生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也提供了管理中職學生解決新矛盾等一些新問題的工作方向和機會,這是歷史賦予我們努力做好廣大中職學生思想工作新的生命力。

一、開展中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義

在當今,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就是為了讓廣大學生在意識形態等方面產生積極的影響,為了實現一定的社會目標,以此改變中職學生的思想,并進一步指導學生行動的社會行為。開展中職學生思想教育工作不僅僅可以促使廣大中職學生塑造正確的思想素質,改變中職學生的內心世界,還可以進一步提高對學習的興趣和積極向上的思想政治意識。因為意識對物質具有一定的作用,良好的意識形態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行為準則和人生信條,并能夠以新的視野重新審視世界,培養新的創造力。

二、當前中職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

1.社會環境的影響

社會環境是由各種各樣的環境共同組成的,其中社會生活的市場化及經濟環境因素都對中職學生的思想政治產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影響。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經濟體制的變革,廣大學生對物質利益產生了新的認識。舊利益的破碎,新利益的產生必將引起利益主體在思維方面上的波動,增強對中職學生在思想教育管理方面上的復雜性,同時對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上帶來巨大的難題。

2.學生自身的德育意識不強

第一,從同學們的素質來看,上普通高中的同學各方面素質相對比上中專的好些。如果將在讀的高中階段的同學與中職學校的學生就文化基礎相對比,中職學生還是跟高中學生有一定距離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存在著一定差距。中職學校的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普遍不高,自主學習能力相對較差,老師教學也有一定的困難,主要是這個階段的學生正好處于青春叛逆期,存在著自卑心理,自信心嚴重不足,容易自我否定,在學習態度上較高中階段的學生有很大的差異。第二,從培養重點的角度上有所不同。中專教學很多是教同學們一些實用技術、實踐性的為以后工作做準備的技能,幾乎不講與之無關的課程。這些諸多因素都阻礙著學習的發展進程,最后導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順。

3.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不強

中專學校在引導學生培育價值觀的時候,都是很籠統地把“馬毛鄧”強加施壓給學生,或者只是簡單地把它們結合到平時的職業教育課上,同學們根本無法理解,也沒有心思聽講,更不要說能使用在生活中。所以對廣大中職學生的價值觀培育要做到接地氣,要和學生的日常行為相結合,教育做到形象化、生動化。然而在現實中,往往由于對中職學生本身特點了解不夠透徹,對學生在思想政治方面上聯系不夠密集等一些因素,使學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課程時并不及時,往往很難實現預期的目標。

三、改善中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

1.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中職學校在學生價值觀培育的過程中,應該樹立“學生第一”的思想理念。從當今社會世界發展來看,文化的發展主要是多元化的形式,并且這種形式將進一步發展,思想政治教育應該接受和借鑒西方文化中強調的解放個性和追求自由。“以人為本”就是要求教師在對學生的思想教育中,不能全部屏蔽來自西方的文化,只宣傳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而應該以一種積極開放民主的心態接受西方中的先進東西,并確立新的價值衡量標準,不能像過去一樣過于強調個人犧牲精神和社會利益。新的教學理念應該尊重個人的勞動成果,應該將尊重個人價值和尊重社會價值相統一。中職學生在畢業后就走向不同的社會崗位,教師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意識和素養,使其在未來崗位中實現個人價值的最大化。

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教育的主要場所是學校,因此需要學校更多地開展一些有利于社會核心價值觀養成的課程,促使中職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社會核心價值觀,并自覺地履行其真諦。學生的想法很大程度上集中反映了人文環境對學生的影響和肯定,同時闡釋了學生對人文環境的義務和擔當。在整個教育過程中,需要廣大思想政治教育教師、專業課教師、班主任及學生群體共同參與進來,利用多種方式,針對學生實際生活中發生的及身邊實例進行啟發式的教育,讓學生真正明白拜金主義、享樂主義、自暴自棄等一些消極影響,讓學生能夠深刻明白做事情不能以金錢功利去衡量,而應該提倡奉獻精神,堅持敬業、誠信、友善的觀念,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3.心理健康教育

中職學生大多數具有相似的學習經歷、行為方式和思想觀念及共同的心理特征。情緒的兩極分化很明顯,一方面自我封閉,不愿意與人交流,另一方面自我意識強烈,善于表現自己。在情感上表現為更加活躍和熱情,但是往往在遇到挫折時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緒,容易沖動。這些種種特點讓他們往往表現出不穩定性和沖動性的心理特征,使他們在學習、處理人際關系、就業及戀愛成長中容易出現困惑。為了更好地培養中職學生的心理素養,需要從學校和家庭兩個方面進行合理的教育,教師要運用心理學原理和相關心理技巧合理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和引導,平時積極和學生的家長聯系,對一些不適應教學方法的同學,需及時告知其父母,使學生父母知道中職學校的教學方式和自己孩子在校園中的各種狀況,定期和同學們的父母見面溝通,從而達成共識,采取有效的管理辦法轉變孩子們的行為。

4.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引導同學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就是為了讓同學們通過教師的幫助,從而發現自己、成長自己。這就要求老師在引導同學們樹立價值觀的時候注重實用性和實際性,爭取實現中職學生在想法及身體素質上的全面發展。當今多元文化共同發展的大環境中,必須給學生更多自主選擇的機會,老師也應該意識到每個學生存在不同的個體差異,結合每個學生不同的道德狀況和思想認識,積極引導學生對社會中存在的各種思想意識和道德取向進行判別。除此之外,如果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就要求老師必須改變之前的教學方式,以指導性進行教學,重視師生之間的交流,這樣才能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尊重學生思想個性的前提下,爭取達到共性的和諧統一。

5.提高中職學生的個人網絡免疫能力

提高中職學生的綜合素質是中職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強化學生網絡免疫能力是抵制網絡負面影響的主要途徑。網絡信息的多樣性及使用行為的獨立性和隱蔽性等影響都加大了對其思想政治教育的難度。中職學生有著很強的自主性,在網絡中能夠自主地接受信息和提出信息,因此要讓他們學會合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自覺抵御網絡的消極影響。合理地對網絡空間進行利用,加強正確信息的傳播,培養學生中職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學會自主地選擇適合他們的積極信息。中職學校要強化網絡的正確使用方式的宣傳力度,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良好的成果。

6.校園文化潛移默化

堅持環境育人、創新育人、文化育人,文化中的校園文化對他們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1)校園固有的文化。第一是中職學校的墻壁,讓默默無聞的墻壁發揮最大的效用。延伸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打造中職學校的文化長廊。第二是室外的墻角。定期組織師生對話、學生交流,形成類似英語角的場所,讓師生交流談話,及時解決問題。第三是教室內的黑板報。充分利用每個教室的黑板報,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潛移默化地進行教育。(2)健全德育文化的交流。充分利用國家、省、市等一些職業學校的德育技術交流,對教師進行培訓和課堂上的探討等活動,著重培養本學校的思想政治教師的師資力量。

伴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思想政治教育也迎來了新的挑戰。雖然社會的主流思想是積極健康的,但是仍然存在很多問題。我們要敢于面對難題,迎接挑戰,改善傳統的引導模式,創新方式方法。讓同學們擁有健康的、正確的價值觀,不斷提高自我水平,運用各方力量來適應工作,為社會發展、國家復興而不斷努力。

參考文獻:

[1]劉琴.對當代中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創新途徑的探究.西部素質教育,2016.2.

篇2

【關鍵詞】 人本主義教育思想 思想政治教育 啟示作用

【作者簡介】 譚妤晗,武漢理工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部博士研究生,武漢交通職業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部講師;陳見波,湖北教育報刊傳媒有限公司《新課程研究》雜志編輯。

人本主義教育思想是20世紀60年代產生于西方的一種重要社會思潮。這種教育思想引起了當時西方社會的普遍關注,深刻影響著教育發展的各個方面,被很多教育領域的專家和學者接受并推崇。我國高校近幾年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取得了較大的成效,但仍然存在種種問題。準確地理解人本主義教育思想的基本觀點,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以運用,有利于我們進一步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一、人本主義教育思想的基本觀點

1. 倡導教人、做人、成人的教育,實現自我價值

許多人本主義教育家認為根據個人特點來幫助發展人的獨特性是教育的根本目標。人本主義教育方法主要是引導學生認識到個體是世界獨一無二的存在,是具有完全獨立人格的自我,在認識自我、了解自我的基礎上使其實現內在價值。馬斯洛(A.Maslow)指出:“教育的本質是發展人的潛能,尤其是那種成為一個真正人的潛能。教育要在滿足人最基本的需要的基礎上,強調自我實現需要的發展。人的社會化過程與個性化的過程是完全統一的。”人本主義教育思想強調的是要發展學生的獨特性,提高學生的自我意識,促使自我價值的實現和自我個性的形成。這個概念中的“自我意識”是指個體對自己的了解和認識,即對自身特點的認識與判定,對自己與社會環境的關系、自己與自然環境的關系的理解。人本主義教育思想中所指的“自我”是指個體在與他人、社會之間形成的教育、需要、情感、理智、理想、能力等方面的特征。

2. 主張情、智融為一體,開展最佳成長的內在學習

人本主義教育思想不僅把重心放在學生的智力培養的課程上,而且以“人的能力的全面可持續發展”為目的。這種思想不再只注重學科的知識結構,注重知識的理論性,更注重知識在學生實際生活中的切入,貼近學生,走進學生。因此,人本主義教育提出了課程的“綜合”觀:“一是學習者心理發展與教材結構邏輯的吻合;二是情感領域(包括情緒、態度、價值)與認知領域(理智的知識和能力)的整合;三是相關學科在經驗指導下的綜合。”要實現“綜合”課程觀就需要打破固定教材的界限,在知識深度的基礎上擴大知識的廣度,注重強調知識的內容而不是形式,這樣就可以彌補傳統課程的局限性。

3. 堅持把學生作為主體,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

人本主義教育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它對傳統教育持批判態度,認為使學生適應學校的傳統做法是錯誤的,認為這種做法在不同程度上挫敗了學生在尋求自我表現和社會化方面的努力,使學生不能健康地成長。應該反過來,使學校以學習者為中心,努力適應學生的各種需要,發揮他們的各種潛能,使他們能夠愉快地、創造性地學習,以培養出心理健康的人”(詳見右圖)。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反對被動的外在學習,抨擊機械地“填”與“灌”的教學方法,主張激發學生動力,進入有意義的學習,真正把學來的知識變成自己內心的精神財富。人本主義教育思想認為,在教學環節中,應以“學生為中心”,這是達成學生“自我實現”的教育目的的必然條件。教育者應該讓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體,學什么內容,選擇什么樣的方式學,學習的效果怎么樣,都應由學習者自由討論決定。美國康奈爾大學的教學理念就是倡導這種人本主義教育,倡導非指導性教學,強調讓學生親自體驗,在經驗中發現自己想學的知識和需要的知識。

4. 提倡學習是一種人際的相互影響

人本主義教育思想對整個教育環節中的師生關系有了新的界定,提出了新的師生關系。羅杰斯(C.R.Rogers)認為:“在傳統教育中,教師是知識的擁有者,而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者;教師可以通過講演、考試,甚至嘲弄等方式來支配學生的學習,而學生無所適從:教師是權力的擁有者,而學生只是服從者?!绷_杰斯曾經主張廢除“教師”這個角色的定位,應以“學習的促進者”來詮釋這個職業。羅杰斯還認為:“促進學生學習的關鍵不在于教師的教學技巧、專業知識、課程計劃、視聽輔導材料、演示和講解、豐富的書籍等,而在于特定的心理氣氛因素,這些因素存在于‘促進者’與‘學習者’的人際關系之中?!?/p>

二、人本主義思想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作用

1. 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近年來,“以人為本”已經漸漸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先進教育理念。如何實現大學生世界觀的科學構成,以及價值觀和道德素質的提升,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中央16號文件已經頒布8年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這8年里有了很大的改進,但是有部分獨立院校和高職院校存在的問題也遲遲未能解決。例如,高校領導對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認識不到位,導致執行力度不一致;有些學校對公共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系統、統籌的管理;部分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處于由多個部門同時監管,亂而無序的境地;在教學中出現間歇性、隨意性和以活動代替實踐課程等詬??;存在重視實踐活動的宣傳效果而忽視學生在整個實踐活動過程中的體驗、感悟和提升等現象。我們思想政治教育者應該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育環節中應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培養學生核心價值體系的形成、審美情趣的提升,激發學生的感悟和體驗,使學生對藝術的欲求發自內心深處。

篇3

關鍵詞:“9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思路

中央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堅持以人為本,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

一、“90”后大學生社會人格特質的整體分析

“90”后是相對其他年齡段的群體總稱,他們是在中國社會轉型、經濟快速發展背景下成長起來,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他們的價值觀和思想行為既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影響,又反映著西方文化的沖突與融合。[1]

1.強調主觀感受和自我意識,集體團隊意識薄弱

當前,“90”后大學生的社會環境、家庭物質條件比“80”后優越,他們大多是家庭獨生子女,一出生就成為家庭的中心,深受家庭長輩們的疼愛,很少幫長輩父母做家務,吃苦少,一人被眾多家庭成員精心呵護,與社會接觸較少,在社會環境和家庭環境教育的雙重影響下,“90”后大學生自然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和秉性,考慮事情首先想到自己,與人交談溝通話語中更多的聽到“我怎么樣”、“我如何”,習慣從家庭和社會中索取。他們強調主觀感受和自我意識,此外,在“90”后大學生身上也出現了集體觀念淡化,團隊合作意識薄弱,團隊協作精神欠缺的人格特征,在溝通和人際交往中表現出自利一面,會在合作過程中會以自我自居或合作不暢導致活動失敗。

2.熟練精通各種網絡產品,擁有豐富的網絡感官體驗和娛樂經驗

移動互聯時代當今社會最顯著特征,“90”后大學生對互聯網體驗式產品的深入人心,他們具備快速獲取網絡信息的本領,娛樂生活選擇趨向多元化,精通熟練各種網絡產品,擁有豐富的網絡感官體驗和娛樂經驗。同時擴大知識面開闊了視野結識朋友等。但凡事均有兩面性,網絡是把雙刃劍,如果處理不當會影響自己。由于網絡提供了跨越時空的便利,提供了強大的虛擬互動交流體驗,如果自控能力較差的大學生極易沉迷上癮,認識定位存在偏激偏見,容易形成網絡虛擬人格,產生現實人際交往障礙。

3.在選擇生活方式以實用務實為主,缺乏挫折教育

在當下社會經濟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背景下,在思考選擇選擇哪種方式適合自己方式的命題上,現實社會提供他們豐富的鮮活“素材”,現實新鮮事物不斷涌現,“90”后大學生通過網絡能獲取自己需要信息,通過網絡媒介聯通世界,接觸認識了解西方各種文化。在東西方文化的比較與碰撞中,他們追求自由,奉行實用主義,打破常規,張揚個性;他們精力充沛,思維活躍,具有一定開拓精神。同時,由于自身家庭環境優越性,在成長過程中,父母長輩解決了他們自己應該解決事情,從而導致他們很少獨立處理日常事務,習慣遇到困難找父母,動手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能力不足,很少受到生活中的打擊和挫折,長此以往,他們自身心理機制不成熟,自我評價理性不足,心理素質偏弱,抗壓能力差,挫折教育有待補充。因此,這些學生一旦在學習生活上出現問題,在理想與現實之間產生落差,就很容易造成心理失衡,進而導致各種心理問題的產生。

二、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

1.堅持正確的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提高大學生對文化思潮辨識力[1]

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關系到我們培養什么樣的人,培養的人跟誰走”的重大政治課題,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歷來為我們黨所高度重視。我們必須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統領其主體教育的過程,使大學生不僅在情感上,更能從世界觀高度,自覺而理性地接受、認同和踐行,[2]。作為提供主要信息源的網絡環境,“90”后大學生如何正確鑒別海量信息顯得尤為重要。針對“90”后大學生當中存在的理想信念淡薄、急功近利傾向嚴重、實用主義的價值取向日益凸顯等問題,必須堅持主流核心價值觀引導教育,旗幟鮮明地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積極指導學生牢固樹立主流核心價值觀意識,學會在魚目混雜的信息群進行有意識選擇和剔除,因此,在當今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將文化思潮鑒別能力加進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是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現實需求,是豐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的有益補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綜合運用課堂和課外兩種渠道,積極引導學生在對于新聞信息的選擇能力、思辨能力。

2.積極開展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為思想政治教育開辟新方向

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新路徑,是相對顯性課程而言,指在思想 政治教育過程中自覺運用隱性課程理論,注重開發利用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通過比較隱蔽的形式,使受教育者在無意識間獲得某種思想或經驗的教育方式。[3]“兩課”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典型的顯性教育;隱性教育以校園文化、學生管理、社會實踐等為主要形式。二者區別是前者強調灌輸的強制約束原則,后者強調主體選擇的自愿原則。

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改變思想政治教育僵化枯燥的傾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實踐中,應積極探索大學生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著重開發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將社會實踐、校園文化建設等納入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總體規劃中,努力構建實踐育人長效機制,組織開展諸如傳誦中國傳統優秀文化活動,將隱形思想教育元素融合與樓宇標示標牌名人雕塑中;組織學生參加三下鄉、青年志愿服務、社會問卷調查等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實踐中了解校情、民情和社情,達到思想政治教育“潤物細無聲”效果。

參考文獻:

[1] 張曉京,文書鋒.“90”后大學新生思想行為能力特點的調查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9,9

篇4

關鍵詞: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人的本質;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俄歲斯新流派復興社會主義思想研究”14BK5072);黑龍江省高校社科學術創新團隊“理論的當代價值研究”;黑龍江省社科研究規劃項目“俄歲斯當代流派研究”(12D0103)

2015年,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創新提出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并以此作為統籌、指導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的最根本原則。人民主體地位的核心是以人民為本,“以人民為本”是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理論在新時期的最新詮釋和發展,從根本上體現了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也為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有益借鑒。

1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人的本質”理論的文化詮釋

1.1 “人的本質”的現實維度

馬克思從唯物史觀視域出發,認為人類歷史前提是現實的“有生命的個人”,這些有生命的現實的人通過實踐活動從自然界攝取精神食糧和物質生活資料,“這是他們的活動和他們所需要的物質生活條件,包括他們已有的和由他們自己的活動創造出來的物質生活條件。”這就使馬克思批判地繼承費爾巴哈“人是人的本質”這一思想“積極內核”基礎上,又超越了費爾巴哈的唯心主義,科學地闡明了人的本質是“人是人的最高本質”這一新的科學論斷。

1.2 “人的本質”的實踐維度

馬克思認為,人作為一種“類”的存在物的全部特性就在于“類”的生命活動性質,人的類的特色就是人類自覺的活動,而這種活動本身就是實踐的。他進一步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人的這種有意識的實踐活動改造客觀世界,同時也改造人自身,使自己得到發展。正是在實踐中人才實現了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人本身也才具有了作為人的根本意義和最高本質。

1.3 “人的本質”的社會維度

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人的本質并不是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系的總和?!鄙鐣P系是由所有的個人所具有的各種綜合因素及其各種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所構成,而所有的個人的這種綜合關系又是在社會中逐漸形成與累積似發展的,所以從社會維度來講,社會性是“人的本質”理論的基本屬性。

2 “人的本質”理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關聯

2.1 “人的本質”理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學理論依據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關于大學生――“人”的思想轉化工作,而這一根本問題離不開對“人的本質”的探討,準確理解、深刻把握有關“人的本質”核心內容,對于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同時,哲學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依托學科之一,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理論是哲學在新時期關于“人”的學說的時代表征和展現,掌握了“人的本質”理論,就為我們“育人為本”,不斷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供了理論武器。

2.2 “人的本質”理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途徑

“科學的理論可以武裝人、可以引導人、可以塑造人”,從這點來講,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理論是進行高校思想“理論”教育的根本途徑。通過這一“理論”教育,可以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論素材,為了解大學生思想和影響大學生行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預見性和科學性,開辟了一個新途徑。

2.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在于大學生“本質形成”

大學生“人的本質”的形成是在大學生社會化進程中實現的,是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形成的各種社會關系的總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基于對大學生社會化漸進程度的細致思考,通過對大學生精神境界的塑造與提升,豐富他們的文化學識和情感世界,最終促進大學生個體本質的形成和人的全面發展。

3 “人的本質”理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啟示

3.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以“育人為本”為原則

人作為一種類本質存在,需要從自己的內在需要的“內在尺度”出發把握和占有物的尺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要以尊重和滿足大學生這一主體性需要作為出發點,克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人過度的外在制約而忽視良好道德修養是大學生個體內在需求的傾向,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3.2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應體現“情感性”特點

“人的本質”是具體的、現實的,有血有肉,充滿情感的,我們“不能強制人們放棄唯心主義,也不能強制人們相信?!备安荒苡么蟀舭讶藗冓s進天堂”。“要使理論掌握群眾,就要讓理論親近群眾”,只有從反映受教育者的情緒情感的內心世界為切入口,充滿耐心地反復地把自己的理想、信念澆注到大學生的心靈里,才能使理論符合他們的需要,才能增強理論的親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3.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以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為最終指向

“人的本質”理論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教育活動與大學生的社會實踐、創業教育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大學生的實踐越豐富,其活動范圍和接觸事物的深度、廣度就必然增加,社會化程度也必然會提高,最終促進其全面發展。

篇5

論文摘要:羅杰斯人本主義教育思想是傳統教育思想的一種理念創新,針對目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中存在的問題,羅杰斯人本主義教育思想對完善思想政治理論課具有啟發意義,有助于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吸引力與感染力,提高教學效果。

卡爾·R·羅杰斯是美國著名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他在長期的研究實踐中形成了一系列的人本主義理論思想。羅杰斯的教育思想是其人本主義理論在教育領域的直接嘗試,主要體現在重視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有意義學習和非指導性教學。羅杰斯人本主義教育思想對于改進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羅杰斯人本主義教育思想概述

人本主義教育強調學習者的主體性,認為學習者具有自我學習、自我發展的潛能。羅杰斯的人本主義教育思想具體體現為“以學生為中心”和“非指導性”教學兩方面。

(一)“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強調自主學習。能對行為起到重要影響的唯一學習是自我發現、自我挖掘的學習。[1]鑒于傳統教育學生不參與對教學目標、教學課程以及學習方式的選擇的現實,羅杰斯認為傳統的教育模式抹殺了學生選擇的自由,教育不能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性因材施教。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模式,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使學生能夠成為選擇和塑造自己行為并從中得到滿足的人。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重視有意義的學習。羅杰斯認為有意義的學習是學生個人能夠參與的學習,學習內容是由學生自我評價的, 通過運用一定的方法對課程目標、內容及結果進行價值判斷,學生知道這種學習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從而結合自己的實際選擇有意義的學習。

(二)“非指導性”教學

“非指導性”教學強調教學指導的間接性、非命令性,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根據自己的需要有選擇性的學習。教師的職能是提供學習資源,創造良好學習氛圍。羅杰斯指出,“非指導性”教育強調個人尊嚴、個人選擇以及責任的意義和創造的樂趣,它是建立在民主和個人權利的哲學。

“非指導性”教學作為一種教學理念,還重視教學過程中師生關系的培養,教師要在教學中與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教師需要擁有真情實感,對學生要珍視、接受、信任并且理解和認同。教師營造出和諧融洽的學習氛圍,有助于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使學生學會適應和改變,有利于學生的成長與全面發展。

二、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接受現狀分析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理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雖然思想政治理論課在理論和現實層面都具有重要意義,但是目前出現了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接受度不高的現象。通過隨機對河南農業大學三百名大學生調查,60%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太感興趣,僅有35.8%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感興趣。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接受度不高的現狀表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沒有貼近學生的心理思想特點,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教學內容、方式以及手段都制約著學生的接受程度。 轉貼于

教育是一種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雙邊活動,教育者要激發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動,使其積極主動地接受教育的影響。[2]思想政治課教師要主動適應學生的要求,創新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三、羅杰斯人本主義教育思想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啟發意義

羅杰斯“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理論和“非指導性”教學理論為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提供了一種新的改革理念,在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上有助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不斷完善與科學發展。

(一)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培養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情感

羅杰斯認為課程目標一方面要關注學生的認知需要,另外還要重視其人格特征、情感、態度等因素。只有多角度培養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情感,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尊重受教育者的獨立性與主體性,激發受教育者內在的學習積極性。[3]要結合大學生的自身特點,設計符合適應大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提高教學內容的吸引力。尊重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心體驗,不斷完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讓大學生切身體會到思想政治理論的價值與魅力,真正喜歡上思想政治理論課。

(二)重視教學資源,實現教育教學方式多樣化

羅杰斯把教學看作課程實施的關鍵,教師要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不但要開發課程的物質資源,而且還要要重視人力資源的開發利用。

高校要采取多樣化教學方式,創新課堂教學方法,重視運用現代教學手段,可以在原有教師講授法的基礎上,適當增加案例教學、實踐教學等教學環節。要大力挖掘校內外教育資源,重視教材、圖書館、專家學者等各種物質和人力資源的作用,真正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羅杰斯.羅杰斯著作精粹[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篇6

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缺失人文關懷的表現

(一)重社會需要,輕個體認同

從目前來看,不少思政教育工作者將思政教育視作一種教育工具,強調其政治功能,卻恰恰忽視了學生的精神需求,導致思政教育“一葉障目”,看不到“真實的人”。很多教育者利用固定不變的政治理論內容來苛求人,忽視甚至舍棄了個體訴求與利益,這種教育勢必會引發大學生的反感,直接影響思政教育的質量與效果。

(二)重理論灌輸,輕情感關懷

大學生思政教育內容豐富,體系完整,教育者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制定了明確的教育目標,明確了嚴格的考核方法,還有反復修改的教學大綱,卻恰恰忽視了大學生的情感培養。不少教育者致力于將政治理論灌輸給學生,卻沒有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這就導致大學生不會主動將理論內容外化為自覺行動,導致教育效果事倍功半。

(三)重共性教育,輕個性教育

一直以來,教育理想總是在追求一個統一目標,用一個實現預定好的框架、規范或模式去要求一個個有著千差萬別的學生,這就導致屬于學生個性的東西越來越少,甚至被無情抹殺。很明顯,這種強調共性、忽視個性的思政教育,更多地是強調個人對社會的絕對服從,大學生的內在創造力幾乎消失殆盡,這與素質教育要求弘揚人的個性、尊重人的本質的人文關懷理念背道而馳。

毫無疑問,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缺失應有的人文關懷,會導致思政教育缺乏應有的針對性與實效性。加強人文關懷,使思政教育充滿人文色彩是當務之急。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強人文關懷的策略

(一)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素養

在傳統教育理念下,大學生被當做學習的機器,教育者對他們的一言一行都做了嚴格規定,導致大學生逐漸失去了自己的個性特點。所以要想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關懷,首先要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素養,使他們意識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正確定位自身,在教育過程中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教育者要多引導大學生閱讀經典人文書籍,在經典中汲取營養,使思想受到啟發。

(二)更新教育者的教育理念

教育者是引導大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的引路人,他們必須樹立起人文關懷理念,強調大學生的價值與尊嚴,這樣才能在實際教育過程中充分尊重大學生的主體地位,放下身份與架子,與大學生進行平等共處,認真傾聽大學生的想法和意見。教育者要努力構建和諧、民主、寬松的師生關系,借助QQ、微博、微信、手機短信等現代工具與大學生加強交流,引導大學生敞開心扉,暢所欲言,使教育者能及時發現教育契機,減少大學生的迷茫與困惑,從而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落到實處。同時,在思政教育工作中,教育者要正視大學生的多樣性與主體性,通過各種方式了解他們的心理、思想的個性差異,再以此為依據,制定有針對性的教育策略。

(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要體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關懷,還要促進教育者的人文結構完善,為大學生樹立榜樣示范作用。首先,教育者要具備淵博的知識,能夠在教育過程中旁征博引、舉一反三,以知識魅力吸引學生。其次,教育者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時刻謹記自己的職責與任務,要為學生發揮表率作用,以人格魅力征服學生。

(四)開展多元化課外活動

課外活動豐富多彩,可以吸引大學生的興趣。高校要多舉辦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科技活動或體育活動等,這樣不僅能活躍校園氛圍,還能使大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得到感染與熏陶,充實業余生活,感受到團結合作的樂趣與滿足感。

篇7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研究;理論綜述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和實踐研究中無法回避的重要研究內容,對近年來有關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研究進行及時整理,避免思想政治教育與文化的簡單疊加,克服該問題研究過程及內容的感性化傾向,是相當有必要的。其實自0世紀80年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起步以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問題研究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學者所關注和探討。通過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的粗略統計,從989年始,思想政治教育學科領域中直接指涉文化問題研究的論文有300多篇,專著、博士論文4部,有0多部專著進行了專節研究,這凸顯出這一研究問題的現實價值。但是,面對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問題的研究熱潮,我們更需要熱問題冷思考,一方面,要構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問題研究的內涵和邏輯結構,另一方面,要對其研究的重點和盲點進行反思,這對于推動這一研究的系統化、科學化具有重要意義。

一、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研究的總體審視

關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問題的研究由來已久,有的學者從文化底蘊探討思想政治教育,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根植于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沃壤之中,并從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相互激蕩中獲得發展的文化動力。有的學者從文化環境的角度去探討思想政治教育,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環境就是指圍繞并影響思想政治教育和人的思想的文化要素的總和。進而對其進行了系統分析,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環境的結構、特征、功能和運行等。有的學者將思想政治教育放入整個文化系統進行思考,努力從文化建設與發展的大背景觀察思想政治教育。有的學者是從文化整合功能視野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認為發揮文化整合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歷史使命,也是促使社會文化體系關系和諧、增強和提升社會自身有序性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并進而討論了我國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整合功能的路徑選擇。有的學者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體系是一個由眾多衍生功能組成的復雜結構,精神文化功能是核心功能,物質文化是作用對象、外顯、載體和基礎,是思想政治教育引領精神文化,發揮文化建設功能的外顯和結果,是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物質平臺。有的學者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引領功能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及其活動對一定時期、一定社會的文化的建構、塑造和導引的作用、影響、能力及其結果[7]。有的學者甚至提煉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力的概念,認為所謂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力,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文化品類所具有及發揮的作用力,是思想政治教育立足于人的本質與整體,在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雙向互動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主觀能動之力;它是教育者借助人性通悟而啟發受教育者對生活意義追問與反思所形成的精神生產之力;它是思想政治教育整合文化場力對人們的影響而激發出來的意志創造之力[8]。還有的學者從社會主義和諧文化[9]、高校網絡文化視野[0]等角度去探討思想政治教育。

從以上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出上述觀點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把思想政治教育與文化看做是兩個相對獨立但內容有所交叉的系統,進而討論思想政治教育與文化二者之間的關系,表現為或從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特定場景中去看文化,或從大文化的特定場景中去討論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理論內容。這就忽視和遮蔽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自身的內涵和邏輯結構。而本文則試圖構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本身的邏輯內容。

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研究的領域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問題研究的領域旨在回答研究對象及其研究范圍是什么。它是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概念為核心構成的一組概念體系,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學科性和專屬性。要想了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首先必須先了解文化的內涵。我國學者占主導地位的觀念是將文化視為人類活動的結果和產物。我國學界的“文化”概念大致可以分為三類:廣義的文化觀將文化定義為人類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中義的文化觀是將文化定義為精神財富;狹義的文化觀將文化定義為意識形態。在這里,我只認為最可取的是廣義的文化觀。廣義的文化相對于“自然”而言,“文化”即“人化”,是人活動的成果及其活動的模式。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具體內容時,許多學者往往從某一種具體的文化形態進入這一領域,并研究其功能、特征及其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如思想政治教育與校園文化、網絡文化、文化安全的關系等。但如果僅僅局限于這種宏觀和表層的研究,將使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研究形式化和感性化,因此,需要從微觀上對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問題研究進行理論建構。

所謂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是指:人類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創造的文化,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規范、原則、思想政治教育意識、思想政治教育的組織和實施、思想政治教育運作的過程和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有其自身的邏輯結構,主要包括三個層次:()思想政治教育具體內容的有形客觀存在,其表現為看得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則、原則以及技術層次等。這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中最表象的、為人感知的層次。這個層次即通常所講的“思想政治教育”。這第一個層次包括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總體精神或價值以及這種精神內涵得以表達的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以及過程。()思想政治意識或者觀念形態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這第二個層次是第一個層次的萌芽及其觀念化。它承擔著雙重的任務:一是將社會總體文化精神轉換成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一個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意識,同時思想政治教育意識又表現客觀形態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使客觀文化發揮社會功能,即它承擔著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體系中輸入和輸出的雙重功能。(3)運轉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或者叫做思想政治教育的手、腳、牙齒及其活動方式,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組織、實施、運轉方式。這個層次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社會中生存的方式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對社會調整的方式。

三、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特點與功能

對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特點與功能的理解和把握,可以更好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具體內容,推動本學科領域理論體系的完善。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具有差異性和流變性。不同個體和社會群體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認識和評價存在很大的差異,但是這種差異并非完全對立,而是異中有同。同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流變性也不是毫無連續性的變動著的,而是動中有靜,變中有不變,表現為文化發展的連續性。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與其他文化是相互滲透和影響的。道德觀念與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也是不可分割的,道德觀極大地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觀念。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具有三大功能:認識功能、創造功能和踐行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認識功能指思想政治教育意識認識、了解、評價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人們認識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簡單的表象的過程,而是能動地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這個過程是以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識為前提的,人們只能在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識結構中才能了解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

思想政治教育的創造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意識創制、完善、改變思想政治教育規范體系等的功能。創造功能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將社會需要轉化成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需要,并設計、選擇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調整方式,而后在社會實踐中創制新的規范或者改變舊有的規范,從而達到更新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目的;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學者們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研究過程中,可以提出新的調整方法和方案,或者是吸收外域先進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精華并內化到現有的理論中去,從而達到本學科理論體系的再創新。

思想政治教育的踐行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意識指導人們實踐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并推動其實現的功能。當人們選擇某項與思想政治教育有關的行為的具體行為方式時,有關思想政治教育知識及其評價便會參與決策的過程;當人們選擇某項目標時,思想政治教育意識便會做出相應的評價,從而決定取舍。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問題研究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現代視角之一,是理論命題和實踐命題的統一。學界之所以對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是希望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能夠更好地指導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和實踐,更好地利用科學的方法來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而這需要對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內容及其邏輯結構的微觀把握,它需要在借鑒其他相關學科的基礎上,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范式進行理論建構和實踐探索。唯有如此,才能凸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問題研究的學科屬性和獨特性。

參考文獻:

周琪.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問題研究的再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007,(8).

張耀燦,等.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006:69.

張耀燦,等.思想政治教育學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006:397.

沈壯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視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005.

.論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整合功能[J].理論學刊,007,().

王革慧.試論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J].理論導刊,007,(5).

[7]劉先進,李經綸.試論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引領功能[J].求實,007,(5).

[8]李煥明.論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力[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005,(5).

篇8

一、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作為一門學科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

著名科學家牛頓對光學、力學等作出了重大貢獻,然而他的時空范疇是不科學的。他認為空間是脫離物質運動的絕對空虛,時間則是與物質無關的絕對均勻流逝的純粹持續性,因而導致他的時空理論的機械性和形而上學性。愛因斯坦對時空范疇做出了科學規定,認為時空和物質不可分,隨物質狀態的變化而改變時空特征,從而建立了科學的時空理論。因此,范疇的水平如何,直接制約科學理論體系的水平,是科學理論發展程度的顯示劑。同理,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要有所突破有所創新,要躋身于當代科學之林,就必須加強對其基本范疇及其體系的研究。發達的科學必然有著發達、成熟的范疇及其體系,由此可以說,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基本范疇及其體系完善與否是這一學科成熟與否的重要標志。

二、基本范疇研究在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中的作用

(一)認識作用

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基本范疇及其研究的認識作用,是指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基本范疇作為思維和認識的工具,在認識和把握學科理論知識、規范和引導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認識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及規律中的作用。1.認識和把握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理論知識。整個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是由一系列不同層次的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范疇所構成的,這些范疇包含著已有的學科理論知識?,F代思想政治教育先前的學科理論知識憑借基本范疇得以凝結,通過基本范疇的展開而推導出新的知識,使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理論知識的內容不斷擴展。同時,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基本范疇可以開拓人們的思維,起著思維再生產的作用。通過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基本范疇的推演、概念的移植,人們可以認識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新特性、新關系,乃至形成新的范疇網。更重要的是,科學范疇對理論的形成和發展起著基石的作用。新范疇的產生往往是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新理論框架形成的起點,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基本范疇構架的轉換會帶來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理論的新變化。憑借基本范疇的綜合和創新,人們對思想政治教育現象的認識得以躍進到新的基本范疇體系,從而給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理論體系帶來全新的變化??梢姡F代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理論知識是通過規范、精確的學科基本范疇而得到科學規定和充分展示的,人們正是通過學習和研究基本范疇及其體系來掌握學科理論知識的。2.規范和引導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首先,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基本范疇對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具有規范作用?,F代思想政治教育學基本范疇作為人們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帶有規律性的認識成果,是反映和概括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所研究的特殊領域中各種現象之間最本質、最重要、最穩定、最普遍的特性和關系的基本概念。這些特性和關系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客觀規律,因而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和實踐必須遵循的基本準則和規范。其次,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基本范疇對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具有導向作用。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基本范疇建立在對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經驗材料的科學研究的基礎之上,是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產物,并反過來指導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由于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基本范疇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種種聯系,因而不僅能指導現實,而且可以把握未來,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活動指明方向。3.更全面地認識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及規律。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基本范疇體系是一個整體,在理論思維過程中,只有以整體性的思維形式為工具,才能揭示其整體性。人們通過對成對的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基本范疇的學習和研究,把思想政治教育現象各方面的規定性,產生、發展的過程性,內在和外在的各種關系,綜合成統一的有機體,予以全面地、詳盡地進行闡述,達到認識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及規律的目的。因此,我們只有通過一系列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基本范疇的合乎邏輯的聯系和轉化,才能在思維中完整地認識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及規律。馬克思曾指出,認識要達到主客觀一致,需要走一條曲折的道路。這條道路概括起來就是“在第一條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發為抽象的規定;在第二條道路上,抽象的規定在思維行程中導致具體的再現?!盵5]18這第二條道路就是范疇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道路?,F代思想政治教育學基本范疇把各個單一的、簡單的規定性整合為“多樣性的統一”,在邏輯上再現了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統性和整體性。人的思維總是一步步上升的,經過基本范疇這條通道,從簡單到復雜、從抽象到具體,才能不斷逼近思想政治教育的真理性認識。這是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基本范疇研究具有認識作用的根本所在。

(二)方法作用

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基本范疇及其研究的方法作用,是指基本范疇作為思維方法在認識思想政治教育現象和范疇自身升華中的作用。1.是人們思維中概念辯證法的體現?,F代思想政治教育學基本范疇具有自身的內在矛盾,這一矛盾的展開聯系著主觀與客觀兩個方面?,F代思想政治教育學基本范疇的主觀性,指的是其思維形式是主觀的,是離開了具體對象的抽象?,F代思想政治教育學基本范疇的客觀性,指的是其內容是客觀的,即反映著思想政治教育現象的本質。正如列寧所說:“人的概念就其抽象性、分隔性來說是主觀的,可是就整體、過程、總和、趨勢、來源來說卻是客觀的?!盵6]178掌握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基本范疇的辯證法,就是要剖析基本范疇的內在矛盾,把握基本范疇的推移、演化、沖突與解決,即基本范疇的辯證運動。人們的認識通過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基本范疇的辯證運動,反映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矛盾運動。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矛盾運動反映在、表現在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基本范疇中,就是人們思維中概念的辯證法,即概念的矛盾運動。人們在認識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矛盾運動時,正是通過分析其基本范疇的矛盾運動,不斷趨向于正確把握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運動規律的。2.體現了認識運動中個別與一般的各個思維環節。人類認識運動是由個別向一般(主要是運用歸納方法),并由一般向個別(主要是運用演繹方法)運動的。個別──一般──個別……以至無窮,這是認識運動的辯證法。個別與一般是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基本范疇的辯證環節,基本范疇中內含著個別與一般的兩極,二者既對立又統一?!耙话恪辈蝗纭皞€別”豐富、多彩,但“一般”體現著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和規律。豐富的個別性在一般中保存下來,使基本范疇的一般比個別的總和包含的內容更廣泛、更深刻。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基本范疇的運行經歷著眾多的個別與一般的環節,才達到具體的一般。這就要求在認識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研究客體時,不能運用空洞的、形式的一般性(范疇)。正如黑格爾所說,這種“抽象的普遍性”是不能深入生活的,只能達到無生命的、無精神的、不開花和無內容的普遍性?,F代思想政治教育學基本范疇如果離開了個別和特殊,就失去了生動的內容,失去了基本范疇發展的生命力。在21世紀,面對現代科學技術和思想政治教育不斷發展的嶄新局面,要求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基本范疇不斷吸取、概括新鮮的、活生生的具體內容?,F代思想政治教育學基本范疇每前進一步,都是個別與一般相結合的新環節。3.能激發思維的超越,不斷豐富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理論知識的寶庫。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基本范疇具有確定性,否則就不成其為基本范疇,但基本范疇的確定性要與靈活性、發展性相結合?,F代思想政治教育學基本范疇不是僵化不變的,而是永恒地運動著、發展著的。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基本范疇發展到一定階段,由于主客觀條件的變化,會出現飛躍,基本范疇超越自身、否定自身,實現舊范疇向新范疇的轉化。范疇方法中的飛躍是范疇的突破。人類認識史、科學史表明,由于范疇的突破、創新,會帶來理論上全新的面貌。每一次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舊范疇的突破、轉化,新范疇的產生、豐富,都為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理論知識的寶庫增添了新的內容,為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理論體系的完善注入了新的生機。

(三)構建作用

篇9

【論文關鍵詞】 主體 主體性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學生

【論文摘要】 本文通過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和主體性表現進行分析,探討了主體性教育在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堅持的原則及認識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性教育的意義,認為主體性教育是增強教育管理中民主平等意識的基礎,是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前提,是優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 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和主體性表現

1、大學生的主體性的一般表現

第一,能動性是大學生能夠成為主體根本特征主體之為主體,就在于他是能動的自然存在物,具有自覺能動性。

第二,創造性是主體性的最高表現,是主體最寶貴的品質,包括觀念的創造和實踐的創造。

第三,自主性是主體具有不依賴外界力量,自由地支配自身一切活動的意志和能力。

2、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含義

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概念的界定,是由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來確定的,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擔者、發動者和實施者。它是與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相對應,對一定的客體實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主體。分為兩類,思想政治教育的個體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群體。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特殊性

1、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任務被社會力量規定

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是一種角色主體,這決定了它必然為自己的角色所制約,它的活動,不是單純自主的個人行為,而是由社會力量支配的。這種社會力量在我國的表現就是社會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用黨的綱領、路線所武裝,才能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主體。

2、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活動受教育對象的審視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是否具有素質優勢。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教育者要管理教育對象,而教育者是否具有相當的資格和能力,教育對象是否會從教育者那里受益,教育者必然受到大學生的審視。

第二,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言行是否一致。在開展教育活動中,信任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與大學生彼此溝通的一個基礎。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對象對思想政治教育者缺乏信任感,久而久之就會產生防御心理,使思想政治教育陷入困境。

第三,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否易于和大學生溝通。思想政治教育者是否平易近人,和藹可親,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與大學生進行溝通的一個前提,大學生往往會根據自己的判斷決定對思想政治教育者采取的態度。

第四,作為思想政治教育者對大學生的具體評價如何。大學生往往會很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具體評價。他們經常會會從思想政治教育者語言、情緒、心理、行為、表情等每一個細節中獲取評價的信息,每個一細節都有可能被看作是有某種特殊含義的暗示。

3、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作用是自查反省的對象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活動,在受到社會力量支配、制約和工作對象審視的同時,還借助這種支配、制約和審視反饋的信息,進行自檢、自查、反省,使主體作用成為自檢、自查、反省的對象。

總之,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統中,思想政治教育者是主體,然而它的主體使命為社會力量所支配,它的主體活動處于客體審視和自檢查反省之中,這就使它同時具有客體性的屬性,是一種帶有客體性的主體。

三、主體性教育在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堅持的原則

1、人本觀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人,是具有強烈獨立意識、自我意識、競爭意識的學生個體。要確立“以人為本”的工作理念,把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出發點。

2、互動觀念

在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應該是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互為主體、互為作用的過程。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施過程中,一定要調動廣大學生的參與熱情,平等地與他們進行溝通,雙向交流,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體互動。

3、開放觀念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網絡化的趨勢,學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多元化,單一的封閉的教育手段已經遠遠不能適應新的變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確立開放觀念,以變應變,全方位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4、發展觀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標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大學生是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思想政治教育要圍繞學校教育改革與發展,始終將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出發點和歸宿,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貼近學生、貼近實際、貼近生活、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上臺階、見實效。

四、認識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性教育的意義

1、增強教育管理中民主平等意識的基礎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民主和平等意識。教育者與教育對象之間存在著單純的“行政化”的觀念。我們必須在尊重大學生主體個性的前提下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科學引導,加強管理,通過校園文化、社會實踐、科技創新等活動,讓學生從內心深處體悟出人生,使他們樹立起正確的理想和信念,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教育者要樹立的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啟發和尊重教育對象的主體性的基礎上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前提

在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方式多采取做報告、開會、講課等由外部灌輸的方式。但長期地使用這種方式就會使教育對象產生逆反心理,從而造成不良后果。我們要明確認識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主體性有助于把思想政治教育對象擺到平等的地位上,進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通過“換位思考”、共同探討、素質拓展、心理游戲等活動等雙向交流,使大學生增強主體感和自我完善的積極性,變被動為主動,變觀望為渴望,化理想為行動,促進思大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

3、優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

思想政治教育是通過一定的活動向對象施加影響和教育對象選擇、理解、內化過程的統一。這種雙向交流能否和諧并達到教育目的,取決于多種因素。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對象是否愿意真實地把自己的認識、情感、要求、希望等信息反饋給思想政治教育者,對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順利開展十分重要,要認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這一特點,通過信息有效反饋,進一步激發大學生積極參與性,使大學生感受到自身存在的價值以及較強的獨立性、自主性,這是優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

4、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路徑

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過程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對象的互動過程。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過程,必須有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配合與認同。在一定意義上說,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取決于大學生的認同和參與程度。因此,認識和研究大學生的參與過程中,教育者與大學生各具主體性,互為客體,使他們在相互作用中都有被改造的可能性。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須努力學習思想政治理論知識,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增強自身素質,并加強對思想政治教育意義和性質的認識,在教育中不斷增強原則觀念,努力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參考文獻

[1] 陳萬柏. 思想政治教育載體論[M]. 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篇10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評價;含義;標準;意義

[作者簡介]李仲元。山東行政學院基礎部教師,碩士。山東濟南250014;王國鑫,山東電子職業技術學院計算機系教師。碩士,山東濟南250014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728(2008)03―0164一03

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評價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評價,可以準確地了解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的狀況,及時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各個環節作出實事求是的、準確的信息反饋,更好地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進展情況,進一步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以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決策和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化。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評價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總過程中的一個環節,起著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作用,它制約著思想政治教育的各個方面。是加強思想政治教育領導和目標管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評價的含義和內容

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評價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總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指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為依據,根據社會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和教育客體的實際,運用有效的評價技術和手段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進行測量、分析、比較,并給予價值判斷的過程。它為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保證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長效性和思想政治教育系統的正確決策提供了科學的依據。界定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評價的范疇應充分考慮以下四個方面:

1 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評價的核心是對社會效果的評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從評價形式上看是針對思想政治活動所產生的全部效果進行檢驗和鑒定,但實質是以社會效果為核心所進行的價值評價。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社會實踐活動,它包含著兩方面的任務: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不斷地改造人的主觀世界,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主要標準是看人們的思想覺悟和精神境界是否提高了,提高到什么程度。因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人們的思想政治水平,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滿足社會對其培養、塑造人才的需要,滿足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活動通過改造主觀世界來改造客觀世界。具體內容包括:良好的社會政治環境和社會心理是否形成,擴展到什么程度。因為一個生活在良好的社會環境中的人,很容易融入到這個環境中,從而表現出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的精神。圍繞著這兩方面展開的評價,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評價的核心內容。

2 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評價的手段和方法是通過運用有效的測量、評價技術和方法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作出全面、科學、客觀的價值判斷。有人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虛活,很難用一定的指標來推進實際工作,很難用一定的標準去衡量好壞優劣。然而?,F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證明知識的邊界已經變得越來越模糊了,各個門類知識相互隔絕的局面已經不存在了。因而,在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評價手段和方法的選擇上,可以吸取并綜合運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特別是社會學的相關知識,通過采取實地調查、查閱文獻資料、聽取有關匯報以及相關測試等,運用統計分析的手段,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進行科學的處理,以全面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觀實際,揭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內在本質。在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作出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基礎上,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效果及其產生的社會效益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

3 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評價的依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目標是教育設定的“靶子”。任何目標的制定和落實都必須遵循教育的規律和社會的實際。目標的制定要充分考慮當前社會的實際以及客體的覺悟程度、道德水準、文化基礎和社會經歷等方面,要把理想與現實、長遠目標與短期目標結合起來。就制定目標的內容而言,既有理論方面的又有社會實踐方面的。理論方面包括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定和措施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等;社會實踐方面包括社會風氣、人際關系、文化氛圍以及社會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要求等等。

4 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評價的意義和作用主要體現在建立一個科學、全面的信息反饋系統。通過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合理評價和科學判斷,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決策依據,促進思想政治教育質量的提高,保證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順利實現。

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評價的標準

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認識是做好評價的基礎。只有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評價標準有一個準確的認識,才能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與評價之間確立科學互動、相互促進的關系。在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評價標準的建立中,我們應當從數量與質量、短期與長期、隱性與顯性、有形與無形等多方面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進行綜合性的、全方位的評價。具體包括:

1 堅持以定性評價為主,使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以人為對象的教育活動,主要解決的是人的思想、觀點、立場等問題。因而其效果的評價不同于經濟效果的評價,不能用簡單的數據來體現。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性質可分為:第一,正功效,即與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方向基本保持一致,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第二,零功效,即對教育對象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微乎其微;第三,負功效,即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背道而馳,起到了消極的作用。因而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評價更多的要采用比較的辦法來體現,或者是與歷史比較,即縱向比較,主要看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是否呈現一個發展的趨勢;或者是與系統比較,即橫向比較,主要看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是否與系統形成了教育合力。這些比較是很難用精確的數據評判的,因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產品“精神成果”是很難量化的,其效果的評價只能是近似的模糊值,如好、較好、一般等。如果一味地追求精確的數量關系,這在事實上并不可能。定性評價的缺點是評價結論的模糊性,有時候很難反映出對象之間的差異性,因而容易產生“千人一面”的結論。因此在定性評價的同時還要注重定量評價,唯物辯證法認為,沒有無質的量,也沒有無量的質。離開定量評價的定性評價,容易使認識停留在模糊的階段;離開了定性評價的定量評價,也難以對數量作出科學的評價。因而,必須堅持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的結合。不僅如此,成功的定量評價必須建立在正確的定性評價的基礎之上。因為只有對人的思想行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質的規定性有了正確的把握,才能恰當地選擇各項變量,設計量度的指標,建立科學的系統模型,方能對這些變量進行

評估。因此,必須堅持以定性評估為主,使定性評估和定量評估相結合。

2 堅持以動態評價為主,使動態評價與靜態評價相結合。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具有延時性的特點,決定了對其效果的評價不能僅憑一時的考評情況就對其下結論,而應將其置于總的發展過程中去進行評價和估量。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項社會實踐活動,其作用產生的效果與其實施的過程并不具有同步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往往是在實施教育之后的一段時間內才得以體現出來。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評價應該經常性、動態性地進行,應當注重指標信息的日常收集和積累。

當然,在進行動態評價時,我們也不能忽視靜態評價,這種評估是把評估對象放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中,通過橫向對比,對其效果作出相應的價值評判,否則就很難看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階段性的效果,也很難為下一階段的任務提供科學的依據。

唯物辯證法認為,任何事物的穩定都是相對的,而變化是絕對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評價也遵循著此規律,它既要了解受評對象的現實表現,以便作橫向比較;又要了解受評對象的歷史發展,以便作縱向比較,這種橫向和縱向、靜態和動態的評價手段才是全面的、科學的評價標準。而以動態評價為主,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處于一個發展的過程中,循序漸進地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向前推進。因而在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評價的過程中,我們既要從教育所設定的目標出發,也要注重教育的實際效果,同時,我們更要看到其將來的發展趨勢。堅持以動態評價為主、動態評價與靜態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標準。

3 堅持以隱性評價為主,使隱性評價與顯性評價相結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有時具有可感知的外在形態,但在多數情況下往往是潛在的。正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顯得尤為如此,“立竿見影”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教育客體思想的轉化,對教育的理解、接受直至轉變為行為,需要一個過程,有的教育效果可能在較短的時間內體現出來,有的卻需要較長的時間。因為思想政治教育對于教育客體來說是外因,外因必須通過內因才能發揮作用。而作為教育客體,其思想的發展變化是有自己的客觀規律的,不到一定的質量積累和達到一定的時機,一般不會呈現出顯著的變化,它往往需要較長的時間才得以體現,而且時間越長,體現得越充分。有時從表面上看,思想政治教育似乎不見成效,實則潛移默化,一旦發揮出來就能產生巨大的能量。因而,在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進行評估時,就不應該僅僅局限于眼前,而應該放眼未來,立足長遠,對其潛在的效果應予以充分的考慮,應堅持以隱性評估為主,即主要看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是否真正內化成了個人的意識。

另一方面,從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來看,其包含著兩個目的:內化和外化,即輸入和輸出。內化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僅僅停留在這個階段,思想政治教育就失去了其應有的意義。如何將輸入的信息輸出,其輸出的結果如何,也是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進行評估的一個重要內容。在實際工作中,人們經常會碰到這種情況,即有大量的輸入,卻只有小量的行為輸出;或者是有大量的正確輸入,卻導致了錯誤的行為輸出。因而我們在進行隱性評估的同時還應該重視顯性評估,力求做到目標與效果的統一。堅持隱性評價和顯性評價相結合,以隱性評價為主的評估標準。

三、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評價的意義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解決人的思想問題和社會政治問題的具體實踐活動,這種實踐活動,具有重大的社會價值和歷史價值。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作出正確的評價,目的是為了比較客觀看待現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排除形式主義的影響,使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在扎實可靠的客觀基礎之上,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項工作的開展。

1 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評價是對思想政治教育成績的肯定,也是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觀依據。科學、客觀、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評價,可以幫助人們正確認識思想政治教育的勞動成果,認識工作中的差距,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進一步得到發揮。并通過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評價,幫助我們認清工作的指導思想、內容、原則、形式、方法等一些基本問題,以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

2 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評價是對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的根本要求,也是對思想政治教育正確與否的反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很強的綜合性科學,缺乏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評價,其體系就不完備。對于思想政治工作者而言,進行效果的評價,能及時獲得有關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實施情況的信息,發現工作中的薄弱環節,并根據獲得的信息調整或改進思想政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