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景觀設計方案范文

時間:2023-11-20 17:55:1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文化景觀設計方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文化景觀設計方案

篇1

 主辦單位:**市城鄉規劃局  **市文化局

                                                                  2001年5月

    

    

    目  錄

    

    a:**市博物館設計方案國內招標設計競賽總則

       1、項目概況及競賽宗旨

       2、主管部門

       3、規劃設計依據

       4、參賽單位

       5、提交設計成果要求

       6、評審辦法

       7、時間安排及答疑

       8、獎勵及有關費用

       9、其他

    b:**市博物館設計要求

       1、工程概況

       2、規劃設計要求

       3、總體規劃要求

       4、道路、管線、綠化、豎向要求

       5、單體建筑設計要求

       6、環保設計要求

       7、其他要求

    c:博物館設計參考資料

       1、**市概況

       2、**市總體規劃概況

       3、地塊環境條件

    d:附件

       1、博物館用地紅線及地形圖電子文件

       2、**市博物館區規劃設計條件

       3、**市博物館新館設計任務書

       4、**市總體規劃圖

       5、其他

       

    a.**市博物館設計方案國內招標設計競賽總則

    

    

        1、項目概況及競賽宗旨

        本項目經**市政府批準為博物館區。博物館位于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市,基

    地位置于北峰----豐州組團,西湖公園北側,清源山和后厝山的南側,其正南處有開元寺雙

    塔;建設用地面積346273平方米,規劃建筑面積約60000平方米左右。博物館位于北峰生態組

    團的東南側,背山面水,用地坡度平緩,地理位置優越,交通方便,可結合西湖發展為博覽、

    旅游、生態于一體的綜合區。

        總體規劃要求:建筑格調高雅,布局明確合理,并結合傳統文化,具有時代創新之特征,

    與環境融合一體,配備先進智能設施,體現新時代創意與超前意識的生態型博物館區。為此,

    希望舉辦此項競賽,可以吸納各家之所長,使**的文化建設和城市環境進入新的層次。

        2、主管行政部門(主辦)

           **市文化局、**市城鄉規劃局授權之負責部門:**市博物館設計競賽工作組

           聯系人:翁哲雄、出寶陽

           地址:**市溫陵北路中僑大廈四樓

           電話:059****7523

           傳真:05****531

           e-mail:qzghj@public.qz.fj.cn

        3、規劃設計依據

           3.1 **市博物館設計競賽文件

           3.2 《北峰組團分區規劃》

           3.3 《西湖公園詳細規劃》

           3.4 《**市區圖》

           3.5 **市城鄉規劃局批準的用地紅線及地形圖電子文件

           3.6 《**市博物館區規劃設計研究與建設》

           3.7 **市文化局文件《關于申報建設**博物館的立項報告》及《**市博物館新

               館設計任務書》

        4、參賽單位

        本競賽為限制性招標競賽,主辦單位競賽公告公開招標。參賽單位自行報名,通過資

    格預審后,名額不超過8個,被邀請參賽單位預交履約保證金1000元。參賽單位提交設計成果

    一套,不提交設計成果或不符參賽要求者,主辦單位不予接收,履約保證金不予退回。

        5、提交設計成果要求

           5.1 參賽單位提交的成果必須符合**市博物館設計競賽的有關規定。

           5.2 提交成果的深度必須符合國家規劃設計規范的深度。

           5.3 提交成果的同時必須提供參賽單位的名稱、設計人員名單、圖紙等其他文件上不

               得作任何可以辯認參賽單位的標志。

           5.4 成果內容

               5.4.1 規劃總平面以1:1000地形圖設計,內容包括博物館范圍內的各類建筑、道

                 路、廣場、綠地、水體等設施的總體布局,以及四周的環境關系,圖紙要求:

                 總平面、總體沿街立面圖,比例1:1000(或1:500),圖紙規格0#或1#圖。

               5.4.2 建筑方案設計圖一套,圖紙要求建筑群體鳥瞰圖1張,代表性典型建筑彩色

                 透視效果圖1--2張,建筑方案設計各層平面圖、立面圖、剖面圖、設計概念分

                 析圖等,限交圖紙不超過15張(5.4.1、5.4.2為展示圖)。

               5.4.3 提交上述各規劃圖和單體建筑方案設計縮印本20套(規格為a3,297×420)

               5.4.4 提交館區總體設計模型1個,比例為1:1000。

           5.5 規劃設計文件

               包括規劃設計的立意構思、主要技術經濟指標、工程造價估算(按福建省造價標

               準估算,不作評標依據)等方案設計相關說明,文件20套,a3規格297×420。

           5.6 電腦文件

               全部設計成果均應制作成電子文件,文本文件采用microsoft word8.0的doc格式

               文件;設計圖形文件采用auto cadr14的dwg格式文件,電腦渲染圖等圖片文件,

               應采用普及的通用軟件制作。提交以上電子文件2套。

        6、評審辦法

           6.1 評審基本原則

               參賽方案必須符合本次設計競賽文件的要求、規定及依據。參賽方案具有獨特的

               構思,不得與其他規劃或建筑方案雷同。建筑環境、空間、造型和諧統一,反映

               時代特征和地方文化特色,做到功能和經濟合理。

           6.2 評審機構

               評審機構組成:邀請國內專家11人組成"**市博物館設計競賽委員會"。設主任

               1人,主持整個評審工作,提出審查意見,副主任2人,提出相關的技術性咨詢。

           6.3 評審程序

               由主辦單位將全部參賽方案提交委員會初審,并將審查合格的參賽方案提交評審,

               由評審委員會提出評審意見,確定評判規則,并評出入圍方案3名。評審結果以書

               面報告形式公布,并在評審結束后3天內由主辦單位以傳真或信函形式向各參賽單

               位通報評審結果。

        7、時間安排及答疑

           2001年5月25日招標公告,6月1日報名截止,6月4日確定參賽單位,6月7日由授權

           部門工作組組織參賽單位對現場和周邊環境進行踏勘考察,后至**市城鄉規劃局舉

           行答疑。答疑一周以后,業主原則上不再解答,以保證競賽的公平與公正。7月19日

           17時提交方案截止時間,7月22日開評審會,若有變動,再另行通知設計單位。

        8、獎勵及有關費用

           8.1 設入圍方案3名,獲獎單位獎金各8萬元(以人民幣計)。

           8.2 凡提交設計成果,經評審委員會審查符合本次參賽要求但未獲入圍的參賽單位,

               可獲補償8000元。

           8.3 主辦單位在設計方案評審結果公布后30天內付清參賽單位應得的費用。

        9、其他

           9.1 入圍單位方案經公眾咨詢評選后,報**市人民政府審定,選出實施方案。

           9.2 參加本次設計競賽作品的著名權歸參賽者所,版權歸主辦單位所有。主辦單位有

               權在競賽結束后公開展示競賽成果。

           9.3 本次設計競賽在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下進行,若有糾紛,通過訴訟程序解決

           9.4 參賽所提交的設計成果,評審后不予退回。

           9.5 參賽方案有下列情況之一者無效,且主辦單位將不支付任何費用:提交的設計成

               果不符合設計任務書規定的成果內容和格式的;逾期送達的;圖紙和文字粗制濫

               造的;將設計任務轉包或私拉其他單位主要設計人員完成參賽方案;提交成果未

               按要求密封的,未加蓋單位公章和法定代表人委托人印章的;經評審委員會

               二分之一以上認為方案是雷同的;存在著嚴重的設計問題的。

           9.6 **市博物館設計競賽文件的解釋權歸**市城鄉規劃局和**市文化局所有。

           

    b.**市博物館設計任務書

    

    

        1、工程概況

           1.1 地理位置

               **市博物館位于**市北峰組團東南方向,東北面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清源

               山,山麓下有漳泉肖鐵路和泉山路,南側有省道305線通過,毗鄰西湖公園,距

               離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開元寺約2公里。用地北面有北渠呈東西走向。地理

               環境條件優越,交通便利,具有建設博物館的環境條件。

           1.2 工程規模

               **市博物館總用地346273平方米。

        2、規劃設計要求

           2.1 建筑密度:≤25%

           2.2 容積率:0.2-0.4左右

           2.3 建筑限高:15米(可有一突破體,40米限高)

           2.4 總建筑面積:60000平方米左右

           2.5 綠地率:≥50%

           2.6 建筑紅線退讓道路及周邊用地邊線(見附件)

           2.7 停車場:按建筑總面積12%計

           2.8 內容要求

               2.8.1 主館:建筑面積15000m2(一期),包含陳列、收藏、技術和辦公、服務

                     等,建筑深度要求詳細。

               2.8.2 專題館區:建筑面積30000m2(二期,深度要求可低于主館,專題館若干

                     個,考慮擴展用地)

               2.8.3 文娛服務區:建筑面積5000m2

               2.8.4 輔助設施區:建筑面積10000m2

               2.8.5 城市廣場區:體現創意

        3、總體規劃要求

           規劃方案應布局合理,功能分區明確,與周圍環境協調,充分考慮閩南文化建筑特色

           和首期建設的獨立性和各項技術要求。符合**市總體規劃,北峰分區規劃的要求。

           體現城市規劃及城市設計要求,并具有獨特的設計品質和理念。方案涉及到安全消防

           、環保、園林綠化、環保、人防、抗震、防洪排澇、電力、交通、文物保護等問題,

           應符合各專項規劃要求。

        4、道路、管線、綠化、豎向要求

           4.1 東北、南、西、北四個方位設出入口,南面為主出入口,考慮人行、公交、私車

               和停車場的合理布局關系,對解決305省道跨線問題提出專門措施。

           4.2 管線設計應體現方便、短捷、經濟的原則,并考慮到分期建設的需要。

           4.3 管線布置銜接方式:給排水、供電、通訊、燃氣、保安防范系統,采用集中空調

               系統,并預留考慮各設備用房。

           4.4 綠化設計應為博物館及其周邊環境創造一個環境優雅、品質高尚的生態型博覽區

               域,通過多層次的立體和地面屋面綠化,為人們提供良好的景觀和視野。

           4.5 利用綠化減少干道對博物館區的影響,做好防塵降噪,結合平面布局、建筑風格

               、水面等環境設施,營造良好的生態景觀效果。

           4.6 豎向設計應滿足各功能建筑的使用要求(博覽活動、休息、交通等)。

           4.7 應利用水面及建筑物,創造出錯落有致的體型和空間組合,體現經濟、實用、美

               觀的宗旨。

           4.8 區內建筑除有電梯或自動扶梯外,其館區內外應實行無障礙設計。

        5、單體建筑設計要求

           5.1 博物館建筑設計應體現**歷史文化和超前的時代清新氣息特征。

           5.2 應考慮清源山對其建筑群體的視覺關系,應有主控博物館全局的整體風格特征。

           5.3 可結合地方傳統材料和做法,結合現代材料創造豐富的外觀效果,如石材、紅磚

               、紅瓦、玻璃、燕尾脊、鋁板和典型節點等,選材上體現美觀、大方、典雅和經

               濟的原則。

           5.4 對首期主館設計應考慮平面布局和空間景觀的相對獨立性,又能和二期專題館建

               設取得良好的銜接關系。

        6、環保設計要求

           6.1 本區應體現生態和文化設計主題,要求進行全方位的環保設計。充分體現節能、

               低污染的宗旨。

           6.2 在經濟合理的前提下,設備及材料的選用應適當超前,符合環保要求。

        7、其他要求

    博物館區應考慮智能化設計要求。區內信息網絡、保安、消防、管理等智能化系統。

    

    c.博物館設計參考資料

    

    

        1、**市概況

           **市是福建省的三大中心城市,是我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我國著名的僑

    鄉和旅游城市,閩東南重要的工貿港口城市。

           **市位于閩東南沿海中部,是國家重點開發的閩南廈漳泉三角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是福建沿海經濟繁榮帶的居中位置,北面為省會福州,南面是廈門特區,東臨臺灣海峽,與

    臺灣省隔海相望。**是座13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城市發展主要集中在唐末至元的400余

    年間,特別在兩宋時期,由于海外貿易的日益興盛,**成為中國和東方第一大港,是海上

    "絲綢之路"的起點,現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6處,如國家級的清

    源山風景區,馳名中外的佛教古剎開元寺,我國最早伊斯蘭教遺跡----圣墓、清凈寺,古代

    梁式建筑古橋----洛陽橋、崇武古城等。加上大量保留晉、唐傳統文化,如梨園、高甲戲、

    提線木偶,以及古樸優雅的南音、純樸的民俗(惠安女)、精湛的石雕、木雕、瓷器、竹編

    等民間傳統工藝品。

           **市地跨中、南兩個亞熱帶氣候區,光熱資源豐富,雨熱同季。全年平均氣溫

    19.5--21℃,平均降水量1011-1800毫米,常年主要風向為東北。**四季常春,因歷史環城

    遍植刺桐樹而譽稱刺桐城,并因形似鯉魚而得名鯉城,且延用至今。

           **市轄鯉城區,晉江市、石獅市、南安市、惠安縣、安溪縣、永春縣和金門縣(待

    回歸)。全市總人口為658萬人,總面積1.1萬平方公里,是全省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F

    旅居海外華僑和港、澳同胞約600萬人之多。同時,**也是臺灣漢族同胞的祖籍地,泉籍臺

    胞為900多萬人。**目前經濟迅猛發展,"三資"企業、鄉鎮企業、非公經濟呈三足鼎立,成

    為經濟結構中的重要支柱。

           **具有良好的對外交通條件,隨著湄洲灣和秀涂港的發展和開發,**將擁有"四灣

    十二港區"的港口城市。漳泉肖鐵路經**與閩西的聯系更為密切,也使**成為東南沿海鐵

    路樞紐城市之一。公路網絡發達,保證了經濟的持續發展,**青陽機場為國內機場,規劃中

    預留惠安機場,距**市區45公里。

        2、**市總體規劃概況

           **市總體規劃于1995年修訂,總體規劃確定**市區空間結構分為三個片區,即中

    心區、江南片區和秀涂片區,"三山兩江"的大地形(三山即清源山、桃花山、紫帽山,兩江即

    為晉江、洛陽江)影響城市布局結構,市區根據地形、綠帶及交通條件等因素,再分成中心

    區,北峰、江南-浮橋、池店、東海、城東、洛陽、秀涂八個組團,因而,城市布局是單中心

    組團式。中心區與其他組團因山水分隔,構成"風車狀"布局,呈"指狀"發展,也是構成**山

    水城市特色的自然環境基礎。

           **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創造了燦爛的歷史文化,形成了**市特有的人文環

    境基礎。**人民在創造和保護歷史文化及城市景觀特點作出了大量的努力,**最主要的城

    市景觀特色,應是形成的山、海、江、城為環境基礎,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有機融合,交相輝

    映的山水城市。**是臺胞祖籍地,海外華僑的故鄉,又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今后又將發

    展成為開放性的港口城市。城市總體景觀應反映閩南的地方建筑文化。古城要切實保護歷史名

    城風貌,新城要創造具有地方文化意境,同時體現時代特點的現代化城市風貌。----引自《泉

    州市城市總體規劃》。

        3、地塊環境條件

           地塊用地原為北峰組團東南面的預留空地(北峰組團為生態型組團),區內用地平緩,

    背山面水,自然生態環境良好,基地北臨村莊,東有工業廠房,視覺尚受到一定影響,北部現

    有水渠(北渠),為飲用水渠。

           博物館南面毗鄰西湖公園,可借山勢、承水景,望雙塔。交通便捷,適宜建成為高品

    味的生態型博物館區。

篇2

    為保證廣安大街市政道路工程建設的順利實施,做好拆遷居民安置工作,經市政府同意,將部分開發企業現有的拆遷房源作為廣安大街拆遷專項用房(以下簡稱專項用房),現就有關問題通知如下:

    一、專項用房享受經濟適用住房建設的扶持政策,即土地行政劃撥,21項行政事業性收費減半征收。

    二、專項用房專項提供給廣安大街市政工程被拆遷居民選購。被拆遷居民如要享受本市經濟適用住房政策,可購買專項用房或經市政府批準上市的經濟適用住房,并憑所在區政府出具的證明到開發企業購房。

    三、專項用房價格由市物價局會同市建委按經濟適用住房定價原則審定。開發企業不得以任何方式變相提高價格。

    四、市建委、計委、規劃委、國土房管局等有關部門要按照各自職責,對專項用房的工程質量、審批手續等項內容進行審核,并督促有關開發建設單位按要求完善。崇文區政府和宣武區政府根據審核結果,對專項用房的價格、質量、配套情況等項內容進行認定,滿足拆遷居民入住條件的房源,由區政府分期分批公布。

    五、被拆遷居民凡購買區政府公布的專項用房,具有經濟適用住房產權。產權發證部門依據購房合同和購房人付款憑證,在30日內頒發產權證。開發企業負責辦理產權登記手續。

    六、廣安大街拆遷工作完成后,開發企業將購房人證明和銷售合同報區政府核準匯總,開發企業憑區政府出具的證明,統一按照經濟適用住房政策辦理土地劃撥及有關費用的減半征收手續,并可按京財稅(99)1201號《轉發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調整房地產市場稅收政策的通知》,享受有關財稅減免政策。開發企業購買的拆遷房源專項用于廣安大街拆遷的,按照被拆遷居民實際購房面積免收開發企業購買房源發生的有關稅費。

    七、對于部分房屋已交納的土地出讓金等費用,由征收管理部門退還或在開發單位后續建設項目中抵減,已享受返還或免收政策的開發項目,不再抵減。

    八、專項用房的物業管理費用執行市京價(房)字〔2000〕163號《北京市經濟適用住房小區物業管理服務收費辦法(試行)》規定的經濟適用住房物業管理收費標準,并按規定的期限收取。任何單位不得以拆遷安置為由,一次收取長期的物業管理費和供暖費等費用。

篇3

關鍵詞:景觀設計;校園文化;人文精神

一、我國校園景觀規劃設計的現狀

如今,中國經濟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在全球化環境中,豐富多彩的異國文化為世界各地人民所關注,計算機和數字化技術已經深入滲透到人們的工作、生活、學習當中。校園景觀設計日益受到重視,但校園環境空間的趨同性會使校園文化景觀顯得毫無特色,一些學校的文化背景、歷史事件被忽略或改造,這使得景觀規劃成為缺乏文化韻味的呆板擺設。學校景觀是城市景觀的重要內容,可是如今一些學校的景觀設計陷入文化缺失的怪圈。伴隨著學生數量的不斷增加,教學設施不能滿足教學要求,很多大學對校園進行擴建。可是,一些學校校園的景觀設計具有很大的相似性,由于沒有充分挖掘本地文化、歷史事件等而缺乏特色。傳統文化的缺失已經成為當代中國校園文化建設的重大問題。設計者應當在深入挖掘校園文化的基礎上,運用現代設計理念和手法,借助豐富的景觀設計語言和多種文化表達方式傳遞校園信息,塑造校園特色,創造具有鮮明地域特征和文化內涵的校園景觀設計。

二、校園文化是學校精神文化的體現

校園文化是相對于社會文化來講的,是根據這種文化的由來、存在的具體環境、主要的發展前景與意義來確定的一種社區性質的文化體系。從根本上來說,校園文化是社會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校園文化是在學校這個環境中產生的,教師和學生在學校中開展日?;顒?,是校園文化的主要見證者。所以,換個角度來說,校園文化不僅僅包括校園景觀文化,還包括人文文化。校園文化是經過長期積淀并篩選出來的重要文化內容,通過學校形象體現出來,并且在繼承以往歷史文化的基礎上推陳出新,不斷地進行創造性發展,從而形成學校自身的與眾不同之處。

三、校園之美源于校園景觀規劃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內涵

對一個地區進行景觀規劃和設計是體現一個人思想、創造力的重要方式之一,人類的思想文明通過不斷的歷史積淀展現出來,充滿了人文色彩和歷史價值,具有獨特的魅力。一個優秀的校園景觀規劃設計方案,不但具有很大的使用價值,同時具有強烈的歷史文化氣息,充滿文化色彩,并散發出人文魅力,賦予景觀環境強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校園景觀設計以人為主體,以建筑為載體,以水體和道路為脈絡,以綠化為表征,以小品為裝飾,這些都是景觀設計的基本要素。在構成景觀的要素中,人文精神決定了其文化核心。人文精神是經過長期的發展、錘煉而形成的文化成果,其不但包括人類對歷史文化、科學環境等的總結,還包括對色彩的理解與創造。在校園景觀設計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方面,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無疑是景觀設計中的優秀典范。王澍在該校區的規劃與設計中,成功地將中國傳統的空間概念、人文精神融入當代建筑。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的校門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大門,其是通過墻面的隨意連接而產生的。在南方百姓的生活居所中,當地人常常使用珠子、磚、瓦等進行建造,通過靈巧的搭配使建筑產生靈動的感覺。象山校區建筑的一塊塊瓦片通過整齊的排列,再搭配重重疊疊的房檐,顯得格外有特色。磚是我國建筑的主要材料,在校園建筑中不但具有很高的應用價值,還具有很強的趣味性特征。在每一個組合的院落中,王澍的設計巧妙地借鑒了中國傳統建筑中天井的理念,用石頭打造出一種錯落有致的感覺,建造出一種看似下沉的庭院。庭院中有蒼松翠竹,地面是由古老的青石磚鋪墊而成,縫隙中長滿了綠色的苔蘚,雨后十分光滑,情感上可以帶給人一種溫暖的慰藉。

四、結語

校園之美源于文化,而校園景觀設計之美源于校園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將這些文化元素進行有機的提煉、融合,物化成可視的視覺語言、可感知的精神載體,必然會提升學校的整體文化內涵,增強學校的文化氣息。只要設計者深入了解一個地區的文化和學校的發展歷程,在這種動態的變化中把握設計美學的原理,充分展示景觀設計的物質功能和精神功能,校園景觀設計就會越來越美。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城鎮景觀;地域文化;創新;發展途徑

中圖分類號:TU981.0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2)12-0143-02

1引言

謝文蕙、鄧衛教授指出:“城市不是眾多的人和物在地域空間上的簡單疊加,而是一個以人為主體、以自然環境為基礎、社會聯系極為緊密的有機整體[1]?!边@說明,城鎮景觀涵蓋了人文、環境、社會三方面,集三者之精華,才能夠創造出具有佤族文化特色的地域性景觀。然而,更多城鎮景觀呈現的卻是“孤島化”、“破碎化”、“邊緣化”現象。這是由于文化景觀傳承創新技術缺失,有效管理對策與建設引導不到位的原因[2]。面對這種問題,設計師首先應該進行反思,如何傳承與創新傳統文化,才能使得中國傳統文化景觀得以健康的發展。

2城鎮景觀的定義及特點

2.1城鎮景觀的定義

城鎮景觀(townscape)即城市景觀可見單元的分類與映射,包括土地利用和建筑形式,二戰后延伸為包括社會層面的城市起源、發展和形態等內容[3]。表明了城鎮景觀不僅僅是客觀物質的存在,應使地域特色文化深入其中,將二者互為融合。

2.2城鎮景觀的特點

近年來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城鎮景觀也引得了很多專家和學者的重視。筆者就城鎮景觀目前的發展現狀,將城鎮景觀的特點概括地分為6點。

2.2.1功能性

我國城鎮化起步較晚,“以人為本”理念應首當其沖,強調城鎮景觀對于人的功能性。具體功能有:凈化空氣、隔離噪音、遮陰、美化環境等。

2.2.2復雜性

城鎮景觀不僅涵蓋了客觀世界中組成城鎮景觀的景觀單元,它也包括歷史不同時期下的文化內涵。比如客觀世界所顯示的河流、山地、平原、植物、建筑等,主觀世界反映的典故、風俗習慣、等。

2.2.3整體性

盡管城鎮景觀單元構成復雜,但必須說,由于各個子系統相互作用,緊密聯系,才形成了城鎮景觀的統一體。在城市景觀建設的過程中,應根據其他現有景觀的形式、材料、技術手段等特點,使新景觀與舊景觀在整體內達到統一。

2.2.4特殊性

雖然整個城鎮景觀是一個有機統一體,但是對于某些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觀,必須承認它在一定區域內產生的特殊影響,此類景觀是城鎮景觀發展的重點。

2.2.5繼承性

城市景觀反映了地域文化的繼承性,對地域文化的研究,可以加深對城鎮的理解。城市擴展的過程中,維護區域山水格局和大地肌體的連續性和完整性,是為了維護城市生態安全和繼承祖先留下的寶貴資源[4]。

2.2.6創造性

對城鎮景觀的繼承并不代表生搬硬套,傳統城鎮景觀完全適用于歷史的某個時期,但并不一定都適用于現代,因此應在傳統的基礎上,展開創造思維。為現代人營造具有時代風采,并且能夠反映這個時代的景觀。

3城鎮景觀存在的問題

3.1缺乏科學理論,生態環境失衡

在城鎮景觀設計過程中,部分地區的生態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破壞。一方面是由于嚴重缺乏學科及相關學科知識或不能夠揚長避短的運用技術方法。如不注意植物間的相生相克、生理習性等因素,導致植物大面積死亡。另一方面,是由于盲目追求城鎮景觀上的標新立異,不重視部分環境的改變對整個生態系統的影響。

3.2趨同性嚴重,地域特色淺顯

造成城鎮景觀趨同性嚴重、地域特色淺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不能盲目地排斥國外設計風格與流派,它們的存在,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性產物。但是,濫用、粗用、套用等方式,不僅不尊重別國文化,而且也顯示了對中華民族文化繼承的衰敗。其次,城鎮景觀的“邯鄲學步”是由于盲目照搬其他地區景觀設計的形式。再次,對歷史文化發掘的不夠深入,導致喪失了地域文化的魅力。

3.3模式化運用,缺乏創新意識

隨著景觀行業不斷的發展,為了提高經濟效益,加快景觀建設,一些地區不同程度上出現了設計上的模式化,這是被時代潮流所摒棄的。1996年4月,同志提到“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2012年6月,同志在兩院院士大會上八次提出了“創新驅動發展”。因此只有提高創新意識,城鎮景觀才能健康的發展,才能夠走向民族振興、民富國強之路。

3.4發展偏向城市化

城鎮化成熟的標志,不一定是“萬丈高樓平地起”,應依據自身條件,建設具有濃厚地域特色的專項型城鎮。有些地區,本身四面環山,景色優美。由于不注意區域規劃,導致城鎮的高樓林立,卻失去了借景于遠山的優勢。城鎮是周圍鄉村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它應綜合了各個鄉村的特點,能夠使游客了解到整個地域文化的特色。

4探索城鎮景觀的發展途徑

4.1區域植被覆蓋,恢復生態系統

解決生態系統恢復問題,需要提高和普及生態環境意識,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及管理,控制環境污染源,鼓勵循環再生,持續自生。使自然步入良性循環,加強自然的修復能力,植被景觀形成基質,從而創造多樣性的景觀場所[5]。往往我們都是在倡導“保護環境,人人有責”、“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思想,這些思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就目前狀況來看,收效甚微。應提倡政府引導,全民參與。當每個家庭都創造了合理的生態小環境,那么生態大環境也就恢復了。

4.2傳承歷史文化,營造特色城鎮

針對獨特的地域文化,應當對其充分發掘,如何利用這些文化,一方面需要各個領域的專家學者,對地域文化進行科學合理的研究。例如,考古領域的專家提供一份關于古代遺址的意義及其在城市保護中的重要性的完整分析,這樣可以建立古今環境比較的研究[6]。另一方面,應利用傳統藝術手法著力打造以本地文化為主的特色城鎮,使城鎮充滿地域文化的濃厚氣息。比如,可以通過雕刻、繪畫、工藝等方式把地域文化元素運用在廣場、建筑、風景區的景觀小品上,以使游客更加充分的了解當地文化。比如,成都的杜甫草堂內部,利用雕塑形式再現詩圣生活場景;西安的華清宮內部,再現唐代宮廷貴族生活場景。再則,通過提高民眾的遺產保護意識,使遺產能得到廣泛的關心和重視,使有關遺產的知識迅速傳播,可以采用出版刊物、組織贊助、資助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組織維護及修復古跡和文物等方式[7]。

4.3景觀組團化,鏈條式發展

景觀組團化是指在某區域內建立一個個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的景觀群落。對于當地一些開發較好的城鎮景觀,應以其為某區域內核心景觀,研究其本身的文化特色,擴大規模,增加文化多樣性。這樣不僅可以保持一個良好生態環境斑塊,也便于游客的集中游覽。通過景觀組團,建立配套的醫療、餐飲、服務、休閑娛樂等設施,形成鏈條式產業,帶動周邊經濟發展。

4.4加強監督機制,規范行業法規

由于中國幅員遼闊、地域廣袤、民族眾多、城鎮林立,各城鎮的歷史人文積淀各異,氣候、水文、生態環境不同,加之各城鎮的總體發展目標和發展速度存在著差異。因此建議不同地域的管理部門,應針對當地情況,建立一套符合本地文化的設計方案,確保設計方案得以圓滿實施,以確保城鎮的健康、和諧和可持續發展[8]。隨著2011年學科門類的調整,藝術學正式成為我國第13個學科門類。藝術學下轄的一級學科設計學下的二級學科環境設計,以及風景園林學一級學科的建立,相信我國景觀行業逐漸會走向成熟的道路。

5結語

城鎮景觀需要營造宜人的健康環境,保護良好的生態循環,還須使空間布局合理、基礎設施完善、生活安全舒適、資源永續利用、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等。需要進一步的探索地域文化、自然環境、城鎮居民、城鎮景觀之間的協調關系,使城市景觀能夠良好的持續發展下去。城鎮景觀的發展途徑并不是單一的,應是多元的,應積極倡導本專業人才研究和設計有利于提高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城鎮景觀,從而探索出各具特色的城鎮景觀的發展途徑。

參考文獻:

[1]李其榮.城市規劃與歷史文化保護[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2.

[2]王云才,石憶邵,陳 田.傳統地域文化景觀研究進展與展望[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0(1):18~24.

[3]王雷,王建國.淺談現代景觀設計中對古典園林的繼承和發展[J].天津農業科學,2009,15(4):73~74.

[4]李秉毅.構建和諧城市——現代化城鎮體系規劃理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

[5][美]納赫姆·科恩.城市規劃的保護與保存[M].王少華,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

篇5

關鍵詞:橋梁景觀 城市建設 重要意義

對橋梁造型進行符合美學規律的組織與優化一直是那些懂得橋梁結構規律的建筑師的行為,到上世紀下半葉人們開始認識到橋梁的設計不僅僅要“關心自己”,同時還要“關心別人”,如關心橋梁對城市、大地的影響,關心橋梁的地標意義;景觀生態學更將橋梁上升到解決被道路切割的大地之物種的生存與繁衍的高度,亦即橋梁還要“關心”生態環境等。這些問題均非橋梁美學所能涵蓋,而其綜合解決之道是對既懂得橋梁美學規律又深諳景觀科學構筑規律的專業人員的需要。這便是橋梁景觀學的誕生基礎!

一、橋梁景觀的特點

1.橋梁景觀的技術美學特性。

橋梁不能為絕對的美學而景觀。其首先是解決通行功能并在技術可能與經濟之間優化。這是橋梁設計規范的基本要求。因此橋梁景觀設計必須符合橋梁功能、技術、經濟要求,并以此為原則對景觀構成元素進行美學調整。如橋型的美學比選,橋體結構部件的比例調整,橋梁選線與城市或大地景觀尺度的和諧,橋梁的防護涂裝與城市整體色彩中的聯系等。橋梁景觀的這種以功用與技術為重的特點即為其技術美學特性。但當景觀價值有明顯優勢而功能得以滿足、技術也可行的情況下,有時經濟因素還可向后靠。如風景區的橋梁或城市結構要害之橋梁等。因此橋梁景觀設計的某些關聯域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其位次會有不同。

2.橋梁景觀的時代性。

如前所述,我國的橋梁之橋型具有強烈的時代特征。時代性有一層重要含義既是“新”,如新事物、新發展、新現象、新景觀、新知識、新文化、新科技等均可表達出時代寓意。橋梁結構技術的科技特征及結構技術的不斷更新是使橋梁景觀產生深刻時代烙印的主導因素。由于橋梁在城市中的戰略性地位,使橋梁景觀成為城市中的視覺識別要點,這就使橋梁景觀對時代的表述延伸至城市。因此把握好橋梁景觀的這種特點并恰如其分在城市中發揮是我們在橋梁景觀設計中需要重視的問題。

3.橋梁景觀的地域性。

橋梁的空間跨越使交通立體化,而橋梁所跨之處的地理、地貌或城市空間環境均有其特指性,橋梁與特定地點的地形、地貌配合成為橋梁景觀設計需重點考慮的方面。與特指的周邊空間環境的配合使橋梁景觀有機地溶于環境,也使為人熟知的環境空間與有發展寓意的橋梁景觀間蘊生出具有地方性的景觀更新意義,景觀更新中的繼承與發展是其地標作用的深層次原因。橋梁與城市的伴生使其復合景觀成為標榜城市獨特性、唯一性的象征,象延安大橋與寶塔山、布魯克林橋與曼哈頓,這也是橋梁景觀地域性的表現。

二、橋梁景觀學研究的意義

1.推動景觀設計在橋梁建設中的深化與體制化。

改革開放二十年,我國建成了22.4萬座公路橋梁,但橋梁景觀設計還停留在五、六十年代便發展成熟的以橋梁形式美為主導原則的水平。這完全不能適應物質文明大踏步前進的祖國對環境品質的更高要求。

2.滿足社會對橋梁景觀的更高要求。

橋梁景觀設計跟不上社會的要求,這是因為:

(1)橋梁的大規模建設不僅意味著要耗費巨額社會資金,還反映出社會物質的頻繁互動對空間跨越的要求。橋梁已成為遍布城鄉的一道風景線,其景觀面貌作為一種現象便與物質文明掛鉤,使橋梁景觀有物質文明特性。

(2)橋梁景觀因其巨大的體量及獨特的造型成為城市居民的驕傲,在蘊涵社會進步與發展的同時還表達出一種對社會制度、人類力量的謳歌。此外橋梁景觀還有一種作為地理溝通的意味,亦即所謂“紐帶”的戰略意義,這使橋梁景觀往往成為城市文化的聚焦及城市形象的窗口。也使橋梁景觀有精神文明寓意。

(3)橋梁景觀除以其流暢的形態、簡約的造型、大空間的跨越產生巨大物質景觀的震撼外,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介入或其表現出的人類自我價值的實現又使橋梁橫生出文化景觀的韻味。

三、塑造有特色的城市景觀意義

我國不少城市、鄉鎮因橋而名。大多城市幾乎都有與橋有關的地點、街區或行政區劃稱謂。這里既有橋梁景觀的歷史沉積也有現代橋梁景觀的功勞。這是橋梁景觀對城市的地標作用。無論江河湖海上的水橋、城市立交之旱橋或高速公路互通,他們一般均處在城市或區域的結構要害,這使橋梁對城市或區域形象的塑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國的橋梁之橋型具有強烈的時代特征。如50年代木橋,60一70年代拱橋,80年代梁橋,90年代斜拉橋,20世紀末懸索橋、立交橋。每個時代的橋型均是其結構技術突飛猛進的結果。橋梁結構技術的科技特征及結構技術的不斷更新使橋梁景觀有深刻的時代烙印。由于橋梁在城市中的戰略性地位,其時代特征又會感染城市,從而產生以點擊面,一倆撥千斤的作用。

橋梁所跨之處的地理、地貌或城市空間環境均有其特指性,與特指的周邊空間環境的配合使橋梁景觀有機地溶于環境,也使為人熟知的環境空間與有發展寓意的橋梁景觀間蘊生出具有地方性的景觀伴生。橋梁與城市的伴生使其復合景觀成為標榜城市獨特性、唯一性的象征,同時也是橋梁景觀地域性的表現。

四、對橋梁建設提供景觀方面的理性決策參考

篇6

關鍵詞:道路;橋梁;建筑學;初探

1國內外道路橋梁建筑學研究綜述

1.1國外研究現狀

在道路橋梁景觀設計方面,國外對此的研究較早。美國的景觀設計著手重心在于剖析直線路途和安全設想、景觀美學和環境維護的關連,并在設計中開始使用這類削減對原有地貌破損的理論思想。其公路方面的景觀設計主要是基于公路線形和地形,結合風景名勝區的實地調查,使用線性模型對公路方案進行線性空間的美化優化,并且使用了透視圖法來觀察、衡量擬定建設的道路與周圍自然景物的配合程度。為了更好的研究完善公路景觀設計,除了泡沫板模型和專門用于自定義的模型,還加入使用了人工透視光學投影原理。目前,動態連續透視法和全景透視法是目前公路設計方案中線形設計和幾何設計的重要試驗方法。在高速公路環境設計中,德國在生態護衛,養護治理,種植計劃等方面都留下了不少的珍貴體驗,并為大家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美國博士w•杜爾學者的想法是讓高速公路和景觀兩者的整體設計相互配合,并對其周邊生態環境的破損率降到最小值。日本成立了“全國SF綠色法律協會”,在公路設計方面,編制了“景觀設計”系列章節,據了解,日本國家的公路綠化工程經常是配合邊坡綜合整治一起進行的,概括了完整的一系列邊坡綠化的工程方法和技術要領。在名神高速公路的設計中,德國的建議被日本的Toure博士采用,融入景觀設計,獲得了良好的效果,不僅反映了當地的文化景色,而且具有時代感和和諧感,具有與當地環境相適應的自然美。加拿大等國在公路建設別重視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統一,比方說在公路建設中遭遇濕地等環境問題,常會選用根據公路建設中所占濕地面積的數目,必在鄰近地帶抵償同等數目或更多數目的濕地面積的方案,以確保該濕地生態功能不受公路建設的影響,并采取各種措施,來鼓勵公路企業或社會團體作出一些貢獻,把以示表彰并寫有單位名稱的公示牌建立在有貢獻的公路邊。法國也十分重視公路建設和生態維護,并在公路建設過程中,把取土場巧妙的轉變為兩個生物棲息地,使其成為尊敬自然環境的經典之作,并獲得"RUBANVERT”獎。

1.2國內研究現狀

在我國高速公路所關聯的環境設計相當一段時間內停留在對安全、功能以及經濟的考量上,景觀設計只是植樹種草,僅此而已。近年來,隨著國外景觀設計的發展,它已由普通綠化發展到景觀格局,咱們的環境設計也漸漸重視公路綠化的整體性生態學功能、交通附屬設施功能、景觀美化功能等的聯合,與自然熔于一爐。但由于起步階段還存在文化關注和生態滲透不足。從研究內容來看,現有公路景觀或僅限于植樹種草,忽視其文化特征,或注重景觀的視覺效果而忽視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華中科技大學的《孝襄高速公路景觀生態工程研究》,其研究內容著重沿線綜合環境的改善及生態環境、人文生活元素的保護,在不影響公路基本運輸職能的情況下,構建具有一定社會、文化、民俗意義的制度體系。特別是高速公路雕塑景觀的研究,解決了現有的高速公路雕塑景觀容易出現的一些問題,同時針對孝襄高速公路的實際情況,提出了不同區位下位置、色彩、內容及形式的設計指引原則。相對于現有設計成果,本課題設計思路具更系統、更具體、更有針對性,其設計過程對于其他高速公路雕塑景觀設計具有很好的參考價值。此外,它的設計理念相當重視景觀生態體系被生態因素所帶來的影響,目前,國內外很多高速公路都是在工程主要體系確定后再進行環境修復和景觀設計,它是一種被動的工程修復措施。而該研究經過對高速公路建造過程當中生態因素的剖析和探究,將生態修復與工程設計與景觀設計相結合,選取生態方法達到環境系統主動修復效果。再次從研究手段上,他們選取的利用視景仿真技術來建立景觀方案評價系統的思路大大提高了景觀方案評價的直觀性和科學性。選取普通的PC機而非采用工作站作為工作平臺,選擇常見的CAD設計圖紙而非衛星航拍圖作為源數據,建模過程簡單方便且不影響建模的精度。由此可見道路橋梁的美學和景觀研究已經歷了一個長的時期,是時候該建立道路橋梁建筑學學科體系了。

2道路橋梁的建筑學設計實踐

2.1道路橋梁建筑線形學

2.1.1平面線形要素

平面線形由直線和曲線組成。兩點之間直線線段最短,直線的特點是里程短、乘坐平穩舒適、視距較好、營運經濟節能。汽車動力學要求直線不能過短,短線易形成"斷背曲線”,不利于道路行車。作為一個結果,最短的直線長度不小于6倍的距離相同的曲線,曲線是不小于2倍的速度之間的距離,是中國的“公路路線設計規范”的要求。然而,從駕駛員的生理方面和道路的美學方面都要求線不能太長,長線不僅會產生單調的景觀,并且在車高速行駛下,會使司機產生嗜睡,引起“隧洞視”視覺效果,對道路交通安全有不利的影響。因此,我國在設計道路上不采納較長直線也是很有必要。所以道路中最長直線的長度最好不要超過3分鐘或車速距離的20倍。圓曲線是道路中最常用的一種線形,但曲率變化及其與客運專線的結合,與車輛的離心力動力驅動軌跡不完全適應。所以,在直線和圓曲線間添加一條用于緩和的弧線,用于讓汽車能夠平穩過度,更能補充其線形美觀。在我國,選用回旋曲線當作緩和曲線,回旋曲線的最大特點是轉彎半徑在線上任意點是隨曲線長度變化的。

2.1.2縱面線形要素

縱面線形應適應地形條件,設計為連續、平滑的線形,應避免頻繁的起伏出現在短距離內,避免行車全程中看不見中間的直線凹槽,所以應使用大半徑豎曲線,小坡度,避免邊坡組合中的長坡大坡度。設計曲線半徑、坡度和坡長合適合理的縱面線形,以滿通安全、舒適和道路美觀的要求。

2.1.3橫斷面線形要素

由馬路邊分隔的路、車道和中心地帶,肩部就叫道路橫斷面。車道是特意為車輛提供行駛道路的部分。根據中國的《公路工程技術標準》可知:就車輛速度來看,當車輛速度為20km/h的車道寬度應設計為3m;當車輛速度為120km/h的車道寬度應設計為3.75m;行車帶兩側還應設置0.5~0.75m的路緣帶;在有設置條件的道路上,例如高速公路和一級公路必須設置中央分隔帶。中央分隔帶的作用一是能分隔對向車輛行駛,防止行車干擾,讓駕駛員很有安全感,二是依據研究得出:當中央分隔帶的寬度達到12.2米時,就能夠減弱車前燈眩目、噪聲和氣浪的干擾,當寬度達到18米時,中央分隔帶就能形成很美的景觀。路肩是道路沿線的道路安全設施的用地,能支撐路面,并能提供位置給臨時停車的車輛,綠化土路肩對景觀環境也是一種錦上添花。

2.1.4線形要素

的組合在滿足汽車行駛動力學的前提下,思考如何滿足心理方面和視覺方面的舒適、連續及與周邊環境的和諧統一的方案就稱為線形因素組合設計方案。各線形要素的最好組合:一是平、縱線形組合應該在視覺感官上能很好地引領司機的視野,并維護視線的不間斷性;二是平面、垂直面的對準技術指標應平衡尺寸,使線條在心理上、視覺上平衡;三是平曲線與豎曲線要彼此吻合,且前者應該長于豎后者。一個優秀的線形組合不僅具有優美的美學效果,而且能增加了車輛的安全性。相反,在設計時要避免以下的組合:一是凸豎曲線和底底的豎曲線,不得插入小半徑的曲線,而不能與曲線的拐點相反;二是直線上的縱剖面應避免靠近,遠看中間的直槽,應采用大半徑豎曲線,避免大坡度,直線不能插入短豎曲線;三是緩和曲線不應和小半徑豎曲線彼此堆疊。

2.2道路橋梁環境與景觀學

2.2.1道路橋梁建筑美學

在道路、沿線立交、隧道、橋梁和人工建造物,以及道路規劃設計通過形成區域文化與自然景觀的融合后的綠化、景觀和環境保護是道路環境保護設計中的道路環境和景觀設計;在道路環境設計中運用環境科學技術美學原理,適應自然環境的發展,開創出一個全新的生態系統環境。道路環境與景觀設計的特點應結合自然環境、道路結構、經濟條件、接觸運動特征、視覺思維和心理效果,運用景觀與綠化設計,適應性強,建造一組與自然景觀相容的建筑物。不僅能使機動車自由行駛,還能滿足司乘人員的視覺和生理需要;它不僅有利于沿線自然風光的優美開發和自然景觀的覆蓋,而且更適宜于道路建設環境和周邊自然景觀,使人文景觀良好整合,營造一個安靜、干凈、優美的環境,讓道路變成一種藝術景觀,成為一個華麗、宏偉的沿線公園。

2.2.2道路橋梁環境學

環境設計應立足道路綠化,以達到防治污染,水土保持的目的。根據其功能可分為綠化環保設計和改善綠化設計兩大類。(1)保護環境綠化設計。綠化的環保設計大多是通過綠化種植來減少噪音、減少揚塵、水土保持和穩定邊坡。在刮風下雪的地區公路沿線,種植防護林;在經過有學校、醫院、療養院、居民區的道路沿線,種植綠色植物以防噪、防氣體污染;還要在路基棄土場,絕緣堆坡體等地帶進行綠化,提高水土保持的穩定性。(2)改善環境綠化設計。通過進行綠化種植來改良視覺環境,促進出行安全性是改善環境綠化的重點設計目標。在小半徑的豎曲線的頂部,水平線的曲線向左轉動,將水平曲線中的樹或樹排成一行,作為車輛行駛標志;在隧道洞口的外端,種植大樹作為光影適應種植,使駕駛者駛出隧道后更好適應光線的急劇變化;分離區之間,主線和輔道或平行的路之間,種植灌木用于在夜間的防眩栽植,使駕駛者不受對向車流的燈光影響;在道路或立交出口端的低路堤和無圍欄,種植寬度密集的灌木或小樹作為緩沖種植;當景觀沿線,缺乏變化的地形,這是很難確定位置的網站,它是適當的植物樹木前進的道路上,形成一個明確的植被鑒定,設施的位置,作為標識種植;至于對于任何有礙于視覺景觀的建筑物,最好種植中低樹木來進行遮蔽。(3)道路橋梁景觀學。道路景觀,包括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各種建筑、公園、寶塔、寺廟屬于文化景觀;江河、草原、湖海、大川、高山、森林等屬自然景觀。道路景觀設計的界說是指道路線形和道路構造物有雅觀的造型并且能與周圍環境相和諧統一,形成美觀的畫面,進而創造一個景觀優美,出行安全、舒適,便捷、經濟,并且能保護道路沿線動植物生態系統穩定的道路環境。道路景觀設計的原則,是確保司機的可視性要求,建立一個區域性的視覺系統,讓司機可以預測接下來的道路方向和道路情況;道路設計要與自然景物相互配合,把設計的道路及其設施都納入到景觀范圍內,顯示出區域美感,打消自然景觀中的各類阻礙,讓道路景觀的全部組成部分,形成即統一而又有特色的建筑群體;保障使用者的道路功能、美觀及便捷經濟與心理視覺的統一性。道路景觀設計的方法是將景觀設計部分按照道路工程劃分,結合區域環境或行政區劃,實現點、線、面、整體的協調;應使道路路線平、縱、橫截面合理組合,確保道路的線條流暢、視野開闊;還應考慮充分利用栽植綠色植被和人工建筑來補償,改善景觀沿路段的區域環境,使其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道路及道路上的互通式立交、橋梁、隧道、管理設施和服務區等作為不同景點,策畫時應把握線路的線形條件與架構物線條的相互配合,把握比例,形成韻律,注意對稱,運用色彩。道路路線線形應以曲線為基礎,保持連續性均衡性;在道路的起點上,大的建筑結構,建筑的末端,應注意形狀和色彩,防止視覺障礙;道路側有對視覺產生沖擊的場所時,應該采取工程措施或進行綠化對其加以遮蔽或改良。

3道路橋梁建筑學案例分析

京珠高速公路在全國率先實現了大型公路工程的美學整體設計,并且,長江公路大橋在設計中占主導地位,影響了京珠高速公路沿線的美學景觀,而它也將繼續發揮積極作用,在未來的武漢市形成一個新的文化景觀。這就是一個道路橋梁建筑學的典型案例。

3.1從整體考慮美學設計

北京—珠海高速公路的重點工程是武漢軍山長江公路大橋。為了保證美觀設計的效果,有必要從整體感出發,合理設計和布置,使其方案清晰化。在北京-珠海高速公路美學設計的總體定位上,軍山公路橋梁是美學設計的重點。

3.2橋梁工程與美學設計相結合

美學設計是一個領先的設計,在項目實施前,橋梁就應該設計出一定的形象效果,并在建設的同時實施設計,以確保最終的審美效果。

3.3突出美學特色,美化大橋設計

根據橋梁美學設計的特點,重點突出了斜拉橋的特色,展現出武漢軍山長江公路大橋雄健剛勁的風貌,顯現出大橋高聳優美的形象,體現湖北中部崛起,奮發圖強的精神。

3.4美學設計使景觀與環境互相協調

在武漢軍山長江公路大橋的美學設計中,不僅處理好建筑設計與環境的關系,讓大橋的整體形象和周邊自然環境相配合,更構成了長江上又一個嶄新的人文景觀。

3.5美學設計標準適中,功能齊全,經濟適用

道路橋梁的美學設計應該結合其功能性和適用性,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設計適中的景觀工程標準,并應在設計時充分考慮實施其美學的可行性,在提高路橋造價的基礎上,實現最佳景觀。

4結論

在現代道路建設與橋梁建設中,道路和橋梁的設計僅滿通功能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兼顧人們的視覺需求,展現城市的風采特色,傳播人類的文化積淀,也充分體現了對現代美學設計、自然生態環境和諧統一的訴求表達。建設道路橋梁建筑學學科,就是完善道路橋梁的學科與建設體系,以建筑學、建筑美學、環境生態學、景觀學、材料力學、結構力學和結構設計原理為基礎,把道路橋梁的建筑結構、建筑功能、建筑材料和建筑形象在設計和建設之中緊密的結合起來,很好解決了這個問題。所以,二十一世紀,通過研究道路橋梁建筑學,在道路、橋梁結構中勢必會格外注意建筑藝術的造型,看重景觀的設計和道路橋梁的美學理念,側重生態環境的維護,要達到環境景觀和人文景觀的完美融合。在二十世紀橋梁建設的發展基礎上,描繪出二十一世紀宏大壯麗的新藍圖,道路橋梁建設技術必將會取得更新、更大、更長遠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魏秋環.我國橋梁景觀設計發展的探討[J].東方企業文化,2014(19):360.

[2]陸蓉,何秄僷.道路橋梁景觀與環境和諧評價體系研究[J].武漢輕工大學學報,2014(01):021.

[3]劉朝暉.公路環境與景觀設計[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4]柯鵬程.道路橋梁建設路線線形規劃[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5(33):008.

篇7

關鍵詞:住宅小區;人性化;人性化景觀設計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住宅小區作為與人們生活的密不可分的重要部分,毋庸置疑,住 宅小區的景觀設計的好壞成為他們關注的重點。在環境日益遭到破壞的情形下,他們更急切地希望能夠居住在景觀環境優美舒適、綠色生態化與低碳化的住宅小區空 間環境中,因此,為了充分滿足人們居住的生理及心理需求,在住宅小區的景觀設計中應秉承“以人為本”、“回歸自然”、“崇尚自然”的設計理念,充分利用住 宅小區內有限空間,通過合理的景觀設計方法加以處理、調整和強化,并實施植物綠化、水景、環境設施等相結合,力求為人們營造出更具人性、人情的全新的家居 生活方式,并創造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居住環境。

一、居住小區的人性化景觀設計現存的問題

在現今的居住小區景觀設計中廣泛提倡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從人性化的角度出發,充分考慮人與自然、人與建筑、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然而,即使人們意識到人性化設計的重要性,但是仍存在一定的問題,例如: 高舉人性的旗幟,卻大張旗鼓地建設出一批批違背人文、忽略人性的景觀環境; 單純重視景觀的視覺藝術性,而忽略其功能性與人的使用性; 盲目照抄照搬、失去自身特色忽視人的歸屬感; 過分追求現代高檔材料、造成人與自然的疏離等。在進行居住小區戶外交往空間設計時往往片面追求空間環境形式化,地域特色缺失,缺乏對人的交往需求的分析研究,導致居住區的交往危機日益嚴重,居民社區意識淡漠、缺少歸屬感。社區的漠然、交流的缺乏,不得不令我們反思: 我們是否真正認識、了解人的需求和人們的交往心理。

二、住宅小區景觀設計的一般要求

隨著人們在生活水平提高,居民在購房時,除了考慮住區的位置、住宅戶型平面、配套設施和物業管理的合理性因素外,更注重環境的綜合質量。住宅環境的質量,主要包括綠色景觀環境,人文環境、交通環境等,具體要求如下:2.1住宅小區人居環境設計應尊重地域環境,營造地域特色

現代小區人居環境設計應尊重自然環境,因地制宜,盡可能避免大開大挖,這是當今開發商和設計師的公識。尊重環境不僅指用地的地形、地貌、植被,水體,氣候等自然環境,還應重視包括地域文化,遺址,歷史名勝、民俗風情在內的人文環境。

2.1.1小區園林綠化景觀是居住環境設計的基本要求

社會發展到今天,生活節奏的加快和城市污染的增強,居民日益渴望回歸自然,對綠色環境渴望之極,而小區園林化可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它也是將來綠色人居環境設計發展的必然趨勢。當然這里所說的“園林”是指宏觀的,大尺度的,正向大地景觀,郊野景觀和生態景觀等方向發展。任何小區的園林化設計,都要有一條明確的主景軸線或中心花園,并由此軸線或中心來組織整個小區的景觀設計,貫穿整個小區的始終。

近年來,筆者設計的園林景觀,采用的是圍繞這個主景軸線(從大門到中心旱地噴泉公園的軸線),將歐式風格的條形住宅和各個院落空間連成一片,組合成完整的綠色景觀環境,以滿足居民對綠化景觀的需要。

2.1.2“人車分流”以滿足小區交通環境設計的要求

近年來國家對公路,橋梁和交通工具的改良建設投入了大量資金,交通系統正在迅諫發展。同時,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居民的消費觀念也是在日趨超前,汽車消費和旅游消費成為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因此如何解決好小區機動車行駛與停放,已成為當今現代小區環境設計中的一個新課題。小區環境設計所要追求的是安全、寧靜、清新、自然、充滿人情昧和生活氣息。其中安全是首位,因此筆者認為“人車分流”是解決交通環境問題最理想的辦法之一。我們從國家“康居示范工程”中可以看出,在水平上乘的方案中,幾乎都采用“車在周邊行,人在中間走”的分流方式,人們可不受機動車的干擾,真正留給居民一個安全寧靜的“以人為本”的綠色共享空間。

2.2人居環境設計應尊重居民的生活習慣

小區人居環境設計應充分尊重當地的地域風俗和人們的生活習慣,應把小區住宅作為一種家庭生存生活載體來整體設計考慮,營造極具當地地域特色的現代住宅小區。因此,在人居環境設計中應解決好以下問題:

2.2.1首先要提升環境設計的理念

對人居環境設計要放大設計空間,走出居室,走出住宅小區的圍墻去領會人和自然的關系。

小區的規劃設計不但要考慮居室環境的優化,而且還有考慮戶型,小區綠色生態環境和小區入口及周圍城市大環境的對接、過渡和協調,否則這個人居環境就是不全面的人居環境,就是與城市這個大家庭格格不入的“異類”。一個世紀前美國著名建筑大師賴特就曾提出“有機建筑”理論,他非常重視建筑與周圍環境的結合,認為建筑必須體現人的自然性,著名的“流水別墅”正是介于對大自然的渴望而成立的不朽名作。21世紀的建筑和小區設計,隨著就WTO觀念的逐漸發揮效應,樹立“以人為本”的有機環境效應,將是重中之重。

2.2.2要認真搞好規劃設計

對室內外大、中、小地區環境應統一考慮,一開始就要有“全局在心、局部人手”的創新手法。大的人居環境規劃應與周圍的自然、地形、地貌、景觀、交通、人文、歷史、經濟環境進行對接,使居住環境融入城市整體規劃中去。小區內部的環境要力求構筑出回歸自然、親近自然的氛圍,實現城市大環境到人戶小環境的自然、流暢、協調的過渡與對接。這就使得居者的室內外環境互相對接,彼此溝通,容為一體,又處處遵循正常生活中的人們的生活方式,習慣和行為規律,滿足人們在工作之余能享有一處輕松、安逸、環境優美的舒適場所。總之,在規劃設計中,要遵循以居住者的行為活動規律為主線,以日常生活項目的停留時間為節點,劃分各功能空間。三、住宅小區園林景觀人性化設計應注意的事項

3.1人完整的景觀設計

由于自然和社會的人,我們需要鍛煉,但人需要休息,我們需要溝通,他們需要住房,需要安全,但也需要挑戰,既害怕孤獨的,但也愿意關注,以及其他類似的焦點,因此,需要設計一個充滿人性的地方。

3.2景觀設計回歸自然

人類生存離不開來自大自然,地球是一本書的人文景觀:土地和道路,大門和橋梁,圍墻和圍欄,建筑和城市土地,并告訴人們文科蹤跡,人,和諧的生活人與自然之間的名稱社會。

3.3景觀設計中應注意的地方風格

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習慣,各有其自身的特點。北京--- 政治和文化中心,悠閑的城市--- 溫州商業--- 都江堰市。只有當地人知道如何生活,滿足當地人將有一個公共空間的設計壽命。

3.4景觀設計中應注意的文化歷史

人類歷史:當地人民的生活和當地的歷史,因此,景觀設計,挖掘當地的自然和文化歷史,突出地方特色,從本地的自然資源和人力的過程,內在的力量,設計形式的原因背后的權力,反映了設計的本質。四、住宅小區景觀人性化設計方案的具體實施

4.1 廣場的設計

從功能出發,將健身廣場、兒童活動場地、林蔭樹陣廣場、國際象棋圖案鋪裝及景觀小品、螺旋形鋪裝廣場、弧形花架、宿根草花花鏡等景觀要素,遵循動靜分離、分區明確、適度圍合、邊界開敞的原則合理布局。運動空間開闊平坦、無障礙物;兒童活動區鋪裝圖案柔和流暢、鋪裝形式新穎、色彩豐富、設備及材質安全舒適;樹陣廣場以極富動感的一組傾斜平行線為構圖背景,樹陣下靈活分布仿樹樁桌凳,為居民提供了充足的休閑空間。汀步石與卵石小路巧妙穿插,把各分區空間連接為一體,動靜分區相隔卻相見,創造輕松、休閑的感覺。

4.2 綠地的設計

綠地屬于一種居住區內貼近居民生活的開放空間,是居民最接近的休息和活動場所,主要供住宅內的居民使用。為建立居民的社區認同感、促進鄰里交往、建立良好的鄰里關系,給居民以歸屬感和領域感提供了必要的環境條件。因此,綠地應有較多的活動面積,以便于居民活動。

4.3道路的設計

充分考慮小區整體空間布局和道路路線的協調性,把設計重點放在小區入口處。因為入口是小區的門戶和標志,既是一個點景觀,又是一個景觀序列。通過入口及站在入口處視域范圍內景觀的組織,應形成一種優質的景觀形象,給居住者以歸屬感和認同感。基于此,在不影響人流和車輛通行的前提下,重點布置一些裝飾性綠化,并搭配一些建筑小品,不僅可以突出小區的入口氛圍,還能體現小區的文化品味。在小區的主干道綠化上,行道樹的栽植應考慮到行人的遮蔭與交通的安全,在交叉口及轉彎處,依照安全三角視距要求,保證行車安全。

4.4 水景的設計

水是小區景觀設計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水是所有景觀設計元素中最具吸引力的一種,它不僅增加空氣濕度,增加負離子濃度,調節氣溫,而且從視覺上給人以美感,與建筑物,雕塑,植物或其他藝術品組合,創造出獨具風格的作品,基于此,在氣候和養護條件允許的條件下設置戲水池,保證水質清潔,水深不宜超過35~40 cm。為防止摔跤,濕滑區域的邊界處采用防滑材料并加以固定同時還應設置座位,以便成人監督兒童玩水。在住宅小區水環境系統的設計中,可以將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系統、景觀水系統、雨水收集系統、中水回用系統和綠地系統綜合起來進行設計,使污水處理工藝與小區園林及其水景藝術相結合,建設集觀賞、娛樂和污水處理于一體的景觀濕地系統,有利于促進小區良性生態環境建設。

五、結語

人性化的設計理念將滲入到小區景觀設計每一個環節、每一個細部,居住環境將充滿了生理層面、心理層面、社會層面的關懷。與居住區戶外交往空間的人性化設計有關的資料還是比較多的,本文旨在進行探討性的分析,不足之處有待于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進一步完善。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橋梁景觀;城市建設;重要意義

目前中國正面臨城市化建設飛速發展的階段,這對于我們建筑行業來說,無疑會是一個巨大的機遇和挑戰。本文試圖從橋梁景觀角度略談一下自己對城市建設的一些淺言拙見。

對橋梁造型進行符合美學規律的組織與優化一直是那些懂得橋梁結構規律的建筑師的行為,到上世紀下半葉人們開始認識到橋梁的設計不僅僅要“關心自己”,同時還要“關心別人”,如關心橋梁對城市、大地的影響,關心橋梁的地標意義;景觀生態學更將橋梁上升到解決被道路切割的大地之物種的生存與繁衍的高度,亦即橋梁還要“關心”生態環境等。這些問題均非橋梁美學所能涵蓋,而其綜合解決之道是對既懂得橋梁美學規律又深諳景觀科學構筑規律的專業人員的需要。這便是橋梁景觀學的誕生基礎!美國學者Frederick Gottemoeller于上世紀九十代將Bridge與Landscape合成了一新的詞匯Bridgescape用于表述這種新的結合。

但人們對橋梁建設中景觀問題的關注卻較此為先。日本的本州——四國聯絡橋工程總長178km,如此超大規模的橋梁建設活動在人類歷史上還是首次。人們不得不慎思橋梁建設對自然環境的破壞與干擾,也更希望新建的橋梁對所通過的歷史、文化及自然保護區域在關愛的同時還能成為一具有時代特點的新景觀。這使日本政府將橋位周邊環境保護和開發利用問題,與把發揮橋梁的觀賞功能和文化功能、“追求世界一流景觀”的目標鏈接為一體。類似的實踐活動為橋梁景觀設計在提供實踐平臺的同時,也奠定了橋梁景觀學科的科學基礎。

我國對橋梁景觀的理解一般反映在“景觀”一詞的分解上,即“觀”橋與橋上觀“景”,兩者合成便為“景觀”。這種觀念有其歷史傳統。古典園林橋梁在“景”與“觀”方面便早有此獨到考慮,中國的風景園林更是深諳此道。我們說“景”與“觀”之關系確實反映了人、橋、環境的空間聯系,其寓意頗具中國特色,這是我們文化智慧的結晶!但這種觀念只有“與時俱進”地和景觀科學的構筑理論結合才能產生具有更積極的尊重與改造自然意義。

1 橋梁景觀學研究的意義

(一)推動景觀設計在橋梁建設中的深化與體制化。

改革開放二十年,我國建成了22.4萬座公路橋梁,但橋梁景觀設計還停留在五、六十年代便發展成熟的以橋梁形式美為主導原則的水平。這完全不能適應物質文明大踏步前進的祖國對環境品質的更高要求。

(二)滿足社會對橋梁景觀的更高要求。

橋梁景觀設計跟不上社會的要求,這是因為:

1.橋梁的大規模建設不僅意味著要耗費巨額社會資金,還反映出社會物質的頻繁互動對空間跨越的要求。橋梁已成為遍布城鄉的一道風景線,其景觀面貌作為一種現象便與物質文明掛鉤,使橋梁景觀有物質文明特性。

2.橋梁景觀因其巨大的體量及獨特的造型成為城市居民的驕傲,在蘊涵社會進步與發展的同時還表達出一種對社會制度、人類力量的謳歌。此外橋梁景觀還有一種作為地理溝通的意味,亦即所謂“紐帶”的戰略意義,這使橋梁景觀往往成為城市文化的聚焦及城市形象的窗口。也使橋梁景觀有精神文明寓意。

3.橋梁景觀除以其流暢的形態、簡約的造型、大空間的跨越產生巨大物質景觀的震撼外,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介入或其表現出的人類自我價值的實現又使橋梁橫生出文化景觀的韻味。

上述諸點使各地政府或投資商對橋梁景觀的營造更為傾情,也是社會意識超前的原因。這是橋梁景觀設計研究的壓力,也是橋梁景觀學發展的動力!

(三)塑造有特色的城市景觀意義。

我國不少城市、鄉鎮因橋而名。大多城市幾乎都有與橋有關的地點、街區或行政區劃稱謂。這里既有橋梁景觀的歷史沉積也有現代橋梁景觀的功勞。這是橋梁景觀對城市的地標作用。無論江河湖海上的水橋、城市立交之旱橋或高速公路互通,他們一般均處在城市或區域的結構要害,這使橋梁對城市或區域形象的塑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我國的橋梁之橋型具有強烈的時代特征。如50年代木橋,60一70年代拱橋,80年代梁橋,90年代斜拉橋,20世紀末懸索橋、立交橋。每個時代的橋型均是其結構技術突飛猛進的結果。橋梁結構技術的科技特征及結構技術的不斷更新使橋梁景觀有深刻的時代烙印。由于橋梁在城市中的戰略性地位,其時代特征又會感染城市,從而產生以點擊面,一倆撥千斤的作用。

橋梁所跨之處的地理、地貌或城市空間環境均有其特指性,與特指的周邊空間環境的配合使橋梁景觀有機地溶于環境,也使為人熟知的環境空間與有發展寓意的橋梁景觀間蘊生出具有地方性的景觀伴生。橋梁與城市的伴生使其復合景觀成為標榜城市獨特性、唯一性的象征,同時也是橋梁景觀地域性的表現。

(四)對橋梁建設提供景觀方面的理性決策參考。

我國橋梁景觀設計還無相應的技術規范,這使橋梁景觀的思考缺乏科學依據。在橋梁設計方案的可行性研究中景觀僅為結構后的包裝或結構關系的美學調整。橋梁景觀學研究除力圖揭示更多的橋梁景觀發展的新趨勢,還從政治、經濟、技術、環保等方面綜合考量以便整理出景觀設計原則,使決策或方案深化有據可依。

2 橋梁景觀的特點

(一)橋梁景觀的技術美學特性。

橋梁不能為絕對的美學而景觀。其首先是解決通行功能并在技術可能與經濟之間優化。這是橋梁設計規范的基本要求。因此橋梁景觀設計必須符合橋梁功能、技術、經濟要求,并以此為原則對景觀構成元素進行美學調整。如橋型的美學比選,橋體結構部件的比例調整,橋梁選線與城市或大地景觀尺度的和諧,橋梁的防護涂裝與城市整體色彩中的聯系等。橋梁景觀的這種以功用與技術為重的特點即為其技術美學特性。但當景觀價值有明顯優勢而功能得以滿足、技術也可行的情況下,有時經濟因素還可向后靠。如風景區的橋梁或城市結構要害之橋梁等。因此橋梁景觀設計的某些關聯域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其位次會有不同。

(二)橋梁景觀的時代性。

如前所述,我國的橋梁之橋型具有強烈的時代特征。時代性有一層重要含義既是“新”,如新事物、新發展、新現象、新景觀、新知識、新文化、新科技等均可表達出時代寓意。橋梁結構技術的科技特征及結構技術的不斷更新是使橋梁景觀產生深刻時代烙印的主導因素。由于橋梁在城市中的戰略性地位,使橋梁景觀成為城市中的視覺識別要點,這就使橋梁景觀對時代的表述延伸至城市。因此把握好橋梁景觀的這種特點并恰如其分在城市中發揮是我們在橋梁景觀設計中需要重視的問題。

篇9

問:從華南農業大學的本科畢業生到美國灣區工作的別墅景觀設計師,是一段怎樣的經歷?

李昊洋:很榮幸能夠參與這個對話。我從華農本科畢業后就加入了科美景觀設計公司,遇到很多很優秀的公司和同事。之后在伊利諾伊州香檳分校修讀景觀設計學碩士學位,2015年一畢業就加入了Bernard Trainor Associate(BT+ A)這間專門從事別墅景觀設計的公司。我們公司在美國西海岸的灣區非常著名,專門為花園預算超過一百萬美元的別墅業主提供服務。我接到BT+ A的邀請時,沒有太多猶豫就決定加入。一方面是認可公司的理念,對公司的設計能力和出品心悅誠服,每一個項目都是將客戶本人的性情和現場的自然環境融為一體的杰作。另一方面是BT+ A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因為公司的項目A算一般非常高,從購地階段起就開始為客戶提供服務,景觀設計的切入時間很多時候比建筑設計還要早得多,為景觀設計師帶來很大的話語權。這些條件都非常吸引我。當然,真正工作了一段時間才逐漸適應這里的工作模式。有別于我過往工作和所了解的一般大公司以設計團隊為單位、分部門的協作模式,BT+ A要求公司每一位設計師去獨立完成設計項目大大小小的每一個環節:視察現場,與業主交流并完成設計,與其它不同專業合作,公司內部對設計的審核,修改和深化,選苗,報批,施工圖繪制,施工現場監理等,通通都要參與。

問:研究生階段有什么印象特別深刻的經歷?這些經歷對你現在的工作有什么樣的幫助?

李昊洋:研究生階段讓我獲益最多的是一個在伊利諾伊州丹維爾市(City of Danville)的河濱設計項目。很榮幸這個項目得到伊利諾伊州景觀設計師協會(American Society of Landscape Architects Illinois Chapter)的認可,為我贏得了年度學生設計榮譽獎(IL- ASLA Student Honor Award)。這個項目令我深刻地體會到一點:要做好景觀設計,景觀設計師一定要和使用者建立有效的對話機制。這個機制不僅要包含最終設計產品的對話,更重要的是在設計過程間保持不斷地對話和互動。要令每一位使用者明白,我們在為他們服務,他們的所有愿望和所有需要都會在我們的設計過程中得到考慮和反映。沒有他們的敞開心扉和幫助,設計將是沒有根基的,不僅設計本身無法提升到更高的層面,我們的專業和付出也難以得到別人的認可。良好的對話機制正好也是我現今從事別墅景觀設計中最核心的部分,所以特別想分享給大家。

問:能否具體介紹一下相關的項目背景?

李昊洋:這個項目是由伊利諾伊州丹維爾市政府的規劃部門(City of Danville: Public Works and Urban Services)牽頭的河濱公共項目,希望通過新河濱景觀的建立以活化正在消亡中的老城區。丹維爾市是一個人口只有33 027人的美國中部小城,位于伊利諾伊州和印第安納州的邊界處。小城的老城區毗鄰一條名叫弗米利恩河的季節性河流(Vermilion River)。歷史上,曾經在該河出現過的鹽水溫泉在1819年吸引來了第一位白人定居者。從十九世紀五十年代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小城因為其豐富的煤礦資源得到發展并繁榮起來。但在十九世紀的末期,亦因煤礦資源的消耗殆盡而遇到經濟瓶頸。在該市的煤炭產業倒閉后,丹維爾城從1970年的人口高峰42 570人直至今天人口都在流失。超過半個世紀的人口負增長對于在中國長大的我當然難以想象,但這正是很多美國中部小城市正面臨的迫切現實。該市老城區的現狀就更為棘手了。由于經濟活動的持續削弱,老城中,與主街相鄰的Walnut街和Hazel街兩側的建筑空置率很高(圖1),時常能看到破爛的窗戶和日久失修的建筑大門,夜間的治安也很差。

為了尋找合適的途徑活化老城區,丹維爾市政府委托了我們學校的應用美術學院(College of Fine and applied arts)成立一個橫跨規劃、建筑和景觀的多專業團隊進行綜合性的概念設計,希望為丹維爾活化老城區這個長期性目標提供合理的方案,而我當時是景觀部分其中一個方案組的組長。

問:你提到的對話機制目的是什么?能否具體說明這一機制的內涵?

對話機制在公共項目方面的建立是為了增加公眾參與,聽取公眾意見并把公眾帶到實際的設計過程中,目的是通過這一過程增加公眾參與度,完善設計并最終贏得公眾對項目的支持。因為在美國,稅收分為聯邦稅、個稅、州稅和地方稅等不同部分。而地方性公共項目的資金來源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地方稅。要完成一個新的地方性公共項目,政府必須首先提案,并計算下一年因此而需要增加多少地方稅稅收,再由該區居民投票表決。故公眾參與在美國的公共項目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而受委托的設計機構一般需要選取并建立合適的對話機制提升公眾參與度。

這里必須明確對話機制的實質內涵。建立對話機制,增加公眾參與并不意味著設計完全以居民意見為導向。對話機制的核心目標是讓公眾清晰了解設計機構對項目的整個決策過程。設計機構要大范圍地向公眾收集各種各樣的意見和觀點,并展示在設計過程中,一部分意見是如何被充分地反映到設計中。另一部分意見又是因為何種原因需要作出妥協。而且,收集意見、展示決策過程和設計成果并不是一次性的行為,而是隨著項目深入而分階段組織的一系列活動。

當然,選取不同的對話機制會導致不同的居民參與度。假設某地方政府委托設計機構提供不同的方案供居民選擇,這樣的居民參與度是很低的,因為居民在整個設計過程中沒有發聲的渠道,也不了解整個決策過程。相比較而言,若設計機構在整個設計過程中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一系列的公眾參與活動,讓每位居民和各個相關組織提出自己對項目的意見和觀點,公眾參與度就會大為提高,很容易贏得當地居民的支持,讓項目順利進行。

問:你們在設計過程中如何建立這一個對話機制呢,對話機制又如何影響了你們的設計?

設計還沒有開始,市長和政府人員就在政府官網和市里的各個信息傳播點向小鎮居民傳達這個項目的信息,讓所有居民都清楚明白這個項目的目的和必要性,受委托的設計師們要來了,設計過程需要大家的通力協助。而且,早在2015年的夏天,三位規劃專業的研究生同學已經受邀請到丹維爾市的規劃部進行相關工作,并了解政府項目的工作流程。

故項目一開始,規劃專業的同學已經為我們做好了一整套關于丹維爾城各方面的數據分析。在教授Amita Sinha (1989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畢業,現為伊利諾伊香檳分校景觀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文化景觀)的建議下,我們設計團隊開始了與公眾第一階段的對話,目的是希望了解丹維爾居民對河濱區域乃至城市整體的認知情況。當時我和幾位同學采取凱文林奇的城市地圖研究方式,到老城區采訪居民,讓居民畫出自己腦海中的城市地圖。由于政府的項目信息及時充分,我們非常順利地采訪到十多位有代表性的居民(圖2)。通過研究和Ρ雀鞣菔芊謎咚繪畫的城市地圖,包括城市景物印象的強烈與否,路徑長短與否,和針對各種所繪信息的正確性去探討市民腦里面真實的城市映像(圖3)。

經過分析我們總結到,居民對河流南面的城市印象一點也不強烈。結合歷史,弗米利恩河雖然在早期養育了丹維爾城,卻又因為河流水位的季節性變化明顯,缺乏過河的通道而阻礙了城市向河流南岸發展,令其城市化不停向北。北面的居民離老城區越來越遠,自然就會自建新的社區中心,導致經濟活動向北移,最終令老城區出現城市空洞化的現狀。如果設計能夠合理利用河岸邊的自然環境,建立有吸引力的景觀帶和活動場所,并提供過河通道,將能重新把人流導向老城區,加強經濟活躍度。由于市政府在河流兩側擁有大片土地,修復河岸景觀一方面能帶來地價提升以持續支撐項目支出,另一方面,新建的過河通道能為河南岸的景觀和未來居住區發展帶來新機遇。

第二階段的對話是和城市的居民代表、各行業的代表,以及感興趣的居民進行的設計討論會。在會議中大家暢所欲言,我們在聆聽的過程中,現場把大的景觀概念勾勒出來作出討論,盡我們所能把各行業的意見充分考慮并糅合到一起。我們也向各參與者闡述了我們對于城市映像的研究結果,建立河濱景觀,過河通道以及未來河流南岸發展的重要性(圖4)。

需要著重提出的是,除了通過活動與居民對話,我們還觀察項目在網上的輿論導向(圖5)。要營造一個積極正面的輿論環境,設計師需要盡可能快和全面地把設計想法和決策過程及時地傳達開來。雖然無論如何努力,網絡上總會有反對的聲音,但這也正是完善的對話機制建立后能夠為設計師帶來的寶貴反饋。通過對話,對項目的誤解也能得到消除。

然后是當設計雛形初現的時候與委托方丹維爾市政府進行溝通。市長和相關的政府成員來到設計室,聽取了我們在收集了各方意見后所作的設計概念并發表他們的見解(圖6)。在綜合各市政單位的意見下,我們設計團隊再有根據地進行設計調整。

在概念設計經調整成型后,我們開始組織第三階段的對話。設計團隊和市政府通過網絡邀請每一位居民參與一次完整的概念設計的展覽會(圖7)。展覽會中,我們設計團隊向所有居民展示整個概念設計的意圖,解釋概念設計背后的整個決策過程,爭取得到居民的認可,并收集意見為下一步調整作準備。展覽會中,我看到很多之前參加過設計討論會的居民,也重遇很多因為做城市地圖調研而相識、并開始對這個項目產生興趣的朋友。姑莫論每位到場人士是否認可我們的設計方案,但至少無一不感激我們長時期的付出和努力。整個設計團隊所作出的不同設計方案亦在展覽會后上傳到專門為這個項目而設的網站上供大眾閱覽。

可以說,從最早期的調研到最終成型的設計作品,丹維爾河濱項目的每一步都按照著計劃好的對話機制去進行。我認為,這個機制從兩個方面提升了這個設計。一方面,充分地與使用者的對話避免了設計離地,因為設計的每一筆都“畫”在了使用者的意見和反饋范圍內。好項目與壞項目的區別點并不在項目最終的效果是不是很“酷炫”,而是有沒有做到每個位置都設計到受眾的心坎里。另一方面,這一機制能夠為設計爭取到最強大的經濟及輿論支持,尤其是當設計作品較具爭議的時候。所以,一定要在設計過程中建立良好的對話機制。這對設計作品、受眾、設計師本人都有很強的促進作用。

問:請介紹一下伊利諾伊州丹維爾市的河濱設計項目的思路和做法?

篇10

關鍵詞:環境問題;環境理論;人與自然;景觀設計

近年來,“氣候變暖”、“能源短缺”、“糧食危機”、“人炸”等名詞時刻環繞在我們周圍,環境問題日益嚴重。驀然回首,這一百多年來是人類對全球環境破壞的時代,也是大自然對人類進行嚴厲報復的時代。環境問題儼然已經成為了人類生存與發展所須面對的問題。面對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人們一方面通過各種手段,積極保護和治理環境;另一方面,也在深刻反思,人類究竟應該如何認識、對待環境。在這個反思過程中,人類歷史發展所相關的環境思想,幾乎都被挖掘了出來,形成了各種思想、觀點的大匯集。其中,的環境思想也開始受到了人們的重視。

1、從環境理論分析人類陷入生存環境危機的根源

馬克思和恩格斯很早就發現了人類發展生產力而對自然環境產生的不良影響,在人類快速發展科技和生產力,改造自然界取得一定成果,雄心勃勃地準備奪取更大戰果的時候,恩格斯向人們發出了警告:“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1]通過分析當時已經出現的環境問題,恩格斯指出了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到目前為止存在過的一切生產方式,都只在取得勞動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有益效果。那些只是在以后才顯現出來的,由于逐漸的重復和積累才發生作用的進一步結果,是完全被忽視的。”[2]

當然,大力發展科學技術,推動生產力度,是人類生活進步所需。但是,我們過分陶醉于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勝利,這種急功近利,看不到自然界長遠發展的做法,是導致我們陷入生存環境危機的根源。

2、環境理論對保護自然環境的啟示

馬克思提醒人類防止自然界的報復,就是要改善人與自然的關系。馬克思和恩格斯始終強調“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類本身的和解?!盵3]到底應該如何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環境理論可以給我們如下啟示:

2.1 認清人與自然的關系

理論始終強調人與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人是自然界的組成部分,存在于自然之中。如今環境問題的出現,就是人類總是把自己擺在自然界之上,試圖去駕馭自然、主宰自然,從而導致了人類只一味地索取、濫用自然界的資源,結果我們破壞了自然。

當然,除了認識到人類是自然界不可分離一部分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人與其它自然生物的不同,堅持主體性原則,在自然界中發揮人類的主觀能動性。在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上,我們必須堅持“主體是人,客體是自然”[4]的觀點,也就是說自然可以是人類利用的對象。

由此,我們看到人與自然的關系是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人類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在此過程中,我們需要自覺承擔起保護自然的任務。

2.2 實現“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

人的自然化,是指人在自然環境中生存和發展,對自然適應的過程;而自然的人化則是人類在自身進化的過程中,通過勞動實踐對自然環境的改造,使之適應人的過程。

人類改造自然的實踐活動從一開始就產生了正負兩方面的效果,即在人類改善、提高自身生存環境的同時,也造成了生態環境的污染與破壞。因此我們必須正視自己在改變自然環境過程中的種種失誤,從現在起協調與自然的關系,真正實現中“自然人化”的理想,最終實現人類與自然界共存共榮。

3、環境景觀設計專業與環境保護

3.1 環境景觀設計的概念

從廣義上講,環境景觀設計是對我們所賴以生存的物質環境(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進行系統性的設計,通過改善和加強原有環境空間場所存在的科學合理性與藝術性,從而提高人類整體的生存空間與環境質量。它是一個綜合性、實踐性很強的,要處理多方面關系的,古老而又嶄新的學科。

從上述概念我們可以看到,環境景觀藝術的存在和發展是一直與人類息息相關的。我們的設計人員在面對每一個方案時,應該都是以改善、提高人類整體生活環境質量作為最終目標的。

3.2 我國城市景觀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如今的中國,城市的高速擴張,導致原本的農田、草地、林地在轉眼間都被劃成了單一的建設區,中國的城市到處都是如火如荼的建設場面,大力開展著“城市美化”運動。自然的水系被填埋起來造地、修路和蓋房,原本流動互通的水體變成了支離破碎的污水池或污水溝;河堤或土壩被水泥灌底護襯,原本作為多種生物的棲息之所的駁岸變得寸草不生;城市的每個角落都在栽種草坪、移植大樹,雖在短時間內有良好的效果,但往往換來的是高額的養護費用和后期面目全非的景觀……

如今的景觀設計方案就像是走上了“流水線”的生產方式,這里移植一個廣場,那里拼接一個小品,完全不顧基地本身的地域自然環境和社會人文背景,每個城市都是一樣的購物風情街、一樣的濱河散步道、一樣的西方現代景觀風格……這種在設計中缺乏分析、盲目跟風的做法是導致我國環境景觀出現問題的根源,是我們需要反思和研究的。

4、環境思想對景觀設計發展的啟示

缺乏因地制宜分析、一味追求短期效果的景觀設計,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我們“都只在取得勞動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有益效果”。在這方面,我們的前輩似乎比我們做的好,真正地實現了“人化的自然和自然的人化”。利用當地天然的地形和生土材料的窯洞具有經濟、冬暖夏涼的優點;以竹為材料的傣族的吊腳樓通風性良好,頗具南國風光之美;利用最少建筑材料來獲取最大的居住空間的蒙古包非常適應游牧民族生活與生產的方式;云貴高原上全部用石片來修建的貴州石板房雖然粗糙,卻與自然和諧相融……從我國傳統民居中,我們可以看到“人化自然”的體現。我們的祖先尊重、適應自然環境條件,創造出了十分智慧、動人豐富的景觀環境。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人類也可以通過現代手段,在景觀設計專業上實現“自然的人化”。從戰國時代開始,我們的祖先就十分普遍地采用作堰的方式引導水流用于農業的灌溉和生活,最為突出的代表作,就是秦漢時期李冰父子的都江堰工程;在風沙、水土流失地帶 ,我們可以種植防護林,這些綠色林網與道路、河流等相結合,具有很好的水土保持、防風固沙的生態功能;在夏季,我們可以利用植物群落結構減少光照強度、降低溫度和增加空氣濕度等指標,以改變小范圍內的微氣候……

因此,在面對每一個具體的設計時,應當順應基本的自然條件,合理利用土壤、植被、水體等其他自然資源;依靠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日光、自然通風和降水;遵循生物的自然規律,反映當地生物的區域性,如選用當地材料、注重鄉土植物的利用等。通過這些設計形式,通常都能改善和加強環境空間場所的科學合理性,從而提高人類整體的生存空間與環境質量,實現生態設計,讓人與自然環境和諧共存。

5、總 結

如今的人類已經認識到造成環境危機的根源,也正努力地按照自然規律和科學社會主義發展規律去尋找擺脫危機的方法。作為景觀設計師,應該按照環境理論的指示,認識自然、改造自然,去探索適合景觀設計專業與自然環境和諧發展的方法,使人類實現中“人化的自然、自然的人化”的理念,讓社會實現真正的可持續發展!

注釋

1恩格斯:《自然辯證法》,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05頁。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0卷,第521頁。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603頁。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22頁。

參考文獻

1姬振海:《生態文明論》,人民出版社,2007年。

2 王其鈞:《中國古建筑語言》,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年。

3俞孔堅、李迪華、潮洛蒙:《城市生態基礎設施建設的十大景觀戰略》,《規劃師》,2001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