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要求范文

時間:2023-11-15 17:46:0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新課程改革要求,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新課程改革要求

篇1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423.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9599(2011)24-0000-01

New Curriculum Reform New Requirements on Teaching

Xie Peiyan,Zhao Peipei

(Shandong Province Yanzhou No.1 High School,Yanzhou272100,China)

Abstract:Since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since the community's joint efforts,made a lot of gratifying results.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teaching a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but also the need for a revolutionary change. In this paper,for teaching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requests,in several ways to do a brief introduction,I hope in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will help the staff.

Keywords:New curriculum reform;Quality education

新課程改革自提出以來,猶如燎原之勢在全國上下迅速的鋪開。在社會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許多學校在教學改革方面已經取得了驕人的成績。我們欣喜地看到教師不僅在教學觀念上發生著變化,而且在教學方法上也有驚人地突破;學生不僅知識面有所拓展,與教師的關系也是不斷地走向融洽。然而我們在看到這些成果的同時,也發現我們的教學依然還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在這次課程改革當中,教學的改革是其中最主要的一部分,它決定著新課程是否能夠真正的被實施。所以新課程改革給教學提出了更高、更深層次的要求。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確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觀念是行動的靈魂、是行為的指導。要想進行革命性的教學改革,就必須樹立起全新的具有革命性的教育理念。只有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教學改革才能突破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樹立起與新課程改革相符合的教學觀念,從而對教學的方方面面進行革命性的變革。新課程改革要求確立的教育理念就是素質教育。素質教育的思想是一種與國際接軌、與未來接軌、與人接軌的思想。素質教育理念是一種符合現代教育發展趨勢,符合我國教育改革實際的教育理論。所以素質教育是本次課程改革的理論基礎,要想成功地完成本次課程改革,必須首先樹立起素質教育理念。

二、建立民主的教學關系

教與學的關系是教學論中的重要理論問題。在教學論中一般都把教學劃分為三個基本要素。即教師、學生與課程。在不同教學理論的指導下,這三個基本要素之間呈現出不同的關系。在以往的教學中,這三個基本要素之間是一種約束與被約束、壓抑與被壓抑的關系。課程約束、壓抑著教師與學生,在這樣的教學中,學生受著課程和教師的雙重約束和壓抑,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被動的狀態和不平等的地位,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所進行的是一種被動的、接受性的學習。因此可以說傳統的教學關系是導致教學古板僵化、枯燥乏味和缺乏創造力的罪魁禍首,是導致學生學習范圍狹窄、學習方法死板、機械的罪魁禍首。

所以新課程要求教學必須建立起相應的民主關系,即實現教師、學生、課程之間的民主。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民主即是要求新課程改革中的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享、共識、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而課程與教師、學生之間建立民主關系,主要表現在讓教師與學生成為課程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成為課程的主體開發者與創造者。他們對課程的體驗、領悟和獨立思考是課程的主要關注點。這樣教師與學生就不再受制于課程,而是將課程化為己用,實現課程與教師、學生之間的相互促進。總之,具有民主性的新課程要求具有民主性的教學,而具有民主性的教學主要表現在打破教學個要素之間的隔閡,形成互通、互動、互促的教學氛圍。

三、改革教學與學習方式

無論是教學觀念的變革,還是教學關系的變革,都需要通過教學和學習方式的變革來實現。因為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是教師進行教學,學生進行學習的具體行為。不同的教學與學習方式反映出不同的教學觀念和學習觀念。在以往的教學中,受“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教師往往采取的是灌輸式、“一言堂”是的教學方式,而學生則采取記憶、背誦等機械式的學習方式。而新課程改革不僅內容廣泛、豐富多彩而且注重對學生創造力的開發,這樣的課程必然要求教師采取與以往不同的、而不是唯一的教學方式來進行教學。同時也要求學生進行主動地、創造性的學習,而不是成為知識的容器。對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進行徹底的改革是在新課程改革指導下的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環節。它決定著新課程在具體實踐層面上實施的程度。可見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與學習方式不是對傳統教與學的補充,而是對其進行的徹底變革,在這種變革中,它更注重培養起學生良好的學習方式,要求建立一種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自由選擇為前提條件的學習方式、建立起一種充分利用學生的內在驅動力來激發學生進行思維、創造的學習方式。所以新課程的實施要求教學與學習方式打破僵化、統一和機械化,走向互動、開放和創新。

四、重建教學管理與評價制度

在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中,明確地提出要轉變傳統的課程管理與評價制度。即改變以往管理過于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的三級管理模式。因為從著眼于學生的長遠發展、著眼于教育要面向社會、面向世界的角度來看,只有這種民主化的課程管理模式,才有利于課程與地方學校實際的結合。評價制度也由從過于強調評價的甄別與選拔功能轉向發揮評價的促進學生與教師發展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新課程的這些轉變要求教學也要進行相應的轉變。所以為了新課程改革順利地進行,我們必須下決心、下大力氣對教學管理與評價制度進行徹底的改革,在素質教育的理念指導下,重新建構教學管理與評價制度,真正的讓教學管理和評價制度成為新課程實施的保駕護航者。

結論

以上四個方面是新課程對教學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從這些要求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要適應新課程的發展趨勢,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的成長,必須破釜沉舟徹底的變革傳統的教學理念,重新建構適應時展的新的教學理念。而在這個過程中不僅需要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而且教師也承擔著義不容辭的責任。所以我們必須認真學習有關新課程改革的各種指導思想,并將其真正的落實到教育的第一線,不斷的完善對教學的指導作用。

參考資料:

[1]張德偉.新課程與教學改革[J].北京出版社

篇2

在新課程實施中我們要注重學生個體的發展,提高學生的科學和人文素養。它關注的是“學生學習的過程和方法,以及伴隨這一過程而產生的積極情感體驗和正確的價值觀”。它突出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協作的能力,發展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另外還要求讓每個學生擁有健康的身心、優良的品質和終身學習的愿望與能力,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從而實現全體學生的發展,以及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新課程改革是對傳統的教學觀念的一次大的改革更新。在高中教學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它對課程價值的認識體現了更多的人文精神。“把學習當作是人發展的一部分”這一全新的理念貫穿了高中課程改革的始終。它把教學由過去注重知識和技能兩方面擴展到注重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學習策略、文化意識五個方面。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更新、更全面的要求。圍繞新課程理念和要求,要實現學生全面發展,我們應該作到以下幾點:

一、注重觀念更新,實現角色的轉變

傳統的觀念認為:教學就是教師教,學生學,教師教多少,學生學多少而已。不注重對學生文化素養的培養,而把教師僅僅看成是一個知識的傳授者。教師的知識處于至高無上的權威地位。而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既要作一個知識的傳授者,又要作一個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繼續學習的學習者,課程實施的組織者、執行者、開發者和創造者。只有更新了這一觀念,轉變了互動(互動即是師生雙方面的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這里的互動包括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生與班級之間的互動,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互動的內容包括情感、行為、心理、思想、意識形態、以及內驅力等等)的角色,教師才能發現自己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并及時地加以解決和修改,從而得到學生的信任。學生也能在這一過程中受到啟發,增長見識,找出自己的優缺點,進而能理解和支持教師的工作。所謂“以人之長,補己之短”,在這個不斷完善、不斷超越自我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思維力、創造力和想象力。

二、注重因材施教與團體進步

眾所周知,在每一個班級里總有先進生與后進生之分,他們之間的興趣愛好,交往團體,思維方式,判斷能力,天性稟賦都有差異。正如世界上找不到完全雷同的一對樹葉一樣,人海茫茫、教海無邊,我們既找不到兩個完全相似的學生,也不會找到能適合任何學生的一種教學方法。如果給予同一個目標,同一種方法,很難獲得同樣的效果。讓學生全面發展,并不是讓每個學生,及其每個方面都要按統一規格平均發展。只有在充分了解自己學生的基礎上,因材施教,找出最適合每一個個體的目標和方法,才能使他們團體共同進步。在這里就要求我們教師必須根據學生在不同階段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教師應把工作的重點放在了解學生,分析學生,制定具體化的學習方案上面。而不是傳統的怎樣備好一堂課,怎樣組織一堂課這方面。根據心理學家的團體動力試驗可以看出,一個人在團體中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和個體獨處時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是不一樣的。團體的動力可以帶動個體的進步。而眾多個體的進步又可以促進團體發生質的飛躍。這種良性循環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夢寐以求的奮斗目標。在個體中培養團體意識,在團體中促進個體發展,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的影響力、號召力、相互協調能力。

三、注重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

所謂沒有遠大的理想,就沒有前進的方向,就沒有奮斗的目標。學習的積極性從何而來?肩負的使命怎樣才能完成?我們所培養的學生是21世紀的棟梁。這就要求教師培養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正確的發展方向,切合實際的奮斗目標,從而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自主學習是一種高品質的學習,是能有效促進學生發展的學習。只有能夠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給學生帶來理智挑戰、使學生獲得豐富積極體驗的學習,才能促進學生樹立更遠大的理想和更高的奮斗目標。只有引導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同時也成為學生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才能培養學生高尚的價值觀,以及終身學習的能力。

四、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一個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他必須接觸社會。那種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人,即使考試成績再好,考分再高,也不是一個合格的人,更不用說是好學生,或者說全面發展的學生了。很多高分低能的畢業生,已經給了我們太多,太深刻的教訓。所以應該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包括思想品質、生活習慣、興趣愛好、待人接物等方面進行全面的培養。教師就是要善于發現和發展學生的潛能。這里的潛能包括社會生活能力、社會實踐能力、社會生存能力、社會溝通能力、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高尚藝術的鑒賞能力。我們要培養學生有較強的合作意識和創新精神;有高尚的審美情趣;具備良好的個性和誠信健全的人格:能夠關注社會發展動態,關注國際趨勢。崇尚社會美德,公共美德,自然美德。緊跟時代步伐,把握發展方向。作一個對國家、對人民、對社會有用的人。以此培養學生的人生觀、審美觀。

五、注重教學方法的靈活多變,不拘一格

篇3

關鍵詞:民主平等;自主探究;提高水平

新課程為傳統語文教學注入了新鮮的活力,使中學語文教學改革不斷走向深入,同時也向語文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那么,我們應如何做呢?我覺得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轉變傳統的教育理念

語文新舊課程的最大區別在于舊課程是以知識傳授為重點,教師將基礎知識、基本技能進行分解,學生通過聽講、練習和背誦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而新課程則是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真正掌握終身有用的學習方法,以及研究問題的方法和步驟。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樹立學生是教學主體的思想。

二、樹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統一,其實質是師生的交流。傳統教學中普遍存在以教師為中心的現象。這樣的教學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剝奪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而新課程要求通過交流互動,形成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師生相互溝通、教學相長,真正形成“學習共同體”。為此,語文教師要及時轉變自己的角色,既是“嚴父”又是“慈母”,既是“老師”又是“朋友”,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

三、構建全新的教學方式

傳統的教學方式是以課堂、課本為中心,以教師為核心,以講授為主要手段,以傳授知識為目的,采用反復操作的辦法來鞏固知識。這種單一、沉悶的教學方式扼殺了學生的求知欲。而新課程則強調教學方式要開放、互動,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核心,一切教學手段都要為學生的發展服務。因此,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的獨立性、創造性,讓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探究,感受主動探索的樂趣。

四、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

新的課程理念、教材、管理與評價模式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要求教師加強學習進修,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語文課程涉及的專業知識面極其廣泛,這就要求教師要博覽群書,把生活的源頭活水引進課堂。以自己豐富的知識、不俗的談吐、獨特的人格魅力來感染和影響學生。

總之,新課程的實施是我國基礎教育戰線上一場深刻的變革,它給教師提供了展示才能的新平臺,只要我們保持新時代的熱情,勇于開拓創新,教改就一定能成功!

參考文獻:

[1]劉毅.語文教改新趨勢.河南大學出版社,2000-07.

篇4

關鍵詞 : 新課程改革;物理教師;角色地位;探討;

新課程的核心是“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物理教師應當改革妨礙與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不相適應的教育手段和體制,不斷更新教育觀念、采用新的教育模式,重視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適應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物理教師需要從教育觀念、教育能力、教育方法上實現角色轉型。

一、轉變教育觀念,強化師生間的民主平等關系構建

多年來的物理教學,使我們習慣了原來物理教學大綱的要求,因為舊教學大綱對教學內容的規定是硬性的,它嚴格規定了各知識點之間的要求,對于沒有達到大綱要求和超綱也有十分明確的界限。而新課程標準對物理內容的規定則比較廣泛,很多情況下對知識的學習沒有給出硬性的規定,給我們留下了較多的自主空間,讓我們能夠根據各自的不同特點去創造性地開展教學。第一是確立整體發展的個性化教育觀。物理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每一個初中學生都有自己的長處:有的善于實驗操作,有的善于小制作、小創造,有的善于資料查閱,有的善于調查研究,有的善于發現問題,有的善于分析問題,有的善于歸納總結,有的善于思維發散……這就要求物理教師要做到面向全體學生,并努力培養他們獨特的才能和志趣,從而塑造學生的創造個性。第二是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觀。教學過程中,物理教師不應是站在講臺上的“高高在上”者,而應走到學生中間去,與每一個學生、每一個學習小組平等“對話”,不斷聽取學生的反饋信息。教師上課時的角度地位變了,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熱情也就增加了,師生間的雙向互動也就會活起來。教師只有把新的教育理念帶進課堂,才能適應時展的新要求;也只有轉變傳統教育中的師生觀,才能構建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啟發的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師生關系,有效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二、轉變能力要求,強化教師的教育教學技能提高

新課程中,教師的教學不僅是教學生“學”的過程,更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活動過程。物理新課程的實施,不僅是物理知識傳遞的過程,更是學生能力創新與提升的活動。為此,物理教師一是要有變革處理教材的能力。教師要學會根據整體性原則處理好教材,將有關內容組成一個系統的有機整體,達到對教材內容的整體感知、整體理解和整體應用,改變孤立地、單一地處理教學內容的現象。二是要有靈活的教育能力。教師不僅要會引導學生對現成的概念、定理、定律、公式進行證明,還要會進行一系列的問題設計,讓學生逐步從疑問中得出正確的結論。同時在創新教育中學生會不斷產生新的矛盾和新的問題,甚至是誤區,教師應有敏銳的感受能力和靈活的應變能力,維持學生積極向上的思維狀態。真正組織學生進行研討,幫助學生疏通思想、理清思路,引導他們進行抽象和概括,從而形成物理概念和規律,完成知識的內化。三是要學會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提高,學校教育設備的配備越來越現代化,尤其是課堂教學進入了一個現代化的領域中。教學多媒體課件的應用,已成為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標志。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如能運用多媒體制作課件,就能為課堂教學注入生機與活力。多媒體教學利用豐富逼真的圖象,生動形象的動畫,優美動聽的音樂,虛擬的實驗場景,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創造思維的發展。尤其是人機互動,能為課堂教學的高效率、大容量提供充足的技術保證。

三、轉變教學方式,強化學生的學習行為指導

(一)不斷改進教法,變“接受式”為“探究式”

長期以來,受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學生總是被動式地接受教師提出的問題。而多數教師只關注自己如何提問,卻很少顧及怎樣引導學生回答提問。這種“生從師問”的狀況,容易形成學生消極的、被動的學習心理。新課程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自覺應用探究式、合作式的學習方法,引發學生學習習慣、方法的改變。一是運用“問題互動式”教學方法。在物理課堂教學中,通過問題情境創設,提出相關的中心問題,然后通過一系列實驗和問題,交叉地指導學生的學習活動,逐步來解決問題。以“奧斯特的發現”教學為例,通過演示實驗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并提出研究目標:即通電導體的磁場與哪些因素有關?由此進一步引導學生親自參與設計通電螺線管的實驗。通過實驗探究、師生互動、信息交流,最后由學生進行小結歸納,解決提出的問題。通過系列的活動,引發了課堂教學中學生們的一個又一個的認知沖突,從而促使他們的自主構建知識結構。二是運用了“討論互動式”的教學方法。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把課堂的大部分時間留給學生去進行討論,讓學生帶著問題自主去思考、去質疑、去總結,充分發揮師生間、學生間的互動作用。如教學“測小燈泡的電功率”,教師先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要求各組談談如何進行測定?所需的器材、公式是?等。課堂互動中,學生紛紛發言,從思路到器材,從公式(P=UI)到方法,有學生提出先算出電流做的功,然后利用時間計算(P=W/t)的辦法等。通過小組討論與合作交流,真正實現了師生之間的多向互動。

篇5

關鍵詞:嚴格要求;良好的習慣;制度;方法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18-0047-02

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要盡量多地要求一個人,也要盡可能地尊重一個人”。這告訴我們要將嚴格要求學生與尊重學生結合起來。然而,近年來由于片面強調賞識、尊重、以人為本的教育,出現了一種令人擔憂的現象:有些教師一味遷就學生,認為嚴格要求學生與新課改理念相矛盾,學生犯了錯誤根本就不敢管,對學生的教育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放縱學生。尊重學生,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盡可能以平等的姿態與學生對話,給學生創造自由、寬松的學習氛圍,確實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但這并不是要我們對學生不做嚴格要求。賞識、激勵、尊重學生,以平等的姿態與學生對話,是相對我們原來的“師道尊嚴”、“體罰”教育、“老師是學生的主宰”理念而提出來的,實際上是要我們在對學生實施教育時要心中有人,以心靈啟迪心靈,培養學生自尊、自愛、自強的健康人格。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對學生的要求更高了。我們如果不更加嚴格地要求學生,賞識、激勵教育就收不到預期效果,甚至走向反面。可以說,嚴格要求學生是教師愛的體現和學生成長的需要。

教師要嚴格要求學生,這不容置疑,如何恰到好處地掌握一個度呢?長期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有幾點體會。

一、嚴格要求學生,制度是保障力

接手一個新班,在一開始一定要制定一個詳盡的班級常規管理制度,在學習、日常行為習慣、衛生等方面提出具體而明確的要求,并附之以獎懲細則。這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具體的行為規范指南,也為嚴格要求學生提供了保障。學生達不到要求,可以一視同仁地懲罰。當然,做得好的同學要適時地表揚獎勵。“有制度可依,違制度必究”,這是嚴格要求學生的前提和保障。

二、嚴格要求學生,方法是推動力

1.教育學生,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學生在校期間難免出現這樣那樣的缺點和錯誤:有的學生粗野、無禮,不尊重教師,不聽勸告;有的學生在校經常惹是生非。對這樣的學生,教師要穩住情緒,用智慧和道理說服教育,讓學生心服口服,心甘情愿地接受。這樣,才能讓學生在你的嚴格要求中逐步提高。有的教師有時會對學生進行訓斥和體罰,這樣做,學生表面上可能按你的要求去做,內心卻十分反感,難以把教師的要求內化為自己的要求,教師的愿望實際上落了空。

2.對學生的要求應防止“一刀切”。這一點主要體現在學習方面。一個班的學生,雖然年齡差不多,又同在一個教室,但由于多種因素所致,學生的思想水平、認識水平、知識水平以及理解能力都不會完全相同。有的要求對于一些學生來說可能是適度的,對于另一些學生來說可能是他們再努力也難以達到的。所以,針對這樣的問題,教師要區別對待,適度地要求學生,這樣才會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最終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3.嚴格要求,不姑息、不放任。有些學生認為自己學習優秀,有時紀律上不嚴格要求自己。對這種情況,要及時制止,絕不可姑息放任,否則,是不負責任的表現,會使一些學生產生錯誤的思想認識,不利于班級的管理工作正常開展。

篇6

如何按照國家頒布的《數學課程標準》,樹立新的教學理念,突破過時的傳統教法,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對初中數學教師的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一、整體把握新課標的教學能力

新課標體系已革新了傳統課程體系,由過去的以學科中心逐漸轉向以學生為

本的軌道上來。作為初中教師必須認真學習,深刻認識、整體把握新課標,以新課標為指導,著力構建以人為本的數學課程體系,自覺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積極引導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只有教師盡快適應新課標,并將新課標貫穿于實際教學中,才能為學生的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靈活運用教材的開發能力

數學教材是實現課程目標的體現,是學生藉此學習新知識的基本線索和教師賴以實施教學的重要資源。新課程為教材的多樣化和呈現形式的多樣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機。華東師大出版社的版本從學生熟悉的情境入手,展開最基本的、豐富多彩的數學內容。更多的是強調學生實際操作,以試一試、做一做、討論的形式編寫。相當一部分的例題、習題較舊教材更貼近實際生活,更注重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解決實際生活中的一些問題。由于初中數學課程內容的重大調整和變化,要求教師必須具很強的開發能力。要深刻領會新教材的意圖,全面地熟悉新舊教材的變動情況,根據教材改革的要求及時更新數學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靈活運用好新教材。要善于以教材為基礎,繼承與創新并重,可對教材適當補充和刪減,或調整教學順序,搜索有關資料并進行歸納整理,不斷積累課程資源,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好地帶領學生分析新教材,用好新教材,培養學生對教材的知識發現、探索和運用的能力,進而具有自學能力。講授中,不能照本宣科,不能固守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而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現代化手段、幾何圖形等,帶領學生走向教材,用好教材,掌握好課程標準加強的內容和新增內容的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和學生共同探討和解決問題。新教材的靈活性,給予一個好的教師得以充分展示自己個性的空間,老師課前的準備過程與課上施教過程都是教師對教材開發的過程。教師不再是教教材,而是靈活的運用教材。一種先進的教學思想,一種先進的教學方法,是教師選用教材、資料,特別是分析運用教材的開發能力的體現。

三、探究性、創造性的指導能力

在數學活動的探索過程中,教師是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師既要善于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和敢于提出問題,又要因材施教,及時給予指導。從創新層面看,探索性教學不僅需要師生具有較強的觀察力、理解力、想象力和機敏性,而且有賴于他們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充分展示,實踐告訴我們,初中階段數學探究式教學模式,還是以教師啟發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為好。換言之,通過教師的指導,讓學生從自己的實踐活動中發現規律。轉貼于 數學教育要著眼于學生的發展,強調學生是發現者,讓學生感受和理解知識形成和發展的過程,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通過自己的探索與發現得出結論、找到答案。學生能夠完成的例題盡量要讓學生自己做,使學生不斷提高數學思維能力,從中體驗成功的喜悅。雖然探究式學習的內容比較廣泛,但有規律可循。因為數學從本質上具有兩重性,它既是系統性的演繹科學,又是一門實驗性的歸納科學。因此,探究性即體現在邏輯思維方面,又體現在數學實驗方面,把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就會找到解決問題的鑰匙。最好的教學是最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教師在探究性教學上要注意掌握好難易尺度。就目前來講,教師處在教法的轉型期,大部分教師,特別是老教師已習慣傳統教學模式,要實現新課標教學行為的重大轉變尚需一個過程。方向已經明確,教師既要抓好“雙基”,同時又要努力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在課程構建上處理好二者的關系,這是教師帶領學生必過的一道難關。

篇7

論文摘要:《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即以培養學生的語文社會實踐運用與提高學生個人語文素養為目的。新課程改革在語文教學中已提倡多年,其重要性已得到了廣泛共識。但是按照新課程標準對教育模式與教育理念的改革還需要很長的路要走本文將結合自身教學研究經驗,以《語文新課程標準》為線索,分析指出了當前契機下語文課改中所存在的問題,并嘗試性地提出了對策方法。

1 新課程語文理念

新課程語文理念中強調,“建設語文課程,應繼續堅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按‘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隋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的目標,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同時應根據新時期高中語文教育的任務和學生的需求,努力改革課程的內容、結構和實施機制。”其中重點指出語文新課程改革中,應以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語文思維為主,以“自主、合作、探究”為輔的方法的教育模式。

我們在研究新課程語文理念,重要的是分析指出語文新課程理念中的核心所在。可以看出,以新課程語文理念為標準的新課程要求旨在提倡運用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性,即其社會價值意義.因此.我們在以新課程標準為指導的教學基礎上,應當體現語文教學的實踐性與社會性為基礎,發揮語文教育的核心推動作用。

也可以說,語文新課程理念即是強調以學生為本,以培養語文素養與語文思維為基礎的理念。

2 新課程改革中語文教育所存在的問題

語文新課程改革早已進入白熱化階段,進步顯著。但是從整體上來看,由于新課程改革是一項立足長遠的改革,因此一朝一夕的熱潮必然推翻不了舊有制度對教育的沖擊。改革還需繼續前進.我國當前教育現狀距新課程改革之目標還有一段很長的路需要走。分析其原因,總的體現與以下三個方面:

2.1主觀上的意識問題

新課程改革,是對當前教育制度的完善與教學方式的轉換。教育是教育的終端執行者。大刀闊斧的教改應當先從教師自身“改革”而走,只有教師自身觀念的改革,才能帶動新課程改革的活躍,否則失去了其現實意義,改革就成為空談。

筆者認為,新課程改革中,教師是影響改革的主要因素。當前改革也存在與教師隊伍中的諸多問題。影響并制約著課改的實施。首先,教師自身意識不足,很多教師仍然習慣于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上不涉足改革,甚至出現有些教師仍借用往年備課資料,教師自身意識的不足,對改革沒有形成足夠的認同感必將導致教改的阻塞。其次,許多老師進行改革,因為沒有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成效不佳,逐漸積極性喪失,教師在思想意識上首先放棄了對課改的堅持。新課程改革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它應當隨時滲透到教育教學中去。尤其是需要時間累計的語文課程。語文課改更應當持之以恒,以接力棒的方式傳達下去。

2.2外部條件的問題

當前許多學校,尤其是條件相對落后的農村中學,由于基礎設施的不足,學校信息化不通暢,對新課程改革尚未引起重視,還停留于以往的教學方式上。另外在外部條件上,師資力量的欠缺與學校自身的宣傳不到位,導致新課程改革的閉塞。同時,許多學校對新課程改革措施只采取走過場的形式,未涉足根本,未建立一套科學完善的課改評價體系。對新課改未能形成有效的監督。這導致學校新課程改革氣氛不濃,總體進度不高,效果不顯著等。學校的指導是對教師課改工作的有效促進,只有學校花力氣,帶領教師隊伍的改制,才能促進學校課改的成效。

其次,在客觀條件方面,由于基礎教育的課程改革是一項長遠的工作,其耗費人力物力巨大,由于經費條件的不足,或者專項資金的欠缺,造成課改的硬傷。使得學校無法進行正常的課改實驗。

3 新課程改革語文教學對策研究

政策條件作為新課程改革實施的必要添加,其在新課程改革中發揮著主觀作用。只有在相應的政策條件下實施才能保證其理論性的完善,才能有依據地促進新課程的健康發展。當前形式下,新課程改革已事在必行,而政策條件則成為了阻礙新課程改革成功的阻礙。在政策支持方面,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理論性的將解決問題的對策歸納為以下兩點:

3.1政策上理論性的規定

無規矩不成方圓,只有政策上的規定。才能保證新課程改革的實施,政策一方面指導著新課程改革的發展,而另一方面也限制并制約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這主要體現在新課程改革無紀律性和無效性方面的實施。因此,政策在對新課程的改革上,具有鮮明的指導意義,只有政策的硬性規定,結合科學的評價體系,才能完善新課程的發展。

3.2政策上的物質條件地支持

新課程的實施需要硬件上的支持。由于新課程的實施,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需要耗費資金如教學器材的提供教學中實踐經費的開支和教師的補助等都需要大量的資金。而相對與此,在資金上的苦難也是導致新課程改革出現瓶頸障礙的必然條件,尤其是相對經濟條件欠缺發達的農村學校而言。地方財政的供給不足,導致新課程改革漸而遠之。因此筆者認為。在國家教育部門大力提倡新課程改革的同時,應當給予一定的經濟支持。只有硬件設施得到了充分的保證,才能完成新課程改革的重大任務。

篇8

關鍵詞: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教學改革

為了迎接知識經濟時代的挑戰,從1999年開始我國教育領域便開展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從開始的考試改革、課程改革、教材改革,一直發展到今天的教學模式改革,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的在于為社會培養出更多符合時代需要的合格人才。

一、我國高中語文教學現狀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開展,各地語文教學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在高中語文教學改革中仍存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1.新課程標準下語文教學取得的成績

新課程改革后,教師認真學習新課程改革的內容,改變教學方式,將課堂讓給學生,改變以往傳授知識的教學模式,采用提出問題,啟發學生找出答案的方式進行教學。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多想多問的習慣,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此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學習,不斷交流經驗,也促進了自身能力的提高。

2.新課程標準下高中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1)新課程改革表面化

通過對新課程改革的學習,許多教師已經意識到新課程改革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優勢作用,并已經逐漸在課堂教學中轉變自身的角色,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主動思考,提出問題,進行小組討論等。但卻忽視了教師的主導作用,認為完全把課堂交給學生就是符合新課程改革要求的教學模式,將新課程改革停留在了表面。這種方式是為了改革而改革,課程設計不明確,沒有在教學實踐中實現真正意義的教學改革,沒有將教師和學生聯系起來,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沒有進行正確的引導,缺乏目標性和方向性,這會使學生在學習中變得茫然,降低了學習效率。

(2)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仍然存在

在新課程改革之前,我國的教學模式一直都是以教師為中心,向學生灌輸式地傳授教材規定的內容,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老師灌輸的知識,然后進行記憶,不斷的重復和練習,通過考試來檢驗學生的學習情況。用一個固定的標準答案來衡量學生掌握問題的情況,忽視了學生學習和研究的過程,只注重結果。加之迫于高考的壓力,教師即便知道新課程改革的重要性,也不得不以填鴨方式指導學生反復練習,這不能將新課程改革落實到實處。高考成績成了衡量學生學習好壞,教師能力高低,學校質量優劣的唯一標準,它忽視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收獲。

(3)語文選修受到限制

新課程改革要求學校必須在高中語文必修課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語文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社會需求,設置相應的選修課,以提高和拓展學生的綜合能力。現階段,很多學校已經根據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在語文教學中設置選修課程,但并沒有考慮學生的意愿和社會的需求,而是按照高考規定的大綱來設置選修課程,并且在高考的壓力下,將選修課變成必修課來上。此外,由于教師的專業知識水平有限,理論知識匱乏,學校的教學經費不足等因素,也制約著高中語文選修課的開展。

二、新課程改革標準下高中語文教學應采取的對策

1.明確教學方向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在設置教學大綱時應考慮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的結合,合理分配高中語文教學內容,不但要完成教學內容,還要培養學生的寫作、交際等綜合能力。課堂內容設計要有明確的出發點和準確的針對性,圍繞教學目的,體現教材的重點和難點,考慮學生的能力,每個問題的提出都要有連貫性,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引導學生,不僅要讓學生知道“是什么”,還要讓學生知道“為什么”。

2.教師合理轉變自身角色

新課程改革要求課堂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這就要求教師既不能延續以往單一傳授式的教學方式,也不能一味的將課堂全部交給學生,放手不管,而是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進行引導式教學。事實上,在課堂上由學生自己探究問題并不是一項自由的活動,學生不可能完全獨立的去思考問題,尤其是在遇到苦難的時候,這是就需要教師進行適當的指導,引導學生沿著正確的方向進行思考,從單一的講授書本知識向啟發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轉變。

3.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增加師生之間的互動

創建和諧、輕松的學習氛圍,適當采用多媒體教學,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建立師生間平等對話的關系,課上課下多和學生溝通。課堂上,教師在給出問題后,對思路正確,符合邏輯的答案應該給予充分的肯定,對于方向錯誤,偏離目標的答案不能盲目批評,應當加以引導和合理的啟發,最終培養學生正確的思路,鼓勵這部分學生繼續思考,消除他們的心理障礙。教師應該根據課堂上學生們反饋的信息,不斷改進教學內容,根據不同基礎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不能用一個標準衡量所有的學生,要有針對性地開展課程教學。

4.學校加強教師培訓工作,提高教師業務能力,促進教師專業知識學習

時代在進步,教師的教學水平也應該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提高。新課程改革對高中語文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需要教師不斷完善自己的素質和專業知識水平,以適應時代的需要,要創新教學方法,培養出更多的人才。一直以來,受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教師習慣了根據教材和教學大綱的要求將書本上一成不變的理論知識直接灌輸給學生,并沒有及時對知識進行擴展和更新。在這種情況下,學校應當加強教師的培訓工作,改變教師僵化的思想,使其充分領會新課程改革的精神,改變原有的教學模式,轉變自身的角色,不斷學習專業知識,提高業務能力,與時俱進,做一名新時期的合格教師。

總之,高中語文教師要跟上時展的步伐,不斷的完善自身,改良教學方法,轉變角色,培養學生自己探究問題的能力和終身學生的習慣,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繼承和發展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趙暢.試論高中語文在課改中的課堂教學[J].安順學院學報,2007(3).

[3]柴西琴.對探究教學的認識和思考[J].課程?教材?教法,2001(8):16.

[4]彭春霞.推進高中語文新課程課堂教學改革[J].云夢學刊,2008(7).

篇9

(一)由一綱一本到一標多本,教材具有多樣性

在傳統的歷史教學中,歷史教科書是歷史課程資源的核心,在歷史教學中處于最基礎的地位。在傳統的歷史教學中,教科書往往是圍繞著教學大綱展開的,只有人教版一個版本。而新課程改革后,歷史教學圍繞著《新課程改革實施標準》,設置了多個版本的教材,有人民版、人教版、岳麓版和大象版幾種,且不同版本之間在結構和內容的設置上也有很多不同點。由一綱一本變為一標多本,這充分說明了任何一種教材都不能夠成為我們設計和開展教學的唯一依據。同時,這也對我們一線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廣大教師必須能夠根據新課程標準整合教學資源。

(二)課程目標三維化,更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新課程標準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提出和規定了高中歷史教育的基本目標,其突出特點在于,將知識與能力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把過程與方法作為目標明確提出,同時把思想教育拓寬為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使教學目標更加清晰明確,更加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三)變通史教學為模塊教學

歷史新課程改革改變了傳統的通史教學模式,形成了以模塊為結構,以專題為基本單元的課程體系。由傳統的5本通史教材變成了政治史、經濟史、文化史3本教材,這種“模塊+專題”的形式,形成了一種新的適應學生全面發展的課程體系,更加強調對重點內容、重點知識和專題知識的系統化學習。

二、農村藝術高中在新課程改革中的現狀分析

由于一直擔任農村藝術高中的歷史教學工作,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新課程改革的要求與農村教學之間存在的差距。在此,我僅談一談自己對農村歷史教學現狀的認識。

(一)農村學生基礎較差,不能很好地進行歷史教學

農村普通高中,尤其是藝術類高中,學生的基礎普遍較差,往往是三、四流的學生才會選擇藝術高中,這就使得農村的歷史教學不能緊跟新課程改革的步伐。而新課程改革后的“模塊+專題”的教學模式,與目前高三二輪復習的內容和形式相當,這就對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學習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藝術生在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學習習慣、基礎知識等方面仍存在種種問題,給農村高中歷史教學造成了較大困難。

(二)農村高中教學資源有限,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我所在的學校基本還是處于一位教師、一支粉筆、一面黑板的情況,教學方式沒有多大的改變,無法與新課程改革相適應。新課程改革要求歷史教學方式的多樣性,因此我們必須改變傳統的滿堂灌式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這不僅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講得好,板書寫得好,還要求教師能夠綜合運用多種教學工具,如多模體。如果不能充分利用多樣化的教學資源,則很容易使歷史課堂重新陷入傳統的模式。雖然教學資源在新課程改革中的地位如此重要,但我們并不具備這些便利的條件。據我所知,農村高中基本上每個學校只有一個多媒體教室,只有在學校有教學活動的情況下,教師才會做一節多媒體課。此外,新課程改革還要求學生上網搜集材料,然而學校的計算機有限,不可能全部讓給學生去查資料。與此同時,校內的圖書館所藏圖書也十分有限,所有這些情況都嚴重制約了農村高中新課程改革的實施。

(三)農村藝術類高中多重視藝術課,輕視文化課

藝術類高中以學習藝術為特色和辦學宗旨,學習藝術的時間占去了高中生的一半甚至更多,我校到高二的時候,學生每天只有在上午學習文化課,能分給歷史的學習時間就更少了。同時,由于一般藝術類的院校對文化課的要求并不高,導致學生普遍不重視文化課的學習,真正對歷史感興趣的學生更是少之又少。

(四)農村藝術高中,傳統的教學觀念影響深遠,師資力量相對薄弱

雖然新課程改革逐步深入,但是傳統的高考形式并沒有發生改變。這主要是因為,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必須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強調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和靈活性,以及課堂上學生積極主動性的發揮,但高考以分數取勝,最終新課程改革只能流于形式。

三、對策研究

針對農村藝術高中在歷史新課程改革中遇到的這些問題,廣大教師必須認真思考具體的對策,努力改變這一現狀。我在實際的教學中,主要做了以下幾點嘗試:

(一)利用多種形式,調動學生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

藝術生本來學習文化課的時間就少,用在歷史課上的心思就更不多了,因此如何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成為了提高學生歷史成績的一個關鍵問題。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可見,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教學能夠深入開展的重要動因。如果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沒有興趣,就不會積極思考。在農村藝術高中教學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比如,開展課堂討論,組織辯論會、故事會、歷史劇表演、尋訪當地歷史古跡等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去感悟和體驗歷史,從而不斷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

(二)靈活運用教材資源

河北省目前使用的是人民版教材,采用的是“模塊+專題”的形式,但是卻弱化了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導致知識密度太大。對于我們農村藝術高中的學生來說,這樣的教材過難過深,不適應學生的實際水平。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必須綜合整合教材資源,處理好新教材與舊教材之間,政治史、經濟史與文化史之間,專題與通史之間的關系,尤其是歷史高考試題多注重古今中外歷史的時序性和空間性,因此我們在高三的復習中應著重構建以專題為基礎的知識體系教學,并加強通史的教學。

(三)更新教學觀念,加強對農村教師的培訓

篇10

論文摘要:新課程改革要求學生具有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思考、勇于動手的情感和能力,并注重過程、優化學法、培養發現、鼓勵創新。然而,要達此目的并非易事,不僅需要廣大教師、教育工作者、教研員及學生從理念上認識、觀念上更新,使三位一體形成合力,更重要的是需要教研員恰當的角色定位和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能,并積極探索、潛心研究和勇于實踐。 

 

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就是“以人為本”,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勇于創新。要重視培養學生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以及如何獲取新知、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教研員要指導教師努力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和教學能力,努力適應學生學習方式,探究最佳的教學方式和行為。然而,要達此目的不僅需要教師的努力,更需要教師、教研員和學生三者間的共同合作。新課程理念告訴我們,學生學習活動的范圍不僅僅局限于課堂,學習的內容也不僅僅局限于文本,學生的成長也不僅僅局限于教師的視野。故,僅僅靠教師的教學是不行的。我們只有通過三位一體形成合力,尋求新的教研取向,積極開發和合理利用各種教育資源。我們應該認識到,教研員不重視教研就是失職,學校不重視教研,教學就失去生命力,教研工作必須與新課程改革同行。 

在這浩瀚如煙而五彩繽紛的信息時代,教研工作的重要與價值更加凸現出來。教研員已被推到風口浪頭,教研員理所當然地應成為新課程改革的帶頭人,應成為探索者、研究者和實踐者。教研員不僅應該善于收集信息,還應善于篩選有價值的信息,以全面提高自己能“研”善“研”能力,認真探索、研究和實踐,真正使教研工作取得實效。應提倡“教研員可以是教師,教師也可以是教研員”的工作方式,并應挖掘各種積極因素全員動員,形成萬馬齊騰、千帆競發的態勢,才能促使新課程改革的順利實行和積極推進。 

 

一、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與教研員職能 

 

1、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人為本”,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能力,使學生學會做人。新課程改革體現了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但這種理念必須轉化為先進的教學行為才有意義和價值。新課程改革目標的實現,優秀教學效果的獲得,主要靠教學實踐來落實和實現。在實施新課程改革的過程中,教研員應該是探究者、實踐者、指導者和引導者。故,教研員應該熟練掌握新課程教學的理論、策略、原則和方法,并能進一步搜集信息、處理信息、理出方案、實施操作等。教研員既是“技術員”、“施工員”,又是“監工員”,其擔當的角色有多重性,而幾“員”間命脈相關,生死共存。教研員應該是一專多能的“全能型”和“復合型”人才,從這個意義上講,教研員應該是“萬精油”。也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教研工作質量和效益,才能真正實現“以研促教”。 

2、新課程改革的教學,是通過對學生進行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思考、勇于動手的情感培養,以提高學生的素質和能力,并通過對學生進行能力培養,真正實現“變教為導”、“教是為了不教”,實現讓學生自己去學習、讓學生自己去思考、讓學生自己去發展,最終成為有用之人的目標。而教研工作就是要以此為目的,優化教育方式、培養學生能力,使學生學會做人,就是為了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使學生最終成為完整的、有用的人。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倡導,教研員也是教師,是培養和引導學生成為完整的人和引路人。 

3、在新課程理念的感召和支配下,加強理論學習是十分重要的工作環節,也是教研員提高業務能力的必經之路和“加油站”。沒有理論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而這種實踐也很難獲得成功。教研員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采取把握新課改理念,反復研讀新課改理論和有關的教育文獻的方式,并不斷將之用于實踐。同時,還應積極參加各級教育部門的理論學習培訓,采取“自培”與“他培”,不斷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從而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提高自己的整體素質,才能為搞好新課程改革下的教育教學研究工作盡職盡責;還應積極尋求有利的條件,創設良好的環境氛圍,探尋出有效的教研方法,從而促使教研工作順利開展,以確保新課程改革過程中的教研工作有實效。 

 

二、新課程改革實施的過程與教研員職能 

 

1、新課程改革實施的過程,就是教研員實踐的過程。其過程特點主要是學習理論——把握導向——探尋規律——研究教材——理出目標——了解學生——注重教法——實施操作以及命題評價這樣幾個環節。教研員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故,教研員要不斷提升自我,并不定期、不間斷地與一線教師交朋友,共同探究,尋求徑路。教師也是教育教學工作的研究者,在與之交流時,教研員要有親和力,應注重自己的言談舉止,使教師愿與之接近。同時,還應具有審視力、觀察力和洞察力,適時與教師交流,為教師垂范。既能為人之師、做人之“范”,又能拜人為師、以人為“范”。從新課程實施的過程看,教研員應該扮演“學用型”和“開放型”角色,在新課程改革實施的過程中具有全能意識,擔當全程引領者、研究者和實踐者的職能。 

2、過去的教研員往往只“研”不“教”,教研員深入一線調研,與教師了解得更多的是學生的學習成績,而學生學習成績優劣的認定主要看一份試卷上的勾叉,看表冊上排名的位置。教研員的工作程序是進校——聽課——指導——命題——考試,然后,又是看最后的結果——成績,缺乏一個最基本的而又最重要的環節——交流。而教研員從未認真反思過這樣的恰當性、合理性、規范性和科學性,是否合符現代教育觀、人才觀和評價觀,合符新課程改革理念,致使學生大多成為高分低能而只能盛水的“容器”,這樣,學生的能力從何而談?學生怎能成為完整的人,成為祖國的有用之才?在新課程改革的過程中,我們要求學生學法創新、教師的教法創新,但教研員的“研”法更應該創新。只有這樣,才能使新課程改革的順利施行獲得前所未有的突破。應提倡“研”“教”一體的教研模式,既是教研員又是教師。新課程改革迫使教研員必須率先投入到新課程改革的實踐之中,并應充當“領頭羊”,而其職責迫使也必須是“領頭羊”,且必須領好“頭”。教研員只有知難而上,才可以一邊通過指導教師的教學工作實踐,又一邊提高自己的教研能力,使“研”“教”自成一家、兩全其美。應探尋教研方式多樣化,以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 

3、在新課程改革實施的過程中,無論是平常與教師或學生交流,還是課堂的示范教學,都要求教研員既要有理論的講述能力,又要有實踐的操作能力,才能發揮自己在新課程改革中的作用。新課程改革實施的過程,就是教研員實踐、教師教學和優化學生學法并教化學生成材的過程。教研員必須經常與教師共同研討、研究,解決新課程實施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并不斷總結經驗,上升到理論又用以指導實踐。這樣,從理論到實踐,又從實踐到理論,不斷探索,不斷實踐,從而找出不足,尋求到有效方法,才能達到使學生主動學習、勤于思考、樂于探究,進而引導學生,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健體、學會做人、學會生存的目的。學生最終才會成為對人民、對集體、對國家、對社會都有用之人。教研員也是學生能力的培養者,但其培養的方式與教師不同,更多的是通過與教師的交流和對教師的指導來達成。新課程改革成敗與否很大程度取決于教研員的工作,教研員任務艱巨,任重而道遠。 

4、教研員的職能要求教研員應該是一個教學能手,是教師的一面旗幟,是教師的引領者,是教師的典范和楷模。因此,首先教研員必須練就扎實的基本功,并經常深入課堂實踐,與教師共同探討教學。將自己的研究成果與教師交流、實踐、推廣,為教師示范,替教師解難,真正發揮教研員的職能作用,從而實現真正的“以研促教”應有的教育教學效果,使教研工作盡顯本色。 

5、現在,教研員不再是傳統的“閉門造車”的研究者,而應是實實在在的開放的探究者、拓荒者。教研員應真正履行自己的職責和義務,研究出有價值的成果進行推廣和實踐。現在和過去的一段時期里,教研員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有不務正業之嫌,說白了仍是“打雜”,真正從事教學研究的時間是有限的,要在這有限的時間里做好教研工作確實很難。而要一時改變這多年就形成的常規也是不可能的。但,作為教研員不能守株待兔,坐享其成。教研員應該有清醒的頭腦,并注意合理、緊湊地安排時間,否則要想真正干好教研工作也是不可能的,取得優異成績更是天方夜譚。教研員職能要求教研員不僅應懂得業務。還應為自己創設用武環境,才能立于新課程改革的前沿陣地,才能發揮其職能作用,才能有效和高效地做好教研工作。 

總之,新課程改革迫使教研員必須轉變角色,應重新審視自我的職能,給自己恰當地定位。并應認真細致地審視自己的教研行為,將自己宏觀的研究與微觀的思考相整合,既要有更多、更高、更實的理論思考與提升,又要有更多、更具體、更細致的操作與實踐。并不斷地為自己“充電”,以提高自己的教研水平,研究出更多的、有價值的教研成果,并積極實踐和推廣,才能有效和高效地推進新課程改革的進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