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常見的病蟲害及其防治范文

時間:2023-11-15 17:46:0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花生常見的病蟲害及其防治,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年褐飛虱暴發成災原因及綜合防治策略

年秀山縣稻縱卷葉螟特大發生原因及防治對策

水稻條紋葉枯病在浙東沿海的發生與防控措施

水稻秧苗疫病的發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馬鈴薯晚疫病的發生與綜合治理

脫毒馬鈴薯無公害栽培及主要病蟲害防治

盤縣馬鈴薯主要病害發生及防治措施

價格成為高毒農藥替代的關鍵

閩北山區油菜主要病蟲發生種類及防控措施

煙草病蟲害控制的幾個關鍵環節

煙草病毒病的防治方法

何首烏病蟲害防治技術

思南縣地產中藥材有害生物種類調查及防治技術

山藥病蟲危害及其防治

忍冬白粉病發生規律及防治對策

農藥說明書應通俗易懂

貴州蘇鐵白盾蚧的發生與防治

竹子煤污病的識別及防治

九里香白粉病及其防治

植物抗蟲基因工程在害蟲治理中的應用

農藥代銷既要規范又要方便

年高坪區稻瘟病重發原因及防控對策

雷山縣稻稈蠅防控技術的研究與示范

年盤縣稻縱卷葉螟大發生特點及其原因分析

米粗縮病的發生及防治對策

高山大白菜主要病蟲害的發生及綜合防治技術

大棚蔬菜主要根病及防治對策

蓮藕腐敗病的發生與防治措施

設施黃瓜化瓜原因及預防措施

黃瓜根結線蟲病的發生原因與防治對策

辣椒白絹病的發生規律及綜合防治技術

赤水市瓜實蠅的發生與防治對策

夏秋糧食作物重大病蟲防控目標確定

貴陽市櫻桃細菌性穿孔病的發生與防治技術

果樹病蟲害非藥劑防治技術

氟蟲腈從月日正式停用

乳山市花生蠐螬綜防技術

九葉青花椒栽培技術和病蟲害防治

白術的栽培管理與病蟲害防治

稻縱卷葉螟田間種群數量動態研究

年黔東南水稻矮縮的成因分析與防治

稻飛虱在中稻上的種群數量動態分析

韭菜主要病蟲害診斷及無公害綜合防治技術

南瓜常見病害的田間診斷與防治關鍵

辣椒主要病蟲害的防治技術

番茄黃化曲葉病毒病發生規律與防治措施

馬鈴薯晚疫病發生特點及其防治

海南:建立嚴格的農藥監管制度

葡萄園金龜子的為害及防治

柑橘芽枝霉斑病的識別與防治

棗樹主要病蟲害及防治

重慶市萬州區行道樹害蟲綜合治理研究 園林苗木常見病蟲害防治

克勝集團一項目獲得年度國家火炬計劃立項

煙葉主要病害識別診斷要點和綜防技術

永泰縣茶假眼小綠葉蟬發生特點與防治對策

強抓提升型管理 爭做正效益員工

篇2

關鍵詞:蜜柚;病蟲害;綜合防治

0. 引言

蜜柚是一種南方特產的水果,尤以福建、廣東所產的最為出名,是我國南方人喜愛的水果之一,近年來很多北方地區也漸漸運輸蜜柚,加大了蜜柚的種植面積。但是蜜柚的生長氣候及土壤水文條件容易使蜜柚遭受造成病害蟲侵襲,運用科學、安全、有效的防治技術消滅病蟲害,提高蜜柚產量和質量已成為一個受關注的話題。

1. 蜜柚主要病蟲害發生情況

1.1蜜柚生長環境簡介

柚子的品種有很多,常見的有沙田柚、g溪蜜柚、紅柚、冰糖柚等,一般來說,蜜柚多產于南方,其對土壤的要求沒有那么高,但沙質土壤為最佳,因為沙質土壤排水性較好;另外,蜜柚多喜愛溫暖潮濕的地區,種植最佳時節是每年的春秋季節的雨季[1],因為這樣蜜柚樹可以吸收更多的水分,有利于樹苗的生長發育;最后,由于蜜柚不像蘋果、橘子那樣體積較小,一般蜜柚的體積較大、重量較重,對人工體力要求高,為了方便運輸,蜜柚一般都生長在交通較為便利的地區。

1.2蜜柚主要病蟲害簡介

第一,炭疽病。炭疽病是一種在人、畜中都比較常見的一種病,一般是由炭疽桿菌引起的,其實炭疽病在植物中也比較常見,它多發于植物的葉子、果實,如常見的核桃炭疽病、梨葉炭疽病、葡萄炭疽病、辣椒炭疽病、番茄炭疽病、柑桔炭疽病等等,范圍涉及水果、蔬菜、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

第二,瘡痂病。瘡痂病來源多為半知菌亞門的一種真菌,其對植物的嫩葉、嫩枝、花朵、嫩果危害較大,常見的有柚瘡痂病、辣椒瘡痂病、馬鈴薯瘡痂病、番茄瘡痂病、花生瘡痂病等。柚瘡痂病在我國長江流域周邊地區較為常見,且病害嚴重,因為這些地區氣候適宜,雨季較多,天氣較為潮濕,柚瘡痂病最適宜的發病溫度是16~28度之間左右,當春季氣溫達到15度時,柚瘡痂病就開始活躍。

第三,黃斑病。黃斑病在人體表現上多發生在眼睛部位,在植物上多發生在葉子和果實,一般是缺少氮磷鉀元素或者根部水系太過發達,土壤鹽堿化等造成的。而蜜柚生長的條件比較潮濕,蜜柚黃斑病也較為常見。蜜柚黃斑病在蜜柚葉子發病的初期通常表現為葉子的背面出現大小不一的圓形褪色的斑點,多成淡黃色,隨后病情加重,葉子背面的斑點顏色會逐漸加深,變成暗黃色或者黑褐色,形狀上原來的小斑點會長大并逐漸連成一片片的區域,這時葉子的正面也會出現蜜柚黃斑病的病癥表現,最后整片葉子都會從樹上脫落。

第四,黑星病。黑星病也多發于潮濕的地區,最佳氣溫在16度左右,跟瘡痂病的發病條件很相似,所以蜜柚的生長環境和條件就決定了黑星病也是蜜柚常見的一種病癥。蜜柚黑星病也是多發于蜜柚的葉子和果實上,蜜柚黑星病發生在葉子上時前期的病癥表現和蜜柚黃斑病、瘡痂病差不多,但是由于它是一種真菌性的病害,它很容易造成葉子全枯萎,蜜柚樹會停止生長;蜜柚黑星病發生在果實上時也和前幾種病癥表現差不多,但是它的傳播擴張性更強,溫室養殖時病害會更加嚴重。

第五,蜜柚三大害蟲。危害蜜柚的主要害蟲是紅蜘蛛和介殼蟲,其中介殼蟲被譽為是危害蜜柚果實的最大敵人,介殼蟲還會誘發黑霉病,破壞蜜柚果實的表面和果肉,另外介殼蟲還會影響蜜柚進行光合作用,破壞蜜柚整個的生命周期;紅蜘蛛主要危害蜜柚的嫩葉,前期葉子收到危害時顏色為淡淡的綠色,接著會變成白的的斑斑點點,嚴重時則會造成樹葉脫落,若蜜柚果實受到侵害,前期也是出現黃色的斑點,后期會造成果實的脫落。

2. 蜜柚主要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

2.1農業防治

農業防治的中心是選擇適宜的種植區域,第一是對土壤的條件,考慮蜜柚生長環境的特點和蜜柚主要病蟲害的發病條件,蜜柚要選擇土質較松的沙壤土質,酸堿度適宜,不易造成土壤鹽堿化[2],若選擇山地或者坡地,則應首先選擇向陽的山坡地帶。第二是氣溫水文條件,首先選擇年平均氣溫在18度至23度之間為最佳,降水量要充足,且要具有良好的排水系統,使蜜柚的根部不易腐爛或者印發其他病蟲災害。第三是種植方面,最重要的是要選擇好蜜柚的品種,最好種植比較高抗或者多抗的蜜柚品種,種植時要合理安排密疏程度,種植時節要慎重選擇,一般優先考慮選擇春秋兩季的雨季,種植時還要注意進行合理輪作,采取輪作倒茬的制度,保持土地的肥力和生長后勁。第五,加強農業管理,需要對果園進行定期或者及時地松土和施加有機肥,做好果園的清潔工作,注意清潔雜草等,減少附著在草地上或者地面上的殘留蟲源。

2.2物理防治

第一,蜜柚套袋技術,其實套袋技術應用的范圍很廣泛,像蘋果、梨、柑桔等都會采取套袋技術,蜜柚的果實成長期進入后期時。一般形狀和大小已經基本固定了,這時采用套袋技術,把蜜柚的果實套進袋內,并且把套口扎緊,需要注意的是,套袋前一定要注意檢查,避免把病蟲帶入袋中,套袋成功后還要注意定期檢查,避免由于風雨天氣造成袋子脫落[3]。第二,施肥管理,土地缺乏必要的元素會造成蜜柚炭疽病、黃斑病等,要注意定期施肥,補充必要的氮磷鉀等微量元素,增強土地的肥力。第三,修剪和管理,對蜜柚樹枝或者蜜柚葉子已發生病害的進行及時修剪,防止病害擴展或蔓延,不僅可以保護其他樹葉,還可以防止樹桿的禿段衰弱。第四,可以通過黃板或者頻振式殺蟲的技術消滅危害蜜柚的害蟲,降低害蟲的數量,還可以借鑒其他農作物或者果樹的治療方式,如用糖醋液誘殺危害蜜柚的害蟲,一般這個方式對于防治幼蟲的效果較好,對于成年大蟲的防治效果不太明顯,大蟲應該采取化學治療。

2.3化學防治

這里所說的化學防治多為藥劑治理,這也是目前防治蜜柚主要病蟲害的常見手段,市面上都有銷售針對各個病蟲害的藥劑,有的劑甚至可以同時消滅多種病蟲害,但是要注意的是,不要選擇濃度太高的藥劑,雖然治療效果很好,但是殘留的藥劑會進入蜜柚果實,產生食品安全問題。另外,需要注意進行藥劑后,應避免高溫或者雨水天氣,防止藥效減弱或者喪失,還有需要對蜜柚采摘前的停藥期進行嚴格把控[4]。蜜柚種子種植前的藥劑拌種也屬于是化學治療的一種,這也是防治蜜柚病蟲害的主要方式之一,可以說,這是整個蜜柚生長周期的至關重要的一步,不僅影響蜜柚苗的成活率,更是關系到蜜柚成長后期的生長情況。另外,需要注意對病蟲害的預防藥劑使用,如蜜柚黃斑病應以預防為主,在剛結出果實時可以用三唑酮等藥劑進行2至3次噴灑。最后對于蜜柚蟲害的防治應以科學用藥治理為主,藥劑不要采用殺傷力太大的產品,如紅蜘蛛,可以針對不同的生長時期使用不同濃度或者不同產品的藥劑,在開花期,可以選擇5%的唑螨酮乳油2500倍液,在果實的生長期,可以選擇15%速螨酮乳油2000-2500倍液。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蜜柚的主要病蟲害不僅發病率高,而且極易蔓延,一定要注意對其的防治,在采用多種技術進行防治時,一定要堅持食品安全第一的原則,不能盲目追求產量,而忽視了對蜜柚質量的管理。希望隨著科技的發展和果農安全生產意識的提高,蜜柚市場發展越來越好,人們生活質量越來越高。

參考文獻:

[1] 張金桃.三紅蜜柚特征特性田間觀察及其優質高效栽培技術 [J]. 中國南方果樹,2015,44(4):109-113.

篇3

關鍵詞:長壽花;工廠化;栽培

中圖分類號:S68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2)-05-0091-1

長壽花(Kalanchoe blossfeldiana)為景天科伽藍菜屬多年生肉質草本花卉,原產馬達加斯加[1]。株型緊湊、花繁似錦,花期較長,花名吉祥,既是重要的年宵花卉,也是是贈送長輩的理想花卉。根據筆者多年的生產、管護經驗,特將長壽花工廠化栽培技術要點總結如下:

1 長壽花生長所需的生態因子

1.1 溫度

生長適溫為15℃-25℃,夏季不得超過30℃,冬季要保持在10℃以上,低于5℃,葉片發紅且花期推遲。

1.2 光照

比較喜陽,但夏季正午應適當遮陰,防止日灼。冬季要給予充足光照。此外,長壽花向光性表現明顯[2],每隔半月應“轉盆”(旋轉180°)一次,避免出現偏向生長,影響外觀。

1.3 水分

比較耐旱。澆水過多,輕則容易徒長、影響開花,重則容易爛根;澆水過少,下部葉片易干枯脫落[3]。實踐中應遵循“不干不澆,澆則澆透”原則,并根據天氣、季節和生長期進行調整即可,基本上保持50%的土壤濕度即可。

1.4 基質

喜透氣良好的沙質壤土,根據筆者的經驗,生產實踐中可選擇園土:沙:草碳=3:2:1(體積比)的混合基質,并以腐熟的雞糞為底肥。

1.5 肥料

對于成活的小苗,肥料以氮肥為主,10d一次,薄肥勤施,以促進營養生長。花芽分化期需較多的磷肥,9月中旬開始施磷酸二氫鉀,10d一次,控制氮肥,以促進生殖生長。冬季氣溫低、生長慢,應控肥控水。

2 品種選擇

優質的長壽花種苗是生產高品質長壽花所必需的。很多人認為長壽花極易生根,隨便拿頂芽或側枝扦插一下就可以了,其實這種做法是極為不妥當的。這樣繁殖出的植株,其長勢、花期都不能統一全面的控制,生產出的盆花品質也較差。好的長壽花種苗是由優質的、統一規格的、無病蟲害侵染的、健壯的無根插穗生產出來的。選擇好的品種也是至關重要的。不同品種間其長勢、葉片形態、花期早晚(短日照處理時間長短)、花色、貨架期長短等等都有不同。

3 長壽花的繁殖

實踐中多用扦插和組培繁殖,且因扦插繁殖極易成活,故扦插法在長壽花的繁殖中更為常見[4]。扦插可分為兩種扦插方式: 葉片扦插和頂芽枝扦插。

①葉片扦插:將全葉摘下(葉片越大越好),放在陰涼處晾干傷口,數小時后,將葉柄完全插入濕潤的基質中,如葉柄過短,也可將葉片的一部分插入基質中以代替短小的葉柄,此階段不可過濕,以免葉片染病腐爛,扦插完后將其放在日光稍弱處,溫度保持在20℃—25℃之間。3—4周后根系開始建立,這時可將其放在全日照條件下并可施用低濃度的肥 料。在過7—10周后便可看見由愈傷組織分化的幼苗了,待幼苗長到15—20cm時便可將其與葉片分開,單獨養植,而葉片可繼續產生幼苗。分開的幼苗可做為生產無根插穗的母本苗使用。

②頂芽扦插:將準備好的無根插穗直接插入裝好基質的花盆中,保持基質濕潤,光照強度不宜過強,保持溫度在20℃—25℃之間,大約2—3周便可生根,之后便可進入生產期管理了。頂芽扦插一般多用于盆花生產。(注意:長壽花是典型的長日照開花的植物,在扦插繁殖期間一定要 使日照時間長于12.5小時,在冬季扦插繁殖時一定要補光。)長壽花較多采用無性繁殖的方法,除了扦插外還較多采用組織培養的方式來繁殖。

4 長壽花的催花和周年開花

正常條件下,長壽花在10月-11月花芽分化,花芽分化的適宜溫度為15℃—18℃。長壽花是短日植物,要想周年開花,須用黑布或遮光膜進行遮光。一般在下午16:30進行遮光,早晨8:00左右去掉黑布,持續40天左右即可。

5 提高觀賞性的思考

(1)幼苗扦插時,應該按照“品字形”扦插,保證成株長壽花繁茂豐滿。

(2)注意摘心,促發分枝,開花后才能出現“花繁似錦”之感。

(3)選擇不同顏色的枝條,將其扦插在同一盆中,長大開花后,不同顏色的花朵可形成落英繽紛之美。

(4)長壽花可以水培。除單獨水培外,還可與吊蘭、吊竹梅、富貴竹等形成水培的組合盆栽。

(5)可用10-40ppm的多效唑涂抹花梗,降低花梗長度;可用10-50ppm的多效唑或1000-2000ppmB-9噴霧來降低株高,使株型緊湊。

6 病蟲害的防治

常見病害有白粉病、葉枯病和灰霉病。白粉病和葉枯病可用65%代森鋅600倍液噴灑,灰霉病可用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噴霧防治[5]。

長壽花在北方溫室內多發的蟲害為蚜蟲和介殼蟲。蚜蟲多發在春、冬季節,可用蚜虱凈和40%氧化樂果1000倍液噴殺防治。介殼蟲可用40%氧化樂果1000倍液或50%馬拉硫磷1500倍液噴殺防治。

參考文獻

[1] 陳原,王志忠,程繼鴻,等.不同濃度多效唑處理對長壽花株型和開花的影響[J].北京農學院學報,2007,(1):65-67.

[2] 武新琴.長壽花周年生產繁育技術[J].山西林業科技,2008,(9):40-42.

[3] 晏澤順.南方長壽花栽培與冬季管理[J].中國花卉盆景,2007,(7):32.

[4] 種高軍.長壽花繁殖方法及栽培管理技術[J].上海農業科技,2009,(5):117.

篇4

(一)黃曲霉毒素的危害及限量黃曲霉毒素是一種極強的致癌性物質[2],也是目前發現的自然界中理化性質最穩定的真菌毒素[12]。它是由曲霉屬真菌(主要包括黃曲霉及寄生曲霉,寄生曲霉在我國較為罕見[2])產生的次級代謝產物,廣泛存在于玉米、花生等及其制品中,對人畜的危害及威脅極大。目前發現存在于玉米中的黃曲霉毒素主要有4種,包括B1、B2、G1、G2,其中B1的致癌性最強[13]。黃曲霉毒素在人體內吸收后,進入肝臟、腎臟等。據報道,其對肝臟的損害最為明顯,可引發嘔吐、發熱、厭食等肝炎癥狀[5]。一次性大劑量攝入會導致死亡,小劑量則會導致慢性中毒,引發肝癌[14]。此外,黃曲霉毒素還會對人畜免疫系統造成傷害和產生神經性毒性[15]。畜禽攝入黃曲霉毒素污染的飼料后,會出現采食量下降、生長緩慢、免疫力下降、繁殖能力下降等癥狀[16]。鑒于黃曲霉毒素對人體健康的危害,各國對其限量建立了相應的法律法規。歐盟(EU)NO.165/2010條文規定,黃曲霉毒素B1最大殘留量為2μg/kg,黃曲霉毒素B1、B2、G1、G2總量為4μg/kg[17]。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及世界衛生組織(WHO)規定谷物中AFB1≤20μg/kg。我國GB2761-2011《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中規定玉米及其制品中黃曲霉毒素B1最大允許量為20μg/kg。

(二)伏馬毒素的危害及限量伏馬毒素是一種由鐮孢菌種產生的次級代謝產物,此類代謝產物易溶于水[18]。目前發現的伏馬毒素主要有11種,包括FA1、FA2、FB1、FB2、FB3、FC1、FC2等,其中FB1的危害最大[19~20]。研究發現,玉米中天然存在的伏馬毒素主要為FB1、FB2、FB3[21]。國際癌癥研究中心把伏馬毒素劃分為人類可能的致癌物[22]。1990年,SydenhamEW等[23]發現伏馬毒素可致癌,并可能與人類的食道癌有密切關系。雖然伏馬毒素在人體內吸收較少,但它可以通過影響鞘脂類物質的代謝,進而干擾神經酰胺合成,從而致癌[18]。孫桂菊等的調查結果表明,人類食道癌和肝癌的發生與伏馬毒素有關系[24]。伏馬毒素具有致病性和神經毒性[25],主要表現為可引起馬大腦白質軟化、運動失調、豬肺水腫、肝臟損傷等,甚至死亡[26]。近年來研究發現,伏馬毒素還可導致兒童發育不良[27]。目前,各國對伏馬毒素還沒有一個廣泛的限量標準。2001年美國食品與藥物監督管理局(FDA)公告,規定人類食用玉米中伏馬毒素最高限量為2mg/kg[25]。瑞典規定人類食物中伏馬毒素限量為1mg/kg[26]。此外,FDA的畜牧獸醫中心(CVM)了動物飼料中伏馬毒素的最高限量指導性公告,規定其范圍為1~50mg/kg。

(三)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的危害及限量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因能引起動物嘔吐,故又稱嘔吐毒素[28],主要是由鐮刀菌產生的單端孢族化合物中的一種,屬于B類單端孢霉烯族毒素,是一種有毒次級代謝產物[29]。嘔吐毒素雖然毒性較低,但極易發生中毒現象,其廣泛存在于玉米、小麥等糧食作物中,對人畜均構成很大威脅,是一種較強的免疫抑制劑[30]。嘔吐毒素在動物體內會抑制蛋白質的合成,使動物生長緩慢[30]。長期食用被嘔吐毒素污染的飼料,會導致畜禽發育畸形。嘔吐毒素被人體食用后,會出現腹痛、腹瀉、內毒素血癥等急性中毒癥狀,還會引起厭食、消化不良等慢性中毒癥狀[31]。一次性高劑量攝入甚至會導致休克性死亡[32]。也有研究發現,嘔吐毒素與人類大骨節病、克山病、食管癌等有關[33]。此外,嘔吐毒素還具有免疫系統毒性和細胞毒性等。2006年,歐盟規定嘔吐毒素在粗谷物中的最大限量為1250μg/kg[32]。基于自2001年以來攝入量數據統計,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第72次會議仍將嘔吐毒素最大允許攝入量定為1μg/kg[27]。我國GB2761-2011中規定玉米及其制品中嘔吐毒素的最大允許量為1mg/kg。

(四)玉米赤霉烯酮的危害及限量玉米赤霉烯酮是由禾谷鐮刀菌產生的一種真菌毒素,具有雌激素的活性[34],也是唯一的一種植物雌性激素,又稱F-2毒素。它廣泛存在于糧食作物中,對人體健康有較大危害。玉米赤霉烯酮在正常烹調過程中無法徹底分解,并且會對食物的營養造成破壞[30]。由于它具有雌二醇的特性,所以經常被用來作促動物生長劑。玉米赤霉烯酮對雌性動物影響較大,主要靶器官為生殖器官,會造成雌性動物生殖器官腫脹如卵巢囊腫、子宮及輸卵管內細胞增多等現象。母畜食用含玉米赤霉烯酮的飼料后,還會出現死胎、木乃伊胎、流產等現象。玉米赤霉烯酮對人體有明顯的毒性作用[35]。研究顯示,玉米赤霉烯酮與婦女乳腺癌、子宮腺癌有關。此外,玉米赤霉烯酮可通過食物鏈在人畜體內蓄積,對機體造成危害[36~37]。由于玉米赤霉烯酮對人體危害較大,各國對其限量也作了一定的要求。世界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規定每日最大耐受量為0.5μg/kg。2006年歐盟委員會對玉米副產品中玉米赤霉烯酮的限量為3mg/kg。我國GB2761-2011中規定玉米、玉米面(渣、片)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殘留最大允許量為60μg/kg。

二、真菌毒素污染玉米的環節及原因

真菌毒素的產生與真菌菌株的產毒力及環境條件密切相關,只要有真菌適宜生長的環境,真菌毒素在田間或儲藏期間都有可能發生,多發生在受損的植物中[38]。玉米中的真菌毒素主要是由侵染玉米果穗的霉菌產生的,可分為田間霉菌產生和儲藏期霉菌產生。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玉米赤霉烯酮等屬于田間霉菌毒素,而黃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等屬于儲藏期霉菌毒素。因此,玉米真菌毒素的污染在生產過程中的種植、收獲和儲藏運輸等各個環節均有可能發生。

(一)種植過程種植過程中造成污染主要是由于玉米成熟期病蟲害的發生,蟲口玉米易被真菌毒素污染。山東省玉米種植過程中,主要病蟲害有赤霉病、粗縮病、絲黑穗病、玉米螟等。赤霉病是由禾谷鐮刀菌等致病菌引起的,可引起苗枯、莖腐、穗腐等[31]。赤霉病是玉米抽穗揚花期的主要病害。我國大部分地區赤霉病的主要致病菌是禾谷鐮刀菌,它可以產生多種真菌毒素,包括嘔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等[39]。玉米赤霉烯酮的產生與禾谷鐮刀菌的特性有關。鐮刀菌生命力頑強,其在冷暖交替時產毒能力更強[40]。山東省玉米多在秋季收獲,顯著的溫度變化為鐮刀菌生長繁殖提供了有利條件。玉米粗縮病是我國玉米種植區發生的主要病害,它是由玉米粗縮病毒引起的一種玉米病毒病,尤其在山東、河北等地區更為嚴重[41]。黑粉病是由黑粉菌引起的真菌病害,主要污染玉米穗部,其中絲黑穗病是黑粉病中較常見的一種。玉米螟主要危害玉米的莖部和穗軸,不僅會造成玉米產量降低,還會致使質量下降。蟲害發生容易導致玉米出現蟲口,在條件合適的情況下,為伏馬毒素的發生提供生長溫床。調查發現,山東省玉米收獲前期和收獲期玉米青蟲危害比較嚴重,破壞子實,導致霉菌感染較為嚴重。此外,病蟲害雖然不是黃曲霉毒素產生的必然條件,但病蟲害的發生會加重黃曲霉毒素污染的程度[11]。這些病蟲害不僅使得玉米產量降低,而且病粒中含有危害人體健康的真菌毒素,包括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及其代謝產物、玉米赤霉烯酮等[31]。

(二)收獲過程山東省玉米的收獲模式目前主要采用機械收割人工剝皮日曬機械脫粒的半自動化模式。收獲期及晾曬期的天氣及溫濕度是影響真菌毒素污染的主要因素。如果收獲時遇到陰雨天氣,收獲的玉米不能及時曬干,會加重真菌毒素的污染。此外,人工剝皮時間較長,收獲的玉米一般直接堆放于地面,不利于散熱,也會加重真菌毒素的侵染。空間不夠大,日曬所需時間越長,霉菌對玉米的侵染率會越高,毒素污染也會越嚴重。若機械收割過程對玉米造成機械損傷,也會增加霉菌的侵染率。收獲期的溫度、濕度、干旱情況和降雨量等影響真菌毒素的產生。尤其在玉米生長前期干熱,而后期一段時間出現高溫高濕天氣時,極易誘發伏馬毒素的發生[42]。

(三)儲藏過程儲藏期玉米的質量安全不僅與環境的溫濕度有關,還與儲藏方式有關。山東省玉米的儲藏方式大多以堆藏為主,不利于玉米產熱的釋放,溫熱的環境和含水量都較適合黃曲霉等真菌的生存,所以極易引發真菌毒素的產生。目前,山東省個體種植戶多以袋裝堆放、倉儲等方式貯存糧食。玉米倉儲時間過長,倉庫漏雨、相對濕度較高,庫存量大又不注意通風,都有可能為產毒真菌的生長繁殖提供適宜的溫濕度。儲藏過程是黃曲霉毒素的高發期。在曲霉屬真菌中,黃曲霉及寄生曲霉對玉米的污染較為普遍,其最適生長相對濕度為80%~90%,溫度為25~30℃[2]。玉米籽粒含水量在17%左右時[2],黃曲霉及寄生曲霉最易生長繁殖并產生毒素。此外,調查發現山東省部分農戶的儲藏空間狹小,濕度較大,田間感染的霉菌在適宜的條件下可能在儲藏的過程中繼續生長而導致污染加重。收獲的玉米在貯存期間水分在18%~23%時,最適宜產伏馬毒素的串珠鐮刀菌的生長和繁殖,因此伏馬毒素含量普遍偏高[42]。

三、保障玉米質量安全的建議與對策

(一)加快玉米新品種培育目前山東省玉米發展勢頭良好,但玉米品種的更新換代步伐仍然相對滯后。為了保證玉米的高產穩產性、對不良逆境因子的抵抗性及真菌毒素抗性,應該加強對綜合性優良玉米品種的選育。

(二)適時播種及收獲加強玉米播種監管及農民培訓,強化農民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嚴格按各品種生長要求進行播種及收獲。通過科技下鄉活動,不僅要督促農民適時播種和收獲,更要讓他們了解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性,提高自我保護意識。

(三)合理防治病蟲害生產過程中病蟲害的防治至關重要。推進使用新型、低毒、高效農藥的進程,嚴禁使用的農藥一律不準出現在市面上。隨著農業集約化和機械化程度的提高,飛機撒藥成為發展趨勢,但是對于玉米統防統治這種模式帶來的潛在風險,還沒有做科學系統的研究。因此,建議加強飛機撒藥模式研究與管理,從農藥登記管理、殘留、漂移、對環境與生物的影響等諸方面開展系統研究,并制定相應管理規范,為農產品質量安全提供法規與技術保障。此外,加強玉米病蟲害防控關鍵技術研究,根據山東省玉米主產地區病蟲害的發生規律,建立科學的預測預報和防治機制,努力減少病蟲害危害和損失。

(四)防止玉米穗破損霉菌可通過病蟲害或機械引起的損傷侵染玉米,而加重玉米真菌毒素的污染。因此,在玉米播種期、生長期及收獲期等盡量避免由外界引起的損傷,包括機械損傷、病蟲害引起的損傷以及運輸過程中人為因素造成的損傷等。

篇5

關鍵詞:玉米苗期蟲害防治

一、玉米蛀莖夜蛾

玉米蛀莖夜蛾又叫玉米枯心夜蛾,屬鱗翅目,夜蛾科。玉米蛀莖夜蛾一年一代,幼蟲一般在苗期危害玉米、谷子、高粱等作物,還可危害鵝冠草、稗草、等野生雜草。

1、形態特征:成蟲體長18-20mm,翅展30-40mm。前翅黃褐色至黑褐色,卵黃白色,扁圓形,長0.5mm。幼蟲黃灰色,體長26-40mm,腹部各節毛片黑褐色,蛹紅褐色,長17-23mm。

2、發生規律及危害:玉米蛀莖夜蛾以卵在雜草上越冬。次年5月上中旬孵化,初孵化幼蟲即在返青的雜草上取食,6月上旬轉株至玉米上危害,定苗前后是危害盛期。幼蟲多從玉米幼苗莖的地下部分蛀入,蛀入后的幼蟲向上取食,有時也從玉米根部蛀入危害,被害玉米幼苗枯心,極少數切斷玉米幼莖。有轉株危害習性。―般低洼地發生嚴重,幼蟲危害期約一個月左右,6月末在被害株附近地下5-15厘米處化蛹,7月上旬為化蛹盛期,7-8月成蟲羽化飛至田雜草上產卵,每頭雌蛾可產卵200余粒,以卵越冬。5月雨水協調、氣侯濕潤,利其發生。玉米田靠近草荒地或連作田危害嚴重。

3、防治措施:農業防治:清除田邊雜草,減少越冬蟲源。化學防治:用90%晶體敵百蟲1000倍、80%敵敵畏乳油1000倍,灌根,每畝用藥掖200千克。用92.5%敵百蟲粉1千克,拌細土20千克,撒在玉米根周圍。

二、玉米旋心蟲

玉米旋心蟲俗稱玉米蛀蟲,屬鞘翅目、葉甲科。主要分布東北、華北、華東、華南,主要危害玉米,也危害高梁、谷子,玉米旋心蟲的危害近年來呈上升趨勢。

1、形態特征:成蟲:體長5-6mm,全體密被黃色細毛。頭黑褐色,復眼黑色。前胸黃色,寬大于長,中間和兩測有凹陷,無測緣,胸節和鞘翅布滿小刻點,鞘翅翠綠色,具光澤。足黃色。卵:橢圓形,初產時乳黃色,建漸變黃色至褐色,長約0.6mm。老熟幼蟲體長8-10mm。頭褐色,腹部姜黃色,前胸背板紅褐色。中胸至腹部末端每節均有紅褐色毛片,中、后胸兩側各有4個,腹部1-8節兩側各有5個。蛹:黃色裸蛹,長6mm。

2、發生規律及危害:成蟲白天活動,夜晚棲息在株間,一經觸動有假死性,成蟲多產卵在疏松的玉米田土表中,每頭雌蟲可產卵10余粒,成團,多者20-30粒。幼蟲蛀入玉米苗基部危害,幼蟲多潛伏在玉米根際附近,低齡幼蟲自根莖處,從近地表處鉆進莖內,向上危害,幼蟲然后從蛀孔返回,鉆入地下,蛀孔處褐色,幼蟲在玉米苗期有轉移多株危害,幼苗長至近30厘米左右,很少再轉株危害,輕者葉片上出現排孔,花葉,重者萎蔫枯心、常造成花葉或形成枯心苗,重者分蘗較多,植株崎形,俗稱“君子蘭苗”,不能正常生成。

3、防治措施:主要進行合理輪作避免連茬種植,以減輕危害。藥劑防治,可用25%甲萘威(西維因)可施性粉劑,每畝1―1.5千克,拌細土20千克,攪拌均勻后,在幼蟲危害初期(玉米幼苗期)順壟撒在玉米根部周圍,殺傷轉移危害的幼蟲。用90%晶體敵百蟲1000倍;80%敵敵畏乳油1500倍噴霧,每畝噴灑藥液60-75千克。

三、蒙古灰象甲

蒙古灰象甲俗名向鼻蟲,屬鞘翅目,象甲科。主要分布在東北、華北、內蒙古等省,是玉米苗期害蟲。主要危害大豆,玉米、向日葵、花生、甜菜等幼苗、嫩葉、心葉,危害重時,可將葉食光,咬斷莖頂,造成缺苗斷壟,干旱年份危害嚴重。

1、形態特征:成蟲體長4.7-5.8mm,黑灰色或土色,頭部細長,雄蟲窄長,后翅不明顯。觸角棒狀,胸部腹面黑色,腹部腹面黃褐色,體毛灰白色。幼蟲:體長6-9mm,乳白色,稍彎曲,后有一個五角形褐斑。蛹體長5-6mm,橢圓形,乳白色。

2、發生規律及生活習性:成蟲有群居住性,低溫時潛伏于幼苗周圍的土塊縫中,溫度生高后爬出活動,喜食幼苗和莖的嫩芽,往往造成大面積缺苗斷壟,雌蟲在5月上旬產卵于地面。產卵時,先用足將地面踏實,然后分產于地內。5月下旬孵化出新的幼蟲,幼蟲取食腐殖質和植物根系,9月間幼蟲做土室越冬。越冬后繼續取食。

3、防治措施:應用高效內吸藥劑拌種,可兼治其他苗期害蟲。1)克象螟乳油300-400毫升/公頃。2)5%甲胺磷乳油,稀釋500-1000倍液噴霧。3)藥劑防治用50%新硫磷乳油、40%氧化樂果乳油、50%馬拉硫磷乳油、35%伏殺磷乳油、50%殺螟硫磷乳油、或50%亞胺硫磷乳油800倍液噴霧,每畝50-50千克。

四、紅棕灰夜蛾

紅棕灰夜蛾屬鱗翅目,夜蛾科,分布與東北、華北、華東等地,該蟲食性雜,主要危害大豆、玉米、苜蓿、甜菜等,幼蟲危害玉米心葉咬成缺刻,該蟲危害玉米在2000年以后呈上生趨勢,危害率10-20%。

1、形態特征:成蟲體長16mm,翅展38-41mm,頭胸紅棕色,腹部褐色,前翅紅棕色,后翅褐色,基部較淺。卵圓形,初產時黃白色,漸變深色。幼蟲體長39-43mm,頭褐色,體色淡綠色至黃褐色。蛹體長約20mm,紡錘形,紅褐色,尾端細,有臀刺1對。

篇6

關鍵詞 鐵觀音;栽培技術;福建安溪

中圖分類號 S5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14-0041-01

Cultivation Technology of Anxi Tieguanyin Tea

ZHANG Xin-quan

(Anxi County Taozhou Township Agricultural Service Center of Fujian Province,Anxi Fujian 362400)

Abstract The paper described the cultivation technology of Anxi Tieguanyin tea,including cultivation characteristics,preferred tea,preferably seedlings,planting management,pest control and other aspects,in order to provinde references.

Key words Tieguanyin;cultivation technology;Anxi Fujian

安溪鐵觀音茶葉,是安溪縣民生產業、支柱產業,是安溪茶農主要的經濟來源。目前,很多安溪茶農意識到要以“質”取勝,才能提高經濟效益,走可持續發展道路,而以“質”取勝的關鍵在于茶樹栽培與管理,本人根據多年對安溪鐵觀音栽培與管理的實踐,對安溪鐵觀音栽培技術進行總結。

1 栽培特點

安溪鐵觀音茶樹屬無性品系,采用壓條和短穗扦插[1-6],培育苗木。傳統習慣是無性繁殖,提高茶葉產量和改進茶葉品質。種植在海拔300~1 000 m之間的山區,該地區霧多,漫射光多,溫度適宜,有利于較豐富的氨基酸及其他內含物的積累[7-14],從而形成獨特的品種品質,適宜富含化學微量元素的偏酸性紅黃壤土,以及土層深厚、座北朝南、較陰潤的土地[1-5]。種植前要全墾熟化,按行叢距規格開種植溝,下足基肥,擇其東南風或南風氣候,選其壯苗定栽,茶蔸覆蓋草,然后澆稀薄水肥。為促其骨架粗壯,蓬大芽多而重,應精心培管,四季耕鋤[1-3],適時施肥,三次定剪。

2 擇優茶園

茶園是種植鐵觀音的重要條件和基礎,其決定了鐵觀音的生長質量與產量,選擇海拔800 m以上的高地,紅土壤pH值為4.5~6.5,土質肥活、土層深厚、富含有機質,坡度25°以下,水源充足,交通、電力、通訊方便的緩坡地帶。茶園的種植模式應該是復合型、立體型、生態型的。針對已存在的茶園,凡山區、半山區適宜種茶的地點,可在溝邊、陡坡、塘邊、路邊及周圍補植林木[1-3]。再因地制宜建立有各自特色的茶園人工生態體系。復合型、立體型的茶園,符合了茶樹的生態適宜性,減輕了水土流失,使茶園土壤深厚[1-2],有機質含量高,茶園小氣候協調,生物物種數量多,茶樹生育、茶葉品質、經濟產值均較好。

茶園開墾有平地開墾、緩地開墾和15~25°的梯田開墾。平地、緩地開墾時,應把表土挖放在溝邊,將溝中的土壤打碎,撿去石頭等雜物,溝深60 cm;并合理布局溝行[1-5],整成寬120~130 cm的畦,溝行寬為50~60 cm,一般在冬天整地春天種植。坡度在15~25°時,要墾成梯田,基本上按等高線由下而上逐層進行,梯層高度約1 m,茶園一般按照山地地形彎道開墾,根據地形確定園地長度。茶園開墾要深翻表層土[2],深翻約66 cm,將茶園壟成種植溝,將火燒土、鈣鎂磷肥均勻撒入在種植溝中[1-5],且施用量分別為1 000、50 kg。回填種植溝,預備開展種植。

3 優選苗木

選擇純度高,植株健壯,高度>20 cm,莖粗>2 mm,具有一定的著葉數,根系旺盛,無病蟲侵害的一年生幼苗為定植植株。茶苗定植時期宜掌握在每年的2月進行,根據矮化密植原理,用量9萬株/hm2,單行條植,行距90 cm,株距18 cm,每穴3株;雙行條植,行距150 cm,株距20 cm,每穴2株。具體技術方法:在完成開墾的茶園定植溝內用定植農具挖穴10~12 cm深,穴徑10 cm以上,把茶苗垂直種于穴內,填滿土,并壓緊壓實,或用農具夯實苗莖部上方土層,再培上細土1~2 cm,澆透水分,苗木定植時要比正常深1~2 cm,如果能選擇在下雨之前定植最為理想。茶苗定植后,剪去離地面15 cm以上的部分,調節地下部與地上部的平衡,減少水分養分的消耗,有利于茶苗的成活,同時還要為茶苗覆蓋稻草。在茶園附近種植綠色草本植物,如決明子、紫云英等,以調節濕度,為茶苗提供營養[1-5]。越冬時節,做好保暖工作[1]。

茶苗定植后的第1、2年,可套種豆科植物(如大豆、花生等),對大豆、花生等植物一般施用農家肥和復合肥[1-6],待其成熟后,將其葉、梗、枝放穴邊作綠肥,以增加土壤肥力,促進茶苗生長。

4 栽后管理

適量保留茶園的小型雜草,雜草以不蓋過茶苗為準。除草時,茶苗周圍及茶行內惡性雜草采用手工在雨天或土壤有墑的時候拔除,謹防土壤松動;大行間可以用工具除劃,茶苗經過1年生長完全成活后,園內雜草需人工去除,要除早、除小,力求除盡;不應用除草劑除草,易對茶苗造成藥害,影響茶苗生長,人工所除之草就地覆蓋在茶苗周圍。追肥要求在茶苗過一個夏季高溫之后再行施肥,要勤施薄施,少量多次,挖穴或開溝施肥,施肥后及時覆蓋。

茶園每年在非采摘季節進行2~3次10~15 cm的淺耕

(下轉第45頁)

(上接第41頁)

和去除雜草,10月中旬深耕20~25 cm進行松土。

5 病蟲防治

以農業防治為根本,合理規劃植株栽植密度,提供充足肥料,合理采摘茶葉,做好茶園的清潔和管理工作[1-3],要定期清除枯枝、落葉、雜草,并集中處理,處理完畢后噴撒石硫合劑,增加茶樹的自身抵抗力,以減少病蟲害的發生。也可以利用害蟲的趨性,采用物理方法:如每1.6 hm2安裝1盞頻振式殺蟲燈和掛黃色粘蟲板375片~450片/hm2誘殺害蟲。殺蟲燈誘殺害蟲種類多,數量大,減少了農藥的使用次數和用量,有效保護和利用天敵。建議使用無毒或低毒農藥,嚴禁使用劇毒高殘留農藥。同時采用生藥防治[1-3],即引入各種天敵捕食,以蟲治蟲,致使害蟲死亡,在茶園中常見的捕食昆蟲有蜘蛛、飄蟲、蟑螂等。寄生性昆蟲主要有寄生蜂和寄生蠅兩大類,也可利用微生物互相拮抗關系來防治病害,或培養利用使害蟲致病蟲害微生物細菌、真菌來消滅害蟲。

6 參考文獻

[1] 林勝杰.鐵觀音茶葉無公害栽培技術[J].河北林業科技,2006(5):62-63.

[2] 林勝杰,王青天.鐵觀音茶葉無公害栽培技術[J].林業實用技術,2006(11):16-18.

[3] 謝海峰.閩南烏龍茶的栽培研究[J].北京農業,2015(27):48-49.

[4] 俞美英.茶園無公害栽培技術[J].茶業通報,2000(4):23-25.

[5] 黃志農.名茶:安溪鐵觀音[J].茶業通報,1979(增刊1):103-105.

[6] 陳樹根.安溪縣鐵觀音茶樹高產優質栽培技術[J].福建農業科技,2013(10):5-7.

[7] 陳欽儒.安溪茶產業發展的現狀與策略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2.

[8] 王桂林.安溪茶文化資源的挖掘及利用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3.

[9] 余文權.安溪縣茶葉產業鏈的整合管理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1.

[10] 謝欽玲.安溪茶文化旅游提升策略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4.

[11] 陸恒.安吉白茶地理標志品牌管理研究[D].臨安:浙江農林大學,2012.

[12] 林成業.安溪茶產業的優勢及發展對策[J].福建茶葉,2010(5):36-39.

篇7

關鍵詞 板栗;生物學特性;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644.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14-0161-01

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又稱栗子、栗等,屬于雙子葉植物綱栗屬植物。原產地在中國,被稱為中國甘栗,果實可供炒食、鮮食等。在越南、我國臺灣省及大陸地區均有較大面積的人工種植。在山地上生長較好,一般適宜生長的區域海拔范圍為370~2 800 m。板栗中含有豐富的營養,淀粉、糖分、蛋白質、脂肪的平均含量分別為68.0%~70.0%、10.0%~20.0%、5.5%~11.0%、2.0%~7.5%;VC含量超過西紅柿、蘋果等,是蘋果VC含量的10倍以上,保健效果明顯。板栗的適應性很強,栽培管理相對難度不大;木材可用于家具等行業,果皮、葉等均可入藥[1]。

寧國市位于安徽省東南部,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平均氣溫、降水量分別為15.4 ℃、1 400 mm;境內海拔范圍在300 ~500 m。板栗是寧國市特產,境內的板栗資源極為豐富,主要分布在中溪、寧墩、梅林等8個鄉鎮,種植的品種數量繁多,其中當地特有品種數量超過20個,如烏早、軟刺早、二新早等品種屬于寧國板栗的優良品種。寧國板栗具有其他產區板栗所不具備的優勢,如豐產性較佳、上市時間早、口感佳、耐貯藏、顆粒大等。現結合全市板栗生產情況,將板栗的生物學特性及栽培管理技術總結如下。

1 生物學特性

板栗屬于落葉喬木,平均高度在20 m左右,樹皮較為粗糙,為深灰色,有很多直裂紋。小枝上有短毛著生,沒有頂芽分布;單葉的著生狀態為互生,分成2列,形狀為長橢圓形或者橢圓形(大小為8~18 cm×4~10 cm),基部呈楔形或者圓形,先端較尖,邊緣有鋸齒。葉的背面有絨毛,顏色為灰白色,雌雄同株,雌花著生部位在花序的基部,經常1個總苞內聚生3朵;雄花序為穗狀,呈直立狀,長度約18 cm。花期在5月,顏色為青色,果實成熟期在9―10月,成熟時果實的顏色偏黃,外部包括一層密密的刺苞。板栗在我國的各個省均有分布,主要集中在長江流域、黃河流域的華北各個地區。板栗對不同氣候類型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在35~39 ℃的高溫、-25 ℃的低溫下,板栗均可生長,以在年均溫12 ℃、降水量600~1 400 mm的地區長勢最好。板栗對光照有較高的要求,若光照不充足,易使內部的小枝枯死,不利于產量的提高。板栗屬于深根性樹種,具有極為發達的根系,對土壤的要求不高,對氣候干旱、土壤瘠薄等環境有較好的耐性,但以在土壤濕潤、排水便利、有機肥含量高的砂質土壤上生長最佳,在土壤偏酸或者中性條件下長勢良好,在堿性土壤上無法正常生長。板栗的實生苗栽植后,剛開始時地下部分長勢快,而地上部分相對較慢,栽植后15年達到盛果期。板栗移栽后4~5年即可開花、結少量果實[2]。

2 栽培管理技術

2.1 種子采集

要使板栗實現高產的目標,關鍵措施即為結合種植區當地的氣候條件及土壤情況選擇優良的品種,堅持因地制宜、適地適栽的原則。采種母樹需要選擇產量穩定、產量高、品質佳、結果時間較早、長勢良好、沒有病蟲害發生的單株。當板栗果實成熟時,外部的刺苞開裂,內部的果實即可脫落,及時將落地的果實拾起來,經過精選后與適當的砂混合后貯藏。

2.2 育苗

板栗的育苗方式較多,其中扦插、壓條等方式在生產中應用后成活率不高,因此常選擇嫁接和播種2種方式。板栗對光照要求較嚴,要將板栗園建立在背風向陽、坡度低于25°、海拔500 m左右、水源充足、便于排水及灌溉、地下水位約1 m、土層深度50 cm左右、pH值偏酸性的丘陵地區等。板栗的播種在春季、秋季均可進行,一般寧國地區主要在春季進行播種。在4月將與砂混合貯藏的種子取出來,提前開好溝(深度為5~10 cm),進行條播,播種的規格為25~30 cm×15~20 cm,播種結束后用厚為3~5 cm的土層將種子蓋上。播種時種子要水平播入溝內,用量為1 870~2 250 kg/hm2。若播種在秋季進行,則覆土的厚度宜適當加厚,并覆蓋1層稻草,以防止老鼠等危害。其他苗圃管理措施與當地闊葉樹林間管理一致。嫁接目前已經成為板栗的主要繁殖方式,在寧國市逐漸得以推廣普及,當地多選擇用野生板栗品種作為本砧。在產量高、長勢良好、品質佳的成年板栗樹上剪取發育枝或者結果枝作為接穗,在砧木的芽開始萌動時進行嫁接,此時樹皮很容易撥開。目前,板栗樹常用的嫁接方式包括腹接、插皮接等。嫁接工作完成后,為了防止倒伏,要及時將防風的支柱做好,加強施肥、除草等管理,為苗木的健壯生長創造良好的環境[3]。

2.3 造林

板栗造林在冬季、春季均可進行。在圃地中選擇生長2~3年、根系完整的苗木帶土挖出。提前將移栽的穴挖好,施入一定的基肥,將苗木放入穴中,保證直立,回填土,并用腳塌實,然后適當灌水,待水充分滲入到土壤中后將土培成堆狀。不同類型的板栗林,造林密度存在較大的差別。對于林

(下轉第165頁)

(上接第161頁)

果兼用林,造林的規格為2 m×3 m或者4 m×5 m;對于干果林,造林的規格為6 m×6 m;對于用材林,則造林密度適當加大,控制在2 m×2 m左右。板栗屬于異花授粉植物,因此為了提高產量,需要合理地配置一定比例的授粉品種:一般按照授粉品種:主栽品種為1∶4~8的比例,即栽4~8行主栽品種,搭配1行授粉品種。若板栗開花階段降水較多,要適當地采取人工授粉的方式,以提高結果率。

2.4 林間撫育管理

一是為了使板栗園內的土壤理化性狀得到改善,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性,可對板栗園進行深翻,促使栗樹的根系加深。有研究人員對經過深翻、擴穴的板栗樹的樹冠邊緣100 cm見方位置的土壤剖面進行分析,結果表明,經過深翻、擴穴后,板栗樹的根系數量平均比未采取此措施的處理增加34條,根莖2 mm以內的根系數量增加32條。還可在板栗樹下種植花生、蠶豆等,既能對林間土壤結構進行改良,提高土壤中養分含量,又可以增加收入;在板栗冠幅增大到一定程度后,可以在林間種植一些綠肥作物。二是光照對板栗的開花、坐果等影響較大,因此要及時對板栗樹進行整形修剪,保證樹冠呈現自然的半圓形,高度在100 cm以內,主枝2~3層,數量為5~6個,每條主枝上側枝的數量控制在2~3個,不可過多,層與層之間的間距至少在1.0 m以上,每層主枝內的間距在50 cm左右,側枝不可對生,要互相交錯開,以增加林間的透光性。一般經過7~8年的整形修剪,板栗的豐產樹形即可形成。之后的修剪工作一般只需要清除生長過密、長勢弱、有病蟲害的枝條即可。三是對于一些海拔較高的地區,易發生凍害,可對樹干進行涂白處理,也可在板栗樹行之間覆蓋一定厚度的稻草,或將板栗樹干用草繩捆綁起來;如果田間許可,可對果園進行灌溉,以保持土壤中的墑情,提高樹體抵抗凍害的能力。四是板栗常見的病蟲害有白粉病、栗銹病、炭疽病、蚜蟲、栗大蚜、天牛、栗實象鼻蟲等,要及時做好防治,選擇通過審定抗性強的品種,以生物防治為主,盡量控制農藥的施用量,以減少對環境污染,提高果實品質[4]。

2.5 采收與貯藏

板栗最早收獲時間為8月下旬,最晚在10月下旬,一般在9―10月成熟,要及時采收。板栗成熟的標準為栗苞的顏色由原來的青色逐漸轉為黃褐色,3~4成栗苞的底部有微微的裂開、果實的顏色為棕褐色,此時采收品質最佳,若收獲過早,則果實中的水分含量過高,不耐貯藏。果實采收后,先在陰涼的地方堆放幾天,待絕大多數的栗苞離開即可將果實去除,根據品質進行分級、儲藏等[5]。

3 參考文獻

[1] 張云鑫,于文倩,張欣倩.板栗的生物學特性及栽培撫育技術[J].現代園藝,2014(22):45-46.

[2] 李國春.板栗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7(1):27-28.

[3] 劉志堅.對板栗生物學特性與栽培技術的再認識[J].煙臺果樹,1994(4):13-16.

篇8

(一)村寨選址中的生態文化

貴州羌族崇拜太陽神,希望能夠經常得到太陽光的眷顧,可見,羌民之所以要選址于此處,正是考慮到了這一因素。漆樹坪羌寨這種坐西向東、背風向陽、居高臨下的地理位置,既是繼承了該民族悠久的歷史傳統,也是反映了該民族在村寨地址的選擇上包含了一定的生態內涵。雖然從現代的眼光來看,該地十分偏遠而確有諸多不便,但從生態的角度看,卻是體現著羌民許多合理的追求,因為接受更多的陽光,不僅莊稼長得更好,人們的精氣神也會更為旺盛。從周邊環境來說,漆樹坪羌寨環境十分優美,寨子背后的山上和左右兩側古木參天、森林茂密、郁郁蒼蒼,村后和村左幾十顆挺拔粗壯的古楓樹像高大威猛的將軍一樣守護著整個村寨的安全。尤其是整個羌寨左、右、后三個方向遍布竹林,像三塊美麗的屏風擋住來自不同方位風力的侵襲,又像是三位溫柔的母親呵護小孩一樣維護著村寨的成長。還有那村口濃綠的古老香樟樹,百十來年始終默默地堅守崗位,用她那微微前傾的身軀和迎賓狀的手勢歡迎著四面八方的來客。更有那源自村后山林中的兩股清泉從村寨左右兩旁經過,孱孱流水直入村寨下方的稻田。這兩股清泉雖沒有大江大河之水那么洶涌澎湃,也沒有湖泊之水那么靜謐,但這涓涓細水更顯柔美和靈動。貴州羌民之所以選擇在此處建寨落家,就是看中了這里是山美、樹美、水美的風水寶地,山環水抱的村落布局體現著羌民追求人和自然和諧共生的意識。建在村右的水井更能說明這一點。在漆樹坪村村右,也即羌寨的入口處,有一股清泉從后面的山林中緩緩流出,甚為清冽,我們的羌民就利用這一清泉建造了一口功能多樣的水井。該水井依據地勢的落差分為四層,每一層都用磚石圍砌成一個水池,即該水井實即由這四個水池共同構成。第一層即最上一層是泉水的出口處,也是水源地,山林里涌出來的泉水在這個池子里沉淀之后再從其出水口流入下一層,即第二層水池,這個水池里的水是用來供應全寨子人口飲用的。第二個池子的水溢出來之后又流入第三層水池里,這個水池之水主要是用來洗菜、洗臉的,該池子之水溢出流入第四層水池,該水池之水主要是用于洗衣服或豬、牛、羊等牲畜飲用的,最后第四層之水流出后沿著溝渠流向寨子下方的稻田。這樣,一口水井逐級而下分成四個層次,每一層次都有其不同的用處,既滿足了全寨民眾飲水,也方便了日常生活用水所需,并解決了牲畜飲水問題,還灌溉了下游農田,真是用途多多。這口井的建造和功能足以說明羌族民眾是充分利用了水資源,既有利于資源的節約,也體現了人畜和諧共生的生態道理。

(二)民居建筑中的生態文化

貴州羌寨所處的外在環境本來就反映了羌民對建筑與環境共生、人類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追求,從他們的民居建筑中更能體現這一點。

漆樹坪羌民在建造民居住宅時,往往先要請陰陽先生運用堪輿學即風水學的知識來選擇宅基地。這種做法雖然帶有很強的迷信色彩,但我們如果從建筑學、生態學和倫理學等方面來看的話,顯然也是蘊含了一定科學的生態知識的,因為它講究的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羌寨的民居建筑都是依山就勢,依山地的自然環境而高低有序、錯落有致,并都服從于整個村寨的坐向,即坐西向東、背風向陽。在天晴的日子,全寨各戶村民一大早起來打開屋門都能領略到融融的陽光。漆樹坪民居住宅全為木質結構,他們就地取材,用較粗的上等木頭作柱作梁,架好房屋的架子,再用木板當墻。羌族民居的正廳所在一般較為平坦,正廳兩側各有一間房間,一般右作廚房,左為臥室。在臥室里地板也是木板鋪成的,并且該地木板鋪設時要注意與地面保持幾公分高的距離,這是為了起到防潮防濕的作用。和臥室相銜接的前方還有一側房,該側房一般設有兩層或三層,第一層的地勢因山形梯度要矮于廳堂,故羌民就把該層分成兩三間房分別用作關牛、羊等牲畜的牛欄羊圈和堆放農業等各種生產用具或柴火的房間。第二層和第三層就是樓閣式的供人居住的房間。這種多層的房屋結構適應了山區的自然地形,充分利用了有限的土地,節約了資源。它不僅體現了羌族傳統的那種“人在畜上,神在人上”宗教觀念,更是反映了羌民具有那種人與動物和諧共處的思想。傳統的羌族住宅往往還在木結構的房子三尺寬左右處夯筑一圈一兩尺厚的土墻,這塊土墻把該木質住宅團團圍住,只留有一個大門出入。羌民建造這塊土墻不僅僅是出于防御外敵的目的,也體現了他們具有科學的生態知識,因為這塊厚厚的土墻,春可防潮,夏可防暑,秋可防蟲,冬可防寒。這種以土墻的木結構房子在西南高寒山區很為獨特,也很是實用,是羌民根據當地自然地理環境而作出的科學而合理的選擇。它冬暖夏涼,合符生態。

漆樹坪羌族民居的一些細部特征,如門、窗等也賦予了廣泛的生態涵義。如廳堂的大門為六合門,即六扇門合在一起共同組成廳堂大門,這就可以視具體需要而任意選擇門開的數量,如果六扇門全開就更有利于采光、通氣和通風。此外,在門和窗上還空格鏤花,雕刻出許多如花、草、山羊和兔子等動物以及人等組合的抽象圖案,質樸而生動,既精巧別致,又富有生活氣息。不僅可以更好地采光通氣,而且還因其圖案多樣,疏密有致,而極富審美情趣。同時也表明羌民具有熱愛自然、享受生活的和諧之美。

總之,貴州羌族在其村寨選址和民居建筑中,是充分考慮到當地的自然環境,遵循了我國傳統的“道法自然”的理念。羌民在村寨建筑中對自然的尊重、順應和愛護,反映了他們具有“天人合一”、 “天人感應”的哲學思想,由此延伸出了他們豐富的生態文化。

農業生產中的生態文化

貴州羌族又是一個農耕民族,在幾百年來長期的農業生產中,貴州羌民很注意協調好人與自然的關系,體現出濃厚的生態文化內涵。

(一)梯田開發中的生態文化

貴州羌族基本都是聚居于十分偏僻的農村山區。羌寨村民根據所處自然條件的實際,依山就勢開辟出大量的梯田。幾百年來,羌民在開發梯田中是十分講究的。比如在位置選擇上,首先選擇向陽之地,即面向東面之地,因為向陽,采光好,長時間地接受光照,更有利于農作物的生長;其次是選擇在村寨以下的山腳至山腰處,逐級而上。這個選擇既方便了村民的勞作,又有利于防止因梯田開發可能導致的自然災害威脅到人畜的生命財產安全。再如梯田的開墾,羌民在開墾梯田過程中,堅持依山就勢原則,即在同一高度之地依山形走向開辟為一丘田地,這樣開辟出來的田地面積一般不大,大則一畝左右,小則半分不到。每一丘梯田的下邊緣都要壘一塊田埂,梯田內部都要整平,這樣既有利于儲水,又有利于防止水土流失。田埂的壘法是把平整梯田過程中挖掘出來的一些石塊、硬土邦等砌于梯田的外邊緣,而在內邊緣則筑以較為細膩而又有粘性的泥土。這樣處理既可以增加田埂的硬度和牢固度而防止其崩塌,又有利于防止田水的滲透和流失。壘砌的田埂一般不高,大致是高出田面十公分左右,這樣既有利于農人在田埂上行走,又不會擋住太陽光的照射,利于田中更大面積的作物充分接受光照。這樣逐層開辟出來的梯田多呈窄而長的帶狀形,給人以一種美的視覺效果。為了灌溉這些梯田,羌民還修建了一些水溝。水溝的修建是順著村寨左右兩旁的兩股泉水的流向而進行的,其落差也較大,在實在不能開溝的地方則用竹或木搗空中心用來接水。這樣一種灌溉系統雖然較為復雜,但它在條件非常惡劣的山區卻方便了梯田的灌溉,尤其是保護了上端梯田的肥力,因為如果梯田灌溉單純靠上田流下田方式的話無疑使得上田肥力也隨著田水下流而流失。從梯田位置的選擇、田埂的壘砌和水溝貴州羌族生態文化初探的修筑等方面都可以看出,貴州羌族在開發梯田過程中是充分利用了自然資源,因地制宜,把土地開發和生態保護緊密結合起來,體現出羌民豐富的生態文化內涵。#p#分頁標題#e#

(二)耕作技術中的生態文化

貴州羌族民眾在長期的農業生產實踐中,積累了一系列先進的耕作技術,這些耕作技術也寓含了一定的生態文化內涵。

羌族聚居地本來是山廣土曠,農業走粗放經營也可以養活自己,但是出于生態維護目的,羌民并沒有選擇粗放經營方式來廣泛開墾山地,而是選擇盡可能少的有利地形開墾成梯田。由于土地的有限,尤其是水田很少要要全寨人均不到五分。在這種不利條件下,羌民通過對水田的精耕細作來維持自己的生活,即通過對土地認真精細的勞作,在單位面積上盡可能獲取更多的收成。為了促進精耕細作技術的發展,羌民還改進了山區農業生產最常用的農具要要鏵犁。漆樹坪羌寨改進的鏵犁質量好,既耐用又有助于深耕,尤其適于山地水田的耕作,故而在當地方圓幾十公里范圍內很有市場。經過不斷的農業生產實踐,羌民掌握了一套嫻熟的犁耕耙耖技術,充分利用了有限的土地,發揮了土地潛力,提高了土地生產率和單位面積產量,盡量做到了地盡其力。為了充分利用土地資源,羌民還進行稻田養魚。因為羌民聚居地周圍沒有河流經過,也沒有條件開挖水庫魚塘,有些村民就選擇在稻田里養魚。稻田養魚既充分利用了土地資源,改善人們生活,還能肥田,有助于禾苗生長,可謂一舉兩得。貴州羌族農業生產中精耕細作的又一表現就是進行田間輪作和套作。在輪作方面,主要有水稻和油菜間輪作、大豆和番薯間輪作、小麥和玉米間輪作等等。這種合理的輪作具有很高的生態效益,既可以防治病蟲草害,又可以均衡地利用土壤養分,調節土壤肥力。在套作方面,主要有小麥套玉米再套番薯或白菜,或小麥套花生和馬鈴薯、蠶豆、豌豆等。套作的主要作用是爭取時間以提高光能和土地的利用率,其生態效益也是十分明顯的。

(三)田間管理中的生態文化

精耕細作農業重在田間管理。貴州羌族對田間的管理很是用心,并且飽含著大量生態文化在里頭。

水是稻田耕作的生命線,貴州羌族聚居地和耕作區因在山腰地帶,僅有幾股泉水自山頂流下,水資源對于貴州羌族來說就顯得更為珍貴,所以他們對水的利用非常重視。他們在方便之處通過修筑溝渠引泉水流入田中,便于稻田灌溉,并且可以防止因泉水的濫流而導致一些地方水土流失的現象。為了充分利用水資源,貴州羌族民眾還在冬季時就引水入田,儲存起來,因為經過長久的浸泡,稻田里的泥土更為軟化,易于來年開春時的耕作。在莊稼生長過程中,有些農田確實由于溝渠之水無法引入而必須要靠上田流下田方式灌溉,針對這種田地的灌溉,羌民形成了一定的共識,即在上田施肥過后一周內是不允許下田過水的,只能等到施肥一周后才可以從上田過水,因為施肥一周后田里的肥力基本上被莊稼吸收完了,此時從田里放水出去就不會導致肥水外流了。這種處理方式可以說也是一種和諧人際的方式。

在稻田的施肥方面,貴州羌族一直以來非常重視原生態的農家肥。往往還在冬季時節,羌民們就把自家牛欄豬圈里的積肥鏟出挑往田里堆在一起,通過一段時間發酵之后于來年春天犁田時均勻地散開于整塊田里。同時,由于羌民燒的一般是柴而不是稻草,在莊稼收割之后,他們基本都把曬干的稻草堆積在田里或田埂上,到來年開春時散開于田里和田埂上的茅草一起燒掉,把這些燒成的草木灰聚集于田中,增加土地肥力。在耕耙耖田前,羌民還往往把剛收割后的如花生藤、蠶豆豌豆藤以及其它一些雜草等拿到田里用雙腳把它們深踩入田中泥土作為綠肥,這也是追加土地肥力的一種方法。在追加田地肥力方面,還有一種常見的做法就是在禾苗長了一個月左右中期耘田時,羌民往往要把自家廁所里的人畜糞便挑到田間均勻地潑于田里,或者把平時儲存的草木灰澆上人畜尿液散發于田里,或者把油菜餅、豆餅、茶枯餅等搗碎后散入田間。貴州羌族對這種傳統的充分利用農家肥來施肥追肥的方式即使到現在依然占據著主導地位,而很少采用現代生產的工業化肥,這樣生產出來的農作物顯然更為綠色、更為生態。

在水稻生長過程中,進行耘田和防治病蟲害也是田間管理的重要環節。耘田主要就是中耕除草。貴州羌族耘田時是眼手腳并用,用眼睛去尋找雜草和稗草等,找到就用手把它們連根拔起并揉成一團,再用腳把之深踩泥土中,這種傳統耘田方式既清除了雜草又增加了土地肥力,有利于禾苗茁壯成長。與現在大多農民采用除草劑來除草相比較,貴州羌族采用的傳統的中耕除草方法無疑更具生態性。防治病蟲害方面,貴州羌族也基本不使用農藥,而采用傳統的生物治蟲方法,比如前文提到的稻田養魚,實際上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起到治蟲的目的,一些較小的蠕蟲常會被魚兒吃掉。再如前文提到的草木灰、茶枯等,往田里飛散草木灰等既可肥田,也可防治病蟲害,也即說草木灰等也是一種防治病蟲害的良藥。還有一種值得一提的是養鴨治蟲技術,有學者認為養鴨治蟲法是最成功的生物治蟲技術之一,著名科學家李約瑟也高度贊賞以鴨治蟲的方法是“永遠值得紀念的、中國發明的植物害蟲的生物防治”。貴州羌族也繼承發揚了這一生物治蟲傳統,往往有些人家會養上幾十上百只鴨子,在水稻插入十天半個月左右后就把剛買來的一群小鴨放入田里,直到水稻抽出穗來。期間鴨子和禾苗共成長,鴨子長期生活在田間,一來可以積肥,增加土壤肥力;二來可以耘田,中耕除草;三來還可以治蟲,把田間常出現的一些如飛虱、葉蟬、稻蝽、粘蟲、負泥蟲等害蟲給吃掉,利于禾苗健康成長。養鴨治蟲等生物治蟲方法蘊涵了生態和諧共處的道理。

篇9

【關鍵詞】養護成本;植物配置;設計

中圖分類號: J52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引言

園林景觀是城市建設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產生效果的優劣與植被成活后所營造的環境是密不可分的。俗話說“三分種,七分養”,從某種意義上說,施工只是基礎,養護才是根本。

園林綠化養護內容包括植物養護、各類綠化設施、公廁、綠地建筑及構筑物、水體及給排水系統的養護和維護管理。園林景觀如果因植被成活率低,導致綠地的殘缺、破壞、荒蕪、退化等問題,即使設計標準、施工質量再高,最終也將無法實現原有的建設目標。

如何既能保證景觀效果,又能降低綠化養護成本,是廣大園林工作者面臨的課題。通常情況下,綠化養護管理的成本控制,是對管養成本形成過程中,所消耗的人工、材料和機械費等,進行指導、監督、調節和限制,及時糾正將要發生和已經發生的偏差,把各項費用控制在成本計劃的范圍內,使管養成本降至最低。但是,這種控制方式有時候會呈現出一種事倍功半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植被與周圍環境之間存在的問題。苗木不能適應周圍環境時,耗費再大的精力,也很難呈現出良好的生長勢,也就更沒有優質的景觀效果;反之,如果把苗木種植在適合它生長的環境,就算降低養護成本,其也能表現出良好的形態,呈現出美的畫面。由此可見,結合周圍環境進行合理的植配設計,才是降低養護成本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植物景觀設計的重要性

1、植物景觀給人以美的感受

植物景觀是園林設計的中心,植物景觀設計的好壞是最終評價園林設計質量的標準之一。每個人都有奔向大自然的欲望,植物是大自然最具代表性的元素,園林設計中的植物景觀不僅可以給人以各種美的感受,還會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氣息,這對于久居城市的人們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精神感受和熏陶。

2、植物景觀有建造、環境和觀賞的作用

植物在園林設計中有三大功能,分別是建造功能、環境功能和觀賞功能。植物的建造功能是指植物可以創造景觀空間,建造植物景觀。在園林設計過程中對于植物的合理運用,可以建造出形態各異、有著極高觀賞性和藝術性的植物景觀。環境功能是指植物能影響空氣質量,防治水土流失,涵養水源,調節氣候。園林設計中,植物景觀與其他各類景觀比起來,其有著更大的生態學價值,它可以提高空氣質量,改變園林中的小氣候,給人們以舒適、愜意的感受。觀賞功能即是因植物的大小、形態、色彩和質地等特征能充當景觀中的視線焦點,即植物因外表特征而發揮其觀賞功能。

二、當前園林綠化植物配置的原則與方法

1、配置原則

根據工作中的經驗與研究所得,在古今中外的園林景觀空間中,無論是以植物為主景,還是以植物與其他園林要素共同構成主景,在植物種類的選擇、數量的確定、位置的設置和表達方式的采取上都無一例外的遵循著他的配置原則。

(1)主題原則。植物配置要突出主景,主次分明,要表現園林空間景觀的特色和風格。以背景樹一般宜高于前景樹,前后景要有較大的色調和色度上的差異,以加強襯托,形成對比。

(2)協調、融合原則。植物與植物之間、植物與周圍環境的搭配要做到形態、色調、季節上的高度協調才能給人以和諧、舒適的美感。植物配置要與園林綠地的性質、功能,及其總體藝術布局相融合,使其成為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

(3)空間立體原則。喬木、灌木、花卉、地被植物進行多層次配置。不同花色花期的植物相間分層配置,可以使植物景觀豐富多彩。利用植物不同的形態特征,運用高低、錯落、葉形葉色、花形花色的對比手法,表現一定的藝術構思,打造出富有特色的植物景觀,給欣賞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間。

(4)多樣性原則。在英國的霧都倫敦,園林景觀苗木的運用多達3000多種,而在我國氣候條件相對較好的廣州,景觀苗木也只不過1000多種。植物種類單一,是景觀沒有特色的主要原因之一。植物是體現景觀風格特點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僅有的可變化因素。園林景觀植物多種多樣不只可以體現空間的層次感和季節變化特點,還能夠有效地改善生態環境。合理的配置植物,增加物種多樣性,才能夠打造移步異景,移時異景,人造勝天成的優質景觀。

2、配置方法

在進行植物種類的選擇時,不同的園林植物具有不同的生態和形態特征。進行植物配置時,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適地適樹,充分發揮其觀賞特性。要根據當地的氣候環境條件、土壤環境條件綠化場所的功能及目的和環保的要求來配置樹種。具體來說,配置方法如下:

(1)不同層次植物相結合。不同的葉色、花色,不同高度的植物搭配,使色彩和層次更加豐富。如:0.8m高的紫葉小檗色塊、2.5m高的金葉榆、3.5m高的云杉和8m高的美國楓樹進行配置,由低到高,四層排列,構成紫、黃、綠、紅等的立體景觀,可使游人的視線由近及遠,漸次展開,欣賞到。

(2)不同季節特性植物相結合。造景的最高境界應該是可以通過園林手法使繁花似錦的春季、綠樹成蔭的夏季葉色多變的秋季、銀裝素裹的冬季這些自然風光微縮在園林小景之中,使游人感到大自然的生機和活力。按季節變化早春開花的有迎春、桃花、榆葉梅、連翹等;晚春開花的有薔薇、玫瑰、海棠等;初夏開花的有棣棠、天目瓊花、合歡等;盛夏開花的有木槿、紫薇、紫藤和各種草花等;秋天觀葉的有楓香、紅楓、三角楓、銀杏、火炬樹、紅櫨,觀果的有海棠、山里紅、黑棗、枸杞、柿樹等;冬季有綠的蒼勁的松、柏、云杉,枝條鮮紅的紅瑞木和果實紅潤金銀木等。根據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植物特性進行植物配置,力求達到一年四季,四時三花四景的景觀效果。

(3)觀花、觀葉、觀果植物相結合。觀花植物在各個季節都會生長出各色鮮花,形成令人賞心悅目的園林景色。同時,還有一類觀葉植物同樣不可輕視,如:葉色紫紅的紫葉小檗、紅葉李、紅葉石楠,秋季葉色由綠變紅的槭樹類,黃葉的銀杏,紅葉的紅櫨,樹葉金黃的金葉蕕、金葉榆等。觀葉植物與觀花植物組合可延長觀賞期,同時這些觀葉樹種也經常作為主景放在顯要位置上。即使是綠色樹種也有不同程度的觀賞效果如淡綠色的柳樹、臭椿,深綠色的國槐,暗綠色的油松、云杉等,選擇色度差異比較大的種類進行搭配,以形成層次分明、變化多樣的園林景觀。海棠、柿樹、山楂、金銀木、茍骨等都是極其常見的觀果樹種,其應用主要是在秋季提升景觀效果,展現碩果累累的秋色景觀。花、葉、果實相結合才能打造出層次鮮明、豐富多樣、移時異景的園林景觀。

3、植物配置應注意的事項

所謂植物配置,就是處理好植物與各景觀要素之間的關系。植物配置應注重植物高矮順序與游人視線的關系、植物色彩美與季節的關系和顏色的協調性。植物配置在不同功能區應體現出不同的功效。如:廣場綠化應配合廣場的主要功能,使廣場更好地發揮其作用。廣場綠地布置和植物配置要考慮廣場規模、空間尺度,使綠化更好地裝飾、襯托廣場,改善環境,利于游人活動與游憩。

三、合理選擇配置園林植物降低養護成本

在園林景觀設計過程中,在滿足景觀要求的前提下,如何合理的選擇配置園林植物,直接影響其后期的養護管理費用的投入。因此,在具體設計方案中,為減少養護費用成本,在選擇配置園林植物時,必須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合理利用鄉土植物,做到適地適樹。

在園林景觀設計中,鄉土植物有著降低養護成本的絕對優勢。首先,鄉土植物能夠很好的適應當地的的氣候、土壤等外界條件,從而在不影響苗木正常生長的前提條件下,達到減少養護過程中人工、機械、輔材投入的目的。其次,鄉土植物與當地環境的平衡必然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對平衡生態體系、改良土壤、減少水土流失、凈化空氣等方面均優于外來植物。再次,在園林植物配置設計時,以鄉土植物為主,不僅可以美化環境,還能體現地方特色和城市文化歷史,為當地群眾所喜愛。所以,鄉土園林植物是本地的優勢物種,其特有的當地環境適應性、抗逆性使其更加易于養護管理,能夠有效的節約養護成本;特有的人文意義和地方特色也散發著獨特的魅力。

2、以喬灌木為主,控制季節性草花及草坪的運用

喬灌木是城市景觀的重要題材,它們在各類綠地中起著重要的骨干作用。喬灌木相對色塊地被而言,其體型較高大,枝葉茂密,根系深廣,它們應用于城市景觀中,能有效的起到調節溫度、防風防塵、減弱噪音、保持水土等作用。相反,季節性草花及草坪從生態效益來看,明顯要比喬灌木低得多。而且,季節性草花生長周期短,需不斷更換才能維持原有景觀,如果大面積種植,會大大增加養護管理成本,同樣,草坪的護理成本也遠遠高于喬灌木。因此,為了控制后期的養護成本,在設計中,應以喬灌木為主,盡可能的減少或控制季節性草花及草坪的運用。

3、選擇適當的苗木規格

城市園林景觀設計中,選擇怎樣的苗木規格(尤其是喬灌木),也直接影響日后的養護成本。一般園林造景中,沒有特別要求的前提下,應選擇規格適中的幼青年苗木(一般喬木胸徑8-15cm,灌木地徑不高于6cm左右為宜),冠幅盡量控制在1/2-3/4冠,這樣的苗木相對生長勢旺盛,成活率高,易塑型,抗性較強,能有效的減少設備和人工、輔材的投入,降低養護成本。

4、控制修剪造型園林植物的用量

城市園林景觀設計中,適當的使用修剪造型植物,不但可以增加園林的表現手法,而且還能豐富景觀內涵。但如果過量的使用修剪造型植物,在其養護過程中,為了保持其造型,必須投入大量的人力對其進行修剪,這樣,無形中增加了其養護成本。

5、園林植物配置應充分考慮其生長特性

為了適應生態環境,減低后期養護成本,植物配置選擇應該在考慮其生長特性的前提下,做到因地制宜,喜陽性植物應盡可能種植在陽光充足的地方,相反,耐蔭性應盡量種植在陽光較少或者陰涼的區域;熱帶亞熱帶植物不能用于寒溫帶地域,同理,寒性植物不能用于熱帶地域,水生植物不能用于旱地種植等等。這種設計方法,無疑可以大大降低城市園林景觀的后期養護成本。

由于小氣候類型的不同,在同一個城市,不同的區域苗木的成活水平及養護難度也存在很大的差異。例如:早園竹是在華北地區常見的景觀苗木,但是在高大的建筑西、北側或孤島式種植卻很難成活,而在建筑物南側種植卻無需投入過多的經歷進行防寒、養護就能得到較好的景觀效果。同樣的地區,配合植物周邊環境所制造的小氣候,進行有針對性的的植物配置不只能夠更加有效地增加苗木的成活率,降低養護成本,還能提高苗木的景觀效果。

6、合理選擇苗木,減少蟲害

園林綠化設計樹種的選擇配置,必須根據栽植地的具體情況而定,要與環境條件相協調、相適宜,增加園林的整體美。要根據綠地的性質、功能,選擇速生或慢生樹種;要根據光照的強弱選擇陽性或陰性樹種,根據地勢和地下水位的高低,選擇抗旱或抗澇樹種;根據污染源的不同,選擇不同的抗污染樹種;根據周圍建筑群的性質、高度和朝向,選擇不同形態、功能和要求的樹種;根據土層的厚薄選栽喬、灌、地被樹種;根據風力的大小選栽深根或淺根性樹種。栽植位置如果違背了樹種的生物學特性,也易發生病蟲害。另外,對于一些邊緣樹種和外來樹種,一定要考慮當地的適應性,栽植時要注意小氣候,否則在不太適宜的地區、不太適宜的環境和不太適宜的時期栽植這些樹種,在遇到氣溫突變時,會遭受嚴重傷害甚至死亡。因此,因地制宜選栽適宜樹種,可以有效控制病蟲害的發生,降低植物養護成本。

7、合理利用各品種之間的相生、相克原理

一個好的種植設計,既要布局合理,避免脫離現實美,又要合理利用植物間相生、相克的關系,遵循生物共生、循環、競爭的原則,避免人為造成植物病蟲害共生的環境條件。有些樹木為了爭奪營養空間,從體內分泌放射出對相鄰樹木具有殺傷作用的有毒物質,稱為相克。有些樹木由于習性互補,體內分泌物互相利用,和諧共處,稱為相生。樹種之間,樹種與環境之間存在著互相聯系、互相制約的關系。所以,在園林設計中,要合理利用樹種間的關系,進行設計樹種的合理配置,避免相克樹種搭配,人為造成病蟲害共生的環境條件;同時應充分利用樹種互利的一面,種植相生樹種,以增加樹種間的合作共存和互利互惠,有效降低養護成本。

結束語

隨著我國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園林城市建設不斷發展,園林景觀綠化、美化更顯得尤為重要。作為一名園林工作人員,更應該在工作中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通過不斷的學習、總結,提高專業技術水平,拓寬工作思路,并運用科學知識從項目初期進行全面考慮,合理進行植配設計,從根本上的解決綠化養護問題,達到降低養護成本,提高養護質量的目的,真正為居民創造一個干凈、整齊、溫馨、舒適的綠色家園。

參考文獻:

[1]顧承華.公共綠地建設養護成本的降低[J].上海城市發展,2004(2):23-25.

[2]李磊.淺談園林綠地管護成本的構成及控制[J].江蘇林業科技,2010,37(1):32-36.

篇10

關鍵詞:市場;無公害蔬菜;發展模式

中圖分類號:S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0)-08-0004-3

1 國內外無公害蔬菜發展模式

早在20世紀20年代,為了克服保護地土壤因連作而帶來的病害和鹽漬危害,國外就以無土栽培技術生產無公害蔬菜。在世界范圍來說,無公害蔬菜的發展由來已久。到了20世紀90年代,歐美一些發達國家的無公害蔬菜產業已開始向要求更高的有機蔬菜發展。而我國無公害蔬菜起步較晚,大規模的開展始于上世紀80年代。縱觀世界各國無公害蔬菜發展的歷史,我們可以對國內外無公害蔬菜的發展模式作一個對比,以期對我國今后的無公害蔬菜發展有一點啟示。下面就針對幾個典型范例做一下對比。

1.1 日本模式

日本無公害蔬菜的發展模式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農戶+農協+批發市場”、“農戶+集貨商人+批發市場”、“農戶+集貨市場+批發市場”、“農戶+批發市場”等,其中以第一種為主要發展模式。農戶負責蔬菜的生產,然后可以選擇多種方式將產品銷售出去,而所有的方式幾乎都要通過批發市場。批發市場在日本無公害蔬菜的流通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能及時調節供給、信息以及促成市場價格的形成。無公害蔬菜的等級檢測也是在批發市場完成,然后才由批發市場分發到各大零售店及超級市場進行零售。正是由于批發市場的這種關鍵作用,日本政府對于批發市場的發展也給予了極大的支持:專門對批發市場的通訊設施、人員配備、銷售方法、衛生檢疫以及維護市場環境方面制訂了一系列制度,使其得到了良好的發展。

1.2 美國模式

美國農業屬于大農場農業,產業化程度很高,其蔬菜種植同屬于大農場種植,全美有一半的蔬菜產于加利福尼亞州。“農場(公司)+農協(非政府組織)”、“農場+企業”模式是美國有機蔬菜發展的主要模式。一般來說農場規模都很大,現代化程度很高,由農場完成蔬菜的生產,之后由農協等非政府組織負責對蔬菜進行檢測并推廣,進入超級市場零售。

1.3 國內模式

經過近三十年的發展,我國大陸地區無公害蔬菜產業已經頗具規模,并逐漸摸索出一些適合地區發展的無公害蔬菜發展模式,當前主要有“農戶+龍頭企業”、“農戶+合作社(蔬菜經紀人)+龍頭企業”、“農戶+產銷合作社+市場”等,其中以后兩種模式最為常見,也最為成熟。三種模式中農戶均作為無公害蔬菜產業的源頭負責生產,而“農戶+合作社+龍頭企業”模式中合作社或蔬菜經紀人負責蔬菜的銷售,通過這一中間環節的聯結,蔬菜進入龍頭企業進行加工或包裝,最終進入零售渠道。龍頭企業的作用較為重要,其負責蔬菜的檢測及再加工,是這種模式中的關鍵一環。“農戶+產銷合作社+市場”模式中,產銷合作社的作用至關重要,其已不再僅僅是起到聯結作用,更多的是起到輔助及引導作用,此模式中產銷合作社的結構已非常健全,有自己的技術人員、銷售隊伍及運輸隊伍,掌握著最新的市場信息,不但能解決蔬菜銷售問題,而且能夠帶動起地方市場的發展。上述幾種模式各有特點,支撐著我國各地區無公害蔬菜產業的發展。

2 西柏店村無公害蔬菜發展情況

2.1 西柏店村發展無公害蔬菜種植的必要性

2.1.1 區位因素的限制 西柏店村位于北京市平谷區西部,村域面積1.2km2,耕地面積800畝,用于蔬菜生產330畝、養殖業用地200畝、林果業用地200畝、養魚水面80畝。全村現有220戶、村民707人,其中勞動力420人。地處京郊的天然優勢,加上村域面積小、勞動力少的條件限制,決定了西柏店村不適合種植糧食作物或經濟作物,只有為京城提供日常農副產品才能獲得最大收益。西柏店村距離北京城區只有1小時的車程,具有產地即市場的優勢,且市場需求巨大,具備新鮮農產品生產的一切條件,這也是西柏店村最終選擇蔬菜種植作為村莊主導產業之一的一個重要原因。

2.1.2 市場的導向作用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食品安全的關注逐漸增強。尤其北京市作為經濟發達、人均收入較高的地區,居民對食品衛生及食品質量的要求更高,而相關部門對食品市場準入的監測更加嚴格,傳統上用化肥、農藥種植的蔬菜已不再受到人們的認可,反而各項指標符合相關標準的無公害蔬菜越來越得到市場的青睞。消費趨向的變化迫使西柏店村村民必須做出改變,否則將很難收到預期的經濟效益。同時他們也看到發展無公害蔬菜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只有盡快適應這種變化才能跟上市場的腳步。雖然在無公害蔬菜種植過程中會遇到一些難題,但由于其在價格及市場需求方面均具有優勢,也就打消了人們之前的顧慮。因此,市場是西柏店村選擇無公害蔬菜種植的最大動力。

2.1.3 建設生態文明村、開展循環農業的需要 西柏店村2006年榮獲“北京郊區生態文明村”、“京郊環境優美村容整潔先進村”和“北京市健康促進示范村”榮譽稱號,2007年榮獲“首都綠色村莊”、“首都綠化美化花園式單位”和“全國綠色小康村”榮譽稱號,2008年被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評定為“農民科學素質行動示范村”。如今全村上下正齊心協力向著創辦“全國生態文明村”的目標努力,而大力發展無公害蔬菜,解決蔬菜種植過程中的污染問題是實現生態文明的一個重要環節。此外,西柏店村還正與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合作建設循環農業的項目,無公害蔬菜也是循環農業項目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些都為西柏店村開展無公害蔬菜種植提出了客觀要求。

2.2 西柏店村無公害蔬菜發展模式及發展狀況

2.2.1 市場催生的“農戶+合作社+企業”模式 西柏店村無公害蔬菜發展到今天已經逐漸形成規模,并摸索出一套比較成熟的種植及經營模式。具體說來就是“農戶+合作社+企業”的模式,這種模式并不是西柏店村首創,而是全國各地許多地方都在開展的一種模式,西柏店村只是將這種理論上的模式運用得比較到位、發展得比較成功。西柏店村建設成規模的日光溫室之初也是在無公害蔬菜的道路上逐步摸索,并非一步到位發展到今天這么規范。最初菜農各自為戰,沒有統一的品牌和銷路,自產自銷,工作量大且不具備競爭優勢。但村莊年產約200萬公斤蔬菜在市場上已經頗具規模效應,北京三安科技公司主動與村莊洽談合作事宜。為便于收購保證蔬菜及時上市,公司建議村內注冊成立蔬菜合作社。于是在韓素菊等人的帶領下,2007年3月北京西柏店果蔬產銷專業合作社應運而生,西柏店村的蔬菜生產也逐漸實現了訂單化。

目前,西柏店村120戶菜農已有約100戶自愿加入了蔬菜合作社。菜農與三安公司簽訂供貨合同,供貨價格與市場價掛鉤并在市場價的基礎上每市斤提高一毛錢。這種訂單模式不僅比原有的自產自銷方式具有更高的效益,還省去了小批量銷售的工作,大大減輕了菜農的負擔,因此對菜農具有極大的吸引力。目前西柏店村果蔬產銷專業合作社還負責鄰村農戶蔬菜的銷售,足見這種模式的魅力。而三安公司收購蔬菜之后經過加工包裝,產品進入大型超市或賣場,憑借無公害蔬菜特有的價格優勢,也能獲得較大的收益,從而保證了買方的利益。此外,根據合作社與公司的協議,三安公司從西柏店村收購的蔬菜還要按市斤返還一部分利潤給村合作社,作為合作社的日常運營經費及主要成員工資。如此一來,憑借市場這一無形手的支配,從菜農到合作社到企業都獲得了屬于自己的收益,即三方共同獲利,也唯有如此,這種“農戶+合作社+企業”的發展模式才能具有長久的生命力。

圖1 西柏店村無公害蔬菜發展模式運行示意圖

為了更好地發展無公害蔬菜種植,提高市場認知度及競爭力,西柏店村還將本村生產的蔬菜注冊了商標,名為“柏店二仙”,現在這一品牌已初步得到了市場的認可。而本村菜農為了維護自有品牌的形象和信譽,也都自覺努力達到無公害要求的各項標準。

2.2.2 無公害的取得 為了真正實現無公害生產,西柏店村在種植蔬菜過程中從各個環節入手保證蔬菜遠離污染、符合無公害標準。具體分為產前預防、產中保護、產后檢測三個步驟,這三個步驟貫穿蔬菜生產的整個過程,確保生產出的蔬菜時真正的無公害產品。而在這三個具體的實踐過程中,每一步都與西柏店村的這種發展模式息息相關,即都涉及到農戶、合作社、企業的參與。

產前預防:無公害生產最忌諱的是農藥與化肥的施用,而不使用農藥所面臨的最大難題是病蟲害的防治問題。為了從源頭杜絕污染,打好無公害生產的基礎,西柏店村在土壤中施用由三安公司提供的“三安生物土壤凈化劑”,從而吸附重金屬,降低土壤中有害金屬含量。對于病蟲害防治問題,西柏店村菜農聽取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相關專家的建議,在蔬菜產前采取高溫燜棚的辦法,借此殺死害蟲及其幼蟲。根據農科院相關人員用溫濕度露點記錄儀試驗得出一周內的統計數據可知,當室外溫度為32-37℃時,測定燜棚期間棚內空氣溫度的最高值為76.1℃,而土壤溫度采取深5cm、10cm隨機觀測,同期最高溫度分別為54.5℃、44.0℃,這一措施雖不能完全殺死害蟲,但已經對一些不耐高溫的害蟲形成了極大的殺傷,具有不錯的殺蟲效果。

產中保護:為了保證蔬菜的無公害化,西柏店村蔬菜生產過程中完全不施用化肥,而是用經過腐熟的農家肥搭配本村沼氣站生產的沼肥,這種搭配不但能保證肥效,還能降低成本同時減少蟲害,效果非常顯著。經過試驗比較測定,施用沼肥與不施用沼肥,黃瓜平均增產28%,增效40%;番茄平均增產22%,增效20%;西葫蘆平均增產25%,增效15%;青椒平均增產35%,增效27%。此外三安公司還為菜農提供完全符合無公害生產標準的有機肥料,保證不同品種蔬菜生長的要求。對于生產過程中病蟲害的防治,西柏店村禁止施用傳統的劇毒農藥,取而代之的是物理除蟲、生物除蟲,如采用黃板殺蟲、沼液浸種、防蟲網防蟲等方法。即使偶爾使用農藥,也是使用符合無公害標準的低毒生物農藥,如清源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藥劑,這些藥劑均已通過南京國環有機產品認證中心(OFDC)及瑞士(歐盟)IMO有機認證,從而確保蔬菜安全。在生產過程中,如遇到比較難處理的病害或蟲害,菜農會請合作社及時聯系三安公司,對方會派相關技術人員到現場幫助解決難題,這也是惠及三方利益的舉措。

產后檢測:生產過程的預防及保護是確保無公害的重要環節,而產后檢測也是無公害生產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步驟,唯有通過權威檢測得出的結果才能得到認可、讓人信服。西柏店村雖然與三安公司事先簽訂了供貨合同,但雙方在交貨之前需要由三安公司專業人員依據國家相關標準及三安公司標準進行檢測,只有各項指標合格的蔬菜瓜果才能進入正常的銷售程序,而不合格的產品只能由菜農自己解決,這也就逼迫菜農在生產過程中完全按照無公害生產操作規程進行操作,不能抱有半點僥幸心理。在整個收購檢測過程中,蔬菜合作社的工作人員負責各方協調及收貨工作,確保菜農的產品能夠及時上市。

2.2.3 西柏店村無公害蔬菜發展成果 西柏店村開展無公害蔬菜生產幾年以來,在相關科研單位及合作方的指導支持下,經過不斷的摸索總結,已經形成一套比較成熟的生產體系和一套比較完善的操作規程,村民無公害生產的意識及技術都已經能夠緊跟當前無公害發展的步伐。無公害蔬菜的開展同時也給西柏店村帶來了很大的收益,憑借無公害蔬菜的市場認可度及價格優勢,西柏店村菜農的收益呈現出逐年遞增的趨勢,其中2006年尚未建成規模綠色生態園時,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萬元,而建成投產后第一年即2007年村民人均純收入就有很大的增長,達到11472元,2008年西柏店村人均純收入12619元,2009年人均純收入13860元。如今,“柏店二仙”品牌蔬菜通過了北京五洲恒通認證有限公司的有機產品認證,借助這一利好條件,2010年西柏店村菜農收入一定會有更顯著的增長。

2.3 對其他城郊村莊發展無公害蔬菜的啟示

西柏店村無公害蔬菜的發展是在不斷的摸索過程中逐漸成熟的,其“農戶+蔬菜合作社+企業”的發展模式被實踐證明是可行的,然而此種模式也具有局限性,就是過分倚重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因此其他城郊村莊在借鑒該模式的成功經驗時要因地制宜,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做出具體決策。

2.3.1 注重品牌價值 隨著我國蔬菜產業的不斷發展及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品牌在經濟運行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從西柏店村無公害蔬菜的發展歷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品牌建設所起到的獨特作用,而當前我國許多蔬菜種植地區品牌意識淡薄,仍處于粗放的初期發展階段,即使建立品牌后,對品牌的保護也不到位,沒有將品牌的市場影響力發揮出來。這些都是包括西柏店村在內的有志于無公害蔬菜發展的村莊應該注意的問題。

2.3.2 嚴守操作規程 如果決定開展無公害蔬菜種植,就一定要嚴格按照無公害的操作規程進行生產。由于無公害蔬菜對生產過程中的污染隔絕要求較高,相應也就帶來一定的難題,許多菜農抱有僥幸心理,在生產過程中不嚴格照章操作,最終導致蔬菜不達標,遭受巨大損失。西柏店村的發展經驗表明,無公害蔬菜的生產必須嚴格按照規程操作,也只有這樣最終才能實現優質優價。

2.3.3 重視合作社的作用 西柏店村雖然創建了蔬菜合作社,并且合作社在蔬菜的產銷過程中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合作社的作用并沒有發揮到極致,龍頭企業的強勢將合作社的作用大大削弱了。對于那些沒有龍頭企業的地區,合作社在無公害蔬菜的運作過程中應該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如果由農戶來負責蔬菜的銷售既是對人力的極大浪費,也不具有市場話語權。而如果由合作社負責一個村莊乃至一個地區的蔬菜銷售,既節省了人力,也會在價格談判中具有更大的優勢。

3 北京市開展無公害蔬菜的對策建議

3.1 大力倡導并支持蔬菜合作社的建設

根據我國當前的實際情況,政府涉農部門工作范圍限制,權威民間組織較少,結合其他省份發展無公害蔬菜的經驗,北京市在大力開展無公害蔬菜過程中應注重蔬菜合作社的作用,鼓勵建設蔬菜產銷合作社,間接提升地區蔬菜經營的規模。如山東省寧津縣柴胡店鎮東崔村1999年成立的蔬菜合作社經過幾年的健康快速發展已頗具規模,截至2005年合作社所屬的蔬菜批發市場,已發展成為占地8萬平方米,有交易大棚4000平方米,固定資產380萬元的經濟實體。市場日上市車輛2100多輛,日均銷售蔬菜60萬公斤,日均交易額50萬元,客戶遍及晉、冀、魯、豫、遼、吉、黑、蒙、京、津等20多個省、市和地區,成為魯西北較大的蔬菜批發市場。正是由于蔬菜合作社的帶動作用,才激活了本地區乃至周邊地區的產業發展。但僅憑合作社自主發展還不夠,政府還應在具體的發展過程中進行指導并在財政及政策上予以支持,如給予合作社一定的財政補貼并制定相應的減稅政策等。

3.2 繼續制定并完善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標準

經過近些年的努力,北京市無公害蔬菜產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各項標準陸續出臺,涉及范圍更廣、規定內容更細,為無公害蔬菜的田間生產提供了參考依據。當前已有的無公害標準不僅包含了無公害生產的產地環境要求、蔬菜質量要求,還具體到了某一種蔬菜生產的操作規程。如由北京市農林局提出、北京市技術監督局批準的《無公害蔬菜質量標準》《無公害蔬菜產地環境質量標準》《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規程》等對所有無公害蔬菜均適用的標準,還有諸如《無公害蔬菜結球甘藍生產技術規程》《無公害蔬菜綠菜花生產技術規程》等具體某種蔬菜的推薦性標準。然而,北京市無公害蔬菜的發展距離科學化、標準化生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今后,還需繼續制定并完善無公害蔬菜生產標準,并加強宣傳和指導,確保標準的順利執行。

3.3 加大蔬菜質量監管檢測力度

無公害蔬菜生產的全程性對相關部門的監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確保北京市無公害蔬菜產業的健康發展,相關職能部門應加強全程監管,確保蔬菜生產符合操作要求。同時,作為蔬菜上市進入消費領域前的最后一道安全屏障,質檢部門除了應規范檢測方法、完善檢測體系外,還應加大檢測力度,確保民眾的食品安全。此外,在確定檢測標準之后,應建立并完善無公害蔬菜的市場準入制度,對不符合無公害標準的蔬菜禁止進入相應市場。

3.4 建立食品安全追溯制度

無公害蔬菜屬于對質量要求較高的食品,對食品安全的要求更高,在當前無公害蔬菜發展尚處于初級階段時,應同步建立食品安全追溯制度,既能對蔬菜生產者形成震懾,又有利于無公害蔬菜產業的健康發展。具體來說,就要求無公害蔬菜產品采用標準包裝,注明產地、廠家、聯系方式等,從而有利于責任追溯。

參考文獻

[1]郭文龍,等.國內外無公害蔬菜生產及其施肥技術發展概況[J].陜西農業科學.2005,(1):64-65.

[2]張曉玲.日本無公害蔬菜的產銷模式[J].世界農業, 2004(3):33-35.

[3] 郝利,等.循環農業發展路徑的實證分析[J].農村經濟, 2009(3):104-106.

[4] 郭向東.無公害蔬菜的發展[M].中國民藝出版社, 2006:19-22.

[5] 胡繼芳.制約無公害蔬菜發展的因素及對策[J].黑龍江農業科學,2009(3):107-108.

[6] 郁樊敏.美國、加拿大的蔬菜產銷[J].長江蔬菜, 2000(2):37-39.

[7] 河北省世行二期項目考察團.美國的無公害農業[J].中國農業綜合開發,2004(8):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