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資源研究范文

時間:2023-11-13 17:50: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教育資源研究,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教育資源研究

篇1

【關鍵詞】使用控制;XrML;證書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09)08―0098―04

引言

網絡的發展使教育資源實現了數字化,一方面改變了傳統的紙質教育資源的使用,另一方面讓教育資源的使用控制變得更加復雜和困難。比如,用戶在網絡上不僅瀏覽論文、課件、試題等教育資源,還能修改、復制和傳播。這顯然損害了資源作者的著作權利。目前已有的數字版權保護的策略就是通過訪問控制,即通過識別與驗證用戶名、用戶口令及檢查用戶賬戶的默認權限這三步來控制用戶的入網訪問。當交費網絡的用戶登錄時,如果系統發現“資費”用盡,還應能對用戶的操作進行限制。在以后的發展過程中,又出現了強制訪問控制(Mandatory Access Control, MAC)、自主訪問控制(Discretionary Access Control,DAC)、基于角色的訪問控制(Role-based Access Control,RBAC)等。這些技術多少的彌補了訪問控制的一些缺點,但是還只是針對封閉的環境的版權保護,而且不能動態的授權,因此,不能解決教育資源被下載后動態跟蹤賦予和修改權限的問題。

而文獻[1]提出了使用控制模型以后為這個問題解決提供了新的思路。此后,許多學者都開始研究模型的實現,例如文獻[2]針對媒體文件,提出使用引用監控器來實現,但只給出了簡單的邏輯結構,并沒有真正實現;文獻[3]以中國知網支付模式為例,介紹了使用控制在這種電子商務網站上的應用;文獻[4] 提出了用有色Petri網來建立使用控制模型,但Petri網表示只限于授權因素。以上文獻在各自的應用場景中提出了合理的方法,但是都不適合教育資源的使用控制的實現。

論文首先介紹了相關技術,接著提出了使用證書的方式實現教育資源的使用控制;最后介紹了證書方式的結構及執行過程。

一 相關研究

1 使用控制策略

使用控制策略是繼訪問控制之后提出的一種新的策略,它繼承了傳統的訪問控制的所有方法。使用控制模型主要由主體、客體、權限3個基本元素及與其相關的授權A(Authorization)、義務B(oBligation)、條件C(Condition)組成,因此也稱為UCONABC 模型,模型圖如圖1所示:

主體(Subjects)表示對客體(Objects)擁有某些使用權限的實體,用S表示。主體屬性(Subject Attribute)用來表示主體的能力和特征,記為ATT(S)。常見的主體屬性有:用戶名、用戶組、角色和安全級別等。

客體(Objects)是指按權限(Rights)的規定接受主體訪問的被動實體,用O表示。客體屬性(Object Attribute)存儲客體的重要信息,包括客體的安全標簽、所有關系、類別和訪問控制列表ACL等,記為ATT(O)。

權限(Rights)是主體對客體進行控制和執行的權利,包括了主體可以對客體進行的訪問操作(如讀、寫、運行),用R表示。

授權(Authorization)是指允許主體使用客體必須滿足的規則集,用A表示。

義務(Obligations)是指主體獲得或執行對客體的訪問權利前或過程中必須完成的操作,用B表示。

條件(Conditions)是指主體獲得或行使對客體的訪問權利前必須滿足的系統或執行環境的強制約束條件,用C表示。

使用控制最重要的還引入了使用的連續性和屬性的可變性的思想。這樣,在使用過程中,就可以隨時改變主體和客體的屬性,從而實現動態的訪問和管理資源。由授權A、義務B、條件C按照屬性更新的時間,可以定義十六個使用控制方案,如表1所示。

有了這十六種執行方案,在資源的使用過程中可以根據需要隨時定義和修改資源的屬性和狀態信息。

2 權利描述語言

權利描述語言是DRM(數字版權管理)系統普遍采用的權利描述機制。目前數字權利描述語言有MPEG-21 Rights Expression Language、OMA的ODRL(Open Digital Rights Language)、Creative Commons和METSR及ContentGuard 公司的XrML。這些數字權利描述語言具有其所屬具體行業自身的特色,而XrML面向所有類型的數字資產,應用非常廣泛,因此,本文采用的是XrML編寫的證書來實現教育資源的使用控制。

二 面向教育資源的使用控制模型應用研究

教育資源的使用控制包括教育資源的創建、使用和跟蹤過程,也即資源擁有者和使用者之間權利使用的控制與管理。通過建立各種實體(教育資源的創作者、者、服務者和使用者等)間的許可集,以及可以行使這些許可的條件與義務。這些信息必須用標準化的、計算機可識別的方式描述和標記,最終以許可證的形式,從而可以進行相應的記錄、識別、解析和解釋。而這些許可集以及許可的條件與義務都可以用XrML來實現。

本文根據使用控制模型,參考微軟的RMS證書結構,來實現教育資源的使用控制。

在本模型中,首先建立一個可信的環境,比如,有用戶A要將一課件上傳到教育資源網站,那么教師A跟資源網站間要建立可信的關系。用戶A可以是單一用戶,也可以是某個單位或組織。因此,將教育資源網站作為服務器方,用戶A是客戶端。如果有用戶B要從該教育資源網站上下載論文,也要跟該網站服務器建立可信關系。因此,用戶B也是客戶端。由此可見,可信環境中包括服務器方和兩個客戶端方,如圖2所示:

因此,證書分為用戶帳號證書和機器證書兩種。用戶帳號證書又分為許可證和使用許可證。一臺機器只有一個機器證書,但可以對應多個帳號,即同一帳號可以在有合法機器證書不同的客戶端機器上登錄;同一客戶端計算機上可以允許多個合法用戶帳號登錄。

1 用戶帳號證書

可信環境的服務器方給客戶端用戶分配權限帳戶證書,使用戶帳戶與特定的計算機相關聯。用戶的權限帳戶證書包含在客戶端許可方證書和用戶許可證的請求中。客戶端方許可證書允許作者在脫機時資源。每個權限帳戶證書都包含用戶的公鑰,用于加密與該用戶相關的數據。

(1)許可證

指定可以使用的用戶和要的資源信息,規定的詳細內容包括:

①創建者的信息:如創建者帳號、創建者的個人信息(如工作單位、電子郵箱、聯系電話等)等。

②要資源的信息:如該資源的名稱、資源格式、所屬種類(如課件、論文或其他)、創建時間、允許訪問該資源的用戶帳號或用戶組、授予合法用戶的使用權限(如只讀、允許復制、允許修改、允許打印、使用次數等多種權限或權限組合)以及訪問該資源的條件。

③證書信息:如證書的有效起止時間,證書是否允許更新、何時何種條件下更新等。

④用于解密資源的對稱密鑰,該密鑰使用資源網站服務器的公鑰進行了加密,這確保了只有該資源網站服務器才能解密這一內容并頒發用戶使用許可證。許可證由該資源服務器的私鑰簽署。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因為許可證跟要的資源綁定并一起到資源網站上,因此,很好的解決了資源使用過程中權限管理的問題。而且,資源創建者可以隨時修改此證書上的信息。

(2)使用許可證

使用許可證書的內容主要來自于許可證,當用戶訪問資源網站,并想使用里面的資源時,就要首先向資源網站服務器發出申請,服務器對申請的帳號進行審核,如果合法,就發給用戶使用許可證。使用許可證從許可證中獲取要使用資源的和權限信息等,從而讓用戶明確自己有哪些使用權限,并根據權限使用資源。使用許可證書可以是永久的,也可以是臨時的。如果使用許可證是永久的,用戶帳號在以后的登錄過程中不用再申請新的使用許可證,就可以直接按照規定權限使用資源,并且還會根據資源的更新信息,在使用前自動更新使用許可證;如果是臨時的,則在用戶帳號每次登錄時都隨時獲取使用許可證,使用信息也會隨著許可證的更新而更新。比如,如果許可證中指定資源的使用次數,那么在每使用一次之后,使用許可證的使用次數就會自動減一。

2 機器證書

機器證書就是計算機的身份證。資源網站的服務器為每個客戶端計算機建立一個證書,并保存其信息,如IP地址、訪問服務器的時間、進行過哪些操作等。該計算機證書由服務器用公鑰加密以后發給計算機。在首次使用時,客戶端計算機要激活機器證書。該證書中的公鑰用于加密用戶帳戶證書中包含的用戶私鑰。機器激活以后,當計算機下次訪問服務器時,服務器通過查詢是否有該計算機的機器證書,如果有, 則默認為合法,從而直接審核用戶帳號是否合法;如果沒有,則需要申請。此外,每次訪問完資源網站以后,機器證書都會自動更新。

三 教育資源使用控制執行機制

1 基于XrML的證書描述

XrML(Extensible Right Markup Language)是應用廣泛的權利描述語言,它是基于XML語法的來定義權限和條件。它的數據模型如圖3所示:

如圖示,Xrml定義的證書通常由主體、資源、權限和條件四部分組成。主體(Principal)即權限賦予的個體;權限(Right)是指主體使用相關的資源一個行為或一類行為;資源(Resource)是主體可以被賦予的權限的對象,如電子書、視音頻文件,或是電子郵件服務、B2B的服務等都可作資源;條件(Condition)是執行制定權限須滿足的條款、條件和義務等。授權(Grant)是指賦給一些主體的權利的證書內的元素,包括:授權給哪個主體、主體的權限、主體可以執行這個權限所針對的資源及在執行這個權限前要滿足的條件等。

基于以上證書結構,如果要為一名為“test.ppt”的課件資源,者為xuna,要求授予用戶只讀權限,證書的有效期從2009年3月23日到2010年3月23日,可以將許可證定義如圖4所示:

2 證書的執行機制

證書的執行過程包括證書的創建、簽名、、更新和解析,圖5即是證書執行流程圖:

以許可證為例,首先,由創建資源客戶端調用應用程序,創建并生成未簽名的許可證,然后通過與服務器交互,對許可證進行簽名。接著將簽了名的許可證嵌入到資源中,并一起到服務器上。如果以后資源創建者對證書進行了更新,證書就會通過跟服務器交互自動更新,服務器再次簽名后并保存。

在資源使用端,用戶跟服務器發出下載資源的請求,然后將資源和資源內的證書一起下載到本地。并通過與服務器交互對證書進行解析。如果證書的條件都滿足,那么用戶就可以按照權限規定對資源進行操作。

四 總結

篇2

[關鍵詞]教育資源配置;教育資源配置方式;教育競爭機制

一、教育資源配置的內涵與標準

資源配置,亦稱資源分配,它是指資源在不同用途和不同使用者之間的分配。資源配置研究的主要課題是資源的合理配置。資源是稀缺的,人們的需要是無限的,投入到某種產品生產的資源及其產品產出的增加將會導致投入到其他產品生產的該種資源及其產品產出的減少。因此,人們被迫在可以相互替代的各種資源使用方式中選擇較優的一種,以達到社會最高效率和社會利益的最大滿足。

教育是人們眾多需要中的一種,它能為人們提供包括消費和投資等多種效用。作為消費品,教育體現為一種個人享受和修養;而作為投資,它可通過改善個人知識、技能等人力資本因素來提高個人未來就業機會和收入。與其他產品一樣,教育產品供給也要消耗大量稀缺的社會資源,包括師資、土地、建筑場館、儀器設備和資金等。因此,為了滿足人們對教育的需要,保證一定的教育產出,人們必須將一定的社會資源分配到教育部門中去。同時,由于人們教育需求結構的多樣化,我們還必須保證教育內部各級各類教育和學校獲得必要的資源投入。由于資源的有限性,增加教育整體或其中某種類別教育的生產資源投入必然減少其他社會產品或其他類別教育的生產資源投入與產出。因此,為了達到最大化效用,我們要求有限的資源在教育部門進行合理配置,使教育資源得到最充分有效的使用。

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可以通過教育產品價值和教育產品成本的一致性來衡量。教育產品價值是單位教育產出增加帶來的產品價值增量,其現實形式就是學費。教育產品成本是因增加單位教育產出而損失的最高其他產品價值量。在教育產品價值和產品成本不一致,如前者大于后者的情況下,將生產要素從社會其他部門轉移到教育是有好處的。隨著生產要素的轉移,教育產量會增加,教育產品價值下降,同時,社會其他產品產量會減少,相應產品價值上升,從而使教育產品成本上升。只要教育產品價值和教育產品成本不一致,這種生產要素轉移就應該繼續下去,直到二者最終相等。以上是從教育部門整體來看待教育產品價值及其成本的,如果從部門內部,如某所學校來看,教育產品成本就會涵蓋因該學校增加教育產出而導致所有其他同類學校、其他類別教育以及社會部門的產品價值量損失。只有教育產品價值和所有教育產品成本一致時,教育資源才會實現合理配置。

二、計劃和市場兩種教育資源配置方式

采用什么方式去分配資源才能達到資源的合理配置是資源配置方式要解決的問題。在現代經濟條件下,資源配置基本方式從理論上來說有計劃與市場兩種類型。計劃就是通過政府對社會需求的分析判斷,用高度集中的計劃指令將社會資源分配到國民經濟各行各業中去的一種資源配置方式。市場則是以個體消費者和企業決策為基礎,依靠市場競爭機制將資源分配到不同部門和企業的資源配置方式。

從理論上而言,計劃和市場都可以實現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但是,依靠計劃解決教育資源配置問題必須獲得準確的教育社會供求信息以確定合理的教育資源投入量和教育產量。教育需求方面,政府必須分教育類別、專業等了解社會不同個體的教育需求偏好,并將其匯集成教育社會總需求。教育供給方面,社會教育供給能力由教育產品成本大小決定,因而政府必須對其他社會產品需求、社會生產資源總量、教育和其他產品生產技術等進行全面調查。然而,政府要準確獲得包括教育在內的所有產品社會需求信息和生產成本信息幾乎是不可能的,在實際中,政府規定的教育計劃指標很容易偏離實際的教育供求狀況,導致教育供給不足或過量、教育結構失衡等問題。同時,在計劃方式下,學校的招生和資源投入等統一由政府承擔,學校缺乏獨立利益,因而其優化資源配置的動力不足。這樣,學校就可以不講管理、不計成本,導致政府教育計劃的落空。

市場方式意味著教育資源配置由教育消費者、學校和生產要素所有者等主體來推動和完成。首先,個體消費者對于人力資本投資收益的追逐產生了教育需求,但是其他消費者也存在相同需求,這樣消費者會為獲得入學機會以其知識、能力和經濟實力等展開競爭,教育需求競爭會形成教育市場價值。其次,教育市場價值會激勵教育供給,教育投資者為獲得投資收益,競相辦學和擴大招生。但是,學校的供給能力會受到教育產品成本的約束,在市場環境下,教育產品成本通過生產要素市場價值來衡量(具體為生產要素價值和生產要素耗費量之積)。學校提供教育會引發對各項生產要素的需求,需求大小由生產要素的邊際教育產品價值決定。但是其他社會部門也存在相同的需求,生產要素的需求競爭會形成生產要素市場價值。生產要素市場價值既反映生產要素在教育中的邊際產品價值,也反映生產要素在其他部門的邊際產品價值,因而代表教育生產成本。最后,學校根據教育產品價值和教育產品成本來決定教育生產資源投入和教育產量。在兩者不相等的情況下,學校增加或減少教育資源投入和教育產量是有利可圖的,學校必然將教育生產推進到兩者的相等點。在這里,最優教育資源投入量和教育產量得以確定。

與計劃方式相比,市場教育資源配置由教育消費者、學校和生產要素所有者等微觀主體而非政府充當配置主體。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這些微觀主體之間結成了復雜的資源交易和競爭互動關系,正是依靠這種資源交易和競爭互動,資源才得以在教育和其他社會部門以及教育內部不斷流動,實現合理配置。在這個過程中,教育產品和生產要素市場價值的形成與社會資源的自由流動最為關鍵,前兩者為各主體配置教育資源提供市場信息和收益激勵,后者是調節教育和其他產品供給、實現教育供求均衡的基本條件。如果社會存在某種資源交易或流動障礙,或者一些主體如學校根本不具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為能力,教育產品價值就無法推進到教育產品成本水平,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就難以實現。

三、我國教育資源配置方式及其存在的問題

我國過去長期實行計劃經濟體制,與此相適應,我國教育也實行一種計劃體制,即由國家統包統管的一元化辦學體制和投資體制。在這種體制下,政府通過行政指令對教育資源采取單一的計劃配置方式。其配置過程一般政府先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現狀和要求,制訂一個總的教育資源配置計劃,然后將這個計劃分解成各下屬應當承擔的任務,一直把這些計劃落實到最基層。在這種配置方式中,政府包攬了辦學權利和義務,既擔當了學校的舉辦者又擔當了學校的投資者,同時還直接擔負管理學校的職責,學校無條件地接受計劃分配到的資源。計劃配置方式可以依靠政府力量迅速集中社會資源增加教育投入,在一定時期內對教育發展起到過積極作用,但是這種方式也暴露出計劃信息失靈、教育資源配置脫離社會需求以及抑制學校辦學活力等問題。

為改變傳統教育體制帶來的辦學效益低的現象,1985年中央頒布的《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對教育體制進行全面改革。改革的重點是強化地方教育職責、對學校簡政放權、擴大學校自主辦學權以及改革學校招生制度等。學校自主辦學權力的擴大,強化了市場^、才需求對學校招生和辦學的引導。同時,中小學也開始向學生收取學雜費。消費者和學校之間的繳費形成了事實上的教育市場交易關系,為真正確立教育服務價值提供了科學評價標準,增強了學費在教育資源配置中的價格杠桿作用。在1985年教育體制改革取得成就的基礎上,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又在教育面向市場、改革單一辦學所有制方面取得了進展,各種民間和社會辦學得到了迅速發展。教育體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政府集中配置教育資源的弊端,加強了社會需求對教育的引導,提高了教育資源配置效益。但是,從整體上而言,我國教育還未脫離傳統計劃體制的基本框架,政府對教育仍然存在多方面的行政管制,這些管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育資源的自由流動和學費價格功能的發揮,阻礙了教育資源配置的優化。

第一,辦學準入限制。雖然我國已形成了以政府辦學為主、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的辦學體制,但是由于辦學標準等方面的限制,致使很多民間和社會資源難以流入教育部門,導致教育供給不足。與此相對應,隨著我國居民收入的增加,社會對教育尤其是優質教育的需求在迅速增長。在這種情況下,教育供給不足導致的唯一結果就是教育產品價值背離正常教育生產成本迅速上升。目前,我國居民教育支出增長遠遠高于同期居民收入增長的幅度,家庭教育支出比例也遠遠高于發達國家10%左右的支出比例。居民教育支出增長的重要來源是擇校費等選擇性教育支出的大幅增加。北京大學課題組2004年的一項全國調查顯示,有擇校行為者2004年總教育支出平均為5262.5元,其中擇校費平均達4525.6元,費用與高校學費相當。從勞動力、土地等資源稟賦來看,我國的教育生產成本不會高于發達國家,更不會出現高出數倍的情況。

第二,學校自主辦學限制。目前,我國各級中小學也尚未從根本上改變傳統集中統一的行政領導體制,政府對學校的校長任命、機構設置、人事、入學招生、專業設置及學位授予等方面還存在諸多限制。在重要的教師人事方面,學校用人和教師自由擇業還受到傳統戶口、檔案和人事編制等問題的制約,目前學校之間除部分特殊人才外,大部分教師還難以正常流動。這些限制大大束縛了學校自主配置資源的靈活性和教育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使學校無法按照社會教育需求變化及時調整內部資源配置,包括調整學校科目、課程設置和教學組織形式等,也阻礙了教育生產要素在學校之間的自由流動和優化組合。

第三,學費管制。從2003年開始,政府開始在全國中小學推行“一費制”,對義務教育收費種類和標準進行了嚴格的限定。學費管制在于治理教育高收費、亂收費等問題,但是,學費管制也強行將教育產品價值降低,扭曲了教育的社會供求信息,阻礙了社會資源流入教育部門,不利于教育供給的增加。同時,還會使學校做出適應性調整,降低教育質量。從學校的角度而言,學費及其水平代表市場對學校教育的認可程度或評價等級,提高教育質量也意味著學校將會獲得更大的收益回報,這樣會對學校辦學形成一種有效的激勵約束。而在學費管制下,所有學校收費不分地區、教育質量等差異全部“一碗水端平”,這無異于將競爭性的學校辦學轉變為一種“公共產品”,教育質量差的學校反而獲益更大。這將嚴重挫傷學校提高教育質量的動機,最終造成普遍性的辦學低效益。

綜上所述,我國教育資源配置的主要問題在于教育行政管制對教育競爭和教育資源流動的制約。它不僅阻礙了教育供給的增加和各級各類教育質量的提高,導致嚴重的教育收費問題,而且也遠遠不能適應我國按照科學發展觀發展教育事業的政策要求,這就客觀上要求我們必須建立市場對教育資源配置的有效機制,充分發揮市場在教育資源配置中的作用。

四、構建教育資源配置的競爭機制

針對當前我國教育資源配置存在的主要問題,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對教育資源配置的調節作用,就必須構建一種有效的教育競爭機制或環境來促進教育資源的自由流動和教育產品市場價值形成。這種教育競爭機制包括以下基本要素:

(一)競爭性教育產品市場

教育產品市場是教育服務購買者的學生和教育服務提供者的學校之間結成的交易關系,是形成教育產品價值的基礎,其現實形式就是辦學市場。要充分發揮辦學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必須保證辦學市場的競爭性。如果辦學市場存在供給壟斷,教育提供者為攫取壟斷利益,會主動限制教育供給和人為提高教育產品價值,從而使生產要素無法充足地流入教育部門,導致教育產品價值和成本相背離。保證辦學市場競爭的關鍵在于開放辦學,讓更多的社會主體能夠平等參與教育提供。目前,要實行自由辦學準入制度,降低辦學準入門檻,同時實行學校自主招生,改革高校學位授權和專業設置等的政府審批制度,實行簡單的政府備案制度,為學校公平競爭提供良好的環境。

(二)競爭性教育生產要素市場

教育生產要素市場是教育及其他社會部門與生產要素所有者之間結成的交易關系,是形成教育生產要素價值的基礎。教育生產要素市場的分割或壟斷也會阻礙生產要素在教育與其他社會部門以及教育內部自由流動,從而造成教育產品價值和教育產品成本的背離。師資是學校的核心生產要素,教師勞動力市場是教育生產要素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實現教師勞動力市場充分競爭的關鍵在于保證師資的自由流動,這需要我們從社會整體上大力改革傳統戶籍、檔案及人事編制等制度,加強社會保障體制建設,建立自由的教師擇業和學校用人體制。

(三)自主辦學實體

在市場方式下,教育資源流動是通過教育主體間的資源交易來進行的,因此必須確保教育主體具有獨立產權。學校是最重要的教育主體,只有存在獨立的主體利益,它才會主動參與教育資源配置并承擔經濟后果。因此,學校必須是一個自主辦學實體,可以按自己的方式和理由進行決策,有獨立的招生、專業設置、課程和教學組織、學位授予、經費使用以及人事等權限。

篇3

關鍵詞:統籌優化;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3)08-0229-02

我國“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這一戰略是科學發展觀的有力支撐。自“綱要”,全國各個省份都增加了對各級各類教育的投入,但這些教育投入多被用于擴大規模的重復性學校硬件建設上,而忽視了教育軟件資源的投入,致使教育投入未發揮充分作用,從某種程度上說,是教育資源的極大浪費。同時,各省不同地區教育資源布局不均衡的現狀,不僅制約了各省不同地區之間協同創新能力的提升,嚴重影響了這些省區的發展,而且從根本上制約其長遠發展后勁,給各省整體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的提升產生巨大負面影響。

一、城鄉教育綜合改革矛盾綜述

在國家整體建設過程中,各省、各地區新型城鎮化步伐逐步加快,但在城鎮化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社會各界反映強烈的社會熱點與難點問題。就教育領域來講,主要是圍繞“優質教育”而產生的供需矛盾和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城鎮化之后對原來中小學的處理方法過于簡單,只是簡單對其“改換校名,提升其行政級別,改變其隸屬關系”,廣大中小學未充分獲得城鎮化帶來的實惠。二是新型城鎮化過程中對中小學教育投入資金的管理與運用不到位,這些教育投入多被用于擴大規模的重復性學校硬件建設,而忽視了教育事業軟實力的提升,致使教育投入未充分發揮作用,還導致教育資源的極大浪費。

經過課題組大量廣泛問卷調查,與家長、教師、學生座談,梳理出我國當前城鄉教育資源因布局不均衡而產生的一系列問題,主要是:學前教育“入園難”現象普遍;義務教育階段和高中階段家長熱衷于“重點”學校,致使這些學校“一座難求”,而“二、三流”學校面臨生源緊張的生存壓力;高等教育階段,諸多省份大中專院校的教育資源不能共享與交流。

二、城鄉教育資源優化配置中存在的問題

本文中的“問題”主要指課題組在統籌城鄉教育綜合改革對比實驗過程中發現的問題。本研究成果是在本課題第 一階段研究成果“教育資源優化配置模型”和第二階段研究成果“教育資源優化配置模型應用研究”基礎上完成的。經過第二階段教育質量提升對比實驗與問卷調查縱向對比實驗,在統籌城鄉教育資源優化配置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生源走向嚴重不均衡

課題組與部分學校教師座談得知,當前很多小學和部分初中的生源嚴重不足,有的小學甚至出現“一個教學班僅有9名學生,仍由4位老師共同教育和管理”現象,這實質上造成了教育資源的極大浪費。而一些重點學校的班級卻“人滿為患”,令這些學校的教學不堪負重。

(二)師資配置嚴重不均衡

經課題組廣泛調查、座談得知,當前許多重點學校由于教師待遇、辦公條件、教學條件較好,因此這些學校的教師一般不愿意到普通學校“支教”;一些普通學校,由于待遇、教學及辦公條件不好,使這些學校教師教學積極性受到嚴重影響,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存在著“得過且過”的混日子思想和“反正升學壓力不大”的“安逸思想”,嚴重影響了這些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也影響了這些學校的社會聲譽,從而造成這些學校教育發展上的“惡性循環”,嚴重阻礙了區域教育質量的整體提升。

(三)硬件設施良莠不齊

經過大量調查得知,由于一代又一代教職員工的努力奮斗,許多重點學校逐漸形成了自己明確的特色,積累了優質的教育教學資源,教學設施也比較先進,代表著我國教育的發展方向。重點學校的特色,不僅是我國城鄉教育寶貴的物質財富,更是寶貴的精神財富。在統籌城鄉教育改革過程中,決不可簡單地將這些重點學校的優質硬件,依靠簡單的行政命令“拆分”,而是要在充分尊重它們現有財富積累的前提下,經過耐心細致的思想工作,說服他們與普通兄弟學校實現硬件設施共享,實現共同提高。因為簡單的行政命令“平均分配”,不僅會嚴重挫傷重點學校教職員工的積極性,而且還會造成重點學校對普通學校的對立情緒,不僅不利于城鄉教育資源的統籌優化,還會形成區域教育僵局,不利于區域內教育質量的提高。

(四)師資隊伍的協調與建設存在阻力

參與對比實驗的重點學校和普通學校教師,其參與積極性主要糾結于“面子問題”,即重點學校的教師參與支教活動,被一些不知情同行、學生及家長誤認為“教得不好”才到艱苦學校“鍛煉”;而普通學校的教師到重點學校參與“平級交流”,接受重點學校優秀教師的“傳、幫、帶”,也有“放不下面子”問題。

(五)現代化教育裝備配置環節薄弱

經問卷調查得知,一些條件艱苦的普通學校,其教學設配還是最傳統的“黑板+粉筆”。傳統教學設備當然仍有用武之地,但在信息化的今天,是不能滿足學生對信息的需求的,從而造成重點學校與普通學校學生在獲取信息方面嚴重的不對等,也加大了普通學校教師在教學方面的負擔,阻礙了區域內教育質量的整體提升。

(六)教育軟、硬件投入比例嚴重失衡

在各省、各地區的教育發展過程中,都比較重視對教育的投入,但由于硬件設施的建設比較容易出“政績”,容易引起社會各界的重視,從而形成一種“教育投入就是教育硬件設施建設”的片面思路,造成教育資源的極大浪費,同時還造成軟件投入的嚴重不足。

三、對策

(一)區域優化

由各級政府出面協調、各級教育部門主抓,打破“各級學校分布遵從行政區域劃分”的傳統,根據各個區域內社會各界對各級“優質教育”需求,遵循地域“就近原則”,統籌我國各省、各個地區的教育資源布局調整,優化組合,必將大大提高各地、各區域教育整體質量,徹底解決圍繞“優質教育”而產生的矛盾和問題。原因有二:一是由“需求理論” 作指導,能夠真正反映社會各界最真實、最基層的呼聲,教育問題的解決就有了更強的現實針對性;二是在“博弈論”和“產出最大化理論”指導下開展的教育資源統籌優化,是在不打破各地、各個區域原有學校硬件配置基礎上,對教育軟件(重點是師資)配置的優化重組。如此,大大節約了教育成本,發揮了現有教育資源的最大功用,必將造福于我國廣大城鄉莘莘學子。

(二)師資平級交流

課題組構建的“教育資源優化配置模型”,能夠為解決“優質師資分布不均衡”問題提供思路。在不打亂各個學校原有的教師人員編制、不損害各個學校教師既得利益的前提下,在區域內同級學校之間搭建一個“師資平級動態交流”平臺,依據這個平臺展開師資交流,基本消除優質師資優化配置過程中的阻力,在各級教育主管部門監管下,在“榮譽+利益”驅動,廣大教師會自覺、自愿到條件艱苦的學校支教。因為該平臺將教師參與“支教”的時間與次數作為參數,是教師評先評優、晉升職稱的一個必備條件,使支教教師的“付出”能夠得到相應的回報,必將調動廣大教師教育支教的積極性。條件艱苦的學校,由于歷史及現實的種種原因,在教育教學質量及社會聲譽上暫時不占優勢,通過該平臺的搭建,可以為這些學校的教師提供一些業務提升的機會。對到重點學校參加“傳、幫、帶”活動及接受業務培訓的教師,也將其參與培訓的時長和次數計入其年度考核,作為評先評優、職稱晉升的重要參考,如此,可基本消除廣大普通學校教師思想上的“懶惰情緒”,充分調動他們參與教育資源優化配置的積極性,為各個區域教育質量的提升創造條件。

(三)教育硬件設施共享

教育硬件設施共享,是根據需求理論,結合我國各地當前教育發展過程中普通學校“教學硬件設施(實驗設備)嚴重不足、辦學經費緊張”的實際,提出的針對性解決辦法。經過對比實驗實踐論證,該辦法切實可行。各級教育主管部門,應在充分尊重重點學校師生意愿的基礎上,經過耐心、細致的思想工作,說服他們與普通兄弟學校共享優質硬件教育教學資源;做好普通學校學生的思想工作,要愛護外校的圖書資料、實驗設備等教學設施;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和各級重點學校,也要嚴格監管、加強對硬件設施的保護力度,盡量降低國有資產的損耗。

(四)加大教育資源統籌優化的宣傳力度

針對對比實驗過程中老師們反映的“面子問題”及其“糾結心理”,課題組認為主要的問題在于“教育資源區域優化”政策的宣傳力度不夠。應大力加強宣傳,保證城鄉教育區域優化政策宣傳到位,將相關精神傳達到城鄉各個區域的每一級教育主管機構,宣傳到每一所學校的教師、學生,并通過學校把相關信息傳遞給家長,徹底消除“師資平級交流”過程中的誤解與偏見,保證該關系民生的教育舉措得以扎實推進。

(五)加強多媒體教室建設

在統籌區域教育資源配置過程中,除“師資平級交流”外,加強普通學校的多媒體網絡教室建設也是一個重要的解決辦法。通過問卷調查與座談得知,由于建設多媒體網絡實驗室的成本過高,且其使用性價比不高,許多學校選擇了放棄。而在原有電教室基礎上,通過配備電腦和投影儀,升級教學設施,是一個投入少、產出大且快捷的途徑。運用多媒體教室的網絡優勢,將優秀教師的課堂教學視頻上傳至各級教學平臺,供廣大學生網上學習,這樣就擴大了優質教育教學資源的作用與影響力,抵消了普通學校優質師資的不足。

(六)加強軟件資金投入與監管

加強軟件資金投入,就是在分配教育投入資金過程中,充分引入“需求機制”,在充考察教育需求的基礎上,確定教育投入資金分配方案,在預留教育硬件設施正常運行所需經費的基礎上,大幅度提高軟件建設資金投入的比例,提升普通學校的軟實力。同時要加大教育資金使用方面的監管力度,確保教育資金的合理使用,充分發揮“博弈理論”在資金分配過程中的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王麗娜,卞啟蘭.農村中學教師流失現狀及其激勵機制的研究[J].現代企業教育,2012,(1):173-174.

〔2〕王賢.博弈論視角下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中的效率與公平關系[J].現代教育管理,2009,(2):22-24.

〔3〕謝識予.經濟博弈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4〕張維迎.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72-90.

篇4

>> 基于云計算的城鄉教育資源共享系統研究 區域性數字化教育資源共享途徑研究 淺析教育資源共享的優勢與途徑 大學城藝術教育資源共享之研究 美國高等學校教育資源共享研究 廣西高校教育資源共享瓶頸及對策研究 我國數字教育資源共享機制研究 職業教育集團資源共享研究 研究生教育優質資源共享要素初探 基于云計算的教育資源共享平臺研究 高等學校教育資源共享問題研究 基于網格的農村教育資源共享研究 基于網格的教育資源共享的研究 教育資源共享有多遠? 高校教育資源共享模式探討 優質資源共享 享受和諧教育 區域圖書館數字化職業教育資源共享途徑 地方文獻資源共享建設研究 高校體育資源共享機制研究 “云計算”情境下城鄉職業教育一體化資源共享平臺的建構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2]2012年南昌縣教育技術工作會議精神[EB/OL].[2012-06-06].http://.

[3]程結晶,潘琰,黃晶晶.區域性數字化教育資源共享途徑研究[J].現代遠距離教育,2011,(5):58-70.

[4]唐西波.淺談農村初中科學實驗室的現狀與管理[J].科技向導,2010,(24):43-46.

[5]許麗英,袁桂林.農村教育資源配置現狀調查與優化對策研究[J].教育發展研究,2006,(11):57-62.

篇5

關鍵詞:教育資源 配置 合理化 教師 均衡發展

一、學校的資源配置對教育質量均衡發展的影響因素

影響高校教學質量均衡發展的主要因素有二方面,一是高校教學硬件。也就是學校的物質資源配置,二是高校的軟件,也就是學校的師資力量。這兩方面因素是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一所高校如果連一臺像樣的多媒體投影儀都沒有,自然也很難吸引優秀師資人才,因此學校只有擁有優越的教學物質資源配置,才有可能吸引更多的高水平高素質教師。反之,學校有很多的優秀教師但是教學資源匱乏,一樣也會造成教師人才外流現象。因此,二者是相互制約、相互發展的關系。那么,如何促進高校的硬件軟件同時發展呢?教育實踐表明,首先要對教學條件,包括教學實驗,設施設備,教學圖書資料,教學環境,教學儀器等優中選優,一定要保證所有的設備器材質量無問題,并對教師和學生的人身無毒害的產品,一定不要是廢物用品或是擺設,要物有所用.其次,要盡量杜絕學校的骨干優秀教師外流,要適當提高教師的待遇問題,采用多勞多得的政策鼓勵教師勇挑重擔,在業務上要多用一些資金培養青年教師下企業鍛煉,若有條件的話可定期公費派教師去外國研修深造,解決一些無編制的教師編制問題,不斷縮小各大高校教師的待遇差異問題。當然,更重要的方面,還是要對高校的骨干教師進行思想教育,名師應當有名師的風范。作為教師的,一方面在課堂上教育自己的學生不要追求名利,惟利是圖,另一方面卻又唯金錢論。由此可見,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就不能僅僅是提高工資待遇更重要的是加強師德教育。

二、學生來源對高校教育資源配置合理化的影響

學生來源方面,研究學生是否是高中畢業,還是中專和職高,因為學生的基本情況不同,入學之后的學習主動性和知識基礎不同。因此要對學生因材施教。也就是,不同的學生來源配備的師資隊伍資源也不同。通過對佳木斯市的佳木斯大學、黑龍江農業職業技術學院、佳木斯技師學院等部分高校做研究對象,從中發現了佳木斯市各大高校學生來源影響教學質量均衡發展的問題。針對不同學生來源配備的教師也不同,例如:佳木斯大學的生源主要是應屆高考統招的畢業生和大學本科畢業生及個別專業的研究生,對學生的入學分數有著嚴格的要求,配備教師一般都是碩士以上學歷及有多年教學經驗的研究生或博士生導師。黑龍江農業職業技術學院主要是應屆、往屆高中畢業生和職高及初中畢業生,配備的教師多是涉農專業的專任教師。而技師學院主要是應屆、往屆畢業生及社會青年,配備的教師主要是專業領域的技師人才。這三所高校師資配置宏觀上市合理的,但是,在微觀上又有一些問題存在。通過對三所高校部分學生進行的問卷調查可以得出以下結論。有93%的學生認為佳木斯大學教育教師資源配置合理,有84%的學生認為黑農職院教育教師資源配置合理,有75%的學生認為技師學院教育教師資源配置合理。通過對三所高校的對比分析,揭示了教育的普遍規律和特殊表現,找出各高校之間差距與問題,力圖為提出科學可行的對策建議奠定扎實的基礎,根據生源不同配備的教師也不同,通過這種“因材施教”來調查學生對此教學資源分配不合理現象的反應。在配備各個專業的任課教師時,應采取老、中、青三結合的方式,充分發揮傳、幫、帶的作用。讓每個專任教師的年齡結構、知識結構、體能結構都符合優化配置原則,使教學經驗豐富、專業技術水平高的老教師與精力充沛、體格健壯的青年教師之間形成一種互補效應,以確保能高效率地完成學校教學任務的各項既定目標。

三、高校教育資源分配中出現的不均衡問題

篇6

一、內蒙古教育資源配置現狀與特征

(一)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從“有學上”向“上好學”發展

2010年,小學適齡人口入學率達到99.99%,小學輟學率為1.05%,輟學人數為15622人,小學畢業生升學率達到100.23%;初中階段毛入學率為106.26%,初中輟學率為2.37%,輟學人數為19757人。2010年,小學和初中專職教師分別為11.4萬人和9.6萬人,與2009年相比專職教師分別減少1284人和234人。2010年,小學和初中危房比重分別為29.5%和24.6%,與2009年相比危房比重分別減少31.1和35.4個百分點。2010年,小學和初中生人均校舍面積分別為6.7平方米和6.7平方米,與2009年相比人均校舍面積分別增加0.6和0.9平方米。

農村牧區義務教育得到有效加強。落實國家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兩免一補”和進城務工農牧民子女入學由流入地政府負責政策,農村牧區學校辦學條件得到改善,農村牧區留守兒童就學基本解決,農村牧區小學入學率由“十五”末的99.4%提高到2009年的99.8%。農民工子女在輸入地公辦中小學就學的比例上升,達到89.1%。學生校外住宿情況逐步得到解決。

普通高中在結構調整中進一步優化,優質高中教育資源不斷擴大。2010年,全區普通高中289所,在校生49.9萬人。目前已建設自治區示范性普通高中47所,占普通高中總數的16.3%;盟市級示范性普通高中(或優質高中)80所,占普通高中總數的27.7%,各類優質普通高中占普通高中總數的43.9%。2010年,普通高中專職教師為3.2萬人,與2009年相比專職教師增加448人。2010年,普通高中危房比重為18.4%,與2009年相比危房比重減少31.5個百分點。2010年,普通高中人均校舍面積為14.4平方米,與2009年相比人均校舍面積增加1平方米。

(二)民族教育從“優先重點”向“適度超前”發展

自治區把民族教育作為全區教育事業的重點,擺在了優先發展的位置,堅持“兩主一公”辦學和“兩免一補”助學模式,并在統籌規劃各類教育事業發展中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使民族教育發展得到了新的力量。2010年,全區民族幼兒園196所,在園人數5.3萬人,與2009年分別增加48所幼兒園和0.9萬人,增幅分別為32.4%和19%。到2009年,民族小學、初中、高中和職業高中學校分別達到382所、159所、51所和18所,在校生分別為18萬人、8.9萬人、6.8萬人和1.6萬人;各類中小學少數民族學生72.8萬人,其中蒙古族64.7萬人;民族中小學蒙古語授課學生23萬人。全區民族中小學、幼兒園教師3.8萬人,其中蒙古語授課教師2.6萬人。33所普通高校開設了蒙古語授課專業和少數民族預科教育,少數民族在校學生近10萬人,其中蒙古族8.7萬人;少數民族在學研究生4158人,其中蒙古族3703人;高等學校少數民族教師6265人。

2008―2010年,內蒙古少數民族學校數量變化情況、少數民族在校生數量變化情況、少數民族專任教師數量變化情況,以及使用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授課學校、學生、專任教師數量變化情況請見下表1。

(三)教師素質逐年提高

2010年,全區幼兒教育專任教師18108人,比2009年增加2523人,增幅為16.2%;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為98.4%,比2009年減少0.3個百分點。2010年,全區中小學教師總數達到20.9萬人,其中小學、普通初中和高中教師學歷合格率分別為99.66%、98.84%和94.18%,與2009年相比分別提高0.03、0.22和1.20個百分點;小學、普通初中和高中教師中具有專科、本科和研究生學歷的教師比例分別為85.30%、69.92%和3.56%,與2009年相比分別提高2.52、3.50和0.93個百分點。具有高級、中級和初級職稱的教師,小學分別達到8.4%、56.3%、28.9%,初中為19.9%、42.5%、31.3%,高中為27.86%、31.85%、32.79%。2009年,高等學校教師總數為2.23萬人,比2010年少0.1萬人,其中具有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學位的占43.3%,比2005年提高了17.6個百分點;教師中院士1人,具有正高級職稱的占7.94%,具有副高級職稱的占29.2%,高等職業學校“雙師型”教師占27.8%。

(四)教育投入逐年增長

內蒙古不斷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十一五”期間內蒙古財政累計投入教育經費1040億元,其中2010年內蒙古教育支出達328億元,占財政一般預算支出的14.39%。教育投入的大幅增加,使得各類教育辦學條件明顯改善,義務教育普及水平提高,教育公平邁出重大步伐,有力地保障了各族群眾受教育的權利。從預算內教育撥款增長與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情況看,預算內教育撥款2009年比2008年增長22.48%,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22.09%,二者相差0.39個百分點。從預算內教育經費占財政支出比例情況看,預算內教育經費2009年為265.48億元,比2008年增長23.02%,占2009年財政支出的13.78%。從生均預算內教育事業費增長情況看,2009年普通小學、普通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職業學校和普通高等學校生均預算內教育事業費分別為5278.61元、6130.16元、4416.94元、5999.45元和7072.47元,與2008年相比分別增長38.93%、35.70%、32.65%、11.26%和5.11%。從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增長情況看,2009年普通小學、普通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職業學校和普通高等學校生均預算內教育事業費分別為1141.08元、1669.06元、1243.23元、1330.93元和2621.41元,與2008年相比分別增長25.82%、24.34%、27.01%、-3.21%和2.91%。

二、內蒙古教育資源配置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育資源總量投入不足

隨著自治區經濟的發展,我區教育經費也有了較快的增長,但對于教育事業發展的實際需求,教育投入仍然不足。例如,2010年,我區小學、初中和高中危房比重分別為29.5%、24.6%和18.4%,投資缺口仍然較大。國際上通常用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來衡量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及教育發展水平。目前,我國經濟發展水平正處于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000美元左右的發展階段,對公共教育經費投入的整體水平也應符合不低于4.06%―4.24%的客觀比例要求。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出,提高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到2012年達到4%。2010年,內蒙古生產總值為11655億元,而當期教育支出為328億元,占2.8%,仍處于較低水平。如何實現4%的目標已成為擺在自治區政府面前的重要問題。2009年,雖然內蒙古預算內教育撥款增長速度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速度0.39個百分點,但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占財政支出的比例由2008年的14.84%下降到13.78%,下降1.06個百分點。還有,我區教育資源籌集采取主要由政府財政投的單一籌資模式,而沒有充分開發利用企業參與、社會募捐等多元籌資力量,籌資的社會化程度低。

(二)教育資源在區域間配置不合理

我區12盟市在自然資源稟賦及經濟發展水平上都存在很大差異,各盟市之間的發展很不平衡,同一個盟市內不同旗縣之間的差距也很大。地區之間經濟發展不平衡最終會影響地方財政的支出能力,落后地區的財政收入難以為農村牧區公共教育領域投資提供資金保障,導致地區之間的公共教育服務不平衡。農牧業稅的取消,對于那些以農牧業稅為主要財政收入來源的區域影響更大。目前,區域間教育資源配置不合理的最典型表現形式是城鄉之間教育資源配置不合理。這種城鄉之間的經濟發展和公共教育服務不平衡,使城市教育的辦學條件好、師資隊伍強、發展水平較高;農村牧區教育的辦學條件差、師資隊伍弱、發展水平相對低。區域間教育資源配置不合理,影響實現教育公平,不利于自治區教育的均衡發展。

(三)教育資源在各類教育之間配置不合理

2010年,我區小學、初中和高中危房比重分別為29.5%、24.6%和18.4%;小學、初中、高中和高校生均校舍面積6.55平方米、8.6平方米、14.38平方米和30.92平方米;小學、初中、高中和高校生均圖書15.34冊、18.98冊、18.32冊和74.68冊;小學、初中、高中、中等職業學校和高等學校生均預算內教育事業費分別為1141.08元、1669.06元、1243.23元、1330.93元和2621.41元。這一組數據能夠說明,由于教育資源在各類教育之間的配置不平衡導致我區各類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和辦學條件存在較大的差距,影響著教育公平和均衡發展。

民族教育發展相對滯后情景可以另一側面說明,我區教育資源在各類教育之間配置不均衡狀況。近幾年來,自治區以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建設和標準化建設工程為契機,加大了民族教育的投入力度,進一步改善了民族基礎教育辦學條件。但是,內蒙古民族基礎教育學校大部分位于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的邊遠地區,辦公用品和教學設施較差,辦學環境和辦學條件艱苦,信息化建設滯后,其對教育投入的需求量是更大的。民族基礎教育投入不足,致使少數民族中小學基礎設施建設落后,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民族基礎教育的公平發展。

(四)教育資源在校際之間配置不合理

教育資源在各類教育間及各地區之間分配不均衡,這從總體上決定了教育資源在隸屬于各類教育和各地區的學校之間分配不合理。即使在同類教育中,同一地區的教育資源在不同學校間配置亦存在問題。一方面,在側重公平的基礎教育階段,政府將財政劃撥的教育經費不恰當地向重點學校傾斜,拉大了重點學校與薄弱學校在辦學條件上的差距,實際上不利于實現教育公平。而另一方面,在追求效率的高等教育階段,政府又將相應的公共教育支出幾乎平攤給各高校,只有極少數名牌重點大學略有突出,致使高校辦學模式趨同,層次不清,職能不明確,培養的人才的規格質量與社會對人才的多方面、多層次的要求存在差距。

(五)教師人力資源配置不合理

教師人力資源是教育資源的核心內容,教師資源的配置是否合理直接影響素質教育的推行和均衡教育的建設。近年來,內蒙古進一步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教師素質不斷提高,正在形成一支結構基本合理、素質較高的師資隊伍。但是,我區教師資源的配置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嚴重制約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以城鄉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為例,2010年城鎮小學、初中和高中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分別為99.94%、99.64%和95.40%;城鎮小學、初中和高中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分別為99.55%、97.67%和89.77%。這組數據一方面說明,無論是城鎮還是農村高中、初中和小學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都呈現遞減,另一方面說明,城鎮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比農村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分別高0.39、1.97和5.63個百分點。以城鄉專任教師中小學專科畢業及以上教師比例、初級中學本科畢業及以上教師比例、高級中學研究生畢業教師比例具有城鄉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相同的分布特點。

請見下表2。

三、內蒙古優化配置教育資源的建議

(一)增加教育投入,增強教育資源的保障功能

健全以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籌集教育經費的機制,依法增加教育投入,是推進教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要明確把增加教育投入,健全教育投入機制,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到當前教育發展的中心地位,作為教育發展的長期戰略,并予以實施。要進一步明確各級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務的職責,并按照建立公共財政體制的要求,加大公共財政投入力度,把教育作為財政支出重點領域予以保障,確保教育財政撥款的“三個增長”;提高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到2012年達到4%。要拓寬教育籌資渠道,積極開發民間運作的慈善事業、市場運作的企業和個人投資等籌資渠道,逐漸擴大資金投入規模。比如發行教育彩票可以在相對較短的時期內籌集到大量資金。

(二)均衡教育資源,推進各級各類教育公平發展

推進教育公平,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根本措施在于合理配置教育資源。一是努力縮小城鄉教育差距,在財政撥款、學校建設、教師配置和工資待遇等方面向農牧區傾斜,實行校長、教師交流制度,到2015年實現縣域內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二是努力縮小校際差距,加快薄弱學校改造,積極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實施中小學校舍工程,均衡配置教師、設備、圖書、校舍等資源,到2015年所有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達到標準化要求。三是努力縮小地區教育差距,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義務教育的轉移支付力度,鼓勵發達地區支援欠發達地區教育事業發展,到2020年力爭實現全區范圍內整體均衡發展。

(三)提高教育資源使用效率,實現教育資源效用最大化

提高教育資源使用效率,是合理配置教育資源的主要內容。首先,建立長效的經費保障機制。長期以來由于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我國安排教育資源配置總是注重投入,忽視了產出的效果,導致很多人認為教育資源配置的均等化就是平均化。基于目前教育資源配置不合理,存在很大的地域差異的現狀,我們應該以質量和生均成本為依據,因地制宜的對各地區進行教育撥款。其次,優化教育投資結構,實現教育均衡發展。在多渠道籌集資金,加大教育財政資金投入的同時,對于教育資金的使用,要有合理明確的規定,對于資金比較大的基本建設,可以設置專項資金庫,專款專用,以確保為學校提供良好的基礎設施。第三,要完善教育投入監督機制,加強教育經費使用全過程的監督、審計,切實提高教育資金使用的規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使有限的資金發揮更大的效益,惠及更多學生和群眾。

(四)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設,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

教育事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中指出,組建“內蒙古教育和科研網”。建設各級各類學校校園網絡系統和自治區、盟市、旗縣(區)三級教育網絡信息中心;大部分學校實現“班班通多媒體”目標;繼續推進普通高等學校數字化校園建設進度。建設教育管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和教育管理資源基礎信息系統,加強教育教學資源建設,重點開發蒙古語教學資源。通過覆蓋全區教育科研網,逐步實現教育教學資源共享。

篇7

在國家重視發展應用型本科教育之際,需要加強應用型本科院校繼續教育資源的整合,節約有限的教育資源,實現高校繼續教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不斷優化繼續教育資源結構,促進繼續教育資源的合理共享,特別是構建了以職業發展要求為導向,以技能型人才培養為核心,管理規范、資源集約、資質優良的完整培訓體系,最終建立起“強調歸屬、教學準入、反饋及時、評價科學,互利共贏”的良性管理機制。

關鍵詞:

繼續教育;資源;整合優化

繼續教育資源是指促進繼續教育發生、保障繼續教育正常運行的各種社會、經濟、政治因素,它通常是以一定的載體形式為依存,主要包括物質財力資源、組織管理資源、人力資源、無形資源等四個方面。高校繼續教育資源整合包括三層含義,即高校繼續教育內部資源的整合、高校繼續教育和日制教育資源的有效整合、高校繼續教育與社會資源的整合。

一、應用型本科院校繼續教育現狀分析

繼續教育在資源配置方面的具體表現為:繼續教育投入不足,財力、物力缺乏有效保障;繼續教育發展不平衡,資源的閑置浪費和資源匱乏同時并存;繼續教育管理還存在一定的混亂,信息化程度不高,不顧實際一窩蜂上同類項目;培訓機構條塊分割,小而全,重復建設,缺乏規模效益;培訓層次、水平較低,專業設置落后,專業結構老化;培訓內容單一,課程體系陳舊,教學形式封閉,方法手段缺乏創新;師資隊伍來源渠道不暢,急需大批名牌培訓師;缺少品牌機構和精品課程,缺乏各自的特色。沈陽工程學院有著深厚的能源電力行業背景,除成人學歷教育外,目前各類培訓促進了繼續教育資源的整合,原因是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專業設置更具行業特色、應用性的特征明顯。在知識型、創新型社會中,各類組織對人力資源的素質與資質要求越來越高,對人力資源基本知識與技能結構要求也不斷提高,各類教育培訓將作為學歷教育的重要補充形式,越來越成為社會普遍的、基本的繼續教育模式。這種需求量大、質量要求高的培訓對施教者的要求很高,只有經過整合的優質資源才能勝任。高校開展繼續教育必須得到培訓主體資質的確認。目前,高校繼續教育的培訓首先是以專業學院或系、部為主體進行短期培訓市場開拓、培訓項目承攬、培訓工作實施及培訓績效評估。從目前的發展現狀來看,培訓主體的多元化趨勢越來越明顯,而應用型本科院校的繼續教育培訓起點高、優勢明顯、信譽好、師資力量雄厚。目前,遼寧省部分高校實現了成人教育、繼續教育、遠程教育,以及各種形式培訓的資源整合,建立了繼續教育學院,可以說,對不同形式的繼續教育實行統一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確保了繼續教育資源的有效整合。但是,還有部分高校,在繼續教育管理和資源整合上亟待改進。

二、突出行業特色,發掘非學歷教育的資源,開創“學歷+證書+技能”有機結合的新局面

近年來隨著國家建設堅強智能電網理念的提出,電力行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企業的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不斷的進步,對員工崗位技能的要求不斷提高,同時國家也不斷完善了各行業的職業標準,部分行業設置了非常嚴苛的準入條件。在此背景下,非學歷教育方面應實行證書教育制度,并構建起證書換學分、證書換學歷機制。非學歷教育應加強質量管理,建立學習成就認證制度。屬于技能的,通過專門機構或者委托機構,通過鑒定,給予分級證明,大力開發實踐基地資源,強調培訓等非學歷教育的實用性;屬于知識的,特色優勢專業可自行組織考試認可,其它專業可指派或委托有能力、有信譽的學校考試認可,給予成績證明,作為以后頒發文憑和學歷證明的依據。使學歷教育的內容更加豐富和實用。截止目前學校已經開展函授教育: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熱能與動力工程等26個專業;自學考試: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熱能與動力工程等4個專業;職業技能鑒定:維修電工、數控操作員等55個工種;電工進網作業許可證考試:高壓試驗等4個工種;技術培訓:已經與中國國電集團東北公司、中國電力投資集團東北公司等多家發電企業建立了穩定的校企合作關系,提供技術培訓服務。這些工作既涉及學歷教育,也涉及非學歷教育,調動使用了學院大量的教師資源和實踐教學資源,已經成為學院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優化資源結構,促進繼續教育資源的合理共享

(一)在實物資源方面:專兼結合、資源共享新增實踐教學資源充分考慮繼續教育的培訓需求,發掘原有資源的潛力,整合這些實踐教學資源并合理共享,必將給相關行業帶來極大的吸引力,保證繼續教育的市場占有率,充分發揮高等學校服務社會的職能。在中央與地方財政專項資金的支持下,沈陽工程學院共投入實驗室建設資金7240萬元。按照學院二級學科的布局,建設了適應教學、科研、職業技能培訓需要的“電氣工程、能源與動力、信息技術、控制技術、電子與測控技術、機械工程、現代管理技術、現代服務技術”等實踐教學基地群。學院現有實踐基地建筑面積為43000平方米,擁有72個實驗室,8個校內實習基地。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達12271萬元,臺套數達25721臺套,40萬元以上大型實驗設備10件。學生人均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達萬元以上,新增教學科研儀器設備所占比例達到國家辦學水平要求。學校投入專項經費,建設(改造)電纜施工工藝實訓室、高電壓技術實訓室、繼電保護實訓室、高壓電工實訓室、安全生產實訓室等多個全日制教學和繼續教育共享的實訓室,截止目前,完成相關企業培訓、考試等項目達一萬余人次,實現了可觀的經濟和社會效益,這些實訓室實現了和工程實際無縫對接,既滿足了企業的培訓需求,也改善了全日制學生實驗實訓場所,使在校學生能在逼真的環境中開展工程訓練,滿足了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的需求。

(二)教學資源方面:體系完備、保障有力構建以職業發展要求為導向,以技能型人才培養為核心,管理規范、資源集約、資質優良的完整培訓體系,在資源整合中造就一支既有扎實的、高起點的、具有前瞻性理論素養,又有開放性、開拓性、創新性實踐品格的師資隊伍。實現對繼續教育不同形式的統一管理,避免不同形式繼續教育各自為政、建設重復、機構重疊、資源浪費的現象,避免課程的重復,以節約師資力量。實現繼續教育與全日制本科教育的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提高。教育培訓體系結構。1.建設兩支高素質隊伍建設一支熱愛教育培訓、專心研究培訓需求的管理團隊;聘請校內教學骨干和校外技術型專家,建設一支理論水平高、實踐能力強、熟悉現場生產實際的教學團隊。重視兩項調查研究:以企業培訓需求為導向,組織不同學科專業的教師深入企業,調研新裝備和新技術使用狀況;調研員工基礎知識水平狀況。2.建設兩類優質資源以東北區域內相關企業典型設備和技術應用為中心,多方收集現場資料,開發高水平理論教學資源;以企業員工高端技能要求為導向,建設滿足資質要求的實踐教學資源。3.創新評價機制,實施了雙向考核企業工程師與授課教師組成考核小組對學生進行答辯形式的技能水平考核;學員和企業共同參與評價教育培訓工作,實現“教”“學”雙向考核。以考核評價結果為依據,審視培訓教學各個環節,查找教學和管理細節問題,促進培訓教學提高質量。4.規劃課程建設,儲備課程資源以行業發展趨勢和國家產業政策為依據,自主超前開發建設需求前景良好的培訓課程,儲備承擔新培訓項目的能力。5.依據學員考評業績,完善培訓體系調查學員崗位技能發展業績,以考試通過率或返崗后工作實績為根據,審視培訓課程設置和課程內容安排,檢驗學、用的真實相關度,凝練教學重點,調整完善培訓體系,提高培訓教學的實效性。

(三)市場資源方面:持續發展、互利互惠依托電力行業,輻射裝備制造業,與企業事業單位簽訂穩定的培訓協議,實現訂單式培養。打造應用型本科院校的繼續教育品牌,通過品牌效應盤活繼續教育市場。學校已和中電投東北分公司、朝陽發電廠、大唐集團調兵山發電公司、吉林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特變電工沈陽分公司以及沈陽市屬惠涌熱電公司等數家能源電力企業和裝備制造業簽訂了穩定的培訓協議。這些企業除在學院開展培訓外,有的還成為了學校全日制學生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真正實現了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四、建立“強調歸屬、教學準入、反饋及時、評價科學,互利共贏”的良性管理機制

由于繼續教育培訓工作的工程實踐性較強,對培訓教師的能力和業務水平有著更高的要求,完善院級教學指導委員會的繼續教育指導功能,提高培訓教師的歸屬感,建設院系兩級的專業化培訓中心,參照反饋信息,加強培訓教學管理,實施教學準入制度,繼續教育學院建立了穩定的培訓教師資源庫,對入庫培訓教師分級管理,制定了合理的激勵政策,建立科學評價機制,如培訓教師待遇與培訓成果掛鉤等,定期召開繼續教育工作會議進行全面總結和規劃培訓工作,促進繼續教育教學工作水平的提高,以此來全面促進教育教學工作(見圖2所示)。

(一)“強調歸屬、教學準入”的教師隊伍遴選機制學校的繼續教育培訓工作隨著社會環境、市場需求的改變,也經歷了粗放式管理和精細式管理的管理機制轉變過程。在電力企業沒有大規模改革以前,學校因為占有電力系統院校的強大優勢,以及多年來在電力系統職工培訓、函授教育、自考教育等方面的歷史淵源,借著電力行業相關企業的思維“慣性”,學校的繼續教育培訓市場給人一種持續繁榮的假象,對教師隊伍的遴選和管理也十分粗放,沒有形成合理的選拔機制和穩定的教師隊伍,往往培訓任務一來,隨機就抽取教師開展培訓,培訓效果、教師授課情況也沒有系統的評價。隨著繼續教育培訓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這種粗放的管理模式的缺點逐步顯露,導致大量的優質教師資源散亂無章,無法形成合力。針對上述情況,學校逐步建立了專門的繼續教育培訓師資團體,按照學科歸屬遴選出了首席培訓師、骨干培訓師、青年培訓師三個梯次的教師隊伍,并建立了青年培訓師遞進至骨干培訓師,骨干培訓師遞進至首席培訓的教師上升渠道,學校人事管理部門制定出相應的績效考核激勵政策,繼續教育學院制定出專門的教師培訓、薪資待遇的具體激勵措施,為打造繼續教育品牌效應提供了教師資源保障。

(二)“反饋及時、評價科學”的教師隊伍評價考核機制已形成了學科專業門類及教育培訓水平完備的教師隊伍,為繼續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基礎,如何激勵并導引教師隊伍健康發展也是個重要問題,學校在繼續教育學院的推動下,逐步構建了三級反饋評價機制。第一級二級學院報備符合條件教師名單、協調全日制教學沖突,日常評價考核,第二級繼續教育學院組織受訓單位在課程單元結束后反饋評價,第三級學校教育教學評價中心綜合評價,三級評價結束后,對不符合市場需求的培訓內容及時進行調整,對不合格的培訓方法及時進行改進,由首席教師負責組織開展繼續教育、培訓課程包開發及調整,以滿足市場需求,最大限度滿足受訓單位訴求。反饋結束后,對不合格的教師隊伍進行誡免和調整,對合格以上的教師隊伍兌現各項獎勵、激勵措施,以形成良性互動,最終學校獲益,教師個人獲益,企業獲得高校繼續教育知識紅利,實現互利共贏的良好局面。

五、結語

應用型本科院校在繼續教育資源整合優化時,應以職業發展要求為導向,構建以技能型人才培養為核心的完整培訓體系,實現對繼續教育不同形式的統一管理,避免不同形式繼續教育各自為政、建設重復、機構重疊、資源浪費的現象,避免課程的重復,以及節約師資力量;實現繼續教育與全日制本科教育的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提高,使應用型本科教育資源實現經濟和社會效益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1]周艷輝.高校繼續教育資源整合的現狀、問題及對策探討[J].繼續教育研究,2010,(2).

[2]金平等.繼續教育資源整合淺論[J].繼續教育,2003,(7).

篇8

摘 要 運用文獻資料調研、邏輯分析等方法,對河南基層農村的體育場地設施數量、農村體育人力資源、農村體育經費資源開發狀況進行抽樣調查,并提出農村體育資源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 河南省 農村體育 教育資源 配置

一、前言

河南省是人口大省、糧食和農業生產大省、新興工業大省,其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新型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問題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推進和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進程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這對河南省體育教育資源優化配置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對城鎮化進程中河南省農村體育教育資源配置進行研究,逐漸縮小城鄉體育教育辦學條件差距,實現新時期體育教育資源優化配置和河南省農村體育教育健康、持續發展。

二、河南省農村體育教育資源配置存在的問題

教育資源是指教育經費、教育設施、教學與行政人員等一系列與教育有關的資源,是在教育過程中投放的人力、物力、財力的總和。在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農村體育教育資源配置在經費、師資、體育設施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更為突出。

(一)農村體育教育經費投入不足,資金籌措渠道單一

河南省南北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為顯著,南部多為山區,交通不便,一些經濟基礎薄弱地區教育撥款占財政支出的比例高達80%以上,但由于其財政收入基數小,盡管當地政府把財政這塊蛋糕的絕大部分切給教育,仍然很難滿足教育的基本需求。有資料顯示,在河南省,絕大部分農村中小學存在國家撥付的辦公經費為零和教育經費被挪用的現象。單一的投資渠道和經費的下撥比例小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農村體育教育的發展。

(二)城鄉之間師資分配不均衡,農村師資質量不高

據調查,河南農村教師的學歷基本上是通過函授、進修以及自學考試獲得的。在農村中小學校,專任教師學歷低、職稱低、學歷含金量低是普遍現象。除了教師學歷低、教育教學水平低、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等問題,河南農村還面臨著嚴重的教師流失現象。教師從農村流向城鎮、從市縣流向省會城市、從邊遠落后地區流向經濟發達地區,這種流動態勢的后果是造成農村體育教育師資短缺。調查顯示,農村小學專任教師的流動性最大,城市次之,縣鎮小學專任教師較穩定。

(三)農村體育教育設施較差,教學方式普遍落后

經實地調查顯示,河南省中學辦學條件的信息化程度較低,教學用計算機和多媒體教室的人均占有量都嚴重不足,尤其是在農村地區表現更明顯,因此,政府應加大信息化校園建設的投入。

三、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河南省農村體育教育資源優化配置的對策建議

(一)完善教育經費分配體系,確保農村教育經費投入

擴大和確保農村體育教育投入是優化配置教育資源的保障。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在教育投資上應明確各自的責任比例,通過立法來保障各級政府用于農村體育教育財政撥款的增長比例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比例。根據河南省各市、縣經濟發展狀況,實行分級管理,建立新的教育經費分配體系。針對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造成的教育發展不均衡,對財政能力有限的縣、鄉、鎮實施傾斜政策,保證農村學齡兒童能順利完成體育教育。同時要發揮社會和媒體的監督作用,加大教育投入法律監督力度,確保農村體育教育經費的到位和合法使用、高效利用。

(二)建立城鄉教師流動機制,加強農村教師繼續教育

建立城鄉教師流動機制,統籌城鄉教師資源,是合理配置城鄉教師資源,提高農村教育質量的一種重要手段。但農村教師的待遇低、流動性高的狀況在短期內還無法改變,因此還需要提高教師的待遇,滿足農村教師的自我發展需求。

教師繼續教育是提高農村教學質量,縮小城鄉體育教育差距的重要環節。一是通過組織進修學習將優秀的教學方法和先進的教育理念傳授給農村教師,提高他們的教育教學水平和職業素養。二是通過組織培訓將先進的教學管理方法傳授給農村學校校長,通過科學考核評價和有效的激勵手段促使全體教師不斷學習教育科學理論,掌握現代教育技術,提高教育質量。三是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手段,促進城鄉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四是為農村體育教育教師培訓設立專項經費,并且做到專款專用。

(三)推進體育設施標準化建設,合理布局農村中小學校

通過布局調整,撤銷、合并和改造薄弱的中小學校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農村體育教育資源的有效配置,但解決城鄉教育質量差距還在于加快推進學校硬件設施的標準化建設。《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均衡發展是義務教育的戰略性任務。建立健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保障機制,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均衡配置教師、設備、圖書和校舍等資源。通過遠程教育系統等高科技手段,讓農村中小學校共享優質教育資源,把城市閑置的教育資源如教學設備、圖書等配置到農村學校。

為適應城鄉發展需要,方便農村留守兒童就近入學,學校布局還需要進一步合理規劃。要辦好農村必要的教學點和中心學校,加快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優先滿足留守兒童的住宿需求。建立健全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和動態監測機制,關注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對于隨父母遷移至城市的兒童,以全日制公辦中小學為主,確保他們平等接受體育教育的權利。

參考文獻:

[1] 馮德顯.中部地區人才的資源化開發及機制創新研究[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7(3).

篇9

關鍵詞:教育園區;教育資源;運行機制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professional education vigorous development, to provide the community with a lot of technology applied talents. Focus on education resources, expand the scale of running school and strengthen the power of education park also arises at the historic moment. In this paper,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park in hengshui city teaching resources sharing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principle and operating mechanism in a preliminary analysis research, and puts forward some measures for education of the education resources integration the construction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Keywords: education park; Education resources; Operation mechanism

中圖分類號:G20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在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宏大背景下,衡水市也將職業教育的發展提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創建了衡水職業教育園區。教育資源共享是教育園區建設和發展的目標追求,教育資源共享對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提高職業教育發展的整體水平,實現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教育園區教育資源共享遵循的原則

1、互利互惠、共同發展的原則

各院校一定要破除條條框框的約束,破除部門所有的舊觀念,充分認識合作辦學的重要性和資源共享的必要性,更新與轉變觀念,以推動合作辦學為己任,實現各院校的優勢互補和資源共享,使園區內各院校在這種機制中實現各個主體的共生、共存和多贏格局,全面推進各院校事業的共同發展。

2、以人為本,育人優先原則

教學資源共享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培養人,其效益最終要反映在教學對象身上,因此,一切方案、計劃、措施、規章,都要以“以人為本”作為前提,把學生視作教學活動的主體和目的,創造條件讓其充分自由選擇,切實有助于其發展成材;把教師視作教學活動的主導,關注其積極性、創造性的發揮,重視其價值的實現與提高。

3、效益原則

教育園區的建設和發展,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學校自身的努力,同時離不開社會力量的支持,尤其是社會力量的資金支持。政府的目的是要通過做大做強職業教育,為地方培養高質量的人才,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園區各院校要努力提高辦學效益,實現自身的發展、壯大;投資教育園區的企業需要通過投資獲得較高的投資回報。“效益原則”是支持教育園區建設的持續驅動力。

二、教育園區教育資源共享的運行機制

1、建立管理機構

教育園區內各院校各具特色。其師資、教學實驗設備、教學資料等教學資源各有所長,具有不同的學科優勢、專業優勢和課程特長。但是它們隸屬不同的辦學實體,要實現資源的共享,勢必要在校際之間設立教學資源共享的協調機構,制定有關教學資源共享的政策,規劃和協調資源共享中的重大問題,保障教學資源共享有序合理地進行。協調機構可由教育管理部門、地方政府、各院校代表共同組成領導小組,下設教務、后勤、科研、開發等多個協調小組,定期開會協商、指定有關教學資源共享的共享,教學資源共享的信息,檢查監督各校共享的情況,協調各校的利益,及時討論解決資源共享中存在的問題。

2、制定正確政策導向

為保證教學資源共享的公平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教育園區應在經費籌措、專業設置、人才引進、學籍管理、技能鑒定等方面制定一系列促進資源共享的政策、措施和激勵機制,平衡各方利益。引導學校利用資源共享降低辦學成本、提高辦學效益,在資源配置、項目審批、專業設置、經費投入等方面對共享項目、共享學校、共享人員予以傾斜,幫助學校消除阻礙共享的政策壁壘,營造有利教學資源共享的政策環境。在制定各種資源共享方法、規定時,要充分考慮參與共享各方面的利益,按經濟規律辦事,使各方都受益,都有合作的積極性。

3、質量保障

建立質量保障體系,以嚴格的管理制度、良好的運作程序來保證教學質量。堅持工作例會制度,及時溝通教學狀況;制定教學管理條例,有效規范教學管理,使教學協作有章可循,針對各合作項目制定具體管理條例;建立質量監控體系。

三、教育園區教育資源共享措施

1、建立有利于教學資源共享的課程互選、學分互認制度

建立以選課制為基礎,學分制為依托的課程管理模式是解決教學資源共享的核心和突破口。學校可以制定一個規則,要求學生選課時,使本校課與外選課,傳統課與網絡課占有適當的比例,其具體份額可靈活掌握。在建立共享課程認定與管理制度的基礎上,擴大共享課程的范圍。可以由原來單一的公共選修課的共享,擴大到在公共基礎課群、公共選修課及各校的精品課程的共享,這樣既能豐富資源共享的內容,又能體現各校的特色。跨校課程的公布、申報以及確認都在網上進行。跨校選課必須在學分互認的基礎上進行,學分互認可以在園區聯合學術委員會的組織領導下,統一進行校際之間的學分管理工作,各校實行統一或相容的聯合學分制。

2、實行教師資源共享

教育園區的學校應打破教師一校所有制和只能為本校服務的舊體制、舊觀念。各校根據本校外聘教師的比例,可聘任其他學校的教師來彌補本校教師的不足和課程特色的不足。在一定條件下,鼓勵各校之間互派訪問,進行學術交流,鼓勵不同學校相近或相同學科的教師,聯合進行課程與教材的開發和建設,既可以融合各自的特色,又可以彌補不足。

3、建立教育園區網絡共享平臺

該平臺信息資源共享主要包括網絡教學資源的共享、圖書資源的共享、實驗設備資源的共享、跨校區選課等。其中涉及信息資源存檔級別的設置,中心資源或結點資源存檔位置的選擇、信息的利用方式、存檔的密級和版權的保護等等。可以通過各校聯合建設或補充建設的方式豐富園區內現有的國家級,省級精品課程教學資源、多媒體教學資源,共享制作精品課程申報網站和課程網站的工具,提供網上學習和教學參考。特別是面向園區內所有師生提供網絡智能輔助教學平臺及學生自主學習系統、校際選課及自選課程輔導系統等等。為檢驗和評價基于該平臺的教學資源共享的成效,以便進一步進行完善和改進平臺的共建共享機制,有必要建立資源共享評價體系,該評價體系的建立將綜合考慮學校、學生、教師、管理人員以及教學設備資源等綜合因素進行評價,通過評價發現存在的問題,不斷進行改進。

總之,教育園區集聚了大量優質教學資源,形成人才、學科、思想和智慧的良性互補,為廣大學生提供優質教學資源環境,我們必須通過完善組織體系,改變思想觀念,提高園區高校合作和共享意識,實現創建教育園區的宗旨,促進職業教育未來的發展和科教興國的戰略實施。

(課題題目:衡水市教育園區資源的建設與共享,課題編號:201109B,衡水市社會科學研究課題)

參考文獻

1、曹建慶、薛蘇云、盧錦鳳.淺談常州高職園區的教學資源共享.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2

2、朱雪波.高教園區教學資源共享問題及對策.溫州醫學院學報,2010,2

3、陳瀾禎.關于網絡共享平臺的贛州高校園區教學資源整合的探討.中國論文下載中心,2011,2

作者簡介:

篇10

關鍵詞:本體;學前教育;領域本體;本體構建;本體語言

中圖分類號:TP18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08)33-1452-02

Research on Building Ontology for Preschool Education

XU Liang,CHENG Lei-lei

(1.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7, China)

Abstract: Because of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constructions of the internet, the recourses in the web are always lack of semantic information. As a result, it is very hard to search and reason. Ontology is a formal, explicit specialization of a shared conceptualization and provides semantic meaning throng relations between concept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cept of ontology, introduces the principle and method of construction for ontology.

Key words: ontology; preschool education; domain ontology; construction; ontology language

1 引言

本體技術作為語義Web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知識組織和管理中的作用受到了廣泛的關注。目前在本體的研究方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是針對特定領域和特定學科的研究還不多見。本體的建模是整個語義Web研究的核心和關鍵,本文針對學前教育學科的領域知識,結合本體構建的一般性規律,探討學前教育資源領域本體的建模。

2 本體建模研究現狀

針對傳統Web中存在的資源格式混亂、信息無序、數據缺乏語義信息的問題,利用本體知識和語義Web變無序信息為有序信息,幫助計算機理解Web信息就顯得很有必要了。所謂本體建模指的是利用領域本體組織領域資源的基本思路,即是在資源集合的上層構建一個反映領域資源知識結構的領域本體概念模型,以此為基礎對資源進行基于語義的標注,提供基于語義的資源瀏覽與檢索。所以,怎樣構建領域本體已經成為一個新的研究熱點,在實踐中也產生了一些面向不同應用需求的本體構建方法,如IDEF-5法、骨架法、企業建模法、Methontology法、循環獲取法、七步法等。在學科領域本體的構建過程中,初始核心本體的獲得是關鍵。目前大致有兩條獲得路徑:一是通過知識獲取技術從現有的學科數據庫中提取專業術語,挖掘、發現學科的基本概念,再由領域專家確認并建立概念關聯;二是在傳統的知識組織體系如分類法和主題詞表中轉換改造為初始核心本體。目前國內外關注的焦點是主題詞表與本體的改造、融合及轉換。

在領域本體的建設中,本體進化至關重要。本體進化也稱本體學習或本體演化,即是在初始核心領域本體基礎上,依據一定的理論、 技術和標準,對本體概念結構、概念及關系不斷進行豐富、完善、改進、更新和評估的過程和方法。新概念的獲取及概念關系的關聯是本體進化的重點和難點。近些年來,這方面的研究開始引起學界的關注,對于概念的獲取,國外目前提出了三類方法,即基于語言學的方法、基于統計的方法、結合語言學和統計學技術的混合方法。國內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利用Bootstrapping的機器學習技術、采用非線性函數與“成對比較法 ” 相結合的方法、將統計方法與規則方法相結合的專業領域術語抽取算法等。

對于概念間關系的獲取,國外研究也很多,常用的方法有:基于模板的方法、基于概念聚類的方法、基于關聯規則的方法、基于詞典的方法及使用若干種方法的混和方法等。

3 學前教育資源實驗本體構建

轉換改造傳統主題詞表中的分類概念和主題概念,是獲得學科領域本體初始核心概念的科學方法。因為領域本體的基礎是概念系統,主題詞表也是分類概念和主題概念及關系的集合,其基本功能和本體具有一致性。主題詞表廣泛使用于各個學科領域,因此從中選擇某一領域,將其改造轉換為初始核心本體的基礎,是一種比較科學、簡便且實用的學科領域本體構建方法。應此,筆者通過設計挖掘程序發現得到主題詞表,然后建立概念關聯的方法來構建學前教育資源實驗本體。

3.1 實驗本體構建步驟

當前對構造本體的方法和方法的性能評估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不過在構造特定領域本體的過程中領域專家的參與是很有必要的。由領域專家和語言學家共同確定該領域的基本詞匯和詞匯間的關系。由于領域本體往往都是很龐大的,如果單純采用手工構建,工作量是很大的。如果我們能夠搜集足夠多的領域訓練文本,從這些文本中抽取出該領域的基本詞匯,再利用某種技術得到這些詞匯之間的關系。就可以實現領域的自動構建。這樣做在理論上是行得通的,缺點就是大量訓練文本的獲取存在困難,往往導致最終的結果不太準確。這里采用的方法是采用對訓練文本進行處理得到主題詞表,然后人工介入建立概念與實例之間的關聯的方法。

具體的過程與步驟如下:

1) 獲得訓練文本。

針對學前教育網絡資源,筆者從各大學前教育資源網站(中國學前教育網、北京學前教育網、上海學前教育網等)獲得200份語料數據,采用平均分布的方式涵蓋各個欄目的內容包括幼教新聞、幼教資源、家庭教育、活動教案等多個欄目。

2) 對訓練文體進行預處理。

對得到的訓練文本首先進行分詞,然后對照停用詞表和虛詞表剔除停用詞,計算出各個詞的權重,根據權重對其進行正規化。這樣得到一個根據訓練文本得出的權重最高的主題詞表。

3) 建立概念關聯。

我們知道本體的關鍵內容就是描述概念和概念之間的相互關聯,概念的定義一般采用框架結構,包括概念的名稱與其他概念之間關系的集合,以及用自然語言對該概念的描述。有四種基本的關系:is-a(繼承關系)、part-of(部分與整體的關系)、instance-of(概念實例與概念的關系)和attribute-of(屬性關系)等等。在得到主題詞表之后,我們根據領域知識對其首先區分出概念、實例和屬性,然后根據這四種基本關系建立概念、實例和屬性之間的關聯。

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