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旅游風險評估范文

時間:2023-11-08 17:50:1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文化和旅游風險評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文化和旅游風險評估

篇1

一、高度重視雷擊風險評估工作

縣氣象局、各相關單位要站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對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高度負責的態度,充分認識雷擊風險評估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消除麻痹思想和僥幸心理,切實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嚴格按照防雷減災工作的有關法律法規要求,全面落實雷擊風險評估等管理制度,預防和減少雷電災害發生,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二、依法開展雷擊風險評估

縣氣象局、各相關單位必須堅持“依法管理、依法服務”的原則,嚴格履行法定職責。雷擊風險評估報告要作為防雷設計審核、竣工驗收行政許可的技術依據。評估范圍內的業主單位要嚴格履行法定義務,主動向當地氣象主管機構申報評估項目。要強化雷擊事故責任追究,對于在雷擊風險評估中沒有依法履行法定職責義務,造成雷電災害事故的,要依法追究有關人員責任。

三、雷擊風險評估的范圍

防雷技術服務機構要遵循科學方法,依據國家和省、市雷擊風險評估等技術規范開展評估工作。雷擊風險評估范圍包括:

1、大型建設工程、重點建設項目;

2、油(氣)庫、加油(氣)站、液化天然氣、炸藥、火藥、起爆藥、煙花爆竹、火工品倉庫、危險化學品生產及儲存等爆炸危險環境場所;

3、學校、醫院、體育場館、旅游景點、酒店、車站、大型商場、建筑面積2萬平方米以上的住宅小區等人員集中場所;

4、建筑高度35米以上的高層建(構)筑、金融證券、通信設施、廣播電視系統、計算機網絡系統、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和其它不可移動文物等;

5、涉及公共安全或者環境安全的建設項目。

四、雷擊風險評估的內容

根據我縣雷電災害的氣候特點以及國家和省、市雷擊風險評估技術規范,雷擊風險評估的內容包括:大氣雷電環境評價、雷擊風險識別、項目防雷公共安全評價、項目防雷環境安全評價、雷擊概率模擬、雷擊人員傷亡概率模擬、雷擊經濟損失概率模擬、雷擊爆炸火災概率模擬、公共設施及文化遺產損害概率模擬、雷電防護對策、雷擊風險評估報告編制等。

篇2

關鍵詞:人才流失;風險評估;風險防范

一、企業高級技術人才流失的風險

人才流失指的是由于競爭主體的地位、環境、條件、實力相差較大而導致一定時期內在競爭中處于弱勢地位一方的人才單向地向優勢一方轉移,雙方的人才流動呈現出較強烈的不均衡性和不平等性。它是企業引進和管理高級技術人才的過程中面臨的最大風險。

根據有關統計表明,我國企業的高級技術人才流動率接近30%(優秀企業的人才流動率約在15%左右)。流失的人才中大部分流入了外企或合資企業。目前,我國外資、合資企業中高級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和高級技術工人,70%來自國有企業。國有企業幾乎成了外資、合資企業的培訓基地。另外,我國高技術產業發展迅速,新企業不斷誕生,高技術人才嚴重不足,加速了高技術人才的流失。比如在中關村科技園區,企業人才流失率最高已經達到28%。外商投資企業憑借高于國內企業1倍-2倍的工資,國外進修培訓和帶薪休假,貸款買房、買車,旅游等福利條件,已經挖走了20%的優秀人才。

高級技術人才的流失給企業帶來的風險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高級技術人才作為企業中的關鍵技術人員,他們或掌握著企業的命運,或擁有一定的專門技術,或操縱著大量的、重要的客戶網絡。因為他們的離職,不僅使企業的日常生產無法進行、產品質量難以把關,而引進新的接替員工又會花費大額重置成本。同時,他們的跳槽致使企業的人力資本投資和激勵成本無法收回,給企業帶來直接經濟損失。二是由于這些流失的人才往往進入到同類競爭企業中,利用積累的人力資本增強了對手的競爭力,而且還會使企業的關鍵技術等無形資產大量流失,給原企業帶來間接損失。高級技術人才的流失具有一個共同特點,即跳槽后將原企業的技術成果加以應用,在極短時間內生產出形式雖有變但核心仍是原企業技術成果的產品,致使原企業競爭力下降或元氣大傷,從此在競爭中陷入困境或一敗涂地。

二、建立企業高級技術人才流失的風險評估體系

收益與風險并存,高收益意味著高風險。對于企業而言,高級技術人才不僅是一種高收益的資本也是一種高風險的投資。企業要想獲得高收益就必須采取措施控制高風險。通過創建一套科學的風險評估體系,正確評估和預警企業在引進和管理高技術人才過程中潛在的人才流失風險,才能為及時防范和控制人才流失的風險提供科學的指導。

(一)明確風險評估的對象

這是建立風險評估體系的首要工作,即首先要確定在企業中哪些人是要進行風險評估與防控的對象。一般可以從員工的學歷、所掌握的技術或技能的難度和復雜程度、學習能力、上進心、工作業績水平、發展潛力等方面進行考察和遴選。

(二)設立風險評估機構

這個機構由專門負責進行風險評估的專業人員組成,這些人員要在企業高層管理部門選出。要使其了解風險評估對企業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對其進行專業化的評估工作培訓,使其了解并掌握風險評估的主要方法和技術。其主要職能是針對企業在引進和管理高級技術人才中遇到的問題,分析其主要影響因素。然后根據這些因素再結合企業相關管理部門提供的資料進行調查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主要風險,為風險評估工作提供依據。

(三)確定風險評估指標

這是構建風險評估體系的關鍵性環節。風險評估指標的確定要以影響風險產生的因子為依據,并嚴格遵循系統性、科學性、全面性、靈敏性和可行性等原則來創建。高級技術人才流失風險指標主要有員工工作滿意度、工作熱情度和員工一系列不滿行為等三類構成。其中,員工滿意度是一個比較綜合的指標,也是一個主觀指標,需通過大量的問卷調查來獲得。而后兩類風險指標屬于客觀指標,可以借助高級技術員工建議提案率、高級技術員工勞動合同執行率、高級技術員工隱性流失率、高技術員工主動流失率和高技術員工主動流失增加率等來反映。

1、員工滿意度。它是指對所在企業或崗位滿意的高級技術員工占高級技術員工總人數的比重,通常是從企業激勵制度、人才評價制度、用工使用制度等方面以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考查。

2、高級技術員工隱性流失率。這是指一定時期內實際貢獻遠遠低于應有貢獻的高級技術員工人數與企業在冊員工平均數之比。其中,企業在冊員工平均數是一定時期始在冊員工總數與一定時期末在冊員工總數之和再平均。隱性流失雖然未必是未來現實的企業員工流失,但它的確在一定程度上預示著企業員工將來流失的趨勢。該指標值越大,說明高級技術人才流失風險也越大。

3、高級技術員工建議提案率。它是指高級技術員工建議提案件數與在冊員工平均數之比。它能反映高級技術員工對本工作的熱情和希望。該指標值越大說明員工對待工作越熱情,充滿希望和期待,人才流失風險就越小。

4、高級技術員工勞動合同執行率。這是指一定時期內高級技術員工執行的合同數與所簽訂的全部勞動合同的比值。該指標能夠衡量員工的履約情況,其理想水平為百分之百。它的比值越高,說明企業管理越到位,人才流失風險相對較小。

5、高級技術人才主動流失率。它是指一定時期內,主動流失的高級技術人才與在冊的高級技術人才總數的比例。該指標越大,則說明高級技術人才流失風險越大。

6、高級技術人才主動流失增加率。這是指本年度較上年度高級技術人才主動流失增加數與上年度高級技術人才主動流失人數之比。該指標值越大,說明企業高級技術人才的流失呈上升趨勢,并逐漸會形成人才流失風險。

(四)繪制風險輻射圖

以上所論述的指標均用相對數表示的。單一的指標如果孤立的使用,其作用是很有限的。只有利用整套指標,才能正確地、科學地評估和預警高級技術人才流失風險,才能及時地為企業進行人才流失風險的事前防范提供科學的指導。因此,當風險評估指標確定以后,風險評估機構還應通過繪制風險輻射圖來及早發現并采取措施控制企業管理工作中潛在的風險。

將前面已論述過的高級技術人才流失風險的六項指標分別列在風險輻射圖中進行比較分析。圖1中有三個同心圓組成,中圓表示企業可接受的該指標水平,內圓與外圓分別表示最理想和最不理想的指標值。“+”、“-”號表示該指標值高于或低于可接受水平。將企業的實際指標值分別在圖中用點表示,然后用虛線連接各點得到一個多邊形,這樣把多邊形的面積與中圓的面積相比較就可以清楚的看出當前企業高級技術人才流失風險的高低程度。

在圖1中,雖然從較高的勞動合同執行率,可接受的員工建議提案率和員工滿意度這樣單個的指標值看不出企業高級技術人才的流失風險,但我們通過比較分析,可以看出由六項指標值所圍成的多邊形的面積大于中圓的面積。因此,可以判斷企業當前高級技術人才隊伍中存在著較高的流失風險。

針對面臨的高級技術人才流失的較高的潛在風險,企業應對導致這些風險的原因進行認真分析,并做好風險防范工作。

三、加強高級技術人才流失的風險防范

(一)做好人才錄用的甄選和評價工作

企業在招聘核心技術人才時,除了要考察應聘人員的崗位技術能力外,還要考察其工作穩定性。一是加強個人職業信用調查。根據有關人員的推薦材料或候選人自薦材料,對候選人的背景進行認真調查。二是除考核應聘者的知識、技能和能力外,還要對其價值觀、職業道德意識和工作態度等方面進行考察。三是要加強對新引進的員工的行為規范、職業道德和貢獻精神等方面進行培訓,盡快讓任職者熟悉并融入企業環境。

(二)建立適當的約束機制

企業可從制度建設入手建立規范的內部約束機制和外部約束機制。內部約束機制主要包括企業章程約束、崗位職責約束、勞動合同、簽訂保密協議和競業禁止條款以及激勵性約束(員工持股計劃和股票期權制度等);外部約束機制主要是體現在法律、道德、市場、社會團體等方面。此外,政府應進一步完善人才市場,力求形成人才雙向選擇機制、反饋機制等市場性約束來健全對員工的約束機制,降低風險的發生率。

(三)完善人才激勵機制

有效的激勵是規避風險的一種很有效方式,它可以更好的激勵員工工作的熱情和斗志,使員工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不僅讓員工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價值,對企業有了滿足感和歸屬感,而且也更會實現企業的利潤最大化,真正實現企業與員工的雙贏,減少風險的發生。根據馬斯洛的需求理論,高級技術人才不僅注重自己專長的發揮,更看重自身價值的體現和認可。因此,在對高級技術人才實行激勵時首先要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相結合。物質激勵是指通過物質刺激的手段鼓勵員工工作,除了純粹的薪金激勵和福利激勵外,對于高級技術人才,還要實行股權激勵,可采用員工持股計劃(ESOP)和股票期權制度(ESO)讓他們以技術入股,讓人力資本成為股東或者股票所有者,賦予其剩余索取權,使員工與企業成為利益共同體。在精神激勵方面企業可利用榮譽激勵、信任激勵、關懷激勵以及愿景激勵等方式,在企業內營造出一種團結協作、爭優創先的工作氛圍。其次要使激勵的公平性和競爭性相結合。即使是對同一級別的員工的激勵,也要根據其能力、個人愛好、工作業績的差異采用不同的激勵手段,體現激勵的差異性、競爭性和個性化需求。

(四)構建特色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是企業員工認同的共同價值觀。優秀的企業文化對企業成員具有強烈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可以使員工與企業形成命運共同體。因此,它對穩定員工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企業文化通過一系列管理行為來體現,如企業戰略目標的透明性,內部分配的相對公平性,人才使用的合理性等均能反映一個企業所倡導的價值觀。企業文化所追求的目標是個人對集體的認同,在員工和企業之間建立起一種互動相依的關系,最終使員工熱愛并忠誠于自己的組織。

高級技術人才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關鍵性資源。企業在引進和管理高級技術人才過程中要樹立風險意識,并切實有效地做好人才流失的風險評估與防范,才能不斷獲取和維持企業的競爭優勢。

參考文獻:

1、劉敏,杜治平.試論中小企業人才流失風險的規避[J].中國科技信息,2005(20).

2、公斌.國企人才流失風險的識別與防控[J].特區經濟,2008(12).

篇3

關鍵詞:體育賽事旅游;旅游地居民;社會影響;研究方法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21-0175-03

一、前言

體育賽事源于人類的祭祀活動,時間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 年的古埃及文明。體育賽事亦稱體育競賽、體育比賽或競賽表演,是一種提供競賽產品和相關服務產品的特殊事件,其規模和形式受競賽規則、傳統習俗和多種因素的制約,具有項目管理特征、組織文化背景和市場潛力,能夠迎合不同參與體分享經歷的需求,達到多種目標,對社會和文化、自然和環境、政治和經濟、旅游等多個領域發生沖擊影響,能夠產生顯著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綜合效益[1]。隨著國際體育賽事的頻繁舉辦,由此促生體育旅游的發展,體育賽事的舉辦為舉辦地帶來經濟水平和影響力,然而目前的研究不平衡,學者多偏重于經濟影響研究,而忽略社會影響,尤其是居民的感知度研究,本文主要搜集了1985―2014年具有經典和代表性的文獻,立足于大型體育旅游賽事活動舉辦地居民的影響感知,希望能為研究、申辦大型體育旅游賽事活動考察居民的熱情和參與度,進而為辦成一場滿意的賽事活動提供策略和幫助。

通過對大量文獻的閱讀,借鑒國內外許多學者對旅游地居民感知度與態度研究以期為體育旅游賽事舉辦地提供指導,經過篩選和梳理,關于旅游地居民感知度與態度的研究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二、國外研究現狀

旅游地居民態度與旅游發展影響研究是近年來國外旅游社會學、旅游地理學研究的主要內容之一,并取得了許多研究成果。布倫特和考特尼(1999)總結了旅游社會影響的部分成果[2]。艾普(1992)指出,人們對旅游影響愈加關注的主要原因是:居民對旅游影響的感知和態度有可能成為成功開發、營銷、運作現有或未來旅游項目的一個重要的規劃和政策因素[3]。Lankford 和Howard(1994)指出,關于地方居民對旅游影響感知的研究有助于地方政府了解社會影響,減少旅游者與居民間沖突,并制定規劃,以獲得居民對旅游業的支持[4]。總體來看,居民對旅游影響的感知和態度既有反對也有支持,程度各異。由于居民對旅游業的態度并非處于真空狀態,并受當前的經濟、環境意識、文化等多種因素影響。因此,體現在個人、社區或社會等不同層次,其結果則有所區別。而針對于體育賽事社會影響的研究,Ritchie and Aitken[5](1985)探索居民對舉辦1988年奧林匹克奧運會的態度,研究表明居民對舉辦奧運會有著持續的興趣,并且滿足從賽事中獲得的收益。Soutar 和Mcleod[6]利用一個時間系列設計測驗對“美國杯”的感知,受訪者表示,舉辦大型體育旅游賽事活動使得他們的生活水平得到顯著提高,并獲取了積極的社會影響。然而,測量工具的發展并沒有在這個項目中運用。Delamere et al.[7]通過測量當地居民對社會影響的態度探索舉辦社區活動居民能獲取的更廣泛范圍的非經濟收益和舉辦成本,研究結果為獲取舉辦賽事的社會影響提供一個基本的概念指導。此外,Delamere[8]開展了一個尺度發展研究,這項研究是以測量居民對專項影響態度為基礎的,而不是利用測量感知社會影響的概念信息來研究的,由此衍生了兩個因素(社會收益和社會成本),這項尺度是第一次測量居民的感知社會影響,但是由于缺乏綜合性的框架來衡量它的積極和消極影響限制了其發展運用。總結之前的研究,盡管一系列研究已經開發了獲取社會影響的工具,但是許多都是有不足之處的,當前獲取舉辦大型體育旅游賽事活動的社會影響的衡量工具是通過探索性因素分析的。此外,Kim and Petrick 和Kim et al.基于Delamere的概念框架開發了衡量尺度,他們僅用數信度(Cronbach’sα)系數統計和探索性因素分析來開發相關的尺度,他們的樣本也不符合許多推薦的標準,獲取的樣本數據也不足200個。因此,一個驗證性分析可能會更適合開發新的衡量工具,尤其是當現存文獻中有發展較好的概念框架和實證證據。

三、 國內研究現狀

1.舉辦體育旅游賽事的作用。徐正國[9]認為,舉辦大型體育旅游賽事活動對一個城市的建設和發展的推動作用顯而易見。憑借其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大型體育旅游賽事活動已經成為城市營銷的“名片”;舉辦大型體育旅游賽事活動對推動本地區群眾體育、競技體育和體育產業等方面產生的促進作用是全方位的,并以此為鑒,促進福建省體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劉華豐[10]從社會政治、經濟方面、環境的改善三個方面分析大型體育旅游賽事活動對城市發展的綜合影響,但是對體育旅游開展有可能帶來的消極影響缺乏考慮。黃群玲[11]、胡軍瑯[12]、戴霞[13]等人則專門研究體育賽事對大學生帶來的價值觀等方面的影響,既有積極健康的影響,也可能帶來一些盲目的負面影響,以此給高校教育帶來指導。

2.研究體育賽事社會影響的方法。儲成霞[14]從大型體育旅游賽事活動舉辦后的角度,采用文獻資料和專家訪談法研究社會影響和評估內容。霍德利[15]為了充分評價體育賽事舉辦中存在的風險,首先,根據賽事的實際情況建立多層次風險評估指標體系;其次,運用層次分析法確定構建的風險評估指標體系中各個風險因素的相對重要程度,并對賽事舉辦中各個風險因素的風險狀況進行較為客觀的判斷;最后,根據體育賽事所面臨的風險等級狀況提出相應的風險應對策略,以確保賽事的成功舉辦。胡軍瑯[12]采用結構式問卷,對浙江省大學生采用多階段分層隨機抽樣,以團體自填問卷方式收集資料,并用體育統計學方法進行分析和討論。

3.體育賽事與其他相關利益者關系。黃海燕、張林[16]結合體育賽事的本質特點,界定賽事給舉辦地帶來的新資金。分析賽事給舉辦地帶來的新資金涉及的行業,如賽事組織籌辦的消費和觀眾、媒體人員等賽事相關群體的消費所影響的行業。歸納賽事給舉辦地帶來新資金的影響因素:賽事的規模、級別、類型等對舉辦地帶來的新資金有直接影響;舉辦地的文化底蘊及旅游資源、經濟發達程度、產業結構、場館設施等,也對新資金有較大影響。黃海燕、張林等[17]還通過對國內外相關文獻的研究,利用利益相關者理論,結合我國大型體育旅游賽事活動運作的實際,構建了體育賽事利益相關者的框架,包括賽事主辦組織、賽事所有權人、舉辦地政府、主辦社區、媒體、贊助商、賽事觀眾、賽事參與者(運動員、裁判員及教練員)并在此基礎上對目前我國大型體育旅游賽事活動幾個重要的利益相關者進行了分析。石冰、董勝利[18]認為,體育賽事具有社會公益性和商業性的雙重特征。發展體育賽事,就必須既要以市場經濟理念把握原有投資主體的公益行為轉化為以盈利為目的的社會商業行為過程,又要重視體育這種特殊的文化現象的傳播、影響、滲透的特點,使體育賽事不僅為滿足人們的體育消費搭建廣闊的市場平臺;并且,通過體育所倡導的精神和各種實踐活動的文化理念的滲透,達到影響、促進和提高國民綜合素質、政務環境和社會環境,建立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相一致的發展意識及和諧理念等多種目標,實現體育賽事與社會軟環境改善的雙贏。范成文[19]從居民感知度角度研究認為,社區居民對大型體育旅游賽事活動的影響感知體現在六個方面:塑造城市形象、創造經濟效益;加劇環境和社會問題;加強環保和基礎設施建設;加劇經濟和社會問題;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帶動消費、提升服務水準。這些感知既有正面的,又有負面的。而社區居民對大型體育旅游賽事活動的態度則分為漠視、熱愛、理性和中立四種類型。而安俊英等[20]從目前研究領域較少的環境方面,在給出大型體育旅游賽事活動環境影響機理的基礎上,由賽事環境影響效應的正反兩方面歸納出賽事環境影響評估的衡量指標,著重探討賽事從籌備到舉辦期間各種環境污染源以及相應的評估策略,評估時考慮到大氣環境、水環境、噪音環境和固廢環境四個方面,角度比較全面、準確。彭濤等[21]認為大型體育賽事場館設施與城市空間發展的關系密切,對城市舊區更新、新區開發以及整體空間格局都會產生較大的影響。郝銳軍[22]等人從體育賽事給舉辦城市的樓市帶來的影響進行研究,認為大型體育賽事為當地樓市市場帶來巨大的財富。

四、對當前研究的評價與總結

隨著2008年北京奧運會等越來越多大型體育賽事的舉辦,國內研究體育賽事事件影響的學者也越來越多。然而與國外豐富的體育賽事事件研究成果相比,國內學者在研究對象上重視對舉辦奧運會、亞運會等體育賽事的大城市的研究,如張國清[23]以北京、釜山、多哈亞運會以及廣州市承辦大型運動會為分析素材,從社會、文化和經濟三個層面對廣州亞運會體育設施建設、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修繕、城市環境改善、嶺南文化特色的開/閉幕式、以及大眾良好意識的形成等方面進行研究。而忽視對舉辦體育賽事的中小城市的研究;在研究內容上更注重體育賽事的經濟影響研究,而忽視綜合研究,特別是有關城市社區居民對大型體育旅游賽事活動事件的感知研究還比較少見。

參考文獻:

[1] 王守恒,葉慶暉.體育賽事的界定及分類[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5,(2):1-3.

[2] Brunt P.,P Courtney.Host Perceptions of Sociocultural Impact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9,(3):493-515.

[3] Ap J.Residents’Perceptions on tourism Impact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2,(4):665-690.

[4] Lankford S V,D R Howard.Developing a Tourism Impacts Attitude Scal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4,(1):121-139.

[5] Ritchie J R B,Aitken C E.Olympulse II-Evolving resident attitudes toward the 1988 Olympic Winter Game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85,(3):28-33.

[6] Soutar G N,McLeod P B.Residents’ perceptions on impact of the America’s Cup[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3,(3):571-582.

[7] Delamere T A,Wankel L M,Hinch T D.Development of a scale to measure resident attitudes toward the social impacts of community festivals,Part I:Item generation and purification of the measure[J].Event Management,2001,(1):11-24.

[8] DELAMERE T A.Development of a scale to measure resident attitudes toward the social impacts of community festivals,part II:Verification of the scale[J].Event Management,2001,(1):25-38.

[9] 徐正國.結合福建省實際談體育賽事對城市建設和發展的促進作用[J].福建體育科技,2014,(1).

[10] 劉華豐.試論體育賽事對舉辦地的綜合性影響[J].銅仁學院學報,2008,(4):90-93.

[11] 黃群玲.大型體育賽事對大學生的影響[J].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4):85-88.

[12] 胡軍瑯.體育賽事報道對大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影響研究[J].浙江體育科學,2014,(4):87-89.

[13] 戴霞.體育賽事熱議事件對大學生價值觀形成的影響[J].四川體育科學,2012,(1).

[14] 儲成霞.大型體育賽事舉辦后的社會影響及評估內容研究[J].體育與科學,2011,(5):82-85.

[15] 霍德利.體育賽事風險評估與應對策略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1,(1).

[16] 黃海燕,張林.體育賽事給舉辦地帶來的新資金分析[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0,(2).

[17] 黃海燕,張林.體育賽事利益相關者分析[J].體育科研,2008,(5).

[18] 石冰,董勝利.體育賽事與社會軟環境改善的雙贏策略[J].體育學刊,2006,(6):18-20.

[19] 范成文.城市社區居民對體育賽事的影響感知――基于浙江省海寧市的實證分析[J].湖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

[20] 安俊英,黃海燕,陶倩.體育賽事對舉辦城市環境影響評估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3,(2):31-35.

[21] 彭濤,閆永濤.大型體育賽事場館設施建設對城市空間發展的影響研究――以廣州“亞運城”為例[J].規劃師,2011,(7).

篇4

一、旅游企業財務風險基本概念

旅游企業經營領域涉及較為廣泛,以游覽、娛樂、住宿、購物、餐飲為經營主線,其財務管理特點基于旅游產品特點。就旅游企業來說,產品生產大多在服務上,其產品特性完全是服務性產品特點,如生產銷售同時發生、不可儲存性等,財務管理的重要性顯而易見。近年來,隨著競爭的激烈化,旅游企業面臨的風險因子越來越多,這就需要企業處理好投資、融資、籌資及日常的財務工作,盡可能降低財務風險,保障內部組織的穩定運營,為企業競爭提供必要基礎。旅游企業的財務風險,總的來說包括內部風險及外部風險兩類,內部風險主要指內部管理失調引發的風險,包括投資、籌資、決策等方面。外部風險主要指經濟、政策、文化環境的變動。這些風險因子都會對旅游企業的收益造成影響,對旅游業長期發展不利,因此,旅游企業必須熟練掌握財務風險分析及管理工具,強化財務風險防控能力。

二、旅游企業財務風險成因及分類

針對旅游企業,財務風險可分為可控風險與不可控風險兩類。其中,不可控風險不受企業自主意志影響,被動性強,是所有企業都會面臨的風險,來自宏觀條件,如國家產業政策、企業主營業務區域狀況等。可控風險主要包括籌資、投資、資金回籠及收益分配四方面,可通過自主決策避免或解決。

(一)不可控風險

不可控風險主要是旅游企業外部經營環境的變化。以5.12地震為例,由于民眾對地區災害性時間的擔憂,游客多數會選擇其他地區旅行,直接減少了四川地區的旅游業務流量,若企業以此地區為主營,由于企業資金長期占用于收益小地區,這些地方的旅游企業經營風險就會極高。此外,國家政策上,由于產業結構調整,旅游企業可能會被迫出現轉產或經營調整,不同性質的旅游企業受到的影響也會不同。

(二)可控風險

可控風險是企業內部經營風險。一般的,旅游企業可控風險主要表現為償債能力不足、現金流量呈現負數、依賴短期借款引起的資金周轉不靈等。這類風險的成因往往來自企業內部,如決策失誤、資產負債評估能力不足、競爭過強、財務控制能力不足等。以財務控制為例,旅游企業財務控制難度遠遠高于工商業企業,一方面,企業應收賬款控制難度大,流動資產占用高,另一方面,應收賬款存在虛增企業利潤,企業難以把握自身實際財務狀況,直接為企業帶來財務風險。

三、旅游企業財務風險控制措施

旅游企業財務管理問題主要表現為財務風險意識不足、人力成本及宣傳成本支出占比過大、資金管理效能不佳、投融資風險度量不足、內部控制不到位、精細化管理程度不高等。從普遍性入手,本文總結旅游企業財務風險控制措施如下:

(一)強化業務流程控制

要實現高效的財務風險防控,旅游企業必須強化業務流程控制,強化財務管理剛性。首先,在旅游項目開展過程中,企業將所有業務納入合同化管理中,避免由于客戶要求、費用、行程上引發的不穩定因素。第二,在提供旅游產品時,旅游企業要嚴格按照旅游合同辦事,按照合同內容,依據景區計費標準行事,制定嚴密的計調單,若要開辟新路線,則需進行專項調查之后確定。第三,要按計調單編制及不相容崗位分離原則,合理劃分行程中團隊成員職責,形成相互制約機制,避免超預算、資金結算錯誤等風險。第四,旅游行程責任分配前置。要在出行前將計調單、安排、服務標準等要求事項部署下來,以便實現行程中費用控制。因此,計調單剛性必須足夠,要嚴格按照計價單控制成本,嚴格審查,該報銷盡快報銷,不該報銷堅決不報。

(二)強化財務控制

首先,旅游企業應完善內部各項財務工作細則,按現有會計準則、會計法等相關法律,結合行業特點及企業特點制定本企業財務會計明細操作規范,強化風險監控。第二,要注重會計工作的實際執行,強化經濟活動的系統記錄與分析,使企業內部資產及財務狀況得以正確反映。第三,要強化資金和費用管理,提高預算科學性,要嚴格按照旅游主線及行程開展預算,避免預算超支及預算不足。

(三)強化內部風險防控機制建設

首先,風險評估指標設置應以企業資產負債率為基礎,當資產負債介于40%~60%時,企業資金配置最為合理,低于40%資金充裕且可能發生限制,高于60%企業資金緊張,負債較高,應啟用財務預警,控制負債增加及比例。此外,流動比率也應作為風險指標的組成,應將流動比率控制在1.5倍,避免企業資金鏈風險。其次,在風險防控設置上,旅游企業應當首先強化員工及部門財務風險意識,在規范財務基礎工作的同時不斷強化制度性建設,在大財務管理架構上,計調單、會計核算憑證等進行標準規范,對收支預算、資金回款等項設置專用管理辦法。最后,旅游企業可引進外部監察機構,利用抽查、倒查機制對財務風險進行評判,提高管理接入的及時性,避免事后控制。

(四)強化財務隊伍建設

團隊凝聚力上,應當營造以人為本的團隊氛圍,為財務人員樹立信心,提高凝聚力;在崗位設置上,應實行輪崗,提升財務人員的綜合素質,避免長期任職出現的崗位漏洞;培訓機制上,可采取持續教育與專項教育結合的方式,一方面在企業內宣傳財務風險知識,聯合專業機構制定培訓計劃,營造風險防控氛圍,另一方面可開展主題明確、重點明晰的財務風險防控教育活動,如競賽、案例交換等,提升財務隊伍素質,避免因人員疏忽導致的財務風險。

(五)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

旅游企業信息化系統的建設是一項龐大的工程,主要包括信息咨詢、電子政務、旅游電商三大系統。策略上,旅游企業應當從強化旅游信息服務體系建設、強化信息化發展環境建設、完善安全保障體系三方面入手。實際操作上,一方面,政府應為企業構建信息技術宏觀條件,為企業提供政策支持。另一方面,企業要強化門戶網站建設,如提高網站信息詳盡程度、組建論壇、構建客戶交流機制、同行聯合網上宣傳等;優化電商模式,如構建個性化網絡平臺、開展虛擬旅游經營等;大力開展網絡營銷,如交換友鏈、Email推廣、自媒體推廣、競價排名推廣等。第三,要強化多方合作,如旅游相關部門協作、銀行網上協作、網絡公司協作等。第四,可開展CRM客戶關系管理,提高客戶滿意度,實現客戶回流。第五,強化系列服務。第六,加大員工專業培訓,如導游技能、財務技能等。

四、結語

篇5

關鍵詞:旅游保險;現狀;原因;對策 

1現狀

雖然從理論上而言,旅游保險對旅游業能起到規避風險的積極作用,但是從目前的現實發展來看,旅游保險的這種積極作用還沒有得到有效的發揮,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旅游保險市場“叫好不叫座”。

旅游保險自產生以來,就被各界推崇,被看做是規避旅游風險的有效手段,而且在發達國家也得到了證實,每年不斷遞增的旅游收入和中國旅游良好發展也為其提供了充分的保障,極具發展潛力。但是目前的實際狀況卻并非如此,2006年國內旅游有13.94億人次,出境旅游有3452萬人次,同時還接待了1.29億人次的入境旅游,旅游總收入6229.74萬元。但是,據中國人民財產保險公司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除了20%左右的旅客是隨團旅游由旅行社辦理保險外,絕大部分出游者均處于無保險狀態,每年至少應有70億元保費潛力的旅游保險市場,實際卻只有約10%至20%的收入,有八至九成的市場尚未開發。旅游保險市場存在輿論導向與實際情況相背離的情況。即政府在積極推進,但旅游企業、保險公司和游客這些利益相關方卻持觀望態度。

(2)旅游保險產品營銷力度不夠。

目前總體而言,旅游保險的種類還比較多,比如說太平洋壽險的“逍遙游”、“世紀行”、“神行天下”、“境外救援”;平安保險公司的“旅行平安卡”;中國人壽的個人旅游意外傷害保險;太保產險的君安行等,此外,為防范旅行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一些保險公司還推出了綜合旅游險,涵蓋了意外身故、殘疾、燒傷保險金、意外醫藥補償、意外住院補貼等保障,如平安壽險“萬里通”卡、友邦寶安個人意外險計劃、太保壽險綜合意外險保障計劃,還有美國美亞保險公司的“萬國游蹤”和人保財險新推出“商務旅行保險”等等,這些產品的開發標志著國內財產保險公司在旅游保險產品開發的廣度、深度和精細化方面取得了新的發展。截至2006年12月31日,人保財險共開發旅游保險產品94個,包括61個全國性產品和33個區域性產品。雖然險種的涉及面和涵蓋面都比較廣,但是在實際運行過程中,消費者的購買率還是比較低,還沒得到市場的積極反應,由于專業性強和產品名目繁多的原因,有許多產品甚至還不為人知,這從另一個側面也反應出我國現有的旅游保險產品在營銷方式和理念上還有待進一步深化。

(3)旅游險種涉及缺乏針對性。

目前,在我國主要有旅行社責任險、旅行人身意外險等險種,這些險種的很多條款都和一般的人身意外險沒有太大區別,而面對日益火爆的“自助游”市場和漂流、攀巖等特種旅游項目,保險公司又沒有相應的產品與之對應,整個市場存在供需不對稱的矛盾。

(4)旅游保險賠付限制較多。

主要表現在:①賠付的金額較低;②賠付手續繁瑣;③賠付率不高。以上海為例, 2006年上海市旅游保險賠款和給付為586.4萬元,簡單賠付率為14.5%,低于2006年上海市人身意外傷害保險的19.9%的賠付率。

(5)旅行社責任險作用未有效發揮。

旅行社責任險是為規避旅行社經營風險,保障游客權益而對旅行社征收的強制險,但是由于宣傳不到位,現有旅行社責任險面臨的有利作用并未有效發揮出來,①由于保險公司之間的相互競爭和旅行社處于節約成本的考慮,降低投保金額,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保險公司理賠不到位,賠付緩慢和賠付款額低的局面;②游客的誤解,大部分游客認為旅行社投保了強制險是為游客的風險買單,只要在旅游過程中發生任何侵權行為或意外均可找旅行社索賠;③旅行社責任險賠付金額太低遠遠無法彌補一次意外或事故的損失,極大挫傷,旅行社投保的積極性。

2原因

旅游保險發展滯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可否認,居民的普遍保險意識薄弱,旅游保險產品不能有效地對應日益細分的旅游市場,保險公司營銷不到位等等因素客觀上制約了旅游保險的發展,但是從深層次的原因來看,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因素:

2.1文化因素

文化對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生活產生深遠的影響,它潛移默化地左右著人們的世界觀、價值觀甚至生活的細節。在中國,受傳統文化的影響,一些人認為“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對于生活中的各種風險以此為逃避和開脫的理由,采用消極態度,而一部分人則講究“吉利”,凡事必往好的方面想,如果要在出門前就把若干風險因素考慮進去,事先為未知的意外買一份保險,是許多人不能接受的,說是僥幸心理也好,說迷信也好,大部分國人的保險意識仍然十分淡薄缺。在我國,目前壽險的保單密度僅10%,人均保費不到400元,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再如1998年夏天長江流域的洪澇災害,造成了幾千億元的經濟損失,但我國保險界的保險賠付僅為33.5億元,顯然絕大多數的災民都沒有向保險公司投保。而在許多發達國家,比如在美國,85%以上的家庭都參加壽險,他們的保單密度已經超過了150%,保險成為人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因此,保險業雖然已經實現了快速發展,但是保險意識并沒能相應的達到普及和全民接受,保險意識并沒有所深入人心,人們普遍對保險缺乏認識,這和我國的國情和文化傳統有著直接的關系。

2.2行業因素

(1)行業自身發展不成熟。

旅游業和保險業均始于上世紀70年代末,自1978年國家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后才開始起步,二者的發展時間不到30年,而且都是以略微“超前”的模式發展,在經歷了十余年的高速發展后,到目前已經初具規模,成為新興行業的代表。盡管兩個行業在短時間內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成績不容小覷,但是這一發展并非是漸進式地良性發展,再繁榮的光環仍然無法遮擋由于基礎薄弱而遺留的各種體制上和制度銜接上的問題。隨著消費者的日益成熟以及各種法律法規的日益完善,行業競爭日趨白熱化,旅游業和保險業均存在低價惡意競爭,市場不規范、體制不健全等問題。

(2)行業之間信息不對稱。

旅游保險作為一種新生事物,對于旅游業和保險業而言都具有邊緣性,缺乏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俗話說“隔行如隔山”,旅游業和保險業是兩個完不同的行業,具有兩種完全不同的發展模式和體制。由于兩個行業對彼此業務不熟悉,客觀上造成了行業之間信息溝通的不順暢,如旅行社的資質和信用度不能為保險公司所掌握,會直接影響到保險公司對該旅行社的風險評估,而旅行社對保險業務的不熟悉也會直接造成對保險公司的種種誤解和抵觸情緒。因此,信息的不對稱嚴重阻礙了行業之間的交流和溝通,造成了隔閡,從而客觀上制約了旅游保險的良性發展。

篇6

關鍵詞:內部控制;酉能公司;風險評估;財會管理

中圖分類號:F2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2374(2013)29-0147-02

1 概述

湖南酉能電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公司”)是鳳灘電廠下屬集體企業,根據《鳳灘電廠主多分開資產收購整合方案》,公司于2011年底與長沙金鳳灘高科技公司進行了并購重組,形成跨地區、跨行業的多元化經營的企業集團。公司現擁有11家分子公司,4家參股控股公司,資產過億元,員工343人。公司的經營范圍包括小水電開發、電力生產、加工、物資貿易、開發電力高科技產品并提供成果轉讓、技術咨詢服務及電力設備租賃、安裝、修理、維護、電氣試驗服務、旅游業經營管理。本文中,筆者就湖南酉能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內部控制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調查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觀點和看法。

2 公司內部控制的現狀分析

2.1 控制環境

2.1.1 機構設置。公司根據職責劃分結合實際情況,設立了財務部、計劃經營部、人力資源部、總經理工作部、貿易部、旅游事業部、安監部和發電部等功能性管理職能部門,并制定了相應的崗位職責。各職能部門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各負其責、相互協作、相互牽制、相互監督。

2.1.2 內部審計。公司未單獨設審計部門,由集體企業管理委員會委托鳳灘電廠審計部進行內部審計。

2.1.3 企業文化。公司推行國家電網統一的優秀企業文化,以“誠信、責任、創新、奉獻”作為核心價值觀,用“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企業精神銳意進取、干事創業。同時立足“鳳灘大壩精神”和“發電機精神”,艱苦奮斗、勤儉辦企業之風深入人心。

2.2 風險評估

公司堅持依法從嚴治企、穩健經營理念,在業務開展范圍中未涉及高風險行業,公司聘請常年法律顧問,對重大經營問題進行咨詢。公司當前面臨的主要風險因素有:高層管理人員和關鍵崗位人員的職業操守,員工專業勝任能力;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現金流量等財務風險;安全生產、勞動糾紛、環境保護等因素;國家對集體企業發展的政策因素;對參股、控股公司提供的貸款擔保風險。

2.3 內部監督

集體企業管委會委托鳳灘電廠審計部、監察部,監督檢查經營決策是否正確、合法,對合同管理和物質采購、工程項目的招標投標,工程質量和施工進度進行有效管理和監督。對經濟運行質量、經濟效益、內控的制度和執行、各項費用的支出以及資產保護等進行審計和監督。

3 公司當前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

3.1 控制環境方面

公司職能管理弱化,存在內部人控制現象,董事會決策的獨立性和專業性有待加強,部分高層對內部控制認識不到位,重視不夠,認為內部控制只是各項規章制度,過多強調市場經濟的靈活性,并移植于管理工作中,造成有章不循或無章可循的情況。

3.2 內部監督乏力

公司沒有設立內部審計部門,僅依靠主辦單位鳳灘電廠審計部每年進行一次經營責任審計和高管人員的離任審計,由于未參與公司日常經營管理和開展日常內部審計,也未開展過內部控制審計,難以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公司財務稽核制度未建立,對下屬分子公司,特別是異地經營的子公司以及涉及資金環節的業務部門缺乏日常和專項的財務稽核。

3.3 會計行為失當

3.3.1 公司在觀念上重業務、輕管理,“企業以財務管理為中心、財務管理以資金管理為中心”的觀念未深入人心,公司在財務隊伍建設、會計基礎工作和內部控制上未有過多關注。

3.3.2 在收入分配上過多傾向業務部門,對財務部門在加強財務管理、資金運作和稅收籌劃上給公司帶來的效益未有相關的激勵措施,會計人員積極性不高,僅滿足于會計核算職能,不愿投身于公司的發展和管理中,也吸引不了優秀財務人員到公司。

3.3.3 在財務管理體制上,部分子公司財務人員直接受命于公司負責人,收入待遇由子公司考核發放,財務人員缺乏獨立性,為了局部利益、小團體利益和個人利益,屈從領導意圖,會計處理弄虛作假、財務報表歪曲失真,加上公司內部監督體制上的弱化,相當一部分事實只有在公司重組評估和公司負責人、財務人員交接之后才能浮現

水面。

3.4 預算控制功能弱化

3.4.1 預算管理體制不規范,公司在整合之前未設預算委員會,個別子公司雖有預算管理制度和建立了預算委員會,但其工作機構從未開展過日常工作,預算的批準、調整、考核程序不規范,預算管理工作直接由總經理辦公會取代。

3.4.2 預算管理的內容不全面,重損益、輕資產和現金流量,每年的預算中只有收入、成本預算,沒有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預算。

3.4.3 重結果、輕過程管理,預算考核只獎不懲或

輕罰。

3.5 風險防范與管控能力不足

3.5.1 公司對外投資收益率低,甚至投資決策失誤,未有專門的機構負責對外投資的可行性研究。

3.5.2 對外擔保缺乏有效的調查、評估體系,對擔保合同缺乏日常的監控,對擔保項目缺乏全面、科學的風險評估,公司承擔較大的違約連帶責任。

3.5.3 公司沒有專職的法律從業人員,公司在日常經營活動過程中,對法律風險缺乏有效的識別、分析、評價和控制。

4 加強公司內部控制建設的具體建議

4.1 實行財務集中管理

4.1.1 會計集中核算,實現公司會計核算“一套賬”,即會計業務集中在一個平臺、按一種核算方法、一套核算程序與體系集中處理各種經濟業務。目前常德、長沙、沅陵系統內網均已聯通,擬取消長沙公司現有的“金蝶”財務系統,將公司所有賬套轉移到酉能公司現有的“用友”財務軟件,確保財務信息化的安全與公司會計信息的集中。

4.1.2 資金集中管理,即公司資金“一個池”,設立內部結算中心,通過規范賬戶設置、及時歸集資金、推進統一結算、推行資金集中支付、強化現金收支統一預算管理和執行考核監督等措施,最大限度發揮資金的規模效益和協同效應。

4.1.3 預算集中調控,在統一的開支標準、規范的開支范圍內,由母公司統一集中編制、統一調控,并嚴格執行與考核。

4.1.4 統一會計政策、會計科目和財務制度,按照新會計準則和公司實際情況,制訂一套涵蓋公司所有經濟業務的統一會計科目體系,提升會計科目對經濟業務的反映和管控能力。細化制定執行統一的會計政策和會計核算手冊,增強各公司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可比性、合規性。

4.2 加強內部監督

4.2.1 重視內部審計。特別是對審計問題的整改,對于審計中發現的問題和提出的管理建議,研究制定規范整改措施,對于一些處理起來比較困難的歷史遺留問題,積極研究制訂措施,舉一反三,規范交易、完善制度,促進依法經營。

4.2.2 建立財務稽核制度。財務稽核由財務部專職人員擔任,并結合其他會計崗位、分子公司之間開展交叉稽核,在統一財務信息化后,實行財務在線稽核和實地稽核相結合,堅持日常稽核和專項稽核相結合,專項稽核重點包括資金安全、工程建設、收入和成本等方面。

4.2.3 建立協同監督機制,構建科學的管控與懲防體系,將經營管理和監督工作更好地融為一體,從源頭上提高發現和處置問題的效率,從整體上提高防控廉政風險的能力。

4.3 開展全面風險管理

4.3.1 明確公司全面風險管理目標,加快建設以提高風險辨識能力為基礎、以增強風險管控能力為重點,以內控制度為保障,以信息技術手段為支撐,全面覆蓋、全員參與、全程管控、高效協同、防范有力的全面風險管理

體系。

4.3.2 提出風險解決方案,針對公司目前已形成的歷史遺留風險,制定相應對策。

4.3.3 在組織分工上建立業務部門、風險管理部門和內部審計部門“三道防線”。

4.3.4 公司設立法律專職人員,負責日常事務法律風險防范,審查公司規章制度草案的合法性和規范性,出具相關的法律審核意見和建議。

參考文獻

[1] 王秀麗,史玉光.完善我國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構想

[J].會計師,2010,(118).

[2] 國家電網公司財務部.財務內部控制手冊[M].北京:

中國電力出版社,2010.

篇7

宜信是一家以“信用”為基礎的P2P(peer-to-peer)普惠金融和財富管理公司。它為中國沒有受到傳統金融體系重視的人群提供金融服務,幫助他們籌措資金、實現發展;為大眾富裕群體提供金融服務。

多年來,中國有資金需求的低收入人群和高成長人群一直處于資金貧血狀態。他們不符合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所嚴格要求的貸款條件,如貸款必須有一定資產做抵押等,因而無法獲得貸款。宜信公司設計了完全不同的業務模式,不僅讓沒有資產做抵押的“窮人”能以很快的速度獲得資金,還讓有理財需求的人們有了理財新渠道,他們的公益理財愿望也得到滿足。

宜信公司創辦于2006年。創始人唐寧1997年曾經遠赴孟加拉師從 · 尤努斯(Muhammad Yunus)教授學習格萊珉銀機構運作模式,而后創辦宜信公司。宜信公司發現,除了“窮人”之外,其他社會群體也需要“普惠”,如大眾富裕群體,目前中國并沒有為他們量身定制財富管理服務的金融機構,他們本身對此也認識有限,同樣需要被“普惠”。2012年宜信公司嘗試將普惠金融的服務帶給大眾富裕群體。

過去七年,宜信從一家幾十個人的小公司,發展為員工過萬的大型企業,并且得到國際頂級創業投資機構KPCB、IDG和摩根斯坦利等的青睞,備受社會各界關注。目前,宜信公司已經在中國八十多個城市和二十多個農村地區建有服務網絡。

在唐寧看來,“人人有信用,信用有價值”。信用是每個人都擁有的天然無形資產,并不因個人的財富數量而有所區別,解決中國幾億農民和六千多萬小微企業主獲取資金問題的核心就在于普惠信用。國外的實踐已經證明,窮人同樣有信用,甚至比富人的信用更好。但中國信用體系落后,缺乏好的釋放信用價值的渠道,唐寧發現并建立了這個渠道。

它的奧秘是什么?

在宜信公司出現之后,中國陸續涌現出一些P2P企業。中國的P2P借貸平臺有兩種模式:“線下”或“線上”。

在線下借貸過程中,借貸者可通過電話或網上申請聯系P2P的客服,P2P工作人員將進行初步信用篩選。之后,P2P中央信用評估團隊將在批準貸款申請并將其推薦給出借者之前進行第二輪正式的信用評估。出借者最后決定是否出借。宜信公司采取這種模式。

線上的P2P借貸平臺利用網絡創立網上平臺,以便出借者直接提供貸款。一旦借貸者核實其身份,通過P2P機構的信用審核后,便可直接在網上論壇公開其貸款需求。出借人則可瀏覽貸款請求的列表,決定對每一項貸款出借多少。

盡管有諸多不同,但線下和線上模式不乏共同點。不論線下或線上,P2P借貸公司不從借貸者或出借者那里獲取資金,而是作為第三方中介,促進借貸者和出借者的匹配。對每一次成功的交易收取手續費。

不同的商業模式緣起于不同的顧客需求,每種模式各有千秋。因需雇用很多信貸員及銷售員,線下模式成本較高,然而也因此能覆蓋較大的借貸者群體。

宜信公司的客戶有兩種,一種是借款者(普惠客戶),一種是出借者(財富客戶)。“普惠客戶”以其信用為保證,通過宜信平臺從“財富客戶”獲得資金,并支付利息給“財富客戶”,宜信公司收取手續費用。以宜信公司的公益理財模式“宜農貸”為例說明(宜農貸公益理財產品運營模式見圖1)。

這種模式設計,真正讓“窮人”的信用變成了資產,挖掘出了傳統小額貸款沒有很好服務的客戶群。這就是宜信公司的模式設計所創造出的市場空間。雖然運轉良好,但由于中國信用體系尚不健全,這種模式對公司信用風險的控制有著相當嚴格的要求。

宜信公司在風險管理方面積累了自己的經驗,并且在繼續堅持創新。2011年,宜信公司與美國著名風險管理機構費埃哲(Fair Isaac&Company)合作,引進FICO評分體系。以一次完整的交易過程為例,說明宜信公司的風險管理操作(見圖2)。

借款者通過宜信平臺獲得資金一般要“闖過”三關:第一關,初審環節,宜信公司依據客戶情況進行部分自動化的決策,減少審批過程中的人為因素影響,同時也能夠提升處理的效率。第二關,信用評分與實地征信環節。宜信根據材料對通過初審的客戶進行信用評分,有必要時,根據客戶的信用級別進行實地征信。第三關,終審環節。審核結束后,信用狀況良好的借款人會被推薦給理財者,由理財者選擇是否出借、出借資金多少。在促成雙方交易之后,還會提供貸后管理服務,以幫助理財者回收資金。

宜信模式下,資金出借方將資金直接交給借款人,出借方不僅可以掌握借款人的基本信息,還能動態掌握其資金的使用方向以及歸還情況。宜信公司挖掘到了傳統小額信貸無法滿足的“窮人”貸款需求,以及富裕人群的安全、保值理財需求。在這片新的市場上,宜信公司增長得非常快。

被看好的增長點

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互聯網金融成為新的趨勢。宜信公司設計的模式找到了契合互聯網金融的廣闊市場空間。

普華顧問公司的《2011亞太地區私人銀行調查報告》曾顯示,35%的私人銀行經理人有意在兩年內透過社交媒介與客戶互動,近五成私人銀行有望在未來兩年使用移動通訊科技。我們可以想象,在不久的未來,一切理財通過互聯網終端設備進行,從簽約到后期服務,雙方不見面就可以完成。理財者不論是在家里,還是在路上,隨時都可以了解自己所購買的產品收益情況。

通過互聯網和手機終端,形形的金融服務產品不斷被推到客戶身邊,你到底該選擇哪些?目前,大部分人還缺乏獲取相關理財信息和服務的路徑。宜信公司的優勢在于流程透明,信用風險控制體系先進。宜信公司不斷嘗試使用更多科技手段,提供更加透明、安全的金融服務。在唐寧看來,普惠金融本質上是通過技術和營銷創新,降低享受金融服務的門檻,互聯網顯而易見的優勢是把財富管理服務的流程完整展現出來,服務更加透明化,可有效避免消費者黑箱效應的影響,讓客戶產生信任,進而對品牌產生依賴。

一個健康的金融生態體系應該是多層次的,應當能滿足社會大眾各種不同層次的金融需求。目前中國的金融服務還比較單一,覆蓋中低收入人群的普惠金融理念正處于蓬勃發展的階段,宜信模式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

【鏈接】 “普惠金融”的前世今生

15世紀的意大利,高利貸盛行,修道士們為了抑制高利貸而開展信貸業務。到了18 世紀20年代,愛爾蘭誕生了“貸款基金”,它利用捐贈得到的財物,向貧困農戶提供無抵押的零息小額貸款,這種貸款用“共同監督”機制保證貸款者每周分期還款。而從19 世紀開始,歐洲、日本以及其他許多國家的政府借助郵政系統和郵政金融服務,努力擴大農村地區的小額儲蓄和支付服務。

這些古老的做法都基于“普惠”理念。“普惠”的標準含義是:普遍、非歧視和非互惠。由此延伸而來的“普惠金融”理念是惠及普通大眾的金融服務。傳統的金融體系和產品更多是為擁有財產的人群提供服務,而“普惠金融”概念則倡導金融服務向傳統金融尚未涉及的大眾人群延伸和傾斜。

聯合國系統率先在宣傳2005小額信貸年時廣泛使用“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詞匯。其含義是:能有效、全方位地為社會所有階層和群體提供服務的金融體系。20世紀90年代,“普惠金融”開始從傳統的政府組織形式、信用合作形式轉而向商業化發展。引導這次變革的初創者是2006年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孟加拉國的 · 尤努斯(Muhammad Yunus)教授。

【鏈接】窮人的銀行家

孟加拉國的格萊珉銀行被稱為“窮人的銀行”,其創始人·尤努斯(Muhammad Yunus)教授被稱為“窮人的銀行家”。

1976年,在大學教授經濟學課程的尤努斯教授發現,孟加拉國最窮困階層的人們在通常的金融制度下幾乎無法獲得貸款,而這些人往往只需要少量的啟動資金就可以憑借自身努力逐步改善生活,于是尤努斯教授開始嘗試開展小額信貸項目。在此基礎上,1983年,格萊珉銀行正式成立。

為了使窮人真正能夠獲得貸款,尤努斯教授首創了無抵押貸款模式,但這會加大銀行的信貸風險。為規避風險,格萊珉銀行將貸款發放只給當地農村的女性,因為女性一般為家庭生產的主要成員,同時違約風險更小。他們還創立了“支持小組模式”。每個貸款申請人都必須加入一個貸款支持小組。各支持小組形成更大的聯盟即“中心”,每周按時在約定的地點與銀行的工作人員開會。這樣,在降低風險的同時,也加強了銀行和貸款者之間的溝通,使銀行和貸款者緊緊地聯系在一起,拓展了“普惠金融”的社會影響。

隨著格萊珉銀行的成功發展,格萊珉模式開始被世界各國積極效仿,目前全球已有59個國家復制了格萊珉銀行模式。格萊珉銀行的成功在于尤努斯教授發現了窮人的金融需求,并認識到窮人同富人一樣擁有可貴的信用價值。

案例點評

點評來自“宜信·2012年(第八屆)中國MBA企業案例大賽”中獲得一等獎和二等獎的參賽隊伍。其中,臺灣政治大學隊為一等獎獲得者,清華大學隊、湖南大學隊為二等獎獲得者。

盈利需要多元化

宜信公司生于普惠金融理念,并且致力于執行這個理念。中國金融市場競爭非常激烈,對于宜信公司來說,要繼續進行商業模式的創新。以此吸引更多的貧民百姓,一起加入宜信公司的商業體系。宜信公司得以借此擺脫未來的競爭困境,并且開拓出不凡之路。

宜信的優勢

現有顧客群是宜信公司最大的資產。宜信公司的核心優勢是其風險評估體系。風險評估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信用評級,而信用評級就需要有龐大的數據做支撐。宜信目前已經有一個非常龐大的顧客群,這個顧客群覆蓋了中國的60%、70%面積。并且這部分客戶群體在銀行中沒有信用記錄。對宜信公司而言,這是最寶貴的資產。

開發這個客戶群市場上的潛在客戶應該是宜信公司未來努力的方向。宜信公司應當不只是給他們提供借款服務,更重要的是幫助他們成長。將現有顧客的生根并對其進行價值轉換,將他們從資金的需求者轉換為供給者。

宜信的挑戰

宜信公司面臨的挑戰在于,其目前的業務模式比較單一,局限在微型借貸。現在的金融市場競爭非常激烈,單一的業務模式會影響其盈利能力,進而影響其長遠發展。單一業務模式不是長久之計。

我們建議

如果未來要創造更大的收益,宜信公司必須繼續對商業模式進行創新,這絕對是值得付出成本的。我們建議宜信在未來的成長中將業務模式多元化。

例如,可在宜信公司的模式中增加“微型創投”機制。可以選出宜信公司客戶中有潛力、有發展性,并且優秀的人或者企業,作為宜信公司推廣其信念的結點。對這部分客戶群體進行培訓,在幫助他們提高經營能力的同時,幫助他們做更長遠的發展規劃。讓他們在獲得利潤后和宜信公司一起去投資于未來客戶。

經過“微型創投”,將會有更多的資金幫助企業成長。宜信公司將業務模式多元化,把現有顧客當做最大的資產去開發,去開創未來顧客,這是最大的未來。

如何規避風險?

普惠金融覆蓋的是中小額度、低風險、高價值的市場。普惠金融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以小額信貸為主。第二個階段是以宜信公司為代表的微型金融模式為主。現在中國的普惠金融處于第二個階段。宜信公司是這個階段的代表者,在成功提供普惠服務的同時,贏得了自身的快速發展。但宜信公司目前面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風險。

第一,收益能否覆蓋風險嗎?以宜信公司為代表的微型金融模式通過有效切分債權,效降低了單筆信貸的風險,實現了整個債權資產的證券化。但是這種切分帶來的收益能否覆蓋債權分割帶來的風險是需要慎重考慮的問題。

第二,如何應對政策監管的風險?在宜信的模式中,一個借款者可以從多個出借人那里借款,如果債權人不透明,很容易引發誤解。

第三,未來的競爭風險是否會加大?如果商業銀行和小額信貸公司攜起手來,既有資金優勢,又有本地放貸優勢會加大競爭風險。現在這種由商業銀行出資加小額貸款放貸的P2P模式已經出現了。例如,國家開發銀行的開心貸模式、中國平安陸金所的模式等等。

政策監管風險與競爭風險,是宜信公司必須面對挑戰。我們給出的規避風險的建議如下:

第一,從風險控制機制入手,設計相應融資加服務的模式。

第二,主動尋求政策監管,在征信和稅收方面獲得與金融機構同等的待遇。為此宜信需要將資金流動、交易信息、風險收益透明化。

第三,用互聯網技術規避經營風險。例如,利用新技術進行數據挖掘、風險評估和數據建模等。傳統的風險評估靠人,有造假的危險,而動態的信息化托管模式則很難造假。宜信公司可以建立動態的信息化托管模式規避風險。此外,宜信公司還可以用海量數據建模,例如,未來很多公司會依托云計算,在云端進行部署,他們的經營數據會儲存在云端,這是非常有價值,值得去關注的核心數據。利用這些數據,宜信公司可以實時檢測企業經營動態,從而對其融資信貸做實時變更,以此降低宜信公司的運營風險。

普惠金融的核心目標是和小微企業共同成長。企業在成長過程中不僅僅需要資金,更需要知識和技能。宜信公司可以整合面向小微企業的咨詢服務,從普惠金融走向普惠服務。最后通過整合服務,形成金融產品、金融交易、小微企業三重服務平臺,從而實現宜信公司最終走向普惠金融和普惠服務的目標。

持續進行創新

在商業領域,宜信公司的模式是值得肯定的。宜信公司通過不懈努力在用戶心中形成了良好的品牌形象,贏得了大眾的信任。金融市場競爭非常激烈,宜信公司在加強大眾對其品牌信任的基礎上,還應該持續關注創新的環節。

我們給出的建議:

一、在產品層面進行創新。宜信應該在現有產品基礎上,進行組合創新,使之更符合客戶的需求。如,提供學生就業推薦,企業對接等服務。

二、在開發客戶群方面創新。目前,宜信公司的客戶群已經非常的清晰,宜信公司可在細分方面做得更精準。如宜信公司可以針對老客戶推出以老帶新的優惠方案。如果老客戶可以帶來通過審核的新客戶,就可以提高老顧客的貸款等級,可以得到返點獎勵及加分等等。

三、在營銷策略層面創新。宜信公司可以在線上實行平臺營銷,通過增加一些交互性更完善的平臺網絡媒體吸引更多用戶。可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型的媒體進行線上宣傳。線下還可以舉辦一些互動公益活動。

四、在技術創新層面創新。宜信公司可以對現有網絡平臺基礎予以改善。例如,可以在手機平臺化設計方面加強產品的操作便捷性。如宜信公司可從技術層面對數據庫進行整合,完善用戶信息,采用與淘寶類似的評分體系,使用戶等級在平臺上可以清晰的展示。

目前中國正處于普惠金融快速發展的階段,企業將面臨對金融投資的重大機遇。小額信貸節節攀升,眾多融資平臺踴躍而進。面對競爭激烈,市場可觀的領域,宜信公司想要突出重圍,就需要有競爭對手難以模仿的核心競爭力,為此宜信公司必須在品牌信任與持續創新兩個方面繼續努力。

中國MBA企業案例大賽

2012年12月1日,宜信·2012第八屆中國MBA企業案例大賽全國總決賽在清華大學偉倫樓國際報告廳圓滿閉幕。本次大賽共有來自80多個商學院的100多支隊伍、近千名學生參加。經過激烈的角逐,臺灣政治大學隊獲得總冠軍,清華大學隊和湖南大學隊獲二等獎;三等獎分別由西安交通大學隊、同濟大學隊和北京郵電大學隊獲得,西安交通大學代表隊的黨姣同學獲得最佳選手獎。

本屆案例大賽由清華經管學院MBA教育中心、《清華管理評論》、《管理學家》雜志聯合主辦,中國傳媒大學MBA學院、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中山大學嶺南(大學)學院、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學院、湖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四川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共同承辦。宜信公司為本次案例大賽的獨家戰略伙伴。

中國MBA企業案例大賽旨在通過來自企業的真實案例,訓練未來的企業精英在面臨挑戰時的決策與分析能力,培養成熟的商業思維,為未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中國MBA企業案例大賽為商學院學生創造了深入一線調研、接觸實際問題的機會;通過整合資源,為合作企業提供品牌展示的舞臺,為案例企業提供商業決策的參考;同時為促進亞太地區學院交流搭建了溝通的橋梁。

決賽案例包括:《宜信,普惠金融之路》,《海爾:用“人單合一”實現“雙贏”》(詳見《管理學家》雜志2012年10月刊),《POWERLAND:載譽歸來的中國奢華領軍品牌》,《陜旅集團:重尋關中文化的底色——白鹿原影視文化旅游區項目的傳承與創新》,《鳳凰涅槃,王者歸來?——“榮和酒”的前世今生》。來自案例企業的管理者認真觀看了參賽隊伍的展示,并進行了點評。

宜信公司總裁助理劉大偉點評道:“今天的比賽非常精彩,同學們不僅將現實問題提升到戰略高度,而且在分析具體問題的時候可以深入到具體解決方案的層次。” “案例教學有很重要的特點,不僅向老師學,同學間的交流收獲非常大。參賽的每個隊都從不同視角,針對企業不同發展方向以及案例主題進行探討。”

海爾集團企業文化中心總監高崴表示,四支代表隊圍繞海爾“人單合一”模式進行了精彩的演示,他們做了很多工作,也有很多富有建設性的建議和非常有價值的探討。中南大學令人印象深刻,他們對于海爾的一二三類經營體之間的融合和打通,以及如何把資源平臺融入到一級經營體來為用戶創造價值,論述極具建設性。新加坡國立大學對經營體人員的素質,人員的培養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議。暨南大學非常關注組織變革,關注經營體內部之間、相互之間的官兵互選和鯰魚機制。西安理工大學也關注這個問題,基本反應了現在海爾做“人單合一”變革中所面臨的前沿的問題,很有啟發意義。

保蘭德集團監事黃學詣指出,一個好的案例分析應該包括命題和破題的能力,關注的角度和力度;其次是分析的架構問題,邏輯思考的準確性;第三要考慮策略的展開;第四是解決方案的論證,要考慮到可行性的成本和效率的問題,不能忘記對風險的評估,要考慮不可控因素所產生的結果和企業的預案。理解競爭的市場永遠比理解自己的工廠重要,更重要的是理解消費心理的變化。現在大多數的MBA課堂里講的是決策,卻一直對中國整個零售市場消費心理和消費行為的理解缺乏一個比較好的數據和實景的研究,是一個缺憾。缺乏了這些研究,很難找到品牌應該定位的基因,沒有品牌的基因,沒有辦法創造品牌的行為模式,就沒有辦法產生品牌的競爭優勢。

陜西西咸旅游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姚新垣在點評時談到,北京郵電大學隊創作了一個《貴妃醉酒》,反映了學生對這個項目很用心,特別注重對旅游產品的思考;他們提到的設計與白鹿原有關的紀念品、公仔等的建議很有可操作性。中山大學隊來自嶺南,卻能夠對陜西黃土文化認真研究,“你拍我演微電影”的提案很值得學習;中國傳媒大學代表隊對娛樂和文化兩方面的分析非常到位。西安交大隊有地緣優勢,工作做得比較扎實,希望可以進一步接觸,也希望他們能夠和陜旅一起工作。

貴州亞聯榮和酒業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曹利杰點評道:“四川師范大學思考非常全面,層次感強。上海交大代表隊分析很理性,發掘了榮和酒的價值,目標定位準確,解決方案更貼近現實,更有利于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同濟大學代表隊切題非常準確,對問題核心把握很好,抓住了歷史文化和榮和酒業巴拿馬金獎核心,給出了詳細的措施,方案更上一層樓。臺灣政治大學代表隊是創新的團隊,他們的思想比較獨特,很有吸引力。”

篇8

關鍵詞:文化創意產業;投融資;金融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4)08-0198-02

自20世紀90年代,英國為了擺脫經濟危機而首次提出“創意產業”概念以來,文化創意產業在全球范圍內迅速崛起。它以無污染,無消耗,高產出值等一系列優勢被稱為“朝陽產業”,是世界各國在未來大力發展,重點扶持的優勢產業。而我國的文化產業在經歷了歷史上一系列的起起伏伏之后,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春天――國家頒布實施了一系列利好措施,為發展文化經濟,讓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開辟道路;改革開放帶來的“打開”的狀態讓國人有機會接觸到更多更好以滿足精神需求為目的文化創意產品。此外,有消息指出,文化產業將迎來黃金十年,并有三萬億的缺口等待開發。國家對文化產業的投入不斷加大,文化產業的地位不斷提高。都讓人對這一產業報以極大的熱情與期待。另一方面,文化產業的發展已經越來越受到政府和學術界的關注,而制約文化產業發展的資金問題也成為各界關注的核心問題之一。針對文化產業發展的“資金瓶頸”狀況,國內外的研究集中于政府的投入和社會各界的投資基金上。

一、文化創意產業的概念

文化創意產業是文化產業和創意產業的子產業,指利用現代先進科技,以創造力為核心,開發現有文化資源,提供文化、藝術、心理、娛樂產品,增加就業潛力的新興產業。在我國,文化產業主要包括出版業、影視業、網絡信息業、娛樂業、演出業、旅游業、文化教育業、展示業、藝術品業、廣播業、音像業、博物館業等等。還包括一些與文化藝術相關的產業部門,如廣告業、裝飾業、設計業、時裝業等。①

二、我國文化創意產業投融資現狀

上海交通大學的《中國文化產業發展指數報告》顯示,上海、北京和廣東是“十一五”期間文化創意產業綜合指數排名前三位,通過對這些城市發展經驗的分析發現,政府的政策支持、金融措施和大量的創意人才是促進創意產業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

首先,政府的文化產業規劃和產業政策將直接或間接影響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環境和資源配置,在扶持、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曾經在1997年金融危機中痛苦掙扎的韓國,在短短幾年內,經濟重新崛起。韓國政府提出以“政府支持、企業投資、民間運作”為框架的“文化立國”方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多渠道籌措文化產業發展資金。此外,韓國以國家性的非營利組織向文化產業提供廉價的場地、公共信息平臺、研發以及優惠的貸款和免稅政策,促進中小文化企業迅速成長。

其次,我國金融專家汪保健、肖瑞林曾經尖銳地指出: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必須加大金融的介入度。假如沒有金融的全方位介入,文化不可能真正走向產業建設。總體看,目前金融支持文化的力度還是比較小的,這既有金融業對文化領域還不太熟悉、金融機構服務不到位的問題,也有我國文化發展的階段和自身的原因。目前,我國文化企業正處于發展過程之中,企業規模往往比較小,大多有形資產少、無形資產多、抵押擔保品不足,加上我國文化產業中介服務體系建設滯后等原因,總體上文化產業的風險還較大。金融系統對于文化產業的發展前景看好,具有大規模支持文化領域的愿望和動力。

三、我國文化創意產業投融資對策及建議

(一)政府應加大對文化產業的扶持力度

文化企業的資產是以無形資產為主,缺乏可用于銀行貸款的可擔保的固定資產,很難達到銀行的貸款條件;另一方面,對于銀行等金融機構而言,為文化企業或者項目提供貸款,是一個全新的業務領域,缺乏可依據的經驗和風險評估體系,而且我國文化企業多為中小企業,向中小企業放貸,會增加銀行的風險。基于這種客觀實際,政府應加大對文化產業的資金支持力度。另一方面,雖然政府產業基金在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是獲取門檻也較高。“已經出臺的政策和措施雖然‘看上去很美’,但身處最基層的企業們對資金的饑渴依舊,文化產業融資及時雨并沒有普降到最廣袤的文化市場中來。”②

作為一個有前途的支柱產業,政府應該大力支持,國外的經驗也證明,政府的扶持,對于文化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建立第三方評估機構

從理論上看,在資產評估活動中,評估結論仍然是評估人員的一種主觀判斷,而不是客觀事實。因此,資產評估不是一種給資產定價的社會經濟活動,而只是一種經濟咨詢或專家咨詢活動。評估結果本身并沒有強制執行的效力,一般而言,文化企業所委托的評估機構傾向于將資產往高里評估,而銀行的評估機構為了謹慎其見,一般傾向于將資產往低里評估。也因此,雙方評估的數額會有較大的差距,甚至超過10倍。正是由于這種情況,就要求有獨立于銀行和企業之外的第三方存在――由第三方提供相關的服務和信息,推動銀企之間的合作。

(三)多渠道融資

篇9

雖然從理論上而言,旅游保險對旅游業能起到規避風險的積極作用,但是從目前的現實發展來看,旅游保險的這種積極作用還沒有得到有效的發揮,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旅游保險市場“叫好不叫座”。

旅游保險自產生以來,就被各界推崇,被看做是規避旅游風險的有效手段,而且在發達國家也得到了證實,每年不斷遞增的旅游收入和中國旅游良好發展也為其提供了充分的保障,極具發展潛力。但是目前的實際狀況卻并非如此,2006年國內旅游有13.94億人次,出境旅游有3452萬人次,同時還接待了1.29億人次的入境旅游,旅游總收入6229.74萬元。

但是,據中國人民財產保險公司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除了20%左右的旅客是隨團旅游由旅行社辦理保險外,絕大部分出游者均處于無保險狀態,每年至少應有70億元保費潛力的旅游保險市場,實際卻只有約10%至20%的收入,有八至九成的市場尚未開發。旅游保險市場存在輿論導向與實際情況相背離的情況。即政府在積極推進,但旅游企業、保險公司和游客這些利益相關方卻持觀望態度。

(2)旅游保險產品營銷力度不夠。

目前總體而言,旅游保險的種類還比較多,比如說太平洋壽險的“逍遙游”、“世紀行”、“神行天下”、“境外救援”;平安保險公司的“旅行平安卡”;中國人壽的個人旅游意外傷害保險;太保產險的君安行等,此外,為防范旅行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一些保險公司還推出了綜合旅游險,涵蓋了意外身故、殘疾、燒傷保險金、意外醫藥補償、意外住院補貼等保障,如平安壽險“萬里通”卡、友邦寶安個人意外險計劃、太保壽險綜合意外險保障計劃,還有美國美亞保險公司的“萬國游蹤”和人保財險新推出“商務旅行保險”等等,這些產品的開發標志著國內財產保險公司在旅游保險產品開發的廣度、深度和精細化方面取得了新的發展。截至2006年12月31日,人保財險共開發旅游保險產品94個,包括61個全國性產品和33個區域性產品。雖然險種的涉及面和涵蓋面都比較廣,但是在實際運行過程中,消費者的購買率還是比較低,還沒得到市場的積極反應,由于專業性強和產品名目繁多的原因,有許多產品甚至還不為人知,這從另一個側面也反應出我國現有的旅游保險產品在營銷方式和理念上還有待進一步深化。

(3)旅游險種涉及缺乏針對性。

目前,在我國主要有旅行社責任險、旅行人身意外險等險種,這些險種的很多條款都和一般的人身意外險沒有太大區別,而面對日益火爆的“自助游”市場和漂流、攀巖等特種旅游項目,保險公司又沒有相應的產品與之對應,整個市場存在供需不對稱的矛盾。

(4)旅游保險賠付限制較多。

主要表現在:①賠付的金額較低;②賠付手續繁瑣;③賠付率不高。以上海為例,2006年上海市旅游保險賠款和給付為586.4萬元,簡單賠付率為14.5%,低于2006年上海市人身意外傷害保險的19.9%的賠付率。

(5)旅行社責任險作用未有效發揮。

旅行社責任險是為規避旅行社經營風險,保障游客權益而對旅行社征收的強制險,但是由于宣傳不到位,現有旅行社責任險面臨的有利作用并未有效發揮出來,①由于保險公司之間的相互競爭和旅行社處于節約成本的考慮,降低投保金額,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保險公司理賠不到位,賠付緩慢和賠付款額低的局面;②游客的誤解,大部分游客認為旅行社投保了強制險是為游客的風險買單,只要在旅游過程中發生任何侵權行為或意外均可找旅行社索賠;③旅行社責任險賠付金額太低遠遠無法彌補一次意外或事故的損失,極大挫傷,旅行社投保的積極性。

2原因

旅游保險發展滯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可否認,居民的普遍保險意識薄弱,旅游保險產品不能有效地對應日益細分的旅游市場,保險公司營銷不到位等等因素客觀上制約了旅游保險的發展,但是從深層次的原因來看,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因素:

2.1文化因素

文化對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生活產生深遠的影響,它潛移默化地左右著人們的世界觀、價值觀甚至生活的細節。在中國,受傳統文化的影響,一些人認為“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對于生活中的各種風險以此為逃避和開脫的理由,采用消極態度,而一部分人則講究“吉利”,凡事必往好的方面想,如果要在出門前就把若干風險因素考慮進去,事先為未知的意外買一份保險,是許多人不能接受的,說是僥幸心理也好,說迷信也好,大部分國人的保險意識仍然十分淡薄缺。在我國,目前壽險的保單密度僅10%,人均保費不到400元,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再如1998年夏天長江流域的洪澇災害,造成了幾千億元的經濟損失,但我國保險界的保險賠付僅為33.5億元,顯然絕大多數的災民都沒有向保險公司投保。而在許多發達國家,比如在美國,85%以上的家庭都參加壽險,他們的保單密度已經超過了150%,保險成為人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因此,保險業雖然已經實現了快速發展,但是保險意識并沒能相應的達到普及和全民接受,保險意識并沒有所深入人心,人們普遍對保險缺乏認識,這和我國的國情和文化傳統有著直接的關系。

2.2行業因素

(1)行業自身發展不成熟。

旅游業和保險業均始于上世紀70年代末,自1978年國家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后才開始起步,二者的發展時間不到30年,而且都是以略微“超前”的模式發展,在經歷了十余年的高速發展后,到目前已經初具規模,成為新興行業的代表。盡管兩個行業在短時間內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成績不容小覷,但是這一發展并非是漸進式地良性發展,再繁榮的光環仍然無法遮擋由于基礎薄弱而遺留的各種體制上和制度銜接上的問題。隨著消費者的日益成熟以及各種法律法規的日益完善,行業競爭日趨白熱化,旅游業和保險業均存在低價惡意競爭,市場不規范、體制不健全等問題。

(2)行業之間信息不對稱。

旅游保險作為一種新生事物,對于旅游業和保險業而言都具有邊緣性,缺乏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俗話說“隔行如隔山”,旅游業和保險業是兩個完不同的行業,具有兩種完全不同的發展模式和體制。由于兩個行業對彼此業務不熟悉,客觀上造成了行業之間信息溝通的不順暢,如旅行社的資質和信用度不能為保險公司所掌握,會直接影響到保險公司對該旅行社的風險評估,而旅行社對保險業務的不熟悉也會直接造成對保險公司的種種誤解和抵觸情緒。因此,信息的不對稱嚴重阻礙了行業之間的交流和溝通,造成了隔閡,從而客觀上制約了旅游保險的良性發展。

2.3法律因素

旅游保險缺乏強有力的法律保障,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1)旅游行業法規的缺失;(2)現有法規的不健全。

到目前為止,旅游行業沒有專門的法律規范,保險行業有《保險法》可以作為其權利義務判定的標準,而旅游業專業法規的缺失則無法對旅游過程中哪些是旅游企業的責任,哪些是游客的責任進行界定。這也就直接對旅游企業和游客的權益造成影響。以旅行社責任險為例,這一險種是以旅游社對旅游意外或事故有直接責任為前提的,如果有責任,保險公司負責賠付;如果沒有責任,保險公司則不負責賠付。從表面上來看,這似乎很合理,很容易實施。但在實際中,矛盾和問題就凸顯出來了。如果在一起旅游事故中,旅行社有直接責任,那么無庸置疑旅行社必須負責;如果事故不是旅行社的責任,而是由于第三方或者是游客自身的責任,由于沒有旅游法對各個責任方權利義務的規定,法院只能按照《中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判定,即旅行社必須提供無瑕疵的服務,不管怎樣旅行社均負連帶責任,必須向游客先行賠付,然后再向相關相責任人進行追償。這樣旅行社不僅得不到保險公司的賠償,而且還要對旅游進行先行賠付。這勢必會激起旅游企業的不滿,造成互相推諉責任,拒不賠付等現象,從而最終損害旅游企業和游客雙方的利益,使得旅游保險有名無實,市場吸引力和公信力進一步下降。

此外,當前我國的法規對以新生事物的法律界定比較滯后,在“自助游”、“自由行”等新旅游方式被廣泛接受并日益紅火的今天,在法律層面卻沒有相關條款,而因此發生各種權利受損的事件也因缺乏法律依據而得不到法律支持,這也在客觀上妨礙了旅游保險的進一步發展。

3對策

旅游保險不同于一般的保險險種,一個旅游事故的發生不僅涉及到眾多旅客的生命安全,而且其社會影響也是巨大的,更重要的是其后續影響也不容忽視,因此旅游保險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準“公共產品”的性質,不是某個企業或者行業能獨立完成的,旅游保險的發展必須依托政府強大的行政主導力量,利用其能迅速整合各種社會資源搭建公共發展平臺的優勢,實現進一步的發展。

(1)出臺行業法規,規范權利義務關系。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法律最重要的作用在于能明確界定權利義務關系,這也是旅游行業最缺失的一項,雖然現在許多旅游侵權案件的糾紛也可以通過其他法規進行判定,但是畢竟不能完全符合旅游行業的自身特點,缺乏針對性,旅游行業的法規的制定十分必要。

(2)建立旅游業和保險業的合作機制,實現信息共享。上文曾提到,由于行業之間的差別,造成了各種信息不對稱,旅游經營主體、消費者、保險公司、旅游行政管理部門、中介人或人這五方都存在信息溝通不暢的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旅游保險的進一步發展。因此,建立旅保合作機制十分必要,通過雙方行業主管部門的相互溝通,信息互換等措施,可以增進了解,一方面旅游行業可以根據旅游業發展的新態勢、新需求以及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對旅游保險產品的豐富和完善起到促進作用,使其更具針對性;另一方面保險公司也可以通過這個途徑增加對旅游行業的了解,在量化風險,精算旅游保險費率等方面更切合實際,依據性更強。

篇10

關鍵詞:營改增;審計;提升價值

一、“營改增”實施介紹

2011年,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聯合下發《關于印發的通知》和《關于在上海市開展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的通知》,規定從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開展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至此,營業稅改征增值稅拉開大幕,同年,“營改增”試點擴大至10省市,次年8月1日,“營改增”范圍已推廣至全國,2014年1月1日,鐵路運輸和郵政服務業納入“營改增”試點行業。隨著試點地區、試點行業的不斷擴大,按照規劃,最快有望在“十二五”期間完成“營改增”改革。

二、內部審計參與“營改增”的必要性

對企業來說,“營改增”是項任務重、涉及面廣、知識量大的一個系統工程,它不僅僅是財務人員的工作,而是涉及到包括企業銷售、采購、支撐等各類人員的一項綜合性系統工程,涉及到企業經驗管理的方方面面,這就必然要求內部審計人員積極參與其中,發揮內部審計的職能。

首先,在參與“營改增”人員中,無論作為主力的財務人員,還是配合實施的采購,銷售等人員,均是從本部門、本崗位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而未能從全局角度,對“營改增”實施客觀、獨立、有效的觀察和評價,而實施客觀、獨立的對業務活動進行確認是內部審計的基本職能。

其次,在“營改增”過程中,由于涉及到的人員眾多,風險控制點、業務流程變化大、變動范圍廣,這就需要內部審計部門積極、主動的參與企業“營改增”工作,在變動的政策、企業環境中,根據“營改增”的需求及時更新風險控制點,優化控制措施,做到事前有預防,事中有監督,事后有跟蹤,做好風險的控制,避免由于業務流程的變動,引起風險點的失控。

最后,“營改增”試點企業由原來繳納營業稅改為繳納增值稅,但增值稅的管理和核算比營業稅復雜,試點企業如果不全面了解增值稅及其相關規定,很容易出現稅務風險,甚至法律風險;而在做好增值稅核算后,可以起到規范企業內部管理,優化業務模式和營銷方式,促進公司管理提升的作用,所以無論從避免稅務、法律風險的角度,還是從提升企業管理的角度,內部審計均需對增值稅予以關注,實施風險控制。

三、積極參與,發揮內部審計專長

(一)以獨立、客觀的態度參與“營改增”

內部審計的目標是通過審計促進管理提升,實現企業價值增加,因此內部審計在參與“營改增”過程中,打破部門的局限性,提供了從企業全局角度看待“營改增”實施工作,并以其獨立、客觀的態度對“營改增”工作進行建議、提供咨詢,可有效提升營改增的工作質量和效果。

(二)梳理流程,實施風險控制

1.風險識別、評估

在“營改增”確定之前,內部審計部門首先需對“營改增”政策進行獨立判斷,判斷企業是否在“營改增”的范圍內,如在,則需啟動相應的風險應對措施,評估風險影響范圍。

根據風險評估情況、影響范圍,積極參與“營改增”,梳理涉及到的工作流程,包括但不限于信息系統、銷售、采購、會計核算、計稅繳稅等業務環節,并重新設計流程、制定制度。

2.修改內控流程,實施風險應對

(1)控制稅務風險

在“營改增”過程中,企業涉及的稅務不確定性增加,風險大,這主要是因為大多數“營改增”企業原來主要繳納營業稅,沒有涉及增值稅,對增值稅的基本法理、政策規定和具體要求不太了解,尤其是對增值稅專用發票、進項稅額抵扣和稅收優惠政策的運用等方面存在的大量的涉稅風險認識不足,較易產生稅務風險。對此,內部審計可進行相應的風險應對。

(2)修改內控流程,實施企業內部控制

企業在進行稅務籌劃、規避稅務風險時,會對企業的其他經營生產等環節方面產生影響,這就需要從重新對內控流程進行梳理,對銷售、采購、預算執行、稅務、發票管理、資金等各個業務流程、關鍵控制點進行修改,以適應增值稅環境下的企業治理要求。

(三)實施內部審計,反饋實施效果,查找不足

在“營改增”實施后,針對增值稅核算、發票管理等風險環節進行專項審計,關注“營改增”中涉及的流程、控制環節等。在審計中,以風險為導向突出審計重點,加強對重要風險環節、關鍵控制點的審計監督,找出在“營改增”過程中存在的薄弱環節,以審計帶動業務流程的規范實施,建立內控長效機制。

四、結束語

“營改增”是對試點地區、試點行業中的相關企業產生深遠影響的一次變革,參與其中的內部審計,以客觀、獨立、的態度對“營改增”進行全面分析評估,以對風險實施控制,及時防范和化解企業面臨的風險,改進風險管理和控制體系,最終做到提升企業經營管理,助力企業完成各項經濟目標,從而實現企業增值。

參考文獻:

[1]何惠杰.西部大開發稅收政策研究[J].東方企業文化,2010(14).

[2]吳丹彤,李學東,丁建偉.營業稅改征增值稅對企業的影響[J].會計之友,2012(8).

[3]向小玲.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若干問題探討[J].財會研究,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