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教育和素質教育范文
時間:2023-11-01 17:44:5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文化教育和素質教育,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學院教育現狀
面對職業教育發展的新形勢,安徽黃梅戲藝術職業學院積極推動中等藝術職業教育向高等藝術職業教育的轉變,于2011年4月從中等藝術職業學校成功升格為高等藝術職業院校。通過5年的努力, 安徽黃梅戲藝術職業學院在發展過程中積累了一定的經驗,藝術教育的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與此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 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培養目標重專業輕文化
由于安徽黃梅戲藝術職業學院升專時間不久,大部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執行還是延續新增專業申報時的培養方案。隨著時間的推移,原有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已不能適應當前的社會人才需求。在培養目標上,依然是重專業、輕文化。由于專業教師強調專業課的重要性,學生在專業學習上很刻苦,在舞臺上表演得有板有眼,專業成績突出。然而,在文化課上,學生的學習態度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有的學生遲到,有的學生甚至經常不上課。導致文化課教師對專業教師有意見,對學生也無可奈何。在這樣的人才培養背景下,又何談文化素質教育。
2、課程安排割裂、失調
在課程安排上,雖然有教務處把關,但在專業課和文化課的設置上,還是各個系部說了算,基本上是系部一家獨大,專業課的課程設置由專業系制定,文化課的課程設置由公共基礎部說了算。在時間安排上,教務處進行協調,但對專業課和文化課設置的合理性缺乏論證。各個系部開設課程隨機性太大,更沒有精力去開設文化素質教育方面的課程。而且,專業課和文化課的安排,雖然沒有交叉,但專業課尤其是表演類型的課堂教學如劇目課、唱念課、舞蹈課等等,拖堂現象嚴重,導致文化課教師無法上課,常此以往,也就造成學生無法認真上好文化課,以致對文化課缺乏興趣。
3、學生群體缺乏文化素質追求
從高考中走過來的學生,因成績不理想而對文化課的學習失去信心,其學習積極性也就不高。另外,受專業課的影響,除了對文化課不感興趣,對提高自身素質的認識也模糊不清,也就談不上利用業余時間去閱讀天文、地理、人文、歷史等方面的書籍。很多學生學習像"中國文化概論"、"藝術概論"、"文學欣賞"、"中西文化比較"、"文化禮儀"等課程,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為了畢業而不得不去選修這些課程。課余時間,鮮見有學生自愿走進教室或圖書室看書、學習,少數學生雖然愿意到琴房或練功房學習,但是仍然以專業練習為主。再有,部分學生有了空余時間,不是用電腦玩游戲,就是用手機與人聊天,已然沒有了學習的想法與動力。
4、文化素質教育氛圍不濃
近幾年,學校也陸續開展了一些課外活動,但開設的活動質量參差不齊,數量不均。除了一年一度的校園文化藝術節備受大家關注,其余的活動影響力不大,像專題講座、社團活動、文化藝術比賽、辯論賽、演講比賽等,開展次數偏少,而沒有形成常態化。總體上,文化素質教育氛圍不夠濃厚。
二、文化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偏頗的原因
1、教育理念不到位
由于升專不久,學院主要的精力還是放在招生和各種硬件設施的建設與完善上。管理層面上,沒有將文化素質教育擺在一個重要的位置。至今,學院還沒有建立文化素質教育領導機構,這也導致相關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夠,資金和資源的投入不足。而在教師層面上,專業教師唯其專業課事大,很少關注高職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文化課教師有點想法也是曇花一現。如何讓文化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融合,有效提高高職藝術院校學生的綜合素質,更是任重而道遠。
2、專業、文化各自為政
在課程設置上,專業、文化各自為政,各管各的,互不干涉。專業教師自身的文化素質存在著諸多缺陷,更談不上在專業授課的過程中滲透文化素質教育。由于學生對文化課的學習興趣不高,文化課教師除了上好課,還要疲于應付學生的出勤率。開設的部分文化素質教育課,也因各種原因沒有收到良好的效果。
3、師生評價機制不健全
現有的教學評價,主要是通過公開聽看課、教師上課出勤率等對教師進行一定的評價。教師互評、學生問卷調查等,沒有形成常效的機制。學生成績評價還是延續中專教學管理時的老辦法,實行334制,即平時、期中成績各占30%,期末成績占40%。而對學生的綜合評價卻很少關注。
4、文化素質教育資源匱乏
文化素質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要引導大學生加強自身的修煉。在現代教育時代背景下,重新閱讀經典,則顯得尤為重要。然而,安徽黃梅戲藝術職業學院文化素質教育資源極其匱乏,作為一所大學必備的圖書館仍然沒有建立起來,僅有的圖書室藏書量無法滿足大學生的閱讀需求。而迎合當代大學生的電子閱讀習慣的網絡學習平臺同樣欠缺。
三、文化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的路徑
1、轉變教育理念
教學改革是適應我省高等職業教育教學形勢發展的需要,也是學院做大做強的需要。學院將2014年定為"教學改革年",要求各系部開展教學改革大討論,思想觀念上要提高認識,統一思想。在接下來的一年多時間,主要在專業教育上有所改變,如舞蹈系開展歌舞表演專業院外教學,取得了顯著成績。但在文化素質教育方面,有所欠缺。因此,作為管理層,首先要轉變教育理念,要認識到高職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要性。
針對過去存在的在文化素質教育認識世上的偏差,要樹立正確的理念,"文化素質教育雖然是針對學生專業面窄、人文教育薄弱而提出的,但是文化素質教育不是專業教育的點綴、輔助,文化素質教育不是因為缺少人文知識而開展的一種補償教育,它和專業教育共同統一在'培養健全、完善、全面發展的人'的目標中,只有文化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機融合,才能讓學生在'人格與學問、理智與情感、身與心各方面都得到良好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兩者缺一不可。文化素質教育要充分發揮文化化人的作用。" 我國很多體育明星在其退役后選擇在大學里學習,就是一個鮮明的案例。 要成立高職藝術院校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領導小組,在學校官方網站開辟專欄如文化素質教育網站,頒布《 高職藝術院校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實施方案》,及時文化素質教育相關信息。
其次,通過教學研討、課程進修、教學技能培訓等方式,引導專業教師更新現有的教學理念,提高自身文化素質水平,改變固有的"專業至上"的教學思想觀念,進一步認識到學生的培養是綜合能力的培養。"高職院校要高度重視全體教師的人文素養提高的工作,改變過去只有文化課老師傳授文化的觀念,努力使高職院校的老師成為既具備專業技能,又有文化修養的教師,樹立起在科學教育的同時滲透人文教育的意識,在高職教育教學中構建一個師生間相互促進的道德關系,這樣高職院校的文化素質教育才能夠得到更加完善的發展。" 單靠專業教育,一時或取得可喜的成績,但時間一長就突顯它的短板。因此,在專業教育過程中,專業教師同樣要有能力、有意識地融入文化素質教育,切實提高高職學生的綜合素質。
2、整合專業、文化課程
2014年,作為教學改革年,學院加大了教學改革力度。在文化課方面,要求入學新生的思想品德以傳統文化教育為主;在專業課程設置上,非戲曲表演專業要突出黃梅戲特色,把黃梅戲基本常識、唱腔作為教學內容,這種將地方文化特色融入到專業課程學習中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總體來說,還要加大文化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力度。
在修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時,要認真落實文化素質選修課,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可以選修《形勢與政策》、《當代中國社會問題透視》、《中國經濟熱點問題研究》等課程;在科學方面,可以選修《物種起源》、《科學的社會功能》、《生命起源和本質》等課程;在人文方面,可以選修《文學欣賞》、《中華詩詞之美》、《明史十講》、《中國傳統文化概論》、《名曲名畫欣賞》、《劇本分析》、《中國美學史》、《西方美學史》、《文藝美學》、《東方電影》等課程;在管理方面,可以選修《管理學》、《文化管理學》等課程;在職業生涯規劃上,可以選修《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大學生就業思維與面試技巧》等課程,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可以選修《心理、行為與文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調適》等課程;在軍事理論方面,可以選修《軍事理論》等課程,確保文化素質教育能夠實質性開展。當然,要結合高職藝術院校的特點,來開設相關選修課程,"在高等職業院校開展文化素質教育,與本科院校相比還有著諸如學制、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的差異,不能照搬照抄現有本科院校的一些方法.高職教育中教學活動是 '以就業為導向'的,就業這個目標貫穿于高等職業教育的全過程.其課程的設置特點體現在立足于學生就業和創業能力的提高,不追求知識的全面性與系統性,只要求所學知識必需、夠用、適度。"
3、健全師生評價機制
改革現有的教學評價機制,提高教師授課積極性。一是繼續完善和實施期末院考制,實行期末院考三統一:考試評判標準、考試內容、考試時間地點相一致;二是實施教師互評制,所有在職教師每學期安排一次公開課,進行打分,評價結果進入檔案;三是進行學生問卷調查,期末組織學生對教師進行無記名打分,作為教師考核的重要依據之一。
要加強學生成績的管理,尤其是文化課和文化素質教育選修課程,在成績評價上要嚴肅對待,不能走過場,嚴格遵守學校考試制度,對達不到要求的學生要求其重修、重考。
4、營造良好的文化素質教育氛圍
一是開展文化素質教育講座,有計劃地、有組織地開展一系列講座,如思想政治教育系列、文學系列、科普系列、歷史系列以及藝術系列等,切實讓學生感受到學校在文化素質教育方面營造的氛圍。
二是積極引導和鼓勵學生參與各種活動,如各種社團活動、校園沙龍、文化藝術比賽、文藝匯演、體育活動等,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與社會調查活動,到安慶師范大學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參觀學習。加強自身的課外閱讀,如中國四大名著、唐詩、宋詞、湯顯祖的《牡丹亭》、孔尚任的《桃花扇》、王實甫的《西廂記》、的《雷雨》、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高爾基的《母親》、雨果的《悲慘世界》等書籍,要長期保持課外閱讀的良好習慣。
三是開展各種形式的培訓、輔導,如公共課可開展英語等級、計算機等級、教師資格證等考級考證培訓和專升本輔導班;舞蹈系可以開展舞蹈編導培訓;綜藝系可以開展播音與主持、話劇、普通話等級等培訓;音樂系可開展專業考級培訓,爭取成為樂器考級考點;表演系可開設黃梅戲短期培訓班;美術系可以開展繪畫、服裝設計、舞美設計培訓等等,著力培養一專多能的應用型人才。
篇2
關鍵詞: 繪畫藝術教育素質教育藝術能力藝術精神
繪畫藝術教育的表現內容主要是培養和訓練受教育者的藝術感覺、繪畫表現能力、創造能力。這對素質教育在教育模式上重理性、輕感性,重知識、輕能力,重記憶、輕感情,重思考、輕動手的弊病具有一定的糾正和補償作用。
作為素質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繪畫藝術教育,要有一個均衡的知識結構,即要在繪畫藝術知識、繪畫藝術能力和繪畫藝術精神三方面均衡施教,而重點要放在藝術精神上。其實,無論是作為素質教育的繪畫藝術教育,還是作為專業教育的繪畫藝術教育,最高境界都是對繪畫藝術精神的領悟和把握。作為素質教育的藝術繪畫教育,就應當把藝術能力和藝術精神作為重點。而作為繪畫藝術教育的核心所在,同樣要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素質教育越來越成為美術教育的趨勢,不單因為人的素質直接影響作品的品位,更重要的是現在的學生今后將通過其作品產生社會效應,有的甚至是明日的美術教育者,他們的素質如何,將直接影響他們的工作質量。我們很難想象一個缺乏修養的畫家如何進行創作或者對學生有什么積極的影響。
那么,我們又將如何通過教學進行素質的培養呢?我們必須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對美和藝術的理解,是文化修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美育”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多接觸藝術,包括了解藝術史。正如一位國外藝術家所說的,一個人不懂得本國的藝術史和世界藝術史,就不能說他懂得藝術。經驗證明:人們對于美的鑒賞和理解力,是通過學習才能獲得的——是知識之所賜。我們必須在教學中強調對藝術史的學習。美術鑒賞是提高學生素質的切實可行的道路,是在教學方法中建立美術鑒賞與技術訓練相結合的教學模式的根據。建立同美術史相聯的教學模式是指:在教學規范下針對一定的教學內容,教師主動運用美術史上的知識,總結出某些流派的風格特征和表現手法,找出傾向性,確立具體的教學方法,從題材內容、形式表達到觀察方法、表現手法等方面有針對性地、盡可能豐富地對學生進行誘導,并力圖以極大的靈活性,為學生創造學習美術史的良好契機,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加強繪畫藝術教育中的素質教育就要有一個均衡的知識結構,通過對藝術史的學習鑄成學生全面發展的能力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美術新課程標準將人文性確定為美術課程學科性質之一,這種對美術學科性質的確定至少說明了兩點問題,其一是我國中小學美術教育長期停留在以技能教學為主的層面上。美術作為一門學科,它包含兩個層次的內容,“技”的層面和“道”的層面。作為“技”的層面是指美術作品創作的方法,在美術教育中就是技能的教學和訓練,美術技能在美術教學中處于淺層次教學,長期以來一直是我國美術教育的主要部分,這是因為我國學校教育長期以來一直受著應試教育的主宰。其二是說明教育者對美術學科的認識逐步由“技”入“道”。這里“道”就可以指美術學科的人文性,將美術學科上升到人文學科的高度,從狹義的美術走向廣義的美術。這是當下我國社會轉型期體現在教育領域內的人文自覺的必然結果。當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應試教育大行其道時,其惡果便顯現出來,嚴重影響了一代學生的全面發展。于是“素質教育”便被提了出來,“素質教育”的目標就是為了學生的身心全面的發展。美術學科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借助“素質教育”的春風,美術教育理論研究開始興起,美術教育的人文性質逐漸被人們重視。
任何美術作品或美術現象都包含著豐富的人文內涵,所有造物或繪畫都屬于美術范疇,我們人類所知的歷史就是由文字和古人所遺留的美術作品所組成
篇3
一、教師自身方面
⒈教師要從思想上高度重視
教師要轉變思想,了解到現在的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是面向全體學生,使自己的語文教學面向未來,有助于學生的終身學習。
⒉教師要提高自身素質
作為一名教師,只有自己的素質提高了,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學生,學生也才會在教師的潛移默化之下受到影響。比如:作為教師,可以參加各種培訓,強化教師基本功訓練,進行繼續教育培訓,努力提高教師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使之具有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因此,教師自己要有終身學習的習慣,讓學生看到教師都在繼續學習、不斷學習,覺得自己作為一名學生更應該努力學習。這樣,就極大地調動了全體學生學習的熱情,使教學真正面向全體學生。
⒊教師要優化教學結構
素質教育不等于不要課堂教學,也不等于不考試,關鍵是怎么教、教什么,因為素質教育主要還是通過課堂來體現的。所以,我們要通過改進教學手段等方法來優化我們的課堂教學。如:我在教《春》這一課時,課前要求每一個學生動手收集有關“春”的詩歌、歌曲、圖畫、詞語等,這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激情,讓每一個學生都有事可做,在課堂上都能展示自己的能力。
二、學生方面
⒈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其實就是鍛煉學生的交際能力。如果一堂課沒有學生的踴躍發言,那我們的課堂就是一潭死水,毫無生氣,也就沒有學習激情;相反,如果我們的學生敢于在課堂上發表自己的見解,敢于堅持自己的意見,那我們的課堂將會充滿生機。比如:我班在每節語文課前開展了“我的好句子、我的好詞語、我的好文章”交流活動,讓每一個學生都能來大膽交流。
⒉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
學習是學生的活動,學生的主動性是學習最重要的保證。要讓學生主動學習,就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例如:在教小說這一體裁時,首先讓學生知道小說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節、環境;其次讓學生能從課文中找出這三要素;最后讓學生體會作者為什么會安排這樣的情節、這樣的環境、這樣的人物。如此,學生在精讀時就會運用已掌握的方法解決問題。同時,教師應加以點撥,解決疑點、難點。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動腦能力,又達到了舉一反三的目的。
⒊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
一堂課必須有學生的積極參與,才是一堂好課。例如:我在教議論文時,讓全體學生通過預習初步了解文章論證論點時邊記敘邊議論的寫作特點,在此基礎上,再引導他們去體會詞句的感彩,就會使整個教學活動得心應手,學生學起來也輕松自如,在實踐中提高了語文能力和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從而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參與意識。
⒋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每一個學生的領悟能力不同、表達方式不同,在對文章的理解上也存在著差異。因此,學生的素質就會不同。如果每個學生都能把自己心中的見解表述出來,那語文課堂就會變成學生交流的平臺。例如:對不同的文章、不同的體裁,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找到閱讀的切入點,因為每個學生的思維方式不同,如果每一個學生都有創造性的思維,就能讓每個學生的素質都得到更好的培養。
⒌培養學生的身心素質
篇4
【關鍵詞】中職英語 人文素質 意義 多媒體
一、引言
全球化的趨勢使得英語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社會各界往往將英語能力作為衡量個人能力的重要標準之一。學習英語不僅是順應社會發展潮流的要求,更是提高學生語言應用能力、創新思維、發展個性的重要方式之一。傳統的中職英語教學課堂中教師往往將教學的重點放在學生對英語語言的掌握上,而忽略了語言中所蘊含的人文素質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中職英語教師應當采取一定的教學手段,將人文素質教育落實到英語教學中,并強化這一概念,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當前中職英語教學的現狀
1.過度關注書面成績
中職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需要完成的一個重要學習任務就是通過全國公共英語一級考試,所以教師往往從剛開學就制訂一系列的教學計劃幫助學生通過等級考試。在這樣的情況下,中職英語的教學目標便是圍繞通過等級考試而展開的,致使常規的教學安排被打亂。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會通過大量的聽說讀寫訓練來強化學生的記憶,如背誦課文、默寫單詞、聽寫短語、不停地做模擬試卷等等,整個教學過程只是注重書面成績,而忽視了對英語語言的理解運用能力。這種死記硬背的方式在短時間內可能會起到一定效果,但長久以往,學生很容易產生厭煩抵制心理而不愿意去學英語,阻礙了學生綜合英語素質的提高。
2.教學目的趨向功利化
中職院校的教學目的是培養出實用型的勞動人才,因此對學生的實用技能特別重視。然而,在實際的中職英語教學課堂上,學生往往將學好英語的目的與考試過關以及獲得一個漂亮的成績與日后的就業掛鉤,教師也為了學生的就業前途提前半年就開始教學生如何寫英文簡歷、背誦面試范文等等。這樣功利化的教學方式導致學生面試中的表現很受用人單位的滿意,而面試后在實際的工作中英語技能卻不能滿足工作需求,出現“偽人才”現象。
三、中職英語教學中強化學生人文素質的意義
中職教育與傳統高中教育最突出的區別就在于所培養的學生日后將直接進入社會中工作,所以在中職英語教學中強化學生的人文素質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掌握應用能力,營造一個良好的英語學習環境,更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避免走上歪路,使學生成為一個優秀的綜合性人才。從目前中職英語課程安排上分析,中職英語的課程大部分偏重于單詞、語法的學習,專業性的教學安排較多,而對英語的文化層次方面的課程安排卻較少甚至沒有。一方面,中職生在文化層面的知識缺失造成學生難以熟練運用理解英語,不利于學生日后的個人發展;另一方面,傳統的教育模式將教師放在了教學的主導地位,因此無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英語學習的效果。所以,中職英語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實際狀況探尋出一種全新的教育模式。
從本質上來說,英語教育屬于人文教育,因此,中職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培養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還需要融入人文知識教育,提高學生的英語人文素質。中職學生大多是成績較差而不能升入高中的初中生,因此他們普遍存在著文化基礎知識薄弱、綜合素質低的現象。要想將他們培養成優秀的英語人才,中職英語教師需要轉變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始終貫徹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將學生放置教學的中心位置,將英語教育的專業理論性與人文性結合起來,重視英語的德育教育,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促進中職英語教學水平的提高。
四、中職英語教學中如何強化學生的人文素質
1.教學設計上融入人文理念
強化中職英語教學中學生的人文素質需要從教學設計上就融入人文理念,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受到優秀文化的影響,樹立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例如在課文Making Apologizes的學習中,讓學生明白道歉并不是一件可恥的事,而是一種勇于承擔責任的表現,道歉的目的是承擔自己所犯錯誤,避免下次再犯,并讓學生學會如何道歉和以寬容的心態接受別人的道歉,即文中Mr.Black能夠理解原諒Sarah:I realize how hard it was for you to finish the report within such a short time.再如在課文The Great Wall的學習中,英文教師不僅要讓學生了解長城,更要讓學生理解長城是中國的驕傲,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教師可以在課前讓學生搜集有關長城的知識,課堂上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讓一名同學扮導游向,另一名扮演外籍游客的同學介紹長城,最終讓學生了解到“The Great Wall is one of the World’s most famous wonders.In 1987 it was listed by the UNESCO as a World Heritage Site.”
所以,中職英語教師在教學設計時不僅僅需要傳授英語知識,英語技能,更需要讓學生了解英文課程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因素,將德育理念貫穿其中,從而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促使學生的人格朝著健康積極的方向發展。
2.理論聯系實際
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更好地生活,所以中職英語教學應當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中職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引入與實際生活相關的話題,通過引導將英語學習與生活聯系起來,增強學生對生活的感悟力。在教學方式上,教師可以采用遞進的方法,逐步深入,慢慢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首先,教師需要對文章有熟練的了解,選出文章中的關鍵重點詞匯,并在課堂上進行重點講解,以便于學生理解文章。其次,根據文章的大概意思選擇一些實際社會生活中的熱點話題,并讓學生在課堂上討論交流,培養學生分析問題、思考問題的能力。最后,根據學生的討論結果讓學生嘗試性地給出具體的解決對策。這樣的教育方式不僅將課堂與生活聯系起來,減少了課堂的枯燥性,同時還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之間的交流討論為學生日后的團隊合作能力打下了基礎,這與中職英語教育中強化學生人文素質的目標是一致的。
3.實行個性化的教學評價
傳統的中職英語往往將學生成績的高低作為教學評價的唯一標準;而新的課程標準下,中職英語教學不僅需要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還需要在評價方式上也充分體現公正公平、全面化的特征。因此,中職英語應當實行個性化的教學評價,這里的個性化不僅表現在評價內容上,還表現在評價方式上,不僅需要評價學生的最終英語學習成果,還需要對學生的英語學習過程、英語學習方式、英語學習態度進行評價;不僅僅是老師對學生進行評價,還有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
中職英語教師可以在教室內劃分一塊英語學習專欄,師生共同記載學生的平時成績、課堂學習狀態等等。教師可以通過專欄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及時調整教學手段;學生可清楚知道自己的優劣勢,從而進行反思,改變學習策略。這樣個性化的教學評價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教師及時跟進學生的學習進程,促進師生之間的和諧關系,這也是中職英語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中的關懷性的重要體現。
4.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
中職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時還能有效將人文素質教育融入其中,提高中職英語的教學水平。如在課文Food And Customs的學習中,教師可以事先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視頻文件,介紹美國萬圣節的來源、發展歷史、風俗習慣等等。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既能了解到美國文化,又能充分理解課文內容,學習起來也更加得心應手,有效強化了中職英語教學中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蘇教版;多元化;智能
一、構建蘇教版初中語文多元化智能綜合性課堂設計分析
對蘇教版的初中語文多元化智能綜合性課堂設計時,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設計分析。
1.多元化智能綜合性課堂課前設計
在進行課前設計時,教師要對教學內容靈活掌握,了解教學內容所涉及的幾種智能,并從中挑選幾個與課文相關的、較重點的智能,然后進行精心的課前規劃。例如:教師備課時,應當根據學生的語言邏輯能力準備課前任務,并與課上所要學習的內容有機結合,從而實現多元化智能綜合性課堂的建立。
2.課中分析
在課堂上,首先,教師要注重提高學生的語言智能技能。另外,蘇教版進行編寫時,是將語文當做一個新的思維體制,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學生語文思維的建立情況,讓學生通過課堂學習來形成健全的語文思維,提高學生對語文學習的適應能力,培養學生的語文分析理解能力。
3.課后反思
溫故而知新,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對課堂內容進行反思,歸納總結所學的內容,并思考教師所選擇的教學方向是否符合學生的發展要求,從而確保教學設計的順利開展。
二、構建蘇教版初中語文多元化智能綜合性課堂的措施
1.挖掘自身優勢,創設外部環境
想要建立多元化智能綜合性語文課堂,外部教學的硬件設施與環境在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學校為學生提供的硬件設施,發揮其在教學中應有的作用。對于蘇教版的語文教材來說,許多課堂內容的規劃設計只有利用硬件設施才能順利開展。例如:在《人與自然》那一課中,安排課后實踐活動,對學生提出了具體要求,讓學生集體開展一次對學生具有深遠影響的視聽活動,這就要求學校加大對教學硬件的投資。
2.多種途徑出發,營造內部環境
在教學過程中會涉及許多的內部問題,其中大概可以總結為三個方面,下面將對這幾個方面進行討論研究。
第一,內部環境中最重要也是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學生與教師之間的關系,擁有一個友好和諧的師生關系才能確保課堂教學順利進行。
第二,要想在初中課堂上構建多元化的智能綜合性教學課堂,提升教師本身的綜合素質是關鍵所在。由于建立多元智能綜合性語文課堂專業性較強,因此,對教師自身的素質的要求標準極高,會關聯到其他學科的知識,教師要不斷地對自身的知識進行增添和更新,不斷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深化自身的專業技能,從而確保教學任務的有效進行。學校應該為教師建立競爭機制,以科研能力或者教學能力等為內容進行競爭,在精神鼓勵的同時,還要以物資鼓勵作為基礎,從而有效地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
第三,在實施多元化智能綜合性課堂過程中,要重視學生對此的反應。初中階段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的形成時期。因此,教師要觀察學生對這種教學課堂的接受情況,用課余時間與學生溝通或以書信的形式來了解學生的接受情況,同時幫助學生適應這種課堂教學方式,用積極的態度去接受,從而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3.圍繞智能差異,建立多角度評價體系
在傳統的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過于注重學生的邏輯智能與語言智能,教師在對學生評價時都是按照學生的這兩方面的智能來考核,卻忽略了學生的差異性,不能將學生的個性化特點考慮到其中。例如:對于一些從小就開始參加美術班的學生來說,他們的審美智能、空間智能遠遠地高于普通學生。隨著語文教育的改革,圍繞著智能差異,應當建立多角度的評價體系。將評價的途徑與評價的目的從原來的單一化轉變成多元化的智能評價。
篇6
[關鍵詞]現代教育技術;教學模式的改革;藝術類學生;文化素質
[作者簡介]陳玲,廣西藝術學院附屬中等藝術學校教師,廣西南寧530022
[中圖分類號]G65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728(2008)10-0201-03
隨著高科技的發展,電腦通訊技術與多媒體技術的科學成果逐步應用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對于生活在21世紀信息時代的人們來說,如果不會應用電腦快速地獲取、處理、檢索信息,不會使用因特網與外界通信,就無法充分地利用信息資源,也就無法在信息社會中謀求發展。當多媒體、信息高速公路正以驚人的速度改變著人們的工作方式、學習方式、思維方式、交往方式時,我們的教育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傳統的即以課堂、課本、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已無法適應未來社會對人才發展的需要。教育必須實行改革,人才素質必須更加優化。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對未來教育作了如此論述:未來教育=人腦+電腦+網絡。因此,充分運用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促進與現代教育不相適應的教育模式的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已成為時代的呼喚、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成為藝術院校附中教育工作者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本文從藝術院校附中文化基礎課教學的現狀和問題。探討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對藝術院校附中文化基礎課教學的積極影響,以及對提高藝術類學生文化素質的作用。
一、藝術院校附中文化基礎課教學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一)藝術類學生“教與學”的傳統教學模式,阻礙了素質教育的實施,嚴重影響了學生文化素質的提高
目前,教育正在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逐漸被廣泛運用到文化課教學中。可是,目前藝術類學校在運用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文化課教學時。普遍存在計算機只是傳統教學的輔助工具,只起到教學演示的個別化教學,或輔助教師進行教學管理方面的作用,教學仍是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仍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教與學”的模式,實際上是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進行傳統模式的教學,真可謂穿新鞋、走老路。傳統教學模式以課堂、教材和教師為中心,忽視實踐能力的訓練,以傳授知識為唯一目的,忽視學生創造能力的發展和個性的培養。顯然,這種教學模式,已經滯后于信息化社會的發展,不能適應當今科學技術和信息化社會發展的需要,也與素質教育的總目標――實現使學習者全面發展、全體發展、個性發展的素質教育目標背道而馳。
(二)藝術類學生在素質方面存在的問題
要想培養出高素質的藝術人才,除了讓學生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外,還要讓學生學好文化知識、提高文化素質。正確處理文化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之間的關系,這是藝術類學生有效實施文化素質教育的必要條件。專業課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一定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它著眼于學生在未來職業上的需要,主要培養人“做事”的能力;而文化基礎課教育則更加重視培養學生作為一個社會的“人”和國家的“公民”所必須具備的理論知識水平和實踐能力或技能。兩者的很好結合,就是理想的教育。正如科學家愛因斯坦所說:“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個有用的機器,但不能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但是,藝術類的學生往往存在重專業課、輕文化基礎課的思想,對文化課學習普遍不感興趣,學習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文化成績普遍比較差。
二、對策與方略
如何對藝術類學生進行素質教育,提高他們的文化素質呢?首先就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將現代教育技術引入教學體系中。教育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每一次教育技術的革命,都將帶來一次教育的革命。如以文字課本為主要教學傳媒的教育模式,從根本上改變了以口傳心授為主要傳遞手段的教育模式。同樣,在信息社會里,以信息網絡技術為教育傳媒的新型教育模式,必將取代以文字課本為主要教學傳媒的教學模式,也必將帶來教育觀念、目的、內容、形式、方法和組織等方面的徹底變革。
(一)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網絡信息教學多媒體基本特征:
1 教學資源的豐富性與共享性
以前教學資源的主要載體是書,其信息負載量小,而在網絡教學中,教學資源的載體是網絡。網絡不僅是傳遞知識的手段,而且還是知識的源泉。由于網絡本身具有信息負載量大的特點,無疑會使教學資源得到空前的擴大。此外,網絡的基本信息共享性特點,也使網絡教學中全體學員能共同享有豐富的教學資源。
2 教學過程的超時空性
在網絡教學中,其教學過程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學員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來靈活安排學習過程。學生也沒有必要集中在一處固定的場所學習,在各個不同的地域,只要聯接網絡,就可以參與網絡學習的過程。
3 教學的交互性
在網絡教學中,通過使用電子郵件、語音信箱、視頻等多種媒體技術,實現了一種交互式的教學,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不僅可以雙方而且還可以多方進行交互式交流。學生之間的人際交往范圍不僅沒有減少,相反卻擴大了。
4 實現個別化學習和探索式學習
在網絡教學中,由于學員不再受地域的限制,而是各自在自己的主機上通過聯接網絡進行學習,從形式上就使網絡教學實現了一種個別化教學,在個別化教學中,學生能夠獨立自主地選擇學習內容,還可以控制學習的進程和速度,所以這種個別化學習又體現了一種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式學習的特點。
(二)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網絡信息教學多媒體技術。促進了藝術院校附中教育觀念、目的、內容、形式、方法等方面的變革,為素質教育理論提供了許多實現的途徑
1 更新教育觀念
(1)藝術類附中與普通中學的課程結構不同的是:藝術類附中的學生,一周用50%的課時量上藝術方面的專業課,用50%的課時量上普通中學文科方面的文化課(語文、數學、英語、歷史、地理、政治)。藝術類附中文化基礎課教學與普通中學的文化課教學一樣,采用傳統的教學觀。傳統的教學觀是教師教書本知識,學生學書本知識,教學功能只有一個,就是傳授書本知識。網絡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整合使教學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既要傳授知識,又要發展學生的多種功能如學習能力、信息處理技術、解決問題能力等,因此產生了新的教學觀――教學既要傳授知識,又要發展學生的多種能力。
(2)傳統的學生觀是把學生看成被動接受知識的客體,而教師是教學的主體。而網絡環境下的
學生既是對象,又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客體和主體的統一。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網絡信息技術應用于教育的這些新的趨勢中隱含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模式,都反映了認知學習理論的觀點,學生被看作為知識建構過程的積極參與者。在這些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模式下,教師要扮演指導者、促進者和咨詢者的角色。
(3)傳統的學校觀認為只有全日制、面授的,進行課堂教學并有圍墻的學校才是正規的學校。而網絡環境下的學校觀則認為全日制、面授的、有圍墻的學校是正規的學校,半日制的、業余的,其他方式授課的遠距離教學、無圍墻的學校也是教育的場所,也是正規的學校。
2 改革教學目標和內容
許多教育工作者一致指出,21世紀的公民需要獲得以下一些技能:(1)信息處理(組織、獲取、操作和評價)的技能;(2)問題解決能力;(3)批判性思維能力;(4)學習能力;(5)與他人合作和協作的能力。為了實現信息網絡技術對教育目標的新要求,教育內容也必須作出相應的改革。其總的趨勢是:教材的難度增加,重視基本理論,強調知識內在的聯系。要使用高難度、高速度和理論化原則重新編寫教材,在課程設計上重在學科結構合理,教學內容少而精,著重使學生掌握一般的基本原理以發展學生的認識能力。制定教學大綱要著眼于能力,特別是思維能力、創造力的培養,而不是現成知識的傳授和一般技術的培訓,基礎要寬。教育內容還要與生產實踐相結合,著力培養學生解決真實性問題的能力。
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網絡信息教學多媒體技術,為實現新的目標完成新的教學內容提供了非常自然的工具,為學校步入新軌提供了途徑。計算機軟件工具,如文字處理和畫圖程序,能幫助學生組織和建構復雜的任務。
3 改革教育形式和方法
目前教學的基本形式是班級教學,大班上課采用的教學方法是采用呆板封閉的教師注入灌輸,學生死記硬背,基本教學手段是口授、粉筆、黑板、文字教科書。我們應把這些單一、落后的教學手段改成多樣化的現代化教育技術手段,要使其更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體現時代的特征。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網絡信息教學既能進行集體協作型教學,又能進行個別化教學,能給學生明確的教學目的、鮮明的教學目標、豐富的教學內容和靈活的學習方法,具有多樣化的教學形式。由于多媒體教學采用了圖形交互操作界面,具有人機交互能力的友好界面,能把學生的眼、耳、手、腦等感覺器官調動起來,豐富了感性認識,開闊了視野,使學習內容變得容易理解、掌握和記憶,促進個別化主動式學習,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學習效率,減輕過重的作業負擔,也減輕教師的勞動強度。由于網絡服務器裝有各式各樣的教育教學資料庫、信息庫、數據庫等,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興趣、愛好、能力和程度來選取學習的信息,選取學習的路徑和起點,確定學習的內容和數量,選取適合自己的學習難度。學生通過人機對話形式,不斷調整自己的學習過程,學習的效果可以由計算機及時反饋和評價,這種學習形式明顯不同于以前的學習形式,這樣的學習環境有利于實行因材施教,有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和智力的開發,能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有利于提高勞動者的素質。
在教學中應用計算機的輔助教學,能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參與活動的機會,改變常規呆板的教學形式,使學生樂于學,善于想,勤于動手,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多媒體強大的圖形功能,能突破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對在教學中出現的難以理解的內容,可以重復播放和學習,讓學生領會和分析事物的發展過程。通過計算機可以反復觀察一些課堂上無法演示,靠掛圖和解說又很難說清的過程。利用計算機可以展現普通教學無法演示的宏觀或微觀世界,反映其動態的變化規律,如顯示天體運動情況,顯示帶電粒子在磁場中的運動,可以模擬核裂變的情況,可以根據教學的需要將空間變大或縮小,時間可以拉長或縮短,可以將一瞬即過的變化過程定格停留,以便仔細觀察和分析。有些危險性的實驗,可以通過模擬仿真,使學生掌握實驗要領,熟悉操作步驟,理解實驗過程,重點和難點得到解決。這樣的教學過程不單是“承受知識”的過程,也是“探索知識”的過程。
4 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網絡信息教學多媒體技術,為素質教育理論提供了許多實現的途徑
篇7
關鍵詞:運動員 文化教育
中圖分類號:G808. 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5-0250-01
通過競技\動隊建設探索發現,運動員有良好的文化素質有助于運動員在訓練中掌握和增進競技能力,可以加強對戰術的運用,可以加強對教練員意圖的理解。同時增加競技運動員退役后擴大就業途徑,對他們更好地融入社會有很大的幫助,使他們能夠更好地實現人生價值,生活得更幸福。
一、運動員文化素質現狀
提高競技運動員文化素質,不僅是關系到我國競技體育事業可否持續發展的大事,也對運動員能否全面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文化素質水平高低決定運動員在退役后二次就業的問題,退役運動員具備良好的文化素質,才能很快融入新的工作崗位,繼續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
然而,競技體育有特殊的專業局限性,大部分競技運動員明顯文化素質不高。文化素質教育在時間上和運動訓練相沖突,一部分教練和管理者認為,訓練更容易出成績,相對文化學習而言那是暫時看不到的,訓練周期短,見效快;而文化素質教育雖然回報率高,但是見效時間太長,需要循序漸進,文化課上取得成績太難。因此,在成績面前就失去了選擇的方向,在大多數家長和教練員、體育管理者等大環境的強力影響下,運動員就先失去了學好文化的自信心,進而相信只要競技成績優異就會解決一切問題的,文化成績無所謂,最后基本都放棄了文化學習。
二、運動員二次就業時面臨的文化素質窘境
目前,我國競技體育發展與體育發達國家相比其中科技含量較低,主要也是與我國體育界普遍文化素質不高有關。由于競技體育的特殊性以及我國舉國體制的原因,在運動員培養過程中的成才率較低、淘汰率高的現象依然十分明顯。
競技運動員文化素質水平的高低,決定了大多數運動員在其退役后的社會再就業是否成功,只有具備良好的文化素質,就業崗位的可考慮性更寬,選擇的面相對更大,也能更好地勝任新的工作,繼續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
競技運動員退役以后,有一部分人繼續從事與體育相關的專業與職業,可以將自己現在的工作和以前的運動很好地結合。但是,體育專業領域容納的人數畢竟有限,大部分競技運動員都要面臨新的工作的挑戰。所以,以前的文化學習質量、水平如何,就是二次就業是否成功的關鍵。運動員退役后再就業時還必須面臨和普通高校畢業生同等競爭的巨大的考驗。
三、對競技運動員在運動訓練階段文化素質教育的建議
由于競技體育的特殊性,訓練占用了運動員大量的時間。由于大運動量的訓練之后,運動員出現的疲勞現象。以往又過于關注運動員技術和身體素質的培養,對運動員基本上采取“竭澤而漁”的方式,忽視了運動員的文化教育與全面發展,使一些有價值的經驗不能形成理論,進而使得運動資源白白流失。那么,我們怎樣來解決運動員文化教育的問題?我認為應從以下方面采取措施:
首先,改變對文化素質教育的認識,體育競技的所有參與者充分重視運動員的文化素質教育,應該把其放在運動員培養的首要位置。最根本的是要對我國的運動訓練體制進行革新,將文化教育與運動成績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使運動員的文化素質與技能素質同步發展。只有運動員的全面發展,才能提高運動水平,實現競技體育可持續健康快速發展,最終實現運動員的人生價值。
其次,長期以來,我國體育系統自辦運動員文化教育的體制脫離了文化教育的大環境,運動員的文化教育得不到保證。因此,要改革體育系統自辦的教育體系,使其在加強運動員文化素質提高上發揮大的作用。
在教學內容選擇上,盡量結合運動員實際情況和運動項目特點,既要加強基礎學習,又要突出重點。
在教學過程上,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養成終身主動參與學習的情感、態度和習慣及科學的學習方法。分段教學,單科累進,采取多種授課形式。
篇8
1.開展文化教育是觸碰時代脈搏的需要觸碰時代脈搏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現代科學文化的接受和關注,時代在發展,我國的科學技術也在不斷提高,我國社會正朝著數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方向發展,大學生作為接觸時代前沿的先鋒軍,只有不斷的去接觸新興事物才能不斷更新自己的思想,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不被社會所淘汰。二是文化具有交融性,世界文化正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及時接觸世界其他區域的文化,同他人去交流,才能發現自身問題,才能提升自己文化的內涵。
2.開展文化教育是培養學生素質的需要文化素質培養是現代教育中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等院校人才培養體系中處于基礎性地位,文化素質的培養體現了教育觀念、教育思想、教育實踐和人才觀的改革創新,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切入點。積極開展文化教育,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培養,對于全面實施“大學生素質教育”,構建以提高學生素質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高等教育院校開展文化教育的現狀分析
為了全面掌握和了解高等教育院校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現狀,就要及時同學生去溝通,同學校去交流,同時,還可以通過走訪用人單位,或通過參加專業發展研討會來了解畢業生文化認知程度。通過我國高等教育的基本情況和有關部門的調查顯示,在開展文化教育工作時還存在著一系列問題,主要可以通過學生、學校和教師三個主體去分析,同時還有一些社會機構的問題,具體情況如下:
1.學生文化意識薄弱現在社會中存在著對大學生素質的質疑問題,這不是個案,而是普遍存在,這反映了我國大學生在重視了“成績”的同時忽視了自身文化素質的培養。突出表現在一是對
傳統文化歷史不夠深刻,比如絕大部分學生對《論語》的大概思想都有所了解,但是真正完整讀過《論語》的只有學生總數的10%不到,能背誦其中幾個章節的更是少之又少。二是對文化教育的熱情不高,文化道德缺失。2.學校對文化教育不重視以來,如何正確認識和充分理解中國文化,始終是學界討論的一個重要命題。基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和教育導向,部分高等院校存在重專業、輕素質,重學術、輕人文的現象。過分重視專業技能和學術能力的培養,忽視對學生的文化教育。特別是在現在的課程設置上,部分院校根本就沒有開設相關文化教育的課程。在加上學校對文化教育的不重視,即使開設了相關課程,學生在進行文化教育考試時也會無情無感,無病,拷貝抄襲現象頻發,失去了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
3.教師文化素養有待提升教師方面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人文素養較高的師資隊伍缺乏,高學歷、高技能的教師較多,高素質、高文化的教師相對不足,影響了文化教育的開展。二是教學模式的單一。現在的文化教育大多選擇在課堂教學,教學模式就是單一的“老實講、學生聽,老師念、學生記”。
三、探索合理的高等教育院校開展文化教育的辦法
1.提高文化教育認識,喚醒文化學習熱情提高對文化的認同感,才能有效的開展文化教育,主要途徑有:一是領導層面要提高認識。科學認識和全面把握傳統文化教育的現狀,以及開展文化教育的重要意義,研究方法途徑,加強組織領導。二是學生提高認識,喚醒道德成長的內在自覺,努力從“要我學”向“我要學”轉變,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汲取”,提高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情。
2.著眼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強化素質,是開展傳統教育的基礎,豐富的民族文化結晶,是高等院校培養高素質人才的生動教材,它培養學生“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仁愛、誠信的民族品質,“和諧、統一”的價值取向等。
篇9
關鍵詞:大學生;傳統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2)-03-0051-01
一、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意義
(一)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突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需要。我國社會正處于重要的歷史轉型時期,市場經濟、全球化、網絡化給我們帶來豐富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帶來許多矛盾和問題。過去一元化觀念體系被解構,多元文化結構、多元價值觀體系、多元利益群體正在形成,思想政治工作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挑戰。中國傳統文化關注人生、關注自然、關注社會的人文精神,對指導我們如何做人,如何處理好當今世界工業文明與倫理道德共融共生有重要的意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從中充分汲取養分。傳統文化是德育的重要載體,將德育目標、內容與傳統文化有機結合起來,融傳統文化教育于德育之中,增加德育的人文精神元素,改進教育方法,變傳統灌輸式教育為啟發性教育,可以極大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科學性和針對性。
(二)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開展素質教育的需要。教育的終極目的在于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大學生,首先要有健全的人格,要懂得做人。大學教育要回歸人的教育,要用人類心靈積累起來的具有永恒價值的文化成果灌溉人心。素質教育應是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質為根本,以提高文化素質為基礎,全面提高人的整體素質的教育。其內在要求是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的統一,關注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所以在素質教育中,思想道德素質是根本、是靈魂。既具有豐富人文思想內涵,又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傳統文化,是我們素質教育的寶貴資源。如何實現人格完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第一主題,這與素質教育的根本要求是相吻合的。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有利于素質教育目標的實現,有利于引導學生追求可持續發展。
二、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內容
(一)道德觀教育——以“修身”思想完善自我。中國傳統文化特別強調自我道德修養的完善,主張人首先要嚴格要求自己,律己修身。所謂“修身、治國、平天下”,通過自身修養和學習成為高尚的人,然后才能治理國家,治理天下。優秀傳統文化對于當代大學生完善自我修養,塑造理想人格,樹立誠信意識,向真、向善、向美,培養高尚的人格情操都具有重要意義。所以,中國哲學史專家成中英先生認為,孔子以一種自我修養及精神成長的歷程給現代人提供了一種發展和完善人的心靈與精神之具體范例。
(二)人際觀教育——以“和諧”理念處理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國傳統文化推崇“仁愛”,所謂“仁者愛人”。講究“和諧”,是傳統文化“仁愛”思想的核心。“和”是中國文化普遍追求的一種狀態和境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主體與客體,人與外在的世界處在和諧一體、相互溝通的狀態,中國哲學追求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天人合一”。中國傳統文化崇尚和諧的文化精神,對于緩解現代社會的人文危機和精神危機,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及人與自身的真正和諧共處,都具有重要作用。我們通過這種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以及人與自身的和諧理念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樹立和諧社會觀及達到和諧人格,擁有博大的胸襟和仁愛思想,成為人格健全、富有愛心的人。
(三)人生價值觀教育——以“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精神構筑理想信念。“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反映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不斷進取、剛健有為的民族精神。在這種民族精神下,構建了為民族、為國家、為人民奮斗的理想信念,所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今天的大學生心理素質差、挫折承受力差,我們應該用這些精神鼓勵和教育大學生自強不息、奮發向上、不畏艱辛、有所作為,養成自立、合作、勇敢、樂觀、進取的良好心理品質。
(四)義利觀教育——以“尚群為公”對待公私關系、義利關系。“仁義禮智信”貫穿于中華傳統美德的整個發展歷程,是中華傳統美德的核心價值觀。它是中國人安身立命、為人處世、成就事業的道德根基。它重視個人道德品質的錘煉,重視社會道德規范的踐行,重視整體利益價值的追求。在今天市場經濟條件下,個體的利益得到了充分重視,但也不同程度地出現了只重個人利益,漠視他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情形;自我中心、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盛行;部分人道德觀念淡漠,義利不分,缺乏正義感和社會責任感。要指導學生擺正個人、國家、民族的關系,加強公民意識、國家意識、民族意識,把個人命運和國家發展、民族前途聯系起來,做一個有社會責任感和民族責任的人。
三、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路徑
(一)在課程教學中設置優秀傳統文化教學內容。課堂教學有利于對優秀傳統文化系統化、科學化的傳授和教育,這是對大學生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最直接、最迅捷的手段。可以在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安排專門介紹傳統文化的內容,包括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倫理道德思想、古典詩詞欣賞等,使得學生對傳統文化有全面、系統、深刻的認識和學習。
(二)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因素。校園文化建設是隱性德育教育,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應該充分發揮隱性和顯現德育課程的價值互補作用。在校園文化中有意識融入優秀傳統文化因素,有利于豐厚校園文化底蘊,構建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對促進學生的成長、成才至關重要。通過傳統文化的熏陶,提升校園文化的品位與深度,注重建設自由、民主、獨立的校園文化氛圍,注重人文景觀建設,讓優秀傳統文化潛移默化地對大學生施以影響。
(三)通過社會實踐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社會實踐活動具有事實疏導、自我教育、自覺服務等德育功能。開展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必須充分重視社會實踐的作用。組織學生通過社會實踐形式,參觀、考察一些重要的傳統文化景點、人文景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此過程中,讓學生們自覺地感受和體驗其中的人格精神、愛國主義情懷,使這種人格精神對其產生潛在而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高職教育;傳統文化;活力
中圖分類號:G71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723X(2013)03-0154-03
高等教育肩負著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傳承優秀文化,推進社會文明,是高職教育的重要內容和特殊使命。
一、高職教育和傳統文化的關系
教育與傳統文化有著天然的密切聯系,傳統文化常常是依托于教育平臺得以傳承,教育常常也是傳統文化的基因。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內涵深刻,是我們中華民族發展的根本,也是一種最基本的道德準則。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各種思想文化的總和,是中華民族集體智慧的結晶。《文化與教育》是錢穆先生關于中國文化與教育諸問題的專論和演講詞匯集而成。先生以其對中國文化精深閎大之體悟,對中國精神健旺蓬勃之感觸,揭中西傳統與路線之差異,指明中國文化現代轉向之途徑,并以教育實施之弊端及其改革為特別關心所在,尋求民族健康發育之正途,讓人看到了傳統文化的教化功能。時下,按照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關于文化改革發展的決定,以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為目標,更讓人從傳統文化中看到了教化育人功能的時代精神和現實意義。
中國的傳統文化里面包含了各式各樣的文化內涵的修養,道德素質的修養。這其中最特別的是儒家文化以其積極入世的態度、兼收并蓄的開放精神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人文關懷,儒家人文思想的要旨是教人如何做人。儒家主張誠信不僅是立人之本,而且是立國之本,是治國的重要政治原則。市場經濟既是法制經濟又是信用經濟,要求人們學會市場經營,學會抓住機遇,更需要學會講究道德、恪守誠信、公平競爭,用儒家“民無信不立”的誠信觀教育學生,有助于其樹立誠信意識,規范自己的行為。[1](P11)
新世紀的大學生是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起關鍵性作用的傳承者、發展者和創新者,高職院校在對他們進行素質教育時,必須注重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確立愛國主義思想,培養民族正氣和氣節,做人處事以誠信為本。
二、傳統文化在高職教育中存
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筆者主要通過對我校高職學生隨機調查和訪問發現,當前高職院校重實操技能、輕人文素質的現象比較普遍,高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和理解令人堪憂,傳統文化教育的滲透已刻不容緩。首先是認知貧乏。調查發現,高職學生對傳統文化了解不多,基本停留在高中階段語文課的所學內容。其次是熱情不高。高職學生購書欲望本來不強,而其意向重點又集中在科普讀物、考試輔導書籍、雜志期刊等方面,對傳統文化的興趣不高或基本沒有興趣。再就是道德缺失。高職學生的傳統道德缺失主要表現在:責任感缺失:過分看重個人利益,在維護單位聲譽、承擔分外工作方面的責任感明顯不足等現象。
(一) 原因之一:教育導向影響
基于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高職院校基本沒有擺脫重專業、輕素質,重技能、輕人文的做法,過分重視專業技能和職業能力的培養,忽視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特別是在突出工學結合、加大頂崗實習的情況下,學生在校學習的時間相對減少,課程設置更加緊張,傳統文化課程開設少、效果差。再加之傳統文化教育類課程的考試方式大多采用寫體會、寫心得等形式,學生大多無情無感,無病,拷貝抄襲現象大量存在,失去了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同時,教育導向造素養較高的師資隊伍缺乏,高學歷、高技能的教師較多,高素質、高文化的教師相對不足,影響了傳統文化教育的開展;課程設置不盡完善,過分看重技能培養,忽視文理融合;用人單位對計算機、英語等技能證書認可度較高,處于就業考慮,學生在學習專業技能之外,還把課余時間用在了計算機、英語學習上,無暇學習傳統文化知識。[2]
(二)原因之二:社會環境影響
“五四”以來,如何正確認識和充分理解中國傳統文化,始終是爭論不一的一個重要社會命題。“”期間,對傳統文化基本持全盤否定的觀點,導致了整個社會對傳統文化繼承傳揚的斷層,致使一代人對傳統文化認識不清、理解不明,一味排斥和否定,傳統文化的傳播和弘揚失去了其社會基礎。特別是在極“左”思想控制下,大批文獻著作遭到破壞和遺失,一批傳統文化學者遭到了排擠和冷落。一代人的空白造成對下一代的教育放棄。[3]改革開放以來,社會建設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大增,造成對純粹傳統文化知識的忽視和淡漠。在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今天,歷史遺留和思想慣性的影響依然存在。
(三) 原因之三:多元文化影響
經濟全球化帶來了多元文化的碰撞融合和文化全球化,不可避免地影響著高職學生的生活方式、行為規則和價值取向。學習功利化更強,認為學習只是為了生存、就業,只看重眼下,不著眼長遠,過分注重技能,忽視素質培養;課余娛樂性更新,沉溺于網絡、戀愛、影視廳,沒有時間進行傳統文化的學習;崇洋心理更多,高職學生中洋風洋氣十分盛行,圣誕節、情人節、愚人節等西方節日,他們過得津津有味,而傳統的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他們卻感覺沒有意思,比薩、漢堡、壽司,他們吃得有滋有味,對傳統的菜品,他們卻沒有胃口。多元文化的沖擊,影響了高職學生的學習興趣,對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帶來了不利影響。
(四)原因之四:信息高速影響
信息時代帶來了網絡,認為什么都可以在網絡上找到,不用讀書,產生了新的讀書無用論,也帶來了困惑,大眾傳媒時代的到來,各種電視片、專題片、科教節目相繼推出傳統文化教育節目,很多高職學生只想通過這些節目了解傳統文化大意,而不愿深讀原著,認為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不像理工科的具體公式、精確測量那樣直觀具體,也不像小說、話劇等文藝作品那樣易讀活潑,大多興趣一時、不能持久,只知皮毛、不領深意,造成了對傳統文化的“敬而生畏、望而卻步”。
三、用傳統文化激發高職教育活力的途徑
高職教育的改革和發展的重心是吸引性,要注重能夠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循序漸進,易懂易學;增強靈活性,根據學生需要和學習目標,進行時間、內容等方面的調整,滿足學生需求;增強有效性,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用、學有所長,禁得起檢驗和評價。[4](P9)
(一)從認識上下功夫
從高職院校領導層面來說,需要科學認識和全面把握傳統文化教育的現狀,以及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意義,研究方法途徑,出臺制度文件,加強組織領導。對教師來說,需要積極應對學生傳統文化缺失的現狀,努力提高自身傳統文化素養,增強課堂教學滲透,開設通識課或文化講座,提高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主動意識。對學生來說,需要喚醒道德成長的內在自覺性,提高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情。
(二)從觀念上下功夫
中國傳統文化本身是一種客觀存在,有其兩面性。由于受特定歷史條件的影響,傳統文化中存在家長專制、君權神授、等級觀念、唯古是法等與現代社會思想觀念背離和不符的因素。因此,在開展傳統文化教育中,要堅持辯證的文化觀,采取批判繼承的精神,更好地汲取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摒棄無用的、消極的成分,警惕和避免傳統文化對學生的消極影響。
(三)從素質上下功夫
中國傳統文化內涵豐富,既包括愛國情感、民族精神、倫理觀念、包容意識、責任態度、道德標準,還包含仁愛、誠信、感恩、敬業、中和、共處等傳統美德。[5]豐富的民族文化結晶,是高職院校培養高素質人才的生動教材,它在培養學生“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厚德載物,和而不同”的包容意識,仁愛、誠信的民族品質,“中和”為美、和諧統一的價值取向,“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態度,“正己”、“修身”的道德標準,在促進學生成長成才、健全人格、砥礪品格方面,都有著積極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開展傳統文化教育,要著眼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立足于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四)從創新上下功夫
要建設一支傳統文化功底深厚的教師隊伍。 教師承擔著教書育人的雙重重任,是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主力軍。要開設一些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通識課。優化課程設置是高職院校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重中之重。[6](P6)可以分年級、分階段開設一些傳統文化概論、哲學精神、名篇名著導讀、歷史精神、風土人情、民族風貌、民間習俗、詩詞鑒賞等方面的通識課。與此同時,將中國傳統文化通識課與思政課、計算機文化基礎、大學英語等必修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要做到課內和課外兩個課堂的有機結合。課堂教學是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主陣地、主渠道。因此,要充分重視課堂教學的作用,努力做到學生學習傳統文化與教師引導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教師講授傳統文化與學生課外主動學習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學習傳統文化與學習專業技能的有機結合。要優化校園文化環境。校園文化是高職院校的靈魂,對大學生陶冶情操、塑造品格起著潤物細無聲的作用。高職院校要圍繞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著眼職業化人才培養,把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突出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精神品質和道德意識,努力營造富有高職特色的校園文化氛圍,進一步發揮環境育人的功能和作用,提升學生“軟實力”。要依托傳統節日這個載體。重視傳統文化節日的教育意義,利用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等重要傳統節日以及歷史事件和重要人物紀念日[7](P9),通過主題班會、黨團日活動、傳統民族文化展演等形式,廣泛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教育活動。
高職院校發展只有上升到文化層面的發展,才是真正的可持續的發展,有特色、有活力的發展。季羨林先生曾說:構建和諧社會最要緊的一條是什么,是人內心的和諧。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大學生構建和諧的內心世界有著積極的借鑒意義。高職院校的發展只有堅持“以人為本,文化立校”,才是最高境界和追求。
[參考文獻][1]劉守華.文化學通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2]梁淮平.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淺談[J].江蘇高教,2008,(3).
[3]羅繼全,朱鷹屏.論傳統文化在高校人文素質教育中的作用[J].咸寧學院學報,2008,(2).
[4]張立文.傳統學引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
[5]李宗霖,司見南,岳冬青.中國傳統文化與高校素質教育[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