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藝術發展范文

時間:2023-10-30 17:30: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文化藝術發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文化藝術發展

篇1

關鍵詞:民間民俗;文化藝術;傳承;群眾文化;發展

作為組成國家、社會文化極其重要的部分,民間民俗文化藝術不但能夠詳實、充分地體現出區域歷史文化遺產的類型和特點,而且能夠深刻、生動地反映出這一地區、社會人文精神與景觀。與此同時,民間民俗文化藝術也通過直接或間接地作用于群眾文化形式和內容而得以傳承,使區域內外的受眾從這一層面更好地了解當地人文風情、文化風俗,從而與其更好地交流、溝通甚至融合。

一、民間民俗文化藝術傳承和群眾文化發展間的聯系

(一)傳承是發展的前提

民間民俗文化藝術的傳承和群眾文化發展之間并沒有“雞生蛋或蛋孵雞”式難解的主從關系,一般情況下,追根溯源起來,民間民俗文化藝術往往會在一段時期的傳承后逐步以相對固化的模式在群眾文化形式中體現出來。而群眾文化則常常又會隨著時間推移和時展,讓原本的民間民俗文化藝術的內涵出現若干變化。舉例來說,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作為一種極具中國特色的民間民俗文化藝術形式已流傳了兩千多年,不過這一文化藝術形成之初乃是戰國時代楚國文化中人民群眾紀念愛國忠臣屈原的歷史史實演變而來的。民眾包粽子的目的在于拋入江中喂食魚蝦,以避免屈原的遺體被魚蝦吞食。而賽龍舟的本意則是民眾在江水中焦急地搜尋屈原遺體而爭先恐后、你追我趕。但發展成為一項群眾文化形式后,粽子不再被人們拋進江河里,賽龍舟也成為了端午節日慶祝活動的娛樂形式??梢姡耖g民俗文化藝術傳承和群眾文化發展間存在著先有傳承的形式與內容,再影響群眾文化的發展。

(二)發展是傳承的渠道

有了傳承的前提與累積,群眾文化的發展就成為延續和弘揚民間民俗文化藝術的最核心、最關鍵,也最有效力的途徑與渠道。應當說,由于有了群眾文化的發展,民間民俗文化藝術得以被最充分地理解和認同,并且通過腳踏實地的融合而具有了頑強甚至強大的生命力量,這樣的力量使民間民俗文化藝術得以經歷漫長的時間考驗,不至于因為歷史或時代的變遷而被全然磨蝕甚至湮滅。發展群眾文化使民間民俗文化藝術牢牢地根植在最廣泛、最基層的民眾層面,不僅通過成千上萬普通民眾的口耳相傳或者專門教育實現了代際間的傳承,更有可能隨著國家與社會的不斷壯大與繁榮使影響力進一步延伸、擴展。仍以端午賽龍舟為例,如果說改革開放前,龍舟競渡還只是中國國內特有的民間民俗文化藝術和群眾文化活動形式,那么,隨著中國的經濟體量擴大,國家實力日益強盛,這一兼有競技性質和娛樂成份的文娛行為則已經走出國門影響到了世界。特別是近幾年,端午前后總會在各大媒體報道中領略到亞洲、美洲、大洋洲各國人民群眾賽龍舟的風采。甚至在某些地區,這一來自東方、起源于中國民間的文化藝術形式甚至被作為了相對專業的比賽內容而為當地人津津樂道。從這一現象可以發現,群眾文化的發展正在讓民間民俗文化藝術的傳承變得愈發活躍和興盛,甚至涉及到超越本民族文化范疇外的區域和人群。

二、民間民俗文化藝術傳承和群眾文化發展的重要意義

(一)傳承與發展是社會經濟繁榮的結果和體現

縱觀古今歷史,一種文化藝術形式的興起、普及、傳承與發展總是處于一個經濟相對繁榮的時間和場合。正如“經濟是基礎,政治是上層建筑”的理論模式一樣,唯有足夠堅實的社會經濟做支撐,文化藝術才能有所依靠,并在此依靠之上繁衍生息、發展壯大。有一個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斗茶”文化?!岸凡琛蔽幕某霈F和繁盛恰恰是在中國封建社會經濟發展最為迅速、體量極其龐大的唐宋時期。唐代社會經濟發展、物質財富累積程度的突飛猛進讓茶葉這一普通飲料越來越走向高端化、奢侈化,手頭余錢越來越多的文人、商賈、士大夫階層再也無法滿足于日常品茗的平淡與尋常,而是將攀比甚至炫耀的眼光轉向了貢品茶葉、珍稀茶具和日益繁瑣的沖泡茶湯的儀式化程序之類。社會經濟整體水平的抬高讓曾經只能出現在皇宮內苑的貢品茶有了進入尋常百姓家的機會,為了凸顯茶葉品質的高貴,有錢又有閑的人群動起了“斗茶”的腦筋。原本僅僅是為考評茶葉質量而出現的“斗茶”雛形逐漸演變成為流行于文人、商賈、士大夫階層娛樂消閑的活動,不僅用于“斗茶”的茶葉質量越來越高檔,與之相匹配的,包括茶盞、茶碾、水壺、茶筅等無不隨著這一民間民俗文化藝術的成型而極盡奢侈之能事。與此同時,這一兼有文化和娛樂雙重作用的活動更是從朝廷蔓延到了底層百姓,但凡手頭有些余錢,即使只是小門小戶的民眾也逐漸流行起在街頭巷尾一品“斗茶”趣味的活動來。

(二)傳承與發展促進社會經濟的繁榮昌盛

經濟與文化恰如水與船之間的關系,水漲則船高,經濟繁盛之下的文化很少不出現大發展、大繁榮的景象。故而民間民俗文化藝術傳承和群眾文化發展常常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反向作用于社會經濟,成為促進社會經濟繁榮昌盛的又一推手之一。仍以“斗茶”為例,隨著全民皆樂于斗茶之趣,作為活動主角的茶葉自然是最先走向“豪門”式發展的主體之一。比如唐朝江浙兩省總是在各自的名茶“陽羨”和“紫筍”間一較高下,甚至連白居易的詩詞中也有涉及“盤下中分兩州界,燈前合作一家春。青娥遞舞應爭妙,紫筍齊嘗各斗新?!本o隨其后向奢侈、高端發展的則是茶盞。當時流行于全國的是產自福建的“建盞”,通體烏黑或暗紫,又有“黑建”“烏泥建”或“紫建”的別稱。由于所用釉彩中包含金屬元素比例的差異,當遇上較高鐵元素的釉彩時,燒窯過程中極度的高溫融化鐵元素,使其如同流水般緩慢劃過盞體,形成細絲狀紋理。出窯后呈現出如兔毛般纖細的圖案,由此得名“兔毫盞”,乃是“建盞”中的極品,不僅難得,也奢侈昂貴。甚至連蘇軾都忍不住作詩慨嘆“道人曉出南屏山,來試點茶三味手。忽驚午盞兔毫斑,打作春甕鵝兒酒?!比裥缘亩凡栊袆釉诖碳鴥炔枞~生產、茶盞制作及其附屬產品的生產和銷售的同時,也日益影響到了周邊國家和地區的經濟與文化發展。比如日本在當時就曾有眾多僧侶前往浙江天目山修行,在驚嘆于中國人“斗茶”文化的同時,也將這一民間民俗藝術形式連同“建盞”一并傳回日本國內,于是才有了后來的日本“茶道”和“天目盞”的盛行。及至當今,日本正式場合的茶道所用也仍是末狀茶粉和黑色的茶盞,這皆是幾百年前唐宋時代文化作用于經濟發展的遺留佐證之一。

三、民間民俗文化藝術傳承和群眾文化發展的舉措

(一)與時俱進,緊密聯系時展特點

改革開放進入到更深層次的今天,傳承民間民俗文化藝術和發展群眾文化需要更加密切聯系新時期時展的特點,走與時俱進的道路。比如將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更加深刻地注入到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工業、制造業的持續性衰退使旅游業、服務業成為新時期國家與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動力,而民間民俗文化藝術則成為了旅游和服務行業中越來越發揮支柱作用的形式和內容。比如在中國申辦2022年冬奧會成功后,曾經屬于小眾活動的冰上、雪上運動與文娛活動仿佛一夜之間成為了全國人民開展旅游活動的熱點和焦點。特別是在南方眾多城市中,市內溜冰場開始聚集起越來越高的人氣,家長著力培養子女冰雪運動能力的情況也日漸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及至假日,到北方有冰雪的地方度假、感受冰雪文化的樂趣也逐漸成為國人假日旅行有所側重的項目。

(二)勇于創新,在傳承的基礎上有選擇地發展

傳承民間民俗文化藝術并發展群眾文化還需隨著時代變化有所選擇與創新。尤其是大量經歷了漫長時間跨度的文化形式與內容中,與新時代主流思想、社會主義新文化需求有所沖突甚至背離的部分都需要進行清理直至清除。比如在傳統的民間民俗文化藝術中存在著不少宣揚封建迷信的內容,就與無神論的社會主義文化存在著本質上的對立,需要在傳承和發展過程中著力剔除。即使是在改革開放初期,由于市場化發展速度過快,國門的敞開讓外部思潮迅速涌入,導致很長一段時間來,民間民俗文化藝術中出現了一切以經濟利益為重的傾向,而群眾文化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宣揚享樂主義、物質主義等的錯誤形式和內容。近段時間以來國家和社會大力宣揚和提倡的“工匠精神”其實就是對這些曾經的文化偏差進行的糾正。同時,在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傳統文化藝術形式中融合新時期主流文化思想元素也是勇于創新,在傳承的基礎上有選擇性發展的重要舉措。比如在建設法治國家的過程中,不少鄉村地區的傳統戲劇如黃梅調、淮海戲中就出現了不少向農民普及法律常識、鼓勵群眾學法用法、依法辦事、以法律維護自身權益的新劇目。這些“舊瓶裝新酒”的群眾文化活動不僅讓民間戲劇這一傳統文化藝術形式得到了進一步的傳承,更讓社會主義新文化和主流價值觀元素在群眾文化發展中得到了更加生活化的普及。

四、結語

民間民俗文化藝術和群眾文化因為彼此之間相互作用與影響之密切和深入,在很多時候難分彼此,在傳承民間民俗文化藝術的同時,群眾文化得到促進和發展,而群眾文化的發展常常又會反作用于民間民俗文化藝術的形式或內涵??梢哉f,在時代和歷史的推進過程中,民間民俗文化藝術的傳承往往因為群眾文化發展的具體情況而得以改變,而變化后的民間民俗文化藝術在不斷的傳承與發揚中又常常使群眾文化發展走向更多創新的境地。因此,傳承民間民俗文化藝術和發展群眾文化在本質上其實是同一事物的一體兩面,傳承和發展從根本上說是水融的過程,不能很清晰地割裂或劃斷。故傳承民間民俗文化藝術與發展群眾文化都需要與時俱進,在時代、社會、經濟、文化諸多元素共同影響下積極地創新與變革,實現各自與彼此間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馬澤玉.芻議傳承民族民間民俗文化藝術與發展群眾文化[J].魅力中國,2014,(01):36.

[2]張健健.傳承民族民間民俗文化藝術與發展群眾文化[J].決策與信息(中旬刊),2015.(06):18.

[3]趙曉微.傳承民族民間民俗文化藝術與發展群眾文化[J].赤子,2014.(06):9.

[4]劉曉霞.淺論群眾文化管理工作的發展與創新[J].科教文匯,2012,(01):26.

篇2

隨著國家文化建設的不斷進步與發展,精神文明建設被人們逐漸重視起來。在新時代背景下,群眾文化藝術的發展對精神文明建設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本文通過對群眾文化藝術的意義與特點的簡單分析,進一步研究了新形勢下群眾文化藝術的發展。

關鍵詞:

新形勢;群眾;文化藝術;發展

在我國社會主義國家文化藝術的發展過程中,群眾文化藝術始終是其中一項重要的環節。其發展有助于推動群體人民日常生活的發展,豐富了群體人民的精神世界,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與先進藝術文化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群眾文化藝術

文化藝術是一個范圍較寬的概念,也可以當做一類人們在發展與實踐過程中產生的社會現象來理解。文化藝術的起源于歷史緊密相關,任何一個國家、城市的文化形成都受歷史的影響。從廣義角度看,物質與精神結合在一起,形成了文化藝術;從狹義角度來看,文化藝術則是人文精神的映照。而群眾文化藝術,則是社會主義文化建中不可少的一個重要部分,是由人們自身創造的具有社會生活性的文化藝術。群眾文化藝術的主要參與者就是群眾,其主要建設發展形式就是通過個人參與,體現個人的精神世界。具體內涵有:一,群眾是群眾文化藝術的主體,文化活動由主體創造但服務于主體;二,群眾文化藝術的內容具有廣泛性、社會性,以娛樂性活動為主。

二、群眾文化藝術建設發展的意義與特點

發展建設群眾文化藝術,可以使群眾人民的精神生活得到保障,增強人們的群眾文化意識,提高人們的精神素養,豐富人們日常文化活動。同時也是對傳統文化藝術的一種繼承與發揚,充實了人們的精神世界。對維護社會治安、保障人們生活質量有一定的作用。因此,在新形勢時代背景下,建設發展群眾文化藝術,是對社會和諧穩定發展的一項重要保證。群眾文化藝術發展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環節,具有鮮明的特點。如社會化和開放性。面對人民群眾不同的層次、文化水平、社會地位、地區差異等等,文化藝術的創作也變得多種多樣。在當今時代,網絡藝術、大眾文化傳媒、民間傳統藝術等,更是在科學技術的推動下進入了快速傳播與發展的階段。鮮明的社會化和地域開放性對群眾文化藝術的建設發展有

三、新形勢下群眾文化藝術發展特性

(一)多元化

由于我國地域遼闊、人口基數較大,不同區域不同種族人民的生活習俗和藝術文化存在較為明顯的差異,我國群眾文化藝術本身具有多樣性的特點。在當今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越來越多的文化藝術形式對群眾文化起到影響作用。由此可見,為了更好的創新發展,增強群眾文化意識,群眾文化藝術的多元化發展是當前形勢下藝術發展工作的重要基礎。挖掘藝術文化獨有的魅力,促進人們參與,實現群眾文化藝術的全面發展。

(二)平衡性

我國各地區生活水平、風俗習慣的迥異,都決定了群眾文化藝術存在差異性,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因此在新形勢下群眾文化藝術的建設與發展中,城鄉地區的差異性是我們不可忽視的重要問題。想要更好的發展群眾文化藝術,我們要掌握重點,將解決城鄉地區文化藝術存在的差異性作為首要目標,大力發展平衡文化,促進城鄉地區間文化藝術的平衡與發展。

(三)通俗化

由于群眾基數較大,文化水平存在一定差異,平均水平一般,而通俗文化是一類易于接受、簡單易懂的文化藝術,能夠更好的接近群眾人民的生活,讓人們覺得更為親切、生動。例如,針對社區老年人舉辦戲曲、歌曲的演唱活動等類似此類的活動。通俗文化藝術有助于提高群眾人民的參與積極性,只有更多的人能夠接受并參與,才能夠達到群眾文化藝術發展的新目標。

(四)綜合性

群眾文化藝術的發展可以通過文化廣場與文化活動中心的設置來實現其綜合性,廣場與活動中心可以發揮一定的傳播與培養作用,以此將文化藝術推近群眾。例如,在廣場設立圖書館、閱覽室、書畫活動室等等。并增設供文藝活動舉辦的活動場地,如報告廳一類。在活動中心的建設中可以加入休閑設施、音樂美術培訓師等,為群眾提供綜合性文化藝術的空間,加強群眾對精神文化藝術的追求。

(五)創新性

保證群眾文化藝術的創新性,是精神文化建設工作的前提。因此,在相關的工作中,需要適當與當地文化藝術發展實際相結合,在滿足當地人群的精神文化需求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其潛在的相關藝術活動。例如,根據當地風俗習慣、重大事件等來進行文化活動的策劃與創新,使文化藝術融于生活,新于生活,以領先的藝術活動來提升人們的興趣,促進群眾文化藝術的發展。

四、結束語

文章通過對群眾文化藝術及其意義與特點的簡單分析,深入討論了新形勢下如何發展群眾文化藝術。希望可以為閱讀者提供一定的參考與幫助,使閱讀者通過對文章的閱讀,可以對相關問題有更進一步的認識與了解。

作者:李亞 單位:鄒城市文化館

參考文獻:

[1]惠暉.淺談新形勢下群眾文化藝術的發展[J].大眾文藝,2014.

篇3

關鍵詞:文化藝術;文化產業;管理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化產業逐步發展起來,特別是“十二五”規劃中明確了加大對文化產業的投入,使得文化產業得到很大的發展空間??偟膩碚f,我國的文化產業具有良好的發展趨勢。文化產業正在成為推動我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的重要引擎[1]。但要實現文化產業能夠保持良好態勢發展需要對文化藝術管理加以重視。

一、文化藝術管理簡述

人們在進行一項文化藝術活動的時候會預先設立理想的目標和最佳的效果,然后根據預設的目標使用科學的理論方法指導活動的實行。與物質化的商品來說,文化藝術產品的意義更顯深刻。營利性的藝術產品依舊屬于精神產品的范疇,盡管具有盈利的目的,但是文化產品在生產、銷售及管理等方面與物質化商品都具有區別。文化產品還可以提高藝術欣賞水平和文化涵養,對人們的精神世界具有豐富的意義。因此文化產業管理具有切實意義,能夠推動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

二、文化藝術管理地位

1.文化產業的特性

由我國文化部在2003年出臺的規定文化產業的具體范疇。將之定義為“從事文化產品生產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性行業”。根據這一規定,讓文化產業更加清晰明辨,使得文化產業可以更好發展。根據這一規定,可以積極推行文化藝術管理,大力推發具有產業特性的文化藝術產品。當前我們國家的文化產業擁有的產業類型比較豐富,還包含了文化服務等行業。如果沒有實現有效的文化藝術管理,在資本等各因素的刺激下有可能會使文化產業的發展偏離健康發展的軌道。需要對文化行業加以規范,才能使文化產業健康發展。

2.重視文化藝術管理要素

文化產業的產品與工業商品的營銷方式具有很大的不同。工業產品可以憑借薄利多銷的方式來獲得利潤,但這種方式在文化產品的銷售中卻無法行得通,低劣的文化產品不能得到大眾的認可無法進行銷售。在文化產業市場競爭越發激烈的當下要想獲得成功,推出文化產品,需要有質量優良的文化產品,策劃可行的銷售方案,借助新媒體進行產品宣傳,使文化藝術產品可以為大眾所知并吸引他們進行消費。以《阿凡達》為例,這部作品以新技術作為噱頭,未來科幻等富含想象力的內容牢牢抓住了大眾的眼球。因此,文化藝術管理不僅是藝術一方面內容還涵蓋了管理的要點,二者在文化產品的創造和推廣中發揮作用。

三、提高對文化藝術管理重視度

1.形成重視管理要素觀念

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對于文化藝術管理的歷史都非常久遠,但是主要是美國和歐洲各國開始加大對于文化藝術管理的重視度,并且由于他們的前瞻性發展推動了他們文化產業的興旺,有些國家的文化產業甚至成為國家支柱型產業。在我國周邊的日韓兩國也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國家,他們的文化產業之繁榮發展值得我們學習借鑒。我們需要從觀念上意識到文化藝術管理的重要性,從戰略高度對管理的科學性專業性進行思考分析,在文化產業管理中使生產要素的能量得到釋放,運用先進管理推動產業的良性長久發展。

2.逐步落實專業科學的管理

我們國家不缺乏高水平的創造團隊,但是和國外同類型的團隊相比較起來,卻擁有更低的收入,根本的原因就是沒有掌握為藝術尋求資金的方法,也就是沒有好的管理。要想扭轉這個不良局面需要落實專業科學的文化藝術管理。我們國家文化產業制度轉變后遺留下來的人員安排不合理的問題需要解決,對管理人才的選拔任用機制加以改革,采用任命市場職業經理人的方法,以這些人才為核心進行專業的集資、規劃、宣傳、銷售,激活文化產業發展的各個重要因素。

3.民營企業需要進行管理改革

美國的百老匯是一個值得學習借鑒的案例。他們的文化產業全部由市場進行調控,所有文化產品都是具有營利性的商品。他們在進行劇本主題的選擇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市場運作模式。由制作人通過對受眾群體的審美趨勢、票房走向分割市場要素進行調查后確定主題,以此提出策劃方案吸引有投資意向的投資商,資金落實后再聘請作家完成劇本或聘請作曲家完成曲目的制作。一個完善的文化產業鏈是多方面力量的合作,與市場密不可分。市場調研、專家評估、資金準備、聘請藝術創作者、銷售、售后統計等具體節點的籌備依靠一個普通企業是不能完成的,需要專業的管理隊伍進行統籌規劃。這將促進民營企業做大做精的發展。民營企業應當舍棄粗放型的經營管理方式,引進先進管理團隊增強企業的競爭力,提升企業的運營水平。

4.創造引進先進管理要素環境

國家需要出臺更多積極有效的法規政策來激發文化藝術管理人員的創造力和執行力。美國的文化管理力量不僅是自身的文化內涵得以充分利用而且還調動的其他國家的文化資源。如迪士尼電影中不僅運用了歐美文化,還運用了中東的文化已經我國的文化。根據電影衍生的各類周邊產品形成完整的產業鏈獲取了超高的效益。我國在這一方面的工作還遠遠不足,這暴露了我國文化管理層面的漏洞。當前文化產業發展面臨著國際的競爭和挑戰,我們需要保護好自身文化產業資源,創造多種條件發揮文化藝術管理優勢。

四、結語

我們在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獲取利益的同時不難遺忘社會效益,應當做好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將體制改革和技術革新作為文化產業發展的原動力,提升文化產業的活力和創造力,滿足人們的文化需求。對于國外的文化資源我們可以取其精華,更為重要的是要堅持走好中國特色的文化產業發展道路。文化產業的高附加值不可輕視,我們國家的文化產業發展起步雖然比較晚,規模還不夠大,但是我們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加強對文化產業的科學管理,可以推動我國文化產業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京津冀;文化藝術人才;共建共享;一體化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的大背景下,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客觀上要求區域人才走向合作與共享,人才合作也是區域合作的支撐和引擎。文化產業的內在驅動力緣于創新,一個地區的文化藝術人才是文化領域最核心、最根本、最富有創造性的因素,是文化繁榮發展的核心動力。京津冀三地的文化產業協同發展要取得實效,實現深層次的融合,人才共建、共享、聯動和一體化發展是關鍵。

一、人才共建共享、一體化發展是三地文化產業協同發展的必然

早在2005年京津冀三地就共同簽署了《京津冀人才開發一體化合作協議書》,提出通過逐步建立區域內人才信息共享,推進三省市人才開發的資源共享;同時,協調三地人才政策,做到人事制度銜接統一,人才服務貫通,建立人才培養與合作互融新機制,從而實現人才結構互補,人才智力在區域內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此協議也為三地文化領域人才開發一體化指明了今后發展的方向。協同發展,文化先行。作為協同發展的重點領域,近年來,三省市文化協同腳步明顯加快,結合三地文化發展實際,為統籌區域文化發展規劃布局,進一步整合區域內文化資源,2014年8月,三地又簽署了《京津冀三地文化領域協同發展戰略框架協議》,要在公共文化服務、文化演藝、非遺保護等領域加強溝通與對接,實現統一謀劃、聯動合作、協同發展,推動京津冀區域文化產業一體化發展。文化領域的一體化開始步入正軌。2015年3月,演藝領域率先發力,簽署了《京津冀演藝領域深化合作協議》,三地演藝集團及子公司組建了京津冀演藝聯盟,共同打造政府采購協作平臺、共建共享演藝品牌、共同搭建演藝資訊推廣平臺、共同委約創作舞臺藝術作品、共同組建京津冀演藝協作平臺,京津冀文化領域協同發展開始以穩健的步伐邁向更深層次、更高水平。2015年10月,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務示范走廊發展聯盟成立,為推動京津冀三地公共文化服務一體化發展拓寬了思路,三地公共文化服務力求在資源、活動、管理機制等多個方面實現共建共享。在文化產業走向融合的驅動下,文化藝術人才一體化成為必然趨勢。而文化領域的一系列協同合作的聯盟和協議的簽署,客觀上也要求京津冀三地文化部門必須積極推進文化領域人才開發一體化,推動三地文化藝術人才的深度合作與共享。為進一步加強三地文化藝術人才交流與合作,建立和完善三地文化產業人才互通共享、聯動發展工作機制,切實發揮文化藝術人才在京津冀文化協同發展中的助推和支撐作用,2016年3月,三地文化行政部門達成了《京津冀三地文化人才交流與合作框架協議》。該協議以三地公共文化事業單位現有人才狀況為立足點,旨在充分發揮人才交流與合作的智力引擎作用,結合文化產業協同發展面臨的新任務、新要求,按照“目標同向、措施一體、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協同協作思路,統籌人才資源,加大人才聯合培養力度,探索人才共建共享與合作機制,為京津冀文化協同發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撐。該框架協議為今后三地文化領域人才合作實踐提供了政策性保障。

二、京津冀文化藝術人才共建共享與一體化發展的內涵

人才共享是指人才資源在戶口不遷、編制不轉、智力流動的前提下,在異地間從事多個職位的人才實體的流動。其基本精神就是人才使用者“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地域間的人才共享機制可以使各類人才流動起來,各盡其能,將人才的作用發揮到最大,為區域發展注入活力。人才共享客觀上要求該區域具備人才信息庫的共享、人才合作培養聯動、人才激勵政策、服務政策互通等配套措施。京津冀文化藝術人才共建共享與合理配置,就是要在文化產業融合和優化的前提下,以政府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形成一個文化產業人才資源的動態協調機制,打造與產業相配套的可自由流動的人才體系,暢通人才資源信息,使各類文化藝術人才在三地間能夠實現合作共享、合理流動和高效配置,從而解決各地尤其是河北人才的結構性矛盾、地區間差別,增強京津冀區域文化產業發展動力,實現三地文化產業整體利益的最大化。

三、三地文化藝術人才協同發展現狀

1.三地文化藝術人才分布河北作為京畿之地,文化底蘊深厚,文化遺產和資源豐富,但是長久以來,受產業發展、人員編制、工資待遇、文化氛圍等的影響,文化藝術從業者整體素質水平及數量落后于京津,且文化藝術人才在省內各地市文化事業單位分布不均衡,結構門類失調,省內文化藝術產業群還沒有形成,文化創造創新的潛力及對社會經濟政治的影響力還遠遠沒有發揮出來。而“京津冀”三地在文化藝術人才總體分布上存在不均衡、人員結構不合理、藝術門類配備不齊、人才培養發展的環境差異大等諸多問題。與長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相比,文化藝術人才的實質融合與協作,距離一個理想文化意義上的城市群還有很大差距。目前尚未建立完善的人才合作與共享的管理體制,人才合理流動的大環境尚未形成甚至可以說還有很大一段距離。推進京津冀文化藝術人才一體化仍然面臨著不少基礎性難點和政策。2.當前文化藝術人才協同發展現狀目前京津冀三地文化產業人才合作剛剛簽署協議,還處于起步和探索階段,三地文化領域人才協同協作經驗不足,主要以人力資源政府部門發起為主,體現在簽署人才合作協議,組織區域人才交流會、人才互派交流及人才招聘網站建設等,協同的方式還處于較低層次,所涉領域不夠寬廣,執行力度和效果也非常有限。三地在合作的“深水區”方面,諸如人才政策如何銜接、人才服務具體內容如何貫通、人才評價標準如何統一等,還僅僅處于意向階段,目前尚無明確具體的舉措和方案。專家和職稱資質互認、人才信息庫建設、相互包容銜接的戶口管理制度、社保制度等還有待于進一步建立和完善。京津冀三地文化藝術人才合作共建機制還不完善,三地尚需在人才合作的領域和范圍方面積極拓寬,深化合作層次和內容。目前三地業已簽署的一體化相關協議仍偏原則性、宏觀性,且在實踐中的執行力度還不夠。

四、探究三地文化藝術人才協同發展效應不高的深層次原因

人才的協同、一體化發展,要以產業發展的一體化為基石,并為產業發展服務。由于北京、天津是全國的文化發展高地,京津冀文化事業發展總體水平是比較高的,但三地之間的文化事業發展水平差距較大,三地長期以來呈現出多梯度懸崖式落差。經過十年的發展,目前來看,三地文化產業協同程度還是比較低,與長三角、珠三角地區文化協同效應比較,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的協同度最高,區域內文化建設的差異性最小,而京津冀地區的協同度最差,文化建設的差異性也最大。究其原因在于:文化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如人才、信息技術、資本等向京津匯聚,而河北文化產業在人才智力、金融、科技創新、內容創意方面的短板突出。京津冀區域內各有優勢的文化資源長期以來未能充分整合、統籌利用,各地文化產業子業態各有特色,區域性的產業關聯和互補性比較低,導致統一配置的區域文化要素市場沒有形成,因而在全國范圍內有規模影響的整體文化產業優勢沒有顯現。三地文化產業發展水平和規模的巨大落差客觀上成為推進京津冀文化藝術人才一體化發展的深層不利因素,也是制約這一戰略有效實施的客觀障礙。如何縮小三地文化產業發展水平的差距,以文化事業發展的協調推進引領區域內文化產業整體布局趨向合理,這是推進文化協同發展的難點,也是無法回避的問題。

參考文獻:

[1]王建強.京津冀人才開發一體化與河北省人才發展策略[J]河北學刊,2006(3).

[2]郝鵬飛,宇小兵.京津冀協同發展進程中文化產業人才合理配置研究[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6(4).

篇5

關鍵詞:民族文化;藝術傳承;原生性;

中圖分類號:J72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520(2015)-08-00-02

基層民族文化藝術是不斷提高少數民族素質,振興民族經濟,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現代化進程的重要前提。同時也是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逐步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的根本大計。本文試圖以現時期基層民族文化藝術傳承與發展狀況為基礎,闡述一點個人就現時期中國少數民族文化藝術傳承與發展的認識及淺顯觀點。

一、少數民族基層民族文化藝術

中國正處于重要的發展變革時期,不論經濟還是文化都面臨著變革與發展的關鍵節點。在這一變革中民族地區少數基層文化藝術如何提高和發展則成為顯性的、影響達及深遠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和時期。因為民族地區的基層少數民族文化藝術不僅同樣面臨著如何傳承與發展,如何與飛速發展的經濟形態并行并健康發展,同時也成為這時期各少數民族本體本質如何發展,與主體漢民族文化如何并行發展及如何適應世界多元文化相容發展等等重要問題,這些問題都需要根據現實狀況、未來發展所面臨的諸多問題等,在理論和實踐上探討和探索。

基層少數民族大多生活于偏遠山區或邊疆地區,因生存環境的惡劣和閉塞,使得他們接受知識教育的程度,接受現代文明的機遇遠遠落后。相比較,他們更多堅守的祖祖輩輩代代相傳的是心靈深處文化認同與感受著具有民族風格特征和民族精神意志的民族傳統文化的原生性,這既是本民族安身立命之血脈生命相沿所在,也是維系民族精神靈魂的憑藉。簡練地講就是,守望的是民族的“根”與“魂”。從少數“外人”的角度看,這些基層農人或牧民堅守的是一些落后的“土”文化,是一種愚昧生活狀態;或個別所謂學者也認為“傳統文化”是歷史的前現代農業文明或草原文明的沉淀物,在現代制度文明中是必須淘汰的東西 。這些“外人”認為,民族傳統文化既談不上“美”,更不具有現代性,近乎是阻滯現代文明發展的障礙,是應該揚棄的“糟粕”。這類論調已不值一評,因為他們沒能理解民族傳統文化真正的含義及其價值與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關系。

民族地區基層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在當代多遠文化沖擊的背景下,處于一種極其艱難的人文環境中。這幾年國家提倡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地方政府也著力地對一部分“非物文化”進行了搶救性的保護措施,但從目前的結果看,由于文字、錄音或錄像這些記載載體的局限性和記載人員的對所記載對象的了解程度的差異,以及其他各種因素原因,所以其更多的意義在于文獻和資料層面的搜集與整理,或是某種具有可簡單操作性的記載。那么,在現實狀態,如何傳承和發展民族地區基層少數民族文化藝術?筆者以為,傳統文化與固有的地理環境、生存環境、人文環境、政治環境等諸多因素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民族地區基層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只有通過基層民眾自己,根據自己的意愿、審美旨趣、價值取向,以及對本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的自省和理解等,使他們自己自愿激發對基層民族文化的自身活力,發揮內因作用,促進基層民族文化在傳承和發展的基礎上的內生先進性,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傳承與發展,任何外力的強推也只能是虛有其表,并不會為他們認同。

政府和文化工作者應充分認識到,民族傳統文化的“根”在基層民眾中,在鼓勵和促進民族地區少數民族基層文化藝術傳承和發展時要切合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基層民族群眾,以引導和大力扶持作為手段,讓基層民族群眾自省、自覺地投入到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的行動中,并發揮個體和集體的主觀能動性。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促進和提高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而城市的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的發展,更主要的目的是由專業人員發展并藝術化 ,如各類文化機構、文化團體和組織,讓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更具專業性、藝術性,通過挖掘和扶持優秀民族傳統文化,使其高度藝術化,為活躍和提高民族地區群眾傳統文化品位和審美意識服務。要做到以上幾點,持續性和堅持是基本前提,因為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不是一朝一夕或數年就能達到目的的事物。基層少數民族文化藝術建設是中國先進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先進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實現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重要保障。

二、傳承與發展及教育的意義和價值

從數千年記載的歷史經驗表述來看,任何民族在任何時展文化,都必須重視弘揚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和文化傳統,即強化民族特色和加強民族風格。反之,淡化民族特色和風格,就會背離有形的傳統文化和無形的精神文化傳統;就意味著丟掉了民族象征以及民族精神之魂,繼而會失去發展的方向和目標。

(一)傳承與發展的意義。民族地區基層少數民族文化藝術的傳承和發展,是提高少數民族整體文化素質,為振興民族地區民族經濟發展,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現代化進程的重要前提。同時也是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逐步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的基石。

從民族地區基層很多社會現象反映出,當代許多崇尚淳樸善良、樂觀豁達和堅韌頑強的年輕人,因社會環境、生存環境等的變化,價值觀、人生觀向過度利己化的現象變化,也因此產生出一些不良的社會現象。這一方面顯示出因經濟快速發展,而經濟本體的利益性和價值性,使得人們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到影響;另一方面,當下不斷弱化的“精神文明”,是一些人在精神信仰、價值觀、是非觀、善惡觀、崇尚觀、仁心觀、文化理念和民族群體意識等等方面,在書面性語言和抽象概念的不明語境中逐漸失去了精神意識的方向。但更多的人在享受物質文明帶來的便利和趣意的同時,表現出對各種不正常、不合理現象的不滿和指責。同時希望重視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和發展,以利民族地區基層少數民族在精神方面健康發展。

(二)教育的意義。在人類歷史中,文化、文明是通過教育這種社會遺傳方式延續下來的,因此,傳統文化的傳承主要通過教育。舊時代,以師徒傳承或家族傳承等進行民間形態傳統文化,其中民族民間技藝類藝術的傳承是作為謀生手段,而統治階層的傳統文化則由相應的傳承機構;現代,最主要是通過學校教育來實現,當然,眾多民族民間的文化藝術依然延續著固有的傳承形式。學校教育作為一種人類社會文化的傳承方式和渠道,在現代社會來說具有極其重要意義和價值。民族地區基層少數民族文化藝術通過民族學?;A教育的方式進行選擇、繼承和發揚,受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得以增進知識和技藝,并能為民族文化藝術的傳承和發展在未來貯備基本的人文基礎及民眾資源。因此,在民族學校建立民族文化藝術遺產傳承的共生機制,是一項非常具有長遠意義的舉措。通過學校這一特殊平臺對學生一代代的傳承者們進行保持原生性和民族性傳統民族文化的教育則成為某種最主要的渠道和途徑之一。

(三)傳承與發展的現實性內涵。

首先,一代代的傳承是以選擇合乎時代社會需求和民族發展主旨為基礎的。即并不是毫無選擇地全盤被后代人汲取,而是在繼承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對于民族精神、民族風格特點、民族意趣等有益或有運用價值的才會被繼承并傳承,無用或沒有價值意義的則會被逐漸廢棄。

其次,傳承作為發展的前提條件和基礎,是由各種客觀環境條件和人文主觀意識作用而造成,即受現實性內涵制約。發展是代代相沿傳承的保障,沒有發展性的文化是會隨著不同歷史的現實性發展而逐漸淹沒在無盡的歷史長河時空中的。只有與歷史發展相適應的被發展的文化才能世代傳承,所以傳承與發展是相互依存互為作用并受現實性影響的關系。由此可以認為,在現時期的當代,民族地區基層傳統文化藝術需要融入現代文化元素,即融合現當代文化中一些有益于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并具時代性的有益元素,以形成現實性意義上的傳統文化,在與時俱進中更具傳承性和發展的意義及應有的價值。

三、保持原生性和民族性

優秀的傳統文化藝術體現著民族心理、民族情趣、民族審美和民族價值觀,是民族意識形態的精髓。隨著當前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少數民族地區不僅基礎經濟有了長足發展,而且因通過各種媒體的傳播,人員的“走出去”“請進來”與外界交流的增多,各種多樣性文化與本地域、本民族的傳統文化的交融性發展,使得民族傳統文化呈現出多元性發展態勢。從現代社會發展的角度和現實狀況而言,文化的多元性發展是一種現實態的必然結果,但從傳承民族文化藝術的視角而言,在一定程度上民族文化漸現缺乏地域性、民族性、獨特性和傳統性。在多元文化的影響中,民族地區基層文化藝術受到的沖擊可能最為顯著。一方面,民族地區基層文化作為弱勢文化它不可能受到更多關照甚或被淡化或邊緣化,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藝術逐漸喪失了原有的原生性,即民族性沒有了,有些勉強存在一些“地域性”特征,有些也只能從名稱上或個別史料中循跡到一點線索。另一方面,因為受大眾傳播和主流主體漢文化的影響,以及有的少數民族本身對本民族文化傳承和發展,在主觀意識上重視不夠或者說無能為力,在行動上沒能很好的加以保護和宣傳,加之民族地區民族經濟發展滯后影響和各種人才、物質資源等方面的制約無力為繼。

隨著時代的發展,在當今世界多元文化大格局的背景下我們注意保持民族傳統文化的民族性、獨特性,必須關注到民族傳統文化本身所具有的時代性和融合性問題,在現代社會急速的演進過程中,傳統文化既不可能獨善其身保持不變,更不可能成為靜態的某種物質。

四、結語

篇6

【關鍵詞】群眾文化;內容;發展;意義

一、群眾文化藝術的具體內容及其特點

在我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代代先輩們的在其勞動活動中創造出了群眾文化文明的雛形,這種雛形歷經無數歲月的沉淀并被人民不斷實踐以豐富其形式內容,終于形成了今天我們所說的群眾文化藝術。群眾文化藝術是我國傳統文化這一機體的重要組成部分。群眾文化藝術長久以來一直都是其誕生時代的民眾寄托美好愿望的憑附物。群眾文化藝術的具體內容包括了各地的地域特征、不同民族的特色文化內容和其他絢爛多姿的文化內涵。群眾文化藝術指的是人們在從事自己本職工作的同事,有意愿、主動性參與發掘娛樂性文化,具有一定程度的普適性,是該文化的具體特點。再拓展的說,群眾文化藝術就是以人民群眾為主體的、以自娛自教為形式的、以娛樂身心、怡情養性為本質的藝術文化活動,滿足著民眾們的精神文化需求,群眾文化藝術也具有切實反映出當地社會的實際生活境況的功用。除此之外,人們可以用群眾文化藝術表達感情、自娛自樂,立足于群眾且充斥在人民大眾的勞作生活之中,譬如舉辦多樣的社區活動、全民健身的推廣以及發展廣場文化等。人們可以在這些文化生活中實現自我素質的提升,同時還能陶冶情操、享受藝術審美的喜悅。這對提升群眾自身的品位及文化涵養,乃至升華人們的思想境界都有著極大的幫助。

二、群眾文化藝術繁榮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

經濟與文化之間的關系密不可分,經濟發展促使文化進步,而文化發展又能發作用于經濟的發展。作為能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社會經濟的傳統藝術和群眾文化,正是推動社會經濟繁榮昌盛必不可少的強勁動力。以社區象棋文化活動為例。無論嚴寒或酷暑,社區的象棋愛好者就會很早聚集起來舉辦象棋交流賽活動。當地一些小有名氣的棋手也受邀來社區與愛好者們下一盤棋,與民間高手切磋棋藝,表演展示。社區管理員還將切磋賽剪輯成短片宣傳推廣,甚至帶動了周邊社區,讓后者共同參與其中,還同步組織了繪畫書法攝影等比賽活動,逐漸地讓社區彌漫著濃濃的群眾文化藝術氣息。一來二去,部分當地的企業主及較為有實力的鋪面老板也知悉了該社區象棋賽等藝術活動的盛況,遞發廣告邀約的人絡繹不絕。社區附近象棋商品大賣、小型比賽場所的租賃業也跟著興起,到后來有外來企業家投資比賽、為象棋賽等群眾藝術活動設立獎金,吸引眾多民眾參與進來。因為一場象棋比賽活動,當地的經濟逐步發展了起來,又因經濟有所發展,當地政府又頒布了重要的文化發展舉措,如定期舉辦地方性象棋交流大會、書法才藝比拼、設立藝術聯合管理項目組等。這里闡述的社區象棋交流賽這一群眾文化活動,無疑正是對經濟的繁榮推動著群眾文化的發展、而群眾文化的豐富進步又能反過來促使經濟的發展取得可觀的成果這一點的佐證。

(一)群眾文化藝術對市場經濟的意義

隨著傳播媒體的迅速發展,群眾文化已經由原先的教化型轉變成了眾娛型,人們容易被更多更具花樣的文化娛樂項目所吸引,此時,利用群眾文化來教化引導人們顯得更為重要。政府所設立的文化館也是傳播群眾文化的重要場所,在市場經濟中,弘揚群眾文化藝術,發揚優秀的群眾文化傳統,有利于讓人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與消費理念,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有助于培養積極的社會風氣。

(二)群眾文化藝術對鄉鎮文化建設的意義

群眾文化藝術在彰顯現代化的生產與生活的和人類社會的發展程度的過程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普遍開展豐富的群眾文化藝術活動,例如音樂、戲曲、繪畫、剪紙、攝影比賽的舉辦,透過諸多的藝術活動來調動人們對生活文藝化的積極性并助其感悟生活的樂趣,進而升華民眾的思想格調,也為沒有過多燈紅酒綠生活的鄉鎮,添了一份祥和的文藝情調,就這樣,隨著時間推移,群眾文化藝術也對鄉鎮文化建設做出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三)群眾文化藝術對個人素質修養提升的意義

群眾文化生于民間,經藝術素養較好的民間藝術家們的手后發揚光大、不斷發展,它不僅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同時大大提高了參與進群眾活動的每個人的文化素養,這種素養的提升是無形的,且意義重大。群眾文化藝術的發展能夠開拓個人的藝術眼界以及可培養其藝術興趣,這一作用的發揮正是群眾文化藝術的魅力所在。

參考文獻:

[1]謝壽球.西江流域文化對廣西社會發展的現實意義[J].當代廣西,2009(18):27.

[2]張衛紅.論群眾文化藝術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2(04):207~208.

[3]王維.群眾藝術與云南省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研究[D].云南大學,2013.

篇7

關鍵詞:群眾文化藝術;美術藝術;可持續

1美術藝術的內涵和特點

1.1內涵

情感內涵。美術藝術以民間工藝美術為切入點,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它獨具匠心的展現了人類豐富的情感。主要表現為:母親用機杼為女兒制作陪嫁的衣衫,彰顯了慈母之愛;姑娘繡荷包送給心上人,體現了情意;農村孩子們穿戴的虎頭帽、鞋,玩耍用的泥哨、風箏;農村的窗花、燈彩,節日的年畫;彝族的漆器,貴州布衣族的蠟染,藍印花布,等等。上述民間工藝品,無不融入了勞動者的深厚情誼,體現了自然真摯的美的創造,彰顯了美術藝術的無限魅力。

文化內涵。任何一件工藝品皆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文化,是思想和藝術的文化結晶。主要有:民間服飾兒童肚兜上的“五毒”圖案,意味著為孩子的平安活潑、免災去疾祈禱,寓意孩子能夠受到圖案中動物的保護;民間的大紅剪紙,以魚、雞、蝙蝠等動物寓意“有余”、“大吉”、“多福”等,以植物象征“石榴多子”、“喜上眉梢”;木偶、皮影戲,面塑、紙玩具,模板年畫,等等。上述民間工藝品遍及生活各領域,滿足了人們的精神需求,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

1.2藝術特點

民間工藝美術不取材于金銀,而取材于天然素材,把勞動者的真情美意盡化物中,這正是民間工藝美術的生命力所在。一是智慧的結晶。中華民族在歷史發展中,留下了無數智慧的產物。古代民間工藝美術設計集抽象、邏輯思維于一體,如“九連環”、“祖先鎖”、“華容道”等智力玩具,在知識經濟時代的今天依然影響深遠。二是簡單中帶有深刻。民間工藝品看似簡單,卻蘊含著科學思維。如河南??h的“泥哨子”,利用空氣、泥胎壁的磨擦而發出聲音;老北京的“鬃人”,利用的是磨擦、敲打產生“向心和外離”原理。我們應該從這些民間工藝美術中汲取前人智慧,繼承藝術創作中的科學思維。三是開拓創新。之所以民間工藝美術經久不衰,原因就是其不斷與時俱進,在繼承傳統民間工藝美術的基礎上,不斷吐故納新,不斷賦予民間工藝美術時代特色、民族特色、實踐特色。

2群眾文化藝術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1)為社會發展提供精神支持。群眾文化藝術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因而具有強大的傳播和整合功能。加快發展群眾文化藝術事業,創作更多的群眾文化藝術精品,有利于樹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弘揚和諧精神,促進社會各領域文化的和諧,促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念獲得普遍社會認同。群眾文化藝術中蘊含著傳統道德因素,如“文以載道”、“寓得于情”等,由于其廣泛的群眾性、娛樂性,成為思想道德建設的新載體。群眾文化藝術精品,可以陶冶情操,塑高尚品格,不斷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為社會發展提供精神支持。

(2)為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持。群眾文化藝術在普及知識方面有著重要作用,有利于人們認識自然、社會,鍛造生活能力,是一種新型的知識經驗載體。充分發揮群眾文化藝術的交流作用,有助于人們身心愉悅,增長知識和本領。群眾文化藝術互動具有廣泛、靈活、實用等特征,為人民提供了廣闊的學習平臺,有利于人民科學素養的提升。群眾文化藝術活動作為終身教育體系的組成部分,有效彌補了人們離開學校之后知識學習的滯后,有助于提升公民的整體素養,讓人們在輕松活潑的氛圍中增長本領,為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3促進群眾文化藝術可持續發展的對策――以美術藝術為例

群眾文化藝術關系公共文化事業發展,關系和諧社會建設。促進群眾文化藝術事業,特別是美術藝術快速發展,對于提升群眾文化藝術品味、推進公共文化事業大繁榮大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因此,必須從創作理念、長效機制等方面入手,探索實現美術藝術可持續發展的有效路徑。

(1)創新工藝美術作品的創作理念。及時更新創作理念,是推進美術藝術事業可持續發展的靈魂??v觀美術藝術作品的發展歷程,不難得出:抓住“文化是根”這個規律,是創作美術藝術作品的根基。一方面,組織有關力量,梳理、總結反映各時代文化特征的美術藝術精品,并采取搶救性手段加以保護,收集和搶救民間美術藝術作品,并對其進行復制保存。這有利于調動美術藝術工作者的創造性,不斷開拓新思維,創作更多新的精品。另一方面,創新作品應把握“文化是根”的規律,注重挖掘美術藝術產品的文化內涵;與時俱進,符合當代思想、人情和社會發展;充分反映美學特色,注重人文精神的塑造;引入現代科技,注重傳統技藝和現代技術的融合;能經受住市場大潮的洗禮,注重創作百姓喜聞樂見的美術藝術精品。

(2)建立美術產業發展長效機制。完善美術產業發展長效機制,是推進美術藝術事業可持續發展的保障。第一,搭建美術產業發展平臺。建立美術產業交流合作平臺,加快發展畫廊、拍賣行,培育更多優秀的中介機構和藝術經理人,做好美術藝術品的流通和銷售環節,實現藝術品的商品屬性;第二,促進美術產業和科技結合。強化美術產業和科技的融合,如數字和公共藝術、動漫等,開辟“復制業”新途徑,促進美術藝術真正形成產業;第三,注重專業人才培養。加快美術產業人才培養,造就一大批青年優秀藝術家,更加注重培訓一批懂經營、管理的藝術經理人,運用市場化來運作美術藝術品,促使美術藝術品產生資本利潤;第四,促進美術產業和其他藝術產業的融合。積極推動美術產業和動漫、汽車產業結合,如把“哥窯碎片”放在汽車上或者把黃花梨鑲成汽車內飾,通過這些創意產業發展,擴大美術產業的影響力和競爭力;第五,加大政府扶持力度,設立美術藝術基金,關注美術家的生存和發展問題,努力讓美術藝術家和美術藝術精品“高貴”起來。

參考文獻:

[1] 楊惠.論群眾文化藝術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J].文學界:理論版,2012(12).

[2] 莫建文.淺談群眾文化藝術創作的現狀及應對措施[J].美術大觀,2012(7):94-94.

[3] 黃輝全.文化創意――傳統工藝美術產業發展的新引擎[J].中國集體經濟,2011(2):49-52.

篇8

摘要:阿拉伯書法是阿拉伯藝術和伊斯蘭藝術發展的實事記錄,對世界東西方文化有著深遠的影響,通過遺留的書法作品,可以看出來其反映了阿拉伯的歷史,宗教,文化藝術和當地的風土人情。本文以阿拉伯書法藝術為切入點,讓人們在理解伊斯蘭文化藝術的同時,加強對傳統阿拉伯書法藝術的探討與研究,從而創作出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阿拉伯書法藝術紋樣,為以美學角度出發的現代裝飾藝術服務。

關鍵詞:伊斯蘭文化;阿拉伯文化;阿拉伯書法藝術

1.阿拉伯文化背景

“阿拉伯”一詞可以說是民族的范疇,當然也屬于是語言的范疇中。在伊斯蘭教沒有出現之前,阿拉伯人的主要文化成就大多是以口頭留傳下來的詩歌和文學性傳說,講述了阿拉伯人的社會生活,政治,宗教和道德等體裁內容,內容大多都是原始局部零碎的一些內容。伊斯蘭教的興起給阿拉伯人提供了清晰,分明的世界觀,幾科強制性的把它們推向文明階段。“阿拉伯文化”在某種意義是多種民族文化的融合,是由阿拉伯人,波斯人,柏柏爾人,以及并入阿拉伯帝國區域的其他少數民族用處于統治地位的阿拉伯語創造的文化體系。伊斯蘭文化是包括《古蘭經》、古蘭經注、圣訓、伊斯蘭教義教法等。阿拉伯伊斯蘭文化是由阿拉伯傳統文化,伊斯蘭文化以及受外族文化影響的基礎上吸收了古代東西文化的精華逐漸融合,發展形成的。是宗教制度演化的產物,是以伊斯蘭教為主體核心,并繼承阿拉伯民族傳統的文化,它的綜合性來說明它不僅僅是一種宗教文化,也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政治制度。它注重人自身意義和存在價值。

2.阿拉伯書法藝術的發展

阿拉伯語做為阿拉伯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阿拉伯語言文字和阿拉伯書法的發展傳播是分不開的,阿拉伯文字在成熟期前經歷了,圖像階段,象征階段,章節階段,借音階段,拼音階段。“阿拉伯書法”的產生是阿拉伯文字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也是阿拉伯人們藝術的智慧產物,是一座璀璨的寶庫。阿拉伯書法藝術離不開伊斯蘭教教義的思想基礎,伊斯蘭教對阿拉伯書法藝術發展的影響和作用很大,在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地區開創傳播時期,伊斯蘭教的經文是用阿拉伯書法錄寫真本,起著宣傳的作用,伊斯蘭教的教義通過阿拉伯書法藝術表現出來,使人們更加容易的接受,理解。并將傳播到世界上很多地區,影響了阿拉伯地區民族的生活方式社會發展走向。并且在《古蘭經》中大約有一百多處提到書法,阿拉伯書法的發展與宗教的聯系非常密切,由于宗教教義認為表現人類和動物是屬于真主的權利,在建筑裝潢中,幾乎全是植物,幾何圖案,阿拉伯文字,形成獨特的別具一格的繪畫藝術風格,大多用在清真寺裝飾,阿拉伯手工藝品的裝飾上。繪畫人物,動物的禁止,使阿拉伯書法藝術內在價值愛到人們的強烈重視,伊斯蘭藝術中僅用書法形式表現《古蘭經》內容,使得阿拉伯書法在伊斯蘭藝術占具重要位置,成為廣大穆斯林心目中事物之開端,被賦予很濃的宗教色彩,儼如伊斯蘭藝術之最,與伊斯蘭建筑藝術并列成為伊斯蘭藝術兩大體系。

3.阿拉伯書法藝術體

阿拉伯先民在阿拉伯文字產生和發展的歷程中,創造了阿拉伯書法藝術,在不斷演變的過程中出現了紛雜的書體形式,形成獨立的一門藝術類別。主要有庫法體,三一體,謄抄體,證書體,波斯體,公文體,行書體,花押等體形分類,各類書體都具有鮮明的藝術造型,嚴格的書寫規定,充分發揮了阿拉伯字母流暢的線條美,使賞目者產生難于主表的對美的聯想,給人以美的享受。庫法體被廣泛的用于伊斯蘭建筑的各個部位,是伊斯蘭建筑物文字線條裝飾采用多的字體,被稱做“伊斯蘭體”“純粹的阿拉伯書法”是阿拉伯書法類書體中最古老的一種書體。書體特征蒼勁雄偉,厚重古樸;其后發展成為五個體系派別“庫法簡體”“庫法葉飾體”“庫法花飾體”“庫法瓣飾體”“庫法幾何體”。三一體是被認為阿拉伯眾書法體的母體,有難度高,章法嚴,筆觸粗大,雄秀等特點;多用于書寫章節標題,標語牌,常在伊斯蘭建筑物的壁飾和經文匾額中見到。

圖案裝飾是阿拉伯書法藝術中不可分隔的一個部分,起著烘托,美化書法的作用,把其推向更美的境界,以線條為主要元素,錯綜交織,紛擾無盡,從整體上來看又和諧美觀,具有高貴,圣潔的形態,在伊斯蘭建筑上以對比藝術形式組合。不僅作為書法作品的裝飾物,還在清真寺,陵墓,手工藝品等中經常使用,最常見的著色大多是寶藍色和金色,黑色做對比,象征著崇高。古樸,優美的阿拉伯書法和圖案使歐洲人暫不絕口,并在他們使用的教堂,建筑,藝術裝飾等方面采用。書法藝術的影響源遠到世界各個地方。

大多從用筆,結字,章法和圖案裝飾四個方面來鑒賞阿拉伯書法藝術,從形態和神韻來體會阿拉伯書法藝術美的特征。結字是構成阿拉伯書法藝術具有不同的風格的重要原因,是以點,線間,字母間關系的布局。章法是整個作品的黑白關系。鑒賞時兩者皆具備的則是佳品。在幾何圖案與書法結合的基礎上,通過點線的組合搭配,布局嚴謹的章法,使其具有獨特的東方特征。(作者單位:新疆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錢學文,簡明阿拉伯伊斯蘭史,寧夏:寧夏人民出版社,2005

袁義芬,周順賢,阿拉伯書法藝術,寧夏:寧夏人民出版社,2001

篇9

——題記

近年來我國文化建設的成就有目共睹,文化藝術市場日益興旺,許多文化基礎設施及其管理運作方式都已接近或達到了國際標準,老百姓的文化生活前所未有地豐富??梢哉f,文化藝術已經是促進經濟和社會建設的重要因素。但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文化建設的最終目標是要使全體中國人變得更有文化涵養,審美鑒賞力、創新的意識和創新的能力有較大的提高,以實現國家建設的良性發展。因此,文化建設的進一步發展并不意味著要建造更多、更好的文化場館,而應該是將日益成為越來越多人生活中一部分的文化藝術,達到一個思想上和精神上的高度。很顯然,實現這樣的目標,必然要以藝術教育的普及和質量的提升為先決條件。

一、文化藝術的教育性和審美性

教育作為文化深層次發展的前提,首先是由文化藝術“產品”在創造和“消費”過程中所體現的教育性和審美性所決定的。與普通商品的流通和消費方式不同,文化藝術品的“消費”往往不是作品的簡單購買和使用,而是人腦的藝術鑒賞,視覺和聽覺的享用,是一種非物質的、精神上的感染和經歷。比如人們在參觀博物館里的青銅器、石刻、繪畫等藝術展品時僅僅就是一次欣賞的過程而已,并不形成任何實質性的“商品交換”。我們觀看戲劇或舞蹈節目,聆聽音樂會,目的也只是一次審美的感受,達到一種愉悅情感、陶冶性情甚至開啟心智的精神滿足。

文化藝術作品的這種獨特的教育性“交易”方式決定了文化藝術“市場”不可能是一般概念上的商品市場。文化藝術品的“消費”需求也不全在于老百姓購買能力的高低或藝術品供應量的多寡,而主要在于人民群眾所接受的文化藝術熏陶的程度和他們的教育水準。這就需要通過提高人們的文化素養、培養美感、陶冶情性等多種多樣的教育手段才能逐步實現使大眾從生活性的初級消費提升到文化藝術層次的“消費”??梢哉f,教育是喚起文化精神“生產”和“消費”的前提和根本基礎。學校的教學和學術性研究既可以進一步提升文化藝術產品的美學價值,又可以帶來大、中、小學以及社會其他各界的“學習型”觀眾,喚起寶貴的市場效應。

文化藝術的教育性和審美性決定了我們的文化建設必須立足于持久不懈地對人的耐心引導。這是一個持久的、逐步遞進的過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積累,而不是一蹴而就的振興行為,也不是短期內筑造起各類不同層次的文化場館、創作推出一些文藝大作、音樂舞蹈演出、繪畫書法展覽等所能迅速成就的。過去的經驗已經證明,各種形式的“文化大餐”或熱火朝天的群眾文化運動,雖然能夠活躍氣氛,但對提高民眾文化藝術水平的效果是十分有限的。老百姓在享受了休息娛樂以后,往往會依然故我,難以因此而成為博物館或各種專業藝術演出的有心觀眾。

很明顯,如果不能形成一個普及的藝術教育氛圍,也就無法建立一個有規模、有素質的觀眾群。那么,在現代傳媒業的擠迫下,我們的多數文化機構和文藝團體就難免要面對一個市場日漸萎縮的窘境。其出路要么堅守藝術的陽春白雪而被束之高閣,要么只好放下身價去迎合“市場”需求,使自身降格為商業消費場所。從2008年初開始,全國的公立博物館都實現了免費開放,以充分發揮其教育功能。然而,根據各方面的報道和筆者的觀察,觀眾的增加并不像預期的那么樂觀。免費并不就意味著更多的觀眾和教育目標的實現。只有在一個普及的文化藝術教育的基礎上,全國的各種文化機構才能吸引足夠量的、有品位的觀眾,進而發揮其特殊的文化效應。

二、文化藝術教育應以學校為核心

筆者認為,只有在學校教育的核心框架下,在嚴謹、系統、水平不斷遞進的藝術教育課程中,學生和普通的民眾才能得到真正深刻的、有長久效應的藝術熏陶。有了學校教育的良好基礎,又在社會各種文化設施和活動的交互作用下,普通老百姓的藝術欣賞就能逐漸變得眼光高遠,具備高尚的鑒賞品位。久而久之,他們就有可能形成自我教育的興趣和習慣,就能產生對藝術的主動渴求,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同時,正規的專業教育又是滋養藝術創造能力的土壤和源泉。有了學校教育給予的寬闊視野和深厚的文化修養,藝術家的創造能力就可能登峰造極,普通民眾的鑒賞水平也就能水漲船高。

因此,普及文化藝術教育必須要以學校為核心,并以學校嚴謹的課程為中心導向。而且教育本身就是潛力無限的市場,就是源源不斷的觀眾。教育可以帶動知識精英們深刻的研究和嚴謹的教學,又會有中小學等各種不同層次的藝術實踐活動的開展以及家長們的參與。在實現了遍及小學、中學到大學的連貫的、系統性的文化藝術課堂和各種豐富多彩的藝術實踐活動之后,當一代又一代人將參觀博物館、觀看文藝演出等高雅的文化藝術經歷視同完善人生的重要組成部分之時,國家文化的大繁榮也就能水到渠成、長盛不衰。

中國藝術教育的里程碑之一是由王國維和等人從德國傳入的“美育”,這對中國現代藝術教育可以說有開啟之功。但是,“美育”作為一項教育方針尚且可以,作為一門具體的教育學科,就一直陷于理論和實踐上的許多困擾,至今難有定論。為了確切“美育”的定義和內容,幾十年來教育界一直爭論不休。1985年的中國第二次美育座談會認定“美育”即“審美教育”。這樣,“美育”也就常被理解成“美學教育”,這在客觀上造成了對美學學科發展的傾斜,對藝術學學科的忽視,會在某種程度上遲滯了藝術教育的發展。

2002年教育部頒布了《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規程》,明確地指出藝術教育的重大意義,直接推動了各級學校的藝術教學??上г趪揽岬母呖贾笓]棒下和應試教育的慣性思維中,藝術教育僅有一些量化的限定,還沒能形成一個系統化的體系,未能改變被邊緣化的狀況。很顯然,僅僅基于“美育”這一理想化的概念,沒有一套符合教育規律的科學方法和措施,藝術教育還是難以成功的。我們需要學習西方的經驗,尤其是美國實行藝術創作、藝術史、藝術批評和美學四學科交叉重疊的“以學科為基礎的藝術教育”(discipline-basedarteducation)的經驗,①推出一套綜合性、多層次、相互遞進的藝術教育體系,培養學生欣賞藝術、理解和評判藝術,并具有良好的創意,而不只是掌握一些應付考試的基本概念。

三、文化部門在藝術教育中的作為

學校是文化藝術教育的基本,但學校教育還要依靠校園以外的人力和物力資源。國外成功的藝術教育說明:教育的課堂并不只是在學校,還應該在劇院、音樂廳、畫廊和博物館等實踐場所。喜歡某一門類藝術的人可以通過各種欣賞的機會提升和強化自己的藝術品位;而對某些藝術門類不甚了解的人通過對相關藝術品的反復接觸和觀賞,也有可能會得到有益的啟發并培養起新的興趣和愛好。因此,各種文藝團體和博物館等文化機構的支持和直接介入是藝術教育普及和成功的必要條件。毫無疑問,文化機構工作的重心之一是要立足于教育、滿足教育的需要。

根據2007年上海美術館歷時5個月的問卷調查,上海有76%的中小學生從來沒有進過美術館。從我們的大學課堂里也可以輕易了解到多數學生都沒有去過博物館。就是北大、清華的學生參觀的比例也很低??梢韵胂?,在文化資源極為缺乏的廣大其他地區的學生呢?中國的其他人群呢?在西方,沒有去過博物館、觀看文藝演出的人幾乎是鳳毛麟角,而且多數人是反反復復地去。中國人不去參觀恐怕主要是藝術場館跟他們的生活沒有關系。沒有藝術教育的基礎,人們走進藝術場館時不太可能與展品發生多少有意義的交流或互動,這樣也就失去了走進藝術的必要性和意義??梢韵胍?,如果沒有一個普及的藝術教育,各種藝術場館就只會是一個個被遺忘的角落。

一方面,目前各級學校還沒有一個能夠讓文化機構直接聯系的部門和運作機制,也沒有一個能夠充分地利用校外各種文化藝術資源的開放的教育體系。雖然有許多中小學和高校為活躍校園文化,成立了一些藝術興趣小組如京劇社和舞蹈隊等團體,但是,這樣的小范圍作業跟我們龐大的教育人口相比,只能是杯水車薪。何況這樣的活動既沒有教育上的連續性和系統性,也缺乏學術上的研究性和深入性。2008年初,教育部發文開始施行傳統戲曲進課堂,但鑒于目前和將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學校十分有限的教學條件,如果不能獲得文化藝術部門的廣泛支持和參與,這一類教育措施恐怕既不能解決我國文化藝術教育的欠缺,也難以普及持久。另一方面,我們的多數藝術場館和文藝團體大都還沒有充分面向教育的設計和活動安排,沒有讓各級學校和普通觀眾能夠前去參觀利用的各種正式和非正式的教育機會。許多博物館的藝術品僅僅就是有一定藝術性和專業性的陳列展覽而已,并無很強的教育性的思考和編排;文藝演出也只是以舞臺的呈現為限,沒有前后期的教育鋪墊和跟進,不能走進大、中、小學校園和各種群眾團體,開展各種面對學生、面對民眾的有計劃的教育活動,以實現更為有效、更為普及的文化藝術傳播。

現在許多博物館和文藝團體都設立了教育部、科,承擔起教育組織和宣傳工作,提供一定的教育資源;文藝團體也時有送戲到校、送戲下鄉的義舉;有一些藝術家還應邀親臨各類教育機構,開課開講座,現身說法。可以說,文化部門中熱心教育、并有潛力執教的大有人在。但是,沒有一個長期固定的、有完整教學大綱和計劃、有足夠資金支持的藝術教育機制,這樣的活動只能是個例化的、一時一事的短期行為,難以使之制度化并持之以恒。我們需拿出必要的時間和資金來保證系統化的教育項目的進行,以得益于每一位學生。

此外,各種文化產業,包括動漫制作、影視廣播、報紙、雜志等企事業單位也都是藝術教育的生力軍,應該由政府主導牽頭,確立他們的教育義務和要求,并制定有關的規章制度和涉及經濟利益的獎懲措施,如稅收的增加或減免等,以便創造條件促使他們能夠積極主動地與學校和大眾藝術教育聯姻,騰出必要的資源給學校的人才培養和社會的藝術教育提供有益的服務,從而在社會的多個層面形成應有的藝術誘導力和沖擊力,更有效地實現高雅的藝術傳播和潛移默化的文化影響。

四、教育與文化部門的雙重領導

鑒于藝術教育的特殊意義和發展要求,文化和教育兩個部門需要緊密聯系合作,共同承擔起藝術教育這件事關文化建設成敗的工作。其實中國的文化部原本就是藝術教育具體的組織者和直接的領導者,掌管著中國最好的、具有極大影響力的藝術專門院校,甚至直接關注藝術教材的編寫和藝術院校的課程設置等??上г诓繉僭盒V贫缺粡U除以后,小孩與洗澡水一同被倒掉,最終使文化界與教育界分為不相往來的兩家人,使文化界與教育漸行漸遠。當前十分緊迫的是我們的文化部門,包括博物館、美術館、劇院、文藝演出等團體,應從觀念上和體制上確立作為文化和教育部門的雙重定位,或至少是準教育機構或團體的地位,以改變目前這種基本上遠離教育的狀況,大力提升自己的教育功能,重新承擔起引領全國文化藝術教育工作的重任。而廣大的教育部門應該歡迎這支重要教育力量的復歸,并努力促成這樣的轉變。

文化部門與教育機構無論在行政定位上還是工作內容上都不應該是兩個世界不同行業的人。文化界如果不能夠同時把學校以及民間的藝術教育作為自己的當然義務和職責,其無限的教育功能和潛力也就會停止于有限的日常工作或某些短期的行為,這在客觀上將造成國家大量現成的優秀藝術教育資源的閑置,也導致潛在的觀眾和藝術贊助人的流失。其結果就是文化市場的疲軟和缺損,藝術團體及各種文化機構生存的困難或為了生存而不務正業。文化部門應該形成一種藝術教育的思維和系統性的持久努力,建立起一個相應的工作機制來推動各個層面的藝術教育。文化藝術部門必須走進校園,成為大、中、小學藝術教師和學生以及社會各界進行文化藝術教育的組織者和倡導者,文化藝術教育政策和規章的共同制定者。只要是有關文化藝術的活動和項目,無論大、中、小學都有請求文化部門給予協助的權利,而各文化部門都應該義不容辭,擔負起給予直接幫助的責任。

筆者認為,為了促成這樣的有利局面,國家應該創造政策條件,建立起全國的藝術教育和藝術類院校由教育部門和文化部門雙重領導的行政格局,從而使文化部門能夠主動地、名正言順地介入大中小學等教育機構的工作,有職有權地參與有關教育方針和政策的制定。如文化藝術教育的計劃和指標、文化藝術培訓的規定或要求,授予藝術教育證書、學習證書、資格標準等等。國家還應該給文化部門發放專門的教育經費或設立專項教育基金等,使他們能夠利用自身的優勢,直接承擔起一些藝術教學工作,如提供兼職師資、開設某些課程、給教師和學生提供進行實踐教學的機會、協助開設各類面向學校和社會的藝術類專題講座,甚至提供一些必要的藝術教育資料和設施等等。此外,也應使文化部門能夠與教育部門合作組織各種演出和展覽、開展文化藝術的專題研究、重點扶植發展一些特殊的課程或專業等。

由于一直以來的行政管理傳統和現行的政府機構設置和分工,普及文化藝術教育這樣的重任和跨行業的事業是無法由文化部門和教育部門自發自愿地協作完成的。我們有必要參照過去成立跨部門的特別委員會的形式,如體委、經貿委那樣的機制,成立由兩個部門共同組成的“文化藝術教育委員會”來牽頭和協調文化部門、教育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之間的文化藝術教育工作,以克服部門之間的種種障礙,調動起共同的教育積極性,聯合各大、中、小學和各類博物館、文化館、藝術團體,以及其他各種文藝演出和展覽機構等,逐步建立起一個不同層次和門類,相互溝通協作的大文化藝術教育體系??梢哉f,一個跨部門的領導和協調機構也是實現一個普及的藝術教育的必要條件之一。

結語

最后還應該明確的是,內容包括文學戲劇、音樂舞蹈、建筑和美術的文化藝術教育遠不只是為了大眾的娛樂欣賞及生活品位的提高,也不僅僅是為了提升大眾的文化知識和審美素養,更重要的是培養全能的人,是智育,是為了激發多種感知和思維方式,發展人們的視覺、觸覺和敏捷的手法,更好地認識和把握周圍的世界。

因此,普及藝術教育是一種達到目標的方法,而不是目的本身。藝術教育是要使人在創造的過程中變得更富有創造力,并不管這種創造力用于何處。藝術教育也遠不只是為了培養各行業急需的藝術人才,滿足大眾的職業或工作的需要,而是培養人的創造力的必要手段,最終關系到整個社會的創新能力和經濟發展,是我們建設創新型社會的基礎和根本保障。顯然,藝術教育應當成為我們改革大眾教育和學校教育,培養創新人才、建設創新型社會的一項主導策略。我們的教育和文化部門須下大力氣建立起一個普及和完善的文化藝術教育體系,實現藝術教育在學校和社會上的普及和質量上的穩步提高。而且應當認識到教育也是文化部門存在的理由和依托。

綜上所述,藝術教育是實現文化繁榮、形成深厚的文化積淀的重要條件,也是開辟一個廣闊的藝術市場的必要基礎,更是文化可持續性發展之根本。因此,我們文化建設的出發點與歸宿點應該是教育,應該考慮把教育功能的拓展作為我們的文化部門進行體制改革的主要著力點。我們的學校教育應該有一個使人人都能得益的文化藝術教育的規劃和宗旨。為了達到藝術教育的普及,廣大的文化藝術部門與教育部門一樣責無旁貸。如果我們能夠將文化藝術教育貫穿于我們的社會活動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悠久的文化便能得到真正的復興,并實現可持續性的繁榮,那么,建設文化大國的宏圖大志就將如愿以償。

篇10

關鍵詞:市場化;民間藝術

中華民族是一個以璀璨文化著稱的民族。過去,在我們祖先的聰慧下,我們的民族文化得到了發展,但是因為科技手段的不發達,很多文化都沒有被保存下來,作為民間藝術文化較為燦爛的河南更是如此。河南并不是一個新的省份,而是一個歷史較為悠久的城市。雖然河南的經濟不夠發達,但是河南的一些民間傳統藝術得到了很多人的喜歡。河南的民間藝術文化有極高的傳承研究價值,然而在河南的民間藝術文化傳承方面還存在很大的阻滯問題。在充滿新鮮感的社會,大家都喜歡簡單、刺激的外來文化,對河南民間藝術文化的關注度不夠。因此,如何促進河南民間藝術文化的深入傳承,如何促進河南民間藝術文化產業在新時期的發展,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也是目前我們需要深切思考的問題。

1河南民間藝術發展的現狀

河南的經濟不發達,使得河南人民物質生活不充裕,但是卻豐富了河南人民的另一番業余生活。河南的民間藝術文化發展不僅僅使河南人民的生活充滿了樂趣,還為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增添了別樣的色彩。由于現在人們生活娛樂的多樣性,使得河南民間藝術文化的發展出現了一些衰落的現象。雖然在政府的重視下,河南的民間藝術得到了保護,很多民間藝術都被博物館以及研究所收藏,但是卻使河南的民間藝術文化失去了應有的魅力。如今,文化的發展不再是純文化的發展,在市場經濟體制之下,文化的發展不僅要促進經濟的發展,還應該使自身的發展更加貼合經濟的發展。因此,不僅僅要妥善地收藏和保護河南民間藝術文化的發展,還應該站在時代的角度促進河南民間藝術文化的現代化發展。政府應該為河南民間藝術文化的發展引進既懂文化藝術又懂經濟發展的高端復合型人才,這樣才能真正為河南民間藝術文化的發展奠定基礎,才能真正將河南民間藝術文化的魅力展現給市場,展現給人們。

2河南民間藝術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1河南民間藝術文化缺少傳承人

“上班狗”是現在很流行的一個詞。經濟的膨脹、社會發展進程的加快,使得人們的生活壓力越來越大,人們為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享受而拼盡全力,才能適應如此快節奏的生活。早上8:00~9:00,晚上5:30~7:00是每所城市交通最擁擠的時段,當然也許更早的時候、更晚的時候還會有人擠公交、擠地鐵,為了自己的溫飽而拼搏。而這些是導致河南民間文化藝術缺少傳承人的最直觀原因,也是阻礙河南民間文化藝術發展的最主要原因。當然,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年輕人拼搏向上是值得我們開心的,但是河南民間藝術文化的傳承也極為重要。同時,民間藝術文化的傳承多是手工藝人的手把手教學,缺乏一個官方的傳承平臺。另外,在傳承人如此缺乏的背景下,很多手工藝人都不愿意將自己的手工藝術與人分享,認為將自己的手工藝術傳播出去會減少自己的經濟收入,這些都是阻礙河南民間藝術文化發展的因素。

2.2河南民間藝術品的亂制造問題

如今,很多手工藝品都不再像以前一樣,由手工藝人親手制造。機器逐漸取代了手工藝人的勞動,為手工藝術的批量生產貢獻了一分力量。雖然手工藝術品的批量生產對河南民間藝術文化的傳播有一些促進作用,但是忽略了民間文化的藝術表現力以及精美度。當然,河南民間藝術文化的批量生產對經濟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同時也對河南民間藝術文化的發展口碑造成了一些不良影響。河南的很多旅游區都有一些手工藝術品出售,這些東西為外地游客展現了一些古老的民間藝術文化,但是粗糙的制作卻是在給河南民間藝術文化的傳承蒙羞,這些都是河南民間藝術文化的發展絆腳石。

2.3河南民間藝術文化的發展缺少創新性

民間藝術是以民眾的生活為依托,如果失去了其生存、生長的環境,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但是隨著文化交融的影響,現代社會的人們大多都喜歡一些刺激的外來文化,致使民間藝術文化的吸引力下降,以至于民間藝術文化的傳承成為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所以,如何發現河南民間藝術文化的新鮮點,并將其融合先進的時代特征,成為河南民間藝術文化發展過程中的主要問題。河南民間藝術文化的創新發展不僅僅只是自身的突破,更是民間藝術文化的發展與時代、經濟的突破。由此看來,河南民間藝術文化的創新性發展已經刻不容緩。

3河南民間藝術文化產業發展的對策

3.1河南民間藝術文化的產業發展

傳承是河南民間藝術文化發展的根本,因此我們要注重河南民間藝術文化的傳承發展。而離不開民間文化藝術傳承人的培養,也離不開民間藝術文化的產業化發展策略。人才是21世紀社會發展最需要的動力,也是河南民間文化藝術發展最缺乏的資源。河南民間藝術文化的傳承,不再是過去手藝人的口口相傳,而是要貼合市場、貼合經濟的發展而發展。所以,必須要重視對河南民間藝術文化傳承人的培養,不僅要培養擁有技術的民間藝術文化傳承人,更要培養使河南民間藝術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的傳承人,才能為河南民間藝術文化的傳承貢獻一分力量。

3.2河南民間藝術文化的品牌化發展

河南民間藝術文化是璀璨的中華文化中最燦爛的星光,也像河南歷史一樣厚重。因此,河南民間藝術文化應該形成產業鏈發展,在眾多民間文化中找準自己的位置,為自己的民間文化特色創造屬于自己的民間文化品牌,只有利用品牌優勢找準自己的定位,才能為自己的發展提供不竭動力,從而更好地弘揚河南民間藝術文化。

3.3河南民間藝術文化的創新性發展

社會之所以會進步,離不開人們的創新思維,創新才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綿延發展的不竭動力,缺少了創新,經濟會如同一潭死水,文化創造會像一汪枯泉。河南民間藝術文化也是如此,雖然民間藝術文化是河南人民祖祖輩輩生活、審美的智慧積累,但是每一個時代都是不同的,其需求也是不同的。如果河南民間文化藝術不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有所創新,那么河南民間藝術文化始終得不到好的傳承和好的發展。因此,在社會、經濟、文化積極發展與融合的當下,我們應該為河南民間藝術的發展提供正確的發展道路,為河南民間藝術文化更好地傳承打下堅實的底子,從而建立一條好的產業發展道路。這樣,河南民間文化藝術的傳承與弘揚才能更上一層樓。

4結語

發展也是文化發展賴以生存的精神食糧,河南豐富的民間藝術文化是河南經濟發展的豐厚資源。因此,我們必須要把握好這份資源,學會處理好河南民間藝術文化在傳承過程中的問題,如此而來,才能為河南的民間藝術文化的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參考文獻:

[1]李冬冬.淺談文化產業視角下河南民間美術的保護與開發[J].美術界,2013(4):8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