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務范文
時間:2023-10-27 17:52:2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務,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現路徑;工作機制;有效研究
【中圖分類號】G410
隨著黨十的召開,對高校的教學方向以及教學重點提出了相應的指導。筆者著重從教學理念方面,對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現路徑以及有效的工作機制上進行有效的考量,如以學生為本教育理念的樹立,日常管理教學的正常開展,畢業指導的加強以及一些社會實踐平臺的有效搭建等,下文將逐一進行詳盡的描述。
一、“立德樹人”理念機制的明確
立德樹人,從字面意思來理解的話,“立”指的是“樹立”,“德”指的是“德業”,所謂“立德”實際上是“樹立德業”的意思。“立德”一詞的出處是《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薄皹淙恕笔桥囵B人才的意思,它出自于《管子?權修》中的“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绷⒌聵淙耸屈h的十上對高校教育目標和宗旨提出的新方向,那么在具體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應如何來實現這一教學任務呢?
從現階段高校的教育教學現狀我們可以看到,隨著大學的增多以及相應專業門檻的降低,各個高校的教學理念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沖擊,出現教學質量嚴重下滑的狀況,針對這一現狀,十“立德樹人”教學根本任務的提出,為現階段高校教學理念的轉變點亮了一盞明燈。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應轉變自身的教學理念,從理念上認可“立德樹人”指導思想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以身作則,不斷完善自身的專業知識以及德育水平,爭取能為學生扮演良好的示范,促進高校日常教學質量的提高,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以及成長環境,引導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提高學生應對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
二、日常教學的高效開展途徑以及畢業指導機制的加強
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的實現,除了教育理念的轉變之外,還離不開日常教學工作的高效開展。就立德樹人這一指導方向來書,它不是簡單的四個字或者是一個口號,僅僅依靠理念的轉變而不采取相應的措施,這一指導思想是沒有什么實質性的作用的。因此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建議教師轉變以往的教學方式,豐富課堂的教學形式,充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從而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以及探究學習意識。
(一)學生課堂主導地位的確立
就高校日常教學的開展來說,提高日常教學質量的主要途徑就是確立學生在課程教學過程中的主導地位,一旦明確這一點,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將會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二)觀念培養與專業知識教學的有效結合
傳統高效教學開展的過程中,通常是將專業知識培訓放在首位。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也逐漸演變成為一味的專業技能教育,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嚴重忽視了學生的成長問題,比如學生的心理成長以及品德的養成等方面的問題,前段時間不斷頻發的大學生事件也在一遍又一遍的對先進的高等教育發起質疑,是不是學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過程中其實并沒有形成“高等”的品格,在高等教育開展的過程中,品格、品德以及價值教育這塊是否存在嚴重的漏洞?針對于這一現狀,對于“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的實現來說,需要的不僅僅是一兩句寬泛的口號,而是應將具體措施落到實處,將觀念培養與日常的專業教育有效的結合起來,在培養學生成為專業技術人才為社會作出相應貢獻的同時,也應對學生的思想以及價值觀加以有效的引導,讓學生成為一個對社會有“價值”的人。
除了日常教學工作的高效開展之外,還應采取有效措施加強相應的畢業指導。大學生在初出社會的時候,不管是社會經驗還是心理素質等方面都還沒有完全成熟起來,對他們而言,社會就是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他們在學校里學到的一切,似乎都施展不開,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加強有效的畢業指導的話,學生極有可能在應對社會的時候面對一些不必要的困難或者是困境,比如在簽就業合同時,不具備相關經驗,上當受騙情況的出現等。因此,就“立德樹人”教學根本任務的實現來說,加強畢業的就業指導,不僅能為學生大大學生活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同時還能幫助和引導學生通過正確的途徑步入社會,增強學生應對社會的勇氣和信心。
三、有效測評機制的建立健全
立德樹人任務目標的實現,除了日常教學過程中應實行的一些基本機制之外,還離不開相應測評機制的建立和健全。只有教職工明確自身任務,對任務有一個明確認識的基礎上,才有可能真正張開有效的“立德樹人”教育。有效測評機制的建立,不僅能有效提高工作開展的效率,還能調動教師工作的積極性以及工作熱情。針對現階段大學教育的現狀,測評機制的建立建議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重進行:
(一)對學生的平時表現進行有效的測評
就大學教育的主要是實現對學生的良好教育,從這一點來說,“立德樹人”教育任務的最終實現還是要依靠學生平時的表現作為任務實現結果的基礎參考依據。在這一測評項目中,應主要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作為測評標準,學校德育處以及學習部等部分可以不定期的對不同課程的課堂情況進行抽查,以此作為最后績效考核的標準。
(二)學生獲獎情況或者是受到表彰行為的統計
針對于這一績效項目,有人曾發起過質疑,他們認為,如果將這一項列入到測評的范圍內,并不能排除有的教師采用一些不正當的手段去獲取優評,而工作在實際開展的過程中并沒有收到相應的效果。一旦這一項目被列入測評范圍,我們都知道,有可能會出現一些不真實的數據以及不誠信的手段,但是就這一行為的本身來說,實際上它是能從整體上反映出“立德樹人”這一教育任務某些方面成果的。
除了上文提及到了績效測評措施,在實現這一教育任務、目標的過程中,建議還應適當的采取一些獎懲措施,對于教育效果突出,任務完成質量高的教育者給予相應的獎勵或者鼓勵;對于任務完成質量較低的年級或者專業,比如有的年級或者班級出現了重大的違規事件,或者學生個人的重大事故,應酌情采取一些合理的懲罰措施,以儆效尤。教育并不是一個簡單的詞,它并不意味著一味的打壓,也并不意味著長久的放任,根據十的相關指示,我們可以明確的看到,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采取一些積極的措施將他們引到正確的或者說是優秀的發展軌道上來,正確將他們培養成為新一代、支撐祖國未來發展的新希望和新力量。
三、總結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立德樹人”教學根本任務的提出不僅是市場經濟發展到現階段的客觀要求,同時也是對高校教學進行改革、引導高校走上“樹人,育人”道路的有效措施。高校在實現這一教學任務的過程中,首先應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將學生放在教育的中心點展開日常教學,加強在日常教學過程中的德育教育,將觀念價值引導與日常的專業課程教學有效的結合在一起,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以及世界觀;除了加強相關的畢業指導之外,教育工作者們還應搭建有效的社會實踐平臺,讓學生在正式步入社會之前先進行一番模擬探索,從而提高學生抗壓能力以及適應能力,促進高校教育改革的一個跨越式發展。
參考文獻:
[1]駱郁廷,郭莉.“立德樹人”的實現路徑及有效機制[J].思想教育研究,2013,07:45-49.
[2]李金杰,陳樹文.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效機制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3,07:50-53.
篇2
一、提高認識,明確文化素質教育發展的新方向
黨的十、十八屆三中全會和同志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將文化建設提高到改革開放以來前所未有的時代高度,特別是今年五四期間同志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為我國教育事業深化改革、科學發展進一步指明了方向,為高校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加強和改進文化素質教育、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創造了更好的條件,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高等學校文化素質教育開展近二十年的發展歷程是中國社會迅速進步的歷程,也是中國高等教育迅速改革的歷程,更是高等教育的目標不斷明確化、細致化的歷程。作為高等學校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切入點和突破口,文化素質教育在中國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中具有深刻意義和重要影響,并身逢其事作出奉獻,獲得新的定位。
黨的十和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同志指出,“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笨梢?,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是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的核心內涵,立德樹人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高度統一的。
與會者指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新時期黨和人民賦予教育系統的崇高使命,是教育工作者的崇高職責。從根本上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推進素質教育是高度統一的,素質教育回答“培育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本質上也回答這一問題。正如同志指出的,核心價值觀“實際上回答了我們要建設什么樣的國家、建設什么樣的社會、培育什么樣的公民的重大問題”。
有學者指出,文化素質教育作為高等教育和素質教育的題中應有之義,需要明確將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和重要目標,文化素質教育工作者應當以此為契機,來研究高等教育如何立德樹人和文化育人。堅持立德樹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必須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立德樹人,與“中國夢”的宣傳教育,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推進素質教育緊密結合。這是今后我們高校文化素質教育發展的新方向新要求。
二、立足根本,把握文化素質教育深入
發展的好時機
教育部頒布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和《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兩個重要文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內容等方面作了系統的論述,為文化素質教育的拓展與深化提供了指南。與會者指出,高校文化素質教育工作者應依循文件精神,充分發揮文化素質教育的優勢,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作出新貢獻。
同志五四講話“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分析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聯系,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今天,我們提倡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從中汲取豐富營養,否則就不會有生命力和影響力?!边@給我們高校文化素質教育一個重要指引,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根基,高校文化素質教育培育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抓住精神文明建設的核心,處理好國家、社會和個人之間的關系,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
與會者指出,文化素質教育對整個中國的高等教育起了很大作用,高等學校的素質教育是以文化素質教育為切入點和突破口的,素質教育的基礎就是文化,文化素質教育的根本在于文化育人,文化育人要以文化為根本。從2011年同志在清華大學的講話到最近同志在北京大學的講話,突顯出同一個主題,即中華文化的時代性新建設。在講到“實現中國夢,必須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時,同志明確指出“這三個自信根本就是文化自信”,他鼓勵大學生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同時也要虛心學習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這為高校文化素質教育掀起新的拉開了序幕。
有學者指出,大學文化素質教育已進入深化發展的好時機,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需要進一步被植入大學文化素質教育中,使大學生能夠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充分構建這一根基。大學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要任務就是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高校文化素質教育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立德樹人,與“中國夢”的宣傳教育緊密結合,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有學者指出,在當今中國文化建設中,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西方先進的文化、文化等三種主要資源。當代中國最大的問題或者說最重要的使命,就是要把這三種資源內在地整合起來,把握文化素質教育深入發展的大好時機。
三、直面挑戰,探索文化素質教育拓展與深化的新路徑
當今時代,經濟全球化進程日益加快,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全球高等教育正進行著新的變革,國際化、信息化、現代化的發展趨勢使得高校文化素質教育的拓展與深化面臨著諸多困難與挑戰。主要表現在:(1)宏觀而言,價值多元化對核心價值觀的影響與沖擊是最大挑戰。(2)中國高等教育面臨著深刻的轉型,在現代大學制度中,我們的文化、文化育人、立德樹人占有什么樣的地位和作用。(3)對文化素質教育工作思想認識不均衡、不統一、不到位。(4)進一步健全與加強組織機構建設。(5)文化素質教育的思路、方法和形式老套。(6)文化素質教育如何走進八零末九零后的大學生。(7)教師文化素養的提升。
與會者指出,面對“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確保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文化素質教育的地位日益重要。在明確了文化素質教育新方向之后,應認真檢視文化素質教育拓展與深化面臨的現實困難與挑戰,充分發揮文化素質教育工作的優勢,在創新教育方法、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有效性上狠下功夫。同時加強教育部高等學校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以下簡稱教指委)和基地建設,構建文化素質教育工作更加有效的指導體制和運行機制,著力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的理論體系和實踐體系,進而從根本上保證文化素質教育思想能夠真正落到實處。
有學者指出,文化素質教育不能停留在傳播知識局面上,要通過傳承融合,升華、躍遷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當前重要的是,根據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的精神,按照同志近一、兩年關于中華傳統文化、中華傳統美德的一系列講話的精神,遵照同志關于教育方面的指示,確保提高教育質量,反思與總結這些年來高校文化素質教育工作的經驗、教訓、問題。還要進一步針對割裂文化內涵整體(知識、思維、方法、原則、精神)的教育,即割裂文化形而下層面(知識、思維、方法、原則)的知識教育與文化形而上層面(精神)的價值教育,把知識教育與價值教育這兩者相融合,從文化素質教育課程到非文化素質教育的專業課程,從具體課程到課程體系,從教學內容到教學方法,從課堂教學到校園氛圍與活動,從校內活動到社會實踐,從干部隊伍建設到師資隊伍建設,從組織機構到制度措施,從每個單位的實際出發,既較全面又有重點地做好幾件工作,把文化素質教育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之一來抓。進而把文化素質教育推向全面深入發展的新階段。
四、創新實踐,開創高校文化素質教育事業新的輝煌
全面推進高校文化素質教育,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使命光榮、責任重大、任務艱巨。與會者指出,除繼續推進我國高校文化素質教育多年來已開展的各項工作外,今后未來將以迎接我國高校開展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二十周年全面展開工作,持續加強教育部高等學校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和基地建設,求真務實,開拓進取,創新實踐,破解難題,努力開創高校文化素質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有學者指出,各基地高校要把推動高校文化素質教育創新作為一項重要任務,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緊緊圍繞立德樹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個根本任務,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加大工作投入、創新方式方法、創造新鮮經驗、形成教育特色,充分發揮好基地應有的示范、引領和輻射作用。
當前,各基地要進一步加強實踐探索和理論研究,尤其要把握中國特色、民族特性、時代特征和本校特點,積極借鑒、大膽創新,進一步探討實施文化素質教育理念與社會實踐的有效銜接機制。并在創新實踐中完善實施方案,建立健全評價反饋機制,及時總結經驗成果,促進相互學習交流借鑒。
有學者指出,教指委應積極地開展調查研究、總結經驗積極推廣,建立共享機制。進一步加強與規范基地年報制度,積極對各基地年報進行總結,并將年報結果在基地學校內部進行通報,對基地建設成效突出的學校提出表彰,同時對工作不到位的基地學校提出改進意見。
篇3
目前,我國部分高校已實行了本科生導師制教學模式,但很多高校仍未實行這一教學模式。為適應我國高等教育向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轉型,實現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滿足當代大學生成長成才需求,需在未建立本科生導師制教學模式的高校建立宿舍導師制人才培養模式?!皩熤剖菍W生的學習、思想及生活等方面進行個別指導的一種教導制度?!盵1]本研究中的高校宿舍導師制是指由專任教師自愿報名并經過學校審批擔任本專業某個年級某個宿舍學生的導師,負責對本宿舍學生的思想、學習、生活等方面進行因材施教、個性化指導與建議的一種人才培養制度。
一、高校宿舍導師建設的現實訴求
高等教育大眾化使很多高校擴大招生規模,也引起了人們對高校教學質量的反思,如何培養思想道德素質高、專業基礎扎實、具有一定創新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如何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導師制在我國的出現是基于大學教育從精英教育走向大眾化教育以及學生高發的心理問題等多種因素復合情勢下共同推進產生的?!盵2]部分高校實施了本科生導師制教學模式,給學生全面發展提供了平臺。因此,有必要在未實現本科生導師制的高校,實施高校宿舍導師管理模式,突破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彌補第一課堂的不足,為高校教書育人注入新的活力,極大地促進了學生全面發展。
(一)高校向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轉型,大學生成長需要更為專業的指導
當前,我國高校正在向培養應用型人才模式轉型,社會、高校對教師及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如何育人,大學生如何成長,這就迫切需要加強教師與學生的交流,即建立宿舍導師制人才培養模式,堅持以生為本,加強溝通,開展民主性協商性的交流,激發雙方的主動性,促進導學關系的良性發展。導師為本宿舍學生建立個性化培養方案,激發學生的潛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導師也在交流過程中,不斷完善自我。根據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要求,高校宿舍導師要將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在對學生開展教育和指導的同時,要鼓勵本宿舍學生多參與社會實踐活動。高校宿舍導師指導學生參與科研課題的研究,提高他們的科研能力,培養其對本專業的熱愛及了解本專業的前沿動態。同時,高校宿舍導師可帶領自己的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參與社會調研,引導他們將理論知識運用到社會實踐活動中,提高他們的社會實踐能力,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師生的良性導學模式,促進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轉型。
(二)學生宿舍各類心理問題層出不窮,需要宿舍導師予以引導
大學教育是從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轉型,使不同層次、不同閱歷的學生進入大學校園生活。面對同樣的學習、生活,他們有不同的承受力、缺乏意志力、獨立能力較弱、適應能力差、盲目攀比、依賴性強、自卑、任性等等都使得大學生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云南大學的馬加爵案件、復旦大學毒死舍友案件等等都是由于學生心理問題造成的,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通過宿舍導師予以疏導顯得尤為重要,這樣既可以有效控制宿舍各類沖突的發生,又可以使學生樂觀地面對學生及生活。
(三)輔導員配備不足,工作煩雜,無法滿足當代大學生行為舉止的內化需求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輔導員與學生的配備比為1:200,但在現實工作中,尤其是西部地區高校很少能達到這個配置,往往在1:300左右。此外,輔導員往往承擔著資助、就業、團學、黨建及日常事務等多項工作,工作繁雜,他們盡管將學生思想教育放在第一位,但無法滿足當代大學生的行為舉止的內化需求。如作為一名一線專職輔導員,每次開會都三令五申強調安全方面的教育尤其是宿舍火災隱患的排查工作,但每次走訪宿舍還是能看見一些宿舍在使用大功率電器。如果能在宿舍配備導師,通過導師實施全面教育、個別指導,一定可使學生樹立安全意識,規范自身不合理行為,防患于未然。
二、高校宿舍導師的角色定位及特點
(一)高校宿舍導師與輔導員之間的角色定位及職責
高校宿舍導師負責對本宿舍學生的思想、學習、生活等方面開展因材施教的個性化指導,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鞏固他們的專業基礎知識,加強他們的社會實踐能力。高校宿舍導師需要與輔導員之間進行角色定位與職責劃分。
首先,高校宿舍導師要經常深入學生宿舍,了解學生的日常生活,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關愛學生成長,端正學生行為舉止,指導學生開展專業學習、課外實踐及職業生涯規劃,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職業素養及專業技能等應用型人才需具備的各類素質。宿舍導師往往通過對學生的了解,從學業指導、人生指導來給予所帶學生幫助?!督逃筷P于加強高等學校輔導員班主任隊伍建設的意見》指出:“輔導員班主任是高等學校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等學校從事德育工作,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陛o導員主要負責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日常事務的管理工作。其次,高校宿舍導師與輔導員的配備比例不同。高校宿舍輔導員的配備比例在1:8,而輔導員的配備比例為1:200。第三,高校宿舍導師與輔導員同屬于所在院系管理,但歸口不一致。高校宿舍導師應由教務處統一管理,輔導員則由學工(部)處管理。
(二)高校宿舍導師的特點
1.以宿舍為單位進行指導,因材施教,教書育人
高校宿舍導師以宿舍為單位,開展學業、思想、生活的指導工作,將共性教育與個性教育緊密結合在一起,在了解整個宿舍特點的基礎上,熟悉每個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個性化地開展教育引導。在共性方面,針對90后大學生的迷茫與困惑給予專業性的答疑解難;針對男生買電腦玩游戲,女生買電腦看電視與聊天的不良現象給予糾正與引導;針對不文明無視安全的舉止予以教育指正。在個性方面,熟悉本宿舍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性格特點、思想動態、身心健康狀況及學業情況等,因材施教,個性化地予以指導,培養學生的專業興趣,挖掘學生的潛力,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指導他們完成學業規劃,全面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2.立德樹人,以生文本,培養應用型人才
黨的十明確指出,立德樹人應作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高校宿舍導師的出現順應了這一任務的要求,導師將教書與育人有機結合起來,在傳授學生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的同時,教育學生如何做人,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堅持以生為本,用關愛排除大學生的心理困擾,用情感支持防治學生的網絡沉溺,“通過耳濡目染的方式傳授學生知識,影響學生的人格”[3]。導師就是要通過自己的人格魅力及潛移默化的方式教育與引導學生,進而使學生能夠成為德才兼備的應用型人才,為實現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做出積極貢獻。
3.建立良好的導學關系,師生“雙贏”
作為宿舍導師,會經常通過宿舍走訪、談心、網聊、微信等形式與學生進行面對面、線上線下的溝通和交流,導師以生為本及民主協商的態度,使得師生之間建立了良好的感情,激發了彼此溝通的主動性,進而形成了良好的導學關系。導師的指導與建議,幫助學生完成學業規劃及人生規劃,為學生指明了方向,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高尚的道德品質、較強的心理素質及文明的行為舉止。同時,導師在與學生溝通的過程中,加深了對90后大學生的進一步了解,也會根據學生的需求,及時審視自我,修改教學計劃,改變工作方式,彌補不足,完善自我??梢?,良好的導學關系,使得師生互助提高,教學相長,獲得雙贏。
三、構建高校宿舍導師建設的路徑
在未實行本科生導師制的學校,試行高校宿舍導師制,需在小范圍探索經驗,發現問題,及時糾正,減少失誤,積累經驗后再大范圍推行。
(一)建立選拔準入機制
高校宿舍導師應由教務處組織專門的科室進行歸口管理,負責高校宿舍導師的選拔、培訓、指導、考察及考核。嚴把入口關,將思想政治覺悟高、專業素質好、業務能力強及責任心強等各方面優秀的專任教師選入高校宿舍導師隊伍,加強管理,提高他們的服務意識、責任意識,鍛造一支專業化的高校宿舍導師隊伍,從大學生的“小家”抓起,從微觀入手,深入學生內心,逐步提高大學生的整體素質,進而加強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二)建立考核評估機制
建立高校宿舍導師的考核評估機制,規定導師具體職責,確保宿舍導師建設的良好效果。建立高校宿舍導師考核檔案,定期評選優秀導師,舉行表彰活動并大力宣傳先進典型事跡,將優秀的宿舍導師作為高校教師學習的榜樣,將高校宿舍導師的表現作為績效考核、職稱評審、崗位聘任及表彰獎勵的依據,并在科研、進修、晉升等方面給予優先考慮。同時,可將高校宿舍導師與深入宿舍、帶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時間折合成相應的課時量來發放必要的津貼,建立相應的激勵制度,以調動導師的工作熱情及工作積極性。
(三)建立溝通保障機制
通過教務處制定導師例會制度,使得全校導師能夠相互溝通、相互促進。通過各院系搭建高校宿舍導師、輔導員、班主任的溝通平臺,建立定期例會制度,互通消息,發現問題及時予以解決,并可根據會議中涉及的學生事宜進一步商定例會的規格及參加人數。宿舍導師、輔導員、班主任要明確各自的職責。高校宿舍導師要經常深入學生宿舍,關注學生日常生活,端正求學態度,關心學生身心健康成長,要根據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要求,引導學生建立學業規劃,幫助學生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提高宿舍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幫助其成長為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綜合素質較高的應用型人才。
(四)建立監督機制
篇4
關鍵詞: 高校 意識形態工作 有效性
高校意識形態工作作為黨的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事關培養合格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事關高校辦學方向,直接影響人才培養質量和校園安全穩定。因此,研究如何進一步增強高校意識形態工作有效性是非常必要的。
一、切實提高對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重要性的認識
高校作為黨和國家意識形態的前沿陣地和意識形態工作的敏感中心,建設效果如何直接關系黨對高校的領導,關系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關系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這項極端重要的工作。一是高校黨委要旗幟鮮明地站在意識形態工作的第一線,發揮領導核心和戰斗堡壘作用,堅決抵制錯誤思想和言行,同時加大對意識形態工作的考核力度,并將考核結果作為干部提拔重用的重要依據。二是高校黨委要堅持和完善黨委中心組學習制度。采取多種形式,如個人自學、集體學習、研討交流等形式認真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深入學習領會系列講話精神,確保高校黨委干部忠于黨、忠于人民,加強高校黨委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同時高校各部門和各學院要像抓教學科研一樣抓好意識形態工作,確保社會主義大學的辦學方向。
二、切實加強意識形態工作隊伍能力建設
第一,著力提高專職教師的意識形態工作能力。一方面,教師自身要主動加強學習,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切實做到真信真懂真用,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系列講話精神武裝自己的頭腦,按照黨的教育方針教書育人。另一方面,高校要對教師加強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培訓,強化他們的政治意識、底線意識和責任意識,使他們明白“大學的學術自由并不等于‘任性’,學習西方的知識,其目的是為我所用,而不是被西方知識特別是其中價值觀操縱,教師不能把課堂當做個人隨心所欲的秀場”[1]。
第二,著力提高輔導員和行政管理干部的意識形態工作能力。一方面,高校要重視輔導員隊伍建設,使其朝著職業化、專業化方向發展,建立輔導員選拔、考評、發展等方面的長效機制,實現輔導員隊伍由量到質的提升,由組織推動到自我發展轉變,切實增強他們的責任意識和政治意識。另一方面,高校要對行政部門的管理干部隊伍進行有關意識形態方面的培訓,使其掌握新時期意識形態工作的特點、規律及要求,增強他們依法開展意識形態管理工作的能力,明確各部門的職責和任務,使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順利開展。
第三,著力健全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一方面,高校要將師德師風教育活動長期化、常態化。采取師德師風模范評選、師德師風宣講教育等形式開展師德師風教育,同時建立高校、教師、學生和家長等多方參與的師德師風監督體系,搭建投訴平臺,形成有效的師德師風監督機制。另一方面,加強師德師風考核?!叭婕訌娊處熕枷胝喂ぷ鳎押媒處熎赣谜侮P,堅持把師德建設放在首位,引導廣大教師真正成為學生成長成才的引路人”[2]。將師德師風考核結果作為師資引進、職稱評審、評優評獎的重要依據。
三、切實提高對高校意識形態陣地的監管能力
第一,強化課堂紀律。一方面,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堅守從教的政治、法律和道德底線,強化課堂中的紀律意識,堅決杜絕課堂中出現去意識形態化的傾向和違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言行,否則,嚴肅處理。另一方面,應注重對教材政治思想水平的審查,杜絕進入大學課堂的教材出現傳播西方政治觀點和普世價值的現象,同時,以創新話語體系為著力點,進行以為指導的教材體系建設,確保在大學課堂中滲透社會主義意識形態。
第二,提升對新媒體的治理水平。首先,加強輿情引導。對于網上的錯誤觀點和輿論,高校有關部門要及時發聲,引領輿論的正確走向,并且針對網絡上的熱點問題采取“網上輿情,網下處置”的有效方式,有針對性地加以引導。其次,依法治理網絡空間。強化法制理念,著力制度建設,對于網上的錯誤言論和觀點要及時引導,對傳播錯誤觀點并造成嚴重后果者要依法嚴肅處理。除校園網外,高校要建立學校和二級學院的官方微博和微信,使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及時有效地傳播出去,并且利用這些公眾平臺引導大學生理性上網,同時,高校教師要不斷學習網絡傳播規律、網絡新技術,真正使網絡空間一片清朗,促進高校校園和諧發展。
四、切實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高校在意識形態工作中要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師生學習、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全黨全社會的價值共識,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為此,一要創新教育形式。既要發揮校園網、宣傳欄、廣播站等傳統媒體的作用,又要有效運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開展宣傳教育,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形式反映大學生思辨能力增強和社會經驗日趨豐富的特點,抵制錯誤思想,針對高校師生作為社會知識精英群體的特性,傳播正面聲音,暢通弘揚真善美、傳播正能量的主渠道。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師生中的傳播力。二是充分發揮學生社團的載體作用。學校有關部門要加強對學生社團的管理和引導,以學生社團為核心開展活動,學校黨團部門要做好對各項活動的審批,不斷探索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學生活動的方式和方法。三是改革創新理論宣傳方式。理論宣傳要客觀、真實、全面地解讀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在理論宣傳過程中將黨和國家的利益、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統一起來,增強理論宣傳的親近感和真誠感,通過提高理論宣傳的可信度增強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篇5
一、提升高校教師心理健康水平有助于明確立德樹人的主體性
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師是關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師德高尚、有豐厚專業積淀的高素質教師隊伍?!皥猿纸虝陀讼嘟y一,堅持言傳和身教相統一,堅持潛心問道和關注社會相統一,堅持學術自由和學術規范相統一”,要求教師知、情、意、行相統一。知、情、意、行的統一是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和表征方式,教師只有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才能承擔起立德樹人的責任與使命。人才,首先是成人,其次是成才。高校的教育理念是“育人楸荊德育為先”,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是在社會、學校、家庭中,通過和他人的接觸、對生活和學習的思考逐漸形成的。教師的言行舉止對學生理解和認識問題有著深刻的影響,對于教師的言傳身教,學生經過思索與沉淀,內隱的意向發展成為外顯且較為穩定的價值觀與行為準則,構成思想道德素質。
教育包括價值塑造、人格養成、教授知識和能力提升等方面。在網絡飛速發展的時代,知識學習可以通過多種信息化方式獲得,“教”的功能逐漸淡化,“育”的功能逐漸凸顯。
“育”是心對心的召喚,通過長期潛移默化的影響才能取得良好效果,“育”對學生的價值塑造和人格養成有重要作用。教師的心理健康是“育”的基礎,教師的言行舉止是影響學生思想道德形成的重要因素。因此,心理是行為規范的內部動因,教師心理健康是“身正為師,德高為范”的基礎。
二、提升高校教師心理健康水平有助于提高立德樹人的科學性
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需要研究教師職業心理健康。只有清楚地認識教師職業心理健康的表現、特征和結構,才能對教師心理健康進行準確評價,提高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在研究中發現,心理健康的教師更容易得到學生的認同,表現出更高的學習和工作積極性及創造性,能夠更好地履行“立德樹人”的職責。心理健康水平較高的教師表現出較強的親社會行為:他們能夠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學生,以熱情、豁達的人格魅力影響學生,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不僅獲得了良好的教學成果,培養了學生誠摯、謙遜、豁達等優良品質,更容易使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產生積極的認同。
三、提升高校教師心理健康水平有助于提高立德樹人的實效性
大量研究表明,提高和促進教師心理健康水平,有助于培育教師積極的社會心態,增強對現行社會制度與文化的認同感,表現出更加積極有效的教育教學行為。只有如此,教師才能積極主動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潛移默化的方式融入教育教學過程,顯著提高立德樹人的有效性。
心理健康的教師處于認知合理、情緒穩定、行為適當、人際和諧、適應變化的良好狀態。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只有身心健康的教師才可能教育和培養出人格健全、心態積極的學生。創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只有清楚地認識各類教師心理健康的表現、特征和結構,才能提高教師的職業心理健康水平,從而積極地引導學生健康發展。師德必須通過教師的內化才能完成,積極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形成師德的必要條件。因此,提高教師的職業道德水平必須從提高教師職業心理健康水平入手,從而引導廣大師生增強對國家主流價值觀的認同感。
四、提升高校教師心理健康水平,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是系統工程
篇6
【關鍵詞】立德樹人 思想政治理論課 課堂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9.181
“立德樹人”的語境宏闊、語意深遠。立德,就是堅持德育為先,通過正面教育來引導人、感化人、激勵人;樹人,就是堅持以人為本,通過合適的教育來塑造人、改變人、發展人。高校人才的培養,不僅是知識的教授,更是人格、人品的養成。先做人,后做事,成人先成德。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中加強“立德樹人”可以理解為幫助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校思政課教師要圍繞立德樹人這個根本任務,深化思政課課堂教學改革,提升思政教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增強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
一、創新思路,因事而化,革新n程內容
第一,教學內容應強化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教育、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教育。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面對激烈的競爭,青年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專業技能素質如何,關系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大業的實現。作為高校思政課教師必須把理想信念教育擺到重中之重的地位,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融入思政課教學全過程,幫助大學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
第二,教學內容要立足于學生現實的生活經驗,著眼于學生的發展需求,把理論觀點的闡述寓于學生息息相關的生活主題之中。通過教學情景與情境的選擇形成能夠生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情感、態度,使大學生在獲得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獲得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第三,要考慮學生的差異性,從本地資源實際與學生的實際出發,根據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與建議,自主開發課程資源,增加幫助學生發展的現實需要的內容,諸如學習生活、人際交往、安全就業、合理消費、權益保護等,使學生學會生活、學會生存、學會發展,促進其健康成長。
第四,要考慮學生的身心特點,根據國內外形勢的發展變化,研究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并及時將自己及他人的新的研究成果,充實到講義中,不斷更新教學內容,使課堂教學內容具有新鮮感、時代感,做到寓思想性于知識性之中。教學內容應體現黨的理論創新的最新成果。對黨的十報告、十八屆三中、五中全會中提出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進行系統梳理和深入解讀,從重大意義、基本框架、理論創新等方面把黨的最新理論成果納入教學內容。
二、創新思路,以民主教學為導向,重構教學行為
(一)從教材、教室走向生活、社會
從生活現象與生活邏輯出發,選擇學生關注的社會生活中的問題組織教學。引導學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觀點,在價值沖突中識別觀點,在比較鑒別中確認觀點,在探究活動中提煉觀點,進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理解、認同、確信正確價值標準的能力。為此,教師要學會進入學生生活世界。在進行學科課程教學的同時,應結合生活實際,滿足學習者對外界的內在的渴求、好奇心和沖動。
(二)從教師主導中獲得經歷、體驗
羅杰斯提倡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強調過程學習方式。過程學習倡導學習過程的自由討論與交往,教師提出討論題并給學生開列出閱讀參考書單,要求學生在閱讀圖書資料的基礎上做好發言準備。討論會上讓學生充分表達意見,最后教師歸納總結,將大家的思路統一到正確的觀點上來。這樣的課堂討論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和辯證的思維方式。師生之間也要加強交流與溝通,教師要多與學生平等討論問題,多在課下與學生談心,形成學生對教師的信任感。這種信任感往往會轉化為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課堂上主動積極配合教師,把課上好。
(三)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
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恰當地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供給學生直觀生動的歷史鏡頭和圖像資料,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習效率;可以大大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說服力,彌補傳統教學方式中語言表達的說不清、道不盡的缺陷,起到提高教學質量和節省學時的雙重效果。
三、創新思路,提升教師素質,增強教育親和力和感染力
第一,高校要從學校和學生發展的大局出發,嚴格按師生比配備思想政治理論課專任教師,減少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授課課時,減輕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教學、科研負擔,保證教師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去接觸學生,了解學生,摸清學生的訴求,掌握學生的特點,增強思政課教師教學的親和力和針對性。
第二,高校要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積極創造條件,支持他們進修和自學,鼓勵他們積極參加各種學術交流活動,定期開展教學經驗的交流和總結會議。不斷提高教師的學識水平和工作能力。
第三,組織教師開展社會實踐調查。教師要有效地組織實踐教學并在實踐中培育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首先教師自己要深入了解社會并具備實踐能力。為此,學校和承擔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系部應該常規性地安排教師利用節假日或寒暑假時間走出校門,深入社會,到企業,歷史古跡或者紅色基地開展專題調查研究,讓教師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國情、社情、民情,讓教師在實踐中增長知識,豐富閱歷,提高實踐教學能力。
篇7
隨著近幾年的“馬加爵事件”“藥家鑫事件”“復旦投毒案”等一系列大學生惡性犯罪事件的曝光,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問題引起了國人的廣泛關注和擔憂。我國高校目前仍沿用傳統的德育教學模式的思政工作,將德育僅僅當做政治理論專門知識的講授,忽視了道德情感體驗這一重要途徑,“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僅僅停留在教育的理論層面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難以在學生身上實現內化,他們大多并沒有自覺主動、心甘情愿地以德為本,“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似乎距離他們很遙遠。甚至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的思想觀念較為功利,道德觀念趨向本位,個人主義思想嚴重,信仰與理想觀念淡泊。大學生在社會中是個龐大的群體,他們的道德水準降低了,意味著社會公民整體綜合素質的降低。有些中國公民在國外旅游時亂扔垃圾、亂寫亂畫等不文明現象屢屢發生,一些中國公民在國際上已造成素質較低的印象?!傲⒌聵淙恕笔墙逃母救蝿?,這使得從事高校素質教育的我們不得不努力去探索高校思政教育的新途徑和新方法。高校豐富的藝術教育資源對實施美育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對于實施和推進大學藝術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大學公共藝術教育要以育人為本,發揮其美育功能;要著眼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促進學生的藝術素養和綜合素質;要體現公共性,惠及全體學生;要把握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性質,找準著力點,銳意改革創新;要充分利用高校豐富的藝術教育資源,為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和中國夢的實現做出應有的貢獻。由此可見,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在“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視。國家教育部已對公共藝術教育有了綱領性的政策頒布和具體的行動指南制定,標志著我國的公共藝術教育逐漸步入了良性的發展軌道。但是,多方面的現實原因造成多年的實施情況不佳。如高校關注更多的是就業率、技能比賽獲獎、數量等指標,對于大學生審美人格生成的層面關注相對較少,反映在教育領域就是公共藝術教育所具有的獨特的終極人文關懷價值和功能還不能得到充分的體現。公共藝術教育的實踐還處于探索初創階段,公共藝術教學論、教育評價還沒有被系統科學地研究。
二、藝術的本質與特征
“什么是藝術”,即藝術的本質和特征問題,這是藝術的根本問題、核心問題。藝術的本質是一種審美的意識形態。藝術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文化現象,它既具有一般意識形態的特性,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質。首先,藝術作為一般意識形態,其表達的內容都源自社會生活,都是藝術家對社會生活直接或間接的反映。其次,藝術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它與政治、法律、哲學、宗教、道德等社會意識形態的最大區別,在于它的審美性。所謂審美性,是指藝術對社會生活的反映是建立在審美的基礎之上的。藝術家把社會生活作為一種審美對象去發現、把握、發掘,即使現實中丑陋的事物,藝術家也會通過審美理想的燭照,揭示其丑陋的本質,從而反襯出對美的頌揚。藝術是以特定的物質手段創造生動的藝術形象,表現人性心理和時代精神,具有審美、認識和教化諸功能的審美創造物。藝術的魅力在于,藝術以人性心理為反映對象;以虛構的假定性的藝術形象為表現形式;不同藝術門類運用不同的藝術媒介;作為審美創造物又體現了藝術家的審美理想。最后,通過與觀賞者的情感交流以實現審美教育和凈化心靈的功能。可以說,藝術是人類審美活動的高級形態,是現實生活中審美活動的最集中、最典型的表現,或者說是它的升華和純化。因此,要研究現實生活中人的審美活動,就必須要研究藝術。把藝術所集中表現出來的人的審美活動的規律認識清楚了,就更容易認清現實生活中的審美活動的規律,并且遵循和利用這些規律,促使美的事物發展、繁榮,也促使丑的事物衰敗、死亡。
(一)藝術的基本特征
1.形象性。任何藝術作品都塑造了一種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典型形象,具有感性的因素,體現著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任何藝術形象都離不開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一,在藝術欣賞中,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是形式鮮明、具有深刻思想內容的藝術形象,藝術形式的多樣性能夠充分地表現藝術形象的思想內容。
2.主體性。是藝術家對生活、藝術的感悟,反映生活的同時抒發了個人的獨特感受,把情感與想象提到創作的首位,具有創新力。
3.審美性。藝術作為人類精神文化的一種特殊形態,集中體現了形態化的審美意識。藝術家將其正面的人生態度、道德評價、滲透到了藝術作品中,賦予藝術形象以真、善、美的精神特質。成功的藝術作品一定包含了審美認知、審美教育、審美娛樂等功能。
(二)藝術作為精神實踐活動的主要特征
1.體驗性、認識性。藝術作品中的真實環境、真實人物、真實情節使得欣賞者的情感體驗、人生體驗產生共鳴,然后在體驗中情感得到升華、深化,從而使人更加完善、更加完美。
2.傾向性,意志沖動性。即使客觀性很強的藝術種類,也都具有激情和熱情,肯定或否定、贊成或反對的傾向。
3.無意識、非自覺性。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往往根據自己的靈感完成創作主題,這種靈感是無意識的,非自覺的因素。在藝術作品中表現出獨一無二的感覺,即創新。
(三)藝術的感染性藝術的感染性是不同于科學的特殊之處,是用藝術家所體驗的感情來感染人。藝術家在其作品中對藝術對象的情感體驗必然進行了理智思考,這種思考凝結了藝術家的感悟與情感體驗。而情感與理智的密切結合,則深刻挖掘了藝術對象的內在本質,所創造的藝術形象來源于真實生活,同時被賦予了強烈的感彩而更加感染人。
三、藝術教育與素質教育的關系
素質教育的核心是通過實踐與學習彌補人素質上的缺陷或不足,促進接受者身心的全面發展。素質教育是一個系統,藝術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一個有效的不可或缺的手段。自古至今,藝術教育的實質是通過情感和心理中介的訓練和培養達到影響人的審美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目的。藝術教育的主要方式與手段是欣賞、解讀藝術作品,受教者在欣賞藝術作品時,心曠神怡、輕松愉快,自然而然的被激發出審美情感,達到與道德情感的溝通。由道德規范轉化為道德意志,進而轉化為道德認知,最后轉化為道德行為。受教者在欣賞歷史長河中優秀的美術作品、音樂作品、文學作品時,潛移默化地對其愛國主義、秉公守法等高尚情操方面發揮了重要的教育作用。盧梭認為:“有了審美能力,一個人的心靈就能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各種美的觀念,并且最后接受同美的觀念相聯系的道德觀念。”歌德認為:“音樂占有理性接近不了的崇高的一面。
音樂能支配所有的東西,放射出不言而喻的感化來。”藝術教育也可說是審美文化教育,所以,我們借英國教育學教授班托克對審美文化教育的界定,可以理解藝術教育是一種能夠提高我們生活質量的東西,對自己的思想和行動具有指導意義的手段。人類之所以需要藝術,是人的崇高心靈和自由理性的必然實現,是人類認識自身、認識世界、認識自然的需要。藝術是人類精神生活的導師,它引導我們追求生存的超越,并實現心靈的完美塑造,讓塵俗之心找到一個可以安居的“詩意的家園”,這就是藝術的最高目的。藝術的使命在于豐滿人性,這是藝術的終極意義和終極價值以及終級祈向。藝術教育包含了潛在的文化、政治、道德教育內容,藝術作品的形象性、愉悅性、感染性等相對于抽象、強制性的說教形式,更容易提高受教者的接受興趣與主動性。藝術也能成為一種文化植入和精神控制的媒介。從16世紀末期至18世紀末期,以利瑪竇、郎世寧等為代表的依托不同宗教使命和文化策略的幾代西方傳教士身份的文化群體,借向中國傳播西方宗教油畫藝術,實則在中國本土進行不同程度的西方文化傳播,試圖把西方的道德觀、價值觀、社會觀植入到中國。然而,中國本土畫家和學者對西畫東漸采取多種評判的態度,并在自身的繪畫實踐中獲得了曲折的顯現。與林風眠同一時期的畫家把“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等老莊思想和“美與和諧”理念,集傳統與創新的中國審美觀融入到他們的美術作品中。
篇8
關鍵字:高校輔導員;管理育人;有效途徑
黨的十報告強調,要著力提高教育質量,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這既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也是實現高等教育現代化的戰略選擇。《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明確要求"樹立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教育發展觀,注重教育內涵發展"。在推動高等教育內涵發展的工作中,人才培養是提高教育質量的核心內容,也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而人才培養的實質是育人。高校育人工作包括教書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務育人。管理育人是指高校的相關部門管理人員圍繞育人的根本任務,通過不同的管理途徑對學生開展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把管理育人貫穿于各項管理工作的始終,對學生的成長產生有利的正面影響,使學生的文化知識水平和思想道德修養全面提升,最終使其成為社會需要的身心健康的人才。高校管理育人工作涉及到多個方面,本文主要討論高校輔導員如何更好地在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日常管理工作中實現管理育人。
(一)正確的育人觀念--樹立正確的教育指導思想
高校輔導員工作的首要要求就是具有正確的育人觀念,只有高校教育者具有正確的教育思想,學生們才能走上正確的成長道路。這就要求高校輔導員樹立正確的育人思想,更新教育觀念,轉變以往錯誤的育人觀念。正如同志在清華大學100年校慶中所提到的,"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適應社會需要作為衡量人才培養水平的根本標準,樹立多樣化人才觀念和人人成才觀念,樹立終身學習和系統培養觀念,造就信念執著、品德優良、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高素質人才"。在過去應試教育和繁重學習壓力中成長的當代大學生進入了學習成績至上的誤區,有些高校教育者亦是如此。為了使當代大學生全面發展,在實際的管理工作中要進一步加強高校輔導員的導航作用,引導學生不要只會學習,要全面發展,要學有所長。高校輔導員要樹立人人成才觀,有針對性的加強對不同個性的學生開展教育。同時,隨著時代的發展,面對諸多的社會問題,我們逐漸認識到人才培養中信念和品德的重要性。在加強思想道德建設過程中,我們可以開展多種形式的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人生價值觀教育等。在第二課堂中通過傳統的主題教育活動或帶領學生走出校園參與到社會公益活動中,讓大學生感受到主人翁的社會責任感。
(二)完善的育人制度--建立科學的高校管理體系
高校管理育人工作要建立完善的管理體制,這是高校各項管理有序進行的制度保障。首先,高校相關管理部門應制定與學生息息相關的校規校紀,并使其做到科學、合理、全面和完善。高校輔導員帶領學生學習各項制度才有信服力,才能更好的引導大學生遵守規則和明辨是非。其次,陳舊和籠統是很多管理制度的禁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管理制度一般涉及到學業管理規定、學籍管理規定、獎勵和資助規定等,這些規定都關系到學生的切實利益。隨著時代和形勢的轉變,制度不應一成不變,而應與時俱進。同時,有些特定教學單位為加強學風和特殊獎勵制定本部門的管理細則,有利于相關制度的順利貫徹執行。最后,采用合理的方式執行管理制度。強制性的執行容易使學生反感甚至產生逆反心理,這就要求輔導員開展耐心的引導和教育。
(三)良好的育人環境--創造有利成長的教育環境
高校輔導員在管理育人過程中必須善于利用和創造有利的教育環境,包括外在的校園環境和內在的校園文化。首先,我們要積極推進高校校園的綠化美化,為學生們的學習和生活提供優雅的環境。既要讓學生享受美麗校園環境帶來的舒暢身心,更要讓學生投入到校園環境的保護工作中,從珍惜身邊的一草一木到學會愛護集體。其次,設施健全的育人場所是進行育人活動的必備條件。高校輔導員的工作應融入到各種環境,而不應是在辦公室完成育人工作。有些育人場所是針對特殊的學生群體,比如心理咨詢室可以幫助學生進行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勤工助學中心可以幫助家庭貧困的學生群體,就業基地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習機會,創業實踐基地可以讓學生開展創業體驗活動等等。最后,對于一個高校來說,最重要的一點是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使學校發展走向內涵發展道路。校園文化的提升,可以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學生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和文體活動,開展愛校愛黨愛國教育活動,推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創建和諧的校園環境。
(四)創新的育人方式--采用與時俱進的溝通平臺
在傳統的管理育人的方式中,高校輔導員主要采用對被教育者說教引導的溝通方式。因為這種溝通方式往往是在事發之后,溝通雙方建立在不平等師生關系的前提下進行,容易產生教育者和教育對象的距離感,有時甚至會引起一些被教育者的逆反心理和敷衍悔改。在實際的思想教育工作中,我們切實感覺到有些90后的大學生并不能接受傳統的師生關系,他們個性張揚并討厭說服教育。隨著網絡科技逐步融入到90后大學生生活中,師生的溝通方式開始多樣化和簡易化,使得網絡管理育人具有針對性和有效性。我們不僅能通過QQ、MSN、論壇、微博、微信、飛信、校內網等溝通平臺進行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可以隨時關注到學生的日常思想狀態。采用學生樂于接受的網絡平臺進行交流有利于雙方建立亦師亦友的關系,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交流方式更能提前預防和及時處理問題。
(五)優秀的育人團隊--培養高素質高校管理隊伍
高校輔導員作為與學生聯系密切的第一線的組織者和承擔者,不僅要業務能力素質強,更要求思想品德素質高。首先,高校輔導員要加強師德建設,以愛崗敬業為核心,提高職業道德素養,樹立服務意識和奉獻精神。在實際工作中把育人作為管理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堅持"以人為本",堅持"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原則。其次,高校輔導員要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以積極進取的工作作風和高效的管理方式影響和教育學生。在工作中只有嚴于律己、以身作則,才能樹立威信并做好學生模仿的對象甚或學習的榜樣。最后,高校輔導要不斷提升業務能力和思想理論水平,在管理上有所作為,有創新精神和終身學習的意識,要不斷總結經驗并創新工作方式。高校要加強對高校輔導員的理論培訓和短期進修,培養道德素質、業務水平和人格魅力并存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篇9
1.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區別
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過思政課教學、典型報告、講座、參觀和個別談話等形式進行,遵循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結合,主要表現為普遍教育和個別教育相結合的方法;而心理健康教育更注重雙方的互動,重視傾聽學生,與學生進行平等交流,幫助分析其自身感受,并站在學生角度比較不同方案的利弊并尊重學生的自主性。三是表現在任務與功能的差異上。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是進行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道德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理想信念,養成符合我國傳統文化要求和現階段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的道德信念,不僅對學生個人的思想、心理和行為產生積極影響,還會影響社會文化和社會心理,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人才;而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是有目的、有計劃地影響學生的心理素質,幫助學生培養自我調控能力,形成正確的自我觀念和健全的意志,從而更好地適應學習、交際和職業發展的要求,保證學生個性的充分發展、潛能的充分發揮,不僅使學生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的競爭需要,更好地學習知識、培養技能、參與社會生產,而且促進了高等教育事業尤其是人才培養工作的良性發展。
2.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聯系
作為高校育人工作相輔相成的兩個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面向共同的教育對象,在教育任務和工作目標上有很高的一致性。其一,教育對象的同一性。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增強大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主體精神,開發主體能力,實現全面發展;心理健康教育旨在維護和增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幫助他們樹立心理健康意識,提高自我心理保健水平,培養健康的心理素質??梢?,無論是心理健康教育還是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以大學生為對象的,都是要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其二,根本任務的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塑造具備健全人格的學生,通過全面認識大學生的思想狀態,有針對性地采取教育措施,使其形成崇高的精神境界,具備良好的心理品質;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務是根據大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應用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其全面發展??梢?,二者的根本任務都是以大學生為主體,培養其健康的人格、良好的心理,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其三,工作目標的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是用科學的理論武裝大學生,用正確的思想教育大學生,幫助他們正確認識主客觀世界,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加強道德修養,增強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促進個人的全面發展;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是使大學生正確認識和評價自我,培養健康上進的心態,養成健康的人格和優秀的心理品質,實現自由全面發展。綜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二者在對象、目標和任務上的一致性使其相互結合有了可能性,二者的差異性又使其相互結合有了必要性。通過協調兩種教育方式,發揮各自優勢,可以更好地實現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這一共同目標。
二、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的障礙
1.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力量薄弱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隊伍欠缺心理健康教育知識。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隊伍主要由“兩課”教師和輔導員構成。輔導員多數從應屆畢業生中遴選而來,他們對心理健康的認識一般比較膚淺,且大多沒有經過心理學專業的訓練,對心理健康教育知識掌握較少,從而導致在實際工作中無法以科學的心理健康理論為指導開展工作。二是專職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力量薄弱。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數量不足,水平不高,培訓缺乏,發展受限。有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專業背景較繁雜,且人員培訓不足、發展空間受限。在一些高校內的機構設置上,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工作還處于邊緣地位,并且定位不清。
2.心理健康教育內容與方法存在偏差
第一,思政課教師授課脫離學生的心理實際。目前,思政課教學中存在教法單一、單純灌輸、脫離學生心理實際等突出問題。特別是許多學校的思政課是大班上課,師生難以有效互動,教師無法了解學生的精神需求。師生之間無法形成相同的情感體驗,自然也就不能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內化于學生的心靈。第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論研究滯后。一些高校對新形勢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任務、特點和規律等缺乏足夠認識,教學理論研究相對滯后,課程體系建設尚需加強,危機處理能力有待提高。各地各高校發展不平衡,存在差異性。
3.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管理不夠科學
首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制機制有待完善,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機構不健全、編制不落實、分工不明確、管理不到位、合力未形成等問題依然存在,現有的工作力度和師資規模尚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其次,部分工作流程還不夠標準,心理健康教育服務資源利用率不高。囿于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水平,目前國內尚未形成統一的心理健康問題分級指南,難以通過分級分類方式對學生的心理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此外,雖然一些高校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服務體系,但是對于一些資源的利用還不夠(甚至流于形式),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也就無法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現有效對接。
三、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的途徑
1.教育內容的結合
要實現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結合,需要建立新的課程體系,容納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兩部分內容,改變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知識講座”“教育選修課”的現狀,改變思想政治理論課單獨支撐高校德育體系的局面。在教學管理上,采取“必修+選修”的方式進行,應要求每個大學生在校期間必修一門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內容設置上,要立足學生實際,選擇一些針對性、實用性強的內容。同時,還應針對不同年級各有側重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對大一新生,主要幫助他們認識和調適升學和大學生活帶來的心理障礙;對大二、大三學生,主要從學習、交際方面開展教育;對大四學生,應開設就業心理課程,幫助他們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擇業就業問題。
2.教育方法的整合
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兩種教育形式,在教育方法上不盡相同。應充分發揮不同教育方法的優勢,提高教育效果,促進二者的有機結合。其一,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指導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為了尊重對象的隱私,一般都是以隱蔽、個別的方式開展;但是由于大學生群體的同質性,處于相同的年齡階段,面對類似的問題,一些心理問題也具有普遍性。因此,應改變以往心理健康教育的被動工作方式,借鑒思想政治教育主動、公開的教育方法,利用課堂教學方式將心理健康基本知識傳授給學生,探討具有共性的心理健康問題。其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應用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心理健康教育大多采用隱形教育方法,注重“移情”“共情”的運用。教育者以平等身份與受教育者進行交流,較多地從對方的角度出發思考問題,更加注重相互之間的真誠、尊重及保護隱私。比較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輸式教育方法,其教育效果則要差一些。因此,在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也應積極采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暗示”“傾聽”“陶冶”等教育方法,與學生進行有效溝通和良性互動,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其三,探索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方法。一是情感教育法的運用。心理科學認為,情感是人們在認知基礎上形成的一種穩定的態度體驗,有積極和消極兩面,是行為具有持續性的重要動力源。因此,在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仍要重視發揮情感教育法的作用,尊重學生的自主性,通過傾聽、交流來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根據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教育。二是個性差異教育法的應用。心理學認為,個體間是存在差異的,在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中應充分認識學生的差異性,了解學生個性心理特點,尊重他們的個性傾向,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學方法,將個性化發展與社會發展需要結合起來,提高教育實效。
3.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篇10
關鍵詞:高校學生;骨干隊伍;考核制度
一、高校學生骨干隊伍建設的思路
1.嚴格而公平的選拔機制
在選拔學生骨干之前,應及時認真查閱和研究學生檔案,對學生的思想品質、學習成績、特長愛好及家庭狀況等都要有所了解,要求學生骨干德才兼備。同時,道德品質也是非常關鍵的,我們經常說的“做人、做事、做學問”。挑選為人正直、表里如一、有擔當、服務意識強的學生作班級的骨干,可以樹立這支隊伍的形象,為更好地開展班級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我們在選拔班干部時,在保證德才兼備的基礎上進行自我推薦,進行競選,最后由班級學生投票選出他們心中的班級骨干。通過這種選拔形式能夠吸引更多的學生關心、支持學生骨干的工作,能夠真正把素質高、能力強的學生選拔到學生骨干隊伍中來,從而保障學生工作切實有效地開展。
2.周密而激進的考核制度
學生到校后是為了使自己將來成為一名合格的大學畢業生,通過擔任學生骨干來鍛煉自己,磨煉自己的處事經驗,提高自身思想政治和工作能力等方面的素質,使自己成為學生中的佼佼者,為自己將來能更好地從事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而學生骨干的考評工作更能使他們明確自己的努力方向。學生骨干的評價根據學生干部的培養要求工作實際,一般可以將學生干部考評內容劃分為品德素質、工作能力、工作成績、學習生活等幾項,例如,在工作能力方面,可以細化為組織協調、計劃決策、人際溝通、言語表達以及開拓創新能力等幾項。在工作成績方面主要考查學生干部完成工作目標情況以及取得的成績。在學習生活方面可以考查學生干部的專業學習、群眾基礎、生活表現等。但是單純采取定性的方法考核,對學生干部的評價過于宏觀,不利于類比,容易導致憑印象、主觀臆斷的現象發生。單純采用定量的方法考核,以量化數據來衡量學生干部的優劣,對學生干部的評價不夠鮮活,不利于學生干部素質的提高。所以,基本實施步驟是:在考評時也應注意嚴密考評程序。首先可以由學生干部準備工作總結報告并進行工作述職,然后,在學生干部考評小組組織下,由相應層級考評主體依據考評標準對學生干部進行定性和定量評價,最后,由學生干部考評小組匯總考評成績,依據學生干部考評辦法確定并公布學生干部考評等級,如,優、良、合格、差。
二、高校學生骨干隊伍的使用
使用好學生骨干,不僅能夠發揮其主觀能動性,調動其工作積極性,而且還能夠促進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因此,我們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搞好學生骨干的使用工作,使我們更好地育人、育才。
1.關注學生骨干的長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
我們的學生來自全省各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我們應善于分析每個學生骨干的長處,盡量將他們安排到最能施展其長處的職位上,使他們的內在積極性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調動,創造性可以得到最充分的發揮。若大學生骨干能夠充分意識到自身的優勢所在,只有這樣,才能做到人盡其才,讓每個學生骨干充分實現他們的價值,才能將我們的學校管理好。
2.搞好團隊協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