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的作用范文
時間:2023-10-25 17:34:2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文化交流的作用,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語言與文化相互影響,共同作用于民族發展,因此,在各民族交往過程中,對語言的理解將成為推動民族文化發展的重要力量。伴隨著國家間經濟、政治等活動的日趨頻繁,不同民族與國家的文化滲透與交流得益于翻譯。翻譯作為不同語言相互轉換的重要手段,在民族交往與國家交流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文化背景以及用語習慣的不同,要求翻譯尊重文化的差異性,因此,在翻譯中,對于文化差異的正確理解和認知將決定翻譯的水準。蒙漢翻譯同樣需要尊重民族文化的差異性,因此,兩種語言的相互轉換實現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
一、蒙漢翻譯的民族文化特色
在特定的歷史背景和社會生活中形成的民俗,民風以及民情,構成了一個特有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不斷地被和建立,在未形成穩固的生活區域之前,與歷史演變相攜。伴隨著民族與國家的發展,民族文化的日趨完善,為了互通有無,形成了貿易往來,在此過程中,語言的不通促使翻譯的出現。在跨文化翻譯中,注重民族文化特點,深入挖掘其內在的文化底蘊,對于文化交流以及經濟、政治等社會活動往來具有重要的意義。例如:我國的成語故事《掩耳盜鈴》,故事講述了一個偷盜的人看中了一家人門上的鈴鐺,想將它偷取過來,可鈴鐺在碰觸下會發出聲音,容易被人發現,于是,這個偷盜的人就想出了一個辦法,掩住自己的耳朵,就不會聽到聲音了,可想而知,偷盜的人很快就被人抓住了。這個故事的告知,不要做愚蠢而自欺欺人的人。如果對歷史文化了解不夠深入,那么,很難得出故事背后深刻的寓意。在蒙漢翻譯中,譯者對于兩個不同民族的歷史典故、朝代更迭、生活習慣等的了解,將決定著譯文的欣賞性和研究價值。
二、蒙漢跨文化翻譯的意義
蒙漢跨文化翻譯在解決語言障礙的同時,也促使了不同民族文化間的相互交流。在人類語言形成之初,語言就與文化相互依存,這意味著語言的流通也將促使文化的交流。對于不同語言的翻譯,在增進文化交流的過程中,使得不同文化間產生的碰撞,這種碰撞容易激發人們對不同文化的深入研究,由此引發文化交流的日漸頻繁。在蒙漢文化交流中,翻譯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從文化交流的意義上看,翻譯對不同語言的構成以及使用條件有了一個全面的闡述,在思維層次上向人們揭示了文化的差異性,同時內在的文化信息又向人們闡釋了一個民族的發展歷史以及深遠的民族文化,從而實現了文化的互通。在蒙漢翻譯中,對于語義的表述以及語法構成的研究,將決定譯文的表述是否符合限定的文化背景。例如:對于語法,從宏觀的角度出發,譯者要從主語和主題兩個方面考慮譯文的組合。漢語對于動作的發出者或實施者賦予了決定的權利,所以,具有強烈的主導作用,因此,在蒙漢翻譯中,確定主語或主題,對于有效完成譯文翻譯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蒙漢翻譯的文化傳播功能
在各民族與國家交往中,語言上的交流讓人們了解了彼此的生活習慣,文化背景以及風俗習慣等,從而使不同民族的文化得到了交流,在相互學習的過程中,促進了文化的進一步發展。蒙漢兩個民族很久以來就建立了友好的往來,在蒙漢交流的過程中,兩個民族語言上的互通對于社會活動的友好進行創造了條件。蒙古廣闊的草原賦予了那里的人們不畏艱難、積極進取、生態倫理的思想和民族精神,而漢族則以農耕為主,他們在耕作中收獲希望和幸福,對賦予他們生命的土地極其熱愛。在漢耕文化中,大儒思想讓人們懂得了順應農節耕作,才能有所收獲,這也體現出了順應自然發展規律的思想。在蒙漢翻譯的過程中,兩種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促使人們的價值觀、人生觀等發生了改變,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得民族間的交流更為順暢,為建立良好的民族關系創造了條件。蒙漢翻譯不僅是兩種語言上的交流,同時也是兩個不同民族文化上的交流,對于文化差異的認知,將決定翻譯的好壞,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要堅持“文化傳真”的原則,以構建良好的文化傳播橋梁,使蒙漢文化能夠相互影響,共同為民族發展貢獻力量。
(1)文化的凝聚功能。在不同的文化領域,文化的凝聚功能使得不同的文化具有了相同的文化傳播主旨,通過對文化的凝聚使得民族間形成了和諧的發展氛圍,對維護民族穩定以及社會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民族間文化的傳播,使得文化不斷吸納新的事物,實現了文化的創新和豐富,在這一過程中,翻譯作為重要的交流工具,將推動文化傳播向著更為深遠的方向發展。從某種角度上看,翻譯不僅是語言的相互轉換,更是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傳真”,所以說,翻譯也是文化翻譯,也只有這樣,翻譯才算完成了真正的使命。
蒙漢兩個不同民族在社會發展與人類進步的過程中,建立了良好的民族關系,在社會活動交往過程中,翻譯有效地避免了兩民族文化差異造成的審美以及理解上的誤區,進而突破了交流的瓶頸,使社會活動更為活躍。蒙漢翻譯將文化交流變得順暢,實現了不同民族在某以方面思想上的共通,所以,翻譯的凝聚功能對民族核心文化的交流發揮著尤為重要的作用。
(2)文化教化功能。文化傳播的受眾者在對文化的感知中逐漸理解并接受不同文化的核心內容,從而自覺遵守該文化的要求,這就是文化教化功能的作用。在跨文化交流中,翻譯的目的不僅是讓人們理解彼此的語言表述,同時也要讓人們對彼此的文化能夠認同,進而能夠自覺地將該文化帶入到自己的生活范圍中影響他人,從而使文化得到進一步的傳播,這也是翻譯要達到的最高目標。在蒙漢文化翻譯的過程中,譯者要關注受眾者的感知情況,并盡量讓其接受文化熏陶,從而達到影響的目的。一般來說,譯者要有強烈的文化意識,重視文化差異,才能發揮出蒙漢兩種文化的教化功能。
總之,蒙漢翻譯作為兩個不同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在翻譯的過程中需要對文化差異有足夠的認知,這不僅能使翻譯完成基本的作用,同時也能促使兩個不同文化相互滲透和影響,從而使接受者能夠受其影響并能夠自覺接受這一文化的熏陶,成為文化傳播的載體,以推動不同的相互交流,為實現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促進貢獻力量。蒙漢翻譯是凝聚蒙h兩個民族的重要紐帶,為促進民族間的友好發展,文化的相互交流有著積極的意義。
篇2
關鍵詞: 陶瓷英語 景德鎮陶瓷文化 對外交流傳播
1.景德鎮陶瓷文化對外交流傳播的歷史與現狀
“中華向號瓷之國,瓷業高峰是此都”,郭沫若先生曾用這樣的詩句贊美千年瓷都景德鎮。景德鎮陶瓷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自中國有對外交流以來,陶瓷就發揮著重要作用。景德鎮陶瓷文化在歷史上為東西方文化藝術、經濟技術等方面的交流架起了溝通的橋梁,在一定程度上對世界文化藝術的發展作出了貢獻,推動了人類歷史文明的進步。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中國陶瓷文化在對外交流中的影響卻逐漸弱化,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大大降低,無論在文化影響還是經濟方面都大不如前。許多外國友人,只知中國功夫、中國戲曲、中國美食,卻不知中國陶瓷。歷史上,在西方貴族家庭最受歡迎的中國陶瓷,如今在國際市場上的占有率遠遠落后于意大利、日本等國。
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中國加入WTO,在對外文化交流越來越頻繁的大環境下,景德鎮陶瓷文化的對外宣傳與交流活動日益活躍起來。譬如國際陶藝教育大會、陶瓷材料與工程國際研討大會及景德鎮市一年一度的中國國際陶瓷博覽會等。雖然景德鎮現擁有這些對外交流交流傳播的文化平臺,但其外宣的力度尤顯不足,無法讓西方世界全面深入地了解景德鎮的陶瓷文化,無法了解景德鎮陶瓷文化的精髓。筆者認為,這在很大程度上,和作為文化交流傳播橋梁的語言有極大的關系。
2.陶瓷英語與景德鎮陶瓷文化對外交流的關系
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交流的主要媒介。在對外交流中,英語作為應用最為普遍的一門外語,其作用是不容忽視的。而用于表述陶瓷專門用語的陶瓷英語作為景德鎮陶瓷文化對外傳播交流中最重要的工具,在景德鎮陶瓷文化對外傳播交流的過程中是不可缺少的。在一系列的陶瓷文化對外交流活動中,陶瓷英語作為景德鎮陶瓷文化對外交流和宣傳的重要工具,顯得尤為重要,而陶瓷英語研究更是重中之重,對景德鎮陶瓷文化對外交流的發展有不可忽視的作用。而基于景德鎮陶瓷文化背景下的陶瓷英語研究,能夠幫助保障景德鎮陶瓷文化對外交流傳播更有效地進行。
3.陶瓷英語在景德鎮陶瓷文化對外交流傳播中的作用與影響
由國務院首批列入中國24座歷史名城,有著上千年制瓷歷史的景德鎮,其制瓷技藝多樣、陶瓷種類繁多、器型風格獨特、圖紋獨具中國傳統文化特色,其陶瓷品質卓越,擁有“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美譽。那么,如何讓世界了解景德鎮悠久的制瓷歷史、精湛的制瓷技藝、精美的陶瓷產品呢?這就需要作為專門用途的陶瓷英語對景德鎮陶瓷文化進行宣傳。以下將從陶瓷英語與景德鎮四大名瓷、陶瓷英語與景德鎮對外交流發展兩個方面加以敘述。
3.1陶瓷英語與景德鎮四大名瓷
“素胚勾勒出青花筆鋒濃轉淡,瓶身描繪的牡丹一如你初妝。”臺灣歌手周杰倫的這首歌曲――《青花瓷》,其歌詞描述的正是位居景德鎮四大傳統名瓷之首的青花瓷。在景德鎮千年的制瓷歷史中,青花瓷儼然成為景德鎮瓷器的代表。其始創于元代,屬釉下裝飾品種,在釉層下面裝飾有青色的圖紋,藍白交映、典雅素凈。位居景德鎮四大傳統名瓷之首的青花瓷,無疑是中國制瓷史上的瑰寶。那么如何讓國際友人了解青花瓷的特點呢?這就需要譯者掌握相應的陶瓷英語,準確地將其特色表述出來。如青花瓷blue and white porcelain;青花釉里紅blue and white with copper red colors;青花斗彩blue and white with overglaze colors;青花纏枝花卉紋碗blue-and-white bowl with design of interlocking branches and flower;青花山水人物盤blue-and-white dish with landscape and portraiture design等不同器型、不同圖紋的青花瓷的表述。通過這些陶瓷英語詞條,外國友人將對這些瓷器的器型、圖紋、顏色等有全面直觀的了解。
始創于宋朝的顏色釉瓷,采用多種氧化物、配置不同色料、施于瓷胎或者泥坯的表層,經高溫或低溫熔燒而成,是景德鎮四大傳統名瓷中顏色最為多樣、色彩最為璀璨繽紛的一種。對于顏色釉瓷,主要向國際友人介紹的是其多種的顏色釉。如:美人醉釉beauty’s flush glaze;火焰紅釉fiery red glaze;霽藍釉deep blue glaze;粉青釉pale;虎斑釉tiger skin glaze;象牙黃釉uvory yellow glaze;金星綠golden star green等。
始創于明朝永樂年間的青花玲瓏瓷,是景德鎮四大傳統名瓷中的另一佳品。因其瓷器之上既有青花圖紋,又嵌有米粒狀的透明的“玲瓏”,被稱為“米通瓷”,外籍友人稱其為“嵌玻璃的瓷器”。在陶瓷英語中,我們根據其制作特征,將其譯為:青花玲瓏blue and white with pierced decoration;玲瓏碗lace bowl;嵌晶結構poikilitic texture;米通rice grain pattern等。
始創于清康熙晚期的粉彩瓷,是景德鎮傳統四大名瓷之一,屬于釉上彩的一種,其粉彩畫面線條纖細秀麗、色彩粉潤柔和,深受國內外友人的喜愛,被稱之為“玫瑰族瓷器”。制作粉彩瓷時,先在白瓷釉上勾勒圖紋,然后填上一層“玻璃白”,再用彩料描繪洗染,最后入彩爐烘烤而成。如果要讓外國友人理解其制作的過程及工藝、不同的圖紋樣式,則必須理解以下陶瓷英語:粉釉powder;粉彩powder enamel;彩繪decoration;玻璃白glass white;彩爐decoration furnace;烘烤baking;單面彩式single painted decoration;雙面彩式twin painted decoration等。
3.2陶瓷英語與景德鎮對外交流發展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逐漸深入,國際威望的不斷提高,景德鎮的對外交流活動日益頻繁,前來訪問、考察、學習的外國友人日漸增多。景德鎮先后派出大批人員前往國外訪問、考察、學習及洽談業務等。全國唯一的陶瓷類高等學府――景德鎮陶瓷學院,每年都會接待來自世界各國的前來學習交流的學子。景德鎮的三寶、明清園等多年來,一直有外國藝術家不斷前來交流訪問。景德鎮一年一度的世界陶瓷博覽會、在國外舉辦的景德鎮陶瓷展覽活動、與英國劍橋大學等高等學府聯合舉辦陶瓷藝術展暨文化交流活動等。這一系列的交流活動都是加強景德鎮陶瓷文化對外交流傳播、擴大景德鎮陶瓷文化國際影響力的平臺,是活躍景德鎮市對外貿易的渠道。在這些對外交流活動中,陶瓷英語無疑是不可或缺的,是宣傳景德鎮陶瓷文化、開展對外學術技術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是對外招商引資必不可少的語言工具之一。
景德鎮因其獨特的陶瓷旅游資源,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外國游客前來觀光旅游。素有“瓷之源、茶之鄉、林之海”之名的瑤里、景德鎮陶瓷館、景德鎮古陶瓷博覽區―古窯瓷廠、明清民間建筑、陶瓷歷史博物館等都是外國游客的必到旅游點。要讓外國友人感悟到景德鎮深厚的陶瓷文化,對這些旅游景點特有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譯者們必須了解如下的陶瓷英語:古瓷ancient porcelain;官窯governmental kilns;窯kiln;葫蘆窯double-gourd kiln;馬蹄窯horse hoof kiln;遺址site;高嶺土kaolin china clay;手工作坊workshop;考古學archaeology;琉璃瓦glazed tile,等等。為了讓外國友人了解景德鎮傳統手工成型的制作工藝的全過程,包括揉泥、拉坯、印坯、制坯和補水,等等。這個時候就需要掌握以下陶瓷英語:揉泥kneading;燒成過程fire process;捏坯throw;收縮contraction;捏泥tempering;拍打thwacking;利坯fine trimming;修坯repaired biscuit;補水body wetting before glazing等。
4.結語
要更好地對外宣傳景德鎮的陶瓷文化、制瓷技藝、種類繁多的陶瓷產品,擴大景德鎮陶瓷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就必須使用好陶瓷英語這一語言工具。陶瓷英語是陶瓷技術人員對外交流學術技術、陶瓷貿易人員對外商貿洽談、導游及譯者宣傳景德鎮陶瓷歷史文化必備的工具,在景德鎮陶瓷文化對外交流傳播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程云.景德鎮陶瓷文化與世界文化遺產江西社會科學[J].2001(12).
篇3
>> 東西方文化淵源對于跨文化交流的影響 跨文化交流中的媒介形象建構與國家形象傳播策略 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典范 英語電影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運用 遷移帶來的跨文化交流與傳播 論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休克” 文化定勢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影響 談英語教學中對小學生中西方文化交流意識的培養 曾妍霏 做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西洋家具: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以開闊的胸懷推進中西方文化交流 琉璃:東西方文化交流的見證 跨文化交流中的“和而不同”原則 英語電影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跨文化交流背景下的中西方禁忌文化比較 淺談“跨文化交流” 從中西方文化差異看跨文化廣告的傳播策略 論林語堂散文創作與東西方文化交流 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打造高品質高等教育 東西方文化交流課程之教學初探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3] 趙琳.論全球化背景下漢英雙語播音的價值[J].江西社會科學,2009(7).
[4] 謝玉潔.全球化傳播背景下中國電視雙語訪談節目現狀與發展研究[D].河南大學,2012.
[5] 雙語播音[EB/OL].http:///view/9672365.htm#refIndex_1_9790955.
[6] 文衛化,王圓.從美劇的流行看中國觀眾對外來節目的接收――美劇的中國觀眾調查[C].中國傳媒大學第二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8.
[7] 韓飛.跨文化語境下美劇制播模式研究[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2013(37).
[8] 《加里森敢死隊》停播幕后.Vista看天下[EB/OL].http:///index.php/Story/details/news_id/2362/newsc_id/18.
[9] 高煥.影視劇中的跨文化傳播――以美劇《越獄》為例[J].新聞世界,2009(9).
[10] YYeTs美劇翻譯組招募[EB/OL].http:///announcement/index/view/id/49.
[11] 《越獄》公開登陸中國熒屏 廣電總局回應稱其違法[EB/OL].http:///ent/ds/dsyw/200703/12/t20070312_10665743.shtml.
篇4
關鍵詞:老撾留學生;跨文化支持服務;有效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4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03-0-01
一、老撾留學生跨文化支持服務存在的問題
1.對老撾國家文化知識掌握不夠完善
當下跨文化交流的發展速度較快、發生的背景和環境也各有不同,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跨文化較多,相關的管理人員不能夠對跨文化交流的國家的文化進行深入的了解,這很容易使得老撾留學生在心理上產生一定的反差,進而從心理上有一定的排斥以及產生壓力。這對于今后老牘家跨文化的交流具有較為消極的意義。如果不能夠及時的掌握老撾相關的文化知識就不能夠保證不影響老撾留學生的正常文化,在保證不干涉雙方文化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進行跨文化交流支持服務。
2.忽視了潛在的影響因素
在進行老撾留學生跨文化支持服務的過程中,相關人員總是只看到表面的問題,忽視了一些潛在的問題。當下的跨文化交流的學生越來越多,已經不僅僅只有兩個國家的交流,更多的是多個國家的融合,這使得在跨文化支持服務的過程中發生了很多潛在的問題。而這些潛在的問題很容易被忽視,這種忽視容易在一定程度上為跨文化交流服務帶來潛在的消極影響。
3.服務人員綜合素質有待提高
跨文化交流服務人員作為跨文化交流過程中最重要的組成要素,對跨文化交流跨文化交流服務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跨文化交流服務人員隊伍的建設顯得尤為重要。現階段,隨著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跨文化交流服務人員的水平也得到了較大的提升,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綜合素質較低的現象,等待改進和完善。大多跨文化交流服務人員具有不錯的專業素質,對跨文化交流基礎都有著很好地掌握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都得到了專業的認可,但是卻在實踐的過程中缺乏一些技巧,沒有較為合適的服務方式,使得跨文化交流跨文化交流服務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產生隔閡,交流過程產生困難,不能給予學生良好的跨文化交流學習氛圍,反而使得交流過程有了“事倍功半”的效果。據調查了解,部分條件不允許的學校,跨文化交流服務人員的配備不全,經常讓年輕、缺乏經驗的服務人員直接進行跨文化交流服務,這無論是對留學生的跨文化交流綜合素質的培養會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
二、改進老撾留學生跨文化支持服務的有效策略
1.了解老撾國家的國家風俗
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特色的風俗習慣,在中國,由于不同民族和地域差異性存在一定的,更何況是從東南亞來的老撾的留學生。相關的管理人員必須對老撾的一些國家風俗進行一定的了解,這樣才能夠盡可能多的保證其今后生活的順利。國家的風俗較為廣泛,服務人員應該積極學習相關的風俗知識,主動地避開一些較為敏感的話題,將與留學生由于文化產生的差異降到最低。除此之外,管理人員可以為相同地區的老撾留學生提供一些交流平臺,讓他們能夠通過這些平臺找到志同道合的人,有自己本國的朋友也能夠使得留學生在進行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具有歸屬感,讓他們能夠更加舒適的在國內進行交流學習,對改進老撾留學生跨文化支持服務也能夠產生積極地效益。
2.創立具有自身特色的跨文化交流服務模式
只有改變傳統的跨文化交流服務模式,才能夠充分調動各國留學生的積極性,服務人員可以通過運用現在的多媒體網絡信息工具,了解當前較為先進的服務模式,可以運用一些國家在多媒體平臺上的資源共享學習其他國家的交流管理制度,這樣能夠有效地學習。同時,在了解其他國家跨文化交流服務的過程中能夠對自己國家的跨文化交流服務模式有一個較為清楚的了解。充分的跨文化交流服務資源能夠使得服務人員在進行跨文化交流服務的過程中,能夠建立國家的跨文化交流服務的個性化設置,這對于跨文化交流服務的效率具有積極地影響作用。
3.為老撾留學生提供良好的留學氛圍
良好的留學氛圍不能夠僅僅停留在狹義的留學范圍內,不僅僅是簡單的教學和學習的氛圍。所謂廣義的留學氛圍應該還包括由于地方位置不同所帶來的氣候差異以及一些在飲食上的不適應,這使得學生在心理上會有一定的反差,如果不能夠及時的將留學生的這種反差平復,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留學生的學習和交流。因此,相關的管理人員應該及時與留學生進行交流和溝通,及時的關注他們的心理狀態和他們所處的環境,幫助他們緩解一些不適應,使得老撾的留學生能夠在中國得到積極地發展。
三、結語
總而言之,跨文化交流服務效率的提高對老撾留學生數量具有較大的積極意義,特別是在當前我國社會經濟體制下,提高留學生跨文化支持服務能更加奠定我國在東南亞國家中的重要位置。另一方面,跨文化交流服務綜合素質提高的可實踐性使其能夠在國際留學生的交流中具有廣泛的推廣應用,有利于全面提高留學生跨文化支持服務的效率。當下,留學生跨文化支持服務中還存在著一部分有待改善的問題,這些問題可以通過改變傳統服務管理模式以及提高服務人員的綜合素質等進行改善。
參考文獻:
[1]張雷生.關于韓國高校中國留學研究生的跨文化適應研究(英文)[J].商務英語跨文化交流服務與研究.
[2]蘇大林.老撾高等教育管理體制研究[D].天津大學,2012:128-152.
篇5
該論壇是中韓友協、中日友協,與韓日文化交流會議、韓中友協、日中友協、日本國際交流基金等日韓民間團體共同發起舉辦的,旨在推動中日韓三國民間文化交流。論壇出席人員相對固定,三方各派三名代表作為論壇核心成員,其中各有一名為召集人。目前中方召集人為劉德有、日方召集人為國際交流基金理事長小倉和夫、韓方召集人為韓日文化交流會議委員長鄭求宗。論壇自2005年起在三國輪流舉行。
本屆論壇主題為“促進東亞文化交流的方案”,議題為“災害與文化,以及民眾主導并參與的文化交流”。韓方核心成員鄭求宗、韓國前外交通商部長官孔魯明、韓中友好協會副會長李元泰,日方核心成員、日本國際交流基金理事長小倉和夫等出席會議。
災害與文化
本屆論壇的一個主要議題為“災害與文化”,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引發人們對傳統文化和人類文明面臨新挑戰的再思考。小倉和夫介紹說,這次大地震對日本部分地區的文物造成毀滅性破壞,一些村落的整體消失,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的不幸遇難,給該地區傳統慶典、舞蹈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人類文明受到自然災難的嚴重挑戰,如何對人類文化遺產進行搶救性保護已成為十分緊迫的課題。
小倉和夫指出,在自然災害面前,文化不僅僅是被保護、被搶救對象,更可以起到積極作用。對于受災地區來說,除物質救助外,精神支持更為重要,這就需要發揮文化的力量。他結合這次日本地震談了四點體會:一是災害可以喚醒人們的防災意識,引發人們對文化保護的重視;二是災難可以激發藝術家的創作靈感,創作出優秀的文化作品;三是應鼓勵民眾參與對災區文物、尤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和保護;四是在災后信息披露方面政府和媒體應采取更為積極的態度。
小倉和夫的發言引起各國與會代表的共鳴。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害不僅是受災國一國一民族的損失,也是全世界全人類的損失。因此,面對自然災害,加快對人類文化遺產搶救的步伐是人類共同的責任。在這方面,中日韓三國應加強交流與合作,并發揮積極作用。
民眾主導并參與的文化交流
三國代表在充分認識到文化交流重要性的同時,進一步強調應加強民眾對文化交流的參與,引導民眾在文化交流中發揮積極作用。近年來,三國友好組織都舉辦了許多民眾參與的文化交流活動,以提高民眾的認知度和參與感。三國代表表示今后可以在以下領域加強合作:一是三國文化遺產的保護,應匯聚民間智慧與才能,提出有建設性的民間保護方案;二是在藝術領域,應挖掘三國藝術共同點,并做比較研究和交流;三是在環保領域加強合作;四是旅游方面,進行三國旅游線路的開發。
三方代表還提出,民眾應與政府、媒體等形成合力,共同推動文化的發展與繁榮,并突出強調青少年參與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三國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
篇6
關鍵詞:傳統戲曲文化;交流與建設;政府引導
一. 戲曲文化交流現狀分析
(一)傳統戲曲交流合作方式亟須拓展
在互聯網環境下,信息傳播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這一背景下,電視、網絡已成為傳統戲曲文化的重要載體。在傳統社會中,戲曲文化主要通過劇場演出、社區演出以及農村演出的方式進行傳播,隨著時代的發展,電視、網絡等現代化傳播技術已成為傳統戲曲文化交流和傳播的重要方式和渠道。但在戲曲文化交流過程中,與現代化傳播媒介的融合仍然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且適應區域文化傳統西區交流合作的機制還不健全,無法為戲曲文化的交流合作提供良好的保障。
(二)傳統戲曲交流合作途徑不斷拓寬
近些年來,國家文化部門逐漸意識到戲曲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性,在地方政府的幫助下,傳統戲曲交流合作途徑不斷拓寬,最突出的表現則是為傳統戲曲演出團體和傳承藝人加強交流合作提供了契機。例如,在地方政府和企業的努力下,針對傳統戲曲藝術傳承的職業院校數量不斷增加,而且通過組織院校競賽,促使不同戲曲院校之間的文化交流活動日益頻繁,在文化交流活動一些具有藝術天賦的戲曲文化傳承人逐漸被發現,并受到重點培養,進而為我國戲曲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三)傳統戲曲交流合作瓶頸亟待破解
傳統戲曲文化交流合作的瓶頸突出表現為加強合作、抱團發展共識有待加強,我國在戲曲文化發展過程中,存在的最大問題之一則是不同的地區和劇種各自為戰,由于缺乏合作意識,導致無法將我的傳統的戲曲作為一個整體進行推廣和宣傳,無法將不同地區戲曲劇種的優點進行融合,從而實現戲曲文化的創新發展。例如,豫晉陜黃河金三角各地的傳統戲曲劇種都進行了包括音樂、表演、樂器以及企業運行模式等在內的改革,通過一系列改革活動,促使戲曲文化更加適應我國當前的社會環境,使得戲曲藝術表演更加符合現代大眾的審美習慣,但是在戲曲文化的發展過程中,由于缺乏必要的合作交流,致使戲曲文化在發展過程中無法有機融合各地以及各劇種之長,無法有效提升豫晉陜黃河金三角地區傳統戲曲的綜合競爭力。另一方面,在戲曲文化發展過程中,還沒有形成支持傳統、打造精品的投入扶持體系,無法對戲曲藝術專業化人才以及傳承者進行更好的保護。
二.文化交流建設策略探究
(一)不斷完善戲曲文化交流合作機制
為了不斷促進我國傳統戲曲文化的交流與建設,必須進一步完善傳統戲曲文化的交流合作機制,具體而言,應該進一步加強區域之間的交流合作,從而建立起多層次的傳統戲曲交流合作格局。在曲藝專家學者的努力下,進行傳統戲曲交流合作的專項規劃,從而對傳統戲曲文化的發展提供科學指導。另一方面,在這一過程中,必須充分發揮地方政府的引導作用,從而將戲曲文化的民間交流、傳承藝人交流、院校交流以及企業之間的交流進行相互融合,促使戲曲文化交流更加符合經濟社會的市場化、產業化運作模式,在地方政府的努力下,通過鼓勵現代企業積極參與其中,從而積極打造區域知名的傳統戲曲文化品牌,走組團發展的路子。
(二)探索建立戲曲文化交流合作新載體
在傳統戲曲文化交流與建設過程中,針對戲曲文化的傳播,必須適應當前的信息網絡環境,從而為傳統戲曲文化的交流合作提供更好的載體。具體而言,在傳統戲曲文化交流過程中,可以利用各大電視臺以及網絡平臺,對各類優秀的傳統戲曲劇目進行展示,而且要利用現代化的視頻制作技術,對戲曲表演進行精心整理,從而不斷提升戲曲表演的影響力。而且可以利用電視臺舉辦各類戲曲競賽活動,鼓勵各類戲曲人才積極參與其中,在競技過程中,取長補短,從而實現傳統戲曲文化的交流。在傳統戲曲文化交流建設中,可以建立專門的戲曲文化網站平臺,然后對一些優秀的傳統戲曲劇目及其相關文化資料進行整理和上傳,使社會公眾可以更加便利的了解到各種優秀戲曲文化,并能夠被優秀戲曲的文化魅力所吸引,從而有效推動我國戲曲文化的發展。
(三)深入挖掘區域內傳統戲曲資源
受我國歷史發展特點、地域特點以及其它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戲曲文化資源在我國分布比較廣泛,而且在不同地區的戲曲文化具有不同的特點,所以,在促進傳統戲曲文化交流建設過程中,有必要深入挖掘區域內傳統戲曲資源。具體而言,可以利用歷史文化名人和人文景點,采用復合市場規律的方式合理科學開發利用,不斷豐富擴大傳統戲曲文化的內涵。在傳統戲曲文化資源挖掘過程中,應該要注意貼近實際、貼近群眾,從而有效提升傳統戲曲題材的選擇范圍,要將不同地區的文化元素融入到劇目創作活動中,而且還應該充分發揮企業的力量,促進傳統戲曲文化與文化產業的合作交流,從而不斷推動傳統戲曲文化的發展。
(四)營造有利于傳統戲曲文化交流的社會文化環境
在傳統戲曲文化交流建設過程中,可以在地方政府的引導下,加強不同地區人民群眾之間的交流合作,在交流溝通過程中,相互借鑒,從而建立起傳統戲曲文化交流建設的社會環境,這對于保護我國傳統戲曲文化的多樣性有著重要的意義。另一方面,針對傳統戲曲文化交流建設活動的開展,地方政府應該提供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并且要為戲曲文化交流活動的開展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從而為我國傳統戲曲文化交流建設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
總之,傳統戲曲文化的交流與建設對于促進我國社會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但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傳統戲曲文化的交流與建設仍然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為了更好的促進傳統戲曲文化的交流建設,必須從多個方面入手,包括不斷完善戲曲文化交流合作機制、探索建立戲曲文化交流合作新載體、深入挖掘區域內傳統戲曲資源、營造有利于傳統戲曲文化交流的社會文化環境等。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漢語 國際傳播 文化準備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以及對世界影響力的增強,中華文化必將以其強勁的發展勢頭為世界文化的繁榮做出應有的貢獻,這對漢語國際傳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對這樣的形勢與判斷,如何進一步發揮漢語國際傳播的文化交流功能,向世界充分展示中國文化的特有魅力,使之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占有它應有的位置,就成為一個十分緊迫而重要的問題。漢語國際傳播,要求我們首先從文化自覺、文化定位和文化交流三個層面做好充分的文化準備。
一、高度的文化自覺與自信
文化自覺是新舊世紀之交中國思想文化界形成的一種文化思潮,為多角度、全方位認識和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時也為中國文化滿懷信心地“走出去”,與世界文化交流、交鋒與交融,實現不同文化之間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認同、相互借鑒留下了無限想象的空間。
文化自覺是文化自信的基礎和前提。對任何一個民族而言,沒有文化上的高度自覺,就很難產生文化自信,就無法走向文化自強。為此,先生在其有生之年多次作過明確的解釋。在他看來,文化自覺是一個十分艱巨的過程:首先要認識自己的文化,根據其對新環境的適應力決定取舍。其次是理解所接觸的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加以吸收。最終達到不同文化之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事實上,此番境界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曾有過多次的靈光閃現,這與我們古人對自己創造的文化已經擁有的文化自覺與自信密切相關,否則,就不可能給后人留下如此豐厚的文化遺產。透視幾千年綿延不斷的中華文明史,沒有人能否認其形成、發展和壯大過程中歷經風雨、承受挫折和飽含辛酸;沒有人會懷疑其在不同階段呈現出來的燦爛與輝煌不是對傳統文化繼承和弘揚、改造與更新基礎上結出的碩果;也沒有人敢指責其包容借鑒、接納吸收、消化整合多個民族的優秀文化成果而作出過的種種努力。“如果沒有中國文化,人類文明不可想象。從四大發明開始,中國在人類發展進程中就獨樹一幟。中國人克服困難一路走到今天,繼承了歷史特殊的饋贈。同樣,文化賦予中國以尊嚴和生生不息的力量。中國政府不遺余力地保護傳統文化遺產,因為它們具有重要的美學和精神價值。”摩爾多瓦駐華大使阿納托利烏列基安如是說。
無論從文化的角度講,還是從漢語國際傳播的視角看,一個民族真正的文化自覺,就是對自身文化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有著深刻的認識,對自身文化的運行規律有著準確的把握,對發展自身文化的歷史責任敢于主動擔當。一旦離開高度的“文化自覺”,就很難對自身文化發展的歷史與現狀作出理性而準確的判斷,就難以在汲取其他民族文化精髓的過程中充滿自信,就無法保證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的發展中不落伍、不掉隊。要避免此類情形的出現,就必須從時間上和空間上去把握中華文化;同時注意把握世界文化的最新動態與發展趨勢,主動從內容和形式等方面對我們的傳統文化進行更新改造,使中華文化在與世界文化交流、交鋒和交融的過程中能夠獨立成勢、傲視群雄。
漢語的國際傳播,承擔著中華文化對外交流、溝通與合作的重任,更應該在文化自覺與自信方面有高度統一的認識,這是不斷突破現實瓶頸、破解文化交流與傳播難題的先決條件。這是確保中國文化從自覺走向自信、從自信走向自立、從自立走向自強,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始終占有一席之地的思想基礎。
二、準確的文化定位
準確的文化定位,是指對中國文化對外交流與合作在漢語國際傳播中的地位進行科學定位。中國傳統文化本身具有豐富性、完整性、多樣性和獨特性等方面的特征是毋庸置疑的。浩如煙海的歷史典籍、豐富多彩的文物古跡、承前啟后的創新成果,體現出中國文化的豐富性;綿延不斷的文化脈絡、傳承千年的民俗民風、獨立成篇的思想體系,構成了中國文化的完整性;不同民族的文化創造、不同區域的文化分布、不同領域的文化成果展示了中國文化的多樣性;中國特色的價值理念、中國風格的民族精神、多元文化的交相輝映印證出中國文化的獨特性。在漢語國際傳播過程中,如果我們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上述特征定位不準確、把握不充分,外國人就難以準確理解中國人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言談舉止、行為習慣等,就始終搞不懂中國人的很多事情,也就無法讓外國人真切領悟和感受到中國文化的特有魅力。因此,注重一個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精神追求,是展示一個民族文化固有特色的關鍵。也只有將深藏于文化表象背后的那些真正代表中國人精神層面的東西及時準確地傳遞給世界,才有助于讓外國人進一步認識和理解中國文化。
三、充分的文化交流
歷史和現實證明,一個民族的振興,始于文化的復興。一個國家的文化只有在世界文化中占有相當的地位,才能受到世界的重視。如何看待發展中的中國文化?理應從當今中國文化的大發展與大繁榮的歷史進程中看,必須看到中國文化主動“走出去”與世界文化交流、合作、接軌,并贏得世界的理解、信任和尊重。文化“走出去”要求我們盡早布局,為之搭建好文化交流的平臺,提升并拓展文化交流的層次與渠道,進一步轉變創新多種文化交流的方式。
搭建好文化交流的平臺,是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根本。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文化對外交流日益頻繁。從上個世紀90年代末開始,我國在很多國家正式啟動建立中國文化中心的計劃。如今,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和孔子學院正在以越來越快的速度增設,成為開展中外文化交流的有效途徑,對中外文化交流的開拓和發展產生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提升并拓展文化交流的層次與渠道,應當建立在政府引導、民間配合的基礎上。文化交流主要是政府間的交流、學者間的交流和大眾間的交流。我們最初的文化交流,多屬政府之間的交流,學者和大眾間的交流還遠遠不夠。這與我們應有的文化自覺與自信不強有一定關系。令人稱道的是,這種狀況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正逐漸得以扭轉,中國文化對外交流的層次和渠道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良好局面。通過頻繁的高層交往,加之各類非政府組織間的密切合作,以及各種民間組織,包括學界學者之間的相互往來等,打造出多種多樣的交流層次與渠道,有效提升了中國文化在世界范圍的影響力。交流層次的提升和交流渠道的暢通,極大地增強了中國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轉變創新多種文化交流方式,體現在我們對文化交流經驗與教訓總結和反思的基礎上。過去,很多人簡單地認為只要加大報刊雜志、網絡媒體、電影電視等“走出去”的力度,就能促使文化“走出去”。殊不知這些方式雖必不可少,但比起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對話與交流,就更顯枯燥和乏味,效果也不盡如人意。因而必須在如何轉變文化交流方式上多下功夫。尤其,要注重人與人之間的對話與交流,這是實現文化交流、文化傳播、文化認同和文化尊重最有效的方式和途徑之一。
綜上所述,歷史和現實已賦予漢語國際傳播多種對外文化交流的職能。我們只有主動做好應有的文化準備,并在實踐中體現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才能將真正代表中國文化的優秀文化不斷地傳遞給世界。
參考文獻
[1].論文化與文化自覺[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
[2]張殿軍.改革開放后的中國文化外交淺析[J].黑龍江社會科學,2012(1).
[3]胡逢祥.開放時代的中外文化交流與國民意識[J].探索與爭鳴,2010(12).
篇8
論文摘要:通過分析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作者闡述了文化交流與英語教學之間的關系,并以此為依據,就扣何在英語教學中實現文化交流的方法及需要注意的問題進行了詳細的探討。
語言是社會民族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它隨民族的發展而發展。不同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歷史、風俗習慣和風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會風俗又都在該民族的語言中表現出來。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隨著國際交往的迅速發展,來自不同國家或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著越來越多的思想交流,被稱為“跨文化的交流”。在跨文化的交流過程中交流雙方經常會遇到一些障礙。但在許多情況下,交流受阻或失敗不是由語言引起的。“大至人們的世界觀.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小至人們的言談舉止、風俗習慣都是文化背景的重要內容,都會影響跨文化交流的順利進行。”原因在于“文化差異影響.誤導信息的獲得,造成交流障礙。”
英語作為一種語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特定的文化背景,這種特定的文化背景給異國語言學習者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并極可能在國際交往中引起誤解。在我國,大多數人都是通過學習英語來了解異國文化,這使得英語教學在學習異國文化中占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在過去傳統的教與學過程中,英語教學中語言和文化的這種關系一直未得到足夠的重視。似乎認為只要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掌握了語音,詞匯和語法規貝}1就能理解英語和用英語進行交流。而實際上由干對英美文化中一些非語言形式的文化背景、社會準則了解不夠,進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較差,重視語言形式的學習而忽視了語言在實際場合的運用,忽視了東西方文化的差異。結果,在與外國人的交流中常常出現障礙,甚至產生誤會。所以,如何在英語教學中通過加強文化教育以達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變的異常重要。
1、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跨文化交流”是指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流。在這一過程中,由干交流的雙方來自干不同的文化環境,分別受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經歷的影響,各自形成不同的語言習慣,因而人們在交流中總喜歡用自己的說話方式來解釋對方的話語,這就可能使他們得出不準確的推論,從而產生沖突和障礙。
長期以來,我們的英語教學側重于語言教學,一味地傳授語音、詞匯、語法知識,強調語言的正確性,致使學生不顧場合、時間、交流對象及其他因素的差異,一開口常常是“漢語思維,英語形式”。這容易引起文化沖突,造成雙方感情上的不愉快。因此,我們應該抓住不同語言交流產生誤解和沖突的焦點,突破文體障礙,把跨文化交流作為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正確得體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中、英文化的差異范圍較廣,大至社會階層、家庭結構、職業活動,小至約會、打電話、飲食起居等。如果忽視了這些差異,人們在交流中就不能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意愿而導致交流失敗。為此,我們在英語教學中,不應只重視語言教學而忽視語用教學,而應向學生不斷滲透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指導他們把握主要的語用差異。
1.1文化意識滲透的內容
文化意識滲透的內容可以說紛繁復雜,包羅萬象。但其實我們可以把它們分為兩大類,即知識文化和交流文化。知識文化包括社會組織、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學術思想、民族、宗教、文學、藝術、地理、歷史、科技等。交流文化則包括社會習俗、風土人情、生活習慣、日常行為準則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在進行語言教學的基礎上,針對教材中所涉及的知識文化和交流文化內容,采用適當的方式方法進行強化和滲透。此外對干非語言形式的文化如手勢語、體態語、聲音聲調控制,服飾、環境因素、時間語言等,教師也可在教學過程中進行恰如其分的滲透,以引起學生的注意。
以前,我們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很少強調文化教育,近年來跨文化交流已成為英語界的一個熱門話題,在許多高等院校的英語專業,都開設廠跨文化交流的必修課程。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有一些教師已經認識到語言和文化不可分割的關系,在教學中也有意識地進行文化知識的傳授。這就給英語教學提出了一個新的要求:“英語教學中教師應使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渾然一體。要使外語教學從只注重培養語言素質和文學欣賞能力向培養文化素養過渡,使文化規則成為交流能力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教材采用原汁原味的語言素材、語言規范,實用,內容豐富,涉及語言、文化、教育、生物等多方面,其中有很多體現了英美民族文化特點的文章。這樣的選材有利于教師結合文化背景、文化蘊iii,通過對比,培養學生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敏感性,使學生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特點,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很重要的是要了解中西方在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宗教信仰、審美趣味方面的根本差異。”
英語教學中注重文化差異的傳授,會加深學習者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在交流中不至干造成語用失誤。每一種語言都在英語教學中,不能只單純地傳授語言知識,應該盡力引導學生去認識文化差異,了解西方國家特別是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學生在理解語言時只注重表層結構,往往忽略語言所反映的深層語義。有時只靠表層結構分析并不能完全正確領會說、寫者的真實意圖,這時,就需要指導學生依據自己的文化知識對英語語言進行分析、歸納、綜合.推論,以正確理解其所要表達的言外之意。
1.2文化教學的重要性
“只注意形式,而不注意語言的內涵是學不好外語的。”學習語言的目的是為了交流。人類的交流不僅是一種語言現象,也是一種文化現象。要真正掌握一種語言就必須了解這種語言的特定社會背景,要成功地教授一門外語就必須重視外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大學英語教學的最主要任務是培養跨文化交流的人才,其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英語交流能力。美國社會學家海姆斯曾提出過交流能力的四個要素:語法性、可行性、得體性和現實性。其中得體性和現實性直接和文化有關。得體性主要是指在說話的對象、話題、場合、身份等不同的情況下,要使用不同的得體語言,這就涉及到文化背景的問題。現實性主要指要使用真實、地道的英語,這也是只靠語言知識不能解決的問題。文化教學是培養學生交流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文化差異往往會給語言學習及國際交往帶來諸多不便,因而,作為語言學習者,了解目的語與母語之間的文化背景差異極有必要。
1.3文化教育是語言交流的關鍵
美國社會學家G.R.Tucker和W , ELambet對于外語教學中只教語言不教文化有這樣的看法:我們相信,任何這類企圖都會使學生失去興趣,使他們不僅不想學習語言符號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這一符號系統的民族。相反,幫助學生在學習語言時提高對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們發自內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興趣和動力,從而提供了學習該民族語言的基礎。在英語教學中,應樹立文化意識,應在傳授語言的同時同步傳授文化識。這樣做的好處是:文化知識加深了學生對語言的了解,語言則因賦予了文化內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同步可以在傳授語音,詞匯,語法等語言知識時進行。在英語教學中,可以將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異進行總結歸納,這對學生進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外國語大學胡文仲教授指出:“只注意形式,而不注意語言的內涵是學不好外語的”。這里的內涵就是指這種語言的文化成分比如英文諺語中有“all roads lead to Rome."(條條大路通羅馬)這一習語,漢語是用最簡潔的四個單詞“殊途同歸”來表達的,意思是“通過不同的途徑達到同樣的目標”,但英語中這個習語的意思來源于西方人對他們文化根基一古羅馬圣地的崇拜。所以要是不了解英語的文化歷史,難以真正弄明白這個習語的確切含義。
2、如何在英語教學中實現文化交流
大學英語作為一門語言課程,其本身便具有鮮明的文化特征。它通過語言的教學,向學生傳遞著異文化圈中的異文化模式,使學生得以全面了解異域文化,并按照我們民族文化的價值觀積極地對之揚棄,從而實現我們民族主流文化的創新,這便是教育的文化傳遞功能,也是大學英語教學的重要內涵。
其一,增強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就是通過客觀的、非判斷性的對比,正確理解本族文化與目的語文化的差異,在擺脫民族中心論的基礎上正確理解另一種文化。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可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對于表面的、明顯的文化特征,人們通常認為新奇而富有異國情調;第二,對于細微而有意義的,與自己的文化迥異的文化特征,人們通常認為難以置信或難以接受;第三,與第二個層次類似,區別只在于通過道理上的分析認為可以接受;第四,能夠做到從對方的立場出發來接受其文化。因此,文化導人應通過對比來認識與本族文化不同的文化現象,逐步建立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使這些文化現象不再顯得新奇和富有異國情調。
其二,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是實現英語教學目標的一個重要手段。學生對外語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把外語學習當成樂事,是外語教學的最佳境界,也是學生學習進步最快的時候。在以往的教學中,文化知識的缺乏常常成為學生理解語言知識的障礙。而在教學中導人相關文化知識,則會大大促進學生對語言的理解,從而使其對英語學習產生興趣。這與第一步是相輔相成的。文化導人與英語教學一樣,不是教師單方面的介紹,而應要求學生共同參與。可以采取多種形式來實現這一文化目標,如角色表演、情景對話、電影及文學作品賞析、專題講座等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其三,正確理解文化的差異,幫助學生正確理解中外文化等方面的差異,讓學生明確地意識到,無論我們對英美文化理解得多么寬廣,跨文化交流中的誤解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但我們可以努力使其減少到最小程度這就要求學生既要掌握文化的共性,同時也要更好地理解自身。這不僅有利于增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也有利于他們英語綜合能力的提高。
3、文化交流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我們也必須認識到跨文化交流是雙向交流過程,交流雙方都了解對方的文化特征,并彼此尊重對方的文化習慣,是跨文化交流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中國“人世”以后,隨著國際交往的更加頻繁,人們將面臨如何與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溝通、交流、合作的問題。教師應培養學生利用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進行對比,更深刻地揭示西方文化的一些主要特征,加深學生對東西方文化差異的分辨、分析能力,從而也加深對中國文化本質特征的了解。訓練他們使用英語中介語,宣傳中華文明的燦爛文化,使他們不僅能吸收外來文化的精華,也成為我國對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使他們不僅了解本國的文化,還樂于接觸、學習其它文化,這不僅是學習表面的細節,在日常生活、商業交往、國際事務中能真正尊重西方人的文化,也向他們傳遞中國的文化,在互相平等、尊重的基礎上加強往來,才能跨越因文化差異造成的障礙。
教師要在教學中遵循以下幾個原由:即實用性原則、階段性原則、適合性原則等。
(1)實用性原則:指文化導人要注重與日常交流的主要方面緊密聯系,對于那些干擾交流的文化因素,應該詳細講解,反復操練,做到學以致用;
(2)階段性原則:要求導人的文化內容應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注意由淺人深,由現象到本質,逐步擴展其范圍;
(3)適合性原則:要求所導人的文化內容應該與教材的內容有關,或者是教材的拓寬。文化導人教學應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語言材料,盡可能地與語言教學同行。
實踐證明,教師在教學中遵循了以上幾個原則,通過對東西方文化差異和文化歷史背景的循序漸進的介紹,加深了學生對教材中涉及到的文章文化的理解,同時也提高了他們的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3.1文化教學的內容
我國語言學家張占一曾把語言教學中的文化背景知識按功能劃分為兩種:知識文化和交流文化。知識文化是指一個民族的政治、經濟、教育、宗教、法律、藝術等文化知識;交流文化是指兩個文化背景不同的人進行交流時,那些影響信息準確傳達的語言和非語言因素,包括問候、致謝、稱呼等習語和委婉語、禁忌語等。教師要做到既不放棄知識文化的積累又要加強交流文化的教學。
文化教學應注重知識文化,以提高學生的文化意識和文化修養為主,了解西方人的價值觀及思考問題的方式等。交流文化的傳授應該從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人手,教師主要向學生講述英漢常用語在語言形式和風俗禮儀等方面的差異。
篇9
關鍵詞:海南;建設
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已成為國家方略,備受中國乃至世界的矚目。目前,很多建設工作都在不斷推進當中,許多景區、酒店和旅游及非旅游地產項目拔地而起,但是,著實卻令人堪憂。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首先不是硬件的建設,而是人們思想和行為的建設,即軟件的建設。當我們在建設中不斷凸現“國際”二字的時候,是否意識到我們該如何面對國際客源和國際文化的差異和沖突,如何與國際客源過度的旅游者們形成和諧的交往關系。在建設中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跨文化交流”的意識和行為建設。
一.旅游與“跨文化交流”分析
在研究跨文化交流之前,我們首先要了解“跨文化交際學”的內涵,從而才能明晰跨文化交流的概念和要求。
(一)跨文化交際
所謂跨文化交際學,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走到一起分享思想、感情和信息時所發生的一切。跨文化交際的英語名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早期也稱為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際學最先在美國興起。美國是個移民國家,文化碰撞時有發生。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都強調并維護自己的文化,因此形成了美國的多元文化格局。于是跨文化交際引起了美國學者和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目前,跨文化交際學已發展成為一門被國際學者們充分重視的集人類學、語言學、心理學、傳播學、社會學等為一體的綜合性學科。跨文化交流的目的是理解,容忍甚至接受彼此的文化,創建彼此認可的“共文化”,在此基礎上達到彼此交流的目的,也就是說的“。”
(二)旅游與跨文化交流
旅游本質上是一種文化交流活動,常常表現為跨文化交流,而這種交流是旅游活動中的主客雙方利用符號形式進行的,符號在旅游跨文化交流中承擔著表達與解讀的基本功能,由于交流者文化背景的不同,符號的表達與解讀的方式與意義則大為不同。
旅游使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不期而遇,造成各種文化的直接交流、碰撞、對峙,甚至融合。旅游者承載著他所在國家和地區即客源地的語言、服飾、行為方式、思想觀念等一系列的可見和不可見的文化元素來到異地他鄉,不可避免的對異地文化產生影響,同時也將各地文化傳播到原有的文化環境中。旅游者實際上是文化的承載者和傳播者,起著文化使者的作用。 最早提出旅游者“文化交往使者”角色概念的是旅游人類學家Valene Smith。在1977年她主編的《Hosts and Guests: The Anthropology of Tourism》一書中,她認為,在旅游這種特殊的文化交往過程中,旅游者扮演著“文化交往使者(agents of cultural contact)”的角色。Smith指出, 旅游中“主人”和“客人”兩種文化的接觸和交往(尤其是西方旅游者與非西方主人的交往),使得兩種文化在不斷的借鑒和適應中走向趨同。可以這么說,旅游者在不經意間將自己原有的文化帶到了旅游目的地,影響了當地居民,也對自身文化產生一定影響。
(三) “文化休克”
在跨文化人際交流過程中,人的行為本質決定了跨文化交流的特點。首先,交流雙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導致了文化共享性差。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流中所涉及到的語言、風俗習慣、行為方式及其背后的價值觀念系統,具有極大的差異性;而且表面相同的語言文字、符號系統所表達出的實際內涵常常具有極大的差異性、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含義。其次,跨文化交流中存在著個體無意識的先入為主和偏見。由于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價值判斷標準,這種標準又是一種文化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有利于維護該文化群體的繁衍、穩定和發展的,所以,出生在這種文化背景中的人在個體社會化的過程中受到這種價值體系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形成一種固定的思維模式和道德價值標準,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他會無意識地以此作為評判標準。正是由于這些原因,在跨文化交流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各種誤解、矛盾,甚至是沖突。在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中會出現文化的沖突、進而會引起政治和軍事的沖突,像20世紀中葉以來,原教旨主義者廣泛興起,而導致的不同民族、國家之間的矛盾、沖突;在個人交往的層次上,交往者的心理往往會出現“文化休克。”
篇10
【關鍵詞】英語教學 文化滲透 探索 必要性 途徑 作用
一、文化滲透的必要性
1.體現在教育目的上。英語教學應為社會提供所需要的人才,應明確為社會服務的價值取向。英語的價值應在應試的基礎上提供更高層次的文化探索,使學生真正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內涵。首先應為淺層次的習慣、風俗、行為準則的滲透,其次應為國家層面的政治、經濟、文化的價值體系的滲透。應注意遵循系統性的原則將文化傳遞給學生。
2.體現在知識本身的學習上。應注意到大學英語教學效果的真正實現需要了解一定的背景知識。空泛的理論無法使學生活學活用知識,改造和創生知識。如在進行閱讀訓練時,如果不能結合知識的寫作背景相應的文化去理解,則很容易造成生搬硬套的現象。從而使知識的學習僵化、不得法。
二、文化滲透的作用
1.有助于正確理解。體現在閱讀和作文中,只有融情入境才能避免導致邏輯上和認知上的錯誤。而在此過程中,我們更應注意我們的認知背景,我們所原有的思維是基于中華文化、儒釋道合一的背景,我們的民族性格、思維方式、認知方式無不受到它的影響,體現它的一部分。因此,必要的文化滲透讓我們首先更了解自己,并為我們提供理解外來文化的依據和憑借。也只有深刻掌握和理解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才能更好地理解文化的包容性。中華文明是延續至今的從未被隔斷的文明形態,它對世界文明作出了必要的貢獻。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認為西方文明的一部分受到中華文明的影響。因此,文化滲透是必要的。它使我們更清楚自己,更清楚自己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更清楚完整的文化形態。而英語教學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培養跨文化交流的人才。人才關鍵在于思維和跨文化交流意識,其次才是基于此的實踐和交際行為。
2.作用的長期實現。當然,對于理論與實踐的轉化需要長期的滲透和過渡過程,不過教師可以在充分研究跨文化交流的必要性和相應理論的前提下,依據學生的學習水平適當改進教學方法或模式,為中國文化的滲透打下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教師也可在實踐中逐步摸索有效的方法和途徑,使學生能更好更快的實現中外文化的對接。因而在跨文化交流中,處于相對合理的地位,使跨文化交流能夠順利、有成效的進行下去。
三、文化滲透措施
1.教師自身素質。教師應注意自身素質的提高,應基于教材講解文化背景知識,拓展知識領域,變固定的教材為學生吸收異域文化的長效來源。對此,教師應積極參與進修活動,力爭帶給學生豐富的情感體驗和感性認識,從而使學生更好的、更全面的體會英語文化圈與漢語文化圈的異同。從而相互借鑒、各取所長。
2.培育學生能力。 應使學生具有文化交流的意識,從該角度看待自身的學習內容。確立新的學習目標。數據表明,學生在進行跨文化交流過程中,存在難以用英語表達自身文化的問題。如用英語翻譯儒家經典和道家經典著作,解釋中國特有詞匯和文化現象等。中外文化對接出現了文化層面上的障礙。
3.改進教學模式。改變傳統的以講授知識如單詞、句型、語法為主的教學模式為輔以文化熏染,使知識技能的獲得帶有一定的文化和民族色彩。西方文明與中華文明有很大的不同體現在民族信仰、追求、價值觀念、風俗習慣以及情感態度上。教師應留心教材的可教點,向學生滲透中華文化,使學生能夠在對外交往中,立足于自身文化,從而能有的放矢,使得與外國友人的談話能夠順利進行下去。
四、文化滲透的方法
1.創設情境。英語教師應善于利用所教的知識,并能借助一定的情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中英文化。學生應持有一種對比參照的態度學習英語。英語的學習不僅是英語單詞和英文知識,更是英語環境。
2.個別詞匯講解。中英語言系統中,會出現相同的詞代表不同含義的現象。這與漢語言多音多義現象和西方符號語言的相應特點有很大關系。有時甚至感彩會出現差異。而褒貶混用則會造成很大的交際障礙。因此,在教學中明確中西方的文化差異顯得尤為重要。
3.課外活動。英語的學習重在營造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而僅僅局限于課堂的45分鐘,是不能實現明顯的教學效果的。教師應積極在生活中和其他實踐活動中,與同學對比中外文化的差異,使學生能將自如應對中外文化的差異,從而將理論落實到實踐。使學生能用英語介紹本國文化、能進行正常的文化交流,也能理性看待中外文化的異同,從而具備全球化的視野和文化胸懷。
五、總結
基于上述分析,中國文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滲透已有充分的實施理由和條件,教師應結合自身實際和學校發展狀況,在教學中適當引入中國文化,使中外文化交流在更充分的條件下進行。不僅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且有利于實現大學英語的教學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