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文化藝術研究范文

時間:2023-10-25 17:24:1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區域文化藝術研究,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區域文化藝術研究

篇1

【關鍵詞】藝術教育 社區 文化建設

20世紀90年代以來,伴隨改革開放的步伐加快和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我國城市社區建設日漸完善。社區作為社會基本組成單位,是指進行一定的社會活動、具有某種互動關系和共同文化維系力的人類群體及其活動區域。①近年來,我國積極推進城市公眾文化藝術的發展,大力促進精神文明建設與物質文明建設的和諧統一,文化藝術教育成為我國社區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藝術教育在社區文化建設中的重要性

文化藝術教育是社區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社區文化藝術教育是以社區成員為主要教育對象,以文化藝術為主要內容,開展符合社會發展要求并滿足社區成員需要的教育活動。藝術教育是與我國傳統的知識教育、道德教育互為補充、相輔相成的重要教育內容。文化藝術教育不僅是對藝術學科能力的培養,還包括審美意識的養成及審美能力的提高。②

文化藝術教育的重要性體現在:(一)開展藝術教育,提升群眾文化藝術修養。大力開展文化藝術講座、藝術品展覽等活動,使社區成員能夠掌握必要的文化藝術知識,具備基礎的文化藝術欣賞能力、培養正確導向的審美能力和人文精神。(二)促進青少年全面發展,培養青少年創造精神。通過文化藝術教育,使青少年藝術與科學思維能力相互滲透交織,開發其智力與創造意識。通過藝術獨特的文化培育功能對青少年的心理狀態進行價值引導,塑造其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三)豐富老年人日常生活。提高老年人的文化藝術素養,為老年人培養新的興趣愛好提供便利條件,實現老年人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雙重滿足,培養現代老年人的生活適應能力。③(四)有利于區域性文化藝術的傳承與保護。④區域性文化藝術以地域特色鮮明、受眾群體集中為主要特征,使得這一類文化藝術的傳播受到限制。社區文化藝術教育的推廣使本地文化藝術得到廣泛傳播,形成規范組織來保障其發展的可持續性。不但實現了文化藝術的傳承和保護,還能通過廣泛的群眾參與和交流使文化藝術得到升華。

二、藝術教育在社區文化建設中的發展存在的問題

雖然藝術教育在社區文化建設中的開展初有成效,但仍存在一定的問題。

第一,藝術教育活動的組織開展缺乏規范化和專業化。作為社區藝術活動合理開展的基礎制度保障,針對社區藝術教育活動的法律法規還有待完善,從而進一步推動藝術教育活動有序地組織和進行。社區文化藝術組織多為自發性,運行機制不夠規范,業務能力強的管理人員與專業性的教育輔導教師短缺,致使社區各類文化藝術活動開展參差不齊,影響參與者的學習熱情。

第二,藝術教育活動數量不足、內容單一。從數量來看,文化藝術教育活動的開展數量總體供不應需,規模小。從內容來看,目前社區藝術教育多表現為文體活動的組織和開展,但藝術教育包含方方面面,不應只限于單一的活動內容和形式,還有很多具有特色的文化藝術活動,比如藝術賞析、攝影培訓、茶藝等一些社區群眾希望參與學習的項目,應積極開發和推廣。⑤

第三,群眾參與程度不夠,受眾層次單一。當前社區藝術教育活動的對象集中為老年人和青少年。老年人藝術教育活動多為合唱、廣場舞、書法或戲曲活動的組織與開展學習。青少年藝術教育活動表現為社區或個人自發進行的舞蹈或樂器學習。社區藝術教育受眾年齡層單一,沒能覆蓋不同年齡段的藝術需求。⑥另外,受到基礎設施條件的限制,各地區藝術教育活動開展不均衡,也成為社區藝術教育工作在全民范圍內開展的制約因素。

三、完善社區藝術教育的建議

社區文化建設是城市文化形象體現的前沿陣地,在社區中進行藝術教育活動,有益于提升整體公民素質,開發公眾藝術潛力。要共同努力完善社區藝術教育體系,從而實現社會整體藝術水平的提升。

首先,政府應加大支持力度,建立社區與高校合作機制。政府要完善與社區藝術教育活動相關法律法規,實現社區組織規范運行,另外建立專項資金,完善社區藝術教育配套基礎設施和人力資源配備。社區可與高校合作,請專業教師來社區進行管理人員培訓、開設藝術教育講座,真正實現藝術教育全民化,將藝術帶到群眾身邊。建立高校學生實習基地與志愿者服務體系,既為社區藝術教育提供專業型人才,也鍛煉了在校學生的實踐能力。

其次,豐富藝術教育內容,強調專業性與娛樂性整合。開辦社區藝術大學,利用專業培訓機構和場所滿足公眾藝術學習訴求,整合民間藝術文化資源,關注當地特色性的藝術文化發展,可開展豐富多彩的藝術教育活動來滿足公眾藝術需求的拓展,如花卉培植鑒賞、服裝設計、傳統樂器學習等。

最后,充分利用現代科技媒介,營造文化藝術氛圍。普及藝術專業知識,一方面可培養公眾藝術學習意識與態度,另一方面實現公眾審美導向的科學化。充分利用互聯網、智能手機等現代通信工具,克服地域性的局限,利用其傳輸速度快、信息承載量大的優勢,開發藝術教學APP、網絡課程,建立網絡社區,實現藝術知識共享。

結語

藝術教育是我國社區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現我國社會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進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潛移默化的導向作用。要想進一步完善我國的藝術教育體制,就要以社區文化建設為依托,以點帶面,逐步實現網絡化、社會化,從而提升社會整體文化藝術水平。

注釋:

①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②黃昌海.充分認識藝術教育在普通高校中的現實作用與深遠意義[J].東南大學學報,2007(5):118-122.

③王英.中外老年教育比較研究[J].學術論壇,2009(1):201-205.

④⑥秦晶.論社區藝術教育的發展[J].藝術科技.

⑤朱名燕,盧悅,魏平,唐榕.成都市城鄉社區文化活動建設調查報告[J].成都大學學報,2009(4).

篇2

〔關鍵詞〕文化藝術;產業化;路徑研究

區域文化藝術產業化過程中,會面臨一些瓶頸問題。比如區域內高品質文化藝術活動缺乏,人才資源匱乏;區域文化藝術在開發和利用方面,缺乏相應的專業管理和發展策略等。而區域內所屬高校的藝術實踐活動,如果與區域文化藝術產業化之間能夠謀求一條適合彼此發展的結合之路,就會很好地解決區域文化藝術產業化進程中的問題。同時,高校藝術實踐活動也因此獲得了更大、更廣的發展空間。那么,如何構建適合兩者共同發展的路徑,成為一個具有實際意義的課題。

一、區域文化藝術產業化與高校的關系

區域文化藝術的發展與當地高校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二者互生共榮。一方面,區域文化藝術一定程度上奠定了當地高校的文化藝術特色;另一方面,當地高校在傳承區域文化藝術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引領了區域文化藝術專業性的發展。區域文化藝術是高校特色發展的重要源泉,當地高校擁有所在區域最豐富的人才資源和智力資源,通過多樣化的藝術實踐創新與學術研究,豐富區域文化藝術形態。高校的藝術實踐活動從“陽春白雪”,走向“下里巴人”,實際上會更加體現出藝術實踐作品的價值,從而推動區域文化藝術產業化進程,區域文化的產業化也促進了當地高校藝術實踐的持續、良性開展。

二、區域文化藝術產業化與高校藝術實踐活動相結合的必要性

(一)傳承區域文化藝術是開展高校藝術實踐活動的使命從傳統意義來看,高校肩負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重任。區域內高校在發展過程中離不開區域文化藝術產業化的影響,高校開展藝術實踐活動更是對區域文化認可的體現,兩者相輔相成①。高校在開展藝術實踐活動時,不斷豐富區域文化藝術內涵,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區域文化質量。與此同時,高校是人才培養基地,當學生對區域文化藝術有更深厚的了解后,也在一定程度上為今后區域文化的發展提供了人才保障與智力支持。

(二)區域文化藝術產業化與當地高校藝術實踐活動相結合的必要性首先,區域文化藝術是當地高校進行藝術實踐作品創作的來源。比如黑龍江省黑河地區,這里生活著鄂倫春、達斡爾、俄羅斯、滿族等26個民族。黑河學院與當地鄂倫春族新生鄉成為共建單位,黑河學院音樂學院作為鄂倫春文化藝術研究基地和藝術實踐基地,對這一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摩蘇昆,進行了深層次的理論研究與藝術實踐,師生排演了摩蘇昆劇目《艾么汗烏娜吉的親事》,獲得全省乃至全國民族學家的關注與重視。除此之外,黑河學院音樂學院作為璦琿鎮的幫扶單位,學院教師結合當地民俗文化和藝術形式,研究、創作并上演了璦琿瑪虎戲《神佑古城》等優秀劇目。因此,高校的藝術實踐創作與理論研究,來源于當地文化藝術資源。其次,當地高校高品質的藝術實踐活動推動本區域文化藝術產業化發展。區域文化藝術產業化是當地文明的體現,是區域文化藝術實現經濟價值謀求進一步發展的迫切需要。比如,黑河市新生鄉立足本民族傳統文化藝術,并將其與旅游有機結合,打造了“鄂倫春民俗文化藝術”和“北方游獵鄉”兩大特色品牌。黑河市推動民族文化靜態保護與活態傳承,幾年來連續舉辦的黑河“中俄文化大集”、黑龍江省鄂倫春族古倫木沓節、達斡爾族“庫木勒節”、璦琿“上元節”、四嘉子“頒金節”、五大連池“圣水節”等民族、民俗文化藝術及旅游活動。而這些活動中都少不了黑河學院音樂學院藝術實踐團的參與和支持,學院師生創作的作品,有的還被確定為當地旅游系列活動常駐保留劇目。可見,區域文化藝術與高校藝術實踐活動,兩者互相依存、緊密結合,必須形成合力搭建互生共榮的發展平臺。

三、區域文化藝術產業化與當地高校藝術實踐活動相結合的路徑

(一)高校為區域文化藝術產業化發展提供支持高校往往匯集了一批致力于研究本區域文化藝術的師資力量,并在區域高校內結合當地特色和需求有針對性地進行人才培養。比如黑河學院在鄂倫春藝術實踐領域取得了杰出成果,齊齊哈爾大學在達斡爾族文化藝術研究中結出了碩果,以及佳木斯大學在赫哲族文化藝術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進展,哈爾濱師范大學在黑龍江區域內少數民族文化藝術師資培養中做出了很大貢獻。這些高校,對所在區域內的文化藝術發展、“非遺”項目保護、民俗文化開發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其科研成果為地方政府部門制定區域文化產業化發展規劃、創辦區域文化品牌,提供科學依據及人才支持。

(二)區域文化藝術產業化與當地高校藝術實踐活動協調發展一方面,在區域文化藝術產業化進程中,高校藝術實踐活動要與社會需求相結合。比如高校藝術實踐團開展深入社區、送文藝下鄉,面向社會舉辦專場音樂會等藝術實踐活動,在滿足民眾的業余文化生活需求的同時,提升大眾文化藝術品味。高校內需要建立專門的藝術實踐中心,對藝術實踐活動進行規劃及管理,并負責相關事宜的溝通協調。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與區域內高校加強聯系,拓展多元化實踐教育基地,為高校藝術實踐活動的開展提供平臺,并且對區域內高校藝術實踐活動給予相關政策支持、經費支持等實質保障,鼓勵其參與到區域文化藝術產業化進程中。

(三)多渠道跨專業結合路徑教育部提出建設“雙一流”高校和學科體現了中國教育對學科特色、學校特色的重視。因此,學校開展特色藝術實踐活動,也是體現一個學校特色辦學和內涵提升的重要舉措。黑龍江省許多地方高校結合自身發展的實際情況以及現有的資源,著力抓住區域文化藝術資源,凝練學科特色,建設特色藝術實踐活動。例如黑河學院,在對俄文化藝術研究交流及鄂倫春“非遺”藝術的傳承保護方面做出了很大貢獻。黑河學院音樂學院有鄂倫春藝術實踐團、合唱團、舞蹈團、民樂團、管樂團、鍵盤樂團、劇社七個學生藝術實踐團,分別由專業教師對學生進行專業化的教學,排演藝術實踐作品。除此之外,還有美術學院的俄羅斯冰雪畫作、鄂倫春旅游文創作品研發,文旅學院的區域內旅游業發展方案。這些藝術精品和科研成果不應僅僅圉于高校內,更應該走向大眾,服務于社會。高校的藝術實踐活動與區域內文化藝術產業化發展緊密結合,不僅豐富了民眾的業余文化生活、提高民眾文化藝術品味,而且促進當地旅游業、文創產業的發展,為區域經濟良性化、特色化發展提供助力。反過來,當地政府也應該為區域內高校的藝術實踐活動提供政策支持及經濟傾斜,為高校藝術實踐活動與區域內文化藝術產業化發展提供通道。比如,為高校藝術實踐活動提供免費場地使用,舉辦每月文化藝術惠民日。鄂倫春民族藝術團藝術實踐活動與當地少數民族旅游業項目開發結合,藝術團的演出可以是免費的,學生以獲得學分的方式參加藝術實踐活動,但需要政府提供必要的經濟支持,為藝術團演出制作服裝、道具。另外,區域政府與所在地高校積極開展跨學科合作,深入挖掘區域文化藝術資源,建設極具區域文化藝術特色的科研團隊,將文化、經濟、藝術等多維度綜合考慮,使特色藝術實踐活動成為提高高校知名度,促進區域文化藝術產業化發展的有力抓手。

篇3

關鍵詞:中俄大學生文化藝術交流;基地建設;人才培養

一、中俄大學生文化藝術交流基地建設的背景和意義

中俄大學生文化藝術交流是中俄兩國文化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伴隨著中俄兩國的深入友好交往,中俄大學生文化藝術交流的內容日益豐富,形式也日漸增多。從2002年起,每年輪流在對方國家舉辦,邀請對方國家大學生,與本國大學生一起同臺演出、聯歡。中俄大學生藝術聯歡節被納入中俄“國家年”教育領域機制化項目。2011年12月,教育部制定《中俄人文合作行動計劃》框架,框架中指出要進一步拓寬學生國際視野,提高跨文化理解能力和交往能力。繼續擴大學生交流規模,多渠道、多層次開展交流工作,使其長期化、機制化。文化認同與觀念互動作為一種重要的戰略資源,是推動國際關系良性互動的深層次原因。中俄兩國關系友好發展的根本目的是造福于兩國人民,中俄兩國的友好歸根結底是兩國人民的友好。作為中俄關系的重要影響因素,文化因素在深層次發揮獨特的作用。而中俄大學生文化藝術交流又是中俄兩國文化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具有重大意義:第一,有利于進一步加深兩國青年之間的相互理解,鞏固國際友誼,有利于消除兩國青年之間的政治分歧和疑慮;第二,有利于兩國青年拓寬國際視野,提高跨文化適應能力和交往能力;第三,有利于推動兩國青年以文化交流為基礎的其他領域的全方位深層次合作與交流;第四,擴大中俄大學生文化藝術交流可以增強我國的文化實力,擴大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二、中俄大學生文化藝術交流基地建設構想

1.中俄大學生文化藝術交流基地建設架構:(1)以政府為主導,建立健全中俄大學生文化藝術交流基地建設體制,完善基地建設機制。合理有序的體系是促進事物良性發展的基礎,盡管中俄兩國民間交往活動很多,但是在兩國政府積極支持和倡導下的交流與合作才是有保障的,中俄大學生文化藝術交流也必須在中俄兩國政府以及教育文化部門的指導下,才能沿著正確的方向前行。階段目標、短期規劃無法形成一個完整體系,沒有完善的體制和機制,臨時抱佛腳無法達到交流學習合作的目的。結合地方實際,結合時代需求,建立基地建設總體目標,分化階段目標,建立一整套促進交流發展的科學體系,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建立基地建設保障措施,在理論層面和法治層面給予中俄大學生文化藝術交流基地的建設有力保障和政策支持,使中俄大學生文化藝術交流走向常態化。(2)樹立品牌意識,創辦特色活動項目。中俄為鄰360余年,但中國的儒家思想與俄羅斯的東正教思想既不同源也不同根,因而中俄兩國在文化上存在巨大的差異,而中國是個對外來文明兼收并蓄的國家,之所以重視文化藝術交流就是希望吸收其他民族優秀的文化,去粗取精,謀求自身的發展。將我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傳播開來,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樹立民族精神也是我們躋身世界前列、樹立大國形象的迫切需求,因此,“品牌”意識就十分重要。從2010年開始,我國文化部聯合有關部門在海外舉辦“歡樂春節”活動,就值得推廣學習。中俄大學生文化藝術交流活動可以舉辦許多有中國和俄羅斯民族特色的活動,將此活動作為一種“品牌”長期保存延續。確立主題,創辦特色活動項目,充分挖掘節慶的潛力,有計劃、有重點地組織一些大型的群體性戶外活動,使民族文化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融入并深化。(3)加強省際合作,突破原有合作區域,擴大基地建設規模和領域。黑龍江省作為中俄合作交流的主要陣地,也是中俄大學生文化藝術交流的主要區域,由于歷史原因和地緣因素,哈爾濱、黑河、齊齊哈爾、佳木斯等是中俄大學生文化藝術交流的主要城市,除了黑龍江省的黑河學院中俄大學生交流基地、齊齊哈爾大學中俄大學生文化藝術交流基地,中俄大學生文化藝術交流基地基本上都在中國的東北三省,如長春大學中俄大學生交流基地、大連外國語學院中俄大學生文化藝術交流基地。這些基地都是在地緣因素基礎上設立的。但是中俄大學生文化藝術交流卻不能單單框在與俄羅斯有歷史淵源較多的中國東北三省,而是應該走出中國東北地區,將歷史名城、文化名城、旅游名城等納入到中俄大學生文化藝術交流的基地建設中來。我們要“走出去”的文化,不單單只有中國東北地區的地域文化,而是具有民族特色和區域特色的中國文化,因此,除了原有基地以外,我們在舉辦活動之時應該加強省際合作,打破只在中國東北地區設立交流基地的模式,資源共享,把其他省份的文化展現給俄羅斯青年。同樣,對俄交流應該從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大城市向俄羅斯其他地區延伸,除了原有合作高校所在城市以外,關注其他地域,突破原有合作區域,因此,目前的基地數量遠遠達不到合作交流的需要,急需擴大基地建設的規模和領域。(4)合理利用資源,豐富交流合作內容,創新交流合作形式。在加強區域合作的同時,中俄大學生文化藝術交流應有效地利用資源,合理地配置資源。原有的交流活動大多以雙方互派演出團體唱歌表演為主,內容和形式都比較單一,也都沒有充分利用雙方特有資源。而演出表演只是交流合作的形式之一,這種形式直接快捷容易操作,但不能作為唯一形式。例如,編寫文化藝術教育教材和相關讀物,建設網絡交流平臺等,都可以豐富和發展中俄大學生文化藝術交流與合作的內容,創新中俄大學生文化藝術交流的形式。此外,加強加大媒體對中俄大學生文化藝術交流合作的前后期宣傳力度,提升中俄大學生文化藝術交流的影響力也十分重要和必要。(5)高度重視雙方高校翻譯人才的培養。培養一支有較高素質、德才兼備、精通業務、高效精干的翻譯隊伍,尤其借助高校教育的平臺,大力培養翻譯人才,既可以有效地利用資源培養翻譯人才,翻譯人才也勢必將在深度挖掘各地獨特優勢資源和文化資源、綜合文化藝術、語言教學等方面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2.中俄大學生文化藝術交流基地建設面臨的問題及保障建設。中俄大學生文化藝術交流基地建設無論從理論基礎到實踐應用尚存在諸多問題,例如,中俄大學生文化藝術基地建設單靠政府及教育部門和對等的文化交流項目是遠遠不夠的,文化藝術交流與合作沒有民間團體的參與和支持,沒有商業的參與,沒有新聞媒體的宣傳,影響力都將是極其有限的。而經費短缺又是中俄大學生文化藝術交流基地建設長期存在的問題。除此以外,中俄兩國青年的交流中也伴隨著意識形態、信仰差別、國際輿論等其他因素的影響,如何降低影響增加交流與合作的機會,也是我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中俄大學生文化藝術交流基地建設的保障體系建立就十分重要,鼓勵中俄兩國地區間、特別是雙方毗鄰省州之間教育機構、組織的合作,對有影響的重大項目給予啟動資金或配套經費支持。鼓勵民間團體、商業企業贊助支持中俄大學生文化藝術交流基地建設,調動新聞媒體報道宣傳中俄大學生文化藝術交流基地建設情況,提升中俄大學生文化藝術交流基地建設影響力。

三、中俄大學生文化藝術交流基地建設對中俄兩國人才培養的促進作用

1.中俄大學生文化藝術交流基地建設有利于轉變教育思想,樹立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教育觀。樹立培養創新型人才,必須自上而下轉變傳統觀念,把具備創新意識、創新能力作為對人才基本素質的內在要求,隨著中俄兩國大學生之間開展多種形式的交流與活動,必然會有新思想和新觀念的產生,中俄大學生文化藝術交流基地的建設為轉變觀念、樹立培養創新型人才提供精神保障。2.中俄大學生文化藝術交流基地建設有利于豐富中俄兩國的教學內容,促進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中俄兩國大學生間的交流與活動,必然衍生出許多新的成果,而在交流與合作過程中,利用的資源、交流的方式、合作的模式一定會給中俄兩國教育內容的傳承與學習、創新與發展提供許多難能可貴的教育資源,在新型教育觀念的指引以及新型教育內容的填充下,中俄兩國的教育事業也一定會在“兼容并包突破創新”中得到發展。3.中俄大學生文化藝術交流基地建設有利于改變教學方法,推動教育目標的優化實現。中俄大學生藝術文化交流與活動,有利于中俄兩國相互學習教育方法,創新教育形式。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離不開教學方法的突破與完善,在中俄兩國的交流活動中學習新方法、新技術,有利于創新型人才的優化培養,有利于實現培養創新型人才服務社會的教育目標。4.中俄大學生文化藝術交流基地建設有利于人才培養指標體系的科學化。豐富多樣的中俄大學生文化藝術交流活動,有利于中俄兩國反思各自的人才培養指標體系,摒除不適合時展需求的指標,創設適應時展需求的國際化新型人才發展所需要的科學的人才指標體系,有利于中俄兩國教育的科學化發展。中俄大學生文化藝術交流基地的建設有利于建立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有利于建立科學的人才培養機制,有利于設立合理的人才培養目標,有利于完善人才培養體系。中俄大學生文化藝術交流基地的建設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萬紅,李春艷.中俄文化大集戰略發展研究[J].黑河學院學報,2014(12).

[2]貫昌福,彭傳勇.黑河與俄羅斯文化交流現狀、問題與對策[J].西伯利亞研究,2013(2).

[3]郭萌.對俄羅斯古典音樂文化藝術教育傳統特色的思考———“2009中國哈爾濱中俄音樂文化交流國際研討會”綜述[J].藝術百家,2010(12).

[4]劉存海.當代中俄民間交往述論[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篇4

關鍵詞:產業結構;戰略產業指標;區域布局;優化研究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7217(2009)05―0118―04

一、湖南文化產業結構的基本現狀以及所存在的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湖南文化產業異軍突起,發展迅速,取得巨大成效,但面對經濟全球化的競爭和新時期產業發展的挑戰,湖南文化產業在結構上還存在諸多問題,需要認真分析和不斷優化。

(一)湖南文化產業行業結構

湖南文化產業結構在2004―2007年,出版、廣電等核心產業均有小幅度上升,分別為168億元、85億元。其中,文藝上升幅度較大,由1%上升到13%,達到129.62億元(見圖1)。出版、廣電等主導產業所占市場份額仍很低。相關文化產業等產業雖有小幅度下降,但仍占有相當大的市場份額,主導產業優勢沒有充分發揮,湖南文化產業在國際上處于產業鏈中下游不利地位。

(二)湖南文化產業層次結構

2007年湖南文化產業“核心層”、“層”、“相關層”的增加值之比為25:34:41,相比于全國文化產業平均水平42:18:40,“核心層”所占份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層”、“相關層”比重較大。

文化藝術、廣播影視、新聞出版等傳統文化產業發展較快,動漫產業、網絡產業等現代新興文化產業發展緩慢。從總體上看,湖南文化產業雖規模較大,但多處于產業鏈下游,湖南文化產業競爭力較弱。

(三)湖南文化產業區域結構

2007年,長沙文化產業增加值207億元,占全省文化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50.8%;湘西文化產業增加值合計14.95億元,占全省文化產業增加值的4.5%(見圖2)。近年來,湖南文化產業地區發展不平衡狀況雖有所改善,但仍高度集聚于長沙。區域不平衡問題仍然十分突出。

二、湖南文化產業結構優化分析

區域產業結構優化,本質上是正確選擇區域的主導產業、潛導產業以及關聯產業,優化產業區域布局,促進產業結構適時和順利的轉化。

(一)主導產業選擇

產業集中度是選擇主導產業的重要度量指標。該文選取基尼系數測算產業集中度;通過比較哪些產業集中度較高來確定主導產業領域以產業增加值指標測算文化產業是否處于規模經濟,即測算隨規模擴大,產業增加值和利潤是否有上升趨勢。據測算,近年來湖南文化產業增加值和利潤,隨規模的擴大呈上升趨勢,表明湖南文化產業已出現規模經濟(見圖3)。

分別回歸出湖南出版產業及湖南廣電產業洛倫茲曲線方程為:

y=1.017x2 (1)

y=-1.420x+3.86x2

(2)

基于以上方程可計算出湖南出版產業及湖南廣電產業基尼系數分別為0.340、0.577(見圖4);而美國出版產業、廣電產業基尼系數分別為0.393、0.438。表明湖南出版產業、廣電產業產業集中度較高,據測算,近年來,湖南出版產業、廣電產業隨規模的增加,其相應的產業增加值和利潤都呈上升趨勢。因此,湖南出版產業、廣電產業出現集聚傾向,但這種集聚是畸形聚集,部分是由于政府干涉文化產業市場,導致資源聚集于長沙,其余地區基本不生產,最終導致產業布局沒有產生集聚基礎上的擴散效應,不利于地區的相對平衡發展。

分別回歸出的湖南文化藝術產業洛倫茲曲線方程及文化休閑娛樂產業洛倫茲曲線方程如下:

y=-0.26x+0.97x2 (3)

y=-1.1x+2.39x2 (4)

基于以上方程可以計算出湖南文化藝術產業基尼系數及湖南文化休閑娛樂產業基尼系數為0.193、0.24(見圖5);而美國文化藝術產業、文化休閑娛樂產業基尼系數分別為0.398、0.372。因此,湖南文化藝術產業集中度較低,湖南文化休閑娛樂產業集中度稍高。以上結果表明,湖南文化藝術產業仍沒有充分發展,而湖南文化休閑娛樂產業已出現集聚傾向。這與湖南省發展目標與定位相符,即湖南將建成中部休閑娛樂發達省份。

回歸出相關文化產業洛倫茲曲線方程如下:

y=0.13x+0.9x2 (5)

以上方程可計算出湖南相關文化產業基尼系數為0.365。表明湖南相關文化產業集中度較高。據測算,湖南相關文化產業已出現集聚傾向,但仍相當分散。這是湖南省相關文化產業發展不充分的結果,同時也是由于相關文化產業的特殊性,因此導致相對的分散。

綜合以上分析,湖南出版產業、廣電產業、文化休閑娛樂產業及相關文化產業產業集中度較高且出現集聚傾向。因此,可以確定湖南需重點扶持出版產業、廣電產業、文化休閑娛樂產業。鑒于湖南發展狀況,在將來一段時期內,需大力發展相關文化產業,為主導產業的發展提供條件。

(二)潛導產業選擇

湖南原創動漫產業產量繼續保持領先,質量穩步提高。2007年湖南生產獲得播映許可證的電視動畫片共38部2612集27993分鐘,產量與去年基本持平,繼續穩居全國第一(見表1)。2006年,長沙動漫產業總產值達到53.7億元,原創動漫節目生產總量占全國35%。

雖然,湖南動漫產業發展得如火如荼,但市場占有率仍很低。2007年湖南動漫制作2713集,但播出高達39821集,節目播出的本地制作比例僅為6.8%,絕大部分市場份額被發達國家占領。因此,湖南動漫產業發展仍面臨很大挑戰。

因此,動漫產業可列為湖南潛導產業。其中網絡產業雖為新型文化產業,但網絡文化產業與國內外相比完全處于劣勢。因此,無需將網絡產業列為潛導產業。

(三)關聯產業發展

主導產業與其它非主導產業通過影響力和感應度發生聯系。影響力和感應度可借助于區域投入產出逆矩陣系數表進行定量化,影響力的計算公式為:

Y=H1/H2 (6)

式中,H1代表某產業縱列逆陣系數的平均值,H2代表全部產業縱列逆陣系數的平均值的平均;Y是某產業的影響力系數,Y>1,說明該產業的影響力大于全部產業的平均水平。Y越大,說明該產業的影響力越大;反之,則相反。

依據湖南省2007年投入產出表及相關原理估算出第三產業影響力系數。根據湖南投入產出資料測算,湖南文化產業部門社會影響力系數為1.024(見表2),高于各行業的社會平均影響力,即湖南省

文化產業整體上對其他產業的帶動作用超過社會平均水平。根據歷年投入產出調查資料動態分析,湖癰文化產業部門的影響力系數逐漸提高,說明文化產業對其他產業發展影響的帶動作用逐步增強。

引入湖南文化產業相關系數(見表3)。根據相關系數,核心層文化產業與層文化產業,相關層文化產業相關系數非常高。可見,產業各個層次聯系非常緊密,因此,在發展主導文化產業的同時,一定要合理的發展層產業和相關層產業,實現主導產業同關聯產業及基礎產業的協調發展,即促進文化產業向合理化、高度化方向發展。

(四)優化產業區域布局

優化產業區域布局的因素是區域效應、集聚效應、空間成本。區域產業布局的優化,關鍵是區域的專業分工與發展,是每一個區域選擇一個或幾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方向集中發展,同時,同一產業不同層次可以在不同地區分工發展,如長沙核心層、周邊層,從而形成既有專業分工,又比較平衡協調的發展格局。近年來,湖南文化產業發展較快,產業區域不平衡狀況有所改善,但仍高度集聚于長沙。因為,長沙具有湖南其它區域不可比擬的區域優勢、集聚優勢、空間成本優勢。

引入區域效應測算指標(相對勞動生產率)、集聚效應測算指標(高科技企業比重和企業數量比重)、空間成本測算指標(公路里程和郵電業務量),具體測算湖南各市州文化產業布局存在的區域差距、集聚差距和空間成本差距。結果表明,湖南省各市州文化產業布局條件差距明顯。長沙市在產業布局的區域優勢、集聚優勢及空間成本優勢分別為2.38、0.25和0.2、0.07(見表4),遠遠優于湖南省其他地區。因此,長沙應發展出版產業、廣電產業等優勢產業,株洲、湘潭等地區應發展相關文化產業等層文化產業和本地具有特色文化產業,從而形成既有專業分工,又比較平衡的格局,優化湖南文化產業區域布局。

基于以上分析,為進一步優化布局文化產業,政府應加大湘西等教育落后地區的教育投資,尤其是職業教育,提高落后地區職工勞動生產率,優化區域效應;采取措施鼓勵落后地區保護專利,吸引高新技術企業入駐并鼓勵當地人創業,優化技術溢出效應和集聚效應;切實改善湘西等落后地區物流系統,加強政府改革,降低交易成本,優化空間成本效應。

三、結論及政策建議

湖南文化產業發展水平居于全國前列,但仍存在聚集程度不高、規模經濟不明顯、畸形聚集、產業布局不平衡等問題。通過與美國文化產業對比分析,湖南文化產業仍有很大發展潛力。美國文化產業發展水平居于世界前列。借鑒美國等發達國家文化產業發展經驗,湖南應從以下方面努力:(1)尊重市場經濟運行規律,營建大型文化集團,改善文化產業市場結構,提高湖南文化產業的市場競爭力。(2)引入外資與民間資本,拓展文化產業投資主體,加快湖南文化產業體制改革。鼓勵打破地區、部門分割和壟斷,促進資本、人才、技術等要素的合理配置,優化文化產業區域布局。(3)政府應正確處理文化產業存量調整與增量調整的關系。增加核心層文化產業新的生產能力,攫取產業鏈上游空間,使不合理的文化產業層次結構和行業結構得到優化和提高。(4)政府應提供良好條件以培養和引進優秀文化產業人才,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豐富人力資源;營造寬松國際環境,為文化產業順利走出去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何雄浪.我國產業集聚原因的探討――基于區域效應、集聚效應、空間成本的新視角[J],南開經濟研究,2007,(6):43―60。

[2]郝壽義,區域經濟學[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270―275。

[3]何雄浪,李國平,運輸成本、交易成本與交易效率――新古典經濟學分析框架的矯正[J],學術月刊,2007,(4):82―89。

篇5

關鍵詞:文化藝術品;創新;開發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02-0179-02

保定位于河北省中部,歷史文化源遠流長,自然風光得天獨厚,旅游資源十分豐富。隨著旅游業的不斷發展,旅游市場的逐步擴大,保定每年接待游客的數量逐年攀升,帶動了旅游文化藝術品的發展,旅游文化藝術品作為一種獨立的文化形態,它不僅是旅游產業的經濟主脈,而且是旅游景區文化特色的重要媒介,是文化的延續和再發展。

一、保定市旅游文化藝術產品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與保定市旅游業迅猛發展的強勢相比,旅游文化藝術品的發展卻顯現出滯后的狀態,形成了極大的反差,是保定市旅游業發展中非常薄弱的環節,影響了保定市旅游業的整體發展。造成這種現象主要有以下幾種原因:

首先,旅游文化產品形式單一,缺少特色,游客對產品缺乏興趣,大量相似的產品充斥旅游市場,嚴重影響、制約了旅游文化藝術品的市場的發展。

其次,缺乏具有地方特色的辨識度高的旅游文化產品。此問題的根源在于對當地特色文化的挖掘深度不夠。如,易州絞胎瓷表里如一,內外相通,以獨特的紋理結構和色彩變化在陶瓷產品中獨樹一幟,代表了中國文人的君子情懷。從技法上絞胎瓷著重表現瓷胎的表里如一,從美學上絞胎瓷強調淡美素雅。無論從形式或意蘊的角度,都堪稱易縣具有代表性的、獨具特色的藝術形式。但是,我們卻發現,此種藝術形式在易縣的旅游文化產品中,并不成氣候。也許偶爾在幾個景區內可以看到,但是這些絞胎瓷器形單一,色澤缺乏生動。若是去精品館參觀,又面臨著價格昂貴,不得不望而卻步的現狀。分析其原因,還是對此文化形式的挖掘、表現不足,沒有把它發展成真正代表地區特色文化藝術產品,沒有從藝術品的高閣中衍化成為大眾喜聞樂見、有能力購買的、多樣的藝術形式。據調查,游客購買旅游商品的積極性與其獨特的紀念意義成正比,即旅游商品的獨特性、紀念性越大,越能激發游客的購買欲望。旅游文化藝術品是傳遞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物質媒介,與當地文化密不可分,不同的旅游景區的文化藝術品一定是有地方特色的、獨一無二的,才會讓游客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從而激發購買、留念的欲望。

再次,缺乏產品創新,也是目前保定市旅游文化產品發展的重要瓶頸。保定市轄區22個縣,其中不乏富有文化特色產品的縣區。如:白洋淀葦編工藝、保定土寶齋布鞋、易水硯、易州彩陶、淶水麻核桃、曲陽石雕、徐水草編、保定鐵球等等。每一種地方特色文化產品,都是本地區的文化代言,都具有獨一無二的特征。但是目前這些具有地區文化特色的產品并沒有在旅游景區內發揮出有效的價值。如易水硯、曲陽石雕產品價位高,便攜性差,在傳統的形式上缺乏產品多樣化的創新,針對旅游開發的藝術品形式幾乎沒有,也是目前保定市旅游文化藝術產品發展受到約束的癥結所在。

二、保定市旅游文化藝術品開發對策

旅游文化藝術產品對推動旅游經濟發展和宣傳推廣旅游資源、弘揚地方文化起著重要的作用,針對當前保定市旅游文化藝術品普遍存在的問題,我認為可以有針對性地實施以下開發策略。

1.加強地區傳統特色文化精華的研究。目前,游客對旅游文化藝術品越來越注意文化意義上的消費,文化含量高、地方文化特色濃郁的藝術品對旅游者的吸引越來越大,產生的經濟效益越來越可觀,這無疑對地方特色文化的發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保定旅游藝術產品的開發中,要重視本土特色文化資源的挖掘和利用,增加地區文化特色、不斷升華文化內涵,不斷豐富文化底蘊,為保定旅游的建設增加真正的軟實力,這直接決定著保定旅游業發展的品質和前景。目前,在保定旅游特色文化產品中,發展較好的是白洋淀葦編。葦編是白洋淀傳統的手工藝品,取材于白洋淀的葦子,當地的能工巧匠,通過編制,制作成各種各樣的工藝品,如立簾、線簾、籬笆簾、鞋子、帽子、包等產品,或制作成色澤淡雅樸素,工藝考究精美的蘆葦畫。在白洋淀,蘆葦編織的產品,取材方便,成本低廉,具有濃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再加之豐富多樣的產品類別,增加了游客的選擇范圍,拓寬了產品的銷售市場,受到了游客的極大青睞。這樣的產品不但是旅游景區的特色產品,更拉動了地方經濟的增長。文化是旅游產業的不息血脈,如何增強文化生態意識,保護、挖掘、開發并利用好它們,是發展旅游文化藝術品產業必須深思的問題。無論是原有旅游文化藝術品的改造,還是新旅游產品的開發,都必須強化文化的特點,進行文化提升和包裝,將旅游與文化相結合,實現兩者的雙贏①。面對文化與產品的融合,設計者要做到的不是被文化奴役、單純的“拿來主義”或者毫不粉飾加工的展現,而是要全方面的駕馭、融合、創新,千變萬化出各種不同的藝術形式。通過新的藝術形式,達到思想層面的精神傳達,既是對文化的深刻解讀,也是對文化的持續性生命延續。

2.特色定位,確保發展規模。在保定市旅游文化藝術品的開發中,鮮明的地區特色定位依舊是本地區旅游文化產品發展的根基,上文已經提到,保定地區不乏地區特色文化產品,但是卻鮮有把特色文化產品進一步發展成形式多樣的藝術形式。在生產規模上,大部分以小手工作坊為主,形式單一,產量低,不成產業,不成系統。針對不同的旅游地區,首先要定位好自己本地區的特色文化,根基于“文化”二字,深度注入當地特色文化之血液②。定位出特色鮮明的開發項目,并進行開發檔次與規模的細化,為商品進行良好的市場定位。有目的、有針對性的開發,才能保證開發出暢銷的旅游文化產品。

3.設立研發機構,加強與高校的合作。能夠滿足當代游客高層次精神需求的旅游產品,必須與時俱進,才會可持續發展。設立研發機構,加強與高校的合作,對促進旅游地區文化藝術品的創新、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一方面,對旅游文化藝術品的開發進行科學論證與合理引導;另一方面,加大旅游文化藝術品的文化、設計含量,提高品味,減少模仿、抄襲,從而創出保定地區獨具特色的旅游文化藝術品。研發機構、高校是設計人才的聚集地,他們思維開闊,具有很強的產品創新能力。與專業的旅游產品設計人員攜手,加大特色文化商品的設計與創新的力度,能有效扶持旅游文化藝術產品的開發和生產,發展本地區的特色文化,是發展區域旅游業的重要舉措。抓好這一層面的旅游設計研發,促進更好的設計方案產生,使旅游文化藝術品真正的承載地域文化,獨具地方特色,形式新穎且多樣,必定會使區域旅游文化產品提高一個檔次,真正帶動保定地區旅游文化產業“活”起來。

三、結語

保定市旅游文化藝術品面臨的問題日益突出,針對當前保定市旅游文化藝術品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尋求解決方案迫在眉睫。面對目前狀態,我們要及時更新理念,樹立文化產業整體發展的思想,實現旅游文化藝術產品的再發展、再創造。通過旅游文化藝術產品弘揚地方文化,帶動地方特色文化產業,推動保定地方旅游經濟發展,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袁建華,涂康.區域旅游發展與文化產業整合研究[J].老區建設,2008,(14):27—28.

篇6

[關鍵詞]供熱工程;生態能源;利用;技術

中圖分類號:K892.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24-0000-01

一、新區供熱規劃背景

供熱工程是現代化城市的重大基礎設施之一,科學合理的編制供熱專項規劃是節約能源、保護環境的重要途徑。隨著城市生態環境要求的日益提高,能源供應結構逐漸變化,供熱方式日益多樣化。為發展科學供熱的目的,有關部門相繼頒布了一系列的的法規、政策和規定等,《關于加強城市供熱規劃管理工作的通知》[1]中指出:“制定科學的供熱規劃并按規劃組織實施是避免盲目建設、重復建設的有效手段”。并隨文下發了《城市供熱規劃技術要求》和《城市供熱規劃深度》,對供熱規劃編制做出了原則性的規定和指導意見[2]。雖然增大了編制難度和復雜性,但從長遠角度看,還是為能源可持續發展做出了貢獻[3]。

廊坊市生態文化藝術新區供熱專項規劃在編制過程中,力求全面落實“生態、低碳、智能”的城市建設新理念,從促進能源、環境、經濟和諧發展出發,堅持以人為本,將發展與節能環保相結合,保障供熱事業可持續發展。在此基礎上本文對文化藝術新區的供熱方式以及生態能源的利用做簡單的研究。

二、國內現行供熱方式

目前我國城鎮供熱格局是以集中供熱為主,分散式供熱為輔。其中集中供熱就熱源來說,一般分為區域集中供熱和熱電聯產集中供熱,也可以是由各種熱源共同組成的混合系統。分散式供熱方式根據地理位置、氣候的不同各有差異,如我國嚴寒區域供熱方式一般為燃煤爐供熱,而在我國南部地區冬季供熱方式一般為太陽能集熱式供熱。在此著重分析城鎮集中供熱。

(一)區域供熱

區域供熱系統按照燃料的不同可以分為燃煤鍋爐房、燃氣鍋爐房、燃油鍋爐房和熱泵四種供熱系統。如果按照供熱介質的不同又可分為蒸汽鍋爐房和熱水鍋爐房供熱系統。

有效利用的能量與消耗能量的比值稱為焓效率,焓效率是目前廣泛采用的評價供熱方式能效的方法。在評價供熱方式時提出的效率―能量轉化系統或設備在能量轉化過程中被利用或收益的火用于支付或消費的火用之比,可以從能量的數量和品質兩方面評價。

從表1可以看出,大型區域供熱中,大型燃氣鍋爐房供熱的火用效率最高。在中小型鍋爐房供熱中,火用效率最高的為燃氣鍋爐房。對于新型的供熱系統,熱泵系統的火用效率可達43%。綜合考慮供熱系統的能量品質和數量利用程度,大型鍋爐具有較高的能量利用率,鍋爐容量越大,能量被有效利用的部分越高,具有明顯的節能效益[4]。

(二)熱電聯產

我國電廠水循環水熱資源非常豐富,不僅分布廣,而且利用潛力大,具有余熱溫度較高且載熱體流量穩定的特點,且有較好的利用條件。若以電廠循環水為熱源,利用熱泵技術回收余熱,挖掘低品位熱能,就能夠達到有效的利用能源的目的,從而達到顯著的節能效果[5]。

在廊坊市生態文化藝術新區供熱規劃中,規劃采暖方式為區域集中供熱。為了提高能源利用率,同時實現低碳環保的理念,新區集中供熱介質采用天然氣,鍋爐房為大型燃氣鍋爐房。

三、生態能源的利用

目前我國現行的生態能源供熱技術應用種類繁多,在北方城鎮地區應用范圍廣且利用頻率較高的生態能源利用技術有三種,分別為:太陽能利用技術、地源熱泵技術、冷熱電三聯供技術。

(一)太陽能利用技術

太陽能是永不枯竭的清潔能源,有著礦物能源不可比擬的優越性。我國有豐富的太陽能資源,有2/3以上地區的年太陽輻射量超過5000MJ/,年日照時數在2200h以上。開發和利用豐富、廣闊的太陽能既是近期急需的能源補充,又是未來能源的基礎。

太陽能供熱采暖系統是指將太陽能轉換成熱能,供給建筑物冬季采暖和全年其他用熱的系統。太陽能供熱采暖系統可分為兩大類,一類為主動式太陽房,另一類為被動式太陽房。在城鎮太陽能利用中,常用的即是主動式太陽能采暖系統[6]。

(二)地源熱泵

地源熱泵是一種利用淺層地熱能源的既可供熱又可制冷的高效節能系統。地源熱泵通過輸入少量的高品位能源,實現由低品位熱能向高品位熱能轉移。一般在空調系統中,地能分別在冬季作為熱泵供熱的熱源和夏季制冷的冷源。

(三)冷熱電三聯供

以天然氣為主要燃料帶動燃氣輪機、微燃機或內燃機發電機等燃氣發電設備運行,產生的電力供應用戶的電力需求,系統發電后排出的余熱通過余熱回收利用設備(余熱鍋爐或者余熱直燃機等)在冬季向用戶供熱,在夏季向用戶供冷。

四、生態能源在生態文化藝術新區的利用

生態文化藝術新區生態能源的利用根據自身特點,結合總體布局,最大限度的利用區域內太陽能、地熱等可再生能源。生態文化藝術新區采用常規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集中能源和分布式能源相互銜接、相互補充的能源利用模式,確保新區能源供應安全可靠。

(一)太陽能集熱板

廊坊地處太陽能資源較豐富區,年太陽能總輻射量5042.1MJ/m2,約合172.3kgce/m2,具有較好的太陽能利用條件。文化藝術新區采取主動式太陽能集熱―太陽能集熱板,按照太陽能熱水器集熱效率25-50%,每平方米太陽能集熱器年集熱量折合標煤發熱量為43.1-86.2kgce。規劃范圍內建筑用地面積107.79hm2,取太陽能集熱效率35%,建筑用地中20%的面積采用太陽能熱水器時,年集熱量為4550.19tce。由此可見,太陽能集熱板可提供新區0.7%的能源使用。

(二)地源熱泵

相對其他生態能源,地源熱泵的應用范圍較局限,只適用于建筑密度較低的地區,所以在本供熱規劃中,建議在六干渠附近建筑密度較低的居住、公建區使用該技術。

(三)冷熱電三聯供

文化藝術新區內建議醫院、中央商務區等容積率大于3.0且同時具有較大熱(冷)電負荷用的用地區塊采用三聯供作為備用電源,住宅類建筑根據實際情況建議優先采用熱電聯供。目前三聯供的應用較為廣泛,上海虹橋商務區、武漢東湖國家創新示范區以及在建的上海中心等項目都有采用三聯供設施。另外,從2013年3月1日起,分布式發電允許上網,上網電價同脫硫煤上網電價0.4元/kWh,在經過當地發改委認可的項目,可以享受1元/kWh的優惠上網電價,因此目前采用冷熱電三聯供的方式經濟性顯著提高。

五、結語

隨著經濟增長和城市的快速發展,城市供熱工程的發展也加快。在城市供熱工程能源形式的利用中,必須整合原有供熱資源,優化城市供熱結構,轉變供熱發展方式,尋求一條科學發展的道路。

本文總結了廊坊市生態文化藝術新區供熱工程中所應用到的生態能源的方式,并結合其他相關資料,對現階段供熱規劃編制過程中生態能源的應用進行探討,并提出適合文化藝術新區各供熱方式組合,使供熱專項規劃更好的指導城市供熱工程建設。

參考文獻

[1] 建設部,國家紀委.關于加強城市供熱規劃管理工作的通知[Z],1995.

[2] 趙全勝.洛陽市東區集中供熱規劃方案設計[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3] 郭瀟瀟.供熱專項規劃編制初探[J].山西建筑,2012(1):138-139.

[4] 于春龍.幾種供熱方式的比較[J].節能技術,2010,(1):40-42.

篇7

一、民間藝術相關理論與產業發展研究

在我國,具有現代色彩的民間藝術研究已有百年歷史。20世紀初,在救國圖存的社會背景下,一代知識分子注重改造民眾心靈,關注現實政治,較具現代色彩的中國民間藝術研究從此開始,并由此形成橫貫20世紀的一種文化思潮。20世紀30年代,鐘敬文的系列論文在我國民間藝術研究史上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其中,《關于民間藝術———〈藝風•民間專號〉卷頭語》(1933年10月18日)、《民間文藝學的建設》(1935)、《〈民間藝術專號〉序言》(1937),是他在這一時期的重要文章。《關于民間藝術———〈藝風•民間專號〉卷頭語》論及民眾藝術的社會功能與研究現狀,指出它們對于探索藝術的性質、起源、發展和技能等重要問題的研究價值①;《民間文藝學的建設》首次提出構建中國民間文藝理論體系的設想,并創用“民間文藝學”的概念②;《〈民間藝術專號〉序言》則討論了民間藝術的功能和存在形式,重點強調了民間藝術在學術研究和社會教育等方面的意義③,雖字數不多,卻切中肯綮,至今仍具活力。學者們對民間藝術的早期研究多限于民俗、美學和藝術學等單向度層面,與精英藝術相比,其研究始終處于邊緣化狀態。現代社會環境下民間藝術面臨的困境以及世界話語對民間藝術的關注,使民間藝術研究逐漸從邊緣回歸中心的舞臺。民間藝術的傳承與發展成為民間藝術研究的重點。同時,這些研究不再拘泥于原有的美學、藝術學和民俗學的取向,而是以藝術人類學、藝術民俗學、藝術社會學等更多學科交叉,更為寬廣的視野對民間藝術進行日漸深入的解讀。從相關文獻來看,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民間藝術的當代文化生態研究對于民間藝術的生存現狀,張道一認為,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轉型,使民間藝術的生存與發展面臨嚴峻挑戰。在西方一些科技和工業發達國家,民間藝術已經不多,特別是在實際生活中,手工制品早已被現代化的機械制品所替代。而中國在不自覺地重復著西方道路,大多數傳統民間美術已不再引起人們的興趣,能否走出困境難以預卜。④呂品田通過對百年來中國民間美術發展歷程的分析指出,由農業手工業文明轉向工業文明的現代潮流,使中國民間美術不可避免地遭受嚴峻挑戰。滋養民間藝術原生形態的“原始生態環境”,已經隨著農民精神世界和整個鄉村社會的深刻變化而被破壞。百年來,民間藝術的原生形態如江河日下、頹勢難逆。⑤然而,民間藝術的衰落并不意味著民間藝術的消亡,而是民間藝術的重構。李硯祖認為民間藝術有兩種存在形式,一是原生態的民間藝術,二是市場態的民間藝術。市場態的民間藝術品本質上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民間藝術品,而是文化工業的產品。這種市場態存在是20世紀社會和文化變革對傳統民間藝術的最深刻改造,除形式外我們再也難以發現民間藝術那種原生的意義和內涵,它不過是精英文化選擇和改造的結果。⑥方李莉通過考察西部傳統民間文化,證實了民間藝術在社會轉型期的嬗變及其被重構的事實。西部許多民間儀式、歌舞以及手工藝作為藝術表現形式,不僅仍然存在,而且還有所發展,并且其藝術形式更加美學化、專業化。她認為傳統民間文化重構來自于多種力量,這種建構促成了旅游與民間藝術的結合、傳統手藝的邊緣化和新民間藝術的崛起。⑦民間藝術的重構來自于多種力量,政策制度和社會力量的保護是其中的主流力量。全國民協主席馮驥才提出,我們應該做保護民族文化根脈的工作,要對中國民間文化遺產進行全面的地毯式普查、編輯、整理和保護。⑧劉錫誠提出保護民間文化的具體措施,要在中小學生中加強民間文化的教育;在有條件的地區,特別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建立民間文化博物館,在全國建立中國民間文化博物館;要充分估價民間文化在民族發展中的巨大作用和對民族文化的貢獻。①白庚勝就民間文化傳承內涵與手段進行了分析,認為民間文化要傳承的是民族精神、民族標識、社會制度、文化傳人、學術資源、知識系統等,而這種傳承要依靠教育傳承、媒體傳承、產業、學術傳承和民間傳承的手段來實現。②黃波引入社會資本理論,對轉型期民間藝術的發展路徑予以分析,認為社會資本、社會力量同構形成的社會網絡,是轉型期民間藝術發展的促進力量。③民間藝術的鄉土語境是民間藝術賴以生存的文化生態環境。有些學者從關注、保護民間藝術的文化生態環境入手,研究民間藝術的傳承與發展。潘魯生認為,只有在民眾的生活環境中才能深入探討民間文化的內涵,要保護失落的文化傳統,就要保護民族民間文化的生態環境。④唐家路認為從民間藝術的生活形態和文化生態入手,通過對民間文化的價值觀念、自然環境意識、生活方式、造物觀念、信仰觀念、技術因素、民間社會組織形式以及文化時空發展等內容進行研究,可以全面體認民間藝術,協調民間藝術的文化生態各要素之間的關系,從而謀求民間藝術的可持續發展。⑤張士閃從藝術民俗學的視角,以村落為單位,以近20年來我國鄉土傳統的再造與復興為背景,對山東中部地區的四個村落進行了實地田野調查。他通過對家族與村落傳承中的集體記憶、民間心理和行為敘事等層面的挖掘,深入探討了村落語境中鄉民藝術傳統的形成、保持與衰變的內在規律,重新闡釋在村落語境中鄉民藝術的特征與意義,提供了研究鄉民藝術的“家族—村落”傳承體系及其當代意義的新模式。⑥孫曉霞認為,政府和學術界引導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民間文化自然存在、自然傳承方式的特殊性,真正能使文化生存下去的“保護”還要多依靠民間社會的力量。⑦

2.文化產業化視域下的民間藝術研究民間藝術的產業發展古而有之,只是呈現分散的、個性的、小規模的狀態。在現代社會轉型期,某些民間藝術品類在區域經濟發展中所呈現出的良好態勢和民間藝術“生產性保護方式”的提出,使民間藝術的研究不再停留在單純的記錄和圈護階段,民間藝術產業化漸入視野,并掀起了理論研究的熱潮。“藝術民俗雖然產生于鄉土社會,但又是一種‘活的民俗’,它完全有能力在脫離了鄉土語境之后繼續地表達自己、實現自己。這要求我們換一種立場去看待‘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藝術民俗現象。從新的語境來看,‘文化搭臺,經濟唱戲’應該是傳統民俗從神圣空間向公共領域融入后,因適應公共領域的經濟屬性而表現出的新的文化屬性,是其自身‘活的民俗’屬性的激活與生長。”⑧從主張民間藝術的現代適應性這一角度出發,張勝兵等提出作為文化符號的民族藝術可以作為寶貴的文化產業資源進行產業開發,并就產業化途徑進行了探討。⑨劉錫誠認為,產業化是一把“雙刃劍”,而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必須走適度的產業化道路。瑏瑠張士閃認為民俗文化具有適應現代社會發展、不斷自我更新的能力,提倡民俗文化產業的有序開發,有益于我國現有文化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促進城鄉互動。瑏瑡王松華、廖嶸撰文指出,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過程中,通過產業化手段尋求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新的環境下傳承與傳播的市場空間,并借市場化的機會擴大規模、集聚資金,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存續與發展的良性循環。①王文章認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工藝性、記憶性項目,進行產生經濟效益的生產性保護,使其成為提供就業機會和產生經濟效益的生產行業,能給項目保護帶來可持續性的長遠發展。②作為重要文化資源的民間藝術,在區域經濟發展中日益成為重要力量。但是,產業開發中的盲目濫用行為,使民間藝術資源遭受很大損害。如何處理好保護與開發中的矛盾,帶來民間藝術的可持續發展,是學者們普遍關注的問題,并積極探求解決路徑。顧江等編著的《文化遺產經濟學》③綜合文化學、歷史學、藝術學、經濟學等多學科知識,在對文化遺產價值進行科學評估的基礎上,探索文化遺產可持續發展有效途徑及不同的開發模式,書中以批判性的態度指出那些為了追求眼前經濟利益的開發經營對文化遺產具有“毀滅性”,指出文化遺產經營開發的目的,是使其保存時間延長,實現可持續發展,在合理經營中實現更好的保護。王會瑩指出,民間藝術如果只根據市場的需求進行創作,結果可能會抹殺民間藝術固有的鄉土味,成為形式單一、缺乏內涵的商品,這是民間藝術商品化過程中不能回避的問題。同時,審視過去開發利用中出現的問題,還必須在產業化的同時,建立起非物質文化遺產市場化后的評估、監測、規范等管理機制與收入分配體系,要在堅持整體性保護的原則下,積極尋求新時代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與發展空間。④另外,劉建華的《手工藝文化產品營銷傳播的新華村模式》⑤、胡曉蕾的《民藝產業化的品牌建設研究———以譚木匠為例的實證與規范分析》⑥等文章也提出了民間藝術產業開發的品牌建設、市場營銷等問題。

3.民間藝術產業開發的區域和個案研究還有許多學者以區域或者個案為視角,由小及大,展開對民間藝術產業化的研究。有學者選取民間藝術單個品類進行深入研究,以探尋民間藝術傳承與開發中的個性與共性。個案研究涉及在享譽國內外的“映像”系列歌舞的編創和產業化探索,如《云南映象》、《印象劉三姐》等;在演藝業和影視藝術業不同凡響的郭德綱相聲、東北二人轉;民間工藝品類的保護與市場開發,如風箏、魯錦、泥塑、絲繡等等。區域民間藝術研究,大到省市、小到一個民間藝術流傳的縣鄉,提出民間藝術區域保護和開發的構思與設想。學者們從民藝個案的傳承保護入手,以不同的研究視角關注這些民間藝術在現代市場中的動態流變,對民間藝術的深刻細描使民間藝術更加立體豐富。隨著社會對于民間藝術的重視不斷加強和其經濟文化價值的不斷彰顯,文化產業界面上的“民間藝術之舞”正在華麗登場,這已是學界的普遍共識,并在文化產業的實踐中獲得了驗證。

二、民間藝術的經濟文化意義

民間藝術具有經濟功能,這是文化與經濟的同體共生關系決定的。生存于村落文化視野下的民間藝術一直起著滿足審美需求、豐富藝術生活、撫慰鄉民心靈、營造民俗氛圍的重要作用。隨著社會生產的進步,使商品交換成為可能。以實用為創生基礎的民間藝術,逐步成為民間藝人謀生的手段。“因為藝術作為一種生產活動,其產品即藝術作品也內在的具有商品的屬性。”⑦民間藝術在其發展中,逐漸內化為一種生活方式,轉變為民眾獲取生活資料的一種手段。許多民間藝術歷經社會變遷、淘洗,發生了由產品到商品的質變,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才能鮮活地存在。民間藝術的經濟意義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民間藝術以靈活的形式和豐富的藝術特質,成為經濟發展的有效補充。民間藝術起源于勞動和由勞動構成的原始經濟關系,在其發展承傳過程中,始終帶有明顯的功利色彩。原始工具、裝飾物的產生和進步,是藝術不斷創新的過程。藝術在運動變化過程中,起著促進和發展生產力、完善生產形式的作用。藝術本身所有的特性鼓舞著人們的生活追求,刺激著生產和流通。藝術成為經濟構成,表明區域社會有著較高的文明程度。例如,大汶口時期的陶器、石器是原始時期的例證;元明清至近現代的手工藝、戲劇、曲藝等說明民間流布以追求美、精巧、省力為目的的民間藝術活動,使民間藝術流布區域生產力更趨生氣和活力。并且,由于民間藝術的介入而引起的人們物質消費文化和經濟生產文化的觀念變化,形成了一種循環往復的作用力,制約和推動著生產方式的變化。另一方面,民間藝術作為一種符號和表述,反映了社會經濟發展的某些歷史狀況。民間藝術的發展形態隨著社會經濟形勢而不斷波動,在內容和形式上也反襯了經濟的變化。戰國時期,齊國經濟的強盛,直接體現為齊國民間工藝美術、音樂、舞蹈等形式的繁榮。凡是民間藝術品類繁多,體系完備的區域,在總體趨向上該地區也呈現經濟歷史的繁榮景象。以山東為例。雖然山東經濟呈現農耕經濟文化的特點,以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生態為主,但是山東民間藝術從發展初期就顯示了其商品經濟的特點。春秋前,山東就出現了以民間藝人為骨干的手工業者隊伍,它們的藝術產品不斷地流入市井,成為商品進行流通。后來形式不斷完備的民間戲曲班社,其管理、組織完備,對現代都具有借鑒意義。比如,著名的山東楊家埠木版年畫本身就是一個民間藝術行業,其產生或存在與明清時期民眾的基本生活狀況有著密切關系。當時從事年畫制作的人員主要有兩類,難以自給的農民和作坊藝人。當年的山東濰縣楊家埠年畫,并不是興起于市中繁華地帶,而是在濰坊老城區東部15公里開外寒亭地區的楊家埠村。當地的民間口頭傳說與家譜資料表明,一些四川移民于明初遷居該村時,這一帶土地貧瘠,地少人多,僅靠農業難以維持生計。于是村民中有掌握刻版技藝者,開始利用一技之長,以家庭為單位,翻刻復印當時已十分流行的年畫,并拿到市場上出售。①后來村民們發現這種行業投資少,收益多,制作和經營的周期短,于是紛紛操此行業。在楊家埠村的帶動下,周圍數村很快出現了多個年畫作坊,并發展成為全國著名的民間年畫產地之一。可以說,山東民間藝術在社會功能指向上,是超越了傳統小農經濟形勢的,同時,民間藝人也充當了傳統經濟的叛逆者和新興經濟的弄潮兒。可見民間藝術的商品性質是民間藝術的特性和慣性使然。

三、民間藝術產業開發是對民間藝術價值的重構

法國社會學家皮埃爾•布迪厄在1986年《資本的形式》一文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文化資本理論。布迪厄認為,資本可以分為經濟資本、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三種基本形式。在這三種資本形態中,他對文化資本在社會生活中的影響尤其關注。他認為,文化資本也分為三種基本的形態,一是以精神和身體的持久性情的形式體現的具體的狀態;二是客觀的狀態,以文化商品的形式(圖片、書籍、詞典、工具、機器等等)形式體現;三是體制的狀態,以一種客觀化的形式體現。②文化產品,是客觀化的文化資本和經濟資本的統一。文化本身具有價值并能轉化成經濟價值。布迪厄的文化資本理論,是文化產業的理論基礎。文化資本有利于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文化資本是一種經濟現象,文化價值能夠產生經濟價值,并在產生經濟價值的過程中提升原來的文化價值。文化生態系統支撐著文化資源的傳承與發展,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行為方式。讓文化遺產在文化的演變發展過程中自行衰落,而不進行必要的投資來維持和增加這種無形文化資本,這種忽視文化資本的行為很可能會導致文化體系的衰落甚至崩潰。民間藝術是一種客觀形態的文化資本。民間藝術產業開發,是對民間藝術價值的重構,是民間藝術資源資本化的過程。民間藝術資源轉化為可資利用的文化產業資源必須滿足三個條件:一是資源具有獨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二是資源轉化的成本是可控制的;三是要具有市場競爭力。不是所有的民間藝術資源都可進行產業開發,只有滿足上述條件的才能實現由藝術品、實用品到商品的轉化。民間藝術的產業開發,首先要轉變思維,樹立民間藝術不僅僅是文化“藝術瑰寶”,而且是一種可轉化為商品的潛在資源的理念。民間藝術的產業開發就是要把某些過去私相授受、零散學習的民間技藝形式,變成藝術商品并按照市場規律運作的自由企業經濟形式,且達到相當規模,創造利潤的過程。民間藝術的產業開發,也是在民間藝術所慣有的屬性上,予以規范、創意,用現代化的市場理論和經濟理論,使其更加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發展方向,成為當今社會經濟發展的助推力。

1.提升和保護民族文化遺產的有效手段從民間藝術創生流變的運動變化過程中可以看出,民間藝術出自人類物質生產活動的實用目的,在社會變化發展中,不斷調整自身存在狀態,逐漸成為調節裝點人類生活,為生產主體創造審美情趣和經濟效益的物質或精神存在。這說明民間藝術具有主動適應外部環境的功能,它能夠根據社會環境的變化不斷地改變自身的生存樣式,以求逐步完善和更新。在現代社會中,某些民間藝術品類的消亡正是自身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結果,外界力量的挽救和保護只能保存其歷史存在的事實,卻無法挽回其弱化到消亡的腳步,因為這種民間藝術品類已經失去了其賴以生存的環境,也失去了欣賞和需要的受眾。民間藝術的產業開發實質上是其自身和外部力量雙重作用的結果。民間藝術在其發展歷史上,曾產生過巨大的經濟效益,出現過商業化的萌芽。比如宋代就有了專門供戲曲演出的商業場所“瓦舍”,而到了清代,戲曲的商品性越來越強,京劇更是發展成為擁有巨大商機的藝術形式,許多人投身京劇藝術,并不僅是出自對于藝術的熱愛,而是將其作為一種謀生的手段。許多民間藝術品類的輝煌時期也正是它創造巨大經濟效益的時期。民間藝術歷經時代的滄桑變遷,洗盡鉛華,還能露出其本真的美麗,這就是其強大的生命力所在。或者任其隨波逐流,或者只是單純的框護,都不可能實現民間藝術的當展。只有讓其與現代生活接觸,讓其在現代生活中找到應有的位置,實現其價值,民間藝術才能持續傳承。在產業化過程中,會有這樣與那樣的不足,會有一些與鄉土語境脫離的變化,但是,哪一種民間藝術不是在不斷地適應社會,不斷自體更新的過程中堅持走到了現在?從這種意義上來說,民間藝術的產業發展首先是對自體的保護,是對自身發展的揚棄。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藝術商品化成為主要的發展趨勢,許多地區的政府、企業都看到了民間藝術潛在的商業價值。但是,不考慮資源的承受能力的盲目、重復開發,憑空猜想、粗制濫造造成硬質景觀的堆疊,使偽民俗大行其道。這種為了追求經濟利益,以犧牲自然環境和民族文化生態環境為代價的掠奪式開發手段,使民間藝術產業化走上了工業社會先發展、后保護的老路,偏離了民間文化資源生態健康發展的軌道,這也是許多學者反對民間藝術商品化的根源所在。民間藝術開發和保護之間的矛盾不是不可調和的,關鍵是看開發者對開發的認識和由認識所決定的開發行動。要正確認識民間藝術產業開發的必要性,它不但能給當下帶來客觀的經濟收益,在方式方法科學得當的前提下,還會弘揚本民族、本地區的傳統文化,使之得以傳播,并在傳播過程中完成文化的傳承與優化。如果片面強調民間藝術資源的保護,在全球化的發展大潮中,在外來強勢文化的沖擊下,容易使民族文化淡化和邊緣化,甚至在強勢文化的沖擊和掠奪下,民族文化生活被逐漸遺忘,甚至消失。在此意義上說,開發不僅僅是經濟上的收益,還是對文化的另一種保護,產業的發展就是文化的發展。對于適應產業開發,能夠滿足市場需求的民間藝術資源,進行合理有效地開發,使更多人了解民間藝術的生存狀況,認識民間藝術的獨特魅力和文化意蘊,使之與當地民俗文化環境、物質環境和社會環境相適應。民間藝術借助現代科技手段進行文化藝術創新,不再拘泥于傳統的題材和技巧,而是挖掘出新的主題,創造出更多的經典作品,使民族民間文化得以傳承和延續。民間藝術產業開發不是對于民間藝術的曲解,不是對傳統直線性的繼承,而是一種發展中的求舍,是在民族傳統中融入現代意識的再創造,也正是回應了文化隨時代變遷而流變的本質面目。

2.打造民族文化產業品牌,提高文化競爭力的有益資源文化品牌,對于一般產品來說,是指具有明顯的文化附加值,它能給消費者提供額外的精神享受;而對于文化產品來說,就是它能充分提供某種特定的文化消費和文化服務,使消費者的特定文化需求得到滿足。文化品牌實質上是具有文化意義和文化價值并具有獨特標記的產品。①文化品牌是經過市場檢驗,被消費者信賴的產品。一個國家、地區,所擁有的文化品牌越多,它的文化競爭力就越強。文化品牌以特定的文化為靈魂,文化品牌的打造首先是文化資源的提煉和利用。打造民族文化品牌首先必須發掘、整理、總結、提升民族文化資源,把民族文化資源中那些有意義、有價值、符合時展需要的因子發掘、整理出來,并進行總結、提升,重新編碼。②民間藝術扎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富有深沉的文化藝術價值和獨特的藝術思維觀念,是民族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載體。中國民族民間藝術無比燦爛、豐富,其中經典的藝術符號數不勝數,是文化產業發展中的“魅力資源”。開發民間藝術資源,從民間藝術中汲取精神營養和靈感,為文化產品打上鮮明的民族個性標簽,塑造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品牌,提升文化競爭力。民間藝術產業化的過程,也是弘揚民族文化,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認同感的過程,同時又為民族文化產品奠定了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通過特色民俗文化產業的跨越式發展,盤活民俗文化與現代工業的關系,發展民俗文化產業鏈條中的信息服務業,改善工業生產的生態文化環境,實現民俗文化與現代經濟之間的張力性共存。

3.實現區域經濟跨越式發展的有生力量通常認為,影響區域經濟增長的因素主要是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源、資本、技術條件、制度、區際貿易因素等。而對于不同區域來說,其深厚的文化資源積淀也是促進區域經濟增長,增強區域競爭力的主要因素。區域經濟發展模式與地域文化密切相關,地域特色文化滲透到區域經濟中,可形成有特色的區域經濟模式,從而形成不同區域的特色產品。民間藝術具有顯著的地域特性,特色鮮明,又極富自然與人文內涵,顯示了巨大文化差異性,在區域內往往有廣闊的市場和受眾,也會成為吸引域外消費者的主要產品。民間藝術作為歷代先民們創造的極其豐富的和珍貴的文化財富,是一個區域、一個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感、個性特征的重要載體,其所蘊含的文化符號可以成為區域文化產業的文化資源,為文化產品的符號價值的生產提供原材料。民間戲曲可以進入演出市場,實行產業化運作;民間工藝可以進入制造業,提升區域文化產業的競爭力。區域民間藝術資源稟賦為區域經濟發展創造了比較優勢。雖然民間藝術的產業開發在學術研究中尚有爭論,但是民間藝術產業化實踐已經走得很遠。隨著區域民間藝術產業實踐的深入展開,民間藝術產業在文化產業結構調整和區域文化經濟水平提高等方面的作用將進一步得到彰顯,尤其是對于農村文化產業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將顯示出強勁的推動作用。民間藝術產業,是傳統文化資源同現代審美、創意、科技以及市場共同打造的產業,它可以是單純的影視產業、制造業、旅游業、演藝業、出版業,也可以是將所有產業串成鏈條的內容因子;它可以是促成農村文化產業的主要因素,也可以成為推動區域文化產業發展,帶動區域經濟騰飛的有力支點。民間藝術作為民族文化的遺傳密碼,在當代社會正以不同的語言,不同的方式被翻譯、被注解。

四、民間藝術產業開發的幾個問題

1.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層次開發模式民間藝術產業開發是對民間藝術資源的有效保護和提升,但是不適宜產業開發的民間藝術品類也不能扔進歷史的故紙堆。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完善民間藝術保護和開發的機制,要建立民間藝術保護與開發的金字塔模型,即民間藝術資源層次開發模式。在充分論證和調研的基礎上,將民間藝術資源根據其性質、留存現狀和產業開發適宜程度進行分類。不適宜產業開發的民間藝術品類,處于整個模型的根部,通過建立民間藝術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習、立法命名等方式進行靜態記載,由政府出資或爭取社會資金的注入,以及民間藝術博物館的自身收益來維持其發展。這部分民間藝術資源是民族民間文化的根基,記錄和保留其文化形態和文化精神,可以使這些民間藝術資源得到有效地傳承,也為民間藝術的產業化發展尋求歷史的足跡和文化的滋養。中間層次是可以在社會中流傳生存的民間藝術形式,在其鄉土語境中有廣泛的受眾,但是體現較強的文化地域性,可在其流布區域內進行產業開發,使之創造經濟效益,服務區域經濟發展,同時得到文化的傳承。最上層是民間藝術中較為活躍的部分,可塑性和可變性比較強,甚至可以說是從民間藝術中抽離的藝術元素,置入現代文化產業語境中,大力開發,實現規模經營,成為區域間、國際間可以廣為交流的文化產品,成為打造民族文化品牌的核心元素。這種保護與開發模式在民間藝術各門類中形成資金的良性循環,也在區域內形成文化產業的新增長點。這種金字塔的保護與開發模式,對不同性質、不同品類的民間藝術資源區別分類,統籌配置,合理利用,從而保證民間藝術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和永續利用。

篇8

關鍵詞:東盟;代表性民間舞;課程建設;實踐與教學

中國東盟十國包括東南亞泰國、越南、緬甸、柬埔寨、老撾、印度尼西亞、文萊、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東盟藝術一直是中國藝術研究的一個重要點,作為與東盟國家有著密切的經濟文化往來的廣西壯族自治區,舉辦的東盟文化博覽會促進了中國與東盟的經濟、文化、藝術交流,使東盟藝術在中國得到了較好的傳播。東盟十國中,每一個國家每一個地區都有其極具地方特色的舞蹈素材、舞蹈民俗、舞蹈風格特征,將東盟十國舞蹈文化進行相關研究,打造特色東盟代表性民間舞課程,是神秘的東方宗教舞蹈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一、東盟舞蹈國內研究現狀

(一)與東盟藝術相關的一些期刊

廣西師范大學蔡昌卓教授著有《東盟教育》一書,從東盟各個國家的教育模式以及教育制度出發,把東盟教育理念進行了相關研究。

廣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黃小明教授編著的《東盟文化研究叢書:東盟藝術》一書中詳細介紹了東盟十國的文化地理環境;民族構成、歷史源流及其分布;經濟模式與傳統音樂文化;舞蹈概況;宮廷與民間舞蹈;舞蹈特征及風格;美術、繪畫和雕塑等相關東盟文化,為中國了解東盟文化藝術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廣西大學紀可、陽國亮編著的《中國·東盟民族習俗比較研究》一書,從東盟民族習俗方面出發進行相關論述。

(二)東盟舞蹈藝術有關的論文

馮雙白教授于2006年中國文化報中發表《和平發展的歷史見證——記《2006中國—東盟舞蹈論壇南寧聯合聲明》的誕生與簽訂》一文,提出中國東盟文化交流的主題。農春雀、李躍飛《芒種》2012年第8期《中國與東盟舞蹈的“佛性”審美體現》,蔣玲于《藝術教育》2011年第5期《用舞蹈架起中國—東盟文化藝術交流的橋梁》提出中國與東南亞國家之間的的交往,促進了印度文化、宗教文化的傳播以及不同藝術類型之間的相互影響滲透。

由此可見,東盟代表性民間舞蹈研究在高校中的研究是較為薄弱的,如果能夠打破傳統舞蹈教育模式,提出具有高校地方特色化舞蹈教育模式,緊抓與東盟國家臨近的地理優勢,挖掘相關的舞蹈專業素材,提煉舞蹈動作元素,編排東盟代表性民間舞組合,讓東盟舞蹈走進高校課堂,是有效促進地方特色化教學與東盟文化交流的有效手段。

二、東盟代表性民間舞課程建設的創新之處

(一)教學內容新穎性

目前各大高校舞蹈學專業中,外國代表性民間舞課程一般以歐洲各個國家民族舞蹈為主,授課內容大多為波洛涅茲舞、波爾卡舞、瑪祖卡舞、俄羅斯民間舞、西班牙民間舞的基本姿態、基本手位、基本步伐以及基本舞蹈組合等為主,對于其他國家民間舞并無相關課程內容設置。經過調查了解和掌握的情況來看,大多數普通高等院校舞蹈學專業學生除了掌握所開設的歐洲代表性民間舞蹈之外,對于其他國家民族舞蹈的了解相對較少。

東盟外國代表性舞蹈課程目前沒有一套系統的舞蹈教學模式以及舞蹈教材,如何讓舞蹈學專業的學生掌握具有東南亞十國地方性特色的民俗音樂與民俗舞蹈相結合,將東盟舞蹈文化融入到課程實踐性舞蹈教學中,讓地方性特色舞蹈文化服務于地方是可行的。

(二)教學目標實用性

為了使實用性教學更好地服務于地方性,推進外國民族舞蹈的傳承與發展,我們提出了“東盟代表性民間舞”課程設置,這是非常有助于研究東南亞十國民俗舞蹈文化的一個工作。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民族的音樂與舞蹈的素材,都需要我們去挖掘并且將之融入課堂教學中。包括開設泰國、越南等東盟舞蹈教學,將兩國典型原生態民俗舞蹈添加到課程內容中,打造特色舞蹈專業,目的在于讓民俗舞蹈文化更好地服務于當地的企業、旅游業、社區等社會的團體,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以及對民族文化的重視以及傳承,從而提高學生就業率,充分地挖掘東盟十國的原生態民俗舞蹈文化,推進東盟民俗舞蹈文化的教育,開展實踐性舞蹈教學,結合當地的民俗舞蹈文化開設實用性課程。

(三)教學模式創新性

1.提高實踐型、應用型、服務于地方經濟文化、旅游文化等相關藝術單位的人才培養需要。

廣西與東盟進行相關的舞蹈文化交流,能夠促進文化地理環境;民族構成、歷史源流及其分布;經濟模式與傳統音樂文化;舞蹈概況;宮廷與民間舞蹈;舞蹈特征及風格;為中國了解東盟文化藝術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2.區域性、地域性民俗舞蹈文化傳承以及實踐型、應用型專業舞蹈人才的培養。

定期深入泰國、越南等東盟國家進行實地調研與相關理論研究,進行民間音樂、民間舞蹈調研,搜集并整理該國家各個地區相關的民族舞蹈文化,提煉民族舞蹈元素,結合地方性特色,進行舞蹈編導與創作,打造適用性東盟代表性民間舞教材與教學法,將該教材用于舞蹈學專業外國代表性民間舞課程實踐性教學中,運用新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力圖建立一種嶄新的教學模式——地方特色舞蹈教育實踐性舞蹈教學模式。該課程實踐與研究將為我國研究東盟民俗舞蹈文化研究提供嶄新的數據、資料和客觀的事實依據,同時為高等院校舞蹈專業教育提出良好的建議,推進東盟舞蹈文化在普通高等院校中的實施,促進舞蹈專業發展以及廣西高校開設地方特色教育的目標實現。

三、東盟代表性民間舞課程實踐與研究

(一)教學目標

1.以泰國、越南兩國代表性民間舞為主要研究對象,開展具有實踐性的東盟代表性民間舞教學改革實驗,探索廣西地區東盟舞蹈文化教育改革之路以及實施措施。

2.改變當前漓江學院舞蹈學專業傳統課程設置,打造特色精品課程,改變與創新授課方式,在外國代表性民間舞課程內容中加入泰國、越南等東盟代表性民間舞組合與作品。

3.將廣西民間舞與東盟民間舞進行對比研究,促進地域性文化交流。

(二)教學內容

1.《東盟代表性民間舞》課程內容教材的建設。

包括泰國、越南代表性民間舞舞蹈風格、動作元素、舞蹈文化等。

2.《東盟代表性民間舞》課程教學設計。

包括搜集并整理泰國與越南所分布的各個國家與地區的民族音樂材料、民族舞蹈材料,課程設置增添東盟代表性民間舞課程,主要以泰國、越南兩國民間舞為主要授課內容。

3.《東盟代表性民間舞》課程舞蹈文化理論研究。

包括教材的編寫、精品課程的建設、教學理念的改革、教學措施的增加、教學方法的突破、教學模式的創新等。

(三)教學理念

首先,研究主要根據目前外國代表性民間舞課程在各高校的教學實施情況調研,從而探索如何挖掘東盟十國的民族音樂以及民族舞蹈,將實地采風與國外民間調研活動中所了解的音樂、舞蹈素材融入高校課程設置和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究實踐性舞蹈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實用性課程設置。

其次,收集泰國、越南等東盟國家民族音樂以及舞蹈語匯,對東盟十國進行舞蹈教材編寫,編排東盟各國的舞蹈教學組合,舞蹈劇目以及舞蹈小品,打造東盟代表性民間舞特色精品課程,為培養實用型專業人才走出一條新型道路,使各個國家的的民族舞蹈藝術深入到各高校的課堂教學中。

堅持地方性特色,以區域性民俗特點出發,用實踐性教學貫穿地方性特色,區域性特色,從地區實際出發,推進地方特色的民俗音樂舞蹈文化發展。

第一,注重學科內容的地域性、真實性、實踐性等教育方針政策。

第二,改善高校音樂、舞蹈教育的現狀,把更加豐富多彩的外國民俗音樂舞蹈文化融入課堂,彌補少數民族地區一些區域性音樂舞蹈教育的空白,促進高校舞蹈專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

第三,對于東盟國家地域性舞蹈文化交流與傳承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四、東盟舞蹈文化的發展與傳承。

(一)區域性文化傳承

實地調查研究泰國、越南兩個國家的分布區域、民族構成、歷史源流、經濟模式、傳統音樂文化、各國舞蹈概況、宮廷舞蹈、民間舞蹈、舞蹈特征及風格,以及搜集相關音樂舞蹈素材,進行圖片、視頻的拍攝,搜集相關并且整理一套適用于東盟代表性民間舞課程教學的資料。將整理出來的東盟音樂舞蹈文化素材運用到高校舞蹈學專業的外國代表性民間舞課程學習中,開設實踐性東盟舞蹈教學課程,進行創新的教學模式改革,使廣西特色東盟舞蹈文化走進高校課堂,將優秀的舞蹈作品到廣西各地旅游景區、文化社區、企業等團體進行展演,與其它國家進行民俗舞蹈文化交流,研究并撰寫東盟十國舞蹈文化與東盟實踐性舞蹈教學的新課程設置以及課程教學內容,提高高校課程設置改革的創新與發展。

(二)特色化文化傳承

東盟舞蹈文化包含佛教文化、印度文化等宗教、禮儀文化,圖騰崇拜、自然崇拜等原始的宗教舞蹈深深的植根于東盟傳統文化中,這是特有的東方特色的傳統文化。例如:泰國代表性民間分為南部與北部舞蹈,宮廷舞劇、民間舞劇是泰國舞蹈的主要組成部分,其舞蹈形式與佛教有著緊密的聯系,大多數舞蹈素材以及編導靈感來源于宗教文化。印尼舞蹈主要以巴厘舞、巴東舞、爪哇舞、面具舞、交誼舞為主,其中巴厘島和爪哇島的舞蹈深受印度文化影響,舞蹈素材以印度民族文化為主要內容。

因此,東盟十國的舞蹈文化史特色化的文化傳承,佛教特色文化與印度特色文化等課程內容的設置,對東方文化的發展與傳播有著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金秋.外國舞蹈文化史略[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2]于平.關于籌建“東方舞蹈”專業的若干思考[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 1997(2).

[3]蔣玲.用舞蹈架起中國—東盟文化藝術交流的橋梁[J].藝術教育,2011(5).

篇9

【關鍵詞】多層剪紙;扁平化;藝術與信息

一、引言

剪紙是人們滿足和提升樸素樸實精神文化的藝術形式,是人民向往享有的一種文化境界。剪紙有著清晰明朗的藝術風格、強烈的地方特色,伴隨著人們的生活在各地區蓬勃發展。剪紙藝術,在形式上立足于平面化地表達內容,用近于規矩的輪廓,以一種顏色的大小色塊(顏色區域)構成了全部形狀的技術基礎;傳統剪紙藝術對表達的內容上不進行顏色的區分,僅用一種顏色的色塊所構成的形狀表達思想。多層剪紙發展了傳統剪紙藝術,是將一幅圖像或圖形中的相近顏色用同一顏色進行表達并單獨制作成傳統剪紙,然后對用不同顏色做成的單色剪紙進行疊加放置,從而制作成同一幅剪紙風格的藝術品。網絡時代信息表達的通暢性需求,即在有限的視覺范圍內追求快捷、方便、直觀的表達信息的需要,使扁平化設計被重視起來。在剪紙藝術和扁平化設計之間有著可以融合和借鑒的思想和風格,值得在剪紙藝術發展中研究扁平化,取長補短地增強和開闊剪紙藝術的設計思路,使古樸的剪紙藝術和現代信息技術在可以的方面結合,為多出好的剪紙作品而努力。

二、多層剪紙與扁平化的形式風格特點

在一張紙上,以鏤空、雕、刻、剪、剔、拼等技法創作出的紙質作品就是所謂的剪紙,這是以創作方法命名的藝術形式。剪紙作為傳統的技術與藝術,原是在鄉間的事、閑暇的事,與城市里的繪畫、計算機數字化、平面設計相比顯得不占主流。簡單時,選取比較簡單的圖樣,直接用剪刀剪成;小批量制作時,是先畫出成品圖形,然后用刻刀刻成。在工藝和技術上,表現得都是一層紙鏤空形成的作品,一般是一層紙上的功夫。近年來也興起了多層剪紙,既是將表達同一個主題的多個剪紙疊加放在一起形成一個作品的,在顏色上表現出多層,打破了剪紙不涉及多種顏色的傳統,多層剪紙,在藝術和技術上都難于單層剪紙,是剪紙中的高雅形式。

剪紙的傳統工藝簡單,技術不復雜,表現形式就是“平面上分開留下和剪掉的兩個區域”。在概念上,剪紙中沒有線條,只有區域;要說有線條,也是細長的區域構成,本質上還是區域。但區域可以任意的復雜,足以構成獨具風格的藝術表現形式,見圖1。也正是因為這一點使剪紙及其作品樹立了一種簡單而不失其雅的藝術派別。

圖2是一個多層剪紙的例子,其中左上角的是原風景圖像被分成3種顏色,即只在圖像中保留3種顏色;其余3個是用分成的單一顏色做出的剪紙,3剪紙疊放后,效果就是如左上角的多層剪紙。

扁平化設計,概括性的觀點是,運用極簡主義的美術表現手法和設計風格,通過簡單的圖形、字體、顏色、簡單組合來表達信息;追求的是讓信息的瀏覽者在直觀、簡潔的狀態中獲得信息。扁平化與傳統形式的界面效果比較,扁平化扔掉了藝術、深邃、高雅,達到了信息表達的快捷。扁平化設計與傳統藝術結合,是獲取信息與藝術欣賞在手機上表現的最突出。

比較一下,不難發現,剪紙和扁平化二者表達思想時在內容上有著一個共同點:簡單的;在表現形式上的共同特點是:顏色少,色塊多。這樣的特點為剪紙帶來表現思想和設計風格等方面的借鑒。

三、多層剪紙對扁平化的借鑒與界面應用

可以認為,在扁平化和多層剪紙兩方面的作品,在設計上是從同一個出發點開始的,扁平化的設計出來的圖形,十分有利于剪紙實現。特別是圖3在多層剪紙的應用上,將扁平化設計的界面圖形用剪紙的形式表現,能夠彰顯樸素的剪紙藝術在產生剪紙的地域和人群中的魅力,能夠使本民族的藝術形式在生活的信息空間中得到不知不覺的光顧和欣賞。簡單的去掉顏色的過渡(即顏色的漸變)效果,用兩三種顏色,圖4中的每一個標記都可以用多層剪紙實現。這樣的實現,能使剪紙不再是少數人的專門愛好,而是大眾面前的必備“套餐”;在這方面的應用上,民族剪紙的藝術魅力和信息傳達效果絕不亞于舶來品的扁平化圖形,多層剪紙在適當場合和界面上能起到超越扁平化圖象的效果――既有信息又有藝術。多層剪紙對扁平化的借鑒和界面應用是剪紙藝術的有作為的傳統文化應用和創新,圖3中的圖,是我們對一些中國元素的圖像進行了扁平化設計后可以用多層剪紙實現的圖形。圖4是用我們設計的多層剪紙式的圖,代替扁平化的圖在手機界面上作為導航圖標,我們認為效果很有民族情感和特色,在表達和引導我們接受帶有民族文化內容的信息方面,其作用要好于扁平化的圖標。

四、多層剪紙文化的發展

簡單就是美的藝術原則,在信息傳播并力求吸引受眾的過程中,國外產生了扁平化設計;在民族文化藝術中,剪紙樸素實在的直接體現了這個藝術原則。在今天,我們完全可以用從本民族古樸的剪紙藝術中分派出來的多層剪紙形式對扁平化予以抗衡以致于代替,我們并不對扁平化有什么不接受的意思,而是想在融合信息的傳播交流中,看到了民族藝術之一的能力和魅力。在當下,從信息的表達和獲取上,借鑒扁平化而應用多層剪紙藝術,既是保留和弘揚了民族文化,也是使民族文化藝術之一的剪紙獲得了新生和壯大。我們應當對剪紙藝術重視在信息技術的時代,為其尋找當仁不讓的應用。

參考文獻:

[1] [日]上河內美 著.陳亞閔譯.中國風吉祥剪紙.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8

[2] 高金山.Photoshop扁平化平面設計手冊.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6.6

[3] 孫啟善,管虹. 中文版Illustrator CS6平面創意設計與制作300例. 北京:希望電子出版社,2013.

篇10

〔關鍵詞〕酒店地域文化西游文化

一、連云港―――《西游記》文化

《西游記》是中國古典文學中的一支奇葩,是中國古典文學對海外影響最大的一部巨著,是民族特色寶貴的文化資源。對于西游記文化的特征概括起來包括:①兼容性。西游記文化具有跨地域文化特性,如在西游記文化里,不僅儒、道、佛教融合在一起,而且多種地域文化也有機的融合在一起;②創造性。西游記文化的突出特征是超越時空的神奇,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創造精神,就不會出現西游記這樣的文學巨著;③民族性。西游記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種特殊表達方式,而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性的。西游記文化秉承中華民族文化中的開放、開拓、創新、融合、和諧這些基本特征,并創造性地將民族文化歷史傳統和時代結合。《西游記》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唐詩宋詞、金石書畫一樣,是一部物化了的中華民族史,承載著華夏五千年文明古國的燦爛輝煌。同時《西游記》文化又在異彩繽紛的中西多元文化的競爭中,海納百川,博采群秀,使特色更“特”,成為世界人民普遍喜歡的文化藝術。

二、酒店―――城市文化形象窗口

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其中一個活躍的因子就是酒店的變遷。酒店源起于古代,古之酒店,重于防獸、朝圣;商品生產出現客棧,而后商品交換得以發展。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出現酒店的國家之一,古有殷商驛站、周代館舍、唐代長安都城的“四方館”、宋元時代的酒店、明朝北京的“會同館”,自1927年后在國內各大城市和風景區興辦一批接待中外游客的招待所后,酒店建設迅速發展。

1978年后我國實行對外經濟政策,為適應旅游業的發展采取國家集資地方集資和中外合資等多種形式組建規模宏大設備先進的四五星級酒店并實行現代化科學管理。許多酒店的設計與構造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體現了中國園林藝術與建筑裝飾風格。

21世紀酒店業將在標準化的基礎上向個性化方向發展,隨著社會高新科技的發展人們對人性化的服務要求越發之高,能全面滿足人們精神生活需求的個性化服務是現代酒店發展趨勢。如今世界各國著名酒店都透過獨特的方式吸引客戶;或吸引名人入住、或獨特美食、或設施豪華等,總之酒店行業競爭日益呈多元化發展態勢。

三、西游文化故里酒店裝飾的地域特色發展構想

如今城市酒店裝飾設計應深入地域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等多角度挖掘特色資源,使它具有豐富的象征意義,深刻社會寓意,鮮明的時代特征,亦賦予多樣的形式變化,個性的形象特征,豐富文化藝術內涵。精彩生動特色鮮明的酒店文化藝術形象總能打動人心讓人精神向往,入住其中不由自主的渴望去認識了解酒店文化領略城市風貌。時代精神與西游文化交織創造夢幻的西游世界酒店―――連云港酒店,它應該能夠為人創造全新的生活體驗,營造西游世界―――一個從遠古通向未來的精神世界,綜合科技創建的動感世界,入住其中可感受光怪陸離的神化世界,如同“夢游仙境”癡迷沉醉于夢中西游,現代動態光影聲像技術與數字顯示磚墻等高新科技能使各種西游人物神蹤仙境走進酒店生活。

(1)運用連云特的自然景觀資源將西游場景融入酒店生活。自然景觀資源作為環境背景和建筑基礎,包括材料選擇、建筑造型、空間內外融合,將地域特色自然景觀移入酒店營造自然原生態生活,如巖洞中的洞穴生活,叢林中的樹居生活,海面漂浮的水上生活,沙灘上露天生活及海島上宿營等,為增加人們在不同自然景觀環境狀態下的生活體驗,綜合海水、植物、巖石、造細砂等自然材質建微縮型的西游景象營造西游意境,可激發人們對西游人物故事情節的主觀想象。關注旅游經歷與生活品質的人們總有這樣的感受,讓人心曠神怡的戶外景色使人忍不住駐足停留或坐下歇息,或許渴望躺下入睡,也或許更加渴望入住其中飽嘗美景,總之都渴望停留時間久一點游賞范圍廣一點景觀內容多一點。其實用來游覽觀光的戶外風景可以濃縮至酒店內外空間豐富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自然景觀資源的功能作用可以被酒店建設發揮,不光供人觀賞體驗還能供人居使用,這也是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給我們的啟示,自然環境與人居生活相輔相成。巴黎水晶宮開創的建筑先河或許可以被連云港酒店建設借鑒,可以設想入住其中享受悠閑的田園生活,巨大的溫室建筑內不但有微縮的自然景觀還有蔬菜瓜果種植園,不但能夠享受陽光沙灘沐浴海水還能感受高山流水飛流瀑布峽谷溪流等等,都是未來酒店有待實現的人居生活理想,我們渴望居住流水別墅更加渴望享受神仙般的酒店生活,連云港酒店建設或許可以讓賓客入住其中如同神游仙境。

(2)歷史文化資源結合西游故事情節豐富酒店生活。作為西游故里連云港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西游匯聚的地方必定是古代文化發達地也必定是儲存文化遺跡最多的地方,史實也充分證明黃海之濱的這座城市―――連云港曾經創下古代文學史上的輝煌,如今在由上古通向未來的時光隧道之中穿越前行,它寄托著人類生活的精神理想在一定區域范圍與酒店建設融合,在科技生產力水平與人居生活理想的雙重作用之下打上時代烙印。西游故事可為人類生活構筑神秘虛幻的神化世界,或與特定區域的歷史事件相關或與特定歷史時期的英雄人物關聯,總之在現代酒店建設中折射蔓延古往今來生生不息。連云港酒店建設應在真實的歷史人文基礎上配合西游人物故事情節進行場景渲染豐富酒店生活,讓人從中感受時光倒流時空穿梭的驚奇,依據不同人物故情情節設置不同的客房空間,不同的區域環境設置不同的行為活動體驗,這里有西游場景有人文景觀也有歷史人物還有西游情節,酒店服務人員可穿著古代服飾扮演歷史人物或西游角色,酒店可演繹歌舞播放影像讓賓客返回過去遠古時代體驗神仙般的生活,甚至可以吸引賓客親身參與其中現場演繹西游人物影視劇紀念收藏。通過入住酒店,還可以享受別樣的生活樂趣,可以參與酒店環境建設種植蔬菜果園培植鮮花,可以租住酒店開展現代神化生活的藝術創作。或許過去人們只能從字里行間去解讀品味西游傳說,而現如今漫游西游故里入住酒店可以放開視野去追尋曾今定格心靈深處的西游故事,尋找真實的內心感悟,通過耳聞目睹歷史銀幕以及零星解讀晦澀難懂的古典文言,總有種不自覺的精神眷念,似乎蒼茫曠遠的歷史被拉到眼前,與遠古神化人物游離神往,西游故里的酒店是深埋人們心中揭開神秘歷史的夢幻世界。

(3)西游精神與酒店裝飾水融。酒店是城市文明的象征、經濟建設的窗口,是一個多元文化交流互動的場所。酒店是城市建設的標志,引領著經濟、文化、時尚生活潮流,反應社會物質文化與精神生活的大眾需求。作為一家星級標準的酒店盡管具備優質的服務、完備的設施、優雅的環境,如若沒有一種獨特的、系統的、完整的文化藝術形象,還是很難被大眾和消費者熟悉認知。酒店文化藝術形象必須通過某種方式,將抽象的文化藝術信息和裝飾符號語言予以具體化、形象化、視覺化,即把酒店文化藝術形象轉化為圖案、色彩、形狀、聲音,形成特征鮮明的風格統一的藝術表達式,讓公眾與消費者對酒店文化藝術視覺形象、聽覺戲曲、視聽影像等記憶猶新,促進酒店文化消費意念產生、能夠情景互動,引感共鳴、利于信息傳遞方便溝通的效果。酒店文化藝術形象設計利用圖案色彩、形態造型等符號語言裝飾,使公眾和消費者在“毫無知覺”“欣賞回味”中接受酒店傳遞的文化藝術信息,采用視覺、聽覺、視聽覺多樣的藝術形式綜合設計,全面凸顯地域文化藝術特色,打造酒店品牌形象。

酒店是時代生活的縮影是城市窗口,隨著體驗經濟時代的來臨,人們酒店生活消費觀念開始更新,更為重視產品附加的社會心理屬性,因而酒店生活需注入全新的體驗活動項目,除了環境的營造給人視覺、聽覺、味覺、嗅覺上的身心體驗外還需配置帶感彩的陳設裝飾,并設置個性化生活服務項目從中感受精神愉悅。在激烈的酒店競爭背景下,連云港酒店地域文化建設也在如火如荼的展開,西游資源無疑是人文藝術特色首選,它也將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不斷創新,為酒店文化藝術生活創造更多驚喜。(責任編輯曉芳)

參考文獻:

[1]佟春麗.連云港地域文化體驗探究[J]淮海工學院學報2012(02).

[2]徐習軍.在遠古走向未來的時空隧道里跋涉[J]大陸橋視野2010(06).

[3]盧志海.地域文化主題酒店的設計理念和內容研究[J].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01):21-24.

[4]王酈.連云港市旅游資源調查報告[R].連云港:連云港旅游局,2011.

[5]王瓊.酒店設計的地域性和文化性[J].室內設計與裝修,2010,(06):41-43.

[6]霍圓山.酒店設計文化縱橫談[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1,(09):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