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經濟學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9 11:52:3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區域經濟學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區域經濟學論文

篇1

(一)傳統教學方式與區域經濟學教學特點的不適應

區域經濟學學科具備綜合性、應用性與區域性特點,這要求教學中注重理論教學之外更要注重應用性,要求學生掌握區域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和分析方法,深入理解區域經濟發展演變的規律及區域經濟政策理論與實踐,從而具有對區域經濟發展問題進行綜合分析研究的能力。傳統教學往往忽視實踐教學環節,教學重心局限于理論,學生只是掌握或記憶理論和概念,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無法對現實經濟問題進行分析,根本沒有掌握具體的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必然要求由傳授式教學模式向探究型教學模式轉變,加強實踐教學,使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變為主動參與知識交流和溝通,充分發揮其主體性和積極性。

(二)課程體系的滯后,缺乏地域性

區域經濟學是經濟學學科中最年輕的的學科之一。在我國,區域經濟學起步更晚。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出現了一系列的區域性經濟問題,如不同地區發展路徑問題、縮小區域之間經濟發展差距問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問題、城市化問題等。雖然從改革開放以來,在研究解決這些問題過程中,區域經濟學科逐步形成和完善起來,但因為本課程開設時間不長,經典教材不多,如現在為眾多高校使用的孫久文的《區域經濟學》,該類教材大多都是對于經典理論的梳理和介紹,案例引用并不多,而且案例大多是國內或國外發生的經典性案例,缺乏地域性特點,難以培養學生關注、分析和解決地區性經濟問題的能力。

(三)師資力量薄弱

西部高校地處經濟相對滯后的區域,經濟發展的落后同樣帶來了教育資源的缺乏和教學理念的滯后,難以吸收經濟學類精英人才。現有的經濟學教學者大多為新畢業的碩博士研究生或由經過短期深造進修的老教師承擔,區域經濟學學科教學經驗缺乏,甚至缺乏對經濟學科體系的完整把握。地域的偏僻使得教師與國內及國際先進經濟學理論和觀點有所脫節,缺乏敏銳的經濟學觸覺,難以把握經濟學發展動向,無法進行深入的相關科研工作。以上這些是地方高校開展區域經濟學教學中碰到的最常見問題,要想切實解決這些問題,必須改革區域經濟學教學模式,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性、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將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放在首位,突出探究式教學的地位。

二、探究式教學在區域經濟學教學中的具體運用方式

(一)改革課堂教學模式,加強案例教學

區域經濟學教學過程中要著重提升學生主動學習能力,轉變教師“一言堂”的被動局面,關鍵在于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我們著重于側重于理論與實際的聯系,著重案例教學方式的引入,以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具體有如下幾種形式:

1.案例穿插講授

在校大學生缺乏對經濟社會實際情況的了解,就理論言理論,學生很難予以理解。因此,教師在講解本課程的重點或難點時,應穿插使用案例,用大家熟知的案例來分析說明深奧的原理,理論聯系實際。如在解釋區域開發中的政府作用時,可利用美國的“田納西河流域綜合開發”模式這一經典案例。但在案例使用中需要注意案例與學生生活的可連接性,書本上許多案例距離學生比較遠,如這里提到的田納西河流域綜合開發案例的引用,對于中國落后的西部地區的學生而言太遙遠,如果能在備課中將本土或本國大家所熟知的案例引入,則更具有現實性,也更容易讓學生理解現實并掌握分析和解決區域經濟發展相關問題的能力。

2.熱點問題討論

為保證理論和方法的實用性,在某章節或某問題講授之后,教師可結合當前經濟社會中的熱點提出一個綜合性的案例及問題,讓學生分析討論,最后教師總結。如針對均衡增長理論與非均衡增長理論,可以引導學生對中國改革開放成果以及西部大開發問題進行分析和討論;對于梯度理論,可以引入中國東、中、西部協調發展的案例,激發學生針對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的種種原因及應對措施展開討論。這種熱點討論的形式使得學生了解經濟事實發生背景和原因,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活躍氣氛,鍛煉和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這種形式更是為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相互交流創造了條件,促進教學相長。本方式需注意教師僅僅是指導,而要避免給出固定標準答案,禁錮學生思維。

(二)靈活多樣的課外輔導

教學應當不局限于課堂內,應該開展各式的課外輔導與教學形式,多渠道多方位培養學生的專業素質、鞏固學生所學的的相關理論。

1.開展專題講座

教師應積極利用各種社會資源,從高校、知名企業或是政府經濟部門邀請一些專家、企業家或政府官員來校召開專題講座。這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加深他們對實際經濟問題的理解。這一形式在開展過程中要求教師做好專家、學校、學生等各方面的組織協調工作,并最好能在講座結束后安排學生與專家直接對話和交流。

2.組織學生親身實踐

在搞好課堂案例教學的同時,還要積極開展課外的教學實踐活動。一是情境案例,即設計一個真實的情境,讓學生在體驗情境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例如,在講區域政策制定時,可以讓學生分別扮演政府區域政策制定者的角色,并探討解決問題的辦法。二是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或到企業參觀學習,以使學生能夠更感性、更深入地理解經濟學理論,做到理論與實踐的統一。

3.以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為導向改革課程考核方式

完善學生學業的考核機制是真正實現學生自主學習的一個重要方面。傳統考核方式大多是閉卷筆試,弊端有二:一是扼殺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二是扼殺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性。因此,應當改革課程考核方式,實行多樣化考核。建議將最終考核成績的評定分為期末卷面成績、平時成績以及出勤率三個版塊,從學生科研論文的情況、學生平時參與課堂討論的情況、學生平時完成作業的情況等對平時成績進行綜合評定,甚至可以采取面試和口試方式,以綜合性案例來考察學生在事實獲取、探索研究、思維創新等方面的能力。探究型教學是一種創新的教學模式,著力于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篇2

關鍵詞:激發;培養;興趣;融洽的師生關系

隨著初中英語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培養學生的興趣已成為廣大教師關注的熱點。作為英語教師,我們的任務應是“teachstudentshowtolearnEnglishwellandmakestudentsInterestedInIt”,而不僅是“teachstudentsEnglish”。我認為:興趣是中學生學好英語不可缺少的內在動力。教師要想方設法把學生吸引到教學活動中,讓學生體會到學習英語是一種樂趣,而不是枯燥乏味的苦役。只有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下面就來談一談筆者是如何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的。

一、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

融洽的師生關系能激發學生對教師言行的認同效應。從而激發學生接受教學的熱情,我的觀點是,一個老師要想提高自己的教學成績,除了有很好的敬業精神外,那就是要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要讓學生喜歡你,甚至欣賞你,你的一言一行都能震撼學生的心靈,這是教育心理學的一條普遍規律,中學英語教師尤其需要牢牢把握這一規律。

11塑造優秀的講臺形象是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永久魅力。特別是對于新的任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初次接觸,更是一次嚴峻考驗,以是一次拉近學生距離的好機會。因為英語作為中學課程中一門相對于學生“司空見慣”的語數等課程而言,是較為陌生的“外語”必然在學生心理上產生神秘、向往、激動、無助、恐懼、自卑等心理壓力,并強列渴望從任課老師的形象和言行中尋找答案和心理平衡。如果教師能以可敬可親的形象和入情入理的誘導,不但能消除學生的恐懼、無助、自卑等負心理效應,而且能進一步激發學生向往、自信、興趣等正心理效應,贏得學生的“一見鐘情”。反之就會為建立師生關系黯然失色,同時會助長各種負心理效應迅速漫延,給以后的教學工作帶來一系列麻煩。

12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對教學工作認真負責的精神,正直無私的品德及耐心、細致、百問不厭的態度,同樣是贏得學生尊敬和信任的基礎。教師要經常深入到學生中去,與學生們打成片,了解他們的喜怒哀樂,為他們解答學習和生活中的一切難題,做知心朋友,使學生認識到老師的一切努力都是為使他們更快更好掌握英語這門未來不可缺少的語言藝術。尤其是差生普遍較為單純,思想上的共識,必然強化師生之間的相互興趣與信任,從而比較容易形成學生主動配合老師的教學活動,創造良好的師生關系和積極主動的雙向配合教學關系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局面。這雖然有點“功夫在教外”的味道,從教學實踐出發,這一點是至關重要,我經常在學生就餐時,與學生交流,做學生的思想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經驗告訴我們,這是中學英語教學乃至一切中學課程教學取得成功至關重要的前提。

二、在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2.1充分利用多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普遍學習興趣。學生的學習興趣,往往跟教師教學的生動性和啟發性有密切關系。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多運用學生喜歡的直觀教學手段(如實物、圖片、幻燈、錄音、錄像、簡筆畫及模型等多種形式)進行課堂教學,激勵興趣,寓教于樂。如BookII上冊第七單元,我采用先聽錄音,再讓學生自己動手,一節課下來,學生學得很高興,也真正地學到一點東西。這種東西是在不知學覺中學到的。因此我們應善于挖掘教材的趣味性,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今教材的課本里有許多色彩鮮艷的彩圖,圖文并茂,這本身就是一種語言,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能喚起情感共鳴,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教學中,我經常采用“游戲法”、“表演法”、“競賽法”等多種方法調動學生的興趣。如BookII第19課,我采用“表演法”教對話。首先將對話中的人物角色分配給學生,準備幾分鐘后再表演,讓他們把自己體會到的動作、表情活靈活現地表現出來。這樣一節課下來,這課的重點、難點、語法點及詞組就記牢了。在教材中出現了一些國內外著名風景名勝時,我就上網查詢,找來這些風景名勝的圖片和詳細介紹,讓學生們感受到學習英語“意猶未盡”。同時,注重結合時事,宣傳英語的重要性,如:2008年北京成功舉辦了奧運會和殘奧會、北京警察和出租汽車司機必須要拿英語合格證、想當志愿者也必須基本英語會話過關等等。

2.2注重語感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本地學生在發音中常犯的錯誤,要反復糾正。同時,要注重學生在朗讀課文時的語感,告訴學生何處停頓,何處重讀,何處用升調,何處用降調。例如在不同的詞匯表示相同的意義時,比方Hermannerwasunwelcomingifnotdownrightrude.以及Hermannerwasunwelcomingnottosaydownrightrude.筆者就分別在ifnot和nottosay處標上重音,告訴學生這兩句話的重點是不同詞匯表達的相同意義。然后又在相應的詞匯下標上重音,學生們也就明白了此時句子的重點。通過講解,學生懂得了不同的句子重音有不同的語感,也就顯示了說話者的不同語言心理。同樣,語調的不同,重音的移動,也體現了說話者的不同心理狀態。經過訓練,學生們以后的朗讀中也就注重了正確使用語言、語調和重讀,弱讀及升降調,這樣學生朗讀起來就繪聲繪色、津津有味,學習積極性就大大的提高了。

2.3及時反饋學習結果,調動后進生的學習熱情,穩定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我常利用下課前的五、六分鐘檢查當堂的學習效果,及時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在這個時候,學生們都期待著得到老師的好評,期待著老師對自己的肯定。所以,他們都很認真回答老師的問題。我對于回答正確的學生給予表揚,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成功后的愉悅,保持了他們的學習興趣,激發和保護了學生的求知內驅力。而對于后進生學習成績不理想,主要原因是他們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學習沒有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我的做法是首先在課前給他們留些預習作業,告訴他們回答老師的提問時不要怕出錯,同時盡量讓他們回答淺易的問題。當他們回答正確是,我及時表揚他們,并多給他們操練的機會,讓他們享受到學習的快樂,成功的喜悅。:

總之,興趣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催化劑”,對培養學生的積極情感、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具有深遠意義。只要我們英語教學的內容和方法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就為我們打開了一個新的世界的大門,使他們不僅站在門外好奇的窺探,而且急于進去看個究竟,讓我們早一點把這把鑰匙交在他們手里吧!

參考文獻

[1]王篤勤.英語教學策略論,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2]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劉善循.快樂學習法,商務印書館,2002.

[4]李維.學習心理學,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篇3

關鍵詞:區域旅游;合作;動力機制;利益。

區域旅游合作是指不同區域之間或區域內部不同地區之間的旅游經濟主體,根據市場的需求,依據一定的目標、原則和制度,將旅游系統各要素在地區之間進行重新配置、整合與優化,形成規模更大、品牌更鮮明、效益更佳的區域旅游聯合體的旅游經濟行為。區域旅游合作機制是區域旅游經濟協作系統中各構成要素之間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關系和運轉方式(馬海鷹,2004)。完善的區域旅游合作機制,有助于促進旅游合作的形成與發展,本文從宏觀與微觀兩個層面探討區域旅游合作的動力機制問題。

一、區域旅游合作的宏觀驅動力。

區域旅游合作是通過旅游業要素的流動、共享,達到旅游經濟增長及促進國民經濟發展之目的,最終擴大地方就業,增加外匯收入,保持國際收支平衡,促進區域經濟、政治、文化的融合,改善國際關系,提升區域形象和地位等,其主要的宏觀驅動力有:

1.資源互補,市場共享。

由于自然條件與自然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作用及各地區歷史文化背景的不同,旅游資源的分布具有不可移動性、地區差異性的特點。區域與區域之間的旅游資源數量、結構、質量、分布不可能完全一樣,主導旅游資源也會有顯著差別,區域之間的資源具有互補性。資源互補通常是區域間旅游業聯合的基礎,實行區域之間的合作,可以跨越地理范圍限制,充分利用區域外的資源,能夠在更大范圍內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我國區域旅游資源的區域差異較大,互補性較強,為區域之間開展旅游合作,形成豐富、完整的旅游產品體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擴大要素流動范圍,提高要素配置效率。

區域旅游業在其成長過程中,經濟總是和規模不斷擴張,市場范圍逐漸擴大,物流、人流、信息流、資金流、技術流逐步加快。

原有區域空間越來越不能滿足要素擴張的需要,需要尋找新的更大的空間。特別是區域旅游企業營銷網絡的擴大和客源市場半徑的增加迫使要素突破本區域限制,向區域外更大范圍流動。區域合作為這種擴大的要素流動提供了發展空間,使不同區域的旅游產業要素相互融合,形成最佳的配置效率。發達地區的大量資本需要尋找新的投資項目和投資區域,一般選擇資源、勞動力豐富但經濟欠發達的地區作為合作的對象,以實現其資本增值之目的,欠發達地區的資源、勞動力與發達地區的資本、技術結合起來,就會產生新的經濟增長機會,當地的資源得以開發利用、勞動力價值得以實現,兩者的聯合提高了雙方要素的配置效率。國際上,實力雄厚的旅游企業(以著名的飯店集團為主)不斷向發展中國家滲透、聯合,為這些國家的旅游接待業和旅游經濟增長帶來了極大的幫助,就是這種動力機制的有力證明。

3.加強旅游信息共享和交流的需要。

21世紀是信息經濟時代,信息的及時性與準確性直接影響生產。旅游行業同樣也離不開信息,有些產業甚至把信息作為贏利的核心,如旅行社業。旅游信息的不及時和不準確很容易造成旅游資源的重復開發和浪費。行政區的封閉式旅游發展忽視旅游信息的重要性,既不主動了解外界旅游信息也不向外旅游信息。這樣就不能及時依據旅游市場需求的變化開發一些個性化的旅游產品,因此,旅游業的發展需要信息的共享與交流。

4.合作開發與共同管理,實現區域旅游的“多贏”。

許多旅游資源的分布具有跨區域(特別是行政區域)性特征,也就是說許多地理位置鄰近的區域會共同擁有某些獨立旅游資源實體的一部分,如一條風景河流流經幾個區域(地區或國家),一座山脈跨越幾個區域,一片森林覆蓋地涉及到幾個區域,等等。這樣,相鄰的區域因為共同擁有某種旅游資源而成為聯合的對象,需要合作開發資源,共同管理資源。如果不進行區域協作,會出現兩種結果,一是相鄰區域要么沒有能力(如缺少資金、技術、人才)開發,要么不愿意開發或暫不考慮開發(由于利益難以協調的緣故),最終共有的旅游資源得不到開發,失去其應有的旅游價值,這是各區域都不愿出現的結果。二是由于資源的跨地域性,各方為了各自的利益互不相讓、互不妥協,無法達成合作,也無法實現資源開發;或者都只是在各方境內按照自己的方式進行開發,而不顧及到其他區域,最終導致旅游資源的破壞。這種“不合作”多以第二種形式出現。一旦出現這種混亂局面,區域之間最終會“艱難”地走到談判桌旁,開始不情愿又不得已的合作。無論這種合作出于什么目的,對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本身都是有益處的。隨著合作的深入,區域之間由不自覺到自覺,由消極被動到積極主動,最終形成旅游資源合作開發、旅游業的共同管理的內在動力機制。

5.減少地區沖突,緩和區際關系,保持社會穩定。

每個區域都有著各自獨立的利益,且有著各自的發展目標和模式,在復雜的經濟及社會交往中會觸及其他區域的利益,由此產生區域沖突。在旅游業發展中,旅游資源開發與管理、旅游設施和項目的建設,旅游服務的提供與市場秩序的穩定等方面如果處理不好便會產生區域矛盾和沖突。為了減少沖突帶來的利益損失,區域之間常會選擇協商方式實現聯合協作,共同解決產生沖突的問題,以緩和緊張的區際關系,保持各自的經濟健康發展和社會穩定。從這個意義上說,區域間的聯合不僅具有經濟的目標,更具有政治意義。

6.經濟、文化、政治相互融合。

旅游業區域合作,政府充當著重要的角色,政府在區域合作與發展中的目標是全方位的,即在進行旅游業合作中,謀求區域經濟的增長、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政治上的信任與聯盟。有的區域合作目標是要在合作的范圍內實現區域一體化,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的高度融合、共生共存、和諧統一。如歐洲聯盟的合作就是要建立一體化的歐洲地區,以與北美和亞洲抗衡。近年來,東盟的區域合作進程加快,合作范圍擴大到非東盟組織的國家和地區,包括中、日、韓三國。目的就是要建立一個經濟自由化、政治一體化、文化區域化的“東亞自由貿易區”。旅游業成為“10+3”組織最重要的合作領域之一,旅游業合作是促進“10+3”經濟、文化、政治相互融合的主要手段和重要途徑。

此外,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態勢下,世界范圍內各種形式的區域經濟合作體不斷涌現,而區域旅游合作也呈現出了迅猛發展的態勢,區域之間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根據區域利益主體的需求開展不同層次的合作已成為必然。

二、區域旅游合作的微觀驅動力。

旅游企業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微觀主體,是實現區域旅游發展目標的實現者和核心力量,是區域利益的主要實現者。區域之間的企業聯合協作構成了區域合作的主要內容。旅游企業作為合作主體,在跨區域旅游合作中的驅動力主要有:

1.企業發展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的需要。

規模經濟,又名規模效益,是指在一個給定的技術水平上,隨著規模擴大,旅游企業的生產規模、資產總量、原料來源、市場范圍都會不斷擴大。在企業規模擴大的過程中,原區域的要素供應、市場需求都不能適應企業的擴展,企業就向外拓展生產要素的供給、尋求新的市場空間、尋找新的生產項目、尋求新的投資區域和合作伙伴,通過兼并、合資合營、收購、重組、特許經營、連鎖經營等方式與區域州同類企業或區域內企業進行廣泛的合作,擴大自身的規模,占領更大的市場空間,獲得規模經濟優勢。

范圍經濟是由企業經營范圍而不是規模帶來的經濟優勢,只要把兩種或更多的產品合并一起生產比分開來生產成本要低,就會存在范圍經濟優勢。在旅游企業規模化發展的進程中,企業的多元化經營使企業更具有范圍經濟的優勢。

企業在合作過程中,多元化經營是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必由之路,將多種旅游產品合并進行開發,獲得成本優勢;在交易過程中,旅游企業之間互通信息,提高了合作效率,獲得了交易效率優勢。

2.協調企業間利益關系,加強企業間分工合作,提高企業競爭力。

在世界旅游業快速發展的今天,旅游企業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不規范甚至惡性的市場競爭往往使競爭者兩敗俱傷,嚴重的會造成企業的破產。企業間一旦采取相互協商合作行動,就會開展分工協作,在競爭中謀求共同利益,減少甚至消除由惡性競爭而帶來的損失。通過企業合作,能有效協調彼此的利益關系,形成合理的分工協作,共同豐富產品結構,擴大市場份額,壯大經濟實力,提高企業競爭力。現實中,許多弱、小、散、差的旅游企業,一些處于同一區域的同類型且實力相當的企業,通過多種形式的協作聯合,如兼并收購、重組參股、戰略聯盟、特許經營等,弱者變強,強者更強,小者長大,大者更大。這些都有力地促進了區域旅游企業的結構調整和優化、企業實力和品牌的提升以及區域旅游基礎的夯實和旅游競爭力的增強。

3.引進管理機制和先進經驗,轉變思想觀念,提高企業綜合素質。

許多地區的旅游企業之所以顯得弱、小、差,并非其資金、人力資源、區位或客源分布等條件不好,主要原因是企業經營思想觀念落后、規劃設計和管理技術落后以及經營管理機制不靈活。這種情況在發展中國家和落后地區表現最為突出。旅游企業要發展壯大,靠自身單打獨斗,不進行行業聯合、區域協作,就難以創新和發展,難以學習并借鑒世界先進的企業管理經驗、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經營思想,難以獲得較快的發展。通過企業協作聯合,實現優勢互補,互相學習借鑒,共同探索、創新。特別是與發達國家和地區的企業合作,能獲得著名企業的無形資產,如品牌、管理經驗、經營機制和企業文化等。近年來,國外旅游企業集團攜資金、技術、管理和相關旅游資源大舉進軍中國市場,除了一些國際大飯店已進入中國市場外,其他實力雄厚的旅游企業,如香港永安、日本交通公社、美國運通公司、迪斯尼公司、德國tui集團、凱撒旅游集團、舒曼旅行社紛紛以合資合作方式進入中國,為中國旅游企業提高綜合素質、逐步走向國際化帶來了巨大的機遇。

4.擴大資源利用范圍,拓展市場發展空間,增強企業實力旅游企業所擁有的資源,不僅包括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還包括人力資源、資金和信息資源等。區域協作聯合,可以增加旅游企業利用資源的種類、數量和質量,豐富旅游產品的類型和延長旅游產業鏈。在競爭激烈的經濟時代,單個企業的市場拓展能力受諸多因素的制約而變得極為有限,企業要有效地拓展市場范圍,只有依靠聯合,將其他企業的市場也納入自身的市場范圍才能實現目標。企業聯合可以越過地區封鎖和市場壁壘直接在合作對象的區域內面向市場開展營銷,或吸引區域外的市場來本區域消費。旅游飯店集團的跨國、跨地區合作經營,就是通過在他國或地區建立連鎖飯店(或成員飯店)直接吸引當地人,從而達到擴大市場之目的。旅游景區(點)的異地合作,則可以在異地向當地客源市場開展宣傳推廣,最終吸引異地游客前來本景區(點)進行游覽、觀光、度假等活動,其市場范圍要比原市場要增大許多。

5.聯合治理并優化環境,促進企業持續發展。

旅游企業在開發旅游資源、組織旅游線路、建設旅游設施和項目等方面經常會遇到資源分布跨區域,基礎設施、旅游線路、環境污染跨區域等問題。如果單個企業獨立解決這些問題,勢必因成本、技術、利益關系等因素影響而收不到預定的效果。為了降低開發成本與環境治理和保護的成本,克服技術障礙,提高旅游經濟效益,企業與企業之間往往聯手行動,共同治理環境,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跨境河流、山脈、海域的旅游資源開發和環境治理,跨區域的旅游安全保障、應急事故和公共危機的處理;旅游政策環境的統一協調等領域已方面成為近幾年旅游企業跨區域合作的重點。

6.政府和社會的引導與服務,使旅游企業健康發展。

政府為了實現地方經濟增長、增加當地就業、調整經濟結構、引進管理和技術經驗、促進要素合理流動等目標,增強區域競爭力,為不同地區間的旅游企業合作提供引導與服務,如信息、服務、政策、協調和扶持等,為企業合作營造良好的區域環境,使旅游企業產生合作動力和需求。社會組織也經常為旅游企業的跨區域合作提供便利,如金融、咨詢和宣傳等,促使區域內的企業健康發展以及區內外企業的合作交流。這些來自于旅游企業外部的環境條件也構成了企業實施跨區域合作重要的推動力量。

總之,區域旅游合作是一種復雜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現象,具有內在的發生、發展機制和復雜的外在表現形態。它以區域旅游經濟的合作發展為出發點,以區域社會系統(與旅游活動相關聯的)的溝通交流為表現形式,最終以地域文化的影響與融合為歸宿。這種綜合性的區域互動過程不僅有著深刻的經濟學、社會學、地理學和系統科學的理論機制,而且有著直接的宏觀的區域主體利益增長機制和微觀的經濟主體利益擴張機制。通過對外合作,區域旅游經濟、社會、文化系統將不斷發展、演變,由弱小到強大,由混沌到秩序,由低級到高級,螺旋式上升。參考文獻:

[1]薛瑩。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區域旅游合作研究綜述[j].人文地理,2003,(01)。

[2]李樹民。區域旅游合作的行為模式與動力機制[j].旅游學刊,2005,(03)。

[3]曹揚。進步完善我國區域旅游合作機制[j].商業時代,2006,(01)。

企業在合作過程中,多元化經營是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必由之路,將多種旅游產品合并進行開發,獲得成本優勢;在交易過程中,旅游企業之間互通信息,提高了合作效率,獲得了交易效率優勢。

2.協調企業間利益關系,加強企業間分工合作,提高企業競爭力。

在世界旅游業快速發展的今天,旅游企業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不規范甚至惡性的市場競爭往往使競爭者兩敗俱傷,嚴重的會造成企業的破產。企業間一旦采取相互協商合作行動,就會開展分工協作,在競爭中謀求共同利益,減少甚至消除由惡性競爭而帶來的損失。通過企業合作,能有效協調彼此的利益關系,形成合理的分工協作,共同豐富產品結構,擴大市場份額,壯大經濟實力,提高企業競爭力。現實中,許多弱、小、散、差的旅游企業,一些處于同一區域的同類型且實力相當的企業,通過多種形式的協作聯合,如兼并收購、重組參股、戰略聯盟、特許經營等,弱者變強,強者更強,小者長大,大者更大。這些都有力地促進了區域旅游企業的結構調整和優化、企業實力和品牌的提升以及區域旅游基礎的夯實和旅游競爭力的增強。

3.引進管理機制和先進經驗,轉變思想觀念,提高企業綜合素質。

許多地區的旅游企業之所以顯得弱、小、差,并非其資金、人力資源、區位或客源分布等條件不好,主要原因是企業經營思想觀念落后、規劃設計和管理技術落后以及經營管理機制不靈活。這種情況在發展中國家和落后地區表現最為突出。旅游企業要發展壯大,靠自身單打獨斗,不進行行業聯合、區域協作,就難以創新和發展,難以學習并借鑒世界先進的企業管理經驗、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經營思想,難以獲得較快的發展。通過企業協作聯合,實現優勢互補,互相學習借鑒,共同探索、創新。特別是與發達國家和地區的企業合作,能獲得著名企業的無形資產,如品牌、管理經驗、經營機制和企業文化等。近年來,國外旅游企業集團攜資金、技術、管理和相關旅游資源大舉進軍中國市場,除了一些國際大飯店已進入中國市場外,其他實力雄厚的旅游企業,如香港永安、日本交通公社、美國運通公司、迪斯尼公司、德國tui集團、凱撒旅游集團、舒曼旅行社紛紛以合資合作方式進入中國,為中國旅游企業提高綜合素質、逐步走向國際化帶來了巨大的機遇。

4.擴大資源利用范圍,拓展市場發展空間,增強企業實力旅游企業所擁有的資源,不僅包括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還包括人力資源、資金和信息資源等。區域協作聯合,可以增加旅游企業利用資源的種類、數量和質量,豐富旅游產品的類型和延長旅游產業鏈。在競爭激烈的經濟時代,單個企業的市場拓展能力受諸多因素的制約而變得極為有限,企業要有效地拓展市場范圍,只有依靠聯合,將其他企業的市場也納入自身的市場范圍才能實現目標。企業聯合可以越過地區封鎖和市場壁壘直接在合作對象的區域內面向市場開展營銷,或吸引區域外的市場來本區域消費。旅游飯店集團的跨國、跨地區合作經營,就是通過在他國或地區建立連鎖飯店(或成員飯店)直接吸引當地人,從而達到擴大市場之目的。旅游景區(點)的異地合作,則可以在異地向當地客源市場開展宣傳推廣,最終吸引異地游客前來本景區(點)進行游覽、觀光、度假等活動,其市場范圍要比原市場要增大許多。

5.聯合治理并優化環境,促進企業持續發展。

旅游企業在開發旅游資源、組織旅游線路、建設旅游設施和項目等方面經常會遇到資源分布跨區域,基礎設施、旅游線路、環境污染跨區域等問題。如果單個企業獨立解決這些問題,勢必因成本、技術、利益關系等因素影響而收不到預定的效果。為了降低開發成本與環境治理和保護的成本,克服技術障礙,提高旅游經濟效益,企業與企業之間往往聯手行動,共同治理環境,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跨境河流、山脈、海域的旅游資源開發和環境治理,跨區域的旅游安全保障、應急事故和公共危機的處理;旅游政策環境的統一協調等領域已方面成為近幾年旅游企業跨區域合作的重點。

6.政府和社會的引導與服務,使旅游企業健康發展。

政府為了實現地方經濟增長、增加當地就業、調整經濟結構、引進管理和技術經驗、促進要素合理流動等目標,增強區域競爭力,為不同地區間的旅游企業合作提供引導與服務,如信息、服務、政策、協調和扶持等,為企業合作營造良好的區域環境,使旅游企業產生合作動力和需求。社會組織也經常為旅游企業的跨區域合作提供便利,如金融、咨詢和宣傳等,促使區域內的企業健康發展以及區內外企業的合作交流。這些來自于旅游企業外部的環境條件也構成了企業實施跨區域合作重要的推動力量。

總之,區域旅游合作是一種復雜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現象,具有內在的發生、發展機制和復雜的外在表現形態。它以區域旅游經濟的合作發展為出發點,以區域社會系統(與旅游活動相關聯的)的溝通交流為表現形式,最終以地域文化的影響與融合為歸宿。這種綜合性的區域互動過程不僅有著深刻的經濟學、社會學、地理學和系統科學的理論機制,而且有著直接的宏觀的區域主體利益增長機制和微觀的經濟主體利益擴張機制。通過對外合作,區域旅游經濟、社會、文化系統將不斷發展、演變,由弱小到強大,由混沌到秩序,由低級到高級,螺旋式上升。參考文獻:

[1]薛瑩。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區域旅游合作研究綜述[j].人文地理,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