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經濟發展現狀范文
時間:2023-06-02 15:02: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區域經濟發展現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農村區域;經濟發展;應對策略
我國幅員遼闊,地區之間由于地理位置,特色產業,地方政策等不盡相同,也導致了各個區域之間經濟發展的不均衡。我國東中西部地區農村經濟與東部沿海地區的農村經濟相比還有巨大的差距。當前我國中西部農村還是比較貧困的,同時貧困人口的數量也比較多。不均衡的農村區域經濟對于長遠的發展是不利的。
1、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現狀
目前我國農村的經濟產業結構依然以第一產業為主,且規模相對城市較小,從中看出我國農村的產業結構相對滯后。另外,農村區域的第二第三產業不發達也拖了農村經濟的后腿。同時,無論是經濟發達的農村地區還是經濟不發達的農村地區均存在內部發展不協調的情況。即在同一鄉鎮,幾個自然村之間,因為過多原因有著顯著的經濟差距,且產業特征也極不協調。
2、農村區域經濟發展遭遇的問題及困難
隨著我國經濟深化改革,農村區域也面臨著經濟轉型,產業結構調整,建設可持續型經濟等眾多挑戰。
2.1農村區域經濟整體落后,產業結構調整困難。我國目前農業經濟總量相對比較低,而在這些農業經濟當中,有比較大的一部分并不是來自于農村,而是來自于一些涉及農業的第二產業。農村的經濟發展水平直接決定著農村人口的收入高低,并切實影響著農村人口的物質生活。目前我國東部沿海地區雖然有部分經濟較為發達的農村區域,但是絕大多數的貧困人口依然分布在農村區域[1]。農村人口的收入低也是直接導致農村區域經濟較為落后的主要原因。當前,我國農村區域的農業產業有著生產規模小,生產效率低,同時缺少專業化管理及標準化運營等特點。同時和第二,第三產業的連接不夠密切,產業鏈不夠完善,直接導致了生產,供應,銷售,服務等環節相互脫節。另外,在農村因為受到生產力,成本等條件的限制農業經濟比例依然偏低,對于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依然困難。
2.2資金支持有限,人才資源不足。資金是帶動農村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但我國大多數農村地區金融產業水平依然相當落后,無法滿足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所以農村區域產業發展需求大量資金遠遠得不到滿足。我國大多數的金融機構都在城市中,農村的金融機構少之又少,所以農村人口和農業生產企業獲得的金融服務相當有限,根本無法滿足農村經濟發展的需求。經濟發展與金融支持息息相關,沒有相對應的金融服務支持,必然會影響農村經濟的發展腳步。比如,一個農民想要承包水塘,擴大生產經營,但無法貸到足夠的錢款,就不能夠購買擴大生產所需的材料,設備等。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想要發展科技就需要各種人才。人才是帶動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農村人才資源稀少,人才質量不高等因素嚴重影響了農村經濟的增長。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面臨著教育資源少,質量差,特別是高等教育資源更是極為缺乏,這極大限制了農村獲得高質量人才的途徑。同時農村因條件限制對人才的吸引力不足,且農村自身還面臨著人才向外流失的不利情形,這使得農村地區人才需求愈加捉襟見肘,給農村經濟的進步帶來了極為不利的影響。比如,一些需要專業人才的高新產業因為人才資源的匱乏根本難以在農村發展。
2.3城鎮化緩慢,基礎設施落后。在城鎮化進程中投入的資金不夠,直接影響了農村城鎮化的速度,也導致了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相對較為落后。“想要富,先修路”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交通對于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性。農村基礎建設及道路設施的落后嚴重影響著物資的運輸與流通,同時對于該地區的招商引資更是有著諸多不利,基礎建設及道路交通對于投資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先決條件。比如某農村基礎設施落后交通不便,農產品無法便捷的運往各地,這會極大地影響產品銷售。
3、應對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現狀的對策
3.1城鄉統籌一體化,制定科學發展計劃。選取部分城中村或城鄉結合部作為試點,嘗試以城帶動村,以點帶動面,加速農村產業升級,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步伐。另外要加速農村土地轉化,加速農村城鎮化進程。政府部門應該根據當地的特點,制定科學有效的發展計劃。另外,政府還要加大對本地農業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同時鼓勵有資金的農民創辦企業并予以相應的幫助,從而解決農村區域大量過剩勞動力就業問題,幫助農民增加收入。
3.2加大金融支持,開發人才資源。金融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針對農村區域金融產業較為落后的情況,相關部門應當積極建設能夠滿足農村經濟快速發展,且與農村特點相融合的金融體系。國內金融產業應當相應的向農村傾斜;國家應推出對應的金融扶持政策,從而吸引各種金融機構在農村建設服務網點,為農村區域經濟快速發展帶來足夠的資金支持。農村地區還需增大人才資源的開發力度。政府應當加大對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質量,并著重發展職業教育,培養與經濟發展相對應的專業人才。同時要通過給人才建立優秀的工作平臺及發展空間,增強農村本身對人才的吸引力。
3.3加速城鎮化,加強優化基礎設施。政府要加快農村城鎮化的步伐。加大對農村基礎建設的投入,優化完善農村地區的道路交通,在基礎設施設計規劃方面一定要有長遠的眼光,為農村區域經濟發展制造有利的環境[2]。好的基礎設施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資,帶來更多的資金,為農村區域的經濟發展提供巨大的助力。
4、結束語
農村區域經濟發展是一項持續且艱巨的任務,這需要農村地區能夠正確認知到經濟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及困難,不怕挑戰,抓住機遇。從制定科學的發展計劃,加強對人才資源的開發,完善基礎設施及道路交通建設等等方面入手,排除農村經濟發展道路上的問題和困難,為實現農村區域經濟健康快速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作者:楊國梁 單位:福建農林大學
篇2
【關鍵詞】區域經濟;資源;合理利用;現狀;對策
一、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現狀
改革開放30多年,中國逐步實現了優先發展東部沿海地區,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和中部崛起戰略,四大區域經濟格局的形成在促進區域間和諧發展的同時也加強了區域間的協作,實現了區域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從東部沿海的經濟發展看,經過數十年的高速發展,東部沿海地區的市場經濟體制已基本形成,并與國際市場迅速接軌。國民經濟更是超過全國平均水平2個百分點以上,以年均10%~11%的速度在飛速增長,這一切表明,東部沿海地區已進入工業化的起飛階段,并走在了全國前列。從西部大開發的經濟發展看,西部大開發的所帶動的投資達7000億元人民幣,西氣東輸、西電東送、生態環境建設、青藏鐵路、南水北調兩線工程進展順利。從振興東北的經濟發展看,東北地區制造業有著東部沿海地區所不具備的基礎優勢和巨大潛力,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這一決策的出臺,是解決東北問題的一次新機遇。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目前已進入實質性操作階段,不同于西部大開發的是,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核心內容是用新技術改造傳統技術,采取直接面對各個企業的政策和方法,用市場化的管理模式取代傳統的管理模式利用包括引進外資和民間則本等多渠道籌集資金。從中部區域經濟發展看,中部六省實施區域經濟不平衡發展戰略,依托若干大、中城市,建立經濟增長區域,重點放在促進中部經濟協調發展的目標上,并兼顧經濟發展中的公平與效率問題,通過中心城市的集聚作用和輻射作用來推動區域經濟發展。
二、我國區域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
(1)區域管理及政策體系不完善。由于區域政策是以東部地區、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這四大板塊為基礎制定的,每個板塊的區域面積都很大,內部性質也有極大的差異,因此依其所制定的區域政策難免有失針對性。(2)地區分割化嚴重。在地區差異日益擴大的背景下,地方利益驅動使各地政府以公開或隱藏的形式實行地方保護主義。為爭奪緊絀的資源,區域間構筑眾多的貿易和行政壁壘,相互實行資源、技術、人才、商品的壟斷和封鎖等來保護地區利益。流通渠道堵塞,各種商品和生產要素無法自由流動,致使地區、行業、企業間的優勢無法互補,從而造成資源浪費,并最終導致難以形成競爭、統一、開放的國內大市場。(3)東西部市場經濟發展差距擴大。東部地區的市場發達,資源配置效率高,經濟的發展依靠內在的動力來拉動,西部地區的市場欠發達,資源配置效率低,經濟的發展依靠外部的力量來推動,所以一旦外力作用被切斷,就會給西部地區的發展造成巨大的損害。與此同時,東部地區優越的市場條件勢必會吸引更多西部地區的人才和資源流入,按照這樣的發展態勢,東部地區的經濟越繁榮,西部地區的經濟就會越低迷。因此,要解決西部地區的問題,必定需要國家給予大力的扶持,從而控制西部生產要素的流出,實現西部地區的全面快速發展。
三、推動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對策
(1)加強宏觀調控,轉變政府職能。雖然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已初步形成,但我國目前正處于體制轉軌的特殊時期,市場發育并不充分,各地的經濟市場化水平差距也很大,全國統一的市場尚未形成。所以必須通過政府職能的轉變來改善政府縱橫向的權力結構。強化政府的宏觀調控職能,利用市場來配置資源,促進市場發育,從而為區域經濟的發展創造寬松的市場環境。(2)促進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加速新型工業化進程。緊緊抓住國際國內產業分工調整的重大機遇,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完善基礎配套設施,有序地推進承接產業轉移工作。大力支持中西部地區建設承接產業轉移載體和平臺,培育具有承載能力和發展潛力的重點經濟區,以促進產業集聚發展。中西部各地要加強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完善基礎設施保障,打破地區封鎖,消除地方保護,同時在條件較好的地方建立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以達到充分發揮典型示范和輻射帶動的作用。(3)加強東、中、西部企業合作。當前最現實以及最重要的就是引入中部和東部的市場主體,在東中西聯動中推進西部的快速發展。這樣不僅滿足了東部優強企業低成本擴張的需求,還擴大了市場空間和原材料來源,解決了西部工業崛起過程中受到的技術、資金、經營管理、市場拓展等多方面的約束,加快了西部工業化的進程,取得雙贏效果。
參 考 文 獻
[1]黃抗生 葉曉楠.區域經濟領跑中國發展[N].人民日報
篇3
回顧
記者:2003年中央對報刊進行治理整頓,全國300多家縣市報最終保留下來的只有48家。當時改革調整的背景是什么?
王國慶:當時縣市報改革的主要背景是根據中央治理黨政部門報刊散濫和利用職權攤派發行的精神,為減輕基層和農村農民負擔,開展對黨政部門所辦報刊的壓縮調整,其中也包括300多家縣市報。這次報刊的調整不僅僅解決了黨政部門報刊攤派和減輕農民負擔問題,同時從根本上改變了長期以來黨政部門報刊為主的報刊格局,對整個報刊結構的一次重大變革,對未來報刊業發展都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
我們首先對300多家的縣市報進行了全面評估,對少數已經具備了自我生存發展能力和一定實力的報紙,主要包括當地人口50萬以上,國內生產總值在100億元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在30億元以上、年廣告收入在400萬元以上的縣(市、旗)所辦報紙,經嚴格評估論證后,可由省級報業集團或地市級黨報進行有償兼并。原則上,縣和城市區不辦報刊,已辦的要停辦。對解放前由我黨創辦的報紙,民族自治縣(市、旗)的報紙及民族文字報紙,予以保留。(整頓后縣市報名單見表1)
記者:整頓治理后,縣市區域報的體制有哪些變化?
王國慶:整頓后的縣市區域報和過去實行的體制完全不一樣,主要有三個特點:第一,主管主辦單位發生了變化。調整保留后的縣市報和它原來的縣市黨委機關報是完全不一樣的,它不再由縣市委機關來主管主辦,而是把它劃轉到了省市報業集團或黨報社主管,主辦單位是縣(市)報,這是一個辦報體制的創新,既依托集團的優勢資源又給它很大的自;第二點,它的經營方式獨立自主,無論劃到哪個集團或報社,都作為獨立法人,有自主經營的權力及自我發展自我生存的能力;第三個特點就是內容上,不再作為縣(市)級黨委機關報,既要服務于當地的黨政部門,同時還要服務于當地的社會和人民群眾的需求,所以我們稱它為縣域性綜合報紙,它既不是黨委機關報,也不是都市類報紙,它是一個區域性的綜合性報紙。這些特點奠定了未來發展的基礎。
現狀
記者:目前縣市區域報的總體發展趨勢及生存狀態如何?
王國慶: 2003年整頓縣市報,可以說是報刊業改革的一種新模式的嘗試和探索。實踐證明,改革還是比較成功的,符合時代需求,符合實際。主要有3點成績:一是發行量得到了長足增長。據統計,縣市報發行總量從2006年到2008年的3年,增長都在10%以上;二是經營增長方式積極轉變,從以往黨報單一經營向綜合性多媒體多元化經營發展;三是市場競爭能力不斷增強。
縣市報這樣一個體制機制和模式的發展前景是大有希望的,一方面是對國家強農富農政策的貫徹,讓農民農村農業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整個市場的需求,文化建設的需求,需要這樣。另外,小城鎮的推進比例呈逐年快速上升的態勢,每個轉化中的人都有這種城市化的需求,在這個過程中,人們的生活方式、人們的文化素養等各方面都需要提高。
記者:縣市區域報在發展過程中有哪些特點?有哪些優勢和劣勢?
王國慶:縣市區域報在貫徹中央“三貼近”、“兩個面向”方面做得比較好。他們在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的前提下,緊緊圍繞當地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務于當地百姓的社會、經濟、文化生活,特點也是顯著的:第一,區域特色顯著,縣市區域報在報道內容的本地化方面,具有其他報刊不具備的優勢。由于縣市區域報的讀者對象非常明確,就是本縣域內的普通群眾,所以在內容安排上表現出了很強的針對性。大部分縣市區域報的本地新聞占到總版面內容的四分之三以上,表現出了明顯的地域特點。第二,讀者認同感強,由于縣市區域報在內容、版面以及廣告等方面表現出較明顯的地域特點,所以讀者對本縣市報紙的文化認同度非常高,縣市區域報報道的內容都是他們身邊每天都能看到的事情,離他們很近,感到很親切。他們可以從報上了解到其他鄉鎮或社區的工作發展情況,有利于改進自身工作。第三,市場化程度較高,近年來,隨著縣市區域報市場觀念和意識的逐漸增強,縣市區域報的廣告、發行和其他活動也逐漸市場化,其中部分縣市區域報的市場化運作機制已比較成熟。第四,在群眾與政府間起到了溝通橋梁作用,在多年辦報過程中,縣市區域報作為縣級黨報在廣大群眾心目中代表著黨和政府的聲音,群眾對報社比較信任;另一方面,報社記者在基層的采訪比較深入,能夠及時了解到群眾的真實想法和實際需要,縣市區域報逐漸成為當地政府了解民意的重要途徑。在實際工作中,縣市區域報在政府和群眾之間起到了“上傳下達”的作用,既為黨和政府宣傳政策、引導群眾,又為群眾反映問題。
未來
記者:縣市區域報也和其他傳統媒體一樣面臨新媒體的沖擊,您認為在新的傳媒格局中,報業應該如何發揮優勢?
王國慶:的確,縣市區域報也和其他傳統媒體一樣面臨新媒體的沖擊,怎樣才能使我們的報紙既能體現宣傳和輿論引導功能,又讓讀者真正喜愛,需要我們去研究、去探索。首先,我認為面對挑戰,最關鍵的一點還是要堅持“內容為王”。只有提高報紙的質量,才能吸引更多的受眾前來購買。要發展,就必須對新聞報道加以研究,進一步拓展新聞思路,改革新聞觀念,挖掘報道深度。讓報紙真正滿足讀者需要,讓讀者愛看。
此外,還可以將傳統媒體的優勢和新媒體、新技術的優勢相結合,以內容為核心,新的技術作平臺,并結合新媒體的特點,將其綜合運用到報紙的經營和發展中去。縣市區域報打造多媒體,就是要不斷調整傳播方式,創新內容,變革服務手段。其中最主要的兩點就是要建立適合新媒體的體制和機制,尋求獲取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的發展模式。
記者:您認為縣市區域報未來的發展方向是什么?
王國慶:我認為縣市區域報的今后更多的還是要向農村拓展,因為縣市區域報是和農村市場最貼近的,而且農村的消費市場一直是我們開拓不充分的領域,要加大這方面的力度;第二個是內容創新和服務創新要進一步加強,滿足社會多樣化的需求。
篇4
關鍵詞:村集體經濟;發展現狀;對策建議;三明市梅列區
中圖分類號 F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20-11-02
農村集體經濟是整個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增強農村基層組織凝聚力、戰斗力的重要物質基礎。近幾年來,三明市梅列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認真制定各項鼓勵扶持政策,支持和引導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就目前現狀來看,如何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依然是當前亟待解決的一個重要而緊迫的課題。為進一步了解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現狀,探索城郊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之路,本文以農經統計數據為依據,對梅列區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現狀進行比較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1 梅列區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現狀與存在問題分析
1.1 村集體經濟收入穩步增長,但發展仍不平衡 2012年全區村財總收入4 558.9萬元,村均收入198.2萬元,比2010年的4 084.6萬元增長11.6%,年均增長5.8個百分點。其中:經營收入2 986.5萬元,占村財總收入的65.5%;發包及上交收入615.3萬元,占13.5%;投資收益209.1萬元,占4.6%;補助收入539萬元,占11.8%;其他收入209萬元,占4.6%。全區23個村,村財收入10萬元以下的村1個,10萬~30萬元的村4個,30萬~50萬元的村5個,50萬~100萬元的村5個,100萬元以上的村8個。村財收入最高的村為1 042.8萬元,最低的村為9.63萬元,最高與最低之間相差108.3倍,發展不平衡,相差懸殊。
1.2 資源依賴性強,村集體發展后勁不足 從收入的來源構成看,村財收入主要有以下4種類型:一是房租收入型。以房租收入為主要來源,主要集中于城中村、近郊村,也是位列全區村財收入前幾名的村。如位于城中的列東、列西、徐碧3個村村財收入合計2 203萬元,其中房租收入1 657萬元,占村財收入的75.2%。二是林業收入型。主要以木材采伐、林場山價款等為收入主要來源,村財收入一般在100萬元左右。三是資產營運型。通過招標承包、租賃經營村集體果園、竹山、電站等資產等獲得一定收入,村集體經濟收入基本在30萬~50萬元。四是上級補助型。主要集中于高海撥山村,村集體資源、資產貧乏,村集體無經營收入和發包及上交收入,主要靠上級補助來維持村級組織運轉。
1.3 內控制度不嚴,非生產性支出比重較高 一是村集體支出增長高于收入增長。2012年全區村財總支出4 999.1萬元,比2010年的4 262.4萬元增長17.3%,高出同期收入增幅5.7個百分點。二是非生產性支出居高不下。2012年該項支出3 985.7萬元,占總支出的80%,比2010年的2 974.7萬元增長34%。其中,管理費用762.9萬元,其它支出3 222.8萬元,分別占總支出的15.3%和64.5%,比2010年增長91.4%和25.1%,主要是村民生活補助費提高和基礎設施等公共投入加大。三是部分村財收不抵支。當年無收益的村仍有13個村,大多為遠郊村、高山村。
1.4 公益事業缺口大,村集體負擔沉重 2012年村集體負債4 728.2萬元,比2010年增長69.2%,其中興辦公益事業負債648萬元,當年新增負債334.6萬元。主要是農村公益基礎設施建設等支出加大,村集體生產性投入明顯不足,甚至一些村本身村級組織就運轉困難,還得支付農村公益事業建設的投入,造成村集體經濟欠債嚴重。
1.5 村主干任期短,村干部隊伍不穩定 村兩委短期行為嚴重,缺少長期規劃或規劃得不到連續實施。村干部整體素質偏差,缺乏系統、全面的經營管理培訓,開拓創新精神不夠,無法引導村集體經濟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
2 村集體經濟發展與改革的對策建議
2.1 多措并舉,積極拓寬村集體經濟發展渠道
2.1.1 科學、合理開發經營性資產,增強村集體造血功能 一是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加大市區繁華地段店面、房產等優良資產投資,依托城區及園區等產業載體,積極發展二、三產業,促進村集體經濟持續穩定增收;二是鼓勵采取資金入股、異地投資、股份合作等形式,加大房產、小水電、龍頭企業等投資,增加村集體投資收益。三是發展鄉村生態休閑旅游,通過統一規劃、提升檔次、集資入股、規范服務等方式,打響生態休閑旅游品牌。
2.1.2 加大扶持力度,促進共同發展 一是加大財政扶持力度。堅持“輸血和造血”并進,設立扶持村集體經濟發展專項資金,進一步加大對經濟薄弱村的扶持力度,積極培育增收來源,增強村集體經濟實力;二是加大共建幫扶。深化部門掛村、村企結對幫扶制度,把扶持重點從解決基礎設施建設轉到促進村集體經濟增收上來;三是大力開展“富村幫窮村”活動。利用富裕村的思維理念和有力的資金支持,積極幫助被幫扶村謀劃發展思路,選準發展項目,加大產業項目投入和公益基礎建設投入,促進村集體經濟協調穩定發展。
2.1.3 盤活存量資產,促進資產保值增值 對閑置房產、學校及農業設備等,要積極整合,以公開招投標形式實行買斷、租賃經營,或以投資入股形式參與經營,提高閑置存量資產的利用率。對于村集體“四荒”資源,采取公開招投標形式,發包給經營能手、種養大戶進行規模經營,增加集體經濟收入。
2.2 強化管理,不斷完善村級集體經濟運行機制
2.2.1 加強村干部隊伍建設,提升村集體自我發展能力 一是配好配強村級班子。按照“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要求,選拔一批懂經濟、會管理、敢創新、負責任的人才進入村班子,使村級班子高效、務實;二是強化培訓,提升素質。采取學歷教育、定期輪訓等形式,集中開展專業知識培訓,不斷提升村干部經營管理水平;三是完善激勵機制,增強村集體經濟發展活力。科學制定村干部養老保障機制、村主干報酬統籌機制,把村干部的報酬與集體經濟的發展、集體積累的增加有機掛鉤,激發村干部內在發展動力,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
2.2.2 加強農村“三資”監管,完善村集體經濟運行機制 一是加強村級財務管理。建立健全村務(財務)公開制度,合同管理制度、工程招投標制度、民主管理制度等各項規章制度,控制非生產性開支,全面落實村級集體經濟審計制度,保障村集體資產安全、高效。二是深入開展清產核資,摸清家底。重點加強村集體房產、土地、果園、林木等資產、資源核查,依法界定所有權、經營權,建立“三資”臺賬,防止集體資產流失。三是規范經營機制。加強工程招投標、資產處置、資源發包等“三資”管理,健全農村集體“三資”監管網絡信息平臺建設,推動會計核算票據、憑證、相關合同、協議進網絡數據庫,推廣應用“三資”管理電子觸摸屏查詢終端,不斷適應農村改革發展的新形勢和新要求,努力提升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水平。
3 創新經營體制,積極推進村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改革
按照“資產變股權,農民當股東”的思路,穩步推進以股份合作為主要形式,以清產核資、資產量化、股權管理為主要內容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改革。鼓勵農民在自愿的基礎上以資金、集體資產折價入股等多種形式,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新型經濟組織。
3.1 突出重點,穩步推進 以村集體凈資產存量數額較大、物業載體較多、經營收入較高的城中村為重點,結合實際科學制定集體資產改制實施方案,明確改制目標任務、內容和具體要求,將集體凈資產存量全部量化到每個成員,鼓勵以征地補償款、自有資金和集體資產折價入股等形式投資參股,逐步實現“資源資產化、資產資本化、資本股份化”。
3.2 堅持民主決策、公平公正、規范操作、分類指導的原則 強化村務公開,充分保障農民群眾的知情權、決策權、參與權和監督權,改革方案要充分進行民主討論并進行可行性論證,經集體組織三分之二以上成員通過,整個改革工作的各個環節必須經過合法的民主程序。在依法保障弱勢群體、特殊群體合法權益的基礎上,對法律政策不明確的問題,積極發揚民主,堅持復雜問題民主化、民主問題程序化、程序問題規范化,凝聚全體社員智慧、體現全體社員意志來破解。
3.3 量化股權,界定成員資格 實行股權量化到人,并不隨人口的增減而變動,股權可依法繼承,也可在內部流轉,但不得退股提現。在界定成員資格時,充分考慮現役軍人、在讀大中專學生、戶籍在本村的農嫁女、計生優待對象等各種對象的利益,穩妥界定成員利益。同時,村集體經濟組織要召開股東大會,選舉產生董事會、監事會,建立符合現代企業管理要求的集體經濟組織治理結構。
篇5
關鍵詞:光子晶體 專利 分析
中圖分類號:TN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973(2013)010-169-02
1 引言
光子晶體由E.Yablonovitch在1987年發現,是一種能夠有效控制和操縱光波的產生和傳播的人工或天然材料,其折射率或介電常數周期分布具有能隙。利用光子晶體可以制造出全新原理或傳統技術不能制造的高性能有源和無源器件,我國、歐美、日本等國家、地區均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進行研究。為了給相關科研人員和專利申請工作提供參考,本文以CNIPR專利信息服務平臺為專利數據來源,主要從專利申請數量、申請人、發明人、器件分類等幾個方面對光子晶體專利技術進行了深入分析。
2 申請量年份分布
在2000年之前,光子晶體專利申請量處于較低水平,這時的光子晶體研究仍然處于理論探索階段,科研人員的研究成果多發表在專業期刊上。在2000年左右,光子晶體的一些重要的原理和加工制造技術被突破,隨后,大量的光子晶體器件被發明,從而光子晶體器件有了工業應用的技術前景,光子晶體專利數量井噴式增加,2005年申請量達到峰值。雖然2006年的申請量明顯下降,但2006至2010年之間的申請量仍然維持在較高水平,體現了技術發展的從高峰到平臺期的一般規律。由于微電子制造工藝水平難以得到本質上的提高,所以光子晶體器件的性能始終與理論預期存在差距,同時昂貴的制造成本也使得光子晶體器件在工業上的應用變得撲朔迷離,因此2010年后,光子晶體專利申請量明顯下降。
3 主要申請人的申請量
主要申請人的申請量如圖1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光子晶體專利主要的申請人包括京都大學、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日本電話電報公司、三菱電纜、佳能、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三星電子和住友電子,形成了中日韓三國競爭的局面。日本京都大學的申請量世界第一,其它日本著名企業的申請量整體優勢明顯,體現了日本在光子晶體專利申請中的產學研優勢,這與日本在新技術、新材料領域的高投入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是中國光子晶體研究的橋頭堡,擁有國內領先的人才、設備優勢,在學術帶頭人鄭婉華、許興勝的帶領下,以半導體集成技術工程研究中心為依托,在光子晶體領域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光子晶體專利申請量進入世界三甲。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則是國內頂尖的科研院所,光子晶體研究實力雄厚,在光子晶體領域同樣擁有大量的專利申請。
4 主要發明人申請量
主要發明人的申請量如圖2所示。日本京度大學的NODA實驗室是世界著名的光子晶體研究機構,NODA教授是世界上光子晶體領域的著名科學家,幾乎每年都有重要的研究成果發表在Nature、Science上,ASANO是NODA團隊中的重要一員。TANAKA MASATOSHI是三菱電纜的研究人員,KUBOTA HIROKAZU和KAWANISHI SATOKI是NTT研究人員,均是光子晶體領域的重要科學家。宋延林是中國科學院化學所新材料實驗室的學術帶頭人,王京霞是其團隊成員,宋延林及其團隊在聚合物光子晶體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處于國內領先地位。鄭婉華是中國科學院半導體所的研究員,主要從事光子晶體激光器的研究。可以看出,中國科學家的專利申請量已經排在世界前列,中國在聚合物光子晶體和光子晶體激光器領域已經取得大量成果。
5 主要器件申請量
光子晶體器件專利申請主要包括光子晶體光纖、波導、激光器、LED、微腔、開關、傳感器和濾波器。其中光子晶體光纖的申請量最大,美日歐均有成熟的產品供應,丹麥NKT Photonic是世界領先的光子晶體光纖的開發商和供應商,近年,武漢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牽頭承擔的光子晶體光纖國家“863”通過了驗收。光子晶體LED可以顯著提高出光效率,韓國高等科學技術研究院Y. H. Lee研究組報導的二維空氣孔光子晶體LED,出光效率可以提高13倍。Luminus Devices是第一個銷售光子晶體LED的公司。
日本NTT的基礎研究實驗室研制成的光子晶體微腔Q值突破了100萬,基于這種振動器,NTT已經開發出轉換時間為100ps的超高速光開關。自1999年加州理工學院Axel Scherer研究組第一次報道光子晶體激光器激射以來,各種結構、材料的光子晶體激光器被研制出來,包括微腔缺陷模激光器、垂直腔面發射激光器、波導激光器、帶邊(分布反饋)激光器、FP腔激光器、量子級聯激光器、量子點激光器等。光子晶體傳感器有著普通傳感器難以企及靈敏度,光子晶體濾波器具有更加精確的濾波特性、更好的波長選擇能力。
6 各國申請量年份分布
在2003年以前,中國專利的申請量低于美國、日本和WO的申請量,國內光子晶體的研究處于起步階段,2003年后,隨著國家支持的加強和科研人員的重視,國內光子晶體研究迅速打開了局面,創新性成果大量涌現,專利申請量迅速增加。與此同時,美日歐的專利申請量呈逐漸下降的態勢,伴隨著2008年金融危機的爆發,美日歐國家普遍減少了科研投入,中國則在金融危機中保持了相對的穩定,光子晶體研究仍然不斷加溫,2011年的專利申請量達到頂峰,同期世界各國的申請量已微不足道,中國已將遠遠將世界各國甩在身后,世界光子晶體的創新研究已經轉移到中國。
7 總結與建議
經過國內外科學家的艱苦努力,光子晶體理論和器件的設計原理已經較為完善,但仍然需要克服光子晶體制造方面的挑戰,比如制造工作在可見光波段具有完全帶隙的三維光子晶體,在三維光子晶體中引入缺陷,和亞納米量級的制造精度。雖然國內光子晶體研究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專利申請量已遙遙領先世界各國,但是我們應當清醒地看到自身的問題和未來技術發展的前景,筆者提出以下兩點建議:
(1)認清技術發展的潮流,勇于站到技術的最前沿,不要一味地做跟隨研究。國內科研人員仍缺乏足夠的自信和勇氣,傾向于選擇國外研究熱點作為研究方向。在中國國力和科研實力不斷增強的今天,科研投入已處于前列,我們完全可以做別人沒做的領域。
(2)進一步加強專利意識。盡管國內光子晶體的專利申請量已經很大,但是國內科研人員仍然習慣性地發表文章而不申請專利。雖然理論計算和實驗性的制作是光子晶體研究的主流,但是理論計算和實驗性制作往往包含了創新性的技術方案,在幾十年后可能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應當今早尋求專利保護,以應對將來可能存在的專利糾紛。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高密度;流變性能;鉆井液
中圖分類號:TE25 文獻標識碼:A
1 高密度鉆井液的技術的現狀
一般情況下我們將密度在1.50g/cm3以上的鉆井液成為高密度鉆井液,隨著鉆井液技術的不斷發展,目前將密度達到1.80g/cm3以上的成為高密度鉆井液。高密度水基鉆井液技術的發展經歷了鈣處理鉆井液、三磺鉆井液、聚磺鉆井液和兩性離子聚合物泥漿體系四個發展階段。
鈣處理鉆井液是20世紀60~70年代初使用的深井鉆井液,最初是石灰鉆井液,但其存在很多局限性。鈣處理鉆井液遇到高溫易于固化,pH較高,另外鉆井液中加入了大量的強分散劑,大大降低了鉆井液的抑制性。
三磺鉆井液是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研制成功的,該類型鉆井液的應用降低了對高溫高壓的濾失量,具有較好的熱穩定性。三磺鉆井液在高溫和高壓的情況下仍然能夠保持其良好的流動性和抗鹽侵能力,并且具有良好的防塌防卡性能,是鈣處理鉆井液無法比擬的優勢。
聚磺鉆井液是在三磺鉆井液的基礎上研制的,具有聚合物和三磺鉆井液的雙重優點。它具有較強的抑制性,并且改善了三磺鉆井液在高溫高壓環境下的性能,是高密度鉆井液中最常用的一種類型。
兩性離子聚磺泥漿鉆井液在20世紀90年代研制成功,其獨特的分子結構能夠有效抑制泥頁巖的水化分散,在穩定井壁方面變現除了良好的流變性。
隨著抗高溫處理劑技術的不斷進步,高密度鉆井液技術也得到了迅速發展。比較典型的有低固相不分散聚合物鉆井液體系、高固相解絮凝聚合物鉆井液體系、合成基鉆井液體系、聚合醇鉆井液體系、甲酸鹽鉆井液體系等。均不同程度地滿足了深井鉆探的需要。
2 高密度鉆井液存在的主要技術問題
高密度鉆井液技術是深井和超深井鉆井過程中的主要技術,也鉆井能否成功的保證。對于鉆井液來說其密度越高,維護起來就越困難。所以對于不同密度級別的鉆井液其應用的技術難度是不同的,不同密度級別的鉆井液技術問題不能一概而論。目前對于高密度鉆井液技術的難點可以從下述三個方面進行論述。
一是鉆井液自身性質的問題:鉆井液自身具有一定的流變性和沉降性,這是高密度鉆井液面臨的第一大難題。由于高密度鉆井液固相過高,解決了鉆井液的流變性就會增加其沉降性的不穩定性。二是不同材料對鉆井液自身的抑制和污染:一般情況下高密度鉆井液主要在較深的地層中應用,受地下高溫環境和自身固相含量較高的影響,膨潤土和劑的使用也存在著流變性和沉降性的矛盾。膨潤土量的過多或者過少都會影響鉆井液的粘稠度,而劑則影響著鉆井液的流變性。另外加重材料的使用對鉆井液的固相污染比較嚴重。三是鉆井液的維護:對于高密度鉆井液來說合理的密度,良好的流變性、抗污染能力和性,較強的抑制性是其技術的基本要求,我們必須嚴格控制加重材料和膨潤土的含量,從而實現提高鉆井液流變性和沉降穩定性。
3 高密度鉆井液未來的發展趨勢
高密度鉆井液技術在國外的研究和應用比較成熟,未來研究的重點是針對異常高溫高壓底層中應用的鉆井液技術。但是在國內鉆井液技術的研究與國外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缺乏專用的轉敬業處理劑。另外國內主要進行了水基鉆井液的研究,在油基和合成基鉆井液方面的研究較少,技術水平比較落后,是未來高密度鉆井液的發展方向。
3.1 水基鉆井液
我國在水基鉆井液技術上已經接近了世界先進水平,可以把精力放在解決鉆井液流變性和濾矢量控制之間的矛盾上,通過對鉆井液技術的優化,提高其抗污染和抗高溫的能力。具體的研究方向如下。
(1)研究新單體的合成與轉化,如N-(甲基)丙烯酰氧乙基-N,N-二甲基磺丙基銨鹽,2-丙烯酰胺基-2-苯基乙磺酸等單體的合成工藝。
(2)研制相應的降濾失劑、降黏劑以及抑制劑和井壁穩定劑等。
(3)研制抗溫大于等于240°C、密度大于等于2.5 kg/L和飽和鹽水高密度鉆井液,解決其流變性和高溫高壓濾矢量控制的問題。
(4)研制超高溫無黏土相鉆井液和高密度有機鹽鉆井液,特別是抗高溫增稠劑和高溫高壓降濾失劑。
3.2 油基鉆井液
(1)研制高性能的鉆井液處理劑、乳化劑、增粘劑以及降濾失劑。
(2)選擇新的加重劑或者研制高性能提黏切劑或者高軟化點瀝青,以提高鉆井液的沉降穩定性。
(3)研制可逆乳化鉆井液,選擇合適的乳化劑以提高鉆井液的綜合性能。
(4)研究高密度油基鉆井液在高溫下的流變性和穩定性,并且建立起預測模型。
3.3 合成基鉆井液
目前國內外在合成基鉆井液方面的研究都很少,未來可以從以下一個方面進行研究:
(1)選擇或者研制新型合成基材料,降低合成基鉆井液的成本。
(2)研制相應的乳化劑、流型調節劑和增黏劑等。
(3)研究合成基鉆井液的回收和再利用技術。
結論
近年來隨著鉆井深度的不斷增加,在鉆井過程中經常會遇到高溫和高壓等復雜的底層環境,對鉆井液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鉆井過程中鉆井液的性能直接影響著鉆井的安全性和快速性。本文主要對高密度鉆井液技術的研究現狀,遇到的技術問題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了探討,指出要盡力解決鉆井液流失性和沉降穩定性的矛盾,并且要向著油基和合成基方向發展,為鉆井液未來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參考文獻
[1]鄢捷年.鉆井液工藝學[M].東營:石油大學出版社,2001.
[2]劉常旭,張茂奎,王平全,等.國內外高密度水基鉆井液體系研究現狀[J].西部探礦工程,2005,05.
篇7
[關鍵詞]知識經濟,教育為中心,現狀,趨勢
中圖分類號:F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11-0299-01
知識經濟作為重要經濟的一種體系,內容、可觀的效益,日益被全球所重視,今后的二十年里顯得更為突出,目前已經逐步形成全球化、各國爭先恐后地抓知識經濟建設,提到工作議程上來
一、知識經濟的概念
從經濟發展史的角度來看,以產業結構來劃分,人類有史以來.大的經濟形態可以分為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和高技術經濟,以資源配置來劃分,可以分為勞力經濟、(自然)資源經濟和智力以濟,也得到眾多專家的認同。叫“知識經濟”,似乎在分類學上有些問題.但講的都是一個意思,綜合30多年關于知識的各種提法.“知識經濟”比較確切的概念應該是“以智力資源的占有、配置和以科學技術為主的知識的生產、分配和使用(消費)為最重要因素的經濟”。
二、知識經濟基本特征表現
知識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剛剛萌芽,許多特征還沒有表現出來,從已經表出現來的特征來看.主要有以下幾點:知識經濟是知識化、信息化的經濟。知識經濟的發展資源主要是知識和智力。知識經濟時代掌握現代知識,并具有創新、創造和運用能力的人成為知識經濟中的主力軍。識化的特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表現在軟件知識產業的勃興,這是世界范圍內知識經濟初
具框架的標志,以知識作為資本發展經濟知識將作為生產要素中最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
(二)還表現在制造業結構的高技術化、服務業的高科技化和產業結構的高技能化方面。作為傳統工業經濟主干的制造業已注入了越來越多的新科技知識。
所謂信息化,就是把信息看作與物質、能源同樣的第三要素,有意識地進行其生成、加工、傳輸、貯存、利用等活動的總體。
知識經濟是信息化的經濟。信息化的形式就是電子化、數字化和網絡化。產業結構的高技術化、信息化,信息產業成為主導產業,電子信息產業和其他高技術將滲透到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各個領域。進一步促進了各產業的升級換代作用。
三、知識經濟是以知識創新為基礎的經濟。
這里所謂的創新,不是單指某種新認識、新原理的發現過程的狹義的創新.而是一個創新的網絡和創新的體系。創新作為知識網絡.自多種來源多種渠道。多種涵義。它是在生產、交換、消費的整個過程中出現的現象。它既有觀念、概念、原理的創新,又有生產、交換、消費諸方面的創新;既包括個人的創新。又包括不同行為者的創新。具體地說,包括企業、實驗室、科學研究機構與消費者之間進行大量交流而形成的許多新思想、新技藝、新產品。
大量共同體互動作用而進行創新可形成一個創新整體這個整體就叫國家創新體系。這種創新體系不斷擴展而超出國界,可成為國際性的創新體系。國家創新體系由四部分組成:(一)是知識創新系統。知識創新是技術創新的基礎和源泉。(二)是技術創新系統。技術創新是企=業發展的根本。(三)是知識傳播
系統。知識傳播系統主要是培養和輸送高素質的人才。四是知識應用系統。它促使科學知識和技術知識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四、知識經濟是可持續發展的良性經濟
可持續發展是一種包括工業發展、能源利用、農業供給、城市建設、人口控制、國民教育、國際貿易等經濟和社會發展領域各個方面在內的新的發展戰略。知識經濟是促進人與自然相互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經濟。
在知識經濟時代.牽動經濟發展的“領頭羊’’將不再是大量消耗自然資源的制造業,而是以信息、文化、科技為主體的“軟資源”,這樣就最大限度地減輕了對環境的污染和對資源的破壞。因此.知識經濟作為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日益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認同和重視。
五、知識經濟是“以教育為中心”的前途經濟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0ECD)在《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中深刻指出:“教育將是知識經濟的中心。而學習將成為個人或組織發展的有效工具”,“在知識經濟中,學習是極為重要的.可以決定個人、企業乃至國家命運’。而大學,是教育和培訓研究力量的中心”。高度評價了教育和大學的作用,而且明確指出教育和大學都是知識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居中心地位。這就從理論上回答了為什么要把發展科技和教育放在首位。
在知識經濟發展過程中,學習是極端重要的.它決定個人、企業乃至國家的命運.因為通過學習.掌握高技術和高知識,可培養知識經濟時代所需要的勞動者-有了這種勞動者'就會促進經濟的發展,特別是知識經濟的發展’不但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而且創造更多的知識商品,還能保持經濟的小斷增長。真是一舉多得的經濟模式。
六、知識經濟與我國未來社會發展模式
(一)是機遇主導性。第一類學者認為知識經濟對于我國的發展來說更多地是一次寶貴的機遇.這主要因為我國己基本具備了發展知識經濟的條件。而知識經濟又具有對工業經濟的改造功能,它能夠從根本上轉變工業經濟的資源基礎。提高工業經濟的運行效率.盡快縮短我國與發達國家的技術經濟差距。這些觀點的態度是積極的,可肯定。
(二)是挑戰主導性。第二類學者則認為.由于我國強濟和科技相對落后。教育和文化素質普遍較低,這就使得我國在獲取知識的能力和機會中處于劣勢,再加上勞動力成本上的比較優勢逐步減弱,傳統產業將受到極大沖擊,因此有為難情緒,面對知識經濟的挑戰更為嚴重。
(三)是機遇與挑戰共存性傾向。第三類學者認為知識經濟對于我國來說是“要么搭上車,要么更落伍”,如果我國能有效地利用知識積累的增長,就可能增加財富,改善福利.打破傳統產業發展模式.從而在新一輪的趕超中實現超越;如果不能制定并實施正確的技術經濟政策.利用這一資源,就會在新一輪的競爭中更加落后。
七、簡述知識經濟的發展趨勢
(一)許多知識經濟的規律已經開始起作用。可持續發展已曰益成為世界人民的共識;無形資產已經受到高度重視;高技術產業迅猛發展;傳統產業的高技術成分日益增加。
(二)今天的知識經濟萌芽受到高度重視’并開始在指導思想、組織機構、人才選拔、資源投入等多方面迎頭。
(三)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各地廣泛出現了科技工業園區。知識經濟的社會細胞已經出現并迅速發展壯大,因此知識經濟時代已經向我們走來,見到它的曙光。
(四)迎接挑戰知難而進,第四類學者的觀點認為:首先應根據國情實際情況,我國地域遼闊 ,經濟發展不平衡,沿海,較發達,應制定出一個總目標和多種經濟發展模式并存,切勿一刀切的現象。
參考文獻
篇8
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地區經濟的發展已經擺到全國及國際經濟的舞臺上,每個地區都需要尋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角色,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融入國際分工格局之中,并在區域及國際競爭中脫穎而出。開發區有比較好的經濟基礎,擁有較為完善的基礎設施,并形成了較為密集和配套程度較高的產業群,這為開發區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伴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融合進程的加快,世界范圍內的產業結構調整和轉移又掀起了新一輪的浪潮,這為開發區企業的發展提供難得的契機。目前,開發區企業依靠本土的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已探索出適合自己發展的經營模式和成長道路,面對區域競爭的加劇和國外企業及產品的沖擊,開發區企業如何抓住世界產業轉移的機遇和利用自身的區位優勢,實現進一步發展是面臨著巨大問題。當前,工業化和城市化已經成為開發區經濟發展的主題,接軌大上海融入長三角是我們的趨勢,企業應該充分利用這一歷史機遇,實現規模、產業的跨越式發展,在增強開發區經濟發展后勁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
為加快開發區企業的發展步伐,使企業在開發區有更快更好的發展,我們對開發區企業發展現狀進行全面、深入調研,目的在于全面掌握開發區企業的發展狀況,總結開發區企業發展經驗和分析開發區企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同時結合其它開發區發展的經驗和教訓,明確開發區企業發展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促進開發區經濟大發展、大提高。尤其在品牌戰略、土地使用和園區帶動發展等方面展開分析,為開發區企業進一步發展提供切實可行的政策建議和意見。另外,此次調研也為建立健開發區企業數據資料做基礎性工作。
本報告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通過大量的數據,重點闡述開發區企業的發展現狀,展現開發區企業發展的全貌和特點;第二部分,通過分析開發區企業發展的內外部環境,闡述開發區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明晰企業面臨的挑戰和競爭態勢,為下一步的發展方向和思路提供依據;第三部分,利用國家和地方政府大力發展地方經濟的契機,結合開發區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為解決開發區企業發展存在的問題提出具有前瞻性、可行性、創新性和可操作性政策建議和對策。
第一部分:開發區企業現狀
一、開發區企業概況
截至12月,開發區企業431家。從資金總量來看,企業注冊資本達到151億元 ,注冊資本在100萬元以上的有140多家,注冊資本在1000萬以上的有33家,注冊資本在5000萬以上的有5家,超億元的集團公司有3家。開發區實現產值125.3億元,年產值超過5000萬元的民營企業33多家。從上繳稅收看,開發區企業納稅總額為3.12億元,占南潯全區稅收總收入的37%。從提供的就業機會看,開發區企業從業人員合計為2萬人。開發區企業出口額為5012萬美元,占全區貿易出口總額的27%。從行業分布看,制造業是企業涉足的主要行業;從科技實力來看,開發區企業科技企業達到73家,實現產值23.65億元,經過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有8家,占開發區企業科技企業總數的11% 。
從98年以來,企業保持了高速增長的態勢,近6年間企業數年均增長率在10% 左右,新增企業迅猛增長,截至12月,開發區企業總數達到431家,其中,到,新增加企業近150家,總投資高達40466萬美元。
二、企業注冊資本情況
注冊資本普遍較低,注冊資本在500萬以下(含500萬)占開發區企業總數的85.8%,其中,100萬以下占了67%,100萬-500萬占18.6%;500萬-1000萬之間占開發區企業總數的8.1%;注冊資本在1000萬-5000萬之間占開發區企業總數的6%;注冊資本在5000萬以上的只占開發區企業總數的1.2%。從分析可以看出,企業還是以中小規模為主,注冊資本在100萬元左右的占據開發區企業80%左右的比例,說明開發區企業的規模普遍偏小。注冊資本在5000萬以上的只占開發區企業總數的1.2%,這我們的經濟總量不符。從行業結構來看,開發區企業的經營范圍覆蓋了行業,具體包括農林牧漁業、制造業、物流運輸業、房地產、建筑業、及服務業和其它行業。其中制造業合計占總數的90%。
三、開發區企業特點
1、行業性強
開發區目前已經形成木業、電機、電子、電梯、通信電纜、輕紡等幾大支柱產業。尤其是木業行業迅速崛起給南潯帶來了很好的市場知名度,經過十多年的發展,開發區目前擁有木業企業111家,其中規模企業20家;木業企業實現產值40億元,占據開發區經濟總量的32%;已有一部份企業脫穎而出,在地板行業有較高的知名度,規模集聚趨勢明顯;尤其是在實木地板方面壟斷了全國市場的
60%之多。電機、電子行業在出口經濟總量中占據半壁江山。2、高附加值產品少,大多企業的產品都是勞動密集型的傳統產品,技術含量低,市場抗風險能力弱。
3、企業的外向型經濟總量不夠
雖然開發區企業依賴優越的地理位置,在加工、制造企業中涌現出一批外向型企業,利用低成本優勢不斷開拓海外市場,也取得了喜人的成效。產品已拓展到香港、東南亞、澳洲、歐盟、美國、日本、東歐、中東、非洲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但是開發區企業出口額僅為5012萬美元, 只占開發區生產總量的3.3%。
四、開發區企業對南潯發展貢獻
開發區企業對南潯快速健康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作出了歷史性貢獻,在促進經濟增長、擴大就業和活躍市場等方面成為南潯經濟發展新的亮點。據統計,企業納稅總額達到3.12億元,占全區稅收總收入的37%,提供就業2萬個。不僅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解決了大量的就業問題,而且成為科技創新的新銳。截至底,開發區企業431家,實現產值125.3億,經過認定的高科技企業有8家,占南潯高新技術企業總數的29%。在出口創匯方面,開發區企業也發揮積極的作用,開發區企業出口額為5012萬美元,占全區貿易出口額的27%。開發區企業已經成為南潯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南潯區整體經濟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為推進我區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發揮重要影響,促進社會協調發展,提高了當地人民的生活水平。給南潯及周邊帶來了新觀念、新思路,促進了南潯市場經濟繁榮與發展。
一、國際及周邊環境分析
1、國際經濟環境
世界經濟在經歷連續三年的不景氣之后,目前終于顯露出加速增長的勢頭。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新預測,今年世界經濟的增長率為4.3%。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美國經濟有出色表現:美國商務部公布的四季度gdp年增長率為3.6%;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世界產業調整和轉移掀起新一輪浪潮, “中國制造”已經席卷全球的任何角落。開發區依賴區位和地緣優勢,在世界產業轉移和產業調整中迎來空前的發展機會。
2、國內宏觀經濟環境
我國宏觀經濟形勢持續向好,今年國內生產總值有望維持在8.5%左右的增長水平,投資、消費和出口均保持旺盛的增長勢頭,尤其是民間投資的活躍,已經成為我國經濟快速增長新的引擎。工業增長速度繼續回升,消費物價指數也出現回升勢頭,進出口保持良好運行態勢。這一切意味著宏觀經濟健康、持續、良性的發展狀況。
二、南潯開發區自身環境分析
1、南潯開發區與先進地區的發展差距
與先進地區經濟發展的態勢相比,南潯開發區經濟的發展存在一定差距。盡管發展速度迅猛,但在產業規模、產品檔次、核心技術、企業經營管理以及品牌戰略方面還處于較低發展階段。目前南潯開發區企業規模和產品檔次較低,未能創造一些在國內外有影響、有知名度的企業或產品名牌;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較弱,擁有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少。
2、南潯開發區后發優勢
(1)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
浙江南潯經濟開發區位于浙江省北部湖州市南潯區,規劃面積34平方公里。地理坐標為北緯30°52′- 30°53′,東經120°25′-120°26′。位于上海、蘇州、無錫、南京、杭州、寧波等大中城市組成的長三角經濟圈之中心,江蘇-浙江兩省交界處,東與江蘇省蘇州市接壤,南與杭州相望。南潯經濟開發區現有人口20萬,其中常住人口10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87元/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為6700元/年,經濟科技信息靈通,地理優勢十分明顯。浙江南潯經濟開發區是1993年12月由浙江省人民政府首批批準設立的經濟開發區,也是國務院僑辦批準的全國三個華僑投資區之一,享有沿海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各項優惠政策。
(2)發達的交通網絡
南潯經濟開發區既面向國內經濟最為發達的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經濟圈,也可面向國際市場。驅車從南潯經濟開發區出發,到附近主要城市上海、杭州、蘇州的港口、機場時間均在1小時20分鐘以內。南潯背靠大中城市,輻射華東平原,又處于“200公里公路運輸半徑”的中心,在南潯投資設廠既有輻射整個長江三角洲地區大中小城市之便利,又有利用上海吳淞港、寧波北侖港、嘉興乍浦港,將產品直接出口海外之優勢。
位于長三角中心地帶,交通便利,318國道穿區而過。在建的申一蘇一浙一皖高速公路穿境而過,建成通車。
(3)密集、配套程度高的產業群
經過10多年的開放和經濟發展,開發區已經建立起較為完善的市場體系,商品化、市場化程度非常高,并聚集了大批加工、制造業的產業群,形成了完整、高度配套的各行業的產業鏈條,為企業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產業基礎。
3、南潯開發區企業的成長空間
盡管開發區發展速度迅猛,但在產業規模、產品檔次、核心技術、企業經營管理以及品牌戰略方面還處于較低發展階段,我們必須充分利用完善的基礎設施、處于市場前沿和鄰近上海的優越區位經濟等優勢。可以充分利用與先進地區企業在技術發展水平、產業結構水平的差距,通過學習模仿先進地區的技術、管理、體制安排等成功發展模式,節約時間和降低成本,實現區域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三、開發區企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1、企業土地使用難 地價高
南潯開發區經濟是典型的加工、制造型經濟結構,這種類型經濟的特點是需要大量的土地投入,在國家政策宏觀調控下開發區土地越來越稀缺的狀況下,地價上漲,用地難問題就越顯突出。盡管企業可以依賴敏銳的市場反應能力和靈活的經營管理機制捕捉到許多發展機會,但由于找不到合適的土地,無法擴大生產規模,制約企業規模經濟的發揮,使企業錯失難得的發展機會。
2、企業信用體系欠缺 融資困難。
企業由于規模普遍較小,在目前國家缺乏相應的信用體系保障下,根本無法獲得銀行貸款。這制約了開發區企業的成長、壯大。開發區企業一方面平均規模較小,有的還因為房地產手續不全等歷史遺留問題,均無法達到銀行要求的貸款條件;另一方面,貸款需求額度小,需求頻率高,提高了銀行經營成本,所以難以獲得銀行貸款。
3、企業品牌缺失 產品附加值不高
盡管南潯開發區企業發展迅猛,產值不
斷提高,但是,我們擁有全國及國際影響的企業和品牌很少,產品質量和檔次較低,即使具備一定規模的加工、制造企業,由于沒有形成自己的核心技術和競爭力,大多數產品都在抵檔市場徘徊,利潤很低,產品附加值很低。這樣不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也影響了南潯開發區區域經濟特色的樹立。對比其他發達地區知名品牌的集合效應給地區經濟帶來的影響和效益,南潯開發區在培育品牌方面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4、企業人才缺乏 企業發展后勁不足
人才是企業發展的重要生產要素,企業的競爭說到底還是人才的競爭。但南潯開發區企業由于規模、信用等原因,在引進人才方面受到與國有、外資不平等的待遇,政府應該給企業在人才引進、戶口、子女入學等方面給予同等的政策。另一方面,還是企業當家人的思想意識不夠,在南潯開發區的企業中公司,沒有一家有象樣的人力資源部門,在對員工管理和績效考核上存在憑感覺,沒有學會用科學的測評工具來解決問題,造成企業難于留住人才,特別是企業急需的技術、管理類人才欠缺,造成企業發展后勁不足,影響南潯開發區企業的長遠發展。
第三部分:開發區企業如何做大做強幾點建議
按照“開發、開放、合作、互利、互惠、共贏”的方針,“不限發展比例、不限發展速度、不限經營方式、不限經營規模”,全面開拓經濟發展的新局面。
一、開發區企業的發展思路
發展我區企業要以優化政策、政務、法制、市場、輿論環境為突破口,創造經濟大發展的有利條件;以科技型、外向型、吸納下崗職工就業型和農產品加工型企業為重點,扶持企業加快發展;以體制、科技、管理創新為核心,全面提高經濟的整體素質。
1、營造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
按照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關于比較優勢原理和自生能力的定義,企業包括民營企業是無須刻意培養和扶持的,那些真正好的具有自生能力的企業,只要充分尊重它的創業精神和創業權利,只要給它創造足夠開放的市場環境,提供足夠公平的競爭條件,它是能夠經受市場風險的考驗的。借用一句民營企業家的話,民營企業只要給點陽光就燦爛,給點雨露就滋潤,其實政府不要遮住民營企業應享有的陽光和雨露,它就能茁壯成長、做大做強。相對于發達地來說,南潯開發區企業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管理水平不高,體制落后、品牌缺失等,而這些問題往往成為我們在市場準入、投融資等方面有意無意地給企業設置障礙的重要理由。就是對于規模不同的企業,我們也習慣于扶強扶大,而對于中小規模和處于成長期的企業重視、關心不夠,對他們存在的困難沒有熱心解決。從經濟學角度分析,企業都是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大有大的規模效應,小有小的靈便機動,任何企業都會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發展模式,對于企業自身問題,政府應該采取一視同仁的態度和政策。為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的良好環境,這是我們必須做好的工作。
2、政府在企業發展中角色定位
這就要求政府必須“管得住”自己,對自己的角色歸位有著清醒的認識,該管的管,不該管的就不要插手,華裔著名經濟學家錢穎一曾經在《論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中詳細論述過政府和市場的邊界問題,指出了市場能解決的問題政府不應干預。政府一方面要“無為”,思想上放膽,政策上放活,管理上放手,并自覺地從一般性的競爭性領域中退出來,讓企業在更廣闊的空間大顯身手;另一方面要“有為”,通過轉變政府職能,提高服務水平,幫助企業去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和與國際接軌。政府著力營造企業創業與發展環境,形成全社會鼓勵、支持創業和發展的環境和文化氛圍;增強政府對企業的服務水平和層次,改善政務環境;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建立企業信用體系,改善中小企業的融資環境;促進產業結構優化,推動中小企業與大企業合作。
3、創造一個有利于企業家生長的環境
在經營活動中,企業家作為一種戰略性資產,是培育維持企業核心價值觀的承擔人,他激發創新能力,推動知識共享,承擔不可還原性投資,是使土地、勞動力、資本三大生產要素有機結合而創造社會財富的第四大要素,企業家能力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決定著企業的發展速度和興衰。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在其著作中企業家和經濟增長的關系,他敏銳的指出,企業家促進了經濟的增長、造就更多有活力的企業,在促進地區經濟總量增長、帶動就業以及技術進步等方面深刻地影響了經濟發展。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工作重點應主要落在如何搭建好一個促使優秀企業家脫穎而出的舞臺上。
二、南潯開發區企業發展目標
加南潯開發區企業的出口力度,增強南潯開發區經濟自我發展能力,降低對外資經濟的過分依賴度,實現南潯開發區國民經濟的綜合性、平衡性、持續性發展,把目前開發區年產值超5000萬元的30多家企業培育成年產值億元的15家、5 億5家 、10億2家,使開發區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
三、企業發展任務
鼓勵企業運用資本擴張和企業合作等手段迅速做大做強;積極推動建立以大中型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幫助中小企業提高創新能力,支持企業創立自主知識產權和開展品牌經營;加強人力資源、財務、質量和市場管理,引導企業家適應經濟全球化的趨勢,開拓視野,轉變經營理念,建立現代化的管理體制和機制。進一步降低生產企業申報進出口經營資格的條件、進一步簡化審批手續、放寬限制、鼓勵企業走出去開拓國際市場、為守法經營的進出口企業提供通關便利、進一步提高檢驗檢疫管理服務水平、加快企業出口退稅進度、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加強業務培訓以及建立督察和通報機制。
四、對開發區企業發展的建議
1.充分認識制造業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將制造業龍頭企業作為開發區的主要經濟增長點,在調整產業結構、制定產業政策中切實加以體現。政府要加強宏觀調控,加大扶持力度,創新機制,營造環境,搞好服務,為制造業發展提供必要的“土壤、溫度和水分”。
2.進一步擴大開發區制造業的生產規模,使其生產總量和人均產出水平有一個大幅度的提高,以在整個經濟增長中保持相當的貢獻份額。首先要制定規劃。既要制定總體發展規劃,還要制定優勢行業、重點產品的專項規劃。注意防止片面追求數量、搞低水平重復的傾向,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復轍。其次要優化結構。在保持相當數量的勞動密集型行業的同時,大力培育和發展資本、技術密集型行業。改善企業組織結構,提高產業集中度,積極發展大公司、大集團,組建一批能代表行業先進水平、占有較大市場份額、具有國內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努力形成一大批有技術特色、富有活力的專業化協作配套的中小企業群,使主要產品達到合理規模要求。
3.大力推進技術進步,不斷提高自主開發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推進產業升級。一是重點突破。加大投入,集中資金,支持一批重點行業、重點企業、重點技術、重點產品、重點工程的技術創新,力爭在點上實施跨越式發展。二是引入新機制。采用新的組織形式、管理方法和市場化的運行機制,調動廣大科技人員的積極性。三是加強基礎技術的研究開發,集中優秀人才聯合攻關。對制造業中的關鍵問題,重視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創新,盡快形成自主開發能力,為制造
業的發展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4.加強培訓,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從業者隊伍。建立人力資源開發體系,聯合杭州、上海高等教育機構,共同打造教學實驗基地,加快培養、培訓高級經營管理和技術人才;強化技能教育,完善繼續教育,使新增從業人員達到一定技能水平,對現有人員進行終生培訓;培育和發展勞動力市場,合理配置人力資源,改變目前制造業存在的既缺少具有現代科學知識的懂管理、善經營的高級管理人才,又缺少具備一定專業技能的熟練工人的“兩頭缺”現狀,保證制造業不斷升級,長盛不衰。
篇9
【關鍵詞】 關中-天水經濟區;體育旅游;區域合作
關中-天水經濟區是國家西部大開發三個重點經濟區之一,地處亞歐大陸橋中心,處于承東啟西、連接南北的戰略要地,是西部經濟基礎好、自然條件優越、人文歷史深厚、發展潛力較大的地區。經濟區含陜西關中六市一區和甘肅天水市共七市一區,同處中華文明重要發祥地渭河流域,相互間地理經濟關聯密切、依存度高,歷史文化一脈相承、積淀深厚,旅游資源尤為豐富,發展旅游業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體育旅游作為旅游產業和體育產業交叉滲透產生的一個新的領域,是以體育資源為基礎,吸引人們參加與感受體育活動和大自然情趣的一種新的旅游形式。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
在“關中-天水經濟區”所轄七市一區(西安、咸陽、渭南、銅川、寶雞、楊凌、商洛和甘肅省天水市)中選取西安市和天水市,對其體育旅游資源現狀進行調查。
2、研究方法
通過搜索百度、中國期刊網和中國體育旅游網等網絡資源,查閱學院圖書館中與體育旅游相關的書籍文獻,為論文寫作提供參考資料。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1、“關中-天水經濟區”體育旅游資源目前的利用局勢
體育旅游資源是實現體育旅游的物質基礎,要根據體育旅游的分類調查關中-天水體育旅游的資源現狀。目前“關中-天水經濟區”可供利用的自然資源十分豐富,可以依托秦嶺發展徒步穿越、登山、攀巖、漂流、野外生存等項目,可以依托黃河、渭河發展賽艇、漂流等水上項目,可以根據地方豐富的民俗活動發展民風民俗體驗游。但是還比較缺乏用以發展賽事觀光、體育人文景點觀光旅游的旅游資源。總體上看,“關中-天水經濟區”自然體育旅游資源豐富,大型體育比賽和體育設施等人文體育旅游資源相對匱乏。根據體育旅游資源現狀,經濟區應該立足地緣優勢和自然旅游資源豐富的特點大力發展以參與體驗為主的體育旅游項目[1]。
2、“關中-天水經濟區”體育旅游合作的前景展望
為了帶動天水體育旅游的發展,由天水市旅游局主動發起,經西安市旅游局、咸陽市旅游局、寶雞市旅游局、渭南市旅游局、銅川市旅游局和天水市旅游局共同協商,于2008年8月就關中-天水經濟區六市間建立旅游友好合作關系事宜達成協議。協議的主要內容包括:在六城市間成立關中-天水經濟區“旅游共同體聯合組織”,西安市旅游局為常設執行主席方,以六城市豐富的旅游資源為基礎,實現區域無障礙旅游,共同推出黃金旅游線路產品;聯合組織參加對外宣傳推介活動,打造區域旅游整體形象;在各自城市對旅游共同體內的成員城市提供旅游宣傳、展示的平臺;積極協調當地政府或旅游接待單位,對旅游共同體內的旅行社組織包機、專列和大型旅游團隊到經濟區城市旅游進行獎勵或提供優惠政策;對區域內旅游游客的投訴受理和處理實行聯動機制等[2]。
3、“關中-天水經濟區”體育旅游市場發展存在的問題
(1)體育旅游市場化程度低。關中-天水經濟區體育旅游業還處于起步發展階段,還沒形成規范、有序的市場環境,市場機制還很不完善,經濟效益不明顯,在旅游市場中份額相對較低。經濟區體育旅游市場化程度低,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
首先,從業機構與人員不足。在經濟區,體育旅游還是一個新事物,人們對體育旅游的認知程度較低,專門從事體育旅游服務的專業旅游機構嚴重不足,目前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體育旅游旅行社,體育旅游主要是由各個戶外俱樂部和驢友俱樂部組織進行,專業有余而市場化不足,現在經濟區進行體育旅游消費的人數還不多,沒有形成規模[3]。
其次,體育旅游產品質量不高、種類和數量有限。產品的質量是開發市場的物質保證,好產品才能在較短時間內打開市場;產品的種類和數量是占有市場基礎,為了滿足不同旅游者的興趣愛好和心理需求,應該根據情況適時搞好開發。
(2)體育旅游市場開發力度不夠。對于新興產業,市場開發式發展的關鍵性問題。經濟區體育旅游市場開發力度不夠是造成經濟區體育旅游發展相對滯后的主要原因之一。
4、“關中-天水經濟區”體育旅游發展對策
(1)體育旅游的發展要有好的政策導向。沒有政府積極正確的引導和扶持,體育旅游產業很難形成規模,不利于市場健康發展。因此,經濟區的旅游和體育相關職能部門應該在“人文經濟區,山水秦嶺”總體旅游發展指導思想下,有針對性的制定發展經濟區體育旅游的政策、法規;在全面調查體育旅游的基礎上推出資源開發和市場開發的規劃,為體育旅游的快速發展打下基礎。通過優惠政策大量吸引開發資金和從事體育旅游的機構,加快體育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和旅游資源的開發,盡快培育出穩定的體育旅游市場;通過立法和制定行業標準,不斷規范體育旅游市場環境。
(2)體育旅游的發展要廣開融資渠道。體育旅游是一項投資巨大的工程,需要大量的資金進行相關的基礎建設、資源開發建設、市場運作工作。在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政府在發展體育旅游的過程中更多的職責在于制定政策、合理定位、招商引資、規范市場等統籌規劃方面,政府沒有更多資金用于發展體育旅游。因此,發展體育旅游吸引社會資金注入就成了發展的關鍵環節。在引資方面可以通過多種渠道、多種形式。制定優惠政策、減免稅收,鼓勵企業、集體、個人等不同性質的法人共同參與體育旅游市場的開發。
(3)體育旅游的發展要樹立好的品牌形象。品牌策略包括體育旅游產品品牌策略和體育旅游服務機構品牌策略。針對不同消費群體的需要,根據經濟區資源的實際情況,開發出多個具有地方特色的體育旅游產品;在積極有序開發新產品的同時,大力實施品牌戰略,通過內容豐富、有品位、有趣味的精品體育旅游產品吸引更多的旅游消費者。有針對性地扶持一些有潛質的體育旅游服務機構,樹立品牌,帶動整個經濟區體育旅游行業的良性發展。
三、結論與建議
1、結論
“關中-天水經濟區”有豐富多采的體育旅游資源,體育旅游文化的開發是對傳統體育文化的繼承和發展;體育旅游文化的開發是推動“關中-天水經濟區”體育旅游的內在動力;體育旅游文化的開發是全面提高“關中-天水經濟區”人綜合素質的有效手段。
2、建議
政府及有關部門應充分利用“關中-天水經濟區”美好的歷史人文環境加大對外宣傳規模;要堅持“送出去,請進來”的交流模式,“送出去”就是把“關中-天水經濟區”文化特色和旅游優勢宣傳出去,提高“關中-天水經濟區”在國內外的名度;“請進來”就是把國內外先進的旅游理念和發展模式消化吸收進來,為我所用;加大城市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堅持構建“水―路―空”三位一體的立體式交通網絡。
【參考文獻】
[1] 王振.試論體育旅游的發展[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報,2006(6).57-60.
[2] 饒遠,張云綱,許仲槐.中國西部體育資源的開發思路[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2.276-279.
[3] 天水旅游資源概覽(內部使用)[Z].天水市人民政府研究室,2003.3-8.
篇10
關鍵詞:北部灣經濟區 報關企業 報關員
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地處我國沿海西南端,主要由南寧、北海、欽州、防城港四市和玉林、崇左兩個市物流中心“4+2”所轄行政區域組成。北部灣經濟區是中國―東盟開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貿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是廣西商品進出口的國際大通道。
一、廣西對外貿易發展現狀
2016年1月15日,南寧海關局了廣西區2015年的進出口情況。在去年全球國際貿易不景氣、我國外貿進出口下降7%的大環境下,廣西區外貿逆勢穩定增長,全年進出口總值(含邊民互市貿易)3190.3億元,增長15%,較全國外貿增速快22個百分點。其中出口1739.9億元,增長16%;進口1450.4億元,增長13.8%;貿易順差289.5億元,擴大27.9%。
廣西對各個主要貿易伙伴進出口形勢向好。廣西對東盟國家進出口1803億元,增長19.6%,占同期廣西外貿總值的56.6%。對歐盟、美國分別進出口101.1億元和164.1億元,分別增長16.2%和8%。中東地區作為新興貿易合作伙伴,進出口129.4億元,大幅增長58.7%。廣西與港澳臺地區在農產品、電子產品上貿易往來頻繁,對香港、臺灣分別進出口264.8億元和86.2億元,分別增長63%和2%。
從下表可以看出,廣西最大的對外貿易地區是亞洲,而亞洲最大的對外貿易地區是東盟,占廣西對外貿易總額的半數以上。
二、北部灣經濟區外貿港口發展現狀
面對航運業持續低迷和周邊港口激烈競爭的形勢,北部灣港通過拓展新航線、開發適箱貨源、提升裝卸效率和服務水平等措施,一季度完成集裝箱吞吐量40.32萬TEU(標箱),同比增長40.14%。隨著北部灣港生產作業系統應用,廣西北部灣港集裝箱裝卸效率創歷史新高。據統計,一季度北部灣港集裝箱生產完成拆裝箱同比增長46.40%。
通過今年1―2月南寧海關的統計數據可以看出,北部灣港口進出口貨運量占廣西貨運總量的96%還要多,使北部灣經濟區真正實現了西南進出口大通道的作用。
三、北部灣地區報關行業存在的問題
北部灣港口作為連接廣西與東盟貿易往來的主要海上通道,每天都有大量的貨物進出。我國的海關法明確規定:所有進出關境的貨物都必須向海關申報。同時也規定,進出口貨物必須由專業的報關員進行申報。目前,北部灣經濟區報關行業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報關企業經營管理、服務質量參差不齊
報關企業作為服務類企業,應以提高企業服務管理水平來吸引客戶。但目前北部灣部分報關企業,特別是民營報關企業由于管理人員綜合素質不高、管理觀念落后、片面追求企業盈利、忽視提高服務質量,致使企業內部管理松散,往往招徠新的客戶,老客戶就走了,無法建立忠實的客戶群。例如:當地報關企業不顧基本的服務成本,通過降低服務價格的方式來吸引顧客,企業之間進行惡性的價格戰。諸多如此類的惡性競爭手段無疑都會阻礙當地報關行業的良性發展。
(二)有關部門對報關行業及報關員管理不規范
1.在對企業的管理上:有關部門對報關企業的報關收費未制定統一的行業標準,企業可以隨意定價。由于當地報關企業數量較多,相互之間為了招攬顧客而出現搞價格戰等惡性競爭行為。同時,部分企業還通過采取掛靠、租臺、租章等不規范經營方式獲取利潤,甚至在有些企業中,這些不正當的經營方式已經成為其收入的主要來源。對當地報關企業中存在的這些經營不規范行為,應有專門的部門進行管理,口岸海關、外經貿部門、稅務、工商、物價部門等部門相互之間存在錯位和相互推諉的情況,都處于似管非管的狀態,最后問題沒解決、不了了之。
2.在對報關員的管理上:由于報關企業普遍為規模較小的企業,公司職位較少,限制了報關員職業的上升空間。很多報關員雖從事報關工作多年,現仍在做報關員,不僅和新進報關員的待遇差別不大,而且職位上升的空間也極其有限,嚴重打擊了報關員的工作積極性,這也成了報關員會選擇鋌而走險,通過私下接貨申報等違規違法途徑獲取利益的誘因。
(三)報關員的職業綜合素質普遍不高
報關員職業在專業上不做要求,造成目前從事報關業務的人員專業五花八門,不管之前是學什么,只要具備大專學歷即可成為報關員。加之長期以來,報關行業一直沒有明確的職業標準,報關員無論何種知識層次、工作年限長短、業務能力高低,在工作中體現不出價值差別,使報關員沒有明確的奮斗目標,報關單位也很難建立有效的工作激勵機制。以至于當地的報關員隊伍一直處于不穩定的狀態,整體素質偏低,與工作的重要性和專業性要求極不相符。
三、北部灣地區報關行業發展對策
(一)有效提高當地報關企業的服務水平
有關部門應對當地報關企業的負責人開展培訓活動,為他們樹立正確的企業管理理念和理性的市場競爭觀念,提高企業的報關服務質量。同時,充分利用海關對企業的分類管理規定,為分類等級高的企業提供通關便利,從而形成企業服務質量越好、通關效率就越高、客戶就越多、企業效益就越好的局面。如此一來當地的報關企業都會設法提高企業的服務質量,從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二)有關上級部門應該形成統一的管理機制,分清各部門的職責與分工
對于當地報關企業中存在的違規違法行為,該是那個部門管的就那個部門管,絕不推諉。例如對報關企業搞惡性價格戰招攬客戶的行為,由當地物價部門根據企業的營運成本制定一個價格區間,每項業務的價格只能在這個區間內浮動。后續的監管由工商部門負責。又例如報關企業中存在的掛靠、租臺、租章等行為,由口岸海關根據海關總署制定的部門規章,設立一個專門查處的部門,對企業報關行為嚴格查處。一旦發現即處以相應的處罰,并根據違規違法的嚴重程度降低企業的管理類別。通過各部門的通力合作,為當地報關行業建立起良好的競爭秩序。
(三)海關或報關行職委應為報關員建立起有效的職業規劃制度
首先,報關員作為專業性較強的一種職業,有關部門應該對其從業者所學專業有一定的要求,如現下的大學中開設的報關與國際貨運、國際經濟與貿易、國際商務、商務英語、港口物流等與其相關的專業。其次,應該在現有的從業者中引進類似報關職稱評定的制度。例如:在報關職業中引進職稱評定制度,根據從業時間長短、從業期間所獲的獎勵、對當地報關行業所做出的貢獻等將所有報關員的等級按照類似我國經濟師職稱評定的辦法分為:助理報關員、報關員、中級報關師、高級報關師。然后根據不同層次的職稱套用當地行政單位或事業單位的工資福利待遇。這樣,報關員的薪資待遇和職稱直接掛鉤,有助于敦促報關員通過提高業務操作水平獲得薪資待遇上的提升,從而減少有關違規違法事件的發生。如此,才能提高報關員的工作積極性,吸引更多高素質的人才進入這個行業,使北部灣經濟區報關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得到質的提升。
四、結束語
總之,隨著北部灣經濟區對外貿易的發展,對報關企業及報關員的需求無論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會出現質的上升,必須切實地搞好報關隊伍的建設,才能為北部灣地區經濟的發展提供更強的助力。
參考文獻:
[1] 楊艷玲.蘇州地區報關行業現狀與發展研究[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