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行業投資范文

時間:2023-10-24 17:37:4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教育信息化行業投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教育信息化行業投資

篇1

基礎教育信息化不僅是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教育發展全局中的關鍵環節。早在2003年,教育部就提出了未來5年教育信息化的總體目標: 繼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國家公共教育信息化平臺,加強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推進多層次、多功能的資源開發、交流和共享機制的形成,提高各類社會成員的信息素養,滿足人們隨時隨地終身學習的需求,提升現有教育質量和水平,為國家信息化提供人才支持和知識貢獻。

同時,確定了未來5年中國教育信息化建設總體方案,該方案由硬件平臺、應用支撐平臺、應用系統、服務體系等主要業務系統,公共資源、公共應用、公共服務等主要數據系統,管理體系、標準規范、法律法規、培訓服務以及關鍵技術攻關等支持環境組成。

硬件投資優勢明顯

從教育信息化投資結構來看,硬件投資仍然占據絕對優勢,份額為68.0%,但從2003年到2006年的變化看,它的份額呈現逐漸下降的趨勢。軟件投資份額在不斷提高,2006年達到23.1%。服務的份額增長很快,2006年達到了8.9%。

呈現高投入、低增長態勢

計世資訊預計,2007年教育行業信息化將呈現高投入、低增長態勢,在政策因素(重點支持中等職業教育,加快發展城鄉職業教育和培訓網絡)、技術因素(下一代互聯網影響重大)、人為因素(要加強師資隊伍培訓)等方面的共同影響下,2007年教育信息化建設具有以下特點: 加快基礎教育信息化步伐; 推進中西部地區信息化,縮小數字鴻溝; 促進信息系統的整合; 移動教育逐步啟動。

具體而言,計世資訊預測,2007年中國教育行業IT投資額預計達到336.7億元,保持高投入、低增長,增長率為10.5%。平緩增長的原因主要就是教育行業已經經歷基礎設施建設,進入穩定的增長和理性投資狀態,另外,教育行業IT設備更新換代比較慢,大規模更新換代時間還不到。2007年,教育信息化投資動力主要來自于基礎網絡設施的建設和完善,以及小規模的設備更新。

2007年,在教育信息化的投資結構中,硬件投資將出現明顯下降,達到67.3%; 軟件比例增長較慢,為23.4%; 而服務所占比例增長很快,達到9.3%。

圖1 2003年~2006年教育信息化投資情況

篇2

站在新年之初,總不由自主地要總結上年,展望來年。作為一名重點關注教育行業信息化的記者,我將分析2003年教育信息化的熱點所在,借此預測2004年的新形勢、新發展。

遠程教育時間表提前賽迪顧問數據表明,2003年,中國教育行業IT應用市場投資規模超過250億元,增長率達20%以上,其中表現最突出的是遠程教育市場。

遠程教育在SARS中脫穎而出,光彩奪目,成為SARS期間為數不多的教學希望和經濟亮點。SARS期間,北京市教委啟動“空中課堂”;河北、天津、安徽、山東等也分別開設“空中課堂”、“虛擬教室”、“網上教學”等形式開展教學;僅僅“五一”期間,新東方教育在線網絡教育在北京和上海兩地,業務就比上個月增長了77.6%和61.3%。

SARS有可能成為中國遠程教育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這還是中國第一次從上到下,從教育部到各地方教委,從高校到各中小學,協調一致啟動運用遠程教育手段來作為正常教育無法正常運作時的應急措施。

SARS把遠程教育的建設提前放到了議事日程上,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教育信息化建設既定的秩序和進程。2004年,遠程教育進入了一個改善和調整的時期。遠程教育要重點改善的領域主要有以下三個。

加大教學資源建設力度資源難題可謂是一直到如今。它絕非短期之內就能獲得解決和突破,它需要IT廠商和教育用戶一起合作,并且以學校里的老師為主體,源源不斷地提供給學員以精品的課程和資源。

這次非常時期,高校的教學資源尤其沒有充分發揮出來。本來如果運用得當,很多高校完全可以通過通暢的校園網做到停課不停教學。但事實上,大部分課程還是沒有很好利用遠程教育這個必不可少的補充形式。另外,很多課件制造較為粗糙,界面不友好,沒有利用網絡教育的互動性、多媒體的生動性把遠程教育的長處發揮出來。

建設好教育資源,相信也是所有大中小學校的下一步任務之一。

完善自動測評系統

北京師范大學信息科學學院副院長黃榮懷認為,基于網絡的遠程學習可由網絡自動記錄學習過程,建立和適當運用這一系統,將會有效改善學生的自我監控能力。

完善的自動測評系統不僅要能讓學生在網上答題,答完試卷后,系統還要能通過網絡自動提交答卷,再通過網絡服務器統一判卷。命題系統應該與測試系統、成績分析系統有機結合,方便教師出題、考試和成績分析。為了保證考試安全,系統還應具有斷電恢復和容錯功能,考試信息不會意外丟失,考試管理系統則能實現如考生報名、發卷、收卷、判卷、考生管理、考生成績公布與打印等功能。

加強教學交互平臺

學生所抱怨的網上課堂互動性差其實是可以改善的。網上交互平臺的功能應該包括在線課程學習、在線專題補習、學科答疑中心、興趣討論小組、課件管理、教學管理、教師備課、作業批閱、網上教學交流、網上專家咨詢、教學評估等。它可充分利用網絡交互及時快捷的特點,在校園網絡上創設虛擬的學習社區與交流社區;另外,校園網絡教學系統還提供多種自主學習策略,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習者認知主體的體現。

遠程教育雖然有種種不足,這注定了它仍然只能是正常教育的一種補充形式,而不會是學習的主流模式,但由于遠程教育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特點,它還是受到了用戶和IT企業的極大關注,成為社會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賽迪顧問預測,2004年將成為遠程教育在未來幾年的一個,其投資將占教育信息化總體投資的21.2%,達到70億元。

西部教育真正升溫

教育行業信息化在東部地區發展迅速,已經轉向應用階段;而在西部地區,教育信息化則還處于起步階段,基礎建設仍是重點。

在2003年之前,西部教育信息化雖然廣受重視,但由于資金、人才等瓶頸的限制,西部教育信息化建設一直還未真正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

2003年,國家有關部門針對兩大瓶頸制定了相關的政策。在資金方面,采取財政撥款方式,用于西部教育信息化建設;在人才方面,繼東西部對口支援工作之后,又于2003年9月8日成立全國教師教育網絡聯盟,推進全國教師的繼續教育,重點提高西部和農村教師的質量,這就給西部的教育信息化奠定了政策、資金和人才上的基礎。關注西部教育信息化,時機開始成熟。2004年,西部教育信息化的重點領域如下。

基礎建設仍是重點

教育行業信息化在東部地區發展迅速,已經轉向應用階段;而在西部地區,教育信息化則總體處于起步階段,基礎建設仍是重點。

據對四川省、重慶市、甘肅省、陜西省、山西省四省一市的1200名教育用戶的調查,5%的用戶還未開始建設;7%的用戶正準備建設;51%的用戶剛處于起步階段;37%的用戶信息化建設已經比較成熟。

截至2003年11月,中西部教育信息化投入53%用于網絡、PC、服務器等硬件建設。因為中西部教育信息化建設時間稍后,所以更能借鑒其他單位、地區建設的經驗與教訓,開始注意避免重硬輕軟、重建設輕應用等常見問題。是以投入的資金有14%用于軟件建設,13%用于資源建設。2004年,39%的用戶依然把重點放在網絡、PC、存儲等硬件建設上,19%的用戶繼續軟件建設。資源建設上升幅度較大,比例占到23%,開始有10%的用戶關注總體建設。

資金問題多元化解決

資金問題,是中西部教育信息化絕不可回避的一個難題。39%的教育用戶都認為,限制教育信息化進一步發展的因素,首先就是資金。

如何解決資金問題?各方有各方的說法,但最后都幾乎歸結到一點:開拓融資渠道,多元化解決資金問題。

四川省教育廳科技處處長趙邦友認為,在資金這個問題上,教育行業應該和IT供應商一道,積極開拓各種融資渠道,探索各種形式的融資方式,運用多種手段廣泛為教育信息化建設籌措資金。

陜西省教育廳信息中心主任冀霆也持同樣觀點。“與商家合作開展信息化建設的做法,可以在資金緊缺的情況下,在較短時間內建立起計算機教室。只有這樣,才能在教育信息化建設方面有發展、有突破。而且這是一個雙贏的方案。”

缺乏資金雖然是個難題,但并非不能解決。在政府開辟資金籌措渠道的同時,如何利用社會資金來解決信息技術教育的資金,這是中西部一個富有創造性的課題。

總的來說,目前的中西部,還缺乏覆蓋全省的計算機網絡,現有的網絡建設存在著各自為政、結構不合理、共享程度低等問題;管理法規、制度和信息標準規范缺乏或不完善;校園網建設進展不快;網絡教學資源庫的開發、專業教師隊伍建設和學科教師培訓有待加強,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普及程度有待進一步提高。

移動教育概念盛行

移動教育成為教育信息化的一個亮點和熱點,一些網絡運營商、終端設備制造商、無線網絡提供商已經嘗到了先行者的甜頭。

移動教育,概念先行。移動教育是把移動通信、網絡技術與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它與有線的在線學習相比,具有移動性、高效性、廣泛性、個性化等特性。一個移動教育系統通常包括三個組成部分:硬件設備、軟件以及通信網絡。

當然2003年的移動教育,主要指的還是筆記本在教育行業的普及。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昔日高價筆記本,也開始飛入尋常百姓家。2003年,教育行業成為筆記本廠商爭奪的地盤。不少著名企業紛紛定制出面向教育行業的筆記本,加大了對教育行業的推廣攻勢。其實移動教育的熱炒,也部分得益于SARS。

移動教育成為教育信息化的一個亮點和熱點,一些網絡運營商、終端設備制造商、無線網絡提供商已經嘗到了先行者的甜頭。

篇3

一個值得關注的話題是,在線教育概念從去年下半年熱炒至今勢頭不減。自2013年6月開始,僅規模千萬元級別以上的融資案例至少六起。筆者可以這么認為,在政府的拉動下,在線教育已經成為教育信息化的下一個重要突破口。在教育行業內部人士看來,在線教育的意義要遠遠大于目前我們看到的幾起資本并購事件本身。新東方董事長俞敏洪斷言,在線教育行業將迎來顛覆式的變革,“線上占40%,線下占60%。這個情況的發生,就是未來3至5年的事情。”目前新東方旗下的在線教育項目新東方在線也正辦得如火如荼。在線教育將會顛覆傳統教育的觀點也得到了業內其他人士的呼應,上海交大副校長黃震也認為,在線課程不可能取代傳統課堂,但會倒逼大學加快教育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否則,大學容易淪為世界一流大學的教學實驗室和輔導教室。

筆者看好在線教育的主要原因在于它的實現方式是“云學習”模式。“云學習”就是基于開放虛擬課堂的學生自主探究學習。這種學習模式是基于現有學校體系,變實體課堂為虛擬課堂,以學習者為主體、以教育者為主導,網上和網下學習相結合,超越時空、多維參與、主動探究、在線互動,面向大規模人群。網絡平臺與網絡終端相分離,教師變成導師,教材變成學材,網絡教學實施平臺將自動生成發展性學習評價。在今天學習時間越來越碎片化的時代,“在線課程”顛覆了傳統學習模式,創造了“指尖上的學習”,你可能只需20分鐘,甚至更短時間,就可以聽完一堂世界一流大學的課程。

在線教育領域已經涌現了像滬江網、正保遠程(上市公司)這樣的成功例子,更多地能夠提供云學習模式的在線教育發展(MOOCs)的案例也正在不斷出現。目前國外知名的有斯坦福教授塞巴斯蒂安·特倫在2011年成立的Udacity,從2012年開始全球各地超過75萬3千名學生報名接受其網上授課。國內上海交大與上海電信將共建E-Learning研究所,校企共建合作平臺,讓在線課程走進尋常百姓家。

我們期待在線教育能夠率先破冰,特別是近年來隨著家庭收入的增加和教育經費的不斷擴大,家長對價格不太敏感,更重視的是能否通過在線形式獲得更有價值的信息內容,在線教育更將是大勢所趨。

篇4

(一)“后示范”時期概念的界定

上個世紀90年代以后,我國高職教育的發展十分迅猛,為了進一步突出高職院校的辦學特色、提高辦學質量,2006年至2010年間,教育部、財政部先后啟動了國家“示范”和“骨干”高職院校建設項目。如今,100所國家示范建設院校項目已經驗收,100所骨干項目建設院校正在按計劃進行,并陸續接受驗收。在教育部公布的“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建設院校項目驗收結果的通知,明確指出,各項目學校要通過驗收工作進一步促進示范建設,按照《教育規劃綱要》要求,深化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創新,完善校企合作的運行機制,突出辦學特色以及職業能力的培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辦學水平,發揮示范性高職院校的引領輻射作用,帶動全國高職院校加快改革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后示范”時期,是指示范(骨干)高職院校在通過了驗收之后,5年以內這一時間段。

(二)教育信息化的內涵

教育信息化具有廣泛而豐富的內涵。馬克思認為:“使用生產工具的水平是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因此,該理論的價值體現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就是教育信息化的實現是以現代智能化教育技術為推動力的。在這種背景下,新的教育模式將全面改變學習者的學習方式、思維方式和傳統的學習習慣,能夠完全顛覆教育者的教學模式和社會的學習模式。信息化是一個由單一向多樣漸變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育由傳統模式向現代化模式推進。教育信息化包含以下內容:1.教育觀念現代化。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已經暴露出弊端,被動的學習方法無法滿足人們變化中的需求。現代社會的快節奏,多樣化以及海量的信息內容要求我們在學習時更加積極主動,信息化的教學手段使一切成為可能。2.教育空間網絡化。信息化教育把學習者的空間由課堂搬到了任何可以自由學習的地方,知識資源無處不在,學習隨時進行,這就極大地拓展了教育空間,“網絡大學”應運而生。3.教育內容數字化。網絡為我們提供了電子圖書館,各種應用數據庫,電子教科書、參考書、PPT、BBS等不僅使教育的內容更加豐富,直觀,更使知識的存儲量驟增、傳播速度更快。4.教育資源共享化。網絡使地球成為了一個小小的村落,人們可以輕松的跨時間學習,中國學生坐在家里就可以傾聽全球任何一所頂尖高校的公開課。教育資源實現了全球共享。5.教育個性化。網絡教育為學習者提供了自由學習的空間,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進行自由的選擇,學習內容和方法由他們自己決定,極大的促進了個體自由本能的發展。6.教育對象的全民化。教育信息化的過程也是教育全民化的過程,任何人都可以參與其中。7.教育時間終生化。教育的發展需要滿足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能提供所需知識的學習活動,從而改變了受時空限制的封閉狀態,具有更強的生機與活力。

(三)“后示范”時期高職教育信息化建設勢在必行

在高職院校“后示范”建設時期,如何實現教育信息化已經成為不可逾越的課題之一。如今,高職院校生源數量和結構的深刻變化使其發展面臨諸多考驗,如何將高職院校教書育人、服務社會的功能發揮到位,是教育者面臨的難題之一。高職院校如何在全球大數據背景下實現教育信息化,已經成為高職院校能否成功轉型的關鍵所在。從國外信息化教育發展的進程看,以遠程教育為主的教學模式已經風靡全球。例如MOOCs(慕課)的應用已經走進中國的教育領域并且引領時尚。因此,如今我國和其他發達國家一樣,教育信息化和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都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教育部也相應出臺了政策文件,《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提出“大力推進教育管理信息化,支撐教育管理改革,促進教育決策科學化、公共服務系統化、學校管理規范化”的目標,“采用引導性投入,支持資源的開發和應用推廣”,按照“政府引導,企業參與,學校應用,服務驅動”的思路,引導職業院校在信息化時代緊跟潮流,應用信息化手段積極探索職業教育的新途徑。

二、我國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隨著我國教育信息化建設的不斷推進,各職業院校對于信息化技術的應用已經相對成熟,并具有一定規模和普及率,表現在硬件設施建設比較完備,數字化校園建設不斷推進,信息化教學資源不斷豐富。雖然高職教育信息化的建設、應用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如下:

(一)基礎設施分布不均衡,信息化建設資金投入不夠

職業院校在數字化校園建設中,基礎設施建設的前瞻性不夠,資金投入不足。從基礎設施分布上看,經濟發達地區的高職院校網絡基礎設施相對完善,欠發達地區尤其是農村職業院校信息化建設硬件設施質量尚有待完善,信息化教學理念不夠成熟,整體上缺乏信息化教育的環境。國家曾先后啟動過現代遠程教育工程、“校校通”工程以及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項目,但內容只涉及到普通高校,對于職業教育領域涉及較少。鑒于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缺乏明確的導向性和具體的建設標準,在項目建設上,職業院校存在浪費人力物力和財力的現象,投資具有盲目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浪費。

(二)信息化建設標準不完善,信息化資源結構性匱乏

首先,我國現行的信息化建設標準體系不完善,目前已經出臺的政策標準沒有考慮職業教育的特點,可操作性不強,執行力度明顯不足。因此,如何根據職業教育的不同專業特點,不同層次,制定適合的信息化建設標準是當務之急。其次,從信息資源結構上看,目前可見的信息資源缺乏在深層次上與課程的有效整合,大多只滿足于教學層面的簡單“可視化”,反映頂崗實習、在崗培訓等真實工作過程較少,體現職業教育特點的遠程教育資源內容不多。

(三)信息化人才短缺,信息化管理能力有限

首先,高職院校普遍重視專業師資隊伍建設,而信息化專業人才隊伍雖然存在,但質量還有待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不夠專業。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研究、開發、培訓、推廣等力量都很薄弱,專業技能和管理能力都很欠缺。其次,信息化應用水平不高。有的院校多媒體信息技術應用只停留在PPT教學階段,PPT的制作也尚屬初級階段,應用水平低。在信息化教學中,還沒有做到將現有的仿真教學軟件、優質課程資源很好的融合到教學過程中。學生探究性學習、協作性學習和問題化學習的習慣沒有養成。再次,管理人員的業務水平不高,培訓投入不足。“災難性”恢復能力較差,備份意識淡薄,無法保障網絡資源的安全性和共享資源的連續性,在應用信息化平臺的過程中,難以滿足教職工和學生的需求。

(四)教育信息化服務社會的功能有待提高

職業教育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服務社會的功能,以職業教育中現代遠程教育的網絡技術優勢應突破學校圍墻,打破學歷邊界,跨躍時空限制,融合多種教育形式的優勢,將優秀的職業教育教學資源傳輸到四面八方,提高學習的開放程度。但從目前情況看,高職院校的信息化和現代化遠程職業教育僅能夠為全日制學生服務,缺少公共服務平臺,院校信息化的投入產出比還較低,為社會服務的功能尚未充分開發和利用。

三、“后示范”時期高職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對策建議

“后示范”時期,我國高職院校迎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對比發達國家的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我國的高職院校可提升的空間還很大,從未來經濟社會發展對勞動力素質要求所發生的變化來看,遠程職業教育的生源也將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年輕人信息素養的提高將大大的促進信息傳播技術的發展以及遠程職業技術教育發展。

(一)加強數字化校園建設基礎保障,探索多元經費籌措機制

首先,構建硬件環境是實現數字化校園建設的物質基礎和前提條件。職業教育的信息化必須以完備的計算機設備和互聯網為依托,必須完善多媒體演播室、多媒體計算機教室、虛擬實驗實訓室等基礎設施,大力提高職業院校的聯網率,不斷完善物聯網、3G移動網、應用傳感網絡等技術擴展網絡功能,推動實現向下一代網絡的轉型。推進校園廣播電視設施、校園管理控制系統及遠程教育網絡建設,提高網絡性能,優化網絡結構,全方位、多層面推進網絡融合。進而形成完善的教育行政管理網站。其次,將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列入政府及院校教育經費預算,以國家立法的形式,制訂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的經費標準,積極吸納行業、企業、民間團體和其他社會力量的捐助,適度推進政府與企業、學校與企業的聯合投資,明確各級政府在經費投入中的主體責任和投入比例,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建立可持續的運營和發展經費來源機制。

(二)推進職業教育信息化標準建設,最大化發揮教育資源的共享優勢

首先,相關部門和職業院校要盡快制定信息化標準的具體內容。以科學研究和政府引導為主線,聯合產業界和教育界的共同力量,推進職業教育信息化的國際合作,積極參與職業教育信息化國際標準的研發,加快教育管理和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等標準的制定和推廣。促進信息標準規范化及管理水平國際化,促進網絡互聯互通、系統相互兼容和信息資源共享,加大對中西部及偏遠地區的信息化建設的投入,進而縮小地區和校際差別,促進職業教育均衡發展。其次,積極創建數字化教育公共平臺,最大化發揮教育資源的共享優勢。科技為我們提供了擺脫傳統課堂的限制和束縛能力,讓教育變得更加便捷,靈活、個性化。使用音頻、視頻、仿真模擬等多種豐富多彩的載體類型,盡量還原真實的教學圖景,使學習變得更加直觀和可視化。通過BBS、微信、群組等技術構建形成開放式網絡互動學習平臺,形成交流、分享、傳播以及合作的理念。實現共享性必須應用統一的管理平臺,按照統一的標準建設資源庫。信息化資源建設要“以用促建,重在應用”,避免“重建輕用”以及建設與應用“兩張皮”的問題。

(三)健全職業教育信息化專業人才培養的體制機制建設

教育信息化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出現的進步現象,其立足的根本是互聯網的普及和信息應用技術的突飛猛進,職業院校在推廣信息化進程中出現專業人才緊缺現象是發展中的必然,既然信息化建設已經成為高職院校的大勢所趨,那么,加強專兼職結合的職業教育信息化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是一項重要的任務。因此,高職應重視和配備既懂技術又掌握信息化管理的人才,出臺優惠政策,全面保障信息化管理人員的待遇、職稱晉升等問題。要緊跟信息技術的發展,對計算機領域的前沿技術,如無線網絡、物聯網、云計算、虛擬化等進行研究,使教師成為教育信息化建設的主力軍。信息化背景下,各職業院校及地方主管部門必須通過多種方式加大教師的培訓力度,尤其要加強農村和偏遠地區教師的培訓,建立教師終身學習的制度,不斷強化應用,促進教師在教育觀念、內容、模式和方法等方面的創新。

(四)健全信息化建設管理體制,提高職業教育服務社會的能力

職業教育的發展方向是教育全民化,通過網絡建立的各種資源使全民受益,通過應用逐步擴大其影響。首先,建設具有交流、學習、考試、資訊等多種功能的“職業教育網”,健全網站的各項功能,編寫“職業教育資訊”并定期社會、政府及學校的最新信息,將其建設成為反映職業教育,企業和行業動態的窗口。其次,成立“網絡大學”,為需要學習的人提供職業技能培訓,實現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的有效融合。再次,實現“職業教育進社區”等推廣性活動,建設一支滿足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具有終身教育特色的、適應學習型社會發展要求的現代職業教育信息化服務體系,最終建成一個能為政府、企業、行業、學校、個人服務的,可持續發展的人民滿意的職業教育公共服務平臺。

四、總結

篇5

關鍵詞 中學教育 信息化管理 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中學學校的信息化發展步伐能否不斷隨著現代技術水平的發展提高而跟進,關系到我們下一代信息化能力的培養。我國的中學教育信息化管理還存在諸多的不足之處,學校需要不斷改革,形成完善的管理體制,有效提高中學教育信息化的管理水平。

1教育信息化管理概述

教育信息化管理,是將學校的各種常規的教育教學管理、人事考評管理、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學籍等管理方法采用現代化計算和網絡技術進行管理,以便形成新的教育教學管理模式,達到新的學校教育教學日常管理理想效果,從而有效推動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提高學校常規建設發展水平。教育的信息化管理對于轉變教育思想和觀念,促進教學改革,加快教育發展和管理手段的現代化都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對于深化基礎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質量和效益,培養創新人才更具深遠的意義。

2中學教育信息化管理存在問題分析

(1)學校對教育信息化的重視度不高。領導重視不夠,管理觀念有待更新,個別學校只是停留在淺層次的一些工作,并沒有將信息化工作實際的應用到日常的教育教學管理中去。如有些學校在進行信息化建設時忽略了對教學平臺和信息資源等方面的同步建設,有些是沒有制定具體的信息化建設總體規劃,建設隊伍人員不足、素質低下,對信息化建設落實不到位。

(2)投資比例失調,教學資源庫建設缺乏統一的規劃。在教育信息化建設中,存在著重硬件、輕軟件;重建設、輕應用的傾向。各校普遍熱衷于建設校園網、電腦教室、多媒體教室和電子閱覽室等,卻對購買用于學校管理現代化的教育教學管理系統軟件和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教學資源庫投入不夠。近年來,各校加大了對教學課件制作和教育資源庫建設的投入,但是,由于缺乏統一的規劃和指導,在教學資源庫建設上,學校各自為政,盲目地、重復地購買價格不菲、標準不一的產品,造成教育經費的浪費。

(3)教育信息化專項經費投入不足。近年來,政府部門對教育信息化的投入有限,各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設經費主要靠學校有限的資金投入,也有一部分靠社會捐資。有限的收費與教育信息化的投人相比,簡直就是杯水車薪。

(4)教育管理人員素質不高。教育管理人員對信息沒有足夠的理性認識,不能有效地實現對各種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不能及時發現和處理管理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使信息不能很好地得到利用,教育信息化管理效率低下。同時,從事這些工作的教師往往因為既要兼顧平時的教育教學工作,又要完成額外的信息化管理的技術工作,雙重的壓力和時間、精力的欠缺造成這些教師在工作中不能兼顧這方面工作。而教師如果不能及時的進行業務學習和進修,就會導致整個信息化管理隊伍的工作能力、工作效率、工作積極性的欠缺。

3對中學教育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建議

(1)更新觀念。只有充分認識信息技術對中學教育的重要影響,更新教育信息化管理觀念,才能提高中學教育信息化管理的有效性。教育信息化及教育信息化管理都要制定相關的發展規劃并納入到學校整體的發展規劃當中,成立專門的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并有專門領導負責,校長負責全面工作。

(2)建設并完善中學校園一卡通系統。新時期,信息化校園建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建設并完善中學校園一卡通系統則是信息化校園建設未來一段時間的發展趨勢,也是中學校園現代化教育管理的重要標志之一。中學校園一卡通系統有利于使學校各種業務和管理體系相互聯系、有效協調,減少不必要的資源浪費現象,避免重復建設,消除各個學科或部門之間存在是信息不通、管理不暢的嚴重局面,實現各個學科的校內信息資源在學校范圍內能夠有效地流動,進而實現信息資源的共享,網絡就使用這些共享信息的平臺。校園一卡通系統中的各種信息以及信息變動,可以及時反映到一卡通的數據庫中,實現教學、管理、行政和后勤等管理系統的信息流通和統一管理,節省了大量的空間資源和人力資源,使各部門之間能夠對資源共享,避免中學教育各部門因為信息不同步而造成的不協調現象,為學校管理層的科學決策提供依據,進而提高中學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

(3)投入加大,硬件、軟件協調發展。資金是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基礎,要加大政府資金投入,引入市場機制,多渠道吸取資金,如:吸引民營企業、單位和個人對中學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投入,與企業共建、與社區共建,互惠互利,達到雙贏,以確保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順利進行。另外,根據教育信息化發展的目標,軟硬件協調發展、共同提高硬件使用效率,就必須大力促進軟件的升級。

(4)全面加強師資培訓,促進復合型的教師隊伍建設。構建和完善信息技術師資培訓體系,實行區、校聯合分層次培訓。學校可根據自身情況實現師帶徒對口幫扶制來進行培訓,提高培訓效率。

總之,中學教育信息化管理是一種先進的教育管理理念和方法,未來仍需要通過不斷改革創新來完善中學教育信息化管理體系,進而提高中學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

篇6

 

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信息產業迅速崛起,信息產業在促進國民經濟增長方面,受到了越來越普遍的重視。伴隨著中國”互聯網+”戰略的實施,信息產業將會不斷改變居民生產、生活的方式,在促進全球知識傳播,技術創新方面發揮著更加重要的作用。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中央政府和各級教育部門相繼出臺一系列通過教育信息化來促進科教興國戰略的政策法規,互聯網等信息和通訊技術已經滲透到了教育行業的方方面面,教育行業和信息產業已經是一個密切聯系的“共同體”。如今,中國在教育事業方面的投資和消費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和信息產業的發展密切地聯系在一起。教育消費和信息產業發展有著怎樣的內在聯系?教育消費是否和中國信息產業發展具有某種因果上的關聯性?本文將對這一領域進行探索。

 

一、文獻研究(一)信息產業對教育消費的影響

 

國內許多學者研究表明,信息產業和很多傳統行業之間有著復雜的相互影響關系,很多產業都是以信息產業為基礎的[1]。信息產業已經成為中國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2]。如鄭英隆指出,信息產業和產業結構升級具有重大的相互作用,信息產業發展的動力就源于實現產業結構升級的過程中[3]。蓋建華研究了信息產業和服務業的關系,發現現代服務業的產生發展與信息通訊技術的擴算應用有著密切的關系[4]。徐盈之等研究了信息產業和制造業之間的融合關系,發現制造業的產業績效和制造業與信息產業的融合程度具有顯著的正相關性[5]。隨著中國“互聯網+”戰略的提出,未來中國互聯網等信息通訊技術將會和其他行業形成更加緊密的聯系,教育行業便是其中一個明顯的例子。近年來中國教育信息化進程不斷推進,教育行業和信息產業已經緊密聯系在一起。關于教育信息化的內涵,焦建利等指出,教育信息化就是運用信息與通訊技術系統地提升和變革教育的一個過程[6]。關于教育信息化的目的,何克抗指出,教育信息化是為了提高學科教學質量和學生綜合素質[7]。

 

隨著信息產業發展,一大批先進的教學設備被應用于各種教學活動中,逐步改變了教育消費者的教育活動全過程。互聯網技術發展使互聯網教育成為一個大家普遍接受的教育方式,馬玉萍等通過對互聯網教育的研究發現,互聯網教育使教育消費者能夠體驗到和傳統教育相當不同的教育體驗。具體來說:互聯網教育能夠實現教育資源的共享,互聯網教育能夠使教育消費者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同時能夠有利于教育消費者實現終身教育[8]。根據艾瑞咨詢的《2013~2014年中國在線教育行業發展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在線教育市場規模達到839.7億元,同比增長19.9%,可見信息產業豐富了教育的消費選擇,對教育消費產生了巨大的促進作用,對教育信息化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教育消費對信息產業發展的影響

 

一般來說,教育消費作為一種對自身人力資本的投資,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影響著信息產業。

 

第一,人力資本方面。于刃剛等在研究信息產業特點方面指出,信息產業屬于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產業,因此人才對信息產業的發展具有十分特殊的戰略意義[9]。人才靠教育,田玉梅等指出教育投資和消費是提高人力資本的根本途徑[10]。王續琨等指出,在互聯網時代,網絡時代信息產業對于豐富教育形式、提高教育質量、培養信息產業發展需要的專門人才至關重要[11]。圖1是2003~2013年中國信息傳播、計算機服務、軟件業城鎮單位就業人數。從圖1可見,近十年來中國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軟件業的城鎮單位就業人數翻了將近兩倍,而教育消費對信息產業人才的發展提供了前提條件。

 

圖12003~2013年中國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

 

軟件業城鎮單位就業人數第二,市場需求方面。教育消費對信息產業發展的需求影響主要通過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實現的。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是投資、出口、消費,信息產業的發展也離不開巨大的市場需求,隨著中國教育信息化進程的推進,各級教育單位逐步改善著信息化相關的基礎設施。朱書慧等在研究學前教育信息化建設現狀時指出,目前中國發達地區的幼兒園幾乎全部實現了網絡連通,大部分幼兒園已將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于幼兒園的教學和管理當中,為教師配備了電腦、電子白板、投影儀等硬件設施,部分幼兒園還配置有雙向視頻會議系統、多媒體教學課件平臺[12]。祝智庭在回顧中國教育信息化建設十年來所取得成就時指出,到2009年供給職業教育的PC機達到230萬臺,每100 人擁有11臺,每年新增40余萬臺 ,15 000所職業類院校中,大約70%建成了計算機教室、多媒體電化教室和電子閱覽室等,60%建成了不同規模的校園網,在各級高等教育單位、MBA教育教學機構等也都相繼配備了計算機等電子信息設備[13]。由此可見,當前教育消費對信息產業發展需求的直接影響顯著,未來教育消費對信息化產品需求的前景還會更加樂觀。教育消費需求為信息產業發展注入了活力,成為信息產業資本增長的一個亮點。

 

教育消費對信息產業發展的間接影響效應主要體現在教育消費需求對信息產業技術創新的影響上。信息產業屬于技術密集型產業,技術創新能力對于信息產業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日本學者齋藤優和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等都肯定了消費需求對技術創新的積極作用[1415];孫曉華等基于聯立方程模型,對2006年中國37個行業進行考察,發現需求規模和產業技術創新之間存在顯著的內生關系[16]。文豪也指出,企業的市場規模越大,企業選擇的最優研發投入強度就越大[17] 。由此可以看出,中國教育消費需求會激勵信息產業提供更加高質量、更加多元的新產品,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信息產業生產規模的擴大。

 

綜上所述,信息產業發展和教育消費緊密相連,二者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圖2)。那么中國信息產業發展和教育消費是否具有長期穩定的關系,二者是否形成了協調聯動機制,本文接下來將進行相關的實證研究。

 

圖2信息產業和教育消費的相互關系二、實證研究(一)數據指標選取

 

以1996~2012年規模以上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企業資產來代表信息產業的發展情況,用G來表示;以1996~2012年國家教育經費代表教育消費情況,用I來表示。為了消除異方差影響和表面數據的劇烈波動,對數據取對數處理即ln(G)和ln(I),相關數據如表1所示。圖3是信息產業發展和教育消費的時間變化趨勢,橫軸是年份,縱軸是信息產業發展規模與教育經費的對數。

 

圖3信息產業發展和教育消費的時間變化趨勢圖

 

由圖3可以看出,信息產業和教育消費的時間序列具有大致相同的增長和變化趨勢,說明二者可能具有協整關系,需進一步進行檢驗。

 

(二)ADF平穩性檢驗

 

根據計量經濟學對數據分析的相關知識,在對變量進行長期動態關系的分析之前,為避免因為數據的不平穩性而造成“偽回歸”,需要對變量的平穩性作檢驗,本文采用單位根檢驗方法來檢驗變量的平穩性,而ADF檢驗是最常用的檢驗方法。ADF的檢驗原理是通過在回歸方程的右邊加入因變量的滯后差分項,來控制殘差項的高階序列相關問題,ADF檢驗的回歸方程如下。

 

如果拒絕H0則代表yt序列是平穩的,否則就是非平穩序列。對于非平穩變量,還應該對其差分進行穩定性檢驗。如果變量的i階差分是平穩序列,則稱此變量為I(i)的,即i階單整。具體檢驗過程見表2所示。

 

由ADF檢驗結果知道,原序列ln(I)和ln(G)都是非平穩序列,但是它們的一階差分序列Δln(G),Δln(I)在95%的置信水平下都是平穩的,所以由恩格爾和格蘭杰在1987年提出的協整理論可知,同階單整的非平穩序列之間的線性組合可能是平穩變量。

 

(三)VAR模型檢驗

 

為了研究信息產業和教育消費的長期、短期影響關系,我們用VAR模型對ln(G)和ln(I)進行相關的實證研究。向量自回歸模型VAR多用于對時間序列系統的預測和描述隨機擾動對變量的系統動態影響,在進行模型之前先確定最大的滯后階數,利用Eviews 7.0軟件,確定相關的滯后階數確定如表3所示。

 

由表3可以看出,5個評價指標L、F、A、S和H中有超過一半的標準選擇出來的滯后階數是3階。接下來進行VAR模型,相關計算結果如表4所示。表2單位根平穩性的ADF檢驗變量檢驗形式

 

(四)Granger因果檢驗

 

為了檢驗上述VAR模型的結果,接下來運用Granger因果檢驗論證信息產業發展和教育消費之間的均衡是否構成因果關系,即:信息產業發展是否增加了教育消費,教育消費增加是否推動了信息產業的發展。Granger因果檢驗用于考察x是否是y的產生原因的方法,假如序列變量x是序列變量y的成因,必須滿足兩個條件:第一,x能夠幫助預測y,即當前的y值被其自身滯后期取值所能解釋的程度,然后引入序列x的滯后值應當提高y被解釋的程度;第二,y不能夠幫助解釋x,其原因是如果y有助于解釋x,則很可能存在另外一些因素,他們即是引起x變化的原因,也是引起y變化的原因。檢驗雙變量的回歸方程如下:

 

檢驗原假設為:x序列變量不是序列變量y的Granger原因,即E(y|x)=E(y)

 

H0:b1=b2=……=bk=0(5)

 

式(3)(4)(5)中,t為時期,a0、b0為常數項,a1、a2以ak和b1、b2的bk為系數,y與x都是時間序列,且k為最大滯后階數。

 

相關檢驗結果如表5所示。由表5可知,在95%的置信水平下,滯后1、2、3期都接受教育消費不是信息產業增長的Granger原因,即教育消費對信息產業發展的推動作用不顯著。在95%的置信水平下,滯后1期信息產業發展是教育消費的Granger原因;在90%的置信水平下,滯后3期信息產業是教育消費的Granger原因。

 

通過以上分析知,信息產業發展有效地帶動了教育消費。以ln(I)做因變量,ln(G)做自變量,回歸分析結果如下:

 

由式(6)知,方程調整系數R2=99.1%,回歸擬合度較好,且F統計顯著,當信息產業增加一個百分比的時候,將導致教育消費增加0.981 61個百分點,這說明信息產業發展對教育消費的的促進作用明顯。

 

三、研究結論和政策建議(一)研究結論及分析

 

利用1996~2012年信息產業發展和教育消費的歷史數據,通過對變量進行ADF平穩性檢驗、VAR模型分析和Granger因果檢驗,發現中國信息產業發展顯著地促進了教育消費,信息產業規模每增加一個百分比,將導致教育消費增加0.981 61個百分點,教育消費對人力資本具有重要的作用,可知信息產業對中國人力資本也產生了間接的作用。本文在理論研究中發現信息產業發展和教育消費具有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關系,但是本文的實證分析卻發現中國的教育消費對信息產業的發展并沒有產生顯著的促進作用。根據現有研究和相關具體現實情況,推斷原因如下幾點。第一,教育消費對信息產業的有效需求和需求結構不高。熊勇清等在研究新興產業成長的需求拉動效應時指出,新型產業總體需求規模的擴大并不一定會全部轉化為產業的發展驅動力,而決定新型產業發展的關鍵性因素是有效需求和需求結構[18]。第二,教育消費對信息產業發展的促進作用不顯著,可能是因為教育消費對信息產業技術創新方面的促進作用不明顯。仰海銳等指出,一方面,當前中國的消費活動主要作為一種輔助驅動力,并沒有對技術創新產生主動的激勵作用,科研創新主要依靠于科研經費和科研資源的投入;另一方面,中國居民消費并沒有形成良好的反饋機制,科研機構并沒有及時地獲得消費者對產品的訴求和意見,從而導致消費需求對技術創新能力的正向影響不顯著[19]。第三,人才培養方面,信息產業發展和高校專業設置不協調。信息產業作為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對人才的需求尤其高端技術人才需求更加迫切,但是很多高等教育學校專業設置陳舊,口徑狹小,與信息產業的人才需求相脫節,必然會影響教育消費對信息產業發展的促進作用。第四,教育信息化進程中面對教育消費質量問題的挑戰。黃榮杯研究中國教育信息化挑戰時指出,教育信息化并不只是速度和規模的擴大,更重要的是教育質量的跨越,因此只有“高質量”的教育消費才能更好地促進信息產業和國民經濟的更快更好發展[20]。第五,信息產業的經濟效益在不同國家和區域有所不同[21]。因此,不同區域的信息產業發展和教育消費表5ln(I)和ln(G)的Grangre因果檢驗結果原假設樣本數滯后N年F統計值概率ln(I)不是ln(G)的Granger的原因ln(G)不是ln(I)的Granger的原因ln(I)不是ln(G)的Granger的原因ln(G)不是ln(I)的Granger的原因ln(I)不是ln(G)的Granger的原因ln(G)不是ln(I)的Granger的原因1611521430.495 630.493 85.313 200.038 32.826 880.106 41.432 280.283 81.653 240.262 53.309 560.087 1互動關系也有可能有所不同。由于數據指標選取及其研究時間跨度的原因可能對本文研究結論有一定的影響,今后有待進一步研究。

 

(二)政策建議

 

基于以上分析,為實現中國信息產業發展和教育消費的良性循環以及經濟的更好發展,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第一,發展信息產業,需要注重信息產業的需求結構調整,中國信息產業相關企業逐步實現生產更高端、技術賦值更高的產品,實現信息產業更好地服務于中國各行各業。

 

第二,建立健全教育消費需求對信息產業科研機構創新能力的激勵機制,信息產業科研機構應該及時了解消費者需求,不斷將新產品推廣到市場,同時還應該對消費者進一步跟蹤,從而及時得到消費者的反饋信息,促進產品的快速改進或創新活動的進一步開展。

 

第三,進一步加大中國教育信息化進程,加大政府對基礎設施的更新,促進東、中、西部教育信息化協調發展,為信息產業發展帶來更多的教育消費需求。

 

第四,改革高校專業設置,讓專業設置更加市場化,同時注重信息產業發展所需求的特殊人才培養,注重職業技術教育。

 

第五,不斷進行實現教育信息化質量跨越的探索,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更加科學地進行信息化教育,增加教育的產出質量,以達到更好地服務信息產業和經濟發展。

 

四、結語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中國經濟增長更加注重長期增長。新經濟增長理論認為經濟長期增長的動力主要來自于技術創新與科技進步,而教育是培養創新的主要途徑。隨著中國信息化進程的加深,教育信息化必然成為未來教育發展的新模式。

篇7

【關鍵詞】現代教育技術;教育信息化;應用;推廣;因素

一、前言

在1990年代中期以前,電教媒體價格昂貴、操作不便、軟件稀少,導致西部現代教學手段落后,電子設備在教學中視為可有可無的工具。到了20世紀末期,由于高校的擴充,導致畢業生的就業環境的日益嚴峻,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情緒。從事實出發,西部普通高校的學生在學習上應付出更多的努力,這樣會學業有成,高人一頭,適應社會,今后才有可能找個好工作,但事實并不是這樣。究其原因有社會的、學校的、家庭的、個人的等等。筆者認為普通高校中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信息技術對現在教師的教學方式、方法、手段等的沖擊。信息技術在社會各個領域中應用相當廣泛,而在西部普通高校的教學中并不重視。即使個別教師在教學中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進行教學,但備課時“投入”較低,相關資料整合研究很少,傳媒手段(如多媒體計算機利用)僅僅代替黑板或者教材,教學信息的設計幾乎看不到。

二、現代教育技術及其與教育信息化的關系

教育技術是“為了促進學習,對有關的學習過程與學習資源進行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和實踐”⑴。現代教育技術是教育技術的一個分支,是在教育技術學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內容包含“現代教育媒體、媒傳教學法、教學設計”(2)。當然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在教學中強調了現代教育媒體的使用,并不排斥傳統媒體在教學中的應用。

隨著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的發展,促進了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點是網絡化、數字化、多媒化、智能化、共享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促使國際教育成為可能。西部普通高校面對經濟全球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國際化所帶來的壓力,以及不斷提高教育質量、促進素質教育的趨勢,必須有在發展中求生存的行動。加強西部普通高校教育信息化,可以幫助西部普通高校解決一些諸如提高教育質量、深化教育改革等的實際問題。同時是培養學生適應經濟全球化、教育信息化的一個重要手段。

教育信息化在西部普通高校中的實施,主要表現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在教學活動中的應用。西部普通高校的教育主管部門非常重視高師的現代教育技術培訓,對廣大中青年教師采用離職培訓,并建立嚴格的考評、考試制度,所以,對于大多數教師而言,應該能熟練的利用多媒體計算機上課,利用Powerpoint、Autherware等多媒體著作工具來制作課件不存在任何問題。但事實是教育技術手段在普通高校教學中的應用,有許多問題如使用比率、使用方法、使用要求、使用時數等亟待解決。

在西部,普通高校與一般中小學之間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相比較,存在較大差距。在西部城市中小學課堂中,可以看到好多老師使用PC機、數碼投影儀、VOD等先進的現代傳媒進行上課,但進入西部普通高校或師范大學,目前還是利用粉筆+黑板的教學方法為主,現代教育媒體很少在課堂中使用。究其原因,并不是國家對西部高校的投資少于中小學,或者老師不會使用PC機的問題,而主要是教師思想觀念和學校制度問題(如高校的教師不存在升學壓力),這就造成了教師不使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一個重要因素。

在近幾年的大眾化教學實踐中,好多教師提出,加強普通高校的考試制度,是提高普通高校教育質量的一個重要環節。但從教育目標來說,這顯然存在重大問題,因為我們不是為考試而培養學生的。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情緒,必須從根本上下工夫。從普通高校學生的求知上來看,大多數學生輕視公修課、教育性失業的專業、或者實用性較低的學科,即使這些學科的任課老師學識淵博,他們的厭學情緒也不會降低。而一些被他們認為較好的專業或者實用性較強學科,即使教師的水平低下,教學環境不好,而他們也樂意學習。為此如何培養學生正確看待實用性較低的學科,教育技術手段在教學中的應用無疑是一個較好的教學方法。

當然,網絡世界、虛擬課堂、虛擬學校等的發展使西部普通高校的學子目光看得更遠。也養成了眼高手低、好高騖遠的求知心態,這里不再贅述。

三、應用現代教育技術上課的幾個典型的案例

在西部普通高校中,部分教師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進行教學,但從使用過程和教學效果上看,不是很好。下面我們從幾個案例進行分析:

案例1.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制作課件進行教學,在備課時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利用課件教學,并滿堂灌,效果并不是很好。

案例2.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制作了課件進行教學,所謂課件僅僅是將教材內容移植到電腦上,100分鐘的教學內容,他在50—80分鐘內講完,其余20—50分鐘的時間學生看書。學生不滿意。

案例3.丙教師由于感到利用多媒體上課,單位時間傳遞的教學信息量太多,自己備課內容不夠講解,故采用粉筆+黑板的傳統方法進行上課。學生不太滿意。

案例4.丁教師完全利用他人制作的電子教案(教材),不吸收消化,利用多媒體計算機進行播放。學生意見很大。

案例分析:

可以說,以上四種案例是當前西部普通高校普遍存在的問題。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在課堂中的應用主要是助學還是助教,作為課件制作者并不是很明朗。同時也由此反映出西部普通高校的一些實質性問題。

1.西部普通高等學校現行的政策法規滯后。西部普通高校的法規、制度是健全的,為了防止個別教師不正常上課,故要求所有教師必須遵守,這務必也限制了教育信息化的推廣和應用。

2.西部普通高校的對教育技術的應用,缺少激勵措施或激勵不到位,缺少評判人才和評價標準。

3.加大新興學科與教育技術的整合。西部不僅缺乏優秀教師,而且也缺乏新型專業教師,尤其是適應時代變化發展的專業教師。為適應社會發展,西部普通高校每年派出年輕教師進修,教師帶回了許多先進知識和教學經驗,也促進了所學專業與教育技術的整合,但由于資源庫、設備、技術等原因的限制,教育技術的應用存在許多困難。

四、影響西部普通高校現代教育技術推廣的幾個重要因素

1.教師的流動與學校的擴充使得西部普通高校教師的就業環境寬松,導致現代教育技術的推廣受到限制。

近幾年,各級學校教師流動增加,從根本上看,教師是由西部向中部和東部流動。特別是高學歷和高職稱的教師的流動相當明顯。人才的流失和高校擴充帶來西部高校教師就業環境寬松,從而增加了高校教師教學的惰性,直接影響教育信息化。這種狀況在短期內難以改變。加之一些教育管理者、教師思想觀念落后,又直接影響教育信息化推廣。

2.西部普通高校用于購置現代教學設備的資金缺乏,是制約教育信息化的又一個因素。

由于西部普通高校資金的缺乏,各種教學設備投資不到位,教學環境不理想,教師的教學能簡則簡。

3.教師之間的模仿,也影響教育技術的應用。

五、如何推動西部普通高校現代教育技術應用

1.培養教師養成使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行為,是促進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中使用的一個重要因素。

根據個人的走訪,大多數教師認為,教師的教學是憑良心上課、備課、管理學生。為此建立教育行業自律,或許教師良心行為會受到遏制。如何培養年輕教師使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僅僅會操作媒體遠遠不夠,還要學會利用媒體展示教學內容的方法、方式,學會對教學信息的設計、整合、評價等等。

2.根據實際制定合理的教學大綱,增加教學內容,減少課時量,是促使教師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授課的必要。

應用現代教育技術上課,最明顯的就是單位時間傳遞的教學信息量增加,為此在制定新的教學計劃時,在教學內容不壓縮且增加的情況下,適當的減少課時量。這是迫使教師使用現代教學手段的另一個方法。

3.加大西部普通高校現代教育設備的投資,根據實際使每個教室配備現代教育設備,是推動西部普通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物質保障。

西部普通高校根據專業、學科等在不同,在教室中配備不同電教設備,方便教師使用,并不定期的抽查、調查使用情況,迫使教師使用現代電子設備上課。并將現代教育設備的應用與教師的評獎、晉升職稱等有效的結合起來。

4.增加專業教師培訓,提高教師素質,是推進西部普通高校教育信息化的一個重要手段。

西部高校將教師的繼續教育納入晉升重要條件,這無疑對教師的繼續學習起極大的促進作用,但如何防止繼續教育形同虛設,使其真正的發揮作用,難以保證。若繼續教育與專業結合,需要大量的經費、時間的支出,對于西部普通高校來說壓力較大。

5.建立高校間標準的免費共享資源庫。

現代教育、教學手段在教學中的應用和選擇起主要作用的還是老師,所以西部現代教育技術的主要推廣者仍然是教師。任何院校的教師在教學中使用現代傳媒對于學生起到耳濡目染之效果,不知不覺培養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利用計算機為工具進行工作和學習的方法。

六、結束語

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不等于教育信息化的實現,但可以帶動教育信息化的發展。西部普通實現高校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應用,需要硬件、軟件與潛件地互建、互幫、互帶。

注釋:

⑴尹俊華,莊榕霞,戴正南編著.教育技術學(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第72頁.

⑵南國農,李運林主編.電化教育學(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5、32頁

【參考文獻】

[1]郭炳.21世紀西部地區教育資源和信息傳播的變革[J].教學與管理,2002第21期,5-6

[2]邱婧玲,郭炳.改革考試方式,促進素質教育[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1年第3期,46—47

[3]吉嚴波.考試管理是“第三世界高校”教學管理的關鍵環節[J].河西學院學報.2002年第4期,97—102

篇8

二、教育體系的結構及性質

多數情況下,葡萄牙的教育系統由國家集中管理,通過兩個部門執行:教育部(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和科學、技術與高等教育部(the Ministry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Higher Education)。只有亞述爾群島(Azores)和馬德拉群島(Madeira)這兩個自治區由地方政府制定和調整教育政策。

教育部發揮最主要的決策職能,包括K-12(義務教育階段)的計劃、資源配置和審查。每隔3年,教育部會要求學校制定“教育工程”戰略計劃,并在同周期內進行審批;學校擁有如何落實計劃的自,以下是負責學校管理的幾個地方部門:學校議會(The School Assembly),成員包括地方社區代表,有權批準學校的戰略計劃及學校內部運作流程;執行管理部門(The Executive Management),學校唯一的領導部門或學校管理委員會;教務委員會(The Pedagogical Council),制定學校教學策略;行政理事會(The Administrative Board),進行學校財務和管理決策。

市教育委員會發揮協調作用,協助學校制定教育政策,推進學校網絡的發展,提高管理效率 (European Commission 2007)。

在教育信息化方面,教育部的工作還得到通信部(the Ministry of Communication)的支持。目前,通信部已開展一系列與基礎設施建設有關的行動,這些行動與國家教育信息化綱要緊密相關(Evaristo 2010b)。

三、教育信息化規劃

(一)國家教育信息化規劃

2007年,由教育部提出的葡萄牙教育技術規劃(Portugal’s Technological Plan for Education)通過了部長理事會決議批準,這意味著政府對規劃的通過負責。該規劃的前身是“里斯本戰略”(Lisbon Strategy)和葡萄牙國家戰略規劃(Portugal’s Strategic National Plan),兩者都提出了“現代化”教育和將ICT融入社會的目標。葡萄牙的教育技術規劃是一項全面的國家計劃,它列出了具體目標、方案,并提出以下4個主要目標。

技術目標:降低生機比,提高互聯網的連通性,改善學校網絡,建立面向全體學生的電子卡系統。

內容目標:開通學校門戶網站、學習管理系統,向師生提供數字化學習資源。

培訓目標:調整面向教師的ICT培訓,引入ICT認證,與相關公司合作,在評估和工作中使用ICT,建立ICT實習機制和院校。

投資和融資目標:投資數字共享基金,對技術支持進行考察和激勵,將歐盟基金引入教育信息化(Portuguese Ministry of Education 2007)。

規劃起草時,教育部和負責每個方案的小組將這些目標進行了整合。但在實踐中,各部之間的整合并不盡如人意。延誤和其他后勤障礙使得同步推出方案遇到困難。每個方案進展情況公布在教育技術規劃的網站上(Portuguese Ministry of Education 2007)。雖然葡萄牙的經濟受到了歐洲債務危機的打擊,但教育技術規劃的資金還是得到了保障(Evaristo 2010a)。

教育技術規劃詳述了一系列有關教育信息化的全國性項目,這些項目都在推進中,教育技術規劃網站上對此有詳細的介紹。目前,大多數項目都涉及基礎設施建設,但規劃有足夠的靈活性可以容納新方案(Evaristo 2010a)。

該規劃在2010年截止,但政府正考慮將其延續到2013年(Evaristo 2010b)。這種延續不會影響目前的時間安排,而只針對其他目標或與師生和家庭相關的網絡服務(Evaristo 2010a)。

(二)國家規劃的具體內容

題目:《教育技術規劃:葡萄牙教育信息與通信技術框架》

出版年份:2007年

網址: pte.gov.pt/pte/EN/

(三)私立機構的參與

葡萄牙致力于通過企業贊助的方式讓私立機構參與進來,以解決有關軟件和硬件的政府協議和合約問題。作為國家教育技術規劃的一部分,政府已經給予提供贊助的企業和其他相關組織優先權,使其意識到資助教育項目的好處。硬件公司如英特爾公司和電信公司,包括沃達豐(Vodafone)和電信管理網(TMN)等企業已積極參與筆記本電腦配備項目。

信息技術行業的公司表示,愿意為ICT的學習和實習提供場所。到2010年底,思科、微軟、蘋果等公司正在建立250家在校生培訓中心。教育部則負責為這些中心培訓教師。教育部已與40多個國內外技術公司建立了合作關系,為數百名學生提供職業教育培訓(Portuguese Ministry of Education 2007)。

四、加強ICT基礎設施建設及相關支持

作為國家規劃制定期間基本指標調查的一部分,教育部斷定葡萄牙學生的信息技術水平落后于其他歐洲國家。因此,更新基礎設施已成為葡萄牙的重點工作。到2010年底,教育部預期使所有初、高中學校(13-18歲)都配備高速互聯網(48 Mbps),并配備足夠的電腦,使生機比降為2:1。此外,到2010年,教師應在25%的課堂上使用ICT。

為此,教育部推出了若干學校的基礎設施和維護方案。

篇9

【數字】

34%的學校校園網建設資金投入在10萬元至50萬元之間

調查顯示,校園網建設資金投入在10萬元至50萬元之間的學校比例最高,有942人在回答“你的學校建設校園網的投入”這一問題時作出這樣的選擇,占已建校園網學校的34%;有381人回答“小于10萬元”,占已建校園網學校的13.7%;有496人表示“在50萬元至100萬元之間”,占已建校園網學校的17.9%;有443人回答“在100萬元至150萬元之間”,占已建校園網學校的16%;有510所學校的校園網資金投入在150萬元以上,占已建校園網學校的18.4%。

51.4%的學校建設校園網資金的主要來源是學校自籌

在回答“你的學校建設校園網的資金主要來源”這一問題時,有1424人回答是學校自籌資金,占已建校園網學校的51.4%,超過半數;此外,有382人回答來自于“上級部門撥款”,占13.8%;有127人回答來自于“社會捐助”,占已建校園網學校的4.6%;有153人回答來自于“企業墊資”,占已建校園網學校的5.5%;而回答“以上兩種或多種方式結合”的有686人,占已建校園網學校的24.7%。

校園網建設軟硬件投入比例失衡問題普遍

國外一般的經驗表明,在校園網建設中,硬件、資源、人員資金投入比應為4∶3∶3。在此次調查中,回答“你的學校花在資源建設上的資金占整個校園網建設資金的比例”這一問題時,選擇“20%以下”的有1271人,占已建校園網學校的45.8%,接近半數;有737人選擇“20-40%”,占已建校園網學校的26.6%;有712人選擇“40%以上”,占已建校園網學校的25.7%。調查數據反映出,已建校園網的學校大多鐘情硬件配備,忽視了對資源尤其是對人員培訓的投入。

【分析】

推進校園網建設必須解決投入問題

此次調查表明,有52.3%的學校建設校園網的投入超過了50萬元,對于中小學來說,這筆費用可謂是巨額支出。另外一個數字佐證了這一點:在回答學校還未建校園網的1780份答卷中,有1449人回答說是因為沒有足夠的資金才沒有建校園網,占未建校園網學校總數的81.4%。由此看出,資金仍舊是校園網建設的一大瓶頸。

我國幅員遼闊,經濟發展不均衡,教育同樣存在這樣的問題。目前我國已建校園網的中小學大約有3萬所左右,而調查顯示,這些已建校園網的學校80%以上集中在大中城市或縣城,未建校園網的學校60%以上是基礎薄弱學校。兩組數據告訴我們,要想推動教育信息化的深入發展,必須解決資金投入難題。

資金來源單一的局面亟待改變

從調查數據可以看出,目前中小學建設校園網的資金來源主要是學校自籌和上級撥款,只有10.1%的學校采用其他方式籌集建設資金。這表明目前中小學校園網建設資金來源比較單一。

針對這一問題,專家、學者提出了多種融資渠道:政府加大對基礎教育校園網建設的資金投入;在有條件的地區,政府出臺相關政策,適當收取校園網建設專項資金,以保障教育信息化建設持續發展;將信息技術教育的費用納入“一費制”也不失為解決問題的好辦法。此外,有些地區實行電教教材代收費政策,緩解了“有車無貨”的矛盾,轉變了重硬輕軟的局面。這項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資源、軟件建設投入的問題。

其實,解決校園網建設資金不足的問題還有另外一種方式,那就是企業墊資,調查中也有5.5%的學校采用這種方式。但目前這種方式還存在著一些弊端:其一,企業建設校園網的效益與學校應用效果的差異。校園網建設需要資金的持續投入,而企業墊資難以保障資金及時持續地供給,在學校其他籌資渠道不暢時,校園網建設就難以達到理想的目標;其二,企業墊資將占用企業的經營資金,增加企業資金的回收成本,不利于整個行業的發展。企業的角色更多的應該是融資者,企業作為融資的劑,在一定政策支持下,幫助學校獲得校園網建設資金。這樣,既拓展了企業自己的市場,又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學校信息化建設資金不足的問題。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系孫波博士認為,校園網建設資金籌集通常有兩種方式:一是政府部門的財政支持,二是采取融資的方式。教育信息化的持續發展,需要資金投入的延續性,目前存在的資金短缺問題需要國家制定相關政策,把信息化建設與企業市場目標有機結合起來,從而形成合理的教育信息化產業鏈。

資金利用有待科學化

調查數據顯示,資源建設投入占校園網總投入比例在“20%以下”的占已建校園網學校的45.8%,由此可以看出近年來信息化建設中存在的“信息孤島”、“有路無車”、“有車無貨”、“有貨無駕駛員”現象的根源。校園網的硬件、資源、人員培訓投入比例目前已有一個共識:國外通常是4∶3∶3,國內有專家推薦為5∶3∶2,實際情況與此并不相符。

建設校園網也不能求大求全,一步到位的校園網是不存在的,應本著“實用、好用、夠用”的原則進行設備配備,不要盲目提高配置標準。將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厲行節約,精打細算,講求效益是校園網建設的一個原則。

校園網建設后的持續投入不足,將會使校園網的應用成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因此,我們必須科學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資金,在建設校園網時就應考慮后期的運行費用,包括設備的維護更新、資源的建設、教師的培訓、網絡維護管理、帶寬的占用等費用。

【聲音】

中央電教館副館長王珠珠認為,近年來,我國教育信息化開始進入全面普及的高速發展期。建立促進教育信息化持續發展的良好機制成為我國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需要,而拉動需求、增加投入則是發展的關鍵,政府必須在解決這一關鍵問題上發揮主導作用。企業參與機制必須是以公開、公平、擇優為原則建立,要反對任何形式的壟斷,特別是帶有權力背景的壟斷和不公平競爭。政府可以通過政策鼓勵、委托權威性中介機構進行技術鑒別和公共信息服務等措施,形成全社會推進信息化的觀念和機制環境。這將有利于在資金十分短缺的條件下教育信息化的推進。

實事求是地測算教育信息化可能帶來的教育總投入和生均成本的變化,根據各級各類學校教育經費政府投入承擔的責任不同,采取由政府和社會成員分攤,以及銀行、企業分擔的辦法,可能是保證我國教育信息化健康持續的有效方法,也是實現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的必然選擇。

事實表明,在我國已有10個以上的省、自治區、直轄市通過政府財政審批程序,建立了對部分學校收取上機費等政策,有效地緩解了教育信息化發展中的資金短缺問題。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技術裝備處處長蔡耘透露,國家將為農村中小學免費提供優質的教育資源。從今年開始,國家每年將投入10個億,地方配套10個億,建設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此舉將在一定程度解決中西部地區的校園網建設和應用資金難題。

其實,要解決中小學校園網建設資金緊張問題,企業也應承擔起責任。

北京師范大學現代教育技術研究所余勝泉認為,沒有進行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地區大多受阻于資金問題。因此,企業應為中小學提供更多價格低、性能穩定的產品。只有降低市場價格,節約用戶的采購資金,才能滿足用戶的需要,才能有利于企業的發展。

中橋教育副總經理周建斌舉例說,比如在校園網應用方面,學校的教學和管理需求包括很多功能模塊:信息、教務管理、資產管理、資源管理、在線備課、在線練習、在線考試等。如果這些都是獨立的系統,不但安裝、維護和使用比較麻煩,而且購買成本比較高,如果企業能提供整體解決方案,降低學校購買的支出,無疑也能緩解學校資金緊張的壓力。為了推進教育信息化,企業應該最大幅度讓利于學校。(范麗艷 鐘偉 王煜蓉)

【鏈接】

“三個一點”籌集建設資金

篇10

【關鍵詞】數字化校園;公共基礎平臺;信息化建設;統一身份認證

1.引言

數字化校園建設以信息資源與信息服務為核心內容,實現數字化的學習、教學、科研和管理,創建數字化的生活空間,創建虛擬大學空間,實現教育信息化和現代化。數字化校園的建設不是一項單純的技術工作,而是一項人類工程,它將先進的信息技術引入到教學、科研、管理和服務等各項活動中去,提高教、學、管的質量和效率,創造新的教育和工作模式,完成傳統教育模式難以實現的目標。教育信息化的過程是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教育模式轉變的過程。在教育行業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數字校園的建設水平不僅體現了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程度,也反映了決策者的對現代教育發展趨勢高瞻遠矚的水平;更是衡量學校辦學能力和教學科研水平的重要標準之一。

作為中國高校信息化的重要體現,數字化校園建設已經被越來越多的高校所重視。目前國內各高校的數字化校園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設中。數字化校園是結合學校的整體發展戰略,規劃信息化目標和發展方向,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提高信息利用效率,提高學校教學、辦公管理水平,實現學校信息化管理,提高學校的核心競爭力。其具體目標可以分為促進教學、增強科研、優化管理和提高服務質量四個方面。要達到以上的幾個目標,就必須對整個數字化校園進行透徹的分析,為數字化校園的各大要素建立科學合理的模型,例如:用戶模型、權限模型、流程模型、業務模型、數據模型等。從全盤進行架構,從局部開始實施,做到統一規劃分布進行。在確保整個數字化校園穩定、可靠、可用的同時,保護現有資源,做到易延續、易擴展,從而創造新的教育和工作模式,完成傳統教育模式難以實現的目標。

2.數字化校園建設規劃

2.1 建設目標

項目前期規劃的合理及完善程度,直接影響到后期的實施效果。一個完整的項目規劃,不但應該滿足當前的需求,還要對未來發展目標做出明確的規劃。通過對學校當前狀況的分析,結合當前高校信息化的發展趨勢,從信息化的建設方面考慮,校園項目建設規劃的總體目標定位為利用技術創新手段,通過組織和業務流程再造,提高辦學效益和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促進科學決策;在技術實現上,建成學校的三大基礎平臺,搭建資源高度共享的業務及應用平臺,提供個性化信息服務,構筑數字化的教學、科研、管理和校園生活環境。

為了最大限度的保護投資,利用現有資源,兼顧軟件建設的實施步驟,同時也為了動態實時的展現學校各項指標,為學校實現現代化管理提供決策依據。系統的建設目標為:基于統一的技術架構、標準與環境,構建符合學校需求的各應用系統,并對學校各部門相對獨立的數據資源和應用系統進行整合。建立一個統一身份認證中心、一個具有安全性好、可靠性高、可用性強、可管理的門戶中心,一個統一的能對全校數據信息實行集中管理、維護的統一數據庫平臺,從認證層面、信息的集中與個性化服務層面、數據層面上實現全校范圍內數據的統一集中和共享,實現各級部門以及應用系統之間信息資源共享,全方位滿足用戶對學校有關信息資源的查詢檢索,以此來提高學校教育信息化整體水平,為進一步實施學校信息化建設中其他管理及后續應用軟件系統的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

2.2 建設原則

學校數字校園建設是根據統一領導,依據總體規劃、分步實施、標準統一、資源共享、重在應用的原則,有計劃,科學合理地進行構建,實現學校數字校園高起點、大規模、跨越式發展。在建設過程中必須全校上下統一思想,齊心協力,在規劃設計、建設實施、輿論宣傳、人員培訓、推廣應用、管理維護和制度建設等方面協調同步,共同推進;必須準確地切合學校現實的應用需求,以數字資源建設為重點,通過組織和業務流程再造,推動學校進行制度創新和管理創新;必須重視信息標準體系的建設,采取硬件集群、數據集中、應用集成的模式,實現學校網絡化、標準化、集成化的信息資源共享。

2.3 建設思路

根據對其它院校數字校園的觀察,高校數字校園的建設是一個持續的過程,由于學校業務的特點,后期還會有新的應用整合進來。因此在建設時要考慮在后期如何方便的增加、更改和整合新的應用,而這些新整合的應用應該能夠形成一個統一的系統。同時應根據學校的現有情況,針對各個業務的不同特點、重要性程度、影響面進行有重點的實施。學校規模大、業務龐雜,因此在數字校園的建設中,應采用目前國際上主流、成熟的技術和先進的設計理念,使整個系統具有較強的擴展能力和可定制能力,便于維護及二次開發,節約后期建設的時間和投資,為數字化校園后續的應用建設和發展打下基礎,提供可持續發展的保障。

3.公共基礎平臺建設方案

3.1 統一信息標準

信息標準化、數字格式和表示的一致性是信息發展的一個主要議題,同時也是數字校園項目建設的一個重點,整個校園的數據表示需要按照一定的標準編碼,方便學校內數據和行業之間數據流通。目前存在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市級標準和學校內部自己的標準,各個標準并不完全的一致。需要根據這些標準,兼顧各個標準之間的兼容性,和標準的一致性,以及標準的可擴展性,建設一套符合學校實際情況的信息標準。信息標準的建設為統一校內各應用系統之間的數據定義差異、消除信息孤島打下基礎。在信息標準的建設過程中,應該考慮以下三個方面的標準:國家標準這是指由國家相關部門頒布的標準,如《教育管理信息化標準》,它對信息化標準建設起宏觀指導作用,信息標準的建設將以此為基本依據;學校標準這是指各學校在以往工作中,根據實際工作需要規范學校信息編碼而設立的信息標準,它對統一信息標準建設起輔助和補充作用;自定義標準這是指在日常工作中通過積累和總結,將會形成一些在工作中具有普遍適用性的信息,將這些信息進行整理和匯總,并通過一定的方式加入信息標準,也可以成為信息標準的一部分。

3.2 統一數據平臺

當前學校信息化管理的現狀是:各個部門、院系可能都有各自獨立的信息系統和數據庫,并且各個系統自成體系,數據重復冗余,導致了各部門相互之間同一信息不一致,信息不能及時共享,數據的利用率不高。為了避免上述情況的存在,數字校園項目必須做到數據共享,只有數據共享之后才能保證數據一致,減少冗余,提高利用率。這就要求統一設計一個數據庫(包括共享數據庫)架構,為今后各部門信息化工作提供前期的準備和支持。

3.3 統一門戶

門戶系統(Portal)是一個基于Web的系統,針對學校用戶提供個性化設置、單點登陸、以及由學校各種不同來源或不同部門網站取得各式各樣的信息,并且將這些信息放在網頁之中組合而成的呈現平臺。門戶網站會有精巧的個性化設置,提供定制的網頁,當不同等級的使用者來瀏覽該頁面將獲得不同的信息內容。門戶系統全面解決了高校在信息的統一提供、統一展示、統一聚合方面的問題。將分散、異構的應用和信息資源進行聚合,通過統一的訪問入口,實現各種應用系統的無縫接入和集成,提供一個支持信息訪問、傳遞以及協作的集成化環境,實現個性化業務應用的高效開發、集成、部署與管理。它位于各類應用之上,是信息化校園的窗口,以瀏覽器的方式向用戶展現信息化校園的服務信息,能有效地整合各類應用之間的縫隙,并根據每個用戶的特點、喜好和角色的不同,為不同用戶提供量身定做的訪問關鍵業務信息的安全通道和個性化應用界面,使師生員工可以瀏覽到相互關聯的數據,進行相關的事務處理。

3.4 統一身份認證

使用統一的電子身份體系,為各種網絡應用系統服務。使全校用戶在所有的網絡應用系統中都使用統一的電子身份,保證用戶電子身份的唯一性、真實性與權威性。提供業務系統功能級安全接入規范及標準,為集成應用提供統一、安全的接入指導,為新應用系統的開發節省再投入成本。統一身份認證系統是整個網絡安全體系的基礎層,否則安全問題將成為隱患,隨時威脅著系統正常運行。只有建立了基于整個網絡的、全面的統一身份認證系統,才能徹底的解決這一隱患,同時也為信息化的各項應用系統提供安全可靠的保證。

3.5 應用子系統集成平臺

在高校信息化發展的過程中,因各種原因造成了各業務部門獨立建立了自己的應用系統,由不同廠商提供的應用系統,形成了每個系統之間的數據結構、數據庫標準等不統一,不能有效共享的孤島現象,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今天,對校內各個應用系統進行整合利用、資源共享就顯得非常迫切了,通過應用子系統集成平臺的多種接口來實現各種數據的對接與共享,建立統一的應用系統標準和應用環境,通過應用子系統集成平臺來整合原有系統,能有效保留各業務部門對原有系統的應用習慣同時也保證了用戶的前期投資。

4.結束語

高校數字化校園建設已成為高校信息化發展的必然趨勢,各個高校都已經開始或正準備開展建設,這是一個長期而龐大的系統工程。在數字化校園建設過程中技術上的問題也許并不是最困難的,建設中幾乎涉及到學院各個組織部門,因此需要領導的帶動,切實推動各個部門來一起配合解決問題,這對整個學校的制度管理都是一個巨大的考驗。我們更應抓住這個機會來大力推進整個高校的信息化建設,相信經過大家的不懈努力高校數字化校園建設終將取得不錯的成果。

參考文獻

[1]許佳.淺談高校數字化校園建設[J].科技廣場,2010(04).

[2]朱迅,楊麗波.高職院校數字化校園建設研究和思考[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1(11).

[3]張榮焱.數字化校園建設的目標與規劃簡述[J].職業教育研究,2011(04).

[4]邵冬華.高職院校數字化校園建設對策研究[J].浙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02).

[5]谷松,張月琳.統一身份認證在數字化校園中的應用[J].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S1).

[6]秦劍波.高校數字化校園建設中數據整合的探討[J].科技資訊,2007(19).

[7]高穎.關于數字化校園建設的思考[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