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范文
時間:2023-10-23 17:25:1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中國歷史文化;儒家思想;傳承;影響
B222
一、儒家思想的發展與產生
孔子是我國儒家思想的創始人,他改變了傳統階級統治教育的基本械,把私人講學的主要基本教學模式傳播到了國家與整個民族。所以,儒家思想在社會中慢慢地發展起來,同時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儒家思想的鼎盛時期是漢武帝時期,在那時甚至還出現了罷黜百家而獨尊儒家的基本場景。從此,儒家思想將作為治國的正統思想。在漢朝時期,儒家思想得到了較大的普及,同時也出現了相應的問題,但是這些問題也得到了迅速的解決。在儒家思想中,仁政、道德禮法是儒家思想所推崇的,這也讓尊崇儒家思想的漢朝國家變得國富民強。直至西漢時期,國家也到了異常鼎盛的時期,為了對國家的繁盛進行維持與發展,則必須找尋與之匹配的思想體系來對應,所以,眾多思想政治家就對儒家思想進行了相應的改革,這對于西漢制度的實施與穩定起到了較好的作用。因此,儒家思想在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中占據首席地位。
二、中國歷史文化受儒家思想的有利影響
儒家思想在我國有著非常重要的歷史價值,即它為我國封建的統治階級創造了整套社會理論以及治理國家的思想體系,同時還讓我國的傳統的統治階級順利地運用于國家的治理以及封建社會的具體統治當中去,從而使得我國獲得了封建社會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人類發展史,它在人類的社會發展史以及全世界范圍內開了歷史的先河,而且這也是我國中華民族無論是以往、現在還是將來屹立于世界中的根本保證與條件。在儒家思想中,有著一個非常大的特點,這就是“仁愛”,此思想在我國社會的發展歷史中有著較大的影響力與推動作用?!叭蕫邸彼枷胧蔷S護國家和諧安定的基本保障,同時還是加強人與人和諧相處以及人類素質提高的重要條件。“仁愛”思想不僅僅影射了人類的本性,并且它也是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的重要保證因素。封建社會的主要外殼在于封建思想,儒家思想的主要精髓不只體現于國家的治理中,它更體現在對于我國歷史社會產生的相應倫理思想上,正是由于封建社會出現了一定的論理觀,也讓國家從最初的統治階級的基本角度來規范人們的實踐行為,對于通俗的語言也加以規范起來,并規范了人類的首先意思,這種規范思想將把人類的整體思想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定的封建倫理觀,而此觀念對于我國封建社會的人民群眾有著非常深遠的思想影響,它也逐漸成為我國古代封建統治階級上層建筑社會意識中影響治理社會群眾基礎的重要核心,以此來實現社會與國家雙重治療的基本效果。儒家思想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屬于文化的集中體現,它影響著我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基本建設,比如,理想價格在現代人的價格塑造中也產生著積極的引導作用,而“泛愛主義”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對當作生態環境保護同樣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儒家思想的深入挖掘能將儒家思想所蘊含的積極精神資源詮釋出來,也只有對其進行深入挖掘才能讓儒家思想在我國現代社會發展過程中發揮其積極的作用,這不僅關系著儒家思想在我國的生存與發展,同時也關系著我國社會轉型能否順利進行。
三、中國歷史文化受儒家思想的不利影響
盡管儒家思想對我國歷史文化的基本發展帶來了非常深遠的有利影響,但是因為儒家思想有著十分濃烈的封建主義色彩,所以,儒家思想對于我國歷史文化的發展也相應地伴隨著一些不利影響。
儒家思想在我國封建統治上具有非常重要的管理價值,可是它并未強調農業生產知識的學習,這是由于儒家思想有著十分濃郁的封建主義色彩,因此,對于科學知識的基本學習也做得不到位,而這也造就了儒家思想只重國家治理的特點。經驗性是儒家思想的特性,而這一特性也會導致現實存在的邏輯性被忽略掉,同r會使理論與現實產生脫軌現象,這對于我國歷史文化的發展有著較強的阻礙作用。在儒家思想中,它主張的是少數服從多數,這對于真理的追求也會有所忽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會對人的個性發展進行打壓。此外,儒家所推崇的具體思想為“統一”,這對于個人性格的發展上造成了非常大的影響,并禁錮整個社會的思想,在發展的過程中沒有創新機制。我國是一個禮儀之邦,國家沉浸在禮儀的風氣中,而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人們越來越追求利益,對于相關禮節則會變得非常的繁瑣,這使得社會的進步受到一定的阻礙。儒家思想非常注重道德倫理,從而忽視國家法律的作用,這也將致使我國封建統治者對于社會的管理方式變得越來越單調。僅僅以道德倫理的基本教育來管理社會,這讓整個國家在控制與管理中缺乏一定的穩定性與具體性。
四、結束語
儒家思想的地位我國近代歷史文化的發展中產生了較大的變化,在具體的傳承過程中獲得創新,而在創新的過程中尋求發展,通過對儒家思想的重新審視以及對相關經典的解讀來展現傳統思想的積極意義。我們需要把儒家思想與現代社會結合起來,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儒學社會主義道路,這能讓我國傳統的文化精髓得到傳承。
參考文獻 :
[1]李芳萍.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研究[J].前沿,2013,10:55-56.
[2]趙小平.淺析中國儒家思想對日本企業文化的影響[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06:89-90.
[3]楊明霞,董瑋.小議儒家思想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J].商,2016,06:134.
篇2
[關鍵詞] 儒家思想 企業文化 企業家 協同關系
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是儒家思想,它既是中國封建統治者國家統治和社會引導的主要思想基礎和理論來源,同時也是占據中華民族統治史兩千多年、在不自覺中影響決定人們的風俗習慣、倫理道德以及價值觀、人生觀的重要因素。在當代,已經有很多的學者就儒家思想對企業文化的影響和作用進行了探討。但是我們不能忽略的是在儒家思想影響作用于企業文化的同時,企業文化的形成與發展也離不開儒家思想的進一步延展。兩者相容相進,相輔相成。這種協同關系作用并伴隨著現代企業不斷成長,從倡導“以人為本”、“誠信經營”到“團隊精神的培養”和“”的管理思想,儒家思想中的管理思想的萌芽都在現代企業文化中點滴體現出來。如何把有著二千多年歷史的儒家思想和左右企業發展遠景與使命的企業文化的協同關系有效地運用于企業管理過程中,促進企業的長效發展,提高企業的管理效能是我們在現階段應該深入探討的問題。
一、儒家思想的主要思想內涵
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孔子的主要論著和思想中都提到了以“仁愛”為統治和管理的基本思想,主張“以民為本”、“以和為貴”、“為政以德”。所謂“以民為本”即是認為人民為封建社會統治者管理的根基,是一切管理行使的基礎。儒家思想中極為重視人的作用,主張“天生萬物,以人為貴”。唐太宗時期,大臣魏征曾警示太宗皇帝“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提醒他在統治國家時應該時時注意到人的作用?!耙院蜑橘F”則是儒家思想中中庸思想的具體體現,孔子主張“禮之用,和為貴”,孟子也主張“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都是在強調儒家思想中提倡和諧,注重中庸的思想體現。另外,孔子認為封建統治者想要“為政以德”必須具備“信”的要素。所謂“國不可無信,人不可無信”,誠信成了儒家思想治國齊家的根本。無論“以人為本”、“以和為貴”,還是“以誠為重”都是發自于儒家思想的“仁”、“愛”,都在強調一種以人為本、誠信經營、協調發展的思想,這些觀點正同現代企業管理思想不謀而合。
儒家文化適合于現代管理需要主要表現在儒家文化并沒有把個人與社會、自我與集體的關系孤立與隔離起來,而是沿襲了中華民族的倫理觀念與歸屬觀念,這些認識對于以人為基本管理對象的現代企業文化來說無疑是寶貴的歷史財富和亟待繼承與發展的寶貴遺產。
二、企業文化塑造已成為企業的必然選擇
企業文化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出現以來,就被譽為企業發展的“第二只看不見的手”。企業文化作為一種全新的企業管理理念,是以形成最佳的經營管理為目的,以人本管理為主體,以對企業共同價值觀的共識和企業經營目標的認同為基礎,以形成團隊意識和企業精神為核心、增強企業內部凝聚力的嶄新的企業管理理論。企業文化是企業和職工共同自覺遵循的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它以形成最佳的經營管理機制為目的,是企業賴以發展的靈魂和支柱,是企業的理想和奮斗目標。
三、儒家思想與企業文化的協同關系
筆者認為,儒家思想與企業文化的協同關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主要方面:
1.“以人為本”的思想成為企業文化的核心內容
以人為本是企業管理思想的精髓,企業要在市場的大潮中做一個成功的弄潮兒,靠的就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而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就是以人為主要對象的企業文化凝聚力的強弱。以人為本在企業的環境中主要是指兩類人,即企業內部的最高層領導――企業家和企業內部的最基本單元――內部員工。
(1)作為企業靈魂的企業家。
企業家是一個特殊的組織群體,是具有創新能力、組織能力和協調能力的綜合體,同時,也是企業文化創新與發展的特殊載體。他們的共同特征是作為企業精神的倡導者和化身,能夠根據企業新時期、新形勢下的新特點,提煉和概括出企業的價值觀念和崇高目標,讓廣大員工認可并心悅誠服地自覺朝著共同的目標奮斗。
(2)作為基礎力量的員工
員工是企業的基礎力量,是企業全部工作的承擔者和完成者。每個員工都有自己獨特的特點,每個員工對于企業制度和企業文化的理解都存在著不同程度上的差異。提倡“以人為本”就是要使所有員工學會,在個人與集體、局部與大局利益發生沖突時達成共識,以企業發展為最根本的奮斗目標。另外,提倡人性化管理也要注重員工的參與程度、情感尊重、團隊意識培養以及個人價值的實現,使他們自覺地構建企業文化。
2.誠信的理念貫徹企業經營管理的全部過程
“誠信經營”是現代企業提倡的經營管理理念之一,也是儒家思想中“信”的體現。誠實守信是儒家傳統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儒家思想的基本要義。所謂“信”也可以用儒家所說的“生財須有道”來解釋,即我們平時所說的“生財有道”。企業存在與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可能會受到種種不良因素的侵襲,我們現在提倡要貫徹“誠信”的理念就是要做到維護良好的經營環境,自覺形成守信不移,童叟無欺的局面。如果耍手腕,搞欺詐,企業就不可能正常經營下去。
3.企業團隊中和諧共進的團隊精神
“ 團隊精神”是近年來管理界頗為提倡的一個概念,它講求組織內部的成員要團結一致、齊心協力。高級管理層之間、管理者與員工之間、員工與員工之間都要保持一種和諧的合作關系。儒家思想中提到的“和為貴”的思想即是要求人們做事不走極端,求大同而存小異。
團隊精神是企業文化所要追求的重要目標。當代中國企業家應經開始注重團隊意識和協作精神的培養,他們注意關心員工的情緒,定期組織管理層和員工共同參加活動,定期召開管理層和員工代表的討論會,使員工有機會發表自己對于企業發展的觀點和看法,從而達到管理者和員工對企業的“共同管理”。
四、結束語
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文化,現代企業的競爭越來越反映在文化的比拼上。企業文化作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量始終在不斷發展變化,這就要求我們在對待企業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上保持積極而正確的態度,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立足于儒家思想的背景,用傳統文化氛圍和文化價值去管理企業,為企業創造價值,并借鑒西方優秀的企業文化管理經驗和方法,不斷完善和創新更具特色更加高效的企業文化管理模式。
參考文獻:
[1]孔子:論語.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7
[2]汪宇燕:論儒家文化與現代企業文化.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05.9第3期
[3]黎敏:論儒家思想對現代企業文化的影響.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2第4期
[4]張紹學:以人為本:儒家愛民與現代管理的核心.昆明: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8
[5]劉云柏:中國儒家管理思想.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篇3
儒家思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之一,在傳入日本以后,對日本社會方方面面產生了重大影響,其中之一便是對日本企業文化的影響.本文從儒家思想傳入日本入手,結合日本企業文化中儒家思想的具體體現,分析中國儒家思想對日本企業文化產生的影響.
關鍵詞:
儒家思想;企業文化;影響
企業文化也被稱為企業精神,它是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企業及其成員在長期生產經營和管理活動中所創造的、具有該企業特色的精神財富和物質形態,而文化觀念、價值觀念、道德規范、行為準則、歷史傳統、企業制度、文化環境、企業產品等,都包含在其中,他具體體現了企業的凝聚力,強有力的企業文化是成功企業的體現.文化是與民族分不開的,在日本國家、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中,日本企業文化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日本企業文化的特點也就代表了日本國家、民族文化的特點.而追根溯源,日本文化在形成過程中,方方面面都受到了中國儒家思想文化的巨大影響.
1儒家思想的傳入及發展
公元5世紀左右,儒家思想傳入日本,據《古事記》、《日本書紀》記載,最早來到日本的儒學者是百濟的阿直岐和王仁,他們不僅帶來了《論語》、《千字文》等儒家經典,還曾為當時的皇太子講授儒家學說.平安時代末期,圣德太子高度重視儒學,編制了許多以儒學為基礎的典籍,如“冠位十二階”、“十七條憲法”等,基本上所用詞匯和資料,都來自儒家典籍.7世紀開始,中日兩國互派使者,打開了兩國文化交流的大門,來自中國的使者、留學生和僧人大量涌入日本.日本歷史上有名的“大化革新”,其指導思想就是儒家思想,他們的制度建立都是以中國的政治機構為藍本,確立了以儒學為基調的律令政治,使日本社會全面發展,儒家思想也由初期傳入進入到實際應用的階段.13世紀,日本開始流行起宋學,以“明經訓詁”為主的舊儒學逐漸的被以“義理”為主的新儒學取代,“新儒學”成為日本儒家思想的主流學說.德川幕府建立后,為了維護封建專制統治,一種維護身份等級制度的御用思想被逐漸建立起來,而最適應這種思想的,就是儒家思想的“名分論”,德川幕府的正統思想體系由此形成.從近代日本明治維新以后,西方先進的文化和先進的科學技術逐漸代替了老舊的儒家思想,但日本文化依然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在明治維新以前,“四書五經”基本上是日本學校的必交課程,日本知識界甚至以對“四書五經”的了解程度和掌握情況作為判斷學者水平高低的標準.而且,日本社會也把儒家思想的“忠、孝、仁、義”之道都吸收進來,等級森嚴的上下級體系在當今日本社會仍然保持著.由此可見,儒家思想在日本的傳播、發展,與日本傳統文化的形成、發展是相伴相隨的,儒家思想更是做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對日本民族和社會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這種影響,在日本社會的方方面面都蔓延開來,其中就包括日本的企業文化.
2儒家思想對日本企業文化的影響
2.1“以人為本”———日本企業文化的核心
日本企業文化的核心就是“以人為本”,在企業的經營管理中,“人”都被經營者作為企業的中心,因此“以人為本”的管理制度逐漸形成了.日本著名的“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就把員工看作企業最重要的資源,認為“企業即人,成也在人,敗也在人”.他自己的經營哲學就是:“首先要細心傾聽他人的意見”.他還曾經說過:“松下先塑造人,后生產電器.”而有“國際經營者”之稱的索尼公司創始人盛田昭夫說得更加直接明了:“使企業得到成功的,既不是什么理論,更不是什么計劃,而是人!”索尼公司的口號則是“要讓管理工作去適應人,而不是讓人去適應管理工作”.這些日本企業的管理思想都體現出了“以人為本”.另外,日本企業實行終身雇傭制、年功序列制,只要員工沒有過錯,就可以在公司里從入職一直工作到退休,而且薪酬和地位也會隨著工齡的增加而得到提高.同時,日本企業非常重視對新員工的入職培訓和對在職員工的再教育,企業會根據公司的盈利情況,讓員工在公司內部或者外部、甚至去國外進行研修,不斷提高員工素質和業務能力,從而使其為公司做出更大的貢獻.以人為本,把提高勞動生產率與善于發揮和調動他人的積極性巧妙結合,這也是日本企業取得成功的一個奧秘.“以人為本”還有一個體現,那就是日本式的經營方法,也有人認為這是一種家族式經營方法.日本人把企業當成一個“大家庭”,每個員工都是這個大家庭的“一員”,都應該與自己的“家庭”榮辱與共.公司的社交性活動計劃通常都排得滿滿的,表面上說自由參加,實際上是全員參加.公司還會拿出相當一部分資金給全體員工提供福利:從家屬補貼、交通費、職務補貼一直到公司住宅、宿舍、住房貸款、借貸的延期償還、存款、健康保險等,無所不包.毫無疑問,在這種“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下,大多數日本企業的員工都會因此認為,公司的經濟穩定就等于自身的穩定,公司的經濟發展就等于自身的發展,所以才會愿意為公司奉獻自己的全部力量,為公司發展做出最大的貢獻.
2.2“以和為貴”———日本企業文化的精髓
儒家文化把“以和為貴”作為最高的社會價值原則,日本文化將他發揮的淋漓盡致,不僅把“以和為貴”的儒家思想吸收進來,在處理人際關系中,將他作為基本準則,并且把它引入到企業文化中去.例如,松下公司的“和親”、豐田汽車公司的“溫情友愛”、三菱電機公司的“養和精神”等,這些都反映了“以和為貴”的思想“.和能生財”這一觀點尤其在現代日本的企業管理中大行其道.在企業內部“,以和為貴”是調節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重要方式,“人和”被廣泛運用于員工與員工之間、上級與下級之間,即企業內部的團結.日本企業稱為“株式會社”,他的意思就是說企業如同一個大家庭,每一位“家庭成員”都有責任、有義務維持家庭內部的和諧、團結,從而來避免產生家庭內部矛盾.“以和為貴”在日本企業內部被相當重視,從而使企業員工內部產生了強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強烈的集團主義意識.松下幸之助認為,一加一等于二這是很顯而易見的法則,但是在人與人的關系調節上,如果編組恰當,一加一的答案可能遠遠大于二.可如果搭配不合適,一加一很有可能等于零,甚至有可能都會出現負數.所以企業內部員工之間的關系,是日本企業非常重視和調整的一部分,即使發現并解決員工之間的矛盾,從而建立起和諧、融洽、團結的良好關系.最重要的是,“以和為貴”還能改善勞資關系,弱化雇傭與被雇傭意識,使整個企業呈現一片“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和諧景象,為企業以致整個日本經濟的發展創造了前提.
2.3“禮治、德治”———日本企業管理的圣經
禮治和德治思想是孔子治國思想的兩個主要方面,孔子認為,在治理國家上,行政和刑罰只能使人因為害怕而不敢做壞事,卻不會使人有知恥之心,自覺不去做壞事,而用“禮治”來統一人們的行為,用“德治”來教化人們,卻能起到行政和刑罰起不到的作用.日本的企業經營者把“禮治”和“德治”思想引入到企業管理中來,管理員工時更多的以用“禮”和“德”來教化、管理員工,盡量不采用嚴格的管束和處罰的手段,使他們自覺自愿地遵守企業的規章制度,維護企業的整體利益,盡職盡責的為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奉獻自己的全部精力.因此,在招聘員工時,非常注重對員工道德品質方面的要求,入職以后還要對其進行道德品質方面的培養教育,在日后的晉升和提拔時,作為主要的選拔標準,就是道德素養.另外,在儒家思想的道德教化中,特別強調統治者的身教,即統治者自身的道德修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因此日本的企業經營者非常注重自身的道德修養,處處嚴格要求自己,各方面都要做員工的表率.而且在與員工交流時非常注意措辭,盡量避免給人留下高高在上的印象.例如著名的東芝公司董事長土光敏夫就是一位德才兼備的領導,他最崇尚的是“率先垂范”、“以身作則”,主張言教不如身教.他經常深入員工之中,與員工談心、聊天,認真傾聽員工的聲音,有時甚至會與員工一起舉杯暢飲,把酒言歡,充滿了人情味.這種情感上的交流深深打動員工,使員工都樂意為公司效勞,極大調動了員工們的積極性.從以上論述中不難看出,中國的儒家思想對日本企業文化產生了重大影響,尤其是儒家的重要經典《論語》,更是日本企業經營者的行動指南和商務圣經,在我國亦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日本許多有名的企業家,如澀澤榮一、伊藤淳二、北尾吉孝等,都把《論語》作為自己為人處世和企業經營管理的指南.尤其是被稱為“日本企業之父”的澀澤榮一,也被稱為“儒家資本主義的代表”,他將《論語》作為第一經營哲學,并在自己的著作《論語與算盤》中總結自己的成功經驗就是“既講精打細算賺錢之術,也講儒家的忠恕之道”.當然,日本企業對儒家思想并不是無條件地全盤接受,而是有選擇地、批判性地繼承,并將有利于本企業發展的部分發揚光大.在日本經濟界與學術界共同構筑的“日本式經營”學說中,許多因素都具有儒家思想的特征,并特別強調儒家思想在經濟活動中發揮的積極作用.因此,我們在分析研究日本企業文化時,一定要先認真研讀我國的儒家經典,在此基礎上,才能更好地理解日本的企業文化.
作者:趙小平 單位:大連理工大學城市學院
參考文獻:
〔1〕許啟賢.日本企業的思想道德建設[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1996(5).
〔2〕林智鑫.試論日本企業文化的儒學情結[J].黔東南民族師專學報,2001(8).
〔3〕劉乃成.日本企業文化的特點與啟示[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4(02):77-80.
〔4〕官文娜.日本企業的信譽、員工忠誠與企業理念探源[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4):140-149.
篇4
關鍵字:儒家思想 會計職業道德 關系
道德屬于意識形態范疇,是一定調節人際關系的行為規范。職業道德是人們從事職業活動中思想行為應遵循的道德規范和準則。而會計職業道德是一般社會公德在會計工作中的具體體現,是引導、制約會計行為,調整會計人員與社會、不同利益集團以及會計人員之間關系的社會規范。作為一種意識形態,會計職業道德受到特定時期環境的民族文化、傳統習俗和價值取向等諸多方面的影響。 由于文化是隨著人類的產生和而發展起來的,并隨著人類和社會的不斷變化而發展變化。在不同區域或不同國家,因、地理生態條件、民族生活方式和發展水平及風俗的不同,人民一代代創造和承傳下來的文化環境就亦不同。就我國的文化是傳承了幾千年的,建立在小農、宗法制和中央集權制三位一體的基礎上的儒家文化。在這種文化的熏陶下,必然會影響會計人員的某些觀點和看法,必然會影響到會計工作,進而會計職業道德也受到影響。由于影響是多方面的,所以對其要者進行。
一、儒家思想文化在會計職業道德中的適應性
儒家文化源遠流長,如今已不在有正式制度的支持。在社會不斷進步文化不斷發展的今天,受國內和國際的局勢、形勢的沖擊,很難期望現時的人們會像傳統中的人那樣守信儒家思想文化。但就整個文化民族而言,儒家文化的基本價值沒有完全離我們而去,在某種程度上仍然左右著人們的思想,從而決定人們的行為。許多相關的證實,當今人的待人處世、接物方式等,暗中依然有儒家思想文化操縱主持。 “誠實守信,操守為重,不做假帳,遵守準則”是現階段會計工作中必須遵循的行為規范。作為會計人員應牢記的會計職業道德標準是“愛崗敬業、誠實守信、廉潔自律、堅持原則、提高技能、保守秘密、文明服務。”在遵守會計職業道德過程中,儒家思想起著一定作用。
1.“仁”是儒家思想文化的核心,是儒家道德的基礎?!叭省钡暮诵氖侨蕫郏布赐槿撕蛶椭?。在遵守會計職業道德過程中應與儒家的仁愛思想相結合,有利于形成尊重人、愛護人的氛圍,有利于創立一個以愛心換取被愛,以奉獻換取真情的良好人際關系環境,從而使會計人員不斷增強奉獻精神,熱心服務,形成友好融洽的工作環境;使會計人員更好的為服務,這也屬于會計職業道德的范疇。敬業精神作為一種職業道德要求,理應成為人確認自身價值和追求自我完善的倫理規范?,F代生產的規?;?、勞動的復雜性和高新技術趨勢,從事會計工作和從事其他行業同樣,要求員工敬業重道,樂觀愛崗,要有尊敬首先要源于對別人的愛護,敬業先需要愛崗,這是基本的道德要求。敬業就要愛己、愛人、愛本職工作,同時愛崗敬業是主人翁意識和為人民服務意識的統一。
2.在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誠實守信不僅作為為人處世的原則,作為企業商德的核心,而且也是會計職業道德的要求之一。具體的說,作為會計人員的工作就是記錄和一個單位的全部財產物資的支付、消耗、使用和存量的情況。對于一個企業來說還要計算本企業在經營過程中的成果。例如,會計數據不實、帳目不清,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會計人員職業道德中的誠信原則在其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儒家思想中“誠信”被視為貫穿天地萬物的基本原則,是天地之道,為人之本。正如大儒所言:“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孟子離婁上》)作為會計人員更要誠實、忠實。會計職業道德的核心是“求實講真”,其中求實:一是數字求實,即從定量角度準確、真實地反映會計主體的財務狀況、財務收支和經營成果;二是工作務實,要求可以引導出許多具體的道德規范及表現形式,如工作作風扎實等等。所謂講真是真實認真的記錄會計事項,準確地反映經營成果,追求真理。會計的管理層及社會公眾進行經濟決策的依據,遵循誠實守信這一原則不僅是會計本職工作的負責,而且有利于協調會計人員同上級之間的關系,讓上級認為此會計人員值得信賴,從而鼓勵會計人員在工作中發揮其應有才能。因此,儒家思想中的“誠信”在我國會計職業道德中起著一定作用。
3.就我國形勢看,我國的會計隊伍正處在一個新老交替的過度時期。許多老會計正逐步退休,一大批年輕會計走向工作崗位,我國的會計隊伍日益年輕化。新老會計在不同時代背景條件下形成了不同的特征。老會計是在傳統的計劃經濟下成長起來的,由于客觀環境的約束以及會計人員自身的主觀努力,普遍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發生沖突時,他們能夠自覺地服從國家利益和集體利益,達到“常在河邊走,就是不濕鞋?!蹦贻p會計基本上是在改革開放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市場經濟固有的特征都在他們身上表現出來。他們思想解放,具有競爭意識,接受了許多文化,有良好的業務技能。但是,他們在奉公守法和敬業精神方面比老會計有明顯的差距。市場經濟中的拜金和個人主義思想對他們產生了很大影響,有些會計人員就會有失會計職業道德規范。這時只有認真考慮后果,及時懸崖勒馬,才能避免惡果發生。這其中離不開儒家思想文化的支撐。儒家思想“以德為本”的道德意識有如下特征:①要有反省意識,經常檢討自己的作為是否合乎正道。正如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笔沁@種反思意識的最佳說明。②當義與利發生沖突時,舍利取義。如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雹蹖ι鐣牡赖轮刃驊延胸熑胃?,這種責任感后來發展成為關懷意識,最典型的是范仲淹的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鄙鲜鲆庾R特征很難說在現實社會中找不到蹤跡,這些特征無疑是儒家文化獨有的意識模式。顯而易見,在現實工作中如果會計工作者遵循這樣的道德意識模式,則從事會計工作就能有效的權衡利弊。特別是反思意識的形成,更有利于會計工作者深入了解會計職業道德的重要性,以免失范。會計實踐中常見的見利忘義、重利輕信、弄虛作假等不道德的行為會得到更有效地遏制。儒家思想的“和諧”說明義和利在根本上是統一的。當義和利發生沖突而不可兼得時,儒家思想強調義重于利,精神價值高于物質價值,重視道德境界的追求,重視人格尊嚴和氣節。正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辈荒芤娎x,惟利是圖,這不是會計職業道德的一種體現。
二、儒家思想文化在職業道德中的不適應性
1.我國自古以來奉行的都是價值決定個人價值。認為只有在實現社會價值的基礎上,個人價值才能得到體現。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等等。把個人利益同家族、民族和國家的群體價值緊密聯系起來,實際上是一種集體利益至上的價值觀,但往往抹殺了個人能力的發揮。過去,人一直生活在計劃體制下,平均主義主導著人們的生活,工作中尋求個人利益被視為可恥的個人主義加以批評,那時也不存在貧富差距。然而,自改革開放以來,在市場經濟效率機制的推動下,個人利益得到承認,在這種條件下,會計工作者個人才能得以發揮,個人價值得以體現,仍然能更好的遵守會計職業道德規范,推進會計事業的,進而更加促進會計職業道德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所以說,儒家思想文化也有不可取的一面。
2.“中庸之道”可以說大多數中國人都為之崇尚,可稱“中庸”是中國人的天性,在當今中國人的生活中以及各個方面依然盛行。儒家倫理的“中庸”有兩個基本特征:第一,中庸是指恰到好處,過猶不及。在“過”與“不及”之間“中行”。第二,作為儒家特色的中庸之道要求人們在考慮、采取行動時,從全局出發,不是從自己的立場出發。這也不一定適應會計職業道德要求?!安贿M”“不退”則“適中”這種過于謙遜則有迂腐之嫌;推崇清新寡欲,難免疏于參與和進取;安于現狀不求進取,勢必有礙于創新和進步?!爸杏埂碧幚韱栴}善于“申時度勢而后行”,不愿冒風險,且講究人際關系抹煞個人觀點;“隱惡揚善”,“執其兩端”往往搞折中。而我國會計職業道德的核心為“求實講真”。其中“講真”要求會計人員不謂權勢、不為利誘,與一切弄虛作假的行為作堅決的斗爭。因而“中庸”不愿冒險“只說三分話”也是不可取的。 我們已在上述兩大點中討論過了儒家思想文化對會計職業道德的,有其適應性,也有其不適應性。所以說,對待儒家思想文化,我們應堅持的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首先,儒家傳統的敬業重道,誠實守信,注重反省、反思的思想在會計職業道德中存在著適應性,并有其體現。不但在現實條件、形勢下對會計職業道德產生著正效應,而且更有利于會計職業道德的發展,對加強和完善會計職業道德起著推動性的作用。 其次,在弘揚儒家思想文化的同時,也必須摒棄與會計職業道德不相適應的消極因素和道德弱點。近些年來,我國文化方面的變遷十分明顯,積極、參與、進取、競爭、開拓、創新、變革成為社會主流意識,觀念深入人心。從會計方面看,會計工作者從機械、被動地記賬、算賬和報賬,轉變為積極參與會計改革,特別是會計準則的討論和征詢意見的反饋工作,積極參與會計改革的選擇和調整、自發進行必要的財務信息披露,主動參與財務和經營方面的決策等等。面對挑戰,會計人員應不斷加強自身的職業道德素質和個人技術的培養。因而,儒家思想文化中的抹煞個人能力及自身價值發揮的作用,以及不愿冒險、不求進步的中庸思想與會計職業道德是不相適應的。只有摒棄這些消極的思想,樹立競爭意識、創新觀念和民主意識,才能順應的發展,才能不斷豐富和完善會計職業道德。
Thought of the Confucianists and the Profession Morality
Abstract: As a kind of ideology, the profession morality of accounting has been influenced by the national culture, tradition and the view of value of special time and condition. At present the profession morality of our country has been newly challenged, and it is very urgent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 of the constructing of the profession morality of accounting. Whether the Thought of the Confucianists has been influencing the culture of thousands of years of our country will play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constructing of the profession morality of accounting? The paper starts from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Thought of the Confucianists and the profession morality of accounting and stresses on dealing with the important effect of the Thought that the Thought of the Confucianists has on the constructing of the profession morality of accounting. Key words: the Thought of the Confucianists the profession morality of the accounting relation
:
1. 龐長蘭,《會計人員應具備的素質探討》。財會,2006(01)
篇5
[關鍵詞]傳統儒家思想 大學生 道德觀 啟示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2)02-0230-02
高等學校是國家高等教育機構,也是培養高級人才的基地。對于高校工作者來說,不僅要解決如何提高大學生的學習能力水平、思想政治覺悟等問題,還要培養大學生們樹立正確優良的道德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加強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責任感。在傳統的儒家思想中,蘊含著“仁、義、禮、智、信”的優秀思想正是提高大學生道德觀的良好思想品質,也是一種對大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因此,在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逐漸地將傳統儒家思想融入在加強大學生的道德觀建設上,這是十分重要的同時也具有著積極的意義。
一、當代大學生道德觀的現狀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發展,社會進入了充滿挑戰的時代,新思想和新潮流不斷沖擊著陳舊的體制,給社會帶來了嚴峻的考驗。人們的道德標準和價值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同時也影響著大學校園內的莘莘學子們。面對著新時期所帶來的問題,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培養良好的道德行為方式,使他們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接班人,是高校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當代大學生整體的道德素質都是積極向上的,多數大學生具有濃厚的愛國情懷、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他們有著較高的政治覺悟、較強的正義感,在認知和行為的表現上都呈現出一種正確和健康的發展趨勢。但是由于社會主義市場機制的建立,社會活動空間增大,價值觀也出現了多元化的傾向,大學生的人生觀變得復雜多樣,他們的道德觀存在的很多問題,這些都是不容忽視的。
(一)人生理想模糊不定
當代大學生對于人生理想基本上都是積極向上的,但隨著社會的進步,全球化帶來的各種價值觀念和文化思潮不斷沖擊著大學生的思想,其影響既有積極的,同時也有消極的。有些大學生的人生理想價值在逐漸的淡化,將眼前的利益當成自己的理想,用經濟價值尺度衡量自己的行為,追求物質享受,造成思想麻木,精神空虛,對什么事情都提不起興趣,從而喪失了人生中重要的精神支柱――人生的理想。
(二)價值取向重利輕義
在我國改革開放的背景下,新的體制、思想和觀念正在改變著大學生的生活方式、行為準則,一些負面的影響很容易導致他們價值取向的偏失。有些同學在市場經濟的趨利下,一切都要向“錢”看,以為只要追求了最大的物質利益就實現了人生價值,這導致了他們淡化了理想和信念,養成了只索取不奉獻的思想。有些同學政治意識薄弱,言必及利,拜金主義思想嚴重,這導致了學習和生活散漫,紀律不嚴謹,個別同學甚至誤入歧途,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三)個人誠信責任缺失
誠信是實現人生價值的道德基石,如果一個人連誠信都做不到,那么以后怎么立足于社會呢?但這些不講誠信的問題仍存在于我們大學生身上。在學習方面,大學生不講誠信最突出的方面是考試作弊、作業抄襲、論文剽竊等,這也是老師和學校最頭痛的問題。在畢業離校后,有些大學生助學貸款到期不予歸還,甚至換名更姓逃避還貸。在就業的過程中,有些大學生缺乏誠信意識。他們在簽訂合同后有出現毀約的情況,也有在面試簡歷當中造假的情況。企業看中的不是頭銜而是這個人的勤奮、實干和品質,而偽造簡歷卻恰恰說明了偽造者的空虛、不自信,讓別人不敢輕信。本來是想爭取機會贏得信任卻反而受到了懷疑,這樣被錄用的幾率也降低了。
(四)人際關系注重自我
現代社會是一個開放的社會,開放的社會需要開放的社會交往。對于正在學習、成長中的大學生來說,人際交往是生活的基本內容之一。現在不少的大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常常以自我為中心。交往中只顧自己表現,不給對方表現的機會,忽視了對方的感受。而有些同學在交往的過程中過于拘謹,不愿與同學接觸交往,從而缺乏人際交往方面的鍛煉,逐漸產生懼怕心理;有些同學交往范圍過于狹窄,只局限于本系、本年級、本寢室和老鄉,這樣小圈子內的交往,不能促進自身素質全面發展。
(五)社會責任難于擔當
市場經濟的發展使得經濟利益多元化,造成個人價值獨立,大學生的主體意識也隨之增強。有些大學生不能以主人翁的態度對待社會,注重個人的物質追求和自身需求,一切以自我為中心,團結意識淡薄,缺乏了對社會和集體犧牲精神。不愛護公共設施、隨地吐痰、亂寫亂畫等一些現象也會在部分大學生身上體現出來。
二、傳統儒家思想對當代大學生道德觀的現實意義
(一)加強傳統儒家思想教育可以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吸取傳統儒家思想的精髓有利于樹立大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大學生健全的人格和進取的精神。儒家思想是一種積極入世的思想,其中經典著作《大學》中提出了“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三條綱領,“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條目,成為了后來學者俗稱的“三綱八目”,其中修身是最根本的一條,“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這些儒家思想所主張的人生觀,用來教育當代大學生,可以幫助提升精神境界,樹立理想信念,形成積極有為、健康向上的人生觀。另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曠達,“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意志等等,無不蘊涵著引人致善、教人向上的力量和精神。這些傳統儒家思想精華是對大學生進行素質教育難得的教材,也是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的一個最佳途徑,通過研究學習傳統文化,可以培養德、智、體、美等各個方面和諧發展的人才,也恰恰是社會發展所需要的。
(二)加強傳統儒家思想教育可以培養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愛國主義是一面永恒的旗幟,它向外展示我們民族的團結與愛國激情,對內則能團結和聚集仁人志士,而學習傳統儒家思想有利于建立大學生的民族文化信仰,促進校園文化建設的和諧發展。國民的民族意識和民族精神主要就是通過學習這些傳統文化培育起來的,孟子說“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范仲淹寫到“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清代顧炎武提倡“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些名言,因其體現民族精神而世代相傳。儒家思想最主要就是崇尚“忠孝仁義”,強調忠誠祖國,孝敬父母,誠實守信,重義輕利,這些道德標準,對完善大學生人格,培養愛國主義情操,養成博愛待人的習慣,凈化社會風氣有重要意義。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加強了傳統儒家思想的教育,將會使大學校園里懷有不同愛好性格情趣的學生,產生極大的凝聚力與榮譽感,培養出愛國主義精神,形成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使校園內的生活更為和諧輕松。
(三)加強傳統儒家思想教育可以提升大學生為人處事的能力
當今社會人們生活的環境是很復雜的,并非只依靠自己就足夠了,而高校大學生更需要學會做人的道理,處理人際關系的技巧,這也是困擾大學生的難題之一。傳統儒家思想提倡“反求諸己”,孔子說“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君子成人之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這些經典言論有利于在交友、完善人格等諸多方面提升自己,在處理人際關系的時候,幫助大學生具備寬容的心態、包容的胸懷,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們要從傳統文化中最大限度地汲取人生智慧,提高其人文素質,讓大學生學會臨事不亂,成為有主見有決斷能力、有技能、內外兼修、創造力無限、全面發展的人才。
三、提出傳統儒家思想寓于當代大學生道德觀建設的有效途徑
(一)加強社會與家庭對大學生道德觀教育
弘揚傳統儒家思想,加強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關心、支持和參與,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加強對傳統儒家思想的宣傳,通過媒體播出相關欄目,在公共場所建設宣傳欄,刊登詩詞名段和文化典故等優秀傳統文化,擴展大學生知識面的同時領略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成為一個有理想、有道德修養的人。加強大學生校外德育教育基地建設,增強各級圖書館藏書量和服務力度,針對大學生免費開放各類博物館、標本館等,為大學生提供良好的德育教育場所。而家庭也要對其子女進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共同參與各種重要的紀念活動,體會中華民族傳統的團結合作、吃苦耐勞、尊老愛幼等優良傳統,感受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民族精神。
學校是傳統儒家思想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有著先導與示范作用。建議學校要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同時,將優秀傳統儒家文化和傳統美德教育納入到教學計劃中去,并貫穿于學校德育工作之中。一是增加“第一課堂”有關傳統儒家思想的教學活動,建立一支可以擔當傳統儒家思想教育艱巨任務的隊伍,為教育的順利發展和深入提供有力支持。開設專門學科,使之成為各專業系的必修課程,組織學生學習古代經典和向學生介紹傳統文化,并在有關學科中滲透其知識和教育。二是組織“第二課堂”開展傳統儒家思想的課外活動,通過系列活動、學術報告、展播影片等形式促使傳統儒家思想推廣更加深入,吸納對傳統文化感興趣的學生成立社團,植根于學生中,以更加活潑的形式達到共學的目標。三是利用“第三課堂”進行傳統儒家思想的實踐活動,利用網站、報紙、廣播等形式,在學校中組織各類文化活動,開展不定期的講座、講演。此外還可以組織游歷、參觀旅游、各種表演競賽形成傳統文化教育的氛圍,使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陶冶學習,使傳統思想教育健康持久地存在和發展下去,真正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
(三)增強學生提升自身道德素質的自覺性
現代社會承載了很多的不確定性因素和風險,提高大學生的道德素質自覺性,更需要加強主體性辨認和體識的能力,既要提高判斷是非的能力,又要敢于面對和承擔風險,具備堅守信念的能力和意志。大學生作為現代教育重要的主體,要對自身經驗與知識結構進行深刻的思考。同時,在實踐中激活知識,提高創新能力,并進一步反思自我價值與社會要求之間的關系。傳統儒家思想文化知識的汲取,可以為當代大學生的成長提供必須的歷史文化根基與橫向跨文化比較的基礎,面對紛繁復雜的多元文化現象,既能夠以海納百川的胸襟尊重差異,又能夠從優秀民族傳統文化中尋找到文化利器,抵御不良侵蝕,加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更堅定地堅持社會主義文明道德操守。
今后,我們將以傳統儒家思想教育為中心,不斷開拓校園文化建設的新局面,以特色校園文化熏陶學生,讓其掌握高技能的同時,繼承更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掌握更多做人做事的道理,為社會培養出更多高技能、高素質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李宣霖.欽州學院學生國學素養現狀調查報告[J].欽州學院學報(增刊),2007.
[2]章太炎.國學講習會序[J].民報,第7號,1906.
[3]張豈之.中華人文精神(增訂本)[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7.
篇6
對于文化的概念,可以說是眾說紛紜,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英國文化人類學家泰勒的論斷據說是最早的文化定義之一:“文化,就其廣泛的民族學意義來說,乃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任何人作為一名社會成員而獲得的能力和習慣在內的復雜整體。”這是一個偏重于文化精神方面的定義。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把文化定義為:“人類對其環境所作的改變,我們稱之為文化。我們的文化就是人類心靈激發起肉體所作的各種動作的結果。”這個定義偏重于文化的物質方面。把文化理解為人們的生活方式,例如美國符號學家莫里斯寫道:“文化是由人創造出來的。文化是特定個人所達到的生活方式,并且是由他們保存下來作為社會其他的人的生活方式?!?/p>
因此,文化是一個無所不包的廣泛的社會現象,僅僅從某一角度對文化下定義是很難的,必須從社會的精神、物質和行為三方面來界定文化。張岱年、程宜山在《中國傳統與文化爭論》一書中給文化下了一個典型的定義:“文化是人類在處理人和世界關系中所采取的精神活動與實踐方式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活動方式與活動成果的辯證統一。”這里,文化是一個包含多層次、多方面內容的統一體系,主要包括物質的、思想的、制度的三個層次。
如果把社會文化整體比喻成為一個圓,那么,從圓心到圓周,大體以精神文化、行為文化、物質文化為序,即精神文化是文化圈的內核,可稱為文化的深層結構,行為文化稱為中層結構,物質文化稱為表層結構。
二、文化與語文教育的關系
語文包含于文化之中,語文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文化與語文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文化與語文教育的相互作用體現在:一方面,語文傳播、繼承、發展文化,語文教育的內容承載著民族文化,深受文化的影響和制約;另一方面,不同的文化塑造不同的語文教育體制,不同的文化決定不同的選拔機制。教育對文化的制約作用表現在:從文化傳播學的角度,教育對民族文化傳統的作用,并不僅僅是保存民族文化傳統,更主要的是起到一種強烈的活化作用,教育的實質是通過活化文化的方式來保存文化傳統。
民族文化傳統的特定內涵,需要通過教育來傳遞給下一代。因此,民族文化傳統將大大影響人們對教育內容的選擇。另一方面,價值觀念作為民族文化傳統的核心部分,沉積于人們深層的心理結構中,成為衡量事物的基本尺度,將極大地影響人們對教育目的、地位、作用、內容及方式方法的看法,從而使語文教育體現一個民族的價值取向。語文教育對文化也有體現作用。它的教育內容和方式體現文化的特征。下文從儒家文化和中國古代語文教育的關系、中西不同文化與語文教育的關系這兩點加以說明。
1.儒家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國古代,包括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三種社會形態,在這個漫長的歷史變化中,主流文化是儒家文化。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學術思想空前活躍,以后兩千多年的歷史,除一個短命的秦朝主張法治、廢除儒術以外,其他歷朝歷代沒有不崇尚儒家思想的。從春秋戰國的儒家到秦漢時期的經學,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玄學到隋唐時期的佛家,再到宋元時期的理學、明清時期的科舉,幾乎無一不與儒家思想有關。儒家思想是儒家文化的積淀,儒家文化的基本內容和基本特征是:
(1)以倫理道德為核心。儒家思想體系的核心是對社會倫理道德規范的關注,“仁”和“禮”是這一倫理本位文化的兩大范疇。“仁”主要指一種社會倫理道德原則和要求。它以“愛人”為核心,包括禮、智、信、義、忠、恕、孝、悌等諸多內容??鬃釉唬骸叭收邜廴恕薄凹河⒍⑷?,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強調推己及人,將心比心。在諸多道德倫理原則中,儒家極為重視“孝悌”這一維護宗法血緣關系的紐帶,認為“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把這種家庭倫理層面的孝悌觀念推及社會政治,于國家社稷而言,就是忠君愛國?!岸Y”是指維護奴隸社會或封建社會等級制度,以實現社會和諧、穩定的典章制度和行為規范,要求人們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禮成為對人的一切行動的約束準則。孟子在此學說的基礎上又提出了“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倫說,宋明理學提出的三綱五常,實質上是對儒家政治倫理化統治方式的進一步發展??傊?,儒家的“仁”是中國古代倫理道德思想的最重要原則,而“禮”則是利用血緣宗法關系維護既定社會制度的一種手段。
(2)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儒家思想的基本內容之一,也是中國傳統哲學中的一個重要命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天人合一”代表了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和最高境界,它力圖探求天與人的相通之處,強調“天道”與“人道”,“自然”與“人為”的相通,以達到天與人之間的和諧。主要內容包括孔子的“天命觀”、孟子的心性論、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及宋明的“天人一道說”??傊?,“天人合一”思想體現了儒家對人與自然關系的關注,內容十分廣泛,但它的主導思想是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以便達到一種道德倫理層面人與人的和諧,最終實現天下穩定太平、統治秩序坦然的社會發展目標,成為中國傳統倫理道德學說的思想理論基礎。
2.儒家文化對傳統語文教育的影響
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寶庫中一份珍貴的歷史遺產,我國古代的語文教育承載著幾千年的傳統文化教育,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是根本的而且是巨大的。下面就教育理念、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幾個方面來談談儒家文化對中國語文教育的影響。
(1)對語文教育理念的影響
儒家文化具有以倫理為本位的基本特征,這種倫理型的思想文化滲透著古代的教育思想,形成了中國所特有的德育為本的教育思想。這一教學理念強調德、智是衡量人才的兩條最重要的標準,故而要求德育、智育能夠同時得到發展。儒家思想認為,德育的實施也能夠促進其他教學。儒家教育不僅肯定德育的核心地位,而且將智育視為德育的手段。這一原則對糾正或防止片面的知識化教學,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導致重德輕智,過分強調語文教學為倫理、政治服務,不利于語文教學的發展。特別是到了隋唐,學校教育成為科舉制度的附庸,語文教學只重視寫作,以八股文取士,使人們思想僵化。顧炎武曾經批評,這種文章訓練的方法使“人才日至于消耗,學術日至于荒陋”。
(2)對語文教育內容的影響
我國古代沒有單純的語文教育。古文教育是包括經學、史學、哲學、文學、倫理學以及自然科學等在內的一種綜合性學科教育。比如我國奴隸社會的六藝教育,有“禮、樂、射、御、書、數”的綜合性內容。春秋戰國之后,教材主要是《五經》《四書》。《三字經》有言:“凡訓蒙,須講究,講訓詁,明句讀。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孝經通,四書熟,如六經,始可讀。……經既明,方讀子,撮其要,記其事?!涀油?,讀諸史,考世系,知終始?!边@段話簡明扼要地指出了古代學校教育的基本學科和古代學校教學內容的基本順序,即:小學―四書―孝經―六經―子書―史書。
古代語文教育之所以選擇《四書》《五經》作為主要教材,是因為:《四書》是儒家正統思想的精華,體現了由孔子經過曾參、子思、孟子一脈相傳下來的儒家思想。其中反映了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綱領、倫理思想、哲學觀點和教育教學思想,歷來被統治者所推崇,并規定為一切官辦學校、私塾的基本教材?!段褰洝芬彩菤v代各朝宣傳封建宗法思想的重要根據?!对娊洝废喈斢谖膶W課本,《書經》相當于政治課本,《禮經》相當于道德倫理課本,《易經》相當于哲學課本,《春秋》相當于歷史課本??梢姽糯恼Z文教育是文史哲不分的,就連當時的蒙學讀物“三、百、千”也是識字教育與知識教育、道德教育結合在一起的,如“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闡述的是儒家所提倡的三綱五常。
(3)對語文教育方法的影響
儒家教育家在長期教學實踐中,摸索、采用了許多教育方法,并對他們進行了許多理論性的探討和總結,如問答法、講授法、論辯法、誦讀法。這里僅以誦讀法為例來說明儒家文化對語文教育方法的影響。兩漢時期為什么流行誦讀法呢?因為內容多是《四書》《五經》,而儒家特別強調詩書的教化作用,“以孝治天下”“以論語治國”成為當時的口頭禪。所以當時盛行記誦法。
3.儒家文化對當今語文教育的影響
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它有著巨大的滲透力和傳承力,對當今的語文教學也會產生很強的滲透作用。儒家文化就像一把雙刃劍,其中的精華部分,如重人倫、中庸和諧、自強不息等精神,對語文教學產生了正面的影響;其中的糟粕部分,如過分注重倫理、忽視新知的探索等,對學生創造性人格的培養有負面的影響。積極影響,如傳統的德育理論“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使人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對國家社會的高度責任感,始終是我們德育教育的首要內容。傳統德育的方法如講求“克己”“慎獨”,對于學生養成自我約束、愛護集體的習慣,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又如培養學生的吃苦精神,如“頭懸梁,錐刺股”“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等,對于勵志、培養學生的吃苦精神有深刻的意義。
三、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對語文教育的思考
如今,多元文化已成為時代的主流,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精英與大眾,這種景象呈現了對立碰撞而走向統一融合的多維形態。多元的文化背景促使語文教育不斷更新其課程內容、教育理念、教學方式,以適應社會文化發展的需要。語文教學中理應填充新鮮的時代意識和價值觀念。
在課程設置上,應打破舊有的模式框架,恢復語文教育應有的鮮活生機、朝氣洋溢,為各種文本內容充分碰撞、交流和對話提供廣闊的天地。語文教育不僅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還應當反映當今社會時代的精神內涵,更有世界范圍內優質的異國文化,促使我們的語文教育真正“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對國外的教育理念,應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進行合理的吸收揚棄,取長補短,以形成自己的強勢文化。
參考資料:
1.張岱年、程宜山《中國文化與文化爭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篇7
中國的宗教存在,大體可分為代表已經融入傳統中國文化的宗教和被視為外來文化之載體的宗教:前者包括儒、佛、道三教,后者則以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為主要代表。誠然,在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主要是儒教和道教,但從印度傳入的佛教經過在華約兩千年的本色化過程已基本上與中國文化共構一體。因此,中國歷史上對儒、佛、道以“三教”并稱,中國人亦視它們為中國宗教文化傳統之代表。而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在中國則被大多數人認為是分別代表著西方文化和阿拉伯文化,其在華之本質存在仍不離這兩種文化的嬗變或衍生。尤其對基督教而言,中國人的普遍看法是,它乃一種結合古希臘和古希伯來文化、并在更高層次上揚棄這兩種文化而產生出來的植根于西方世界的宗教;早在古羅馬帝國時期、并經過歐洲中世紀的漫長發展,基督教已決定性地鑄就了西方文化的模式和特征。因此,盡管基督教在此后的發展中足跡已遍及全世界, 并幾乎已在各洲各國建立起教會,卻仍然以代表西方文化為主,其思想、教義和禮儀都反映出西方文化傳統的發展及其社會人生觀念的凝聚與積淀。數百年來,基督教在中國的本色化過程亦步履維艱,一般中國人在其中仍主要是看到西方民族的精神氣質、心理狀態及文化風俗, 故稱其為“洋教”。這種理解并不同于基督教會內部從其教義意義上關于“福音無國界”的傳統看法。目前, 在中國社會之現代化過程中,上述兩大類型的宗教都需完成其改革與更新的任務, 以適應甚至影響中國現代社會的發展。
就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之載體的宗教而言,代表華夏文明之本質精神的儒家體系,無論稱其為“儒教”或“儒家”,都表現為一種植根于中國人靈魂深處的政治宗教和倫理宗教,在它身上非常典型地體現出中國傳統政治觀與倫理觀的統一及互用。按精神實質,儒家乃是一種“有為”的宗教,儒家精神積極倡導“參政”、“有為“,希冀在社會政治中通過“人治”而達其“仁”、“禮”之理想目的。實際上,中國不少思想家和政治家們都是以儒家思想的責任感來追求真理、維系正統或實施改革的。當然,在長期封建社會中,儒家所追求的這種“人治“是要靠以封建君王為核心來加以展開并得以實現的。因此,與其政治觀相協調和一致的,便是儒家“忠君”、“報國”之社會倫理觀,即以“忠”、“孝”之舉來求齊家治國平天下。這種社會倫理觀突出強調集體的利益和共存,也就是說,它要求人們為了整體統一而必須放棄或犧牲個人的自由與利益。其體現的倫理精神曾為維系中國封建大一統的“穩態”存在、保證其長治久安的社會局面起過決定性作用。隨著中國封建時代的結束,其延續兩千余年的儒家正統思想體系曾一度遭到批判和冷遇。然而,以儒家思想為主所凝結成的中華民族傳統卻仍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社會階層中頑強地存活著,表現出其強大的生命力。今天,中國大陸組織形式的儒教已不復存在,但觀念形式的儒家卻深入人心,它仍制約著中華民族的發展,與中國人的命運及前途休戚相關。因此,在方興未艾的中國社會現代化中,儒家的更新已成為海內外華人的一個熱門話題。
復興儒家思想的努力最初始于海外華人學者,近十多年來也得到一批大陸學者的積極響應。針對一般人認為“儒家”代表一種舊學說或舊規范、“現代化”代表一種從舊到新的改變或一種對新環境的適應之觀點,這些學者則認為儒家思想與現代化過程并不相悖,二者在本質上是可以兼容的。這種兼容或統一之根據,乃在于儒家思想本是以“理智的自主”、“智能的發展”、“思考與反省的活動”和“質疑與分析的方式”為原則。 而基于這些原則的儒家思想之復興,可以導致一種能作為中國現代化過程之基礎的新的思想方法,因此它能推動社會現代化而決不是阻撓其實現。這種樂觀看法,使他們相信中國現代化將會迎來其新儒家的興盛時代。
在社會現代化過程中,容易出現偏重科技發展、輕視觀念轉變的實用主義、功利主義傾向,為此,這些新儒家思想代表向社會提出了警告及忠告:“現代化的程序應從內在的思想著手,而不是從外在開始?!?如果急功近利、只求表面的成功和短期的收效,現代化事業就會事倍功半、曲折反復,甚至遭受功敗垂成之結局。而人之內在思想的升華和人之基本素質的提高,則會使現代化過程有了活水源頭而經久不衰。
概言之,在中國社會現代化進程中,新儒家所展示的儒家精神之復興與更新有如下三個方面的突出表現:
第一,它在現代世界文化氛圍中從更廣遠的視野和更高深的層次上向中國人重提曾作為其精神之源的“憂患意識”。在本世紀初,西方思想文化界風行的“危機意識”曾對其走出歷史發展的低谷、加速現代化的進程起過重大作用。因此,這種“憂患意識”要尋求一種與西方“危機意識”異曲同工的效果,以使現代社會中的中國人既客觀了解別人、又真正認清自我、通過文化、社會比較和思想、靈性比較而具有一種“緊迫感”、“使命感”,從而確保中國現代化進程所需要的精神動力。
第二,它從人的自我改造對參與社會現代化和實現自身現代化之意義上重立其“仁”之標準?!叭省北緸槿寮宜枷腩I域中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范疇,它既是為人之理想,又是善政之標準。孔子儒學的形成,正是針對“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的社會存在狀況,旨在挺立人心之仁,挽救世風危機。如果說,基督教“愛”的標準確立了西方文化理想之路,那幺,儒家“仁”的標準則開創了中國文化理想之路。“仁”本身已具有恭、寬、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內容,也包括人與人相親相愛之關系。它充分顯示出人之所以為人的道德理性和存在意義。新儒家思想家堅持,只有“仁的自覺和挺立才使內圣外王之道有了超越的根據和內在的源頭?!?在此,他們對儒家中心理念“仁”及其“內圣外王”的實踐既進行了總結反思,也加以了新的詮釋?!叭省弊鳛榻袒松c社會的絕對“道德命令”在儒家思想中有著強烈的現世取向,其參贊化育包括個人和社會這兩個方面的完善。所謂“內圣”,指個人內在精神道德之修養,即達到其人格道德之完美。因此,新儒家首先將“道德生命的完美成就圣賢人格“作為每個人生的目標。然而,這種道德修養和人格完善并不只是到“獨善其身”為止?!叭收摺辈粌H要“獨善其身”,也要“兼善天下”。所謂“外王”,就是指個人必須積極參與外在世界,投身社會改造,做出“己立立人,已達達人”的貢獻。如果說傳統儒家在“內圣”意義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那幺它在“外王”的社會實踐上卻基本上歸于失敗。這種失敗一方面包括在認識和利用自然世界上未能形成一種科學知識價值傳統,從而使中國人缺乏西方的“科學精神”,另一方面則包括在改造和建構社會人生上未能形成一種民主參政意識及其相關的民主體制之“政道”,從而使中國人也缺乏西方人的“民主精神”?!拔逅摹边\動對西方“德先生”(民主)和“賽先生”(科學)的歡迎、以及對儒家的批判,正是基于其“外王”實踐上的失誤或失敗。不過,“五四”運動并沒有徹底完成其任務,而在其認識中外靈性精神上又走入了新的誤區。這樣,新儒家認為儒家思想體系在中國的歷史使命并沒有結束,在實現“科學與民主”之“現代化精神”上仍可大有作為。其思想家正發掘其蘊藏的精神意趣,對許多儒學內涵加以現代解釋,試圖從中國本身的文化傳統中找出一條通往現代化之路,以使其傳統文化獲得新生。這種“外王”新探的成功與否將決定儒家更新的成敗,檢驗其參與現代化的實際能力和在當代中國的真正影響。 第三,它根據社會舊秩序打破后出現的道德與價值觀之紊亂而試圖重建以“誠”為基準的人際關系和社會關系,以便能為現代社會補偏救弊。 儒家傳統認為,“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 將“誠”視為“天”、“人”之“道”,從而形成“誠”的哲學?,F代社會的發展體現出多元性、對比性、交感性、變動性、非平衡性、以及共存性,人際關系和社會關系均趨于復雜。在合作與競爭、成功與失敗相交織的世界生活氛圍中,人們會形成強烈的社會對比反差感和自我失落感。其人性本質的異化和淪落,人們相互交往上的防范與虛假,往往又會使現代社會陷入因境甚至停止發展。在此,儒家思誠、持誠的精神遺產遂重放光彩、大有所為。新儒家思想家把“誠”視為人們在現代文化多元趨勢中求得共存的基石,倡導“以誠通其情,以誠成其和”,在真誠相待的基礎上建立起現代社會中個人之間、團體之間和國家之間的關系。這樣,會作為儒家傳統“宗教道德象征”而存在的“誠”便獲得其現代意義與價值。
有些學者會強調應區分“文化傳統”和“傳統文化”,認為前者指活在現實中的文化,乃表現流向的動態,后者則指已經過去的文化,乃表現凝固的靜態。 其實,它們在許多情況下都是表現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儒家思想既代表著中國的傳統文化,也體現其文化傳統。當這種傳統文化沒有隨其誕生的時代之結束而消亡,卻繼續其生存與發展的時候,它就形成了一種文化傳統,既反映其原初之靜態,又表現其變化之動態。儒家體系及其它中國傳統宗教之更新,只有從這二者的有機結合上才能真正理解。這正是《詩經》之言“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的真諦所在。
佛、道二教在中國歷史上雖有類似“人間佛數”的入世經歷,但從總體而言卻主要表現為一體“出世”、“無為”的宗教,體現出任運自然、隨遇而安的精神情趣。在此,佛教“超脫”精神和道教“消遙”精神的社會功效往往不謀而合。作為這種傳統文化類型的佛、道二教,在中國社會現代化中的更新努力則有著更大的難度。就目前狀況而言,中國佛、道界人士一方面昭示其信仰體系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存在及其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另一方面則以其學者哲學神思的理論活動和群眾練功修行的實踐活動來參與現代社會生活,重新塑造其宗教形象。但從總體來看,儒家精神在中國社會存在形式和人生價值意向上尚有著非常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比較普遍的文化影響,而佛、道精神在國民意識和大眾生活中卻相對淡化且不居主流。所以說,佛、道教的更新在于從其傳統的田園、寺院或山林之遁隱生活中復出,面對一個“開放”的世界和“信息”的時代,面對中國文化從農村生活往都市生活、農業經濟往工業和商品經濟之“轉型”過程中的現代社會。在此,“人生佛教”運動已給人啟迪與希望。
就作為外來文化之載體的宗教而言,代表西方文明之本質精神的基督教在中國的命運則更富有戲劇性,其在現代化社會中的更新亦更加引人注目。
由于基督教文化按其傳統主要代表著西方文化,因而給恪守本民族傳統文化精神的大多數中國人以一種生疏、偏遠之感。加之中國本世紀20年代曾出現的非基督教運動和50年代形成過的與西方國家之對峙局面,使基督教會在中國陷入一種比較復雜和敏感的關系之中。因此,中國大陸教會本世紀以來所進行的“本色化”運動,尤其是從50年代起所突出的“三自”、“愛國”之基準,主要反映了其文化關系及文化交流之中的政治層面。但在現代社會之“開放”與“對話”的氣氛中,這種曾對中國教會生存起過至關重要之作用的政治層面,其意義主要是作為教會改革的社會背景或前提,而從其它文化層面上來使教會在社會現代化中得以更新則已成為當務之急。
一方面,中國教會的更新在于根據發展變化的社會文化氛圍來對其傳統教義加以現代詮釋,展開歷史與現今的對話。這就提出了中國教會神學建設的任務,而教會人士也正致力于一種具有中國特色之神學體系的深思和構設。在其看來,基督教的普世意義已使之揚棄了“西方”與“中國”之別。中國教會即代表著中國人之基督信仰及其靈性精神的自我意識和自我發展。在此起決定作用的并非文化交流意義上的“拿來”或“輸入”,而是其人格生成意義上與神對話及講通的“體驗”和“經歷”。所以,中國神學不再是復述傳教帶來的形式及內容,而歸根結底是表達自我識神識人的心曲和體會。這種神學將基于其信仰傳統之真諦,卻又不囿于其語言及象征符號之外觀。它是中國信徒對其生存及發展中與神相遇之現實感觸的流露和對其信仰之共識的傾吐。這里,教會神學家不同意像教會之外的一些中國人那樣對其信仰作“內”、“外”之別或“土”、“洋”之分。但要達到其中國“本色”的普遍認同,中國教會仍然任重而道遠。
篇8
[關鍵詞]“儒” “禮” “仁” “中和、中庸” “性善說” “道德境界”
一、孔孟儒學的意義及地位
儒本來是一種職業,所謂儒者,就是以相禮教書為職業的人,對于孔孟,這話是不能說的??酌想m亦儒者,但他們又創立了儒家。儒家與儒者是不同的。儒者是社會中的教書匠、禮樂專家,這是孔子孟子以前有的。儒家是孔子所創立的一個學派。他們也講詩書禮樂、“古之人”等。但他們不是照著“古之人”講,而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論語述而》)。孔子因其以述為作,所以他不只是儒者,也是儒家的創立人。儒家思想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歷經兩千多年的發展,形成了以道德倫理為核心的完整的理論體系,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極其深遠、滲透到社會的各個層面,不了解儒學,就不可能了解中國文化。而要了解儒學,則必須領悟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思想。
二、孔孟儒學思想的具體闡釋
儒家是以仁、義、禮、智見稱于世的。后人以仁、義、禮、智、信、為五常。但孟子講“四端”則只說道仁、義、禮、智。此四者也是孔子常講的。將其并列為四,則始于孟子。
先說孔子的“仁”、“禮”為主要內容的思想體系,孔子生當春秋末期,禮崩樂壞,奴隸制一觸即潰。面對時局,孔子不惜以年邁之身,周游列國,宣傳以禮治國,主張恢復“周禮”以重整社會秩序。其思想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
第一,仁者愛人。“仁”是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鬃訉Α叭省弊髁硕喾矫?、多層次的闡釋和規定。從正面講,“剛毅、木訥近仁”,“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博學而篤直,而同近思,仁在其中矣”。從反面講,“巧言令色,鮮矣仁”。就其具體的內容而言,仁者即是愛人,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亦所謂恕,合忠與恕,謂之忠恕之道,忠恕皆是推己及人。忠是推己及人的積極方面說,恕是推己及人的消極方面說。如是“推其所為”,以及他人。所以孔子說:“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仁是孔子哲學的中心,而忠恕又是“為仁”的下手處。
第二,克己復禮。“克己復禮為仁”,“克己”就是克制自己的欲求,通過對個體道德的自覺培養,提高修養,使一切視聽言動都符合“禮”的要求。能立即能循禮而行,則可以“克己復禮”。
第三,和貴中庸?!墩撜Z堯曰》載:堯禪位于舜,教四字之訣“允執其中”,意即以“中道”為政教的準則。舜受堯命,唯中是用??鬃訉Υ舜蠹淤澷p。儒家的中庸,中和觀念對中國文化影響巨大,可以說,它是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
孔子的這些思想,就是其本身而言,有其合理性,但就時局而言卻不合潮流。孔子死后,儒家很不景氣,楊朱、墨翟的學說很有市場。孟子把自己視為孔子的傳人,立志恢復儒學,并對孔子的仁學作了進一步發展。一方面,給仁學找到了人性論的根據;另一方面,又把“仁”的道德內涵發展為政治理論的基礎,建立起仁政學說。
第一,為了尋找仁政學說的自然基礎,孟子提出了性善的人性論。性善的核心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公孫丑下》),即人人都有不忍傷害別人之心。這種不忍人之心又可稱為“惻隱之心”,即對別人不幸的同情心。圍繞“不忍人之心”,還有“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概括為“四心”。
第二,仁義禮智與人性美。孟子突出了仁、義、禮、智,他把這四者與人性善組成一系列。孟子的仁當然不只停留在動機上,它也要轉化為行動,行動的原則是由心而行。由己及人,由親及疏,孝和親中親是仁的根本。仁蘊涵義,是義的行為,不必是仁的行為。孟子所說的禮,指揖讓進退之類的行為規范。禮從屬于義,是仁義的外在表現,是進入仁義道德之境的門戶。智是對于仁義禮的了解。人必對于仁義禮有了解,然后才可以有仁義禮的行為。如無了解,他的行為,雖可以和乎仁義禮,但嚴格地說,不是仁義禮的行為。其只順性而行,或順習而行,他的境界,不是道德境界,而是自然境界。
孟子的思想體系還有道、德、信、思等等,但仁、義、禮、智是核心,其他可視為外延。孟子與孔子相比,倫理內容沒有什么大的變化和發展,但孟子的新貢獻主要在于把倫理范疇與人性善連接在一起。人倫關系出自人的本能,就這一點論,在儒家倫理觀念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三、儒家的系統性格
民族的心態和性格特征,既是民族文化的主要表現,也是一個民族的象征。直接影響民族心態和性格特征的是文化的核心,即價值取向。中華民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以儒學作為宗教信仰的民族。儒學作為中國文化的主干,它的價值觀念和取向必然對中華民族性格特征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一定的歷史時期中構成了我們民族共同的性格和主要的思維方法——道德境界。
儒家講道德,并不是只宣傳些道德規律或道德格言,叫人只死守死記。因此,孔孟從個人的生存狀況出發,力求用道德境界的精神遺產進行社會教化,用比較低的社會成本實現天下大治。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產生了中國特有的積極政治理念,所以儒家把家國并稱,把修齊治平放在一起相提并論??鬃诱f“仁者安仁、智者利仁”,孟子則把他繼續向前推演到“仁者無敵”。然而,道德境界的實現,需要個人的高度自覺;個人的自覺當然取決于個人抵制自然欲望的能力、抵制追求利益的過分強烈愿望。孟子提到“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的過程,就是道德境界的最主要最實用的修煉過程。
四、儒家思想的現代意義和價值
儒學是人類文化性高度發達的產物,它培養人們特有的高尚道德情操和禮儀文明習性,它曾經在中國歷史上多元文化良性互動中發揮過溝通、融合的重要作用,它也會在當代世界文明對話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積極作用。儒學之所以能夠推動世界文明對話,就在于儒學體現了人類的道德自覺,揭示了人生常道,維護了人類的尊嚴。我們有理由相信,中華民族將不僅發揚儒家文化仁愛寬厚的精神,使自己的文明與世界各種文明進行更深入更有效的對話和交流。而且中華民族也將以儒學“中和之道”的態度和智慧促進正在發生沖突的各種文明之間的溝通和了解,起到中介和橋梁的作用。
總之,儒學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它的價值取向對中華民族性格的形成和塑造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其積極向上的精神影響和塑造著中華民族的優秀品格;其消極思想造就了中華民族的隱暗性格。今天,我們已致力于建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價值體系,就不能不對中國社會產生深遠影響的儒學及其價值體系進行分析,使之成為新價值體系的有機的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馮友蘭.《三松堂全集》第五卷.新原道,1986,(11):16-17.
篇9
一、儒家思想的產生背景
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學派的思想。中國文明史經歷了夏、商、周的近1700年之后,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創立。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在總結、概括和繼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親親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說:“孔子乃因史記作春秋,上至隱公,下訖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據魯,親周,故殷,運之三代?!比寮覍W派的創始人孔子說過:“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論語?述而》)是自己的思想本色。
東周時期,中國社會處于歷史經歷著劃時代的變革,周王室衰微,諸侯坐大,維護封建宗法等級制度的“周禮”遭到極大破壞,諸侯爭霸,社會處于動蕩之中。這時候代表各階級利益的知識分子異?;钴S,成為一支重要的社會力量,他們紛紛登上歷史舞臺,著書立說,提出解決社會現實問題的辦法,形成了諸子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他們各自為新興的地主階級設計了一套結束割據,實現統一的治國方案,為秦漢以后的社會治國思想的選擇奠定了基礎。
孔子所處的春秋時代,由于社會內部不可調合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機搖撼了傳統文化的權威性,對傳統文化的懷疑與批判精神與日俱增,就連“祖述堯舜,文武”的孔子也不能不把當時所處的時代精神注入到自己的思想體系中,并對傳統文化加以適當的改造,以便在社會實踐中建立一種新的和諧秩序和心理平衡,這種情況到了大變革的戰國時代顯得尤為突出,因為人們在崩塌的舊世界廢墟上已經依稀看到了沖破舊尊卑等級束縛的新時代的曙光。
未來究竟是個什么樣的社會模式,就成了舉世關注的大問題,并在思想界引起了一場百家爭鳴式的大辯論。當時代表社會各個階級、階層利益的諸子百家,紛紛提出各自的主張,其中一個最主要的爭論焦點就是如何對待傳統文化的問題。圍繞這個問題而進行的思想交鋒,儒、法兩大思想流派最有代表性。他們旗鼓相當,針鋒相對,英者云集,皆為顯學。另外還有墨家、道家、陰陽家、兵家等等學派,可謂學派林立,在中國歷史上學術與言論為開明時代。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和發展
(一)儒家思想的形成
儒家學派之前,古代社會貴族和自由民通過“師”與“儒”接受傳統的六德(智、信、圣、仁、義、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藝(禮、樂、射、御、書、術)的社會化教育。從施教的內容看,中國古代的社會教育完全是基于華夏族在特定生活環境中長期形成的價值觀、習慣、慣例、行為規范和準則等文化要素之上而進行的。儒家學派全盤吸收這些文化要素并上升到系統的理論高度。
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舊日統治階級壟斷教育的局面,一變“學在官府”而為“有教無類”,使傳統文化教育播及到整個民族。這樣儒家思想就有了堅實的民族心理基礎,為全社會所接受并逐步儒化全社會。但是儒家學派固守“道不過三代,法不貳后王”(《荀子?王制》)。儒家思想的內涵豐富復雜,封建皇權逐步發展出基礎理論和思想,即講大一統、講君臣父子和講華夷之辨。
(二)簡說儒家思想的歷史變遷
在漢武帝之前,秦朝、漢朝都是以法家思想為政權的統治思想。秦始皇焚書坑儒后,加之漢字尚處于雛形,不具備準確表達的功能,正統的儒家思想已基本消失。
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強調以儒家思想為國家的哲學根本,杜絕其他思想體系。漢武帝采納了他的主張。從此儒學成為正統思想,研究四書五經的經學也成為了顯學。董仲舒在具體的政策上將道家,陰陽家和儒家中有利于封建帝王統治的部分加以發展,行成了新儒家思想。
在漢代的儒家思想普及過程中,很多社會問題的到解決。儒家思想傾向于施用仁政管理國家,政治家們以此為根據,限制土地過分集中,建立完善的道德體系。提出了包括“限民名田,以澹(瞻)不足”,“三綱五?!?,等政策。
西漢武帝在位時期封建國家強盛,這給封建統治穩定創立了前提。為維護大一統的局面,必須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思想體系。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于君主統治的成分,對儒學進行了改造,增加了“君權神授”和大一統的思想,這在客觀上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權的加強和國家的鞏固,也利于社會的穩定,從此儒家思想逐漸成為封建社會占統治地位的正統思想??v觀兩千多年來儒家之所以能獨領,一方面是因其思想內核即哲學上的天人觀念、倫理上以“仁”為核心的“三綱五?!?、政治上的大一統主張,在根本上都有適應了封建專制統治需要的因素。
另一方面是因為儒家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能夠隨時代需要的變化而不斷改變面目。先秦儒家沒有為當時的統治者所接受甚至還遭到了秦始皇毀滅性的打擊,這是由先秦儒家初創時自身的理論缺陷導致的。先秦儒學的內容體系充滿著濃重的、溫柔淳樸的倫理親彩,顯得“迂遠而闊于事情”。例如,孔子的“仁學”,目的在于通過“正名”恢復“周禮”所代表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所以孔子的思想不會為新興地主勢力所青睞。
孟子的“仁政”說,雖已轉到新興地主勢力的立場上,但其“仁政”說是建立在“民為貴”、“君為輕”的基礎上的,過分突出了小農利益,因而也不會得到統治者的贊賞。歷史發展到漢武帝時期,封建國家強盛,這給封建統治穩定創立了前提。為維護大一統的局面,必須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思想體系,儒學隨之有了恢復生機的條件。
儒家提倡德政、禮治和人治,強調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斷于法”,實行法治,強調暴力統治;道家提倡順乎自然,“無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補性。經過秦、西漢初年的治國實踐從正反兩個方面證明:在動蕩年代,軍閥割據,難以用儒家路線實行全國大一統,而法家路線卻能收到這樣的效果;在動蕩結束之初,人口凋弊,生產破壞,應該實行道家無為政治,與民休息,以恢復和發展生產;當國家穩定,走上正常運行軌道之后,不能再實行嚴刑峻法的暴力統治,而以儒家路線為宜。三者之間表現出了互相融合趨勢。
到了漢武帝時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線為基礎,以法家路線為輔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國封建社會統治思想的基本格局。從此以后,以儒家倫理道德為中心,以法家的嚴刑峻法為輔助,以道家權術政治為手段的治國模式基本上符合中國古代的國情,成為歷代統治階級奉行不變的治國圭臬。
1、孔子是儒家學派創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義的性質:主張“禮”,維護周禮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后來發展成為中國古代正統文化。
2、孟子是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張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貴君輕”思想;主張“政在得民”,反對苛政;主張給農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農民勞動時間,寬刑薄稅。
3、西漢的董仲舒以儒學為基礎,以陰陽五行為框架,兼采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學。其核心是“天人感應”,“君權神授”。
篇10
關鍵詞:儒家思想;高中語文教材;人格養成
【中圖分類號】G633.3
儒家文化自其創立以來,在其發展的兩千多年歷史長河中,歷代儒家通過多種形式的努力與繼承,使其不僅成為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正統文化,更加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精神的重要體現?!度罩屏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中都有明確表述:“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比寮宜枷氪淼氖侵袊鴤鹘y思想文化的精髓,是對高中學生進行人文性教育的重要來源之一。
現行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將大量的儒家文化經典編選其中,對于傳承儒家文化傳統,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具有重要意義。其中收錄了大量古詩文,整套必修教材中編排的古詩文約占課文總數的38%,必修一4篇;必修二4篇;必修三
8篇;必修四12篇;必修五8篇;課文總數為95篇。
一、作品分析
“我們閱讀傳統經典,不僅是為了獲取知識,也是為了一個悠久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這或許是尋求一個完善、獨立的自我與品格的最好途徑?!?依照當今的社會現實,儒家思想文化中所蘊含的豐富的人文精神對于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彌補社會道德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愛國主義
春秋戰國乃為亂世,儒家文化誕生于亂世,那么自其出生就不可避免地帶有憂患的色彩??鬃又鲝埖摹叭胧馈辈⒉粌H僅在于在社會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更加強調的是“救世”?!案F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孔孟以‘君子有終身之憂’為思想基調,強調君子要憂國、憂民、憂禮樂之失傳、憂文明之失散” ,他們的憂患意識對古代文化產生了深刻影響,古往今來的有志之士創作了一批又一批愛國作品。
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中體現愛國主義精神的課文有:《燭之武退秦師》、《離騷》、《永遇樂?京口北故亭懷古》、《五人墓碑記》、《指南錄后序》等。以《五人墓碑記》為例,課文講述了明末時期東林黨人和蘇州人民不畏不怕犧牲敢于同魏忠賢這類奸佞之流進行斗爭的英勇事跡,歌頌了其中五人“慷慨大義,蹈死不顧”的英雄氣概,高度評價了他們“激于義而死”的崇高精神,肯定了其斗爭的重大意義和不朽功績,揭示出“明生死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主題。
愛國主義并不是近現代的產物,古已有之,屬于我國傳統思想文化中最重要的內容。這是一種對祖國和民族的深深眷戀,是日積月累在普通老百姓心中種下的掛念國家、濟世救民的果實。儒家文化教會我們,任何時候任何地方任何人都有義務為自己的國家和人民付出。
(二)美好品德
《論語?雍也》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笨鬃哟搜杂腥龑雍x:第一層是說“中庸”是一種道德;第二層是說“中庸”是最高的道德;第三層是說老百姓中很少有能做到“中庸”的。中庸之道之所以是“德”,并且是“至德”,因為它是“以人為本”的,是以平衡人際關系為手段,置社會于安定和平的。
“仁”,既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各種道德規范的總綱。具體來說,“仁”包括忠、恕、孝、悌、信、恭、敬、智、儉、良、恥等所有道德范疇,是對各種善品質的總概括。而“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也”,意思是說,“孝悌”是“仁”最基本的內容。孟子也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有了孝悌,才有后來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長幼有序”。親情是一種十分偉大的感情,一個人只有先愛自己的父母親人,才能將這種愛作用于他人和社會,實現“博愛”。所謂國家,有“家”才有“國”,在這一層面上看,“孝”是“忠”的基礎,“忠”是對“孝”的發展?!缎⒔洝氛f:“君子之事親孝,故忠移于君”,家庭和睦在先,之后才能君臣和睦,促進社會的健康發展。如果說孝悌觀念是規范家庭成員行為的基本理念,原則是“長幼有序,尊卑有等”,那么這又體現了“禮”,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中許多篇目都是關于道德文化的,如:《項脊軒志》、《陳情表》、《廉頗藺相如傳》等。以《陳情表》為例,這是西晉李密寫給晉武帝的奏章。文章敘述了祖母在艱難環境下對自己的養育之恩和自己應當竭盡全力報養祖母的大孝之義。在感謝朝廷知遇之恩同時,又真情傾訴了難以從命的苦衷。真情流露,委婉暢達,感動了千千萬萬的讀者,更有“讀李密《陳情表》不流淚者不孝”的說法。
(三)仁政與民本思想
治國以禮,為政以德是儒家思想對君王提出的要求,民本思想是對仁政思想的補充。早在兩千多年前,孟子就主張君王須以仁愛之心治理天下,他提出:“民為本,社稷次之,君為輕”、“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民貴君輕”等思想,將“愛民”看成是政治的最高準則。
教材中體現仁政與民本思想的課文有《季氏將罰顓臾》、《寡人之于國也》等。以《寡人之于國也》為例,這是表現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論述了如何通過實行“仁政”以“王道”來統一天下的問題。只有實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天下。本文氣勢宏達,說理切剩闡明了孟子的治國之策,大力宣揚了他的仁政思想。
(四)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在儒家思想中的內涵并不能簡簡單單用我們今天所說的人與自然和宇宙的合一來詮釋,它是儒家思想在生命哲學領域的中心思想。儒家認為,生命來源于天,即天命。在孔子奠定的生命哲學中,最根本的就是天命,天道。人需要對天對自然懷有敬畏之心,這是生命的根本。生命生生不息,不斷傳承與輪回,我們需要對天保持敬畏,與大自然和諧相處。
教材中就有不少關于生命、人生的經典文章與詩歌,如:《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滕王閣序》、《琵琶行》、《錦瑟》等。以《錦瑟》為例,辭藻華麗,情思纏綿,意象迷離,含義深邈,但對于詩歌主題歷來存在爭論。一般認為這是作者李商隱追憶似水流年,感嘆悲歡離合,相思夢想都幻滅,所得只是眼淚和迷惘的悵然之作。
(五)“學思”并重
孔子認為人的認識能力先天就有差別,所受的教育也必須不同,體現出其因材施教的思想??鬃又匾晫W知,認為“生而知之”僅是一種虛設,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需要通過學習才能獲得知識。在學習上,他強調四個方面:
一要實事求是。《論語?子罕》:“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币馑际牵灰约翰欢畢s憑空造作,不要武斷專橫,不要頑固不化,不要自以為是。二要多方面學習?!墩撜Z?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笨鬃訉ⅰ岸嗦劇薄ⅰ岸嘁姟焙汀皳裆贫鴱闹弊鳛楂@得知識的重要途徑,他自己也“入太廟,每事問”。三要思考功夫。《論語?為政》:“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認為學習和思考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學思須并重。四要觸類旁通??鬃犹岢觥奥勔恢?,“上學而下達”等學習方法,在積累豐富的感性知識基礎上發揮理性的能動作用。此外,在言與行的關系上,孔子提出“敏于事而慎于言”,說話要慎重,但做事要敏捷,言行一致。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蘇教版必修一《勸學》篇就典型體現出儒家對學習的重視。文章圍繞“學不可以已”這一中心論點,先后闡述了學習的重要性,學習的作用,學習的方法和態度。
二、結語
隨著時代的飛速發展,西方的快餐文化日益沖擊著我國的傳統文化。高中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如果引導不當,就容易滋生出崇洋、摒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情緒,譬如圣誕節熱熱鬧鬧,重陽節卻無人問津的現象屢見不鮮。因此,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對儒家經典文本的收錄十分必要。一方面,能夠潛移默化地塑造學生的心靈,提高其文化品位,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和社會中自覺規范自己的言行,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儒家思想作為我國優秀傳統思想文化的精髓,將被世代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 葛楚英.儒學的普世價值――社會平衡學[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
[2] 黃受安等.中國古代九大思想學派集要[M].北京:出版社,2002.
[3] 蔡瑩涓.高中語文教學中儒家傳統思想問題[D].福建師范大學.2003.8.
[4] 井源.論語文教學中的儒家經典文本教育[D].山東師范大學.2006.4.
[5] 張嘯宇.試論儒家文化在高中教學中的滲透[D].云南師范大學.2014.5.
[6] 張世穎.中學語文教材中儒道經典選篇現狀與教學研究――以人教版新n標中學語文教材為例[D].吉林師范大學.2014.6.
[7] 吳偉明.中學語文教材中儒家經典選文及其教學研究[D].河南大學.2011.5.
- 上一篇:建筑工程放線規范標準
- 下一篇:哲學基本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