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給人的啟示范文

時間:2023-10-18 17:20:3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儒家思想給人的啟示,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儒家思想給人的啟示

篇1

關鍵詞:《茶經》;處世哲學;英譯

《茶經》的作者是唐朝被譽為茶圣的陸羽,以《茶經》成書為標志,茶文化開始了蓬勃的發展,唐朝開始出現“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的景象。可以說,《茶經》的誕生,為推動中國茶文化的發展起到了較大的作用。《茶經》中所包含的處世哲學思想,已成為中外學者津津樂道的話題。人們在翻譯《茶經》的過程中,越來越認識單純的文字翻譯,并不能完全表現出《茶經》這一部傳世經典的魅力,而對《茶經》當中處世哲學內涵的翻譯和表現,才是《茶經》英譯工作的關鍵所在。基于此,唯有在全面掌握《茶經》中的處世哲學內涵的基礎上,將其體現到《茶經》的英譯本當中,這樣的《茶經》英譯工作才是科學的、合理的。

1《茶經》中的處世哲學

《茶經》一書,總結了唐代以前的和茶葉相關的茶葉起源、茶葉生產、茶葉飲用、茶葉文化等內容和經驗,將當時的儒家思想、佛家思想、道家思想融入其中,第一次將飲茶從一種生活習慣提升到精神文化的高度,引領了當時的文化潮流。《茶經》的誕生,可以說是中國茶文化發展的里程碑,《茶經》中所蘊含的處世哲學更值得人們探究和思考。《茶經》中蘊含的處世哲學,體現最多的就是儒家的中庸思想,這和陸羽本人長期研習儒家思想是分不開的。在《茶經》的開篇《一之源》中,就寫到“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雖然陸羽沒有直接對茶德進行準確描述,但是間接地將飲茶和人品聯系起來,指明茶葉適合品行端正、忠實誠信的人來飲用。而儒家也倡導人們要有良好的德行,注重修身養性,可以說《茶經》中對茶德的間接敘述,正是儒家思想中中庸之道的體現。所謂中庸,講求的是“中不偏,庸不易”。《茶經》中對鍋的描述,要求鍋耳“方其耳以正令也,廣其緣以務遠也,長其臍以守中也”,這些隱含的寓意,都是告誡人們要正令、務遠、守中,而這些都是儒家中庸思想的內容。《茶經》中對烤茶餅的記載“凡灸于茶,慎勿于風燼間灸”、“持以逼火,屢其翻正”等,都傳達出烤茶餅要受熱均勻、反復減火的做法,這樣循環往復而孜孜不倦的過程,也是儒家中庸之道中中正、平和的外化表現。《茶經》中體現儒家中庸思想的地方很多,難以一一贅述,但總而言之,《茶經》中對中庸思想的體現是豐富而全面的,這和陸羽本人親近儒家思想有關,但從更大的層面上來說,也和唐朝當時儒家思想興盛相關。《茶經》中儒家中庸思想的表現,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中國茶文化中中庸思想的發展,成為之后中國茶文化發展的重要思想脈絡。在儒家中庸思想之外,道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茶經》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中國道家學說認為,“道”乃是天地萬物的本源,是世界的核心規律,萬物包括人在內,必須順應世界的規律即“道”。道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講求人從精神上回歸自然,尋求靈魂與自然的合二為一,以達到天人合一的道家最高境界。在陸羽的《茶經》中,對于茶的品質的記載寫道“野者上,園者次”,意為野外自然生長的茶葉口感是上乘的,而田園當中種植的茶葉口感是相對較次的。從《茶經》中對自然生長的茶葉與人工種植的茶葉口感的區分,可以感受到作者想要表達越是自然的茶葉品質越高。此外《茶經》中還有“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的描述,無一不在傳達茶葉以及飲茶應當回歸自然、融入自然的思想,這正是道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茶經》中的表現,也是《茶經》想要傳達給世人的重要哲學思想。時至今日,人們仍然醉心于在大自然的環境中飲來自于生態茶園的茶,仍然最喜愛不加雕琢的、原汁原味的茶水,這都是《茶經》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給人們帶來的精神層面的長久影響。

2《茶經》中處世哲學的英譯策略

對中國茶文化的開山之作———《茶經》的英譯,不僅要重視表詞達意的準確性,也要重視《茶經》中蘊含的精神內涵的傳達。為在《茶經》英譯中較為全面、準確的表現《茶經》中所蘊含的處世哲學,在此提出幾點英譯策略,僅供參考。

2.1重組句式,交際翻譯

《茶經》中的文句全是古文,其表達方式言簡意賅、內容充實,和現代漢語的表達方式有所區別。在翻譯過程中,翻譯工作者經常會遇到句子結構混亂、內容繁雜的情況,導致英譯效果較差,英譯結果生澀。此時,應當轉變英譯思路,將英譯的重點放在總體概念、總體內涵的表達上,將《茶經》原句重組,采用交際翻譯的策略,使英譯過程更加順暢,英譯結果一氣呵成,這樣對《茶經》中處世哲學的傳達是最有利的,也更加方便讀者直觀地、暢快地了解《茶經》中所蘊含的處世哲學內涵。比如《茶經》第一章《茶之源》中寫道:“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醒醐、甘露抗衡也。”對這一句話的翻譯,如果采用逐字、逐句翻譯的方式,必然導致表詞達意混亂,對其哲學內涵的傳達不利,此時可以采用交際翻譯的方式,打破原文句式結構,重組句子,在表意準確的前提下,利用合理的詞語搭配、文句整合,實現順暢翻譯的目標。可供參考的譯文為:“Itisespeciallysuitableforpeoplewhoarevirtuousinnatureandcon-tentwithasimplelife.Ailmentsymptomssuchaspyrexiathirsty,anx-iety,fidgets,headache,blurryeyes,weaklimbsandstarkjoints,etc.couldallberelievedwithafewcupsoftea,whoseeffectivenessandefficiencyarebynomeanslessthanthatofthelegendaryamritaornectar.”從英譯結果來看,這樣的翻譯方式非常容易讀懂,即使是對中國茶文化完全不知道的外國人,在初次閱讀這樣的英譯文時,也能感受到《茶經》乃至中國茶文化中深厚的中庸之道,感受到中國人的處世哲學。

2.2傳達情感,語義翻譯

在《茶經》英譯過程中,不少翻譯者認為嚴格的語義翻譯會阻礙文句情感的傳達,其實這是一個理解誤區。語義翻譯和文句情感的傳達,并無矛盾,在某些情況下語義翻譯阻礙了文句情感的完整傳達,一方面是由于語意選擇過于嚴苛,另一方面是由于翻譯策略掌握不當。對《茶經》中具有哲學內涵的重點語句的英譯,可根據情況仍然采取語義翻譯的策略,但必須掌握語義翻譯和傳達情感的良好結合。具體來說,在尊重原文語義的同時,要充分挖掘原文的中心思想,找準文句情感側重,從而在英譯過程中,把握原文情感脈絡,再將語義翻譯植入其中,獲得較好的翻譯效果,使《茶經》的處世哲學內涵得以充分展現,而非僅僅展現生澀、枯燥的文字概念。例如,《茶經》中:“《晉書》記載恒溫為揚州牧,性儉,每宴飲唯下七奠柈茶果而已。”此句中描述了恒溫這一東晉軍事家的性格特征,即處事謹慎、品性節儉。對此句的翻譯,必須在語義翻譯的基礎上,重點傳達詞句情感,而非單純的表詞達意,這樣的翻譯才能使中心集中,有助于傳達《茶經》的哲學內涵。參考的譯文為:“ExtractedfromHistoryoftheJinDynasty:HuanWenwasknownforhisprobitywhenheworkedasaprocura-torinYangzhou.Whatcouldbefoundonhisbanquettablewerenomorethansevendishesofteaandrefreshment.”如此方可以通過譯文將東晉軍事家恒溫的性格特征完整表達出來,反應《茶經》中主張的飲茶者修身養性、借鑒自律的思想,有助于外國人了解《茶經》的哲學意蘊,乃至了解中國茶文化的精神內涵。

2.3適當解釋,便于理解

《茶經》寫于唐代,采用的是古漢語,其中很多詞語中國人尚且不能明白,如果翻譯過程中不進行適當解釋,采取生搬硬套式的翻譯策略,必然導致英譯文生澀難懂,不僅對《茶經》中處世哲學的傳達不利,更加無法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長期的英譯實踐為《茶經》的英譯工作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借鑒,即在英譯過程中對難以理解或者有較多外延的語句進行適當解釋,在適當解釋的過程中將文意表達完整,并將《茶經》中蘊含的茶道精神、處世哲學表現出來,讓《茶經》英譯文的翻譯境界上一個層次。例如,《茶經》第二章《茶之具》中寫道:“江南梅雨時,焚之以火。”參考譯文為:“DuringtherainyseasonasplumsareripeningthesouthoftheYangtzeRiver,however,thefireismadetoburnabitmorescorchingly.”在這段譯文中,就對“梅雨”一詞進行了適當解釋,解釋為“plumsareripeninginthesouthoftheYangtzeRiver”,經過這樣的解釋,本來完全不知梅雨為何物的外國人得以對梅雨產生較為準確的理解,并間接感受到梅雨時節飲茶的特殊魅力,此時讀者更加能夠基于對梅雨的準確理解,感受《茶經》中的哲學內涵。又例如,《茶經》第六章《茶之飲》中寫道:“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間。”參考英文為:“Thesecond,third,andfourthmouthsofthelunaryearareapropertimeforalmostallsortsofteatogetharvested.”在這段譯文中,借助“ofthelunaryear”對二月、三月、四月的翻譯進行補充說明,對不懂得中國節氣說法和氣候特征的外國人來說,這樣的補充說明是非常必要的,并且在補充說明的過程中加強了譯文的語氣,使譯文的境界感更強,更加有助于讀者形成對中國不同時節氣候特征的初步認識,間接降低了讀者感受《茶經》中處世哲學的難度。這種適當解釋的翻譯策略,其效果不僅僅在于增加了讀者對特殊概念的理解準確度,更在于為讀者營造了一個基于英語表達方式的語境,為《茶經》中語句情感的表達、文化內涵的傳達鋪平了道路。

3結語

《茶經》這一傳世巨著在中國茶文化領域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對中國茶文化的發展傳播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茶經》中包含的處世哲學,包括儒家的中庸之道、德行禮儀,道家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是《茶經》的真正精髓所在,是中國茶文化的最初表現。在對《茶經》進行英譯的過程中,不僅要遵守基本的翻譯原則,盡可能做到表詞達意的準確,行文脈絡的順暢,也要重視對《茶經》中所蘊含的處世哲學、文化內涵的表現。應當通過科學的英譯策略和合理的英譯技巧,將《茶經》的精神內涵、文化價值真正表現出來,讓其在另一種語體下,仍然可以表現出其文化魅力,用其中的處世哲學感染人、影響人,擴大中國茶文化的影響力。

參考文獻

[1]錢大宇.《茶經》意蘊遠傳世萬年長———陸羽《茶經》問世1235周年[J].農業考古,2016(2):198-205.

[2]王春華.陸羽《茶經》采茶之“時”的哲學精神[J].貴州茶葉,2014(2):12-13.

[3]姜曉杰,姜怡.《茶經》里的中庸思想及其翻譯策略探討[J].語言教育,2014(3):61-66.

[4]朱利勇,朱志娟.讀《茶經》英譯談典籍翻譯之道[J].短篇小說(原創版),2015(36):125-126.

[5]董譯蔓.淺析陸羽《茶經》的哲學思想[J].青春歲月,2016(11):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