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對我的影響范文
時間:2023-10-19 17:10:0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儒家思想對我的影響,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WTO對企業財務管理的影響
1、理財環境更加復雜
加入WTO后,客觀上將進一步推進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企業財務管理所依賴的環境將發生很大的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法律環境的變化。根據WTO設立協定的規定,所有會員國的法規應與WTO的國際規范一致。我國的經濟立法不得與WTO規范相抵觸,我國現行法律法規中那些與WTO規則有抵觸的條例將逐步修改。加入WTO后,我國企業不但要遵守《公司法》、《證券法》、《企業財務通則》等國內的法律規范,而且要遵守WTO的各項規范,WTO的規范高于我國的經濟法律規范,必然改變我國企業的財務管理法律環境。第二,金融市場的變化。加人WTO之后,根據《服務貿易總協定》的基本要求,我國將逐步放松外資金融機構準入的范圍和區域限制,國際金融市場對我國企業的開放,將帶進許多先進的金融服務項目和新型的金融籌資工具,增加了企業的融資渠道和投資場所,國際貨幣市場、國際資本市場的波動對中國的影響也將甚于以往,企業財務活動所依賴的金融環境更加錯綜復雜。第三,經濟環境的變化。隨著貿易、融資壁壘的消除,中國對外開放將進入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新階段,一方面,國內企業既不需要經過層層審批,也不需要外貿公司充當中介就可以直接從事進出口業務,另―方面,隨著關稅的大幅度下調,許多國外企業的產品紛紛進入我國市場,與國內企業爭搶有限的市場份額,我國企業不但要面對國內競爭,而且要面臨著國際激烈競爭的嚴峻挑戰。
2、對人才環境的沖擊
加大WT0后,企業間人力資源的競爭將更加激烈。中國企業過去“物美價廉”的人才優勢將會迅速消失。外資企業良好的工作環境和豐厚的薪金待遇,對于我國企業中優秀的財務管理人才無疑是一種巨人的誘惑。如何留住優秀的財務管理人才,甚至吸引國外管理人才流入,將成為我國企業財務管理和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課題。此外,WTO推動企業財務國際化進程。提升財務管理人員整體素質將成為財務管理的一項重要任務。要求財務管理人員除了精通會計、審計、財務管理理論與方法,熟悉企業經營管理的全過程和與企業經營管理有關的法律規范外,還須熟練掌握和運用外語、計算機知識,具有全局觀念、組織協調能力、對資本市場的敏銳洞察力,要有開放性思維和創新意識。目前以網絡化為主要特征的“新經濟”在歐美國家發展迅猛。電子商務在我國必將得到更廣泛的應用,以知識及其載體的人力資源為主要資產的網上實體(虛擬主體)也必將大量涌現,電算化會計網絡也將躍上新臺階,走向會計的信息化,對會計軟件的開發也將提出更高的要求。
3、風險管理更顯突出
由于國際金融市場上存在著外匯風險、利率風險和通貨膨脹風險以及東道國政治風險與法律政策變動風險等,各種風險相互交錯,共同影響企業財務管理的決策。加入WTO后,我國經濟將加快與世界經濟的融合。按照協議,我國銀行、證券、外匯、保險等市場將全面開放,國外金融機構也將進入我國。國際金融市場上的外匯風險、利率風險、通貨膨脹風險以及東道國的政治風險、法律政策變動風險等對企業理財的影響不容忽視。另外,“媒體空間”的無限擴大,“網上銀行”、“電子貨幣”的運用,使得交易無地域化和無紙化,加劇了企業的貨幣經營風險。風險管理將成為人世后企業財務管理的重要課題之一。
二、我國公司理財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隨著我國成功加入WTO,同時也暴露了我國公司在理財方面存在的不足及弊端。
我國的一些公司主要注重事后控制和分析,沒有對公司未來的經營和發展進行很好地預測與分析,使得政策不具有長期性。而且沒有充分利用籌資渠道和籌資方式廣開財源,使得公司發展的資金單一,籌資政策的選擇不盡合理,籌資結構不能更好適應企業的資本結構,不能達到資金成本最小化的目標,其規模也沒有同企業生產的實際需要相適應。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使得知識經濟時代不斷向我們靠近,在新的資產結構中,以知識為基礎的專利權、商標權、商譽、計算機軟件、人才引進與開發等無形資產所占的比例大大增加。可是我國的一些公司卻沒有意識到無形資產進行管理的重要性,依然使用舊的投資決策指標和投資政策。在現代經濟中,起主要作用的要素將不再是土地、貨幣等,而是人才。可是有些公司仍未能注意到人力資源對于企業發展的重要性,只將人力上的支出簡單地予以費用化,遠遠不能實現理財的根本目標。一些公司在經營中只注重產出,而不注重成本的控制,忽視了成本管理。開源而不節流,使得企業物資消耗大;沒有定期清查倉庫,造成大量的積壓浪費;公款吃喝、超額報銷的現象更是屢見不鮮,使得公司效益不高。而且由于公司的規模化生產,使得生產不能滿足消費的多樣化和個性化的需求,給公司生產、資本配置和利用帶來挑戰。計算機廣泛應用于公司的會計記賬中,帶來了效率的提高,但同時也發生了一些錯誤和舞弊現象
三、加入WTO后企業財務管理的發展對策
1,完善財務管理法規
WTO協議在成員方的法律根源與層次效應中,僅僅低于該成員憲法而高于其他國內法律。這就要求我國企業不僅要嚴格遵守國內法律規范,而且要遵守WTO的各項規范,使用國際通用商業語言,企業會計從業人員必須了解和學習這些規范。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沒有健全的法律法規體系,市場經濟秩序就會遭到破壞,企業理財也難以順利開展。WTO是符合市場經濟發展客觀需要的國際貿易法律體系,必然要求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法律法規制度的完善作為保障。為了滿足我國企業到國際資本市場籌資的需要和吸引更多的外國投資者到我國來投資,我們必須認真研究WTO的相關規則,對照我國現行的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調整和完善我國的對外貿易法規及其相關的財會法規。一方面,通過國內有關立法來保證國際協定和條約的順利實現,促進中國法規的國際協調,使我國的法律規范具有可操作性,能被國際同行理解和接受,不至于成為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融合的障礙;另一方面,也要采取國際上通行的法律保護手段,特別是保護性立法,以切實合法她保障我國企業的利益。
2、全方位更新企業財務管理觀念
財務管理觀念是指導財務管理實踐,思考財務管理問題的出發點。面對人世后嶄新的理財環境,企業應樹立以下觀念:第一,財務管理戰略國際化觀念。企業置身于國際大環境中謀劃經營戰略,企業財務自然也應從國際化的角度來加以配合。譬如海外上市、跨國兼并、利用各種合法手段來規避稅賦等。第二,資本多元化觀念。入世后,資本市場開放,市場準入門檻降低,大量的外國資本將涌人中國市場。企業應抓住這一契機,積極尋求與外資合作,提高管理水平,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優化企業法人治理結構。第三,人本化財務管理觀念。以人為本,圍繞人的價值開展財務管理活動。協調以財務關系為表現的人際關系,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最終實現企業的發展。第四,風險防范觀念。一是制定詳實的財務計劃,將不確定因素確定下來。使企業產生應對變化的機制,減少未來風險的影響;二是建立風險預測模型,有預見地、系統地辨認可能出現的風險,變被動為主動,防患于未然。
3、全面提升財務管理的層次
從目前的財務狀況來看,我國企業財務管理水平較低,管理手段、管理方法落后,企業要想在人世后的新環境中做到防范財務風險、提高資金效率,必須全面提升企業的財務管理層次。第一,財務管理內容除傳統的資金管理和財務管理外,還應向金融風險管理、稅金管理、保險管理甚至知識資本(技術、人才、信息等)管理方面拓展。第二,量化的財務管理方法應得到更多的應用。如定量預測、滾動預算,風險決策及不確定性決策等。第三。加強企業的信息化建設,逐步將網絡財務融入到企業資源規劃系統中,實現實時報告和遠程在線處理,財務與業務的協同處理,便于提高企業效率和競爭力,迅速整合財務資源以對市場做出快速互動的反應。
4、擴充財務管理手段
―在互聯網發展迅猛的今天,電子商務必將得到更廣泛的應用,使經濟交易、資本決策可在瞬間完成,以知識及其載體――人力資源為主要資產的網上實體必將大量涌現。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利用先進的管理技術和信息手段來武裝企業,構筑功能強大的以財務管理為中心的企業管理系統,建立與國際接軌的規范化財會制度和理財體系,為企業的業務經營分析與決策提供有力的支持,是企業發展壯大的必由之路。我國加入WTO后,國外許多先進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都會蜂擁而至,隨著計算機集成系統的快速應用,互連網的迅猛發展,我國企業參與國際競爭所進行的商務活動將更多地依賴于虛擬的網絡,要求企業創新理財方法,實行網絡化財務管理,使企業理財突破異地機構的空間局限,提升企業對市場的反應能力和抗風險能力。
篇2
關鍵詞:;家庭教育;修身;八德
家庭教育思想的內容十分廣泛,在到經邦治世、修身進德,小到家庭生計、人際瑣事,無不涉及。并將做人、讀書之道貫穿其中,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施教思想體系。其中對于修身思想的闡述對于當時以及之后的子女教育有很重要的意義。
一、修身思想的淵源
畢生服膺程朱,以理學為宗,同時又不廢漢學,還博通諸子百家,兼容并蓄,體大思精,為他經邦緯國、修身齊家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首先,傳統家訓的思想影響。
家訓是用以規范家人行為、處理家庭事務的一種準則,它是中國傳統守法社會的一種重要文化現象,其內容帶有明顯的儒家思想色彩。的《家書》、《家訓》應是這林林總總家訓中的佼佼者。作為晚清時期一代通儒的,他自然懂得家訓的個人功能和社會功能,也不可避免地受傳統家訓的影響。
其次,曾氏的世傳家風。
清末,曾氏家風無論在以封建儒學為中心的書香門第中,或是在以勤儉為根本的耕讀家庭中,都是堪稱楷模的。的高祖應貞(字元吉)終生以勤勞致富,常常告誡子孫“勤儉立身”、“耕讀保家”。其曾祖父竟希一生克勤克儉,祖父玉屏(字昨岡)“少耽游惰” ,但卻能“立起自責”,幡然悔悟,“自是終身未明而起”,“講求農事” 。由于他本人“早年失學,壯而引為深恥” ,決心讓自己的子孫讀書,獵取功名,因而對子弟督責甚嚴。對其祖父非常崇拜,祖父的言談笑貌,一舉一動無不對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再次,傳統的儒家思想。
自幼“受學于庭,誦讀穎悟”,九歲時讀完五經,十五歲時受讀《周禮》、《儀禮》成誦,兼及《史記》、《文選》等書籍。后又先后求學于湘鄉漣濱書院和長沙岳麓書院。憑著自己豐富的經驗閱歷,對《大學》中的思想心領神會:只有人人依據儒家經義注重“自身修養”,才能把一個國家治理好;只有國家治理好了,才能使天下太平。
二、修身思想的基本內容
在其自修的過程中,對于修身有了非常獨到的見解,他將修身的主要內容概括為:“八德”,即“勤”、“儉”、“剛”、“明”、“忠”、“恕”、“謙”、“渾”。“八德”可以視為是修身的一種道德品行標準。只要“八德”得以實現,就可以體現一個人的品德、心態、價值觀和思想境界的高尚。
此外,“八德”還被其作為家訓示人。在給曾紀澤、曾紀鴻書中就提到:“余近年默省之‘勤、儉、剛、明、忠、恕、謙、渾’八德,曾為澤兒言之,宜轉告與鴻兒,就中能體會一二字,便有日進之象。”
三、修身思想的現代啟示
1、在傳統中超越
生活在一個封建社會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轉變、中國傳統文化向近代文化轉型的歷史時期,因此他的文化思想既有對傳統的固守,也有向近代的轉變傾向。體現在他既是“一宗宋儒”篤信程朱理學,又能博采眾長吸納百家;他既固守中國傳統文化,又具有一定的開放意識;這在客觀上開啟了中國近代文化的新風。
2、重德教
看重道德在社會中的力量,即先做到自我的道德完善,再以此來感化他人。對此,闡述,“天之生斯人也,上智者不常,下愚者亦不常,悠悠萬眾,大率皆中材耳。中材者,導之東而東,導之西而西,習于善而善,習于惡而惡……由一二人以達于通都,漸流漸廣,而成風俗。風之為物,控之若無有,及其既成,發大木,拔大屋,一動而萬里應,窮天下之力而莫之能御。” 他本人所立志向,“其大者,欲行仁義于天下;其小者,欲寡過于自身”。他的格言“不為圣賢,便為禽獸;莫問收獲,但問耕耘”,可說是這一人生態度的精煉概括。
3、求和諧
人生思想的中心是創建理想和諧的家族社會。他在自我立身方面,堅持并追求“剛”以業,“柔”以立命,剛柔相濟以求內和。在人我交往方面,他誠信處事,寬恕待人以求人和。在居家方面,崇勤尚儉興家持家,謙遜忍讓保家衛家以求家庭和睦。在政治方面,他認為,為政之道,得人、治事二者并重,但以得人為先,得人強,則國家強;他識才用才,知人善用,人存而后政舉,才能政和。
家庭教育的基本思想,既來源于中國傳統文化,又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賦予了新的內容,有新的發展,其家庭教育思想對社會的影響大大地超越了他的家庭和時代,不斷地被人們所推崇和借鑒。可以說,的家庭教育中修身思想,無論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還是在思想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參考文獻:
[1] .家書·家書[M]長沙,岳麓書社,1991.
[2] 熊呂茂.肖高華.文化思想簡論[J]中南大學學報,2001,9(5).
[3] 周玉珍.倫理思想的淵源[J]湖南社會科學,2005,6(3).
[4] 梁景和.論的家教術[J]孔子研究,2000,(2).
篇3
,孔子。孝道思想。時代價值。
的孝道是中國人民最精致的道德準則。它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它在中華民族的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孔子的孝道思想自誕生和發展以來,對人們的各個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到目前為止,孝道思想的許多內容仍然具有時代價值。孔子思想體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是孝道。孔子的孝道思想在繼承周朝孝道思想的基礎上,結合春秋時期的時代特點,通過自身的創新和發展,形成了獨特的孝道思想體系。
。在物質上承擔贍養父母的責任是最基本的孝道。父母從孩子出生起就把他們撫養成人,使他們能夠獨立生活。當他們的孩子長大后,他們的父母也在變老。此時,他們的孩子應該承擔起撫養他們的責任。當然,這只是最低級別的要求。“父母唯其疾之憂”支持他們的父母。他們的孩子最應該擔心的是他們父母的疾病。他們應該注意父母的健康。“如果你不環游太平洋,你必須好好旅行。”當你的父母還活著的時候,為了照顧他們的父母,你的孩子最好不要遠行。然而,這一要求并不現實。因此,即使你遠行,你也應該有一個明確的方向讓你的父母知道。“父母之年不能是未知的,一個是快樂的,另一個是害怕的。”作為孩子,我們應該記住父母的年齡,為父母的健康而快樂,為他們的衰老而害怕,在父母活著的時候及時孝順父母。這是孔子最基本的孝道說。孔子說:“今天的孝道意味著能夠養家糊口。至于犬馬,人人都能養家糊口。為什么不無禮呢?”如果只滿足物質條件,養牲畜和養父母有什么區別?這告訴我們,養育和服務親屬只是在物質層面上提出的孝道要求。尊重和尊重親屬,這是在精神層面提出的要求。這才是真正的孝道。這一要求較難實現,但必須做到。孔子進一步提出“色難。如果發生什么事,弟子們為其勞服務。他們有酒和食物,學生們吃東西。他們過去認為孝順嗎?”真正的孝順要求他們在為父母服務時,總是面容愉快,不抱怨,不怨恨,始終把父母的想法放在首位,注意內心的真誠和尊重。
。孔子說,,“當我的父母建議我時,我不服從我的意愿,但我尊重我的意愿,我不會抱怨我的工作。”在為父母服務的過程中,如果你發現你的父母犯了錯誤,你應該溫和地勸說他們。如果你的意見不被接受,你就不能抱怨。因此,當父母做錯事時,孩子應該提出建議,但諫若不從中,孩子應該找到合適的機會再次提出建議。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應該注意說服的方法,掌握服從和說服的尺度。
Tiffany的早餐,孝順是最重要的。孔子認為孝道是人生永恒的主題。父母的去世并不意味著孝道的終結。父母去世后,孩子們仍然需要孝順,但方式不同。夏洛克·孔子曰:“由也事親可以說是一個千方百計制造麻煩和想到死亡的人的夢。”父母去世后,他們的孩子通過哀悼和犧牲來紀念父母的善良,表達他們的孝道。“服喪,服喪,順便說一句”,“服刑到死,導致服刑三年”,所有這些都反映了哀悼的重要性。孔子提倡真誠的哀悼而不是過度的悲傷。在
三年的哀悼之后,這并不意味著對父母孝順的結束。通過犧牲來紀念他的父母也是非常重要的。孔子指出:“所重:人、食物、葬禮和祭祀。”他認為葬禮和祭祀與人和食物一樣重要。犧牲是對死去的父母表達悲傷的一種方式。雖然形式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表達他們的內心感受。
進入21世紀,時代飛速發展,各種文化相互交織,時代變遷后,孔子的孝道思想雖然弱化了孔子賦予孝道的意義,但也隨著時代的發展體現了其當代價值,對我國當前社會的轉型和發展具有深刻的借鑒意義。
。這反映了個人道德的重要性。只有加強個人道德修養,提高個人道德水平,才能為事業成功提供保障。在
的孝,德之始也中,孝道被視為道德的基礎,因此,如果你想提高個人道德,你必須孝順。孔子指出,父母的教養是一個人一生中最大的善行,所以我們應該優先考慮孝順父母。然而,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人們的價值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許多人受利益驅使,以自我為中心,強調個人主義,忽視父母和其他人,只關心自己的利益和感受。這不僅違背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也不利于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建設。因此,我們應該回歸孔子的孝道思想,孝敬父母,關愛他人,摒棄個人主義思想,提高個人道德。
。因此,堅持孔子的孝道思想有利于促進家庭和諧。孔子孝道思想的核心是對老人的孝道。雖然現在的家庭結了婚結構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家庭仍然是情感維持的主要場所。孔子的孝道思想強調在為父母服務時滿足父母的物質和精神需要。在現代社會生活中,雙管齊下可以讓父母感受到舒暢,促進家庭和諧。
自古以來就保持著中國養老的傳統。由于人口結構問題,中國的老年人口正在增加。雖然國家制定了許多政策措施來解決老年人的養老問題,但一方面,由于經濟原因,綜合社會養老仍然難以實現。另一方面,由于傳統心理和情感因素的影響,老年人更愿意接受個別家庭的養老。因此,要實現家庭和諧,首先要尊重老人。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沒有皮膚。他們的頭發是從哪里來的?如果每個人都躲在家里,不為國家的事業做出貢獻,國家就會滅亡。家庭如何生存?更不用說為你的父母服務了。因此,愛國主義和親情是統一的。“有遠大理想的人不想為了傷害仁愛而生存,而是不得不在成仁自殺”。這是偉大的孝道。因此,我們應該做好本職工作,在自己的崗位上努力工作,取得成績,報答父母和國家。孔子的孝道思想正在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地區”,而愛國主義的情感起著重要作用。
,堅決維護國家主權,獨立和。當然,我們必須認識到,只有一個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才能實現這些目標。此時,作為構成社會結構的家庭,其和諧穩定尤為重要。這樣,踐行孝道思想對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孔子的孝道思想流傳至今,對中華民族的發展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目前,國正正處于社會發展的過渡時期。我們應該更加清醒地認識到,孝道對于提高個人道德、促進家庭和諧、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我們要大力弘揚孔子的孝道思想,根據社會發展賦予其新的時代意義,充分發揮其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布爾布爾朱熹1983圖蘭多,中華書局。
·楊愛民,1995年《孔子政治思想小議》,《孔學研究》,第1期。
,錢玄,徐克謙,譯注2001禮記,岳麓書社。
,李維琦等人,2001年岳麓書社蒂凡尼早餐會。
和生翻譯并注釋的《孝經》,2007年,中華書局。
,楊伯峻,2010,論語譯注,中華書局。
,楊朝明,宋立林,2013,《孔子家語》,齊魯書社。
,郭慶藩譯,《莊子集釋》,2013年,中華書局。
,周桂英和劉晨,2014,《孔子孝道思想的當代價值》,《新西部》(十日中版),第9期。
,王英,《孔子孝道思想及其當代價值》,2016年,《傳承》,第6期。
,曹調明,2016,《儒家孝道的當代價值》,長春教育學院研究,第32期。
篇4
【關鍵詞】中國古代管理思想;現代管理理論視角;解讀
古代的管理思想中,以中國的儒家管理思想盛名。現代意義上的管理理論源于西方,它是伴隨著近現代資本主義經濟的生產方式而發展起來的。因此,中國古代的優秀管理思想和西方現代管理理論都是人類共同勞動中產生的管理思想的積淀。
1 中國古代管理思想流派
中國古代管理思想根源于幾千年的農耕文明。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得到了快速發展,奴隸制開始瓦解。在這一時期,代表著社會各個階層的管理思想發展活躍,一時間呈現出“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態勢。中國古代管理思想也在此時開始走向成熟。隨著秦的天下一統,中國開始了代表地主階級利益的兩千年封建制度,為了維護統治秩序,管理思想領域逐漸形成了儒家、道家、法家為主,其中儒家思想為正統思想的發展流派。下面就主要介紹一下這三種管理思想的流派。
1.1 儒家的管理思想
中國古代的儒家管理思想帶代表的是地主階級的統治利益,它始于孔子,在歷代的封建王朝都被奉為顯學,是古代官方管理思想研究的重點。因此,儒家管理思想的發展在歷代都得到了豐富和完善,也出過不少研究大家與著作,例如西漢時期的董仲舒、明代的朱熹等等。
儒家學說最開始是以倫理為中心,政治倫理一體化的管理思想,其管理思維有一個修己安人的過程,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同時在國家層面的管理還涉及到中國管理特色的終極目標-“大同”社會構想。因此,儒家管理思想的主要內容就是主張以同情、忠告、寬恕來追求至善、體悟天地生萬物的仁心,發揮主觀的能動性,通過自身生生不息的創造來完成和達到與外界的統一。
1.2 道家的管理思想
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老子。道家是由歷代的哲學家建立起來的學派,因而與正統官方儒學強調入世不同的是,道家與其正好相反,強調出世和管理上的“無為而不為”的思想。這種無為并不是要求管理者在組織的管理中無所作為,而是將有為化作無為,將人的社會性減少到最低限度,而把人的自然屬性的作用更大程度發揮出來,從而達到管理的效果。
1.3 法家的管理思想
法家管理思想的代表任務是韓非子。法家的將人假設為“惡”,對于“惡人”:必須要通過罰來馴化,而不能光依靠禮法上的克己,否則會影響到管理的秩序。古代法家思想的立場是封建最高統治者,以君主的利益為最高,因此它也是君王的治國思想之一。強調依靠“法”、“勢”、“術”來鞏固最高統治者的利益。“勢”是為管理者的地位和力量,它可以隨著職位高低的變化為變化。因為,上級與下級的關系是服從與被服從的關系。“賢而屈于不肖者,權輕也;不肖而服于賢者,位尊也”。“術”是統治者管理下級、民眾的方法、策略。因此,法家主張以法治國,以刑去刑。
從以上對我國古代管理思想的幾個主要流派的分析概要,可以看出這三者是是基于不同的階層立場提出來的管理思想,具有較強的互補性,這也是三家思想在中國古代的封建王朝能夠持續發展下去的原因。當然,因為管理思想的時代局限性和歷史的范疇,在當今看來存在很多不足和缺陷,但是這并不影響我們對其優秀的精華進行借鑒,尤其是儒家和道家的管理思想。
2 中國古代管理思想中的現代研究價值
古為今用使我國管理現代化所面臨的課題。探索中國古代管理思想的現代價值是對中國古代管理思想的研究重要方面。并未創建中國特色的管理科學的一項不可或缺的基礎性工作,至今對于古代管理思想的哪些內容在今天仍有可借鑒的意義,目前中國古代管理思想中可借鑒的主要內容有一下幾個方面:
以人為中心的管理思想 中國傳統文化強調以人為核心的各種群體關系,包括家庭鄰里、社會國家乃至自然界,它倡導的不是個人主義而是對更大實體的承諾和責任感,這種文化井繩不僅先打社會精神并行不悖,而且對于我國實現現代化,對我國企業管理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首先,是關于人的行為規律,第二是關于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第三是人的本性,第四是關于人的欲望和人的需要問題的研究,第五是關于懲罰與獎勵,第六是關于人和,第七是關于群體行為與組織行為,第八是關于用人的問題,第九是關于領導行為,第十是關于怎樣運用權力。
修己安人的管理思想。中國古代管理思想非常強調領導者的道德素質的重要性,沖上“道德教化”和“正己正人”的管理方式,這對于今天培養具有較高素質的新型企業家不乏借鑒的意義。
在儒家看來,由于具有廣博的知識和豐富的見聞,尤其是具備崇高的道德修養,從事管理職能并被人當做偶像和效仿的“圣人”,通過自身修養和自我管理能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達到至善至美的境界,而為了實現儒家治國平天下的大業,還有一個從修己安人的過程。實現社會管理,儒家的思想家們認為,人心本來是善良無邪的,因此管理者所采取管理手段,主要應該是“感應”和“教化”,就是說借助正面的教育和規范啟發引導,使得管理者在良好的道德環境中,通過自我修養和自我約束,服從于統一的思想意識和行為規范,這樣天下便可趨于大同,這是儒家所要達到的管理目的,總之,儒家“修己安人”的管理思路就是,通過“修己”、“正己”、“示己”,達到教之、化之、齊之的目的。
中國古代的經權觀。經與權相對,經是常,權是變,朱熹說“權是經之變”,也就是說“權”是作為原則性的“經”的基礎上的靈活性,中國古代管理思想中的“經權”觀蘊藏著豐富的辯證法思想,被認為是現代企業管理中的權變理論中的重要思想淵源,至今仍有借鑒意義。中國古代經權觀的理論依據就是《易經》的三義:變易、不易和易簡。“變易”指的是萬物和人世的不斷變化,這就是“權”、“不易”說的是各種規律和原則的確定和不易,即變中的不變,這就是“經”作為判斷的準繩,以“變易”的“權”來達成最優的決策,并以最簡要明確的原則讓群眾易知易行,變成共同的管理行動。
3 現論視角下的中國古代管理思想史價值研究
3.1 管理目標觀
目標管理是由管理大師德魯克所提出的重要概念,是現代管理學理論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德魯克認為,目標管理和自我控制是管理中的最基本的原則。他認為,每個職務的設定與責任完成都必須以企業的整體目標為目標,因此每個管理人員都必須做到將個人的工作目標與組織的目標相結合。其次,目標管理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自我控制,能讓追求共同復制成為每位管理者的目標,以更加嚴格、精確和有效的內部控制取代外部控制。目標管理的中心思想是引導管理者從重視流程、管理制度等細節問題轉為重視組織的目標。目標管理達到的目的的手段是過程激勵、德魯克注重管理行為的結果,而不是對行為的監控。它將管理的重點從工作的輸入轉移到上產率的輸出上,只有這樣的目標考核才能假發管理人員的積極性,他們付出行動并不是只是為了完成任務,而是認為這份工作必須做。目標管理強調高層、中層、基層管理者職責的不同,目標管理的核心是每一個經理人的工作目標應該由他們對自己所屬的上級單位的成功應做的貢獻來定,上級管理人員必須保留是否批準下級制定的目標的權力。目標管理還意味著每一位經理人都應該認真參與他們所屬的上一級單位的目標制定工作。
中國傳統管理思想在目標設計上,每家思想都有不同的見解。道家的個人管理的目標是“內圣外王”,社會管理的理想狀態是“小國寡民”;儒家的目標管理就是上文中提到的,試圖通過“修己-安人”的過程,進而達到社會管理的終極目標-“大同”的狀態。“修己”與“安人”體現的是個人管理與社會管理相統一的辯證關系,個人管理逐步實現自律到自覺的飛躍:“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樣,就可以推己及人實現社會管理的目標-“齊家、治國、平天下”。首先,對家庭及家庭成員進行行之有效的管理;其次,國是家的擴大和延展,國與家之間不過是低于面積和人口數量上存在著不同,二者的管理原則并不存在實質性的差別;最后,在全世界范圍內使得大同的社會構想變成現實的社會制度。
因而,我們發現儒家思想的這一觀點與當代德魯克的“目標管理”的要點有某些相似的地方,都是強調要通過自我的管理來達到為組織不同目標的完成。
3.2 管理的組織觀
組織是管理的五大職能之一。管理的組織職能或者組織活動是由一個具有內在邏輯過程活動。正如一個大廈是由鋼筋、水泥各種硬件構成的一樣,組織是由職位構成,組織結構是一種職位結構。中國古代的管理思想對組織問題的分析集中在《荀子》一書中,荀子認為合群是人類的本性之一,人類結成社會群體,沒有等級劃分的限制,就會發生爭奪。首先,“群分”是社會分工和職業差別所必然導致的,因為用來供養一個產品是由各行各業的人所提供的。一個人不論從事什么職業,都可能精通所有技藝,也不可能從事所有職業;其次,“分”是為組織手段,是人類社會良性運轉的基礎。把劃分為各人的等級地位作為人類社會組織的根本原則,沒有名分,是人類的大災難,有了分,人類社會組織就可以良性運轉。
中國古典管理思想已經涉及現代組織理論的結構、形態等問題。但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企業管理迫切需要解決以下組織問題:首先,建立一個合理而富于彈性的組織結構,以適應多變的市場需求;其次,明確企業管理者和每個員工的責、權、利,促進組織目標的達成;培養和造就一支高素質的企業家隊伍,并為他們的發展提供一個溫和的組織環境。
3.3 管理的人性觀
對人性的認識是管理思想形成的重要理論依據,任何一種管理思想形成的重要依據。任何一種管理理論都以人性假設為出發點,中國管理思想中的人,既不是經濟人,也不是社會人,而是倫理人,倫理。
中國傳統的倫理人涵義主要是指:第一,性善。孟子說:“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之有也。”從孔孟之道到宋明理學,基本上都是以此為來闡釋人性的。既然人天生具有為善即履行道德義務的本性,因而在管理中就特別強調人之善端,強調與人為善,強調人與人特別是上級和上級的溝通。第二,關系本位。人的自我的確立不是由自己自己張揚出來的,而是在特定的倫理關系中、在同他人的關系中被規定的。第三,道德修養。代表性的語言是孔子的“修己安人”。管理者具有為善的義務,如果通過道德修養提高行善的能力,就能增強被管理者受教化受感化的能動性,增強他們為善的能動性。
在中國古代的管理思想中,很少講抽象的人際關系,而是講具體的人倫關系,其特征就是:具有特定的結構性,在人倫關系網絡里,有親疏之分,遠近之分,熟人與生人之別,有血緣關系的稱天倫,非血緣關系稱為人倫。人倫關系具有自己人的情感和交往方式,它遵循的是情感法則,它往往對理性、權威、外部意志具有抗拒力。所以,在人倫團體里強調每個人都應該安分守己,安倫盡份。由于長期的歷史積淀,這種人倫關系已經成為中國管理中的一種深層次的文化心理,這就是為什么在中國的管理中,人們不喜歡冷冰冰的、只依照調理規定而缺乏情感因素的管理方式。
以情感來調控人的行為,是中國人管理的重要特征,在中國管理思想看來,情感需要的滿足、人情的濃郁,都是組織向心力的來源,所以管理之道正所謂“人情者,圣王之母也”。因此,管理過程中的是否充滿人情味,對管理的效應往往產生直接的影響;人情味的有無和多少,與管理者的威信和管理的成效有直接的關系。如果只通規則不通人情或是只通人情不通規則都不會成為一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幾千年來,人情管理還是中國傳統的政治形態-倫理政治的重要內涵。
3.4 理論控制觀
控制是保證各項管理活動達到預期目標的基本手段,法國古典管理學家法約爾在《工業管理和一般管理》一書中明確地控制列為管理的五項基本職能之一,他還之處控制的對象包括人、事、物、行為等。中國古代管理思想側重于對人的控制。在這一點上,儒家管理思想強調禮治;道家講“無為”;法家則依靠“法治”。由于道法兩派在具體管理實踐中都走向極端,所以強調以禮為核心,兼用德與刑兩手的儒家則成為中國傳統的社會管理控制的主流,在儒家那里,“禮”是用來規范以等級為中心的社會秩序,社會結構及人們行為的基本手段,是治國的根本,“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這些論述都集中體現了“禮”在國家社會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用政令來督導,用刑法來整治,對于治民雖然有效,但并不理想。以道德教化貫穿管理過程的始終,才能達到控制民眾思想、穩定社會秩序的目的。
4 結語
隨著管理環境的變化,管理思想與管理模式也必然會進行變革和調整,生產的國際化和經濟全球化也會也會促使不同國度管理思想相互整合,尤其是要注重集體取向和整體思維的中國管理思想與注重個體取向和系統思維的西方管理思想的相互整合。在新世紀的管理實踐中,我們一方面要從西方管理理論中不斷學習最先進的管理理論;另一方面,要從中國傳統管理思想中汲取豐富的智慧,獲得睿智,從而為建立中國特色的管理體系和理論做準備。
【參考文獻】
[1]曾仕強.中國管理哲學[M].(臺灣)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1.
[2]彼得?德魯克.管理-使命、責任、實務[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
[3]水.管理心理學[M].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
[4]弗雷德里克?泰勒.科學管理原理[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
[5]周三多.管理學原理[M].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
[6]易?乾[M].
[7]老子?二十二章[M].
[8]禮記?禮運[M].
[9]尚書?堯典[M].
[10]孟子?離婁上[M].
篇5
關鍵詞:英語課堂;沉默;師生協商;任務型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5)12-0540-01
話語一直以來都是研究者們較為關注的問題,但是作為它的反面――沉默則關注度相比較而言較為薄弱。然而,隨著語言問題研究的不斷深入,我們發現課堂沉默被越來越多的學者所關注,并從語用學、社會語言學、心理學、神經學或人類學等方面入手進行研究。顯而易見,課堂沉默是發生在課堂教學環境下,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課堂沉默都是消極的。研究表明,只有當學生在不該沉默的時候保持沉默,我們才稱之為是課堂沉默。
1.課堂沉默產生的原因
1.1 我國的傳統文化因素。通過大量的研究我們發現,課堂沉默與我國的傳統文化是分不開的。中國的歷史文化悠久,儒家思想對我國的教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例如,孔子的"敏于事而慎于言",要求學生"慎言"。受此影響,學生們在表面上看似尊重老師,不發表自我觀點。但實際上是害怕老師,形成一種我國學生所特有的文化心理障礙。長久以來,學生們在課堂上保持沉默被認為是懂禮貌,尊重老師的行為。但是實際上是學生們缺乏在老師面前陳述自我觀點的勇氣。他們習慣于在課堂上聽老師闡述道理,大部分時間都是扮演著一個忠實聽眾的角色,大多數時間都是保留自己的見解或異議。并且他們認為這樣是用自我的沉默表示對老師的尊重。在他們的思想中認為,挑戰老師的權威是會招致非議,耽誤其他同學時間的一種行為。因此,學生們便在課堂上習慣于保持沉默狀態。
1.2 學生的英語課堂焦慮因素。焦慮是影響學生英語學習的一個重要因素。過分的焦慮會導致學生在英語課堂上保持沉默。焦慮感過高的同學會把注意力集中在自身的缺點或不足上,怕出錯、怕丟面子,自我想象著失敗的尷尬。這就導致說話者在溝通過程中,為了避免犯錯,不愿意說話或不敢說話,不愿意參加課堂活動進而語言能力得不到提高,語言能力得不到提高則就更不愿意參加課堂活動,從而造成了惡性循環。在英語課堂上,大多數保持沉默的都是焦慮感比較高的同學,他們不會積極參與或很少參與到課堂活動上來,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比如老師點名提問才開口回答問題。盡管適度的焦慮可以促進學習者的學習,但是,研究表明,過高的焦慮狀態是不利于學習者的英語學習。
1.3 應試教育的因素。雖然我國教育改革的口號已經喊了多年,但是應試教育仍是影響我們課堂教育所不能忽視的重要原因。在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學生被要求遵守課堂紀律,死記硬背教師所講授的知識內容,他們的主體地位只有通過大量做題才能體現出來。在課堂上,學生只有被教師提問時才有機會開口說話,他們極少主動發言。在課堂上,教師關注較多的仍舊是那些所謂成績優秀,考試分數高的同學,這就使得學生們失去了思辨能力,只是被動的記住老師所傳授的知識,不愿或不敢與老師溝通,久而久之就成為了課堂上的沉默者。我國大部分的英語課堂教學都是采取滿堂灌的教學模式。課堂上,教師注重的英語知識點的傳授,學生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埋頭記筆記,缺乏師生互動。在這樣的課堂環境下,學生的學習完全是處于被動的狀態,缺乏該有的思辨能力和積極思考的能力培養。
2."師生協商式"任務型教學
我國英語課堂普遍存在的現象就是教師獨霸話語權,照本宣科、滿堂灌。學生們在應試教育的體系下,長期習慣沒有話語權,無法激起學生學習的欲望和學習的熱情,其學習效果是大家可想而知的。因此,英語課堂要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從學生"需要學什么"和"想要學什么"的角度出發,促進師生之間以平等的姿態,以協商的形式來拓展課堂學習的具體內容。具體而言,師生之間協商交往制的有效建構,必須做好三個方面的基本工作:
2.1 賦予學生平等的話語權利,給予學生表達意見建議和愿望的機會。賦予學生平等的話語權利意味著教師要對學生賦權,與學生展開真誠的師生對話,擺脫各種虛假的對話形式。虛假的對話表面上給予了學生說話的權利,但是這種話語權利依然是在教師的掌控和分配之下的,而不是真正自由而平等的話語權利。顯然,要賦予學生真正的話語權利,教師必須改變虛假的對話模式,與學生進行真誠的平等的對話為了保障學生的話語權利,課堂生活中的話語表達要擺脫教師的單方面控制狀態,給予學生更多的自,讓學生自由闡述個人觀點。
2.2 多用參考性問題拓展課堂內容。當前英語課堂中,教師多選擇通過展示性的問題來檢查學生的詞匯或語法學習的情況。展示性問題的答案往往是既定的。單純檢查對學生的語言知識掌握而無法真正了解和激發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師生協商型" 英語課堂不僅在課堂話語上有很強的開放性,在課堂的內容上同樣鼓勵積極運用參考性問題來引發更多真實的交流。在強調問題交際性的同時增加交際的話語量。教師可以通過設計評價型問題讓學生可以暢所欲言。
2.3 教師素質的提升。教師素質的提升是實施"師生協商式"任務型教學的關鍵。為了能夠順利地進行"師生協商式"教學,教師應該從以下兩方面提升自我素質:(1)教師作為師生關系的引導者一方,對于學生的指導不應該僅僅是停留在知識和智力水平,更為重要的是對其人格和思想的指引。(2)公平公正的對待每一位學生。師生關系說到底就是師生之間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的關系。教師和學生從本質上來說是完全平等的個體。在教學活動中應該是民主的、和諧的。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給予每個學生發表自我見解的機會,尊重每位同學的個性化發展。
參考文獻:
[1] 束定芳, 莊智象.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 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6.
[2] 汪小鳳, 馮文全.論高校和諧師生關系的建構[J] .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 2006(2).
篇6
關 鍵 詞 :審美文化 產業發展 藝術設計教育
一、審美文化釋義及其基本特征
在西方,“審美文化”并不是一個什么新概念,它在工業革命時期的19世紀就已經出現了。當時,西方文化和藝術正受到工業革命和商業化大潮的沖擊,受到世俗化和消費化的侵襲。正是在這種情勢下,西方文人學者開始關心和論證“審美文化”的真正含義。英國學者提出了“審美文化即把藝術作為文化的核子的文化”的觀點,美國學者提出了“審美文化即生活與藝術融為一體的文化”的觀點,歐洲大陸學者提出了“審美文化即文化的各個領域(道德、認識、藝術)在審美原則下融合的文化”的觀點。其中,當時的英國皇家督學阿納爾德對文化的定義最為權威,他認為:“文化就是通過學習人們迄今所想出的和所說出的最好的東西而達到人類自身之完美的活動。通過這種學習,人們就可以用新鮮的和自由的思想之泉去沖洗掉自己陳舊的觀念和習慣。”根據阿納爾德的解釋,所謂完美,就是“在一種和諧完美的標準的指導下,達到美和智慧的結合。完美是通過良好的修養而達到的特性”。這種“文化”所追求的不僅僅是個人的完美,還包括整個人類的或整個社會的完美。很顯然,這種文化正是后來人們所說的“審美文化”。
二、審美文化產業迅猛發展的原因
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審美文化及其相關產業在我國悄然興起。這些產業所涉及的領域是相當廣泛的,包括衣、食、住、行、用等生活的各個層面,主要表現在廣告媒體、手工藝設計、建筑藝術設計、時尚類設計、電影、游戲軟件、音樂、圖書出版、旅游產品等審美文化產業方面。
審美文化產業的迅猛發展,起源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日益高漲的經濟形勢引發了我國審美文化產業的迅猛發展。我國改革開放近30年的成績,帶來的最直接的結果主要是科技進步、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富裕。生活條件的改善,物質生產的極大滿足,必然會促進精神方面的強烈需求與消費。不僅如此,科技發展、時代進步,人們對文化產品也提出了更高、更新、更美的要求,而過去的文化產品由于品種稀缺、質量不精、面貌不美,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優秀文化產品的進一步產出。因此,特別是近十年來高速發展的經濟勢頭極大地促進了媒體設計、時尚設計、軟件開發等各種審美文化產業的興起,并通過它們創造了很多全新的、特別適合大眾精神需求的文化產品,滿足了國內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二)國家政策對文化產業發展的戰略調整。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明確指出:“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國家開發了文化產業,同時也是在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利用國內現有資源,研究中國經濟持續發展,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具體體現。
(三)文化產業內在條件的厚積薄發。隨著經濟的發展,藝術等審美文化品類經過了多年的原始積累,在采用先進傳媒技術、吸收外來經驗、擁有一定人才儲量、促進本國藝術發展等方面已經具備了可以形成產業化的內在條件。無論廣告業、房產與建筑藝術,還是電影、音樂等,都比過去有了極大進步,都為審美文化的產業化發展做好了充分準備。
(四)國外文化產品對我國市場的沖擊,在很大程度上深刻地影響了我們的價值觀、審美傾向等意識形態。在當前,良莠不齊的文化產品充斥著我國的文化市場,在一定程度上帶來了不少負面效應。而國內文化市場目前還沒有完全建立健全的現實與新興科技技術不斷要求創新的內在矛盾,為文化產品改進、繁榮、豐富多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各種審美文化產業在重重壓力下悄然興起和運作,尤其如北京、上海、南京、深圳等經濟發達城市正蓬勃興起,并不斷打造形成較大規模的文化產業鏈,推動了文化品市場的效益產生與經濟發展。
三、審美文化產業對社會發展的驅動作用
審美文化所形成的各種產業對社會發展的作用自然是積極、促進的。一是通過豐富的文化產品繁榮了大眾文化市場,滿足了當前社會日益增長的文化消費需求,為經濟繼續發展創造了和諧的文化環境。審美文化產業通過藝術創意和市場的結合,生產出大量高質量的像電影、電視劇、游戲、圖書等精神產品,充實了人們的精神生活,改善了人們的生活品質,為穩定社會,提高國民素質,進一步提升中華民族在世界上的競爭力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市場機制的引入、產業鏈的構建本身就是對文化藝術生命力的一個檢驗。借助文化市場內部的競爭和優勝劣汰,更多更優秀的作品會“飛入尋常百姓家”。二是可以帶動相關產業、行業共同發展,贏得經濟進一步持續發展的繁榮局面以及更多的經濟利益。審美文化產業與傳媒、出版、發行等產業密切相關,牽一發而動全身。更多的行業受到促進,還可以解決一部分就業問題。三是能提升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文化實力和外部形象,從而對抗外來不良文化的侵襲,讓優秀的中國文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中國自古就是文明國度,對世界發展產生過較大的影響。但今天中國的文化市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高端產品的匱乏,而一些低劣藝術品污染著人們的心靈,也或多或少改變著人們的價值觀和人生態度,這成為引發社會不和諧狀況的一個誘因。近年韓國電視劇的熱播,以冗長、瑣碎但適合中國人當前精神需要的簡單劇情、美麗的畫面和演員俘虜了不少中國觀眾,不僅擊敗了一些中國電視劇,還引發了對韓國泡菜、服飾、美容、餐飲乃至圖書音像制品等許多方面的流行消費,這不能不說是韓國人審美文化產業精心創意、精心策劃的結果。因此,大力發展中國本土文化產業乃是當務之急。四是審美文化產業可以促進藝術本身的再發展和藝術人才潛能的進一步挖掘。我們的社會將逐漸形成重視藝術欣賞、認同藝術創新、強調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人的才能潛力得到更多開發的局面。
轉貼于
四、藝術設計教育在審美文化產業中的地位與對策研究
藝術設計教育屬于文化范疇之一,審美文化產業的崛起與重要性給藝術設計教育提出了十分嚴峻的任務和重新對其審視和調整的可能。它要求藝術教育及時調整辦學理念與方法,面向市場,為文化產業發展培養更多具有創新精神、獨特創造力的人才,創作出更多適合國民需求、提升國民素質、為國民樂于接受的文化作品,弘揚優秀的中國文化,促進文化市場繁榮。
(一)在藝術教育的辦學理念中要融入較強的市場意識。這種意識是指研究市場、適應市場、服務市場的意識。藝術本身是一種對人的內在精神(性情)的抒發和表現,是非常講究自我、個人化、個性化的。當然好的藝術作品并不是純自我的表現,而是小我之中有人類大我的共同情愫與喜好。審美文化產業化,就要求將這種個人化的藝術表現進一步提升,在更廣泛的受眾心中形成共鳴,占據文化市場,產生經濟效益。這同樣意味著藝術設計教育中要重視研究消費者的需求、心理、審美習慣等,在創作出發點上有一個角度的轉變,即從研究表現自我,轉變為研究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美國是文化創意產業十分發達的國家,研究表明,其創意產業是當今極具活力并帶有巨大經濟收益的產業,其文化產品成為美國最大宗的出口產品。好萊塢電影大片的外銷、音樂人唱片的熱賣、暢銷書籍的傳播、精明的傳播人士的策劃,使美國文化走向世界各個角落,擁有眾多消費者。這些成功都是對消費需求、心理、審美等深入細致研究的結果。研究消費者、研究市場并不意味著藝術設計教育完全成為市場導向的奴隸,只是更強調教學與實際(市場)相結合,聯系實際,學以致用。市場營銷學強調市場是細分的,不同的受眾孕育不同的市場,同樣,高校藝術設計教育也要根據學生個人特長適當細分,引導那些善于研究消費者心理需求、審美品格,善于將其表現傳達出來、適合從事審美文化產業的部分學生與市場接軌;培養部分擅長策劃選題的學生,能夠將市場需求和藝術表現聯系起來;也允許不適合從事文化創意產業工作的部分學生轉而投入藝術研究領域。總之,辦學理念更能體現尊重人、不一刀切的科學性。這是因為,市場對藝術以及藝術設計教育的要求與期望,本身可以促進藝術內在的發展,但過度追求文化藝術的產業化,會阻礙藝術本身的豐富與繁榮,也不利于人才成長。
(二)在藝術教育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意能力。文化的產業化就是要將創意、創新出來的文化作品加工出來并加以推廣傳播,可以說沒有創新就沒有審美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藝術設計教育過程中,一是要在機制上鼓勵學生標新立異、認可肯定學生的創新之作、大膽嘗試,也要努力創造寬松和諧的兼容環境。二是豐富完善培養學生想象力的方法和措施。可以引入企業投資,創建利于學生發展的設備、儀器、場地、資料庫等,使學生多聽多見多經歷,豐富其人生閱歷,提高對藝術的鑒賞力,擁有更細致更深刻的感知和表現力。三是課程設置應更寬厚深廣。藝術各學科之間雖有差異,但也有相同之處。人們常說“音樂是流動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樂”。建筑、音樂、繪畫、雕塑、戲劇、攝影、舞蹈、電影、書法、文學等都可以互相激發、相互促進。藝術設計常常可以從相關的姊妹藝術中獲得靈感、啟發出好的創意。因此,藝術設計教育課程體系改革中尤其要重視文學課程。題材不同、主題相異、體裁多樣的文學作品是對一定時期文化心理、哲學思想、生活狀況、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的縮影、記載,它給人無窮的創意啟發和借鑒。美國迪斯尼就是“一切從一只老鼠開始”,建造了一個龐大的文化市場,這其中包含了人類多少智慧和想象。
(三)藝術設計教育中注意在借鑒外來文化各種流派經驗時,要加強對本土文化、民族特色元素的傳承和創新改變。藝術特色、獨特性是作品的生命力所在。為了保持特色,很多藝術設計專家去歷史悠久、文化豐厚、風俗獨特的地區寫生采風,甚至接近原始部落、接近大自然,目的只有一個:找到能夠表現生命活力的獨特原創的東西,才不會使自己的作品被輕易替代。一味模仿西方技術與風格,會使我們迷失方向,丟失自己可貴的特色。我們應堅守中國文化的沃土,并加以創新和改變。中國文化自身有深厚的哲學思想體系,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和的思想、仁義寬恕、中庸調和、追求浩然正氣;道家思想中的無為超脫、辯證對立轉化、追求自由、講究參悟、返璞歸真、熱愛自然以及禪學的悟道思想等一些積極的方面對藝術設計都產生過巨大影響。像中國繪畫講究妙在傳神、妙在似與不似之間,講究神韻、講究寫意,正是傳統哲學思想對藝術表現的影響所至。中國還是一個詩的國度,古人給我們留下無數意境優美、韻律和諧的詩作,這些也都成為建筑園林景觀甚至房地產開發設計過程中追求的效果:如講究“小橋流水人家”,講究“清泉石上流”“鳥鳴山更幽”的優美意境。許多動人的神話傳說成為壁畫、雕塑作品表現的題材,豐富多樣的戲曲曲目,還有繪畫作品、雕塑、古典建筑等等,都給世人進行藝術設計留下無窮創意的源泉。從繪畫、音樂,到建筑、園林、景觀,再到廣告設計、電影藝術的傳達,無處不在。就連美國的動畫設計選材也從中國古典文學形象花木蘭的故事中尋找創意元素,拿來再造,使花木蘭成為世界知曉的形象。從某種角度說,藝術設計是創作個體哲學思想的藝術表現,沒有思想做內核的藝術設計,其生命力是脆弱的。藝術設計教育既要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還要加以創新、發揚,才能突出本土特色,契合中國人的審美欣賞習慣,滿足其精神消費需求。不僅如此,當我們的藝術作品走向世界的時候,這種承載著中國文化的線條、色彩、聲音、畫面也正是吸引異域人們的重要元素。只有這樣,才能為我們的審美文化的產業發展輸送所需人才。
綜上所述,審美文化產業作為新崛起的產業,期待著高校培養輸送大批所需人才,它對高校藝術教育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高校藝術設計教育也會在不斷調整適應過程中,培養出更多有創新精神、更高創意能力的人才,推動社會產業、經濟的發展,促進文化藝術本身的騰飛,為社會和諧進步助一臂之力。
參考文獻 :
[1]潘知常等.大眾傳媒與大眾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馬龍潛等.經濟知識與審美教育[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