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教學課程范文

時間:2023-10-20 17:25:2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繪畫教學課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繪畫教學課程

篇1

關鍵詞: 建筑學專業 繪畫課程 教學改革

建筑學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學生具備一級注冊建筑師執業的基本技術素質和學術、藝術素養,熟練掌握建筑設計專業理論知識,具備很強的使用設計技術工具能力。學生畢業后主要到建筑設計和科研單位,從事設計與城鄉建設管理等工作。經過幾年的工程實習鍛煉,通過有關國家考試的學生可以成為注冊建筑師或成為城鄉建設系統的國家公務員。為達到這一目標,建筑學專業需要根據建筑行業的發展變化,不斷調整專業課程的結構,提高教學質量。建筑繪畫作為建筑學專業的一門主要專業基礎課,必須結合計算機應用,調整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式,增強學生的能力培養。

1.調整技法訓練與相關知識傳授的比例

建筑繪畫教學大綱要求以技法訓練為主,相關知識則以幫助理解、掌握技法的夠用為度。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一些難度很大的技法,現在用電腦可以輕而易舉地完成。因此,對于一些耗時過多的技法訓練有選擇地放棄,相應加大相關知識教學的深度和廣度,可提高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構圖能力及色彩運用能力。為此,重新調整教學內容,掌握適當的技法訓練和相關知識傳授的比例尤為必要。

1.1豐富授課內容,拓寬學生的視野。

建筑是一個高度綜合、涉及面很廣的藝術門類。以往的教學中,對基礎知識和技能主要是以教師的講授,加之以簡單的演示和學生的練習為主,理性知識多而感性材料少,造成學生注意力下降,機械被動地學習。如果利用投影儀進行靜態的畫面演示,利用電腦技術的動畫、音響和教師簡單的講解,就可以吸引學生,讓學生迅速溶入情景,進而發現、聯想、模仿、創作,從而提高繪畫技能,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這樣也適應學生認識的發展和身心發展的需要,使學生以個人或集體合作的方式參與各種美術活動,嘗試各種工具、材料和制作過程,學習美術欣賞和評述方法,豐富視覺、觸角和審美經驗,體驗美術活動的樂趣,并獲得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了解美術語言的基本表達方式和方法,大膽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現在,電腦可以幫助人完成很多設計,設計師之間競爭的焦點實際上是創意,而創意的來源是多方面訓練的結果。因此,在建筑繪畫課中,我們盡量加入建筑美學、藝術史等方面的內容,鼓勵學生多涉獵一些藝術領域,如音樂、美術、詩歌等等,為將來的設計表現打下深厚的藝術功底。

1.2技法訓練有主有次。

雖然電腦可替代人做很多技法,但手繪技法訓練仍是不可或缺的。手繪練習不單單是重復的技法訓練,還是一個手、眼、腦協調的訓練,能鍛煉構圖能力、造型能力、光色運用能力,提高形象思維能力。因此,手繪技法訓練還是很有必要的,只是側重點與以前不太相同,像刪減了過去作為正規表現技法的水彩、水粉的很多基礎練習,而增加了快速表現的內容,并加強了建筑鋼筆畫及建筑速寫的訓練,努力從提高學生的觀察與分析能力上入手,訓練其快速造型的能力。

電腦設計只能幫助我們最后成圖,而前期的設計素材積累及展現構思、表現立意主要靠草圖,草圖的勾畫主要體現在速寫的基本功上。快速表現是設計初期與甲方溝通的主要形式,能快捷地表現造型、材質和色彩,對設計的順利進行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大速寫及快速表現練習的力度對學生將來的設計工作是十分有益的,應該把它們作為技法訓練的重點。

2.課堂教學改革

2.1由手的訓練變為腦的訓練。

以往的教學中,對基礎知識和技能主要是以教師的講授,加之以簡單的演示和學生的練習為主,理性知識多而感性材料少,造成學生注意力下降,機械被動地學習。如今的授課,要啟發學生,不只是用手去畫,更要用腦,勤于思考,為什么要這樣構圖、用光、用色等等,以及從這幅習作中學到了什么,從而為將來用電腦繪畫打下思想基礎。

2.2根據學生的能力進行相應訓練。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主要讓學生多寫生繪畫,少臨摹,要分層次訓練,按水平的高低分別進行。低水平的學生主要進行不同類的物體練習,觀察要求低一點。如:線造型練習,開始應該從簡單的造型畫起,以結構素描要求為主,難度不能太大,否則會使部分學生感到困難而退縮,要循序漸進,逐步加深。通過這種類型的練習,可極大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在簡單的寫生訓練后可用默寫的方式加強學生對事物特征的記憶表現,這樣可以使學生在觀察事物時認真仔細,經常進行這類練習可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力。

2.3互動教學,活躍課堂氣氛。

教學方式上,不單是教師講授、示范,還要采用多種教學形式,比如討論、講評、賞析優秀作品等等,為學生創造發言機會,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解決,促使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與并思考,而且教師也能及時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并能訓練學生敏銳的觀察能力、快速的反應能力,對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非常有利。

3.對學生作品評價的改革

3.1評判標準的改變。

過去對一幅學生作品的評判標準主要是:圖畫整潔、布局合理。比如渲染練習中色彩是否均勻,靠線是否整齊等。如今,我們評判的主要標準是構圖、造型、明暗、用光用色是否適宜,至于靠直不直已不再像過去那么重要。重要的是看學生通過這幅習作認真思考了什么,在形象思維能力、表達能力、構圖能力等方面真正有所提高。

3.2自我評價與講評。

自我評價在將來的設計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因為要獨立地完成一項設計,必須不斷自我評價、改正、再評價,直到比較完善,那么這種自我評價的能力也就直接關系到圖紙的質量,進而影響人們對設計者設計能力的評價。因此,這種能力的培養應該盡早開始。筆者在每幅習作中都要求學生寫簡單的心得,雖然只有兩三句話,但對培養學生在畫的過程中勤于思考的習慣及自我評價的能力有很大的幫助,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責任感,不再只是應付作業。

教師對學生作業不單是給個成績,還要及時評價,講評作業是我們常用的形式。在講評中對每個學生的圖面做出分析,使學生盡快了解自己的優缺點,以便下次作業有的放矢,同時也對其他學生起到提示作用。教師要根據每個人的主要問題,提出對他的改進措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建筑院校的生源與藝術院校的生源不同的是學生大部分是很少接觸或根本沒接觸過美術這門學科的,因此美術教育在建筑院校開展的難度是較大的。教師面對的是由零開始的學生,最后交給社會的是具有一定的審美能力,能運用熟練的繪畫技巧和技能從事設計刨作的建筑設計師。這就決定教師要具有一定的教學耐心和智慧,并能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形式方可勝任。

參考文獻:

[1]徐年華.淺談技能訓練中的創新教育[J].職教通訊,2001,(04).

篇2

關鍵詞:數字繪畫;課程教學;改革;實踐

1 《數字繪畫》課程教學面臨的問題

通過對課程進行分析,《數字繪畫》課程存在了一定的問題,主要表現在:教學觀念陳舊、教學方法單一等,最終導致低效率的教學效果,重視理論課程,忽視了學生創造思維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2 《數字繪畫》課程教學改革的具體方案

2.1 更新教師的教學觀念

陳舊的教學觀念是不利于促進教學發展的,學生應該在先進的教學理念指導下學習,那么教師就要有寬廣的視野,獨特的見解,要不斷的更新自己的知識能力結構。所以教師必須要更新教師理念,轉變高高在上的位置,而是組織者、參與者、引導者。他把各個教學環節連接起來,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和學生共同探究課題。這樣以來,既可以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又提高了自己的知識水平。

2.2 教學內容的改革

根據學校的具體實際情況,結合動畫專業特點,由淺入深、由簡到繁、循序漸進的安排教學內容。在教學內容的實施過程中,要不斷更新和調整,老版的《數字繪畫》課程教學內容只是參照教材傳授知識,改革后的教學內容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即在理論教學相關內容講授完之后,緊跟著就是對相關的理論教學內容實踐訓練部分,目的就是突出強調實踐訓練能力。教師要恰當的處理本課程的理論知識和實踐訓練能力之間的比例關系,重點培養實踐能力。在教學內容上,題材要新穎,知識面要廣、有深度、有難度、信息量大等,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重點要培養學生想象力、創造力和思維能力,并為其他學科的學習提供基本理論和方法。

2.3 創新教學手段

傳統的黑板式手工教學已經成為過去,更新教學手段是學習《數字繪畫》課程改革的必由之路,它可以使原本單一的課堂講授,通過實際操作、欣賞優秀作品、圖文并茂、音像兼備的方式,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師生之間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使教學內容更直觀的呈現出來。

2.4 注重培養實踐能力

《數字繪畫》課程最終的教學效果是以作品呈現的。教學過程中實踐環節是重點部分,其設計思想是:學習了解基礎創作的知識、歸納創作方法、通過策劃、收集資料、主題、設計構思等,將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到畫面設計中,通過獨立創作,完成作品,即培養了學生實踐能力,又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5 完善考核方式

考核是測驗學生學習結果的一個主要方式,是教學體系中最重要的部分,通過考核,直接反饋出教與學的情況。我們要從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出發,改變傳統的“試卷”方式,以完善考試制度。改革的考核方式要改變以往為考試而考試的現象,讓學生正確對待課程考試,即將學生的能力表現和素質體現要在平時的作業中以權重的方式加以實現,具體如下:1)平時的出勤成績占10%,遲到或早退一次減0.5個百分點,無故曠課一次減2個百分點,并且不能評優,曠課三分之一沒有成績。2)平時作業成績占40%,具體分配是:平時四次作業,每次占10%。3)綜合作品成績占50%。

綜上所述,學生的最終成績由出勤成績、平時作業、最終作品三部分構成,最終作品可以呈現學生對本課程知識的掌握程度,又考核了學生分析畫面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注重考試的靈活性。

3 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

要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這些方法給學生提供了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空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3.1 啟發式教學法

在授課的過程中,教師要避免以灌輸的方式傳遞知識,要采用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創造思維分析,這樣的方式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3.2 互動式教學法

由教師提出主題,學生進行思考,相互討論,可以實現教學互動、學生之間相互啟發的作用,進而又促進教學的進展。

3.3 案例教學法

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成功的作品進行講解,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能力,同時配合案例分析,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提出問題分析,小組進行總結,這樣可以加強學生的團隊意識,還可以相互督促學習。

3.4 以項目實例教學為導向的課程教學

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找到了一個新的教學方法,就是課程項目化。可以將參賽作為一個項目,也可以將企業的項目帶進課堂。這種項目的實施,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學生必須從始至終的參與制作、調整和改進作品,由于學生的學習目標明確,學生在設計作品的過程中,即完成對本課程知識和操作能力的掌握,又極大的推進了教學的改革發展。

4 總結

近年來,各大高校不斷的對課程體系進行改革研究,都付出辛勤的勞動,但是最后都取得了好的成績。總之,優化課程體系,強化實踐能力,才能使《數字繪畫》課程上一個新臺階,真正做到深化教學改革,切實搞好教育事業。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繪畫;藝術設計;素描;色彩

在19世紀末的歐洲大陸出現了“新藝術運動”,歐洲各國的藝術家都希望通過集體的力量去探索現代工藝設計的語言,19世紀的“國立包豪斯學院”,主要是培養于是藝術與科學相結合、實用與合理相共存的現代設計家,所以又被稱為“現代設計家的搖籃”。

現在,各高校相繼成立了設計學院等專門性的教學機構,把“設計學”逐漸從“美術學”中分離出來,但有些高校由于其自身的專業定位和辦學方向各有不同,在對待繪畫課教學的問題上,還存在不同程度的誤解與偏見,如:重專業輕基礎,認為有無繪畫基礎對設計影響不大,運用計算機輔助設計能彌補甚至可以完全替代繪畫。由于這種片面的思想也使一些學生對繪畫失去了興趣和動力,這是一種錯誤的的思想傾向。

由于這一錯誤思想,違背了設計藝術性的這一原則,我們通過以下幾點來闡述繪畫基礎教學在設計學科中的作用和特點:

一、繪畫教學在設計課程中的重要性

在20世紀之前的漫長歷史演進中,美術與設計長期以來被歸于藝術創造的范疇之中。以繪畫、建筑、雕塑和工藝美術為主體的視覺藝術統稱為美術,繪畫和手工藝這種傳統意義上的設計之間的微妙關系始終貫穿于藝術發展的進程之中。

1.素描教學在藝術設計中的作用

素描是藝術創作和表達設計創意的一種繪畫形式,體現了作者的設計思維、審美理念和藝術個性。素描與設計藝術關系密切,是藝術設計程序的一部分,是藝術設計中的重要環節,是藝術設計的基礎。

設計與素描之間有一種相互依存的關系,是設計程序的一部分。任何一件作品,它都是在兩維空間向三維空間的轉換才出現了作者預期的效果,作者再把自己的創作理念和藝術個性通過繪畫基礎造型來體現的,就是所謂的打草稿,都是用的素描的繪畫形式表現的。所以作為基本功,素描是專業基礎課的一部分,在這一過程中重點培養和開發學生的對物象的認知和創造性思維意識。設計思維是通過素描的形式體現出來并存在于這一范疇之中,設計是作者對人文社會文化的提煉和藝術個性的思維理念創新的結果,同樣,素描是記錄設計創作構思的工具和手段。是作者使用的媒介,使用這個媒介幾個優點:(1)是文字和其他方式無法代替的,它可以形象的把作者的構思意圖活靈活現的表現出來;(2)具有備份的功能,作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不斷的修改和完善作品;(3)通過造型活動不斷提高作者的設計知識和專業造型能力。

沒有繪畫基礎何談藝術設計,沒有對美術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掌握,即使有自己的審美觀和對藝術的獨特見解也無法得以體現。素描是體現設計構想的基礎,是藝術創作和原創設計的一種表現形式,體現設計者的創作思維和藝術特征。素描水平的高低影響藝術設計的品位。素描思維的訓練,設計意識的培養,要遵循由簡入繁、由單一到復雜的循序漸進的原則。在高考前,同學們的訓練方式主要是進行大量的模擬。進入高等院校后就不能是簡單的重復,大學里的知識是全新的,是以啟發性、創作性的設計思維為主,并逐步形成較為完整的思維理念和獨特藝術設計風格。把個人的藝術修養,對設計產品的理解、判斷融入到素描的創作中,更深刻地體現素描在藝術設計領域中的功能作用,這一訓練具有培養創造性思維的作用。

2.色彩教學在藝術設計課程中的重要性

設計者通過素描的形式把自己創作的構思表現出來,還需要用色彩去包裝。這樣就必須對色彩有很深刻的認識和強烈的感受。所以,色彩是學習藝術設計者的必修課,它主要是培養學生對色彩的感受能力與創造能力,我們對學生色彩認識的培養必須注重以下幾點:

(1)只用通過色彩訓練才能把設計與藝術結合起來,這是將設計提升到藝術層面的不可缺少的訓練過程與學習手段。

(2)對色彩的掌握是設計師運用色彩語言根據設計課題的不同自由表現其設計意念的基本能力。

(3)設計色彩訓練要使學生對色彩的形成有深的了解,體會到不同光色對人們所產生的不同感受,認識人的感官與色彩的關系,認識作品與色彩的關系,設計作品必須有很強的視覺沖擊力和誘惑力。了解色彩的基本原理以及色彩塑造的科學理論與方法。

(4)設計色彩訓練是使學生體驗感性色彩,用“繪畫色彩方法”來認識、感觸色彩,并利用色彩知識與能力準確地描繪對象,學習掌握色彩規律,逐步從繪畫的感性色彩研究的基礎上,進入與設計活動相適應的,定量化、理性化的分析與實踐上來。

(5)色彩具有符號的功能,訓練設計色彩能使學生將最終從色彩符號出發,并深入理解。色彩符號不僅具有審美功能同時也具有以辨識、呈訴與驅動的實用功能。

藝術設計,不僅是一門藝術,更重要的是它的功能性和實用性,產品的質量固然重要,設計更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增強產品的外表視覺效果,利用色彩渲染產品使其更具有誘惑力和感召力。因為人們在感受空間環境的時候,對色彩很敏感,色彩的魅力舉足輕重,影響著人們的視覺感受,輕柔的色彩墻飾,能給人舒適感、完全感和美感。

二、繪畫與設計的關聯性

作為藝術設計和繪畫同樣是視覺藝術的一個部分,藝術設計是繪畫藝術的一個分支,源于繪畫。隨著經濟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需求,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當前的社會環境提出了新的要求,藝術設計應運而生,它滿足和完善了人們的生活。只是隨著分工的細致和學科教育專業性的劃分,形成了兩種學科專業。繪畫藝術活動是一切視覺藝術的基礎,它對提高審美判斷能力及審美創造能力起著很重要的作用,藝術設計形式語言以及實踐活動的都是通過繪畫藝術來指導的,它豐富了設計的藝術性

篇4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生活化;教學目標;教學內容

一、教學目標生活化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的教育教學目標,既有與生活貼切的顯性目標,又涵蓋模糊的隱性目的,然而兒童喜歡新鮮稀奇的事物,注意力長時間不集中,這就需要依據兒童注意力不集中的特點,設計兒童喜歡的課件,如編兒歌、改流行語、編童謠、分組角色扮演、做游戲、繪畫、講故事等方式方法,通過一些活動,在活動中教育。

二、教學內容生活化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的認識程度相符合,教學就越強調學習情境的生活化,每一個活動,每一個環節,讓學生親身體會去觀察生活的點點滴滴,去體驗生活的節奏,這樣,學生對課本上的內容會更容易接受。小學生感知事物的特點比較模糊,不精確;這就要求在教學中結合生活的實例讓學生生動、貼切地認識到書本內容的本質,真正的學以致用,使教材內容結合生活,設計場景、實例,從而引導學生掌握該學的知識,深化學生對教學主題的認識和理解。

三、教學方式生活化

1.游戲

游戲,作為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對培養兒童的情感,讓兒童體驗集體生活的樂趣,理解規則具有很大的作用。采用這種寓教于樂的教學活動形式,學生樂于和同學、老師交流,在了解人際交往上也給了學生很大的幫助,初步形成與人合作的行為習慣。

案例:人教版《品德與生活》三年級下冊1單元第1課《家人的愛》,為了讓小朋友體會父母養育子女的艱辛,學會尊重、體諒、關懷父母,教師可以設計保蛋游戲,每人拿一只雞蛋來到學校,在這一天的校園生活中,不能讓雞蛋摔壞、凍壞、熱壞,不能讓雞蛋離開你的懷抱。活動后讓他們暢所欲言對活動的感受。在無聲的教育中,讓孩子意識到尊重父母、體諒父母的重要性。

2.情境模擬

情境模擬使學生依據特定的教材內容設計生活片段,設定案例,讓學生真正從實例中體會到書本的內容,真正應用到實際生活中。

案例:人教版《品德與生活》二年級下冊第8課《家里來了客》,教師可以讓小紅扮演禮貌對待客人的主人,小明可以扮演不禮貌對待客人的主人,讓學生通過這個情景模擬來反思自己的情況,想一想如果自己家里來了客人應該如何表現,通過這個情景模擬可以有效地傳授給學生日常禮貌的養成教育。

四、教學過程生活化

1.課前,注重調查和積累生活素材,培養學生的基本認識

案例:人教版《品德c社會》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2課《交通與我們的生活》,老師在上課前讓學生分成小組搜集材料、調查情況:(1)搜集有關交通安全、交通標志的相關資料,作摘錄或制成一份小報。(2)搜集生活中不遵守交通規則造成的不良后果的資料。(3)做交通標志競賽活動,小組比賽。

2.課中,注意剖析和體驗生活范例,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

案例:人教版《品德與生活》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1課《只有一個地球》,老師可以引入生活中破壞環境造成的不良后果的實例,引導學生對其行為結果帶來的壞處進行深刻的、合情合理的價值分析和情感體驗,激發了學生對環境的保護之心。在“體驗”的驅動下,使學生很快明白了“保護地球就是保護自己”。

3.課后,注重實踐和拓展生活材料,規范學生的道德行為

案例:人教版《品德與生活》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3課《我們給自己定規則》,教師可以在課后檢測學生給自己制定的規則的完成狀況,定規則不難,貴在堅持。為了真正落實這一活動,教師還可以在學期末做一個總結評價,看看哪位同學能堅持到最后。

五、教學評價生活化

1.教學評價要注重對課堂中學生學習意義的評價

教師要將課內教學內容向學生課外的學習和活動進行拓展,讓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通過對生活的感悟和理解讓學生受到教育,從中獲得實踐經驗,提高認識社會、感受社會、適應社會的相關能力。學習品德與社會最終的結果是讓學生做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2.教師要善于運用賞識性和期待性語言去評價學生

教學評價的最終目標是師生生命的共同成長發展。但在成長的過程中,被認可,被期待,可以更多地激發孩子積極向上的心理,這樣也會激起孩子更大的探索動力。

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培養人,就是培養他對前途的希望。”

參考文獻:

篇5

物理課程資源包括校內的教科書、教師和學生的教學用書、科技圖書、錄像帶、視聽光盤、計算機教學軟件、圖書館、實驗室、專用教室、實踐基地,以及校外的社會化物理資源即報刊、互聯網、博物館、展覽館、科技館、公共圖書館、電視節目、工廠、社區、農村、家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社會化物理課程資源是校內的物理課程資源的重要補充,也是人們經常忽視的一類課程資源.當前學校物理教育對社會化的物理課程資源關注不夠,造成大量的社會化的課程資源的浪費.

然而物理是一門“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與生活實際聯系很密切的課程.家庭、學校、社區都有大量學生感興趣的物理問題,物理課程資源的開發若能緊密結合學生身邊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關心身邊的物理現象,從物理學的角度來看待自然界中豐富多彩的現象,使學生真切地感到物理在生活及社會的各個領域里的廣泛應用.教師上課時若能巧妙地將與學生生活聯系密切的素材用于教學,引導學生關注周圍的生活.這既能增加學生對物理課的親切感,又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因此物理教師應有強烈的開發和有效利用物理社會化課程資源的意識,進一步提高物理教育質量和學生的科學素養.本文就如何將物理社會化課程資源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略作一些粗淺的探討.

1 “就地取材”善用社會化課程資源,優化物理教學內容

“就地取材”可使物理的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生活實際.重視與實際生活、生產科技和社會的聯系是物理學的一個重要的特點.因此,在教學中選取的教學事例時應盡可能廣泛地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體現STS的思想,把家庭、旅途、游樂場、運動場等場所中的學生熟知的物理現象、現代科技、人文科學融合在物理概念、規律的學習和實驗的設計中.這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強化學生的實踐意識,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能拓寬學生的視野,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價值觀,增強社會責任感.[HJ1.35mm]

但在選擇事例時,并不是所有事例都會有預期的效果,在事例的挖掘、收集、和選擇上不僅要選擇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實踐性事例,還應注意選國外的,不如選國內的;選外地的,不如選本地的;選歷史的,不如選現在的.如

在上力的合成與分解分析時可以用日常生活中實例.如:課前直接演示如圖1在釘完衣服的扣子后要在扣子與衣服之間繞幾圈線,將線集成一束,這樣做比較牢固,為什么?上課時可用幾根細線綁著學生用的大字典演示分力、合力及兩者關系.

上日光燈的原理時可以直接利用教室里的日光燈進行講解,而不用示教板.學生既好奇又親切更有興趣.

用玩具汽車在教室里演示離心現象分析生活和生產中的雨天或雪天時,有一些車速較快的自行車或摩托車為什么在轉彎的地方會莫名其妙地摔到?

上完動能定理后可拿把如圖2的傘讓學生解釋:圖2是一種雨傘的骨架示意圖,A、B為兩個滑動軸套,它們之間有一個彈簧P.細鋼桿AC與CD在C點連接在一起,A、B、C三處可看到鉸鏈連接,這種傘一旦關閉,一按開關便能自動張開,為什么?

2 “親身體驗”社會化課程資源,優化物理教學方式

“親身體驗”社會化的課程資源使物理的教學方式更貼近學生社會生活,更切實際.學生通過物理知識的學習,了解物理學的研究方法和思想,認識物理學對技術、經濟、社會的影響.因此物理教學不應局限于課堂教學和書本知識的教學,而應通過多種形式與課內外、校內外的活動緊密結合,讓學生更廣泛接觸生活和社會.若能巧妙地利用社會化的課程資源,它將促進學生逐步形成自主參與、開放、靈活的學習方式.筆者通過五方面讓學生“親身體驗”社會化課程資源在物理教學中的妙用.

2.1 感受:使學生在實踐中得到感性的體驗.

掛圖、幻燈片、投影片、錄像帶、視聽光盤、多媒體軟件等都是常用的社會化課程資源,這些資源有利于創設形象生動的物理情景,豐富物理教學的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用一些學生耳聞目睹的娛樂游戲、運動、生活等的圖片引入到概念、規律的講解中.如:上“能量”時用蕩秋千、玩彈弓、踢足球、點生日蠟燭等許多圖片引入能量的概念,使學生覺得親切生動、在輕松的氣氛中領會其中的物理概念和規律.

運用多媒體與互聯網實現資源共享.如:上“天體運動”,先讓學生觀看有關人造地球衛星、航天飛機、空間站的錄像片,再結合電視中有關火箭發射、航天等有關的新聞資料和“王亞平”的太空授課實錄,播放與教材知識相關的有關片段,然后播放衛星發射和回地球的全程模擬動畫.這既降低知識點的難度,又使學生更直接的、感性的理解衛星的發射、運行完全失重等較難掌握的知識點.

通過各種活動讓學生體驗物理現象.如:上“失重和超重”時可以讓學生乘坐電梯、站在體重計上做下蹲和起立的動作、到游樂場乘坐過山車等了解和體驗失重和超重.

2.2 解釋:學生通過查找資料并對其進行解釋,能增進學生對物理學與生活聯系的理解.

通過查找資料了解并討論新科技和物理學對人類進步的意義.如:航天技術對科學發展和人類進步上的重大意義及我國在航天技術上的成就.太陽能發電、低碳生活的意義等.

通過查找資料和研究物理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如:收集和研究盥洗室、廚房、游樂場等場所中的物理知識;日常用品中的如:熱水瓶與熱學、自行車等的物理知識并撰寫小論文.

用所學的物理知識解釋你身邊的物理現象.當教室里的吊扇(或空調)打開時可以讓學生仔細觀察并體會吊扇(或空調)工作時的情況.說出并解釋吊扇(或空調)在工作時遵循哪些物理規律?

2.3 調查:使學生真切地看到物理學在生活、生產、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調查日常生活和生產中利用靜摩擦的事例.如:如圖3,尼龍搭口整體不容易拉開,若從邊緣逐漸分離就能拉開為什么?車站、飛機場中運送行李的傳送帶如何利用摩擦力輸送物品.

調查傳感器在家用電器中的應用.

上傳感器時可讓學生收集家用電器如電視機、電冰箱、空調等說明書或上網查閱傳感器在這些用電器中的運用.小區樓道中節能開關的傳感器的應用.

2.4 設計:增強學生把物理學知識創造性地應用于生活、生產和社會實踐的意識.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設計實驗:鼓勵學生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廉價的器具和廢棄的材料制作簡易的實驗儀器,這些儀器既簡便、直觀,又能解決儀器的短缺彌補實驗經費的不足,豐富實驗教學資源;又有利于學生動手,發展學生的實驗技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增強學生節約和環保意識.如可用廢棄的拉桿天線、可樂瓶、易拉罐、飲料瓶、吸管、電視機、玩具等生活中常見的物品來做物理實驗.如:(1)廢品再利用如:①廢棄的拉桿天線可以做:磁場對電流的作用的實驗;壓縮氣體做功的實驗;運動物體受到法向的力作用而作曲線運動;“速度分解模型”的實驗.②可樂瓶、易拉罐、礦泉水瓶等可以做很多有趣的實驗:自由落體運動和豎直上拋運動中的完全失重現象;反沖運動;水流星;靜電除塵;音叉共鳴等.(2)利用玩具如:牛頓“秋千”、碰碰球等可以做碰撞實驗.(3)利用家用電器如:電視機可以做許多有趣的實驗:電荷之間的作用;電子的掃描和視覺暫留;電子的掃描的周期等.(4)利用新穎材料如:激光筆做奇妙的反射、衍射、干涉等.

設計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如:如圖4騎自行車時,如果停止用力蹬踏板,由于地面阻力,自行車在水平路面上前進一段路程后就會停止運動,你能設計出幾個測量自行車在一段路程中所受到的平均阻力大小的實驗方案?

創造發明的設計.如:利用電磁感應原理和慣性原理制作的小發電機.

2.5 論述:使學生能從理論上認清物理學與社會的互動作用.

論述物理定律對人類的作用.如:通過萬有引力發現未知天體的事實,說明科學定律對人類認識世界的作用.

運用哲學的觀點正確認清新科技帶給人類的利和弊.如:評價電磁波為人類帶來的好處和電磁波的污染問題;核能源的利用的利與弊.

3 “多渠道、多手段”運用社會化課程資源,優化物理教學的組織形式

“多渠道、多手段”運用社會化課程資源使物理教學在組織形式多樣化,更貼近學生生活,讓學生時時處處感到物理的存在.

3.1 運用媒體,拓寬學生的視野

公共媒體如:廣播、電視、報紙、科學期刊中的新聞版、體育版、娛樂版的科技信息是直觀和重要的社會化課程資源,教師指導學生學會收集并運用公共媒體把它們中的某些與物理有關的事例收納進來與物理知識融為一體.促使學生主動地通過這些渠道豐富自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開闊視野,成為社會化課[HJ]程資源的建設者.如:中央電視臺中的科技頻道有許多與物理有關的節目:我愛發明、科技之光等;軍事頻道中有許多飛機、武器等介紹;新聞頻道中有許多國內外科技的新成果、新成就的報道及一些生活中與物理相關的許多事情的報道如交通事故、火災等.教師應指導學生將相關節目錄制下來,后根據不同的知識類型和水平層次在學校、年級或班級進行播放,豐富學生的科技視野.

互聯網既是現代生活不可缺少的信息傳播媒體,也是一種重要的傳遞教育信息和認知的工具.互聯網上的科學教學網站既可用于支持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的溝通.又使課堂教學更具個性、交互性、信息資源的豐富性和時空不限性.教師和學生若能熟練運用互聯網這種社會化的資源,將促使物理教學向更優化的方向發展.因此教師應及時地從這些地方收集有關的社會化課程資源信息,豐富物理教學的內容.如:航天發射、核電站、納米技術、環境保護等;同時教師應向學生介紹與科學教育相關的網站,教會學生從網上獲取科學、技術方面的知識和信息,提高學生運用社會化課程資源的能力.

3.2 廣泛發動、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各種運用物理知識和物理原理的活動

學生既是物理教學的主體,又是一種能動的社會化的課程資源,他能對物理社會化課程資源加以理解和體驗.無論是課內還是課外,他既是社會化課程資源利用者又是開發者.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抓住時機,因勢利導,創設物理情景,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使學生有所發展,有所發現,有所創造,充分發揮學生在社會化課程資源開發中的能動作用.這既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驗探究能力,又能開發和積累更多的新的社會化課程資源.[BP)]

3.2.1 組織學生“實地考察”

科技館、博物館等場館和工廠等集中了許多有用的大、中型科學教育的器材,充分挖掘與高中物理知識相關的社會化課程資源,利用這些科技教育資源,有目的地組織學生參觀學習,這種感受和體驗是課堂教學所不能替代的.如:上“交流電”前筆者帶學生去參觀了本地的桐柏電站和城東發電廠,使學生對交流電的產生和遠距離輸電有一個感性的、直觀的認識.

3.2.2 舉辦物理講座和學術報告會

不定期開展物理講座,如《科學家的故事》、《電子技術的發展》、《創新發明》等偉大科學家的故事、物理學發展史,闡述物理的重要作用及物理教育與人文素養的關系等,這既提高了學生科學素養,又培養了學生對社會的責任心與使命感,更有助于他們樹立高尚的科學道德.

3.2.3 開展趣味性、實用性、多樣性的物理小活動

不定期將一些趣味性、實用性強的物理小活動,如:物理游戲、物理模型制作、物理調查研究、物理板報、物理競賽、物理辯論等有機的穿插到平時的教學中,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活動中受到熏陶、磨練.

3.2.4 成立物理學習互助小組,開展研究性學習和科技活動

篇6

新課程改革從2001年開始到現在,已使以前的教學理念發生了深刻變革,這就要求我們對教師角色、教材使用、學生知識的獲取重新定位。作為一線教師,結合自己教學的實際,下面對有關化學新課程改革下的教學談幾點體會。

一、轉變觀念,積極應對

轉變觀念是關鍵。教育的現代化,首先是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的現代化,新課改要求教學方法由傳統的知識傳授型向探究型轉變,要求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為適應現代教學,教師必須轉變觀念,變以往的傳授者為促進者,學生管理者為引導者。積極主動改變單一的授課方式,針對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靈活設計多種教學方法。

二、轉變教學策略,培養思維學生

教學不僅是傳授知識,更是培養學生智力的過程。傳統教學過分依賴系統講授和強化訓練,而忽略各種能力的培養,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必須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達到培養思維能力的目的。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可以選取與學生日常生活中密切相關的科學內容作為探究活動的載體,活動形式以學生親身參與探究過程為主;從過程來看,學生一般要經歷提出問題、猜想假設、查資料、驗證、下結論的過程。探索能力是一個高層次的能力,對教師引導、學生自主要求極高,但在探究中學生的探索精神與創新能力得以發展,學生終身受益。

三、營造激情、對話、開放的課堂

教師與學生之間傳遞的是信息,信息只有通過學生的主動學習才能產生智能意義,才能變成學生認識結構中的知識,師生傳遞信息的主要場所是課堂,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也在此體現,因此,優化課堂尤為重要。首先教師要有親切的教態,課前充分準備,講解教學內容不死板,善于創設各種情境,喚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其次,在授課過程中,要留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思考、提問、討論,與學生對話,直接暴露學生學習中的問題,當堂解決,提高教學效率。最后,要研究新授課、習題課、復習課三種基本課型教學方法,不斷創新課堂。

四、研究教材,活用教材

新教材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起點,以學生情境的創設為手段,因此新課程倡導教師“用教材教”。但教材不等于教學內容,教學內容大于教材。教學內容的范圍是靈活廣泛的,這就要求教師能站在一定的高度,整體把握教材,對教材知識進行重組和整合。教書不是耍貧嘴、說笑話,也不是抖包袱、吊書袋。一切脫離教材,不切實際的調侃,都有嘩眾取寵之嫌。與此相反,只有博覽群書,深挖教材,不斷研究課標與考試說明,具備一桶水、一井水的知識功底,帶著深厚的愛生激情,披文入情,把握知識要點,體會感情空間,才能理清教材思路,融會貫通。

在化學實際教學中,我體會到兩點:一是對教材內容不要補充過多、過難的知識;二是以實驗為基礎,老師應創造條件,多做實驗,不要以講實驗代替做實驗,能做學生實驗的盡量不演示,或讓學生走上講臺代替教師做演示,其他同學觀看,討論指出問題。

五、研究學生

新課改強調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認識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因此教師在教學之前可以采用談話交流、問題檢測等多種方式對學生知識基本情況進行調查了解,補充或刪減部分知識,設計適合自己學生的課堂教學安排,做到有的放矢的地備課和授課,增強教學有效性。另一方面,要研究學生心理,課下做好心理教育,構造和諧師生關系,使學生信其師從而重其道,也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引導學生用所學的知識思考身邊的事,培養學生勤思考、愛動手的良好習慣。

六、學習多媒體知識

通過多媒體了解外界有關教育教學新信息,使其成為教師備課資料的一個來源。例如在《環境保護》一節教學中,可借助多媒體從網上找出很多環境被污染前后的對比照片,分析污染原因,討論解決的可行性辦法。通過討論,學生印象深刻,環保意識明顯增強。借助多媒體,也可使一些抽象的、微觀的化學知識形象化,更易于學生接受。

七、錘煉語言,勇于探索

篇7

[關鍵詞]花卉學 教學改革 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5)02-0150-02

花卉學課程是園林、園藝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是構建園林、園藝專業知識體系的一門骨干課程,也是開設園林設計、城市園林綠地規劃、苗圃學等課程前必修的先期課程。花卉學課程的研究范圍較廣,包括花卉的分類、生長生態習性、栽培管理及養護、園林應用等方面。通過花卉學課程的教學,學生充分掌握園林花卉的基本理論、實踐技能以及花卉的應用;同時培養學生的識別能力和分析能力。[1]近年來,結合本學科的特點,本課題組對花卉學這門課程的理論和實踐教學進行了一些改革嘗試,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一、花卉學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內容與花卉生產實踐發展不同步

近年來,我國花卉產業的發展迅速。作為園林專業基礎課的花卉學課程,部分教材編寫時間較早,很多內容更新不足,缺乏一些花卉產業發展的前沿信息。花卉學教材中花卉的栽培和繁殖內容占有較大的比例,花卉的園林應用、花卉產業發展、花文化及花卉欣賞方面的知識較少,因此學生掌握的花卉學專業知識也就不夠系統和完善。

(二)教學方法單一

花卉學的教學已經從傳統的教學轉變為多媒體教學。多媒體教學彌補了傳統教學中的一些缺陷,增加了教學的信息量、感觀性,更加生動直觀。但是多媒體教學同樣存在了一些弊端,一些學生反映上課時多媒體課件信息量過大會造成記錄時間短,理解時間較少。因此,教學課堂上學生們都忙于記錄筆記,沒有時間對課程內容進行思考和理解。[2]另外多媒體課件內容主要為文字和圖片,雖然比傳統的板書更為形象,但是制作形式較為單一。

(三)實踐教學環節薄弱

實踐教學是花卉學教學中的重要環節,花卉學中的實踐環節包括花卉識別、花卉繁殖、花卉栽培、花卉應用等環節。[3]通過有效的實踐教學活動有利于加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該課程實踐教學內容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導致實踐教學環節較為薄弱。[4]主要存在問題有:第一,實踐教學環節形式單一。目前花卉學實踐教學的形式多為花卉的識別,忽略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以及獨立思考的能力。第二,實踐教學環節缺乏經驗豐富的,實踐技能高的教師指導學生。第三,實踐教學時間安排不合理。該學科實踐教學多集中安排在理論課程結束之后的一周之內。短時間內進行大量的實踐教學,學生對于所學知識不能很好的思考和理解。

二、花卉學課程教學改革實踐的探索

(一)調整教學方案

針對于教材落后,以及專業發展的需求,對花卉學課程結構和教學內容進行了改革。首先將花卉學教材中占有較大內容比例的花卉的栽培和繁殖章節進行了縮減,增加花卉應用及花卉產業方面的內容,從而確定了理論――栽培――應用三大板塊的內容格局。理論學習是花卉學課程的基礎,具備了系統的理論知識,才能深入學習和更好的發展。[5]園林專業的課程較多,課程體系間聯系密切,花卉學的部分教學內容可能與其他課程有所重復。這就要求園林花卉學在教學內容的組織上,注重相關課程之間的銜接,避免重復。[6]通過教研組的討論研究,將花卉學與苗圃學、園林樹木學、園林植物景觀設計等課程相結合。例如,“花卉的繁殖”一章中的無性繁殖方式,這一部分內容在苗圃學中已經詳細介紹過,在花卉學中可以縮短課時,簡單介紹,要求學生課后復習苗圃學學過的內容。“花卉的應用”這一章節可與園林植物景觀設計緊密結合。而梅花、杜鵑、山茶、桂花等木本花卉內容在園林樹木課程中會有詳細講解,花卉室內裝飾應用部分是插花課程的重要內容之一。

花卉學實踐課安排也由原來的集中授課,改為整個學期的授課,根據季節的變化,制訂相應的實踐課內容。將實踐課的內容與花卉學栽培理論內容充分結合。例如,4月份可以進行一年生花卉的播種實驗,5月份可以進行花卉的嫩枝扦插繁殖,學習完播種繁殖之后,進行采種實驗,選取已經開花結實的植物進行種子的收集處理。通過以上這些措施,合理調整花卉學的授課內容和知識點,避免了課程有時相互重復和脫節的現象,同時又突出了難點和重點。

(二)多種教學手段

目前花卉學教學基本上都采用多媒體教學,但是多媒體教學存在信息量過大,內容相對單一等問題。因此,在使用多媒體教學的同時還應該結合傳統的板書教學,使教學模式更加多元化。同時,多媒體課件應跳出傳統的文字為主的模式,增加大量圖片和視頻。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可以在課堂上有針對性的提問、演示及討論。例如在講完花卉的分類之后,讓學生總結各類花卉之間的異同點,并能夠對校園的花卉進行分類。花卉與眾多人文地理知識、詩詞、典故等密切相關,在教學過程中引用詩詞或典故,特別是很多花卉名字的來源的小典故,使教學內容變得生動形象,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還能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例如,講解雞冠花時,讀詩“秋光及物眼猶迷,著葉婆娑擬碧雞。精彩十分佯欲動,五更只欠一聲啼”,讓學生猜出是雞冠花。在每一章結束的時候,選取一個討論專題,作為該章教學內容的拓展和深化,要求學生課后通過查閱資料完成。上課時老師引導學生展開積極討論,并對整章內容進行歸納總結。

花卉學教學還應走出課堂,進行現場教學。學習花卉生長發育與環境內容后,可帶領學生在校園里進行分析調查,記錄校園里花卉的生長情況,選取幾種花卉與學生探討其生長發育情況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從而加深學生對課堂知識的學習和理解。學習一些設施、栽培、繁殖等教學內容時可以帶領學生在大棚、溫室、田間進行講解。例如,對于花卉栽培設施中應用較多的溫室知識,可以帶領學生參觀不同類型的溫室,給學生詳細講解不同溫室的構造及主要應用。通過各種現場教學手段,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形式較為直觀,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能夠對課堂上的理論知識進行很好的消化和理解。

(三)加強實踐教學

花卉學的實踐教學主要包括生產實踐和教學實踐。生產實踐主要是加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其中主要任務之一是給學生布置草花栽培的實踐活動。具體做法是學期初每位學生領取一個穴盤,進行一年生花卉的播種實踐,然后進行移栽上盆,等到苗子長勢穩定后移栽到實習基地繼續進行養護管理,一直到花卉開花、結實為止,該生產實踐基本上貫穿整個學期,要求學生從配土、播種、上盆、換盆、栽培和養護管理到收獲的全過程全部自己完成。學期結束前,每個人都將自己的花卉生長情況進行詳細匯報,老師進行點評,并以此做為實踐成績的一部分。和課程學習內容相對應,結合生產實踐的時間,5月初安排花卉的扦插、嫁接繁殖實踐,選取合適的插條和接穗,要求學生在實踐基地進行詳細操作并定期管理,最后進行成活率的統計和分析。學習完種子繁殖章節后,進行采種,要求每個學生收集3-5種不同的種子,并且按照每種種子的特點完成種子的清洗、干燥、儲存等作業。

教學實踐主要包括校內的教學實踐和校外的教學實踐。校內的教學實踐主要培養學生實驗的動手操作能力。校外的教學實踐以參觀、觀摩為主,主要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為主。可安排學生到大型花卉生產企業學習先進的花卉生產技術、花卉生產企業的經營管理模式、花卉在園林上的應用以及花卉產業的動態及發展趨勢,同時聘請當地生產實踐經驗豐富的技術員傳授生產實踐技術,假期鼓勵學生到花卉企業實習。結合當地花卉產業情況進行實踐學習,如河南地區在4月中下旬帶領學生到洛陽參觀牡丹,了解牡丹的生長習性、應用、花文化以及牡丹產業化的相關知識;9月可到開封進行相關內容的學習;12月可到鄢陵學習臘梅相關的產業知識。另外,學校和鄭州植物園、綠博園等相關單位簽訂了實習協議,學生可定期到這些地方進行學習,鞏固課堂上所學知識。

三、花卉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效果

通過理論教學的改革,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積極性明顯提高,并且能夠緊跟老師的思路走,通過回答問題、小組討論等互動環節,調動了課堂氣氛,課間也有學生繼續提問,和老師探討相關知識。課件的改革及教學方式的轉變,使學生的學習興趣明顯加強,成績也有了提高。

通過實踐改革,取得了較明顯的成果。學生通過播種、扦插、嫁接等一系列花卉栽培實踐,能夠自己分析花卉生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然后通過查閱資料等方法去解決問題,從而加深了對相關知識的理解。

[ 注 釋 ]

[1] 袁龍義,費永俊.《花卉學》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長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1):267-269.

[2] 劉會超,姚連芳,王少平,等.農林本科院校《花卉學》教學改革的探索[J].河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職業教育版),2009(5):100-101.

[3] 薛梅.園林專業“花卉學”實踐教學改革探討[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96-98.

[4] 孟艷瓊,束慶龍,汪天,等. “花卉學”實踐教學改革與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J].中國林業教育,2008(1):73-75.

篇8

1 合理選擇教學內容

動物生物化學教學內容多、概念抽象難理解,而課時量卻相對較少,面對這一情況就需要教師根據學生專業的特點和教學目的的要求合理取舍教學內容,盡量減少知識點的重復教授。動物生物化學一般在大學二年級上學期開設,學生在大學一年級就已學習了有機化學,因此像糖類和脂類化學等相關內容就可不必精講,而蛋白質這一部分學生接觸得較少,又是學生需要掌握的重點,就必須精講這一章節內容。

此外,教師不僅要熟悉教材,還需廣泛閱讀相關文獻資料,及時了解最新學科動態,及時將這些新知識傳遞給學生,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最后,備好課則是上好課的一個基本前提,教師在上課前要做到對所講的內容心中有數,這樣上課時才能得心應手。

2 理論聯系實踐,培養學生的科研實踐能力

實驗教學是動物生物化學教學中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同時也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環節。傳統實驗教學是以驗證式教學為主,由教師做好課前準備、講解原理,學生機械性地操作。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需求,需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科研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所以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打破傳統實驗教學模式,要培養學生自己動手能力,無論是實驗前試劑的配置還是實驗儀器的準備,都要讓學生參與進來,同時也能培養學生細心負責的科研態度,為今后的科學研究打下基礎。

3 采用啟發式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傳統式教學是以教師講授知識點為主,這種學習方式使得學生對內容理解不全面,對知識點的理解能力不強,易出現前面學后面忘、學習興趣不濃厚的現象。而啟發式教學突破傳統的教學方法,又立足于已有的教學經驗和理論知識,對知識點進行重新歸納和總結,以啟發學生為目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加深舊知識點的記憶和新知識點的理解;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4 合理利用教學資源

采用多媒體設備輔助授課現已成為課堂教學必備的教學方式,是現代教育最先進的手段之一。傳統的粉筆加黑板式教學,在知識內容廣博且更新較快的生物化學面前,這種傳統單一的教學方式,不僅會影響教學效率,而且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多媒體課件則可以把無聲轉化為有聲,把靜態轉換為動態。所以,教師在把握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制作精美、能吸引學生的教學課件,把原本枯燥、抽象的內容形象的表現出來,則能確保在教學中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5 教師也要轉變教學觀念

教師要轉變角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是“導演”,組織學生演好“戲”,拍好“節目”。教師在課堂上必須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創造性地利用課堂資源,使學生以研究者、探索者的身份動手做、動腦想,獨立的投入教學活動。課堂不是教師個人的主宰,教與學要互動溝通、互相對話、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教必有法,教無定法”、“有模式論,不唯模式論”,教學改革之所以難,難在不好形成固定模式和套路,沒有任何一個固定的教學模式,去適合任何教學改革。所以,時代變了,對象變了,教材變了,教師必須從頭學習,抓緊充電,及時總結和反思。教師要學好現代教育教學理論,掌握現代化教育教學手段。

篇9

關鍵詞:結構化學;教學;模擬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18(2012)09-0141-02

《結構化學》是一門化學專業的必修課,也是材料等專業的重要基礎課,已成為從事化學、材料和物理專業深入研究材料特性的一把鑰匙。但由于該門課是從微觀結構研究原子、分子和晶體的結構及其與性能的關系,與宏觀世界對物質的認識有很大差異,進而使學生感覺該門課抽象、復雜甚至混亂。因此,本文將主要對該門課的特點及其存在的問題進行教學方式、方法上的探討。

一、課程特點及難點

《結構化學》課程包含兩個核心內容:一是描述微觀粒子運動規律的波函數,即原子軌道和分子軌道,通過軌道的相互作用了解化學鍵的本質;二是分子和晶體中原子的空間排布,了解分子和晶體的立體結構。與其它化學課程不同,該門課看物質的角度不同,涵蓋的相關知識多,內容涉及面廣,如需具備高等數學、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及量子力學等知識,同時包含的新概念比較多,如波函數,雜化軌道,點陣。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普遍感到這門課很難,有的同學在學習過程中很快跟不上老師講解的速度,相當一部分學生死記硬背,甚至有個別學生由于太難太抽象而放棄對該門課程的繼續學習。事實上,這個問題的源頭在于學生對該門課基礎知識理解的不足,具體來講,很多學生不明白什么是波函數,什么是晶體。因此,如何更好地理解與數學和量子力學有關的波函數概念和不同于分子的固體的晶體結構成為學生學習的兩大難點。

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學習興趣低

造成學生學習興趣低的原因很多。從學生角度來看,部分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學習的目的只是為了應付考試,并且由于課程本身的特點造成學生對該門課產生誤解,從心理上學生覺得該門課抽象、難學、難懂,導致學習非常被動,最終學習效果較差;從教師的角度看,教學方法必須要求多元化,如果不同的教學內容使用同一種教學方式,尤其對該門課難懂的波函數,如果使用文字的方法來講解,勢必會使教學效果差,學生學習興趣低下。如何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值得授課老師深入思考和探討的重要課題。

(二)教學方法

目前,對該門課的教學方法主要使用板書和多媒體形式講解。這些方法有如下幾個缺點:1、缺少學生的參與,課題氣氛呆板;2、對具有立體空間結構的可觀性差,學生理解受到限制;3、對數字化的波函數缺乏形象化的表示,成為學習該門課其它知識的瓶頸。這些將阻礙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因此,授課教師需要在教學方法上根據課程內容進行個性化的調整。

三、解決措施

該門課不像有機和分析等化學課程,沒有實驗教學部分,因此,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消化受到很大限制。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出以下措施。

(一)引入實驗教學

由于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該門課程的課時數明顯減少,即使采取板書、多媒體和演示相結合的講述方式完成該課程系統的教學也已經變得較為困難。因此,在教學方式上,我們需要做進一步的改進。通過教學,發現采用一種新型方法,即類似實驗教學的方式對該門課的教學效果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為了清晰地闡述這一方法,本文通過舉例的方式來說明。現以二氧化碳分子中存在的兩個離域π鍵為例來說明。在使用板書或多媒體教學中,老師的分析可能如下:

假設二氧化碳分子在直角坐標系的x軸上,碳原子有4個價電子,氧原子有6個價電子,分子中的兩個氧原子分別表示為O1和O2。碳和氧原子采用spx雜化,碳和每個氧原子形成σ鍵,每個氧原子的另一個spx雜化軌道被其上的一對孤對電子占據。碳原子剩余的兩個電子,分別占據在py和pz軌道上。氧原子剩余的三個電子中,如果O1原子中一對孤對電子占據在py軌道上,另一個電子必將占據在pz軌道上,它的pz電子將會與碳原子的pz電子形成πz鍵,那么碳原子的另一個py電子必將與O2原子的一個py電子形成πy鍵,此時,在O2原子中pz軌道上必須安排一對孤對電子,那么,O2中由孤對電子占據的pz軌道將會與碳和O1原子形成的πz軌道重疊,形成π4z3離域鍵,O1中由孤對電子占據的py軌道將會與碳和O2原子形成的πy軌道重疊,形成π4y3離域鍵。此時老師可能會將這兩個離域π鍵的圖片放在多媒體中。但大部分學生聽完之后,由于不能看到一個三維的直觀圖像,而且講起來描述語言頗多,最終教學效果不佳。

如果我們利用一種軟件,如Chem 3D和Dmol3,通過計算得到二氧化碳分子的各個σ和離域π鍵的三維空間構象,通過空間旋轉可以讓學生清晰看到碳與氧原子之間的σ鍵和兩個不同方向的離域π鍵,且通過查看計算結果文件得到這些軌道的波函數。在這里學生還可以學到如下幾點:1、通過簡單的類實驗計算,學生獲得來自書本上與波函數、雜化軌道和分子軌道等相關理論知識;2、能獲得由原子軌道波函數線性組合成分子軌道波函數的明確數學表達式,并能與軌道圖一一對應,解決了學生關于分子軌道理論復雜的薛定諤方程,能從圖像上理解書本上的純理論內容,進而達到實踐教學的效果;3、對雜化軌道理論,很多學生從書本上僅僅知道雜化的原因、目的和雜化后的原子軌道,但大多不明白雜化后這些軌道形成什么樣的鍵。通過這個實驗的教學,學生可以從軌道上清晰看到碳和氧原子的sp雜化軌道相互重疊形成的π鍵,同時也能看到氧原子的一對孤對電子占據在氧的2p軌道上的分子軌道圖。

通過比較上面兩種教學方法,我們發現,由于該門課的教學內容偏重純理論,學生經常感覺暈暈乎乎,似懂非懂,因此,引入類實驗教學部分,可通過一個簡單的實驗例子,讓學生深刻理解來自書本的較多知識點,同時,可以讓學生清楚各個知識點間的區別和聯系,從而對教學達到較好的效果。

(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在教學中怎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每個教學工作者一直思考的問題。就該門課的課堂教學來說,將教學內容與其它化學課程及日常生活現象相結合,讓化學專業學生感到該門課非常有意思或對學生學好其它課程起到重要作用,如有機化學和物理化學中,關于乙烯加氫氣反應活化能大或反應速率慢等現象,離不開該門課關于前線軌道理論知識的理解。再如,在實踐中,我們看到的物體表面總是一個宏觀的結構,如果額外引入晶體表面結構的教學內容,學生將了解到肉眼看到或感覺光滑的物體表面其實有很多原子缺陷,讓學生對常規認識有新的視覺和認識,進而提高了學生的好奇感,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

(三)改革考核方式

在考核方面,采用多種考核方式綜合評定學生的最終成績,有助于促進學生注重過程學習,進而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目前,該門課常用的考核是由平時成績+期末考試成績構成,其中,平時成績主要來自出勤、書面作業和期中考試。如果在平時成績中引入課外作業,學生通過查閱資料或類似于實驗設計的材料模擬,不僅能加深學生對理論部分的理解,而且也能提高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結語

在《結構化學》課程教學中,針對“教”與“學”雙方存在的不足,在教學方式、方法及教學手段上主要引入實驗教學部分,以期提高教學質量。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作為教學主體的教師應結合課程特點和實際教學,充分研究教學中的方式方法手段的最佳組合,以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周公度,段連運.結構化學基礎(第4版)[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篇10

一、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小學生因為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的規律,多動好動,注意力維持的時間短,這成為小學教師頗為頭痛的問題,怎樣才能很快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到課堂上來,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葉圣陶先生曾說過:“凡是好的態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為習慣。只有熟練得成了習慣,好的態度才能隨時隨地表現,好的方法才能隨時隨地運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輩子受用不盡。”所以對小學生而言,好的聽課習慣可以通過訓練他對一件事情長久的注意力來培養。教師利用計算機可以呈現豐富的輔助教學環境,面對眾多的信息呈現形式,小學生一定會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心理,而這種好奇心一旦發展為認知興趣,將會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欲,經過長期的這種訓練,學生們就會自覺養成課堂上認真聽講的良好習慣。如:我在教學《平面圖形的認識》一課時,我為學生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圖形爺爺今天帶著他的孩子們到我們的課堂和同學們做朋友,你們想知道他們叫什么名字嗎?多媒體呈現各種顏色的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手拉手向同學們走來,孩子們的注意力馬上被吸引到問題上,“他們叫什么名字啊”,通過對圖形的認識,孩子們很愿意幫著他們起名字,不但起名字,還能說為什么叫這個名字。這種情境,喚起了學生的求知欲望,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

二、留給思考余地,增強自信心理

目前課堂教學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景:由于一些老師偏解了新課程的理念,學生一提出問題或教師出示思考題后,就立即組織學生討論,不是同桌討論就是小組合作,氣氛顯得異常熱烈。有些思維敏捷的同學很快便要舉手欲答,而絕大部分反應慢的同學還未來得及深思,腦中就灌滿了別人的意見,久而久之,再遇難題時,他們便會附和于人,只聽別人分析講解或干脆不加思索,養成懶惰習慣,以致思維緩頓失去學習信心。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留有讓學生獨立思考的余地,然后再相機組織他們討論。這樣,使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而得到答案,或達到答案的“邊緣”,都會給他們帶來很大的快樂感,從而增強學習的信心。

三、 培養學生初步構建數學模型的意識

數學模型是建立在數學一般的基礎知識與應用數學知識之間的一座重要的橋梁,建立數學模型的過程,就是指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問題、展開思考,通過新舊知識間的轉化過程,歸結為一類已經解決或較易解決的問題中去,再綜合運用已有的數學知識與技能解決這一類問題。如:我在教學《替換的策略》一課時,認識到這節課的的替換策略,包括倍數關系等量替換和相差關系的等量替換。在教學中通過先讓學生畫一畫的方式,理解三個小杯可以替換為一個大杯,再通過多媒體的演示觀察主題圖,進一步讓學生體會只要抓住把兩種量替換成一種量就可以了,學生把直觀圖形抽象成幾何圖形的過程,其實就是把生活中的原型上升為數學模式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初步感知了數學中的建模思想。最后提出的問題更讓學生進一步思考:是不是解決替換這類問題,都可以采用這種畫圖的模式來解決。

四、重視實踐操作,引導自主探索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有一個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課堂上多讓學生動手“摸一摸”、“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不僅能滿足學生好奇心的需要,更能促使學生于快樂活動中主動獲取知識。

如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課前可讓學生準備兩張同樣大小的平行四邊形紙片,課上讓學生把其中一張沿著任意一條高將平行四邊形剪拼成已學過的圖形(長方形)。接著,引導學生觀察、測量、比較,并討論:①剪拼后的長方形與原來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有什么關系?②平行四邊形的底與高和剪拼成長方形的長與寬有什么關系?③你能根據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嗎?通過這樣的操作活動,使得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親身實踐中探索得出:S平行四邊形=底×高。

五、讓師生在數學學習中體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