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價值范文
時間:2023-10-18 17:22:0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儒家思想價值,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我們相當多的企業在進行企業文化建設和培育時,強調對西方企業文化的學習和引進,但往往只能是仿其“形”卻不能傳其“神”,造成諸多企業現實困境的重要根源,其中比較普遍和突出的問題有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過分強調物質刺激和制度約束,嚴重損害了職工的奉獻精神。不少企業在管理過程中忽視人的情感需求,過分強調物質刺激,于是責任分解、制度上墻、重獎重罰、將物質收益與工作成效掛鉤等等,諸于此類的改革措施被視為金科玉律相繼出臺,再加各種傳媒推波助瀾使其影響不斷擴大。結果企業的制度成本和資金成本不斷增加,產品成本中工資比例不斷增大,職工收入明顯增多,同時也形成了以“錢”為中心、一切向“錢”看的不良傾向。當一切行動皆為“錢圖”時,奉獻精神就蕩然無存。
其二,勞動關系契約化使職工主人翁地位動搖,忠誠品質消減,責任感喪失。我國企業借鑒的西方企業管理中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與社會主義公有制下職工的主人翁地位、與“愛廠(企業)如家”的傳統觀念嚴重沖突。勞動關系契約化使職工原有的主人翁地位動搖,忠誠品質消減,責任感喪失,歸屬感淡化,焦慮和不安全感時刻困擾著他們,企業的凝集力大大減弱。此時,如果其他企業有相當的物質誘惑就可能使能者“擇木而棲”。市場化條件下企業為招攬人才,提供的經濟待遇經常是“這山更比那山高”,這是跳槽現象有增無減的根本原因,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也因此陷入惡性循環。
其三,追捧“胡蘿卜加大棒”理論,物化職工的使用和管理,嚴重損害了職工的身體健康。不少企業尤其是私營企業簡單采取“胡蘿卜加大棒”的強制勞動方法,以超過職工身體機能的強度“透支”使用勞動力,嚴重損害了他們的身體健康。這種方法是西方30年代盛行的泰勒科學管理和理論,而今在國外也因其非人道性早就被唾棄。這種無視職工的健康甚至生命,把職工當作機器使用的物化做法無異于殺雞取卵,也使企業管理水平退回到產業革命初期。
二、儒家思想在現代企業文化建設中的實證分析
儒家思想作為一個系統的主流意識形態的雖然不存在了,但是,不管我們承不承認、自不自覺,作為一種生活方式、人生態度、行為準則的儒家思想卻牢牢地扎根我們的思想中,與我們的靈與肉結為一體,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我們如果能夠進行創造性運用,儒家思想將會成為培育現代企業文化的沃土。
儒家思想,在行為方式上,主張推己及人、由親及疏、齊家治國,順乎倫理貼近人情;在生活態度上,主張順天因時,積極入世;在處事準則上,強調和諧,追求中庸,“過猶不及”。這些特質表明儒家思想具有很強的現實操作性,可以作為行動的指南。正因為如此,許多企業家不斷地從儒家思想中得到啟發,成功創辦企業的同時,也培育了優秀的企業文化。本世紀二三十年代,老一輩企業家榮德生先生就在企業中提倡和實行中國傳統文化精義,將儒家的一些思想觀點成功地轉化為企業的信念。榮德生先生說:“古之圣賢,其言行不外《大學》之明德,《中庸》之明誠、正心、修身、終至國治天下平,亦猶是也,必先正心誠意,實事求是,庶幾有成。”他認為要提高生產效率,除增添新設備,改進生產技術外,還要從人事出發,改善管理。在經營工廠時“所請人非專家,以有誠心,管人不嚴,以德服人。顧其對家對子女,使其對工作不生心存意外,即算有效?!边@種“以德服人”、“顧其對家對子女”管理思想充分調動了職工的積極性、培養了他們的忠誠品質、協調了勞動關系、造就了團結的生產群體,為企業創造了良好的業績。其效果絕對不是單純的物質刺激、契約化管理所能比擬的。制藥企業同仁堂在經營中始終遵循儒家“見得思義”、“義然后取”的思想,本著“同修仁德,濟世養生”的精神,教育員工“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在產品質量和服務上精益求精,對病患者“童叟無欺,一視同仁”,以至歷經300年而不衰,成為譽滿全球的老字號。被稱為“日本近代工業之父”,一生參與創辦了500多家企業的澀澤榮一先生,就以儒家經典《論語》作為培訓工業企業管理人員的教材,他在回顧自己的創業生涯時說:“我的經營中雖包含辛苦和慘淡,但常遵孔子之教,據《論語》之旨,故使經營獲得成功?!?/p>
實踐表明:儒家思想在建設現代企業文化過程中的智慧價值是實實在在的,只要善于對儒家思想進行創造性運用,就能夠創造出適合中國民族特點、充滿生機活力的企業文化。
三、儒家思想在現代企業文化建設中的智慧性啟發
在建設現代企業文化過程中,我們應該在對儒家思想的智慧充分了解、掌握和消化之后,適應時代的需要進行創造性地轉化,用于指導現代企業文化的建設。
(一)借鑒儒家“義然后取”的義利觀,樹立正確的財富觀念
儒家“見利思義”的義利觀包含這樣幾層意思:第一,追求正當利益,鄙視不當之利?!案欢汕笠?,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薄安涣x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第二,主張以正當的方式追求正當利益,反對不擇手段?!傲x然后取,人不厭其取”,“放于利而行,多怨”;第三,義利不可兼得時,舍利求義?!熬佑饔诹x,小人喻于利”,“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儒家義利觀啟發我們,雖然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潤是企業的天職,但是應該“見利思義”、“義然后取”,絕不能惟利是圖。在經營中,企業應該全面考慮自己作為產品生產者與原料供應者、產品銷售者和消費者等有關各方的利益分配,使他們能夠根據各自投入的大小取得合理的回報,才能不斷贏得合作伙伴和廣大顧客,占領并拓展產品市場,立于不敗之地。在分配時,企業應該全面考慮國家、資本所有者、職工、企業之間的利益關系,依法納稅,繳足國家;按照約定計利,回報資本所有者;按勞計酬,足額支付職工,剩下的才是企業的利潤。如此才會為企業營造一個穩定、寬松、和諧的內外環境,保證企業地可持續發展。相反,如果企業見利忘義,或假冒偽劣或坑蒙拐騙或偷漏欠稅,敗露之后不僅要賠償損失,還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使企業失去信譽甚至走向破產,所求之利也只能成為泡影,此所謂“放于利而行,多怨”。
(二)借鑒儒家“仁者愛人”思想,正確處理企業與職工的關系
儒家主張“仁者愛人”,“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并認為關愛與苛酷效果截然不同,“思仁恕則樹德,加嚴暴則樹怨”?!叭收邜廴恕本推髽I而言,就要考慮職工作為人的多層次的需要尤其的情感的需要,不要過分強調物質刺激和契約化勞動關系,“透支”使用勞動力,而要充分尊重職工的基本權利,維護他們的合法利益,“顧其對家對子女,使其對工作不生心存意外”,甚至實行勞動關系“終身制”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勞動契約化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佳的選擇),鼓勵職工參與民主管理。那么,職工就會愛廠(企業)如家,回報企業以忠誠,承擔起家庭成員的義務與責任。果真如此,企業就會成為一個團結的集體,不僅大大節約管理成本,還會產生倍加的勞動效率。
(三)借鑒儒家舉賢才思想,形成科學的用人機制
儒家一向主張“為政在人”、“舉賢才”。儒家的人才觀有以下幾層意思:其
一、強調人才的重要作用?!拔奈渲荚诜讲?。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故為政在人”;其二,運用正確的方法識別和選拔人才。“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而應該“聽其言而觀其行”。選拔人才時不計仇嫌親疏只考慮其才能高下、稱職與否,“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子”;其三,善待人才,不求全才。“赦小過”,“既往不咎”,“無求備于一人”。儒家這類用人思想對于建設現代企業文化顯然有很強的借鑒意義。企業間的競爭說到底是科技的競爭、人才的競爭,如果企業不能建立一套科學的用人機制,不能很好地發現、識別、選拔、培養、使用人才,就不可能在競爭中獲勝,更談不上發展壯大。
(四)借鑒儒家“日新”思想,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儒家強調居安思危和不斷進步?!熬影捕煌#娑煌?,治而不忘亂,是矣國家可保”?!捌埲招?,日日新,又日新”。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停滯就意味著死亡,能否“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實現“日日新”關乎企業的成敗。那么,如何才能“日日新,又日新”,保證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呢?第一,要進行教育?!坝薪虩o類”。成功的現代企業普遍重視對職工的教育培訓;第二,要努力學習,善于學習?!皩W如不及,猶恐失之”,即要有緊迫感,惟恐落后而加強學習。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更新周期加快,只有學習型企業才不會被市場淘汰;第三,要不斷接受先進的思想,改革落后的制度?!耙字疄闀膊豢蛇h,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濟,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逼髽I要敢于改革、善于改革,不可拘泥于形式、拘束于規則,而應因時、因地、因人、因勢制宜。
篇2
【關鍵詞】 儒家思想;核心價值觀;內在原因;意義
中國傳統社會自漢代至清中葉,長期穩定地發展,且一直居于世界文明的領先地位,原因雖然是多方面的,但從意識形態領域看,主要得益于其長期形成的一套相對穩定的核心價值觀。它不僅在亂世成為拯救社會人心的精神支柱,而且在盛世成為一種信仰和追求。甚至融入到了中華民族的血液之中,形成了這個民族特有的性格和思維方式。這對于今天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很好的借鑒作用。
一
在中華民族核心價值體系中,匯集了先秦諸家思想的智慧,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共同形成了國民的精神核心。但其中占據主導地位的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夠成為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原因是多方面的,從外部原因來看:其一,在于統治者的提倡。儒家學派自春秋時孔子創立,經戰國時的百家爭鳴,到漢代,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武帝便開始實施。雖然此時的“儒術”已摻雜了道家、法家、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但仍是以儒家思想作為核心的。而到了宋代的科舉考試,尤其自真宗以后,其內容由詩賦、策論轉變為集中于儒學,立論必須依據儒家經典,諸子之書不合儒學的都不能采用。這種要求到明清時期更加嚴格。這使儒學被社會尤其是知識分子所接受和認同成為可能。其二在于學校教育。儒家學派的創立源自孔子的設壇講學,廣收弟子,有教無類。弟子三千,七十二賢人,并代代相傳。而孟子也以這樣的方式傳播思想以求實現理想社會的美好圖景。到漢代獨尊儒術之后,學校教育不僅有私學而且設立了公學。漢武帝時期,朝廷置博士官,立太學。成帝時,太學弟子三千人,東漢后期太學生多達三萬人。漢代經學教育為儒學的普及和傳承建立了良好的基礎,也為后代學校教育樹立了典范。其三在于儒家典籍的編纂。自漢代開始編輯儒家典籍,至宋朝確定了“十三經”。這些典籍成為學校的教本和知識分子閱讀的主要內容。其思想價值也就成為社會的核心價值。其四在于文學創作的推進和深入人心。漢代多數作家都受過經學教育,他們成為溝通文學和經學的重要媒介,形成了文學和經學的互相滲透。漢代散文中的經學之文、唐宋的古文運動,都是以儒學為核心或作為旗幟的。而文學創作觀念也主要遵循儒家的文學觀念。
總之,儒學之所以被統治者、被知識分子、被社會所重視,以它作為統治的工具、自我的道德修養、社會的行為準則的主要原因在于儒學本身。強制的思想滲透不可能是永久的,只有真正被人們所接受并愿意奉行始終的才是永恒的。而這源自其內在的精神魅力。
二
儒家思想自其產生之日起至今,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更重要的是它深刻地影響著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并形成了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價值觀念,代代傳承,至今仍然影響著中國人的心理和評判是非的標準。因此,我們回到最初孔子的學說來探究。雖然《論語》一書并非孔子親著,而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所記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在體例和表達上并不統一,也不具有完整的理論體系,但從孔子的言行中,我們卻能了解儒家文化之所以為人們所普遍接受的原因。
1、儒家思想的明確性
儒家學說不但明確地提出了思想核心,而且提供了思想方法。
孔子的思想概括起來為“仁”和“禮”兩個字,而這兩者又相互關聯?!翱思簭投Y,天下歸仁”。同時他又認為,沒有“仁”,也就談不上“禮”,所以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可見,他的思想是以“仁”為核心的?!翱鬃影选省鳛槿鍖W的基本范疇,探討人的價值。追求做一個完善的人,是孔子自始至終的理想。早期儒學也因此可稱為‘人學’”[1]。
到了孟子,又將其發展為“仁政”思想,不僅完成了從理論到實踐的轉變,更是將這一思想核心從個體的修為擴展到了統治者的作為。形成了上自統治者,下至老百姓的統一的核心價值。雖然統治者未必做得到,但也成為他們籠絡民心的手段,畢竟這樣的仁政理想是百姓所期待的。
“中庸之道”是其思想方法和處事原則。孔子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又說“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孔子認為“中庸”是最高的道德標準。楊伯峻先生解釋說:“中”,折中,無過,也無不及,調和;“庸”,平常??鬃右灾杏苟?,就表示其最高道德標準,其實就是折中的和平常的東西。而孔子思想核心的“仁”和 “禮”都是以中庸的思想方法得到的。如楊朱的“為我”,極端主張自己本位說;墨子的“兼愛”,極端的主張犧牲自己,專門利他。而孔子主張“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執楊、墨兩端求得中庸。又如道家極端反對法制,而法家極端崇拜法制??鬃訌膬烧咧虚g找到了禮制。又說“出于禮者入于刑”這是執道法兩端求得中庸[2]。因為折中,故而不甚激烈,具有包容性;因為平常,所以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到,有利于推廣和被廣泛地接受。
理論的明確性,是使它成為核心價值觀的基礎。
2、儒家思想的具體性和可操作性
儒家的思想核心雖然是“仁”,但他沒有將其作為抽象的概念,而是結合個體的人和現實的生活,將其具體化,具有可操作性。
“仁”的解釋是多樣的。究其實質,是教人如何相處,如何做人。于是儒家提出了“孝”“悌”“忠”“信”的道德要求。同時還給出了具體的做法,即 “恕”的方法。
所謂“孝”是要對父母盡孝道,而父母也要慈愛孩子;“悌”是對兄弟姐妹盡悌道,兄長愛護弟妹,弟妹尊重兄長。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忠”是與人忠,同時忠于君王,而君王也要仁愛百姓。孔子說:“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信”是守信用。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小車無,其何以行之哉?”“信”是立身之本。 而這所有的要求都是相互的,因此它既符合人性,又符合平等的觀念。從家庭出發,從人與人的關系出發,具有實際的指導意義。
所謂“恕”是實踐的方法。“恕”即“推”,推己及人?!捌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依照這種方法,進一步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繼而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鬃诱J為這種方法可以作為終生做人的方法。而梁啟超認為,這是最簡單而最高尚的道德。將心比心地去對待別人,而不是設立一個高標讓大家去努力達到。只要你愿意,每個人都知道該如何做,而且每個人也都能做得到。
“仁”的實踐不僅具體化,而且他從個體出發,從家庭出發,容易被人們所接受和認同。而“仁”是個體的修養。修養品格,是要與社會現實相關聯的,要在此基礎上實現人生之理想。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思想從小處立足,提出了遠大的目標,既切實可行,又有前進的動力。因此,不僅可以為社會所接受和認同,而且能夠促使人的行動。理論的具體性和可操作性是使它成為核心價值觀的可能。
3、儒家思想的合理性
儒家思想之合理性,其一在于對生命個體的重視。社會是由每一個個人構成的,因此,每個人的修養都關乎社會的文明。因此,社會的好壞并不是取決于少數的一些人或階層,而取決于社會中的每一個成員。朱光潛曾說:“我堅信,中國社會鬧得如此之糟,不完全是制度的問題,是大半由于人心太壞”[3]孔子講道德注重“仁”字,仁就是問心的道德。宋儒注“仁”字說:“仁者心之德”,每一個人如果都能注重仁的修養,人心就會因此而凈化。所以孔子的思想是針對每一個人而言的,要求每一個人都有最基本的道德修為。而對于社會的中堅力量,則要求養成君子品德。其二在于對人的社會屬性的關注和理解。人是社會中人,因此,人既有其自然屬性,又有其社會屬性;故而有生理需求,更有精神的需求。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類的需求是分層次的,由低到高。他們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由此可見,自我實現的需求是最高層次的需求。春秋末期,孔子首創私學,以《詩》、《書》、《禮》、《樂》、《易》、《春秋》教授弟子。同時,孔子將濟世救民的理念滲透在《六經》中,希冀以此教化學生,推動社會進步,實現他的政治理想。其實,這既是孔子自我實現的需求,同時也是社會所有人的一種心理需要。儒家以此為目的進行教化,是合乎人情人性的。儒家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讓有識之士都有參與社會、改變社會的理想。這樣的教育,使得中國知識分子具有極強的社會責任感,從而成為民族的支柱和脊梁。其三在于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叭~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悉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孔子一生周游列國,希望實現其政治理想,雖然終生落拓,但他從來沒有頹喪過,安貧樂道,不改其志。既不注重物質之多寡,亦不在意人生之失意,始終以樂觀之精神面對生命之種種。孔子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边@樣的思想形成了一種精神和人格,也因此才能做到孟子所說的“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倍舱且驗檫@樣的精神和價值觀念,形成了這個民族的樂觀精神和不可動搖的氣節。
三、結語
儒家思想之所以幾千年來深刻地影響著中國人的精神,成為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念,關鍵在于其理論的明確性、合理性、具體性和可行性。這也是現今我們架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構建應該是在傳統文化基礎上的與時俱進,因此,研究儒家思想作為社會核心價值觀的原因是很有必要的。
【參考文獻】
[1] 張豈之.中國思想史\[M\].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 1993.
篇3
摘 要: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德育思維與儒家思想的結合是一種殊的教學過程,在此教學過程中既要向學生進行系統的理論教育,還要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因此信息技術教學目標根據其自身的特點,作為學校整體教學中的一份子,它承繼著中學德育的一種嘗試和途徑。儒家的經典思想與信息技術教學教育思想的碰撞融和所產生的效能和影響決定了在信息技術的教學中的德育思維與儒家思想結合的價值趨向。
關鍵詞:價值 趨向 信息技術 儒家思想
中國的傳統儒家思想與現代信息技術隨著科學和社會的發展愈來愈顯現相容的跡象。信息技術的教育教學發展是在改變和改造學生認識自然和認識自己的能力,以電子計算機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教學模式來傳播健康向上的科學的信息和知識的同時也發展著道德教育,這樣極大地促進教育發展和進步,成為了現代化的教育教學標向。
一.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德育思維的構建滲透著儒家思想的足跡并在發揮其功用
德育工作是建造學生心靈的工作。中學德育工作的目的就是實現個性的全面發展和道德完善。而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德育思維的構建體系,則需要在長期的教學里形成中借鑒我國傳統儒學道德積極思想:“仁愛”、“廉恥”、“禮儀”、“自省”、慎獨”、“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修”、“信”、“義”、“忠”、“孝”等相關內容。對培養當今中學生基本的遵守信息技術教學規范的態度以及自我控制的信息技術教育意識具有有益的幫助。良心、名譽、尊嚴、羞恥等個性化的形象都在學生接受信息技術教育時所面臨的道德視野。
儒學思想的特點,自古以來就是:仁、義、禮、智、信、忠、孝、愛、和。儒學思想它構建了信息技術教育教學的主要的思想足跡。我們要看到儒學思想的貢獻以及對信息技術教學教育影響。信息技術教學教育也能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道德意識。根據現實需要,通過簡單易懂的方式把傳統的正確的價值觀給學生。教學方法靈活多樣,生動性。課堂教學計劃有幻燈片、電影、錄音、錄以及其他活動形式,要符合學生年齡心理特點,增加生動性寓教于樂。例如在上機實驗過程中,教育學生要愛護計算機設備,強調操作時應注意的事項,并注意查殺計算機病毒。同時,要教育學生遵守機房各項規則,幫助學生養成愛護機房設備、遵守機房規則的好習慣。
在日常學校教育教學里要加強信息技術教學教育學科德育工作,從而更加突出德育的針對性、科學性及全面性。開展各種道德行為是信息技術教學教育教育活動內容。豐富學生生活、擴展學生視野、培養學生的良好思想品質、意志性格、生活情趣。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機使用道德。信息技術教學教育教學,是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的重要途徑。
二.儒家經典思想與信息技術教學教育思想的碰撞融和所產生的效能和影響
信息技術是一個開放的、共享資源的信息世界。各種信息使部分學生留戀忘返。如何引導學生既要利用它進行學習,又要防止不良信息的侵害是所有信息技術教師面臨的艱巨任務。在教學中,我們一方面通過培養學生的正確的信息技術觀念,教育學生遵守學校的信息技術教學教育規章制度。另一方面也要有意識地注重傳統思想的作用。
任何個人作為社會系統中的一個成員,總是在一定的社會群體中生活的,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于社會之中,他必然要同其他人發生這樣或那樣的關系。所以,作為一名學生,必要有一定的道德思想。善于與人合作,組織、協調各種力量,與人協作精神從而構造一種和諧親密的人際關系。而儒家的經典思想就是其中精髓所在。只有這樣才能在信息技術學科教學中貫徹“德育為首”的方針,德育就能真正到位。也只有這樣才能有益于教師在日常的信息技術教學和管理中,培養學生優良品德。
把儒家的經典思想與信息技術教學教育思想積極融和在一起。例如在多媒體教學課上,在教師機上準備一些精美的圖片,教學時播放一些優秀的古典音樂,使學生能夠通過正確的途徑感受美、欣賞美,從而提高欣賞水準和鑒別能力,增強自身的文化道德素養,從內心深處自覺地抵御低級、不健康信息。在信息技術教學和管理中,當學生在教學中出現一些不太符合教學要求的行為和心理時,作為教師,應及時發現學生行為中所反映的思想傾向,使教學取得良好效果。信息技術有時會產生對人的負面影響,如會使學生沉迷于計算機世界中,迷戀于計算機游戲而缺乏同學之間的交往,或在感到孤獨時僅僅與計算機交流思想,以至于發展為嚴重的心理障礙。因此在具體教學活動中,注意培養學生與人共事的協作精神。給學生布置一定的任務,然后組織交流、討論,提高學生的協作能力。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這樣做完全是儒家思想的潛滋暗長的結果。
三.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德育思維與儒家思想結合的價值
學生的科學態度、積極實踐的熱情,將在信息技術教育教學里得到升華。在信息技術課里培養學生的基本生活習慣,自我控制力,遵守日常規范,強調自我探求與他人合作精神。從而構建信息技術與儒家思想結合的體系。我們必須在計算機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比如,在介紹有關計算機病毒的知識時,可通過實例使學生明白,計算機病毒一旦爆發,它會破壞計算機存儲的數據,損壞網絡時代所構筑起的新的社會生活方式,對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產生了強烈的影響;由于互聯網的“虛擬”特性,學生在思想上形成了網絡是個規則、道德的空間。他們網絡行為規范意識也就不再淡薄、有了是非觀念。這正是信息技術教學的德育思維與儒家思想結合的現實的價值所在。
全社會都應該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作為教育者則要把為廣大學生提供豐富健康的精神營養作為不可推卸的責任,要把正確的道德觀念交給學生。我國傳統儒學道德思想中的有價值的成分對我們的信息技術教學教育工作開拓新思路、充實新內容有利。與此同時要重視我國傳統儒學道德思想里的人文關懷。在計算機及其技術教育課程中有機融入人文意識的教育。從人文價值的角度闡釋、普及計算機文化,把全體學生培養成為具有社會公德、文明行為習慣的人。在這個基礎上引導他們逐步確立正確的人文素養,營造一種人文氛圍。
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德育思維與儒家思想結合中要追求完美,從而達到一種期待中的美學感官意義。這樣的結合要求自然形成一種秩序,美就在其中衍生。教育教學的目的性決定了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德育思維與儒家思想結合反映著美的期望值。作為社會實踐的主體人在管理著美和經營著美,信息技術教學中的德育思維與儒家思想結合的過程的實施都與社會發展水平、文化傳統和歷史背景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信息技術教學中的德育思維與儒家思想結合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的工作。達到人與教育秩序的和諧,是人們的共同追求,也是形成良好的教書育人環境的目的。清醒地認識到它的美學意義無疑是一種無法取代的價值。
信息技術教師以實事求是的精神正在改變著當前中學德育工作的形式和內容。發揮信息技術教師的創新思維,吸取借鑒優秀傳統儒家道德思想觀念,充實和豐富信息技術工作的新內容、新方法,提高學校的德育實效性??傊?,信息技術教學的德育思維與儒家思想結合涉及到教育觀念、課程體系、教學方法與技術的改革和創新,需要從多角度探索研究。必須適應新時代的要求,更新教育觀念,樹立信息技術教學中的德育思維與儒家思想結合的教育理念,掌握其中的德育精髓,從而增強學生的道德規范意識。
參考書目:
1.李澤厚《美的歷程》2001.3
2.劉叔成夏之放樓昔勇《美學基本原理》2000.9
篇4
[關鍵詞]先秦儒家 仁義
[中圖分類號]D0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5)06-0048-01
儒家思想雖然發源于中國,但影響了和正在影響著包括中國在內的整個亞洲國家乃至世界歷史的發展。儒家思想之所以能有這么大的力量,可能有很多種原因,但最重要的原因莫過于其從誕生起就蘊含著以仁義為核心的思想。
一、先秦儒家仁義思想的歷史考察
“仁”字從人從二,表示人與人之間相互依賴、相親相愛的關系。在我國古代社會,由于個體自然經濟極其落后,個人的生存尚不能脫離集體,因而個人觀念比較模糊,集體和宗族比較清晰。人們自然就特別重視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之道,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體現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仁”便應運而生。
(一)先秦儒家對“仁”的闡釋
孔子一直把“仁”作為他的倫理道德體系的中心,“吾道一以貫之”,并且把“仁”作為人的根本,應該“終身行之”。
首先,孔子對“仁”做出了明確定義,那就是愛人。在答復他的學生樊遲問仁之時,他做了斬釘截鐵的回答:“愛人?!彼赋?,仁應該包含忠、恕兩方面內容。所謂忠,就是從積極方面愛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自己要生存、發展和完善,也要讓別人生存、發展和完善;所謂恕,就是從消極方面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要的,決不強加于別人。
其次,孟子不但繼承了孔子“仁者愛人”的思想,提出“親親,仁也”,更為重要的是孟子進一步發揮孔子的思想,從心性論的角度論述仁,“惻隱之心,仁之端也”,明確肯定了“仁”是人之所以成其為人的根本。
最后,如何才能做到“仁”呢?孔子主張反求諸己,通過道德的自律和主體意識的高揚實現“仁”的目標。他說:“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在孔子看來,“天生德于予”,因此,“仁”離我們并不遠,只要人有自覺行“仁”的主體意識,就能夠達到“仁”,所以他說:“仁乎遠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二)先秦儒家有關“義”的理解
關于義,孟子云:“羞惡之心,義之端也?!彼J為,正常人都會有一種榮辱羞惡之心,羞惡之心對于每一個人來說都是至關重要,它也就是“義”的發端。
首先,“義”是人類道德的準則和規范。其實在孔子那里,“義”早已成為評價人們思想意識和行為的道德準則和規范,如《論語?陽貨》中“君子義以為上”,并且“君子義以為質”。即使在義利問題上,孔子也首先要求考慮利是否符合義,認為人們應該“見利思義”“見得思義”,他甚至認為,“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其次,孟子認為“義”應當成為人生的最高標準。人可以不計較利益得失,但是不可以不顧及義,實現義。他堅持認為“義”是評判人類社會是非曲直的唯一標準,堅信在人生價值中最重要的事情莫過于“義”,所以他倡導在特定情況下人應該“舍生取義”,為了實現義而犧牲自己的生命。
(三)先秦儒家“仁義”思想的辯證關系
仁與義互為表里,共同成為儒家道德規范體系的核心?!叭?,人心也;義,人路也”(《孟子?告子上》),“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孟子?離婁上》)。仁,乃是從人的內心情感出發,是主體的主觀意識和道德自律,是人的內在道德,也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和精神家園。義,是人通過對如何做到仁的一種反思的結果,是依仁而行的道德準則,是人們一切行為的必由之路。
二、先秦儒家仁義思想的當代價值
首先,對人的反思??鬃印叭省闭摰呢暙I,不僅體現在他把“仁”上升為儒家的核心道德范疇,還體現在他把“仁”和人聯系在一起進行思考,以及對人的思考。孔子用“仁”來規定人,認為“仁”和人具有直接統一性,“仁”存在,人就存在;“仁”德完全喪失了,也就不稱其為人了。所以在《禮記?表記》中說到,“仁者,人也。”
其次,對義的重視。儒家從孔子開始就形成了重義輕利的基本傳統。例如我們常說的“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孔子主張通過對“義”與“利”的不同態度來區分君子和小人,這對社會的發展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最后,對仁義的理解。儒家自孟子開始將“仁義”并稱,以概括為儒家的核心價值。有一次,孟子拜謁魏國梁惠王,惠王問:“老人家不遠千里而來,將有什么高見可以利吾國?”孟子答云:“陛下何必曰利?我只有仁義而已。”
【參考文獻】
[1]金春峰.漢代思想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篇5
關鍵詞:環境藝術設計;儒家美學;思想;價值
我國當代環境藝術設計想在世界上占有更高的地位,如我國的經濟發展一樣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就必須要有我國的藝術設計特色,而我國特色的核心之一就是儒家美學思想。儒家美學思想對藝術設計產生的影響,體現在人們對造物的價值觀念形成,使得造物成為中國倫理哲學的物化表現。誕生于封建社會的儒家思想,始終與我國社會共存共興。時至今日,沒有被時代淘汰,主要是其吸優吐劣的自我升級能力。深刻了解儒家美學思想對中國現當代環境藝術設計的影響,有助于我們更深層次、更全面的挖掘中國古代美學思想的精華及其哲學根源,讓儒家美學思想更好的為當代代環境藝術設計服務。
一、設計理論價值
1、“仁”是基礎
儒家美學思想的核心是“仁”,實質是追求人與人之間和諧發展?,F代社會,“仁”是在思想上積極催人向善的因素。當代環境藝術設計理念是以人為本,儒家思想中的“仁”和“愛人”就是以人為本的有力支撐。環境藝術設計的理念首先是在功能性、藝術性上要以人為基礎,要服務于人。反之,設計師也無從談起合理的設計理念。
2、“禮”是標準
儒家美學思想中的“禮”是維系封建社會秩序、共生和諧的道德規范與保障。“禮”的最終實質就是規矩、秩序和遵循的代名詞。在我國古代藝術設計的發展中,“禮”以固有的數字、顏色、紋理、式樣、陳設等形式展示在各個角落,維護著封建社會等級、秩序和宗法?!岸Y”作為當代環境藝術設計理念也有著不可或缺的位置。設計理念由過去服務于封建法統的角度,而演變為服務于廣大人民群眾,通過設計中的材質、數理、裝飾樣式等元素,達到服務國家、服務社會的作用。
3、“天人合一”是設計理念
中國最為古老的哲學命題之一就是“天人合一”,它不是哪一個固有思想流派的專利,但卻是每一個思想流派不可回避理念??鬃犹岢鋈寮业摹疤烊撕弦弧彼枷雭碚撟C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最為完善,最為科學、最為合理、最具智慧的中國哲學思想。追求環保理念是環境藝術設計必然遵循的理念,而儒家思想的“天人合一”理念正是討論人與自然之間和諧關系,存在著對人本身和看待自然兩個方面的要求。
二、設計實踐價值
無論是中國古典風格、還是當代的新中式風格,都是利用中國元素中的圖騰、花紋、色彩、陳設等外觀裝飾形式來營造環境藝術設計的外觀表現。
1、“和”為貴
“和”字最早出現在甲骨文中,“和”為貴是儒家美學思想最重要的核心理論之一,是中國最早形成的哲學思想,是中國文化的精髓,體現了儒家美學思想的平衡觀念和內斂性格。儒家思想看待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內容實質關系的基本觀點是世間萬物和諧共生。這一理念一直伴隨民族發展至今,一直全方位影響著社會。當代環境藝術設計應呈現出折中、平衡、內斂的主體趨勢,這一趨勢也應成為未來環境藝術設計的主流。
2、“天地人相參”
“天地人相參”集中表達了人與自然之間相處的觀念,體現了人類中心論的同時,倡導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尊重和應對態度。儒家美學思想中人化自然的理念在環境藝術設計中長期存在,不僅在過去有其輝煌的歷史,也會在未來散發出吸引人的光彩。當代環境藝術設計是建立在人生存活動的自然環境當中,應利用自然的同時順應自然規律,這以理念不論在當代還是未來,都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3、“內圣外王”
儒家思想中的一個基本命題就是“內圣外王”,這是儒家思想中提倡強大自身,影響外界的方式,是對“修齊治平”思想的延伸和設想。然而在當代環境藝術設計中主要是指,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
三、設計教育價值
孔子作為儒家思想的開源偉人,更是一個影響世界的教育祖師。所以儒家美學思想在中國從古至今的各個時期,對教育的影響根深蒂固。儒家思想在當代中國環境藝術設計教育中影響尤為重要。
1、克制“急功近利”
對環境藝術設計從業人員思想教育,應該符合儒家思想提出的“厚積薄發”的循序漸進理念,環境藝術設計的學習和實踐和其他科學一樣,不能速成與復制,需要腳踏實地,穩步前進。
2、消除“見利忘義”
儒家思想至高的道德、禮教、政權要求就是兩個字:“忠”和“義”。在商品社會中,環境藝術設計是通過創造科學、藝術、合理的環境,來獲得勞動報酬。這使得環境藝術設計人員在專業技術上應具備相應的高度,同時在職業操守上更要保持高要求。
3、塑造“職業精神”
儒家美學思想創造出中國的儒雅高尚“士”階層、日本的忠勇忍義“武士”階層、韓國的“賢人”階層。當代環境藝術設計人員教育中,儒家思想強調提升自身專業素養,在思想上要有獨立的人格、踏實的作風、誠信的態度和團隊的合作精神。
四、結論
儒家美學思想是我國歷史、民族心理的重要投影和重要潛流。在當代環境藝術設計中有著舉足輕重的現實意義,對未來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設計理念、設計風格、對外影響和傳播以及環境藝術設計教育等體現著不可替代的價值。
作者:顏文明 單位:常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楊志剛和諧社會與構建現代禮儀之邦[C].見:朱貽庭主編.儒家文化與和諧社會,學林出版社,2005.
[2]姜林祥薛君度儒學與社會現代化[C].廣東教育出版社,2004.
[3]湯常鳴儒家文化對我國當代環境藝術設計的三個價值[J]東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0.
[4]梁思成建筑文萃[C].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
[5]李海清中國建筑現代轉型[M].東南大學出版社,2004.
篇6
論文關鍵詞:儒家 生態倫理 思想
0引言
人類經濟的迅猛發展固然帶來了物質財富的巨大增長和現在活著的人們的物質生活的改善,但也造成了生態環境的嚴重惡化,不僅給人類的后代、也給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未來埋下了目前還難于逆料的隱患。這不能不使人多方反省和思考,尋求對策和出路,包括重溫古人悠久的生存智慧。
這里所說的“行為規范”是指人們對自然界除人以外的其他生命及萬事萬物能做些什么和不能做些什么,指在人對待非人的生命和存在的行為上有沒有、以及有那些道德約束和限制,這些規范連同直接支持它們的思想和精神就構成了生態倫理的基本內容:“精神實質”則是指使人們遵守這些約束和限制的、屬于終極信仰層面上的根本精神和信念。而另一方面,這種精神信仰又很可能不僅僅是支持人對自然的態度和行為的,同時也是支持人們對他人及社會的態度和行為的,即它可能同時也是一種全面的倫理學、人生哲學或者宗教信仰,是有關人的整個一生和所有生命的根本意義的精神信仰:“生態智慧”則是指與上述兩者,尤其是與行為規范有關的思想、理論和觀念以及如何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所做的充分認識和睿智選擇。
1順應自然、禁弛有秩的行為規范
古代儒家所主張的生態倫理行為規范可以簡略地歸納為主要是一種“時禁”。作為一種關注人間社會的維持和人類的普遍生存、而不僅僅是個人修身養性的學說、古代儒家學說不是普遍地禁止或絕對地非議殺生——獵獸或伐樹,而是認為人們有些時候可以做這些事,有些時候不可以做這些事。人的生存固然離不開自然物,人在自然界也居主體地位,但人并不是在任何時候都可以對它們做任何事情。在此的要義不是完全的禁欲,而是節制人類的欲望?!抖Y記》“祭義”記載說:曾子日:“樹木以時伐焉,禽獸以時殺焉。”夫子日:“斷一樹,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庇帧睹献印ち夯萃跎稀罚骸案镆匀沾缛肷搅郑哪静豢蓜儆靡玻还扰c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我們可以注意這些話對時令的強調,以及將對待動植物的惜生。不隨意殺生的“時禁”與儒家主要道德理念孝、恕、仁、天道緊密聯系起來的趨向,意味著對自然的態度與對人的態度不可分離,廣泛地惜生與愛人憫人一樣同為儒家思想中的應有之義?!?/p>
這種“時禁”的另一面自然是“時弛”,但我們注意到,它所直接根據之“時”與其說是以人為中心,按人的需求來安排的,而毋寧說是按照大自然的節奏、萬物生命的節律來安排的,亦即按四季來安排的。人固然也在這大自然之中,同樣服從這同樣的生命的節律,但是,人又畢竟通過文明的各種刨制有了一些超越自然制約的可能,人的需求和自然與其他生命的節律有了差距。
對這些“時禁”的規定,我們可以發現這樣一些特點:第一,它們主要是一些禁令,是施加于人對自然的某些行為的禁令和限制,不包括諸如現代社會如何采取一種補充、矯正性正義的積極搭救,以及如挽救瀕危物種的主動行為,也不包括與動物建立某種忠貞、信任關系的命令,它基本上是一些消極性的限制。第二,它雖對人的行為施加了某些限制,但限制的范圍并不很大,并不是全面禁止,而主要是時禁:在春夏生長季節和動植物幼小時的禁令。這些措施在今天的環保工作者看來是相當弱式的,但也要考慮到古代社會也遠沒有今天這樣的生態危機,那時的人還相當程度上自身就處在一種生態相對平衡的自然鏈條之中。第三,這些禁令看來不僅是對下的,也是對上的,不僅是對民眾而言的,也是對君王而言的,甚至可以說,更主要地是約束君主。甚至提出了對君主的嚴重警告:如果他們做出了諸如壞巢破卵、大興土木這樣一些事情,幾種假想的、代表各界的象征天下和平的吉祥動物(鳳凰、蛟龍、麒麟、神龜)就不會出來,甚至各種自然災害將頻繁發生,生態的危機也將帶來政治的危機。最后,我們可以設想,在儒家那里,在行為規范的方向上,除了人類之中的由父母、兄弟、夫妻、家族到朋友、鄰人、鄉人、國人、天下人這樣一個推愛的圓圈,在人類之外,還有一個由動物、植物到自然山川這樣一個由近及遠的關懷圓圈,前一個圓圈又優先于后一個圓圈。
2“天人合一”、自然和諧的精神實質
儒家生態倫理的精神主要是一種“天人合一”、與自然和諧的精神,這種精神并非儒家所專有,而是古代中國人一種悠久的生活智慧和對宇宙和自身認識的凝結。《莊子·齊物論》中一段著名的話:“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同一。”就表明了人融自然從自我得道的一種精神境界。
儒家從大人、圣人,從人格的最高理想和最終境界來論述人與天地的合一。而從人性,從人生之初的善端來說,人與天地也是相通的。故孟子提出由人要由“盡心”、“知性”而“知天”,以達到“上下與天地同流。”人只有如此,也才能稱之為“人”,在此人是主動的,但卻不是僭越的。一般在這樣的場合,亦不專提“天”,而是說“天地”。單提“天”時有最高主宰,規律或命運的意思,而說“天地”則一般是指包容萬物的大自然。董仲舒認為“天人之際,合而為一”,并提出一種“天人感應”的理論,宋儒進而把“天人合一”的思想發展出一套精致、全面的宇宙哲學和人生哲學系統。
鑒于當代生態哲學中的爭論,我們如果問:古代儒家的生態倫理思想是以什么為中心是人類中心還是生態中心?從前面的敘述看,儒家行為規范方面是緊密聯系人事或主要考慮人的利益的,乃至具有強烈的政治勸誡的意味:而其天人合一、生生不息的思想也并不是獨立的宇宙哲學,它是與一種人生哲學聯系在一起的,并以后者為重心的道德理性。
3天人同源、道法自然的生態智慧
篇7
關鍵詞:古代文學; 儒家思想;素質教育啟示
作為人類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很早就形成了完整的素質教育的觀念體系,中國古代文學是中國傳統文化寶藏與素質教育目標的重要途徑。而豐富的儒家文化,既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也規定了素質教育的觀念的主要內容。素質教育的根本點是樹立和踐行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弘揚平等自由和諧的人文主義精神,對于中國主流社會來講,這種精神就是中華民族傳統人文理想中的儒家精神思想。
一、儒家思想與素質教育
(一)儒家思想的核心內涵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儒家以修身為本、以仁道為重心的人文理想是當代人文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歷史和傳統紐帶,“修身齊家”而后“治國平天下”、“崇德修身”、“建功立業”“整體為止”、“仁愛和諧”。儒學中善的觀念是以仁、義、禮、智對人們行為的規范為基礎的,它以君臣、父子、夫妻的倫理關系為出發點,以“仁”為靈魂,以“禮”為框架。“仁”的基本精神以孔子的說法可以概括為“愛人”和“忠恕”, 而“愛人”和“忠恕”的根本途徑是“克己復禮”,可以說“克己”與“修身”是孔子道德修養論的一大特色,他提倡通過個體以仁為目標的道德修養來調整整個社會關系。
(二)素質教育的核心內涵
中國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當前的素質教育主要是人文素質教育,即弘揚人文精神的教育。國家教委《關于當前積極推進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中作了明確解釋:“素質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據《教育法》規定的國家教育方針,著眼于受教育者及社會長遠發展的要求,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養受教育者的態度、能力、促進他們在德智體等方面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為基本特征的教育?!?/p>
(三)儒家思想與素質教育的契合點
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識是素質教育應貫穿于專業和課程教學始終。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以學生的實際和學習需求把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熏陶和培養作為素質教育的理念。因為中國古代文學本身就具有很強的教化色彩,以儒家學說為主體的傳統思想對古代文學有著巨大而深刻的影響,建功立業、治國平天下是大多數古代作家的共同人生目標;把文學作為道德教化成為我國古代重要的文學思想,“文以載道”是我國文學的基本精神。眾多古代文學優秀作品具有極為豐富而深邃的人文精神;中國古代文學所展示的是中華民族的生活畫卷,它真實深刻地反映了我們祖先的生活面貌,更真切地記錄了他們心靈。在當今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要利用文學作品本身的教化作用,全面深入梳理挖掘作品的思想內容,闡釋其思想意義或價值,明其所載之“道”,闡釋作品包蘊的真善美的光輝,以觸動學生的心靈,引導學生能更深一層體會我國文學的基本精神。
二、古代文學中蘊含的儒家思想
在中國古代文學價值理念大廈的構架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參閱文化歷史不難發現,燦若星辰的中國古代文學在中華文明的發展過程中起到了引領性的作用,大批優秀的作家群體、文學作品以及文學思潮、文學流派、文學批評、文學理念本身就映射著中華民族傳統精神的優秀成分,并將這種精神以文學文本的形式進行凝聚、傳承、強化和進一步升華。中國古代文學傳統理想之塔的構成博大而深邃,精美而瑰麗,千百年來擴散著無盡的閱讀、評鑒、感悟的品格張力,不同的文學家、批評家對中國古代文學的理解和詮釋不盡相同,常有精辟概括之詞,不盡一致,各領。中國古代文學中映現出來的儒家理想價值體系,是構成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神的主流因素。
(一)詩歌
詩歌作為人類文化活動的最古老的一種文學藝術形式,它的社會功能與人文價值,已被世界上各個民族的文化所認同。詩歌所蘊含的內涵主要體現為對人的生命價值、社會責任的實現與追求。
(二)散文
蘊含儒家思想的散文始終存在,作品反映的基本思想人生態度是積極用世,它的許多經世致用的優質是超越時空的,是中華民族文學永遠的精神營養,在《論語》、《孟子》到《荀子》這些儒家哲理散文中,隨處可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至理名言,社稷的存亡、天下的安危,社會人生和倫理道德成了儒家散文最關注的主題。
(三)小說
不僅詩歌、散文蘊含儒家思想,極具教化作用,小說也具有這樣的功能,其作者也總是明確地以自覺推行教化為目地。中國傳統小說彌漫著強烈的生命意識,處處顯露著對人生存價值的思考和評判。
三、古代文學中蘊含的儒家思想對當代素質教育的啟示
我國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以人為本的內在要求、全經濟球化時代對人整體性綜合素質的看重,要求大學教育必須著眼于學生可持續發展、和諧與法治并重、培育理想的人格和人性,而儒家人文思想的人本主義價值和當代大學教育的努力目標不謀而合。因此,提高大學生素質,在科學發展觀的統領下豐富素質教育內容,繼承和發揚傳統儒家人文思想價值體系,營造良好的弘揚儒家理想價值的校園文化環境。對中華民族精神的再造和弘揚有著重要的的意義。
中國古代文學對生命價值精義的闡發,已深深滲透與中華民族的觀念、習俗和思維方式之中,是民族傳統擁有更多光華,使后人成長擁有更多鈣質,為我們國人貯藏著取之不盡的營養。
參考文獻:
[1] 徐放.杜甫詩今譯[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85.10.
篇8
本文通過對儒家傳統觀念思想的研究,從積極、消極兩個方面對儒家思想與我國當代法治觀念間的關系進行討論,進而對兩個關系做出更明確的認識。
關鍵詞:儒家思想;當代法治;觀念;影響儒家思想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以博大精深的內涵對于中華民族精神的形成起著重大作用,同時一些經典思想更對當代中國法治觀念有著追本溯源的影響。當然,這里的前提是儒家思想對中國當代法治觀念和進程的影響是包括正、反兩方面的,即積極促進和消極阻礙兩個基本層面。但儒家思想對中國當代法治究竟有著怎樣的影響,這種影響是從哪些方面進入法律系統的,仍有很大的討論空間。
一、儒家思想對當代法治的積極影響
談及儒家積極思想對當代法治的影響,其實還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對該問題就行認識,也就是說儒家思想的哪些特色對我國當代法治起到了積極作用。
1、對宗法倫理觀念的看重。中國傳統社會是以血緣宗親為結構方式的階層社會,君臣關系、父子關系構成了社會的主要關系類型。在整個社會中,皇帝是整個社會的最高領導者和一切行為準則的制定者;在家庭中,父權又有著至高無上的決定權力。而儒家向來是這種社會關系和觀念的大力推動者,他們堅持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級觀念,“人倫”成為一個古人在社會中首要遵循的行為準則,從而維護著社會的和諧、穩定??梢哉f,正是儒家的這種君臣父子觀念極大地推動了中國封建社會道德倫理觀念的形成的和社會結構的構成。現在看來,這種觀念是相當錯誤的,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種以觀念為手段促成社會穩定的做法與當代社會的法制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2、提倡“人性本善”。儒家的亞圣孟子提倡“性善論”,他認為人性本善,同時重視人的后天道德修養,宣揚依靠這種道德力量對人進行約束,從而達到統治者對人的管理目的。同時,孟子觀點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統治者本善是善良的,不會做惡的,所以統治者才能對九州四海進行正確的領導。不難看出,儒家的這種性善論的根本目的還是在于對社會的管理,這也與儒家講究“入世”的觀念是相一致的。
3、弘揚仁政思想,強調“內圣外王”。儒家講究“內圣外王”,內圣也就是說通過嚴格的道德修煉,達到個人道德修養的大成;而外王則是講求個人所達到的社會成就,這種從內到外的過程是通過“格物致知”達到的,最后的目的外化出來則可以用“齊家、治國、平天下”幾個字來概括。而對于君王來講,除了要做到上面提到的兩點外,還需要具備仁愛的思想,孟子就主張,“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也就是說君王需要以老百姓為重、自己為輕,仁政愛民才能長治久安。從這兩個角度看,我們會發現驚人的一致性,也就是儒家思想對個人思想和行為的約束性。當然,這種思想也正是當代法思想所堅持的理念。
總體來看,“儒家道德思想與當代法治觀念有著一定的契合性”[1],尤其是儒家所推崇的以德治國、仁者愛人等思想,正是我國當代法治思想的基本理念。在我國當代法治思想體系中,這種德育思想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刑罰可能會對一個人的行為產生一定影響,但這種影響的短暫性和滯后性是無法與德育思想相比肩的。也就是說,如果一個國家沒有正確且合理的法治思想,而只是一味堅守酷刑的話,是絕不可能維持長治久安的。對此,孔子曾有過這樣的觀點:“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則格”,就是說想要從根本上清除犯罪現象的發生,維護國家穩定,首先要加強的就是老百姓的道德品質和觀念思維,只有這樣才能在人們的心中筑起一道安全的防線,也才能從根本上杜絕犯罪的發生,所以,從觀念上普及法治思想才是提高社會整體法治觀的最佳途徑。
二、儒家觀念對當代中國法制的消極影響
儒家思想觀念固然與當代法治思想有著許多默契點,但歸根到底是兩種不同社會土壤上結出的不同果實,兩者在屬性和根本目的上有著天然的區別。儒家文化從根本上是為了維護極小部分統治者利益的手段和武器,而我國當代法治思想是維護社會穩定、保證全體人民當家做主的重要手段。但盡管如此,儒家傳統文化思想中的許多“糟粕”還是對我國當代法治觀念產生著許多消極影響。
1、將國、家、人、法四者相互糾纏,分割不清。在儒家傳統道德觀念中,三綱五常思想扮演著重要角色,尤其是宋代程朱理學之后,“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思想越發嚴重,將個人自由捆綁在國與家的大棒之下,而在這種觀念下,法律的性質和地位也就岌岌可危了。法律成了維護君王統治的手段,個人的行為如果觸犯了君王也就帶有了觸犯法律的性質,可以說這是嚴重違背當代法制精神的;其次,將國家個人相雜糅,也就為法律染上了強烈的“人”的色彩,君王可以依據感情或其他因素來對一個人的生死做出最高決斷,而不需要受法律的制約,因此,求情也就成了古代社會長盛不衰的現象,這種混亂不僅嚴重制約了法制體系的建立,更是其形同虛設,從根本上喪失了權威性。
2、君王的仁政與權力制約間的嚴重沖突。上面已經探討過,君王在古代社會中具有最高的決斷權和絕對意志,而在西方社會中,法律的平等性則決定了每個人在法律面前都是一律平等的,不存在特殊的可能,正因為中國儒家長期宣揚“性善論”,主張開仁政,施仁愛,所以君王一般都會在決斷時從輕發落,“需要對觸犯法律的人施以仁愛,才能彰顯身為君主的仁慈”[2],但從本質上看,這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嚴重觸犯了法律體系的獨立性,從而導致法治思想在傳播中的失敗,從這個角度看,中國的法治應當多向西方靠攏、學習,樹立良好的法治和制約、執行觀念。
3、“性善論”對法治的解構。儒家的性善論在重視人的價值和對人性看重的同時,也很容易導致對人的過度夸大,從而掩蓋住法治思想效果的發揮。孟子在四心說別強調“仁義禮智”,強調人心的巨大作用,但就本質而言,人的成長需要面對的是以利益機制為主要構成要素的巨大體系,不可能僅僅按照心靈的意志去行動。從另一個角度看,孟子在強調個人道德修養和道德的教化作用的時候,已經對法律地位的否定予以了默認,從而導致法律價值的喪失和社會體系的脆弱。
從上面的分析不難看出,儒家傳統道德與當代法治思想存在著許多背離的地方,而正是這種背離也導致了儒家傳統思想在社會實踐中的最終“失效”,當然,從社會發展的歷史唯物主義角度看,這也是歷史演變的必要過程??偠灾?,隨著社會結構和發展方向的快速演變,我們在當代法治思想和法制體系都已經相對健全的背景下對儒家傳統思想和當代法治之間的關系進行探討,是具有全新價值和意義的。我們在這樣的過程中既需要看到儒家思想對當代法治積極影響的一面,同時也要注意到儒家思想本身局限性帶來的弊端,從這兩個角度出發,才能更精確地保證我們在認識問題時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吸收傳統文化中的有益部分,摒棄糟粕思想,更好、全面地保證我國社會主義法治的健康、良好運行。
參考文獻:
篇9
論文摘要:“和諧”的人文情懷和倫理追求在儒家倫理思想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儒家倫理所蘊含的和諧思想在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人自身的和諧方面都有所體現。在古代,這一思想體系對于培育和塑造中華民族精神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今天,儒家關于“和諧”的倫理意蘊對于推進和諧社會建設同樣有著重要的啟示和借鑒價值。
每一個民族和國家在歷史發展進程中都會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倫理思想與文化傳統。五千年來,中華民族以其獨特的辯證思維和哲理智慧創造了博大精深的倫理思想文化。其中,追求和倡導“和諧”便是中國古代倫理思想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毋庸置疑,對于以倫理道德為核心內容并且一直占據主導和支配地位的儒家思想來說,無論是從它所闡述的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抑或是從它所追求的個人內在修養,還是從它所倡導的人際交往倫理上來看,都無不滲透著“和諧”思想。因而,“和諧”的人文情懷和倫理追求成為儒家倫理思想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古代,這一倫理思想對于培育和塑造中華民族精神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今天,儒家倫理思想的這種追求和實現“和諧”的倫理意蘊對于推進和諧社會建設同樣有著重要的啟示和借鑒價值。
儒家倫理所蘊含的和諧思想可以從4個方面來審視,即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人自身的和諧。
一、人與人的和諧
人與人的和諧即是在日常生活中的人際交往和諧。實現人與人之間在日常生活交往中的和諧無疑是儒家倫理思想最重要的方面。儒家倫理思想的智慧首先在于它把人看作是處于社會聯系中的人,從人與人的不同中求同,從對立中求統一。
儒家“人和”思想由來已久,它把“和”視為處理人際關系的一個重要準則。追求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也是儒家倫理思想的基本價值取向和基本精神。在人與人的關系上,儒家文化重視建立融通的人際交往及和諧的人際關系,提倡成己及人、寬和處世等貴和尚中的和諧友愛精神。儒家的創始人孔子把“仁”作為自己哲學的核心范疇,“‘仁’學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他的倫理學說的根本。在《論語》中,談到‘仁’的有58章,‘仁’字出現105個”?!叭省钡谋疽饩褪侵溉伺c人之的相互關系,因而儒家的“仁學”就是一種處理人際關系的學說。儒家把“仁”解釋為“愛人”,孟子說:“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闡明了對他人的關愛與尊重的意義,其目的是為了實現人際和諧。對于以“仁”為核心處理人際關系,孔子提出了兩條基本原則,一條是“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最基本的要求,即是說不能把自己的要求強加于人,更不能把不希望加之于自己的要求加之于別人;另一條是“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進一步要求,即是說要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還要求發揮人的善性,要“善群”、“利群”、“樂群”,也就是要成己及人。從“忠恕之道”出發,儒家倫理思想又進一步提出了需要協調的5種人際關系,即父子關系、君臣關系、夫婦關系、長幼關系等,即所謂“五倫”,強調要以仁、義、禮、智、信、寬、勇、忠、恕、孝等倫理規范來實現人際關系和諧。儒家正是以“忠恕”之道為途徑來調整人與人之間的權利與義務關系,從而實現人際和諧的。
人與人之間的和睦相處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也是社會穩定發展的基礎。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人與人之間的聯系交往會愈加頻繁,人際關系也更加重要,要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就必須借助于良好的人際關系。然而,在現代社會,伴隨著人們個性化意識的覺醒和對物質利益的過度追求趨向,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顯現出冷漠和淡化的境況。人際關系的冷漠、甚至某種程度的緊張,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個人的全面發展,破壞了自身存在的人際交往生態,破壞了社會的和諧。而儒家強調“和”、“與人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己及人的思想,倡導仁愛、諒解和寬容,這對于處理好各種利益關系,形成良性互動的和諧人際關系、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和氛圍非常有益。因此,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寶貴財富,這些思想并不因經濟的發展、社會的變遷而失去生命力和合理性,其內涵與今天構建和諧社會所追求的新型人際關系有著一致之處。
二、人與社會的和諧
社會是由人組成的,人是社會活動的實踐者,因而在“人和”基礎上形成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是社會和諧的重要標志。儒家倫理思想認為人是一種“群”的存在,個人總是生活在群體之中,個人的命運與群體息息相關,只有群體才能夠保證人類的生存與發展,也只有把個體融入群體之中,才能實現人與社會的和諧統一,以達到天下大治的目的。正是基于此,許多學者曾指出,儒家倫理思想實質上是一種社會本位的整體或群體主義思想。
從一定意義上看,公平正義構成個體與社會間關系的核心價值。如何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則是保持人與社會和諧的關鍵。儒家關于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思想,主旨就是在“民為邦本”的基礎上形成“公平正義”的社會結構與體制,其主要思想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儒家倫理思想認為社會和諧的前提是實現政治和諧,即統治者要創造一個公平正義的政治環境。儒家認為社會的穩定運行,在于統治者實行“王道”,即“保民而王”,行王道的核心在實施“仁政”?!叭收敝饕憩F在兩個方面,一是“德政”,即“修德為政”和“以德治國”,提倡“以德服人”的王道,反對“以力服人”的霸道。孔子有言:“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睗h代賈誼則認為:“故君能為善,則吏必能為善矣。吏能為善,則民必能為善矣。故民之不善也,失之者吏也;故民之善者,吏之功也。故吏之不善也,失之者君也;故吏之善者,君之功也?!倍且悦駷楸荆础懊駷榘畋尽钡闹孛褡鹈裼H民愛民思想。如荀子認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泵献舆M一步指出:“民為貴,社租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為天子…...“。仁政”的這兩方面思想是聯系在一起的。
其次,儒家倫理思想將社會利益和諧作為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主要內容,核心在于“均貧富”。孟子認為“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意思就是必須讓百姓擁有固定的收入才能使社會變得穩定和諧。在財富分配方面,儒家強調“均”??鬃诱f:“有國有家者,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儒家反對“富者地連吁陌,貧者無立錐之地”的兩極分化現象,認為這是社會動蕩的根源;社會公平正義的主要表現是社會“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奔瓷a活動要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社會生活要老有所終、皆有所養。這是一幅人無后顧之憂、安居樂業的和諧社會生活圖景。
儒家提出了一系列旨在實現人與社會和諧的社會倫理思想,把構建和睦和諧的人與社會關系、公平正義的社會政治環境,作為衡量社會發展的重要方面,作為社會協調的價值尺度。這些思想,對構建和諧社會無疑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當然,在借鑒的同時,仍然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儒家倫理思想的歷史局限性,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帶有封建性的因素,比如強調統治者對人民大眾施行“仁政”,這仍然是站在維護封建統治的立場上的?,F代民主社會在吸收儒家這方面的思想時,應當進行現代轉換,使其融入符合時展要求的現代價值觀。比如公民權利義務觀、政府的服務意識。因為在現代社會,政府、官員與公民不是臣與民、官與民的關系,而是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政府要為公民利益服務,而公民也應該為社會盡責。
三、人與自然的和諧
儒家認為人生活在天、地之間,因而天、地、人之間就存在著相生相克的關系,并由此提出了以“天人合一”為核心思想的和諧生態倫理思想。
首先,儒家關于天、地、人之間辯證關系的觀點反映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對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樸素認識。例如,儒家關于“天地生萬物”及“仁民愛物”、“物我相親”的觀點就反映了人與自然之間的辯證關系。儒家在強調自然對人類影響的同時,提出了人也可以利用自然、影響自然。孟子就認為:“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署不入口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意思是,人只要充分地利用自然條件,做到與自然和諧相處,人類才能得以生存和發展??梢?,人與自然的和諧是社會和諧必不可少的環節,也是通往和諧社會的重要途徑。
其次,在儒家的倫理思想中,“天人合一”是其重要的一個命題。儒家早期的思想家雖沒有明確提出“天人合一”的概念,但不能說他們沒有這種思想。張岱年先生就認為:“孟子沒有直接提出‘天人合一’觀念,但他的‘性夭同一’的觀點是宋明理學中‘天人合一’思想的主要淵源。”董仲舒認為:“以類合之,天人一也”、“天人之際,合而為一”.并提出“天人感應”的理論。張載則明確提出:“儒者則因明致誠,因誠致明,故天人合一。”朱熹也認為:“天即人,人即天。人之始生得于天地,即生此人,則又在天矣?!蓖蹶柮髡f:“蓋天地萬物與人原是一體。”雖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內涵和旨意上遠遠超過人與自然的關系范疇而指向人與世界關系的精神層面,但它本身所蘊涵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追求卻是不言而喻的??梢哉f,“天人合一”、與自然和諧的精神構成了儒家生態倫理思想的哲學基礎。
在人類認識的發展史上,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經歷了絕對人類中心論、相對人類中心論等人類中心主義思想到動物解放一權利論、生物中心論、生態中心論等非人類中心主義思想的不斷轉換。雖然這其中也出現了對人與自然、人與世界統一關系的論證和認識,但卻都不可避免地帶有人類中心主義或非人類中心主義的某種傾向,總是逃脫不了人與自然、人與世界關系的對立認識。在近代化和現代化的發展進程中,受其影響,人類中心主義和非人類中心主義思想都影響著人們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
構建和諧社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內涵。儒家人文精神中“天時、地利、人和”、“天人合一”以及民胞物與、盡物之性的生態倫理觀念里所閃現出的哲理與智慧為我們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提供了廓清思維的燭照之光。它不僅有助于消解西方人類中心主義和非人類中心主義中的二元對立思想,而且還為我們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世界的和諧統一提供了一種思維方式、一種實踐方法。儒家關于人與自然和諧的倫理思想給予我們的啟示是: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生存與發展最基本的關系。一方面,人是具有主體精神的,可以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去認識、利用和改造自然;另一方面,在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同時,不能違背自然固有的發展規律,應該注意保護和尊重自然,最終就可以做到“天人合德”、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了。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必須摒棄那種將人與自然絕然對立起來的思維模式,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辯證思維,把實現可持續發展作為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途徑。
四、人自身的和諧
注重修身在中國的傳統倫理思想中居于重要的地位。儒家倫理思想非常重視人的身心和諧與個體的人格完善,并把它作為實現社會、人、自然三者和諧統一的基本途徑,它也是儒家“和諧”倫理價值觀的基礎?!叭绾闻囵B‘仁且智’的理想人格,是孔子倫理思想所要解決的又一個重要問題。對此,孔子根據自己長期的教學實踐總結出一套道德修養即所謂‘修己’的理論與方法”。儒家一直強調要通過正心、誠意、修身來規范自己的行為,從而達到身心和諧??鬃诱J為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人有精神生活,特別是在于人有道德??鬃右浴叭蕫邸睘橹行?,推演出溫、良、恭、儉、讓,仁、義、禮、智、信,把培養具有高尚道德、完善人格的人作為根本,認為這是社會穩定和諧的根基。
篇10
【關鍵詞】儒家道德思想 思想政治教育 傳統文化
儒家思想中所蘊含的道德內容影響了中國每一個社會歷史發展階段,對不同時代的人都起到了思想引導和行為規范的作用。在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受到經濟觀念的影響,儒家道德思想有所弱化。為了能夠進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將儒家道德思想作為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不僅可以強化教育的民族性,更可以增強人的主觀思想的向善性,增強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
一、儒家道德思想的內在含義
儒家道德思想講究仁德、中庸、守信。
仁德就是以“仁”作為思想核心,將做人的標準提出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德不孤,必有鄰”,這些都是對于人的道德規范,需要人在家庭和社會中與人交往都要嚴格遵守,否則就違背了社會道德。隨著“仁”的思想由個體上升到社會乃至國家,其精神實質就擴展為博愛。正如孔子所言:“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此謂之三無私?!奔匆笕瞬粌H要在社會中平等相處,還要提升人與自然的和諧度。儒教道德思想主張不僅要注重道德和諧,還要充滿人文關懷,由此而將儒教道德思想中的人本精神呈現出來。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是培養學生的道德思想和行為符合社會要求,不僅要求學生要具有修養,還要引導學生樹立健康的道德風尚。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就是“中庸”,主張通過適度把握而促進社會和諧。但是,中庸所主張的和諧不是沒有原則地避讓,而是按照自然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做事,即便存在著分歧,也要做到建立在和諧共處的基礎上的“君子和而不同”。正如《禮記?中庸》中所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中庸者要能夠做到“不偏不倚”,就要在合情合理的范圍內做事。
“守信”是儒家道德規范中的重要內容。儒家思想中,“仁”是基本要素,“信”則確立了道德地位,由個體的立身之本擴展到立國之本,無論是家庭中、社會中,“信”都是必須遵守的道德原則,“守信”是維護社會環境穩定有序的關鍵。
二、以儒家思想為基礎推進當代思想政治教育
中國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繼承和發揚了馬列主義思想政治教育,將與社會實踐相關的法制和道德內容納入其中,以思想傳遞的方式引導學生樹立符合現代社會發展要求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儒家思想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將其融入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更為完善且具有時效性。
(一)將儒家思想充實到當代思想政治教育中
當代學生的各種極端行為在社會上是有存在的,所造成的后果嚴重地污染了社會環境,甚至一些學生的行為已經嚴重損害了學生形象。將儒家中庸思想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導學生少計較、多包容,就會促進社會和諧之美。事實上,在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思想教育中,就已經將儒家的“仁、義、禮、智、信”納入其中,傳承至今已經形成了優秀的傳統思想。當代的社會背景下,各種新的問題出現, 就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中將儒家思想突出來。
儒家道德思想源于儒家對于社會實踐的理解,并總結出規律。其內容更為生活化,且語言表達生動。學生通過理解儒家道德思想,逐漸延伸到與現代社會實踐密切相關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得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更具有延續性和完整性,更容易使學生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產生認同感。
(二)儒家思想可以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開塑造良好的人文環境
社會道德以“信”作為衡量標準,特別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下,受到經濟利益的誘惑而忽視了誠信。注重誠信教育是健全學生人格的有效途徑,并逐漸擴展到社會,構建穩定的社會秩序。
中國教育改革深入到校園中,誠信、仁德、寬容的人文環境成為打造校園文化的主題。從客觀的角度而言,校園環境如果人文氣息不夠,缺少中國傳統文化積淀,就會對學生的政治教育工作造成影響。要凈化校園風氣,就要以儒家道德思想為基點塑造校園文化,可以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環境保障。校園網絡的普及,為校園知識的傳播提供了便利條件。基于互聯網上的各種信息對學生的道德素質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學校也可以將網絡平臺充分地利用起來,傳播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在網絡平臺上,教師和學生之間可以互動,針對傳統文化進行討論,并將話題逐漸轉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當中,不僅滿足了學生對文化的追求,更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校園文化是社會的縮影,通過傳統文化的傳播,營造出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同時利用網絡實現網絡空間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傳播,將傳播內容與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傳統道德思想的基礎上更具有時代性,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
三、結論
綜上所述,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也是當代思想政治教育適應社會發展而不斷完善、不斷發展的時期。儒家思想源自于德育實踐,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淀,對現代人的思想道德觀念有重要的引導作用。
【參考文獻】
[1]賈鋼濤.論以傳統文化為載體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體系構建[J].學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高教版),2011(03):49-50.
- 上一篇:生豬養殖行業調查報告
- 下一篇:啟蒙教育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