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教育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4 00:33:2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留守兒童教育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所謂父性教育,就是給孩子提供充滿父親角色特性的教育。或者通俗地說,由父親來實施、體現父親人格的家庭教育。父性教育與母性教育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家庭教育[2]。由于父母在生物學上的差異和受文化傳統的影響,人們習慣地認為父親是外界事物的參與者,母親則是家務活動的中心。男人給家庭提供安全保護和物質供養,女人則懷孕、生育、撫養、教育子女,履行著“相夫教子”的“天職”。
在家庭中,父親與母親在孩子的教育上方式特點各異,作用有別。母性屬于“地文化”、“坤文化”,相對陰柔,具有慈祥溫柔、親切文靜、注重感性的特點,因此難免對孩子過度保護,也難免愛絮叨,限制過多。孩子的許多非常有益的活動被禁止,小小的“惡作劇”也總被呵斥,這對男孩子的身體發育、動作協調、性情培養和想像力發展都是極為不利的。而父性屬于“天文化”、“乾文化”,相對陽剛,具有剛毅果斷、強健有力、不拘小節、注重理性的特點。他們鼓勵、寬容孩子冒險,玩一些動作幅度大、看起來不那么安全的游戲。更重要的是,當孩子們在玩的時候,父親會經常參與孩子的游戲。同時由于父親粗獷、豪放的天性,與父親生活時間長、受父親影響多的孩子,容易繼承父性的基因品質,諸如大度、開朗、喜動、自尊心強、喜歡交往、更社會化,甚至更幽默詼諧,等等??傊?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同時汲取父性、母性的養料,才能秉承天地和諧之氣,達到感性與理性美的統一。若缺失了任何一方,人性發展都是不完整的。如今的孩子剛性不夠、骨氣不足、意志薄弱、沒有主心骨,許多男孩子有“女性化”的傾向,女孩子更有“軟弱化”的傾向,這都源于父性教育的缺失或偏頗。
二、留守兒童父性教育缺失的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全國已有一億四千萬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打工。在這些農民工中,相當數量的是有孩子的父母。由于受到諸多條件的限制,很多農民工在自己進城的同時卻無力解決孩子進城就讀將要面對的諸多現實問題,諸如惡劣的住房條件、高昂的借讀費用、交通安全無保障,等等。于是他們或者單方留下撫養孩子,或者將孩子單獨留在農村并托付給其他人代為照看,從而最終形成了一個特殊的兒童群體———留守兒童。所謂留守兒童是指農村地區因父母雙方或單方長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單方或長輩、他人來撫養、教育和管理的兒童[3]。據建設部城鄉建設經濟研究所“流動人口”課題組對上海、廣州、成都、鄭州等11市的調查統計,在這11座大城市31.7萬流動人口中,農村男性占71.90%,農村女性占28.10%,男性是女性的兩倍半[4]。而今年最新公布的《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研究報告》,則通過細微的資料對留守兒童的家庭結構類型進行了概括性描述,從而更加清晰地反映出留守兒童與父母一方生活的狀況。(見下表)
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結構類型構成(%)
(資料來源:2008年全國婦聯《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研究報告》)
如上表所示,有22.48%的男童和22.86%的女童是與留守的母親單獨生活在一起,有21.46%的兒童是與母親及祖父母兩代人生活在一起,有51.11%的留守兒童是與祖父母生活在一起,而與父親單獨留守的兒童只占18.89%。此外,隨著年齡的增長,留守兒童與母親一方單獨留守的比例逐漸增高。可見,相當多的留守兒童是長期和女性長輩(其中主要是母親)生活在一起的,而父親由于長年累月在外務工無暇顧及孩子的生活、學習,從而在孩子的成長教育中沒有擔負起應盡的責任。失去母愛的孩子是不幸的,但缺少父愛的孩子同樣不幸。失去父愛同樣是人類情感發展的一種缺陷和不平衡[5]。這些父親外出的留守兒童缺少應有的父愛,其所受的家庭教育是不完整的。
該報告結論還顯示,0-17周歲的留守兒童在全體兒童中所占比例為21.72%。據此推斷,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約5800萬人,其中14周歲以下的農村留守兒童約4000多萬。和2000年相比,2005年的留守兒童規模增長十分迅速。在全部農村兒童中,留守兒童的比例達28.29%,而且這個比例還會持續增長,相應地父親常年外出的留守兒童人數也會不斷增長。在這樣的背景下,將有越來越多的孩子得不到應有的父性教育。
三、留守兒童父性教育缺失的后果
對孩子來說,母親角色的缺失是殘忍的,而父親的缺席將會給孩子帶來難以彌補而深遠的影響。
1.父性教育的缺失不利于孩子身體的良好發育。不少臨床醫生觀察到與父親接觸很少的孩子,無論是在身高、體重、還是動作等方面的發育速度都不及父子正常接觸的兒童,而且患有營養不良和傳染病的概率更高。早在嬰兒期,父親更多的是通過身體運動方式及肢體運動游戲等給孩子以強烈的大肌肉活動刺激,從而能夠促進孩子身體發育。隨著孩子的成長,父親與孩子的戶外活動也增加,這些活動對孩子的身體發育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而那些父親長年在外務工的留守兒童,由于很少有機會和父親在一起,相關的活動或鍛煉就少了很多。尤其是那些父母雙方都在外務工的孩子,因為長期由爺爺奶奶帶養,看管比較嚴,大部分時間呆在屋子里。長此以往,孩子的身體發揮肯定會受到影響。
2.父性教育的缺失不利于孩子良好個性品質的塑造。父親是引導孩子積極情緒的重要來源,父子的交往和游戲容易引起孩子興奮,誘發孩子的興趣,游戲的多樣化導致孩子極大的快樂和滿足。在游戲過程中孩子可以學會冒險,鍛煉體能,并強化對外界的刺激感覺,從而培養了活潑、勇敢、自信、智慧等多種心理品質。而那些缺少父親教養的孩子,個性中可能會有害羞、孤僻、多愁善感等不良的性格特征。如若是男孩,則難以學會自制,并將影響到他們的學習和與別人的交往;如若是缺乏父愛的女孩子,對男性的認識則可能會有疑慮,這將影響到他們日后與男性的正常交往。
3.父性教育的缺失不利于孩子智力的發展。我國教育學和心理學家對北京、山東、江蘇、廣西與新疆五省(市)區2100多名在校中學生性格行為特征問卷調查分析后認為,父親的文化素質對于自制力、思維靈活性產生影響。正是由于父親性格、智力的這些特點,常與父親交往的孩子可以從父親那里學到更多的知識、經驗、想像力和創造意識,從而有利于激發孩子的求知欲、好奇心、自信心與多方面的興趣愛好。而對于許多的農村孩子來講,他們的父親自他們很小的時候就在外忙于掙錢養家,無暇顧及他們。一般而言,在農村,母親的知識、經驗都不如父親,眼界也不如父親。因此,只與母親生活在一起的孩子由于得不到父親對其想像力、創造意向、認知技能、成就意識等的培養而最終影響到智力的發展。
4.父性教育的缺失不利于孩子性別角色的正常發展。發展心理學者認為,個體在幼年時期就開始分別向“男性化”或“女性化”方面分化,并表現出了性別定向的趨勢。學者們同時強調,個體的性別定向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后天學習的結果,并且確信無疑地指出在這一學習過程中父母起著不容忽視的十分重要的作用。對于男孩來講,父親的影響更為重要。在日常生活中,父親通過自己的言談舉止、穿著打扮、氣質風度來表現陽剛之美。對于女孩來講,父親是他生命中的第一個異性。孩子成人后的性別行為和婚姻關系也更多地受到早期與父親關系的影響。但是對于那些留守兒童而言,長年不與父親生活在一起,感受不到父親的影響。在這樣的情況下,留守兒童在性別認同與性別角色塑造方面就會出現問題。如男孩子表現為性格脆弱、膽怯、懦弱、做事猶豫,交往能力差,沒有陽剛之氣,有“女性化”的趨向。又如,女孩子因為缺少父愛,沒有安全感,容易陷于早戀,不僅影響學業,也不利于身心健康發展。
四、父性教育缺失的解決對策
1.政府要逐步弱化乃至取消與戶籍相聯系的城鄉分離的各種制度。要制定、實施優惠政策和配套措施,拆除就業、醫療、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壘,使流入城市的農民享有與城市人口平等的權利和社會權益,具體包括在城市創辦農民工子女學?;蚪蛹{農民工子女進入城市學校學習,并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讓留守兒童能夠與父母生活在一起,這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父性教育缺失問題的前提。
2.改變傳統觀念,提高父親的家庭教育責任感。在現行的家庭教育中,父親應當從“男主外,女主內,孩子的事應該女人管”的傳統觀念中擺脫出來,認識到自己不僅是孩子的供養者,更是孩子的教育者。還要認識到早期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成長有著深遠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體現在兒童時期,而且還體現在人的整個一生之中。因此,作為父親即使再忙,也要多找時間和孩子在一起,多關心孩子的思想和學習狀況。這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父性教育缺失的根本所在。
參考文獻
[1]鄧佐君.家庭教育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2]陳健翔.應該重視的父性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周福林.留守兒童研究綜述[J].人口學刊,2006,(3).
[4]田家盛.教育人口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5]王恒生.家庭倫理道德[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1.
篇2
1確定主題調研方法
(1)抽樣訪談。
(2)攤位采訪。
(3)詢問老師。
(4)家庭訪問。
2確定調研內容
(1)留守兒童的飲食起居情況,是否有人看管。
(2)留守兒童的課余時間如何安排。
(3)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4)留守兒童父母的歸家情況。
(5)留守兒童與父母聯系交談情況。
(6)留守兒童對學習的看法和獲取知識的來源。
(7)留守兒童看護人類型。
3分析調研結果
通過關于留守兒童的調研工作,加之針對性的對留守兒童進行相關的輔導關懷,能夠幫助當地留守兒童打開心扉,確保留守兒童身心健康,同時積極響應了黨的號召,關心弱勢群體,致力共創和諧社會。本次調研采取訪談形式,考慮到小學生知識水平和農村的整體文化水平不高,所以將調查問卷形式的問題通過口頭詢問講訴與調研對象交流,以此保證調研的順利進行。
二農村留守兒童現狀
1安全存在問題
留守兒童的安全問題是重中之重,近年來,與留守兒童有關的案件不在少數。留守兒童的第一監護人為其父母,其父母外出打工,大多數人選擇將孩子交給其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他們年歲已大,對于孩子的很多方面都照顧不到,導致孩子的生活及自身安全出現問題。父母長期離家打工,偶爾回家一次也是對孩子噓寒問暖,使孩子缺乏安全教育,欠缺安全意識。拐賣兒童案、留守兒童兇殺案等案件層出不窮,究其原因,不外乎孩子孩子在學校沒有把老師的話當回事,在家沒把爺爺奶奶的“嘮叨”放在心上,對于危險沒有及時的意識到也沒有相應的安全措施。少數民族的經濟及文化等狀況相對滯后,其留守兒童出現的問題更加引起了我們的關注。
2教育存在問題
(1)情感教育問題
留守兒童由于親情和心理關懷的缺少,缺少傾訴和尋求幫助的對象,又很少與外界接觸。所以感情比較冷漠,有些性格也比較孤辟、偏激,又無人約束,因此時常與人打架斗毆。去年報載:某鎮留守兒童王某因為缺乏監管時常與人打架,最后與一伙同樣是留守兒童的不良少年發生沖突,被砍死在一網吧內。
(2)學習教育問題
知識改變命運。孩子的受教育程度在某些方面是直接關系到他們的未來的,而留守兒童的道德教育得不到父母的重視。當前的社會是一個高速發展的社會,各個方面的發展都離不開科技的進步,科技的進步離不開知識的不斷更新。有人說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的進步及經濟的發展是以犧牲一代孩子的教育為代價,這個說法看似有點偏激,但是細細想來確實也有些道理。
3道德教育問題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由此可見父母教育特別是道德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的行為方式往往是孩子一生的座標。留守兒童由于長期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缺乏及時的指點和幫助,很多事情都要自己做決定,由于小孩子是非觀念不強,一些錯誤行為和做法不能及時得到糾正,容易養成不好的習慣。
三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對策
1建立留守兒童信息管理制度
各學校要摸清留守兒童的數量,登記造冊,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在建立好留守兒童檔案的基礎上,將留守兒童的個人基本情況錄入信息管理庫。
2建立留守兒童法制教育制度
主要讓“留守兒童”認知《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教育他們學法、守法,教育他們珍愛生命、遠離。
3建立留守兒童安全保障制度
各校要建立完善安全教育和管理的各項規章制度,層層建立安全工作責任制和安全工作預案,建立“留守兒童”突發事件的應急機制。“留守兒童”在校期間如遇突發事件,要依法迅速采取適當的救助處理措施,并立即告知“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和在外務工的家長,同時按規定及時報告有關部門。
4建立“問題兒童”特別關愛制度
“問題兒童”是留守兒童的特殊群體,各學校要注意研究其品德、行為、學習等特殊心理現象,并針對一些留守兒童的品德行為偏差和心理障礙問題,利用“留守兒童心理輔導室”、“愛心驛站”,配備必要的專門設施,并選配好懂得心理教育的專兼職教師,大力開展心理咨詢、心理矯正活動,化解心理壓力,引導他們走過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
四結語
篇3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留守兒童一般由祖父母照顧,使得這些兒童缺少來自父母的關愛,造成了心理的扭曲。留守兒童性格往往孤僻,易怒,脾氣暴躁,自卑等,這些不良的心理對兒童的發展造成了很大的傷害。
1.1性格扭曲
父母的愛是兒童健康成長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缺乏父母的關愛是留守兒童性格扭曲的重要原因。這種生活環境下的兒童,缺少與父母的交流,往往情感變化莫測,極其不穩定。這些不良的心理對留守兒童身心的發展產生了直接的影響,結果是他們變得焦躁不安,缺乏自信,性格逐漸扭曲。
1.2缺乏交際能力
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如果不能及時解決,這將影響兒童的日常交際能力。有關調查表明,大部分同學不愿意參與集體活動,一部分是對集體活動不感興趣,另外一部分即使是參加了,也表現出不情愿的樣子。這就造成留守兒童缺乏人際交往能力,而且大多數孩子具有強烈的自我保護能力,這對他們以后的自身發展造成極大的消極影響。
1.3學習認知能力較差
父母正確的引導對留守兒童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形成有重要的意義。留守兒童特殊的生活環境,使得他們學習能力較差,紀律性較差,缺乏自我規范能力。這些不良的行為產生一個惡性循環,當他們成績不理想時,漸漸地產生厭學等不健康的心理。
2.音樂教育的意義
音樂自古就是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農村大力發展農村音樂教學不僅可以提高這些留守兒童對于美的欣賞能力,加強自身的修養,還可以加強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培養他們想象力和表達能力,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我們應該采取正確的方式,充分發揮音樂對留守兒童健康發展的重要作用。音樂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兒童對于祖國和親人的熱愛是他們前進的動力,音樂是培養他們熱愛他人的一種有效方法,各種音樂活動都可以激發留守兒童的這種情感。其次,音樂中所包含的深層含義更是值得每一個人學習。中國的音樂形式多樣,所包含的內容也千變萬化,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這一資源。最后,音樂教學的目的最重要的是實現德的教育,使得留守兒童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音樂有美妙的旋律和優美的節奏等眾多其他教學形式不具有的特色,因為這些獨特的優勢,教師更應該充分發揮音樂教學的積極作用。讓音樂觸動兒童的心靈,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的發展產生積極作用。
3.如何利用音樂加強留守兒童的心理疏導
音樂對于正確的疏導留守兒童具有獨特的優勢,探討如何充分將音樂教學和留守兒童心理問題有效地結合是我們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
3.1改善音樂教學的質量
要想充分發揮音樂教學在疏導留守兒童的心理方面的作用,音樂活動和音樂教師是必不可少的載體。師資的配置和教學課程的設計是我們不得不考慮的問題。在一些落后的農村,對音樂教學的認可程度不高,他們通常覺得音樂是可有可無的東西。在今后的教學課程設計中,我們不僅重視豐富音樂的形式,更應該提高教師的質量。在很多農村學校,音樂教師的能力參差不齊,這根本無法保證高質量的教學水平。因此,要想加強音樂在疏導留守兒童的心理方面的作用,我們不僅需要合理安排音樂教學的課程,更應該提高音樂教師的整體水平。
3.2使音樂的美育教化作用充分發揮
在新課標的課程設計中加強了音樂在思想品德方面的教化作用,例如加入更多愛國、正確的理想設立以及中國傳統文化等題材。在同學們學習這些音樂的時候,音樂教師有必要給學生講述這些音樂背后的故事。學生在欣賞音樂的時候,心靈得到凈化,從而引導學生做一個有道德有理想的人,這是音樂教學的最終的目的。
3.3充分利用音樂教學的優勢,培養學生合作和信賴的意識
許多留守兒童缺乏與他人交流的能力,更缺少這種團隊合作的精神,他們不相信任何人,養成了這種孤僻的性格。我們在今后的音樂教學中,必須采取多種教學方式,培養學生合作和信賴的意識。音樂教師應該在兒童欣賞的音樂的同時,加強引導作用,使得學生積極與周圍的同學交流自己的想法,形成融洽的學習氛圍。教師應該結合游戲進行教學,鼓勵同學積極地參與其中,養成和同學合作的品質。這些都將會使學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受益匪淺。在今后的教學,我們應該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探索有效的教學途徑。解決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迫在眉睫,這一問題如果不能有效地解決,將影響我們下一代的健康發展。
4.總結
篇4
一、什么是農村留守兒童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入城市,其中一部分孩子隨父母涌入城市。但是更多的孩子沒有條件隨父母流動到城市,只好繼續留在在農村。這些本應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兒童集中起來便成了一個特殊的弱勢群體―――留守兒童。
二、留守兒童問題產生的背景
農村留守兒童現象的產生來自于以下幾個方面:
1.農民工在城市從事的一般都是勞動強度大、工作時間長的工作,他們在工作之余根本就沒有時間和精力照顧自己的孩子。
2.農民工的工資和福利水平無法與城市工人相比,差距很大。以他們的工資收入水平很難支撐一個家庭在城市的生活。
3.由于戶籍的限制,農民工的子女在城市的學校上學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即使有學校接收,其父母也很難承受高額的費用。
三、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
1、成績較差。一方面,有些父母對子女總體期待不高,部分家長潛意識里認為,讀書無用加之農村孩子學習有成的機率不高,將孩子的學業定位在完成九年義務教育上,將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經商做生意、打工掙錢上。另一方面,監護人對留守兒童學習過問過少。
2、性格缺陷。由于家長與留守兒童聯系教少,對于孩子的成長缺乏足夠的關注和指導。而少年兒童正處于情感、性格變化的轉折時期,長期與父母分離,極易使他們的性格變得內向、自卑、悲觀、孤僻。
3、行為缺乏約束。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約束,一些留守兒童沒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道德品行,出現行為偏差,留守兒童違法違紀案件呈現上升趨勢。
4、安全無防范。對于環境適應能力較差,自制能力較弱的孩子來說,加強安全防護工作至關重要。但由于學校、家庭之間安全銜接上存在“真空”,學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監護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護意識和防范防護能力,導致留守兒童傷人或被傷害等安全隱患無處不在。
四、解決辦法
那么針對以上情況的“留守兒童”我們應怎么去辦呢?我們應時刻關注“留守兒童”。
(一)關注“留守兒童”的管理。
1、隨時與“留守兒童”的監護人保持聯系
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學校通過班主任,在全校范圍內摸底,弄清每個“留守兒童”的家庭情況,特別是登記清楚監護人的姓名、住址及聯系方式。通過這一環節,使學校與監護人取得直接聯系,以便準確而及時了解這些學生的思想動態,對癥下藥,防患于未然。
2、隨時與“留守兒童”的父母保持聯系
要求“留守兒童”的父母與班主任經常取得聯系,探討父母與孩子交流的經驗體會,并要求家長每周和孩子電話交流幾次,無論是在生活上還是在學習,至少在交流中會獲得學生的各種各樣的信息,配合老師適時鼓勵,因勢利導,變害為利,隨時了解子女的學習和思想狀態,讓子女感覺到父母雖身在他鄉,卻心系自己。
(二)用愛心去感化、溫暖學生
篇5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速度不斷加快,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引起農村很大比例的青壯年農民外出離家打工,他們的子女只能被迫留在家里,導致農村出現了這樣一批特殊群體。這些留守兒童不能與自己的父母朝夕相伴,長期缺少家庭教育,缺少良好的家庭成長的環境,他們的情感教育是無論如何無法彌補的。不但教育缺失,這些留守兒童還容易產生嚴重的心理問題,例如叛逆心理、孤獨自閉等等。這樣一來很不利于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為將來身心發展埋下嚴重的隱患,還有可能逐漸變成社會性問題。由上述的情況我們可以發現,留守兒童缺少家庭教育對個人情感的培養,這一方面的缺失需要從學校教育中得到補充。兒童時期是個人情感的養成的關鍵階段,學校要尤其注重對留守兒童的情感教育。語文學科的人文性特點能夠與感恩教育有效契合,體現了語文教育中對留守兒童情感方面培養的有效性,同時也對語文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有意識的將教材中豐富的案例與兒童感恩教育的目的緊密結合,培養留守兒童的感恩意識和個人情感的健全,讓留守兒童能夠身心健康,快樂成長。
二、感恩教育對留守兒童的影響
感恩教育是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內容之一,對留守兒童而言感恩教育的重要性更加不言而喻。感恩教育涉及到了方面十分廣泛,最基本的方面有對父母、自然、社會、祖國恩情的感受等。所以,作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從課堂教學出發,切入感恩教育的內容,抓住一切時機滲透進入感恩教育,讓每個留守兒童的心靈在課堂學習中無形的接受感恩教育的熏陶。讓他們從小就培養起學會感恩,懂得回報的情感意識,這也是作為基礎教育階段的一個重要使命。小學語文課本里面包括的“感恩”是豐富和多樣的,不一樣的感恩之情,一樣的是對留守兒童身心健康成長具有重要而長遠的影響。自然哺育了一切,《特殊的葬禮》教會學生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只有一個地球》教會學生地球是整個人類的母親。讓留守兒童懂得感恩自然,學會以感恩的心態對待大自然的一切。感恩父母,是每一個留守兒童最應當學習的必修課,他們的父母為了一家生計離家別字外出打工,他們所受的一切的苦難動力都來自于自己的子女。作為留守兒童的他們雖然不能與自己的父母朝夕相伴,但是他們不能忘了父母對自己的恩情。感恩教育讓他們心懷感恩的心態對待自己的父母。感恩祖國與感恩社會,學會感受祖國的包容和偉大,學會感受社會的博愛和溫暖,讓這些留守兒童對祖國和對社會的眼光是柔和而溫暖的,成長路上懷著感恩的心,相信能讓他們走的更遠更踏實。
三、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對留守兒童滲透感恩教育
小學語文課本內容選材大多文質兼美,同時包含著豐富的人文情懷。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有意識的選入“烏鴉反哺”之類的寓言,感恩主題的名人名言,名作篇章,指導留守兒童在學習中細細品讀,老師再同時加以講解,組織學生積極討論,讓學生知道什么是感恩,感恩的重要性等等,讓他們懂得情感培養的重要。另外老師也可以在課本學習的基礎上,適當的拓展學習,引入相關的學習內容,例如講些富有現實意義的、短小精美的感恩故事,或者是當前社會反面事例,吸引學生們的關注,讓學生自覺地參與其中,談談自己的看法,并且說出理由,老師再加以總結評述,達到教育學生的目的。讓留守兒童在課堂教學中有感情的朗讀優美的文字,可以喚醒和激發留守兒童情感的積極方面的有效途徑。小學語文每篇文字都展現出了世界上某一個美好的時刻。作者通過優美的文字和語言表達自己內心豐富的情感,這些都是有利于留守兒童情感培養的。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們認真的閱讀,仔細的品味這些文字,感受其中的情感表達,深刻體會作者情感產生的源泉以及其中所蘊含的思想感情,進而達到從情感到理性的遷移。留守兒童的一大問題是因為父母長期在外而缺乏親情,他們不明白什么是關愛別人,如何關愛別人。《秋天的懷念》這篇文章中通過生活中的小事情表現出偉大無私的母愛,文章中有很多的具有感染力的句子,老師在教學中應該抓住這些點激發學生們的情感,積極引導學生們讀懂文章,鼓勵留守兒童能有自己的思考,從而由自身體會到母愛的力量,親情的偉大,懂得感恩父母。感恩教育的目的其實就是通過對留守兒童的情感方面的教育,切入學生個體的內心,激發他們的心靈共鳴,增強他們的責任意識,強化他們的感恩心理,促使他們能有更加深刻的情感體驗,培養他們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操,發展和升華他們道德情感。感恩教育如果缺乏情感體驗就是膚淺的。小學語文教師要通過情感的真實體驗,讓留守兒童對感恩教育增加深刻的理解和記憶。從教材入手,讓學生懂得知恩、感恩,同時抓住時機做好適當的課外拓展,讓學生通過表達自己的心聲,把情感升華到報恩的層面上來。
四、小結
篇6
關鍵詞:自信心,體驗成功,挫折
自信心作為成才的重要條件,它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價值已被社會各界人士所接受。筆者在教學實踐中,主要從以下幾方面來培養農民工留守子女的自信心。
一、體驗成功,增強自信
自信心來源于人的社會實踐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的良好效果是人類產生自信心的基礎。農民工留守子女在過去的學習情景中愈成功、愈有成就,自我感覺就愈好,持續學習的動機也就愈強烈,自信心也愈足。相反,學習中的挫折和失敗則會傷害自我形象、削弱動機,繼而喪失自信心。成功是每個農民工留守子女應該得到和能夠得到的,因為教師在很大程度上能左右農民工留守子女的成功經驗。筆者在教學中對難度較大的內容采用“分散難點”的方法,讓農民工留守子女體驗到了成功,對增強農民工留守子女自信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對練習中一些綜合性較強的習題暫不作要求,隨著學習的深入和應用的增多再慢慢提高要求。這樣做農民工留守子女容易接受,在達到教學目標的同時獲得了成功的體驗,增強了學習的自信心。同時筆者還創設各種條件,使每個農民工留守子女都能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成功。例如,在進行復習課教學時,我經常搞一些小難度的限時訓練。這樣既及時反饋了我的教學情況,又給不同層次的農民工留守子女創造了體驗成功的機會。學習中的成功體驗使農民工留守子女獲得良好的自我感覺,而良好的自我感覺產生的自信心,又使農民工留守子女的學習獲得了巨大的動力。
二、體驗信任、增強自信
心理學上的羅森塔爾效應是大家熟知的。教師在教學中適當運用類似手法,即教學中把學習信心不足、語文學習有一定困難的農民工留守子女想成是羅森塔爾講的將來會有優異發展的農民工留守子女,這樣對農民工留守子女樹立自信心會收到較好的效果。例如,教師發現農民工留守子女作業有錯誤時,可叫來面談,先讓他分析錯誤的原因,然后教師略作引導,讓其得出正確結論,再給予適當贊許。又如,當農民工留守子女測驗成績不佳時,可與他們一起分析試卷,讓他說出當時解題的思路,先肯定其思路正確的方面,再有針對性地進行點撥,并告訴他“這道題你其實是會做的,只是其中的某一小點沒注意而出錯”,讓其覺得有實力考出好成績。這樣做,使農民工留守子女能充分體驗到教師的信任,從而增強自信心。在課堂上或平時接觸中,教師可通過語調、表情、體態語、目光等向農民工留守子女傳遞信任和暗含的期待,農民工留守子女從教師身上得到積極的情緒體驗,久而久之,其學習行為就變得積極起來,自信心也會大大增強。
三、教會調節,增強自信
現在的農民工留守子女大多是獨生子女,一般比較有自信心,加上經過入學選拔,開始時可以說每個人都有信心,但大多數人缺乏克服困難的毅力。尤其是到了高年級,同學之間成績參差不齊,各方面能力的強弱就會顯現出來,若在學習中受挫,很快便會消沉下去,導致自信心逐漸喪失。這時教師若加以引導,使其盡快走出陰影,以最佳狀態投入到后面的學習中去,克服困難的信心就會增強。教師的引導,主要是教會農民工留守子女進行自我調節。此時科學家的故事能起到較好的教育作用。比如,在介紹了法拉第經過十年的努力,進行了多次實驗才得出電磁感應現象。再比如,愛迪生為找到一種適合做燈絲的材料,試驗了上千次,最后終于成功了,教育農民工留守子女:“相比之下,你這點兒挫折算得了什么?”讓農民工留守子女淡化目前的困難,淡化挫折感。有的農民工留守子女雖然對科學家的故事感興趣,卻又覺得離自己太遠,因而很難觸動其心靈,但他們對發生在自己身邊的故事較感興趣,也容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鳴。這需要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多收集這方面成功的案例,在適當的時候講給農民工留守子女聽,這樣更容易增強其克服困難的信心并轉變自己的行為。另外,自我調節還包括自制、自立、要學會“強迫自己”,認真按教師指導的去做。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后,農民工留守子女就會進行自我調節,就能體會到樂趣,并消除畏懼和厭煩心理,增強自信心。
四、善用評價,增強自信
教師善用評價手段,有效克服農民工留守子女的心理障礙,極大地增強了農民工留守子女的自信心。如語文教師評改農民工留守子女的課堂練習時,要依據心理學理論,從認知和情感兩個方面同時進行評價,對于正確的可評為優秀,對于有錯誤,但在正確率、解題方法、書寫等方面比上一次有進步,盡管認知因素評不上優秀,而情感因素仍可評為優秀。這樣不但對農民工留守子女認知情況給予了反饋,還對農民工留守子女的努力程度給予了肯定,使農民工留守子女增強了自信。另外,對于“差生”的課堂練習,可采用分解評改法,有一處對的就用“√”號,因為過多的“×”號容易使他們萌生自卑和逆反心理。通過這些方法逐步克服農民工留守子女的心理障礙,激發他們的自信心。同時,自信心的培養要持之以恒,對不同的班級、不同的農民工留守子女要采取不同的方法。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用自己的興趣和自信心去啟發和感染農民工留守子女,盡量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使農民工留守子女親其師,信其道,為農民工留守子女創設良好的心理環境。
篇7
一、漢濱區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現狀
留守兒童長期與父母分離,導致了他們性格成長、對事物的分析辨別能力較差。再加上政府對留守兒童教育關注不夠,投入不夠,學校缺少相應的經費和硬件設施,也沒有專職的心理輔導老師,留守兒童輟學、厭學時有發生。據有關部門統計,漢濱區近些年農村留守兒童輟學率在 1.3‰左右 ,多數是因為家庭經濟原因,也有厭學和家長觀念原因。
二、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成因
(一)家庭教育的嚴重缺失
教育孩子既是父母的責任,也是父母的義務。家庭是孩子出生后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第一任老師,因此對孩子而言,家庭教育的好壞至關重要。但在部分家長看來,學校才是孩子教育的責任主體,學校承擔教育責任,父母承擔生活責任。顯然,這是一種錯誤的認知,這些父母對孩子教育問題并沒有清晰的認識,這樣的做法不僅違背了家庭教育理念,也是對孩子的不負責任。
(二)隔代教育問題多
由于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年齡大、身體機能老化,文化水平相對較低,他們只能盡最大的努力照顧好留守兒童的生活起居問題,基本沒有精力、也沒有能力去關心孩子的成長和教育問題。
(三)留守兒童自身問題
缺乏父母約束,長期處于管理真空,沒有人對其進行合理的引導,在接觸社會上一些不良風氣之后,往往容易走向歧途。另外,留守兒童心理問題也比較嚴重,對自己、對家庭、對社會、對他人都不負責任,沒有是非、善惡等基本觀念。
(四)學校對留守兒童關注不夠
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地方,也是培養學生正確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場所。留守兒童和一般的孩子在某些方面不一樣,比如待人接物、對事物的辨別能力和表達能力。留守兒童往往表現出心理脆弱的一面,學校就應該對這些弱勢群體多加注意,選派有經驗、有責任心的老師多關注留守兒童的身心發展,不單是學習成績,多和家長及其他監護人溝通。
(五)政府關注力度不夠
雖然《民法通則》、《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對未成年人保護做了一些規定,各級政府對未成年人的關愛也在逐年提升,但總體來說關注度還不夠。應當加強這方面的投資,完善立法,更好地保護留守兒童合法權益。
三、解決我是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對策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已經成為社會問題,要使其得到根本的解決,任重而道遠,必須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一)家庭教育占首要地位
家庭教育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性毋庸諱言。首先家長應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處理好工作和家庭的關系,不能以工作忙、要賺錢為借口,忽視了兒童的教育,要及時和老師溝通聯系,積極引導教育使其向好的方向發展。作為留守兒童的臨時監護人更應該對孩子的家長負責,對孩子的未來負責,積極和孩子、老師交流,不定期的和老師取得聯系,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學習、生活狀況,觀察孩子的情緒變化,從而更好的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二)學校要采取多項措施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
學校要建立獎助學金獎勵和補助機制,經常開展關愛留守兒童活動,多和家長或留守兒童的監護人溝通,了解孩子在家里的情況。另外,教師也要做好留守兒童的心理輔導工作,掌握留守兒童的家庭、生活及學習情況,多留意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師要及時和留守兒童的臨時監護人取得聯系,必要時進行家訪,了解他們在家里的情況關心他們的生活,學習上經常輔導、組織老師經常和他們交流,幫助他們提高學習成績。要積極知道孩子和家長通電話和父母聯系感情。
(三)大力發展農村經濟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產生的根源主要在于經濟發展落后,使得父母不得不為了養家糊口背井離鄉,留守兒童長期缺少父母的關愛和教育,所以造成了留守兒童的教育出現諸多問題。努力發展農村經濟,一方面可以改善農村的教學環境,給學生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另一方面,可以使農村剩余勞動力就地就業,既可以解決家庭生存和發展問題,也能讓父母留在孩子身邊,多花點時間關注孩子的教育問題,使得留守兒童像正常的孩子們一樣,得到更多父母的陪伴和關愛,塑造更健康完整的性格,也讓留守兒童能更好的在學校學習。
(四)政府要盡到責任
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不僅是家庭和學校的責任,也是政府的責任。政府應加大宣傳、教育力度,使得社會各界都要關注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段闯赡耆吮Wo法》里明確規定了政府的責任,但是法律的實施在實踐中往往流于形式。政府要加大投入,有針對性的提高學校硬件設施、改善教材內容、改革教育方法,有條件的地方可以設置寄宿制學校,對那些父母不在家,沒有合適監護人的留守兒童,提供既能學習又能住宿的場所,也方便學校進行管理。當然,也要相應的增加教師編制,提高教師待遇。農業論文DylW. net
參考文獻:
[1]田景正 .關于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思考 [J].當代教育論壇 ,2006(05):52.
篇8
關鍵詞:成人教育; 社會本原; 歷史使命; 終身教育
人類社會的發展與進步離不開人類對生產知識、勞動知識的傳承和發揚,這種知識的傳承與發揚是需要通過教育開展的。成人教育作為人類教育的一種形式,其具有成人性、多元性、技能性等方面的特征,是傳承人類生產、勞動知識的最好載體。成人教育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承擔人類生產、勞動知識傳承的任務,促進人類社會的延續性。在新的時代,在終身教育體系的建構下,應該繼續保持其社會本原,承擔其應有的歷史使命。
一、成人教育應有的社會本原
成人教育作為人類社會生產、勞動知識的傳承和更新的載體,在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發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是人類社會主要的教育形態之一。
(一)人類生命價值延續的需要
可以說,自人類社會產生以來,教育活動就已經存在,其伴隨人類的生存、繁衍的全過程。在人類社會發展中,教育承載社會成員生命價值延續的社會責任。從社會發展史上看,人類社會的每次進步,與教育的發展有直接的關系。從原始社會中最簡單的工具制作,到今天復雜勞動的實現,人類積累的這些經驗和技術,包括人類社會共同遵守的行為規范,無不體現教育在其中的作用,滲透教育對生命價值延續的追求。人類社會的發展,離不開物質生產資料,物質生產資料的產生,是以教育為基礎的。教育促進生活經驗、知識技能、生活規范的延續和發揚。當然,這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乃是人類生命價值的延續,只有人類生命價值延續,才能實現人類社會的繼續發展,才能實現社會的進步。在這個過程中,成人教育發揮重要的作用。國外的成人教育理論認為,成人教育是完成兒童時期教育之后的連續教育和學習階段的統稱,其對應概念是兒童教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認為,在正規和不正規教育體系中,為 15 周歲以上的人的利益和生存設計的教育,即為成人教育。通過對這些理論的分析可知,人類社會的發展是始于生命,成人教育承擔人類實踐過程中的生命價值的延續,承擔貫穿于人一生之中的教育全程[1]。
(二)人類生存發展的需要
當成人教育在推動社會成員個體生命價值延續的時候,每個社會成員皆要投入到社會的生產生活中。在具體的生產生活中,社會個體成員會交流相應的勞動技能和生產生活知識,這種交流需要成人教育的支持,在成人教育學習過程中,會彼此提升各自的能力,進而從整體上拓寬人類生存的空間。人類需要生存發展,必須注重生產、生活資料的生產,而勞動則是這些生產的保障。人類社會的發展史表明,教育在這個過程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其中包括教育人類如何使用和設計工具,如何總結和提升生產技能。從這種意義上看,教育既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也是社會繁榮進步的保障。有學者認為,成人教育是為社會中的成人提供有目的而系統化的教育活動,這個概念深刻地揭示成人教育在人類生存發展中的獨特作用。成人在生存發展中接受知識的更新和勞動能力的提升,對人類生存發展有巨大的促進作用;反過來,社會生產實踐的發展也為成人接受教育提供相應的經驗,從而保證成人教育對社會實踐的促進[2]。成人教育的教育領域極為廣泛,可以為成人的發展提供全面的支持,提供不斷的知識和經驗的更新,是人類社會生存發展的助推器,通過知識傳承,提升人類的生存質量。
(三)人類社會進步的需要
教育活動不僅促進人個體生命價值的延續,還拓寬社會成員個體的生存空間,提升每個個體的生存能力。除此之外,社會的進步需要教育的支持,需要教育來進行知識的傳播。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無論是生產方式的變革,還是生活習俗的沉淀,甚至是的傳播、文明藝術的延續,以及社會制度和規范的更新,均離不開教育的參與。教育使得人類擺脫愚昧,走向文明,進而推動社會進步發展。在此過程中,成人教育是促進社會個體知識和技能提升的重要形式。在終身教育理念下,人類的全面發展是成人教育的主要職責。推動人的全面發展,使人能夠更好地參與到經濟社會、文化活動中,從而為個體專業知識、職業技能提升創造條件。個體的全面發展帶動整個社會的進步,最終促進人類的繁榮。
二、新時代成人教育社會本原之惑
成人教育對社會成員個體素質、能力、知識的提升起到重要的作用,這也反過來提升成人教育的地位。但隨著社會的發展,成人教育的本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弱化,遇到各種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生命關愛教育逐漸弱化
隨著工業革命的興起和發展,人類社會的教育包括成人教育受到高度的重視和關注。特別是從 20 世紀中葉以來,對人的職業培訓和人力資源開發已經成為成人教育的主導形式,成人教育得到快速的發展。人們不僅關注成人教育的現象,還在思考成人教育的未來出路。這些努力推動成人教育實踐的發展。當然,以職業培訓和人力資源開發為主導的成人教育活動,旨在提升人的專業知識和勞動技能,進而推動社會發展與變革。從某種意義上看,這種過于對技能、能力的培養,忽視對人生命價值的關懷,忽視對人尊嚴的關注[3]。關注社會個體的生命價值本就是成人教育的本原之一,在強調人參與社會實踐和發展過程中,喚醒人們對生命的渴望與尊重。但過度執著于勞動技能、職業能力培訓的成人教育,顯然違背其本原使命,對生命關愛教育有所弱化。
(二)生存能力教育日漸衰退
進入新世紀以來,成人教育的形式、內容日漸豐富,從職前培訓、職中教育,再到業務提升、職業晉升,成人教育在其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可見,成人教育內容和形式的豐富既為社會進步、人力資源開發提供支持,也促進社會進步和發展。成人教育在提升社會個體角色地位的同時,也提升個人修養。但是,在提升社會個體適應社會能力的同時,也逐漸出現一些問題,即成人教育逐漸將社會個體成員教育變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工具或簡單的操作機器,每個個體在相對割裂的環境中發展,將人類社會的整體變成一個個互不聯系的個體,也許個體能力逐漸提升,但是團隊合作的意識正在變得模糊。團隊合作意識的模糊,顯然不利于個體之間的交流,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個體的生存能力。
(三)社會進步教育走向功利
我國成人教育的宗旨是,通過成人教育的發展來提升勞動者的素質,提升經濟社會的發展效益,從而促進個體的全面發展。從這個意義上看,成人教育發展對社會進步有直接推動作用,在保證個體價值實現的同時,也促進社會的整體發展。通過成人教育的發展,可以將每個社會個體培養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從世界各國成人教育發展繁榮的實踐中可以看到,成人教育的發展確實提升社會各個階層的素養和能力。但成人教育在推動社會進步的同時,也存在一些功利的做法。特別是隨著信息化的發展,忽略成人教育對個體生命、身體甚至是人格的關注,將人的培養變成技能的培養,使得教育者與學習者之間缺乏情感交流。這種功利性的做法,實際上是對社會個體的人的情感和尊嚴的漠視,不利于成人教育可持續發展。
三、終身教育體系下成人教育的歷史使命
隨著終身教育體系、理念的建立以及經濟社會的發展,既給成人教育帶來更多的機遇,同時也給成人教育的責任和使命帶來全新的要求。鑒于成人教育應有的社會本原及面臨的困惑,成人教育應該積極改革,拓寬自身的發展空間,豐富自身的教育形式和內容,在終身教育體系下發揮更大的作用。
(一)加強社會個體生命價值的教育力度
21 世紀,成人教育以其豐富多樣的內容和多元化的形式,正在影響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各級各類社會成人教育機構正在不斷拓展其教育內容和形式,逐步提升成人教育對促進人終身發展的作用與效果。在這些內容多樣和形式多元的成人教育發展模式中,其應該首要關注的是全體社會成員的生命價值教育,強調生命教育的核心意義,這是成人教育在終身教育體系下發展的應有使命。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對于每個社會個體是極為重要的,是每個社會個體對自身存在的應有關注和認知,更是社會個體成員延續其社會價值的基礎。故此,在終身教育體系下,成人教育在發展過程中,應該堅持其對生命價值的理解和認知,將生命價值教育作為主導方向之一,強化在教學過程中對生命價值的內核和人生意義的理解。在強化生命價值教育的基礎上,開展各種形式的教育活動,將成人教育能夠促進社會成員發展的影響力持續推進,保持成人教育的活力。
(二)強化社會個體生存技能的培養力度
成人教育在終身教育理念下要成為終身教育體系發展的立交橋。社會各級各類成人教育機構在具體發展中,必須將社會個體成員所需的生存技能作為其首要任務,同時也應該將實現社會個體成員的素質提升和技能進步作為成人教育發展的基本導向。隨著知識經濟和信息化的發展,成人教育對社會個體生存能力的培養,在很大程度上已經超越成人教育關于技能教育的界限,其是一種綜合化的生存技能模式教育,不僅強化社會成員完成其工作崗位的操作技能,還能延伸該項技能的社會適應性。成人教育在終身教育體系下要持續地提供知識更新及信息綜合,積極培養社會個體適應社會發展的創新能力和思維,更要提升其生存技能對社會、崗位的適應能力。因此,成人教育在新的時期要不斷調整自我發展方向,調整其對社會發展的適應能力,將社會個體成員生存技能培養作為主導任務加以推進。
(三)增加成人教育對社會進步的推動力度
終身教育體系的建立是要求將社會所有的教育活動和教育機構進行有機的結合和統一,形成一個隨時隨地可以向學習者提供學習的機會。這種一體化的教育模式,既保障社會的發展與教育活動、機構的同步和協調,也為社會進步發展不斷提供各種持續的終身學習機會和學習的載體。終身教育這種一體化的組織結構和教育形式,可以保證社會發展能夠持續地交流和溝通。成人教育在我國興起之際主要是針對各類人員開展學歷補充、補償教育活動,幫助社會個體成員獲得繼續學習而提升學歷的機會。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成人教育為社會培養大量的人才,既彌補社會成員在教育發展中的各種缺憾,也為國家和社會的發展打下堅實的人才基礎。進入21世紀之后,社會的發展為社會個體提供更多追求高質量生活水準的機會,社會個體不僅需要在工作崗位上獲得成就和滿足感,還需要在社會交往、社會生活中獲得幸福感和歸屬感[4]。這些新的要求為成人教育的發展提供新的挑戰和機遇,成人教育需要擔負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更多地促進社會進步的任務。因此,成人教育必須加大其改革力度,在堅持對社會個體成員生命價值教育和生存技能教育的基礎上,為社會個體成員提供增強幸福感和歸屬感的教育,持續推進社會成員個體綜合素質的提升,進而全面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
(四)加大對社會個體發展的助推力度
成人教育不僅為社會機構、組織培育人力資源,還為社會進步發展提供動力。在終身教育體系下,社會個體的發展是關系到整個社會發展的,成人教育應該成為社會個體發展的助推器。從歷史上看,人類社會的每次進步和發展是社會個體發展綜合推動的結果。進入21 世紀之后,知識經濟、社會信息化更是將社會個體與社會整體發展持續地聯系起來。成人教育在這個進程中可以扮演更多的角色和任務,可以承擔更多的使命,成為社會個體發展進步的助推力量。當前,社會科技進步、生產結構調整、生產方式變革頻繁,區域間、領域間對人才的需求逐漸多元化。在這樣的背景下,社會個體的職業流動性和社會流動性會持續加強,個體的職業更換頻率會持續增加,社會職業崗位的更新程度也會加劇,技術含量較低的初級勞動和高科技領域的人才結構矛盾也會持續加大[5]。這些均成為成人教育發展的動力,為成人教育發展提供機遇。因此,成人教育需要不斷地升級和更新,成人教育應該不斷拓展其辦學方向,在緩解人才結構和經濟社會發展矛盾的過程中,通過創新辦學模式,為社會個體的職業發展和流動創造更多的知識、信息、技能支持,當然也需要為社會成員的精神生活提供更多的幫助,從而為實現社會個體的全面發展提供動力。
參考文獻:
[1]吉 ?.淺論生命教育視閾中的成人教育[J].當代教育論壇,2006( 3) : 116-117.
[2]程 琳.我國農村留守婦女的生存困境與成人教育[J].當代繼續教育,2011( 3) : 50-52.
[3]季愛君.回歸生命存在本身———我國成人教育價值取向的哲學審思[D].曲阜: 曲阜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4]聶淑紅. MOOC 時代成人教育的機遇、挑戰與發展策略[J].職教通訊,2015( 4) : 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