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方法案例分析范文

時間:2023-10-17 17:23: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教育研究方法案例分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教育研究方法案例分析

篇1

關鍵詞:課例研究;教學方法;教學改革一、概述

課例研究就是聚焦課堂教學,以課堂教學為載體重視教師的行為跟進、理論提升、能力提高以及個體的自我反思,從而促進教師群體共同成長。教師在個人已有的教學經驗的基礎上,關注新的教學理念和學生的行為,不斷改進已有的教學方式方法。課例研究在教學實踐最后幫助教師學會怎樣去做,達到提高教師學科專業水平的目的,引導更多的教師掌握并運用這種方法,改進常態教學的質量。

二、課例研究的三個組成部分

教學課例研究主要包括三個部分,即教學設計、教學實錄和教學反思。“教學設計”是某節課或某些課的教學設計方案;“教學實錄”是實際教學場景;“教學反思”則描述了“教學預期”的實現程度,也就是對教學的評價。中小學教研活動中最常用的形式與課例研究的三個部分相對應。教研活動中的“集體備課”與“說課”――教學預期解決問題的方案(教學設計方案),“聽課”――實際教學場景,“評課”――教學反思(授課教師與其他教師對課的討論與評價)。從一定意義上講,課例研究屬于教研活動的范疇,是教師研究課堂教學的主要方式和成果。

三、Y合課文《社戲》進行的課例研究實踐

筆者以在武漢市京漢學校的實際教學經歷為基礎,結合初中語文課文《社戲》,立足教學現實,圍繞研修主題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鎖定本次課例的研究問題。本課例研究的問題是:如何提升教師依據學生學習能力和需要以及文本特點科學合理地選擇合宜的教學內容的能力;面對初中低年級的學生,如何準確選擇切入點,通過本課主旨問題的引領,促進學生主動閱讀,深悟文章主旨。

針對第一個問題,基于學生學習能力、需要以及文本特點靈活使用了教材,即對教材進行了“增、刪、調、融”的創造性使用。具體來說,“增”加了“社戲的野外風致”與“羅漢豆”兩段文字,拓寬學生的視野,增進對文本的深入理解;“刪”除了文中與本節課主題幾乎無關的大量篇幅,留出更多的時間來精讀重點情節;“調”出了船頭看戲中最無聊的一段與回味社戲之“好”的末尾一段作比較,“調”出了景物描寫與人物描寫最精彩的段落做重點賞析;最后,縱觀全文,“融”合教材,“融”會貫通,理解主旨。

針對第二個問題,筆者也進行了比較靈活的處理。基于一個“趣”字,大膽地把船頭看戲部分做了切割手術,因為這一大段的內容與本節課的目標關系很小,幾乎無趣可言。所以取其一段,窺斑見豹,得出戲不好看。然后出示結尾“好戲”,凸顯文本的矛盾。從文本的矛盾之處切入,針對文本的矛盾設計課堂教學的主問題:戲不好看,為什么說“好戲”?通過主旨問題的引領,促使學生主動閱讀,領悟文章主旨。綜合以上,兩個研究問題在課堂上都得到了很好的解決。

四、課例研究案例分析

本課例研究圍繞“落實課標,基于學生學習”的研修主題,以學生為主體進行教學設計。《社戲》是魯迅作品中少有的全部采用明亮調子的文章,文中多次寫到少年們的笑聲,童年的盎然情趣令人開懷。圍繞“樂”與“趣”,由“嘻嘻”“哈哈”的笑聲展開了探尋“樂趣”的閱讀旅程,欣賞了趣景、趣事、趣人,并意外地品出了“情”――平橋村人的淳樸自然熱情。這種設計本身充滿情趣,與學生的年齡特點非常吻合。從筆者的教學實踐可以看出,在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很高,能夠深入文本,主動閱讀,達到預設的學習目標。

本課例研究所選課例是閱讀教學,旨在通過教師對教學內容的合理選擇,找準切入點,設置主旨問題,引領學生主動閱讀,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閱讀體驗。課堂上,筆者在很多環節非常注意對學生的問題引領,如模擬動作,在比較中追問;揣摩性格,在演讀中追問;找出矛盾,在細節中追問。但是在賞析景物這一環節,學生的閱讀體驗還是流于淺層次。筆者在這一環節設計了靜謐的閱讀情境,讓學生聽讀想象,問題設計是新穎生動的。

篇2

【關鍵詞】高等建筑教育 檢索法 案例教學 工程經濟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10-0038-01

案例教學可以積極調動學生聽課的主動性,活躍課堂氣氛,鍛煉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拓展學生思維,提升學生的創新。[1]案例教學相對于傳統教學方法的優勢已是十分凸顯。隨著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傳統的灌輸式課堂教學已經不能適應目前形勢的需要。

但是在建筑類高校在專業課程教學中目前缺乏像美MBA那樣系統完整的的案例資源。在《工程經濟學》課程案例講解時,多屬于針對不同知識點的小案例,案例內容設置較多而分散,其來源主要是借鑒相關學科的教科書或通過互聯網收集。[2]案例講解弊病主要為:①缺乏綜合性,各章節聯系不緊密;②教科書案例知識陳舊,不能與現實相適應;③互聯網資源龐雜,信息來源不一定可靠。因此,有必要對案例教學進行進一步研究。

一、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檢索法案例教學

案例教學實質是“教與學”的關系一種處理方法。他的主要作用有兩個:一是使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在實踐中去檢驗理論的正確性。二是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有興趣深入研究問題。檢索法案例教學與目前高等建筑教育中所普遍采用的講解式案例教學方法相比優勢明顯。其表現為:①讓學生主動檢索相關案例并通過已經學過了的理論知識,進行分析、評價的教學方法,提高了學習的積極主動性。②教師不僅能夠達到“教”的目的,亦可以通過學生收集的案例豐富自己知識經驗;③不像講解式案例,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在檢索過程中學生需要篩選不同的案例,即提高了案例的接受廣度,也通過特殊案例的分析,加強了案例學習的深度。

二、檢索法案例教學模式

檢索法案例教學注重學生檢索的能力,通過教師前期課程的案例示范講解,學生們結合自己的專業及方向在信息庫資源中選擇適合自己的案例進行分析,并帶到課堂上討論。其教學模式如圖:

由于建筑類專業對理論和實踐的要求都比較強,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技術和方法更新日新月異。案例教學對建筑類專業教師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年輕教師更是在案例教學上缺乏經驗。而借助圖書館強大的信息資源,就有了檢索法案例教學用武之地。該教學模式是一個循環過程,是不斷積累,不斷更新和發展的,有著較好的應用價值。

三、檢索法案例教學的實踐應用

我們在《工程經濟學》課程教學中的價值工程分析穿插了檢索法案例教學,下面作簡要介紹。

案例分析主要有四個部分:案例背景介紹、案例技術方案分析、工程經濟學理論知識準備和案例問題的講授。但是檢索法案例教學要做到以下工作:

在講案例之前,教師要對理論知識給同學講授明白,要求學生首先掌握理論為前提。

其次教授學生如何應用學校圖書館信息庫現有資源,進行文章的檢索和檢索軟件的應用。

在案例講解時,教師利用豐富的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介紹該案例中的所使用的支護技術,重點對價值工程知識作者如何應用到實際案例中進行講解,并對作者在工程經濟學知識應用上分析的是否合理進行評述。使學生明白如何分析一個案例。

案例講解結束后,為幫助學生進一步消化所講授的理論知識以及在實踐當中的應用。課后要求每個同學以財務評價、經濟分析、不確定性分析、敏感性分析等為關鍵詞檢索工程經濟學應用案例,工程對象不限,可以是空調設備、橋梁、給排水、鋼結構等等,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最后,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檢驗。讓學生將自己的檢索案例和分析結果拿到課堂上與大家分享,老師對分析過程進行點評。

四、總結

檢索法案例教學可能并不是在所有建筑類專業課程中廣泛應用,但在對于像《工程經濟學》這類帶有計算性的課程中以上探索上無疑是一次有益的嘗試,較好解決了目前案例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通過以上研究分析可以看出其作用主要表現在:檢索法案例教學能夠更多了解交叉學科知識和增強實踐經驗。并且依托學校圖書館資源,使得案例資源可獲得性大大提高,從而減小了教師教學壓力,彌補了案例資源不足,鍛煉了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最終有效提升了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篇3

據介紹,我國家庭教育立法不僅為社會發展所必需,而且推動立法的條件漸趨成熟。如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01-2010年)》等均涉及到家庭教育,并從法律和政策層面對家庭教育的責任、要求作了相應的規定。尤其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制定有關考試、學校、終身教育、學前教育、家庭教育等法律”;全國婦聯制定的《關于指導推進家庭教育的五年規劃(2011-2015年)》,也將“完善家庭教育法律政策,促進家庭教育立法取得實質性成果。組織開展家庭教育立法調研,形成較為成熟的研究成果,推進家庭教育立法進程”,作為今后五年的工作任務目標。

此次開展的家庭教育立法調研項目,將圍繞家庭教育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進行。主要研究以下問題:一是家庭教育立法的社會基礎。重點分析不同地區、不同人群對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服務的認知、需求和建議,以及對家庭教育立法的認同度。二是家庭教育立法的工作需求。分析我國家庭教育及家庭教育工作的現狀、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家庭教育立法應著力解決的主要問題。三是境外家庭教育立法案例分析。分析境外家庭教育立法實施的社會效果,學習借鑒他人經驗。四是國內家庭教育工作經驗總結。分析國內家庭教育工作成功案例,梳理總結相關經驗。

此次家庭教育立法調研項目的研究方法,一是調查問卷法。圍繞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服務、家庭教育工作及人們對家庭教育的法律規范需求等內容設計調查問卷,收集相關信息。二是訪談法。采用小組訪談,召開家庭教育工作者、家長及兒童的小型座談會,了解各地家庭教育工作的開展及存在問題,征求對家庭教育立法和家庭教育工作的建議。三是文獻研究法。收集境外家庭教育立法案例進行分析。四是典型案例分析法。收集國內家庭教育工作優秀案例,選取成功案例進行分析和總結。在研究中,將分別選取東部、中部、西部具有代表性的三個省市,并在各省選兩個市作為典型研究點,深入到每個市的一個城區或一個縣,采取整群抽樣,面向家長、兒童、家庭教育實踐工作者、相關機構工作人員等發放問卷。同時,每個市訪談50名與家庭教育工作相關的行政管理人員、一線工作人員、家長及兒童。

篇4

 

一、我國法學教育模式以及存在的問題

 

(一)我國的法學教育模式

 

從世界范圍來看,目前存在兩種法學教育模式:一是以英國和美國為代表的英美法系實踐型模式,該模式的培養目標是律師,因此其教育性質是職業教育,教育層次設置于研究生學習階段,以案例、專題和模擬辯論為主要內容,以學生與教師的互動為目標,主要培養學生的法律實踐能力;另一種是以德國和法國為代表的大陸法系學術型模式,該模式的培養目標是法律精英即法官,教育層次設置于本科學習階段,強調對理論知識的講授,同時鍛煉學生分析和解決案件的能力。我國是大陸法系國家,法學教育借鑒德國和法國的模式,即精英教育。但是隨著我國法學界干脆重視司法考試的作用,逐漸將精英教育目標與職業教育結合起來,因此吸收了案例教學和討論學習等英美法系教學模式。

 

(二)我國法學教育模式存在的問題

 

1、法學教育目標不清

 

我國教育目標是培養既能從事法律職業,即成為法官、檢察官和律師,又能進行理論研究,即成為學者的復合型人才。這種目標的雙重性使得法學教育內容和方式等環節無法體現法律職業的要求,更多追求的是學究性理論教學,這使得教學內容中理論性強,實踐性弱,無法培養和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大部分法學本科生需考取碩士研究生或司法考試才能實現法律職業,其余學生只能從事非法律職業。有數據表明幾所著名法學院本科生畢業后從事法律職業的比例很小,如2010年中國政法大學是13.57%,北京交通大法學院是2.88%,北京大學法學院是21.43%,清華大學法學院是4.94,①造成法學教育資源的極大浪費。據《2013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公布的數據表明,2012屆本科畢業生就業率最低的專業是法學。②這類現狀最根本的原因是法學教育定位不清導致嚴重脫離市場需求。因此我們應當讓法學教育從單純強調形而上的“學術派”走向觸手可及、更多解決實際問題的“務實派”。

 

2、法學教育方式問題

 

我國法學教育方式屬于“填鴨式”教學,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學習更多依靠死記硬背。這種教學方式可以使學生系統地掌握法律知識,但不能培養學生的法律思維能力和判斷能力。芮沐在民國初期就曾指出:“本國各學校法科著重知識的灌輸而不及方法的傳授,此端為本國法律教育最大弊端。”③盡管在近幾年的教學改革中也采用了案例教學和討論學習的方式,但是主動權仍然掌握在老師手中,無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現有的考核模式中,一般是對學生的記憶力進行測試,而不測試學生的判斷能力和思維能力。

 

二、以司法考試為導向是地方院校法學專業的生存和發展的迫切要求

 

(一)就業率成為衡量地方法學院系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

 

據統計截至2008年11月,全國共設立法學院系634所,法學本科生30萬人左右,法律專科生達22萬多人。④在法學院和法律系越辦越多的情況下,法律專業學生越來越多,就業壓力越來越大。近幾年,法學專業一直被就業藍皮書課題組列為紅牌警告專業。同時從我國法學教育的發展困境來看,法學教育的改革應當改變過去過于重視學術教育,而建立側重法律職業的法學教育模式。特別是在法律專業學生越來越多和就業壓力越來越大的現實情況下,司法考試就顯得越來越重要了。我們的調查問卷顯示我系2015屆法學本科生的98%的學生參加了2014年的司法考試,其中有90%以上的學生參加司法考試是為了以后為就業拓寬渠道。司法考試對法學專業學生具有如此的吸收力,我們無法忽視司法考試的重要性。

 

(二)司法考試制度對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的影響

 

1、教學方法

 

我國司法考試制度建立之前,只有律師資格考試是作為律師職業準入的標準而存在的,而對法官和檢察官沒有職業準入標準。在司法考試制度建立之后,提高了法律職業的準入水平,這不僅需要法學理論知識,還需要相應的法律職業能力。法律職業能力的培養不僅需要法學理論知識培養,更需要法學實踐能力的培養。這就要求老師在課堂上不僅要講理論,更要講實際,因為法律知識要到實踐中才能發揮最大作用。老師在講授知識點時要結合貼近現實的案例,分析如何理解案件,如何找到相應的法學知識點去解決案例。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對法學理論知識的理解,更讓學生學習到正確思維方法,以便于提高其思維能力和應變能力。

 

2、課程考核方式

 

目前法學課程的考核題型主要有單項選擇、多項選擇、填空、判斷、簡答、論述、案例分析等幾種,此類型主觀命題過多,命題難度不高,教師評卷隨意性大,同時也無法反映學生真實的學習效果,特別是無法反映學生的理解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而近幾年我國司法考試第四卷論述題出題越來越具有開放性和務實性,如2008年的案(2008年)、2009年信用卡透支案以及2010年行政協商和解案等,從評分來看沒有設置統一的標準,只需要學生“自圓其說”即可。這種多角度、跨學科的考題需要法學教育要突破以往單一的考核方式,合理選擇考點,合理配置考試題型的比例,特別要注重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和對綜合知識的運用。

 

三、司法考試背景下“民法”課程改革的思路與具體做法

 

(一)改革的思路

 

建立以司法考試為導向性的法學教育改革,采取怎樣的教育改革方式顯得非常重要。針對司法考試對法學教育職業化的要求,我們在思考應當如何調整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應當如何設置課程內容才能體現對法律人才的要求,應該偏向應試還是偏向職業技能的培養,應該如何融通兩者的目標。結合我院公安院校的特性以及我系的具體情況,以培養專業復合性和實用性為目標,從教學理念、課程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課時安排、教學手段上積極做出改革嘗試,以實現民法教學內容的司法考試導向。

 

(二)具體做法

 

1、教育理念

 

民法課程的總體教學目標是著力培養學生具體扎實的民法素養,通曉我國民商法理論和實務,掌握民法相關實踐技能,具備常見的實踐問題的處置能力。能夠在各級政府部門、司法部門和律師事務所等從事民法實務操作和法律工作。把對法學理論學習頗感興趣、想致力于法學理論研究的學生定位于理論型方向,引導并支持其繼續攻讀法學碩士學位;把有志于從事律師和司法實踐的學生定位于實踐型方向,重視其理解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加速其案例分析能力處理實踐問題能力的形成,使學生能夠在獨立思考下完成對案件的合理判斷,并要求其能通過司法考試。

 

2、課程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

 

在司法考試中民法所占的分數比例一般都在90~100分之多,故有“得民法者得天下”的說法。題型為單選題、多選題、不定項選擇題和案例分析。在應對司法考試中時學生的功利性很強,認為只需要記憶重點內容就可以輕松過關。

 

首先,需要對司法考試中民法內容重點考點進行了分析,總結出考點所反映出的理論性知識以及綜合性知識的運用,在此基礎上制定出相應的民法教學計劃。

 

其次,在教學方式上注意把復雜問題簡單化。目前法學本科生多為90后,缺乏一定生活經驗,而法律是生活經驗的高度抽象,如何能讓他們在短時間理解成為民法教師必須解決的一道難題。因此教師首先把民法教材由厚讀薄,總結出民法知識點的大概框架;在講授中逐一向學生講解,讓學生對民法有大概的框架性知識,如若老師講解所有知識點,學生可在框架性知識的引導下自我學習;最后,老師講解知識點時要結合實際把復雜問題簡單化,以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思維能力的提高。

 

最后,要慎重挑選民法案例。案例所涉及知識點的多少和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案例教學的質量。選擇適應司法考試需要的民法案例要符合以下要求:第一,新穎性。由于近幾年民事法律規范修改的頻繁使得在法律適用上出現新的問題,因此在選擇教學案例時要緊跟實際生活,以此引發學生們的興趣;第二,教學性。選擇適應司法考試的題型和題量的民法案例,最好能在一個案例中出現多個教學知識的重點和難點,能夠使學生通過討論一個案例來提高其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課時安排

 

在與司法考試內容相融合時,需要對各科門的課時做出適當調整,對有利于培養學生判斷能力和思維能力并在司法考試中所占分值較大的課程,應多設置課時;而且課程先安排部門法,如民法、刑法、行政法、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法理學和憲法學放在后面。從2015屆法學專業學生的問卷調查來看,96.3%的同學認為在學習法理學和憲法時無法理解,這是因為法理學和憲法的高度抽象性和原則性使剛入門的學生感覺為“摸不著頭腦”。讓學生先學習部門法,深刻理解什么是法律,再來學習法學理論課就好理解得多。因此民法可以從大二上學期提前到大一下學期,商法可以從大三上學期提前到大二下學期。

 

4、教材的選擇

 

我們認為教材的選用是否適當直接影響著一門課程目標的實現和功能的選擇。目前民法教材大多偏重于理論,涉及實踐應用內容較少。因此在適應教學目標的轉變和銜接司法考試過程中,地方院校更應選擇實踐性強、內容簡潔的教材,以便于教學和學生的自我學習。

 

5、考核方式。我系民法課的試題類型為填空、單項選擇、多項選擇、簡答、論述、案例分析等。類型命題主觀過多,改卷隨意性大,不能反映學生真實的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因此我們為了銜接司法考試的內容,按照司法考試的題型和題量對民法課程的考核方式進行改革,重點考核具體案例以及民法知識運用的能力,逐步提高學生的判斷能力和思維能力,并使他們逐步適應司法考試的題型和題量。

篇5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7)10-0007-03

案例教學法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于20世紀80年代引入中國,近幾年來受到了包括法學在內的不同學科的高度重視。法學界已經對案例教學法在法學教育中的地位與作用達成了共識,案例教學法已經成為各個法律院校首選的旨在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教學方法。2015年5月7日,《教育部關于加強專業學位研究生案例教學和聯合培養基地建設的意見》中指出,“案例教學是以學生為中心,以案例為基礎,通過呈現案例情境,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掌握理論、形成觀點、提高能力的一種教學方式”。這是教育部第一次在正式文件中界定案例教學的基本含義,并將案例教學視為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舉措之一。因而,精心遴選和編寫適合教學對象的教學案例工作是實施真正的開放式、互動式的案例教學,提高法學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因素之一。

一、教學案例遴選與編寫的意義

(一)實施互動式案例教學基本前提

互動式案例教學法的有效實施有賴于合適的教學案例,沒有合適的教學案例,案例教學法就與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法沒有多大的區別。在這種教學中講授是主要方式,案例是輔的,實際上是舉例教學,其本質還是傳統的講授法。互動式案例教學法的主要特點就是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整個教學過程由學生自主分析和討論案例,最后由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各種觀點進行客觀公正的點評。因而,遴選適當的教學案例并進行合理的編寫,對互動式案例教學法真正取得培養學生的法律思維,提高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溝通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有助于提高法學教師的實踐反思能力

互動式案例教學中,教師仍處于教學中的主導地位。因為無論是案例的遴選和編寫還是案例教學的組織,都要由法學教師付諸實施。案例教學需要法學教師具有深厚的理論功底和較強的實踐能力。分析實踐中發生的典型案例,提出解決問題的有效措施,這是提高法學教師實踐反思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能夠反思相關法學理論是否為實踐問題的解決提供理論支撐,相關領域的法律規定是否健全、完善,從而有助于提高法學教師對實踐問題的洞察能力和解決能力,這與教育部在《教育部中央政治委員會關于實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若干意見》中所強調的案例教學法的重要地位以及加強法學師資隊伍建設的目標不謀而合。

(三)有助于建設法學教學案例庫

目前不少法律院校都開始重視教學案例庫的建設和完善。法學教學案例庫的建設有利于法學教師共享教學資源,切實開展互動式案例教學。教學案例庫有別于案例數據庫。教學案例庫收錄的案例必須是經過法學教師精心編寫的,涉及全部教學環節的典型案例。因此,組織法學教師參加教學案例的遴選與編寫,將對法律院校建設和完善具有專業特色的教學案例庫,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教學案例遴選與編寫存在的主要問題

盡管法律院校對教學案例的遴選與編寫對實施案例教學法的重要意義達成共識,也開設了案例教學的專門課程。如延邊大學法學專業從2013年開始設置了“民法案例討論”、“刑法案例討論”、“行政法案例討論”、“經濟法案例討論”等專門的案例教學課程。從上述課程的學時分配來講,總學時32學時均為實訓學時,但是在教學案例的遴選與編寫環節中仍存在不少問題。

(一)教學案例來源有限

實踐中不缺少典型的案例,“案例的收集、整理、加工、更新不僅需要耗費大量的腦力勞動,還必須有足夠的財力支持”[1]。而一些教師選擇案例的方式比較隨意和簡單,往往是上網收集或者運用已經出版的案例教材中的一些案例作為教學案例,很少采用具有地方特色的當地人民法院審判過的案件、未進入司法程序的事件或者非訴執行案件等。

(二)案例未經編寫直接運用

案例教學中采用的案例應當是經過教師精心遴選和編寫的,即在事先擬定好教學目的、教學計劃、通過案例要解決的問題及預期效果等的基礎上付諸案例教學的教學案例。而不少教師選擇未經編寫的案例直接適用于教學,這種教學方式仍是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方式,達不到互動式案例教學法所應具有的教學效果。

(三)教學案例編寫不規范

“就目前的法學教材而言,以實際案件為素材編寫的案例分析書籍雖然也不在少數,但專為提高學生案例分析能力而編寫的‘教學案例’則極為罕見,值得反思。”[2]目前,將實踐中發生的典型案例有機和科學地融入相關課程的案例教材較少,一般教學案例的編寫主要包括主要案情及爭議焦點問題分析,法學專業本科生的案例教材采用了這種撰寫方式。這種編寫方式未能完整再現案件事實,內容比較簡單,學生比較容易得出結論。因而仍適合于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傳統的案例教學法,不適合開展互動式案例教學法。因為教師事先已經提出了案件爭議的焦點,忽視了實際案件的處理中事實的認定和尋找法律依據等問題,從而不利于激發學生案例分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影響案例教學的實際效果。

三、教學案例遴選和編寫的構想

上述教學案例的遴選和編寫存在的諸多問題,已經嚴重制約了互動式案例教學的實施效果。因而,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規范教學案例的遴選和編寫工作。

(一)擴大教學案例的來源

選擇適當的案例是編寫優秀案例的前提條件,也是推行互動式案例教學法首先要解決的重要問題。適合教學對象的案例會使案例教學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法學界認為,教學案例可以從《最高人民法院公報》、最高人民法院指導案例、《人民法院案例選》、《中國審判案例要覽》、地方人民法院公布的典型案例、媒體追蹤報道的案例中選擇。遴選的案例應僅限于中國本土發生的案例,

需要引起法學教師注意的是,“最高人民法院通過各種渠道公布的行政案件雖然具有權威性、典型性等優點,但一般都經過了人為的加工裁剪,研究主體在很多時候實際上根本無法掌握案件的全貌,因而未必是最為理想的案例分析文本”[3]。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其他類型的案件同樣如此,直接影響教學案例的編寫,因此,在遴選這些案例時應慎重。筆者認為法學院校應與當地的法律實務部門建立相互合作的互動機制,從法律實務部門直接收集發生在當地的典型案例。這種收集方式既有利于降低編寫案例的成本,也有利于收集完整的案例素材。因為案件發生在當地,編寫人員可以詳細地調查和了解案件發生的背景。

此外,案例的遴選中既要重視經人民法院裁判的案件,也要重視未進入司法審查程序的事件和非訴執行案件。如《行政法案例討論》課程也可以選擇“深圳驅逐治安高危人群事件”、“杜寶良事件”、“拖欠勞動報酬案件”等未進入司法程序或者雖進入司法程序但未經人民法院裁判的事件和非訴執行案件作為教學案例。

(二)遴選教學案例的原則

1.真實性。勞倫斯則認為“一個好的案例是一個把部分真實生活引入課堂,從而可使教師和全班學生對之進行分析和學習的工具。一個好的案例可使課堂討論一直圍繞只有真實生活中才能存在的棘手問題來進行。它是學術思緒馳騁的依據。案例是對一個復雜情景的記錄,必須要把這一復雜情景解剖分析再如實復原以使人們能夠理解它”[4]。依據真實性原則教學案例應選擇實踐中已經發生的真實的案例或事件,不能隨意杜撰。如美國法學院校因為“生活化的真實案例具有可信性和借鑒性,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產生對知識的渴求,也可以引導學生將注意力放到對現實生活糾紛的預防和解決上”。課堂上的案例均來自法院公開記錄的判決。真實的案例有助于引導學生將注意力放在中國本土經常發生的案件,了解我國立法、執法及司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2.時代性。時代性指的是案件發生的時間不能太久遠,應密切結合當前社會的熱點法律問題選擇案例。案例越是新穎,越容易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教學效果也會更好。當然在某些情況下為說明法律發展過程,選擇舊法下的典型案例也是必要的。如“田永訴北京科技大學案”收錄于《最高人民法院公報》1999年第4期。最高人民法院于2014年12月25日又將此案例作為“最高人民法院指導案例38號”予以。可見,此案例雖然發生時間久遠,但其判決內容對全國各級人民法院的審判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作用。

3.典型性。典型性指的是應選擇實踐中經常發生

的,通過現有的法學理論和法律法規難以有效解決的反映社會現實的案件。如最高人民法院的政府信息公開十大典型案例等。典型案例對于學生法律職業倫理的培養和法律專業技能的訓練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典型案例,使學生了解相關法學理論研究現狀及不足,剖析案例中所反映出來的制度層面上的深層原因,進而思考解決對策。

4.關聯性。關聯性指的是教學案例所包含的法律問題的解決與學生所學過的相關法學課程的理論和法律法規緊密相連,能夠引起學生的共鳴,激發參加案例討論的積極性。同時案例的難易度也應與學生的知識水平相適應,使學生能夠全面、準確地把握和分析案例中涉及的主要法學理論及法律問題。

5.爭議性。爭議性指的是案例應具有一定的爭議

性,不能過于簡單,不能只得出一個正確答案。美國的一位大法官曾經說過: “我們能夠做出最終判決并非因為我們判決正確, 相反, 我們之所以判決正確, 是因為我們享有終審權。”[5]因而遴選的案例法律關系應較為復雜,涉及的法律和理論問題較多。這有助于為案例教學中將學生分組進行對抗式的辯論和討論留下空間。因為案例并未預設標準答案,學生通過討論可以思考解決問題的各種可能性,“在針對現實問題的分析的基礎上,學生對于自己的理解力和判斷力增加了確信,這是成為法律人的一個基本方面”[6]。

(三)教學案例編寫的內容

在遴選教學案例的基礎上,編寫優秀的教學案例是開展互動式案例教學的基本前提。教學案例的編寫應緊密圍繞著如何在案例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這一問題展開。具體來講,教學案例的編寫應規范化,具體應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案例名稱與案例正文。應結合案例中出現的突出事件,以簡短的語言概括案例名稱,以便在教學案例庫中檢索。案例正文應包括案件發生的背景、案件起因、主要內容及相關證據材料等。案件發生的背景應概括說明案件發生的有關背景,說明案件發生的特定原因和社會環境等條件。編寫案例應以未經加工的原始素材為基礎,從最開始的法律關系入手,對于案件事實給予充分的說明。應以時間和案件事實相互交融的方式敘述,內容應詳略得當。案例的編寫應客觀,忠實于案件事實。教師要保持中立,不能加入自己的觀點或者評論,否則會影響學生的判斷,不利于發揮學生分析案例的自主性和積極性。編寫案例的語言應準確、規范、邏輯性強,有助于學生在較短時間內弄清案件事實。

2.教學指導手冊。教學指導手冊是為指導教師組織案例教學所提供的案例的使用說明。教學指導手冊應包括教學對象及教學目標、教學計劃、教學時間、教學內容、預期效果、思考題和實踐題及參考文獻等。

教學目標是互動式案例教學實施的方向,是通過互動式案例教學預期要達到的結果或標準。教學目標應明確使學生掌握的基本能力。教學計劃是實施互動式案例教學的總體規劃,是結合教學時間設計的每節課的討論內容安排。教學計劃應包括完整的課前、課中及課后計劃。教學時間一般應安排2—4學時。教學內容是按照教學計劃的安排,實施互動式案例教學的具體內容,教師應事先把案例討論涉及的具體問題梳理清楚。預期效果是指在實施案例教學之前,教師事先對案例教學的實施效果的預先判斷。對預期效果進行研究非常重要,因為案例教學結束后在教師反思的環節,教師只有將預期效果和案例教學的實際效果相比較,才能對整個案例教學的效果予以總結和評估。

圍繞案例涉及的爭議焦點問題,應列出若干思考題和實踐題。思考題和實踐題的設計不能太直接、簡單,應帶有啟發性,給學生留下更多的思考空間。參考文獻的主要作用在于雖然是案件分析,但不能簡單依據法律法規解決案例中出現的問題,應結合相關的法學理論及法學家的不同觀點,使學生深入了解規范和學理的前沿動態,并積極思考現存問題的解決路徑。

篇6

關鍵詞:案例教學;教學法;經濟類課程

當前,高職教育對案例教學法的課堂應用,總體顯得較為滯后。高職經濟類課程與其他專業課程相比較,由于校內實訓環節的相對簡單,案例教學的引入尤為重要。不少老師課堂上照本宣科,對于貼近實際的“什么是案例”“案例教學的作用”“案例教學的組織與評價”等問題研究不深。如果課堂教學僅僅理解為大量知識的機械記憶,缺乏對源于實踐領域的復雜案例的變化與研判,這種重理論、脫離實際的教學效果,與高職教育培養生產一線的技能型人才的目標相去甚遠。高職經濟類課程的教育應盡早擺脫遠離實踐的教學模式,引入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在高職教育中的應用前景廣闊。在經濟類課程方面,整個案例教學體系尚未完善,與案例教學相關的質量評價體系尚未建立。下面對高職經濟類課程的“案例教學法”做了相關的分析與探討。

一、高職案例教學的發展背景

案例教學法是提高學習者認知與實踐能力的教學方法,該方法通過對問題的個案形探討與研究,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案,最終提高學習者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案例教學法(casemethod)最早由19世紀70年代哈佛大學法學院院長C•C•langclell推出。他的《合同法案例》是世界上最早的案例教學教材。以哈佛大學為代表的距今已有100多年歷史的“案例教學法”,其特點是所有案例來自現實,利用案例方法實現對學生的職業培訓,喚醒人的潛能,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以獲得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高職經濟類課程的案例教學,必須要根據學生的特點選擇與組織案例。高職的學生普遍對課程中出現的文字解釋興趣不大,部分學生上課注意力渙散,興趣不易集中。而案例教學法所內含的原則、方法與觀點,是基于其對社會實踐經驗的深刻透視。如何有效地組織教學,案例解說是最好的教學方式。

二、經濟類課程案例的來源

所謂案例,是一些與現實相關的、需要進行分析與探索的疑難情景的描繪。案例的結構具體包括幾個部分,有背景敘述、事件發展的初級階段、矛盾沖突的激化、針對解決對策的不同看法等。經濟類課程案例的選擇途徑如下。首選圖書。我國每年新出版的十余萬種圖書中,經濟類案件的判例、學者的專著以及有關案例分析的圖書較多。圖書的特點是來源廣泛,觀點豐富,分析深入透徹;不足之處是案例內容時效性較差,分析水平參差不齊,案例散亂無序,缺乏系統的組織,案例教材缺失。其次是期刊。期刊時效性較強,對當前熱點問題的跟蹤及時。期刊資料的缺點:一是閱讀不便,只有圖書館有較全面的館藏;二是期刊案例研討性強,雖然觀點豐富,但爭議較多。三是期刊個案分析深入,但從面上看案例的系統性不足。第三是網絡。網絡上經濟類案例內容豐富,時效性很強,選擇面廣。但網絡資料也有缺陷,主要是分析不深,魚龍混雜,資料散亂,搜索整理不易。資料的收集還有參加研討會等方式。案例匯總后,信息的處理是個問題,最好的解決辦法是通過電腦編輯處理,講稿內容及時更新,長年積累,吸取各家所長。案例的劃分,從屬性看,有描述性案例、實證性案例、說明性案例和探索性案例等。如今,經濟類課程案例的種類變化多端,有事實與虛擬的組合;全局與局部重點的組合;案例教學的表現方式從平面圖文案例的講授,到多媒體教學,及視聽案例等方向轉變。

三、案例的組織與應用

掌握經濟類課程案例的特點,對于課堂教學的組織非常重要。選擇案例具體要注意幾點。

1.案例與教學目的的相關性。案例須體現職業教育的特點,與教學環節相關。案例主題各不相同,情節或長或短,所涉范圍寬窄不等。課堂教學中,案例必須交代事件發生的背景、問題根源所在、矛盾和沖突結合點;選擇案例忌諱情節冗長、背景模糊、平鋪直敘、脈絡含混、乏味枯燥等不足。現有的經濟類案例體系欠科學、系統性不強、分析能力參差不齊、適合課堂教學的不多。適應高職教育的案例,只有不斷篩選積累,才能適應教學目的的需要。

2.把握經濟類案例的時效性。經濟現象不斷變化,經濟理論包括國家的政策法規也不斷變化,案例分析的結果隨之可能推倒。選用時效性差的案例,內容陳舊過時,會降低高職學生參與研討的積極性。教師要不斷地更換、篩選、充實新案例,確保經濟類案例的時效性。

3.針對高職特點把握案例難易程度,這主要針對高職學生,掌握他們在學習中的理解、思考能力,確定案例的難易程度。案例難了,學生因預習不充分無法入手,課堂消極等待,重回填鴨式灌輸。反之,案例容易,一目了然,學生興趣也不能持久。掌握高職經濟類課程的特點、學生的特點,案例難易適中,對提高教學效果,尤為重要。

4.案例材料需要重組與編輯。一個成功的案例絕非機械的課堂復述,它提供適于思考的復雜環境,使學生在一定的研討框架內就多重選擇的可能作出判斷。為配合教學目的,教師要對案例材料重組與編輯,例如融合課程教學的重點,圍繞某主題對案例剪裁加工,串聯單個案例,發揮案例最大的價值。

5.選用視聽型案例,采用微課等方式組織教學。針對高職學生的特點,在課堂視覺、觸覺、聽覺三種信息傳輸方式中,視覺接收的信息的比例約占85%;聽覺、觸覺(口、鼻、肢體等部分)接收的信息量分別約為11%和4%。選用視聽型案例,采用微課等方式組織教學,學生更多通過視、聽來接受案例信息,從而確保課堂效率。

四、課堂案例教學的過程

高職經濟學課程的案例教學可分三個步驟,包括案例的課前收集準備、課堂研討和課后思考。案例教學開展的前提,就是案例課前的收集準備。教師上課前除了有目的地準備案例,還要盡量組織學生閱讀案例材料。課前的閱讀是課堂討論的預演,有必要加強學生對理論及案例材料的課前閱讀。試想如果沒有案例準備的過程,學生的課堂研討往往措手不及,思維短路,坐等答案,這有違案例教學的初衷。案例教學的成敗,在于課堂研討,師生互動,找尋解答途徑。為了有效地組織學生,開展案例研討,要注意三個問題。第一,訓練學生思維,培養其觀察力。經濟類課程案例大多源自生活場景,與高職教育中的仿真實訓有一定的共通之處。由于社會關系紛繁復雜,案例也會變化多端。學生要準確地運用經濟類課程的知識,通過案例找尋線索,發現問題,理清各種關系,同課程中的教學難點、重點聯系起來,由理論到實踐,提出解決對策,這需要敏銳的觀察力。案例教學可強化觀察力的培養,具體途徑包括多維度的思考、開放式的小組研討等,從爭論與思維交鋒中訓練思維,找尋答案。長此以往,可提高學生的判斷分析能力、觀察能力。第二,掌握案例分析的方法和技巧。對于案例的分析,如果機械而簡單地采用理論到案例的拼湊連接,案例的價值雖有挖掘,但是難以充分的體現。案例的分析過程中,要啟發學生獨立思維,仔細推理,縝密判斷,引導學生將經濟學課程的原理與案例有機結合,解決現實問題。案例分析的方式多樣,有情景模擬、角色換位等方式,分析框架來自不同的角度、相異的出發點;爭議觀點百家爭鳴,討論分析言無不盡。如果學生熟練掌握案例分析的方法和技巧,就能改變學生對案例分析無所適從,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差的窘況。第三,發揮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全程參與研討。案例教學與傳統的填鴨灌輸模式相異,它需要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研討。針對高職學生,經濟類課程相對實訓場景較少,案例教學貼近生活、真實生動的特點,對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是非常有利的。課堂調動學生,由以教師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為中心的互動模式是必須的。學生參與的研討過程,要求角度多樣、論據充分、邏輯嚴密、條理清晰。教師在案例研討中的作用是控制節奏、把握進度、啟發引導、提供線索、指引方向,不必馬上給出答案、指引謎底,鼓勵為主,不宜對學生做否定性的課堂評價。除了案例的課后思考不容忽視,課后思考對鞏固案例分析的方法和技巧,建立獨立的判斷分析能力,掌握課程知識是非常重要的。在某一章節課后,教師除留下理論復習題,還可留下相應的案例思考題。案例思考題最好與課堂研討相關,案例問題相似,情景各異,留下思考線索,舉一反三,印象深刻。

五、案例教學的效果評價

案例教學的成敗,著眼點在于教學效果的評價。案例教學的評價,可分教師和學生兩方面。學生方面,主要看他是否做了課前研討準備、課堂討論有備而來;是否獨立思考、探究過案例中的問題;對相關的經濟類課程理論是否熟悉,是否達到加深理解的效果;課前準備與課堂討論的比對有何收獲,對于課后的案例思考題能否獨立完成。教師方面,一是考查學生參與案例研討的過程,根據其課堂表現做評分記錄;二是看案例教學效果,能否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對案例問題提出個人獨到的見解,學生研究、創新等綜合能力在案例教學過程中是否有所提高。三是考察案例教學與課程教學目標的關聯性,如果案例教學未達預期效果,則對所選案例及時更新。傳統的高職經濟類課程教學主要考查學生對識記點的識記,對案例教學深入有限。案例教學法的課堂引入,不僅要實現教學目的,而且要體現其相對于傳統教學法的優越性。案例教學評價體系的建立完善,對深入推廣案例教學不可或缺。

參考文獻:

[1]鄭金洲.案例教學指南[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2]郭興忠.案例教學優化過程研究[J].中國大學教學,2010

篇7

經濟法課程的案例教學,與學生對該課程的滿意度密切相關。本文就案例教學的發展背景、經濟法案例的特點、課堂案例教學如何組織等問題做了相應的探究,提出了優化經濟法課程案例教學的途徑。

關鍵詞:

案例教學;教學法;經濟類課程

從世界法制的發展趨勢看,兩大法系涇渭分明的格局不再,“兩大法系呈現一種相互融合的狀態”(王利民)。我國在司法實踐中,法院用先例判決制度審結案件,就是借鑒了英美法系判例法經驗。在法學教學實踐中,英美國家較早使用了“案例教學法”,培養高素質法學人才。而我國對案例教學法的運用較為滯后,具體到經濟法課程,無論是教學方法還是手段都需改進。傳統課堂重理論、輕實踐,導致學生運用成文法條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低下。照本宣科式的教學模式不適用法學教育,經濟法課程應積極引入案例教學法。經濟法課程的案例教學,當前的發展問題較多,主要是案例教學體系不夠健全,與之配套的經濟法案例教程良莠不齊,數量短缺,案例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無量化的標準,經濟法課程的案例教學處于探索階段。為適應我國對經濟領域應用型法律人才的需求,本文就經濟法課程如何適用案例教學進行了分析與探討。

一、案例教學的前世今生

教學中使用案例,是對案例教學法基本特點的理解。案例教學至今已有100多年的發展歷史,哈佛大學法學院最早利用案例方法對學生開展職業培訓。19世紀70年代,哈佛大學法學院院長推出的《合同法案例》,是已知最早的案例教學教材。大約在1870年及往后的40余年里,“案例教學法”開始普遍使用,幾乎所有的居于領銜地位的法學院都積極響應。當前在西方國家,案例教學法已被廣泛應用,具體涉及在法律、管理、商業、醫學等職業領域。在各高校,本科生、研究生包括繼續教育都普遍開展案例方法教學。以哈佛大學為代表的“案例教學法”,其特點是案例源自現實,精心篩選,成其典型。通過案例,展現疑難情景,引發思維風暴,激發潛能,尋找對策。這種案例教學法,實質是不出課堂的實踐訓練。通過案例教學,展現現實中的矛盾與困境,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案例教學通過對社會實踐經驗的透視,體現其內含的原則、觀點及方法。

二、經濟法案例的特點

經濟法課程使用案例教學,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案例?案例是一些疑難情景的描述,與現實的、具體的、需要進行探索和解決的問題相關。案例反映的中心問題一個或數個,其結構包括事件背景、發生發展的過程、矛盾的沖突與激化、疑難問題的提出,不同觀點的討論、矛盾解決的策略與方案等。經濟法案例的特點可概括為:

1.案例來源于現實的經濟生活案例是需要由師生研究與解讀的,呈現于課堂的某些現實場景。案例源自生活,是與問題相關的,為達到教學目的,而基于現實設計的情景。案例情景具有真實性與實踐性,充分展示矛盾與事態的曲折發展過程。案例教學的目標是培育應用型法律人才,案例研討,有助于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

2.所選的案例具有典型性案例的選擇要與教學目的相銜接,涵蓋課程的重點與難點,案例提供的疑難問題應具代表性,適合課堂研究與討論。典型的案例應能說明經濟法課程各章節的法理,案例里的復雜情景與多種觀點是案例研討的基礎,便于學生多角度思考。通常選取新近發生的、貼近學生生活經歷的、與名人相關的或本地的案例,能引起學生的興趣與重視。

3.案例的設置具有針對性、目的性案例要注意與經濟法規則、條文、爭議觀點以及教學相關聯。在案例研討中,學生的分析、推理和判斷過程,必須基于對法條內涵的理解、案例疑難情境的認識。通過將法律規定與案例情景中分散的線索串聯起來,從問題解決者的角度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尋求解決對策。案例教學,有利于訓練學生思維方法。以上特點,體現了案例教學的思考性、復雜性與綜合性。

4.案例的表現形式變化多端按屬性不同劃分,案例可分為探索性案例、描述性案例、實證性案例、說明性案例等。隨著案例的形式變化發展,出現了事實和虛擬相結合的案例;全局和局部相結合的案例;隨著多媒體教學、微課的普及推廣,在平面的圖文案例基礎上,出現了更多的視聽案例。案例教學,絕非案例的簡單羅列與推介。經濟法課程的案例教學,應在案例廣泛收集的基礎上,編寫案例教程。一部完整的經濟法案例教程,應反映教學的指導思想、課程的重點難點。具體到所選案例,應全面反映案情發展、相關的法律問題及爭鳴觀點。通過介紹法律要義、組織小組討論、結合案情進行法理分析。

三、案例教學的組織

案例教學的組織,通常會碰到幾個問題。從以下常見問題的分析中,可發現有效組織案例教學的方法。

1.個案分析還是多案例引用課堂教學個案分析的特點是,一個典型案例包括了多個課程知識點,分析深入具體,觀點豐富。個案分析研討,對法律知識的掌握能產生融會貫通的效果。圖書資料上就有大量的個案分析。但學生的特點是,對某一案例興趣的集中度不夠持久,對法理的長篇論述缺乏熱情,所以個案分析研討不適宜大量使用,或者將研討的典型個案作簡化處理。實踐中教學效果較好的是多案例引用,這需要大量案例的儲備與選用,一個法條直接引用多個案例分析證明其中的法理,不斷調動學生的興奮點,增強內容的新鮮感,可使學生長時間對教學內容保持專注。這種教學法必須投入大量的備課精力,博采眾長,才能達到多案例引用的教學效果。

2.集中研討還是小范圍提問一個典型案例的集中研討理論上講能使各知識點融會貫通,但針對非法律專業的學生,效果不一定很好。主要是學生課前預習不足,對法律的新知識理解不深或一片空白,課堂參與的主動性不強,對預先設置的問題沒有任何概念,研討的后果是學生憑直覺或隨意想象回答問題。個案的集中研討要達到較好的效果,必須預先布置任務,創造場景,預習相關的法律法規知識,調動學生主動參與才能達到較好的效果。但個案研討的弊端也很明顯,主要是耗時費力,學生的主動參與有熱情,做預習與思考的卻不多,結果是氣氛熱烈,效果有限,課堂時間大量流失,案例教學流于形式,實際效果不佳。相比小范圍提問,通過問題的有效設計,能及時地調動學生的注意力,加強學生課堂參與的主動性。不同案例以及問題的設置,能不斷刺激學生的興趣,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快速反應,提出對問題不同的回答,引起了對案例判決結果以及分析的好奇心。小范圍提問,還能節約時間,教師可有效地利用課堂的時間資源,向學生提供更多的信息。目前,高職經濟法課程教學內容繁雜,比較適合針對不同案例的小范圍提問。

3.采用模擬法庭還是傳統的課堂后現代主義以“異質平等觀”主張去權威、去中心、拆結構、摒歧視。反對用統一標準評價教學,主張接受差異,保護學習者的豐富性、多樣性,關注具有無限發展潛能和各具獨特性的學習者個體。模擬法庭,能引導學生表達多面的觀點,以多元的思維方式和對話創新,讓學生模擬決策情境,體現了后現代主義以話語結構審視教育的方式。模擬法庭通過模擬具體的案情,把學生分為立場對立的有帶有課堂競爭色彩的原被告雙方。庭審開始后,由教師模擬的法官設置相關的案例,原被告雙方通過法庭陳述、辯論和總結,把事件發生的背景、案情反映的問題、矛盾和沖突提示清楚,最后通過“法官”的當庭判決、陳述判決理由。模擬法庭整個庭審過程真實、緊張、熱烈,教學雙方作為共同參與者致力于問題的解決,改變傳統課堂平鋪直敘、枯燥乏味等不足。模擬法庭要注意的是案例設置的針對性與典型性。不足之處是模擬法庭較適合小班授課、要求學生對涉案的法律法規知識進行預習,模擬法庭對學生的法律素養、思維判斷能力以及主動參與的熱情等綜合素質要求較高。經濟法教材中,像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合同法等章節內容適合開展模擬法庭授課。傳統課堂教學由于上課信息量大,教學內容系統全面等特點,加上采用多媒體教學,已經不是簡單而機械的課堂陳述。而模擬法庭,國內已有相應的實訓軟件出現。傳統課堂與模擬法庭可以實現融合互補。

四、案例教學的效果

案例教學,可使學生訪問多種需要分析、解讀的疑難情景。案例教學的效果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實現互動教學,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課堂是師生互動、交往的場所,非教師個人表演的舞臺。通過案例教學,教師可從課堂機械的灌輸講授轉為雙向的互動參與,這體現了課堂以交往為媒介的特點,有利于構建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教師要關注、探尋學生的生存方式,在反思案例素材選擇的成敗得失后,不斷完善案例教程,提高教學技能,使學生在案例互動中內化所獲取的知識。

2.提高學習效能,使學生轉向主動學習課堂教學,不是把學生作為被動受體進行訓練,而是要正視學生作為鮮活生命個體的特點,調動他們的真實情感,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探求周圍世界。使用案例教學,爭議的觀點可能很多。面對矛盾沖突的困境,學生需要獨立思考,探求法條內涵與問題的關聯性,做出準確的判斷分析。案例教學將使學生從被動的吸收者轉為主動的探索者,在主動學習中獲取知識,極大地提高了學習的效能,培養了學生的個性與創新精神。

3.增強學生分析、應變及獨立思考能力,提高綜合素質課堂是探究知識而非簡單傳授知識的場所。由于社會經濟生活的復雜多變性,對于實際問題,法條往往難以機械地復制套用,學生必須適應外在環境變化,準確地把握各種法律關系。案例教學致力于問題情境的創設,使學生在動態的問題探究中,消化靜態的知識。案例教學對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問題分析能力、口頭表達能力、臨場應變能力都是極大的鍛煉。

參考文獻:

[1]蔣關軍.理論追溯:案例教學何以成為可能[J].教育學術月刊,2008.08

[2]程宏.法學案例教學的方法與運用[J].湖北社會科學,2008

篇8

關鍵詞 國際經濟法 案例教學法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Study on Case Teaching Method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ZENG Wei

(Guizhou Minz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25)Abstract In the case of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carefully select typical cases and the use a variety of teaching methods.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actual cases, case teaching method can promot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legal theory, spirit and principles of the law, enrich students'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improve students to analyze problems and problem-solving ability of practice.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case teaching method; teaching method

所謂案例教學,是指通過教師的指導,學生在思考、分析和討論案例的的基礎上,對相關問題作出結論,進而學習和掌握案例中的法律精神和法律規范,并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一種教學活動過程,也是理論與實踐之間的橋梁。法學教育具有濃厚的“實踐性”,沒有實踐的教學只是紙上談兵,沒有任何實際意義。究其原因,首先,法學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實踐,學生學習法律是為了實踐;其次,只有在實踐中才能發現各種形形的問題,并在實踐中解決問題,法律的生命就在于實踐。總之,案例教學是法學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各種跨國經濟往來日益頻繁,由此而發生的爭議不僅數量上非常龐大,而且種類也各異,這一切無疑增加了國際經濟法教學的難度。因此,如何在教學中將國際經濟法的理論與案例有機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精神,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案例教學法的起源與發展

其實,案例教學在法學教育中的應用源遠流長,眾所周知,案例法在英美法系國家具有重要的作用并具有優先適用的地位,自然,案例法的學習與研究是這些國家法學教育的重要環節。

哈佛大學法學院院長朗德爾早在1870年就已經將案例引入法學教育,并大力推廣這種新穎的教學方法。與教師講授與學生被動聽課的傳統教學模式不同,案例教學法采用的是蘇格拉底式討論問題的方法來進行教學。在案例教學中,教師往往不會去闡述概念或定義的含義,教學的重點是教師通過指導學生分析案例,使學生在討論過程中熟悉和掌握法律的理論與精神,達到提高學生法律理論水平,解決實際法律問題能力的教學目標。在案例教學過程中,通常是教師預先根據教學計劃有意識地收集和整理相關的案件資料,學生在熟悉案件資料的基礎上,根據自己已經掌握的法律理論知識對該案例進行詳細的分析,提出自己的見解,并作出結論。在課堂上,授課教師采用蘇格拉底式教學方法,針對案件的基本事實,通過變換假設條件,提出一系列與案件有關的問題供學生分析和討論,通過這一過程,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發現和理解案例中蘊含的法律理念和法律規范,并提高理論思維能力和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①案例教學法成了近代一百多年來,美國乃至整個英美法系國家法盡管大陸法系國家以成文法為主,但由于社會關系的復雜多變,以致有時滯后于社會的發展而難以滿足現實的需要,因此,現在許多大陸法系國家也日益重視案例的編纂與研究。

案例教學在我國現階段的法學教育中也必不可少,因為在我國實施依法治國方略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及實行統一的司法考試制度的新形勢下,我國高等法學教育面臨了全所未有的新挑戰。在這種環境下唯有通過改革法學教育的方式方法,重視案例教學法在法學教育中的作用,才可能真正提高我國法學教育質量,培養既掌握豐富理論知識同時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高素質法律專業人才。

2 國際經濟法教學案例甄選的標準

案例是案例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素材,可以說案例教學的質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案例的甄選是否恰當。②在挑選國際經濟法案例時,一般必須遵循如下三個方面的原則。

2.1 結論的不確定性

挑選的案例的結論應具有不確定性,換言之,在案例教學中,如果案例的結論顯而易見,那么這樣的哪里對于教學沒有太多的意義,因為這樣的案例無法達到啟發學生的教學目的。作為教學的案例,不應該局限于一個唯一的正確答案,當然一些經典案例,總會隱含著業界所共同認可的一些行動或對策,但這些行動或對策只對學生起某種提示或引導作用。總之,教師在甄選和制作教學案例時,應該根據教學的需要有意識地修改案件的案情,使得該案例具有可討論性,避免限制學生從多角度分析案情。案例結論的多元化可以讓學生根據條件變化的不同情況,探尋解決案件的不同方法,并在比較這些方法的基礎上尋找更佳和更有效的解決手段。③

2.2 案例的典型性

案例的典型性是指在案例教學中的案件事實與擬討論的法律法規之間存在較強的對應性,通過對案例的分析和探討,能夠較清楚的詮釋某個或某些法律規則的意涵。與傳統的課堂講授模式不同,案例教學不僅要達到傳授理論知識的目的,還要開發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和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此目的,在選擇案例教學素材的時候,教師必須保證所挑選的案例既具有國際經濟法理論價值,同時兼具國際經濟法實踐意義。只有同時具備這兩個條件的案例,才能夠達到促進學生理解和掌握國際經濟法律知識的目的。因此,教師只有在吃透教材、準確把握教學重點和難點的基礎上,才可能會挑選出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通過指導學生分析典型案例,并舉一反三,使學生真正掌握相關的法律知識理論,并能夠熟練的使用該理論來分析與解決實際問題。

2.3 案例的針對性

所謂案例的針對性,是指不能脫離當前的教學實際來挑選案例,案例的選擇必須以教學為中心,并為教學的需要服務。因此,針對性要求教師在挑選案例時,必須考慮案例在內容上是否與課堂講授內容相契合。這樣,通過討論這些案例,學生對于某些抽象的理論的理解就可能更為深入和透徹,也使得教學活動更為生動和活潑,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利用所學過的理論知識分析和解決案例中所涉及的問題,從而達到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教學目的。眾所周知,國際經濟法既包含國際法也包含國內法,其龐雜的體系與繁多的內容往往讓學生望而生畏,如何在有限的授課時間里讓學生真正掌握國際經濟法知識,這要求教師所挑選的案例必須緊密結合擬講授的理論知識,換言之,教師應該對原始的案件資料進行加工,剔除案情中與課堂教學無關的信息,不必面面俱到,盡量使學生花費最少的時間就能掌握案例的基本情況,當然,對于與理論教學緊密相關的信息必須要充分交代清楚。

3 國際經濟法案例教學法的具體實施

3.1 充分的課前準備

案例教學首先要求學生了解案例的整個背景及發展情況,這是教學順利進行的前提。教師在選擇合適的教學案例并進行適當加工后,應該把相關資料分發給學生,以便學生預習和準備。與此同時,根據案例資料的具體情況,教師還可以提供相關的國際經濟法條約、國際慣例、國內法規定以及其他的參考資料,以幫助學生理解和分析相關案例。學生一方面要認真預習課本,另一方面要仔細研讀相關資料,在此基礎上,總結案例所涉及的主要問題,提煉案例涉及問題的主要觀點與依據,為課堂討論、回答問題或闡述自己的觀點、立場作積極準備。這樣,學生在正式課堂教學之前就可以了解案例教學的基本理念、目的和步驟,推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整個教學過程,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 教學手段的多樣化

要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在實施案例教學法時,教師應該采取各種教學方法,而不是局限于某一種教學手段,亦即案例教學法與講授教學法應該有機地結合起來,而不是偏重其中某一種。教學手段的多樣化,首先是采用多媒體工具來進行案例的教學與講解。在現代化教學中,多媒體是一種常見的教學手段,使用多媒體教學具有信息量大、效率高、形式活潑等優點。④通過多媒體教學,不僅會使原本艱難的教學活動充滿了魅力,而且學生和教師的互動也會更具可操作性,互動的形式和內容也會更加豐富立體。其次是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分組討論的方式。在學生已經作好充分準備的情況下,適當地把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再由各個小組的代表做最后的陳述。總之,應該綜合采取多種教學方法與手段,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性,發揮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組織能力和創造能力。⑤

3.3 案例實踐理論化

案例實踐理論化是案例教學法中的最后環節,也是尤為重要的環節。經過前期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相關案例資料的準備與消化,以及充分的課堂討論之后,學生已經熟練掌握相關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案例的基本情況,在此基礎上,授課教師應根據教學中學生的分析過程和結論,對其表現進行總結和評價,不僅要糾正學生可能存在的錯誤,而且要分析其發生錯誤的原因,還要將課堂教學中所討論的案例內容加以理論化,尤其要注意告知學生通過怎樣的理論分析過程得到最終的案件結果,深化學生的理性認識。這一過程,不僅可以糾正學生錯誤的認識或理解,還可以培養學生養成反思的習慣、提升反思能力,而且也是對案例所涉及的國際經濟法知識進行一次系統化的梳理。對于重要的具有典型意義的國際經濟法教學案例,教師可提供相應格式規范,要求學生在課后撰寫案例分析報告或小論文,以書面形式對案例進行分析和總結,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書面表達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教師能更好地了解還需要在哪些方面加強案例教學。⑥

注釋

① 祁建平.論法學創新素質教育中的蘇格拉底教學法.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6(1):60.

② 肖天樂.《國際經濟法學》案例教學探析.河南教育,2011(12):24.

③ 黨偉.國際貿易法案例教學中的案例選用.航海教育研究,2008(2):67.

④ 伍艷.國際經濟法教學方法初探.甘肅農業,2011(12):47.

篇9

【關鍵詞】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 農業推廣 技術推廣理論與方法 課程教學設計

【基金項目】河南科技大學2011年研究生教學改革研究基金資助項目,編號2011YJG-004。

Abstract:Studied on overall designing of “technology extension theory and methods” course teaching for professional master degree of agricultural extension in full?鄄time education, proposed that defining theoretical teaching content, application of modern teaching methods and tools. Having planned the practice teaching and the skill training course content, proposed the practice teaching and skill training method, such as the social investigation, role playing law, case teaching method, and so on.

Key words:Professional Master Degree in Full?鄄time; Agricultural Extension; Technology Extension Theory and Methods; Design of Course Teaching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2-0058-02

2009年3月2日,全國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聯席會議在京召開,教育部陳希副部長在會上明確提出“大力加強應用人才培養,逐步壓縮學術型人才培養的比例”的要求。隨后,教育部下發《關于做好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的若干意見》(教研[2009]1號)文件,決定從2009年起擴大招收以應屆本科畢業生為主的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范圍。這對于調整和優化我國研究生教育結構、更好地適應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對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的迫切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技術推廣理論與方法》是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必修課程。研究《技術推廣理論與方法》課程特點,建立科學的課程教學體系(包括理論教學,實踐教學,技能培訓)是十分必要的。

一、理論教學體系

理論和方法相互依存不可分開。理論可以通過分析水平,清晰度、借以陳述的類型、描述或說明的本質等作用于方法,而方法則可以通過結構分析、假設取樣、異常數據分析等新理論視角幫助發展或增加理論。學習技術推廣理論對于掌握技術推廣方法和提高推廣效果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理論教學的內容

理論教學內容包括7部分。第一部分推廣的基礎理論,內容包括農業推廣發展的歷史與趨勢、現代農業推廣的含義與功能、農業推廣學研究進展、推廣的框架模型、創新擴散理論、問題解決理論等。第二部分推廣對象行為及其改變,內容包括溝通理論、行為產生理論、行為改變理論、我國農業推廣對象的行為特征。第三部分農業推廣組織與管理,內容包括農業推廣組織、農業推廣組織類型、農業推廣組織設計與評價。第四部分農業推廣項目計劃與評估,內容包括農業推廣項目計劃、制定農業推廣項目計劃的程序、農業推廣項目計劃的編制與執行、農業推廣項目計劃的監測與評估。第五部分農業推廣方式與方法,內容包括推廣方法的基本類型與特點、農業科技成果推廣的主要方式。第六部分農業推廣服務,內容包括農業推廣服務的含義與內容、農業推廣信息服務的方式、農業推廣經營服務的技巧。第七部分農業推廣的宏觀環境,內容包括影響農業推廣的政治與經濟環境、其他環境。

(二)理論教學的方法與手段

理論教學貫徹以育人為本的思想,重視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采用多種手段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加強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應用現代化教學輔助手段,探索教學方法。應用現代化教學輔助手段,學生通過課堂模擬、小組討論、案例分析、辯論、演講等教學形式,大膽嘗試將“參與式”教學方法貫穿于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始終。以“參與式”教學展示工具進行課堂教學,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隨時更改調整發言內容,提高其創造性思維能力,活躍課堂討論的氣氛。以案例式教學,課堂討論的方法改變過去傳統“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的傳統理念,教師由原來的“演員”變為“導演”,學生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參與,產生了“教”、“學”相長,師生互動的效果。

在具體教學過程中,采用以多媒體教學為主的教學手段,全面、深入地體現了每一章節的知識點、重點內容、反映最新的推廣案例資料等,同時通過板書進行邏輯推導,活躍課堂氣氛,增進學生對推廣學概念、原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采用課堂討論、情景設定等靈活多樣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課堂氣氛生動活潑。積極鼓勵學生閱讀有關書籍和文獻,達到擴大學生知識面,提高學生素質,鼓勵學生發現問題,帶著問題聽課會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再通過課堂作業和課程論文等形式鼓勵和督促學生閱讀和涉獵大量有關文獻資料,提高教學效果,實現課程教學目標。

二、實踐教學與技能培訓體系

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側重于應用,主要為農業技術推廣和農村發展培養高層次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因此具有明顯的職業針對性,要求很強的實踐性。學位獲得者除了應具有從事農業推廣領域的堅實的基礎理論和寬廣的專業知識外,還應具有解決農業推廣中實際問題的能力,即應用能力。《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制定了培養目標,其中具體要求二: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獲得者應掌握農業推廣領域堅實的基礎理論、系統的專業知識,以及相關的管理、人文和社會科學知識;具有較寬廣的知識面,較強的專業技能和技術傳授技能,具有創新意識和新型的農業推廣理念,能夠獨立從事較高層次的農業技術推廣和農村發展工作。因此實踐教學與技能培訓對實現培養目標有特別重要的意義[3]。《技術推廣理論與方法》實踐教學與技能培訓體系覆蓋農業推廣方法和實務教學,以培養學生實踐技能。

(一)實踐教學與技能培訓的內容

1.實踐教學方面 內容主要包括推廣對象行為分析、農業推廣人員與機構、農業推廣體系與運行、農業推廣評價、農業推廣經營服務、農業推廣的宏觀環境與政策等。

2.技能培訓方面 一是農業推廣信息服務。內容包括成果資料收集與評價選擇,收集渠道、途徑。成果選擇與評價的內容與方法。為一個地區提出啟示式的推廣項目建議。選擇新成果,制定實用化方案。二是農業推廣方法運用與創新、農業推廣試驗示范與評價。內容包括農業推廣試驗的基本要求與類型、試驗方案的編制與實施、成果與方法示范及其基本要求和實施步驟。三是寫作技能。寫作內容與文體包括農業推廣論文、農業推廣科技報告(如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項目申請報告、項目課題報告、科技試驗報告、調查報告等)、農業推廣公文、農業推廣合同(協議)(如農業推廣合同、技術服務合同、技術承包合同、技術開發合同、技術咨詢合同、技術轉讓合同、農資與農產品購銷合同等)、科普文章、科技簡報、科技廣告等[2]。四是農業推廣培訓與咨詢。演講是宣傳群眾、發動群眾、組織群眾、進行群眾培訓的重要手段,是一項經常性的活動。如科普宣傳、農民培訓、技術培訓、經驗交流等。

(二)實踐教學與技能培訓的方法與手段

1.農村社會調研 進行農村現場調研,分析推廣對象行為特點。分析問題,提出問題。有關農業推廣經營服務的內容、組織形式等。

2.推廣機構參觀調研 進行農業推廣機構參觀調研。了解農業推廣人員的類型及其職責、農業推廣人員的素質要求及現狀、農業推廣人員管理內容、管理方法。了解農業推廣機構設置、職能、服務方式和人員管理制度等。了解農業推廣工作評價的作用、評價基本原則、評價指標體系、步驟、方式與方法。

3.組織閱讀 推薦閱讀材料,通過閱讀了解我國農業推廣的宏觀環境、國際農業推廣政策與改革。推薦案例閱讀材料,了解其他地區農業推廣的情況。每人寫出讀書報告,教師選擇其中典型的進行點評。

4.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就是根據學生可能擔任的職務,安排一套與該職務實際相似的訓練項目,將受訓者安排在模擬逼真的工作環境中,要求受訓者處理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完成相應的工作任務[4]。本課程教學過程中每一個同學都擔任一次推廣者的角色,一次被推廣者的角色。作為項目推廣者,為某一個地區選擇一項有推廣價值和推廣前景的項目(或者為一項有推廣價值的項目選擇一個適合該項目推廣的地區)。設定一個推廣地區,針對所選推廣項目進行經濟技術可行性分析,編寫一個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概要)。針對所選推廣項目編寫各個推廣工作環節的工作計劃要點。基本程序包括:項目選擇與確定——小面積試驗——成果與方法示范——培訓與咨詢服務——普及推廣——結果評價。告訴大家如何做,做什么等必要事項。重點進行項目選擇、項目分析、項目推廣、演講推介、農民培訓模擬等。作為被推廣者,對項目進行咨詢,尤其是針對項目風險方面進行分析。最后安排雙方辯論。通過雙方討論辯論,把優勢與不足分析透徹,把解決問題的方法設想全面。

5.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的真諦與核心,在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真正地做到學理論、懂理論、用理論三者的有機結合[5]。具體案例教學實施大致可按如下兩種方式進行:

第一種是案例分析教學。分四個階段進行案例分析教學。首先是閱讀分析案例。指定案例材料,并根據該案例教學指導書指導學生者對指定學習的案例材料進行閱讀,分析案例的具體內容,思考案例所提出的供學習者思考的問題。其次是組織小組討論。討論中要求小組中每個成員都要簡單地說出自己所作的分析及對問題的看法,供大家討論、切磋、補充,具體做法不拘一格。把討論中出現的不同見解、合理建議記錄下來,對于有紛爭的問題記錄下來以便提交到下一階段進一步討論。最后是總結評述。在小組討論結束后,教師應作全面總結。對討論中出現的好的分析思路與獨特見解加以肯定,同時指出存在的缺點與不足。最后要求學生寫一個案例學習報告,對自己在案例閱讀、分析、討論中取得了哪些收獲、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問題尚待釋疑等做出總結,并通過反思進一步加深對案例的認識。

第二種是案例總結教學。對當地農業推廣工作進行調研,篩選成功和成熟、甚至是失敗的案例,全面的總結、研究分析,總結優缺點。總結編制出一套較系統、成熟的農業技術推廣理論與方法案例。

參考文獻:

[1]高啟杰. 農業推廣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8:10-12.

[2]李尚蒲.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的特點、定位及對策[J].高教高職研究,2008,(28):117-118.

[3]王威,龍志強等.構建實踐性教學環節加強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9,(6):43-45.

[4]黃一珊.角色扮演法在實踐教學中的運用[J].學園,2011,(14):66-67.

[5]楊蓓.案例教學法在學前教育專業教法課中的運用.教育探索,2011,(243)9:62-63.

篇10

【關鍵詞】中醫院校;衛生統計學;精品課程建設

精品課程建設是教育部深化教學改革,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的一項重要舉措。《衛生統計學》是醫學院校,包括中醫院校各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主要工具性學科,其強調應用與實踐。但由于《衛生統計學》目前教學偏重于理論知識體系,與實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不符。為使學生初步具有人群調查和衛生信息處理能力,《衛生統計學》迫切需要進行教學改革。本文針對中醫院校衛生統計學教學現狀,借助教育部、陜西省以及陜西中醫學院加強精品課程建設的契機,嘗試探索中醫院校衛生統計學新的教學模式,以期提升教學效果。

1加強教學隊伍建設

將自己培養與引進外援相結合,以培養中青年教師為主要目標。重點加強中

青年教師專業培訓,同時,經常邀請經驗豐富的老專家指導教學工作。與此同時,積極構思本教研室的研究方向,共同申報課題,努力為教研室的青年教師創造教學科研機會,加強教學團隊的團結協作精神,打造一支富有活力、素質優良、精干高效的師資隊伍。

2調整教學內容

根據《衛生統計學》課程內容體系結構,可將教學內容大致分為三大教學模塊:

2.1理論教學部分衛生、醫學領域常用統計學方法的理論介紹。

2.2數據分析及處理部分以書后的練習題和案例討論為資料支撐,鼓勵學生自主分析及處理。

教學內容組織方式采取以上兩個教學模塊齊頭并進的教學安排,以有利于課程各單元知識的溝通和掌握,也便于適時安排上機操作。

2.3開展現場教學環節。針對衛生統計學應用性強的特點,可通過各個社區的實踐教學,逐步探索衛生(醫學)統計學教學與慢性病、傳染病等重大公共衛生問題相結合的現場教學模式。

3教材建設

在選用權威教材(人民衛生出版社)基礎上,編寫與中醫實例相結合的案例分析資料,為學生的實際應用性學習提供材料;進一步結合學習重點和難點,完善已有的習題資料;自編與中醫院校相適應的《SPSS應用與實踐》教材,為學生具體操作提供指導。

4優化教學方法

衛生統計學與其它學科一樣,也是實踐和經驗的總結,許多知識在理論授課過程中,單憑教師的語言表述或者借助簡單的教具難以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若將優秀的教學方法進行綜合應用,可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4.1PBL教學法PBL教學法是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它以學生為中心,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鼓勵發表個人觀點,體現學生主體地位,增加協作交流,激發學習熱情和創造性思維。實施過程中,教師主要起引導、啟發作用,以提出問題的方式激發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

4.2任務教學引導法以處理數據為教學目標,教學過程圍繞知識的實際應用逐步展開,突出知識應用性,引導學生自主思考。

4.3案例討論教學法案例教學可采用正面和反面的典型案例啟發學生自主思考,引出本案例所涉及到的基本原理以及方法,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學生分組討論,鼓勵學生自己尋找問題的答案,培養學生自主思維能力,從根本上改變傳統模式的死記硬背、理論與實踐相脫離的學習過程,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進行教學互動,使原本枯燥呆板的數字直觀易懂,更有助于解決實際問題,促使學生主動思考、分析、解決問題,提高實際工作能力。

4.4多媒體教學法根據教學內容,應用Word,Excel,PowerPoint制作精良的多媒體教學課件。比如習題可采用Word文檔表示,在PPT中應用超鏈接,從而增加教學信息量。計算過程則可鏈接在Excel文檔中,還可以進行統計公式編輯,在講授統計學基本理論的同時還增加了Excel的應用,極大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同時,利用動畫、聲音文件等使衛生統計學的學習過程更加有趣味,進而提高教學效果,加深記憶。

4.5強化SPSS實踐教學法采取理論課教學與SPSS統計軟件實習同步進行,例如,學完t檢驗和方差分析后,緊接著安排一次SPSS實習課,通過SPSS統計軟件以達到提高t檢驗以及方差分析的統計分析動手能力,整個衛生統計學課程安排20學時的SPSS上機操作課,使學生比較系統的學習SPSS統計軟件,通過統計軟件的應用,可促進理論知識的學習理解及其應用。

5網絡教學資源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