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線上教學案例范文

時間:2023-10-16 17:06: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小學線上教學案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小學線上教學案例

篇1

教學策略一:“幫”

教學策略一是對應“水平一”的學生來說,也是自主學習的第一層次。在這階段時,體育教師要幫助低年級的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興趣。“水平一”的學生剛進入校園不久,知識的掌握程度不熟練,技能的儲備不多,因此能幫助學生完成自主學習的知識與技能較少。但是小學生又思維活躍,很多時候會有一些“奇思妙想”甚至“異想天開”,而他們身上能體現出來的就是那些“奇思妙想”,體育教師應積極挖掘學生的這些奇思妙想,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幫助學生養成自我探索、自我創新學習的興趣。

教學案例:筆者在一年級各種形式的跳的教學過程中,教學的主要內容是學習兔子跳、袋鼠跳、青蛙跳,教師通過示范,學生很快掌握了這三種形式的跳躍。看似本節課的內容已經完成,但是筆者又給學生出了一題“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同學們還見過什么動物的跳”,課堂安靜了下來,突然有一位平時調皮的同學舉手說“老師,我會豹子跳”,他的話音剛落,課堂就哄堂大笑,筆者聽出來笑聲中帶著嘲笑,于是沒有說話,然后又問他“那你給同學們示范一下豹子跳吧”,于是該同學將豹子跳給大家示范了一遍,筆者又問“你是在哪里看到過豹子跳的?”他的回答讓筆者找到了答案“我在電視上看到豹子跳過一條小河在追捕獵物”。這時其他同學好像也安靜了下來,從他們的目光中,筆者看到了贊揚。于是筆者便表揚了這位學生敢于創新的精神,并趁熱打鐵,問同學們還有沒有其他形式的跳。結果可想而知,課堂變得更加的活潑生動,學生發揮了自己的想象,學生體育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被調動了起來,各種動物的跳躍都出現在課堂中了。

在這一階段學生自主學習的特點是主體能動性低,但這也是學生發展的必經之路,教師此時應充分挖掘這個階段學生的優勢,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在案例中,學生的“豹子跳”在我們平常人眼里其實就是一N異想天開,但正是這種異想天開才是低年級學生自主學習的源泉,因此體育教師應幫助、鼓勵、激發低年級的學生敢于表達自己的奇思妙想。

教學策略二:“扶”

教學策略二對應“水平二”的學生,“水平二”的學生經過“水平一”時期的學習,知識與技能都有一定的儲備,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都增強,自主學習的意識有所增強,但是自主學習的效果有所欠缺,很多時候還依賴體育教師,體育教師在此階段應及時“攙扶”,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讓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學會自我監控、自我指導,自我提高。

教學案例:在投籃教學過程中,筆者先讓學生自主學習投籃,通過學生的自主練習,筆者發現學生的投籃姿勢大致有三種,雙手胸前投籃、雙手頭上投籃、雙手胯下投籃,此時筆者通過講解三種投籃姿勢的利與弊,并示范正確的雙手胸前投籃姿勢,經過筆者的扶助和修正,學生通過自我檢查、自我評價和自我修正,投籃教學的目標圓滿完成。

在此階段中,學生自主學習的特點是有效性低,體育教師可以適時的增加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但是由于三、四年級的學生自主學習易沖動和情緒化,體育教師應及時扶助,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自主學習方式,提高自主學習的穩定性。在上述案例中,教師根據既定的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自我監控、認知、改正。

教學策略三:“放”

教學策略三是對應“水平三”的學生,對于“水平三”的學生要有的放矢,高年級學生的心智、情感、技能已經達到一定程度,教師應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給予學生多給學生質疑、討論的時間,鼓勵學生以合作的形式,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教學案例:在一節50米跑的考核課中,筆者將學生分為測試組和裁判組,測試組就是需要進行50米跑測試的同學,而裁判組是發令員、記錄員和終點裁判員。在課前筆者布置作業,每一位學生學習發令、記錄和計時的工作。在課中,筆者隨機選擇了六名學生為裁判組,測試的工作完全由學生自己組織,自己完成,另外,筆者欣喜的是該班的50米跑的成績比同年級的另一個班級要好。學生通過對裁判工作的學習更進一步加深了對50米跑的認知。因為通過筆者布置的作業,學生在課后通過詢問老師以及互相學習,認真的學習裁判工作,如起跑的發令是“各就位,預備――跑”,在測試的那一天,站在起跑線上的每一位學生心中都有這個口令,注意力更加集中,而相比另外一個班級很多同學都出現起跑反應慢的情況;在學習計時工作時,學生在測試的時候時間觀念更強了,當知道在學生沖過終點的那一剎那停表,這就要求學生應以最快的速度沖過終點,而不是在終點的時候就已經減速了,這與另一個班級也形成了對比。

小學高年級的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具有相對獨立的特點,一方面教師要有的放矢,把話語權交給學生,把體驗權放給學生,體育教師應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有特點的教學環境下獲取知識、提高技能;另一方面,也不能完全脫離體育教師,任由學生“想學什么就學什么,想怎么學就怎么學”,教學內容應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和挑戰性。

篇2

關鍵詞:移動學習;微信公眾平臺;教師研修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15)08-0061-03

一、引言

根據CNNIC在2014年8月的《2013-2014年中國移動互聯網調查研究報告》,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人群占比進一步提升,手機網民規模首次超越傳統PC網民規模。而在美國,智能手機用戶數量已是計算機用戶數量的4倍。移動互聯網呈現井噴式發展態勢,必將掀起互聯網發展的新一波浪潮。以江蘇省南京市為例,覆蓋無線WiFi信號的數字化校園越來越多,為教師使用移動終端進行移動學習提供了基礎條件。

在中小學教師群體中,能夠使用移動終端解決教育教學問題、主動下載學習類應用的教師多為年輕教師,隨著各級電教部門及學校逐步開展新媒體、新技術教育應用培訓,40歲以上教師群體主動參與移動網絡環境下交流研討的數量也越來越多。

移動互聯網環境下的教與學實驗研究在南京多所中小學開展兩年有余,積累了豐富的學生開展移動學習的實踐經驗,技術沉浸環境下的學習[1]越來越流行,微信等移動平臺深受年輕人歡迎,年輕教師在微信平臺上的活躍度高,樂于通過微信公眾平臺接受最新資訊并進行相應主題活動的研討,很多教師善于通過微博、QQ空間分享優秀文章、反思體會先進的教學方法。

教師網絡研修平臺應用已趨于成熟,移動互聯網環境下在線學習的應用研究如火如荼,其中也不乏基于移動學習的中小學教師研修平臺,但其實踐應用明顯缺乏,理論研究與實踐脫節。移動學習在教師研修中的應用明顯滯后于社會整體水平,為教師提供的移動學習資源還比較少,根據我們使用教師協作平臺交流研討的經驗來看,教師本身能夠主動使用社交軟件進行教學問題的交流研討,所以建設開放的、有針對性的教師移動學習資源平臺非常重要。

我們對開發新的APP移動客戶端與使用已有的社交軟件(諸如微信公眾平臺)進行二次開發做了深入的比較,微信公眾平臺具有豐富的開放接口、良好的用戶使用體驗、龐大的用戶群體和方便的社交功能。遵循可操作、易交互、共獲益的建設原則,提出了在現有教師研修空間與網絡學習資源平臺的基礎上,構建區域教師移動研修空間的建設方案。

針對移動學習的特點,增加教師研修過程的跟蹤、教研資源的推送,實現移動研修平臺與傳統網絡資源平臺統一身份認證,促進正式學習與非正式學習的相互融合,搭建支持區域常態教研與協作交流的教師研修平臺。

二、教師移動研修空間建設存在的問題分析

網絡研修是以網絡平臺為技術支撐,開展的一種有組織、有目的、教師自主研修的新的學習方式,網絡研修不是對傳統研修與面對面培訓方式的取代,而是對傳統的教師繼續學習和培訓方式、內容的延伸與發展。[2]目前網絡研修平臺建設的主要問題在于缺乏系統的理論支持,目前人們關注的大多是網絡研修平臺的功能與作用,對網絡研修的組織和應用模式的建構研究卻很少;并且網絡研修的參與人員較少,沒有形成多元化的學習群體,網絡研修平臺資源更新緩慢,缺乏有效的組織與管理,難以滿足教師“3A學習”[3]的需求。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基于移動學習的網絡研修平臺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與方法。

在新媒體傳播占據宣傳主流的今天,微信通過它的普及率及功能平臺化成為當今新媒體傳播的主載體,本文通過微信公眾平臺開發接口與原有教師研修資源平臺相結合構建教師移動研修平臺,使教師能夠通過手機微信參與研修活動、觀看微視頻以及與學科專家互動交流等。

江西教師微課平臺、浙江工業大學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等機構對基于移動學習的中小學教師研修做了相關研究,闡述了微信、微博、QQ等移動學習平臺在教師研修中的應用,規劃在3G無線通信環境下以手機為主要移動終端的教師研修平臺。[4] 上海大學計算中心有關人員利用微信群的社交功能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學習,做了大量微信創新性教育應用實踐。[5] 陜西師范大學相關人員利用公眾平臺編輯模式下信息的自動推送功能,實現了學生分組進行信息交互的功能。[6]

上述相關研究,注重使用微信自身的社交功能進行教育教學相關的交流研討。但其并未對微信公眾平臺公眾接口做深入的開發整合,無法控制記錄研修活動過程、評價研修效果等。在網絡研修空間搭建中,應該將網絡研修的主體教師作為需求的中心,重點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術與移動互聯網技術促進教師與教師之間、教師與專家之間的合作、交流與互動,為教師專業化發展提供服務。

三、教師網絡研修平臺的功能設計

基于云服務與大數據的理念,區域教師網絡研修平臺主要實現了三大功能:滿足教師繼續教育的在線知識學習、滿足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的在線教研協作、滿足教師專業發展的在線實踐反思。

1.參照MOOCs模式的教師在線學習

MOOCs是一種大規模在線教學模式,與其他在線學習資源不同的是,MOOCs為學習者提供的是在線的全過程課程教學,學生的在線學習過程被全程記錄,保證了學生教學過程的全程參與,針對學生的課程選擇和學習情況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實行在線作業、在線考試,根據考核情況發放證書(見圖1)。[7] 基于此我們對原有教師研修平臺做了優化改進,同時通過學習行為追蹤記錄分析教師的知識缺陷,為制定教師知識需求提供依據。

2.以活動為主線的在線教研協作

教研活動貫穿于教師的日常工作之中,目的是增強教師的專業素質,提升教師教學實踐能力,因此每次活動教師的參與積極性對教研活動質量影響很大。在教研協作社區中以活動為主線,組織教師現場研討與線上研討相結合,使所有教師都能夠在平臺中針對教學研究課中的問題進行交流。如圖2所示,活動發起人可在平臺中提前活動通知,活動開展時在LBS(定位服務)技術支持下,教師通過掃碼簽到進行現場考勤,隨后實現現場評課互動,教研員或活動組織者在活動結束后可將活動課件、教學設計、活動新聞等資料到平臺上,實現資源入庫,為教師后續學習提供資源共享服務。

3.基于學習分析的教師在線實踐反思

實踐社區關注教師隱形知識的發展,關注教師實踐性知識的提升,為教師提供個人協作空間,支持信息聚合閱讀、個性化內容與風格配置,為教師提供資訊、云盤、日程、博客等個性化應用。教師通過實踐社區將自己的教學案例上傳,利用平臺提供的S-T分析等學習分析工具,[8] 對自己的教學案例進行分析,根據生成的分析報告進行教學反思。也可將教學案例提交給專家,專家利用平臺提供的學習分析模型,對案例樣本進行分析,對教師所提交的案例給出改進意見和建議。同時教師根據反饋意見在線咨詢專家并進行研討和交流。

四、微信公眾平臺與教師研修空間的整合

微信平臺與原有研修平臺整合的目的是實現原有資源適用于移動學習平臺,有效地將微信自由交互功能用于平臺內師生交互。南京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過程中,解決了微信公眾平臺與教師研修協作平臺的對接,教師通過關注微信公眾賬號并且實名綁定后便可實現教師研修平臺學習、教研及在線實踐反思的功能。

1.研修平臺與微信用戶綁定的功能實現

移動研修平臺需要將教師微信中的虛擬身份與研修平臺中的真實身份對接起來,實現多平臺下教師的統一身份認證,教師可以使用微問移動研修平臺教學資源。教師將研修平臺的微信公眾賬號添加關注后,首次使用微信參與研修活動時,微信服務器會將教師的數字身份識別標識(ID)發送給教師研修平臺,返回要求教師填寫真實姓名、密碼的頁面,系統會將信息提交給平臺統一身份認證服務器進行實名認證,并將ID寫入研修平臺數據庫,從而實現微信號與研修平臺的綁定。[9]統一身份認證(UIA)實現了移動研修空間的用戶權限識別、管理、控制、授權等。

2.教師移動研修平臺界面設計

根據微信公眾平臺提供的接口開發規則,設計并開發微信公眾平臺中教師研修界面,實現與研修平臺功能統一。受移動終端設備顯示尺寸及待機時間的限制,移動研修平臺的用戶接口應簡潔、直觀、易操作,不應設計過于復雜的結構界面。以教研協作社區為例,通過微信教師可以與查看活動公告、掃碼簽到、聽課觀測、接受遠程培訓、參與集體備課并實現個人資源管理等,如圖3所示。現場評課環節借助4G信號或活動現場無線AP的支持,教師在活動頁面通過簡短的語言及時發送自己的感受,讓其他學習者第一時間分享交流,起到現場無聲的交流與互動。

五、結束語

基于移動互聯服務的網絡研修與傳統的網絡研修相比進一步拓寬了教師研修的時空限制,為數字化教育資源共享提供了更便捷的通道,為教師研修提供了更為便利、多元和自由的選擇,構建了一個實用的移動網絡教師研修環境和資源沉淀、共享平臺。

隨著國家“十二五”期間教育信息化重點推進項目“三通兩平臺”的建設以及區域電教部門逐步推進的智慧校園、數字化校園評比,為中小學校進行移動互聯環境下的教師移動學習創造了硬件條件。目前,國內出現了很多支持學生移動學習的APP,如猿題庫、作業幫以及移動教育辦公平臺等,但要充分利用原有資源平臺擴展教師研修空間,我們還應充分借鑒國內成功的網絡研修平臺及移動學習客戶端開發應用的經驗模式,開發適合教師職業特征的移動研修平臺,為區域教師研修培訓提供更好的服務。

參考文獻:

[1]張屹,許哲,張帆.沉浸理論對網絡環境下的研究性學習平臺構建的指導[J].現代教育技術,2010(5).

[2]鐘啟泉.教師研修:新格局與新挑戰[J].教育發展研究,2013(12).

[3]楊孝堂,陳守剛.泛在學習的理論與模式[M].北京:中央廣播大學出版社,2012.

[4]周震,朱敬東.移動教育視角下中小學教師研修平臺的構建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1(4).

[5]王萍.微信移動學習的支持功能與設計原則分析[J].遠程教育雜志,2013(6).

[6]白浩,郝晶晶.微信公眾平臺在高校教育領域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3(4).

[7]徐錦霞,錢小龍.基于體驗學習理論的MOOCs教學系統構建研究[J].外國教育研究,2014(9).

篇3

一、數學學科線上教學

(一)教學方法

2月3日,在區電教中心的組織下,我們進行了網絡在線直播培訓,通過培訓我們掌握了網絡直播及人人通的使用方法,這為我們今后的線上上課提供了指導和幫助,雖然沒有教室和教學的硬件設施,僅一臺電腦和手機我們也要堅守這份工作的使命。在線上教學初期,我校數學教師“微信”、“人人通空間”“一起小學”三個客戶端相結合,學生在微信進行語音簽到及導學案、微課的接收,在人人通進行體溫填寫及計算題的“習慣養成”,在“一起小學”進行練習檢測。教師通過“微信”及“一起小學”批改作業。隨著線上教學時間的推移,經各位領導商議后決定,可以進行直播授課。從剛開始接觸“釘釘”軟件到線上給學生教學,從不熟悉迷茫到線上教學中的收獲,我們深深認識到了,當今社會已經進入了信息社會,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我們教師首先牢固樹立信息化,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培訓,緊跟時代的脈搏,更何況認清形勢認真完成線上教學任務。

線上授課開始時,教師保證提前幾分鐘簽到,保證聽課學生人數,做到每位學生不掉隊。授課時教師的語言應簡潔明了,便于學生理解,并舉一些具體例子加深學生的理解,教師的提問應有針對性,對于學生的解答教師應做出恰當的評價,多以鼓勵為主,帶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適時強調重點和難點,助學生總結知識點,提醒學生做筆記,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及時調整授課節奏。

(二)教學效果

1.對于重難點內容,通過反復重學,反復思考,來幫助徹底的理解和掌握。   

2.在線學習能很好的實現個性化學習,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學習進度,根據自己的需求、知識背景、個人喜好、學習風格來選擇學習內容,有效地增強了學習的針對性,從而提高個人的學習效率。   

3.由于不能和老師面對面,學員對老師的依賴心理大大減弱,學員會慢慢培養起“學習得靠我自己”的觀念。這實際上是促使學生確立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

(三)出現的問題

1. 對于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自我約束能力要求較高,缺少老師的現場指導和約束,容易走彎路。   

2.網絡交流不如面對面交流來得直接,也較為花費時間,而且容易讓學員產生依賴心理,認為聽不明白還可以重學,從而導致學習效率下降。   

3.對于在離開老師視線,而且家長知識水平的限制,學生課上課后監督環節有很大漏洞。

(四)改進措施

1、提醒孩子在一個安靜的場所學習,與學生互動,努力讓課堂生動、豐富,提高學生聽課的興致。

2、與家長及時溝通,適時監督孩子的學習,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引導其朝努力上進的方向發展。

3、課前檢查網絡通訊情況,確保網絡暢通。

4、通過隨機點名提問方式與學生互動,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鼓勵、夸獎學生,讓學生樂于參與。

二、語文學科線上教學

(一)教學方法和手段

根據學科的性質,在廣闊的資源中尋找最適合學生學習和接受的方式,為此我校語文教師采取了“一起小學學生”、“微信群”、“希沃白板”、“人人通空間”相結合的模式,利用“希沃白板”制作微課,重點講解教學難點和易錯點,并將微課鏈接發到微信群,學生可以重復觀看;利用“一起小學學生”、“人人通空間”里的優質題庫,為學生選取預習和課后引導鞏固習題;利用“微信群”對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進行反饋,同時也通過資源轉發等方式,為學生推薦優秀微課和PPT。

(二)教學效果

“停課不停學”期間大量用戶扎堆聚集在教育類網站和教育類APP,導致網絡比較卡,制約了學生參與學習的效果。部分學生由于條件限制,使用的是父母的手機或父母淘汰的配置較低的手機,在線上教學時,往往會因為電話來電或卡頓造成學習中斷。線上教學教師不能直觀看到學生的學習的紀律、知識掌握情況的反饋從而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拋開上述問題,線上教學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很好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很容易投身其中。

(三)存在的問題及改善措施

1、有時網絡卡頓,教學有中斷。教師找出是自己網絡問題還是學生網絡問題,如果是自己問題,聯系網絡公司解決。如果是學生問題,聯系家長,指導家長解決孩子網絡問題。

2、小學生自主學習較差,如果布置的是文字,或PPT學習,則學生學習積極性較低。改善措施:布置的是微課或實時小視頻教學則學生積極性較高,學習效果也更好。

3、布置的作業分為網上完成作業和紙上完成作業,個別同學作業完成比較拖拉,老師在批改紙上完成的作業時批改比較耗時。改善措施:為了學生的眼睛健康,教師盡量給學生留紙質作業,給學生分組,建立小組群,在小組群里教師便于監督學生完成作業。

三、英語學科線上教學

2月10日前期,我們已經緊鑼密鼓,做好網上教學的各種安排,建立微信群,讓家長下載App,自主備課,挑選各種優秀的教學資源,制定網上教學計劃,到學校取回任教學科的課本和參考書等。

(一)教學方法和手段

線上授課我們利用微信區、人人通選用了優質的授課資源給學生,包括區教研室安排的每個年級的骨干教師發送的資源,微信公眾號的資源,“一師一優課”等優秀的教學案例,學生和家長反饋較好。3月15日前后,街道教委又安排每個學校利用固定時間進行學校的教研,我們響應上級的安排,積極組織各個年級的英語教師進行教研。針對近期網上教學出現的各種問題,進行研討。我們研討教學進度,探討學生上網課時可能出現逃課的情況該如何避免,學困生上網課能否跟上進度以及有些學生的單詞錯誤發音在線糾正存在困難的情況進行教研。后來我們調整了教學方式,4月20日起,所有教師盡量采用釘釘直播授課,因為所用軟件可以統計學生的在線時長,可以避免給一些逃課的學生打開手機,人不在身邊,這樣的互動方式老師可以更全面的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

(二)教學效果

老師在備課、上課方面下了較大功夫,課堂授課高效,利用直播,以不同的游戲來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大部分家長對線上的教學效果還是比較滿意的,但是線上教學的時間可能稍有些長,教師要做到精講。布置的線上作業學困生不能及時完成,需要老師與家長進行溝通,督促學生完成作業的上傳,也有的同學反復督促仍然不能及時完成作業。學校復課后我們老師也會對線上教學的成果進行進一步的摸底,進行查漏補缺,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進行復習。

(三)存在的問題及改善措施

1、教師無法把握學生的聽課狀態,師生交流互動有限。觀看微課時看不到每個學生,無法看到學生的聽課狀態,無法對學生進行較好的課堂管理。另外,在線教學,學生發送語音時,學生發送音頻老師們逐個聽完,雖然進行了點評,但是覺得同學們浪費了寶貴的等待時間,不糾正又沒法進行下一步課文的學習。

2、近期使用上學期的課表上課,學生有時不能簽到,同時線上教學戰線的拉長,加上大部分家長的復工,不能很好地監督學生,學生的自我管理意識差,學習的積極性有所下降,學習效果不是很理想。

針對這種問題,學生不在老師身邊,老師們也嘗試了各種方法,最大限度地做好“停課不停學”工作,及時主動與家長聯系,課上為了更好地監督學生,直播授課時多給予學生回答問題的機會,把每次直播的時長給課堂參與率低的同學家長,查找原因。線上作業上傳不及時的同學老師每次授課時進行再次提醒。

四、其它學科線上教學

篇4

一、“小學科學課程與教學論”課程之不足

(一)教材選擇單一

目前為止,“小學科學課程與教學”教材較少,僅有4個版本的教材,其中3種是國內專家編寫,1種為國外專家所著。按照國內外先后順序排,分別有《小學科學教育概論》(陳華彬、梁玲編著2003年編著)、《小學科學課程與教學》(張紅霞2004年編寫)、《小學科學課程與教學》(劉德華2009年編寫);《新小學科學教育》(宋戈翻譯,美國薩瑪•沃澤曼編著)等。前三者均從心理學和教育學視覺入手,著重是讓學生全面系統掌握學科理論知識,但缺乏將理論轉化為實踐技能的有效方法,在學習過程中很難體現實踐性;后者是一本外國教材,教學案例較多,也注重了教師教法與學生技能的培養,但由于國外教育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以及小學教育目標與我國小學教育有很大差異性,書中的小學科學教育案例都存在一定的水土不服現象,需要教師和學生的甄別,同時對教材“本土化”,這些都對教學產生了比較多的麻煩,故大多數學校僅將其當成參考資料供補充使用。

(二)學科知識缺乏整合

從小學科學課程的角度看,小學科學課程涵蓋了化學、生物、物理和地理等自然學科,需要科學教師掌握自然科學領域的系統知識,了解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作為一名小學科學教師能夠融會貫通地將自然科學領域的知識和研究方法介紹給學生。“小學科學課程與教學”的課程體系中,仍然沿襲著根據單一學科知識講解小學生三維目標培養的模式,未涉及通過自然科學學科間整合、綜合課程開發,進一步提高學生對小學科學教學的認識。實踐教學中,在課程功能上,對課程本身深度和寬度的挖掘不足,沒有發揮好提升課程價值,向課程本體本質追問的作用。從課程與教學論視角看,由于“小學科學課程與教學”仍然處在不斷發展階段,本身還沒有建立起公認的科學體系,知識體系化、模塊化不足,與其余學科相比課程涵蓋了大量瑣碎的復雜的理論知識,信息廣度過大,不利于學生知識體系的建構。從理論上講,承擔“小學科學課程與教學”教學的教師應該特別注重教學策略,幫助引導學生內化課程知識,但大量承擔此學科教學的教師在實踐中卻延續使用滿堂灌的方式教授這一學科的教學內容。許多學生埋怨學習是“上課記筆記、下課背筆記、考試考筆記、考完忘筆記”,讓學生不能從本質上認同課程內涵,課堂缺乏教育策略的使用,僅僅停留在平鋪直敘地講授書本知識。教師教學時未考慮課程信息廣度大的特點,還是將課程按照常規課程定位,教學中不注意將學科知識和教育教學理論兩者相互割裂的體系結合起來,不善于從包攝性、抽象性和普遍性等方面組織教學資源。[2]教師簡單粗暴地把異常龐雜、陌生和一定難度的,同時包含國內外同一時期的不同理解和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理解的知識“填鴨式”傳遞給學生,加重了學生理解和內化知識的負擔。“小學科學課程與教學”在課程的內涵和外延上均面臨著知識整合的挑戰,這對教授和學習本課程的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更好的要求。

(三)實踐活動欠缺

“小學科學課程與教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它是學生職前教育中加深教育教學理論知識理解和關聯學科間知識的必要環節。“小學科學課程與教學”本應結合豐富的實踐活動(例如:教師的示范講授課、參加小學科學教學見習、觀摩優質課錄像、教學討論等)來加深相關理論的學習,進一步引導師范生理論聯系實際和理論指導實踐的教學自覺,讓學生進行最基本的教學技能訓練和教學反思活動。但許多高校在開設本課程時,機械地將“小學科學課程與教學”理解為一門專門講授學科教學理論的課程,忽略了課程結構中的實踐性,將其當作純理論課設置,又或以理論課為主、實踐課為輔的方式設置,沒有將課堂教學的外延和內涵擴展到實際教學去。同時,由于教學資源的欠缺、教師能力的局限和實訓場所的限制等客觀因素的影響,不論是學校還是授課教師都很少考慮建立起以學生教學實踐活動為中心的課程體系,由此導致學生在學習本課程時缺乏必要的實踐活動,很少得到升華理論知識、檢驗理論的機會。

二、“小學科學課程與教學”課程有效教學對策

(一)注重專業研究,整合學科知識

“小學科學課程與教學”教師不僅是課程的教授者也是研究者,他們既是主體也是客體,更是發展課程最積極的參與者。“小學科學課程與教學”系統結構、知識內容和理論支撐等基礎性支架都在不斷發展前進,需要廣大一線教師和研究共同構建、發展和完善理論體系。其重點是“研究小學各科之目的、材料及其處置方法”。[3]需要指出的是,這里的研究特指帶有“小學科學課程與教學”特點與專業語言的研究,通過研究,嚴肅地區分通俗認識的東西,摒棄“民間式”的經驗。[4]同時,研究者需要站在認識論和方法論的高度,合理地把它們放到適當位置,從“小學科學課程與教學”內部將其不同側面、各個功能和機制整合,構建成為具有顯著民族、地域特點的統一整體。具體的來說,不論是研究還是教授“小學科學課程與教學論”,均需要做到:1.統一課程與教學的關系。課程與教學是一個整體,這已經是國內外專家達成的共識。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有許多教師為了能夠“講清楚”知識,有意無意的將課程和教學拆解分離,試圖分別講清知識,違背了教育理論發展的規律,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誤導學生建構割裂開的知識建構。要避免這種情況,教師需要謹記:教學是一種課程過程,課程是一種教學事件,[5]在講解的過程中,應從文化的整體性出發,進行系統化、類型化或模型化的分析,并做出價值辨析、實踐建議。[6]不能用文化圖景概念統籌課程與教學的內容,不論是講解哪個部分內容,均需說明它在整體中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闡述它和其它部分的關系,從而達到幫助學生認識課程與教學的整體,構建起統一的課程與教學。2.統一感性經驗和抽象理論的關系。雖然“小學科學課程與教學”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一門課程,但是它并不只是以單純的實踐性事件累加而成,而是對基于經驗事實的自然知識進行真假判斷。教學中,教師易直接用自己的直接經驗代替科學體系,將科學體系簡單地處理成一連串的描述性語言,無法讓學生掌握真正的概念、原理和規律,教學效果欠佳。因此,特定的事件應該納入整體的科學體系內,從實際的問題引申到普遍性的概念、從局部的問題推廣到整體性的理論,將總結的東西嚴密地思辨,形成以感性支撐理性、用抽象統領經驗的課堂。3.統一學科知識和教育理論的關系。小學科學本身就是一門綜合性課程,而“小學科學課程與教學”是教育人們如何教授此課程的課程,這更需要教師具備高超的智慧和過硬的專業素養。小學科學課程教學,要求教師既有理科學習的嚴密和實驗精神,又要用文科表達的豐富和思維的邏輯;針對課程中反映的概念符號、數量關系及自然知識,宜用抽象了“典型”的問題、故事等經驗事實進行真假判斷。即將原有知識背景滲透到現實教學,用跨學科的方法幫助學生識記和理解既有的科學結論,并用直觀形式、意境與學生的生活感受聯系起來,引導學生在自我經歷與知識之間建立關聯,獲得“體驗”。做好這三個統一,即可將“小學科學課程與教學”從教學理論和科學學科知識相互交融,給學生系統學習和理論聯系實踐打下基礎。

(二)改革課堂教學,創新實踐方式

人要學會一種知識、掌握一種技能,必要的感知是基礎。“小學科學課程與教學”應該將教學實踐活動納入到課程體系。學生在大學校園學習,特別缺少的就是對小學科學真實課堂的認識,往往采取的都是“隔空向望”的虛擬想象,當然不能達到預期的教育目標。特別是對于如何進行小學科學教學這類操作性技能,由于其含有隱性的、不可言傳的、個性化的內容,是不可能通過老師教會,只能由學生“悟”出來,所以必須由學生自己親自實踐得到相關經驗,再內化成為自己的體驗,最后不斷凝煉升華成為一種教學自覺。為此,應該在課程培養體系中更多的加入實踐性課時,適量的充實學生教學實踐,利用開放的體系使學生創造性的生長出完善的教師教育技能。在設計課堂時,可以采取以下的幾種策略:1.開展微型課堂設計。展開一整堂課對于初學者有極大難度,我們可以要求學生從針對教學一兩個知識點進行設計開始,開展啟發式、討論式、發現式的教學過程討論和教學執行環節研究,指導學生合理設計教學方案、適時把控課堂教學、深刻開展課后反思和充分實施團隊備課等方面,模擬教學全部環節,形成微型課堂。通過微型課堂的練習,讓學生模擬一堂課的教授,由簡及繁、由易及難,學生充分體驗后,再一步一步增加知識點,完成一整堂課的教授。2.搭建“小學科學課程與教學”實驗平臺。整合學校資源,建立課程實驗室和網絡空間交流平臺。課程實驗室是一個現實的研究場所,即提供給教師,也為學生開放。一是在課程實驗室中提供紙質的課程資料、必要的參考案例、標準化的教室和教室辦公室以及微格教學設備,讓教師和學生一起開展課程研究,特別激發學生自主實踐,將研究的第一手資料收集、圍繞知識要點,組織圖、文、聲、像并有質感的多種內容,設計起可共享的真實案例。同時構建網絡平臺,最大限度地整合網絡資源,通過網絡平臺(微信、qq群、博客等)開展教學活動,使小學科學課程在教師的課堂講解后,通過互補和融匯,轉換為合符人的記憶網狀結構體系,“幫助學生掌握在記憶、思考和課后的書面練習過程中提高感覺和思維能力的規律”;[6]二是引導廣大學生參與實驗平臺教學活動,分享實驗資源、討論實驗經驗和優化學習方法,營造出線上線下齊頭并進的學習氛圍,運用網絡教學模式使實驗平臺的智能交互特性得到充分發揮,提高教與學的行動效率。3.建立定點實驗學校。實踐是知識的基礎,一切知識形態都產生于實踐。是人類認識的成果和結晶。通過建立定點實驗學校在政府、社會、學校、師生之間建立起了提高學習活動效率的主觀解釋和接納關系。在制定“小學科學課程與教學”課程有效教學對策中,不僅要以合作為目的,關注在各校主體之間組成的伙伴關系,逼近辦學條件的可能性邊界,培育和建立具有輻射效應定點實驗學校,更主要的是通過合作,提高定點實驗學校的效率。因此,一是在各校之間形成一對多的樹形結構關系,并通過制定一系列制度、規范、原則和運行機制協調各校的實驗活動。確保“小學科學課程與教學”課程有效教學整體提高;二而是在學校與實驗基地之間,以提高“小學科學課程與教學”課程質量為目標,建立社會分工與合作關系,通過“信任”協調相關部門的專業化與能力;通過“合作”將各校教師人力資源轉化成實驗創新人力資本,為開放性教學創建條件,為形成“小學科學課程與教學”課程實驗活動中心,帶動各校“小學科學課程與教學”實驗課程的發展奠定基礎;三是用多元的實驗教學推動師生之間效用最大化,實現“有用知識集合”的擴張和重組,讓學生在實驗學校和真實環境中獲得體驗,“增強追求發展的內部動機,為學習來恒久的專注和巨大的能量,達到“流”(flow)的狀態”,進一步促進“小學科學課程與教學”實現有效教學目標。

(三)豐富教學策略,重視過程評價

篇5

關鍵詞:信息技術;配套資源的設計與開發;解實決際問題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12-329-01

隨著信息技術課程標準實驗的推進與展開,有必要重新審視義務教育階段的信息技術課程教材,在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完整的信息技術教材體系應該是立體化的,但實際情況是,多數教材編寫者把大部分的精力花在教科書的編輯和出版上,無力顧及配套資源的設計與開發。一些教材即使有配套光盤,但因為沒有與教科書整體的同步設計,僅僅作為一種輔助手段,在實際教學中往往發揮不了應有的作用。

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是學生主動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和引導者。教師的作用主要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努力促使學生將當前學習內容所反映的事物和自己已經知道的事物相聯系,通過創設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舊知識之間聯系的線索,幫助學生建構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起著主導的作用。然而,一些教材為了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策略,削弱甚至忽略了教師的主導作用。現行教材與實施環境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性。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淺析:

一、重工具操作而忽視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

信息技術教材要密切聯系實際,結合學生的現實生活和學習需求以及當地的社會發展,設置真實性的學習任務、典型案例或研究性課題,從問題解決出發,讓學生親歷處理信息、開展交流、相互合作的過程,在活動過程中掌握應用信息技術解實決際問題的思想、方法與過程。

很多現行教材局限于軟件工具的使用與操作步驟的講解,沒有涉及利用信息工具處理學習者實際學習與生活問題的應用,更沒有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與過程等內容。這類信息技術教材不符合信息技術學科的特點,一打開就如同應用軟件使用說明書,這種教材內容和傳統的教學模式、評價方式會使原本生動有趣的信息技術課程變得枯燥無味,窒息學生的創新精神。例如:某教材第三冊第二章(《多媒體作品的設計》)要求學生完成多媒體作品的分析與開發流程、系統設計與腳本編寫以及素材的設計。試想學生花幾節課的時間紙上談兵,他能有多大的興趣呢?如果是在沒有互聯網又無法從其他渠道找到教材內容中要求的視、音頻素材的邊遠地區與廣大鄉村,如何才能正常進行教與學呢?

二、教材重技術而忽視信息社會人文精神與信息責任的培養

教材中應該體現信息技術發展、創新與應用中蘊藏人文精神,使學生能辯證地認識信息技術對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和日常生活學習的影響,還要求掌握信息價值判斷的基本方法,學會鑒別與評價信息,養成負責任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術的習慣。

許多高中信息技術教材大部分內容主要包括某一計算機語言(QBASIC或FOXBASE)、制作網頁(FrontPage)、用PowerPoint制作幻燈片、或者Word, Excel等。只用少量的篇幅介紹計算機安全與網絡道德、計算機道德規范與安全、計算機病毒與安全等內容,有的教材甚至沒有這方面的內容。

三、內容及容量與實施環境有差異

一些教材過分強調知識的基礎性和穩定性,沒有及時地把最新的概念、原理、技術與方法引入到教材中來,使教材內容顯得陳舊滯后,不能適應信息技術發展的需要。相反地,一些教材為了追新求異,用較大篇幅介紹最新的內容,甚至是沒有穩定下來的內容,忽視基礎性與穩定性,同樣不符合學校的實際需要。要在中小學階段為學生打好基礎,使學生盡可能多地學習到信息技術的知識和技能,對學生的長遠發展起作用,處理好基礎與創新的關系是設計與開發中小學信息技術教材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教育條件相差很大,同一地區的重點中學和普通中學在計算機硬、軟件,網絡設備等方面都存在著差距,發達地區和不發達地區之間的差別就更大了,有的邊遠山區中學甚至連一臺電腦都沒有,更不要說互聯網、學生用機,信息技術教學活動很難開展。然而許多地區材、統一考試,硬將師資設備條件差異較大的學校拉到一個水平線上,造成盲目比較,不切實際。

四、忽視對教與學、評價與考核的指導性

我國信息技術課程由計算機課程發展而來,課程目標由單純技能訓練上升為全面信息素養的培養,中學信息技術的教學與評價也隨之面臨著內在理念到外在方法的全面轉型。

篇6

關鍵詞:幼兒園;課堂教育;小學化傾向;思考對策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3)-10-0144-01

幼兒教育對于人的行為習慣和個性養成非常重要,它主要應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形式,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興趣。然而很多幼兒園按照小學的教育和管理方式實施教育,幼兒教育呈現小學化傾向。違反幼兒教育規律,影響幼兒身心健康發展,剝奪幼兒幸福童年,又具有嚴重的危害性。作為一線工作者,我無時不在關心和思考這個問題,結合一些優秀的教學案例,就幼兒園課堂“小學化”談談我的看法。

一、分析形成的原因

(一)幼兒園的管理模式和領導者的管理理念存在問題。幼兒園的管理模式一方面與國家的主導方向及教育主管部門的導向是分不開的,英美等國不要求上課坐端正目不轉睛地盯著教師,學生課堂上表現比較自由,孩子可以吃,可以走動……干自己想干的事情,這樣的教學環境并不影響幼兒思維能力,學習興趣、創造力和想像力的培養和發展。但在國內很多幼兒園按照小學的教育和管理方式實施教育,幼兒教育呈現小學化傾向。教師要反復規范幼兒上課的坐姿,要求“坐端正,小眼睛看老師”,惟恐孩子在幼兒園不能養成良好的傾聽和坐的習慣。幼兒園的管理模式也取決于幼兒園管理者的辦學理念和要求。管理者的要求決定了大部分教師的努力方向。要求各班必須抓好課堂教學常規,教師們便努力要求幼兒。

(二)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師的教學理念指導著教師的行動。教師的專業素養,理論知識決定著教師的教學水平。對于幼兒的年齡特點、接受興趣、注意力的了解等直接決定著教師教學內容的選材、教學過程的設計和教學方法的使用。

(三)家長對學前教育的盲目要求。目前教育的“功利性”也波及到幼兒家長,他們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只看孩子在幼兒園認了多少字、會背多少詩、能做多少算術題、會不會說英語等等,家長這種“望子成龍,盼女成鳳”、急功近利的思想,讓很多幼兒園很難堅持原有的辦園理念。一些幼兒園為了迎合家長的要求,在課堂上進行小學知識的傳授。

二、對幼兒園課堂的幾點建議

(一)趣味性貫穿始終。要調動幼兒的注意力光靠語言的強調是不行的,教師必須想辦法激發幼兒興趣,近而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教育家克魯普斯卡婭說:“對孩子來說,游戲是學習,游戲是勞動,游戲是重要的教育形式”,高爾基也曾說過:“游戲是小兒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途徑”。但同時又受到教學內容的局限,所以讓整個教學活動變得富有趣味、融入游戲是幼兒教師課前預設時需要突破的難點。課堂中應當更多地安排游戲,唱歌,跳舞,跑跑跳跳這樣的活動,讓孩子過剩的精力得以釋放。

(二)內容選材貼近生活。將幼兒的生活經驗、生活所見和幼兒的學習活動聯系,是幼兒園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聯系生活幼兒才會有更多話想說,更多的興趣去了解,才會變枯燥為快樂。比如某教師要讓幼兒感受數字的重要性和有趣,她組織了《生活中的數字》教學活動。讓幼兒先說說在生活中哪里見過數字?然后讓幼兒相互看看課前準備的一件帶數字的物體并說說上面的數字表示什么?再讓幼兒看課件生活中帶數字的物體“公交車、菜單、驗鈔機、超市的貨架、食品袋……”最后再讓幼兒討論沒有這些數字會怎么樣?活動中激發幼兒不斷探索,將幼兒的生活經驗與教學內容緊緊聯系,使幼兒對生活中的數字有了極大的興趣,在活動結束后還會去探究,活動的選材意味深長。

目標的制定簡單、清晰、準確。教學目標的制定也是決定一堂課的中心要素。很多教師在確定目標時有些盲目,目標太多、太大、模糊,反而使課堂環節松散、內容繁多。

(三)注重對幼兒思維能力的培養。3-6歲是幼兒智力形成的關鍵時期。幼兒園教學活動是幼兒思維培養的一個重要途徑。幼兒園五大領域的教學內容以訓練幼兒的思維能力為主,不必程式化的死記硬背,而是以能引導幼兒學會探究、學會思考、學會提問、學會交流、學會合作等為主。比如某教師設計的科學活動《神奇的藥水》,為幼兒提供了碘,蘋果、桔子、大白菜等各種水果、蔬菜,以及含有淀粉的雪餅、饅頭等,引導幼兒操作、探究,得出結論碘遇到淀粉會變色。

篇7

一、 加強學習,完善自我。

為了豐富科學知識,提高教育教學水平,不斷提升自身的科學素養。我經常從一些報刊、雜志上剪貼一些與科學課有關的知識,積累起來。我還經常學習《山東教育》、《煙臺教育》上有關科學研究的內容,課余時間觀看電視臺的“科學教育”節目,多媒體網絡也是我搜集材料、釋疑解惑的好幫手。課余時間我就到實驗室,把課堂上要做的實驗先做一遍,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做到心中有數。勤于積累,勤于學習,勤于反思,使我在課堂上得心應手,也能使學生在課堂上心滿意足。

為了盡快跟上新課程教學改革的步伐,還積極參與各種培訓與教學研究,認真撰寫科學教學案例和教學論文。曾多次在區市科學論文評選活動中獲獎。在不斷的學習中我迅速成長起來。

二、充分準備,有的放矢。

小學科學教學如果沒有材料,那就是紙上談兵。每一節課我都布置學生課前準備材料。要求學生通過上網查閱、閱讀報紙、刊物、詢問父母、朋友等形式收集資料。另外我還利用農村的天然資源。讓他們到自己熟悉的大自然中去調查了解進行探究。如在學習《各種各樣的礦物》時,我就帶領學生到大自然中去實地考察,對學生帶回來的各種礦石,進行科學的分析,在分析的過程中,學生對各種礦物的特征已有了比較充分的了解,課堂上學習的知識掌握得比較牢固。這樣讓學生親自動力手,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提高了學習質量,教學效果很理想。

再是,我不怕麻煩,自己動手,搜集和制作實驗所需的教具,并積極發動學生、家長尋找許多直接可以使用的教具:小鐵釘、細鐵絲、注射器、塑料吸管、電池和各種金屬等;可以尋找替代品:如臉盆代替水槽,普通玻璃杯或其他水杯代替加熱用的燒杯;利用不銹鋼的勺子、湯匙代替凸面鏡和凹面鏡等;可以尋找各種能夠制成教具的材料:如各種瓶子、線、廢紙、易拉罐、可樂瓶等。凡是人們看不上、用不上的東西往往在我們的科學課上都有用武之地。

三、激發興趣,巧妙引導。

要想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愉快的心情,就應該努力創造一個民主、平等的氣氛,讓學生有自主時間去分析思考,去提出問題,去猜想假設,讓學生毫無顧忌地發表己見。在教學中我始終和學生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和學生一起觀察、實驗、思考、分析、交流,和學生始終保持融洽的師生感情,加深了學生的實踐興趣,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在課堂上我經常利用故事法、懸念法、游戲法、謎諺語法等創設學習情境,啟迪學生提出問題,形成良好的學習動機。如在學習《生命的奧秘》一課時,我給學生講了女媧造人的神話故事,引起了學生極大的學習興趣。當學生在心理上有了愉悅感時,就敢想、敢說、敢為。我適時地、靈活地引導學生有序地進行探索,不包辦代替,引導學生在動手、動嘴之前先動腦。

課堂上對于學生經過精心思考提出的問題,教師如果不能很好地加以處理,甚至置之不理,則很有可能打擊學生積極探索的興趣。使他們感到自己的想法沒有得到關注,從而放棄自己的努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每當學生提出一個好的問題或答對一個有創造性的問題時,就及時地評價進行表揚,對一時答不上來或答錯的同學,也給予鼓勵。由于學生的想法能及時得到反饋,課堂氣氛活躍了。有時候我對學生的發言也不急于表態,因為過快的肯定和表揚往往傳遞著“討論已經結束”的信息,應該給學生提供發表自己見解的自由空間,讓學生都有機會發言,嘗試成功的喜悅。

在做火山噴發實驗的時候的有個同學就提出了這樣的問題,老師:火山噴發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災害,我們能不能用一個鍋蓋蓋在火上口上,這樣它就不會噴發了。我當時極力的忍住笑。沒有評價他的問題是否正確,而是讓同學們針對這個問題展開了討論。同學們從火山的形成,火山噴發的原因等方面進行了熱烈討論,課堂氣氛之活躍達到空前水平。

四、認真指導,及時反饋。

新的科學課程標準強調“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而實驗是學科學的最有效的手段。動手實驗可以激發學生愛科學的興趣,有效地幫助學生發展智力,提高學生科學素質。

開學初,我直接給學生布置課外實踐活動,并未作具體指導和要求。結果,收效不大。有的未引起重視,忘了;有的遇到問題,卡殼了;有的未堅持觀察……我反思后認為,這主要是我的責任,是因為自己沒有做好指導工作。于是,我從幾個方面入手:1、講清家庭小實驗的重要性,講清每個實驗究竟要達到什么目的,讓學生做到心中有數。2、為學生提供他們難以找到的器材。例如,做“溶解”的實驗前,我就發給每個學生一點高錳酸鉀。3、作一些必要的演示。例如,“怎樣加快肥皂的溶解”的實驗,就涉及怎樣切肥皂的問題。我向學生作了演示,還提醒大家要買一塊較軟的肥皂,才容易切開。4.根據實際情況,對書上的實驗作適當的改進。例如,做“火山噴發”的實驗時,由于用土豆泥做火山外殼,實驗多次不成功。后改用蘿卜做火山外殼,實驗很快成功。5.指導學生堅持觀察并作好記錄。例如,“雞蛋在醋中的變化”的實驗,我要求學生每天觀察記錄一次。

篇8

首先感謝市教研室的領導給我這次機會向大家匯報信息技術的教研工作開展情況的工作。

年來,在市教研室的指導下、在區教研室的支持和在座各位老師的幫助下、我區中小學信息技術各項教研工作以市教研室年度工作要點以及區教育中心中學教研室三年規劃為導向,以“深化課堂教學、加強課題研究、提高專業素質”為研究重點,以近期教研目標為階梯,結合本區信息技術教師和教學實際情況,創新教研模式,不斷推進日常教學研究、教學指導和教學建設等服務工作,順利完成區中小學信息技術的各項教研工作。現將具體做法向大家匯報如下:

一、轉變觀念,積極探求新的教研理念。

版權所有

首先,轉變觀念,作新教育理念的追隨者。

基礎教育改革首先是思想觀念的變革,只有教育理念徹底轉變了,才能自覺指導教學行為,實現課程改革的目地。而許多教師多年來形成的傳統教育觀念根深蒂固,轉變觀念決非易事。因此,我感到作為教研員就必需站在這次課程改革大潮的前沿,帶頭學習掌握現代教育理論,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平時經常閱讀《信息技術教育》和《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等專業雜志,經常到一些信息技術教學網站和論壇中去汲取新的理念、觀點和案例等,并隨時進行筆記摘抄,寫下心得體會,同時將這些經驗及時介紹給廣大教師,充實、豐富老師們對新課程的了解,作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新教育理念的追隨者。

其次,轉變觀念,作教師教研工作的合作者

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面前,深刻認識到教研員不是所謂“專家”、“領導”,而是與廣大教師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的“朋友”、“隊員”。因此,平時通過深入學校聽課調研,與一線教師進行平等對話,一起探討問題,傾聽他們的呼聲,了解教師的思想狀況,建立了我區信息技術學科教師檔案袋庫;同時,針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困惑,與教師共同開展課題研究,一起切磋交流,共同探索適合的信息技術教學新模式。在指導教學中,和一線教師一起挖掘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據實際靈活設計任務和活動,幫助老師上出自己的課,這樣在與教師的積極互動中,在共同的教學反思中一起進步成長,成為教師教學的合作者。

二、積極創新,開展形式多樣的教研活動。

為了使教研活動能真正解決一線教師的實際問題,提高教研活動質量,每學期初在介紹學期工作計劃時,都要開展征求教研意見活動,讓老師們談出自己對學科工作計劃的看法,說出自己本學期迫切想解決的問題,最后分類匯總,在與大家共同討論后確定該學期工作目標,使工作目標有針對性和可行性。此外,在學期末,請老師以無記名填寫教研活動反饋表的方式,反饋他們對本學期教研工作開展情況的意見和建議,以便在對自己過去工作進行有效自查和評估的同時,及早地為下學期工作能收集到具有指導意義的第一手寶貴資料。

此外,在平時的教研活動中,緊緊圍繞課堂教學中的問題開展教研,靈活開展了案例分析、問題解決、調查研究、實踐探索、分片交流等多種形式的教研活動,努力提高教學研究的針對性、實效性。同時,不斷創新教研方式,使教研形式多樣化、系列化。通過采用“對話、交流、互動”的模式,實現了從專題的理論介紹到教師親身的實踐上課、集體反思評議的一系列教研活動組織;將備課、說課培訓以及上課評課、教學案例評比等教師基本功培訓、考核過程完整化、系統化。通過這些系列化、專題化的教研活動,使教師之間的講、聽、評、交流的機會增多,教師從中汲取新知識的機會增多,從而實現了教師間的資源共享,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和教師的成長。

三、認真鉆研,實現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促教學。

一方面科學、規范地開展課題實驗工作,健全課題實驗的管理制度;另一方面通過不同形式的教研活動,來完善和推進課題研究;同時注重以應用性研究為主,加強課題研究的總結和推廣。曾經承擔了市教研室課題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研究,從選擇學校建立課題組,到完成階段性研究和結題工作,保證整個課題研究規范化、具體化和實效化,并與教研活動緊密聯系,開展相關的理論學習、研究課、優秀教學設計、案例、小論文、階段性總結等活動,不僅保證了課題的順利結題,而且取得了點帶面的作用。目前又參與了市級課題“中小學網絡環境下教學設計資源庫構建與優化研究”的研究工作。

四、加強骨干教師培養,以中心促全面。

版權所有

由于學科特點,我區信息技術教師基本上都是青年教師,而且非專業、非師范的又占了近,教師教學設計、課堂教學實施和教學監控的能力很薄弱,計算機專業理論和實踐能力較差,因此加強青年教師的隊伍建設是當務之急。為了盡快地使青年教師成熟起來,一方面通過調研聽課,及時發現優秀教師,建立高中、初中、小學中心組,讓骨干教師直接參與教研活動的組織、研究課實施、評課以及反思教學等活動,達到鍛煉能力、提高教學的目的;另一方面,通過讓教學能力突出的青年骨干教師現身說教,更容易在一線教師中產生共鳴,使之取長補短,共同進步。例如在上學期由骨干教師們主持的“信息技術大討論”,大家將自己在教學和計算機網絡與機房維護中一些經驗“共享”出來,使得在場的每一位老師都頗受啟發,活動得到大家的好評。

五、構建網絡、分級管理,建立網上教研新模式。

因為學科特點,大部分學校一般只有一位信息技術老師,平時缺少與同行教師的交流,不利于整體素質的提高,因此,我們建立“區學片學校”三級教研網絡,由中心組成員和骨干教師擔當學片組長,對學片的教研活動進行組織、管理。而且,通過學科教研網絡輻射到每一位教師,學片教師之間互相接成對子,大家互相幫助、共同探討問題,推廣優秀經驗,使得教研活動打破了時間的限制。

在市教研室的倡議下,我們也建立了學科網頁,將教研通知、教研內容以及相關資料等補充到網頁中,使得教研活動又打破了空間的限制,老師們可以隨時通過網絡掌握每一次教研活動的內容,同時網頁中還對新課程理念、新課標解讀、各省優秀教學設計以及專家理論等進行介紹,增加了老師們獲取新的理念和經驗的途徑。

通過開展上述活動,取得以下點滴成績:在兩屆中小學生電腦作品制作大賽中曾人次獲全國三等獎,人次或全國優秀獎,人次獲市級一等獎,我區獲市最佳組織獎;在信息學奧賽中人次獲市一等獎,本人撰寫的片論文獲市級二等獎篇,三等獎篇。

篇9

在低年級的計算教學中,通過算法多樣性來培養學生的思維,是當今數學教學中提倡的一個理念。它需要教師打破傳統教學的模式,讓學生在課堂中多一點時間和空間去思考。那么,是否計算方法越多越好呢?計算方法的多樣性又會給學生帶來什么問題呢?筆者開始關注和思考這個問題。

二、案例描述及反思

案例1:三年級“兩位數乘整十、整百數”的計算教學課,下面是教學中的一個片段:

師出示主題圖:平均每天送300份報紙和60封信,那10天該送多少份報紙?多少封信?

生1:10×300=3000(份)

師:說說你是怎么算的?

生1:先算1×3=3,再在3的末尾添上3個0。

師:還有其他的算法嗎?

生2:300×3+300=2700+300=3000

師:還有不一樣的方法嗎?

生3:3×100×10=300×10=3000

……

師:第2個問題誰來解決?

生1:60×10=600(封)

師:你是怎樣計算的?

生2:先算1×6=6,再在6的末尾添上2個0。

生3:60×9+60=540+60=600

……

第1個問題的眾多計算方法展示后教師沒有總結,以至于在第2個問題中依然出現多種不合理的計算方法。

案例反思:該教師在處理算法多樣性上走進了一個誤區:算法越多越好。在小學數學算法多樣化中,并不是算法越多越好,不是算法越巧妙越好,更不是你想怎樣算就怎樣算。算法要符合學生的生活背景和學生的知識結構。在一些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價中,經常會以算法的多少作為課堂教學好壞的一個指標,教學中一些教師過于盲目地引導學生盡可能用各種方法去計算,造成學生為了迎合教師的要求提出違反認知規律的算法,這些現象是值得我們注意的。

算法多樣化是要求教師放手讓學生大膽嘗試解決問題,提倡學生算法個性化。這雖是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敢于放手,但絕不是撒手不管,聽之任之。教師放也要有度,放后也要扶。算法多樣化的教學過程是一個求異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求同、求佳的過程。因此,在鼓勵學生求異,尋求算法多樣化的同時,還應該鼓勵、引導學生求同求佳,進行算法優化,讓學生個體感悟出好的方法,至少要丟掉那些很復雜、很差的、錯誤的方法。相比之下,下面這位老師的處理方法更恰當些。

案例2:一年級“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加法”計算教學課,下面是教學中的一個片段:

師:(出示:27+6= )做這道題你是怎樣想的?請大家擺一擺學具。(教師巡視學生學習的狀況)。

(班中每個學生立即動手擺學具,學生表現出認真、主動、積極的狀態。教師巡視,對學生的狀態表示滿意。)

師:下面我們交流一下,每次發言你們都可以在桌上放一個標記,我們要比一比誰的標記最多,誰的發言最多,誰先來?

(學生紛紛舉手準備發言。)

生1:把27分成20和7,先將7和6相加,等于13,再將20+13=33。(學生用了數位對齊的方法。)

生2:把6分成3和3,27+3=30,30+3=33,所以27+6=33。(學生用了拆數湊整十數的方法。)

師:能說說“把6分成3和3”的原因嗎?

生2:因為27+3=30,要把27拆成30,所以這樣拆。

師:說得真好!還有其他方法嗎?

生3:我是用擺小圓片的方法的(邊說邊在位置板上演示)。先擺出27,再在個位上6個小圓片。所以等于33。(教師點頭微笑。)

生4:(著急地說)不對,應該這樣擺……(上臺演示:將個位上的十個小圓片拿走,在十位上放一個小圓片。)

師:(故意滿臉疑惑的樣子)為什么個位上的10個小圓片可以換十位上的1個?

生4:因為個位上放10個表示10,十位上放1個也表示10。

師:真是個聰明的孩子!10個1就是1個10。所以個位滿10向十位進1。(教師在位置板上演示。)說得真不錯!還有嗎?(學生爭先恐后,紛紛舉手。)

生5:我所把27往后數6就是33。

生6:我是用數射線做的。(學生上前演示。)先在數射線上找到27,再往后跳六格到33。

生7:我在計數器上做的。(生跑上前,手拿計數器邊說邊演示。)在計數器上先撥27,再在個位上撥6個,個位上滿10個換十位上的一個。所以等于33。

生8:我用列豎式……個位十向十位進一,結果是33。(學生說,教師演示,并指出豎式寫時要注意的問題。)

生9:把27當作30,30+6=36,36-3=33。

師:說得非常好,27比較接近30,當作30去加,多加了3所以加完后要減去3。

……

呈現了多種解題方法后,教師進行總結。

案例反思:從這個教學片段中不難發現,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相當高,想出了8種方法解決這個問題。課堂中學生的表現讓教師感到高興,因為學生的思維是那么活躍,解決這道題會出現那么多種方法,這可能是連教師也沒有預料到的。

學生的積極表現可能和教師所采取的評價方式有關。這位教師采用放標記物的方法讓學生評價自己的回答,這種方法改變了以往單一的教師評價方式,讓學生自己記錄在課堂中的發言次數。這樣做即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發言積極性,教師又可以通過觀察學生放在桌上的標記物,了解學生的發言狀況,有的放矢地把發言的機會給那些沒發言或發言較少的學生。

這種評價方法是一種創新,筆者也曾在自己的課堂中使用過。實踐證明,運用這種方法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真正使學生學習從“要我學”到“我要學”。但是,這種方法也不宜多用,經常用學生就會缺乏新鮮感,他們可能會因為在課堂上擺放標記而分散注意力。因此,這種方法我們可以用,但不能經常用,要適當地用,要注意“度”的把握。

從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學生想出的方法很多,思維很活躍。但是,方法的呈現比較凌亂。按照學理,學生的思維是從具體到抽象,一般是從擺學具解決問題到用心算的方法解決問題的。但是這堂課的片段中我們可以看到生1到生9的回答,是先用心算等抽象方法,再用擺學具等具體的方法。

學生的回答為什么會從抽象到具體呢?原因之一可能是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通常習慣先叫好的學生再叫一般學生,這樣就造成了發言的質量一次比一次下降;其次,也可能是在學生交流方法時,教師隨機點名,而教師對學生的學習的學習情況又不太了解,由于上述兩個原因,在課上就出現了教師被學生“牽著鼻子走”的局面。

當學生開始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筆者利用學生自我學習時間,走下去巡視學生的學習,了解學生學習的狀況,將學生出現的做法和答案做到心中有數,在隨后組織全班交流中,有意識地把發言的機會先讓給動手操作學具的學生,讓他們參與討論交流;然后請不用學具的學生交流,盡可能做到計算方法的呈現按由具體到抽象的序列進行,發揮了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組織者的作用。

經過上述兩個教學案例的反思性和重建,筆者對計算教學,乃至其他數學教學中鼓勵學生采用多種方法的問題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培養學生算法思維的多樣性是我們一貫提倡的。但方法的多樣性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教師應鼓勵學生多想不同方法,但不能讓學生為求方法多而想方法,結果想出許多添麻煩的方法。

篇10

【摘要】課堂教學中,當學生對某個問題出現諸多不同認識時,采用辯論的教學方式可以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促進道德內化,實現知情意行的目的。辯論,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 品德課;辯論

中圖分類號:G6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0568(2015)24-0105-02

小學品社(品生)課教學,其實是一種對學生道德、品行塑造的過程教學,學生應在品德課中得到明理的深化與情感的培養。但事實上,教材的內涵往往與學生的學習興趣擦肩而過。就是說,教材中要求的教學目標總是不能很好地落實,本堂課的教學給了筆者一個反思的機會,不是學生不愿意聽,不愿意去想,不愿意去感悟,而是教師沒抓住好的時機來引導學生,沒有激發他們足夠的學習興趣,沒有充分發揮他們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那么學生當然不會有所收獲。

在本堂課的教學中,筆者最初的設計也是在走原來的老路,按照教學參考書上的模式來進行日常的教學,例如當遇到對班級里不該出現的情況,該不該上前去勸阻的時候,班級里出現了兩種完全不同的聲音。這就讓一些學生犯難了,他們不知道到底應該支持哪一方的觀點,這讓筆者也有些犯難,不能武斷地說哪一方的觀點對還是錯,因為許多事情本身是沒錯的,只是用的地方不對。再說這種教學方式也不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更不能讓他們信服。既然這樣,筆者索性在班級里來了個小小的辯論會,讓支持勸阻的為一方,反對勸阻的為一方,無明確觀點的在一旁觀戰,但有要求,就是觀戰的同學要在辯論結束后發表你的觀點,并說說你的理由。這種新的課堂教學方法一下子讓學生來了興趣,他不但有助于學生主動地參與明理的全過程,更有助于實現思想道德觀念的深化與情感的培養,讓每個學生都在辯論中學會與同學正確相處的方式。

從這堂課的教學經歷中,筆者體會到了辯論教學這種教學方法在品德教學中的應用其實是很重要、很必要的。小學品德課,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增強明辨是非,知曉道理的能力,而由于小學生受年齡和心理特征的影響,他們在構建這些認識技能體系時往往顯得被動、消極,故需要借助于一定的有效思維操作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而辯論教學作為體現學生主體學習者的地位就突現出來了。其目的是讓學生主動獲取看似簡單的道理,學生們當然愿意一吐為快,通過辯論他們擺出了如下鮮明的觀點:

1.我們應該勸阻,這是同學之間團結友愛、樂于助人、幫助弱小的表現。

2.我們不去勸阻他,是縱容他們的不良行為,是對同學的不負責任、沒有集體榮譽感的表現。

3.雖然你現在去勸阻他,他或許會說你多管閑事,會找你麻煩,但大家都來勸阻,他也會知道自己錯了,也會改的,久而久之,這種不良行為會銷聲匿跡。

可見,通過辯論就很好地體現了學生的主動參與性,使學生真正成了明理的主體因素,從而使品德教學得到優化。

這種辯論式的教學不僅能突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還能內化學生的道德觀念。學生道德觀念的構建是一個過程構建,在這個過程中,需借助于一定的道德思維操作才能促使其內化,發揮其作用,而“課堂辯論”正是一個良好的思維訓練,它能達到道德觀念良好的內化的目標,從而縮短其觀念構建過程。如在本堂課的教學中,目的是讓學生懂得如何與同學之間融洽相處,當看到不良行為時應該主動去勸阻。果然,辯論過程中學生體現出來的除了對該不該勸阻的問題討論外,更有其對道德觀念的構建過程的完善,學生就這樣在辯論的思維操作過程中,在正反雙方學生的針鋒相對中,對該如何處理同學之間的關系,應該如何去勸阻有了更為深刻的印象,從而實現了這種觀念的內化。

品德課中的情感培養也是思品教學的重頭戲,于是怎樣巧妙地激發學生的情感就顯得非常重要。當然,激感的方式有多種,而對高年級學生來說,運用“課堂辯論”更能產生一種情感上的溝通與共震。如本課的教學中,學生討論的焦點在于去勸阻了對他們有用嗎,是不是還會反過來影響自己呢?面對學生的這種顧慮,筆者就抓住了這個契合點讓他們往深里去討論,如果你不去勸阻,就是縱容他們的這種不良行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那么他們總有一天會來影響你,而你去勇敢的勸阻了他們,別人也會站在你這邊的,大家都來勸阻,他也會知道自己錯了,也會改的,久而久之,這種不良行為會銷聲匿跡。學生的情感就這樣被激發起來,并在辯論過程中達到至高點。這樣就通過辯論實現了課堂教學與情感的激化和升華,同時,使本課時的教學目標落到實處。

附:“同學之間”教學案例[教學片段]

……

我們班里也有這種情況,你會去勸阻嗎?會勸阻的,請在勸阻的橫線上寫上你的理由,不會勸阻的,請在不會勸阻的橫線上寫上理由。(學生寫理由。)

師:我們來交流交流吧。

生1:我會勸阻,因為朋友之間不能產生矛盾。

師:的確,朋友之間應該和睦相處。

生2:我會勸阻,因為他們的行為是不對的。

師:我們可不能向他們一樣哦。

生3:我會勸阻,因為同學之間應團結友愛。

師:真是一個明理的學生。

生4:我會勸阻,因為我們應該樂于助人。

師:樂于助人是我們的傳統美德。

生5:我會勸阻,因為我們應該幫助弱小。

師:你是一個很有愛心的孩子。

……

師:還有誰想說說自己的看法?

生(大聲地說):我不會勸阻。

師:說說你的理由吧。

生:我覺得這不關我的事。

師(愣了一會兒):老師有個想法,我們班舉行一次辯論大賽,主題是“勸阻,還是不勸阻?”勸阻為正方,不勸阻為反方。辯論大賽正式開始。

正方:助人為樂為快樂之本。我們應該幫助別人。

反方:你幫助了別人,說不定別人說你多管閑事呢。那你不是當了一回呂洞賓了嗎?

正方:同學之間應該和和睦睦的,你作為他們的同學,你總不能做事不理吧?

反方:你去管了,如果別人不聽勸告,反而打了你一頓,那你真的賠了夫人又折兵了。

正方:如果你縱容了他們,雖然這次不管你的事,但是下次說不定就輪到你了。

反方:這是兩碼子的事,你不去招惹他們,他們也不會對你怎樣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嘛。

正方:這哪是兩碼子的事啊,如果是你遇到這種事,別人都不愿意幫助你,你心情會怎樣?

師:很高興看到你們有自己的觀點,很高興看到你們認真的表現。通過辯論,知道了一些我們曾未想到的東西,通過辯論,鍛煉了我們的思維。老師也想來說說自己的看法,我們應該明智地勸阻,換句話說就是,在我們能力范圍內,應該勸阻,再解決不了了,應該求助大人。

因此,課堂辯論不但能使品德課中的教學目標得到更好的落實,而且能提高學生各方面素質,激發學生潛在的智能,使學生在知識、能力、情感、意志等方面都得到培養,使他們變得愿學樂學,從而使品德課中的素質教育得到真正體現。

(編輯:楊迪)

廈門:將把足球運球技能納入體育中考選考項目

經教育部批準,廈門、青島、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成為全國首批三個校園足球改革試驗區。廈門在《2015-2017年廈門市校園足球工作方案》(下文簡稱《方案》)中提出,將建165所足球特色校,并將把足球運球技能納入體育中考選考項目。

據教育部辦公廳的教體藝廳函[2015]16號文件顯示,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領導小組辦公室正式批復廈門市、青島市和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為“全國校園足球改革試驗區”。并要求試驗區要遵循教育規律和足球項目特點,圍繞青少年校園足球教學、運動競技及師資培養方面,開展校園足球改革試驗工作。

廈門提出,將繼續擴大青少年校園足球在全市的布點數量,力爭在2017年創建165所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其中大學5所、高中20所、初中40所、小學100所,并支持學校組建女子足球隊。要求小學、初中足球特色學校每周需開設1學時的足球教學課,高中每學期不少于18學時的足球教學課,普通學校每學期要開設10課時左右的足球課程,并在課外活動中加強足球運動的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