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醫療服務能力提升方案范文

時間:2023-10-12 17:18: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縣域醫療服務能力提升方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縣域醫療服務能力提升方案

篇1

為全面深化我縣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落實《關于開展縣域醫療服務共同體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廬政[2015]6號)和《**縣縣級醫院與鎮衛生院醫共體實施方案》(廬政[2016]13號)文件精神,以全面提升幫扶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服務能力,實現醫共體內三級聯動、基層首診、分級診療、雙向轉診,減少住院病人外流??h中醫院作為**縣第二醫共體牽頭單位,現制定《**縣第二醫共體工作總體方案》,具體如下:

一、成立**縣中醫院第二醫共體領導小組及專家組:

成立以許曉波院長為組長的醫共體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同時成立醫共體資深專家組和醫共體專家組,明確各部門職責和分工,制定具體的實施細則和工作計劃。

1、**縣中醫院第二醫共體領導小組:

組長:許**

副組長:錢**、王**

員:各職能及臨床科室主任

2、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地點:醫務科;

辦公室主任:楊**

辦公室副主任:汪**、楊**

3、**縣中醫院第二醫共體資深專家組成員:

許**

許**

錢**

唐**

吳**

陳*

楊*

**縣第二醫共體專家組成員:(名單略)

二、醫共體內業務管理:

1.提升中心衛生院及村衛生室服務能力,推行基層首診制。

(1)縣中醫院通過對體內中心衛生院進行對口幫扶,以《安徽省中心衛生院創建二級綜合醫院工作方案》為標準,全面提升中心衛生院服務能力。

(2)中心衛生院對村衛生室和鄉村醫生進行指導和幫扶,嚴格執行《村衛生室門診常見病診療規范》,規范和提升村衛生室醫療服務能力。

2、制定**縣縣域第二醫共體雙向轉診制度及服務流程,實現分級診療。

(1)制定《**縣中醫院常見疾病分級診療指南》(12個專科、109種常見疾?。?,確定上轉和下轉的條件,細化到具體疾病的具體病程時期;

(2)組織醫共體內相關醫務人員學習,明確自己應當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增強雙向轉診的自覺性、主動性和積極性;

(3)患者持“**縣縣域第二醫共體雙向轉診單”進行轉診;

(4)縣中醫院和中心衛生院有專人負責轉診接診與安排,提供“一站式”服務;

(5)定期溝通協調,及時總結經驗,發現和解決問題,確保轉出方、轉入方及被轉者三方滿意。

3、積極推行檢查檢驗結果互認,推行標準化臨床路徑。

(1)以縣中醫院為牽頭單位,建立統一的診斷、檢驗、影像、病理、消毒供應等會診中心,實行大型設備資源共享。在統一質控標準、確保醫療安全的前提下,在體內檢查結果互認。逐步開展遠程診療。

(2)大力推廣執行標準化臨床路徑,嚴格執行診療和操作規范,合理治療、合理用藥、合理檢查、合理收費。逐步實現醫共體內單病種的規范化治療。

(3)在縣衛計委的指導下編寫《鄉鎮衛生院常見病門診和住院診療規范》和《村衛生室常見病門診診療規范》,并定期檢查鎮村醫療機構《規范》的執行情況

(4)縣中醫院和中心衛生院共同防范和分擔醫共體內醫療風險。

通過以上舉措,提升中心衛生院和村衛生室服務能力,確保一般輕度常見病、多發病及各種康復期病人主要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治,實現基層首診制。

施行雙向轉診,縣中醫院承擔常見多發病和一般疑難復雜疾病的診療,開展各專科具有較高技術含量的醫療技術和常規診療技術;中心衛生院承擔轄區內常見多發病診療和慢性病管理,開展部分常規診療技術和康復、護理等醫療業務,負責接收上級醫院根據需要下轉的手術后病人的后續治療。實現分級診療,降低醫療費用,提高病人滿意度。

三、

建立醫共體內人員派出流動機制

1、縣中醫院專家組定期對中心衛生院進行坐診、查房、帶教、知識及技能培訓。建立下鄉幫扶日志,記錄專家組幫扶情況,納入績效考核。

2、中心衛生院有計劃、定期安排醫護人員到縣中醫院進修和培訓。建立進修生培訓手冊,指定高年資中級以上職稱作為帶教老師,制定個性化帶教培訓計劃并嚴格落實。

3、定期召開醫共體內磋商會議,就人員流動機制不斷改善,滿足雙方需要,做到教學相長,共同提升。通過醫共體內人員的派出、流動機制,以不斷提升自身服務能力,控制縣外轉診率,減少住院病人外流。

四、監測轄區內病人外流

1、醫共體辦公室根據新農合信息系統對醫共體各成員單位病人外流情況進行實時監控,醫共體辦公室每月通報上月各成員單位轄區內外流就診人員比例,作為季度考核、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據;

2、醫共體辦公室以新農合信息系統平臺數據為準,定期對醫共體各成員單位運行情況進行分析通報,各項住院指標作為基金支付的主要依據,對轄區內病人外流情況嚴重的單位進行通報批評,確保轄區內病人外流現象得到有效遏制。

3、督查“分級診療”工作開展情況

(1)中心衛生院列出10-20個病種,在上級醫院幫扶下能夠收治的,盡力收治;

(2)凡中心衛生院能夠收治的病種,縣中醫院嚴格控制收治數量;

(3)縣中醫院依據《縣級醫院100種常見疾病分級診療指南》,結合自身醫療服務能力,病種內疾病無特殊原因原則上不得外轉;

(4)建立外轉病人登記、審核機制,定期分析討論外轉原因,杜絕不必要的外轉發生。

五、優化醫共體運行績效考核方案

1、高度重視、合理分工,由下而上加大醫共體政策宣傳,建立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機構之間的利益鏈,實行新農合醫保基金按人頭總預算包干。

篇2

一、指導思想

按照省委“兩化”互動、統籌城鄉總體戰略部署,進一步解放思想,立足于盡快改善患者就醫感受,使群眾最大限度體會到改革帶來的實惠,立足于全省各級人民政府特別是縣級人民政府履職盡責、勇于探索,立足于當前全省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工作實際,以破除“以藥補醫”為關鍵環節,以完善公立醫院改革補償機制和落實醫院自主經營管理權為切入點,統籌推進管理體制、補償機制、人事分配、價格機制、醫保支付、采購機制、監管機制等綜合改革,優化醫療資源配置,落實各項惠民便民措施,統籌縣域醫療衛生體系發展,為縣域居民提供健全有效的基本醫療服務保障。

二、改革目標

每個縣(市、區)至少選擇1所縣級醫院開展綜合改革試點。通過綜合改革,大力發展和優化配置縣級醫療資源,建立體制合理、機制靈活、功能完善、效率較高的服務體系,提高縣級醫院等級水平、服務能力,建立公立醫院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分工協作機制,控制醫藥費用過快上漲,維護公益性、調動積極性、保持可持續發展,促進城鄉均衡發展,力爭使縣域內就診率提高到90%左右,實現“小病不出鄉鎮,大病不出縣城,預防在基層”的目標。

三、改革任務

(一)以改革促發展,適應人民群眾需求。

針對__省衛生事業“發展不足、發展滯后”的現狀,通過擴增醫療資源總量,尤其是增加優質醫療資源并合理分布,著力解決縣級以上大中型醫療機構普遍存在的“門診擁擠、檢查排隊、住院候床、手術等待”等問題。各縣(市、區)要根據區域衛生規劃和醫療服務需求,在優先滿足民營醫療機構發展需要的基礎上,可適當啟動部分公立醫院新建、擴建、改建工程,為新興城市的發展提供有效的醫療服務保障。按照人口數超過20萬的縣(市、區)應建立1所二級甲等以上公立醫院和人口超過80萬的縣(市、區)鼓勵建立1所三級公立醫院的要求。

一是實施縣級醫院標準化建設。按照“填平補齊”原則,完成縣級醫院標準化建設。按照相關標準配備縣級醫院床位數、核定建筑面積和配備醫護人員,使縣級醫院的土地、人員、設備等硬件因素符合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重點完善縣域急救服務體系及產科、兒科、病理、重癥監護、血液透析、新生兒等重點專科建設。以縣級醫院為中心,完善縣域急救服務體系,建立院前急救體系。探索成立區域檢查檢驗中心、區域醫學影像中心以及后勤服務外包等。有條件的地區探索對醫療資源進行整合、重組和改制,優化資源配置。支持和引導社會資本辦醫。

二是提高縣級醫院技術服務水平。制訂縣級醫院重點??瓢l展規劃,按規劃支持縣級醫院??平ㄔO。重點加強重癥監護、血液透析、新生兒、病理、傳染、急救、職業病防治和精神衛生,以及近3年縣外轉診率排名前4位的病種所在臨床專業科室的建設。開展好宮頸癌、乳腺癌、終末期腎病等重大疾病的救治和兒童白血病、兒童先天性心臟病等復雜疑難疾病的篩查轉診工作。推廣應用適宜醫療技術,適當放寬二、三類相對成熟技術的機構準入條件,切實提升縣級醫院醫療服務能力。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和按病種付費的要求,制訂實施適應基本醫療需求、符合縣級醫院實際、采用適宜技術的臨床路徑,病種數量不少于50個,規范醫療行為。

三是加強縣級醫院人才隊伍建設。引導經過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醫生到縣級醫院就業,并為其在縣級醫院長期工作創造條件。逐步實現新進入縣級醫院的醫務人員,必須具備相應執業資格。臨床醫師應當進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建立健全繼續教育制度。積極培養或引進縣域學科帶頭人。增強護理人員力量,醫護比不低于1∶2。鼓勵和引導城市大醫院在職或退休的骨干醫師到縣級醫院執業。通過政府給予政策支持、職稱晉升、榮譽授予等措施,吸引和鼓勵優秀人才到縣級醫院長期執業。經批準可在縣級醫院設立特設崗位引進急需高層次人才,合理確定財政補助標準,招聘優秀衛生技術人才到縣級醫院工作。

四是加快縣級醫院信息化建設。按照統一標準,建設以電子病歷和醫院管理為重點的縣級醫院信息系統,功能涵蓋電子病歷、臨床路徑、診療規范、績效考核及綜合業務管理等,與醫療保障、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信息系統銜接,逐步實現互聯互通。積極探

索利用信息技術實現區域醫療協同服務。20__年底前實現所有縣醫院與三級醫院建立完善遠程醫療服務網絡,與50%(三州為30%)的鄉、鎮醫療機構建立遠程醫療服務網絡,力爭40%的縣級醫院達到__省數字化醫院建設標準。發揮省市級城市優質資源輻射作用,全面推進民族地區縣級醫院遠程醫療工作,按照城鄉醫院對口支援工作方案,指導幫扶區域內民族地區縣級醫院的遠程醫療平臺建設和培訓工作。

五是提高縣級醫院中醫藥服務能力。針對地方主要疾病,積極利用當地中醫藥資源,充分發揮中醫簡便驗廉的特點和優勢,提高辨證論治水平,并加強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支持和指導,促進中醫藥進基層、進農村,為群眾防病治病。加強縣級醫院中醫服務能力建設,落實對中醫醫院的投入傾斜政策。

(二)改革補償機制,減輕群眾醫藥費用負擔。

各地要積極支持,創造條件,通過調整醫療服務價格、規范藥械采供、治理流通環節商業賄賂、加大投入保障、改革支付方式和控制醫藥費用等措施,充分發揮醫保補償作用,穩步推進價格改革,總結試點經驗,改革“以藥補醫”機制,鼓勵探索醫藥分開的多種形式。取消藥品加成政策,將試點縣級醫院補償由服務收費、藥品加成收入和政府補助三個渠道改為服務收費和政府補助兩個渠道。

一是調整醫療服務價格。按照總量控制、結構調整的原則,降低大型醫用設備檢查、治療價格,政府出資購置的大型醫用設備按不含設備折舊的成本制訂檢查治療價格,合理提高中醫和體現技術勞務價值的診療費、護理費、手術費等醫療服務價格,使醫療機構通過提供優質服務獲得合理補償。嚴禁醫院貸款或集資購買大型醫用設備,已貸款或集資購買的大型醫用設備原則上由同級政府回購,回購有困難的限期降低價格。價格調整要遵循總的醫療收費降低、患者負擔減輕的原則,以取消藥品加成政策后減少的合理收入為基礎,確定醫療服務價格調整的總額,并與醫保支付政策相銜接。同時,各地要適時推進理順醫療服務項目比價關系和地區間價格銜接工作。積極開展醫療服務定價按病種收費試點,病種數量不少于50個,逐步取代以項目為主的定價方式。

二是加強藥械采供監管。全面實施縣級公立醫院藥品、器械(含醫用耗材)集中采購管理,醫院使用藥品必須按規定通過省級采購平臺實行網上統一采購、統一配送,通過縣級結算中心統一結算;優先配備、使用基本藥物,并逐步提高使用比例;推行醫用耗材省級公開招標、集中采購。

三是改革醫保支付方式。落實醫保基金收支預算管理,建立醫保對統籌區域內醫藥費用增長的控制機制,制定醫?;鹬С隹傮w控制目標并分解到定點醫療機構,制定醫藥費用控制分級評價體系,逐步推行總額預付、按病種、按人頭、按服務單元等付費方式,建立完善醫保經辦機構和醫療機構的談判協商機制與風險分擔機制,逐步由醫保經辦機構與公立醫院通過談判方式確定服務范圍、支付方式、支付標準和服務質量要求。醫保支付政策進一步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傾斜,鼓勵使用中醫藥服務,引導群眾合理就醫,促進分級診療制度形成。

四是發揮醫療保險補償作用。縣級醫院醫療服務范圍要與基本醫療保險保障能力相適應,嚴格控制基本醫療保障范圍外的醫療服務,縮小醫保基金政策范圍內報銷比例與實際報銷比例的差距。以基本醫療保險(含城鎮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新農合)基金為主,通過購買服務對醫院提供的基本醫療服務予以及時補償。同時,加強對“三保”基金的監督管理。堅決打擊和查處截留、擠占、挪用、虛報、冒領。

五是落實和完善政府投入政策。全面落實對公立醫院基本建設、設備購置、重點學科發展、人才培養、符合國家規定的離退休人員費用、政策性虧損補貼、承擔公共衛生任務和緊急救治、支邊、支農等公共服務的政府投入政策??h級人民政府作為縣級公立醫院的舉辦者,應履行出資責任,禁止縣級醫院舉債建設。省和市(州)人民政府根據各縣(市、區)經濟發展情況和實際需要給予適當財力支持。對位于地廣人稀和邊遠地區的縣級醫院,可探索實行收支兩條線,政府給予必要的保障,醫院平均工資水平與當地事業單位平均工資水平相銜接。

(三)深化惠民便民措施,改善群眾看病就醫體驗。

一是改進就醫服務。全面落實“三好一滿意”活動要求。全員改善服務態度,杜絕生、冷、硬、頂、推現象,為患者就醫提供溫馨的全程服/!/務;嚴格落實首問責任制,著力加強醫患溝通,使患者了解自身病情、用藥選擇、診療程序、檢查項目和收費標準;認真實施手術及術中方案變更、特殊檢查、特殊治療、貴重藥品使用告知制度;通過設立醫療服務隨訪熱線、發放滿意度調查表、上門回訪等多種形式,關心患者康復,征求群眾意見,及時改進工作;縣級醫院要100%開展預約診療工作,100%開展便民門診、雙休日門診、節假日門診,充實門診力量、提高接診能力,全面緩解“三長一短”問題。拓展門診手術、日間手術。能在門診做的手術盡量不住院,縮短患者平均住院日,提高床位使用效率。

二是優化診療流程。整合門診資源,改進就醫流程,全面縮短病人候診、等待檢查結果、等待化驗報告時間;做到辦理入院手續后有專人將患者送到病房,辦理出院手續后有專人送出病房;工作日和節假日都能及時為患者辦理出院結算手續,出院結算金額要準確、無誤,錢賬相符,病區要積極創造條件為患者提供預約出院結算服務,患者出院力爭做到零等候。

三是深化優質護理。推進護理模式改革,繼續推行責任制整體護理工作模式,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專業、人性化的護理服務。加強護理內涵建設,提高專科護理水平,積極開展延伸服務。全省100%縣級醫院開展優質護理服務,覆蓋40%以上的病房,改善服務態度和質量。

四是構建和諧醫患關系。認真實施《__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置暫行辦法》,建立醫療糾紛第三方調解機制,完善醫療風險分擔機制和患者投訴處理機制,加強醫患溝通,將醫患糾紛調解委員會組織、調解員隊伍、工作運行機制和調解室規范化建設納入“大調解”工作體系規范管理,繼續推進“平安醫院”創建活動,構建和諧醫患關系。

(四)多管齊下,控制醫藥費用過快上漲。

一是加強醫院內部管理。規范醫師處方行為,合理使用抗生素,在加強醫療質量控制的基礎上,大力推進同級醫療機構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工作,覆蓋90%的縣級醫院。

二是推進臨床路徑試點。各地衛生和醫保管理部門要組織縣級醫院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和按病種付費的要求,制訂實施適應基本醫療需求、符合縣級醫院實際、采用適宜技術的臨床路徑,全省縣級醫院100%開展,病種數不少于10個。

三是發揮醫保機構調控監督作用。采用基本醫保藥品目錄備藥率、使用率及自費藥品控制率、藥品占比、次均費用、住院率、平均住院日等指標考核,加強實時監控,考核結果與基金支付等掛鉤。

四是加強價格監督檢查。各相關部門加強協作聯動,加大對違法違規行為的查處力度。

五是加強醫院信息公開。公布縣級醫院年度

財務報告,以及各醫療機構質量安全、費用和效率等信息。

(五)改革人事分配制度,調動醫務人員積極性。

一是創新編制和崗位管理。根據縣級醫院功能、工作量和現有編制使用情況等因素,合理確定人員編制。按照“控制總量、盤活存量、優化結構、有減有增”的原則,加大機構編制動態調整力度,建立動態調整機制??h級醫院按照國家確定的通用崗位類別、等級、結構比例和我省崗位聘用管理有關規定,在編制規模內按有關規定自主確定崗位結構,報主管部門和同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備案。逐步變身份管理為崗位管理,醫院對全部人員實行統一管理制度。

二是深化用人機制改革。按規定落實縣級醫院用人自,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和崗位管理制度。堅持競聘上崗、按崗聘用、合同管理,建立能進能出、能上能下的靈活用人機制。新進人員由醫院按規定公開招聘,擇優聘用。結合實際妥善安置未聘人員,推進縣級醫院醫務人員養老等社會保障服務社會化。完善縣級醫院衛生人才職稱評定標準,突出臨床技能考核。

三是完善分配激勵機制。提高醫院人員經費支出占業務支出的比例,醫院收支結余著重用于改善醫務人員待遇。醫院業務收入用于建立醫療風險基金、事業基金、職工福利基金和獎勵基金,確保改革后醫務人員總體收入有合理增加。嚴禁醫務人員個人收入與醫院的藥品和檢查收入掛鉤。完善人員績效考核制度,實行崗位績效工資制度,將醫務人員工資收入與醫療服務技術水平、質量、數量、成本控制、病人滿意度等考核結果掛鉤,做到多勞多得、優績優酬、同工同酬。收入分配向臨床一線、關鍵崗位、業務骨干、作出突出貢獻和短缺人員傾斜,適當拉開差距。

(六)探索機制體制改革,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

一是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結構。大力推進政事分開、管辦分開。合理界定政府和公立醫院在資產、人事、財務等方面的責權關系,建立決策、執行、監督相互分工、相互制衡的權力運行機制,落實縣級醫院獨立法人地位和自主經營管理權??h級衛生行政部門負責人不得兼任縣級醫院領導職務。明確縣級醫院舉辦主體,探索建立以理事會為主要形式的決策監督機構??h級醫院的辦醫主體或理事會負責縣級醫院的發展規劃、財務預決算、重大業務、章程擬訂和修訂等決策事項,院長選聘與薪酬制訂,其他按規定應負責的人事管理等方面的職責,并監督醫院運行。院長負責醫院日常運行管理。建立院長負責制,實行院長任期目標責任考核制度,完善院長收入分配激勵和約束機制。

二是優化內部運行管理。健全醫院內部決策執行機制。鼓勵探索建立醫療和行政分工協作運行管理機制。建立以成本和質量控制為中心的管理模式。嚴格執行醫院財務會計制度,探索實行總會計師制,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實施內部和外部審計。

三是完善績效考核制度。建立以公益性質和運行效率為核心的公立醫院績效考核體系。制定具體績效考核指標,建立嚴格的考核制度。由政府辦醫主體或理事會與院長簽署績效管理合同。把控制醫療費用、提高醫療質量和服務效率,以及社會滿意度等作為主要量化考核指標。考核結果與院長任免、獎懲和醫院財政補助、醫院總體工資水平等掛鉤。

(七)上下聯動,建立城鄉分工協作機制。

一是深化城鄉醫院對口支援。深化城市三級醫院對口支援縣級醫院工作,進一步強化對口支援工作的長期性、針對性和穩定性。20__年完善和鞏固69個三級綜合醫院與174個縣級綜合醫院、13個三級??漆t院與20個受援醫院形成長期對口支援關系;三級醫院每批下派每個縣級醫院醫務人員不少于5人,三級專科醫院每批下派人數不少于1人。落實119個內地二甲綜合醫院對口支援民族地區59個縣的291個中心衛生院,二甲醫院每批下派每個中心衛生院醫務人員不少于1人。20__年所有下派醫務人員診治基層病人人次比去年增加20%,開展示范手術比去年增加30%,開展新技術項數比去年增加50%。

二是推進縣級醫院上下分工協作。縣級醫院要發揮縣域龍頭和醫療中心作用,加強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技術幫扶指導和人員培訓,探索建立縣級醫院向鄉鎮衛生院輪換派駐院長和骨干醫師制度,通過開展縱向技術合作、人才流動、管理支持等多種形式,提高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整體效率,形成優質醫療資源流動長效機制,使一般常見病、慢性病、康復等患者下沉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逐步形成基層首診、分級醫療、雙向轉診的醫療服務模式。支持縣級醫院對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醫務人員進行專項培訓和定期輪訓。縣級醫院要與城市三級醫院開展危重病例遠程會診、重大疑難病例轉診等工作。

三是加強民族地區巡回醫療。完善巡回醫療考核評價制度,探索整體托管式對口幫扶模式,強化甘孜、阿壩、涼山州“流動醫療巡回服務工程”,20__年巡回醫療派出醫務人員、診治農牧民群眾要比20__年分別增加10%、15%,巡回醫療重心要繼續放在牧民定居點、藏區新農村建設新區、寺廟周圍和僧侶聚集點。

四是強化遠程醫療服務。推進全省縣級醫院遠程會診系統建設,利用網絡等現代科技技術,積極開展遠程會診、教學甚至示范手術等。到20__年底,市與縣80%實現遠程醫療,充分發揮市(州)級醫學中心的輻射引領作用,著力提高區域內縣級醫院診療水平;縣與鄉鎮50%實現遠程醫療,將較為優質的醫療資源釋放到最基層,直接惠及廣大農村老百姓。其中,藏區32個縣醫院與華西、省人民醫院要實現直接遠程醫療。

四、組織領導

(一)明確責任。全省各級人民政府要充分認識縣級公立醫院改革的重要性、緊迫性和艱巨性,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把公立醫院改革作為重大民生工程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各市(州)、縣(市、區)人民政府主要領導是第一責任人,要認真履行領導職責,建立相關領導機構,制定全面推進的實施方案,明確具體任務和時限要求,落實各項工作任務。

(二)加強指導。各市(州)衛生行政部門和醫改辦是縣級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工作的牽頭單位。各有關部門要各負其責,密切配合,加強對試點工作的指導和評估,及時總結試點經驗,完善有關政策措施,推進試點工作積極穩妥地開展。

(三)完善監管。衛生行政部門要加強對醫療質量、安全、行為等的監管,開展縣級醫院醫藥費用增長情況監測與管理,及時查處不合理用藥、用材和檢查等行為。建立以安全質量為核心的專業化醫院評審體系;依托省級或地(市)級醫療質量控制評價中心,建立健全縣級醫院醫療質量安全控制評價體系。

(四)加強協調。衛生廳、省委編辦、省發展改革委、財政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等部門要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密切配合,為試點市縣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在價格調整、人事分配、機構編制等方面給予支持,鼓勵試點地區大膽探索。各級醫改辦要配合衛生部門加強統籌協調,強化督促檢查,認真組織實施。切實按進度要求完成既定目標任務。各市(州)要組織開展調研,分析梳理情況,提出對策建議,并形成研究報告及時上報衛生廳、省醫改辦。

篇3

【關鍵字】支付方式;縣級公立醫院;改革措施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2-01021-02

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是國家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新形勢下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開展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把縣級醫院建設好、發展好,可以為整體推進公立醫院改革發展探索和積累寶貴的經驗,通過提高縣級醫院的能力和醫療服務水平,可以分流患者,緩解上級大醫院的壓力,為大醫院的改革創造條件。醫療保險支付方式是醫療保險制度中的核心內容之一,涉及醫、患、保三方,是醫療保險過程中涉及各方利益的最直接、最敏感的環節,已成為我國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面臨的一個重點和難點。縣級公立醫院作為農村醫療衛生三級網絡(縣、鄉、村)的龍頭,又是聯系農村和城市之間的紐帶,覆蓋面非常大。完善醫保支付制度,推進縣級公立醫院改革,其目的不僅僅是為了控制費用,更主要是建立縣級公立醫院的正向引導機制,促進內部良性運行機制的建立[1]。

國內外醫療保險制度改革的實踐表明,支付方式的改革和完善是控制醫療保險費用支出的有效辦法。與后付制相比,預付制更能調動醫療機構參與風險管理的積極性,因此,預付制方法正逐漸成為付費方式的主流。由于不同的醫療費用支付方式會對醫療服務供方產生不同的激勵和制約機制,定點醫療機構必須主動適應醫保費用支付方式的改革,才能實現醫療保險機構、參保人員和定點醫療機構“三方共贏”的目標[2]。本文擬對支付方式改革促進縣級公立醫院改革的探討,以期為縣級公立醫院改革提供理論指導。

1 石獅市縣級公立醫院改革簡介

根據福建省、泉州市2011年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工作安排,石獅市醫院被列為全省縣級綜合性公立醫院改革的試點單位。石獅市醫院結合當地實際,堅持集中和放權、目標和考核、投入與調整等相結合原則,以改革補償機制和落實醫院自主經營管理權為切入點,統籌推進公立醫院管理體制、運行機制、補償機制、監管機制和協作機制等綜合改革。在領導機制方面,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親自掛帥;在管理機制方面,實行院長聘任制和組閣制、人員編制及招聘改為備案制;在重大機制方面,實行藥品零差率,同時完善醫療保障支付制度:醫院努力探索慢性病防治按病種及人頭實行總額預付的支付方式改革,逐步擴大按病種付費的病種數量,建立費用總額控制機制,推進其他支付方式改革。據新農合資料醫療費用流向統計,石獅市2012年留在本市級(縣級)及市級以下醫療機構住院的醫療總費用達66%多,其中縣級醫院占39%多,即農民看病費用有4成在縣級醫院,縣級醫院成為了群眾看病的主要場所,也是解決“看病貴”問題的突破口。因此,縣級公立醫院是改革醫療服務體系收費方式的主體。

石獅市繼續積極穩妥推進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工作,按照點面結合、突出重點、探索漸進的要求,鼓勵在政事分開、管辦分開、醫藥分開、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分開等重點難點問題方面大膽探索,積極推進公立醫院法人治理結構、人事分配、績效考核、補償、價格等體制機制改革,切實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和水平、提高醫務人員積極性、提高社會滿意度、降低醫療服務成本和費用,促進公立醫院可持續發展,其改革無疑是一個成功的范本。

2 支付方式改革與公立醫院改革的關系

2.1后付制的利弊分析

我國公立醫院的醫療服務收費一直以“服務項目”為單位,醫療保險機構在償付醫療服務供方的醫療衛生資源消耗時普遍采用的也是“按服務項目付費”方式。這種支付方式,醫院的收入與服務量有關,所有的醫療費用風險主要都由支付方來承擔,醫院積極提供服務項目,無需承擔任何的風險。同時病人對醫院的選擇性大,在醫療服務行為發生后按實際費用進行付費,需求比較容易得到滿足。但這種后付制,醫院可通過多提供服務項目,獲得更多的經濟收益,對醫院有較強的經濟刺激,容易促使醫院過度使用醫療資源[3],它是造成過去幾十年醫療費用上漲過快的一個制度上的原因,我國醫療費用的不合理增長也與這種支付方式有著密切的關系[4]。

2.2支付方式改革對公立醫院改革的潛在激勵作用

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是通過采用單一的定額(按人頭、診次、住院人次或病種/組)或總額包干預付的方式,或混合支付方式(一般在定額支付基礎上實行總額控制)進行付費,將支付方式由后付制轉向預付制,充分發揮基本醫保的基礎性作用,實現醫療機構補償機制和激勵機制的轉換??傤~預付制對醫院服務量方面有高度的控制權,能促使醫院和醫務人員主動采取措施控制過度用藥和過度檢查,但可能阻礙醫療服務技術的更新和發展,醫院往往采用減少提供服務數量、等手段來降低費用支出,以獲得盈余[4]。不同的支付方式對公立醫院產生不同的激勵和約束導向作用,從而影響醫療費用支出水平與增長速度、臨床治療的決策、醫療行為取向、醫療服務質量以及服務效率[5]。支付方式的改革將改變支付方一直以來的“被動性”和因付費方式不合理帶來的不必要的醫療衛生支出,促使醫院分擔部分醫療費用風險,從而產生控制成本的動力。

通過醫院與醫保機構談判協商機制的建立,使醫保機構向醫院的費用支付本質上變成一種市場購買關系,從而影響醫保基金在不同醫院間的配置,并直接決定醫院經營收入乃至生存與發展。醫療機構只有提高自身的競爭力,才能從醫保支付中獲得更多的團購服務于補償,也能從眾多患者中獲取更多自付費用,從而必然影響到醫院內部運行機制的改革[6]。實行總額預付或定額預付意味著醫保給醫院的費用是比較固定的,若醫院的運行成本太高,造成的虧損就必須自己承擔,這就要求醫院在保障醫療質量,保證患者安全的前提下盡可能減少浪費,減少不必要的支出,以求得合理的利潤空間。支付方式改革后,醫院將會把更多精力放在控制成本上,在經營模式上實現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公立醫院也將花更多的心思用于探索適宜的臨床路徑和技術,尋找疾病的最佳臨床治療方案。

3 支付方式改革后縣級公立醫院改革對策建議

《關于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的意見》指出:縣級醫院是縣域內的醫療衛生中心和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的龍頭,并與城市大醫院分工協作??h域醫療機構一般以能夠診治本縣域服務人群的80%以上疾病為總體目標要求,努力實現“小病不出鄉,一般大病不出縣”,在減輕民眾醫療服務的直接費用的同時盡量降低民眾的醫療服務間接費用。面對支付方式改革,縣級公立醫院應明確自身的功能定位,充分認識到作為醫療衛生部門在醫改中的重要作用,不斷創造條件主動適應醫保支付方式改革。

3.1加強成本內控,改善衛生服務效率

第一,強調成本核算觀念,明確將成本核算分攤到各部門的薪酬分配中去,形成各部門注重成本,減少浪費的風氣;注重醫院整體運營狀況和綜合效益的分析,健全醫院財務制度,鼓勵科室通過增加工作量、縮短平均住院日等提高運行效率,提高資源利用率,降低運行成本[7];醫院可以依據醫保機構制定的標準成本核算方法和臨床實際消耗測算同一指標(診次、住院天數、病種(組)或人頭等)的實際成本,與標準成本進行比較,找出影響醫療服務成本的因素,為后續的管理提供依據,還有利于醫院在與醫保部門進行支付費用額度交涉和談判過程中,做到有據可依。

第二,公立醫院應著手建設一個以管理為中心,涵蓋醫療、財務、費用、績效等的綜合內部信息管理系統,推進醫生工作站、電子病歷信息系統,實現路徑操作信息化,質量控制信息化,統計匯總信息化和遠程監管信息化[8],使管理者能對醫療相關環節和指標的實時動態監管。促使醫院人、財、物等資源科學地運轉起來,從而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服務水平、改善醫院的運行效率。

第三,集全院力量通過科學研究(包括循證醫學的方法、衛生經濟學評價方法等)探索各種疾病的最佳診療模式,形成可操作的相關臨床路徑,并以此來規范和引導醫生的診療行為,改善醫療服務質量,降低服務風險成本。

第四,以市場經營的策略,采購保證質量且價格合理(質優價廉)的醫療物品(藥、試劑、儀器及各有關材料)和勞務(人力資源),在確保醫療服務質量的基礎上盡可能壓低醫療服務要素支出,降低醫療服務的生產成本。

3.2改革縣級公立醫院人事分配制度

首先,縣級公立醫院要根據本院的功能定位,以滿足本縣域民眾的的基本醫療服務需求為導向,按照醫療護理的服務規律合理編制崗位和相應人員數量及能力要求,結合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與區域地理位置,編制循序漸進、不斷提高的各類醫護專業人才要求和招聘、培養及待遇計劃。

其次,深化用人機制改革,打破以往縣級事業單位用人機制中由非專業機構決定的不合理框架,落實縣級醫院用人自。打破以往編制內外待遇截然區別的不合理機制,醫院用人要以各類專業人員的國家執業資格為基礎聘任條件,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堅持競聘上崗、按崗聘用、合同管理,建立能進能出、能上能下的靈活用人機制。

再次,建立健全以服務質量、數量和患者滿意度為核心的內部分配機制,做到多勞多得、優績優酬、同工同酬,體現醫務人員技術服務價值。根據醫院的具體情況合理制定指標,加強醫院各類人員的績效考核,并以當地相應專業人員的待遇為依據制定醫院各類各級員工的基本工資待遇基數(基本工資待遇),再根據醫護員工完成的績效核定其各自的報酬,促使醫院員工的利益與醫院的整體利益一致,并體現醫護員工特殊勞動價值,充分調動醫護員工的勞動積極性。

3.3 貼近群眾,提升醫療質量內涵,提高社會民眾的滿意度

醫療技術高,服務質量優,價格合理是百姓就醫的重要取向??h級公立醫院能否在協商、談判、爭取到合理的病種(組)定額收費的結果后,如何獲得更多的病例和可持續的病源關鍵在于社會民眾對質量和服務的認可。這就要求醫院在提供服務的時候切實以病人為中心,讓患者及其家屬切實感受到醫院的方便、快捷和舒適,做到全方位滿足患者多樣化、個體化的需求,提高社會民眾的滿意度。

3.4實施品牌戰略,確保在同行競爭中的優勢地位

構建品牌是醫院在同行競爭中保持優勢地位的重要途徑,實施品牌戰略有助于醫院市場優勢的確立??h級醫院可通過特色文化建設、技術以外服務的拓展和延伸等提高醫院的知名度、美譽度和病人對醫院的信任度,盡可能實現同樣質量水平下具有較高附加值。品牌戰略是要讓社會民眾確實認可縣級醫院能夠保證相關病種(組)的治療質量,并為患者節約醫療費用,還要把醫療服務質量和社會民眾的滿意作為核心目標。

3.5提升醫務人員專業素養,留住人才

醫療行業是十分強調專業能力的職業,在醫務人員職業生涯不斷發展的動態過程中,過硬的專業素質是醫務人員職業生涯發展的根本。醫務人員要努力從醫德修養,學科水平,技術能力,服務能力和科研能力等方面來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醫療行業管理者要加強對醫務人員的醫德醫風教育,嚴格醫療服務監管。同時,要用待遇留人,給醫務人員合理的報酬,給予他們均等的發展機會,解除后顧之憂;用事業留人,不斷引進新技術,新項目,始終站在專業學科的最前沿,讓他們覺得有成就感,有施展才能的舞臺;用感情留人,不管是在工作方面,生活方面,給他們創造條件和機會,維護他們的利益,讓他們感到溫暖。

參考文獻:

[1] 于廣軍. 公立醫院改革的切入點――完善醫保支付制度[J]. 中國醫藥保險,2010,6:33

[2] 郭鶯,高鑫. 醫院如何適應醫保支付方式改革[J]. 中國社會保障,2010,5:82-83

[3] 王洪濤,畢若孟,于炳江. 建立多元混合型醫療保險模式的探討[J]. 齊魯醫學雜志,2009,24(2):183-188

[4] 韓成祿,崔爽,夏修偉. 公立醫院公益性質對改革醫療體系支付方式的影響[J]. 齊魯醫學雜志,2012,1(27):87-89

[5] 許素友.醫療費用的供方成本分擔及其啟示[J]. 中國醫療保險,2011(2):54-57

[6] 楊敬宇.醫保支付制度改革是公立醫院補償機制改革的核心[J].中國醫療保險,2012,10:16-18

篇4

一、總體目標

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深入貫徹“創業富民、創新強縣”總戰略,著眼于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扎實推進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標準化建設,開展縣鄉鎮(街道)村醫療衛生資源統籌配置改革,深入開展基層衛生人才素質提升工程。通過改革,農村基層衛生基礎條件明顯改善,城鄉醫療衛生資源配置效率有效提升,整體服務能力顯著提高,建成比較完善的以縣級醫院為龍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街道衛生院)為樞紐,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為基礎,駐村醫生巡回醫療為補充的覆蓋城鄉居民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具體目標:

——基本建立“20分鐘醫療衛生服務圈”。所有建制鄉鎮(街道)都有一所達到國家標準的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行政村醫療衛生服務實現全覆蓋。

——基本建立“縣院帶鄉鎮、鄉鎮帶村級”的城鄉醫療衛生統籌發展新機制。通過改革整合城鄉醫療衛生資源,提高配置效率,促進均衡發展,從制度上提高城鄉醫療資源的整體運行效率和服務水平。

——基本建立“穩得住、下得去、干得好”的城鄉基層醫療衛生隊伍。每萬名農村居民根據省定標準配備醫生,其中全科醫師不少于3名,公共衛生醫生不少于2名,基層醫療衛生隊伍生機活力明顯增強,基本滿足“小病在基層、大病不出縣”的衛生人才支撐要求。

——基本建立“數字化衛生”。構建以居民電子健康檔案為重點的集合作醫療、社區衛生服務、疾病控制、婦幼保健、雙向轉診等醫療衛生信息平臺。

二、基本原則

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原則。以為城鄉居民健康服務為宗旨,以保障城鄉居民健康權益為中心,遵循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集中社會各方力量,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全縣居民提供。

堅持“統籌發展、突出‘三基’”原則。以區域衛生發展總體規劃為指導,統籌城鄉、區域發展,科學配置衛生資源,把握基層基礎基本重點,向農村衛生和社區衛生傾斜,向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傾斜。

堅持“以人為本、服務創優”原則。把維護人民健康權益放在第一位,加強醫療衛生人才培養,調動和激發城鄉醫務人員積極性,提高醫療衛生隊伍素質和服務水平,努力實現全縣人民病有所醫。

堅持“機制創新、資源共享”原則。推進醫療衛生體制機制改革和創新,促進城鄉醫療衛生資源功能整合和柔性流動,提高醫療衛生資源整體運行效率。

堅持“立足縣情、協調發展”原則?;踞t療衛生服務水平與縣域經濟發展相協調、與人民群眾的承受能力相適應,探索建立具有特色的基本醫療制度。

三、主要任務

(一)扎實推進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

修訂完善區域衛生發展規劃,明確各類醫療衛生服務機構數量、規模、布局和功能,加快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標準化建設。通過“做強龍頭醫院、做全公共衛生服務網絡、做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做細駐村醫生制度”,進一步健全以縣級醫院為龍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街道衛生院)為樞紐,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為基礎的覆蓋城鄉居民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1.做強龍頭醫院。縣人民醫院加強腫瘤省級龍頭學科建設,并力創三級乙等綜合性醫院,縣中醫院力創三級乙等中醫院。兩家縣級醫院進一步提高醫療質量,優化服務流程,規范診療行為,積極推行“臨床路徑”管理,優先使用國家基本醫療藥物和適宜技術,實行醫學檢測結果互認制度,減輕患者負擔。開展與上級醫院多種形式的對口合作,全面提高整體醫療技術水平。承擔對基層醫療機構的業務指導和人員培訓工作,充分發揮其在農村三級醫療服務網絡中的龍頭作用。

2.做全公共衛生服務網絡。完善婦幼保健、健康教育、120急救中心和儲血點等公共衛生服務機構建設,健全以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網絡為基礎的醫療服務體系和公共衛生服務功能。

3.做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加快我縣“標準化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設三年計劃”的推進和落實,三年內新建(改擴建)南巖、鏡嶺鎮、新林鄉、巧英鄉等9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完成20個社區衛生服務站的建設計劃,加強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醫療設施的配置和更新,使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標準化建設率達90%以上。加快轉變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職能,明確其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定位,積極推廣使用適宜技術、適宜設備和中醫藥治療,進一步完善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為廣大群眾提供優質價廉的服務。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承擔預防、醫療、保健、康復、健康教育和計劃生育技術“六位一體”服務。

4.做細駐村醫生制度。實行駐村包片制,合理設置社區衛生服務點,實行“定時、定人、定點”的駐村醫生巡回醫療制度,提高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可及性,方便農村居民看病就醫,實行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全覆蓋。

(二)加快建立城鄉一體化管理新機制

1.明確機構性質和人員編制。按照省編辦《省農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機構設置和編制標準實施意見》文件精神,明確政府舉辦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街道衛生院)的性質為社會公益類事業單位,經費按上級規定列入財政預算。農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人員編制,原則上按每萬服務人口13-15名為標準核定,按規劃設床位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按照每床0.7人的標準相應增加編制,對人口少、交通不便的邊遠山區可適當增加編制。

2.開展縣鄉托管試點。沙溪鎮衛生院和東茗鄉衛生院分別由縣人民醫院和縣中醫院托管,公共衛生服務模式、服務區域、服務對象不變,財政補助政策不變。實行人、財、物和各項醫療衛生工作的統一管理,并從技術支持、人才培養、設備利用等方面進行優化整合,充分發揮縣級醫院在管理、技術、設備等方面的優勢,逐步提高被托管單位的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

3.合理整合醫療資源。根據功能定位,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街道衛生院)的外科、產科等醫療資源逐步縱向整合到縣級醫院。縣級醫院特色??茖嵭胁町惢l展,避免重復建設,全而不強。充分發揮縣級綜合性醫院檢驗、影像資源優勢,探索建立臨床檢驗中心,實現優質資源的柔性流動。

4.推進鄉鎮村一體化管理。對政府舉辦的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逐步實行一體化管理。健全門診有登記、用藥有處方、收費有憑據、轉診有記錄、隨訪有檔案的“五有”制度;實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街道衛生院)對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的機構、人員、業務、藥品、財務和考核“六統一”管理,推進鄉鎮村一體化管理進程。

5.實行雙向轉診制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街道衛生院)及時將急、危、重病人送到縣級醫院,治療后進行康復時再轉診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成縣、鄉鎮雙向轉診制度,形成“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康復回社區”的就醫格局。

6.完善基本藥物制度。政府舉辦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要全部配備和使用基本藥物,并按統一采購價零差率銷售?;舅幬锶考{入基本醫療保障藥物目錄,報銷比例明顯高于非基本藥物。加強對基本藥物制度的管理,進一步完善有關規章制度,使基本藥物制度在我縣得到可持續發展。

(三)深入開展基層衛生人員素質提升工程

1.加強基層衛生人員培訓。完成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全員培訓,委托定向培養臨床大專社區醫生10名以上。開展基層社區衛生人員崗位培訓,對鄉鎮(街道)衛生院在崗衛生人員每3年進行全員崗位培訓1次,對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在崗人員每年培訓1次。建立農村衛技人員定期進修學習制度,縣級醫院每年選派一定數量的技術骨干到上級醫院進修,鄉鎮衛生院每年要有10%的技術骨干到縣級以上醫院進修半年以上。

2.探索建立衛生人才管理新機制。積極探索縣鄉衛生人才一體化管理改革試點,對鄉鎮新招聘的醫學專業畢業生,原則上分專業安排在縣級醫院規范化輪訓一年,再輸送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工作。建立人員退出機制,對城鄉基層社區醫務人員在規定時間內未取得相應執業資格的要轉崗分流,解除聘用關系。建立縣級醫療衛生機構醫護技人員晉升中高級職稱前到鄉鎮衛生院至少服務半年以上和鄉鎮衛生院管理及技術骨干到縣級醫院培訓制度。同時,對長期在鄉鎮工作的衛生技術人員在職稱晉升、業務培訓、待遇政策等方面給予傾斜,穩定農村衛生隊伍。

3.進一步健全對口支援制度。繼續實施“萬名醫師支援農村衛生工程”、“公立醫院牽手社區行動”。縣級醫院要在與上級醫院建立協作基礎上,充分利用上級醫院各方面優勢,加強自身建設。同時每家縣級醫院與2至3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街道衛生院)建立長期對口協作關系,通過技術支持、人員培訓等方式,促進鄉鎮衛生院發展。

四、實施步驟

試點工作分準備部署、組織實施和總結評估三個階段進行:

1.準備部署階段(3-5月):根據省醫改精神和省衛生廳要求,結合我縣實際,制定完善試點工作方案,發改、財政、衛生等相關部門要相互溝通與銜接,確定具體操作方案。

2.組織實施階段(5-11月):按照實施方案,全面開展試點各項工作。

3.總結評估階段(12月):全面總結試點工作成效,并對試點工作進行評估,形成書面總結向省政府匯報。

五、保障措施

(一)建立工作協調機制

縣政府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工作協調機制,層層明確責任,落實工作任務,發改、財政、人事(編辦)、勞動、衛生等部門各司其職,密切協作,發展改革部門要切實做好綜合協調工作,衛生部門要切實發揮行業主管部門的職能,積極會同相關部門制定相關配套政策文件,其他相關部門也要成立相應的領導機構,配備專門力量,制定符合本部門實際的具體實施方案,采取有效措施,精心組織,有序推進,確保改革成果惠及全縣人民群眾。

(二)建立財政投入機制

1.公共衛生服務機構補助。衛生監督、疾病防控、健康教育、婦幼保健、精神衛生、應急救治、采供血和計劃生育等專業公共衛生服務機構的收支納入政府財政預算安排,按規定配置標準所需的基本建設、設備購置等發展建設支出由政府足額安排,人員經費、公用經費和業務經費根據人員編制、經費標準、業務工作完成及考核情況由政府預算全額安排。專業公共衛生服務機構按照規定取得的收入全額納入財政專戶管理。

2.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補助。基本藥物制度實施后,政府主要負責政府舉辦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開展基本醫療服務和公共衛生服務所必需的建設發展經費、人員經費、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經費以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任務經費等?;鶎俞t療衛生機構經核定的經常性收入不足以彌補核定的經常性支出的,差額部分由政府列入預算足額安排。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運行成本通過醫療服務收費和政府補助補償。其中:開展基本醫療服務和公共衛生服務所需經常性支出,由業務收入和財政安排的人員經費、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經費等經常性收入補償;建設發展支出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任務支出由政府專項補助。

3.村衛生室補助。政府對規劃設置的村衛生室根據省定標準在建設初期給予一次性補助。對村衛生室承擔公共衛生服務任務所需支出由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經費中按規定標準安排。

4.縣級醫院補助。在推進公立醫院改革的同時,政府合理安排對縣級醫院的投入,主要用于基本建設和設備購置、扶持重點學科發展、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單位繳費補助、政策性虧損補貼和承擔的公共衛生服務任務補助等方面。對中醫、婦幼保健事業予以傾斜。

5.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經費。逐步增加城鄉公共衛生服務經費,城鄉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經費標準不低于20元。對非政府舉辦的醫療機構承擔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采取購買服務的方式給予補助。對開展艾滋病、結核病、地方病等重大疾病防治、國家免疫規劃等十三項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所需經費,由政府全額安排。

(三)健全考核激勵機制

依據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職能和主要任務,建立起相應的考核激勵機制,實行“核定任務、核定收支、績效考核補助”。一是核定工作任務,依據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現有能力、服務人口以及上級工作要求,科學合理地核定年度工作任務和目標。二是實行績效考核,對其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任務完成情況、居民健康狀況改善情況、群眾滿意度等進行全面綜合的績效考核。三是補助與績效掛鉤,對于績效好的機構,預算補助全額發放;對于績效較差的機構,預算補助按比例核減,形成“干好者多得、干差者少得”的激勵與約束機制,充分調動醫務人員與管理者的積極性。

篇5

關鍵詞:新農合 分級診療 協同難點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以下簡稱“新農合”)是我國政府出臺的一項惠民政策,作為一項醫療保險制度,一方面為廣大農村居民提供醫療保障,降低農村居民疾病經濟負擔;另一方面可利用補償制度、雙向轉診制度等實現對病人的就醫導向[1]。建立分級診療制度,是合理配置醫療資源,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2014年四川省衛生計生委聯合其他5部門下發了《關于建立完善分級診療制度的意見》(川衛辦發〔2014〕257號),四川省成為人口大省中第一個全面實施分級診療的省份。新農合又一次被作為“撬動”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關鍵因素和有力保障措施,之后出臺了《關于調整新農合報銷規定推進分級診療工作的通知》(川衛辦發〔2014〕296號)。本文對四川省新農合與分級診療協同中所存在的難點及問題進行分析,總結兩者在協同過程中的經驗,以期能為發揮醫保作用、促進分級診療制度的建立提供借鑒。

一、資料與方法

(一)抽樣地區

按地理位置、經濟水平、衛生資源狀況抽取四川省 5個市(州)及其下屬14個縣(區、市)。調研機構包括市(州)衛生計生局4個、區縣級衛生計生局14個、市(州)級醫院10家、區縣級醫院27家、鄉鎮衛生院28家。實地走訪市(州)級醫院5家、區縣級醫院13家。

(二)方法

1.關鍵知情人訪談。根據不同的訪談對象設計了相應的訪談提綱,本研究的訪談對象包括市州、區縣衛生行政管理人員、新農合管理人員、縣域內各級各類醫療機構負責人、醫保工作者、醫生。訪談內容主要是目前新農合運行情況、分級診療情況、新農合對構建分級診療的情況、政策推行情況等。同時通過這些訪談探討目前在這些方面的有力突破、存在的難點問題及阻礙因素,并尋找有效解決辦法,總結良好經驗。

2.專家咨詢法。在前期文獻基礎上,通過專家咨詢,初步形成新農合補償政策對構建分級診療影響的有關研究內容、提綱等。

二、新農合與分級診療實施情況

(一)新農合運行情況

十多年來,四川省新農合制度在保障健康、促進醫改等方面取得巨大的成就。新農合實現應保盡保,籌資水平不斷提高,基金結余率不斷降低,受益面持續擴大,保障能力不斷增強。2015年,四川省縣外、縣級、鄉級醫療機構補償人次數占比相比2014年增幅為-4.39%、6.63%、-3.01%,新農合補償資金流向縣外、縣級、鄉級醫療機構的比例相比2014年增幅為-4.53%、5.56%、-3.47%。可以看出推行新農合以促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政策出臺后,新農合基金及病人都流向縣域內。新農合對病人就醫起到一定的導向作用。

(二)分級診療推行情況

醫療保險作為醫療服務市場中的第三方,對醫療服務的供方和需方都有明顯的影響作用,醫療保險政策的杠桿作用,包括報銷比例差異化、分級診療報銷政策的嚴格執行等是促進患者合理流動的重要方式[2],2014年四川省在全域內開始推行分級診療,為推行基層首診,利用新農合經濟杠桿作用,引導病人基層首診。調查發現,為落實雙向轉診幾乎所有的基層醫療機構都已經執行了文件,與相應的醫院簽訂了雙向轉診協議,探索按照雙向轉診技術指南開展雙向轉診工作,積極構建雙向轉診綠色通道,并保持有效暢通,確保了醫療服務的連續性和醫療質量及安全。在急慢分治方面,各地通過特殊門診大額補償,實現了將病人穩定在基層,上下聯動主要是通過醫聯體形式。調研發現,各地均在積極探索和建立醫療聯合體,以調研的A市為例,該市構建“1+1+N”模式的全域醫療聯合體,建立了就近就便的雙向轉診機制。截至2015年年底,全省縣域內住院率達到了82.36%,比2014年增加了0.98個百分點,說明政策對引導居民流向起了積極作用,新農合制度中的逐級轉診制度是基層首診的良好示范[3]。

三、協同難點

(一)新農合引導就醫流向成效甚微

雖然新農合引導就醫流向顯現一定效果,但是由于新農合補償政策引導就醫流向存在時滯性,加之衛生資源的配置狀況、農民收入水平提高、交通便利帶來的可及性提高等諸多因素,共同決定了趨高就醫現象在短期內不易改變。因此新農合補償政策引導就醫流向顯效較慢。在民族地區分級診療執行難度突出,民族地區群眾受到的影響,就醫選擇不是根據自身或者醫療信息,所以在民族地區就醫難以遵守分級診療的規定。未遵循分級診療,但仍然要求報銷,給經辦人員帶來巨大壓力。另外民族、偏遠地區,鄉鎮距離縣城距離很遠,衛生資源不豐富、配置不合理,給制度的推進帶來了很大的阻力。

(二)“一刀切”政策易激化矛盾

新農合中為推進分級診療,對于越級轉診,原則上不予報銷的“一刀切”政策不易被接受。新農合對于未開具轉診證明越級就診的患者不予補償,患者對此存在較大抵觸情緒,此做法影響了經辦人員與農民之間的信任關系?;颊卟荒苷J知病情,認為逐級就醫可能耽誤病情,增加就醫成本,加之病人及家屬就醫心切,最終未能遵循基層首診、逐級轉診。在這些情況下,不予補償引發了群眾不滿情緒,增加了新農合經辦人員的工作壓力,甚至造成新農合失信于民。某些情況下開具轉診單可能惡化醫患關系,首診醫院接診后認為可以治療,患者強制要求轉診,或者患者在上級就診后回基層補開轉診單,造成醫患矛盾;上級醫院治療后有意愿下轉,但患者心存顧慮,不愿下轉,如何分割上下級醫院之間的風險關系需要探索。

(三)新農合補償在醫聯體中的缺位

新農合尚未針對醫聯體設計補償方案,松散型醫聯體以垂直整合和技術紐帶為特征的技術援助,采取“傳、幫、帶”等形式,加強上級醫院對下級醫院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技術指導和人員培訓[4],合作形式主要以簽訂雙向轉診協議為主,難以取得突破,無法解決下轉問題,原因在于協議約束力不強、上級醫院無意愿、下級醫院能力弱、病人有顧慮等等。緊密型醫聯體實現資源和利益共享,為節約成本,相對而言更有動力推動下轉。新農合補償政策以醫院個體為單位,未以醫聯體為單位,未把醫聯體作為利益聯合體來設計補償方案。此外新農合只是簡單地規定報銷不逐級轉診則不予報銷的制度,并沒有對雙向轉診制度進行程序或者規范的制度的設計,缺乏鼓勵下轉病人的激勵機制,加之下轉標準操作性不強,病人對于下轉存在顧慮,導致上級醫院缺乏下轉意愿,下轉人數非常少,雙向轉診淪為單向轉診。

(四)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主要的問題在于我國基層醫療衛生結果服務能力普遍較弱,醫療技術的退步使得其醫療水平大幅降低,基層接不住,看不了病的問題嚴重,分級診療中基層首診問題難以解決。其次病人對大醫院資源好的觀念根深蒂固,老百姓也形成了只要患病就去大醫院就醫的錯誤觀念,過分依賴大型綜合性醫院,短時間難以改變,而且患者觀念上更容易接受治愈而不是好轉出院。普遍認為在大醫院接受治療應是治愈了而無需再進行后期治療,就醫理念的偏差阻礙分級診療制度有序建立。此外新農合信息系統不支持差額補償起付線,系統不能呈現患者的轉院情況,必須核查紙質轉院轉診材料,通過手工結算實現補償,既增加工作量,又增加出錯機會。轉診工作只依靠轉診單的形式開展,轉診流程未能實現標準化和信息化,信息化建設滯后。

四、建議

(一)推進新農合能力建設,強化醫患雙方管控

分級診療政策至少在市級范圍內統籌規劃,方可避免縣級政策碎片化,為協同分級診療政策,新農合需要實行市級統籌。新農合市級統籌也是整合城鄉醫保的應有之意。市級統籌提高基金抗風險能力,實現制度統一,提高市內縣域間公平性。其次加強新農合對需方的引導力,繼續堅持新農合差別化補償政策,引導和激勵參合農民自愿實行分級診療。對于轉診病人實行優先就診,簡化手續,讓患者真正體會到雙向轉診帶來的好處。同時加強新農合對供方的約束力,新農合通過支付方式改革和監督措施加強對供方的約束。根據醫療機構級別,明確規定市域內各級別醫療機構的住院人次、次均費用、住院床日、床日費用等約束性指標。該指標與次均費用指標或床日費用指標聯動,切實降低三級醫院的住院床日,倒逼三級醫院下轉輕癥病人和恢復期病人到二級或基層醫院。按照下轉病人數量,參照下接醫院的反饋,給予下轉醫院次年度更優的考核指標。

(二)逐步有序推進制度協同

政策落實需要適應期和緩沖期,新農合對分級診療中不按規定越級轉診者不予報銷,激化群眾不滿和多方矛盾。應利用新農合杠桿促進和引導分級診療,采用“小步快跑”的方式,給予政策執行者、相關利益者一定的緩沖期,放緩省級規定的未轉診不報賬政策的實施。對于不按政策執行的參合群眾,提高報銷起付線或者降低補償比例來給予警戒,并向患者及家屬宣傳分級診療政策,同時簽署知情同意書。對轉診規定還不十分了解的病人,考慮適當下調非正常轉診病人醫療費用的報銷比例,使群眾逐漸適應直至接受和支持政策。

(三)緊密型醫聯體建設

緊密型醫聯體是利益共同體,實施整合醫療可以顯著地提高醫療質量,降低醫療成本[5]。新農合可以采取購買醫療集團服務的模式,一、二、三級醫院以協議或合同的形式規定各自的權利和義務,規定如何處理雙向轉診病人的指征及其利益配置,使綜合醫院和基層醫療機構可以在雙向轉診中都受益,醫聯體中高級別醫院可以降低住院日,提高病床周轉率,提高運轉效率,低級別醫院可以獲得技術支持,為下轉病人提供服務并獲得補償受益。在醫聯體內部上下流動,既滿足病人對優質醫療資源的需求,又提高了醫療體系的整體效率。在制定醫聯體內部新農合支付政策時,可以考慮制定每一級醫院的疾病診療范圍和相對應的支付方式,以實現對于疑難重癥逐級上轉,而對于常見病和多發病逐級下行[6]。

(四)持續著力克服外部困境

通過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改革,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醫務人員工作積極性,使其有改善和提高自身業務能力的內部動力,才能有效地提升基層的服務能力及其醫療技術水平,才有可能實現分級診療中的基層首診。其次持續推進分級診療政策的宣傳,以政府為主,宣傳、衛生等部門協同宣傳分級診療政策。加強居民健康教育,扭轉就醫觀念,轉變群眾在過去數十年中形成的對于基層醫療機構的不良認知,逐漸改變就醫偏差。

參考文獻:

[1] 陳清梅.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對農村居民就醫流向的影響研究[D].山東:山東大學,2014:1- 2

[2] 余紅星,姚嵐,李瑩,等.基于分級診療的醫療機構分工協作機制探究[J].中國醫院管理,2014,34(7): 1- 3.

[3] 方鵬騫.中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報告2014[R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95.

[4] 代濤,陳瑤,韋瀟.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整合:國際視角與中國實踐[J].中國衛生政策研究,2012,5(9): 1- 9.

篇6

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通遼分行牢固樹立宗旨意識,著力解決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問題,把強力推進“三大工程”,即“金融扶貧富民”工程、“金穗惠農通”工程、“萬村千鄉”工程,作為首要自選動作,把解決服務“三農三牧”不求實效、辦貸效率不高等問題作為重點內容,在“強農、惠農、富農”上狠下工夫,實現了服務“三農三牧”的新突破。截止2014年8月底,我行涉農涉牧貸款余額已達424787萬元,其中強農貸較年初增加5400萬元;富農貸較年初增加46717萬元;農戶貸款余額較年初增加38504萬元。集中體現了通遼分行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成果。

一、在積極支持涉農企業發展中“強農”。一是持續擴大國家級、省級和地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服務覆蓋率,提升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結合各旗、縣(市、區)經濟發展情況,確定了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產業集群、省級工業園區等客戶服務名單,通過跟蹤企業資金及結算需求,組建專業服務團隊,制定切實可行的服務方案。截至2014年8月底,已信貸支持21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其中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家、自治區級12家、地市級5家,授信總額達14.49億元;二是及時向社會各界傳遞農行各項優惠政策。不僅深入企業講解、傳導財政貼息、扶貧貼息及民貿貼息等利好政策,還利用與農業局、金融辦、林業局等委辦局的對接會、產品講解會上重點推薦介紹,以多項優惠政策吸引更多優質客戶。截止2014年8月底,我行已信貸支持全市民族貿易企業20家,授信總額達10.4億元;三是大力扶持農業產業鏈企業。通遼分行立足實際,優選培育對象,大力推廣“農業產業鏈”貸款,向企業上下游客戶提供“快捷、方便”的金融服務,大力滿足農戶種養資金需求,既保證了企業原材料進貨渠道,又間接地助推了企業發展。四是多渠道解決涉農企業融資難題。不僅采用傳統抵押方式發放流動資金貸款,同時推出國內保理、貿易融資類和銀行承兌匯票等產品,以企業銷售中產生的應收賬款、出口退稅款項等做為質押物發放貸款,擴大融資路徑和減少企業融資成本。如累計為科牛公司辦理以應收賬款質押融資8311萬元、通遼萬順達有限公司應收賬款質押融資2980萬元、萬順達銀行承兌匯票4000萬元。

二、在切實優化農村牧區基礎金融服務中“惠農”。在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我行充分聽取“三農”客戶的意見建議,切實提高“三農”服務覆蓋面。積極對全市縣域111個鄉鎮蘇木2275個行政村全面實施“惠農通”工程建設,通過在縣域及以下農村牧區農家店、農資連鎖店、農副產品批發站等,以及新農保服務站、新農合定點醫療服務站和電信運營商等處設立電子化網點、布放助農取款服務點,實施“惠農通”工程,滿足周邊農牧民足不出村即可實現日常消費、存取款、余額查詢、跨行刷卡,新農保、新農合以及財政支農資金兌付等基礎性金融需求。截至2014年8月底,我行惠農卡發卡量目前已突破14萬張,共設立電子化網點2450個,其中布放助農取款服務點1984個,鄉鎮覆蓋率已達到100%,并力爭在2014年上半年實現助農取款服務點全市2275個行政村全部覆蓋,2015年末實現3358個自然村助農取款服務點全覆蓋。

三、在推進“金融扶貧富民工程”和不斷推廣金融服務創新中“富農”。一是把“金融扶貧富民工程”作為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著力點強力推進,截止8月末累計投放金融扶貧富民貸款63717萬元,完成計劃的115%,其中:“金穗強農貸”投放15戶,金額17000萬元,完成計劃的103%;“金穗富農貸”投放10738戶,覆蓋735個行政村,貸款金額49917萬元,完成計劃的129%。為更好地推進“金融扶貧富民工程”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二是推行多種貸款模式。集中推出了“公司+農戶”、“專業合作社+農戶”、“公職人員+農戶”、“擔保公司+農戶”、集體土地上的房產抵押、三農特色房產的“單證抵押”等多種融資模式,加大農牧戶信貸扶持力度,有效緩解農戶貸款擔保難的問題。針對縣域及以下區域種地農民無法提供擔保問題,探索創新了“經銷商+農戶”貸款模式,由具有擔保能力農資經銷商提供擔保,力爭以“一站式”金融服務方式解決農牧民種子、化肥、農藥等資金方面需求。通過這種服務模式我行與春廣源農民合作社、內蒙古永業公司合作,投放種子、化肥款5508萬元;三是加大農戶貸款投放比例。主動與農發行收糧經紀人及就業局返鄉農民工、林業局種植農戶、經信委(正地、岳泰、科翔飼料企業產業鏈上游農牧戶)等委辦局洽談聯系金融服務合作,全面提升農戶貸款輻射面。四是多項措施惠利于民。符合貸款條件農戶隨時可以向農行申請貸款,審批通過農戶貸款隨時可以投放,不受全行信貸規模約束;農牧民使用的惠農卡執行收費減免政策,免收工本費、免收小額賬戶管理費、減半收取年費;在貸款利率定價方面給予優先考慮,以低于部分金融機構30-40個百分點發放貸款,如一筆100萬元農戶經營貸款,年可減少利息支出2.3-3.6萬元;在業務受理上,實行前后臺平行作業制度,開辟快速響應“綠色審批”通道,有效縮短了業務運作周期。同時,推行首辦負責制、特事特辦制等制度,提高業務辦理效率。

篇7

一、縣級公立醫院信息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是缺少醫院信息化建設統一標準體系,阻礙了信息資源共享。沒有牽頭部門去組織研究制定出臺作為實現互聯互通的必要前提――信息化建設統一標準。在沒有頂層設計規劃、標準不統一的情況下,橫向的醫療機構之間、縱向的業務系統之間不聯不通,縣域內除醫保結算系統與試點醫院HIS系統互聯并實現實時醫保結算外,醫療服務、公共衛生、計劃生育、藥品供應保障和綜合管理等信息資源,尚未實現互聯互通、信息共享,降低了總體醫療服務能力,也為后期的信息資源整合、互聯互通留下了障礙,造成重復建設、資金浪費。

二是未明確推進信息化建設目標責任及資金來源,缺少全程監督制約。不少縣級公立醫院信息化建設并未明確相關部門在推進建設中的目標責任,各級財政也未安排預算予以支持,導致信息化進程緩慢并缺少全程監督制約。作為醫藥衛生信息化建設的主體,各醫院局限于滿足日常業務工作需求,一方面,不愿主動投入資金新建或升級改造自身的信息系統,以達到與監管部門系統互聯的技術要求;另一方面,也不愿互聯互通后被相關部門實時監督監管。而作為各監管部門,衛計委、發改、醫保、物價、財政等部門在沒有明確其在推進這項工作中的責任的情況下,缺少工作主動性和積極性,各監管部門根據需要留有端口,而部門之間監管需求和信息不清晰、不共享,缺少監管需求的相互融合,也導致出臺政策時不統籌不協調。

三是縣級公立醫院開展遠程診療形式單一、使用率低。遠程醫療會診系統是緩解邊遠地區城鄉居民“看病貴、看病難”矛盾的有效措施。但目前很多縣級公立醫院開展遠程醫療形式單一,多數醫院僅限于同對連的上級醫院間的醫療培訓,而且使用率低,年利用次數幾乎都在個位數。究其原因,第一,縣級公立醫院普遍認為,在目前交通、信息便捷程度普遍提高的情況下,只有綜合性醫院有此業務需求,而業務單一的專科醫院、規模較小的醫院遇到疑難病癥的幾率非常低,即便遇到也可方便轉到上級醫院,非邊遠地區短期內沒有開展遠程醫療的必要;第二,多數醫院還只能在財務、人事、劃價、收費等環節實現計算機管理,而極少涉及臨床信息,缺乏對醫療臨床功能的直接支持,多數醫院的信息系統在很大程度上是醫院管理流程的計算機化,并未實現真正的醫療信息化;第三,受限于資金和人員,一方面需投入數十萬資金建設遠程醫療系統,另一方面需要相關醫務人員的參與及計算機人員的技術支撐,對于基層的縣級醫院來說是個較大的困難。

四是多數試點改革醫院的信息化水平較低??h級公立醫院在機房面積、服務器數量、管理數據量等方面差異較大,有的存在系統維護人員與系統管理人員職責交叉現象,運行安全和患者數據安全無法有效保障;多數試點醫院未制定或部分指定了信息化發展規劃,但規劃都不夠全面。主要原因是:一方面醫院在信息化建設方面普遍投入少,所需資金缺乏保障;另一方面,既懂IT、又懂醫學以及醫院管理的復合型人才在縣級公立醫院十分缺乏。更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機構編制、人事管理等原因,這樣的人才有時在職稱評定及職位升遷方面卻不能享受優厚甚至只是正常的待遇,以至于人才流失嚴重。

二、加強縣級公立醫院信息化建設的建議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明確職責分工。加強對縣級公立醫院信息化建設工作的統一領導,抓緊出臺縣級公立醫院信息化建設的具體方案,明確目標責任,細化具體措施,明確各相關部門在推進醫藥衛生信息系統互聯互通工作中應承擔的職責,各相關部門、單位要按照統一部署,加強溝通,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統籌推進醫藥衛生信息化建設工作,發揮好衛生信息化對公立醫院改革的技術支撐作用。

二是制定統一標準規范,推動互聯共享。明確牽頭部門,盡快制定出臺縣級公立醫院信息系統建設的統一標準和規范,做到統一頂層設計――信息資源整合――實現互聯互通――達到信息共享。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對業務文檔類標準、統計指標類標準、醫學術語及分類編碼類標準、信息交換相關技術標準,以及系統功能規范等醫院信息化建設標準,宏觀把握、通盤規劃,及時統籌協調解決信息化建設中的重點難點問題??h級以上醫療衛生機構逐漸實現以財務為中心的管理信息系統向以電子病歷為核心的醫院管理信息系統轉變,推動電子病歷的應用和數字化醫院的建設,為后期互聯互通奠定基礎。

篇8

X年以來,我委認真貫徹落實自治縣黨委政府和上級業務主管部門工作會議精神,進一步加強衛生計生工作組織領導,促進各項工作順利開展,全面完成各項指標任務。

現將我縣衛生計生工作總結如下:

一、工作亮點

X.

扎實開展健康扶貧工作。對全縣X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因病致貧、因病返貧進行排查,為X人患病貧困人口建立健康信息檔案,并給予一次以上的醫療救治服務。對貧困家庭患者在縣域內住院治療實行先診療后付費,縣級定點醫療機構設立綜合服務窗口,縣級二甲醫院實現大病即時結算服務,鄉鎮衛生院實現新農合補償和醫療救助結算服務。

X.加快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建設,分級診療網絡化取得初步成效。初步建成了轄區內X家醫療機構的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基本實現轄區內所有醫療機構數據共享。著力加快推進“心電影像診斷中心”建設,既提高了全縣影像、心電的診斷技術水平,又解決了鄉鎮衛生院缺少影像人材的難題。

X.全面兩孩政策在我縣穩步實施。X年全縣自然增長率為X%,比控制指標值低X個千分點;政策外多孩率X%,比控制指標值低

X個百分點;出生人口性別比為男X:女X,比控制指標低X個點,人口出生風險可控,出生人口性別比更趨向自然規律。

X.全縣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能力建設迅速提升。積極向上爭取項目資金,著力打造標準化鄉鎮衛生院。在X年投入X萬元全面更新X個基層衛生院救護車的基礎上,X年投入X萬元完成對X個衛生院公共租賃住房工程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投入X萬元購置鄉鎮衛生院醫療設備;投入X萬元建設龍岸、四把、寶壇、天河、兼愛等X個鄉鎮的業務用房擴建項目,投入X萬元建設縣中醫院二期工程,投入X萬元建設縣疾控中心的血吸蟲防治綜合樓項目均在緊張實施中。

二、業務工作完成情況

(一)計生領域工作開展情況

X.主要指標完成情況。

X年X月X日至X年X月X日,全縣總人口為X人,人口出生X人,死亡X人,自然增長率X‰,比市級下達控制指標X‰低X千分點;男孩出生X人,女孩出生X人,出生人口性別比X,比市級下達控制指標X低X個點;政策外多孩率X%,比市級下達控制指標X%低X個百分點;全員數據庫信息準確率X%、信息變更及時率X%,均超過市級下達X%以上的指標。

X.重點工作完成情況。

(X)計生利益導向機制進一步完善。X年第一季度,全縣廣西農村計劃生育家庭一次性獎扶人數X人,獎勵金額X萬元;X年第二季度,全縣廣西農村計劃生育家庭一次性獎扶人數X人,獎勵金額X萬元;X年第三季度,全縣廣西農村計劃生育家庭一次性獎扶人數X人,獎勵金額X萬元;全國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全年獲得獎扶X人,獎勵金額X萬元;計劃生育家庭特別扶助X人,獎勵金額X萬元;廣西X-X周歲獎扶X人,獎勵金額X萬元,X年城鎮居民獨生子女父母年老享受獎勵X人,獎勵金額X萬元;投入X萬元為獨生子女戶和雙女結扎戶及國家獎扶對象代交新農合基金;投入X萬元為全縣農村獨生子女戶和雙女結扎戶購買新農保。

(X)實施全面兩孩政策。繼續加大全面兩孩政策實施力度。一是優化審批辦證。為符合生育服務登記、生育審批的服務對象提供辦證全程服務,二孩審批下放到鄉鎮,進一步規范審核,簡化程序,縮短時間,以免群眾兩頭跑,方便群眾辦證。建立完善回訪制度,縣、鄉兩級建立服務回訪制度,對全縣符合“全面兩孩”政策對象不定期進行入戶隨訪、電話回訪,了解群眾需求和基層計生干部服務情況。二是強化政策宣傳。利用節假日深入基層開展宣傳活動,免費發放宣傳折頁、組織計生專干深入到村居為群眾作詳細的解說工作,讓符合再生育政策的家庭對政策有進一步了解。充分利用村務公開欄、宣傳展板等媒介大力宣傳全面兩孩政策,使之家喻戶曉,人人皆知。三是提升保健服務。充分利用國家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項目平臺,為符合政策的生育對象提供孕前保健服務,目標人群實行全覆蓋,積極預防出生缺陷。充分利用居民健康檔案,為有再生育意愿的服務對象宣傳生殖健康知識,為已生育對象提供母乳喂養、新生兒保健指導,切實提升婦幼健康工作水平。全縣生育登記

X本,其中一孩登記X本,二孩登記X本,三孩及以上X份;再生育申請X份,審批發證X本。

(X)深入開展誠信計生工作。全縣開展誠信計生的村達X個,開展率達X%,參加誠信計生的育齡婦女數為X人,參與率達X%。

(X)認真實施國家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項目。截至目前,已為X對進行國家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完成自治區下達任務X對的X%。

(X)穩步推進小額貼息貸款。X年市級下達小額貼息貸款任務X戶,我縣X—X月完成X戶,完成率X%。

(X)全面落實計劃生育家庭愛心保險和關愛保險項目。X、愛心保險X年市下達我縣計劃生育家庭愛心保險任務X戶,我縣已完成投保X戶,投保率為X%。X、X年市下達我縣計劃生育家庭關愛保險投保任務為

X份,已完成投保X份,投保率為X%。

(X)強化流動人口計劃生育服務與管理。一是建立政府主導、部門配合、綜合服務管理的新體制,形成衛生計生、公安、綜治、工商、民政、財政、住房和城鄉建設、人力資源和勞動保障、稅務等多部門聯席會議制度。二是深入推進基本公共衛生計生服務均等化,提高流動人口衛生計生服務管理整體水平,推動流動人口

“網絡化”服務管理。三是深入開展流動人口(農民工)衛生計生“關懷關愛”專項行動,使“關懷關愛”專項行動取得良好社會效果。四是繼續完善流動人口服務管理“一盤棋”工作機制,積極與省內外部分縣、市建立區域協作,開展聯合執法和綜合服務活動,形成區域流動人口“一盤棋”長效工作機制。全縣流動人口錄入率X%,準確率達X%。重點服務管理對象協查反饋率達X%,避孕節育縣鄉通報、反饋率均達X%。

(二)衛生領域工作開展情況

X.主要指標完成情況。農村居民基本公共衛生知識知曉率達X%、居民基本健康行為形成率達X%;居民健康檔案建檔率達X%、電子建檔率X%;慢性病高血壓患者規范管理率X%、X型糖尿病患者規范管理率X%;兒童五苗接種率均達X%以上;無甲類傳染病發生,傳染病報告率X%;老年人健康管理率X%;登記在冊確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檢出率

X‰,規范管理率X%;孕產婦建冊率X%、產前健康管理率X%、住院分娩率

X%、孕產婦系統管理率

X%;X歲以下兒童健康管理率X

%、X-X歲以下兒童管理率X%。

X.重點工作完成情況。

(X)中醫能力建設工作穩步推進。繼續推進中醫民族醫藥能力建設,完成龍岸鎮中心衛生院中醫館的基礎設施配置建設,和喬善鄉中心衛生院中醫診療區服務能力建設項目建設;舉辦X基層中醫藥民族醫藥適宜技術培訓班,培訓率達X%以上。

(X)推進縣級公立醫院改革,提高醫療質量。完善公立醫院管理體制,深化編制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嚴格控制醫療費用不合理增長,大力改善醫療服務。加快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提升基層服務能力,緩解群眾“看病難”問題。實行藥品零差率銷售,加快落實醫保體系工作。

(X)衛生信息中心建設。衛生信息管理平臺已覆蓋全縣所有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和縣直醫療衛生機構,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X)重點地方病防治工作。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認真做好瘧疾、氟中毒、碘缺乏病的監測和分析研判,掌握動態,科學施策。

(X)優化城鄉醫療衛生資源配置,完善縣鄉村三級醫療服務網絡。中醫仫佬醫醫院建設項目一期工程累計完成投資X萬元;二期工程正在招投標,累計完成投資X萬元;全面推進X個鄉鎮衛生院公共租賃住房配套基礎建設項目,累計完成中央投資X萬元。推進X年下達的我縣X個中央預算內投資項目的建設進度,龍岸、四把X個鄉鎮衛生院業務用房擴建項目正在招投標,

X年X月前開工建設,累計完成投資X萬元;中央預算內投資建設的X縣疾控中心血吸蟲病防治綜合樓項目,正在招投標,目前累計完成投資X萬元。自治區投資項目,天河鎮、兼愛鄉、寶壇鄉等三個鄉鎮衛生院業務用房擴建項目,

X月底開工建設,累計完成投資X萬元。

(X)衛生監督協管。全縣X個衛生監督協管站均能有序的開展工作,規范對學校衛生飲用水衛生、醫療機構、非法行醫開展實地巡查,確保鄉村學校、飲用水、傳染病等公共衛生安全。

(X)防艾攻堅工程工作。繼續鞏固防艾攻堅工程成績,加大宣傳力度,關口往前移,特別是對老年人群的宣傳。全縣X年X-X月新發現報告病例X例,X年同期X例,較X年同期下降X﹪。全縣在治艾滋病病人病死率X,不高于X年全縣平均數為X。減少艾滋病的發生率、死亡率。

三、黨風廉政建設

篇9

經縣政府研究。主要任務是全面總結2010年全縣新農合工作,安排部署2011年度籌資工作,全縣再掀新農合參保,為新農合工作的可持續、健康發展奠定基礎。剛才,縣衛生局周曉峰局長、農醫局王佳局長分別對我縣2010年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進行了回顧總結,并就2011年度工作提出了很好的意見和建議,講得都很好,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操作性,完全贊同,請大家認真抓好貫徹落實。

一、總結經驗。進一步增強做好新農合工作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正確領導下,縣自2007年正式啟動實施新農合工作以來。全縣廣大新農合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縣新農合工作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實現了工作的制度化和規范化,取得了長足進步。一是參合率逐年提高,保障能力顯著增強。新農合工作開展以來,縣農民參合率穩步上升,參合率由07年的86.93%提高到目前的96.99%報銷封頂線由1.5萬元提高到5萬元,參合農民住院醫藥費用平均補償比從2007年的30.18%提高到目前的41.87%二是受益面逐年擴大,農民真正得到實惠。截止今年11月份,縣共補助參合農民醫療費用2320萬元,受益農民27278萬人次比2007年多13684人次,人均補償從2007年的526元提高到目前的850元,人均補償金額逐年增加。三是管理逐步規范,運行機制不斷健全完善。組織機構建設上,全縣基本形成了主要領導負總責、分管領導具體抓的縣、鄉、村三級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組織領導體系和監督體系。資金安全運行上,嚴格按照中央及省、市相關規定,做到資金收支兩條線封閉運行,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合作醫療基金安全管理制度。衛生服務監管上,逐步形成了衛生部門主管與多部門監督、群眾反映與主動調查、現場明補與按期公示相結合的服務監管機制??梢哉f,新農合是老百姓受益最多,得實惠最多,效果最值得肯定的民生工程。

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收到參合農民得實惠、衛生事業得發展、政府工作得民心的三贏”效果,總體來說。受到社會各界和農民群眾的普遍認可,得到省市主管部門的充分肯定。這些成績的取得得益于各鄉鎮的精心組織、扎實工作,得益于各相關部門的認真實施、通力配合,得益于廣大農民群眾積極參與和大力支持。

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縣新農合工作與上級的要求比、與兄弟縣區比還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一是宣傳發動還不夠到位。有不少農民群眾對新農合的有關政策和報銷程序不完全知曉和了解,看到積極因素和有利條件的同時。往往是患病后或需要報銷補償時才去多方打聽,解相關情況。同時,大部分群眾也不完全了解新農合保大病、保住院的適當補助、互助共濟的性質。二是資金征繳還不夠全面。每年一度的收費都在集中收取,采取下計劃、分任務、鄉村干部逐戶上門收取。由于工作量大面廣,給我籌資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個別鄉鎮還有墊付的形式完成任務,一定程度上又增加了基層負擔。三是服務質量和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部分鄉、村醫療機構服務能力不高、技術人員短缺、不能很好地提供就近的基本醫療服務與群眾醫療服務需求增長的矛盾,影響了農民參合的積極性。這些問題如不給予重視和及時加以解決,勢必影響到縣2011年新農合工作的順利實施。因此,各鄉鎮、相關部門務必深化對新農合工作的認識,把新農合工作擺到重要位置,全力以赴,迎難而上,消除畏難情緒,及時解決工作中出現的問題,確保按要求完成各項工作任務。

二、突出重點。進一步提升新農合工作的水平和影響

涉及千家萬戶,新農合是跨行業、跨系統、跨部門的社會系統工程。事關全縣農民的大事。各鄉鎮各有關部門要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扎實推進新農合籌資工作。2011年我縣新農合工作的總體目標是宣傳覆蓋面要達到100%農民對政策知曉率達98%全縣參合人數達到農業總人口的98%以上;籌資標準是每人每年30元。由于我縣外出人員較多,加之居住人口與統計人口不相吻合,各鄉鎮的參合壓力都非常大。工作中一定要克服麻痹、畏難、厭戰情緒,不能認為新農合年年開展、籌資工作年年干,已是輕車熟路、順理成章、水到渠成,更不能有困難就回避、有問題就退縮。要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認清形勢,充分估計困難,抓好宣傳教育,搞好組織發動,確保在2011年2月25日前完成縣委縣政府確立的參合目標。

提高他對新農合的認知度和知曉率是抓好這項工作的關鍵。所以說,一要突出抓好宣傳發動。新農合的服務對象是廣大農民群眾。要把宣傳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使廣大群眾主動配合、積極參與。而要做好宣傳工作,就要做到廣泛”深入”位”所謂“廣泛”就是要求各鄉鎮和有關部門要充分利用會議、電視、張貼標語等行之有效的形式,大造聲勢,深入宣傳,擴大影響,務求效果,真正做到家喻戶曉、人盡皆知;還要注重對外出務工人員的宣傳,讓他也能了解政策內容,享受醫療保障。所謂“透徹”就是宣傳過程中要講透實施新農合政策的目的意義和好處,讓廣大農民打消增加負擔、擔心吃虧的念頭,從而愉快接受;講透新農合政策的具體內容,重點抓好鄉鎮和村干部的培訓工作,使之全面掌握;講透2011年新農合的相關政策,講清醫療資金管理、報銷程序等,特別是要講清沒有參合的農民原則上不給予大病救助。所謂“位”就是宣傳不能流于形式,停留在表面,而要真正深入人心,獲得群眾的支持,讓他認識到這是為人民辦好事,自覺主動地參與。今年,還特意印制了7萬余份《新農合宣傳資料》目的就是讓工作人員和農民群眾能夠吃透政策,便于宣傳報道、加深理解。

資金籌措是基礎。各鄉鎮、各有關部門要把資金籌措作為重點,二要突出抓好資金籌措。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堅持農民自愿,嚴禁攤派和弄虛作假,嚴禁為了搶進度、趕任務而強行征收。要規范籌資程序。按照登記造冊、收取基金、開具票據等程序進行。要嚴肅籌資紀律。禁止為片面追求農民參合率,強迫農民繳費或用其他墊付形式進行繳費等錯誤行為和作法。要落實相關優惠政策。對農村五保戶、低保戶、特困優撫對象等,個人繳費部分仍按有關政策規定代繳參合資金。要特別關注外出務工農戶的參合,提高參合率,確保在2011年2月25日前全面完成參合率98%任務。此外,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問題就是要逐步建立長效的籌資機制,農民自愿的前提下,可以探索采取集體、常年定點收繳等方式進行籌資。

不但要讓農民有錢看病,三要突出抓好服務提升。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還要讓農民有地方看病、方便看病,而且要價格低廉,這就對我服務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健全服務網絡,鼓勵縣、鄉、村醫療機構之間進行縱向合作,縣級醫療機構的技術服務要向鄉鎮延伸,鄉級衛生技術服務要向村延伸,讓農民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縣,就近享受到良好的醫療衛生服務。要提高服務水平,各定點醫療機構要堅持以社會效益為最高準則,千方百計讓利于參加合作醫療的農民,切實加強對醫務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和業務技能培訓,努力培養一大批老百姓信賴的鄉村“名醫”讓老百姓享受到優質的醫療服務。要加強行業監管,衛生主管部門要完善定點醫療機構的標準,嚴格準入條件,加強動態監管,對那些不能適應工作要求和違法違規的定點醫療機構,要堅決取消;同時,要盡快研究制訂規范診療行為的方案和制度,堅決制止各種亂漲價、亂收費、濫檢查、濫用藥的行為,讓農民的就醫費用真正降下來,讓群眾就醫的環境好起來。

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四要突出抓好資金監管。資金監管是事關新農合成敗的關鍵。各鄉鎮和有關部門要從建章立制入手。對資金專戶存儲、專款存儲,以極端負責的態度把這筆資金管好、用好,防止出現不合理支出。要明確報賬程序,本著科學、簡明、高效的原則,優化簡化報賬程序,最大限度地為農民提供便利,決不能讓農民為了報銷醫藥費到處跑,最后花的費用比報的費用還多。要加強資金監督,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納入村務公開,實行縣、鄉、村三級公示,向農民公開醫藥費報銷情況,接受群眾監督,嚴禁資金挪用。計劃在明年上半年完成全縣各鄉鎮衛生院管理網絡系統和新農合報賬系統,實現資金管理網絡化。

三、咬定目標。進一步加強新農合工作的組織領導

各鄉鎮、各有關部門要對照目標任務,推行新農合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任務。加強領導,周密組織,強化舉措,切實把新農合工作推向一個新的臺階。

政府行為。各鄉鎮政府必須高度重視,一要強化組織領導。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是由政府組織、引導和支持的一項惠民工程。切實加強領導,要始終把新型合作醫療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做到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全力以赴地把此項工作領導好、組織好、落實好。要堅決摒棄新農合是衛生部門的工作這一狹隘觀念,堅決克服怕收錢、惹麻煩的錯誤思想,切實把這項工作擺上重要日程,制定工作計劃,配備專門人員,定目標、定進度、定人員、定責任,確保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目標任務。

各鄉鎮、各有關部門必須各司其職,二要強化協作配合。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是一項牽涉到多個部門的系統工程。各負其責,同心協力、密切配合,共同推動此項工作的深入開展。切實做到思想認識到位,安排部署到位,履行職責到位,工作落實到位,從而形成齊抓共管的強大合力,推動各項工作目標的順利實現。

篇10

(一)對農業發展的認識存在偏差長期以來,政府對農業發展的思路、政策缺少連續性,資金投入沒有形成固定機制。在基層政府的實際工作中,往往把轉移剩余勞動力,尤其是向外地、外省轉移作為工作的重點,忽視了通過農業現代化、壯大縣域經濟來就地吸收消化剩余勞動力。近年來,隨著經濟環境的改變,東部沿海地區生產、生活成本上升,特別是2008年以來,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大部分勞動力密集型企業訂單下降、利潤減少,導致生存困難,甚至出現工廠倒閉浪潮,大批外出務工人員失業。在此背景下,企業紛紛進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高科技含量,進一步壓縮對勞動力的需求。這無疑使外出務工人員面臨更大的就業壓力。此時如果繼續沿用以往單純勞務輸出的思路,無疑會使農村人口結構進一步失衡,是一種“雙輸”的結果。

(二)城鄉二元結構的影響計劃經濟時代形成的城鄉二元結構并沒有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而消失,在某些領域甚至還有反復。在戶籍、教育、就業、醫療等方面,城鄉差距明顯。以收入水平為例,2012年南寧市農村人均純收入6777元,同期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了22561元,農民收入僅是城鎮居民收入的30%,與東部地區相比更低。城鄉二元結構對農村的長遠發展造成不利影響,要素資源過分集中于城市,城鄉鴻溝不斷擴大,難以逾越,農民成為“二等公民”,受到各方面的歧視。這些都刺激著農民離開農村,前往城市謀生,以期獲得更好的發展空間,改變命運。

(三)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南寧市農村的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受城鄉二元體制和傳統土地保障的影響,嚴重滯后于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村居民社會保障覆蓋面窄、待遇水平低、手續繁瑣,農民抵抗自然風險、社會風險的能力不強。由于物價上漲,并且農民來自農業生產的收入增長緩慢,土地的保障功能在逐漸下降。同時,南寧市的城市空間不斷擴大,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大量農田被征用,失地農民數量增多,征地補償標準過低、發放不及時等現象時有發生,社會保障制度沒有及時銜接,部分被征地農民失去生活來源,生活較為困難。

(四)農村人力資源投入不足從政府的角度來看,一是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投入不足。政府在教育資源配置方面不均衡,農村師資力量比較薄弱,教師無論在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難以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在投入上,政府主要側重于教學硬件設施的改善,對農村學生,尤其是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營養狀況重視程度仍有所欠缺。二是針對農民的職業技能培訓不能適應新農村建設和市場經濟的要求,人才培訓的供給和需求不一致,政府提供的培訓項目有限,不能滿足新農村建設的需求。另一方面,農民對人力資本投資的重要性認識也存在不足。在資源分配上,將主要的資源用于子女教育,忽視了對自己的人力資本開發。部分農民存在“等靠要”思想,安于現狀、小富即安,不主動進行人力資本投資,從而失去了進一步發展提升的空間。

二、南寧市農村人口結構失衡的不利影響

(一)不利于實現農業現代化發展現代農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是促進農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徑,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重要舉措,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產業基礎。青壯年勞動力是農業先進技術的最終承擔者。然而,目前南寧市大部分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固守在土地上的農民在年齡、性別、素質上與現代農業的要求相距甚遠。這些農民更習慣于采用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現代農業生產方式普及的難度大,這導致農業生產效率難以提高。近年來,政府高度重視發展農業生產。但要把政策轉變成實實在在的成果關鍵還是在于“人”,沒有一個合理的勞動力結構,農業現代化將無從談起。

(二)不利于勞動力再生產勞動力再生產指勞動者體力和智力的恢復、更新和發展,還包括下一代勞動力的培養、教育和補充。失衡的農村人口結構對南寧市勞動力再生產的不利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老人、婦女的勞動力恢復問題。在缺少主要勞動力的情況下,老人、婦女承擔起繁重的農業生產任務。一般來說,老人、婦女的身體素質相對不高,長時間從事農業勞動對身體的損耗較大,同時還要撫養、教育下一代,負擔太大,勞動力得不到及時的恢復。二是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由于父母長期在外打工,留守兒童從小在一個缺少親情的環境中成長。老人的文化水平不高也會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兒童的智力成長,與在城市中長大的同齡人相比,他們的基礎薄弱,在起點上處于不公平的地位,這對他們日后融入主流社會和長遠發展影響較大。

(三)不利于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傳統的農村家庭是一個長幼有序、分工合理、生產生活功能合一的組織單位。青壯年勞動力的大量外流使傳統農村家庭組織形式趨于瓦解,對農村社會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首先,老孺抵抗風險的能力較弱,自保能力不強,農村地區社會治安形勢不容樂觀。其次,由于留守家庭的不完整,容易造成留守人員精神生活貧乏。子女或丈夫或父母的長期缺失,極易造成父子感情、夫妻感情受損。目前,農村居民離婚,絕大部分是由于夫妻長期分居而導致感情破裂。再次,留守兒童在成長階段缺少來自父輩的關愛,判斷能力差,容易產生性格孤僻、情緒失控、認識偏差等心理問題,導致潛在的社會不穩定因素增多。

三、解決南寧市農村人口結構失衡的對策

(一)轉變思路,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改變以往將勞務輸出當成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問題唯一出路的思維習慣,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就地吸收消化農村剩余勞動力。充分利用國際金融危機以來農民工回流的機遇,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因地制宜地發展縣域經濟,讓回流農民工回來之后留得住,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主力軍,形成多方共贏的局面。首先,優化發展環境。各縣(區)政府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招商引資。其次,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充分發揮各地優勢,走各具特色的發展之路。第三,積極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南寧市要緊緊抓住東部沿海地區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這一機遇,實現跨越式發展。

(二)加快發展現代農業農業產業化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經之路,可以有效提高農業科技含量,促進農業生產率的提高。建立農業產業化發展基金,積極探索土地流轉制度改革,大力培育農業龍頭企業,采用“公司+農戶”的形式,推動農業生產標準化、規模化。發展休閑農業、生態農業,推動農業多元化經營,充分挖掘農業潛力,豐富農民增收的途徑。只有農民在農業生產活動中有利可圖時,才會愿意留在農村,減少外出務農的內在沖動。

(三)吸引優秀人才建設新農村一是用優惠的政策吸引大學生參與新農村的建設,鼓勵黨政干部到農村掛職,將農村基層工作經歷作為升遷、考核的標準,形成人才從一線選拔,逐漸形成優秀人才到基層去、優秀干部從基層來的良性互動循環機制。二是努力吸引一部分在外工作多年、有技術、懂市場、有實力的農民回鄉發展,為家鄉的建設增添力量。三是重視農業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建立農村優秀人才專項基金,完善人才激勵、晉升、榮譽機制,讓優秀人才安心工作,在辛勤奉獻的同時能得到合理的回報。

(四)加大農村教育投入,提高農民文化素質新農村的建設離不開新型農民。培養新型農民最重要的途徑就是加大教育投入,保障教育優先發展。要增加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投入,改造校舍,改善農村辦學條件,均衡城鄉教育資源。除此之外,還要重視兒童身體素質和心理狀況,確保農村兒童的身心健康。針對目前南寧市農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高的現狀,除了繼續鞏固九年義務教育的成果外,還要加快發展中等教育,鼓勵高等教育,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增加人力資本存量。

(五)強化農民職業培訓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中堅力量,新農村的建設需要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因此,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加強農民職業培訓。一是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采用通俗易懂、農民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授科技文化知識,讓農民更樂于接受新思維,掌握新知識。二是加強職業技能培訓。聯合企業,開辦多種形式的培訓班,提高農民勞動技能,解決本地企業用工難問題。三是培養農民的經營意識。在以往的觀點看來,農民只需要掌握某項勞動技能便能養家糊口,安居樂業。但在市場經濟時代,競爭激烈,固步自封只會導致落后。農民不僅要掌握勞動技能,還要增強市場意識,懂得包裝、推銷,從而能夠更好開拓市場,保護自身的利益,增加收入。

(六)加大農村醫療衛生投入,提高農民的身體素質要提高農民的身體素質,必須加大農村醫療衛生投入,完善基層衛生制度,解決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看病遠的困難。在建立城鄉一體化的基本醫療保險制度過程中,探索出一個能讓農民、醫療機構、社會都能接受的改革方案,讓農民能看得起病,愿意去看病,醫療機構也樂意為村民提供高質量的醫療服務,實現小病不出村、常見病不出鄉、大病不出縣的目標,讓“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不再發生,逐步提高農民的身體素質和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