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銀行發展思路范文
時間:2023-06-30 17:57:1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縣域銀行發展思路,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本文所說的中小商業銀行,是指除了四個大型股份制銀行之外的國內其他商業銀行,包括全國性和區域性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信用合作銀行等。這一群體構成了我國商業銀行體系的一半市場份額。中小商業銀行的成立和發展,適應了中國經濟結構變化的要求,一定程度上填補了大型商業銀行收縮縣域機構造成的市場空白,較好地滿足了縣域經濟發展的融資需求。從發展趨勢看,發展縣域金融應成為中小商業銀行增強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途徑。
首先,中小商業銀行不具備與大型商業銀行在大中城市進行競爭的優勢。中小商業銀行不能高水平地滿足大中城市客戶的金融需求。大中型城市客戶一般規模大,信貸需求多,服務要求高。中小商業銀行由于資本金、網絡、人員素質的限制,往往難以滿足其需要。有些大型企業資產規模超過中小商業銀行資產規模。此外,在各種經營要素中,大型商業銀行競爭處于絕對優勢地位。中小商業銀行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弱,難以與規模巨大的大型商業銀行相抗衡;多數中小商業銀行由于成立時間晚、系統建設滯后、缺乏高素質的專業人才等原因,造成業務品種少、服務手段落后,難以有效滿足客戶多元化、差異化的金融需求;中小商業銀行大多采用跟隨型市場營銷戰略,沒有個性化的經營特色,競爭能力不足。
其次,縣域金融為中小商業銀行提供了充分的發展空間。目前,縣域金融還是一個競爭不充分的市場,有著較大的發展空間,對于中小商業銀行來說是一個潛力巨大的市場。近年來,縣域經濟快速發展,金融資源日益豐富。以縣域經濟發達的江蘇省為例,全國百強縣(市)中江蘇就占有21個,最發達的十強縣中有6個在江蘇。統計數據表明,2005年、2006年、2007年縣域GDP占全省GDP的比重分別達到49.7%、50.84%和51.74%。由縣域金融的存款和貸款的統計數據可知,江蘇省縣域的存款及貸款增速均高于市區,而縣域現有的存款及貸款的絕對值均低于市區,即縣域金融市場還有很大的空間有待開發。由此可見,縣域是一個有很大發掘潛力的金融市場,特別是金融服務相對薄弱縣域蘊含了更多中小商業銀行可以提供服務的機會。
再次,中小商業銀行發展縣域金融適應了金融改革的大勢。利率市場化和進一步提高直接融資在社會融資中的比重是我國金融改革和發展的大勢。利率市場化則意味著中小商業銀行與大型商業銀行在同一平臺上進行面對面的規模與效益的對抗,顯然,作為在這兩方面都不占據優勢的中小商業銀行必然要選擇與大型商業銀行的錯位經營策略,發展縣域金融則是最佳選擇之一。直接金融在社會融資比重的提高,意味著傳統以存貸款業務為主的贏利模式將改變為以發展中間業務、個人金融業務等為主,這在客觀上要求中小商業銀行必須將戰略向縣域轉移,將目標客戶轉向金融資源相對潛力較大的縣域金融。
中小商業銀行發展縣域金融的策略
中小商業銀行發展縣域金融的主要目標是為了更好地為縣域經濟、新農村建設和中小企業發展提供金融服務,適應、滿足并支持縣域經濟發展。因此,在其發展過程中,應遵循以下發展思路:
制定規劃。中小商業銀行在制定中長期發展規劃時,應將發展縣域金融列入發展規劃,要在對各縣域經濟、金融現狀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對設立機構進行財務評估和風險評估,明確縣域金融的發展目標、發展思路和發展策略。
完善機制。中小商業銀行以靈活、方便、快捷為體制優勢,發展縣域金融必須建立符合縣域經濟發展要求的經營機制。具體地說要建立五大機制:一是授權機制。應給予縣域支行充分的經營自,因為只有擁有一定權限的縣域支行才可能根據市場的變化及時制定和調整發展策略。二是授信機制。應給予縣域支行充分的授信權限,使之能不斷優化信貸流程,減少貸款審批環節,提高貸款效率。三是激勵與約束機制。應制定有別于城區經營分支機構的縣域支行考核與管理辦法,加大資源傾斜力度,以調動支行加快發展的積極性。四是財務管理機制。應給予縣域支行一定的財務自,可以實行“多收多支”、“多存多貸”的原則,在創業初期可以不考核利潤,等到一定規模后再進行嚴格的考核。五是風險控制機制。應加強內部控制制度的建設,加快數據集中管理力度,加強事前和事中的監管,發揮科技手段在風險管理中的作用,以增強支行自我發展和調節能力。
搶占市場。縣城經濟關系較為簡單,金融資源相對集中,同時中小商業銀行也不可能設立眾多網點,在發展中應重點抓住三個市場:一是中小企業市場。中小商業銀行發展縣域金融應不斷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要搞好調研、分類指導,改善服務質量,加大貸款營銷力度,培植核心客戶。二是縣城城鎮居民的消費市場。縣城集中了縣域內高收入群體,中小商業銀行應加大信貸支持力度,簡化和完善個人消費信貸的發放程序,大力拓展消費信貸領域。三是帶“農”字頭農產品市場。縣城也是大中城市與廣大農村商品流通的中轉地,在整個農產品供應鏈中有特殊地位和作用,因此,中小商業銀行應突出支持農業產業化和龍頭企業的發展,以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特色發展。中小商業銀行發展縣域金融的特色主要是通過其他行難以模仿的管理與服務來實現。第一,通過管理效率的提高與流程的優化,盡可能實現低成本經營,讓客戶利益最大化,以效益特色來促進發展;第二,通過加快金融創新,開發金融新產品。對已經在大城市開辦的業務品種,應盡快在縣級金融機構推廣。通過業務創新,為投資者提供機遇。第三,根據縣域客戶的需求,適時提供差別化的金融服務。中小商業銀行基層行對縣域內的各種信息,企業的經營狀況、發展前景、信用程度等情況掌握較多,因此要發揮主力軍作用,積極提供各種金融服務品種。
篇2
支持“三農”責無旁貸。農村信用社因農而建,因農而興。為此,鄖縣農村信用社緊緊圍繞“農民銀行、市民銀行、地方銀行”的服務宗旨,始終高舉“三農”旗幟,圍繞“農業抓產業、產業抓特色,特色抓優勢”的發展思路,突出產業優勢,突出特色規模,突出重點扶持,累計投放以柳陂、城關為中心的萬畝大棚蔬菜基地、青曲為代表的萬畝蓮藕基地、梅鋪的粉絲深加工、青山、五峰、南化的萬畝有機綠茶基地、五峰為代表的萬畝木瓜生態經濟帶基地等特色產業貸款15萬戶(次),4億元,使9萬戶農民受益,戶均年增收在1000元以上。與此同時,譚山大理石開采加工、胡家營的“桑蠶專業村”、五峰鄉的“木瓜之鄉”、南化鎮的“羅非魚之鄉”,無不滲透著信用社“三送”服務的心血。到2010年9月底,農信社“三農”貸款總額達62036萬元,支農貸款增量占全縣金融機構90%以上,充分發揮了農村金融主力軍作用。
支持工業竭盡全力。鄖縣農村信用社在滿足“三農”資金需求的前提下,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利用中小企業“產權明晰,機制靈活,決策鏈條短”等與小銀行具有諸多相似的性質和特點,不斷調整經營思路,搞活營運機制,確立了“中小企業主辦銀行”的地位,實現了與眾多中小企業的共同發展,探索出了一條與中小企業真誠合作、并肩發展的共贏之路,有效地支持了68家中小企業的快速發展,重點支持了以義興公司、興升公司、力豐公司為代表的汽配零部件精加工產業;以三星工貿公司、宏發精鑄公司為代表的鑄造產業;以湖北神河集團為代表的汽車改裝基地;以十堰神洲龍公司為代表的汽車模具產品生產基地;以天神公司、鑄幫公司為代表的化工特種產業;以佳恒公司為代表的液壓油缸系列產品;以金石公司為代表的鑄塑汽車零部件產品;以登豐農資公司為代表的農業化肥生產基地;以西山電站、羅堰電站為代表的小電站建設。
尤其是2009年3月20日,市信用聯社與縣人民政府簽訂了2009年――2010年合作項目25個、三年擬支持融資金額20億元的戰略合作協議,為近三年的政社合作奠定了基礎。目前,已向漢江二橋建設項目發放貸款1.8億元,及時解決了資金缺口;向湖北金龍水泥有限公司發放貸款9000萬元,使第二條180萬噸水泥生產線順利點火投產;向十堰佳恒液壓機械有限公司發放貸款5000萬元,確保了前置式液壓缸技改項目的順利推進;向十堰興升工貿有限公司發放貸款970萬元,使氮氣彈簧總成項目產品開發研制取得實效。其他項目融資正有序實施,為全縣“保、促、爭”目標的順利實現增添了新的動力。
篇3
關鍵詞:縣域金融 金融業 型金融業態 “三化”原則
中圖分類號:F830,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7)03-144-02
一、縣域新型金融業態的總體發展情況
隨著中國經濟不斷發展,居民消費需求日益增長,在監管創新的引領下,消費金融公司、金融租賃公司、財務公司等新型金融業態正蓬勃興起,成為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不可或缺的力量。近年來,監管部門積極推動消費金融公司試點工作。中國首批4家消費金融公司2010年獲批成立,2013年銀監會擴大消費金融公司試點城市范圍。浙江省長興縣隨著縣域經濟的蓬勃發展,縣域新型金融發展也非常迅速,總體情況是:(1)新型金融業態總體發展迅速。自2006年以來,長興縣在湖州市范圍內已連續九年信貸規模名列湖州市三縣第一,并于2014年實現銀行存貸款總量破千億。目前,長興縣金融機構和金融組織的種類、數量處于湖州三縣前列,其中銀行機構17家,小額貸款公司4家,證券營業部3家,擔保公司2家,民間融資信息服務企業1家;同時企業掛牌上市工作也走在湖州三縣前列,上市企業4家,新三板掛牌企業5家。(2)傳統金融模式保持平穩發展。2016年以來,長興縣銀行的發展速度和質量都實現穩步發展。一是存貸款穩步增長。截至2016年末,全縣銀行業各項存款余額646.54億元,比2015年末增加76.05億元,增幅13.33%;各項貸款余額531.51億元,比2015年末增加32.60億元,增幅6.53%。2016年末,全縣金融機構中除1家存款負增長,2家貸款負增長外,其余全部實現正增長。二是銀行不良貸款實現“雙降”。2016年末,全縣銀行不良貸款余額6.48億元,比2015年末下降1.95億元,不良率1.22%,比2015年末下降0.46個百分點,信貸風險持續暴露態勢得到控制。三是銀行業人才流動加快。據多位銀行人士反映,從2014年以來,銀行業人才流動明顯加快。除了銀行業內部跳槽更加頻繁,有部分銀行人員流動到了證券公司、金融租賃公司等銀行體系之外。(3)金融新業態仍處于起步階段。一是互聯網金融的規模仍然很小。以余額寶、P2P平臺、眾籌等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的興起,為廣大老百姓提供了新的理財手段,同時也給傳統銀行業在吸收存款方面帶來了很大的競爭壓力。長興的互聯網金融雖然近年來有一定發展,但是整體規模仍然很小,為實體經濟提供的融資有限。二是小額貸款公司經營風險凸顯。長興諾力小額貸款有限責任公司、長興恒力小額貸款有限公司、長興永鑫小額貸款有限公司、長興中高科創小額貸款有限公司4家小貸公司,不良貸款均居高不下。三是產業基金、民間資本管理等業態在政府引導下蓄勢待發。長興提出打造“太湖資本廣場”,著力引進和培育金融控股、財富管理、基金投資、融資租賃、互聯網金融、民融服務等各類金融業態。2015年7月以來,由長興縣政府組織,已經分別在杭州和上海召開了兩次金融招商洽談會,并出臺了相關的配套扶持政策。據悉,由政府牽頭的太湖產業基金已經成立,首期產業基金總規模1.5億元。此外,科技發展基金、天使投資基金、民間資本管理公司、天能公司牽頭的民間融資服務中心、與浙商資產公司合作的資產管理公司都在籌建中。
二、縣域新型金融業態發展中的困境與障礙
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縣域工業經濟發展面臨著一定的考驗,各縣區經濟下行壓力凸顯。在為實體經濟服務這方面,除傳統銀行業金融支持外,在新型的金融業態中,互聯網金融利用互聯網消除了投資者和借款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產業基金、資本管理公司等新業態由于政府的引導作用目前來看正蓄勢待發。但是實體經濟的風險,新型金融業態的管理水平、風控水平依然是制約新型金融業態發展的極大障礙。
1.互聯網金融發展規模遇瓶頸。P2P等互聯網金融業態的行業門檻雖然不高,但實際上是一個需要相當專業水平和管控能力的行業。長興作為一個四線城市,互聯網金融的行業基礎較薄弱。具體表現在:一是本地P2P公司實力弱小,抗風險能力差。絕大部分P2P公司注冊地都在一線或二線城市,且行業前40位的大平臺占據了行業總貸款額的65%。這些大平臺背后都有雄厚的資本支撐,有強大的專業團隊管理。比如陸金所背靠平安集團,宜人貸有宜信集團。落戶長興的恒昌財富、易貸幫等都是小型P2P平臺,抗風險能力不足。二是長興本地的眾籌平臺還是空白。2015年以來,淘寶、京東、蘇寧易購等電子商務大佬相聚成立眾籌板塊,行業洗牌即將開始。目前長興的眾籌行業處于起步階段,專業的眾籌平臺還沒形成。
2.傳統金融“觸網”但用戶體驗不足。互聯網時代,銀行、證券、保險等傳統金融行業,也在利用互聯網,打造網上銀行、手機銀行、手機證券客戶端、網上保險銷售超市等業務。但是,傳統金融公司做自主互聯網平臺存在一定劣勢,一方面,金融公司的人做互聯網還是金融思維模式,用戶體驗方面比較差;另一方面,金融公司平臺最大的問題在于其平臺流量不足。
3.政府主導的產業基金運營能力有待驗證。浙江省長興縣的縣域經濟雖然比較發達,但是有高科技含量的企業不多,有前景有成長性,未來可以沖擊資本市場的企業數量也是有限的。產業投資基金應該定位于長期投資者,應著眼于被投資企業未來3~5年的長遠發展。對于需要融資的企業而言,股權融資是優先考慮的方式,有利于降低企業的資金壓力。目前長興的太湖產業發展基金已經成立,但是對于基金的投資和管理能力,還未經歷實踐的驗證。
4.民間資本資產管理公司、金融租賃公司等業態較落后。民間資本管理公司是規范民間融資的一種金融創新工具,資金來源于股東的資本金和以私募形式向特定對象募集的資金。資金投向一般有私募股權投資、項目投資、短暫性財務投資。長興縣域的民間融資一直比較活躍,近幾年也陸續暴露出一些問題。通過建立民間資本管理公司,有利于政府對民間資本進行陽光化管理。資產管理公司通過收購、整合、盤活不良金融資產,并可以從中贏利。鑒于目前的不良資產整體都比較高,應該成立資產管理公司并盡快運營。近期商務部放開租賃公司審批,外資租賃注冊資本在3億美元以下的審批下放到省商務廳。各縣域應緊跟政策形勢,發展金融租賃,為實體經濟和政府民生工程提供融資便利。
5.小額貸款公司壞賬率高,資金來源不足。目前來看,小貸公司基本遵循了服務“三農”和中小企業的原則,但存在的問題也會影響其可持續發展,值得關注。比如,性質定位不夠清晰。小貸公司的定位是經營小額貸款業務的企業法人。從實踐來看,小貸公司的業務本質上是一種金融行為。從經營模式看,小貸公司的政策定位是以服務“三農”和中小企業為宗旨,從事小額放貸和融資活動,但在實踐中,小貸公司實際上提供的是金融產品服務,是以企業為名行金融之實;另外還存在經營方向存在偏差、后續資金不夠充足、日常監管力度欠缺等問題。長興縣共4家小額貸款公司,近幾年來各公司的不良貸款仍然處于上升通道中。
三、縣域新型金融業態未來發展的思考和建議
鑒于縣域經濟的發展水平和新型金融業態發展的現狀,筆者認為,應確立金融行業的總體l展戰略和目標。打造縣域金融城市,使縣域金融業輻射更加廣泛,要努力拓展橫向輻射面。在發展思路上,要注意“三化”的發展原則:一是規范化:如互聯網金融行業,要嚴格準守銀監會等相關監管部門的管理辦法,控制風險,保護投資者利益。如民間資本管理公司決不可吸收民間存款等。二是市場化。雖然在新型金融業態發展方面,政府引導必不可少,但是政府切不可越位,市場的事情讓市場去做,政府只需要做好監管。三是專業化。必須積蓄足夠多的專業人才,政府應更加重視金融人才的引進工作。針對縣域新型金融業態發展存在的問題,筆者有以下幾點具體的對策和建議:
1.對互聯網金融既要鼓勵又要加強監管。引進行業中優秀優質的P2P網貸公司、眾籌平臺進駐本區域,為地方經濟發展帶來的便利是,可以降低投資者風險,避免發生平臺跑路事件。政府的金融主管部門如金融辦應重視對長興本地P2P網貸公司、眾籌平臺的專項監管,著手研究國家對互聯網金融的相關政策、管理辦法等,并及時落實到位。
2.新形勢下傳統銀行業要加快金融創新。在利率市場化改革、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銀行業有條件、也有必要進行金融創新。有了網上銀行、手機銀行就認為是互聯網化了,實際上卻還是在按照老思維老辦法經營,這是銀行深化創新的極大障礙。銀行應向優秀的互聯網金融企業如螞蟻金服、陸金所等公司學習,學習他們先進的管理模式、組織體系、快速應變能力等,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發展形勢。除了進軍互聯網金融外,還可以嘗試入股產業基金、民間資本管理公司等。
3.小貸公司加快上市步伐建立貸款網絡平臺。由于小貸公司“只貸不存”,資金來源為股東注冊資本和銀行貸款,在經濟下行的形勢下,經營風險很大。因此借力資本市場,是降低風險實現健康發展的最有效手段。事實上,小貸公司大步邁進資本市場正呈現爭先恐后之勢,H股、新三板、區域性股權市場甚至美國納斯達克都出現了中國小貸公司的身影。據公開資料顯示,德清的佐立科創小貸、重慶的瀚華金控已在港交所上市。更多的小貸公司則在備戰登陸新三板。阿里小貸之所以能成功,依靠的是大數據分析。縣域小貸公司可以考慮建立基于本縣域的貸款網絡平臺,實現縣域內企業、個人用戶的大數據分析。一方面,推進有條件的企業進入新三板、戰略性新興板塊、創業板、中小板等,加大一級市場股權融資力度,打造資本市場的“縣域板塊”;另一方面,推進有條件的企業(包括政府平臺、類平臺、實體企業)進行一級市場債券融資,降低融資成本,優化債務結構。以上兩個方面可以共同提升一個縣域在資本市場的影響力,打響縣域金融的知名度。有利于引進更多更好的新型金融業態企業,有利于提升縣域金融的發展水平,有利于實現“金融大縣”的戰略目標。
4.引進社會資本進入資本管理公司等業態。政府引導成立民間資本管理公司、民間融資服務中心、資產管理公司,但是政府更應該也更適合站在監管方的位置,應避免直接干涉公司的經營決策。因此,吸收社會資本進入,充分發揮社會資本的經營效率高的優點,使這些新型金融業態健康發展。比如,引進長興本地的上市公司、銀行、國內大型金融企業參股這些新業態公司,促進這些新業態的健康發展。并要善于利用新型金融業態化解部分地方債務。比如,產業基金用股權或債權形式投向縣域地方平臺企業以后,可以化解一部分地方債務,同時也能為這些新型金融業態企業提供穩定的收益。
5.加快新型金融人才的培養。在業務的推廣和適應性方面,為了使地方金融業態發展有一個良好的快速的轉型期,應該對縣域內相關的金融行業服務人員、相關的企業人員定期在長興舉辦金融專項講座,邀請券商、信托、評級公司等金融機構人員作為嘉賓,解讀最新金融政策和融資方案,組織政府工作人員、平臺企業人員、實體企業人員參加各種講座,進行學習和提高。
參考文獻:
[1] 楊海燕.產業技術升級、融資結構變遷與金融中介發展[J];安徽大學學報,2006(02)
[2] 唐志武.區域金融發展推動東北區域經濟增長的作用機制研究[J];長春大學學報,2007(07)
[3] 衛彥琦.我國金融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J];中國城市經濟,2012(03)
[4] 王春麗.金融發展影響產業結構優化的實證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11(06)
[5] 陳凱.經濟增長模式、銀行類型與盈利優勢[J];財經研究,2012(07)
[6] 蔣水冰.我國金融發展的影響因素研究:理論與實證[D];復旦大學,2010
[7] 吳昊.中國金融發展與出口結構優化研究[D];重慶大學,2011
[8] 閆海洲.轉型期中國金融發展的生產率效應研究[D];上海社會科學院,2011
[9] 王聰.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機制[D];西北大學,2011
[10] 姜新.中國金融結構研究[D];吉林大學,2005
(作者單位:浙江長興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長興 313100)
篇4
農行改制將迅速推進
銀監會主席劉明康隨后也在今年的銀監會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抓好農業銀行股份制改造,加快推進農行改革。劉明康指出,要配合有關部門抓緊制定改革實施方案,推動財務重組和股份制改造,明確工作方向和各階段的具體要求。
事實上,農行一直在遵循著“整體改制,擇機上市”的思路,有條不紊地進行各項內部改革。
去年,農行啟動了全面的外部審計和人力資源改革,而這“兩步走”恰恰是農行整體改革的重要步驟。
另外,農行目前已經開始“選秀”,并與中信證券和中金公司達成了非正式協議,欲聘請其為改制的財務顧問。股改辦掛牌、內外部審計、成立法律與合規部、啟動人力資源綜合改革等一連串動作表明,在堅持商業化運作的基礎上,農行股改已進入全面啟動階段。
截至去年9月末,農行實現經營利潤425.72億元,同比增盈110.02億元,增幅達34.85%;不良貸款余額較年初下降78.21億元,不良貸款占比較年初下降2.68個百分點。
農行高層人士此前表示:“待金融工作會議明確農行改制方向之后,農行一系列的股份制改革工作將會迅速推進,今年將被定為農行的改革年。”
據了解,本次金融工作會議明確改革方案后,農行上報給國務院的方案將迅速出臺,隨后,注入資本金、成立股份公司、引進戰略投資者及上市等工作將逐步推進。
目前有消息稱,國家將總計拿出數千億元人民幣,幫助農行整體改制,在完成財務重組后擇機公開上市。
有專家指出,農行的股改方案將沿襲工行模式,即在匯金公司注入新資本金的同時,保留財政部原在農行的資本金,國家將為此付出大量改革成本。其中,相當部分將用于幫助農行沖銷呆壞賬,匯金公司則會向農行大量注資,以改善其資產負債表,進而啟動農行股改與上市進程。據他分析,改革成本是按照目前農行24%左右的不良貸款測算出來的。
繼續強化農村業務
業內人士指出,從溫總理的講話可以明確,農行的市場定位于農村,服務于農村,這也是農行在今后發展過程中的主業所在。這意味著,農行今后將加強在農村地區的業務。
據了解,目前農行是國內惟一一家擁有農村信貸專業化服務管理體系的國有商業銀行。農行未來將進一步增加涉農貸款的投放,同時在促進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增加農民就業、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提高農村綜合生產能力等方面發揮積極的作用。農行還提出將深化農村金融服務,重點加快簡式快速貸款、自助循環貸款等產品的研發和推廣,為“三農”和小企業提供更有針對性的融資服務。
篇5
【關鍵詞】涉農信貸;困境;思路
我國金融發展存在明顯的不平衡性,城市與農村的不平衡尤為突出。要推動金融業的健康、快速發展,必須建立統籌城鄉的金融體系,就需要彌補農村金融這塊短板。本文結合黔南州實際,探討在內陸不發達地區涉農信貸發展的有關問題。
一、涉農信貸發展面臨的困境
1.從農業生產層面
(1)農業經營風險高,農業信貸風險大
農業生產的經營風險高,農業生產對自然災害和市場波動的抗風險能力差,導致農業信貸不敢輕易介入,農業信貸面臨自然和市場風險導致的信貸損失機會很大。
(2)農業組織化程度低,農業承貸能力弱
我州農業產供銷一體化的經營體系未能形成,龍頭企業與經營農戶的關系不緊密,專業化合作社運轉低效。農業組織化程度低,經營實力有限,抗風險能力不足,在銀行的信用評估中,很難獲得高的評級,導致獲得的授信額度小。
(3)農業收益率低,農業承擔高利率能力弱
農業是技術進步比較緩慢的行業,農業的收益率比較低。但從國外比較成功的農業信貸的實施經驗看,只有高利率,才能彌補農業信貸的高成本,才能維持從事農業信貸的金融機構的可持續發展。
(4)農民信用意識淡薄,涉農貸款不良率高
農業的商業化程度相對較低,農民的商業意識不強。因此,導致信用意識比較淡薄,不能按時歸還本息,不良貸款多,導致涉農銀行不能大膽的發放貸款。
2.從農業服務體制層面
(1)農業要素流動性差,有效抵押物不足
要獲得銀行信貸就必須能提供有效的擔保和抵押物,在目前我國的法律框架下,土地不能轉讓,不能成為農民的有效資產。農村房屋交易困難,流動性差,不能成為有效抵押物,這就限制了農業信貸的發放。
(2)農業擔保缺失,農業信貸風險可控度差
有效抵押物不足,就需要農業擔保的介入,來轉移和承接銀行的信貸風險,調動銀行發放信貸的積極性。目前,我州沒有專業的農業擔保公司,農業擔保主要限于農產品的加工環節,且農戶也無法提供有效的反擔保措施。
(3)農業保險薄弱,農業信貸風險轉嫁能力差
我國農業保險發展緩慢,尚未建立起完善的農業保險機制。沒有農業保險的介入,農業的風險保障能力差,農業信貸就無法有效的轉移風險,也極大的限制了農業信貸的發展。
3.從金融機構制度層面
(1)合作金融機構成空白,農村金融體系不健全,
農村金融體系中合作金融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現階段,我國由農民自身組織參與的合作金融機構尚處于空白,我州合作金融機構欠缺,導致農村金融體系不完善。
(2)農業信貸成本高,涉農銀行積極性不高
對于單筆小額的涉農貸款,商業銀行從事同樣的貸前調查、貸中管理、貸款回收等工作,導致農業信貸成本高昂。因此,涉農銀行在盈利的壓力下,對于從事涉農信貸的積極性普遍不高。
二、涉農信貸發展思路1.農業產業化是基礎
增強農業生產經營者的實力,增強市場競爭能力、抗風險能力的企業,才能承接更多的銀行信貸資金,銀行才能更好的進行風險評估和風險監控,從而愿意加大涉農信貸的投放。
2.合作金融是關鍵
目前,我州的涉農金融機構中,商業銀行因多種因素,開展涉農金融業務困難重重。如果農民能夠組建合作金融組織,將本地儲蓄資金留在本地,農業資金短缺的狀況會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
3.農業擔保保險體系是保障
農業擔保和農業保險是農村金融體系重要的一環,它的重要作用不僅僅在于可以提高農業生產的抗風險能力和保障能力,更重要的作用是可以與涉農信貸進行合作,提高涉農信貸的風險控制能力。
4.抵押物創新是突破
一方面,目前我州僅有林權抵押、大型農機具抵押等少數抵押方式,抵押方式較為單一;另一方面,這些資源交易不易,也很難成為有效抵押物。因此,如何把這些資源轉化成信貸的有效抵押物,是涉農信貸突破的關鍵。
三、加快涉農信貸發展的建議
一是扶持龍頭企業成為信貸的主體。農業產業化經營應以龍頭企業為核心,帶動種養殖大戶,形成種養殖、加工、銷售、技術服務的農業產業鏈,提升我州農業的競爭力。
二是大力發展各類專業農業市場。通過探索新的交易模式,真正讓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林權以及農村住房納入其中,為這些產品能夠充當有效抵押物創造良好的條件。
三是組建專業化的農業擔保公司。農業擔保是農村金融體系重要的一環,農業擔保的缺失,是涉農信貸不能做大的一個制約性環節,應該盡快組建我州專業化的農業擔保公司,為涉農信貸的發展解決擔保不足的問題。
四是積極參與籌建農業保險公司。目前,必須由政府組建政策性的農業保險公司,貴州省政府從全局農業發展的戰略高度,組建農業保險公司,我州要積極參與,尋求省農業保險公司對我州發展的支持,盡快在我州開展業務。
五是培育農村資金互助合作社。加大對農業專業合作社的引導,選擇發展前景好、監管有力、具有高素質的管理者的農業專業合作社,積極的引導和培育,條件成熟時組建農村資金互助合作社,發展農民自己的“銀行”。
參考文獻:
[1]李強,簡潔,梁銳鋒. 基于信貸配給視角對金融支持涉農經濟發展的思考[J]. 西南金融,2012,01:35-37.
[2]農業銀行產險業務服務”三農”課題組,魯蔚. 有效服務“三農”信貸業務 助推縣域農行經營轉型――加快農行產險業務發展的思考[J]. 農村金融研究,2008,02:72-77.
[3]湯洪. 基于縣域視角的湖南農行涉農信貸服務體系優化研究[D].中南大學,2012.
篇6
[關鍵詞] 縣域經濟;發展;優勢
[中圖分類號] F06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5024(2007)03-0115-03
[作者簡介] 彭春燕,宜春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經濟管理。(江西 宜春 336000)
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大系統中的小系統,是國民經濟的基石。它是以行政區劃為地理空間,以市場為導向,以縣級政權為調控主體,包含各類產業部門、各種經濟形式、各類經營層次的區域經濟。目前,我國有2200多個縣市,面積占國土面積的90%以上,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70%,縣域GDP占全國的63.4%。可見,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撐點,是承上啟下的關鍵區域。
一、 依托特色產業,走壯大和規模之路
縣域經濟發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發展特色經濟。特色就是優勢,特色就是專長,特色就是市場競爭力,特色就是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專、人專我精。改革開放以來,全國縣域經濟在探索中不斷調整產業結構,相當一部分縣(市)形成了本地的特色產業。雖然目前的縣域經濟發展很不平衡,地區差異較大,但各地都有相對的比較優勢和比較劣勢,應揚長避短,注重依托各地的特色資源、區位、技術、市場、人才等經濟要素,發揮比較優勢,從一草一木中尋找特色,在一針一線間培育規模。選準角度,找準空間,精心謀劃和打造一批叫得響的拳頭產品、特色產業和龍頭企業,把產業做大,把企業做強,使特色經濟產業化、規模化、品牌化,上規模,上檔次,出效益,從而帶動整體縣域經濟實現大發展。同時,特色產業要實現向特色經濟的跨越,需要考慮發展思路、科技支持、市場眼光、產業鏈條以及行業自律等多方面的因素,才能最終達到通過做強特色產業,壯大縣域經濟的目的。
二、 抓住機遇,擴大開放,借助外力求發展
縣域經濟的發展,必須適應國內日益統一的市場和經濟全球化發展的新形勢,把搞好對外開放、利用外部有利條件和發揮自身優勢、堅持自主發展結合起來,依靠內源性經濟和外源性經濟的雙輪驅動,相互補充,共同發展。在堅持自主發展方面,要對自力更生有個再認識,在善于借助外力的前提下搞自力更生,艱苦創業,主動適應經濟全球化、多極化的發展趨勢,提高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和抗風險能力。要以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為動力,依靠本地資源、區位、環境、資金等優勢,充分調動民間投資創業的積極性,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增強發展的內在活力,增創內源性經濟發展新優勢,形成縣域經濟發展的堅實基礎。在對外開放方面,要發展縣域外源性經濟,提高經濟外向度,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充分利用外部資本、技術、人才、管理、市場等要素,發展壯大本地企業,增強縣域經濟實力。要強力實施“外向帶動”戰略,把招商引資作為實現縣域經濟新跨越的突破口,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抓住世界和國內發達地區產業向中西部轉移的機遇,采取項目招商、行業招商、以商招商和招商等形式,加強與國內外大集團、大企業的經濟技術合作,吸引大公司、大財團和知名企業、知名品牌來本地落戶。在這個過程中,對于欠發達地區來說,更需要以開放的膽略、開放的視野、開放的氣魄、開放的姿態,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上進行資源配置,以獲取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同時,也要甘當發達地區的產業“配角”,主動承擔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和要素外溢,發展配套產業和配角經濟,把自身帶動能力弱的產業,聯接到發達地區的產業龍頭上,借梯登高、借勢發展。
三、 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促進城鄉協調發展
縣域經濟發展的實踐證明,推動大農業向縱深發展,必須以小城鎮作為有效載體和支撐,把小城鎮納入大農業發展的范疇,以此帶動大農業的協調發展。小城鎮在縣域經濟中所起的輻射作用要遠遠大于其在城市經濟中所起的作用。縣域小城鎮水平的不斷提高,既是縣域經濟不斷發展的一種必然結果,反過來說加快小城鎮建設也是推動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力量。縣域經濟的發展重點在農村,難點在農民增收,而小城鎮經濟能夠有效解決這個問題。因此,縣域經濟發展要堅持把小城鎮建設當作農村城鎮化、農業產業化和農民增收致富的龍頭,當作工業化的載體和民營化的平臺,從而大力發展城鎮經濟。重點發展縣城和規模優勢的重點中心鎮,增強小城鎮的集聚效應、輻射效應,促進農村人口、生產要素向強鎮集聚,提高農村城鎮化水平。為此,我們應當做好以下工作。
1.切實加強小城鎮規劃工作。應把握建設重點,避免平均用力,注重規劃的超前性、科學性、現實性和可操作性,盡快扭轉小城鎮規模小、水平低、功能差的狀況,提高規劃質量和品位。
2.要解決好城市化建設投融資問題。加快推進城市化進程,必須走政府與市場相結合的路子。政府不僅要加強規劃與引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政府扶持,更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建立多元化投資體制,調動社會力量促進小城鎮發展。牢固樹立“經營城市”的理念,把競爭機制、價格形成機制、成本收益機制引入城市建設和管理,走多元化投融資道路,實現城市的自我開發、自我增值、自我積累和自我發展。
3.加快小城鎮綜合改革步伐。一是加大小城鎮戶籍管理制度改革政策的落實力度,對在小城鎮具備合法固定的住所和穩定的就業條件的農民,分期分批逐步辦理城鎮常住戶口手續。對于在鎮區落戶的農民,在就業、醫療、子女上學、入托等方面,應享受與原有城鎮居民同等的待遇。二是積極推進小城鎮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小城鎮建設用地實行政府統一征用、統一規劃、統一開發、統一出租(出讓)、統一管理。三是逐步建立和完善失業、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制度。
4.充分理解政策要求,指導小城鎮建設。2006年4月,建設部、科技部共同印發了《小城鎮建設技術政策》(以下簡稱:《技術政策》),要求各地建設、科技行政主管部門認真組織實施,并結合本地實際制定政策性文件,以指導小城鎮建設健康發展。
《技術政策》強調,我國小城鎮發展必須遵循以下兩條原則:一是通過實施科學合理的城鎮化戰略,實現小城鎮合理有序發展。做到城鎮化發展要適合國情,要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工業化水平和市場發育程度相適應,與資源環境條件相協調。其中,東部地區或經濟發達地區(或大中城市郊區和城鎮密集區),要發揮大中城市對小城鎮和農村地區發展的帶動作用,整合城鎮密集區,發展重點小城鎮,促進人口和產業集聚,提高建設質量。已形成城鎮群的經濟發達地區,要充分發揮核心城市的輻射帶動功能;城鎮群內部的小城鎮要有合理分工,形成各自的特色。中部地區或經濟中等發達地區,發展小城鎮要與發展中小城市并重,積極擴大重點小城鎮規模,提高建設質量,增強輻射帶動功能。二是堅持區域協調和城鄉協調,統籌規劃小城鎮發展。小城鎮發展建設應遵循區域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文明程度相適應。在區域城鎮體系規劃中,要明確城鎮功能結構、城鎮規模結構、城鎮空間布局,并協調區域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相對獨立的小城鎮要強化其為所在地區農業、農村、農民服務的功能,帶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準確把握小城鎮發展的功能定位,使小城鎮發展建設立足于繁榮農村經濟,切實為農業、農村和農民服務,形成城、鎮、村經濟社會發展互動的良性循環。特別是大中城市周邊的小城鎮,要積極延伸城市產業鏈,成為產品營銷和信息交流的載體,促進城鄉經濟繁榮。
為此,各地建設、科技行政主管部門要制定本地區的產業發展模式,做好科學編制縣(市)域城鎮體系規劃的工作。一是在省、市域(地區)城鎮體系規劃指導下,科學合理地編制縣(市)域城鎮體系規劃,制定縣(市)域小城鎮發展戰略,確定重點發展的小城鎮,引導和控制小城鎮合理發展方向和布局,并協調縣(市)域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二是優化縣(市)域城鎮體系布局。依據縣(市)域的地緣關系和社會經濟聯系進行必要的分區,穩妥慎重調整行政區劃,合理調整居民點布局。提升縣(市)域中心城市的功能地位,增強中心鎮的骨干節點功能,培育各具特色的城鎮組群,建立功能清晰、分工明確、布局合理的城鎮功能結構體系。
四、 正確處理資源開發利用與環境保護的關系,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從整體上看,我國經濟發展正處在一個工業化高速起步的時期,當代社會所遇到的許多矛盾在絕大多數縣域范圍內都存在著:物質資源相對短缺,一些關系到人類基本生存的耕地、淡水、礦藏、森林等資源人均占有量較少。有的地方產業發展追求短期效益,走先發展、后治理的路子,造成嚴重的環境破壞和生態失衡。縣域經濟要加快發展,必須要正確處理好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從思想上跳出“縣域經濟等于資源經濟”的怪圈,牢固樹立環境保護、效益經濟、長遠發展的觀念,既要充分利用資源,搞好開發,加快發展,又要科學規劃,注重環保,做到可持續發展。
1.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正確處理好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對土地、山林、礦產等自然資源進行認真普查、全面論證。科學制定開發利用總體規劃,努力提高資源的綜合利用率,確保資源開發利用的科學性、計劃性,避免資源大量浪費,實現資源型經濟向資源優勢型經濟轉化,使社會、經濟、環境協調均衡的發展。
2.從環境和生態保護出發,走新型工業化的路子。縣域范圍內的環境保護,重點要解決縣鄉工業污染的問題,“工業強縣”是時下許多地方發展和壯大縣域經濟 的基本思路,但我們必須看到,縣鄉工業多是資源加工型的,不少企業設備簡陋、工藝落后、能源消耗大、污染嚴重。有資料顯示:全國每年排放污水360億噸,其中70%以上是由縣鄉工業生產帶來的。因此,發展縣鄉工業,要注意把經濟建設、資源利用、生態保護和環境污染治理有機地結合起來,要嚴格執行建設項目管理制度和排污收費制度,加強監督檢查和整治。
五、 解放思想、創新體制,加快個體私營經濟發展
個體私營經濟產權清晰、主體明確、機制靈活,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很強的吸引力和極大的競爭力,是縣域經濟持久快速發展的動力源,是提升縣域經濟競爭實力的重要增長極,對于增加就業和保持社會穩定具有積極的作用。
在經歷多年的改革開放之后,我國個體私營企業迎來了較昔日大為寬松的市場環境。我國經濟政策從將個體私營經濟作為補充,與公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到視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到“私產入憲”,這是一個巨大的變化過程。個體私營經濟發展得早、發展得快直接影響著縣域經濟的發展。
“長三角”縣域經濟之所以充滿活力,就是因為當別的地區還在為企業轉制爭吵不休、左右為難的時候,他們已經開始并完成了企業轉制等制度創新,目前,鄉鎮企業整體上已轉為產權明晰的民營經濟。通過股份制和私有化等措施,比其他地區提前發掘了生產要素的潛能、釋放了生產要素的活力,經濟快速增長,資本原始積累順利實現。
他們的經驗告訴我們,發展個體私營經濟,首先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解決平等對待各種經濟成分問題,進一步消除個體私營經濟的偏見,只要誠實勞動,合法經營,都應得到社會尊重,注意引導、保護并不斷激發私營個體經濟的內在動力,努力促進個體私營經濟在擴大總量、做強實力、提升產業上求突破。要本著開放、放膽、放量、放活的原則,堅決破除一切影響民營經濟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束縛,為民營經濟快速成長創造一個更加寬松的環境,發展壯大一批民營企業。個私企業經營者也要解決小富即安、小進即滿、不求長遠發展等問題。
六、 疏通縣域經濟發展的融資“瓶頸”,銀行貸款加大縣域投放
眾所周知,經濟決定金融,金融反作用于經濟,這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從現行的國有商業銀行信貸管理體制改革內涵來看,信貸資金的投向幾乎全部集中于地市級以上的企業或項目,而縣級以下農村經濟的發展卻頗受冷落,國有商業銀行分支機構將在縣域及鄉下的吸存資金統一納入其總行宏觀平衡,系統內調劑使用,僅靠力量薄弱的基層農村信用社支持農村區域經濟的發展,農村經濟的發展后勁不足。有鑒于此,早在2004年中央1號文件就做出了“要從農村實際和農民需要出發,按照有利于增加農戶收入和企業貸款,有利于改善農村金融服務的要求,加快改革和創新農村金融體制”。
1.國有商業銀行要切實轉變觀念,改進金融服務,適當放寬基層行的信貸自,為中小企業創造公平、合理的市場競爭環境。對于縣域經濟中不同行業和產業應區別對待。對國家目前重點控制的產業、行業、產品,應進一步加強調控力度,嚴控貸款投向,防止重復建設和過度投資。對于縣域經濟中農業產業化的企業、中小企業、為大中型企業配套的中小企業以及出口外向型企業等有利于縣域經濟發展,有利于提高農民收入、解決“三農”問題,有利于社會穩定的企業,在信貸政策、資金供應等方面予以傾斜,通過“窗口指導”引導商業銀行貸款投向。
2.加快農村信用社改革步伐,增強信用社的綜合實力,發揮農村信用社是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主力軍作用。農村信用社的行業管理者要積極爭取國家及地區出臺的改革優惠政策,消化歷史包袱,建立產權明晰的股份制信用社,真正實現規范化的經營管理,提高農村信用社的綜合實力;要充分運用好農村信用社存貸款利率的浮動政策,以提高吸收存款,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能力;要改進科技服務手段,加快金融業務創新,彌補因結算不暢、服務項目缺少因素導致客戶流失問題。
參考文獻:
篇7
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要把服務業作為突破瓶頸制約、激活消費潛力、拓寬發展空間的重要抓手,優先發展現代服務業特別是生產型服務業,以產業結構升級帶動經濟發展質量提升。一要構建具有綜合競爭優勢的新型產業體系。積極發展金融、物流、信息、教育、人才培養等高端服務業,加快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旅游、商貿等基礎服務業,以更少的資源消耗創造更多的社會價值。大力發展金融業,搶抓外資金融機構和國內股份制金融機構加速布點的機遇,引進各類銀行、證券、保險及其它金融機構在我縣設立分支機構;策劃建設金融中心大廈,建設金融聚集區,樹立縣域金融形象;適度超前發展現代物流業,有針對性地引進培育物流企業布點,大力發展低成本水運物流和鐵路公路聯運,推動潛在的區位優勢轉化為現實的經濟優勢。
加快發展旅游業,科學推進旅游招商和項目建設,積極籌辦國際文化節,開發特色旅游產品和服務,強化旅游營銷和市場管理,打造黃金旅游線路,構建具有強大吸引力和承載力的旅游強縣。二要積極引進培育具有帶動效應的市場主體。搶抓外資服務業搶灘中國和國內龍頭企業加速布點的機遇,強力推進服務業招商,引進一批實力雄厚、理念先進的金融機構、旅游開發企業、商貿連鎖企業等現代服務業項目和企業。三要引導現代服務業科學合理布局。堅持規劃先導、同步建設原則,引導生活型服務業在縣城、鎮村和社區分層次布局,引導生產型服務業在經開區等優勢區域適度聚集;對會展、物流和旅游等區位要求較高的服務業,在城市規劃和園區建設中留足未來發展的戰略空間,建立與現代城市發展相適應的服務業發展格局。
二、構筑多層次支撐體系,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動力源
提升縣域經濟內生發展能力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以提高綜合經濟實力為目標,巧借外力,凝聚加快發展的外部資源,不斷強化資源要素支撐、載體支撐和環境支撐,實現縣域發展動力由低端要素主導向高端要素主導轉變。增強資源配置能力,鞏固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一是聚集人力資源。牢固樹立人才第一資源理念,建設高素質領導干部隊伍、企業家隊伍和專業技工隊伍。面向國內外人才市場引進專業骨干人才和高級管理人才,引導各類培訓機構根據縣域產業發展需要培養具備綜合技能和全面素質的高級應用人才,為各級各類人才干事創業提供優良環境,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服務發展的積極性。二是激活資本投入。堅持市場運作和多元融資,積極撬動銀資,引進外資,激活民資,營造各種資本充分涌流的生動格局;加快項目建設,縣鄉村聯動,培育一批對未來發展具有決定性作用的企業和項目,使財政收入更充盈,人民生活更殷實。三是適度開發自然資源。堅持合理適度開發,支持西部山區鄉鎮引進具備較強開發建設水平的投資商,開發豐富的旅游資源和礦產資源,發展區域經濟,帶動群眾脫貧致富。
增強縣域創新能力,提高創新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一是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堅持科技先導,確立企業科技創新的主體地位,推進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結合,支持企業建設研發中心、引進研發先進技術和優秀人才,大力引進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和先進制造業,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推廣和二次創新。二是提升體制機制創新能力。營造有利于科技創新和高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環境,健全科技創新服務體系,集聚創新要素,提升創新能力,從持續不斷的創新活動和不斷涌現的創新成果中獲得推動縣域經濟全面發展的動力。三是弘揚創新文化。堅持“崇尚創新、寬容失敗、支持冒險、鼓勵冒尖”,形成人人關注創新、人人支持創新、人人參與創新的良好氛圍,讓創新成果更好促進發展、更多惠及群眾。
增強環境支撐能力,營造良好外部條件。將環境建設作為永不竣工的工程,強化體制、機制和法制保障,營造優良的營商環境和人居環境。提高行政效率和政務服務水平,打造廉潔高效的政務環境。大力整頓規范市場秩序,培育企業信用意識,打造規范誠信的市場環境。加大平安縣鎮創建力度,全面推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預防各類違法犯罪案件發生,打造公正公平的法制環境,打造和諧文明的社會環境。加大對外開放力度,全面清除各種地方保護,建立統一有序的開放環境。認真落實節能降耗措施,加強環境保護,建設生態文明,保育秀美宜人的生態環境。
三、堅持解放思想,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助推器
篇8
記者:潼關縣被譽為“華夏金城”,曾經有過輝煌的縣域經濟發展歷程,近年來潼關縣域經濟發展境況如何?
何樹茂:2008年潼關縣緊緊圍繞“南抓黃金、中抓林牧、北抓旅游”的發展思路,堅持“以金興潼、以品富民、以穩促和”為中心,解放思想、銳意進取,全縣經濟社會協調健康快速發展。全縣國內生產總值完成13.06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6.3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910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10763元,各項經濟指標都保持了較好的增長水平。
記者:縣域工業化是縣域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以黃金產業為支柱的縣域工業呈現什么樣的發展特點?
何樹茂:首先是黃金產業突飛猛進,工業經濟快速發展。2008年縣屬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完成15.03億元,同比增長56.2%。黃金企業積極克服資金緊張、資源短缺、金價波動等不利因素,狠抓企業管理、推進地探增儲,全年黃金產量達7744.7公斤,產值近15億元,較上年增長43.6%和57.1%;全年黃金行業地探投入達8366萬元,實現增儲3.5噸。國有黃金企業體制改革順利完成。2008年潼關縣繼續加大黃金企業進行整合重組步伐,新組建了渣金礦業公司。新公司對原四家國有黃金企業的資產、資源進行統一、高效地配置,整合盤活了原有企業的生產要素。
其次是工業園區建設起步良好。潼關縣黃金工業園區被陜西省政府確定為全省的黃金工業集聚區。工業園區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企業為主、多元投人、滾動發展”的原則,整合人力、物力、財力,進行園區道路、供電、供水、排水、通信、綠化、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目前,園區規劃已通過專家評審,園區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正在進行。陜西金塔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已入駐園區。
最后是非公有制經濟蓬勃發展。政府積極解決非公有制企業資金緊缺難題,完成小額貸款發放313萬元,財政繳付貸款擔保基金400萬元,有效地緩解了部分非公有制經濟融資難題,促進了非公有制經濟的蓬勃發展。
記者:黃金產業對于農村經濟的帶動作用有限,潼關縣農村經濟發展情況如何,政府采取哪些途徑促進農民增收?
何樹茂:首先是實施“以品富民”戰略,保障農民收入穩步增長。潼關縣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全縣農業和農村經濟保持穩步發展的良好態勢。全縣農業生產總值完成2.2億元,糧食總產達5.05萬噸,棉花、油料、肉類生產總量較往年有大幅增長。
農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堅持走農業產業化道路,實施“雙十萬”工程,發展生豬10萬頭和花椒10萬畝。目前,全縣生豬存欄5萬余頭,花椒栽植連前累計達8萬余畝。
“一村一品”扎實推進。采取農口部門包聯“一村一品”示范村的辦法,進一步整合資源,強力推進此項工作。目前,圍繞生豬、蘆筍、優質雜果,全縣12個“一村一品”示范村均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記者:潼關縣要實現縣域經濟跨越發展還存在哪些制約因素和丞待突破的瓶頸?
何樹茂:潼關礦產資源豐富,品種較多,有金、銀、銅、鐵、鉛、石墨、大理石、蛭石、石英硅等礦產資源十余種,尤其黃金儲量豐富。但是隨著不可再生資源的逐漸減少,中深部探礦難度和風險加大,加之潼關黃金工業自身存在的一些問題,都在逐漸顯現。
一是工業結構不盡合理,主導產業鏈條不夠完善。潼關縣的工業經濟結構中,黃金工業占絕對地位,對資源的依賴性較大,而且采選環節的技術要求較為突出,冶煉環節尚未產生突出優勢,而黃金精煉、成品深加工、黃金及其飾品加工貿易、黃金尾礦綜合利用等環節才剛剛起步,黃金冶煉的產品及電解銅及硫酸等副產品的加工尚未起步。在礦山工業中,鐵、鉛、硫、石英砂等礦產資源未能全面有效開采利用。
二是技術水平相對落后,科技人才短缺。潼關縣礦業經濟由于勘探、開采、生產技術更新緩慢、設備陳舊落后,資源浪費流失嚴重。企業技術人才近兩年雖有改善,但仍不能滿足企業技術改造和科技創新的需要。
三是開發資金短缺和基礎設施薄弱。受資金短缺和銀行貸款指標等限制,技術改造和擴大生產規模無法盡快實施,地探增儲工作緩慢,潼關工業園區起步較晚,由于縣財政基數小,支出壓力大,園區建設資金投入不足,基礎設施落后。
同時潼關縣又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縣,地勢南高北低,溝壑縱橫,耕地面積15萬畝,其中水澆地不足6萬畝,80%的人口在農村。耕地面積小,種植結構單一;科技服務體系不健全,農技人員較少;龍頭企業少,帶動作用不明顯;基礎設施差,高效農業發展緩慢等因素制約農業快速發展。
潼關的文化遺存豐厚,古關、古渡、古戰場極具開發價值,古戰船、高蹺、芯子等古文化發展潛力巨大。但是由于受資金等方面的影響,旅游產業起步晚,產生的效益有限。
記者:潼關如何突破這些不利因素,實現縣域經濟的二次跨越發展?
何樹茂:潼關縣將認真把握國家政策,實現優勢與政策的有效對接,緊緊圍繞發展與和諧兩大主題,抓住第一要務、大招商、保增長,堅持以人為本、大增收、保民生;突出抓好園區建設、項目建設、招商引資、農民增收等工作,努力實現全縣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一是全力推進招商引資,全力推進項目建設。依托潼關金、銀、銅、速生楊、蘆筍等產業優勢,重點包裝銅產業深加工、木漿造紙、蘆筍深加工項目,落實領導包項目責任制和相關鼓勵政策,積極開展上門招商、平臺招商、網上招商等多層次招商,多渠道、多方式、全方位的引進項目資金和技術人才。
抓住國家擴大內需的有利時機,全面做好對口項目的開發、包裝、上報、對接和落戶等環節的工作。全力抓好總投資達10.45億元的8個市級重點建設項目,圍繞黃金產業鏈延伸、硫酸規模利用、木漿造紙、陜西東大門綠化、國際物流園區、潼關故城修復、風力發電等項目,力爭項目建設工作取得新突破。
二是抓龍頭、促升級,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黃金是潼關的支柱產業,每年的財政貢獻率達到70%以上。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仍將圍繞黃金資源開發,走新型工業化之路。一抓黃金產業升級。加快黃金企業資產擴張,加大地探增儲力度,延長黃金產業鏈,帶動全縣工業經濟產業升級。二抓潼金礦業公司上市工作,加大潼金礦業公司招商引資、體制改制、資產評估、資產優化等工作力度,盡快使潼金礦業公司成長為上市企業。三抓園區建設,走集約化發展之路。潼關工業園區是省政府確定的全省100個重點園區之一,舉縣一致,努力為園區發展、項目落地、企業引進提供良好環境。
篇9
【關鍵詞】 西部;縣域經濟;現狀;發展思路
中國西部幅員遼闊,所轄12省區,共有縣級行政區劃單位1077個,其中市轄區200個。縣域人口占西部總人口超過70%,縣域經濟總量在西部經濟總量中所占比例過半。因此,可以毫不夸張地說縣域經濟是西部經濟的主體。促進縣域經濟發展對于統籌西部地區城鄉發展、推進西部大開發有著重要意義。
一、西部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現狀
1、經濟總量有所增強,但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近年來,西部地區縣域經濟在總量上有了較大提高。以陜西為例,2008年,全省83個縣(市)共完成gdp3506.68億元。gdp總量較2004年增加1.9倍;縣域gdp總量占全省的比重達到51.2%。比2004年提高了13.7個百分點。盡管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主要經濟指標仍明顯低于全國水平。2007年,全國縣域經濟總量占全國gdp的比重為57%,發達地區縣域經濟所占比重更高,而陜西省僅為49.2%,雖然2008年達到51.2%,但總體來看,縣域經濟的發展在全國仍處于較為落后的地位。
2、與全國百強縣相比,強縣少且實力相差大
在第九屆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中,西部地區僅有6個縣入圍,且位次基本都居于中后部。2007年,全國百強縣經濟總量平均314.9億元,地方財政收入平均達到16.7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590元,分別是陜西“十強縣”平均水平的3.2倍、2.9倍和2倍,就連當年排列陜西省十強縣首位的神木縣在全國百強縣中僅處于92位,與全國百強縣最高的江蘇省江陰市相比, gdp、地方財政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相當于江陰的16.6%,12.1%和47%。可見,與東部發達地區相比,西部地區縣域經濟的發展差距依然較大。
3、經濟結構調整升級,縣域工業作用加強
西部地區經過多年的發展,經濟結構調整逐步跳出在農業經濟內部反復徘徊的圈子,工業化有了明顯增強。以陜西為例,2008年,全省各縣(市)全部工業增加值1979.14億元,較2004年增加3.5倍,縣域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56.4%,比上年提高2.3個百分點。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縣域經濟明顯表現為第二產業領先增長的特征。在縣域gdp中,三次產業結構由2007年的17.0∶58.8∶24.2調整為16.7∶61.0∶22.3,一產比重比上年下降0.3個百分點,二產提高2.2個百分點,三產下降1.9個百分點。
4、農民收入普遍較低,且差距還在拉大
西部地區經濟以農業為主,并且大多處于產業鏈比較低端的位置,產品附加值低,一直以來受農產品價格偏低的影響,農民收入普遍較低。例如,2008年陜西省農民人均純收入3136元,與全國的4761元相比,相差1625元,相當于全國的65.9%,排名第27位。2004-2008年,陜西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額為1269元,同期全國的增加額為1825元,陜西省比全國少增556元,與東部浙江、中部河南相比,分別由2004年相差4077元、686元,拉大到2008年的6122元、1318元,差距還在繼續擴大。
二、西部地區發展縣域經濟面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1、非農產業發展緩慢,第三產業發展滯后
西部多數縣經濟結構調整還局限在農業內部,而農村二、三產業發展、勞動力流動、城鎮化水平提高等涉及城鄉互動層面的調整還遠遠不夠,有的甚至還沒有破題。一些地方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緩慢,農業產業化和農村經濟組織社會化程度不高,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帶動能力弱。
2、縣級財政拮據,發展后勁不足
西部地區縣域經濟普遍基礎薄弱,呈現出典型的農業弱縣、工業小縣、財政窮縣,自我積累、自我發展能力嚴重不足。一方面,少數縣自身財力只能保吃飯,還有相當一部分縣保吃飯都有困難。另一方面,融資難的問題十分突出。設在縣上的銀行基本上是只吸儲,不放貸,資金流向城市的問題日益加劇。此外,大部分縣域工商企業效益不好,相當多的企業名存實亡,傳統財源陸續喪失,后續財源又跟不上,自身無力投資搞建設,基礎設施欠帳過多。
3、人才瓶頸的制約較大
環境上的差異、交通上的不便、待遇偏低,導致西部縣域對各類人才的吸納和集聚能力較弱。人才和技術缺乏,勞動者素質偏低,企業技術開發、技術創新能力普遍弱小,品牌意識不強,直接影響著西部縣域經濟的活力和動力。
4、體制性矛盾比較突出
縣一級政府財權與事權不對稱,缺乏集中有效的經濟調控手段。有的垂直管理部門對縣域經濟發展想的少,配合支持不夠。一些縣(市)黨政領導調動頻繁。鄉鎮領導三年一換屆,任期偏短,影響工作的連續性。
三、西部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的思路
1、更新觀念,樹立科學發展的理念
眾所周知,發展工業,需要耗費大量的水、電、工業燃料和原材料等資源,還需要有優越的地理環境和方便的交通條件。一般而言,西部地區大多數縣并沒有特別的地理、交通、資源、能源優勢。也就是說,大多數縣域的經濟發展,不能依靠“招商引資”,不能迷信于“工業興縣”。如果引入破壞生態環境新企業,那還將是一種“飲鴆止渴”式的危害子孫行為。因此,西部地區發展縣域經濟,要樹立科學發展的思想,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2、大力發展旅游經濟,激發第三產業發展潛力
西部地區旅游資源得天獨厚,既有自然風光的俊美,又有人文風景的絢爛。為此,在旅游業發展中,要盡可能地保持自然和歷史形成的自然風貌;盡量選擇、利用具有特色的旅游資源項目,以突出自己的獨特地位,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爭取旅游項目反映當地文化特色,突出民族風情和地方傳統格調;積極探索旅游業產業化運作模式;不斷進行開發與創新,開發出更多特色的、新穎的旅游產品給市場消費者,以挖掘當地第三產業的潛能,帶動當地經濟大發展。
3、開發當地“名、優、特”產品,樹立自己的品牌形象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傳統名優特產品,特色產品較傳統產品的開發,對于縣域經濟的發展來講,顯得愈加重要。具體做法:(1)對縣域內傳統特色產品品種進行清查登記,利用現代技術,對其進行再改造、再開發,研發新產品。(2)加大技術和資金投入,對傳統產品進行逆開發,確保傳統特色產品的原料高質高產穩產。(3)制定統一的行業質量標準,強制依照標準生產,堅決取締黑加工點和質量不達標加工企業,下大力氣樹立當地產品的優質形象。(4)統一市場管理,遏制價格大戰和惡性競爭,并適當提高原料收購價和成品銷售價,確保本地傳統特色產品行業健康發展。(5)對各地名優特產品進行形象創新,加強品牌建設。(6)西部地區資源豐富,對涉及自然資源開發的項目應加強節能減排、循環利用;對涉及到野生動植物利用的項目,應經研究后對其進行合理開發利用,充分體現產品環保的形象。
4、大力培養和吸收人才,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
縣域經濟的發展,不能僅僅停留在辦幾座工廠,建幾幢高樓這樣的層面上,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和吸納人才,為經濟發展提供持續的動力。一方面,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在做好基礎教育的前提下,加強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培訓和崗位培訓;另一方面,不拘一格,招聘人才。縣域經濟要發展,技術是關鍵,而技術問題,說到底就是人才問題。因此,要通過各種途徑招攬人才,比如:為那些擁有高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的人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對他們的工資和生活待遇撥專款解決;做好后勤工作,解除他們工作的后顧之憂;對確實為當地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人才堅決予以重獎等。
篇10
【關鍵詞】遼寧縣域經濟發展思路研究
一、調整財政金融政策,加大“三農”支持力度
關于為什么要加大對“三農”的支持力度,各界已有廣泛討論。除“三農”發展對整個經濟的重要性外,許多同志還特別強調了計劃經濟下行政干預造成的工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戶籍制度形成的城鄉二元結構等,以致造成了工業剝削農業,城鄉差別等,所以現在需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我認為這確實是一個原因,但不能片面強調。因為這必然導致只要放開農產品價格、放開戶籍管制制度就可以解決問題了。我們還必須看到:農產品不可能象工業品那樣通過快速的、大量的更新產品而獲得超額利潤;各類家庭在溫飽問題解決后思格爾系數下降必然造成農產品供應日益加劇的“相對過剩”;農業生產方式中生產資料的改進特別是生產工具的改進和土地集中、農業經營方式和組織結構的調整等,在城市和工業發展到相當程度之前不可能象工業生產方式那樣快速的發展和提高。這樣,在工業出現和發展的過程中,農業在與工業的競爭中必然處于不利地位,必然是不平等的競爭,價值規律在這方面的缺陷只靠市場競爭是不可能解決的。同時,由于工業主要是依托城市而產生、發展的,所以上述“不平等”因素也就決定了農村發展與城市發展在社會整體發展中必然處于不利地位、必然是不平等的競爭。正因為如此,世界上多數發達國家在“發達”之前都存在“工業剝削農業”,而它們在發達過程中也都實行了各種各樣的政府保護農業、支持農村的政策和措施。
財政政策的調整,一要加大支農力度和調整支農資金結構。加大國家對農業、農村的支持。現在支農的對象多是農業基礎設施、農村公用設施、純農業的開發項目等,而對農村中的能直接生錢、創造效益的二三產業的支持還微乎其微。二是改進財政支農資金的使用方式。現有的各類財政支農資金主要是拿給縣、鄉、村去直接投資搞項目建設,或直接給農戶去搞生產開發。這種方式往往效果差、風險大、資金流失嚴重。實際上,其中許多項目可以由縣、鄉、村出面組織或農民合作組成各類開發性實體或經營性企業,財政支農資金以補助、配股、擔保、貼息、項目保險或獎勵等形式去支持這些事業的發展,投資農業投資項目,以等量的財政資金去“四兩撥千斤”,撬動各類民間資金和銀行資金投向“三農”項目。三是要扶優扶強,扶持重點。要按照“抓龍頭就是抓農業、扶持龍頭企業就是扶持農民”的指導思想,盡量改變現有許多扶持農業結構調整、扶持農村搞開發的資金撒胡椒面,直接用于支持所有農戶或零星小戶的做法,把有限財力重點用于支持各地的各類龍頭企業的發展,以加快龍頭企業的發展壯大,帶動農民增收和農業結構調整。
關于金融政策: 一是要引導商業銀行恢復和擴大農貸業務。一方面,要運用前述財政、擔保、貼息、保險、資金補助等手段吸引商業銀行資金向農村投放,依據國家產業政策和農村發展需要,對各類涉農項目分別確定使項目運營能獲得“平均利潤”因而銀行對農業貸款也能獲得平均利潤的“補貼”額度。另一方面,國家應對各金融機構整個業務量中貸款業務應達到多大比例,貸款業務中涉農貸款應達到多大比例等應作出硬性規定。 二是農業發展銀行應名實相符,成為與國家“三農”政策相對應的、全面支持農業發展的政策性銀行,對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村非農產業發展各方面進行全方位支持。三是農村信用社的改革要審慎進行。農村信用社來自儲蓄存款的資金應與國家商業銀行一樣按市場機制運作,另一方面,從當前各個銀行和農村的實際看,農村信用社又必需承擔一定的政策性業務。四是郵政儲蓄對農村的抽血機制應盡快改變。
二、正確引導和支持農業勞動力的轉移
正確引導并促進農業勞動力轉移是解決“三農”問題也是縣域經濟發展中的一個有戰略性意義的問題。但是,無論當前還是長遠看,我國農業勞動力的轉移卻必須堅持“兩條腿走路”的原則,即既注重向城鎮的轉移,又注重就地轉移。
1.向城鎮的轉移及城鎮的發展
首要的還是工業的發展,以工業發展帶動第三產業的發展,促進城市的發展也即以二、三產的發展為勞動力轉移創造就業崗位和收入來源,以城鎮發展為勞動力轉移創造安家的條件。
農業勞動力向城鎮轉移的真正實現,是農民居家遷入城鎮,而不是所有的“打工者”。要有針對性地制定鼓勵轉移的政策和措施,就必須進一步分析哪些人可能是“居家遷入者”,具體用什么鼓勵措施。就當前情況看,今后一個時期可能居家遷入城鎮的主要是:到城鎮創業并已有一定規模、有一定發展者;夫妻雙方都在城鎮打工,已有一定積蓄者;夫妻雙方都在城鎮打工而生育子女者,他們為了子女的發展會千方百計在城里定居;農村中已有一定規模的私營企業主或以各種途徑先富起來、有了相當積蓄而追求生活、文化等條件提高者等等。一般的打工人員,由于其收入低、工作不穩定、家庭成員多數還在農村等,很難居家遷入城鎮。如果我們盲目地鼓勵、鼓動這部分人入城,則要么政策目標難以實現,要么他們遷入了城鎮后,成為城鎮中的貧困人口,從而引發新的社會問題。
2.就地轉移及鄉鎮企業的發展
大力發展鄉鎮企業,需要形成氛圍特別是消除過去“陰影”的影響,需要營造各種有利鄉鎮企業發展的環境外,特別還需要前面已提到過的財政貨幣政策的支持。從現有財政支農資金中切出一塊來,用于對鄉鎮企業的貸款貼息、擔保、資金補助、配套貸款、保險等,無論其經濟效益還是社會效果,肯定都會好得多。
現在還有一種意見,就是為了加快城鎮化步伐,應采取措施把農村的鄉鎮企業搬遷到城鎮去。這無論從正確性還是可能性上看都是明顯不妥的。我們只能用城鎮的聚集效應使企業降低成本、增加效益、便于發展來吸引鄉鎮企業,萬萬不可不顧經濟帳而盲目“拉郞配”。可行的政策選擇是:一方面引導鄉鎮企業增量部分到城鎮去辦。一方面對在農村更便于發展的鄉鎮企業也要一視同仁地大力支持。
3.農民的素質提高、觀念轉變與縣域職業培訓體系的發展
勞務輸出在許多地方發展不起來,是因為農民素質不適應,或觀念老化、寧肯在家閑呆著也不愿出去賺錢。許多農村有十分有利的開發、創業條件,而農民的素質、觀念跟不上,“賺起賠不起”不敢去干或想干不會干。所以,觀念陳舊、素質低下是制約農業勞動力轉移、以至制約農村發展的另一個瓶頸,甚至比貨幣短缺的制約還嚴重得多、直接得多、緊迫得多。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大力發展縣一級的職業技術培訓。當前縣一級職業技術培訓相對于農業勞動力轉移而言,主要問題是規模小、收費高、培訓內容針對性或適應性不強。所以,各級財政應高度重視、切實加大這方面的投入,而各職業培訓機構則應根據需要靈活安排培訓內容。也可以設想,農村的基礎教育主要由縣以上各級政府承擔,職業教育和培訓主要由縣、鄉、村承擔。
4.鼓勵和支持城里人上山下鄉創業辦企業
- 上一篇:鐵路工程質量管理
- 下一篇:企業社會保險管理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