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計和課程設計范文

時間:2023-09-25 18:15:1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教學設計和課程設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教學設計和課程設計

篇1

一、混合學習概述

對于混合學習的定義,各個研究文獻的表述都各有側重,各個版本的定義都從其各自的角度對混合學習進行了論述。筆者認為,混合學習就是針對學習中的一系列問題而開展的以在線學習和課堂學習結合為主要形式,應用多種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發揮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為本質的學習。掌握與應用混合學習主要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怎樣進行科學有效的混合,為了更好的幫助人們理解與應用混合學習,筆者結合多年工作的經驗,在系統調研資料的基礎上將混合學習引入到遠程教育學課程設計之中,希望通過本文的論述,促進遠程教育學的教學進步。

二、基于混合學習的遠程教育學課程的設計

(一)前期分析

遠程教育學在應用混合學習的過程之中首先需要進行的就是前期分析,這是混合學習應用的基礎,也是遠程教育學課程設計的必要前提。為了更好的將混合學習應用到遠程教育學課程設計之中,我們應該進行全方面的前期分析,主要包括對學習者特征分析、教學目標分析兩個板塊。對學習者的特征分析是科學的課程設計的前提與基礎,只有對學習者的特征進行了有效的分析才能保證課程設計的因材施教,讓課程設計更加科學合理。教學目標分析是課程設計的出發點,也是課程設計的落腳點,因此必須對教學目標進行合理的分析。

(二)混合學習活動的設計

混合學習活動的設計是課程設計的核心部分,為了更好的促進教學效果的提高我們應該注重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注重課堂教育與在線教學的混合形式,這種混合形式可以更為有效的利用教學資源,促進師資的合理利用,對教學效果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價值。其次,應該注重活動形式的混合,為了更好的促進遠程教育學課堂設計的進步與發展,在實際的設計過程之中我們也將活動形式進行了混合,有效實現課堂講授、案例分析以及在線討論的活動混合,通過這種方式促進混合學習方式的落實,提高教學設計的效果。

(三)學習策略的設計

課程設計之中學習策略的設計也是重點,在混合學習方法應用的過程之中我們也要將學習策略進行有效的混合,只有這樣才能促進遠程教育學教學設計的科學化與系統化。因此,在學習策略的設計之中應該從:積極交互、學習支持以及協作學習三方維度來進行,綜合應用這三種學習策略,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學習策略的有效混合,為遠程教育學教學質量的提高提供前提與保證。

(四)混合學習資源的設計

本門課程的課堂教學資源中主要包括課堂教學當中所使用的教學資源,如教科書、計算機課件、案例視頻以及相應的研究論文等。在線學習中應用了Moodle 學習管理系統支持在線學習。根據課程的前期分析及活動的設計,在學習平臺中設計了相應的學習工具和資源來支持在線學習活動的開展。遠程教育學課程設計過程之中,各種學習資源進行有效的整合之后,可以讓學生通過各種平臺來掌握相應的學習資源,讓學生更好的掌握相應的知識與理論,以此來提高教學效果,促進遠程教育學的課程設計工作的進步。

(五)教學評價的設計

教學評價是教學設計的重要部分,為了促進遠程教育學教學設計更加規范與合理,我們應該將混合學習引入到教學評價之中,綜合應用多種評價方式,以此來保證評價的客觀性與公正性。在此,我們綜合應用閉卷考試、平時作業、在線檢測、作品設計這四種評價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科學評價。

篇2

關鍵詞:混合式學習;課程;生物學教學論

隨著教育信息化進程的推進,我國高等師范院校教師教育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課程組織形式改革逐步得到了深化,混合式學習在培養未來教師過程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師范生培養的理念與國家基礎教育改革中所強調的“在培養學生過程中貫徹‘自主、探究、協作’”的理念有較大差距。在此背景下,“教學方式改革”需與“學習方式改革”相匹配。因而只有讓師范生自己體驗“自主、探究、協作”的學習過程,才有可能讓其在自身的教學中付諸實踐。因此,培養未來教師的過程理應率先創新和滲透這種理念[1]。

華中師范大學在“生物學教學論”課程設計中契合“自主、探究、協作”的教育理念,將傳統面授教學與在線學習兩種方式相混合來體現完整的學習過程。在教學實踐中通過混合式學習的方式,既發揮教師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 又充分發揮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2]。

一、“生物學教學論”課程混合式學習設計的理念與目標

“生物學教學論”是高等師范院校生物學師范專業的一門文理兼容的專業基礎課程,它全面整合了教育學、心理學、生物學、教育技術學等學科的相關知識開展教學活動,從而使學生獲取將來從事中學生物學教育工作所具備的一些專業素養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美國著名教學心理學家加涅將教學看成是有意識安排的,目的在于支持學習者進行有效學習。因此,如何更好地促進學習者取得有效的學習結果,是保證課程質量的根本任務。在參考相關課程改革經驗的基礎上,并結合學校、學生的實情,我們對本課程的定位和建設進行了認真的思考,確立了課程混合式學習設計的理念與目標:

1.注重知識與技能的積累。學習不是從外界吸收知識的過程,而是學習者建構知識的過程[3]。課程以學習共同體為單位來開展協作式學習,鼓勵每一個合作小組成員相互溝通、協作,通過自主建構來獲得知識與技能。

2.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課程在混合式學習實施中,盡可能將教學內容和真實世界連接起來。通過多媒體技術來提供仿真的探索情境,或者帶領學習者進入真實場景,把激發學生興趣、提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作為本課程的首要任務。

3.強調學習過程的師生互動。傳統的教學以教師為中心,以知識傳授為重點,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本課程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良好體驗,突出基于問題式學習方式,重視學習者之間的互動以及學生與學科教師、中學教師的互動。通過師生互動,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終身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

二、“生物學教學論”課程混合式學習設計的探索與構建

為了保證本課程的質量,我們重構了“生物學教學論”課程的教學內容體系,創設了網絡在線學習與傳統面授教學相結合的混合式學習環境,并設計了相應的學習模式,旨在培養學習者學習能力[4]。

1. 重構教學內容體系

“生物學教學論”作為一門重要的教學實踐課程,多年來一直為生物科學專業的師范生開設,目的是為學生走入教師崗位前得到系統的學習,為其將來的職業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經過研究團隊多年的努力,這門課程的教學內容體系已逐漸成熟。2010年,課程設計人員調整了其教學內容體系,“生物學教學論”課程由34個學分的必修課時和24個選修課時的教學專題內容組成。每一個專題內容都由面授和在線學習兩種形式混合進行。

2. 創設混合式學習環境

“生物學教學論”是一門兼有理論與實踐特性的課程,其課程知識具備一定的動態性和遷移性。針對各章節不同的教學目標和內容特點,課程采用多種教學活動形式來進行學習。這些教學活動的形式并不一定是單一的面授教學或在線教學,而是可以根據學習活動的特點,安排在多種環境下交叉進行。當需要在線學習環境時,教師是否能選擇恰當的工具平臺并適時地參與,是否能夠合理分配面對面教學和網絡教學的比例,是混合式學習成功的關鍵[5]。

本課程由35%的在線學習和65%的面授學習組成。在線學習的優勢在于學習者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得到他們所需要的文檔、數據、視頻等各種學習信息,學習者所遇到的問題或所需的知識可以以自然有效的方式呈現出來。而面授學習的優勢在于教師有更多的時間與學生進行交流,通過學習者的自我展示來了解學習者的學習進展,解決教學的重點、難點,通過師生互動,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3. 創新混合式學習模式

本課程的混合式學習以學習共同體為單位,促進學習者以基于問題的學習方式來促進知識的建構,強調學生對學習活動中社會情境的體驗。針對教學內容的特點,主要采用以下三種混合式學習模式。

一是基于問題式學習。這種學習方式的目的是通過引導學生解決復雜的、實際的問題,使學習者建構起寬厚而靈活的知識基礎,發展有效的問題解決技能,發展自主學習和終生學習的技能,成為有效的合作者,并培養學習的內部動機。這種學習方式適用于需要將理論與實踐直接聯系的知識內容。本課程中的課程與學習理論、課程資源的重組與開發、教學策略、教學設計等均是使用這種學習模式。

二是情境式學習。情境式學習方式是指在要學習的知識、技能的應用情境中進行學習的方式[6]。也就是說,所學習的東西將實際應用在什么情境中,那么就應該在什么樣的情境中學習這些東西。這種學習方式適用于需要實踐操作的知識內容的學習。課程中的學習活動、教學技能與教學藝術等教學內容使用了這種學習模式。

三是個別化學習。個別化學習是指適應學習者各自的特點和需要,通過學生的自我管理和自主活動來進行學習,學習者具有較大的自主選擇空間。在線學習給個別化學習方式提供了更自由、寬廣的空間,這種學習方式不局限于本課程的任何知識內容,完全可以滿足不同學生個體的學習差異性和需求性,因此,學生的個別化學習方式主要是在線學習。在學生進行個別化學習時,導學教師會全程跟蹤指導,及時與學生溝通交流,鼓勵學生主動學習,發散思維。

三、課程改革的成效

從2010年至今,“生物學教學論”混合式學習的教學方案付諸實施已有兩年。通過兩年的教學實踐已初見成效,不論是在在線學習平臺還是在面授教學的課堂上,學生的參與積極性都非常高漲。教師從單純的知識傳授者演變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學生所習得的再不是死板的書本知識,而是以學習共同體的形式,在合適的情境中,通過一系列的實際問題解決、活動參與、任務完成、自主建構,獲得可供實踐的知識和能力。

第一批完成混合式學習的師范生在2011年下半年進行了教育實習,我們進行了跟蹤比較研究。這批學生從事實習課堂教學過程中,在對一些基本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一些基本知識技能的應用上,總體上明顯優于往屆學生。尤為欣慰的是,學生們會有意識地使用混合式學習中“基于問題式學習”、“情境式學習”來設計中學生物學的課堂教學?!吧飳W教學論”混合式學習設計對師范生教學能力提升起到了潛移默化作用。

四、實踐反思

通過兩年的教學實踐,盡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發現還有一些問題沒有解決,存在著一些困惑。

第一,學生的適應能力與課程期待尚有差距。從課程教學一開始,我們就積極引導學生從被動的學習角色向主動學習角色轉變,但很多學生呈現出來的是迷茫和不適應,只是一味地為完成學習任務而學習,或者過分依賴導學教師的作用,合作學習時分工也不夠明確。針對這種現象,我們嘗試以漸進的方式來設計學習活動,在課程初期,盡量以相對穩定的知識內容、相對簡單的問題和任務,來鼓勵學生在相應的情境中進行知識的主動建構和團隊的交互。在學生適應這種學習方式之后,再增加問題的復雜性和任務的難度。通過一個月時間的引導,學生才慢慢適應我們所設計的混合式學習中的學習活動。

第二,學習服務中導學教師的功能性并未完全體現。作為本課程混合式學習設計與實踐過程中的核心力量,教師導學團隊的作用非常關鍵。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在導學教師團隊中不同個體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個體本身的表現也不夠穩定。有一些導學教師能夠很好地引導和促進學生開展合作學習,客觀負責地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評價,甚至引導學生進行延伸性學習。但也有少數導學教師難以勝任自己的職責。其原因是因為導學教師的團隊結構不夠合理,人員也不穩定,除年輕教師之外,還有一部分研究生參加了導學。亟待解決的問題是建立一支相對穩定、高度負責、教學水平高的導學教師團隊,從而更加有效地實現混合式教學設計的目的。

第三,在線學習中學生的表現具備較大的差異性。不管是基于問題式學習、情境式學習,還是個別化學習中,都要依靠學生在在線學習平臺上的合作學習和自主學習。我們統計發現,2011年本課程在線學習平臺中參加討論交流和提出問題的學生人數的比例是74%,也就是說,還有26%的學生是很少在線進行發言。對整個課程教學實施過程中討論交流和提出的問題定性分析后發現,不少學生在發言中僅僅只是表達贊同或者反對,或者大篇幅的復制文獻中的內容,很少有能提出自己獨特見解、質疑和批判觀點的行為。這種情況表明,剛開始推進的混合式學習對學生有效學習的促進作用并沒有充分發揮。我們認為問題產生的主要根源仍然是導學教師沒有完全起到其應有的作用。導學教師只有通過情感上的積極鼓勵、及時的肯定、引導和幫助,才能改變學生們固化的學習思維方式,改變學習方式。在教學管理上,只有建立起及時反饋、激勵機制和在線學習中的過程性成績評價制度,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總之,“生物學教學論”混合式學習設計通過兩年的教學實踐,將傳統面授教學的優勢與在線學習的優勢結合起來開展混合式教學已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通過混合式學習,學生的協作精神、創新思維能力、終身學習能力、表達能力、教學能力都得到了明顯的提升,課程質量得到了提高,達到了教學研究和教學實踐的預期目的。但是,如何充分發揮“生物學教學論”混合式學習優勢,并推廣應用到其他學科的教學之中,還需進一步的研究與實踐。

參考文獻:

[1] 黃榮懷.教育信息化助力當前教育變革:機遇與挑戰[J]. 中國電化教育,2011(1).

[2] 黃榮懷,馬丁,鄭蘭琴,張海森.基于混合式學習的課程設計理論[J]. 電化教育研究,2009(1).

[3] Leslie P. Steffe等主編. 教育中的建構主義[M]. 高文等譯.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5.

[4] Bruce Joyce等著. 教學模式[M]. 荊建華等譯. 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2:15

篇3

和聲學課程作為音樂專業的必修課程,是學習復調、曲式、作品分析、配器等課程的理論基礎課程,同時又是歌曲即興伴奏和合唱曲寫作的技能基礎課程,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和實際意義。下面筆者結合高職高專實際情況對其進行分析,并提出課程教學設計設想。

一、和聲學課程現狀之不足

國內現有的和聲學課程教學在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教材選用方面的基本框架源于國外教學體系,并一直沿用至今。在教學中以合唱織體的四聲部和聲寫作訓練為主要內容。

(一)課程設計和安排問題

在應試教育制約下,和聲學課程的教學安排中單調地以合唱織體要求的四部和聲寫作訓練為教學主要內容,逐漸忽視了學生聽覺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另外,各高校因教學規模和教學條件的限制,基礎和聲學的教學普遍采用大課甚至是公共大課的形式,這使得教學內容在實際操作和一對一問題的安排上困難重重,不得不將應有的視奏、面授改題、聽覺訓練等相關教學安排放到課外由學生自行完成,因缺乏應有的監督和指導往本文由收集整理往形同虛設。甚至個別教師在教學中貪圖省事只在課堂上講授四部和聲的寫作規則和基本規律,形成了“課上寫題,課下改題”的教學窘態。

(二)學生自身問題

首先,一部分學生因對基礎學科的不重視和對和聲學基礎知識不了解,認為和聲學與自身專業無關,產生了不愿學習的抵觸情緒,在考試中只求及格,不求超越,以致在日常學習中態度不端、努力不夠、學習積極性嚴重不足。其次,在學習和聲學知識的過程中持畏懼態度,認為其晦澀難懂、無法深入其中,陷入某一疑難問題中不能自拔,逐漸喪失了學習興趣。再次,因為學生基本功水平參差不齊,有的學生之前基本樂理和視唱練耳知識沒有學好,在學習和聲學中因困難重重最后選擇放棄。

總之,現有的基礎和聲教學沒能引起學生的足夠重視,不能將學生的理論學習運用到實踐活動中去,沒能起到幫助學生提高聽覺分辨能力、創作能力、分析能力、欣賞音樂能力及為表演提供技術理論支持的作用。由此可見和聲學課程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二、普通高等教育和聲學課程教學與高職高專院校和聲學課程教學比較

高職院校音樂專業的專業設置來源于普通高等教育本科階段的原有教學安排。眾所周知,高職院校和普通高等本科教育有很大的差異。二者在培養層次、培養目標和培養對象以及就業渠道和需求等多個方面存在不同。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生源質量不同

音樂專業考生根據專業水平和報考意愿大體可以分為三個梯隊:專業水平和素養最好的第一梯隊主要報考全國地方或部隊各大專業類音樂院校;專業水平和素養中等的第二梯隊主要報考全國地方或部隊各大本科類普通高校音樂專業;專業水平和素養較差的第三梯隊主要報考全國地方或部隊各音樂專業的高職高專類院校。生源質量的巨大差異決定了高職類院校照搬本科教育模式會產生大量的問題和不足。

(二)培養目標不同

由于高職類院校與普通高等院校教育教學層次不同,決定了高職類院校音樂專業瞄準的方向是社會基層音樂人才。主要培養適合基層社會群體需要的普及型、應用型專門人才。培養具有實際操作能力、基層優質服務能力、自主謀生能力和基層管理能力的實用型、普及型專門藝術類人才。不同的培養目標決定了課程設置的不同要求。

但由于師資、教學條件、教學規模等多種因素,現實中的各高職類院校和聲學課程設置體系和教學模式繼續沿用著傳統本科院校音樂專業(音樂表演、音樂學)的課程設置體系和教學模式,這與高職院校實用性人才培養目標和以就業為導向的課程設置原則嚴重違背。為了更符合高職院校音樂專業學生的實際特點和就業需要,就要努力嘗試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考核方式上的改革。

三、高職高專院校和聲學課程教學設計設想

高職高專院校和聲課程教學應該和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內容區別對待,并分為必須精講內容、學生共同探討略講內容、自學內容和實踐內容。對于和學生藝術實踐緊密結合的學習內容,筆者建議采用專題講座的方式進行講解和學習,并同學生的舞臺實踐相結合,從而檢驗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

(一)課堂授課方法設想

結合和聲連接實際的音響效果,幫助學生從主觀上認識和聲、感受科學的和聲進行理念,運用和弦本身具有的音響色彩及和弦之間的巧妙連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制造和聲音響的手段是多種多樣的:可以利用鋼琴彈奏優秀的藝術歌曲,讓學生感受和欣賞作曲家巧妙、優美、動聽且富有韻律的和聲配置;或者將學生練習寫作的和聲語匯分成四個聲部來演唱,通過實踐感受和理論分析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科學的和聲進行,分辨不良和聲進行帶來的音響感受;也可賞析一些優秀的音樂作品,通過對成熟作品的理論分析使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和聲學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注意教學其他環節的合理安排:

1.注意授課之后的自主作業環節

既要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節省學習時間,又要提高學習效率。作業量不宜太大,要有針對性,根據教學重點、要點布置,同時對作業的寫作和練習要有明確的要求,避免練習的無序和盲目性。

2.充分利用考試這一教學手段

在考試命題上不能局限于常見的和聲配置與分析技巧,還應加入具有針對性的特色運用性題目,幫助學生將課堂知識和自身業務練習相結合。

3.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要求學生必須進行課前預習和自學,使其學習時間有的放矢,鼓勵在課堂教學時當場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和想法,從而達到提高學習效率甚至是教學相長的目的。

4.學生進行課堂討論

學生還可同教師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一定程度的課堂討論,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通過氣氛活潑、形式靈活的討論發現學生在和聲語匯運用上的個性特征,幫助其正常發展。

(二)課堂授課內容設想

1.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學側重點

和聲學課程的教學中應盡可能采用分專業、分小班教學方式。根據學生專業不同、基礎知識掌握程度不同等情況,將相同或相近專業、相同或相近基礎水平的學生分在一班,其余分在另一班。按照因材施教的基本教學原則,針對不同專業、不同班級、不同水平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

2.針對不同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授課形式

(1)針對聲樂、歌劇等表演專業方向學生的教學應根據學生舞臺表演歌唱性的專業特點,在掌握學科基本知識的過程中采用重唱、合唱的方式引導學生將自己寫作的和聲練習以二、三、四聲部歌曲的演唱和舞臺表演的形式表現出來,將理論性的紙面音響變成學生切身感受的實際音響,幫助學生分辨和分析和聲的多樣性特色。

(2)針對鋼琴、器樂專業方向學生的教學應根據學生對器樂作品多元性理解的專業特點,與其專業小課學習相結合,在掌握學科基本知識的過程中采用對典型鋼琴和器樂作品和聲織體改編以及舞臺表演實踐的形式,幫助學生切身感受實際音響,理解、分辨和分析和聲多樣性特色,幫助專業小課學習能力快速提高。

(三)引入數字化教學手段

1.利用和聲學習軟件 tonica 學習和聲語匯

tonica 是一款專門用來學習四部和聲的多媒體教學軟件,其專有的練習功能可發揮積極作用。利用該軟件進行和聲作業的技術性改題,是目前許多院校大班上課方式在特殊情況下的一種較為可行的和聲教學方法。

2.利用 encore等具有錄音功能的軟件進行鍵盤和聲彈奏指導

利用 encore等具有錄音功能的軟件進行實時錄音,將鍵盤和聲彈奏轉換成實際音響和五線譜形式,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的缺點與問題。同時,可通過對鍵盤和聲練習的織體化變形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改變原有統一考核方式,加入靈活運用的考核方法

現有以四部和聲的寫作和分析為最終結果的考核方式已不能滿足學生對和聲課程學習的興趣和需要,他們需要更為直接、更為靈活的表現和評價方式。通過調查分析,很多學生認為應該采用更為靈活的演唱、演奏形式來體現其真實水平。

1.針對聲樂、歌劇等表演專業方向學生

考核和評價方式在原有四部和聲寫作考核的內容基礎上增加采用重唱、合唱的方式,引導學生將自己寫作的和聲練習或者二、三、四聲部歌曲的演唱搬上舞臺,通過實際寫作水平、演唱水平、綜合能力加以評判,鼓勵原創精神。

2.針對鋼琴、器樂專業方向學生

篇4

關鍵詞:工學結合;高職教育;課程建設

作者簡介:魏春雷(1964-),男,江西南昌市人,江西工業貿易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工學碩士,研究方向為材料成型技術。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2)32-0061-02

近年來,對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教育課程體系建設的研究已經得到了廣大學者的關注,并且取得了較好的成就。盧龍飛研究了工學結合模型下職業教育公共英語課程建設的相關問題,探索了職業教育中的英語和專業相結合的新方法,提出了課程目標調整、課程內容轉換以及教學方法改革等途徑,從而使職業教育中的公共英語教學更加具有職業性和實用性的特點。楊潤豐等人對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沖模設計與案例分析》課程的改革模式進行了深入地探索,提出了加強實踐教學比例的人才培養模式,通過和企業生產以及實際應用的緊密聯系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從而有利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盧菊洪等人研究了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模具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和實踐問題,提出了構建模具專業課程體系的方法和有效的教學模式,從而使高職模具專業人才培養更加適應時展的要求。胡茵等人研究了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體育課程改革的相關問題,從工學結合模式的內涵出發,提出了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體育課程內容資源創新和拓展的應對策略。王婷提出了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課程評價體系建立的方法,分析了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課程評價的含義,并且提出評價體系的構建方法。從已有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教育課程體系建設的研究是目前的熱點,將工學結合的基本思想融入到《沖模設計與案例分析》課程體系的構建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沖模設計與案例分析》課程在模具設計和制造專業人才培養中的地位

通過廣泛的社會需求調研,與江鈴集團模具分廠、香港惠迪股份有限公司華高電子五金廠等行業企業技術專家座談、研討,明確了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的主要技術崗位,從而確定出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的主要技術崗位為:在機電領域內從事產品開發、模具設計、模具制造與維修、設備維護、機床操作與加工等工作。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為: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掌握必須的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具有良好的職業素質和綜合職業能力,具有較強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能夠獨立完成機電領域的產品開發、模具設計、制造、管理、應用研究、機床操作等工作的高級應用型人才。根據模具設計和制造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確定《沖模設計與案例分析》為模具設計和制造專業的專業核心主干課程,通過《沖模設計與案例分析》課程教學可以使學生掌握沖壓工藝的編制方法、沖壓模具的設計、制造和維修理論和實踐知識,同時能夠掌握沖壓件的質量檢驗和分析方法。

二、《沖模設計與案例分析》課程體系構建的基本原則

(一)在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的設置過程中應該堅持以就業為導向的理念,根據模具設計和制造專業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確定出人才必須具備的職業技能,并且設置相應的職業技能實訓課。在課程建設過程中應該積極地和企業進行協作,提出課程開發、課程設計、課程執行和課程評價的相關措施。并且關注《沖模設計與案例分析》課程的綜合化、模塊化以及項目化的建設。

(二)設置和課程對應的“體驗課”,給學生提供實踐操作的環境,通過實際的操作過程,使學生得到技能上的訓練,并且逐步地掌握未來工作所必備的技能。在教學過程的真正主體是學生,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學習,并在學習的過程中,回答問題,完成設計,從而達到“做中學,學中做”的教學效果。

(三)加大“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建設力度,專業師資是制定和實施科學課程體系的保證。雙師型師資的確定,不僅僅是指參加教育部門組織的一些相關培訓,而是高職院校能夠為教師爭取到一些可以參與企業實際生產的機會。通過在企業的實際訓練,能夠使高職院校的教師發現自身在課程教學中的缺陷,從而能夠使以后的教學可以和企業的實際需求更加緊密,從而能夠有利于課程目標的實現。

三、工學結合模式下《沖模設計與案例分析》課程建設的策略

(一)加強《沖模設計與案例分析》課程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結合。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將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比例設置為1:1,或者使實踐教學的比重更大一些。通過開展項目化的課程教學,提高學生的參與教學的主動性,并且逐步地把實際項目中相關的知識點進行講解,突出課程的重點和難點。在理論教學中,加強模具設計基本理論的深入研究,加強模具設計相關工作過程的介紹;在實踐教學中,加強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根據工作的實際過程,對職業技能的教學進行精心的指導,通過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相結合,提高學生的沖壓工藝的編制、沖壓模具設計、模具的裝配和維護以及沖壓件質量檢測與分析等專業能力,同時,提高學生的學習新知識和技能、分析和解決問題以及查找資料和文獻的方法能力。

(二)完善《沖模設計與案例分析》課程的教學內容

通過和企業專家以及課程專家進行溝通和交流,總結出具有普遍適應性的、和《沖模設計與案例分析》課程有關的教學內容。

1.主要包括沖壓生產和沖壓模具,前者可以通過生產情景錄像來進行教學;后者可以通過典型模具的工作過程錄像來進行教學。

2.主要包括沖裁件質量問題分析、彎曲件質量問題分析、拉深件質量問題分析和成形件質量問題分析,可以通過一些實際生產中的次品件進行演示教學。

3.主要包括工藝性分析、生產方案的制訂、沖裁??傮w結構設計、工藝計算和沖裁模零部件結構設計??梢酝ㄟ^沖載件(托板)進行教學。

4.主要包括工藝性分析、生產方案的制定、彎曲模總體結構設計、工藝計算、彎曲模零部件結構設計??梢酝ㄟ^彎曲件(支架)進行教學。

5.主要包括工藝性分析及拉深次數的確定、罩殼的生產方案的制、拉深??傮w結構設計、罩殼的工藝計算、拉深模零部件結構設計。主要通過拉深件(罩殼)來進行教學。

6.主要包括氣瓶的成形工藝分析和氣瓶的縮口模設計。主要通過成形件(氣瓶)來進行教學。

(三)開發出適合“工學結合”模式的課程教材。通過和行業、企業技術專家及一線員工開展研討,對模具設計與制造職業崗位的工作內容及工作過程進行了深入細致的分析和整理,在此基礎上,與江鈴集團模具分廠、香港惠迪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開發了“以工作過程為導向” 、突出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新型《沖壓工藝與模具設計》教材,教材內容的制訂以沖壓件的工藝性分析、工藝規程的制定、沖壓模具的設計、制造過程中的工作任務為主線,將典型零件的沖壓加工方法歸類為沖裁模設計、彎曲模設計、拉深模設計及成形模具設計,新教材結構清晰,教學目標明確,內容選擇恰當,教材難度適中,選取的工作任務真實,具有代表性且實踐性強,滿足學生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的培養。

(四)不斷完善教學方法。在完成教學設計后,我們按照“工學結合”的精神,遵循“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采用“項目導向,任務驅動,教師引導,學生主體”教學模式進行教學。項目導向是指依托來源于企業真實的沖壓件模具設計項目為載體;任務驅動是指以分配任務的形式,使學生按照實際工作流程進行設計,并在設計過程中自主學習;教師引導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角色由知識的灌輸者轉換成解決問題的引導者,提出問題,并給學生相應的引導文件;引導學生學習與掌握與職業崗位所要求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操作規則。學生主體是指在教學過程的真正主體是學生,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學習,并在學習的過程中,回答問題,完成設計,從而達到“做中學,學中做”的教學效果。

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并注重培養學生的群體化協作學習能力。學生群體化協作精神的培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可通過一些相關的實例(如實驗實訓、綜合實訓、學科技能競賽、體育比賽和辯論賽等)來引導學生群體化協作學習和工作,從而使學生能夠樹立團隊協作意識,提高學生群體化合作能力。利用BBS、微博和QQ群等網絡的形式,進行充分地溝通和交流,并且形成一致意見,從而能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團隊精神。

(五)完善課程考核方式。將以前片面對理論知識的考核改革為對學生的綜合能力的考核,可以利用過程性的評價方式,將學生在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過程中體現出的學習態度、平時作業情況、實踐操作情況、以及工學結合模式下下廠實習等都在考核的范圍內,從而能夠提高評價的全面性,進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最終達到提高高職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

四、結論

經過工學結合和校企合作的實施,構建了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的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精心選擇并組織以真實沖壓件模具設計和制造為載體的教學內容,采取現代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使學生對沖壓生產及其規律有生動、直觀、全面的認知。尤其是在教學過程中采用“項目導向、任務驅動、教師引導、學生主體”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完成設計,達到“學中做、做中學”的效果,不僅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實現了與企業的零距離對接;而且還節省了企業的二次培訓,因此使得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的畢業生深受用人單位的好評。

參考文獻:

[1]唐永澤,等.以工學結合為主線構建高職人才培養模式[J].中國高等教育,2009(1).

篇5

【關鍵詞】新課程 高中數學教學 設計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新的課程理念正在逐漸更新著教師的教學觀。如何處理好新課改下數學的教與學,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等學習方式的作用,成為當今數學教師的重要責任。那么如何開展適應新課改的高中數學教學呢?通過近幾年的課堂教學,本文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探討。

一、讓創新意識走進數學課堂

1.積極鼓勵,誘發創新思維。學生的創新意識只有在富于創新、和諧寬容的氣氛中才能順利發展,如果課堂教學中充滿著控制命令、主觀專斷、批評訓誡的氣氛,學生的創新意識很容易在壓抑重枯萎。因此,教師必須善于調控教學氣氛,為學生創新意識的滋生與發展創設寬松的氛圍。

2.創新意識的形成離不開實踐。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活動時,要根據具體問題和具體情境,采用啟發誘導的方式,引導學生解決一些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3.激活課堂。要變“灌”為“導”、變“教”為“誘”、變“學”為“思”,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遵從學生的思維方式,讓他們反思自己的學習行為,嘗試用多種方法學習,找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二、突出課堂知識重點,化解教學難點

每一堂課都要有一個重點,而整堂的教學都是圍繞這個重點來逐步展開的。為了讓學生明確本堂課的重點、難點,教師在上課開始時,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將這些內容簡短地寫出來,以便引起學生的重視。講授重點內容,是整堂課的教學。教師要通過聲音、手勢、板書等的變化或應用模型、投影儀等直觀教具,刺激學生的大腦,使學生能夠興奮起來,對所學內容在大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對新知識的接受能力。

如講解《橢圓》第一課時,其教學的重點是掌握橢圓的定義和標準方程,難點是橢圓方程的化簡。教師可從太陽、地球、人造地球衛星的運行軌道,談到圓的直觀圖、圓蘿卜的切片、陽光下圓盤在地面上的影子等等,讓學生對橢圓有一個直觀的了解。為了強調橢圓的定義,教師可以事先準備好一根細線及兩根釘子,在給出橢圓在數學上的嚴格定義之前,教師先在黑板上取兩個定點(兩定點之間的距離小于細線的長度),再讓兩名學生按教師的要求在黑板上畫一個橢圓。畫好后,教師再請剛才兩名學生按同樣的要求作圖。學生通過觀察兩次作圖的過程,總結出經驗和教訓,教師因勢利導,讓學生自己得出橢圓的嚴格的定義。這樣,學生對這一定義就會有深刻的了解。在進一步求標準方程時,學生容易遇到這樣一個問題:化簡出現了麻煩。這時教師可以適當提示:化簡含有根號的式子時,我們通常有什么方法?學生回答:可以兩邊平方。教師問:是直接平方好還是恰當整理后再平方?學生通過實踐,發現對于這個方程,直接平方不利于化簡,而整理后再平方,最后能得到圓滿的結果。這樣,橢圓方程的化簡這一難點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時也解決了以后將要遇到的求雙曲線標準方程時的化簡問題。所以在一堂課上,教師要同時使用多種教學方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只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有利于所學知識的掌握和運用,有利于重點突出、難點化解,都是好的教學方法。

三、利用矛盾,創設疑問情境

在數學教學中,創設有利于學習者學習的情境,是教學的重要措施和環節,在教學設計時必須進行“教學情境設計”。學生有了疑問才會去進一步思考問題,才能有所發現,有所創造。創設質疑情境,讓學生由過去的機械式接受向主動探索發展,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創造個性。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依據教材特點,有目的、有計劃地設置適宜的障礙,去引起學生的求索,引發學生對疑難問題積極思維。例如在解同一道題目時用不同的方法得出不同的結果,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通過對比分析、互相爭執,真理越辯越明,學生的思維積極性也越活躍、高漲。這樣,學生不僅有效地完成了概念的理解、學習,對學生的思維品質也有很好的培養和錘煉。

四、重視學生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養

篇6

教學內容: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練習課

教學目標:

1.能運用運算定律進行一些簡便運算。

2.培養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選擇算法的意識與能力,發展思維的靈活性。

3.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能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基本練習

(1)口算:

50×2=100 50×20=1000

25×4=10025×8=200 25×12=300 25×40=1000

125×8=1000 125×16=200

125×24=3000125×80=10000

通過剛才的口算,你們很快就算出結果,你們知道在乘法運算中有三對好朋友,它們分別是誰?

板書:5×225×4125×8

(2)在里填上合適的數。

30×6×7=30×(×)

125×8×40=(×)×

(3)計算:

43×25×4 25×43×4

比較兩道題,在運用乘法運算定律時有什么不同?

在討論的基礎上,啟發學生總結出:第1題只應用乘法結合律把后兩個數相乘,就可以使計算簡便;第2題要先用乘法交換律把4放在前面,使25與4相乘,或把25放在43的后面,使25與4相乘,然后再用乘法結合律,使計算簡便。

小結:用乘法結合律進行簡便計算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單獨運用乘法結合律使計算簡便,一種是兩個運算定律結合使用,使計算簡便。關鍵要掌握運算定律的內容,根據題目的特點,靈活運用運算定律。

引導學生在對比中加以區分。

(4)師生比賽,看誰直接說出結果速度快。

25×42×4 68×125×8

4×39×25

(5)對比練習:

4×25+16×25

4×25×16×25

(25+15) ×4

(25×15)×4

46×25

(40+6)×25

49×49+49×51

49×99+49

(68+32)×5

68+32×5

學生小組分工后獨立完成,再進行小組內交流。

匯報。

篇7

摘要:新型網絡學習形式,受到越來越多學習者的青睞,高校也逐漸將網絡學習形式引入課程的教學改革當中,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學習,取得了良好的學習效果。以《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為例,討論了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學習混合式教學的實施過程,并對學生的學習行為、學習體驗和學習效果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這種新型混合式教學增強了面對面課堂互動,提升了教學效果。

關鍵詞:網絡學習形式;混合式教學;程序設計

C語言程序設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如果只是單純的面對面授課不能達到培養學生的獨立編程的能力,而且傳統的教學方法并不能培養學生對于C語言的學習興趣,不能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經過我校專業教師調查研究發現,大部分學生們初出社會時,在工作崗位面臨編程時就會發現無從下手,似乎學校里學習的C語言和實際應用中的C語言存在著天壤之別,出現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是學生無法將所學的知識與實際動手能力相結合,為此,課改小組積極去探索和改進教學方法,引入線上/線下混合式學習方法,提高學生對于C語言課程的學習興趣,從被動學變成我想學,并且實現獨立編程的能力。

一、傳統教學方式存在的弊端

經過對本校該課程近幾年的教學現狀進行了認真梳理和仔細分析,發現主要存在以下問題:(1)課程學分設置不合理,教學課時嚴重不足,高職學校在校學習專業知識的時間只有兩年半,時間短課程多,無法再增加課時總數;(2)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較落后。C程序設計教學主要以講授法為主,填鴨式的講法,教師講得很辛苦,學生聽得更心煩。課下布置編程作業,大部分學生疲于應付,程序抄襲現象嚴重;(3)教學目標不明確,在教學中存在著重語法,輕算法的現象,迷失了學習方向,喪失了學習信心;(4)教學內容及安排順序有待調整。自該課程開設以來,受課時限制,課程后半部分的指針、結構體等核心內容很難從容展開。

二、引入混合教學,構建新的教學流程

2.1混合式教學模式分析

混合教學是人們對傳統課堂上的面對面教學和網絡教學進行深刻反思后形成的一種教學方式,將面授教學與網絡教學進行有機結合的教學方式,是學習資源和不同學習環境如教室和虛擬的網絡環境的混合。混合式教學核心是在恰當的的時間為適合的人采用合適的學習技術來傳遞合適的技能來優化教學內容。C語言課程是一門重實踐的課程,只有讓學生多操作多練習,且讓教師能在學生練習的過程中立馬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加深學生對于課程內容的了解,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但由于課程課時數的限制,往往不能實現,而采用混合式教學模式,我們將重要的需要面授的知識點放到課堂上,不太重要的知識點部分借助第三方平臺放到網絡上,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自主學習,完成練習,教師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監督檢閱即可。這首先解決了課時不足的問題,同時贏得了更多的在課堂上幫助學生解決實踐中問題的時間。

2.2線上學習,引導自主學習

每周教師在網絡平臺上上傳課前預習通知,讓學生根據通知進行課程預習,預習內容包括課程動態視頻,視頻總時長一般不超過60分鐘;單元知識點的課前小測,用于了解學生觀看視頻后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線上課程的討論區,考慮到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會有疑問,一般又不習慣在課堂上提問,在討論區上留言,不然能及時解決疑問,也能讓更多學生參與進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課前對問題集中整理分析,選擇共性問題在課堂重點講解、答疑或討論,除了預習通知以外,還有課后小測以及課后討論區,學生通過完成課后小測,讓教師能更好了解學生對于知識點的掌握程度;課后討論區是為了讓學生完成課后任務后,將學習的心得體驗,亦或是仍然存疑的部分提出來,讓教師更好的根據學生的學習體驗調整授課的方式。

2.3線下學習,提高授課效率

線下學習即課堂中教師與學生面對面授課,課堂教學活動的教授方向是以課前線上學習任務的完成為基礎,就線上學習的課前討論區整理的共性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強化重點、難點和易錯知識點,采取案例程序分析的形式,分析程序算法,對實際問題進行分析和討論,進而再進行案例程序的改寫,對學生進行發散思維訓練,讓學生在改寫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獨立編程的能力。在講解完單元知識點以后,增加上機實踐時間,布置課堂任務,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課堂任務,程序編寫和調試中出現的問題先在組內討論解決,教師在課堂巡查中,進行針對性個別引導,就出現的共同問題進行分析指導,上機實踐課結束之前要求學生上傳實踐任務書,任務書內容主要是算法分析以及編程代碼。

2.4考核評價設計

混合式教學的課程可通過提高線上學習部分考核分數在總成績的占比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在網絡教學平臺里,有課前視頻學習、課前作業、課后小測、討論、答疑、交流、公告、文件下載等幾個助學模塊,在課程結束后,可以通過每個助學模塊來匯總學生的成績,同時教師也可以通過討論區學生的活躍度評價學生在班級學習活動中投入的總體情況。

三、結語

從整個實施過程看,混合教學模式應用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教學和實踐課時嚴重不足的問題,網絡教學平臺使得教學資源更加的多樣化也更加豐富,學生對于混合教學的方式接受度很高,課堂授課互動效果較好,上機練習機會增多提高了學生程序分析及設計能力。但想要激發學生長久的學習主動性和學習熱情還需要不斷的探索與改進。

引用:

[1]陳旭.混合學習模式下大學生網絡自主學習能辦發展的策略研究[D],2010.

[2]楊穎、曹紅兵、王詩兵等.基于MOOC的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混合式教學探究[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

篇8

一、教學設計的初稿

《行程問題――相遇問題》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教材第九冊的內容,在這之前,學生們已經學過了一個物體運動的行程問題,知道了“路程、速度、時間”之間的關系,有了這個基礎可以更好的學習兩個物體運動的行程問題。我開始寫教案時,就簡單的按教材的教學內容的順序和以往的經驗一氣呵成結果,認真看了之后,才發現缺乏新意,陳舊的教學方法和程式化的過程,沒有體現出如何教給學生學習方法的……可見,我的這份教學設計是沒有經過精心設計的,只是憑借經驗來完成任務是不行的。經過思考后,便進行修改。我參閱了很多的有關資料,在導課、準備和練習上加了功,并且把每個環節又重新安排了一下,要比第一次心中有數多了。就這樣,我的教學設計初稿完成了。

二、教學設計的實施

教案設計的合理性只有通過教學來驗證。終于到了試教的時候了,我就按照教學設計的初稿開始上課。前幾個環節都順利完成了,可是時間不夠了,到要練習的時候下課了。課結束后,我自己想想為什么會這樣呢?分析之后,我明白了,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我只是考慮到了如何將知識傳授給學生,所以每個環節都在強調要教的新課的概念,反復不斷地分析給學生聽,不敢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想,自己去分析,自己去解決問題。老師教的很累,但是教學效果并不理想。看來,教學設計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完成的,備學生怎樣學,學什么更為重要。

三、教學設計的修改

這一節課后,我又對自己的教案進行了重新修改。在引探準備中,主要復習一個物體運動的行程問題,回憶“路程、速度、時間”之間的關系,了解一個物體運動的特征,并聯想行程問題中一些經??紤]的因素,為新課作準備。而第二個環節里,我將幾個概念分散在每個細節的環節里,一個部分講一個概念。首先,在準備題中,通過學生演示,解決“從兩地出發、相向、同時”;然后,在填完表格后,設計幾個問題解決“相遇”的概念;再通過表格里的數據讓學生觀察、回答問題來解決“相遇時間”;接著,帶領學生一起總結“相遇問題”應用題的特征;最后,在學生自己解答例題的過程中,分析“相遇問題”的特點,來選擇合適的算法進行解答,通過形象生動的演示,解決“速度和”的概念。這樣以來,概念很清晰,相信學生也容易理解,不會混淆,也會節約時間。

四、教學設計的再次實施

經過這次修改后,我對《行程問題――相遇問題》的認識又深了一步。于是,拿著新的教案,我又一次的走進課堂,并邀請了學校的數學老師們來聽課。這一次的課比第一次大有進步。整個課堂秩序井然,教學環節緊湊,過度自然,概念講的清楚,學生思維活躍,充分發揮出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每個問題都是學生自己去解決,并且學會了分析處理信息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審題習慣??磥?,教案是要經過反復修改、精心設計才可以將教學過程實施的更好。

篇9

在傳統的機械類專業課程設置中,主干課程一般分為技術基礎課程和專業方向課程。技術基礎課程如工程力學、機械制圖、公差與配合、機械工程材料、機械原理、機械設計、機械CAD等,這些課程組成為以機械設計課程為中心的機械類專業技術基礎課程群,簡稱機械設計課程群[1]。傳統的機械設計課程群的內容追求的是學科體系的完整性、學科間相對的獨立性,結果出現了內容交叉及知識點銜接不緊密問題。對于課程的知識的要求,老師在對落后知識點的處理上,大多數只是蜻蜓點水般簡單介紹,致使學生覺得內容繁雜及思路不清、理解不透徹,學習的效果差。在本專業課程教學的過程當中,仍存在著“重局部、輕綜合,重理論、輕實踐”的種種現象。機械設計課程是一門機械零構件設計、強度和剛度設計的綜合性學科,和機械制圖以及公差與配合等的課程聯系非常緊密。受傳統課程框架的制約以及授課學時的限制,課程改革只能是局部的,常常造成機械設計的實訓環節內容單一,涉及的交叉課程綜合運用問題也暴露無遺,尤其是在與精度設計內容相關的知識運用等方面,學生總是一味地照搬照抄,缺乏的是獨立思考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機械設計過程中,幾乎看不到機器協調性很高的精度設計思想及工程設計中的創新,同時也達不到預定設計的要求,也說不上利用計算機軟硬件提高設計效率。有些教材甚至還存在以下問題:某些技術概念陳舊,使用的教學實例已不符合現在技術要求,技術標準不是國家最新標準,煩瑣的理論公式推導占用較大篇幅,課程設計部分選題脫離實際,等等。

以上問題已嚴重影響教學質量,致使學生缺乏創新能力和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這與卓越工程師的培養目標根本不適應。東莞理工學院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是國家教育部批準的高?!白吭接媱潯钡谝慌圏c專業之一。近年來,在機械設計專業“3+1”人才培養模式中,通過與企業的研討溝通,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方案,迫切需要以工程應用能力為主線的課程整合、教學課程體系的重構[4]。卓越工程師的培養目標下的新型機械設計課程群的建設與改革將勢在必行!許多應用型工科院校課程群的建設仍處在初始階段,課程群建設的概念和內容以及方法及體系的構建沒有統一標準,在一定的程度上影響課程群的建設質量。因而對于課程群的建設與改革將是長期而復雜的過程,需要我們不斷地努力探索與奮斗!

一、機械設計課程群的建設與改革指導思想

在“重基礎、寬口徑、強實踐、擅應用”的指導方針下,基于卓越工程師的培養目標,圍繞著“一個中心、三個基本能力”進行機械設計的課程群建設和改革。在編寫課程群網絡課程時,打破課程內容的歸屬性,弱化了課程個性的概念,強化發課程內容間的融合、交叉和關聯,樹立了大課程的觀念,從能力培養的目標層次上來掌握課程內容的分配與實施,進一步地優化專業結構和布局,對專業的建設進行科學與準確的定位。

在編寫課程群網絡課程時,還應當采用基于學習產出的教育模式(Outcomes-Based Education,縮寫為OBE)進行課程體系設計。圍著機械設計專業預期“學習產出”,反向設計各門課程,確定各門課程對于實現預期“學習產出”的貢獻和程度,突出實現卓越工程師的能力培養。

二、機設課程群的建設內容

(一)修訂培養計劃和教學大綱,完善機械設計課程群體系

2013年,機械設計課程群的主要教師通過與數十家東莞大中型制造企業共同溝通研討,對機械設計及其自動化專業的培養計劃和教學大綱進行全面修訂,新的培養計劃和教學大綱是面向工業界,培養素質、知識、能力協調發展,基礎扎實、知識面寬、工程意識和工程實踐能力強,具有創新精神、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優秀的職業道德,系統地掌握機械設計、制造、自動化的基本知識、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具備從事機電產品和設備的研究設計、加工制造、技術管理、應用與開發、運行維護、經營銷售等方面的工作能力和素質,得到機械工程師、制造工藝師和產品服務工程師等基本訓練,適應珠三角地區特別是東莞市的制造業產業升級需要,具備國際化視野和現代工程師素質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根據新的培養計劃和教學大綱,構建以工程應用為主線的,以傳統機械設計理論與方法為基礎的,著重提高學生工程素質及綜合應用與創新設計能力培養的機械設計課程體系。

(二)基于OBE教育模式進行機械設計課程群體系設計

采用基于OBE教育模式進行課程群體系設計,其本質就是課程計劃的“反向設計”,明確各門課程、每節課對于實現預期“學習產出”的貢獻及程度。

根據新的培養計劃和教學大綱,我校機械設計專業畢業生應是適應珠三角地區特別是東莞市的制造業產業升級需要的、具備國際化視野和現代工程師素質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即卓越機械工程師。教師要根據“學習產出”類型,使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老師可以把自己與名人的工作實踐經驗和創新的經歷,細致地介紹給自己的學生,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學習熱情。激勵學生們自由選題,開展各種小發明的制作,以及軟件開發與教學

論文撰寫等多種多樣的創新活動。在課堂教學中還要多鼓勵學生積極思考,敢于提出問題、回答問題,使學生養成積極主動思維的習慣。

在理論教學方面,要多結合實際工作中的工程對象,實行理論分析計算與工程實際相結合的模式,將先進現代教學的工具及傳統教學的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摸索出一種手段先進的、生動活潑的、內容豐富的教學新模式。

任課教師應盡可能地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調動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整個教學過程。在課程的教學上,教師也可以采取測驗、問卷及項目等多種多樣化的評價方法,對自己學生實際“學習產出”進行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及時調整該課程教學內容和改進教學方法。

(三)樹立大課程觀念,優化各課程內容,突出以機械設計課程為中心和工程應用能力的培養

1.打破各課程內容的歸屬性,弱化各課程個性概念,強化計算機技術在機械設計過程中的應用。機械設計課程群的目的是為機械產品設計服務,經過課程群的學習,幫學生培養基本機械設計的能力,也是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本科專業的培養目標。在課程群各門課程教學與改革中,要以機械設計為中心點,根據具體設計的程序,將零部件制造與設計進行完美的組合,同時,要充分考慮機電產品的具體設計要求,對于課程群的內容進行規劃和整合。著重課程群的整體性建設,增強不同課程間的互補與整合,促使教學內容的有機結合,避免了缺失與重復,形成了完善及合理的課程群體系。

例如在編寫《機械設計》及《公差與配合》的網絡課程時,要突破課程內容界限,重新精簡課程群組交叉的內容,運用“綱要信號網絡法”,將典型零部件的運動設計及結構設計作為提綱,以具體設計方法為信息,把《機械設計》課程圖表及公式和《公差與配合》的幾何量公差及檢測內容,納入機械設計的信息圖庫,同時,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聲像并茂的優勢,充分與學生進行信息交流,加強了教學重點,彰顯了機械設計知識的綜合性與整體性。

計算機設計能力的提高,將有助于創新能力與解決實際工程能力的大幅提高。CAD/CAE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引起了機械設計領域的大改革,機電產品的設計理論、方法和手段等,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機械設計的過程,從構思分析研究,以及加工工藝的制定和產品仿真的評價,均是運用計算機模擬出的三維空間完成的,它的設計分析過程,也十分符合產品的運行規律。因此,應將培養學生使用計算機設計的能力作為主要培養目標,將計算機設計的技術和各門傳統的課程相連接,建立課程群體系,激發學生們在機械方面創新設計的潛力。課程群中計算機繪圖、CAD等課程的設立,對于學生計算機設計能力的培養,打下了很扎實的基礎;也在其他各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比如機械原理課程,運用計算機編程進行參數化設計,又增強了計算機的學習及應用。通過引進計算機輔助設計和分析,使計算機教育在整個大學階段持續并逐步強化,從而使學生的計算機設計能力得到極大提高,達到提高學生創新能力與解決實際工程能力的目的。

2.整合精簡課程重復內容,增加新技術、新概念、新的工程應用實例以提高學生的工程應用能力。對某些課程有重復內容的部分進行整合與刪除。例如,《機械制圖》與《公差與配合》課程中皆有極限、配合、形位公差等知識內容,可考慮將《機械制圖》中相關知識點刪除,同時在課時安排上進行一定調整。這樣既避免了教師在教零件圖與裝配圖知識時要花較多時間與精力去闡明極限、配合、形位公差等知識,又節約了教學課時,從整體上提高了教學效率?!豆こ塘W》、《機械原理》、《機械設計》中也有一些知識點重復,如應力、應變等知識,可以進行合理整合與刪除。

刪除《機械原理》、《機械設計》等課程中比較復雜的理論公式的推導過程,只保留公式具體應用的說明。如《機械設計》課程中帶傳動中受力分析、有效拉力公式的推導過程;齒輪的接觸應力強度和彎曲疲勞強度公式的推導過程等。

目前我校機械學院使用的部分教材中存在一些不符合時代特征的技術和工程應用實例,如滾動軸承標準等可能不是國家最新技術標準。利用學校圖書館的文獻數據庫查閱最新的相關知識,結合課程群教師的科研項目和東莞企業的先進技術,更新舊知識與技術標準,增加新技術、新概念、新的工程應用實例。在“機械設計課程群”的系列課程教學中,課程群教師應盡量以實際工程應用作為教學實例,通過課程群教師長期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以達到培養及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四)把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和解決實際工程問題能力進行課程設計教學內容及實驗教學內容改革在所有課程設計的過程中,突出了課程設計的內容,貫穿了更加系統的觀點,從全部方案設計及具體結構的設計,摸索出了一套系統的方法,來提高學生的綜合設計能力及創新實戰能力;充分利用現有實驗、儀器設備,開展了創新設計的活動;利用現代的設計實驗室設備、功能較強的設計平臺以及面向工程實踐的軟件等,給自己的學生提供了把全新的現代設計方法運用于設計過程的良好平臺。

鼓勵自己的學生直接參加老師的科研課題,同時,作為本課程設計的題目及畢業設計的題目,把學生所學基本知識直接應用于工程實踐。

保存培養學生基本技能的驗證性實驗,增強了學生綜合性和設計性的實驗項目。以現代的工程教育實踐的觀念作為指導,并且自主設計實驗系統,設立具有工程特征的真實與虛擬的、綜合設計的實驗。學生實驗的項目具備教學實驗和工程實踐背景相結合,培養工程實踐的創新意識,訓練工程實踐的能力,來實現工程教育回歸工程實踐的教學目標。

建立多種多樣的學生機械創新實踐活動的平臺,可以說是深化改革機械設計課程群實踐的教學內容。研究與創新實踐設計訓練的平臺,是學生們完成創新實驗項目、制作設計產品的基地,如我校機械學院的機械創新團隊,學生們都可以在老師們親自指導下,完成“微型太陽能汽車”的設計與制造、裝配和整機的測試,機器人創新團隊近年來在各種國家機器人比賽中取得了優良的成績;3D打印創新團隊也在全國機械創新比賽和大學生挑戰杯比賽中取得了優良的成績。這些機械創新實踐活動平臺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五)強化機設課程群教學團隊建設,促進教學團隊持續性發展

教學團隊的建設是課程群建設的關鍵所在,應該充分優化教學隊伍的結構;充分發揮主動性和積極性,吸引國內外人才充實到教學的隊伍中;激勵中青年教師積極進取,獲得博士學位;堅持將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作為團隊工作的第一要務。通過教學研究、科學研究和國際交流提升教學隊伍整體水平。目前我校機械工程學院已形成一支知識結構和年齡結構合理,責任感強、團結協作精神好,整體教學能力強,教學經驗豐富,教學特色鮮明,教學效果好的機械設計課程群教學團隊。本課程群的教學團隊的特點是著重“理論教學、實驗教學及工程應用教學”三元結合和相互促進,將機械基礎理論、機械設計新技術和工程應用知識的傳授放在首要地位,為學生工程應用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的形成打下扎實基礎。

三、結語

篇10

根據核工程與核技術專業的培養目標,結合南華大學該專業的辦學特色,從教學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出發,本著“真題真做,環環相扣”的教學思路,與工程實際緊密結合,讓學生掌握核工程計算設計與核儀器研制設計的基本方法,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理論知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的理論知識得到深化,綜合設計能力全面提升。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學會常用環境放射性測量儀器的正確使用方法;并通過嚴格的科學訓練和工程設計實踐,樹立嚴肅認真、一絲不茍、實事求是的科學作風,并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生產觀點、經濟觀點、全面觀點及團結協作的精神。結合該校核工程與核技術專業的多年課程設計經驗,構建一個結構合理、特色鮮明的核工程與核技術專業課程設計實踐教學體系;并編寫核工程與核技術專業課程設計指導書一份。

2核工程與核技術專業課程設計教學改革內容

為了完成核工程與核技術專業課程設計教學改革目標,具體改革內容如圖1所示,調查分析國內核工程與核技術專業課程設計的現狀,結合該校的實際情況明確課程設計改革實踐的方向和重點;在已有核工程與核技術實踐教學示范中心的基礎上,開展包括硬件條件、軟件設施、師資隊伍在內的課程設計實踐基地建設,及包括課程設計內容形式多樣化和基于項目實踐的教學方式改革等的課程設計實踐教學體系建設;編寫核工程與核技術專業課程設計指導書一份;最終構建課程設計實踐教學體系。

2.1課程設計實踐基地建設

南華大學核工程與核技術實踐教學示范中心包括專業基礎和應用實驗室,其中專業基礎實驗室包括核電子學、核輻射探測、放射化學實驗室,應用實驗室包括核技術及應用、核仿真、輻射劑量實驗室。示范中心實踐教學特色鮮明,具備核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碩士點、核技術及應用博士點、核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在已有核工程與核技術實踐教學示范中心的基礎上,開展包括硬件條件、軟件設施、師資隊伍在內的課程設計實踐基地建設。(1)軟、硬件條件建設。2014年8月,該校核能與核技術工程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成為南華大學首個獲批省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可推動課程設計教學改革與創新,提高南華大學核類及相關專業課程設計教學科研水平,增強科研成果轉化能力,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升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進一步推動“產學研用”一體化進程。2014年12月,南華大學核科學技術學院之核能與核技術工程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入選為2014年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將建成基于實驗室局域網的虛擬仿真實驗課程體系,基于校園網環境的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平臺以及基于Internet網環境的虛擬仿真教學平臺,完善已有虛擬仿真課程設計課程及項目,達到能在實驗室局域網條件下滿足專業課程設計教學要求,實現核能工程、核技術應用類虛擬仿真軟件與云平臺的有機結合,為將來該校以及其他高校核類及相關專業虛擬仿真課程設計教學起到示范和共享作用。軟件設施方面,已經具備課程設計相關Multisim、Proteus、Protel、Labview、Mcnp、Root、Matlab等軟件。同時一方面將NJOY、CITATION、SCALE、DRAGON等核能與核技術工程方面的專業軟件用于課程設計教學,讓學生掌握最為實用的科研程序;另一方面又自主開發基于三角剖分的二維特征線程序TSMOC,可求解次臨界系統高次Alpha本征函值HARMONY程序,可用于百萬居里級大型鈷源輻照裝置快速優化排源程序SPA等軟件系統。實現了課程設計教學與科研相輔相成,達到了科教相長的有益互補。(2)師資隊伍建設。師資隊伍建設方面,以引進、自培、在職進修方式提升師資隊伍學歷水平,并聘請國內著名核科學與技術專家為中心兼職教授。一方面每年新進博士、博士后等人才;另一方面,學院與核工業相關單位展開密切合作,如與國家核電技術有限公司下設的國核大學簽訂了長期人才合作協議,定期委派教師外出參加培訓和交流;鼓勵年輕教師讀博、出國深造、外出進修學習及參加學術會議;學院領導班子積極聯系資深院士、研究員等來該校進行學術講座與交流;同時鼓勵教師寫好中長期發展計劃,提供良好的科研和教學平臺;并結合實際,認真抓好德、能、勤、績全面考核,考核結果與崗位津貼、職稱評定、評先評優掛鉤。

2.2課程設計實踐教學體系建設

(1)課程設計內容形式多樣化。核工程與核技術專業課程設計內容形式多樣化。如基于Multisim/Proteus的核儀器電子學仿真,基于Protel的核儀器PCB制作、LabVIEW虛擬儀器設計、蒙特卡羅軟件仿真計算,基于ROOT的數據分析與模擬計算、Matlab軟件反應堆控制仿真、x射線產生截面計算與穆斯堡爾譜分析等。(2)基于項目實踐的教學方式。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相結合,引入基于項目實踐的教學方式,作為課堂教學與實驗的有機補充。通過引入基于項目實踐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動手能力與團隊合作精神?;陧椖繉嵺`的教學方式研究,確定不同課程設計內容的具體項目,如核儀器電子學仿真與制作,可選項目基于Multisim的電壓前置放大器仿真與設計,基于Protel的單道脈沖幅度分析器制作,基于Proteus的定標器仿真等;蒙特卡羅軟件仿真計算,可選項目基于Mcnp的反應堆堆芯模擬,基于Mcnp的NaI探測器探測效率計算等。

3課程設計教材編定

參考其他相近工科專業比較成熟的課程設計指導教材(如電子技術、單片機課程設計指導書),根據課程設計過程基于項目實踐的教學方式,采用不同的課程設計實踐教學內容分章編寫的方法,結合教師、學生對課程設計的反饋意見,經過“分工、整合、修正”一系列步驟,編寫核工程與核技術專業課程設計教材一套。結合課程設計老師的教學經歷和模式,目前《“核工程與核技術專業”綜合課程設計指導書》初版已經出爐,下設“基于Multisim的電路仿真”、“基于Proteus核儀器設計與仿真”、“基于ROOT的數據分析與模擬計算”、“基于MATLAB的核信號處理與仿真”、“穆斯堡爾譜擬合程序MSU8.EXE的應用”、“X射線產生截面的計算”、“壓水堆單通道熱工水力程序開發”、“基于MCNP的輻射屏蔽仿真與計算”、“基于MCNP的壓水堆刪元、組建、堆芯的中子學參數計算”九個章節。課程設計教材的編訂,使核工程與核技術專業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加強動手實踐及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同時也是對教學內容做一定的擴充,要求掌握MCNP、MATLAB、Multisim、Proteus等工具軟件的使用,提高和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編寫應用程序的能力。

4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