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與職業的關系范文
時間:2023-09-22 17:58: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教育與職業的關系,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中等職業教育德育職業道德師資建設
一:對中等職業教育現狀的分析
(一)對我國職業教育的現狀分析
1.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及現狀
福州船政局1866年附設的船政學堂,1867年上海江南制造局附設的機械學堂,形成我國職業教育雛形。1917年5月,由黃炎培先生聯合教育界,實業界知名人士,梁啟超,張謇,宋漢章等48人,在上海創立了中華職業教育社,開創了我國職業教育新紀元。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不斷發展,中等職業教育也在相應調整其教學制度,形成了一套較完善的中等職業教育體制。進入21世紀,各國之間形成了無形的競爭,漸漸演變成為科技與教育的較量。作為社會與學校的“中間站”,中等職業教育具有其獨特的作用與意義。
2.目前,我國中等職業學校共有四類:
(1)中等專業學校(簡稱“中專”)。這類學校以招初中畢業生為主,學制三年或四年。傳統的培養目標主要是中級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和小學教師。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年來,培養目標已擴大到各類技能型人才。
(2)技工學校。這類學校主要招收初中畢業生,學制三年,培養目標是中、初級技術工人。
(3)職業高級中學(簡稱“職業高中”)。這類學校是在改革教育結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大部分由普通中學改建而成,一般招收初中畢業生,學制三年,也有二年和四年的。培養目標與中專和技工學校類似,以生產服務一線的操作人員為主。
(4)成人中等專業學校(簡稱“成人中專”)。這類學校是我國改革開放以后發展起來的,最早定位是把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成年人(在職人員為主)培養成中等技術人員。由于形勢的變化,其招生對象已經以應屆初中畢業生為主。學制二年或三年。
21世紀后,傳統的這四類中等職業學校的培養目標逐步趨同,辦學形式也日益接近,國家已決定通過改革、布局結構調整和資源整合等方式,逐步打破部門界限,推動它們走向融合。
(二)中等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分析
1.對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現狀和教學現狀的分析
(1)學生現實狀況
從近年來職業學校錄取的學生中考分數較低的情況看,結合學生進校后的實際來考察,可以說,學生整體素質不高。其原因,初步分析有以下幾點:
1)中等職業學校招生對象以初中畢業生和部分高考成績不太理想的高中畢業生為主,這部分學生中考、高考成績分數較低,生源銳減,生源素質差。
1999年,我國中等職業教育出現了改革開放以來第一次滑坡。據統計,我國中等職業學校招生數占整個高中階段教育招生的比例由1996年64.7%下降到1999年的33.4%,尤其是1999年比1998年下降了5.8個百分點。2000年中等職業學校招生形勢更為嚴峻,很多職業學校報名人數不及計劃招生的一半。勞動力市場形勢的嚴峻,中專畢業生自身素質不高,缺乏市場競爭力,就業觀念保守,畢業生就業困難,到今年為止,此種狀況仍未有一個明顯的改進。究其原因可歸納如下方面:
首先:獨生子女的父母對子女受教育程度要求提高,家長望子成龍成鳳,并帶有一種“補償心態”,希望子女讀大學,讀好書。
其次:由于“普高熱”的日益升溫,使中等學校的生源銳減。為了維持生存,各中等職業學校面臨“饑不擇食”的境地。只要有人報名,就被錄取入校。生源素質參差不齊,造成了上課睡覺,打鬧,逃課等不良現象。
(2)部分學校教學狀況
職業學校,特別是職業入學校中相當一部分中專學校,教學方法、內容上,由于中專的“專”字等歷史原因的影響,比較偏重理論教學,注重知識的記憶,倚重書本教學,聯系實際不夠。理論教學內容多,強化職業技能教學不足,實用性的實訓教學少。在重視學生的職業技能教育的同時,忽視了職校學生的德育。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1)辦學指導思想還不夠端正,辦學指導思想是否端正,這是影響和制約職業教育道德教學質量的首要因素。實事求是地講,目前有很多中等職業學校辦學指導思想還不是十分明確和端正,歸納起來,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缺乏對職業道德教育在過去、現在特別是將來對我國現代化建設所發揮的重大作用,以及職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的認識,把舉辦職業教育視為一種“副業”。
其次,把舉辦職業教育視為權宜之計,把主要精力放在普通教育上,認為只要把普通教育的教學質量搞上去就行,而把職業道德教育看作是“次等教育”
同時,忽視對職業道德教育的內容、方法、手段、規律、性質、模式、特點以及專業設置、教材、教學目標等的深入研究,對教學的基本條件也不注重改善和提高。
2)師資隊伍還不適應職業教育的需要。
教育觀念上存有錯位和偏差。其主要表現是:只認識到職業教育與其它教育的共同之處,而對職業教育的基本特征及特殊性認識不夠,因而習慣于過去的普通教育的思維定式,而不能適應職校教學;并且錯誤地認為職業教育是一種“不正規”、“低層次”的教育,因而從自身降低了對教學質量的要求,忽視了對學生的道德教育,包括職業道德教育。
“雙師型”教師亟缺。職業教育的特點要求教師不僅要精通專業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十分熟練的動手操作能力和技術應用能力,即成為“雙師型”教師。一般來說,中等職業學校大部分現任專業教師,都是從學校到職校,缺乏實踐能力的培養和鍛煉,難以完全勝任職業教育對技能培訓的要求。
二:如何加強中等職業學校的德育
職業教育是職業學校的主要任務之一,科學的完成這項任務,是保證職教人才培養質量的必然要求。上述種種情況都說明,如今的中等職業教育,特別是德育,存在著很多的不足,下面,筆者從學生和師資兩方面,談談如何加強中等職業學校的德育:
(一)德育的內容
中等職業學校的德育應該包括以下部分:
1.基本理論教育
2.黨的基本路線和形勢政策教育
3.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常識教育
4.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教育
5.紀律教育和日常行為規范教育
6.國情、廠(場、店)情教育
7.專業思想教育
8.勞動生產教育
9.職業道德教育
10.身心健康教育
(二)德育工作思路
1.圍繞一個工作目標: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打造德育工作品牌。
學校各部門要緊密圍繞“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打造德育工作品牌”的工作目標,形成齊抓共管、常抓不懈的良好局面,努力把學生培養成為“寬基礎,高技能,復合型,高素質”的新型技能人才。要認真總結本校德育工作的成功經驗,積極創新德育工作的方法,走出一條適合本校德育工作的新路子,打造屬于本校德育工作品牌。
2.建設兩支骨干隊伍:德育師資隊伍和學生干部隊伍。
在學生德育工作中,“班主任、輔導員和德育課教師”、“學生干部”兩支隊伍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學校一系列教育活動的開展,影響著素質教育的推進,影響學生的全面發展。全體教職工要樹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觀念,擔負起德育工作者的神圣職責,真正做到教書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務育人,形成全員參與,言傳身教的作用。
(1)建設一支以班主任、輔導員和德育課教師為主體的高素質德育師資隊伍。
班主任是基層的德育工作者,是德育工作具體實施者。學生管理部門要高度重視班主任工作,選派思想素質好、業務水平高、奉獻精神強的教職工擔任班主任。學生管理部門要加強班主任隊伍建設,加強對班主任的業務培訓和工作指導,積極幫助班主任提高德育工作水平。
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要堅持教育與管理相結合的原則,運用多種方法,有效地引導學生的思想,規范他們的道德行為。班主任要更新教育觀念,采取適應時代要求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要深入學生,深入班級,關心學生的思想、學習和生活。班主任要通過深入細致的教育引導工作,及時發現、糾正和解決學生成長中遇到的問題,引導學生成長成才。
德育課教師要發揮德育課主渠道作用,按照教學大綱要求,對學生進行法律、法規、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等理論知識的講授;要探索德育課教學新方法、新途徑,工作務實求新。其他課程教師應結合課程特點,充分發掘德育因素,有機地滲透德育內容。
3.抓好三個層次教育:養成教育、成才教育、創業教育。
教育對象的差異性,決定了德育工作要分層次教育。養成教育、成才教育、創業教育等三個層次很好地將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學生的特點結合起來。
4.利用四種教育方式:灌輸教育、模范激勵、活動陶冶、情感凝聚。
思想道德建設是教育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針對每個學校學生的特點,要精心設計和組織開展內容鮮活、形式新穎、吸引力強的道德實踐和主題教育活動。要以體驗教育為基本途徑,通過灌輸教育、模范激勵、活動陶冶、情感凝聚等方式方法,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學習習慣、文明禮貌習慣和衛生習慣,養成高尚的思想品質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灌輸教育:通過開展“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三德”
(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五心”(忠心獻給祖國、愛心獻給社會、關心獻給他人、孝心獻給父母、信心留給自己)
教育、法制紀律教育、艱苦奮斗教育、行為規范教育、誠信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一系列教育,塑造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
模范激勵:要運用各種方式向廣大學生宣傳介紹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道德楷模和先進典型,激勵他們崇尚先進、學習先進,激勵學生更好的開發自己的潛力。
活動陶冶:根據學生特點和需求,精心設計和組織開展內容豐富、形式新穎、吸引力強的道德實踐和主題教育活動,寓教于樂,使學生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實,道德境界得到升華。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的活動(技能大賽、田徑運動會、球賽、文化藝術節以及通過各社團組織開展的日常活動)讓學生增長才藝,陶冶情操。
情感凝聚:堅持以人為本,實施情感凝聚教育,著力培養廣大學生尊重人、關心人、寬容人的態度和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使廣大學生養成高尚的品格和健康的人格。
針對學生心理成長的需要,大力實施“校園心理健康教育工程”,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學生的個性品質得到健康發展、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高提供堅強保證。
3.中等職業學校的德育工作是全體教師的任務,因此,他們的職業德育的養成直接關系著職業德育工作的成敗。
(1)中等職業學校的職業道德要求融入了以生為本的理念、終身學習的理念,使教師的身教重于言教落在實處。
(2)教師需終身學習,是學習性社會的基本要求,即使是相對穩定的職業道德規范,也因為科學技術的發展而提出新要求,如電子商務,同樣是講求誠信的,同時也有了新要求—嚴格守時。自覺學習、掌握職校教師的職業道德規范,建立職業道德平臺,要學習并且養成良好的師德,師德是教師職業的道德規范,是每一位教師都必須養成的。
職校教師要在終身學習的理念指導下,要把師德和相關職業的道德規范融合在一起,構建起教師的道德平臺,以次作為起點,在教育學生中教育自己,自覺成為職校德育的對象。
綜上所述,在我國現有的市場經濟大環境下,中等職業學校應該把德育作為一項長期的,重要的任務來抓。教師與學生都是職校教育的對象,是德育新理念的新認識。教師既教學生,也教自己;學生既接受教育,也要影響教師;在教學相長和自己教育自己的德育氛圍中,師生共同完善著自己的職業道德規范,促使自己成為一個職業道德高尚的職業人。必須明確職業德育的特點,使職業德育的預期結果,成為全體師生共同努力的方向,以爭取最優的教育效果。作為職業教育者,應擺正自己對中等職業教育的思想認識,達到人教合一,為國家培養更多素質全面的全方位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職業教育學》廣東省高等教育出版社劉合群主編
2.《北京市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對策研究》北京教育出版社馬學平耿學超劉志
篇2
【關鍵詞】創新能力;職業素養;教學模式
網絡技術的不斷更新和使用為我們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提供了機會,給職業教育領域的教學改革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作為一名網絡時代的計算機教師,應重視和思考如何快速適應新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在實踐中,很多教法、學法沒有一定的模式,我們應根據社會的需求和學生的實際狀況來靈活的實施教學。
一、課堂教學以能力培養為主,利用計算機網絡開展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在目前的實踐中,主要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去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這種學習方式通常是圍繞一個需要探究解決的特定問題展開。它是一種注重引導學生去主動搜集信息和加工處理信息的學習方式。它能使學生的學習進入綜合應用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層面。
計算機網絡技術為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提供了便利條件。這是因為:其一,網絡資源的豐富性利于學生主動廣泛而快捷地搜集信息;其二,信息的多樣性就更需要學生去主動地判斷、選擇和組合。我們首先要求學生對研究課題進行剖析。然后,我們再讓學生帶著各自的疑問,在網絡上獨立搜索、閱讀,合理選擇、融合有關信息。
從這樣的實踐中,我們得到了兩點啟發:一是學生學習的潛能是巨大的,只要為學生提供更為開放、靈活的學習空間和更為豐富多樣的背景資料 (如數據、文字、圖片、視頻等),學生就完全能夠去獨立地研究問題、解決問題。二是面對大量的信息,雖然學生的閱讀速度和綜合信息的能力尚待提高,但他們在信息面前所表現出的多角度、多層次的思維方式和充滿靈氣、體現創新的獨特見地是值得讓人欽佩的,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地進行這種形式的教學,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層次將會得到新的提升。
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始終以開發學生的能力為主。對于新授課,只要學生能自學弄明白的問題,就不必用講授的方式進行教學。其一不會挫傷學生的學習興趣,其二可開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教會學生學習比教給某些知識和技能更重要。它要求教師在教給某些知識和技能的同時,還要教給學生掌握這類知識和技能的方法。從而使學生把“學會”與“會學”統一起來。這種能力的培養需要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不斷積累。
教育提倡“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中輕松、主動地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積極性,學會創造,構建和掌握所學的知識。這需要教師本身徹底轉變自己的教育思想和觀念,弄清“教”與“學”的辨證關系,充分發揮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的作用。計算機網絡教學以其信息的大容量、超強的處理能力、豐富多彩的對象以及生動形象的人機交互成為實現這一目標的最佳途徑之一。這樣還同時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注重培養學生追蹤新技術的能力。
如果仍然以陳舊的、過時的知識去教育我們的學生,這與社會發展要求不相適應,他們離開校門后不適應社會,什么都要從頭學起,那么,我們的教育目的又究竟在哪里?因此追蹤新技術是計算機基礎教學的重要特點之一。
職業教育對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的直接影響和作用,這已為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成功經驗所證實。國外職業教育發展的特點之一,就是教學內容注意吸收科學技術革命的新成果。通過網絡不斷更新知識,了解新技術,追蹤新技術,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但由于有關新技術的教學內容對設備要求較高,一般學校設備更新的速度目前還不能與之同步,無法讓學生有機會感受這些應用技術。比如:在處理如何看待學校設備與科技更新換代方面的問題時,有必要告訴學生,我們學習的任務是掌握一種技能,計算機課不僅僅是傳授計算機的基礎知識,不是片面追求“學而致用”的職業培訓,而是把計算機作為一種工具,來提高學生的素質,培養他們用計算機技術解決問題的各種能力。我國古代就有“授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思想,每位有遠見的教師,都會選擇授之以漁。
三、合理調整學生的學習心態。
由于普及教育年限的延長,現代學生們的職業意識建立得比較晚,加之其畢業后的出路復雜多樣,所以中職階段的職業指導尤為重要。學校應十分重視,廣為學生提供職業信息,培養學生對社會職業的興趣以及獨立選擇職業的能力。一般按照各年級不同的發展階段,有計劃有系統地進行指導,各年級有不同的指導主題。一些發達國家中學階段職業教育強調基礎職業教育,使學生掌握基礎職業知識與基本技能,了解社會職業,培養職業意識,做好就業準備,進入職業角色。
1、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取得成功或失敗會在心理上引起不同的情緒體驗。這種成功或失敗的情緒體驗,常常形成一種循環效益。學生通過實踐的體驗和感受,將會更深切地感受到“書到用時方恨少”,從而激起他們渴求知識的愿望,使他們更加自覺地主動地投入到學科知識的學習中去,并能廣泛獵取知識,以彌補自身的不足,促進各學科知識的學習。讓學生體驗更多的成功,讓更多的成功帶來興趣,讓成功-興趣-成功成為一條規律。如:學生在學習新授課的表現成果,我們可以將它們保存起來,讓學生互相傳閱;對學生提出的任何做法,都會加以重視,并將它們付諸實現,讓學生覺得自身的重要性;同時,讓學生互相管理學習,成果好的介紹操作方法,這比老師在堂上講的效果要好很多,而且學生在無形中得到了鍛煉。
2、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利用計算機網絡促進個性化學習。讓學生通過開放性的學習過程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讓他們重溫發明家、科學家的發明創造過程,并體驗其中的樂趣,與此相應它的評價也應重學習過程,重知識技能的運用,重親身參與探索性實踐活動,獲得感悟和體驗,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我評價和自我改進,使評價成為學生學會實踐、反思、發現自我、欣賞別人的創造實踐過程,強調評價的激勵性,努力形成有助于學生積極進取,勇于創新的氛圍。
通過實施這種學習,將真正地賦予學生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力,而這種能力可能是以往傳統教學無法體現的,但是它的價值卻是人所共知的,作為教育工作者不能不把這種能力的培養當作我們的責任。研究性學習的核心思想是使每一個學生重在參與,都能得到發展。然而,學生的差異是普遍存在的。他們在學習的起始狀態、學習的速度、學習的方式以及在對事物的認識程度等方面都存有顯著的差異。傳統的課堂教學很難適應這些差異,無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利用計算機網絡進行教學卻能較好地解決此問題,使個性化學習能得以實現。如我們利用計算機網絡的雙向性,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及時在網上質疑問難。針對學生提出的疑問,教師給予必要的點撥或解答。同時,我們還利用監視功能,及時了解和掌握每個學生在網上學習狀況,為學有困難者指點迷津或做出示范操作,幫助他們渡過難關,促使他們能始終保持一種積極進取的態度去完成學習任務,達成學習目標。
篇3
一、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需要大量的實用人才,高等職業教育將大有可為。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市場機制在我國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長期以來,我國的高職教育形成了一套與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的體系和機制,曾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這些體系和機制已經不能適應新的體制要求,必須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進行教育創新。原內蒙古電子學校以前在自治區中專辦學領域里一直名列前茅,有許多較成功的辦學經驗,在升格為內蒙古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后,學院將以高等職業教育為主體,保留部分中等職業教育,形成以培養、培訓相結合,普通教育、成人教育、遠程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等共同發展的格局。學院將立足為自治區電子信息產業、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面向全國電子信息行業,以發展為主題,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加強學科建設,努力提高學院辦學層次和科研水平,實現“規模、結構、質量、效益”協調發展,為西部大開發和科教興區戰略,培養高素質應用型專門人才服務。
1、觀念創新是職業教育創新的先導
21世紀教育管理中,決策者對任何一種教育行為的實施,都應重視實施效益。要把學校作為產業來經營,使學校管理產業化,把學校置身于社會經濟大背景下,參照全社會共同的運作規律來進行學校管理,對學校的發展建設項目,要重視投資回報,包括經濟和非經濟回報、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使管理運作具有經營意識,形成與社會同步的機制。例如,學院要設置一新專業就需考慮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回報率如何,這種回報率可以是一種短期效益,但更多的應是對學院中長期建設目標有益。要用這種投入產出的審視眼光,構件管理理念,實施管理方案。要實現這一目的,必須擁有一位善于經營的管理者,及一支具有較高專業水平的教師隊伍,共同打造出一所示范性的名牌院校。同時還要本著“發展高職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的辦學宗旨,改革創新,努力使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相適應,
2、制度創新是職業教育創新的關鍵
按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必須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與市場需求和勞動就業緊密結合,結構合理、靈活開放、特色鮮明、自主發展的現代教育體系;探索、構建中職教育與高職教育,普通教育與成人教育銜接溝通的“立交橋”;制定政策,允許校際之間、相近專業之間以及在教育學歷學分的相互承認機制和跨學校、跨專業選擇聽課制度,充分滿足學生學習多項技能的需求。
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最大不同之處在于要直接服務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只有直接服務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學校的教育資源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學校的效益才能得到充分發揮。因此,擴大規模就要緊緊圍繞社會經濟發展,最大限度地滿足社會各行各業各級各類職業教育的需求,滿足其需求的過程就是學校辦學規模逐步擴大的過程。職業院校要打破條條框框的限制,拓展有形、無形的空間,充分開發和利用學校的師資、設備、場地、辦學經驗等資源優勢,堅持“無長不穩,無短不活”的辦學方針,積極面向社會開展短期培訓服務。舉辦短期培訓班,即可以不斷滿足社會需求、逐步擴大學校知名度,還可以為學校創造可觀的經濟效益。
在學歷教育生源不足的形勢下,職業院校一定要轉變觀念,堅持學歷教育與短期培訓并重的方針,面向行業和企事業單位、下崗或待業人員、進城務工人員、初高中畢業生以及新增勞動力等,開展有針對性的在崗、轉崗、繼續教育等技能培訓,以及多層次、多形式、多樣化的教育服務,把職業院校辦成面向各種社會成員的、開放的教育和培訓中心。所以職業院校要爭取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深化勞動就業制度改革,嚴格實行就業準入制度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用人單位招收錄用職工,凡從事國家規定實行就業準入控制的職業的,必須從取得相應職業學校畢業證書或職業培訓合格證書,并獲得相應職業資格證書的人員中錄用或優先錄用;從事一般職業的,必須優先錄用,取得相應職業學校學歷證書、職業培訓證書的人員;從事個體工商經營的,也必須接受必要的職業教育和培訓。
3、體制創新是職業教育創新的保證
必須克服現行管理體制中存在的條塊分割、職能交叉、統籌乏力的弊端,建立和完善在國務院領導下,分級管理、地方為主、政府統籌、社會參與的職業教育管理體系,克服辦學體制中存在的政府包攬過多的弊端,形成政府主導、依靠企業、充分發揮行業作用、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多元辦學格局,同時要擴大學校的辦學自,提高學校自主辦學、自主發展的能力。改革和完善職業教育的經費投入體制,在各級政府增加經費投入的同時,落實企業承擔教育與培訓經費的責任,鼓勵社會各界及公民個人提供資助和捐贈,多渠道增加經費投入。
還可以嘗試以合作單位股份制的形式解決資金難題,學院可以用部分校舍入股,合作單位以資金入股,為學校融集發展資金。既能加強與行業的融合程度,又可加強各方面的辦學責任感;既發展了職業教育,又密切了合作各方面的關系。樹立起為我區、為全國經濟發展服務的意識,加強與區內外企業的溝通和聯系,主動適應市場規律,抓好人才就業,促進人才的轉移,緩解當地的就業壓力。
二、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和水平,依靠行業、企業,走產學研結合的道路
1、面向市場,突出特色,靈活設置專業
職業教育與社會經濟發展聯系緊密。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規劃和產業結構調整,決定了該地區經濟發展的方向和建設的重點,這對職業教育及其專業設置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專業設置是否科學合理,使職業教育提高質量和效益、滿足社會需求的關鍵環節。所以職業教育要密切注意人才市場變化,依據市場需求調整專業設置,一個地區的職業教育專業結構是否合理,最終要看它同當時生產力發展水平、產業結構是否適應和吻合,對經濟、社會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是否產生重大的影響;而就一個職業學院而言,專業設置必須面向社會、面向市場,必須根據學院的實力,把握和超前預測市場走向,從專業設置尋找突破口;同時,不斷改造老專業,賦予老專業新內容,使其成為優勢專業,以滿足人才市場需求。我們根據新世紀的新特點,同時根據職教界的理論和實踐工作者提出的職業學校調整專業設置、改善專業結構的基本原則,在設置和調整專業過程中,堅持以下原則:第一、超前性的原則;第二、地方性原則;第三、靈活性原則。內蒙古電子信息高等職業技術學院也將本著這些原則立足為自治區電子信息產業、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面向全國電子信息行業,以發展為主題,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加強學科建設,努力提高學院辦學層次和科研水平。學院將注重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培養,專業基礎課及專業課50%以上的課時要在計算機中心和電子技術實驗中心進行實踐性教學。
為保證培養目標的實現,在調整專業的同時,深化課程改革。調整教學計劃,依據現在被廣泛應用的“寬基礎、活模塊”的改革思路,在各專業建立起公共基礎課+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的課程結構,使課程設置做到“需用為準、夠用為度、實用為先”。同時提倡職業學院自編教材,廣泛開展多媒體教學,努力使培養的學生成為掌握高新技術的實用型、復合型人才。
在課程改革方面要本著公共基礎課為專業必修課服務的原則,公共基礎課要堅持“精練、適用、夠用”的原則,在遵循知識內在聯系的前提下,大膽取舍,重新組合;同時,兼顧部分學生急需升學的需求。專業必修課的設置和課程內容要滿足畢業生的就業需要和擇業需求,做到與本專業勞動技能鑒定的要求相統一,使學生畢業時能取得一個或多個職業資格證書,在就業市場上具有更強的競爭力。這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職業教育求得生存和發展的保證。另外,“雙證”的溝通也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然,所謂“雙證”溝通指的是職業教育中的學歷教育(以學歷證書為標志)與職業資格培訓(以職業資格證書為標志)之間的一種融合、互認和溝通,其實質就是兩類證書內涵(即綜合文化水平與職業技術/技能等級)的銜接與對應。
2002年在全國40個工業行業就業人數不斷減少的情況下,電子信息產業全行業從業人員326萬人,比2001年底增加了20萬人。正是這種好的形勢,為電子信息職業教育帶來好的發展時機,電子信息學院的專業設置將緊貼電子信息這一本世紀最大產業的發展趨勢和市場需求,培養目標是在電子信息產業從業高級技能型、管理型、實用型人才。畢業生可在計算機硬件、計算機網絡及應用軟件開發和自動化生產系統、醫療電子、機械電子、通信產業、電子商務、電子政務等電子信息技術應用領域,從事產品試制、工藝設計、現場管理、經營服務、調試維護、質量檢驗等工作。根據規模發展和學科專業建設需要,學院切實做好實驗室建設規劃,形成了包括實驗室、實習車間、校外實習基地、開放實驗室等結構優化的完整的實踐教學體系。圖書館藏書12萬冊,配有電子閱覽室和電子檢索系統;校園計算機網絡將辦公樓、教學樓、圖書館、實驗樓、教職工住宅和學生公寓相連接,形成了網絡化教學、學習、工作和生活環境,并已接入中國教育科研網;遠程教育衛星地面接收站、多媒體電教室、校園閉路電視等構建了現代化的教學環境。宿舍內安裝有全國直拔電話以及互聯網接口。
2、堅持教育改革以質為本的原則
電子信息的職業教育要發展,既要著力改善外部環境,更要切實提高自身的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這才是電子信息職業教育的根本出路。教育質量直接決定了學校的生存與發展,尤其是當前職業教育的發展環境已發生了很大變化的情況下,如果還像職教發展初期那樣一味地追求數量規模上的擴張而不去努力充實自己、下工夫提高自身素質和辦學質量,職業技術院校是不可能有出路的,近年來一些學校因辦學質量不高而招不到學生導致最終關門,就是有力的證明。
電子信息職業教育要有充足而先進的教學設備作為前提,能力本位的教學活動才能得到有力的保證,學生的動手能力才能提高,從而獲得用人單位的好評。所以學院必須高度重視教學設施建設,應努力自籌教育經費,積極改善辦學條件,否則提高職業教育的質量就成了一句空話。
電子職業信息學院實行教學班為基本單位的“學分制”教學管理模式,把學生各門課程的學習成績、各項技能的考核結果,以及學生的特長、業績等都折合成學分。只要修滿規定的學分就允許畢業,并優先推薦工作。實行“學分制”為學生創造了自我發展的寬松環境,還克服了因生源基礎的參差不齊和課程設置“一刀切”造成的“教”和“學”的矛盾。
3、高職院校要同企業加強聯系,要面向企業進行教學改革
我們還要大力發揮行業或企業在高等職業教育發展中的作用,在聚合社會各方面力量辦學,走集成化發展之路方面將進行積極探索。在產學研結合發展的過程中,為處理好發展、創新和管理的關系。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情況,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必須同大中小企業的需求緊密結合起來,要著眼于為企業服務的方向,應側重于對學生“能力”轉化的培養,即把技術和管理規范“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和服務。原內蒙古電子學校在培養優秀人才的同時,還積極開拓辦學思路,與內蒙古工業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及北京航空運輸培訓中心等多所區內外院校聯合辦學,打造高精尖人才,同時學校還與TCL集團、創維集團等70多家用人單位建立了良好的培養輸送關系,近年來,出現了學校畢業生供不應求的喜人局面,內蒙古電子學校也在社會上取得了很好的社會聲譽,同時學校還注重對外交流,與日本星美學園短期大學結為友好學校,達成互派留學生協議,2001年以來,經學院日語培訓班的培訓,已有兩批學生通過了考核,被推薦到日本留學。學院今后將抓住升格為高職的這一有利時機,積極擴大對外交往,堅持高等技術教育的培養目標,積極探索中職和高職的銜接,注重對學生的外語能力、實踐動手能力和新技術運用能力的培養。學院將把培養目標定位在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備本專業和職業崗位群應有的理論知識和職業技術能力,在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從事技術管理、技術應用、技術服務的高等技術應用性人才。
學院今后在加強同企業聯系的同時,還構想與TCL、創維等企業的老總或董事長組成學校戰略發展咨詢委員會,參與對學校發展戰略的咨詢和研究,其中部分企業家將被聘為名譽校長。組建良好的"產、供、銷"經營網絡。學院還擬聘請名行業、企業技術部門負責人、學者和專家擔任客座教授,組成專業指導與合作委員會,定期或不定期請他們來校,對專業改革與建設、課程改革與建設、產教結合、實習基地建設等獻計獻策,參與制定指導性教學計劃、修訂和完善實施性教學計劃。
4、要實施“三名”戰略
所謂“三名”,即要強化校長的法人地位,打造名校長;努力提高教師的素質,培養一批名教師;對外要加強形象的塑造,樹立起“名牌”意識。
21世紀需要職業校長,職業院長,職業校長不僅要管理好一所學校,還要把學校作為服務性的產業推向社會,會服務、會經營、會公關、會參與教育市場的競爭。具體的說,職業技術學院院長必須具備5個方面的素質;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服務意識和服務熱忱,經營意識和經營能力、事業意識和產業意識,公關意識和公共能力。長期以來市場經濟條件下辦職教重要的是要選好學校帶頭人,如果一個學校的帶頭人是一個庸碌之人,那么學校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就很難有所作為。
師資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師資隊伍的素質水平直接影響到教學活動和學生的質量。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對職業技術學校的發展起到根本的保證作用,因此學校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將師資隊伍建設作為提高教育質量的“重中之重”作為學校持續發展得一項戰略措施來抓,努力培養出一批在同類院校中具有較高專業素質的名教師。在高職教師的資格認定上要實行“雙師型”資格認定制度。所謂“雙師型”教師主要是指既能傳授專業理論知識,又能指導專業實踐的教師。現在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以培養中青年學科帶頭人和骨干教師為重點,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學院現有教師124人,本科以上學歷115人,副教授以上教師42人,講師、工程師48人,其它專業技術人員34人。其中有碩士研究生學歷教師16人,國家級骨干教師3人,"雙師型"教師37人。
同時,對外要加強形象的塑造,樹立“名牌”意識。這首先要狠練內功,即狠抓學校的管理,使學校培養出優秀的畢業生,走向社會后能夠及時適應社會并能夠有所作為。其次,要加強學校的宣傳,通過媒體的介紹,使人們對職業學校有一個明白的認識,并最終達成共識。原內蒙古電子學校去年被教育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授予全國職業教育先進單位稱號,并據自治區行業信譽調查系列公報顯示,內蒙古電子學校各種調查數據名列前茅,得到了社會廣泛贊譽。
篇4
案
〔中圖分類號〕 G630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08―0020―01
職業倦怠是指任職于需要連續、緊張地與他人互動的行業中的人們在經歷長期工作壓力下的一種行為反應。教師職業倦怠是近年來國內外學者關注的熱點問題,也是影響教師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本文對城鎮和鄉村小學教師職業倦怠的表現進行了調查和對比并進行分析,為緩解小學教師職業倦怠提供借鑒。
一、城鎮小學教師情緒衰竭程度高
情感態度或情緒的衰竭是小學教師職業倦怠的一個重要因素,情緒衰竭指感到精力耗盡,身心極度疲憊,工作熱情完全喪失,對開始新的一天是否有熱情、能否接受即將開展的各種活動、是否愿意和家人經常談論自己工作方面的事情。
城鎮小學教師對自己的工作很不滿意,他們認為自己沒有什么工作熱情,只是一味的上課、改作業、考試,他們經常抱怨自己所做的工作。更讓他們感到頭疼的是學校的各種形式主義的活動,雖然很不愿意參加,但是不參加又會受到批評或者扣獎金,這就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最終促使城鎮小學教師職業倦怠加重。
二、城鎮小學教師去個性化程度高
教師職業倦怠還表現在個體消極、冷酷,以否定或麻木的態度來對待教師或學生。城鎮小學教師不能有效處理同事之間的關系,而調查結果顯示,鄉村小學教師在這一方面的符合度非常小,只有極少部分的鄉村教師認為自己符合這一情況。
去個性化更重要的表現在教師對待學生的態度上。面對學生的吵鬧,職業倦怠程度越高的教師表現出的暴躁程度也越高,對待學生也就越沒有耐心,而沒有耐心的教師是不可能教好學生的。相對于鄉村小學教師而言,城鎮小學教師往往更容易對學生失去耐心,更容易產生暴躁的情緒。
三、城鎮小學教師個人成就感低
教師職業倦怠還表現在教師評價自我的意義與價值的傾向性降低。很多教師在選擇這一職業的時候是希望自己的職業能給學生帶來些什么,而漸漸地他們發現,他們什么都做不了,這讓他們產生了強烈的自卑感,在訪談中得知,很大一部分城鎮小學教師都想要換一份其他的工作,男教師表現的更為突出。
而學校用學生的成績來評定教師讓他們更有壓力,很多城鎮教師更注重對學生們做人做事方面的教育,但現實是如果學生的成績上不去,工作評價降低,升職的機會也將減少,簡言之,學生的成績上不去,所有的好處都靠后。
四、城鎮小學教師心理壓力大
班級人數過多,教師沒有精力照顧到和照顧好每位學生。教室規模一致,過多的學生擠在一起,上課的效率,學生學習效率都會大打折扣。對小學教師而言,學生升學壓力大,教師教學任務繁重,而心理上的壓力更讓他們喘不過氣。
五、合理認識,尋求解決方案
1.情緒衰竭方面。要減輕城鎮小學教師的職業倦怠需從以下幾方面入手:教師自身加強體育鍛煉,放松心情,聽舒緩的音樂,多與同事、家人、朋友談心,進行交流;教師要提高對自身職業的認識,必須堅定地認為教師是一項偉大的事業,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并為此而感到榮幸;學校應當減少形式主義的活動,或者選出專人來完成這一任務,不再給教師增加過多的負擔。
2.低個性化方面。教師要對自己的學生充滿愛,因為只有愛才是最偉大的,愛是可以融化一切冰窟、越過一切坎坷,教育學生更應如此,沒有愛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師對待學生要像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
3.低個人成就感方面。適當提高教師的工資和社會地位,教師這一職業是神圣的,但并不代表教師是神圣的,教師也是平平凡凡的人,也需要過柴米油鹽的生活,沒有物質的保證,沒有別人的認可,很難讓教師認為自己的職業是神圣的。教師應該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多參加培訓,多與優秀人士進行溝通、交流、學習,要不斷創新,勇于從教學的一些小事情中挖掘不足,讓自己的教學能力不斷提高。
篇5
論文摘要:德國的職業教育在全世界來說都是辦的比較成功的,德國職業教育之所以能辦的很成功,除了它的歷史原因外還有幾個關鍵因素:一是支持;二是企業的全面參與;三是有理論與實踐兼備的師資隊伍;四是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設計。我國的職業教育也要抓住這四個關鍵因素并對其進行改革與創新。
德國職業教育辦的成功的四個關鍵因素
政府的支持
德國聯邦政府對職業教育支持的力度是很大的。一方面在經費上,它們有專用的職業教育基金。這些資金一部分分配給有實訓基地的企業,為學生創造實訓條件;一部分分配給職業學校,用來加大師資等方面的投入。另一方面有比較健全的教育教學法規:德國
《職業教育法》規定企業有責任對學生進行培訓,而且對培訓的期限、學徒工作時間、試用期、休假時間支付學徒的報酬以及解除合同的先決條件都有具體規定。此外聯邦政府還頒布了指令性的培訓標準,規定實習基地對學生的培訓必須達到這個標準。
企業的參與
在德國企業愿意培訓學生,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有教育法規的約束;二是培訓學徒的企業可以從聯邦政府得到職業教育基金,并且企業可以降低勞動成本,學徒在企業培訓期間可從企業獲得相當與熟練工人30%的培訓津貼;三是企業可以優先選擇適合本企業工作崗位的優秀學員;四是可以節省新職工的培訓費用。基于以上原因,企業很愿意對學徒進行培訓。有了企業的參與,就為學生的“雙元制”學習提供了保障。學生每周在校學習1——2天,在企業學習3——4天。在校的學習內容與在企業的學習內容是一致的。都是從具體的崗位出發培養學生的職業行動能力。
理論與實踐能力兼備的師資隊伍
在德國要成為一名合格的職業學校教師大約要經過七年的培訓,并且要求專業教師有三年以上的崗位實踐經驗;同時還要有相關的教育學與心理學學習背景。此外教師在任教期間,每年都要求有一個月左右的行業培訓。這樣,他們的老師不但有扎實的專業理論,而且還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并能緊貼市場,緊貼企業。有了這樣的師資隊伍就保證了學生的在校學習。
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設計
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設計方法主要包括典型工作任務分析,學習領域設計學習情境設計三個基本步驟,在實施過程中要完成兩次轉變,即從典型工作任務到學習領域的導出和從學習領域到學習情境的轉化【1】。具體步驟為:
第一步典型工作任務分析,通過對企業實踐專家訪談,分析某個教育職業與工作過程之間的關系,確定某個職業典型工作任務。按照能力發展和職業成長規律確定典型工作任務的難度等級和順序,并對其內容進行描述。
第二步學習領域設計,將典型工作任務轉化為學習領域。根據德國“各州文教部長聯系會議”指南內容,對各學習領域進行擴展和描述,給出學習目標、內容和基準學習要求并將學習領域按照學生的職業成長規律和教學規律進行時間上的排列,完成學習領域設計。
第三步學習情境設計,在整個專業的每個學習領域框架內設計小型的主題學習單元,使與本職業相關的職業生計和社會行動情境中的職業工作任務在教學過程中得以充分反映。【2】
因此與傳統的職業教育課程設計相比,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設計更注重對學生職業行動能力的培養。而且這種課程設計也符合人的認知規律,學生也愿意學。
德國職業教育發展對我國的啟示
政府的支持和社會的認可
與前些年相比,政府這幾年對職業教育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但是與德國相比還相差較遠。因此國家要進一步加大對職業學校的經費支持,特別是對新疆、青海、西藏等幾個西部地區省份的支持。尤其在專業設備設施上的投資;另一方面國家要建立、健全相關的職業教育法規,并加強執行力度,形成全社會認同的職業教育。關心發展職業教育的良好局面;還有國家要采取措施盡快使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發展均衡。使家長和社會轉變考高中上大學才是孩子就業發展的唯一出路的觀念。
校企合作
與德國的企業相比,我國的企業似乎不是很樂意培訓職業學校的學生。究其根本原因:企業覺得培訓職業學校的學生得不到利益或者說得到的利益很少。而職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技術技能型人才。這一培養目標決定了職業學校必須重視實踐性教學,重視實驗、實訓、實習的作用。而職業學校的實訓條件畢竟有限,所以要辦好職業教育必須走校企合作的路子。
為進一步推進校企合作,改變目前學校一頭熱的現狀,可以采取兩個措施:一是政府既要從法律層面上明確企業支持和參與職業教育的權利和義務,又要制定諸如稅收、資金等方面的優惠措施;而是學校層面也要考慮與企業建立互惠互利的雙贏機制,通過與企業的共同介入,共同管理,建立校企合作的保障機制。【3】
(三)師資隊伍建設
師資隊伍建設對提高學生的技能素質,推進學校的工學結合,產學結合,加強專業與課程建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我國職業學校的教師大都理論較強,實踐動手能力較弱。借鑒德國的先進經驗可以采取以下幾個措施來提高師資隊伍的素質:首先聯系企業讓本校的教師下企業進行學習鍛煉,提高實踐能力;其次教育主管部門應盡早出臺相應的激勵措施,鼓勵企業具有現場操作能力的工程技術人員到職業學校兼職;再者,可以進行短期學校之間教師的互換,讓內地一些比較發達的職業學校的教師到西部地區的職業學校任教,傳播先進經驗;同時讓相對落后地區的職業學校老師到內地一些發達地區的職業學校去任教,學習先進的方法和經驗。
(四)課程內容的改革—以培養學生的職業行動能力為根本
目前,我國職業學校的課程,大都理論性,學問性較強。課程內容多是普通高校學科性課程的壓縮或簡單化,導致培養的人才與實際工作崗位相差太遠。德國職業教育關于工作過程的課程設計理念無疑為我國提供了解決問題的方向。在職業世界里尋找與情境相關與實踐結合的理論知識,并將承載這些知識的典型工作任務轉化為學習性工作任務,遵照職業者從入職的新手成長為職業的專家的成長規律,對這些學習性的工作任務進行排序,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按照完整的工作過程自主完成每一個學習性工作任務,培養、鍛煉學生的職業行動能力。此外,課程的開發應是職教專家和行業專家的共同參與,對學習目標,學習內容以及崗位所需要的職業能力作出明確的要求。
參考文獻
[1]Felix Rauner.職業教育與培訓——學習領域開發手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篇6
[論文關鍵詞]教師;職業倦怠;壓力
“……每當我看到別的教師與學生相處甚好,而我教的學生不服管教,內心就十分自卑,擔心別人說年老沒用。為拉近師生距離,我只能留披肩發,穿艷麗服飾、細高跟鞋,描眼影、涂腮紅……”
“最近不知怎的,在辦公室與同事們相處時我還是和顏悅色,但一走到教室看到學生不注意聽講或回答問題出錯,就會莫名其妙地發脾氣,借機訓斥挖苦,我知道這樣做不對,但總控制不住自己……”
上述兩則案例就是教師專業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職業倦怠問題。教師的職業壓力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中國教育報公布的“當今我國中小學教師心態及行為調查”結果顯示,有95.5%的教師認為,現在的精神壓力太大。中國科技大學許燕教授指出,從事付出性工作的某些職業,如醫生、教師和警察等助人行業是職業枯竭的高發群體,其中20%的教師受到“職業倦怠”的困擾。目前,我國教師的職業倦怠問題雖然沒有達到比較嚴重的程度,但已具有相當的普遍性。如果教師職業枯竭現象得不到有效控制,不僅會嚴重影響教師的身心健康,阻礙教師的專業發展,而且會影響學生的學業,不利于學生的身心發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因此,研究教師職業倦怠問題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教師職業枯竭的闡釋
職業枯竭(job burnout)也可稱為“職業倦怠”或“心理枯竭”。它是一種在工作的重壓之下身心俱疲的狀態,是一種身心能量被工作耗盡的感覺,是現代人的一種“流行病”。患有職業枯竭的人有以下六大主要癥狀:第一是生理耗竭,身體疲乏虛弱,伴有失眠、頭痛、背痛、腸胃不適等癥狀;第二是才智枯竭,知識不夠用,注意力無法集中;第三是情緒衰竭,工作熱情喪失,容易悲觀沮喪;第四是價值衰落,自我成就感降低,消極怠工;第五是“去人性化”,冷漠多疑,人際關系惡化;第六是行為癥狀出現攻擊他人的行為或自殘行為。對教師個人來說,職業枯竭會使他們對自己工作的意義和價值評價下降,不愿和人交往,對待自己周圍的人態度極其冷漠,行為上的攻擊性增強,甚至導致失眠、酗酒和藥物依賴,進而帶來婚姻和家庭的問題,極端的職業枯竭狀態還會使部分教師出現傷人或自殺。
二、教師職業壓力產生的原因
(一)職業性質引發的角色壓力
1、社會的高期望令教師不堪重負
夸美紐斯贊揚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新聞媒體也頻頻報道教師舍己救人、帶病工作、慷慨捐助的感人事跡,一方面是對教師的頌揚,另一方面,社會無形之中給教師群體施加了巨大壓力,迫使教師們向著“完人”的方向努力,使一些教師形成了極端的完美主義觀念,為此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在一些人眼中,教師應具有高超的教學水平和優良的整體素質,要積極熱情、嚴謹負責、帶頭示范、有效自控,力求適合他人的需要和要求。這種“完美”的角色要求教師以飽滿的熱情和愉快的心情走進教室,一再壓抑消極的情緒,日積月累形成了潛在的能量即“感情勢能”,這種能量一旦超過了個體所能承受限度,就會影響到教師的身心健康。筆者在對我校160名教師進行的scl-90調查中發現,教師軀體化、人際關系、焦慮、抑郁、敵對五項因子顯著高于常模,健康狀況不容樂觀。教師的工作置于全體社會成員的監督之下,處于社會輿論的焦點,很容易導致心理枯竭的產生。
2、對象的不可選擇性引發教師成就感低
教師職業有其特殊性,所面對的是一群心理不穩定的成長中的青少年。據調查,我國中小學教師人均日勞動時間為9.67個小時,比其他崗位的一般職工日平均勞動時間高出1.67個小時,娛樂時間少0.5個小時左右,積累起來,年超額勞動時間為420小時。筆者曾作過一次調查,我校畢業班的教師,尤其是班主任,每天從早上6:30,到晚上10:30,都必須緊盯著學生,集知識的傳授者、家長、高級保姆、大管家、心理輔導者等多種角色于一身,工作成就是間接的,很難“立竿見影”地看到工作的成績。工作成就往往滯后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教師的工作熱情和對職業的信心。
此外,教師終日忙碌無暇對自己的職業生涯進行反思和規劃,缺乏職業方向;高付出和無法與之匹配的低回報造成教師強烈的心理落差;高社會關注造成教師過大的心理壓力,家長在獨生子女的教育方面輸不起,于是便對學校教育有強烈的期待,當孩子的成長同自己愿望出現偏差時則會遷怒于教師。
(二)工作過程中的壓力
1、教育改革帶來的壓力
新的教育模式提倡學生終身學習、自主學習,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綜合素質的培養,突出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種新型的教育模式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作為新世紀的教師,僅僅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已遠遠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新一輪的教育改革要求教師必須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更新知識結構,建構專而博的知識體系,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會用先進的教育方法與教育手段。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勢必要經歷一系列自我否定的痛苦感、新舊矛盾的沖突感以及由于無法適應而帶來的焦慮感和無助感等,長此以往,必然會引發一些身心問題。
2、競爭機制和評價機制的引入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目前學校之間的競爭已逐步轉化為生源與升學的激烈競爭。另外,職稱評定、教師聘任、末位淘汰、評優晉級、按績取酬、片面強調升學率等制度,使教師之間相互戒備、相互抵制,引發了嚴重的心理焦慮。筆者對我校教師進行的焦慮(sas)和抑郁(sds)調查發現,在職評與非職評期間,教師抑郁值有顯著差異(p<0.01),焦慮值不明顯。由此可見,造成教師大面積存在心理疾病的根源是評價機制帶來的壓力。教師經常要在責任、良心、利益中做權衡與取舍,既不能“得罪”同事,也不敢“得罪”學生,只能做“老好人”,這不能不說是件痛苦的事。
(三)教師個體因素引發的壓力
1、對壓力的不恰當評價
筆者在訪談中得知,教師對感受壓力的事件等級排列分別是:學生難管、課程難上、工作得不到承認、同事難處、職稱難評。教師在對消極事件的評價方面經常表現出“糟糕之極”和“災難化”傾向,即當面臨壓力時,他們不是以理性的態度去認識問題、解決問題,而是以非理性的態度把可能出現的不好的結果無限擴大化,將之視為災難降臨一樣。這種對事件的認知評價方式無疑會增加個體的焦慮感,甚至導致心理衰竭。也有一些教師不重視對心理學知識的掌握和學習,不但教學中不善于運用心理知識,自己心理出現問題后,也不會進行調節,這就增加了患職業枯竭癥的機會。
2、個體自我保健意識差
因心理不健康而導致生理不健康是有些教師英年早逝的一大原因。事實上,有些中小學教師尤其是農村教師心理自我保健意識還十分淡薄。筆者通過調查發現,有56.2%的教師對自己心理健康的認識還不清楚。不少教師面臨各種壓力挫折時缺乏積極的自我調控的意識和方法,而表現出一些不良行為。
三、緩解教師壓力,避免職業衰竭的措施
職業枯竭又稱心理枯竭,與教師的壓力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美國教育協會主席麥克古瑞說:“職業枯竭的感受正在打擊著無數的有愛心、有理想、樂于奉獻的教師們——教師們已在逐漸地放棄他們的專業工作。”如何應對教師職業壓力,預防職業枯竭,筆者所在學校作了以下努力。
(一)為教師提高心理素質和自我調控能力創造條件
我校在班主任培訓班和教職工大會上,曾邀請南京師范大學譚頂良、趙志毅教授以及安徽師范大學李山川、姚本先、孫德玉教授為教師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講座,幫助他們充分認識自己,掌握心理健康的理論和心理調適方法;邀請教育心理學專家趙凱、都煒博士到學校舉辦專題講座,進行團體心理咨詢。學校率先建立了安徽省首所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設立教師心理咨詢室,開辟教師心理保健熱線,開展心理測驗與調查等活動,緩解教師的心理壓力。學校在廣泛聽取群眾意見的基礎上,堅持以人為本,實施管理育人戰略,利用教師節期間,集中為教師辦六項實事:組織教職工體檢,食堂重新招標并設立教工食堂,更換教師通訊工具,發放節日慰問金和慰問品,開放教工活動室和女教工活動室,看望離退休老教師,豐富了教職工的課余生活等,促進了教職工的身心健康。
(二)為教師建立社會支持系統
研究證明,環境與組織因素在導致枯竭的各種因素中所扮演的角色比個人因素更重要。因此,我校給予教師足夠的重視和鼓勵,力爭減少不公平現象;加大物質投入,為教師辦公室安裝中央空調,配送花草盆景,美化教師的辦公環境,凈化了教師的心靈;提高了崗位補貼,安排了新教師的子女人學和家屬工作,使教師體會到自己工作的價值,同時感覺到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得到了應有的回報。學校通過建立領導和群眾談心制度、成立婦委會、開展先進性教育進課堂活動、實施火炬接力計劃等,使廣大教師擁有廣泛而有效的社會支持系統,身心健康,不易枯竭。這樣,教師在工作中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時,能及時得到情感和實際的支持,比如關懷、鼓勵、建議等,沒有孤軍奮戰的感覺。同時,學校充分發揮教代會的作用,推進民主政治建設,拓寬民主管理、民主參與、民主監督的渠道,建立了多層次的交流溝通網絡,讓教師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學校、為學校的發展出謀獻策。另外,學校還邀請省先教報告團成員葉子林老師作師德報告,編印教職工榮譽冊和發放師德學習文件匯編,在教職工大會上表揚師德優良、業務精湛的教師,營造有利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良好環境。建立課堂質量跟蹤制度、教研組外出考察制度、學科競賽獎勵制度,為教師創造寬松和諧的工作、生活和學習環境。寬松的工作環境的創造,能防止教師承受過重的心理壓力。
篇7
關鍵詞:教育實習;實習教師;滿意度;自我效能感;職業認同
教師職業的實踐性決定了職前教師教育過程應該關注實踐取向。美國學者格羅斯曼(Grossman.P)認為在教師教育課程中,“教學實踐是串連教師教育課程的經線,和實踐相關的知識與技能是緯線,教師的關注與需求則是課程的核心”[1]。也就是在教師教育課程中要以實踐為核心,“發展教師的知識、技能與專業認同”[2]。近年來我國的教師培養也已經開始關注師范生的教育、教學實踐問題。2012年,國務院《關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中提出:“提高教師培養質量……加強教師養成教育和教育教學能力訓練,落實師范生教育實踐不少于一學期制度。”2014年《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的意見》中,再次提出:“開展規范化的實踐教學。將實踐教學貫穿培養全過程……建立標準化的教育實踐規范。”教師職業的實踐性、情境性,決定了教師的培養與成長一定是在實踐中的自我建構過程,而教育實習就是建構關于“教”的個人知識的重要開端。然而,教育實習過程中,實習教師是怎樣改變的,是否發展了自己的觀念、能力與技能,堅定了自己的教師專業認同,這是檢驗教育實習作為教師教育實踐課程是否有意義的關鍵點。
一、研究假設
為此,我們提出這樣的假設,通過教育實習,提升了實習教師的專業自我效能,以及提升了教師的職業認同感。當然,這兩個假設需要建立在兩個前提基礎上:第一,實習教師確實經歷了實習,也就是他們確實體驗了實踐過程,有相對充分的教學或班主任等實踐經歷;第二,實習教師的這種體驗是有效的,并且對實習過程是相對滿意的。在這兩個前提基礎上,教育實習引發了教師專業自我效能與職業認同感的變化。具體假設如圖1。
在研究假設中,實習教師職業效能感和職業認同是兩個重要因變量,也是教育實習應該提升的實習教師的重要技能與觀念。其中,(1)實習教師自我效能感。20世紀70年代,著名教育心理學家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它是指“個人對自己在特定情景中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個行為的期望”[3],是個體對自己能否完成某項行為活動的預測與判斷,體現了個體對完成行為活動的自信程度。自我效能感在各個領域都有延伸性的研究。教師教學效能感包括兩個方面的成分,一是一般教育效能感,二是個人教學效能感。“一般教育效能感是教師對教與學的關系,教育在學生發展中的作用等問題的一般看法與作用,個人教學效能感是指教師對個人教學效果的評價。”[4]本文中的實習教師自我效能感主要指實習教師的個人教學效能感,是面對復雜的課堂教學、班級管理等實踐問題,自己能否成功地預測與判斷。(2)實習教師職業認同。職業認同是個體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的價值與意義的看法,是個體能否堅持從事該職業的態度。研究者認為教師的職業認同不是固定的或預先決定的,是從對自身的行為、語言和每日實踐與社會環境相互關系的解釋和歸因中引發的。[5]教育實習是特殊的教師職業體驗,這些體驗會帶來有關教師職業理解的反思、意義的判斷,以及自己是否會堅持從事教師職業的思考。
二、研究樣本與研究工具
(一)研究樣本與時間
采用整群抽樣的方法,以D師范大學2014級實習生為研究對象進行調查,共發放500份問卷,回收問卷462份,有效回收率92.4%。其中男實習教師94人,女實習教師341人,缺失10人;體育17人 ,音樂12人,地理24人,小學教育33人,心理科學6人,物理27人,生物16人,漢語言文學46人,歷史29人,思想政治教育34人,數學80人,美術31人,化學33人,英語44人,教育技術學13人。問卷調查的時間為教育實習結束后的第四天。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問卷包含三個部分。
1.實習教師工作滿意度部分。采用自編的“教育實習滿意度問卷”,包括①實習教師對學校設施、工作生活條件的滿意度;②對學校文化的滿意度;③對學校實習指導教師專業指導、情感支持的滿意度;④對大學指導教師管理與協調的滿意度;⑤對大學實習規則的滿意度等五個維度。問卷采用Likert5點計分法,共26個項目。問卷各因子的內部一致性系數在0.788-0.928之間,總問卷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925,符合心理測量及統計學的指標。
2.實習教師職業認同部分。根據Hong提出的實習教師職業認同的構成維度和魏淑華的“教師職業認同量表”[6],改編形成“實習教師職業認同問卷”,問卷包含24個項目,由職業認知、職業情感和職業承諾3個維度構成,問卷總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64。
3.實習教師自我效能感部分。內容維度參考俞國良等[7]1995年編制的教師教學效能感(個人教學效能部分)問卷,結合實習教師的實際工作范圍,改編形成“實習教師自我效能感問卷”,由人際環境、課堂教學、學生管理、教研工作4個維度24個題項構成,問卷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946。
(三)數據處理
全部數據統一錄入SPSS 20.0和lisrel8.51統計軟件進行處理,數據分析采用描述性統計、積差相關、逐步回歸分析和Sobel檢驗等。
三、結果
(一)實習教師滿意度、自我效能與職業認同的一般情況
1.實習教師滿意度情況
實習教師滿意度總體情況良好,其中女實習教師滿意度高于男實習教師;小學學段實習教師滿意度高于初中教師、高中教師;重點中學實習教師滿意度明顯高于其他類型學校實習教師;有家教經歷的實習教師滿意度高于沒有經歷的(見圖2、3、4、5)。
2.自我效能感總體情況
實習教師自我效能感最強的維度是人際環境的自我效能,其次是教研工作,自我效能感較低的是教學工作以及學生管理(見圖6)。自我效能總體差異情況是女實習教師高于男實習教師,小學實習教師高于初中、高中實習教師,重點學校高于非重點學校,有實習經歷的高于沒有實習經歷的實習教師。
3.實習教師職業認同情況
作為師范大學的實習教師,職業認同均值較高,且各維度比較均衡(見圖7)。同樣,職業認同總體差異情況是女實習教師高于男實習教師,小學實習教師高于初中、高中實習教師,重點學校高于非重點學校,有實習經歷的高于沒有實習經歷的實習教師。
(二)實習教師工作量、教育實習滿意度、實習教師自我效能感與職業認同的相關情況
如表1所示,我們以實習教師教學工作量“3節以下”、“3-5節”、“6-12節”、“12節以上”作為實習教師工作量的統計標準,發現實習教師工作量、教育實習滿意度、實習教師自我效能感與職業認同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但其中實習教師工作量與自我效能感以及職業認同之間的相關性顯著水平明顯低于其他。
(三)實習教師工作量與教育實習滿意度對自我效能感的影響
根據研究假設,教育實習工作量、實習滿意度都會影響實習教師自我效能的產生。我們假設教育實習滿意度對實習教師工作量和自我效能感產生調節性影響,就是加入滿意度的因素,實習教師工作量越大,自我效能感顯著性越強。筆者對假設進行檢驗,發現實習教師工作量與自我效能感之間雖然相關性顯著,但不存在顯著的線性關系,即并非工作量越大自我效能感越強(見圖8)。散點圖上看到,不同工作量實習教師的自我效能感高低并無規律,實習教師自我效能感的高低不會隨著工作量的增長而發生對應性的提高。在滿意度的各項維度中,本研究提取其中的中小學指導教師滿意度檢驗其對實習教師自我效能的影響,發現其相關性達到了極度顯著的程度(見表2)。
也就是說,教育實習滿意度與自我效能感之間的關系更為密切。為進一步探究工作量、滿意度、自我效能感之間的關系,將教育實習滿意度變量的得分進行標準化之后分為高低兩組,分別進行交互檢驗,結果見表3。
由表3可知,當滿意度較低時,工作量與自我效能感之間沒有顯著的相關性并呈現負相關的關系,表示當實習教師對教育實習滿意度較低時,工作量大小與實習教師自我效能感高低無關;當教育實習滿意度較高時,工作量與自我效能感呈現顯著的正相關(r=0.135,p
(四)實習教師自我效能:滿意度與職業認同間的部分中介效應
同樣采用逐步分析方法檢驗自我效能感在教育實習滿意度和職業認同之間的中介作用。先以教育實習滿意度為預測變量,對職業認同及其不同維度進行回歸分析(表4回歸方程1)。然后考察教育實習滿意度對自我效能感的預測作用,以教育實習滿意度為預測變量對自我效能感進行回歸分析(表4回歸方程2)。最后,引入自我效能感,與教育實習滿意度同時對職業認同進行多重回歸分析,以觀察教育實習滿意度β值的變化(表4回歸方程3)。如果β值下降但仍顯著,說明自我效能感發揮了部分中介作用;如果變得完全不顯著,說明其發揮了完全中介的作用。
根據表4中回歸分析的結果,標準化回歸系數情況如圖9所示。
經檢驗,教育實習滿意度是實習教師的職業認同及其不同維度的有效預測因素,并對自我效能感具有顯著的預測作用(β=0.607,p
四、研究結論與討論
(一)研究結論
1.充分的工作與令人滿意的指導共同影響實習教師的自我效能
實習教師的工作勝任水平很難大范圍測查,為此,本研究中考察了替代性指標實習教師的自我效能,但自我效能只是其能否勝任工作的自我感知,并非實際狀況。研究發現,實習教師工作量與自我效能感之間沒有明顯線性關系;中小學指導教師滿意度對實習教師自我效能影響極其顯著。工作量與自我效能感的關系受教育實習滿意度高低的影響,當滿意度較高,即對實習學校和指導教師的指導較為滿意時,實習教師的工作量與自我效能感顯著相關,并成正比;當滿意度低時,工作量大小與自我效能之間不能解釋二者的關系,也就是當指導教師的指導及學校環境不能令實習教師滿意時,工作量越大并不能必然帶來自我效能感的提升。
2.自我效能感在教育實習滿意度與職業認同中起到中介作用
實習教師自我效能感在教育實習滿意度和職業認同中起著重要的中介作用,并且在實習滿意度和職業認同不同方面的關系中,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存在差異。具體來說,在教育實習滿意度和職業認知的關系中,自我效能感發揮著完全的中介作用;在教育實習滿意度與職業情感和職業承諾的關系中,自我效能感發揮著部分中介作用。由此可見,自我效能感對實習滿意度和職業認知間關系的影響更大,對實習滿意度和職業情感及職業承諾間關系相對較弱。自我效能感對職業認知起完全中介作用,這可能是因為實習教師在實習過程中自我效能感包含了職業認知的大部分層面或因素,實習教師在實習之后通過在教學能力、人際環境、課堂教學、學生管理等方面的自我效能評估來進一步影響實習教師對職業的認知和了解。因此,實習教師在職業認知形成的過程中,教育實習滿意度需要借助自我效能感這一關鍵中介變量來發揮作用。
(二)關于改善教育實習的討論
1.確立實踐、反思、指導作為教育實習的關鍵要素
美國著名學者波斯納談到教師專業發展的時候,給出了一個關鍵公式:教師專業發展=經驗+反思。對于實習教師而言,這個公式應該拓展為實習教師專業發展=(實踐+有意義的指導)×反思。從實習開始,實習教師是在創建一種自己以前沒有體驗過的思維與行為的結構,所以實習教師的學習往往從模仿成熟教師開始的。由于教育場景的獨特性,模仿不可能是簡單的行為重復,而是在復雜行為中抽取他們認為的核心環節作為自己教學的標準樣式,當然這樣模仿的課堂不會有太理想的教學效果,于是實習教師在理想與現實的落差中,在自己與成熟教師課堂的差異中,在試誤中尋求改進。在這個過程中,要有他們認為可以信賴的標準樣式,同時,自己抽取的核心環節是否恰當,需要有人給予確認,為什么學習了行為卻沒有理想的效果,需要有人指導,甚至是情感支持。在這樣的過程中,師范大學和中小學實習基地學校,為實習教師提供充足的實踐機會以體驗課堂教學的過程是必要的,但未必是充分的,為實習教師提供專業性的、循序漸進、多維度的指導與支持更是保證實習教師成長的必要條件。
2.建立發展性的教育實習方案與評估體系
教育實習是師范院校教育實踐課程,也是教師學習的開端。如同任何課程體系一樣,教育實習也需要有明確的目標、循序漸進的內容安排、多樣的實施方式,多元的評價方法,對學習做教師的過程進行引導、規范。然而,教育實習又是特殊的實踐課程,學習目標不僅是從教技能的提高,還有對教師職業的認同,學習的內容很多是緘默知識、個人知識,學習過程依賴實習教師個人體驗與反復實踐,學習的效果的表現是復雜的。此外,課程主體也是多元素的,至少包括學習者即實習教師,代表大學履行培養責任的大學指導教師,實踐課程的施教者中學指導教師。因此,需要建立一個實習規劃方案與評估方案相融合的實習課程方案,為課程的多元主體規劃教與學的進度。比如,以周為單位,依據實習教師的不同關注確定實習任務,或者引導實習教師自定一周的實習任務;通過定期提交實習教師反思日記等形式,使實習教師觀念外顯化,以此作為指導教師調整指導方案的依據,也作為實習評價的依據;擬定多維度考察點,并要求實習教師收集實習過程的證據作為評價的依據,像用教案證明自己掌握了教學設計的流程,用案例證明自己能夠解決一般的班級突發事件,用作業評語證明自己與學生的溝通能力等。評價考察點即為實習教師學習的內容,考察方式即為實習教師學習的方式,通過這樣的方案,把實習教師學習過程中的行動、反思、指導串連起來,把學習過程與評價統一起來,把多個課程主體聯系起來。
3.建立實習指導教師的遴選、培訓、人事管理制度
實習教師成長中,有效指導非常關鍵,尤其中小學的指導教師是重要的教育者、引領者、示范者和支持者。因此中小學指導教師應有很好的專業資質,要有指導實習教師的愿望,要會指導,還應有持續從事培養實習教師的動機。因此,應建立關于實習指導教師的遴選制度、培訓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建立實習指導教師的資質標準,遴選具有專業資質、責任心強的教師作為指導教師,同時這些指導教師需要接受相應的培訓,畢竟會教學和會“教”教學是兩件事,怎樣根據不同實習教師的特征、需求去“教”教學更需要很好地規劃。同時,大學、中小也應建立機制,在職稱、稱號、待遇等方面認同、激勵指導教師從事的教師教育工作。
參考文獻:
[1][2]Grossman,P.,McDonald,M.Back to the Future:Directins for Research in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J].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al,2008,45(1):184-205.
[3][4]俞國良,辛濤,申繼亮.教師教學效能感:結構與影響因素的研究[J].心理學報,1995(5):159
篇8
【關鍵詞】烹飪職業道德 課程設置
烹飪類專業教育體系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12C-
0045-03
市場經濟的發展為烹飪行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和條件,其自身的優勢使烹飪行業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與此同時市場經濟的負面效應,在烹飪行業的各個方面也有所反應。我們已經震驚地看到了廚師集體跳槽,超標準使用化學添加劑,使用廉價的地溝油,廚師缺乏敬業精神和責任感等帶來的損失。分析這些事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菜品的生產者缺乏基本的廚師職業道德仍是主要原因,這也正是當前烹飪教育體系的缺陷所造成的后果之一。
一、烹飪職業道德規范
(一)烹飪職業道德的內涵
烹飪職業道德是職業道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具有職業道德的共同特點。同時,根據烹飪行業自身的特殊性,它還有獨特的內涵。在烹飪職業活動中,必然要在其外部和內部產生各種利益關系,包括該職業與社會、與國家、與市場、與服務對象,該職業與其他職業、與從業人員及該職業內部從業人員之間都會存在利益關系。這些關系中包含著各種倫理道德要求。
烹飪活動本身的性質決定了職業道德關注的內容。首先,從事烹飪職業,就意味著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責任是社會對該職業的職能、目的、任務以及工作方式的規定,是職業產生和存在的基礎。是否履行了烹飪職業責任,是最基本的要求。其次,從事烹飪職業,就享有一定的社會權利,也就是對自己崗位上的某些社會資源具有使用、操作、管理、支配的權利,具有一部分的社會公共權利。是否公正、合理、有效地運用社會公共權利,是烹飪職業道德關注的重要內容。第三,從事烹飪職業,必然享有一定的利益包括職業群體的利益、從業人員的利益,處理好各種利益之間的相互關系,是烹飪職業道德關注的核心問題。
(二)烹飪職業道德規范內容
1.遵紀守法、廉潔自律。遵紀守法、廉潔自律既是行政和法律的要求,又是道德規范的基本要求,同時也是搞好企業經營管理、糾正不正之風的重要保證。制定紀律的目的,在于確立和維護良好的工作秩序與生活秩序。遵紀,就是遵守規定的行為規范;守法,就是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和政策。與烹飪直接相關的法律、法規有《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植物保護條例》等。廉潔自律就是不貪不占、不損人利己、不損公肥私,就是以人民的利益為最高利益。作為以制作營養美味菜點為己任的餐飲行業全體從業人員,更應該學法、懂法、守法。
2.講究衛生、保證健康。講究衛生、保證健康,是廚師職業道德的具體體現,廚房菜肴生產和對客服務工作人員必須持《健康證》上崗,嚴格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要講究個人衛生和食品衛生,個人衛生要做到勤洗手、勤剪指甲、勤洗澡、勤理發、勤洗換工作服。俗話說“病從口入”,食品加工過程應遵守衛生制度,不加工變質原料、不加工不符合衛生標準的原料。工作時,工作服、工作帽必需穿戴整齊,不抽煙、不穿工作服到廁所等。保證廣大顧客就餐時不受病毒的傳染、危害。
3.敬業愛崗、忠于職守。敬業愛崗、忠于職守是烹飪職業道德最基本的規范,是成為一名合格的烹飪從業人員必須遵守的一條職業道德規范,是發揮從業人員潛在能力、提高服務質量的道德基礎。敬業就是尊重所從事的烹飪事業,愛崗就是熱愛自己的本職工作。忠于職守就是嚴格遵守職業紀律,盡職盡責,具有強烈的職業責任感和事業心。把自己從事的工作看成生活的目的、生命的一部分,并把自己的心血傾注到所從事的工作中去。這種事業心和敬業精神,是成為一名合格的、有高尚職業理想的烹飪從業人員的道德基礎。
4.鉆研業務、提高技能。鉆研業務、提高技能是烹飪職業不可缺少的基本規范之一,是烹飪從業人員搞好本職工作的關鍵。它的基本含義是:只有具有豐富的業務知識和熟練的職業技能以及過硬的基本功,才能為餐飲消費者提供優質的服務,才能盡到自己的責任,為企業贏得聲譽,為我國烹飪行業的發展作出貢獻。鉆研業務、提高技能既是向顧客提供優質服務、履行好職業責任、為國家和社會作貢獻的前提,又是烹飪從業人員求得自身發展進步的重要基礎之一。
5.熱情友好、賓客之上。熱情友好、賓客至上是烹飪職業道德中最基本和最具特色的一項道德規范。它是烹飪行業熱誠歡迎賓客的直接表現,是烹飪從業人員敬業、樂業精神的具體體現,是發展我國烹飪行業的需要,也是我國烹飪行業指導方針和根本宗旨的重要體現。熱情友好,既是一項道德情感,又是一種道德行為。要求從業者傾注滿腔熱情,真誠友好地接待每一位客人。賓客至上就是把賓客放在第一位。在烹飪活動中,就餐者、住店者等是賓客,從業人員是主人,把賓客放在首位,一切為賓客著想,一切使賓客滿意,盡力為賓客服務,是每一名烹飪從業人員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二、將烹飪職業道德納入烹飪類專業教育體系的重要意義
烹飪職業道德建設,是社會主義職業道德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將烹飪職業道德納入烹飪類專業教育體系,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對于解決烹飪行業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促進烹飪行業的健康發展,樹立良好的社會風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烹飪職業道德現狀呼喚烹飪職業道德教育
由于烹飪行業的特殊性,烹飪高等教育不夠發達,因而從業人員的文化水平總體上不高,短時間內很難有質的飛躍。如果任憑當前的職業道德繼續下去,將會導致一系列嚴重的問題。行業中的一些從業人員見利忘義、以次充好、牟取暴利,或以消費能力決定服務態度,甚至有人烹制出售國家保護的野生動植物。隨著中國對外經濟交往的加深,外國服務進入中國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服務水平高的地區往往烹飪就興旺,地區經濟效益就更好。因此,大力開展烹飪職業道德建設工作顯得十分重要而且非常緊迫。
(二)將烹飪職業道德納入烹飪類專業教育體系,有利于促進本行業健康發展
各類職業教育機構是廚師職業道德建設的主陣地,對塑造人的靈魂、培養理想信念、保證方向具有不容忽視的作用。烹飪職業道德作為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既有職業道德的共同特點,又具有進步性、崇高的目的性、廣泛的適應性和高度的自覺性及實踐性等特點。抓好烹飪職業道德教育,不斷提高廣大烹飪從業人員的思想覺悟和道德品質,增強他們愛崗敬業和服務意識,不僅能更好地提高我國烹飪行業的形象,也能充分開發我國餐飲文化資源,讓中國餐飲走向世界,成為名副其實的烹飪大國。
(三)將烹飪職業道德納入烹飪類專業教育體系,有利于提高社會道德水平
烹飪行業具有服務層次多、接觸面廣、服務對象流動性大等特點,因此烹飪行業從業人員的道德狀況,可以通過一傳十、十傳百的傳播方式,在眾多成員中產生影響。烹飪行業從業人員道德感情的感染力越大,其對社會的影響就越深遠。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改善,社會風氣的好轉,社會的安定團結,往往就是在道德感情潛移默化的傳遞和感染中實現。因此,將烹飪職業道德納入烹飪類專業的教育體系中,必將凈化社會風氣,促進社會安定團結,促進整個社會道德面貌不斷發展和進步,有利于提高全社會的道德水平。
三、目前我國烹飪類專業教育中烹飪職業道德教育的現狀及其影響
自上世紀80年代,我國正規的烹飪學校教育已發展成為包括烹飪初等職業技術學校、烹飪中等專業學校和烹飪高等專科學校(或大專院校烹飪系)等在內的不同層次的較完備的學校教育體系。這種教育體系的形成不僅為社會輸送了大量的中高級人才,而且為我國烹飪理論和實務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但是隨著人們消費理念的不斷變化,餐飲企業競爭的多樣化及服務對象的多樣化,社會對烹飪行業人員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
然而,目前我國的烹飪教育模式往往只注重烹飪技藝的傳承、烹飪理論的傳授,至今尚未開設廚師職業道德教育課程,而且社會勞動培訓機構也是如此,通常是七門課程:烹飪基礎技能、中餐烹調技法、食品衛生與安全控制、營養配餐、烹飪原料識別與選用、中國名菜制作技術、面點制作技術等,嚴重影響了烹飪職業道德的養成。當前烹飪教材種類很多,有部委組織編寫的教材、有行業組織編寫的教材、有相關學校聯合組織編寫的教材,也有書商組織拼湊的教材,但其中涉及職業道德教育的教材幾乎是空白。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實際經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容易忽視在專業技能的教學中滲透職業道德教育。
另外,目前我國烹飪專業教育仍然注重于知識灌輸、技能訓練,課堂上的大部分時間是“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寫、學生抄;老師演、學生看”。整個教學過程過度重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學生能力的培養。上述原因導致烹飪職業道德教育在傳統教育模式中未能得到足夠的重視,這嚴重削弱了烹飪類專業學生的職業道德意識,大大影響了烹飪類專業畢業生的職業技能和職業修養,使烹飪人員的職業水平與職業道德水平出現下降的趨勢。隨著餐飲市場的日益發展,對從業人員的烹飪職業道德的要求將越來越高。時代呼吁有良好職業道德水準的員工,作為這一行業的教育者,我們更應意識到職業道德教育的分量舉足輕重,只有在思想上意識到它的重要性,才會在教學過程中有地放矢地滲透職業道德教育。
四、將烹飪職業道德教育納入烹飪類專業教育體系的具體措施
烹飪類專業教育的目標不僅僅是培養學生在畢業時成為一名烹飪工作人員,還在于培養學生成為一名烹飪工作人員所應具備的素質。烹飪職業道德教育就是為了使烹飪類學生在畢業以后履行烹飪職業道德義務,遵守烹飪職業技術道德規范,而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相關的教育活動。這就需要改革現有的烹飪教學內容,改革烹飪教育的環境和教育資源,提高烹飪類專業教師的整體素質,適應市場變化對烹飪工作人員的新需求。
(一)健全烹飪職業道德教育的教學內容
職業道德有很強的時代性,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的職業道德標準。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烹飪工作人員應當以優良的“廚德”指導自己的職業行為。因此烹飪職業道德教育應包括以下方面:
1.職業基本教育,即對學生從事烹飪職業應當具備的基本職業道德進行的教育,包括遵紀守法、廉潔自律、講究衛生、保證健康、敬業愛崗、忠于職守、鉆研業務、提高技能、熱情友好、賓客至上等教育。該類教育可以通過設置思想品德修養、烹飪職業道德等課程完成。
2.法制教育,即培養學生遵法守法的意識,讓學生知法守法,培養學生學習和執行有關法規政策的自覺性。該類教育可以通過設置法律基礎、《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植物保護條例》等法規課程,將相關法規知識滲透到烹飪專業課程之中。
3.專業素質教育,即對學生進行專業知識教育,向學生傳授完成專業工作所需的技能和經驗,使學生掌握烹飪的基本知識與基本方法,具備運用烹飪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該類教育可以通過各類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專業方向選修課、綜合實訓課等課程完成。各烹飪學校應通過專業設置,有計劃地把烹飪職業道德教育納入專業教學體系之中。同時,應在烹飪教學中相應增加烹飪職業道德規范的內容,或者組織學生進行關于烹飪職業道德的專題討論,讓學生接受職業道德教育。
(二)創新烹飪職業道德教育的教學方式
在當今信息時代,許多知識與技能的有效性在日益縮短。因此,必須轉變教育教學方式,運用啟發式教學、案例分析、項目教學、情景教學等方法,從專業灌輸轉向綜合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學生獲得能夠使其終生受益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意識,以便適應日益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
(三)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
教師在人才培養中占主導地位,人才培養質量的好壞取決于教師的素質。學生的文化素質是其成才成人的基礎,而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工作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文化素養的高低。新課程需要全新的教師,但更需要“師德高尚”、具有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的教師。這就需要烹飪類專業教師有較高的綜合素質,專業教師經常深入一線進行調研,積累實際經驗,這樣才能在教學過程中貫穿職業道德教育,在向學生傳授烹飪技術的同時,及時將理論與實踐聯系起來。
(四)培養學生省察克制的方法
省察克制既是一種自我修養能力,也是一種職業道德實踐的方法。省察,它要求經常自我反省,即檢查自己的思想行為;克治,就是自我改正,即克制自己感情用事并自覺修正其言行。通過省察克制,自覺克服不足,使自己的行為始終遵守道德規范。烹飪行業從業人員每天與形形的人打交道,接觸各種各樣的事,只有不斷地反省、不斷地做自我批評,才能不斷地完善自己,培養自己良好的職業道德。
【參考文獻】
[1]熊四志,唐文.中國烹飪概論[M].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98
[2]劉彤.旅游烹飪職業道德[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3]江南雨,劉思羽.職業道德學習讀本[M].北京:中國黨史出版社,2001
[4]劉本基.廚師的職業道德[J].烹調知識,1997(8)
篇9
論文摘要:加強學生團隊精神價值觀的教育己成為我國職業教育的教學改革中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通過管理學專業課的教學實踐,發現在專業課的教學過程中實施對學生職業價值觀的灌輸和滲透效果明顯,比直接的、正面的、枯燥的職業價值觀說教方式效果好得多。主要探討在小組協作法中進行合作精神職業價值觀的培養方法。
價值觀是人們認識和評價客觀事物現象對自身或社會的重要性時所持的內部標準,職業價值觀是人們對待職業的一種信念和態度,它對個人的思想和行為具有一定的導向和調節作用。在當今的課堂教學過程別強調要加強學生的價值觀教育。學生有什么樣的價值觀,就有什么樣的思想和選擇,就決定著今后擁有什么樣的人生道路。目前,許多職業院校的大學生己經意識到擁有更多的知識和實際操作能力,可以更多地得到社會對自己的認可和尊重,也可以滿足自身的個人需求。但還有很多職業院校的學生,受社會不良思潮的沖擊,價值觀向“自我”傾斜,一味地追求金錢和個人利益,在思想上崇尚個人英雄主義,把個人位置擺到最前面,忽視自己是屬于社會的,拋棄了職業價值觀的社會協作和團隊精神。因此,如何加強學生團隊精神價值觀的教育己成為我國職業教育的教學改革中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筆者通過管理學專業課的教學實踐,發現在專業課的教學過程中實施對學生職業價值觀的灌輸和滲透效果明顯,比直接的、正面的、枯燥的職業價值觀說教方式效果好得多。對于還未走向社會,職業價值觀還不成熟的學生來說,在專業課的教學過程中實施職業價值觀的灌輸和滲透,可以巧妙地避開學生心理上的逆反情緒,做到說教自然,不露痕跡,起到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在專業的教學過程中,將要講授的課堂內容與管理案例、小組協作的教學方法株合在一起,促進學生的合作精神,來完善學生的職業價值觀。案例教學法是一種能有效提高教學效果的,己在工商管理專業教學中被廣泛采用的教學方法。這種有諸多優點的教學方法,用在日常的講授課的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分組討論、小組協作的方法。我國臺灣學者林生傅在論及小組合作學習理論時,直接將合作學習稱之為合作教學,他指出:“合作教學是一種創新的教學設計,目的在于使學習活動成為共同的活動,其成敗關系團體的榮辱。”這種方法在具體的應用過程中,可能會存在許多問題,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和職業以及職業價值觀的要求,增強案例的針對性,選擇恰當的、有深遠教育意義的、又暗藏幽默的案例至關重要。小組協作的案例教學法是快樂的,愉悅的課堂氛圍可以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師也可以通過這種互動式教學過程將所要傳遞的思想表達充分,學生接受起來也就輕而易舉。
在此舉一例說明小組協作的案例教學法的應用。筆者在講到企業文化的內涵和作用時,精選管理十大哲學故事中的一個作為案例進行分析。
有7個人曾經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要命的是,粥每天都是不夠的。一開始,他們抓閹決定誰來分粥,每天輪一個。于是幾乎每周下來,他們只有一天是飽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后來他們開始推選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出來分粥。強權就會產生腐敗。大家開始挖空心思去討好他,賄賂他,搞得整個小團體烏煙瘴氣。然后大家開始組成3人的分粥委員會及4人的評選委員會,每次互相攻擊、扯皮下來,粥吃到嘴里全是涼的。最后大家想出來一個方法,輪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他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為了不讓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盡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認了。大家快快樂樂,和和氣氣,日子越過越好。
故事沒講到最后,學生就七嘴八舌地討論成一片,但問題同時出現了:故事本身給人們什么啟示呢?用這個很籠統的問題來提問,目的是不將學生的思維限定在一個框架內,可以讓學生自主地形成發散性思維,出現創新性的問題和意見。在進行案例分析時,筆者將班內50人分成7個小組分別進行討論,每個小組可委托一名成員做小組秘書,負責記錄每位成員的意見和思想,當小組成員意見和思想有分歧時,可積極協調,并且將小組成員的不同意見拿出,進行新一輪討論。結合頭腦風暴法,鼓勵成員創造性思維,最后總結出本小組的意見,并在班內小組間進行交流。當小組的意見和思想形成后,這份意見總結己經代表小組成員每個人的思想,其是否有深度和廣度,是否有代表性,己經充分體現為小組自身形象。經過小組討論后,案例本身已經引發出無數的問題,比如:同樣是7個人,為何不同的分配制度,就會有不同的風氣呢?組建一個團隊,如何建造組織文化?應該是學習型的,還是創新型的,還是競爭型的?在企業是經驗重要還是創新重要?在學校里學到的東西能多長時間不過時?……無數的問題后面隱藏著無數的思想,在對問題的解答過程中,不僅使學生掌握了企業文化中軟文化潛移默化的作用,還通過小組討論、協作學習的方法,使學生價值觀受到深刻的教育。
這種小組協作學習在職業價值觀教育方面起到5大積極作用。
1)小組內各成員積極配合,相互依賴。在講解西安楊森企業文化中,筆者重點給學生分享“大雁的啟示”:當每只雁展翅高飛時,都為后面的隊友提供了向上之風;當某只雁離隊時,它立即感受到孤獨飛行的困難和阻力,它會立即飛回隊伍,善用前面提供的向上之風繼續前進。
啟示:分享團隊默契的人,善于幫助別人,也善于接受別人的幫助,能更輕松地到達目的地,因為他儷彼此信任的基礎上,攜手前進。
在案例教學分組討論時,小組成員有著一種共同的認識,即認識到做對組內成員有益的事或提出對大家有意的想法對全組也有益,做對組內成員有損的事或提出對案例毫無干系的思想和問題對全組也有損。小組成為組員的利益及學習共同體,組員需要在幾次案例討論過程中逐漸樹立起“榮辱與共”的意識。提高小組積極的相互依賴方法有很多,在小組內可形成積極的目標相互依賴、積極的獎勵相互依賴、積極的角色相互依賴、積極的資源相互依賴等多方面的相互依賴,這樣學生在這種訓練過程中就能意識到團隊對個人的重要性,而不會只是一味地崇拜個人英雄主義。
2)組員面對面的促進性互動溝通。為了完成整體任務,實現共同目標,小組成員之間的相互信任,相互鼓勵,相互促進等對彼此會有很大的幫助。面對面的促進性互動溝通有以下主要特點:小組成員間相互提供有效幫助、支援;共享所需的學習資料并有效地加工這些資料:用挑剔的眼光審視彼此的結論和推理過程;提供反饋以改進日后工作。在溝通的過程中創建高效的溝通渠道,創建通暢、透明、多向、經常性的信息交流機制,創造一種小組成員無話不談的溝通環境。
3)每個人均為責任體。小組成員需要認識到每個人都必須承擔自己的責任,完成分配的任務,為小組的成功貢獻自己的力量。為了使每一名小組成員積極參與到合作學習中,通常應注意幾個方面:保持小組的小規模,最好介于3~7名組員間,如果人員過多,可能會使部分組員出現消極態度;在最后案例分析總結時對組員進行口頭答問、情景測試、思想形成文字等個體評價;每組選派一名“檢查員”或教師自己進行制度化的觀察和記錄。只有做到以上幾方面,每位學生才能真正感受到在小組內既是小組成員,又是小組的主人。
4)培養學生合作技能。小組協作既是教學的手段和方法,也是教學的目的,它可以表述為“通過合作,在協作中,為了協作”教學活動。與競爭學習和個人學習相比,只有協作學習的組織形式把同學當成學習的一種資源,而其他2種學習方式則把他人當做學習的敵人或無關者。小組協作學習可以增進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提高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技能。為了實現小組的共同目標,小組成員應具備有效合作的技能:相互了解,相互信任,準確表達自己的想法,相互幫助,相互支持,建設性地解決矛盾與沖突等。要鼓勵小組成員在合作學習中應用這些技能,建立合作規則。合作是要學會高效溝通和傾聽,這也是學生走上社會要具備的職業價值觀之一。學會把“我聽大家說”這一美好品德長久使用,真正成為自己性格的一部分,才能體會到真正意義上的民主和合作。
篇10
關鍵詞:圖書館員 刻板印象 未來職業者 專業教育 實證研究
中圖分類號: G251.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6938(2013)02-0053-05
1 引言
縱觀學者們對圖書館學教育的討論,不難看出大家基本認同圖書館學教育中充滿了各種頭痛的悖論,包括圖書館學的逆增長現象(“高漲的事業與低落的教育”)[1]、未來職業者背離職業和職業背棄未來職業者現象[2]、專門化人才培養和復合型人才需求現象、人文讓位于科技現象等等[3],有學者認為這種現象部分源于對圖書館職業形象的低評價[2],但鮮有來自于未來職業者的全國性數據支持。本文嘗試從未來職業者的職業評價入手,探討專業教育在未來職業者形成職業評價中究竟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2 方法
在本研究中,專業教育是指未來職業者目前接受教育的程度,它作化為學歷和年級兩個指標,在問卷中對應的題目和選項為:
你現在是: ①本科 ②碩士 ③博士
你所在的年級:①1年級 ②2年級 ③3年級 ④4年級
使用SPSS16.0對數據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專業教育對圖書館員刻板印象、圖書館工作刻板印象、與圖書館員交往意愿的各因素均有顯著影響,但影響程度依指標不同有相應差異。
3 專業教育對圖書館員刻板印象影響分析
3.1 對圖書館學專業教育的狀況描述
如表1所示,樣本基本反映了中國圖書館學教育的分布狀況(截至2003年,圖書館學全日制學生2507人中,本科生占87%,研究生11%,博士2%[4]),由于博士人數較少,故本文未做博士群體內部的差異比較。
3.2 專業教育對圖書館員刻板印象的影響分析
專業教育對圖書館員刻板印象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對圖書館員刻板印象各因素的影響、對圖書館工作刻板印象各因素的影響以及對于交往意愿的影響。下面,我們分別從學歷、年級兩個方面考察專業認知對圖書館員刻板印象的影響,對這種影響我們將從傾向差異(認為是/不是)和程度差異(認為多/少)兩方面把握。
3.2.1 學歷
3.2.1.1 對圖書館員刻板印象的影響
如表2所示,不管學歷高低,未來職業者都認為圖書館員讓人感到親近、不疏離,在強技能和弱技能上表現尚可。從F值的顯著性水平可以看出,學歷對圖書館員印象各因素的影響不盡相同:對親近感和強技能沒有影響,對疏離感的影響較強,對弱技能的影響最為顯著。這就是說,不同學歷的未來職業者都一致認同圖書館員是讓人親近且強技能表現突出,但相較于本科生,碩士生眼中的圖書館員略顯疏離、弱技能表現相對較差。
3.2.1.2 對圖書館工作刻板印象的影響
如表3所示,從傾向差異來看:碩士與博士對圖書館工作復雜性不置可否,而本科生則認為其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就舒適度而言,本科生和碩士生一致認為這份工作是舒適的。從差異性來看,學歷僅對舒適度有影響(這與專業態度對工作印象影響大于館員印象的特點恰好相反):與本科生相比,碩士生眼中的圖書館工作更舒適。
3.2.1.3 對交往意愿的影響
如表4所示,盡管本碩博均表示非常愿意與圖書館員進行交往,但本科生的交往意愿顯得比碩士生略弱一些。
3.2.2 本科教育
3.2.2.1 對圖書館員刻板印象的影響
如表5所示,盡管本科生對圖書館員印象均表現尚可,但不同年級對圖書館員刻板印象各因素的認可程度不盡相同:隨著專業教育的深入,未來職業者對職業形象的認同度反而有所下降,即認為圖書館員不那么讓人感到親近、不疏離,在強技能和弱技能上的表現也不夠突出。另外,疏離感和弱技能上年級間的認同差異比疏離感和弱技能要更顯著(F值更大),這就是說,高年級的對圖書館員在疏離感和弱技能上的表現相對更不滿意。這是否意味著教育程度的深入使得未來職業者對圖書館專業人員的要求更高,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3.2.2.2 對圖書館工作刻板印象的影響
從表6可以看出,本科二年級以上對圖書館工作的復雜程度、本科一年級對舒適程度不置可否,而其他年級則認同圖書館工作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和舒適度,不過認同的程度有所差異:隨著專業教育程度的深入,未來職業者對復雜性的認同顯著降低,但對舒適度的認同則顯著提高。不過,從F值來看,圖書館工作刻板印象的總體水平要低于圖書館員刻板印象,這意味著教育程度對工作印象的影響不及圖書館員印象,這與專業態度的影響特點相反。
3.2.2.3 對交往意愿的影響
如表7所示,盡管各年級均表示非常愿意與圖書館員交往,但隨著專業教育的深入,與圖書館員的交往意愿也顯著降低。
3.2.3 碩士教育
3.2.3.1 對圖書館員刻板印象的影響
從表8可以看出,與本科類似,碩士各年級均認為圖書館員親近、不疏離,在強弱技能上表現突出;但碩士教育程度對圖書館員刻板印象的影響不及本科教育,僅影響館員印象中的親近感和強技能,相較于二年級,碩士一年級的則認為圖書館員在親近感和強技能上表現更好。
3.2.3.2 對圖書館工作刻板印象的影響
如表9所示,碩士各年級都對圖書館工作復雜性不置可否,但認同其舒適程度。相較于其他維度,碩士教育對圖書館工作刻板印象的影響不大,剛到達顯著性水平,表現為:碩士教育對復雜性沒有影響,對舒適度的影響剛達到了顯著性水平,一年級的碩士生對舒適度的認同顯著低于三年級。
3.2.3.3 對交往意愿的影響
如表10所示,碩士的教育程度對其交往意愿沒有影響,碩士各年級程度一致地表示,非常愿意與圖書館員交往。
3.3 專業教育與專業喜愛程度、滿意度、印象來源的交互作用
根據刻板印象的回歸分析結果可知(分析過程詳見《未來職業者對圖書館員刻板印象回歸分析模型的構建》一文),除個人情緒特點外,專業教育、專業喜愛程度、滿意度和印象來源均為能夠對圖書館員刻板印象起預測作用的獨立變量。事實上,專業教育與其他因素之間也同樣存在著交互作用,了解這種交互作用有助于理解專業教育對圖書館員刻板印象影響特點的部分原因。
根據卡方檢驗的結果,如表11所示,學歷與專業喜愛程度和印象來源均存在顯著正相關,但與滿意度無關;這就是說,隨著學歷的增長,未來職業者對專業的喜愛程度有所增加,更多未來職業者對圖書館員的印象來源于親身經歷,但對圖書館服務的滿意度并未發生變化。
本科教育與專業喜愛程度、滿意度和印象來源的關系則呈現出一些不同的特點:隨著年級的增加,未來職業者對專業的喜愛程度略有增加(剛達到顯著性水平),對圖書館員的印象來源也更多來自于親身經歷,但對圖書館服務的滿意度卻顯著下降。
碩士教育不會改變專業喜愛程度和使用圖書館服務的頻率,但會降低對圖書館服務的滿意程度。
3.4 專業教育與專業前景、專業選擇、職業選擇的交互作用
從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專業教育對圖書館工作刻板印象的影響不及對圖書館員刻板印象顯著,而工作刻板印象是未來職業者選擇職業的重要影響因素,因此我們不禁猜測,這是否意味著專業教育對未來職業者的職業選擇也無法產生影響。數據分析顯示,專業教育對專業前景的預期有正面影響,教育越深入對前景越看好,但對未來職業者的專業選擇和職業選擇幾乎沒有影響,差異僅表現在不同學歷之間,學歷越高越不會改換專業且愿意從事圖書館工作(但這種差異與其說是專業教育造成的毋寧說是個人選擇的結果)。
3.5 教育年限對普通大學生圖書館員刻板印象的影響
可能有學者會質疑,認為未來職業者的這種隨年級而變化的圖書館員刻板印象并不一定來自于專業教育,可能僅僅因為年級增長而帶來的與圖書館服務接觸頻率的增高(盡管表10的數據表明,接觸頻率確實隨著年級增長有所提高)。為了驗證圖書館員刻板印象確實受到專業教育(而非僅僅是接觸頻率增長)的影響,我們又分析了普通大學生(即非圖書館學專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數據來源為“普通公眾對圖書館員刻板印象調查”中的部分學生數據)圖書館員刻板印象隨著年級的變化趨勢。這里存在的假設是:普通大學生接觸圖書館的頻率也必然會隨年級有所增加,如若教育年限對普通大學生的圖書館員刻板印象沒有影響,那么未來職業者顯示出的印象變化便主要來自于教育;相反,如若對圖書館員刻板印象的影響與未來職業者趨同,那么上文提到的影響特點便與教育無關,而是與年級變化帶來的其他因素有關了。
如表13所示,除本科教育對舒適度的微弱影響外,本科與碩士教育均對圖書館員刻板印象沒有影響,也就是說,我們可以認為未來職業者隨年級而變化的刻板印象是專業教育的結果。
4 結論與討論
4.1 結論
通過前面的分析結果我們不難看出,專業教育是影響圖書館員刻板印象的關鍵指標之一,教育程度越高,圖書館員刻板印象各因素的分值越低,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
(1)對圖書館員的印象偏差。從專業教育各指標的分析可以看出,未來職業者接受教育的程度越深(學歷越高,本科或碩士接受專業訓練的時間越長),對圖書館員刻板印象各因素的評價越低,越認為圖書館員在親近感、疏離感、強技能和弱技能上表現不夠突出。這種低評價尤其表現在疏離感和弱技能上。
(2)認為圖書館工作相對更舒適。專業教育對圖書館工作刻板印象影響不及圖書館員刻板印象,但在部分維度上也達到了顯著水平:受教育程度越高,對圖書館工作舒適度的認同度越高;對于復雜性的影響只存在于本科各年級之間,同樣表現為受教育程度越深,對圖書館工作復雜性的認同度越低。
(3)對交往意愿的影響相對較小。總體來看(F值及其顯著性水平),專業教育對交往意愿的影響較其他因素相對較小,整體上仍呈現出受教育程度越深、交往意愿卻越弱的趨勢。
(4)本科生受專業教育影響較大。數據分析顯示,本科各年級之間在各個因素上都有顯著差異,但碩士各年級的組間差異就表現的不那么明顯。換言之,專業教育對本科生印象的影響要強于碩士生,并且,結合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這種影響是負面的。
(5)專業教育對刻板印象的影響與個體的專業認知、滿意度和印象來源有關。隨著專業教育的深入,個體對專業的喜愛程度、與職業的直接接觸程度有所增加,但對圖書館服務的滿意度卻顯著減少。另外,在對專業認知、滿意度和印象來源等變量控制后,專業教育仍對刻板印象影響顯著,并表現出不同特征。這意味著專業教育對刻板印象的影響一定程度上與個體的專業認知、滿意度和印象來源有關。
(6)專業教育對未來職業者的專業和職業選擇幾乎沒有影響。不管是對專業還是對職業的選擇意愿,未來職業者都沒有受教育程度的影響而表現出相應的變化,這就是說,專業教育對未來職業者的專業和職業選擇幾乎沒有影響。
4.2 討論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隨著教育年限的增長,未來職業者對圖書館員和圖書館職業的印象越來越趨于負面;并且這種負面影響尤其突出地表現在圖書館員刻板印象中的疏離感和弱技能上。我們已經證實了專業教育是教育年限對刻板印象影響的主因,伴隨著教育的深入,未來職業者對專業的喜愛程度、對圖書館服務的滿意度、與圖書館員的實際接觸頻率也會有所變化。根據上述數據結果,我們大致可以推斷出未來職業者刻板印象與專業教育呈負相關的部分原因。
專業教育使得未來職業者表現出專業偏愛和職業焦慮并存的矛盾特點:一方面,專業教育使得未來職業者對專業的喜愛略有增加,盡管專業教育在這方面的成效并不那么顯著;另一方面,專業喜愛度背后是專業教育向未來職業者描繪的一幅與現實差距較大的理想圖書館服務和圖書館員模樣,以至于在更多地親身經歷現實后,未來職業者對圖書館服務的滿意度驟減,對圖書館員的印象也更加負面,尤其對圖書館員在疏離感和弱技能方面的表現不滿。
進一步可以得出的推論是:第一,至少在未來職業者看來,圖書館職業的現狀水平與其應有的專業化程度相距甚遠,這意味著圖書館職業亟需專業的介入;然而,具有諷刺意義的是,不少圖書館明確表示他們不太歡迎圖書館學專業背景的學生。第二,專業教育并不能使未來職業者堅定從事圖書館職業的決心,反而使可能存在的決心被削弱。同樣具有諷刺意義的是,近些年圖書館在人事招聘時并不愁沒有應聘者,對學歷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卻有眾多的高學歷求職者尋求圖書館員工作。這在某種程度上表明,圖書館職業對未來職業者的吸引力遠不如這些可能從未接觸過圖書館學專業教育的人。
這就給我們的專業教育乃至整個圖書館事業發展提出了兩個問題:第一,應該如何提升整個圖書館事業的專業化程度?專業教育在這一進程中事實上扮演了怎樣的角色?第二,專業教育對未來職業者的專業和職業選擇不能提供正面的影響(反而有微弱的負面影響),不能增加反而降低了未來職業者的專業認同感,古南輝[5]從武漢大學本科生的部分數據中也得到了類似的結論。大部分未來職業者雖然表示未來愿意從事圖書館工作,卻有改換專業的意愿,這是否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專業教育的失職?
參考文獻:
[1] 程煥文.高漲的事業與低落的教育——關于圖書館學教育逆向發展的思考[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1,(1):67-70.
[2]于良芝.圖書館學教育呼喚戰略思維[J].圖書與情報,2006,(4):28-33.
[3] 畢強.悖論的價值:關于我國圖書館學教育的思辨[J].圖書情報工作,2011,(15):32-36.
[4] 程煥文等.1993-2003年中國圖書館學教育進展(續二)[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5,(1):6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