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的困境及對策范文
時間:2023-09-20 17:55:1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鄉村振興的困境及對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受多方面原因的影響,在農村經濟形態的發展和形成過程當中,鄉村振興會在很大程度上受金融發展限制。所以,分析農村地區的金融領域發展現狀,結合其存在的不足和困境對應的提升措施,為后續鄉村振興道路的完善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也可以為提升我國農村經濟環境起到推動作用。
1農村金融支持鄉村振興的必要性
對鄉村地區經濟振興所起到的推動作用,是農村金融發展的關鍵,也是農村地區經濟產業發展及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首先,農村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是農業產業發展的必然要求,想要實現我國從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的變化,就要實現農業產業體系的現代化發展,提高實現產業創新和整體競爭力。目前雖然我國農業產業發展有了較大進步,但整體生產技術相對落后,資源的利用率相對較低,種植投入和回報不成正比。與城鎮相比,農村的整體經濟水平相對滯后,收入較低,不管是在農業科研設備補充還是產業融合等方面都缺少外來資金支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農村的經濟發展[1]。其次,農村金融支持也是實現鄉村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實基礎,和諧健康的農村生態環境是實現農村地區長遠發展的關鍵保障。在農業發展環境下,農業種植過程當中使用化肥、農藥以及其他污染環境的原材料會影響土壤質量,降低作物產量,嚴重時會導致水土和耕地面積流失,阻礙農業可持續發展。肆意排放農村生活垃圾、焚燒秸稈等產生的污染,都需要大量資金支持來科學處理污染源[2]。再次,農村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是地區文化建設的重要基礎,淳樸的鄉風是實現農村地區發展的重中之重。但現在農村地區依然有盲目攀比、大肆操辦紅白喜事的現象,同時文化建設水平落后于城市地區,有限的文娛設施難以滿足群眾的基本需求。留守老人的贍養問題、兒童的教育問題都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另外保護傳統文化、修復歷史遺產以及宣傳和引導道德風貌都需要引入資金,保證工作順利實施[3]。
2農村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戰略的內涵
農村金融發展對鄉村振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展現。首先,農村金融是支持產業興旺、助力農業發展的基礎。金融對于鄉村振興的促進作用要以重視培育新型農業主體為基礎,以引入社會資本先進技術和完善管理經驗為目標,以此來調整現有的農產品結構,創新農村地區的產業布局,實現糧食、農林、牧業的統籌結合以及種植養殖和銷售的一體化發展[4]。其次,要強化涉農金融機構通過信貸手段來培育創新型農業主體的作用,實現農村產業的多角度融合以及農村地區全產業鏈的一體化發展,確保多個產業結構可以實現互動補充,以此來促進農業產業的興旺發展。再次,農村金融要以扶持綠色農業來促進農村經濟發展。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業產業從傳統的追求高產轉變為追求綠色可持續發展,對應的金融導向也呈現出新的變化。涉農金融機構要在支持鄉村振興發展的進程當中引入綠色導向,以綠色信貸業務來支持農業綠色循環的低碳生產,實現農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農村經濟發展的重點是要改變傳統的種植養殖產業,使依靠自然資源消耗為主導的粗放型經營模式轉變成現代化的可持續綠色發展模式,重視在農業生產技術發展過程中引入節本增效的創新技術,強調推廣畜禽養殖新型農業發展模式。農村金融支持可以依托農村地區現有的綠色資源,發展并扶持休閑、旅游以及健康產業,推動農林牧漁等產業和教育、文化、養老等實現有效融合[5]。最后,農村金融支持要重視發展普惠金融,提高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在過去一段時間我國農村地區金融市場發展較為失衡,地區金融配比難以滿足實際需求,想要實現鄉村地區的可持續振興發展就要解決農村金融服務的缺陷。將有限的金融資源投入到鄉村振興的重點產業當中,通過拓展和延伸農村地區的服務鏈,形成一體化的普惠金融服務體系。以強化鄉村地區發展的前提開展豐富多樣的金融普惠活動,幫助農村居民提高金融服務的運用能力,實現農村地區共同富裕[6]。
3農村金融支持鄉村振興面臨的困境
農村地區金融發展是以推動農村地區經營主體多元化發展以及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為基礎。資金融通可以確保各項基礎工作順利進行,但受外界環境和基礎設施建設的影響,主要表現在缺乏資金對農村各項事業的融通支持以及對不同經營主體的政策性支持,同時具體的對象和外部環境的差別會導致相關工作受阻。
3.1農村金融市場不完善
首先,農村金融市場的供給環境相對較弱,難以與城市地區相匹配。大部分農村金融行業的發展相對較慢,金融供給的主體相對單一,市場發展空間較小,商業和國有銀行等金融機構的運營工作會過度關注個體利益,不能根據農村市場的實際情況完善工作細節。一些農村地區的金融機構數量少,有的地區只有農村信用合作社,會因為結構單一而影響融資功能,直接限制鄉村振興的整體發展。其次,現有的農村金融市場結構不合理。受市場主體的供給和需求不對應問題的影響,金融監管體系對市場的約束性和管理性相對較低,直接影響農村金融體系的細化和完善,失去對地區經營結構的約束。
3.2農村金融服務不到位,金融產品單一
農村地區的金融產品能充分展現出農村金融體系的發展情況。通過對農村金融市場的運行情況展開分析可知,豐富的金融產品能從多個角度滿足農村地區金融主體的不同資金需求,以此來為農村經濟主體的項目建設提供基本支撐。分析目前的建設成果可知,農村金融產品的類別和形式還不夠全面,難以滿足鄉村振興的整體要求,也不能實現外界環境和內部政策對經營的促進作用,直接影響農村地區的金融供給,導致資金的運營和使用受到較大的約束。
3.3貸款額度有限,貸款困難
目前農村金融機構所發展的業務當中,大部分為小額貸款,款項相對分散,存在一定的回收風險,會影響農村金融機構對地方經濟水平的促進作用,甚至會阻礙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在農村地區,農民對小額貸款的需求量較大,一般會以相應的擔保抵押為條件申請貸款,但因為農村地區的抵押物資較少,且大部分農民的個體條件不能滿足貸款要求,所以農村金融發展會受到一定約束,制約了農村經營主體的經濟發展水平[7]。
3.4農村金融保險不完善
農村金融保險對于鄉村振興產業的穩定和發展以及后續的風險防控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農村金融保險在地區經濟發展進程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但農村金融保險存在發展滯后以及缺乏擔保的情況,在當前社會環境當中,商業保險不斷發展,而農村金融保險相對落后,影響了農民的經濟收入,限制了對保險的可承擔風險。另外農村金融機構的現有網點數量較少,在開展涉農業務時需投入大量資金,降低了貸款的收益率,導致資金流入到非農產業中。假如農村金融保險不能降低農業融資風險,就會影響鄉村振興戰略實施[8]。
4農村金融支持鄉村振興的建議
4.1構建合理的金融服務政策和體系
首先,分析目前農村金融環境的發展情況可知,其在鄉村振興工作中存在較大不足,要從農村金融的不同發展階段來制定并落實對應的金融服務政策,實現農村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實現多元化農村經營主體的現代化發展,進而實現鄉村振興。其次,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需要結合現狀科學規劃銀行和非銀行機構,以多樣化的途徑引導多種類型的農村金融機構,確保該類金融機構促進農村區域實現經濟和文化水平雙重發展,滿足農村地區在各個領域建設工作的資金需求,另外政府要充分發揮自身的調節效應,合理布局農村金融的業務網點,為完善和發展后續經濟體系打下基礎。再次,要細化現有的監管機制,規避各類風險,構建完整、科學、優良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確保相應的金融服務制度滿足鄉村振興發展的需求[9]。
4.2創新服務模式和產品
首先,要引入新型技術手段完善金融服務。在過去銀行業的發展進程當中,信息不對稱對農業金融發展的阻礙較大,引入大數據技術可以有效解決這一問題,促進銀行服務業在農村地區的發展。涉農金融機構要根據新型農業主體的個體需求,結合現代化的智能手段創新并整合業務模式,提高服務的技術和數據處理能力,完善業務審批過程,簡化辦事環節,提高農村金融的服務質量。其次,涉農信貸增信途徑和方法有待豐富,農村金融機構應結合國家的政策方針來提高涉農信貸期限的時間和額度。例如,在黨的報告中提出了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繼續延長30年,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新型農業主體出現。農業金融應以此為契機發放農村土地經營和農房抵押貸款,在農業設施設備抵押和生產訂單等方面加強融資,以此來提高貸款的額度并延長相應期限,針對農戶、地方產業、農村合作社以及電商產業鏈等渠道增加貸款,并豐富融資模式,以此來滿足在土地流轉和服務過程當中涌現出的新經營模式。再次,要結合農村地區現有的產業鏈,加大資金支持力度。隨著社會經濟水平和農村地區現代化農業規模的共同發展,農村產業鏈經營主體的基本資金需求從小額化向規模化轉變,從單一化向多元化轉變,農業金融機構要以解決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出現的各類問題及后續流通和營銷渠道當中的融資需求為切入點,打造出符合農業金融產業差別的新金融服務體系,根據不同的客戶需求完善定價細則,確定合理的利率水平,根據農業生產的季節性特點滿足不同農戶的基本需求。
4.3保證農村金融服務質量全面提高
站在整體的角度分析,想要實現農村金融對“三農”工作的良好服務,就要完善和優化金融服務體系,明確其在鄉村振興工作當中的具體職能。要改變現有的工作思維,強化金融服務模式,依照農村地區特有的經濟、社會發展現狀和農民的實際需求,通過面對面、點對點的服務模式實現金融服務和農業種植生產等活動的有效融合。結合這些方面的具體情況來確定對應的金融服務方案,進一步細化以多元化農村經濟為主體的金融服務,確保現代農業生產活動得到更科學有效的提升,從根本上解決鄉村振興工作當中的資金難題[10]。
4.4大力發展農村綠色金融服務
首先,要重視農村金融對綠色產業的引導、約束和杠桿作用。農業金融機構要依照農業發展基礎強調其實現綠色低碳化的轉型方向,結合有效的金融服務促進農業產業呈現更高效、高質量的生產模式,從傳統的粗放型生產經營轉變為重視生態節約環保的綠色經營,在此過程中要加大綠色信貸的投放力度,重視對農業種植養殖以及深加工產業的金融支持。其次,要細化綠色農業信貸投放制度,通過制定差異化信貸策略,創新現有的綠色金融產品結構。結合農村地區的實際生產和經營特點,探索農產品商標質押貸款的新型貸款模式,結合分類化的客戶管理渠道,對現有的信貸項目庫當中所涉及的農業循環經濟項目分級授信,提高其授信額度。構建以現代化農業科學技術為支撐的農業示范基地,開拓綠色貸款通道,實現農村綠色金融服務的可持續性發展[11]。再次,要強化綠色金融發展的政策性支持,結合現有的政策標準和金融發展制度,落實農村綠色金融的相關要求和政策體系,構建并完善能和其相對應的、以服務于農村地區金融需求為主體的中介服務機構,投入充足的資金,調動涉農機構發展綠色金融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重視以綠色金融服務為基礎的綠色小微企業和項目的信貸投放。
4.5加大對農村農業貸款的管理力度
想要實現農村地區金融結構的穩定發展,就要完善利率定價機制,高利率會增加農民的貸款負擔,阻礙地方經濟發展。政府要以規范市場運營模式為主,合理調控農村金融市場,確保各項業務有序進行。農村信用合作社要結合科學的利率機制優化現有利率,確保農民主體得到金融優惠,積極參與地區經濟建設。要以小額信貸為主導,結合農村地區的實際信貸需求構建與實際利率相符合的金融制度,在強化融資效率的同時實現對金融機構運營工作的科學引導,確保金融服務能滿足農村金融市場的發展要求。
4.6拓寬信貸渠道,提高農村農業貸款額度
發展農村信貸領域要拓寬農村信貸渠道,提高農村信貸的利用效率,強化監管水平。通過機構擔保以及補貼政策,推進農村金融的創新和發展,拓展信貸渠道,發展不同的資金渠道,實現多個渠道資金抵押,保證農村地區經營主體拓展融資渠道。另外要加大農村金融對金融貸款的投入力度,從地方經濟的發展角度入手確定金融活動的發展方向,依照民間借貸的實際情況規范并引導市場環境有序發展。
4.7防范農村金融支持鄉村振興風險
首先,要由財政部門設立專門的農業風險補償基金來補貼農村金融,支持鄉村振興信貸投入,并適當補償不良貸款造成的損失,完善并推廣農業保險制度。要豐富并完善農村信貸的擔保體系,優化現有的金融環境,確保各類金融機構能夠更多地參與到農村金融服務當中,有序推動城鄉文化和經濟建設工作,進一步完善金融保險制度,構建農業金融信貸的對應風險。其次,要擴大政策性保險費用的補貼范圍,吸引更多創新型農業主體,結合政策性保險對策預防風險。可以通過政府補貼、稅收減免等方式引導并鼓勵商業性保險機構開展農業保險相關業務,確保對應的保險服務能滿足農業市場的實際需求,為新型的農業主體提供更可靠有效的保險基礎。再次,可以推出盈利涉農保險產品,確保農業經營主體在遭遇自然災害時能得到啟動資金補償。最后,通過引入風險共擔及補償制度來構建政府機構、農戶和經濟組織等多位一體的聯保模式,充分落實集中擔保、分散使用的靈活模式,采用綜合化的保險措施來防范農村金融支持鄉村振興過程當中可能出現的各類金融風險,確保農業生產過程中所需要的資金可以完全應用到農村地區建設當中,促進農村地區各個領域的整體發展[12]。
5結束語
農村金融工作的發展和完善直接推動解決了“三農”問題,目前在鄉村振興工作過程中支持農村金融發展起到重要作用。農村金融發展受環境及制度的影響存在諸多困難,對應的保障制度也不能確保金融體系穩定發展,從而影響了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影響了鄉村的發展。因此要以推進鄉村振興發展為基礎,完善農村金融服務制度,進一步促進中國農村經濟向高質量方向發展,并實現了農村金融對鄉村振興戰略發展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王小華,楊玉琪,程露.新發展階段農村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問題與解決方案[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47(6):41-50,257-258.
[2]李茂,王晨陽.金融創新如何助力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深度銜接[J].河北學刊,2021,41(6):204-209.
[3]邵曉翀,杜爾玏.金融助力鄉村振興的現實基礎、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基于新發展格局視角[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21(10):76-80.
[4]袁文.鄉村振興中農村金融立法的困境與破解路徑[J].農業經濟,2021(10):94-95.
[5]王興國,吳梵,劉韜.農村金融發展影響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空間計量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21(10):84-91.
[6]李昱呈.開發性金融支持鄉村振興可持續發展路徑探究[J].開發性金融研究,2021(5):41-48.
[7]馬天祿.金融支持鄉村振興的可持續發展模式[J].中國金融,2021(15):26-27.
[8]林暹亮.農村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戰略的長效機制構建研究[D].舟山:浙江海洋大學,2020.
[9]李自強,陳佑成,葉偉嬌,等.網點布局視角下農信社信貸服務感知質量影響機制分析與展望———基于商譽評價的調節效應分析[J].農業展望,2019,15(11):27-34.
[10]陳麗.金融支持鄉村振興的實踐與思考———以廣東省梅州市為例[J].農村金融研究,2019(6):67-70.
[11]丁竹君.創新農村金融工具的路徑選擇[J].社會科學輯刊,2010(1):117-119.
篇2
關鍵詞:社會分層;農村教育;發展;離農;為農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4289(2012)04-0008-03
隨著國家明確農村教育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的重要地位,把農村教育作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1],特別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為《綱要》)提出將“加快縮小城鄉教育差距、促進教育公平作為教育發展的重要戰略目標”以來,社會各界對農村教育的發展越來越關注。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農村教育迎來了一個大好的發展時機,但是農村教育的實踐卻沒有很好地跟進。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學術界在農村教育的發展目標和功能定位上存在著“離農”和“為農”的悖論。農村教育的目標定位直接影響農村教育的發展方向以及發展前景,社會分層理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
一、社會分層理論與農村教育
社會分層是根據獲得有價值物的方式來決定人們在社會位置中的群體等級或類屬的一種持久模式[2]。也就是說,不同的階層占有的資源是不同的。社會分層理論的代表人物有馬克思、韋伯和布爾迪厄等。馬克思從經濟這個角度,以占有生產資料的多少將階層劃分為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韋伯從權力、財富和聲望三個方面對社會階層進行分類;布爾迪厄則認為社會分層主要是由于資本的不平等分配所致,他將資本分為四種類型:文化資本、經濟資本、社會資本和符號資本。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當代中國結構變遷研究”課題組經過廣泛調查,將我國階層分為十類,分別為:(1)國家與社會管理者階層;(2)經理人員階層;(3)私營企業主階層;(4)專業技術人員階層;(5)辦事人員階層;(6)個體工商戶階層;(7)商業服務業員工階層;(8)產業工人階層;(9)農業勞動者階層;(10)城鄉無業、失業、半失業者階層[3]。
在社會學家看來,教育、社會分層和社會流動三者是相互關聯的,教育對社會階層的合理分布和社會結構變遷具有促進作用,這主要是通過促進社會流動進行的;社會分層受教育者接受何種教育影響,同時教育能夠促進社會結構合理分層的實現。既然教育對社會分層具有促進作用,那么農村教育也不例外。社會分層理論認為,研究者所持的價值立場不同,對于農村教育發展的目標定位也會不同,這就造成我國農村教育在目標定位上存在著“離農”和“為農”的悖論。國內學術界在表述這對矛盾時所使用的概念略有差別。一種表述是“離農”和“為農”。提出反對意見的人認為,“為農”中包括了“離農”的含義,也就是說伴隨著城鎮化的推進,“為農民著想”教育的重要內涵就是幫助農民離開農村。另一種表述是“離農”和“務農”,對這種表述也有反對者,他們認為“離農”是從教育目的的角度提出的一對概念,而“務農”表現的多是工作選擇,在邏輯內含上不對稱[4]。在本文中,使用的是“離農”和“為農”這種表述。
二、社會分層視角下的農村教育發展悖論
(一)“離農”教育與農村社會發展的背離
所謂“離農”教育,就是以城市為中心,為城市培養高級技術人才,培養離開農村、農業和進入城市主流文化而不是回歸鄉土文化的人才[5]。這種教育滿足了農民對自己的子女通過學習考上大學,通過教育改變社會身份,獲得社會升遷,成為城里人,過上城里人的都市生活的愿望。而農村孩子讀書最大的動力就是“跳出農門”,擺脫父輩們世代務農的命運。
“離農”教育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這與我國社會發展和特殊的國情有著緊密的關系。1954年劉易斯(William Arthur Lewis)在《勞動無限供給條件下的經濟發展》一文中指出,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二元經濟結構,即國家經濟中含有兩種性質不同的結構:一個是以傳統的農業為代表的農業社會,一個是以現代化方式進行生產的城市社會。發展中國家的政府制定了先發展城市、后發展農村的發展戰略,人為地造成了城鄉發展不一致,形成了兩個不能整體、均衡發展的二元社會[5]。由于建國初期的特殊國情和趕超英美的迫切愿望,國家采取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政策,為了獲得工業發展所需的原料,國家制定了一系列的強制性制度,使農村服從于城市的優先發展,人為地加劇了城鄉二元結構的分化,造成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長期處于緩慢發展甚至停滯狀態,遠遠落后于城市社會經濟發展。
對于農村教育發展的這種“離農性”取向,早在20世紀初期,陶行知先生就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鄉村教育走錯了路!他教人離開鄉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飯不種稻,穿衣不種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羨慕奢華,看不起務農;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人農夫子弟變成書呆子;他教富的變窮,窮的變得格外窮;他教強的變弱,弱的變得格外弱”[6]。而到了改革開放,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后,農村教育中的“離農性”傾向不但沒有減弱,反而愈演愈烈,成為困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瓶頸”。“步入新世紀,今人對農村教育的指責與1920年中國鄉村教育運動者的批評,何其相似,歷史的車輪已經碾過80多年的歲月,何以中國農村教育幾乎依然如故,這不能不令人深思。”[7]
(二)“為農”教育與學生個體發展的缺位
所謂“為農”教育,就是強調農村教育發展更應該使農村教育“農村化”、“自然化”,為滿足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而培養“為了農村,面向農村,改造農村”的人才[8]。這種取向符合國家發展“為農村的農村教育”的政策訴求,因此成為政府制定農村教育政策的依據。
“為農”教育的提出也是有淵源的。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鄉村教育運動中,晏陽初、梁漱溟和陶行知等一批愛國知識分子和教育家,出于提高全民族素質以振興國家的良好愿望,對我國的農村教育進行了積極的探索。晏陽初認識到,中國的大多數人民是農民,中國是以農立國。要想普及中國的平民教育,應當到農村去。根據農村的“愚”、“窮”、“弱”、“私”四大基本問題,他提出了“四大教育”與“三大方式”和“化農民”與“農民化”的教育理論來進行鄉村教育實驗。梁漱溟在認識到中國社會是一個“倫理本位、職業分立”社會的基礎上,實施農村教育,重新整理和建設中國傳統文化,以進行鄉村建設。陶行知先生主張從鄉村實際生活中創辦活的中心學校,以鄉土物事為教材,以鄉村建設為本位,培養出具有農夫的身手、科學的頭腦、改造社會的精神的人才[9]。
隨著國家對“三農”問題的日益重視,農村教育必須立足于農村,培養農村所需要的人才,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呼聲也日益高漲,發展立足于為農村服務的農村教育,并試圖消除當前農村教育嚴重背離農村實際,農村教育已經成為一種單純教育消費等弊端。但是,如果農村教育只是追求農村社會經濟發展,而不去考慮農村學生期望通過教育而得到社會升遷的機會,獲得進入城市和在城市立足的文化資本的話,那么這種“為農”取向的農村教育雖然會促進農村社會經濟發展,但會造成促進學生個體發展的教育功能的一種缺位,這將更不利于社會階層的公平流動。法國社會學家布爾迪厄認為教育是文化再生產和社會再生產的工具,具有維護不平等社會關系的功能。如果農村教育只面向農村劣勢文化圈,那么只能導致農村孩子的低地位的社會再生產,農民永遠擺脫不了悲慘的命運[10]。
三、在“離農”與“為農”之間:農村教育發展的第三條道路
在社會分層理論看來,“離農”教育雖然可以增加農村孩子向城市流動的可能性,但是這種簡單的移植城市模式“對于鄉村來說暗含著一種意義,那就是鄉村的城市化與現代化將通過對已有的城市與工業的移植與照搬而實現”[11]161。也就是說,這種“離農”教育取向“從一開始就沒有將鄉村改造與鄉村發展問題考慮在內,它的眼光集中在國家的建構與城市工商業的發展上,它只是將鄉村作為人才選拔的一種來源而已”[11]161。這造成農村教育脫離農村實際和與農村社會斷裂,不利于農村社會的發展。同樣,“為農”教育雖然立足于農村實際生活與實際需要,有針對性地對農村孩子進行教育,培養他們成為農村社會發展的“建設者”和“改造者”。但這種“催生”農村現代化模式剝奪了農村孩子參與城市生活的權利,不利于農村孩子公平地向城市流動。總之,“這種想從認識農村既有的物事、掌握農村既有的技能開始‘催生’農村現代化的教育方式,事實證明是比較荒悖的”[11]169。
在“離農”與“為農”之間,在社會需求與個體發展之間,農村教育似乎陷入了發展的兩難境地,農村教育究竟何去何從?其實,根據農村社會階層不同的教育需求,可以將農村教育的功能分為三類:一是“為升學的教育功能”,滿足一部分學生的城市升遷需求;二是“為務農的教育功能”,滿足一部分扎根新農村建設者的教育需求;三是“為進城務工的教育功能”,滿足一部分勞動力進入城市工作的技能培訓需求。即要求農村教育要立足于城鄉共同發展,在教育目標、學校類型、學校層次和教學科目設置上實現多樣化,其中學校類型的多樣化主要體現在高中發展的多樣化上,既有普通高中又有職業高中;學校層次上既要在現有條件下發展基礎教育,還有必要發展農村高等教育,尤其是農村職業技術教育;在科目設置上既要開設符合社會發展的知識課程,還要傳授必要的就業和發展的技能。這樣不但會滿足各個農村社會階層的不同教育需求,而且會促進農村教育的自我發展。
因此,在《綱要》實施的背景下,我們應該從“離農”與“為農”這種非此即彼的思維困境當中擺脫出來,著眼于促進城鄉共同發展。農村教育不但要滿足城市社會發展的需求,而且要滿足個體發展的需求,同時還要滿足農村社會發展的需求。這樣,我們在制定各種政策,思考各種農村教育發展問題的時候就要從城鄉這個大的系統出發,協調城鄉各種利益群體關系,特別是要多考慮和照顧農村各個社會階層的利益訴求,促進城鄉的共同發展。只有這樣,城鄉教育差距才會不斷縮小,城鄉二元對立的格局才會慢慢改變,農村教育發展中“離農”與“為農”的悖論才會徹底消除。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工作的決定[EB/OL].(2006
-09-27)[2012-1-20]省略/ReadNews.asp?NewsID=4511.
[2][美]波普諾.社會學(第十一版)[M].李強,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264.
[3]陸學藝.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9.
[4]鄔志輝.關于農村教育三個理論問題的探討[J].理論月刊.2009,(6):5.
[5]張濟洲.“離農”?“為農”――農村教育改革的困境與出路[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3):36.
[6]陶行知.中國鄉村教育之根本改造[A]//陶行知全集(1).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659.
[7]葛新斌.農村教育:現代化的棄兒及其前景[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3,(12):39.
[8]史成明.對新農村背景下農村教育的審視和對策[J].學術交流.2009,(12):244.
[9]孫培青.中國教育史(修訂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449-455,472-475.
[10]余秀蘭.中國城鄉教育差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346.
篇3
關鍵詞:農村;職業學校;發展策略
農村職業教育在解決“三農”問題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引起了學者們的廣泛關注,許多學者從宏觀的角度對當前農村職業教育的作用與意義、存在的問題與對策進行了深入的探討與研究,但這些研究絕大多數是從職業教育本身出發,就農村職業教育論農村職業教育,沒有或很少考慮農村職業學校發展與農村職業教育發展之間的關系。而實際上,離開了農村職業學校的發展,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永遠只能是一句空話。基于以上考慮,本文擬從農村職業學校這個微觀的角度,以湖南武岡職業中專為個案,對當前農村職業學校面臨的具有代表性的問題進行探討,以期尋求我國農村職業學校的發展策略。
從一個案例看農村職業學校存在的問題
湖南武岡職業中專學校創辦于1983年,是一所由武岡市政府主辦,市教育局主管的農村職業中專。學校占地282畝,總建筑面積4500平方米,有一個本部、兩個辦學點,16個專業和16個實習點,教師122人,總資產5550萬,在校學生人數2300多人。該校是一所多形式、多層次、多功能的綜合性職業中專,自開辦以來,始終堅持面向農業、面向農村、面向農民的辦學方向,堅持“培訓、示范、推廣、服務”的四大功能,堅持姓“職”姓“農”。學校先后與浙江阿德箱包、海南溫氏集團、富士康等二十余家企業進行了合作,并與邵陽學院、邵陽職業技術學院、湖南農業大學、湖南師范大學等高等學院聯合辦學。歷經23年,該校已經成為國家級重點職業中專、獲得“省文明單位”、“省農民工培訓百所職業院校”稱號,培育了大量的技術類人才,對武岡經濟的發展起了極大的促進作用。盡管武岡職業中專已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但仍存在著我國職業學校普遍存在著的一些問題。
辦學缺乏自主權武岡職業中專是一所由武岡市政府主辦,武岡市教委主管的職業中專,政府在硬件、政策方面給予了學校一定的支持。但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政府仍沿襲過去的管理方式,對學校管得過嚴、過死。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學校在專業設置及各專業招生人數、教材版本使用等方面沒有自主權,專業的設置、招生人數的確定、教材版本的確定仍要由武岡市教委審批。但市教委作為政府行政機關,對行業市場敏感度有限,致使學校專業設置、畢業生人數及所學課程不能很好地適應市場需要。其次,政府各職能部門對學校干擾太大。各職能部門經常對學校進行各種檢查、評比,包括教學、衛生、財務等工作,事無巨細,使得學校管理人員把相當多的精力放在各種接待上,而不是投入到學校發展事業中。再次,學校聘用教師沒有自主權。雖然聘任制已經出臺了幾年,但武岡職業中專的教師仍然是由政府統一選派,教師工資統一由政府撥款,學校不能實行真正意義上的聘任制選拔優秀教師任教。
經費不足用于職業教育的經費并不是固定由國家財政或地方財政劃撥,其經費來源有的是教育撥款,有的則是一些部門的事業經費支出,還有一些可能是公司或企業支出。經費的不固定、國家對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投入傾斜以及政府各部門職能的轉向,導致職業教育面臨經費不足的困境。武岡職業中專65%的經費來源于武岡市財政,但近年來伴隨武岡工業的不景氣與農業稅的取消,武岡市財政收入銳減,撥給武岡職業中專的辦學經費自然也大幅度減少,使得武岡職業中專在2005年虧損200萬元,正常的教學活動因經費不足受到了極大的影響。
師資力量不強高質量的教師隊伍是全面提高教育質量與辦學效益的基本保證,而目前農村職業學校的教師合格率明顯低于普通高中,武岡職業中專的師資也同樣不能盡如人意。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教師學歷水平整體偏低。學校在職在崗正式教師122人,其中具有本科學歷的教師僅有66人;二是文化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比例失衡。文化課教師較多,專業課教師與實習指導教師嚴重不足,極大地影響了教學質量;三是“雙師型”教師人數偏少。農村職業學校的性質決定了其專業課教師應是既具備一定的專業基礎知識,又具有很強的動手能力的“雙師型”教師,但學校的專業教師只有33人(50%)屬于“雙師型”教師,有一半教師是直接從學校到學校,缺乏專業實踐經驗與動手能力;四是教師的年齡結構不合理。青年、老教師比例偏高,中年教師比例偏低。青年教師所占比例為56%,雖然他們有較高的理論知識,接受新知識的能力較強,但缺乏實踐技能與教學經驗。老教師所占比例為20%,雖然他們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但知識老化,接受新知識的能力差,不利于學校的改革與發展;五是教師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的能力與科研素質較低。當今社會科技發展迅速,使用先進的現代教學技術能大大提高教學效率,但學校里能熟練使用計算機多媒體或網絡資源并應用于課堂教學的教師所占比例僅有56%。
招生日益困難武岡職業中專2002年的招生人數為2802人,2003年為2650人,2004年為2200人,而2005年僅有2056人。在校學生人數大幅度減少,招生面臨著很大的危機。這是因為農村職業學校很多是由辦學條件薄弱的學校改制而來,雖然有些學校辦學硬件和軟件有了長足發展,但是過去留下的“破舊”、“辦學水平低”的印象一時難以改變,學校的軟硬件設施與普高相比仍有很大的差別,許多人把職業教育視為“次等教育”、“末流教育”。隨著經濟的發展與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學生和家長對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日趨旺盛,普通高校順應這一潮流,逐年大幅度增加招生計劃,有力地刺激了普高招生,縮小了農村職業教育招生的空間。由于對口招生制度的不完善,農村職業教育一直屬于“終結教育”,在家長及學生對教育層次的需求逐漸高移的情況下,選擇普通高中也就不足為奇了。
農村職業學校的發展策略
農村現代化建設靠科技,科技的發展靠人才,人才的培養靠教育。農村職業教育是將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橋梁,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是實現農村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重要基礎工作,是振興農業的必由之路。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離不開農村職業學校的發展,只有農村職業學校發展了,才能培養出具有全新知識結構、全新思維方式和全新精神面貌的具有較強適應能力與生存能力的適用人才。因此,制定正確的農村職業學校發展策略,對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武岡職業中專學校是全國農村職業學校的一個縮影,故其發展策略對于其他同類學校來說具有適用性與借鑒意義。
爭取更多的辦學自主權我國農村職業學校與政府的關系模式的形成是一個歷史發展過程,是國家政治、經濟和文化傳統共同作用的結果。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村職業學校要想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取得一定的發展,必須爭取包括招生、專業設置、教學活動、技術開發和社會服務、內部組織機構設置、教師評聘、學生教育和管理等在內的各方面的自主權。首先需要完善立法,現行的《職業教育法》雖然對職業學校辦學自主權這一實體權利做出了明確的規定,但缺乏程序法的保障,需要通過制定實施細則對實體權利進行細化,增強實施過程中的可操作性。其次需要政府轉變職能,由對學校的直接行政管理轉變為運用立法、撥款、規劃、信息服務、政策指導與必要的行政手段進行間接管理。通過法律保障及監督體系的建立,使農村職業教育真正納入規范化、法制化的良性發展軌道,使農村職業學校擁有更多的辦學自主權。
形成辦學特色關于職業教育的辦學特色,陶行知先生早就有精辟論述。他指出“職業教育應以生利為主義”,為社會“生有利之物”、“生有利之事”,從而“以物利群”、“以事利群”。他強調“教育要與農業攜手”,并指出鄉村學校師生要有“科學的頭腦,農夫的身手,改造社會的精神”。陶行知先生的職教辦學思想對今天的農村職教仍有很大借鑒價值。一些成功的農村職校的辦學實踐也證明,農村職業教育只有突出辦學特色,為實現振興農村經濟服務,才能煥發生機和活力。農村職業學校要培養一批有特色的農業科技人才,建立一批有特色的農業高科技示范園,根據本地區特點,加強新技術的輻射作用,促進廣大農戶走“科技興農”之路,形成服務“三農”的特色。具體來說,農村職教必須堅持進村入戶,可走“政府搭臺,職教唱戲”的路子,由鄉鎮及村委會負責組織生源,職業學校負責提供師資,采用長班與短班結合、集中培訓與個別指導結合的形式,對農民進行實用技術培訓。農閑期進村培訓,培訓后入戶輔導,生產前現場參觀,作業前實地演示,管理期巡回釋疑,全程幫助解困。也可以與農村產業集團或專業戶簽訂協議,定期進行技術培訓和指導。對專業戶中的農村職業學校的畢業生,學校應重點加強技術扶持,使其成為學校分布于農村各地的科研網點或培養專業戶的試驗基地。
多渠道籌集經費地方政府要大力支持農村職業教育,使其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地方政府在加大經費投入的同時,要制定合理的政策,建立相應的法規,吸引更多的民間資金投向職業教育事業,鼓勵社會力量開展各種形式的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為職業教育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應本著“成本分擔、利益分享”、“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籌集農村職業教育經費,形成國家預算、社會投資、學生繳費、自愿捐款、自籌資金相結合的多元籌資格局,最終解決農村職業學校經費不足的難題。
加強師資建設農村教師是發展農村職業教育的支撐力量,近幾年來,盡管農村教師的地位和待遇有所改善,但農村教師的工作與生活條件相對城市而言仍然比較艱苦,教師的整體素質與農村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要求還不相適應。因此,各級政府應把農村職業教育教師隊伍建設擺到突出位置,積極做好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拓寬農村職業教育教師來源渠道,積極聘請企業事業單位技術人員和農村中的能工巧匠擔任職業學校兼職教師;二是加強對現有教師的培養培訓,在提高教師學歷層次的同時,注重“雙師型”教師的培養,不斷優化教師的學歷結構、專業結構和年齡結構;三是積極引導鼓勵城鎮教師和其他具備教師資格的人員到農村職業學校任教,落實國家規定的對農村地區、邊遠地區、貧困地區教師的津貼標準,改進農村職業學校教師職務資格評審辦法,適當提高農村職業學校中、高級教師職務崗位的比例;四是進一步提高農村職業學校教師的待遇,改善教師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對教師的工資要按時足額發放,不能以任何理由進行拖欠。經過努力,逐步形成一支以在職教師為骨干、兼職教師為補充的穩定的農村職業教育教師隊伍。
加大招生宣傳力度,拓寬就業農村職業學校要花大力氣做好招生宣傳工作,通過電視、報紙等媒介,增加宣傳內容的深度與覆蓋面的廣度,引導家長和學生改變觀念。為確保生源的數量,可實施提前招生的保護性策略,針對一部分家庭特別困難的學生可實行減免學費入學的辦法或由企業出資培養人才,畢業后簽訂工作合同的辦法。在招生對象上可實行“免試入學,寬進嚴出”的辦法,適當放寬對年齡、性別、文化水平的要求,只要有志于接受職業教育的青年,都要積極鼓勵他們入學。與此同時,還要積極采取措施,改變農村職業學校畢業生就業不利的局面。要加大農村職業教育的宣傳力度,讓學生清楚各級人才在產業結構中的比例,出臺相配套的政策與措施,鼓勵涉農企業積極招聘農村職校畢業生。農村職業學校則應加強對學生的職業指導,成立職業指導專門機構,進行統籌規劃,提高學生的擇業能力與就業后的適應能力。
參考文獻:
[1]林祿明.農村中等職業教育發展受阻的原因及對策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教科版),2002,(3).
[2]黃龍威.農村職業教育面臨的困境與對策[J].職業技術教育,2004,(22).
[3]張慧霞.職業教育發展的制約因素與對策建議[J].北京市計劃勞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4).
[4]劉佩文.職業教育面臨的困境與對策[J].湖南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6).
篇4
關鍵詞 柑橘產業;現狀;問題;對策;湖北秭歸
中圖分類號 G4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10-0306-03
秭歸地處鄂西長江西陵峽段,是三峽工程庫區壩首,也是全國著名的柑橘大縣。境內山峰林立、溝壑縱橫、溪河網布,導致地勢復雜。溫層效應、坡壁效應、水體效應顯著,立體垂直氣候特點突出。境內最高海拔2 056 m,最低海拔40 m。海拔600 m以下為低山,海拔600~1 200 m為半高山,海拔1 200 m以上為高山。低山地帶年平均氣溫15 ℃以上,年有效積溫48 000 ℃以上,土壤多為黃壤、紫色土和石灰土,磷鉀含量豐富,微酸性至中性,適宜柑橘生長發育。與湖北其他縣(市)比較,秭歸低山地區具有得天獨厚的柑橘生產條件。本文在參考相關研究[1-6]的基礎上,結合實際對秭歸柑橘產業的現狀、問題展開分析,并給出相應的對策。
1 秭歸柑橘產業發展現狀分析
柑橘產業是秭歸縣的農業支柱產業,近年來一直保持著強勁的發展勢頭。全縣柑橘專業村達100個,柑農6.7萬戶,占鄉村總戶數的60%。從事柑橘產業的勞動力達123 950人,占鄉村勞動力從業人員的61.3%。截至2015年底,柑橘總面積達18 798 hm2,占全縣耕面積(27 200 hm2)的69%。2015年投產面積1.500 0 hm2,占種植面積的79.80%,總產量37.751 8萬t,柑橘銷售收入13.213 13億元。柑橘產業是秭歸低山地區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在專業村柑橘產業收入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60%~90%。從柑橘種植面積、產量和產業效益評價,在全國名列前茅,是全國柑橘大縣之一。
1.1 柑橘品種結構趨于優化
秭歸從2008年起,采用高接換種與新建園并舉的措施,優化柑橘品種結構。截至2015年底,全縣柑橘總面積達到1.879 8萬hm2,其中早熟品種735 hm2,占總面積的3.91%,比2007年上升2.5個百分點;中熟品種1.293 0萬hm2,占總面積的68.78%,比2007年下降21.3個百分點;晚熟品種5 133 hm2,占總面積的27.31%,比2007年上升6.2個百分點。2015年柑橘總產量37.751 8萬t,其中早熟品種0.651 8萬 t,占總產量的1.73%,比2007年上升0.8個百分點;中熟品種產量27.500 0萬t,占總產量的72.84%,比2007年下降22個百分點;晚熟品種產量9.600 0萬t,占總產量的25.43%,比2007年上升21.3個百分點。具體的柑橘品種結構如表1所示。
1.2 山區柑橘產業比較優勢顯現,經濟效益不斷提升
2015年全縣柑橘產地平均售價3.5元/kg,銷售收入13.213 13億元,利潤7.927 878億元,分別比2007年增長2.20倍、4.25倍、4.77倍。秭歸柑橘產業效益逐步提高的主要原因如下:一是晚熟品種栽培面積和產量逐年上升,延長了鮮果供應期,與贛南、渝東等地在同一時間競爭市場的壓力得到緩解;二是春節后中熟品種市場供應轉淡,秭歸晚熟品種質量優,且果品新鮮,售價高,目前無銷售壓力。
1.3 品牌意識進一步增強
2007―2015年,秭歸在搞好縣內宣傳引導的同時,每年投資100多萬元,充分利用廣告、媒體、會展、異地舉辦“秭歸臍橙節”等多種形式,大力宣傳“秭歸臍橙”品牌,充分發揮“中國臍橙之鄉”、中華名果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等品牌效應,提升秭歸臍橙的品位,提高市場知名度和覆蓋率。2008年“秭歸臍橙”被農業部認定為“中國名牌農產品”,2009年和2014年“秭歸臍橙”商標被湖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認定為“湖北著名商標”。
2015年底,秭歸縣成立了“秭歸臍橙”馳名商標申報領導小組和工作專班,對秭歸臍橙的品牌內涵進行深入發掘,進一步強化了由品牌帶動產業發展的理念。現正著手在申報“秭歸臍橙”全國馳名商標,一旦獲得認定,將可取得更多的法律保護和國家產業政策的支持。
1.4 產業鏈不斷延伸,產業素質穩步提高
秭歸有屈姑食品、帝元罐頭、澤儂飲品等6家農產品深加工龍頭企業,它們與農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將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有機結合。“企業+基地+農戶”的產業化格局正在逐步形成,農戶個體經營的市場風險壓力正在逐步減輕。此外,全縣有家庭農場29家,通過實行規模化、集約化生產,具備了較強的市場競爭能力。在秭歸進行果品商品化處理(洗果、分級、打蠟生產線)的企業共有47家、柑橘果品包裝服務企業10家、柑橘果品銷售公司2家、秭歸臍橙電子商務網店9家、涌現銷售能人151名,產業分工日趨專業化,產業鏈條不斷延伸。
1.5 專業合作社發展迅速,柑橘技術支持進一步加強
秭歸于2002年成立了柑橘協會,協會自成立以來一直把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作為一個重要抓手。截至2015年底,全縣有農民柑橘專業合作社126個,其中國家級示范社1個、省級示范社1個、市級示范社3個、縣級示范社5個。秭歸柑橘良種繁育中心被確定為“國家引種引智示范基地”和“國家柑橘育種秭歸試驗站”,建立了較高標準的母本園,貯藏了50多個柑橘品種,已具品種優勢,為全縣柑橘品種結構更進一步優化提供了物質基礎。秭歸建立縣特產推廣中心、農技服務中心、植保植檢站、種管站、柑橘良種繁育中心、柑橘研究所和12個鄉鎮農技服務中心,共同服務于柑橘產業。
2 秭歸柑橘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產業基礎設施存在短板
果園基礎設施配套不完善和建設嚴重滯后。首先,大多數果園無排灌設施,嚴重影響柑橘產量和質量。秭歸年降雨量在1 000 mm左右,基本能滿足柑橘生長發育的需要,但由于降雨不均,大多數年份伏旱連秋旱,每年有不少果園因干旱果實品質降低、產量減少。現在柑農所建的抗旱水池,只能滿足打藥用水,大多數果園在旱季不能抗旱。其次,大多數果園無主干道和田間作業道,肥料、鮮果運輸多數靠肩挑背馱,花費巨大,如泄灘鄉和沙鎮溪鎮采收費高達200~300元/工。再者,交通不方便,嚴重影響柑橘銷售。從2005年后,秭歸鄉村交通條件有所改善,陸續有了公路(一般汽車可通到村委會駐地),但路面很窄(只有3 m寬),且因缺乏資金,普遍沒有硬化,秭歸柑農還沒有擺脫“靠天吃飯”“行路難”的困境。
2.2 果園立地條件差
果園土層薄,養分貧瘠,土壤性質嚴重酸化和板結,這是秭歸柑橘果園立地條件差的主要表現。豐產柑橘園要求土層厚度在1 m左右,土壤pH值在5.5~6.5之間、土壤有機質達3%以上。秭歸柑橘園土層厚度大多僅40~50 cm,不少果園土層還低于30 cm,土壤有機質在1%以下。秭歸有些柑橘園土壤pH值在5.0以下,有些果園只有3.5,相當于贛南初開墾的生田,這種理化性質的土壤不適宜柑橘生長發育。由于柑農從前單一施用化肥,很少施用有機肥,致使果園酸化板結、地力下降。有些果園自建園起,就沒有進行過抽槽換土和深施有機肥。近5~10年來,柑橘園施用化肥普遍為撒施,既造成土壤板結,根系上浮,肥料浪費也很大。這樣的土壤環境不可能實現柑橘豐產優質。
2.3 果園嚴重郁閉,肥料撒施
全縣郁閉柑橘園達1.2 hm2,占全縣柑橘總面積的64%,占投產果園的80%。樹冠覆蓋率超過100%,果園通風透光條件極差,病蟲危害嚴重,肥水管理、防蟲治病效果差,單位面積產量低,果品質量差,大小年結果嚴重,秭歸柑橘大小年幅度在50%~80%,有些地方空懷樹達15%以上。
由于果園郁閉,病蟲防治效果差,農民被迫加大了農藥使用劑量和打藥次數。超過100%的樹冠覆蓋率使得農田已無操作帶,農民施肥被迫鉆入果園,把肥料撒到地面,浪費驚人。據秭歸縣特產中心2012―2015年柑橘成本調查,2012―2015年的數據分別為農村統計年報數的1.95倍、1.86倍、2.83倍、3.12倍。施肥量逐年提高,但產量仍處于低水平。
從表2可以看出,秭歸柑橘園施肥,已大大超標,但所獲產量仍是低產水平。2008―2015年秭歸柑橘園施肥量,已相當于單產52.5~150.0 t/hm2 3~4倍補償標準的施肥量,但2008―2015年實際單產僅14 565~25 170 kg/hm2。如果這種現狀不改變,將會使農藥和化肥用量繼續上升,使農業生態環境惡化。
2.4 不嚴格執行良種區劃要求和盲目品改
秭歸有1 333.3~2 000.0 hm2柑橘園不是建在經濟栽培區,中熟臍橙橙分布到了海拔600~700 m高度(這在20世紀90年代初就已開始),晚熟臍橙分布高度超過350 m,夏橙種植到了海拔550 m高度。秭歸海拔500 m以上的中熟臍橙,因積溫不夠,果小、酸度大,唯著色較早,在未達到生理成熟度時就著色了。若提前上市,會嚴重影響秭歸臍橙的聲譽。等達到生理成熟度再上市,又有可能使果實遭受凍害。每年高海拔地帶的臍橙銷售結束后,低海拔地帶的臍橙銷售才開始。這時已售出的高海拔地帶臍橙鮮果,已嚴重損害了秭歸臍橙名聲,消費者說秭歸臍橙“果小味很酸”,也有的說“好看不好吃”,低海拔地帶的臍橙雖然果大味甜,也不能買個好價錢。
近年來,秭歸大力推廣高接換種方法,擴大晚熟品種種植面積,但有些地方沒有嚴格執行良種區域化要求,不考慮品種的適應性,一窩蜂的把海拔400 m以上剛進入盛產期的紐荷爾臍橙、大浦溫州蜜柑、嶄桃捕幾呋懷陜淄硨禿烊餛瓿齲結果每年這些地方的晚熟柑橘,不能安全越冬,粒化嚴重,至今收效甚微,甚至無收。2008年早春秭歸遭遇低溫凍害,郭家壩鎮文家巖村的臍橙幾乎全部凍死,但溫州蜜柑受凍很輕。2012年春季,鄧家坡村海拔450 m左右的倫晚臍橙大多數因低溫而粒化枯水或落果。2016年3月兩河口鎮王家埡村上半部的臍橙園在海拔500 m以上,有2/3的植株末級梢被凍枯。
2.5 分散產區大實蠅嚴重,防治不力
大實蠅是秭歸的主要病蟲害,主要分布在海拔400 m以上的分散產區。目前,柑橘還不是這里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有不少農戶全家周年出外務工(春節期間未回家)。近幾年,采用國家扶持與農戶自籌資金相結合的方法開展大實蠅聯防(農戶和財政支農專項各承擔預算資金的50%)。從開展大實蠅聯防以來,縣、鄉、村都實行責任制考核,是非常重視的。但是不少分散產區由于上述情況,農民自籌資金落空,因此分散產區大實蠅至今很嚴重。
3 振興秭歸柑橘產業的的對策
3.1 科學規劃
通過科學合理的規劃逐步提升產業發展的硬環境與軟環境,具體如下:一是整合農業項目資金重點用于基地基礎設施配套建設(村級公路硬化、果園道路、排灌設施等),在統一建設標準、統一技術規程的基礎上付諸實施,“各處一道菜,共辦一桌席”,避免條塊分割、重復投資和建設質量低的現象。二是培育龍頭企業,盡快幫助其與農戶建立互利合作的運行機制,形成“企業+基地+農戶”的產業化格局,充分發揮其在柑橘生產、加工、銷售等方面的帶動作用。三是做好品牌創建與保護保護規劃。加強縣柑橘協會(“秭歸臍橙”商標持有人)的力量,繼續吸納臍橙種植、經銷、倉儲、包裝、科研、相關管理服務部門及產地負責人入會。到2020年臍橙標準化生產率力爭達到95%。
3.2 嚴格實行良種區域化,適地適栽
海拔600 m以下低山河谷地區發展臍橙為主的柑橘產業。其中海拔300 m以下,以倫晚、紅肉臍橙為主,分別在1―4月分批上市。海拔300~500 m,發展中熟臍橙。而海拔300~400 m,應以紐荷爾臍橙為主。海拔500~600 m發展早熟臍橙。
3.3 狠抓老果園改造
一是對計劃密植果園疏株間伐。根據秭歸縣實際,統一按平地保留600~675株/hm2永久樹(即株距為4 m×4 m)、坡地保留825~900株/hm2永久樹(即株行距為3 m×4 m)的原則,區別郁閉程度、樹齡等情況,分期分批將間栽樹間伐。①定植規格不統一、沒有株行距之分的“滿天星”式果園(這種果園多是柑農在成年果園中補苗和育苗形成的),若現已封行,按上述永久植株密度要求,先用油漆做標記,圈定出間栽樹,之后將其伐掉。間伐后,雖然仍不成行,但解除了郁閉,2株之間有了足夠的操作帶,實現了全園通風透光、可立體結果。②定植規格統一的計劃密植果園(如20世紀80―90年代所建的內、外貿易臍橙基地)。若已全園封行,就采用隔株或隔行方法將間樹伐掉。若當時是按永久樹的2倍以上加密間栽樹的設計,需進行第2、3次間伐;若計劃密植果園當時是按永久樹的2倍定植的苗木,現在即將封行,或雖已封行但未交叉,就對間栽樹采用疏刪結合回縮的方法(不考慮樹形),適當推遲間伐,當間栽樹體積只有永久樹1/2或1/3大時,就將間栽樹徹底伐掉。
二是改良土壤。在7―9月對老果園進行抽槽換土,重施有機肥,逐步使果園土壤有機質達到3%以上,土壤結構逐步形成團粒結構。
三是整形修剪。①落實大枝修剪技術措施,用2~3年時間將現在的多主干改變為單干,刪除多余的骨干枝,消除樹冠郁閉現象,形成豐產穩產的立體結果樹形。②對衰退枝進行回縮,重塑樹冠,更新復壯。實現1年復冠,2年投產,3年豐收。
3.4 高標準建園
一是正確選址,所選品種布局在經濟栽培帶,做到良種良法,適地適栽。二是統一果園規劃設計,園、林、路、水、肥一次規劃到位,分步實施;統一定植規格(以小區為單位拉線定栽植點),整體美觀。三是根據地勢選擇正確的建園方法:選擇坡地建園,堅持等高定植。如果有石料,就修筑等高石壁梯田;如果沒有石料,就修筑削壁式土壁梯田(如贛南),茅坪鎮就可以這樣做,也可以劃等高線后,挖魚鱗坑定植苗木。四是定植前土壤熟化,為定植后早投產受益打下營養基礎。
3.5 大力推廣先進適用的現代農業技術
一是推廣測土配方精準施肥。秭歸縣已建立了土肥工作站,有比較先進的土壤養分檢測設備。采用例行檢測和個性化服務相結合的服務方式,把這項技術普及到所有柑橘產區,既促進農民增收節支,也有利于保護農業生態環境。
二是整形修剪和疏果。秭歸柑農過去過分追求高產,片面強調肥水管理,不重視整形修剪,現在柑橘園園相很差。在“十三五”期間補上整形修剪這塊短板,結合疏果,合理負載,實現豐產穩產與優質的統一。
三是綠色防控病蟲。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大力推廣果園安裝太陽能殺蟲、掛黃板等物理防治病蟲措施,實現化肥農藥“零增長”,使產品質量符合綠色食品要求。
四是合理間作。進入21世紀后,秭歸縣柑橘集中產區養豬的農戶較少了,不少柑農吃蔬菜也是在城鎮購買,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果園郁閉嚴重,果園蔬菜無法正常生長,雜草密集。在“十三五”期間,狠抓疏株間伐,果園植株降到常規密度后,在果園恢復合理間作,種植不影響柑橘生長的蔬菜;大力推廣種植荷香薊、白三葉、印度豇豆等綠肥作物,改良土壤和果園小氣候。
五是高接換種。高接換種技術在秭歸縣已普及,農民普遍嫁接成活率高。存在的問題是嫁接質量不高,一是接芽位置不當,接“順風”和集于內膛;二是接芽過多或過少,接芽過多很快郁閉,接芽過少,資源浪費嚴種,不能早豐;三是沒有清砧就嫁接,接芽過密,主要原因是秋季嫁接,樹上有果,柑農舍不得當年產量。“十三五”期間要糾正這些問題和推廣春季嫁接,提高品改質量。
六是水肥一體化。秭歸年降雨量在1 000 mm左右,基本能滿足柑橘生長的需要。但由于降雨分布不均,大多數年份伏旱連秋旱。目前采用傳統的澆灌方式抗旱效果差。秭歸縣在“十二五”期間,已選擇在郭家壩鎮煙燈堡村和茅坪鎮九里柑橘場建立了微潤灌溉和水肥一體化樣板,“十三五”期間將對其進行大力推廣,提高秭歸縣柑橘產業發展的科技含量。
4 參考文獻
[1] 鄧秀新.現代農業與農業發展[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1-4.
[2] 鄧秀新.國內外柑橘產業發展趨勢與柑橘優勢區域規劃[J].廣西園藝,2004,15(4):6-10.
[3] 沈兆敏.中國柑桔技術大全[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
[4] 沈兆敏.中國柑桔良種與柑桔區劃[M].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1988.
篇5
關鍵詞:中小城鎮 建設 發展 規劃
近年來, 我們國家在中小城鎮建設上立足于“小城鎮、大發展”的戰略, 堅持以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現代化城鎮為目標, 以完善城鎮各項功能為重點, 按照“大城市帶動、中小城市崛起、小城鎮梯次推進”的總體思路, 不斷加大城鎮建設和管理的力度, 使我國的城鎮化水平取得了階段性的成就。總體來說, 我國的城鎮化水平仍然較低, 東、中、西區域之間發展極不平衡, 今后的城鎮建設任務十分繁重。現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一、 加強中小城鎮發展統籌
(一) 規劃統籌
規劃是城鎮建設和發展的藍圖, 是建設和管理城鎮的基本依據。中小城鎮建設必須以規劃為龍頭, 明確功
能定位, 整合空間形態, 優化產業布局, 完善路網骨架,確定重大基礎設施, 注重生態環境保護, 逐步形成城鎮化的未來發展格局。
(二) 設施統籌
基礎設施是城鎮要素集聚和輻射的載體, 是城鎮體系的骨架, 城市基礎設施不僅決定著城市的運行效率和素質水平, 還決定著城鎮功能的培育和城鎮化的發展進程。
(三)管理統籌
當前城鎮建設的依法管理, 是一個最薄弱環節, 嚴重影響著城鎮建設的質量和品位。今后, 要統籌城鎮管理執法機構和執法隊伍, 實施依法管理, 提高中小城鎮的發展質量和品位, 按照“大城管、全覆蓋、廣參與、動態化”的新型城管格局, 實施城管體制最大限度的覆蓋, 綜合治理城鎮面貌, 徹底清理濫設攤點、探頭經營、馬路市場、非法占道經營等行為, 堅決治理私搭亂建、亂卸濫倒、亂堆亂挖、亂貼亂畫等行為
(四) 生態統籌
在推進城鎮化過程中, 要按照生態城鎮建設的要求, 把我國的中小城鎮建設成為經濟發達、環境優美、文化繁榮、社會和諧、現代化文明城鎮。要嚴格控制環境污染, 建立生態文明城鎮污水排放標準、垃圾處理方式和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 對于垃圾的處理, 應由堆積、填埋、焚燒的消極處理, 走向積極地綜合利用; 運用各種技術方法和管理措施, 預防、消除或減少廢物排放源及其廢物排放量; 嚴格控制工業污染, 保障城鎮居民生產、生安全; 嚴格控制農業污染, 防治農藥、化肥、污水灌溉造成的污染環境。
二、落實中小城鎮發展保障措施
(一 )組織保障
一是建立中小城鎮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及辦公室, 形成統一領導、協調配合的管理機制。二是建立城鎮建設督查考核機制, 制定中小城鎮建設考核標準, 加大督查力度。三是定期召開中小城鎮建設現場會、總結會, 進一步統一思想, 明確工作目標, 抓好示范建設。四是完善監督機制, 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新聞媒體視察指導, 為城鎮建設發展獻計獻策
(二) 體制保障
一要完善城鎮管理體制。要結合區劃調整和機構改革, 合理確定鎮一級政府的機構和職能, 適當強化中小城鎮的統一管理權, 要健全城鎮建設管理機構、落實專職人員。二要改革投、融資體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 城鎮建設必須樹立“經營”理念, 要盤活存量、遞增增量, 堅持“財政、社會兩條腿走路”, 發揮政府資金的引導、杠桿作用, 增強中小城鎮的財政投入能力和調控能力
(三)政策保障
一是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實行常住地登記戶口的政策, 建立與農田規模化經營、農( 居) 民宅基地審批、計劃生育政策相協調的戶籍管理制度, 放寬戶籍限制, 逐步實行按固定住所和穩定收入為主要依據的戶口申報制度。二是完善土地使用政策。土地使用要嚴格遵守城鎮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制定城鎮耕地占用指標流通政策, 強化規劃對城鎮土地開發的調控作用, 堅持規劃引導,強化總量控制, 保證城鎮的土地收益。
(四)服務保障
一是城建部門要為推進城鎮化提供指導服務。加強中小城鎮規劃、建設和管理的指導力度, 做好各項配合服務工作。二是國土部門要為推進城鎮化進程提供用地服務。合理安排建設用地, 對經營性用地實行市場化運作,把后備土地資源保護好, 利用好。三是環保部門要為推進城鎮化建設提供環境服務。在招商引資項目上, 早期進入環境評價, 指導企業清潔生產, 提倡引進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項目, 引導企業減少排放。
四、建設與發展
(一)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 推進小城鎮工業化進程
切實保障非公有制經濟的合法權益雖然我國憲法已經明確了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是在一些相關政策法規中還沒有得到具體體現。目前, 要抓緊清理不利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規章, 使之有序發展。另一方面由于觀念上的影響, 雖然政策上有規定, 但操作起來仍然阻力重重。各級政府必須下狠心從問題的源頭抓起, 使其盡快得到解決。放手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充分發揮非公有制經濟的積極性。除了對國民經濟發展具有全局性、先導性影響的基礎行業主要由國家興辦以外, 其余大多數行業, 要堅持誰投資、誰所有、誰受益的原則, 依靠社會各方面的力量, 進一步放手發展個體、私營和其他經濟成分的非公有制企業。
(二)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推進小城鎮化快速發展
在小城鎮的發展進程中, 使第三產業得到全面、快速的發展。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在建設小城鎮中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從東部和沿海地區經濟發展的經驗來看, 當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時, 第三產業的發展速度普遍高于第一、第二產業, 對于整個國民經濟發展, 起了明顯的促進作用。因此, 小城鎮發展必須緊緊抓住這一機遇, 盡快地把第三產業發展起來。加快發展第三業, 可以促進市場充分發育, 提高服務的社會化、專業化水平, 增強社會保障能力, 有利于進一步擴大中小城鎮開發和開放, 更多地吸引外資, 有利于城鎮機構的精簡, 為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大力興辦與當地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關系密切的行業, 主要是商業、物資業、旅游業、房地產業、城鎮居民服務業、飲食業和文化衛生事業等。積極發展與科技進步相關的新興行業, 主要是咨詢業( 包括科技、法律、會計、審計等咨詢業) 、信息業和各類技術服務業等。
(三)積極推行科教興鎮戰略
振興中小城鎮的經濟, 必須依靠科學技術進步, 依靠高素質的勞動者。只有人才加科技, 才能把自然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中小城鎮要民富城興, 就應當把加速科學技術進步, 重視人才問題, 開發人力資源作為小城鎮發展的戰略重點來抓。在小城鎮及農村, 大力普及和推廣科學技術要大力推廣適用、配套的先進技術, 積極發展以科技為支柱的產品經濟服務體系, 提高農業技術水平, 推動農村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和就業結構的合理調整。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環境與居住條件, 要不斷提高城鎮與鄉村建設規劃、建筑設計、施工、管理的技術水平;推廣應用經濟、實用、先進的建筑材料和施工設備, 提高城鄉住宅的質量和使用功能。
參考文獻
[1]趙春音.城市現代化: 從城鎮化到城市化[J].城市問題,2003.12
篇6
關鍵詞:區域經濟;縣域經濟;競爭力;西安
中圖分類號: F061.5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1005-569X(2009)09-0043-04
1 引言
2008年西安市生產總值達到2190億元,增長15.6 %,創15年來新高;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45.61億元,增長28.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906.19億元,增長32.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54.3億元,增長25.3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07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212元,分別凈增2545元和813元,扣除物價因素分別實際增長13.3%和12.1%。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在副省級城市中位次前移。同時,結合西安市統計局的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上半年,在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的8項主要經濟指標排名中,西安市有4項指標位次前移,其中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3項指標分別以19.8%、23.3%和20.9%的增速位列15副省級城市中的首位。
這些成就的取得,標志著西安市的綜合實力進一步加強,創新發展的條件正在形成,西安將進入一個城市價值的充分兌現期和發展加速提升的新階段。與此同時,為了更好地發揮西安在大關中經濟圈的主體與核心地位,促使西安朝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闊步前進,筆者認為,對西安市所轄區縣的經濟發展與資源進行協調與整合十分必要。
2西安市區縣經濟發展的現狀與特征
2.1西安市概況
西安是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和國際旅游城市,我國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國防科技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是新歐亞大陸橋中國段隴海蘭新地帶最大的中心城市。現屬副省級城市,所轄新城、碑林、蓮湖、灞橋、未央、雁塔、閻良、臨潼、長安9區以及藍田、周至、戶縣、高陵4縣。據西安市統計局資料顯示,2009年上半年,西安13個區縣實現生產總值1009.75億元,首破千億元大關,占全市生產總值的93.8%。其中,雁塔、蓮湖、碑林、未央和新城5個區縣GDP總量超過100億元,高陵、碑林、雁塔、長安、新城、灞橋和未央7個區縣GDP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高陵以18.8%列增速第一。
2.2西安市經濟運行特點
縱觀西安市2009年上半年以來各區縣經濟發展,城區(新城、碑林、蓮湖)、郊區(灞橋、雁塔、未央)、遠區(閻良、臨潼、長安)、郊縣(藍田、周至、高陵、戶縣)經濟運行呈現以下特點:
(1)在發展速度上(主要是生產總值增速),郊區提升快于城區、遠區和郊縣,即增長速度呈現:郊區(15%)>城區(14.5%)>郊縣(12.4%)>遠區(12.1%),郊區提速最快。2009年上半年的統計資料顯示,從經濟總量看,有7個區縣增長速度超過全市13.3%的平均水平,依次是:高陵縣18.8%、碑林區16.9%、雁塔區15.8%、長安區15.8%、新城區15.5%、灞橋區15%和未央區14.3%,其中高陵縣、新城區經濟復蘇勢頭不錯,排名攀升較快。
(2)在投資規模上,雁塔占全市總量1/4。區縣投資規模不斷加大,合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突破千億元,達到1237.86億元,同比增長41.7%。從投資規模看,雁塔、未央、蓮湖、長安、碑林和新城6個區縣總量超過100億元,其中雁塔以309.94億元穩居第一,占全市1/4的比重。有7個區縣增速看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未央、灞橋和新城是增長最快的3個區縣。
(3)在消費上,城三區包攬前三甲。13個區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58.05億元,同比增18.6%。新城、碑林、蓮湖和雁塔4個區零售總額均已超過百億元,新城以124.46億元位列總量第一。新城、碑林、蓮湖依然包攬前三甲,三區合計占全市的比重為54.8%。5個區縣實際增速高于全市水平,其中未央和雁塔以21.4%和21.3%的增速繼續保持區縣前兩位。
(4)在利用外資上,新城從末位移至首位。2009年上半年,13區縣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共1.71億美元,同比降15.3%。城區和郊區實際利用外資總量均超過2000萬美元,其中雁塔、碑林和新城位居前三甲;郊區和四縣均在千萬美元以下,最低的周至僅為165萬美元。新城的增幅較高,由上年同期的下降31.9%轉為增長60.4%,由上年同期的末位前移至首位。
(5)從各區縣的三次產業對全市三次產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來看:第一產業,長安區、臨潼區、戶縣貢獻率排前三位,分別是23%、16%、11%;第二產業,雁塔區、未央區、長安區、高陵縣、新城區排名靠前,分別是16%、13%、12%、12%、12%;第三產業,雁塔區、碑林區、新城區、蓮湖區、未央區排在前列,分別是25%、17%、12%、12%、10%。
以上數據反映出西安市經濟圈重心在向外擴散,即西安市經濟圈的重心由城區向郊區、遠區和郊縣擴散,影
響著各區縣的發展對全市的貢獻率、比重和排名也在不斷發生著變化。
3 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
雖然至2009年上半年西安市取得的成績是喜人的,但是基于各區縣資源稟賦的差異,其內在經濟發展的差距亦相對較大,概括來看,西安市區縣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尤以郊區和郊縣為多,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3.1縣域經濟發展慢、實力弱
縣域經濟作為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其發展快慢和水平高低對區域內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起著基礎性的重要作用。按照陜西省縣域經濟劃分方案,西安市的長安區、臨潼區、藍田縣、周至縣、高陵縣與戶縣6個主要農業生產區縣屬于縣域經濟統計范圍,這幾個區縣由于經濟地緣及產業稟賦、發展條件等原因,經濟實力弱于西安市其它區域。西安市的縣域經濟發展慢、實力弱,縣域經濟總量較小,可以說是影響西安市經濟增長的“短板”,對西安加快發展形成了一定的瓶頸制約。與其他副省級城市相比,雖然西安市產業門類多,基礎雄厚,科技、教育、文化以及比較優勢突出,但投入產出較低,經濟實力和多項經濟指標增長速度落后于同等級城市,其影響及效應,制約了城市競爭力建設。
3.2城市(鎮)化水平較低
西安二、三產業不發達,工業經濟薄弱。據有關資料,目前西安市的城鎮化百分比為40%,即處于城鎮化啟動階段,離60%的基本實現城鎮化目標,還有一段距離。與此同時,西安郊區與郊縣在加速發展城市(鎮)化的過程中,因征地拆遷又致大量的農民失去土地,這些人面臨就業的困境,由于西安市第三產業多以傳統的生活服務業為主,缺少以工業現代化為基礎的、高附加值的現代生產服務業和生活服務業,影響了這些民眾的生活質量與發展。而工業經濟薄弱這一問題突出地表現在郊縣的經濟態勢上。比如:六區縣第一產業比重大,農業經濟特征明顯,產業層次較低,結構欠優。雖然近幾年都市現代農業推進力度較大,但與農產品深加工相契合的工業化程度不高。2008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六區縣平均水平為27.57億元,其中,周至縣、藍田縣僅達2.44億元和6.63億元。
3.3經濟自主發展能力不強
由于支柱財源少,財政收入增長乏力,多數區縣級財政運轉困難,有的基本上是吃飯財政,財政投入及扶持經濟發展的能力有限,經濟活力和快速發展的后勁不足。以郊縣為例,2008年,六區縣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為477.11億元,僅占全市的24.7%,除長安、高陵處于平均水平外,其余幾個區縣均呈下降趨勢。另外,民營經濟發展滯后,產品大多面向低端市場,缺少精細產品和名牌產品;市場消費低迷不振,2008年六區縣實現社會商品消費總額174.57億元,僅為全市的15.1%。
3.4建設發展資金缺口較大
2008年以來,由于多種自然災害和不利因素的影響,如年初冰雪災害、5.12汶川地震、全球金融危機等,致使西安市工業企業發展遇到較大困難,工業經濟增長的增速放緩,使得財政增收的難度加大,而剛性支出相對增多,各區縣在實現保工資、保運轉、保穩定的任務上面臨很大壓力。再加上2009年工程開工量大,建設資金嚴重不足,這些困難一定程度上成為制約該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瓶頸。
4協調區縣經濟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4.1堅持科學發展,壯大縣域經濟
縣域經濟是城市經濟與農村經濟的結合部,是工業經濟與農業經濟的交匯點。在科學發展中加快壯大縣域經濟,是西安市實現率先發展、跨越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西安提升發展層次、切實改善民生、縮小與發達地區差距、消解增長束縛的重要舉措,對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增強城市競爭力、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具體來看,壯大縣域經濟發展的著力點在于:
(1)以工業化為龍頭,實施農村工業化戰略。工業化是現代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是發展壯大縣域經濟的主導力量。而農村工業化主要著眼于農業產業鏈的延伸和農村產業結構由農業向工業的升級,生產方式由小農生產向現代工業、企業生產方式轉變;農村工業化是傳統農業融入工業化進程的必然選擇,是新型工業化的重要內容。工業強則縣域興。發展縣域經濟的過程,其實就是實現農村地區工業化、城鎮化的過程。而在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和農業產業化“四化并舉”中,工業化在縣域經濟中處于首位。從西安市縣域所具備的發展條件和自身優勢考慮,農業工業化可以從兩個途徑來實現,一是運用工業化的理念、思路和生產組織方式來發展現代農業,并圍繞特色農業上工業,實現農業資源的工業化,以此加快農村的城鎮化,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二是依托地區產業架構和資源優勢,營造產業飛地,即就是建設特色工業園區,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2)以特色產業發展為突破口,提升縣域經濟的競爭力。抓特色強縣域經濟。特色產業是縣域經濟發展的基礎和支撐。特色就是優勢,就是競爭力,就是品牌,就是市場。要做強特色經濟,就要堅持從比較優勢出發,根據本地區的要素稟賦結構,即經濟中的自然資源、勞動力和資本的相對份額,在產業發展上構建經濟增長極,形成縣域主導產業,培育競爭力。比如:臨潼區著力打造“秦風唐韻御溫泉”三大旅游特色品牌,在“中國御溫泉之都”正式命名后,成功舉辦了中華溫泉文化國際論壇、“宜居臨潼傾國傾城”溫泉地產高端論壇,有力地提升了該區溫泉產業的美譽度和知名度,發揮出比較優勢的倍增效應。再比如:現今以“農家樂”為主題的鄉村旅游已成為現代都市人喜愛的一種旅游活動,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推進“一村一品”的重要舉措。如何能使其在眾多的旅游項目中異軍突起呢?長安區對此進行了深入思考并在陜西省率先建成了農家樂標準化示范村,帶動了旅游服務業繁榮發展,活躍了農村經濟,促進了農家樂產業化發展。
(3)放手發展民營經濟,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從某種意義上講,縣域經濟發展程度主要看民營經濟,民營經濟的發展快慢既是東西部縣域經濟的主要差距,也是導致西安市各區縣經濟發展不均衡的重要原因。東部縣域經濟民營化程度已達到80%,西安市城區與郊區的民營經濟相對比較活躍。可以說,民營經濟是縣域經濟最有潛力、最具活力的經濟增長點,民營經濟是最有競爭力的市場主體之一。因此,在縣域經濟發展中,大力支持和引導民營經濟更好更快發展,使其成長為縣域經濟發展的主力軍。同時,要高度重視民營資本的合理流動,突破縣域經濟融資困境。
4.2推進城鎮化建設,抓好特色工業園區發展
城鎮化是統籌城鄉發展、改變二元結構的一個重要途徑,以小城鎮建設為重點推動城鎮化進程,堅持大中城市和小城鎮的協調發展,使城市與農村的聯系更加緊密,最終實現城鄉一體化的目標。城鎮化建設應實行梯度發展的策略,即在時間順序上,優先發展縣城、小城市衛星城鎮以及部分基礎條件好的建制鎮;在規模體系上,每個縣優先發展1~2個鎮;在區域布局上,優先發展城市郊區和輻射區以及沿交通干線的小城鎮。對西安來說,要把握陜西省城鎮化建設“3億元打造關中百鎮”的部署時機,按照現代城鎮的理念做好規劃,并與工業園區、產業集群等發展規劃相銜接,提高西安市小城鎮的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提高這些小城鎮綜合承載能力,使其擁有寄托產業的優勢,為加快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目前,西安市已有14個縣城和建制鎮位列其中,像藍田縣湯峪鎮、高陵縣通遠鎮、周至縣啞柏鎮等已提前進入項目實施階段,長安區的草堂鎮被評為全國小城鎮發展改革試點鎮。
在城鎮化建設的同時,還要注意充分利用城鎮化基礎設施,積極培育壯大重點鎮的特色產業,加快特色工業園區發展。在如上所述的“關中百鎮”建設中,政府將按照這些建制鎮各自的特色和基礎,將其分為不同類別,包括裝備制造工業鎮,能源化工工業鎮,食品工業鎮,冶金、有色、建材工業鎮,旅游文化名鎮,商貿、交通、教育等服務中心鎮等,其城鎮建設的特色化很明顯,為形成特色工業園區打下良好的基礎,既能強化產業對城鎮建設的支撐作用,又可以吸引各類產業要素加快向園區聚集,真可謂“一舉雙贏”。
4.3加快傳統招商向集群式招商的轉變
主導產業作為地區經濟發展的增長點,對產業結構的演變方向和趨勢具有導向作用,它既決定整個地區的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的演變,也決定和反映本地區經濟的總體水平和發展前景,是城市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的關鍵。西安市結合自身實際確定了發展的五大主導產業,即高新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旅游業、現代服務業與文化產業,并且這五大主導產業呈現出集群化發展的趨勢,但與國內東部發達城市比較來看,西安市主導產業的集群效應并不明顯,有的也僅是空間上的積聚,沒有體現出產業集群優勢,也難以產生顯著的積聚效應。若要改變這一現狀實現較快發展,就要依靠政府的作用并結合招商引資的科學規劃與部署。
從國內外的經驗來看,產業集群一般根植于本土,是市場自發作用的結果。但對于落后地區,為在較短的時期內實現跨越式發展,僅依靠“內生性”作用是不夠的,而且集群成長也過于緩慢,與此同時,依靠政府的作用,結合招商引資的“外生性”作用,從外部引進、嫁接培育產業集群也不失為一個辦法,這能大大縮短集群成長的周期,這對制造業領域國有經濟比重較大的行業集群發展更具有現實操作性。這就要求各級各類開發區和工業園區招商引資組織機構相應進行調整,根據開發區二次創業階段專業化園區建設的需要,在機構設置上由過去按地域設置調整為按功能和行業設置,機構最好要細化到按小行業設置,以便于和專業化園區相對接,也能逐漸將同業協會真正作為區內資源整合的主體。同時,對那些配套能力較差和缺乏配套能力的開發區,可實行“一攬子”招商,將龍頭企業和主要配套企業“打捆”引進,充分利用園區在生產要素和投資硬、軟環境上的優勢,盡可能從外部根植進來一個集群框架,并盡快形成產業規模。
4.4推進財政體制機制向區縣傾斜
進一步加大金融對農業產業化支持的力度,加大財政與金融支持發展縣域工業化的力度,加大金融支持城鎮化的力度,通過政策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縣域經濟發展的資金投入。力爭用3年左右時間,基本實現縣(區)及鄉鎮、行政村金融服務全覆蓋,縣域經濟發展的有效資金需求滿足率達到60%以上,5年內達到80%以上。與此同時,積極推進財政體制機制向區縣傾斜,將土地出讓金市級分成部分下放區縣;對地方財政收入3億元以下的區縣,根據發展情況,保持若干年內將其工業企業新增的地方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市級集中部分,通過年終結算予以返還。完善市與區縣財政分配關系,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實行超收返還的激勵型財政機制。
5結語
總之,只有激活、協調好各區縣的經濟發展,西安市的總體經濟才能取得長足進展,西安的綜合競爭力才能得到更大的提升,西安這座古老的城市才能煥發年輕、現代的氣息,才能展現出它激揚的風采。(執筆:李亞絨 )
參考文獻:
[1]09年上半年西安市3項經濟指標增速獨占鰲頭列15副省級城市第一[EB/OL].中國日報網2009-8-4.
[2]西安13區縣GDP首破千億[N].陜西信息報,2009-8-5.
[3]曾昭寧.振興陜西老工業基地發展裝備制造業產業集群對策研究(續)[J].陜西經濟研究,2007(2).
[4]李進權.西部貧困地區發展縣域經濟的思路和對策[J].陜西經濟研究,2007(4).
篇7
為了進一步把握財政工作與落實科學發展觀之間的關系,尋求財政系統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對策,努力開創全縣財政工作新局面,建始縣財政局成立專門課題調研小組圍繞上述問題進行了調研,獲得了一些初步的認識。
一、科學發展觀是做好新時期財政工作的根本指針
1、科學發展觀是科學理財觀的思想基礎,為財政工作指明了方向。科學發展觀是關于發展的本質、目的、內涵和要求的總體看法和根本觀念,有什么樣的發展觀,就會有什么樣的發展道路、發展模式和發展戰略,就會對發展的實踐產生根本性的和全局性的重大影響。同樣,對財政工作而言,有什么樣的理財觀,就會有什么樣的財政發展戰略、發展模式和政策取向,就會對整個財政實踐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而科學發展觀決定著科學理財觀,能否把科學發展觀作為統攬財政工作全局的根本指導思想,并把它切實貫徹到財政工作的每一個環節,體現到財政活動的每一項內容,落實到財政法規和政策之中,不僅直接決定著這個時期財政工作的理念和政策取向,而且必然決定著這個時期財政發展的路徑和財政改革的成效。為此,財政工作只有自覺地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進一步更新理財觀念,轉變理財方式,提高理財水平,才能構建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公共財政。
2、科學發展觀是確保財政部門正確履行職責,發揮財政職能作用的重要保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財政具有籌集和調節收入、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經濟穩定增長等功能,既是政府全面履行職能的重要物質基礎,也是國家宏觀調控的主要政策手段。財政稅收政策的調控作用,以及財政資金投入方向和投入力度變化所產生的導向作用,不僅可以有效地調節國民收入分配的格局,推動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而且還能夠協調城市和農村、地區與地區、經濟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發展,支持擴大對外開放,從而更好地為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服務。財政部門作為財政工作的主要實施者,只有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自身建設,才能正確而有效地履行制定和執行財政政策、組織財政收支、實施宏觀調控、開展財政監督、協調利益分配關系等職責,為振興財政服務,為推動“五個統籌”,實現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服務。
3、科學發展觀為破解當前財政工作中各種矛盾和問題,確保財政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思路。改革開放以來,伴隨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我縣財政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同時應當看到,處于轉軌時期的財政,由于種種原因工作中仍然存在不少矛盾和問題。一是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不夠配套,財政管理體制改革未完全落實到位,尤其是省以下政府間分配關系尚未完全理順和規范,基層財政比較困難;二是我國市場發育程度不高,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尚未理順到位,公共服務的邊界不夠清晰,政府尤其是財政越位與缺位現象并存,財政收支矛盾尖銳;三是財政職能作用在某些領域尚未得到應有發揮,財政工作的理念和方式、方法也還不能完全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公共財政的要求,財政理論建設相對滯后于財政實踐;四是經濟領域中違法違紀現象時有發生,財經紀律松弛的狀況還沒有得到根本好轉。上述矛盾和問題是多年累積下來的,既有認識和理論上的根源,也有體制和機制上的原因,必須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通過深化財政改革,加快制度創新,強化財政管理,嚴肅財經法紀,循序漸進加以解決。
4、科學發展觀是檢驗財政工作成效的重要標志。公共財政作為與市場經濟相伴而生的一種財政運行模式,旨在解決公共問題,提供公共產品,滿足公共需要,服務公眾利益。但在實際工作中,公共財政的上述目標可否達到?亦即政府解決公共問題的能力怎么樣?所提供的公共產品好不好?服務能否滿足公眾需要?等等,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其中最重要的是看其是否有利于促進“五個統籌”,是否有利于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推動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而這正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要義和本質要求。由此可見,科學發展觀既是做好財政工作的思想源泉,也是檢驗和評判財政工作質量和工作成果的重要標志。
二、進一步理清財政工作基本思路、明確主要任務
古人云,財政即理財之政,既是一個經濟范疇,又是一個政治范疇,因而,財政工作的職責和任務應以各個歷史時期國家發展的任務和政府施政的方針為依歸,與政府擔負的職責相匹配。從當前乃至今后一段時期看,財政工作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務大致可概括為“一二三四”,即一個目標、二條主線、三篇文章、四大方面。
1、一個目標,即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公共財政體制。構建公共財政體制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是新時期政府施政的一項重要目標,也是對建立新型財政運行模式的一個重要定位。公共財政作為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一種分配行為或經濟活動,具有一般與特殊之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公共財政既有別于以往計劃經濟條件下的“大一統”財政 ,也有別于西方市場經濟國家的公共財政,屬于公共財政特殊,這是由我國社會經濟形態、現實生產力發展水平、所有制結構、文化傳統及市場發育程度所決定了的。近年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我們在構建公共財政框架方面已邁出了重要步伐,取得了階段性進展,但作為一種嶄新的財政運行模式,它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與建立財政事權清晰、財政職能健全、服務公眾需要、管理科學規范的公共財政體系的目標要求,仍有不少差距。因此,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加快財政改革步伐,力爭早日構建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相適應的公共財政體制。
2、二條主線,就是增收、節支。開源節流、增收節支是緩解財政收支矛盾,戰勝財政困難的有效途徑,也是財政工作化被動為主動的制勝法寶。盡管隨著財政理論的發展和財政改革的深化,財政收支的規模、范圍等處于不斷調整和變化之中,但無論如何改變,增收與節支依然是財政工作永恒的主題,也是政府工作的核心內容之一。財政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落實和體現在收、支的數量和質量上。抓住了增收與節支這兩條主線,就抓住了財政工作的牛鼻子,財政工作就將居于主動有利的地位。否則,財政上不去,支出不節制,財政工作就將處于被動之中,甚至陷入困境。增收,就是要大力發展經濟,廣辟財源,做大財政收入“蛋糕”;節支,就是要切好財政“蛋糕”,厲行節約,力戒浪費,努力提高財政資金使用的效益。我縣作為國家級貧困縣,堅持做到勤儉辦一切事業這一點尤為重要。
3、三篇文章,指的是生財、聚財與用財。“三財之道”歷來就是財政工作的主心骨,它既是一項工作,也是一門學問。能否講究“三財之道”,做到“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不僅關系到財政職能作用能否得到應有的發揮,而且關系到財政能否振興和經濟社會能否可持續發展。生財是前提。生財為本,生財為先,只有堅持按客觀經濟規律辦事,通過大力發展經濟,培植財源,壯大財力,做到生財有方,才能確保財政的可持續發展。聚財是關鍵。只有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遵循公平和效率的原則,科學合理地確定納稅主體的稅負水平,做到聚財有度,才能確保財政收入的穩定增長。用財是核心。只有做到用財有效,財政工作方能達到預期效果,才能確保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當前,我縣可支配財力有限,但需要花錢的地方很多,尤其需要講究用財之道,把納稅人的血汗錢真正用到刀刃上。
4、四大方面,包括財政發展、財政改革、財政管理和財政建設。既相互關聯,互相促進,又相互區別,各有側重。一般講,財政發展是目的,財政改革是動力,財政管理是關鍵,財政建設是保障。財政發展取決于經濟發展,一般用財政收入占gdp比重來加以衡量。財政改革主要涉及處理財政與經濟、政府與市場、公平與效率、中央與地方、城市與鄉村的關系,需要通過創新財政體制及其運行機制,規范理財行為,提高經濟與財政的運行效率,創造有利于市場機制充分發揮資源配置基礎性作用的外部環境,推動財政發展,在此基礎上促進經濟和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財政管理主要體現在開展財政活動、組織財政收支等日常工作之中。以校正市場缺失為天職的公共財政,是以非市場方式,按非市場程序,在非市場領域,以非市場目的來開展活動的,具有公平性、非盈利性和法治性等基本特征。為此,必須擺正政府(財政)與市場的位置,界定好二者之間的責任,凡是市場辦得了的,辦得好的,就不應由政府(財政)來承擔。只有做到定位準確、職責分明,才能確保政府(財政)職能的正確行使,并達到其預期的目標。財政建設涉及一系列財政制度安排,有廣義與狹義之分,通常包括財政理論建設、財政業務建設和財政思想政治建設等。搞好財政建設,對于正確而有效地發揮財政的職能作用,推進依法理財,推動財政理論的創新和財政實踐的發展,進而構建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公共財政體制,具有重大意義。
三、不斷創新財政管理體制及其運行機制
1、進一步完善現行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從宏觀經濟學的角度看,包括宏觀財政政策在內的任何一項宏觀經濟政策事實上都是短期行為,具有時效性,這是因為這類政策旨在相機對宏觀經濟運行實施反周期調節,本身具有時效性,只能在特定時期加以采用。從中長期看,仍以采用中性、穩健的財政政策為宜。對我國中西部等欠發達地區面臨的困難,中央政府一方面要切實加大政策傾斜力度,另一方面不應也難以長期借助擴大財政赤字的方式增加對其投資,以求其經濟增長。特別是隨著財稅金融改革和投融資體制改革的深化,我國面臨著多方面潛在風險不斷向財政聚集的情況,為此,必須把防范、規避和化解財政風險作為確保財政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措施,刻不容緩地擺上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一是本著“責權利”和“借用還”統一的原則,對政府債務實施總量控制和源頭控管。國債發行權宜繼續留歸中央,嚴格依據財政承受能力核定各級政府的舉債規模,強化各級政府管理債務的責任,抓緊解決眼下部分基層政府過渡負債的問題。二是建立健全財政債務風險預警監測機制,實行政府債務全口徑統計、風險管理和報告制度,優化債務結構,控制財政赤字規模。三是充實償債準備金,完善各項社會保障制度,建立健全突發公共事件財政應急反應和處置機制,提高財政保障能力。四是加快投融資體制改革步伐,減少財政直接投資;按照wto規則的要求,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支持國有商業銀行和保險公司的股份制改造,明確政策性金融機構的職能定位及補貼機制,建立資產管理公司資產處置的目標責任制,減少國家最終所要承擔的損失。
2、完善財政監督管理機制,整頓和規范財經秩序。市場經濟越發展,財政監督管理越重要。只有加強財政監督管理,規范財經秩序,才能為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確保市場經濟主體平等競爭,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基本思路是,以規范財政管理和財政分配秩序為重點,以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和效益為目標,以財政管理信息化為手段,不斷創新財政監督管理的機制、手段和方法,通過采取事前稽核、事中監控和事后懲戒相結合的辦法,對財政收支特別是重點支出,實行從申請立項、核定預算、撥付資金,到安排使用的全過程監管,并追蹤問效,確保財政資金運行程序的高度公開透明,從思想上改變重收入輕支出、重分配輕監督的狀況,從機制上消除財政資金安全的隱患。同時,抓緊建立健全一套以財稅審計專業監督為核心、單位內部監督和社會外部監督相配合的全方位監督體系,依法查處財經領域各種違法違紀問題,并把發現問題、查處問題與改進工作、完善制度結合起來,努力構筑財政監督管理的長效機制,從源頭上防治違法違紀現象的發生。
四、財政工作要有新突破,開創新局面
1、在理財觀念上要有新突破。財政工作與黨的事業密不可分,是黨的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必須從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的高度,從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高度,認識和看待做好新時期財政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進一步更新理財觀念,樹立科學的理財觀,增強全局意識、服務意識、效益意識和效率意識。財政作為各種矛盾和利益的交匯點,牽一發而動全身,不能就財政論財政,站在財政看財政,而要跳出財政看財政,站在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的高度,審視財政工作,把握財政規律,拓寬理財思路,做到不僅會算財政賬、收支賬,還會算經濟賬、社會賬、政治賬,正確認識和處理財政與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財政與經濟速度、結構和效益的關系;生財、聚財與用財的關系,始終把促進經濟和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作為財政工作的主攻方向,把公共財政的理念貫穿于財政工作的全過程。
2、在制度創新上要有新突破。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對經濟的調控主要體現在定政策、立規矩、建機制和改進公共服務上,目的是為經濟和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對財政工作而言,就是要通過財政改革和制度創新,理順各種分配關系,為經濟和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的財稅環境。當前,應把預算管理繼續作為財政改革和制度創新的著力點。一是編制復式預算。貫徹落實《預算法》,在編制公共預算的同時,實質性啟動編制國有資產經營預算、社會保障預算和政府債務預算,實行全口徑預算管理。二是完善部門預算。把各級預算單位全部納入部門預算范疇,建立科學的定額標準體系和嚴格的項目預算管理程序,完善預算收支分類方法,修訂預算科目,加強項目預審,注意預算與計劃的銜接,使之做到公開、透明、通俗和規范,以提高預算編制的針對性、準確性、規范性和有效性。三是健全預算決策、執行的制衡機制。部門預算既要編制科學,又要公開透明,便于執行。特別是有利于銜接政府采購,有利于方便財政撥款,利于審計監督和人大監督,確保預算的權威性和嚴肅性,增強預算法律約束力。四是進一步延伸政府采購的范圍,規范政府采購行為,提高政府采購效率;完善“收支兩條線”管理,逐步淡化乃至徹底取消預算外資金概念;完善國庫集中收付制度,從機制上堵塞財政收支漏洞。五是加快事業單位預算改革。遵循區別對待的原則,對經營性事業單位,一律推向市場,財政停止供給;對準公益性事業單位,適當核減事業經費;對公益性事業支出,實行按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數量和質量核撥經費。六是抓緊建立科學、規范、量化的績效預算評價指標體系,強化“成本一效益”評估分析,提高財政資金配置效率。
3、在服務重點方面要有新突破。要把促進“五個統籌”作為財政服務的重點。一是鼎力支持解決“三農”問題。進一步深化農村稅費改革,尤其是推進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縣鄉財政等方面的配套改革,理順政府與農民之間的分配關系,切實減輕農民負擔。加大財政支農的力度,增加財政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讓公共財政的陽光普照“三農”。二是推動社會事業加快發展。認真落實并不斷完善促進各項社會事業發展的財稅優惠政策。大力支持社會事業制度建設和體制創新,重點支持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教育體制改革和公共衛生體制改革。三是大力支持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合理運用財稅調控手段,加大財政投入,完善配套措施,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綠色經濟,促進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走上可持續的良性發展軌道。四是促進擴大對外開放。
篇8
**市的中藥材資源十分豐富,常見的動植物藥材可達140余種,107味藥材,現已收購的就有99種,大宗地道藥材近80種,珍貴藥材14種。根據**市中藥材的分布可規劃成東部森林區、中部丘陵區和西部平原區。藥材分布特點為東多西少的趨勢。東部區域以自然養殖為主,中、西部區域以人工養殖為主。為搞好本地區藥材開發與利用,必須嚴格貫徹執行《黑龍江省野生藥材資源的保護管理條例》,對野生藥材資源實行保護、繁育與利用并重的方針。應建成有規模的地道藥材生產基地,開發優勢藥材生產,建立山特產中心市場,合理調整中藥材收購價格,加強橫向聯合,發揮**市資源優勢。
一、前 言
中藥材是一種特殊農產品,它作為一種特色經濟,近幾年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特別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在自然科學領域內參與國際競爭最有實力的是中醫中藥,全國各地種植中藥材的勢頭很猛,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產量逐年上升,部分品種已被國家科委列為“星火計劃”,省委做出“三年使北藥成為支柱產業”的部署,**市委、市政府則把北藥開發列為重點發展產業之一,符合**市“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資源實際,相信北藥開發工程必將促進**特色經濟的發展。
北藥開發作為一項跨世紀的朝陽產業,不論從市場發展潛力或人們渴望延年益壽和渴望回歸大自然的趨勢來看,都使其充滿了無限的前景和開發機遇。其一,醫藥市場前景廣闊。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目前已有四十億人使用中草藥治病,估計中草藥開發利用,在未來十年內將在世界全面興起,這都將為**市北藥的開發形成良好的發展空間;其二“入世”給北藥開發帶來了難得機遇。中藥由于不受國際知識產權限制,將形成新的特色和優勢;其三,隨著科技的發展,無污染的天然藥物正憑著高新技術的研制和開發,使治療效果和無副作用的優勢越來越被人們公認,這也為北藥開發創造了無限商機;其四,形成良好的發展氛圍和環境。由于中藥在國際市場的地位和需求,國內外對中醫中藥的研究都在加快。已有一百二十四個國家建立了各種類型的中醫藥機構;各地政府在資金投入、政策扶持上都加大了力度,使北藥開發處于強勁的發展勢頭,提出盡快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產業優勢,實現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市幅員遼闊,地形地貌復雜,自然條件優越。境內各種不同的生態環境為藥用動、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長發育場所。黑龍江的主要地道藥材在**市均有分布,并且蘊藏量大、質量好。如人參、鹿茸、五味子、刺五加、滿山紅、林蛙等名貴藥材,在國內外市場享有盛譽。黑龍江省重點保護的二十一種野生動、植物藥材,在**市就有十六種,占全部藥材的76.2%,故**的藥材資源在黑龍江省中藥資源分布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掌握中藥材的資源分布、科、屬、種蘊藏數量、生長規律和開發前景,為保護、繁育和發掘與利用中藥材資源,使中藥材資源優勢變為經濟優勢,實現經濟快發展、大發展全面奔小康,建設和諧**的奮斗目標。
**市處于黑龍江省中部,小興安嶺南半部的西麓,位于北緯四十六度二十八分;東經一百二十七度四十二分,共有大小河流三十多條,境內山多林密、溝谷縱橫、河流密布,是一個地貌類型復雜多樣的半農半林地區,氣候條件屬于大陸性氣候區,地處溫帶,十分有利于各種動植物的發育生長。**市的植被屬于小興安嶺南麓植物分區,主要分布著森林、草甸、草地植被。其中森林植被面積最大,在這些植被群落中,蘊藏著多種木本、藤本、草本、菌藻等藥用植物,形成了天然的豐富藥用植物群落,尤其是茂密的森林植被十分有利于稀少藥用動、植物的發育生長。
二、調查分析與結果
**市的中藥材資源豐富、種類繁多。根據分布的狀況,資源大體可分為天然的野生動、植物資源和家養家種人工培育的動植物資源;又可根據藥用部位系統地分為:根莖、花、葉、全草、果實、種子等類別。據統計境內的常見的動植物藥材可達一百四十余種,一百零七味藥材,現已收購有九十九種,其中常見的藥用植物藥材為49科、97屬、130種、98味藥材,每科超過10種的,有菊科與百合科各為14種,毛茛科為11種,現已收購的為92種;在動物藥材中,有10余種、9味藥材,現已收購的有7種。中藥材資源共有九類五十八科,一百一十八種,名貴藥材十四種,主要種類有:熊膽、麝香、鹿茸、田雞、山參等,家種家養藥材種類有十二種,發展前途的種類有人參、平貝、鹿產品、田雞等。大宗地道藥材近八十種,主要種類有刺五加、黃柏、五味子,其他草本藥用植物蘊藏量也極為豐富,具有北藥開發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
由于自然條件的差異和適宜生長的各種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中藥材資源的自然分布存在一定規律性。據調查**市中藥資源的自然分布規律是:1、中藥資源分布的種類與蘊藏量由東向西遞減。由于境內東部山區植被茂密、氣候濕潤、土質肥沃等優越自然條件,所以中藥資源在東部山區分布上有明顯的優勢。藥材資源在地域分 布上呈現出東多西少的趨勢,全市分布的140余種藥材資源,生長在東部山區的就有130種,占全部藥材的92.8%。由此可見,東部山區是中藥資源分布集中地區,因此要重點加強管理,合理開發利用。2、在東部山區集中分布的藥材資源多為木本、藤本,兼有珍貴稀少動物藥源,木本有黃柏、刺五加;藤本的五味子;槲寄生和稀少動物類的田雞、熊膽、麝香等品種,而中部丘陵及西部平原地帶分布的藥材資源多為草本,并分布廣泛,便于群眾采挖,商品利用率較高。3、中藥材資源蘊藏量有明顯下降趨勢。隨著人口增加,森林的采伐,大量的開荒等人為活動和不合理的采挖,出現了收購數量明顯上升,資源越來越少的問題。這種掠奪式的采集,使境內的中藥材資源遭到了嚴重破壞,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生態失調,違背了自然規律,延長了生長周期,這是一種“吃祖宗飯造子孫孽”的行為。因此,必須引起有關部門的足夠重視,對藥材資源要切實加強保護,合理開發利用。
**市境內分布的中藥資源是一個種類繁多、較為完整的資源分布地理單元,但為了加強資源保護,因地制宜的合理開發利用,發揮區域性資源的優勢,有必要根據資源分布、地形、植被等自然結構的各自特點,遵循自然規律,對中藥資源分布進行區劃。
(一)區劃的目的:在于區分重點,兼顧一般,有利于對資源重點地區加強保護,合理開發,使資源得到休養生息,繁育更新永續利用,挖掘中藥資源潛力,發揮各類藥材優勢,以滿足人民防病治病和國內外醫藥市場需求。
**市分布的藥材資源可以劃分為三個適宜區。即東部山林地帶木本為主的動植物藥材資源分布區:中部丘陵以人工種植為主的藥材分布區;西部平原以草本為主的植物藥材資源分布區。
(二)分區概述
1、東部山林地帶木本為主的動植物藥材分布區。包括東部的郎鄉、神樹、桃山等地區。稀少珍貴大宗地道藥材主要分布在該地區,并且蘊藏量大、質地優良,蘊藏量大約有1159萬公斤,占全市總蘊藏量的73%,分布的主要種類有:刺五加、黃柏、五味子、槲寄生等木本植物藥材,野生動物類藥材有:田雞、熊膽、麝香、鹿產品等多種藥材。該區每年的藥材采挖數量約占年收購量的80%。同時該區又是人參生產的重要基地,人參種植面積占全市總面積的70%。
過去由于部分生產者對藥材資源的保護利用缺乏知識,在藥材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上存在著只采不保、只捕不養、只顧眼前效益,沒有長遠打算的現象,致使本區很多藥材資源遭到了破壞,蘊藏量逐年減少。鑒于這種情況,必須制定切實有效措施,加強對本區藥材資源的保護,因此要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強保護:這就是要做好長遠打算,重視加強藥材資源管理,嚴格貫徹執行《黑龍江省野生藥材資源保護管理條例》,對野生藥材資源實行保護、繁育、利用并重的方針,引導生產者認清藥材資源開發與保護的關系,提高思想認識,嚴禁濫采亂捕,尤其是加強對稀有珍貴藥材資源的保護,擴大森林植被面積,形成天然的林藥兼有的生態植被群落,使各種動植物藥材資源得到良好的繁衍發育,為北藥開發提供更多的優質藥材商品。
(2)、合理利用:這就是既要充分發揮本地區地道藥材資源優勢,又要對大宗地道藥材根據生長周期、蘊藏數量做到有計劃的生產,保護資源采育平衡,永續利用,盡可能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3)、加強科研開發北藥:就是要對稀有珍貴動植物藥材進行人工養育,擴大種類增加產量,緩解醫藥市場緊缺狀況。
2、中部丘陵人工種植為主的藥材區。該區位于**市中部。包括**鎮、年豐、工農等鄉鎮的區域和部分市直屬養、種植單位。該區優越的自然條件適宜藤本、草本植物藥材的生長,該區是最大的藥材種植區,藥材資源約有98種,主要的野生藥材有:元胡、玉竹、百合、草烏、赤芍、升麻、蒼術等種類。種植、飼養的有:人參、平貝、黃芪、天麻、鹿等十多種。
由于本區交通比較發達,人們活動頻繁,村屯較密集,所以藥材資源利用率很高,提供的藥材商品較多,該區應大力發展以人工種植為主的中藥材生產,因地制宜的抓好平貝骨干藥材生產,提高生產技術,挖掘生產潛力,建立生產基地。
3、西部平原草本植物藥材分布區。包括雙豐、工農、**鎮等部分地區,本區地勢平坦,北部有部分緩坡崗地,該區的藥材資源多系草本植物。主要品種有:獨活、水菖蒲、茵陳、仙鶴草、透骨草、車前子、益母草、蒲公英等幾十種草本藥材,其蘊含量為95萬公斤,占總蘊藏量的6%,分布的種類多為當年生全草,果實類藥材。同時該區的家種藥材面積較大,主要以平貝為主。所以建議該區藥材生產發展方向,要根據草本植物生長周期短的特點,做到資源有效利用,擴大庭院藥材的種植面積,節約耕地,利用荒坡、田邊發展藥材種植,重點抓好平貝生產,建立平貝生產基地。
(三)、目前中藥材種植存在的問題:
1、信息不靈,盲目性生產,效益不穩定。中藥材是一種特殊的農產品,“少了是寶,多了是草”,藥農信息不靈,只能參照上年的效益,并不了解這個種類的社會銷售量,所以就隨大潮盲目種植,導致個別產品過剩,造成爛市,歷史上我們有過多次這樣深刻的教訓。
2、布局分散,生產發展緩慢,沒有形成規模。最近幾年,不少地區把種植中藥材作為結構調整的重點,大面積發展,但由于藥農信息不靈,和對市場風險的恐懼,只好多品種小面積種植,導致各品種星羅棋布,沒有形成優勢品種規模基地。
3、缺乏龍頭帶動,產業化程度較低。目前中藥材銷售主要是依托市場,種什么賣什么,沒有龍頭企業和商家或中介組織與藥農實行訂單種植、合同種植,與藥農的關系也只是市場買賣關系,盲目性很大,收益不穩定,沒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一體化經營機制。解決的辦法是:
①、加強信息網絡建設,搞好市場預測,減少盲目種植,建立全國中藥材信息互聯網站或中藥材種植信息咨詢中心,拓展視野,增加信息量。對當前市場狀況、未來市場發展趨向、未來市場容量進行預測,及時捕捉市場信息,對農民進行信息和信息預測。通過信息服務,及時調整種植結構,更新引進新品種、新技術,減少種藥風險,貫徹“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多我轉”的藥材生產原則,保障藥農收益,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②、擴大單品種規模,發展基地化種植,一是抓好地道藥材的規模化種植,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建立標準化模式田和規模種植區,擴大種植面積,提高質量,增加效益,二是在藥材單品種開發上求突破。以國家科技部的中藥材標準化種植開發為依托,實現品種地道化,栽培規模化,科技標準化,建立國家級中藥材種植基地。三是調整生產結構和種植計劃安排上,有關部門要互相協調,有條件的鄉村要積極推行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或采取入股聯營等方式,鼓勵藥材成方連片規模種植。
③、廣辟渠道、推進中藥材產業化發展進程,千方百計與藥廠、商家建立供求關系,實行訂單種植,合同種植,實現賣什么種什么,繁榮市場,增強輻射帶動能力,使藥農、基地和龍頭企業(市場)之間,建立穩固的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機制,切實保護藥農的利益,激發種藥積極性,促進全市藥材種植業健康發展。
三、**市藥材資源開發利用方向
野生藥材是寶貴的自然資源,**市自然條件優越,野生藥材資源雄厚、品種繁多、分布廣泛,開發利用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并有廣闊的前途,很多種類都是產量大、質量好的大宗地道藥材,如黃柏、人參、刺五加、五味子、槲寄生、田雞、鹿產品等都暢銷國內外,是醫藥市場的緊俏商品。
多年來,**市的中藥材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有了很大的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收購的種類數量逐年增加,現收購的種類已達99種之多,各種藥材資源得到了合理開發與利用,發揮了當地的資源優勢,如刺五加,是**市生產的大宗藥材之一,尤其為原料制成的各種中成藥,在國內外暢銷,被譽為“五加參”,該藥為省營二類品種,來源于五加科植物刺五加干燥根莖皮,主要分布在**市東部山區的針、闊葉混交林中,蘊藏量約為264萬公斤,年收購量最高達31萬公斤,為有關藥廠提供大量的原料,保證了各種中成藥的生產。但目前刺五加資源所面臨的問題是:由于大量采挖和林業部門的采伐清林,使刺五加資源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所以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刺五加資源的保護是當務之急,對刺五加要實行計劃收購,有組織分區采挖,做到采大留小,采密留稀,采成保幼,這個問題應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把這個資源優勢保持下來。
a、人參。人參是我國傳統的名貴藥材之一,在國內外歷來享有盛譽,十分暢銷。**市是全國三個人參商品生產基地之一。人參是**市栽種歷史長、面積大的主要藥材種類,又是**市多種經營生產的主要骨干項目,人參生產在我市經濟發展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視人參生產,因此,**市的人參發展迅速,為國家提供大量的商品參,取得可喜的經濟效益。由于山多林密,土地肥沃,具有發展人參生產的天然有利條件,因此在北藥開發進程中,一定要充分利用優越的自然條件,高度重視人參生產,集中力量,集中資金,抓好人參生產,有效地利用林地實行林藥輪作,退參還林,逐步建成規模大、能力強、商品多的人參生產專業基地。
b、黃柏,又稱關黃柏。系蕓香科多年木本植物藥。其內皮用藥,也是東北的地道藥材。由于其資源多分布在闊葉林種,**市林區蘊藏的黃柏資源十分豐富。據調查蘊藏量為479萬公斤,是黑龍江省的主要產區,省內外藥材生產部門都曾來**市大量收購,黃柏資源的優勢得到了發揮。但是黃柏資源蘊藏量出現急劇下降的趨勢,造成下降的原因是:(1)黃菠蘿樹是**市林區的闊葉樹種之一。近年來過量采伐,使該樹種相對減少,出現黃柏資源下降。(2)部分生產者無視法規,進行濫砍盜伐,尤其是個別生產者為追求經濟收入竟出現剝活樹皮的嚴重現象,造成部分母株枯死,即所謂的“站桿”,破壞了黃柏資源。(3)該樹種過熟林的大量采伐,采伐失調忽視對該樹種的扶育,破壞了森林的生態平衡。
為了保證黃柏資源的優勢,不僅要合理開發現有資源,而且林、藥有關部門也要搞好協作,采取措施,做到既保護林又保護藥,把加強林藥資源的保護作為林藥部門的共同責任。加強法規宣傳,計劃采育,計劃收購,使黃柏資源能夠久續長存,保證優勢。
綜上所述,過去**市在開發利用中藥資源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成績顯著,但從發展經濟來看,部分中藥材資源還未得到應有的發掘與利用,沒有取得最佳的經濟效益,因而,我們要立足本市藥材資源優勢,充分開發利用大宗地道的野生、家植藥材資源,使藥材資源得到最佳的開發、振興北藥。
四、討論
關于今后藥材資源開發利用和發展藥材生產的幾點建議。
野生的藥材資源是一種寶貴的自然資源,它與森林、草原共生、生長周期長。一旦遭到破壞,則很難恢復。實踐證明,只有對野生藥材資源實行保護、繁育,利用并重的方針,才能保證資源休養生息、繁育更新、永續利用。因此,如何加強藥材資源保護、積極發展藥材生產,使藥源立足長續久存,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根據**市藥材資源和藥材生產現狀,發展藥材生產的方向應是:保護、開發、利用并重。堅持動物藥材獵捕與飼養相結合;草本藥材采挖與培育相結合;木本藥材利用與營造相結合的原則。把藥材資源優勢轉化為商品優勢、經濟優勢。我市藥材開發的對策應該是:
1、堅持特色開發、形成規模、建成地道藥材生產基地。
中藥材生產講究“產之有地、采之有時”,北藥發展在考慮市場需求的同時,還要考慮一個中藥材的地道性問題。中藥材生產具有很強的地域性,由于各地區氣候條件不同,卻有適合自己地區小氣候的藥材種類。在我省提出北藥加工業七大系列中,具有優勢的中藥材種類有:刺五加、人參、滿山紅、暴馬子、平貝、五味子、林蛙等,開發我市的北藥資源,一個鄉鎮可根據自己鄉鎮的特點,以一種或幾種為重點或幾個鄉鎮以一種為重點大力發展,不求種類多,但求規模大,是生產基地鄉區域化、專業化、基地化方向發展,抓好專業戶、專業林的藥材種植,發展特色農業經濟,建成具有特色的藥材生產基地。
在堅持發展地道藥材的同時,應注意長遠目標與短期行為相結合的原則。長遠目標應為建立起全省乃至全國有名的按中藥材生產gap(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標準建設的地道藥材生產基地,提高中藥材的市場競爭力,短期行為是應考慮廣大種養戶的利益,在未形成基地之前,要使廣大種養戶有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收益,以利于調動廣大種養戶的積極性,使他們增加投入,看到長遠,這樣才能建成基地,否則,一些“忽悠”型的項目,一些短平快的項目,極易損傷廣大種養戶的積極性,對北藥開發的事業發展不利。任何一個地區、一個鄉鎮,每開發一個品種、每上一個項目、都應廣泛聽取專家的意見,都要有專家論證,包括技術論證、市場預測等,最后領導小組審批,還應列出詳細的實施方案及時間進度表,從而便于全市整體運作。
2、依托自然條件,開發自己的優勢品種。
人參、平貝、刺五加、五味子、暴馬子、滿山紅、林蛙等品種具有一定的市場優勢,并且現在已經有了相當的基礎,對于今后的發展,筆者認為:以上種類為今后的北藥發展重點,各鄉鎮根據自己的自然條件、現在的自然儲量集中、種養規模、技術條件、資金狀況,因地制宜地發展適合自己鄉鎮特點的中藥材種類。
人參以桃山參藥集團、林業局參場、鴻達公司為主,在現有100萬平方米的基礎上,抓住機遇,乘勢而上。目前,國內人參面積下滑,我省其他地區因受前幾年人參市場不景氣的影響而受到了嚴重沖擊,總面積不及我市的現存面積,而**市經過二十一年的發展已形成了幾大塊:桃山參場、林業局參場和鴻達公司,并且已向藥材集團化方向發展,資金技術已形成優勢,現已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今后只要在林地、資金、政策上給予傾斜,就會有極大的發展,林業在更新林地的同時,可將森林采伐跡地給參業企業有償使用幾年,并且要求他們在種參的同時,在作業道上栽上樹苗,當人參起收后,立即交還林業部門,這樣林業部門即可以節約了造林成本,又有收入,同時有為參業企業的發展提供了至關重要的林地,一舉兩得,**市的人參因無污染、低殘留,在國內外都享有盛名,在經過幾年的發展,形成一定的規模后,打出“綠色人參”的品牌,是有可能的。
平貝以**鎮、年豐鄉、工農鄉為重點,在保持40萬平方米的基礎上再擴大種植面積,平貝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在技術資金方面有著較大的優勢,并且現在還形成了一只成熟的銷售隊伍,每當平貝起收時,一支收購隊伍活躍在城鄉,平貝種植戶足不出戶就可將平貝銷售出去,目前,平貝已成為城鄉人民發展庭院經濟的首選品種,但我們也應當看到,種植戶大部分在自己的房前屋后種平貝,這樣既不利于形成規模,又因連作使平貝的病害加重,導致收益降低。今后,平貝要走出庭院到大田中種植,以村屯為單位,實行集中種植,這樣既便于看護,又有利于輪作,減輕病害,增加收益。平貝今后的發展方向,應是先集中加工,集中銷售,擺脫農民以賣鮮貨的局面,增加農民的現實收入,以后再圖深加工。
五味子以林業局各有資源林場為主,采取保護加繁育的方法增加產量,形成穩定的供貨渠道,五味子現在主要以采摘野生果實為主,藥源極不穩定,難以做到有計劃生產和供應。所以,五味子應在儲量豐富的地區劃出保護區加以保護,并且大力發展人工栽培,這樣可以形成穩定的貨源,搶占北五味的市場。近幾年由于過量采挖,野生刺五加資源面臨枯竭的困境,所以,應加強保護現有的刺五加野生資源,同時加快人工發育的過程,適量作貨,維持可持續發展,刺五加可以郎鄉、林業局的林場為主。
暴馬子、滿山紅等品種主要以野生為主,在本地區的儲量也較多,隨著林區封山育林的進行,他們可以得到有效的保護,同時,暴馬子又是綠化樹種,繁育也較容易,我們只要加以適當的保護就可做到永續利用。
林蛙作為一種滋補保健品,人工養殖現已取得成功,作為國家級的保護動物,在嚴加保護的同時,積極進行人工的飼養,保護可以使林蛙資源得以繁衍生息,使藥材的品質,不至于因為人工養殖而退化,又為人工養殖提供了良好的種源。神樹鎮在林蛙養殖上先行了一步,在為自己增加收入的同時,又使國家的野生資源得到了保護。今后神樹鎮林蛙的發展,應重點放在保護與飼養上,使林蛙這一資源得到進一步發展。
3、建立山特產品中心市場。
**市位于小興安嶺南麓,哈伊鐵路、哈佳鐵路貫穿全境,尤其是哈伊公路的全面貫通,為小興安嶺的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大的活力。小興安嶺地區所產的山特產品,絕大部分要通過哈伊公路出,**市是**最南端的一個行政區市,在這里建成一個小興安嶺山特產品中轉站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所以應把地域優勢變成經濟優勢。
4、正確引導,強化服務,營造良好的藥材發展環境。
隨著我省北藥開發的進行,各種虛假廣告也乘虛而入,“南北可種,四季皆宜”,不分土壤、溫度等不實的廣告擾亂了廣大種養戶的視線,由于當前有些中藥材種子比較緊缺,有的不法個體業戶,利用北藥開發契機,抓住廣大農民盲目求購種子的心理,不僅高價出售種子,牟取暴利,而且出售假種、劣種和以商品代替種子,有的種子價格過高,每畝種子投入接近或超過產品收益,致使農民種植藥材無利可圖或造成虧損,有些不法業戶也把一些病、殘或毫無繁殖能力動物做各種育培,坑害廣大養殖戶,還有的廣告效益分析幾乎是天文數字等等。
虛假廣告嚴重的擾亂了中藥材生產,極大的挫傷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在開發北藥的同時,應注意這方面的問題。對于境內宣傳種藥材飼養廣告業戶,要求他們對自己的宣傳內容負責,要求他們到指定部門進行登記,在登記的過程中,對他們的種植與飼養場地進行考察,重點考察他們的條件、設施、規模、種養的數量、時間達到一個什么程度,技術人員的數量、職稱,回收合同是否規范。提供的種子(種畜)的質量如何,經濟效益分析是否可信。還應組織一個專家組,在考察作廣告業戶的同時為廣大種植與飼養業戶提供技術、市場等咨詢服務,為他們種植與飼養中藥材提供可靠的幫助。這樣做既可以打擊虛假廣告,又可以保護廣大種植與飼養戶的利益,維護中藥材生產的正常發展。
5、運用價值規律,合理調整中藥材收購價格。
在價格體系中,收購價格是與生產者直接見面的價格。許多重要的改革。收購措施都要在收購價格中體現,所以運用價值規律,合理調整中藥材的收購價格是中藥材資源利用的重要問題。
近年來,隨著其他農副產品收購價格的調整,部分中藥材收購價格表現出偏低,使很多藥農和藥材采集者棄藥從農,造成很多野生藥材資源的浪費。稀有中藥材出現脫銷,因此,要遵循價值規律,依據其他農副產品的合理比價,調整好部分藥材收購價格,調動藥農采挖藥材的積極性,做好資源既不浪費,藥農有又效益,保證市場供應。
6、加強橫向聯合,發揮我市資源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