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與教育學概論范文

時間:2023-08-29 17:18:2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教育與教育學概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教育與教育學概論

篇1

從20世紀80年代初至今,對外漢語學科在中國乃至世界蓬勃發展,多所高校設置對外漢語專業。2010年起,多所高校開始招收以實踐為主的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型碩士研究生。可以看出,對外漢語教學是一門年輕而朝氣蓬勃的學科。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課程教學中,很多課程需要突破常規教學方式,才能幫助學習者建立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獲得對外漢語教學技能,這就對專業課程的教學改革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一、“對外漢語教學概論”課程教學現狀

“對外漢語教學概論”課程是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必設的專業基礎課程之一,本門課程主要介紹對外漢語教學理論與實踐知識,不僅具有一定理論深度,而且有較強應用性。目前很多高校“對外漢語教學概論”課程教學中,受各方面條件的制約,并沒有使這門課程教學效果最優化。

1.忽視實踐教學

“對外漢語教學概論”課程不僅是一門理論性較強的課程,更是一門應用型課程。然而,教學過程中,很多老師強調語言習得理論、教學法流派等理論性較強的知識,對實踐教學忽略不計,導致學生偏重理論學習,與教學實踐脫節。

其實,在相關教材編寫中,都是注重實踐教學的,比如,劉先生的《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第八章與第九章主要介紹對外漢語教學理論與應用,從宏觀的課程設計到微觀的教學技巧等各個方面講解對外漢語教學實踐知識。

2.教學方法不當

作為一門具有一定理論深度的課程,很多老師采用講授法作為“對外漢語教學概論”的主要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是介紹與傳遞理論知識的有效手段,然而一味地講授,加之理論本身的枯燥性和深奧性,很容易使學生產生抵制情緒。

如“對外漢語教學概論”課程中,一個重要的知識點第二語言習得理論,很多老師采用從概念、理論基礎、作用、意義與局限等方面進行逐一講授,知識講解非常細致,但是教學效果并不好。

3.考核方式單一

一般高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對“對外漢語教學概論”課程的考核方式均采用閉卷考試,試題設計大多考查理論知識,這就導致學生只注重學習理論知識,忽視鍛煉自身教學能力,更有學生采用考前突擊辦法來復習課程。可以看出,這樣的考核方式既無法全面地檢查教學效果,也不利于學生的學習和發展。

4.教學環境限制

目前,“對外漢語教學概論”課程的主要教學環境為傳統的課堂教學環境,一般也沒有外國留學生參與教學。

傳統的教學環境對本門課程的實施會造成一定限制,比如,在講解中介語理論時,向學生介紹中介語概念、特征等知識后,只能通過展示留學生偏誤或小段的視頻讓學生大概感知中介語系統,很難向學生直觀地展示不同國籍留學生在真實交際中語言系統的特點,影響學生對理論的深入理解。

二、“對外漢語教學概論”課程教學改革方向

1.合理安排教學內容

“對外漢語教學概論”課程既要重視理論講解,也要注重實踐操練,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如果僅僅介紹理論知識而不將理論用于指導實踐,不僅會使課程枯燥無味,更無法培養學生的對外漢語教學能力。

筆者在本門課程的教學改革過程中,對課程進度進行總體安排,確定理論課時與實踐課時比例,合理分配課時。具體教學中,筆者講解理論知識后開展實訓,帶領學生進行對外漢語課堂教學觀摩與實踐,理論與實踐結合,學生對對外漢語教學相關理論有了更深入的認識,也獲得了對外漢語課堂教學的能力。

2.改變教學方法

傳統的講授法有利于理論知識的介紹,但是單一的教學方法必然會影響教學效果,筆者在本門課程的講授中,以講授法、小組活動、實踐活動等多種方式進行教學。一些較為深奧的理論,如轉換生成語法、語言習得機制等采用講授法;相對來說易懂的理論,要求學生分小組做報告。對于實踐性的知識,筆者主要采用實踐活動、交流活動來講解,比如,在學習“課堂教學”一章內容時,筆者安排學生觀摩對外漢語課堂教學,給個別學生提供一節對外漢語課堂教學的機會。

3.轉變課程考核方式

傳統的閉卷考核方式不利于檢測教學效果,也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這種“三七開”的考核方式急需改革。

筆者在教學改革過程中,采用了過程性考核、理論實踐考核分區的考核方式。過程性考核主要是注重學生在日常學習過程中的參與程度,有考勤、課堂表現、筆記等,此項占總成績的30%。理論實踐考核分區主要是指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分別進行考核,理論知識考核采用傳統閉卷考試,占總成績的40%。實踐知識考核在期末考試前進行,要求學生進行10分鐘試講,以此考查學生實踐教學能力,此項占總成績的30%。

如此一來,學生的最終成績為“過程考核成績×30%+實踐考試成績× 30%+閉卷考試成績×40%”,學生會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也會注重對實踐知識的學習。這一考核方式改變了傳統考核方式重理論輕實踐、重結果輕過程的弊端,更有利于檢測教學效果。

4.改善教學環境

教室作為主要教學環境無可厚非,但將教學活動完全固定于教室也不可取。“對外漢語教學概論”課程中,一些知識需要學習者深入實際調查,固定的教學環境不利于這些知識的掌握,也不利于實踐活動的開展。

在教學改革過程中,筆者采用了“帶出去”方式,離開教室走向課外,改變單一教學環境。比如,在講解一些實踐性知識時,筆者帶領學生觀摩合作院校的對外漢語教學課堂,要求學生利用留學生課間休息時間交流,記錄不同國籍留學生的語言特點,以此鍛煉學生的教學能力。學生對校外教學是非常認可的。

三、“對外漢語教學概論”課程教學改革效果

1.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對于早已厭倦滿堂灌教育方式的高校學生來說,理論知識講解與實踐能力培養相結合改變了他們對理論課程的看法,靈活的教學方法也調動了他們學習的興趣,而以理論知識考核、實踐知識考核、平時表現三方面構成的考核方式也更有力地督促學生的學習。再加之教學環境由課內走向課外,學生有了和留學生接觸的機會,能夠學以致用,這就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培養學生對外漢語教學能力

“對外漢語教學概論”課程教學改革突出了對外漢語教學實踐方面的知識教學,如此一來,學生能夠在理論學習之后,利用理論知識的指導進行對外漢語課堂教學實踐,既鞏固了對外漢語教學的理論知識,又獲得了對外漢語實踐教學的能力。雖然受總課時限制,實踐課時安排并不是很多,但對初步培養學生對外漢語課堂教學能力還是有一定的幫助的。

筆者就“對外漢語教學概論”課程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方式和教學環境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探索,并介紹了自身的教學改革情況以及教學改革取得的一些效果,但是本門課程的教學仍然存在不少問題,懇請各位同仁指正并繼續探究。

參考文獻:

[1]劉 .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 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2000.

[2]盛 炎.語言教學原理[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7.

[3]潘文國.論“對外漢語”的學科性[J]. 世界漢語教學,2004(01).

篇2

[關鍵詞]素質教育天文學科學精神

南開大學沒有天文專業,但有全校性天文學公共選修課,屬通識類課程,更是大學生素質教育類課程。當代自然科學有六大基礎學科:數、理、化、天、地、生。天文學是人類最古老的,也是當代最活躍的自然科學之一。據《新千年美國國家研究理事會研究報告》稱:“在美國,每年有超過20萬大學生選修天文課程,對于他們之中的很多人,天文是學習過的唯一科學課程。天文學為公眾認識人類在宇宙中的地位和科學的本質提供了窗口。天文學家在美國的科學教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天文學同物理學、數學、地球科學等的綜合聯系,使之成為向廣大聽眾講授科學的一個特別恰當的載體。”

人類天生就是追星族。遠古時代,在與大自然進行生死搏斗中的古人類,即使對自然規律尚無所知,也難抑制對美麗星空的遐想;仰觀日月星辰的運行,居然獲得了農耕或游牧的重要啟示。天長日久,漸漸發展出一門研究天體運動、探索宇宙奧秘的天文學。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顧炎武說:“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在夏、商、周以前,中華民族的人文初始階段,天象知識已經相當普及。1987年在河南濮陽發掘的仰韶文化遺存中,竟有由蚌殼和人骨擺放組成的青龍、白虎和北斗的星象圖案,經碳14測定,年代為距今6460±135年,把中華民族的先民們仰觀天文的歷史推前到殷墟甲骨文之前又3000年。這一重要發現的出土實物,現已移放在北京天安門廣場東側國家博物館古代中國陳列廳展出。

2007年5月14日,總理在同濟大學即席演講,引用黑格爾的話:一個民族有一些關注天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一個民族只是關心腳下的事情,那是沒有未來的。2007年9月4日《人民日報》發表溫總理詩作:“仰望星空”。德國大哲學家康德在他的名著《實踐理性批判》說:“世界上有兩件東西能夠深深地震撼人們的心靈,一件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準則,另一件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 人生于世,轉瞬百年。蕓蕓眾生,滄桑多變,世態炎涼。惟有遙遠的天體,給人以恬靜、永恒的感覺。昭如日月,燦若明星,歷來是文學藝術謳歌的對象,精神領域崇高的寄托。仰望星空,無論是幾十年前還是幾十年后,無論你身在地球上什么地方,燦爛的群星總以它那無比的莊嚴和靜謐,向你展示著神秘而和諧的宇宙圖景,使你心馳神往,無限遐思,心靈得到凈化。天文學的基本知識,對于當代追求高尚知識素養的人,無論從事何種職業,都是值得學習的。如果對天體和宇宙當中的事情一無所知,便不能算作是一個知識全面的人。

天空中那耀眼的太陽,皎潔的月亮,閃爍的恒星,迷蒙的銀河,長尾巴的彗星,飄落夜空的流星雨……探索這些神秘而遙遠的天體是人類永恒的欲望。宇宙多么宏大,而人類何其渺小。但渺小的人類居然可以探測如此宏大的宇宙,追詢它如何創生、怎樣演化。人類的智慧才是宇宙中真正的奇跡。在宇宙演化進程中誕生的人類, 在研究宇宙的同時,也認識自身,認識人類在宇宙中的地位。

南開大學從1993年起開設天文學選修課,至今已歷19年,37學期,選修人數11968人。1997年天文選修課輻射至天津大學,歷24學期,選修人數7919人;2005年輻射至天津濱海學院, 歷14學期,選修人數1954人。三所大學選修總人數21841人。天文選修課分文理兩班。理科班的課名為“天文學概論”,使用的教材《天文學新概論》,2000年8月出第一版,2002年2月出第二版,2005年12月出第三版,由武漢市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2009年8月,《天文學新概論,第四版》改由科學出版社出版,至2012年1月,第四版已第三次印刷。12年間總共出版4版,11次印刷。發行3.57萬冊。2008年6月還在臺灣出版《天文學新概論》繁體字版,由高雄市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文科班的課名為“宇宙掠影”,使用的教材《文科天文》,科學出版社2010年6月第一版。前期曾使用過的教材《宇宙掠影》,2006年1月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2007年5月也在臺灣由高雄市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宇宙掠影》繁體字版。前中國天文學會理事長、南京大學天文系蘇定強院士評價《天文學新概論》:“很符合當前國際上天文學研究的重點范圍,不僅介紹天文知識,還聯系人文思想、文學和哲學方面的話題。是對大學生進行科學素質教育很好的教材。”南京大學天文系肖耐園教授認為本書“是同類型書籍中出類拔萃、獨樹一幟的優秀著作”。國家天文臺李競研究員撰文指出:《天文學新概論》“恰如其分地反映了當代天文學的時代特征。10年間從一版出到四版在天文書刊界實為罕見。”

課程講解的重點內容為: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河外星系—星系團—超星系團—總星系各層次天體的系統知識和最新研究進展情況;恒星物理方法,主序星、雙星、不穩定星、星團、星云,恒星演化機理;黑洞及其探測,伽瑪射線暴,引力透鏡;大爆炸宇宙論,背景輻射,暗物質與暗能量,時空的起源與歸宿;人類探索宇宙的新視野和地外文明探索。采用多媒體教學方式,展示大量的天體和宇宙探測新發現的圖片、動畫、小電影等。天氣特別晴朗的時候,帶領同學戶外認識星空,用小型天文望遠鏡觀測月亮、行星和部分深空天體。有條件時組織學生去國家天文臺參觀實習。當發生特殊天象或重大天文成果、最新天文發現等時機,結合課堂及時講授或通過“南開周末論壇”面向全校學生普及天文知識。例如:2011年10月21日舉辦的“解讀201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超新星、暗能量和宇宙加速膨脹”;2012年3月30日舉辦的“521日環食和66金星凌日天象預告”等。前中國天文學會理事長、北京天文臺臺長李啟斌曾評價:南開大學的天文選修課是全國做得最好的。

2007年國家教育部、財政部在全國高等學校范圍內,立項建設首批100個國家級教學團隊。“南開大學科學素質教育系列公共課教學團隊”是其中唯一的科學素質教育類國家級教學團隊。團隊共分8個課程組,12門課程。“天文學概論”和“宇宙掠影”兩門均位列其中。另10門課程為:數學文化、世界科技文化史、基礎生命科學、基礎生命科學實驗、科研方法論、環境倫理學概論、前進中的物理學、物理演示實驗、研究性學習、大學文科數學。這些課程對于普及科學知識、倡導科學方法、推崇理性思維、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發揮了其他課程難以替代的素質教育功能。天文選修課的教學面向全校所有專業的學生,特別注重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融合。在傳授現代天文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學生在科學素質、文化素質、思想素質上全面提高。

2009年,“南開大學科學素質教育系列公共課教學團隊”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教育部在有關文件中稱:“在全國開展教學成果獎勵活動是國家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舉措。……獲獎項目在總體上代表了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教學工作的最高水平。”中國科學技術協會2010年評選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天文界入選5人中就有南開大學天文選修課教師蘇宜教授。

2010年6月12-13日,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主辦的“人文素質教育與科學素質教育的融合高層論壇”在南開大學舉行。包括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南開大學、復旦大學、天津大學、東南大學等高校近300人匯集南開大學與會。出席的高層人士有: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周遠清(原教育部副部長、清華大學副校長),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張大良,教育部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主任楊叔子(原華中科技大學校長),教育部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顧問王義遒(原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教育部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顧問張豈之(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教育部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顧問胡顯章(原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等。論壇的主題是:大學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探索有中國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探討進一步加強和推進文化素質教育等的相關問題,交流文化素質教育經驗,尤其是在人文素質教育與科學素質教育的融合中取得的成果。南開大學的蘇宜教授以“人文素質教育中的宇宙情懷”為題,在大會報告中介紹了南開大學開設天文選修課的情況,及其對本科生科學素質培養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論壇最后達到的主流認識是:大學應該培養兼有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有創造能力的、適應21世紀需要的現代化高素質人才。回顧以前,曾經有過的提法是:大學教育的目的是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后來才注意到素質的問題。素質是什么?——知識和能力內化為人的穩定性的品格,這就是素質。

1995年開始在全國52所高校開展文化素質教育的試點工作。早期的重點放在對理工科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上,開設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課程。后來提高到為全體大學生進行人文素質跟科學素質的教育。現在又提出科學和人文融合,不是混合、湊合和勉強的結合。人文素質教育和科學素質教育雙翼齊飛,相互融合。科學呼喚人文,人文導引科學。不能用通識教育簡單代替文化素質教育。楊叔子院士提出:“高等教育是育人還是制器?” 愛因斯坦(對加州理工學院學生)說:“你們不僅要關心設計圖紙,首先要關心人,關心經濟怎么分配。”教育質量的標準在于: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的統一。科學創造到了一定的程度,再上一個臺階,往往就是人文的過程。文化就是以文“化天下”。科學用腦,人文用心,一種公平心,一種同情心,一種價值觀,一種態度,一種感情。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科學技術發展了,但人的道德卻在下降,這就是素質教育缺失的表現。

現在中國有大學2000多所,學生2900萬以上。中國是世界上教育規模最大的國家,但遠不是高等教育的強國。中國大學生占全國同齡人口23%以上,他們的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得到提高,就可望整個國民的素質得到提高。

南開大學的“人文素質教育中的宇宙情懷”大會報告,引用南開大學校黨委書記曾經在全校德育工作會議上總結的:“天文學課程并沒有在課堂上講政治思想問題,而是寓德育于科學知識之中,居然改變了學生對事業的看法,成為人生的轉折點,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以下列舉部分學生選修天文課后獲得的實際感悟:

“兩年多的大學生活過得散散漫漫。沒有理想,沒有激情,不知目標、不知方向。直到選上《天文學概論》,我看到遙遠的宇宙、浩瀚的星空。感到人生的短暫、個人的渺小。我開始猛醒、開始振作,從此改變散漫的生活。(天大環境工程)”

“聽蘇宜老師的宇宙掠影課,我如癡如醉。寧靜、安詳、和諧的星空凈化了我的心靈,陶冶了我的情操,讓我學會理解,懂得包容。與其說是給人以知識的課,倒不如說更像是一堂人生的課,我收益良多。(南開圖書檔案)”

“感謝天文學課程,激勵我們甩開郁悶的困擾,不再抱怨學習的辛苦,不再計較學分、成績,為了明事、明理,探求未知而自覺學習。我相信,美麗的星空會讓我們的人生更加美麗!(天大自動化)”

“我曾沉溺于星相算命,經常上網看每周、每月的星座運程、愛情特征、交友指數等來安排和指導自己……是宇宙掠影課讓我明白了這有多么無知可笑。我徹底擺脫了星座迷信的陰影,欣賞自然的美麗,享受人與自然的和諧。(南開法學)”

“自從選修天文,我又一次體會到久違的學習的樂趣。驚喜的發現,我原來可以學得這么快樂,聽得那么清楚明白。燦爛的星空洗去了我的浮躁和不如意的感覺。豁然開朗的我,不再自卑、不再徘徊,徜徉在美好的學習生活中。(天大英語)”

“一直相信人是詩意的棲居。寧愿相信月中的玉兔,而不相信環形山,因為我認為美的比真的更有價值。直到走進天文學課堂,我受到前所未有的震撼,心靈在更廣闊的空間里飛翔。天文奧秘中閃耀的是人類理性的光芒,這種理性的美是感性的美所不可比擬的。(南開中文)”

“天文學中蘊含的人類思想的美麗,使我明白了什么才是生命的真正價值。曾經一度不愿也不肯原諒從前的戀人。現在,也做到了釋然和毫無怨言。(南開計算機)”

“我是一個有心理疾病的學生,對人生抱著絕望的態度,有過輕生的傾向。天文課的學習、自然界極致的美一次次震撼著我的心靈,再次燃起了我幼時對大自然的興趣之火。現在我必須忘卻煩惱,感受豁達,走出疾病的陰影,走向光明的未來。(南開生物)”

“學了天文學,我心目中的世界不再是原來那個狹小的空間。燦爛的群星已經震撼了我的心靈,使我更加地熱愛科學、熱愛生活。似乎有點玄乎,但的確我有這種感受。(南開化學)”

2009年起,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對在國內設置天文專業或有天文學研究方向的高校,設立本科生獎學金,獎金額每人3000元,旨在鼓勵本科生立志獻身天文事業,促使我國天文學科優秀人才的迅速成長。受獎高校共24所。其中有天文本科專業的4所:南京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有天文碩士、博士點或天文研究課題的19所:清華大學、天津大學、武漢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廣州大學、廈門大學、河北師大、天津師大、華中師大、上海師大、沈陽師大等。既沒有天文本科專業,也設有天文碩士、博士點或天文研究課題的大學只有一所:南開大學。原因在于國家天文臺看好南開大學的天文公選課在培養國家天文專門人才方面發揮的作用。開課以來,已有約20名本科學生考入國家天文臺等單位攻讀天文學研究生、博士生。南開大學已連續三屆共有6位同學(物理4名,數學1名,軟件1名)獲得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本科生獎學金。

南開大學兩門天文學選修課《天文學新概論》和《宇宙掠影》已由超星數字圖書館爾雅大學堂全程錄像。《天文學新概論》課已在互聯網上播出,共62集。《宇宙掠影》課正在后期制作之中。歡迎登陸有關網站觀看及下載。網址為:Http://省略/或Http://省略/ 。

參考文獻:

[1]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NRC).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in the New Millennium, National Academy Press, Washington, D.C.,2001.

[2] 顧沛.以科學素質教育系列課程為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助力[J].高教發展與評估,2009(2).

[3] 顧沛.注重科學與人文融合 構建科學教育公共課的新模式[J].高等學校理工科教學指導委員會通訊,2010(9).

[4] 李競.從第一版到第四版—— 10內年再版3次的《天文學新概論》[J].天好者,2009(12).

[5] 蘇宜.文科天文[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6] 蘇宜.天文學新概論 [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

[7] 蘇宜.宇宙掠影——天文學概要[M].高雄:高雄市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

[8] 蘇宜.天文學新概論[M].高雄:高雄市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

篇3

【關鍵詞】小學教育改革;素質教育;創新

小學階段教育處于兒童思想教育的啟蒙時期,它是一項奠基工程,具有導向作用,是多元教育中最基礎的教育之一。要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素質,必須首先從兒童抓起。小學要給一個人的一生打下全面的、堅實的基礎。小學教育如何改革,已成為大家所關心的問題。特別是科教興國戰略的提出,《教育法》和《教育改革與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的頒布施行,教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優先發展教育,加強小學基礎教育的觀念深入人心。但我們也應清醒的看到當前小學教育改革中出現的種種誤區,正在影響制約著基礎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因此,對這些誤區進行深入的反思,從而找出切實有效的措施加以克服,對于保證人才的培養,全面貫徹科教興國戰略,使小學基礎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更好的服務于社會,都具有不可忽視的重大意義。

從教育的本質、功能、機制去認真分析,可以看出,教育改革是社會變遷的結果,它必須適合外部社會環境的變化,通過不斷調整自身的結構及發展速度和價值觀念,從而適應當前社會發展和未來社會的客觀需要。因此,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就成為小學教育改革的重點和趨勢。

李嵐清同志曾指出:“素質教育體現了基礎教育的本質,它從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公民出發,以全面培養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良好的身體和心理素質、較強的實踐和動手能力以及健康的個性為宗旨。”這就是“素質教育”的內涵。

為了確保人才培養的方向,客觀上要求小學教育必須堅定不移地把德育放在學校各項工作的首位。這就要求我們要制定具體的德育目標、工作內容和實施方式。與此同時還要特別注重教育的藝術。小學德育需要始終如一、堅持不懈地對學生進行教育引導。這需要教育者有一定的教育藝術,單靠強壓硬管是解決不了問題的,甚至會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因此,必須加強對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和班主任的心理學培訓。教師要深入學習兒童心理學等教育理論,研究小學生德育工作的規律,閱讀有關兒童教育的經典著作,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新時期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做到循循善誘,因材施教,感化陶冶學生的心靈。并及時進行總結。換句話說,人才的培養和教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只有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同時必須加強德育管理。現代小學德育管理的任務是在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前提下,加強和改善學校對德育工作的領導,建立健全德育工作體制,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協調學校、家庭、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實現德育目標。

現代教育思想主張學生應該自主、愉快地學習,教師應該為學生創設能夠激發其興趣與活力的學習環境。面對二十一世紀的教育,最重要的是要有觀念和意識的創新。創新是一種主體價值,創新教育是尊重人的個性差異,使每一個個性健全發展的引導教育,是與社會經濟生活接軌整合的教育,是與社會生活確立起新型相互依存和促進關系的教育。創新教育理念是靈魂,制度是保障,技術是手段,創新教本和課程是核心。有了這些教育的超前意識和觀念的創新,就能培養出具有創造精神和創造能力的新人,最終使之適應未來社會的需要,這就是歷史賦予人類教育的使命,也是未來小學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

教育理論創新是教育的生命、教育發展的動力,但是究竟什么樣的理論才算是創新,教育理論創新的標準是什么?我們認為教育理論創新有不同的類型和層次,不同的類型和層次的教育理論創新其標準是不同的。作為最高層次的教育理論創新應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里程碑式標志的原創性成果。實際上教育理論創新的標準因為歷時性和個人價值觀多元性的影響,很難做到最大的客觀公正與統一,總之,依據學生興趣進行引導的自發創新就是教育創新的根本,創新的目的要依學生為本,引導學生的興趣,優化學生的創新結構,從基礎教育出發,寓研于教,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客體,以探索為主線,注重引導學生樂于探求、發現問題的意識,使學生養成一種善于追根尋源的習慣,這有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形成。

教育改革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必須通過深化教育改革的辦法求得解決。要從根本上克服當前小學教育中存在的誤區,保證小學教育改革和發展健康的進行,使之更好的適應兩個根本性轉變的需要,全面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人們的教育觀念、人才觀念,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和人才觀;始終堅持社會主義的辦學方向;必須依法治教,進行綜合治理,進一步落實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要堅持全面發展的方針和改革的基本方針,努力實現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向創新教育的改變,著眼于提高國民的整體素質,并進一步培養大批跨世紀優秀人才,迎接新世紀的挑戰奠定堅實的基礎。

總之,不斷提高教育工作水平,是促進小學教育沿著正確方向發展的前提,也是小學教育工作實現規范化、系列化、具體化、制度化的重要保證。只有切實地進行教育改革和創新才能使小學教育真正高質量地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國家教育委員會師范教育司.小學教師修養概論[M].遼寧: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2002.

[2]郭福昌.教育綜合改革的探索與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袁衍喜.現代教育改革與探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4]朱小蔓.認識小學兒童,認識小學教育[J].中國教育學刊。2003.

篇4

1.靈活使用“導學案”

所謂導學案,是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提出的,以素質教育的目的為目標,經過集體教師的研究和個別教師的備課再經由集體教師研討而制定的教學方案。可以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和促使學生全面優化發展的學習方案。使用導學案,不僅可以促使學生達到掌握文化知識的基礎目標,還可以達到掌握學習能力的高級目標。一般分為課前預習、課堂探究和課后總結拓展三個步驟。通過這三個步驟,可以使學生在自主學習、交流協作等方面的能力有所提高,也是掌握基礎目標和高級目標的重要的方法。在初中化學教育中對某個化學元素進行解釋時,課前教師可適當引導學生搜集一些資料,比如元素的簡介、發現者、主要用途、性狀等等。這樣一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就會被充分的地調動起來,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課堂效率,更能提高同學們互相合作探究的樂趣,體驗獲得知識的快意。與此同時,教師還應適當地總結和評價,讓學生把握重難點,知識精細歸類化,拓寬了知識面。

2.藝術化的點評

近年來對于評價體系的研究也很多,教師可利用各種資源,考慮多因素影響,制定新型的評價體系,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可以說教師是學生和知識之間的一座橋梁,對學生的及時和有效的指導能使學生快速地領會知識的內涵。在初中化學教育課程中,教師的重要活動之一便是對學生作品的點評。教師要清楚一件事,那就是初中生學習的并不是專業性的化學類知識,是生活類的化學知識,因此,我們要將點評的內容和生活實際相聯系,注重學生的身心發展和學生未來的長遠發展。在點評時,不能僅僅強調學生的化學知識的應用技能,因為過分強調技能,會造成學生機械性的學習,并且容易乏味,導致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教師的點評需要注意用富有藝術性的語言,對于學生認知上存在困難的知識點需要給予強調并注重相應的引導。

二、注意師生角色轉變

篇5

    論文摘要:本文基于工作經驗,分析了大學學前教育學的現狀,指出了大學學前教育學存在的一些問題,并著重介紹了更新學科目標,轉變教學模式,延長崗位實踐時間,發揮見習實習的作用,提高入學門檻,轉變學生學科態度等多種應對措施及其具體運用。希望給相關人員一些啟迪和思考,在這方面深入探索和研究,積極調動教學人員和學習者的積極性創造性,為促進學前教育學的發展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只有這樣才能為我國培養一大批的學前教育學人才才能為我國的幼兒教學奠定堅實的基礎。 

    隨著我國教學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教育學的發展已經成為促進教學改革的重要推動力量。作為培養學前兒童的學前教育學是這其中十分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近些年來,我國的學前教育學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是仍然存在著相當多的問題,特別是與歐美各國的學前教育學相比仍然存在著不小的差距。在人才已經成為社會進步助推器的新時代,只有大力發展學前教育學才能促進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才能為社會的發展繁榮準備良好的人才基礎。 

    一、大學學前教育學的現狀 

    1、課程教學目標迷失,觀念傳統落后 

    目前大學學前教育學中存在著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就是課程教學目標迷失。很多老師對學前教育學的教學目標不甚明了,認為當前的學前教育學對教學技能非常的不重視,難以通過學前教育學的理論知識來具體的指導幼兒園的教學工作。這其實反映的就是老師們對課程教學目標的迷失,因為他們把學前教育學的功能看得過高了也沒有認識到教學經驗的積累是與教學實踐相掛鉤的。正是由于老師們對大學學前教育學的定位不準確使得教學工作偏離其實際的方向才導致當前教學過程中出現了教學目標迷失的問題。另一方面,傳統的教育觀念仍然占據著當前的教學組織形式,很多老師依然將自己作為中心進行說教式的教學且沒有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更加沒有實現課堂教學的互動。在老師“滿堂灌”式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只能“填鴨式”的被動接受老師所教的理論知識而無法進行適當的創新。當然,老師們對新的社會實踐內容沒有及時的了解也使得學前教育學的學生們對這一專業的重要性沒有引起應有的重視。 

    2、實訓環節流于形式,時效性差 

    學前教育的最終目標是要培養一批具有專業素養的學前教育工作者。如果這些人才缺乏實踐操作能力那就違背了學前教育的中心。當前的學前教育中就經常出現這種問題,所謂的實訓只不過是流于形式罷了。許多學生到幼兒園實習往往只不過是進行一場事先安排好的彩排罷了,學生沒有真正的參與到教學工作的組織中,因此沒有獲得真正需要掌握的經驗。另一方面就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將師德養成與教學技能的學習分開了,這就使得學生無法全面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也就難以盡快的成長為一名合格的老師。在實訓的過程中,時間花費了但是效果卻不見好,因而時效性非常之差。 

    3、專業生源素質差,學生態度消極 

    除了上述的問題外,學前教育學中還存在著專業生源素質差的問題。之所以存在著這個問題是因為專業的幼兒園教師相當的匱乏,一些高等學校和教育機構著眼于這一點就放低生源的入學門檻,以此來推動學前教育人才的批量生產。在這種情況下生源素質差就導致培養出來的人才也不能達到用人單位的要求。專業生源素質差還產生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學生的態度非常的消極。很多學生在幼兒園實習時往往能夠發現幼兒園只對技能型的老師比較重視,這就使得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學習并不放在心上因而態度消極難以真正的學好學前教育學。 

    二、如何促進大學學前教育學的發展 

    1、更新學科目標,轉變教學模式 

    為了盡快的改善學前教育應該要從更新學科目標開始著眼。老師們應該要明白學前教育的目標是要增強學生的教學素養加深對理論知識的了解。在這個基礎上,學生應該要不斷的積累實踐經驗并提高教學技能。明確了這個目標老師們就不會在教學工作中迷失方向。為此,老師們要結合自身的經驗去引導學生了解相關的著作并積極參與到實踐中去,特別是要掌握學前教育的特點以完善自身的素質。當然,轉變教學模式也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要改變部分老師陳舊的教學觀念。“滿堂灌”式的教學方式應該被徹底放棄或是進行更加合理的改良。增強學生的自主性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改變教學模式的重要因素。加強老師與學生的溝通增強課堂互動都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老師和學生共同探討發揮各自的思維優勢才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這里還應該要強調老師自身的素質,新時期的老師不僅要快速的適應新的教學方式學會利用多媒體和其他教學資源開展教學工作還應該要提升自己的職業道德水平。作為老師要特別重視自己的言行舉止還要正確的處理和學生之間的關系。這不僅是自己的本分也可以給學生做個好榜樣。

    .  2、延長崗位實踐時間,發揮見習實習的作用 

    針對實訓的時效性差的問題相關人員也應該要積極尋找比較符合實際的應對策略。延長崗位實踐是一種非常高效的方法,在實習期間學生通過更加長久的進行教學工作上的實踐能夠獲得更多的啟發也可以在學習和實踐的過程中進行一些有新意的教學嘗試,這是促進教學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策略。在日常的學習過程中應該要注意校內教學和校外教學相結合,既可以自己去一些幼兒教育機構多多鍛煉也可以請一些幼兒教師和專家到學校來開展多種形式的講座,這就可以實現教學水平的快速提高。在實習過程中學生們不應該局限于單一的實習形式和對象,應該逐漸嘗試向多層次多維度的實踐發展。不僅在教學技能,才藝方面要有突破還應該從心理素質和人格魅力方面表現出自己的獨特性。所以加強實習是非常必要的。以陜西師范大學學前教育系為例,該系為了培養一批符合標準的專業學前教育人才就積極倡導學生們多多實習。該系不僅聯系了很多知名的學前教育專家和知名學者到學校開展豐富的知識講座還利用便利的條件讓學生到一些幼兒園去實習,在老師的指導和幫助下了解了幼兒園學前教育的相關問題。通過這種形式的學習他們了解到了很多在學校不能學到的知識,積累了教學經驗并切身體驗到了那種教學氛圍為自己的進步找準了方向。正是因為這該系的教學工作取得了非常大的進步,培養的人才也受到用人單位的贊賞。可見,實習的作用的確不能忽視。 

    3、提高入學門檻,轉變學生學科態度 

    為了培養出一批真正符合社會需要的學前教育人才應該要嚴把入學關,要適當的提高入學門檻。對于那些學員要進行公平公正的考核,特別是要建立定期考核和審查機制以此來規范學員的行為提高學員的素養,只有通過這種方式才能選出一批高素質的學生才能保證生源質量為學前教育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在培養學前教育人才的過程中應該不急于進行批量式的教育而應該在質的提高上多下些功夫。除了嚴把入學關外還應該要積極轉變學生的學科態度。一方面要使學生們認識到學前教育學的真正目的是要提高幼兒的教育水平即抓好基礎教育另一方面要強化他們的競爭意識不斷的提高自身的素質。學前教育學的興起與發展是在我國抓好基層教育的過程中所要求的,學生們要認識到這一任務的艱巨性并增強自身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學生要認識到理論知識的重要性積極閱讀大量專業書籍還應該要深入實踐到各種教育機構中去鍛煉自己。通過學習學生們一定要重視提高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心理素質,只有增強邏輯思維能力才能時刻記住自己的任務并合理的安排好自己的時間搞好教學工作,而過硬的心理素質則有利于學生不受調皮學生的干擾能夠鎮定的通過適當的方式處理好與學生的關系解決突發狀況。 

    三、總 結 

    總而言之,推動大學學前教育學的發展是新時期促進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必然要求。只有順應時代潮流培養出一批具有專業精神和高超技能的復合型教育人才才能深化我國的教學體制改革才能為素質教育的全面推行奠定良好的基礎。雖然這個過程是非常艱難的,但相信在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之下我國的教育事業一定能夠取得巨大的進步。 

    參考文獻 

    [1]朱文佳.高校學前教育專業新生學習適應性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篇6

一、專業設置多元、靈活

1994年,13所五年制高職共開設45個專業,絕大多數是類專業,并且都是各校的特長專業,如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的采礦技術、礦山機電、礦山測量專業,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的電力機車、鐵道供電專業,廣州民航職業技術學院的飛機設備、航管雷達、發動機維修專業,浙江職業技術學院的海洋船舶駕駛、輪機管理、公路與橋梁專業等。1997年新增的8所五年制高職所開設的專業依然承襲了這一特點,如湖北省輕工業學校的啤酒釀造專業,山東省輕工業管校的皮革制品設計與制造專業,成都水利發電學校的水電站機電運行專業等。

經過幾年的發展,五年制高職的專業有了很大變化。據2000年不完全統計,各地五年制高職專業在類別上更趨多元化,除工業類外,還增加了類、植物生產類、環境生態類、醫藥護理類和復合型專業,如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的蘇繡設計與制作、雕塑設計與制作專業,鹽城衛生學校開設的藥劑專業,重慶萬洲農業學校開設的植物保護、特種作物栽培專業,蘇州農校開設的園藝、現代農藝專業等;復合型專業如鹽城衛校開設的社區醫學、影像診斷學專業,淮陰電子工業學校開設的電子元器件工藝及設備專業,常州化工學校開設的環境保護與檢測專業,重慶民政學校開設的社區服務與管理專業,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開設的高層建筑電氣工程專業等。

有的學校還開發了一批面向的專業,如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的汽車運用、機電技術專業,株洲職業技術學院的工業與民用建筑、電氣自動化專業,吉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的信息管理工程專業,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的機電一體化、電子工程專業等。

二、課程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

在公共課改革方面,根據《課程基本要求》、《課程教學大綱》及《關于編寫五年制高等職業教育規劃教材的指導意見》,六門公共課教材的第一冊已全部如期出版,2000級新生已開始使用新教材,這一套教材從形式編排到課程體系均有較大突破,突出了性和實踐性。學生反映這套教材給了學生充裕的選擇空間,內容也比較新,提高了興趣。

專門課的課程改革,已落實了10個大類高職專業課教學開發的任務,制定了《機械制圖》、《機械基礎》、《現代工業管理》、《建筑結構》、《土建力學》、《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電工電子技術》、《數控機床與編程》、《塑料模設計及制造》、《冷沖模設計及制造》等10門課程的基本要求。各校還通過教學錄像、CAI課件等先進教學手段,展示了互動式教學、生產現場教學、模擬實踐教學等教學,將教學改革從教材建設向教學方法推進了一步。

德育課方面,《五年制高等職業教育職業道德教育》一書,已經出版。

三、實踐基地建設趨向多功能,并逐漸向拓展

五年制高等職業學校都將實踐基地建設作為辦好高職的基本條件,1997年,共投資1.5億元添置實踐教學及訓練用設備,建成一批高質量的實踐基地。近兩年,繼續穩定地投入資金,加強實踐基地建設,如南通航運學校購置了萬噸遠洋教學實習船;廣東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教學設備價值1900萬元,學校自建江灣實習電站和飛來峽大型實訓基地;鹽城衛生學校投資200萬元引進日本東芝B超、顯微鏡、500毫安X光機等先進教學儀器設備;徐州師范大學技術學院平均每年投入300萬元用于高職實訓設施建設,建成自動控制、單片機與PLC、數控加工等實驗室;蘇州農業學校積極爭取資金,擴建校園藝中心和農藝中心實習基地,建成60個蔬菜花卉生產大棚、12個無土栽培蔬菜大棚、3個鮮花生產連棟雙膜大棚和1個電腦全自動控制鋁合金玻璃溫室。為加強實踐能力,他們采用分班承包、分組掛牌、責任到人的,讓園藝專業的學生承包校園藝中心的大棚。學生依據所學知識和技能,直接參與制定生產計劃、播種育苗、栽培等整個生產周期的管理及產品銷售、售后養護等活動,使他們在實踐中消化理論,豐富知識,增長才干。

篇7

亞里士多德最早提出了傳統的隱喻理論,他認為隱喻應作為屬于一種修辭手段而存在語言內部。隨著不斷的深入研究,學長們逐漸的也對隱喻有了一定的認知,而他們也將其認作為一種認知現象。從心理學角度和認知學語言學的角度分析:隱喻不僅僅只用于修飾語言,更多的是認識與表達經驗的思維。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隱喻是一種使用的具體概念來理解另外一種抽象概念的認知方式。部分學者認為:隱喻性就是人們在行動、思想的概念體系本質。而概念隱喻也就在這時提出,并將其作為認知語言學中重要部分之一。

二、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中的概念隱喻

(一)詞匯教學

英語對話的民族思維不僅僅能夠用詞匯體現出來,而詞匯更多的是將民族的文化、傳統、價值觀念滲透到了其中。在認知語言學當中,一詞多義主要是一個詞語存在許多相互之間存在聯系的一種語言現象,也可以理解為人類的認知手段由某一個詞語的基本含義經過逐漸的演變、延伸,轉變成其他意義,也成為人們將認知逐漸的范疇化、概念化的必要結果。而教師僅僅是講解了其表面含義,很少引導并為學生解釋該詞語的隱喻意義,最終導致學生學習英語的方法就是死記硬背,最終降低學生學習興趣,就算將單詞背誦下來,也不知其所以然,更容易很快的忘記。

(二)文化教學

語言以最廣泛的社會性存在于社會,充當其載體。而建立在共同的生理機制、認知和類似的心理基礎上的概念隱喻,要闡述的含義在很多方面都有相似之處。

由此可見,在人類的認知當中,體現出了英漢概念隱喻中的重合現象,但是因為使用語言的雙方畢竟存在文化、體制等方面的不一,所以概念的隱喻也表現出了強烈的民族特色。所以,在大學英語教學的文化教學中有效的利用概念隱喻,教師需要讓學生了解到根源上的差異,了解到英語語言與漢語在本質上的區別,分析兩種語言不同的本質,進而認識客觀世界與人類經驗。

(三)寫作教學

在大學英語的寫作過程中,錯誤的詞匯搭配幾乎成為了大學生最容易出現的錯誤。而通過分析來看,語言的搭配離不開概念隱喻的存在,而語言的差異性也使得同樣的概念詞當中也會出現各種各樣的語言搭配。

篇8

[關鍵詞]高職院校 概論課 教育教學實效性 對策選擇

[作者簡介]郭紅艷(1974- ),女,河南開封人,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思政部,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河南 開封 475004)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2年度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規劃項目“虛擬環境下的大學生網絡德育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批準號:2012-GH-187)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4)12-0143-02

高職院校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以下簡稱“概論”課)課程開設目的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高大學生運用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堅定大學生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和決心;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職業人文素質;使大學生在知識、能力、素質、信仰等方面得到全方位提升,實現人的現代化,為我國現代化建設培養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高職院校“概論”課教育教學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其實效性問題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進一步深化研究。

一、高職院校“概論”課教育教學的特性分析

1.教育類型的實踐性要求。高等職業院校是以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職業素質、職業涵養為核心的教育類型,其教育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培養技能型、應用型人才。圍繞教育目的,高職院校應注重根據社會和市場的需求來進行專業設置,注重實踐教育模式,注重校企合作,重視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等。高職院校“概論”課教育教學必須根據高職教育目的來設計教學方案,選取教育教學內容和教育教學途徑。在“概論”課教育教學內容的選取上要兼顧國家的培養要求和高職生個體成長的要求。在“概論”課教育教學途徑選擇方面要兼顧實際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專業。高職院校“概論”課的實踐性要求很明確,這是由高等職業院校的實踐性特征和“概論”課教學原則理論聯系實際的實踐性要求決定的。

2.教育過程的主體性要求。高職院校“概論”課教育教學的對象是高職院校的大學生。整個教育過程的主體性要求強調高職生的個體差異性,這種差異性包括性格、素質、能力、成長經歷、思想實際等方面。高職院校“概論”課教育教學的目的就是培養、造就或者說是塑造高職生的主體性,使學生的主體性實然層面達到國家、社會應然層面的要求。隨著社會文明的發展,我國社會公民的民主意識、權利意識、法律意識等不斷增強。高等職業院校學生差異性凸顯,獨立性增強,具有強烈的主體意識,高等職業院校“概論”課教育教學只有適應這一教育過程的主體性要求,貼近學生思想實際、貼近學生日常生活、貼近社會市場實際,才能提高“概論”課教育教學的實際效果。

3.教育效果的整體性要求。教育效果是檢驗教育成功與否的關鍵。高等職業院校“概論”課教育教學效果的整體性要求強調學生的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全面發展。我們經常說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合格和可靠就是對學生的整體性要求,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等不可能只有某一方面突飛猛進地向前發展,如果是這樣,這是片面發展,而不是全面發展,合格和可靠是針對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要把傳授知識和提高學生能力和素質結合起來,堅持教書育人相結合。

二、高職院校“概論”課教育教學的理念思考

為了適應高職院校“概論”課教育教學實踐性、主體性、整體性的要求,提高“概論”課教學效果,筆者提出“概論”課教學體系的構建思路。該體系從教學目標的設計、教學內容的選取和教學的組織安排三個方面著手,將高等職業院校“概論”課教材的十五章內容整合為四個項目化教學模塊,同時將四個模塊分解為九個具體教學專題,進行積極探索和嘗試。

1.教學目標的設計。為了實現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為社會培養高技能、應用型人才,須從知識、能力和素質三個層次設定教學目標。首先是知識目標。通過對四個項目化教學模塊的學習,使學生理解“概論”課的性質、作用和地位,學習的方法和原則;了解中國化的歷史進程、理論成果及精髓;理解和社會主義社會建立的過程;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理論。其次是能力目標。能夠正確理解中國化理論成果之間內在的邏輯聯系;學會運用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會運用正確的思想理論分析判斷社會發展中的熱點、難點問題,指導自身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的能力。最后是素質目標。高職院校“概論”課的教學目的是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人文素質。思想政治素質是指提高學生的理論水平、增強學生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科學文化素質是指學生通過對科學理論的學習,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學會正確處理個人、社會、國家和民族之間的關系;人文素質是指學生要有“國”、有“家”的觀念,愛國守法、誠實守信等。只有將以上三個方面的目標結合起來,才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使學生經得起社會和市場的檢驗和考驗。

2.教學內容的選取。“概論”課教學內容的選取是根據教學目標來設計的。為了實現高等職業院校培養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目的,我們采用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模式。

理論教學以中國化為主線,以中國化為重點,共分為四個模塊。第一個模塊即第一次課,主要講述課程的性質、地位、任務、主要內容、意義和方法。第二個模塊是中國化的相關問題,即中國化的歷史進程、理論成果和理論精髓,整合了書上第一、二章的內容,中心是中國化。第三個模塊是思想,即理論和社會主義改造與建設理論,整合了書上第三、四章內容,中心是思想。第四個模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包括項目五――社會主義的本質、根本任務與改革開放 ;項目六――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和發展戰略;項目七――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項目八――祖國完全統一的構想和外交政策;項目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依靠力量和領導核心。

為了保證理論教學的效果,必須注重實踐教學環節。實踐教學環節根據理論教學內容來設計。例如講第一次課即緒論專題時,為了使學生明確學習“概論”課的目的、意義,組織學生進行專題討論。圍繞為什么學習“概論”課這一主題,以3~5人為一個小組進行討論,然后由小組發言人將本組的討論意見進行反饋、梳理、總結。整個過程一方面引起學生對這一問題的關注,使學生的價值觀得以凸顯;另一方面鍛煉了學生交流、協作和語言表達等方面的能力。實踐教學環節可以采用多種形式,比如在校內校外的德育實訓基地實習,在校企合作單位進行頂崗實習,邀請知名專家、學者做德育講座,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等。

“理論+實踐”這種教學內容的選取使單純的理論教學走向學生生活、走向社會實際,在實現知識目標的同時,更注重學生的能力和素質。

3.教學的組織安排。教學內容的有效實施有賴于教學的組織安排。在教學組織安排上我們采用“任務驅動項目導向課堂講授互動交流實踐體驗”五步來進行。在“任務驅動”環節,要求教師在課前準備詳盡的課時授課計劃和學期授課計劃。課時授課計劃明確規定每節課的基本內容、課時安排、重點難點等,學期授課計劃是針對每一學期授課內容的詳細規劃。“項目導向”環節是針對不同教學模塊認真領會教材內容、明確教學目標。根據學生專業的不同、理論周數的不同,合理調整講授內容的詳略。“課堂講授”環節是教學具體實施的過程。根據講授內容不同可以采用不同教學法,比如案例教學法、演講法、討論法等。“互動交流”環節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和學生的交流,采取盡可能多的方式進行課堂互動、師生座談等,教師總結提升。我們不僅注重課堂上和學生的交流,課下從周一到周六系部會安排專門教師、固定時間和固定場所有針對性地對學生輔導,答疑解惑。“實踐體驗”環節是指在理論教學的同時,注重實踐教學,開展多種社會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能力和素質,達到知行統一。

三、高職院校“概論”課教育教學的方法論選擇

方法問題對于增強高職院校“概論”課教學實效性至關重要。同樣的教學內容,采取的方法不同,直接導致教學效果的不同。筆者認為在高職院校“概論”課教育教學的方法論選擇上,應注重“兩個結合”“三個貼近”。

1.“兩個結合”。“兩個結合”首先是指先進性標準和廣泛性標準的結合。高職院校“概論”課教學堅持先進性標準和廣泛性標準的結合是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和受教育者身心發展規律的結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有統一的要求,即要求教育對象的思想狀況達到統治階級所要求的目標,這就是先進性的標準。但實際情況是,不可能每一個受教育者思想都達到先進性標準的要求,畢竟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人,人的本質屬性是社會性,生活在復雜社會環境中的人有其自身的身心發展規律,具有差異性、獨立性和多變性,這就是廣泛性標準。因此,“概論”課在制定具體的教育教學目標時要堅持先進性標準和廣泛性標準相結合,要考慮到學生的共性和個性。不能因為堅持先進性標準而忽視學生的個性,也不能因為堅持廣泛性標準而忽視學生的共性。

“兩個結合”其次是指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職業教育相結合。人的思想政治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人文涵養的形成和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受到家庭、學校、社會和職業等多方面的影響。家庭、學校、社會和職業對于人的思想政治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人文涵養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時又有其各自的局限性。

家庭教育是人的思想政治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人文涵養形成和發展的基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父母所受的教育、性格、能力等都是對孩子思想政治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人文涵養等產生重要作用的核心素材。如果父母的這些素材不具備優勢或者處在劣勢,就會對孩子產生消極影響。學校教育是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人文涵養形成和發展的關鍵。學校教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專門機構,采用有組織、有紀律的育方式,保證了教育目的的實現。但是這種模式容易忽視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如果主體性作用沒有很好體現,反而會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社會環境和社會實踐活動是人的思想政治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人文涵養形成和發展的核心。人生活的環境和從事的社會實踐活動對人的影響是多方面的,跟人的素質形成要求相符合的環境對人的影響是積極的,跟人的素質形成要求相背離的環境對人的影響是消極的。我們要積極創造具備正能量的社會環境,進而促進人的各方面素質的發展。職業教育是人的思想政治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人文涵養形成和發展的靈魂。職業教育以培養大學生的職業能力和職業技能為核心,職業能力的培養離不開思想政治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人文涵養水平的提高。

2.“三個貼近”。“三個貼近”強調高職院校“概論”課教育教學要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 增強教學的親和力、感染力和實效性。“ 三個貼近”首先要求高職院校“概論”課教育教學要圍繞高職大學生的特點進行。高職院校“概論”課的教材內容應該根據高職教育的特點設計,高職院校在于培養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職業素養,因此教材設計也應該突出高職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 三個貼近”其次要求高職院校“概論”課教育教學要和學生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避免空講理論。比如,講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精髓問題時,一方面講清楚為什么中國化、實事求是的內涵等;另一方面將這一問題和學生的生活相聯系,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中國化”這一基本原則,注重實事求是這一原則,教育學生生活中要注重個人實際,不能生搬硬套理論,首先要對自身有一個客觀理性的自我認識,不能盲目、盲從。“概論”課教學在講授基本理論的同時,更要注重在學生關心的問題上提供原則性的指導。“三個貼近”最后要求高職院校“概論”課教育教學要和國家、社會、民族的發展聯系起來,和國家重大問題以及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熱點、難點問題相聯系,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比如,問題、、生態環境問題、社會核心價值觀問題,以及中國夢等問題在“概論”課教育教學中都不容回避,為學生的基本價值判斷提供保障。

目前,高職院校“概論”課教育教學在“兩個結合”“三個貼近”的要求上做得很不夠,并且家庭、學校和社會并沒有實現有機聯系,因此,高職院校“概論”課教育教學的實效性不盡如人意。高職院校“概論”課教育教學的實效性問題涉及個人、國家和社會等多方面的因素,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關乎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因此研究高職院校“概論”課教育教學的實效性問題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賁國棟.科學認識網絡媒體在新世紀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地位[J].思想教育研究,2011(12).

[2]黃發友.增強高校形勢與政策教育實效性的教學模式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2(10).

篇9

關鍵詞:行為導向理論;職業教學改革;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7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3)05-0158-02

行為導向教學理論是20世紀80年代世界職業教育教學論中出現的新思潮。它對于培養人的全面素質和綜合能力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受到世界各國職業教育界與勞動界專家的推崇。近年來,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行為導向理論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研究,但仍然有些人對于行為導向理論在教育領域所起到的作用認識模糊。在此,筆者擬對行為導向理論在教育領域的作用進行初步探討。

行為導向理論是職業

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指引

英國哲學家、教育理論家懷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指出:“教育從整體上說不過是使受教育者做好準備,去迎接生活中的各種直接經歷,用有關的思想和恰當的行動去應付每時每刻出現的情況。”近年來,社會科學哲學研究范式的轉型①,為教育研究帶來新的思路,在社會科學哲學研究范式轉向中關于知識和認識觀念的轉變為完善從知識角度考察教育研究的思路提供了理論基礎。教育的關鍵在于對知識的看法。對知識的理解決定了教育者如何思維和行動。當前,破解以往知識論立場困境的突破口大致有兩種:情境化知識和實踐理性。其核心是認為知識在本質上不是一系列既成的、被證明為真的命題的集合,而是活動或實踐過程的集合。知識是隨著我們的創造性參與而正在形成中的東西,而不再是既成的,在任何時間、任何場合都能擁有并有效的東西。這個觀點給教育理念帶來重大的變革。

行為導向教學法的核心就是活動和實踐。行為導向教學法的目標層次是培養人的行為能力,方法層次是人的行為活動,即這種教育以行為為目標,教學以行為為導向,所以,行為導向教學法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行為導向理論是先進的教學理念。運用行為導向教學法能夠使學生更好地學習知識、提高能力。

職業教育的最高目標是養成學生的職業行為能力,也就是說,職業教育更加重視培養學生的行為能力。行為導向教學法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職業行為能力,能夠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因此,行為導向理論在職業教育中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

行為導向理論在職業

教育教學改革中的實踐

(一)行為導向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的比較

在教學中,學習和踐行行為導向理論無疑是職業學校教師重要的工作。廣大教師應進一步認識行為導向理論,不斷將其應用于實踐中,并進行反思與總結體會,形成成熟的行為導向教學模式。筆者認為,首先必須進一步認識行為導向教學法的特點。行為導向教學法特點鮮明:傳統教學法是教師講課、學生聽課;行為導向教學法顛覆了這種做法,學生是教學的中心,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教師是協調者,幫助學生學習。認識行為導向教學法的特點,了解行為導向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的差異,是進一步了解行為導向理論的基礎,是形成行為導向教學實踐模式的前提。與傳統教學法相比較,行為導向教學法有以下特點。

注重學生個體的行為性 行為導向教學方法強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行為性”。行為活動是教學的組織核心和目標核心。教學活動圍繞行為任務來開展,行為導向教學法要求教師精心設計行為教學案例,指導學生完成行為任務。學生在“做中學”,通過行為來學習專業知識,通過行為任務提高職業能力。行為導向教學法讓學生廣泛參與,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行為導向教學法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起著引導幫助的作用。

注重教學過程的完整性 行為導向教學打破傳統教學的學科體系,不追求知識的系統性、完整性,而注重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的完整,圍繞工作過程開展教學。注重的是教學過程而不是結果,注重的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否學習了這個行為任務所包含的知識和行為能力。由于現有的教材還不能夠滿足行為導向教學需要,這要求教師教學設計時能夠重新整合知識。同時,要求教師能夠為學生在完成行為任務中提供全面的幫助和指導。因此,行為導向教學法對教師專業水平、專業能力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注重學習行為的合作性 由于行為導向教學面向職業活動中的實際問題,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強調合作式學習,強調師生之間以及學生之間的交流,改變了傳統教學中的師生、生生關系,有利于構建師生與生生之間新型的互動協調關系,從而有利于培養學生與人協作共事的社會能力。

注重教學評價的開放性 行為導向教學的評價既有對所學技能與知識的定量分析,也有對學生所獲得能力的定性分析,所有的評價結果是開放性的。特別是在教學評價中,允許學生自己制定評價標準并檢查自身的學習效果,這就使得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高漲,從評價的“旁觀者”成為評價的“主持人”。評價標準的制定基礎不是知識,評價的宗旨是幫助學生改進自身的學習,幫助教師更好地優化教學過程。

(二)行為導向教學法的實踐思考

要建立成熟的行為導向教學模式,還必須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反思和總結,完善理論認識。

精心設計行為任務 行為任務的設計是教學過程中重要的核心,一個好的行為任務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一個好的行為任務能夠很好地整合知識和能力培養,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在設計行為任務時應該注意不是所有的課都適合完全采用這種教學模式。有一些課程雖然內容上適合采用這些方法,但學生的學習能力還不能達到。我們應注意到職業學校的學生普遍存在閱讀障礙、沒有溝通技巧等問題,學生自主學習較困難,因此,在行為導向教學中應加強學習指導,并根據學生的情況適時調整教學流程,在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可以循序漸進地進行,不追求一步到位。行為任務的設計同時還應該考慮到實踐教學設備環節能否支持教學開展,實踐設備是教學開展的重要條件,沒有實踐設備顯然無法開展行為導向教學。

擺正角色定位 行為導向教學模式要求教師在執行過程中作為一個細致的觀察者、引導者,而這些角色在傳統教學中一般很難體現出來。要轉變角色定位,教師和學生都會有一個適應的過程。起初,在教學過程中容易出現“放羊”的現象,或者教師對學生學習中出現的困難觀察不到,指導不力,造成最后的教學效果較差。同時,對于學生而言,學生經歷了十幾年的傳統教學法,在采用行為導向教學法時,很多學生不習慣、不適應,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什么。因此,教師在讓學生動腦動手之前,應該給予充分的引導和明確的指令,比如布置清晰明確的任務書,將學習流程、組織方法等明確示意給學生,讓學生一步一步地深入學習;或者采用示例的方法,教師先引導示例,學生先模仿,然后學會主動地去做。

綜上所述,行為導向理論是職業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引,在職業教育中應推行和實踐行為導向理論,并落實到教學中,不斷充實完善,形成成熟的教學模式。教師應不斷充實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學校應不斷充實完善落實行為導向教學法的教學條件。

注釋:

①社會科學哲學(philosophy of social science),即社會科學方法論,是近年來哲學界比較熱門的研究領域。以庫恩(T.Kuhn)1962年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闡述的范式理論為標志,整個科學哲學(包括自然科學哲學與社會科學哲學)開始發生根本性的轉折。

參考文獻:

[1]湯詩華.社會科學哲學研究范式轉型對教育研究的啟示[D].重慶:西南大學,2008.

[2]孫振東.教育研究的主體性問題研究[D].重慶:西南師范大學,2003.

[3]李曉玲.行為導向――德國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理論與實踐[J].教育發展研究,2002(11):109-111.

[4]陳啟琛.淺談行動導向教學法的催化作用[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5(12):34-35.

篇10

關鍵詞:教育技術;新視點;教學模式;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08)07-0245-02

回顧電化教育重新起步以來,既有八十年代的輝煌、也有九十年代的寂寞,就在電教工作走向低谷的時候,教育技術的新定義(AECT)將教育技術工作的全部內容概括為“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一時間,無論在電教界,還是在整個教育界,大家都在談論教育技術。十幾年過去了,多數高校“電教中心”的牌子換成了“教育技術中心”。因此,通過對教育技術環境下高校教師與學生的角色進行了探討,對這些師生角色的再認識,有助于更好地適應教育技術環境,更好地促進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方法的改進,改進高校課堂教學模式。

1 實踐中驗證教育技術在高校課堂教學的優勢

高校課堂多媒體教學改變了傳統教學“粉筆+黑板”的方式,在教室配置一定的多媒體教學設備,教學中采用多媒體方式,集文本、圖形、圖像、聲音、動畫、視頻于一體,實現圖文并茂、聲畫并舉,甚至模擬虛擬現實創設課堂教學情景。能夠將傳統教學中單一的文字或簡單掛圖呈現教學信息的形式轉變為多媒體形式,從而克服了傳統教學中文字呈現信息過于抽象的問題,而以生動具體、形象逼真的虛擬情景,把抽象的信息內容轉變為具體的形式再現給學生,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實現輕松愉快的學習。根據教學內容的實際需要,充分發揮教育技術的優勢,使之有助于突出教學重點,突出教學難點。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認知結構特點,正確合理的使用這些電教器材,才能夠真正發揮他們的作用,促進學生更好的學習,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優化。此外,認真研究學生的認知結構,結合認知學習理論,潛心鉆研教學教法,進行教學設計,讓每一個學生都能自由地發揮創造力和想象力,進而成長為具有探索新知能力的新型人才。教師在常規的教學環境下,缺乏相應的教學設計能力,但是在教育技術環境下,教師把多媒體技術視作為一種工具和手段,把多媒體技術的運用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到媒體優化組合的效果。教育技術最大的優勢在于:

①直觀形象,克服抽象。

②虛擬現實,突破視覺局限,再現事物本原。

③動態模擬過程,有效呈現重點、難點。

④及時交互,及時反饋,易于學生參與,師生互動。

⑤圖文聲像并茂,多感官刺激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⑥海量信息,節約空間和時間,提高教學效率。

2 教育技術新視點

教育技術作為一種觀念、理論、手段、工具深入到教育、教學中的各個領域,潛移默化的把教育觀念、教學模式、教學手段、教學方式、教學內容等推向了改革的前沿。在高校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對課堂教學進行設計,表面上看來,課堂教學設計應該由教育技術專業人員做,但是,一個高校有幾百門課程,分布在很多個學科專業,都要由教育技術人員來做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可能的。因此,高校教育技術中心應配合教務處研究制定有關政策。

(1)建立高校的教育技術研究所,除全體教育技術人員參加外,還要吸收廣大對教育技術有興趣的教師參加進來。

(2)開發高校課堂教學軟件,將教學設計的成果轉化為教育技術資源、教育技術的軟件、教材、課件等形式才能應用于教學,將教學設計的思想、教學策略、技術方案等等轉化為物理形式的過程,其成果形式可以是教材、錄像片、教學課件、多媒體教學軟件、網絡資源的使用方法等等。

(3)從教育技術人員承擔的課程入手開展教學設計研究工作,安排一定數量的專職或兼職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身體力行地用現化教學方法和手段去講好自己的一門課,以先鋒和示范作用帶動廣大教師積極投入到教育技術實踐中來。

(4)開發高校網絡課程,與教學第一線的教師緊密配合,將一部分課程開發成網絡型開放教程,放到網上供學習者自主學習。

(5)制定高校教育技術實踐研究項目的立項計劃,包括每年計劃項目的征集、項目的審定、資金的發放和管理、項目進行過程中的協調與管理、成果的鑒定與評估等等。

(6)積極協助高校教師完成已經立項的教學設計研究課題,提供先進的多媒體制作硬件環境,由于多媒體技術所需要的硬件環境比視頻制作設備環境要求低,容易普及。因此,開發制作軟件和課件等工作應以第一線教師為主,教育技術中心加以指導、協調配合并提供特殊加工服務。

(7)教育技術人員除了配合有項目的教師搞好開發研制工作以外,也要承擔一些重點的開發項目,集中精力搞出一些精品課程,從而帶動高校整體制作水平的提高。

3 教育技術環境下高校教師和學生角色的再認識

3.1 高校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輔導者和指導者

教育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它在傳遞人類優秀文化的同時也夾雜著糟粕。作為引導者、輔導者,通過教育技術手段迅速找到需要的信息,在設計、制作教學課件時,要能夠把啟發式原則貫穿于課件設計的全過程,能以動靜結合、可觸可感的形式,把教學內容形象地呈現給學生,有助于學生融入教學情景并從中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是幫助學生制定適當的學習目標,完成學習任務,培養其發散思維、形象思維、直覺思維的能力;使學生能夠清醒、自主地區分信息的價值類別和利害程度,避免不良信息的侵害。

3.2 高校教師是新型的知識傳播者和不斷追求的學習者

高校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是主動的施教者,隨著教育技術為平臺的“以學為主”的支架式、拋錨式、啟發式等教學策略的廣泛應用,使原本單一的“教師――學生”的關系變成了“教師――傳播媒介――學生”的新型師生關系,教學工作中心也由教師的“教”為主轉變成以學生的“學”為主,因此,高校教師必須通過終身學習來接受挑戰。成為教學信息及資源的研究者,善于對各種來源的信息進行研究、比較、過濾、精選、整合,然后再提供給學生,確保教學的高效和優質。

3.3 學生應成為主動學習的主體

傳統教學模式中,學生往往是被動接受知識灌輸的對象,而教育技術環境下,學生要成為信息加工的主體,成為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育技術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學習主體性發揮提供了必要的信息技術環境和條件。因此,要提高學習成效,必須充分體現作為認知主體的作用。突出課堂教學中人是主體和主導的顯要地位。應注意教學手段運用的適度和簡捷。運用多媒體教學一定要做到內容適量,讓學生來得及看,來得及思考,使學生有理解和記憶所學知識的余地。不應讓多媒體成了代替教師向學生灌輸知識的機器,變“人灌”為“機灌”,甚至“人機共灌”,把學生當作接受信息的容器。

3.4 學生要有自我激勵與相互協作的能力

自我激勵就是持續激勵自己,保持勤奮刻苦的學習勁頭和堅忍不拔的學習毅力,它是學有所成的必要條件。因此,學生要善于自我激勵學習動機,促使自己主動地學習,從中體驗樂趣。因為學習過程不是一個平坦的過程,學生往往會遇到各種意想不到的挫折,當他們遇到挫折特別是不斷地遇到挫折時,就要依靠自我激勵能力,并能從挫折的解決中獲得成就感,教育技術環境中,通過小組討論、意見交流、辯論、協同、競爭等形式可以促進學習者之間的溝通互動,通過這種合作和溝通,看到問題的不同側面和解決途徑,從而對知識產生新的洞察,有利于問題的解決。

4 利用教育技術成果投入高校課堂教學實踐,改進課堂教學模式

近年來,國內高校有很多教學軟件、課件、教學設計方案、網絡學習技術等教育技術成果問世。利用教育技術成果投入高校課堂教學實踐,改進課堂教學模式。

加強制度化建設,建立獎懲機制,大力推進教育技術的實踐活動,多年以來,高校教師對從事教育技術實踐研究的興趣不高,如電化教育教材與普通文字教材不能等同看待;課件研究成果不能與其它科研成果同等看待,在優秀課程評選以及教師本人評職、晉級時都作為優先的依據來考慮。

在高校課堂教學中使用教育技術必須有助于突破教學內容的重難點,否則就沒有必要使用多媒體技術。通過媒體技術把抽象的、難以直接用語言表達的概念和理論以直觀的、易于接受的形式表現出來,或把物質的微觀結構或微觀粒子的運動狀態通過動畫的形式展現出來,才更具有說服力,才能留給學生更深的印象。

知識與技術的更新大大加快。因此,制定計劃,分門別類、循序漸進地開展各項普及、推廣與提高工作。對高校廣大教師進行教育技術業務技能的培訓,強化教師的教育技術意識,促進教育技術深入到高校教學實踐中去。培訓應當是全方位、多角度進行,其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如舉辦面向教師的教育技術系列講座,舉辦多媒體教材、課件制作研討會和教學經驗交流會,舉辦教師應用現代教學手段的教學觀摩、比賽等等。

5 結束語

總而言之,教育技術環境下,高校教師與學生的涵義及相互關系都發生了變化,教師職能的多元化體現,是對教師角色要求的提高;教育技術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把傳授知識和發展智能與素質培養統一起來,充分體現了學生其主體地位,對教學的影響是全面而深刻的。只有在教育技術理論的指導下,教師結合自身豐富的教學經驗,制作出優秀的教學課件,并不斷增強對教育技術的駕馭能力,才能真正運用教育技術進行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從而實現課堂教學的最優化。

參考文獻

[1]李冰,謝百治.談院校多媒體教學工作的基本思路 [J].中國電化教育, 2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