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地質專業就業前景范文
時間:2023-08-29 17:18: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海洋地質專業就業前景,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如果說大家關注的熱門專業五花八門,那么就業率排名前二十的專業就有了出奇的一致——一面倒的偏向了工學門類。高就業率對于工學門類的偏愛,不如說是社會對于工學門類的偏愛。總體來看,就業率高居不下的這二十個專業均屬工學門類(工程造價專業可授工學學位也可授管理學學位),可以看出理科生在填報志愿時有比文科生更多、更好的選擇。
仔細研究表1可以發現,這二十個專業的名稱里均有“工程”與“技術”兩個詞語,看來,在理科專業中工學類的專業就業前景更勝一籌。而工學之所以能夠高居榜首是因為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第二產業依然需要重點投資與扶持,因而這些行業對于人才的需求只增不減;并且,近幾年電子信息、汽車、物流、新材料等迅速發展的朝陽產業已成為國家發展新的突破口,這些行業對于專業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因此,“工程類”與“技術類”等工學專業比純理學專業就業面更廣,就業機會也越多。
上表中的二十個專業三年平均就業率均達到90%或以上,最高的采礦工程、飛行技術與航海技術則達到95%。看到如此高的就業率,許多考生與家長應該非常心動。填報志愿時,大家可能會忽略學校因素,一股腦兒地選擇“石油工程”或者“地質工程”等專業。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近幾年這些工學類專業就業率遙遙領先,考生報考時也對其情有獨鐘,使得眾多院校跟風開設,師資力量與教學水平良莠不齊。因此,大家在選擇這類專業時應該對學校“提高防范”,盡量選擇有較悠久辦學歷史的院校,并且該校的此類專業開設時間較長,或是那些該專業是國家級、省級特色專業的院校進行填報,這樣才能保證自己選擇的專業真正好就業。
圖1中,各個專業三年的畢業人數穩中有增,其中,飛行技術、航海技術、礦物加工工程、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木材科學工程與熱能與動力工程這六個專業近三年的畢業人數基本保持不變;而車輛工程專業近三年增幅較大,從2009年到2011年增加了約150%。造成這樣兩種不同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除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外的三年人數平穩的專業的就業都比較有針對性,也有一定的特殊報考要求。如飛行技術、航海技術的就業面較窄,并且對于報考學生的身體素質與心理素質均有嚴格要求;另一方面,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雖然三年畢業人數沒有大的起伏,但該專業每年的畢業人數都非常多,三年的總畢業人數也遠高于其他專業。這是因為熱能與動力工程是一門基礎性的專業,它作為一級學科,其下有有四個二級學科,分別有不同的學習重點和發展方向,如西安交通大學的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發展較為成熟,熱能與動力工程之下的每個方向都有涉獵,而河海大學的熱能與動力工程就偏向于水動。因此,大家在選擇專業時一定要弄清楚學校特色。而車輛工程專業近三年畢業人數的大幅增長則與市場的需求量息息相關。(上一期對于車輛工程專業已作介紹,本期不再贅述)
平均就業率高并不代表三年的就業率都一路看漲,圖2中的九個專業三年就業率平穩發展,而圖3中的專業出現了較大的波動。就業率的不穩定是因為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當然它主要與社會的人才供需關系成正比。
船舶與海洋工程、地質工程、石油工程這三個專業雖然在近三年里有所降溫,但整體的就業率依然很高,之所以降溫的原因是畢業人數增加了,但社會需求沒有因此而增加,畢業人數基數的增大就拉低了整體就業率。結合圖2與圖3,地質工程2009年與2010年的就業人數都保持在2000人左右,就業率都高達95%,在高就業率的刺激下2011年的畢業人數驟增到5000人,就業率就下滑至90%,這一現象在船舶與海洋工程、石油工程等專業都有所體現。因此,考生們在填報志愿時一定要注意避開對某些專業的盲目追隨,蜂擁填報。
電氣工程與自動化專業是其中一個特例,通過圖3可以看出它的就業率有所波動,但圖1中它的畢業人數依然只增不減。這是因為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性很強、發展方向多。畢業生可以往國家電網、省電力公司、大城市供電公司、能源公司發展,或者進入西門子、ABB等大型外企工作,就業面較廣。并且。它的工作環境比其他工學類專業更加舒適,薪酬待遇也不錯。因此,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近幾年發展態勢良好。
不過以上這些理科專業“好就業”不~定代表工作環境好,這二十個專業雖然就業率高,但工作環境艱苦,如采礦工程、石油工程、地質工程、工程造價在以后的工作中要深入工程第一線。有些專業在薪酬待遇方面也只能算中等偏上,并且,這些專業在就業時用人單位對于性別的要求較嚴格。因此,考生們尤其是女生在選擇此類專業時一定要謹慎。
篇2
[關鍵詞]過度教育 大學生 就業 影響 對策
一、過度教育的內涵
我國學者對過度教育已經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對多度教育的定義也存在各種界說,在本文中,筆者借鑒美國學者曾滿超、亨利?列文(Henry Levin)等對過度教育的定義,他們認為,教育發展出現下列三種情況中的任何一種,都應稱為過度教育:一是勞動者相對于其受教育程度經濟地位下降;二是受過教育者不能實現其對于事業成就的期望;三是勞動者擁有比其工作要求較高的教育技能。
從表述可以看出,對過度教育的含義可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來理解:從宏觀上看,過度教育是指教育供給超過了教育需求;從微觀上看,過度教育是指個人擁有的教育存量超過了現有職業的需求。本文將主要從微觀層面即大學畢業生的角度對過度教育進行分析。
二、過度教育對我國大學生就業產生的影響
(一)畢業生供大于求就業率低下
近年來,由于高等教育人數的擴招,高校的畢業生數量猛增,高校畢業生需要的就業機會與社會所提供的就業崗位不想匹配。《2013年中國大學生就業藍皮書》數據顯示:2012屆大學生畢業半年后的就業率(90.9%)比2011屆(90.2%)略有上升。其中,本科院校2012屆畢業生半年后的就業率為91.5%,比2011屆(90.8%)略有上升;高職高專院校2012屆畢業生半年后的就業率(90.4%)比2011屆(89.6%)略有上升。但是,進一步的關于2013屆畢業生流向調查顯示,從2012年10月29日至2013年4月10日,被調查的2013屆碩士畢業生簽約率為26%,低于2012屆同期11個百分點;本科畢業生為35%,低于2012屆同期12個百分點;高職高專畢業生為32%,低于2012屆同期13個百分點。
(二) 高能低就, 大材小用
過度教育引發了勞動力市場對于知識勞動力的高消費。由于具有高學歷的人數增多,各個工作崗位自然會追求更高知識層次的人才。接受了各個層次高等教育的勞動力為了能獲得工作只能俯就屈身。高學歷者選擇一些職業技能要求低的職位正是高能低就的體現, 而如果高學歷者不能接受相對低級的工作, 又造成了知識失業。
(三)畢業生學非所用,就業前景堪憂
《2013年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專業對口調查狀況》顯示,理工類大學生擇業時注重專業對口的僅占16%,專業性很強的財經類、外語類畢業生注重專業對口的也只有30%和42%。這表明大學生在擇業時,專業對口意識正逐步淡化。然而針對用人單位的一項調查卻表明,90%以上的用人單位認為,專業對口是挑選人才時最主要的考慮因素。
關于畢業生就業時專業是否對口的橫向數據比較也受到人們關注。《2013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2013年“紅黃綠牌”專業就業前景預測如下:
紅牌專業指失業量較大,就業率較低,月收入較低且就業滿意度較低的專業,為高失業風險型專業;黃牌專業指除紅牌專業外,失業量較大,就業率較低,月收入較低且就業滿意度較低的專業;綠牌專業指月收入、就業率持續走高,失業量較低且就業滿意度較高的專業,為需求增長型專業。
2013年本科就業紅牌警告專業包括:動畫、法學、生物技術、生物科學與工程、數學與應用數學、體育教育、等。2013年高職高專就業紅牌警告專業包括:法律文秘、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國際金融、工商管理、法律事務、漢語言文學教育等。
2013年本科就業綠牌發展專業包括:地質工程、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船舶與海洋工程、石油工程、采礦工程、油氣儲運工程等。2013年高職高專就業綠牌發展專業包括:道路橋梁工程技術、生產過程自動化技術、應用化工技術、焊接技術及自動化等。以上專業與2012年的綠牌專業相同,這些專業的就業率持續走高,薪資走高。
(四)大學畢業生就業滿意度低
就業滿意度也是衡量高校畢業生就業現狀的一項指標。《2013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2012屆大學生畢業半年后的就業滿意度為55%,即在就業的畢業生中,有55%對自己的就業現狀表示滿意。其中,本科院校畢業生半年后的就業滿意度為58%,高職高專院校為51%。在本科院校中,“211”院校畢業半年后的就業滿意度為62%,非“211”本科院校為57%。
在2012屆本科學科門類中,畢業生畢業半年后就業滿意度最高的為經濟學,為61%;就業滿意度最低的為農學,為53%。在高職高專專業大類中,就業滿意度最高的為資源開發與測繪大類,為56%;最低的為生化與藥品大類,為44%。
2012屆本科生畢業半年后在“政府機構/科研事業”的就業滿意度最高,為69%;在“民營企業/個體”的就業滿意度最低,為50%。高職高專生畢業半年后在“政府機構/科研事業”的就業滿意度最高,為64%;在“中外合資/外資/獨資”的就業滿意度最低,為45%。
可見,我國高校畢業生目前的就業滿意度整體偏低,在不同的教育程度、所學專業、就業崗位層次上的滿意度更是參差不齊。
(五)過度教育導致性別之間就業的不平等
由于高等教育過度現象的發生,知識勞動者大量增加。當勞動力市場供需關系發生變化,勞動力供需差異加大,雇主或企業選擇余地也在加大。在這種情況下,男性勞動力顯然更容易受到雇主的青睞,而女性知識勞動力遭遇不平等待遇的機會大大增加。
以上幾方面的闡述可以看出,目前我國的高等教育存在的過度教育情況已經對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產生各個方面的消極影響,一方面造成了教育資源的極大浪費,另一方面畢業生的就業難也非常不利于經濟的發展與整個社會的和諧。
三、過度教育影響我國大學生就業的原因
(一)教育供給與社會需求發生錯位
1.培養模式與社會需求錯位
現在高校培養的大學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理論實踐非常缺乏,大量理論的課程讓學生在專業方向上的收益是有限的,缺乏實踐能力的大學生成了紙上談兵的高手。企業是非常現實的經濟實體,需要的人就是能夠給企業直接帶來績效的人而紙上談兵的大學生并不能馬上給企業帶來績效還要搭上老員工為其輔導從而影響了企業的整體績效。
2.普通高等教育專業設置與社會需求錯位
我國普通高等院校在專業設置上主要以培養理論型人才為主,而社會需求量最大的是面向生產、服務的應用型人才。另外,有些學校在專業設置和招生規模上一味地“追風”,盲目地跟著市場的潮流走,開辦和擴招所謂熱門專業。其結果是,由于人才的供大于求,大量的畢業生只能放棄本專業而選擇從事低級的工作。
3.教育供給與社會需求在時間上的錯位
當今的社會瞬息萬變,昨日的朝陽產業,今日就可能成為夕陽產業;今日的朝陽產業,明日極有可能是夕陽產業,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在迅速地發生變化。而人才的培養周期長,正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就構成了社會迅速發展與教育培養周期過長的矛盾。從而導致現在熱門的專業,到畢業生畢業時也許就成為了冷門專業。
(二)勞動力市場調節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國市場經濟的各項制度還不完善,勞動力市場制度不完善。我國就業制度改革的目標就是改革計劃經濟下按指令性計劃統一分配的就業制度,讓絕大多數畢業生進入市場自主擇業。實現這一目標的根本途徑就在于充分發揮市場在勞動力資源配置方面的基礎性作用,讓勞動力在全國范圍內合理流動。目前我國還未形成統一的競爭、流動的市場。對于城市勞動力市場來說,勞動條件好、工資高、福利待遇高、工作有保障、職業前景好;農村勞動力市場勞動條件差、工資低,福利差,就業無保障,職業前景不太好。
(三)個人對高等教育盲目投資且就業觀念不當
政府為了滿足人們的教育需求,不斷加大對高等教育的投資,從而使教育系統培養的人才遠遠大于經濟發展所需的需求,造成過度教育,如此形成惡性循環,不利于大學生的就業。我國大學畢業生就業存在以下幾種不恰當的就業觀念,不愿到非公有制企業就業,而熱衷于行政、事業單位,因而淡化了專業觀念;就業地點大多選擇沿海一帶或北京、上海等經濟發達城市,而對西部地區、基層、小型企業不感興趣;不論自己能力大小,追求高工資和好的工作環境。
四、解決過度教育的對策
(一)經濟層面上加強產業結構調整
大學畢業生就業空間的有限性,根源于經濟的發展。因此,拓展勞動力市場規模、拓寬畢業生就業空間,首先要從經濟發展入手。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優化第三產業結構。作為大學畢業生就業的主要領域,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發掘市場潛力,是吸納勞動力、解決大學畢業生過度教育問題的根本途徑。
(二)加大高等教育改革力度,使高校的供給與社會需求相適應
一方面是改革高校的學科結構及培養模式。高校應該有目的地針對未來幾年勞動力市場的需求數量、結構、特點等情況,通過科學的調查研究來設置專業,加強市場對專業設置的引導。另一方面是重視對大學生能力的培養。高校在注重灌輸基本理論,培養大學生理論思辨能力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大學生工作技能的培養和提高,把學歷教育與職業技術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培養更多的具有實際操作型和應用型的復合型人才。
(三)勞動力市場層面的對策
對于有形就業市場而言,現階段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強各級、各類有形勞動力市場的聯系與溝通,形成全國范圍內流通的勞動力市場。一方面,在縱向結構上,要加強國家級、地區級、高校各勞動力市場的有機聯系;另一方面,在橫向結構上,要加強教育、勞動、人事部門的信息合作與分享。 對于無形的就業市場而言,應盡快建立以國家畢業生就業主管部門為中心、以各地方就業主管部門和高等院校為分支、以畢業生和各類用人單位為用戶的全國性的就業信息網絡系統。
(四)畢業生要調整就業觀念
大學畢業生在面臨就業時,應當調整自己的心態,在學校的幫助下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對職業生涯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在就業難的情況下,可選擇二三線城市、小企業就業,以增加自身的就業機會。大學生也可以響應國家的號召,自主創業、自謀職業。
[參考文獻]
[1]鄭健壯,王培才主編.經濟學基礎[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4.
[2]黃濟,郭齊家主編.中國教育傳統與教育現代化基本問題研究[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3.
[3][美]伯頓?克拉克(BurtonR.Clark)主編,王承緒等譯.高等教育新論[M].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5]蔣國林,王國存.大學生“新失業群體”社會應激及其緩沖干預[J]. 社會科學, 2008(09).
[8]盛世明.過度教育的再認識[J].教育發展研究, 2007(Z1).
[9]武向榮.教育擴展中的過度教育現象及其收入效應――基于中國現狀的經驗研究[J].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3).
[21]陳磊.我國高校本科畢業生過度教育問題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7.
[22]萬勇.論我國高校學生充分就業問題[D].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6.
[23]Arnaud Chevalier,Joanne Lindley.Over-Education and the Skills of UK Graduates. Journal of Women s Health,2007.
篇3
關鍵詞:大學生危機管理機制
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高校招生數量連年增長,在校生規模不斷擴大,這同時也給各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提出了嚴峻挑戰。幾年來,一些大學生犯罪案件,如,馬家爵事件、清華大學生劉海洋殘害黑熊事件等,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也引發了廣大學生管理工作者對大學生危機管理機制的反思和討論。建立健全大學生危機管理機制勢在必行。
一、高校學生危機問題的分類
結合大學生的實際,可以將大學生“危機問題”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大學生學習危機。經歷過“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高考以后,可以說,進入大學校園的莘莘學子心中都懷有一股勝利的喜悅。正因如此,很多人都放松了對學習的要求,結果,身負種種學習榮譽的同學們在考試前卻不得不為了學習而疲于奔命。進而造成了高校中一種令人難以置信的狀況。
其次,大學生生活危機。由于當前我國高校的財政投入有限,大學生求學的資金來源完全靠家庭提供,這樣一來,家庭經濟條件差的同學就很難維持一種相當水平的生活。隨之而來就是,很多同學為了維持基本的學習生活,不得不進行著大量學習以外的利益性質極濃的工作,甚至有些同學還進行著一些觸犯法律法規的活動。
第三,大學生心理危機。心理危機的出現是由多種情況綜合影響所導致的,比如個人、家庭、同學、社會等等。如果說是按照對大學生的影響程度來說的話,大學生的心理問題的確不容忽視,然而,就心理問題的本質而言,我們卻只能說它是心理問題而無須將其上升到危機的高度。然而,面對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因心理失衡而產生的人際問題、社會問題,使我們不得不高度注意這一問題。[1]
第四,大學生人際危機。由于當代大學生中大多數是上世紀八十年代計劃生育以后的獨生子女,相對來說,他們都有著不同程度的依賴心理、征服欲望,自然而然地,在進入大學以后的陌生的人際關系群里無所適從。他們在與宿舍舍友、同班同學以及其他相關聯的人的交際溝通中顯得很不成熟,疏于考慮。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他們的近一步發展。[2]
第五,大學生感情危機。當前我國的大學生入學年齡大都在18周歲左右,隨著年齡的逐漸增長,很多人對感情的認識也逐漸由朦朧、曖昧轉向理性、成熟,大學生戀愛問題已經成為我們不可回避的一個現實問題。但是,畢竟大學生的心理年齡還不是和他們的生理年齡完全適應,所以,面對感情,大學生們理性不足而沖動有余,久而久之,造成了一系列感情危機。
第六,大學生前景危機。我們所處的這個社會是一個競爭空前激烈的社會,毫末的疏忽就會有被淘汰的可能,在這種情況下,就算個人有再強的能力,也不能保證自己在競爭中有著不可撼動的優越性。由于大學生受過更高層次的教育,他們期望值的攀高使他們不能夠理性地看待形勢。
二、危機管理的含義
著名的社會學家羅森塔爾在1989年曾提出,“所謂危機,是指對一個社會系統的基本價值和行為準則架構產生嚴重威脅并且在時間壓力和不確定性極高的情況下必須對其做出關鍵決策的事件”。我國臺灣政治大學教授孫本初認為,“危機是指因內、外環境因素所引起的一種對組織生存具有立即且嚴重威脅性的情境或事件”。
三、高校學生危機問題的預防
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大學生的危機管理應首先從預防開始。危機預防制度建設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1、培養危機意識
不管是政府機構、學校領導,還是廣大教職員工、學生都要樹立危機意識、安全意識。危機意識需要長期不斷的灌輸和培養,才能在日常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中遵紀守法、自覺自為,形成良好的行為方式和習慣,最大可能避免危機事件的發生。
2、建立健全危機預警系統
預警系統作為危機管理中預防危機的子系統,是對預警對象、范圍中的預警指標這一關鍵因素進行分析,從而獲取預警信息,以便評估信息、評價危機嚴重程度、決定是否發出危機警報,進行危機預告的重要環節。
(1)預警對象、范圍
高校學生的預警對象,可分為群體對象和個體對象。
群體對象包括貧困生、復讀生、優秀生、獨生子女;個體對象是指具有某些人格特征、家庭教養環境和行為表現偏常的不特定的個人。貧困大學生的生活境況艱難,他們對家庭經濟狀況的無助感以及家人的高期望都會對其心理產生較大的壓力,使他們的內心產生沖突、矛盾乃至自責。他們所特有的價值觀念、認知結構和情感體驗使他們產生較深的焦慮。而在學校的學習、生活適應中,這種焦慮不僅不能得到緩解,還有可能增加或強化,對其身心發展不利。
(2)預警指標體系
傳統的預警方法多采用事件跟蹤的方法,現代則更加重視預警指標的方法。預警指標是依據對預警對象(事件、個人)的情況建立一套有監測功能的預警指標體系,并通過預警指標,利用某種理論與經驗,分析確定預警對象與危機情勢發展之間的因果關系,以此進行危機早期預測。
(3)預警信息評估
①危機環境分析。環境分析是指對可能或已經引起危機發生的經濟、文化、社會等環境因素的了解、評價和預測。通過對學生所在的外部環境的分析研究,掌握客觀環境的發展趨勢和動態,了解與危機事件發生有關的微觀動向,從而敏銳地察覺環境的各種變化,保證當環境出現不利的因素時,能及時有效地采取措施,趨利避害。
②預警信息分析。在對信息的分析方面,真實性是至關重要的,任何虛假、失真的信息都會導致因預測不準,又過分偏重而出現失穩的狀態。排除虛假信息,確保信息的真實性、可靠性,是預警信息分析的重要方面。危機表現為個體或群之間的互動行為,人的態度和行為自始至終影響著危機的發生和進程。因此,確認與危機相關的個體或群體為預警對象,分析他們的認知態度,行為方式特點,根據預警指標,評價其危機的嚴重程度,才能確定是否進行危機預告。
3、建立健全危機管理體制
首先,組建危機管理機構。設立常設機構,配備精干的管理人員,負責危機意識的培養和宣傳、人員的培訓、危機監測和預警、危機管理計劃的制定、日常管理工作的指導、檢查和監督以及危機公關。其次,實行專業隊伍與學生相結合以應對危機。一方面提高專業人員的心理素質,做到臨危不亂;另一方面通過演練把知識、技能和實踐相結合,確保操作準確熟練,萬無一失。第三,制定危機處理計劃。按照計劃做好準備工作,當情況不斷變化時,要進行追蹤決策,并對計劃進行相應的調整。[3]
四、高校學生危機的應對原則
危機的應對是危機管理的重要環節,面對危機只有沉著應對,巧妙斡旋,才有可能最終化解危機,渡過難關并過重塑形象。處理大學生危機事件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維護穩定的原則。高等學校是培養人才的重要場所,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窗口,也是各種敵對勢力爭奪、攻擊的重點,維護穩定的任務相當嚴峻,因此,維護穩定是高校危機管理的首要原則。穩定壓倒一切,無論出現何種事件,都必須從維護穩定的原則出發,要千方百計地防止事態的擴大。
2、迅速快捷原則。突發事件具有不可預測性和影響大、擴散性強等特征,一旦發生,就不容延誤,亟待解決。要減少突發事件帶來的損失,降低其影響,就必須在最短時間內采取最有效的措施,迅速控制局面。
3、明辨是非原則。高校突發事件類型很多,引發的因素也很復雜,既有正面的、積極的,也有負面的、消極的甚至是錯誤的,因此,在處理過程中,要正確分析,同時必須堅持明辨是非原則。
4、教育與管理相結合原則。高校突發事件大多涉及到青年學生,更多地表現為人民內部矛盾,因而處理此類事件應本著教育第一位,教育與管理相結合的原則。因此,在高校重要的是如何有效加強對學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加強學生的法制觀念,加強對學生的管理,及時消除因患。
5、人道主義原則。危機在不少情況下會帶來生命或財產的損失,輿論界對造成危及人的生命安全的事故或事件尤為重視,甚至加以渲染,因此,危機處理中首先要把救護傷員放在優先地位。[4]
五、啟示與思考
高校學生危機管理問題不僅需要各高校引起重視,政府、社會各界以及大學生自己也學要有相應的措施。
1、政府應加強對危機的調控
作為政府,要注重加大對高校的關注力度,通過政府的努力減少大學生危機現象發生的可能性。例如,通過加大資金投入減少大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造成的生活危機等問題;通過努力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加快經濟發展增加就業崗位以減輕大學生的就業前景危機等等。
2、社會應理性對待大學生危機問題
作為社會,要對高校大學生多一份寬容之心。作為一個普通的社會群體,大學生并不如大眾通常所想象的那樣有著高強的能力、完美的才華,他們也有缺點,他們也會犯錯誤,如果他們老是肩負著自己所不能承受的壓力,他們又怎么會不產生壓力,不出現各種危機呢?
3、高校應加強科學管理
作為高校的管理者,無論面對什么情況,校方都應該站在廣大大學生的立場去思考問題,尋求解決方案。畢竟,大學生才是一個大學賴以存在的基礎。站在學生的立場思考問題,就應當具備一種高度的預防心理,做好各種危機事故發生的預案;還應當在平時的學習中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及時糾正在同學們之間出現的任何偏頗思想意識;另外,在大學生危機問題的解決上,要本著以人為本的思想,人性化的解決問題。
4、輿論媒體應正確引導大學生的思想
作為大眾媒體,要加強輿論引導、社會意識形態養成。由于大學生們對新事物接受的速度較快,但同時他們并不能夠很好地判斷獲取信息的價值量,所以很容易走向極端。這就需要我們包括電視、報紙、雜志、網絡在內的大眾媒體做好信息傳遞中的篩選、糾正工作。讓大學生們有一個既寬松又正確的信息接受來源。
5、重視學生中非正式組織的作用
目前,在多數高校同學間都存在老鄉會、QQ群聯盟等雖未經學校有關管部門承認,但在同學們中就某些方面發揮著重大作用的非正式組織。在危機管理中,我們應高度重視這些組織的作用,并充分加以利用,尤其是這些非正式組織的核心人物,能夠引導其在學生管理的過程中發揮積極的輔助作用。
6、發揮學生組織(學生會、學生社團)的作用
以學生社團為例,我們曾面向濟南、泰安的山東大學、山東師范大學、山東農業大學、泰山醫學院等六所高校做過相關調查,在問到“你認為學生社團能夠在參與學校民主管理上發揮相應作用”時,我們得到如下結果:
A.應該參與到學校民主管理中去并能夠發揮積極作用:30.73%
B.可以作為一種聲音參與到學校民主管理中去:46.88%
C.沒有必要參與學校的民主管理:6.25%
D.不清楚:11.46%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同學們對學生社團參與學校民主管理的積極性與熱情還是很高的,有近八成的同學于此持肯定態度。如果我們能夠充分引導,并建立健全參與機制,這必將使我們的危機管理工作開展的更加順利。
7、大學生應加強自我完善
作為大學生本身,要正確認識自己、客觀評價自己,給自己定好位。只有這樣,才能夠在不論什么時候都可以以現實的態度面對一切。另外,要多接觸外界包括身邊的同學、老師,社會上的種種事務。只有清楚地認識了外界才能夠更好地認識了自己,從而進一步認識外界、完善自我。
大學生群體作為我國現代化事業建設的主力軍,肩負著我國的未來,保障大學生的發展空間,就是保障我們整個國家的發展空間,所以說,我們務必要下大力氣解決好大學生危機管理問題。
參考文獻:
[1]郭蘭等.大學生心理危機及預警系統研究[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
[2]解小娟.大學生人際交往危機管理[N].光明日報,2001-5-17.
[3]蘇寶利、呂貴.高校健全危機管理機制探討[J].煤炭高等教育,2002.
[4]葉國文.預警和救治:從“9·11”事件看政府危機管理[J].國際論壇,2002.
[5]紀寶成.從“非典”防控看高校的危機管理[J].中國高教研究,2003.曹
[6]湯敏軒.危機管理體制中的信息溝通機制——基于組織整合的流程分析[J].江海學刊,2004.
[7]劉建軍,朱喜坤.思想政治教育在應對突發事件中的作用[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3.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2海洋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