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論與與實踐范文

時間:2023-08-25 17:23:4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教育理論與與實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教育理論與與實踐

篇1

(一)成人教育理論的誤讀

在現實的研究語境和話語系統中,成人教育理論常常表現出三種取向,即政策詮釋、經驗總結和理論演繹。盡管主觀上研究者往往并非此意,但客觀上的三種研究傾向,導出了有關成人教育理論自身存在的“價值性”問題。

1.成人教育理論即政策詮釋

教育理論與教育政策是教育研究關注的兩個命題,二者存在多方面的聯系,政策研究是教育理論研究的一個嶄新領域,有助于澄清政策和實踐面臨的理論問題。但是政策詮釋不能取論探求,因為二者存在著學術話語與政治話語的區別。成人教育理論研究中過多的政策詮釋將導致兩方面的問題:

其一,是理論的政策化——偏離了理論的學術精神,不利于成人教育知識的積累;

其二,是理論的口號化——用各種政策口號取代學理探析,容易走向理論的俗化。

2.成人教育理論即經驗總結

經驗,是成人教育實踐話語的一種歸納,蘊含著成人教育的實踐智慧,但往往帶有感性化和零散性的特點。在成人教育的研究文獻中,經驗總結占據了相當的部分,以至于出現了成人教育理論研究經驗化的傾向。理論來自于經驗,但從經驗升華為理論,有著復雜的理論抽象過程和精致的思維加工過程,簡單地將理論研究視為經驗總結,往往會導致理論的粗糙與板結,不利于成人教育學術話語的獨立、發展和完善。

3.成人教育理論即教育理論的演繹

還有一種誤讀現象就是忽略成人教育的“個性”,而將普通教育理論直接拿來加以演繹的傾向,其目的在于希望由此獲得類似于“成人教育學”的學術衣冠。這種做法乍看頗有幾分“科學”的味道,似乎使成人教育理論在一夜之間“成熟”起來了。但是,應當明確,大部分的普通教育理論,以非成人的教育實踐為藍本,簡單的話語移植并不能解決成人教育理論的貧瘠,更無法矗立起成人教育理論的脊梁。成人教育的立“命”之本,在于其教育對象的成年性;成人教育的立“學”之基,亦在于其教育對象的獨特性。換而言之,成人教育理論必須確立它的無可替代性,而這種無可替代性的確立惟在成人世界中研討成人教育,才有可能真正有所探獲。回歸成人,回到成人世界,永遠是成人教育及其研究的根本。

(二)成人教育理論的解讀

成人教育理論“應該”是什么,這似乎是一個困擾著成人教育研究者的永恒問題。對此問題的不同回答,往往可以區分出不同的理論流派和學術觀點,但同時這又是一個非確定性的問題。也許我們尋求的不只是“應該”,而是帶有幾分“規定”的色彩,是一種規定性定義和綱領性定義兼而有之的東西。在中國成人教育的實踐情景下,在當代我國成人教育知識的背景中,我們認為成人教育理論有以下幾方面的價值訴求。

1.探求成人教育知識

西方的哲學發展,建立了良好的知識論傳統,也激發了學者們探尋真理的愿望,使得哲學成為“愛智慧”的別名,“認識你自己”,成為高高懸掛在理性天空的一面明鏡。成人教育理論研究,首先是對成人教育哲學的研究,為自己的持續性發展奠定根基,解決困擾著理論和實踐發展的一系列問題。渾厚成就高遠,在成人教育理論發展的初期,知識積累尤其重要。在中國,成人教育文化的脆弱,極大程度上是其相關知識的匱乏,顯然,構建和豐富成人教育知識及其體系是擺在未來幾代成人教育理論工作者面前的無可推卸的歷史使命。

2.完善成人教育學科

作為教育學的一個領域,成人教育學科在中國的發展走過了曲折的道路。但它終究是一個嶄新的領地,是一塊潛在的沃土,相信隨著人的進一步解放,社會將更多地關注到成人群體的教育活動。完善的成人教育學科,需要一支專業化的研究者隊伍,需要自己的理論空間和專業雜志,需要構建系統化的成人教育學課程體系,這是成人教育理論研究領域的現實使命。

3.審視成人教育問題

如果說美國“成人教育學”之父諾爾斯(MalcomKnowles)“重新發現”了成人教育價值的話,那么保羅·朗格郎(PaulLegrand)的終身教育理論則在全世界宣揚和拓展了這一價值,而赫欽斯(RobotHotchins)又在他的“學習化社會”中高高揚起了成人教育的大旗。但是,成人教育的進程總是伴隨著種種問題,尤其是經濟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發展,給成人教育的發展帶來了機遇,也提出了挑戰,成人正在期待教育世界的熱切關注,社會也正在關注成人世界的教育問題,只有發現并解決了制約成人教育實踐的癥結,才能走向和諧的成人教育。對問題的研究,不僅需要實踐工作者的關注,同樣需要理論工作者的投入。成人教育理論,應該植根于實踐的土壤,在問題領域中汲取養分,為實踐提出一種理論的審視與理論的導向。

二、成人教育理論與實踐關系的范式與分析

理論與實踐,是成人教育研究中的一對重要范疇。對二者之間的關系的不同理解,決定著成人教育研究的基本面貌。在成人教育的研究視界和日常的經驗視界里,二者之間的關系存在三種基本范式,這三種關系范式背后存在著某種一致性的東西——二元論的哲學觀。

(一)理論高于實踐

關于理論與實踐的關系,經常聽到“理論高于實踐”的論調。倘若僅在知識形態的層面上談的話,還有一些道理,然一旦延伸到理論者與實踐者的層面,則容易導致誤解。

“理論高于實踐”,本意上是指理論在知識的抽象形態上高于實踐中的經驗性知識,它較多地表現為一套專業化的術語,從而與經驗的情緒性話語有別。盡管存在抽象程度的差異,但絲毫不意味著兩者之間的無關或隔離。理論知識源自于實踐的土壤,而不是理論研究者閉門造車的產物。沒有實踐的根基,只能筑起“主義”的烏托邦,最終陷入“為理論而理論”的清談,其結果及其價值必然遭受懷疑。同樣,這也不意味著理論者與實踐者之間存在“高”與“低”的關系,事實上,二者同是成人教育知識的創造者,理當互相尊重彼此的勞動。

(二)理論指導實踐

“理論指導實踐”,或許是生活中使用頻率最高的話語。理論,尤其是哲學理論,對實踐有著各個層面的影響作用。但是在知識越來越走向細化的當代和未來,應當分析:實踐需要什么樣的理論指導,同時理論應當以怎樣的方式指導實踐?

從應用的角度看成人教育研究,至少可以區分三種形式,即基礎研究、應用研究,以及介于二者之間的“開發研究”。開發研究是理論與實踐溝通的重要橋梁,是在各種環境變量背景中對基礎理論進行的一種應用設計和實踐。開發研究的信度和效度,決定了這種“指導”的意義和價值。沒有這種媒介性、中介性的設計和開發,理論的指導只能是宏觀的和面向理念的,而不是實踐者所真切需要的、面向問題的和情景的指導。也許,這也正是值得反思的地方。

(三)理論解釋實踐

理論解釋實踐,是又一種現存的關系范式。在成人教育理論研究領域,曾長期存在著解釋論的取向,成人教育的研究者們將注意力置于實踐的詮釋方面,而缺少了一種研究的中立性和價值理性。

成人教育理論研究者的使命,不僅是解釋,更重要的是批判;不僅是描述,更重要的是反思;不僅是謳歌,更重要的是比較。理論不僅要建構,理論還應當去解構。在全球化時代到來之際,中國的理論研究者們必須從書齋回歸實踐,從本土擁攬全球,在世界成人教育發展的宏觀背景中,在中國成人教育發展的世紀走向中去探索、去研究。“全球視野,本土行動”,也許是這個時代對成人教育研究者的新的訴求。

(四)對范式的反思

通過對成人教育研究中理論與實踐關系的范式分析,我們發現,盡管其表現形式不同,但有著一種共同的傾向——二元論的觀點。它將理論研究視為一種知識的生產,因而研究者控制了知識,掌握了話語的霸權;它將實踐視為一種知識的應用,因而實踐者被排斥在“正統”的知識研究之外,而理論研究者也由此走向閉鎖,成為一種“自言自語者”,其理論未有機會在實踐中證實或證偽。這是一種研究的慣性,阻礙著中國成人教育文化的生成和發展。中國成人教育文化的脆弱,與缺乏一種理性的研究范式存在一定關系。

我們不禁要追問,有沒有走出藩籬的路?是否存在一種新的關系范式,在新的理念旗幟下重新關照理論與實踐呢?

三、走向對話

(一)對話的價值

對話,意味著尊重,意味著參與,也意味著理解。這種尊重、參與與理解,正是這個召喚人文精神和人文關懷的時代所倡導的新的價值觀。走向對話,是解決理論與實踐之間緊張關系的一種重要選擇,在重建成人教育理論與實踐關系的過程中具有著重要的價值。

首先,重建對話有助于消解理論與實踐之間的緊張關系。傳統的視野中,成人教育研究一分為二,于是理論研究者與實踐研究者各執一端,許多人包括理論研究者自己,在潛意識中將自己歸為某一群體,由此產生了一種觀念上的鴻溝。重建對話,有助于消解這種橫跨于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鴻溝,提升理論工作者與實踐工作者之間的認同意識,從而形成一種良好的發展氛圍。

其次,重建對話有助于理論與實踐的和諧發展。理論的繁榮未必意味著實踐的提高,實踐的擴張也未必導致理論的發展,只有二者在“對話”的前提下相互參與,理論才能獲致豐富的研究資源,實踐也才能獲得理性的關照。

說到底,對話關系要求理論與實踐在“理解”的旗幟下建構一種理想的“溝通情景”,這就意味著二者應當走向一種嶄新的關系范式——“行動研究”。

(二)對話的實現: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ActionResearch)是對社會情境的研究,旨在提高具體社會活動的行動質量。其源起,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克服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弊端。受政治、經濟、文化思潮等各種因素的影響,行動研究在教育領域經歷了由盛到衰又重新興盛的歷程,行動研究的側重點也有所轉移:從重視量化方法的運用,到偏重定性方法研究,再到強調“批判性”的探索。然而,緊密聯結理論與實踐始終是行動研究的主旨。行動研究是成人教育實現研究與實踐的合一,締結理論與實踐對話關系的現實途徑。

1.走向研究共同體

走向行動研究,從本質上要求理論研究者和實踐研究者建立一種新的存在關系,即進行有效的溝通和對話,為此建立“研究共同體”成為一種必要。“共同體”(community)的思想發端于德國社會學者藤尼斯,其核心理念就是“分享”,而走向研究共同體,就是旨在樹立起“學會分享”的新的研究精神,即理論界和實踐界以對問題的關注為核心,相互分享彼此的經歷和困惑,彼此的挑戰與智慧。這種研究共同體可以確立起二者之間的新型關系,在對話的前提下共同面向實踐中的問題情景。

研究共同體,既是一種合作理念,同時也是一種制度形式。為此,構建研究共同體要求確立起相關的合作機制。首先,應當有共同的研究愿景,各個層面和領域的理論者和實踐者在共同愿景的前提下走到一起,形成一個充滿“研究精神”的行動團隊。其次,消除研究共同體中的組織智障,理論者與實踐者相互尊重,重建起一種理解的關系,實踐者不再只是理論者研究的對象,而成為研究過程中的伙伴。再次,建立良好的分工與合作關系,團隊中的每一個成員,實現在分工的基礎上合作,在合作的前提下分工相結合,以至在研究的每一具體問題上都能見到群體的智慧。

2.研究與行動過程合一

在行動研究中,專業研究人員參與到實踐中去,與實踐者一起面對問題情景,這種角色立場的趨同,使原來處于摩擦與隔閡的兩類人員能夠達成溝通與理解。倡導成人教育的行動研究,即是倡導行動過程與研究過程走向合一性。

一方面,實現在行動中研究。行動研究不是在脫離教育教學實際的書齋中完成的,也不是單純的資料收集、閱讀和整理,而是研究者在“現場”的行動中發現、研究和解決問題。研究過程以行動開始,在行動中進行,并以行動質量的提高與否作為檢驗其效果的標準,可以說行動推動著研究的進展。

另一方面,實現在研究中行動。行動研究不同于經驗的“行動”,要求人們把關于成人教育的假設付諸檢驗與實證。為此,要記錄、搜集和分析關于行動背景、事件、行為和結果的證據。行動研究中的行動具有系統程序,與研究過程密不可分,與理論密切聯系,從而,研究的過程就成為直接改進操作或改善實踐的過程。

3.關注問題情景和反思

行動研究,完全可以顧其名而思其意,其過程的最大特點即是“行動”,是一種面向問題情景的研究,在本質上體現著研究的“實踐性”。行動研究沒有固定的程式,強調視具體問題情境靈活對待問題,但一般來講行動研究過程有著類似的步驟:計劃——行動——考察——反思。計劃、行動和考察,都是面對具體的實踐問題情景,力求找準問題之所在,從而建立具有針對性的研究課題,且由理論工作者和實踐者工作者共同開展項目研究。在研究過程中和研究結束時,強調參與者的反思,要求實現“在反思中成長”。

篇2

[關鍵詞] 音樂;教學;創新

【中圖分類號】 J60-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4244(2013)10-234-1

一、引言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音樂教育并不是音樂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所以說在教育要面向全體,要為學生為出發點實施素質教育,因材施教才會真正的體現出教育的價值以及教育的重要性,音樂教育的創新思想就應運而生。

二、音樂教育創新的概念以及設定

在現在的音樂教育中,音樂教育是通過一定的組織性的音樂形式來表達自身的感情。而作為一種特殊的表達自身感情的語言,其教育意義是不言而喻的,也可以說是在通過在培養的人的過程中發揮其自身的美育功能。所以在音樂教育中,創新的發展是十分有價值的。創新就是發展,在音樂教育中,創新的運用使得學生能夠真正的在人內心的深處迸發出自身的欲望,在強化音樂所表現出的創造能力的同時,培養其音樂素養,以提升學生智力的發展和思想的啟迪。

三、音樂教學創新方法

(一)嘗試性教學法。在這種教學法的使用中,教師可以通過先試后教、先練后講的模式。在契合學生的好奇心理的針對點,改變以往的教學途徑、策略以及方法,在教學中是學生的課堂反應展現出新的面貌。

(二)問題式教學法。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自己歸納問題、找出問題,以教師的自身經驗來提出問題,運用這樣的方式能夠改變課堂的主動性,讓學生的角度從被動轉為主動。在這種課堂教學的方法提出之后,學生不僅能夠在教師的解答中能夠針對問題進行自我糾正和問題了解,更重要的是學生能夠在這種方式下得出科學的概念和結論較學生的自我思想結構體系的建立。

(三)情景教學法。音樂課堂教育的創新在情景教學法中能夠有從分的發揮和積極地運用。因為作為音樂教學,其感染性相對來說比較濃,所以在音樂教學中使用情景教學法可以在特定的情境設定中能夠使學生能夠真正的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并且在這種情感性學科中,能夠使學生的感受能力得到提升。

(四)體驗式教學法。如果說問題式教學是讓學生擁有對學習的主動權,那么體驗式教學能讓學生真正的在學習之中自我尋找靴子的樂趣。奧爾夫曾說過:“兒童在早期所體驗的一切,在他身上得以被喚起和培養的一切,對其畢生是起決定性作用的。”所以在體驗式教學中,音樂能夠提供一個良好的思維設定,在教學中學生能夠在這種設定中感悟到音樂,感悟到有音樂所帶來的連鎖反應。所以在音樂課堂教育的創新中,體驗式教學能夠給學生以參與與體驗的樂趣,加強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

四、音樂課堂創新實踐,提高教師自身的創新能力

(一)營造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動地創新氣氛。音樂作為一種特殊化語言其自身的靈敏度和吸引力是極具需要表現的。所以在現在的課堂教學中,注重對音樂自身的理解,教師作為創新的領導者,必須較強自身的創新能力,使學生們感受到“我能”、“我行”、“我是成功者”的自信,使之樂學、想學、愛學,進而發揮想象去創造、創新。

(二)創設“問題”情境,促進自主創新的實踐。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思、疑是密切相關,辯證統一的。所以在教學中,教師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巧設疑云,在重重問題的探究中使得學生對音樂學習有了濃厚的興趣,在此基礎之上可以使得教師能夠順水推舟,積極的引導使得課堂教學的效果得到提升。

(三)在教師素質教育中滲透創新教育。開展創新教育,首先要有創新型的教師,教師要使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提高創新教育的質量,為此,我積極學習計算機知識,現已能利用多媒體課件上課,會制作多媒體課件。這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為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條件。

(四)社會性以及學校整體支持。在音樂創新工作中,把藝術教育落實到每一所學校、每一個學生,使全區中小學都具有滿足學校藝術教育需要的師資隊伍、藝術功能室及相應設施設備,使每一個學生參與學校藝術活動,并培養他們養成一定的藝術興趣愛好,掌握一項藝術特長;加快區級藝術特色學校建設,培育一批市、區級藝術教育名師、青年優秀藝術園丁,打造一批具有巴渝傳統文化特色的藝術教育課程,挖掘、開發一批藝術教育鄉土教材和校本教材;同時,充分利用學校藝術教育引領作用,培養學生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文化特質,不斷豐富校園文化建設,增強學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提升學生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從而促進中小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結語:教育管理干部和全體教師是教育“創強”的主體;把全體干部教師動員起來,是開展創建教育強縣的基礎。連南縣按照“建最好的團隊,做最好的自己”的理念,廣泛開展團隊建設。通過各種方式培養干部教師的團隊意識,促使干部教師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凝聚集體的智慧,力求達到1+1大于2的工作效果,以達到音樂教育創新。

參考文獻:

[1]章連啟,譚天靜,張亞紅.中小學生音樂新課程教學法[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金亞文.新課程理念下音樂創新教學設計[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篇3

課堂文化密碼面面觀

回歸生活世界的課堂文化建構

通用技術課程教學評價應把握的幾個要點

新課程背景下適應高中課程發展的教學評價策略

文化透鏡下上海市靜安區的課程變革

兒童“關愛主題”生活課程的建構

農村中學打造教育特色的校本策略

農村中小學陪讀現象的類型、成因及解決對策

立足校本教研促進學校發展

讓“死”的課堂“活”起來——論教師的“表演性格”

我國中小學教師生態化資格認證體制的構建

當前學校德育實踐中的四個向度——以蘇州市申美公民教育實踐活動為例

高中學困生“混亂-假設-轉變-和諧”的心路演進

中美中學生國際理解觀比較

代數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評價行為研究

基于教學效率概念辨析的有效教學

學案創編:問題及改進策略

《鄉土情結》入選高中語文教材的合理性探討

運用導讀法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踐行新課程理念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新課程改革中教師的轉變

新課程課堂教學中的困惑與對策

“導-讀-賞-延”四環節現代文閱讀教學

大語文教學觀及其實踐

十年課改路濃濃桃李情

直面課堂情境:評課的應然追求

基于“教學內容”的評課視角與范式

發掘教材特色深化教學改革——美國《Biology:TheDynamicsofLife》教材簡析

高考《考試大綱》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理科新課程教學設計的規范

當代化學課程選擇的方向與要求

學校建設的特與色

教師的管理智慧:根據學生違規事件的屬性做出適宜的反應

將“表格考評”向“原生態考評”回歸

努力實現現代教育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有效整合

正己身,筑魂靈——記大同市教學能手袁振紅老師——《細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學設計

細節無底欣賞無邊——課堂觀察是提升教學智慧的必經之路

合作教學: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

教育敘事研究的敘述者及其功能

從研究偏好看小學教師對新課程的實踐把握——以某市教改之星的科研論文為樣本

當代主要教學模式簡介

開放的提問更精彩

讓課堂教學回歸“簡約”

高中經典文學作品的生態閱讀教學

追求實效——閱讀教學的理性回歸

追求真實、有效的數學課堂

提高生物學教學設計有效性的思考與實踐

教學細節決定教學成敗——名言警句對深化思想品德教育主題的作用

寓音樂審美于鑒賞教學實踐中

讓“尊重和愛”駐足心靈

閱讀教學中情感體驗的策略

“農村中小學校長、教師的培訓與管理”征文啟事

構建教育信息化平臺促進區域教師專業成長——山西省基礎教育網絡教研現場會在介休市隆重召開

普通高中轉型時期教師的生存狀態

中國普通高中學生感知的學校環境

高中教育:“麥當勞化”式的教育

借鑒職教技術訓練特色設計高中通用技術課教學

篇4

關鍵詞:教育理論;教育實踐;關系;述評

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關系的討論可以說是“百家爭鳴”,不同的學者提出了不同的觀點,教育界對此問題如此看重,可歸因于以下兩方面:一是由于近年來轟轟烈烈舉行的教育改革,改革似乎對教育理論發出了前所未有的呼喚;另一方面,教師專業化發展口號的提出與推廣,使得一線教師有機會接觸到更多的教育理論。但是教師花費精力接受理論之后,突然意識到理論的“魅力”遠遠沒有他們想象的那樣美好,或者說,從前對于教育理論的期望一下破滅了,因為,他們覺得那些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還不如他們的“土辦法”好使。這就對教育理論的權威性產生了質疑。因此,處理好教育理論與實踐關系的問題成為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

一、“百家爭鳴”的關系說及評述

(一)直接指導說

持此觀點的學者認為:教育理論對教育實踐具有指導作用,是一種對教育實踐具體操作與原則的有效性指導。其主要表現在:教育理論能在具體操作上對教育實踐進行指導。有論者認為,和工程學理論和醫學理論一樣,教育理論是一種實用理論,其功能正在于指導教育實踐,并對教育實踐提出處方或建議。更進一步,有論者認為,理論是客觀規律的反映,即“理論是一組邏輯地聯系著的假設,是借助一系列概念、判斷、推理表達出來的關于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性的知識體系”。由此得出,教育理論是對教育實踐本質規律的反映,是可以對教育實踐提供某種確定性的方案,運用到實踐中去并產生效果,同時啟發實踐者進行反思,增強其實踐理性的能力并進行理性實踐。這不僅僅是教育理論者對教育理論與實踐關系所持的一種觀點,也是多數教育實踐工作者的觀點,他們認為教育理論理應像數學公式一般,能夠直接使用并得出正確結果。

我認為教育理論直接指導教育實踐,是以西方近代哲學本體論思想為依據而提出的觀點。之所以說“直接指導說”是建立在本體論之上,是因為該觀點認為:教育理論是從“復雜的、多變的、眾多的”教育事實中抽離出“共性的、普遍的”教育規律,繼而直接用于指導教育實踐。這無疑與本體論中“從多中追求一,從變中追求不變,從現象中追求本質”的邏輯思維具有異曲同工之處。

但是,我們理應認識到,西方近代哲學是以近代自然科學為基礎建立的,自然科學所涉及的是人與物的關系,它的對象是物,物具有客觀性、抽象不變性、被動性、可測量性、可重復性,這就使得自然科學理論的可重復使用,并保證其得到所希冀的結果。然而教育理論所涉及的是人與人的活動與關系,人不同于物,人不是一種“現成性”存在,人是一種“未完成”的、“未確定”的“動物”。這也就是說,人是處于不斷發展變化中的,具有不確定性,同時人又具有主動性、選擇性、多樣性、主觀能動性。以某種固定的理論指導已經發生變化的環境中的人,就不可能起到相應的結果。由此可以得出教育理論無價值嗎?不是這樣的。教育學理論的確可以從教育實踐中找到的一些基本規律,但是教育理論無法對每一個具體情景下的教育實踐過程有一個清晰地描述,也不能提出確定性的方案。也就是說,教育理論的固定性與教育實踐的變化多端是其矛盾的焦點之一,教育理論無法直接指導教育實踐者在具體的情景下的具體教育實踐。如果將教育理論生拉硬套地應用于教育實踐就會出現的“無效”結果。因此,我所質疑的是“直接指導說”中的“直接”二字。

(二)中介說

教育中介主要有三種形式,即教育中介思維、教育中間理論、教育中介機構。三種教育中介的完善是解決教育理論與實踐緊張關系的基礎和條件。此觀點通過對教育中介的形式的探討,深化了人們對教育中介的認識,有學者認為“借助實踐者承載的‘實踐性中介’(就是以教師為主體的行動研究)將有效彌合現有教育中介理論的‘實踐性’缺口,提高教育實踐的智性水平”。也有學者認為從教育理論入手,通過建構中層理論來增強教育理論對教育實踐的指導作用。此觀點主要取自柳海民教授的《教育基本理論研究的第三條道路——建構中層理論》一文。在這篇文章中,他認為,因為以往的教育學理論,概念很多,但真正在教育實踐界引起共鳴的很少,似乎觀點很多,但定理不多,沒有穩定的研究旨趣,教育研究所得出的結論很難在教育實踐中得到驗證。所以提出教育學中的“中層理論”:“中層理論有限的幾組假定所組成,通過邏輯推導可以從這些假定中產生能接受經驗調查證實的具體假設。”

這是一種以教育理論為出發點,希望改變教育理論,發展具體理論,使教育理論更加問題化、命題化、操作化和驗證化。以此來改變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之間的困惑關系。但是,我認為這種觀點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既然是中層理論,那么是如何界定教育界中的“中層”的概念?

二、關系之我見

從這些觀點中,我們可以看出,對于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的關系,多數學者開始是從教育理論的視角解讀,他們將教育理論視為高位的權威者,并對實踐具有絕對的指導。但隨著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矛盾的顯性化,研究者不再單從教育理論立場來論述其間關系。尤其是在當下,研究的趨勢逐漸指向豐富的教育實踐,如有論者提出,日常教育實踐才是教育理論研究的出發點;也有論者認為教育實踐有其自身獨特的邏輯,習性、情境、實踐和空間的結構使得教育實踐異常復雜,需要教育理論者對豐富多彩的教育實踐抱有充分尊重和同情,并盡可能貼近實踐者的立場來觀察、談論教育實踐。因此,引發了教育界對于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關系的各種解說。

當我們爭論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的關系究竟為何時,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厘清一個概念,即什么是教育理論。多數學者會把教育理論進行劃分,比如,涂爾干、威爾曼等先驅者們就將教育理論劃分為科學教育理論與實踐教育理論。布雷岑卡將其進行了更加細致的劃分,教育理論可劃分為科學教育理論、哲學教育理論和實踐教育理論。學者對教育理論進行劃分,多數是因為他們認識到教育理論各自有不同的基礎、不同的認識對象、不同的陳述特征、不同的證明方式,以及服務于不同的目的,因此他們之間是不可取代。而要在教育理論中合理的體現這些不同的知識類型,達到不同的目的,只能通過理論體系的分工和專門化才能達到。所以,直接談論“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關系”時,就顯得這一命題太過籠統,存在著指向不明的問題,這可能就是造成教育實踐者對教育理論者抱怨以及教育學界對其關系諸多爭論的原因之一。因此,我將對教育理論進行限定,在接下來的文章中,我所指稱的教育理論是布雷岑卡提出的實踐教育理論。布雷岑卡認為,與科學教育理論、哲學教育理論不同,實踐教育理論并不指向理論的自圓其說,而是為現實行動作出理性選擇。實踐教育理論的功能,是應告訴與特定社會—文化情境中的特定教育者群體有關的教育任務及達到他們的手段,他應激勵教育者實施與主流的世界觀和道德觀相一致的教育行動。

在明確了教育理論的概念之后,我認為教育理論與實踐是一種“互哺”的關系。所謂“互哺”即指各自從對方尋求有營養有價值的信息,以此來豐富自己益于自身的發展。

實踐教育理論是一種以教育實踐作為分析對象的特殊性知識,而教育實踐則是一種活動。雖然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教育理論并不能夠直接指導教育實踐者如何去做,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之間有時也不存在一一對應的關系,但我們不能否認教育理論對于教育實踐的影響。教育理論是對教育實踐的原則、特點以及可能性的探討,因此,從這個層面來講,教育理論可以滿足教育實踐者對于教育實踐知識的需求。這個滿足的過程需要教育實踐者用“智慧”理性地從教育理論中提取對于他的實踐有價值的內容,這種“智慧”更應該是類似于孔子所說的“舉一反三”的能力。

教育實踐是實踐教育理論形成的富有養料的來源,這就要求教育理論者能夠突破從前“自畫自圓”脫離教育實踐而進行的思辨的現象,能夠敏銳的察覺教育實踐中的新現象、新問題,教育理論者只有通過研究新與舊、歷史與現實的繼承、轉化與沖突,才能促進其觀念自我更新和形成新的問題域、發展理論的價值。這也就是說,教育理論要從教育實踐中提取有價值的信息。這也就是教育實踐對教育理論“哺養”的過程,教育理論者要想在一個不斷發展變革的時代在自己研究領域里有所作為,不能缺少面向教育實踐的魄力。

參考文獻

[1].沈劍平.《論教育理論結構及其方法論意義》.[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 1990

[2].馮契.《哲學大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

[3].劉福森.《從本體論道生存論——馬克思實現哲學變革的實質》. [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7.03

[4].杜明峰,張蕓.《教育理論與實踐關系之研究:問題與反思》[J].

[5].葉瀾.《思維在斷裂處穿行——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關系的在尋找》[J].中國教育學刊 2001 04

[6].柳海民,王晉.《教育基本理論研究的第三條道路——建構中層理論》[J].教育理論與實踐 2009

篇5

【關鍵詞】英語教育;理念;跨學科;實踐

一、引言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有學者提出將我國的“英語教學”改名為“英語教育”。從教育的本質來看,英語教育不僅僅適用于英語專業的基礎階段,它還適用于本科、碩士、博士等各個層次。“英語教育”的內涵更為豐富,更注重對復合型人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除此之外,它還包括培養學生優良的學風和人品,最終,使學生在德才兩方面都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而在傳統的英語教學中,這些都被忽略了。因此,英語教學不僅是語言學問題,教學法問題,更是教育學問題。本文以此為基礎,以英語專業本科階段為主,對“英語教育”這一理念與實踐進行一番探討。

二、國內英語教學現狀

從實際狀況來看,國內各級、各類的英語工作者和英語教師,其英語資質和英語教師資質,也只能用“英語語言文學專業”的學歷或者學位來表示。從學生身上看,許多英語專業的學生,其語言基本功較為薄弱,知識面比較狹窄,獨立工作的能力不強,學風浮躁,注意力不集中,漢語能力較差。這一問題的根源在于學生們缺乏務實求真的精神,這主要是教學理念太過陳舊,沒能與時俱進。如果相關工作者不重視這一現狀,那么想要培養出適合我國社會發展的優質人才可以說是天方夜譚。另外,因為許多高等師范院校的“師范性”逐漸淡化,可謂日趨式微,所以,在當前的英語學科確立“英語教育”的理念是非常有必要也是刻不容緩的。

三、“英語教育”理念的實踐策略

1.落實“英語教師教育”理念

要在教學過程中貫徹落實“英語教育”理念,首先要落實“英語教師教育”實踐。英語教師教育包括教師教育學、語言學。與一般的英語教育相比,英語教師教育更強調教師素質的內涵,學科教學知識以及教育心理學知識等。它是以教育學與語言學的跨學科整合為基礎的。作為一名英語教師,最為基本的就是一定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否則很可能誤人子弟。而一名優秀的英語教師,除了要有最基本的專業知識外,還應當有良好的綜合素質,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在德才兩方面獲得發展。

2.優化對英語課程的設置

因為英語教育具有跨學科的本質,所以在專業課課程的設置上,就有一定的要求。對于本科階段的基礎階段,英語知識和技能應占一半以上的份額。而對三、四年級學生的業務課的課程設置,英語課程應不低于總課程的一半。對于英語國家文學概覽、英語教學法導論、現代語言學概觀、教育學基礎、中華歷史文化講座等課程,都應當使用英語講授。與此同時,為了適應教學改革的潮流,要對英語相關課程進行一定的調整。譬如口語教學可以向口譯方向發展,多多增加學生的英語辯論訓練。聽力教學可以鼓勵學生多多接觸多種英語口語的變體。寫作教學應該以應用文為主,以議論文為輔。在課程分量的設置上,應該加重“世界各國概況”課的分量。因為許多學生的知識面之所以狹窄,就是缺乏對全球地理、歷史、政治、經濟、文化的了解。另外,對于大三、大四年級的學生,應強化他們對語音、詞匯、語法等綜合語言知識的學習。

3.完善培養教育方式

因為已經調整了英語教學的內容,因此,其教育方式也應當有相應的變革。事實上,英語教學在課堂與課外是相輔相成的。如果只有課堂活動而沒有課下活動,那么這一教學過程就是不完整的。在課下,學生可以通過閱讀和聽寫更為廣泛的接觸英語,在豐富自己對英語知識感性認識的基礎之上,再獲得理性認識。如果學生在課下松懈了,那么即使在課堂認真學習,其效果也不會太大。因此,教師必須要讓學生在課下有事可做,至少應當布置課下作業或視情況增加課下作業。教師在布置作業上,盡量要保持規律性。哪些作業每天都得做,又有哪些作業一周一次。屆時教師認真檢查、講評,每次都有交待。作業量宜大不宜小。長久下去,師生之間會形成一種默契。只要學生習慣了,就不會感到負擔。同時,學生會感到無形中有人還在關心著自己的學業,便放任自流,學習風氣也會隨之慢慢好起來。如果學生感到課下自習確實會有收獲,就會珍惜點滴時間,越學越好學,逐漸摸索出一條自學的路子,不再需要他人的督促了。由此可見,教師布置課后作業可以起到相當大的作用。

四、結語

簡言之,確立“英語教育”這一理念,對于規范我國各層次的雙語翻譯工作者和英語教師的素質,具有重要意義。在“英語教育”理念的實踐落實上,首先要貫徹“英語教師教育”理念,其次要優化對英語課程的設置,最后,再完善培養教育方式。只有這樣,才能促進我國英語教育事業的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鄧星輝.普通高師英語教育學課程教學問題與對策管窺[J].邵陽學院學報,2002(4)

[2]林森.英語教育改革的新舉措――“英語教育學”述介[J].山東外語教學,1994(3)

篇6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英語教學;可行性

聯合國衛生組織認為:“健康,不僅沒有身體的缺陷和疾病,還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由此觀之,人的心理健康是個體身心素質的重要方面。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是當前中小學教育所面臨的主要任務之一,學科教學在教授知識的同時,也要重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動機和學習積極性,培養健全的人格和積極健康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為學生終身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這不僅符合新課程的人本傾向,更體現出現代教學的特色,更為注重情與理的統一,認知與情感的平衡,身體與心理的同步發展。

英語教學如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擺在許多英語教師面前的一項重大任務。筆者以為,在英語教學中,要以素質教育的總體目標為依據,建立相應的心理素質目標。通過訓練、輔導、暗示、感染等方式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解決學生的心理障礙,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來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品質。

1.英語教學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英語教學活動要在激發學習動機的同時,還要重視培養學生正確處理情緒上的困惑,有較強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克服困難的堅強意志。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善于運用激勵的手段對學生心理進行積極暗示。這有利于通過英語教學促進學生心理的健康成長。而現行英語教材中有大量心理健康的課程資源,這些資源切合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教師可以在教學活動中充分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根據英語學科的教學目的,加入心理教育的分節目標,使教育模式由知識教育向素質教育、心理教育轉化,使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增強耐挫折能力、鍛煉意志品質。

如:scientists at work描寫了富蘭克林勇于探索的精神,敢于克服困難,面對困難和危險毫不退縮,最后證明了雷電中電的存在。great women描寫兩個女人挑戰困難的決心和勇氣,面臨困難勇往直前。saving the earth一文中寫了人與自然的關系,教育學生熱愛大自然,珍惜大自然所賦予人類的一切,以及保護環境、節約自然資源,讓他們從小就有健康的心理。laughing matter介紹了各國喜劇表演藝術,使學生了解世界各地的民族文化遺產,豐富了學生的文化素養,美化了學生的心靈,陶冶了他們的情操.培養了心理素質,只要細心鉆研大多數單元都可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

由此可知,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貫穿在中學英語教學始終。英語教師應該深挖英語教材中有關心理教育資源,在教學中精心設計,將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在教學過程之中。

2.英語教學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或思路

身為英語教師,把學科內容和所教對象的特點結合起來,始終把心理健康教育貫穿在各個教學環節,為培養高素質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要達此目的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2.1教師行為的楷模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內容要被學生接納,首先要靠教師的言傳身教,注意自身形象,增加學生信任感。由于中學生還處在偶像崇拜階段,接受建議的過程也受到“光環效應”的影響,因此,教育者在他們心目中的形象將直接影響教育的效果。有益的做法有二:一是增強個人修養,注意日常生活的表率作用,避免在學生心目中形成不良形象;二是真誠關注,設身處地的感受學生面臨的心理困惑,并以此為基礎共同尋找解決的策略,切忌以旁觀者的身份濫施同情,使學生自尊心受損,導致教育失效。

此外,英語教師應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和興趣愛好,以便與多種興趣元群建立聯系,從中吸取最生動、最真切的知識,利用學科優勢滲透給學生,影響學生,達到培養他們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爭取做到服飾得體,姿態大方,語言豐富且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再結合高雅、和諧、認真、精神飽滿、熱情大方等內在美的素質,不給學生顯示出一種難以承受社會壓力的心理表現。最后要說明的是作為駕馭工作者,自身素質相當重要,尤其是老師的個體素養對學生能產生很大的影響。有調查表明“幽默、理解學生、開朗、耐心、外向、知識豐富”等成為學生最受歡迎的老師的特征。

2.2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各個教學環節

英語老師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各個教學環節中,要避免形式化,使學生在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質諸方面受到教育。

2.2.1在課堂上注意使用日常用語對學生進行教育

如good everyone,how are you,you are welcome,you are a good student,pay attention to good manners,care more for others。2.2.2課堂上要有意識的加進一些名言警句,來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綜合素質

如: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患難見真交),good heath is above wealth(健康勝于財富),pride goes before a fall(驕者必敗),a little pot is soon hot(兩小易怒),the wise man is always a good listener(智者善聽人言)。類似關于心理教育方面的格言警句還有很多。

2.2.3還要重視新教材里思想素質方面的教育內容,對此在課堂上展開討論,引導學生對課文加深理解,達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2.3注意心理教育的針對性

各年級學生知識層次不同,心理素質不同,這是由于年齡、家庭、生長環境等不同所造成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學手段。對于初中生,心理承受壓力差和道德判斷能力低,需要正面引導。但他們積極主動,思想活躍,善于表現自己,老師要利用課堂優勢教育學生如何才能成為有良好心理素養的人,為以后的教育打下基礎。而對于高中生,正是長知識、長身體的時候。他們對于人生已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基本能分清善、惡、美、丑。現在是追求高分的時代,許多學生被關在家里、校園里,很少參與外界活動,心理承受壓力能力差,很易表露出來,學科老師應注意這點。在實踐方面,在愛的前提下,在充分考慮到學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康發展的情況下,英語老師在工作當中要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點,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有時甚至是嚴格、嚴厲的方式)來教育學生,使他們接受心理壓力鍛煉,以便進行高中生的心理素質培養。當今許多教師感慨到“現在學生,真是越來越難教了”,“英語課難上”等,英語教學要研究學生的學習心理,德育要研究學生的心理特征,英語教師只有把二者結合起來才能達到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才能從容應付現在和將來要面臨的問題。

2.4探究新教材中的心理健康內容并結合課外閱讀

中學課本及課外材料中思想素質和心理健康內容比比皆是,有些需要老師深挖教材,

充分整理心理教育素材,并適當拓展,聯系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和心理認知能力。

例如:no boundaries一文,描寫到斯蒂芬在即將大學畢業時患了無可救藥的疾病,他沒有消沉下去,而是在輪椅上繼續他的高深研究,成了著名科學家。說明他心理素養好,能承受強大的壓力,不懈奮斗,最后獲得成功。

適當補充心理教育素材,僅靠課本是不夠的,課外閱讀也是提高英語水平的有效方法,許多學生也樂意選擇一些難度適宜、內容風趣的短文詩歌進行閱讀,利用這個特點找些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文章供同學們課外閱讀,達到趁熱打鐵的作用。

如:don't worry這首詩,“don't worry if your job is small,and your rewards are few. remember that the mighty oak, was once a nut like you.”大意是你干的工作很小,回報也很少,但要成為大樹也得從小做起.說明要想成為有用的人才,首先要有從小處做起的心理準備,要重視點滴積累,穩扎穩打,不斷調試心理,增強素質。

中學英語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表面上是兩個不同概念,仔細分析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許多學校的英語教師注意了這一特點之后,應用于課堂,效果很好,學生愛學習的風氣日濃,學生的思想素質得到了提高,樂于接受批評,思想樂觀,說明心理承受力和認識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學生愛學英語愛讀課外讀物,充實了自己的精神生活,同時也提高了英語閱讀能力.

總而言之,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是很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對學生心理健康的關注和教育也應是每個英語教師的素養之一,要利用學科內容的特點和優勢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在課堂教學之中。作為英語工作者,平時在進行英語教育的同時,還要重視培養學生心理健康,增強學生道德觀念,這樣也可協助其他學科的學習,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為新時代培養健康合格的人才服好務。

參考文獻:

[1]《大眾心理學》,2006年3月,第三期.

[2]《中學英語教學大綱》,1999年.

篇7

關鍵詞:生本教育;電子技術基礎教學;模式構建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0)15-0271-02

1 引言

當前,隨著信息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微電子集成電路也在不斷開辟著新的領域。《電子技術基礎》教學在這樣的專業發展背景之下,也應進行基于綜合素質與創新能力的教學改革,以適應人才培養需求。作為電子信息類、電氣信息類、計算機應用等信息類專業一門重要的技術基礎課,《電子技術基礎》課程的目標是使學生掌握電子技術的基本知識與技能。基于學生的基本素質以及人才市場的具體需求,本文結合“生本教育”理念,對《電子技術基礎》教學的新模式進行闡述。

2 生本教育的內涵

2.1 生本教育價值觀的核心

生本教育價值觀的核心是“以學生為出發點”。在生本教育理念下,教育的服務對象是學生,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將學生的實際特點和需求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將學生視為教育的本體。學生在教育行為中所獲得的認知和體驗對其自身有著鮮明的塑造作用,學生的主體性在教育進程中應該得到充分的發揮。在《電子技術基礎》課程的教學中,尤其應該注重對學生本身的專業能力、創新精神等內在品質的構建。在教學行為中,應聚焦于學生與教育資源之間的互動過程,將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發揮出來,關注學生的自我實現。

2.2 生本教育倫理觀的重心

生本教育倫理觀的重心是對學生人格的尊重和對學生需求的正視,將學生視為一個獨立的個體,這同時也體現了生本教育的內涵與本質。對學生人格的尊重,應該充分體現在師生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學習潛力、專業稟賦、個體特征的關注和支持。應該充分意識到,學生是一個具備自我激勵功能的完整系統,在學習的進程中假如得到教師的鼓勵,則會繼續發揮潛能,直至走向更高的學習境界。在《電子技術基礎》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在教學中誘導學生自身的激勵力量,將學習的外部動力逐步轉換為學生的內部動力,從而使學生的綜合素質更加完善。

例如,在“組合邏輯電路”這章節上,其教學目的主要是引導學生了解組合電路的用法,激發學生的想象力,然后自己設計出作品。上課時我提問學生從生活中說一說自己對組合邏輯電路的理解。同學們紛紛展示了他們在前一天晚上自學的發現,在一輪積極的發言過后,課堂暫時平靜了,我就習慣性地順口問道:“還有發現嗎?”這時一位幾乎是從不主動發言的同學舉起了手,我有些興奮地點起他,沒想到他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我昨晚想了一下,想設計一個密碼門”。我一愣,隨機意識到這是一個很好的學習組合邏輯電路設計的例子。我對他進行了一番表揚(以后該生在學習上更加的主動和積極了,期末考該生成績也得到大大的提高),隨后引入更深層的課題,如果設計一個密碼門,怎樣設計?大家都進入了積極的討論中……

在生本教育倫理觀的指導下,充分尊重學生,正視學生的個體發展,特別是后進生在生本教育倫理觀的指導下更加積極更加主動的參與學習和討論,成績得到迅速的提高。

2.3 生本教育行為觀的中心

生本教育行為觀的中心是通過學生自身的努力完成知識與能力的內化過程。因此,在教學進程中,應該通過依靠學生自身的行為,促使其在教師的引導和支持之下順利地完成內化的過程。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沒有人能教會任何人任何東西。”在生本教育的模式下,學習者居于機體活動與意識活動同步的狀態中,起到更好的效果。在《電子技術基礎》教學中筆者發現,如今的學生普遍擁有獨立的意識,而其知識面與從前的學生相比也更加寬泛和豐富,社會的變化與發展也突飛猛進。因此,在教學中,應盡力為學生構建有利于其專業素質和知識素養提升的環境與條件。將學生視為教學行為中的重要角色,激發起他們的能力與動力,提升其學習的積極性。

例如在學完“組合邏輯電路”章節內容后,進行實驗設計學習時,我不是先由教師提出教學內容,而是作了全新的設計,我愁眉苦臉走入課室,學生一見就非常好奇,互相交頭接耳。我見到已引起學生注意,馬上說:“我們學校要進行電子知識問答競賽,我負責這個項目的競賽,我在想怎樣才能保證競賽過程中,搶答這環節中誰按鈴最快的準確性。”學生開始議論紛紛,并提出用機器最準確。我立即接上:“這提議不錯,但是用什么機器呢?”在我的引導下,有學生提出了搶答器。我再引導:“人數多怎么辦?搶答器能實現這個功能嗎?”“老師,多路智力搶答器吧!”我繼續問,那么同學們能幫我設計一個方案嗎?學生顯得很興奮,進行討論如何設計等……整節課的內容完成得非常順利,教學效果很顯著。學生也非常積極和主動,因為結論,都是他們自己得出的!

3 基于生本教育理念下的《電子技術基礎》教學模式

3.1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電子技術基礎》教學模式

3.1.1 生本教育的原則

生本教育的原則是以學生為基本出發點,即“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在這樣的教育原則之下,學生才能夠真正變成學習的主導者。在《電子技術基礎》課程中引入生本教育模式,就是要一改傳統的灌輸性教學模式,教師不將過多的干預性指令強加給學生,放手讓學生發揮自身的積極性和創造潛能,盡可能的自主學習。在生本教育模式之下,教師對學生的獨立意識給予充分的尊重,確保學生擁有相對獨立的學習空間與活動空間。在此基礎上進行相應情景的創設,充分激發學生的自我意識。

3.1.2 《電子技術基礎》教學中的生本教育的實施

生本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與創新能力,《電子技術基礎》課程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生本教育理念下,應該減少驗證性實驗的比重,重點開設設計性試驗,并在此基礎上探索生本教育的最優化模式。在整體把握學生基本情況的基礎上,《電子技術基礎》教學可以采取以下步驟:

(1)課始引導學生自主體驗知識。第一步,引導學生運用自己掌握的學習技能預習新課;第二步,教師根據新課的特點,有針對性地設計問題,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主動自學教材,探索方法,嘗試生疑,比如加法器、編碼器、譯碼器、顯示電路等。學生通過驗證性的實驗過程,更加深入的理解了理論知識以及它們的功能。在此基礎上自行體驗對所學知識的獨特理解;第三步,搜索和本節內容有聯系的已學過的知識或已了解的相關知識;第四步,試著運用已有知識來解決本課新知,并整理出自己在解決問題過程中遇到的困惑,以便在下一步驟中交流。

以“組合邏輯電路”章節為例,在該教學過程中,為使學生理解組合邏輯電路的原理、設計過程和應用,教師可以進行如下的課始引導過程。

表1

教學過程問題線索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提出問題從生活經驗中說一說你對組合邏輯電路的認識用已有知識數字電路基礎和邏輯門電路等知識進行分析和探討各個組合邏輯電路的原理、功能和設計過程等了解學生對邏輯電路知多少,以此作為“以學定教的依據。

(2)課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過程。在這個環節突出”少教多學“,注重激發學生對課堂教學強烈的參與與欲望,運用啟發學生自我學習的策略讓其主動探求。這時教師擔任輔助的角色,要促使學生主動把學到的知識融合進自己原有的知識體。如讓學生自己選擇題目,通過自行采購元器件、親自安裝調試,最終完成實驗。綜合性實驗可以培養學生科學的工作作風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實驗模式也要有所改進,應該引入新的技術與器件,進行開放式教學,此外,要充分利用當前一些功能強大的軟件,完成仿真類實驗教學,從而從多個不同角度和側面,運用生本教育的思維模式和理論方法提升學生的能力。

例如,以”組合邏輯電路“章節為例,可設計如下課中教學過程:

表2

教學過程問題線索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實驗探究

(1)加法器設計與應用觀察他們的組成以及輸入輸出信號讓學生掌握加法器的設計過程

(2)編碼器設計與應用觀察他們的組成以及輸入輸出信號讓學生掌握編碼器的設計過程

(3)譯碼器設計應用觀察他們的組成以及輸入輸出信號讓學生掌握譯碼器的設計過程

學生演示通過上述實驗,在小組中說一說你對組合邏輯電路的理解學生根據實驗觀察到的現象,歸納總結組合邏輯電路的設計過程和應用原理使學生掌握組合邏輯電路的設計,進行設計其他電路。

學生通過了以上三個實驗的探究,學會了組合邏輯電路的設計過程,發現它們的設計過程都是大同小異。

通過上述的課程設計,在教學過程中把學習內容變為學生的活動過程。這樣大大的激發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性。

(3)課末引導學生積極遷移知識。課后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認識的延伸練習,能培養學生自覺地鞏固、深化和運用課堂所學的知識能力和習慣,學會鞏固、運用知識的科學方法。引導學生重點放在那些具有廣泛遷移價值的學習材料上。在這一環節中,要緊扣學習目標,設計能夠鞏固知識和知識遷移的訓練題目,讓學生當堂獨立完成。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巡視搜集答題信息,組織講座和講評,重點展示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譬如,拆開的電動機、變壓器、示波器、電視機、電流表、電壓表以及電子電路中的晶體管、雙連電容器、中周、集成塊等。這些元器件讓學生隨時參觀,甚至可自己動手拆卸以看清其內部結構,以節省學時提高效率。實驗室可研制一套電子元器件及應用的多媒體教學系統,介紹電子元器件的性能參數、應用及最新發展,以便學生了解電工學科的最新發展動態,開發電子元器件數據庫,方便學生查詢使用,該系統可加載到校園網上,方便學生學習使用。實驗室可以每年組織一些電子技術第二課堂活動和競賽,并把所選取的優秀作品作為陳列內容,以增加電子類學科的吸引力,提高學生對該學科的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的電子技術知識,進一步拓寬知識面。

3.2 基于生本教育理念下的《電子技術基礎》教學模式的可行性與意義

對學生的尊重,是生本教育的本質和基本原則,其關鍵是從內部和外部了解學生。在生本教育理念之下,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有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有利于學生運用合理的學習方式進行學習。

本學期通過《電子技術基礎》的生本教育實踐,全班同學總體成績有很大的提高,在幾次的考核過程中,學生的及格率均達到了90%以上,較以往沒有開始生本教育之前提高了13%。這說明了在生本教育實踐中,使強者更強,弱者也逐漸變強。

4 結語

在電子專業課程中開展生本教育,筆者在不斷地深入學習、積累與研究。通過對《電子技術基礎》的生本教育,筆者發現生本喚醒了學生也喚醒了教師。學生在課堂上猶如魚兒得水,自由暢游;教師在課堂上精神是愉悅的,教師在生本教育實踐中不斷地收獲幸福。電子專業作為工科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如何在專業課程中開展生本教育、全面鋪開生本教育模式,仍需我們的教育工作者不斷地研究與實踐。

參考文獻

[1]朱開炎.生本教育的生態課堂教學模式[J].課程?教材?教法,2004,(5).

[2]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生本教育”專輯[P].人民教育.2009:15-16.

篇8

【關鍵詞】英語教育 理論與實踐 學習興趣 交際能力

幼兒英語教育是一門研究幼兒英語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探討幼兒英語教育規律的學科,具體包括研究幼兒英語教育的指導思想、教育目標和要求、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和原則及教育評價等一整套英語教育規律的體系。幼兒英語教育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與幼兒教育學、語言學、心理學等學科有著緊密的聯系。總體而言,幼兒英語教育既有英語學科本身的性質,又必須遵循幼兒的生理、心理特點。幼兒英語教育是指在幼兒園中對幼兒開展的正式的、專門性的英語語言教育教學活動。具體來說,就是幼兒園一般在每天或兩三天一次,安排半小時左右的時間,由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教授幼兒有關英語的語言知識和技能,幼兒調動注意力進行有意識的學習。為了讓幼兒更好的學習和理解英語,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也可以采取雙語教育。幼兒雙語教育是指在幼兒園中對幼兒進行的母語和英語兩種語言的教育,母語和英語都成了教學媒介語和交流的工具。即除漢語外,教師還用英語組織幼兒的一半或大部分的活動,如生活活動、游戲活動、學習活動等,教師和幼兒在活動中把英語作為交流的工具。

在幼兒英語教育的實踐中,準確確立和及時達到科學的幼兒英語教育目標是十分必要的,它是行動的指南,是開展幼兒英語教育實踐活動的前提和基礎。布盧姆將教育目標分為三大領域:認知、情感和動作技能領域;語言學家H?HStern對語言教育目標分類為:熟練、知識、情感和遷移的目標。從宏觀角度而言,具有啟蒙性質的幼兒英語教育的目標涉及認知、能力與情感態度領域。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圍繞具體的教育目標來開展活動來更好的有利于幼兒英語的學習。

在幼兒英語教育的實踐中,教師要更好的激發幼兒學習英語的興趣。興趣是一種基本情緒狀態,而且處于動機的最深水平,它可以驅使人去行動。美國的人格心理學家奧爾波特(G?W?Allport)認為,人類有一種自主,就是興趣。兒童的反應是由這種內在動機驅使的。可見,興趣是幼兒學習的前提、保證和動力。幼兒注意的集中性、注意保持的時間長短和情緒的積極性都是由興趣決定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強調情感因素在學習中的作用,認為情感過濾(壓力)會影響學習行為,壓力越小,學習效果越好。教育學家指出,對兒童的教育活動,應當是生動活潑、含義豐富和有趣味性的。只有激發起幼兒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才能提高幼兒英語教育的效果,才能減輕幼兒的學習負擔,是幼兒學而知樂,破除對英語學習的畏懼感和神秘感。教師要注重激發幼兒學習英語的興趣,善于抓住幼兒的好奇心,調動幼兒的情緒、情感,采用直觀形象的教具和生動有趣的方法及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使幼兒滿懷濃厚的情趣和強烈的求知欲去接觸語言符號,接受英語教育。教師應以幼兒的興趣為先,為幼兒營造輕松、有趣、生動和真實的學習環境,否則幼兒會過早產生焦慮、厭學等情緒障礙,以致影響今后甚至是一生的學習動機。

興趣是幼兒學習英語的前提,那么在此基礎上,教師在幼兒英語教育的實踐中,除了要培養幼兒的興趣外,更要注重訓練幼兒的模仿能力,從而打好語音預感的基礎。語言學家S?I?哈婭科娃認為,在現有各種形式的符號中,語言是最高度發展的,也是最細微、最復雜的。語音是語言的聲音,是口頭語和書面語的共同基礎,是語言的外在形式、物質外殼。幼兒英語教育中的語音知識包括語音、詞匯、語法等。幼兒階段英語教育涉及一些認知目標、涉及一些語言知識學習的話,主要是在詞匯、句型等方面的學習中掌握語音的感性知識,即語感。心里語言學實驗證明,幼兒期是語音學習的關鍵期,幼兒學習英語的優勢在于語音,那么教師就要在日常的英語教育實踐中,讓幼兒在聽說的活動中,在語言知識學習的過程中,接受大量語音熏陶,從而逐步學會控制發音器官,分析發音部位、發音方法及舌位的高低前后,掌握正確的語音,為后繼的學習打下扎實的語音基礎。幼兒在反復聽、反復模仿語音的基礎上,易養成自動化的習慣,形成一定的語音預感。教師在注重語音訓練的同時,還應訓練幼兒良好的語感,即直覺的感知和領悟語言的一種能力。初始階段幼兒的學習不是理性的,而是直覺的,幼兒更多的是通過聽覺、視覺等器官廣泛地接觸語言材料,熟悉所學語言的語音、語義等,更多的依賴語境直接感知語言信息。因此,幼兒期較易形成良好的語感,教師要努力創設語境,使幼兒在視覺、聽覺上始終受到大量的語言信息的刺激,獲得對語言的感受。

教師通過各種方法培養了幼兒對英語的興趣以及打好了語音語感的基礎,那么接下來幼兒就可以簡單的進行英語交際。

在幼兒英語教育的實踐中,教師可以采用“聽說領先,啟動開口”的方法來培養幼兒初步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聽說領先,啟動開口的實質就是以“聽說為主”,不搞認讀,以聽說口語練習為教育目標來培養幼兒開口說英語,使之順應語言發展的規律。幼兒期正處于口語發展的關鍵期如果幼兒在讀寫之前,通過口語掌握了音位體系和一些基本詞匯,那么今后英語學習的全過程將會迅速而有效得多。因為從語言學的角度看,書面語言是口頭語言的視覺體現,書面語言的表達在口頭語言里有其相應的語言對象。幼兒聽覺敏銳、模仿力強,善于獲得具體的語言信息,再加上自身的監控能力弱心理障礙少,只要有一定的環境,幼兒都能樂于開口,這樣便于幼兒邊學便用、學以致用,使所學的語言材料不斷得到鞏固和提高。

社會語言學、心里語言學認為,語言行為和語言活動能滿足人們交際的需要,使用語言是一種交際能力,語言功能的主要標志是交際功能。從實踐中掌握外語,在真實情景中使用語言,才是基礎外語教育的目的。兒童語言教育應重視通過培養兒童運用語言的能力以促進他們交流能力的發展。教師要努力創設使用英語交往的環境,讓幼兒自然的、真實的生活情景中運用所學的英語,培養幼兒交際的能力。

幼兒英語教育中的理論和實踐是密不可分、相輔相成的。幼兒教師可以在理論的基礎上進行更好的實踐,同時也可以在實踐的基礎上總結出理論。幼兒教師對于幼兒英語教育中的理論和實踐的相互結合,最終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的激發幼兒學習英語的興趣,培養幼兒對英語學習強烈的求知欲,并且讓幼兒在學習語言知識的過程中打好英語語音的基礎,啟動幼兒開口說英語,培養幼兒初步用英語進行交流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王立非著.A Survey pf Moder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篇9

1體育教學理論介入體育教學實踐的原因

1.1源自體育教學實踐之“知”

體育教學理論從根本上說來自教學實踐,來自體育教學實踐之“知”,這個“知”,其表現形式是理論的,但其內涵和目的卻指向豐富、生動的體育教學實踐.如果說體育教學理論是體育教學實踐之“知”,那么體育教學實踐便是體育教學理論之“行”.實踐性的體育教學理論與理論性的體育教學實踐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它們的聯系是內在的、必然的.

1.2發展體育教學理論

體育教學理論的來源就在教學實踐當中,離開了體育教學實踐去建構教學理論是空中樓閣.通過體育教學理論介入教學實踐,可進一步檢驗體育教學理論的適用性,使體育教學理論進一步合理化.

1.3促進體育教學實踐

體育教學理論介入教學實踐還有助于促進體育教學實踐.由于體育教學理論的有效介入,體育教學實踐有了理論支撐,體育教師就可以有針對性地把體育教學理論運用到實踐當中,最終推進體育教學實踐的革新和發展.

2體育教學理論介入體育教學實踐的制約因素

從體育教學理論的特性來看,任何體育教學理論作為人們對于體育教學實踐規律的客觀認知都只能是一種相對性的認識.體育教學理論不是一經達到便永遠不變的靜態理論,更不是終極理論,而是需要不斷地修正、發展和完善的動態理論.從體育教學理論對體育教學實踐的作用機制來看,體育教學理論的介入必須獲得體育教學實踐者的認同才能轉化為教學行動,而這需要體育教學實踐者本人內在的、理性的反思能力和整合能力來確保新的體育教學理論被體育教學實踐者認同、內化和實施.

2.1體育教學理論自身因素的限制

體育教學理論要能夠真正對體育教學實踐產生作用,要求體育教學理論自身必須具備時代性、科學性、實效性.第一,體育教學理論的時代性要求體育教學理論必須從總體上把握時展的基本走向,結合現代教育理念,深化學校體育教學改革;第二,體育教學理論的科學性就在于體育教學理論能客觀地、真實地反映體育內在的本質規律和聯系,還原體育的真實面目;第三,體育教學理論的實效性體現的是體育教學理論能夠針對現實體育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有的放矢的進行研究并取得研究成果.

2.2體育教學實踐主體的限制

體育教學實踐主體必須對體育教學理論進行反思、選擇、整合而加以應用,因而,體育教學實踐主體的反思能力和整合能力將會使體育教學理論介入教學實踐產生影響.體育教學實踐主體對體育教學理論介入的影響,首先表現為體育教學實踐者的教學反思能力.體育教師教學反思能力是指體育教師自覺地把自己的課堂體育教學實踐作為認知對象進行全面深入的冷靜思考和總結,從而優化體育教學的能力.體育教師在教學反思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必然會尋求體育教學理論的解析與支持,追根溯源,推動體育教師對體育教學理論的關注和思考的程度,從而間接影響著新舊體育教學理念在其頭腦中的更新和替換.其次,是體育教學實踐者對體育教學理論的整合能力.體育理論整合能力是指體育教師將各種體育理論進行篩選分析、優化組合、綜合利用、加工創新和創造的一種能力.現實社會中體育理論的紛繁多元也要求體育教學實踐者有足夠的能力對之進行合理的整合,而不至于感到莫衷—是.通過對體育教學理論的合理整合,努力實現對體育教學實踐的指導.

3體育教學理論介入體育教學實踐的路徑

3.1體育教學理論工作者將體育教學理論“引入”體育教學實踐

體育教學理論是體育教學理論工作者長期研究積累的成果.體育教學理論工作者將教學理論介入教學實踐之中,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體育教學理論為經過實踐檢驗的較為成熟的理論,如運動技能形成規律理論、終身體育理論等;另一種是體育教學理論是沒有經過實踐檢驗的不成熟的理論,或者是體育教學理論界尚未形成一致觀點的教學理論,如體育教學評價理論、體育教學模式理論等.無論是將成熟的體育教學理論或是不成熟的體育教學理論介入體育教學實踐當中,體育教學理論工作者最關心的還是檢驗并發展體育教學理論.

3.2體育教師遇到棘手問題時,追根溯源尋找理論支撐

長久以來,體育教師遵循體育教學原則從事體育教學實踐工作.遇到棘手問題時,他們首先會請教教學經驗豐富的優秀教師幫助解決問題.《老子》:“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請求他人的幫助解決問題,不如自己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體育教師要提升自身體育教學理論功底,借助體育教學理論來審視、變革自己的體育教學實踐活動.體育教師一方面通過自學相關的體育教育學、體育教學論、體育心理學等理論,實現自身專業理論的提升;另一方面,他們到專門的體育專業院校進修學習,從而進一步夯實自身的專業理論功底.在大量的一線體育教師學習體育教學理論的過程中,體育教學理論被廣大一線體育教師所掌握,體育教學理論也將發揮其重要功能.

3.3“三位一體”體育教育改革推進體育教學理論介入教學實踐

“三位一體”體育教育改革是指國家宏觀體育教育改革,區域性體育教育改革,學校體育教育改革三者圍繞某一體育領域層層推進,逐步實施體育教育改革的過程。國家教育部通過宏觀調控,先試點,然后區域推進,最后全國普及,通過這種方式,使體育教學理論逐步大范圍地介入到體育教學實踐當中.如我國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實驗稿的修訂是在教育部統一領導組織下,在體育課程改革的發展方向上受到廣泛認同,獲得的成效是在得到充分肯定的情況下進行的.在《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實施之后,這些體育理論專家親自走進教育實驗區、實驗學校進行聽課、評課;另一方面,體育教育改革也在迫使學校和教師進一步提升自身的體育理論水平,或者派出體育教師代表到各種層次的機構參加體育新課標的培訓,或者通過“引進來”的方式,邀請體育新課標改革專家到學校進行培訓,并在體育新課標專家的指導下,進行校本培訓,從而實現學校的內涵發展和體育教師的專業發展.

4結束語

篇10

關鍵詞:中學生;體育教學;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1-0266-02

1.當前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現狀

許多調查研究表明,當前中學生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

1.1 逆反心理嚴重。在中學生成長過程中,其自尊心、成人感日見增加,有強烈的自我意識,服從長輩的意識淡薄,喜歡獨立思考,不愿別人把他們的意志強加在自己身上,有些過分強調自我,惟我獨尊,對于老師家長善意的批評、幫助不愿接受。往往養成了偏激固執的不良心態。

1.2 心理承受能力弱。現在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生活條件比較優越。其父母因忙于生計,大多無暇顧及他們,不少人成了"留守兒童",形成內向孤僻的性格,不愿與老師同學交談,將自己封閉起來。這些孩子在優越的環境中長大,從未吃過苦、受過挫折,在日常的學業或生活中如果碰到不順心的事,心中的苦悶沒辦法得到排解,就會處于焦慮、抑郁狀態。這種脆弱封閉的心理承受不了挫折,一旦遇上風險和挫折,心理堤防容易崩潰,情緒容易低落。產生失望感甚至信念危機。尤其是父母的離異,也造成了學生的不健康的心理。

1.3 心胸狹隘,虛榮心強。一些學生缺乏包容開放意識,學習生活上只能聽恭維。不能聽批評,只能比別人強,不能讓別人超過自己,對強于自己的人,常常犯"紅眼病",當面冷嘲熱諷,背后挖苦打擊。對有小錯或有負于自己的人,常常斤斤計較,甚至懷有報復心理。

1.4 應試教育扭曲了學生的心靈。由于我國應試教育的現狀以及眾多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迫切心情,不切實際地對孩子提出過高的要求,使學生心理負擔日益加重。頻繁的測驗、考試使學生經常處于一種高度緊張的狀態,超負荷的學習強度使學生精神緊張,心情壓抑。當他們面對自己不滿意的答卷時,總是抱怨自己,從而失去了對學習的信心。

2.體育鍛煉對心理健康的積極影響

體育活動既是一項身體活動,又是一項心理活動和社會活動,體育活動不僅可以增強人的體能, 預防疾病的發生,提高身體健康水平, 而且體育活動對于增進心理健康的作用也逐漸被人們所認識和重視。

2.1 體育鍛煉可以改善情緒狀態。情緒狀態是衡量體育鍛煉對心理健康影響的最重要的指標。不良情緒是導致生理和心理不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而體育鍛煉能直接給人帶來愉快和喜悅,并能降低緊張和不安,從而調控人的情緒,改善心理健康狀況,長期有規律的中等強度的體育鍛煉有助于情緒的改善。學生常因學習的壓力、同學間的競爭、人際關系的復雜以及對未來前程的擔憂而持續產生緊張、焦慮和不安,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可以使這些不良情緒得到改善,增強心理承受能力。

2.2 體育鍛煉有益于幫助提高智力。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對提高腦細胞的功能及工作效率都有很好的促進作用,為智力發展提供了生理基礎。研究表明,一般情況下大腦耗氧量是人體耗氧量的25%,運動時可達到32%。經常參加體育鍛煉有利于頭腦清醒、精力充沛,有益于血液循環和神經細胞興奮與抑制的交替,更有助于學生的注意力集中穩定、知覺敏銳精確、記憶狀態良好、想象力豐富、思維靈活等智力因素的健康發展。同時體育鍛煉使非智力因素,如興趣、動機、情緒等得到發展,有助于興趣廣泛、動機良好、情緒穩定,對提高智力具有促進作用。

2.3 體育鍛煉有利于培養人的意志品質。意志是指人們自覺地確定目標,有意識地支配和調節自己的行動,克服種種困難以實現預定目標的心理過程。意志品質是一個人在意志行為中所表現出來的穩定、鮮明的心理特征,其內涵包括自覺性、果斷性、堅韌性和自制性等。意志品質既是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也是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培養起來的。體育活動是由一系列隨意動作構成的,一般都具有艱苦、疲勞、激烈、緊張相對抗以及競爭性強的特點。學生在進行體育鍛煉時,總是伴隨著強烈的情緒體驗和明顯的意志努力。因此,體育鍛煉有助于培養學生勇敢頑強,吃苦耐勞,堅持不懈,克服困難的精神,從而保持積極向上的健康心理狀態。

2.4 體育運動有利于培養人際交往能力。在生活中,我們常常可以發現,那些人際關系好的人總是心理愉快、精神飽滿,對什么事情都充滿興趣,這些人生活得很愉快、很舒暢;人際關系不好的人常常無精打采、抑郁寡歡、缺乏生活的樂趣。而體育鍛煉可改變這一現象,因為體育鍛煉總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進行,它總是與人群發生著交往和聯系,人們在運動中能夠較好地克服孤僻,忘卻煩惱和痛苦,協調入際關系,擴大社會交往,提高社會適應能力。由此可見,體育運動能使人們結識更多的朋友,大家和睦相處、友愛互助,融洽關系。這種良好的人際關系可以令人心情舒暢、振奮,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

3.在中學體育教學中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

3.1 提高體育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素養

由于教育體制的改革,競爭上崗的形勢日益嚴峻,加上新課程的不斷推進,原有的意識形態被打破,教師地位與角色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導致相當一部分中小學教師心理失衡。現實與期望的巨大反差,使他們從心理上產生失落感,如對事物看法的偏激,工作的懈怠,對前途的迷惘等。有部分教師由于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難解的問題,不能很好地進行自我調節、自我疏導,加之敬業精神缺乏,對待學生態度的簡單粗暴,往往把學生當成喧泄的對象,從而獲取內心滿足和平衡。有些教師的教育觀念與教師的角色未能發生真正的轉變,他們錯誤地認為,對學生打不行,難道罵也不成嗎?因此,對學生出現的過失,往往惡語相加……

由此可見,加強體育教師心理輔導勢在必行。只有努力提高體育教師的素養,建立一支業務能力過硬,自身心理健康,具備教育心理學專業知識,懂得心理輔導技巧和方法的體育教師隊伍,才能充分發揮體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獨特功能。

3.2 優化體育教學環境。一方面,學校要加強體育場館設施建設,購置充足的體育器材,改善體育教學和鍛煉環境。另一方面,還要注意包括學校和家庭的物質環境、文化心理環境、組織制度環境等,特別是校風、班風、家風、教風、學風等是學生心理發展的潛在因素。更重要的是,體育課堂內的心理氣氛對學生的學習起著激勵、維護和調控作用。教師的心理狀態和情趣又直接影響課堂氣氛。在教學過程中,要建立一個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要以平等的身份與學生相處。使師生成為朋友,課堂成為樂園,師生形成一個學習的共同體。這樣才能給學生創造一個輕松愉快的體育運動環境。讓學生產生激動、愉快、自豪、躍躍欲試的感覺,從而樂于接受體育,對防止出現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傾向起到了積極作用。

3.3 因材施教,加強體育教學的針對性。體育教師首先要充分了解學生們的個性特點、興趣愛好、運動技術水平以及身體素質狀況,然后,因人而異地開設體育實踐課的教學內容。比如,給予那些由于受家庭或學校不良影響的學生多一些關心、愛護和幫助,并運用不同的鍛煉手段和方法,有針對性地引導和緩解他們的不良情緒,以免他們的不良情緒得不到發泄和正確引導而產生心理疾病,影響心理健康。關注那些身體素質差的學生,他們也會因多次練習后仍不能達到要求而產生失望和心灰意冷的情緒,失去鍛煉的興趣。體育教師要耐心輔導,不斷發現他們的優點,以表揚、鼓勵為主,保護學生在體育活動中的自信心、上進心,增強他們承受挫折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很好地利用體育課的特殊功能,使學生情緒穩定,培養學生樂觀、開朗的性格。促使學生個性全面發展,從而促進心理健康的發展。

3.4 體育教學中要突出學生的主體性。教學方法是完成教學任務的途徑和手段。不同的教學方法將得到不同的教學效果,而不同的教學任務也需要不同的教學方法。在體育教學中,教師教法要體現多樣性和多選擇性。在學校體育教學中應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點,選擇不同的運動項目,或讓學生自己選擇。使每個學生的興趣、特長都能得以發揮,在各自擅長的項目中找到運動的樂趣。展示自己的才能。

4.結 語

體育教學和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課標的發展下,學校體育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當務之急是將心理健康教育的培養目標及標準與體育學科特點有機結合并具體化。因此,體育教師在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和運動技能的同時,要充分運用體育課的特點,結合學生心理及身心發展規律,注重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促進學生身心的全面健康。

參考文獻:

[1] 楊永峰;;學校體育教學與學生心理健康研究[J];成才之路;2011年21期.

[2] 李曉東.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學體育教學中的作用研究[J].學校體育學.2008(16).

[3] 徐龍,吳衛東.淺議中學心理健康教育[J].承德職業學院學報.2007(01).

[4] 李春匯,中學體育教學中的合作教育[J].體育學刊,2005,12(1):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