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論基礎及專業知識范文
時間:2023-08-25 17:21:2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教育理論基礎及專業知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論文摘要:遠程開放教育與高職教育在教育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資源等方面的共性,使得兩類教育教學資源的優化整合存在一定的可行性,主要表現在教學硬件資源、教學輔導資源和教師資源等方面的整合。遠程開放教育與高職教育教學資源的優化整合具有長期性和艱巨性,觀念的轉變是有效整合的重要前提,政策的支持是資源整合的有力保障,師生的努力是實現整合的根本所在。
一、兩類教育的共性
遠程開放教育和高職教育是培養技能型人才的兩個重要途徑。近年來,由于制造業的飛速發展,社會對機電類專業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給兩類教育的發展帶來了機遇和挑戰。
1.教育目標的共性
遠程開放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的最終教育目標都是強調應用型和職業型人才的培養。機電類相關專業對畢業生的實際操作能力要求較高,學生步人工作崗位后主要從事一線生產工作。因此,高職院校在保證學生理論學習夠用的基礎上,突出實踐性教學環節,以培養大量優秀的實踐性人才作為教育目標。而遠程開放教育的最終目標是提高學生的實踐工作能力,使學生掌握更多實用的技能,為今后的工作提供更多的知識儲備。可見,二者在教育目標上存在共性。
2.教學內容的共性
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是根據教育目標制定的,教育目標的一致性使得兩類教育在教學大綱的設定和教學內容的安排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由于學生的年齡層次和學習方法存在差異,遠程開放教育教學內容的設置更適合自學,高職教育則更適合課堂教學,但兩類教育的教學內容都是以滿足社會需求為目標,保證學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夠用、實用。
3.教學資源的共性
遠程開放教育中,機電類專業的教學資源主要包括講義、教學錄像、參考文獻、閱讀材料、自測練習、教學輔導等,同時還包括實驗的實施方案、演示課件、現實的和虛擬的實驗設備以及輔導教師的實驗指導等;另外,一些學校也增加了實驗的硬設備供學生完成實踐環節的學習。近年來,國家大力支持高職教育的發展,高職院校的教學資源不斷豐富,輔導資料、講義等理論教學資源不斷完善,還購置了大量的實驗實訓設備。2003年,教育部啟動了“高等學校教學質量和教學改革工程”,其中“精品課程建設工程”在2003一2007年間建成了1 500門國家級精品課程,利用現代化的教育信息技術手段將精品課程上網并免費向社會開放,以實現優質教學資源共享,其中包括很多優秀的高職課程。因此,兩類教育資源的優化整合存在一定的可行性,兩類教育可以共享重復的教學資源,互用教師、教學設備、教學場所和網絡資源。
遠程開放教育和高職教育資源的有效整合,是一個雙贏的合作。遠程開放教育具有覆蓋面廣、學習形式靈活、教學方法多樣、教育設施先進的特點;而高職學校的實踐性教學環節抓得比較扎實,一般具有相當規模的校園,其師資力量相對比較穩定、數量比較充足。兩者資源的整合,一方面可以彌補高職學校辦學層次單一、教學形式較為傳統、學生學習時間相對不靈活的缺陷;另一方面又可以彌補遠程教育實驗實訓硬件欠缺、師資力量相對不足的弱點,從而促進兩類教育的協調發展和共同進步。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目前都在推進遠程開放教育和高職教育的資源共享與整合,實現學分互認,建立高等教育的“立交橋”。近些年,國家大力發展高職教育,為高職學校提供了很多資金和設備的支持,因此高職學校通常都有大量的先進設備。然而,數控機床、汽車、三坐標測量儀、實驗臺等機電類產品設備的成本通常比較高,維護費用也相當可觀,如果這些硬設備不能充分利用,就會浪費國家大量教育資金。另一方面,電大的遠程開放教育由于系統大、分校多,各級學校發展存在一定的不平衡現象,各地區之間也存在一定差異,有些學校實驗實訓的設備較少,實踐性環節的質量有待于提高。利用當地高職學校的一些資源,可以使遠程開放教育更加完善,辦學思路不斷拓寬;同時,也可以提高職業技術學校設備的利用率,為國家節省大量資金。
二、兩類教育資源優化整合的主要途徑
1.教學硬件資源的整合
遠程開放教育和高職教育,可以互相利用設備資源,實現教學硬件資源的共享。例如,把遠程開放教育的實踐性環節安排在當地的一些高職學校或其校外合作的企業完成,既可以節省購買設備的資金,也可以幫助開放教育的學生開闊眼界,學到更多當前社會所需要的技能型知識,提高學生的素質,為國家培養更多的技能型人才。高職教育也可以共享遠程開放教育的網絡資源,為學生提供網絡學習平臺及資源,培養高職學生利用網絡和計算機自我學習的能力,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一定的基礎。
目前,一些遠程開放教育學校與當地的職業教育中心學校或高職院校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系,一部分遠程開放學員已經在這些高職學校完成了一些實踐性環節,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例如,中央電大的汽車(維修)專業起初是中央電大、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和北京中德合力技術培訓中心聯合開辦的,隨后逐步在全國各省級電大開設。該專業開辦伊始,北京中德合力技術培訓中心與北京電大共同進行課程建設,北京中德合力技術培訓中心先進的實驗實訓條件,為辦好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提供了有力保障。通過有效的資源整合,把電大系統的網絡教學資源和北京中德合力技術培訓中心硬件資源的力量及優勢集聚起來,不斷提高辦學質量。目前,這種教學模式正在全國電大推廣開來。又如,中央電大的數控技術專業開設了“可編程控制器應用實訓”“數控自動編程實訓”“機電一體化系統綜合實訓”等重要的實踐性環節,學生通過實驗才能理解和掌握教學大綱所要求的知識,有些電大的市縣分校缺乏實驗資源,建立這些課程的網絡虛擬實驗系統也具有一定的難度。然而,許多高職學校的機電專業都設有這些實踐性環節的實訓室,利用率并不高。遠程開放大學可以與附近的高職院校合作,使用這些高職院校的場地和設備完成實踐性環節的教學工作。
2.教學輔導資源的整合
遠程開放教育更注重網上教學輔導資源的建設,機電類專業的實踐性很強,很多教學內容與生產實踐關系密切,因此,遠程開放教育必須提供大量的教學錄像、生產加工錄像、多媒體動畫等教學輔導資源,幫助學生深人理解教學內容。高職教育學生的學習時間相對固定,課程的實踐性強,但學生基礎較差,很多教學內容只靠教材講解很難掌握,課后復習有一定難度,也需要增加必要的網絡輔導資源,幫助學生消化理解課堂教學內容。因此,遠程開放教育和高職教育在網絡教學輔導資源上可以合作共享。高職院校實踐性教學環節較多,更容易完成教學生產錄像等輔導資源的建設;而遠程開放大學,則可以提供資金支持和網絡平臺支持。例如,兩類教育中負責同一門課程的教師可以跨校合作,通過視頻會議和聊天系統等先進的工具在網絡平臺溝通,共同商討優化整合教學輔導資源的方法。兩類教育的學校可以建立公共的教學輔導平臺,并將教學中都能使用的一些優秀教學輔導數據(如教學錄像、生產加工錄像和多媒體動畫)上傳至公共平臺,遠程開放教育學員和高職院校學生都可以取得權限登錄網站下載和使用教學輔導資源,作為課堂教學的必要補充和自學資料,對于課堂上沒有掌握或掌握不好的內容,可以通過這些輔導資料進一步學習和鞏固。
另外一些高職院校,如鎮江高等專科學校利用電大系統的遠程教育資源、國家教育部信息管理中心IT&AT遠程培訓教育資源以及本校教師自行開發的遠程教育資源為高職的學生開設了一些網上選修課程。這種網絡選修課程可以使高職學生自由靈活地運用學習時間,也可以緩解學校師資力量緊張、教學場所和教學時間安排緊張等問題,同時還能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我國人口眾多、教育費用相對緊張,遠程開放教育與高職教育在教學輔導資源上的整合可以充分發揮遠程開放教育彈性學習的優勢,同時也可以充分利用高職教學和實踐性資源,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這種方式值得提倡和推廣。
3.教師資源的整合
遠程開放教育和高職教育的教師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和方式進行交流合作。例如,兩類教育的教師可以組成教研小組,定期組織學術交流活動和教學研究活動,集體備課,互相建言獻策,取長補短。遠程開放教育的教師可以深人高職院校,加強實踐性環節的教學能力,而高職院校的教師可以學習網上教學的先進經驗。以江蘇電大為例,其機電類專業主要包括機械設計制造自動化(本科)專業、數控技術(含機電方向)專業、汽車(維修)專業,每個專業都建立了教研組,教研組成員包括江蘇電大各分校和高職辦學點的一些骨干教師。這些教師通過定期的QQ群討論、網上BBS討論和全省視頻會議等一些交流平臺,共同討論專業的發展。目前,這種整合已初見成效,一些教師通過江蘇電大省校責任教師將自己整理的優秀教學資源上傳至江蘇電大在線平臺,與全省師生共享優秀資源。
兩類教育師資可以相互兼職。由于兩類教育近年來生源都大大增加,因此都出現師資短缺的局面,許多學校都聘用兼職教師來彌補師資的不足。目前,很多電大的教師到高職院校兼職,同時也有很多高職院校的教師到電大擔任兼職教師。教師的相互兼職,使兩類教育可以互相取長補短,進一步更新教學觀念,為教學資源的有效整合提供必要的前提條件。
此外,教師的素質對教育質量影響很大。如果遠程開放教育的教師只在學校建立教學資源,思路必定狹窄。近幾年,很多遠程開放大學都安排機電類的教師與高職教師一起出國進修,進行高職課程體系的培訓,或參加一些專業培訓,開闊教師的視野,將高職教育一些優秀的教育理念融人開放教育,如在一些實踐性環節中融人項目制教學的元素。這些培訓提高了教師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素質,同時也為開放教育注人了更多新鮮的元素。
三、優化整合需要進一步解決的問題
遠程開放教育和高職教育經過多年的發展,都已經形成了各自的教學體系,重新打破原有的體系,將教學資源優化整合不是短時間內能夠有效完成的,必須經過長期堅持不懈的探索,所以這項工作的開展具有長期性;而將兩類教育重新整合涉及的內容廣泛,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作,需要相互合作的學校能夠以誠相待、互相監督,具有一定的艱巨性。兩類教育進一步有效的優化整合,必須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1.觀念的轉變
首先,從內部整合來看,長期以來,人們通常認為中央廣播電視大學是由上至下的系統辦學,強調縱向聯系和發展,忽略學校間的橫向聯合。因而,優化整合遠程開放教育系統內部資源,必須從根本上轉變這個觀念,加強各個學校間的橫向交流。其次,遠程開放教育和高職教育一直是平行發展的兩類教育,必須使兩類教育在發展中既堅持自己的特色優勢,又能夠相互取長補短,合理利用共同的資源,搭建共享的資源平臺,實現共同發展。這種改革勢必會影響到兩類教育各自原有的教學體系,在短期內不容易被接受。因此,觀念的轉變是有效整合的重要前提。
2.政策的支持
兩類教育的深人融合發展,需要教育管理部門出臺相應政策和法規來協調規范,統籌兼顧,合理調配。政策的支持是資源整合的有力保障。遠程開放大學和高職學校的領導應該加強合作,在教學軟硬件資源的共享、教師間的合作交流、教學工作量的統一協調、合作的資金形成一定的共識,并擬定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合理的政策和領導的有力支持,可以充分調動相關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保證資源共建的工作順利進行。
篇2
美國當代教育家舍恩通過對“技術理性”的批判,肯定了教師這一專門職業,并為教師專業化奠定了理論基礎。他在《反思性實踐者――專業人員是如何思考的》中指出,教師是典型的反思性實踐者,教師專業知識是在“對行動反思”和“在行動中反思”中產生的,當實踐者如此反思時,就會成為實際情境中的研究者,并在這種過程中獲得“正式的和嚴謹的專業知識”,而且這種知識是“默會的”、“直覺的”,“行動中的知識”。
(一)學科教師的專業知識結構分析
一般學者都認為作為學科教師的專業知識就其外延而言,主要包括兩大范疇:具體的學科知識,有關教育學活動的知識。美國教育家舒爾曼特別強調有關“內容”的知識,主要包括兩類:學科知識和學科教學知識。他定義了構成教學的知識基礎的七種類別的知識:學科知識、一般教學知識、課程知識、教學內容知識、學生及學習特點的知識、教育環境知識和關于教學目的和價值的知識。
(二)高中政治學科教師的專業知識結構分析
傳統教師專業知識的研究基本定位于“學科知識+教育學知識”模式。而針對具體的學科教育背景,比較扎實地就具體學科教師專業知識發展進行深入的研究甚少。更何況,對于高中政治這樣一門特殊的學科,國外學者沒有也不可能進行深入的研究,國內關于高中政治教師應該具備什么樣的專業知識,在一些論文中有所涉及,但也不夠系統。但從幾十年幾乎不變的大學本科師范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專業課程體系,可推斷出大家比較公認的高中政治教師應具備的專業知識。我們認為,林崇德教授等學者從教師專業知識功能出發的分類(本體性知識、條件性知識、實踐性知識和文化知識)既較全面地刻畫了教師專業知識的內容,又清晰明了。因此,我就以此分類模型為依據解析高中政治教師專業知識的結構。
1.高中政治教師的本體性知識。本體性知識即學科專業知識。一直以來,教師的學科專業知識都被放在首位。對于高中政治教師而言,本體性知識就是指高中政治教師所具有的特定的學科知識,主要包括相關政治理論學科基礎知識和政治理論發展史的基礎知識。
(1)相關政治理論學科基礎知識。政治理論基礎知識是政治教師開展教學的基礎,是政治教師專業知識結構中的主要部分。教師對基礎知識有完整、系統、精深的掌握,才能在教學中統觀全局地處理教材內容。(2)相關政治理論發展史的基礎知識。從相關政治理論發展的角度來說,發展史集中體現了政治主要概念、理論的發展歷程,包含著認識論和方法論的因素,包含著深刻政治理論和觀念的變革,包含著探索者的思索、創造、艱辛與悲歡。
2.高中政治教師的條件性知識。條件性知識是教師所具有的教育學、心理學知識,涉及教師如何教的問題和如何使用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把學科知識轉化為學生可以理解的知識,是對本體性知識的傳授起理論性支撐作用的知識。條件性知識是教師順利進行教學的重要保障。對高中政治教師來說,條件性知識包括一般教學知識和政治課教學知識。
(1)一般教學知識。一般教學知識范圍相當廣泛,包括教育科學理論、心理學基本理論、教育心理學、教育改革與實驗以及現代教育技術知識等。政治教師只有全面系統地掌握一般教學知識,才能確立先進的教育思想,正確選擇教學內容與方法,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識與技能科學地傳遞給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2)政治課教學知識。由于高中政治課本身具有的理論性、時政性、教育性等特征,因此高中政治課教學具有不同于其他學科教學的特征。新課程對高中政治課教學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強調政治課教學不只是教知識技能、教技巧,還要教政治思想方法,把政治的學術形態轉變為教育形態,努力去體現政治課的文化價值和政治課的教育價值;注重政治理論與實際的聯系,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
3.高中政治教師的實踐性知識。高中政治教師專業知識的實踐性主要體現在:第一,高中政治教師專業知識是在政治課教學實踐中建構的;第二,高中政治教師專業知識是關于政治課教學實踐的,多是具體的小敘事,比如:“這個概念學生理解起來較困難”;第三,高中政治教師專業知識是指向教育實踐的,目的就是為了能夠更好地指導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教師的實踐性知識主要由策略性知識、情境性知識、自我知識等組成。
(1)策略性知識。高中政治教師的策略性知識是指政治教師有效地進行課堂教學和評估教學效果而采用的靈活多變、適應性強的教學策略與方法,如教學反饋、先前知識回顧等。它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對理論性知識的理解和把握,是基于政治教師個人經驗和思考的實踐性知識。(2)情境性知識。高中政治教師的實踐性知識是在特定情境的教育現場中不斷形成的,是政治教師從處理各種教育事件的歷史經驗中逐步積累起來的,它依賴于政治教師對情境的敏感性、對學生及其特點的了解和感知、課堂教學與管理技巧的掌握和變通等。
4.高中政治教師的文化知識。有學者在談到“專”與“博”的關系時曾說過,使用某種“專業知識”時,常常需要更多的“一般知識”來做它的后盾,像冰山一樣,浮出海平面的一部分,需要一個巨大的基座來支持它,而這個巨大的基座指的就是教師廣博的文化知識。政治教師的文化知識包括:文學藝術的一般知識,現代科學技術的一般常識,社會科學發展的主要理論與觀點,法律知識、經濟學和社會學的一般分析方法等。
二、高中政治學科教師專業知識發展的路徑
實際上,教學是建立在對教材內容理解的基礎上,教師的教學其實就是傳授“教師個人對中小學教材內容的理解版”的知識。而對教材內容“理解”需要幾個方面的知識支撐,理解就是教師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包括學科專業知識、教育教學知識、相關學科知識、實踐知識等)對教材內容從教學角度給出的個人詮釋,包括教材內容的理解、側重取舍、如何講解、如何呈現等。在這個理解過程中,學科專業知識可以使教師從高觀點或宏大的境域中去理解教學內容,以致更好地把握教學內容;相關文化知識幫助教師對教學內容的融會貫通、知識的通俗理解和講授、類比比喻和表征等策略的良好運用;教育教學知識幫助教師選擇更好的更有效的方式手段將教學內容傳授給學生;實踐知識是經驗、智慧,是教師教學抉擇的基礎。
那么,作為高中政治學科教師,我們應當如何發展、提升這些知識呢?主要的路徑有:
(一)多看書
對教材中某些知識理解不透的,必須找相關專業書進行系統學習,不能簡單地上網搜索一下,要理解其理論的來龍去脈。同時關注社會熱點問題,看一些時事評論等雜書,增加自身的知識儲備。多看書主要是解決學科專業知識、相關文化知識的問題。
(二)多聽課評課、多反思研討
教育教學知識、實踐性知識等都是在教學實踐中產生的。通過聽課評課,相互研討以及對自身教學實踐反思可以幫助我們提高認識,不斷增長我們的教育教學知識、實踐性知識。而這些知識只能在教學實踐中通過多聽課評課、多反思研討來獲得。
(三)特殊路徑――研究高考試題和嘗試編制試題
篇3
關鍵詞: 韓國高校 推式教育 拉式教育
一、引言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專業知識教育早已不再是單調的“填鴨式”課堂講授教學,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專業關心度,讓學生主動意識到學習專業知識的重要性,主動參與教育過程是提高學生專業素能的重要途徑[1]。韓國高校市場營銷專業以培養滿足社會發展需求的專業人才為導向,以提高學生專業素能為根本目的,為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尋求多種教育方式和手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育過程。
近年來韓國大學生及以上學歷的青年失業率連年呈現出逐漸增長的趨勢[2]。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青年群體不主動嘗試就業,而是為就業而參加職業學院或者培訓機構的相關培訓[3]。為縮短大學生畢業與就業之間的磨合期,韓國高校市場營銷專業加大實踐教學力度,在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上注重學生專業知識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在處理理論課程與實踐活動合理安排,有效配合的具體實施過程中,采用“推式教育”與“拉式教育”相結合的方法,通過實踐讓學生從思想上認識到的接受專業知識理論教育的重要性,使學生更加珍惜接受課堂教育的機會,同時促進高校教師進一步提高教學水準。
二、“推式教育”
“推式教育”簡單地說是教育者推動受教育者主動參加校內外專業實踐活動,具體地說是指教育者利用各種客觀存在的教育條件,推動受教育者參加社會實踐,通過社會實踐讓受教育者親身體驗,并喚起受教育者在心理上和行動上主動接受教育的方法。教育者通過引導式教育,引導和推動學生通過實踐活動主動接觸客觀存在的社會現狀,從實踐中發現自己的不足,受教育者通過真實體驗在內心世界產生的缺失感,認識到自己應該學習哪些方面的知識,以怎樣的態度學習知識,產生學習知識的需求和動力,體現在行動上主要表現為易與教育者產生共鳴,主動接受教育者的教育,并尋求各種方式方法,主動完善自己的專業知識體系。“推式教育”必須以一定的專業理論知識為基礎,否則學生參加的校內外實踐活動會在一種無計劃的、無序的狀態中進行,很可能導致學生曲解理論教學與社會實踐的關系。比如有的學生沒有學過4P理論就來參加企業的營銷實習,沒有學過銷售管理和消費心理與行為學就進行促銷實習,學生在個體本能理解的狀態下參加社會實習的效果在概率上小于對事物有一定的理性認識之后的實習效果。
三、“拉式教育”
“拉式教育”是指教育者利用能夠吸引受教育者注意力的教育手段和方法促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拉式教育”在高校教育中主要表現為教育者通過案例教學、課堂小組發表、辯論比賽等多樣化的第一課堂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專業學習興趣完成課堂教育,這種教育方式有時不能讓學生從心理上產生長時間的共鳴,不能持續地給學生足夠的學習危機感,易于被學生自身惰性所稀釋,無法為學生提供持續的學習動力。受教育者短時間內容易接受教育者的教育,表現在課堂認真完成聽課,但是因為持續性不夠,課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提高自身專業素能的動力不足,導致學生不會主動參加第二課堂,第三課堂的學習和實踐,從而影響學生整體學習效果和動手能力。
四、“推式教育”與“拉式教育”相結合的教育模式
韓國高校市場營銷專業采用“推式教育”與“拉式教育”相結合的教育模式的前提是要求教育者接受過專業社會實踐活動,韓國高校教師多有過海外學習經歷和企業實踐經歷,特別在近年來高校教師招聘過程中,沒有海外高校學位、訪學經歷,或沒有國際知名企業的工作經歷很難在激烈的高校市場營銷專業教師競聘中搶占先機,這種專業學習實踐閱歷不僅使教師實現自我專業能力的提高,而且為課堂授課提供方便。比起主觀性較強的模擬教學,受教育者往往在客觀性更強的課堂實踐教學和社會實踐中受到心理上和精神上的觸動更深刻,從而推進受教育者在行動上主動接受教育者的教育,并主動尋求更多的學習渠道和方法完善自己的學業,所以在學生專業知識體系構建過程中,采用各種方式將學生推出課堂,推向實踐,鼓勵學生在一段時間的專業課程學習之后,進行校內外實踐活動,并設立相應學分考核學生。當然這種模式不是一味強調將學生推出校園,專業理論教學是學生參加校內外實踐活動的基礎,組織多種校內外實踐活動的前提是學生擁有一定的專業理論基礎,韓國高校市場營銷專業在進行專業課設置的過程中注重學生基礎知識的積累,壓縮教師授課時間,增強學生在課堂上的主導性,很多課程需要學生在課下多下工夫,課堂上匯報任務完成情況。同時在學習專業課程的過程中,“推式教育”需要“拉式教育”的積極配合,要求教師在理論教學過程中引導和激勵學生,將學生推向校內外實踐活動中,從實踐中學習和檢驗運用知識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發現自身存在的專業能力不足。調研發現,韓國高校市場營銷專業為學生專門設立社會實踐學分,而且如市場營銷原理、市場調查、經營數據庫、消費者心理學等理論課上布置很多實踐性強的作業,比如要求學生獨立完成指定企業的訪談,或者以小組發表的形式完成指定行業市場調查并做數據整理及市場分析等,按照個人提交報告情況或小組發表情況分別給予個人和小組成員不同的賦分,記錄到平時成績中去。也就是說如果想在專業理論課程考核中獲得高分,不是期末考試一考定乾坤,而是需要平時的動手實踐積累。韓國高校市場營銷專業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校內外社會實踐機會,在實踐中量化學生自身專業能力的不足,使學生從心理上產生缺失感和危機感,產生進一步學習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的欲望和需求,當學生結束階段性的實踐活動回到課堂,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會提高,教師采用“拉式教育”更容易得到學生的認可,學生在課堂上對知識的攝取效率會更高,更有利于學生拓展思路,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同時,學生可以更有目的性和針對性地選擇一些專業選修課程,完善自己的專業知識體系。
“推式教育”將學生推出課堂,參與校內外實踐活動,在實踐中找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產生缺失感和危機感,所以會盡力去尋找能夠消除這種缺失感和危機感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絕大部分學生會主動尋求教師的指導和幫助。在這種狀態下,受教育者要得到知識的渴望程度比沒有參加實踐的學生高得多,表現出的學習熱情高得多,他們經常會更多地提問,教育者在受教育者不斷提問和要求下,會進一步尋求更有效的教育方法講解更深層次的專業問題。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學生攝取更多的專業知識,而且教師自身得到進一步的完善,教師與學生形成教學相長、共同進步,形成良性的互動循環,不斷提高教師的教育水準和學生的專業素能。
五、“推式教育”與“拉式教育”的關系總結
大學生是情緒波動較大的群體,既有積極向上的活力,又有很強的惰性,所以只對高校學生進行“推式教育”,沒有一些規則和約束,沒有專業理論基礎,社會實踐是無源之水,這不符合高校的教學目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容易使學生曲解理論教學與社會實踐的關系,一味強調社會實踐的重要性會使學生對專業理論知識學習產生惰性,沒有理論的社會實踐會成為學生未來職場生涯的瓶頸。同樣,只對高校學生進行“拉式教育”,只有理論教育,事例教育而沒有接受社會實踐鍛煉的檢驗,學生畢業后容易表現出職場生活的不適應和實踐能力不強等弱點。“推式教育”為學生接受“拉式教育”提供心理助推器,“拉式教育”為“推式教育”提供理論基礎。“推式教育”配合“拉式教育”可為引導學生更好地接受教育提供必要的準備。
參考文獻:
[1]孫龍,張寧,崔鎬圭.中韓高校管理類專業學生專業興趣度和專業關心度實證研究[J].考試周刊,2014,81:17.
[2]韓國統計廳. [DB/OL]. http://kosis.kr,2013.
[3]
基金項目: ① 山東交通學院教育研究項目“應用型本科院校管理類專業校企合作長效機制評價指標及影響因素研究―以山東交通學院管理學院為例”(JY201511)
② 山東交通學院教育研究項目“韓國高校實踐教學模式對我校經管類專業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啟示”(JY201612)
③ 中國交通教育研究會教育科學研究項目(交教研1202-40)
篇4
【關鍵詞】雙語教學 地方性本科院校 師資培訓
項目1:西安市社科基金項目“西安地區學前教育幼兒早期浸入式雙語教育研究”(項目編號:13WL02)的研究成果。
項目2:西安市社科基金項目“轉型發展期地方本科院校學生外語應用技能提升研究”(項目編號:14WL10)的研究成果。
地方性本科院校雙語教學師資培訓現狀
雙語教學從廣義的角度來講,指的是用兩種及其以上的語言進行授課。雙語教學的主要目的在于培養具有國際合作意識,具有國際交流和競爭能力的高素質、創新型、復合型的人才,實施雙語教學極為重要。通過實踐證明,雙語教學在我國地方性本科院校中具有可行性。但在進行雙語教學過程中可能存在各種變項,其中最關鍵的是雙語教學教師。
其中在地方性本科院系雙語教學中,教師是最直接的實施者。雙語教學的好壞直接受教師的語言水平以及教學能力的影響。實踐表明,雙語課程教師必須以豐富的教學經驗為依托,以扎實的學科知識為基礎,通過充分理解原版教材,了解學科的前沿;雙語課程教師還必須具有扎實的外語知識,可以在課堂上熟練進行雙語轉換,準確進行專業知識表達。
通過對2013年西安文理學院雙語教學教師參加培訓的現狀進行分析可知,現今,雙語教學教師師資培訓面臨著:(1)現今我國高校,特別是地方性本科院校,還不存在專門以培養雙語師資為基礎的學科專業和機構,同時,雙語知識的缺乏也嚴重影響了雙語教學的發展。(2)教師缺乏實踐能力,現今,我國地方本科院校的老師大部分是從高校畢業后直接充實到教學第一線,由于各種外界原因限制,只進行專業基礎課的傳授,對于各專業的教學計劃以及人才培養目標不了解等。
地方性本科院校雙語教學師資培訓的理論基礎
1.教師的專業發展理論
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屬于直接參與者與課程變革的實施者,任何的教育改革與發展都離不開一線教師參與。近年來,經濟全球化趨勢不斷加深,對既有專業知識,又有外語基礎的復合型人才要求越來越高。教師在整個教育領域的作用也越來越顯著,人們對教師的期望也越來越高。教師既要有較強的專業知識,還要具有較強的自主性,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
教師專業化屬于教師個體進行新知識以及專業能力提升的過程。Holye曾把教師專業化定義為兩方面,即:教師專業化是關注一門職業并使其成為專門職業,并能獲得相應的地位的過程;教師專業化還是注重教學品質、職業內部合作方式、教學人員進行知識技能以及工作職責的結合,并將其整合到同事關系以及服務對象的契約與倫理關系所形成的情景中。
雙語教學的有效實施離不開雙語教師的素質提高,因此,雙語教師要通過不斷學習使自己的專業知識以及雙語教學能力進行提升。以西安文理學院為例,雙語教師的專業化發展要求高,因此:在雙語教學的師資培訓過程中,要盡可能提升專業知識,并通過自身實踐認可自己,提高雙語教師的專業地位;其次還要加強語言能力以及雙語教學技能,并進行專業知識的學習。
教師專業發展屬于教師主動發展過程,因此,在進行雙語教學師資培訓過程中,要以教師為核心,明白教師進行培訓的目的,從而滿足教師通過培訓獲得所需知識領域內的補償,并讓教師養成持續學習的習慣,并尋求自主發展,使教師自我發展的能力得以提升。
2.構建主義理論
構建主義理論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由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提出。經維果茨基、奧蘇貝爾、布魯納等眾多心理學家以及教育學家的不斷努力,構建主義理論不斷完善與發展。構建主義理論的教學思想有五個方面,即知識觀、學習觀、學生觀、教師角色定位及其作用和學習環境。
構建主義理論認為:教師進行自己行為的反思,有助于進行知識建構,反思有助于教師進行學習;進行理論輸入是構建主義的必要途徑,理論輸入有助于形成認識框架,但要與具體情境相聯系;教師所處的環境影響教師的認知,教師的學習是一個與學生、家長、管理者以及同行的交往過程中形成的,進行對話與交流對教師的學習意義重大;教師的學習是一個長期的發展過程,教師學習者有個體差異且有不同的發展階段,教師活動要依據教師的個人特點以及發展需求進行。
在地方本科院校中推進雙語教學,有助于學生獲得全面發展,因此雙語教師必須進行自我發展意識強化。雙語教師要不斷超越自我,實現自我,要主動建構自我,因此雙語教師要圍繞著知識、自我和責任不斷地學習提高自己。教師在地方性本科院校雙語教學課堂上,要成為學生在雙語意義建構的指導者、促進者,因此,在進行雙語教師師資培訓時,要進行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中介的培養;要培養雙語教師進行真實教學情境創建的能力;要培訓教師創造條件調動學生積極性的能力。
3.成人學習理論
近年來,現代社會科學理論不斷發展,教育研究視角多元化,學科交叉與融合不斷完善教育理論,進而更好地指導實踐。在教育培訓中,從理論與方法上進行了創新,成人教育學中的成人學習理論也對教師培訓提供了更廣闊的理論基礎。
成人學習具有以下特點,即學習過程,對他人依賴性較低,自我主導意識增強;成人有一定的經驗,并具有探索式學習的作用;有學習動機;有使用、真實情景、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學習環境。
依據成人學習的特點,對雙語教學師資培訓要基于解決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的問題為根本,要培訓雙語教師進行獨立自我發現、自我探索,獨立思考而不僅是簡單的被接受;由于雙語教師都有一定的經驗,當雙語教師在培訓過程中,自身的經驗并沒有獲得重視以及利用,那么培訓結果將不會直接內化為雙語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雙語教師培訓也很容易失去參與培訓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由于參與培訓的雙語教師雙語專業知識儲備相對較少,教學方式也缺乏多樣化,因此對其培訓要注重教師的學習經驗同生活場景相融合,要重視雙語教師的需求,要注重在實踐過程中,解決問題的能力。
地方性本科院校雙語教學師資培訓對策――以西安文理學院為例
1.職前培訓
職前培訓指的是對師范院校的學生進行系統化、專業化的培養,這是進行雙語教學教師培訓的必要手段。對地方性本科院校來講,雙語教師的主力軍是師范院校的畢業生。但傳統的師范院校由于存在這樣或者是那樣的不足,難于培養優秀的雙語教師。近年來,高等教育不斷改革,傳統師范院校的弊端逐漸衰退,譬如,外語系有原來僅接受文科知識的學生到現在文理兼收。這種模式在一定程度可以把外語與專業結合,為把雙語教師培養成為復合型人才打下基礎。另一方面,西安文理學院每年都從英語專業吸收優秀的應屆本科畢業生,使其攻讀跨學科跨專業的碩士學位;或者是從其他專業中吸收優秀的應屆本科畢業生,使其攻讀英語專業的碩士學位。
2.職后培訓
(1)對專業教師進行培訓。學校加大投入,并從專業教師選擇基礎較好的教師進行英語培訓,并從中選拔優秀人才進行雙語教學的師資以及儲備,并重視青年教師雙語教學能力的培訓。
(2)對外語水平較高、學科知識較強的教師,要大力引進。對專業知識較強、外語能力較高的雙語教師進行選拔,為雙語教師培訓奠定基礎。對于一些課程,設計面較廣,則可以通過舉辦雙語教學師資培訓班的模式,聘請國內外有名的專家進行授課,從而提高雙語教學教師的綜合素質。由于外語教師與專業教師各有所長,因此,可以通過取長補短、相互學習的方式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
結 論
在我國地方性本科院校開展雙語教學的主要目的在于通過漢語以及英語兩種語言學習,提升學生的雙語能力,培養學生成為復合型人才。本文通過對我國地方性本科院校的雙語教學現狀進行分析,并以西安文理學院為例,分析師資培訓存在的問題;接著本文對地方性本科院校雙語教學師資培訓的理論基礎進行研究;并以西安文理學院為例,分析地方性本科院校雙語教學師資培訓的對策。希望通過本文分析,為我國地方性本科院校開展雙語教學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付筱娜:《試析高校“雙語”教學模式》,《中國高教研究》2002年第7期,第91期。
[2]李秋萍等:《教學為主地方性高校雙語教學的定位及應注意的問題》,《黑龍江高教研究》2003年第4期。
[3]丁黎明:《對地方性本科院校雙語教學的冷思考》,《三明學院學報》2009年第26期,第340-343頁。
篇5
關鍵詞:中職院校;服裝專業;結構制圖教學;分層教學法
1分層教學法在中職服裝結構制圖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常言道:“服裝的靈魂在結構。”服裝結構制圖教學內容試架起理論知識與設計實踐的橋梁,對服裝專業教學及設計實踐活動開展的各個環節都產生了多方面的影響[1]。立足于新的職業教育背景,教師應在秉承著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基本教育原則的基礎上加強實踐和培訓,推動服裝專業分層次地進行創新性教學,有效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空間想象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以及動手制圖能力,進而培養其綜合職業素養,提高其學習和設計制作能力。
1.1正確評價、科學分層
教師應結合中職服裝專業教學內容及計劃,借助考試結果分析、調研等形式,深入把握學生在服裝專業知識方面的學習情況,從整體性和個性化兩個方面形成關于學情的調研結果報告及科學分析體系,以此為依據進行科學分層。一方面,教師可以學生的學習情況為依據進行分層。基于服裝專業教學的基本特征來看,往往以服裝理論基礎、服裝工藝操作、服裝應用設計能力3種維度為分層參照標準,將學生分為“理論基礎扎實、實踐操作能力強且具有一定的應用設計能力”“理論基礎薄弱但實踐操作能力較強”“理論基礎較扎實而實踐操作能力差”“理論基礎薄弱、實踐操作能力和應用能力都較差”等層次[2]。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學生身心成長特征為依據進行分層。學生的學習態度以及思想意識構成對服裝專業學習活動的開展具有關鍵性的指導作用[3]。同時,中職服裝專業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也應立足于育人育心。因此,將分層教學法應用于服裝結構制圖教學時,應以學生人格心理為重要參考因素。具體來講,可以學生思維與記憶的感覺型和動覺型、個性傾向性和氣質性格、智力和非智力等心理學維度為參照標準,將學生分為內向型和外向型、感覺型和動覺型(工藝操作型)、模仿型和創新型等不同取向[4]。在正確評價、科學分層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開展服裝專業結構制圖教學活動。
1.2尊重學生、人文分層
從傳統的服裝專業教育教學活動來看,其往往是在教師權威性理念的影響下實行師本教育,教師是專業教學活動的核心,學生只能被動地接收知識,遵循教師固化的學習理念和方法開展學習活動,未能在提升自主性的過程中自由組織并表達對服裝結構制圖的認知和想法,也就難以在此過程中獲得創新性思維以及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然而在分層教學理念的指導下,需要遵循生本教育,即既要尊重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主導地位,也要充分尊重和彰顯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以學生作為教育教學活動的核心,以學情作為分層教學模式有效應用的基本依照。例如高年級學生對結構制圖的基本理論知識已經有了明確的把握,那么在開展結構制圖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著力引導其自主思考影響制圖的因素以及可以采取的制圖策略等,以學生自主制圖代替教師示范制圖,以此來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5]。
1.3以分為主、統分結合
傳統服裝專業結構制圖教學活動往往遵循統一示范講解—巡回個別輔導—統一反饋—總結的步驟開展[6]。將分層教學法有效應用于服裝專業結構制圖教學活動中時,需要在統分結合的基礎上,對傳統的教學模式加以改進和完善。一方面,以結構制圖為主體內容的服裝專業課堂教學活動,應根據課標要求,確立統一的教學目標和方向,在示范講解的基礎上進行統一反饋。另一方面,需要根據對學生學情以及心理的調研,對總體目標進行細化分層,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和訓練手段,引導相應層次的學生實現專業性成長。在此過程中,可以根據實際需要,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輔導訓練。例如,可以采取少講多練的形式,讓自主學習、創優創新;可以實行精講精練,使熟能生巧;同時還可以通過“面對面、手把手”地反復演示講解[7]。需要注意的是,在分層教學模式中,無法將分層與斷層劃等號。教師可以通過建立學習小組,以強帶弱,引導學生相互學習,共同進步。
1.4以最近發展區為教學導向目標
從本質上來講,分層教學模式的價值基礎在于公平教育,那么在將其實際運用于服裝專業結構制圖教學中時,需要把握好公平與分層之間的關系,使二者達到一種平衡狀態[8]。雖然服裝專業結構制圖教學活動的開展應朝著整體的教育目標努力,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應基于每位學生不同的最近發展區,引導其實現逐步成長。教師可以通過尋求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材、學生與目標、學生與任務、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最佳結合,為學生設計帶有差異性的學習和項目操作任務,引導學生在接受任務挑戰的過程中,從標準款式、到生產單位要貨樣式、再到個性化設計風格層層遞進,深入體會服裝專業結構制圖的基本內涵及實際操作技巧[9]。當然,中職院校服裝專業教育教學活動開展的最終目的,是為服裝市場提供必要的人才和設計支持,因此,在圍繞最近發展區引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應著力培養學生群體的市場意識,引導中職院校服裝專業學生借助市場調研等形式,了解服裝市場的基本現狀及實際需求。例如,經過市場調查,了解面、輔料市場和不同品牌的風格;通過電子信息查詢,了解最新的時裝信息和流行趨勢,積累設計師手稿資料、成衣市場品牌信息等資料,以此增強中職院校服裝專業結構制圖課堂教學的實效性[10]。從這一角度來看,分層教學法在中職服裝專業結構制圖教學中的有效應用,應根據學生不同基礎及實際需求,采取有針對性的舉措為其提供相應的學習資源,引導學生基于自身能力拓展知識范圍,加深專業認識,使每位中職服裝專業學生都能借助不同的學習資源和學習渠道不斷提升個人能力。
2分層教學模式下中職服裝結構制圖教學的具體策略
2.1重新整合教材知識體系,融入趣味性教學因素
從中職院校學生學習基礎和態度來看,普遍存在基礎性較差、學習熱情不足的情況,對枯燥乏味的理論知識的學習往往存在一定的抵觸心理。中職院校所用《服裝結構制圖》教材前三章內容基本為相關基礎理論知識,在服裝專業課堂教學活動開展之初便教授給學生與實際相脫離、集枯燥性與理解難度于一體的理論知識,往往難以調動學生參與服裝專業尤其是結構制圖學習的積極性,也難以在理解的基礎上鞏固服裝結構制圖的學習基礎。因此,需要教師在對《服裝結構制圖》教材知識體系加以重新整合的基礎上,在內容和形式等方面融入趣味性教學因素。如在講到人體外形與服裝結構的關系時,教師只要讓學生明白“服裝的基本結構和形態是由人體的外形決定的”這一知識點即可,因為以后可以通過一次次實踐加深學生的印象[11]。同時,可以通過引導學生開展自主繪畫練習,使其可以更加直觀地把握人體外形與服裝結構的基本特征及相互關系。
2.2夯實理論基礎知識,開展基本技能訓練
服裝專業的相關基礎知識及基本技能的掌握和應用都對學生的學習成效具有決定性作用。基礎人體測量、服裝面料特性的了解、服裝工藝的結合等內容作為服裝結構制圖教學中的重要基礎知識[12],應引導學生加以系統把握,并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參與服裝制圖基本技能訓練。在開展技能訓練活動的過程中,應在引發學生思考的同時,使其自主把握服裝制圖設計要求及規律,培養學生對服裝設計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引導學生全面掌握服裝樣式,運用服裝結構制圖的基本理論來把握服裝樣式的變化規律和決定性因素。例如在褲裝的結構制圖教學中,需準確掌握西褲的款式制圖,充分掌握西褲的結構特點,然后在西褲的基礎上改變部分結構[13]。在開展實訓教學時,引導學生根據長度、部件、變形等方面的變化把握款式變化的細節,使學生在充分掌握服裝常用款式結構制圖特征的基礎上學習結構變化的各種方式,為服裝結構制圖的設計提供必要的指導和素材。
2.3推進校企合作,提高學生實踐操作能力
篇6
關鍵詞:音樂理論教學 音樂才能 基礎知識 墓本技能
近幾十年來,教育改革的浪潮席卷全球。我國的教育改革也正在積極地進行著。音樂教育應如何改?這是一個十分值得加以考慮的問題。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從課程的設置,大綱的制定到教材教法都應有所體現。
音樂基本理論是整個音樂理論教學體系中,第一門系統講授有關音樂理論基礎知識的課程。其中許多內容是其他音樂課程所沒有的,也是無法代替的。它是音樂專業各學科的共同基礎課。從專業的音樂院校,師范院校音樂專業,中師、幼師,到普遍中小學甚至幼兒園,都要講授有關基本樂理的全部或部分內容。因此,作為一門音樂共同基礎課,它不僅是學好其它音樂理論的基礎,也是學習 “演奏、演唱”的基礎,對中職學前教育的學生來說有著直接的影響,無數事實證明,音樂學習中所出現的許多問題,往往都是由于缺乏音樂基礎知識和技能而產生的。所以說基本樂理課是搞好音樂教育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礎課程之一,應當給予充分的重視。
怎樣才能搞好基本樂理教學,這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它需要多方面的條件,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作為一名音樂教師必須具備教育和教學方面的專業知識,教學法,不是簡單的教學方法,而是包括該課程的目的任務,教學內容,教學原則,教學方法,教學環節等許多重要的內容。特別是一些課堂教學的各種具體例證,對改進、提高教學質量,有著直接的重大作用。
1基本樂理裸的任務
要了解基本樂理教學的目的任務,首先要對基本樂理課的性質,及在整個音樂教育中所處的地位有個初步了解。基本樂理是整個音樂理論教學體系中第一門系統講授有關音樂理論基礎知識的音樂共同基礎課,這時所說的基礎課,是音樂專業基礎課。音樂專業包括作曲、指揮、音樂學、聲樂、器樂等許多學科各學科又都有著各自的專業基礎課。而基本樂理則是音樂專業各學科的共同專業基礎課。即便是業余學習音樂,也必須認真學習基本樂理,由此可見,基本樂理課在整個音樂教育中所處的地位。那么基本樂理課的任務就從三方面著手。
(1)系統地理解并掌握音樂表現各要素的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在進行正規的基本樂理教學之前,學生一般都或多或少的掌握了一些零星的基本樂理方面的知識,基本樂理的教學就是要在學生己有知識的基礎上,加以系統,使其到一個新高度。
(2)為學習其它音樂課程打下鞏固的理論基礎。中等職業專業學校各種音樂課程的設置,相互都存在著一定的關系。作為音樂共同基礎課的基本樂理與其它音樂課程的關系。可分為并列課程與后續課程兩種,前者如視唱練習課,后者如鋼琴,聲樂,初級和聲課,它們之間的關系極為密切,在并列課程中,課程之間的相互配合有時會出現脫節現象。這是由于各種課程都有其自身的獨立體系而造成的,然而這也是不可避免的,為了使課程之間的配合相得益彰,在可能的條件下,也可以改變某些教學程序。在后續課程中,雖不存在相互問題,但對未能牢固地掌握基本樂理知識的學生,教師也難以使其在后續課程的學習中進行得順利。如:一個學生對調,調試,音級,拍子,和旋等知識全都沒有掌握,又怎么可能學好和聲等其它課程呢?
(3)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注意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發展音樂才能,開發智力,并培養審美情趣。提高邏輯思維能力這是音樂理論課教學中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有些學生由于缺乏這方面的能力,因而,對某些概念的理解難以深入,語言表達也缺乏邏輯。
音樂才能包括許多方面,如表演才能,作曲才能,理論才能等,在基本樂理教學中,要根據不同對象努力促進其音樂才能更好地發展。在音樂理論課的教學過程中,不僅要系統地理解和掌握音樂表現各要素的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則是通過教學開發智力,培養審美情趣,提高素質。
2上好一堂音樂理論裸的描施
上課是基本樂理教學的主要形式和關鍵環節,上課前所做的一切,如領會大綱的目的要求,了解學生,鉆研教材,制定授課計劃,編寫教案,都是為了把課上好。上課一定要按教案進行。發現問題。要根據實際情況及時修正,不應為教案所束縛,衡量上課的好壞,不只是看教案寫的如何,而是更重要的是看學生學的如何。上課是一種非常復雜的工作。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教案上寫和課堂上做的雖是一回事,但卻有著質的不同。就像音樂作品的“樂譜”和現場演出的效果不一定等同一樣。教師在上課時應注意以下幾點問題。
(1)教書育人,不可偏廢。上課,是教師接觸學生的一個重要渠道,也是貫徹執行教育方針,教書育人的大好時機。教育的目的不僅是傳授知識和技能技巧的訓練,也包括思想教育的目的,思想教育的內容是十分廣泛的,不要把思想教育僅限于政治思想,作為一個音樂教師,樹立正確的文藝思想也是午分重的。作為學生還有個學習思想的問題,這也需要我們對其進行教育。
(2)組織教學,貫徹始終。組織教學是教師上好課的重要保證和基本條件,教學不應理解成僅僅是搞好課常秩序,更重要的還是用精彩的教學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造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和氣氛。使教與學都處于一種積極的協調的最佳狀態。組織教學,也要注意方法方式,根據情況靈活應用。講課時,內容充實,富有感情,有聲有色,學生就可能聽得津津有味,精神集中。各種教學形式交替進行,學生就可能學的比較放松。
(3)明確目的,掌握規律。教學目的是教學的出發點,也是歸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方法、步驟、內容,都要圍繞著教學目的來進行。詳略,深淺、快慢,都要根據教學現場的情況隨時調整。
篇7
關鍵詞: 傳統中醫教育現代中醫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走出困境
我國中醫高等教育起源于上世紀中葉,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大眾化教育,并為我國培養了大批高等中醫學專業人才,從這一點看高等中醫教育是成功的。然而,當前中醫高校畢業生整體素質下降,這使得許多人對高等中醫院校現有的人才培養模式產生了質疑,現代中醫高等教育也面臨著如何發展的困境。[1]筆者通過傳統中醫教育和現代中醫高等教育的對比研究,對現代中醫教育作出一些探討,以期對現代中醫的人才培養提供借鑒。
一、傳統中醫教育與現代中醫高等教育的比較分析
(一)選拔方式
傳統的中醫人才選拔需要通過不斷的考核,確認其醫學知識夠得上準入資格和自身道德沒有大的過失方能繼續深造學習,如此就可以確定通過的學生擁有足夠的醫學基礎和一定的道德修養。如清代造就醫官人才,分為內教習與外教習兩種。內教習是教授內監中的學醫者,外教習是教授普通平民及醫官子弟中的學醫者。外教習人員的選拔及培養均極其嚴格。按照規定:“初進醫生,自取同鄉京官印結,赴院(太醫院)具呈報明,經本院首領廳驗看后,再取本院醫士、醫官保結,由堂官(院使,院判等)面加考試。醫學可造就者,準其在院候試,挨次頂補。”這些經過重重考核、確系“通曉醫理、身無過犯”者,才可以進入外教習廳學習。[2]
現代中醫高等人才選拔的主要方式是經過高考選拔,學生只需通過相關中醫專業的分數線即可進行深入學習。這種選拔方式通過的學生具備一定的文化基礎,但在確認其是否具有足夠的醫德修養基礎和合適的學醫動機方面缺少一定的選拔標準。
(二)醫德教育
四川名醫陳鼎三曾說:“以德統才方為良醫。”傳統中醫教育在準入和學習過程中都有對學生的醫德教育,學生在接受醫學理論和實踐知識的同時,也接受師輩或者父輩的醫德教育。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該教育模式下培養出來的中醫人才有良好的醫德修養。[3]
現代中醫教育在醫德修養的培養上主要靠學生自我控制、自我約束的能力,對學生的考查較缺失醫德教育流于形式的現象較普遍,這在一定程度上就無法保證中醫人才能否對病人負責,對自己負責,對自己從事的這一職業負責。
(三)專業知識結構
在傳統中醫教育模式下,學生學習的內容除了相關理論的書籍外,主要學習師傅或者父輩的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學生往往是師傅或者父輩所屬學派的繼承人和發揚者,使得各學派有傳人。其不足之處在于學生自承師意而不易接受其他醫家、學派的學術思想,在知識結構和能力方面會有一定的局限性。[4]該模式下培養出的中醫人才,學術界限清楚,多不容易接受或兼容其他學術派別的思想與技術。
現代中醫高等教育在課程設置上將一部分的課程劃歸為西醫課程的學習,使得現代中醫人才中西兼學,沒有了知識結構單一的缺限和學術思想的派別限制,認識能力也大大加強。目前大部分中醫藥高校多學科發展,學生的專業知識結構也不斷豐富。
(四)中醫理論基礎
傳統中醫教育十分注重中醫典籍的學習,這使得學生具有較為扎實的中醫理論基礎。師承教育形式一般要求學生在學習初就必須熟記湯頭、藥性等,在應診中逐漸融會貫通。中醫帶徒,更會要求弟子認真學習《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經典。世醫之家的家傳教育中,父輩從學生年幼時便授以脈訣等理論知識,作為定向培養,因而學生有較扎實的基礎。[4]
目前以院校教育模式為主的現代中醫高等教育,教學多以中西醫并重,有的高校甚至縮減了中醫課程,增加了部分西醫課程。中醫經典著作的學習在這一過程中被逐步壓縮,甚至處于可有可無的尷尬境地。[1]為了通過英語四、六級和學位英語的考試,中醫專業的學生花了大部分時間用于英語學習,而對中醫典籍課程應付了事成為普遍現象,致使其對中醫理論基礎的掌握不夠扎實。
(五)實踐與臨證
中醫學是一門經驗學科,在傳統中醫教育模式中,師承教育的最大特點就是將理論學習與臨床實踐合二為一。[5]學生在每天隨師侍診的過程中將中醫典籍中的經文含義、方藥用途,以及師傅辯證論治的點滴經驗同實際相印證,逐步完成對中醫概念、理論的深刻理解,特別是領悟其中某些不可言喻的意蘊。這種形式使枯燥乏味的理論、概念在生動、直觀的臨證過程中還原為具體感知。[6]
現代中醫高等教育有其優勢和特色,但現行的教學模式過于突出“課堂,教師,教材”的中心地位,學生的主要精力和時間用于聽說教、啃書本、背概念,學生只是通過機械地記憶去消化前人總結歸納的經驗。而中醫學理論所具有的不確定性和模糊性的特征恰恰是這種“灌輸式”教學方式所難以逾越的障礙,并且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被割裂為相互獨立的兩個階段,缺乏在實踐中結合理論知識的機會。[6]
(六)傳統文化的學習
中醫學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根基,是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將中國傳統的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進行完美結合的一種獨特的醫學科學體系,具有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雙重屬性。因此,中醫專業的學生要想在中醫學上有所發展,就要對中國的宗教、哲學和文化人類學等方面有一定的認識。[7]
師承教育歷來重視傳統文化和相關學科知識的學習,不僅提高了學生的文化素養,而且為其以后在中醫領域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如孫思邈強調醫生“不讀五經,不知有仁義之道”,《醫說》謂:“凡為醫者,須略通古今。”[3]
現代高等中醫教育往往注重專業知識傳授,而忽視中國傳統文化和其他相關知識的學習。必修課中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的課程很少,有些高校在選修課中設置了一些傳統文化的課程,但這很難保證學生得到較好的學習,其重要性也得不到體現。
二、對現代中醫高等教育走出困境的建議
通過對比分析,筆者認為現代中醫教育要走出當前面臨的困境,應當注意樹立正確的學醫動機和選擇適當的學醫時機,重醫德修養,注重中醫典籍的學習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以及課堂與臨證并重,等等。筆者對此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加強中醫專業思想和醫德的教育
在當前高等中醫教育大眾化的背景下,傳統選拔方式的可行性有待商榷。因此,通過高考選拔的中醫專業學生大多數沒有明確的學醫動機和一定的中醫基礎。針對這種情況,加強入學專業思想的教育尤為重要。大學新生的知識接受能力和記憶能力較強,各中醫高校應將名家學說、醫案、經典著作、中醫面臨的機遇等作為講授內容,采用講座、課堂講授、討論等方式,使學生了解中醫的源遠流長,調動學生對專業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學醫熱情。
醫德教育需要理念灌輸和行為培養雙管齊下。在理念灌輸上,各中醫高校應把“大醫精誠”的思想通過深化和衍化融入到辦學理念中,成為校風、學風的核心思想;各中醫高校可設置醫德修養的課程,通過課堂教育,培養學生的公共精神、社會責任感、醫生的使命感。在行為培養上,各中醫高校應建立相關制度和規定,將理念貫穿于實際行動。各中醫高校醫德的培養應重在持續、落實,切忌流于形式。
(二)改革課程設置
中醫知識結構包括四個層次的內容。第一,以中國春秋至秦漢之際的文、史、哲和其它學科知識為基礎而形成的文化觀念與思維方式。第二,以《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和溫病學為代表的經典醫著。第三,《傷寒雜病論》、溫病學和出于歷代臨床醫家之手的代表性醫著是中醫臨床醫學的核心。第四,以中藥治療為主體,包括針灸、推拿、按摩、導引等療法。
課程設置是實施教學的基本要素,課程設置要完整、準確地體現中醫學的知識結構體系。當前各中醫高校應當認真改革中醫課程設置,傳統中醫教育的基礎理論無不包括《素問》、《難經》、《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等經典。[1]此次,中醫專業學生要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一定的了解。筆者建議各中醫高校可增設《易經》、《中國古代哲學》、《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古代史》等課程。當然,西醫的課程不是不要,各中醫高校可安排在高年級階段。中醫的知識比較抽象,西醫的知識比較直觀。當學生把握了中醫理論基礎的體系以后,再學習必要的西醫西藥知識,是比較科學、明智的安排。[8]
(三)增加臨證時間
現代中醫高等教育臨證時間少,先集中時間讀書,再集中時間實習的模式也不盡合理。當前中醫本科學生在校期間不可能普遍實行個人拜師學徒的方式。筆者建議各中醫高校實行讀書與臨證長期交叉進行的制度,學生的學習至少應有一半以上的時間在醫院內度過。各中醫高校可以通過壓縮課堂講授課時,增加學生自主學習和臨證時間,每一段理論學習之后,安排學生進行臨床學習,實現臨證與課堂學習的交叉進行。此外,筆者建議規定中醫專業的學生充分利用寒暑假的時間到中醫院參加社會實踐,使其有更多的時間用于中醫的實踐學習,鍛煉其實踐能力。[6]
參考文獻:
[1]趙志英.淺論中醫高等人才之現狀.中醫藥導報,2007.2,VOL13,(2):20-21.
[2]梁峻.清朝中醫考試.中國中醫藥,2003,(3):36-37.
[3]叢林.一代名醫成才的基本經驗.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02,26,(6):402-407.
[4]程磐基,吳鴻洲.中國古代醫學教育模式探討.中醫教育,2000,19,(2):47-48.
[5]吳榮,王階.中醫傳承方學法淺議.中醫雜志,2006,47,(6):475.
[6]溫茂興.中醫師承教育與院校教育之比較.江蘇中醫藥,2005,26,(10):60-62.
[7]王新陸.再論中醫學的雙重屬性.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05,29,(2):83-90.
篇8
關鍵詞: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校企對接;師資隊伍
一、工作崗位實踐所得
在企業實習期間,我們實際參加了各部門和各崗位的實際工作,在實習過程中,了解了該公司的整體作業流程,并在實際的崗位上進行實操。親自的實操過程讓我切身體會到,實際工作和我們平時所接觸的理論之間存在很大的差別和距離。
而我們在書本上學到的理論知識,只是綜合性的敘述,對具體詳細的要求沒有做到位,一開始我們就會忽略所有崗位的具體要求,只是泛泛地按照課本要求進行操作,當遇到實際困難時不知從何下手。這些也體現了我們職業素養的欠缺,對客戶的綜合需求考慮欠周到,在教學過程中,也只是教育學生掌握專業知識,而沒把客戶作為一個個體對待。
二、目前中職學生進入工作崗位前存在的問題
在實習中,作為中職學校的老師,感覺到自身的責任沉重,也感受到學校與企業之間存在的鴻溝,學生如何才能輕松地跨越這道鴻溝呢?
通過和企業有關人員的談話、調查以及自己的親身感受,我認為目前培養的物流人才普遍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不足:
(1)對本專業的基礎知識不夠扎實,如缺乏職業意識,專業知識欠缺,物流只停留在理論上;(2)對本專業的專業知識與技能不精,針對性不強,不能很熟練地、正確地操作各種機械設備,要進行舉一反三就更加困難;(3)對本專業的新知識、新技能掌握不夠,如對管理軟件的應用不夠熟練,水平較低,缺乏開發性使用。(4)雖然在教學過程中也有實訓室進行實踐教學,但是實踐教學中缺乏對技術設備的檢修、調試、故障分析能力和現場解決問題能力等的培養,以及如何應對客戶提出的各種要求的能力缺乏。
三、中職學生如何才能夠更好地跨越校企之間的鴻溝
作為中職學校,我們培養的多為藍領技術人才,物流技術應用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和定位,應該是培養大量合格的物流技術藍領,即從事物流活動及設備管理維修的中級應用型技能人才,此類物流藍領占企業物流技術崗位的70%,是企業物流人才需求最大的部分。
1.課程設置應適應中職學生的特點,應該使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嚴密結合,以強化職業技能和綜合能力培養,更加突出實踐能力的培養。要求理論基礎夠用、軟件應用能力較強、操作技能較寬的專業特色,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1)掌握物流專業所必需的自然科學基礎和技術基礎的理論知識,主要包括數學知識、力學知識、機械基礎知識和計算機基礎知識。(2)掌握物流專業必需的倉儲、運輸、配送、裝卸搬運、流通加工等專業理論知識,能夠熟練掌握物流設施設備的使用常識和管理軟件應用。(3)具備搬運車、托盤、貨架、叉車等各種設施設備的熟練操作能力,同時還具備對設備簡單故障的檢修能力。
2.改革理論教學內容,結合企業的實際需求,制訂具有中職特色的教學計劃。一方面教學內容應講究“實用”,對所開設的課程要刪繁就簡,削枝強干。課程所教授的內容,重點應放在與實踐有緊密聯系的知識點上。另一方面實行技能證書與畢業證書結合的雙證書或多證書教育,課程教學與職業技能培訓相結合,使學生獲得國家勞動部門頒發的數控技能等級證書。從目前來看,企業對高學歷及資深數控人才的用人成本和風險都很大,所以很多企業都青睞具有高綜合素質的職校畢業生。
3.加強和突出實踐教學環節,實現校企對接。加大實踐環節在教學計劃中的比重,該專業的實踐課時應占總課時的50%以上。在實驗、實訓室解決“應會”的技能掌握,搬運、堆碼、簡單運輸、訂單處理等專業技能的訓練。同時可以與企業進行合作,通過參觀、實習等方式讓學生能切實地體會專業要求和提高專業素養。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如何去動手,突出實踐技能是中職教育的特點,力爭核心課程的實驗、實訓等動手能力教學與理論性教學學時比例達到2∶1,這樣才能使畢業生突出技能型的競爭優勢。
4.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建設。學校應將專業教師有計劃地送到企業進行物流技術崗位實踐和見習,根據對物流技術的教學需求進行實戰培訓,同時也可以從企業中招聘有豐富的現場經驗、組織能力強的物流工程技術人員充實教師隊伍。
5.在講授專業知識的同時,還要運用在企業實習中的案例,加強敬業精神、創業能力等綜合職業素質的培養。另一方面要注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注重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
總之,結合實習感受和學生的現實反饋,感覺到學校培養人才和企業所需要的人才這兩者之間的契合度,也找到了自身的差距,使今后更好地學習和授課有了更為明確的方向。直到今天,我們的職業教育還很少有學校的課程設置能夠符合、貼近、領會企業的要求,常常是兩邊相去甚遠。如果學校的教育能走進企業,和企業聯合教學,才能實現像德國職業教育的“雙元制”體質,做到真正的互相促進,也才能讓學生較為輕松地從學校跨進企業,做到學有所用。
篇9
關鍵詞:國際稅收;雙語教學;教學方法改革;創新;教學資源庫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18(2012)06-0132-03
《國際稅收》是財稅專業本科生或研究生的專業主干課程。上海金融學院近幾年對該課程實施中英雙語教學,取得一定經驗,也面臨一些挑戰,需要進一步改革和創新。本文分析我國當前《國際稅收》雙語教學的現狀,并結合上海金融學院的雙語教學改革實踐,提出了《國際稅收》雙語教學的改革創新設想。
一、《國際稅收》實行雙語教學的必要性
《國際稅收》雙語教學的必要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即經濟全球化的客觀要求、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必然要求、國際化財稅人才培養的現實需要。
(一)是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客觀要求
經濟全球化作為當今的時代背景,日益深刻地影響著中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以及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國際化已經成為高等教育最為顯著的特征之一,而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亦成為適應經濟全球化的必然選擇。可見,各高校的教學目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都是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之下一項廣泛、深入而艱巨的任務[1]。
2001年教育部頒布的《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質量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為適應經濟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戰,本科教育要創造條件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公共課和專業課教學。”該項意見使得在我國大規模展開和推進雙語教學成為可能和必需。《國際稅收》因其產生背景的國際化、理論體系的國際化、規則案例的國際化而成為一門雙語教學課程亦是必然。
(二)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必然要求
教育對外開放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推動力。教育對外開放其核心是以“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為指導,以經濟全球化為背景,以培養有國際意識、國際交往能力、國際競爭能力的人為目標,其實踐路徑主要包括學生跨境流動、教師學者跨境流動、學術思想的跨境流動、不同國家之間的院校合作等等[2],而雙語教學因能貫穿于上述路徑始終而成為一個有效的國際化載體。
對于上海而言,推動教育國際化是上海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必然選擇。《上海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進一步擴大教育對外開放,加強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大力培養國際化人才,提升上海國際化水平”[3]。這就尤其要通過加強雙語教學,提升學生的國際語言交流能力和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三)是培養國際化財稅專業人才的現實需要
對國際化財稅專業人才的不能僅僅理解為能講外語、熟悉國外環境來理解。從個體的視角,是看個人的能力和素質,能不能適應國際市場競爭、就業市場競爭的需要,能不能在國門內外適應市場創造價值;而從學校來看,就是能不能構建一個國際化財稅專業人才培養的環境[4]。這就需要學校設計出符合科學合理的雙語教學體系,《國際稅收》則是這個體系中的首選雙語課程。
《國際稅收》雙語課程的開設,并非專業教學和語言教學的簡單組合。語言作為知識的載體,在雙語教學的課堂上,語言已經從一種工具變為一種思想,一種知識庫。財稅專業學生通過英語這個媒介,通過專業知識的學習,可以閱讀國外原版的書籍、論文和研究報告,可以掌握國外先進的理論和實踐,可以拓展國際視野擁有世界人文情懷。
二、《國際稅收》雙語教學存在的問題
《國際稅收》雙語教學的現狀并不容樂觀,無法較好地滿足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之下對國際化財稅專業人才以及留學生培養的需要。存在的主要問題主要如下:
(一)雙語教學的質量受到師資水平的限制
雙語教學要求雙語教師不僅要具備較強的專業知識,還有擁有良好的外語能力和扎實的教學能力。但當下制約雙語教師的瓶頸是外語專業教師缺乏的是專業知識,專業教師缺乏的外語口頭表達和思維。各高校教授《國際稅收》雙語教師雖然一般都具有碩士、博士學位,專業基礎比較扎實,并有一定英語基礎,但這些教師絕大多數沒有一年以上國外的學習或工作經歷,英語能力并不全面,閱讀能力強而聽說能力弱,對國際經濟、西方社會的了解僅來自于媒體或有限的閱讀,很難在教學中將《國際稅收》中所依托的國際背景、所伴隨的國際經濟發展形勢講解透徹。同時,《國際稅收》課程中有大量的國際雙重征稅、國際逃避稅案例,各高校教師普遍缺乏在實務部門、跨國公司、中介機構的工作經驗或掛職經歷,對案例的掌握仍然是紙上談兵,難以案例的來龍去脈講解清楚。所有這些都嚴重制約了《國際稅收》雙語課程的質量。
(二)雙語教學的效果受制于學生的專業基礎和英語水平
學生作為雙語教學的主體和接受者,其接受能力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國際稅收》要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不僅需要學生有較為扎實的理論基礎,還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英語水平。從理論基礎來看,《國際稅收》需要有相關的先導課程,如財政學、稅收學、外國稅制、經濟法等。學生掌握上述課程的基礎上再學習《國際稅收》,才可能起到有源可追有本可溯的效果。但目前就現實情況來看,各高校針對財稅本學生的教學效果可能因學生前期理論基礎不扎實、理解能力薄弱的原因無法保證,而對非本專業的如會計、國際貿易、國際商務的學生開設,其效果更是無法保障。同時,該課程還要求學生熟悉相關術語的英文表述,并具有較強的對相關專業知識的英文理解和表達能力。但我國雖然一直重視英語教學,長期形成了注重讀寫能力,忽視聽說能力的教學模式,這使得學生在接受英文的專業知識時困難重重。另外,因各地區的英語教學水平差異很大,學生的英語水平也參差不齊,課程設計凸顯得相當困難。而英語水平較低的學生,大量陌生信息的涌入成為他們閱讀和理解的障礙,甚至產生厭學心理,極大地影響了雙語教學的效果。
(三)雙語教學的內容受到教學資料的制約
雙語教材是雙語教學的核心教學資源,是實施雙語教學的重要基礎。目前,國內相關《國際稅收》的教材主要有兩類,一類是中文版教材,這類教材自成體系,其中不乏許多優秀的教材,諸如葛惟喜、朱青、楊斌、方衛平等編著的各類《國際稅收》教材,其編著的體系脈絡相近,側重點各不相同,可以較好地滿足教學需求,起到很好的互補作用,但是該類教材盡管對部分專業術語進行了英語標注,但畢竟是中文教材,難以滿足雙語教學的需要。另一類是英文原版教材,如Brian J.Arnold and Michael J. McIntyre.編寫的International Tax Primer(2nd edition.ASPEN Publishers, INC., New York, New York,,U.S.A,2004)等。但由于思維習慣的不同,原版教材在內容編排上較為零散,編排系統性不足,且價格昂貴,篇幅巨大,與我國開設的課程銜接不緊密,內容不一定與教學計劃相符等缺點。從參考資料來看,UN和OECD的英文原版范本、以及兩個組織的網站都有豐富的國際稅收信息資源,但是由于受學生閱讀能力的限制,這些參考資料難以發揮預期的果效。
三、《國際稅收》雙語教學的改革創新實踐
上海金融學院自2008年2月始在全校開設《國際稅收》雙語課程,除面向財稅本專業之外,授課對象還包括:公共管理、金融學、國際金融、保險學、社會保障、會計學、國際會計、財務管理、國際貿易、國際商務等十多個專業的國內學生和海外留學生。三年多來,通過教學團隊的努力和學生的積極配合,開展了以下創新實踐。
(一)明確人才培養目標,更新雙語教學理念
我校的《國際稅收》教學根據學科專業建設規劃和“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和國際化”的“三型一化”人才培養特色,確立了以“應用型財稅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突出“以素質為基礎、以能力為本、以就業為導向”的人才培養特色。以此人才培養目標為依托,《國際稅收》課程以學生的基本素質和應用能力培養為主線,以專業知識學習為主兼顧英文學習目標,使學生熟練掌握經濟全球化下國際稅收的基礎理論,國際慣例與國際準則,了解國際稅收學科領域的前沿問題,能夠運用國際稅收的基本理論分析現行稅收政策和制度;促進學生結合專業知識強化對第二語言的學習和實際運用,進而拓寬學生專業學習和交流的界面,同時培養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最終的落腳點是兩種語言的學習既是對專業知識的掌握與應用,也是對兩種社會文化、語言、思維習慣差異的熟悉與了解。
(二)突出教學設計,改革教學方法
在教學設計上,《國際稅收》突出“四個結合”,即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材與前沿相結合、教師傳授與學生參與相結合、個體教學與團隊合作相結合。為了突出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我們增加了課程中的實驗實踐教學內容,重點選擇了稅收管轄權、國際雙重征稅及其減除、轉讓定價、國際稅收競爭四個項目,作為實踐教學項目,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其中,通過如下流程設計,即課堂確定教學主題學生查閱相關資料小組討論寫出項目論文進行課堂交流小組修改并提交項目論文,達到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目的。
在教學方法上靈活運用啟發式、討論式、互動式、情景式等教學方法,力求從多角度、多層面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中教師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案例教學、課堂討論、教學演示、專項研究、小組實踐等。同時推廣現代信息技術在日常教學中的應用,教學團隊注重多媒體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制作了素材豐富的多媒體教學課件。一方面采用典型的講授型模式進行常規教學:播放課件創設情境教師講授提出問題學生思考討論教師歸納總結。另一方面采用案例視頻教學型模式:利用多媒體呈現案例視頻引出問題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案例,解決問題學生網上瀏覽、分析其它相關案例師生共同歸納總結。案例的遴選采取中外結合的辦法,既有國外經典案例,又有中國國際稅收實務的案例,以使學生能夠發揮主觀能動性,對知識點更好地加以理解和把握,從而提高綜合分析和解決國際稅收問題的能力。而在進行專項研究時,為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其中,采用了主題探究型模式:確定研究主題制定研究計劃,明確小組成員分工搜集網絡資源網上協商研討完成研究報告匯報研究成果師生評價總結。
(三)注重教材選擇,精選教學內容
為了使學生更好地運用和掌握相關知識,本課程選用了國內反響較好的人大版教材,同時輔之以英文原版教材,二者結合使用。由于《國際稅收》是研究跨國國際稅收關系的一門課程,其研究領域既涉及到經濟理論,又涉及到國際稅收的法律、法規,還涉及到國際稅收的實踐,且該課程采用雙語授課,目的是培養既懂專業又懂外語的國際性人才、以適應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因此,針對實際教學需要,我們已著手英文教材的編寫工作,在參考國內外相關教材的基礎上,按照國內較為成熟的內容體系,采用全英文編寫,既可以保證教材編寫體系的完整,同時又可以保證英文教學的需要,且相較于購買原版教材,經濟實用。我們已在近幾年的教學中將部分在編教材內容添加到日常教學中,學生反響較好。
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一方面沿襲以往對基礎理論的重視,積極引進國內外最新的基礎理論和研究成果來更新和深化教學內容,夯實學生的理論基礎;另一方面根據課程實務性較強的特點,增加案例教學,尤其對一些真實案例進行分析,從而提高課程內容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同時也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為了拓寬學生的研究視野,教學團隊正著手該課程教學資源庫的建立,一方面多方收集國外最新的文獻資料,《國際稅收》雙語教學改革與創新探討
申 燕 王 瑩
(上海金融學院財稅與公共管理學院,上海 200061)
摘 要:《國際稅收》課程實行雙語教學很有必要。要提高《國際稅收》雙語教學的水平,需要進一步明確人才培養目標更新雙語教學理念;突出教學設計,改革教學方法;注重教材選擇,精選教學內容,編好英語配套教材;完善適應雙語教學的課程評價體系;建設好從事雙語教學的師資隊伍。
關鍵詞:國際稅收;雙語教學;教學方法改革;創新;教學資源庫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18(2012)06-0132-03
《國際稅收》是財稅專業本科生或研究生的專業主干課程。上海金融學院近幾年對該課程實施中英雙語教學,取得一定經驗,也面臨一些挑戰,需要進一步改革和創新。本文分析我國當前《國際稅收》雙語教學的現狀,并結合上海金融學院的雙語教學改革實踐,提出了《國際稅收》雙語教學的改革創新設想。
一、《國際稅收》實行雙語教學的必要性
《國際稅收》雙語教學的必要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即經濟全球化的客觀要求、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必然要求、國際化財稅人才培養的現實需要。
(一)是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客觀要求
經濟全球化作為當今的時代背景,日益深刻地影響著中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以及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國際化已經成為高等教育最為顯著的特征之一,而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亦成為適應經濟全球化的必然選擇。可見,各高校的教學目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都是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之下一項廣泛、深入而艱巨的任務[1]。
2001年教育部頒布的《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質量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為適應經濟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戰,本科教育要創造條件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公共課和專業課教學。”該項意見使得在我國大規模展開和推進雙語教學成為可能和必需。《國際稅收》因其產生背景的國際化、理論體系的國際化、規則案例的國際化而成為一門雙語教學課程亦是必然。
(二)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必然要求
教育對外開放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推動力。教育對外開放其核心是以“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為指導,以經濟全球化為背景,以培養有國際意識、國際交往能力、國際競爭能力的人為目標,其實踐路徑主要包括學生跨境流動、教師學者跨境流動、學術思想的跨境流動、不同國家之間的院校合作等等[2],而雙語教學因能貫穿于上述路徑始終而成為一個有效的國際化載體。
對于上海而言,推動教育國際化是上海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必然選擇。《上海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進一步擴大教育對外開放,加強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大力培養國際化人才,提升上海國際化水平”[3]。這就尤其要通過加強雙語教學,提升學生的國際語言交流能力和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三)是培養國際化財稅專業人才的現實需要
對國際化財稅專業人才的不能僅僅理解為能講外語、熟悉國外環境來理解。從個體的視角,是看個人的能力和素質,能不能適應國際市場競爭、就業市場競爭的需要,能不能在國門內外適應市場創造價值;而從學校來看,就是能不能構建一個國際化財稅專業人才培養的環境[4]。這就需要學校設計出符合科學合理的雙語教學體系,《國際稅收》則是這個體系中的首選雙語課程。
《國際稅收》雙語課程的開設,并非專業教學和語言教學的簡單組合。語言作為知識的載體,在雙語教學的課堂上,語言已經從一種工具變為一種思想,一種知識庫。財稅專業學生通過英語這個媒介,通過專業知識的學習,可以閱讀國外原版的書籍、論文和研究報告,可以掌握國外先進的理論和實踐,可以拓展國際視野擁有世界人文情懷。
二、《國際稅收》雙語教學存在的問題
《國際稅收》雙語教學的現狀并不容樂觀,無法較好地滿足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之下對國際化財稅專業人才以及留學生培養的需要。存在的主要問題主要如下:
(一)雙語教學的質量受到師資水平的限制
雙語教學要求雙語教師不僅要具備較強的專業知識,還有擁有良好的外語能力和扎實的教學能力。但當下制約雙語教師的瓶頸是外語專業教師缺乏的是專業知識,專業教師缺乏的外語口頭表達和思維。各高校教授《國際稅收》雙語教師雖然一般都具有碩士、博士學位,專業基礎比較扎實,并有一定英語基礎,但這些教師絕大多數沒有一年以上國外的學習或工作經歷,英語能力并不全面,閱讀能力強而聽說能力弱,對國際經濟、西方社會的了解僅來自于媒體或有限的閱讀,很難在教學中將《國際稅收》中所依托的國際背景、所伴隨的國際經濟發展形勢講解透徹。同時,《國際稅收》課程中有大量的國際雙重征稅、國際逃避稅案例,各高校教師普遍缺乏在實務部門、跨國公司、中介機構的工作經驗或掛職經歷,對案例的掌握仍然是紙上談兵,難以案例的來龍去脈講解清楚。所有這些都嚴重制約了《國際稅收》雙語課程的質量。
(二)雙語教學的效果受制于學生的專業基礎和英語水平
學生作為雙語教學的主體和接受者,其接受能力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國際稅收》要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不僅需要學生有較為扎實的理論基礎,還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英語水平。從理論基礎來看,《國際稅收》需要有相關的先導課程,如財政學、稅收學、外國稅制、經濟法等。學生掌握上述課程的基礎上再學習《國際稅收》,才可能起到有源可追有本可溯的效果。但目前就現實情況來看,各高校針對財稅本學生的教學效果可能因學生前期理論基礎不扎實、理解能力薄弱的原因無法保證,而對非本專業的如會計、國際貿易、國際商務的學生開設,其效果更是無法保障。同時,該課程還要求學生熟悉相關術語的英文表述,并具有較強的對相關專業知識的英文理解和表達能力。但我國雖然一直重視英語教學,長期形成了注重讀寫能力,忽視聽說能力的教學模式,這使得學生在接受英文的專業知識時困難重重。另外,因各地區的英語教學水平差異很大,學生的英語水平也參差不齊,課程設計凸顯得相當困難。而英語水平較低的學生,大量陌生信息的涌入成為他們閱讀和理解的障礙,甚至產生厭學心理,極大地影響了雙語教學的效果。
(三)雙語教學的內容受到教學資料的制約
雙語教材是雙語教學的核心教學資源,是實施雙語教學的重要基礎。目前,國內相關《國際稅收》的教材主要有兩類,一類是中文版教材,這類教材自成體系,其中不乏許多優秀的教材,諸如葛惟喜、朱青、楊斌、方衛平等編著的各類《國際稅收》教材,其編著的體系脈絡相近,側重點各不相同,可以較好地滿足教學需求,起到很好的互補作用,但是該類教材盡管對部分專業術語進行了英語標注,但畢竟是中文教材,難以滿足雙語教學的需要。另一類是英文原版教材,如Brian J.Arnold and Michael J. McIntyre.編寫的International Tax Primer(2nd edition.ASPEN Publishers, INC., New York, New York,,U.S.A,2004)等。但由于思維習慣的不同,原版教材在內容編排上較為零散,編排系統性不足,且價格昂貴,篇幅巨大,與我國開設的課程銜接不緊密,內容不一定與教學計劃相符等缺點。從參考資料來看,UN和OECD的英文原版范本、以及兩個組織的網站都有豐富的國際稅收信息資源,但是由于受學生閱讀能力的限制,這些參考資料難以發揮預期的果效。
三、《國際稅收》雙語教學的改革創新實踐
上海金融學院自2008年2月始在全校開設《國際稅收》雙語課程,除面向財稅本專業之外,授課對象還包括:公共管理、金融學、國際金融、保險學、社會保障、會計學、國際會計、財務管理、國際貿易、國際商務等十多個專業的國內學生和海外留學生。三年多來,通過教學團隊的努力和學生的積極配合,開展了以下創新實踐。
(一)明確人才培養目標,更新雙語教學理念
我校的《國際稅收》教學根據學科專業建設規劃和“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和國際化”的“三型一化”人才培養特色,確立了以“應用型財稅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突出“以素質為基礎、以能力為本、以就業為導向”的人才培養特色。以此人才培養目標為依托,《國際稅收》課程以學生的基本素質和應用能力培養為主線,以專業知識學習為主兼顧英文學習目標,使學生熟練掌握經濟全球化下國際稅收的基礎理論,國際慣例與國際準則,了解國際稅收學科領域的前沿問題,能夠運用國際稅收的基本理論分析現行稅收政策和制度;促進學生結合專業知識強化對第二語言的學習和實際運用,進而拓寬學生專業學習和交流的界面,同時培養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最終的落腳點是兩種語言的學習既是對專業知識的掌握與應用,也是對兩種社會文化、語言、思維習慣差異的熟悉與了解。
(二)突出教學設計,改革教學方法
在教學設計上,《國際稅收》突出“四個結合”,即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材與前沿相結合、教師傳授與學生參與相結合、個體教學與團隊合作相結合。為了突出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我們增加了課程中的實驗實踐教學內容,重點選擇了稅收管轄權、國際雙重征稅及其減除、轉讓定價、國際稅收競爭四個項目,作為實踐教學項目,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其中,通過如下流程設計,即課堂確定教學主題學生查閱相關資料小組討論寫出項目論文進行課堂交流小組修改并提交項目論文,達到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目的。
在教學方法上靈活運用啟發式、討論式、互動式、情景式等教學方法,力求從多角度、多層面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中教師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案例教學、課堂討論、教學演示、專項研究、小組實踐等。同時推廣現代信息技術在日常教學中的應用,教學團隊注重多媒體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制作了素材豐富的多媒體教學課件。一方面采用典型的講授型模式進行常規教學:播放課件創設情境教師講授提出問題學生思考討論教師歸納總結。另一方面采用案例視頻教學型模式:利用多媒體呈現案例視頻引出問題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案例,解決問題學生網上瀏覽、分析其它相關案例師生共同歸納總結。案例的遴選采取中外結合的辦法,既有國外經典案例,又有中國國際稅收實務的案例,以使學生能夠發揮主觀能動性,對知識點更好地加以理解和把握,從而提高綜合分析和解決國際稅收問題的能力。而在進行專項研究時,為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其中,采用了主題探究型模式:確定研究主題制定研究計劃,明確小組成員分工搜集網絡資源網上協商研討完成研究報告匯報研究成果師生評價總結。
(三)注重教材選擇,精選教學內容
為了使學生更好地運用和掌握相關知識,本課程選用了國內反響較好的人大版教材,同時輔之以英文原版教材,二者結合使用。由于《國際稅收》是研究跨國國際稅收關系的一門課程,其研究領域既涉及到經濟理論,又涉及到國際稅收的法律、法規,還涉及到國際稅收的實踐,且該課程采用雙語授課,目的是培養既懂專業又懂外語的國際性人才、以適應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因此,針對實際教學需要,我們已著手英文教材的編寫工作,在參考國內外相關教材的基礎上,按照國內較為成熟的內容體系,采用全英文編寫,既可以保證教材編寫體系的完整,同時又可以保證英文教學的需要,且相較于購買原版教材,經濟實用。我們已在近幾年的教學中將部分在編教材內容添加到日常教學中,學生反響較好。
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一方面沿襲以往對基礎理論的重視,積極引進國內外最新的基礎理論和研究成果來更新和深化教學內容,夯實學生的理論基礎;另一方面根據課程實務性較強的特點,增加案例教學,尤其對一些真實案例進行分析,從而提高課程內容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同時也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為了拓寬學生的研究視野,教學團隊正著手該課程教學資源庫的建立,一方面多方收集國外最新的文獻資料,保證學生可以了解到最新的發展動態;另一方面,收集視頻素材以及動畫素材等動態教學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目前已經收集了包括各類避稅地、各國海外逃稅案以及瑞士銀行保密制度等相關內容的視頻資料供教學使用。
(四)完善教學評價體系,推進考核方法的改革
雖然我校的《國際稅收》課程的教學對象主要以國內學生為主,但還包括部分相關專業的留學生,而且隨著來華外國留學生的增加,越來越多的留學生選擇了這門課程,而教學效果則直接關系到高校對于外國留學生的吸引力。因此建立一套可以全面考核雙語教學的指標體系成為了當前保證雙語教學質量的首要任務和制度保證,因此本課程正嘗試在這些方面做出有益的探索,采用對教、學和課堂評估相結合的方式,通過指標設計,合理地對教師的教學,學生的學習以及教學過程進行考核,從而達到全面客觀的評價結果。
該課程在考核方式的選擇上,采用多元評價,不再拘泥于期末考試,而是將平時的考核與期末成績結合考慮,通過靈活采用多種形式包括布置作業、小組論文、隨堂小測驗等方式,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及時對學生的平時學習狀態進行評價。
此外,課程教研組還積極推進試題庫的建設,正在籌建中的試題庫包括中英文兩種,通過分類試題庫的建設,不僅有利于推進《國際稅收》的課程建設,有效地實現對該學科課程知識點的分布、覆蓋面的寬窄、難易程度的掌握和分數比例的合理搭配;而且規范了《國際稅收》課程的考試工作,使試題符合統一化、標準化和科學化的要求,有益于引導學生認真、全面地學習課程內容,系統地掌握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相關專業外語知識,培養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提高該課程的教學質量。
(五)優化師資隊伍結構,提高師資隊伍水平
鑒于目前雙語教師師資偏少、英語水平及運用能力仍然不高的現狀,學校制定了全面的雙語教師引進和培養計劃。對于財稅專業來說,目前正在努力引進高水平海外師資,并且通過聘請外教來加強國際化的師資力量。同時有針對性地對現有師資中英語基礎較好并有較大發展潛力的老師給予英語進修、國外短期學習、國內外訪問學者等機會,以提高他們的專業和英語水平。為了激發雙語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學校還建立起了相應的激勵制度。如示范性雙語教學(即全英文授課)的課時系數為2,普通雙語教學(每堂課英語的授課比重在50%以上)的課時系數為1.5。我們則根據授課對象的不同選擇不同的教學模式,如對國際金融、國際商務、國際貿易的學生采用示范性雙語教學,而對其他專業則為普通雙語教學。
另外,鑒于應用型大學對“雙師型”教師的渴求,學校出臺了教師掛職鍛煉的支持計劃。《國際稅收》實則也是一門實務性很強的課程,為保證教學效果,我們已派出兩位教師到稅務部門和中介機構開展為期三月的掛職鍛煉,并保持與上述單位與機構之間的密切聯系,通過項目合作等方式使師資隊伍保持實務的先進性。
參考文獻:
\[1\]袁崇軼.經濟全球化影響下的高等教育\[N\].光明日報(第5版),2001-12-6.
\[2\]課題組.擴大開放,建設高等教育強國.
篇10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必須要加強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增加學生的實踐機會,打破傳統的傳教方式,使學生不僅能夠具備豐富的理論知識基礎,同時還要具備良好的實踐操作水平,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養“三創”型高等技術人才。
“三創”理念下的高職實踐教學模式的概述
隨著時展,三創理念應運而生,在政治、經濟、文化的同步發展下,“三創”理念下的教育模式(以下簡稱為三創教育)逐步產生并發展。其主要目的是是使學生跟上社會發展的腳步,培養自身的技能,提升三創理念,做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以更加適應社會的發展與需求。
“三創”理念下的高職實踐教學模式的含義。創造、創新、創業為“三創”理念的重要內容,在此理念下,高職實踐教學模式應該重在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造性思維、創業精神和創業技能。在教學中,主要以通識教育為基礎,以專業技能為根據,以實現學生的創造精神、創新精神、創業能力為原則的復合型“三創”技術人才,能夠更加符合當今時代的發展需求,具備良好的基礎知識基礎和實踐技能。
“三創”型人才的三種特點。一是具備良好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對于一個問題的發現、思考、解決的整個過程應當有自己的想法,并能與實踐相結合,靈活運用。二是具備一定的創新精神、上進精神和冒險主義精神,人不能總是停留在原地,要具備一定的自我開發和改善的心態,才能更好地適應激烈市場競爭環境的發展要求,在社會上謀求更好的發展。三是要有創業精神。作為一名創業者,應該具備較強的觀察能力,心思縝密,堅持不懈,應懂得充分利用身邊的資源,發揮自身才能,這樣在創業的道路上才能走向光明。
“三創教育”模式在高職實踐教學中應用的重要性
“三創教育”模式在高職實踐教學當中,能夠打破以往的單一的書面教學,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理論教學與實際教學兩兩結合的方式傳教給學生,有效的改善學生實踐能力較差,創新能力較低等問題,從而提高學生自身的創造,創新,創業能力,以適應社會發展需求,成為技能型人才。
教學質量急需提高。高職學校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中,對學生只是進行理論基礎的指導,這種灌輸式的教學方法造成了一個班級內學生水平的差異性,無異于中等學校教學,而且這種枯燥、乏味的理論知識講解也無法提升學生對學科知識學習的主動性和理解性,從而導致教學效率低、教學質量差,同時這種硬性的灌輸式會使得學生失去思考能動性。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注重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并采取學生容易接受的方式進行授教,從而達到提升專業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的目的。
社會人才需求高。社會競爭激烈的情況下使得各公司對職員的能力要求也有所提高,特別是在實際操作方面。通常在招收高職學生進入公司進行工作時,都希望高職學生能夠盡快適應工作的流程,即時上崗。這就要求在高職專業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實踐技能的指導,并且提供更多的對外接觸的機會,提前對社會上個企業的運營有所了解。正所謂術業有專攻,在知識教學的過程中,能夠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精于自身學科,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充分利用學校提供的機會體驗書本中所涉及的專業知識,從而能更好的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創造精神、創業精神和能力的“三創”型人才。
“三創”理念下的高職實踐教學模式應用的具體措施
提升教師三創理念素質。知識是被教師直接傳達給給學生的。教師的自身思維往往可以影響學生的思維與判斷,所以教師自身的三創理念素質也是至關重要的。在進行教學模式改革的同時教師自己也應加強自身能力的鍛煉及專業知識的培訓,做到與時俱進,在接受新知識的同時,磨練消化再以合適的方式傳達給學生。例如學校定期對老師進行外派學習,或者要求參加定期的專業知識培訓。另外在教學模式上不做固定的模式要求,鼓勵教師創新擁有自己獨特的教育方式,為學生樹立模范,從而使學生能夠更加直觀的理解知識基礎,加深對理論知識的學習印象,從而能夠更好的進行學習和生活。
教學模式改革。教師的教育方式改革是至關重要的,從以前的模式而言,大多數高校均以書本知識的授課為主,然而這種教育模式僅僅是對理論知識的教授,在三創理念下,很顯然這是不能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并且這種方式容易形成課程枯燥,易使學生對課程失去興趣,反而造成了相反的效果。在課堂上教室可適當改善授課內容及方式,例如播放相關專業的視頻,加強畫面感,增加學生課堂興趣。另外在加強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方面,教師可以通過設計一些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熱情的實踐活動將理論基礎和實踐活動融為一體,通過不斷的實踐活動,增加學生經驗,為以后進入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 上一篇:多元智能與個性化教育
- 下一篇:涉外風險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