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發展的趨勢范文
時間:2023-08-02 17:33: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鄉村發展的趨勢,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隨著廣西經濟的不斷發展,城市周邊的鄉鎮人口眾多,大批的農民工進城打工,城鄉公共汽車交通是連結城市和農村的重要紐帶,也是城市建設快速發展的重要基礎之一,因此加快城鄉公交一體化的建設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俗話說“要致富先修路”,城市的發展取決于交通,同時,城市的快速發展又促進了交通的發展。隨著近年來廣西區內各大中城市的高速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的擴大,居民出行需求的提高,城鄉之間、鄉鎮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人員之間的流動規模和范圍不斷擴大,帶來了客流量的與日俱增。此外,隨著城區的不斷拓展和公交線路的對外延伸,城區公交和公路客運的經營區域逐漸產生了“交集”,這樣,城鄉公交一體化就成了新的發展方向和必然趨勢。
二、城鄉公交一體化的含義
城鄉公交一體化就是根據城鄉旅客運輸發展的客觀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改革現有的城鄉客運管理模式,打破原來城市公交與農村客運二元分割的局面,發揮客運資源效益最大化的一種交通運輸模式。
實施城鄉公交一體化,能夠明顯提高城鄉客運的服務質量,使鄉鎮居民享受到“快捷、方便、經濟”的運輸服務,在一定程度上縮小了城鄉差距,體現了運輸和諧。宏觀方面,它的實施有利于城鄉道路客運行業管理,加強宏觀調控能力,統籌規劃、協調發展,避免城市公交與公路客運之間的無序競爭,有利于客運企業轉變經營機制,提高城鄉客運的整體競爭力。
三、城鄉公交一體化的發展目標
根據交通運輸部《關于積極推進城鄉道路客運一體化發展的意見》(交運發〔2011〕490號)的要求,推進城鄉道路客運一體化的目標是:一是基本建成分工明確、銜接順暢、保障有力、安全高效的城際、城市、城鄉、鎮村四級客運網絡。二是建設一個管理規范、服務優質、銜接順暢、方便靈活的城際客運系統,有效銜接城市公共交通、農村客運及其他客運方式,不斷鞏固道路客運的保障能力、競爭優勢及其在綜合運輸體系中的主體地位。三是基本建成能力充分、方便快捷、安全舒適、節能環保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統,實現地市級以上城市公共交通網絡覆蓋郊區主要鄉鎮。四是加快構建覆蓋全面、運行穩定、安全規范、經濟便捷的農村客運系統,實現全國鄉鎮通班車率達到100%,建制村通班車率達到92%,100%的中心鎮建成客運站、候車亭或招呼站;積極推進農村客運線路公交化改造,力爭實現縣域內20公里范圍內的農村客運線路公交化運行率達到30%以上。
廣西區內各城市的發展水平不一,在制定當地的城鄉公交一體化的具體發展目標時,應根據所處的環境和城市發展情況因地制宜來確定符合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的具體目標,例如,桂林市城鄉客運一體化工作的目標任務是:到“十二五”期末,努力實現全市50%的農村客運線路完成城鄉客運一體化改造;力爭到2020年,全市范圍基本實現城鄉公共客運服務均等化。又例如,廣西北流市制定的城鄉公交一體化的目標為:(一)2010年,組建北流市農村客運公交有限公司。(二)2010年,北部鎮的43輛專線車轉為公交車,全市公交車達到95輛。(三)2011年,南部鎮的42輛專線車轉為公交車,全市公交車達到137輛。(四)2012年,推廣到南部鎮及玉林周邊縣市的專線車轉為公交車,全市公交車達到200輛以上。
四、發展城鄉公交一體化的基本步驟
城鄉公交必須要根據農村客流的特點和農村群眾的出行要求,摸索農村公交客運的發展規律,形成適合農村需要的公交客運組織模式。現在,不少地方對農村公交客運的管理還停留在強制完成農村通達率、延伸公交線路的層面上。
城鄉公交一體化建設的推進,要著力于規范行業標準上、著力于完善監督和考核制度上、著力于基礎設施的建設上、著力于方便城鄉居民的出行上,筆者認為,其發展的基本步驟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規范行業標準
地方政府應加強法規、標準、規范的制定和組織實施,進一步完善城鄉公交技術標準體系;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加強對城鄉公交客運市場的宏觀調控和統一監管;落實公交扶持政策;依法查處各種非法營運活動;規范城鄉公交企業經營行為,監督檢查企業服務質量;監督城鄉公交安全工作,保障城鄉公交的運營安全。
(二)完善監督和考核制度
公交事業是公益型事業,需要進行必要的服務質量考核和社會的監督。行業管理部門應當制訂服務質量考核標準,建立信用評定和服務質量考核通報制度。例如,制定基本的城鄉公交服務標準,開展優秀駕駛員、從業人員評比等文明創建和規范化服務活動,不斷促進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的提高;對城鄉公交企業的資質、從業人員的資格管理制度、車輛安全、排放要求做明確規定等等。
(三)加快基礎設施建設
城鄉公交要得到發展,就需要加大政府的投入。首先,積極拓展建設資金渠道,鼓勵社會資金投入到城鄉公交基礎設施的建設上來。其次,在土地使用上,要按照國家有關政策,實行劃撥,保證城鄉公交換乘站場建設用地。最后,加快車輛更新,加大科技投入。啟動GPS智能化管理系統,提高對車輛的實時調度監管能力。
(四)方便城鄉居民的出行
城鄉公交的線路應與主要客流流向一致,應分設主線和支線。主線主要是連接客流集散點和交通樞紐,比如一些較大的鄉鎮作為主線,較偏遠的鄉鎮作為支線。科學規劃站點布局,按照便利、優先的原則,統籌城區公交、鄉鎮公交和農村支線班車運營,逐步將城區公交與鄉鎮公交進行融合,使群眾出行更加方便。
五、城鄉公交一體化的具體推廣思路
(一)采用新能源汽車
篇2
一、農村區域視角下的城鎮空間結構規劃
(一)轉變以城市為主導的城鎮群體研究
在以往的城鄉空間結構研究中,由于對城市經濟發展的偏倚,使得城市的空間規劃被當做唯一的重點,農村的建設規劃被忽略,造成城鄉發展過程中的一系列矛盾難以解決,城鄉發展極不平衡。為了實現新型的城鎮化發展機制,帶動農村經濟發展,就必須轉變過去的發展理念,從而更多地考慮農村區域的建設和發展,從而實現城市反哺農村[1]。隨著區域經濟水平的提高,交通體系越來越完善,使得城鄉區域一體化趨勢明顯,因而有必要整合資源優勢,合理規劃空間結構,通過城鄉間的功能互補,加強區域間的經濟聯系。
(二)以區域發展戰略取代城市發展戰略
在空間結構安排上,應站在整個區域的發展方向上,實現資源利益的分配,打破等級結構規劃的桎梏。一方面,應體現區域聚居點的梯度性,營造城鄉全面發展的良好環境。在發展方案中,統籌對象應覆蓋整個區域。在保證空間連通性的同時,維護相對獨立聚居點的整體性,實現城鄉功能及優勢得到最大程度地發揮;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對周邊腹地的引力作用,有時會出現功能較完備的組團衛星城。這些衛星城規模不大,但能夠與農村區域產生直接的影響。在組團衛星城的作用下,可為農村區域的經濟要素的流動提供更加便利的條件。
二、農村區域視角下的城鄉總體空間結構規劃
(一)促進城鄉建設要素的合理流動
在城鄉空間結構的優化過程中,對建設要素的統籌既包括物質要素,如土地資源、基礎設施等,也包括非物質要素,如資本及人才流動、社會保障等等。通過對各類要素的合理調配,可實現城鄉建設要素的合理流動,實現城市對農村區域發展的支持。其中,由農村向城市流動的要素包括人口、土地及農產品等,而城市向農村流動的要素則包括資本、技術、管理等方面。為了促進要素流動的平衡,應認真考慮要素流動的相關細節。例如,在城市向農村征地的過程中,應做好安置房的建設,維護社會的和諧安定[2]。
(二)擴大城市建設指導效用,為城鄉建設指導發揮作用
在城市的建設發展過程中,其規劃指導多偏重于中心城區,因此所采用的方案內容對轄區建設缺乏適用性,指導意義不明顯。為了實現新型的城鄉空間結構設計,應將建設指導對象由中心城區轉為下級鄉鎮,在吸取城市建設指導的成熟經驗的同時,還應認識到其中不適合農村規劃的內容,從而避免編制與實際管理相脫節。應當根據鄉鎮地區的實際發展需要和優勢產業,分析其中應解決的問題,制定出科學的發展互動策略。
三、農村區域視角下的村莊規劃建設
(一)實現村莊規劃的被動性到編制自主性的轉變
在新農村的規劃建設中,村莊作為規劃的最小單位,在編制上存在明顯的被動性。由于村莊規模較小,在人才技術方面基礎較弱,因而通常由上級機構代為編制。這種編制方法由于針對性不強,因而成效大多不明顯[3]。因此應從農村視角出發,引導村民對村莊編制的積極參與,認真聽取村民的意見和建議,使村民能夠從自身利益出發,在編制過程中發出自己的聲音,真正成為村莊的主人。
(二)將村莊生產生活的全面統籌作為空間結構發展重點
篇3
關鍵詞 城鄉結合部;綠化建設;問題;對策;河南信陽;浉河區
中圖分類號 S73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16-0174-02
城鄉結合部是一個極具中國特色的地域概念,是反映中國社會轉型、變遷的一個活標本,集中了城市化過程中的諸多難題。早期城市與鄉村的景觀差異明顯,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不斷向擴展,使得毗鄰鄉村地區的土地利用從農業轉變為工業、商業、居住區以及其他職能,并相應興建了城市服務設施,從而形成包括郊區的城鄉交錯帶[1-2]。城鄉結合部的綠化建設對于提高城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3]。
1 城鄉結合部綠化建設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1.1 現狀
信陽市浉河區位于河南省南部,總面積1 801 km2,是信陽市政府所在地。西部和南部是大別山和桐柏山的過渡區域,為低山區,北部是淮河岸灘,小片平地和丘崗相連。浉河區自成立以來,不斷加大林業建設步伐,著力實施了退耕還林、通道綠化、淮防林、世行、日行建設等一系列林業建設項目,森林覆蓋率達到了65%。城鄉結合部現有林業用地4 333.33 hm2,南部以馬尾松純林為主,西部和北部以小雜果和針闊混交林相交叉,宜林荒山荒地綠化率已達到90%。
1.2 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城市綠化量不足,城市綠化的水平不高,高檔次、高水平的精品綠化工程還不多,城區內還存在著較多的綠化空檔;二是鄉村造林綠化進展緩慢,特別是發展還不平衡,城市快于城鎮,城鎮快于農村;三是對森林資源管理力度不夠,擅自買賣、盜運大樹、名木古樹的違法犯罪行為還時有發生;四是還沒有真正形成全民義務植樹、創建園林城市和生態鄉村的濃厚氛圍。
2 發展對策
2.1 加強領導,統籌協調
城鄉結合部綠化建設是一項跨部門、跨行業、跨區域的系統工程,也是浉河區的窗口工程,各級領導切實加強領導,明確工作責任,精心組織施工,狠抓措施落實,保障城鄉綠化建設卓有成效。
2.2 明確責任,分工負責
在工程建設中,充分發揮政府的職能作用,集中全社會力量建設好城鄉結合部的綠化。區財政、發改委要將城鄉綠化建設納入每年的財政預算及建設項目規劃;建設部門負責對城區和建制城鎮的綠化規劃方案并組織實施,林業部門負責村莊和農戶庭院的綠化規劃設計并組織實施,負責抓好縣級骨干苗圃建設,為城鄉綠化建設提供種苗保障,要對引進苗木嚴格執行檢查檢疫制度,搞好鑒定工作,嚴格把關;交通部門負責縣級以上的道路綠化規劃及建設工作;水利部門負責縣域內主要水系、河渠、水庫的綠化規劃和建設工作;國土部門要合理統籌安排各類區域用地,審批建設用地時,充分考慮生態環境保護的因素,保證土地的可持續利用,使原生性植被得到有效保護;廣電部門要大力宣傳城鄉綠化建設中的先進典型、優秀事跡,培育全民共同參與愛綠、護綠的公共道德意識,促進工程建設的健康發展。
2.3 因地制宜,科學規劃
根據各方面的實際情況和要求,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在樹種選擇上要因地選樹,因樹選地,適地適樹,因地制宜栽植林木以本地區典型自然植被群落為基本模式,與原有的生態環境相協調,優先選擇鄉土樹種,適當考慮已引種馴化成功的外地優良樹種,不要選用未經審定的品種,力求產生良好的生態效果和景觀效能。要合理安排高大喬木、亞喬木、灌木、花草的配置比例,實行針葉與闊葉混交、常綠與落葉混交,形成錯落有致、層次分明的立體復層結構。堅持生態優先的原則,在條件適宜的地段可規劃設計為銀杏園、核桃園、桃花園、李花園等經濟林示范帶,做到綠化建設與生態農業、觀賞景觀建設有機結合。為切實保證工程建設質量,在施工中大力推廣招投標制,采取專業隊施工,從選苗、運苗,到打窩、栽植、管護等環節建立嚴格的全程質量臨控體系,納入工程管理,嚴格驗收標準[4-5]。積極推廣運用ABT植物生長調節劑蘸根技術、高效吸水抗旱保水劑、地膜覆蓋技術、大樹移植管理技術等多項林業實用先進科技成果,切實提高造林成效。
2.4 創新機制,效益兼顧
進一步深化林權制度改革,按照“明確所有權、穩定承包權、放活使用權”的原則,積極探索不同所有制結構,利益分配關系。大力發展非公有制林業,引入競爭機制;進一步明確落實“誰投資、誰開發、誰受益”的激勵政策,在農村土地二輪延包30年不變的情況下,將荒山荒坡開發承包期限延長至50年不變,運用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鼓勵國家、部門、集體、個人一起上,充分調動全社會和全民各方面搞綠化的積極性;采取反租倒包、競標拍賣、承包租賃、股份合作、招商引資等形式進行治理與開發,及時發放林權證。
2.5 分期評估,社會監督
按照城鄉綠化一體化工程建設的要求,加強進度調度和督促檢查,及時總結經驗,表彰先進。增加工程建設的透明度,工程建設在實行報帳制的基礎上,大力推廣工程承包制、招投標制、監理制,建立健全公示公告制度,把工程建設置于廣大人民群眾的監督之下。
3 參考文獻
[1] 王華東,王麗娜.城市單邊緣區的回歸[C]//多元與包容—2012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13.城市規劃管理).北京:中國城市規劃學會,2012:7.
[2] 戴晨琳,潘隱顏,葉露茜,等.城鄉結合部地區居民生活狀況與幸福感調查報告——以杭州九堡村與航民村為例[J].企業導報,2012(22):8-10.
[3] 葉道碧.長沙市城鄉交錯帶幾種林分類型土壤特性研究[D].長沙: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09.
篇4
[關鍵詞]城鄉教育統籌 渝東南農村 教師專業發展
[作者簡介]秦波(1981- ),男,重慶人,重慶第二師范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中小學教師教育及專業發展。(重慶 400067)
[課題項目]本文系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城鄉教育統籌背景下西部農村教師專業發展對策研究”(項目編號:FGB080529)和重慶市教育規劃課題“城鄉教育統籌背景下渝東南民族地區農村教師專業發展對策研究”(項目編號:2008-JJ-009)的部分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2)24-0071-02
農村教育是直接影響城鄉教育統籌發展的基礎性工程,重慶要實現城鄉教育統籌發展目標,關鍵在農村教師隊伍建設,在農村教師專業發展問題的有效解決。作為少數民族聚居區的渝東南地區,更是要在城鄉統籌發展戰略指引下,高度重視并認真做好農村基礎教育工作,找準、用好城鄉統籌這顆“指南針”,做好農村教師專業發展工作。
一、研究被試
在渝東南的酉陽、秀山、黔江、彭水、武隆等區縣(自治縣)的農村地區共近50所中小學中隨機抽取700名教師作為被試,進行問卷調查,收回有效問卷642份,有效回收率為91.7%。
二、測查工具
采用《城鄉教育統籌背景下西部農村教師專業化發展調查問卷》,該問卷為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教育部課題“城鄉教育統籌背景下西部農村教師專業化發展對策研究”專用自編問卷,共82個項目,包括受訪者基本信息(11項)和調查題目(71項)兩個部分;訪談提綱是根據問卷并結合實際改編設計而成。
三、渝東南民族地區農村教師專業發展的現狀
1.關于教師隊伍狀況。渝東南民族地區農村教師隊伍總體素質不高,農村教師專業發展急需加強。(1)入職渠道:主要以上世紀后期學校畢業分配為主(占63.1%),本世紀初通過民辦轉公辦的教師數量大(占15%),公招競聘的僅占3.1%;(2)年齡結構:年齡段分布比例失衡,以30~50歲的中青年教師為主;(3)教齡結構:5年以下占10%,6~10年占22%,11~19年占39%,20年及以上占29%;(4)學歷:第一學歷普遍較低,中師中專學歷占51.2%,通過各種學歷提高途徑使得最后學歷大專占23%、本科占60%,基本上實現了學歷達標;(5)職稱結構:初、中級職稱為主(初級占45%,中級占44%),高級職稱教師數量過少(占6%);(6)教師獲取最后學歷的途徑:在職函授、自考為主,通過函授取得大專的占55.3%,通過自考獲取學歷的占13.2%;(7)性別結構:男女比例(男54%,女46%)相對均衡。可以預測,在今后5~8年和15~18年期間(即2015~2018年和2025~2028年)這兩個時間段內,渝東南民族地區農村教師會有大量教師退休,至少在數量上會出現大量斷層。
2.關于教師專業精神。一是對教師職業的職業認識不清。對“中小學教師從事著非常神圣而有意義的工作”持“非常贊同”觀點的僅占6%、持“基本不贊同”和“說不清楚”觀點的卻達74%;二是對教師的職業道德認識不足。高達98.4%的教師認為家長更看重教師的師德師風,眾多教師不安于教師職守,將專業水平定格在“基本上能應付目前的教學”的道德底線上;三是對教師職業的職業情感不深,57%的教師對自己職業的未來沒有清楚的認識,高達39%的教師具有離職傾向;四是對教師職業的職業幸福感不強,農村教師的社會地位、經濟待遇等歷來不高,加之“臭老九”的歷史評價,造成教師的職業幸福感不強,盡管隨著城鄉統籌和績效工資的實行,生活和工作條件總體上較以前有所改善,但是老師們對其社會地位的認識卻出現了矛盾的兩個極端——48%的教師認為“有所降低”,35%的教師認為“有所提高”;五是對教師職業的專業發展內驅力不足,由于渝東南民族地區地處武陵山區,農村地區地理位置更處于劣勢,加之農村教師的社會地位、經濟待遇等因素的影響,農村教師職業的吸引力不足,教師對專業水平自我評價偏高(41%的教師認為自己已成為成熟教師),教師專業發展缺乏內在動力及主動性并形成惡性循環。
篇5
鄉村旅游以具有鄉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體為旅游吸引物,依托農村區域的優美景觀、自然環境、建筑和文化等資源,將食、住、行、游、購、娛與觀賞、考察、學習結合在一起的能夠改進農村的產業結構、增加農村收入、充分利用農村剩余勞動資源,促進三農發展,同時使城市居民擴大了娛樂休閑范圍,有助于和諧社會的建設與發展。
一、鄉村旅游的涵義:
鄉村旅游是以鄉村文化、鄉村生活、鄉村風光和地方習俗等為旅游吸引物,以當地農民為市場經營主體,以城市居民為主要目標市場利用城鄉之間在自然景觀、生活習俗和文化方面的差異為城市居民提供觀光游覽休閑度假等的旅游活動。鄉村旅游為城市居民渴望回歸自然、了解鄉村風情民俗,對鄉村進行考察、學習、研究體驗提供了一個機會,它在促使時尚與原生態的結合的同時也使得農村財政收入有所增加,擴大了農村的就業機會,進而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
二、我國鄉村旅游發展趨勢和發展狀況
1.鄉村旅游發展趨勢
我的的鄉村旅游起步較晚,但由于我國政府給予高度重視,在推進新農村建設中工業化與城鎮化在農村深入發展進而推進了農村的現代化建設,農業多產化形成了鄉村旅游的核心同時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農村景區化使鄉村風貌成為鄉村旅游的基礎,用景區的觀念構建鄉村景觀用旅游的理念經營鄉村、農民多業化可以使農民在經營農業的同時經營旅游業,讓主業與副業并存從而吸引農民大力發展觀光農業、資源產品化把農村的生產生活資料轉換成具有觀光體驗和休閑價值的旅游資源,總的來說,我國的鄉村旅游在政府大力實施政府的主導型發展戰略下為農村發展旅游經濟提供了大力的支持下,旅游資源的開發力度不斷加大,基礎設施逐步完善,綜合效益不斷提高,從而大力帶動了旅游地農民的積極性,鄉村旅游的發展趨勢呈現大好趨勢。
2.我國鄉村旅游發展狀況
隨著鄉村經濟的發展以及游客需求的逐漸變化,我國的鄉村旅游也正在從初級的觀光、游覽向觀光、考察、學習、休閑、康體、參與、娛樂、度假的綜合方向發展,使得奔波于喧囂的城市中的居民在“住農家屋,吃農家飯,賞農家景,干農家活,享農家樂”的悠哉中流連忘返,進而選擇成為鄉村旅游的鐘愛者。
根據中國目前旅游狀及各大旅游學者的研究成果表明,中國目前鄉村旅游類型可分為以下幾點:(1)以鄉村風情、民俗民風以及傳統文化習俗為主題的鄉村旅游。(2)以農業風光以及田園景觀為主的鄉村旅游(3)以農莊農場為主的包括體驗教育為一體的鄉村旅游。(4)以療養、康樂為主題的鄉村旅游。
三、我國鄉村旅游存在的問題
1.基礎設施不完善,在部分不發達地區,基礎設施與服務設施欠缺,景區設施不夠完善、景區內房屋及內部擺設簡陋,食住衛生達不到游客的要求,特別是在一些貧困地區交通問題就是制約旅游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2.服務意識欠缺,旅游業是以食住行游購娛于一體的對服務標準要求很高的一個行業,而很多鄉村旅游景點缺少正規的管理與規劃,從業服務人員崗前缺少培訓,服務水平不夠端正,沒有掌握基本的服務知識。
3.旅游產品單一,缺乏鄉村旅游自身的內涵和特色,很多景區出現景觀內容雷同,旅游產品粗制濫造等現象。旅游產品不能將資源充分的綜合利用
4.環境意識差,許多景點只注重眼前利益,盲目開發對現有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對鄉村原有的風情景觀進行改造,大興土木,失去了鄉村所獨有的濃郁風情。
5.客源市場有限,鄉村旅游大多為短期游、近郊游,因此鄉村旅游的游客大多來自周邊城市地區,受時間、經歷、金錢等一系列因素的限制鄉村旅游對于較遠地區的旅游吸引力還不夠。
6.對環境的破壞加大,旅游人數的增加對帶來更多的廢棄物會對農村的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危害,同樣會帶來交通工具的頻繁使用,交通工具的汽車尾氣是大氣破壞的主要因素之一。
四、我國鄉村旅游未來的發展策略
1.針對基礎設計薄弱的問題,應當加強相關的基礎設施與服務設施的建設,由于鄉村旅游的主要客源地都是城市地區,因此在基本的生活條件與用品上要與城市接軌,例如廚房、廁所、用水、用飯、洗澡等設施及衛生的保障,其次要改善交通設施,可以在城市與旅游地之間建設旅游專線,交通改善了,游客通往旅游地的道路也就暢通了,在基礎設施完善的條件下才能充分發揮鄉村旅游的魅力,從而留住游客獲取經濟效益。
2.針對鄉村旅游服務意識欠缺的情況,應當在政府的引導下對景區進行規劃,對從業人員加強正面的引導和教育,加強對旅游地的人才引進,對在崗服務人員以及即將上崗人員進行專業培訓。
3.針對旅游產品單一,旅游產品缺乏特色與文化內涵方面,首先應該發掘鄉村氣息,樹立鮮明的鄉村景象,真正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新”在游客的腦海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其次發現鄉村的文化內涵與底蘊,開發具有文化特色的產品,鄉村旅游的形式不能局限于表面層次的觀光,也不能局限于資源的表面現象,要注重綜合的發展與深層次的情感交流,才能開發出具有民間文化特色的,具有獨特的鄉村氣息的旅游產品。
4.針對環境意識差的問題,應堅持科學發展觀,對鄉村旅游進行可持續發展,資源與環境是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問題,想要長期的進行發展獲得效益就要在短期的發展過程中進行合理地安排與規劃,科學的對環境的承載力進行評估;其次針對游客的空間移動中使用交通工具會對空氣造成破壞方面,可以建立一條專門的旅游線路,并且使用節能減排的交通工具;第三,針對游客素質低的問題,可以在景區內進行宣傳教育,加強游客對環境的保護意識。
篇6
【關鍵詞】 村鎮綠化;存在問題;發展趨勢;發展模式
【中圖分類號】 TU985.1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727-5123(2011)04-101-01
村鎮綠化是村鎮建設的一個重要部分。它不僅是村鎮外在形象的體現,而且可以反映出村鎮的文化內涵和地方特色,在某種程度上還反映了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文明程度。園林綠化在保護村鎮環境、調節村鎮氣候、提供文化教育和游憩場所、美化村鎮景觀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1 村鎮綠化必須重視的幾個問題
1.1 村鎮綠化的義務責任制問題。村綠化不僅是政府的事情,更應當是每個人的義務和責任。每個人有權利、有義務綠化好自己周圍的每一寸土地。不僅有義務綠化好自家的房前屋后,而且有義務綠化周圍的道路和其他空閑地方。不僅有綠化義務,還有管理責任。我縣一直在倡導義務綠化,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與投入相比較,收效甚微。這不僅與我縣廣大農民的道德修養和認識水平不高有關,更重要的是在義務綠化問題上,只講義務、責任,而沒有提出相應的利益,大大挫傷了人們義務綠化的積極性。付出了艱辛的勞動,就要有所收獲,這是普遍的道理,也符合市場運行的規律,在綠化方面也是如此。在村鎮綠化方面應倡導誰勞動、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這樣不僅可以減輕政府負擔,而且可以提高全民綠化的積極性。
1.2 村鎮綠化的全面覆蓋問題。綠化應該全面,不應留有死角。有人認為,村鎮處于廣闊的原野,到處郁郁蔥蔥,既有農作物,又有樹木,沒有必要再搞什么綠化。其實不然,在我縣,水土流失不僅僅是在農田,村鎮內部也存在著比較嚴重的水土流失。只要存在的土地,暴雨過后,隨處可見雨水涌漫的泥濘,水土必然流失。由此可見,村鎮綠化并不全面,還存在著大量的的疏松的土地,應該堅持全面覆蓋的原則。所謂全面覆蓋,就是沒有的土地,凡是空閑的的土地都應該綠化。
1.3 村鎮綠化的科學問題。北方的村鎮羨慕南方的秀美,夢想常年綠林成蔭,于是大量移栽南方樹種,但很快就枯萎,沒有任何綠化效果。因此,綠化要講科學,并以此指導具體的行動。綠化的科學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因地制宜。村鎮綠化一定要根據本地區所處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土壤特性等,合理選擇適宜本地區的樹木花卉。②錯落有致。綠化在空間布局上要有層次,錯落有致,不應只栽樹木或只種花草。在綠化上要注重空間的層次感和視覺的美感。③內外結合。室外綠化固然重要,但室內綠化更是自然宜人,它可以美化環境,陶冶情操,消除疲勞,使人更接近自然。④文化藝術。通過綠化把文化藝術的感染、陶冶、凈化等作用有機地溶于自然之中,花草之中潛移默化地改變人們的觀念、心態和情緒,以促進精神文明建設。
1.4 村鎮綠化的管理問題。綠化的管理應隨著村鎮現代化建設的步伐,采用現代管理方式、方法,從植物品種的選擇、種植栽培、澆水施肥到病蟲害防治、日常修剪等各項工作都應當專業化、合同化。綠化可委托綠化公司進行管理,淡化政府職能,減輕政府負擔。
1.5 村鎮綠化的經濟效益問題。綠化不講效益或效益不高是阜寧縣義務綠化受阻的重要原因之一。應把綠化同科研結合起來,同產業結合起來,走出一條適合阜寧縣實際情況的村鎮綠化發展道路。
2 村鎮綠化的發展趨勢
2.1 城鄉綠化一體化趨勢。在農村城鎮化進程中,在走城鄉一體化道路的同時,城鄉綠化一體化是促進農村城鎮化進程的必要環節,是村鎮綠化的一種趨勢。所謂城鄉綠化一體化是指在著力抓好城區綠化的同時,大力向農村輻射,加大郊區、農村、小城鎮的綠化力度。通過道路綠化建設將城鄉結合起來,不斷提高村鎮的綠化水平和面積,縮小城鄉差別。
2.2 鄉村景觀化趨勢。景觀規劃不僅要提供一個健康的城市環境,同時也要提供一個受保護的鄉村環境。鄉村景觀規劃不僅突出對自然環境的保護,而且提出了對環境的創造性保護。人居環境的改善,成為鄉村景觀規劃追求的境界。我縣未來村鎮綠化將與鄉村景觀規劃緊密聯系起來,通過對鄉村資源的合理利用和鄉村建設的合理規劃,走村鎮綠化的景觀化道路,將鄉村人居環境建設成為人類未來最適宜的居住空間,推動可持續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建設。
2.3 鄉村園林化趨勢。由于我縣村鎮自身的環境特點,使其朝著園林化方向發展。我縣廣大的農村有著廣闊的土地、美麗的田野、稀落分散的農舍,但是隨著農村各個產業的蓬勃發展,城鎮化進程的推進,鄉村原有的景觀格局正在不斷地改變或被破壞。因此,在村鎮發展中,保持和發展鄉村環境成為村鎮規劃的一個重要方面。村鎮綠化將沿著鄉村園林化方向發展,對農村綠化進行合理規劃,突出綠化的環境美、藝術美,與鄉村的景觀結合起來,與發展鄉村的旅游業結合起來。
3 村鎮綠化的發展模式
3.1 村鎮綠化與景觀生態建設相結合的發展模式。村鎮綠化不再是簡單的植樹種草,農民也不是只為了經濟效益而綠化自己的家園。生態破壞與環境污染,已成為當今全社會所共同面臨的危害。因此,運用景觀生態學原理對村鎮綠化進行整體性規劃顯得日益迫切。生態綠化是綠化發展的一個主流,也是人們環境意識增強的體現。在村鎮綠化中,注意喬、灌、草三者的結合,常綠樹種和落葉樹種的結合,觀花與觀葉植物的搭配,使其在綠化中充分發揮各自的作用,做到層次有變化、色彩豐富、四季有綠。還可充分利用村鎮原有的自然景觀(河、湖、林等)為背景,創造出更為豐富的鄉村園林景觀。此外,在村民庭院綠化中,提倡垂直綠化。垂直綠化是園林綠化的新形式,是利用攀緣植物在建筑上攀附,它可以充分利用空間,節省土地。
3.2 村鎮綠化與發展農村旅游業相結合的發展模式。近年來,城市居民在緊張繁忙的工作之余,驅車到離城市不遠的鄉村去體驗農村恬靜的生活,欣賞村莊的田園之美已成為一種越來越時尚的休閑方式,這為農村經濟帶來新的活力。發展鄉村旅游主要是發展鄉村生態旅游,創造優美的鄉村環境成為這一趨勢的主題。村鎮綠化要與園林相結合,利用村鎮原有的景觀和資源,在園林專業人員的指導下,創造出舒適優美的鄉村園林環境。村鎮綠化與生態旅游相結合,不僅滿足了城市居民的需要,而且美化了農村環境,也造福于子孫后代。
篇7
關鍵詞:學前教育 人口預測 教育需求 城鄉差異
目前,雖然河北省的學前教育事業發展勢頭總體良好,但是,由于歷史上城鄉二元結構以及長期以來城市中心價值取向的存在等問題,農村學前教育均衡發展仍然是一個薄弱環節。《河北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基本普及學前教育,加快發展農村學前教育。”“公平教育惠及全民。堅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公民依法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建成覆蓋城鄉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縮小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教育公平程度進一步提高。”2016年1月,全面二孩政策的實施,勢必影響學前教育的發展。因此,為實現河北省學前教育發展目標,需對學前教育學齡人口的變化趨勢和教育資源需求進行預測。本文基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對2017-2026年河北省城鄉學前三年教育適齡人口(3-6歲)變動趨勢進行預測,在此基礎上分析學前教育適齡人口變動可能帶來的城鄉學前教育教育資源需求的變化。
一、全面二孩政策下河北省城鄉學前教育適齡人口變動趨勢預測
本文采用中國人口預測系統(CPPS)軟件對河北省學前教育適齡人口進行預測。采用統計局劃分城、鎮、鄉的規定,由于基礎數據來自2010年人口普查數據,所以,本文中的城指的是城鎮,鄉是鄉村。
在進行適齡人口預測的過程中、需要對總和生育率、平均預期壽命、出生性別比和生育模式、城市化規模和城市化模式6個參數進行設定,以確定預測方案。由于河北省單獨二孩政策啟動于2014年5月,全面二孩政策為2016年1月。此外,參考相關人口學專家研究和統計局調查數據結果,在設定總和生育率時,假定2010-2014年保持不變,而2015-2026年分高、中、低方案分別設定城鄉總和生育率。高方案,農村和城市的總和生育率分別設定為2.1和1.8;中方案,農村和城市的總和生育率分別為1.8和1.5;低方案,農村和城鎮保持六普水平的1.49和1.11。其余幾個指標基本不受人口政策的影響,假定保持不變。
由于總和生育率設定為2010-2014年保持不變,所以2017年河北省城鄉學前教育適齡兒童數高、中、低三個方案保持一致。低方案中,城鎮的學前教育適齡人口在2017-2019年小幅增長0.5萬人后就呈現下降趨勢,到2026年的適齡人口僅為2019年的79.3%,減少27.5萬人;鄉村的學前教育適齡人口下降速度高于城鎮,這是由于鄉村本身總和生育率高于城鎮,受二孩政策影響相對較小。
對于鄉村來說,由于育齡婦女基數在2017-2026年期間逐步減少,對于中方案1.5的總和生育率和2010年人口普查的1.49相差不大,所以,學前教育適齡人口呈現下降趨勢,這種趨勢在增大。從高方案來看,鄉村的學前教育適齡人口變動趨勢先緩增后速減,2021年達到峰值197.95萬人,比2017年多2.84萬人。
對于城鎮來說,由于二孩政策放開前總和生育率較低,所以,受二孩政策的影響較為顯著,無論中、高方案,學前教育適齡人口變動趨勢先增后減,增的速度大于減的速度。根據中方案,則峰值時間點為2021年,為136.88萬人;根據高方案,則峰值時間點相對延遲為2023年,為146.93萬人。比2017年129.31萬人分別增加7.57萬人和17.62萬人。
無論哪種方案,鄉村的學前教育適齡人口在未來幾年都高于城鎮。
二、學前教育適齡人口預測結果對城鄉學前教育資源需求的影響
根據以上對河北省2017-2026年城鄉學前教育適齡人口變動趨勢的預測情況,從在園幼兒數、幼兒園需求數,以及教師需求數三方面就人口政策變動對城鄉學前教育資源需求的影響進行分析。
(一)在園幼兒數預測
2011年《河北省人民政府關于大力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指出“‘十二五’末,學前3年毛入園率超過70%。”《河北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關于學前教育的發展目標中指出“到2020年基本普及學前教育,學前三年毛人園率達到75%。”因此,我們假定2015年毛入園率為70%,2020年毛入園率達到75%,2026年毛入園率為81%,年提高1個百分點。
如果人口政策不發生變動(低方案),在園幼兒數2017-2019年三年小幅上漲,之后大幅回落。
對于鄉村來說,中方案的在園幼兒數變動趨勢呈現先上漲后下降的趨勢,拐點為2021年。究其原因,入園率的l%的增加要求導致在園幼兒數變動在2017-2021年呈現上漲趨勢,另一方面2021年后3-6歲適齡兒童數下降的速度較大,雖然有人園率增加的要求,但是不足以抵消下降的速度,因此,2021-2026年在園幼兒數呈現下降趨勢,且趨勢明顯。高方案來說,鄉村的在園幼兒數呈現遞增趨勢,這是由于適齡人口基數大,且每年適齡人口較上一年差別不大,導致年提高1%的入園率效果明@所致。
對于城鎮來說,中方案的在園幼兒數2017-2021年增長趨勢明顯,2021-2025年基本持平,2026年回落。這是因為2017-2022年城鎮適齡人口數持續增加,人園率也每年遞增,導致城鎮在園幼兒數在2017-2022年逐年增加;之后2021-2025學前教育適齡人口小幅回落,和入園率提高的效應正好相抵。高方案的城鎮在園幼兒數2017-2025年逐年增加2027年降低。
根據預測結果,2017-2026年中,中方案和高方案的鄉村在園幼兒數最高值分別達到144.72萬人(2021年)和153.43萬人(2026年),較2017年的140.48萬人分別增加4.24萬人和12.95萬人。2020年之前增長速度較快,平均年增長中、高方案分別為1.4萬人和2.5萬人。2020年鄉村的在園幼兒數中、高方案分別為144.64萬人和148.12萬人。
2017-2026年中,中方案和高方案的城鎮在園幼兒數最高值分別達到105.62萬人(2025年)和116.82萬人(2025年),較2017年的931 l萬人分別增加12.51萬人和27.31萬人。2020年城鎮的在園幼兒數中、高方案分別為101.86萬人和105.12萬人。
(二)幼兒園數預測
根據《幼兒園工作規程》,將每所幼兒園規模定為6個班,每班30人。基于在園幼兒數的預測結果,可以得出2017-2026年完成綱要制定目標所需的幼兒園數。
幼兒園需求量預測變化趨勢和在園幼兒數變化趨勢相同。根據預測結果,完成綱要目標,就鄉村來說,中方案2017年的預測幼兒園數為7804所,2021年預測幼兒園數達到最高8040所,增加235所;高方案2020年預測幼兒園數為8229所,2026年達到峰值8524所。對城鎮來說,中方案2017年的預測幼兒園數為5173所,2025年預測幼兒園數達到最高5868所,增加695所;高方案2020年預測幼兒園數為5406所,2025年達到峰值6490所。
(三)幼兒園教師需求數量預測
本研究在預測時,按照每班30人,每班配兩名專任教師和1名保育員的標準進行計算。
2017-2026年完成綱要制定目標所需的專任教師人數為:
保育員數為專任教師數的一半。這里不再給出具體預測結果。
就鄉村來說,中方案2017年的專任教師需求量為9.37萬人,2021年專任教師需求量達到最高9.65萬人,增加0.28萬人;高方案2020年專任教師需求量為9.87萬人,2026年達到峰值10.21萬人。對城鎮來說,中方案2017年的專任教師需求量為6.21萬人,2025年專任教師需求量達到最高7.04萬人,增加0.73萬人;高方案2020年專任教師需求量為7.01萬人,2025年達到峰值7.79萬人。
三、全面二孩政策下河北省城鄉學前教育階段教育規劃的建議
基于上述預測,就河北省進一步科學合理解決城鄉學前教育資源需求問題,提出以下建議:
(一)重視農村學前教育發展,大力推進農村學前教育普及
預測數據結果表明,2017-2026年期間,農村的學前教育適齡人口數遠高于城鎮。2017年,鄉村的學前教育適齡人口數為195.11萬人,比城鎮高出65.8萬人。雖然城鎮受二孩政策影響較大,和鄉村的適齡人口差距在縮小,但是差距也保持在45萬人以上。因此,農村是學前教育的重點環節和薄弱環節,河北省要完成綱要目標,普及學前教育,一定要大力推進農村幼兒園建設和盡快提高農村學前教育普及水平。
(二)強化政府職責,增加學前教育財政投入,尤其是鄉村學前教育,縮小城鄉學前教育資源配置差異
由于學前教育財政投入體制的缺陷,學前教育財政投入存在很多問題:財政投入不足、地^之間投入差別大;成本分擔不合理,家庭和基層政府負擔過重,收費水平差異大等。制約了學前教育發展。河北省應充分認識學前教育是國家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項社會公益事業,積極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把農村學前教育作為農村教育的第一環節,列入各級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議事日程,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建立起覆蓋城鄉、布局合理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
篇8
1.1城鄉綠化一體化趨勢
在農村城鎮化進程中,在走城鄉一體化道路的同時,城鄉綠化一體化是促進農村城鎮化進程的必要環節,是村鎮綠化的一種趨勢。所謂城鄉綠化一體化是指在著力抓好城區綠化的同時,大力向農村輻射,加大郊區、農村、小城鎮的綠化力度。通過道路綠化建設將城鄉結合起來,不斷提高村鎮的綠化水平和面積,縮小城鄉差別。
1.2鄉村景觀化趨勢
景觀規劃不僅要提供一個健康的城市環境,同時也要提供一個受保護的鄉村環境。鄉村景觀規劃不僅突出對自然環境的保護,而且提出了對環境的創造性保護。人居環境的改善,成為鄉村景觀規劃追求的境界。我縣未來村鎮綠化將與鄉村景觀規劃緊密聯系起來,通過對鄉村資源的合理利用和鄉村建設的合理規劃,走村鎮綠化的景觀化道路,將鄉村人居環境建設成為人類未來最適宜的居住空間,推動可持續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建設。
1.3由于我縣村鎮自身的環境特點,使其朝著園林化方向發展。我縣廣大的農村有著廣闊的土地、美麗的田野、稀落分散的農舍,但是隨著農村各個產業的蓬勃發展,城鎮化進程的推進,鄉村原有的景觀格局正在不斷地改變或被破壞。因此,在村鎮發展中,保持和發展鄉村環境成為村鎮規劃的一個重要方面。村鎮綠化將沿著鄉村園林化方向發展,對農村綠化進行合理規劃,突出綠化的環境美、藝術美,與鄉村的景觀結合起來,與發展鄉村的旅游業結合起來。
2村鎮綠化必須重視的幾個問題
2.1村鎮綠化的義務責任制問題
村鎮綠化不僅是政府的事情,更應當是每個人的義務和責任。每個人有權利、有義務綠化好自己周圍的每一寸土地。不僅有義務綠化好自家的房前屋后,而且有義務綠化周圍的道路和其他空閑地方。不僅有綠化義務,還有管理責任。我縣一直在倡導義務綠化,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與投入相比較,收效甚微。這不僅與我縣廣大農民的道德修養和認識水平不高有關,更重要的是在義務綠化問題上,只講義務、責任,而沒有提出相應的利益,大大挫傷了人們義務綠化的積極性。付出了艱辛的勞動,就要有所收獲,這是普遍的道理,也符合市場運行的規律,在綠化方面也是如此。在村鎮綠化方面應倡導誰勞動、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這樣不僅可以減輕政府負擔,而且可以提高全民綠化的積極性。
2.2村鎮綠化的全面覆蓋問題
綠化應該全面,不應留有死角。有人認為,村鎮處于廣闊的原野,到處郁郁蔥蔥,既有農作物,又有樹木,沒有必要再搞什么綠化。其實不然,在我縣,水土流失不僅僅是在農田,村鎮內部也存在著比較嚴重的水土流失。只要存在的土地,暴雨過后,隨處可見雨水涌漫的泥濘,水土必然流失。由此可見,村鎮綠化并不全面,還存在著大量的的疏松的土地,應該堅持全面覆蓋的原則。所謂全面覆蓋,就是沒有的土地,凡是空閑的的土地都應該綠化。
2.3村鎮綠化的科學問題
北方的村鎮羨慕南方的秀美,夢想常年綠林成蔭,于是大量移栽南方樹種,但很快就枯萎,沒有任何綠化效果。因此,綠化要講科學,并以此指導具體的行動。綠化的科學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因地制宜。村鎮綠化一定要根據本地區所處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土壤特性等,合理選擇適宜本地區的樹木花卉。②錯落有致。綠化在空間布局上要有層次,錯落有致,不應只栽樹木或只種花草。在綠化上要注重空間的層次感和視覺的美感。③內外結合。室外綠化固然重要,但室內綠化更是自然宜人,它可以美化環境,陶冶情操,消除疲勞,使人更接近自然。④文化藝術。通過綠化把文化藝術的感染、陶冶、凈化等作用有機地溶于自然之中,花草之中潛移默化地改變人們的觀念、心態和情緒,以促進精神文明建設。
2.4村鎮綠化的管理問題
綠化的管理應隨著村鎮現代化建設的步伐,采用現代管理方式、方法,從植物品種的選擇、種植栽培、澆水施肥到病蟲害防治、日常修剪等各項工作都應當專業化、合同化。綠化可委托綠化公司進行管理,淡化政府職能,減輕政府負擔。
2.5村鎮綠化的經濟效益問題
綠化不講效益或效益不高是阜寧縣義務綠化受阻的重要原因之一。應把綠化同科研結合起來,同產業結合起來,走出一條適合阜寧縣實際情況的村鎮綠化發展道路。
3村鎮綠化的發展模式
3.1村鎮綠化與景觀生態建設相結合的發展模式
村鎮綠化不再是簡單的植樹種草,農民也不是只為了經濟效益而綠化自己的家園。生態破壞與環境污染,已成為當今全社會所共同面臨的危害。因此,運用景觀生態學原理對村鎮綠化進行整體性規劃顯得日益迫切。生態綠化是綠化發展的一個主流,也是人們環境意識增強的體現。在村鎮綠化中,注意喬、灌、草三者的結合,常綠樹種和落葉樹種的結合,觀花與觀葉植物的搭配,使其在綠化中充分發揮各自的作用,做到層次有變化、色彩豐富、四季有綠。還可充分利用村鎮原有的自然景觀(河、湖、林等)為背景,創造出更為豐富的鄉村園林景觀。此外,在村民庭院綠化中,提倡垂直綠化。垂直綠化是園林綠化的新形式,是利用攀緣植物在建筑上攀附,它可以充分利用空間,節省土地。
3.2村鎮綠化與發展農村旅游業相結合的發展模式
篇9
國家旅游局將2006年確定為中國鄉村旅游年。在這一年,國家旅游局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將鄉村旅游發展成為了我國旅游的一個新亮點。同時,由于我國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閑暇時間的增多,也促進了旅游業的興起,鄉村旅游業也發展迅速。
鄉村旅游是將農業與旅游相結合,將傳統的農業轉變成為休閑農業的一種旅游方式。這種旅游方式,以城鎮所不具備的自然和人文景觀來吸引城鎮旅游愛好者,通過滿足他們休閑和回歸自然的需求而獲取經濟效益。隨著旅游業的整體發展,鄉村旅游也得到了較大的發展。目前,我國各地開展的鄉村旅游均在朝著融觀賞、考察、學習、參與、娛樂、購物和度假于一體的綜合型方向發展。我國當前開發的鄉村旅游主要有以下幾種模式。
1.市場依托型
鄉村旅游的目標客戶是城鎮人,所以他的目標市場就是大都市。利用都市郊區來發展鄉村旅游是我國目前最普遍、發展最成熟、最具有市場潛力的一種鄉村旅游類型。從當前的鄉村旅游發展情況來看,這種鄉村旅游的基本定位是給都市居民提供“后花園”式的休閑場所。借助與現代化大都市完全不同的田園及村落景觀,為觀光者提供采摘、捕釣等各種農村特有的活動來吸引顧客的一種旅游產品。
2.景區依托型
景區依托型的鄉村旅游,是指那些在著名景點附近的鄉村,借助著名景點的名氣和客源,來帶動自身的住宿、餐飲、購物等等旅游配套服務的發展,同時還可以促進當地土特產的銷售。
3.資源依托型
部分具有民族或者地方特色的村寨,可以依托其獨具特色的生態、建筑、人文等資源來吸引游客的一種旅游模式。這些具有民族或者地方特色的村寨,一般都遠離都市,現代化程度較低,與外界接觸較少。可能正是由于交通的不便,阻礙了他們與外界的接觸,才使得他們能夠保持自己本身的特色而未被外界同化。
根據上面總結的我國當前鄉村旅游所具備的開發類型,已經開發出許多不同的鄉村旅游項目:
(1)“農家樂”:一些農民利用自家的農家庭院以及房舍周圍的特色風光,吸引城鎮游客前來吃、住、觀光的一種旅游形式。農家樂也開發出了許多了相關產品,如農家旅館、農家菜、觀光園等等,這種旅游模式投入少、收益快、風險低,受到了廣大農民的熱烈歡迎。
(2)度假村:在一些氣候舒適,自然風景優美、生態環境優良的地帶,建設一些比較高檔的鄉村旅游場所來滿足有需求的旅游者休閑、度假,這種旅游模式稱之為度假村。
(3)民族民俗風情園:一些鄉村或者少數民族的建筑、生活方式、舉辦的各種活動等等具有其獨特的風情特色,也可以做為一種吸引外地游客的一種旅游方式。
(4)觀光購物農園:對于絕大多數在城鎮生活的人來說,一些觀賞、食用植物的種植以及動物的飼養都是新奇的,于是就有一些現代的種植生產園或者實驗和科技示范基地等利用自身的特色,將自身同時開發成為度假休閑型的鄉村旅游景點。其服務內容包括觀光、體驗、度假、休閑等各個方面,利用其高科技與高附加值的農業示范、科普教育、提供新奇的農特產品品嘗等吸引游客。
(5)租賃農園:一些市民為了體驗家禽家畜的養殖或者蔬菜等植物的種植,去向一些農民租賃土地或家畜。于是一些農民便將這種租賃方式發展成了一種獨特的旅游形式。他們通過收取一定的租金,將自家的家畜或者土地出租給市民,由市民利用節假日的時間去體驗家畜的養殖以及一些植物的種植,平時則由農民負責管理,最終的種養殖成果則屬于租賃者所有。
二、我國鄉村旅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我國鄉村旅游的發展速度很快,讓廣大的農民朋友從中體驗到了收獲的喜悅。但是同時,我國的鄉村旅游也存在一些問題,如不解決。未來將會對我國的鄉村旅游帶來一定的困擾。
(1)建設盲目,沒有規劃性
從上面總結的我國當前鄉村旅游的項目可以看出,多數項目都是由個人或者小集體開發。在開發之前沒有進行過專項的旅游規劃,發展過程具有很大的盲目性。而且,由于鄉村旅游發展的時間還不長,政府部門還不能對其進行有效的管控,立法也還不健全,鄉村旅游的管理單位形同虛設,經營者的行為得不到應有的規范。總的來說,鄉村旅游雖然發展很快,經營者很多,但仍是一盤散沙,沒有形成品牌,也沒有什么營銷戰略,仍處于很原始的水平。其主要的營銷手段就是靠回頭客以及朋友關系等。
(2)產品單一
目前我國的鄉村旅游品種比較單一,如經營農家樂的就單純經營農家樂,經營度假村的就單純經營度假村。而且同一種形式的鄉村旅游服務項目大多比較類似。尤其是在同一區域內,各經營者的經營方式更是具有極大的相似甚至雷同。這種雷同的經營模式,很難吸引客戶。從而加大了不同經營者之間的競爭,增加了市場風險,降低了經營者的經濟收益。同時,當前的鄉村旅游,主要的項目還停留在住宿,觀賞,餐飲等低級層次上,并沒有對民俗文化本身所存在的內涵進行深層次的挖掘。隨著教育的普及以及游客文化程度的提高,他們在旅游的同時,也會考慮到游玩背后所體現的歷史、文化、宗教、藝術等各個方面的內容,從而對鄉村旅游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
(3)季節性強
旅游的季節性非常明顯,普遍存在著冬往南,夏往北的特點。這也就導致了在旺季的時候,各個景點客源集中,人滿為患。許多鄉村旅游都是由個體或者小公司經營,資金不夠雄厚,旅游相關的服務和配套設施不完善,難以滿足游客的需求。而在淡季的時候,由于游客量少,又會導致大量的旅游資源閑置,甚至部分旅游景點由于入不敷出而停業,造成了“淡季時沒東西吃、旺季時沒地方吃”的局面。而且由于一般淡季時間都不短,一年中最少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時間處于淡季。這種情況使得鄉村旅游的經濟效益難以提高,不能有效的吸引投資進行后續的建設,對鄉村旅游的發展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4)經營水平不高
由于鄉村旅游的經營者大部分是當地的農戶,受到文化素質及旅游專業素養的限制,他們普遍經營規模較小,檔次偏低,經濟效益不高。但是,一些經過培訓的農戶或者由企業經營的旅游景點,從規模、檔次、服務質量、經濟效益等各個方面都要強于沒經過培訓的農戶。由此可見,對經營者進行培訓,提高他們的經營水平,是促進鄉村旅游發展的一個有效措施。
三、我國鄉村旅游的發展趨勢
通過上述當前我國鄉村旅游所面臨的一些問題,以及分析當前客源市場、政府政策等因素,綜合分析我國鄉村旅游的發展趨勢。
(1)政府將加大干預力度
鄉村旅游的蓬勃發展以及發展過程中所存在的一些問題,已經引起了各級政府部門的廣泛重視,許多地方政府已經把鄉村旅游的發展納入了旅游產業發展的總體規劃,逐步加大了對其扶持、培育以及管控的力度。
(2)投資趨勢逐步多元化
許多有遠見的人都看到了鄉村旅游的發展前景,紛紛對其進行投資。有部分鄉村旅游項目是農民個體經營的,也有合伙經營的,還有一些是村集體投資的,一些有實力的公司也紛紛介入鄉村旅游的開發。
(3)逐步向特色化、規模化、品牌化發展
鄉村旅游的第一批經營者要么投資失敗,改做他行。要么完成了原始的資本積累,準備擴大規模。但是現在競爭壓力越來越大,他們想要把鄉村旅游做大做強,要在新的競爭中占據一定的優勢,就必須采取錯位競爭,也就是要發展自己的特色,擴大經營規模,經營自己的品牌。
(4)自助游將成為一種趨勢
鄉村旅游發展迅速,越來越多的旅游者開始喜歡鄉村旅游。但是同時,他們也不滿足于一些已經發展成熟的、老套的旅游項目。他們喜歡自己開辟新的旅游點,自主提出一些新的旅游要求。鄉村旅游的目的地和旅游的項目越來越廣泛,旅游者在參加鄉村旅游時越來越希望采取自助的形式。
(5)旅客來源區域越來越廣
在鄉村旅游剛剛興起的時候,由于對其不了解,以及經營者宣傳措施不到位等原因,游客多數為附近城市居民。隨著鄉村旅游的不斷發展,經營者對于宣傳以及品牌建設的日益重視。部分鄉村旅游項目已經形成了較為響亮的品牌,吸引了國內其他地方甚至國際上的游客前來參觀游玩。
四、促進我國鄉村旅游健康發展的建議
在歐洲,從上個世紀就已經開始發展鄉村旅游了。但是直到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才開始興盛。由于歐洲的鄉村旅游發展較早,我們可以借鑒他們的經驗,來發展我國的鄉村旅游,歐洲的鄉村旅游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進行品質認證
德國農業協會在1972年就制定了鄉村旅游的品質認證制度,有效保障了游客的合法權益。該制度經過多次修訂,一直沿用至今。該制度對度假農場進行品質認證,對于經過檢驗合格的農場進行登記,并頒發度假農場認證徽章。而認證的后續工作由經濟部和財政部負責實行。
(2)成立組織
在鄉村旅游的發展初期,相關的法律法規尚未出臺,政府的監管還有待完善,此時需要成立一些組織來監管鄉村旅游業的健康發展,同時也將在一定程度上促進鄉村旅游業的發展。
(3)建立完善的預定系統
隨著自助鄉村游越來越受到歡迎,游客的旅游目的地越來越不明確,突發性很強。只有有著完善的預定系統,如網絡、電話、旅行社等等,才能讓游客及時了解目的地的情況,以便及時安排未來行程。
篇10
1 國外鄉村旅游發展歷程與特征
1.1 國外鄉村旅游的發展歷程
國外鄉村旅游萌芽于19世紀中葉的歐洲,但真正意義上的大眾化的鄉村旅游則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的西班牙。由于工業化與城市進程的加快,市場經濟的激烈競爭,導致城市居民開始向往和追求鄉村寧靜的田園生活和美好的自然環境,在市場需求的推動下,西班牙政府將廢棄的貴族古堡改造成為簡單的農舍,并把規模較大的農莊也列為供游客旅游參觀的范圍,接待樂意到鄉村觀光的旅游者,由此鄉村旅游應運而生。但在這個時期,鄉村旅游者的人數較少,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為旅游者專門服務的鄉村旅游設施,致使鄉村旅游還處于在初級發展階段。在20世紀70年代,由于鐵路等交通設施的快速發展,使得城市與鄉村地區的通達性得到改善,旅游者的可進入性增強,這促使了鄉村旅游在許多國家廣泛的開展起來,并顯示出極強的生命力和發展潛力。在20世紀80年代,全球綠色運動的掀起,推動了鄉村旅游的快速發展,并使之成為歐美發達國家現代旅游者重要選擇之一。在20世紀90年代,鄉村旅游已成為生態旅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世界旅游組織大力推動和鼓勵下,鄉村旅游開始由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擴展,成為振興地方經濟的重要手段。
總體而言,鄉村旅游在各國的發展雖然在時間、內容和形式上不盡相同,但其發展背景都十分相似,主要來自兩方面的原因。第一,是由于城市化和現代化快速發展,使人們產生了回歸自然的心理需求;第二,是由于工業化高速發展后,農業和農村地區逐漸被邊緣化。在這種狀況下,各國政府為提高農民收入、拓寬農業功能,改善農村面貌,面對城市居民的鄉村旅游需求,所實施的一系列的推動農業、農村發展的有力措施。
1.2 國外鄉村旅游發展的特征
1.2.1 合理規劃,有效管理
北美鄉村旅游發達的國家,上級主管部門一般把發展地區鄉村旅游的權利下方到當地政府,由當地政府根據本地區的旅游資源特點,并請各方面專家進行周詳的旅游規劃,使開發出能滿足旅游者需求的旅游產品。
1.2.2 強化社區,注重發展
若想使鄉村旅游健康、持續的發展,消除政策壁壘是關鍵。政府通過積極的宣傳和教育,讓當地社區居民了解開發鄉村旅游的積極作用,吸引居民主動地、積極地參與到鄉村旅游開發中,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開發出適銷對路的旅游產品,并通過提供服務和改善基礎設施條件來支持鄉村旅游的發展。
1.2.3 制定政策,規范市場
鄉村旅游目的地所在地區政府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對鄉村旅游的發展進行宏觀管理,如通過制定政策來規范市場,通過成立監督機構來監督鄉村旅游市場、通過建立對鄉村旅游的統計指標來評價其投資情況,通過給予借貸利息減免的優惠政策,為鄉村旅游的快速、健康和持續發展提供政策保障。如美國明確農場應具備的軟、硬件設施;編制針對鄉村旅游的政策和規劃;成立“農村旅游發展基金”,對農場主進行資助等等。
1.3 國外鄉村旅游發展的主要類型
國外鄉村旅游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至今已發展了半個世紀,其鄉村旅游的發展已經趨于成熟并積累了成功的經驗。通過對國外鄉村旅游文獻的搜集、分析以及政府或協會官方網站報道的梳理,發現國外發達國家已形成了較為豐富的鄉村旅游類型體系。其鄉村旅游旅游產品涵蓋的內容豐富、涉及范圍很廣,主要有六種形式:(1)農產品生產基地型。該類型產品的核心為農業觀光,具體內容主要包括糧食和蔬菜生產基地、葡萄園、草毒園、南瓜園等各類果園、奶粉和干酪農場、加拿大楓糖農莊等;(2)動物農場型。該類型產品的核心為鄉村娛樂,具體內容包括奶牛或肉牛農場、羊駝或美洲駝農場、馬場、山羊農場及其它牧場、養魚場、煙熏肉等肉制品農場、蜜蜂養殖場等;(3)花卉園藝型。該類型產品的核心為鄉村休閑。具體內容包括溫室、切花、苗圃、種子、公共花園、水上花園、香草園、圣誕樹等;(4)鄉村旅游購物型。該類型產品的核心為旅游購物,具體內容包括農貿展銷會、主題節慶活動、傳統鄉村工藝品展覽、土特禮品零售商店、葡萄酒廠參觀等;(5)鄉村體驗型。該類型產品的核心為鄉村節慶活動,具體包括農場婚禮、郊野駕車游、科普教育班、農田迷宮、滑雪比賽、民俗歌舞表演、嘉年華等;(6)鄉村度假型。該產品的核心為提供餐飲及住宿服務,具體包括民宿牧場、度假農場、露營等。
1.4 國外鄉村旅游發展的趨勢
1.4.1 政策扶持全面推動鄉村旅游的發展
縱觀世界各國鄉村旅游的發展和壯大,無不與各國政府支持和鼓勵密切相關。如英國為了解決日漸凸顯的農村貧困、農民收入下降、農村環境等問題,在2001年將原農業、漁業及食品部改為環境、食品和農村事務部,增加了環境和農村事務,實施了更靈活、更富競爭性并且對環境負責的政策,政府每年投資大約5億英鎊來改善本國的農村基礎設施。在2007年,英國政府為了繼續提高對農村事務的支持水平,撥款16億英鎊來推進農村發展計劃。英國政府通過這些政策和措施,使得英國鄉村休閑農作和生態旅游的人數超過10億萬人次。
1.4.2 注重保持鄉村自然和人文環境的原真性
使鄉村地區所擁有的自然和人文環境盡可能的保持原真性、原生態,是鄉村旅游能進行開發并能激發旅游者前來游覽的原動力。在法國、日本等鄉村旅游發達國家,它們在進行鄉村旅游開發和規劃時,非常注重對鄉村原真性的景物、景觀修復和保護,盡可能保持其傳統的、舊式的、古董的和原貌的景觀。
1.4.3 旅游方式朝著自助化和多樣化的方向發展
鄉村旅游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旅游者已經不再滿足于一些成熟的鄉村旅游目的地和鄉村旅游景點,也不再滿足于形式陳舊的鄉村旅游項目,他們對鄉村旅游產品類型、內容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開始自主開辟新的旅游景點和新的鄉村旅游項目。
2 國內鄉村旅游的興起與發展
2.1 國內鄉村旅游的興起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農業大國,鄉村資源豐富,景觀類型多樣,農耕文化悠久,具有發展鄉村旅游的優越條件。就起源而言,目前學術界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我國鄉村旅游的萌芽應該是從20世紀70年代初期開始,當時政府為了外事接待的需要,在北京近郊的四季青人民公社、山西昔陽縣大寨大隊、天津靜海縣小靳莊、上海崇明島等地定點開展了一些具有鄉村旅游性質的政治性接待活動。而另一種說法認為我國鄉村旅游應該是從20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的,以深圳首次舉辦的荔枝節為標志。此后,在東部地區特別是比較發達的城郊紛紛效仿深圳荔枝節的做法,舉辦各具特色、形式多樣的鄉村旅游項目。
對于鄉村旅游起源的兩種說法,絕大多數國內學者都傾向于第二種,認為我國鄉村旅游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這主要是由這個時期的旅游市場的需求和供給兩方面因素決定的。首先從市場需求的角度來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使人們親近自然、緩解城市壓力的愿望與日俱增,經濟的飛速發展促使人們可自由支配收入和閑暇時間逐日增加,后現代主義的生活方式全面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越來越多的人追求傳統,渴望自由,而具有回歸自然的鄉村旅游恰恰能夠滿足人們的這些需求。其次從供給角度看,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農村產業結構面臨調整,那么如何振興鄉村地區的經濟?如何增加農民收入?成為鄉村地區政府必須面對的問題。根據國外發達國家鄉村地區發展的經驗,國內各級政府紛紛把旅游業作為促進鄉村地區經濟復蘇的有效手段,致力于各種鄉村旅游項目的規劃和開發。在1990年后,鄉村旅游總體上還處于起步階段,鄉村旅游產品以“看農家景,嘗農家飯,干農家活,享農家樂”為主,已開發的鄉村旅游地往往為景區依附型開發模式,且多分布在大城市的近郊和特色農業地區以及東部發達地區。國家旅游局在1998年至2006年先后四次推出的以鄉村旅游為主題的旅游年,把我國鄉村旅游推向了新高,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了鄉村旅游熱潮。截止到2006年,我國己建成鄉村旅游景區(點)2萬多個,其中“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359家,遍布31個省區市。僅2006年一年,全國鄉村旅游景區(點)接待旅游者3億多人次,旅游收入400多億元人民幣。(邵琪偉,2006)。2008年,國家旅游局推出國民休閑計劃,并將鄉村休閑納入國民休閑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國省市各級政府和主管部門的合力推動下,鄉村旅游已進入全面發展的新時期。
2.2 國內鄉村旅游發展的基本特征(如圖1)
2.2.1 規模持續擴大,表現形式多樣
在鄉村旅游市場需求和供給的共同驅動下,鄉村旅游規模持續擴大。首先,隨著鄉村旅游的發展,其所面對的旅游者逐漸從精英階層過渡到普通大眾階層,成為一種新型的大眾旅游方式。其次,鄉村旅游在發展過程中凸顯出較好的經濟、社會影響,成為當地發展經濟的重要產業。自1998年到目前為止,我國已有至少l萬個村、約300 萬人口從事鄉村旅游業,鄉村旅游的增長規模呈現持續擴大的態勢。從已開發的鄉村旅游產品類型上看,我國鄉村旅游產品類型多樣,主要有農業觀光游、休閑度假游、修學教育游、鄉村土地產購物游、健身療養游和鄉村美食文化游等形式。
2.2.2 鄉村旅游地區發展不平衡
截止2003年,國家旅游局共選出203個農業旅游示范點,其中東部地區100個,占49.76%;中部地區65個,占32.1%;西部地區38個,占18.7%。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我國鄉村旅游發展在地域上呈現出不均衡的特征,鄉村旅游景區(點)主要分布在東部經濟發達地區,而西部地區由于經濟、觀念等制約發展數量較少(中國鄉村旅游網2011)。
2.2.3 旅游功能單一,品味不高
截止2003年,國家旅游局共選出203個農業旅游示范點,其中農業觀光項目共計154個,約占77%。由此可以看出目前,我國鄉村旅游產品主要功能比較單一,仍以觀光為主。國內許多地區政府為了追求政績在對鄉村旅游進行開發時,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盲目跟風,一哄而上的現象,這就造成鄉村旅游大規模擴張,低水平發展的狀態,并且所提供的鄉村旅游產品雷同,品味不高,不能滿足旅游者多層次、多樣化和高文化品味的旅游需求。
2.2.4 消費水平低,重復性消費
任何事物的發展存在量變和質變的過程,同樣在鄉村旅游發展的過程中,也存在著量變和質變的過程。當鄉村旅游發展處于初級階段時,其發展通常是以數量取勝,在追求數量增長的基礎上再尋求質的突破。因此,在鄉村旅游發展的初級階段表現出總體規模大,而單體規模小的特點。如成都郫縣農科村在發展鄉村旅游的初期,郫縣農科全村居民都經營“農家樂”,以小規模經營的經營方式為主,通過參與鄉村旅游所獲得的收入占全村總收入的50%以上。而到2001年以后,“農家樂”經過重組兼并或聯營的方式,使直接經營“農家樂”農戶數量由103家銳減至10多家,并形成較大的規模經營模式,從每天接待50多人次發展到600多人次提供餐飲服務。這種情況的另一種表現則是消費水平低,如“農家樂”的花費一般20~30元/人天,與其他旅游形式相比,鄉村旅游的價格優勢明顯,旅游者的需求旺盛,導致鄉村旅游重游率高。
2.2.5 近距離、本地化
隨著我國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不斷提高,休閑意識的逐漸增強以及閑暇時間的增多,城市居民的出游愿望呈逐年上升的趨勢,旅游成為人們生活中的必需品,在長假有限,長途旅游成本高的情況下,利用周末近距離旅游的人數逐漸增多,而位于交通便利的城市周邊近郊和遠郊的鄉村旅游地成為人們放松、休閑的首選之地,鄉村旅游已成為城市居民周末度假的主要方式之一。因此,在這種旅游需求的推動下,已開發的鄉村旅游地一般具有近距離和本土化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