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范文

時間:2023-07-30 10:28: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目前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目前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

篇1

關鍵詞:濕地;生態系統;環境影響評價

中圖分類號:X820.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632012

良好地進行濕地生態系統開發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工作,但前提是不誘發生態環境問題。而事實證明,濕地生態系統開發中誘發較多生態環境問題。對此,應當加強濕地生態環境影響評價,以便提出切實可行的措施斫餼鏨態環境問題。這充分說明了濕地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的研究與實施是非常重要的。

1 濕地生態系統特征及其開發中產生的問題

1.1 濕地生態系統特征

濕地是位于陸生和水生生態系統之間的過渡地帶,它分布在世界各地,擁有強大的生態凈化作用,是地球上一種獨特的、多功能的生態系統。對于濕地的概述,目前還沒有統一的定義,但其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即濕地是一個特殊的生態系統,介于陸地生態系統和水生生態系統之間,多表現為生物多樣性、生態脆弱性、生產力高效性、效益的綜合性、生態系統的易變性等特征。

1.2 濕地生態系統開發中產生的生態環境問題

1.2.1 濕地資源面積持續萎縮

通過相關資料的查閱,確定近些年我國濕地生態系統開發的過程中并沒有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予以保護,致使濕地資源持續受損,大大減少了濕地資源面積,相應的濕地的調蓄功能降低,無法對周邊環境進行調蓄,導致干旱洪澇災害越加嚴重。

1.2.2 生物多樣性受到挑戰

相關調查顯示,我國農業濕地有動物410種,植物361種,其中有許多瀕臨滅絕的珍稀物種。在濕地生態系統開發的過程中,相關負責人及工作人員沒能做好環境保護工作,致使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破壞了生物的生存環境,使其生存受到威脅,更為惡劣的是有些物種因此而滅絕。

1.2.3 濕地氣候發生變化

濕地還具有調節氣候的生態功能,但是因為人們肆無忌憚的開發,致使濕地的這一功能受損,引發氣候異常,造成當地氣候變化,不利于調節和保護生態環境[1]。

2 濕地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分析

2.1 濕地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指標和方法

因濕地生態環境具特殊性,與一般環境不同,相應的所進行的濕地生態環境影響評價不能運用一般的環境影響評價,而應在以濕地功能為核心的濕地環境影響評價指標體系下,對濕地功能的影響程度進行衡量,也就是用一套功能指標對區域濕地的生態功能進行量化,產生描述濕地功能現狀和變化的功能指數,再通過功能指數在外來影響作用下的變化,判斷濕地生態環境影響程度。

2.2 濕地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的程序

參考相關資料,確定目前濕地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實施的過程中,遵循的評價程序是:濕地類型資料查閱資料收集(土壤調查、土地利用圖、動物調查、地下水調查等)濕地類型及現狀分析濕地功能分析和工程分析影響原因分析影響程度分析減緩措施及代替方案規劃。

2.3 濕地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在濕地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方面的研究還處于初級階段,存在很多問題尚待解決,具體表現為:適宜于濕地資源開發EIA(環境影響評價)的生態監測。作為EIA的基礎性工作,生態監測的有效實施,可以在時間上或空間上觀察、測定特定的濕地區域,了解濕地區域內生態系統或生態系統聚合體的類型、數量、結構、功能等。但目前并沒有形成適用的生態監測系統,需要相關研究人員加強這方面的努力;可持續的EIA理論與實踐尚未成熟。開展濕地資源開發EIA,除了對大氣、水、土壤、動植物資源等進行單一的影響評價外,還要盡可能在此基礎上進行綜合評價。但因為可持續的EIA理論與實踐尚未成熟,致使影響評價難以有效實施。

3 結束語

在濕地生態系統開中產生諸多生態環境問題,大大降低了濕地功能的發揮。為了解決這生態環境問題,應當有效落實濕地生態環境影響評價,評價生態環境影響程度,以便制定切實可行的減緩措施,改善生態環境。經過本文的分析,確定濕地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的實施是非常必要的,但因其研究還不夠深入,致使其缺乏適合的生態監測系統、可持續的生態環境影響評估理論與實踐經驗等,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實施效果不佳,需要相關研究人員持續努力。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生態環境;保護對策

前言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民人口比重較大。所以,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與農村建設密切相關。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步伐不斷加快,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有利于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在此基礎上,我國有必要加強新農村建設,以推動農村經濟更好更快發展,帶動國家經濟水平的整體提升。現階段,新農村建設中,存在著一定的生態環境問題,既影響新農村建設,又不利于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所以,必須采取有效保護對策。

一、新農村建設中生態環境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我國新農村建設中存在著一定的生態環境問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水污染現象十分嚴重。根據相關調查顯示,我國農村人口中約有3億人未能引用符合標準的安全水,其中生態環境污染造成飲用水不達標的不安全人口占30%以上。由此可見,農村水污染現象較為嚴重。其次,土壤污染現象較為嚴重。土壤是農民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的基礎條件,由于農藥污染造成的生態環境污染比重較大。土壤污染直接導致農產品不符合安全標準,進而威脅人類生命健康。例如:有關部門對典型區域土壤污染調查可知,蔬菜鉛含量超標率高達60%,而稻米鉛含量也超標46%。由此可見,土壤污染現象較為嚴重。最后,固體廢棄物污染越來越嚴重。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生活垃圾量不斷增多,對農村環境造成嚴重污染。由此可見,新農村建設中存在較多生態環境問題,亟需得到治理和保護。

二、農村生態環境破壞的成因

造成農村生態環境破壞的原因相對較多,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許多污染較大的產業逐漸向農村轉移。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一些污染大的產業負責人給予農民許多優惠條件,使農村實現招商引資,雖然帶動了農村經濟發展,卻對農村生態環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有的農村區域中,產業負責人考慮到國家對土地資源的管制問題,采取租賃方式進行;有的產業負責人完全不考慮國家環保等相關政策,而加大產業建設力度,對農村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破壞。其次,農民在從事農業生產活動中,農藥、化肥等化學品使用量過大,對土壤、水資源造成嚴重污染,使農村生態環境遭受破壞。根據相關調查顯示,我國農業生產活動中,對化肥農藥等化學品的使用量居世界首位,遠超于西方等發達國家,對土地資源、水資源等污染嚴重,既危害生態環境,又不利于人們的生命健康。除此之外,超量化學品的使用,引發立體污染,不僅影響農村品質量,而且產生溫室氣體,加劇了全球變暖。最后,農村工業化發展進程不斷加快,雖然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但卻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使農村生態環境受到嚴重污染和破壞。在新農村建設中,加快了工業化發展進程,雖然帶動了農村經濟增長,但是對農村生態環境的破壞影響是巨大的。例如:小型造紙廠、加工廠等企業的發展,增加了農村廢水、固體廢棄物等污染排放量,且治污能力不強,對農村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

三、加強新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建議

在新農村建設中,存在著諸多生態環境破壞問題,對生態平衡產生不良影響。隨著全球環境問題的日益凸顯,有關部門有必要加強新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問題的研究和分析,并提出相關建議或意見,既推動新農村建設的發展進程,又加強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

(一)完善相關保護政策

隨著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有關部門應完善相關保護政策,為生態環境保護提供重要依據。首先,保證相關保護政策與法律法規相適應,實現綜合協調,適度對現有法律法規加以完善。其次,建立完善的預防體系,增強農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并制定相應的法律責任制度,確保生態環境保護的有效落實。再次,加強對生態環境保護的制度宣傳,以明文形式規定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及生態環境破壞的危害性,鼓勵農民積極參與到生態環境保護活動中。最后,建立或完善污染整治基金制度,為農村生態環境污染治理提供資金基礎。

(二)加強政府管理

政府既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又在生態環境污染治理和保護工作中占據重要地位。所以,政府必須采取措施以加強管理。首先,政府加大環境執法力度,建立或完善環境執法監管機制,獎懲分明,做到違法必究,確保生態環境保護機制的長效性、高效性。其次,完善綜合決策機制。政府在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工作中,應對各因素進行綜合考慮,以生態環境承載力和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為衡量指標,進而制定環境保護政策。最后,政府加強管理,建立或完善環境資源的補償制度和有償使用制度,將生態環境破壞控制在最小范圍內。

(三)建立或完善新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制度

為更好解決新農村建設中生態環境的問題,有關部門有必要建立或完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確保保護工作有效開展。首先,完善農村環境監測體系。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合理確定監測指標,以加強對村民飲用水、畜禽養殖等農產品的監測,確保質量過關。其次,加強環境監督,對違法排污的造紙廠等小型工廠給予法律責任追究,堅決杜絕超標排污現象,加大執法力度。再次,加強對農村各企業的檢查,對不符合規定或生產能力相對較弱的企業,應給與停產停建處理,確保小型企業興建發展符合相關標準。最后,加強對農村自然環境的監測,避免生態環境破壞行為。

(四)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在新農村建設中生態環境保護中,應加大科技投入力度。首先,加強科技創新,加大資金投入力度,以研發符合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技術,促進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有效開展。其次,針對農業生產污染問題而加強科學治理,實現土壤修復、水體等自然生態環境修復等,降低或避免農業生產活動中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再次,針對農村污水、垃圾等生態環境問題而施以技術,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供保障,尤其對于礦區的農村地區而言,有關部門應注重生態環境的修復。最后,加強對技術人員的培訓,以提高農村技術人員的技能水平,促進科技推廣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為新農村建設提供環保適用技術。

四、結論

隨著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加強新農村建設是必然趨勢。面對新農村建設中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有關部門應加強對其成因的分析,進而提出有效對策加以保護,確保新農村建設的有效性,實現可持續發展。總而言之,生態環境問題導致的環境污染,不僅影響農產品質量,而且威脅人類的生命健康。所以,有關部門必須對其生態環境問題給予有效治理,確保新農村生態環境良好。

參考文獻:

[1]高志彬.邢臺市新農村建設設中生態環境保護問題與對策研究[J].當代畜禽養殖業,2014,09:60-62.

[2]黃娟,秦國偉.當前我國新農村建設中生態環境情況研究———基于科學發展觀的視角[J].學理論,2010,28:20-21.

[3]張玉峰.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對策研究———基于新農村建設的視角[J].品牌(理論版),2011,Z1:42-43.

篇3

關鍵詞 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生態管理

生態環境是一種關系到人類社會持續發展的復合型生態體系,從廣義上來講,具體包括水土資源、氣候資源和生物資源。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飛速發展,當今世界的生態環境問題也日益凸顯,具體是指人類在生產和生活的實踐中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各種污染和破壞,導致水土流失、氣候變暖和異常以至于最終危害到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破壞了全球的生態平衡系統。

1 我國生態環境存在的問題

我國目前的生態環境同時面臨著兩大類的環境問題:環境破壞和環境污染,情況十分嚴峻。我國污染物年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一,生態環境的污染已經在無形中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甚至已經嚴重阻礙了我國經濟的穩定發展,這樣的現狀已經給我們拉響了警鐘。具體說來,我國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和原因。

1.1生態環境資源的不合理開發

由于開發、開采等活動取向單一,例如林地的開發利用常常過于集中在個別有限的區域,這樣的開發利用是固定于一個較小的范圍以內的,一方面造成對生態環境資源的過度開發和使用,同時也導致大量豐富的生物資源未被合理開發利用。類似這種“重點”突擊、管理松散的開發利用方式情況普遍,既影響到資源的利用率,同時還引發了生態環境的一系列問題。

1.2未能徹底實施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措施

隨著生產力的飛速發展,物質需求品的產量也飛速提升,然而事后保護和治理生態環境的舉措卻極為滯后,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在中國頻頻上演。生產單位的生態保護與環境治理的基本社會功能與職責一再被利益追求者忽視,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污染防治基本上未能得到科學的規劃和實施。同時,生態環境系統的自然凈化等能力也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和研究,生產部門不能真正做到生態環保的生產作業方式,以“自然界內部的方式”來化解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

1.3市場機制的消極導向對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負面影響

以急功近利為導向的市場經濟存在諸多弊端,在利益的驅使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問題亟待解決。同時,政府部門在地方經濟發展的趨向上容易產生片面的經濟決策,往往偏向于經濟的短期利益而忽視了生態平衡的可持續發展建設。這就使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道路走入了“死胡同”: 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依舊長期存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貫徹就顯得華而不實。

1.4缺乏高度統一的生態管理體系

目前,社會各界響應“低碳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的號召,紛紛出臺生態環境管理制度,從政府到企業,從單位到個人,生態管理的理念參差不齊。這就導致了我國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雜亂無章,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不同地域各自為政,可持續發展的治理流程缺少強有力的有效的質量監測和行為監控。從管理層面來講,我國目前的生態環境管理缺乏應有的規范和準則,政府和民間的環保部門、協會沒有統一思想和規范,容易形成生態管理過程中的種種弊端。

2 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管理具有重要意義

當代生態環境的現狀已經十分嚴峻,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管理的規范和統一勢在必行。生態環境如何做到可持續發展的管理,應從現有的環境現狀入手,要有系統的思維觀念,從整體上把握生態管理的可持續性,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生態環境管理。總之,實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管理具有以下幾點重要的意義。

2.1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管理的戰略意義

城市的發展和環境問題息息相關。目前,我國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但是城市中的生態環境卻日益惡化。城市是我國主要的經濟基礎,而城市的生態環境污染也不斷制約著城市的發展。城市生態環境質量的改善和提升,是整個城市發展所面臨的一個急迫的戰略問題。因此,進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管理具有長遠的戰略意義,它是城市發展獲得經濟、社會、生態效益三者共贏的重要基礎,是當下我國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的重要戰略任務。

2.2對生態環境進行可持續發展管理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要條件

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重要內容,是我國構建和諧社會的嶄新理念。對生態環境進行高效、科學的管理,以達到可持續的、自然系統的生態發展,同時也是發展社會經濟的一大保障。其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內容對構建和諧的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2.3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管理是環境安全的重要保障

環境安全主要是指人工勞動環境的安全,以及國家安全領域、軍事活動領域的關于生態失衡、資源破壞和疾病入侵等一系列的“生化危機”。目前,眾多國家已經逐漸意識到生態環境保護機制對國家安全和國民身體健康的重要作用。對生態環境的管理可以從源頭上檢測和防范生態環境安全的問題,同樣也是各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2.4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管理是生態文化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

生態文明是指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有關的一切物質和精神財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生態文化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思想,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管理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重視生態文明、運用生態文化的重要舉措。

參考文獻

[1]歐陽志云.生態服務功能生態價值可持續發展[J].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2000.

篇4

國家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生態城市的建設,讓工業化能與自然環境基本保持一種和諧的狀態,人類對未來的發展前途也越來越重視,可持續發展已成為一種全球發展共識,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已得到世界許多國家的參與,并在1987年《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報告中,第一次明確了可持續發展的定義。當前全球工業化迅速發展,隨之而來的生態環境問題也不斷惡化,大氣污染、水體污染、植被破壞、資源過度開采和浪費問題也不斷加重,面對日益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就要求全世界的人們必須對生態城市建設引起高度重視。在我國,經濟發展核心思想是堅持以人為本,促進經濟社會與人的全面發展,在經濟發展突飛猛進的今天,人們生活更加豐富多彩,要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創建生態城市是重中之重。在這種大背景下,國內很多學者開展了對生態城市建設的研究和探討。而國內外對生態思想的研究也在不斷深入,在我國,很多學者發表了有關馬克思生態思想的學術論文,例如:張秀芹、孫建平、許昕、李富君、楊秋鳳、李承宗等都對馬克思生態思想進行過研究并發表過研究成果,為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充分的理論依據,同時也為我國的生態城市建設提供了豐富的理論指導。

二、生態城市建設存在的問題

首先,在我國,少數人對生態城市建設存在誤解與否定,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認為生態城市過于理想化,可望而不可及,是完全按照自然規律來運轉的城市,實現自我生態平衡,認為生態城市是不成熟的和不切實際的;另一種是認為生態城市就是遍地綠色植物,沒有什么環境污染,城市清潔優美,對生態城市的理解過于簡單化。這些認知都是對生態城市的膚淺理解,會給建設生態城市帶來種種阻礙,因而在建設生態城市的過程中,加強宣傳和教育,正確引導人民群眾對生態城市建設的正確理念。

第二點,我國生態城市的建設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而我國生態城市建設體系不夠完善,具體措施得不到有力的實施,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缺乏全市性共享的環境信息資料,共享制度不完善,只限于單個項目或某個部門,沒有城市整體性、基礎性的系統環境評估數據與資料;二、資金投入不足,由于我國需解決的生態環境問題很多,因此無論從技術還是設備上的投入,都需要不菲的資金,目前我國處于發展中國家階段,大部分城市資金還不是很富余,所以在資金方面的投入就相對較少;三、我國的政策法規體系尚不健全,由于我國目前在生態城市立法方面還不完善,生態環境僅僅停留在道德層面,很少涉及法律問題,而學術界對于生態城市法律方面的研究又很少,所以不完善的政策法規嚴重制約了我國生態城市的建設。四、已有的城市管理體制嚴重阻礙了生態城市的建設,一時還無法接受全新的制度改革,比如,目前我國傳統的行政管理機構資源不能共享,分散在各個部門,各成體系,缺少有效的溝通,給生態城市建設增加了一定的難度。

生態城市建設缺乏技術投入和專業性人才,這也是導致我國生態城市建設出現各種各樣問題的原因之一,首先科技投入不足,是制約我國生態城市建設的主要瓶頸,我國中小企業能耗高、效益低,市場競爭力不強,嚴重制約我國生態城市的建設,其次專業性人才的缺乏,目前在我國生態城市建設的專業性人才不夠引起重視,沒有形成專業的團隊,對生態城市的研究還局限在理論方面,這也是嚴重制約我國生態城市的建設之一。

關于城市社會問題,是導致生態城市建設不能很好的在群眾中展開的主要原因,分為兩大類:一是顯性問題:社會分配不公、腐敗、就業、貧困、住房、社會心態失常等問題;二是隱性問題:社會職業角色錯位現象、內耗和窩里斗、畸形社會化現象等。不斷出現的城市社會問題已成為生態城市發展的潛在隱患,并且不斷出現,給建設生態城市增加了無形的阻力。

三、推進我國生態城市建設的策略

政府職能的轉換,即更新觀念,將放棄政府需要大包大攬城市建設,放棄必須由政府投資的傳統觀念,充分利用民間潛在的財力,將民間潛在的資金與政府有限的財力想結合。

推進綠色文明,發展生態農業,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多培植綠色食品,生態農業就是建立一個在生態上自我維持、經濟上可行的農業生產系統,并對周圍環境不造成明顯的改變,將物質在系統內部反復利用,盡量耗用最少的物質及原料輸入,輸出盡可能多的產品。制定循環經濟長遠計劃,有目標、有計劃、有步驟的進行,依據市場的不斷變化,不斷開拓循環經濟產品,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另外加強發展農業生態旅游,農業生態旅游是與農村有關的旅游經營和服務等項目,包括自然風光、獨特地域農業特色、回歸自然、鄉土民情等,達到保護生態環境,發展當地經濟的目的。促進城鄉生態經濟一體化,城鄉融為一體,全方位的溝通、交流與互促機制。

完善城市生態體系,首先綠化系統是城市生態體系的基礎,具有不可替代性,要不斷完善城市綠化系統,主要從兩方面著手:一、豐富綠地空間,強化綠地生態功能,改善局部氣侯,減少城市熱島效應,形成相對穩定的局部環境,降低空氣中細菌含量,凈化氣態污染物,總之,綠地能對空氣中的氣態污染物的擴散起到了相對重要的限制作用。建設節能環保工程:一、加強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這是生態城市建設的重要環節,包括供暖供熱系統、公共交通網絡建設、自來水建設、供電系統、煤氣廠建設等,把重點放在節能環保上,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二、加強建設城市垃圾和污水處理系統,首先,要引進先進的技術,建設高效率的垃圾和污水處理廠,對垃圾、污水循環反復利用,減少廢棄物的產生。建設資源節約型城市,其手段主要有:推廣環保標準,發展公共交通等,加強對風能、水能、沼氣、太陽能等能源的研究和開發,并適時推廣,減少能源的浪費。培養生態城市建設專門人才,從以下兩方面著手:一、建立完善的生態城市教育科研體系,增加人力資源積累,充分發揮科研和教育體系的作用,增強生態城市的科技、制度、產業、生態創新。

篇5

關鍵詞:環境保護 綠色稅收體系 專項環境稅

環境稅又稱生態稅,是對所有能夠體現保護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為目的的各種稅收的總稱,所以又被稱為綠色稅收。它既包括以環境保護為主要目的而專門征收的稅收(狹義的環境稅),也包括其他并非以環境保護為主要目的,但客觀上起到環境保護作用的稅收。

一、現階段我國綠色稅收體系存在問題

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在經濟起飛階段環境問題往往被人們忽略,導致我國目前的綠色稅收體系很不完善,不僅沒有單獨開征的環境稅,現有的起到綠色稅收作用的稅費體系也只是由過去的環境稅費政策拼湊而成,主要包括資源稅、消費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和耕地占用稅等,在實行過程中這套綠色稅收體系存在著種種問題。

(一)資源稅

我國現行資源稅是一種級差資源稅,資源的價格體未能考慮資源的外部性和可持續性,未能實現資源的社會成本定價和可持續成本定價。而且我國現行資源稅征稅范圍太窄、收入規模過小,調節功能乏力。從總量上看,我國地大物博,自然資源種類齊全,可開采和利用的自然資源范圍十分廣泛。但現行資源稅僅有石油、天然氣、煤炭、其他金屬礦原礦、黑色金屬礦原礦、有色金屬礦原礦和鹽等7種產品,可以說僅限于不可再生的礦產品和鹽類,而對可再生資源(如水資源、森林資源等)大部分都沒有征稅,不能充分發揮資源稅對保護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作用。同時現行資源稅單位稅額過低,且一經確定數年不變,不能反映礦產品市場價格的變化和礦山企業的盈利狀況,容易造成對資源的盲目開采和過度開發,加重環境負擔。

(二)消費稅

部分消費稅稅目設計不合理,例如對汽車的消費稅設計就不盡合理。首先,我國目前的汽車消費稅是以排量為標準征收,沒有考慮燃料狀況等與生態環境密切相關的因素,體現不出促進資源循環利用、大力發展環保經濟政策取向。其次,汽車消費稅在生產環節而不是在消費環節征收,而且實行價內稅,與消費者在其購買、使用或保有環節需親自繳納的稅費相比,并不能使消費者直接感受到消費稅的政策調整。

(三)城鎮土地使用稅和耕地占用稅

城鎮土地使用稅和耕地占用稅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稅率偏低,難以起到合理用地和保護耕地的作用,因而難以遏制因濫用土地而對環境所造成的破壞。我國現行城鎮土地使用稅和耕地占用稅稅額遠遠低于土地的市場價格,而且在實踐中部分地區存在有意壓低稅率的現象。

二、如何完善我國現行的綠色稅收體系

伴隨著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的日益加劇,政府介入生態環境問題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的共同選擇,而綠色稅收作為政府解決環境問題的最重要的財政政策工具,在保護生態資源與遏制環境污染方面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進一步完善我國現行的綠色稅收體系,充分發揮綠色稅收在解決環境問題方面的重要作用無疑具有重大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一)完善我國現行稅制結構中與環境保護相關的稅種

我國現行的綠色稅收體系是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逐漸發展完善的,它奠定了我國綠色稅收體系繼續發展的基礎,而且實踐證明這些稅種在推動環境保護、促進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建設和完善我國的環境稅收體系,應該將進一步完善我國現行的綠色稅收作為一項重要內容。

1 資源稅。我國應加快建立一般性質的資源稅,弱化其原有的級差調節功能,向所有自然資源開采單位和個人普遍征收,最終實現政府通過征稅調節自然資源的供給和需求,進而影響自然資源配置的目的。進一步完善資源稅的具體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第一,擴大資源稅征稅范圍,先將水、森林和草場等可再生但已遭到嚴重破壞的資源納入征稅范圍,以解決我國目前嚴重缺水、土壤沙化、水土流失等問題,繼而擴大到所有礦藏和非礦藏資源,待時機成熟后,將土地、海洋、地熱、動植物等資源納入征收范圍。

第二,提高資源稅的征收標準,以矯正資源過低的價格。目前,在理順資源價格體系的同時,適當提高資源稅的征收標準是很有必要的。對污染程度不同的資源可實行差別稅率。對非再生性、非替代性、稀缺性的資源要課以重稅。

第三,完善計稅依據。對從量定額征收的應稅資源的計稅依據可由現行的銷售或使用數量改為實際開采或生產數量,這樣既可以使納稅人能夠從自身利益或市場需求出發合理開采資源,提高資源的開發利用率,同時又便于源頭控制稅收,防止稅款流失。

2 消費稅。擴大消費稅征收范圍,提高消費稅稅率,對一切自然資源的消費和污染生態環境的消費行為一律征稅,并設計較高的稅率。將一些容易造成環境污染的消費品納入征稅范圍,如電池、一次性產品(如剃刀、飲料容器、塑料袋等)。

此外,在繼續實行對不同排氣量的小汽車適用差別稅率的基礎上,應對使用“綠色”燃料的汽車減免消費稅,以促使消費者和制造商做出有利于降低污染的選擇。

3 城鎮土地使用稅和耕地占用稅

為有效發揮城鎮土地使用稅和耕地占用稅對土地使用的調控作用,必須提高稅率,遏制由于濫用土地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對那些征用耕地而實際未用的實行加成征收,以體現懲罰。

(二)開征專項環境稅

綠色稅收體系是由多個稅種組成的集合體,環境稅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國際經驗來看,我國開征專項環境稅是必然趨勢。我國在開征專項環境稅時,必須注意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第一,稅種選擇。開征專項環境稅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必須根據我國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以及國家的環保政策逐步推行。目前我國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面臨的最緊要的問題是水污染和大氣污染,其次是固體廢棄物污染,所以對稅種的設計主要以水污染稅、大氣污染稅和固體廢物稅為主。

第二,稅率設計。原則上,環境稅稅率的確定應以地方生態環境質量標準為準繩,因為一個地區的最優生態環境質量水平不會與另一地區的相應水平相同。但這里的“地區”應是一個足以容納由污染及其控制所帶來的收益和成本的區域,即所謂的“主體功能區”。因此,全國統一的環境稅稅率顯然不明智,把環境稅作為地方稅也不盡合理。比較合理的做法是中央政府對環境稅每個稅目制定不同的稅率體系,對每一個稅目,把全國分為合理的幾個主體功能區,對每個區域設定不同的稅率。

從目前情況來看,中國的環境保護稅稅率適宜以定額稅率為主,采用A+x方案,即A為固定稅率,歸中央所有,

體現出公平性;x為彈性稅率,各地方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決定x的高低,從量計征,而且應根據污染程度的高低,對x采用累進稅率。當然,隨著污染防治技術的不斷發展,治理污染的邊際成本也在不斷變化,應適時調整稅率,力求征稅后的企業邊際成本等于邊際社會成本。

在設計稅率時,還應該考慮到生態稅的長期和短期影響的不同。如果政府的目標是為了在較長時期內實現一定的環境目標,而不是為了在短期內將生態稅收作為政府的一項新生的收入,就應該將生態稅稅率設計得較低一些。這樣容易使生產者在逐步適應新的稅種過程中,樂于投資于對生產過程或投入品的技術或產品替代,消費者也可以適應新稅種的開征逐步調整消費模式。這樣,在較長的時期內就可發揮生態稅的預期作用。

第三,稅基選擇。環境稅的稅基設計主要考慮的因素有污染的范圍、污染物的生命周期、污染源的監測成本和實際操作的可行性等。國際上通行的計稅依據一般有下列三種選擇:以污染物的排放量為稅基、以污染企業的產量為稅基、以生產要素或消費品中包含的污染物數量為稅基。

以污染物的排放量為稅基的方法較好地體現了“污染者付費”原則,此時環境稅的征收與污染物排放量直接相關,有利于激勵企業引進污染治理設備,減少廢物排放。以污染企業的產量確定稅基時,可以節省對個別污染源監測的成本。并與增值稅、消費稅相結合,避免增加征管部門征稅和企業納稅的負擔。但是,在這種情況下,企業要想減少污染排放量,就勢必減少產量,這有可能導致資源配置偏離最優狀態。當生產要素或消費品中包含的污染成分與污染物排放量之間存在因果關系時,就可以選擇以生產要素或消費品中包含的污染物數量為稅基。這種方法覆蓋面廣、征收簡便,并且它是在生產鏈的起始環節征收的,可以對污染物的產生起到一定的預防作用。但是這種方法存在明顯的缺陷,即只要使用了可能造成污染的原材料,不管是否造成污染,都要納稅,這既不合理也不公平。

綜上所述,根據中國的具體情況,對排污行為,包括工業廢水排放、二氧化硫排放等,可以實際排放量為課稅依據;對工業固體廢物、一次性難降解塑料包裝物應以納稅人的應稅銷售收入或銷售數量為稅基。

篇6

【關鍵詞】 高速公路 生態環境 可持續發展

1 高速公路建設概況

高速公路作為我國重要的交通基礎設施之一,其大規模建設和總里程的迅速增加,近年來持續保持在世界第二位,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了交通運輸基礎條件。然而,中國目前高速公路的設計理念和施工技術尚不成熟,建設中不可避免地對周邊地區的生態環境造成影響。早在1996年,我國交通部就印發了《公路建設項目后評價工作管理辦法》和《公路建設項目后評價報告編制辦法》,然而因為種種原因,現階段高速公路建設中仍存在一定問題,下面筆者主要針對生態環境問題進行詳盡分析。

2 目前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2.1 建設期出現的生態環境問題

2.1.1 生態系統結構受影響

高速公路建設過程中的開挖路塹、清理表土、開采料場等行為,容易導致植被破壞、溝谷消失和次生裸地的出現;這一現象隨著公路里程數的增加,將越來越明顯地呈現。有數據統計顯示,20%以上美國國土面積受到道路的生態影響。而我國交通運輸網密度實際大于美國的道路分布,由此可見,長此以往,高速公路周邊的生態破壞問題勢必危及全國各地。

2.1.2 土地利用格局破碎化

受地形、預算等條件制約,高速公路多建設在地勢平緩的土地上,而此類土地往往耕地比例較大。我國高速路段每公里平均使用瀝青1000噸,這樣的土地不可能再恢復為良田,而公路兩側的土地同樣難免受到污染,因而高速公路對基本農田結構造成的重新分割和資源占用是不可逆轉的。另一種情況下,設計方為響應我國建設節約型交通行業的號召,設計存在形式主義,片面縮短里程,反而易出現強拉直線的情況,線位大量占用經濟作物田。此舉看似節約土地,實則浪費耕地。

2.1.3 水資源流失

高速公路在鋪設過程中,沿線的河流改道、橋梁變更以及廢棄材料滑入河道導致增大地表徑流、影響原有河道的斷面結構等,增加局部地表水資源流失的潛在風險。

再有,高速路段建設中的隧道開挖,也可能造成局部地下水下降。

2.1.4 有毒廢棄物污染

施工期間產生的營地生活污水、廢油等垃圾進入溝渠、河道,造成水體污染;棄渣、剩余施工材料等建筑垃圾的堆放和散落,則會污染周邊動植物棲息地,甚至直接造成動植物死亡。

2.2 運營期出現的生態環境問題

2.2.1 沿線生物種損失

高速公路通車之后,防風帶等廊道以及路段本身,都對公路兩側的生態環境具有分隔作用,阻礙了哺乳動物和脊椎動物等生物的活動范圍和繁殖;夜間行車燈光則會對動物造成驚嚇,干擾其出沒。再者,自然環境中水泥路面和路基的植入,加上運行期間的粉塵、二氧化碳和汽車散熱,使得公路及其側邊出現小氣候特征,并聚集新的次生環境適應種群。二者結合,對沿途生物造成物種隔離,使得生物多樣化水平下降。

2.2.2 大氣污染

汽車尾氣中含有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廢氣以及公路揚塵,都會對大氣造成污染。

2.2.3 噪聲污染

高速公路作為貨運的重要途徑,其路面上載重車密度尤其偏大,較之普通路段更易造成嚴重的噪聲污染。我國交通發展迅猛,實際交通量往往在三到五年內突破工程預算中的設計交通量,導致降噪效果不足。

2.2.4 水體污染

散裝、泄露的貨車,運送重金屬等具有污染性的貨物時,必然對沿途徑流造成污染;再者,部分使用劣質瀝青的路面,其水溶性往往對路面徑流雨水造成污染。公路徑流直接排入飲用水體和養殖水體,有毒物質在環境中堆積,通過食物鏈在生物體內富集。

2.2.5 荒地生態環境影響

現今我國高速公路的線路規劃已有避開耕地、林地的理念,然而荒地的生態環境往往被人們所忽視。荒地僅僅是不適合農業發展的土地,其實生態系統結構較之耕地更為復雜,大面積荒地往往可能有當地特有的動植物物種,因此同樣具有巨大的生態保護價值。

3 思考及對策

中國正處于城市化進程中,隨著城市面積的擴張,交通運輸功能與格局也在發生著劇烈變化。如不及時對現有建設進程中出現生態環境問題進行分析,提出有效避免途徑,其對整個中華民族的生態環境威脅是長效性和積累性的。

3.1 認真規劃景觀設計,提出工程設計要求

在進行高速公路的設計和修建時,要與環境相適應,考慮選址位置,優化設計方案;連接線多用老路,減少新路的挖掘,廢渣進行循環利用,減少對周圍環境的開采。

在規劃綠化設計時,不能套用現成的景觀設計方案,而必須結合項目區域的實際,綠化方面選用成活率高、降噪性強的樹種和草種;在處理物種隔離的問題上,要預留專項資金,建設一定數量的動物通道。

3.2 增強生態保護意識,適應潛在變化影響

在工程的實施建造過程中,要落實生態環境保護理念,做好主動預防工作,避免環境破壞后才進行事后治理。在此方面較為典型的例子是十天高速公路鄂陜界至安康段部分標段的施工中采用原始的馬幫運輸施工材料,充分表現了人與自然相和諧的發展理念。

此外,有關部門應改變傳統的評價思路,適應新生態觀的保護意識,不再把項目工程的影響視為需要控制在最小程度的破壞,而采用“融合、平衡、適應”的積極態度,將施工措施調整為能夠與環境互動甚至對環境產生正面改善功能。

3.3 做好環境影響后測評,建立長效考核制度

高速公路生態環境影響后評價是指在高速公路運營三到五年后,對項目的生態環境進行系統的、客觀的調查、分析和評價。我國對生態環境影響的各項考核往往止于竣工,而未觀測長遠影響。這對于各有關部門的警示和約束作用是不夠的。

4 結語

高速公路作為我國重要的交通基礎設施之一,雖然起步較晚,但進程迅速。十一五期間,隨著新版國家高速公路網絡規劃的提出,如何確保高速公路建設體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力求達到經濟、資源與生態環境的完美統一,使我國高速公路建設生態環境的保護歷程掀起新的篇章,是今后工程建設中一項重要的研究課題。

參考文獻

[1] 趙劍強.公路交通與環境保護[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16-17

[2] 蔡志洲編譯,公路項目環境評價中的生態觀點[J]. 國外公路,1995,15(2):38-401

篇7

【關鍵詞】水利生態工程;環境問題;建議

水利工程建設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也出現了十分驚人的發展速度,在當前提倡可持續性發展的大背景下,我國水利工程也朝著保護生態環境的方向前進,確立了水利生態工程,更加注重在工程建設過程中對環境的影響。為實現現代化水利工程,應當從當前存在的環境問題出發,針對問題找到科學合理的解決方法,才能從根本上降低水利工程對環境的影響,提高水利工程的建設效益。

1、水利生態工程中出現的環境問題

1.1水資源受到影響

水資源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條件之一,水資源受到影響直接威脅地球物種的生存。在水利工程建設當中,蓄壩攔水工程的實施導致下游水量減少,用水成了問題。也是由于水量減少,水生物或者周圍的以水為主要生存環境的物種,由于生存環境變化,這些物種會出現不能繁殖的現象,嚴重導致物種退化。這種物種的變更會破壞周圍的生態環境,出現生物鏈的中斷,影響水利生態工程的實施。

1.2土地資源受到影響

土地資源在水利工程建設中的用處很多,比如在臨時搭建時就會用到,而在此過程中會出現搬運、堆放的現象,產生巨大的土灰、飛塵,這種現象得不到規制,會直接影響生態環境。另外,在挖掘、開采土地資源時,許多工程隊都沒有提前進行測量和分析,直接進行挖掘工作,可能會產生水土流失的現象,對生態環境的危害很大。

1.3噪音問題嚴重

水利工程施工過程中,免不了出現挖掘、爆破活動,這些活動能制造出巨大的噪音,影響人們的聽力環境,另外這些活動中會產生很多煙塵,混進空氣中,給周圍居民的生活環境造成很大影響。

1.4空氣質量受到影響

水利工程建設當中,需要大量的水泥和石灰做建設材料,而水泥和石灰都比較容易揮發,直接傳播在空氣里,造成空氣粉塵。粉塵在進入人們的鼻腔后,會對人體內的重要器官造成損害,直接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

2、關于存在的環境問題的建議

水利生態工程是水利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水利生態工程的建設質量影響著整個水利工程的質量,因此一定要重視水利生態工程的建設工作。所謂水利生態工程就是在保證水利工程建設質量的基礎上,維護周圍的生態環境,實現環境的可持續性發展。當今社會科技日新月異,人們對環境的保護意識也提高了,對傳統的水利工程認識也有了改變,雖然傳統的水利工程也能解決社會發展和人們生活的基本需求,但卻會對環境產生很大影響,因此現在的生態水利工程才是被大家所提倡的,因為該工程不僅可以滿足生活和生產的基本發展需求,還可以減少生態環境的影響,從長遠考慮,生態水利工程更能保證人類社會的健康發展。因此,必須正視當前水利工程中存在的問題,找到解決辦法,實現生態水利工程的最終目標。

2.1加大環境監管力度

我國當前對環境的監管有相應的環境檢測標準,在平時的水利工程建設中,監測人員應當做好監測工作,嚴格按照國家標準執行,絲毫不放過任何監測漏洞,對不符合檢測標準的要求進行補救,如果難以補救的就視作不合格工程,絕對不能投入使用。另外,嚴把質量關,對工程質量進行全面的考察,保證水利工程的基本性能能夠充分實現,避免將質量不過關的工程投放市場,造成嚴重后果。對環境檢測要做到認真、仔細,應當建立專門的環境監測機構,從施工到完工做好每一環節的環境監測工作。檢測機構應當配備專門的檢測器材和工具,將檢測結果制成表格方便分析,在分析檢測結果階段,要統籌分析、全面考慮,找到最容易出現的環境問題,并及時將結果反饋給建設單位,促使他們吸取經驗教訓,在以后的施工過程中提高環境保護力度。

2.2重視循環利用

目前我國正面臨著人口眾多而資源有限的發展困境,由于人口基數龐大,加之生長速度得不到有效控制,我國人口總數目前已經超過了13萬。雖然我國是疆土遼闊、資源豐富的大國,但面對這樣一個數字資源還是出現緊缺,要保證中國社會的長期穩定發展實現資源的循環有效利用是一個亟待實現的目標。而在水利工程施工過程中,也會消耗很多的資源,比如水資源、土地資源等,都是影響社會發展的重要資源類型,因此要注重資源的有效利用。比如對于水資源在施工中運用頻繁,應當制定一個科學的節水和用水計劃,拒絕浪費。還有一些施工材料也要進行充分的利用,減少不充分利用帶來的資源浪費和垃圾問題,實現生態環境的健康發展。

2.3減少人為垃圾對環境的影響

水利工程建設是一個長期的工作,一個大型的水利工程項目多的要好幾年才能建成,這就需要更過的人力資源。而人力在施工中會產生很多的生活垃圾,對這些生活垃圾不加以規制就造成很多施工地點垃圾成堆的現象,與生態水利工程的宗旨是背道而馳的。因此,工程管理人員應當進行有效的管理,制定管理計劃,嚴格對生活垃圾的處理,為生態工程的落實不斷努力。

2.4合理布置施工現場

施工現場的布置影響著周圍的生態環境,要重視對現場的管理,營造一個整齊有序的施工現場。但是實踐中,許多建設單位只一味地追求工程進度,而忽視了對施工現場的管理和規范,造成很多施工現場各種施工用料隨處亂堆,前文已經述及像石灰、水泥這種建設材料有很大的揮發性,會發到空氣中會直接威脅人們的身體健康,這樣亂堆亂放,只會加速施工材料對環境的污染速度。因此,要嚴格規制亂堆亂放的現象,減少施工材料對環境的污染,實現生態環境健康發展。

3、結束語

水利工程是關乎民生大計的重要工程,在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要一改傳統的水利工程建設,邁向現代水利工程,而現代水利工程就是生態水利工程,就是要以保護生態環境為根本出發點。在運用科技手段的基礎上,充分保證工程質量,并且實現工程對環境的零破壞是生態水利工程的最終發展目標。因此,要動員社會各界力量,促進和監督水利工程的建設工作,做好資源的循環利用,減少人為對環境的破壞因素,并降低施工現場對環境的不良影響,協調人類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做到社會進步的同時,生態環境的質量也在提升。反過來生態環境的提高促進人類社會的進步,全面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促進社會的可持續性發展。

參考文獻

[1]魏朋松.淺析水利工程施工中生態工程的環境措施問題[J].科學與財富,2013,(8):56-57.

篇8

關鍵詞:生態文明;自然環境;自然資源;化石能源

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人類與自然的相互融合,這會是生態文明創新工程中科技發展的必然趨勢。人類在自身文明的發展中,利用自然界的力量和資源創造,并以科學技術為依托,為生產和生活創造了各種便利。但科學技術在幫助人類文明不斷進步的過程中,也對地球的生態環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壞。生態文明是人類在經受自然環境變化的基礎上反思的結果,但生態文明的建設仍然不能離開科學技術的支持。

1生態環境問題

科學技術主要體現在幫助人提升勞動能力、改善勞動工具,它是人類與自然的紐帶,會對自然生態系統產生間接或是直接的影響,人們對科學技術的運用可能對自然生態系統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目前,全球生態環境中的主要問題是人類對生態系統的干擾和破壞,且這種破壞已遠遠超過了自然環境的承受范圍。雖然人類采用科學技術大大提高了對自然資源的利用率,但隨著資源、能源的消耗不斷增加,污染物的排放量也在不斷增大,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有關世界資源的報告顯示,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需求隨著人類數量的不斷增加而增長。比如,對木材的需求從1961年以來已增長了64%,谷類食物的消費量增加了1倍多,肉類的消費量增加了2倍以上,農產品中化肥的使用量增加了3倍多。此外,全球對有色重金屬的需求在逐年增長。化石能源的開采對自然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人們對該類能源的使用使全球碳排放量逐年增加,并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全球能源消耗量將持續增長,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也將不斷增加。以2000年為基準,2010年的碳排量增長了76%,2020年的碳排量將增長36%.此外,人類對資源的需求對大氣、河流、森林、海洋等眾多方面的負面影響也越來越大,導致當代人類面臨著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人類面臨的環境和資源問題與科技的發展和應用是緊密相關的。人類工業文明主要基于物理和化學等學科,其觀念是基本一致的,忽視了自然環境的多樣化,未與自然環境形成和諧的關系,進而導致科學技術間接對生態文明造成了負面影響。此外,人類不斷膨脹的消費觀、人類主義中心論的提出以及單純地追求經濟效益的觀念也間接加劇了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2生態文明工程應遵守的原則

基于對生態環境現狀的分析,改變科技發展的方向、及時開展生態文明工程、避免環境的惡化是人類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應制訂相應的環境工程、科技創新的戰略性目標。生態環境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存在的問題也不是單一的、表面的。在科學技術的發展中,必須實現環境工程具有科學、系統的指導思想的目標,并重視生命周期,建立和形成有利于解決復雜問題的環境工程科學體系。對于生態環境中出現的問題,要遵循針對性原則,確立環境保護的工作重心,優先解決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問題,對研究環境管理和污染防治的重點項目給予重視。環境問題是社會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間相互作用的復雜產物,在人類生產的每一個環節中,都要分析該環節是否會對環境造成破壞、最終能否形成完整的工程技術系統、防止出現污染轉移現象、避免出現一項防治污染技術的誕生是建立在其他污染環節之上的情況。此外,環境工程不能只停留在理論階段,要將科技創新的成果轉化為治理污染的具體措施。

3環境工程和科技創新的主要內容

地球系統工程是隨著地球系統產生的學科之一,其重點是在運用和研發創新工程和管理技術的基礎上,針對目前地球面臨的環境問題進行探索和改造。全球氣候的變化影響著人類的生活環境,比如,目前我國的極端天氣頻繁發生,造成部分地區嚴重缺水,生態環境在氣候的變化下變得更加脆弱,沿海地區受到了海平面上升的威脅。因此,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技術的研發已成為刻不容緩的科技創新內容。此外,地球上不僅生存著人類,還包括很多植物和動物,生物的多樣性與人類的健康發展密切相關,生物物種的不斷滅絕已成為國際社會觀注的重要問題之一。由此可見,人類必須停止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以保護物種多樣性,維持地球生態系統的平衡。

4結束語

環境工程和科技創新是實現生態文明的重要保證。在自然環境不斷惡化和資源日益緊缺的情況下,堅持生態文明的科技觀念、減緩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發展的速度已成為解決環境問題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孟偉,傅澤強.生態文明創新環境工程與科技的發展模式[J].環境工程技術學報,2011(01).

[2]邱向軍.科學發展觀視域下生態科技新城建設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13(12).

篇9

生態環境是指由生物因子(植物、動物等)和非生物因子(水分、大氣、土壤等)組成的各種生態系統所構成的整體,在自然因素下形成的,并且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是影響人類與生物生存和發展的全部外界條件的總和。20世紀以來,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和人口的急劇增長,給生態環境帶來了嚴重的破壞并威脅和影響著社會的穩定與發展。目前,我國生態環境的狀況具體如下:

(一)工業污染嚴重。

現代社會,科技在進步和社會生產力也得到了極大提高。但是,伴隨而來的是工業生產產生的廢氣、廢水和廢渣的超標排放,造成了大氣污染、水體和土壤污染,產生噪聲、振動等,危害周圍環境。我國近年來的霧霾的產生與工業的嚴重污染有著很重要的關系。

(二)資源過度開發。

自然資源是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隨著人口的增加和現代文明的發展,在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過程中、不合理、非節約型和非持續型的開發利用引起了自然資源急劇衰竭、環境惡化,使自然資源與經濟發展及環境發展之間的矛盾加劇。

(三)生物多樣性減少。

我國是世界上物種資源豐富的國家之一,有種類多、數量大、分布廣等特點。但是,我國的生物種類由于各種原因在加速的減少和消亡。據調查估計,目前我國的野生生物物種正以每天1個種的速度走向瀕危甚至滅絕,農作物栽培品種數量正以每年15%的速度遞減,還有大量物種通過各種途徑流失海外。生物多樣性銳減,大批農業野生植物資源也正在流向境外,給我國的生態安全和生物安全造成非常大的危害。由上可知,當前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正在面臨著環境污染、資源短缺等一系列生態危機的嚴重威脅。刑法作為法益保護的最后一道屏障,對懲治與預防環境犯罪承擔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二、我國環境刑事立法存在的問題

我國刑法對環境犯罪的立法在不斷補充、修正,而且環境犯罪的刑事法治建設也正在逐步完善。然而,環境犯罪刑事立法仍存在一些不足,亟待立法的進一步完善。

(一)環境犯罪罪名規定的較分散。

只有在《刑法》分則第六章第六節集中規定了14種環境犯罪罪名,其他與環境犯罪相關的罪名則是分散的規定在刑法分則其他章節,使得環境犯罪罪名之間的關系松散化。環境犯罪的客體特征由于這種分散的立法方式而被嚴重地淡化了,這對環境犯罪的治理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二)罪名規制范圍較窄。

我國《環境保護法》第2條從廣義上規定了環境的概念。然而,刑法中采用的卻是最狹義的環境概念,相關罪名所針對的對象僅僅是自然環境,并且即使是自然環境中的草原、自然保護區等自然環境要素也未能包括在內。那么,環境問題的刑事治理與行政治理之間勢必會導致脫節,進一步造成環境治理的整體機制效能的減弱。

(三)處罰的種類較少。

我國《刑法》關于環境犯罪的刑罰有四種:有期徒刑、管制、拘役和罰金。應對現在生態環境破壞日益嚴峻的形勢,顯得種類較少,并且在司法實踐中往往側重于短期自由刑和低額罰金刑的運用。

三、生態環境問題刑事立法防范的進一步完善

雖然,刑法在保護環境方面有著其他法律所不具有的作用,可是,我國《刑法》關于環境犯罪的規定仍有許多的不足,需要對其做進一步的完善。

(一)設置專章,完善刑法立法體系。

我國《刑法》分則按照行為所侵犯的法益不同而分為不同的章節。生態環境安全利益這一獨特類型的法益是環境犯罪所侵犯的客體,而在我國刑法中卻并無此種客體類型,環境犯罪相對集中的規定在《刑法》分則第六章第六節,屬于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由于所侵犯的法益有所區別,以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去衡量環境犯罪,便會出現定罪的不準與量刑的不足。環境犯罪作為足以對人類和社會產生現實的或潛在的甚至是長期的重大影響的犯罪,其社會危害性絕不亞于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因此,應將《刑法》分則第六章第六節規定的環境犯罪罪名從該章中獨立出來,單獨成立一章,將《刑法》分則中相關罪名納入這一章中,以進一步完善我國的刑法立法體系。

(二)增設相關罪名,擴大保護范圍。

刑法對于生態環境保護的范圍較窄,要解決這一問題,應當在刑法中適當增設一些環境犯罪的新罪名,以完善環境犯罪罪名體系,嚴密環境犯罪刑事法網。具體如下:

1.破壞草原罪。

破壞草原罪是指違反《草原法》的規定,非法開墾草原,或者在荒漠、半荒漠和嚴重退化、沙化、鹽堿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的草原,以及生態脆弱區的草原上采挖植物或者從事破壞草原植被的其他活動的;或者未經批準或者未按照規定的時間、區域和采挖方式在草原上進行采土、采砂、采石等活動的;或者其他破壞草原的行為,造成嚴重后果的行為。草原是地球生物圈中不可取代的自然環境要素,對保護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起著重要作用,另外也關系著畜牧業、農業乃至整個社會的發展。但是,我國草原生態形勢相當嚴峻,生態環境由于草原退化嚴重而受到威脅,另外,水資源枯竭、土壤侵蝕、溫室效應等環境問題的出現主要原因也是草原退化造成的。所以,有必要采用刑事手段來遏制這一現象,懲治破壞草原資源的行為。因此,我國《刑法》中應當規定破壞草原罪。

2.破壞自然保護區罪。

破壞自然保護區罪是指違反國家規定,在自然保護區非法從事砍伐、放牧、狩獵、捕撈、采藥、開墾、燒荒、開礦、采石、挖沙等活動,或者實施其他破壞自然保護區的行為,造成嚴重后果的行為。對破壞自然保護區犯罪行為的規制在我國刑法中有多個罪名涉及了,但是,卻沒有單獨的規定破壞自然保護區罪這個罪,這非常不利對于自然保護區的保護。為了保護生物多樣性以及自然生態環境,刑法應當獨立規定破壞自然保護區罪,以便更好地打擊危害自然保護區的犯罪,保護自然保護區以及自然保護區所要保護的珍貴物種和其他由自然保護區保護的物質。

(三)擴大罰金刑的適用,加大處罰力度。

篇10

關鍵詞:農村;城鎮化建設;環境問題

引言:

農村城鎮化是指在保證農業現代化和農村工業化的基礎上按照城市的經濟技術和社會標準在廣大農村建設中小城鎮。農村城鎮化包括很多方面的內容,包括農業人口向非農業人口轉移,統一規劃布局小城鎮。農村城鎮化是現代經濟活動的載體,能夠促進經濟的發展,拉動農村內需。目前,農村城鎮化進程已經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很多人也把城鎮化進程作為衡量國家是否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之一。

1貴州凱里市城鎮化現狀

凱里市是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東西長達51.7公里,南北寬約44.3公里,總面積達到了1306平方公里。凱里市是貴州省第五大城市,市內有苗、漢、侗等民族。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首府,全州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轄2鄉8鎮和5個街道辦事處,全市總面積1306平方公里,其中城市規劃面積248平方公里,總人口55.2萬(2009年),凱里市是一個以苗,侗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少數民族占74%,其中苗族占63%,是全國少數民族比重最大的城市之一。近年來,貴州凱里市的城鎮化進程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政府加快優化和完善城市綜合體集群,加強分類指導、突出重點,規劃先行、分批實施,不能急于求成,力爭做一個、成一個,注重功能與內涵的體現,注重產城互動,更要著眼于民生,切實保護耕地和自然生態環境。在實施推進過程中,以“城市新區”的概念為統領,注重功能互補,整合資源和建設理念,合理布局業態,體現民族文化元素,提升開放空間,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善于利用比較優勢,堅持精品化、區域化,走出一條符合實際、獨具特色的城市綜合體建設新路子。但是城鎮化進程中仍舊存在很多環境問題。

2貴州凱里市農村城鎮化環境問題的具體表現

2.1人口增長過快

人口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非常密切,兩者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一方面,農村城鎮化進程可以促使農村人口向城鎮聚集,減少農村人口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另一方面,城鎮人口的增加必然導致城鎮水、電、燃氣等資源的消耗,增加生活垃圾和工業垃圾的排放。如果人口增加過快,廢棄物的排泄量超過城鎮環境的承載力和自凈能力,那么就會導致嚴重的城鎮環境污染。

2.2生物多樣性減少

我國的生物多樣性非常豐富,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目前,在凱里市的城鎮化進程中,由于缺乏合理的規劃,再加上管理人員保護意識薄弱,為了短期的經濟利益開始濫砍濫伐,亂占耕地,隨意改造荷塘,破壞了生物的棲息地,導致城鎮的生物多樣性遭到威脅,從而制約了城鎮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2.3土地資源短缺

土地資源短缺問題在貴州凱里市乃至全國都表現的很突出,城鎮化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城鎮化初期,很多地方對城鎮化的功能和性質以及其他定位認識都不夠清楚,沒有準確把握其內涵,僅僅片面地擴大城鎮面積,使得城鎮建設集約化程度較低,浪費了大量的土地資源,使人地矛盾變得更加突出。

2.4地面沉降

城市化進程中建筑物的密度和高度都在不斷地增加,導致地下設備也再不斷地增加,從而阻礙了雨水向地下滲透。再加上人們過度抽取地下水導致水位下降,進而引起地面沉降。一個地方出現地面沉降的情況就會導致周圍地區沉降情況加重,分布范圍也越來越大。地面沉降帶來的危害是巨大的,它能夠造成地面標高的損失,還能夠降低河道行洪能力,引起房屋破壞,進而對當地經濟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

2.5土壤污染

貴州凱里市城鎮土壤分布較零散,面積相對較小且孤立,土壤的生態系統較為封閉,物質循環緩慢,土壤生物種類小且數量少,其自凈能力較差,在加上環境荷載能力相對較低,因此,一旦發生污染,很難通過自身的能力緩解。在城鎮化進程中,人為活動較頻繁,很容易產生大量的廢棄物,如果是有機廢棄物可以進行分解,如果是無機廢棄物,不及時處理就會永遠占用農村的土地。

2.6鄉鎮工業污染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我國的城鎮環境污染也開始擴大。城鎮化進程中環境問題的根源主要來自于鄉鎮企業,農村鄉鎮工業實行的是粗放的經營管理,導致工業生產中排放的大量廢棄物都得不到合理的處置,當這些污染物超過環境本身的自凈能力后,就很容易產生環境問題。

2.7生態環境惡化

城鎮化進程不斷加速,城鎮基礎設施建設速度與城鎮發展的實際需要出現矛盾。目前,凱里市的一些城鎮還沒有完善系統的排污管渠和污水處理廠,城鎮污水很多是沒經過處理就排放,有些城鎮的生活來及主要采用原始的露天堆放的方式進行處理,這種現象很容易對周圍的環境造成破壞。

3貴州凱里農村城鎮化建設環境優化對策

3.1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的觀念,加強環保意識

農村城鎮化建設中人的作用是無法忽視的,人是城鎮化生態環境的設計者和管理者,也是城鎮生態環境系統的主體。人的行為對城鎮化進程中的環境問題有著直接的影響作用。目前,凱里市城鎮化中環境問題的出現大多都是由人缺乏環境保護意識導致的,因此,緩解農村城鎮化進程中的環境問題首先要從提高人的環保意識入手。由于技術的進步和人類作用的加強,存在著過分強調人的主觀性的思想,片面地按照人類需求來改造環境,與自然對抗,違背自然規律,造成資源枯竭,環境惡化,歷史的經驗警示,不能無限度地向大自然索取,人和自然之間應當保持和諧、協調的關系,才能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標。農村城鎮化建設應該體現生物圈和技術圈協調,人與環境和諧相處。

3.2制定城鎮環境建設規劃,實現農村城鎮化建設快速發展

城鎮是一個多功能、多層次的生態系統,農村城鎮化過程中如果只注重經濟功能,忽視城市的環境功能,就會產生一系列的環境問題。在實踐中人們對城鎮生態系統缺乏足夠的認識和了解,以及局限于眼前利益的行為,是造成城鎮環境破壞和污染的根源,因此,必須掌握城鎮環境和生態的特點及規律,防治城鎮水源污染。

3.3建立健全環境保護財力保障機制,加大環保基礎設施建設

目前,小城鎮是以上繳財政收入為主,自身不是一級獨立財政,無法把必要的、正當的環境投入列入財政預算和計劃中實施。加上小城鎮自身財力不足,除了各項財政支出外,難于支持一般的環境保護工程的資金需要,所以,小城鎮應當把環境保護目標納入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搞好綜合平衡,加強對環境項目的財政傾斜和信貸投資,創建環境、經濟協調發展的小城鎮,用足用好按規定籌集的。

3.4強化政府對農村城鎮化建設進程中的環境管理

政府在協調農村城鎮化和環境保護的關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政府要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切實把環境保護提到各級政府工作的重要地位中來,各級政府要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的原則,把握城鎮發展規律,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落實環境質量領導負責制,切實做到責任到位、投入到位、措施到位。

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農村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環境問題將越來越嚴重,因此,必須重視起農村城鎮化進程中的環境保護問題,否則環境污染規模將會不斷地擴大。農村城鎮化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并不是不可調和的,可以通過積極的應對態度和加大治理來環節環境問題,順應時展的需求,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建設新農村。鑒于農村城鎮化建設中的環境問題對我國城鎮化進程的重要性,因此,本文研究這個課題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徐曉云.我國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4

[2]白雪.農村城鎮化中的環境保護問題及其對策[J].知識經濟.2010(17)

[3]王麗.加快小城鎮化建設促進農村經濟發展[J].農家之友(理論版).2010(04)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