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社區治理存在的問題范文

時間:2023-08-08 17:20: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目前社區治理存在的問題,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目前社區治理存在的問題

篇1

關鍵詞:社區;問題;對策;公共安全管理

目前我國十分重視城市社區公共安全管理工作,致力于解決城市社區公共安全管理存在的問題。社會的和諧發展是保障國家的長治久安的重要基礎,因此構建和諧社會成為我國當前的首要任務。社區作為城市規劃的主要組成部分,即作為一種城市管理單元。目前我國制訂了較為明確的城市社區公共安全管理保障體系,為城市居民安全提供安全、優質的服務,成為社區安全、社會安定、生產安全的基本保障。本文首先即將對城市社區安全管理進行概述,分析城市社區公共安全管理的重要意義,對其存在的問題進行探究,以便廣大城市社區安全管理工作人員進行參考。

一、城市社區公共安全管理概述

城市社區公共安全管理大致分為兩部分,即社區安全和城市管理。社區安全建設直接體現了城市的發展水平和生活質量,社區的安全保障建設的提高可以完善城市管理功能。社區安全的概念基本可以理解為社會機構與各類組織之間的聯結紐帶,為社會大眾提供公共服務,滿足大眾的生活需求,促進社會大眾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區內的各項事業可由社區安全管理作為基本保障,進而建立起一種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社區公共安全管理的保障體制。城市管理是在保障社區發展的基礎上,推動整個社區的平衡發展。城市管理的范圍基本包括大眾的工作場所、日常娛樂、運動場所、學校、醫院、商業圈等城市基本單元。城市管理從某種程度上可以降低社會的暴力傷害、職業傷害、日常傷害以及有效處理各種突發意外。因此,城市社區公共安全管理工作是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途徑。

二、城市社區公共安全管理的重要意義

社區作為社會的基本單元,在社會管理過程中能夠提升居民的生活質量,并為居民提供多樣,根據國內外城市發展的實踐進程研究,可以看出城市規模越大,城市功能也就更為復雜,而經濟發展高速發展的同時,也造成了潛在的危機。隨著我國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城市安全也面臨更大挑戰。加強城市社區公共安全管理能夠從社會治安、居住環境、醫療衛生和社會保障等多個方面,加強社會管理的多樣,因此城市管理應當充分重視社區公共安全管理,明確認識到社區安全管理在和諧社會建設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城市發展的角度,對社區安全保障功能進行探究。

三、城市社區公共安全管理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正處于發展中時期,城市化水平在不斷提高,同時城市人口也在不斷增長,因此會導致城市內部的發展失衡,整體協調性有待加強。城市社區公共安全管理存在的問題基本包括:重視程度不足、人員素質不強、管理方法不合理等。

1.重視程度不足

城市社區公共安全管理的重視程度不足主要體現在社區安全體系還不完善,監管力度不強,因此存在諸多問題。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的轉型時期,在利益沖突與社會矛盾日益尖銳的今天,城市社區公共安全管理的重視程度不足,導致城市社區公共安全管理的智利存在諸多問題,城市、政府、社區之間的在互動機制上有待于進一步的完善。良好的城市社區公共安全管理是社會安全與健康發展的基本保障,但目前我國對于城市社區公共安全的管理不夠重視,在城市社區治理和服務體系中,社區治理、專業治理、自治治理、三者之間都站在自己的利益立場去進行城市社區公共安全管理工作,而不是做到真正的重視社區治理的中體效能,極大的減弱了社區安全的保障性。社區治理的關鍵在于將城市構建的具體框架、街道、社區之間關系進行明確定位。進而從自治治理、專業治理、社區治理三個方面制定明確的管理體制方案。因此,加大對于城市社區公共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視力度顯得尤為重要。

2.人員素質不強

當前我國城市社區公共安全管理存在人員素質不強,其問題主要體現在公共安全教育的培訓體系較為薄弱。據調查,我國對社會群眾進行國民消防安全素質的調查過程中,發現社會群眾普遍存在安全意識較為薄弱,缺乏安全意識以及基本的消防安全常識。這種情況直接體現出我國對于國民的消防安全教育方面的重視不夠,因此,導致我國人員素質不強。我國在國民的安全教育的培訓方面的制度,與其他發達國家的國民安全教育培訓工作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因此,國民普遍存在應急處置能力以及公共安全保障素質能力較低,社會安全的保障性存在較大隱患。當前我國的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沒有養成憂患意識,導致面對安全危害時不具備應急處置能力,極大降低了日常生活的安全性,缺乏城市社區公共安全基礎保障。因此,加強我國國民整體的安全意識以及消防安全常識顯得尤為重要,進而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城市社區公共管理存在的問題,增強城市以及群眾抵御各種災害以及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能力。

3.管理方法不合理

我國在社區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管理方法不合理,管理體制不盡完善,其主要體現在社區治理的規章制度不夠明確。社區是構成城市的基本單元,而社區中又由區、街、居三級組織機構構成。做到有效的社區治理需要做到發揮其綜合能力,然而管理方法不合理是導致城市社區公共安全管理存在問題的主要原因。制定合理有效的管理方法,需要對管理制度進行規范,制定明確制度程序與運行機制,協調組織各成員之間解決問題的處理方式。我國城市社區公共安全管理方法存在的主要問題在于,政府機構制定的規章制度不夠完善,管理部門的行政管理與服務之間的界限不夠明確,另一方面,社區組織的行為沒有形成有效的規范形象,導致部分城市社區公共安全管理部門的權力過于集中,工作質量和自身行為規范的監督與制約力度不夠。因此,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城市社區安全管理存在的問題,首先應當解決管理方法不合理這一問題,制定合理有效的管理方法。

四、城市社區公共安全管理對策

當前我國城市社區公共安全管理存在諸多問題,對此,制定合理有效的管理對策顯得尤為重要。城市社區公共安全的管理對策基本包括:加強重視程度、強化人員素質、完善管理方法等三個方面。

1.加強重視程度

針對我國對于城市社區公共安全管理重視程度不足這一問題,我國政府及相關部門應當加強重視程度。完善社區安全體系,加強監管力度。

進一步完善城市、政府、社區之間的互動機制。進而對城市構建的具體框架、街道、社區之間關系進行明確定位,加大對于城市社區公共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視力度。

2.強化人員素質

強化人員素質主要體現在強化公共安全教育的培訓體系,增強群眾的安全意識,以及基本的消防安全常識。減少與其他發達國家之間國民安全教育培訓工作的差距。提高國民的應急處置能力以及公共安全保障素質能力,減少社會安全的保障性存在的隱患。強化城市社區公共安全基礎保障,進而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城市社區公共管理存在的問題,增強城市以及群眾抵御各種災害以及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能力。

3.完善管理方法

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城市社區安全管理存在的問題,首先應當解決管理方法不合理這一問題,制定合理有效的管理方法。制定合理有效的管理方法,需要對管理制度進行規范,制定明確制度程序與運行機制,協調組織各成員之間解決問題的處理方式。(作者單位:華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MPA中心)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環境管理;模式創新;公眾參與

公眾參與環境管理指的是人民群眾通過組織或私人的形式,通過多方式、多途徑參與到環境決策管理和社會公益活動中的一種行為。隨著生態環境惡化與環境污染的加劇,人們逐漸意識到了環境對人類健康與生存的重要性,這也激發了人們主動參與環境管理的積極性。但是,在環境管理過程中,因為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導致公正參與環境管理過程中存在許多問題,因此必須要加強對這些問題的重視程度找出引發問題的原因,從而通過有效的措施,解決存在的問題,為公眾參與環境管理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1 環境影響評價體系的構成與公眾范圍

1.1 環境評價體系構成

理解環境影響評價體系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通常來說環境評價分為前后兩部分,前者包括的主要內容為建設項目和環境評價,后者則包括項目規劃和項目建設后的環境影響評價,但是在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上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環境評價不包括驗收和環境監理。現階段,我國公眾處在參與主要環境影響評價和環境監理階段,但是依據實際情況來看,這兩個階段與公眾的聯系并不緊密。

1.2 公眾范圍

通常情況下,“公眾”指的是針對特定利益所做出的特定反應的團體或人群。在這其中不僅包括特定的工民個體,同時也包括與之相關的組織、團體以及政府機構。在環境保護過程中,參與環境影響評價的公眾分為狹義和廣義兩種。狹義公眾所指的是非服務于決策的利益相關者,與決策有著間接或直接利益相關的個人、機構、單位等,同時也包括非應力或非政府的民間組織。廣義公眾泛指有意愿或者有興趣參與環境影響評價的機構、單位、個人、組織等。其中廣義環境影響評價主要包括的內容有初步環境影響評價、環境影響初評價、環境影響后評估等多個階段。從目前我國在公眾參與環境管理的具體情況來看,參與對象主要還是狹義的公眾范疇,但是如果涉及到較大環境影響,社會敏感程度較高決策時,通常在決策上需要將狹義公眾范疇拓展到廣義范疇上,從而使環境管理變得更加科學合理。

2 環境管理過程中公眾參與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法律法規有待進一步完善

我國現行的法律中,并沒有對我國公眾的環境權進行明確界定,因此,民眾在參與環境管理過程中缺少有效的制度以及法律的支撐。民眾在環境管理過程中,民眾的知情權、監督權、索賠權等相關權利都缺少特定的法律支撐。在法律條例之中,缺少針對民眾參與環境管理的相關規范,因此民眾在環境管理過程中屬于弱勢群體,無法與政府、利益集團抗衡,這也直接導致在環境管理過程中,民眾的參與成為了一種形式,沒有起到實際作用,使民眾參與環境管理的積極性受到了嚴重的打擊。

2.2 公眾參與程度低

在環境管理過程中,公眾的參與程度直接決定了其在環境管理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我國公眾參與環境管理是近幾年才發展起來的,還處于發展階段,公眾在環境管理意識上還存在許多不足,雖然有部分公眾參與到環境管理中,但是參與度較低。

2.3 缺少完善的體系

公眾參與環境管理需要一套完善的體系予以保障。在我國環境管理體系中,政府在管理中占有主導地位,而公眾在環境管理中主要起到輔助作用,是一個自上而下的一套組織體系,組織缺少持續性和系統性,公眾參與環境管理起到的效果也十分有限。

2.4 社區參與度不高

目前,我國城市化腳步得到了進一步提高,而我國的相關單位和公眾還沒有充分意識到社區參與環境管理的重要意義,這也導致了社區無法參與到環境保護中,公眾參與環境管理實踐過程中,社區的參與度較低。

3 科學的環境管理模式

3.1 構建社區磋商小組,發揮其在環境管理中的作用

社區參與環境管理在我國有著良好的基礎,目前在環境管理過程中正在實行的居民自治分別在農村和城市地區實行公眾自主管理制度。環境管理中,公眾進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分析。本文在環境管理過程中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種調動基層群眾力量的管理模式――社區磋商小組。該小組在環境管理過程中起到的主要作用為引導、協調、激勵環境保護的社區組織,最終構成一種長期運行的環境保護社區組織。在該管理模式中,社區磋商小組主要通過公眾民主選取構成的,組織在運行過程中需要大量的資金,這些資金主要來自政府的自主和社會捐助。

3.2 社區磋商小組在環境管理過程中的主要職能

3.2.1 加強教育

在環境管理過程中,可以通過討論、會議、宣傳板等方式,向社區內的成員宣傳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環境保護知識以及與環境保護相關的法律法規,從而使群眾的環境保護意識得到進一步提高。此外,在社區中還應當定期開展技能培訓,使社區中的公眾參與度得到進一步提升。

3.2.2 協調磋商

社區磋商小組中的成員代表群眾的意愿參與社區環境管理方面的議事,主要負責的工作是對社區公眾與污染企業之間存在的利益關系進行協調。如果發生了利益沖突,主要負責組織公眾、企業、政府三方進行對話,通過協商的方式對存在的問題進行解決。社區磋商小組的組織化參與到環境管理中,可以使公眾代表的專業性和代表性得到進一步提升,同時可以使民眾在與企業和政府的磋商和博弈過程中的信心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3.2.3 公眾管理力度的提高

通過合理的措施組織社區公眾參與環境管理,針對環境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各項問題進行科學治理,并針對問題提出合理的措施。例如,規章制度、村民手冊等,從而使公眾管理能夠對自身的生活習慣和行為進行控制,對社區中的成員進行有效管理,同時需要認真聽取公眾的要求和意見,使社區內所有成員的意愿都能夠得到反映,做到下情上達,上情下達,確保環境管理的順利開展。

3.2.4 合理引導

在環境管理過程中,對公眾參與進行適當引導,使社區能夠主動參與到環境管理中,積極參與對環境影響評價,對企業的環境行為進行監督,同時在如果出現公眾環境進行訴訟時,社區磋商小組不僅給與專業知識的自主,而且也要在資金上給予一定的支持。

3.3 社區磋商小組在公眾參與環境管理中的主要優勢

3.3.1 民主管理

社區磋商小組中的成員都是通過民主的方式產生的。社區內部成員開展磋商和交流可以增加社區中成員之間的相互理解,可以起到解決沖突和矛盾的橋梁作用。公眾參與環境管理通過社區磋商小組的方式進行,能夠避免個體分散的、自發的活動所造成的混亂現象,促進社區的健康發展。

3.3.2 范圍廣泛

社區磋商小組模式與我國社會體制相符,不僅可以在發達城市地區中應用,而且也可以在落后的鄉鎮地區中應用,開展的方式相對來說也比較靈活,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

3.3.3 公眾的主體性更加突出

社區小組主要由公眾主導,其主要在環境管理中代表的是公眾的整體利益。因此,在整個環境中,社區工程對環境管理具有充分的管理權和決策權,需要充分體現公眾的主體性,使公眾的地位得到充分重視,從而使公眾參與環境管理的積極性得到進一步提高。

4 磋商小組的具體應用實例

4.1 試點地區的具體概括

試點地區管轄的面積約9.5km2,人口數約5214人,現有居民小組37個,村企業約27個,該村的社區組織性已經十分成熟,社區磋商小組主要以保護村內的水環境為特定目標,展開試點工作。

4.2 試點工作的順利開展

4.2.1 社區磋商小組的構建

該村一共召開了2次會議,成立了社區磋商小組。社區代表主要通過居民投票產生,一共產生了26名代表,并且明確了每一名代表在環境管理過程中的主要責任。

4.2.2 成員培訓

為了提升工作人員的工作技巧結合工作能力,需要對社區磋商小組中的成員進行培訓。培訓的主要內容包括公眾參與環境管理的技能和方法,以及環境管理的現場實踐,主要包括公眾參與的重要性、參與途徑、參與方式等。

4.2.3 社區磋商小組的工作程序

社區磋商小組參與環境管理的主要程序如下:(1)對環境污染

中存在的問題進行針對性分析,通過現場勘查和調查訪問的方式,針對污染的原因,并全面掌握信息資料,對問題進行解決。(2)設計科學的污染治理方案,制定科學的質量方案,為公眾的參與提供指南。(3)依據合理的順序實施污染治理方案。

(4)在方案的實施過程中要做好相應的監控工作。(5)對環境治理效果進行評估,并對該方法進行推廣,從而使公眾參與環境管理能夠變得更加合理,為促進我國環境的改善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5 結束語

綜上所述,公眾參與環境管理目前還處于發展階段,在模式上需要不斷創新,文章主要針對社區磋商小組在公眾參與環境管理中的應用進行了試點介紹,希望文中內容對激發公眾參與環境管理的積極性,促進我國環境管理模式的發展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李松,尤瓊智,任景明.戰略環境影響評價中公眾參與方法研究與案例分析[J].中國環境管理,2012,05:20-25.

[2]宋言奇,陳宇光.全球環境管理模式的轉變:從政府治理到社區自治[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2:37-41.

[3]張云懷,盧露.我國環境影響評價中公眾參與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11,11:6709-6710+6713.

[4]李淑娟.中美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中公眾參與政策的比較研究[J].世界農業,2011,10:48-51.

篇3

論文摘要:城市社區治理是實現和諧社區的基本途徑。如何搞好社區治理,是當前學術研究的熱點問題。隨著新公共管理運動的深入發展,社區治理主體也呈多元化的發展趨勢。社區業主是構成社區的基本元素,在社區治理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當今的業主與以往的居民并不相同,對他們的管理、組織等遇到了新問題。所以應根據新情況,給社區業主一個合理的角色定位并使業主主動參與到社區治理中來,這樣才能更好地進行社區治理。

近年來,我國的城市社區建設已初具規模。城市社區建設這一概念是在我國體制轉軌的大背景下被提出來的,“努力促進新的社會結構和管理體制的形成,配合人們在思想文化、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進步,重塑‘以人為本’的現代社會”。[1](p2)在新形勢下,對社區的管理不能沿襲以往的方法,由此產生了社區治理這一理念。社區治理強調的是治理主體多元化,這就把社區業主推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

一、社區治理主體多元化是發展趨勢

“治理”這一提法有其獨立的豐富內涵:“作為社會——控制論系統的治理,政策結果不是中央政府行為的產物,中央可以通過一種法律,但是在隨后執行的過程中,它要與地方政府、保健機構、自愿部門、私人部門等發生互動關系,相應,后面這些制度間相互間也要發生互動。中央政府的凌駕地位不存在了,政治體系日益分化,我們生活在‘沒有中心的社會’,即以多個中心為特征的多中心國家中。政府的任務是使社會——政治活動具有能動性,鼓勵出現多種多樣的解決問題和分配服務的安排。這種新的互動模式種類眾多,例如自我管制和相互管制,公私合作伙伴關系,合作管理以及有企業家精神的合資企業。社會——控制論研究方法強調了處于中心的行動者進行管理時所受的限制,聲稱不再有單一的主權權威,替代它的是:每個政策領域特有的多種行動者;這些社會——政治——行政行動者之間的相互依存;共同的目標;界限模糊的公共部門、私人部門以及自愿行動部門;行動、干預以及控制方式的多樣化和新出現的方式。治理成了互動式的社會——政治管理方式的結果。[2](p92-94)近年來席卷全球的新公共管理改革浪潮對政府職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府的公共管理職能要求管理主體的多元化,不再是單一的政府管理?!肮补芾聿煌耆扔凇芾怼馕吨环N新治理。傳統意義上的公共行政強調的是政府行政或政府管理(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or government management)。而公共管理中的管理者,不一定完全是政府,私人部門、非營利部門、非政府組織等都是公共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強調的是治理(governance),即由眾多行動者組成的一個關系網絡,和眾多行動者之間的合作伙伴關系”。[3](p12)治理理論與新公共管理理念相結合,形成了公共治理理論。公共治理的主要特征有:“1.政府理念從統治到治理的轉變;2.公共治理主體從一元到多元的轉變;3.公共治理的研究對象有了巨大的擴展;4.公共治理機制和手段的巨大變革。”[4](p91-92)社區治理的理念來源于公共治理理念,以往是政府作為單一的社區管理主體,而現在由于政府理念的轉變,使得治理主體呈多元化發展趨勢,使除政府以外的非政府組織、企業、社區部門和社區居民都可以成為社區治理的主體。不同主體在對社區事務的管理中發揮各自的特點和優勢,相互合作,共同為社區建設出力。如果這一套治理體系能夠良好運作,必然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在實際操作中,由于這一新治理模式起步晚,在實際操作中還要一邊摸索一邊前進,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各治理主體之間職責界限模糊,甚至對自身的角色定位認識不清。在這里要重點討論的,是社區業主在社區治理中的角色定位問題。

二、社區業主的角色定位

(一)社區業主與以往的社區居民的比較。

我們現在所說的社區業主,主要是指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住房商品化之后購買房屋全部產權的購房者。舊城改造是城市建設整體規劃的重要部分,拆除舊房屋建造新房屋則是舊城改造的主要內容。新建的住房大都是商品住宅小區,城市里的社區基本上就是以這些商品住宅小區為主。小區業主與以往的社區居民相比,不同點主要表現在:

1.以往的社區居民所居住的房屋大都是單位福利分房性質,居住在一起的居民一般是在同一單位工作,彼此非常熟悉;現在的小區是商品化住房,業主購房都是個體行為,業主之間互相不認識。

2.以往由街道辦事處、居委會等機構對社區進行管理,而現在這些機構已經淡化,應運而生的業主委員會擔負起了管理社區業主的責任。

3.以往社區的公共服務由單位統一提供,現在住宅小區的公共服務由物業公司提供,物業公司根據其工作內容和性質向業主收取物業管理費。

可見,從傳統社區向住宅小區的轉變,不僅是人們的居住條件、居住環境發生了變化,更是我國城市基層社會管理方式的轉變。以前實行的以“單位制”為主的管理模式隨著經濟轉軌和社會轉型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新的社區形式作為新的城市基層社會管理模式,是符合經濟與社會發展要求的。

(二)存在的問題。

社區治理主體的多元化發展趨勢,對社區業主提出了要求。社區業主作為跟社區部門、物業公司具有平等地位的治理主體,理應很好地發揮自己在社區中的作用。但在實際生活中,社區業主與物業公司及其他社區治理主體的矛盾很大,此類新聞也是屢見不鮮。

從上面總結的社區業主與以往社區居民的不同點中可以看出,現在的社區業主之間沒有工作上的聯系,加之當今社會競爭激烈、壓力大、生活節奏快,人們總是很忙,人情淡漠,對于自己所居住的社區的其他成員更是不會主動去結識交往,這就造成了社區業主之間聯系不緊密,缺乏把自己當成社區治理主體的覺悟。業主委員會是指由物業管理區域內業主代表組成,代表業主的利益,向社會各方反映業主意愿和要求,并監督物業管理公司管理運作的一個民間性組織。業主委員會的建立是社區自治發展的標志,但由于起步較晚,發展時間短,很多方面還不成熟,而且業主委員會是民間性組織,號召力似乎不強,許多業主對于委員會的職能性質都不了解,支持委員會的工作就更無從談起了。物業公司為社區提供公共服務,也是社區治理主體之一。目前社區里的矛盾問題,最集中的就是業主與物業公司之間的矛盾,往往是業主認為物業公司在收取了較高的物業管理費之后并沒有提供相應的服務,于是拒絕繳納以后的物業管理費;物業公司則認為他們收取的管理費都不足以維持公司的正常運轉了,這樣一來,后果一般是物業公司不再為社區提供公共服務,社區環境變得越來越惡劣,業主深受其害。

(三)社區業主的角色定位。

矛盾問題已經不容忽視了,那么業主在社區治理中究竟扮演著一個什么樣的角色呢?既然前面已經提出社區治理主體多元化的發展趨勢,毫無疑問,業主是社區治理主體之一,與物業公司及其他社區部門有著平等的地位。但在實際操作中不能發揮出業主應有的作用,這促使我們對社區業主的角色定位進行反思。

社區治理主體多元化是社區治理理論的組成部分,將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必然要經歷一段磨合期,在此期間可能會產生很多以往沒有遇到過的新問題?!熬C觀我國城市社區治理模式的發展與演變,可以將其概括為三種模式或三個階段:1.行政型社區——政府主導型的治理模式。2.合作型社區——政府推動與社區自治結合型的治理模式。3.自治型社區——社區主導與政府支持型的治理模式。我國城市社區建設由第二個階段向第三個階段的發展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5](p136-137)在這個發展演變的過程中,社區業主對自身的主體地位缺乏足夠的認識,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傳統管理模式的影響。在以往的社區管理模式中,社區居民是被管理者,是接受政府管理的一群人,人們在思想上已經形成了對管理者的依賴?,F在的社區沒有了所謂的上級管理者,更多的是靠自己進行管理。而靠自己進行管理,又沒有明確的管理方法和標準,于是更多的人選擇不管理,對公共事務不聞不問,至于私人的事情,自己管自己的,別人也無權過問。這樣一來就導致了社區業主對社區事務的普遍不關心,即使出現了會影響到自身利益的問題,只要他人也遇到同樣的問題,就不會主動去尋求解決方法,從眾心理在這里起到了很大作用。還有就是單位制解體,盡管凸顯了人們的自主性和個性,但也會造成人與人之間聯系的不緊密,住在同一個社區的人們缺乏內聚力,對社區公共事務漠不關心也就不足為奇了。業主委員會無法發揮更大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是得不到業主們的理解和支持,當然其根源還是前面提到的社區業主之間缺乏內聚力。同時,其他社區治理主體的職責界限模糊,對自己應負的責任認識不清,責任意識不強,也是導致很多問題無法妥善解決的原因。

問題的產生也許是在磨合期間無法避免的,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就成為了過渡的關鍵。既然現在社區業主不能很好地發揮其作為社區治理主體的作用,那就應該在實踐中將其定位在一個還不能夠達到治理主體水平,但正在向著治理主體前進的位置。在實踐的過程中努力將業主群體往治理主體的方向引導,并讓其認識到社區事務與自身利益有著密切關聯性。

三、努力引導社區業主發揮其治理水平

將社區業主放在一個還不能夠達到治理主體水平,但正在向著治理主體前進的位置,這就需要我們在實際操作中采取相應的措施,將業主向治理主體引導。

(一)強化業主委員會在社區中的作用。

我國傳統的管理模式是由上級機構管理社區居民,而且人們的思想方式受其影響很深。既然這樣,完全可以順應這一思維方式,提高業主委員會的地位,強化其作用。業主委員會雖然是民間性組織,也不是對社區的業主進行上對下的管理,但它是代表業主利益的組織,所做的工作都是在維護業主的合法權益。從這一點出發,我們可以強調業主委員會的組織功能,委員會是通過民主程序推選出來的業主代表組成的,跟大家是同樣平等的身份,這就不會出現以前管理模式中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隔閡。業主們有什么困難,遇到了什么問題,都可以向委員會反映,委員會幫助業主解決問題。在這一點上,業主委員會可以填補在沒有了傳統管理者之后人們心理上的缺失,業主們通過委員會解決了困難與問題,自然會感激業主委員會,在心理上對其產生認同后,要擁護委員會就是順理成章的了。所以,業主委員會必須強化自身在社區治理中的作用,當業主們還對自己的治理主體地位認識不清時,業主委員會就應該站出來,代表廣大業主發揮治理主體的作用。

要做到這一點,首先社區中要選出大家都信賴的、人際關系較好的、熱心為大家服務的業主代表來組成業主委員會,組成之后要建立一套業主委員會運作的規章制度,切忌三分鐘熱情,要切實把每項工作都落到實處,并一直堅持下去。其次要加強業主委員會與廣大業主的聯系,獲得業主的支持。這一點在實際操作上有很大困難,由于前面已經說過的一些原因,很多人都對所居住社區的公共事務漠不關心。還是必須依靠業主委員會自身勤做工作,不能只是在產生問題和發生矛盾時,委員會才能證明其是存在的,必須在日常生活中時時處處體現出業主委員會的存在。

(二)加強社區業主間的內聚力。

社區業主的內聚力不強,是業主不團結,對社區公共事務不關心的根源。如果在這方面有所強化,許多問題解決起來會更容易。由于工作、生活上的差異,社區業主也許很難在同一時間聚集到一起,這也給他們的溝通造成了一定困難。加強業主之間的聯系,可以先從老人和孩子著手。退休在家,平時無事可做的老人們完全可以加強聯系和溝通,業主委員會可以組織老人們參加一些有益身體健康的活動,加深對其他人的了解和熟悉,老人之間互相來往多了,會影響整個家庭與其他家庭的來往,慢慢地就可以把業主們聯系起來。孩子們也是,平時經常在一起玩,家庭之間的聯系自然就會越來越緊密。社區業主之間的聯系緊密了,內聚力自然就會加強。業主們對社區公共事務就不會再抱著漠不關心的態度,而是真正感覺到自己是這個社區的一分子,社區的大小事務都與自己息息相關,也樂意參與到社區的管理中來,負起自己那份責任,這樣,社區業主達到社區治理主體的水平就指日可待了。要加強社區業主的內聚力,要做的還有很多,而且這肯定是一個需要花費較長時間的過程,不能操之過急。

(二)業主應加強與物業公司的互動。

物業公司為社區提供公共服務,是當前的主流。盡管物業公司是企業,但由于其主要業務是為社區提供公共服務,如垃圾清理、安全保衛、綠化維護、車輛管理等,收取的物業管理費也在業主可以接受的范圍內,所以物業公司是為社區業主提供公共服務的機構,是社區治理主體之一。當前普遍存在的業主與物業公司的矛盾,很大部分還是由于物業公司自身不完善,提供的實際服務與承諾時的標準不相符,收取費用與提供的服務不相符等。由于物業管理的質量與業主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特別是經濟上的聯系,使得業主與公司之間的問題十分復雜且敏感,一旦出了問題,雙方都不愿意承擔責任,致使本來也許并不嚴重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原本可以協商解決的矛盾也變得不可能解決了。當前我國的物業公司發展較快,但良莠不齊的現象也很突出。社區要找到一家負責任講信用的物業公司并不容易。撇開客觀因素,業主自己應該做到的,是重視最初與物業公司簽訂的合同,嚴格按照合同擬訂的標準執行,如果物業公司日后提供的服務沒有達到合同上規定的標準,業主應堅決捍衛自己的合法權益,在物業公司提供服務的過程中,業主應時常監督物業公司的運作,及時溝通,出了問題立刻解決,盡量不要拖延,以保證問題能盡早得到解決。業主與物業公司的互動加強了,一些潛在的發生矛盾的可能性就能夠被消除,雙方都深入了解對方,就可以更好地合作。物業公司與業主都是社區治理的主體,所以就應該相互尊重,相互監督,做好自己應該做的,出現矛盾問題盡快通過協商解決。當然,企業性質的物業公司是以盈利為目的,在經濟利益與提供的服務之間找到平衡點也非易事,所以業主們在監督物業公司工作上必須付出更多,而一個有威信和號召力的業主委員會就可以替業主們擔負起監督物業公司工作的責任,這也證明了社區里建立一個有威信有號召力、負責任,能真正代表業主的業主委員會的重要性。

(四)政府為社區建設提供外部支持。

政府是傳統的社區管理主體,在當今治理主體多元化發展的趨勢下,政府的作用仍然很大,特別是在我國。政府應該為社區建設提供一些外部支持,“社區的人力、物力、財力有限,政府必須協助社區解決工作中遇到的難題,特別是要解決區內居民的就業問題。為了將社區內黨政組織、企事業單位組織、社會團體這三類組織統一調動起來,使之為整個社區的利益和目標而共同努力,需要政府擔當起協調者的角色,理順城市社區各行各業之間的關系”。[6](p135)社區其他治理主體都是通過政府授權才可能成為治理主體的,所以政府在社區工作上起到的總領性作用是無可取代的。政府為社區建設提供外部支持,相當于減輕了業主的負擔,使得他們能夠更好地看清自己的定位,明確自己的責任。政府還應在政策和法律制定上為社區建設提供良好的大環境。對物業公司的監督管理應該有法可依,一些社區部門目前還沒有法律地位,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這些部門的發展,政府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出有利于社區健康發展的政策和法律,這同樣也有助于社區業主認清自己的角色定位。

綜上所述,社區業主作為社區治理主體之一,在當前還不能很好地發揮作為治理主體的作用。因此,應該在實踐中逐步采取措施,引導社區業主認清自己的角色定位,明確自己擔負的責任,強化其責任意識,使其主動參與到社區治理中來,促進社區建設快速穩定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嚴浩.我國城市社區發展政策研究[M].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2.

[2]俞可平.治理與善治[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3]張成福,黨秀云.公共管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4]滕世華.公共治理視野中的公共物品供給[J].中國行政管理,2004,(7).

篇4

關鍵詞:社區衛生服務;非營利組織;組織融合

中圖分類號:F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32-0160-02

引言

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是公共衛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新一輪的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不僅著重強調了社區衛生服務的公益屬性,也將社區衛生服務置于一個更廣闊的社會空間當中,提倡政府、非營利組織和社區公眾自身的多元化參與,主張政府、市場與社會從資金、更高效的服務和更具科學性的管理模式等多方面對以社區衛生服務為代表的公共衛生提供支持。在新一輪的醫改中,突出強調了社區衛生的公益性,強調要改變過去的“以藥養醫”現象,實行藥品低差或零差政策以及加大公共衛生服務的覆蓋面,因而社區衛生機構本身已經日益趨向于成為非營利組織。然而,由于目前的社區衛生公益性改革還處于初步的試水階段,社區衛生機構在邁向全面公益性、非營利性的道路上還存在著機構自身公益服務功能單一等突出問題,因而通過引入社會第三方力量來加快社區衛生服務的公益變革已經成為了共識。由此,討論社區衛生服務當前與社會第三方力量、非營利組織之間的互動融合關系也頗具現實意義。

一、理論構建

本研究以協同治理理論為基礎,將協同治理主張的多元主體參與和非營利組織的社會性、大眾性結合,導入社區衛生服務這一基礎性層面,對非營利組織與社區衛生服務深度融合的可行性框架進行建構。

(一)理論基礎

協同治理不是僅指一個理論,而是將協同學和治理理論相結合。協同治理將協同學的基本思想應用到治理領域,強調政府、社會和公民個體等多元主體相互協調合作,組成和諧有序高效的公共治理網絡,協同互動,從而有效地處理公共事務。吳春梅等在對國內協同治理研究成果進行梳理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個包含三大關鍵變量、三類影響因素以及三條實現路徑的協同治理理論框架,為我們在公共管理領域應用協同管理提供了一個有益的理論框架。在吳春梅等看來,協同治理的實現有賴于網絡、協作、整合等關鍵變量作用的發揮,而這些變量深受利益狀況、社會資本、制度和信息技術等因素影響。由此,協同治理實現的關鍵便是對上述變量及其影響因素的調控,為此需要做到激發顯性因素表達,優化網絡結構;注重隱性因素培育,深化協作互動機制建設;加大共享因素供給,促進整合功能發揮。

(二)理論與研究的適用性分析

本研究旨在探討當前非營利組織與社區衛生機構的融合關系,隱含了非營利組織對社區衛生服務提供、運行等的影響和支持,社區衛生服務對相關非營利組織的反作用,社區衛生與非營利組織間的互動關系及其相關的制度保障等要素。這種融合互動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中,具體可見于社區衛生服務的多元提供與保障、資金的多元化籌集以及社區衛生機構服務人員的來源、人力資源開發培訓以及社區衛生機構自身管理模式與能力的提升等。應該說,這種互動融合在目前的社會現實中更加傾向于非營利組織對社區衛生服務的單向傾斜支持。而協同治理理論主張通過多主體協作、合作的方法,在一個動態開放的社會系統中對社會公共事務進行治理。協同治理強調的是動態性、開放性、多元化、管理方式網絡化以及組織結構彈性扁平化等。在非營利組織與社區衛生服務的融合互動中,其實質就是要通過發揮非營利組織的社會優勢及其廣泛的涉及面,為社區衛生服務注入更多的可能性,同時也要保持其公益性。這與協同治理所主張的協作合作從而達到共同治理乃至善治不謀而合。協同治理是一門交叉融合型理論,而非營利組織與社區衛生服務這兩項的融合操作也恰如協同治理理論所倡導的各利益方為了一個共同的更大的目標而相互交融、共同合作。

二、非營利組織與社區衛生服務的融合關系的實踐啟示

雖然目前在學術界關于非營利組織和社區衛生服務之間的關系的研究還較為少見,但實踐已經走在了前列?,F今國內乃至世界各國都已經就應該廣泛發揮社會第三方力量的作用、讓更多主體參與到社區衛生的層面上達成了共識。這不僅是現在多元社會協同治理的需要,也能夠在更廣闊的層面上使基層衛生回歸公益。具體說來,當前的非營利組織與社區衛生服務主要通過以下路徑進行融合互動。

(一)基層衛生公益理念傳播

社區衛生服務根植并發展于基層,是實實在在地致力于為了民眾福祉的惠民工程,公益性是其本質屬性。然則,我國的社區衛生服務經歷過20世紀90年代的過度市場化、“以藥養醫”的階段,現在的基層衛生百廢待興。在目前我國社區衛生服務水平還較為低下,與人民日益增長的醫療衛生健康需求的矛盾張力下,非營利組織的作用再一次被重新審視。非營利組織以其非營利性、社會性著稱,可以在政府與企業、政府與民眾間起到溝通協調的橋梁作用,同時也處于民眾、營利組織對政府利益訴求的過渡地帶。社區衛生服務應該回歸公益屬性的觀點毋庸置疑,但公益化的道路仍阻力較大,其中一個較大的難點就是現在的公益改革打破了原先的“以藥養醫”的鏈條,使得各方利益被重新劃分,艱難險阻也就不言自明。而非營利組織由于它本身便是公益性組織,其存在的目的不是為了盈利,那么由非營利組織來參與社區衛生服務,傳播其公共性,讓公益的理念深深地根植在社區,這樣不僅與其組織本身的宗旨相契合,同時相比于政府直接“大刀闊斧”式的改革更容易讓全社會接受。

(二)擴寬社區衛生服務的資金籌集渠道

不可否認,當前新一的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在打破之前“以藥養醫”利益鏈條、糾正醫療機構“亂開檢查”的同時也規定了必須由政府財政為社區衛生服務提供更多的支持,因而社區衛生服務的資金來源主要還是應該依靠財政作用的發揮。然而,這似乎形成了一種困境,因為幾乎所有的社會公共性問題都應該由政府財政來保障,類似基礎教育、環境保護等等,單純地依靠財政似乎已經不具備十足的說服力。而社會第三方的力量對于社區衛生服務的支持作用顯然也是有限的,但是其發展和上升的潛力空間卻是巨大的,因為當社區衛生服務作為一個獨立的主體與更多的非營利組織進行資金籌集的協作時,就意味著兩者之間有了更多的協同治理空間,而不是單純地猶如財政對社區那般單向的補貼支持。具體說來,非營利組織在擴寬社區衛生服務的資金籌集方面除了有我們所熟知的利用相關組織資源爭取合作空間以籌集資金、發動其他組織和相關人士捐款之外,一個值得一提的措施就是通過公立醫院與社區衛生服務之間的探索合作來進行籌資。公立醫院本身也是非營利性組織,考察目前國內外部分地區已有的做法,一個較為普遍的措施辦法就是以項目為引導,通過醫療衛生健康項目來連接公立醫院和社區衛生機構,以此互利共贏。然而,由于公立醫院與社區衛生機構兩者之間本身就存在著休戚相關的關系,因而在探索兩者之間的合作籌資機制時,其配套機制也是值得重視的??偠灾?,非營利組織對于社區衛生服務的資金籌集支持能夠發揮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受其組織本身的公益屬性影響,它的作用還是有限的。因而非營利組織和社區衛生服務之間的資金融合還需要一定的“磨合”和增進。

(三)完善社區衛生服務的功能體系

我國的社區衛生服務長期面臨著一個較為低水平的階段,機構服務功能還比較單一,現在也是以單純的看病、開藥為主,在機構還可以深入挖掘的康復、養老、預防、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建設還參差不齊,有些地區甚至比較落后,社區層面開發“醫療旅游”則更是幾乎處于空白階段。非營利組織對社區衛生服務功能方面的介入,比較容易突出發揮作用的是養老康復和健康教育等方面。近年來,關于醫療衛生和健康等方面主題的社會組織例如行業協會正在迅速崛起,這些行業協會很多以相關醫學類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專家教授為主導成員,具有行業示范性和帶頭作用。以社區衛生服務的健康教育功能為例,除了可以邀請相關醫療健康行業協會的專家教授來社區開展健康知識講座和論壇之外,以社區為單位的健康類培訓班、社區醫生與健康組織專家之間的輪流交互式學習也是今后可以重點開發的合作項目。可以說,類似的健康行業協會為社區衛生服務的功能開展提供了額外的智力支持。

(四)提高社區衛生機構的管理水平

從實踐的角度來說,在社區衛生機構的管理水平方面比較常見的是機構的人力資源管理。由于在新一輪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大背景下,社區衛生機構回歸公益,但并不代表著機構的人員激勵要回到20世紀80年代“吃大鍋飯”的時代,而社區衛生服務人員的激勵與培訓開發甚至更為重要。在機構人員的專業知識技術的培訓方面,健康行業協會、高校和科研院所這樣的非營利組織的巨大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同時,對于廣大非營利組織本身而言,因其不以營利為目的,其組織的運作和人員的開銷都需要依靠自身科學的管理模式來實現,這對于社區衛生機構的管理有著重要的借鑒作用。

結語

綜上所述,非營利組織與社區衛生服務之間的融合關系,從社會實踐的角度看,社會性組織對社區機構的支持幫扶力度更大一些,兩者之間的融合也更偏重于社會性組織對基層衛生服務的傾斜支持,畢竟就當前社會現實來說,以社區衛生服務為代表的基層衛生在機構資金和人員配置等多個方面還處于相對“弱勢”的地位。所以,只有通過發揮更廣泛的社會非營利組織的力量作用,才能逐步增強社區衛生服務的功能作用,達到協同治理的目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李玲,程曉明,巫小佳,沈志洪,尹亞平,石崇孝.社區衛生服務及基本衛生服務主要內容探討[J].衛生經濟研究,2004,(11):7-14.

[2] 賈康.“新醫改”:理順政府主導與市場化的關系[J].地方財政研究,2009,(6):4-6.

[3] Z康.新醫改方案亮點紛呈[J].中國財政,2009,(9):1.

[4] 李玲,徐揚,陳秋霖.整合醫療:中國醫改的戰略選擇[J].中國衛生政策研究,2012,(9):10-16.

篇5

    一、城市環境對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城市環境是一個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是推動招商引資、推進城市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搞好城區環境綜合整治是提升城市品位,促進對外開放的重要措施。“欲致魚者先通水,欲致鳥者先樹林?!碑斀竦膮^域經濟發展、綜合實力提升,越來越離不開環境優化。優美的環境是資源、是財富,更是競爭力。只有像經營品牌一樣經營好城市環境,才可能在更大范圍內配置資源,集聚人流、物流、資金流,走出一條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贏之路?!碍h境也是生產力”、“環境也是競爭力”已經成為共識?;诖?為實現達州市“一樞紐、兩中心、三基地”的戰略部署,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城市建設和管理工作,繼省級衛生城市評定后,提出了“建設省級生態園林城市,創國家級衛生城市”的目標,2008年至2010年達州中心城市規劃完成210萬株居民植樹任務,爭創省級園林城市,旨在打造“城在森林中,人在林蔭下”的人居環境,提升城市形象,加快建設秦巴地區經濟文化強市。

    二、城區環境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如今的達州,在城鄉環境綜合治理“春風”的吹拂下,散發出現代文明的馥郁芬芳,與此同時,人們對社會文明進步的追求熱情不斷高漲,對資源節約、生態保護、環境友好、健康安全的向往和愿望越來越強烈,對影響人居環境、生活質量的“臟亂差”問題越來越反感,對加強社會管理、加速實現城鄉環境“凈化、綠化、美化、無害化、規范化、秩序化”等等的呼聲越來越響亮。以此相對照,城區環境綜合治理工作還存在較大差距和不足。

    (一)城區環境存在的主要問題

    1.基礎設施嚴重不足,城鎮功能不健全,成為城市環境治理的重要障礙。(1)集貿市場建設嚴重滯后。目前通川區常住人口約50萬人,正規的農貿市場只有朝陽、西圣寺、黃龍寺(建成但沒充分利用)等少數農貿市場,其余市場都是以街為市的臨時交易市場。西外近幾年發展非常迅速,人口劇增,但仍缺乏大型的規范的農貿市場,導致金蘭小區、天恒花園、國際新城等居民買菜相當困難,給居民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不便。按照農貿市場的規劃布局配置,每2.5~3萬人就要有一個3000~5000m2的市場,而且服務半徑小于500米,按照這樣配置,需要建設成規模的農貿市場10個左右,才能滿足目前城區人口日常生活的需要。以街為市農貿市場功能、設施不全,設置混亂,管理不規范,違章搭建棚傘較多,冒口經營較多,安全隱患嚴重。(2)主城區停車場、停車泊位嚴重不足。城區除僅有的幾家賓館和部分單位有停車場外,缺乏大型的專業停車場,目前城區的車輛停放主要靠用人行道、車行道解決,也遠遠不能滿足停車需求,同時因屬占道停車也給道路暢通帶來較大困難,廣大市民出行倍感不便。特別是文化街一帶,兩個小學分布于此,街道本已非常狹窄,卻保留了一條車道用著停車,這倒是方便了少數人,但多數出行的人卻因此遭殃,特別是學生上、放學非常不便,不僅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而且使交通秩序顯得非?;靵y。(3)環衛設施缺乏。目前達州衛生設施缺乏而且分布不均,根本無法適應大城市建設的需要。如:很多小區道路未硬化,路況較差;街道垃圾箱設置點不齊全,有待完善,如徐家壩社區等城鄉結合部社區未設置垃圾箱,而城區內社區垃圾箱過份集中;城區除主街、主干道以上設置有果皮箱,部分地方有垃圾收集屋外,多數小街小巷無果皮箱、無垃圾收集屋,居民小區內基本無環衛設施。據調查,我市常住人口近50萬,城區面積近30平方公里、每天生活垃圾約500余噸,而垃圾的存放、收集主要集中在街面,目前城區街面垃圾臨時堆放、收集點多達800個,也就人為增設了800個污染源,垃圾中轉站、無害化糞便處理中心等大型環衛基礎設施更是嚴重缺失。全城公廁較少并分布不均,使用率不高;社區內文化體育設施較少,而且對已有設施維護差等等。

    2.臟、亂、差現象仍然存在,成為城市環境治理的難點。(1)衛生死角較多。城區面上干凈,但各社區內暗藏衛生死角較多,特別是背街小巷、各集貿市場、社區垃圾區、城鄉結合部、城中村和鐵路、公路、河道沿線“臟亂差”的問題突出,還存在一定衛生死角,嚴重影響街面整潔和居民身心健康。(2)污水處理力度不夠。社區內普遍存在下水道管道較小、老化問題,常引發堵塞。如文家梁車隊旁邊的陰溝因沒有遮蓋,而下面管道較小,居民生活污水常年傾倒,常有堵塞現象,從而導致“臭氣熏天”;特別是濱河路一帶處于城區低位,遇到下雨、漲水時,下水道便排通不暢,嚴重瘀積,導致污水橫流;沿河一帶(如世紀苑小區下面的州河)污水排放未加徹底治理,嚴重影響州河水質和居民生活質量。(3)小廣告現象屢禁不止。較多社區形成了“一邊清理、一邊張貼”的現象,白天剛進行了對城市“牛皮癬”、“小廣告”的清理工作,夜晚又“死灰復燃”并加倍的進行張貼,造成惡性循環,嚴重影響整體市容市貌。(4)亂搭、亂建、亂擺情況嚴重。全區內亂搭亂建現象普遍存在,齊門攤、占道經營、伸桿搭棚屢禁不止,一些商業集中區尤為突出,特別是“六小”行業(即小飲食店、小旅館、小副食店、小理發美容、小網吧、小歌舞廳)問題尤其嚴重;個別居住樓頂樓也存在亂搭亂建現象。流動商販更成影響達州市容的一群“游擊隊”,他們為了逃稅收,高盈利,在市內是無孔不入,特別是在中心廣場、學校周圍一帶,嚴重影響城市市容和交通秩序。(5)市民公共衛生行為習慣還比較差。亂吐、亂扔、橫穿馬路、高空墜物等現象還仍有發生,重視小家庭、小集體衛生,忽視公共場所衛生行為普遍存在。

    3.交通環境尤為惡劣,成為推進城市經濟發展的瓶頸。交通是一個城市的血脈,交通不好,正如人的血液循環不暢,將會嚴重影響一個城市的發展。達州由于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區人口和人流量猛增,加之人們的消費水平提高,私家車數量大增。但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的不足和地理位置的局限使得城區交通環境非常惡劣,這與達州的城市化進程和迅猛發展的經濟很不適應。盡管沿州河的高速通道緩解了朝陽路局部交通擁擠狀況,但整個市區的交通條件仍然很差。由于城區街道狹窄,人口密集,使得交通擁擠不堪,特別是市中心一帶在上下班高峰期,車輛行駛簡直像蝸牛搬家。加之車輛亂停亂放時有發生,大量摩托車飛馳于大街小巷,駕駛員、行人不守交通規則,這些現象使原本不寬的道路更加狹窄,經常引發交通堵塞、混亂和交通事故。交通環境的惡劣,使主城區空氣污染嚴重,使市民安全健康難以保障,使交通秩序難以暢通,使城市形象嚴重受損。

    (二)城市環境問題存在的主要原因達州因有鳳凰山相依、州河水環繞而倍感嫵媚動人,但狹長的地理位置也讓達州少了許多拓展、壯大的地理空間;達州市歷史悠久,城區規劃久遠,架構布局存在不合理、不科學、不系統等因素,無形增加了城區環境綜合治理的成本和難度。這些都是造成環境綜合治理困難的客觀原因,但環境治理問題存在的主要原因還在于人為因素,具體主要有以下幾點:

    1.重視不夠,環境建設缺乏連續性和資金保障。一是少數部門和街道主要領導對城市環境治理工作重視不夠,意識不強,對開展此項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及緊迫性認識不到位,沒有將此項工作作為惠民利民的工程來抓;部分分管領導抓落實不夠,工作力度不強,只停留在文件上、會議上,未深入現場查找問題、想辦法實事求是解決問題。領導重視程度不一樣,導致各部門、街道發展不平衡,有些鄉鎮、街道之間差距較大。二是長效機制不健全,環境治理措施缺乏連續性。一些部門、街道工作長效機制不健全,工作時好時壞,時緊時松,未達到白天黑夜一個樣,大街小巷一個樣,趕集不趕集一個樣,檢查不檢查一個樣。三是資金投入不夠,環境治理缺乏保障。政府投入不夠,社區在維護和整治部分城市基礎設施方面缺乏資金支撐。

    2.部門缺乏大局意識。城市環境治理職能分屬市區不同部門,比如噪音的監測權在市環保部門、執法權又在區城管執法分局。由于職責分散,導致一些部門配合不到位,有些部門的狹隘思想嚴重,只站在自己部門的角度考慮任務的布置與完成,缺乏大局和整體意識,遇到問題互相推諉扯皮,從而導致“三不管”的真空地帶。

    3.群眾治理環境參與度不高。環境治理必須動員群眾廣泛參與,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城市環境問題,群眾保護環境的意識、群眾參與治理環境的積極性都嚴重影響到一個城市的環境質量。通川區居民參與度不高,一是宣傳機制不健全。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宣傳工作沒有進入常態化,宣傳深度不夠、廣度不大、效果不佳,沒有真正深入人心,居民群眾對保護城市環境的認識不夠,部分市民多年以來形成的一些衛生陋習、不文明行為未根本改變,良好的衛生意識、生活習慣和文明行為還還需進一步宣傳和引導。二是缺乏調動群眾參與的獎懲機制。很多社區、單位沒有成文的保護城市環境獎懲機制,導致市民保護環境、管理環境的積極性不高,仍然有少數居民認為“環境衛生是責任區負責單位和環衛工人的事”。

    4.少數市民素質偏低,環保意識差。廣大市民的城市意識、法制觀念淡薄,愛護城市環境、維護公共設施的觀念還相對滯后,存在著只顧個人利益,缺乏大局意識,甚至不同程度地存在破壞城市環境,阻撓城管執法等與城市建設、發展極不協調的現象。特別是一些經營者法制觀念較淡薄、衛生意識差,抵制執法管理,加大了監督執法工作管理難度。

篇6

論文關鍵詞 村改居 行政化 治理主體 社區自治

一、“村改居”的內涵

“村改居”隨著社會經濟和城市化進程的發展應運而生,具體指的是:撤銷以往的農村組織,更改為城市居民社區委員會,借助管理城市居民的方法,對“村改居”展開管理。從利益分配角度而言,“村改居”屬于對社會利益的一種再分配形式,指的是:重新劃定進程農民在社會上的地位和利益分配形式。從政策上而言,“村改居”社區的居民屬于城市人;但從實際利益角度而言,他們與真正的城市居民所享受的待遇有所不同。而“村改居”要切實保障“村改居”人員的基本權益,提高“村改居”人員的社會地位,使其享受到與城市居民一樣的高品質、高水平的生活,最終實現“村改居“追求社會發展與進步的目標。

二、新型社區基本環境、治理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基本現狀

在城市化過程中,“村改居”社區在形式上已基本完成了由農民轉變為居民,農村轉變為社區,集體土地轉變為國有土地,集體經濟轉變為股份經濟的“四個轉變”。雖然“村改居”在形式將村委會的牌子換成居委會,在角色上宣布農民變為城市居民,在居住形式上由散落居住的平房庭院變成環境優美,配套完善的城市高層小區,但在社區形態又表現出諸多鄉村社區的特性,具有明顯的過渡性,異質性和不穩定性。

隨著城市化的快速推進,“村改居”社區的數量及其集聚的規模也將越來越龐大,并將成為未來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運行與治理狀況也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城市發展和社區管理的水平。通過對“村轉居”社區調研發現,其“亦村亦城”的特點存在著諸多問題,嚴重制約和影響著社區治理的轉型和發展以及社區居民的政治經濟利益的實現。因此,發現目前“村改居”進程中的問題并對其進行深刻剖析,從而為探尋新型城市化發展的社區治理對策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

(二)新型社區治理現狀及其中存在的問題

“村改居”這種新型的管理組織,隨著社會經濟和城市化進程的發展應運而生,其成員由失去土地后的農民組成?!按甯木印弊鳛橐环N新型的管理組織,在實際運作過程,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1.“村改居”是農村向城市過渡的一個特殊階段,此時的“社區居委會”行政化色彩偏重,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組織機構行政化。由于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政府對居民委員會的定位實際上有偏差,居委會在內部設置和職能上,基本上仍按上下對口模式,被納入政府的管理體系之內,并沒有體現社區的實際情況和居民群眾的實際需求進行設置,而居委會無論履行何種功能,都具有“金字塔式”行政化等級結構的組織特征,使居委會儼然貌似政府的派出機構,而不是群眾性自治組織。有的政府部門,打著“某某工作進社區”的旗號,把工作延伸或直接推向社區,社區居委會便成了一根針,萬事都要從這個根針的“針眼”穿過,于是居委會常常忙于上級督辦的任務,致使居民自治管理的空間不斷減少。

第二,人員安排的行政化。在實際工作中,現在社區居委會主要人員存在著“民選”和“街聘”的雙重身份現象。一方面,“街聘”的方式明顯提高了居委會干部的文化素質文化,使年齡結構年輕化,增強了居委會工作的活力,但也由于應聘人員年紀輕、社會經驗不足以及就業求職心態的影響,存在對社區工作的責任心不強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限等問題,因而得不到社區成員的認同。另一方面,由于采取形式,居民對下派和招聘的居委會工作人員替代原有居民認同度高的工作人員,有被強加的感覺而產生抵觸情緒,因此致使“街聘” 在選舉中落選;此外,“街聘”的社區工作人員享受的待遇和保障與其他非聘人員之間的反差較大,也導致這些居委會干部的思想波動和工作上的攀比。

第三,組織職能的行政化。居委會在日常工作中偏向滿足于完成上面布置的工作,而為居民群眾需求考慮的職能越來越少。機關部門把社區居委會當作下屬單位,把社區當成一個筐,什么都往里裝,上面大量的行政事務和社會事務集中在社區居委會頭上。長此以往,居委會也從根本上忽略了原本的自治組織屬性,把自己看成是政府組織的一員,把政府的行政力量和工作內容向下延伸,于是便造成了居委會在日常工作中偏向滿足于完成上面布置的工作,而為居民群眾需求考慮的職能越來越少。目前社區居委會所有工作幾乎年年都有評比和考核,考核部門涉及黨委、政府的幾十個有關職能部門。這樣,社區居委會及其成員的工作業績主要取決于政府及各部門的認同,而不是社區居委會和居民群眾的認可,這樣就偏離了社區居委會作為基層群眾自治組織的自然屬性和本質要求,與居委會制度安排的初衷已相去甚遠。

第四,工作方式的行政化。社區居委會的主要工作就是解決社區問題、服務居民群眾,但其工作方式行政化以后,在實際工作中根本無暇顧及居民群眾的意見和需求,既不能很好地服務居民,也不能很好地與居民溝通,在工作中也得不到居民的支持。社區居委會的部分工作人員不適應社區工作的要求,在工作方式存在著機關化傾向,習慣于8小時坐班制,積極主動服務的少,在無形中拉大了社區同居民群眾的距離。時間一長,這樣的社區居委會也就得不到廣大居民的認可。

2.居住環境的改變影響了居民參與自治的意識和熱情。隨著城市化進程的發展和城市改造建設,居民的流動性加大,人們漸漸離開原來熟悉的生活環境,新的居住模式從客觀上限制了社區居民之間能廣泛而頻繁的交往,形成了“老死不相往來”的狀況。同時,社區居民在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都有很大差異。這也是現代社會人們很難象原來村落平房式的居住環境那樣維持較長時間的聯系,社區內鄰里間的情感淡漠,影響了居民之間的交往,進而影響了居民的社區參與意識和熱情。盡管“村改居”后,設置了社會為居民提供各項服務,但村民并未完全擺脫有事找村干部的心理依賴。此外,很多“村改居”的居民都具備較強的政治參與意識,但卻未將意識付諸于行動。

3.社區自治組織發展速度比較緩慢?!按甯木印鄙鐓^的居民大多是失地的農民,該群體存在年齡偏大,文化水平不高等特征,對規章制度缺乏正確的了解,參與自治組織管理活動的意識不強。大部分居民都不了解社區的主要功能,尤其是外來人口,導致社區事務缺乏關注度。自發性的群體組織大多由具有共同愛好的居民組成,缺乏系統性的規劃,其管理過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4.“單位制”的體制環境影響了社區參與的積極性。在長期計劃經濟體制下,“單位制”的后續影響制約著我國居民社區參與,由于各種利益和資源都集中在政府及其附屬的單位中,個人的利益絕大部分都是依靠單位來實現,在利益和情感的依賴上基本沒有“社區”的概念,居民的社區意識淡漠,導致普遍的社區參與積極性不高。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單位人”逐步轉變為“社會人”,居民的利益關系逐漸由單位轉入社區,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個人對單位的依賴。但居民的單位情結不會立即消逝,這仍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居民社區參與的積極性。

三、“村改居”社區問題的主要解決對策

“村改居”作為一種新型的管理組織,“村改居”隨著社會經濟和城市化進程的發展應運而生。從當前“村改居”社區管理狀況來看,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缺乏有效的規劃。相關管理人員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做好社區管理改革工作。

(一)淡化社區的政治色彩,強化社會的服務功能

從街道社區當前的管理模式來看,基本遵循了至上而下的領導與被領導管理原則,即:社區受街道辦事處的領導,按照街道辦事處安排的任務行事,這不利于社會服務功能的發揮。對此,應該按照“政社分開”原則,重新定位政府與街道、社區之間的關系,為社會服務功能的有效發揮,提供良好環境。居委會的主要工作在于:通過行使管理職能,為社區居民提供各項服務,同時重新構建社區與基層政府之的關系。政府應轉變自身對社區的指導方式,從政策、財務等方面支持社區工作,而不應該過度地干涉社區事務。作為社區服務管理人員,不僅要認真完成上級安排的各項任務,更重要的是強化自身的服務管理職能,切實為居民辦好事、辦實事,努力做好社區管理工作。

(二)健全社區居民政治參與制度,完善居民自治管理體系

社區自治管理工作的順利展開,離不開制度支持,因為需要采取措施,健全社區相關管理制度。民主管理制度就是居民共同談論下而制定的自治章程,該制度的用途在于還給居民監督權、客觀地公布社區的重大事務。這樣做不僅為居民自治設定了科學的標準,又促使工作的透明度得以提高。此外,社區應該努力營造民主的環境,方便居民進行自我管理以及自我服務創造,促使居民越來越依賴自我管理以及服務創造。

篇7

一.工作完成情況

(一)完成了“十河一湖”治理保護任務。

2020年,街道加大了對干流右岸的治理,把日常保潔作為常態化工作,安排了義務保潔員,做到每天巡護清理。并且積極召開河長制工作推進會,村級河長做到每周對河道巡查一至兩次以上,發現問題及時改正,保潔清理不到位的,發現一次給予社區村警告,兩次以上直接扣除相應的年度績效報酬,確保了河湖治理任務完成。

(二)河湖水污染防治工作深入開展。

2020年“清四亂”專項行動開展以來,街道嚴格落實河長制有關規定,加強巡河檢查和日常保潔,把前端保潔作為重點,將清理重點放在河道內及河道兩側陳年積存和越冬垃圾,主要清理了干流右岸5.017余公里,干流右岸并做到定期進行清理和維護。配備保潔人員并加強管理。社區、社區、村、村設立義務保潔員各一名,愛民村設立長期一名保潔員每月一千元,各村社區均與保潔人員簽訂了協議書,詳細規定了用工時間、負責河段、工作任務等,街道分管領導定期進行檢查、督導。到目前為止,共設立永久性河長制公示牌2處,宣傳警示標語40余處,提高沿河居民的環保意識。街道及各村、社區累計出動人力410人次,出動車次56余次,共投入資金8.5萬元,集中清運河道越冬及生活垃圾85余噸,有效保持了河道清潔。

(三)堅持開展河湖執法監管工作

夯實了河長制督辦工作基礎,嚴格執行巡河制度,對在巡河中發現的問題進行清查登記,清單銷號。對上級在清查中發現的問題在第一時間到達現場查看,做好登記,并將完成情況反饋上級河長辦,做到查處一處,清理一處,銷號一處。以強化落實“河長制”為切入口,從突擊治水向制度化治水推進,實現治水工作的常態化和長效性。定時組織日常巡查,定期召開工作例會,定期組織聯合整治,水岸齊抓、標本兼治、治管并舉,同時根據日常巡查中發現的急需解決的問題,不定期開展專項整治。協調水利、城建、國土、公安形成綜合治河的機制,打擊向河道內傾倒垃圾、私搭亂建、侵占河道等行為。

(四)河長制工作能力水平提升情況

為進一步發揮好治理的作用,及時掌握河水水質。加大對各村、社區工作的調度及進展情況和存在的問題,會同相關成員單位緊密配合,形成聯動機制,形成工作合力,推進治水工作。聘請各村、社區有影響力的村民(居民)作為河長制義務監督員,發揮監督作用。組織機關干部、社區委員利用河長制宣傳月活動對轄區居民、村民進行走訪宣傳河長制內容,發放宣傳單1000余份,懸掛宣傳條幅7幅,利用社區組織居民文藝節目宣傳保護河道、建設河道、管理河道等豐富多彩的宣傳節目。使廣大居民感到河道環境衛生人人有責的責任感,加強居民對河道的保護、愛護、管理的使命感。

二、主要經驗做法

2020年,街道在落實河長制工作中,把前端保潔作為重點,將清理重點放在河道內及河道兩側陳年積存和越冬垃圾,我轄區內河道總長度為16.017公里,按照上級要求及部署我單位多次組織定期與不定期進行清理和維護。截止目前,街道及各村、社區共出動人力410人次,集中清運河道越冬及生活垃圾85余噸,出動車次56余次,投入經費8.5萬元。

三、存在問題

街道居民護河思想認識有待提高,思想認識有偏差。下一步將加大對農村河長制工作集中宣傳,使村社區一級的河長制工作有更進一步提升。

篇8

關鍵詞:三社聯動;社區管理;功能;問題

伴隨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日益提高,中國城市社區管理出現新的問題,為更好地管理社區,新的管理模式誕生了,即“三社聯動”的管理模式?!叭缏搫印笔侵冈邳h和政府的領導下,協調統籌,整體建設社區、社會組織和社工人才隊伍,使之融合滲透,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的活動,有效發展和開展社會工作,滿足社區居民需求,解決社區的問題,不斷完善社區管理的過程。為了使“三社聯動”的社區管理模式更好地發揮效用,需要結合實踐活動,對其功能進行定位,并深入剖析其在應用中存在的問題,以促使其更好地服務于社區管理。

一、“三社聯動”模式在社區管理實踐中的功能定位

“三社聯動”中的“三社”指的就是社區、社會組織和社會工作者,這三者需要扮演好各自角色,明晰自己的職責,發揮各自的資源優勢,形成資源共享和互補,達到互相促進的良好局面。在“三社聯動”模式的實際操作前,需要對“三社”的角色進行細致分析。一般而言有三種情況:第一種是不存在“三社”當中的一種,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引入缺少的角色;第二種是存在“三社”,但是,“三社”之間形成了強弱關系不對等的情況,導致其中一方未能發揮其應有的效果;第三種是存在“三社”,但是,三者未能充分發揮各自的功效,三者之間也未能形成強有力的聯系[1]。

(一)社區在社區管理中的功能分析

社區主要是指生活在一定的地理區域,有一個共同的關系,相互作用,也有一個服務體系的人群。從這個界定可以看出社區是相對獨立的生活共同體,社區內的社會組織、社會群體、機關團體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在社區管理過程中,社區是最為主要的資源提供者,社區資源是社區管理體制建設與發展的重要依托,部分社區資源也是城市社區管理體制發展的重要成果。社區有著各種各樣的資源,有政府資源,例如政府對社區的政策支持。

(二)社會組織在社區管理中的功能分析

社會組織也稱非營利組織、非政府組織、民間組織,是指以服務大眾為宗旨,不以營利為目的,具有志愿性、公益性和自治性的正式組織。在社區管理過程中,政府進行職能轉移,通過購買社會組織的服務,讓社會力量參與社區建設,把部分社區事務轉交給有資質的社會組織來完成,并根據社會組織提供服務的質量,按照一定標準進行評估并支付服務費用,從而發展壯大社會組織,滿足社區居民多樣化的需求,公益創投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式。

(三)社會工作者在社區管理中的功能分析

社會工作者是社區服務的直接提供者,通過專業的社會工作方法介入幫助有需要的服務對象,為其提供專業的服務。社工提供的服務是直接面對面地與居民交流和接觸,通過第一手資料的收集和分析,采用個案、小組、社區等社會工作方法提供必要的服務。這些是社工直接參與提供服務,而這些服務正是服務對象所需求的。

總而言之,正確地把握社區、社會組織和社會工作者在社區管理中的功能將有助于促進“三社”的聯動,有助于社區管理中“三社聯動”模式的運行[2]。社區、社工與社會組織之間的聯動關系,是一個系統,三者之間都應該是一個平衡狀態,不管是日常的運作還是針對具體問題的時候,都應該在職責明確的基礎上,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促進社區的發展和建設。

二、“三社聯動”模式在社區管理實踐中的問題反思

“三社聯動”模式在社會管理雖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但仍有一些問題存在,值得人們深入思考,尋求更好地解決方法,其問題主要體現在角色不清、功能障礙和環境不良三個方面。

(一)角色不清

多方參與社區管理是社區建設和發展的趨勢,是政府職權轉移的趨勢,是回歸社區居民自治的良好信號。但是前提條件是參與社區自治的各方需要認清角色,各司其職,互相配合,避免角色職能交叉,才能讓社區管理往利好方向l展[3]。

1.政府及其各部門角色不清。政府及其各部門對社區管理的認知不到位,尤其是街道作為第三級行政部門,街道理應也是中國的最后一級行政部門。由于體制原因,以行政為主導的社區建設的烙印一直存在,街道一直把社區作為自己的下屬機構,也就是“第四級行政部門”,街道及其部門領導一直沒有拋棄這個觀念,隨著政府職能轉型,街道名正言順地把更多的事務下放到社區,社區不但沒有獲得更多自治的權利,反而加重了社區居委會的工作任務,使得社區居委會在很大程度上忙于應對街道交予的任務。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發現社區居委會工作人員大部分是在做街道的事務。不轉變街道政府及相關部門的觀念,不厘清他們的角色,社區管理的道路始終將隔著一層面紗,前進的步伐也會受限。

2.社區居委會角色不清。居委會作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其性質和法律地位在我國《憲法》和《居民委員會組織法》中已經有了明確的規定。但是,在現實中,居委會扮演的角色最基層政府的派出機構。因為人員經費和工作任務主要來源于政府部門,作為自治組織的居委會的角色扮演存在角色不清問題。

(二)功能障礙

合理地界定社區居委會的功能,理順社區居委會與政府、社區居委會與其他各類社會組織的關系,賦予它與其自治性質相吻合的職責權限,才能使社區、居委會的功能既不萎縮,又不膨脹;使社會組織得以有發展的空間;使社會工作人才隊伍能茁壯成長,既避免以政代社現象的產生,又防止以社代政傾向的出現,社區發展才能在確保自治這一基本方向的前提下健康、有序地推進。

1.社區居委會過于全能?!叭堋睂τ谏鐓^居委會而言,并不是一件好事,功能的發揮需要建立在明確分工且專一的基礎之上。通過實踐活動探索“三社聯動”社區管理模式的過程中,發現社區居委會在面對居民提出的建議和問題時會力不從心,久而久之,居民會降低對居委會的信任。

2.社區組織自治不足。社區組織是多元社區管理主體之一,在社區建設中充當著及其重要的作用,它帶動社區居民積極參與社區公共事務,與之所形成的市民社會是政府和市場的緩沖地帶,能有效彌補政府和市場出現失靈的狀況,尤其是社區組織作為社會力量參與到社區建設中,能有效整合社會資源,發揮社區組織應特有的作用[4]。但實際情況是社區社會組織自治能力不足,未能真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和功效,阻礙了“三社聯動”的發展。在現在的社區中,文體類社區組織相對較多,其它類似維權類的社區組織明顯不足,而且文體類社區組織大多只是以興趣小組的形式存在,并沒有真正發展壯大成為有一定影響力的社區組織。

(三)環境不良

良好的環境是社區建設與發展的保障,在實踐活動中,發現“三社聯動”社區管理模式中存在著兩個方面的環境不良因素,主要包括政策法規滯后和社區居民意識淡薄。

1.政策法規滯后,國家及政府制定政策及法律法規,其實施路徑是自上而下的,效果也是很顯著的。第一,目前社區管理缺乏法律依據,對于新的社區管理理念,在缺乏政策指引的前提下,不會得到有關領導的重視,自然也就不會將社區管理的理念付諸實踐。第二,社區居委會的工作職能及工作內容需要法律、法規做出明確規定,需要不斷進行細化,現在的社區居委會所做的工作內容和承擔的職責過于繁重和雜亂,致使社區居委會的工作沒有重心,甚至已經偏離了重心,需要用政策法規等形式重新界定社區居委會的職能及工作。第三,缺乏社會組織發展的政策法規,隨著政府職能轉移、權力下放、費隨事轉等原則的出臺,過多地把行政性事務下放給社區,而不是把部分社區事務交給社會組織,特別是社區社會組織,社區成為了實際意義上街道辦事處的下屬機構,事務繁多,卻未能給予社會組織更大的發展空間,致使很多社會組織有心而無力。第四,社區建設、社會組織發展和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分別由上級三個不同的管理部門管理,雖然三方各有分工,但是沒有形成有效的聯動,應出臺政策或者制度助推“三社聯動”職能管理部門之間的聯動。

2.社區居民參與意識淡薄,保持社區發展的活力,主要在于社區居民的參與。社區居民自治是社區居民依法對社區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進行決策、管理和運作的過程,這就要求社區居民積極主動地參與社區事務,而不是消極被動接受他人的相關指令[5]。激活社區居民的自主性和主動性,在于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利用社會資源。只有在積極主動的參與中才能使社區居民的力量和資源真正地發揮出來,通過居民積極主動地參與,每個居民在享受著社區建設共同成果的同時,分擔著社區的責任,從而最大限度地滿足自己的物質、精神和政治生活等方面的需求,使自身的素質不斷提高。但是在項目運行過程中明顯發現社區居民的參與意識不強,主要體現在社區居民參與率比較低、居民參與的方式比較被動、社區居民參與的強度比較小、居民參與的層次比較低這四個方面。譬如社區居民參與率較低,在社工進入社區傾聽居民心聲,收集民情信息的時候,部分居民即使有問題也不反映,因樵謁們的印象中,即使反映問題也不會得到解決。

三、結語

“三社聯動”的社區管理模式,是順應時代潮流應運而生的,自有其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作用,但是“三社聯動”剛剛出現不久,必然存在較多問題。因此,要以辯證的方法看待“三社聯動”模式,要明確其對社區管理帶來的巨大益處,對其存在的問題,要采取有效地措施進行解決,這也是社會管理者接下來的工作重點,也是本文的探究重點。

參考文獻:

[1]王德明.“三社聯動”背景下創新社區治理機制研究[J].中文信息,2016,(08).

[2]孫濤.以“三社聯動”推進基層社會治理創新[J].理論月刊,2016,(10):148-152.

[3]閆薇,馬曉晗,汪昊.“三社聯動”:社區治理新機制[J].中國社會工作, 2015,(33):8-11.

篇9

在考察了流動人口的需求現狀后,選取兩大代表性社工機構“南飛雁社會工作服務中心”與“鵬星社會工作服務社”進行深度訪談,以剖析目前佛山社工機構對流動人口提供服務的概況和成效,評估社工機構服務與流動人口需求的差距。表2是對上述兩大社工機構開展流動人口服務的總體情況介紹。從表2可看出,目前佛山市社工機構對流動人口的服務主要局限在社區融入這一領域,兩大社工機構的服務都有特色、亮點,如南飛雁在工傷維權的服務已較為純熟并有一定影響力,鵬星則首創了企業社工服務拓展了服務領域,但服務力度、專業性還有待加強;對于其他方面的權益保障服務,社工機構還涉足較少,前述論及流動人口需求迫切的服務領域大部分還處于空白地帶。

2社工組織服務提供與流動人口權益保障需求的差距研究與服務方向探析

2.1當前服務提供與權益保障需求差距分析對比流動人口需求現狀與社工組織的服務供給現狀(見表3),不難看出佛山地區的社工組織對流動人口的服務供給與流動人口的實際需求之間還存在著明顯的差距,社工組織的服務水平還處于較低水平。1)需求范圍廣,而服務提供多集中。流動人口的權益保障需求在七大維度均有涉及,特別是在職業、收入與維權、子女教育,社會保障、居住情況和社區融入幾大領域表現出較高的需求水平,但是佛山市社工組織針現時的服務供給未能指向流動人口需求的各個方面,而是集中于職業規劃、工傷、子女教育和社區融入等個別項目,尤其社區融入是大多數社工服務介入的重點。對已涉足的項目,也存在服務邊緣化等問題,未能滿足流動人口多樣化、核心化的需求。具體表現在:一是流動人口在勞動維權、工作介紹和職業技能培訓方面需要有進一步的支持。有些專注于服務外來工工傷咨詢的社工組織在這一層面能夠提供較完善和系統的服務,例如南飛雁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其服務提供包括工傷探訪和維權指導,但是這樣的組織規模較小且數量不足。二是子女就學和子女課后輔導一般是困擾流動人口的主要問題,需要各方的支持和幫助。有些社工組織評估到流動人口在這一方面的需要后,開展或探索提供相對應的服務,如托管服務(含課后輔導,主要是發揮大學生義工的作用),并且透過活動促進了親子關系,但對子女就學政策等方面社工服務尚未涉及。三是流動人口明顯對于社會保障,特別是社會保險、重病、工傷事故救濟表示出極高的需求水平。一些社工組織嘗試從政策倡導方向作出努力,但涉及面并不廣,且服務效果也不明顯。四是流動人口存在出租屋治安與衛生治理、公共服務供給的需要,社工組織的服務并未涉及這些領域,當前存在服務的空白。五是社區融入。流動人口對于參加集體活動表現出了較強的愿望,但是由于時間和渠道等方面原因而未能滿足其參與的意向。與此同時,流動人口也表現出了很強烈的與本地人進行交往的需要。社工組織在這一層面的服務提供較多,包括普法宣傳、社區共融活動、外來工義工隊伍等,對促進流動人口的社區融入收到了一定的效果。2)需求程度高,但服務內容難深入。流動人口對服務需求的程度高,但社工組織的服務力度尚欠深入。以上述兩大社工機構為例,長期專注于工傷維權服務的南飛雁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在工傷事故法律援助這一版塊已形成較為系統的服務網絡,但法律援助的專業度和服務深度還有待提高,服務僅限于簡單的工傷認定程序咨詢,專業的法律服務需依賴外部資源。鵬星社會工作服務社聯結社區社工和企業社工服務外來工,服務形式有創新,但其服務關注點卻單一集中在社區融入、子女教育與職業規劃等方面,并且多以社區大型活動的形式進行,活動形式和服務專業度有很大局限性。就目前各大社工機構運作較為成熟的社區融入服務而言,普遍存在活動方式單一和活動內容欠深入等問題,最常用的服務方式多是舉辦社區性活動,如表演、宣傳等,未能深入了解并滿足流動人口的真正需求,缺乏系統運用社工專業手法開展社區工作服務的成功案例,社區工作手法的專業性還有待加強。3)供給未平衡,缺口補足需求大。整體來講,流動人口的權益保障的需求與社工服務供給未能達到平衡,流動人口作為一個城市極具特色的人群,對其需求的關注是與對其重要性的增加和社會建設的推進相伴生的,社工服務的提供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所以這便自然地導致了需求在前,供給在后,且供給不足的問題產生。面向范圍廣和水平高的需求,社工組織針對流動人口的服務目前仍著重于某些方面,例如職業發展、子女教育和社區融入,而針對大范圍的維權支援、流動人口的公共居住環境和公共服務等方面,多數社工機構的服務仍處于空白地帶??梢?,流動人口的權益保障的需求滿足仍存在較大缺口,社會針對流動人口提供的服務還需加大力度,特別是要推進社工組織專業性的發揮和大范圍地拓展針對流動人口的服務項目,并解決因時因地產生的問題。

2.2社工組織服務提供的方向探析要滿足流動人口廣泛而深層次的需求,社工組織的服務供給還需在廣度和深度上拓展和延伸。為對社工組織下一步服務流動人口的重點領域有一個清晰認知,本研究對流動人口在上述維度中的各項顯性需求進行排序,通過橫向比較,列出當前流動人口需求最迫切的八項服務;同時讓社工組織結合服務偏好、實施難易度等因素對上述服務的優先次序作出排序(見表4)。通過兩者對比,指出社工組織下階段提供流動人口服務的方向。綜合流動人口的問題關注點,社工組織現有服務的開展情況、服務意愿,服務在現時政策背景下推行的難易程度,社會發展的長遠需求等多種因素,本研究提出社工組織下一階段的發展方向,如圖2所示。從近期來看,在流動人口的服務上,社工組織應主要將工作集中于不斷深化社區服務、近一步拓展外來工子女服務、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持續介入外來工維權保障、彌補社區環境治理空白這幾個面;而從長遠的服務發展來看,社工組織應該考慮在政策法規的普及與解讀、民意收集與表達、政策倡導以及承擔政府下放的相應職能等方面進行規劃與準備。

3社工組織介入流動人口權益保障服務的發展路徑

根據服務的性質、流動人口需求的特點以及佛山地區社工組織的發展狀況,社工組織提供流動人口服務的基本方向又可以分為近期與長期兩個部分。

3.1社工組織服務流動人口的近期目標近期目標設定的主要依據是流動人口需求較為迫切、社工組織具備相應的服務能力、相關服務經驗以及有較強的服務偏好。1)推動社區融入服務向深度發展。社區融入服務是社工組織介入流動人口服務的切入點,目前有開展流動人口服務的社工機構皆以該項服務為主體或僅限于該項服務,主要工作手法是以舉辦社區活動、宣傳外展、成立社區義工分隊等形式增加流動人口與當地居民的交往機會,加深相互了解以消除隔閡偏見,推動流動人口融入當地社區。目前該項服務已在我市有較大的普及面,個別機構的服務范圍已覆蓋鎮(街)的所有村居(如鵬星),成效較顯著,這也是為什么受訪者對該項服務需求不是特別迫切的原因。對該項服務,社工組織下階段的發展目標應是深化提升,從就業與收入、參與社區治理、當地文化風俗認同、歸屬感等方面擴展服務內容,運用家庭、小組、社區活動等專業手法豐富社區融入的服務方式。2)拓展外來工子女服務領域。流動人口和社工組織雙方均對外來工子女服務這一領域顯示出較大的需求偏好,社工組織應盡快拓展這一領域服務,實現雙方的供求匹配。目前社工組織主要是在開展個案服務調節親子關系過程中對外來工子女教育這一問題有所涉獵,或是在假期舉辦托管班惠及部分外來工子女,但服務內容呈現邊緣化,沒有涉及外來工子女就學、課后輔導等核心關鍵內容。社工組織可先以提供課后輔導為切入點,通過舉辦假期夏令營、培訓班等形式拓寬社工組織對外來工子女的服務內容;同時因為與本地居民子女生長環境存在差異,外來工子女心理健康發展以及社區融入也應是關注的焦點,社工組織可采用小組工作的手法促進外來工子女教育引導及與當地居民子女的交流;在義務教育就學方面,因受政策、制度環境所限,社工組織可在這方面嘗試發揮資源聯系、政策宣講的作用。3)開展職業技能培訓等相關服務。職業技能培訓、工作介紹等服務目前還處于空白地帶,考察社工組織的服務方式和開展意愿,這一服務領域是下階段可以試點推行的。目前政府每年都有開展對未就業人員的職業技能培訓,并委托第三方機構實施,但僅限于戶籍人口。社工組織可通過相關調研,掌握流動人口需求人數、培訓需求的內容,提議政府購買服務委托社工組織施行。在工作介紹方面,社工組織也可發揮第三方中介機構的作用,與政府部門、企業密切配合,搭建用人單位與流動人口之間溝通聯系的橋梁,為流動人口提供更便捷的就業服務。4)嘗試介入社會保險、勞動維權等領域。流動人口對權益保障服務需求強烈,而社工組織在此領域的介入還非常有限,雖個別社工機構已涉足工傷維權等領域(如南飛雁),但服務內容和輻射區域還有待擴展。因此,權益保障服務應是社工組織日后發展的重點方向。工傷維權是目前該領域服務的有益探索,社工組織還可將服務內容進一步擴及薪資福利、就業平等待遇、勞動保護、社會保障等范圍。就社會保險參保、異地權益轉接、待遇申領等社會保障的技術性問題,社工組織也可起到資源整合,提供政策咨詢等作用。在維權保障這一方面,社工組織可梳理流動人口生活、就業、教育、居住、社會保障、參與決策管理、法律保護等各方面常見問題和享有權利,將流動人口權利主張、權益申請、權益受損的申訴等制度化、規范化、流程化,并與人社局、社保局、人衛藥監局、教育局等相關政府管理部門鏈接,形成一套固定化的流動人口權益維護的協調保障機制,使流動人口求助時“有章可循”。5)彌補居住環境治理服務的空白。在出租屋治安、環境治理這一領域流動人口需求與社工組織服務意愿相去甚遠,是因為這一服務領域與社工組織的能力范圍有一定差距。但社工組織在該服務領域并不是無可作為,在現階段,社工組織可發揮外來工義工分隊的作用,在出租屋管理、治安維護、衛生保潔方面出謀出力,引導流動人口實現自我服務。此外,社工組織可與當地社區居委密切聯動,掌握出租屋租住情況,傾聽流動人口需求,向居委提出社區治理的改進建議。社工組織可在義工隊伍的基礎上推動流動人口自治組織(或外來工組織)的成立,引導其通過自身組織建設和自我增能,實現自我服務、自我管理。

3.2社工組織服務流動人口的中遠期發展規劃從遠期發展來看,社工組織不應只局限于提供服務的層面,還應對自身發展目標合理定位,從更高層次擴展自身的發展空間,本研究認為社工組織可在社會宏觀治理格局中發揮作用。1)政策法規的普及與解讀。流動人口或文化素質較低或消息來源閉塞,對政府出臺的與自身利益切實相關的政策法規往往不能及時獲取了解,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政策的實效性。社工組織可成為政府普法的助手,以社區為陣地對流動人口開展政策法規的宣講培訓,引導流動人口學法、知法、守法、用法。2)成為民意收集與表達機構。社工組織在長期接觸流動人口的過程中,必然對流動人口的群體特點、需求現狀、發展問題等非常熟悉和了解,因此社工組織可考慮建立流動人口服務數據庫,同時結合自身的職業敏感性,將工作中發現的與弱勢群體相關的民生熱點問題及時向相關部門反映;或根據工作經驗總結,對相關有價值性的議題開展專題調研,形成調查報告提交給相應決策部門。這將對政府決策有重要的參考指導意義。3)政策倡導。在開展服務或進行專項調研的過程中,社工組織對發現現行制度或政策法規不合理的地方,可向人大機關或相關政府部門提出修改建議,如“南飛雁”建議省人大將老年工傷者納入工傷保險條例的保障范圍就是一個成功實踐;或就目標群體關注的熱點問題如流動人口子女義務教育階段入讀當地公辦學校的問題,建議敦促相關部門盡早制定政策措施妥善解決。4)承接政府下放職能。目前大部分社工組織都有提供政府購買服務,為政府分擔了部分向服務對象提供服務的工作,但內容多限于純粹的服務,且購買范圍有限,并非真正意義上的政府職能工作。隨著簡政放權的社會體制改革進一步向縱深推進,相關流動人口管理方面的政府職能將更多地還于社會,政府購買服務范圍大幅擴大,社工組織應加強這方面的探索實踐,為承接政府職能做好準備。(本文來自于《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學報》雜志。《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學報》雜志簡介詳見)

4結語

篇10

關鍵詞:城市治理;新公共管理理論;社區管理;啟示

究竟什么是城市治理呢?不同的學者觀點是不一樣的。第一類認為治理是一種統治方式,其手段是運用權力對社會資源進行整合。第二類強調治理的過程特征。這種治理是“一種綜合的全社會過程”,它強調以“協調”為手段,而不是協調和控制。第三類認為城市治理是社會關系的一種體現,包括國家和公民、執法者和守法者、政府與可控性的關系。第四類則認為治理是一種值得追求的理想,是為了應對政府自身無法解決的一些重要問題時的一種解決問題的辦法。

新公共管理理論作為城市治理的重要理論基礎之一,對城市管理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指導意義。治理作為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一種手段,它的實施必然要依賴一定的理論,而新公共管理理論就是這樣一種理論。城市治理從宏觀層面來講,新公共管理理論的運用對于提高國家的國際競爭力和政府的運作效率具有著重要的意義。當然,從微觀層次上來說新公共管理理論的運用對于我國的社區管理和服務同樣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新公共管理理論

(一)主要思想

新公共管理建立在對傳統行政的批判和吸收基礎之上,其主要思想有以下幾點:

第一,新公共管理強調“顧客”導向,要求政府必須對社會公眾作出回應。[1]。在這個過程中政府和公眾的關系發生了變化,政府是作為企業的管理者存在,積極與公眾互動,而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第二,新公共管理消除了政府公共服務供給的壟斷性,通過引入市場機制,采取企業管理的成功的方法和經驗對社會事務進行管理,將一部分職能轉移到私人部門,從而實現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的目的。第三,新公共管理改革強調管理者的風險意識和應對變化的能力,即倡導企業型的領導者,從而提高管理的績效。第四,新公共管理認為授權或分權的方式是政府進行有效管理的方式。政府應當像企業界一樣,將權力下放到各部門,實現各部門之間的自我管理和相互合作。第五,新公共管理強調績效目標的管理和控制,并根據績效目標對完成情況進行測量和評估。第六,新公共發揮管理重視行政機構和公務員的功能,要求其制定有效的社會政策以促進社會進步。

(二)特征

新公共管理與傳統的公共管理不同,具有自身比較明顯的幾個特征:(1)公共性。這種公共性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新公共管理的對象是社會公共事務和公共服務。其次,新公共管理過程的公共性,在管理的過程中,,其他公共管理的主體會參與到治理過程中來,因此,政府部門不再是唯一的公共管理者。最后,公共管理總離不開公共權力。公共管理的權共管理的過程具有公共性。力是公民及社會成員賦予的,其運用必須服從公共利益,否則將失去權力的合法性。(2)公平性。新公共管理強調逐步以公平正義與管理效率并重,而不是像傳統行政理論那樣過分注重效率。(3)合法性。合法性即在管理的過程中要積極遵循憲法和法律。4)效能性。效能目標的確定應該體現公共管理和公共決策的科學性;合理性。(5)適應性。任何一個公共管理系統都需要與外部環境相適應,新公共管理理論則強調管理主體的多元性和彼此的相互競爭性,從而及時有效地解決公共問題,促進社會的發展。6)回應性。回應性實際上強調的是公共管理主體與客體之間的良好互動;一方面要求公共管理的主體要積極加強對公民或社會的關注,另一方面要求公眾參與到公共管理的決策過程中來;同時要求切實尊重和保護公民的權利。

二、社區管理

(一)社區管理

社區是人們生活在一定地域內的生活共同體,人們的生活要有序地進行和開展,必然要求對社區內的事務進行管理,也就是所謂的“社區管理”。在我國,社區管理是在由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轉軌時期,伴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社會結構、人們的生活方式、思想文化以及行為方式等各方面的變化而提出來的。社區管理是指社區職能部門對社區居民對社區的各項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進行的自我管理。

(二)社區工作和管理的現狀、問題

近年來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我國的社區管理和服務工作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在加強社區工作人員隊伍建設,改善社區工作人員的經濟待遇以及改善社區辦公環境,積極開展社區服務活動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是仍然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社區體制的問題,社區資源利用問題,社區建設資金沒有保證,社區隊伍素質不高,社區服務的服務范圍和方式有限,服務效果不顯著等問題。社區工作的問題具體來說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行政化現象突出。社區作為基層群眾的自治組織,其主要職責是宣傳教育,辦理居民相關的公共事務,協助有關部門做好相關工作,并及時反應居民的意見和建議。然而,實際工作中社區承擔的卻是隨著形勢的發展,目前社區居委會實際履行的職能很多都是與黨委和政府相關職能部門一一對應設置的,其中包括勞動保障、民政優撫、城管創建、計劃生育、綜合治理、社區黨建等六大職能。第二,社區建設工作投資機制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社區建設缺乏計劃性,社區建設沒有列入政府的發展規劃,因此缺乏自身發展的專項基金;二是籌資渠道狹窄,資金來源不足,除了來自政府撥款的專項資金外,社區在建設的過程中,經要自行籌集資金。

第三,社區服務工作弱化。當前社區服務工作還不夠完善,除一部分大的社區社區工作開展的比較好外,許多社區存在社區服務基礎設施落后,社區服務體系不完備等問題。此外,在社區管理方面,我國仍然存在政企不分,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區自治管理混為一談的現象。

三、新公共管理對于社區管理的啟示

針對當前我國社區管理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借鑒新公共管理的相關管理理念,我們認為做好當前的社區管理工作,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努力:

(1)改革社區現行管理體制。社區作為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其一要實現自己的功能:為居民群眾提供服務的功能和完成行政管理工作任務的功能。其二,在協助政府工作方面,政府應賦予社區足夠的權力和提供相應的資源來處理問題,并且這個協工作不能是工作任務的轉移。總之,做好社區管理工作,各部門之間要做到職責分明,各司其職,同時又要密切合作,充分發揮社區作為基層自治群體的作用,實現社會主義的民主,同時要增強廣大居民的參與。

(2)健全社區考核和激勵機制。新公共管理認為社區管理應當確立明確的績效目標,既包括組織的目標又包括個人的目標。對于目標的實現程度,要進行測量和評估。首先,要加強對社區人員的培訓和考核,培訓主要是培訓社區工作人員的政治素質、政策理論等等。與此同時,要讓社區居民參與社區工作人員的考核過程中來,充分發揮民主。其次,可以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在改善社區工作人員經濟待遇的基礎上,對工作成績突出的社區工作人員應當給予提拔和獎勵,以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3)實現社區投資主體的多元化,改進社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社區在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上除了政府的撥款以外,應當吸引其企業、社會組織的資金,以緩解資金不足的狀況。

(4)提供多樣化的社區服務活動。新公共管理強調顧客取向,社區居民作為顧客,通常會有多種多樣的需求,那么社區的管理者就應當給予居民的需求以回應,提供多樣化的服務。四、總結

綜上所述,新公共管理理論作為在傳統行政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理論,更好地處理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有助于社會的發展進步。基于新公共管理的特點,在實際工作的過程中,我們要注重發揮他們的特性。政府不能調節的問題盡量交給市場,對于市場無法調節的問題,政府也應當充分自身的作用來調節。在回應公眾需求方面,政府要堅持顧客導向,公眾也應當提升自己管理社會事務的參與度。

總之,新公共管理理論克服了政府傳統管理的弱點,充分發揮了市場的作用,有利于提高效率,對于我國的社區工作和社區服務意義重大。在平常的工作和管理過程中,我們應當依據實際情況借鑒和運用,充分發揮它的作用。(作者單位:湖南農業大學)

參考文獻:

[1]楊明偉,新公共管理理論評述[J]四川行政學院學報,2005(12):19-23.

[2唐春麗,新公共管理的主要思想及啟示[J]合作經濟與科技,2007(09):119-122.

[3]鄧智明,新公共管理在環境保護中的運用[J]法制與管理,2002(1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