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農村電商發展現狀范文

時間:2023-07-18 17:34:3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目前農村電商發展現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目前農村電商發展現狀

篇1

[關鍵詞]農村電商;發展現狀;應對策略

自2012年開始,隨著中國互聯網基礎設施的大力建設及移動互聯終端的廣泛普及,農村和網絡的接觸越來越多,網絡也改變了農村的產業形態。農村觸網,沖擊著傳統“三農”的格局,而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特別是農村電商中青年電商創業者的興起,給廣大農村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新的問題。作為農業和人力資源大省的河南省,近年來其農村生產、農產品經營管理以及農民生活等方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村電商也應運而生,并得到了蓬勃的發展。河南省有108個縣,近1900個鄉鎮,47000多個村,農村人口近6000萬,農村網民占全省網民的四成多。河南省政府從人才、政策、金融和平臺等各個方面給農村電商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帶動了各地農村電商的發展。但受制于農村先天和后天的各種因素的限制,河南省農村電商的發展仍存在一定的問題。

本研究基于《河南農村電商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課題組的調研,課題組成員均為高校創業、就業或經管方面的老師,在擔任本職工作的基礎上,有針對性的對河南省部分地區農村電商進行調查研究,通過相關數據分析了河南省農村電商目前存在的問題,為研究進一步發展農村電商奠定了基礎。

1 河南省農村電商現狀分析

1.1 發展速度快

繼2014年7個、2015年8個國家級示范縣后,2016年河南省又有6個縣被確定為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短短三年時間,已達21個,農村電商事業得到了快速、健康的發展。全省電商企業超過20萬家,農村網店突破3萬家。2015年,全省15個國家級綜合示范縣和兩個省級綜合示范縣合計網購金額達到32.5億元,綜合網絡銷售額達112.4億元,其中農產品網絡銷售29.5億元,河南省電商總體發展水平進入全國第一方陣,位居中西部前列。

1.2 覆蓋面越來越廣

河南省農村網購用戶已達農村網民的40%,隨著電子商務在農村的進一步興起,未來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省政府將繼續創新農村電商模式,培育農村電商主體,完善其發展的政策環境,利用農業大省眾多獨具特色的產品,通過電子商務提高其附加值,并把這種模式推廣到全省各地。

1.3 農村電商熱度持續高升

阿里、京東、蘇寧等電商巨頭紛紛將競爭中心放在農村,除此之外,一些傳統的農村商貿企業,郵政、供銷、萬村千鄉企業也由線下到線上,融合發展。

目前,河南省農村電商發展的主要趨勢是參與主體多,發展速度快,交易品種和交易規模大。據河南省商務廳的數據,2015年在經濟下行壓力逐漸加大的環境下,河南省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7720億元,同比增長36.4%,農產品線上銷售的種類和額度大幅度增加,形成了一批有特色、有影響的主力軍產品,農村電商的格局逐漸形成。

2 河南省農村電商存在的問題

2.1 配套設施不完善

物流配送依然是制約農村電商發展的重要因素,與農產品相適應的倉儲、冷鏈管理、運營等也缺乏有效的發展,電子商務服務的供給不能滿足高速發展的農村電子商務需求,部分地區存在電商服務費用過高、效率較差的問題。全省各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發展不平衡,缺乏統一的規劃,不能真正實現“最后一公里”的配送,在人口分散地區顯得尤為突出,制約著整體農村電商競爭力的提高。此外,電商巨頭和相關行業往農村的下沉,為農村電商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便利,但就目前來講,農村電商所需的網絡平臺建設已經滯后。

2.2 電商交易人才缺乏

河南省農村教育水平相對落后,農民的文化水平不高,對網絡技術不能很好的理解和應用,不能充分認識并利用電子商務對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促進作用,甚至對電子商務在農村的推廣持懷疑態度。農村電商發展缺乏擁有先進知識和網絡技術的專業人才,農村現有大部分農民,因為先天教育底子薄弱,后天的電子商務知識的教育培訓顯得尤為艱難。而高等院校培育的電子商務人才又因農村經濟條件限制,不愿到農村去發展,導致農村既有電商知識又懂農產品的復合型人才非常短缺,這將在一段時期內制約著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

2.3 品牌意識不夠

品牌可以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對產品、特別是農產品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目前河南省因其地理位置和豐富的農業資源,擁有大量的特殊農產品。但是這些農產品大多僅在省內比較有名,一旦出省,就不被人所知,銷售僅限原產地周邊地區,品牌影響較小。并且,省內大部分農產品名稱地域特色明顯,缺乏品牌注冊和品牌維護意識,進行促銷活動時,難以引起轟動效果。當產品品牌缺失時,規模效應就不能凸顯,隨之就是生產成本高,市場影響力差。

3 河南省農村電商應對策略

3.1 加強配套設施建設

由政府牽頭,吸引社會資本,打造縣、鄉、村三級物流配送體系,建立各級服務中心。同時,政府要加大區域之間的公、鐵路網設施建設投入力度,有重點的建設特色農產品較豐富的偏遠山村、鄉村的公路,對農村要實現物流點的全覆蓋,形成高效、便捷、快速的全方位物流配送體系。建立與各地農產品特點相配套的倉儲、冷鏈物流,運用各種先進的儲存、轉運技術,確保農產品的加工、包裝、運輸始終在特定的條件下,使農產品達到消費者手中時不致出現較大變化。

3.2 加大農村電商人才的培育和引進

農村電商的快速發展,離不開高素質農村電商人才的培養,如何培養人才,如何引進人才并能留住人才,是當前河南省快速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的緊要問題。發揮河南省人口大省的資源優勢,充分利用河南豐富的教育資源,可利用省內大中專院校的教育資源,在高校設置跟農產品發展需要的專業課程,吸引農村學子前來學習,并鼓勵其學成后回鄉創業,發展當地農村電子商務。同時,高校也可下沉農村,結合政府政策,走入農村為當地農民開展多樣化的適應培訓教育,根據需要開展一對一的幫扶;高校也可開展校企合作,培養復合型電商人才。各地政府可以根據需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優秀電商人才引進政策,利用優惠的條件在全國范圍內引進人才,提供完善的薪酬考核和激勵機制,依靠他們豐富的專業知識和經營,來發展農村電子商務。

3.3 打造品牌農產品

結合河南省各地區農產品的特性,大力實施農業標準化,組件農業生產合作社及聯合銷售社等,夯實農業品牌化基礎。在各地,力爭做到按照“統一生產布局,統一技術標準,統一打造品牌,統一開拓市場”的要求開展工作。推進農產品的品牌化建設,培育農業品牌經營主體,加快企業的技術告知省級,提高加工技術裝備水平,增強農產品品牌化加工能力,確保農產品品牌化的質量。經過品牌化經營,逐漸形成一批省內外獨具特色的產品品牌,擴大產品的影響力,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使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更具潛力、更加順暢。

除此之外,河南省農村電商的發展還可利用“互聯網+”的東風,借助省內豐富、獨特的民俗文化和特殊資源來發展農村電商的新模式,如“互聯網+民俗文化”或“互聯網+民俗文化體驗”等,在促進省內農村電商發展的同時,實現農村的大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博群.我國電子商務發展現狀及前景展望研究[J].調研世界,2015(01).

[2] 張穎川.農村電商加快發展給物流業帶來的影響[J].物流技術與應用,2015(10).

[3] 曹建平.淺析我國農村電商發展現狀與對策[J].北方經貿,2015(05).

[4] 源.農村電商的七個現實問題解析[J].企業技術開發,2015(24).

篇2

關鍵詞: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歷程;農產品

一、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歷程

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經歷了供銷社――集市和農貿市場――超市――農產品電子商務――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歷程。

計劃經濟時期,供銷合作社按照國家和政府的意志對農產品進行統購包銷,是組織農產品流通的主渠道。它由總社、包括省、市、縣級社在內的聯合社和鄉鎮一級的基層供銷社組成,所以是一個上下連接、覆蓋城鄉的全國性流通網絡,在當時起到了連接城鄉市場、促進城鄉物資交流的作用。

隨著農業生產的快速發展,農產品產量大幅增加,同時,城市對于農產品的需求也越來越大。1991年,國務院在《關于進一步搞活農產品流通的通知》提出,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以批發市場為中心的農產品流通體系。1992年,我國開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計劃經濟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市場開始發揮其資源配置作用,作為計劃經濟的產物,供銷社決定農產品流通、連接城鄉市場的作用逐漸弱化。自此,農產品開始大量涌入農產品批發市場,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的數量和規模都成上升趨勢。

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壯大,使得大量農產品進入以零售為主、直接面向消費者的集市或農貿市場。隨著經濟的繁榮,集市和農貿市場的管理和發展出現了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和矛盾,例如基礎設施落后存在安全隱患,場內規章制度不健全,對保鮮、保活、衛生檢疫等方面不夠重視,交易秩序混亂等。在這種情況下,有必要強化農產品市場管理、規范農產品流通秩序。與此同時,隨著對自身健康及食品安全的不斷重視,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選擇去超市買菜。所以,農產品進超市,以及對農貿市場進行超市化改造,成了一種不可阻擋的趨勢。

以上傳統的農產品流通中,流通渠道過長,物流技術落后,信息化程度低,已經不適應信息化時代的發展要求,所以農產品電子商務應運而生。農產品電子商務的優勢在于突破了時間和地域的限制,可以隨時進行跨區域交易,擴大了農產品流通渠道,減少農產品流通環節,降低物流成本,節約交易費用,提高了交易過程中的信息化程度。

然而農產品電子商務也存在不足之處。在農產品電子商務條件下,市場上依然存在銷售品質低劣農產品欺騙消費者的行為,無法消除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道德風險。農村電子商務的產生與發展,使農產品回歸農村,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這一不足。只要電子商務貿易主體或者貿易對象涉農,就可稱為農村電子商務。農村電子商務可以實現生產者和消費者的準確對接,消費者能夠充分了解生產者的情況,進行農產品質量追溯,同時也對生產者起到監督的作用。從供需角度看,一方面市場上對高品質的農產品需求量大,另一方面,高品質農產品供給又不足,低劣農產品充斥其中。2015年11月10日,首次提出“供給側改革”,也就是從供給、生產端入手進行改革,提高競爭力。農產品電子商務對“供給側”的疏忽,造成了高品質農產品需求難以滿足的困境。農村電子商務使得生產者準確獲取消費者需求信息,按照需求量組織安排生產,能夠實現供需平衡,恰恰迎合了“供給側改革”。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一)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對電子商務的研究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對農村電子商務的研究也較為成熟。國外關于農村電子商務研究主要包括發展現狀研究、商務模式的研究和物流供應鏈的研究等。

1.發展現狀研究

英國學者Warren和Martyn(2004)通過對本國農產品電商的調查,提出本國農產品電商普及緩慢,農民對網絡的使用率太低。希臘學者N.Manouselis、A.Konstantas、N.Palavitsinis、C.Costopoulou和A.B.Sideridis(2009)通過對希臘農產品電商市場的抽樣調查,并對產品、市場等方面進行分析,指出希臘目前的農產品電商發展趨勢較好,農產品企業相繼出現,但其提供專業技術和知識支持等服務太少,電商的基礎設施在鄉村地區還不夠完善,與國際接軌仍有困難。

2.商務模式研究

美國學者Ivanic(2001)指出,農產品貿易依托互聯網進行,讓銷售方式得到了根本改變。美國學者W.Wen(2007)以知識管理為基礎,對農村電子商務模式進行創新。澳大利亞學者Molla(2011)對澳大利亞農業通過電子商務的平臺進行交易的方式做了研究,并指出了澳大利亞農村電子商務存在信息處理系統不完善的問題。伊朗學者A.Ali(2011)分析了伊朗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情況,并以此創新了伊朗農村電子商務新模式。

3.物流配送和供應鏈研究

英國學者H.Renting(2003)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有助于通過對農產品供應鏈的追溯來進行農產品質量追溯。美國學者Wooseung Jang等(2009)通過構建農村中小企業物流模型,證明了中小企業發展合作社有助于加強農產品供應鏈的管理。Ruiz Garcia等(2010)運用信息管理系統對農產品供應鏈進行搜和跟蹤,將更有助于了解農產品的物流情況。瑞典學者Techane(2011)在農產品電子商務條件下,對食品供應鏈的網絡集成化問題進行了深入探索。

從國外對于農村電子商務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國外學者在準確把握本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現狀的基礎上進行商務模式創新,目前更多地是進行物流配送和供應鏈的研究。

(二)國內研究現狀

國內對農村電子商務的研究整體來說稍有滯后,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商務模式、案例研究、現狀與對策、平臺建設、物流配送等五個方面。

1.商務模式研究

楊靜等(2008)將農村電子商務分為P2C2B、B2B和P2G2B(P 為個體農戶,C是農業協會或合作社,B為涉農企業或大型超市,G是政府)三種模式。侯晴霏(2011)認為農村電子商務的三大要素是商務模式、物流模式和運營平臺,并提出區域對區域、區域對商家和商家對區域三種以區域為核心的農村電子商務模式。葉秀敏(2011)按照交易主體分類,認為當前農村電子商務模式可以分為A2A模式(人與人)、A2C模式(人與消費者)和 C2C模式(個人賣家與個人買家)三種。韓劍鳴(2013)提出P2G2B(農戶―政府―農產品需求部門)和B2B&C(農業生產企業―農產品需求企業+個人需求者)兩種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模式。郭承龍(2015)提出由核心單元(運營單元、美工單元、客服單元、推廣單元和配貨單元)、緊密單元(生產單元、倉儲單元和采購單元)、輔助單元(電商協會、融資單元、培訓單元)等組成的農村電子商務共生系統結構,并根據這種共生結構將農村電商模式劃分為寄生模式、非對稱模式、偏利模式、對稱模式和一體化模式等。

我國對于農村電子商務模式研究的局限在于一是沒有形統一的標準化的模式分類,二是提出創新模式之后很少進行可行性分析。

2.案例研究

有學者以某一地區為例創新了農村電子商務模式。吳曉萍(2010)對安徽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的可行性進行了分析,提出安徽電子商務發展的創新模式,一是組建電子商務信息平臺,把農民、企業、市場、社會有機結合的綠色產業鏈模式,二是農業龍頭企業自建特色網站模式。趙蕾等(2012)以石家莊市為例,介紹了石家莊市實施農超對接的情況,認為在電子商務背景下,農超對接是石家莊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的一種新型模式。

還有人總結了典型的“自上而下”的農村電子商務模式。2010年,中國社科院信息中心與阿里研究中心通過對江蘇睢寧沙集鎮的調研,首次提出“沙集模式”。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汪向東(2010)指出,“沙集模式”指的是個體農戶自發地使用電商交易平臺進行家具的交易,獲取收益后吸引其他農戶復制該行為,帶動家具制造及其他相關產業發展,由此促進了整個農村的全面發展。馬鳳興等(2013)總結出在北山狼戶外用品有限公司帶領下,農戶網商成為北山狼戶外用品的分銷商,注重打造“北山狼”自有品牌的浙江省麗水市縉云縣“北山模式”。鄭春峰(2015)進一步對浙江義烏“青巖劉模式”進行總結,得出“青巖劉模式”是網商形成區域聯盟,以提高對上游批發商的議價能力,保證產品低價格的競爭優勢,并在此基礎上吸引相關配套產業加入市場經營。

上面三種典型的農村電商模式的共同點在于都是農民最先自發組織起來的電子商務交易活動,不同之處在于“沙集模式”和“青巖劉模式”品牌意識差,商戶分散經營,而“北山模式”則相反,因而更具競爭力。

3.現狀與對策研究

于小燕(2009)從我國農民上網用戶比例很低且尚缺乏對網絡信息的認知、農副產品物流滯后等幾個方面分析了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現狀,并提出大力培養農村電子商務人才、加強我國農村電子商務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農副產品物流配送體系、發展特色品牌農業等對策。張健(2009)分析了河北省農村電子商務的現狀,指出要想加快河北省農村電子商務發展,需要大力培養農村電子商務人才,加強農村電子商務基礎設施建設和加強農產品標準化體系建設等。陳亞洲等(2011)認為農民電子商務意識不夠,基礎設施薄弱,且多數農村電子商務平臺服務效率低,由此提出了以市場需求為驅動力,農戶、政府、企業三者之間共同協調配合的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的建議。徐芳(2012)從我國農村電子商務所處的信息環境、農業自身存在的缺陷和政策、法律等軟環境的影響三個方面分析了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的現狀,認為農村電子商務的健康發展需要政府、企業、農民的積極參與,需要市場和技術的大力支持,需要法律法規的約束。

可以看出,為了突破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困境,培養農村電子商務人才、加大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已經成為共識。但是,國內文獻大多只是分析現狀,查找原因,然后提出相應對策,并沒有對對策實施的效果進行實證研究。

4.平臺建設研究

孟曉明(2009)指出我國農業電子商務平臺分為四種,分別是企業自有電子商務平臺、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協同電子商務平臺和國際化電子商務平臺。李紅等(2011)提出基于供銷社創新農產品供應主體,建設現代農產品流通信息體系,構建農產品、食用品標準體系和農產品電子商務流通渠道等。張勝軍等(2011)分析了包括信息基礎設施、農產品商務信息服務平臺、交易平臺和人才培養平臺在內的我國農村電子商務平臺建設的主要成就和存在的問題,并據此提出建議。弭鳳峰(2014)分析了農村電子商務平臺的基礎原理,結合吉林省農村電子商務信息平臺的實踐經驗,提出建設以“小超市、大連鎖”為特征的新型農村電子商務信息平臺。

5.物流配送研究

一些學者對農村電子商務的物流配送模型進行了研究。文龍光等(2011)針對我國農村地區開展區域B2C電子商務物流配送存在的問題,提出基于區域客運班車系統的配送解決方案。劉維(2013)在探討了農村電子商務物流配送的幾個基本模式的基礎上構建了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環境下的新型物流配送模型。吳勇杰(2013)在對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進行分析的前提下提出以郵政為基礎在城鎮建立物流配送中心的物流配送新模型,并指出該模型的不足之處。

另外一些學者從其他角度對農村電子商務的物流配送進行探索。蘇珊珊(2014)對遼寧農村電子商務物流發展進行了SWOT 分析,其中優勢是交通基礎設施完善、政策支持提供了便利條件;劣勢是農村物流企業規模小,物流信息水平化低,服務功能單一;機會是物流需求量增大;威脅是政策不夠完善。劉利猛等(2015)認為農村電子商務與物流的良性互動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為了促進農村地區電子商務與物流的協同發展,提出了重點建設縣級以下物流配送體系等建議。

綜觀國內文獻對于農村電子商務物流配送的研究,可以發現缺少對物流配送模型和物流配送效率等的實證研究。

三、現有研究的不足與展望

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經歷了供銷社――集市和農貿市場――超市――農產品電子商務――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歷程,從國內農村電子商務的文獻可以看出,尚無學者研究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歷程,也沒有從發展歷程這一新的角度對農村電子商務的其他方面進行深入探索。

國內學者對農村電子商務定性研究的多,定量分析的少,不論是從商務模式、案例研究、現狀與對策、平臺建設還是物流配送方面,很少從計量經濟學的角度對實際問題進行分析,目前尚缺乏農村電子商務條件下經濟效益的評價、農村信息化測評體系、物流配送效率等的研究。

國內文獻主要集中在對電子商務在農產品流通過程中的應用的研究,比如說物流問題,沒有關注電子商務在引導農產品生產方面的作用。此外,農產品電子商務只是農村電子商務的一部分,農村電子商務的交易對象是農村商品,例如“沙集模式”中的家具、“北山模式”中的戶外運動用品。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惠及“三農”的不只是農產品,還有其他農村商品。而國內大部分學者都聚焦在農產品電子商務,忽視了除農產品外其他農村商品對農村經濟發展的貢獻。(作者單位:1.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2.北京工商大學文科實踐中心)

參考文獻:

[1] 楊靜,劉培剛,王志成.新農村建設中農業電子商務模式創新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08,(8):117-121.

[2] 侯晴霏,侯濟恭.以區域為核心的農村電子商務模式[J].農業網絡信息,2011,(5):5-8.

[3] 葉秀敏.三種模式惠“草根”――當前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探析[J].信息化建設,2011,(11):7-9.

[4] 韓劍鳴.農村電子商務供應鏈發展模式及定價探討[J].商業時代,2013,(17):43-45.

[5] 郭承龍.農村電子商務模式探析――基于淘寶村的調研[J].經濟體制改革,2015,(5):110-115.

[6] 吳曉萍.安徽農村電子商務的創新發展探討[J].商業時代,2010,(3):117-119.

篇3

1.我國農業發展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1.1發展現狀

1.1.1農業整體利潤水平較低。一直以來,我國農業一直屬于低端的基礎產業,生產機械化水平不高,農業所得利潤水平也比較低。這一方面是因為我國長期重視工業的發展水平,實施工業興國的發展策略忽視農業,另一方面是從事農業生產的生產者屬于弱勢群體,力量薄弱,機械化水平較低,沒有有效地將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并不具備產業鏈的議價能力。

1.1.2農業流通渠道向現代化轉變。農產品的終端銷售不再限于傳統的農貿市場,更多的進入了商超渠道,甚至是電子商務渠道。通過電商渠道,拓寬市場渠道,擴大銷售市場。農民可以在網絡上給自己的產品做宣傳,讓更多的人了解產品的優勢,擴展了產品的銷售渠道。

1.2存在的問題

1.2.1農業發展環境不寬松。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大環境還不夠寬松,相關農產品市場信息不通暢,信息滯后,嚴重阻礙了農業發展。很多地區沒有依據當地具體情況,形成合力的農業發展模式,沉溺于舊的耕作方式,應該因時因地的發展農業,科學合理分配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從而實現農業經濟最大化。

1.2.2農業市場體系不完善。農業銷售渠道并不完善,沒有建立完善的市場管理體系,市場設施配套差,沒有集中銷售農產品的場所,流通服務組織薄弱。農民對市場的觀念意識薄弱,只局限于傳統的農貿或者集市,農產品的銷售很受局限,尤其優勢農產品找不到好的銷售渠道,造成資源浪費。

1.2.3政府扶持政策不到位。國家扶持資金向產業化傾斜力度不夠,爭取到的項目資金因財政困難難以及時足額到位,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農村經濟的發展本身就受到資金和資源的限制,急需國家的扶持,但是國家的資金撥款力度不能滿足農業的需求,很多偏遠的地區,享受不到福利,即使有撥款,由于需要經過層層級別審核,真正落實下來少之又少。

2.促進我國農業快速發展的對策

2.1建立科學有效的信息流通機制

加快農業現代化發展,提高農產品質量,拓寬農產品銷售途徑,擴大農產品銷售市場,需要建立科學有效的農業信息流通機制。踐行“互聯網+”行動計劃,將農業信息與互聯網緊密結合起來,充分利用電商在農產品銷售過程中的便捷,拓寬銷售市場。

2.2實現農產品品牌化效應

目前,我國農業產品很少有自己的品牌,即使是特殊的優良產品也沒有較高的知名度,銷售困難,更無法形成自己的品牌競爭力,所以農產品品牌效應的建立勢在必行。加強農業生產者品牌效應意識,可以通過講座培訓的形式,指引農民樹立正確品牌觀。提高農業生產組織化、規模化水平,通過政府支持,對農產品實行稅收優惠,降低農產品生產的貸款利率,激發農民做品牌農產品的積極性,形成農民自己的競爭力,推動農民合作社規模化發展。重視創新農業經營管理模式,著力發展“企業+商標+農戶”的新型產業化經營模式。

2.3充分利用電商銷售平臺

加快農村電子商務推進工作。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Q快速發展農村互聯網基礎條件建設,采用光纖網絡進入農民家中的項目,要建造農村互聯網服務站。Q推動信息化與農業產業深度融合。搭建地方政府、農村產業龍頭、地區農業專業研究所、農民種植飼養大戶等多家參加、競爭性市場運作的“信息化+農業”的局面,使多產業結合發展。Q重視人才的培養。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門應定期對農村特殊人群、新型農村引進人群進行專業化、系統化的培訓。引導新型農村的農民及農業技術人員、合作社人員等掌握信息化的知識,培養互聯網市場化、產業化的思維,促進農業發展。

2.4加強農村人才隊伍建設

農村農業的發展由于受到各方面的限制,會有很多的問題和挑戰,最主要的解決方式就是科技興農,科技史第一生產力農村需要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敢創新”的優秀人才。人才問題已成為制約農村建設的“瓶頸”和“短板”,人才匱乏的現狀直接影響農村建設的步伐。(1農村人才數量不足,分布不均勻。現在的鄉土人才大部分是自然成長起來的“土專家”、“田秀才”,靠的是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實踐積累,而掌握一定的農村實用技術,真正具有專業技術職稱的可謂鳳毛麟角。農村人才在各鎮、村的分布也極不平衡,尤其是一些偏遠鄉村,人才罕至,發展滯后。?拔尖人才稀少,缺乏科技致富領軍人物。觀念滯后,人才作用發揮缺乏普及性。一些農民習慣于延用傳統技術,忽視知識、科技的重要性,導致農產品競爭無力,農業生產與市場需求脫節,這些已成為影響農村技術人才培養使用的突出問題。

2.5完善群眾利益維護機制

建立健全群眾利益維護機制,實現好、維護好最廣大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促進農業體質升級改革,提升農產品質量,前提是維護好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協調好農業活動中的參與各方,切實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最大限度避免農業走彎路。

2.6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

充分利用技術水平,相關部門設立好的政策,吸引人才流入農村,為農村發展貢獻力量。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促進農業信息流通速度,避免不必要的經濟損失。因地制宜合理規劃農村土地分配,實現農業、工業同步發展,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和諧配比,從而實現農村經濟最大化。著力推進農業節約型、循環性、生態型發展。大力發展節約農業,推廣節能技術,鼓勵生產和節約能源,增大節水和排灌機械購置的補貼力度。在農村實用先進的播種技術,增強農民的節約意識,采用精良的技術節約種子的使用,提高產出效率。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平衡施肥、緩釋氮肥技術。推廣科學飼養技術,發展節糧型畜產品和水產品。加快促進循環農業的發展,引導農民培育非糧油農作物作為原料的產業,促進農副產品資源化及能源化的利用水平。加快建立農業產業鏈建設,可以逐漸將生產農副供更加具有針對性的低碳農業技術指導,為開展低碳農業提供保障。結束語

篇4

關鍵詞:城市 農業 電子商務 現狀 對策

一、城市農業電子商務的概念

城市農業電子商務是指運用信息技術和商務手段將農副產品的生產,加工和流通直接與城市農副產品交易連為一體,以實現城市農副產品交易的電子化,實現農產品的網絡營銷,物流配送,電子支付等。

二、城市農業電子商務發展的積極意義

(一)對農業的意義

有利于促進農業產業化調整,優化結構,促進農業發展轉型。

有利于降低農產品交易的成本(如物流成本,中間商成本),提高收益。

有利于提供更多的創業機會和就業機會,實現業務擴展。

有利于促進農業新技術在農村的迅速傳播。

(二)對電子商務的意義

將電子商務引入農村,可增大互聯網的普及范圍,提高我國信息化水平。

擴大我國電子商務服務領域,提高我國電子商務發展水平。

有利于發掘電子商務人才,彌補我國在電子商務方面的人才缺陷。

(三)對城市的意義

有利于規范城市農產品交易市場,推出農產品交易市場新準則。

便利城市市民的日常生活,減輕生活負擔,減少日常生活成本創造良好的社會效益。

農產品電子商務網站對網上交易的企業進行審核,建立評價體系,可保證產品質量,減少假冒偽劣產品。

三、當前城市農業電子商務發展現狀

(一) b2c農業電子商務網站所占份額很少

我國歷來是農業大國,農業對我國經濟的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農業作為第一產業一直備受關注。截止2010年底,我國涉及農業的網站達到兩萬家。目前,在我國范圍內已出現許多影響力較大的農產品交易平臺,如:中國農產品銷售網,中國農產品交易網,樂農網,阿里巴巴專業農產品交易平臺,新發地農產品交易網。網上經營的范圍也由最初的糧食,化肥,擴展到牛羊肉,農藥,土特產,花卉,園林,水產品,鮮果等。但是他們普遍都是b2b的交易平臺,涉及到b2c的農產品交易平臺還較少且影響力不夠。

(二)農業信息化滯后,網站信息動態性針對性不強,未形成完整的運營體系

首先,由于我國農業信息收集沒有形成整套的規范流程,也沒有專門的機構或者部門負責專門的信息收集,信息資源極其匱乏,導致商家和消費者接收的信息較為零散而且時間不一致。

從而間接導致大多數網站的內容以生產信息,實用信息為主,而市場信息,供求信息和農村經濟信息偏少,缺乏對主要農產品的生產,銷售,貯存,加工的動態分析,監測和預警預報等。

(三)網站的市場認可度較低

這更多體現在網站的市場宣傳力度不夠,很多市民雖然認為親自去農產品交易市場購買農產品很麻煩,但也不愿意在網上購買。在對城市網民的調查中發現,75%的人群不了解或者不看好農產品線上零售。

(四)電子商務人才匱乏

我國城市農業電子商務的發展很大一部分要靠廣大農民同胞,但我國農民的教育水平和教育普及率普遍較低,且大多數年輕農民都在城市務工,而留守人員普遍年長,教育程度很低,現有人員所具備的素質根本不能滿足農業電子商務發展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國農業電子商務的發展。

(五)不健全的政策法規

我國目前關于農業電子商務的法律法規和扶植類政策還比較少,且我國目前并沒有提出明確的農業電子商務發展方向和規劃。

四、我國城市農業電子商務發展的對策分析

爭對我國城市農產品的發展現狀,有如下對策:

政府角度:

(一)積極引導各類農產品經營者因地制宜地開展電子商務活動。

加快城市農業電子商務的發展更多的要靠政府的引導。政府要適度出臺各類有利農業電子商務發展的政策,對城市農業電子商務進行投資建設,鼓勵,組織,建立農產品的專門網站,引導農民多層次,多渠道地參與電子商務活動。

(二)政府要建立相關部門,開發和整合國際國內信息資源,建立跨部門,跨行業,跨地區的信息管理和協作機制,開辟穩定的信息交流渠道。

(三)加強相關從業人員的理論和技能培訓,增強農民等從業人員對電子商務的了解和對電子商務交易的興趣并傳授其操作技能,培養更多適合城市農業電子商務發展的人才。

網站角度:

(四)加強網站資源收集,分析,管理。

相關農業電子商務網站要重視整合網站資源,建立相關部門體系,及時更新信息,對信息進行深層次的挖掘與開發,將網站的資源與客戶服務結合起來,最大程度的實現信息增值效應。

(五)擴大網站的宣傳力度。

從事城市農業電子商務的各網站必須深入了解和分析我國城市農產品交易發展現狀,了解目標客戶的購買習慣,購買心理和購買偏好,在對市場詳盡的分析之上,確定網站發展方向,不遺余力擴大網站宣傳力度。

五、結束語

城市農業電子商務的發展對我國的農業,農村,農民以及城市化進程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城市農業電子商務的發展不能急于求成,盲目發展,要結合我國城市農業電子商務發展的現狀,不斷改進我國城市農業電子商務市場現有的發展模式。

相信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快速發展的城市化進程和政府相關政策的不斷推進,我國城市農業電子商務的發展有著十分廣闊的前景。

參考文獻:

篇5

一、基本情況

×電商街位于×縣×路,興建于×年2月,全長×米,共有門店×間,總面積約×平方米,是×縣委、縣政府傾力打造的電子商務服務中心和電子商務創業樂園。成功打造電商一條街,是×縣政府順應“互聯網+”時代潮流的重大舉措,是實現×區域經濟轉型發展,促進×萬眾創業、大眾創新的新途徑,也是×農業再造優勢、再現亮點的新機遇。同時,它也為×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強大動力。

二、×縣電商街發展現狀

×電商街整體布局簡約精美,完美的融入了“互聯網+”、電商文化、×女書、特香農業、創新創業等元素。其內功能主體布局齊全,涵蓋了電商創業中心(電商實體店鋪)、電商服務中心(電商招商暨服務管理辦公室、電商產品質量監管和投訴處理辦公室)、電商培訓中心、物流信息歸集調度中心(“1小時”物流信息服務中心)、電商協會和物流協會活動中心、電商體驗和電商產品展示中心、“×產品”品牌經營管理及包裝設計中心、×特色館運營和×電子商務交易網站管理中心、第三方支付交易擔保中心等十大功能主體;基礎設施完善,有千兆光纖網絡接入,全區域免費無密碼WiFi,更有免費經營場所提供、免費網絡提供、免費管理服務提供以及縣里出臺的其他優惠政策享受。

目前,×電商街已經入駐電商公司(組織)40余家,正在成長為創造故事、成就夢想的地方:國內知名電商公司×科技有限公司、中國×網、×電商有限公司、×科技有限公司已經落戶定居,×等一批本地電子商務企業及傳統企業也在本區域如火如荼的開展經營;在這里,數十名高校畢業生正在淘取他們人生的第一桶金;在這里,電商創業者把桔子和雞蛋結合,“桔下蛋”品牌在網上熱銷;在這里三兄妹電商創業各有絕招;在這里,外來媳婦涉足電商書寫甜蜜的故事;在這里,還有成功人士×離卻×回到家鄉,把農場的情景和意境搬到網上,產品可溯源,質量有保證;承載著一代一代×族婦女夢想的女書文化藝術品、×族服飾也依托互聯網提升其經濟價值。

三、×縣電商街存在的問題

(一)農產品在運輸過程中不易保鮮

我們知道農業產品最大的賣點就是新鮮二字。農業電子商務所要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如何最大程度地保證農產品的新鮮度。現在的電子商務平臺大多都是采用直銷策略,把農產品直接從原產地配送給消費者。這樣雖然減少了供應鏈層級,但是由于物流速度的限制,使得農產品在運輸過程中的新鮮度大大降低,甚至會出現產品過期、腐爛等問題,除了造成顧客不滿意外,還會引發退貨、投訴等一系列的售后服務問題,嚴重影響商家商譽。

(二)電商平臺農產品的質量問題

農產品的質量也是消費者在購買農產品時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無法在電子商務平臺上看見實物的農產品,消費者只能通過網站上的圖片來了解他們想要購買的產品。并且一些唯利是圖的網店經營者經常會將積壓下來的農產品賣給消費者,甚至將一些消費者退貨回來的農產品繼續賣給其他消費者。所以消費者們無法完全信任電子商務平臺。

(三)電商平臺農產品的同質化問題

所謂農產品同質化,是指消費者所感覺的農產品在性能、特點等方面的相似程度。電商平臺農產品同質化從兩個方面反映出來:一是物質的同質化,比如外形、色澤、口感等物理特性。盡管農產品會由于區域、品種等因素表現出一定的差異性,但是相同區域的同類產品之間在物理特性上具有很強相似性,這種相似性構成了農產品同質化的基礎。二是認知的同質化,因為缺乏農產品品牌商標,消費者無法從商家的品牌塑造、包裝、宣傳、服務、描述等方面獲得對產品的認知。當消費者無法從這些信息中體會到差別時,認知的同質化就產生了。

(四)農村電子商務人才的缺失

隨著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寧愿背井離鄉外出打工也不愿意待在農村守著自己家的一畝三分地,從農村考出去的大學生也不想在畢業之后回到農村。從而造成農村人才的缺失,農業電子商務方面的人才更是嚴重不足

四、×縣電商街的政策建議

(一)增強政府的推動力量

相對于城市來說,農村的電子商務經濟以及其他經濟均比較落后,農民對電子商務的了解也不夠深入,所以想要用電子商務來發展農村經濟,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推動。那么,政府需要建設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良好環境,無論是市場環境、法制環境還是整體環境,均需要不斷地創新和完善。國家各級的政府部門需要積極研究并制定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總體路線和戰略,并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相應的政策扶持,制定健全的認證方式、支付方式、物流運輸方式等法律規范。此外,還應該加強農村信息網絡的全面覆蓋建設,這是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的重要基礎,政府部門應當聯合金融機構和農村電商建立良好的聯動機制,不斷完善農村電商的融資渠道,為農村電商的發展提供資金保障。

(二)建設和完善農村基礎設施

網絡、物流運輸、完善的支付平臺以及高質量的產品是影響電子商務發展速度的重要因素,而其中的物流運輸也是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關鍵,農村的物流配送運輸效率較低,配送成本也較高,使得農村電商的發展受到嚴重影響。物流運輸這個農村電商發展瓶頸也是農產品網上銷售受到影響的主要因素,這是因為鮮活的農產品的保質期較短,如果不能被快速送到消費者手中,便會導致農產品變質,從而影響消費者的消費積極性。因此,積極加強農村公路等基礎設施的建設與維護,提升農村物流運輸速度和配送效率,成為促進農村電商發展的重要任務之一。

(三)提高農村電商人才培訓力度

農村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還需要儲備大量的實戰型人才,他們應當具有網上設計與裝修、網上開店、網店運營及推廣、客服服務辦法等知識和能力。所以,“互聯網+農業”模式下的農村電商發展還需要提高電子商務人才培訓力度,選聘具有較好資質的電商人才和導師到農村開展電商人才培訓,并建立電子商務人才信息庫和電商人才協會。

篇6

【摘 要】作為精準扶貧創新思路,電商扶貧在重慶市快速發展。基于石柱縣的調研數據,發現電商扶貧工作遭遇到人才瓶頸,主要體現為“三個不足,三個跟不上”,針對這些問題,提出相應對策建議,以期改善農村電商發展軟環境,提升電商扶貧效果。

【關鍵詞】電商扶貧;現狀;人才瓶頸;對策

一、引言

1.政策及理論背景

“電商扶貧”被國務院扶貧辦列為精準扶貧十大工程之一,其實質是用現代信息技術服務于“三農”,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全面進步(李志剛,2007)。但農村電商人才匱乏已成為電商扶貧工作進一步開展的瓶頸,制約電商扶貧效果。誠如中國電子商務協會副理事長陳震(2016)所言,“電商扶貧的核心在于培育農村人才”,彌補電商扶貧人才缺口,才能幫助農民利用電商手段發家致富。

作為精準扶貧創新思路,電商扶貧在重慶市發展迅速,石柱縣被譽為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縣。但隨著電商扶貧工作的深入,人才瓶頸愈發制約扶貧績效。電商是信息經濟的典型代表,人才瓶頸的突破需要電商人才培養理論作支撐,因此,本文引入網絡經濟時代下的新興管理方法――知識管理理論,從其核心思想“積累、共享、交流”三項準則出發,為農村電商人才培養提供新思路。

2.研究方法及數據來源

本課題以石柱縣農戶為調研對象,通過發放問卷與深度訪談考察當地電商人才培育現狀。在問卷設計中,從農戶、政府、企業三個主體挖掘電商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問卷主要涉及:(1)農戶對電子商務的了解和應用程度;(2)政府電商人才培養工作的政策力度與效果;(3)企業在電商人才培養過程的參與度。課題小組還走訪了石柱縣政府部門和電商企業,了解電商扶貧各個環節,獲取第一手數據和資料。

二、重慶市石柱縣電商扶貧人才現狀

1.人才主體――農民對電商認知與應用現狀

首先,農戶對電商認知粗淺,大多數農戶對商的認知不清晰,停留在概念層面,對電子商務僅是略有耳聞,實際接觸過的不及三分之一,真正了解電商、懂電商的則少之又少。其次,農戶對電商應用程度低,通過電商平臺銷售農產品的不到20%,不清楚或是很少使用電商進行銷售的占比高達81%,大部分農戶選擇傳統農貿市場或賣給大型的中間商進行銷售。

2.人才主導――政府對電商人才培養導向現狀

其一,政策宣傳不到位。在實地走訪中,農民普遍反映政府對電商扶貧政策宣傳力度不夠,沒聽說過以及不了解電商扶貧政策的農戶占比達42%。在政府主導電商扶貧的大背景下,宣傳不到位直接導致了農民對電商認識不足。其二,政府支持力度不夠,69.3%的農戶愿意使用電商平臺銷售農產品,但表示電商銷售存在諸多困難,其中最大的憂慮在于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夠,擔心電商平臺銷售缺乏法律保障、政策優惠不可持續等。這抑制了農民電商創業者的積極性。

3.人才支持――電商企業在人才培育市場貢獻的現狀

其一,電商培訓平臺少,覆蓋面狹窄,不清楚電商培訓平臺的農戶占比達75.4%,說明電商企業未擔負起電商人才培訓重任,培育電商人才的市場力量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其二,培訓效果欠佳。據農戶反饋與電商企業自身透露,61%的農戶認為電商培訓效果不大,10%的農戶認為電商企業未做實質性工作,農民對電商企業的人才培訓工作認可度不高。

三、重慶市電商扶貧中的人才瓶頸及原因分析

石柱縣的電商扶貧工作取得許多可喜進展,然而,電商扶貧工作正遭遇人才瓶頸。正如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院長吳江如所言,“推進電商扶貧,吸收培養人才應放在首位”。下文根據石柱縣電商扶貧人才現狀的分析,將電商扶貧工作中的人才瓶頸概括為“三個不足,三個跟不上”,并針對問題分析其原因。

1.農民對電商認識與掌握不足,發展電商所需的綜合素質跟不上

由本文第二部分的數據分析可知,農民對電商認識不足,應用電商平臺銷售農產品的能力弱,相關的人才培養與電商孵化教育仍處于起步階段,任重而道遠。對于大多數農戶而言,不會或不敢通過電商平臺銷售農產品的癥結在于對電商銷售知識掌握不夠,很多專業大戶對電商應用一知半解,反映出電商人才培養的緊迫性。

受教育程度作為個人綜合素質的基石,對于農戶利用電商起著基礎性作用。在樣本農戶中,受教育水平在小學及以下的占比近一半,大專、大學及以上只有5.3%,農戶文化水平普遍較低,很多人對計算機不會使用,制約著農村電子商務技術的推廣。

2.政府對于農村電商人才培養的復雜性認識不足,政策手段與政策落實跟不上

石柱縣政府部門對電商扶貧工作十分重視,各級政府均設立了領導統籌機構。但總體而言,政府在電商扶貧人才培養工作中思路不開闊、工作落實不到位,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人才孵化工作貪大求全,具有運動型特點,人才培訓工作簡單粗糙,工作質量不高。其二,政府相關管理人員素質不高,難以發揮引領作用。其三,電商人才培養工作中偏重行政主導,市場力量發揮不夠。

農戶認為政府相關部門官員充分了解電商的不到20%,調研小組走訪了石柱縣電商扶貧辦公室、商務局等部門,發現很多基層工作人員對電商了解不夠,思維局限,阻礙了寶貴扶貧資源的配置。

3.企業對電商扶貧人才孵化的特殊性認識不足,培訓工作跟不上

電商企業平臺掌握著電商發展技術,擁有豐富的人才儲備,是電商扶貧中專業化程度最高、實際操作經驗最豐富的主體,但在實際運作中卻暴露出諸多問題。首先,這些電商巨頭均重視物質基礎設施,輕視人才培養。其次,其電商人才培訓工作重心在理論培訓,輕視實踐指導與練習。

電商企業在融入農村方面淺入淺出,以城市思維發展農村電商,沒有考慮農村基礎設施不完善、農民接受水平低的現實,忽視了農村發展實際。

四、突破人才瓶頸的對策建議

電商扶貧工作遭遇的諸多瓶頸中,最緊迫的是人才孵化。現以石柱縣為例,圍繞知識管理的積累、交流、共享原則,根據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建議。

1.政府主導農村電商講師資質培訓,培養頂層設計團隊

農村電商講師是既有電商知識背景又懂農民需求的復合型人才,在農村電商培訓體系中扮演頂層設計者角色,是推動農村電商發展的關鍵群體。石柱縣可從本地遴選一批農村電子商務服務商、高等職業院校教師、電子商務社會講師等具備經驗者參加農村電商講師認證培訓,形成本地講師團隊,進行初期知識積累。

2.政企合作引入PPP模式設立本地電商培訓公司

農村電商人才培訓具有投入周期長、成本高的特點,對社會有正外部性效應,帶有公共品屬性,需要政府支持主導。將PPP模式應用于電商人才孵化,可減輕政府的投資負擔和風險;企業可拓展農村市場,為未來深入農村發展賺取流量。由于政府參與減少了電商企業和農戶間的信息不對稱及由此引發的道德風險,利于政府、企業實現雙贏局面。

3.校企共建電商實訓中心,對農戶實行階梯式人才培養

校企共建電商實訓中心,可實現“教、W、做”一體化創新。分層次的培訓體系,更貼切農戶實際需求,大大推進電商扶貧工作。因此,當地電子商務職業高校依托政府和行業協會的支持,首先招攬農戶入學培訓,鼓勵有電商知識和經驗的農戶參與階梯式電商人才培養項目;再通過與當地企業合作建立電商實訓中心,實現電商業務外包。

4.電商企業構建鄉鎮O2O生活服務平臺

將社區電商模式引入農村并深入村民生活,可緩和電子商務在農村施展不開的尷尬局面。通過村鎮商超中心輻射帶動,促進周邊農戶自我電商化。初始示范作用會迅速擴展至整個鄉鎮,更多農戶主動模仿電商模式,形成農村電商自我孵化。

5.政府設立農村電商服務點,發揮基層網點作用

目前,石柱縣電商服務站點已覆蓋85個貧困村,但僅發揮了物流配送站點作用,農產品上行渠道卻未打開。政府應對電商服務點設置一兩個具有專業知識背景的農村電商推廣員,專門解決農戶在電商孵化實踐中遇到的難題。通過電商服務點提供的最新經驗,由下而上為培訓體系注入新的知識方法,促進電商培訓模式持續創新。

五、結論

電商扶貧是精準扶貧的創新思路,人才是制約電商扶貧績效的首要瓶頸。當地政府要深入農村,借助市場力量,從講師、電商服務點等軟硬件設施提高農村電商從業者對電商的把握;電商企業需摒棄電商的城市模式,考慮農村基礎設施薄弱和農民知識水平低的現實,對農戶進行系統化培訓,著眼于長遠,培育農村電商市場環境,實現農村經濟與企業雙贏;農戶要主動了解電商扶貧政策,學習電商知識,提高認識水準。強化政企農三方聯動機制,利用電商平臺打通農村傳統產業鏈,切實幫助農民發家致富。

參考文獻:

[1]林潔.農村電商的發展現狀研究[J].南方農機,2015(1).

[2]曹建平.淺析我國農村電商發展現狀與對策[J].北方經貿,2015(5).

[3]高源.農村電商創新之舉[J].農家致富,2013(12).

篇7

關鍵詞:河南農村;流通體系;市場開發

一、當前河南農村市場發展現狀與農村市場開發問題

現今的河南農村市場,由于人口、人均收入和消費額的大幅增長,具有較大需求量,并且增大的趨勢還在進一步擴大。

1.當前河南農村市場發展現狀

首先,在消費額逐漸增長的同時有著不合理的消費結構。廣大農村豐富的農產品沒有與城鎮的工業產品很好地實現互通有無、各得所需。其次,與河南的城鎮市場進行比較,消費差距相對有所減少。盡管各個農村居民消費狀況由于各個農村居民的商業類型不同比較起來是參差不齊的,但隨著河南農村的物流發展,與城市的差距是有縮小的趨勢。第三,實地調查表明:河南農村的經濟在不斷發展,河南居民的收入水平一直保持上升趨勢,農民的生活水平在不停地提高,消費水平也在同時提高,時尚高檔的商品也在逐漸地走入河南農村的市場,加強農村市場的開發勢在必行。

2.河南農村市場開發上的問題

根據新型農村的發展方向,采用新型的電子商務方式來進行市場的營銷是一個必然。但存在一些突出問題:首先,網絡的硬件、軟件以及專業技術人才資源等,目前投入并不充分,為此制約了新型的農村市場的發展。其次,河南農村新時代的電子商務體系建設緩慢。一方面是受農村基礎設施制約,另一方面是河南農村市場競爭無序和征信缺失,對新農村的電商體系建設造成了阻礙。最后,就是河南農村人們的“眼見為實”的消費意識,也大大限制了電子商務開發新農村市場的難度。

二、電子商務運用是開發河南農村市場的一把利器

1.電子商務為開發農村市場提供更多的機會

通過網絡上傳產品圖片、廣告語等形象資料,直接和直觀地把商品介紹給千千萬萬的客戶,開展網上宣傳營銷活動,擴大商品的銷售量;通過網絡及時了解顧客的消費狀況和竟爭對手的情況,恰到好處地介紹商品的質量、價格、性能等信息;避免山寨品牌,注重選擇符合農村薄利多銷的消費理念等,給客戶一個物美價廉心理感受,從而增加新的商業合作伙伴和商業機會。

2.電子商務提高企業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提高農村的滿意度

電子商務一個顯著特點,就是企業與客戶、供應商等上下游之間進行供應鏈管理活動,打破了時空的局限,充分利用信息資源的共享,就可以完成商務活動的全過程。因此,一旦遇到一些突發事件,能在第一時間處理,提高服務滿意度。尤其是針對農村基礎建設薄弱偏遠區,把產品的服務做到細致入微,對農村各地點的配貨要及時,增加商品的鄉下駐點。

3.電子商務提高了企業適應市場變化能力,反過來推動農村市場

電子商務提供了更貼近市場需求服務,有助于提高企業生產經營的敏捷性和適應性;電子商務還改變了企業競爭態勢,使實力較弱的中小企業也能在大范圍內提高影響力和營銷力,更容易適應市場的變化。在中小企業獲得來自農村市場提供的成長正能量的同時,農村市場的開發也獲得了巨大的開發空間。

三、加強農村電子商務實施的策略

1.加強農村網絡建設推廣,提高農村電子商務運用意識

網絡信息的普及大大推動了河南的經濟發展,網絡信息技術成為新農村發展的一項重要措施。要引入專業技術人才,進行網站建設、維護與更新;要進行電子商務模式創新,完善農村網絡信息功能,發揮電子商務的優越性。不僅能夠使農村人們可以及時地了解外界的商品價格與銷售狀況,并且可以迅速地聯系城市以及國外的商家銷售的商品。通過網絡的銷售來促進農村的經濟發展,實現電子商務上的虛擬交易,不僅擴大了河南農村人們的信息量,拓寬了銷售渠道。要讓農村轉變習慣沿用傳統的參加產品交易會等形式獲取定單,讓銷售員開展面對面的網上推銷,充分認識到知識經濟時代搶占網絡信息虛擬市場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2.完善河南農村網絡信息管理機制,明確商務部門綜合執法

完善河南農村網絡信息管理機制,很重要的就是進一步加強與政府部門溝通,建立相應的信息交互平臺。通過這一機制,一方面可以做到檢查落實監管部門的職責,分配好監管部門的工作,各個監管部門負責各自的任務;另一方面,利于進行綜合管理工作,使各監管部門的工作不能太分散,要相輔相成、協調開展。現今的監管部門權利分散,職責權利混淆不清,以至于各部門不能各盡其責。在電子商務發展建設的同時,需要根據國家商務部門的要求,各個商務部門必須成立商務執法大隊,整合商務執法職能。各地均應認真研究相關政府部門電子商務監管職能的職責和權限的邊界,明確商務部門的綜合執法。通過構建一個完善的農村網絡信息管理機制,建立網絡信息追蹤系統,確保即時查出問題的關鍵所在,推動農村電子商務發展。

3.建立河南農村商業征信體系,依法保護監管農村市場

在發展河南農村電子商務經濟的同時,必須依法對商品的銷售進行嚴格的管理,杜絕商業欺詐行為的發生。網絡信息能夠帶來更便捷的發展渠道,但是,也具有不確定性的風險存在,交易沒有保障,為此更要加大網絡犯罪的監管力度。在河南農村發展上,要建立商業征信體系,要對農村市場進行法律上的保護,防范農村市場上的的各種不良商業競爭活動。要提高河南農村市場征信意識,宣傳以征信求生存、謀發展的商業理念。鑒于城鎮出現的信用問題,做好規避防范體系,發現不良即取消了對客戶的信用額度等。進而,推動河南農村的經濟發展,構建一個安定健康而又飛速發展的河南新農村。

篇8

關鍵詞:移動支付;SWOT分析模型;發展建議

中圖分類號:TH69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12-0-02

移動支付是指用戶利用各種移動終端設備,通過無線方式,為購買某種商品或服務而完成的支付交易行為。當前不僅僅在日韓、歐美等一些通信業發達的國家,在亞非拉美等相對落后國家地區,移動支付業已開展得如火如荼。根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第三方支付業務交易規模達12.9萬億元,同比增長54.2%。而YankeeGroup 的研究數據則預測,至2014年全球移動支付的交易規模將高達9840億美元。智能終端比例的不斷提升、NFC逐步成為終端制造商產品出廠的標配、越來越多的商業環境開始推廣隨身便捷的支付場景,以及消費者通過移動設備進行支付的習慣日趨成熟,將助力移動支付在全球范圍內快速普及和發展。

相較之下,現在便捷支付領域內的霸主信用卡,其發展則面臨重重困境,不僅受到我國個人信用制度發展落后、經濟管理體制不健全、科技支撐薄弱等條件的制約,卡奴蔓延、壞賬風險、使用安全風險都使其處境雪上加霜。而本文將基于SWOT模型的理論分析,來探討移動支付這位“后起之秀”在信用卡產業內的發展,研究路線如下:

一、移動支付開展的優勢

1.更安全

伴隨信用卡的逐步普及,近些年出現的一些信用卡相關的欺詐案例,比如:克隆卡,非法套現等案件也越來越多,給金融機構,商戶和持卡人都帶來了巨大的損失。信用卡的欺詐風險主要集中在金融系統的風險防范機制的不完善,持卡人信息被泄露以及社會信用環境的缺失等。

而移動支付業務由于才起步必然也要面臨一定欺詐風險,但相較信用卡業務依然優勢突出。以目前最普遍使用的手機移動支付為例,相對于磁條卡的可復制性,因為采用了“芯片卡”(即IC卡)而非傳統的“磁條卡”,消費者個人信息更難被盜用,出現信用卡細條信息被復制的可能性幾乎為零,而這將大大降低偽卡損失。

2.更高效便捷

移動支付業務分為遠距離移動支付與近場支付,都是非接觸式支付。遠距離支付的出現使人們足不出戶即可暢享購物體驗,亦可以僅僅通過手機等移動終端進行幾個簡單操作完成轉賬排隊之憂。在一些銀行等金融體系仍不完善的相對落后地區,遠距離支付為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在這一點上非洲肯尼亞等國取得的成就尤為突出。而談及與信用卡應用較相似的近場支付,由于免去了刷卡輸入密碼的過程,達到“一刷即可”的效果,將為人們的生活節約更多時間。

移動支付小至可以用來支付日常的公交車、交水電費等,替代錢包;大至可以為人們進行國際間的貿易結算,更多應用更多功能更高效更便捷。多方綜合,移動支付相較信用卡無疑更適宜當前崇尚高效便捷的社會。

3.更少成本

伴隨移動支付的普及,一方面由于其具有更多的自主性,將會降低更多的人力資本投入,例無人售票車;另一方面,移動支付由于多是現時消費,所以不會存在信用卡中的“透支”和“滯納金”的等,更有效避免了惡性消費行為的發生。目前開展的移動支付業務也免去了年費的收繳,可以使消費者獲得更多實惠。

二、移動支付開展的劣勢

1.推廣層次遇阻

(1)消費者消費習慣不易變換:我國消費者目前的消費習慣可總結有兩點:①對實在看得到的交易比較放心,即使像移動支付這般其自身的安全系數比你把錢放錢包里高的多,都難以打消人們的疑慮。②國人固有的守舊情節,目前信用卡安全雖然受到國人普遍質疑,但由于其開展已有些年頭,大部分人對信用卡的信任度還是會高于移動支付,縱使這不合理。

(2)移動支付推廣需要平臺建設;目前我國移動支付主要開展的形式有RFID-SIM卡模式和NFC模式。兩種模式,前者需要構建大平臺涉及大量pos機和刷卡機的更新升級,后者需要定制手機的支持,相較之下后者優點更多也應用最廣,但二者綜合看來,要推廣移動支付,無論采取哪一方,都將會承擔不小的經濟負擔。

2.技術及標準遇阻

(1)目前我國國內雖然形成了一定的產業鏈,但具體來說,還是太不成形,要想真正的促進一個產業的發展,尤其是像移動支付產業這般涉及如此之長產業鏈的,必須有更成熟的標準引導體系建設才行。

(2)目前移動支付各項技術要求都已經基本解決,但如何更好的控制成本,也是目前必須面對的問題,更低的成本對移動支付的開展意義重大。

三、移動支付開展面對的機會

1.天時

目前全球已經有為數不少的國家早在數年之前就已經開展了移動支付業務,當下移動支付業務已愈發成熟,新技術和新標準的不斷推出促進著移動支付產業的發展,移動支付正在全球如火如荼的開展開來。

研究機構易觀智庫的《中國第三方支付市場趨勢預測2011-2014》顯示,2011年中國移動支付市場發展迅速,全年交易額規模達到742億元,同比增長67.8%;移動支付用戶數同比增長26.4%至1.87億戶。另據易觀智庫近期的《中國第三方支付行業發展階段及模式研究》報告,預計到2015年,中國移動支付市場的交易規模將達到7123億元。數據研究公司IDC的報告顯示,2017年全球移動支付的金額將突破1萬億美元。

2.地利

自21世紀以來,我國移動通信發展迅猛,手機3G網絡已覆蓋了全國所有縣城及大部分鄉鎮,目前我國移動通信網絡規模和用戶數量居世界第一,可以參照下圖1。近年來國家陸續出臺了各類惠農政策,可像支農補貼、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政策的實施,卻需要依托銀行卡進行資金發放。而我國農村地區由于銀行網點和ATM匱乏,造成銀行卡資金支取極不方便,農民不得不頻繁往返縣城金融網點,既費時費力,又要承擔交通費用,成本較高,便利支取各種涉農補貼等小額資金已成為當前農村最廣泛、最迫切的一項基本金融服務需求。在我國的廣泛地區,尤其是廣大的農村地區,移動支付都有能大展身手的地方。

3.人和

我國國內相關企業一直對移動支付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經過幾年的發展,伴隨著2012年底我國移動支付相關標準的推出,我國移動支付產業也由起初的混亂,而慢慢走向和諧,我國移動產業鏈正在逐漸形成。產業鏈的形成,必將對我國相關企業整合優勢資源,發展移動支付起到助推器的作用。

四、移動支付面臨的挑戰

1.挑戰信用卡的稱霸地位

我國移動支付發展其實還是一個摸索階段,相對信用卡多年成熟運作,其在國內的地位依然是難以輕松挑戰成功。目前移動支付雖然出臺了行業標準,但一個可以基于全球性領域的準則依然遲遲未出,而這也將繼續制約著移動支付產業的發展。另從消費者層面談及,由于長久以來的消費習慣,普通大眾對移動支付這類新型支付模式接受能力有限,甚至還存在大量誤區,如何去改變人們的這種消費心理也是一個必須要面對的問題。任何新科技的普及,都需要一個反復認證再大規模推廣直至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的階段,移動支付要成霸主,仍需靜待時機。

2.挑戰產業利益角逐

伴隨著國際國內移動支付的穩步發展,移動支付市場蛋糕巨大的份額正惹的整個移動支付價值鏈包括移動運營商、支付服務商(比如銀行、銀聯等)、應用提供商(公交、校園、公共事業等)、設備提供商(終端廠商、卡供應商、芯片提供商等)、系統集成商、商家和終端用戶,為利益而熱血沸騰,如何解決利益分配,直接關系移動產業鏈的完成。

3.挑戰通信行業的大量“碎片”

在目前的市場狀況下,移動支付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移動通信行業的大量“碎片”:即各種各樣的移動操作系統,定制的手機,應用等等,要在開發上緊跟創新步伐對Visa來說是一個重大挑戰。整合這些碎片,并且將其迅速根據用戶需求升級,對移動支付而言任重道遠。

五、移動支付發展建議

1.把握機會,加快行業標準完善

我國目前移動支付正值熱潮,期間若能盡趁東風,移動支付將會以飛躍的形式發展,而抓住東風的途徑之一,就是要盡快促進行業標準完善。

盡管于2012年年底,我國出具了移動支付產業的相關標準,但該標準就目前來看肯定還是充滿諸多不足。但在目前情況下,在此標準下先觀察各方對其反映,在充分收集實際反饋后,再對標準進行修改。相信,一份極具真實性與現實性的行業標準,對我國移動支付行業產業鏈的形成,對移動支付發展的促進將會是難以估量的。

2.掃除盲區,加快推廣營銷建設

移動支付的推廣面臨的阻礙,除了基本平臺建設問題外,最主要的還是要打開普通消費者的心結,改變他們對移動支付的不信任度。根據我們在寧波鄞州區的調研報告可知,絕大多數消費者對移動支付還是充滿興趣的,尤其是對其便捷性方面,但消費者的顧慮也是顯而易見的,最大的莫過于安全性的質疑。但實際上移動支付具備諸多信用卡等其他便捷支付模式不具備的優點,但由于宣傳不到位致使消費者對移動支付誤會重重,加快推廣營銷建設,是當務之急。

3.面對挑戰,及時調整戰略

移動支付在我國前景勢必大好,但要使其又好又快發展仍是要費一番功夫。信用卡霸主地位的掀覆需要的是各方努力,需要的是及時調整戰略。目前從信息,需要重新審視并整合整個價值鏈行業環節,提升整體服務水準,從而達到整體優化的目的。此外,將創新應用與移動支付結合,找到滿足用戶需求,提升用戶體驗的創新商業模式,應該成為移動支付相關企業思考的方向。

參考文獻:

[1]應小凡,吳冰.移動商務環境下價值鏈和服務模式瓶頸分析[J].物流技術,2012.

[2]黃麗云,黃瑾,陸宏治.移動支付風險與安全機制分析[J].移動業務,2013.

[3]劉博,孫鎖.移動銀行在中國的發展現狀[J].哈爾濱金融學院學報,2013.

篇9

關鍵詞:農村電商;浙江;象山縣

一、引言

目前,面對市場日益飽和的一二線城市,農村電子商務成為我國電子商務領域的新藍海。浙江是全球最大的電子商務企業阿里巴巴的所在地,且所轄縣市多擁有豐富的農林漁業資源,其農村電商的發展一直走在中國的前列。因此研究浙江農村電商的發展對于發現農村電商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構建農村電商發展的模式,促進農村電商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本文以象山縣農村電商為研究對象,旨在通過對象山縣農村電商發展情況的實地調研,構建象山縣農村電商發展的模式,為促進浙江乃至全國農村電商的發展提供啟示。

二、象山農村電商發展的現狀與模式

課題組首先走訪了象山農村電商的主管部門――象山縣商務局,通過現場訪談的形式調查了解了象山縣農村電商的基本情況;然后通過對象山縣農村電商重點個體和典型代表的實地調研,總結模式,發現問題。

1. 象山農村電商發展的現狀

象山縣地處長三角南緣,浙江中部沿海,海洋漁業資源豐富,海洋經濟發展較快(目前已形成較為完備的水產加工體系)。近幾年,在政府的大力推動下,象山農村電商發展初見成效。

從2014年起象山縣政府相繼了《關于推進“電商換市”加快電子商務發展的若干意見》、《象山縣電子商務發展實施意見》、《關于推進農村電子商務工作的實施意見》等文件,推進農村電商發展。與此同時,為了促進政策的有效實施,縣政府以郵政局依托,發揮村郵站的優勢,大力推進村級服務站建設,至2016年4月份共建成農村電商服務站150個。2015年7月起又與阿里巴巴集團合作,積極啟動農村淘寶項目。目前,縣運營中心已投入使用,新建村級農村淘寶23個,運營兩個月來,已累計為村民代購26000多筆,成交額470余萬,村站合伙人工資月收入普遍超5000元。

2. 象山r村電商發展的模式

農村淘寶項目是當前象山農村電商發展的主要途徑。實踐中形成了政府驅動和能人(創業者)驅動兩種有效模式。

模式一:政府驅動型

政府是促進象山農村電商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除了提供政策平臺的支持之外,象山縣各級政府部門也積極致力于本地電商平臺的建設。2015年縣財政專項投入78萬元扶持打造了淘寶“特色中國?象山館”平臺。該平臺通過開展商家技能培訓、網上包裝促銷、線下對接參展等途徑,相繼推出了以史家糕點、莫家碼頭、鯤記海鮮為代表的一批知名店鋪,并創下了5分鐘賣出500公斤“紅美人”柑橘的佳績。作為象山縣政府著力打造的一個農產品電子商務公益服務平臺,象山館在充分發揮本地農特產品突出優勢的同時,有效拓寬了象山縣生鮮、海干、海味零食等農特產品的銷售渠道,為農民增收致富開通了快車道。與此同時,此外政府還通過對入駐商家進行技能培訓、開展線下資源對接會、線上流量支持等方式,培育出了一批優秀的本地網商群體,使農村電商不斷升溫。

模式二:能人驅動型

創業者是實現這一路徑的主力軍。以創業者為核心的能人驅動是當前象山農村電商發展的另外一種典型模式。2015年8月27日,阿里巴巴“農村淘寶”招募宣講會在象山文化活動中心召開。會后,在400余名參加宣講會的青年中產生了30名首批“農村淘寶”合伙人。2015年10月以來,在象山縣黨委、政府和象山縣商務局的大力支持下,通過宣講會、發放傳單、懸掛橫幅、海報等多種形式的宣傳工作以及后期的層層選拔,象山縣第二批農村淘寶服務站人才招募中有32人獲得了農村淘寶合伙人資格。其中,高塘島鄉江北村農村淘寶服務站是五個創業青年共同開辦的,自2015年9月底開業至今,已累計為村民代購貨物數千件,貨值逾50萬元。目前,他們正在著手蝦皮、紫菜、紅美人柑橘等特色農產品的網上銷售。

綜上所述,以政府為主導,以商家為主體,在政府和創業者雙重力量的推動下,象山縣網商規模不斷擴大,以海洋經濟為特色的農村電商取得了較大的發展。

三、象山農村電商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整體上來看,象山縣農村電商發展中仍存在不少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創業基礎薄弱。象山縣農村電商雖然發展勢頭強勁,但由于發展時間較短,整體上基礎還比較薄弱、依舊處于初級階段。二是服務平臺單一。目前,“特色中國?象山館”是象山縣唯一的本地農產品電子商務公益服務平臺,服務平臺單一,限制了象山縣特色產品知名度的擴大和推廣。三是農產品及其消費特征的限制。目前,象山縣的特色產品主要以農產品和海鮮為主,這對加工、冷藏、保鮮等相關技術有較高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農產品的線上銷售。四是物流配送體系不完善。近年來象山縣物流布點和網絡發展步伐較快,但仍不完善。以象山縣西周鎮為例,部分物流點位置較偏僻,服務體系不完善,對電商發展存在一定制約。五是網絡覆蓋率低。目前,象山縣農村地區網絡覆蓋率不高,網絡信息相對還比較閉塞,直接導致農村人民信息素質缺乏,對網絡的認知程度低、農村淘寶的使用范圍小。六是電商人才匱乏。農村地區知識型人才的外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村電子商務人才的數量,阻礙了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

四、啟示與建議

1. 完善平臺建設

平臺是農村電商發展面臨的首要問題,為有效解決目前平臺建設的單一和不完善問題,應充分發揮政府為主導,統籌相關部門,整合各方面的資源,加強對電商平臺建設的政策扶持。

2. 提升儲運技術

物流是農村電商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為提高物流運作的效率,應充分發揮企業的市場主體作用。即一方面,要積極引進和培育龍頭物流企業,盡快健全農村電子商務三級配送體系。另一方面,要積極引導物流企業不斷改進儲運技術,提高儲運效率,增強農村電商的市場競爭力。

3. 重視口碑效應

口碑是農村電商長期發展的基礎。打造特色農村電商企業,需要高度重視口碑效應,即一方面通過嚴格的市場監督,不斷提高產品的質量、口味、包裝和安全性,另一方面通過不斷加強網絡平臺的宣傳、創新和維護提升產品的競爭力。

4. 解決人才瓶頸

目前,農民網絡素質偏低,電商人才匱乏是制約農村電商發展的根本性問題。解決這一問題,一方面需要政府積極出臺有效措施,為農村基層吸引和留住電子商務人才;另一方面要通過定期在農村開設電子商務課堂等方式,不斷提高農民的網絡素質。

5. 促進產業融合

象山具有較為豐富的旅游Y源,石浦古城、影視城、松蘭山等都是具有較高知名度的旅游景點,因此將旅游與農產品電子商務結合發展,在旅游中注入農產品的元素,以旅游帶動農產品的銷售為象山農村電商的發展提供了一條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

[1]張喜才.電子商務進農村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農業經濟與管理,2015(08).

[2]崔仁煜.繁榮農村電子商務 拓寬農村經濟發展空間[J].農經管理,2016(06).

[3]呂曉昶.互聯網+農業――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研究[J].互聯網+金融,2016(05).

[4]程麗麗.基于區域特色的農村電子商務體系構建――以臺州為例[J].農業經濟,2013(03).

[5]任鵬.江蘇省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研究[D].東南大學,2015.

[6]駱巧巧.新農村背景下的農村電子商務平臺建設研究[D].江西財經大學,2013.

[7]張振華.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面臨的困境與創新路徑[J].對外經貿商務,2015(05).

[8]蔣照鵬,朱永法.浙江省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分析[J].農業網絡信息,2015(05).

[9]方麗珍,區域經濟特色的農村電子商務模式研究――以松陽縣為例[J].觀察,2015(06).

篇10

一、陜縣產業集聚區簡介

陜縣產業集聚區成立于2008年12月,是經省政府批準的首批產業集聚區之一,是全省重要的煤化工、鹽化工產業基地。規劃占地面積9.88平方公里。

二、工業生產組團發展現狀

1.在基礎設施方面

今年共安排水、電、路、污水處理等10大項工程,前半年已完成投資2.53億元。龍脖供水、泰和路,鴻騰路等工程竣工投入使用。污水處理廠、清源路,寬坪路等工程強力推進。至目前,區內基本形成“三縱四橫”總長35公里的路網框架,電力、給排水、通訊等基礎設施初步形成體系,物流服務業等配套功能初步形成規模,產業集群發展效果初步呈現,產城融合的態勢已經形成。

2.在項目建設方面

今年項目建設計劃完成投資25億元,前半年已完成投資13.5億元。中達化工、泰和化工等5個續建項目按工期計劃加快推進,預計年底前均能建成試產。其他5個新建項目也進展順利。將形成煤一鹽一電一化(化工原料、合成材料、特色化學品)一體化產業格局。

3.在經濟運行方面

目前,工業經濟運行呈現良好態勢,今年上半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3億元,完成稅收1.2億元,均比去年同期有較大增長。

4.在平臺建設方面

認真落實“百億城鄉建設籌資計劃”項目資金,積極準備前期申貸手續,多次到省財政廳、農發行對接。前半年申貸資金1.5億元已獲批。省級配套資金完成撥付1429萬元。正在積極籌備報賬手續,年底將完成報賬3億元,有效解決了集聚區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不足的問題。

5.在規劃調整方面

按照省中原經濟區建設、市“四大一高”發展戰略要求和三門峽市城市規劃調整需要,陜縣產業集聚區,在原工業生產區規劃范圍東、南增加9.55平方公里,總面積達到15平方公里。日前,省集聚區建設聯席辦公會議已研究批復,正在迸行相關規劃的編制工作。

三、存在的問題

1.產業集聚區管理體制與現行行政區劃格局之間存在的問題

1.1管理體制、運行機制方面存在的問題

1.2職責界定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

1.3機構設置方面存在的問題

2.引資融資較為困難

一方面是因為引資人才缺乏;另一方面是因為各地引資競爭激烈。目前的引資方式主要還是以商帶商。

3.集聚區發展有待加速

產業集聚區還處在初級發展階段,規模較小,建成區面積占規劃區面積不足20%,還有待于進一步加大發展力度。

4.高新技術產業缺少

5.環境仍需優化

四、對策

1.健全體制,保障機制。加快建立高效的產業集聚區管理機制

2.財政支持,健全融資機構

2.1要加快產業集聚區層面投融資機制建設力度

2.2要加快產業集聚區外面投融資機構建設

2.3政府可對經營效益好、獲得金融貸款多、外資吸引力強、財政投入放大效應突出的企業,在安排資金上采取以獎代補的方法,給予重點傾斜,以鼓勵產業集聚區加大投融資業發展。

3.政策扶持,培養高素質人才

高素質勞動力是加快集聚區建設進程的一項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我們必須未雨綢繆,重視產業集聚區勞動力的培訓。(1)要將農村勞動力轉移與集聚區企業發展結合起來。(2)要將下崗職工的培訓與集聚區勞動力培訓結合起來。(3)要鼓勵和引導各類職業學校及黨校為集聚區企業開展定向培訓和職工定期培訓。

4.繼續加快基礎設施及配套服務體系建設

4.1加快供電、供水、供氣、道路、污水、垃圾處理等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

4.2成立中小企業園區,加快園區內標準廠房、多層廠房建設,降低中小企業的入園門檻和創業投資成本,吸納中小企業快速向園區集聚。

4.3推進產城融合,加快完善學校、醫院、住宅、服務網點等設施建設,逐步把產業集聚區打造成為宜業、宜商、宜居的產業新城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