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體育發展現狀范文
時間:2023-07-24 17:23:0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鄉村體育發展現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歷史的回顧
建國后我國農村體育第一次繁榮期,當時開展農村體育的基本思路是:“服從生產,堅持業余、自愿原則,開展簡單易行的體育活動”。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有2000多萬人參加各種體育活動,約占當時全國農村人口總數的5%。我國農村體育的第二次繁榮期開始于改革開放,特別是“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實施以來,農村體育更是取得了全面發展。一是組織領導進一步加強,縣級的全民健身領導機構占縣總數的95%以上,許多鄉鎮也成立了領導或協調機構全國農民體協工作會議。二是體育場地設施有所改善,“全民健身工程”和“雪炭工程”的實施對于改善貧困地區體育場地設施,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三是“全民健身宣傳周”活動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有效地增強了農村居民的體育健身意識。 “億萬農民健身活動”的蓬勃開展,不僅減少了疾病,提高了農民的健康水平,而且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果,體育對農村社會發展的貢獻率越來越大;四是體育社會化程度逐步提高,組織網絡正在形成,“農村縣城鎮體育指導站增幅顯著,由1995年的10292個增至99531個,增加了8.7倍”(《大力繁榮農村體育,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貢獻力量》張發強);五是農村體育競爭和激勵機制更趨完善,為表彰和鼓勵農村基層開展群體工作的積極性,推動農村群眾體育和全民健身工作的開展,從中央到基層運用競爭激勵機制并逐步成為制度,形成一套表彰體系。體育事業的持續發展,為21世紀農村總體達到小康水平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二、現狀的分析
唐山市農村體育發展不平衡。城市與農村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全民健身工作發展不夠平衡,特別是體育意識、場地設施、經費投入、科學指導等方面較為突出。對《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了解程度不夠,51.8%的人回答"不了解",28.9%的回答"聽說過"。究其原因,一是貧困地區對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宣傳力度不夠,二是當地群眾對全民健身計劃的關注不夠。 從居民參與體育活動內容來看,散步、慢跑這種對場地器材要求不高的運動項目深受大眾喜愛。由于受場地器材的原因,居民進行球類活動的比例偏小,如排球、足球需要到專門性的運動場地活動,而只有少數能提供針對性的大球場地,因此,進行球類運動項目活動的人群偏少;隨著唐山市加強對全民健身工程的實施,體育設施逐漸豐富,小球類運動項目逐漸成為人們喜愛的運動項目。對用于健身活動的經費支出,家庭擁有的健身器材、報刊圖書三個問題的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調查對象在健身方面都有所投入,但投入的平均水平普遍較低。支出水平在1%以下的占調查人數的63.2%。這與個人經濟收入偏低,消費觀念的陳舊,相關書刊和健身器材的價格、質量等因素有直接關系。
三、未來的暢想
(1)加強鄉村體育的科普宣傳,提高居民的體育意識,促進居民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形成居民自覺、積極踴躍參加鄉村體育活動的局面;開展有針對性的體育健康知識講座,針對不同年齡、職業、受教育水平的居民進行指導,舉辦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適合不同層次鄉村居民參加的體育知識、技能講座;根據居民特點選擇不同時間、不同運動項目的活動與比賽,吸引居民充分利用余暇時間進行鄉村體育活動,培養居民終身體育的理念。
(2)加強鄉村體育基礎設施建設,根據鄉村的規模與建成年代進行鄉村體育的健身設施規劃,根據各鄉村的不同特點進行配套的鄉村體育工程建設,積極引進商業投資,建設鄉村體育建設路徑。同時,結合鄉村內具有體育場館和體育設施的學校、企事業單位,為鄉村體育的有效開展提供保障。
(3)加強鄉村與學校體育的結合,發揮體育院校大學生在社區中的作用,充分利用學校體育設施,培養專業社會體育指導員;同時,積極吸收社會各方面的志愿者和組織者,完善鄉村體育培訓體系,引導鄉村居民科學健身。
(4)建立完善的科學鄉村體育管理體系,加大經費投入,進行專項的體育經費支出,加大體育設施的投入成本,培養專業性的體育管理人才。在政府資金扶持的同時,積極吸收商業化贊助,與商業相結合,鼓勵各界人士積極資助體育以及商業性質的投資,開發適應居民需要的體育消費市場。
參考文獻:
[1]王凱珍.社區體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3-74.
篇2
關鍵詞:農村金融改革;農村金融市場;現狀與問題;發展對策
一、農村金融體系理論概述
農村金融體系應當是指一切為農村經濟服務的金融制度、金融機構、金融工具及金融活動的總稱;它以農村貨幣流通與信用活動實現同一為其形成標志,又以二者的相互滲透及向證券、信托、保險等新領域的不斷延伸為其顯著的發展特征;它的健康運行必須能夠滿足農村經濟主體的正常金融需求,必須能夠促進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和農民收入的穩定增長,必須能夠維護國民經濟的平穩、有序運轉。
二、我國農村金融市場的現狀分析
當前,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正進入關鍵時期,我國農村金融市場也有所發展,且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果。我國農村金融機構體系主要有農村政策性金融機構、農村商業性金融機構、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和其他金融組織形式共同組成。農村政策性金融機構主要包括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政策性的農業保險公司。農村商業性金融機構主要包括中國農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村鎮銀行、郵政儲蓄銀行,以及商業性保險公司等。農村合作金融機構主要包括農村合作銀行、農村信用合作社、農村資金互助組織等。其他金融形式機構主要包括小額貸款公司、小額信貸機構、民間金融形式等。
三、農村金融體系改革發展存在的問題
1.農村資金外流嚴重
目前,通過農村信用社、郵政儲蓄等商業性金融組織,每年從農村地區流出的資金大于從城市流入的資金,導致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資金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滿足,農村經濟發展受阻,城鄉差距過大。
2.農村金融機構體系不健全
商業銀行改革以來,幾家主要銀行都大批撤出了在農村地區的營業網點,與此同時,為“三農”服務的金融機構建設沒有跟上,造成機構網點覆蓋率偏低,農民接受金融服務困難。
3.金融產品創新不足
現有的農村金融機構主要經營傳統的信貸產品和商業保險產品,而對農民需求量較大的小額貸款和農業保險則缺乏創新,造成金融產品單一,盈利能力嚴重不足,造成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薄弱,而一些非正規的農村金融組織由于金融服務比較符合農民需求,發展較快,但是潛在風險較大。
4.金融基礎設施不完善
適合農村經濟特點的金融電子化、票據化基礎設施研發和建設不足,覆蓋的地域范圍小,便捷化程度低。這些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金融“三農”服務的能力,嚴重制約了農村各項事業的發展。
5.農業保險發展滯后
目前對于農業風險進行保障的途徑還是主要靠民政主管的財政救濟,這不僅給政府帶來巨大負擔,而且不利于在農村市場發展商業保險,農戶參與保險和保險公司發展農業保險的積極性受挫, 限制了農業保險的發展。另外,現有農業險種和費率設置不合理,與實際需要不配套。
四、我國農村金融改革的路徑選擇
1.完善農村政策性金融制度
在農村金融體系中,政策性金融是非常必要的,可以通過其彌補市場失靈。調整農發行職能定位,加大政策性信貸支農力度,是有效擴大農村金融供給,深化農村金融的重要手段。
2.放寬市場準入制度
①合理引導商業性金融。要引導以中國農業銀行為代表的各類商業銀行正確認識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的投資機會,使商業銀行服務農業變被動為主動。②發揮郵儲銀行在農村的網點優勢,改進農村郵政儲蓄資金的運行機制,改變郵政儲蓄“只吸收不貸款”的運作模式。③在農村金融市場中進行民營資本參與試點,規范和發展民間金融,放寬農村的金融供給,引導和鼓勵民營的小額信貸銀行、合作銀行、私人銀行等多種形式的農村民間金融健康發展,使其合法化、公開化和規范化。
3.深化農信社改革和專制
①要解決農信社的目標沖突問題,堅持為“三農”服務的大方向,立足于為本地區發展服務,樹立為農民服務的理念。②要規范農村信用社的產權制度和組織機構,按照股權結構多樣化、投資主體多元化原則,根據不同地區情況,進行不同產權形式的試點,把產權明晰與法人治理結構的完善和落實內部管理責任緊密結合起來。③要規范農村信用社的內部管理,強化約束機制,增加業務品種,提高服務水平。④是要規范對農村信用社的政策扶持,將政府扶持農業的意志落到實處。
4.發展農業保險體系,完善農業風險分散機制
①把農業保險業務從商業保險中分離出來,成立專門性的政策性農業保險公司。②實行強制保險和自愿保險相結合,政府對于關系國計民生的農作物和畜禽實行強制保險,其他保險項目實行自愿保險。③建立健全涉農金融風險政策性補償機制,通過稅收優惠、利差補貼、提供低息和無息貸款資金、提供擔保等方式對農村金融投入予以補貼。④建立農業保險巨災補償機制、設立巨災風險基金和為農業保險提供再保險保障,以應對發生重大自然災害時農業保險公司的賠付危機問題。
5.加強農村信用體系建設
①由政府主導建立信用信息庫以及農村金融機構間的信息共享和協調平臺,降低銀行誠信成本。②評定農戶的信用等級,建立完整的農戶資信檔案,對符合條件的及時發放貸款,使農民能夠從正當渠道得到足夠的資金,真正享受到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務。堅決打擊惡意逃避金融債務行為,促進農村信用環境的改善和優化。③發展農村擔保。對貸款的農戶或企業提供擔保,應當成為完善農村金融服務中的一項新業務。
五、我國農村金融改革的對策
1.健全農村金融組織體系
充分發揮商業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和其他金融組織的作用。應發揮農業銀行及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作為農村金融體系的骨干和支柱作用,要進一步推進農村信用社的改革,發揮農村信用社在農村金融中的地位。
2.實施土地金融制度。
針對土地金融制度的實施,建議在農村建立土地使用權抵押銀行,專門經營土地抵押信貸業務;同時,建立土地使用權交易所,規范土地使用權的流通轉讓。
3.推進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創新
著重開發一些適合農民需要的、適合農產品需要的、適合農業生產發展需要的金融產品。
4.建立農村金融存款保險制度
發展多元化的資金供給主體,這些資金可能來自于當地的私人、村民、城市富裕階層、某些法人投資等等。因此,建立農村金融存款保險制度有利于利用這些人的閑置資金。
5.改善農村金融監管制度。
①要所有參與的市場金融主體都接受監管并且受到同等待遇,防止某些市場金融主體因為受到歧視而轉入地下,維護農村金融的公平有效競爭②要正確處理存款人利益與被監管者利益之間的關系,保護存款人合法權益,并在此基礎上維護被監管者的權利,促使其快速發展③農村金融努力實現金融監管的規范性與統一性,這既是對完善監管制度的要求,又是促進農村金融發展的制度保證。
總結:“三農”問題從根本上影響著中國的社會與經濟穩定發展及其現代化進程。解決資源配置問題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農村金融制度是農村經濟發展中最為重要的資本要素配置制度,農村金融發展對農村經濟發展尤為重要。然而,根據本文對我國農村金融發展狀況所作出的分析,毫無疑問,我國農村金融改革還有一段漫長的路要走。
參考文獻:
[1]李琨. 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發展的問題及對策, 2010,(9).
[2]朱新蓉:武漢金融發展的支撐體系建設[D].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4(2).
篇3
關鍵詞 山西省青少年兒童身體素質
青少年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是中華復興的希望,肩負著實現“中國夢”的歷史使命,他們的身心健康不僅直接影響著其自身的學習、生活,而且影響著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因此,青少年兒童體質健康如何直接是關系到我們國家興旺發達的重大事件,同時也是研究現代人類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對山西青少年兒童進行體質健康監測,并對其身體素質發展現狀及規律進行研究,以便掌握山西省青少年兒童身體素質發展特點,促使青少年兒童身體素質全面發展,為相關職能部門制定一定的政策、法規提供理論依據。
一、研究對象
根據山西省的地域特點,選取了晉北(大同市)、晉中(太原市)、晉南(運城市)三地城市與鄉村學校7~18歲學生為研究對象,對其身體素質進行了監測。共選監測對象9600人,其中城市與鄉村男女生各2400人,三個地區各選取3200人;不同年齡段各200人(城男50人,城女50人,鄉男50人,鄉女50人)。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通過電子網絡、CNKI資料文庫以及體育學術期刊等途徑,查閱有關國內外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相關文獻資料,并對其進行整理分析,為本研究的順利實施奠定堅實的基礎。
2.測試法
從2010年5月開始,分別對山西省運城市、大同市和太原市三地城鄉小學、中學的7~18歲學生9600人,根據國家體質健康監測要求進行統一體質健康檢測。選擇了50m、立定跳遠、斜身引體(小學男生)、引體向上(初中、高中男生)、一分鐘仰臥起坐(女生)、800m(初中、高中女生)、1000m(初中、高中男生)、50m×8折返跑(小學生)、坐位體前屈和握力等指標作為身體素質的測試內容。
3.數理統計法
運用Excel2003與Spass3.0軟件對獲得的原始數據進行常規的統計處理以及關聯度分析。
三、結果與分析
1.山西省青少年兒童身體素質發展現狀分析
表1山西省青少年兒童身體素質城鄉差異性比較
從表1可以看出,山西省城市男女生的速度素質均優于鄉村男女生;城鄉男女生的下肢爆發力素質基本相同;城市女生的腰腹肌力量優于鄉村女生;城鄉小學男生的速度耐力基本相同,城市小學女生的速度耐力不及鄉村女生;城鄉男生的耐力素質基本相同,城市女生的耐力素質不及鄉村女生;城鄉小學男生上肢力量素質基本相同,城市男生的上肢力量素質不及鄉村男生;城鄉男生的最大力量素質基本相同,城市女生的最大力量素質優于鄉村女生;城市男生的柔韌素質不及鄉村男生,城市女生的柔韌素質不及鄉村女生。
2.山西省不同城市鄉村青少年兒童身體素質差異性比較
表2山西省不同城市鄉村青少年兒童身體素質差異性
比較(城男)
注:*表示呈顯著性差異;**表示呈非常顯著性差異
從表2中可以看出,除了握力太原、運城與大同地區之間均沒有顯著性差異,其余7項均呈現差異性。50m:三個地區差異不太明顯;立定跳遠:大同與太原地區之間有非常顯著性差異;斜身引體:大同與運城地區之間有非常顯著性差異;引體向上:太原與大同地區之間有非常顯著性差異;50m×8折返跑:太原與大同地區之間有非常顯著性差異;1000m:大同與太原、運城地區之間有非常顯著性差異,太原與運城地區之間沒有顯著性差異;坐位體前屈:太原、運城與大同地區之間均有顯著性差異,其中運城與太原地區之間有非常顯著性差異。
表3山西省不同城市鄉村青少年兒童身體素質差異性
比較(鄉男)
注:*表示呈顯著性差異;**表示呈非常顯著性差異
從表3中可以看出,在握力上太原、運城與大同地區之間均沒有顯著性差異;50m:太原地區與運城、大同均有顯著性差異;立定跳遠:其中大同與太原地區之間有非常顯著性差異;斜身引體:大同與運城地區之間有非常顯著性差異;引體向上:其中太原與大同地區之間有非常顯著性差異;50m×8折返跑:其中太原與大同地區之間有非常顯著性差異;1000m:太原與運城地區之間沒有顯著性差異;坐位體前屈:其中運城與太原地區之間有非常顯著性差異。
表4山西省不同城市鄉村青少年兒童身體素質差異性
比較(城女)
注:*表示呈顯著性差異;**表示呈非常顯著性差異
從表4中可以看出,在一分鐘仰臥起坐上太原、運城與大同地區之間均沒有顯著性差異;50m:運城與大同地區之間沒有顯著性差異;立定跳遠:太原與大同地區之間有非常顯著性差異;50m×8折返跑:太原與大同地區之間有非常顯著性差異;800m:太原與大同地區之間沒有顯著性差異;握力:太原、大同與運城地區之間有顯著性差異;坐位體前屈:太原、大同與運城地區之間有非常顯著性差異。
表5山西省不同城市鄉村青少年兒童身體素質差異性
比較(鄉女)
注:*表示呈顯著性差異;**表示呈非常顯著性差異
從表5中可以看出,在一分鐘仰臥起坐上,太原與運城、大同地區之間均有顯著性差異;大同與運城地區之間沒有顯著性差異;50m:太原與大同地區之間沒有顯著性差異;立定跳遠:太原與大同地區之間有非常顯著性差異;50m×8折返跑:運城與大同地區之間沒有顯著性差異;800m:太原、運城與大同地區之間有非常顯著性差異;太原與運城地區之間沒有顯著性差異;握力:太原與運城地區之間沒有顯著性差異;坐位體前屈:運城與大同地區之間有非常顯著性差異。
3.山西省青少年兒童身體素質發展規律
從上述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山西省青少年兒童身體素質的發展規律,男生雖然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增長和提高,但是,其增長與提高的速度并不是直線式的,而是波浪式的。女生由于性別的差異與男生有所不同。但是,在7-18歲的男女生身體素質的發展就其增長速度來看,均出現了兩個“高峰期”。這兩個高峰期的出現均因年齡、性別和項目的不同而不同。青春發育期前,男女生的身體素質發展無顯著性差異。因此,不論是男生還是女生在7-9歲這個年齡段身體素質增長速度相對較快,年增長率出現了第一個“高峰期”。11歲之后出現了緩慢的增長趨勢。男生與女生不僅在身體形態、生理機能上出現了較大的差異,而且身體素質的發展也出現了明顯的差異,尤其是女生表現得尤為突出。例如年增長率的第二個高峰期,女生的一分鐘仰臥起坐不論在哪個年齡段,均沒有較大的差異;50m跑、立定跳遠女生在13歲,男生在14歲,又出現了快速增長。
四、結論與建議
1.青少年兒童身體素質的發展與其生長發育有著密切的關系,不同的身體素質都有其不同的快速增長期,即“敏感期”。而且男女生的快速增長期時間不同,男生為7-14歲,女生為7-13歲。老師應該在孩子的“敏感期”,促使身體素質快速發展。
2.13歲以后,由于女生增長速度明顯減慢,甚至停滯或下降;男生還繼續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這樣男、女生之間的差距就越來越大。到達17歲之后這種差異趨于穩定。這是由于生長發育進入青春期后性腺活躍的結果,因而,應該特別關注青春期女生的體育鍛煉,一定是適宜的負荷。
3.城市學校體育教學中應適當加強學生耐力、柔韌與最大力量的練習;鄉村學校體育教學中應適當加強學生速度、快速力量的練習。
――――――――
參考文獻
[1] 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研究組.2005年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研究報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中國學生體質健康監測網絡2004年監測報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許良.我國青少年各個時期5項身體素質發展的動態分析.體育學院學報,2005,24(1).
[4] 周榮寶.寧波市青少年身體形態與運動素質發展趨勢的研究[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2(2).
[5] 劉新華,張建,蔡睿.對上海、東京兩地兒童、青少年身體素質影響因素的比較分析.中國體育科技,2009,45(6).
[6] 茍波,陳佩杰.青少年身體形態發育特征及運動對發育的影響.體育科研,2004(4).
[7] 李宜南,萬平,赫忠慧.北京大學實施《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結果分析報告.體育科學,2005,25(2).
篇4
【關鍵詞】高爾夫俱樂部;SWOT;現狀
一、研究對象及方法
(一)研究對象
以蘇錫常地區7家高爾夫俱樂部的發展現狀為研究對象,分別是以下俱樂部:常州金沙灣鄉村高爾夫俱樂部、無錫太湖國際高爾夫俱樂部、無錫觀蠡湖高爾夫俱樂部、蘇州金雞湖高爾夫俱樂部、蘇州三陽高爾夫俱樂部、蘇州太陽島高爾夫俱樂部、蘇州中興高爾夫俱樂部。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根據論文的實際研究需要,通過充分利用高爾夫相關期刊以及大學圖書館的相關書籍來了解和學習高爾夫俱樂部的現狀與研究成果,同時整理了關于高爾夫休閑體育、管理學等方面的專著、論文等文獻,并通過觀看高爾夫相關體育賽事以及個人參與高爾夫俱樂部實習的經歷來了解高爾夫俱樂部最新的發展現狀及發展趨勢。2.專家訪談法。為更詳盡的了解蘇錫常高爾夫俱樂部的發展現狀中存在的優勢、劣勢、機遇、威脅,我們和蘇錫常高爾夫俱樂部的管理人員,從事人員及高爾夫自身愛好者進行了訪談。3.問卷調查法。a)調查對象b)問卷制定c)發放問卷;4.信效度檢驗。a)信度檢驗b)內容效度檢驗。5.數理統計法6.SWOT理論分析法。
二、蘇錫常地區高爾夫俱樂部發展現狀的SWOT分析
根據參考相關文獻、專家訪談和調查問卷分析得出蘇錫常地區高爾夫俱樂部的優勢如下:1、蘇錫常地區自然環境及區位優勢;2、蘇錫常地區經濟優勢;3、蘇錫常地區高爾夫場建設較為完善。同時再利用調查問卷的結果,根據專家對問卷中優勢、劣勢、機遇、威脅四個角度中的各個因素進行分析,再利用SPSS軟件進行數據處理。
(一)蘇錫常地區自然環境及區位優勢
高爾夫這項運動的本身決定了他的自然屬性,高爾夫場所對周圍的氣候,土壤、陽光、氣候水源等自然環境有著較為嚴苛的要求。蘇錫常地區本身屬于亞熱帶氣候,充足的水源、陽光,以平原為主基本,同時蘇錫常城市和生活環境也都十分優越,擁有良好的人文環境。好的自然條件和融洽的人文環境為蘇錫常高爾夫俱樂部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基礎。
(二)蘇錫常地區經濟優勢
眾所周知,高爾夫俱樂部建設的消費是相當高的,需要一定的經濟收入為基礎,真好在我國江蘇省的經濟發展的各項指標多是位列前幾名的,高度發達的經濟,使人民的收入不斷增加,也為高爾夫俱樂部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經濟基礎。
(三)蘇錫常地區高爾夫場建設較為完善
蘇錫常地區現有18洞及18洞以上高爾夫球俱樂部15家,對其中以研究對象的7家俱樂部進行了球場及配套設施的調查,在球場設計方面的優勢尤為突出,絕大都數蘇錫常地區的高爾大俱樂部場地都是有外籍大師設計的。
(二)蘇錫常地區高爾夫俱樂部現狀的劣勢分析
根據參考相關文獻、專家訪談和調查問卷分析得出蘇錫常地區高爾夫俱樂部處在的劣勢有以下兩個方面:1、蘇錫常高爾夫消費昂貴;2.蘇錫常高爾夫俱樂部專業人才匱乏。再用SPSS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得出每個因素影響的平均數可以看出蘇錫常地區高爾夫球俱樂部發展劣勢的因素分別為蘇錫常高爾夫消費昂貴、蘇錫常高爾夫俱樂部專業人才匱乏。這些劣勢因素對蘇錫常地區高爾夫俱樂部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1.蘇錫常高爾夫消費昂貴。高爾夫運動的消費層次比較高,被人們認為是一種貴族運動,導致了參與高爾夫運動的門檻相當高。目前高爾夫俱樂部都采取了會員制方式的消費,只有會員才允許帶訪客進入,然而一張會籍卡一般都在幾十萬以上,雖然經濟不斷增長,但是高爾夫消費還是相當的高,導致參與高爾夫的人數并不是很多。
2.蘇錫常高爾夫俱樂部專業人才匱乏。高爾夫俱樂部的發展在中國僅有三十多年的歷史,因此專業人才的缺乏成為一個嚴重而普遍的問題。由此可見專業人才的缺乏是導致高爾夫俱樂部發展緩慢的一個重要因素。據有關教授研究表明,一個標準的18洞高爾夫球場一般是約需要300名相關工作人員以及400名球童。據統計2010年蘇錫常地區擁有15家高爾夫俱樂部的,按正常的標準球場來計算的話,蘇錫常高爾夫俱樂部需要4500名相關工作人員以及6000名球童,然而蘇錫常地區有相關高爾夫學習的學校不超過4所,和高爾夫相關的畢業生不超過200人,其中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并沒有選擇從事高爾夫的相關工作。這就造成了高爾夫俱樂部專業人才嚴重短缺的局面。
綜上所述,由于缺乏專業的高爾夫人才,成為蘇錫常地區的高爾夫俱樂部進一步發展的主要問題,解決這個問題,將對蘇錫常高爾夫俱樂部的發展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三)蘇錫常高爾夫俱樂部機遇分析
根據參考相關文獻、專家訪談和調查問卷分析得出蘇錫常地區高爾夫俱樂部處在的優勢有以下兩個方面:1、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休閑意識的逐漸增強;2、青少年及女性消費者人數逐年增加。蘇錫常地區高爾夫俱樂部發展的機遇因素,分別為人們休閑的意識逐漸增強和青少年及女性消費者的不斷增加。這兩個因素將對蘇錫常高爾夫俱樂部未來的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篇5
關鍵詞:溫江;鄉村旅游;策略
一、溫江區域概況
溫江區位于成都平原腹心地區,是成都市中心城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地貌簡單,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水文地質、氣候條件優越,適宜多種生物生長繁育,是著名的農耕區。同時,溫江區經濟基礎較好,經濟發展水平處于成都市區縣的前列,素有金溫江的美譽。2012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02.35億元,比上年增長13.1%,其中第三產業增加值126. 23億元,增長幅度為11. 8%。
隨著城鄉統籌改革實踐和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的不斷推進,溫江區主動承接主城區的產業轉移,立足于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以及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興三優二”將成為溫江經濟發展的基本策略。
二、溫江鄉村旅游發展現狀
溫江區鄉村旅游資源豐富,廣袤的農村地區生態環境優良、大田林盤景觀獨特、花木種植產業發達,結合古老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特色濃郁的民俗風情,共同構成了溫江區鄉村旅游資源的主體。
近年來,溫江區依托便捷的交通區位優勢、優美的生態環境本底、富饒的人文景觀資源,大力培育和發展以田園觀光、互動體驗為特色的鄉村旅游業,規劃和建設了一批具有生態觀光、休閑度假、科技教育、民俗文化等形態的精品旅游項目。
三、溫江鄉村旅游存在的不足
1.旅游資源開發不平衡。溫江區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花木產業基礎和人文歷史等旅游資源,但目前開發程度較高的主要是以花木資源為依托的觀光型和體驗型鄉村旅游,其他自然資源和人文歷史資源的開發力度較弱。總體上看,當前溫江區的鄉村旅游項目普遍缺乏對鄉村歷史、文化內涵的梳理和挖掘,旅游資源開發現狀與區域內旅游資源規模、數量、開發潛力不相稱,資源利用程度低,使得鄉村旅游結構發展不平衡。
2.旅游產品影響力不足。在全國乃至四川省,溫江區鄉村旅游產品的知名度仍然偏低。在旅游形象上,溫江區雖然對自身旅游形象進行了一系列策劃,但由于形象設計變動比較頻繁,且缺乏一個突出的口號和品牌,并沒有樹立一個得到社會各界廣泛認可的旅游形象。尤其與周邊旅游業發展較為成熟的地區和一些具有優質旅游品牌的地區相比,如成都市區、都江堰等地,溫江鄉村旅游對旅游者尚缺乏足夠的吸引力。
3.旅游基礎設施不完善。由于鄉村旅游目的地大都位于城市郊區和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的農村,且鄉村旅游在境內存在點分散、規模小、有點無網的特征,因此在前期工作不規范、規劃不合理等情況下,往往容易產生基礎設施投入資金巨大,卻難以獲得良好效益的結果。
四、溫江區鄉村旅游發展策略
1.鄉村旅游產品開發與整合。根據鄉村旅游市場多樣化和多元化的需求,將古蜀魚鳧文化、川西田園風光、花木種植和水文自然條件等多種資源要素有機結合,積極開發鄉村休閑度假、觀光體驗、康體養生、體育運動、商務會展等新興旅游產品,進一步提升旅游產品品質,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具體而言,應主要發展以下幾種鄉村旅游產品形態:花木觀光體驗游,生態休閑度假游,歷史文化體驗游和川西林盤風光游。
2.進行鄉村旅游產業鏈拓展。(1)溫江應繼續開拓特色餐飲產業,打造萬春鎮“鹵香天下”美食街和重塑公平“美食名鎮”等知名品牌。建設一批金盤級、銀盤級特色餐飲名店,推出一批特色菜品,完善“食在溫江”的內容與內涵,豐富溫江的旅游產業要素。并強化服務規范,進一步提高旅游餐飲業的總體水平。
(2)促進旅游商品產業化開發。立足于溫江的文化底蘊與自然資源特色,在系統梳理溫江已有的酥糖、滴窩油、蜂膠、有機食品等特色商品和潛在旅游商品的前提下,分析市場需求,凝練出 5~10種溫江特色旅游商品,加大以“帶走溫江”為主題的系列旅游特色商品的開發力度,形成規模化生產。
3.加強鄉村旅游配套設施建設 。(1)強化旅游交通建設。在溫江現有交通體系基礎上,建設發達的對外、對內交通交通體系,尤其是加快推進旅游目的地立體交通網絡建設,加快完善旅游交通服務設施建設,科學規劃建設景區內、外部交通方式與線路。
(2)加快旅游酒店的發展。吸引中外品牌酒店在溫江投資,促進溫江酒店市場的發展、增加客源市場規模,提升酒店經營管量水平,培育酒店市場經營主體,成為溫江今后旅游產業發展的重要內容。
(3)推進旅游信息化建設。促進地理信息公共平臺在旅游信息化方面的應用,通過全區各部門共建共享、互聯互通的數據共享交換支撐環境,破除旅游信息孤島,實現旅游系統與空間系統、產權系統、社會組織系統、政務服務系統的全面整合。
(4)加快旅游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全面推進旅游咨詢中心建設,加快建設旅游便民服務設施,加快推動景區及旅游交通干道的通信基礎設施建設,實現通訊網、互聯網全覆蓋。
4.創新鄉村旅游營銷渠道。(1)推動鄉村旅游的整體營銷。溫江鄉村旅游營銷應樹立大市場、大營銷的意識,整合社會各界力量,實現整體營銷。一是旅游行政管理部門要積極創建各級各類旅游示范區(鎮、村)以及 A級、星級品牌,從行政區域和企業規模上不斷擴大溫江旅游形象的影響力;二是推廣聯盟營銷,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建立旅游聯盟,完善區域營銷網絡體系,實現平臺共享,渠道共用,客源互送,聯動發展;三是積極參與承辦體育賽事、博覽會、交易會、各類旅游節事活動,積極參加區域旅游合作,著眼于旅游形象的整體宣傳策劃,形成景區與鄉村結合的整體概念,深化“運動、健康、生態、休閑 ”的品牌形象內涵。
(2)大力開展網絡營銷。針對旅游信息化的迅速發展,應整合溫江旅游系統資源,構建政務、商務整合的網絡營銷系統。將網絡宣傳進行有機整合,積極通過互聯網加大溫江旅游宣傳力度,利用好溫江區地理信息平臺系統,全面建設旅游信息新平臺。通過信息化平臺的建設,把溫江旅游資源全面、詳實的展現在互聯網上,真正實現將溫江旅游搬上互聯網。
參考文獻:
[1]丁艷平.鄉村生態旅游開發研究――以陜西省華陰市為例[J].生產力研究,2012(7):91-92,113.
[2]黃露.淺談成都農家樂的現狀與發展前景[J].學術探討,2011(8):293.
[3]李琳,徐潔.我國鄉村旅游游客滿意度區域差異特征比較研究[J].求索,2013(4):259-261.
[4]劉國斌.中國鄉村旅游發展戰略思考[J].學習與探索,2012(11):119-121.
篇6
【關鍵詞】貴州;山地戶外運動;發展現狀;對策研究
1 山地戶外運動的基本特征
1.1山地戶外運動的概念。山地戶外運動起源于二十世紀初的歐美國家。2005年4月,被國家體育總局批準成為我國正式開展的體育運動,并逐漸成為目前國際上最流行的運動項目之一。中國登山協會申請“ 我國正式開展的體育項目” 時,最早提交的名稱為“ 戶外運動”,但為了突出與登山運動的關聯,適應我國體育運動管理體制以及避免字面上的理解歧義,該定義最終采用了“ 山地戶外運動” 這個名稱。山地戶外運動主要是指在自然場地進行的一組集體運動項目群,簡稱“ 戶外運動”,目前這個概念也被廣為引用[1]。
1.2 山地戶外運動的目的和意義。隨著山地戶外運動逐步走進我們的生活,戶外的安全意識和一些常識、實用技術也成為大家學習的熱點。那些看似簡單的行前準備,整理背包,山地中的行走、露營、繩索使用、地圖和指南針的應用都充滿了知識和趣味。當發生雷電、迷失方向、蟲叮蛇咬等緊急情況,我們做出迅速的處理,盡量減免危險及運動傷害。具備了這些知識和技能,我們將更好的體會戶外運動的樂趣,享受風景,達到身心放松的目的。
2 貴州山地戶外運動發展現狀
2.1 貴州山地戶外運動賽事開展情況
2.1.1貴州山地戶外運動賽事開展次數。截止到2013年底,中國?百色樂業國際山地戶外運動挑戰賽已成功舉辦六屆[5]、中國貴州遵義?婁山關龍囤國際山地戶外運動挑戰賽已成功舉辦五屆[6]、中國?重慶武隆國際山地戶外運動公開賽已成功舉辦十一屆[7]。賽事的規模和辦賽的水平逐年提升,賽事覆蓋面逐年擴大,社會資源對賽事的關注和投入也有所提升[8]。
2.1.2貴州各地區山地戶外運動賽事開展情況。貴州有9個地州88個縣,峰林秀水,喀斯特面積占全省面積的73.6%,擁有喀斯特所有的地面形態。其地貌特征就是,在很小范圍內具有很大的地貌落差,形成了像紫云格凸河和燕子洞等獨特地貌,被國際權威人士認定是 “世界級” 的,適合開展攀巖等競技運動和體驗運動,為貴州大力發展山地戶外運動創造了良好的地理條件。
2.1.3 貴州山地戶外運動項目開展情況。山地戶外運動的賽事的內容是由項目組成,項目種類是豐富山地戶外運動的內容。1997-2015年,貴州山地戶外運動的種類為18種,分別為:漂流、野外生存、山地運動會、攀巖、山地自行車、山地戶外挑戰賽、定向運動、山地戶外運動錦標賽、跳傘、山地競速挑戰賽、野戰運動交流賽、徒步、全國山地穿越挑戰賽、溯溪、生態體育公園系列活動、滑翔傘、戶外運動節。極大的豐富了山地戶外運動的內容需求。開展最多的運動項目為山地自行車,為10次,占20%,其次為野戰運動交流賽,開展次數為9,占18%,再者為徒步和攀巖,開展次數為4,占8%,其他的開展只有1-3次。
2.1.4參與貴州山地戶外運動的運動員人數。運動員是組成體育項目的核心部分,沒有運動員的參與,體育項目則無法開展。由圖 4可知,每年在貴州參加山地戶外運動參賽人員由少到多,并且逐年增加,值得注意的是,僅2015年12月之前,呈直線上升趨勢,這與國家體育政策的頒布有著的密切的關系。
2.2貴州山地戶外運動發展的人才培養。2010年6月24日全國第34期初級戶外指導員培訓班在貴陽舉行,貴州續06年首次開辦培訓班后連續第四次舉辦這一活動。高譽松[10]在《貴州高校戶外運動課程的現狀及對策研究》以貴州大學、貴州師范大學、貴陽醫學院、貴州民族大學人文科技學院、貴州財經大學共5所院校為本次研究的研究對象。說明貴州的高校也為戶外運動發展做了一定的研究,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培養了一些戶外運動專業的人才。以及2015年4月在貴州舉辦初級戶外指導員培訓班,2015年11月,中國登山協會在貴州省貴陽市舉辦全國高校教師戶外課程師資培訓班。
2.3貴州山地戶外運動發展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理論研究是學科發展的基礎,山地戶外運動作為體育學科的體育項目之一,也應將理論研究最為重要的任務之一,積極開展與山地戶外運動相關的理論研究、專題研討與學術交流,積極將理論與實踐結合,運用理論聯系實踐,實踐檢驗理論的方針政策。
3貴州山地戶外運動發展存在的問題
3.1 貴州地理條件奇特危險與交通不利。山地戶外運動最貼近原生態體育,體育也只有在適宜的環境中才能真正發揮它的功能和社會應用價值。貴州位于中國的西南地區,在某種程度上對山地戶外運動的發展具有優越的地形優勢。但是,貴州多數的地形奇特、高山較多,由此,山地與丘陵的奇特地形地貌也限制了貴州山地戶外運動的基地開發以及面對的交通不便因素。
3.2貴州山地戶外運動人才培養數量缺少。人才是社會發展的核心部分,山地戶外運動項目也不例外,山地戶外運動需要專業的人才。高譽松[10]的研究得出結論:貴州高校的戶外運動課程開設率偏低,課程設置無普及性;教育經費的投入嚴重不足;(3)師資配備不到位;(4)缺乏有力的宣傳,學生了解較少。這極大的影響了高校對山地戶外運動專業人才的培養。
3.3貴州山地戶外運動發展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不足。理論研究是學科發展的基礎,山地戶外運動作為體育學科的體育項目之一,也應將理論研究最為重要的任務之一,積極開展與山地戶外運動相關的理論研究、專題研討與學術交流。由表1顯示,貴州的山地戶外運動理論與實踐研究起步晚,開展的研討會與學術交流會數量少,山地戶外運動理論研究成畸形發展狀態,研究的數量少,而且,僅局限于官方,未有社會企業參,這對山地戶外運動基地的開發具有一定局限性。
4 加快發展貴州山地戶外運動的對策建議
4.1充分利用國家政策發展山地戶外運動基地。2014年10月,國務院出臺的《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國發〔2014〕46號[11]指出:鼓勵在有條件的地方制定專項規劃,引導發展戶外營地、徒步騎行服務站、汽車露營營地、航空飛行營地、船艇碼頭等設施。大力支持發展健身跑、健步走、自行車、水上運動、登山攀巖、射擊射箭、馬術、航空、極限運動等群眾喜聞樂見和有發展空間的項目。
4.2 充分利用獨特的地形地貌優勢發展山地戶外運動。貴州省是世界山巖溶地貌發展比較典型的地區,全省的總面積有五分之三都是比較獨特的喀斯特地貌,峽谷、石林、峰林、湖泊、溶洞等遍布全省,這些優越的自然條件不僅僅為徒步、登山、攀巖、山地車等提供了場所,而且宜人舒適的氣候更有利于這項運動的開展[13]。從氣候上來看,貴州氣候溫暖濕潤,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15℃,全省森林覆蓋率達39%,空氣中負氧離子多,紫外線較弱,全年有300~330天可以進行戶外運動[14],優越的自然條件極適合戶外山地運動開展[14,15]。
4.3加快山地戶外運動的專業人才培養。人才培養是關鍵,貴州各地區高校的體育院系要結合本地區的實際情況,聯合社會資源,結合當地山地戶外運動項目的開展現狀,制定針對性的課程設置,加大山地戶外運動專業人才培養計劃與實施。
4.4 加強山地戶外運動理論與實踐研究。理論與實踐研究是項目發展的必經之路,政府與社會企業聯合,政府與高校聯合,高校與社會聯合,形成“三聯合”的模式,共同研究山地戶外運動的理論與實踐,充分利用各自資源,聯合研究開發山地戶外運動基地,形成合作共贏的局勢。
4.5 大力發展各地區的特色項目。貴州要結合本土的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貴州山地戶外運動的優勢項目,同時,要支持鼓勵潛在優勢項目協同發展。由圖2可知,貴州的山地戶外運動在9個地州市的發展不平衡。在2009年全國體育局長會議上,蔡國祥曾做了關于打造山地戶外大省的專題發言中,針對貴州的資源優勢,他指出: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清水江、都柳江縱橫境內,他們依托豐富的水資源,重點打造漂流、皮劃艇激流回旋和龍舟為特色的水上全民健身運動,其施秉縣杉木河漂流節和下司皮劃艇激流回旋賽事已成為當地體育旅游的品牌項目。
4.6 充分利用少數民族特色地區發展和完善山地戶外運動賽事服務。貴州是多民族聚居地,而山地戶外運動的開展主要是在郊外、鄉村以及山區,這里主要是少數民族的居住地。由此,貴州山地戶外運動發展主要還是依托于本省的民族文化、民俗文化、自然風光等。那么,現階段,由于與山地戶外運動產業相關的娛樂業、服務業等發展還比較滯后,相應的配套服務,如餐飲、住宿等也比較落后[14]。46號文件[11]指出:要扶持少數民族地區發展少數民族特色體育產業。因此,貴州山地戶外運動的發展要充分的利用少數民族地區特色,結合當地的居住條件,開發:“山地戶外運動+少數民族地區旅游、地戶外運動+少數民族地區特色節日、山地戶外運動+少數民族地區住處、山地戶外運動+少數民族地區餐飲”的模式,由此,豐富山地戶外運動的內容,同時,完善賽事安全保障與服務措施。通過科學發展、生態發展、綠色發展的道路,走出一條具有 “貴州民族特色的” 可持續發展的山地戶外運動賽事。
參考文獻:
[1]馬欣祥,田莊.對戶外運動概念的重新甄別與界定[J].中國體育科技.2015(01):140-145.
[2]張雨.我國山地戶外運動賽事組織理論與實踐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1.
[3]李紅艷.戶外運動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06.
[4]張油福,國偉,黃曉曉.貴州發展山地戶外體育旅游休閑產業的SWOT分析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3):66-70.
篇7
關鍵詞 國家戰略 體育產業 創新發展
中圖分類號:G812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6)03-000-01
國家出臺《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將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之后,休閑體育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2015年的“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簡稱“十三五”規劃中提到,要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必須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其中,“創新發展”處在首要地位。我國的休閑體育產業屬于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范疇,所以對于當前我國的休閑體育產業來說,創新發展是最主要的戰略方向。
一、我國休閑體育產業現狀
休閑體育產業是指社會各部門提供的以各類體育運動項目為中介,以滿足大眾休閑需求為目的,與大眾休閑行為直接相關的產品與服務的所有產業活動集合。本文中關于休閑體育產業的界定包括休閑體育服務產業和休閑體育用品產業,其中休閑體育服務產業又包括體育賽事產業、休閑健身業和體育旅游業。
(一)我國休閑健身業發展狀況。
目前,我國健身休閑產業開展的體育項目十分廣泛,說明我國休閑健身業有能力為人們提供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我國休閑健身產品的供給能力已逐步得到提高。在對部分省市體育服務業所做的調查中,休閑健身業的各項經濟統計指標均占到體育服務業總指標的50%以上。但是,在對休閑健身業的市場調查中發現健身場所缺乏特色,同質化嚴重,健身者的滿意度不高等問題。
(二)我國體育賽事產業發展狀況。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職業體育獲得了較快的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績。足球、籃球、排球、乒乓球等運動項目的職業聯賽為人們提供了高水平的競賽產品,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們觀賞高水平競賽的需求。在簡政放權之后,體育單項協會脫離體育總局,體育賽事的運營和管理更多的受到市場支配的背景下,體育賽事及周邊產業的發展規劃顯得尤為重要。
(三)我國休閑體育旅游業發展狀況
休閑體育旅游作為體育旅游的重要部分,在我國東南沿海發展較快,但在我國其他地方才剛剛起步。但是休閑體育旅游和體育旅游的區分度并不大,很難界定休閑體育旅游的范疇。不過社會各界對體育旅游能擴大了就業帶動了地方經濟發展,提高了地方知名度等方面的認識比較深刻。總之,休閑體育旅游業的發展在我國僅僅是個開頭,代表旅游市場中的一個發展潮流,具備巨大的市場潛力。
(四)我國休閑體育用品業發展狀況
休閑體育用品業是體育用品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體育用品業起步較晚,憑借豐富的勞動力資源、政府的各項優惠政策、體育產業總體發展規模不斷擴大等優厚條件,歷經了市場化、創新他、國際化的發展道路,在短期內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休閑體育用品作為休閑體育產業的基礎支撐,在休閑體育產業發展并不十分發達的今天,調控體育用品制造業的產能,以達到產銷平衡,防止商品過剩和制造更加符合休閑體育參與者需要的產品是發展的首要問題。
二、創新多元化發展戰略
(一)樹立終身體育和參與體育的教育理念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的精髓,也是我們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不懈奮斗的核心精神。當前國民的經濟能力顯著提升,但對于休閑體育的認識還不充分,主要體現在亞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青少年肥胖上。所以我們要從樹立國民的思想意識入手,尤其是在學校教育階段,提早培養孩子的終身體育的思想,培養更多的體育參與者。
(二)休閑體育產品的多樣化引導體育需求
根據馬斯洛的需要理論,基礎的需求是滿足生理需要的需求,更高一級的是滿足社會需要的需求。休閑體育產品更多的是滿足體育參與者的社會需求。在滿足體育參與者的過程中,要發現他們的外在需求,更要挖掘和引導他們的隱藏需求,發現需求的目的是為了引導需求、滿足需求。
(三)創建品牌休閑城市和特色休閑鄉村游
品牌的力量是無限的。在企業樹立品牌的過程中需要制定符合市場的決策和計劃。品牌休閑城市的建設,除了在廣告宣傳之外,休閑城市本身應該在基礎設施和城市細節建設上,綜合考慮自身狀況,站在休閑參與者和城市居民的角度上,規劃城市。對于特色鄉村,更多的要給人一種返璞歸真、遠離喧囂、安靜祥和、自然放松的生活方式。其中,對于民風民俗和傳統體育文化的開發利用和轉化要本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
(四)互聯網+新媒體引導國民參與休閑體育
智能手機的普及和國家的網絡建設使手機成了國民生活中主要的生活組成。互聯網和休閑體育的融合是當前國家戰略在體育產業的主要方向,其依靠的是網絡平臺APP的應用。在之前的課題研究結果中發現新媒體與體育的融合對于引導體育參與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APP的用戶體驗和信息安全方面要引起重視。
四、總結
國家戰略期對體育產業來說是一個關鍵的轉型發展期,對于完善和規范體育產業具有深遠影響。休閑體育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組成部分,除了完善社會支持系統的工作外,還要建立體育產業的新課題和科研機構,加強體育經濟理論的研究,引導休閑體育產業的實踐活動。政府和相關體育行政部門應強調建立并監督實施的體育產業政策,并積極借鑒國外體育產業政策的成功經驗,以促進我國休閑體育產業的更好更快發展。
篇8
關鍵詞:大學;體育教育;農村體育;創新模式
隨著“全民健身”計劃的實施與推廣,廣大的城鎮居民受益較大,體質健康水平不斷提高,然而,處于農村現代化發展過程中的體育運動開展卻是舉步維艱,人數眾多的農村人口身體素質并未有顯著提高,農村體育運動開展是“全民健身”計劃落實的關鍵環節,需要高等院校體育教育的配合才能夠加以妥善推進,將大學體育文化引領農村體育運動開展,促進“全民健身”運動理念的形成,建立我國體育教育融入農村體育的服務思想,促進大學體育教育服務農村體育發展創新模式的形成。
一、農村體育發展現狀
農村體育運動方式的形態,可以展現出當地經濟發展水平與文化需要追求,農民多數時間沒有多余的閑暇時間進行體育鍛煉,更無法談及運動知識與技術的習得,如在東北地區冬季會持續近6個月,更是無法進行戶外運動,因此場地、經濟原因嚴重制約農村體育運動的發展,同時,由于農村固有的傳統觀念認為從事體育運動者即“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思想,會給年輕有意愿從事鍛煉的年輕人帶來不小的阻力,這些固有的錯誤思想也是阻礙農村體育運動快速發展的因素之一。
二、大學體育教育服務農村體育發展的重要意義
(一)農村體育需要融入大學體育教育新鮮的血液才會充滿活力,與城鎮相比,農村體育鍛煉者會很難接觸專業的體育教育知識,難以有機會與專業體育人才進行交流,尤其是農村學校體育更需要大學體育教育人才的引進,配合當地學校體育境況進行教學才會使農村體育人從根本上擺脫落后的局面。(二)大學體育教育畢業的學生應首先立足于農村體育服務,我國對三農問題在人力、物力、財力方面給予了巨大的支持,對于體育教育畢業的學生,應把握好這一機遇與挑戰,積極面對這次千載難逢的機會,在這片土壤中發揮自己的力量與才華,同時也為就業渠道增加更多選擇性。(三)快速架構城鎮與農村體育生活交流渠道,大學體育教育能夠指導、組織農村體育人口在當地進行體育活動與比賽,減少了以往因體育交流產生的交通、地理環境而耽誤的時間與人力成本,有利于合理化組織農村體育人口進行體育運動比賽,提高農村體育業余文化生活水平,改變農村人口體育活動的傳統觀念。
三、大學體育教育服務農村對策與展望
(一)大學體育教育要在現有培養目標基礎上融入服務農村體育研究方向問題研究,抓緊時間根據農村體育特點進行設置體育本科生課程,甚至在學歷提升考試中制定相應各類人次培養目標與計劃,與體育課程、教學環節等進行有機結合。在大學教學實習過程中,更多的院校會忽視社會體育專業的實習,因此需要重復利用這部分時間環節期間,使社會體育面向農村體育進行具有時效的實習,使更多學生在學校畢業前夕更多了解農村體育的現狀與發展態勢,強化學生勵志服務農村體育的思想。(二)大學體育教育可以采取以點帶面的做法,在大學周邊的農村先行建立體育示范村,營造體育示范力量,輻射周邊農村快速帶動體育運動思想傳播。在農村建立體育輔導站,由學校派固定人員定期進站對農村體育人口進行體育知識科普,講授體育鍛煉基本知識與基本運動規律介紹,進而激發農民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提高對體育運動的正確認知,在體育活動的帶領下使鄉風更加淳樸。(三)農民體育人口可以進入大學校園接受體育教育,依靠大學設立的體育示范村莊,大學首先要樹立大學教育服務于社會主義農村的服務意識,發達城市周邊的農村受到城鎮人口體育鍛煉思想的耳讀目染,對體育的認可程度較高,同時,農民經濟條件較好有更多可用于體育鍛煉的消費能力,可以將這部分農村體育人口引入城市高校,對他們進行大學體育場館、設施的開放與照顧政策,為農村體育人口更加便利的進行體育活動提供場地的保證,大學豐富的體育資源可以在周末或在假期充分對農村體育人口進行資源配置,整合體育資源有效利用,一方面減少資源閑置浪費,另一方面對周邊示范村莊農村體育人口開放,提高農村人口體育鍛煉的熱忱。(四)今年來隨著農村經濟形式見好,改變傳統的農村體育消費觀念,將多余可用的資金納入體育用品的購買與消費,提高對體育消費品的購買力。以農村企業內運動人口作為突破口,引領這部分人群進行體育運動方式先行,溝通城市體育用品企業與鄉村企業進行大力合作,開展體育賽事贊助行為,一方面引導農村體育人口正確增強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對于城市體育用品企業的產品推廣也大有裨益。
四、結語
篇9
[關鍵詞] 沿海地區 體育旅游 生態化 產品開發
隨著我國假日經濟的興起,體育旅游在我國許多地方已經逐漸成為一種時尚。據初步統計,參加體育健身娛樂旅游活動的人數在我國國內旅游者中約占73.53%,顯示出了巨大的市場潛力。許多省市紛紛將體育旅游業作為重點產業來扶持。然而,現實中出現了體育旅游迅速發展的同時對環境的破壞亦越來越嚴重的問題。找到一條符合環保要求的體育旅游持續發展之路,已成為時代的必然。
一、生態體育旅游的內涵
澳大利亞David weaver認為生態旅游是一種旅游方式,它培養旅游者學習、體驗及欣賞自然環境,或是在與自然環境相聯系的文化背景中欣賞其中的一些元素。它具有明顯的環境和社會文化可持續性,它選擇能夠促進旅游目的地自然和文化資源基礎發展道路,并提高生態旅游經營機構的生存能力。
David weaver把體育旅游分解為探險旅游、3S(海洋、沙灘、陽光)旅游與健康旅游,認為“生態旅游與其他主要的自然旅游產品有重疊現象,這些自然旅游產品包括探險旅游和3S旅游”。由此認為,江蘇沿海地區濕地、海灘、自然保護區等,構成了豐富的生態體育旅游資源。人們在大自然環境中觀察珍禽、鳥類、動植物,欣賞自然景觀,離不開徒步、攀登及各種身體活動,使人體沐浴在優雅的大自然生態環境中,強身健體、怡養身心,增添了旅游的健身價值。體育旅游與生態旅游交叉融合,開創了有利于自然資源保護的生態體育旅游。
生態體育旅游作為一種對自然和文化旅游資源有著特別保護責任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可以通過減輕環境壓力,實現體育旅游資源可持續利用,通過保護旅游景觀資源和文化的完整性,平衡經濟利益,實現相互間的利益共享和公平性,是實現體育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抉擇。
二、江蘇沿海地區開發生態體育旅游的優勢
江蘇沿海地區包括連云港、鹽城、南通三個市。土地面積為3.04萬平方公里,人口2041.71萬人。它東出黃海,地跨暖溫帶和北亞熱帶。區內良好的自然條件、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獨特的社會經濟背景孕育了江蘇省沿海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社會旅游資源,有著發展生態體育旅游的優越條件。
1.生態旅游資源優勢
江蘇沿海生態旅游資源豐富,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多姿多彩。自然景觀有風景秀麗的河口地段,綠樹成蔭的林帶,珍禽棲息的灘涂,浩瀚無際的大海,變化莫測的海市蜃樓以及岸外沙洲、海上孤島等;人文景觀主要有歷史名人遺跡,古代工程遺址,名人故里,民居街坊,漁鄉風情等。江蘇沿海共有國家級和省級風景區、自然保護區13處,其中,花果山景區、連島度假區、孔望山景區、魚灣風景區和狼山-濠河景區等為國家4A級景區;大豐麋鹿保護區、鹽城珍禽保護區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些都為沿海地區發展生態體育旅游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2.政策優勢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不斷賦予沿海地區一些特殊的優惠政策和靈活措施。 沿海地區特殊的政策,為外商投資創造了優越的條件。此外,沿海各城市對旅游業亦越來越重視,都將其確定為重點扶持產業來發展。
雖然江蘇在全國旅游大省的地位已經確立,并向著旅游強省的目標邁進。可江蘇旅游業的發展正受到旅游空間容量小的限制,急需拓展新的生長空間。而沿海地區完好的海濱生態資源完全可以成為江蘇旅游發展新的增長極。江蘇省政府“海上”戰略的實施,和把旅游業作為支柱產業進行培育和扶持,都將對沿海地區生態體育旅游的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3.社會經濟優勢
改革開放以來,沿海地區的經濟有了長足而穩定的發展,經濟實力明顯增強,交通、通訊等市政基礎設施也得到進一步的改善和發展,商業、服務業均已形成一定的發展規模。據江蘇統計局(jssb.省略)公布的資料統計,2005年三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為2939.41億元,比上年增長14.6%.而國內旅游總收入和接待游客人數,比上年分別增長了24.2%和15.8%。
三、體育旅游產品生態化開發應遵循的原則
1.保護性原則
體育旅游在開發過程中,應以保護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為前提,把體育旅游經濟發展穩定在生態持續性的閾限內。江蘇沿海地區為了實現體育旅游業的可持續性發展,首先要對海濱濕地、灘涂、自然保護區等生態較脆弱的旅游資源進行保護,力求使體育旅游產品的開發對生態資源的影響降至最低點。
2.特色性原則
旅游產品的特色已成為旅游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勝的法寶。鮮明的產品特色往往能使旅游者產生很深的印象,因而具有更強的吸引力。體育旅游的資源狀況是衡量當地是否可以開發生態體育旅游的重要標準。江蘇沿海以生態旅游資源為特色,在開發體育旅游產品過程中,要將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與生態文化氛圍融入到生態體育旅游產品中去,形成自己的特色。
3.參與性原則
體育旅游之所以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是因為它的參與性。現在旅游者已逐漸開始從享受“三S”(陽光Sun,大海Sea,沙灘Sand)到享受“三N”(自然Nature,懷舊Nostalgia,天堂Nirvana)[7],從追求感官的自然美到追求理解自然及生命價值基礎上的生態美。人們的生態品位在生態體育旅游的“見”、“聞”、“識”、“感”、“悟”中得以升華,從而自發產生保護環境的愿望。生態體育旅游產品的參與性越強,帶來的體驗就越生動。在生態體育旅游的開發過程中,要使旅游者在欣賞自然、人文風光的同時親身體驗到回歸自然的怡悅。
4.市場導向原則
生態體育旅游產品是否符合旅游者的需求,最終將受到旅游市場的檢驗。生態體育旅游產品只有擁有廣闊的旅游市場才能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較好的經濟效益。江蘇沿海地區生態體育旅游的開發應以市場為導向,進行充分市場調查與分析后,制定出產品定位,形成產品的特色與差異性,開發如生態觀光、生態休閑、生態文化、生態康復等不同檔次、不同規模、適銷對路的生態體育旅游產品。
5. 生態教育原則
21世紀,國際社會更為強調生態旅游是一種以教育為主的旅游行為,生態旅游的功能是保護環境――發展旅游――維系當地人民生活。發展生態體育旅游重在教育,要把生態意識上升為全民意識。在整個生態體育旅游的過程中要倡導生態教育,讓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能獲得更多的生態知識,并培養他們的環保意識。
四、江蘇沿海地區體育旅游產品的生態化開發和設計構想
根據體育旅游生態化開發的基本原則,并結合江蘇沿海生態旅游資源特點和體育旅游業發展現狀,筆者認為沿海地區的體育旅游應從海水、濕地、山岳、森林、鄉村、歷史文化等方面進行生態化設計和開發。
1.以海水為基礎的海上休閑體育游
江蘇近海海域有著豐富的海島資源、海岸資源和海洋水產資源。沿海地區要圍繞“海”字做文章, 開發特色旅游產品。連云港的天然海濱浴場是人們休閑度假的絕佳去處。這里山海相連,海島錯落,白浪黃沙,景色秀麗壯觀,氣候宜人,海灣中風平浪小,沙質細膩柔軟,水下無礁石,具有鮮明的濱海特色,開發生態體育休閑旅游產品具有顯著的資源優勢。適合開展游泳、劃船、海上垂釣、帆船、潛水、滑水、沖浪等水上休閑體育旅游項目。
2.以濕地為基礎的體育生態游
當前濕地旅游已成為國際最為時尚的旅游之一。江蘇沿海擁有全國面積最大的濱海濕地資源。鹽城的麋鹿和丹頂鶴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復雜多樣,自然景色充滿野趣。我們應該充分利用濕地資源,開發濕地生態觀光、科考探險等旅游產品。打造“東方濕地之都――丹頂鶴的家園、麋鹿的故鄉”生態旅游品牌,開發生態體育旅游產品。如海灘踏青、觀鳥鹿、生態探險,在悠閑自樂中尋找清雅、恬靜、返璞歸真的閑情。同時開發海涂船拾貝、泥漿浴、海涂拔河、海涂摔跤等休閑體育旅游項目吸引游客。
3.以山岳為基礎的體育休閑游
連云港云臺山風景區大小山頭就有136個,玉女峰是江蘇省最高峰。聞名天下的花果山就坐落在其中。四周的錦屏山、漁灣、孔望山景區等,山高林密,峰連嶺綿,使瀑布、溪澗、深潭遍布山岳,加之山體巖洞眾多(如花果山水簾洞、七十二巖洞等),每年都吸引大量的游客。可以利用花果山的知名度和豐富的山岳旅游資源開展山岳休閑體育旅游,如登山、攀巖、探險、山地自行車等項目。南通著名的狼山風景區,是中國“八小佛教名山”之一,也同樣有著豐富的生態體育旅游資源。
4.以海濱森林為基礎的體育養生游
江蘇沿海擁有萬畝人造森林和防護林帶,連云港云臺山自然保護區內的經濟林、云臺山森林公園、連云港錦屏山森林公園、鹽城華都森林公園以及沿海的墟溝、濱海、射陽、黃沙港、大豐、東臺等六大林場,構成了開發海濱森林旅游產品的基礎。這里除了森林觀光等大眾旅游項目外,可以開發森林浴、森林養生、森林野營、森林狩獵、野外生存訓練等生態體育旅游產品。
5.以海濱鄉村為基礎的體育鄉村游
連云港、鹽城、南通都有著良好的農業、鹽業、漁業、養殖業基礎,圍繞著海濱種植業和海水養殖業等,可進一步開發具有濃郁鄉土氣息的體育生態游產品。如漁村觀光游、漁村勞作游、鄉村民俗游、集市商貿游等,還可通過海上垂釣、觀魚、考察海珍品養殖廠,以及踩文蛤、品海鮮等參與性旅游活動,豐富鄉村文化生態旅游產品的內涵。近來興起的“海上迪斯科”是很有特色的體育旅游項目,其主要是利用南通地區沿海潮間帶這一豐富灘涂資源,以采蛤為主,輔以觀海潮、觀漁場、放風箏、參觀漁家、品嘗海鮮等風情民俗活動,讓游客盡情地體驗當地淳樸的民風民情。
6.以海洋歷史文化為基礎的體育觀光游
江蘇沿海旅游集江海文化、歷史文化、鄉土文化于一體,歷史文物、文化古跡遍布。尤以國內惟一反映原始農業部落生活的“將軍崖”巖畫和海上絲綢之路見證的孔望山佛教摩崖石刻最具代表性。加之《西游記》、“大禹治水”、“徐福東渡”等神話和民間傳說,更是平添了幾分神韻。另外,江蘇沿海鹽業歷史悠久,戰國時開始“煮海為鹽”,鹽場舊址別具特色。沿海地區生態體育旅游人文資源的開發,必將吸引更多的國內外游客前來觀光。
五、結束語
體育旅游產品的生態化開發,是以海濱體育旅游資源為基礎,海濱生態系統為依托,在傳統海濱旅游基礎上開發的一種具有強烈海濱生態保護意識,并促進海濱地區經濟、社會和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策略。江蘇沿海生態旅游資源十分豐富,開發江蘇沿海生態體育旅游產品,對于豐富江蘇旅游產品體系,推動“親近自然”的旅游新理念和發展進程,提升江蘇旅游市場份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楊濤姜付高:體育旅游可持續發展對策[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3,(2):20~23
[2]DAVIDWEAVER楊桂華譯:生態旅游[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22
[3]呂永龍:生態旅游的發展與規劃[J].自然資源學報,1998.01
[4]江蘇省人民政府辦.江蘇年鑒[Z].南京:江蘇省年鑒雜志社,2003,231~260
[5]李小峰:江蘇沿海灘涂資源現狀及其開發利用[J].資源開發與市場,2003,19(2):113
[6]李香華鐘興勇:體育旅游與健身[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3.62.
[7]Chris Cooper, Stephen Wan hill. Tourism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and Community Issuers[J]. John Wiley Sons, 1997
[8]彭青:生態旅游產品的特點及在我國的開發[J].廣州大學學報,2000,14(1):46~50
篇10
關鍵詞:夏季旅游產品;開發;哈爾濱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21-0167-01
一、哈爾濱夏季旅游產品開發的綜合性資源優勢
首先,夏日涼爽、舒適的氣候使得哈爾濱發展夏季避暑旅游有了先天性優勢。特別是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舒適型氣候已經變成夏季旅游產品開發的一種特殊戰略性稀缺資源。其次,自然資源條件優越的哈爾濱,擁有多類山地、草原、森林、水體、濕地等避暑消夏旅游資源,松花江在城市內曲折蜿蜒,水網密集,森林覆蓋率超過44.6%,空氣狀況良好占總天數的95%以上;自然資源稟賦獨特,水文和都市恰如其分地融為一體。“人善水和”的生態旅游背景下,水與城、自然和人文異彩紛呈,是哈爾濱夏季避暑旅游發展的魅力所在和特色之處,為哈爾濱在夏季旅游市場的長遠發展奠定了極大的優勢。哈爾濱地處東北亞中心地帶,是歐亞大陸重要交通樞紐,也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其城市風貌獨特,經濟發展基礎較好,旅游服務體系較為完善,中高端消費相對集中,被譽為“東方小巴黎”。
二、哈爾濱夏季旅游產品開發的現狀及主要問題
2008年哈爾濱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共同建設“冰城夏都”特色旅游區,實施冬季冰雪、夏季避暑“雙輪驅動、兩季繁榮”的發展戰略。“夏都”哈爾濱以其迷人的魅力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直接帶動旅游業的整體提升與發展,使得哈爾濱的夏季避暑旅游取得了傲人的成績。2012年,哈爾濱市聯合旅游產業相關各點,通過整合旅游、文化、經貿、體育和消夏等節慶類活動,首創“迷人哈夏”文化旅游系列活動,包括濕地節、啤酒節、哈洽會、五花山賞秋節、哈夏音樂會等百余項活動,為游客提供了更多的娛樂游覽項目,極大地豐富了哈爾濱的夏季旅游產品種類。在大力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了連帶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對松江濕地避暑旅游資源獨特性缺乏深入認識和挖掘,利用程度還比較淺顯,品牌競爭力有待提升。
三、哈爾濱市夏季旅游產品開發的幾點建議
1.夏季的松花江本身就是避暑療養天堂,哈爾濱段更是擁有眾多灘涂、千島湖等濕地,為避暑消夏的游客提供了親近自然的休閑娛樂空間。應推進夏季避暑旅游與濕地水文化旅游的有機結合,推出多樣化、突出特色的濕地避暑旅游產品。
2.哈爾濱森林資源優勢明顯,森林避暑旅游產品的開發必不可少。如在暑期開發針對學生和教師的森林科普旅游,包括科學考察、探險獵奇、專業實習和夏令營等產品形式。
3.哈爾濱周邊有獨特的鄉村景觀和濃郁的東北風土人情以及多個少數民族區,可以將這三者有機結合到一起來組合旅游產品,推進一批特色少數民族風情鄉村游、農家樂等。
4.依托江河、湖泊、水庫等濕地,開發一批親水旅游產品。松花江兩岸景致秀美與雅致并存,可充分利用水陸便利的交通條件,通過自駕、游船、騎行等多種游覽方式感受哈爾濱夏季的獨特魅力。
5.充分利用周邊山水組合資源,重點建設少數幾個避暑山莊,另辟蹊徑,打造山地高端避暑制高點,并開發相關旅游產品。
6.依托特色城區街道,建設若干都市避暑文化區,推進哈爾濱市文化風情與夏季避暑旅游的有機融合發展,進一步拓展哈爾濱夏季避暑旅游產品的寬度與深度。
參考文獻:
- 上一篇:語文教學措施與方法
- 下一篇:小學語文老師教學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