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發展方向范文
時間:2023-07-14 18:05: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鄉村發展方向,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蘇南地區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的優勢
1.1自然條件優越
蘇南地區境內水域面積廣闊,地形多樣,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方面的優勢。蘇南地區農業歷史悠久,有濃厚的農耕氛圍,農業生產的形式多樣,在休閑農業及鄉村旅游的發展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蘇南地區素來有“魚米之鄉”的稱號,境內村莊內有種類齊全的山、水、果園、林等。境內水資源豐富,河網縱橫交錯,特別是蘇州地區自古以來就被稱為“水鄉澤國”,其水域面積在國土面積中的占比就超過了40%,其中面積超過6.7hm2以上的湖泊有90個左右。蘇南地區植被資源也非常豐富,山地面積超過2萬hm2,全部覆蓋植被。
1.2區位優勢明顯
蘇南地區的地理位置佳,有很明顯的區位優勢,交通發達。以環太湖地區為例,當地到周邊各城市已經形成了2h交通圈,將太湖與周圍各城市之間的距離拉近了,凸顯出明顯的區位優勢。經過走訪觀察,節假日時蘇南地區很多休閑農業景點附近都會停靠大量的外地牌照的車,鄉村旅游呈現蓬勃發展的態勢。
1.3經濟發達
蘇南地區是江蘇地區經濟最發達的地區,自20世紀當地提出了“蘇南模式”之后,當地的經濟快速發展,人們生活實現了小康,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高,進一步拉動了消費,實現了當地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經濟收入提高了,人們對生活的品質也更加的關注,在繁忙的休閑之余城市居民迫切需要遠離嘈雜的大都市,到鄉村體驗生活,以舒緩壓力、放松身心。
2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為了適應社會快速發展的新實施,蘇南地區不斷創新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業發展的思路,不斷豐富農業生產的內涵,在堅持生態環境保護的前提下,積極發展休閑觀光農業,目前已達到一定的規模,形式上也更加的多樣化,包括采摘、療養、娛樂、購物、度假、參與等,也吸引了更多的資金投入到生態觀光農業的發展中。雖然近年來休閑農業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還是存在不少的問題。一是蘇南休閑農業最開始時多數是自發狀態下形成的,人們不能正確認識休閑農業的真正內涵,沒有進行科學規范,發展比較盲目,總體布局意識不強,造成很多休閑景點雷同,沒有新意,未實現多樣化規模經營。二是未形成具有特色的品牌。雖然有的地方在景區等級的評定上都制定了標準,但實施的管理辦法卻各不相同,造成多頭管理、多頭規劃的現象,存在很大的盲目性。三是休閑農業中的農業活動形式過于單一,多數集中在采摘、觀光農業等方面,均處于比較初級的農業活動,缺乏濃厚的鄉土文化內涵,甚至還有些休閑農業景點為了爭取客戶采取不正當價格手段,這些均不利用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長期發展。
3蘇南地區未來發展方向的建議
3.1統一認識,開辟新路徑
根據蘇南地區的優勢資源,將其潛在的優勢充分體現出來,積極促使其轉為經濟優勢,達到農業增效、農戶增收的效果。目前農業生產效率高,將大量的勞動力解放出來,推廣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業的發展可以將農村的剩余勞動力轉移到休閑產業上來。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發展我國起步比較晚,要積極向發達國家學習,逐步摸索出適合蘇南地區休閑農業發展的模式。
3.2結合當地特色合理規劃
蘇南地區農業歷史悠久,具有自己獨特的資源特點及文化特點,要結合當地的特點從總體上對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業進行規劃,將蘇南地區的文化底蘊、鄉土風情等充分挖掘出來,將發展休閑農業與發展旅游緊密結合起來。在規劃時要根據城市居民的需求,結合特色,不斷創新,充分整合各種農業資源,發揮出鄉村旅游集奇趣性、益智性、參與性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作用。
3.3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基礎促進休閑農業的發展
篇2
關鍵詞 農業信息化;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信息資源;信息服務體系建設;山西省
中圖分類號 F32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19-0297-03
Abstract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motion of moder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farmers′ income,rural infrastructure and public utilities,farmers′ quality,etc.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ondition for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nd service for the″Three Rural Issues″.In recent years,Shanxi Province further promotes the agricultur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th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information resources construction and 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 were summarized,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were analyzed,rural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ization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Shanxi Province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information resources;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Shanxi Province
農業信息化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標志,是優化資源配置、改造傳統產業、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有效手段。農業信息化是指借助現代化的信息傳播手段,及時、準確地將有關農業發展的信息傳遞到農民手中,大幅度提高農業的勞動生產率和現代化、市場化水平[1]。現如今,實現農業信息化對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與公共事業發展、提高農民素質具等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儼然已經成為新農村建設與服務”三農”的重要條件。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信息產業的創新與發展,信息網絡的廣泛普及,信息化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顯著特征并滲透到社會變革的各方面,其推動了產業分工的深化與結構調整,對傳統農業生產和經營管理形成了挑戰。
1 山西省農村農業信息化發展背景
山西省地處黃河中游的黃土高原區,特殊的地理氣候條件雖使其很難成為大宗農產品生產基地,但卻孕育了許多特色農產品,是全國知名的小雜糧生產大省,目前已經初步建立了農經牧加協調發展的特色生態農業產業體系。在以信息化為特征的現代農業發展環境下,山西省正處在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折期。如何使山西省農業信息服務系統高效運行,將現代信息技術成果廣泛應用到農業生產經營活動過程中,是信息化在農業生產活動中面臨的重要挑戰,其必將成為經濟增長中的源動力與引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措施。與此同時,農村經濟逐步面向市場化和知識化,農民、生產經營者對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強,獲取及時準確全面的農業信息,有助于他們掌握科學的生產方法、改善經營管理、了解市場供需信息和機會、規避市場風險、預防自然災害、提高勞動者素質,從而對增加農民收入和改善農村經濟效益有直接積極的影響[2]。
2 國家“金農工程”在山西省的實施狀況
1994年12月,為加速和推進農業和農村信息化,“國家經濟信息化聯席會議”第三次會議提出了建立國家“金農工程”。此工程在“十五”期間開始謀劃,“十一五”期間實施一期工程,“十二五”期間實施二期延伸工程。
截至目前,山西省“金農工程”一期已經竣工通過驗收,依托此工程,全省初步形成了“一個數據中心和三個應用平臺”的農業農村信息化基本框架。“一個數據中心”即山西省農業數據中心,“三個平臺”即農業電子政務平臺、農業信息服務平臺(“12316”信息服務平臺)和農業應急視頻指揮平臺,并取得了良好成效。作為延伸的二期工程建立了一批農業生產經營信息化示范基地和農業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建立健全全省農業應急指揮平臺,啟動全省農業云計算中心建設,建立共享化農業信息綜合數據庫和網絡化信息服務支持系統,開展農業物聯網應用示范。
3 山西省農村農業信息基礎設施發展現狀
依托“金農工程”,山西省目前農業信息化基設礎施建設卓有成效。據抽樣調查資料顯示:2015年末,山西省農村居民平均每百戶家庭擁有移動電話201.24部,其中接入互聯網的80.39部,分別比上年增加10.35部和11.92部;擁有計算機31.8臺,其中接入互聯網的22.66臺,分別比上年增加5.76臺和4.17臺。但不難看出,鑒于使用門檻低的原因,手機在農村的普及率高于計算機,農村網民對網絡科技信息使用相對較淺,這與農村網民學歷整體偏低有著密切聯系。
4 山西省農村農業信息資源現狀
4.1 涉農網站
農業信息網站被稱作整個農業信息網絡中間的“節點”,也是農業科技信息傳播的重要載體。目前,全省各級農業部門建設有農業政務網、特色農業網、農產品電子商務網。除了省農業廳這樣的官方網站外,山西省農業科研部門、高校以及不同涉農行業都根據自身行業特點,相繼加入到網站建設中來,成為農業信息化建設工程中不可忽視的力量。既有綜合性的晉農網,還有山西養殖、山西種業等特色專業網站。科研部門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山西省農業科學院主辦的山西農業科技信息網,其面向全省提供農業資訊、成果技術、專家咨詢等服務,并且打造了網上服務平臺,同時實現了與國內各農業網站的聯網,成為省內農業信息化網站建設的代表。2015年8月,山西省首家大型涉農電子商務綜合服務平臺――“農芯樂”商城在太原上線,這是山西省特色專業的農業營銷網,該商城以產地直供為主題,為全省11個地市開設網上主題展館,展銷各地特色農產品,將山西省最具代表的地方特產推向全國。
4.2 農業熱線、短信
鑒于山西省農村手機普及率偏高,農業科技部門聯合電信運營企業,在全省開通“12316”助農服務熱線、“1259010”農科熱線、“12582”農信通、“12396”科技服務熱線,為農民提供養殖、種植、市場、農科、勞務等信息。省氣象局開設覆蓋全省的聲訊服務平臺與氣象信息電話答訊系統,為致富信息的交流起到了積極作用[3]。
4.3 農業廣播電視
鑒于山西省農民整體文化教育水平偏低,作為“第四媒體”的網絡信息傳播方式在農村并未大面積普及。傳統信息傳播手段的廣播、電視在山西省農村農業信息傳播渠道中依舊占據重要地位(占據傳播渠道的35%)。山西新聞聯播面向全市農民傳播生產經營管理信息、農業科技信息、農業市場經濟信息和政策法規信息。最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10月,作為山西省唯一的省級對農廣播,山西農村廣播FM(調頻)100.9開播啟動,播出覆蓋全省11個地市,全天節目播出24 h,在太原、晉中的大部、呂梁、陽泉、忻州的部分地區實現了雙頻覆蓋。山西農村廣播立足于關注農業、關心農村、關愛農民,為城鄉聽眾提供農產品信息、科技知識、經濟法律資訊、政策解釋等節目,同時提供文藝節目,旨在以大眾的視角體察“三農”,以農民的視角觀察社會,以新聞性、權威性、服務性和娛樂性作為節目的根基,努力打造在山西、華北乃至全國有影響力的農村廣播頻率形象。
4.4 農業信息化裝備
作為“十二五”農業信息化發展的重點,現代通信、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在促進傳統農業轉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農業信息化裝備是指在農業生產、管理、銷售等過程中使用的信息化設施、設備與軟件系統,如農業自動化控制系統(智能溫室、智能養殖、自動化排灌)、農業GIS、質量控制與追溯系統、電子交易系統等。隨著信息技術的成熟,山西省逐步開展了在農業領域的試點應用。目前,物聯網技術已在山西省大田農業、設施農業、果園生產管理中得到了初步應用,實現了聯通生產、儲運、加工、銷售的全過程追溯。
4.5 農家書屋的建設
山西省作為經濟欠發達的內陸省份,由于歷史原因和地域局限,大部分地區發展比較封閉落后,為解決農民“買書難、借書難、看書難”的實際問題,山西省從2007年試點建設農家書屋。據全國農家書屋工程建設信息管理系統顯示,山西的農家書屋信息填報使用率全國第一。“農家書屋”豐富了農村文化生活,加快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推動農村經濟文化全面協調發展。榆次從2004年開始試點建立農村圖書流動點,構建一種新的圖書館基層服務網絡模式:縣級圖書館直接服務于鄉村的圖書流動點,直接管理農家書屋的圖書,解決農家書屋的流動問題。晉城市積極探索農家書屋建設管理途徑,每個書屋嚴格按照市縣財政資金4∶3∶5進行足額配套,建立一季一檢查的監督機制。目前,《山西省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規劃綱要(2014―2020年)》制訂的2016年行動計劃指出,將啟動實施農村衛星數字農家書屋工程。
4.6 農村信息化人才培養
加快農業現代化的步伐,要特別重視大力發展對農業信息服務人才信息技術培訓,努力為農業生產一線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為加快農業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增加農民收入,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同時也是建設解決信息服務“最后一公里”問題的有效途徑。新絳縣是山西省蔬菜生產大縣,已有鄉級專職管理員和信息員24名,通過農業部認證的農村信息員達到150人,另有1 000余人的農村信息員隊伍和遍及全縣10個鄉鎮180個村莊400農戶的服務網,構成了縣、鄉、村、戶四級信息網絡體系,有效解決了農村信息化“最后一公里”問題[4]。
5 山西省農村農業信息服務體系發展現狀
5.1 山西省農牧信息中心
山西省農牧信息中心是省農業廳下屬職能部門,負責農業信息化規劃及實施全省農業信息體系建設,推廣應用農業信息技術,搜集、整理、分析、預測、農業信息,為山西省農業發展提供信息服務。目前它承擔著全省農業“三電一合”和“12306”“三農”熱線建設工作,負責全省“金農工程”的網絡推廣與技術支持,承擔農業廳辦公室自動化系統技術服務工作。
5.2 各級信息服務中心和信息服務站
目前,山西省11個市都建有市、縣(市、區)信息級職能部門,主要職能包括農業信息、建設與管理信息服務平臺、加工處理信息、推廣信息技術、信息咨詢、決策支持等。90%經濟發達地區鄉村建有鄉鎮信息綜合服務站。截至2012年,全省有信息員2.923萬人,行政村覆蓋率為100%。全省所有建制村確保至少有1種手段可及時將涉農綜合信息傳遞給每一戶農戶,實現“多站合一、一站多用”“多網合一、一網多用”“多員合一、一員多用”,切實形成推進現代農業綜合信息服務體系建設的強大合力。有917個鄉鎮建成綜合信息工作站,有1萬個行政村建成村級綜合信息服務站。
5.3 其他涉農信息機構
最具代表性的是山西移動為建立起政府、企業與農民共建共享、市場運作的農村信息服務體系運營機制,搭建了全國最大的“我愛我村”農村信息商務平臺。以省、市、鄉、縣、村五級架構為基本框架,覆蓋山西省全部行政網絡門戶,設定了信息員渠道、中介機構信息渠道、10086呼叫渠道、地方政府渠道、農村經紀人渠道。開設了直接服務農民的農村供求信息、價格行情、遠程教育等欄目[5]。
6 山西省農村農業信息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山西省農村農業信息化發展也存在很多不足之處:農村地區信息基礎設施發展與東南沿海發達地區相比還有很大差距,農村網民規模小,農民家庭電腦擁有率較低,整體基礎設施建設還有很大發展空間。雖然省內涉農網站已經初步形成一定規模體系,但在農業發達地區與貧困地區發展非常不平衡,基層鄉鎮農業網站并未普及;不少農業網站普遍存在缺乏實效性、信息更新緩慢的問題。農業熱線、短息服務雖然很受農民歡迎,但現有用戶規模并不大,其缺乏服務推廣度,內容也需要進一步優化。農業信息化裝備的發展在山西省尚屬于試點、示范階段,由于設備集成體系的成熟度與農民自身的駕馭能力的局限性,大面積推廣的難度很大。在農家書屋的建設中,部分書屋存在重建輕管,缺乏實用信息資源,借閱率低的問題。省內基層農業信息員隊伍非常不穩定且分布不均,高層信息人才緊缺。總體來看,由于目前對農業信息化建設中技術和管理等局限,農業信息資源整合不足,不同農業信息服務平臺、資源服務平臺內容難以實現共享,重復建設且依舊缺乏優質農業信息資源。政府部門與科研院所、電信運營商等共同參與的建設的農業信息服務體系的健全率與服務作用有待進一步提高。全省農村信息化發展水平整體目前缺乏區域協調性發展,經濟發達地區90%以上的鄉鎮村建立了信息服務站,而在經濟不發達地區僅為40%[6-8]。
7 山西省農村農業信息化發展方向
為貫徹落實中央精神,山西省2016年“十三五”規劃綱要指出:加快發展農業信息化,推進互聯網與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服務的深度融合。農業信息化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省各級政府部門與各類社會機構共同努力。建議今后山西省農村農業信息化需要繼續推進的工作包括以下幾方面。一是政府部門需提高認識,發揮主導作用。各級政府部門和電信運營商加強合作,繼續推進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現有的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裝備;政府可以通過一系列惠農補貼措施促進農民購買電腦等信息化終端,提高其普及率,電信運營商也可針對農村用戶給予一定的扶持,如降低上網等信息服務的成本。同時,政府部門和各類社會機構應加強完善農業信息服務平臺的建設、覆蓋與利用。二是農業信息化裝備的發展在山西省尚屬于試點階段,還未能較好適應現代農業建設的發展需要,應大力發展智能農業、精準農業,加強遠程視頻系統、農產品質量追溯系統和農業物聯網建設。同時要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加快農產品營銷的信息化進程。這首先需要各級政府部門開展多種形式的農村文化教育和信息技能培訓,加快對農業信息化專業人才隊伍的培養,提高山西省農民對信息化利用的素養。三是提高農民獲取信息的意識,深入基層調查了解其對農業信息服務的真實迫切需求并有針對性地提供信息和改進農村信息供給服務。結合農民實際情況,充分利用傳統與新型的農業信息平臺相結合,有針對性地提供信息服務。不斷完善農村信息服務體系,探索長效服務機制。政府應當根據山西省信息化發展目標與任務,出臺相應扶持政策與資金投入,加強組織協調,同時鼓勵各級涉農機構積極投入農業信息服務,形成政府主導、各類市場主體參與的多元化信息服務新格局。
8 參考文獻
[1] 楊宏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三維審視[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6:282.
[2] 黃曉斌.農村實用信息的收集與利用[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9:97.
[3] 藺建霞.山西省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現狀分析[J].山西財政稅務專科學校學報,2014(6):54.
[4] 郭恩臣.山西省農業信息化問題初探[J].山西農經,2006(2):62.
[5] 李亮道.中國農村信息化發展報告[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9:88.
[6] 阮懷軍,封文杰,唐研,等.農業信息化建設的實證研究:以山東省為例[J].中國農業科學,2014(20):4117-4127.
篇3
工信部消息顯示,2010年,我國輕紡產品出口增勢良好,出口額超2008年水平。據悉,2010年,主要輕紡產品出口同比增速均在20%以上。其中箱包出口額為180億美元(2008年同期為139億美元),增長40.8%。出口數據顯示,我國箱包業在不斷的增長,但是卻面臨品牌的缺失和經營成本上升、利潤下滑以及貿易壁壘等方面的問題。
大品牌缺失
縱觀國內外市場,我國箱包業雖然發展迅速,成為箱包皮具生產和出口大國,但與其大國身份極為不相稱的是品牌嚴重缺失的尷尬境遇。在國內140億元的箱包市場上,絕大部分被路易威登等國際頂級品牌和一些國外授權的中檔品牌所占據,國產自有品牌市場份額不足10%。有數據顯示,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從我國進口的箱包皮具已占到此類產品進口總量的70%,而近年來有不斷上升的趨勢。但是由于我國的產品沒有自己的品牌,附加值較低,出口箱包的單價通常只是進口箱包的幾分之一甚至幾十分之一,多數企業出口的箱包皮具賺取的僅僅是低廉的加工費。由此業界人士感嘆,我國箱包市場的品牌空白,同箱包生產和出口大國的稱號極不相稱,要想使我國的箱包皮具產品立足于國際市場,亟待打造一批叫得響的知名品牌。
出口利潤縮水
2010年以來,國內外經濟形勢更趨復雜,各方壓力使得箱包等勞動密集型外向型產業生產狀況堪憂。
一是原材料價格上漲擠占箱包企業利潤空間。國際方面,棉花、原油價格走強帶動了下游棉布、塑膠等箱包原材料價格不斷上升。國內來看,皮革、橡膠、滌綸、五金等原材料價格也呈上揚趨勢。
二是人民幣升值直接沖擊出口企業利潤。2010年11月3日,美聯儲推出第二輪量化寬松(QE2)貨幣政策,加速了美元貶值進程。11月12日,銀行間外匯市場人民幣匯率中間價達到1美元對6.6762元人民幣的高點,較去年同期升值3.1%。
三是“漲薪潮”和“民工荒”導致箱包經營成本上升。截至2010年9月底,全國已有30個省份調整了最低工資標準,月最低工資標準最高檔增長幅度平均為24%。勞動力成本上升進一步削弱了箱包出口企業競爭優勢。
貿易壁壘壓力大增
一方面技術性貿易壁壘已經成為影響我國箱包出口的重要因素。2010年底,歐盟REACH法規規定的授權物質或從原來的38種增至49種,這意味著出口到歐洲的箱包產品必須提供更為嚴格的檢測證明,其所含的授權物質的總量不可超過0.1%。同時,非關稅壁壘越來越多地表現為各種復雜的檢測認證,而新增的檢測成本直接沖擊企業利潤。
另一方面我國箱包企業多以低廉的價格搶占國際市場,更容易引發國外貿易救濟調查。以我國輸歐箱包為例,其價格幾乎是歐盟區外供應國中箱包價格最低的,甚至還不到印度同類產品價格的零頭。因此,出口企業應警惕因價格因素被采取貿易救濟措施。
箱包出口結構亟待優化
當前,我國箱包企業雖已擺脫單純為國外企業做OEM加工的模式,開始融設計、生產、加工、銷售于一體。但整體上看,箱包出口結構仍不合理,有待進一步調整。
首先,出口的中低端產品多,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的產品少。我國生產的箱包多屬中低端產品,出口箱包價格通常只是進口箱包價格的幾分之一甚至幾十分之一,難與國外高檔品牌抗衡。
篇4
一、預防力量下沉,著力營建鄉村預防職務犯罪工作網絡
為不斷推動預防進鄉村工作健康深入開展,洛寧縣人民檢察院把鄉村預防職務犯罪網絡建設擺在重要位置。一是成立由檢察長任組長的預防工作進鄉村活動領導小組,統一安排部署預防工作進鄉村活動,要求每一名黨組成員、每一個科室都必須有一個鄉鎮聯系點,有一個聯系村,全院一盤棋,共同參與預防進鄉村活動。自“五進入”活動開展以來,該檢察院黨組和科室干警40多人次參加了送法下鄉、預防咨詢、預防調查以及幫扶活動等,在職務犯罪預防工作中實現了檢力下沉。二是建立預防聯絡員制度,聘用15名政治堅定、清正廉明、綜合素質較高的國家工作人員擔任基層鄉鎮、村預防聯絡員,作為預防工作進鄉村的穩定據點,組織召開聯絡員會議3次,收集各種預防信息20余條,針對鄉村預防工作中的問題共同探討研究預防對策10余條。三是設立洛寧縣農林檢察室,通過派駐檢察官和召開聯席會議等形式,充分發揮了檢察機關在預防農村職務犯罪工作中的組織、協調、監督作用,努力構建與農業、林業、森林公安、煙草等與“三農”密切相關職能部門協作預防職務犯罪的格局,推動“三農”工作健康有序發展。
二、預防調查下沉,準確把握鄉村干部職務犯罪的癥結
預防進鄉村活動的目的是更好地保護鄉村干部、維護農村穩定、促進農村發展。針對該縣鄉村干部職務犯罪高發、多發、易發趨勢,洛寧縣人民檢察院把鄉村干部職務犯罪預防調查作為進鄉村活動的一項重要抓手,及時切入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和涉農案件,扎實開展預防調查,努力從中發現隱患、幫助堵塞漏洞、消除職務犯罪的隱患。2013年以來,該檢察院共開展預防調查6件,其中涉及鄉村干部和涉農問題的預防調查4件,占到67%。通過開展預防調查活動,轉自偵部門立案1件,“劉昌明、寧朝陽貪污土地補償款的預防調查”被省、市檢察院評為“十佳精品預防調查”;先后形成情況反映和檢察建議7份,其中《農村土地補償款發放過程中存在四大問題應引起重視》被洛陽市委辦公室《每日匯報》全文轉發,并得到了洛陽市委原書記毛萬春的批示,《涉農資金使用管理在四個環節存在問題的預防調查分析報告》和《當前新農村建設中村級財務存在五大突出問題的預防調查分析報告》,引起洛寧縣委主要領導高度重視,責成紀委部門牽頭對全縣各鄉村政務公開執行情況進行全面督查并建立動態監督機制,為有效遏制農村干部提供了參考依據。
三、預防教育下沉,不斷增強鄉村干部抵抗力和免疫力
鄉、村缺少預防教育平臺、老師和經費,是導致鄉村干部工作政策把握不準、法治意識不強、思想政治素質不堅定的一個重要客觀因素。洛寧縣人民檢察院在預防進鄉村活動中,突出“深入反腐敗,大家來預防”這一主題,統籌協調、積極作為,采取“聯合教育、專家授課、典型引導、同步跟進”四步工作法,努力推動預防教育資源向鄉村干部傾斜。一是聯合教育,由單兵作戰轉向共同應對。該檢察院與縣紀檢委、組織部、財政局等部門會簽了《關于聯合開展農村基層干部預防職務犯罪警示教育活動的意見》,與縣委黨校就廉政教育進黨校達成共識,充分整合各部門行政資源、人力資源和知識資源,形成整體合力,實現單一平臺多種教育的效果。2013年以來,聯合開展農村基層干部警示教育培訓5期,全縣有680余名農村干部接受教育,并將職務犯罪警示教育課納入春、秋兩季科級以上干部教育培訓課程,培訓教育全縣黨員干部300余人次。二是專家授課,由面面俱到轉向有的放矢。積極邀請上級院預防專家、行業部門專家以及自偵部門一線干警參加鄉村巡回宣講,通過專家授課、學員提問等形式,有的放矢地解決鄉村干部基層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和困難。三是典型引導,由遠處聽景轉向身邊看人。堅持一案一預防,積極開展預防警示教育活動,結合辦理的鄉村干部職務犯罪案件組織教材,到所在鄉村開展巡回宣講,用身邊的人、身邊的事教育鄉村干部,取得了“警示一例,教育一片”的預防效果。四是同步跟進,由短期任務轉向長效工作。該檢察院將鄉村干部警示教育活動,作為預防教育工作的一項重點工程常抓不懈。通過發送廉政警示短信、在電視上播出廉政公益廣告、下鄉個案巡講等方式深入開展同步警示教育,長效防范職務犯罪案件的發生。2013年以來,該檢察院先后在節假日向農村基層干部發送廉政短信1000余條次,發放《警示教育宣傳手冊》400余冊,在縣電視臺黃金時段播放廉政公益廣告15期。
篇5
一、當前農村信息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我國農村已經具備一定的農業信息化建設基礎,但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在信息化建設中依然存在許多需要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1.農民信息接收能力差
信息接收能力差是我國農村普遍存在的問題。目前,電腦已作為一種新型家用電器而走進農民家庭,但大部分農民基本不懂得如何準確操作電腦,無法利用網絡達到既定的信息查詢目的。久而久之,電腦成為一種“擺設”,不利于推動農村信息化建設。同時,我國廣大農民的文化水平較低。據2010年部分地區的農村勞動力受教育問題調查來看,該地區的農村勞動力文化年限僅為7.3年,接受完整的九年義務教育的勞動力約占總數的53.6%,接受初級專業技能培訓的勞動力約占總數的0.96%。受文化水平、水平觀念等因素的影響,農民難以有效的利用現代通信網絡,導致其信息接收能力難以提升。
2.“數字鴻溝”加劇
目前,我國涉農網站數量不斷上升,并涵蓋了農業生產的大部分內容,但這些涉農網站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大部分集中在東部沿海省份,中西部省份的農業生產信息所占比例較少。從網站建設情況來看,農資企業自我宣傳網站約占總數的83.6%,農業政府部門占13.1%,農業科研部門占3.3%。最后,大多數網站的農業信息采集點建立在城市,難以有效采集農村農業生產資料,缺少對農業生產信息的有效采集。由此可見,地區與地區間、政府與企業間、城市與農村間的“數字鴻溝”情況加劇,成為影響農村信息化建設的又一重要因素。
二、農村信息化建設的發展思路
1.優化農村信息化建設的管理體制
農村信息化建設是一項跨部門、跨行業的綜合集成型的系統工程,不但需要目標地區間的努力,也需要上級部門的政策指導,也需要各級相關企業的積極參與。由此可見,在農村信息化建設中,需要進一步完善信息化管理體制,保證能夠有效調動各種信息化建設的積極因素。
在優化管理體制過程中,需要注意兩方面內容。一方面,必須要協調信息服務網絡,重視不同信息化建設角色的作用,通過統一的標準、統一的劃分,確定不同部門之間的協作內容與范圍,保證各項信息化建設計劃性,爭取徹底扭轉目前農村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各單位相互獨立、協作管理環節薄弱的問題。另一方面,結合農村地區的時間要求,建立具有規范性、體系性的交叉重復信息系統,力爭在農業信息采集的同時,有效的開展資源開發與特定信息共享,為各部門間建立穩定、邊界的信息交換渠道,以進一步提升信息化建設能力。
2.加快農業信息傳播教育
農民信息接收能力差是影響農村信息化建設的重要因素,針對這一情況,應合理開展農業信息傳播教育工作,培養懂技術、懂文化、懂操作的現代型農民。從目前我國農民的現狀來看,對農民進行統一的信息教育是行不通的,因此,在農村地區開展農業信息管理成為加快農業信息傳播教育的主要方式。對農村自身而言,要加快與農資企業間的聯系,通過合作建立農村信息管理站,在及時收集農業信息的同時,及時解決農民在農業信息使用中的問題。同時,應扶植農村產業協會組織,發揮組織在聯絡農民與農資企業間的作用,進一步推廣農業信息的使用范圍。
3.建立農村信息化試點
試點是農村信息化建設的重要內容,通過試點工程,能夠及時發現信息化建設中的問題,避免資金、人力資源浪費。以河南省為例,河南省漯河市作為信息產業部首批的國家農村信息化示范試點城市,自被確定為農業產業信息化試點城市以來,漯河市先后投入資金2.8億元,發展大量的農村互聯網用戶,并建立了以本市為模板的農業信息服務平臺與專家咨詢平臺,農民可根據要求自主選擇服務內容。國家將漯河市作為試點城市的主要原因,就是讓更多的地區從漯河市的建設過程中提取經驗,并結合本地區的環境優化建設方法,具有較高的實際意義。
篇6
關鍵詞:農田水利 基本建設水利工作農村水利工程 主要措施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防洪工程
農村水利是指在農村開展的水利管理以及建設和其他有關水利方面問題的工作,包括水環境、農村水工程以及水資源。它涉及到河流、堤、溝渠、站、閘以及水利配套設施,分為田間灌溉設施、提水設施、引水設施、輸水配水設施、農村蓄水設施、防洪除澇降漬等生活供水設施和災害設施,是為農村經濟發展、鎮村居民生活、農業生產創造條件的基礎設施。
一、農村水利面臨的問題和形勢:
在現階段,農村經濟和農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農業發展開始向重視農產品多樣化來轉變。在農村,水利工程灌溉渠系利用系數較低,居民飲用水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農村生產和生活污染嚴重,水利科技含量比較低,經營機制沒有達到良性運行目標。這一系列問題都對農村水利工作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
1、農村的宏觀環境發生了變化,農村水利建設的投資環境和政策環境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農村水利基本建設開始由政府組織向村民自主轉變,由盡可能以資代勞開始向盡可能出工轉變,由指令性的計劃開始向指導性的意見轉變,政府組織號召轉變為“一事一議”。
2、需要調整農村產業結構。農村產業結構過去主要追求糧食產量,所配套水利工程為了滿足糧食作物的生長需要,調整為蔬菜、花卉、瓜果和苗木對抗旱和灌溉的標準比原有的設施要求標準更高。在這個過程中,調整是市場化行為,一家一戶的生產模式缺乏統一的調整、建設和規劃,使得農村水利的配套建設出現了一些困難。
3、需要正確理解水利產業的政策。農村水利建設項目根據其作用和功能劃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兼有一定社會效益以經濟效益為主的項目,指水面養殖、供水以及水利綜合經營等;另一類是公益性較強以社會效益為主的項目,指水資源工程、農田灌排骨干工程、水土保持工程、防洪除澇工程等。按照這一劃分,農村水利建設中許多工程都屬于公益性較強的工程。農民按照這一劃分,把防洪除澇工程、水資源水環境治理、水土保持工程、農田灌排工程作為政府投入的主體。實際上,流域性防洪工程是公益性的,但是圩區治理涉及到的防洪除澇工程僅靠政府投入是遠遠不夠的。而農田灌排工程師農業生產性工程建設因為其受益者和受益范圍,也不應該把政府作為投入的主體,而應該把農村作為主體。
4、對水質要求更加嚴格。水質不達標,必將導致很多人都不健康,因此也會影響到水產養殖業的發展。因為水質不能保證必將引發一些矛盾,影響到水利工程水費和水資源費的收繳。
二、今后發展農村水利工作的方向和重點。
1、進一步完善農村小型水利工程的經營管理的改革。農村水利不具備完全市場化的競爭能力,其原因是農業現代化不可缺少的基礎設置。在其工程管理和建設中,應建立農民用水戶協會。小型農村水利工程具體的經營管理方式,可以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環境、工程特點和類型靈活掌握,還可以通過產權轉讓私人經營,或者由水利站直接管理,采用經營管理權租賃、承包或者聘用“能人”等方式加強經營管理。
政府不能繼續沿用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包攬的做法來管理現在的農村水利,也不能把農村水利當做“包袱”甩掉。政府要協調解決經營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矛盾,加強對經營者的技術指導和業務培訓,對因其他建設以及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而減少灌區面積的,應在保護經營者合法收益的同時,嚴格要求經營者按照規定繳納相關費用。
2、積極推廣節水灌溉技術。促進農業結構調整的必要保障是實施節水灌溉。推廣節水灌溉技術必須擺在農村水利建設的突出位置,要加大節水技術和節水設施的推廣力度。合理發展噴、滴灌工程,重點發展淺濕灌溉技術,完善防滲渠系配套,對主干渠道逐步實現襯砌化。
3、加大農村水環境治理力度。目前,水環境惡化、水質破壞、水土流失問題日益嚴重,加強治理,保護水資源,改善農村居民生活條件創造良好的水生態環境顯得越來越重要。
4、努力提高農田灌排標準。要加強對灌排技術標準的研究。隨著農業結構調整,農田水利要切實提高農田排澇能力和供水保證率的標準,更好地為農業生產提高標準的灌排服務。要加強農業產業結構的規劃研究,使農田配套設施發揮更好的作用。
5、提高農村供水能力。提高農村特別是小城鎮的自來水供水能力,加快管網建設,才能解決農村居民生活的用水。同時,修建集鎮截污處理廠、加強村鎮科學規劃工作。解決污染源,提高污水處理能力。
6、強化防洪工程的管理。1、要界定工程管理性質,對公益性工程管理單位做到精簡高效。編制內人員經費要納入公共財政預算。其養護工作可以通過市場化、企業化機制操作,減輕管理單位的財政困難;2、解決工程維護運行管理經費來源。可以通過確權劃界取得的經營性資產或者水土資源,再通過出租承包等方式獲取收益;還可以積極爭取財政支持或者用足已出臺的有關規費征收政策。
三、主要措施。
1、各地積極探索,建立稅費改革后多層次、多渠道、多元化、制度化的新的農村投入機制。一是抓好一事一議試點工作;二是堅持分級負責、劃分事權原則,明確投入主體;二是按照受益負擔原則,組織受益企事業單位和城鄉居民修建防洪基礎設施;三是使農民成為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主體,利用市場引導農民投資興辦農田水利工程;四是縣鄉兩級政府要實現財政轉移支付,將當年可用財力的2%~4%用于水利建設。
2、進一步提高對農村水利的認識。農村水利應保持與社會和經濟同步發展,并適度超前。要用先進設備和技術裝備農村水利,用現代的觀念和科學的方法指導農村水利,實現農村水利的新飛躍,加快傳統農村水利向現代農村水利轉變。農村水利始終承擔著社會穩定和支撐農村經濟發展的重任,多研究、多調查、多分析并拿出切實的對策,才能夠推進農村水利基本建設持續向前發展。
3、加強農村水利服務隊伍的建設。鄉站人員事業經費應納入縣級財政預算計劃,并通過縣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再下撥到鄉站。依靠科技進步提高農田管理水平和水利建設,轉變加大水利推廣力度和技術示范,盡快實現經營和公益相分離、專業和綜合相結合、指導和科技相協調,才能提高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
參考文獻:
[1]付源瀚 張書文.淺析農村水利工作的形式、方向及措施 [J] 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09年6月上旬刊.
篇7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金融體制的逐步完善,我國農村金融改革和發展取得了積極成效:一是農村金融機構改革穩步推進。二是“三農”貸款持續增長。截至2006年上半年,我國農業貸款余額近3萬億元,約占金融機構全部貸款余額的14%,60%以上農戶的貸款需求得到滿足。但是當前農村金融改革發展中也存在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一是農村地區資金外流情況嚴重。目前,通過農村信用社、郵政儲蓄等商業性金融組織,每年從農村地區流出的資金大于從城市流入的資金,導致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資金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滿足,農村經濟發展受阻,城鄉差距過大。二是農村金融機構體系不健全。商業銀行改革以來,幾家主要銀行都大批撤出了在農村地區的營業網點,與此同時,為“三農”服務的金融機構建設沒有跟上,造成機構網點覆蓋率偏低,農民接受金融服務困難。三是金融產品創新不足,盈利水平不高。現有的農村金融機構主要經營傳統的信貸產品和商業保險產品,而對農民需求量較大的小額貸款和農業保險則缺乏創新,造成金融產品單一,盈利能力嚴重不足,造成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薄弱,而一些非正規的農村金融組織由于金融服務比較符合農民需求,發展較快,但是潛在風險較大。四是金融基礎設施不完善,支付結算體系落后。適合農村經濟特點的金融電子化、票據化基礎設施研發和建設不足,覆蓋的地域范圍小,便捷化程度低。這些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金融“三農”服務的能力,嚴重制約了農村各項事業的發展。
二、發展我國農村金融的可行性建議與措施
通過對農村金融的經營背景及現狀的分析與比較,為促進其更快更好的發展,從而裨益鄉民,較好輔助“三農”政策的執行,特提出以下建議。
1.建立相關風險補償核準規劃。通過財政部門等盡快償還原拖欠農信社的相關貼息,同時剝離先前由于政策性原因而導致的不良貸款,地方政府應完善農業部門的信用評級制度及相關部門的貸款擔保機制,控制農業貸款的可能性風險及損失。
2.建立有效的農村資金回流機制。在引導農村信貸資金回流支持新農村建設方面,一是要為抑制農村信貸資金外流提供制度性保證;二是要合理利用經濟手段和行政手段,通過財政資金補償金融機構貸款風險和稅收優惠等措施,引導農村資金高效率地轉化為農村投資。增加對當地經濟信貸投放較多的金融機構再貸款額度;鼓勵郵政儲蓄資金參股農村信用社,投資設立農村小額保險組織,試辦農村小額貸款機構,為支持新農村建設提供長期的資金投入來源。
3.制定《農業投資法》,規定縣域金融機構在保證資金安全的前提下,將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投放當地,或購買農業政策性金融債券。建議以縣為單位,按經濟發展水平劃分貧困縣和非貧困縣,貧困縣免除所得稅和營業稅,非貧困縣免營業稅、所得稅減半征收。加強對縣域資金流動的監測和預警,限制國有商業銀行或農村信用社系統內上存資金比例,通過運用差額準備金制度,對上存資金比例過高的金融機構可以提高超額準備金比例實行繳存,并下調超額準備金利率。
4.發展農村社區基金和小額信貸機構,彌補農村金融服務空白。近年來農信社改革的商業化趨勢不斷強化,一批農信社將撤離偏遠落后地區。這種趨勢無法逆轉,只能采取有效措施,彌補偏遠落后地區的農村金融服務空白。農村社區基金和農村小額信貸機構就是彌補農村金融空白的重要手段。
5.改善農村金融發展環境。改善農村金融組織的發展環境,重點是完善農村經濟基礎條件,提高農戶和農村企業的盈利能力和風險承受能力。建議加大財政的投入力度,加強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農業科技服務的投入,改善農村經濟運作的基礎。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提高農民在市場交易的談判地位和抵御風險的能力。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政府出資成立擔保基金或擔保公司,帶動其他擔保機構的發展。要擴大有效抵押品的范圍,增加農作物收益權、權利質押,同時保護擔保債權的優先受償權。探索運用動產質押、倉單質押等形式,根據“產業大戶”、“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濟主體的不同特點,采取“一企一策、一戶一策”的辦法解決農民抵押難、擔保難的問題。
三、美國農村金融體系對中國的啟示
隨著全球經濟的不斷發展,世界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的農村金融體系都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從美國農村金融體系來看,美國已經建立起了包括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以及農村保險在內的全方位、多層次的金融體制,建立起了支持農村建設資金循環的長效機制,較好地支持了農村和農業發展,維護了廣大農民利益。借鑒美國經驗,結合中國農村的具體情況,建立起可持續發展的多層次農村金融體系,已經成為下一步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主線。
1.要鼓勵金融組織創新,推動交易工具和業務品種的創新
要按照農村現實和農業經濟發展實際,培育和發展商業性的、可持續的金融組織。條件許可的地方可建立社區銀行和小額信貸組織。鼓勵引進國外農村金融中的專門為農業設計的金融品種,以滿足農村金融需要。
2.對現有農村商業性金融機構明確功能定位
農信社要鞏固已有改革成果,辦成商業上可持續、主要服務于鄉(鎮)、村和農民的金融機構,農業銀行要結合股份制改革,通過機制和體制的轉換,充分發揮農業銀行作為大型商業銀行的系統優勢,切實提高對農業產業化、基礎設施和城鎮化建設的信支持質量和效益,加強對縣域經濟的服務;積極推進郵政儲蓄改革,按照商業化原則,引導郵政儲蓄資金支持“三農”。
篇8
新型城鎮化規劃解析及發展現狀要求
1、政府規劃具體要求文脈的傳承,科學的推進;因地制宜,;建設綠色、生態城市;要求謀定而后動,過冷過熱均不可取;要以人為本是核心,過去經驗教訓引以為戒。
城鎮化不是去鄉村化。如果農村文化消失了,那么城鎮化將是單調的。古村落和村落是中華民族文化多樣性的體現,需要得到保護,推進城鎮化建設絕不能以瓦解農村文明、犧牲文化遺產為代價。在新型城鎮化推進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地方的人文和風俗”,城鄉一體化不是城鄉同樣化。城鎮化并不自然導致城鄉一體化,如何在城鎮化的進程中使傳統的城鄉二元格局的利益分配由失衡走向平衡,實現國民利益分配均等化和無歧視?這需要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
為確保城市發展模式科學合理,此次規劃突出城鎮化要體現生態文明、綠色、低碳、節約集約等要求,提出要讓綠色生產、綠色消費成為城市經濟生活的主流,中國將生態文明的理念融入城鎮化的進程,不走發達國家城鎮化高能耗、高排放的老路,將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巨大貢獻,同時也為發展中國家的城鎮化之路探索出有益經驗。推進新型城鎮化,應防止兩種傾向:一是“過熱”,雄心勃勃,大干快上,盲目追求高速度、高指標;二是“過冷”,為難發愁,裹足不前。當前尤其要注意防止“過熱”,切不可將城鎮化搞成“”、“運動式”。
我國城鎮化是在人口多、資源相對短缺、生態環境比較脆弱、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的背景下推進的,這決定了必須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出發,遵循城鎮化發展規律,走出一條以人為本、四化同步、優化布局、生態文明、文化傳承的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為了避免走彎路,新型城鎮化規劃認真總結了我國近年來城鎮化的經驗教訓,包括:土地城鎮化快于人口城鎮化,建設用地粗放低效;城市管理服務水平不高,“城市病”問題日益突出等。
2、目前我國城鎮化的現狀
目前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3.7%,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只有36%左右,不僅遠低于發達國家80%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人均收入與我國相近的發展中國家60%的平均水平,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我國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僅為46.1%,與發達國家74%的平均水平相距甚遠,與中等收入國家53%的平均水平也有較大差距。
1978-2013年城鎮常住人口從1.7億人增加到7.3億人,城鎮化率從17.9%提升到53.7%,年均提高1.02個百分點;城市數量從193個增加到658個,建制鎮數量從2173個增加到20113個。京津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以2.8%的國土面積集聚了18%的人口,創造了36%的國內生產總值。
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其核心是以人為本,重視管理,發揮人在城鎮建設中的“軟實力”作用,構建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的新型城鎮化。新型城鎮化過程中的管理,就是要保質保量完成建設投入的同時,重視后期的配套設施建設和管理服務,發揮各種人才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的作用,達到“以管理促建設,以管理促商業”的目的,真正做到提高城鎮化的水平,實現“人的城鎮化”。
3、從實際推動過程來看,一些不合理現象依然普遍存在。
――后勁不足,城鎮化現狀略顯尷尬
城鎮化戰略的成功推進,背后的固定資產投資和房地產開發建設功不可沒,長期以來,保證了我國經濟年均增長率在10%以上,基礎設施建設和房地產開發也是帶動就業的有力手段。然而,利用投資拉動建設,利用建設貢獻經濟的做法,近年來弊端逐漸凸顯,不可持續性亟待解決。后期管理跟不上,使得前期建設投入大打折扣。
十多年來,地方政府大范圍招商引資,大面積修建開發區,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到綜合開發區,再到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大小規模的開發區,如雨后春筍般在全國各地興起。相關部門“搞建設,帶商業”的本意是好的,但樓堂館所修建起來之后,后續管理和服務沒有跟上,招商難度不減,企業無人光顧,一片“無人搭理”的破敗景象,最后政府也只能做起“甩手掌柜”。前期規劃建設投入的大量資金,因為后續管理沒有跟上,使得開發區的設施功能和服務功能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大量浪費現象讓人唏噓不已。開發區后期物業管理和經營不善,不僅不能使得前期建設投入效益最大化,甚至還會產生很多負面的社會影響。
在新農村建設和保障房建設過程中,輕管理問題依然嚴峻。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就是城鎮化,農民進城除了就業,最重要的問題就是住房,尤其是在大中城市,由于戶籍限制和房價高企,農民工沒有經濟實力購買商品房,國家為了解決低收入群體的住房問題,要求地方政府修建保障性住房。然而,由于建設保障房,地方政府和開發商都無利可圖,保障房的建設速度和房屋質量都令人擔憂。大量的房屋不僅結構設計不合理、欠舒適,很多房屋質量也沒有達到國家標準,尤其是后續物業管理和配套設施不完善,給入住的低保戶帶來更大的生活負擔。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很多還遷房位置不佳,沒有醫院、學校、交通和商業等配套,使得剛剛進城的農民又走進了“城中村”。有的項目在群眾反對聲中一路高歌猛進,最后公眾不埋單,有的甚至成為了爛尾樓。
篇9
【關鍵詞】玻璃幕墻質量;節能;發展方向
【中圖分類號】TU166【文獻標識碼】【文章編號】1674-3954(2011)03-0413-01
一、玻璃幕墻質量驗收概述
可持續發展是當代世界的重要理念,綠色建筑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玻璃幕墻雖然在熱工性能上與普通窗戶相比有很改進,但它仍是建筑能耗的一個薄弱環節,可持續發展是當代世界的重要理念,綠色建筑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玻璃幕墻雖然在熱工性能上與普通窗戶相比有很改進,但它仍是建筑能耗的一個薄弱環節。玻璃幕墻,生態技術的發展意義重,結構玻璃裝配組件中間驗收在組件制作完畢、膠縫固化期滿時進行,只有驗收合格的組件才能出廠上墻安裝。對結構玻璃裝配組件要100%進行外觀檢驗,在制造過程中按隨機原則,每100制作兩個剝離試樣,兩個切開試樣,每超過100及其尾數加做一個試樣。對試樣按時進行試驗,在切開試驗、剝落實驗合格的前提下(即切開試驗、剝落試驗不合格的則此批產品不合格不能出廠安裝),檢查的項目全部達到優等品的標準評為優等品;達到一等品的標準評為一等品;符合合格品標準的評為合格品,其中如10%的點按合格品超差在20%以內且不影響使用的也可評為合格品,框格體系的中間檢驗在立挺、橫梁及設計中規定的輔助桿系全部安裝完畢,結構裝配組件安裝前進行。對立挺、橫梁間距、立挺垂直度,立挺同一表面內位置度,弧形幕墻立挺外表面與理論定位位置差,每個單位工程每次抽查十處。對分格對角線長度差,抽查5%的分單元(且不小于3單元)。抽查的全部項目偏差符合優等品的標準評為優等品;符合一等品的標準評為一等品;符合合格品標準的評為合格品,其中如10%的點按合格品超差在20%以內且不影響使用或下道工序使用的也可評為合格品,幕墻工程驗收時應檢查下列資料:1幕墻工程的施工圖、結構計算書、設計說明及其他設計文件。2幕墻設計單位對幕墻工程設計的確認文件。3幕墻工程所用的各種材料、五金配件及構件的產品合格證書、性能檢測報告、進場驗收記錄和復驗報告4 幕墻工程所用硅酮結構膠的認定證書;進口硅酮結構膠的商檢證;國家指定檢測機構出具的硅酮結構膠相容性和剝落粘結性試驗報告;石材用硅酮密封膠的耐污染性試驗報告。5幕墻的空氣滲透性能、雨水滲透性能、風壓變形性能及平面變形檢測報告。 6打膠、養護環境的溫度、濕度、記錄;雙組分硅酮結構膠的混勻性試驗記錄及拉斷試驗記錄。7 防雷裝置測試記錄。8 隱蔽工程驗收記錄。9預制構件和幕墻組件的加工制作記錄;幕墻施工記錄。只有以上的資料齊全,施工單位才能向監理單位申請驗收。監理單位在驗收前應檢查上述資料是否齊全,務必要其全部資料齊全才與其驗收。
二、現代玻璃幕墻的節能原理
現代玻璃幕墻采用優化的力學模型,充分利用各種材料性能,并細致地考慮了加工、組裝、安裝工藝,以降低綜合成本。因本工程建筑設計沒有考慮幕墻的清洗,結合本工程的建筑特點,在屋頂設置幕墻擦窗機沒有適宜的位置,因此玻璃面層金螳螂幕墻公司建議度一層自清潔膜,自清潔膜的光觸媒工藝能逐漸分解、松散和溶解玻璃上的污物,使其不再黏附在玻璃上;自清潔膜的親水作用可使雨水在玻璃上擴展,形成一層薄簾除掉污點,不留痕跡,從而大大日常減少玻璃的清潔工作。從經濟性角度考慮,本次設計僅在玻璃雨篷、玻璃門廊及玻璃采光頂中使用自潔玻璃,同時玻璃對太陽能的傳遞,取決于玻璃的透明光譜范圍,據測算太陽能中可見光和近紅外線的光譜是0.3~4μm,這些可見光與近紅外線等照射玻璃后,其能量以透射、反射、輻射等方式進行傳遞,如6mm厚的普通浮法玻璃對太陽光能量的總投射率是84%,而總反射率達16%,由于真空玻璃中間是真空層,基本上消除了對流傳熱,同時組成了內外兩片均可以選擇低輻射玻璃來降低輻射傳熱,提高真空玻璃的隔熱節能特性,使房間通過玻璃與外界的熱交換幾乎降到(零)極限值,例如光污染、投入費用較大等問題。但這些問題隨著新材料、新技術的不斷出現,正逐步納入到建筑造型、建筑材料、建筑節能的綜合研究體系中。光污染問題的出現并不是說玻璃幕墻不要做了,而是怎樣去做好。目前高科技的發展已經將幕墻的材質從單一的玻璃發展到鋼板、鋁板、合金板、大理石板、搪瓷燒結板等等,通過合理設計,將玻璃幕墻和鋼、鋁、合金等材質的幕墻組合在一起,不但可使高層建筑物更加美觀,可更有效地減少幕墻反光而導致的光污染,還能進一步減輕高層建筑物的自重,充分發揮幕墻建材的優點。玻璃對玻璃幕墻起著關鍵性的作用,要根據玻璃的一些參數慎重地選擇玻璃幕墻的玻璃類型,選用具有減少眩光性能的玻璃,這些參數包括建筑地點的光氣候參數,對可見光的透射數、反射系數,對日光的透射系數、反射系數和吸收系數,還有熱透射系數、熱膨脹系數,以及厚度、最大尺寸、重量、抗風力等。眾所周知,玻璃對于光具有透射、吸收和反射特性。玻璃幕墻就根據這些特性采用了不同類型的玻璃。用于玻璃幕墻的玻璃一般有透明玻璃、著色玻璃、吸熱玻璃、涂膜玻璃、鍍膜玻璃、夾層玻璃和光化學玻璃等。從這些玻璃幕墻上使用的玻璃中可以了解到它們各自的優缺點。
三、現代玻璃幕墻的發展方向
建筑幕墻的發展離不開節能技術能源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大問題,二次石油危機爆發以后,世界各國對能源的問題十分重視,因此各個國家相繼制定了一些本國的能源政策和法律法規,積極鼓勵節能技術的開發、應用和推廣。我國大部分國土處于高緯度地區,人口及居住較分散,四季溫差較大,建筑耗能及能源浪費情況較嚴重,因此我國建筑節能及形勢更嚴峻,任務更艱巨、迫切,我國政府審時度勢,頒布并實施了我國的建筑節能政策。按國家建筑節能政策要求,2000年之前,新設計的采暖居住建筑應在1980、1981年能耗的基礎上降低50%,從2005年起,新建采暖居住建筑應在此基礎上再節能30%,2010年在此基礎上再節能30%.近幾年,全國部分地區也開始頒布了一些相應的行政法規,以貫徹節約能源的方針,幕墻是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產物,是現代主義高層建筑時代的顯著特征,也是現代科技與建筑的結合的體現,它的獨特的色彩與光影,多變的造型,吸引業主和建筑師,同時也使大量廠商進入幕墻市場。在國際上它的發展是有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從它出生到現代已經歷了四個時代,綜觀幕墻的發展歷程,百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不斷增長,城市用地日趨緊張,迫使房屋建筑向高空及地下發展,高層建筑成為現代化城市的時代特征,幕墻裝飾也隨之迅猛發展。未來十年將是我國建筑業大發展的十年,與其密切相關的門窗幕墻業前景將更加美好,未來幕墻發展將朝著節能幕墻、智能幕墻、光電幕墻等方向發展。幕墻向高科技發展將成為主流。
四、總結:
隨著新世紀的到來,人們對工作條件舒適方面的要求變得越來越重要。在采光要求上,計算機的廣泛應用提出了怎樣在保證自然光照的條件下避免陽光直接進入室內的問題。伴隨著SARS的流行,封閉的、全空調的辦公室條件愈來愈多的受到使用者的批評,無論從心理學,還是從不同使用者特殊要求的角度,自然通風的可能性及對自然開放式的條件,已為人們所普遍歡迎。另外,隨著環境保持意識的不斷加強,光污染和節能的重要已成為人們廣泛的共識。這一切成為擺在現代玻璃幕墻生態技術面前的新課題。
參考文獻:
[1]《玻璃幕墻工程技術規范》(JGJ102-2003)
篇10
關鍵詞:水稻種植;問題;發展方向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431035
前言
俗話說“手中有糧,心中不慌”,道出了糧食在各種農作物中的基礎性地位。而當前,隨著水果、甘蔗、桑蠶等更高產出效益作物的快速發展,糧食種植面積不斷受到壓縮和擠占,糧食安全受到不同的程度的影響。而作為糧食四大作物中的大頭,水稻這一作物的發展怎樣,對當地實現糧食安全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通過長期的發展,柳城縣水稻種植技術整體情況較好,但是,隨著農業機械化技術的推廣普及和人民對更高生活品質的不斷追求,柳城縣當前的水稻種植已逐漸表現出不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和糧食安全目標實現的問題。為進一步提高柳城縣水稻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在此,對這一方面存在的問題以及今后發展的方向進行簡要分析。
1 柳城縣水稻種植現狀
從總體上來說,水稻種植情況較好,種植水稻仍然是柳城縣大部分農戶的主要經濟來源。水稻是柳城縣糧食作物中的高產優勢作物,是當地農民的主糧,所以幾乎所有農戶都有種植水稻的習慣。同時,由于柳城縣水田面積大,單造達1.4萬hm2左右,相當大一部分農戶的經濟來源靠水稻種植。除此之外,柳城縣水稻種植主要以雙季稻為主,水旱輪作的面積并不是很大。現階段,隨著經濟的發展,勞動力大量外出以及相應的種植技術存在一定的缺陷,這導致柳城縣水稻種植面積有逐年減少、產量下降的趨勢,進而影響到當地農民的口糧安全和經濟[1]。
2 柳城縣水稻種植存在的問題
通過分析發現,現階段柳城縣水稻種植過程中存在相應的問題,為了更好地提出解決方法,在此,需要對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
2.1 種植水稻品種雜亂
現階段,柳城縣的水稻品種較為雜亂。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早造全縣備案在售的水稻品種組合達80多個。一個村,一片田種植多個水稻品種是普遍現象,這容易導致多品種混種以及相應加工企業混收現象的出現,對打造優質大米品牌不利;由于品種雜亂,各品種間的生育期不一致,易導致機械收割等環節不能大面積應用,增加了水稻種植成本,影響了農民的種植意愿。
2.2 高效的水稻種植技術未能得到有效推廣應用
當前,農村中從事水稻種植的,多是一些50歲上下、年紀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接受水稻高效栽培新技術、新知識愿望和能力不高的人,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水稻種植新技術的大面積廣泛推廣應用,從而影響了當地水稻種植產量和產品品質的提高[2]。
2.3 水稻病蟲害的科學防治水平有待提高
水稻的病蟲害是影響水稻產量和質量的一個關鍵性因素。但是現階段柳城縣農民采用的水稻病蟲害防治方法,多是以治為主,以防為輔,對病蟲害的防治效率較低。在現階段治理病蟲害的過程當中,大部分農戶選擇化學防治的方法來防治水稻病蟲害。由于農藥的長時間使用,病蟲害對常見農藥已產生了一定的抗藥性,繼而農戶采用加大藥量或者增加施藥次數等方法來提高防治病蟲害的目的[3]。此行為不但很難達到農戶預期的效果,甚至會因為用藥量過大,有毒物質積累在水稻中,影響到稻米品質。近年來柳城縣部分鄉鎮水稻稻曲病發生嚴重,農民防治不及時,從而也導致了即將收獲的稻谷產量和品質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柳城縣水稻產業的發展。
2.4 水稻后續加工水平有待提高上次
柳城縣雖屬水稻種植大縣,年水稻產量達15萬t以,但水稻種植后期如在機械烘干、分級包裝、品牌精裝上,仍處于較低的初級水平。由于稻谷烘干的社會化服務環節薄弱,稻谷成熟收獲期受持續降雨的自然災害性天氣影響大,稻谷收獲不及時導致的落粒、發芽等現象時有發生,對稻谷產量和稻米品質都造成了不利影響。當前,柳城縣仍未有叫得響的大米品牌,大米產品附加值低,農民種糧經濟效益低,規模化種植糧食熱情不高。所以柳城縣大米精品化、品牌化發展之路仍有很長的路要走[4]。
3 柳城縣水稻種植的發展方向
上面分析了柳城縣當前水稻種植過程中存在的幾個主要問題,為促進柳城縣水稻“穩定面積、增加產量、提高效益”目標的實現找出了原因,也為指明了今后水稻種植的發展方向。
3.1 推廣優良水稻品種
由于當前農資市場可供選擇水稻品種多而雜,很多水稻種植戶缺乏甄別優劣品種的能力。有關農技部門應加大新品種試驗示范推廣的力度,篩選出適合本地栽培種植的高產、優質、抗性好的水稻品種加以宣傳推廣。通過近2a的試驗比較,篩選出了五優華占、良豐優77、野香莉絲等在生育期、產量、稻米品質、田間表現等各方面均較突出的幾個水稻優良品種,可作為當地水稻主推品N進行大面積推廣種植。
3.2 落實惠農政策,培育新型種糧經營主體
當前,中央各項惠農政策力度越來越大,柳城縣應整合資源,集中精力落實好農民3項補貼等工作,確保種糧農民獲得補貼;借力新型農民培育工程項目的實施,培育一大批有知識、懂生產、會經營的新型種糧農民,為科學種糧提供扎實的人力基礎;利用當前重點打造現代農業示范區的契機,加大培育如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種糧經營主體的力度,充分發揮規模化、標準化種糧的示范輻射帶動效應,促進柳城縣水稻產業的良性發展[5]。
3.3 加快優質稻米品牌化打造力度
當前水稻種植成本較高,應加快水稻全程機械化種植技術的推廣和應用,有效降低農民種糧成本,提高單位土地產出效益。柳城縣相關部門應加大對優質稻米品牌的建設和打造力度,加快產品相關認證,在生產過程中通過大面積推廣應用綠色環保的土肥技術、病蟲防治技術來提升稻米品質,并按發展富硒大米品牌的方向對相關企業進行引導扶持,力爭讓柳城縣優質稻米品牌上一個檔次,讓種糧農民實現更大的經濟效益。
4 結語
柳城縣的水稻種植情況總體較好,但同時也存在不少制約進一步發展的問題。因此,對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并結合當地實際情況,提出相應的策略,希望能夠對當地水稻產業“穩定面積、增加產量”、提高效益”目標的實現和確保國家糧食安全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侯建昌.直播水稻栽培技術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農技服務,2016,33(3):92.
[2]王志榮,靳子斌,殷兆霞,等.安康市水稻生產現狀及發展方向[J].雜交水稻,2016,31(5):4-5,43.
[3]趙力勤.水稻精量穴直播技術試驗分析[J].農機科技推廣,2016(11):50-51,54.
[4]趙力勤.水稻機械精量穴直播高產栽培農藝配套技術的探討與研究[J].現代農機,2016(2):46-48.
- 上一篇:智慧農業發展現狀及趨勢
- 下一篇:簡述公共關系策劃的特征